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reet of nostalgia

Page 1

乡愁图志——昙华林

A STREET OF NOSTALGIA


昙华林的文化特色 A CONDENSED HISTORY OF WUHAN./ 昙 立 卫 和

华 在 生 武

林 那 史 昌

街 区 以 实 物 的 、 活 生 生 的 历 史 标 本 形 式 伫 里 , 形 象 地 展 示 着 中 国 近 代 革 命 史 、 教 育 、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史 、 建 筑 史 、 宗 教 文 化 史 城 邑 文 明 史 .

古城文化 THE ANCIENT CITY CULTURE./ 自明洪武四年武昌古城扩建定型,昙华林 坐落城墙根下,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一砖 一瓦承载多少尘封往事。

宗教文化 THE RELIGION CULTURE./ 原著居民所信仰的宗教既有我国传统的 儒、释、道三教,加上后来传入的伊斯兰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共同构成了这个历 史街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建筑文化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涵盖传统江夏民居以及后期西方文化传入 后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以及西式建筑。

T H E OR IGIN O F N AME “昙华”二字据说是印度梵文的译音,而“林” 应该是“居士林”的简称。佛家妙法莲华经云: “唯 佛出世是华俱出。此中云何能知彼优昙华于旷 远时或有或无。如有缘起中说。无热恼大池北 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华林。” 可见 “昙华林”在佛经中是形容诸佛出世的盛大场面, 故而昙华林必与此地佛教兴盛有关。光绪九年 (1883 年 ) 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1 中,昙华 林一带就有三义殿、罗汉殿、正觉寺等众多佛 教建筑,可见“昙华林”确是因当地佛教寺院 兴盛而得名。

街巷文化 THE STREET CULTURE./ 名人故居、公馆与传统民居错落而建,阡 陌纵横,巷道幽幽,街巷文化演绎的是 千百年来岁月静好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 THE FOLKSWAY CULTURE./ 无论是香溢满口的热干面美食,还是精美 华丽的汉绣织艺,都是昙华林的非物质形 态瑰宝。

教育卫生文化 THE EDUCTION/HYGIENE CULTURE./

THE ANCIENT CI T Y C ULTUR E 沿着螃蟹岬山脊而建的武昌老城墙已有千年历 史,自三国时期孙权在武昌筑城 ( 夏口城 ) 起, 武昌作为征战要塞历经战争。近代史上如辛亥 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等众多 历史事件都给昙华林打下深刻的革命烙印,赋 予其深刻的纪念价值。至今犹存的炮台遗迹、 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仍能唤起往昔雄城壮 阔的图景;而那些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则 标志着近代战争的硝烟,让人不禁喟叹古往今 来,物是人非。因而这座坐落于老城墙脚下的 昙华林街区可谓一部浓缩的武汉历史,古今在 这里交迭,而老街依旧生生不息,称之为武汉 之根亦不为过。

THE RELIGION C ULTUR E 原著居民所信仰的宗教既有我国传统的儒、释、 道三教。鸦片战争打响后,汉口开埠使武汉成 为经商贸易中心,大量的西方技术和文明思潮 传入了汉口和武昌地区,最典型的表现为西方 多种宗教文化进入昙华林:有“华中传教之父” 杨格非 1865 年主持兴建有着拉丁十字平面的英 国基督教崇真堂 2(戈甲营 44 号),乃武汉第 一座基督教堂;此外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 1890 年曾在武昌建造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这就是 瑞典教区 3,如今仍可见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 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等,武昌历史上唯一的 一个外国领事馆 -- 瑞典领事馆也依然得以保 存;1868 年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修女会 6 名修女 来到武昌,在花园山办圣约瑟诊所也就是后来 的花园山教堂 4;原文华大学现湖北中医学院内 有一座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于 1871 年在这里兴建 的圣诞堂 5;花园山上,至今还保存有 1888 年 天主教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建的一座小教堂。

THE ARC HIC ULTUR E 武昌古称“江夏”,其特有的民居形式较多地 兼容了安徽、江西、湖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又 融入武昌的风物和时代特征。目前昙华林中的 戈甲营、三义村等地还部分保留着江夏民居, 它们大多建于百年以前,粉墙黛瓦,木构框架, 彩绘门楣,石库大门、院落天井、外带马头墙。


