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是闽南最负盛名的民窑,其烧制的瓷器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拥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德化窑始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无数产品 远销海外,盛于明清时期,其白瓷独树一帜而名闻遐迩。尤其是在17世纪明末清 初时期,瓷塑名家辈出,造像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均达到了颠峰。同时白釉瓷色 泽凝厚温润,或白中透粉,或似象牙白,或似猪油白。这种甜美的白色倍受当时 西方贵族的喜爱,称之为“中国白”。
本书收录了“进退堂”所藏50余件自南宋至民国的德化瓷藏品,主要来源 于北美著名的古董经纪、收藏家和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其中尤以南宋堆花 军持,明末何朝宗持卷观音坐像,何朝春观音蒲团坐像,波兰国王 AUGUST 二世 (1670-1733)所藏德化童子观音坐像,明末持卷罗汉坐像, Rockefeller 家族藏清 末博及渔人款观音坐像,清末民国许云麟做和合二仙像等精美作品。书中所收录 的大部分藏品在加拿大安省由加中古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 ARNAUD’S GALLERY 共同举办的展览中展出。
“进退堂”的名字取自于《易经》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 圣人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清华求学期间,虽然攻读工程学科,但受父兄 的影响,对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父早年就学于黄埔军校, 书法颇得于右任之精髓,无欲随心却不失法度。八十年代首次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馆, 深受其馆藏古代瓷器精品的吸引。作为一门土与火的艺术,瓷器涵盖了绘画、书法、 雕刻、雕塑等技艺,结合了许多不同的化学矿物原料,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及化 学反应的过程得以制成。仔细钻研,品味,越发感觉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魅力无穷。 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有幸受到很多收藏界前辈和当 地文博工作者的指导,帮助。在过去数十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北美,收藏活动 从未间断,尤其专注于中国的古代陶瓷艺术品。
在德化瓷专题收藏的过程中,有幸得到了 Anthony M. Lee 先生的鼎力支持 和帮助。Anthony 是亚洲艺术和古董方面的独立学者,顾问和经销商,与博物馆、 拍卖行、收藏家和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他在20世纪90年代为日本公司提供咨 询服务,周游亚洲,与许多国家的收藏家建立联系。在加拿大,Anthony 在与多 伦多著名的中国艺术品经销商 Pao & Moltke 和 Topper Gallery 合作的同时,成立 了自己的亚洲艺术研究公司。后来,成为 Sotheby's.com 的合作经销商。Anthony 曾帮助四家加拿大拍卖行建立亚洲艺术部门,为加拿大各大博物馆以及许多美国 和欧洲博物馆提供咨询服务,并帮助加拿大培养了两代亚洲艺术专家。
此藏品集的编撰完成,ANTHONY 先生给予了诸多方面的支持并为本书题写序言,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深深感谢就读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文学与商科的 YUANXI LI 女士为文字和图片编撰工作方面付出的时间和心力。另外也感謝加拿 大文物与艺术研究基金会和加中古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领导和同仁们的支持,特 别是加拿大文物与艺术研究基金会会长刘征先生为本集撰写了引言。在此我也必 须感谢加拿大著名亚洲艺术品专家,学者ANTHONY WU在此批藏品收藏过程中的 帮助和谏言。同样也感谢ARNAUD’S GALLERY,另外也感谢 PINNIP WORLDWIDE INC. 和 HOWYOU 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鉴于个人认知所限,谬误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方家雅正,并表示衷心地 感谢!
张宽荣(J. R. GERRAN) 2023年8月28日
PREFACE
No one would know from the outside that this modest Canadian home housed a treasure of Chinese porcelain. I was stunned the first time I was shown the collection; exceptional in its very careful focus on blanc-de-chine (literally – white from China) porcelain of Dehua. Although I see many fine private collections they often feel more like an accumulation rather than a well-curated, concerted group of artworks. The display of elegant white figures ringing the library of the Jin Tui Tang told me at a glance that this collection was something very special. It is also notable that the collection was built overseas and not in China, reflecting Dehua’s unusual position in the taste of international collectors, its historic connection to overseas trade and its unique character as a cataly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in Europe.
When they imagine “Chinese porcelain” most people will imagine vases and dishes colourfully decorated in the taste of the Qing Imperial court. What is our emotional reaction when confronted with a large group of delicate white porcelain figures, a sea of faces both animated and serene, all posed with formality and inner control. While the fineness of a bowl or vase might draw you in to look more closely at the painting, a snow-white Dehua statue has the effect of stopping the viewer, making them feel like they are in a meditative space, and saying, “slow down, step back, look at the whole scene, and then come closer”. For China’s 17th century scholar class who extolled the virtues of Dehua sculptures, I think it is this ability of the figures to create a quiet, temple atmosphere even around a hand-sized statue on a bookshelf or desk-top. The Chinese literati could not imagine that these same figures for the courts of Europe represented the height of fashion, the must-have palace décor which changed the economy and balance of power in European history.
The Bronze Age use of ceramic molding in the casting of bronze ritual vessels and ancient China’s fascination with tomb figures advanced the technology of molding pottery for almost 3,000 years. Dehua craftsmen combined the best of press molding technology with the white porcelain glazes perfected in the Yuan dynasty to create a perfect marriage, as evidenced by a documentary bowl in the British Museum dated to 1511. Pre 16th century production was mostly molded bowls, cups, boxes and small vases, the blue tinged glazes similar to the Qingbai glazed wares of Jingdezhen (Fig. 01, 02). The clay was well suited to molding, modelling and firing fine details, but Dehua could have remained a rather insignificant local kiln if it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nearby Yuegang port where luxury materials, ivory and rhinoceros horn entered China, and where the carving industry found a home. Dehua discovered its
序言(PREFACE译文)
如果只看外表,人们很难想象这座不起眼的二层楼房里收藏有中国的瓷器珍品。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藏品时就惊呆了,清一色的 blanc-de-chine(字面意思是来自中 国的白色瓷器),非常特别。虽然我看到过许多精美的私人收藏,但它们往往给 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堆积,而不是一组精心策划、协调一致的艺术品。进退堂书 房内陈列的典雅白色人物瓷器,我只需一眼就看出这些藏品非同一般。此外,值 得注意的是,这些藏品是在海外而非中国建立的,这反映了德化瓷在国际收藏家 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它与海外贸易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作为欧洲瓷器发展催化 剂的独特性。
一提到 " 中国瓷器 ",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具有清朝宫廷风格的花瓶和餐具。当我 们面对一大群精致的白瓷人物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这些人物的面孔既生 动又安详,他们的姿势都具有形式感和内在控制力。碗或花瓶的细腻可能会吸引 你仔细观察画作,而雪白的德化雕像则会让观者停下脚步,仿佛置身于冥想空间, 并告诉他们:" 慢下来,退后一步,看看整个场景,然后再走近些 " 。17 世纪的中 国士大夫阶层对德化雕塑赞誉有加,我认为正是因为德化雕塑的这种能力,即使 是在书架或桌面上的手掌大小的雕像周围,也能营造出一种安静的寺庙氛围。中 国文人无法想象,在欧洲宫廷中,这些雕像代表着时尚的顶峰,是改变欧洲历史 上经济和权力平衡的必备宫廷装饰品。
青铜器时代在青铜礼器的铸造中使用了陶瓷模具,古代中国对陶俑的迷恋推进了 陶器成型技术近 3000 年。德化工匠将最先进的压制成型技术与元代完善的白瓷釉 料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完美的融合,早在1511年,大英博物馆记录的资料已证 实了这一点。16 世纪之前的生产主要是压制的碗、杯、盒子和小花瓶,白中闪青 的釉与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相似(图 01、02)。这种瓷土非常适合成型、塑造和 精细细节的烧制,但如果没有附近的月港(今漳州龙海区海澄)的影响,德化可 能仍然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地方窑。月港是当时奢侈品材料进口的主要港口,诸如 象牙、犀角等。
“style” by engineering a whiter porcelain and by copying Yuegang luxuries, as if the potters were thinking, “a horn libation cup … We can make that. Yeah, a cup with a tree branches and leaves, a bronze tripod censer, an ivory Guanyin… We can make all that” (Fig. 11, 13). And they did - looking to scholar’s items, the statues in temples, the export tea wares that the foreigners liked, and recreating them all in porcelain.
