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 ol u te Space for t he Ar ts
陳為榛
1
CONTENT
多元並進的當代藝術實驗場 —以「絕對空間」為例
Diverse Contemporary Art Experiments –with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 as an Example
文—鄭勝華 回 顧 整 個 二 〇 二 〇 年 的 發 展, 全 球 壟 罩 在 武 漢
肺炎(Covid-19)的陰影之中,無形的傳染病 改 變 了 人 們 日 常 生 活 的 型 態, 同 時 也 激 烈 地 衝 擊 著 精 神 與 心 理 狀 態。 從 二 〇 一 九 年 末 爆 發 以
來, 二 〇 二 〇 全 球 疫 情 逐 漸 朝 高 峰 發 展, 直 到 二〇二一年末,儘管在各國防疫措施的阻攔、疫
苗 開 發 與 施 打 之 下, 全 球 死 亡 總 數 仍 舊 超 越 五 百 萬 人, 堪 稱 是 本 世 紀 人 類 文 明 最 重 大 的 衝 擊。
隨 著 疫 情 的 蔓 延, 邊 境 封 閉 與 國 際 流 通 的 緊 縮
全 面 地 影 響 當 代 生 活 的 各 個 面 貌 ︰ 政 治、 商 業、 經 濟 與 人 文。 如 此 巨 大 衝 擊 下, 相 對 位 居
整體產業結構與人類活動邊緣位置的藝文領
域, 無 疑 是 相 當 致 命 的, 尤 其 是 KPI 值( 關
鍵 績 效 指 標 ) 不 高, 相 對 觀 眾 群 稀 少, 強 調 當 代 藝 術 的 展 演 活 動。 因 此, 出 現 以 下 提 問 ︰ 在 實 體 參 與 意 願 減 少 的 趨 勢 下, 當 代 藝 術 如 何 持 續? 或 者, 如 何 因 應? 以 便 對 應 於 新 的 世 界 局 勢與不斷變化的群眾?
在 此, 以 臺 灣 當 代 藝 術 重 要 觀 測 點 的「 絕 對 空 間 」 為 例。 從 二 〇 二 〇 整 年 度 所 舉 辦 的 八 檔 展 覽, 以 及 延 伸 的 絕 對 思 塾 超 過 二 十 場 的 講 座 與
活 動, 還 有 來 溫 家 四 場 的 藝 術 家 對 談, 總 計 超
01
過三十多場的藝術活動,其藝術規劃與操作,呈現出 策略上的多元與並進,兼具當代性與實驗性,所引發 的效應與作用值得觀察。整體而言,具有以下幾個主 題。
|疫情下的影像人文
藝 術 無 非 是 人 存 在 狀 態 的 精 準 表 現, 尤 其 是 對 遭 到 壓 抑 與 扭 曲 的 時 代 而 言。 透 過 當 代 的 影 像 創 作 與 實 驗,日常生活的細微處映射當下人文處境。
「鑽石就是雨滴」一展,藝術家王雅慧延伸她長年處
理影像中的時間、感受與寓意的主題,以相當內省與
細 膩 的 方 式, 從 日 本 詩 人 谷 川 俊 太 郎 的 一 首 詩 的 啟 發,領悟出日常影像所帶來的時間迴圈。平凡而細微
的生活片段呈現出一種影像的詩意與豐富的寓意。
景,擅長以新媒體探索精神感悟與生命狀態。
流、 日 常 生 活 與 節 奏 逐 漸 趨 緩 與 停 滯, 藝 術 如 何 面
展三位藝術家透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路徑思考人
在二〇二〇下半年度,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國際交 對劇變的生活?「觀光記」策展人王振愷意識到當代
集體行為的轉變,邀請王博彥、吳梓安、林子桓三位 長年旅居紐約,分別從事電腦動畫、實驗電影與錄像 藝 術 的 藝 術 家, 以 光 為 線 索, 在 展 覽 空 間 內 不 斷 發 出、轉折並串連三人行旅之間的所做的影像觀測與書 寫。
|當代藝術的觀察
藝 術 家 陳 為 榛 在「 數 學 ‧ 空 罐 」 個 展 中, 提 出 對 平 常生活裡工業生產之材質的重新思考與想像。對多數
人而言,並不起眼的磁磚、仿大理石塑膠地磚、裝潢 木板等等,在展場中再一次被重新組構為仿建築樣式 時,卻反而呈現一種低限的物性。
由張惠蘭老師策展,「二〇二〇臺南新藝獎:參差的 平行」希冀透過「1+1」的概念,即平行展出臺南新 藝獎得主與國內外邀請藝術家,在參差對照的方式下
呈現不同世代的藝術主體與其差異。「絕對空間」作 為 臺 南 新 藝 獎 展 場 之 一, 所 展 出 的 是 新 藝 獎 得 主 陳 姿尹與邀請藝術家郭奕臣。前者擅長影像裝置探討認 知模式與真實的關係,後者同樣出身科技媒體創作背
「 非 常 人 」 — 呂 沐 芢 × 蔡 宗 祐 × 施 瑾。 該
存 在 的 特 殊 狀 態, 例 如 ︰ 呂 沐 芢 從 自 身 主 體 出
發, 形 構 由 不 定 形 的 繪 畫 行 動 所 遭 遇 的 人 事 物; 蔡 宗 佑 思 考 藝 術 內 在 的 體 制 與 創 作 者 身 上
所 背 負 的 知 識 系 統、 資 本 市 場 與 生 產 體 系; 施
瑾則從自身背景出發,描繪怪異、特殊的人形。 |土地、記憶與文化身分認同
過 去, 臺 灣 常 常 為 追 求 高 速 的 經 濟 發 展, 快 速 地 剷 除、 更 替 老 舊 空 間, 景 觀 與 記 憶 的 消 失 與 變 動, 於 是 成 為 一 種 日 常 經 驗。 藝 術 家 李 若 玫 在「 剩 餘 的 風 景 」 個 展 中, 視 覺 化 地 重 現 了 並 非 是 過 去, 而 是 當 代 的 日 常。 起 於 與 生 活 經 驗 緊 密 連 結 的 五 棵 檳 榔 樹, 一 夕 之 間 被 砍 除, 散 落 於 地 上 的 樹 材, 殘 餘 的 風 景, 不 再 延 伸 的 記 憶, 被 平 凡 的 物 件, 複 寫 的 行 動 轉 譯 為 剩 餘 的 斷枝殘影,微弱地呼喚。
反 身 思 考「 家 」、「 土 地 」 與「 身 分 認 同 」 的
問 題, 藝 術 家 莊 東 橋 在 個 展「 島 嶼 的 月 色 影 響 著 看 海 的 人 」, 透 過 椰 子 樹、 檳 榔 樹、 風 土 與
物 件, 以 裝 置、 繪 畫 等 不 同 手 法 呈 現 出 對 居 所 與主體的探討。
對許多留學生而言,真正引發鄉愁與記憶的,往 往 來 自 難 以 察 覺 的 味 道 與 味 覺, 尤 其 是 深 藏 於
身 體 記 憶 裡 的 食 物 味 道。 同 樣 從 留 學 經 驗 觸 發,藝術家潘娉玉便從自身留學紐約的經驗,從
母 親 的 一 本 食 譜, 追 溯 家 族 的 記 憶 與 圖 像。 以 神話原型結構及其微型變異作為一種對原型的 創造性突破,在「家傳食譜:母親的森林」中,以
軟性布料呈現從家族經驗到神話思維結構的視 覺符號。
絕對空間二〇二〇年展覽主視覺圖。
02
很難想像「絕對空間」在短短一年中,在如此 有 限 的 空 間 與 資 源 條 件 下, 竟 能 生 發 出 如 此 多 樣 且 具 能 量 的 藝 術 展 演, 幾 乎 是 接 近 周 周 有 活 動, 讓 人 不 禁 猜 想 ︰ 如 此 空 間 經 營 的 張
力 與 熱 度, 須 具 備 甚 麼 樣 的 態 度 與 信 念 呢? 或 者, 反 映 了 甚 麼 樣 的 藝 術 環 境 與 要 求 呢? 無論如何,二〇二〇年的「絕對空間」不僅維
持原初作為一個「展覽、交流、紀錄」平臺的 基本精神,更發展出多元策略、與時俱進的藝 二〇二〇絕對思塾上半年走讀活動。由龍脈學研究者吳明 憲領隊,帶領學員探訪預定遷墳之南山公墓場址。
術實踐,一方面觀測具備當代藝術能量的創作 者,另一方面不斷地培育年輕藝術工作者;一 方面推動、促成在地藝術的連結與合作,另一
方面吸納國際藝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一方面 維持藝術的當代與實驗性,另一方面不斷嘗試
|地方的持續認識與跨域連結
除 展 覽 之 外, 二 〇 二 〇「 絕 對 思 塾 」 以 兩 個 面 向 來 進 行 ︰ 第 一, 延 續 了 自 二 〇 一 八 年 以
來,對於地方重新認識的基本方向,亦即持續 擴展對臺南在地文化以及南方議題的關注與探
