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 Wei Chiang
2022
江靜瑋 Ching Wei, Chiang 個人簡歷 在我尚未踏入建築領域前,對於空間、對於建築、對於都市的想像,都是來自那狹隘 卻親切的日常生活。 對於空間,是源自於那些娃娃屋精緻小巧的細節設計,遊戲之間反覆咀嚼著那些錯層 與樓臺庭閣的趣味。 對於建築,是源自於書本上那些偉大而不朽的設計,神殿、教堂、廟宇、城牆、高樓 ……,在時空上距離遙遠,卻依舊令人神往。 對於都市,是負著沉甸甸的書包,在趕著去下一座升學牢籠的路上,從騎樓下斜瞥一 眼的灰藍色天空,夾在灰茫茫的大樓中宛如一道裂縫,最後伴隨著嘈雜的人與車消失在樓 梯轉角。 而在踏入建築領域後,對於空間、建築與都市的想像,依舊來自日常生活,只是這次 ,我看見更多藏在日常生活後的感動,以及未來的可能。 01
Academic Background 2018-2023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2015-2018 國立新竹女中 Languages 英文 德文(學習中) 法文(學習中) Other Skills I-Cube VR眼鏡展示互動空間 3D列印作業與機台維修 Drone 空拍機操作 Software Skills Rihno Lumion 3D Max Blender Grasshopper (學習中) GHphython (學習中) AutoCAD Revit Photoshop Illustrator Procreate After Effect Animation Premium UC Win/Roads Exodus Unity Unreal Engine 建模 繪圖 影音編輯 製圖 城市資訊模型 CIM AVR製作 Experience Highlights 參與包浩斯跨年級工作營 大一下書卷獎 擔任高大校園電子報文字編輯 宅創機具間3D列印機初階與進階認證 擔任3D列印課程助教與駐點人員 參與實構築協會舉辦之《大溪.慢城》 工作營 參加第九屆VDWC虛擬設計競賽 2019 擔任高大校園電子報文字編輯 擔任3D列印課程助教與駐點人員 參與台中實構築展 參加第十屆VDWC虛擬設計競賽 擔任國際交流工作坊學生主持人 修習AVR課程 於陳俊宏建築事務所實習 2020 大三上書卷獎 擔任高大校園電子報文字編輯 擔任建築學會會場志工 參加第十一屆VDWC虛擬設計競賽 參加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參與《人權教育:鳳山招待所不義遺址 》VR動畫製作 參加第九屆高大學生創意競賽 參加內政部建研所第十四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 - 智慧化居住空間》競賽 2021 參加第三屆住都盃挑戰賽 參加2022《BAU Competition — AUDRC》澳洲城市設計 參與2022新國會設計論壇 於蘋果綠環境規劃股份有限公司實習 參與慈愛社區都更說明案 參與前鎮亞灣社宅研討會 2022 Awards 《大溪.慢城》校內評選 首獎 第九屆VDWC 評審特別獎 第十屆VDWC 評審特別獎 第十一屆VDWC 首獎 第十四屆智慧化居住空間競賽 佳作 第九屆高大學生創意競賽 第三名 2019 2020 2021 02
03
Contents 設計作品 新竹六燃 未盡之城 無魚的日子 p.09 p.13 p.1902 Self-Intro 自傳 p.0501 參賽作品 2020 VDWC KIWI CITY p.23 p.2603 其他 鳳山人權動畫 IBA - Crossing Eibe 手繪作品 p.39 p.40 p.41 04 04
。我喜歡創作,也勇於挑戰自我,因此這些特質不僅體現在學業與設計課
上;在課外之餘,我也會投入其他領域的創作,如寫作及繪畫,在揮灑創
意的同時,也是我紓解壓力的方式。同時,擅長與他人溝通,以及善於與
