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 訪談記錄-苑裡.藺草編織人

Page 1


苑裡.藺草編織人

訪談記錄

苑裡.藺草編織人 趙樹人編著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本書出版獲「重要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才培育計畫」補助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收割時的影像記錄


苑裡.藺草編織人

序 在2007年元月,藺草文化館的展示做了局部調整,為了強化藺草編織文 化,並連結居民與文化館的關係,規劃了藺草編織人展示區。透過記錄這些為 地方工藝續存努力的老太太們,讓文化館不只有藺草編織工藝品的展示,更有 與編織有關的人文故事,也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對於藺草編織品有更深的一層 認識。同時,讓現在的年輕一代可以了解老一輩過去時代與故事,讓兩代之間 可以藉由這些故事與這些藺草工藝品相互認識與體認。以強化文化館的文化記 錄與傳承工作,不只是作品,更是我們對這塊土地的認識。 雖然,初期的工作只有十位編織人的記錄,但相信這樣的訪談與呈現可以 帶進十個家庭對這個文化館的認同。如果還有機會再次,甚至持續的進行記錄 工作,這個文化館肯定會成為這個地區最有價值的人文薈萃場所,因為它有機 會容納這個地區所有人的記憶,並影響到那些難以數計遷進遷出的人們。 記得苑裡鎮農會總幹事鄭炳輝先生,曾希望我為文化館的藺草帽、藺草蓆 做包裝設計,以提升這些手工藝品的價值感。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太多的 彩印精緻包裝和與華麗提袋設計,並不適合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素色瓦愣 紙箱與牛皮紙袋的設計方法,在台灣各地強調本土印象包裝設計,更是氾濫到 好像這是唯一的設計方法。 透過對編織人的人生經歷體驗,透過對產品製作的了解,我們期許遊客是 在了解自己的成長時代變遷,在重回兒時對外婆的記憶,以及對一草一線認真 編織的感動。這是我認為可以提升苑裡藺草蓆價值的方法。藺草蓆在這裡不是 一個價格多少的商品,而是用以轉述文化體驗的一個紀念品。 我不知道這個文化形態的包裝可以有多少效益?但我願意去試試。當然, 也感謝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的黃漢青、許永洲與丁千惠 老師對這個理念的認同,讓這本書得以發行。


苑裡.藺草編織人

目錄

阿嬤的故事 陳紅柿

06

陳秀森

12

朱阿屘

16

盧來春

22

鄭愛子

26

李月英

32

陳曾鳳蛾 黃秀琴

38

呂秀春

42

劉幼

34

44


苑裡.藺草編織人

有關藺草文化館

到苑裡走走

藺草館緣起

愛情果園

50

80

苑裡草帽的由來

52

山腳國小日治後宿舍群

帽蓆發展興衰史

54

金良興磚瓦

藺草編織歌謠

58

華陶窯

84

86

藺草生態

60

有機稻場

88

藺草收割

62

聞香下馬

90

稻田彩繪

92

捋草

64

藺草編織前

82

66

草帽編織記錄 藺草情工藝

68

新血與新概念

74 76


苑裡.藺草編織人


苑裡.藺草編織人

台灣苑裡 阿嬤的故事


苑裡.藺草編織人


苑裡.藺草編織人

陳紅柿 出生於民國18年1月13日 紅柿阿嬤是我們訪談中年紀最大的阿嬤,已經78歲了,紅柿阿嬤從小就在苑裡山腳長 大,小時候家裡很窮,從小就要幫忙家裡做事,所以沒辦法去念書,阿嬤說那時候不論老 少,家家戶戶的女孩子,都忙著在家中編織藺草補貼家用,而她八歲開始也就開始跟著大 人一起學習,邊學邊做。阿嬤形容以前真的是每天都是在做藺草編織,做完了就睡覺,睡 醒了又繼續做,幾乎沒有什麼現在小孩童年的歡樂,有的只有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有時 候偷懶沒有做還會被打…。 現在阿嬤在提到這些事情,她的語氣沒有讓人感受到辛酸的埋怨,而是回憶小時候編 織藺草的點點滴滴。 之後,阿嬤嫁去了通霄,打理家中之餘,生活依然離不開藺草編織。 小時候,生活困苦,像豆腐,現在幾乎是天天吃的平民美食,可是那時候她們卻是想 吃都買不到。戰爭時期,物資缺乏,偶爾可以吃豬肉,日本政府規定也不能吃有皮的豬肉 (公家配給的豬肉是沒有皮的,私宰的豬肉會有皮)。白米是當時的奢侈品,阿嬤說嫁去 了通霄,吃了十九年的地瓜,對我們而言的香甜地瓜,對阿嬤來說是仍是一場不堪回憶的 苦日子,她搖搖頭說:「真的怕到了!」那個年代的苦,是會有後遺症的。 現在年紀大了,阿嬤說現在自己很像小孩,小時候沒玩到的現在都想要補回來,所以 當朋友、鄰居有邀約,阿嬤就會去參加,有時一起做做運動、跳舞,或者是做些環保活 動,幫忙社區打掃環境,什麼都想試試看。不過阿嬤現在每天還是會編些藺草工藝。我們 問阿嬤:年紀那麼大了,為什 麼還要那麼辛苦編織藺草?阿 嬤笑笑的說:「只要沒死,一 定會一直做下去。」阿嬤說這 是為了要響應李登輝前總統所 說的:傳統不能斷!這句話。 這句話震撼了在場聆聽的 我們,一位快80幾歲的阿嬤, 還有這麼令人敬佩的執著。