索,並從這些推動工作中,延伸出新的議題與 成果;第二,對於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實踐與推
展,包含歷史、社會學、精神分析、醫學與文
化等不同面向的觀點,進行對檔案、主體、身
藝術的跨域及其視域融合。如此多元的面向呼 應了當代藝術更全面的要求,同時也是更艱難 的挑戰。
儘管,二〇二〇全球國際交流漸趨封閉,人人 居家防疫之際,藝術展演參與困難,許多團體
陷入困境。然而,或許當交流與溝通不再,生 活、接觸與交際遭到隔絕之後,藝術的重要性 方能再次浮現。
體、鬼怪的討論。就此而言,「絕對思塾」提 供了相當豐富的課程與活動。 |國內與國際的對話與交流
最 終, 在 這 樣 歧 異 複 數 的 藝 術 路 線 上, 四 場
「來溫家」活動,分別邀請四位臺灣不同領域 的 當 代 藝 術 創 作 者( 丁 昶 文、 蕭 聖 健、 洪 鈞 元、陳伯義),與不同國家創作者(波蘭藝術 家 Wojciech Gilewicz、 荷 蘭 藝 術 家 Jaime
Ibanez、西班牙藝術家兼研究者 Esperanza
鄭勝華 漫 漫 讀 耕 於 當 代 藝 術 哲 學、 藝 術 理 論、 美 學 等 領 域, 緩 緩 延 伸 至 臺 灣 美 術 研 究 的 潛 行 者。 曾 三 次 入 選 臺 北 數 位 藝 術 評 論 獎、 政 大「 第 二 屆 思
源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博 士 論 文 獎 」 哲 學 首 獎。 著 有 《 製 造 藝 術 Art making ─ ─ 論 古 德 曼 N e lso n
Good man 的藝術哲學》(政大出版社,2013)。
Collado、加拿大的 Liam Morgan)進行交 流與對談,將臺灣與國際連結起來,嘗試激發 出新的藝術火花,擴大藝術的可能視域。
二〇二〇絕對思塾上半年活動。本場次邀請柏林洪堡大學 文化學系博士李立鈞至絕對空間分享對於「身體」與「圖 像」之跨文化差異研究。
03
空間、人、觀念與時間 二〇二〇的絕對空間
The Space, People, Concepts, and Time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 in 2020
文—蔡宗祐
及田調手法的朝向現實創作,或是回到關注自
「空間可以做點什麼?」以及「如何把空間經
狀態。
營的有趣些?」應該是大部分的藝術空間經營
己及面對藝術世界的進入或保持距離的漫遊者
者一直在面對的挑戰。筆者作為一個報到次數
假使以上面這句話來思考的話,本年度絕對空
到 現 在, 讓 展 覽 不 只 是 展 覽、 座 談 不 只 是 座
途。除了該年度配合文化局策劃的「二〇二〇
不算少的旁觀者,確實感受到絕對空間從開幕 談、活動不只是活動的企圖。雖知道如同電影
喜好者會覺得網路上「三分鐘講電影」根本不 能代表電影一樣,但也只能在此主觀且簡單的 回顧這一年來空間所走過的足跡。
如果是個藝文圈人士,大概能體會到「臺灣不
缺展覽及藝文活動,缺的是參與的人數及能激 起的火花」的尷尬情況。又如果是所謂的視覺 創作者,就又更會面對究竟該是從事熱點議題
間的展覽安排似乎顯得政治不太正確的不走正 臺南新藝獎」有點科幻的呈現在展覽空間對於
外太空浪漫的想像之外,二〇二〇絕對空間的 展覽從「數學 ‧ 空罐―陳為榛個展」開始,從
創 作 者 個 人 對 於 生 活 物 質 觀 察, 透 過 現 成
物、挪用、個人手法的再製,呈現與實際物件 的斷裂。經過「非常人―呂沐芢 × 蔡宗祐 ×
施 瑾 」 三 人 以 不 是「 平 常 」 而 是「 非 常 」 的 充滿個人風格的作品。接著是以手法細膩、作
品充滿詩意及感性美學及長時間思考「作品時
04
間」的王雅慧的「鑽石就是雨滴」。「島嶼的
現實造成某些錯位的提問
展場入口的裝置作品展開,然後而來的是略帶
獨立存在於屬於自己的藝
月色影響著看海的人―莊東橋個展」,透過在 輕薄、留白且詩意的繪畫作品,呼應如詩不填
滿的留白氛圍,符號化的山、海、島、田、檳
榔及棕梠樹,思考對家及土地及居所的認同甚 至是精神上逃逸的庇護所。然後是「觀光記―
王博彥、吳梓安、林子桓三人聯展」,他們是 長期旅居紐約,個別擅長三維電腦動畫、實驗
電影與錄像藝術。如同展覽論述所提到:「觀 光, 指 向 的 不 僅 是 人 類 進 行 參 觀 旅 行 的 行
為,也是人眼對於可見光的觀察與丈量。」讓
媒體成為一種個人化的書寫工具,成為跟世界 即 時 也 不 即 時 的 連 結。 年 底 最 後 的「 家 傳 食 譜:母親的森林―潘娉玉個展」,處理的都是
透過創作者個人的感覺經驗,轉化為媒材媒體 的獨特個人手法,雖然作者的創作意識是從外 部世界出發,作品呈現面對的卻不是現實世界 的敘述,反而都背對觀眾的回到了面對藝術世 界語法的挑戰。即使是在題材上有稍微切合著 歷史的「剩餘的風景―李若玫個展」也不是田 野知識訊息的呈現,在這裡仍然可以感覺到那 種不說教的材質細膩處理,及個人與物件存在 的感性時間。
從 事 藝 術 一 直 以 來 都 是 辛 苦 的, 自 古 皆 是 如
此,因為除了藝術本身追求的是指向未來或與
05
與 斷 裂。 藝 術 作 品 是 可 以 術 時 間 中, 但 是 藝 術 空 間
則必須是赤條條的面對現
實、 面 對 人 群, 這 通 常 也 就是藝術空間經營最常面 對 的 困 難。 因 為 空 間 必 須
與 現 實 ( 尤 其 是 人, 而 且
是空間編制以外的人 ) 確
實 的 發 生 交 流, 否 則 就 只
能像是近親繁殖或廢墟般的存在。所以開始有
了「絕對思塾」及「來溫家」的活動。讓空間 除了在展覽開幕的時間以外,還能持續有著有 溫度的實體交流。所以相較於二〇二〇展覽安 排的傾向面對作品時間,絕對思塾則是很務實 地回到現實面去安排課程。上半年思塾課程主 題像是圍繞著臺南的「臺南在地走訪系列」碰
觸 了 南 山 公 墓、 全 美 戲 院、 後 南 鐵 問 題 的 追
蹤 及 不 義 遺 址 這 些 實 體 地 理 空 間。 以 及 在 文 化上、思想上還有與展覽相關的策展思維上的 「南方專題」。以及靠近現在藝術討論熱點的 「跨域藝術專題」。
下 半 年 的 思 塾 課 程, 基 本 上 還 是 在「 在
地」、「南方」、「跨領域」、「創作」的四 個 主 軸 布 局。 土 地 踏 查 路 線 有 民 主 人 士 湯 德
蔡宗祐 生 於 嘉 義 。 臺 南 藝 術 大 學 造 形 藝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美 術 系 創 作 理 論 博 士 。 生 活 與 居 住 在 臺 南, 以 繪 畫 作 為 主 要 的 創作形式。
二〇二〇來溫家—藝術家工作室國際對話系列交流現場。
從左上至右下依序為 Wojciech Gilewicz× 丁昶文| Jaime Ibanez× 蕭 聖健| Esperanza Collado× 洪鈞元| Liam Morgan× 陳伯義
章 公 園, 臺 17 及 臺 19 兩 條 南 部 海 線 公 路 的
此的用心。即使兩天的行程(一天參觀工作室
實的與土地及生活發生關係的臺南妖怪踏查地
自作品呈現),稍嫌短促,但還是為彼此留下
歷史與今天回朔,另外更類似虛擬空間但也確 圖。
「來溫家」是另一個關於人的交流。取自臺灣 話好客的話語:「來我家」。有一種作東,招
待客人及情感交流的文化背景。透過空間的媒
及餐會交流,另一天在空間以座談方式報告各 繼續聯絡的後續。不過,我也覺得兩天行程真
的 是 太 過 短 暫。 如 果 能 因 為「 來 溫 家 」 的 開 端,繼續衍生出「去林叨」的跨國交流、藝術 環境考察,將會更讓人期待。
合,考量彼此創作的屬性及脈絡,在有點相似
雖然藝術人口一直是小眾且冷門的,許多時候
位生活在南部以及另一位來自外國的創作者湊
些小眾範圍來看,座落於臺南的絕對空間,也
又不完全重疊的創作背景上,每次活動是將一 在一起,真實碰面,參觀工作室,了解雙方創
作及生活文化的交流。作為一個曾經被邀請參 與活動的「藝術家」,親身覺得這樣的交流是
