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五作品集

Page 1

SCAD

峻 韶





目錄

-

2015 2019

SHIN

CHIEN

UNIVERSITY

46

新的生活方式

那裡的世界 -

42

60

DEPARTMNT OF ARCHITECTURE

02

自我世界的探索

反映真實的建築

72

來蓋一間教室



/ 2019

新的生活方式


2 0 1 9


Life x Life

生活 x 矛盾



06

生活 x 矛盾 Life x Life

空間是靈活的、可以包容我們生活的一切,我想像的是,如果客廳、房 間、公園不再明確的分割,三者的關係更為緊密,空間它既是客廳又是 陽台的一部份,這些空間的線索最終交疊成一個房間,打開門進來不再 只有漆黑的小走道。而是跟著居住在裡面的人變化。當抬頭時能看見外 邊公園小孩的奔跑,移動時,城市與空間的重疊,開門時踢腳板會變得 不一樣,風吹來原本的空間變得活潑,也許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生活對我而言是複雜的,由許多的矛盾組成,那是一種過程,從一早睜 開眼的那一刻開始,許多大小事交織成一日的波動。可惜的是,在這快 速發展的城市中,大家往往將目光轉向最後的結果。也許是因為太熟悉 了太習慣了身邊的所有,才無意間忽略了他們的存在。我想透過這次的 畢業設計,找到一種生活方式先來改變自己,重新認識或角度去看見自 己生活的城市,接著再一路蔓延出來影響到周遭的人與人的關係。


暫居在台北,以學生們租約公寓為出 發。在面臨資本主義下,惡劣的租屋 環境,透過找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從自己開始產生改變,站在自己的角 度來注視著這個世界。這種改變使我 敏感,讓我確信的感受著自己存在著。


08



10

Before

5m

2

1

0



12

80% 私密空間 - 20% 公共空間 20% 私密空間 - 80% 公共空間



14 62

與房東交涉的

兩個月

矗 立 三 十 年 的 牆, 累 積 了 三 十 年 的 雜 物。 沒 有 任 何 人 質 疑 這 道 牆 的 存 在。 這 道 牆 像 是 房 東 的 心 理 防 線, 難 以 動 搖。 但 也 是 這 棟 公 寓 的 一 次 苗 小 機 會, 經 過 兩 個 月 的 討 論, 提 問、 溝 通、 設 計、 修 改, 牆 一 點 點 的 崩 解, 光 線 通 過 牆 的 洞 透 出, 原 本 封 閉 的 空 氣 開 始 流 通, 彼 此的生活也開始互相影響著。



16



18



20 76



22



2



26



28

After

5m

2

1

0



30 74


最後 我 住 了 間 沒 有 房 間 的 空 間, 與室友們共同體驗新的生活。

B


32 78

A - 對外面世界的想像 B - 看向房間的想像



34



36



36 38

Final Presentation In My Room



40

IEAGD in Yilan



/ 2015

自我世界的探索



上的每個細節、比例,來重新認識相處了快 20 年的身體,面對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身體,會不會有哪些地方是自 己忽略的呢?

44

從認識自己出發,空間給予人想像的可能。每個動作,每個的日常,從身體甦醒開始,一筆一筆仔細地描繪身體

正面、側面、背面,刻畫著既熟悉又陌生的身體,隱藏在皮下的血管的流動、骨骼的組成、肌肉的排列,

在一層層的系統編織下,帶動著每一天的開始。



/ 2015

那裡的世界 -



48 在一條路上總是會充斥 著許多阻礙使你困惑和 感到挫折,它們像是惡 魔一樣,以你的精神糧 食。在故事裡,她的堅 持使她能夠克服了她所 遇到的十六個挫折,最 後才能回到了真實。