自傳 成長背景 我來自新竹的一個小康家庭,有兩位手足,父親是湖口科學園區的工程師主管,母親在成為家管之前是 護理師。自小父母親在要求課業表現的同時,也努力培養我獨立思考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成長的 過程中,儘管有來自各方的壓力,我總是能清楚明白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並透過各種方式努力達成。而我身 為家中的長女,自小就擔起了照顧兩位弟妹的責任,同時我也是兩位手足的學業家教,即使大學在外唸書, 我仍時不時會透過各種方式指導弟妹們的課業,並協助他們面對人生問題。 溫和沉穩一直是大部分人對我的第一印象;但在冷靜成熟的外表下, 我其實是個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力十分敏銳,且有著比同儕更有毅力的人
他人合作也是我非常重要的特質。除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外,在求學過程中 我也有過許多與特殊生(如亞斯伯格症患者)相處的經驗,深刻了解到不 論是誰,在生活中總是會有難以克服的難處。因此在面對需要與人相處、 溝通甚至合作的狀態時,我總是能展現更多的包容心與耐性,不厭其煩地 與其溝通;並在團隊合作時,領導團隊成員一起完成任務。 人格特質 在進入建築系之前,各階段的求學經歷不論是在性格養成方面,或是空間感 知與啟蒙方面,都對於我在大學修課與操作設計時,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如小學 時期就讀的陽光國小,其特殊的校園建築設計啟蒙了我對於空間的想像;而後到 了國高中時期,尤其在人才濟濟的新竹女中,龐大的課業壓力與過於優秀的同儕 使熱愛創作的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找到可以發揮的領域。而在進入建築 系後,起初還十分忐忑的我立即明白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領域;儘管課業壓力依 舊龐大,但能在此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反而使我越挫越勇,對於世界的理解與 觀點也逐漸開展。 求學經歷--進入建築系之前 R.E.D. Reputation Encounter Design 包浩斯跨年級工作營主視覺設計(大一) 05
在研讀建築系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幸遇到了許多貴人與資源,一路上幫助我不停精進。大 一時,我的直屬是個十分熱衷於提攜後輩的學長,因此從那時起,我便跟著這位學長學習各種機具以及數位軟 體的使用,最後也順利拿到學校的專業認證,成為機具間的駐點人員之一,協助他人使用與機台維修。而在大 二時,我因為傑出的設計以及外語能力,進入系上老師的研究室,成為其帶領參加國際城市數位設計競賽的成 員之一。在研究室的期間,我總共參與了三屆的國際競賽VDWC,屢屢獲得佳績。從最初只能勉強參與競賽 討論,到後來成為帶隊成員之一,是我在建築系求學過程中成長最多的時候。同時,我也是在這段期間因為接 觸到都市設計與後疫情設計的領域,因此大三時決定申請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開始自己對於特定議題之研究。 在此期間,我仍持續與其他同學自主的學習其他數位軟體,如Rhino、Revit等等,同時也修習了不少關於AVR 製作有關的課程,也為後來能參與製作VR動畫案奠下基礎。 在大四時,我修習了曾梓峰老師為期一學年的城市特論課程,從都市發展史到歐洲近年各都市更新成功的案 例,一系列的修課內容啟發了我對都市設計的熱忱。