有趣的。不僅有機會認識到外國藝術家,除了
增廣見聞開啟彼此友誼外,藉著空間宣傳碰觸
空間就只存在這裡的工作人員。不過,若以這 確實的串起了不少人,交流了一些想法,提供
了一些向藝術世界及與現實發聲的展演。雖然 是小小的火花,期待這些持續不斷的小火花在 未來什麼時候會產生爆炸。
到自己領域外的曝光,感受到空間思考配對彼 06
數 學 • 空 罐 陳
為
榛
個
展
「 人 如 何 在 物 質(material), 及 其 上 承載的歷史中想像?」
我從生活物質的觀察中思考藝術的起 點,透過現成物、挪用、古典美等概念的
實踐與再思索,做自我經驗、文化認同與
環境意識的延伸。並試圖將我所掌控的物 質, 以 不 同 於 日 常 被 規 訓 後 的 功 能、 意 義、甚至指涉性被看見。
縱 然 社 會 秩 序 地 被 歸 化、 幾 何 化、 品 味
化, 我 卻 仍 能 在 城 市 中, 看 見 一 瓶 偶 然、被留在階梯上的空罐。
—— 陳為榛
07
Math Emptycan 01.15-03.01
08
藝術 家 | 陳 為 榛 一 九 九 三 生 於 臺 北, 畢 業 於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美 術 學 系研究所 。
陳 為 榛 從 生 活 物 質 的 觀 察 中 思 考 藝 術 的 起 點, 透 過 現 成 物 、 挪 用 、 古 典 美 等 概 念 的 實 踐 與 再 思 索, 做 自 我 經 驗 、 文 化 認 同 與 環 境 意 識 的 延 伸, 並 將 物 質 材 料 以 不 同 於 日 常 被 規 訓 後 的 功 能、 意 義、 甚 至 指 涉 性 被 看 見。
以 雕 塑 與 裝 置 作 為 創 作 形 式, 過 去 發 表 個 展 於 黑 白
切、 絕 對 空 間 、 伊 通 公 園, 做 品 曾 獲 二 〇 一 九 年《 第 一 屆 當 代 雕 塑 麗 寶 創 作 獎 》 特 獎、 二 〇 一 七 年《 世 安
美 學 獎 》 造 型 藝 術 類 、 二 〇 一 五 年《 第 七 屆 金 陶 獎 》
學生組金 獎 。在 貫 穿 作 品 的 嘲 諷 性 格 與 自 我 調 侃 中 ,感
受 對 象 物 與 它 的 反 面, 是 陳 為 榛 個 人 內 在 的 探 索 過 程 與精神層 面 的 反 思 。
展覽現場。攝影|劉紀彤
《美耐板 08》,5×7×22 公分,大理石,2019
《複製的科林斯與曲管 》,90×180×110 公分, 木、鋁、銅,2019
09
《樹位 2 》 (局部),130×106×114 公分,木,2019
《 昍 1》,46×70×5 公分,木、油漆、鋁,2019
《樹位、座與空罐 》
180×180×220 公分,
木、油漆、鋁罐、填縫劑, 2020
《樹位、座與空罐 》(局部),180×180×220 公分,木、油漆、
作
品
照
片
提
供
|
陳
為
榛
鋁罐、填縫劑,2020
10
臺南新藝獎
策展人|張惠蘭
藝術家|陳姿尹 × 郭奕臣
策展專文— 張惠蘭 「2020 臺南新藝獎」策展以《參差的平行》為名,參差取自《詩經.關雎》中的名句:「參差荇菜,左 右流之」,引用了張愛玲「參差對照」的美學觀點,取其「相生相成」、「疊合歧出」、「對映
互涉」之意。策展集結十名臺南新藝獎新銳得主與邀請來自臺灣、法國、日本的藝術家,以「1+1」 的方式,跨不同世代與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家共同展出,類型包括繪畫、雕塑、複合媒體與新媒 體結合空間裝置、In Situ 等多元形式展出,透過媒合臺南十個展覽空間進行對話與交流,不僅 藉 此 探 索 個 人 記 憶 與 時 空 的 關 係, 記 憶 的 片 段 也 重 組 新 的 閱 讀 可 能, 包 括 了 傳 統 與 現 代 的 延 異
(Différance)、記憶與未來的想像、生命經驗與歷史的對話、現世喧鬧與孤獨以及各種情境的 摺疊。
11
U n e v e n P a r a l l e l - 2 0 2 0 N e x t A r t Ta i n a n 03.12-04.12
《參差的平行》在觀者的參與下將影響觀察現象,試圖建立主體與另一主體間的對話關係;同時 邀請觀眾,以「位移」作為此次探索十個展覽、場外連結擴展出的 In Situ 與一個會外展的方法;觀 眾在臺南參與具有特性的移動,將可能與展出者共構平行世界中的多元理解、觀察、記錄與書寫。 「2020 臺南新藝獎」藉由參差的多重涵義,試圖呈現從微觀到宏觀、從整體到片段、從心靈到物
質之間的連結關係,而非兩種事物的截然對立,期待將差異共存且不排他的互為主體經驗,經由 影像、繪畫、材質的轉化,書寫出空間或是物質間相互對照的層次感,藉此給予周圍現實的一些 想像與啟示。
攝影|王仲平 12
藝術家 | 陳 姿 尹 一 九 九 五 年 出 生 於 臺 北, 現 就 讀 於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新媒體藝 術 學 系 研 究 所 。
以影像與 裝 置 為 主 ,結 合 空 間 、光 與 聲 音 。常 運 用 國 際
太空站資 料 、天 文 、科 學 影 像 與 自 身 對 宇 宙 的 想 像 、哲 學 觀 做 串 連, 轉 換 為 作 品 。 主 要 聚 焦 於 科 學 所 探 討 的 真 實 世 界 中, 如 何 重 構 我 們 對 於 世 界 的 認 知 。 對 所 處
的 現 實 產 生 提 問: 我 們 無 法 透 過 身 體 所 測 知 的 切 身 經 驗來理解 世 界 。
先 後 獲 得 「 世 安 美 學 獎 」(2017) 入 選、 「 南 瀛 獎 」 (2 0 1 8 )首 獎 、 「 臺 灣美 術 新 貌 獎 」 ( 2 0 1 8 ) 入 選 。
陳姿尹,《一塊貼圖》,80×45 公分,微噴輸 照片提供 | 陳姿尹
陳姿尹,《來自月球的訊息》於絕對空間展出。 攝影|王仲平
陳姿尹,《一塊貼圖》,120×80 公分,微噴輸 照片提供 | 陳姿尹
13
輸出,2020
輸出,2020
藝術家|郭奕臣 一 九 七 九 年 生 於 臺 灣 高 雄 , 畢 業 於 國 立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目前居住於臺北。
郭 奕 臣 的 作 品 不 斷 透 過 不 同 的 媒 材 型 式 , 創 造 出 一 種 詩 意 兼 具 情 境 式 的 獨 特 語 彙, 作 品 的 核 心 關 注 於 環 境 與 內 心 歸 屬 感 的 消 逝 與 飄 盪 的 精 神 狀 態 , 並 透過不存在的狀態去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作品《入侵》曾代表臺灣參加二〇〇五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並為歷年來參展最年輕的藝術家,曾獲臺北獎 首 獎 (2005 ) 與 臺 新 藝 術 獎 年 度 五 大 視 覺 入 圍 ( 2008) , 二 〇 一 六 年 出 版 童 書《 宇 宙 掉 了 一 顆 牙 》 獲 得 金 鼎 獎 ,二 〇 一 七 年 創 立 ST U P I N 藝 術 家 工作室駐村平臺,作品曾在臺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首 爾 國 際 媒 體 藝 術 雙 年 展 與 德 國 Z K M … 等重要美術館展出,作品並持續獲邀於各國等地展出。
郭奕臣作品於絕對空間展出。照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郭奕臣,《未完的承諾》,61×77×6 公分,人類智齒
郭奕臣,《成為更好的人類》,33×16×70 公分,染色乾燥花、
照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提供|郭奕臣
物件、油畫、木製油畫框,2015
蜂巢化石、大鼓踏板,2015
14
