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Page 1

//////////////////////////////////////////////////////////////////////// //////////////////////////////////////////////////////////////////////// //////////////////////////////////////////////////////////////////////// //////////////////////////////////////////////////////////////////////// //////////////////////////////////////////////////////////////////////// //////////////////////////////////////////////////////////////////////// 許庭源醫師 著 //////////////////////////////////////////////////////////////////////// //////////////////////////////////////////////////////////////////////// //////////////////////////////////////////////////////////////////////// 增 //////////////////////////////////////////////////////////////////////// 訂 版 //////////////////////////////////////////////////////////////////////// //////////////////////////////////////////////////////////////////////// //////////////////////////////////////////////////////////////////////// //////////////////////////////////////////////////////////////////////// //////////////////////////////////////////////////////////////////////// //////////////////////////////////////////////////////////////////////// //////////////////////////////////////////////////////////////////////// 全球功能性益生菌之父行醫經典力作 //////////////////////////////////////////////////////////////////////// ---功能性益生菌專家許庭源醫師的行醫筆記 //////////////////////////////////////////////////////////////////////// 本書是被日本人喻為 Dr.Probiotics 益生菌博士 的醫學博士許庭源 行醫 //////////////////////////////////////////////////////////////////////// 廿年的經典力作 許博士透過這本書 聚焦在中西醫的整合 中醫現代化以及尋找 天然無傷害的治療藥物 這種 益生菌療法 引起國際醫學界的矚目與肯定 在台 //////////////////////////////////////////////////////////////////////// 灣也有很多人經由此種療法 擺脫化學藥物的長期困擾 重新開啟美好的人生與生 命品質 提供了社會大眾另一種全心又安心的選擇 //////////////////////////////////////////////////////////////////////// //////////////////////////////////////////////////////////////////////// //////////////////////////////////////////////////////////////////////// //////////////////////////////////////////////////////////////////////// //////////////////////////////////////////////////////////////////////// //////////////////////////////////////////////////////////////////////// //////////////////////////////////////////////////////////////////////// ////////////////////////////////////////////////////////////////////////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尋找 _沒有傷害的藥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尋找

_ 沒有傷害的藥

---

筆 源 生 記 醫 菌 師 專 的 家 行 許 醫 庭 增訂版

功 能 性 益


/ 作者 / 許庭源醫生 許庭源醫學博士自幼接受傳統中醫學薰陶,追溯族譜 七代皆為懸壺濟世的中醫師。許醫師家學淵源,七歲即能 背誦湯頭歌訣,對於醫世濟人充滿熱忱。後進入中國醫藥 學院中醫系求學,接受現代的中醫學與西方醫學的科學訓 練。在東西方思維的劇烈衝擊與激盪下,養成他兼容並蓄 的豐富涵養與宏觀包容的思維,對於醫學有獨到的見解與 思路。畢業後,進入馬偕醫院小兒科接受臨床訓練,尤其對於腫瘤醫學多有研究。 完成臨床醫師訓練後,期許自己能對醫學的進步有所貢獻的許醫師,進入台大微 生物免疫研究所直攻博士學位,在免疫學權威謝貴雄教授的指導下,發明了「呼 吸道過敏的 DNA 疫苗基因療法」,此論文發表於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 中,為台灣第一人。並以兩年半的時間即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創台大校史紀錄。

許博士在繁忙臨床工作之餘,仍潛心於醫學研究工作,擁有的創新發明專利 多達 20 多項,包括各種治療與診斷技術的專利。在累積十多年的豐富臨床經驗、 學術研究與對現代醫學的反省思辯,許博士逐漸將醫療方向轉向整合醫學,尋找 沒有傷害的藥與恢復人體自癒能力,成為治療的中心思想。2001 年開始提倡功能 性益生菌療法,至今世界各地已有數百萬人受惠,在日本更有「Dr. Probiotics」


的稱號。今年來更是對於抗衰老與再生醫學的研究不遺餘力,帶領光慶診所研發 團隊研發個人化免疫激活療法、免疫功能檢測、腸道菌相分析、細胞療法與幹細 胞研究等最新的醫療方法,建立技術平台,成果斐然。許博士期許能夠提供 3R 的最佳醫療照護品質,舒壓、回春、再生,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許博士與光慶診 所研究團隊仍不斷努力,每日精進。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目錄

0 0 7

/ 推薦序 :

0 0 9

/ 再版序 :

0 1 1

/ 前言 :

0 1 7

/ 第一帖 :

0 4 7

/ 第二帖 :

- 任達華 / 回歸天然,健康生活

- 許庭源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 許庭源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 小鎮醫師的夢想起航 / 台灣本土抗過敏益生菌種的誕生

- 真病沒藥醫,真藥醫假病 / 過度依賴現代醫學,是否也是一種迷信?


/ 第三帖 : 0 - 人體是個小宇宙 / 傳統醫學科學,但不現代?

7 3

/ 第四帖 : 0 - 南瓜變栝蔞的點金術 / 當現代科技遇上了傳統醫學

9 7

/ 第五帖 : 1 - 沒有傷害的藥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2 3

/ 第六帖 : 1 - 醫學大躍進 / 預防醫學、個人化醫學與再生醫學

4 7

/ 附錄 : 1 - 整合醫療病例 / 治療經驗分享

7 5


/ 回歸天然,健康生活 /

任達華

從事演藝工作多年,拍過的電影與電視劇不下百部,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 拍戲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精神,因此我十分重視身體的健康,我知道唯有健康 與活力才是我演藝事業最大的支柱。積極管理健康,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我隨時注意飲食內容、體重控制,同時保持大量運動與正常的作息,讓體能隨時 保持在最佳狀態。 我身體力行的健康理念就是自然環保、有機、簡單。人生養於天地之間,空 氣、陽光、水、草木萬物滋潤濡養我們的身體,人不可能自外於自然,違反自然。 就像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源與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芬芳的花朵,人也需要純 淨的飲水與最天然的營養才能保持健康。只可惜在工業蓬勃發展下,我們的生存 空間也充斥各種汙染與化學物質,人工食品逐漸入侵我們的餐桌,侵蝕我們的康, 天然有機的食物反而變得稀有而昂貴。其實健康飲食的秘訣就是回歸自然,盡量 食用新鮮食材,而非加工食品,大量飲水,避免含有酒精與糖類的飲料。 簡單的生活也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現代人許多慢性病的問題多是不良的生 活習慣所引起。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是喜馬拉雅山下的不丹,不丹仍然保 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擁有的單純快樂,是生活在汲汲營營城市中 的人所欽羨的。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盡量保持簡單規律的生活,以運動、繪畫 來紓解壓力,保持身心靈的平衡。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這本書傳達的是醫藥回歸天然、簡單的概念。許多化 學藥物在生病時固然有很好的療效,卻不適合長期使用,如果平時要保健養生, 應該選擇更天然、簡單的方法。本書中提出整合醫學概念,期望透過自然、營養 調和等方式管理個人健康。更具體提出落實的方法,描述如何透過科學知識與生 物科技技術,將天然簡單的益生菌研發為有益健康的保健品。相信讀者們一定可 以從本書獲得許多啟發與收穫。

/ 推薦序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07


/ 再版序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出版至今已經 6 年了,醫學日新月異,短短數年醫療 技術有了更多突破。二十一世紀的醫療不只要消除疾病,更要幫助人們找回健康, 維持年輕活力。上個世紀末生物醫學突破性的進展,開啟醫療技術的新頁。基因 工程技術的進步完成了人類基因體解碼的壯舉,人體奧秘一一被解開。各種分子 診斷工具的開發,使預防醫學不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可實踐的醫療方法。細胞 生物學的進步所引發的再生醫學浪潮,帶來醫療技術的革命,讓人類長久以來所 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的研發團隊,根據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潮流,研發創新醫療技術,提供最 尖端的醫療服務。醫學三大潮流分別是「功能性醫學」、「個人化醫學」與「再 生醫學」。

「功能性醫學」與「疾病醫學」的差異是「功能性醫學」能夠在人體功能運 作開始發生異常時,透過功能性檢查提早察覺,並提早治療以避免疾病的產生, 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這種概念就像車子的定期保養,把車子的性能調整到最 佳狀態,而不是等到引擎壞了,才來修理。現代人都知道車子要定期保養,卻往 往忽略了每天使用的身體,等到生病才要用化學藥物、手術、放射線等極端的手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段來治療,常常為時已晚。

「個人化醫學」是人類基因解碼後的後基因時代的醫學趨勢,每個人是獨特 的個體,基因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不能一視同仁,都使用相同的治療方式。每個 人的治療方式都應該根據個人體質,量身訂做的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 高療效。大家都知道衣服要量身訂製,醫療如此嚴謹的大事,更需要個人化,才 能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

「再生醫學」是生物醫學的一大進步,人類抗衰老、回春、延年益壽不再是 夢想。以前一旦細胞衰老或受損,沒有任何仙丹妙藥可救。然而拜細胞培養技術 的進步,細胞成為一種治療工具,使用幹細胞修補或汰換老舊受損細胞,恢復組 織器官的機能,已經成為可以臨床使用的醫療技術;或是使用免疫細胞療法來治 療癌症,在國外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再生醫學使得二十一世紀的醫療技術有了 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幾年我們研發團隊有許多新的研發成果與心得,值得再另著一書,與各位 讀者分享心得。然而資料多而龐雜,一時間上無法整理完善。只能藉本書再版之 際,僅將一些臨床心得增補於本書的最後,作為附錄,與同道好友分享。在浩瀚 醫學穹宇中,但求略盡螢燭之光。 整合醫學協會 理事長

許庭源醫學博士 2012.10.10

/ 再版序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09


/ 前言 / 在許多病患或是醫療同業的眼中,我算是比較另類的醫生,因為我不喜歡開 藥。記得在我還是住院醫師時,曾經被借調到東部的衛生所,當了兩個月的衛生 所主任。這裡的病患以老年人居多,很多都是慢性病患者,固定到衛生所拿藥。 第一天看診,我看了病人的病歷,嚇了一跳,一個病人平均都要服用六、七種藥, 又是高血壓藥,又是心臟病的藥,每一種病還不只服一種藥。我仔細的診察病 情 後, 趕 緊 將 藥 物 精 簡 到 一、 兩 種。 沒 想 到 我 的 善 意, 竟 然 引 起 老 先 生、 老 太 太們的抗議,他們抱怨我對他們不好,花同樣的掛號費,以前的主任都給他們 很多藥,為什麼我只給一、兩顆。在我苦口婆心的勸說,藥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以及兩個月的用心診療,他們覺得少吃點藥,病情反而改善,才慢慢改變他們的 觀念。

曾幾何時,醫藥業已經進化到讓人類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用藥物克服了? 幾顆藥丸吞下肚,愁雲慘霧的身體和心靈剎時陽光燦爛?現代的化學藥不是仙丹 妙藥,很多慢性病都不是藥物所能治癒的,這些藥物只是用來控制症狀,然而還 有許多其他的方法是可以控制症狀的,例如改變生活習慣。況且「藥即是毒」, 長期使用藥物,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因此在我看來,過分依賴藥物,是弊多 於利,我們在使用藥物時應該更加謹慎與合理才是。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然而天底下沒有不生病的人,我的小兒過敏免疫門診,很多媽媽帶著反覆出 現各種過敏症狀的孩子來看診,因為吃藥吃到恐慌,擔心副作用伴隨而來,她們 用乞求的口吻問:「醫生,這樣吃藥要吃到什麼時候?」、「有沒有可以替代藥 物的療法?」而我也知道對於過敏性疾病來說,沒有一種藥可以根治,只是緩解 和壓制。不想吃藥,又不敢不吃藥的無奈,不僅是病患的悲哀,也是一個醫者的 痛。

身為一個醫生,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是我責無旁貸的使命。醫學之父,古 希臘醫師希波克拉提斯 (Hippcrates,西元前 460~ 前 377) 曾經訓誡他的門生: 「首先,不要造成傷害(primum non norcere),其次,尊重自然的痊癒力量 (vis medicatrix naturae)。」因此在我大半的醫學研究生涯,我都在尋找一 種對人體沒有傷害的藥,能夠激發人體的自癒能力,有效治療疾病,又不會產生 不良的副作用。

我是一個受過完整的現代醫學臨床和基礎訓練的西醫師,又出身中醫世家, 同時也是研究微生物免疫學的科學家。在尋找沒有傷害的藥物過程中,這些經歷 與知識都是我最堅實的後盾。

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中,我深深體悟到現代醫學的瓶頸與困難。現代醫學是 目前的主流醫學,現代醫學的發展奠基於科學的進步,從微生物的發現、抗生素

/ 前言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11


的發明、外科手術的進步,乃至於疫苗的發展、公共衛生政策的完備,都讓人類 能夠有效打擊疾病,增進健康並延長壽命。然而現代醫學也尚未到達全知全能的 境界,許多疾病仍然讓醫生束手無策,尤其是面對當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慢 性病,或稱為「文明病」,現代醫學的處理方式並不夠完善,仍然存在許多迷思。 如果民眾過度依賴現代醫學或是藥物。而忽略健康生活與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就 是本末倒置了。

現代醫學的不足,或許可以藉由傳統醫學來加以補足。臨床上我經常中西並 用,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不 管是對於疾病的邏輯思維,或是治療的工具與藥物,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鴻 溝使兩者之間長期存在著矛盾與衝突,彼此誤解與排斥。現代醫學總認為傳統 醫學不科學,事實上,中醫並不是不科學,而是它所使用的語言不是科學語言, 因此無法與現代醫學溝通。

不願見到傳統醫學中的珍寶被時間的洪流所湮沒,因此我花了很多心力在中 西醫學的結合,對傳統醫學的理、法、方、藥,以現代生物科技的方法加以重新 詮釋。利用生物晶片對於病人臨床表現證型 (pattern) 加以重新定義;中醫診療 方 式 也 可 以 以 電 腦 化 的 專 家 診 療 系 統 來 加 以 格 式 化 (format); 在 傳 統 中 藥 方 面 也 應 該 從 源 頭 以 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優 良 農 業 作 業 規 範 ) 的 精 神對品質加以控管;或是利用現代生物科技的細菌、植物、動物表現平臺來量產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中藥的蛋白質藥;以現代發酵學來改良傳統中藥,例如冬蟲夏草或是牛樟芝的培 養。希望傳統醫學能夠重新獲得民眾與醫界的肯定,重返主流。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中西合璧與沒有傷害的治療,這些觀念一直都是我的中 心思想。由於目前化學藥物的治療並不能滿足社會大眾與醫療人員的期待,身為 微生物免疫學家的我,認為微生物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因為微生物在地 球上已經存在數百萬年,幾乎充斥於地球上的所有空間,它與人類共同生存演 化,愛恨情仇複雜交織。由於它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有最直接的關係,它是最能 夠有效的影響免疫系統的物質,這項特質使它成為取代化學藥物的絕佳候選人。 微生物早就存在於自然界,重點是如何找出最佳的菌種,成為具有功能性的益生 菌。

在研發功能性益生菌的過程,我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例如重組基 因、基因轉殖、基因生物晶片等技術,建立功能性益生菌篩選平臺,篩選出臺灣 第一株本土功能性益生菌種。並且通過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它的安全 性及有效性。整個研發過程,前後歷經約七年的時間。中間經過許多峰迴路轉 的

曲折,有趣的是,這些轉折的原因都不是科學上或是技術上的,而是法規

與人的心理層面。所幸這些問題都是時間能夠解決的,在不斷的教育民眾與臨床 經驗的實證下,它終於獲得醫界與民眾的認同,也在台灣創造了一個新興的生物 科技產業。

/ 前言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13


在本書中所呈現的故事,是用我青春的歲月所寫成的,它記述了一個本土科 學家的研究歷程,與一個台灣醫生的臨床心得與反省。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讀者 可以更瞭解這兩種最孤獨的行業,也能夠帶給大家更多醫療與健康的新知識。

越來越多的船隊啟航, 去征服、去探索、去打仗, 財富在海上四處漂流。 然而,沒有一艘船擁有判定位置的可靠工具。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戴瓦.梭貝爾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前言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15


In search of - 小鎮醫師的夢想起航 - Living / 台灣本土抗過敏益生菌種的誕生 Drugs

/ 第一帖 :


研究人員聚精會神的盯著漆黑的電腦螢幕,一點點的綠色小光點排列成整齊 的矩陣,在幽暗的螢幕上緩緩的浮現。別看這些不起眼的小光點,每一個小點都 代表一個人類的基因,成千上萬的基因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塊不到 2 公分見方的 玻璃片上。這塊小小的玻璃片乘載了細胞中生命運作的大量訊息,它就是生物晶 片,是近年來生物科學發展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生物晶片的發明使得人類對於 基因的運作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它同時也是醫藥發明最有利的工具。對於現代的 生物醫學家來說,它是最神奇的魔術小方塊。 當代表間白質 12 (Interleukin-12) 與伽瑪干擾素 (Interferon-γ) 的兩個小 光點靜靜的浮現在螢幕上,越來越清晰,研究人員的瞳孔也跟著放大,大家情不 自禁的驚叫歡呼,我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功能益生菌 種誕生了!這個菌種將改變台灣過敏性疾病治療的方式,一種更安全、更天然的 輔助療法,將會嘉惠台灣數百萬為過敏性疾病所苦的病患,甚至能幫助全世界的 病患。

這是身為臨床醫師與科學研究者的我,最感到雀躍與欣慰的時刻。功能性益 生菌研究事實上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了,從構想、實驗設計、進行無數的實驗,到 最終篩選出第一株能夠改善過敏症狀的本土益生菌株,期間經歷許多的困難與波 折。然而此時此刻,過程中所有五味雜陳、忐忒不安的心情都已煙消雲散。對於 一個科學研究者來說,研究成果能夠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對人類社會有實質的貢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17


獻,而不是收在抽屜裏,束諸高閣,就是一件最暢快的事了,比起純粹的科學探 索更加令人興奮。

就和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台灣本土益生菌種的研究當然並非靈光一現,或 是神來之筆。回想起來,我大半的研究生涯,都在一點一滴的醞釀這個構想。

我是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鄉下孩子,在台灣接受教育,接受臨床醫學訓練, 而成為一位臨床醫師。唯一有別於一般人的經歷,該算與醫學深厚的淵源。

由於生長於一個世代中醫的家庭,追溯起來歷代族譜中,有七代都是懸壺執 業的中醫師。所以在我還大字不識的稚幼年歲,就跟著祖父一字一句的背誦「湯 頭歌訣」。當時祖父在高雄愛河邊開了一家小小的診所,在地方上是小有名氣的 傷科醫師,診間總是人聲鼎沸。我的童年就是在跟著祖父煎藥、作藥丸、泡藥酒 以及抄寫少林十八銅人經中度過。祖父空閒時也會說說廖添丁對抗日本員警的傳 奇故事,或是他如何神奇的把病人治好的英勇事跡,挑起的刺激與想像,總是興 奮著我的神經。

我的童年回憶充滿了中藥材濃鬱的香氣、背訟歌訣的旋律以及傳奇的鄉土故 事,當然偶爾也夾雜了病人悽厲的哀嚎。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由於童年的經歷加上對於祖父的崇敬,長大後的我自然以習醫為我的第一志 向。順利進入中國醫藥學院就讀的我,感覺如入寶山。不僅能夠接受最先進的現 代醫學教育,學校圖書館裡面更是充滿了知識的寶藏。

在圖書館一角的陰暗特藏室中,更是收藏了各種當時還被列為禁書的大陸中 醫書籍,這些書籍是不能借閱或影印的,我常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學長泡在特藏室 裡一整天,閱讀抄寫這些醫書,之後還要挑燈夜戰、七嘴八舌的交換心得,討論 一番。身為中醫系的學生,我認為比起一般醫學系的學生更來的幸運,我們同時 接受兩種思考邏輯迥異,甚至背道而馳的醫學洗禮,一端是以堅實的科學為基石, 而發展的現代醫學;另一端則是奠基於悠久的臨床驗證而成型的傳統醫學,東西 方思維的激盪與衝擊,對於剛才踏上弱冠的青年來說,的確是難以承受的巨大。 然而在這樣巨大的衝擊中,反而培養出我們思辨的精神與開放的態度,對於新的 事物與觀點傾向於採取較為寬容的觀點,另一方面對於大家堅信不移的權威也會 採取批判求真的精神。雖然信仰權威在某方面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幸福,然而在這 樣的教育下,我們所養成的勇於接受挑戰與創新的習慣,打破思維的疆界,便成 了我們更大的資產。

結束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求學階段,就像所有中華民國的好男兒一樣,我開始 了軍旅生活。在我服役的金門,正是我發揮所學、大展手腳的試金石。不管是學 校所學知識或是承襲自祖父的秘訣,我十八般武藝盡情施展,來照顧弟兄袍澤們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19


的健康,從針灸治療扭閃挫傷到開盲腸,樣樣都來。當然其中也不乏我基於科學 與創新精神的發明,例如盤尼西林青春痘藥水,也是轟動一時,大受阿兵哥的歡 迎,這個小發明其實只是利用庫存的盤尼西林注射液及盤尼西林能殺死青春痘厭 氧菌的醫學知識而已。還有阿斯匹林蚊蟲藥膏用來對付金門的金剛小黑蚊最有效 了,又紅又癢的腫包,一塗就消炎消腫了,這可是阿斯匹林的新用途。

我漸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一般民眾也會尋求我的醫療協助,縱使我 已經離開金門 20 年,到現在仍有遠從金門來求診的病人。當時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一位食道癌的病人,當他來找我治療的時候,食道的腫瘤已經幾乎完全阻塞食 道,根本無法進食,甚至連藥湯都灌不進去,已是骨瘦如材,奄奄一息。其實癌 症病人最重要的是體力,因為癌症基本上是免疫系統低下的疾病,當人體能量低 下時,更沒有對抗癌細胞的氣力。因此增加病人的能量自是當務之急,於是我靈 機一動請病人家屬餵食病人豬油,當然這是所有教科書都不會寫的。豬油不但潤 滑食道,同時油脂也是貯存能量最高的營養成分。就在家屬的悉心照顧下,病人 逐漸恢復了體力,接受現代醫學的正規醫療與中藥的調理,雙管齊下,病人的病 情竟然奇蹟似的逐漸好轉,並且穩定下來。在我離開金門之後,每年我都會收到 這位病人寄來的金門貢糖,我知道這是他捎給我的平安信,告訴我他還活著,一 直到前幾年才不再收到貢糖。

從以上這些經驗中,我學會了靈活,不墨守成規,有時也能找出出奇制勝之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道。這個守則在我日後的行醫生涯中一直遵行不悖,也著實給我很大的幫助。

服完兵役後,回到台灣,我進入馬偕醫院小兒科接受臨床醫學與專科醫師的 訓練。當時我的興趣在於癌症治療,因此選擇了在小兒癌症病房擔任住院醫師。 本於一個年輕醫師初出茅廬的熱情,對於我的每一個小病人,在主任醫師的指導 下,我總是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認真閱讀最新的醫療期刊,查閱癌症治療是否 有最新的進展,同時也翻閱中醫古籍,希望在詰屈聱牙的古文中能有新的發現。 憑著一股傻勁,我的小病人雖然一個個病情逐漸穩定,減輕些許的痛苦,然而受 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對於癌症還是束手於策,病人終究還是一個一個的離開 了。因為對病人投入過多感情,每一個病人的死亡都帶給我幾乎無法承受的沉痛 與挫折。

在我即將結束住院醫師訓練的同時,我剛進馬偕時所照顧的小病人,他們的 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我有將近一星期的時間呆坐在馬偕附近的河濱公園思索著我 的未來。要繼續擔任臨床醫師會對我的病人更有幫助?還是投入醫學研究工作, 推動醫學的進步才對人類更有貢獻呢?

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思索,我毅然決定放棄臨床醫師的工作,進入台大微生物 免疫研究所攻讀博士班,研究人體最微妙的免疫系統,希望從基礎研究推動癌症 治療的發展。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21


醫學研究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我就在 國際醫學期刊中發表過五、六篇論文。但都是臨床醫學研究,基礎醫學研究工作 倒是頭一遭。記得我剛進實驗室的頭一天,連微量分注器怎麼用都不知道,我想 我的指導教授也著實吃了一驚吧!想說實驗室怎麼來了一個完全沒有實驗室經驗 的菜鳥博士班學生,應該覺得很頭痛吧!但我還是憑著一股衝勁,努力學習各種 實驗技術,堅持各項實驗都親自動手,不假他人,這樣一步一步完成我的論文。

一切都順利地朝著既定的計畫進行時,我的研究興趣卻有了極大的轉變。當 初我想做的是癌症研究,然而在我剛進博士班時,我的指導教授謝貴雄教授才剛 完成台灣學齡兒童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導致過敏性疾病的致病機轉,在 免疫學上是一項複雜又引人入勝的現象。

「免疫」這個名詞的意思就是免除疫病,也就是能夠免於感染性疾病的傳染。 而免疫系統是人體抵禦疾病最主要的機制,它能夠辨識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的物質 或微生物,而產生一連串的防禦反應去消滅或排除這些病原,保護人體的健康, 過敏性疾病則是由於免疫系統的錯亂,使我們對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的免疫反 應,進而導致臨床症狀的產生。( 註 1)

舉例來說,在國外常見的花粉熱,就是人體對花粉產生過敏反應,花粉原來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是對人體無害的物質,但是當有過敏體質的人吸入花粉時,他的免疫系統卻誤以 為花粉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產生鼻腔的發炎反應,企圖消滅入侵的花粉,發 炎反應會引起鼻子產生流鼻水、打噴嚏這些臨床症狀,這就是過敏性鼻炎。無所 不在的過敏原散佈在空氣中,如果吸入人體,會在人體的四個部位表現出發炎症 狀,包括鼻子、眼睛、皮膚以及下呼吸道;發生在鼻子就是過敏性鼻炎;在眼睛 就是過敏性結膜炎;在皮膚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在下呼吸道就會造成可能致命的 氣喘。

謝貴雄教授針對臺北市學齡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過敏性疾病的 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從 1972 年到 1994 年 20 年間,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 提高了 7 倍,過敏性氣喘增加了 3 倍。當時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約為 30%,也就 是說每 3 個學齡兒童就有一個有過敏性鼻炎的困擾,而氣喘則是每 10 人就有一 人。( 註 2) 影響人數之眾,不容小覷,對於醫療財政也造成沉重的負擔。

而現代醫學對於過敏性疾病一直沒有治癒的方法,只能用抗組織胺、類固醇 等藥物來控制發炎反應,緩解症狀。這種治療方式我們都戲稱為鋸箭療法,其荒 謬的程度,就如同當一個人被箭射到,醫生只把露在身體外面的箭身鋸掉,把看 不見的箭頭留在病人身上,然後聲稱箭傷已治癒。這些化學藥物既不能有效的治 療疾病,病人又必須長期服藥,它的副作用會引起病人及家長很大的疑懼,實在 是令人無法安心與滿意的治療方法。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23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拯救過敏病人呢?祖父從小灌輸給我的義勇精神又開始 作祟,身為微生物免疫學家的我,開始以尋找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方法為己任,努 力鑽研免疫療法。

根據我對免疫系統的瞭解,我認為免疫系統雖然既複雜又精巧,但同時也是 相當容易被操控。因為免疫系統是身體裡面作戰的軍隊,因此它一定紀律嚴明, 也就是說它必須受到嚴密的調控,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才能有效率的消滅病原, 並且避免擦槍走火,誤傷自己。因此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免疫系統就會正確作 出可預期的反應。 過敏性疾病的致病機轉是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IgE 抗體 (Immunoglobulin E),造成過敏性發炎反應,這種免疫路徑醫學上稱之為「第二 型 CD4 陽性 T 細胞 (Th2) 免疫路徑」。而另一種「第一型 CD4 陽性 T 細胞 (Th1) 免疫路徑」卻會拮抗 Th2 免疫路徑,在人體中這兩種免疫路徑就像站在天平的兩 端,保持微妙的平衡,其中一端增加,另一端就會減少。而過敏性病的病人就是 Th2 免疫路徑過於活化,或是調節型 T 細胞的功能低下。( 註 3) 在免疫學中,Th1 與 Th2 免疫路徑十分複雜的現象,所謂「Th 細胞」就是 幫手 T 淋巴球 T helper cell 的簡稱,幫手 T 淋巴球是一種 T 淋巴球,負責或化 下游的作用 T 淋巴球 (effector),決定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病源最終所採取的反應。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為什麼人類要演化出 Th1 與 Th2 細胞呢?主要是因為要消滅不同的病源,所要 使用的武器也不同。如果是細菌性病源,抗體是比較有效的武器。抗體就像飛彈 一樣,能夠摧毀細胞外的病原菌。如果是病毒性的病源,因為病毒是細胞內寄生 的,抗體飛彈打不到,必須用殺手形 T 淋巴球去吞噬受感染的細胞,才有可能殲 滅病毒,也就是用步兵去攻擊被敵人占領的城池。 免疫疫統對人體來說,就像是刀的兩面刃,為了安全與經濟效益 ( 避免不必 要的能量浪費 ),因此必須被嚴密的調控,而 Th 細胞扮演了重要的控制樞紐。 如 果 入 侵 人 體 的 細 菌、 寄 生 蟲 或 是 過 敏 原, 人 體 的 Th2 路 徑 就 會 被 活 化,Th2 細 胞 細 用 它 特 有 的 細 胞 激 素 ( 例 如 IL-4) 去 活 化 B 細 胞, 使 B 細 胞 產 生 抗 體 飛 彈。 如 果 入 侵 的 是 病 毒, 就 會 活 化 Th1 細 胞, 使 它 分 泌 另 一 群 細 胞 激 素 ( 例 如 INF-γ),命令下游的殺手型 T 細胞去攻擊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為了避免不必要 的資源浪費,Th1 與 Th2 細胞會互相拮抗,當 Th1 細胞活化,它所分泌的細胞 激素會抑制 Th2 細胞,使 Th2 細胞不增生、活化,反之亦然。我們稱為「Th 細 胞的翹翹板理論 」,利用這種機制達到人體防禦的精準與效率。

/「發現 DNA 疫苗」/ 就是這種嚴密的管控,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使我們有機會去操縱免疫系統。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25


因此為了矯正這種免疫錯亂的情形,我們必須刺激免疫系統,使它走上 Th1 免疫 路徑,以抑制 Th2 免疫路徑,而降低過敏發炎反應的發生。如此一來也就能透過 調節免疫系統的手段,根治過敏性疾病了。在自然的情況下,免疫系統什麼時候 會產生 Th1 免疫路徑呢?那就是病毒入侵,當病毒感染人體,就會引發 Th1 免 疫路徑。如果我的推測沒錯,只要將過敏原偽裝成病毒,讓人體以為受到感染, 就能刺激 Th1 路徑的活化,抑制 Th2 路徑的反應。這就是所謂 DNA 疫苗的概念。 ( 註 4) 90 年代初期,DNA 疫苗是一個相當新穎的概念。全世界第一篇 DNA 疫苗報 告是發表於 1992 年的流行感冒 DNA 疫苗。傳統疫苗學在醫療史上是一項相當重 要的里程碑,中國早在 18 世紀初期,就發現接種“天花"患者的膿液能夠預防 疾病。稍晚,英國醫生琴納改良牛痘疫苗的接種方式來預防天花,並取得了人體 試驗的成功。從此人類能夠免於重大傳染病的威脅,平均壽命也因此顯著的延長。 19 世紀初,巴斯德發現實驗室能夠培養出致病力較弱的細菌,這種細菌仍是 具有抗原性,也就是說還是能夠引起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同時也提高了疫苗 的安全性。這段時期所發展的疫苗都屬於「全菌疫苗」,包括活毒疫苗、死毒疫 苗或是減毒疫苗。 一直到 80 年代初期,由於基因工程技術的進展,疫苗學才又有了新的突破。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我們可以大量製造具有抗原性的細菌或病毒的蛋白質,也就 是說只要注射這種蛋白質就能夠使身體產生免疫力,不再需要注射全菌或完整的 病毒顆粒,安全性就更加沒有疑慮了。這種疫苗我們稱為次單位疫苗,而 DNA 疫苗正是屬於這一類。 DNA 疫苗的原理是將一段能製造病毒抗原蛋白質的 DNA 打到人體,使人體 自己製造抗原蛋白質,並誘發身體的 Th1 免疫路徑,產生對抗這種病毒的特異性 免疫反應,使人體對於這種病毒的感染具有保護力。

/ 一個不可思議的構想:「蟎」天過海 / 「想像比知識重要」,很多科學發明都始於一個不可思議的構想,DNA 疫苗 觸發我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說,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的蛋白質,有過敏體質 的人吸入塵蟎蛋白質,就會誘發 Th2 免疫路徑的活化,產生 IgE 抗體,造成過敏 性發炎反應。如果把一段能製造塵蟎蛋白質的 DNA 打到人體內,讓人體自己產生 塵蟎蛋白質,人體就會誤以為它被這種虛擬的塵蟎病毒感染了,因而活化 Th1 免疫 路徑,對塵蟎蛋白質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如此一來就會強烈的抑制 Th2 免疫路 徑,病人就不會在產生過敏發炎反應了,過敏性疾病也就不藥而癒了。