They innovated by adding sculptural touches, humour, delicacy, practicality and elegance to their “brand”.
Most of us will have an image of Dehua as porcelain gods and Buddhas, and by the mid 1600’s the artists of Dehua such as He Chaozong (act. 1620-1650) and others were perfecting the art of sculpted figures – the general form press molded and joined in parts, but the details sculpted by hand often separately and applied. There is magic in the play of shadow and light on the sharp lines of the sculpted draperies, hands, hair and jewels of these religious figures that imbues them with serenity and inner strength approaching perfection. The best Dehua sculptures fill their space naturally, and though perched on rockery bases, crashing waves, even snarling beasts or precarious pedestals, the figures appear completely relaxed, comfortable and steady (Fig. 20). Strangely, the sculpture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600’s are the opposite of the Ming court’s negative opinion of Dehua wares which were seen as novelties and toys, and not fit for serious collectors. Yet, these were the first sculptures in Chinese history to be signed by the artists, and their artistry entranced the late Ming scholar and merchant classes who passionately collected the figures, greatly increasing Dehua’s production output, enough that by 1700 many of these sculptures were making their way to Europe by way of Portuguese and Dutch traders.
By 1700 Dehua was export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tems annually – tea cups, pots, lamps, candlesticks, small figures of Europeans, porcelain toys and medicine jars. As with tea and silk, Europe was obsessed with Chinese porcela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dicts” was the Prince Elector of Saxony, Augustus “the Strong” (1670 –1733), whose collection of 21,000 pieces of Asian porcelain included 1,250 from Dehua about 6% of the whole collection. (Fig. 12 in the catalogue is a rarity, one of 850 pieces de-accessioned from this historic collection). This passion for figures developed from the Saxon tradition of long dinner parties with elaborate centrepiece table settings; using Dehua figures added exotic images of China (Fig. 15, 16). To sustain the cost of his collecting and building Augustus found 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1682- 1719) a conman who claimed to know the secret to creating gold.
德化通过改进更白细的瓷器并复制月港的奢侈品,就好像陶工在思考:“ 一个犀
牛角的酒杯 …… 我们可以制作。是的,带有树枝和叶子的杯子,一个铜三足香炉, 一个象牙观音 我们都可以做 ”(图 11、13)。他们做到了
寺庙中的塑像、外国人喜欢的出口茶具,并将它们都复制成瓷器。
参考文人用品、
他们不断创新,为自己的 " 品牌 " 增添了雕塑感、幽默、精致、实用和优雅。
我们大多数人会把德化想象成瓷器的神祇和佛像,到了 1600 年代中期,何朝宗
(1620-1650 年)等德化艺人的雕刻艺术日臻完善 -- 总体造型是按比例压制和拼 接的,而细节则往往是手工单独雕刻和应用的。在这些宗教人物的帷幔、手、头 发和珠宝的锐利线条上,光与影的交织产生了神奇的魔力,使他们充满了宁静和 接近完美的内在力量。最好的德化雕塑,具有自然的空间平衡和饱满感。尽管人 物栖息在假山基座、汹涌的波涛、甚至咆哮的野兽或岌岌可危的基座上,但却显 得完全放松、舒适和稳定(图 20)。奇怪的是,160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雕塑与 明朝宫廷对德化瓷器的负面评价恰恰相反,明朝宫廷认为德化瓷器是新奇的玩具, 不适合严肃的收藏家。然而,这些雕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艺术家签名的雕塑, 它们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明末的士大夫和商人阶层,他们热衷于收藏这些雕塑,大 大增加了德化瓷的产量,到 1700 年,这些雕塑中的许多已经通过葡萄牙和荷兰商 人运往欧洲。
到了 1700 年,德化每年出口数十万件商品,包括茶杯、壶、灯、烛台、欧洲小 人像、瓷器玩具和药瓶。与茶叶和丝绸一样,欧洲着迷于中国瓷器,其中最重要 的 “ 瓷器迷 ” 之一是萨克森选帝侯 Augustus “the Strong”(1670-1733),他收藏了
21,000 件亚洲瓷器,其中有 1,250 件来自德化,约占全部藏品的 6%。( 图录中的 图 12 非常罕见,是这一历史性收藏中 850 件退藏品中的一件)。他对人物雕像的 热衷源于撒克逊人的传统,即举行长时间的晚宴。通常情况下,餐桌上摆放精致 的中心装饰;而使用德化人物雕像则增添了来自中国的异国情调(图 15、16)。
为了维持收藏和建造的费用,Augustus 找到了约翰 - 弗里德里希 - 博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1682-1719 年),一个声称知道制造黄金秘密的骗子。
Böttger was kept a prisoner all his life, and though he never produced any of the gold that he promised, working with the studies of chemist Walter von Tsirnhaus (16511708) he did discover the secret to making Chinese style porcelain after many years of experiments and failures. The King’s factory, Meissen, for decades was the only European producer with the secret of porcelain, making a lot of money and increasing the power of Saxony. However, that same state secret caused wars, was stolen, traded and fought over until the porcelain secret helped to establish factories in Vienna, Berlin, Sevres, Capodimonte and Staffordshire – the traditions of porcelain figures that started with Dehua was now copied from Italy to England for every home, table and mantlepiece (Fig. 20).