策展專文— 童詠瑋 二〇二〇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世界與
彙, 在 自 主 流 遁 逃 之 餘, 借 鏡 或 創 發 如 同 其 上 一 次 於 絕
出「非常人」聯展,回到藝術創作,重新思考其
強大的戰鬥能量。
生活秩序為徹底打亂與重組。絕對空間在此時推 中 的「 非 常 」 — 此 在 中 文 語 境 中 更 為 曖 昧 模 糊
對 空 間 個 展 時 所 揭 示 的「 輪 轉 位 移 」 等 招 數, 積 累 更 為
的 形 容。 在 本 次 展 出 的 三 位 藝 術 家 的 創 作 脈 絡 中,或可開展出創作者自身、作品形體以及觀者 三個層次的「非常人」閱讀。
首 先, 創 作 者 或 透 過 藝 術 創 作 從 自 身 向 外 觀 看, 或 相 反 地 接 收 外 在 環 境 的 刺 激 進 行 創 作。
「非常」並非是藝術家有別於常人的才華或創 造 力, 而 是 從 其 身 兼 人 與 創 作 者 之 雙 重 身 分 出 發,體現於個別的觀點與標的位置。雙重身分意
味 著 個 體 得 承 受 雙 重 規 範 的 作 用: 身 而 為 人 為
求 生 存 與 溫 飽, 不 得 不 向 教 化 規 訓 某 程 度 地 妥 協, 在 社 會 期 待 的 人 生 正 軌 上, 尋 求 岔 出 的 縫 隙; 而 當 藝 術 創 作 成 為 其 情 感 抒 發、 能 量 轉 移
或 逃 逸 指 引, 如 同 蔡 宗 祐 扮 演 其 他 社 會 角 色 之 餘,已將繪畫內化為一種方式時,身為創作者卻
又再次陷入與藝術正統的拉鋸對抗,面臨創作媒
介 悠 久 歷 史 傳 統 所 產 生 的 排 除 機 制, 以 及 當 代 藝術與知識論述、資本市場所交織交纏的系統生
態。 蔡 宗 祐 便 是 在 這 樣 的 雙 重 邊 緣 中 持 續 尋 覓 「不合時宜的戰鬥位置」,有意識地與現下之繪
蔡宗祐作品於絕對空間展出。
施 瑾 則 自 幼 從 家 庭 成 員 之「 非 常 」 身 體 經 驗 出 發, 反 向 跳 脫 人 體 所 謂 的「 正 常 」 描 摹 視 角, 不 斷 透 過 創 作 挖 掘
人 類 的 多 面 向 形 貌。 在 這 個 展 覽 中, 三 位「 非 常 人 」 透 過 各 種 奇 異 扭 曲 的 形 體 與 直 率 不 拘 的 筆 觸, 包 括 人 面 獸
身、 無 頭 身 體、 不 成 比 例 的 身 型 延 展 與 歪 斜、 簡 化 成 點 線 的 臉 部 表 情 等, 形 塑 出 一 個 個 非 寫 實 的「 非 常 人 」 形 象,共同對人的真實存有進行提問。
畫 規 範、 藝 術 正 典 或 更 廣 泛 的 現 實 世 界 保 持 距 離,作為他攻擊挑釁經典的首要戰鬥狀態。近年
他 尤 其 轉 向 投 入 研 究 水 墨, 從 中 擴 建 自 身 的 語
15
圖右|施瑾《維特努威人》於絕對空間展出。照片提供 | 施瑾
Extra Ordinary Human 04.22-05.31
策展人
許遠達 × 童詠瑋 藝術家
呂沐芢 × 蔡宗祐 × 施瑾
藝 術 家 作 品 中 的「 非 常 人 」, 易 讓 人 聯 想 起 超 現
端 突 兀 的 陰 影, 上 頭 還 不 時 點 綴 來 自 其 他 色 塊、 反 差
為超凡,重新挖掘深層的感知習性與生命節奏。
與 不 安 因 子。 那 些 原 略 顯 可 愛 童 趣 的 微 笑、 吐 舌 等 表
實 主 義, 透 過 新 的 認 識 視 角, 將 日 常 生 活 元 素 視
蔡 宗 祐 便 始 終 將 平 民 的 日 常 小 事, 視 作 藝 術 的 非 常 大 事。 呂 沐 芢 則 扣 連 回 第 一 個 層 次 的 藝 術 家 主 體, 結 合 自 身 記 憶 遊 走, 展 開 他 所 稱 的「 繪 畫 行 動 」。 流 動 與 不 確 定 性 除 了 是 作 品 的 特 質, 亦 是 其 於「 走 山 游 水 」 相 遇 之 村 落 人 群, 所 展 現 出 的
萬物無永恆的底層生命印記;在他們的作品中,常
見 大 區 塊 的 線 條 或 色 塊 塗 抹。 蔡 宗 祐 以 此 添 加 極
強 烈 的 顏 料 戳 記, 為 表 面 的 詼 諧 惡 趣 味 深 埋 更 多 危 險 情, 因 而 更 顯 神 秘 詭 譎, 彷 彿 輕 挑 地 戲 謔 著 人 的 所 見
與 所 知。 在 其 中 幾 幅 畫 作 中, 陰 影 的 存 在 感 甚 至 因 其 又 重 又 厚 的 用 色, 更 強 過 主 體 本 身, 好 似 宣 告 著 深 藏 的 潛 意 識 呼 之 欲 出, 即 將 強 行 篡 位。 呂 沐 芢 則 將 色 塊
線 條 包 覆 著 畫 面 上 置 中 聚 焦 的 唯 一 角 色, 重 要 的 是 常 民 當 下 的 日 常 狀 態, 而 非 流 動 不 可 辨 的 背 景 所 指 涉 的 走山游水地點。
16
呂沐芢從靈肉分離的觀點,進一步細究當代人如
為 」 中 追 尋「 能 不 為 」 的 懸 置, 拒 絕 當 代 藝 術 場 域 之
離的現實情境後,透過內在身體感知與理性邏輯
膺,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或 場 景 可 以 是 作 品 名 的 所 指, 卻 也
何以主動或被動的生存姿態,在潛入既連結又抽 的無窮盡交纏拉扯,嘗試接近某種本然;施瑾同 樣關注力與能量場域,卻試圖往外尋求另一種動
知 識 體 系 構 建。 因 放 棄 對 全 貌 與 的 實 現 與 對 正 點 的 服 可以是眾生或他方。
態平衡。當她為達文西的黃金比例人像延展出新
「非常人」因生活與創作的並行與雙向循環,在「常」
所 愈 顯 立 體 之 處, 非 單 關 乎 肉 身 形 體, 更 牽 涉
中,「 非 」 常 人 或 許 也 可 以 如 同 蔡 宗 祐 所 形 容 的, 蛻
向度時,「非常」於垂直與橫向之兩完美端點間 時間縱深與其他外力作用;如是的方向指引,更 可見施瑾藉由權力倒錯,將在場的一般觀眾納入
與「 非 常 」 間 相 互 牽 引 與 推 進。 從 這 樣 的 動 態 關 係 變成為「牆角縫隙冒出的枝枒」一般的「非常」人。
「非常」的最後一個層次。
她邀請觀者踏上由三百多個藝術家臉部自刻像 所排成的健康步道,原為日常可見的設施,在此 卻因常人以最底層、最污穢的雙腳踐踏於不可侵 犯的顏面/藝術品之上,而產生了非常的神聖性 翻轉。與此同時,其卻又隱隱地刺痛著觀者,日 常中不同嘴臉所給予的各種社會觀點與教條,在 此轉化為可感的身體痛感。
三 位 藝 術 家 從 自 身 的「 非 常 」 存 在 出 發, 透 過
創作自我定位或自我療癒,進而在作品中以「非 常」擴充「常」,或反向為所見之「常」賦予「非 常」,在創作行動中共同思辨藝術生產之於己身 的「非常」意義,甚至推向藝術機制,創發與觀 者之間的「非常」關係。創作或作為他們所見的 碎片紀錄,卻不曾包山包海,將框內空間獨留給 單一人事物。就算描繪的是無人的地景,亦極簡 地省略各建物之空間結構細節。蔡宗祐曾提及自
己從繪畫之外如電影等媒材汲取了許多靈感與 對照。在他們的作品中,極簡不僅是風格,更是 在重新認識繪畫於當代的媒材框限後,從「不能
17
呂沐芢《杵在田邊的農夫》、《老農夫抽著黃長壽》、《農夫的腳》 於絕對空間展出。攝影|絕對空間
策展人|許遠達 宜 蘭 人, 目 前 生 活 工 作 於 臺 南 , 現 為 國 立 臺 南 藝 術 大 學 藝 術 史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絕 對 藝 力 榮 譽 團 長。 研 究 領 域 著 重 於 臺 灣 美 術 史 、 臺 灣 雕 塑 、 攝 影 評 論 研 究 及 臺 南 地 方 美 術 史 研 究, 曾 策 劃「 闢 境 ─ 烏 山 頭 藝 術 部 落 田 調 」
(2 0 04)、「 大 船 入 港 ─ 2 0 1 7 臺 南 紐 約 對 飛 計 劃」(展覽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P fize r 大樓)、「海波浪─李俊賢 個展」 (2 0 1 7 ) 、 「 臺 江 相 放 伴 ─ 臺 江 文 化 中 心 慶 成 大 展 」(2019) 及「 物 三 88 影 音 會 | 李 俊 賢 × 林 強 糾 林 生 祥 」 (2020) 等 關 於 臺 灣 自 然 、 文 化 、 歷 史 與 生 活 等展覽。