更美妙的是,塵蟎基因會一直留在人體細胞中,不斷產生塵蟎蛋白質,因此病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27


人只要打一針,就等於得到一張塵蟎終身免疫的許可證了。這才是真正根治過敏 性疾病的治療方法。當下我全身的細胞都為自己找到了治癒過敏性疾病的方法而 興奮起來,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蟎」天過海之計。 然而 90 年代初期,台灣的基因工程技術尚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當我提出 這個論文計畫時,平常各持己見的教授們難得一致的同聲反對,認為這是個瘋狂 的主意,一來學理上未必能成立,因為當時 DNA 疫苗都是用來預防感染性疾病, 從沒有人想過可以用來治療過敏性疾病。二來實驗技術上也相當困難,當時我們 的實驗室並不具備基因工程技術。年輕的我不願服膺權威的反骨精神又蠢蠢欲 動,非得自己去衝撞,用自己的雙手去證明,否則無法輕易放棄,於是我堅持繼 續執行這項研究,被潑冷水也無所謂。

我必須要去證明我的假說。但如此新的技術要進行人體實驗是不可能,於是 我把希望寄託在老鼠身上。正如教授們所預測的,一開始我就吃足了苦頭,因為 我必須要建立一個會對塵蟎產生過敏性氣喘的老鼠動物模型,用來模擬人體過敏 性疾病的情形,才能用 DNA 疫苗來治療。

不幸的是,大部分品系的老鼠都不會對塵蟎過敏。我只能把台灣買得到的白 老鼠、黑老鼠、棕老鼠各種品系的老鼠都買齊,再一隻一隻打入塵蟎,半年試了 三百個品系,被老鼠咬傷也成了家常便飯。也許是運氣吧,我真的試到一種 B6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品系的白老鼠,在打入一定劑量的塵蟎後,牠竟然氣喘起來,做病理切片,肺部 變化和氣喘病人大致相似,唯一的不同是老鼠不會咳嗽,因為老鼠的氣管肌肉太 少,無法劇烈收縮。這應該是全世界第一隻氣喘老鼠動物模型。

接下來,我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大量複製了帶有一段塵蟎基因的表現載體,這 個載體被打入老鼠的肌肉,就會進入肌肉細胞中,然後大量製造塵蟎蛋白質,活 化 Th1 免疫路徑,使過敏老鼠不再氣喘。

下一個步驟,我把十二隻氣喘老鼠分成兩個對照組,第一組打進塵蟎基因,第 二組沒有,結果發現打入塵蟎基因的老鼠都沒有氣喘,未打入塵蟎基因的氣喘繼續 發作,到第二年,我又讓第一組沒有氣喘的老鼠再度吸入塵蟎,觀察是否會再發 作,果然如我所假設的:並沒有。實驗鼠壽命平均兩年,我據此推論牠們終生不 會再氣喘,獲得免疫了。這個實驗的結果讓我欣喜若狂,它證明瞭我的假說是正 確的。整個實驗就從一個瘋狂的主意開始,在我的堅持與努力之下,歷時兩年半, 終於獲得完美的成果。

/ 假說,獲得國際認同 / 我把實驗結果寫成學術論文,標題為「呼吸道過敏的 DNA 疫苗基因療法」( 註 5),於 1996 年發表在頂尖的生物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同時也順利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29


的取得博士學位。論文發表後,造成生物科技界一陣轟動,台大醫學院實驗室每 天都會收到來自全世界各地學術會議的演講邀約,有邀請客座講學的,也有生技 公司希望與我合作開發疫苗的傳真信函,著實讓我忙碌了一陣子。然而讓我深感 遺憾的是,DNA 疫苗後來並沒有真正用來治療過敏性病人。雖然約翰霍普金斯醫 學院有意與我合作開發疫苗,卻因為 DNA 疫苗的技術太過新穎,有太多的未知, 無法證明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基於人體實驗的安全性考量,不能進行人體實驗而 作罷。至今這項卓越的研究仍然塵封在抽屜裏,沒有治療過任何一個病人,實在 不是我的初衷。

/ 一個小鎮醫師的雄心壯志 / 拿到博士學位,雖然 DNA 疫苗無法在臨床上使用,但是對於免疫學的豐富 知識,以及科學實證精神,倒是讓我成為一位成功的過敏性疾病專科醫師。當 時嘉義地區的中型教學醫院華濟醫院草創不久,邀我去擔任小兒科主任。嘉義 太保與繁華的臺北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某日中午,日頭猛烈,院長帶著幾 個新來乍到的醫生到東石漁港享受海鮮大餐,從布袋到東石,再從東石回布袋, 這一路杳無人跡車聲,「我們好像降落在無人沙漠」,其中一位醫生有感而發。 果然一段時間後其他醫生都從沙漠撤離了,只有我留下來。臺北市並不缺我一個 醫生,但這個醫療資源缺乏的小鎮正激發了我開疆闢土的雄心壯志。於是我就帶 了幾名住院醫師、護士,把兒科加護病房及門診設立起來,也發揮了一定的作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用,救了不少人。

有一天,醫院接到嘉義縣衛生局長電話,說他有個朋友嚴重氣喘發作,對於 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的治療,都沒有反應,氣道都無法打開,血氧含量一直下 降,眼看就快要不行了,我立刻趕去為他治療。但該怎麼治呢?我靈機一動為他 注射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硫酸鎂,氣道才慢慢打開,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從此以後我「華濟氣喘名醫」的聲名,在嘉義一帶傳播開來,越來越多人排隊掛 我的門診。這件事原來我不曉得,直到某天深夜查病房,經過掛號室時看見有人 抱著棉被,準備徹夜排隊搶前一百名,這讓我很不忍心,從此取消了一百號限制, 開放掛號,讓所有的病人都能看到診,常常得看到半夜 1、2 點才能下診。

縱使成了過敏氣喘的名醫,對於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方式我仍然相當不滿意, 許多小病人的媽媽都會問:「許主任,我的小孩健保卡都已經蓋了 10 格了,為 什麼病還是沒有好?」他們無法理解醫學的瓶頸和我的無力感。 DNA 疫苗雖然有效,卻無法用在病人身上,主要的問題出在沒有人知道將 DNA 打入人體,雖然沒有立即性的危險,10 年、20 年後這些 DNA 是否會造成 人體基因的變化,沒人敢保證。所以除了癌症的治療性疫苗之外,至今沒有任何 DNA 疫苗獲得核准。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31


/ 靈光一閃:從腸道著手 / 既然 DNA 不能注射到人體內,一定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調控免疫系統?我內心 並沒有真正放棄,仍不斷思考各種「敗部復活」的可能。因為不斷在思考,有一 天靈光一閃,把腦筋動到了腸道。

腸道既然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70% 的淋巴球都聚集在腸道,那麼何不從 腸道著手?如果將塵蟎基因植入腸道乳酸菌,乳酸菌就會在腸道中大量製造塵蟎蛋 白質,刺激 Th1 免疫路徑。這其實也是一種口服疫苗的概念,不同的是,這樣一 來 DNA 就不會進入人體,可以從腸道排出,也就沒有安全性的顧慮了。

/ 老祖宗恩賜的靈藥:乳酸菌 / 新的解決方案熱呼呼的出爐了,但因為臨床醫師的忙碌工作,我根本無暇去 做研究,只能暫時儲存在大腦。然而機緣巧合又真的讓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自 有安排。

有一天,一位頭髮略為花白、溫文儒雅的男士帶了兩瓶醬油來向我致謝,原 來他是我上次搶救回來的氣喘病人的哥哥。言談之中得知他是嘉義大學食品系的 教授,是畢業於東京大學的微生物學博士,專長微生物發酵,這兩瓶醬油正是他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的傑作。霎時間,在我眼中他簡直就是上天派來的使者,讓我的研究有重見天日 的希望。於是,我開始與他合作研究乳酸菌口服疫苗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人類使用乳酸菌有兩千年多年的歷史了,在牛乳或羊乳中加入乳酸菌發酵而 成的食品,就是俗稱的優格(Yogurt)。就像許多偉大的發現一樣,一開始都是 偶然。兩千多年前,據說東歐遊牧民族意外發現儲存在貯乳袋的羊奶在一段時間 後會變酸、凝固,同時散發一股清爽、芳香的風味,大膽嚐了一口,身體不但沒 事,反而變得更健康,當時當然沒有人知道這是乳酸菌的作用。

/ 首見於聖經中的記載 / 乳酸菌有益健康,最早的證詞記載在舊約聖經中,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將自 己的長壽與多子多孫歸功於嗜喝優酪乳,並且曾經以優酪乳款待上帝派來的三位 天使。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則曾告訴生病的信徒「這是神賜的靈藥,可以治療你們 的疾病」,這「神賜的靈藥」指的就是優酪乳。而釋迦牟尼佛在悟道之前一度因 飢餓瀕臨死亡,有牧羊女以乳糜供奉,因此才有接下來的菩提樹下悟道,而乳糜 就是優格。

世人公認的優酪乳發源地在巴爾幹半島上的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有個長壽村, 1908 年獲諾貝爾生理 醫學獎的細胞免疫大師梅契尼可夫 (Ilya Mechnikov) 調查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33


發現,這裡居民的主食為優酪乳,他從優酪乳中分離出來的乳酸菌,就是著名的 保加利亞種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許多優格就是以這隻乳酸菌 作為菌種發酵而成。

/ 喝優格,就能治療過敏 / 經過近百年以來的科學研究,有關乳酸菌的文獻報告至少有數十萬篇,除了 極少數免疫力低下的人,曾因食用乳酸菌引起敗血症的個案外,其餘皆持正面看 法。優格對人體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在發酵優格的乳酸菌中植入 DNA 疫苗, 只要喝優格就能夠治療過敏性疾病,不是太美妙了嗎! ( 註 6) 我從教授那裡得到一株 Lactobacillus casei,這株菌是全世界公認的益生菌 種之一。所謂的益生菌就是能對人體健康有助益的微生物,這些菌種必須要能夠 生長在腸道中,才能發揮它的功能。然而,如果益生菌要從嘴巴抵達腸道,可是 必須經過重重難關。首先是胃酸的破壞,胃酸的酸鹼值只有 2 左右,大部分的微 生物都會在胃中被摧毀。雖然胃酸過多不好,但胃酸除了消化的功能,其實它在 抵禦病菌上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其次是膽鹼,膽鹼是脂肪消化過程中的乳化劑, 它會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殺死細菌。益生菌通過胃酸、膽鹼的考驗,抵達腸道 後,還必須要能夠附著在腸壁細胞上,定殖下來,成為優勢菌叢,才能真正對人 體有益。而 Lactobacillus casei 正具有這些特性,是最適合的 DNA 疫苗載具。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接著,我又從英國學者手中取得能在乳酸菌中製造蛋白質的載體,這個載體 經過基因工程的改造後,能表現大量的塵蟎蛋白,足以刺激人體產生 Th1 免疫反 應。動物實驗的結果相當令人振奮,氣喘老鼠分成兩組,一組餵食特製的塵蟎基 因乳酸菌,一組沒有。而老鼠氣管切片的結果,服食乳酸菌這一組都沒有出現過 敏性炎症的病理現象,另一組卻出現淋巴球浸潤,水腫及表皮細胞嚴重脫落的典 型過敏性發炎反應,效果好得出奇。

抗過敏優格在科學上雖然是成功的,然而它屬於基因改造食品,是一種新的 科技產物,雖然現行法規無法可管,安全問題還是會引起一般大眾的關注。尖端 科技受限於老舊保守的法規,無法發展,一直是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無法茁壯的 主因。事實上,基因改造食物早就已經充斥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之中,例如基改黃 豆或基改玉米,目前法規只規範這些基改作物,所採取的對策也只是在產品上標 示而已,將選擇權利交給消費者,自行負責。 過去 10 幾年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吃過基因改造食物。我個人對基改食物 的看法是比較正面的,一般基改作物都以抗蟲害為目的,減少農藥的使用,事實 上我寧可喝基改黃豆磨成的豆漿,做成的豆腐,至少代表沒有噴灑農藥,基改作 物對人體的傷害還沒有定論,農藥對身體的傷害是已知的事實。

然而,基因改造生物可能對於環境,抑或是生態的影響,其所牽涉的層面十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35


分廣大而複雜,目前仍然是科學界未解的一個難題。例如基因流的問題,也就是 說如果基因改造乳酸菌從人體排出後,可不可能與自然界的正常細菌雜交,交換 基因訊息,而產生變種的超級細菌?目前我也無法提出解答。

/ 一段發現本土天然菌種的奇航 / 看來這一條路又行不通了,好事總是多磨。所幸早年在實驗室工作的經驗, 讓我練就了一身抵抗挫折的金鐘罩、鐵布衫,不屈不撓,越挫越勇。我苦苦思索 第三條路,不能進行人體實驗,要避開基改,眼前只有一途:使用天然的菌種。 當年就讀台大微生物研究所時,我就對微生物的能耐留下深刻的印象。微生物就 像是隱身在幕後的主宰,別小看這種連肉眼都看不到的小東西,它們幾乎無所不 能。人們用它來造酒釀醋,製造藥物、化妝品原料,分解廢棄物,清除污染。天 然菌種種類多如天上繁星,簡直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說不定它們之 中存在著一種天生就會抗過敏的天然菌種,根本不需要基因改造的?

腦中一閃過這個念頭,我立刻翻閱各種學術資料,看看是否有已知能抗過敏 的菌種,可惜一無所獲。當時大多數益生菌研究都還只是停留在健胃整腸、助消 化、解便秘等腸胃道功能。不過雖然至今還沒有人發現這樣的菌種,那也不代表 我就分離不到這樣的菌種。況且市面上看得到的益生菌種都是外國菌種,竟然沒 有任何一隻台灣本土菌種。秉持科學家的好奇與醫生的使命感,我開始一段尋找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抗過敏乳酸菌種的奇航冒險。

細菌其實充斥在整個環境中,空氣、水、土壤、人體皮膚及腸胃道都有細菌, 要到哪裡去找才能找到適合的菌種?一個很簡單的邏輯,若要找能夠生存在人體 腸道的菌種,當然是到腸道去找。能夠定居在大腸的細菌,必定有抗胃酸膽鹽的 特性,也唯有能夠定居在腸道的細菌,才有可能在腸道刺激免疫系統,調整不平 衡的免疫路徑。我採用的策略是直接以內視鏡抓取大腸中的乳酸菌,再去分離沾 黏於腸壁上的菌種,加以培養。腸道的細菌數量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多到難以想 像,大約是 10 的 14 次方也就是一百兆,比之人體全部的細胞數 10 的 13 次方 還要多上十倍。而菌種不論好菌、壞菌,也有 400 多種。

一開始我利用選擇性培養基,挑選出屬於乳酸菌屬的菌種,建立菌種庫。接 下來必須鑑定乳酸菌的種源,也就是知道這隻菌屬於保加利亞種或是嗜酸菌種等 等。進入 21 世紀初期,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定序的方法來鑑別種源,已具 有科學界普遍認可的公信力,只是台灣的學術單位菌種庫尚未全面採用,因此我 的研究團隊也花了一些時間把這套方法建立起來。

/ 如何找到它? / 大約半年之後,我的實驗室建立了一個有 3 百多株菌的菌種庫。然而知道了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37


每隻菌的種源,我們卻還不知道哪一株菌真正具有抗過敏的功能,所以真正重要 的關鍵來了:該怎麼找到它呢?

乳酸菌可分成五個菌屬,每種菌屬有數十至數百種乳酸菌,這些分類學其實 是利用生化代謝的不同,或是基因訊息的差異來作人為的區分。每種乳酸菌又可 劃分成不同菌株 (Strain),每一隻菌株各自有各自的特性,就像人類一樣,在生 物學上都屬於同一的種,然而黑人、白人、黃人,從外觀上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所謂鍾鼎山林,各有天性,就算連基因訊息都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上 的差異。所以如何篩選出具有抗敏功能的菌株,又是另一個難題。所幸生物科技 界已經發展出生物基因晶片的技術。 所謂的生物基因晶片技術 (bio chip) 就是把基因的片段點在小小的玻璃片上, 一片不到 2 公分的玻璃片上,可以點上上千個基因。人類細胞中大約有 3000 個 基因,並非所有的基因都有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基因會作用,生物學 家稱為基因表現 (gene expression),這些基因的表現正反映出細胞的生理機能。 所以當我們把細胞中的基因表現的產物 mRNA,與基因晶片進行雜合反應,再用 螢光物質加以染色,有基因表現的基因就會亮出綠色的小光點,這使我們知道哪 些基因正在作用,進而得知細胞生理機能的情況。

過去沒有生物晶片的時代,要研究細胞生理現象,必須一個基因、一個基因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慢慢的作,作到人都老了,曠日廢時。使用基因晶片一次就可以研究上千個基因, 大幅加快了研究速度,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像釣魚與撒網捕魚之間的不同。一次 同時研究上千個基因有什麼好處?這就好比我們要去認識一個人,光知道名字, 可能一點作用都沒有,還得要知道他的年齡,性別,星座,職業,喜歡的顏色, 喜歡吃的東西等等,得到越多的資訊,越能讓我們清楚的瞭解這個人。

對於細菌也是一樣,當我們瞭解越多它的訊息,就越能明確瞭解它對於人體 的功用,這就是所謂「功能益生菌」的概念。功能性益生菌的篩選平臺技術界定 出各種乳酸菌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每一種菌株都不一樣,有的菌種可以抗過敏, 有的能保護肝臟,有的則能降低膽固醇。就像體育競賽一樣,有些人適合打棒球, 有些人適合打籃球,硬要叫籃球小飛俠麥可喬丹去打棒球,可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這項功能性益生菌篩選平臺技術也獲得了專利,我喜歡將它類比為奧運資格賽的 競技場,它幫助我們篩選出最適合的乳酸菌株,去參加抗過敏的奧運、降膽固醇 的奧運。

就是利用這個功能性益生菌的平臺,台灣第一株抗過敏的乳酸菌菌種在歷經 種種波折後,順利的誕生了。我終於為過敏疾病醫療作出了實際的貢獻,不枉身 為過敏科醫師的使命。從 1993 年到 2001 年,歷時 8 年,歷經數次的陣痛與胎 死腹中,終於實現我的科學大夢。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39


這株菌種不僅在動物實驗中功效良好,由於它是天然益生菌種,可以進行人 體試驗。在人體實驗中,服用三個月可以減少病人過敏免疫球蛋白 IgE 抗體的產 生達 25%。病人服用這株益生菌一個月後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開始減輕,症狀發生 的頻率也大大的下降。身為臨床醫師我最容易直接觀察到病人的反應了,每個病 人吃過以後都還會跟我要。很少病人會跟醫生討藥吃的,尤其是化學藥,大家都 會害怕它的副作用。可是乳酸菌很安全,一點副作用也沒有,又能有效緩解過敏 症狀。( 註 7)

同時它還有個附加價值,很病人多說他們連腸胃道的毛病都不藥而癒了,像 是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都沒了,對腸燥症也很有效。這項發明其實也照 顧到我的家人,我的小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吃乳酸菌,到現在三歲了,從來沒又生 過病,吃過藥。我自己也吃了 5 年,以往每年固定會被病人傳染的 2 次重感冒, 再沒有發生過,它對免疫力似乎有提升的效果。我當年那個喝杯優酪乳就能治療 過敏性疾病的瘋狂主意,真的在現實生活中落實了。

/ 一個菌種創造 12 億產值 /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得到這個新發明的好處,我開始像苦行的傳道士般到處去 演講,介紹這個新療法。幾年下來,幾乎已經講了上百場。剛開始時,醫學界對 於乳酸菌能夠抗過敏的說法嗤之以鼻。因為台灣醫界相當保守,以歐美醫療先進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國家馬首是瞻,既然醫學期刊都沒有這樣的記載,這個說法乍聽之下又有點不可 思議。因此就算我提出了許多科學證據,包括生物晶片的實驗結果、動物實驗與 臨床雙盲試驗,大部分的醫生還是沒有辦法接受。

/ 讓全世界的人都受惠 / 好在時間站在我這一邊。又經過 5 年的教育與臨床的實證,到今天許多醫生 已經逐漸認同。免疫醫學會中,「乳酸菌治療過敏性疾病」的主題成為最熱門的 話題。國外的醫學期刊中也陸續有相關的論文發表,很讓我欣慰。甚至這個概念 也開始商品化,藥局中充斥這各式各樣抗過敏乳酸菌產品,根據統計這類產品在 台灣每年創造了約台幣十二億的產值。

然而我更感到欣慰的是,這代表台灣有許多人都因為這項發明而受惠。而我 最大的希望,是把台灣的乳酸菌種輸出到世界各國,讓各種族、各膚色的人都能 受惠於這株台灣本土乳酸菌,這是身為醫學研究者的我愛台灣的方式。

科學研究是一條孤單寂寞的長路,許多科學家先知先覺的偉大發現,也可能 因為世人的無法理解,而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得不到應有的掌聲與評價。每 每思及此,我都為我自己的幸運感到慶幸。在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自己的研究 開花結果,縱使中間經歷過許多困頓挫折,一切都值得了。當然這並不是結束,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41


而只是另一個開始,因為所經歷的種種,我的鬥志一再受到激勵,我還要再為醫 療、科學的進步貢獻我的一分心力。

我寫下我的故事,只是為了見證一個本土科學家研究的心路歷程,在我們享 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時,請默默在心中為他們加油打氣,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 單。我也希望能夠鼓勵年輕的科學家,不要畏懼困難或挫折,同時要充滿好奇與 想像力,相信自己,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43


/ 參考資料與註解 /

免疫學,Kuby 原著, 許清祥等譯,2001 年,合記書局。 Hsieh KH, Shen JJ.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sthma in Taipei, Taiwan, and other Asians pacific countries. J Asthma 1988;25:73-82. Charng YC, Lin CC, Hsu CH.

Inhibition of allergen-induced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hyperreactivity by recombinant lactic acid bacteria. Vaccine, 2006:24;5931-36. 4. Hsu CH, Chua KY, Huang SK, and Hsieh KH et al. Inhibition of allergenspecific IgE 抗體 by direct gene transfer.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1996;8: 1405-1411.SCI 5. Hsu CH, Chua KY, Huang SK, and Hsieh KH et al. Immunoprophylaxix of Allergen-induced IgE 抗體 synthesis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by gentic immunization. Nature Medicine 1996;2:540-544.SCI

/ 相關專利 /

Recombinant eukaryotic plasmids containing allergen-gene and use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thereof for the prevention and/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 專利字號: US5,958,891. JP9294585. TW480282 6. 益生小精靈,許清祥等著, 2002 年,清涼音出版社。 7. Wang MF, Lin HC, Wang YY, Hsu CH. Treatment of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with lactic acid bacteria.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4;15:152-8. SCI

身是自然身,五體自然足, 長乃自然長,老乃自然老, 生乃自然生,死乃自然死, 求長不得長,求短不得短。

天地八陽神咒經 唐三藏法師譯

/ 第一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45


In search of - 真病沒藥醫,真藥醫假病 - Living / 過度依賴現代醫學,是否也是一種迷信? Drugs

/ 第二帖 :


/ 高血壓藥導致性無能 / 在我多年行醫生涯中,常常遇到許多光怪陸離,啼笑皆非的事情。

我的一位律師朋友,是個典型忙碌的專業人士,30 多歲的壯年,除了沒時間 運動所造就的微胖身材,身體一點毛病也沒有。偏偏在一次律師公會舉辦的例行 健康檢查中發現血壓偏高,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降血壓藥。果然血壓下降了, 可是連續吃了一個月的藥,他開始覺得房事有點力不從心,面對太太的哀聲嘆氣 和冷淡對待,他只好趕快去看男性功能障礙門診。

泌尿科醫師給他開了威而剛,果然一吃見效,但沒吃又沒效,太太又擔心太 常 吃 會 有 副 作 用, 要 他 再 去 找 泌 尿 科 醫 師。 泌 尿 科 醫 師 說:「 你 是 律 師, 一 定 是壓力太大了,屬於身心症。」就將他轉介到精神科。精神科醫師開了抗焦慮 藥, 吃 了 一 段 時 間, 變 成 藥 物 成 癮, 不 吃 就 會 失 眠, 而 且 性 功 能 也 沒 有 改 善, 只好再回去找泌尿科。泌尿科醫師這回說:「沒別的辦法了,現在有最新的科 技產品,第三代人工陰莖,要用的時候就把水打進去,不用的時候就把水抽出 來,很人性化。」

我的朋友一聽,這可不得了了,要在命根子上動刀,可不是開玩笑的,趕緊 來諮詢我的第二意見。我把他的故事從頭到尾聽了一遍,建議他停掉降血壓藥,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47


並且開始減重,結果兩個月後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 比糖果還便宜的藥,一吃成癮? / 原因很簡單,性功能障礙只是降血壓藥的副作用,而高血壓也是因為體重 過重所導致的。可是這樣一來一往的折騰,我的朋友度過了很煎熬的一年。每 次我在醫學院的課堂上講這個笑話,總是引來哄堂大笑,振奮昏昏欲睡學生們 的精神,效果一流。也許大家可以把它當成笑話,但它背後是個蠻沉痛的問題。 曾幾何時,現代醫學的分工如此之細,已經到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景況, 不把一個人看做一個整體,沒有對病人的全體情況作全盤的考量,這是第一個 層面。

問題的另一個層面是西醫師或是病人都太依賴藥物,而「藥即是毒」,任何 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藥效越強的藥,副作用也越大。( 註 1)

一般民眾對於吃藥這件事倒是採取兩種壁壘分明的態度。比如說,如果我的 診所來了一名高血壓病患,其實我很想仔細傾聽他的病史,請他耐心觀察一陣後 再決定要不要服藥,或者服用何種藥物,但是病人沒空等待,要我馬上「開最好 的藥」、「最好能馬上好起來」,這樣讓人氣餒的事幾乎天天發生。如果只看症 狀或檢驗數字,然後開藥,頭痛止痛、血壓高降血壓,膽固醇高降膽固醇、尿酸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高降尿酸,過敏性疾病就開抗組織胺、類固醇,這對醫生來說一點都不困難,既 方便又有健保給付。一顆普拿疼健保給付 0.5 元,比糖果還便宜,有藥可吃病患 也高興,醫病雙方和樂融融。只是我們從不去深究這樣的藥物治療對於病患的利 弊得失。

/ 吃高血壓藥,能治高血壓? / 化學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唯一手段嗎?藥物真的解決了病人的問題嗎?時至今 日,疾病的種類已經逐漸改變。不同於以往,慢性病成為民眾健康的主要威脅, 慢性病的醫療負擔,也佔據了健保支出的大部分。然而,很多慢性病都是生活習 慣造成的,不去解決源頭的病因,而只是不斷的給予控制性的藥物,實在並不符 合邏輯。我常反問那些急著吃藥的病人,有沒有聽過有人吃降血壓藥把高血壓治 好的?吃降血糖藥把糖尿病治好的?當然沒有。只要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病人大 概就很難再擺脫藥物了。

另一種情況剛好相反,很多媽媽帶著反覆出現各種過敏症狀的孩子來到我的 診所,她們用乞求的口吻問:「醫生,這樣吃藥要吃多久?」、「有沒有可以替 代藥物的療法?」因為吃藥吃到恐慌,副作用伴隨而來,醫生也明確告訴他們「沒 有一種藥可以根治」,只是緩解症狀(remission)。不想吃藥,又不敢不吃藥, 一輩子將與病魔糾纏,這樣的灰暗心情好比被判了無期徒刑。不幸的是,有些疾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49


病在權衡副作用、疾病預後與生活品質等多方考慮下,又不得不吃藥。大部分的 醫師或病人都不會滿意這樣的治療方法,身為醫師的我,也認為這不是負責任的 態度。

古有名訓,「學醫三年,天下無不可治之病,行醫三年,天下無可治之病。」 這一針見血道盡了醫者的心聲。醫學院的學生哪個不是意氣風發,接受最現代的 科學醫學教育,聽著課堂上老師講授著成功的治療案例,總是認為天下沒什麼病 是治不好的。等到自己成為臨床醫師,才深刻體認到醫學發展也是有極限的,醫 生對病人的幫助其實很有限。

現代醫學是奠基於西方科學深厚的基礎發展而成的,有嚴謹的邏輯思維,重 視實驗的實證精神。從這些角度來看,無庸置疑,西方醫學是科學的。然而也正 因為它奠基於科學,發展腳步也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演進。面對宛如一部奧秘天 書的人體,至今雖然西方醫學已經解開其中無數的謎團,打過好幾場轟轟烈烈的 聖戰,從抗生素、疫苗的發明、麻醉技術的發展,到已經完成的人類全部的 DNA 定序工作,但未知終究仍舊多過已知,現代醫學還尚未達到全知全能,無可推翻 的地步。( 註 2)

/ 打破藥物萬能的迷思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也正由於現代醫學是跟隨在科學發展的後頭,每當有新的發現,就可能推翻 舊有的觀念,因此現代醫學最常發生的,就是昨是今非的窘境。舉個我比較熟悉 的過敏治療為例,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醫學生,如果有人敢用類固醇,俗稱的美 國仙丹,治療過敏性疾病,一定會被批評為江湖郎中。豈知幾年後,病理學家發 現過敏性疾病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使用抑制發炎反應的類固醇來治療,是合 乎邏輯的。如今這已經明列在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指導原則中。

又例如過去認為胃潰瘍的成因是胃酸侵蝕胃黏膜所造成的,但是自從澳洲醫 生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在胃潰瘍的病理機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後,所有的治療 方式也隨之大改革,除了以往的制酸劑,還要加上抗生素,才能減少復發率。

再以我的切身經歷為例,五年前我提出過敏性疾病的益生菌療法時,大部分 的醫界人士也覺得不可思議,而排斥這樣的治療方法。但是經過五年來的臨床 使用和學理研究之後,大部分的醫界都已經瞭解並接受這個療法了,不僅在醫 學會大家競相發表相關論文,市面上也到處充斥類似的保健品。打開電視,許 多頻道都在販售這類產品,主持人各個說的眉飛色舞,專家、見證者信誓旦旦, 對照五年前我的苦口婆心,還招致醫界、學界異端邪說的質疑,真是點滴在心、 感慨萬千。

我之所以舉出這些例子,只是要告訴大家,現在大家視為黃金標準的診斷治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51


療方法,也有可能在將來被推翻。治療方式隨著科學發展與時俱進,這當然是件 好事。我只是希望民眾或是醫界能更理性的看待現代醫學,打破醫學或是藥物萬 能的迷思。對所有人來說,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自己的健康應該平時就要多關注, 不要依賴藥物。對於治療方式,多徵詢第二意見,則是一種常識。而醫療工作者 則應該多留意科學與醫學的進展,多多學習新知,採取審慎開放的心態,才是負 責任的做法。

以下我對幾個現代醫學的迷思,略抒己見。

/ 正常值迷思 ---- 誰被檢驗數值綁架了? / 我媽媽很健康,每天忙進忙出,精力充沛,就是有點高血壓。就像一般人一 樣,非常在意健康檢查的數值。如果報告出現藍字,就整天開心的不得了,如果 出現紅字,就擔心的睡不著,血壓就更飆高了。相信這是許多慢性病人的經驗, 每天為起起伏伏的數字,七上八下的,簡直就跟股市看盤一樣的刺激。

決定數字的紅或藍,主要是根據所謂正常值。但到底什麼是「正常值」呢? 膽 固 醇 150 到 200, 血 壓 在 90 和 140 以 下、 尿 酸 2.5 到 7、 飯 前 血 糖 70 到 110,這些數字都是檢驗報告上列出的「正常值」。正確的說,正常值不應該叫 正常值,而是一個統計的數值。人的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個體間存在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極大的差異,因此膽固醇、血壓、血糖這些生理情況當然不會一模一樣,就像所 有的統計曲線,無論經濟學上的所得統計圖,或是政治學上的政黨傾向統計圖, 都是呈現鐘型分佈。如果一百個人中有 95 人落在這個範圍,這就被定義為「正 常值」,少數服從多數,很民主,如果你屬於這個範圍,你就是正常;很不幸的, 如果你是那少數的 5%,你就不正常了。所謂的「正常值」根本就是面對複雜的 生命現象,過度簡化,不負責任的態度,忽略了環境狀態的變動與個體差異。

/ 複雜生命被過度簡化 / 人體的體內環境是必須維持恆定 (homeostasis),但是這種恆定是一種動態 平衡,也就是說人體必須因應外在非恆定的環境變化,或是生理上的需求,分分 秒 秒 即 時 調 整, 以 維 持 體 內 的 恆 定。 人 不 是 一 成 不 變 的 機 器, 人 體 的 精 巧 在 於 它具有很大的彈性,能夠適應環境的突發狀況。根據動態平衡理論,根本沒有所 謂的正常值,只有參考的統計值,換一種說法是,如果一次測量結果發現膽固醇 220,血壓 100、150,不必太緊張,也不要急著吃藥,數字也只是代表抽血或驗 尿那一剎那的結果,不等於終極的器官濃度。

