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臺北市補助大學都市規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畫 提案計畫書
執行主題:Bo! 打開瓶蓋,發現南港─以地方參與為主的策略規劃 補助單位: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執行單位: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郭肇立 教授(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所長) 國外合作團隊:Prof. Mike Raco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Prof. Bruno De Meulder(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域規劃學系) Chair/Prof. Vincent Nadin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教授) 協同計畫主持人:Chair/Prof. Vincent Nadin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教授) 共同計畫主持人:黃書禮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教授) 周志龍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教授) 林楨家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教授)
執行期間:民國99年2月至民國100年3月
目錄 一、計畫概述
4
二、工作團隊組成與簡述
6
三、計畫工作項目與流程
8
四、相關案例分析
10
五、議題剖析
16
六、活動企劃
20
七、預期成果與時程規劃
24
八、經費明細概估
26
九、參考文獻
28
圖目錄 圖1 計畫範圍圖
5
圖2 工作團隊組成架構圖
6
圖3 計畫流程圖
9
圖4 臺北文創L型軸帶與臺北科技走廊示意圖
13
圖5「BO出口」概念圖
14
圖6 臺北L型文化與科技走廊之交會圖
15
圖7 基地周邊重大計畫示意圖
16
圖8 基地綠帶風道示意圖
17
圖9「來這!混血」概念圖
18
圖10 參與式規劃活動示意圖
20
圖11「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示意圖
21
表目錄 表1 國內外團隊專長特色與貢獻表
7
表2 國外空間再利用案例彙整表
11
表3 活動方案說明表
22
表4 時程規劃表
25
一 計畫概述
(一) 計畫緣起與目標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於99年起推動「臺北市補助大學都市規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畫」, 不僅希望能擴展國內規劃界學子的國際面向,更希望以此作為一個起點與契機,向國內外青年規 劃者介紹臺北這個充滿活力與驚奇的城市,透過對臺北的觀察、實際參與規劃的過程,進而為城 市把脈、發掘城市的魅力、激發城市的創造能量,為臺北市的城市空間活動投入另一股再生力 量。 本規劃團隊秉持上述重要理念,為「南港瓶蓋工廠」量身訂作具體之執行計畫。過去生產十 多種瓶蓋的工廠,民國93年關廠後即為閒置的空間,本計畫承繼過去瓶蓋工廠生產的概念,重 新思考工廠得以再重新出發的契機,既然無法再生產瓶蓋,那可以再生產文化與創意,透過軟性 的活動使這個空間活絡起來。因此,提出「Boo!打開瓶蓋,發現南港-以地方參與為主的策略 規劃」計畫,從瓶蓋工廠都市再生的基地範圍與其所在地的南港區產業發展軸線之觀點思考,邀 請來自歐洲團隊注入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夥伴合作 (Partnership)理念與實務操作經驗,訂定未來欲達到的計畫目標:
透過「以地方參與為主及國際經驗的活動推展」,由下而上的激發南港瓶蓋工廠的創造能 量,提升臺北市的國際魅力。 凝聚南港瓶蓋工廠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行動,研提具體永續發展之經營管理。
4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二) 計畫範圍
工 作 團 隊
本基地南港瓶蓋工廠位於臺北市南港區東明里,緊鄰南港車站,面積1.65公頃。基地往西鄰 未來流行音樂中心發展基地,往東為南港軟體園區與展覽會展中心,往南為生技中心,基地位處 南港各重大建設與計畫的中心,未來勢必將扮演整合與互動空間平臺。如圖一所示: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圖1 計畫範圍圖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三) 工作項目 1 組成工作團隊(國內、國外) 本次規劃團隊配合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域規劃 學系、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與英國東倫敦規劃公司共同投入參與本次活動。 2 地方參與、活動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於1968年成立於台北市,在近年來對南港區域也有相當豐富之規劃 經驗。本團隊相較於其他相關單位對南港區有更多的瞭解及資訊,且規劃及活動推展期間,本規 劃團隊分別擔任各小組策劃者與諮詢,協力研習營與工作坊等活動推展、虛擬網路平臺建構。此 外,本所於合作計畫中擔任整合之工作,作為本規劃及活動之交流及整合平臺,吸取國外經驗並 整合在地知識,凸顯南港優勢特色,促使整體計畫更臻完備。
參 考 文 獻
3 研擬願景與策略 本規劃團隊提出「Bo出口」-產業遺址再生方向為規劃主軸,藉由規劃的過程,無形中流動及 轉化成效益的關鍵事件或地點。因此,未來應需考量在地知識與社群文化之建構及融合,以全球 地方化來思考南港未來發展,藉由民主式規劃參與之精神,方能導向台北市民對於都市空間上的 再結構,與市民一同擘劃南港的城市願景。
NANGANG 5
二 工作團隊組成與簡述
(一) 工作團隊組成架構
Ph.D.Candidate Yi-Der, Lee
Dr.Qu, Lei Ph.D.Candidate Yu-Tzu, Lin
羅振倫
圖2 工作團隊組成架構圖 6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二) 工作團隊簡述 為達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所舉辦之「臺北
本次合作之團隊對於都市再生、空間規劃、
市補助大學都市規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
策略規劃方面皆有豐富與實務上之操作經驗,與
畫」理念,本規劃團隊除全所師生參與外,
本所組成兼具學術與實務之團隊,對於計畫可貢
另邀請國外著名相關領域大學系所教授及實
獻多元而具國際思維之經驗與創意。
務規劃者,組成顧問團與諮詢協作,參與的
於規劃及活動推展期間,分別擔任各小組策
單位有: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劃者與諮詢,協力研習營與工作坊等活動推展、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域規劃學
虛擬網路平台建構。本所於合作計畫中擔任整合
系、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與英國
之工作,作為本規劃及活動之交流及整合平台,
東倫敦規劃公司,所組成的規劃團隊,共計
吸取國外經驗並整合在地知識,凸顯南港優勢特
4個國內外學術,約30位教授、研究者、規
色,促使整體計畫更臻完備。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劃者與學生投入參與。
議 題 剖 析
表1
活 動 企 劃
國內外團隊專長特色與貢獻表
1 國際團隊參與本計畫模式 本案邀請的國際團將共同參與系列活動,貢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獻其專長與特色,過程中以交流為目標,努 力吸取國外社區營造的經驗;並極力透過本 案各項活動平台,將台北與南港獨有特色, 帶向全球城市之列。國際團隊協助活動分述 如下: (1) 工作坊: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國際團隊進入當地,分享國外成功參與式規 劃經驗,以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之觀點探討 空間再生與活化之主題。 (2) 研習營:
參 考 文 獻
國際團隊協助課程活動、分享彼此規劃之理 念與過程,提升台灣環境教育水準。 (3) 論壇: 與國際學者共同探討議題、主題式演講及相 關案例,彼此分享成果與經驗交流。
資料來源:本規劃團隊彙整
NANGANG 7
三 計畫工作項目與流程 (一) 預定工作內容 由於本計畫的重點,是將活動推展融入策略規劃的過程,藉由各種活動的設計以導入國外團 隊協力合作、在地居民、社區組織及地方教育單位共同參與南港地區環境文化資源整合運用,因 此,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下,其內容對應之流程詳圖3: 1 計畫啟動與運作模式的確認 與國外合作單位,進一步針對本計畫各階段需完成之工作項目作進一步確認與任務分工。 2 規劃前的作業與分析 包含:相關基本資料、案例的深入分析,基地環境掃描與在地社群的訪談,以及中英文網頁交流 平臺的建構。此工作內容,一方面作為後續規劃與活動推展的基礎,一方面透過網路無國界的特 點,讓國內外的所有人能了解南港瓶蓋工廠,並參與討論。 3 活動企劃與場地規劃 主要為各階段活動內容與籌備時程的排定,於南港瓶蓋工廠所在之東明里設置「打開瓶蓋地方工 作室」,使後續各項活動得以推展。目前初步擬定的活動類型如下,詳細活動內容請參酌章節六 及附件五的部分: (1) 工作坊:辦理兩次工作坊,以運用訪談、活動辦理、組織操作、分享課程、文史研究等策略 辦理,以提升社區參與成效。 (2) 創意競賽:辦理兩次創意競賽「藝文創作暨攝影比賽」與「瓶蓋工廠Logo與Slogan設計比 賽」,針對不同年齡層,透過不同的觀點與巧思競賽,提高市民對瓶蓋工廠的能見度。 (3) 交流研習營:結合國內外團隊、南港的相關社區、組織或在地教育單位參與辦理活動試作。 (4) 論壇:藉由上述舉辦的各項活動後,以論壇之方式邀請這些國外團隊對於這些活動提出其意 見與建議以作為日後瓶蓋工廠規劃之參考。 (5) 發展願景與策略分析 藉由國外資深顧問與諮詢的投入,以及南港在地活動舉辦的過程,讓在地社群了解南港目前與未 來的重大計畫與建設,參酌國外經驗,凝聚基地未來發展願景與策略。 (6) 實質規劃與行動 提出基地空間規劃與改造構想,並透過國外與國內專家的投入與討論,以研擬可落實之具體行 動。 (7) 未來發展之建議 從可永續經營的角度發想,研提未來經營管理方案建議。
8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二) 計畫流程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圖3 計畫流程圖
NANGANG 9
四 相關案例分析
現況的南港正轉 型為為經貿園 區,瓶蓋工廠可 藉由學習該案例 轉型成為多功能 的產業園區。 10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一) 國外案例分析 本規劃團隊依南港瓶蓋工廠發展與區位特性,分析五個值得南港瓶蓋工廠學習的歐洲案例, 分別為:英國倫敦的圓屋(The Roundhouse)、德國的艾姆舍園區(Emscher Park)、澳洲墨爾本 的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荷蘭的飛利浦創新發展園區(Strijp-S),彙整分析如下表2。這些案例在其國內皆曾是頗具規模 的工業區、產業園區,或區域內所遺留下的古蹟建物,後因產業之轉型,面臨衰頹拆遷的命運, 而各國的規劃團隊借重民意,不但保留舊有建物,更透過參與式規劃等策略,賦予老舊建物新生 命,進而達到都市再生、凝結民眾意識的目標。南港瓶蓋工廠存在上述幾則國外案例的特質,針 對本基地的發展課題與願景,思考如何規劃,值得本規劃團隊借鏡與學習。以上案例之詳細彙 整,請參酌附件四。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表2 國外空間再利用案例彙整表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資料來源:本規劃團隊彙整
NANGANG 11
五 議題剖析
(一) 規劃理念 1 「大尺度」-全球化與在地化之趨勢分析 台北的全球化、南港知識經濟崛起的空間策略問題與瓶蓋工廠的再生策略作為世界城市的台 北市,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發展正改變著南港地區的地景,主要包括: (1) 南港地區的鐵路地下化、三鐵共構的全國交通節點的建構。 (2) 南港展覽場、南港軟體中心、生物科技中心等知識經濟空間的營造,加速台北全球化發展、 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空間策略。 (3) 政府以四大金磚的首要策略投入,獎勵公私部門積極推動南港地區的都市更新,造就南港成 為是台北市不動產市場投資,最為活絡的地區之一。 從上述顯示這些政府的策略性作為,讓南港地區就成為台北市世界城市節點建構的關鍵地 區。無疑的,這些策略的特徵就是Outside-in的策略,也就是藉由把外面的世界帶進南港區,來 激勵台北都會知識經濟的轉型發展,以重建台北市的都市競爭力。 這個Outside-in策略對南港地區的地景與人文衝擊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對在地社區與文化的 發展,形成去領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極大壓力與危機。迫切需要在Outside-in的空間 發展策略中,引入Inside-out的策略,以藉此把南港在地的社區與文化帶到全世界,以免因為 Outside-in的空間策略的發展,造成在地社區空間與文化的滅失。這樣的Inside-out策略思考, 就成了我們思考南港瓶蓋工廠空間的再利用的重要政策方針。
12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圖4 臺北文創L型軸帶與臺北科技走廊示意圖
2 「中尺度」-南港區於台北市之新角色 配合南港經貿園區發展,目前周邊計畫主要如有「五大中心計畫」:站區中心、軟體中心、 文創中心、會展中心及生技中心的規劃,未來作為學術文化發展之腹地的「衛生防疫大樓再開發 計畫」、配合變更部份則有「南港輪胎都市計劃變更」,因面臨都市土地使用需求的轉變及產業 環境之變遷,使其使用需做調整以提供更完善之服務給南港區。交通部份則因應未來高鐵南港 站、捷運南港等車站之開放營運,將為南港地區帶來交通區位上極大的優勢,而公私部門看好南 港地區未來發展潛力,則先後投入重大建設及地產開發行列。(詳細資料可參考附件三) 從上述瞭解南港區的機會與歧異點,讓我們應從「人」的尺度觀察南港瓶蓋工廠未來應扮演 之角色。 3 「小尺度」-創造場所同質化下的異質化 透過不同尺度之觀察,南港之區位發展上擁有完善的地方資源及地理優勢,對於周邊鄰近區 域相對上也具有核心效應聚集之潛力,且政府目前所投入之空間策略發展已逐步成型,未來總體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發展可望朝向科技產業城市之建構。 目前瓶蓋工廠的環境面臨髒亂問題、閒置使用的狀況,導致其成為都市內的負面空間。以至 於空間與市民之間隔閡逐漸擴大,面對瓶蓋工廠如何再找回其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此關係的建立 有非常多的方法。因此在國外案例的借鏡下,對於其他城市面對這樣的空間下,其利用推土機方
參 考 文 獻
式將一切記憶抹除,也無從再找起。但目前南港區仍有機會,在這以小博大的基地中,未來應有 無限希望能被整合,以創造出無限之價值,不應以眼前的利益來衡量。並假設她可以鑲嵌於周邊 發展來作為區域的媒介,就如同將他看似水墨畫的留白,雖與主題壁壘分明,但卻互相稱托,因 此將其想法轉化在空間上要如何操作,則是本研究團隊所強調及著墨的地方。
NANGANG 13
4 「Bo出口」-產業遺址再生方向 「Bo出口」-對於瓶蓋工廠空間本身,藉由規劃的過程,無形中流動及轉化成效益的關鍵事件 或地點,亦即Bo出口。 (1) 遺址綠地 是舊空間,也是公園。未來的瓶蓋工廠不僅能夠提供周邊高密度商業辦公區內的工作族群在 於緊密都市壓迫下,一個喘息與緩衝的空間,對於南港區而言,亦能夠彌補都市綠地的不足。未 來,舊空間的公園,不只是南港歷史記憶的保存場所,亦是屬於市民所共有的開放空間。 (2) 遺址廠房 沿襲工廠生產的精神,製造行動與創意的媒合。未來的瓶蓋工廠,不僅是市民們對於生活創 意與知識涵養的集散地,也是一個在於永續層面上所建構出的綠色城市創意中心;藉由普羅經濟 的思維出發,將經濟淨效益下放至全體市民共享,以建立社區工作坊及舉辦創意活動之型式,成 為台北市少見的綠色城市國際交流平台。 故未來應需考量在地知識與社群文化之建構及融合,以全球地方化來思考南港未來發展,藉 由民主式規劃參與之精神,方能導向台北市民對於都市空間上的再結構,與市民一同擘劃南港的 城市願景。
圖5 「Bo出口」概念圖
14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二)課題分析 從議題中瞭解到不同的空間尺度所衍伸出來的關係,基於全球化與在地化之趨勢分析,尋找 南港區於台北市之新角色,並將瓶蓋工廠打造成場所同質化下的異質化空間,進而能以不產生與 政府周邊計劃衝突,及能創造出更多價值的規劃課題為目標。 首先,在大尺度下鎖定交會於南港的,文化軸線、科技走廊、綠帶風廊,企圖聚焦於瓶蓋工 廠,利用未來科技與創意產業,及最需要全民關心的環境永續,相互激盪產生出全新的面貌,它 是一個目前無法定義他的面貌,因為它是一個具有差異化的空間,不會發生於別的地方,只會在 台灣-南港-瓶蓋工廠看到,一個具有創新的思維、無窮的價值,及不會被取代的未來。 再者,對於真的使用該空間的人進行分析,透過分析的過程中,瞭解如何去平衡過去的在地 人及未來的在地人,學習認識它,它是個分享一切的空間,可以在這混血你(妳)的文化、觀念、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資訊、創意,最重要的是生活,這是一個讓這裡成功的關鍵,能夠在此交換生活,代表這個地方 給予你的,回饋給你的是已經無限大了。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圖6
臺北L型文化與科技走廊之交會圖 NANGANG 15
1「打開瓶蓋!」-南港的發展優勢,如何-Bo!打開基地-帶來更大的價值。 因應產業發展趨勢並且企圖打造讓國際看見的環境,北市府規劃自南港經貿園區、基隆河截 彎取直的工業區、內湖科技園區、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及關渡工業區成為產業發展軸帶-臺北科 技走廊(T.T.C),以發展資訊、通信、生技等產業,並透過大眾運輸系統連結帶動產業軸帶發 展。而文化局目前亦積極整合中山北路與忠孝東路上的文化館所與創意街區,希望打造「L型文化 創意產業軸帶區」,並且新增藝術中心、流行音樂中心、城市博物館等三大國際館所,樹立臺北 新地標。 在這些「大破」之後如何「大立」?還有機會大立嗎?瓶蓋廠是這裡所僅存的機會,在前述一 連串的國際競技場下所打造出來的現代建築,充滿了前瞻,但卻讓回憶消失,讓台灣的影子消 失,如何拾起這些?他是可以成為每一個周邊計畫,缺少的那個完美,當他們拾起它時,完美就因 此建立了。 對策 本所合作的歐洲團隊及資深顧問,由於來自於擁有豐厚文化歷史基礎的,古老城市,對於他 們面臨發展及競爭時,他們如何平衡及掙扎的,並在最後不但保存當地文化、復甦歷史記憶,並 且結合現今都市發展該有的功能及訴求,成為人們有生之年一定前往朝聖的城市。這樣的經驗作 為規劃上啟發及資源是很重要的。再者有機會透過國際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讓市民激發出對於南 港瓶蓋工廠有更多不同的發想之餘,無形轉化成全民的素養。
圖7 基地周邊重大計畫示意圖
