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 生活中的藝術-工藝之美

Page 1

工藝之美



梁晊瑋 工藝情,傳承美 與

梁晊瑋老師初次的認識是 在 學 校 裡 的 一 門 課 裡;

第一次上課的情景記憶猶新, 在課堂前給我的想法是位穿著 與形式充滿這藝術家隨性風格 有個性的一位老師,而當他踏 入門口的那一刻,是位身材壯 碩,而面相卻是如此和藹。在 課堂開始的那一刻班上便吹了 股歡樂的氣息,在幽默的氛圍 下,卻也帶入了專業的本質, 用最精簡的方式帶著我們深入 繁雜的漆藝技術;對於工藝的 堅持與創新在談話中能夠點亮 我們原本對手工藝的刻板,活 化 的 並 不 只 是 技 術, 而 是 智 慧:一學期的課程中也因為對 漆器的好奇,親自拜訪梁老師 位於南投草屯的工作室。在進 入工作室的那一刻才知道我們 現在所學的是如此的皮毛, 看到真實的作品後,突如而來 的醒悟,真正了解老師所謂的 創新並傳承的珍貴意涵


c r a f t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草屯工藝研究所,但這裡的氛圍總是 有種吸引我一來再來的衝動,尤其知悉所具有文化氣息與傳承 的理念。


當漆器與創意相遇 在 踏 入 漆 器 工 坊 的 大 門 時 , 第 一 個 吸 著 我 的 目 光 就 是 這 幾 件 穠 纖 合 度 , 披 著 如 赤 紅 外 皮 的 豬 形 容 器 , 仔 細 著 摸 索 著 總 是 不 解 如 何 以 一 層 層 的 漆 包 覆 而 形 成 這 般 體 態 優 美 的 作 品 ; 與 我 所 看 過 的 漆 器 型 態 是 如 此 的 不 同 。 工 坊 裡 擺 滿 著 都 是 梁 晊 瑋 老 師 的 大 作 , 每 一 件 作 品 都 展 現 出 不 同 的 型 態 , 色 彩 搭 配 更 是 恰 到 好 處 。 我 所 看 到 的 每 一 件 都 是 梁 老 師 的 精 心 之 作 , 也 看 見 對 作 品 的 創 新 與 對 待 生 活 的 美 學 。




漆 器 源 自 於 生 活 周 遭 , 乃 是 一 種 生 活 美 學 的 提 升 , 當 藝 術 與 實 用 性 結 合 後 , 昇 華 出 對 於 生 活 的 態 度 。


c r a f t


老師總是說,漆器的技法其實一點都不難,而是取決於對 眼前這件正在完成的作品有著甚麼期待與想法;當我真正觀 察到老師的作品時便恍然大悟,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創造的靈 魂。


漆器是一種哲學的表現

訪 的 當 天, 原 來 是 老 師 正 在 上 課 的 時 候,

而他也帶著我們一起旁聽那 天 的 課 程;看 著 學 生 的 年 齡 ,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最年輕 的在我的推斷也大概是高中 生而已,心中卻也肅起敬佩 之心,真的這副情景可說是 活到老學到老。 課堂進行中,老師像是把四書五經學的精通似的,一比喻漆器 的歷史,便似回到吟誦詩詞的年代,其中含意更是艱澀的使我不斷 抓頭;原來漆器的由來不只是技術上的演化,包含著更多文字之間 的意義,也大概是我的學識淺見,讓我開了個眼界,在這門課上完 了後真正體悟到甚麼叫做把祖先傳承靈魂放在作品裡,漆器工藝之 能傳承許久或許是將其深厚的哲學藉由器物所傳達出來的一種理念, 也是實踐在生活裡的一種方式,。



c r a f t


在自細思量後,漆器反射於工藝皆是如此,工藝也是發自 於生活的一種方式,乃是一種生活哲學的表達。




苗栗縣 銅鑼鄉九湖

藏在鳥語花香中 的陶藝家夫婦

陶藝,住在遠離塵囂的舊式三合院中。 院子裡種滿了花草,夫婦家中充滿了 美麗豐富的陶藝品,整個家中充滿著台灣 傳統家具,並且收養了許多的流浪貓,環 境非常的簡潔舒適,夫婦倆平常日常生活 樸實簡單,夫婦倆皆不太使用網路,過著 很純樸真實且幽靜的生活。

