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甄|建築作品集|2022

Page 1

建築作品集

Portfolio

2018 2022
徐 懿 Architecture

學期總成績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110上學期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110下學期 學期總成績 第一名

107上學期 擔任班級代表

108下學期 擔任班級代表

2018 - 2022 擔任系攝影

多益校園考 930分

建模:Archicad/Rhinoceros

2018 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畢業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 畢業班代表 2023 畢委會會長 107上學期
第一名 107下學期
108上學期
108下學期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2022
製圖:AutoCad/Ai/Ps/Lr/id 渲染:Twinmotion 影音:Premiere Pro 2019 亞洲建築新人賽 入圍決選 徐 懿
2022 2020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 - LAB 工作營《塔》 實踐建築 x 台大土木 x 北藝新媒 2020 臺灣科教館 x 實踐建築 CC 幫北士 LA LA Park 工作營 競圖優勝 2022 北科藝文中心 國會新園區 設計工作坊 代表參展
個人攝影作品 取材地:高雄 三信家商 波浪大樓 拍攝時間:2020/12/6

of X|City of

- Chair|城市縮影

2022 2021 2020 2021 2022 Architecture between Buildings 大四上學期 指導老師:王俊雄 Roaming Zone|漫遊藝廊 大三下學期 指導老師:金瑞涵 House
X 大三上學期 指導老師:朱弘楠 U
大二上學期 指導老師:沈庭增 V 塔’s|C - LAB 工作營《塔》 跨領域 實踐建築 x 台大土木 x 北藝新媒 在島之間|Between the Islands 競圖優勝 CC 幫北士 LA LA Park 工作營 眾人之丘|Place for All 國會新園區設計工作營 指導老師:林友寒 Individual Group
issuu

between Buildings

2022Architecture
羅馬 & 台北| Nolli Map | 大直里教堂|區域設計 指導老師:王俊雄
2022
Youtube

Roaming Zone 漫遊藝廊

2021
指導老師:金瑞涵

從基地的連線中選定區域,大量體與小量體,之間的小徑原本存在,如今被轉化、抬升,成為過往記憶的影子。

讓這裡的一切被感受,旅人是這樣想的,讓道路邊的區域被開放,

經過的人不再只是擦肩,能夠藉由這座迂迴的建物繞行,使此地成為風景而非碎化的記憶。

從空中到地底,漫遊的人們緩緩,時間彷彿也靜止下來。

外頭車水馬龍依然,台北的風光,淡水河默默倒映暖橘色的夕陽。

大量體擁抱著小方盒,如同後方即將整建的區域融合此地,誰新誰舊,在時間的支流裡互相包容。

2021
找一個街角,讓它包容所有地方。

迂迴的廊道被切割,生活情境與人的遊走彷彿剪接般跳躍呈現。

樓梯間貫穿建築,頂天立地,提供穿行的路徑延伸,無論居民抑或旅者。

上頭是安靜的藝廊,地下室隱晦地藏身, 只有三個洞口與樓梯間容許人與光線悄悄穿越。

多功能的空間,教室、閱讀區與空地, 無論是居民或旅者,陽光從東邊向西游移,

不那麼嚴肅的展示空間,也許能辦起孩子們的營隊,讓老社區再度擁有稚嫩的聲音浮現。

仰望地平面沓雜的腳步聲,車行轟隆, 彷彿靈魂都得以喘息。

漫遊空間是沒有終點的,只有當自己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當下, 靈魂才會舒展、視野得以展開。

讓他們接觸吧?

再懷著和平、愉悅的心地前來。

2021 人會從昌吉街或迪化街那兒來, 但來的人都是過客,長久待著的是蜷縮在低矮建物裡的住民, 他們最了解此地,在開始探索、漫遊之前, 他們能給予最清楚的指引。
最熟稔與最陌生的。 讓隔著內外的高牆倒下,漫遊空間的大門敞開,面對居民的主要入口象徵接納, 沿著廢巷小徑穿梭,先是尊重了當地的所有存在,
如果廢巷的影子向上生長。

並不輕易開窗,用厚厚的牆封裝藝廊,只有來到最高處的人才能夠眺望。

多層的玻璃與帷幕隔絕噪音,辦公室和咖啡廳應當安靜,與樓下緩步的人同行。

相看兩不厭,許多邊角的空間,好像能與各種地方連結。

像是深海中的魚群,漫遊空間裡的人無拘無束,許多出入口和路徑。

場域的交界幾乎無門,只通過光線、方向、高度辨別位置。

人從四面八方前來,晴天雨天,流動的空氣與人群,混雜著自由的氣味。

House of X City of X

2021
指導老師:朱弘楠
House of X 邊緣之家 House of Edge

待在世界的邊疆,是我面對生活的方式。

無法不碰觸一切,所以只輕輕地撫摸外界的表層,感受若有似無的連結在對面,

牽引著什麼。

我恐懼人群,又渴望存在。

沒有安全感的靈魂,一次次地,在跨越公共與私密的邊界瞬間意識到「我」,於

是矛盾便有了意義,我身處於所有邊緣的交集,成為了自己的中心。

To be or not to be ? To be “and ” not to be.