- 挫折



50

未知的黑

我在路口前徘徊了許久,不斷望著那深不見底的黑,猜測著裏面。今天我又放棄了!回到家,我沒跟任 何人提起這件事,我戴上擅長的面具面對我遇到的每一個人又過了一天。隔天早上我發現有另一人也 在門口徘徊,過了幾分鐘後他走了進去,一切似乎被消音一樣的寂靜,令我錯愕,好像我內心深處想 聽到她慘叫的哀嚎。過了十分鐘、 一小時、六小時,始終沒有看到從那入口出來,天色又漸漸變暗了, 我開始著急起來,我不能再放棄了,我鼓起了勇氣走進那只到我肩膀的路口,膝蓋微彎的在這裡摸索, 才知道裡面像個迷宮一樣,不僅有岔路,地形還會時不時的起伏,我不知在裡面彎了幾個彎,走了多久, 也許一天?一周?當我看見我下個轉彎處有點微光時,我不禁懷疑那會不會是下個無解的謎團 ?


殘破的結構

原本這裡是小島上人們的信仰所在,每日 早晨人們都會進入此地虔誠的禱告,搞聳 的牆面包圍著信眾,賦予他們歸屬感和安 全,但經歷了一次戰爭後,厚實的牆面被 摧毀殆盡,剩下四根殘破的梁柱,原本支 撐整個大樑柱被炸的殘缺不全,從留下的 樓梯向上走時,不斷會聽到它哀嚎的聲音, 雨水不斷的從裂縫中滲進,冷風不斷的灌 進,毫不留情的一點一點侵蝕,一天天過 去,它的殘骸不時會從空中落下,像是在 倒數它生命的終焉。


52


高聳的阻礙

這片貧瘠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在這每一樣資源都顯得額外珍貴,每個人為了物資自相殘殺,聽說 在南方一座高牆外,那的人過著富饒的生活,雖然從沒有人真正看過,但每年都是有許多人為了自己 而去挑戰。那座高聳至天際的高牆,牆上只有簡單的繩索和石頭間的縫隙要去克服,陡峭的牆面、險 惡的峽谷和詭譎的洞穴,時不時牆上還有隱藏的陷阱,奇怪的是,不管你到哪層你都能感受到位於最 頂的陽光,彷彿不斷的誘惑你促使你向上爬,在你不注意時推你進入地獄。


54

經過一個像是大門的入口,站在一個平台上,在 前 面 等 著 我 的 是, 看 不 到 下 面 的 深 淵 和 幾 個 彼 此 有 距 離 的 小 平 台, 小 心 翼 翼 的 跳 了 一 兩 階 後,在很遠的地方我看見一道曙光從出口射入。 在往前一兩次後發現,小平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 遙遠,在加上起伏的幅度也增加,每跳一次難度 就越高。在幾次的跳躍後,我偶然因為陽光的關 係看見底部的空間。再出口附近的底部充滿了毒 蛇,在中間路段的底部佈滿了尖刺,而在最後部 分則是向火海一樣的煎熬,一個不小心就會丟了 小命,在看見底部的情況後,恐懼使我的雙腳不 聽使喚,連跳的勇氣都消失了,明明只剩下一兩 階就能抵達出口,花了一長段時間去冷靜下來, 深呼吸之類的但只要想到底部就無法前進。最後 我決定閉起眼睛,將命運將給上天,奮力一跳, 躍過了火海,抵達了出口,前往下一個考驗。


漫無目的 當進入這空間時被眼前的景象混淆了方向 感,以重覆的開放式小門遮住出口的光線, 在裡面時,我無法找出確切的方向,像是被 困在一個無限的空間一樣,既然無法逃出這 空間,到不如好好享受他,漫無目的的閒晃, 才發現兩邊牆上有一道隙縫,光能透進來, 走過每一層層的小門,光和空間都能產生出 新的效果,無限的空間和數種光線結合,交 織出一個更豐富的空間。


垂直水平的廊道 小迷宮,不只有地面上有階梯,就連牆壁和 天上都有著可以走的階梯,每一個階梯都接 著一個不知道會到哪裡通道,天上開了只有 直的和橫的天窗,當我走到中間時才發現這 空間的規律。包括通道和階梯、牆壁和天窗 都只有兩種方向,垂直和水平。雖然只有兩 種簡單的方向,但經過稍微的移動變化,垂 直水平的層次又能增加變得更有深度。