苑裡.藺草編織人

阿嬤家門口的巷子景觀

10


苑裡.藺草編織人

陳紅柿阿嬤、妹妹陳秀森與 孫女在巷裡的住屋前合影。

11


苑裡.藺草編織人

12


苑裡.藺草編織人

13


苑裡.藺草編織人

14


苑裡.藺草編織人

陳秀森 出生於民國28年6月8日 從小在苑裡長大,家中有五女一男,秀森阿嬤和紅柿阿嬤是親姐妹,阿嬤說當 時她幾乎等於是姐姐帶大的,阿嬤說她小時候沒有去念書,因為怕被老師打,以現 在的環境來看,我們都覺得這個原因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那個年代,老師是真的 很兇。於是沒有上學的阿嬤就待在家裡幫忙,那時候正逢日據時期、珍珠港事變, 美國常常會空襲台灣,阿嬤說那時候,大家只要聽到飛機聲,一整天都會提心吊膽 的,空襲警報一響,就什麼都顧不了的跳進了大水溝裡面,有時候一天要跑好幾 趟,身心疲憊真的是不可言喻,戰爭的殘酷,阿嬤也親身體驗到了。 十歲的時候,秀森阿嬤開始跟姐姐們一起編織藺草,有時編織的東西也會 留下來用。在二十歲的時候,嫁到了大甲,在家裡當個家庭主婦,之後阿嬤隨著丈 夫在苑裡工作,搬回了苑裡,休息了30多年,阿嬤又繼續藺草編織。 我們在訪談時候是寒冷的冬天(20070126),秀森阿嬤編著很少人會在冬天編 的草蓆,因為這時候草會比較乾比較硬,藺草容易折斷,(所以,藺草蓆大多都是 在春天的時候才開始編),我們也發現阿嬤的中指有包著膠帶,阿嬤說因為這樣子 在編,手才比較不會割傷,也比較不會痛。 阿嬤跟我們說編一件草蓆,要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賣的話也只是賣幾千塊, 很費工費時。我們好奇的問阿嬤,既然工資這麼低,為什麼現在還要編織草蓆?她 靦腆的說:平常沒有什麼其他 的休閒活動,做完家事後,沒 事就一邊看電視或聽收音機, 一邊編織藺草打發時間。看著 阿嬤坐在鋪滿報紙的地上(這 些微潮的報紙,是為了讓這些 正在編織的藺草保持溼潤,以 便具有編織的彈性)。 阿嬤兩隻手的熟練動作, 認真的編織著草席,好像小學 生一樣,每天都有功課,每天 都有藺草編織陪伴她。

15


苑裡.藺草編織人

16


苑裡.藺草編織人

17


苑裡.藺草編織人

18


苑裡.藺草編織人

朱阿屘(ㄇㄢˇ) 出生於28年08月30日 走進阿嬤平常製作藺草編織的工作室,我們都已經就定位,攝影師也擺設好器 材,阿嬤嘴巴還碎碎唸說房子太小很讓不想我們去參觀,但是對於都市來的我們最愛 這種老屋子、老道路、老感覺,阿嬤說小時後住在苑裡的女孩子,誰沒有用藺草編織 過草蓆或草帽,阿嬤家小時候是種田的,十歲開始她就跟媽媽一起做一頂草帽,一人 做一邊,只是小小的年紀怎麼會乖乖的坐在那裡,做重複著相同的動作呢,當然是整 天只想往外跑,不過偷懶就會被媽媽捏耳朵,很怕媽媽的,只好聽話的繼續做。阿嬤 說那個年代除了大財主,平常的小老百姓都需靠此添補家用,女孩們只能靠著平常聊 天,互相吐苦水來抒發編織的辛苦。 那時候沒有自由戀愛,青春年華的阿嬤為了吃米飯,(那年代清寒家庭都要吃地 瓜籤,白米是很珍貴的食物),嫁給了當時工作穩定,擔任鐵飯碗的警察老公,近年 來老伴也退休了,不過又接了個閒差去工廠上班。阿嬤重新開始編織藺草之後,就長 期在這以前住的警察宿舍居住,阿嬤說在這裡可以常常跟老朋友聊天,她也比較不會 寂寞。 阿嬤快70歲了,阿嬤說其實她是近年來藺草文化館,開始推廣藺草編織才又有機 會接觸,不然她已經40幾年沒碰過藺草了。看阿嬤手不停歇的編織著坐墊,問她這 是否可賺錢,她笑著說:「這哪能賺什麼錢一頂草帽扣掉藺草成本一天工錢只有不到 100元,現在哪有賺那麼少的工作?」還說上次遇到個台北來的女孩,說自己只要在 辦公室隨便一天也可以領1500的薪水,搖搖頭說要是她一定不肯。阿嬤說現在做這 個,少了小時候為 了補貼家用的壓 力,現在編織藺草 編成了趣味,也算 是找點事情做,白 天編織藺草,下午 就去運動打槌球, 沒有編藺草的時 候,她還會去台北 玩,阿嬤現在的日 子過得愜意又逍 遙。

19


苑裡.藺草編織人

朱阿嬤編織工作進行的地方就在山腳派出所後的 舊警察宿舍,離慈護宮很近。

20


苑裡.藺草編織人

21


苑裡.藺草編織人

22


苑裡.藺草編織人

盧來春 出生於民國27年8月4日 在晴朗的冬天下午,我們拜訪了住在苑裡鎮的盧來春阿嬤,她有著開朗好客 的個性,一進到家門,阿嬤就熱情的拿出自己釀造的梅子醋出來請我們喝,相當 的熱情好客,也感受到阿春阿嬤迫不急待的要把她以前的故事告訴我們。 在那年代,來春阿嬤可是有別人沒有的權力,就是念書!阿嬤笑著說: 「因為我是老么啊!以前哪有人在念書啊!女生都要幫忙做家事,我是因為剛好 是老么,所以有機會念到書,而且我的哥哥們都念到大學唷!」在當時,阿春阿 嬤算是晚婚,民國50年從大甲嫁到苑裡來,當時24歲的她就跟著嫂嫂一起製作草 蓆以輔助家計,她告訴我們一件草蓆兩個人一起做也要花個十來天,非常的耗 時,又非常累,賺的錢又有限!阿嬤對藺草編織感到厭煩,一點都不想做,於是 她轉行到製作衣服,在早期,製作衣服是每個女生必備的手藝,因此她的藺草編 織工作也就告一段落,這一停就是40年的歲月,在這個過程她的縫紉技術進步的 很快,甚至同時期有好多學徒在她這裡學做衣服。這個縫紉技術在最近成為她設 計藺草編織新品的最佳助力。 當我們問她為何現在又開始編織藺草呢?當時不是很討厭嗎?阿媽說:「做 這個可以防止老人癡呆啦!」接著又拿出她的得獎獎狀,參賽作品是一個製作特 別的南瓜包,謙虛的說:「像我們這樣藺草編織手藝較不精緻的,只好想其他辦 法來彌補,當時我就想到我會做拼布!那就把它結合在一起。」於是有了今日的 南瓜包以及一系列拼布與藺草結合的作品。 還記得當天採訪前,我們還在討論如果有人把包包上加了藺草編織做結合應 該會很特別又創新吧!想不倒這點子,阿嬤已經做出來了!看來阿媽的創意想 法比我們快呢。在沒有經濟 壓力的情況下,阿嬤把編織 當成一種休閒娛樂,現在, 阿春阿嬤已經七十來歲了, 但是阿春阿嬤仍是生氣勃勃 的,就像阿嬤的作品都有新 的想法,人生也是如此,過 得開開心心的。