財經界應該最理解「正常」的弔詭了。央行會認為新台幣兌美元最佳價位就 是 32 元嗎?不會,可能是 40,也可能是 25,重點是保持動態平衡,隨時隨地根 據國際情勢的演變上下調整。人身上的各種數值也一樣,每天驗膽固醇、每天量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53


血壓,數值都會上上下下移動,就連上午、中午、晚上也有所不同,既然身體分 分秒秒都在變化,我不認為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正常值,只要比較自己前前後 後,觀察一段時間所紀錄下來的數字,找出屬於自己的鐘型曲線後,才能看出是 否有所異常,若出現異常當然就要就診了。

除了環境變動會影響人體生理數值的變化外,由於遺傳基因、生活型態的不 同,個別差異性大,因此每一個人的正常值可能都不一樣,自己應該跟自己比較, 和別人比較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就像我跑 100 公尺需要 17 秒,卻硬要和 2007 年世界紀錄締造者,牙買加選手鮑爾所跑出的 9 秒 74 相比一樣。應該沒有人會 做這種蠢事吧!膽固醇 220,血壓 100、150,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他的正常 值,可以活得很愉快。每一種動物、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平衡點,魚的血壓是 5, 長頸鹿的血壓 300,火雞也是 300。對一個有點年紀,或是有點胖的人來說,血 壓比正常值稍高一點,會感覺比較舒服,沒有必要非降到正常值不可。

/ 骨質疏鬆症 /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這種「正常值」的迷思下,被製造出來的產物,最明顯的 例子就是「骨質疏鬆症」。事實上骨質密度隨著年紀的增加,或勞動形態的差異 應該有不同標準,在室內工作的人,骨頭中需要儲存那麼多鈣嗎?人體被設計, 或說演化成皮膚一曬太陽即促動鈣質的吸收有其道理,因為烈陽下的勞動者,他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的骨頭中就是需要那麼多鈣,但今天的骨質密度檢測,根據 30 歲族群的骨質為 標準,結果幾乎人人缺鈣。缺鈣補鈣,所以什麼飲料、什麼食物都強調加鈣、高 鈣,問題是鈣的吸收分主動吸收和被動吸收,被動吸收的效益很差,這和學習的 道理一樣,被迫的學習通常沒有大大的效果。鈣的主動吸收是由荷爾蒙作用所調 控的,這種荷爾蒙會讓皮膚在與陽光接觸時,產生 D3,進入腎臟,轉變成活性 物質,促進腸道吸收鈣質。當人體的腸胃道缺乏鈣質時就吸收進來,不缺時就排 掉,只吸收而不排除,這些鈣只能沉積在體內,形成鈣化。而骨質密度只是人被 檢驗數值綁架的諸多例證之一。

/ 肝功能 / 面對檢驗報告,還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所有的檢驗都有偽陽性和偽陰性,百分 之百正確的檢驗並不存在。面對這個問題,只能多採用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加以檢 驗,多方驗證。同時也要瞭解檢驗都是有誤差的。曾經有病人拿著檢驗報告的數 字憂心忡忡來找我,說他肝功能「惡化」,睡不著覺,我一看,GOT、GPT 從 48 升到 51,但也只能這樣「教育」他:48 和 51 並沒有太大差別,很多檢驗的 誤差都大過這個數值,誤差值 (CV 值 ) 在 15% 以內就算優良的儀器設備,而檢 驗報告上卻從未標示出誤差值。

/ 三高族 ( 高血壓、高尿酸、高膽固醇 )- 吃藥就好? /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55


每一天我都會碰到很多血壓高、尿酸高或膽固醇高的病人,很少人有耐心聽 我分析,請他們先觀察一個月,從改變飲食或做運動著手,經常得到這樣的回答 「醫生你不要說太多了,我沒時間聽,也沒時間運動,給我開最好的藥就是了」, 這是大多數人的反應。實在令我感到生氣又無奈。數字一高就開藥,對醫生來說 是再簡單不過的事,醫生也太好當了,然而對我來說,這卻是對複雜生命現象的 一種駝鳥心態,我不忍也不願這樣做。

/ 真病沒藥醫,真藥醫假病 / 「真病沒藥醫,真藥醫假病」這句話是我從祖父那裡聽到的,他常這樣告訴 他的病人,意思是不希望病人隨便亂吃藥。如果身體產生器官實質病變,通常都 是不可逆的,沒有什麼仙丹能夠讓它起死回生,如果只是一時功能失調,身體不 舒服,倒是有些藥物可以調整機能,紓解不舒服的症狀。阿公說這句話雖然已經 超過 40 年了,很不幸的,這句話仍可以活靈活現的描述今天醫療現況。 現代醫學經過了 200 多年的發展,有些疾病是真的已經能夠治癒了。抗生素、 疫苗是現代醫學最重要、最偉大的發明,公共衛生的進步也已經使得感染性疾病 對人類的威脅減少。還有微生物的發現,無菌技術的發展以及麻醉藥物的發明, 使得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提升,人類壽命得大幅的延長。在清末民初,中國人的平 均壽命大約是 40 多歲,到了今天,已經延長到 70 幾歲了,增加了將近一倍。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近年來再生醫學及基因治療的研究,突飛猛進,或許不久的將來,當我們真 的能夠治癒器質性的病變,那麼真病就真的有藥可醫了。只可惜到現在為止,真 病還是沒有藥醫。我行醫已經 20 年了,還沒有看過一個病人因為吃類固醇而治 好自體免疫疾病,也沒有看過一個糖尿病病人因為服用降血糖藥而徹底痊癒。

由於醫學的進展與生活環境、型態的變遷,現代社會的疾病類型也在逐漸轉 變,真正威脅人類健康的不再是感染性疾病,反倒是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 高脂血症等這類慢性代謝性疾病,或是癌症、過敏性疾病、自體免疫性這類的免 疫性疾病。這類普遍的現代文明病,則日益造成醫療財務上的重大負擔。

/ 工業革命導致生活劇變 / 這些疾病的病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醫生多會以「原因不明」告之,最有可 能是基因與環境急遽變遷之間,兩者交互影響所導致。大家不妨這樣想像,人類 乃是經過幾百萬年演化出來的產物,基因的演化是一段非常緩慢的過程,而地球 環境的變遷其實也並非一朝一夕。過去幾千年來人類的生活方式其實沒有太大改 變,我們的基因是非常古老的。但自從工業革命以後,不過短短的兩百年,人類 的生活型態有了驚人的變化,食品工業化、生活都市化,兩百年前的人要是坐時 光機來到我們的世界,一定覺得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吧。然而我們的基因和兩百年 前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因此這些基因的運作,必然無法符合現在的需求。( 註 3)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57


例 1 . 能量代謝變化 - - - - 糖廠與糖尿病同時誕 生 舉個例子來說,最明顯的就是能量代謝的變化,從前的人為了獲得身體每天 所需的能量,必須付出勞力去耕種、捕撈、打獵,現在的人每天只要坐在辦公室 吹冷氣,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冰箱裏堆得滿滿的食物,得來不費吹灰之力。各種 代謝性疾病,很明顯的,就是能量過剩,身體無法負荷所導致。歐洲學者克利夫 研究糖尿病的歷史,發現糖尿病的發生與十九世紀拿破崙在歐洲建立糖廠的時間 是一致的。根據統計,當糖的消耗量開始增加的二十年後,糖尿病的病例數也會 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克利夫二十年定律。他還發現冰島和遊牧民族葉門猶太人, 在糖未引進他們的文化之前,沒有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症。但在他們的飲食西方化 以後,糖尿和血管硬化症的病例幾乎和西方國家一樣高。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瞭 解糖尿病的成因和精製糖的攝取存在密切的關係。

例 2 . 過敏性疾病 --- - 越都市化,越會過敏 另一個例子是過敏性疾病,這十年以來,台灣過敏性鼻炎病罹病率從百分之 十成長到百分之三十。我曾經做過嘉義地區的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人口較 密集的樸子,一百名兒童中約有二十名過敏兒,沿海東石、布袋,一百人中掉到 七、八個,到了阿里山、梅山,一百個中僅僅兩、三個。也就是說,越鄉下的地 方,小朋友越不容易過敏,顯然過敏性疾病與都市化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常戲稱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都市人的一生等於四個盒子的人生,第一個盒子是房子,第二個盒子是車子,第 三個盒子室辦公室或教室,都市人的一生就是從一個密閉空間移動到另一個密閉 空間,習而不察。( 註 4)

塵是最大過敏原,現代人注重舒適和豪華裝潢,又是空調,又是地毯窗簾, 偏偏塵也喜歡這種環境。所以現代人每天與塵蟎長相左右,要不過敏也難。看到 這裡你一定會好奇第四個盒子是什麼?那就是埋在地下的那一個盒子。想想人的 一生,說複雜其實也蠻簡單的,就只需要四個盒子。然而生與死都逃不出這四個 盒子,想起來也有些悲哀呢!

/ 改變生活習慣比吃藥更重要 / 其實這些疾病的產生都與生活型態的變遷息息相關。面對這些無法處理的疾 病,現代醫學所採取的態度就是用藥物,把檢驗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膽固醇、 血壓、血糖、尿酸、尿蛋白、肝功能、骨質密度等等,這些容易測量的生理數值, 都有所謂的正常值。如果超過正常值,呈陽性反應,醫生多會宣稱這個人病了, 不正常。體內充滿了潛在的風險,不知何時會爆發,必須盡早用藥把指數降下來, 控制在正常值範圍以內。病人當然也很疑惑,一直吃藥,病也沒好,為什麼要一 直吃藥?但是一不吃藥血壓就高,膽固醇就高,萬一中風怎麼辦?因為害怕,病 人不敢違逆醫囑,醫生也會鄭重的告訴病人這是為了「控制潛在的風險」。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59


例 1 . 膽固醇被汙名化 膽固醇真的是如此萬惡不赦,非除之而後快的物質嗎?膽固醇被過度汙名化 了,事實上它是身體製造荷爾蒙的重要原料,同時也是神經細胞生長及腦部發育 的必需品。膽固醇低的人原料少,內分泌必然不旺盛,看起來沒有活力,像一部 快要沒油的車子。

我們真正擔心的應該是高膽固醇血症的潛在風險,那即心血管疾病。但如果 我們仔細去探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數,很容易就發現高膽固醇血症病並不是心 血管疾病的唯一風險因數,其他還有諸如吸煙、肥胖、遺傳、缺乏運動、血中高 非對稱性二甲基精氨酸、高半胱氨酸及較高的纖維蛋白素原。但為什麼只針對膽 固醇?說穿了,主要還是因為它有藥物能夠控制,同時也容易檢測。這是對複雜 疾病過分簡化的另一個例證。研究顯示,膽固醇維持在 150 以下的人確實鮮少罹 患心血管疾病,但是膽固醇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維持在相對低的水準下,是否 真的有益健康?同時過分強調單一因素,反而很容易使人忽略其他因素,很多病 人可能誤以為只要控制好膽固醇,就可以不必戒除生活上的壞習慣,像是吸煙或 是不運動,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根本是事倍而功半。

例 2 . 痛風與尿酸 --- - 不光吃藥,要找原因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另一個例子是痛風與尿酸的關係。痛風是一種發炎性的關節疾病,是以能夠 在關節處發現尿酸結晶為特徵的一種關節炎。理論上,尿酸的濃度越高,發生痛 風的機率越高。但臨床上的觀察與經驗發現,這句話不一定正確。任何因素所導 致的血中尿酸濃度快速上升或下降,最易引發痛風的急性發作,其中又以下降的 速度和急性發作的關係更密切。

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也不一定等於關節或腎臟裡的尿酸濃度,有時候,在急性 痛風發作的情況下,無論測幾次血中的尿酸,發現其濃度都是在正常範圍之內, 這可能是關節腔的尿酸局部過飽和所造成的結晶作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不一定 等於關節裡的尿酸濃度,因此檢測血液中的尿酸,對於預測痛風發作的風險是毫 無意義的。

以前認為尿酸高必須馬上治療,但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對無症狀的高尿酸 血症進行治療以預防痛風的發作是不符成本效益,也沒有任何好處。相反的,尿 酸是人體中很強的抗氧化劑。進一步說,廣泛篩檢是否有高尿酸血症也是不需要 的。假若已知有高尿酸的情況,應是去探討造成高尿酸血症的成因,而不是以藥 物把它「醫」成正常。

/ 服藥一輩子,影響生活品質 /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61


以上我想要說明的是,現代社會中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是慢性疾病, 而這些慢性疾病的形成都與我們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們必 須從生活中去改變,才有可能預防疾病的產生,活得更健康。而不是一發現檢驗 數值升高就要依賴藥物治療,服藥一輩子,也與藥物的副作用長相左右。更何況 目前有些治療方式不盡合理,已有太多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對於疾病風險的降低並 沒有顯著的幫助,「真病沒藥醫」就是這個道理。

接下來是另一個醫療奇蹟,就是「真藥醫假病」。應該有幾十年了,突然有 許多新的疾病流行起來了,例如「停經症候群」、「骨質疏鬆症」或者是「憂鬱 症」,在 50 年前似乎都不曾困擾過我們,卻忽然在一夕之間沸沸湯湯,風風火火, 醫界、學界都競相舉辦研討會,或是進行相關研究。如同野火燎原,在這般推波 助瀾之下,一般民眾也開始人心惶惶,疑神疑鬼,深怕自己就是這些疾病的受害 者,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健康的。仔細推敲前因後果,這些疾病的出現,與治療 藥物與診斷儀器的發明,在時間上有著不可思議的巧合。這不禁讓人聯想起一家 藥廠總裁的豪語:「有病就有藥,有藥才有病」,這究竟是藥廠的行銷手段?抑 或是人類的新種疾病? ( 註 5) 1940 年 代, 藥 廠 開 始 從 受 孕 母 馬 尿 中 萃 取 hCG, 一 種 女 性 在 懷 孕 時 胎 盤 所 分 泌 的 荷 爾 蒙。 醫 學 界 開 始 建 議 停 經 婦 女 使 用 荷 爾 蒙 則 是 在 1966 年, 一 位 美 國 婦 產 科 醫 師 羅 伯 ˙ 威 爾 森 寫 了 一 本 暢 銷 書「 女 性 青 春 永 駐 」 (Feminine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Forever),把這種動物性荷爾蒙當成是永保青春的仙丹靈藥,他曾經在醫學專業 雜誌上論述:「女性五十歲開始就不再排卵,沒有成熟濾泡,不再分泌雌激素, 簡直就如遭逢巨難。但是 hCG 可以拯救這些婦女,使她們的胸部及生殖器官不 會萎縮,使她們常保魅力,同時不會變笨。」醫生背書加上藥廠大打廣告,雌激 素被說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物質。沒有女人不怕老,看到廣告上美麗女明星巧笑 倩兮,娓娓道出自己的青春活力皆來自於 hCG,很少有人不被打動的。再加上專 業醫師的推薦,荷爾蒙補充療法在西方幾乎成了許多年長婦女的日常習慣。

/ 錯把生命現象當作病 / 但是事實上,大多數的高齡婦女不靠它,也依然活的健健康康。補充荷爾蒙, 這無異是把生命正常過程,當成醫療問題的荒謬行徑。至於荷爾蒙療法所聲稱的 療效,如預防心血病及骨質疏鬆症,到目前為止,在科學上都還沒有得到正面的 肯定。況且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與增加婦科癌症風險的研究報告,屢見不鮮。從 整體評估來看,弊多於利。

醫生以「若不補充荷爾蒙,則恐加速老化」為由說服女人。女人怕老,但人 該老而不老,付出的代價就是癌症。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對於女性的生理 過程有詳實的觀察:「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 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63


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人的生命 節律每七年一變,十四歲月經來潮,二十一歲如花綻放,最是美麗,二十八歲成 熟燦爛,三十五歲來到一個大關卡,過了三十五開始走下坡,四十二慢慢變老, 四十九停經,這生理的鐘形曲線乃是自然現象,千百年來不曾改變,至今仍是顛 僕不破的真理。怎麼會是病,是不正常呢? ( 註 6)

在我還是醫學生的年代,最優秀的學生都會選擇當外科醫師,因為我們會覺 得這是個生命交關,與死神拔河的神聖職業。但是近年來,許多醫院都招不到外 科住院醫師,倒是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成了醫學生的第一志願。主要原因還 是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活在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的社會,健康之外,大家更 想藉由醫生之手,追求年輕、美貌,永遠不老。其實早從秦始皇就開始追求長生 不老之術,現代醫學界也不遺餘力的研究各種抗老化,延長人類壽命的方法。然 而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很大的突破。「死亡是個大迷霧,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 其一,我們總有一天一定會死;其次: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這是索甲仁波切 在《西藏生死書》說的一段話。對於生老病死的生命自然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平 常心來加以看待,一切都只是在方寸之間。( 註 7)

/ 不治已病,治未病:從不生病開始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我曾經應邀到台拉維夫參加醫學會,一下飛機,烈日當頭,曬得我頭昏眼花。 就在揮汗如雨的狼狽景況下,一位嬌小動人的金髮美女朝我走來,原來是主辦單 位派來接待我的以色列女醫師。當她送我回旅館後,我趕緊禮貌性的請她不必招 呼我,因為醫院的工作一定很忙,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她說一點也不忙,因為全 以色列的醫生都在罷工中,而且已經持續三個月了。我驚訝的張大了眼睛,這在 台灣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其嚴重程度無法想像,所以便趕緊追問道:「那這 三個月全以色列都找不到醫生看病,以色列的死亡率一定急劇升高囉!?」女醫 師俏皮的眨眨眼:「不,是急劇下降。」這不過是醫療同行間的黑色幽默,大家 不必當真。只是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我常常會反躬自省,我每天所作的醫療處置, 到底有沒有對病人真正有幫助,抑或是害了他們?

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已經邁入第十三年了,全民健保的目的在於醫療資源的公 平分配,也就是縮短貧富之間對於醫療資源利用的差距。自有健保以來,民眾使 用率相當普及,看病次數平均每人每年高達 14 次,為美國人的 4 倍。 不過,健 保對於提升國民健康、拉近族群健康差距到底有多少貢獻?最近國家衛生研究院 教授溫啟邦發表量 1995 年至 2004 年的就醫狀況,找出台灣地區死亡率最高及 最低的兩縣市居民,他發現最健康的臺北人及最不健康的台東原住民,在健保實 施十年之後,兩者之間平均餘命並無太大變化,僅僅拉近 0.6 年。( 註 8)

他同時分析這兩縣市居民在生活習慣諸如吸菸、嚼檳榔、飲酒、肥胖等各項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65


因素,試圖找出造成兩地居民健康差距的原因。

研究發現,以死亡率最低、最健康的臺北人,與死亡率最高、最不健康的台 東人相比較。吸菸率上,台東為臺北的 1.5 倍;嚼食檳榔比例,臺北男性佔 6%、 台東男性 33%,相差 5 倍之多,而喝酒的比例上,台東也高於臺北 5 倍。至於肥 胖程度,臺北男性佔 5%、女性佔 3.6%,台東男女均約佔 7.3%。值得一提的是, 臺北、台東兩地年輕族群中的運動量相差不多,但隨著年齡增長,到 50 歲以後 的中老年人,其差距愈來愈大。台東原住民幾乎不運動,與臺北相差 3 倍,因此, 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更多。

從以上數據分析中發現,全民健保雖能保護部分弱勢族群,但實際上對於民 眾健康的增進與縮小差距,這兩項的變化幅度並不大。臺北與台東在全民健保實 施 10 年間平均餘命差距僅縮短 0.6 年,仍有近 10 年的差距。主要是民眾生活習 慣及環境影響,兩者才是影響民眾健康的關鍵所在,而非現代醫療的普及率。溫 啟邦研究員因此特別強調:「要真正提昇全民健康,應從預防生病做起。」

/ 上工治未病 / 傳統中醫經典書籍《黃帝內經》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 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鑄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好的醫生治病,是能夠在病情還沒有發展到某種狀 況時,他就已經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療,或在疾病剛要發生,于萌芽之際就 殲滅於無形,預防病情的發作。如果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就像渴了才去掘 井,戰爭發生後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概 念。也是傳統中醫師所奉為圭臬的。

身為中西醫師,我其實很希望我的病人不要吃藥,藥和食品分別在光譜的兩 端,有效成分多的,就趨近於藥,有效成分少的,就趨近於食品,有效成分越多 療效越快,但副作用也可能增加。因此介於藥品與食品之間的機能性食品,便引 起我很高的興趣。這種相對於藥物來說比較安全,又能對身體產生益處的食品, 如果能在身體一出現異常警訊時,就及早加以調整,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也算 是「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吧!其實在歐美日本等醫療先進國家,民眾在健康食品 上的花費早就超過了藥品,這也是一種世界潮流與趨勢吧!

每個人都應該多瞭解自己的身體,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不要過度依賴檢查 或藥物。姑且不論誰創造了人類,身體小宇宙就像是一部配備自動控制系統的精 密機器,它應該是自動平衡,秩序井然的,一如日升日落,四時常行。系統如果 失去平衡,定然出現某些徵兆作為一種警告訊號,就像大宇宙以氣候異常、暴雪 暴雨向人類示警一樣。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67


哪些徵兆是疾病的徵兆呢? 一、不能恢復的疲勞,每天都感覺累,提不起勁,即使大睡一覺後也一樣,這 是最常見的警訊。 二、腸胃道系統的訊號:為什麼排氣很臭?排便很臭?排便的習慣為什麼改變 了,一天多次或多天一次? 三、疼痛,一個不能恢復的酸痛:腳酸、手痛、肩痛、頭痛 ---,痛是一種失去 平衡的訊號。 四、呼吸系統的訊號:一直好不了的咳嗽,這是人體排除異物的反射。一直好 不了的鼻塞,呼吸不通暢。 五、皮膚訊號:癢癢癢,到處都癢,抓個不停,癢並非癢,而是小痛。 六、血液系統的訊號:為什麼經常流鼻血?刷牙時為什麼出血?

以上警訊出現時,身體都還處在可逆的狀態,只要積極管理都會有所改善, 重新回到平衡。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身心靈保持平衡狀態 / 面對複雜系統,首要任務是懂得如何管理,複雜的身體要用得長長久久,也 一定要自我管理,不可放任無度。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不吃垃圾食物,避 開致病因數。這些都只是消極面,想要恆久的健康,更要進一步做積極的管理, 譬如天天運動、均衡的營養、早起早睡、定時排便、補充益菌。還有屬於精神層 面的如樂觀開朗、樂善好施等等,讓身體和心靈保持在平衡的狀態。雖然都是老 生常談,卻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69


/ 參考資料與註解 / 藥你生病 - 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 雷 ˙ 莫尼漢著 , 張艾茜譯 , 2006 年 , 世潮出 版社 生病 , 生病 , Why?- 解開疾病之謎的新科學 , 廖月娟譯 , 2001 年 , 天下文化書 坊出版 嘉義縣過敏性疾病流行學報告 , 1999 年 , 公共衛生年報 4. 不知藥的生活 , 馬克希曼著 , 2007 年 , 大樹林出版社 5. 醫海珠玉 , 肖永林編著 , 1998 年 , 人民衛生出版社 6. 西藏生死書 , 索甲仁波切著 , 鄭振煌譯 , 1998 年 ,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7 . A 1 0 - y e a r e x p e r i e n c e w i t h u n i v e r s a l h e a l t h i n s u r a n c e i n Ta i w a n : measureing changes in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y. Wen CP et.al, Ann Intern Med. 2008;148:258-267.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西人東漸,餘波撼蕩,侵及醫林, 此又神農以後四千年來未有之奇變也。

《醫代醫書目序》 李福保

吾國舊時醫籍,大多言陰陽氣化,五行五味生剋之理, 迷亂恍惚,如蜃樓海市,不可測繪

《內科學綱要序》 李福保

/ 第二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71


In search of - 人體是個小宇宙 - Living / 傳統醫學科學,但不現代? Drugs

/ 第三帖 :


/ 向老中醫學習看病法則 / 大概是幼年時受了祖父的影響,和一般的醫學生不同,大學時代我對中醫特 別感興趣。當時我是個很用功的學生,除了每天廢寢忘食的待在圖書館裡面,翻 閱積滿塵埃的線裝書。一有空我還會到台灣有名的老中醫診間去跟診,抄方子, 學習老中醫看診的經驗。王義之老師、馬光亞老師都是我的恩師,從他們身上學 習到很多臨床經驗。有一年暑假,為了向一位老中醫學習腎結石秘方「化石丹」, 我硬是賴在他家裏當學徒。每天早上天還濛濛亮,就得起床擠鹿奶給老師喝,幫 忙餵小鹿。接著要掃藥櫃、整理藥材、包藥。就這麼大小雜事一手包的忙了一個 暑假,始終沒看見老師製作「化石丹」。就在暑假快結束時,我鼓起勇氣向老師 請教「化石丹」的做法時,老師卻回答:「此乃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不傳 之密。」這是我記憶中一個有點惆悵的暑假。

大家也許會覺得納悶,中醫師的養成訓練都已經有正規的學校教育了,為什 麼還需要這種師徒制的學習方式?

事實上,還真需要這種學習方法呢!主要的原因是傳統醫學看病的方式和現 代醫學大不相同。春秋戰國時代的顯學 --- 五行的哲學觀,決定了傳統醫學看病 的邏輯與思維。木、火、土、金、水乃構成自然的五大要素,這五行相生相剋, 如環無端。古代的中國人就是運用這種質樸而略顯簡化的宇宙觀去理解世間萬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73


物,而人體是對應於大宇宙的小宇宙,當然也不例外。只要把握原理,中醫學習 起來並不困難。但是這種相對簡單的原則在面對變化萬端的真實世界,要如何正 確的選擇適當的兵器,讓問題迎刃而解,那可就得要許多經驗的累積。所以才有 傳統醫學「易學難精」的說法。每個老醫生也都有一套他從細心的觀察、歸納、 修正,慢慢形成的一套看病的法則,跟老中醫學習,其實就是學習他的看病法則。

跟老中醫學習看病法則,的確可以縮短摸索的過程,增加十年功力。然而這 種學習法卻也有它的問題,中醫派別特別多,又是傷寒派、溫病派,又是嶺南派、 華山派,不同派別的治法南轅北轍,用藥也大相逕庭。這在科學家或是西醫師眼 裡簡直是不可思議,對科學家來說真理只有一個,每一種病也都有它治療的黃金 準則,西醫可謂「獨門獨派」,怎麼可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各擁山 頭?有一段時間,在我當時習於科學邏輯思考的年輕腦袋裏,也不禁飄過朵朵疑 惑的烏雲,傳統醫學真的科學嗎?

/《金匱要略》的神奇方藥 / 在答案還沒有出現以前,傳統醫學卻向我證明它真的很有用。那時我還是中 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大二生,當然也沒有中醫師執照。當時我在校外租屋,分租房 東二樓的小房間,房東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先生,對學生非常親切,還負責供餐。 有一天他突然得了猛爆性肝炎,送到學校附設醫院,但是猛暴性肝炎並沒有特效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藥,只有支持性療法,所以他只能回家修養,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醫生說我好 不了!」他對我說,虛弱又無助。學校的老師都說沒救了,我一個大二學生能做 什麼?可是沒有房東照顧,日常生活諸多不便,飯也不知道到哪裡吃,靠別人不 如靠自己,我於是抓了一本《金匱藥略》來翻,( 註 1) 在黃膽病症中找到一個「茵 陳五苓散」的方子,就照著這個方子到中藥店抓藥熬給房東喝。才喝到第三天, 他居然從床上爬起來掃地,第十天,就自行宣佈「我病好了」。回到醫院檢驗, 肝功能真的已經恢復正常。

當時我也不知其中機轉,但從此以後都採用這個藥方來治療急性肝炎。而我 的房東則開始四處宣揚,說一個大學生治好他的病云云。故事太神奇了,於是他 的親戚朋友接二連三來找我免費看病。當時我完全沒有臨床經驗,只能靠著每天 認真翻醫書找藥方,就這樣居然也治好了不少人。被治好的人又回去宣傳,一傳 十,十傳百的結果,每天下課後住處門口都有幾十個人排隊等看病。因為當時還 沒有很多臨床經驗,每一個病患我都必須「摸索」良久,到三更半夜還不能關門 休息,也亂了房東一家人的正常作息,房東不堪其擾,只好請我搬家。我也順水 推舟,趕快搬走,因為病人多到我都沒時間應付醫學院的沉重課業了,困擾不已, 只好趕快消失,讓病人找不到。

/「針頭當針灸」的奇蹟 /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75


除了中藥的方劑在臨床上有用、好用外,許多解剖病理學家遍尋不著的經絡 穴道,也有著神奇的療效。幾年後,我從醫學院畢業,到馬階醫院當實習醫生, 又發生了一件令人嘖嘖稱奇的事。當時醫院裡有一名做胃切除手術的病人,因為 一時嘴饞,偷吃粽子,沒辦法消化,卡在腸胃道中,痛得死去活來,主治醫生趕 來打止痛針也沒有用。那時我已經學會針灸,因為情況緊急,手邊也沒有針灸針, 不假思索就拿起 23 號的注射針頭往病人膝蓋下方的足三裡穴一紮,腸子一蠕動, 三分鐘後病人居然就不痛了。這起「針頭當針灸事件」馬上傳遍了整個醫院,我 變成了馬階醫院上下皆知的實習醫生。

類似的例子在我行醫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身為中醫系學生的我, 當然很開心讓大家見識到傳統醫學的神奇與妙用。然而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 這還是無法滿足我科學家的好奇心。我不斷的思索與閱讀,探究傳統醫學治病的 方法為什麼無法被現代人所理解,終於也悟出一番道理。

其實箇中關鍵在於中醫與現代醫學之間的思考邏輯與哲學思維,它們各在不 同的文化背景中,慢慢成形,然後漸行漸遠,到了最後終於形成了難以跨越的鴻 溝。中西醫之間不僅對於疾病或是治療的概念南轅北轍,甚至連使用語言都不同, 導致雞同鴨講,無法溝通對話。然而現代人所受的教育是西方科學教育,使用的 是科學語言,科學思考邏輯,當然比較能夠瞭解及認同現代醫學。相對的,就無 法理解傳統醫學,甚至排斥,使傳統醫學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傳統醫學真的不科學嗎?那要看你對科學的定義,傳統醫學治病其實是一種 實證醫學,從臨床的觀察,尋求規律,歸納整理後,形成一套完整的邏輯,這難 道不是一種科學嗎?因此我寧可選擇這樣的說法:傳統醫學不是不科學,而是不 現代。

同時身為中西醫師的我,對於中西醫的無法交流對話,一直感到非常的惋惜 與沉痛。這兩種醫學各有擅場,如果能夠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必然可以給為人 類健康帶來更大的福祉。臨床經驗不是已經證實,中西合璧的治療方式能給病患 帶來最大的好處。以過敏性氣喘為例,處在發作期一定得用類固醇、支氣管擴張 劑治療,才能救急。但是在緩解期,西藥也沒有什麼處理方式,這時傳統醫學卻 可以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開出適合的方劑,調整生理狀態的不平衡,也確 實能夠減少發作頻率及緩解症狀。因此我一直致力於中西整合,近來志同道合的 同道們也都做的有聲有色,卓然有成。

在此我也略盡棉薄之力,為大家進一步解釋傳統醫學治病的邏輯與哲學思維, 讓大家對傳統醫學有更多的瞭解。

/ 傳統醫學的邏輯和哲學思維 / 傳 統 醫 學 和 現 代 醫 學 都 是 依 附 在 一 個 大 的 哲 學 架 構 下 發 展 出 來, 中 國 人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77


依 據 陰 陽 五 行 說 至 今, 跨 越 蘇 格 拉 底 和 柏 拉 圖 時 代 的 希 臘 醫 生 希 波 克 拉 提 斯 (Hippocrates)則引導希臘醫學脫離神蹟與巫術,以理性思維探究疾病,所以 被尊為「醫學之父」。不過醫學院不太教授醫學史,為什麼?生物醫學家路易士. 湯瑪斯(Lewis Thomas)解開了這個問號:「原因之一就是不堪回首」。在醫 學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如同天方夜譚的不成熟或謬誤。不過以古鑑今,醫學 史還是能夠讓我們對於醫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更清楚。

西方人並沒有「陰陽五行」之說,中國人根據眼睛所察見的自然現象和規律 建立了宇宙觀,人生觀則從宇宙觀而來。天地之間所有事物,從具象的自然現象 到抽象的文學意理,有形的、無形的,都被歸分為陰和陽。天地、日夜、虛實、 動靜、暖寒、奇偶、男女、氣血、頭腳…….,莫不陰陽兩兩相對。陰陽是一種相 對,而非絕對的概念。所以兩種事物相互比較,一定可以區分出陰陽,是一種提 綱挈領的二分法。

/ 五行 ---- 存在大自然的五種力量 / 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存在大自然的五種不同性質或力量。《尚 書 ˙ 洪範篇》描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 意思是說水能滋潤萬物,並有喜歡向下流洩的趨勢;火令人感到溫暖,而火炎總 是熊熊的向上延燒;木的特性有曲有直,就像樹木的枝幹,蜿蜒的向外擴散生長;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金會讓人聯想到兵刃,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清冷肅殺之氣;土則是敦厚穩定,能 容萬物生長孕育。

古代的中國人就是以這樣詩意的意象,來描述、歸類並理解宇宙間的萬事萬 物。例如季節,春天草木萌發生長,欣欣向榮,屬於木;夏季烈日炎炎,屬於火; 長夏農作莊稼開始成熟,屬於土;秋天農作收割完畢,冷風蕭瑟,枝葉凋零,屬 於金;冬天如同水性喜向下,陰鬱蟄伏。一如季節的更迭,連續不斷,周而復始。 五行也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是週而復始的, 如環無端。五行之間也會相互約束剋制,樹木的根能夠深深的侵入土壤,所以木 剋土;俗話說水來土掩,水火不容,所以土剋水,水剋火;金屬堅硬,無堅不摧, 就怕火來燒鎔,火剋金;金能伐木,故金剋木。

這五種特性在相生相剋間,便達到某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一個完美的宇宙於 焉形成。季節之外,方位、氣味、音律等也都可以根據它的性質,用五行來加以 分類。人既生於天地之間,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理當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違 反,不可逆天而行。

在這樣的思維下,傳統醫學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把複雜的生命現象當成一個 小宇宙。從大宇宙相應到小宇宙,大宇宙有陰陽五行,小宇宙亦然。相生相剋的 木、火、土、金、水則對應於肝、心、脾、肺、腎。肝屬木,所以它的特點是喜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79


歡舒展暢達,不喜被壓抑鬱悶;心屬火,心陽有溫暖和煦之功能;脾屬土,其功 能是有消化水榖,生化氣血,有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肺屬金,其特 點是一呼一吸,清宣肅降之功能;腎屬水,職司水液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 以五行演繹複雜法則 / 中醫就是這樣利用簡單的意象將人體生理功能加以分類為五種臟象,並說明 每一種生理功能的特性與喜惡。再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演繹出複雜的法則, 來說明實際觀察到的生理運作情形,把五臟的生理功能串聯成一個整體,完整的 人體。例如你會常聽到中醫師說肝木剋脾土,火旺刑金,意指肝這個臟器的氣若 太旺,就會剋制脾的功能,如果心火太旺,也會影響肺的功能。有時則說補土生 金,腎水涵木,就是說如果肺金的功能不好,不一定要補肺,也可以補脾胃,肺 氣自然充足;如果肝木不足,可以從補腎水著手,腎水充沛自然能涵養肝木。在 臨床上使用這些法則,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 註 2)

其實傳統醫學的形成和所有的學問都一樣,先將複雜的事物分類、簡化,給 予明確定義,然後觀察現象,尋求規律,再以此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最後再 試圖擴展這個規律去解釋、預測未知的事物。這種方法和社會學、經濟學的研究 方法並無二致,所以說傳統醫學不科學是有失公允的。只是現代人無法瞭解傳統 醫學所使用的語言,硬是要把現代科學語言套用進去,終而導致「中醫不科學」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的誤解。

舉例來說,中醫師一把脈說你腎水不足,你就急這去找腎臟科醫師檢查,結 果一點事也沒有,你就以為中醫師說錯了。其實此腎非彼腎 (kidney),只是翻譯 上的指鹿為馬、張冠李戴罷了!中西醫所定義的「腎」是完全不相同的。「腎」 在中醫學上是指臟象,而非臟器,也就是以功能來加以定義,而非解剖學。以現 代的語言來說,應該包含生殖泌尿等功能。在西潮東漸之時,我國流日醫學生李 福保等前輩將大量的日文醫學書籍翻譯傳入中國,當時對解剖名詞的定義,或許 仍有欠周詳的考慮,並沒有保留東西方醫學的原始精神,終於導致百年來傳統醫 學與現代醫學對話上的一大障礙。( 註 3)

從我的臨床經驗中,傳統醫學其實是很有用的,值得我們多去研究理解,值 得我們為它正名。也就是因為它不同於現代醫學,和現代醫學治療反而可以達到 相輔相成的作用。試想如果它的思維也和現代醫學一模一樣,那它又有什麼價值 呢?只不過是疊床架屋罷了!