No longer fashionable or unique, Dehua los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cused on Fujian, Guangdong and Taiwan, providing figures for scholars and temples. Through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revivals of high-quality sculpture, even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but the forms always looked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trying to recreate the magic of He Chaozong (Fig. 33, 37, 44). Ironically, Augustus’ opening the secret of porcelain and losing it to the other countries of Europe indirectly lead to the loss of Dehua’s European market, yet his careful inventories and those in other palaces and manors of Europe have been invaluable to the study and stylistic dating of Dehua wares. Largely negle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true history of Dehua has only started to become clear in the last 50 years, indeed even the great He Chaozong until recently was believed to have been active 1665-1695, a date which is now pushed back thirty years. In the end, the treasured blanc-de-chine figures in the collections of Europe’s great palaces revived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Dehua war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thony M. Lee Independent Scholar of Asian ArtsSept/10/2023 in Montreal, Canada
博特格尔终生被囚禁,虽然他从未制造出他承诺的任何黄金,但在化学家瓦尔 特 - 冯 - 齐恩豪斯(Walter von Tsirnhaus,1651-1708 年)的研究下,经过多年的 实验和失败,他终于发现了制造中国式瓷器的秘密。几十年来,国王的工厂梅森 (Meissen)一直是欧洲唯一掌握瓷器秘密的生产商,为萨克森赚取了大量财富, 并增强了萨克森的国力。然而,同样的国家机密却引发了战争,被窃取、交易和 争夺,直到这个瓷器秘密帮助在维也纳、柏林、塞夫勒、卡波迪蒙特和斯塔福德 郡建立了工厂 从德化开始的传统人物瓷器如今从意大利到英国都被复制并用于 每个的家庭日常餐桌和壁炉上面。(图 20)。
由于不再时髦或独特,德化瓷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优势,转而专注于福建、广东和 台湾地区,为文人和寺庙提供造像。到了清代,甚至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高品 质雕塑的复兴,但其形式总是回溯到 17 世纪,试图重现何朝宗的奇迹(图 33、 37、4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ugustus 公开了制瓷的秘密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 家,最终导致德化瓷失去了欧洲市场。然而,他精心收藏于欧洲宫殿和庄园的瓷器, 对研究德化瓷器的风格和年代断定提供了无比宝贵的价值。德化瓷的真实历史意 义在 20 世纪被中国学者所忽视,直到最近 50 年才开始变得清晰,甚至连伟大的 何朝宗直到最近也被认为是活跃于 1665-1695 年,而这一日期现在被推后了 30 年。
最终,欧洲各大宫殿收藏的白瓷珍品在 20 世纪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德化瓷器研究的 兴趣。
Anthony M. Lee
2023 年 9 月 10 日
作为加拿大文物与艺术研究基金会和加中古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成员,进退 堂专注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传播,在此领域深耕多年,藏品注重层次 和质量。
此次德化瓷收藏专题,历史跨度大、涵盖范围广,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其藏品 系列中不乏何朝宗、何朝春、苏学金、许裕源等名家作品,而且还有一些较为珍 稀的品种,诸如白釉堆塑缠枝花卉纹军持、 17世纪白瓷管箫和白釉堆塑寿字菩
提坐佛纹瓶 (此瓶在陈志恩博士于2022年11月8日在多伦多Gardiner博物馆 举办的“中国古代瓷器导览及讲座”中作为特例被引用)等,藏品充分体现了德 化瓷从宋元到明清品类的丰富多样。
由于西方人对德化白釉瓷和造像雕塑技艺的情有独钟,17、18世纪德化瓷在西方 贵族阶层影响巨大,深受喜爱追捧,充分体现德化瓷不只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 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近些年德化瓷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在刚 结束的纽约佳士得秋拍上,一件晚清民国许云麟制德化观音立像以溢价近十倍的 13万美金易手。
今年3月在Arnaud’s Gallery举办的由来自美国邦瀚斯拍卖公司亚洲艺术负责 人Hannah Thompson女士的专题讲座《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期间,进 退堂藏中国古代单色釉瓷器展也在该艺廊进行,该展不仅让我们的会员和大多伦 多地区的藏友能够近距离欣赏和感受中华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之美,而且也让主讲 嘉宾体会到加拿大藏家对祖国古代艺术品的热爱和不凡的收藏品味。我本人非常 欣赏进退堂张宽荣先生乐于分享、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精神,这与我们 加拿大文物与艺术研究基金会促进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和加拿大多元文化艺术交 流合作的宗旨十分契合。
直径 12.5 厘米
这件南宋时期的白釉堆花盖盒,呈 现出宋代白瓷高雅的艺术风范。盒 身为圆形,分为盒盖和盒底两部分, 采用子母口设计。整体胎体洁白而 坚硬,盒子的外观细腻匀称,洋溢 着温润素雅的气息。釉面熠熠生辉, 呈现出乳白色的光泽,给人以温润 如玉之感。
盒盖上绘有折枝花卉纹样,以瓷釉 上划花的技艺巧妙呈现,为整体装 饰增添了自然之美。这样的装饰手 法赋予瓷器表面立体感,进一步提 升了其观赏性。这件白釉堆花盖盒, 既是南宋时期瓷器制作技艺的典 范,也是对美的追求和传统工艺的 珍贵遗产。
这是一件南宋时期的珍贵白釉军持, 也被称为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 净瓶等。军持源自印度,最初是一 种日常用水器,随后被佛教徒赋予 了宗教意义,并随着佛教的一并传 入中国。军持的主要特征为腹部圆 润且无柄。
这件德化白釉瓷制军持呈现出喇叭 口、长颈、鼓腹、平底的特征,流 长而高。颈部素白无纹,而腹部刻 有缠枝花卉纹,以植物的枝或藤蔓
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 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 环往复,变化无穷。
南宋时期瓷器工艺达到了巅峰,这 样的军持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瓷器 制作的高超水准,更体现了当时社 会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和推崇。
这件藏品来源为 Ian Mclachlan。
Ian Mclachlan 是一位居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彼得伯勒的作家和学者。他以小说 Seventh Hexagram 而闻名。作为一名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 Pioneer Chainsaw Massacre, Postscript, Lear One/One, Frankenstein Meets the Recession, The Orchard, Doctor Barnardo's Children and Wounded Soldiers。他的非虚构作品包
括 Shanghai 1949 和 In the Margins of the Empire: Reading Cambodia.