23


苑裡.藺草編織人

24


苑裡.藺草編織人

25


苑裡.藺草編織人

26


苑裡.藺草編織人

鄭愛子 出生於民國29年6月3日 愛子阿嬤出生於苑裡,愛子阿嬤家有九個小孩,她是最大的,於是在小時候就是要 照顧幼小的弟妹,和編織藺草產品來補貼家用,沒有機會讀到書,不過也是因為這樣, 愛子阿嬤練出了一身藺草編織的好功夫。一直到年輕的時候,愛子阿嬤也是靠這項好手 藝在討生活,因為,在那個時候,沒有那麼多工廠可以去上班,所以都要靠不斷的編 織,來維持生計,一直到愛子阿嬤結婚之後,才停止藺草編織,還轉為做裁縫衣服。 而這一停就停了40多年,不過,似乎只要是那年代的阿嬤有在編織藺草的,都不會 忘掉怎麼編,我想這就像是我們小時候在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一直背一直背,自然而然 到現在都記得,而也是到了藺草文化館的成立,愛子阿嬤又開始她熟悉的藺草編織。 愛子阿嬤的作品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女生的藺草內衣了。因為藺草文化館要 辦活動,為了能夠有噱頭來拉抬活動的知名度,所以企劃找美女穿戴各式藺草編織的用 品,這也包括上衣、短裙與胸衣。愛子阿嬤精於藺草編織手法與變化,所以就自告奮勇 的嘗試與草帽草蓆不太一樣的立體造型編織,也就是女性胸衣,或說草原比基尼。 在嘗試編織內衣時,還鬧了一個笑話,因為阿嬤是拿自己的內衣作為藺草編織的樣 本,但是活動請來的藝人是女F4,結果只有一位小姐勉強可以穿上,其他的女藝人實在 擠不下,只能搖搖頭捨不得的放下。阿嬤的手藝很好,像是男生在用的領帶,阿嬤也會 做喔!真的是將藺草這一個材料,運用的很靈活,阿嬤也說只要不是太過天馬行空的東 西,藺草編織幾乎都是可以完成的,愛子阿嬤的手藝讓藺草,像是會變魔術一樣,所變 成來的東西,越來越 精采。現在愛子阿嬤 還計畫編小朋友的藺 草洋裝,相信可愛的 小朋友穿上藺草編織 的小洋裝,一定會更 活潑、自然,也充滿 田野間才有的生氣。

27


苑裡.藺草編織人

28


苑裡.藺草編織人

29


苑裡.藺草編織人

Fantacy 4 在穿戴上藺草系列產品後,展顯現出清新與自然的氣質。20061129

30


苑裡.藺草編織人

31


苑裡.藺草編織人

32


苑裡.藺草編織人

李月英 民國22年1月28日 阿嬤出生在苑裡鎮的苑坑里,這裡的人都叫她,良阿嫂,小時候家裡是種 田的,阿嬤很有福氣的有讀到書,那年代受的是日本教育,阿嬤回憶起當年跟 我們說:那時候學校的老師都很兇,不能說台語,有一本小本子做紀錄,說了 幾次台語就撕幾張,超過幾張,老師就會處罰,小朋友間還會互相陷害,不 過,阿嬤笑著說,大家一回到家,還是都偷偷講台語。 阿嬤的家就在藺草文化館的附近,我們一踏進阿嬤的家,就見到一隻很熱 情的西施犬,在對著我們搖尾巴,原本以為牠這麼有活力,應該很小,一問之 下,原來牠也是個阿嬤了,陪伴著阿嬤度過很長的歲月。阿嬤說她小時候就開 始做藺草了,那時候做一個帽子,大概是十元左右,等於那時候的一斗米的價 錢,13歲畢業後,基本的藺草編織她都會了,她也很有天份,做的也很有興 趣。記得,那時候有一位陳文輝先生,他專門將藺草編織產品銷到香港和日 本,只要是他給阿嬤的設計圖,阿嬤沒有做不出來的,所以阿嬤的主要工作就 是將新圖案轉化為藺草可以編織的圖形,再將樣品交給其他人照著做,這有點 像現在開發版型的設計工作,所以阿嬤的工錢也都比其他人高出許多。 阿嬤的作品精細,很受歡迎,直到20歲,經由相親嫁給了開腳踏車店的 丈夫,劉芝良阿公,阿公那時候腳踏車店的收入,一個月是300多塊錢,那 時候小孩子又剛出生,阿嬤的爸爸身體不好要常要看醫生,於是,阿嬤經常晚 上熬夜做,一個籃子可以賺一百多元,阿嬤說她的速度,一天可以做一個,不 過也是因為如此拼命的賺家用,和那時候阿嬤在做藺草編織,每一根藺草,都 是用針挑,一枝草撕成很多條細細的分支,編的時候很耗眼力,導致阿嬤現在 的眼睛很不好,有老花眼,於是也休息了一陣子,現在也是應藺草文化館要 求,才開始重新做,不過做的比較少了,因為阿嬤對自己的作品很有要求,每 做一個都是很用心的要做到最好。 阿嬤的作品也曾得過獎,不過因為是幫人家做,所以沒有打上她的名字, 但是對阿嬤來說也是個很大的驕傲,阿嬤跟我們說,那幅作品被日本人買走 了,所以也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看 。所以當我們提議要阿嬤找一件代表作放 在藺草文化館裡時,阿嬤覺得非常的為難,因為手上並沒有什麼得意作品,她 希望可以給她一點時間,好好的做一件作品,再請我們把作品放上去,讓來藺 草文化館的人可以看看她的好手藝。

33


苑裡.藺草編織人

34


苑裡.藺草編織人

陳曾鳳蛾 出生於民國27年5月17日 阿嬤的娘家是在通宵鎮的內湖,是刻苦勤儉的客家人,阿嬤從 七、八歲開始編織藺草,阿嬤笑的很開心的跟我們說:一開始編織藺 草的時候,都要先潑水讓藺草變濕一點,比較好編,可別小看這個動 作,水的多寡可是會影響之後藺草作品的好壞,小時候阿嬤剛學,水 潑的到處都是,還被媽媽責罰,可見每個大師都有菜鳥的時期。不過 阿嬤很厲害,過了一陣子,阿嬤已經編的很純熟了,那時候大人編一 個帽子可以賣一塊又一角,還是小朋友的阿嬤,賣出去的價錢只比大 人少一角,可見阿嬤的手藝有多好。阿嬤說,在她小時候的,生活就 是早上餵水牛,晚上做帽子,賺錢補貼家用。相較之下,這些阿嬤的 回憶,對我們這些現代的孩子,是難以想像的情景了。 阿嬤16、17歲的時候一頂帽子可以賣75元左右,阿嬤的工很細, 編織的藺草也是分解成非常細的草枝,密到每一寸由21根細草編成, 阿嬤說就像頭髮一樣呢!問阿嬤現在還可不可以編那麼細?阿嬤爽朗 的哈哈大笑:「難囉!老囉!」那時候做工的一天工錢是5元,比較之 下,女人的手藝可是能養家活口的呢! 到了22歲阿嬤嫁來苑裡,夫家是種田的,這個階段也是持續的做 藺草編織,阿嬤跟我們說起了一件趣事,不過當時卻是件辛苦事,就 是我們在阿嬤家看到的泥磚牆老房子,在阿嬤出嫁前,她也在家做 過,在田裡砌好的泥磚,要從田邊搬回家蓋房子,從田裡到家裡大概 有一百多公尺的距離,每塊重達15斤的大泥磚,都是一塊塊往家裡 搬,非常重,也非常辛苦。因為以前的人家,認為女兒要出嫁前,要 多為家裡做些事,不然就沒有機會為家裡做事了。和現在的價值觀不 同, 那個年代的觀念勞動是應該的,現在的新娘出嫁前在家裡的可都 是大小姐呢。 直到50多歲,藺草編織榮景不在, 阿嬤就轉到到便當店去工作, 隔了10多年,到了64歲阿嬤重新拾起了她熟悉的藺草編織,這是阿嬤 的專長,也是阿嬤有苦有甜的回憶,阿嬤繼續編織,編織過去連結現 在。