過了偏僻的巷道,到了一個看似

我們到了家中拜訪,黃敏誠非常親合

普通的社區裡,我們在過程中經

的介紹身為一位陶藝家的生活方式,以及

歷了小小的迷路,前去拜訪了陶藝家黃敏 誠以及她太太的住所。這兩位夫婦皆是做

他對陶藝作品的理念。 夫婦倆非常樂於和我們閒談,充分的


遠山雲霧景緻。/photo by 許禎芸

在兩夫婦身上感受到淡雅的藝術氣息,並 且馬上被身旁的大自然環境感染。過程中 夫婦倆招待我們了自家種的甜菊茶,並且 切了一盤水果給我們,受到了相當熱情的 招待。

photo by Antoney She 小茶壺 / painted by Sheldon Wang


花園裡活潑的貓,完全不怕生的樣子。

家鄉味 + 藝術 + 大自然

貓咪們的樂園 - 陶藝家的院子


新鮮蘋果芭樂和鳳梨。/ photo by Antoney She

夫妻兩。/ photo by Antoney She

雖然我們拜訪當時天氣微陰,但是周遭環境還是非常 舒適,此地非常安靜,坐落於山坡上,所以附近可以見到 許多田地和舊房子。 我們到兩位陶藝家的後院逛逛,發現許多貓咪們在附 近閒晃,原來他們收養了許多流浪貓,而且其中一隻相當 活潑,一直在客人身旁閒晃,使我們很快地就融入了這樣 的大環境中。 院子。/photo by Antoney She


陶藝生活 藝術 + 工藝

室內環境。/ photo by 許禎芸

黃敏誠說從小就開始學習做陶藝,因為從小就不愛讀 書,所以就被阿姨開導,因而有緣接觸陶藝。 至今夫妻倆皆做陶藝長達近 30 年,並且在台灣陶藝界 闖出一片天。兩人對於陶藝創作皆有著相同的理念,他們認 為陶藝品的創意、藝術性,有時是需要與生活結合的、可以 使用的,這樣的陶藝品,才有趣味,才有生命力。




有些作品是不具用途性的,是件純藝 術品,但是,現在工藝家賴以維生的市場, 是需要功能性與藝術性兼顧的,所以像大 多數藝術家一樣,創作總還是需要迎合市 場的胃口。 夫婦說道,儘管要迎合市場,養家活 口,但他們的創作精神是還在的,我們在 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中,深深的感受到, 世俗塵囂雖然依舊,但是他們藝術家般的 氣息依然散發在他們的生活和一切,保持 著最真實的、最天真自然的精神在其陶藝 作品中。

photo by 許禎芸


photo by 許禎芸

黃敏誠的太太的陶藝品風格和先生稍有不同,如右圖的作品可以看得出來太 太的陶藝作品中有很細膩的花紋,並且紋路有種天然植物一般的紋理,協調而沉 穩,做工相當精細。我覺得其中的花紋有點像花綻放的感覺,搭配整個褐色色調 看起來非常的美。

photo by Antoney She




而黃敏誠的作品則是有種渾然 天成的拙趣,有些作品可以看到一 些很有趣味性的造型,非常有層次 但又不失新鮮感。 給我一種親合、大智若魚的感 受,看夫婦倆的作品,可以說是一 種享受。

photo by Antoney She


形形色色的茶壺,形形色色的人情。/ photo by Antoney She



黃敏誠的盆栽創作。/ photo by Antoney She

華麗色彩豐富的插花。 許禎芸 / photo by


一對茶壺。/ photo by Antoney She


特殊造型的陶藝作品。

/ painted by Sheldon Wang

談笑風生。/ photo by Antoney She


攝影團隊的 紀錄與探索 我們團隊四位同學加上老師五 人,到陶藝家的住處拜訪,這段過 程雖然有些短促,但由老師的帶 領下,我們得以很快的就進入狀況 中, 大 家 各 失 其 職, 發 揮 各 自 專 長,並激發起好奇心,盡情的挖掘 更多。 老師與陶藝家黃敏誠。