除了传统民居以外,近现代遗留下来的许多砖 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的名人故居也十分具有保 留价值,如石瑛故居 6、翁守谦故居 7 等。前文 提到的纯西式建筑作为历史上“洋风入侵”的 见证也颇具保留意义。 由此可见,小小昙华林街区竟完整涵盖了中国 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与西式建筑多种建筑 类型,充分体现了在建筑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此外,从功能上看,别致的江夏民居蕴涵武昌 的城市之根,林立的宗教教堂、学校和医院建 筑,标示着中西文化的碰撞,记录着武昌教育 与卫生发展史,辛亥名人故居、革命遗址折射 出武昌人民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建筑本身除了提供了建筑学专家研究建筑的素 材,也作为“活标本”展示了一段段城市在经济、 文化、教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历史。

TH E S TRE E T C U LT URE 分布于戈甲营、花园山北麓、螃蟹岬南麓、三 义村等建筑密集带的江夏民居错落,互为参差, 名人故居、公馆星罗棋布其中,岁月静好的街 巷生活于街巷中静静流淌,千百年来见证了各

个阶层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 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与原著居民的日常 生活一同酿成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文化。

T H E F OL KWAYS CU LTUR E 昙华林片区的餐饮丰富多样,特色饮食多达几 十种,如独具特色的热干面 8、三鲜豆皮和粉蒸 肉等。加上这里的市场众多,民众来自五湖四 海,其饮食文化集我国南北之大成,十分丰富。 昙华林片区毗邻湖北美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 传统艺术文化氛围浓厚,汉剧 9、湖北评书和 湖北小曲等在此广为流传,雕花、雕船、剪纸 和汉绣 10 等民间工艺家喻户晓。

THE EDUCTION& HYGIENE CULTURE 地处武昌古城中的昙华林,是我国新式教育的 发端地 . 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

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十多余所。从清末至民 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在今湖北中医学院 所在地,就是原基督教美国圣公会 1871 年创 办的文华书院,它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 的学校。1903 年张之洞于武昌螃蟹甲凤凰山南 麓创建“文普通中学堂”,即如今的“武汉市 十四中”11。1920 年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并 立校训“朴诚勇毅”1903 年,文华书院形成小 学、中学、大学三部,1909 年正式成立文华大 学及附设文华中学。1924 年,在文华大学的基 础上,这里建成了华中大学。1952 年院系调整后, 华中大学成为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 33 中学; 文华大学美籍教员韦棣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座 新型公共图书馆——公书林,并率先在国内开 设图书馆专业。如今在昙华林街区,依然可以 看到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学生(昙华林小学 12 在此),从十四中传出的朗朗书声。 除了学校,国外教会组织还在这里创办了近代 早期医院。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即是原 基督教英国伦敦会所办的仁济医院和意大利圣 方济各会所办的圣约瑟医院合并而成。修建于 1895 年的老仁济医院 13 是武汉乃至在全国都少 见的近代早期医院建筑群。在仁济医院之前, 1878 年,这里同时创办了武昌仁济男医院和武 昌仁济护校,1880 年,武昌仁济女医院也在这 里创办。


乡愁图志——昙华林

徐源泉故居 -

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 中学堂。

是湖北省一所历史久悠 久的重点中学。其前身 为 创 办 于 1903 年 的 东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

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 地刺绣,中国十大名绣 之一。

汉绣 -

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 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一。

汉剧《王昭君》 -

一种武汉的特色早点, 吃早餐在武汉被称为 “过早”,热干面因为 方便快捷美味,被很多 武汉人用来过早。

武汉美食热干面 -


A STREET STREET OF OF NOSTALGIA NOSTALGIA

融园 -

第三厅则是由共产党 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 成。厅长是郭沫若。

政要第三厅旧址(现十四中内) -

一幢两层楼的红砖建 筑, 建 于 1921 年, 属 近代风格中式建筑,为 纪念文华大学创始人翟 雅各而修建。

翟雅阁(现武汉设计中心) -

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 内,系砖木结构二层楼 房,是文化名人钱基博 1946 年 至 1957 年 居 住 的地方。