策展人|童詠瑋 一九九二年生於臺中。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 學 系 政 治 理 論 組, 輔 系 社 會 學 系。 現 就 讀 國 立 臺 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 組。
研究論文為《(不)持攝影機的人:論綠色小組 與 後 綠 色 的 影 像 非 純 》, 獲 2 019 世 安 美 學 論 文
獎 ; 曾 任《 藝 術 觀 點 ACT》 執 行 主 編、 執 行 編 輯, 書 寫 散 見 於《 放 映 週 報 》、《 紀 工 報 》 等 媒 體; 導 演 劇 場 作 品《34B | 177- 65- 22- 不 分 》 (2015),獲第八屆臺北藝穗節佳作。
18
藝術家|呂沐芢 二〇〇 五 , 碩 士 , 國立 臺 南 藝 術 大 學 造 形 藝 術 研 究所 二〇〇 一 , 學 士 , 國立 臺 灣 藝 術 大 學 雕 塑 系
回 歸 原 初 方 式 或 許 可 以 藉 由 某 種 實 踐, 回 到 原 初 的 途 徑 來 達成 . . . 我 還 記 得 漂 浮 在 空 中 , 穿 著 深 色 衣 服 , 細節形狀不
記 得 , 我 可 以 憑 空 創 造 材 料, 當 然 我 只 是 一 個 初 學 者 , 在 人類世 界 中 , 可 能 被稱 為 魔 術 師 。
來 到 地 球 後 , 幼 時 依 稀 記 得 我 不 習 慣 這 種 物 質 系 統, 我 以
為 我 可 以 穿 牆 並 且 控 制 自 己 成 為 一 個 透 明 的 生 命 體。 長 期 以來渴 望 回 到 那 時 空。 那 是 一 個 無 邊 精 神 世 界 。
b 藝術家|施瑾 一 九 九 三 年 出 生 於 臺 灣 高 雄, 畢 業 於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主修雕塑,現居臺灣臺北。
多 以 觀 察 人 類 與 自 身 關 係 為 主 要 創 作 方 向, 探 索 人 類 作 為 生 物 物 種 中 有 別 於 它 者 獨 有 之 特 性, 並 把 人 生觀體現在創作中。
主 要 使 用 的 創 作 媒 材 為 木、 金 屬, 以 裝 置 的 方 式 呈
現生命旅程中包括人類的情感、意識狀態、經驗、遭 遇、 肢 體、 幻 想、 生 理 反 應 等 等 元 素, 試 圖 以 非 傳
統 的 雕 塑 人 像 方 式, 框 架 出 更 接 近 人 類 本 身 的 樣 貌, 並 激 發 觀 者 之 共 感 經 驗 。 此 種 強 迫 性 的 二 次 觀 看,挑起觀者與創作者之共感經驗。
a
19
藝術 家 | 蔡 宗 祐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博士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居住於臺南,以繪畫作為主 要的創作 形 式 。
蔡 宗 祐 的 繪 畫 , 以 表 現 性 的 筆 觸 呈 現 來 自 生 活 的 種 種 觀 點。 他 的 作 品 所 描 繪 的 題 材 不 一, 但 大 多 為 碎 片 式 的 日 常 紀
錄, 周 遭 事 物 或 者 有 感 的 事 件 在 快 速 的 筆 觸 之 下 , 呈 現 出 直 覺 式 的、 極 富 感 受 性 的 表 達。 不 刻 意 經 營 細 節 的 處 理 方 式, 也 使 得 他 的 作 品 帶 有 直 率 而 強 調 主 觀 的 即 時 反 映 性 格 , 透 過 對 比 性 強 烈 的 色 彩 , 構 成 了 畫 面 的 張 力 。 他 的 作 品 相
對於其他同為學院出身的繪畫者而言,有幾分反建制的意味,對於某些繪畫規範的漠視,讓蔡宗祐的繪畫呈現一種反 菁英的內 在 特 質 。
c
d
a. 呂沐芢《老農夫抽著黃長壽》
c. 蔡宗祐《城市叮叮噹》
照片提供 | 呂沐芢
照片提供 | 蔡宗祐
100×70 公分,壓克力,2020
72×91 公分,油畫、壓克力, 2016
b. 施瑾《健康步道》
d. 蔡宗祐《水蜜桃疊羅漢》
照片提供 | 施瑾
照片提供 | 蔡宗祐
550×50×13 公分,水泥、木,2013
117×91 公分,油畫、壓克力,2019
20
鑽石就是雨滴 王雅慧個展
The Diamond that is Raindrops 0 6 . 1 0 - 0 7. 1 9
攝影|劉信佑
21
我很喜歡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的一段文字:“山川萬物之有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
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縹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當我們看到山景,其實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山,我們是從一個人的角度同時感受到 許多不同層次的關係,這些關係有些顯現為風景,有些則是更為隱秘的氣息。一個人若能感受到 這些品質,則表示他的內心也存在相對應的東西,比如說,當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因為看
到隆冬裡光禿禿的樹枝,進而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內心的震動,那麼在此刻,世界顯現為另一種存 在。這種時刻大約就像小孩子憑直覺感受到的世界,真實而奇妙,卻又平平常常,我一直在嘗試 捕捉這些時刻中的事物。
影 像 對 我 而 言 一 直 像 是 一 則 寓 言, 它 既 是 此 物 又 不 是 此 物。 這 看 似 無 法 解 決 的 矛 盾( 也 無 需 解 決),仔細去想,有極深的含意。在這次的展覽中,我沿著時間的線條開始,逐漸拉出了原本隱 藏在我生活中的一些意象,將時間以另一種方式還原給一張照片,這不同而並置的時間與空間,我
常常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到。這些大小/遠近/輕重/快慢的各種品質,也總在我的心中一亮一
暗地交替著。當我偶然在書架上拿起多年前在日本買的谷川俊太郎的日英對照詩集,翻到影印自
他 筆 記 本 原 稿 的 那 一 頁 時, 在 看 了 那 麼 多 次 的 書 本 上, 好 像 有 什 麼 感 覺 突 然 浮 現, 於 是 過 了 幾 天,我將這翻開的頁面放在工作室久未清理的黑色桌布上,一幅奇妙的景象出現了,時間在這裡 彎成一道迴圈,我也忽然了解這位詩人的另外一首詩,沒錯,鑽石就是雨滴。
—— 王雅慧
22
,20 0cm 機芯 ×2 8 6 .3 5 × 2 水、時鐘 × 、 2 杯 1 1 璃 板、玻 《海》, 、實木層 鋁板裱褙 紙 相 面 半光 信佑 攝影 | 劉
23
20
藝術 家 | 王 雅 慧 一九七 三 年 生 於 臺 北 ,目 前 工 作 、生 活 於 臺 北 ,畢 業於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科 技 藝 術 研 究 所 。
創作形 式 包 含 錄 像 、裝 置 、攝 影 、繪 畫 。影 像 媒 材
的使用 一 直 關 注 在 觀 者 視 野 的 邊 界 ,從 現 實 與 影 像
的 交 會 重 疊 處, 提 出 許 多 關 於 虛 / 實 、 內 / 外 空 間、 影 像 本 質 、 觀 看 經 驗 的 問 題 。 主 題 則 聚 焦 於