16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2 「擁抱風吧!」-在基地上享受風、享受綠,享受可以留給後代子孫的一切。 眼觀近年,去年臺灣八八水災的衝擊,環境宣導影片正負2度C不斷的呼籲,加上國內 環境NGO組織的吶喊,我們應積極去瞭解,環境與城市如此的息息相關,在此有南港山 系生態功能保障,有助於整體環境生態與溫度調節,形成臺北都市風道連續性的維持,著 重東西向開放空間系統塑造,及區域藍綠網絡之通盤建構,綠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 環境管理之管制落實,並在未來202兵工廠若釋出應以保障其整體生態資源為前提規劃, 設置森林公園開放予地區民眾,那以基地來看的尺度,如果把她從這條軸線上剝奪走,沒 有了風道連續性的維持,都市的炙熱,環境的災害,這不是單單南港的損失,是一個足以 影響全民全臺灣全世界的,在現在這個時代裡,可真的一點都不可小看。 對策 藉由與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的合作,可從中學習荷蘭長期以來對於環境上的創新發展 與規劃的經驗,找出南港瓶蓋工廠面對未來世界環境發展趨勢之下該如何作為城市中重要 的按鈕去啟動,並結合其他課題使她具有國際辨識性空間,加上藉由活動的交流,來尋找 環境永續對於臺北未來城市裡扮演的角色,我們可能無法做第一個,但重要的是不能脫離 這個隊伍,更要有機會往前,脫離了它也就脫離了世界,這是要讓全民提高對於環境素養 的目標。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圖8 基地綠帶風道示意圖
NANGANG 17
3 「來這!混血」-在地化的思考,混的是文化、是觀念、是資訊、是創意,是生活,但混不了的 是記憶,但是它可以創造你新的記憶 南港的工業歷史發展主要奠定於日治時期,而瓶蓋廠即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之一。也因為瓶 蓋工廠的設立,使得這塊區域的人口逐漸集中,周邊商業活動日趨頻繁。因此,瓶蓋工廠對於南 港區來說具有相當程度的指標性意義存在。故如何找回舊有記憶是當前的重點之一。但自從瓶蓋 廠遷離後,此塊區域即呈現閒置荒廢狀態。整體空間長期以來缺乏妥善規劃與適當管理機制,導 致雜草叢生、蚊蟲縈繞,環境衛生欠佳及居民安全等問題,形成社會治安的死角,記憶也跟著停 擺。 隨著它的變化,一批批外來的人,進入這個空間,他們可能已經成為這裡的主角,他們在學 習要做一個新的在地人,或是想要認識在地的外來人,那我們在規劃時又怎麼能忘了他們,他們 想要有一個融合的機會,這是基地可以扮演的使命,他們交會於此,思緒、文化、觀念、生活都 有機會交流,並希望空間能創造出他們全新的記憶。淬煉出屬於這裡獨有的規劃方式,產生一個 使全民可以分享的生活環境。 對策 在規劃歷史進程中,歐洲國家在開放性空間的思維、社會福利、共享,的確較亞洲擁有這樣 的觀念來的多,當臺灣已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是邁入產業土地轉型使用的思考當中,並且找出各 種不同的規劃方式。對於工業區土地轉型以及閒置廠區再生利用的經驗更是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在我們與國外團隊合作之下,除學習經驗之外尚須考量南港本身的在地特徵之後,融合出更多具 有創意的空間,在這分享,甚至使用反差的手法來活化它,就有如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樣在舊有的 廠房注入全新的使用機能,成功將效應變得無限大。
圖9 「來這!混血」概念圖 18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NANGANG 19
六 活動企劃
(一) 活動構想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廠意義取決於產品之市場價值,缺乏競爭力之工廠終將走向衰敗凋零。 而面對現今台北市的迅速發展,地方產業面臨轉型的時間點,迫切需要的即是賦予工廠一種新的 意義與價值。 故本團隊針對南港地區與瓶蓋工廠之特質,經由活化與再生議題之思考出發,以延續:「工 廠」、「生產製造」本身的含意,且引用「生產線」之概念來重新詮釋空間型態;並透過地方居 民的與談及國際團隊間的交流,進而產出屬於當地獨有的創意與文化價值。 對於南港社會與空間發展層面而言,以這樣的一種工廠生產線之概念出發,除實踐了參與式 規劃及策略式規劃之精神外,也呼應了南港區以產業發展為定位之根本意涵,進而達成願景勾勒 之行動發酵、創造屬於市民與公共空間再建構之成果。
圖10 參與式規劃活動示意圖
20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圖11 「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示意圖
(二)活動方案 本計畫將提出「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系列活動,有工作坊、創意競賽活動、交流研習營 及論壇,藉以漸進式活動達到預期效益,並提升台北市的國際能見度,如下: 1 工作坊 (1)找回於南港的耆老或家族,喚起空間歷史與生活記憶。 (2)凝聚新移入居民與及業人口對南港瓶蓋工廠與南港地區的認同感。 (3)與現有及未來進駐企業對話,以整合資源達到基地最大利用之效益。 (4)與國際團隊合作,帶領民眾瞭解當地並勾勒未來願景。 2 創意競賽 (1)促使民眾主動關心南港瓶蓋工廠與南港地區。 (2)匯集更多民眾的想法,找出南港新舊的集體記憶。 3 交流研習營 (1)跨國際間學術交流,涵養青年學子對環境與空間的素養。 (2)藉由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共同激盪出新的創意與思維。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3)使交流青年在參與過程中擁有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能力。 4 論壇 (1)透過不同觀點來作為回饋,以達成策略規劃的總體目標。
參 考 文 獻
(2)藉由不同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啟發市民對於空間的活化與運用。 (3)分享及檢視系列活動之成果,達成參與式規劃的目標。 整個參與的過程記錄,會以架設「打開瓶蓋工作室」網站同步與外界及本案國際團隊,隨著 活動進行持續更新與互動,而台北市民及國人也能透過「打開瓶蓋工作室」瞭解南港瓶蓋工廠的 轉型過程。 NANGANG 21
表3 活動方案說明表
1.南港耆老與家族
1.南港耆老與家族
引
Bo
22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1.南港耆老與家族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資料來源:本規劃團隊彙整
(三)活動協辦單位 本案團隊合作對象除國外荷蘭、英國、比利時學術團隊密切聯繫外,將與下列單位共同參與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本案活動,期能達成最佳願景:(以筆劃排列如下)
1 單位與相關企業 (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經濟部工業局 (3)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4) 中國信託商業銀 行文教基金會 (5) 日勝文教基金會 (6) 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統一企業) (7) 富邦藝術基金 會 (8) 潤泰集團 2 在地企業 (1)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 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3) 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 公司 (4) 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5)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6) 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7)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8) 南港展覽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9) 南港軟體育 成中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3 NPO社區單位 (1)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2)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3)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4) 南港區社 區發展協會 (5) 南港區各鄰、里長
NANGANG 23
七 預期成果與時程規劃
(一)預期成果 本計畫透過實務的規劃操作與多次活動舉辦,預期達成之成效分別可分層為實質面與非實質 面,皆將有豐碩的成果,如下述: 1 實質面 A.中英文網頁 B.中英文專案報告 20份及光碟5片 C.中英文摺頁 D.兩次工作坊、一次論壇與國際青年交流研習營的課程紀錄、影像紀錄與照片。 2 非實質面 A.國際性跨領域之交流及未來協作關係的建立 本次計畫過程中,多次活動的舉辦,促進與國內學術單位、公私部門的交流互動與反思外,也 將為未來長遠性的合作埋下種子。 B.國際都市再生、策略規劃與都市設計…等相關理念的引入 引進國際都市再生、策略規劃與都市設計理念,以及理念執行運作的成功要素,對於國內學術 單位、公私部門未來學術與實務操作上,有相當大的助益。 C.提升臺北於國際城市的能見度 藉由南港瓶蓋工廠基地向世界發聲,擴大為全臺北市民的參與及瞭解,未來將有更多人發現南 港、認識臺北。
24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D.永續性的工作團隊 希望透過工作室在當地的長期進駐,以凝聚及建構在地文化與地方知識,培養地方文化認同、 促進地方文化發展,使南港在地的社區、文化與全世界接軌,以達到參與式規劃之宗旨。 E.虛擬合作平台的建構 本計畫活動結束後,希望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仍和國際團隊間的交流保持聯繫,主要是利用 網路可彌補實體活動間時效性之不足,使得國際合作的關係能持續進行,以達到國際創作交 流、激勵規劃的多元思考之目的。 「Bo!打開瓶蓋,發現南港―以地方參與為主的策略規劃」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二) 時程規劃 2.時程規劃
本計畫執行時間為99年3月至100年2月止。計畫內容時程規劃如下表: 本計畫執行時間為 99 年 3 月至 100 年 2 月止。計畫內容時程規劃如 下表: 表4時程規劃表 時程規劃表 表4 項目
時程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工作內容
月
月
工作範疇確認 基本資料蒐集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全球化與地方化下南港 瓶蓋工廠發展趨勢分析
設置地方工作室 基地規劃與案例分析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聯繫國外團隊 訪談在地社團與人員 網頁交流平臺建構與 維護
期初簡報 地方工作坊籌備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兩場工作坊的舉辦 文創競賽規劃與籌備 文創競賽徵件、評選 發展願景與策略分析 製作文宣手冊資料 研習營隊規劃與籌備
參 考 文 獻
舉辦國際青年交流研 習營
期中簡報 實質規劃與行動研擬 成果發表會暨論壇 未來發展之建議 資料彙整、成果報告製作 27
資料來源:本規劃團隊彙整
NANGANG 25
八 經費明細概估
26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NANGANG 27
九 參考文獻 論文 1. 方金媛(1996),『閒置空間再利用與休閒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巿城巿光廊為例』。立德管理學 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第73-75頁。 期刊 1. Beierlorzer, Henny, Jasper, K. and Taube, Marion(1997)”Stadterneuerung im Ruhrgebiete 1989-1999: Die Internationale Bauaustellung Emscher Park” Raum fuer die Zukunft, Essen:Klartext-Verl., pp. 299-347。 2. 范碧珍(2004),〈博物館行銷的推手-古根漢〉,《突破》,第223期。 3. 數位時代(2004),「西班牙畢爾包藝術文化之旅」。 4. 張雍(2007),〈當代經典建築巡禮,畢爾包出名全靠古根漢美術館〉,《旅遊新聞》。 5. 程彩倫(2008年),勞動文化或產業文化?台北市士林勞動文化公園與建國啤酒廠的保存爭議, 文化研究月報,81期。 報告書 1.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南港公賣局瓶蓋工廠及轉運站用地整體規劃設計案。 2.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南港高鐵站沿線新生地暨週邊土地整體再開發計畫案。 3. 長豐工程顧問公司(2007),臺北南港高鐵站沿線新生地暨週邊土地整體再開發計畫案。 4.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以南、縱貫鐵路以北南港輪胎工廠及 附近土地工業區為特定專用區主要計畫案。 5.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擬定臺北市南港區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細部計畫案。 6. 長豐工程顧問公司,加速推動都市更新方案-南港公賣局瓶蓋工廠及轉運站用地整體規劃案, (2010年3月1日)。 網路 1. 鄭國偉、戴莉雯、趙翊絜、陳韻竹、陳宣安、藍筱淇、南湖高中,通往台北黑鄉的時光隧道, 瓶蓋工廠簡介,http://210.66.36.129/~c2009a041/PING1.htm,(2010年3月1日)。 2. 程彩倫,勞動文化或產業文化?台北市士林勞動文化公園與建國啤酒廠的保存爭議,文化研究 月報 81期,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1/park04.htm,(2010年3月1日)。 3. 台北市南港區公所(2007),台北市南港區公所─南港區志,http://70.85.181.50/~digitmar/ workgroup/nangang/index.html,(2010年3月1日)。 4. 通天閣菊子(2010),通天閣菊子's photostream─菸酒公賣局瓶蓋工廠, http://www.flickr. com/photos/alanis4949/4246271499/in/set-72157623167294466/,(2010年3月1日)。 5. 台北市政府(2010),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163.29.37.101/ pxweb2004-tp/dialog/statfile9.asp,(2010年3月1日)。 7. 設計師論壇(2009),Duisburg都會主題公園,http://designers.tw/bbs/thread-477-1-1. html,(2010年3月2日)。
28 NANGANG
NTPU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計 畫 概 述
8. 張衍(2008),永續城鄉更新與聚落發展─艾姆舍園區規劃與興建經驗之啟示,「土城參與式規 劃生態工作坊」,http://sites.google.com/site/ours2009workshop/reference,(2010年3月1 日)。 9. 澳洲墨爾本聯邦廣場,http://www.federationsquare.com.au/index.cfm?pageID=5,(2010 年3月2日)。 10. 澳洲墨爾本聯邦廣場,http://www.labarchitecture.com/,(2010年3月2日)。 11. Bates Smart Architects,http://www.batessmart.com.au/,(2010年3月4日)。 12. 澳洲墨爾本聯邦廣場,http://www.karresenbrands.nl/_projects.php?id=20,(2010年3月2 日)。 13. 澳洲墨爾本聯邦廣場,http://www.new.facebook.com/pages/Melbourne-Australia/ Federation-Square/8149258774,(2010年3月2日)。 14. 維基百科,澳洲墨爾本聯邦廣場,http://en.wikipedia.org/wiki/Federation_Square, (2010年3月2日)。 15.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 PPS , http://www.pps.org/great_public_spaces/one?public_
工 作 團 隊 工 作 項 目 與 流 程 相 關 案 例 分 析 議 題 剖 析
place_id=532,(2010年2月27日)。 16. Fairfax digital , cheer to the square , http://www.theage.com.au/news/arts/cheers-tothe-square/2006/06/27/1151174205434.html,(2010年2月27日)。 17. Rendell, Jane.(2006),Art and Architecture: A Place Between. London : I.B.Tauris.http:// www.theage.com.au/environment/water-issues/federation-square-installs-water-tanks20080514-2e29.html,(2010年3月1日)。 18. Architecture Media , Federation Square: A Future About Shatters http://www. archmedia.com.au/aa/aaissue.php?issueid=199711&article=23&typeon=3,(2010年3月3 日)。 19. 通天閣菊子,通天閣菊子's photostream─菸酒公賣局瓶蓋工廠, http://www.flickr.com/
活 動 企 劃
預 期 成 果 與 時 程 規 劃
photos/alanis4949/4246271499/in/set-72157623167294466/, (2010年3月1日)。 20. 南湖高中,通往台北黑鄉的時光隧道-瓶蓋工廠簡介,http://210.66.36.129/~c2009a041/ PING1.htm,(2010年2月25日)。 21. 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林口酒廠,http://event.ttl-eshop.com.tw/lk/,(2010年2月25 日)。 22. 2003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簡報,尋找花蓮閒置空間,http://www.hzps.hlc.edu. tw/space/910128/4.htm,(2010年2月25日)。 23. 國立政治大學(2009),〈百年政大共識營 激盪20年後發展遠景〉,「國立政治大學」,
經 費 明 細 概 估 參 考 文 獻
http://www.nccu.edu.tw/news/detail.php?news_id=873,(2010年3月3日)。 2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鹿草鄉農會-碧潭社區新社 區推動小組幹部研習〉,「農業推廣 發電站」,http://agrext.coa.gov.tw/agrext/bulletin.do?method=viewInfo&id=6648,(2010 年3月3日)。
NANGANG 29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工作團隊經歷與相關簡介 工作團隊合作意向書 計畫前置分析 國外案例分析 活動籌備
1
附件一 工作團隊經歷與相關簡介 (一)計畫主持人 郭肇立 教授
學歷 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建築學系 博士
1985.09∼1992.09
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人類聚落研究中心 預博士
1984.09∼1985.08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 碩士
1976.09∼1978.06
中華民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學士
1969.09∼1974.06
經歷 現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副教授