钱基博故居(朴园) -

武汉市在册优秀历史建 筑之一。

仁济医院旧址 -


昙华林的区位与空间格局演变 FROM BORDER TO CENTER./

1978./ 改革开放

近代以来该地区从武昌古城的东北角的边 缘带变为武汉三镇城市中心并成为历史文 化街区。囿于自然环境和旧城风貌保护规 划的限制依然存在“边缘带”的一些形态 特点。

1371./

1664./

1861./

雏形初具

路网生长

汉口开埠

城名为“夏口城”是武昌建城的开端,夏 口城在成为郢州州治后,对城墙范围进 行了扩建,分为内城和外城。明洪武四年 (1371 年),武昌古城扩建定型。此时建 成的一条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的街道, 定名昙华林,位于古城东北角,即为本文 研究区域的最早形态区域。从 1883 年《湖 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2 可见当时已有“三 山一湖”的自然地势。因为得胜桥连接的 是武昌城北唯一的出口武胜门,所以城内 外沿街商贾云集,形成“长街”式的商业 中心,直到今天也依旧商业密布;巡道街 即现在的粮道街,粮署所在所以后来更名 为粮道街,从当时的正街至城墙脚下,是 当时古城墙内运粮的主干道之一,最早从 1687 年《武昌府志 - 城池图》1 可考。

明清时期,集中的坊市逐渐被自由分散开 放的商业街道取代,出现大量同行业店铺 相对集中于一条街巷的现象,原来的严整 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变成延续至今的街 巷制商业模式。这样,居民区与商业区交 叉存在,除官府、仓库、军营事先定出以外, 其余交由私人建造,多是在沿街店铺后面 扩建出院落式住宅(李志刚 2011)。

1861 年,汉口开埠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通 商口岸。西方列强的经济、政治、文化势 力纷至沓来,其中宗教活动最为活跃。最 早进入武昌的美国教会势力不可能强行夺 取城市中心百姓的密集居住地块,所以靠 近武昌城东北角的大片山地和山脚空地形 成的大地块自然是最佳选择。主要是背靠 螃蟹岬面向昙华林街的部分地块建设了一 些学校和教区建筑,以及花园山的大宗地

1371./ 武昌古城扩建定型 1861./ 汉口开埠

乡愁图志——昙华林

1927./ 城墙拆除

图 2 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由一八八三年武昌街市图与现在地形图对 比可看出,昙华林地区西部地区的拓扑关 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 1 武昌府志 - 城池图

图 3 日版《汉口汉阳及武昌》

块,导致花园山由此由自然山体被逐渐开 发。但是地块上所建学校或者教堂等都是 基于原有街道肌理形成的较大面积的产权 地块,所以并没有对其街道系统产生质的 影响,但是大量“洋风建筑”或中西合璧 建筑对建筑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昙华林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 昙华林街随螃蟹岬、花园山并行 呈东西走向,全长 1.2 公里

1953./

1978./

城墙拆除

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

城墙的拆除、宗教用地的减少、西式建筑 风格的民宅等都是在近代思想运动的春风 下出现的形态更新。武昌城墙的拆除使得 原本处于边缘区的昙华林地区也成为“城 市中心”,道路得以延伸,从而也成为该 时期名门大家或来武汉定居的外来人口首 选的居所地址,从整体上改变了该区的社 会空间结构。这在现存的几处名人故居列 表可见。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主义的土 地私有制,他们具有相对较强的择居能力, 选在在昙华林这片最具有近代文明气息 的地方购置田产、建宅立基,而且大多数 新建住宅都有西式建筑的元素,形成中西 结合的建筑风貌,对该地区的城市物质形 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留下了宝贵的建筑遗 产。

1953 年开始执行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武汉市第一批为工业生产配套的住宅、 生活区伴随着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开始建 设。大批地块形成单位及工厂组团,传统 1、2 层居住区逐渐被不同产权不同规模 的居住组团更新取代。

改革开放初期,该地区内的未开发用地所 剩不多,旧城改造计划提上日程,昙华林 地区内开始了区内地块的置换和再分:工 业地块置换为居住和学校建设用地;传统 底层居住区通过统建拆迁还建的方式成为 中高层联排栋式居住社区。 接下来几十年呈现圈地式组团发展,工厂 和单位用地被多层及高层住宅的居住组团 置换,出现金融商业楼盘地块;昙华林(街) 的居住功能逐渐混入商业功能,历史文化 街区的文化旅游功能日益复兴。