由於該課程的授課方式是採讀書會分享之形式,因此在課外 需要自行去鑽研相關的知識與案例分析。而我也在這段自學的過程中逐漸了解關於都市規劃與設計的各種面向與 概念,也從相關案例中得到不同於台灣城市發展的感動,進而反思本土都市 大一至大三--綜合經驗累積 大四--專業知識鑽研與自我追求 除了課外的表現,在大二到大四期間,我在課業上也是不停累積各種經驗。大二 時,我與其他跨年級的組員在校內實構築的跨年級工作營脫穎而出,因此代表敝系去 參與實構築協會主辦的《大溪.慢城》工作營,儘管當時對於許多結構等概念仍不熟 悉,但在與他校交流的過程中仍舊學到很多,最後也順利參與了台中實構築的展覽。 在大三大四時,我與另外兩位同學以《未盡之城》這份共同設計作品,成功挑戰了自 己各方面的設計能力(可參閱作品集)。小至結構材料,大致整個生活園區的規劃, 無一不是努力的心血;而後我們也持續以這個作品作為基礎,不停往各個方向發展參 與競賽(如住都盃的社宅議題等),使其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未盡之城」;設計過 程更是隨著每個階段累積不同的學識而發展出各式形態,是十分難得的學習經驗。 歷年VDWC參賽與得獎紀錄 2019VDWC競賽設計手稿(大二) 《大溪.慢城》工作營參展(大二) 小金魚共學協會--高齡化社區設計活化手繪概念(大三) 06
在大學修課期間,我曾擔任過四個學期的校園電子報文字編輯。任職期間,我與 另一位搭檔撰寫過不少關於校園生活、社會事件(如:N號房事件),以及自我探索 等主題的專欄。對於喜愛寫作的我而言,是十分有趣且難得的體驗。除此之外,我也 擔任過學校3D列印課程的助教及駐點人員,協助講師進行相關課程的教授與實作, 同時也要學會如何維修機台,以因應使用過程中的各種狀況。在參與國際競賽期間, 我也擔任過該競賽校園國際交流會的學生主持,與外國師生進行競賽內容的交流。 在實習方面,我曾在一般的建築事務所待過,了解到在建築實務上,其實與教學 內容所偏重的方向是有所落差的。此外,今年暑假我到曾梓峰老師的事務所實習,期 間參與了不少關於都更之研討會與田野調查,甚至是社區營造之設計。兩次經驗都使 我深刻理解到學業與實務面的落差,尤其當我們面對的都是在此生活許久的居民時, 每個人意見都不同時,如何將所學轉換為能與他們溝通的內容,都是需要一再磨練的 ;同時也理解到現實層面在推動都更計畫的不易,卻也在這樣的經驗中加深了往該領 域發展的決心。 實習與打工經驗 之所以會想報名貴系的推甄,是因為在大學修課期間,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對於空間、建築以及都市一切相 關的見識與能力的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對於許多議題也想再深入的探討;同時,我一直有在留意出國留學、 研習相關領域的消息與準備,因此希望能夠成功申請進入貴所就讀,並善用其資源使自己更上層樓。對於未來 ,我更期許自己能夠將其所學回饋給社會,使更多人能因此受益。 未來展望 儘管建築領域的學習過時十分艱辛,但於我而言是個非常難能可貴,可以發揮所長的領域。因此若能進入 貴系所就讀,於我而言將會是另一個更樂於挑戰與學習的目標,期許自己日後能將所學真實的回饋給社會。 結語 規劃的相關問題。而在修課最後,我與組員們將所分析案例整理,為為期一年的修課內容集結成冊。 而在大四修設計課時,我遇到了一位指導方式與作品要求都跟其他人不同的設計老師,使當時正在進行研 究計畫的我感到壓力倍增;然而也是因為這位老師,促使我思考關於設計,真正想表達的是甚麼。設計不應只 是針對基地、議題回應的方式,更應該是如何透過設計去說服他人我的理念,而非一昧地追求別人的評價。在 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我逐漸放開手去更大膽地嘗試不同的設計手法。雖然當時的作品不算完美,但這個經驗仍 使十分難忘,也激勵了我想繼續朝空間設計的領域鑽研之想法。 歐洲城市都市更新案例作品集與組別Logo設計 實習社區參與與擔任3D列印助教 IBA 盧爾工業區/游育瑄 編 IBA 威廉斯堡/江靜瑋 編 Royal Seaport/麥紀涵 編 Nydalen Plus/李湘儀 編 AJ2 歐洲城市案例編輯Logo設計 07