/ 一個動態平衡的小宇宙 / 中醫很少「發明」病名,應該說沒有病名的概念;傳統中醫看不見細菌、不 知病毒,也不管血壓、膽固醇、尿酸,一切從平衡出發。古代中國人師法自然,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81


大宇宙中風調雨順,四季各司其職,順時而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即是 陰陽平衡。人體的小宇宙也是一樣,五臟各司其職,無過無不及,就是陰平陽祕 的健康狀態。而人體之所以產生疾病,就是因為不平衡。

人為什麼會生病?雖然沒有病名,傳統醫學倒是很重視病因。傳統醫學的病 因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外因」,一種是「內因」。人既然活在大宇宙中,大 宇宙中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小宇宙,因此環境中的「風、寒、暑、濕、燥、火」, 都會擾亂人體的恆定,導致疾病,這就是「外因」。疾病也有可能來自體內的反 叛,例如某一臟器太強盛或太虛弱,以致破壞原有的平衡,木旺乘土、火旺刑金 或是腎虛火旺,這些都是屬於「內因」。不管是「內因」或「外因」,最終的結 果都是破壞人體原有的平衡,人一失衡就會產生疾病。

用平衡的觀念去看人體,最大的好處是只要去解決其中的衝突、矛盾,讓系 統歸於平衡,歸於平衡就沒事了,所以治療的方式就是讓混亂的系統再沉澱一次, 重歸平衡,病就好了。當然也沒有永遠的平衡,一切事物總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之 間來回擺盪,若是擺盪太過頭,就像易經說的「損超過益」,回不到居中的咸恆, 平衡就一去不復返了。( 註 4)

這個觀點是與現代醫學迥然不同,現代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一定有病源,可 能是微生物 (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 ) 或其他原因,一定要把病原消除,才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能夠治癒疾病,完全不管平不平衡的問題。換句話說,現代醫學認為細菌或病毒 為因,病是果。但傳統醫學的思維剛好相反,生病,那是因為身體先不平衡了, 用現代醫學術語來說就是「免疫失調」,免疫失調在先,細菌或病毒才找上你, 如果不是這樣,如何解釋以下的現象?

幾個人在同一個房間,我感冒了,有人被我傳染,有人完全沒事。又例如一 樣接觸 B 型肝炎病毒,十個人當中可能有一人因此轉成猛爆性肝炎而死亡,兩個 人成為帶原者,其它人都沒事,不知不覺感染又不知不覺痊癒了。可見人會生病, 關鍵不在於外來的因素,而是內在生態的問題。內在的平衡失去了,吸收和排泄 不平衡,陰陽不協調,所以生病。

那麼到底是「病原說」正確,還是因為內在不平衡導致生病?我認為這兩種 情形都存在,兩種觀點可以並行不悖,實在沒有必要選邊站。多方考慮,雙管齊 下,在臨床上往往收效最速。

/ 少量卻有效,為什麼? / 中藥怎麼能夠讓身體重新歸於平衡呢?仔細看看你的中藥處方,一個方子大 概十味藥,每味藥最多也不過幾兩,其中的有效成分又能有多少呢?這是西醫師 最常提出的質疑。化學藥物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藥物中含有高劑量的有效成分,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83


但中藥的有效成分如何呢?中藥裡的有效成分確實很少,而且不太固定,有時多 一點有時少一點。

靈芝的有效成分為多醣體,冬蟲夏草的有效成分是蟲草素,它們都已被證實 具有調節免疫的功效,多醣體還可以用在癌症治療上。而以天然冬蟲夏草來說, 每公克也不過含有 0.02 公克,也就是兩毫克的蟲草素,真正要去萃取,兩公斤 也不過萃取到兩公克,而兩公克的蟲草素要價二十萬,有多少人可以花掉二十萬 來吃蟲草素?

/ 傳統醫學和渾沌理論接軌 / 那麼有效成分如此稀少的中藥究竟是如何以小搏大,發揮它的功效?其背後 的秘密就是平衡。人體既然有平衡和秩序,根據混沌理論,只要外加一點點力量, 一點點初始條件的不同,小宇宙最後就會失去平衡和秩序,反過來的話,也有可 能恢復平衡和秩序,並不需要太大的力量。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微微的兩毫克也許就是那恢復平衡的有效劑量,千萬不要小看兩毫 克的力量。德國的順勢療法也是用很微小的劑量治病,結果都得到改善,系統一 定會再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和新的秩序,傳統醫學和新興的混沌理論竟於今日接軌 了。( 註 5)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其實混沌現象早就存在,只是因為技術上無法處理計算大量的變因與條件, 導致我們無法去研究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刻意去忽略它。拜資訊科技進步之 賜,混沌理論已然成為新的顯學,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除了預測天 氣,它的研究方法也適合於傳統醫學複雜系統、多變因的特性,也許這就是傳統 醫學現代化的契機。

混沌理論的第一章就是「蝴蝶效應」。所謂的「蝴蝶效應」大家最嫻熟的例 子就是北京的一隻蝴蝶拍動翅膀所造成的氣流擾動,最後有可能造成侵襲北美洲 的颶風。也就是最初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經過演繹發展,最後滾雪球似的成了 大事件。「蝴蝶效應」在人體的生理運作中不是特例,瀑布般層層放大的效應隨 手可得。

比如大家一定很難想像,抗過敏益生菌吃到腸道裡面,為什麼可以影響到遠 在呼吸道的免疫系統?其實這是我們免疫系統的特性,當益生菌進入腸道,部署 在腸胃道,擔任哨兵的樹突細胞,它就把訊息傳遞給幫手型 T 淋巴球,而幫手型 T 淋巴球,又會去通知 T 細胞和 B 細胞,所有傳遞方式都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 方式在進行。一個樹突細胞告訴十個幫手型 T 淋巴球,十個幫手型 T 淋巴球又告 訴一百個 T 細胞和 B 細胞,就像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全身的免疫系統都動員起來 了,呼吸道當然也不例外。其他像細胞內訊息傳導、凝血機轉也都是瀑布效應的 例子。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85


另一個中藥會有效的理由是用藥的邏輯。中西醫的思維不同,用藥邏輯也完 全不同。缺少營養素 A,要補充 A,還是 ABCD 一起補充?西醫會補充 A,但傳 統醫學會採取 ABCD 一起補充的策略,兩者有什麼不同呢?缺 A 補 A 不是也一 樣達到平衡的效果?問題在於這麼做反而破壞了系統,製造新的混亂。

以老虎、兔子和草為例。人體是一個小宇宙,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成就了 一個微妙的均衡系統,就像老虎吃兔子、兔子吃草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 萬一兔子變少了,西醫會說「那我們就把兔子補進去」,但傳統醫學的思維是, 兔子變少,可能是老虎變多,也有可能是草變少,最後便開出「減少老虎,增加 草」的藥方,這樣一來兔子就平衡了。反過來想,兔子少補兔子,草就變少,草 一變少,兔子也跟著變少,老虎也變少了,這樣一來不就永遠無法達到平衡了? ABCD 都補充會不會太營養了?人體就是這麼奇妙,它會自動吸收不足並排 出多餘的營養素,所以要調節小宇宙,最好 ABCD 什麼都供給,讓身體自己去達 到平衡,根據這一觀點,每天服用劑量不高的綜合維他命是有道理的。

/ 中醫體質的現代觀 / 體質,其實就是人類在沒有發現遺傳基因之前,對「個別差異」所提出的 解釋。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你常會聽到中醫這麼說:「你的體質比較燥熱,所以不能吃補。」不然就是: 「你的體質太寒,所以手腳冰冷。」對西醫師來說,這種說法真是莫名奇妙,因 為人是恆溫動物,怎麼會有體質太寒或是太熱的情形呢?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 這倒是很能體會,一不小心吃太多油炸食物,咽乾口燥,便秘或冒痘痘,就知道 自己上火了。同樣的,有人冬天需要帽子、手套、圍巾,全副武裝,但另一些人 卻一點兒都不怕冷,所以人的體質確實是存在著差異。這實在也不足為奇,人不 是機器,當然存在個體差異,就像身高分佈一樣,呈現鐘型曲線,體質的寒熱也 呈現鐘型分佈。

/ 人以天地之氣生 / 體質學說是傳統醫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決定了治療的方法。就 算病人得的是相同的病,中醫師也會根據個人體質,開立不同的處方。體質的差 異是如何產生的呢?差異來自於先天的遺傳,再加上後天生活型態、居住環境和 飲食習慣的不同。中國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 有強有弱,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指的是人先天的遺傳就有體質上的差異;舉 例來說,古代中醫早已觀察到患有氣喘病的父母屬於「肺氣虛」體質,而其子女 也容易出現「肺氣虛」體質。某些高血壓病人屬於「肝陽上亢」,他們的子女也 常會出現相同的體質。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87


而體質的形成也受後天因素的影響,《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 時之法成。」因此地理環境與氣象因素會導致不同體質的形成。同樣是東方人, 在美國長大,有美國長大的樣子,台灣長大,有台灣長大的樣子。《素問 ‧ 異法 方宜論》有記載:「東方之人海濱傍水,食魚而嗜鹹,膚色較黑;南方之人,地 處低下,水土弱,多霧露,喜歡吃酸和肉類食物,膚色紅潤;…。」這說明瞭不 同的飲食內容及風土環境,會形成生理上不同的體質。舉例來說,你嗜食麻辣鍋, 平常飲食無辣不歡,就容易有口 舌燥、心煩失眠的「燥熱」體質。又例如你常 徹夜上網,就容易變成心悸盜汗的「陰虛陽亢」體質。( 註 6)

由於體質不同,造成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不同,對壓力的耐受性也 有所差異,甚至疾病的臨床反應、對藥物的生理反應也都不同。因此中醫的治療, 並沒有所謂的特效藥,中醫治病的目標,就是強調個人的體質差異性,尋求每一 個體最佳的治療方式。以感冒來說,體質比較燥熱的人,發炎反應就比較厲害, 又是喉嚨腫痛,又是濃稠的黃鼻涕;體質虛寒的人則會畏寒、流清鼻水。臨床反 應不同,所用的藥物也南轅北轍,燥熱的人要辛涼解表,例如銀花、連翹之類的 藥物;而虛寒的人要辛溫解表,使用麻黃、桂枝等藥材。

「體質學說」是經由長時間的觀察、歸納,所推演出來的理論,這個現象其 實並不是我們老祖宗的獨家發現,早期的西方醫學也存在極為類似的看法。只是 後來隨著科學的進展,西方醫學走上實驗科學的道路,「病原理論」逐漸佔上風,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體質學說」也因此式微。「體質學說」不過是古老醫學的遺跡,抑或只是一場 美麗的誤會?其實不然,時至今日,拜生物科技之賜,這樣的傳統觀念竟得到了 證實,只是換上了新的名詞,所謂的「體質差異」,用西方醫學的說法,就是遺 傳基因與基因表現的不同。

我曾經利用生物晶片技術分析不同體質的人基因表現上的差異。結果發現, 不同體質的人,基因表現的形式也會不同。利用這種體質晶片,只須一滴血,就 可以知道你是屬於哪一種體質。甚至連西方醫學也開始注意到體質差異,他們發 現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樣,有些人效果很好,有些人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原因 就出在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差異,於是也開始注重針對個人體質量身訂做的個人化 醫療。至此,體質學說可說是鹹魚翻身,成為最新的時髦概念。( 註 7,8)

/ 一種既對又錯的思維 /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不斷挑戰中醫老師的,就是他們常會提出看似詭辯, 無法推翻的假說。例如有個病人肺金不足,第一個中醫師會說是心火旺而刑金; 第二個則說是肝木旺剋脾土,土不生金;第三個又說是腎水虛,導致心火旺而刑 金。其實五行生剋圖就是一個圓,正著看也行,倒著看也行,怎麼說都對,永遠 不會錯。但中醫怎麼可能不會錯呢?一直到打破同一律、排中律的思維後,我才 慢慢接受這種很禪宗式的思維,於是在嚴謹精確的現代醫學訓練之外,我察覺到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89


內在自我起了微妙的變化,學會用新的角度看待事情,面對疾病和人生。

/ 人習於只看表像,簡化事情 / 人只看表像,並且習慣簡化事情,這與我們從小受的「思維三律」邏輯教育 有關。A 就是 A,B 就是 B,這在邏輯上叫同一律,一個事物就是它自己。一個 事物不能又是 A,又不是 A,這叫矛盾律。一個事物不能又不是 A,又不是非 A, 這叫排中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內化在我們的思維中,使我們相信對就是 對,錯就是錯,一件事情不可能既對又錯,既錯又對;不是對,也不是不對,或 者對中有錯,錯中有對。 現代醫學衷心期望 A 就是 A,B 就是 B,膝蓋發軟因為缺鈣,頭暈目眩、手 腳發麻是高血壓所致,所以補鈣片,開降血壓藥,一個門診三分鐘結束。但膝蓋 發軟一定是缺鈣、頭暈一定與高血壓有關嗎?答案如果不是,那麼其它可能性為 何?這樣沒完沒了的發展下去,一個門診恐怕半小時都沒法結束,只有簡化再簡 化,到一種一對一的關係,才能因應當前的醫療制度。

一對一,如此根據臨床症狀去簡化疾病發生的原因,驟下結論,這有如把複 雜的經濟衰退的原因歸罪到一個人頭上,但疾病和經濟表現一樣,都是眾多原因 同時作用的結果。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而真相是什麼?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以上皆有可能。花瓶就 是花瓶,杯子就是杯子,花瓶插花,杯子喝水,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這麼簡單。花 瓶可能是花瓶,也是杯子;杯子可能是杯子,又不是杯子。把時間象限加進來, 花瓶和杯子的前身不過是一堆陶土,同理,今天的花是不是昨天的花?今天的我 是不是昨天的我呢?我們以為的真相總是經不起一層又一層的剝開、追根究底的 質問。( 註 9)

傳統醫學看病傾向於把時間象限加進來,面對高血壓,會一直往前去找出最 初的源頭,那變化的開端,於是從高血壓推回到肝又推回到腎,既是 A 又是 B, 這一點讓現代醫學很不能認同。同樣的哲學思考模式也表現在藝術上,中國人獨 有的卷軸畫如「清明上河圖」,一面展開,一面捲收,觀看的時候,時間和視點 是一直移動的。不只卷軸如此,一幅畫被收藏以後,康熙蓋了印,乾隆又蓋了印, 不但蓋印又愛題字,時間的象限不斷累加。而西畫的時間是凍結的,固定在某一 個時間。

世界是很複雜的,只有考慮越多的變數,才能越逼近於真理。面對不同的觀 點,我會提醒自己採取比較開放的心態,畢竟相容並蓄,有容乃大,唐朝盛世不 就是因為各種文化的衝擊與融合而成就的嗎?!

/ 傳統醫學的缺點 /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91


這一條走了二十多年的整合中西醫之路,我個人依循的原則是「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時而西,時而中。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贊成這樣的做法,反對這種做 法的力量一直很強大,我只能確定一件事:沒有一種醫學能夠取代另一種醫學, 也沒有這種必要。

以頭痛的病人來說,如果服用五顆、十顆止痛藥都還壓不下來,我會開「血 府逐瘀湯」治療,一般一到兩個月後見效。這是清朝一名仵作(法醫)王清任的 方子。中國醫學沒有解剖學,一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其中的解剖學多半是想像兼 臆測。王清任因為擔任仵作,職務之便,有機會人體解剖,一解剖才發現之前的 醫書錯誤百出,於是他撰寫了一本《醫林改錯》。但他自己也有錯,觀察到往生 者的血管皆呈現堵塞狀,他便據此推斷「只要疏通血管中的堵塞,人就不會死」, 所以發明瞭一個藥方「血府逐瘀湯」。這其實是一個誤會,因為心臟一停止跳動, 血液自然凝結在血管。但誤打誤撞的,很多病痛當真是血液循環不良所致,「血 府逐瘀湯」改善了血液循環,對長期的經痛、頭痛頗具療效。( 註 10)

《醫林改錯》還是有錯,後,來者又寫了一本《醫林改錯錯中錯》,可見中 國解剖學真不發達。

除了解剖學不發達,傳統醫學還有幾個嚴重的缺點,這也是中西必須合治的 理由。傳統醫學的缺點之一是診斷學太弱,經常出錯,中醫宣稱以某種手法治癒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退化性關節炎。西醫說那只是肌鍵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能就這樣被治好,損耗 的關節軟骨如何再生?也有中醫說治好了癌症,西醫說那根本不是癌症;中醫說 治好肝硬化,西醫說那只是慢性肝炎,例子不勝枚舉。傳統醫學如果只靠臨床症 狀來診斷病人,許多症狀相近但是病理變化不同的疾病,往往是無法鑑別的。

二是不可再現性。如果傳統醫學當真醫好了第一個退化性關節炎病人,或許 那只是初期的關節磨損,第二個、第三個患者如果不只是這樣呢?可不可能以同 樣的手法醫治好每一個人?現代醫學的方法雖然也不可能治癒每一個人,但成功 率至少有六七成,相對來說,傳統醫學這套架構就是再現性極低,增加了學習與 運用的難度。總而言之,傳統醫學還是有許多的缺點,等待我們這一代的人為它 的現代化做出貢獻。這也一直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中西醫難以整合,無法溝通對話,這是發生在現代醫療體系內部的事,然而 體制之外,民眾其實早就自行整合了。根據台大公衛系的調查,台灣有高達 75% 的民眾,無論性別、學歷和居住地,都同時看西醫和中醫,若是一般的扭傷,多 半去掛中醫傷科,若是粉碎性骨折,便跑去看西醫;小感冒就找中醫師開個小青 龍湯,發高燒便向西醫報到,自動自發就整合中西了。( 註 11) 民眾的反應很直接, 沒有什麼立場問題或是路線之爭。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能把 病治好才是民眾唯一在乎的事。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93


/ 參考資料與註解 / 金匱要略 , 東漢 張仲景 ,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治療學原理 , 孫孝洪編著 , 1992 年 , 知音出版社 近代醫學在中國 , 陳勝崑著 ,1992 年 , 橘井文化出版社 中醫系統論 , 祝世納等著 , 1999 年 , 重慶出版社 理性之夢 , 牟中原譯 , 1990 年 , 天下文化出版社 中醫病理學史 , 朱傳常著 , 1994 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過敏性氣喘中醫熱證的基因表現 , 呂春美等著 , 2003 年 , 14(2):109-121, 中醫 藥雜誌

/ 相關專利 / Process of creating an index for diagnosis or progenosis purpose 為診斷或 預斷用途而創造一指標之方法 , 專利字號 : TWI228980 Hsu CH et al. High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level in asthmatic patients with “Heat" Zheng . Am J Chin Med 2003; 31.:277-283 地球是平的 , 也是圓的 , 廖世德譯 , 2006 年 , 人本自然文化有限公司 醫林改錯 , 清 王清任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Lew-Ting Cy Who uses non-biomedical, complement and alternative health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care? Sociodemographic un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ealth needs. Taiwan J Public Health 2003;22:155-166.

一切科學理論或科學定律, 都只具有「假設」、「臆測」的地位, 而談不定「絕對客觀」或「唯一真確」

《學術巨人與理性國境》 陳曉林

/ 第三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95


In search of - 南瓜變栝蔞的點金術 - Living / 當現代科技遇上了傳統醫學 Drugs

/ 第四帖 :


/ 中醫診斷技術的現代化 ---- 中醫專家診斷處方系統 / 大二那年,我有了第一台電腦,那是一台剛開發的蘋果個人電腦,巨大的機 身,擺在桌上,幾乎佔滿整個桌面,和現在精巧的筆記型電腦相比,簡直就像龐 然的機器怪獸。當時所使用的程式語言是 Basic,連程式都要用卡帶來存取,是 生在現代這個資訊時代的年輕人很難想像的老古董。但我一向喜歡新奇事物,對 它自然愛不釋手。左思右想,想要試試它的能耐,突然想到一個好點子。

當時我正跟著名中醫馬光亞老師學習看肝病。肝病在台灣是國病,馬老師的 肝病看得特別好,每天病人絡繹不絕。於是我調出了一千多份的肝炎病歷,仔細 研究了病人的臨床症狀與馬老師開的藥味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當病人出現黃膽 時,馬老師比較常開的中藥有茵陳蒿、柴胡、黃芩、梔子;如果出現舌質瘀紫的 血瘀現象,就會開桃仁、丹參、鱉甲等。在一千份病歷中某一症狀出現時,最常 出現的藥味加權比重較高,在不斷反饋的結果,最適合該症狀的藥物就會脫穎而 出。因此只要輸入病人的症狀,最佳的藥方就會自動躍上螢幕。

/ 電腦也會開藥方 / 我花了一、兩個月時間,廢寢忘食的完成了這個程式。興沖沖的扛著蘋果電 腦,到了馬老師的診間。跟老師說明瞭我的想法,馬老師果然是大家風範,他也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97


不太懂眼前這個瘋狂的年輕人在說什麼,還是興致盎然的看著我手忙腳亂的把電 腦架設起來。當第一個肝炎病人進到診間,老師開始詳細問診、把脈、看舌苔, 我也飛快得敲打著鍵盤,一一把症狀輸入電腦。就在老師開藥的同時,電腦也將 處方開好了。老師細細的比對了兩個藥方,臉上變換著驚異與疑惑的表情。「這 電腦開的方子怎麼和我的這麼像?八九不離十。」接連試了幾個病人,結果屢試 不爽,甚至有時馬老師還稱讚道:「這方子開的比我還好,我剛才怎麼就沒想起 虎杖這味藥。」這麼一天下來,馬老師感慨的說:「這電腦這麼好,我得讓我兒 子去學學。」

馬老師不知道這個程式就是模擬他的思考模式在運作的,當然開出來的藥會 一模一樣,不足為奇。我們這些在旁邊跟診、抄方子的學生也一樣,都是想學這 套思考模式,只是電腦是個記憶力強、邏輯能力佳的好學生,所以學得唯妙唯肖, 乃至青出於藍。我把這個研究成果投稿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的系刊「新醫潮」 上,文章標題是「電腦中醫專家系統」,造成不小的轟動。這是我對中醫現代化 所做的第一件事。( 註 1)

/ 任何醫學發展,都應與時俱進 / 中醫現代化一直都是我的使命,傳統醫學是很古老的醫學,經過幾千年的臨 床試驗,去蕪存菁,有太多珍貴的寶藏蘊藏在其中。身為中醫系學生,同時學習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看似不相容的主流現代醫學與老祖宗的古老智慧,很多人會抱持極端的態度。一 種是斥傳統醫學為落伍守舊,棄之如敝屣;另一種則是認為傳統醫學就應該尊古 崇古,奉之如圭臬。

我的想法是,任何醫學的發展都是與時俱進的,許多古文明地區都有傳統醫 學,例如印度醫學、西藏醫學、蒙古醫學等等,甚至早期的希臘醫學也有四種體 液說,這些古老醫學之間有時驚人的相似,不知道的話,還以為是誰抄了誰。不 同的是,傳統醫學一直沒有太大變化,西方醫學卻挾科學發展的優勢,開始發展 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這才與古醫學分道揚鑣,漸行 漸遠,而逐漸成為現代的主流醫學,然而這也不過是幾百年前的事。傳統醫學自 有其珍貴的價值,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全面拋棄,應該趕快急起直追,取其之長 補己之短,迎頭趕上。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害怕創新,流傳千年的《黃帝內經》至今還是中醫內 科學的聖經,凡事還都要尊古法、守古方。古人長久的經驗的確有他的道理,但 今人墨守成規,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一種近似迷信的方式來遵從古制, 未免讓人有不思長進之嘆。

/ 現代「水飛法」:鋯球研磨法 /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099


例如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祖父對學徒說:「硃砂要用水飛過」,製作治療幼兒 驚風的八寶散時,硃砂一定要用「水飛法」炮製。所謂水飛法是將藥材磨成細粉 後,加水,只有顆粒微小的粉末會浮留在水面上,撈起浮在水上的粉末,陰乾後, 再製作成丸散膏丹。小時候只覺得「水飛」這個名詞很神秘,帶點詩意。長大後 才知道,這個動作有兩種作用,一是確保藥材被磨成很細小的顆粒,可以增加表 面積與吸收效率;另一是因為硃砂本身含有氧化汞,水飛過程中重金屬比重較大, 會沉到水底,可以避免汞中毒。從前的小孩很少吃八寶散中毒,現在多有所聞, 因為現在中藥房沒有耐心「水飛」了。

古法炮製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我們知道箇中緣由,就可以用現代科技來取 代費時、費事的古法。我在製作中藥時,會用鋯球研磨法,將藥材微米化,取代 水飛法,既有效率,品質又有一致性。

中藥的劑型也是很講究的,要做成湯劑或是丸、散、膏、丹,都有一定的道 理。像是補腎氣的名方「六味地黃丸」,可萬萬不能做成「六味地黃湯」,我曾 經研究過「六味地黃丸」中的主要藥物山藥,發現它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質,蛋白 質非常怕熱,大部分蛋白質超過 50 度就會失去活性,日本人也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山藥都是吃生的。六味地黃丸不能加熱煮成湯劑,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這 顯然是老祖宗靠經驗得到的智慧,但除了經驗,我們這一代中醫人的使命,就是 用科學去證明它。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利用現代科學的知識,為傳統醫學增添新頁,做出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 才能無愧於先人。」從求學到行醫,我對此一使命念茲在茲,要為中醫現代化做 出一點貢獻。

/ 中醫體質診斷生物晶片誕生 / 行醫期間,常有病人很疑惑的問我:「醫生,我的感冒明明是太太傳染給我的, 怎麼醫生開給我們的中藥是不一樣的?」,也經常有病人問:「醫生,我媽關節炎, 我阿公心臟病,你開給他們的藥都一樣,是不是搞錯了?」對中醫師來說,這種 「異病同治」或「同病異治」的情形,根本就是一種常識。傳統醫學特別注重「體 質」,不同體質的人得到相同的病,臨床表現也會不一樣,治療方式就會不同; 相同體質的人得到不同的病,要解決的矛盾點有可能是相同的,因此有可能以相 同的方法治療。

/ 探索中醫「體質說」的真相 /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個體間基因其實是有差異的。由於遺 傳因素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個體的基因表現就會不同。舉個例子來說,一樣接觸 B 型肝炎病毒,十個人中可能有一人因此發生猛爆性肝炎而死亡;兩個人成為帶 原者;其它人都沒事,不知不覺感染,又不知不覺痊癒了。這是因為每個人感染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01


B 型肝炎病毒時,由於基因背景不同,對於病毒的感受性也就不同。這個發現簡 直就是中醫「體質學說」的現代版詮釋,利用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也許可以找 出「體質學說」的真相。

帶著幾個學生,我開始研究基因表現與體質之間的關係。根據中醫對於體質的 診斷標準,我將門診的過敏性氣喘病人區分為寒性體質與熱性體質,再利用基因 晶片的技術,來研究他們基因表現的差異。

/ 中醫邁進基因時代 / 我們挑選了 96 個基因都與過敏發炎反應相關。過敏性發炎反應的產生,主要 是一些發炎反應細胞會聚集到病灶,釋放出發炎物質。例如過敏性氣喘的病人, 支氣管的黏膜下層會有許多白血球聚集,這些白血球會釋放出細胞激素、趨化激 素,呼朋引伴,使得白血球越聚越多。白血球在移動到病灶的過程中,會在細胞 表面產生細胞激素的受體,接受細胞激素的訊息,表現許多的訊息傳遞分子與基 因轉錄因數,而被喚醒活化。白血球也會產生黏附分子,這些黏附分子就像戰車 履帶一樣,拖著白血球往戰場移動。( 註 2, 3)

這些分子在過敏性氣喘的發生扮演很重要的腳色,於是我們將這些基因點 在 不 到 2 公 分 見 方 的 玻 璃 片 上。 再 把 病 人 的 白 血 球 分 離 出 來, 抽 出 訊 息 RNA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messenger RNA),這些訊息 RNA,代表著白血球中有哪些基因正在執行它的 功能。把這些訊息 RNA 與玻璃片上的基因反應,就會產生綠色的螢光訊號,螢 光越強,就表示基因越活躍。

每個病人基因表現的情形,就像是密碼一樣,以排列成矩陣、強度不同的綠 色小點所組成。形成一種式樣 (pattern),這種式樣經過電腦的回歸分析,可以知 道哪些基因表現的增強或是減弱,加總綜合,就是臨床上熱性體質病人的表徵。 以這個研究為例,熱性過敏性氣喘的病人趨化激素的基因表現明顯的偏高,因此 造成臨床上病人熱性體質的表現,與這些基因的活化有很高的相關性。

熱性體質與基因表現之間是一種多對多的的對應關係,而非一對一的關係。 也就說熱性體質的定義是由很多臨床特徵加總產生的整體概念,而產生熱性體質 也不是由單一基因決定的。這種多對多的關係只能用一種式樣來描述,而微陣列 基因晶片是最適合的工具。再經過電腦的回歸分析後,形成一種模型 (model) , 有了模型就可以據此來模擬、預測,我們也就可以根據這些預測來制定治療的形 式 (format) 。