图 5 昙华林地区建筑机理分布

图 4 1973 年武汉市区地图

西部靠近得胜桥的戈甲营社区呈现出的传统居住区的自由肌理、高密度的初始形态区域。 1950-1990 年间的建筑基底反映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位用地建设情况呈现大 宗地块的开发特征——密度低,体量大,同时以单位住宅楼为主要居住建设模式的联排 栋式居住楼初具规模。1990 年后居住区建设更加规模化,建筑密度低、高度高,联排栋 式的建筑分布顺应街块尺度和肌理,以大宗地块完整开发的模式存在。

A STREET STREET OF OF NOSTALGIA NOSTALGIA

1927./


昙华林现状不足 -

2000

由 历 比 目

于 , 。 前

笔 者 小 时 候 并 没 有 在 昙 华 林 生 活 的 经 因 此 无 法 做 出 对 昙 华 林 过 去 与 现 在 的 对 但 是 通 过 实 地 走 访 调 查 , 笔 者 仍 然 发 现 存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的 不 足 :

乡愁图志——昙华林

2015

1. 商业渗透入居民区 主街商业有向两翼居住区内部街巷蔓延的趋势, 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生活;

2. 居住区物质性衰退 居住环境物质衰退,设施落后,垃圾处理系统不 规范,违建乱停现象严重,居民生活质量低;

3. 文化产业地域特色不突出 商业形式较为单一,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数量较单 薄,有形成“奶茶咖啡一条街”的前兆;

4. 展馆参观场所更新频次低 多处参观场馆闭馆,开放展馆的展览内容陈旧, 更新频次低;

5. 标识系统落后 无法准确指引游客抵达居住区较为腹心之处的故 居等。

→汉口里突出“ 老、古、小、杂、吃、俗、 潮”7 个字 , 挖掘整理武汉传统产品 和技艺 , 延伸武汉老字号商业文化品 牌 , 汇集武汉老字号商铺和小作坊、 民间工艺品等,既是一条可吃喝玩乐 的商业街也是武汉非遗传承基地,让 人重拾记忆的味道,是老武汉的缩影。


0 年昙华林(街区)商业分布

5 年昙华林(街区)商业分布

A STREET STREET OF OF NOSTALGIA NOSTALGIA

←北京大栅栏标识 系统,简明清晰, 又具有地方特色 (隈研吾设计)


乡愁图志——昙华林


昙华林历史街区规划针对性意见 功能策划 1 整体布局合理,一根主轴串起三片,辅助三条垂直于主轴的功能轴十分重要,将承担: a. 缓解主轴交通压力; b. 连接主轴与外部区片的出入道路; c. 深入主轴两侧片区,一方面提高内部景点可达性,另一方面约束规范游客流线,避免给当地居 民生活带来太大干扰; 基于以上功能,以下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a. 由于三条道路兼具周边居民区居民交通以及游客交通,交通压力较大,应根据人流情况做适当 道路拓宽工作(目前得胜桥仅 3m 宽); b. 作为“功能轴”的道路两旁若有居民用房,应对居民做好安置工作,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 提出搬出建议或者提供合理补偿; c. 通过规范车辆停靠(或者全路段限停),规定单向行驶方式(或者全线禁止通车)来确保道路 不会出现拥塞混乱,并且提供给行人快捷舒适的步行体验。