35


苑裡.藺草編織人

36


苑裡.藺草編織人

37


苑裡.藺草編織人

38


苑裡.藺草編織人

黃秀琴 出生於40年11月17日 黃秀琴 出生於40年11月17日 秀琴阿姨是苑裡人,家裡種田,沒有錢唸書,就在家裡幫忙煮飯做家事,她說以前在家 裡她負責煮飯,休閒娛樂是平常和兄弟姐妹去田裡、溪裡抓泥鰍和青蛙,回家自己烹飪,炸 了之後,大家都覺得好吃,只有她聞到那個味道,不喜歡,到現在還是無法恭維。她還提 起,上次孩子們吃飯,嫌菜不好,她一生氣就罵道:菜不好,去配鹽好了。沒想到孩子們爭 先恐後的跑去廚房加鹽吃,不一會每個人都湊著眉頭回來,說好鹹好難吃。原來孩子們以為 鹽巴亮晶晶的像白沙糖一樣甜美好吃。說到這裡,她提了一段往事,在小時候他們家真的吃 過鹽巴配飯(應該是說蕃薯籤),吃鹽巴當然味道不好,不過當時她會用點油爆香蒜頭後, 再將鹽巴炒過,跟豬油拌飯,滋味令她非常懷念。 問她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藺草編織,秀琴阿姨說從小就看媽媽和大人們每天忙在手上的工 作,看在她眼裡是個很新鮮有趣的東西,八九歲的時候就會趁大人睡午覺時,自己偷偷學媽 媽的模樣玩編織,後來就被大人們發現,就開始了她和藺草編織的一段解不開的緣分了。 秀琴阿姨開心得說著:十二歲的時候,自己當時就覺得編的比媽媽好,不喜歡跟媽媽一 起做。那時候秀琴阿姨的帽子還賣到跟大人的價錢只有差一角,可見秀琴阿姨的藺草編織功 力在小時後就有跡可尋了。 七十年代的時候,藺草編織商品逐漸沒落,秀琴阿姨也間斷了藺草編織去上班。直到藺 草文化館開幕之後,秀琴阿姨又回到小時候的感覺,她說以前的手藝她都記在腦海,記在心 裡,重新接觸之後,她最先嘗試做了藺草文化館樓上穀倉咖啡簡餐店的裝飾碗後,就接著嘗 試各種草蓆、枕頭套、茶葉罐,一直到現在,自己還不斷在創作一些小東西。此外,還常常 幫忙文化館到處去各處藝術中心和學校推廣藺草編織,像是宜蘭的藝術中心和台南的農會 等。秀琴阿姨說雖然現在藺草編織不能賺多少錢,但是她以這個接續藺草文化的使命而驕 傲,以後有機會還想多教給年輕一輩的人,延續這個美好的傳統工藝 。秀琴阿姨還驕傲的 拿出一封來自英國的明信片,是去年來跟她學藺草編織的一位公費留學博士生寄來的,將來 回國她還要繼續跟她學一些編織的進階技巧呢。

39


苑裡.藺草編織人

曬在庭院裡的蘿蔔切片

40


苑裡.藺草編織人

41


苑裡.藺草編織人

42


苑裡.藺草編織人

呂秀春 出生於34年1月23日 呂秀春阿嬤出生於現在的華陶窯附近,那時剛好是台灣光復的年代。 阿嬤小時候家裡是在種田的,有七個兄弟姊妹,在那個重男輕女又窮困的年代,阿嬤沒有機會 讀到書,當阿媽8歲的時候,幫完田裡的事後,回到家還要繼續幫著母親做草蓆、帽子,努力賺錢讓 大哥、弟弟們念書,阿媽笑著說:「他們都念到大學喔!」問阿媽會不會埋怨,阿媽還是靦腆的笑 著:「不會啦!媽媽很辛苦的,有七個孩子要養。」阿媽的好手藝也是在那時候練出來的,在那個 年代,很多事情是一種渴望,渴望不到的時候,失望也會化為付出,日子就是這樣苦過來的。 阿嬤偷偷跟我們說一件她的笑話事,她說會嫁來苑裡,是因為在她夫家的附近有一間電影院, 阿媽以前很喜歡看日本文藝電影,心想如果嫁過來就有許多機會看電影了。 但是嫁過來以後,家 裡的工作非常多,因為要一直工作根本就沒有機會去看電影,阿嬤現在是把它當成一件往事記在心 裡。那時候,夫家是在賣米的,婆婆識老闆娘,做人家媳婦的阿嬤每天從早忙到晚的跟著家裡做購 米、輾米、騎腳踏車送米等工作。但阿嬤講著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到她的苦了,只看到一 種經過歷練的歲月美。 在我們訪問阿嬤的時候,阿嬤正在編織瓶子造型的藺草作品,我們發現編織瓶子用的藺草,比 做提袋的藺草還要細,阿嬤跟我們解釋,因為瓶子要編的細才有質感,所以需要用較細的草來做。 而這些細的草,並不是去新買來的,而是在編袋子的時候,所留下來的餘草,如果把它們丟了,那 就是垃圾了,很可惜。為了不浪費,阿媽珍惜的將它們仔細的整理,回收後,透過編織變成了一件 一件細緻的工藝品。 阿嬤每做一樣作品,像是坐墊或瓶子,都要花上三天多的時間,看阿媽坐在自己佈置的工作檯 上,被暖黃的燈給照著,透過老花 眼鏡凝視著她的作品,一雙滄桑的 手,熟練的來回拉起,穿入….。我 們問阿嬤說手會不會痛,阿嬤說一 開始當然會,但是久了之後就習慣 了,也就不痛了。 看著阿嬤微笑的跟我們說著的 同時,深深的覺得,台灣的藝術 家,不只是那些在國外念書擁有高 學歷的人,還有這群正在為傳統藝 術延續做努力的阿嬤們,她們是草 根藝術家,存在於傳統與現在之