56

56 14

我向前走到一個小平台,眼前的景物像是個


當我進入一扇門後,不知為何,眼前充斥了也多 大大小小的入口,但當我走過這些入口時,又看 到了更多的入口,不管我嘗試了幾次,穿過了無 數次得到的景象始終不是我所想像的,不知走過 了幾扇門後,我碰到了牆壁,壁上開了幾個形狀 不一的大窗,風從窗吹入,忽然我依稀聽到了小 小的鈴鐺聲,似乎在對我說明什麼,我跟著那鈴 噹聲走,穿過了好幾扇門來到了另一個牆面,而 這開窗又跟另一面相差很多,一是形狀不一,另 一則是相當規矩的矩形,我繼續跟著鈴鐺聲往前, 忽然我看見牆面上有一個發光的洞穴像是出口, 我奮力的爬上那面牆,努力的探頭出來,看見的 景象正是我心裡所想的,都擁有著那份清晰。


58

捷徑 我走了好久都回到了原位,不管我我往右拐還 是往左拐我始終無法找到路可以出去,我被困 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裡,也許這根本沒有出口, 我內心想著,正當我絕望時我發現了一個通道, 它雖然很黑但我能看到有一點點的光在那邊, 可惜的是,這條我以為是出口的路沒我想像的 輕鬆,相當的曲折和看不見的盡頭,更痛苦的 是,每當我走到一個定點時,牆上總會開著一 大條縫讓光透入,在光的另一頭似乎有一條相 當簡單的一條路能通往出口,那條縫好像就設 定成讓人無法通過,只能看著捷徑而無法觸及 到。當我在走時,我不禁思考,會不會只有知 道迷宮地圖的人才能走到牆的另一頭的捷徑呢 ? 才能順利又輕鬆的通過這些難關 ?



/ 2016

反映真實的建築


人類與地球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地球環境與人類相互影響。兩者間原本處於一種微妙的平 衡,但在工業化後,這項平衡開始失控,致使原本平衡的環境頓時變得脆弱不堪,人們才知道原 來自己才是這地球環境下最脆弱的個體。

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因緯度相較於其他縣市高,且受東北季風影響而全年有雨。加上盆地地 形,臺北總給人一種潮濕悶熱的感覺,或許因為氣候關係讓這個繁華的都市總有種無法言語的沉 悶感;空氣的不流通和全年降雨的溼度,使我渾身不自在。在都市密度極高的台北,每日車水馬 龍,每個人卻只專注在自己,匆忙地走過每條大馬路,卻不知道自己身邊的事物正慢慢地改變中。

建築,讓我們遠離外在的有害因素,例如:強風、豪雨和烈日。如果建築和人一樣擁有著生命, 它的生命比人類長,可以堅持個數百年,在這段時間裡受到風化與日照,慢慢腐朽、消失。

氣候暖化,其實是正常的氣候循環之一,但在人類工業化的發展下,使得這項循環提前好幾百 年。環境污染結合氣候形成酸雨,因雨季而縮短建築生命的時間軸。或許人們在初入空間時不會 發現,但他們所處的環境早已開始產生變化。慢慢地,隨時間流逝,無論多少歲月,這些壁面開 始凋落而趨於斑駁,原應給予人們安全的空間,早已被雨侵蝕的不成人形。在這棟建築物已失去 它空間的功能時,人們或許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已變成如此惡劣,只剩下斷垣殘壁來警惕世 人環境的變化。