03 明/15 世纪
长 18 厘米 高 10.5 厘米
这是一件来自于明代的提梁壶,其造型独特,呈四方形站立的 短耳兔子或野兔形状。兔子的背面雕刻着谷纹,又被称为涡纹, 增添了壶的艺术感。壶的顶部是一个马鞍形状的支撑,上面开 有孔洞,并饰有花卉纽扣状的盖子,令整体设计更加雅致。
值得一提的是,壶背面的两个凸缘原本是双金属折叠把手的设 计,为提梁壶的携带提供了便利。而壶的前部则凸起形成壶嘴, 方便倾倒饮用。
这样独特造型的提梁壶不仅别具一格,同时融合了古代工匠们 的创意美学与实用性设计,更充分展现了当时雕刻工艺的卓越 精湛。
Arts of Asia 杂志 , May/June 2018 中曾经出版过一件类似藏品,
为 Renzo Freschid 的旧藏。
米白釉双兽耳回纹筒瓶 高 30.48 厘米
来源:Frederick R. Stanley 夫妇,并有 相应的库存编号。
此瓶敞口,口沿模印一道弦 纹。丰肩,收腹。肩部一圈 模印回纹。回纹简洁、规整, 是由直线横竖连接折绕形成 的回字形。整个瓶器施以米 白色的釉,开细纹片。
瓶身两侧是两个狮面兽首双 耳。作为瓶的侧耳,它们为 瓷瓶增添了装饰性的元素。
这件藏品的圈足内有藏家的 红色库存编号。
德化达摩雕像
长 11.2厘米
高 15.6厘米
达摩一手持卷,一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侧。一条腿支 起,另一条腿盘至身前。眉骨突出,双目微凸,无 眼瞳。鼻宽,鼻沟深,双唇合闭,唇瓣偏厚。颌骨
至下颌处蓄有胡须,耳垂厚实下坠至肩。
他身穿着一件宽袖禅服,腰间系着一根束带。这件 达摩瓷塑衣物纹理处理柔软逼真,褶皱自然。而从 敞开的领口能看出达摩的身形消瘦,肋骨刻画分明, 展现出其苦行修行的坚韧和虔诚。
这件德化白釉达摩雕像制造于明代,呈现出坚韧而 莹润的质地,细腻且整洁无瑕,白色底色微微泛黄, 仿佛凝脂,又似象牙一般温润。
明末/17 世纪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 像
高 20.5 厘米
观音面部丰腴饱满,神情 慈祥。她螺髻高束,头戴 风帽,身披长巾。塑像衣 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 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 形态——她的右膝向上曲 起,右臂倚靠其上,左腿 自然盘坐。双手隐于衣衫 之间,其中一只脚半露, 另一只脚则轻巧地屈掩在 衣料之下。
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刻 有阳文篆书“何朝春”三字, 印章款形如葫芦。其技法、作 品风格堪比其兄何朝宗,强调 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件德化白釉观音坐像与故宫所收藏的一件 白釉观音坐像极为相似,后者为何朝宗所造。 两件藏品的主要差别在于大小和观音胸前璎 珞珠佩。左图为故宫所藏观音坐像。
另一件与其相似且同为何朝春所作的观音坐 像曾在巴黎佳士得2015年亚洲艺术品春拍 中售出。
明末/17 世纪
德化窑白釉持卷观音坐
像 高 26厘米
观音以舒适的姿态端坐其中。 右膝微微弯曲,左足藏于下, 右手轻放于左膝,左手持经书 搭于右手之上。她的姿态放松, 散发出闲逸宁静的气息。观音 高束螺髻,髻上中部插一枚珠 冠以作固定。她的面相饱满, 双耳长阔,眉眼低垂,双目微 闭下敛。嘴巴的塑造相对较为 小巧,而且嘴角微微上扬。
她身着宽袖的长衣,将一幅巾
披挂在身上。胸前垂饰如意形 的璎珞串饰,衣物纹理刻画自 然,衣裙贴合身体,简洁流畅。
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刻 有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 形如葫芦的印章款。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曾展出一件 类似的明天启德化窑白釉观音 坐像,遗憾的是,那件展品未 能保持完好,其手部已断裂, 损坏了部分美感。
德化象形壶
长 13.8 厘米
高 14.8 厘米
德化大象形器是一种以立象形象为基础制 作的陶瓷储物器。象背部雕刻着一块毡子, 上面有花卉纹路。象身通体施白釉,开细 纹片。象足下有一底座,上面刻绘着卷草纹。
此藏品来源于一个西班牙犹太家庭 Tel Aviv, Israel。
类似一件藏品曾收录在 Kerr 所著作的 BD
Chine Dehua 一书中。Kerr
曾在书中记载 的此类型的象形器乃是 16 世纪晚期由中国 出口欧洲。
白釉堆塑寿字菩提坐
佛纹瓶
高 30 厘米
这是一件造型特殊稀有的德 化白釉瓶。瓶颈堆塑着螺型 塔纹,及如意云头纹一周。
瓶子一面刻着篆书寿字纹, 是以寿字的视觉形象进行艺 术化、符号化、图案化后的 纹样。变形后的寿字均匀对 称,极具装饰性。
另一面刻画着一幅佛陀在菩提树 下成道的场景。佛陀结跏趺坐于 菩提树下,双目微闭嘴唇上扬。
底部造型呈现出类似于玉璧的形 状,器底圆润饱满。
10
明末/17 世纪
德化白釉雕塑佛狮摆件
高 32.5 厘米
佛狮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象征,也称为金刚狮子。
它是作为守护佛寺或庙宇的雕刻或石雕形式出现,
代表着威武和庄严。这件白釉佛狮双耳竖立,目
光炯炯有神。尾巴上翘,右前爪下踏着一只球, 代表着佛狮的力量和权威。
它背上鬃毛飘动,点缀着华丽的流苏装饰,口中
轻咬着一条飘逸的彩带。颈圈上悬挂着铃铛和流 苏。
类似的藏品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 Bukowskis 拍 卖会成交。
明末/17 世纪 白瓷萧 长 60.8 厘米
这件乐器与传统竹笛相似,器身仿竹节纹。上端有1吹口,箫身的5个音孔朝上, 底端有2个音孔,下端出边。顶部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据中国音乐文献记载, 这种瓷笛的音色特别纯净,17 世纪中叶的一部作品也提到了它的卓越之处。
此德化瓷箫形态秀丽精致,雕工细腻之极。釉质莹润如玉,散发出洁白光泽, 箫体线条流畅自然。
类似的藏品中,其中一件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馆,而另外一件则被佛罗里达博 物馆所珍藏。
清/康熙
德化观音童子像
高 38 厘米
菩萨端坐在漩涡状的石雕底座上,她的头戴莲花宝 冠,帛巾,嘴角上扬,予人慈爱之感。她身着广袖衫, 肩上披着帔帛,膝上坐着一名童子,童子那天真烂 漫的笑容令人心生欢愉。菩萨身旁的两跟柱子上分 别摆放着一花瓶和一本书,柱子下站立着她的两位 徒弟。在她的两名徒弟之间,巧妙地雕刻着两条龙, 龙身蜿蜒盘旋。而在龙之间,则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本藏品曾被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1670-1733 年) 收藏,萨克森,德累斯顿,发票号:I.82。
后于2001年10月在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拍卖会上售出。拍卖品 号:206
并于2003年被 Vanderven & Vanderven, 's-Hertogenbosch 收藏。
此像曾在 Maureen Cassidy-Geiger,The Arnhold Collection of Meissen Porcelain, 1710-50 中出版,图 345。
奥古斯特二世——瓷器之王。
十八世纪初,波兰国王奥古斯都 (AUGUST)(1670-1733),被称 为强大的奥古斯都,把德累斯顿 变成了第二个凡尔赛宫,一个文 化、艺术和科学中心。他还在梅 森建立了第一家在欧洲制造硬质 瓷的工厂,并成为有史以来最伟 大的瓷器收藏家之一。
右图为奥古斯特二世的画像
17世纪 德化白釉双耳三足琴炉
净高6.5 厘米
总高(含底座和盖)13.5厘米
这件器物外表施以米色白釉,釉面光滑匀净,略带开片。器内腹部 和足部保留裸露的胎体,胎体呈淡黄色。敞口,束颈,饱腹,鼓肩。
在肩腹部的对称位置,堆塑一对螭龙耳。
琴炉盖为木头所造,盖上有一个红珊瑚雕刻的小佛陀,造型灵动。
底座同为木制,呈圆环状,配备三个脚以提供稳固支撑。底座的凹 槽与香炉的三个脚相契合,恰到好处地容纳着琴炉,确保了其稳固性。
类似一例藏品于2014年5月27日在香港苏富比出售, 拍卖品号为 684.