2004.08∼迄今
經歷:東海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1998.08∼2004.07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
1992.12∼1998.07
美國 MIT 建築學系東亞研究 KUL 交換學者
1985.09∼1986.08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講師
1982.08∼1986.07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講師
1980.08∼1982.07
美國費城(Vincent Kling Architects)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er 美國費城(Bower Fradley Architects) Urban Design Designer
1978∼1979 1979∼1980
主持計畫 1.郭肇立 2008《臺北市城市保存論述與公共領域之研究》國科會 NSC-96-2415-H-305-020 2.郭肇立 2006《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州廳及其都會性之比較研究》國科會 NSC-94-2415-H-305-015 3.郭肇立 2004《臺中創意文化園區歷史建築原公賣局第五酒廠修復研究》 ,行 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臺中 4.郭肇立 2004 《宮殿式建築:民族主義與臺灣現代建築,1949-1980》 ,國科 會 NSC-92-2415-H-029-003 5.郭肇立 2004《臺南市會展產業的空間文化研究》,祐生研究基金會,臺北 6.郭肇立 2003《臺中州廳及市役所修復研究》 ,洪文雄,黃俊銘共同主持,臺 中市政府文化局,臺中 7.郭肇立 2003《臺中市歷史建築勘查研究》,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臺中
2
(二)共同計畫主持人 黃書禮 教授
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都市及區域規劃 博士
1980.09∼1983.0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規劃 碩士
1978.09∼1980.05
中華民國中興大學園藝系 學士
1973.09∼1977.06
經歷 現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教授
2000.02∼迄今
經歷: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 訪問學者
2003.03∼2003.04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Bellagio Study and Conference Center Resident Scholar 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所長 University of Florida Center or Env. Policy, Dept. of Env. Eng. Sciences Fulbright Scholar
1996.08∼1997.07 1994.08∼1995.0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巿及住宅發展處 顧問
1992.07∼1993.06
中興大學都巿計劃研究所 所長
1990.08∼1994.07
University of Florida Center for Wetlands Visiting Res. Scientist
1998.03∼1998.04
1989.01∼1989.12
主持計畫 1.黃書禮,2009,全球環境變遷與都市週邊土地使用改變對都市生態經濟系統 影響之研究:以臺北—桃園地區為例(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NSC96-2415-H-305-012-MY3) 2.黃書禮,2009,2008 國內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專業期刊排序,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7-2420-H-305-001) 3.黃書禮,2008,97 年度推動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專案管理計畫(總顧問指導計 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97 年度農業管理計畫報告。(97 農管-1.5-企-01), 4.黃書禮,2008,全球環境變遷與都市週邊土地使用改變對都市生態經濟系統 影響之研究:以臺北—桃園地區為例(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NSC96-2415-H-305-012-MY3) 5.黃書禮,2008,永續發展研究-97 年度人文經社領域之工作計畫,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規劃研究計畫。(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7-2621-Z-305-001) 6.黃書禮,2008,96 年度推動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專案管理計畫(總顧問指導計 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96 年度農業管理計畫報告。(96 農管-1.1-企-01)
3
7.黃書禮,2007,國土保育地區防災空間規劃策略之整合型規劃(第二期),內 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8.黃書禮、林建元、馮正民,2007,考量「歧異度」之空間策略規劃--理論與 實務(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5-2415-H-305-001。 9.黃書禮,2007,河川與都市發展變遷關係之能值分析(2/2),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415-H-305-020。 10.黃書禮,2006,國土保育地區防災空間規劃策略之整合型規劃(第一期),內 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4
周志龍 教授
學歷 英國利物浦大學都市設計與城鄉研究規劃所 博士
1990.09∼1994.04
中華民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
1982.09∼1984.06
中華民國中興大學地政系 學士
1978.09∼1982.06
經歷 現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專任教授
1999.08∼迄今
經歷:中興大學臺北法商學院 都市計劃研究所專任
1996.02∼1999.07
副教授
屏東商業專科學校 專任副教授
1995.02∼1996.01
營建署 專任技士
1986.05∼1990.08
主持計畫 1.周志龍(2009)「在「巨人」的肩膀上演化:臺灣自行車業群聚創新與企業家 精神」。NSC 98-2410-H-464-004。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與林育諄共同主 持)。 2.周志龍(2008)「文化設施、文化創意產業及創意城市之發展-華人圈五個主 要城市的比較研究」。NSC 97-2410-H-305-047。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與 金家禾共同主持)。 3.周志龍(2008)「農村再生推動機制探討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 持局。 4.周志龍(2008)「2008 農地利用與鄉村發展政策研討會」,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5.周志龍(2008)「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之研究-子計畫四:中國高新產業區域發 展模式與制度建構:長江三角研究(3/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6.周志龍(2007) 「產業群聚進化、區域資產與惰性:中彰地區研究(2/2)」。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7.周志龍(2007)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之研究-子計畫四:中國高新產業區域 發展模式與制度建構:長江三角研究(2/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8.周志龍(2007)「生產型鄉村聚落發展與農地利用之結合性規劃及實施方案之 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9.周志龍(2006) 「產業群聚進化、區域資產與惰性:中彰地區研究(1/2)」。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10.周志龍(2006)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之研究-子計畫四:中國高新產業區域 發展模式與制度建構:長江三角研究(1/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5
林楨家 教授
學歷 中華民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博士
1994.09~1999.04
中華民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碩士
1989.09~1991.06
中華民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學士
1985.09~1989.06
經歷 現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副教授
2004.08∼迄今
經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2004.8∼2005.2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Visiting scholar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助理教授
2001.08~2004.07
長榮管理學院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 助理教授
2000.08~2001/07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綜合技術組 工程司
1997.02~2000.08
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企劃處 幫工程司
1990.10~1997.02
主持計畫 1.林楨家(2009)「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之環境正義研究:兒童、高齡者與低收 入者(3/3)」。NSC96-2628-H-305-001-MY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2.林楨家(2008)「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之環境正義研究:兒童、高齡者與低收 入者(2/3)」。NSC96-2628-H-305-001-MY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林楨家(2007)「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之環境正義研究:兒童、高齡者與低收 入者(1/3)」。NSC96-2628-H-305-001-MY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4.林楨家(2007)「區域計畫優先發展區之區位規劃模式(2/2)」。 NSC95-2415-H-305-018-MY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5.林楨家(2006)「區域計畫優先發展區之區位規劃模式(1/2)」。 NSC95-2415-H-305-018-MY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6.林楨家(2006)「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都市與區域規 劃政策研究」。NSC95-2420-H-305-00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7.林楨家(2006)「運輸路網與生態網絡之整合規劃模式(2/2)」。 NSC95-2415-H-305-01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8.林楨家(2005)「運輸路網與生態網絡之整合規劃模式(1/2)」。 NSC94-2415-H-305-01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9.林楨家(2005)「都市型態對旅運需求影響之結構化分析(2/2)」。 NSC94-2415-H-305-00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10.林楨家(2004)「都市型態對旅運需求影響之結構化分析(1/2)」。 NSC93-2415-H-305-0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6
(三)協同計畫主持人 1.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意向書參附件二)
Chair/ Prof. Vincent Nadin Vincent Nadin is Professor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Strategy in the Department of Urbanism at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He is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His main interests are 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for metropolitan regions, comparative planning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planning. His career has been mostl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t 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local government and as a consultant to man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lients. Vincent Nadin is joint author with the late Barry Cullingworth of the leading textbook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 (Edition 14, 2006, Routledge); co-author of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and Territorial Cooperation (Febuary 2010, Routledge, with Stefanie Dühr and Claire Colomb); and editor-in-chief of the Taylor and Francis 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ed journal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He le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U Compendiu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and Policies (1997); the EU Framework project SPECTRA: Sustainability and Spatial Planning (1997-2000); the Spatial Vision for North West Europe (2001); and numerous other research projects on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lanning, subsidiarity and small towns. He has also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Planning in Practice (UK 2005-06) and other projects on demography, polycentricity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2006-07 he led the design of a new curriculum for a masters degree in spatial planning for planning practitioners in the UK. Over the last 12 years he has been invited to present more than 50 papers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in 26 countries and has received sponsorship from numerous international bodies including the OECD, UNESCO UNECE, and others. He is an advisor to the European Union of Developers and House Builders, and has acted as referee for the UK ESRC, the Luxembourg National Research Funds and numerous academic journals. Vincent has acted as external examiner at nine universities. He has supervised six completed PhDs, examined ten candidates, and is currently promoting and/or supervising seven PhD candidates.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1.
Dühr, S., Colomb, C. and Nadin V. (2010, February)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and Territorial Cooperation, London: Routledge, 480pp.
2.
Cullingworth, B. and Nadin, V. (2006)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 (Fourteenth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584pp.
3.