這個研究對於中醫臨床診斷學提供了客觀與科學化的依據,同時它也具有 應用上的價值,可以作為治療方向的參考,也能評估用藥後的效果。只需要抽 病人一點血,就可以知道病人體質的寒熱虛實,古代的醫家應該是很難想像的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03


吧!雖然這只是很初步的研究,這個研究為傳統中醫理論研究邁入基因時代跨 出了一小步。

/ 中藥不是藥?! / 我第一次回到中國醫藥學院任教,第一次對全校的師生演講時,就是講這個 講題:「中藥不是藥?!」。乍看這個題目,對於每天用中藥來治療病人的台下 聽眾來說,一定覺得臺上這個人在說什麼瘋話,但是待他們聽我細說從頭之後, 方才恍然大悟,轉而接受「中藥」之以「藥」為名,確實是一個大問號。

中藥是一種天然物,如果要用現代藥學的標準來要求它,它的確稱不上是藥。 第一個問題是許多中藥都不知道它的有效成分是什麼。我們都知道當歸補血,但 是不知道到底是當歸素,還是當歸多醣能夠增加你的血色素? 我曾經擔任國內某家知名中藥藥廠的顧問,目前國內的中藥廠都是 cGMP (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藥廠,生產所謂的科學中藥。科學中藥 科學嗎?我認為只有劑型科學化。過去傳統中藥大部分都是在家裡自己熬煮成湯 劑,現在的科學中藥只是把藥材熬煮成浸膏,加入賦型劑,噴霧乾燥做成散劑。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可以省去熬煮的麻煩,的確是中藥劑型的現代化,但是 中草藥的基本問題還是存在。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因為當歸是天然植物,種植在無法控制環境的大自然中,今年下大雨,明年 乾旱,完全看天吃飯。就像你家後院的蘋果樹一樣,今年很甜,不保證明年一樣 甜。吃水果,不甜就算了,吃藥可不能今天有效,明天沒效。因此中藥便有講究 所謂的「地道藥材」,也就是某一個藥材,比如說枸杞,一定是甘肅產的最好, 黃耆是山西的好,這其實都是針對植物生長環境的控制,只不過這種控制還是太 粗略了。

/ 建立「綠色基地」/ 現代的中藥廠既然是 cGMP 的藥廠,就必須要做嚴格的品管。由於大部分的 藥都不知其有效成分,而是以指標成分取代有效成分。所謂的中藥指紋圖譜就是 利用高效能液態層析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將 中藥內的成分分離開來,每一個指標成分都會在圖形中形成一個波峰 (peak),許 多個波峰再形成一種格式固定的圖譜,每一批買進來的藥材,都必須檢驗指紋圖 譜,確定是否與標準品相同,以作為品管的依據。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科學,但是 並不符合邏輯。因為指標成分不等於有效成分,有指標成分的存在,並不代表藥 材有療效。

中醫界都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中藥廠請我擔任顧問,主要是想讓我評估「綠 色基地」設置的可能性。所謂「綠色基地」,就是中藥廠希望能從藥材種植的源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05


頭來控制藥材品質,也就是希望以 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的概念來生 產藥材。從播種、移植、施肥、澆水、採收等,都有標準作業程式,以確保種出 來的每一批藥材的有效成分都相同。我和藥廠人員因此跑遍世界各地,尋找適合 建立綠色基地的據點,最終都因投資過於龐大而作罷。

然而我在國外還是學習到一些很有創意的做法,例如有一間實驗室利用搖動、 風吹或是在水耕植物根部打氣泡,來製造植物的生存逆境。因為植物的許多藥用 成分都是二次代謝物,當生存逆境出現,會增加植物抗逆境的代謝途徑,而二次 代謝物也就以副產物的方式被製造出來。壓力越大,二次代謝物的生產也能達到 極大值,這就好像斯巴達教育,如果全班考試成績平均只有 70 分,老師祭出愛 的教鞭,全班就會考一百分了。

/ 尋找中草藥的有效成分 / 要解決中草藥的困境,最終還是必須研究出有效成分。然而有效成分的含量 通常都很少,許多天然物研究專家最常做的工作,就是從幾十斤的藥材中萃取出 幾公克的純化合物,這幾公克連餵幾隻實驗老鼠都不夠,是很辛苦的工作。中藥 要科學,有效成分就非確認不可,資本雄厚的大藥廠經常會購買可以從天然物中 分離出化合物的化合物資料庫,然後再以篩選平臺去篩選出特定功能的藥物。由 於資料庫很大,必須利用全自動的機械操作,每天篩選幾十個化合物。羅氏藥廠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所生產的對抗禽流感的藥物克流感 (Tamiflu),便即是辛香料八角裡面的一個成 分,最後再用化學合成的方式來量產藥物。

我對天然物的成份分離並不在行,倒是對於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比較熟悉,自 然而然將中藥的研究重心轉移到蛋白質藥。我的想法是,只要找出中藥中的某一 個蛋白質是具有藥理作用,就能夠從基因體中將這個蛋白質選殖出來,將基因解 序後,可以利用微生物、植物或是細胞等生物反應器,來大量製造這個蛋白質。 也就是說,把微生物、植物或是細胞當成是製造工廠,來生產蛋白質藥物。 世界上最有名的蛋白質藥就是紅血球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我曾經 參觀過生產 EPO 的工廠。它位在波士頓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小巧但設備先進的 工廠,500 名員工,卻創造全球上百億美金的產值,造福無數洗腎病友。一個個 裝著紅色培養基的培養皿,就是一個小工廠,安安靜靜製造著救命的藥物。當時 的印象帶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生物科技的力量。我認為中藥也可以朝這個方 向發展。

中藥裏到底有沒有蛋白質藥?以我曾經研究過的山藥來說,我的問題是:補 腎健脾的山藥中是否含有對於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具有功效的蛋白質成分?為了回 答這個問題,我把山藥中的蛋白質萃取出來,初步以分子量大小粗分成幾個部分, 然後餵食過敏氣喘的小鼠,發現其中有一部分蛋白質能夠小鼠的氣喘症狀減輕。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07


於是進入第二階段,利用蛋白體學與基因選殖技術,把具有療效的蛋白質基因序 列選殖出來,把它送到乳酸菌的載體中表現蛋白質,再餵食氣喘小鼠,發現氣喘 小鼠不喘了,過敏性免疫球蛋白 IgE 抗體也下降了,呼吸道組織切片中發現支氣 管的發炎反應也減少了,到此,幾乎能夠確定這是對於氣喘有療效的蛋白質藥。

然而發展蛋白質藥物還有許多的問題,包括必須耗費許多人力與金錢,因此 目前這個蛋白質的研究,仍然靜靜的躺在我的抽屜裏,並沒有真正大量生產。但 我知道這條路是可行的。

我曾經到美國訪問,到了一位中研院院士的研究室,他知道我是中醫師,於 是送給我一個從中藥栝蔞 ( ㄍㄨㄚ ㄌㄡ ˊ) 中分離出來的一個蛋白質基因,認為 我一定會感興趣。這個蛋白質是有故事的,院士不疾不徐的,對我述說關於它的 故事,這個蛋白質是他從栝蔞中用萃取的方法分離出來的,發現它對於抑制愛滋 病毒很有效。在美國做到第二期臨床試驗,因為對人體毒性太大而宣告失敗,是 眾多失敗的藥物開發案例之一。他也不知道留著它能做什麼,就送給我當做紀念 品。

/ 創造中藥材的經濟價值 / 我把它帶回台灣後,試著用微生物,像是大腸桿菌,來製造這個栝蔞蛋白質。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卻發現製造出來的蛋白質失去了活性,沒有抑制病毒的藥物功能。這是一個生物 學上常見的現象,因為栝蔞蛋白是一個植物蛋白,如果硬要用微生物來製造它, 往往就和原來的蛋白質不相同了。眼看這又要變成我抽屜裏另一個稀奇古怪的收 藏品時,我剛好讀到報上報導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研究出預防木瓜輪點病毒的疫 苗,使得木瓜的絕症輪點病從此絕跡。我對這個發明感到相當的興奮,當然不是 因為我愛吃木瓜,而是我認為這個技術也許能讓栝蔞蛋白起死回生。

興大教授所使用的是一種瓜類的鑲嵌病毒,將輪點病毒的外鞘蛋白轉殖到鑲 嵌病毒上,於是鑲嵌病毒就能表現輪點病毒的鞘蛋白,再用這種對木瓜無害的鑲 嵌病毒感染木瓜,木瓜會以為受到輪點病毒攻擊,而產生防禦機制,以後當木瓜 真正受到輪點病毒攻擊時,因為已經事先佈下天羅地網,打了預防針,所以就不 怕了。我的想法就是利用瓜類鑲嵌病毒來製造栝蔞蛋白,因為如果我把栝蔞蛋白 的序列轉殖到鑲嵌病毒中,再讓它去感染它的天然宿主矮南瓜,就可以讓矮南瓜 來製造栝蔞蛋白質,矮南瓜與栝蔞同樣是植物,因此它所製造出來的栝蔞蛋白應 該能夠具有活性。( 註 4)

機不可失,我立刻和素昧平生的教授聯絡上了,我告訴教授:「我要把毫無 經濟價值的矮南瓜,變成中藥材栝蔞。」教授應該已經聽過無數的瘋狂主意吧! 見怪不怪的他不動聲色地把我的想法聽完,緩緩的露出微笑。他說:「聽起來蠻 可 行 的。」 於 是 就 開 始 了 我 們 的 合 作 計 畫。 由 於 教 授 的 技 術 很 純 熟, 這 個 計 畫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09


半年就完成了。我們利用矮南瓜生產出來的栝蔞蛋白果然是有活性的,能夠抑制 病毒。我開始試著小量生產,在中興大學的實驗農場的一個小角落,一小片濃綠 的瓜田,仔細觀察瓜葉,感染著一個個黃色的病毒斑,正在製造著栝蔞蛋白呢! 栝蔞的生長緩慢,要種上一年才能收成,但是矮南瓜生長快速,用病毒製造栝蔞 蛋白只要 15 天就到達最高峰,大大縮短生產時間。而且這是個植物表現平臺, 不只可以用它來製造栝蔞蛋白,也可以製造山藥蛋白或其他中藥的蛋白質藥,這 豈不是讓沒有價值的矮南瓜,變身成為中藥的點石成金術嗎!這樣匪夷所思的神 話,也只有生物科技才能造就!

/ 救人!救蝦!救蓮霧! / 有了這項技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個機會來試試,只是它對人的毒性較 大,因此苦無機會。剛好有一次參加生物科技研討會,我前面一個講者正在講 述目前台灣養蝦產業的困境。80 年代台灣有養蝦王國的美譽,每年賺取外匯高 達 數 億 元, 因 為 1993 年 白 點 病 毒 的 爆 發 與 環 境 的 污 染, 使 得 草 蝦 育 成 率 驟 降 為二到三成,養蝦王國褪色。我便想,栝蔞蛋白是廣效性的抗病毒藥,說不定 對白點病毒有抑制作用,不妨一試?於是著手做了一些前置實驗,發現栝蔞蛋 白之於蝦子的毒性並不大。但要如何施用呢 ? 我沒有治療過蝦子,於是採用人 類治療學上的化學預防法,就是在蝦子感染病毒之前先給予低劑量的抗病毒藥, 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誰來試用?詢問的結果,嘉義有些蝦農表示願意試用,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田 間試驗。第一次試驗結果是成功的,蝦農說附近的蝦池都已經倒池,收起來了, 只有他的水車還在噗噗的打水。同業們紛紛來打聽到底有什麼秘訣,讓他很得意。 還有額外的收穫,我和我的研究人員那一陣子都吃了好幾大盤又肥又美的蝦子, 每個人都很開心。接下來又有些蝦農加入,配合進行試驗,但成功失敗各半,畢 竟水產養殖還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除了病毒的因素,還有水質、蝦種、管理技 術種種的問題,不是我這個門外漢所能解決的。但是從這些經驗中,我肯定中藥 蛋白質藥是可行的。

/ 救蓮霧的「仙丹」/ 除了養蝦子,我還有另一項不務正業的「意外」事蹟。全台灣都知道屏東的 黑珍珠蓮霧世界馳名,我雖然很喜歡吃,卻也沒想到會和蓮霧產生一段因緣。所 謂「黑珍珠」蓮霧,其實是台灣果農們憑著巧思神技、扭轉乾坤的傳奇故事。屏 東沿海地區,尤其是林邊一帶,由於離海太近,加上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導致土 地鹽化,且因多為堅硬的黏土,一般作物很難生長。可是當地人卻偶然發現,種 在此惡劣環境的蓮霧,果子雖小,但顏色深紅、滋味奇甜,遠勝其他地方。

蓮霧甜,一是因為生長在高鹽分土壤的蓮霧,外在滲透壓高,根系吸收水 份較 困 難, 所 以 甜味 相 對 增 長。 又 因 為 黏 土 地 貧瘠,著根不深,樹勢衰弱,生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11


長緩慢。果樹逆境求生,為繁衍下一代,所以養分全部集中到花與果實,結出 甜美的果實。再靠著特殊的管理技巧,不起眼的蓮霧搖身一變成了「黑金剛」、 「黑鑽石」了。

近海鹽地這些年來因為鹽化情況太嚴重,既有的蓮霧樹紛紛死去,種植區域 已經漸漸往鄰近內陸偏移。有一天阿水師來給我看病,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本 著「望、聞、問、切」的原則,一問之下,原來是他的蓮霧園最近遭到海水倒灌, 蓮霧樹嚴重枯萎,看樣子沒救了。因為樹身本來就衰弱,如果不施肥,恐怕撐不 過去,要施肥,又擔心肥傷,簡直就是中醫所謂「虛不受補」的寫照。我隨口問 了一下阿水師怎麼施肥,他說:「蓮霧是吃肉的,動物性蛋白比植物性蛋白更合 適,所以主要是用雜魚、糖蜜和各種菌種為原料,自己做成有機肥,反正每個果 農都有自家的秘方。」

我想了一下,植物又沒有消化系統,給它大魚大肉的怎麼能吸收?雖然阿水 師的有機肥中加入了微生物來分解這些動物性蛋白質,但也有可能分解不完全。 不但蓮霧樹不能吸收,也把土壤都污染了,弄得果園臭氣沖天。我便告訴阿水師: 「你別煩惱,我給你的樹開個藥方,明天請人送過去。」阿水師半信半疑的說:「醫 生你也會醫樹喔!」

隔天我請研究室的研究員把微生物發酵液送去給阿水師,阿水師是個謹遵醫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囑的好病人,果真按照我的方法給蓮霧樹施肥。幾個星期以後,葉子掉光的枯蓮 霧樹竟然抽出新綠的嫩葉。阿水師開心的說:「醫生你開的是什麼仙丹妙藥?我 的樹又活起來了!」阿水師又繼續跟我要了發酵液。幾個月以後,阿水師邀請我 去他家看蓮霧樹,看到滿樹沉甸甸的鮮紅果實,碩大肥澤。「去年一分地收成八 萬塊,今年收八十萬,可以換台車了。」他笑呵呵的說,帶著一臉的感動,差點 要擁抱我。

我的研究員不解的問我:「實驗室的發酵液怎麼成了救蓮霧的仙丹?」其實 道理很簡單,實驗室的發酵液都是完全發酵,也就是說微生物已經把大分子的營 養素完全分解了,蛋白質都變成了勝肽或是氨基酸,當然比較容易被植物的微管束 吸收,衰弱的樹身才能得到直接的營養。中醫認為:「虛不受補,必先健運脾胃。」 消化系統好了,才能吸收營養,植物沒有脾胃,只好利用微生物來幫它消化了。 隔天我到研究室,發現新新人類的研究員寫了一張「救人!救蝦!救蓮霧!」的 匾額放在我的桌上,讓我不禁莞爾。

/ 我的偶像「張景嶽」/ 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從西元前五世紀下半葉開始,當時是戰國時代的後期, 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發展,科學文化領域也出 現嶄新的局面,中醫的理、法、方、藥等各方面均有較有系統的著作問世,成為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13


醫學體系初步成形之里程碑。例如有《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有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施治的醫療原則;有《神農本草經》奠定了藥物學發 展的基礎。兩千多年來,自古至今一脈相承,流傳沿用而不變。雖然幾千年的發 展中,也出現許多著名的醫家,然而在「尊經復古」的潮流下,都只是繼續發揚、 註解古代睿智聖賢的微言大義。因此發展極為緩慢,少有革命性的進步。( 註 5)

「尊經復古」壓倒一切,其間也許出現不少很有創意的醫家,卻因為這股強 大的潮流,使他們的創見不是被流放到邊緣,便是淹沒於荒煙漫草。例如中醫外 科的始祖華陀,雖然今人對他發明的麻沸散與外科手術大加推崇,以致對醫術高 明的醫生都會奉上「再世華陀」匾額高懸,然而這些都是西方醫學傳入之後才改 變的觀念,也才能還給華陀應有的評價。

在華陀所處的東晉時代,外科手術可是被斥為雕蟲小技、譁眾取寵的妖妄之 術。藥物學上也有同樣的情形,《神農本草經》是已知最早的本草學著作,載藥 不過三百餘種。南北朝陶宏景搜采歷代名醫附經解說的文字進行增補,唐宋兩代 再行修訂而成《新修本草》與《證類本草》,其載藥數量及各方面內容均大有增 加,但《神農本草經》原文的核心地位絲毫沒有動搖。明清醫家對於《神農本草 經》的尊崇程度空前無比,李時珍引用金元醫家的見解來注釋《神農本草經》的 《本草綱目》於是也受到空前嚴厲的批評。每思及此,都不禁讓我對於古人的蒙 昧與偏狹搖頭嘆息。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 / 眾多醫家當中我最佩服的是張景嶽,佩服他在極端保守的環境下,仍能保持 創新的精神。張景嶽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出身於戰功彪炳的軍人世家。自幼聰 穎,喜愛讀書,廣泛接觸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亦隨通曉醫理的父親張壽峰習醫, 從《內經》開始。十三歲,張岳跟隨父親到了北京,師承京畿名醫金英。青年時 出入豪門結交貴族,當時上流社會盛行理學和道家思想,因此思想多受影響。張 景嶽博覽群書,通曉易理、天文、道學、音律、兵法之學,對醫學領悟尤多。

不 過 張 景 嶽 不 是 一 開 始 就 決 定 以 行 醫 為 人 生 目 標 的。 他 性 格 豪 邁 奔 放, 克 紹 箕 裘, 壯 年 時 投 身 軍 戎, 參 軍 幕 府, 遊 歷 北 方, 足 跡 遠 及 山 海 關、 遼 寧 鳳 城 和 鴨 綠 江 之 南。 當 時 北 京 滿 清 興 起, 遼 西 局 勢 已 不 可 為。 數 年 戎 馬 生 涯 無 所 成 就, 且 親 老 家 貧, 這 才 使 他 決 心 解 甲 歸 隱, 潛 心 於 醫 道, 成 為 名 噪 一 時 的 名 醫, 被 人 們 奉 為 仲 景、 東 垣 再 生。 五 十 七 歲, 他 回 到 南 方 故 里, 專 心 從 事 於 臨 床 醫 療, 著 書 立 說。 崇 禎 十 三 年 去 世, 終 年 78 歲。

張景岳中年以後著書立說,留下許多有名的著作,包括註釋內經理論的《類 經》《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晚年再又集結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各科、 方藥針灸之大成,輯成《景岳全書》。《景岳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理論、本草、 成方、臨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臨床參考書。因為才學淵博,文采好,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15


善雄辨,文章氣勢宏闊,議論縱橫,多方引證,演繹推理,邏輯性強,故《景岳 全書》得以廣為流傳,是每個學習中醫的人必讀之書。( 註 6, 7)

而我最欣賞張景嶽的地方,正是他對傳統醫學的診斷、治法及方藥上都能創 立新的制度典範。例如現在中醫師所使用的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四 診合參,就是出自張景嶽的創見。他在景岳全書中說道:「夫望聞問切,醫家大 節目也,苟於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謂 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而推極吾之所知乎?」意思是 診斷疾病首要望病人的神色,聞病人的聲音、味道,詢問病人病史、自覺症狀, 最後才是切脈、觸診。本於「格物致知」的理學精神,他認為如果沒有運用醫者 的各種感官去探察病人的情形,怎麼能夠瞭解病情呢?

西醫和病人鮮有交談,中醫則多擅「開講」,這也是張景嶽所開創。過去的 醫者偏重脈診,然而張景嶽認為問診更重要,在「景岳全書」中,他將「問診」 的主要方式歸納為十條,稱為「十問」,即「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以現 代科學的觀點來看,十問的內容在臨床上依然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現代的中醫師 也多採行四診的診斷方法,把病人看作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切割的人。

其次,張景嶽在治法上也多有創新,之前的醫者多是遵行《傷寒論》的治療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法則,也就是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藥。所謂的辨證論治,是一種症候群的概 念,根據病人臨床的症狀來區分為不同的症候群,作為用藥依據。張景嶽半生戎 馬,精通兵法,所以在他的《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古方八陣》中,便借用 藥如用兵之義,以方藥列八陣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根據不 同的病因,應對與不同的治法,創造出新的治療用藥法則。

除了診斷與治療法則之外,他也創制新的藥方,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中, 共錄新方一百八十六方。他的方藥首重滋陰補陽,景嶽出身貴族,交遊亦多豪門 大賈,主要為皇室王公等貴族診病,病機多見虛損,故喜用補。他的方子在現在 臨床上使用也頗見效。

/ 迎接傳統醫學的第三次革命 / 見賢思齊,在習醫、行醫的過程,我時時以張景嶽的創新精神警惕激勵自己。 除了在診斷學及中藥現代化所做的努力外,我也常常創制新方,有以紅棗、黑大 豆為主的新四物湯;還有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鼻炎方,這個方子已經在美國完成二 期臨床試驗,療效很好,傳統中醫藥一樣能通過西方科學的嚴格檢驗。

西方醫學傳入中國,被喻為傳統醫學的第三次革命,身處第三次革命的現代 中醫師,也都各自發揮創意,為傳統醫學注入新血。像是脈波儀、經絡探測儀、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17


雷射針灸、針灸麻醉、新中藥、新劑型,這些創舉在在展現了現代人的自信與創 意,相信傳統醫學在這麼多人的努力之下,一定能走出新的道路,有朝一日,必 能重回主流醫學,守護民眾的健康。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19


/ 參考資料與註解 / 電腦中醫專家系統 , 許清祥著 , 1985 年 , 16:92-97, 新醫潮 過敏性氣喘中醫熱證的基因表現 , 呂春美等著 , 2003 年 , 14(2):109-121, 中醫 藥雜誌

/ 相關專利 / Process of creating an index for diagnosis or progenosis purpose 為診斷或 預斷用途而創造一指標之方法 , 專利字號 : TWI228980 Lu CM, Yu MC ,Chen YH , Hsiao MH , Chen KJ ,Huang PT ,Wang YY, and Hsu CH Gene expression in "Heat" Zheng pattern of allergic asthma. J Chin Med 2003;14:109-121. Hsu CH, Lin SS, Liu FL, Su WC, Yeh S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mite allergen expressed by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in cucurbit species downregulates allergen-induced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IgE 抗 synthesis. J Allergy Clin Immuno. 2004;113:1079-85. 類經 , 明 張景嶽 , 人民衛生出版社 景岳全書 , 明 張景嶽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醫學研究是一項探險的過程。

《細胞轉型》

羅森伯.巴瑞

患者始終期盼的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藥, 這正是我們真正在乎的。

《神奇抗癌藥丸》

丹尼爾.華塞拉

/ 第四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21


In search of - 沒有傷害的藥 - Living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Drugs

/ 第五帖 :


/ 活的藥 --- 功能性益生菌 / 將乳酸菌粉加水,活化數分鐘,在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看到一隻隻圓 圓胖胖、膠囊狀的小桿菌,在顯微鏡下左搖右晃的跳著舞。這些神奇的微生物在 地球上演化了數億年,為了佔據地球上所有生存的利基,他們的種類多過天上的 繁星,多過恆河的砂。微生物的能耐可是人類想像不到的,有些能生長在熾熱的 火山熔岩,有些能生長在永凍冰河。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光在我們 的腸道內就有超過 400 多種的微生物,長期與我們共生,並且共同演化。它對人 類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巨大的奧秘正等待科學家一步一步去揭開、去發現。

我對這些無所不能的小生物一直感到著迷,加上本身又是臨床醫師,對於微 生物與人體的關係十分好奇,這股動力促使我成為微生物免疫學家。就我這大半 生的學術研究過程,我深信微生物對人體的健康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不論是好, 也不論壞的方面。重點在於如何找出對的菌種,以及如何靈活運用。過去在醫用 微生物學上,不乏成功的例子,1928 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就是利用微生物間 競爭抑制的生態平衡法則。這個重大發現使得現代醫學能夠有效打擊感染性疾 病,減低乃至消滅其對人類的威脅,堪稱醫學上的大躍進。但青黴素僅是其一, 微生物這個豐富的寶庫,一定還有更多令人驚異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掘。

另一方面,由於我本身是現代臨床醫師,很清楚現代醫學所遭遇的瓶頸,以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23


及化學藥物所存在的問題,所以一直希望找到對人體更無害的方式來增進人類的 健康。這一方面,我認為微生物深具潛力,因為它與我們的免疫系統之間的交互 作用是最直接的,藉由它來操縱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很可行的。再加上目前許多威 脅人類健康甚劇的疾病,例如過敏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關節炎、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都與免疫系統有關。基於微生物與免疫系統的密切關係, 它最有可能成為另一種藥物的形式,而不同於現在的化學藥,它是一種有生命的 藥,活生生的藥,我稱它為 Living Drug。

益生菌則是最早被發現能夠促進人體健康的微生物,它不是一個新的名詞, 凡對生命健康有益的微生物,我們就稱之為益生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 益生菌共有五種,以乳酸菌(Lactobcillus acidophilus)和分枝桿菌(比菲德氏 菌 Bifidobacteriun bifidum)為主。這些菌種在人類社會中長期被使用,已經超 過數千年,安全無虞,自是成為 living drug 最佳的候選人。過去五年來,我像個 苦行僧一般,遊走國內外,主動積極宣揚功能性益生菌的妙用,苦口婆心、不屈 不撓的闡揚理念。從一開始無人聞問到如今已經普遍獲得醫界、學界的認同,在 日本,我甚至有個 Dr. Probiotics 的稱號。

/ 功能性益生菌平台 / 什麼是功能性益生菌?過去的益生菌,通常都是被使用在乳製品的發酵,製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作成乳酪、優格,人類因食用這些乳製品而健康長壽,較少生病。但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一般人對於益生菌到底對人體產生什麼作用,概念十分模糊,頂 多認為它具有健胃整腸的功能。而我所致力發展的功能性益生菌和一般的益生菌 不同,我把目標放在針對不同疾病篩選出特定的菌種,食用這些特殊菌種,可以 改善特定疾病的病情。例如說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能降低過敏性發炎反應, Bifidous Longum 能夠抑制大腸桿菌、胃幽門桿菌改善腸胃道的發炎性疾病,這 就是所謂的功能性益生菌。

功能性益生菌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對的菌種,因為每一種菌種的本事都不同, 就像奧林匹克的選手一樣,有人擅長馬拉松,有人擅長推鉛球,有人可以撐竿跳, 有人可以百公尺跨欄。當然也有十項全能的選手,可是如果真要和鐵餅選手比鐵 餅,那鐵定贏不了。因此找到最佳菌種就是功能性益生菌的真諦。

而建立菌種庫是篩選功能性益生菌的第一步,有了菌種庫才能去篩選最佳菌 種。一開始我就選擇走「本土路線」,建立本土的菌種庫,不向國外的菌種庫購 買菌株。主要的考量是因為益生菌與宿主的關係是共同演化的,也就是說益生菌 要能夠定居在台灣人的腸道,這需要經過漫長時間、一點一滴的適應與改變,要 演化出能夠粘黏在台灣人腸道細胞上的受器;要能適應台灣人的飲食內容,演化 出適當的營養代謝途徑;還要能適應台灣人的腸道環境及免疫系統。如果是從台 灣人的腸胃道分離出來的益生菌,就能確定它可以在台灣人的腸道存活定殖,才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25


能發揮它的功能。如果是外來菌種,有可能水土不服,無法在台灣人體內存活, 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因此我花了半年時間,和醫院的腸胃科合作,利用大腸鏡從腸道中取出部份 組織,再從這些組織中分離、培養益生菌。利用益生菌生化代謝的特性,以選擇 性培養基初步分離篩選出益生菌,也就是從只有益生菌能夠生長,而其他雜菌不 能生長的培養基,挑選出益生菌株。半年內我收集到 300 多株益生菌,初步建立 本土菌種庫。

為了確認菌株的種類,這就相當於知道菌株的姓名,必須建立一套方法來鑑 別菌種,當時台灣大部分的實驗室都是利用傳統的生化鑑定法,包括政府設立的 菌種庫。但是生化鑑定對於菌種種源鑑定只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微生物在不同的 環境下有可能改變生化代謝的途徑,因此生化鑑定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為了 科學求真,我要求研究員建立益生菌的分子鑑定法 ----16S 核醣體 RNA 鑑定法, 這是我們在參考許多外國發表的文獻後所設計出來的,準確性較高。有一回我們 把菌種送到台灣的菌種中心鑑定,得到的結果與我們自己以分子鑑定法所鑑定的 不符,只好送請國外公證單位再鑑定,最後證實我們的結果是正確的,台灣的菌 種中心也因此給予更正。

但只知道菌種的種類還是不夠的,我們最想知道的更是每一株菌對於人體會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產生什麼作用。這就像交女朋友一樣,知道她的名字只是第一步,知道她的家世 背景也不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她的性情,才知道兩人合不合得來。所以我們必 須進一步建立一個菌種功能的篩選平台,以便挑選出最佳化的菌種。

要如何設計一個功能性菌種篩選平台呢?我們的策略是首先去審慎評估每一 種疾病的治療指標 (end point),所謂的治療指標就是當醫生在治療病人或是進行 臨床試驗時,必須隨時觀察某些生化或是基因指標,這指標數值的好轉,與疾病 的好轉程度呈現正相關。例如治療 B 型肝炎,醫生會檢驗你的草酸轉氨酶 (GOT)、 丙酮酸轉氨酶 (GPT)、B 肝病毒表面抗原;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就會驗你的血中 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治療過敏性疾病會檢驗抗 原特異性 IgE 抗體、細胞激素 IL-4, INF-γ,這些就是所謂的治療指標。如果某 種治療可以降低抗原特異性 IgE 抗體、細胞激素 IL-4,增加 INF-γ,就表示這個 治療是有效的。

根據治療指標,我們可以設計出各種實驗模式,包括細胞培養實驗、體外器 官實驗、動物模式實驗,甚至是臨床人體試驗。比如說,假設我們要篩選降低膽 固醇的益生菌,就可以用高膽固醇大鼠做動物實驗,餵食大鼠不同的益生菌株, 然後測量血中膽固醇、HDL、LDL,看哪一株菌最具有治療效果。若是要篩選抗 過敏菌株,就可以選擇細胞培養實驗,將不同的菌株與病人的免疫細胞共同培養, 看哪一隻菌株能夠使免疫細胞降低細胞激素 IL-4,增加 INF-γ 的分泌。找出最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27


佳菌株後,還可以進一步做動物模式實驗及臨床人體實驗,加以確定,整個流程 與嚴謹的新藥開發無異。

以上實驗進行完畢後,必須分析治療指標,這可以利用生化試驗來量測指標 的變化,也可以用分子實驗來觀察基因變化,例如微陣列生物晶片。微陣列生物 晶片是指標分析的最佳工具。所謂的微陣列生物晶片就是用來分析細胞內基因表 現的變化,而細胞內的基因表現正代表了細胞正在執行的功能。舉例來說,以過 敏性疾病而言,如果病人的免疫細胞表現出介白質 4(IL-4),就表示他的免疫細胞 正在執行過敏性發炎反應的任務,但如果免疫細胞表現出加瑪干擾素 (INF-γ), 就表示過敏性發炎反應並沒有發生。更厲害的是,微陣列晶片上面可以點上數千 個基因,因此我們就可以一次分析數千個基因的表現。為什麼不要分析兩個基因 就好?因為基因的調控極其複雜,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時是加成,有時是拮抗, 因此分析越多的基因,越能了解細胞的功能。就好比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只知道 他 170 公分的東方人,顯然不夠,還要知道他是大眼睛?小眼睛?做什麼工作? 喜歡看什麼書?什麼電影?越多的資訊,能夠讓我們越了解這個人的特質。功能 性菌種也是一樣,越了解它的個性,才越能掌握它、運用它。