43


苑裡.藺草編織人

44


苑裡.藺草編織人

劉幼 出生於19年6月11日 從小就住在苑裡,家中有十個小孩,劉幼阿嬤是最小也是唯一 的女孩子。 阿嬤說小時候家裡很窮,半個月只能分到半條豬肉,每天主餐是地 瓜籤,零嘴也是地瓜籤,魚肉皆是當時奢侈的食物。家裡沒有錢買鹽, 她就會跟哥哥一起去很遠的海邊擔海水回來,把海水燒開後放著,需 要的時候舀一點來配鹹,就當鹽巴來用。在當時只有過年才有木屐可以 穿,平常睡覺前洗完腳,不想光著腳ㄚ子就會去撿竹節邊的葉膜,再用 藺草當繩子綁一綁當臨時的鞋子穿,那時候稱之竹鞋,看在我們眼裡是 多麼的驚奇,覺得我們現在的好生活都是靠老一輩的人打拼出來的,積 蓄下來的。 阿嬤說小時候沒有錢去學校唸書,年紀小的時候就在幫忙養 鴨、放牛吃草,休閒娛樂是和哥哥玩小石頭,到了八歲媽媽就開始教她 用藺草編織童軍帽,十二歲編草蓆,當時不論是外銷日本還是自銷台 灣,藺草編織都是暢銷的商品之ㄧ,阿嬤說當時女孩子編織藺草的工錢 可以跟男人出外工作的薪資一樣多,甚至還超過,這還不包括家裡的大 小事情、帶孩子與燒飯等工作。所以,阿嬤到二十歲出嫁後,也都一直 靠編織來貼補家用,家裡小孩生病需要用錢時,她也都靠熬夜編草帽, 換錢帶小孩去看病。 阿嬤說二十幾年前,她就因為長年彎腰工作,造成身體上的不 適,時常腰痛和胸痛,身體狀況變的很不好,所以,只好放棄藺草編織 的工作,改去當時的鞋子工廠上班。直到最近藺草文化館又開始推展, 阿嬤才又開始做些小玩意。在訪談的時候,我們發現桌上有兩張阿嬤與 藺草蓆作品的合照相片,這張草蓆是有繡字的,仔細看兩張照片發現 兩張照片幾乎一樣,但是有一張草蓆是拿反的,阿嬤不好意思的笑著解 釋:因為自己沒讀書,不識字,編了有字的作品卻分不出正反面,所以 拍第一張的時候把草蓆拿反了,然後再補拍第二張的。這真的讓我們很 感動,雖然阿媽不認識字,但是卻很用心的編出了一件藝術作品,也許 在阿媽的心裡,文字就像畫,藺草是它的畫筆。

45


苑裡.藺草編織人

46


苑裡.藺草編織人

用藺草稍加捆綁竹節旁的葉膜,就 成了當時人家睡前的拖鞋。

47


苑裡.藺草編織人

音樂家:郭芝苑先生

48


苑裡.藺草編織人

有關 藺草文化館 2003年在苑裡鎮農會的努力下,與文建會的部份經費資助,在苑裡 鎮的山腳地區,將一座民國五十八年興建的舊穀倉,改建為現在的藺草 文化館。 除了緬懷過去在這個地區的一份重要產業存在,也期許透過集結這 個地區對藺草編織的共同記憶,作為延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礎,也用以 發展地方文化與觀光事業。更期望藉此串連本地精緻農業、傳統產業與 文化休閒產業的發展。 文化館的設立不該只是作為過去文物的堆放倉庫,成為一個沒有生 命的文化句點,文化在此陳舊,自此結束。文化館該是定位後的據點, 從周邊一點一點的開始累積這個地區的生命、生活。讓它與周遭的人能 夠息息相關,串連人們之間的關係,也隨時反應這個地區的文化變遷, 以記錄來讓後人見證這個地區的發展。

49


苑裡.藺草編織人

文化館的緣起

早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昔稱番婦)浦氏魯禮和納斯烏茂,曾擷取大安溪及房 裡溪下游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 直到明治三十年,當時有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的構想,加上西勢庄婦人洪鴦在編織草帽上的嘗 試與創新,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 業。「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二十五年 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 糖和米。 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外銷價格高,工 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在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 蓆的編織,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婦聯會理事鄒靖透過蔣夫人,提倡全省童子軍帽改用草帽之後,銷路大增。民國 四十五年至五十年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 但在民國六十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而結束,相關受累公司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及 工商業發達,婦女多湧進工廠賺取較多之工資,帽蓆業一落千丈。直到現在,台灣產業外移,以及東南亞、大 陸、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

50


苑裡.藺草編織人

2003年,苑裡農會總幹事鄭炳輝先生解說藺草文化館興建概念

為了紀念這個產業在苑裡地區的文化影響,苑裡農會總幹事鄭炳輝先生發起,並獲得當任農會理監事及 地方父老的認同,同意由農會公積金提撥五百萬元,加上行政院文建會的補助五百萬,在苑裡山腳改建了現在 的藺草文化館。 藺草文化館座落於苗四十三線與山腳 外環新闢聯絡道北側轉角,苑裡鎮農會山腳 辦事處新廈旁,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 面積約三三○平方公尺。 文化館的改建是委由李榮築建築師精 心設計,並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 副教授趙樹人進行藺草相關文物與資料之蒐 集、展示與數位化事宜。 本館以藺草生態及編織為主題,內外 設有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農村古文物 展示區、DIY教室。

51


苑裡.藺草編織人

苑裡草帽的由來? 苑裡草帽的創始時間,比草蓆晚得多。有關草帽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說在日治初期,光緒二十二年 (公元一八九六),當時總督苑裡辦務署長淺野元齡,有一天率部屬出巡,看到鄉民編製的草蓆,精緻美麗, 非常喜愛。他一時興起,將頭上戴的小禮帽取下,詢問編蓆的婦女,是否能仿編,當即引起一位住在西勢莊的 中年農婦洪鴦,決定試試。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試編,用她聰慧的匠心和靈活的雙手,終於以藺草編織成第一 頂苑裡(大甲)帽,比原來的小禮帽,更美觀實用。 另一說法,主角也是洪鴦,傳說洪鴦這名農婦,編織草蓆,手藝極為精巧,在地方上頗富名聲。她之創編 草帽,是因年幼的兒子生頭瘡,為防蒼蠅叮擾和太陽曝曬,而模仿洋人的呢帽,用藺草試編帽子,沒想到她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草帽日後成為名聞遐邇的鄉上特產。 洪鴦確有其人,「苗栗縣誌」人物誌中,錄有其生平簡歷。她是通霄白沙屯人,生於咸豐三年(公元 一八五三),自幼聰敏靈巧,擅於描繪刺繡,深獲鄰里讚賞。及長,與苑裡庄青年高治結為夫婦,生活美滿。 不幸在她三十七歲時,丈夫去世,因家無恆產,生活頓陷困境,但她不屈不撓,租得五分農地耕種,餘暇編織 草蓆賺取工資,上侍翁姑,下扶子女,堅強的撐起家計重擔。 草帽的創編,她已四十四歲(光緒二十二年)。苑裡地方婦女見到洪鴦的傑作後,紛紛向其討教,她都來 者不拒,甚至開班授徒,免費將各種自創的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地方婦女,隨著草帽的名揚各地,編織帽 蓆,遂成為苗栗沿海地區居民的主要副業,繁榮地 方,貢獻至鉅。 民國二年(日大正二年),洪鴦應聘台北第三 高等女子學校(今中山女中前身)擔任手工藝教 師,傳授編織工藝。後來又回到故鄉,擔任苑裡公 學校手工藝教師,前後達十年之久。民國三十年逝 世於苑裡,各界前往弔唁者,不計其數。 根據苑裡鎮公所林坤山先生的考證,洪鴦成為 草帽編織的第一人,主要是她出身書香世家,父親 洪秀連先生是書房先生,與當時日本署長淺野原齡 可以溝通,所以成了編草帽的第一人,洪女士也應 該不是普通的村婦,因為他後來還應聘台北第三高 等女子學校手工藝教師,所以,其幼兒頭上生頭 瘡,編帽防蠅的故事應該不是真的。2004.02.13