Stead, D. and Nadin, V. (2008) Spatial Planning: Key Instrument for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Geneva,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with Dominic Stead). Available at http://www.unece.org/hlm/prgm/urbanenvperf/Publications/spatial_planning.pdf
4.
Nadin, V. and Stead, D. (2010) Territorial governance and the Europeanis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impac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Adams, N. Cotella, G. and Nunes, R.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Cohesion and Spatial Planning, London, Routledge
5.
Stead, D. and Nadin, V. (2009) Planning cultures between models of society and planning systems, in Othengraften, F. and Knieling, J. Planning Cultures in Europe: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Aldershot: Ashgate
6.
Stead, D. and Nadin, V. (2009)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and welfare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7
Netherlands,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hinese) 7.
Nadin, V. and Stead, D. (2008)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social models and learning, DISP 172, January: 35-47
8.
Nadin, V. (2007) The emergence of spatial planning in England,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2(1): 43-62.
Department of Urbanism,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Delft) is a maj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at consistently feature in the top 100 world universities and is ranked 17th in the world league table of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TU Delft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advances in science, industry, commerce,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professions.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t TU Delft has over 3,300 students and a staff of 40 professors and 300 associate and assistant professors covering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planning, real estate and housing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Every year, some 150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s study in the faculty. There is an extensive portfolio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the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in particular addressing issu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regions, making use of context-sensitive ‘research by design’ and social scientific empirical approaches. The Department of Urbanism includes urban design, urban and spatial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he central issue in urbanism concerns the manner in which planning and design mediate the territorial impacts of sectoral policy, market actions and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cesses. The Department of Real Estate and Housing (RE&H)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is project. The department is concerned with real estate, housing policy and urba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ince 2000 the Department of Urbanism has enrolled 105 PhD candidates many of whom have been funded by the EU Alfa-Ibis programme, the Dutch 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NOW), Nuffic and nation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They have investigated diverse topics on urban design tools and technologie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ies, informal settlements,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The Department of Urbanism has well-established research alliances wit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Dutch Ministry of Spatial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VROM), and public and private bodies especially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e following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is proposal: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ARL (German Academy for Spatial Research) are primary partner, others include Nordregio (Nordic Spatial Research Planning Systems Network Institute), Torino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ague Technical University, Athens University,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Dortmund University, Leuven University. Rural Development Futures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Lund University, Wageningen University, Spirit Consult, Inra-Sad Mirecourt, University of (RUFUS) East Angli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TU Delft, UPC Barcelona, IUAV di Venezia, Berlage Institute Urbanism (conferences and Amsterdam,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okyo, National Universit of studios) Singapore,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hinese University of
8
Hong Kong, DHV Group, and others. European Urbanism
Masters
in Leuven University, IUAV Venice, UPC Barcelona, Prague Technical University
Atoms and Bits Studio, EU IUAV Venic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atalunya UPC, funded Erasmus intensive Instituto Superior Técnico - Universidade Técnica de Lisboa, UACEG-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programme studio Geodesy of Sofia,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Alfa Ibis programme led by Academic researchers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Latin Professor J. Rosemann- Dr. American universities-European universities comprising 24 M. Carmona 2001-04 academic exchanges and12 PhDs. The Chair of Spatial Planning led by Professor Vincent Nadin has competence in the role of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transformation metropolitan areas from the neighbourhood to the regional scale. The outlook is international with staff from 20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chair. The approach recognises that there can be no universal model of spatial planning but tha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must var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focu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on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politic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capacities to engage in a progressive, fair and inclusive planning practice, recognising the limitations of design and planning professions. The Chair cooperates closely with the OTB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ousing, Urban and Mobility Studies. The Chair of Spatial Planning leads studio teaching and courses in the faculty on • introducing spatial planning and its role in mediating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creating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mplex 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 under globalis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better territorial management;
•
urban regeneration in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mobility environments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ologies;
•
metropolitan planning and lessons from the Randstad region.
The Chair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Department of Urbanism have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leading or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jects. Recent projects include • Innovation in Area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 Lessons for the Netherlands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a private sector led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reating large-scale mixed use urban developments - for the Dutch Property Developer: Rabo-Bouwfonds •
Comparative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and Housing: To provide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role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in the delivery of new housing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led Leicester De Montfort University, UK). UK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Agency: the National Housing and Planning Advice Unit (NHPAU).
•
Randstad 2040 International Review TU Delft coordinated an international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andstad 2040 structure vision of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tan region.
•
RUFUS: Rural Futures: European Union 7th Framework Project led by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The project is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of sectoral policies on rural and how they can be better combined or integrated in the interests of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Mixed Scanning (OTB project) –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ions and projects for the Dutch Ministry of Housing, Spati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NL)
9
•
Spatial Plans in Practice: Local Development Frameworks Implementation Study. A three year study to evaluate and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ystem of loc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England; led by Baker Associates for the UK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Implementing Spatial Plann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2006) guidance for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led by Dominic Stead), commissio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See: http://www.unece.org/hlm/prgm/urbanenvperf/Publications/spatial_planning.pdf
The Chair of Spatial Planning has particular experience in organising international design and planning studios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rtners in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for example: • 2009: Urban Emergencies, a Masters studio address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of reconstruction and humanitarian and architectural effort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natural or man-made disasters in impoverished areas., students posted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Bangladesh, Colombia, El Salvador, Ghana and Venezuela. •
2009: Randstad Challenge, supported by the Dutch Ministry of Housing,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VROM), in collaboration with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JUT),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 Universit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
2008: Urban regeneration Beijing, Urban rehabilitation of the former public housing area in Beij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JUT), Inha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Seoul;
•
2008: Re-centering Cape Town, Masters Studio
•
2007: Kota Gede, Urban renewal strategy for Kota Gede, jogjakarta-Indonesia, in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Gajah Mada (UGM), with funding from Prins Claus Foundation.
•
2007: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St Maarten, postgraduate and young professionals project
•
2007: Lugu Lake, China, IFOU Summer course,. Cultural assets and urban base development strategy.
(請參電子檔各國履歷-001)
10
(四)國外合作團隊 1.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Lei Qu BArch MEng Deng (Researcher) Dr. Lei Qu is a researcher at the Chair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Strategy, Department of Urbanism,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 is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t the department and specialises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ous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inner city housing area,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management towards poverty alleviation. She has been involved in research on planning in Asia, specifically her home country, China. She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Globalization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and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on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in spatial planning. Lei Qu has been involved in various national plann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Asia, including: 2008 2000 1999
Mega-event strategy as a tool in area develop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es, Funded by Delft Centre for Sustainable Urban Areas, The Netherlan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Nanchizi historical housing district in Beijing Embedded in the government project from Beijing Planning Bureau ‘Preservation Planning for 25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ner city area’. Rehabilitation of Zhangzhou Inner City Housing Area Funded by Zhangzhou Planning Bureau, China.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1.
Qu, L. (2008), Beijing. In Planning through Projects, Moving from Master Planning to Strategic Planning: Inventory of 30 Cities. Technepress. Delft
2.
Qu, L. (2007),Compactness and Mobility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seeking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Permac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lft. pp.129-133.
3.
Qu, L. (2007), Socio-economic Forces Behind Sprawl and Compactness in Beijing. ENHR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stainable Urban Areas’, Rotterdam.
4.
Qu, L. (2006),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Downgraded Housing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Fragmentation: Case Study of Beijing Inner City Neighborhoods. I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2006 "Modernization & Regionalism- Reinventing the Urban Identity".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5.
Qu, L. (2006), From Housing to Urban Vitality: a socio-cultural assessment.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nnu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Hong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6.
Qu, L. (2005),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trategies for Beijing urban peripher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xploring new concepts on urban peripheries’. Santiago, Chile. pp. 139-147.
7.
Qu, L. and Carmona, M. (2005), Back to the Collectivity and Urbanity: Re-integr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to Historical Urban Area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mA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Modern Asian Architecture’ Istanbul Technical University. pp.223-226.
8.
Qu, L. (2004), Periphery: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Areas of Old City in Beij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11
(2). pp.68-71. 9.
Qu, L. (2004), Dutch Social Housing Management and Its Effects on Urban Revitalization. Urban Planning Overseas, (3). pp.57-61.
10. Qu, L. (2004),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an inductive approach to historic housing areas’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Beijing old c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1. Qu, L. (2004) Large Urban Projects in Beijing Inner City and Socio-Spatial Transform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lobalization and Large Urban Projects in 25 C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p. 162-175. 12. Qu, L. and Rosemann, H.J. (2003)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Urban Form and Socio-culture Transformations in Beijing Central Area. In: Tan Zongbo, ed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University Seminar on Asian Megacities, Beijing.
12
Yu-Tzu, Lin (Ph.D. Candidate) EDUCATION M.U.R.P B.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of Urban Planning Major: Land Economics Minor: Advertising
June, 1997 June, 1995 June, 1995
PROJECTS, PUBLICATION, PAPERS (2002~) ¾ PLANNGING/ RESEARCH PROJECTS 1. 2. 3. 4. 5. 6. 7. 8.
Mid-Term Preliminary Plan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for Cities and Buildings,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2008, 2009) Spatial System Planning for Urban Disasters Prevention –Gu-shan District of Kaohsiung City(2007) Spatial System Planning for Urban Disasters Prevention -Neihu District of Taipei City(2007) Permission Conditions of the Transfer of Developing Right, Taipei City Government(2005) Revision of Land Use Plan from the Vicinity of Tri-Service General Hospital to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004 09) Exhibition of “Taipei Urban Planning Visions” in the 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Real Estate (2003 09) Revision of Land Use Plan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t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ampu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003 03) Drafting White Paper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002 10)
¾ PUBLICATION/PAPERS 1. “Suggestions of Taiwanese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from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Experiences of Netherland”,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008 2.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Parks for the Protection against Disasters by A Case Study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Theme Park in Taipei City”,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008 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Qing-Dao City”, China(2008) 4.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Disaster-Prevention Parks in Taipei City”,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2008 5. “The Goal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aipei City”, 2002 World Metro Symposium & Exhibition (WMSE), 2002 6. “The Change of Eating-out style and the Formation of Fast Food Consumption”, Chinese Food Culture Foundation News Letter, Vol. 6, No 11, 2002/02
13
2.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意向書參附件二)
Prof. Mike Raco (1)Personal Details Name: Dr Mike Raco Date of Birth:5th January 1973 Current Position: Reader in Human Geography Contact Addres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The Strand London, WC2R 2LS
Email: mike.raco@kcl.ac.uk (2)Education 1994-1997 Ph.D. in Geography a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K’, funded by a 3 year ESRC Studentship). 1991-1994 B.A. (Hons.) class I degree in Geography a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3)Employment Record September 2005 – present Reader in Human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eptember 2000 – September 2005 Lecturer in Economic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Reading. September 1997 – September 2000 Lecturer i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Urb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Glasgow. (4)Key Research Interests
Since 1997 I have undertaken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he UK, Taiwan, Western Europe, and Hong Kong. I have obtained research funding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see section 5) and I have published 6 books, 35 internationally-refereed journal articles, and 20 book chapters. My principal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four substantive themes: A. B. C. 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ocal governance; the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of community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obilis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rban policy initiatives and security plann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busines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scaling of governanc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5)Research Grants and Contracts Held 2010 ‘Heritag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London and Hong Kong’, funded by the HKU-KCL Partnership Award. 2009 ‘Sustaining Succ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London and Hong Kong’, funded by HKU-KCL Partnership Award. 2005-2007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Taiwan,
14
‘Active citizens and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with Wen-I-Lin and Professor Rob Imrie, King’s College London. £36, 376. 2005-2006 British Academy award for project ‘Key Worker Programmes, Changing Modes of Citizen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ost-war Britain 1945-70’. Total amount £4,347. 2003-2007 PI on EPSRC funded project ‘The Govern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in the UK’, £112,353. 2003-2007 Joint investigator on EPSRC funded projec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ollutant linkage’, with a total budget of £7,315 (including 2 months of a researcher’s time). 2004 Project funded by Reading Endowment Trust Fund entitled ‘Community Strategies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ocal Governance in England’. Total value £2,000. 2001 Project funded by Reading Endowment Trust Fund entitled ‘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a Growing Region’. Total value £850. 2000-2002 Joint investigator (with D. Valler, P. Shirlow, A. Wood and N. Phelps) on an ESRC funded project entitled ‘Devolu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usiness Representation’, with total funding of £98,957. The project was a part of the ESRC’s ‘Devolution and Constitution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me, Round 1. 1999 Joint investigator (with R. Goodlad and J. Flint) on Scottish Office funded project on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Councils in Scotland’. Total funding of £88,000. 1997-2000 Half salary paid by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 General XII under the Evaluation of Local Socio-Economic Strategies in Disadvantaged Areas Research Programme. 1997 Joint investigator (with I. Turok) of Scottish Offic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ject to carry out evaluation of business support scheme named Expert Help. Total budget £46,500. 1994-1997 Three year ESRC Research Studentship a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6) Selected Recent Publications Raco, M. and Tunney, E. (2010) ‘Visibilities and Invisibilit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Small Business Communities and the London Olympics 2012’, Urban Studies, in press. Raco, M. (2010) ‘From Expectations to Aspirations: State Modernisation, Urban Policy, and the Existential Politics of Welfare in the UK’, Political Geography, in press. Raco, M. (2010) ‘A Growth Agenda Without Growth: English Spatial Policy,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nd the Death of the Neo-Liberal Project?’, Geojournal, in press. Raco, M., Imrie, R. and I-Lin, W. (2010) ‘Community governance, critical cosmopolitanism and urban change: observations from Taipei,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in press. Imrie, R., Lees, L., and Raco, M. Eds (2009) Regenerating London: Governance, Sustainability, and Community in a Global City, Routledge, London. Raco, M. and Henderson, S. (2009) ‘Flagship Regeneration in a Global City: The Re-making of
15
Paddington Basin’,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27, 301-314. Raco, M., Henderson, S. and Bolwby, S. (2008) 'Changing Times - Changing Plac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Tim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0, 2652-2673. Raco, M. (2007) 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Labour Mobility and Spatial Policy in Post-War Britain, Policy Press: Bristol. Raco, M. (2008) ‘Key Worker Housing, Welfare Reform and the New Spatial Policy in England’, Regional Studies, 42, 737-752 Raco, M. (2007) ‘Secur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Citizenship, Safe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New Urban Planning’,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14, 305-320. Raco, M., (2006) ‘Moving Workers With the Work: State Selection, Key Workers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Post-war Britain’, Geoforum, 37, 581-595
16
Dr. Robert Pearce Work address: Renaisi Regeneration Consultancy, 21 Garden Walk, London, EC2A 3EQ Email: r.pearce@renaisi.com Prior to joining Renaisi, Rob held a number of senior positions in local authorities -most recently Assistant Chief Executive (Regeneration and Partnerships) and subsequently Assistant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Planning, Regeneration and the 2012 Olympics in Waltham Forest. At Waltham Forest he led the Council’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place shaping refocusing the Local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trategy, the Loc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the council’s Local Area Agreement (LAA). He also led the development of inventive masterplans for the Boroughs priority regeneration areas and its pioneering approach to tackling worklessness. The council achieved four star performance and ‘Excellent’ status from the Audit Commission. Before joining Waltham Forest he spent four years at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gency (IDeA) for Local Government covering a number of roles concluding in the Head of Policy and Strategy. At the IDeA he was involved at a national level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roll out of Local Area Agreements and other national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He also led a number of large scale improvement programmes in poorly performing councils managing teams of ‘peer’ Chief Executives and leading Elected Members providing support and challenge to the council leadership as well as authoring a book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a number of national publications on improvement. At Renaisi, a not for profit regeneration company, he leads on deliver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neighbourhood regeneration and renewal that combine planning, regen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skills. He has most recently led on a project to assist Croydon Local Strategic Partnership develop and deliver a new evidence and partnership based Borough vision; he was been commissioned by the 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to lead a consortium charged with producing a Spatial Strategy for Town Centres to 2020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rough’s town centre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and delivering the company's offer in relation to the role of the third sector in regeneration. In this respect he was most recently commissioned by the London Borough of Islington and Islington Voluntary Action to lead a consortium charged with undertaking a review of voluntary sector premises in the borough and advising on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of asset transfer to the third sector. Rob is a national Local Improvement Adviser on behalf of the CLG and an associate for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ty Cohesion. During a local government career spanning twenty seven years he has worked for four London Boroughs, a County Council and a District Council.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Accountancy and has an MA in Cities,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from Kings College London.