14 清/康熙
德化白釉释迦摩尼立像
高13.5厘米
这尊释迦摩尼立像开脸方圆饱满,眉目低垂,面容宁 静祥和。佛陀顶骨隆起,呈顶髻相。他身着袒右肩半 披式袈裟,衣襟下垂,自然酒脱。胎骨坚细洁白,釉 色温润如玉。造型端庄,线条流转自如。
在这尊释迦摩尼佛的脚下是图像性莲瓣纹底座。它的 雕刻线条简洁明了,能够清楚地辨识为莲瓣纹样,但
并非真实写实的呈现,更多地体现了抽象性和图像感。
类似的藏品曾在香港苏富比2012秋季拍卖会上出售, 为此件藏品的放大版本。
15
清/17世纪
德化白釉童子拜观音坐像
高 23.3厘米
观音端坐跏趺,双手结定印于脐下,双目微闭,面容秀美,慈祥 的表情充满着慈悲与智慧。她身着披风,胸前挂着长串珠璎珞。
观音两侧站立着一对童子。左侧的童子手捧着香炉,右侧的童子 双手合十,似在向观音致敬。童子的身后是两根柱子,柱子上分 别为一只瓶子和一只鸽子。
这件藏品的来源为 Gerald Hawthorne 东方艺术,伦敦,1998 年 5 月 27 日。随后成为 Henry H. Arnhold 的珍藏,通过出售来支持 Arnhold 基金会。
此像曾在 Maureen Cassidy-Geiger,The Arnhold Collection of Meissen Porcelain, 1710-50 中出版,图 344。
相似藏品在 John Ayers 所著的 Blanc De Chine: Divine Images In Porcelain 第 99 页中出版。
清/康熙 德化瓷塑西洋人物坐像
高 16 厘米
两位荷兰绅士围坐在一张摆放着水果碗 的中式桌旁,翘着腿,悠然交谈的同时 欣赏着表演。他们头戴三角帽,身着宽 松舒适的长大衣,外衣和袖口出遍布圆 形凸起,以做装饰效果。画面前景处, 三名着装类似的乐队成员正在热情地演 奏乐器,从右到左分别为弹奏,敲击和 吹奏。塑像通体施白釉。
这件藏品的题材独具匠心,展现出新颖 的风采。在目前的收藏中,很少能找到 类似的作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和稀有性。
这件德化瓷塑西洋人物坐像来自纽约的 Mildred Mottahedeh 珍藏 , 约于 1980 年代, 由现今安大略私人收藏家直接从上述来 源购得。
17
清/康熙
德化白釉西洋人物骑象塑像
长19 厘米
高18.5 厘米
一个穿着西洋服饰、头戴绅士帽,脚踏长筒靴
的男士优雅地曲腿坐在大象的脖颈处。这只大
象拥有强壮的四肢,一条长鼻,以及一对较小 的耳朵。他和大象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共同
在这片自然环境中沉静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康熙时期进入到17世纪末期时因地适宜,德化 白瓷通过私人贸易,以海运的形式大量出口海
外。德化窑为迎合西方审美而开始制作一系列
作品,其中包括这件西洋人骑象摆件在内,旨 在供应海外市场的需求。
这件藏品来源于纽约的 Ralph M. Chait 画廊, 1990 年代。
德化白釉观音与童子塑像
高 24.8厘米
观音坐在一块山石上,呈自在坐。右膝微曲,脚 部略显露出,而左足则隐匿于广袖衫的折叠之下。
右手轻放于左膝,左手则优雅地搭于右手之上。
她梳披髮,身着广袖长衫,肩披帔帛,胸前挂如 意形璎珞。
山石较矮处站着一位童子,双手持带荷梗莲蓬。
塑像底部贴有 Mrs. Albert E. Thornton,佐治
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标签,证明其曾为 Albert E. Thornton 女士的藏品。后为 Sotheby Parke-Bernet 拍卖行第 206 号拍品,于 1980 年 11 月 8 日售出。
像背后刻有阴文篆书“何朝春”三字,葫芦印。
及阴刻宣德款。
这件德化送子观音塑像曾于1984年6月28 日在纽约佳士得拍行成交。
同类的作品曾展于《瓷国明珠——福建德化 瓷展》。
清/18世纪
德化送子观音坐像
高 26厘米
观音呈半跏趺坐于山石上,腿上坐着 一小童。她螺髻高束,面容慈祥,身 着半臂披挂式袈裟,手持如意。颈骨 胸前挂璎珞长串珠,珠链间配如意装 饰。双臂处佩戴珠串臂钏,腿上亦覆 盖长串珠垂于足下,珠子间挂有如意 和铜钱装饰。
她怀中的小童身着肚兜,手持带梗莲 蓬,手腕及脚踝处佩有珠形腕钏和足 钏。而山石边伫立着一位年龄稍大一 些的童子,他双手合十模样虔诚,身 上缠有缎带。
坐像的底座为山石,莲花和海浪的结 合,波浪用线条刻出卷浪,而浪花拍 打所激起的浪花则用颗颗凸起的圆点 表现。
17 世纪
德化窑白釉持如意观音坐 像
高 20.3 厘米
观音呈自在坐于山石之上,梳披 发,面容慈祥。身着半臂披挂式 袈裟,肩上披着帔帛,右脚半露 在外。她的颈部挂着一块如意璎 珞,双手手腕处均佩戴腕钏。左 手手中持如意,右手自然垂于身 侧,手中握有一枚如意宝珠。右 手后方立着一个瓶子。釉色脂白。
观音底座边缘为由线条刻绘的浪 花图案,靠中部位置有一个雕刻 精细的龙首。
这件观音坐像背后刻有阳文篆书“何朝宗印” 四字方章款。
这件藏品曾被 Henry H. Arnhold 收藏,出售以
支持 Arnhold 基金会。后于 2006 年 2 月 18 日
被纽约藏家 E.& J. Frankel Ltd. 所收藏。
此像曾在 Maureen Cassidy-Geiger,The Arnhold Collection of Meissen Porcelain, 1710-50 中出版,
图 341。
高 36.5 厘米
瓶身呈筒状,撇口,束颈,细长的 腹部,底部有圈足。瓶的腹部两侧 有兽面纹双耳。整个瓶子通体施以 白色釉料。
瓶的釉色非常光滑,像乳白色的凝 脂一样,因此常被人们称为“猪油 白”。釉色显得润泽光亮。
类似的一件藏品现为故宫博物馆馆 藏。
德化布袋和尚和童子
高 17.8 厘米