52


苑裡.藺草編織人

大甲帽蓆產於苑裡? 聞名寶島的大甲草帽,其原產地及盛產地都不在大甲,而是在大安溪北岸的苑裡鎮,這樣的結果主要是有 兩個原因: 一、道卡與大甲 現今的大安溪以北,新竹以南的區域,在早期是原住民平埔族道卡斯人的活動區域。在清雍正年間,住在 苑裡的平埔族婦女擷取大安溪下游兩岸沼澤地上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到了乾 隆年間,為了確實掌握藺草的品質,將野生藺草栽植於水田中,以製作更精美的草蓆,當時稱為「番仔蓆」, 並在編織上增加美麗的花紋與圖案成為【加紋蓆】。 當時高官富賈離台進京時,常以此餽贈親友,由於被視為珍品而極受歡迎, 又被稱為【龍鬚蓆】。【番仔蓆】也有人稱道卡蓆,後來也就隨道卡改名為大甲,而稱之【大甲蓆】。 二、出口集散地在大甲 由於日治時期,苑裡對外聯絡不易,南北運輸因河流東西走向之阻隔而不便,且當年海線鐵路尚未通車, 對外的貿易都需要由大甲的大安港出口或以大甲為集散地,然後利用臺糖的小火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五分 車」,送到后里改換火車,輾轉運至全省各地。除了交通的因素之外,再加上苑裡、大甲的帽蓆業者,都在大 甲開店營業,因此才會將苑裡盛產的藺草以及帽蓆,都冠上「大甲」之名。

53


苑裡.藺草編織人

帽蓆發展興衰史 清朝年間 1727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 (昔稱番婦)浦氏魯禮和納斯烏茂,曾擷取大安溪及房 裡溪下游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籠 頭等用具。 漢人逐漸移墾台灣後,學習平埔族人的藺草編製手 藝。 1765清乾隆三十年,名為加璐加曼的婦女、用藺草 編織成床上用的草蓆,因帶有草香味,而成為令人喜歡 商品。 道光年間苑裡北勢庄人陳水之妻首先移植野生藺草 在自家水田栽種,讓藺草的產量增加,質地整齊,其草又稱之為【苑裡藺】。

54


苑裡.藺草編織人

日本時代 1897 明治三十年,當時有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 元齡的構想,加上西勢庄婦人洪鴦在編織草帽上的嘗試與 創新,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 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業。日本時 代的草編產業,以外銷為主。 1901 明治三十四年,大甲保甲局長朱麗與地方仕紳杜 清、李城、李聰和等人商議合資創設「元泰商行」,成立 大甲第一家帽行,並於當年由李聰和將二千頂帽胚銷售日 本大阪桶口商店,首創台灣草帽外銷最早紀錄。 1903 明治三十六年,大甲帽界人士成立「大甲帽蓆合 資會社」,於日本大阪博覽會中促銷大甲帽,大甲帽開始 外銷歐美。 1912 明治四十五年,「元泰商行」於日本神戶設立「元泰商行」日本支店,是為產業發展外銷的再跨 步。 1913 大正二年,日本廢除台灣帽蓆外銷需經大阪商人之規定,改由台灣帽子業者直接外銷。 1914 大正三年,「大甲帽蓆合資會社」依規定被解散,而「元泰商行」在日本神戶市先田區下山收通 二重幕十二番地設立分行,為台灣草帽業者最早在日本設分行。 1915 大正四年,「大甲帽同業組合」、「大甲信用組合〔農會前身〕」核准成立,經營外銷年年好。 1933 昭和八年,美國經濟不景氣外銷呈現停止狀態。 1937 昭和十二年, 因受大東亞戰爭的影 響,帽蓆產業持續低 迷。 1939 昭和十四年, 因無法和外國直接通匯 不能外銷,因此輸出中 心移至神戶。大甲帽業 仍在日本神戶創立「台 灣帽子商業組合」。

黃榮輝老師提供

55


苑裡.藺草編織人

師生出遊的紀念照,反應當時對於草帽的需求與風尚

日治時期,與帽蓆有關的博覽商展記錄

56


苑裡.藺草編織人

台灣光復後 1945 名國三十四年,八年戰爭結束,帽蓆運銷大陸,開始帽蓆產業另一個黃金時代。 1946 民國三十五年,大甲鎮吳敦禮先生由北京返鄉大力鼓吹大甲蓆帽外銷。 1949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兩岸 貿易終止,再加上對外貿易制度改變, 外銷呆滯,帽蓆產業一落千丈。 1947 民國三十六年,並在大甲鎮成 立台中縣帽蓆商業同公會及個人成立台 灣帽蓆股份有限公司,積極爭取美國外 銷市場,同年台灣省建設廳協助成立手 工藝品生產推廣委員會,協調改進草帽 之設計工作。 1955 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婦聯 會理事鄒靖透過蔣夫人,提倡全省童子 軍帽改用草帽之後,銷路大增。民國 四十五年至五十年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 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 編織工作。 1958 民國四十七年,與日本恢復 貿易關係,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應 組成。之後逢日本景氣好轉,參與帽蓆 生產人數激增,合作社會員多達一萬多 人。 1971 民國六十年,苗栗縣帽蓆產 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而節束,相關 受累公司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及工商 業發達,婦女多湧進工廠賺取較多之工 資,帽蓆業一落千丈。 1980 民國七十年至八十年,由於台 灣產業外移,以及東南亞、大陸、韓國 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 之生存更是岌岌可危。

57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編織歌謠 藺草編織歌謠(蔡振豐) 苑裡婦,一何工,不事桑蠶廢女紅,十指纖纖日作苦,得資藉以奉翁姑, 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 今日不完明日織,明日不完繼以夕, 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織成費盡美人力。

草蓆歌(清朝 范道瞻) 臺灣草蓆輕且柔,五月坐臥拂清秋。悠然午睡不待枕,屈肱坦腹輕王候; 比聞政府勤改組,群公吐握增煩憂;日高會議晡未散,盛服時御汗長流; 豈若小吏無檢束,竹榻寬如禹九州;更得此蓆兼二妙,玉床冰蕈風颼颼。

阿媽的手藝(郭芝苑曲、郭玉雲詞) 透早起床天為光,買蓆來到廳中央,價賬公道有久長,日作瞑作為三頓 ; 指頭破空腰酸軟,草蓆作來鋪眠床,頭戴草帽人人問,手意欲湠趁這陣。