東方的 自 然 哲 學 中 人 與 世 界 的 關 係 與 思 維 方 式 ,並 藉由當 代 生 活 的 經 驗 ,探 索 重 新 納 入 這 種 思 維 方 式
的可能 性 。因 此 ,她 的 影 像 作 品 中 ,不 是 為 了 創 造
或 描 述 一 種 風 景, 而 是 關 於 一 種 風 景 如 何 被 構 成 的 動 態 經 驗。 過 去 曾 參 與 紐 約、 巴 黎、 芬 蘭 等 國
際 駐 村 計 畫, 作 品 也 曾 多 次 參 與 國 際 的 展 覽 及 放 映,如:二 〇 〇 二 年 臺北 雙 年 展 ,二 〇 〇 八 年 上 海 雙年展 、鹿 特 丹 國 際 電影 節 、二 〇 〇 八 年 龐 畢 度 電
影節等 。二 〇 一 〇 年 受 臺 北 國 際 雙 年 展 委 託 創 作 一 件大型 的 空 間 裝 置 ,作 為 放 映 其 他 藝 術 家 作 品 的 藝
術家電 影 院 。近 期 則 於 德 國 基 森 新 藝 術 協 會 及 誠 品 畫廊舉 辦 個 展 ,並 與 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兒 童 藝 術 中 心
的「時 間 在 哪 裡 」教 育 計 畫 合 作 展 出 其 作 品 。曾 獲 得臺北 美 術 獎 與 國 巨 科 技 藝 術 獎 的 殊 榮 。
圖上|《光年》(局部),93×65.04×20 公分,
藝術紙鋁板裱褙、實木層板、玻 璃杯、水、時鐘機芯 ×2,2020 攝影 | 劉信佑
圖左|《棋盤 #1》局部,49×49×4.8 公分,
染色木板、時鐘機芯、黑色壓克 力、油墨,2020 攝影 | 劉信佑
24
剩餘的風景 李若玫個展
Landscape Remains 0 7. 2 9 - 0 9 . 0 6
25
藝術家 | 李 若 玫
展覽現場一景。照片提供|李若玫
一 九 八 五 年 生 於 臺 灣 臺 北, 畢 業 於 國 立 臺 灣 藝 術 大 學 美 術學系碩士 班 , 現 居 住 與 工 作 於 臺 灣 臺 北 。
創 作 主 要 來 自 於 個 人 日 常 經 驗 的 感 受 及 其 轉 換, 自 事 物 尋 常 紋 理 及 細 節 的 凝 視 與 反 覆 描 畫 中, 尋 找 觸 知 的 記 憶 風景。善於 運 用 不 同 的 手 法 與 媒 材 來 進 行 紀 錄 、轉 化 ,讓 這 些 習 以 為 常 的 事 物 產 生 變 化, 滑 移 出 原 先 的 秩 序, 再 塑 其 重 新 被 觀 看 的 可 能, 作 品 帶 有 特 殊 的 詩 性。 過 去 重 要 聯 展 於 關 渡 美 術 館、 誠 品 畫 廊、 弔 詭 畫 廊; 亦 曾 受 邀 於法國、日 本 、 泰 國 、 澳 洲 參 與 聯 展 與 駐 村 計 畫 。
樹會扭曲時間 幾年前一個冬日傍晚,在尋常日景中,我遇見了兩棵椰子樹,兩棵被日光投影在建築體外牆上的大王 椰子樹影。四層樓高的樹影隨樹體受光位移,有時因劇烈搖晃或偶爾一片雲,在建築平面上形成若深 若淺的動態灰階。《剩餘的風景》是懸置在椰子樹與樹影間的曖昧形體。
對於自然形態的迷戀,一如立石鐵臣「與其說對樹木產生情感,不如說被交錯的樹木與葉脈的排列所 吸引,心裡有股欲望,企圖將這些感覺收藏在心裡⋯⋯」,因而反覆描繪留下大量勞動的筆跡。
幾週前,住屋處窗台望出去那五棵直挺向上生長的椰子樹,因夏天的防颱措施被就地剷除了。這幾棵
樹是我每個清晨對天空的日安,如今成為空地上棄用的廢材。 剩餘的是樹影,是植物園裡受戰火波 及的椰子樹,是躺平的幹木材,是尋常日景中掃地的落葉,是樹幹代謝向下垂落的大量樹皮⋯⋯。我
想藉此潛入事物之中,寫生自然,以靜物招喚風景,為捕捉差異,不斷地複寫,複寫時間的逝去狀態。
—— 李若玫
26
《模板》,340×145 公分,黑鐵板、木板、椰子樹,2020 照片提供|李若玫
27
《剩餘的風景- 03》,105×105×100 公分(含台座尺寸), 法國 Arches 冷壓水彩紙、鉛筆、炭精筆、金色色粉、木板、 鐵、銅釘,2019 - 2020 照片提供|李若玫
28
林子桓,《假想旅行者》,16:9 影像(19 分 01 秒),2020 照片提供|林子桓
29
Journal of Visited Light 09.19-10.25
策展人|王振愷
藝術家|王博彥 × 林子桓 × 吳梓安 策展專文——王振愷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瘟疫蔓延的天空底下,世界彷彿靜止下來,街
上的人們仰望著同一個方向,觀測著日蝕的移動過程,這個集體行為曾出現 在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2015)所重現的歷史片段中,百年後景況依 然,太陽的光穿過無數個瞳孔,我們究竟想從這個奇觀裡,找尋什麼?
光,是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逐的,打從個體脫離了母體,往光的方向破 水而出,最後到生死交界處,跟著佛祖的光,才能通往西方極樂世界。在柏
拉圖洞穴裡,原初的人們選擇離開黑暗,掙扎地睜開雙眼,只為直視那象徵
真理的陽光。這與身處在白立方裡的觀眾一樣,都在空間裡找光源匯聚的作 品所在,又或者在黑盒子裡,目不轉睛地凝視銀幕上投放出的電影之光。
絕對空間本次年度大展相當榮幸邀請三位影像藝術家:王博彥、林子桓、吳 梓安,他們長期旅居紐約,各別擅長三維電腦動畫、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
三位都是尋光的人,在移動過程中進行對於時空變化的敏銳洞察,除了以動
態影像作為創作媒材外,也會將影像中的元素轉化成空間裡的平面畫作與裝 置,作品中所乘載的光既是形式也是內容、既是主體也是客體。
在這個全球邊境封鎖的非常時期裡,藉由本次年度大展中三位藝術家所展出 的作品,重新省思「觀光」的內在意涵:觀光,指向的不僅是人類進行參觀
旅行的行為,也是人眼對於可見光的觀察及丈量。以「記」這個文體串接三 人的作品:王博彥的日記、吳梓安的觀測記,以及林子桓的雜記,他們以影 像作為書寫之工具,就像過去文人以書、畫記載著旅行時的所見所聞。「觀 光記」彷彿攤開了三位藝術家的行旅筆記,光,從中擴延出來,貫穿空間、跨 越時間,到達觀眾視線所及,反射成為腦海裡的靈光。
30
a
策展人|王振愷 擔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期進行藝評與影評書 寫。
作 品 散 見 於 放 映 週 報、 關 鍵 評 論 網、 國 美 館 E 讀
誌、 聯 合 文 學 等 平 臺 , 首 本 跨 域 書 寫 著 作 將 於 年 底 出 版, 主 題 為 臺 南 全 美 戲 院 。 曾 任 金 馬 獎 亞 洲 電 影 觀察團評審、服務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民國藝 評人 協 會 ( A I CA ) , 期 間 曾 協 辦 過 許 多 展 覽 。
「觀光記」為首次擔任策展人,期望將自身對於影 像與書寫之間的跨媒介關注,勾劃出一種獨特的策 展詩 學 。
31
b
藝術家|王博彥 紐約 視 覺 藝 術 學 校 電 腦 藝 術 碩 士 、國 立 臺 北 藝 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畢業。曾獲全國美術獎新媒體藝術類金牌獎、紐
約 視 覺 藝 術 學 校 Pa u l a Rh ode s 電 腦 藝 術 傑 出 畢 業 獎 、 日 本 福 岡 亞 洲 數 位 藝 術 獎 動 態 影 像 類 優 勝 等 , 並 曾 參 與 美 國 紐約 布 朗 克 斯 美 術 館 A r t i st i n t h e M a r ket pl a ce 計畫。重要個展包含「黑太陽」臺北數位藝術中心(2020)、「隨
身 指 南 」 美 國 洛 杉 磯 臺 灣 書 院 ( 2 0 1 8 ) 、 「 A n Obs cure S ilhouette 」 美 國 紐 約 Flux Factor y(2018)、「 薩 烏 達德 」 臺 中 國 立 臺 灣 美 術 館 ( 2 0 1 6 ) 。