戴堯燻 帶出木頭的生命力 窯出雕刻的新視野 燻出藝術的價值 原本學電機科的戴堯燻老師, 從退伍開始發現所學的與志趣不合, 就轉向跟哥哥學起雕刻絲瓜, 起先只是為了餬口飯賺賺錢, 但是考慮到一輩子雕刻絲瓜會太狹隘, 於是戴老師轉戰跳出來研究人物雕刻。 此外, 早年三義的木雕師 不願傳授技藝給沒有基礎的學徒, 因此戴老師自己買書、鑽研素描、 四處看其他的師傅的創作 而慢慢的進入雕刻人物的領域。 漸漸的 創作風格著重於人物寫實, 尤其擅長女性優美線條的刻畫。





工作室 一到了戴老師的工作室時,立刻是自然的木香迎接著我們的來訪。 而老師的工作室也很特別的幾乎跟大自然融為一體, 有著大片的玻璃窗加上幾乎都是樹材的拉門與桌子, 有種在自然中創作的氛圍!



作品展覽



左邊的圖戴老師說: 這是在反映現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的現象, 現在寵物的生活很好,除了流浪動物之外, 所有的家禽都像是主人的親人一般超級疼愛, 愛到似乎寵物才是人的主人, 因此在這作品中貓成了主人的眼睛和主人了。 此外這作品的工法很細緻, 細緻到布的皺褶不像是用刻的而是真的, 而且整個作品還是一體成形的,真厲害!



這桃子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因為除了桃子有壽桃的象徵之外, 戴老師的作品現在都有一個特色, 那是使每個作品不管怎麼雕刻都不可能會一樣的工法 保留材質原本的紋路,使作品雕刻順著紋路來應用, 事實的保留一些,不但顏色有自然的層次, 在層次中更有不同自然生成的質感。



後記 這趟專訪藝術家很有趣,也顛覆了自己對藝術家的刻板 印象,戴老師是位擁有世界觀的藝術家,在聊天的過程 中分享了很多現在很特別的藝術和設計:豪華鐵皮屋建 築、特別的玻璃材質、日本人像雕刻的眼珠細緻特色分 享……等。此外戴老師除了觀察世界藝術方面的趨向, 也細查了世代的潮流趨勢,分享了一個體會:「這是一 個不同他們以往的個人奮鬥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世代,而 是單靠個人無法成功、資訊爆炸的世代,勉勵著我們要 學會跟各種不同的人合作。」此外,在戴老師與各種不 同木頭交通時體會到:每塊木頭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導致 肌理都不一樣,各有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每個 人雖然外貿結構看似相同,卻有著各自無法取代的發光 特質,所以戴老師在使用不同的木塊時,都不是像工廠 機械化的雕刻一樣形狀,而是按照不同的木材生長方向 適當的留下原本樹皮的紋理,使的每一塊雕刻品都是無 法複製的,擁有的不只內部白白的材質,更有表面經過 風霜不同肌理的自然 特色,同時也分享著 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發 展、發現我們各自不 同的特質而不是盲從 跟大眾的流行而某煞 了自己。



生活中的藝術 工藝之美 作者:施勝豪、王琮澤、許禎芸 專訪的藝術家:梁晊瑋、黃敏誠、戴堯燻 指導老師:趙樹人 封面設計:施勝豪 地址:台中科技大學 ( 三民校區 ) 出版日期:2014/6/23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