因此我們將益生菌種與腸道的免疫細胞一起培養之後,就把免疫細胞的訊息 RNA(messenger RNA) 抽取出來,用微陣列生物晶片分析它的基因表現。如果 代表過敏免疫反應的基因例如 IL-4, IL-6, IL-10 及 IL-13 的表現下降,而抑制過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敏發炎反應的基因例如 IL-2, IL-12 及 IFN-γ 上升的話,就表示這株益生菌是能 抑制過敏反應的最佳菌種。抗過敏乳酸菌株就是這樣篩選出來的。

這個平台當然也可以篩選出對抗其他疾病的功能性菌株,例如針對糖尿病的 血管病變,我們就篩選出一株嗜酸乳酸桿菌,它能夠刺激調節型 T 細胞釋放出大 量的 IL-10,這個細胞激素能夠抑制 T 淋巴球及 B 淋巴球的活化,降低體內的慢 性發炎反應,這對糖尿病病人的慢性血管炎能有減緩的作用,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此外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會造成病人關節發炎、疼 痛、腫脹變形,最後發展到肢體的失能,帶給病人很大的痛苦。這種疾病主要與 IL1, IL6 及腫瘤壞死因子有密切的相關性,而我和研究團隊也篩選出能抑制這些 細 胞 激 素 分 泌 的 菌 株, 並 且 促 進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的 產 生,正是改變此一疾病的致病機轉,使病情不再惡化。

益生菌除了能夠改變我們的免疫系統之外,它們也會抑制壞菌,幫助人類減 少壞菌的感染。我們實驗室也因此篩選出能夠抑制蛀牙壞菌轉糖鏈球菌的菌株, 把它製作能夠減少蛀牙菌的生長,減少口中異味的口含錠。還有能夠抑制胃幽門 桿菌的菌株,可以減少幽門桿菌的增生。益生菌之所以能抑制壞菌,主要是因為 他們能夠分泌抑菌素 (bacteriocin),這是微生物間生存競爭的生態平衡現象。微 生物並不是為了促進人類的健康而存在,只是聰明的人類巧妙利用它們的生存競 爭,漁翁得利。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29


除了針對疾病篩選出最佳菌種之外,我們也能針對個人篩選出最佳的菌種。 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對於不同菌株的反應也不一樣。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 所在多有,比如說某次婚宴上發生食物中毒事件,上百名的賓客中有二十幾個人 上吐下瀉,送急診。但所有的人都一樣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有些人卻完全沒事。 我在使用益生菌療法時也同樣觀察到,同樣的菌種對有些人很有效,對某些人的 效果就不大。因此如果利用相同的篩選平臺,用每個人的免疫細胞來與益生菌培 養,這樣所篩選出來的菌種,就是專屬的,個人化的最佳菌種了。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基因上或多或少都不相同,個人化醫療已成為目前 現代醫學中最新的概念,臨床也觀察到,某些藥物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例如類 固醇治療過敏,它大約對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有效,其他的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則效 果不彰,何以致之?科學家已發現這與基因中某一個核苷酸的變異性有關,因此 現代醫學也開始重視針對個人量身訂做的最佳化醫療計畫,益生菌療法也應該朝 著這個方向發展。

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太大,相對於化學藥物,我認為現代醫學應該給功能性益 生菌更多表現的機會。這種 Living Drug 是很安全的,完全沒有副作用。因為這 些吃進的細菌並不進入血液中,不經肝腎代謝,只是從體外來刺激人類的免疫系 統,改變免疫路徑,這樣就能夠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除了少數免疫功能不全的 案例,例如愛滋病患者,益生菌造成敗血症的例子少之又少,安全性相當高。曾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經有個粗心的媽媽,她拉著 6 歲大的兒子慌慌張張衝進我的診間,「醫生,昨天 買的一盒乳酸菌,我兒子把它當成糖果,30 顆全吃光了,現在要洗胃,還是要灌 腸?」她問。我笑著說:「沒關係,乳酸菌很安全,吃多了,就會從腸胃道拉出 去。唯一會有一個傷害 --- ?」媽媽緊張的追問:「傷肝?還是傷腎?」我說:「是 傷你的荷包。」她臉上的線條剎時放鬆,噗ㄘ一聲笑了出來。

功能性益生菌也許沒有化學藥物收效快速,但是它絕對安全,長期使用不用 擔心副作用,而且能從疾病的致病機轉去調節改善,這是很多化學藥物達不到的。

/Good Science, Good Product--- 不是安慰劑效應 / 我常常告訴我的研究員,有好的科學邏輯,才可能得到好的研究成果。科學 邏輯若不正確,這樣的研究最好不要做,那就像是要到台北,卻偏偏往南走一樣, 很難達到目的地。

身強體健是現代人的大夢,這個大夢造就了健康食品產業,常有病人拿著他 們服用的健康食品來詢問我的意見,我發現健康食品原來是有流行趨勢的,有一 段時間流行吃蜂膠,每一個病人都拿蜂膠來問我,過一陣子就又換成鯊魚軟骨了, 流行時間大概都不超過半年。而某一種健康食品的流行,又都跟媒體的推波助瀾 或是街頭傳播有關,民眾不去深思這些保健食品符不符合科學邏輯,聽廣告說蜆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31


精護肝就喝蜆精,看購物台熱烈推銷納豆激酶就買納豆激酶,加上看起來不像在說 謊的見證者,最後陷入安慰劑效應而不自知。

關於安慰劑效應,我自己有很切身的經驗。我曾經為我所發明的氣喘中藥 進行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所謂雙盲臨床試驗是目前測試藥物療效最嚴謹而客觀 的方法,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吃實驗藥物,一組吃安慰劑,病人分組採隨機 分配,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醫生同樣也不知道。等到試驗結 束,才能知道病人的組別,再統計兩組之間療效的差異,這樣就可以將人為的 誤差降到最低。 3 個 月 後 試 驗 結 束, 統 計 發 現 服 用 藥 物 的 病 人 有 百 分之八十認為藥物很有 效,服用安慰劑那一組病人竟然也有高達百分之三十的人認為很有效。我把病 人 叫 過 來 問 道:「 你 吃 的 是 安 慰 劑, 怎 麼 會 覺 得 很 有 效?」 他 說:「 許 主 任 你 開的藥怎麼會沒效?」這就是安慰劑效應。藥學史上最有名的安慰劑效應數威 而剛,臨床試驗中的安慰劑效應高達百分之五十,可見性功能障礙和心理因素 有很高的相關性。

「安慰劑效應」是很驚人的,科學實驗顯示,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維他 命、是糖果,以為正在服用一種相當有效的藥物,其中三成的病人對之有正面反 應,一樣達到改善疾病的效果,安慰劑因此治好了諸多疑難雜症如癌症、憂鬱症、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哮喘、更年期症候群,甚至關節炎,不可思議的人類心靈正是科學的黑洞。 相信力量大,宗教能治病,某某大師指說一杯水是天衣神水,一定有 30% 的 人相信,喝了頓時感覺百病全消,同樣的道理,蜆精、納豆激酶、膠原蛋白、蜂 膠等等,服食之後會產生廣告所宣稱的效果,很大一部分是先相信了,吃了以後 就感覺好像有那麼一點效果。其實很多健康食品根本一點都不符合科學邏輯,也 沒有科學論文的佐證,不然就是論文的斷章取義或張冠李戴,誤導消費者。我最 喜歡舉的例子就是膠原蛋白,吃膠原蛋白,皮膚就會長膠原蛋白嗎?膠原蛋白, 一吃進肚子就分解成為胺基酸,難道每天吃豬肉身上就會長出豬肉來嗎?那用擦 的呢,也許膠原蛋白與表皮細胞一起培養可以促進表皮細胞生長,但是我們的皮 膚表面有一層角質化的表皮細胞,這些死細胞層層疊疊,形成緊密的連結,膠原 蛋白的螺旋結構根本無法從皮膚滲透進去,只能說膠原蛋白擦在表皮具有保濕作 用罷了。那麼奈米化的膠原蛋白呢?膠原蛋白本身是蛋白質,其大小就是幾個奈 米,怎麼再奈米化呢?這都是科學名詞的誤用和噱頭罷了。

但這些健康食品還是都賣得嚇嚇叫。如何辨別安慰劑效應?時間是一個關鑑。 安慰劑效應維持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個月,當大家開始覺得好像並沒那麼有效時, 「安慰有效期」就結束了。所以有些健康食品在商業手法的炒作下,經常會熱銷 幾個月,促銷結束,產品也跟著消聲匿跡了,這些大概都是安慰劑,時間久了就 破功。面對無所不在的安慰劑,我常常告訴我的研究員,這樣的產品不需要研發。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33


我們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堅實的科學證據,才能真 正對民眾有幫助。而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功能性益生菌不但沒有消聲匿跡,而 且在五年後的今天,大家對它的需求有增無減。

五年前,大家一定覺得我瘋了,一個醫生拼命叫大家吃細菌,鼓吹細菌療法 來改善過敏性疾病。呼吸道的過敏跟腸子的細菌有什麼關聯?一般人不理解也就 算了,甚至連醫生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其實這是有醫學根據的,我所依據的就是 「衛生假說」與腸漏症候群。

所謂的「衛生假說」是從觀察過敏兒童的家庭生活,並加以分析、統計後所 提出的理論,學者們發現家中兄弟姊妹較多的孩童,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遠低 於獨生子女。如何解釋?學者認為,家中兄弟姊妹多,彼此間容易互相傳染感染 性疾病,使免疫系統得到適度的刺激,促使免疫系統發展成熟。事實上嬰兒剛出 生時,免疫系統是偏向 Th2 免疫路徑,如果在幼年時常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 就會使免疫系統發展出較強的 Th1 免疫路徑。

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軍隊一樣,如果沒有常常演習,突然遇到外來入侵者, 也不知是敵是友,不分青紅皂白,就亂打一通,過敏性病人的免疫系統就是有這 種問題。其實在我的小兒過敏門診也可以觀察到,通常都是乾淨的媽媽帶著乾淨 的小孩來看病,乾淨的小孩比較容易成為過敏兒。有研究證實,經常在泥土地上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翻跟斗、打彈珠的小孩,通常也比較不會過敏,因為泥土中含有某種細菌,能刺 激免疫系統正常的發育,《國家地理雜誌》便曾報導過德國的夏令營,活動之一 就是帶領小孩光著腳丫走在田野中,就是為了預防過敏。

現代社會為什麼過敏人口越來越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代人很少吃到細 菌,現在公共衛生的進步,食品也都商品化,為了保存與衛生,商店販賣的便當、 盒裝或罐裝飲料、各種包裝食品,都要經過不管是高溫或是低溫滅菌,或者照射 γ 射線,總之都是無菌的食品。根據統計,我們這一代人所吃的細菌數,只有祖 父輩的六千分之一。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使得免疫系統紊亂。當然我並不是鼓勵 大家亂吃細菌,微生物和我們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有些微生物的感 染會降低過敏性疾病,有些卻反而會導致過敏,便有研究指出,幼年時曾經得到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人,容易發展出過敏性疾病。補充細菌還是應該慎選菌種, 才不會適得其反,傷害了身體。

而過敏性疾病發生的另一個原因是腸漏症候群。我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想要 知道喝母乳的嬰兒是否比較不容易過敏?這在過敏學界幾乎是公認的事實,然而 我追蹤了嘉義地區 1326 個孩子,結果讓我十分震驚:喝母乳的小孩竟然比喝牛 奶的小孩容易氣喘,這個結論和所有文獻報告都不同,也和幾乎已經成為全民共 識的「餵母乳運動」打對台,如果這個數據是對的,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35


我更進一步分析氣喘兒所喝的母奶,發現母奶中出現花生蛋白,不只奶水中 有,連羊水中也有。這些蛋白質是怎麼跑到母奶和羊水中的呢?這使我連結到一 個幾乎要被遺忘的名詞「腸漏症候群」(leaky gut syndrome),它在醫學教科 書中有提及,但只被歸類為一個現象而非疾病,現代醫學對之視而不見。

「腸漏」,顧名思義,就是腸子會漏,問題是怎麼會漏呢?腸道中本來就存 在著數以百種的壞菌,我們又恰好生存在一個自有人類以來,高蛋白飲食取得最 廉價的時代,甚至比青菜水果便宜,只要一點點的錢,天天有魚有肉可吃,而葡 萄球菌、類桿菌這類細菌中的壞分子又特別喜歡高蛋白食物,因此牠們在腸道內 大量繁殖,也大量產生代謝物,正是所謂的毒素。腸道中的毒素讓人放屁很臭、 大便很臭,這還只是表象,真正嚴重的是這些毒素會不斷的刺激黏膜,使腸胃道 發炎,因為是慢性發炎,多數沒有症狀,不被覺察,偶爾以腹脹、悶痛、腹瀉表現, 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原來緊密相依的腸粘膜障壁細胞,就因為長期的慢性發炎而 孔隙變大了。

慢性發炎、孔隙變大,我們還是不知不覺,繼續快快樂樂吃著巧克力、餅乾、 花生、炸雞排。當腸壁細胞緊密相依時,只容許胺基酸通過,孔隙變大以後,那 些沒有被分解成胺基酸的短鏈胜肽 --- 分子量大約在在 5KD 到 10KD 的小胜肽,就 直接通過孔隙,從腸道「漏」出去,進入血流中,然後在各個器官亂竄。這個大 小的胜肽很容易引發免疫反應,造成過敏反應。當母體有腸漏症候群,她所吃進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的花生、蝦子、螃蟹、雞排等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質很容易進入羊水或奶水, 換句話說,嬰兒一出生就喝到含有花生蛋白的母奶,就很容易引發過敏氣喘。

成人也是一樣,如果有腸漏症候群,血液中容易有一些外源蛋白質,這些外 源蛋白質,很容易成為過敏原,也容易引起成人的過敏性疾病或自體免疫性的疾 病。

補充益生菌不僅能夠讓我們的腸胃道免疫細胞多接受細菌的刺激,促使免疫 系統均衡的發展,也可以減少腸道的壞菌,以及壞菌所引發的慢性發炎反應,降 低腸漏的現象,這樣一來,過敏原不容易侵入人體,過敏的發生率自然降低。

/ 益生菌療法 / 益生菌是一種活的藥,與一般化學藥的治療方式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化學藥 物沒有生命,益生菌有生命,但能不能安全抵達腸道定居,才是效果的關鍵。首 先菌株本身必須要有具備耐胃酸、膽鹽的特性。人體的胃酸是非特異性免疫系統 的一部分,它的酸鹼值只有 pH2,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會被殺滅,保護我們不致因 為每天吃進奇奇怪怪的細菌而生病。而膽鹽則是用來乳化脂肪,使脂肪易於被水 解,但由於微生物的細胞膜是脂質,因此也會被膽鹽破壞,所以胃酸與膽鹽堪稱 是益生菌的殺手。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37


但胃酸與膽鹽也殺不死所有的益生菌,有些菌株天生強韌,能夠在短暫時間 內生存於極端惡劣的環境。最後通過胃酸和膽鹽的測試,抵達腸道,這才是我們 所要篩選出的優良菌株。

在通過胃和十二指腸,胃酸和膽鹽的嚴酷考驗之後,益生菌會抵達定居的處 所 --- 腸道,所以它也必須要有粘黏在腸細胞上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定居下來, 否則就會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成為過客,對人體一點幫助也沒有。因此對於腸 細胞的粘黏能力,也是我們測試的重點。

益生菌療法除了選對菌種之外,菌數是另一個重點,抵達腸道中的益生菌越 多,效果就越顯著。兵法中有所謂的人海戰術,要派出大量的士兵去殲滅敵軍, 並且佔領土地。而吃下大量的益生菌就也相當於祭出人海戰術,不但能抑制壞菌 的生長,並且反來成為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中的優勢菌叢。一旦成為優勢菌叢, 壞菌就很難再長回來了。所以當病人開始使用益生菌療法時,我會建議他們先使 用大劑量。根據我的實驗,一天最佳的劑量是五百億,因為腸道空間有限,超過 了這個數目,益生菌也會被排出,沒有經濟效益。

優勢菌叢建立之後,就可以改回較小的維持劑量。目前益生菌在未經第三單 位檢驗,罰則亦不明確的情況下,產品所標示的含菌數多不可信,誇言五兆者有 之、兩兆四千億者有之,以目前的製造技術,一千億已是極限。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由於益生菌是有生命的,若貯存在室溫及空氣下,它也會慢慢的死掉。因此 保存對於益生菌十分重要。目前已研發出高科技技術,可以將益生菌包埋起來, 阻絕空氣的氧化,確實可以增加益生菌在室溫下貯存的存活率。但最好的辦法, 還是應該將珍貴的益生菌小心的保存在低溫中,這樣才能延長活菌的生命。同時 也應盡快食用,否則讓菌數不斷的衰減,效果會變差,價格也會貶值喔!

使用益生菌療法的期間,最好不要同時服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會殺死益生 菌。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或茶也會殺死益生菌,不可同時服用。最好不要大魚大肉, 飲食中過多的蛋白質有助於壞菌生長,卻不利益生菌的繁殖。益生菌有剋星,也 有 它 喜 歡 吃 的 食 物, 能 促 進 益 生 菌 繁 殖 的 物 質 稱 為 益 生 素 (prebiotics), 天 然 食物中,香蕉、洋蔥、蘆筍、大蒜等都有促進益菌增生的作用。根據我做過的實 驗,益生菌和番茄汁或其他的果汁一起飲用,有促進益生菌的活性與生長速率的 作用。益生菌是會生長的,如果你好好養護,它就會成倍數成長,得到最大的效 果。其他如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這些糖類並不會被人類所利用, 卻是很好的益生素,益生菌與益生素加起來就稱為合益素(Synbiotic)。合益素 在益生菌療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除了抗生素,就沒有其他的化學藥物會和益生菌產生交互作用,所以益生菌 和化學藥物一起使用,並沒有什麼禁忌。一天當中什麼時間吃?飯前或飯後?都 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方便就好,也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只有很少數的人剛開始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39


使用時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輕微腹脹或腹瀉,但不必在意,這都是因為腸胃 道的菌叢生態正在進行調整,持續使用,大概一個星期後一切就會很順暢了。

/ 中國與台灣的益生菌 --- 神麴、冬蟲夏草、牛樟芝 / 益生菌療法說起來古已有之。傳統的中藥裡就有很多微生物的藥材,比如說 腸胃良藥神麴,補腎顧肺的冬蟲夏草,健脾行水的豬苓、茯苓;台灣的草藥裡也 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紅麴,以及治療肝癌的牛樟芝。這些藥材都屬於真菌類,屬 於微生物的一種。就廣義的益生菌定義來說,凡是能夠促進人體健康的微生物都 可稱為益生菌,神麴、冬蟲夏草、牛樟芝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所以說我們的老祖 宗很早就發明瞭益生菌療法呢!

因為極力提倡益生菌療法的關係,我對上述台灣或是中國的益生菌自然抱持 相當高的興趣,也投入不少精神去研究。

神麴是中醫兒科常用的一味藥,小朋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都會用到它, 效果也很神奇。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六神麴的製作,係由麵粉、麩皮、赤小豆、 杏仁、青蒿、蒼耳等藥物共同發酵而成。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麴菌應該是一種酵 母菌,利用麵粉、麩皮為基質的固態發酵。而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釋出的多種 消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若再加上一些行水利濕的中藥,用在治療腸胃道的不適,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效果一流,這可以說是結合益生菌療法與中藥治療的一項經典之作。只可惜中國 古代微生物學不發達,目前菌種多已失傳。

六神麴不復可見,其實只要運用現代的知識和技術,應該很容易篩選到適合 的酵母菌,重現甚至改良神麴,卻因製作工序過於繁複,台灣的中藥廠也不再生 產這味藥了,不過這個概念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冬蟲夏草則始終屹立不搖。為了 2008 年北京奧運,這兩年對岸開始大肆搜 購起冬蟲夏草,導致台灣市場上的蟲草水漲傳高,一斤飆漲到 20 幾萬。為什麼 突然對蟲草感興趣?主要是因為 1990 年代大陸的女子長跑隊「馬家軍」所向披 靡,在各項運動會的長跑賽中不但一路領先,最後又爆發出驚人的衝刺力,據說 秘密武器就是冬蟲夏草飲料。它可以幫助運動員增強體能,提高血中含氧量,迅 速恢復疲勞,簡直就是運動選手的仙丹了。

蟲草是名貴野生中藥材,具有補虛損、益精氣、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滋 補強壯等功效。與人參、鹿茸並列為中國三大補藥。全世界已知蟲草類有 350 餘 種,中國大陸目前有 62 種,但最為昂貴的只有冬蟲草和北蟲草。古語有曰:「寧 要蟲草一把,不要金玉滿車」;民間則稱之為「活黃金」,可見其珍貴的程度。 冬蟲夏草的形成是十分有趣的寄生現象,肉座菌目麥角菌科的真菌 (Cordyceps ) 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體內,並占據其體腔,以幼蟲的內臟為養料,滋生出無數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41


新菌絲。冬季幼蟲蟄居土裡,到了夏季,便從幼蟲屍體之上長出真菌的子實體, 因為形狀像草,又在夏至前後採集而得,所以叫做冬蟲夏草。其真正有藥理作用 的部分在真菌的子實體而非底下的蟲屍,而蝙蝠蛾的幼蟲只是培養基罷了!所以 在此提醒大家,買冬蟲夏草要看草長的肥不肥美,不是看那隻蟲。

明白這個道理後,自然現象其實是很容易模仿的,只要稍加改良,就可以把 它複製到實驗室裡。如何人工培養冬蟲夏草?這其實這是一種真菌的固態培養, 但必須找到適合的培養基。又因為是肉食性的真菌,因此必須給予適當比例的必 須胺基酸,用一般的大豆等植物性培養基是沒有辦法培養的。長出菌絲體其實也 不難,但要誘導長出子實體,可就得費一番功夫了,包括必須模仿原生地的夏季 氣候,也包括溫度、溼度的控制,以及日照時間的長短。目前北蟲草已經能夠誘 導出子實體,但中華蟲草仍有困難。

北蟲草子實體因為富含胡蘿蔔素,呈現鮮豔的橘色。它還含有蟲草素、蟲草 多糖、腺苷、麥角固醇、SOD 酶、九種維生素、胡蘿蔔素、生命元素 -- 硒、鋅、 及 30 餘種無機元素、十八種氨基酸等百餘種營養素與藥理成份。其中尤以蟲草 酸、蟲草素、蟲草多醣和 SOD 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藥用價值最為顯著。我的 實驗室曾經分析過實驗室培養的北蟲草與野生中華蟲草的藥理成分,發現大部分 的藥理成份都差不多,但是北蟲草的蟲草素比野生蟲草高出十倍。這一點都不值 得驚訝,因為在實驗室的控制條件下,北蟲草營養充足,環境安定,自然要比野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生蟲草所產生的蟲草素高。野生蟲草也有成分不穩定的情形,可能與產地環境的 變動有關。因此大家應該破除野生蟲草才是「極品」的迷思,野生蟲草只是因為 數量稀少,物以稀為貴,但從科學的分析可以應證,貴的東西不一定好。而且開 採野生蟲草有破壞生態之嫌,多吃培養的蟲草,既便宜,有效成分又高,還很環 保呢!

明白蟲草的藥理,我想大家就不會被市面上出現的冬蟲夏草菌絲體給唬弄了, 這些菌絲體通常都是液態發酵,培養 48 小時就上市。但根據我們檢驗的結果, 這些菌絲體中並不含有有效成分蟲草素。子實體與菌絲體之間的藥理成份也大不 相同。

除了研究冬蟲夏草的藥理成份,我也把從神麴所獲得的靈感應用在冬蟲夏草 的栽培。神麴的製作法啟發我進一步利用中藥與冬蟲夏草一起發酵,為的是增加 冬蟲夏草的功效。我們研究發現,冬蟲夏草是個很好的生物濃縮轉換器,它可以 將中藥中的藥物成分吸收到細胞中。使得冬蟲夏草內分析到濃度較高的中藥藥物 成分,或許這可以作為中藥藥效成分濃度較低的問題的解決之道。

冬蟲夏草還能用在抗老化,使用過的人都覺得體力變好,不容易疲勞,這是 臨床上的觀察發現。對古人益生菌療法的智慧,我不得不打從心底佩服。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43


牛樟芝 (antrodia camphorate) 是台灣特有種,它是多孔科的真菌,只能寄 生在台灣珍貴的林木牛樟樹上。這種真菌呈現橘紅色,所以有森林中的紅寶石之 稱。牛樟芝的發現應該歸功於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早期因為生活型態的關係,喜 歡飲酒,罹患酒精性肝炎的比例居高不下。有病人無意間喝了牛樟芝熬煮的藥汁, 肝病竟然神奇的痊癒了。原住民遂口耳相傳,視牛樟之為最珍貴的藥材。近年來 由於森林的砍伐,牛樟芝越來越稀少。如今市價一公斤動輒數十萬,因此許多研 究機構紛紛研發牛樟芝的培養方法,目前已有椴木法、液態發酵與固態培養法, 都可以成功的在實驗室中培養出牛樟芝。

牛樟芝由於是台灣本土菌種,因此它的研究在台灣相當的蓬勃。目前已知牛 樟芝的主要藥理成分三帖類化合物為牛樟芝最重要的化學成份之一,是牛樟芝苦 味成份的來源。主要功能有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抑制組織胺的釋放,防止過敏、 促進肝功能、以及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

分析實驗室培養的牛樟芝與野生牛樟芝藥理成份的指紋圖譜,我們發現,固 態培養一個月的牛樟芝即能達到和野生樟芝一樣的藥理成分。打破坊間千年靈芝 神話,牛樟芝價格越大片越貴也沒有道理。其實靈芝越老,它大部分的組織都已 經木質化,沒有什麼有效成分了。

這些有生命的藥,從功能性益生菌到中國或台灣本土的益生菌,它們與人體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間的互動是十分奧妙而有趣的。從人類醫學史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個既古老又嶄 新的觀念,就因為又古老又新鮮,或許更有機會展開醫療的新頁。開發新藥是現 代生物科技產業最大的獲利引擎,然而新藥開發耗費的人力物力實在不是台灣這 種中小型規模的企業所能負擔,這塊利基都被世界級的大藥廠佔領了,小企業根 本無法望其項背。但另一方面,生物科技又是二十一世紀的明日之星,世界各國 都希望靠生物科技填補日益衰退的電子資訊產業的空缺,帶動經濟繼續成長。政 府如果要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無論蟲草或牛樟芝,我認為 living drug 不失為一項 值得發展的藍海策略,我們承襲了先人對於 living drug 的使用經驗的珍貴遺產, 再加上近年來培育出眾多優秀的生物科技人才,擁有這樣的先天與後天條件,再 創經濟與產業的奇蹟,絕不是夢。

/ 第五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45


In search of - 醫學大躍進 - Living / 預防醫學、個人化醫學與再生醫學 Drugs

/ 第六帖 :


/ 生物科技的長生之術 / 過去帝王總想著能夠千秋萬世,當個萬歲爺。從秦始皇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 法,煉丹之術蓬勃發展。然而縱傾全國之力,礙於當時的科技水準,仙丹妙藥終 究是不可得。我們有幸生在二十一世紀,可比當皇帝還要幸福的多了。目前不只 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的年代,拜生物醫學與科技進步之賜,人們千年來長生不 老的夢想正在逐步的實現。 很難想像,民國初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 40 歲。經過一百年社會文明與 醫學科技的進步,根據 2011 年的統計,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為 76.2 歲,女性更 高達 82.7 歲,比男性高出 6.5 歲。人類壽命可以如此大幅延長的主要原因,是對 於傳染病的控制。過去人類生命最大的威脅是傳染病,像是麻疹、瘧疾、結核病、 痢疾等。但隨著抗生素、疫苗的發明,以及公共衛生的進步,大部份的傳染病都 已經很少見,甚至絕跡了。

然而隨著壽命的延長,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型態也不同了。這些新興的疾病 都與老化有關,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免疫性 疾病等慢性病,以及最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科學家也開始將研究的精力投注於 慢性病的治療,加上生物科技的發展提供各種工具,使得一股新的醫學潮流隱然 成形,那就是「預防醫學」與「抗老化醫學」。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47


「預防醫學」的真諦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要使用各種方法預防疾病產 生,而不是等到生了病,像是得到癌症後,用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手術等醫 療手段來治療;或是得了糖尿病,再吃一輩子降血糖藥,都是為時已晚。「抗老 化醫學」則是避免與排除造成老化的因素,補充年輕新生細胞,取代老化細胞, 維持身體機能的活力。「預防醫學」與「抗老化醫學」的理念,透過「功能性醫 學」、「個人化醫學」與「再生醫學」領域的進展,已經能在今天具體的實現, 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福音。

/「功能性醫學」----「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預防醫學」的觀念並不是新觀念,早在黃帝內經就已記載。《靈樞 ‧ 逆順》 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云:「夫病已成而後 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預防醫 學」的概念大概包含了兩種涵義,其一是平日應該注重養生保健,養成健康的生 活習慣,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原因,避免疾病的生成。舉例來說,就像車子的定 期保養,就算車子沒有毛病,每跑一萬公里也得進廠好好保養一番,以延長車子 的壽命。車子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治未病」的目的是,如果能夠在器官功 能發生異常,而尚未發生實質病變之前,就能即時矯正,避免不可逆的病變發生, 就能夠真正治癒。就像是汽車引擎的積碳,造成效率不佳,只要常常清理,就不 致損傷引擎。一旦積碳過久造成引擎的損壞,那就非得換零件不可了。車有零件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可換,人可沒有。車子用個十年就可以報廢,人的身體可得用上七、八十年,更 得要好好保養。

其二是《難經》中的解釋:「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故 先 實 其 脾 氣, 無 令 得 受 肝 之 邪, 故 曰 治 未 病 焉。」也就是說,高明的大夫必 須對於疾病的進展瞭若指掌,事先預防以控制病情。例如糖尿病的併發症,是 造成血管病變,最先受影響的是小血管,而小血管最多的器官是眼睛的視網膜 與腎臟,因此醫生一定會叫糖尿病病人每年要檢查視網膜與腎臟功能。這也是 一種治未病。

雖然「預防醫學」的觀念成型的早,但是過去礙於科學不發達,沒有甚麼工 具可以運用,頂多就是吃吃補養藥,暑天吃清涼解暑的藥方,冬天就吃溫補去寒 的藥方。到底有沒有用,也沒有評估的方法,總之就是有吃有庇佑,每年行禮如 儀一番。 現在大家健康意識抬頭,每年健康檢查就成為大家實踐「預防醫學」最 簡單的手段了。

然而,健康檢查嚴格來說算不上是真正的「預防醫學」,它只是提早發現疾 病罷了,那也就是「已病」了。相信您也有這種經驗,健檢出現紅字,就被轉介 到門診,開始吃藥,可能就得吃一輩子的藥。問題出在於健康檢查的項目都是為 了診斷疾病,因此只有當你達到疾病標準,檢查報告才會出現紅字。舉例來說,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49


像是目前高級健檢項目中很受歡迎的正子攝影,癌症病灶必須要在 0.5 公分以上 才能顯現。所以有看到病灶當然表示有癌症,但沒看到病灶並不表示沒有癌症。 這也就是會發生爭議的地方,有人今年健檢醫生都說沒事,隔了一年就癌症末期 了,這就是大家對於檢查方法與項目的認知錯誤。

預防醫學的檢查方法不應該與疾病診斷的檢查相同,而是應該比疾病診斷的 檢查項目更精密,以便能在組織器官病變發生之前,及早看出端倪。拜現代生物 技術的發展,開始有各種「功能性醫學檢查」陸續被研究開發,用來評估各組織、 器官的生理功能。

「功能性醫學」檢查與「疾病診斷」的檢查有幾點不同的特性。首先「功能 性醫學檢查」的目的是評估器官的功能,而「疾病診斷」比較重視的是病理變化。 舉例來說,骨質疏鬆症的病理診斷是骨密度檢查,是利用雙能量 X 光檢測儀來檢 測骨質退化的情況,也就檢查當下的骨質狀態,如果 T 值小於 -2.5 就可以診斷 為骨質疏鬆症。而「功能性醫學」則是測量骨質流失的速度,利用骨質在破壞過 程中會產生一段膠原蛋白的代謝物 NTx 胜肽,進入血液循環中。因此只要測量血 液循環中 NTx 胜肽的含量,即可推測骨質破壞的速度。如果骨密度正常人,血中 NTx 含量卻很高,表示骨質破壞正在加速進行,此時就應該積極治療,以避免骨 質疏鬆症的發生,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再舉一個例子,癌症的預防,醫師利用正子攝影來發現癌症的初期病灶,「功 能性醫學」則是去評估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將受試者的免疫細胞分離出來,再 與癌細胞株進行培養,觀察免疫細胞殺滅癌細胞的能力。根據日本一項長達 11 年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人體免疫細胞殺滅癌細胞的能力若長期低於 20%,會提 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因此如果長期監測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並即時提升免疫細 胞功能,就能減低罹患癌症的風險。不要等到癌症已然成型,再進行痛苦的手術、 化療、放療,總是對身體有損。