c
a. 王 博 彥,《 橫 渡 》, 雙 頻 道 三 維 電 腦 動 畫(12 分 鐘 /高畫質/彩色無聲),2018
b. 王博彥,《新月 I》,80×100 公分,三維電腦繪圖 (藝術微噴輸出於半光面相紙),2019 - 2020
c. 王 博 彥,《 藍 色 房 間 》,80×100 公 分, 三 維 電 腦 繪圖(藝術微噴輸出於半光面相紙),2019 - 2020 照片提供|王博彥
32 32
藝術 家 | 吳 梓 安 Tzu - A n W U 從 事 實 驗 電 影 的 創 作。 他 習 慣 以 拼 貼 揉 雜 各 種 異 質
的 影 像、 聲 音 與 文 本 為 方 法, 質 問 敘 事 與 自 我 的 建 構。
近 年 作 品 以 Su per 8 和 1 6 m m 膠 卷 的 手 工 技 法 與
實驗為 主 軸 ,摸 索 類 比 與 數 位 影 像 生 產 技 術 的 交 界 。 畢 業 於 臺 灣 清 華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系, 紐 約 新 學 院 大
學(Th e Ne w Sch o ol ) 媒 體 研 究 所 。 作 品 曾 在 倫 敦 B F I Fl a re、鹿 特 丹 影 展 、舊 金 山 電 影 資 料 館 、柏 林 Xpo sed 酷 兒 影 展 、 紐 約 M i x N YC , 首 爾 E Xi S 等
影 展 放 映, 曾 獲 巴 黎 差 異 與 實 驗 影 展 國 際 競 賽 獎。 展覽經 驗 包 括 臺 灣 雙 年 展 ,馬 尼 拉 大 都 會 美 術 館 ,臺
北 國 際 藝 術 村 等。 此 外, 他 也 是 動 態 影 像 策 展 團 體 「另一 種 影 像 記 事 」 成 員 , 致 力 於 實 驗 電 影 推 廣 。
照片提供|吳梓安
33
吳梓安,《⽉句》
16 釐米底片轉影像(1 分 44 秒),2018 照片提供|吳梓安
吳梓安,《日蝕》
16 釐米底片轉影像(1 分 02 秒),2018 照片提供|吳梓安
藝術家|林子桓 林 子 桓 創 作 以 錄 像 與 裝 置 的 作 品。 議 題 以 研 究 的 方 式 結 合 不 相 同 的 事 件 以 探 索 藝 術 的 不 同 樣 貌 與 數 位 時 代 的 問 題。 利 用
各 種 各 樣 的 資 源 , 包 括 神 話 , 歷 史 事 件 , 科 學 理 論, 偽 紀 錄 片 , 有 時 是 抽 象 的 敘 事 作 品 , 與 沈 浸 式 裝 置 相 互 作 用。 林 的 作 品 曾 展 出 在 關 渡 美 術 館, 臺 灣 國 際 錄 像 藝 術 展, 雅 典 數 位 藝術節,臺北美術館等。
圖左|林子桓,《火山觀察者》,45.72×60.96 cm,壓克力, 畫布,2019
圖右|林子桓,《顯現的跟你看到的不相同》,編織毛毯,百 分之百純棉,流蘇邊緣,2019 照片提供|林子桓
34
11.04 12.13
島嶼的月色 影響著看海的人 莊東橋個展
Moonlight Over the Island Afffects People Wa t c h i n g t h e S e a
35
專文——王振愷 絕對空間二〇二〇年第七檔年度大展的「島嶼的月色影響
看海的人」為莊東橋的個展。機構策展人王振愷連結藝術 家創作論述、藝術家創作與策展脈絡,以及展場空間的場 域精神等,歸納出本次展覽四大方向與特色:臺灣風景中
「山」與「海」符號的汲取、展覽主題〈島嶼的月色影響 看海的人〉為藝術家於二〇一七年寫下的同名詩作互文的
跨域創作、「藝術家受到策展訓練與工作影響」的連結思 維,以及展場空間精神與作品的內外在呼應。
〈島嶼的月色影響看海的人〉一詩中梳理著他自法國回到
臺灣的觀察與心境,反覆運用歐洲與臺灣兩地不同的氣候 特徵,以及與臺灣日常文化、食物等風土對照,強化旅行
者 對「 他 方 」 與「 家 」 之 間 的 追 尋 與 選 擇。 以 此 詩 題 作 為 本 展 主 題, 乃 是 希 望 呼 應 本 展 抒 情 的 面 向, 並 呈 現 以 島 嶼 視 角 為 主 體 與 歷 史 思 維 的 創 作 觀, 進 一 步 從 外 在 的
「山」、「海」、「島」、「田」、「檳榔樹」、「椰子樹」
與「棕梠科類」等關鍵字,更深一部探究對「家」、「土地」 的認同,以及何處才是自己的「居所」,甚而是心靈與精 神的「庇護所」。
《家屋之夢 17》,130.5×97 公分,壓克力於畫布上, 2020 照片提供 | 莊東橋
本展利用絕對空間的展場狹長空間特性,由入口處開始規 劃裝置作品《水城水鄉》、繪畫作品《居所 06》、《居所
07》與《萬物再度呼吸 017》,希望讓觀眾感受島嶼生活
的城市、山、海、田的氣息。接著於中段處與後方空間規 劃裝置作品《群島 II》,繪畫作品《居所 03》、《家屋之 夢 014》、《家屋之夢 15》、《家屋之夢 16》、《思緒的 落腳處 05》與《家屋之夢 17》,企圖讓觀眾從感受外在的 風景氣息後,往內心深處探詢自己內心對家的想像。
36
藝術家|莊東橋 一 九 八 一 年 生 於 屏 東, 巴 黎 賽 爾 季 國 立 高 等 藝 術 學 院
(ENSA PC)畢 業,獲 國 家 高 等 造 形 表 現 文 憑(D N S E P )。 現 居 住 與 工 作 於 臺南 。
創 作 多 以 風 景 為 主 題, 對 其 而 言, 風 景 是 思 索 與 表 現「 自 身 和 世 界 關 聯 」 這 個 命 題 的 媒 介。 近 年 關 注 臺 灣 獨 特 的 海 洋 島 嶼 風 土, 將 所 感 受 的 視 覺 與 身 體 經 驗 透 過 抽 象 化 與 符 號 化 , 以 繪 畫 形 式與 概 念 表 現 在 平 面 與 空 間 作 品之中。
過 去 重 要 個 展 於 絕 對 空 間、 木 木 藝 術、 當 代 一 畫 廊, 亦 有 獨 立 出 版 詩 集 與 機構 策 展 經 歷 。
展覽現場一景。 攝影|簡豪江
《家屋之夢 15》33×24 公分,壓克力於畫布上,2016 照片提供|莊東橋
37
《萬物再度呼吸 017》,117×80 公分,壓克力於畫布上, 2019
《家屋之夢 14》,100×80cm,壓克力於畫布上,2016
照片提供|莊東橋
回 海 曾 已
到 風 在 逐
這 的 歐 漸
個 溼 陸 被
島 度 留 這
嶼 溫 下 裡
已 潤 的 的
經 我 足 浪
多 年 的 心 跡 撫 平
日 子 有 時 以 陽 光 的 方 式 顯 現 照 在 凸 出 於 建 築 立 面 的 陽 台 ; 遮 陽 棚 下 的 植 栽 、 落 地 窗 內 的 主 人 都 收 到 一 封 訊 息 : 「 不 要 再 憂 鬱 了 」 大 他 或 走
街 們 看 在
上 曾 著 異
, 在 飛 國
有 頂 機 大
些 樓 起 街
人 準 備 徹 底 離 開 這 裡 眺 望 遠 方 降 想 像 上 的 第 一 日
巷 他 掙 十 想
弄 們 扎 月 起
裡 梳 與 , 好
, 理 遺 天 幾
有 些 人 從 很 遠 的 地 方 回 來 花 草 , 像 梳 理 曾 有 過 的 衝 突 、 憾 氣 依 舊 炎 熱 年 前 的 九 月 初 , 已 經 穿 薄 長 袖
家 走 走 他 孩 孩 島 已
裡 到 到 們 子 子 嶼 成
的 工 商 都 長 回 的 家
人 地 場 在 大 來 月 的
走 到 辦 公 室 變 成 辦 公 室 裡 的 人 成 工 地 裡 的 人 成 商 場 裡 的 人 等 色 影 響 著 看 海 的 人 內 心 哼 著 她 來 聽 我 的 演 唱 會
照片提供|莊東橋
還 單 身 的 唱 著 盧 廣 仲 的 魚 仔 日 子 、 芒 花 、 冰 品 這 些 年 , 很 像 大 家 都 學 會 怎 麼 療 癒 自 己 海 又 在 撿 去 而 邊
風 帶 岸 一
遠 看 時 乾
遠 著 間 煎
把 這 個 孩 子 送 出 去 回 來 邊 重 覆 著 一 個 動 作 塊 石 頭 , 對 準 岩 石 上 的 一 顆 小 石 丟
旁 邊 的 人 抒 發 著 工 作 與 人 生 的 問 題 說 邊 玩 沙 的 遠 到 加
看 遠 的 地 方 了 網 魚 的 味 道 陣 陣 傳 來