佇立街角,想用飄浮遠離喧囂,卻擔心如同斷線風箏扶搖直上,於是讓地面長出

的柱群刺進房內,看似破壞空間、也支撐起我的日常。

彷彿緊緊拉著什麼,抑或竭盡全力地傷害。

柱的陰影像指針,我活在自己的時區,曬著的陽光卻與你相仿。

穿越瞬息萬變的周遭,進出空間的家門透明,在柱群裡游移的我,能隱約看見對

面,但不是全部。(在群體中張望的你,能認識附近的我,但不是全部。) 尋尋覓

覓,在邊緣與邊緣之間拾掇,片段的自己和光影遍佈,拼湊起我選擇的角落。

柱群模糊外界與私密的界線,暈染開來,家的邊際開始錯動。

那些柱是穿透、是痛苦、是支撐、是隱蔽、是安心,是沈醉於邊疆的我與中心衝 突,最後溶解在互相依存的泡沫裡;是我與我的日常對話,模糊地瞭解之後嘗試

接納。 空間不斷地被切割、填補,細碎的縫隙撒落,再合成更大的視野。

活在邊緣的人,是怎樣的存在?
反反覆覆的光、起起落落的板,那樣不完整地摸索, 我終於明白邊緣的存在。 邊緣裡的人,也重要地存在著。 偶爾雨會打下,落在透明的板上、落進實心的地裡,經過我身邊的時候,柱好像 更多、也更密了。我處於變動的時空,升高的地板裝滿夢境,失眠的清晨,月色 會隨著陰影消逝。在更多的邊緣裡游走,我終於明白這樣的穿梭不是逃避,而是 享受。拂曉出門,柱群錯縱蔽護;夜半歸途,柱支伸展迂迴。 我繞行著回家,在縫隙裡瞥見過去與未來的我,與柱群相倚、與外界相生。 這個社會我不適合,但我也不再憎恨。 因為所有邊陲的組合,世界才得以完整。 2021

City of Interweaving

City of X 交織の村

有選擇的空間開放,能使人與人之間更親密嗎?

我渴望重新拈起生活的線段,

從空間裡將多變的、隱喻的、探險般的日常還給居住者。

A是設計學院、設計師、藝術家、私密的家,B是大直里、本地居民、外來遊客、 開放的公共區域,當A介入B, 要不動聲色地連結、抑或衝破日常的界線?

一個看似錯綜的村落沿著基地建起,然而一切都隱含著秩序——正交的私人住宅 與工作室、非正交的公共廣場走道;住宅裡透明的是私人中的公共區域,不透明的 透露著私密的生活軌跡;穿梭在社區中的方柱與高牆,彷彿巨人跳起芭蕾舞蹈,

一隻方正立定的腳暗示沉穩的、家的支柱,一隻向外飛揚的腳代表活潑的、外放 的歡迎——所有不被瞬間參透的隱喻匯集,形成適合發生「事件」的場域。

而那些「事件」,正是所有吸引B走入A的原因。

「大直設計村計畫」是我對於社區提案的命名,但他不只能在這個基地交織,也 能讓任何擁有類似元素的地區建構相似的發展。因為相信社區擁有自己的力量, 我渴望創造點燃乾草的那一瞬火光,讓這個在都市裡的村落燒出獨有的香氣。由 十六戶一到四人的單元組成,社區擁有自己的組織,在特殊季節舉辦活動。駐村 藝術家將來到社區,原本身為設計人的居民們打開了住家「透明」的部分,使村 裡的路徑更多元,當非社區住民前來參觀,如同「客廳開放」的活動產生,甚至 更進一步,穿過誰的家到了另一個人的房間,在這個人造的村落裡進行非常原始 、自然、由好奇心推動的探險。