學校設計作品 08
文化資產 戰爭 X 科技 X 眷村 城市故事館 過去 X 現在 X 未來 移民城市 都市內 X 社區外 根著我城 新竹六燃 文資保存/歷史建築再設計 大四個人設計作品 梁凱翔老師 指導 城市故事館 X 移民城市 新竹六燃為日治時期留下的二戰軍事基地,是新竹 城市發展由舊城區往東區發展的濫觴。最初是為了提煉 戰績燃料而建立;國民政府來台後,並沒有保留其功能 ,而是將其圈地作為眷村,並在許多半毀損的廠房內重 新在建立家戶,形成獨特的「屋中屋」的景象。而後, 更因為其工業園區的歷史,成為科學園區和清大交大成 立的首選之地,從而奠定了新竹成為科技重鎮的基礎。 然而,新竹六燃的歷史卻鮮為人知,除了原本在此居住 的眷村居民,鮮少有人知道關於六燃的歷史以及其價值 。隨著原本的軍事工業園區逐漸被新住宅建案以及各種 開發區取代,越來越多來自外縣市的人口因為工作而搬 遷到附近,使新竹逐漸成為一座「移民城市」--過去 眷村移民開闢了新的地區,現代來自各縣市的移民更替 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屬於這個城市的故事還在繼續,而 其珍貴的過去更不該被遺忘。 09
六燃發展歷史 -1939年 日本開始籌建臺灣第六海軍燃料廠 -1944年 5月六燃廠合成部為新竹市最早有系統且 大規模建設的軍事工業基地 -1943年1945年 新竹遭美軍轟炸 -1949年 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中戰敗,攜家帶 眷撤退來台,新竹六燃支廠一帶改為眷村 -1964年 大煙囪廠屋頂倒塌 -2010年 大煙囪登錄為新竹市保存歷史建築 -2018-2020年 「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與村 聚落歷史現場再造與活化」 昔日新竹六燃支廠區,大致涵蓋了目前新竹市光復路二段兩側的土地(約位於中山高、十八尖 山、水源路、頭前溪之間的區域),占地約 290 公頃。原有的土地在 1945 年日本戰敗後分別被中油 與國防部接收。而基地附近現多已開發為住宅建案,且鄰近多間學校與科學園區,因此車流與人流 都不少。且基地周遭之生活機能完善,生活品質具有一定水準。 10
1F Plan Scale 1/500 B-B’Section Scale 1/750 1. 入口廣場 2. 售票處 3. 走廊 4. 大廳 5. 辦公室 6. 設備間 7. 儲存空間 8. 商業空間 9. 主要展廳 10. 書店 11. 廁所 12. 小木屋 13. 卸貨區暨停車空間 14. 休憩空間 A’ A B’ B 以六燃發電廠(大煙囪)為主要基地進行舊建物改造設計,在加入新量體 的同時,也保留六燃之特色,同時也將其重新融入都市紋理當中。讓人們穿 梭於六燃巨大且奇異的空間時,也能感知時代的交替。 展覽文化 -燃料廠歷史與新竹產業發展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眷村、外省移民 -設立清大、交大、竹科後:來自外縣市的移民 11
2F Plan Scale 1/750 1. 設備間 2. 中庭展場 3. 屋中屋眷村生活展示空間 4. 辦公室 5. 廁所 6. 臨時展示空間 7. 蝙蝠保育教育空間 4F Plan Scale 1/750 RF Plan Scale 1/750 1. 館長室 2. 空橋 3. 大漏斗展示空間 4. 臨時展示空間 5. 屋頂露臺 6. 大煙囪空中步道 3F Plan Scale 1/750 1. 走廊展示空間 2. 臨時展示空間 3. 眷村生活展示空間 12
