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 portfolio

Page 1

LIN WAN TING

PORTFOLIO 傳統 / 現代 / 未來

2015-2020 selected works



2020 portfoilo

2


技能

經歷

Photoshop

2019-2020 台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Illustrator Sketch up Autocad

I don’t want the fear of falfure to shop me from doing what I really care about ---Emma Watson

Indesign

2015-2019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語言

Rhino Lumion

中文

日文

英文

台語

Microsoft Office

林琬庭 Wan Ting-Lin 出生 1996/11/26 台灣,花蓮

model making


聯絡方式

+886988025736 c1c1c1145@yahoo.com.tw 關於 我 得獎經驗

2015.12

東海大學聖誕佈置展覽代表

2016.10

水岸花都競圖 佳作

2019.5

畢業設計 第三名

2019.6

東海大學校園 Line logo 優等

interaction, installation art, conception, material application

training cooperation, creative, concrete and feasible cooperation, local design, placemaking, Genius Loci

representation, history, symbol

生活

2017.7

2017台北世大運語言志工

2017.10

第十二屆景觀設計競圖 - 地景的力量

2018.5

登山社 - 松蘿湖露營

2018.7

台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實習生

2018.9

日本高野株式會社 實習生

2019.3

畢籌美宣

2019.7

瀨戶內海藝術季志工

我,來自台灣的東岸̶花蓮 是一個充滿自然與人文元素的地方。 我喜歡旅行,喜歡攝影 藉由旅行,將視野看向更遠的地方; 藉由攝影,去記錄走過的回憶。 成長過程中 看見某個空間、某些紋理、某種設計 僅僅只是走過路過,卻觸動著人心。 大學學習景觀, 希望將所學的知識, 去應用在某個場域、某個環境之中。 畢業後投入景觀行業, 漸漸的發覺自己的喜愛的部分 比起規劃整體的空間, 更加鍾情於平面的設計, 因此想要投入另一個領域之中, 增加不同的視野, 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

4



Contents

1 2

3

City Cafe 咖啡杯設計 #人群#自然#探索

東海校園 Line Logo 設計 #記憶#場所精神

畢業展覽周邊商品設計 #尚未計畫#景觀

2020.2

2019.5

2019.3

6




東海大學 Line Bot Logo LOGO 設計

02 東海大學校園 Line Bot Logo 設計 校園符號、智慧校園、智慧學習

將人群對於東海記憶點的路思義教堂以三角形型態不斷層層疊加, 同時象徵「累積」,東海校園從早期經過貝聿銘與各地建築師不斷設 計、融合與交織出現今的樣貌,而校園中建築學院大多是三個單元 之間脫開的三合院,融入台灣農村的民居元素,如今轉化出智慧校 園的時代,帶入新的氛圍於校園中,透過持續往外拓展延伸的三角 形,傳遞新舊之間交織出未來校園藍圖。

portfolio

平面設計 02


portfolio

平面設計 02

LOGO 設計

將推出的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生活資 訊、智慧學習與智慧環境與過去的校 園交織出新校園的容貌,帶給教師生 新一代的符號。

東海大學 Line Bot Logo

將三角形型態不斷層層疊加,同時象 徵「累積」,構築出群體對於東海意象的 東海教堂。

10


畢畢業展覽周邊設計 商品設計

03 畢業展覽周邊商品設計 景觀與我們之間的碰撞

「尚未」意味著一種決然的不確定性。 尚未發生的、尚未計畫的、尚未完成的。 我們並不受制於未來。 不確定性使我們獲得自由。 一切未曾計畫。 一切已在途中。

portfolio

平面設計 03


平面設計 03

portfolio

畢展 ¦ 展卡設計

反面

畢畢業展覽周邊設計

正面

商品設計

畢展 ¦ 掛布設計

12



Other works

1

景觀作品

2019.5 、2018.9

畢業設計成果作品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橡與顯影 家,共生文化

2

攝影作品

2018-2019

之間:人造與大地 光與影 鏡中靜 家 男木島

14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01-1 米倫製造-場所精神潛像與顯影 場所精神、空間影像、共時性

現代主義後,國際式樣瀰漫全球,台灣由北至南逐漸產生形式統一及符號再製的現象 ,或許是快速消費主義的介入,台灣與世界一同存在這個去文本、去脈絡的後現代主 義中。 我們嘗試發動一場屬於當代場所精神的實驗。 發展中的城市是否還存在不一樣的選擇?不去定義、不假設危機、不去救贖,對於城市 真實脈絡做文本分析、空間體驗及實地訪談,一步步發現這些城市本質的潛像,最後 對潛像加入顯影劑彰顯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的場所精神。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2

基地位置 台灣/花蓮/美崙 規劃面積 600公頃 細設面積 1.1公頃 時間 2019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2

16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其他設計 02

portfolio

整體規劃區域 A - 台肥招待所 位於中美路上的台肥招待所為日據時期留下來古蹟,早期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株式會社花蓮港工場為了讓人休憩,作為長官及工程人員的歇腳處,後期被台肥接 收,在2008年列為縣定古蹟,現況有兩棟日式建築物、一座籃球場與約0.58公頃的綠地空間,日式建築主要被圍牆圍繞,禁止人入內參觀。 近年台肥提供土地招租,希望藉由此舉讓土地重新被利用,因為於商業地帶,要如何縫合之間的關係,和位於整體規劃的重要節點,是這區思考的課題。