布袋和尚脸上洋溢着笑容,丰腴的面容给人一种宽容和 善良的感觉。他身材圆胖,穿着朴素的僧袍,袍子宽大 松垂。他的双手握住布条,背上挂着布袋,袋子里包裹 着一位小童。在他面前,还有一名小童跪坐着,双手搭 在他的僧袍上,仰头望向他。塑像底座为山石,石缝间 有线条勾勒出的海浪形状。
这件藏品的背面四字方形篆书款“何朝春印”。
这件藏品曾出自 Henry H. Arnhold 收藏的财产,出售以支
持 Arnhold 基金会。由 Wilton 的 Vallin Galleries 于 2010
年 3 月 5 日购买并收藏。
德化白釉观音立像
高 47 厘米
观音低垂着眼,唇角上扬,头戴帛巾,发髻高高束起,顶 戴花冠。她身穿广袖衫,下身则是长裙,裙摆配有花卉形 装饰。观音胸前悬挂着一枚莲花形璎珞,双手手腕上佩戴 着精致的腕钏。
观音以标准立姿立于云卷纹样台座上,双手交叠,左手置 于右手上侧。
这件藏品背后有一不可识方章印。
类似的一件珍品目前收藏于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这两件 藏品在衣着、装饰和造型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
德化白釉持卷附籍观音像
高 13.8 厘米 观音单手持着一卷经书,呈半跏趺 坐于山石之上。左脚半露,右脚藏 匿在衣料之下。她螺髻高束,却余 些许发束垂下,头发长度的中段以 平结的方式将头发系紧,留发尾垂 于肩前。观音胸前挂有串珠型璎珞, 腿上亦覆盖长串珠垂于膝下。双手 手腕佩戴有腕钏。
观音的左侧靠后位置摆放着一摞用 绳子捆好的经书。
器身后内侧有一“俤”字刻款,背 后有“何朝宗”的葫芦形阴刻印文。
来源为 Arnhold 收藏,编号为 c31。
25 19世纪 德化观音童子立像
高 24.4 厘米
观音身着天衣,缎带绕其身,下着 系带长裙,腰带为蝴蝶结形状。一
串串珠子自她胸前垂至足部,珠子 间悬挂着花型配饰。她右手持有一 朵莲花,双手手腕戴有腕钏。
在观音身边,一名身着罗衫的童子
站立着,面容沉浸在宁静之中,脸 颊上露出两个可爱的酒窝。他们站 在一块山石之上,氛围庄严。
这一件藏品大约于 1910 年左右在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被
Franklin Mackenzie 所珍藏。
德化白釉梅花瓶
高 16.9 厘米
这件瓷瓶的瓶身为筒状,顶部是稍微外翻的 撇口,颈部收束,腹部修长而细,底部有一 个圆形的足座。瓶身则堆塑着梅花图案,悠 然绽放的花朵犹如春风拂面,为整个作品增 添了一份清新和雅致。
这件藏品的来源为纽约苏富比拍行。
19世纪 德化白釉观音骑狮像
高 22 厘米
观音螺髻高束,发间用花型钗固定, 并点缀着花瓣型的装饰。她身着广 袖开衫,胸前悬挂着串珠制成的璎 珞。双手手腕均有佩戴腕钏,左手 持着一卷经书。
观音端坐在一只威武强壮的狮子身 上,狮子四足稳稳地站立着,背部 和足部穿戴盔甲。它的尾巴高高翘 起,显得威猛而威严。
这件藏品的来源为纽约苏富比拍行。
28
清 德化白釉关公坐像 高 15.5 厘米
关公面庞宽阔丰满,嘴角 微抿,八字须,眉宇间流 露出深思熟虑和英勇决 断。他身着官服,端坐石 凳之上,给人以不怒自威 之感。他双手掩藏在衣料 之下,置于身左侧。
像通体施白釉,唯有发到 肩部位置以釉上彩形式施 以黄褐色。
关羽在我国民间被誉为忠 义之神,他不仅受民间的 广泛崇拜,同时也尊奉为 道教的护法神,称为“伏 魔大帝”。佛教也争相将 他视为护法。
这件藏品的来源为苏富比 拍行,曾被纽约藏家 E.& J. Frankel. 所收藏。
类似一件藏品曾展出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德化瓷藏品 回乡展。
德化白釉水月观音坐像
高 12.5 厘米
观音头戴风帽,内着袒右僧祇支,外披广袖 衫,呈自在坐。她的右手悠然搁置在右膝上 方,左手则安放于身后,掩藏在衣料之下。
类似的一件藏品曾于1969年被加拿大皇家 安大略博物馆珍藏,而另一件类似的作品目 前则归属于美国底特律美术馆保藏。
这件藏品的来源为纽约苏富比拍行。
17-18 世纪
德化白釉关公骑马雕塑
高 27.5 厘米
关公身材高大魁梧,身躯强健。面容庄重而 镇定,双目坚定有力,眉宇间流露出英勇决断。
身着铠甲,身姿端庄。
坐骑赤兔马,面部刻画细致,颈部挂着三个 铃铛。雕像底座为云纹。
类似的一件藏品曾出版于 Maria Penkala 所著
的 Magic Blanc De Chine。
17-18 世纪
德化堆塑寿字夔龙出戟花觚
高 25.8厘米
觚——古代盛酒的器皿。口部和底部呈喇叭形,细腰,高圈足。出 戟指中国古代容器器身凸起扉棱。扉棱下堆塑着一圈如意纹。
觚身堆塑着有“寿”字纹和夔龙纹饰,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 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
类似一件藏品曾在 Robert H. Blumenfield 所著的 Blanc de Chine: 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 一书中出版,第 42 页。
藏品来源于 GALERIE DU LOUVRE, 蒙特利尔。
19
世纪
魁星点斗立像 高 28.5厘米
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 斗第一星也”。于是魁也有第一的 意思。
魁星作为科举神祇的概念产生于宋 朝,是科举考试盛行的产物。作为 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 文运之神。