未盡之城 宏毅宿舍 市場改造/集合住宅設計/歷史空間再利用 大三共同合作設計 葉育君老師 指導 江靜瑋 麥紀涵 游育瑄 2021高大學生創意競賽設計 2021住都盃競賽設計 舊社區 X 新住宅 X 不一樣的市場 工業時代的都市結構於科技化、全球化的現代已發生全然性的轉變,許多社區規劃、青年創 業、共享空間......等「細小空間的改變」或「多孔化的發展」,都宣示著整個時代的都市走向:接 下來的城市不是營造,是折疊。 當都市與生活本身開始提倡摺疊,人們在何處得以伸展? 經過一番尋覓,我們的答案是--城郊,或者說是都市中的邊陲地帶。這些人們因追逐事業 而離開的舊聚落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因跟不上腳步而無以規置,成了日漸發散且衰敗的場域, 看的到卻用不到,想改變卻無出發點,這便是高雄楠梓區後進舊聚落與中油社區如今的寫照。 於是我們開始提問並探索:「回憶、發展與自然環境共創的場域會是甚麼?我們如何在這之 中找到一個折衷的方向,慢慢去貼近理想?」等各種問題,由於基地之歷史與都市涵構區位十分 特別,須面對來自環境、人文與經濟各層面之考量。因此希望藉由這次假設性的建築設計操作, 將舊有空間產生連結,再順著連結去創造更多與現代相連的空間,並試著用新的角度詮釋。 13 議題尋找與討論 基地調查與分析 製作基地分析圖面 相關資料蒐集 全區配置與敷地設計 市場建築設計 舊屋區建築設計 新集合住宅建築設計 市場建築圖面繪製 舊屋區建築圖面繪製 集合住宅建築圖面繪製 結構大樣圖繪製 空間說明小圖繪製 作品報告簡報製作 參賽海報編排 作品集內文撰寫 合作設計參與內容說明
關於生活之始 遊戲般的空間感知與體驗 關於遊戲,我們要創造何種狀態? 遊戲空間裡的時間向度 社區鄰里的街道是孩子生命旅程的最初始起點(英國兒童遊戲權 倡議者 Tim Gill, 2007) 街道,其實是組織城市的最大公共空間。 孩子們需要遊戲,街道的空白,是他們創意最好的揮灑空間。 街道遊戲創造一個新契機,讓社區鄰里來互動且建立友誼,增加 社區融合。 而在街道上遊戲,也是一種「半監督式」戶外活動。 凝滯的時光在此嘆息 一牆之隔,恍若隔世 城牆內外的變與不變 「一道城牆將這裡切割成了裡面與外面 ,於是被切割的土地裡的時間,逐漸與外邊 一切斷開。 在裡面,一切都慢了下來,從此它擁有 了屬於自己的守舊性格,自顧自地抵抗城牆 外的時光洪流。」 城牆內外動線 人流動線 生活場域 基地位於高雄楠梓區的宏毅社區(煉油廠宿舍)。 1945年日本戰敗,此區被中油接管設置為員工宿舍,隨著 中油的蓬勃發展宿舍不敷所需又擴建了好幾區,居住人口 的增加讓此成為了小小生活圈,擁有自己的福利社、餐廳 、體育館、理髮廳等生活設施,甚至教育方面也有完整的 體系,幼稚園、國小、國中,福利非常的完善。 14
全區配置圖 中油社區裡的老房子在今日的使用率幾乎只達六七成,剩下 沒有被使用的屋子怎麼了?它們成為一個了一幢幢只能看卻不能 住的祖厝。我們開始試想,一種都更前與革新後對於居所的本質 變化,甚至是反覆去問曾經在半屏山的那些舊有工業與這片土地 --中油社區人們的關係。從最初對自然懷抱尊敬到工業濫伐, 最後荒蕪成邊陲祖厝,體現人類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共存轉變,以 及後世的我們應該提出一個跨越種族、世代及物種的新生活。 因此,在三塊街廓中,我們保留了其中一塊作為舊生活場域 的再現,另外兩區則置入新的量體--集合住宅與市場,並以「 遊戲」串聯起新舊世代與未來生活之想像。透過在空間中遊戲、 互動,仔細感知那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早已被大眾遺忘了單純 與趣味。 15