藺草情(鄭瑞圖) 春意盎然藺草田,亭亭玉立惹人憐,迎風搖曳英姿美,帽蓆產銷第一先。

藺草原鄉(鄭瑞圖) 搖曳生姿日影斜,秋來允草綻奇葩,綠袍褐帽比肩立,苑裡水田是我家。

58


苑裡.藺草編織人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二十五年外銷 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 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外銷價格高,工資亦 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在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的 編織,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

59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生態 又名「茳肚」,或「蓆草」、俗稱「大甲藺」、「三角蔥」、「苑裡藺」,在苑裡用來編製帽蓆的蓆草是 屬於藺草的一種。 俗名:淡水草蓆草、龍鬚草 學名:Scirpus tripueter.L. 科屬名: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 生長地:大安溪下游附近沼澤地,現栽植於水田濕沼澤 高度:高可至130公分 莖草外型:春季,根部多節淡褐色的短鱗葉包圍,而從地下的根莖約五、六分的間隔,一條條露出地面的 莖根,日後長大即成為莖草。莖草並沒有葉子,當莖頂被採斷,即由其莖節部長出二、三條花梗,梗上開著 五、六個花朵,繼而結實。 功能:莖草曬乾後可編織草帽、草蓆、草籃及各類藝術品。 特色:莖草硬且富彈性,吸濕性強,具有除濕、除臭功能,有濃清香味。

60


苑裡.藺草編織人

61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收割

62


苑裡.藺草編織人

63


苑裡.藺草編織人

捋草 春草(或早草):第一期草於農曆三、四月收割。稱之為「春草」或早草,由於生長粗長易斷,不利編 織。曬乾後呈金黃色,用久易變色。但價格較便宜,適合初學者使用。 秋草(允仔草):第二期草於農曆七、八月收割,稱「秋草」或「允草」。纖維短而硬且富彈性,品質最 佳。適合編織高級帽蓆,但價格較昂貴。 三冬仔草(慢冬草):第三期草於農曆十月收割,稱「三冬草」或「慢草」。莖短且細,用於編織椅墊或 小形藝術品(煙草袋)。

64


苑裡.藺草編織人

65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編織前 藺草在編之前,還需整理,剝除非主草莖的部份,俗稱草褲。 然後再以針做草莖分解的動作,稱之為析草。一般每支草析為兩支或三支。視需要而做決定。藺草析的越 細,所編織的草蓆或草帽紋路也就越細膩,相對的就要花越多的時間來進行編織,耗時費工。所以在選購草蓆 或草帽等藺草編織品時,編草的粗細也是精品與否的指標之一。 在析完草後,在編之前還要做揉草的動作,除了可以整理析完草的草莖邊緣,也可以讓藺草更柔順更具彈 性,以方便編織時的草編控制。

藺草未剝草褲前

藺草剝除草褲後

析草剖半後的草莖狀況

經揉草後的藺草狀況

66


苑裡.藺草編織人

67


苑裡.藺草編織人

草帽編織記錄

剝草褲與析草

捶草與揉草

68


苑裡.藺草編織人

69


苑裡.藺草編織人

70


苑裡.藺草編織人

71


苑裡.藺草編織人

72


苑裡.藺草編織人

自然風 73


苑裡.藺草編織人

藺草情工藝 文化的推展需要多元的能量注入,藺草文化館的規劃受限於時間與 經費,在第一期只能以最經濟的方式與形態完成靜態資料展示,展館內 容薄弱,欠缺多元內容,是永續經營這個文化館的最大問題。如何讓更 多的人能貢獻心智,融合讓參觀者得到最多的內容,應該是每個文化館 要努力的方向。 為了讓文化館的內容能多元性,在陶藝家陳文濱的協助下企劃藺草 文化與工藝徵件展,一年後順利爭取到經費,順利完成徵件展,募得 十二件知名作者作品,現陳列於藺草文化館中。

佳作-亭立藺草(作者:詹秋鳳)

金獎-雨中飄搖(作者:吳秀花) 銀獎-藺草情、兒時夢(作者:陳文寬)

74


苑裡.藺草編織人

佳作-古早阿媽的手(作者:陳炳廷)

藺草人(作者:陳金旺)

佳作-歡喜心、藺草情(作者:林正雄)

佳作-滿山遍野(作者:卓華興)

銅獎-笠(作者:許賀年)

佳作- 藺織鄉情(作者:蓬山美)

75


苑裡.藺草編織人

新血與新概念 也在結合學校的新血與新概念,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生命的動機下,配合地方文化活動,藺草文化館辦理一 次的2005苑裡鎮農會藺草裝置藝術創意邀請賽。當時參與的學校與系所如下: 1.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 2.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室內設計系 3.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4.嶺東視覺傳達設計系 5.東海大學美術系 6.僑光技術學院推廣中心 7.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 8.逢甲大學建築系

76


苑裡.藺草編織人

77


苑裡.藺草編織人

78


苑裡.藺草編織人

到苑裡走走 藺草文化館在苑裡鎮的山腳地區,除了藺草文化館外,附近有許 多值得到訪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也都傳承著不同領域的生活與文 化。 近在咫尺【愛情果園】,可享有溫室採果的健康與新鮮,是台灣 走向精緻農業的典範之一。 【山腳國小日治後宿舍群】,濃郁的檜木香,素雅的室內規劃, 彷彿回到鄉間純樸的真實感。 【金良興觀光磚廠】,喚起民眾對於磚瓦文化情感。 【華陶窯】,長年經營出一山好景觀與燒窯文化。 【有機稻場】,給你一個滿懷知識的田野體驗。 苑裡街上的【聞香下馬】,給你三代傳承的在地好味道。

79


苑裡.藺草編織人

愛情果園 專屬網站:http://61.218.188.100/love/index.htm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灣麗路101號 電話:037-747607 成熟的番茄,又紅又飽滿,相依相偎如兩個相擁的戀人,因此在法國還有一個名稱叫愛情果 (Love Apple)。 在面對台灣進入WTO後,身為農業部門的苑裡鎮農會在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也在兼顧產業競 爭力與農民福祉的規劃下,嘗試推展溫室栽培番茄作為推展觀光休閒農業的主角。在苑裡山腳地 區,也就在藺草文化館的斜對面,以一公頃的農地規劃了這個愛情果園。 溫室果園設施良好,培育技術成熟,現階段除了各式鮮美番茄的栽培,應時的蔬果尚有香 瓜、哈蜜瓜、彩色甜椒、小黃瓜等作物。 秋季開始是番茄盛產的季 節,閤家到愛情果園走走,可 以感受濃濃豐收季節的喜悅。 還可帶回一車的健康蔬果。