62

雨天過 後 的 臺 北 Rained in Taipei

建築與氣候之間的關係是我這次發想的脈絡,促使我不斷思考,如何讓人意識到自然的存在?一 開始嘗試觀察日照的變化、風的流向、雨量的多寡和溫度的高低,企圖利用自然因素結合建築,讓 人感知到自己,身處於何種的自然空間?回基地的路上,下了場雨,當下的我卻發現這個都市的雨 已不如印象中的那麼有趣。小時候的我們可以盡情淋雨,在雨中恣意的揮灑童貞,只需要擔心會不 會著涼。但現在卻因為工業化的發展,「雨」它變了。工廠大量排放的廢水及廢氣再經由循環,形 成酸雨回到地面,侵蝕著我們的生活和周遭的一切,這使我決定利用「酸雨」來呈現這次的題目。

作品一開始是以一棟方形的量體,提供人們一些休閒活動的空間,經過了數十年的環境變化,厚 實的牆壁和平坦的地面,被酸雨侵蝕成凹凸破孔,迫於環境的惡化,或許人們只能在地下生活並使 用著那原有的十五米高的建築地下空間。漸漸地原有的功能一個個消失,如果人們繼續忽視這棟建 築所釋出的警訊,最後連這空間僅存的活動範圍也將消失。


建築是擁有生命的,在數十年的風化日照中慢慢消逝。如今我們造就的 環境,卻更加縮短了它生命。隨時間流逝,牆面開始腐朽趨於斑駁。未 來這棟建築物將失去它自己,只留下斷垣殘壁來告誡世人環境的變化。


64

2000

2015

2050


思考建築元素之間的關係,曖昧的牆、樑、窗、樓梯、柱子、屋頂之間的可能性。


66

在 2050 年 原 有 的 空 間 一 點 一 滴 的 被 侵 蝕, 建 築 上 滿 面 瘡 痍, 牆 壁、 樓 板、 窗 戶 與 樓 梯, 空 間 內 的 元 素 已 經 模 糊 不 堪。

到那時人們該如何進入空間? 如何生存在這的世界上?


東向立面圖 - 左 西向立面圖 - 右


68

A A ' 剖面圖

B B ' 剖面圖



70 30 臺北一年的氣候中,「雨」是每個季 節都頻繁出現的現象。小時候的我們 可以盡情淋雨,在雨中恣意的揮灑童 貞,也很有可能因沒將身子擦乾而感 冒。但現在卻不然,臺灣進入工業化 發展後,不肖工廠排放廢水、廢氣, 經過自然界的循環,最後凝結為雨而 落入大地,但這些雨已非原本面目, 已經不再有在雨中玩耍過的快意。



/ 2018

來蓋一間教室


2 0 1 8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義工

2017 工程完工後,回國前我和全體同學於暹粒的餐廳聚餐,與台北醫學大學飛洋國際服務團 相識,當時雙方幾句 ”以後找機會合作”的客套話,於返台後與主事的老師們相約見面並討 論之後,漸漸變得認真其事。 2017 秋季學期,我們請北醫的郭老師來參與一次上課。 2018 寒假,志展老師自費與國洲老師再赴柬埔寨,租車前往馬德望省北醫服務的偏鄉勘查。

在幾天內拜訪了五所小學的校長,了解其需求,也分別作了初步的測量,而其實在與飛洋討 論決定之前 ,我的直覺即已將今夏服務的對象鎖定了 Dontri 小學,因為這位校長一直非常 專注地協助飛洋進行公衛方面的服務,對我們對於建設方面的問題也相當投入地思考、回 答,並參與討論,實踐與北醫的第一次合作,若有這位校長的幫忙,其成果將有更大的把握。

2018 春季學期,實踐與飛洋的討論與交流更加密切,決定了今夏的計畫。


74

緣起 同時實踐與北醫校方也都確認了合作的意願。另一方面,展哥與國洲老師都希望經過六年於暹粒的服務後, 我們能轉往其他省份,並在設計及施工上有所突破,往年我們都是新建一般教室、空間性質上相對單純,今 年由於北醫的關係,目標是健康教育教室,在 program 上及內外動線上,複雜很多。

其次也因為北醫讓我們對於飲用水之運用有更多專業上的認知,因此我們計畫在多建立一套飲用水過濾系統, 並與教室內的活動結合。第三,則是我們在構造上,希望能超越往年的茅草屋頂,並嘗試屋瓦這項新的材料, 因為上述計畫及構造上的新目標,因此國洲老師將規模縮小到約莫是往年的三分之二。