17
Dr. Wen-I Lin ■Eduction : 2005‐ 2009 King’s College London, PhD, Cities Group,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hesis title: Global urban renaissance and local geographical governmentality – London and Shanghai, recommended for award of PhD October 2009. Thesis is assessed as the first class, no revision required.) 2004‐ 2005 Certificate in Academic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Royal Holloway. 2003‐2005 Social and Cultural Group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M.Phil. of Geography. 1995‐1998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Taiwan. Master of Architecture. 1989‐1995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Taiwan.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Award:
200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審查與口試通 過,全額獎助一年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任研究員。 2005-2007 教育部菁英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審查通過,獲得全額補助。 2004 Distinguish Research Student Award,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6-1998 佑生研究基金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學金 ■Main employment record of research (after 2003): Jan. 2010‐ ,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King’s College London Research project: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between London and Taipei’, in the Cities Group,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upervisor: Dr. Mike Raco, Main Duty: (a) designing and arranging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urban and community polic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Shanghai and Taipei. (c)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ree cities, such as interviews, official documents. Apr. 2005 ‐ Mar. 2007, (part‐time) Research Assistant, King’s College London (研究案兼任助理與共同撰稿人: 於國王學院地理系 Prof. Imrie 由臺灣蔣經國基金會 贊助兩年之研究案: 在城市永續發展中的積極公民與社區的角色,以倫敦、上海與臺北 為例 ) Research Project: Active citizens and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Shanghai and Taipei) funded by Taiwan’s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Working with Professor Rob Imrie; Dr. Mike Raco Main Duty: (a) designing and arranging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urban and community polic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Shanghai and Taipei. (c)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ree cities, such as interviews, official documents. (d) arranging talks of this project, and also co‐presenting in RGS/IBG conference 2006. (e) joining writing paper for publishing: Imrie R. & Lin W. (2006) Shanghai's urban development.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March; and Raco, M., Imrie, R., & Lin, W. (2009) ‘Community governance, critical cosmopolitanism and urban change:
18
observations from Taipei,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in press)
■Key research interests: (a) Urban renaissance, regional and neighbourhood renewal referring more to the context of UK and China since 1980s. (b) Urban Governanc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ality, partnership working, the formation and activation of network governance. (c) Sustainable cit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pt of community。 (d) Cultural geography, creativity and urban sociology
■Publication: Journal and thesis: Lin, W (2009) Urban renaissance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London and Shanghai, PhD thesis, King’s College London. Raco, M., Imrie, R., & Lin, W. (2009) ‘Community governance, critical cosmopolitanism and urban change: observations from Taipei, Taiwan’,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4 (in press) (SSCI 前 1/2 論文) Imrie, R. & Lin, W. (2006) ‘Shanghai’s Urban Development’ in UK’s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March, 2006. Lin, W (2005) ‘Book review: Globalizing Taipe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IDPR). 27(4).
林文一 (1998) ‘解析臺灣預設住宅批判論述中的異化觀念’,中壢,中原建築 研究所碩論。 Book Chapter:
林文一 (2002) ‘建築、美學、觀察 - 2002’, 於『世安年度美學觀察報告』, 臺北,世安文教基金會。(網路版於: 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typeid=15&typesubid=2&fid=29) Conference Paper: 林文一 (2007) ‘上海社區形塑與社區治理’ in Active citizens and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unded Project Conference Proceeding, May 24th 2007, Taipei Imrie, R., Raco, M., & Lin, W. (2006) ‘Community governance, critical cosmopolitanism and urban change: observations from London and Shanghai’ in RGS‐IBG Conference Proceeding (, London Lin, W (2005) ‘Researching Community Activation in Shanghai’ in RGS‐IBG Conference Proceeding, London Lin, W (2005) ‘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Socilalism? Urban regeneration,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in London and Shanghai’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 Denver, Colorado.
19
Lin, W (2004)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Renaissance of British City’, 二十一世紀的城
市變化”國際學術會議, 主辦單位:中國地理學會 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 林文一 (1998) ‘解析臺灣預設住宅批判論述中的異化觀念’, 第一屆世界華 人不動產研討會,臺北市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主辦)
20
Katherine Louise Jones (Ph.D. Candidate) Personal Details Date of Birth: 07/09/85 Nationality: British Work addres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trand, London WC2R 2LS, UK Telephone: +44 (0)7825647993 Email: katherine.1.jones@kcl.ac.uk Qualifications PhD in Human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eptember 2009 - Present Title: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City Marketing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in the UK and Norway Research: This project is concerned with assessing the production and impact of place-marketing campaigns an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how Liverpool (UK) and Stavanger (Norway) have used their designation as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2008 as a tool to shape perceptions of place;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s of the event in each city. Supervised by: Dr. Mike Raco and Dr. Clare Herrick Funded by: King’s College London (Graduate School Studentship) MSc in Cities,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eptember 2008 - September 2009 Part-funded by King’s College London (Geography Departmental Bursary) Awarded with Distinction BA in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September 2005 – June 2008 Awarded with First-Class Honours
Academic Awards Lundie Memorial Priz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warded July 2008 For the highest overall grade within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07/2008 Lundie Memorial Priz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warded July 2007 For the highest overall grade within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06/2007 Bibby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warded July 2007 For high achievement with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06/2007 Bibby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warded July 2006 For high achievement with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05/2006
Research Experienc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2010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0 I will be conducting a piece of research alongside my PhD that will examine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programmes in Hong Kong
21
through a study of the flagship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development. The project will be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is funded by a King’s College London Partnership Visit Grant. Mapping the Local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Southwark Council, London, April 2009 – August 2009 I work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on an ongoing project concerned with highlighting the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on the local economy in the London Borough of Southwark. This research is funded by Southwark Council and Southwark Alliance. Impacts ‘08,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June 2008 – September 2008. I work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on an ongoing longitudinal project concerned with analysing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s of Liverpool being nominated as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08. This research is funded by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and Liverpool City Council
Teaching Experience Norwegian Language Tuto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January 2010 – Present I teach small groups (max 10) beginner-level Norwegian. Teaching Assistant, King’s College London, October 2009 –December 2009 I assisted with a second-year undergraduate module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Learning Support Assistant, Sacred Heart Language College, Harrow (London), May – July 2006 and May – July 2007 I did one-to-one tuition as well as small group teaching (max 5) covering basic numeracy and literacy to pupils (aged 12-16) that had learn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Qualifications General Certificate in Academic Practice, King’s College London Stage 1 awarded February 2010. Certificat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January 2010 – Present
Language Skills My first language is English and I also speak Norwegian (fluent), Danish (fair) and Swedish (fair). Referees Dr. Mike Raco, Reader in Human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Addres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trand, London WC2R 2LS Email: mike.raco@kcl.ac.uk Telephone: +44 (0)20 7848 2865 Dr. Clare Herrick, Lecturer in Human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Addres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 Strand, London WC2R 2LS Email: clare.herrick@kcl.ac.uk Telephone: +44 (0)20 7848 1735
22
3.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域規劃學系(意向書參附件 2) Prof. Bruno De Meulder leuven (belgium), 06 03 1960 wittebolsstraat 55 3018 wijgmaal-leuven belgium tel home 00 32 (0)16 44 66 43 tel university 00 32 (0)16 32 13 91 (leuven) 00 31 (0)40 247 5840 (eindhoven)
1 1.0 1.1 1.2 1.3
bruno.demeulder@asro.kuleuven.be career current position education academic career urban design & plan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s
2 2.1 2.2 2.3 2.4
didactic experience courses and seminars (past) courses and seminars thesis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studio’s
3 3.1 3.2 3.3
research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by (urban) design projects ph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4 4.1 4.2 4.3
publications articles books editing of (book) series and journals
5
lectures
6 6.1 6.2
exhibitions curated exhibitions participation in exhibitions
7
organisation of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1. career 1.0
current position professor of urbanism,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professor of urban design, Chair of Urban Design at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and Building Techiques, T.U. Eindhoven (Netherlands).
1.1
education
23
1978-1983 1994-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distinction doctorate in applied sciences,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greatest distincion (thesis: Reformisme, thuis en oversee. Een geschiedenis van de Belgische koloniale planning (1880-1960), promotor: M. Smets).
1.2 academic career 1984-1985 Research Engineer at the W.T.C.B. in Brussel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entr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1985-1987 Civil Service. 1987-1993 Assistant at the Institute of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993-1994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Projectteam Stadsontwerp (Projectteam Urban Design, directed by prof. dr. ir. M. Smets). 1994-1997 Doctor-assistant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997-2004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9972002Professor of urbanism at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Technical University Eindhoven (Netherlands), 20022004Professor of urbanism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titeit Leuven, 20042007Program Director MaHS/MaUSP (postgraduate masters in human settlements and urbanism & strategic planning),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2008Director Research Program UrbanismS,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2001-2002 Visiting Professor of Urbanism,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2008-2009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ship in Landscape Urbanism at Institute of Urbanism, AHO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orway 1.3 urban design & plan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s y co-founder of Projectteam Stadsontwerp (Projectteam Urban Design) with ir. arch. Guido Geenen and prof. dr. ir. Marcel Smets (director) at the KULeuven, 1988--1996. y co-founder and associate of WIT architectenvennootschap (studio for architectu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ir. arch Guido Geenen en ir. arch. Jan De Rop), 1991y staff member of the Post Graduate Centre Human Settlements,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993y staff-member and co-founder of OSA (Onderzoeksgroep Stedenbouw & Architectuur/Research Group Urbanism & Architecture), with André Loeckx, Hilde Heynen, Marcel Smets, Bruno De Meulder and Kelly Shannon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au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996-
(請參電子檔
24
各國履歷-003)
Prof. Kelly Shannon February 2010 female, 16 June 1965, New York kelly.shannon@asro.kuleuven.be New York registered architect (registration number 2920325) • research topics: landscape urbanism, water and urbanity, urban analysis (interpretative mapping and projective cartography) and urban design,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n urbanization
EDUCATION KU Leuven (Belgium) Doctorate in Applied Sciences: Architecture (no marks given), ‘Rhetorics & Realities. Addressing Landscape Urbanism. Three Cities in Vietnam’ (promoter André Loeckx) 1999-2004. Berlage Institute, The Netherland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2-year post-professional degree – no marks given) 1992-1994.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SA,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5-year professional degree – University honors (highest possible)) 1983-1988.