80


苑裡.藺草編織人

81


苑裡.藺草編織人

金良興磚瓦 專屬網站:http://www.jls-brick.com/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錦山路71-17號 電話:037-746368 傳真:037-745100 Email:jls037@ms63.hinet.net 開放時段:am9:00 ~ 1200 / pm13:00 ~ 16:00 金良興觀光磚廠基地約28,266㎡、窯業用地約45,215㎡、含其他共計10公頃餘面積, 主要生產及服務項目為建築、庭園造景用紅磚、火頭磚、磚雕藝品、材料批發及零售、磚 雕及砌磚。自92年度起獲得經濟部工業局輔導成為「觀光磚廠」,定位為製造兼營觀光服 務,成為全台唯一開放觀光之磚廠,並致力於「生產、生活、生態」的永續經營與發展, 以推廣紅磚文化創意為主軸,提供磚雕教學DIY、小小磚瓦博物館參觀、製磚流程參觀導 覽、藝術磚雕創作交流等活動,喚起民眾對於磚瓦文化情感,轉化成為磚雕文化創意融入 生活及藝術之表現,深獲好評。除此,積極參與山腳社區的總體營造,將富有悠久歷史之 磚雕工藝呈現於社區內,帶動苑裡鎮山腳社區成為磚瓦產業的觀光地標。(資料來源:金 良興磚瓦 )

82


苑裡.藺草編織人

83


苑裡.藺草編織人

山腳國小 日治後宿舍群 專屬網站:http://www.sj.mlc.edu.tw/ 苗栗縣苑裡鎮舊社里10鄰47號 電話:037-745024 本宿舍群興建於1937~1941年,為典型日式家屋,共四棟,分為 西南、東南各兩棟,其型製相同。屋內設置有完整的玄關、客廳、 臥室、廁所、廚房及往外推的日式窗台,室內地板架高,基座設 有通風孔。宿舍構造使用木造樑柱,基座為磚造,牆體為竹編夾泥 牆,外覆檜木雨林板防水,屋頂採用文化瓦,並於1992年12月5日鑑 為歷史建築。 宿舍群經整修後,其中一棟規劃為山腳國小的音樂教室,濃郁的 檜木香,素雅的室內規劃,彷彿回到日據時期鄉間純樸的真實感。 目前本宿舍群已拆除圍牆,開放自由參觀。

84


苑裡.藺草編織人

85


苑裡.藺草編織人

有機稻場 專屬網站:http://www.organicfarm.org.tw/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91-5號(山水米公司廠房後) 電話:037-743000 傳真:037-743580 電子郵件信箱:organic.farm@msa.hinet.net 「有機稻場」不收門票,而且隨時歡迎大家來走 訪。不過如果想獲得更多有意義的知性體驗,事先預 約「有機稻場」可以獲得專人解說與引導的服務。 從台中出發,行經國道一號,過豐原交流道後轉 進四號國道,再轉接國道三號,過了大甲收費站,即 可從苑裡交流道下,接苗140線往「三義」方向。下交 流道後,沿著苗140線前進,即可看見路邊有很大的稻 穀儲存筒,「有機稻場」就位在山水米廠區的後方。

86


苑裡.藺草編織人

87


苑裡.藺草編織人

華陶窯 專屬網站:http://www.htkiln.com.tw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31號 電話:037-741268 傳真:037-741368 Email:alexgo@ms22.hinet.net 開放時間:8:00a.m ~ 5:00p.m 華陶窯位於苑裡鎮的火炎山西側山腰,是一處充滿 感性與創意的陶藝工作室與生態園區,可供學藝團體的 實地教學之用。華陶窯裡有做陶工作室、柴燒登窯、作 品陳列室、戶外工作棚及山谷生態園區等部分。 從路邊即可看到樸柮的木屋座落在山間,位於半山 腰的華陶窯可以俯瞰山腳的台中盆地;工作室旁的登窯 以傳統的窯形及柴燒古法燒窯,使燒出的作品具自然落 灰的趣味性,頗有古拙之風。後山的山谷生態園區專為 浪漫有具詩意,隨季節的變化有不同的景緻。 餐點提供鄉土割稻飯,鮮炒高麗菜、大塊的滷肉、 大鍋白米飯,裝在大碗裡吃,美味又實在。 華陶窯僅以預約方式對外開放,行前一定要事先預 約。

88


苑裡.藺草編織人

89


苑裡.藺草編織人

聞香下馬 專屬網站:http://037864662.travel-web.com.tw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天下路98號 電話:037-864662 開放時間:周一公休 這間位於苑里鎮天下路上的一間小吃店。看似一般舊街上的小餐館,但其餐點卻極具特色,走 進店中,牆壁上掛著許多新聞記者採訪過的記錄照片。其特色風味菜餚有悶鴨、滷土黃魚、鯊魚煎 餅、福菜肉丸。 滷土黃魚 這麼多的美味菜肴首推「滷土黃魚」,土黃魚是一種很特別的魚類,它無牙,只吃藻類,雖然 剌多,但相對的肉質鮮美。只清洗、不刮鱗,運用古老的秘方長時間滷製土黃魚,讓人一口咬下, 口齒留香,連魚骨魚刺都酥軟可食。除此之外,滷土黃魚還可冷藏、冷凍,是過節送禮的好伴手。 鯊魚煎餅 由髻鯊肉製作而成。髻鯊-肉質鮮嫩,腥味不重,口感極佳。從前的苑裡鎮有三個港口,因此, 在就地取材的情形下,這道菜便成為在地的家常菜。但是,聞香下馬的鯊魚煎餅還是有所不同。在 食材上,只挑選除沙後4-8公斤的髻鯊,在佐料上調配也十分用心,運用傳統的菜脯、芹草、辛香 料等打成醬,做成餅皮後再加上魚醬煎製而成。

90


苑裡.藺草編織人

91


苑裡.藺草編織人

稻田彩繪 設計執行:苑裡鎮農會 http://www.yuanli.org.tw/ 電話: 037-862141.傳真: 037-865416 地址: 苗栗縣苑裡鎮為公路65號 稻田彩繪是以綠色及紫色葉水稻種植於水田中,栽種時先在農 田裡以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再依圖樣定出座標後,牽線描出 圖樣或字體輪廓,最後以人工種上紫色與綠色秧苗,隨著水稻生 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形。苑裡鎮農會在山腳的藺草文化館 前每年均種植不同圖案的稻田彩繪作為推展示範,現在農會推廣組 的團隊常受邀到台灣各地進行推廣示範。

92


苑裡.藺草編織人

93


苑裡.藺草編織人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苑裡.藺草編織人訪談記錄/趙樹人編著--台中市:國 立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面;公分-ISBN (平裝) 1.文化觀光 2.台灣文化 3. 影像記錄

訪談記錄

苑裡.藺草編織人 作

者:趙樹人

採訪編輯:王育姿、吳育文、池婉姍、施純泰 攝

影:趙樹人

美術編輯:趙樹人 發

行: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台中市三民路三段129號

話:(04 )22195080

服務信箱:treeman20@gmail.com 製版印刷:僑倫印刷出版有限公司 定

價:新台幣360元

出版一刷:2008 年 08 月 ISBN

9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