对于三条体验流线的设置出发点紧扣当地文化特色,但是具体到落实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以“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及其故居体验之旅”为例 , 线路上计划的 8 座名人故居经笔者实地考察后发现, 可达性最高的仅 2 座:翁守谦故居以及刘公馆(昙华林 32 号),作为昙华林标识性建筑十分易找。 而其余六座中勉强通过手机地图导航找到的仅有石瑛旧居。然而届时由于得胜桥部分路段正在施工, 笔者经过了如图红色虚线所示十分曲折的道路方才到达(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居住区物质衰 退严重,违章加建现象严重进一步导致环境拥塞、恶化等问题),最后失望地发现旧居大门紧锁, 谢绝参观,只得原路返回昙华林主街,游览热情被大大打击。另一座汪泽故居,则是在走上胭脂路 之后深入戈甲营社区再迂回向北进入太平试馆巷才抵达,同样大门紧锁谢绝参观。 至于其余 4 座,笔者未能够通过手机导航找到,通过网上资料描述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出:位于湖 北中医药大学内部的孙茂森花园遗址需要从大学正门进入深入校园才可抵达;而位于武警大院内部 的夏斗寅旧宅及刘源泉旧宅也缺乏明显标识,不易寻找;位于刘公馆背后的蔡广济旧宅也难易到达 (笔者实地考察时刘公馆同样处于关闭状态)。 综上所述,原本料想中精彩的名人故居之旅实则艰辛无比,因而要能真正落实这样的体验流线,还 有许多地方需要落实完善,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a. 疏通居住区内部错综的小径情况,在平和谈判基础上拆除违建房屋,梳理出一条便捷可达的道 路完成景点串联,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b. 位于校园内的景点结合具体位置通过增设侧门等方式增强可达性; c. 保证故居景点的开放程度,避免出现游客“乘兴而往、扫兴而归”,降低游览体验; d. 设置一套完整、系统的标识系统。尤其对于需要深入住区内部或者校园内部的景点要有明确有 效的指引提示。标识系统可以结合昙华林街区特色设计形成一套品牌 LOGO,打造成独属于昙华 林的名片。

A STREET OF NOSTALGIA

功能策划 2


在目前整体规划方案基础上,加强“文化针” -

乡愁图志——昙华林

昙华林街区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色、厚重的文 化基底,本身就十分值得挖掘和发扬。此外一 个区域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区域中人的 活力,无论是区域的长期使用者抑或短期游玩 观赏者都应该能够在区域中找到适合的存在状 态,能够达成这样状态的途径则是通过有形的 空间形态塑造以及无形的空间运营管理。在针 对昙华林街区的规划中,笔者尝试以昙华林街 区的“文化特色”这一抽象角度切入,通过多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和 拉图尔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该基本理 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 形成的异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 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 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 试图对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进行整 合,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 会关系建构扩展。

种涉及“文化”要素的方式来构建包含政府、 游客、居民、创业者等多方角色的行动者网络, 从而实现街区持久地活力。 (右侧为笔者搭建的规划思维图谱) 笔者之所以以“文化”作为切入点,除却上面 已经叙述的原因以外,还基于对于武汉规划局 发布的方案的全面考量得出的感受,即:尽管 公布的方案构架完整,面面俱到,在体验设计 与滑轨设计上似乎兼顾了当地文化特殊以及地 形特征,但是仔细考量会发现该方案对于昙华 林独有的文化理解是缺乏深度和全面性的;同 时过分强调游客体验导致忽视或者轻视了原著 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对于第三类角色 ---外来创业者 / 艺术家的考虑也没有纳入进来。 笔者以为,如何平衡好居民、游客、外来创业 者的利益关系,借政府的帮助实现三方各取所 需、和谐发展是保持街区活力焕发的关键。基 于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可用以下 8 种方式来全 面提升街区现状: 1. 古城文化:尊重原方案,以古城墙博物馆体 量重塑昔日城墙雄风,唤起古城墙脚下的那份 安全感与自豪感,同时通过馆内展品普及古城 历史,展示古城古今。 2. 宗教文化:借西方重大节日(如感恩节、圣 诞节等)于昙华林街区的宗教场所举办大型活 动,如共享烤火鸡,唱诗班唱诗等等;此外在 完善管理的前提下,无特殊情况时尽量开放宗 教场所,供游客参观。

规划思维图谱(草图)

3. 街巷文化:要想留住街巷的生活气息,就需 要充分满足街巷文化孕育的条件,改善当地居 民的居住环境,具体方式有:通过设施更新提 供更优质的硬件条件留住居民;基于协商逐步

完成违建的拆除工作,保证街巷秩序;建立的 垃圾回收点网络,保证居民能够便捷倒垃圾, 垃圾车方便收集垃圾,提升和维护住区整洁度; 除了在主街节点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外,也应当 在住区内部设置适量共享空间;通过合理规划 交通网络,依据现实情况还可以开辟部分主街 支路深入不影响居民生活的社区内部,促进居 民与外来游客交流,一方面增强居民归属感, 也鼓励居民“走出来”,另一方面带给游客亲 切感。 4. 建筑文化:昙华林历史保护建筑众多,但大 多数分布零散,根据实际路况可达性也很低,