PROFESSIONAL RECORD (ACADEMIC) 2006 – today
y y y y y
y y y
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Urbanism (tenured),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 KU Leuven (post-doc position 2004-2006; assistant position 1997-2004) Courses: Urban Tissue (12 cr.) & Urban Region (12 cr.) Design Studios; Landscape Urbanism (3 cr.); Relevant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tudy trips) (4 c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ordinator) (4 cr.); lectures series coordinator (no credits); under-graduate/ post-graduate/ doctoral thesis guidance. doctoral guidance: Pham Anh Tuan (Vietnamese) – promoter ‘Hanoi’s Urban Waterscape’ (2009-2013) Isabelle Putseys (Belgian) – promoter (co-promoters Bruno De Meulder, Partick Willems) ‘Water Urbanism in Flanders’ (2009-2013) Pei-chun Wen (Taiwan) – promoter (co-promoter Wang Ming-Hung, 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 Taiwan) ‘A shifting landscape of the water-production territory’ (2009-2013) Christian Nolf (Belgian) – co-promoter (promoter Bruno De Meulder, co-promoter Oswald Devisch) ‘River-urban configuration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structuring role of river systems in the diffuse urbanization of Flanders’ (2009-2013) Joud Khasawneh (Jordanian) – co-promoter (promoter Bruno De Meulder) ‘Frozen Patches as Spaces of Opportunity’ (2009-2013) Viviana D’Auria (Italian) – committee (promoter Bruno De Meulder) ‘Developing Urbanism in Development: Exploring experimental episodes of development for [and in] the Third World [1958-1978]’ (2008-2012) Maarten Van Acker (Belgian) – committee (promoters Marcel Smets, Bruno De Meulder) ‘Infrastructure as a mode of Urbanism: The infrastructural project as armature of urbanization in Belgium since early 19th century’ (2008-2012) Elke Vanempten (Belgian) – committee (promoter Bruno De Meulder) ‘Space
25
as Medium of Integration. Neo−rural Projects in Flanders’ (2007-2011)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International doctoral jury: Cesar Torres Bustamente (Mexican) ‘From description to narration: Imagining active landscapes through ‘figure’ and ‘ground’ – RMIT, Melbourne (May 2009) Ningrui Du (Chinese) (promoter H.F.L. Ottens, co-promoter Richard Slivzas) ‘Integrating Surface 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Case Study of Wuhan in China’ – Utrecht University & ITC Enschede (January 2010) doctoral respondent: Transcending the discipline. Urbanism & Urbanization as receptors of multiple practices, discourses and realities. U&U. Urbanism & Urbanization _ 5th International PhD Seminar organized by OSA, KU Leuven 1-3 October 2009. The European Tradition in Urbanism and its Future. Urbanism & Urbanization_ 4th International PhD Seminar TUDelft, The Netherlands 24-26 September 2007. Water and Asphazt: IUAV, Venice, Italy; organised by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Urbanistica, organized by Paola Viganò and Benardo Secchi, September 2007. Landscapes of Urbanism: IUAV, Venice, Italy; organized by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Urbanistica, organized by Paola Viganò and Bernardo Secchi, September 2005. A New Modernity. Approaches, theories and designs. U&U. Urbanism & Urbanisation. Urbanism & Urbanization_ 3rd International PhD Seminar held in IUAV Venice, Italy. 29-31 August 2006. Urbanism & Urbanization_2nd International PhD-seminar, UPC Barcelona, Spain, 27 – 29 June 2005. Comment Vivre Ensemble 2: IUAV, Venice, Italy; organized by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Urbanistica, organized by Paola Viganò and Bernardo Secchi, September 2004. design studios: Mekong Delta City: Cantho, Vietnam (Spring 2010 – with 2 weeks fieldwork/ workshop) Water Urbanism: Hanoi, Vietnam (Spring 2009 – with 2 weeks fieldwork/ workshop) Delta Force: Khulna, Bangladesh (Spring 2008 – with 2 weeks fieldwork/ workshop) Mumbai’s Mills & Eastern Docklands, India (Spring 2007 – with 2 weeks fieldwork) Alternative Urban Housing Fabrics for Cantho, Vietnam (Fall 2006) [re]Structuring Southern Sri Lanka (Spring 2006 – with 2 weeks fieldwork) Envisioning Matara, Sri Lanka (Spring 2005) Water-based Urban Tissues, Cantho, Vietnam (Fall 2005) Re-strategizing the City, Nakuru, Kenya (Spring 2004) 2 sites in Hue and 1 in HCMC, Vietnam (Spring 2003) 3 sites in Vinh, Vietnam (Spring 2002) Transforming a Slum, HCMC, Vietnam (Spring 2000) Post-Industrial Site Strategies, Evere, Belgium (Spring 1999) Urban Housing, Molenbeek, Belgium (Spring 1997 & 1998) additional study trip guidance:
26
y y y y y y y y y
Amsterdam (Fall 2004, Fall 2006, Fall 2007, Fall 2008) Chandigarh, Delhi, Ahmedabad (Spring 2006) Lyon, Paris, Lille (Spring 2005) Lyon, Bilbao, San Sebastian, Bordeaux (Spring 2004) Berlin (Spring 2003) Lyon, Bordeaux, Barcelona, Bilbao (Spring 2001) Berlin, Wolfsburg, Dessau, Weimar (Spring 2000) Berlin (Spring 1999) Rotterdam, Utrecht, Amsterdam (Fall 1997, Fall 1998, Fall 1999, Fall 2000)
Fall 2008
Visiting Professorship in ESARQ (University of Catalunya) Design studio (Cantho, Vietnam) 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pring 2007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ship in Landscape Urbanism at Institute of Urbanism, AHO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Design Studio (15 cr.) in Cantho Vietnam, with 2 weeks of fieldwork.
1999 – 2004
Visiting Guest Professor, Escola Superior d’Arquitectura de Catalunya, Universitat de Catalunya design studios: Housing and Riverfront Revitalization, Pärnu, Estonia (Spring 2004 – with fieldwork) Water and Urbanity, Cantho, Vietnam (3rd trimester 2004) Urban Mapping in Cantho (1st trimester 2002 – with fieldwork) Landscape Urbanism, Hue, Vietnam (3rd trimester 2002) Urban Mapping in Hue and Vinh, Vietnam (1st trimester 2001 – with fieldwork) Urban Strategies for Zaragoza, Spain (3rd trimester 2001) (re)Housing the Poor, HCMC, Vietnam (3rd trimester 2000)
y y y y y y y 1996 – 1997
y y y
Visit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Graduate School Courses: Design Studios; The Architecture of School Buildings (advanced seminar) design studios: digital design studio (co-taught with R. Flanagan): Urban Housing, Denver (Spring 1997) A School for Troubled Boys, near Denver (S pring 1997) Urban Gaps, Genoa, Italy (Fall 1996)
(請參電子檔
27
各國履歷-003)
Yi-Der, Lee (Ph.D. Candidate) 個人簡歷 姓
名:李怡德
婚姻狀態: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出生日期:1973 年 02 月 18 日
聯絡地址:Gaston Feremanslaan 18, B-3001 Heverlee, Belgium
出 生 地:臺北 性
聯絡電話:+32-16-62 38 17 E-mail: yider.lee@gmail.com
別:男
學歷 2001 年二月~迄今
比利時荷語區魯汶大學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候選人
1998 九月~1999 九月
比利時荷語區魯汶大學建築碩士
1991 九月~1995 六月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學士
學術經歷 -
24/04/2001~06/05/2001:獲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及設計學系推薦參加由歐盟 SOCRATES 計畫出資贊助在葡萄牙 Aveiro 大學舉辦的 Intensive Programme on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
Feb. 2001~Jun. 2001:獲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及設計學系獎學金赴法國 Universit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 I 進行 European Modu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短期進修課程結業。
-
30/06/2005~01/07/2005:協助籌辦「臺灣—比利時雙邊策略空間規劃研討會」, 研討會於比利時魯汶大學召開。
-
06/10/2007~07/10/2007:籌辦第一屆歐洲臺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第一屆年會, 會議於比利時魯汶大學召開。
其他經歷 -
侯明賢建築師事務所助理規劃師(1997)
-
修訂臺中市綜合發展計畫兼任助理. (2001)
-
「行銷臺中-都市行銷策略」計畫專案經理(2002)
碩士論文指導(as Co-promoter) 學年度 2006/2007
研究生姓名 ZENG, Xiang
論文題目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Balanced Urban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f the Commercial Property Development in Pearl River New Town, Guangzhou, China
著作目錄 Papers 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Lee, Yi-Der (2009), “A Four-dimensional View of Power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Governance Process”, paper submitted to DISP. Lee, Yi-Der and Albrechts, Louis (2009), “Planning Theory and Rationality Revisited: in Search of an Alternative Planning Approach in Taiwan”, paper submitted to Progress in
28
Planning. Lee, Yi-Der and Albrechts, Louis (2009), “Anatomising Planning Approach through the lens of ‘issue’ – Tainan Science Park as a case study, paper submitted to Planning Theory.
研討會論文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Albrechts, Louis and Lee, Yi-Der (2003) “Planning Rationality Revisited: Searching the Cocktail Package of Rationality for Planners?” paper presented at Planning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 Oxford, UK. Lee, Yi-Der, Albrechts, Louis, and Hsu, Joseph (2003) “Science Park,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Emerging Role of City in the Network Society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Science Parks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XX IASP 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Lisboa, Portugal, pp. 520-527. Lee, Yi-Der & Albrechts, Louis (2003) “Science Park as Strategy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Emerging Role of City in the Network Society”, paper presented at ACSP-AESOP Third Joint Congress, Leuven, Belgium. Lee, Yi-Der (2004) “Power, Strategy and Planning: Towards a Constructive Use of Power Analysis for Planning”, paper accepted for presentation at AESOP 2004 Congress, Grenoble, France. Lee, Yi-Der & Albrechts, Louis (2005) “Context and Planning – the impacts of context on planning”, paper presented at AESOP 2005 Congress, Vienna, Austria. Lee, Yi-Der (2007) “Communicative Planning Revisited – Context, Rationality, and Critiques”, paper presented at 1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Society of Young Academics for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in Europe, Leuven, Belgium.