魁”由“鬼”和“斗”组成,于是 其形如“鬼”的造型就出现了。魁 星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 意指“魁星踢斗“。魁星右脚站立, 脚下踏着大鳌鱼头,这形象借鉴了 科举仪式。唐宋时,皇宫殿阶雕有 龙鳌图案,殿试后状元会踏鳌头亮 相,象征"独占鳌头",后人将这 与魁星形象结合。
魁星身后有一立柱,顶端斗型四面 刻有“文” “光” “射”“斗”
四个字,寓意文章有文采,像光芒 一样射到北斗星上。
类似一件藏品于2013年7月23日 在佳士得拍行出售。
德化观音持如意坐像
高 28.6厘米
观音自在坐于蒲团之上,面容祥和, 唇角带笑。螺髻高高束起,以发簪 稳固固定。宽袖衫覆盖着她的身体, 长裙垂坠而下,一足藏匿于裙下, 另一足半露于外。一朵莲花状的璎 珞佩挂在她的胸前。观音双手手腕 戴有腕钏,左手持如意。
这件藏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 位东欧犹太夫人购藏。
持瓶观音坐像
观音右侧倚靠,双腿弯曲,展现出自在舒 适的姿态。她手中持有一个净瓶,里面是 帮助众生解脱苦难和痛苦的甘露。她高束 同心髻,头戴如意珠宝冠,额间点有一白 毫。身着宽袖衫与长裙,一足显露在外。
莲花形的珠串璎珞佩挂在她的胸前。观音 手上戴有腕钏作为装饰。
观音的后背显现出以墨笔书写的“普东祠” 三字,同时可见背部刻有葫芦形状的阴刻 篆书“德化”印章款和四字篆书方章“何 朝宗印”款。
高 23.5厘米
35 19世纪
德化白釉提篮观音渡海立像
高 37厘米
观音矗立于海浪底座之上,右手提 篮,篮中有一条鱼,左手轻拂衣摆。
她螺髻高束,以发簪固定。余下些 许散发垂于双肩,发束中段处以平 结的方式将头发系紧。观音头上戴
有化佛冠,身披帔帛,着系带长裙, 胸前挂有着如意形状的串珠璎珞, 双手手腕佩戴腕钏。
观音底座由线勾勒出海浪的形状, 再点缀珍珠状颗粒作浪花。
观音后背刻有苏学金“博及渔人” 四字方章篆书款。
藏品来源于 H.H.Pao,类似一件拍 品于2012年4月4日在佳士得拍行 出售。
19世纪
德化白釉提鱼篮观音像
高 38厘米
观音站立于波涛翻滚的海浪底座之上,右手提篮,篮中悠然 躺卧一尾鱼,左手握住裙摆。她的发髻高高盘起,余下几缕 发束垂落至双肩,中段以平结束缚。观音的头顶上戴着华丽 的佛冠,身披帔帛,穿系带长裙,串珠垂于裙面。观音胸前 挂有串珠璎珞,串珠中间有一块花状佩饰,双手手腕佩戴腕钏。
像背部有不可识葫芦形篆书印章,而在其旁边以方框围合的 方式刻有六字楷书,书写着“大明万历年制”的字款。
37 19世纪
德化白釉观音坐像
高 29厘米
观音呈结跏趺坐于宝相花纹之如意 云纹底座之上,双手结禅定印,面 容宁静祥和。额间点有白毫,颈部 有「三无碍」颈纹。她头戴化佛冠, 长发中段系平结,末端垂于肩。上 身着短袖长衫,下身为系带长裙。
胸前挂有花型串珠璎珞,手臂处戴 有珠链臂钏,手腕戴有腕钏。
藏品来源于 Abby 和 George O'Neill 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收藏。
像背部有苏学金“博及渔人”四字 篆书印章款。
像釉色白净,局部积釉部分略带青 白。
达摩的面容坚毅而深思,他身着广 袖衫,一足露于衣外。
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生活在 南北朝时期的禅僧,被简称为达摩 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根据《续高
僧传》的记载,他出生于南印度, 属于刹帝利种姓。他对大乘佛法有 着深刻理解,成为修习禅定的人所 景仰推崇。
像背部刻有苏学金“博及渔人”四 字篆书印章款。
39 19世纪 麻姑献寿立像 高 44.3厘米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是中国民间 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
麻姑螺髻高束,头戴花冠,肩披帔帛,身着两件 裙。她身缠绶带,左手持一朵花卉。麻姑身侧是 一只小鹿,小鹿背上放着一个花篮。麻姑面容丰 腴而秀美,身姿窈窕。她的模样仿佛在府首和鹿 儿对话,让人感受到她与鹿相互呼应的情景,生 动而传神。
类似的一件藏品曾于2020年九月至十一月期间 展出于福建民俗博物馆藏德化瓷展。
40 清 高仕童子像 高41厘米
高仕身着一袭宽松的罗衫,头戴着 一顶纯阳巾,他的面容展现出慈祥 和蔼的神情,胡须垂至胸前。
他的手中抱着一名小童,童子身穿 着与高仕相似的罗衫,笑容在他的 嘴角绽放。小童手中持有一柄如意, 这象征着顺心如意。
雕像底座雕刻着团龙纹,背部刻有 葫芦形篆书阴刻的“德化”款和方 形篆书的“何朝宗印”款。
晚清 持如意观音童子像 高 32厘米
观音穿戴天衣,佩戴如意型璎珞串 饰,衣褶自然流畅。她螺髻高束, 戴如意发冠,余下发束以平结方式 束缚,垂于双肩。观音佩戴珠串臂 钏和环形腕钏,左手持如意,呈自 在坐于海浪山石底座之上。珠链自 腰间垂至膝下,上面有如意纹装饰。
其左侧站立着一童子,身缠绶带, 双手合十,面容虔诚。童子身后的 石块上摆放着一捆经书。
像背面有葫芦形篆书“何朝春”印款。
德化和合二仙塑像
高 31厘米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亦称和合二圣,为掌
管和平与喜乐的神仙,为拾得与寒山两位名僧之合称。和合二 仙之像中,一位仙人手持荷叶,另一位则手捧圆盒。这个形象 寓意着感情的和睦和万事顺意。
这两位仙人在塑像中以童子的形象呈现,面带笑容,体态丰满, 举止童真可爱。
塑像背后有葫芦形“德化”篆书款和“许云麟制”篆书方章款阴刻。
藏品来源于苏富比纽约。
43
日本明治時代
日本出石仿德化六方镂雕香薰 高 26厘米
香薰器呈六边形的亭子形状,每个边上都 精心雕刻着镂空花卉纹图案,呈现出一种 繁复而又精巧的几何设计。镂雕工艺使香 薰器的表面透露着均匀排布的空隙。香薰 的两侧有双兽耳装饰。
香薰盖子的顶部有一枚火焰宝珠,作为消 灾、吉祥的象征。