北京大栅栏标识 庙会盛景 小意大街 美国纽约的小意大利街每年 9 月举行一年 一度的“圣詹娜露美食节”,并和唐人街 达成协议,建立特殊的分区区域,保留其 意大利特色氛围和商业价值,民间商业色 彩浓厚。

因此要充分体现昙华林街区的建筑文化,在合 理修缮保护基础上,需要的是政府、当地居民 与游客的配合工作:一方面居民配合政府要求 的搬迁工作;另一方面游客应该为维护居民正 常生活而避免“另辟蹊径”;此外政府还应投 入加强系统化的标识工作,为游客提供简明的 指示。

放学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可以实行特定时间 内车辆限行制。 6. 卫生文化:可以通过在仁济医院旧址(现作 为湖北省中医院外文借阅室)开辟一小块区域 设置展览,对外展示中国最早卫生文明开化的 历史,同时不影响借阅室功能使用。

5. 教育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从坐落于昙华林 的几所中小学展现:如通过通过设置合适的教

7.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的保 留与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可以作为极佳的媒 介来加强外来艺术家、游客与居民的连结,具

室位置,使得教室内读书声可以被主街听取, 从而使得学校变得可闻可感。但需要保证该路 段相对安静,不影响学生学习。此外考虑到上

体方式有:通过在街区室外的节点空间设置民 俗展示区域,邀请民间艺术家演绎民间艺术, 有机会可以辅以教学,吸引游客围观,加强街

A STREET OF NOSTALGIA

①西部入口:昙华林街西部入口标 识不明确,界面杂乱,应该增设明 显标识; ②西端路段:街面宽阔,可以在道 路两旁增设绿化区域分隔路面,增 设公共桌椅供两侧小区居民休闲聊 天,设定期更换的公共雕塑作品供 游客拍照赏玩; ③昙华林小学:正门紧邻昙华林主 街,上放学高峰期易造成路面拥塞, 考虑对面建筑退让出停留广场; ④两街巷入口之间空地:可增设公 共桌椅; ⑤原有建筑天然围合出的一片空 地:可以增设公共休闲设施; ⑥⑦整街最大的节点空间:可开辟 做露天民俗展示区,定期邀请民间 艺人表演。

区活力;还可定期举办“美食节”,宣扬武汉 饮食文化;定期举办如“百家宴”类的活动(目 前已有进行),增强本地居民归属感等等。 8. 针对随着街区的商业转型带来的产业入驻, 笔者十分赞同公布规划方案中落实每栋建筑功 能的做法,确实应当注意控制入驻商家类型, 严格把控商家质量,保证主流产业为文化创意 类,避免出现“饮料一条街”倾向,稳固以文 化历史为根基的街区基调。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 杨胜 , 温天蓉 , 曹冬梅 . 文化创意导向下历史街区的 有机更新——以武汉昙华林社区为例 [J]. 淮阴工学院学 报 ,2018,27(05):73-78. [2] 刘 晓 晖 . 基 于 环 境 行 为 视 角 下 的 街 巷 空 间 营 造 研 究——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设计为例 [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 . 规划 60 年:成就 与挑战——201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 城市设 计与详细规划)[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6:15.

乡愁图志——昙华林 姓名:黄予 学号:01115306 指导:李新建

2019.2.24 [3] 于昭 . 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更新与社会融合 1—— 基于武汉昙华林改造的实证评价 [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沈阳市人民政府 . 规划 60 年:成就与挑战——2016 中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 中国城市规 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6:20. [4] 胡冰寒 . 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新方法探究与应用—— 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为例 [J]. 中国建筑装饰 装修 ,2016(09):127. [5] 刘海岩 . 近代以来武汉昙华林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 因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6] 肖薇 . 基于“城市针灸”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7] 朱圆玉润 . 昙华林街道空间城市设计初探 [J]. 中外建 筑 ,2014(08):125-128. [8] 朱圆玉润 , 程晓梅 , 郑加伟 .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 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J]. 华中建 筑 ,2015,33(12):171-176. [9] 李鸣凯 , 史薇 .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研 究 [J]. 规划师 ,2015,31(S2):140-146. [10] 梅芸 . 反思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 改 造 —— 以 武 汉 昙 华 林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为 例 [J]. 华 中 建 筑 ,2013,31(12):158-16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