專書論文 Book Chapter 李怡德 (forthcoming in 2010), 「規劃者的樂園?在治水與治水之外的荷蘭規劃文化」 。 收於黃恩宇主編《Dutch Touch》 。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五)所有參與人 本次參與規劃人,經列表整理如下: 附表 1 規劃人員彙整表 編 號
姓名
單位
學歷
計畫職掌
1
郭肇立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
計畫主持人
2
黃書禮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
共同計畫主持人
3
周志龍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
共同計畫主持人
4
林楨家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
共同計畫主持人
5
Vincent Nadin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博士
協同計畫主持人
6
Qu, Lei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7
Yu-Tzu, Lin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8
Mike Raco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9
Robert Pearce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0
Wen-I, Lin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1
Katherine Louise Jones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2
Bruno De Meulder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 域規劃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3
Kelly Shannon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 域規劃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4
Yi-Der, Lee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 域規劃學系
博士
國外合作團隊
15
張容瑛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後研 究員
研究助理
16
羅健文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後研 究員
研究助理
17
許肇源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生
研究助理
18
林映辰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生
研究助理
19
黃淑俐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生
研究助理
20
張力方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博士生
研究助理
21
高梅玲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助教
研究助理
22
陳嘉雯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行政助理
研究助理
23
陳建翰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24
丁子城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25
劉禹其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26
李怡萱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30
27
盧禹廷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28
吳昀達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29
吳雅品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30
謝依潔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空間規劃設計
31
黃柏儒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文宣與美編
32
羅振倫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文宣與美編
33
吳振瑋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文宣與美編
34
李冠儀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5
王惠吟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6
廖容瑩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7
劉欣怡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8
吳建彤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9
朱弘安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40
林宛樺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企劃與推展
31
附件二 工作團隊合作意向書 1.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研究所
32
2.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33
34
3.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與區域規劃學系
35
附件三 計畫前置分析 (ㄧ)基地歷史沿革 本基地南港瓶蓋工廠位於臺北市南港區東明里,面積 1.65 公頃,成立於民 國 32 年,以生產軟木栓、軟木片為主,由於光復後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被臺 灣省菸酒公賣局接收,以生產酒類包裝需要的各種瓶蓋、軟木栓等產品。 附表 2 瓶蓋工廠歷史沿革彙整表 年代
發生事項
備註 日治時期,日人在南港先後創設兩座大型 工廠。 「臺灣護膜株式會社」及「國產軟木 工業株式會社」。 四十年代初期南港外在硬體條件具備後, 為求繁華南港地區及提高當地就業機會, 南港居民主動賤賣土地,以便宜的地價吸 引工廠來南港投資,一時之間有許多工廠 皆選定南港,且為了運輸便利,工廠亦多 設於縱貫鐵路沿線一帶。
民 32 年
日治時期國產軟木株式 會社成立
民 45 年
南港工業區成立
民 47 年
更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 局瓶蓋工廠」
民 54 年
全臺瓶蓋製造業引進自 動化機械生產之濫觴
民 76∼86 年 瓶蓋工廠興盛時期
員工多達五百人,分為日夜班生產,產量 多到幾乎沒有庫存,周邊餐飲店、大賣場 也順應而生,熱鬧非凡。
民 80 年代中 信義計畫區─臺北金融 副都心成形
南港因鄰近信義區,隨著臺北都市發展軸 線東移,南港區土地價值漸增,原屬工業 區土地承受極大開發壓力。
民 80 年代後 中國大陸崛起,低廉的勞 工成本引發產業外移 民 93 年
南港瓶蓋工廠關廠,整併 「臺北市土地開發勞工權益保障自治條 至林口印刷廠瓶蓋課 例」草案,明訂登記有案的工廠所在土地, 申請都市計畫變更並結束工廠營業時,應 檢具經勞資雙方協商並核定的勞工安置計 畫,否則六個月內依法退回土地變更案, 是為國內首次訂定業者土地開發須保障勞 工權益的法規。
民 99 年
臺北市補助大學都市規 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 畫
由大尺度的臺北發展軸線來作為導引,結 合科技與藝文產業所激盪出的創意火花, 尋求瓶蓋工廠空間的再生與利用。 資料來源:本小組彙整
36
(二)基地相關計畫與重大建設計畫 基地相關計畫與重大建設的初步彙整,使本規劃團隊得以更進一步了解 操作基地(南港瓶蓋工廠)週邊的發展與政策,有助於未來計畫與相關活動的 推展。 1.相關上位計畫 南港區上位計畫由臺北市都市發展局(2007)彙整如附表 3,其中強調南 港區以科技產業為發展重點,如臺北市都會區實質規劃定位南港區發展以技 術密集產業之科學園區為主,成為臺北市科技、產業、經貿重鎮;21 世紀都 市發展藍圖中再次強調南港區發展目標為經貿科技副都心,配合三鐵共構、 經貿園區、開放空間成為多元化高機能性的臺北副都心;更於修訂臺北市綜 合發展計畫內指出南港經貿園區為臺北市打造國際有利投資環境之重要據點, 顯示南港對臺北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此外,亦有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 計畫對南港區整體景觀塑造提出指導性策略。 附表 3 相關上位計畫表 時間
計畫
1991 年
臺北都會區實質規劃
1993∼2000 年
21 世紀都市發展藍圖
1995 年
臺北市主要計畫商業區通盤檢討
1996 年
修訂臺北市綜合發展計畫
2001 年
修訂臺北市南港區都市計劃通盤檢討
2003 年
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
2004 年
臺北市產業軸帶化規劃案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相關重大建設計畫 (1)五大中心 z 站區中心 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以及高鐵、鐵路與捷運三鐵共構計畫,以南港 車站為核心發展,規劃車站周邊 300 公尺範圍土地使用,使其機能可配 合高鐵運輸服務特性、鐵路交通遍佈全國之普及服務性及捷運運輸之快 速便利性等,以提供全新之商旅與觀光服務、國際會議中心和企業總部 等使用為主。 z 軟體中心 軟體中心是以南軟一、二、三期基地為核心發展,設置智慧型工業 園區,提供完善與先進之軟體發展環境,提升國內軟體人員生產力及軟 體產品品質,改善軟體業者競爭素質,將地營運成本,加速我國軟體產 業升級,據以建立我國發展資訊軟體及知識密集工業之國際型態。
37
z
z
z
文創中心 為扶植流行音樂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 91 年起推動文化 創意產業政策,期待藉由流行音樂中心表演設施之供給,培育並強化我 國在華文流行音樂上的優勢地位。 會展中心 以南港經貿園區內南港展覽館為中心發展,工業區變商業區將朝向 發展會展產業支援之空間使用為主,包括國際旅館、支援展覽需求之國 際會議中心,以及關聯產業之辦公空間等,以完備整體會展中心發展。 生技中心 中央研究院為我國學術研究之龍頭,位發展我國在基因及生技相關 基礎之研究,並善用大臺北研發資源,中研院在 202 兵工廠釋出之土地 上設置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附圖 1 南港區五大中心計畫 (2)衛生防疫大樓再開發計畫 預定為學術文化在發展腹地,並供區域性產業辦公等公共使用。 (3)捷運南港機場聯合開發大樓 主要內容為零售、辦公大樓及住宅 (4)南港輪胎都市計畫變更案 計畫範圍主要為南港輪胎工廠所在,因面臨都市土地使用需求的轉變及 產業環境之變遷,該基地之使用需做調整,故該公司規劃遷移工廠,並配合 南港地區發展科技產業之都市發展政策,提供鄰近地區所需公共設施,並將
38
土地做整體規劃以完整提供鄰近地區產業及居住活動所需之相關服務。
附圖 2 周邊開發計畫示意圖
39
附件 件四 國外 外案例分析 析 廣場 [ Fede eration Sq quare ] (一))澳洲墨爾本-聯邦廣
位於澳洲 洲墨爾本-聯 聯邦廣場[ Federation Square ]為近年著 著名以社會觀 觀點 與策 策略式規劃為導向的規 規劃案。其創 創新的規劃 劃理念與實際開發興建 建之手法,可 可作 為本 本計畫之借 借鏡,分析如 如下: 1.歷 歷史的沿革 革 聯邦廣場 場位於墨爾本 本市中心最 最繁忙的十字 字路口,馬 馬路的對面是 是於 1910 年完 年 工的 的 Flinders Street 車站,其因 因鐵路設施 施不斷的成長 長擴張,進 進而由 Prin nces Bridge 搬遷至 至此,還有 有鄰近的聖保 保羅大教堂 堂及中央商城 城區,讓它 它成為墨爾本 本重 要的 的的交通點 點。無論是透 透過徒步旅行,鐵路, ,自行車,汽 汽車,電車 車,或任何其 其他 手段 段,都必須經 經過於此連 連接城市與亞 亞拉河區,故被認為是 是最有發展 展潛力的地方 方。 2.轉 轉型的契機 機 聯邦廣場 場的轉型起因 因為 1990 年因鐵路技 年 技術的進步促 促使 Jolimmont Rail Yard Y 的重 重整計畫及 及當時為了慶 慶祝聯邦百 百年故於 199 96 舉辦了國 國際競圖,以創造新的 的墨 爾本 本公民廣場 場為訴求,整合原本基地 整 地周邊交通 通的問題及基 基地上零星 星的商店、酒吧 酒 、 咖啡 啡館和餐館 館並希望加入 入全民的意 意見與期待,最後於 2002 年 10 月 26 日正 正式 轉型 型啟用除了餐館、咖啡 啡廳、酒吧外 外,特別設 設立的活動中 中心包含表 表演廳、澳大 大利 亞維 維多利亞州國立展覽館 館、澳大利亞移動影像 像中心、國立 立設計中心 心,使它成為 為了 一個 個重要的全 全民廣場。這 這裡每年都 都會舉辦多達 達 2000 多個 個免費全民 民及遊客可共 共同 參與 與的活動。 3.參 參與式規劃 劃 本園區透 透過「國際競 競圖規劃團 團隊」 、 「政府 府組織」及 及「社區參與 與」 ,以作為 為聯 邦廣 廣場經營與 與規劃之主軸 軸: 1996 年為 為慶祝聯邦 邦百年紀念及 及鐵路地下 下化釋放出來 來的都市空 空間,舉辦了 了國 際競 競圖,舉辦前 前市民藉由 由政府所提供 供的問卷及 及網頁來主張 張想要的空 空間,有停車 車場, 公園 園,辦公區,文娛廣場 場等想法,但 但都沒有得 得到全民的認 認同,故最 最後維多利亞 亞州 政府 府成立-聯邦 邦廣場管理 理私人有限公 公司-除了整合全民的 的訴求重要 要的是決定以 以新 墨爾 爾本公民廣 廣場為訴求, ,想創造一個文化和公 公民一同分享,可成為 為完全開放,向
40
公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並堅持減少建築物的高度。並採滲透性和“原始” 的互動性公民公共辯論場所,去創造“藉由基地,啟發情感、經驗”。 在空間上在廣場的立面可以看到聯邦廣場中發散的建築量體明顯樹立著, 但卻可以保持整個基地的一致性。這些建築物是在澳洲特有的砂岩,鋅,玻璃, 排列在一個三角形風車網格。在 fracticality 系統使用一個一致的三角形進一 步細分成更小的單位。靈活的將應用到所有的建設和反應不同條件(方向,意見, 環境問題等),以獨特的方式。 大型不規則的城市廣場可容納 2 萬人放鬆和沉思,為了支持廣泛的公民, 文化和商業活動,響應的活力和開放的日常生活。而在廣場北面創造一個陽光明 媚的戶外用餐區,可以欣賞街頭戲劇和音樂,沿弗林德斯街建築群,提供畫廊空 間,表演空間和設施,咖啡館,在羅素街則是,以容納多媒體影院的多媒體設施 和辦公室為主,中央玻璃構造 5 層高兩大建築群,內有熱帶雨林和沙漠溫室,南 端連接的網站與亞拉河。 該基地已於 2002 年完成,並真的提供了一個集中的廣場,並可以收集和滿 足時代的樂趣和時代的抗議。它日夜不停 24 小時運作安全和清潔,這意味著它 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總預算為 4.4 億美元,完全由政府資助。這是由下而上,由 全民主導政府全力支持及專業協助的“聯邦廣場”。上述資料引用:澳洲墨爾本 聯邦廣場,2010。
41
(二)德國-艾 艾姆舍園區 [ Emscher Park ]
位於德國 國魯爾區的艾 艾姆舍園區 區 [ Emsche er Park ]為 為近年著名 名以生態與策 策略 式規 規劃為導向的規劃案。 。其創新的規 規劃理念與 與實際開發興 興建之手法 法,可作為本 本計 畫之 之借鏡,分 分析如下: 1.歷 歷史沿革 艾姆舍園 園區為提供國 國際建築大 大展的展覽區域,但它 它並非像一 一般世界博覽 覽會 的短 短期展覽。除 除了用地與 與建築物均為 為永久性以 以外,整個園 園區之規劃 劃與興建長達 達十 年之 之久。1999 年為整個大 大展的閉幕 幕年,藉以展 展示十年來 來的建設成果 果。於 1989 至 1999 年間,各 各種相關活動 動與大小展 展覽從未在艾 艾姆舍園區 區間斷過。 2.轉 轉型的契機 機 艾姆舍園 園區位於德國 國中西部著 著名的魯爾重 重工業區( (Ruhrgebieet) 。因經濟 濟與 生產 產型態的改 改變,本區賴 賴以維生的大 大型重工業 業工廠不斷歇 歇業或外移 移,使得地方 方經 濟每 每下愈況。因此,藉由 由艾姆舍園區 區的建設,希望將魯爾 爾區加以更 更新,成為替 替工 業發 發展作見證 證的永續發展 展地區。 3.參 參與式規劃 劃 本園區透 透過「地方規 規劃團隊」 織」及「社 社區參與」 ,以作為艾姆 姆舍 、 「政府組織 園區 區經營與規 規劃之主軸: 根據 1987 年柏林建 建築大展的經 經驗,此種 種大規模的建 建設與展覽 覽活動需要一 一個 民營 營的、對策略 略嫌熟的規 規劃團隊,才 才能順利地 地在十年後展 展示其規劃 劃與建設成果 果。 並且 且如果要能 能長期地從事 事一些理想 想的事業,應 應該設立一個 個專屬的行 行政單位。如 如果 此單 單位無法成 成立或是因官 官僚體制而 而不能運作, ,就必須成立一個屬於 於政府,且由 由政 府支 支援財務的民營公司。 。因此本區透過「艾姆 姆舍園區的規 規劃團隊」作經營管理 理。 1979 年邦 邦政府成立了一個「土 土地基金」 ,以五億馬克 克的費用收 收購這種閒置 置土 地。 。政府將這些閒置土地 地收買、管理 理,並逐漸 漸開闢部分土 土地以供住 住宅、產業與 與農 業建 建設之用,其 其賣出所得 得再回歸基金。這批土 土地的大半都 都未再從新 新開發進駐,而 是加 加以綠化,以留做為自 自然景觀之 之用。
42
本規劃透 透過社區參與 與,嘗試透 透過居民來參與設計以 以表達居住 住者對於此區 區域 的需 需求,如艾 艾姆舍園區為 為一條長達 達 70 公里的 的綠帶,橫貫 貫於魯爾區 區,因牽涉的 的城 市眾 眾多,為求 求溝通與工作 作的效率,便再將園區 區中的城市 市分成七個「子綠帶」,每 個子 子綠帶自成 成一個工作小 小組。 小組的第 第一項任務就 就是想辦法 法增加可供 供休閒、運動 動、孩童遊 遊戲、老人活 活動 的開 開放空間。除 除了一般性 性的綠化與殘 殘餘污染的 的整治以外,對於建築 築物與景觀設 設計 的品 品質要求異 異常嚴格。此 此外最重要的 的任務在於 於消除城市間的溝通障 障礙,使其能 能相 互結 結合,促進整體發展。 。並共同建設 設自己的基 基盤設施,重 重塑自然景 景觀,使其進 進入 居民 民的意識之 之中。上述資 資料引用:張衍,200 08。 (三 三)英國倫敦 敦-圓屋 [ The T Roundhhouse ]
位於英國 國倫敦-圓屋 屋 [ The Roundhouse ]為近年著 著名以策略 略式規劃為導 導向 的規 規劃案。其創 創新的規劃 劃理念與實際開發興建 建之手法,可 可作為本計 計畫之借鏡,分 析如 如下: 1.歷 歷史的背景 景 回溯圓屋 屋建造的年代 代是在 18446 年,當初 初是倫敦的小 小火車維修 修廠以及機械 械車 頭的 的轉車棚,地 地下層曾被 被短暫使用為 為馬廄停車 車場,建築物 物是雙層圓 圓形架構的磚 磚造 結構 構,環形支柱圍繞出劇 劇場的宏偉 偉氣勢。在 1964 1 年轉租 租為展演場 場所後,其間 間二 十年 年來堪稱是 是音樂戲劇的 的重鎮。 2.轉 轉型的契機 機: 受到泰德 德現代美術館 館的影響, ,圓屋是眾多閒置工業 業空間再利 利用為文藝展 展場 的案 案例之一。但 但隨著火車 車頭的體積越 越大,圓屋 屋越難存放這 這些機頭。圓屋在二次 次大 戰前 前歷經多種 種用途,卻在 在 1964 年劇 劇作家 Arno old Weskerr 在該建物內成立 Cen ntre 42 戲劇公司,自始成為 為一個藝術據 據點。由於 於圓房子因地 地理位置上 上佔有人潮多 多的 優勢 勢;建築外觀 觀及深濬空 空曠的內部空間,更呈 呈現建築的稀 稀有特色,未來展望是 是綜 合藝 藝術,地下 下層集結為音 音樂、戲劇 劇、美術及複 複合媒材的 的工作室。 3.參 參與式規劃 劃: 本園區透 透過「地方規 規劃團隊-圓屋信託組 組織」、「社 社區參與」,以作為都會 會主