香薰上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方章款。
类似一件藏品现收藏于日本兵库陶艺美术 馆。
44
清末民初
德化渡海观音立像
高61厘米
观音身穿宽袖衫,腰系长裙,站立在海浪鱼龙 纹底座之上。她头戴化佛冠,螺髻用发簪固定,
博鬓遮住半边耳朵,其余发束垂至双肩,中间
以平结方式系起。观音的胸前佩戴着花卉形状
的璎珞串珠,双手戴着腕钏。
观音像背钦印“许裕源制”四字方章篆书款。
45 20世纪
德化白釉莲花螃蟹笔筒
高 15.5厘米
一片荷叶向内翻卷,形成了一个宽敞的笔筒容 器。笔筒的外围雕塑着荷花、麦穗以及螃蟹。
荷花的花瓣雕刻细致传神。莲蓬,花蕊,荷杆 上的小刺,麦穗的每一粒麦子都清晰可见。而 螃蟹的爪子、躯干,都被巧妙地雕刻出来,让 人感受到了它的鲜活。
荷花的绽放与麦穗的丰收,以及螃蟹的生动,
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丰收的画面。
类似一件藏品曾出版于 P.J.DONNELLY 所著
的 BLANC DE CHINE: The Porcelain of Têhua in Fukien。
藏品来源于芝加哥藏家。
20世纪
德化白釉道士立像
高 23.8厘米
在云纹底座之上,一位道士端然而 立。背负着一把宝剑,右手握拂尘。
头顶覆盖着一块缁撮,身着袒右僧
祇支,外面披着一件宽松的广袖开 衫。神情显得严肃而凝重。
塑像背后有一个葫芦形篆书“何朝 春”印款。
民国 持如意观音立像
高 25.5厘米
观音外着天衣,下着系带长裙。前胸部分
袒露,前胸覆盖珠串如意垂坠,自肩垂至 足。珠链之间挂有装饰物。她螺髻高束, 绶带环身,双手戴有腕钏,左手持一如意, 端立在波涛翻滚的海浪底座之上。
民国时期,胎质白腻,釉面素白微灰。
观音背部有葫芦形“何朝春”三字篆书款。
清
德化白釉持如意观音渡海立像
高 25.8厘米
观音穿着天衣,裙摆下垂。她的上身轻袒, 前胸佩戴着数串珠串,垂坠自肩至足。这 些珠串之间,点缀着各种装饰品,如胸前 的如意和铜钱装饰,闪烁生辉。她的螺髻 高高束起,绶带环绕身躯。腿上有绶带缠 绕的蝴蝶结。双手佩戴腕钏,左手轻持一
枚如意,端然立于汹涌的海浪底座之上。
像背面有“何朝春”葫芦型篆书印章款和“宣 德”方章篆书款。
类似一件造型藏品现藏于湖南博物馆。
Meissen仿德化堆塑云蝠纹双耳鼎 高16厘米
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礼器和烹饪用具,通常由三足、双耳 和大口组成。这样的造型呈现出一种稳重的庄严感。
器身环绕堆塑着云蝠纹样,云蝠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 的装饰纹样之一。"云"代表着祥瑞、吉祥,而"蝠"则在汉 语中与"福"音近音,因此蝠被视为幸福、富贵的象征。
欧洲人对德化白瓷非常喜爱,称之为中国白。因此 Meissen 瓷 业在 18-19 世纪时对德化瓷有大量仿制。譬如曾在 Maureen Cassidy-Geiger 所著的 The Arnhold Collection of Meissen Porcelain, 1710-50 中,收录了不少当年仿德化白瓷的作品。
50
20世纪
德化白釉菩萨骑象图 高42厘米
普贤菩萨呈跏跌坐于白象之上,头 顶火焰宝珠冠,胸前戴有花卉璎珞, 手持一朵盛开莲花。她身着短袖开
衫与系带长裙,手上戴有臂钏和腕 钏,绶带缠绕其身。
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顺,以象调顺, 性无伤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龙,意表 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象征力大无
大象同样象征着智慧和长寿。普贤 菩萨是佛教中最智慧的菩萨之一, 他的座骑大象象征着他超越智慧的 能力。
来源:多伦多香港藏家购于上世纪 八十年代。
类似一件藏品曾在 Robert H. Blumenfield 所著的 Blanc de Chine: 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 一书中 出版。
51 20世纪
德化白釉坐莲观音像
高39.5厘米
釉面洁白,厚釉处略闪青。
观音跏趺坐于莲花底座之上,双手结定印。头戴化佛冠,身披短袖 长衫,着系带长裙,绶带缠绕其身。胸前挂有花卉型璎珞,双手戴 有臂钏和腕钏作为装饰。
观音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又称为佛光、圆光、光相等。背光是佛 “三十二相”中“眉间白毫”和“长光一丈相”的体现,“背光” 的其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所以它是佛本体的一部分,从不单独 出现。
20世纪
德化白釉持莲观音像
高39厘米
釉面洁白,厚釉处略闪青。
观音头戴化佛冠,身着短袖长衫,搭配系带长裙。胸前挂有花卉 型璎珞,双手戴有臂钏和腕钏,绶带缠绕其身。她手中持有一片 荷叶和一朵莲花,神情慈祥,跏趺坐在莲花底座之上。
观音身后有火焰纹背光,火焰在佛教中被视为吉祥与清净之物。 火焰纹有一种向上的升腾感,不仅能够充分衬托出佛的高大和威 严,同时以火说明了佛的无边法力,又是光明的使者。
德化白釉提篮观音立像 高31厘米
观音高束回鹄髻,上身穿着罗衫, 下半身则披着垂坠的长裙,系带点 缀其间。珠串自肩垂直腹部。左手 轻提裙摆,右手提着一个篮子,篮 子里有几条鱼。观音站立在浪花底 座上。
整个形象呈现出一种恬静与慈悲, 观音以她的坚定和温柔,为众生带 来安抚和指引,宛如海边的灯塔, 在茫茫人生的波涛中照亮前行的路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