島 嶼 的 月 色 影 響 著 看 海 的 人
◎ 莊 東 橋
Moonlight Over the Island Afffects People Watching
38
家傳食譜 :
母親的森林
潘娉玉個展
臺 灣 藝 術 家 潘 娉 玉 的 創 作, 主 要 是 在 探 討 神
所 稱 的「 英 雄 旅 程 」。 神 話 予 以 我 們 的 啟 示: 如
話,是由個體的生命故事所重疊而成的圖像。
制, 使 我 們「 成 為 自 己 」 - 成 為 自 己 的 英 雄。 神
文章提供 ——潘娉玉
話 與 當 代 生 活 的 關 係。 她 認 為 人 類 的 集 體 神
集 體 神 話 的 原 型(archetype), 從 過 去 到
現 在, 持 續 地 展 示 著 某 種 微 異(nuances)
變化的發展性型態,召喚著我們對於人類所面
何 突 破 生 命 的 限 制、 現 實 的 限 制, 或 是 典 範 的 限 話 結 構 意 義, 即 是 發 現 自 我 原 型 以 及 超 越 自 我 原 型的旅程。
臨 的 普 遍 性 課 題 的 認 識。 這 種 持 續 微 異 變 化
《家傳食譜》(Family Recipes)是體現她「神
話論述,大多強調原型的普遍性詮釋,以及原
畫 中, 帶 著 一 本 母 親 的 食 譜, 展 開 她 離 家 最 遠 最
的 發 展 性 型 態, 即 是「 神 話 結 構 」。 過 去 神 型典型重複發展的模式。在她的創作中,她強 調:理解神話微異的動態結構,才能理解神話 結構的意義。
神話的結構意義是說:神話原型的結構透過微 異 的 作 用, 超 越 固 有 型 態 的 限 制, 在 整 體 上
成 為 創 造 性 的 動 態 結 構。 這 項 微 異 作 用 的 啟
動,是透過生命創造性的參與和演譯,去突破 典 型 的 限 制 達 成。 原 型 的 超 越 或 是 典 範 的 超
越, 就 是 約 翰• 坎 伯(Joseph Campbell) a.
話 結 構 」 思 維 的 一 個 系 列 性 作 品。 在 一 次 駐 村 計
久 的 行 旅。 帶 著 無 比 興 奮 心 情, 探 索 紐 約 藝 術 世
界的她,怎麼樣也沒有想到,行李箱裡的食譜,成 為在異鄉,與家鄉深刻情感的聯繫。《家傳食譜》 系 列 作 品, 不 只 是 從 飲 食 談 鄉 愁, 也 試 圖 從 生 命 經 驗、 從 烹 飪 煮 食, 展 開 一 系 列 對 於 家 庭、 歷 史
與 文 化 議 題 的 探 索; 因 為 家 常 菜 它 超 越 美 食, 它 體 現 傳 承、 情 感 與 文 化。 她 以「 家 常 菜 」 作 為 生
命 故 事 的 線 索, 探 討 家 庭 故 事 的 不 同 面 向, 也 探 討個人的敘事如何成為集體敘事。
《家傳食譜》顯然涉及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在 此 系 列 中, 她 也 刻 意 以「 美 術 的 工 藝 復 興 」 為 策
略,做為《家傳食譜》的平行議題。在後觀念藝術
的時代,工藝能夠為美術或視覺藝術,恢復多樣性 媒介語言的掌控能力,並且在「觀念-媒介語言- 藝 術 作 品 」 的 架 構 中, 提 供 實 踐 性 面 向 的 思 維 方
法。此次在臺南絕對空間將展出此系列於二〇二〇
年 的 新 作《 張 凌 食 譜 》、《 金 毛 紅 羽 》(2019) 以及《貓頭鷹姥姥》(Grandma Owl)(2011 - 2020)、《 天 狗 食 月 》(The myth of Lunar Eclipse)(2016 - 2019)等四件作品,探討女 性在家庭之中的角色。
39
Fa m i l y Re c i p e s : Mo t h e r ' s Fo re s t 2 0 2 0.1 2 . 2 5 -2 0 2 1 .0 1 . 2 4
b.
c.
a.《天狗食月》,250×180×180 公分,布料、繡線, 2016-2019
攝影 | 珊瑚攝影工作室 b.《 貓 頭 鷹 姥 姥( 殷 商 青 銅 鳥 尊 )》, 尺 寸 依 場 地 而 定,複合媒材,2011-2020 攝影 | 珊瑚攝影工作室 c.《天狗食月》局部 攝影 | 顏珮珊
40
藝術家|潘娉玉 目前創作及生活在臺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
形 藝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現 任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美 術 系 助 理 教 授, 專 長 複 合 媒 材 裝 置 與 雕 塑 創 作。
曾 獲 美 國 亞 洲 文 化 協 會 獎 學 金、 美 國 佛 蒙 特工作室藝術中心第九屆亞洲藝術家獎學 金。 二 〇 〇 九 年 曾 於 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舉 行 個
展,並發表展覽同名作品集《永恆是情景的回 復》;二〇一三年於淡水藝術工坊展出「生命 樹:歧異與歸屬」個展,二〇一四年發行同名 作 品 集。 作 品 曾 獲 高 雄 市 立 美 術 館 及 國 立 臺 北 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典藏。
《 家 傳 食 譜 》 系 列 作 品 於 二 〇 一 七 年, 分 別 在 淡 水 海 關 碼 頭 與 新 竹 關 西 七 沁 工 作 室, 以
及 伊 通 公 園 (2020) 以 個 展 發 表 ; 此 系 列 作 品
也 陸 續 發 表 於 臺 東 美 術 館「 迴• 游 — 尋 找 再 棲 地 與 物 質 記 憶 」(2019)、 高 雄 市 立 美 術 館
策畫之「再織:台灣當代纖維藝術展」旅美巡 迴 展 ( 2017) 、 「 當 代 藝 術 大 觀 : 2 4 道 線 索 」 ( 2016) 、 朱 銘 美 術 館 「 多 重 線 索 - 2 0 1 6 材 質
物語-纖維」、南投手工藝研究中心「織路染 旅 : 臺 灣 當 代 纖 維 藝 術 的 銳 變 」( 2014) 、 首 爾 O CI 美 術 館 「 創 意 報 告 書 」 駐 村 藝 術 家 聯 展 ( 2014) 等 聯 展 。
從一九九六年迄今,已發表超過十次個展,其 作 品 以 聯 展 或 駐 地 發 表 的 方 式, 於 臺 灣 各 地 、 香 港 、 首 爾、 紐 約、 波 士 頓、 費 城、 舊 金 山等地發表展出。
銅 青 商 殷 室 ( 作 姥 工 姥 影 鷹 攝 頭 瑚 貓 珊 《 | 影 攝
41
鳥
尊
)
》
局
部
。
《貓 攝影 頭鷹 姥姥 |珊 瑚攝 (殷 影工 商青 作室 銅鳥 尊
)》
局部
。
《金毛紅羽 / 宜蘭鴛鴦餅》,62×77cm 布料、化纖棉,2019 攝影 | 顏珮珊
42
總編|黃逸民
執行編輯|顏珮珊
美術設計|張育嘉、顏珮珊
資料整理|黃湘婷、傅姿綾、顏珮珊 出版者|絕對藝力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 205 巷 11 號 電話| 06-2233508
官方網站| absoluteart .spac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 .com/ASA.Salon.absolute 製版印刷|健豪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 年 3 月
封面作品|王雅慧《筆記本》
封底作品|李若玫《25.17425, 121.44035》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王振愷 王雅慧 施瑾
莊東橋
王博彥
陳為榛
李若玫
陳姿尹
吳梓安
郭奕臣
呂沐芢
蔡宗祐
林子桓
潘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