另一項不同是「疾病診斷」傾向於尋找單一的致病因素,以利於治療。「功 能性醫學」則考慮生理機能間複雜的連動關係,以便正確評估風險。例如心血管 疾病的診斷,就必須利用影像學檢查如心臟電腦斷層,找出阻塞的部位,以便進 行治療。而「功能性醫學」則必須評估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各種因素,除了低密度 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之外,還要評估血管發炎的指數、氧化壓力與硬化的程度, 才能正確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還有,「疾病診斷」為了治療的分工與方便性,傾向於將不同的病症分開認 定,也就是說腸胃道的病看腸胃科,胸腔科的病看胸腔科。「功能性醫學」則注 重不同症狀間的關聯性,不同系統間的問題長期可能產生的交互影響,整體評估 才能計算風險。例如長期的腸胃道不適,有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混亂;長期的高 血壓可能提高腎功能損傷的風險等。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51


最後, 「功能性醫學」必須比「疾病診斷」更早察覺異常,因此需要更精密 的檢查。舉例說明,蛋白尿可診斷腎臟疾病,但評估腎功能異常就必須檢驗微蛋 白尿;CRP 可以診斷急性發炎反應,但若要評估慢性發炎反應就得檢驗高敏感度 CRP。所幸目前生物科技十分發達,對疾病發生機轉的了解也更加透徹,各種精 密的診斷方法推陳出新,使「功能性醫學」檢驗更為完備,成為可以運用於臨床 的可靠評估方法。

簡單的歸納,「疾病診斷」是找「果」,「功能性醫學」則是找「因」。「疾 病診斷」是靜態的,「功能性醫學」則是動態的。「疾病診斷」是片斷的,「功 能性醫學」是整體的。「疾病診斷」倚重影像學檢查,「功能性醫學」注重生理 功能的量化。

「功能性醫學」檢驗只是預防醫學的第一步,「治未病」最重要的還是「治」, 在這個階段治療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功能異常,尚未達到組織器官病變 的程度,人體的反饋機制都還能正常運作,因此只需要一點適當的介入,例如補 充一些營養素、中藥、天然物、抗氧化劑、益生菌,或是改變生活作息,往往可 以發揮蝴蝶效應,矯正異常的生理功能。根本不需要使用化學藥物,更不用長期 服藥。

正如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今日的醫學已經能夠提供工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具正確評估生理功能,可以將生理功能量化,作為衡量預防醫學成效的指標,使 預防醫學成為真正可實踐的醫療方法。

/ 個人化免疫療法 --- 奠基于基因學的新醫療觀 / 個人化醫療是醫學上一項很大的轉變與突破,也是過去在醫學院中沒有教授 的課程。在醫學院中所受的訓練,大部分的訓練都是訓練醫療人員去處理病人急 性期的問題 (acute care)。當病人出現症狀,例如病人血壓升高,進行詢問病史、 理學檢查、生化檢驗等,試圖找出病因。如果排除各種可能的病因,是找不出原 因的源發性高血壓,還是得要處理病人的問題,就開降壓藥來把血壓降下來。然 而這種治療是治標不治本的「鋸箭療法」,有吃藥血壓降下降,沒吃藥血壓飆得 更高。如果只是急性期處理,這種做法情有可原。但是長期讓病人使用降血壓藥 做為一種慢性的照護 (chronic care),對於病人是否有好處,卻是值得醫學界去 反省的。如果醫學源訓練的醫師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就開普拿疼, 流鼻涕就開抗組織胺,實在有愧於社會對於精英份子的期待。目前主流醫學所建 立的急性照護醫療模式,已經很完善,但是對於慢型期的照護模式卻仍不足,急 待完善。

其次,傳統的醫學院教育治療疾病的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標準與規則,然而 臨床使用時還是必須經歷試誤 (trial and error) 的過程。舉例來說,醫院裡一般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53


常備的抗組織胺可能就有 7,8 種,有短效、長效等,還有各種不同廠牌。為什麼 需要準備這麼多種?因為醫師不知道哪一種藥對下一個走進來的病人有效,只好 根據經驗先開一種,等下次病人回診,如果抱怨沒效,就再開另一種,換到有效 為止。這種把病人當白老鼠的治療方法,實在是迫不得已,那是因為每個人的基 因背景不同,個體差異大,對於藥物的反應就會不同。同一種藥對 A 可能有效, 對 B 可能就無效。就算是同一種藥,每個人對於劑量的反應又不相同,有些病人 普拿疼開到 3 顆,也覺得沒效,有些人吃半顆就夠了。過去我們對於基因型不瞭 解,只好盲目亂試。

個體差異不只造成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甚至對於微生物所產生的免疫 反應也不一樣。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SARS 是一種新興的變種病毒,因此大部 分的人都對它沒有免疫力,很多人得到 SARS,很快就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就 死掉。但是也有人得到 SARS,就像得了一場感冒一樣,一下就沒事了。有「二十 世紀黑死病」之稱的愛滋病,目前還是不治的絕症,可是也存在一些人,能夠跟 這種病毒和平共存。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 於微生物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而免疫反應的不同就會導致疾病的結果不同。

在二十多年前,我自己有切身之痛,當時我還是馬偕小兒科的住院醫師,當 時急診室送來一位敗血症的嬰兒,我根據過去文獻經驗推測為大腸桿菌感染,使 用對大腸桿菌有效的 gentamycin 加以治療。事後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血液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培養的結果是大腸桿菌感染,而這株大腸桿菌也對 gentamycin 沒有抗藥性。縱 然在診斷與治療正確的情況下,這名嬰兒還是在 3 天內過世。當時的我十分困 惑與難過,後來我才明白,這名小病患不是死於大腸桿菌,而是死於自己的免疫 系統。因為大腸桿菌死亡後會釋放大量的內毒素與超級抗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 (cytokine storm),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導致死亡。日後也碰到一些相同的病 例,有些成功的存活,有些也是回天乏術。經過這些經驗,我深切體認到免疫反 應會決定疾病的結果,這也是激發我研究免疫學最初始的動機。過去醫生對疾病 的治療,都把注意力放在病源微生物上,卻忽略宿主的免疫反應,事實上它才是 決定生死的關鍵。 這種實例比比皆是,以國人最常見的 B 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例,大部分的人得 到 B 型肝炎都會轉成慢性肝炎,小部分是健康帶原者,但卻也存在 1-3% 的人會 變成猛爆性肝炎。如果你的免疫系統是以 Th1 為主的免疫系統,會誘發劇烈的細 胞免疫,就會造成猛爆性肝炎;如果是 Th2 為主的免疫反應,就會產生體液免 疫,這種人通常會變成帶原者或慢性肝炎。免疫反應的差異,決定了病人的命運, 而 基 因 差 異 則 決 定 了 免 疫 反 應。1892 年 英 國 醫 生 威 廉 歐 士 勒 爵 士 (Sir William Osler) 曾經說過:「如果不是個體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醫學應該是一門科學, 而不是藝術。」 我國明代的名醫張景岳更早提出「辨證論治」的看法,每個人體 質不同,應該根據體質給予不同的治療,這都是個人化醫學的濫觴。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55


到了二十一世紀個體差異與體質不再是一種空泛的理論,2001 年是生物醫學 的新紀元,人類基因體被完全解碼,從此進入後基因體時代。人類約有 3 萬個基 因,人類與猩猩、猿猴等靈長類的差異,大概是 1% 左右,1% 的基因差異可以 決定你是猿猴還是人類。而同樣是人類個體間的基因差異則在 0.1%,而這 0.1% 的差異,決定了我們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對微生物不同的免疫反應。 由於人類基因體的解碼,使基因藥物學 (pharmacogenetics) 的研究,成為 新興的學問。科學家們發現每個人因為基因型不同,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不同,會 造成血中藥物濃度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每個人所需的藥物劑量會有差異。 過去的醫學追求標準化,治療每種疾病都有一定的準則,就像是要所有的人穿進 同一尺寸的衣服。隨著我們對於基因的認識,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應該是像高級訂 制服一樣,量身訂做最適合個體的治療方式,稱之為個人化醫學 (personalized medicine)。個人化醫學能夠讓治療的藥物更有效,同時也將副作用的風險降到 最低。如果衣服要講究到量身訂做,醫療當然更要量身訂做。

/ 適當的生物指標 (biomarker) 實現個人化醫療 / 根據 2001 年外國學者針對一些常用藥物的研究報告統計發現,對於藥物沒 有 反 應 的 病 人 (non-responder) 比 例 相 當 的 高。 以 氣 喘 為 例, 對 於 支 氣 管 擴 張 劑 沒有反 應 的 病 人 有 從 4% 到 70% 的 報 告 都 有, 降 血 糖藥不反應率也高達 50-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75%,降血脂藥也在 30-75%。抗癌藥不反應率的問題更是嚴重,比例更是高達 70-100%, 加 上 抗 癌 藥 物 有 很 強 的 毒 性, 也 就 是 說, 使 用 抗 癌 藥 物 的 病 人 中 有 70% 以上,甚至 100% 的人只有得到抗癌藥物的毒害,而對病情沒有任何的幫助。 在如此高的不反應率之下,如何區分哪些病人對藥物是有反應 (responder),哪 些人則是不反應 (non-responder),針對有反應的病人給藥,而給予不反應者其 他的處置,避免藥物的副作用,成為個人化醫療最大的課題。

許多科學家致力於尋找適當的生物指標,作為個人化治療的依據。不管是使 用基因、訊息 RNA、蛋白質、代謝物或是影像學、組織學等,各種蛛絲馬跡,希 望能夠正確的預測與監測病人對於藥物的反應。舉例來說,糖尿病的治療以糖化 血色素 (HbA1c) 做為降血糖藥物使用的生物指標,如果病人在使用藥物後糖化血 色素能夠下降,表示病人對於此藥物是有反應的。研究個體基因上單核苷酸多型 性 (SNP),用以預測並人對於類固醇治療是否有反應,也蔚為風氣。各種生物指 標的發現讓個人化醫療得以逐步實現,目前強迫所有人使用相同治療的時代已經 慢慢被醫界所稟棄,追求更有效,更沒有副作用的個人化醫療是正在實現中的未 來醫學。

/ 個人化免疫療法 / 我在使用個人化免疫療法累積有數千例的臨床應用經驗。為甚麼免疫性的疾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57


病是個人化醫療的首選 ? 主要基於兩個理由,首先是免疫性疾病成為現代人健康 最大的威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於各種疾病罹患率的調查發現,從 1950 年代 起像是 A 型肝炎、麻疹、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逐漸下降,但是像是過敏性氣喘、 第一型糖尿病、自體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卻呈直線上升,所以免疫性疾病 的治療有最迫切的需求。其次是免疫性疾病也是屬於慢性病,目前的治療只有症 狀控制,無法根本改善免疫細統的問題。

因為我是免疫風濕科的醫師,門診有很多過敏或自體免疫的病人,過敏病人 只有抗組織胺和類固醇可以用,自體免疫病人只能開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這些 藥只能壓制症狀,所以有吃藥症狀會減輕,沒吃藥又會復發。不幸的是,這些藥 的副作用都很強,根本不適合長期使用。所以病人常常問我:「許教授,健保卡 已經蓋 20 格了,怎麼病都還沒好。」事實上如果持續用這些小分子化學藥,病 根本就不會好。這種治療不只病人不滿意,連醫生也不能滿意,促使我積極尋求 其他的方法。

要解決免疫疾病苦無治療方法的窘境,首先要瞭解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生 病,可大致區分成 2 類,免疫反應太強以及免疫反應低下。如果是免疫反應太強, 是針對外來的抗原,就是過敏;針對自己體內的抗原,就是自體免疫。如果免疫 反應低下,無法清除外來的病源,就會造成嚴重的感染;無法清除體內突變的細 胞,就是癌症。免疫系統就像一把兩面刃的劍,過猶不及,都會產生疾病。免疫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系統必須處於平衡的狀態,身體才不會生病。這種現象正符合中醫所講究的陰陽 平衡。

瞭解免疫系統平衡才不會生病,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是用甚麼東西來調節免疫 系統?目前還沒有任何小分子化學藥能調節免疫系統,因此我提出用微生物來調 節免疫系統。為甚麼微生物是最好的免疫調節劑?因為免疫力最基本的定義就是 「辨別敵我」的能力。也就是說,免疫系統辨識到不屬於自身的抗原,就會被啟 動活化,並且加以攻擊。而細菌或真菌的抗原像是胜肽聚醣或是葡聚醣,是人體 裡面沒有的物質,當免疫系統接觸到這些抗原一定會產生反應。這是因為在演化 的過程中,細菌與人的親源關係是很遠的,從演化歷史來看,如果人類出現在地 球上是 24 小時以前的事,恐龍就是五天前,而細菌卻在 100 天前就出現了。這 也就是為甚麼我們會對微生物產生很大免疫反應的原因。所以我在 2001 年起就 大力推動使用口服細菌療法 (oral bacteria therapy) 來治療免疫性疾病。

使用細菌來治療疾病,在過去醫學史上就有記載,1930 年代在哈佛醫學院 就用細菌療法來治療癌症。哈佛的教授們發現如果故意將細菌打到癌症病人體 內,病人會產生敗血症,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如果病人幸運沒有死於敗血症, 腫瘤也會消失。現在我們知道因為免疫系統會產生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雖然現在聽起來這種療法有點荒謬,但是在當年這種療法的癌 症治癒率是遠高於放射線療法。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59


致病性越強的細菌對於免疫反應的刺激就越大,效果也最好。像是金黃色葡 萄球菌、大腸桿菌會引起劇烈的免疫反應,然而也會引起不良反應,是法規不允 許的。因此使用益生菌是最安全的,因為益生菌是屬於格蘭氏陽性菌,也會引起 免疫反應,具有調節免疫力的效果,而且又對身體有益無害。因為腸道是身體最 大的免疫器官,70% 的淋巴球聚集在腸道,口服大量的益生菌,可以透過刺激腸 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 2001 年 起, 我 開 始 在 國 際 醫 學 期 刊 上 發 表 利 用 口 服 副 乳 酪 乳 酸 桿 菌 (L. paracasei) 療法改善過敏性疾病的症狀。當時,由於這種方法太前衛,跟過去醫 學院的訓練不同,大部分的醫生無法認同。經過 10 年,陸陸續續有其他學者發 表與我相同的結果,才逐漸被醫界所認可。同時這項研究也被商品化,真正能讓 民眾使用。

口服益生菌療法改善過敏症狀,是有其學理的依據。由於過敏性疾病在越工 業化、都市化的地區罹病率越高,舉例來說,西歐、澳洲、北美洲是過敏發生率 最高的地區。以臺灣為例,在鄉村地區,每三個學齡兒童有一個會過敏,到了臺 北市就會增加為每兩個就有一個會過敏。

流行病學家仔細調查後,提出衛生假說。他們發現家中兄弟姊妹多的兒童不 會過敏,但是如果是獨子就很容易過敏。主要的原因是新生兒的免疫系統是以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Th2 為主,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各種微生物的感染,才會刺激 Th1 免疫系統的 發育。如果家中兄弟姐妹多,互相傳染微生物病源的機會比較多,Th1 的免疫系 統發展比較好,如果是獨子,幼年時沒有及早接觸微生物,Th1 就無法發育。以 Th2 為主的免疫系統,比較容易產生過敏抗體 IgE,有較多的肥大細胞與嗜伊紅 性球,比較容易對外來的抗原產生過敏反應。越都市化、工業化的地區因為家庭 人口結構簡單、公共衛生比較好,小朋友接觸的微生物太少,所以很容易過敏。 故意口服大量的益生菌,是提供一種安全的接觸微生物的方式,刺激免疫系統向 Th1 偏轉。

在民眾大量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益生菌也和其他藥物一樣, 有人對它有反應,也有人對它沒有反應,主要的原因還是個體的差異。為了提高 益生菌療法的療效,必須要發展量身訂做的個人化益生菌療法。首先,要找出適 當的生物指標,我們選用伽瑪幹擾素 (INF-γ) 作為篩選有效菌種的指標。INF-γ 是 Th1 免疫細胞所分泌的細胞激素,因此當免疫細胞能分泌較多的 INF-γ,就 是免疫系統向 Th1 偏轉的證據。作法是將病人血液中的白血球分離出來,與菌種 庫中不同的菌種反應,量測 INF-γ 的刺激量,找出能刺激產生最高量 INF-γ 的 菌種,就是最適合該病人的菌種。

經過數千多名實際案例的觀察,使用量身訂做的個人化益生菌療法,能夠大 大提升有效率,不反應的機率微乎其微。在這些觀察中有幾個有趣的現象,個體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61


對於不同菌種的反應還是與基因背景比較相關,往往夫妻間反應菌種會相同的比 例並不高,但是父母與子女或兄弟姊妹間相同的機率比較高。 在使用個人化益生菌療法的過程中,如果每天口服 100 億益生菌,剛開始的 ㄧ兩個星期內,INF-γ 會突然變得很高,然而經過一個月以後,免疫系統會慢慢 達成新的平衡,三個月時平衡達到穩定。因此我們建議至少免疫平衡建立期的三 個月內,要使用較高劑量,三個月後只須維持劑量即可。有趣的事,使用個人化 益生菌療法會提高自然殺手細胞對於癌細胞的毒殺能力 (cytotoxisity),因為自然 殺手細胞也是受到 INF-γ 的調節,使自然殺手細胞活化。

/ 個人化益生菌療法對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經驗 / 由於使用個人化益生菌療法,對於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取得成功的經驗,我開 始嘗試利用這種方法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病情。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比過敏 性疾病更為無助,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的組織器官,它可能攻擊身體的 任何部位。攻擊眼球稱為虹彩炎,攻擊甲狀腺就是甲狀腺亢進,攻擊胰臟是第一 型糖尿病,攻擊脊椎是僵直性脊椎炎,攻擊小關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攻擊全身 就是紅斑性狼瘡。免疫系統攻擊自己,導致長期的慢性發炎,最後導致器官功能 喪失,尤其是紅斑性狼瘡,死亡率是非常高的。這種病人只能長期靠類固醇來消 炎,使用免疫抑制劑來壓制免疫系統,因此往往會有很嚴重的副作用,月亮臉、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犀牛肩,內分泌失調等,實在苦不堪言。 自體免疫與過敏性疾病的致病機轉完全相反,自體免疫通常是 Th1 太強, Th2 太 弱。 如 果 要 使 用 個 人 化 益 生 菌 療 法,INF-γ 就 不 是 適 當 的 生 物 指 標。 1970 年代在許多實驗室都發現有一群 T 細胞,會抑制發炎性的免疫細胞,包括 T 細胞與 B 細胞,因此被稱做調節型 T 細胞。科學家發現小鼠體內調節型 T 細胞, 可延緩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與發病時間。因此醫界把提升調節型 T 細胞功能,視為 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新方向。 調節型 T 細胞所分泌的細胞激素是 IL-10 與 TGF-β,這兩種細胞激素就可 以做為個人化益生菌篩選的生物指標,如果某一種益生菌株能夠刺激病人分泌更 多的 IL-10,就表示它可以提高調節型 T 細胞的活性,改善自體免疫患者的慢性 發炎,反應緩解症狀。在我的門診中許多病情難以控制的自體免疫患者,在使用 個人化益生菌後,病情都順利緩解,後體內的發炎指數 ESR 與 hsCRP 都能順利 下降。。曾經有類固醇吃到 8 顆的病人,在使用個人化治療後,類固醇能夠慢慢 減量,甚至連類固醇都不需要再使用,實在是病人之福。個人化益生菌療對於自 體免疫性疾病能有這麼好的效果,連我這個發明人都始料未及。

/ 再生醫學 /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63


「再生醫學」在上個世紀,都還是屬於科幻故事的題材,像是赫胥黎在「美 麗新世界」中所描述的烏托邦場景,人類在工廠中大量培育,以現在的生物科技 是有可能實現的。再生醫學的精髓就是複製細胞、組織甚至器官的能力,它給醫 學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可能性。過去醫學對於器質性的病變一向束手無策,像是帕 金森氏症、第一型糖尿病、脊椎損傷等組織器官的病變,目前是無法治療的。再 生醫學為這類不治之症露出一線曙光。

再生醫學是正在進行中的未來醫學,它是拜生物科技進步之賜所掀起的醫學 新潮流。生物技術的本質就是複製,也就是所謂的克隆 (clone)。舉例來說,最古 老的生物技術釀造發酵,像是釀酒、造醋,就是細菌的大量複製。由於細胞生物 學與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我們可以複製 DNA、蛋白質、細胞、組織,甚至是一個 完整的個體,像是複製羊、狗、豬、牛等,甚至人類,在技術上都是可行的。雖 然為倫理的議題限制了再生醫學的發展,然而時代的洪流終究是無可抵擋的,隨 著時間疑慮會逐漸消除,相信再生醫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對醫學產生革命性的 影響,大大的增進人類的健康與壽命。 1996 年,桃莉羊的誕生標誌了再生醫學時代的來臨,科學家利用羊的乳腺細 胞核轉入去核的受精卵中,並以人工生殖的方式複製出一模一樣的個體。克隆技 術的成功使科學家大為振奮,這表示再生醫學已經完全克服技術上的障礙。換句 話說,過去白血病的病人必須等待別人捐贈骨髓,作異體移植,然而異體移植必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須做組織相容性配對,以避免排斥作用。然而配對成功的機率不高,且必須長時 間服用抗排斥藥。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父母為了罹患絕症的孩子,再生一個小孩 來救命的例子,然而相符的機率也只有四分之一。如果我們可以複製跟我們基因 一模一樣的人,所有的器官都能夠自體移植,完全沒有排斥的問題。再生醫學的 問世,讓人體就像一部機器一樣,哪個零件壞了,就把零件換新,理論上,人就 能長生不老了。

「再生醫學」的發展是本世紀最大的醫學革命。過去器官一旦發生病變或損 傷,是無法恢復的,再生醫學卻使得組織器官的再生得以實現。人體組織器官如 果能夠再生,過去許多無法治癒的疾病都得到解藥,人類追求長生不老、青春永 駐的願望也能成真。

/ 幹細胞療法 / 可是複製一個人,再取他的器官畢竟太殘忍,目前各國政府都不允許。退而 求其次,大家開始研究幹細胞。甚麼是幹細胞 ? 幹細胞是存在各種組織中的一種 細胞,它是一種原始未分化的細胞,當我們的細胞老化或受損時,它就能分化成 不同的成熟細胞,來取代補充衰老的細胞,使老化受損的器官組織重新恢復功能。 例如在生能力最強的皮膚,當我們的表皮破損時,皮膚中的幹細胞就能夠分化成 扁平狀的表皮細胞,取代受損的表皮細胞,使皮膚完好如初。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65


1981 年時英國科學家最早由老鼠分離出胚胎細胞,但人類幹細胞的研究發展 一直很緩慢,主要是由於倫理問題及技術上未能突破的原因。直到 1998 年之後 才陸續有人類幹細胞研究論文發表,也成為全球注目課題。當人類基因解碼工作 有了初步成果,再生醫療及基因治療已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生物醫學的重要領域。

目前幹細胞的研究,就是如何從體內提取出幹細胞,並且讓它分化成我們需 要的細胞種類,來治療退化性的疾病。像是第一型糖尿病病人過去只能終身注射 胰島素,現在可以把幹細胞培養分化成胰島 β 細胞,在輸回人體,就能恢復分泌 胰島素的功能,治癒第一型糖尿病。 這麼神奇的幹細胞如何取得 ? 首先,幹細胞根據來源可以分為兩類:胚胎 幹 細 胞 (embryonic stem cell) 以 及 成 體 幹 細 胞 (adult stem cell)。 胚 胎 幹 細 胞 顧名思義就是從胚胎中取得,越原始的胚胎幹細胞的分化能力愈強,當受精卵 分化到 8 個細胞的階段,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程一個完整的個體,稱為全能性 (totipotency)。 所 以 理 論 上 來 說, 人 類 最 多 能 生 出 8 個 同 卵 雙 胞 胎。 分 裂 成 16 個細胞以後,這些細胞就無法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但仍可以分化成任何總類 的 細 胞, 稱 為 多 能 性 (pluripotency)。 如 果 在 繼 續 分 裂, 幹 細 胞 只 能 分 化 成 一 群 密 切 相 關 的 細 胞, 例 如 造 血 幹 細 胞 能 分 化 成 紅 血 球、 白 血 球、 血 小 板, 稱 為 專 能 幹 細 胞 (multipotent stem cell)。 最 後 只 能 分 化 成 一 種 細 胞 就 稱 為 單 能 性 (unipotency)。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然而胚胎幹細胞的臨床應用除了倫理問題,更有生物風險。因為胚胎幹細胞 來源為異體移植,無法得知來源,有病原感染的風險;同時胚胎幹細胞可能形成 畸胎瘤,有癌化風險;雖然胚胎幹細胞抗原量少,不會有排斥問題,但畢竟基因 不同,難以排除不相容的可能性。由於胚胎幹細胞的取得會有倫理上的疑慮,因 此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在大多數的國家都被禁止,科學家於是將目標轉向成體幹細 胞。成體幹細胞是指嬰兒出生後所取得的幹細胞,使用自體成體幹細胞是最安全 的方法,因為基因相同,無排斥,生物相容性高,無病源感染以及致畸胎瘤的風 險,更沒有倫理道德上的疑慮。目前幹細胞療法應用在腦脊髓神經細胞的損傷, 像是中風、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白血病的骨髓幹細 胞移植,都獲得臨床上的成功。

目前可找到成體幹細胞的成人組織包括:臍帶血、骨髓、周邊血液、大腦、 脊椎、牙髓、血管、骨骼肌、皮膚上皮、消化器官表皮、眼角膜、視網膜、肝臟、 脾臟及大腿骨等。其分化能力被認為遜於胚胎幹細胞,通常僅能分化成幾種細胞, 包 括 造 血 幹 細 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間 葉 幹 細 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神經幹細胞 (neural stem cell)、肝幹原細胞 (hepatic stem cell) 等。 其中以來自臍帶血、骨髓和周邊血液的造血幹細胞被研究的最徹底。1988 年 一位法國醫師利用臍帶血救了一位先天性貧血的男孩,至 2004 年全世界已有數 千例臍帶血救絕症的臨床診療。已經進入臨床醫療應用的包括骨髓、臍帶血及周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67


邊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應用於白血病、淋巴瘤、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 黏多醣症、血液再生不良、先天免疫不全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的治療,也可用在癌 症化療後造血系統的再生。在台灣,衛生署於 2005 年同意開放臍帶血移植為常 規手術。目前有數家公、私營的臍帶血基金會與公司,進行臍帶血儲存的業務。

周邊血幹細胞與臍帶血以及骨髓相比,取得相對比較容易。骨髓幹細胞的取 得需要做手術,風險與費用較高;而臍帶血一生只有一次取得的機會。然而周邊 血可以多次取用,只要確定身體是在健康的狀態下,即可抽取,過程簡單安全, 費用也低。

「再生醫學」的具體實現就是體細胞療法。再生醫學的定義是利用健康的細 胞取代已受損或壞死的細胞以達到治癒疾病效果。由於細胞生物學與細胞培養與 擴增技術的進步,體細胞已經成為具有無窮潛力的治療工具。體細胞療法是指取 自自體、同種異體或異種異體的體細胞或幹細胞,並經體外培養、擴增、活化後 所衍生之細胞,以達到疾病治療、診斷或預防的目的。目前體細胞治療有兩種療 法在臨床上取得比較成功經驗,一種為上述介紹過的幹細胞療法,另一種則為免 疫細胞療法。

/ 免疫細胞治療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免疫細胞治療是利用擴增、活化免疫細胞,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免疫細 胞療法在臨床上多應用於癌症預防與治療,嚴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病毒性 肝炎或愛滋病,與提升免疫力。在癌症的預防與治療中,有兩種免疫細胞可以被 應用。第一種是自然殺手細胞,1973 年美國研究機構發現一群細胞能夠有效的 殺死癌細胞,而將之命名為自然殺手細胞 (Nature Killer cell, 簡稱 NK 細胞 )。 自然殺手細胞是屬於先天免疫系統,也就是它是第一線的抗癌細胞,它沒有特異 性,也就是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癌細胞,而是只要發現異常細胞就會加以毒殺。目 前研究發現,它所具有的毒殺範圍除了包括黑色素瘤、頭頸癌之外,還有肺、卵 巢、子宮頸、膀胱、攝護腺、肝細胞、胰臟、食道、乳房及許多合併的癌症。 英國一位 53 歲罹患白血病的婦女,因為缺乏可供移植的骨髓捐贈者,而接受 了其 21 歲女兒身上的殺手細胞移植之後,疾病獲得良好的控制,引發了自然殺 手細胞移植的熱潮。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腫瘤小鼠在接受放射線療法,並同時 輸注 NK 細胞,能夠加速腫瘤的清除。 另一種可應用的免疫細胞是毒殺型 T 細胞,它是屬於後天免疫系統,具有抗 原特異性,也就是說,它能夠被訓練去清除特定的癌細胞,被稱之為後天細胞療 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它的做法是從病人身上切除的腫瘤中分離出浸潤的 T 細胞,將這些細胞分別培養,給予抗原刺激後,挑選出能夠分泌最多加瑪干擾 素 (INF-γ) 的細胞株,在利用間白質 2 等細胞激素的刺激與擴增,將大量的該細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69


胞回輸至病人體內。這種方法應用於黑色素瘤肝轉移病人,得到驚人的效果。經 過 1 個月的治療大部分的肝腫瘤消失,同時經過 18 個月都沒有復發。

後天細胞療法還可以應用於病毒感染,曾有小兒血液腫瘤科醫生用這種方法 治 療 EB 病 毒 (EBV) 感 染 所 導 致 的 淋 巴 球 增 生 症。 利 用 周 邊 血 白 血 球 (PBMC) 與 EB 病毒一起培養後 , 分離出認識該病毒的抗原呈現細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與 B 細 胞 (B cell), 在 將 這 些 細 胞 與 周 邊 血 白 血 球 培 養, 教 育 殺 手 T 細 胞 (CTL) 認識此病毒抗原後,用間白質 2(IL-2) 大量擴增殺手 T 細胞,回輸至病人 體內,清除病毒。結果病人體內病毒數量大幅下降。

免疫細胞的來源有兩種:自體或是異體。自體免疫細胞療法是指從病人周邊 血中抽取單核球,經過體外擴增、啟動後,再輸注回病人體內,直接殺死腫瘤細 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異體則是使用別人的免疫細胞,異體免疫細胞的移植還 是有組織抗原相容性的問題。

自體免疫細胞可避免感染風險與排斥反應,是安全性很高的治療方法,從臨 床試驗的結果來看,幾乎沒有任何嚴重副作用。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免疫療法包括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 (CIK) 療法、自體樹突細胞 (DC) 輸入療法、DC-CIK 細胞 療法、 自體 T 淋巴細胞 (DC-T) 療法以及自然殺手細胞 (NK) 療法。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自然殺手細胞 (Nature Killer cell)/ 自然殺手細胞是消滅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免疫細胞,屬於大顆粒性白血球,約 占周邊血淋巴球的 10%。它是先天性免疫 (innate immunity) 系統的一環,沒有 抗原特異性,能夠廣泛的殺死腫瘤細胞以及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因此對於肺癌、 肝癌、卵巢癌、子宮頸癌、食道癌、大腸癌、胃癌、骨癌都有效果。它是抗癌的 第一道防線,在體內負責監視的任務,一旦發現癌細胞就迅速的加以殲滅,避免 腫瘤的形成。 NK 細胞消滅癌症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機制:一、分泌穿孔素 (porferin) 將癌 細胞表面穿孔溶解;二、透過 FAS ligand 傳遞死亡訊號;三、分泌伽瑪干擾素 (INF-γ);四、誘導特異性免疫反應,使抗原特異性 T 細胞對癌細胞進行專一性 毒殺。 NK 細胞對於癌症的預防與治療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根據 2000 年發表於刺絡 針 (Lancet) 的 11 年長期追蹤調查中指出,周邊血自然殺手細胞活性與成人罹患 腫瘤的風險有關,NK 細胞活性低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同時,科學家研究發現腫 瘤中若有 NK 細胞浸潤,對於許多不同的腫瘤來說都是良好預後的指標,可延長 病患的存活時間。而臨床上,白血病病人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提升 NK 細胞活 性,有助於控制癌症的惡化。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71