交織不是隨意的混雜,交織是有意識的錯動。

我期待交織的力量擴散。

從這個社區開始向外,人們意識到都市叢林的監禁之後,唯有心門能透過自我的

覺醒打開。人與人之間的碰觸將更熟稔,兩邊陽台對望的鄰居,一起聽見了樓下 孩童的笑聲;踏上歸途的丈夫,猜測著妻子今天會開啟哪一扇大門迎接;完成作 曲的鋼琴師,敞開工作室與所有居民分享樂曲——被個人決定的空間發生變化, 生活停止重複,逐漸被獨有的習慣影響,偶爾因為驚喜變動擺盪,村落與村裡的 人交織,形成了真正的、家的模樣。 2021

2F Plan

16 20R 0.150 19G 0.300 14 20R 0.150 19G 0.300 上 20R 0.150 19G 0.301 14 18 上 0.1500.300 18 20R 0.150 19G 0.300 10 0.150 19G 0.300 15 19 20R 0.150 19G 0.301 11 16 20 20R 0.150 19G 0.300 冰箱 冰箱 2021 1F Plan / 西向立面圖
/ 北向立面圖
0.250 冰箱 南向立面圖 / 4F Plan 東向立面圖 / 3F Plan
指導老師:林佩蓉
2020朱銘與陳富美之家

沒有人記得陳富美。當朱銘先生意氣風發地

在雕塑與藝術的領域中被發掘並成名,他的

妻子陳富美自始至終地無私相伴,在朱銘先

生一開始小如停車格的工作室幫忙鋸木頭、 清掃木屑,並且含辛茹苦地養大了四個孩子

。朱銘固然是愛妻的,當他在1980年代名氣

初開,便毅然決然帶著妻子遠赴美國紐約布

魯克林,直至今日相守五十年餘,仍不忘當

初為愛侶親製的雕塑「玩沙的少女」。

2020

如果當初朱銘手頭寬裕,

能挑選一處自由之地與愛妻共築家園,他們

會擁有怎樣的空間?

每個房間都有兩道門,

一棟房裡住著深愛彼此的兩個人。 我以繪畫想像了一座基地,擁有接近三角形

西/南向

朱銘與陳富美之家
的湖泊,朱銘與陳富美之家座落,外型如同 巨石削切,內裡卻彷彿太極拳融會的「氣」 那般貫通。朱銘先生的工作空間隨著湖泊漲 退、融冰結霜而變動,而他的結髮妻子陳富 美,則因為空間的流動與透明,在家中感受 到更多的自由和寬闊。
立面圖 東/北向 立面圖
指導老師:沈庭增
2020U - Chair 城市縮影
2020 U - Chair 城市縮影 常常我在想,城市與街道如果能夠分離的話, 人與人的距離會越近,還是越遠呢? 什麼才是完整的城市? 當方塊一個個離開群體,遺留下來的軀幹不再被需要,越漸裸露的同時卻 也凸顯了方塊正被使用、被用於單人抑或多人的停留。在如此的景況下, 原本在同一個體系下的物體便成為「減少」和「增加」的動態情景,而若 從旁觀察,就可以目睹一個整體在拆解之後、被隨機排列應用的各種方法 ——如果城市也可以這樣被重新整合、拼裝,「人」將會是原動力。 U-Chair 是由二十六個方體與支架建構而成的,經由地磚與城市、街道傢俱 的概念出發,不只發展成在城市中的共享座椅, 也是我對於城市和街道、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組、連結與想像。 issuu
FB-watch
2020V 塔’s 2020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 - LAB 工作營《塔》 實踐建築 x 台大土木 x 北藝新媒 多人作品 組員:徐懿、劉品均、蕭尹茜、林佩萱(實踐) 夏昀、林經緯、吳承豫(台大) 吳卓穎、胡貽斐、翁志賢、黃子晏(北藝) 個人貢獻:主要統籌與時間規劃|共同設計建造
台大土木���北藝新媒���實踐建築 輕量級�塔������跨校工作營���第一組結構工程圖 0 0.5 1 1.5 2 2.5 m 1.6952 1.5418 0.6943 3.9313 1.6952 1.5418 0.6943 3.9313 0.7894 3.3619 3.8750 1.5307 4.0000 南方松 30mm x 50mm 角料 ∅=7mm 牙棒 長度���� ∅=7mm 牙棒 長度14cm 外框 長度��� 螺釘 Autodesk Autodesk Autodesk Autodesk2020
0.5730 1.7730 1.7200 0.9168 0.9013 1.0000 1.0000 0.7400 1.72001.7730 3.94143.9414 ∅����� 長度���� 膨脹螺栓 台大土木���北藝新媒���實踐建築 輕量級�塔������跨校工作營���第一組施工順序圖 0 0.625 1.25 1.875 2.5 m Autodesk Autodesk Autodesk Autodesk 2020
2020 V 塔’s 尺寸:約4m*4m*4m 材質:木料(南方松/集成角料)、動力馬達 、燈條、霧面PVC、螺絲等鐵件。 形體設計:徐懿、劉品均、蕭尹茜、林佩萱 結構設計:夏昀、林經緯、吳承豫 聲光設計:吳卓穎、胡貽斐、翁志賢、黃子晏 介紹影片連結:https://fb.watch/fd_YlR1mii/

We keep some kinds of thoughts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current environ ment, era, and community, and receive the messages from the whole environment actively or passively.

are influenced by these messages while internalizing them, which, for us, are like a formless shroud. After lea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aking the messages from the past to a new situation, we will be covered by a newly shaped shroud.