舊區北向立面 舊區南向立面 日式 建築 保留 區 走出 家門 就能 玩 X 以更加生活的面向去活化日式建築,讓整 個遊走的過程像一場遊戲。 現在孩子們的遊戲跟過往長輩們的遊戲已 經大有不同,對於之前的孩子來說街道就是他 們的遊戲場所,他們用遊戲這件事賦予每一個 街道不一樣的活力,也創造出一個新的契機, 讓社區鄰里互動建立友誼,形成一種「半監督 式」戶外活動。 因此我們使用遊戲地景的方式去引入歷史 建築,提供孩子們一個能夠靠近歷史的遊戲空 間。在日式建築保留區,我們將原有的建築全 數留下,試著去推敲原建物的使用模式,將其 狀態分成5個區域,分別是公園、餐廳、圖書 館、園藝店、兒童教育。在室內與室外,我們 重新作了規劃上的調整,增加了不少半戶外空 間,它們將會翻轉室內外的界線,使牆壁的切 分性質消失,形成更加多元的空間組態,同時 更添趣味。 16
不只是市場 Beyond the Borderline 由於基地緊鄰著日治時期留下的煉油廠員 工宿舍,因此將其木構和山形屋頂的元素加入 市場整體的設計中。同時利用高挑輕巧的造型 柱和大面開窗與façade,將原本陰暗狹窄的空 間變得開闊明亮,並保持各類動線規劃整齊。 市場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座生活買賣的場域,也是社 區或城市中的社交和育樂空間,更可以是繁忙城市中, 一個可以駐足停留,感知到更多不同生活經驗的場域。 因此我們在基地的空地上置入遊樂廣場和野餐公園,讓 人們來到這些場域活動的同時,了解到市場不只是市場 ,也可以是一座寓教於樂的地方,人們可以來此野餐、 休憩。當他們坐在草地上的同時,也能更深入的思考人 和城市之間關係。 17
住宅前棟東南立面 住宅後棟東北立面 住宅後棟東南立面 居住單元 遊戲室 遊戲空間未盡之城 在中油社區這個兼具歷史與半屏山自 然紋理的這個獨特場所,我們開始去尋找 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森林建築」之可能, 讓中油煉油所帶給環境的時代傷痕,能夠 以更實質性的方式面對及平復。 整棟住宅由四種居住單元,以及三個 公共場域--空中花園、共享廚房與集會 空間、遊戲室--組成。在現實生活之條 件下,我們嘗試在規律的單元中,將「森 林」知意象置入其中。同時,住宅中的公 共區域即是「遊戲空間」之體現,利用錯 層、天橋與樓梯的串聯,創造不同以往的 集合住宅生活場域,將如遊樂場般的空間 與住宅結合。讓人們在擁有不同空間體驗 的同時,也能重新定義對於「未盡之城」 之想像。 18
大四個人設計作品 無魚的日子 高雄蚵仔寮 環境議題/基地紋理 如果有一天,海裡面都沒有魚了,我們還剩下甚麼? 環境教育基地 X 海廢工作室 蚵仔寮近年來一直在面對漁港轉型的議題,因為漁獲量的 減少,居民們不得不另尋出路。而漁獲量減少的原因,除了過 度捕撈,還有人類廢棄物對於海洋的汙染。在漁港周遭,我們 也能看到許多廢棄物堆積在各個角落,有的甚至落到海裡。因 此,希望透過以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的工作室,能喚起大眾對 於環境的關懷,進而了解漁村轉型面臨的課題與困境。 陳逸杰老師 指導 19
漁港轉型原因與問題 設計策略 以環境教育喚醒人們對聚落的關懷 - 海廢工作室 - 環境教育基地 - 居民休憩空間 以漁港附近撿拾的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來源 並結合海洋汙染與漁業資源枯竭等議題 讓人們在欣賞創作的同時也能思考漁村面臨的 問題 蚵仔寮地區主要可以分成頂寮聚落,以及後來因為開設漁港而興 起的聚落。過去頂寮一直是蚵仔寮發展較為興盛的區域;然而在設立 漁會後,帶動了漁港周遭聚落發展,讓漁港和頂寮逐漸產生落差。每 到假日漁港總是絡繹不絕,過去繁榮的頂寮卻漸漸沒落,加上人口外 流,轉型並沒有讓整個蚵仔寮都受益,漁港成為了商業區而頂寮成為 住宅區,並未帶動人口回流,而是吸引許多流動的外地人口。 20
A-A’Section B1 Plan 1F Plan 2F Plan A A’ B’ B B-B’Section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