為了避開今年當地選舉前的高峰,我們亦特別提早於期末考週出隊,而我為了確保水系統能在團隊抵達前完 成,以避免對建築工程的影響而提早抵達。到達後的第三天,當我眼見水系統順便完成了對廁所的供水,使 得原本因維護不易而上鎖的廁所重新開放,小學生們結伴甚至脫鞋進入使用時,我對今年工程尚未開始便已 達成了某些對學童的協助而欣慰,之後團隊抵達,當場設計並開始我們歷年來最為辛苦複雜的地基施工作業。 然後是歷年來結構斷面最為粗重,結構接頭最難處理的木結構施工,最後在當地焊接工匠的協助下,適時地 完成我們的工作,完全達成了原本的目標。


基地配置圖


76 平面配置圖


尺 寸 說 明圖

屋頂樑 (1) 461cm x 5cm x 12cm

屋頂樑 (2) 975cm x 3cm x 3cm

天頂樑 947cm x 5cm x 12cm

天頂樑 947cm x 5cm x 12cm 天短樑 700cm x 5cm x 12cm 柱子

320cm x 14cm x 14cm

柱子

320cm x 14cm x 14cm

柱子

420cm x 14cm x 14cm

水泥樁

20cm x 20cm x 70cm

地長樑

700cm x 5cm x 12cm

地短樑

700cm x 5cm x 12cm


78



80



汗水不停的流失, 敲打聲不曾間斷過。 彼此都各就其位, 握著斧頭劈砍凹槽, 拿個直角尺精準地做著記號, 每一個根木頭都秩序地排列在地板上等待著組裝。 一切看似順利的過程其實都懷著未知的恐懼, 第一次的統籌、第一次的算料,第一次的實作。 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每一步地前進都顯得十分沉重。 在去柬埔寨前, 我們試著從了解日本和中國的木構造建築, 進而去認識柬埔寨它們不一樣的地方。 柬埔寨的木構因為發展的時間較晚, 相較於中國和日本顯得簡單許多,沒有太多的裝飾, 只有樑跟柱單純的結構關係, 讓我們能比較快速的理解情況。 在面對基地, 每個人在這半年裡設想了八到九個的可能性, 來應對我們抵達柬埔寨之後的不確定性。 面對語言和文化的不同一直都是這次的難處, 每個人在做選擇時,都會有自己習慣上的偏好。 在這緊湊的兩周內, 每個人採取出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合作時溝通反而更加重要。 在最短的時間找出最有效的方式一直是重點之一, 同時得面對, 材料尺寸的改變, 施工細節上的調整, 甚至是設計上的重來。 每次的調整和每次的開會討論, 大家一起努力一點一滴的拼湊起教室的模樣。 經過這次的經驗,才明白一棟建築裡,合作的重要性。 從無到有這過程中, 每一刻所面對的挑戰 , 這些都無法單靠一人的決斷完成。

82

烈日下,



84 24

乾淨的水、新的教室。

教室裡有著一間保健室。 傳遞著衛生的知識。


祭神 在柬埔寨人心中,他們深信神寄宿在每個 房子的建物中。在教室蓋完的最後,大家 紛紛準備鮮花、蔬果前來。在階梯上點亮 蠟燭放好鮮花,恭迎神的到來。 校長接過麥克風感謝天、感謝地,給予我 們一塊土地,感謝在場所有的人一起完成 這間教室。希望在這土地上的神,柱裡的 神、樑上的神,保護在這讀書的小朋友 們,讓他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86


完工


88


2015 / 大一

人體素描

2015 / 大 一

72 卡接的故事

指導老師

包涵宥

指導老師

蕭有志


90

2016 / 大二

心靈建築

2018 / 大四

柬埔寨工作營

2019 / 大五

畢業設計

指導老師

方尹萍

指導老師

陳國洲

指導老師

漆志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