參展論述 我們帶著某種思維、意識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時代、群體......之中,我們主動接收 或被動接受這個環境給我們的訊息,這些訊息也漸漸地內化我們, 對我們產生影 響,就像一個無形的籠罩。當我們離開這個環境,帶著曾經的訊息進入下一個階 段,而這會成為一種新的籠罩。
We
issuu
2021 在島之間 Between the Islands 2020 臺灣科教館 x 實踐建築 CC 幫北士 LA LA Park 工作營 競圖優勝 多人作品 團隊:徐懿、黃倩渝、謝琹羽、林育楷、王韋舜 個人貢獻:主軸設計提案|模型製作

《在島之間 Between the Islands》

在由兒童新樂園、科教館、美崙公園與台北天文館聚集而成的園區旁,是被外雙溪圍 繞的基河路與士林抽水站,要如何去整合如此錯綜複雜、調性皆異的區域,是這次競

在探索過各個角落的發展與紋理後,我們大膽地嘗試開放。

圖工作營中最大的難題。
首先捨棄新樂園的圍牆,維持樂園原本的分設施投幣收費方式,並在這樣的規則裡建 構島嶼,規劃出適合不同年齡層的設施區域,讓天文館與科教館之間,是充滿歡笑的 綠蔭與樂園。其次,我們發現士林抽水站外擁有都市難得的濕地生態,於是決定勇敢 地將改建為停車場的區域歸還、設置為自然生態園區,大動作讓地還河、架高道路, 並延續島的意念,讓樂園、博物館、自然園區齊肩成為寓教於樂的廣大區域,成為台 北市民一日遊的良好去處。 最後,期待這一種以島嶼建構的方法能向周邊擴散,都市與人、與自然的關聯能夠更 為舒適,彷彿在島與島之間擺渡的穿行旅者。
無差別的自由之後?
2022 國會新園區設計工作營 眾人之丘 指導老師:林友寒 多人作品 團隊:徐懿、黃倩渝、劉馨琪、黃暐程、鄭希文、江宥宣、雷佳樺 個人貢獻:總進度安排|設計提案|模型製作渲染|工作營簡報
issuu

考察一|人物研究

透過研究過往存在的歷史與人物 , 我們了解到前人追尋目標時的艱辛。

他們無論是出版雜誌書籍、發起革命,抑或親自旅居異國他鄉實行理想,都懷抱著最懇 切的初衷,造就了此刻台灣與世界的民主和自由。我們意識到國會設計不僅是與立法委 員相關的,許多在政府之外發起的改革,也同樣激勵人心。

考察二|亭與棚設計

溝通的狀態有多少?

在校園裡選址,我們各自設計「是舞台也是聽席」的場域,在共存、複製、變形、重複 或鏡像反射等可能性中,去考察此建物的建構對環境與公共活動的關係。不僅是一種選 址的練習,我們各自對於傳達思想與溝通的場域的設計方式,也透露出了未來合作建築 國會園區時,分別的重視的態度與想法。

考察三|基地分析

舊空軍總司令部歷史悠久,目前作為藝文空間使用,在定位上涉及許多複雜的政治關係 。然而,儘管作為一種不義遺址,地理上卻連接仁愛路與建國高架橋,讓我們不禁思考 ,如果國會發生在此地,未來遊行請願、委員開會或各種公共活動的發生,會有多少有 趣的空間情境?

考察四|分組設計

七人共分成四組進行設計,從決定是否拆除既有古建築開始,不同的想法開始發酵、集 結,成為我們後來收斂作品、轉為共同設計的養分。四種新國會的可能中,人們能創造 的活動將有無限多種,我們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下,置身於新國會裡去思考。

無差別的自由之後?

園區理想

應著民心與時代成長。

我們選定了「無差別的自由」為我們的軸心主題,並在整組的合作中打造最後的新國會
—— 眾人之丘 Place for All ,期待在營造自由平等的環境氛圍下,國會能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