自然殺手細胞療法可以單獨用於治療癌症,尤其是對於已經擴散轉移的腫瘤; 或是應用於手術、化學藥物療法、放射線療法的合併治療,可以穩定病情,增加 病人的存活率。根據動物實驗的結果,放射線療法合併 NK 細胞療法,能夠更有 效清除腫瘤細胞。臨床上,肝癌病人在手術後接受 NK 細胞療法,可減少復發機 率。目前最新的單株抗體免疫標靶療法,若併用 NK 細胞療法可以提升抗體媒介 細胞毒殺作用 (Ab-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簡稱 ADCC)。 NK 細胞在體內含量不高,尤其是癌症病人體內的 NK 細胞往往有數量不足, 活性低下等問題,必須借助於體外培養繁殖,將細胞數目擴增,強化毒殺癌細胞 能力後,在輸回患者體內,達到治療的目的。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療法 (CIK) CIK 療法是分離純化周邊血單核球,利用細胞激素刺激生長分裂,並強化其 細胞毒殺能力,以達到殺滅癌細胞的治療目的。周邊血中的 NK 細胞、T 細胞等 免疫細胞需要多種細胞激素的刺激,才能夠有效增生活化。目前較常使用的細胞 激素包括 IL-2、IL-12、IL-15、IL-21 等。這些細胞激素的刺激可活化免疫細胞 產生高量的 INF-γ,也能讓免疫細胞的數目擴增數百倍到千倍。CIK 療法優於 NK 細胞療法的原因是除了 NK 細胞以外,在培養過程中添加抗 CD3 抗體亦可啟 動 T 淋巴細胞,合併使用細胞激素與抗 CD3 單株抗體可使啟動細胞的效果提升 50-100 倍。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此療法發展至今已有 10 年,據國外文獻統計約 5 成患者可延長壽命,穩定 病情,癌緩癌症復發的時間,高達七成的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研究指出 CIK 細胞療法合併化學療法治療急性白血病,5 年存活率為 73.4%,而單純化療組則 為 27.3%。肝癌患者手術後接受 CIK,細胞療法 3 年復發率下降 18%,5 年復發 率下降 16%。根據日本研究單位所進行的臨床試驗,接受此療法之 1413 位癌症 病人中,並未產生任何嚴重的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CIK 療法在許多 醫療先進國家都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預防醫學」與「抗衰老醫學」是一體兩面。要延緩衰老最重要的第一件是 就是儘量避免生病,減少器官組織的傷害,就能延緩細胞老化。而要避免生病的 第一步就是平衡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個人化免疫啟動療法是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根據個人體品質身訂做專屬的醫療 方法,是目前最先進的醫學新潮流。將個人免疫力調整到最佳狀態,就應該把握 良機將細胞儲存起來,以備將來發生重大疾病或身體老化時使用。目前幹細胞再 生醫學與免疫細胞療法的技術突飛猛進,自體幹細胞或免疫細胞應用於臨床,能 夠治療多種疾病,人類長生不老的追求,指日可待。

/ 第六帖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73


In search of - 整合醫療病例 - Living / 治療經驗分享 Drugs

/ 附錄 :


病例 1 / 不 需依賴類固醇 也能控制氣喘 / - 涂 先生 從沒有想過氣喘病會找上我,5 年前正值 35 歲壯年的我,相貌英俊,體格高 壯,玉樹臨風,很有女人緣。除了有慢性肝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的小毛病,身體一 直很健康,幾乎很少生病。第一次發作真是把我嚇了一大跳,我好端端的走在路 上,突然感覺胸悶,漸漸的喘不過氣來,那種頻臨死亡的感覺,讓我感到十分恐 懼,越是吸不到空氣,也喊不出聲。忽然眼前一黑,就倒在路邊。還好有好心的 路人幫我打 119,救護車趕快把我送到成大醫院,才救回一命。

從此氣喘就成為我揮之不去的夢靨,發作次數非常頻繁,嚴重的時候每星期 都要發作 2 次,好的時候維持 2 個月不發作,就謝天謝地了。從一個健康的青壯 年,變成一個三天兩頭往診所跑的藥罐子。只要一發作一定要到診所打針、吃藥、 吸支氣管擴張劑,症狀才會緩解。如果偷懶不去打針,想說忍一忍症狀會過去, 當天晚上一定得掛急診,屢試不爽。

醫生說這種病不會斷根,而且我的病情十分嚴重,不用類固醇根本壓不下來。 5 年來類固醇幾乎沒有停過,我的體重增加了 40 公斤,臉又圓又腫,肩膀變得又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75


寬又厚,久沒見面的朋友都認不出我來。藥吃久了,甚麼毛病都出來了,不只免 疫力變差,一年到頭不分季節,都常常在感冒,每天頭昏耳鳴,腸胃也常不舒服。 甚至連血糖也出問題,得到糖尿病。類固醇就像毒品一樣很難戒,一停掉就全身 無力,氣喘發作,根本不敢停。

得到這種病,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家裡做資源回收,雖然都有機 器在操作,但是環境比較髒亂,一定要戴口罩,不然就會發作。雖然醫生說這種 病不會好,我還是不信邪,到處求醫,每個禮拜都在找醫生,只要有人介紹就去, 幾乎中西醫師都看遍了,但是都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很不好的經驗,有中醫 師說花 40 萬就包醫,也有人趁機推銷高價濃縮靈芝液,都是騙局一場。這些沒 有醫德的人把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讓病人真的求助無門。

長住美國的鄰居謝太太,和我們家交情一直很好。今年回台灣來,看到我都 認不出來,知道我是得了氣喘,很熱心的介紹許清祥醫師,臨回美國前還不斷叮 嚀。她說許醫師是很好的醫生,專門看氣喘、過敏這類免疫系統的問題,有很多 臨床經驗,看好很多氣喘病人。我們很信任謝太太,就趕快從台南跑到高雄去看 診。許醫師的診所在高雄愛河旁邊,是一間很漂亮的診所,果然門庭若市,病人 很多。許醫師比想像中年輕很多,他一看到我的樣子,就知道我吃類固醇很久了, 已經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該要把類固醇停掉。我有點擔心不吃類固醇會壓不住 症狀,他說只要巧妙的用藥,很多方法都可以控制氣喘症狀,不一定要使用類固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醇。我勇敢的把類固醇停掉,吃許醫師開給我控制症狀的西藥,調理體質的中藥 和北蟲草。從今年 10 月開始看診,居然已經有 3 個月沒去急診。尤其是免疫力 改善很多,這 3 個月來都沒有感冒,頭昏耳鳴也好很多。現在去工作就算不戴口 罩,也不會胸悶不舒服。 停掉類固醇後,血糖控制也比較穩定了,以前醣化血色素都在 8,這次驗數 值已經降到 6 左右。唯一的問題是身體會比較沒有力氣,許醫師說這是類固醇戒 斷症候群,因為吃太久的類固醇,身體分泌類固醇的功能變差了,所以會沒有力 氣,大概要一年才會完全恢復。希望我的體重也能慢慢減下來,恢復我原來的樣 貌。

在這裡提供我的看診經驗,是希望和我有同樣問題的人不要再求助無門,病 急亂投醫了!找到好的醫生耐心治療,氣喘也有可能慢慢好起來。不要長期依賴 類固醇,雖然能把症狀壓下來,得到短暫的緩解,吃多了身體都搞壞了。還有小 病不要掉以輕心,像我原來只是有過敏性體質,仗著年輕,身強體壯,也不理會, 因為長期惡劣的工作環境,才誘發氣喘,後來知道我很多同行朋友都有類似的問 題。小病也要積極治療,才不會釀成大病。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77


病例 2 / 甲 狀 腺亢進治療經驗 / - 張女士 大約是 3-4 年前,有一天突然覺得心跳得很快,幾乎喘不過氣來,很可怕。 後來又陸續發作了幾次,我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趕快到阮綜合去求診,醫師說 我是甲狀腺亢進,而不是心臟病。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像是失眠,流汗等症狀我都 有,而且人又黑又瘦,怎麼也吃不胖。醫師說這種病一輩子都得吃藥,所以我就 開始吃醫師開的西藥。心悸厲害時就吃 3 顆,好一點就吃兩顆。雖然吃西藥控制, 可是還是常常發作。而且吃西藥也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但也沒有別的辦法, 還是吃了 3 年多。

那時候許清祥醫師的診所還在光華路,我家就在診所附近,每次經過診所總 是人很多。我心裡好奇,就想去試試看好了。大概是去年 2 月去看許醫師,許醫 師問了我的病史,檢驗甲狀腺素 (T4) 數值大概是 40 左右。他說這種病在中醫屬 於陰虛陽亢,心肝火旺,告訴我可以用中藥調整。還是一樣回阮綜合拿西藥,心 悸發作的時候可以吃,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用西藥來解除症狀,用中藥來 固本。我還是很憂心的問他,這種病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好。他說他臨床上看好 很多人,連他自己的父親都是其中之一。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自從讓許醫師看診開始吃中藥以後,心悸都很少發作,兩個月後到現在完全 沒吃過甲亢的西藥,睡眠也好很多,也不會動不動就流汗,人也變胖,比較好看。 所以我固定每 2 星期就找許醫師報到,雖然現在診所搬到博愛路比較遠,我也不 缺席,一樣坐捷運來看診。今年 3 月,許醫師說治療一年了,驗一下甲狀腺素 (T4) 數值,居然降到 10.74,讓我覺得很開心,西醫說治不好的病,吃中藥卻能治好。 有跟我一樣問題的朋友,希望藉由我的經驗,讓你們有更多的選擇。雖然許醫師 說進入秋天我就可以停藥了,但是我想還是固定來給許醫師照顧我的健康。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79


病例 3. / 天 疱 瘡治療經驗 / - 呂女士 我是個退休的學校行政人員,過了大半輩子安穩的人生,從不知道磨難竟從 退休後才降臨。工作了三十多年,55 歲從工作崗位退休,過了兩年悠哉的生活, 大概是在 97 年的春天,開始了一段痛苦的歷程。腳上突然長了一些紅點,有點癢, 以為是皮膚的問題,趕緊到皮膚科就診,醫師初步診斷是濕疹,擦了 2 星期的藥, 不見好轉。醫生很警覺的告訴我,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要到大醫院詳細 檢查。於是我到長庚做皮膚切片,醫師確診為天疱瘡,是很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 開始吃類固醇治療。

治療期間症狀時好時壞,紅點也從四肢慢慢漫延到身上,皮膚也不只是長紅 點,也開始出現水泡。更可怕的是臉開始變圓,我不到 40 公斤的瘦小身材,竟 然長出了不相襯的厚壯水牛肩,身材變得很奇怪。皮膚也因為擦類固醇變得很薄, 輕輕一碰皮就破了。水泡不時破裂,一天內衣服都濕了好幾次,十分痛苦。 99 年初,朋友好意介紹一家中醫診所,女中醫師說她治好過天疱瘡的病人, 要我跟她完全配合,我就不再去長庚拿類固醇,專心的熬中藥吃。可是病情卻急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速的惡化,不只全身、四肢,連臉上都長了大水泡,全身嚴重水腫,腫到連鞋子 都穿不下。女中醫師還跟我說是在排毒,毒發完了,病也就好了。後來病情實在 太嚴重了,她還幫我全身針灸。折騰了快 2 個月,她終於放棄了,讓我到台北找 她師傅,我哪敢再去,就又回長庚看診,繼續吃類固醇,控制病情。最多的時候 吃到 4 顆類固醇,病情慢慢控制下來,慢慢減藥。醫生建議我吃高蛋白飲食,才 讓水腫慢慢消失。

得了這種怪病,我的外貌也變了很多,皮膚上不是大水泡,就是水泡破裂後 潰爛的傷口,全身上下幾乎體無完膚,連頭皮上也長。頭上摸起來就像月球表面, 凹凹凸凸的,我女兒為了擦藥方便還建議我把頭髮剃光。我的朋友聽說我生病了, 要來看我,我怕嚇到他們,不讓他們來。一位好友執意要來看我,看到我嚇了一 跳,眼淚直流,說不出話來。 99 年 2 月,一位病友很熱心的介紹我去看許清祥醫師,這位病友很積極,到 處找醫生治病。可是有了上次可怕的經驗,我對於治療更為保守,我讓她先去看 看,我再去。2 個月過後她的病情大有好轉,我才鼓起勇氣去求診。許醫師看了 我的情況,也認為蠻嚴重的,大概需要半年時間。許醫師使用的是整合醫學療法, 一邊用西藥控制病情,一邊用中藥調理,每週注射排毒點滴,吃竹炭膠囊排毒, 比較特別的是還有根據我的體質去配對的個人化益生菌。許醫師把十八般武藝都 用上了,剛開始治療的 2 個月,病情大幅改善,水泡也不太長了,皮膚剩下一些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81


傷口癒合的紅斑。於是在 7/15 類固醇降到 1.5 顆,9 月份類固醇只吃 1 顆。可是 治療到了第 3 個月開始出現停滯期,病情有點反反覆覆。果然治療到 6 個月,病 情就穩定下來,外表、皮膚也慢慢恢復正常的樣子,遠超出我的期望。許醫師又 建議我再減類固醇的量到 0.5 顆。希望病情能夠越來越好,現在我不敢奢求一定 能根治,但是至少能像現在這樣控制下來,過正常的日子。希望其他的病友也能 尋求正規醫療,不要走冤枉路。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病例 4. / 貝 歇氏症 (B eh c e t’s d is e a s e ) 治療經 驗 / - 劉 小姐 自體免疫疾病自從 5 歲起一直困擾我,到現在已經 20 多年了,真的是痛苦的 折磨。5 歲時我就開始有膝蓋疼痛的問題,每次去看醫生,醫生都說是成長痛。 然而「成長痛」一直跟著我,到 20 多歲,也一直沒有好轉,期間只能去看骨科 或中醫推拿,來減輕疼痛。 在 25 歲那一年,因為陪媽媽去做心導管住院,和一名護士聊起我的問題,她 說我的問題不單純,可能是免疫系統出毛病,介紹我去看高醫風濕免疫科。經過 抽血檢驗,醫生證實困擾我多年的病痛是貝歇氏症。為了控制我的病情,開始吃 大量的西藥,包括 4 顆類固醇、秋水仙素、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最多的時候一 次得吃 12 顆藥。然而,疼痛並沒有獲得控制,往往痛到無法入睡,睡不好,肌 肉就緊繃僵硬,痛的就更厲害,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有時候一痛起來,吃 5 顆普拿疼都壓不下來,得送去急診打止痛針。體重也一直增加,4 年來體重增加 十幾公斤,原本 45 公斤的纖瘦身材,胖到快 60 公斤。內分泌系統也很紊亂,月 經半年、一年才來一次。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83


貝歇氏症除了關節疼痛,還有一個典型症狀,就是血管炎,腸道血管容易破 裂,上廁所時常常便血。2 年前,認識一個男孩,和我一樣的病,他說喝安迪湯 把他的病治好了。於是我到台北找孫安迪醫生,孫醫師看了我的藥,因為有免疫 抑制劑,所以讓我把類固醇停掉,然後喝安迪湯。未料,病情沒有獲得控制,腸 道出血更嚴重。孫醫師說我的體質並不適合喝安迪湯,只好放棄治療,回復到吃 西藥控制的日子。 我以為就要一輩子與病痛為伍,今年 3 月,友人介紹我去看免疫風溼科的權 威許清祥醫師,他是台大免疫學的博士,免疫疾病的治療經驗很豐富。博愛一路 的安禾診所裝潢很雅致,挑高的空間很舒服,舒適的治療床,和一般診所很不一 樣。許醫師很耐心的解釋我的病情,也給我很多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像是多吃 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肉、蛋、奶等蛋白質食物。治療方法卻意外的簡單,幾乎完 全不用西藥,每星期注射一次清除自由基的針劑,平常吃中藥調理。比較特別的 是個人化的益生菌,是抽血檢驗,與不同的益生菌種配對,針對我的體質,挑選 出最能調節免疫系統的益生菌,緩和亢進的免疫系統。 很神奇的是,才看過 2 次診,疼痛竟然緩解很多,晚上也能好好入睡了。 真的覺得很開心,這 3 個月下來,病情真的好很多,不必再吃止痛藥,腸道也 不再出血了,連月經也每個月乖乖來。體重也減輕了 6 公斤,快要恢復原來的 身材。很感激許清祥醫師高明的醫術,解除我 20 多年的痛苦,讓我的生命又重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燃希望。我要分享經驗給所有和我有相同疾病的朋友,雖然這種病不容易治癒, 但是好好治療還是可以得到緩解,減輕病痛。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85


病例 5. / 類 風 溼性關節炎求醫心得 / - 李女士 我是自體免疫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心想難道從此就要過著黑白人生?非 也!非也!只要你找到具有風濕免疫科權威又仁心仁術的專科醫師許清祥博士, 那你就是得到救星了,他能賜給你有希望的彩色人生!你相信嗎?那就聽我自述:

約五年前剛退休時,每早起手指僵硬有求助於骨科,醫師說:「手指浸熱水 即可!」就這麼簡單而蹉跎了兩年,其病根猶存;直到手指關節變形才真正的關 心自己的病況,觀察周遭的朋友,他們的手指也都有變形的狀況,因此大家都認 為是人老了自然退化現象,那我也順其自然自認沒事!又拖了一段時日。

你不理它,它又抗議了,手指關節紅腫又疼痛,是提醒你事態嚴重了,經驗 血證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故很積極的收集資料,皆說:「目前西醫沒治癒的藥, 只能以類固醇控制,也只能接受。」求助長期治療我支氣管過敏症的中醫師,他 說:「你的症狀還算輕微,別人沒藥,我有。」這下子太高興了,把所有希望寄 託於此。轉眼又過了一段時日,不對啊!手指紅腫加劇!一問之下得知類風濕的 藥劑量僅占 3%,頓時我陷入了失望茫然的深淵!心裡呼喚著!貴人呀!華陀你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在何方?祈禱著……

希望就在這一天,果然福星高照,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天恰巧是中秋佳節月 圓日,與吳同學見了面得知他也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正在高雄安禾診所就醫, 有服用量身訂作的益生菌,它能促進體內免疫系統平衡。對啊!今年諾貝爾獎就 是發表微生物與免疫系統的論文而得獎。頓悟之下,馬上行動,搭上這艘拯救免 疫系統的法船,直登健康的彼岸。 在這裡簡介我 6 個月來的治療成效與心得分享:

改善了睡眠時手腳僵硬,能伸縮自如 晨起出門前腸道暢通,使運動更輕盈,身心愉快 改善飲食,圓了我斷葷食的心願 --- 改吃素食 支氣管過敏也獲得良好的改善 手指的紅腫疼痛已有效得到控制 體型瘦小的我體重也增加了!太高興了!

當然也要配合醫師的配方認真服藥,最重要的是吃食物也要自制忌口,要隨 時懷感恩的心,自然心情海闊天空,有信心、有活力的過著彩色的人生,使自己 更愛自己!你說是嗎?以上是我求醫的過程與心得!願與同病相憐者共勉之!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87


病例 6. / 僵 直 性脊椎炎治療經驗 / - 萬先生 我是上海的房地產商,事業十分成功,我的辦公大樓一年光是繳稅就要繳 6.2 億人民幣的稅金。在事業上叱吒風雲,家庭生活也十分幸福,唯一困擾我的是僵 直性脊椎炎,真是讓我痛苦不堪。 大概是在四十幾歲的青壯年開始發病,迄今已超過 10 年,剛發病時每天早 晨腰椎很僵硬,都下不來床,得花好長時間才能正常活動。去了各大醫院檢查, 不管是抽血檢查、X 光、CT、MRI,甚麼高階檢查都做過了,醫師告訴我得了僵 直性脊椎炎,開始開激素類的藥物 ( 類固醇 ) 給我吃。但是對我的病情幫助不大, 症狀反覆發作,慢慢從腰椎擴展到了頸椎,一旦發作起來全身僵硬,轉身活動十 分困難,壓迫腰椎神經,疼痛異常,走路都得拿拐杖。

十年來,我四處求醫,幾乎跑遍全世界,中國大陸不說,美國、加拿大,哪 裡有名的醫生就去看,就是治不好。西醫開來開去就是激素,名老中醫開的方子 也都不管用。激素吃多了,不只病沒醫好,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毛病, 一下子皮膚炎,一下子是眼睛虹膜睫狀體發炎,真是折磨。這十年來工作生活都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是靠意志力撐過來。 2011 年 12 月經友人張博士介紹到台灣找許博士看診。那時我正經歷一次嚴 重的發作,轉身、走路都困難。許博士為我做了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查,並為我 抽血配製個性化益生菌,調節免疫力。 醫生我已經看太多了,甚麼療法都試過, 心想這麼簡單的方法能治好嗎 ? 半信半疑的吃了一個療程 3 個月的益生菌。剛開 始沒甚麼感覺,只覺得腸胃好很多,不只排便順暢,連多年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都好了。我為了試驗它的效果,故意吃了平時不敢吃甜食,居然也不會反流。 過完年之後,病情慢慢緩解下來,到今年 2 月,居然走路都不需要拿拐杖, 健步如飛,以前腰連轉動都不能,居然能前彎摸到地板。許博士幫我追蹤發炎指 數,幾乎接近正常值。以前連動一動都痛苦不堪,現在每天都做 30 趟許博士教 我的游龍功,走路也能走上 3 千步。

連我睡眠差,老作夢的老毛病也讓許博士的中藥給治好了,現在整個人變得 輕鬆舒服。許博士說的很有道理,人是整體的,醫生應該要醫人,不是只治病, 人整體變好了,病自然就好了。現在頸椎雖然還有一點僵硬,這已經是我十年來 身體最好的情況,我對治療結果非常滿意。

我認識的所有上海各大醫院的院長看到我的轉變都嘖嘖稱奇,直呼不可思議。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89


把許博士開給我的益生菌、保健品、中藥,甚至連我的尿都拿去化驗,懷疑有激 素。結果甚麼都沒驗到,他們才算是服了。

許博士用這麼簡單的益生菌,幾個月就把困擾我多年的問題解決,我太佩服 了。 我不只把全家人的健康都交給他,我的朋友有任何健康問題,我也請他們來 找許博士,更希望許博士能把他的醫術帶到上海,幫助更多人。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病例 7. / 過 敏性鼻炎治療經驗 / - 蔡 小姐 我從小就是個氣喘兒,過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自從有記憶以來,幾乎每 個禮拜都要跑醫院或診所,打針吃藥根本就是家常便飯,平常還得噴 2 種藥 ( 類 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 ),根本是個小藥櫥。不只我痛苦,我的父母也很辛苦。

很幸運的,隨著年齡增長,上了國中高中,慢慢的氣喘就好起來了,現在幾 乎很少再發作。可是另一個問題卻慢慢浮現,每次溫差變化大時,像是進出冷氣 房,皮膚就會起一陣雞皮疙瘩,然後就噴嚏打個不停。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從小就 有,只是當時有更嚴重的氣喘問題,就把它忽略了,以為只是感冒。

上了大學以後,到成大、長庚等大醫院去檢查驗血,才知道我對塵 過敏,是 得了過敏性鼻炎。開始吃醫生開給我的抗組織胺,可是這麼多年來症狀也是反反 覆覆沒消失,而且只要一停藥,症狀就更嚴重。甚至到美國留學期間,我還得自 己到藥房買抗組織胺。

為了治療過敏性鼻炎已經看過太多醫生,吃過太多西藥,對正統的西醫治療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91


開始感到失望。偶然聽朋友介紹許清祥醫師,說他發明了過敏性疾病的益生菌療 法,就想去試試看。 許博士的治療方法真的和一般西醫不同,很少開西藥。剛開始先用維他命 C 清除我體內的自由基,減緩發炎反應。同時進行減敏療法,也吃益生菌膠囊。雖 然症狀有緩解,但是只要稍微作息不正常,症狀還是會反覆發作,作減敏治療時 紅腫的特別厲害。許博士只好拿出他的壓箱寶 --- 個人化益生菌,他說因為每個 人的基因背景不一樣,一定要抽血做體外配對,找出最適合我的益生菌種,特別 量身訂作給我,效果才能達到最好。自從開始吃個人化益生菌,果然症狀大幅改 善,現在進出冷氣房,也不再噴嚏打不停。在打掃時,塵 滿天飛的情況下,也 都沒問題。以前只要笑的大聲一點,就會胸悶,現在都可以開懷的大笑了。

許博士和一般西醫還有一點不一樣,他很重視衛教,要病人多運動,注意飲 食。這裡治療已經一年多了,我還養成了每周運動三次的習慣,不喝牛奶和含糖 飲料,對健康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病例 8. / 腎 癌治療經驗 / - 陳 先生 失去健康,才了解健康是一切的基石,不管是名利地位乃至於幸福,沒有健 康一切歸零。我是一位企業主,擁有一座鐵工廠,生意也繁榮穩定,兒女也長大 獨立,各有成就。平日社交生活十分活躍,熱衷參加社團活動,廣交朋友,也獲 選為扶輪社社長,生活充實又幸福。從來沒有想過癌症會找上我。

我平日的健康問題,都是跟與我的生活型態有關,像是第二型糖尿病、高血 脂、高膽醇血症及本態性高血壓這類的慢性病,長期在長庚就診追蹤。100 年 11 月突然出現血尿,真是把我嚇壞了,到義大泌尿科就診,剛開始懷疑是腎結石, 照了 X 光後發現左腎有長東西,懷疑是腎癌。開始進行各項重裝備的檢查,包括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與正子攝影,可以確診為腎癌,經穿刺病理切片證實是惡性 的腎細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胸部 X 光檢查懷疑肺轉移, 11 月 28 日至 義大進行全身正子攝影檢查,檢查發現在左右上肺葉以及左下肺葉發現多個轉移 病灶。當時腦中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突然想起許 清祥博士曾經到扶輪社來演講,當時對於許博士的醫學見解感到十分欽佩,也對 他的親切為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趕快到許博士的診所去請他給我建議。許博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93


士詳細研究了我目前的狀況,建議我趕快要進行常規治療,先將腫瘤切除,減少 癌細胞的數量,再進行標靶治療。他會同時給我輔助免疫療法,以提高免疫力, 減輕癌症治療對身體的傷害。

在許博士的鼓勵下,我到義大進行左腎切除,並清除周圍淋巴結,並開始進 行標靶療法。使用藥物為 Sunitinib,為酪胺酸抑制酶,獲准用於轉移性腎細胞癌 的第一線治療。「此藥物臨床反應率是 47%」醫師向我說明:「Sunitinib 所引 起的副作用為輕度到中度,像是疲勞虛弱、腹瀉、噁心、嘔吐、白血球與血小板 過低、誒口腔炎等」,我心裡有點擔心。還好許博士有針對我的體質,特別幫我 調配個性化益生菌等保健品,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所以進行標靶的過程中一點副 作用都沒有,而且讓標靶治療的效果提高。這段期間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得到癌 症,體力、生活都沒有受到影響,好像只是得到慢性病,定期 2 星期到安禾診所 回診一樣。

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大徹大悟,我過去的生活太過於揮霍健康了。我是一個 極度偏食的人,從 7 歲開始就只吃肉,沒吃過蔬菜水果。創業以後忙於工作應酬, 菸酒不離手,大魚大肉,作息也不正常,幾乎沒有運動。現在事業有成、家庭美 滿,卻賠了健康。許博士常說很多人只知道管理事業、管理財務,卻不知道管理 健康。健康如果不積極管理,問題一大堆,總有一天會崩盤,到時候就會自食惡 果了。所以我現在下定決心,專心照顧健康,把鐵工廠結束,謝絕一切應酬,回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復正常作息。盡量減少肉類攝取,多吃蔬菜水果,戒掉菸酒,每天撥時間運動, 感受到單純生活的快樂。還好我的抗癌之路有許博士的指引,才不至於茫然無助, 這次經驗是我人生最大的功課。

/ 附錄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195




/ 診所介紹 / - 尋回身心平衡及心靈舒緩的空間 安 禾 診 所 以 舒 壓 (Relaxation)、 回 春 (Rejuvenation)、 再 生 (Regeneration) 的 3R 原則作為健康照護的目標,在空間規劃、硬體 設備以及環境氣圍的營造,都以此為最高宗旨, 讓您的身心靈獲得健康與淨化。

進入安禾診所,明亮的候診區,光線透過 鑄鐵隔柵,變幻著光影的趣味;緩緩流瀉的波 光,灩瀲著寧靜的睡蓮,讓身心沉靜而放鬆。 室內設計風格崇尚自然風,柔和的照明,天然 木料與石材,在挑高室內空間中交織演繹。利 用生氣蓬勃的綠樹與水景,巧妙的連接戶外造 景,營造開闊無壓迫感的視野。

完善的動線規劃,讓您能有獨享空間的尊榮與私密。貴賓專屬地下停車場可 由電梯直達,進入診療室。本診所採美式作風 one-stop service,您無須離開診


療室,即能獲得所有的醫療照護,包括醫師詳細的診察,各種身體檢查與治療, 都有專人床邊照顧。附設安禾 X 光檢驗所能夠在檢查後迅速得知檢查結果,並透 過資訊網絡,直接將結果傳輸到診療室電腦工作站,給您與醫師最正確而即時的 訊息。 診療室設備採用德國進口最高級診療床, 先進背滑式系統,能夠調整各種角度,提供治 療時的方便性與舒適性。人體工學床墊與枕頭 是以萊卡纖維與特麗萊乳膠為原料,經特殊技 術 3D 一體成型,提供身體無壓力的支撐。特 殊材質透氣、無悶熱感,能抗潮、抗菌、防 , 同時可水洗、甚至蒸汽消毒,是最安全衛生的 床墊。讓您在最健康舒適的狀態下,完成各種 療程。 每間診療室中採用獨立空調,診療室間空 氣互不流通,可避免病菌的散佈。空氣濾網可 過濾 1 微米的微細粒子,清除空氣中的塵 與 真菌孢子。診所鋪設美國進口地毯,含特殊抗菌配方,具有廣效性殺菌防霉作用,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與潔淨。室內裝潢從板材到油漆全部採用綠建材,是天然材料 與低揮發性有機物質的建材,可避免化學合成材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安禾診所以 客為尊,您身心靈的健康,值得我們處處用心,細心呵護。


/ 服務內容 / 整 合 醫學療法 中 西 整合醫學 個 人 化免疫激活療法 營 養 療法 能 量 醫學 排 毒 療法 抗 氧 化療法 荷 爾 蒙療法 細 胞 再生醫學

生理機能檢測 免疫功能檢測 (殺手細胞抗 癌 能 力 檢 測 ) 代謝機能檢測 腸道菌相分析 微量元素檢測 毛髮重金屬檢 測 抗氧化能力檢 測 荷爾蒙檢測 腸漏症檢測 慢性過敏檢測

整合醫學療法包括中西醫整合醫學、個人化免 疫激活療法、營養療法、能量醫學、排毒療法、抗 氧化療法。中西醫整合醫學,能夠擷取中西醫藥之 精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顧。

個人化免疫激活療法使用最安全的微生物,有 效激活您的免疫系統,是最天然安全的預防醫學。 營養療法以精密的檢測方法評估個人營養狀


態,針對個人營養的缺失,給予有效的矯正,讓您的健康常保巔峰狀態。

能量醫學,生命除了化學物質的組合,也必須有物理能 量的運作,傳統中醫學所講求的氣與經絡理論,就是能量醫 學。運用現代的能量物理學,能夠達到更有效的能量調整。

排毒療法,人類目前身處於化學物質充斥的環境,各種 化學毒素充斥在食物、飲水與環境中,慢慢侵蝕我們的健康。 排毒療法可以潔淨體內環境,避免組織器官受到毒素的傷害, 保持身體機能運作暢旺。

抗氧化療法,身體組織細胞受到氧化自由基的傷害,正 是老化的元兇,要延緩老化,必須移除體內因新陳代謝所產 生的氧化自由基,或是從體外環境所接觸的過氧化物質。抗 氧化療法可以活化體內酵素,迅速移除氧化自由基,延緩組 織器官老化,讓您充滿年輕活力。

荷爾蒙療法,不管男性、女性,在老化過程中荷爾蒙的變化是最為明顯的, 雖然老化是自然的人生歷程,適度補充荷爾蒙,能夠幫助延緩老化, 健康的度過 更年期。


/ 安禾健康管理 /

- 電話 07-5509311 - 傳真 07-5509931 -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博愛一路 466 號 ( 高雄捷運凹仔底站 2 號出口左轉步行約 5 分鐘 )



In search of Living Drugs

/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 增訂 版 - 功 能性益生菌專家許庭源 醫 師 的 行 醫 筆 記 -

/作

許庭源

/校

呂春美

尋找沒有傷害的藥增訂版

/ 封面設計

馬維晨 4001W003

許 庭 源 著 - - 初 版 — 高 雄 市 : 清 涼 音

/ 內頁版型

馬維晨 4001W003

/社

洪木興

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 CI P ) 資 料

2 0 1 2 . 11 面:公分— I S B N 9 7 8 - 9 5 7 4 4 9 5 3 2 0 ( 平 裝 ) 1. 醫療 2. 健康

/出 版 者

清涼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地

高雄市小港區大鵬路 144 號

/電

(07)803-3096

傳真:(07)806-5004

/ 劃撥帳號

41976633

戶名:清涼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登 記 證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高市音字第 31 號

/ 製版印刷

卡樂彩色製版印刷有限公司

/總 經 銷

貿騰發賣股份有公司

/ 地 址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 880 號 14 樓

/ 電 話

(02)8227-5988

/ 網 址

http://www.namode.com.tw

/定

250 元

/ 初版一刷

2012 年 11 月

傳真:(02)8227-5989

ISBN:978-9574495320

清涼音學習網 ~ 讓您人生不迷惘 http://www.cln.com.tw 信箱 : cln@cln.com.tw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Printed in Taiwan

/ 缺頁、破損或裝訂錯誤,請寄回更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涼音出版 NT$350 元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