43
題公 公園經營與 與規劃之主軸 軸: 為保存圓 圓房子歷史建 建築物,倫 倫敦市成立「圓屋信託 託組織」 ,力 力主保留此棟 棟奇 特造 造型的建築 築物,期能專 專供年輕人文化教育場 場所使用,為 為利後續營 營運,更以募 募款 方式 式開放供展 展覽、表演或 或電影使用,甚或私人 人宴會及授獎 獎儀式均可 可承租,預計 計將 募款 款約新臺幣 幣一百二十億 億元,成為 為培植新生代 代藝術家的 的專屬文化空 空間。 培植新生 生代藝術人才 才的專屬文 文化空間,設置一個專 專屬年輕群 群體自行管理 理營 運的 的文化空間,對於閒置 置空間再利用 用的方案規 規劃,甚或是 是整體文化 化政策的研擬 擬, 均值 值得參考與 與學習。 藝文空間 間在軟體及硬 硬體的完整 整結合,圓屋案例係以 以建築物的 的特色,決定 定空 間使 使用用途;結 結合年青人 人聚集的環境特色,以 以決定再利用 用空間的使 使用主體。顯 顯現 英國 國舊建物再 再利用的成功 功模式,非僅 僅在對舊建 建築歷史意義 義的重視,在規劃再利 利用 的藝 藝文空間時 時,對軟體及 及硬體完整結 結合的堅持 持,自當是英 英倫新藝術 術躍進國際藝 藝術 舞臺 臺的利器。 成立保存 存歷史建築的 的信託組織 織,有關營運管理的重 重責,則由 由一群年輕專 專家 所組 組成的青年 年組織加以承 承擔,期能激 激發年輕人 人口參與藝術 術創作,並 並發展適合年 年輕 人的 的文化工業 業。上述資料 料引用:黃 黃水潭,200 03。 (四)西班牙畢 畢爾包-古根 根漢美術館 館[ Guggenh heim Museuum Bilbao]
倫敦「金 金融時報」將 將畢爾包的 的成功範例稱 稱之為「古 古根漢效應」 」 ,意指藉由 由美 術館 館的名聲、豐 豐富的收藏 藏品,配合獨 獨樹一格的 的建築,給予 予畢爾包從 從一個年輕人 人出 走、 、失業人潮增加、工業 業沒落、半 半廢棄的工業 業城,轉型 型為觀光城。 1.歷 歷史的背景 景 畢爾包是 是西班牙巴斯 斯克地區( (Basque)的首府。巴 巴斯克地區 區生產鐵礦,從 二十 十世紀開始 始,這個地區 區就是帶領西 西班牙工業 業化的火車頭 頭,並幫巴 巴斯克地區賺 賺進 大把 把銀子,因此 此成為西班 班牙經濟樞紐 紐,首府畢爾 爾包則躍居 居西班牙第四 四大城。然而 而, 在富 富裕的表象 象底下,由於 於中央集權的鎮壓巴斯 斯克本地的語言及文化 化,在 40 到 70 年代 代被大肆摧 摧殘,也導致 致巴斯克分離主義的興 興起。激進派 派的分離主 主義者,以恐 恐怖 行動 動宣揚巴斯 斯克獨立的主 主張,畢爾 爾包也因此籠 籠罩在恐怖 怖攻擊的陰影 影下。到了 了 80 年代 代末期,畢爾 爾包市中心 心的大型造船 船廠不敵東 東歐和亞洲低 低廉工資的 的競爭,關門 門歇
44
業,更直接打擊畢爾包的經濟命脈。 2.轉型的契機: 90 年代初期,畢爾包市政府希望以藝術和文化振興畢爾包。當時所羅門古 根漢基金會想要在歐洲建立一個分館,於是巴斯克地方政府提出城市改造計劃, 邀請多位知名建築師參與都市更新計劃,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設計,此建築是由北美知名的建築師法蘭 克‧蓋瑞(Frank O.Gehry)設計建造獨樹一格的建築,給予原本逐漸凋零的畢爾 包一個浴火重生的機會。 3.參與式規劃: 2005 年,古根漢博物館的財務結構,公部門補助(巴斯克(Basque)政府 與畢茲卡亞縣協會(Bizkaya county council))約佔了博物館收入的 22%、古 根漢博物館自籌經費約佔總收入的 78%,也就是說企業、個人贊助與其他補助等 是民間參與該美術館成功營運的關鍵之一。除此之外,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除間 接給地方帶來衍伸的經濟效益,對於當地文化機構的影響,不只讓當地民眾對於 藝術更有興趣,對於當地博物館的也產生了衍生的效應—為了不想生存在古根漢 的陰影之下,巴斯克省的當地的其他博物館紛紛進行重建、現代化的工程。上述 資料引用:數位時代(2004), 張雍(2007)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
45
(五 五)荷蘭-[sstrijp-s]
作為全荷 荷蘭規模最大 大的私人企 企業公司,飛利浦在眾 眾多家庭中 中扮演一個非 非常 重要 要的角色。每一天有至 至少 12,0000 人次經過 過 Strijp-S 的入口。 1.歷 歷史的背景 景: 1891 年 Gerard G Philips 在 Eindhoven 起始燈泡工廠 起 廠。小家庭 庭企業發展變 變成 多國 國企業。在發 發現這裡的 的發展前景,飛利浦成 成長為一個夾 夾帶特有基 基盤設施的工 工業 城。 。但為了保護 護其科技發 發展與創新,嚴格的出 出入口管制政 政策使其成 成為「禁止進 進入 的城 城市」。但在 在另新的方 方面來說,這 這裡的環境 境被發覺是創 創新與創造 造的再生搖籃 籃。 2.參 參與式規劃 劃: (1)吸引大量、 、來自各地 地的設計師與 與對設計與 與藝術有興趣 趣的民眾,共同參與設 設計 展。 (2)舉辦講座、 、研討會、工作坊、時 時尚秀以及 及荷蘭國家設 設計獎的頒 頒獎宴會。上 上述 資料來源:Strijp-SS,2010。
46
附件五 活動籌備 (一)工作坊 1.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城市願景馬拉松,參與式規劃的起跑點」。
活動說明:
面對城市全球化的國際潮流及地區衝擊,現今都市空間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 確定性,城市的獨眾魅力與豐富機能,來自於人們對於生活中的空間體驗而衍生, 也反映著市民在於經濟、寧適、健康、安全、福址等指標上的滿意程度;對於未 來南港城市再生願景擁有熱情興趣的民眾,我們抱持著虛心指教的態度,著實期 望與您一同為南港城市願景共同努力,以貫徹民主式參與、由下而上的精神,來 創造南港更多的可能性!號召有志一同的夥伴們,城市願景馬拉松的起跑點,就 從打開瓶蓋後的聲響,開跑了!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協辦單位:(依照筆劃排序)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南港地區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區東明里鄰、里長
活動對象: 南港區居民、對此議題有興趣之臺北市民眾。
活動內容: 南港城市願景活動說明、世界咖啡館活動交流。 活動地點: 南港瓶蓋工廠(優先)。 南港區公所禮堂(備案)。 活動時程: 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城市願景馬拉松,參與式規劃的起跑點 時
間
演講者
議程
09:00~09:30 09:30~09:50
報到 開幕致詞-
09:50~10:00 10:00~10:50
主持人 南港地區社區發 展協會
休息合影 臺北大學都市計
南港基地現況分析
47
臺北大學
劃研究所團隊
與介紹
10:50~11:00 11:00~12:00
都市計劃研究所 黃書禮 教授
茶敘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 學會
國內案例經驗分 享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活動說明
14:00~16:30
世界咖啡館
16:30~17:00
綜合討論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周志龍 教授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2.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城市觀察與對談,創意空間再生與活化」。
活動說明:
承接第一場次的意見,本次工作坊透過邀集國內外學者進駐,以不同角度、 不同立場之觀點分享國外經驗、探討再生與活化之主題,誘發民眾交流與產、官、 學良性溝通對話之機會,企圖在不同階層間,達成空間再生與活化議題上之契合 性與再結構性,對於未來南港都市再生面向也能提出更具體的願景與藍圖。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學系
協辦單位:(依照筆劃排序) 比利時魯汶大學人類聚落研究中心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設計與區域規劃學系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南港地區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區東明里里長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經濟部工業局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日勝文教基金會 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統一企業) 富邦藝術基金會
48
潤泰集團 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南港展覽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南港軟體育成中心
活動對象: 南港區居民、臺北市對此議題有興趣之民眾。
活動內容: 荷蘭、英國、比利時經驗分享、民眾異言堂。 活動地點: 南港瓶蓋工廠(優先)。 南港區公所禮堂(備案)。 活動時程: 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城市觀察與對談,創意空間再生與活化 時
間
演講者
議程
09:00~09:30 09:30~09:50
報到 開幕致詞-
09:50~10:00 10:00~10:50
荷蘭(Department 荷蘭經驗分享一 of Architecture, TU Delft)團隊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黃書禮 教授
茶敘 英國(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團隊
12:00~13:30 13:30~14:00
臺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
休息合影
10:50~11:00 11:00~12:00
主持人
英國經驗分享二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周志龍 教授
午餐 比利時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比利時經驗分享三
49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林禎家 教授
Urban Design and Regional Planning, K. U. Leuven, Belgium) 團隊 14:00~16:30 16:30~17:00
民眾異言堂 綜合討論
臺北市南港社區 大學 臺北市社區營造 中心
(二)創意競賽 1.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 創意競賽 活動說明: 本案提供各類型競賽,以繪畫寫生、徵文創作、標誌與標語、攝影、時空聚 寶盆(蒐集舊照片)等方式舉辦,設計者可從社區生活、社區文化、特色產業及 社區展演等與南港瓶蓋工廠相關活動之共同元素來串聯銜接,產出簡明兼具美感、 內涵且具代表藝術、文化、生活的創意巧思。 本活動藉由洞悉民眾心中對於瓶蓋工廠之印象來思考南港之發展願景,並配 合瓶蓋工廠本身舊有建築之再利用,來做為未來各項活動展開及推廣的素材;因 此本案期望廣徵創意設計菁英,來為南港瓶蓋工廠提供多元的觀點,以達成未來 南港成為市民心目中理想城市的可能性。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協辦單位:(依照筆劃排序)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日勝文教基金會 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統一企業) 富邦藝術基金會 潤泰集團 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50
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對象: (1)繪畫寫生:設籍南港地區或就讀南港地區國小之學童。 低年級組:國小一、二年級。 中年級組:國小三、四年級。 高年級組:國小五、六年級。 (2)徵文創作:設籍南港地區或就讀南港地區國中、高中之學生。 分國中組與高中組。 (3)攝影比賽:設籍臺北市具攝影興趣之臺北市民。 (4)標誌與標語:設籍臺北市具攝影興趣之臺北市民。 (5)時空聚寶盆:設籍臺北市具珍貴老照片或物品之臺北市民。 競賽地點: 南港瓶蓋工廠(優先)。 南港區公所禮堂(備案)。
51
(三)國際青年交流研習營 1.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新活力-「國際青年交流研習營」。 活動說明: 南港,一個在於土地上具有全球化城市規劃色彩-但留存有許多地方歷史紋 理的都市場域,具備了極高潛力發展再生之可能性;有鑒於此,不同角色所觸發 對於空間運作邏輯上的不同觀點,透過多樣活動的對話,方能導向多目標發展及 公民式參與範疇上願景之實踐。 透過國際青年與在地學生的對話,讓青年學子從做中學,透過不同的觀點去 激發自己對社區的意識,瞭解自己的生活空間特別之處,在社區方面也能透過年 輕人的活力,發揮創意,看見不同的社區樣貌。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學系 協辦單位: 比利時魯汶大學人類聚落研究中心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設計與區域規劃學系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日勝文教基金會 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統一企業) 富邦藝術基金會 潤泰集團 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南港展覽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南港軟體育成中心 活動內容: (1)離家出走,南港漫遊 規劃南港參訪動線,分組進行城市觀察,並以影像或文字方式作為紀錄, 以人性的空間尺度去發現南港的特殊地景與地方風情,以及對於未來南港城
52
市的願景探討,藉由這樣的一種田野學習方式,找出屬於南港在於傳統與科 技上種種不同的面貌,相關成果日後可成為瓶蓋工廠展出內容。 (2)工廠地理誌 因應南港區域發展上產業轉型過程中所遺留下的工業空間,尋找南港區 域的工業遺跡,輔助學員運用圖底圖以及電腦相關輔助作業,思考對於都市 變遷中工業科學的轉型衝擊、沒落、活化等議題,。 (3)動態空間紀錄學 主軸為南港都市的探索,可對南港作多面向層面之探討,運用攝影及錄 影方式,學員間進行討論對於南港城市的藝術行動腳本呈現,並與相關學術 或企業資源進行合作,未來可利用表演音樂中心展現市民對於南港的認同性, 進一步達到城市行銷。 (4)舊物再轉化,都市藝術化 當城市發展邁向歷史,空間中之舊有物件及介面已面臨拆除及摒棄之時, 我們是否能為其賦予一種在於空間中的新生命,為本活動舉辦之目的。藉由 任何型式的創作方式(繪畫、裝置藝術…)及材料選擇(牆面、工廠廢棄物…), 來達成都市空間藝術化的使命。 (5)世界咖啡館 透過對話來解決問題,並且找出最佳結果,是一種溝通式的解決問題之 學習方式。藉由主持人篩選出之議題,經由小組討論、交流,並透過集體對 話,互相體驗集體的創造力與智慧性,引導至新的行動契機。 活動地點: 南港瓶蓋工廠 行程規劃 Day 1
文史工作者談述南港 青年論壇:話說你所認識的南港
Day 2
公民記者 離家出走,南港漫遊
世界咖啡館 Day 3
在地的社區活力(NPO 或產業參訪) 畫(話)出產業地理誌
Day 4
集思創作 瓶蓋藝術
Day 5
分享、再發酵
53
(四)論壇 1.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社區營造與交流,瓶蓋工廠運轉記錄誌」。
活動說明:
兩次不同階層間,透過對話對談,針對地方資源、文化型態,用實際活動、 藝術或參與式規劃方法的發酵後,以瓶蓋工廠為核心的出發點,吸取各方的文化 創意競爭力之過程,透過本次的座談舉辦,將這段期間的集思創意而來的作品, 以小型活動成果分享,並用記錄片展現活動期間磨合與交織之過程,達到推動社 群與空間融合之策略目標。對於未來南港都市的願景與藍圖更加具體更加成熟。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都市學系
協辦單位:(依照筆劃排序) 比利時魯汶大學人類聚落研究中心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都市設計與區域規劃學系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理學系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日勝文教基金會 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統一企業) 富邦藝術基金會 潤泰集團 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對象: 南港區居民、臺北市對此議題有興趣之民眾。
活動內容: 活動過程與經驗分享、公民記者成果展。 活動地點: 南港瓶蓋工廠(優先)。 南港區公所禮堂(備案)。
54
活動時程: (1)第一天 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城市觀察與對談,創意空間再生與活化 時
間
演講者
議程
09:00~09:30 09:30~09:50
報到 開幕致詞-
09:50~10:00 10:00~10:50
荷蘭(Department 荷蘭參與規劃南港 of Architecture, 瓶蓋工廠之經驗與 TU Delft)團隊 心得分享一
英國(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ing’s College, London)團隊
英國參與規劃南港 瓶蓋工廠之經驗與 心得分享二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周志龍 教授
午餐 比利時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and Regional Planning, K. U. Leuven, Belgium) 團隊
比利時參與規劃南 港瓶蓋工廠之經驗 與心得分享三
14:00~14:20 14:20~15:00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黃書禮 教授
茶敘
12:00~13:30 13:30~14:00
臺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
休息合影
10:50~11:00 11:00~12:00
主持人
臺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 林禎家 教授
茶敘 綜合討論
55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郭肇立 所長
(2)第二天 BO!打開瓶蓋 發現南港-社區營造與交流,瓶蓋工廠運轉記錄誌 時
間
演講者
議程
10:00~10:30
報到
10:30~10:50
開幕致詞-
10:50~11:00 11:00~11:50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郭肇立 所長
休息合影 規劃團隊 階段成果發表
活動過程 經驗分享
11:50~12:00
茶敘
12:00~13:30
午餐
13:30~14:30
公民記者成果展
14:30~14:50
茶敘
14:50~16:00
主持人
綜合討論
56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黃書禮 教授
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郭肇立 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