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後 左 翼 口 述 計 畫 系 列( 一 ): 以 陳 映 真 為 線 索
陳光興、林麗雲 訪問|陳瑩恩、劉雅芳 整理
不合時宜的成長路
*
林載爵訪談錄
時間 ────────────────
地點 ──────────────────
2014 年 11 月 18 日
台北
一、中學時期:1968 年的啟蒙 《劇場》 故事要從 1968 年開始講起,也就是我就讀南一中二年級的時候。南一中 二年級時已經開始分組了,我選了當時的乙組,也就是文學院。南一中是升 學率很高的學校,而乙組在學校只有一班,高三時我們全班只剩下三十六位 學生,是全校唯一念文科而且人數最少的一班。當時成績基本不錯的才能考 上南一中,但是很少人選念文科,因為大部分都去選理工科,其次則是丁組 的法商(包括陳水扁與鄭鴻生都是)。1968 年那一段時間,對我們念文科的人 來講,有一個雜誌影響滿大的,就是《劇場》。因為《劇場》的編排,以及介紹 的現代主義戲劇作品,對當時高二的我們來講是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原 來戲劇有各種不同的實驗性質。這個刊物的編排方式,也打破了我們過去對 文字編排方法的認知。《劇場》把文字當作一種鉛字的藝術來編排與變化,這 是它非常成功的特色。所以當時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在 1968 年,
*
本文是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 (NSC 1032410-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蘇淑芬、 劉雅芳、陳瑩恩;影像記錄:陳素香。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