現況分析

動線

植栽

點高程

配置

以夜 的森林出發,前景為 正在露營的人群與大尺度 的山林形成對比,凸顯出森 林的壯闊,色調以灰階呈現, 加深夜 森林的神祕性。

大多為老榕樹居多,且經 長年未修剪,雜亂無章, 中美路側商業區有綠籬區 隔,導致無法進入基地內 。

制高點位於西南方,往東 北方與東南方逐漸下降, 在籃球場與民權一街間有2 M的高差,而建物圍牆與 籃球場有1M的高差。

基地內的綠地與籃球場, 因未經整理,導致使用率 不佳,而建築內部有專人 管理,現況良好。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2

18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空間類型 開放空間|位於基地北方,因整體規劃著重 在民權九街,台肥招待所為整體規劃中重要 節點空間,預測未來人潮將於民權九街上, 以開敞大空間設計入口,容納人流。 半開放空間|招待所本身為半開放性空間, 中美路上人來人往,延續現況日式庭園,保 留部分圍牆提供視線阻隔,引起人群對招待 所目光。 私密空間|在民德一街旁設置了下沉空間, 利用高差降低外界噪音,使此處成為冥想的 私密之所。

動線 節點|以路口交匯與觀看基地特色影像處為 重要節點空間。 主動線|主要動線,希望人群能夠自由穿越 基地,因此將現況中美路側綠籬拿除,與設 計中美路到民權一路間的動線。 鋪面更換|希望增加周遭整體性,民德一街 車流稀少,因此更換鋪面,讓經過車流減低 車速,而也作為人行走的空間。

視覺

portfolio

焦點|以雕塑物、土丘與大型量體等吸引人 群目光。 觀看點|透過牆體、植栽與地形變化,人的 視線聚集在特別影像上,如:台肥招待所、 美崙山、雕塑物等。 牆體|利用牆製造空間壓縮,提供人空間感 知上便同體驗外,也製造視野縮放與空間阻 隔效果。

其他設計 02

植栽|在路口交會處種植喬木,保留距離使 人在路口行走的安全外,提供人在視覺上隱 隱約約的穿透性。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2

N 20


其他設計 02

portfolio

C B A D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B C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D

景觀設計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2

A

22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景觀設計

2019 05

00

00

24-27

2019 05

01

24-27

01

2019

05

其他作品 01

00

24-27

01

米崙製造 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民權九街 山海 米崙製造 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portfolio

台肥招待所

2019

05

24-27


呼應畢業設計主題「潛影與顯像」的概念,將未來區域影像以底片的方式呈現。

景觀設計

米崙製造-場所精神的潛像與顯影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1

周邊小物設計

24


家,共生文化 景觀設計

01-2 家,共生文化 自然生態,原民文化,相互依存於這片土壤,孕育出他們的家

隨著環境快速變化,人們常常忽視與自然共處這塊,以經濟成長的名義,任意地 在大自然中擴張出我們的領土,但其實一直以來生活在這片寶島上的原住民, 一直秉持著他們的信仰,尊重著自然文化,學習與他們共處,發展出屬於他們生 活方式。 而又或許這是一個契機,向他們學習該如何與自然共生呢?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1

奚卜蘭島 基地位置 台灣/花蓮/秀姑巒溪口 時間 2017


景觀設計

家,共生文化

portfolio

其他設計 01

貼近水面棧道 / 靜浦部落與港口部落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場域

26


港口部落

基地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為淡水 與鹹水交匯處,生態多樣性豐富, 且出海口處的奚卜蘭島將河口一 分為二,為台灣少數河中島嶼,是 水鳥薈萃處,形成獨特的景觀。 基地附近主要有兩個部落依靠秀 姑巒溪生活̶港口部落與靜浦部 落。 港口部落原民捕魚祭(四月)在秀 姑巒溪口舉行祭典,且在這裡從事 日常的一切,對他們來說秀姑巒溪 象徵是「母親」。 長虹橋

靜浦部落原民是當地少數一直在 推廣原民文化的部落,將他們傳統 技術延伸,作為延續他們文化的力 量。 奚卜蘭島

靜浦部落 20 mins

10 mins 當地活動 1 射箭體驗 2 生態導覽 3 原民捕魚與抓浪 花蟹技巧體驗 4 竹筏漫遊


其他設計 01

議題

原民文化

portfolio

原民生活理念以最簡單、最純樸的方式,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與環境共生,尊重著自然,隨 著自然共進退,如今受到主流文化或生活上的影響,原民的文化漸漸消失中

長虹橋 觀光發展快速

文化無法深植人心 原民認為不屬於 這裡 在地生活文化

主要為大客車、觀光 客使用 不融入當地環境

原住民青年留在都 市生活

生態手法營造空間

原住民孩子無法 了解自己的文化 推廣部落文化

文化漸漸消失

長虹橋定位 現為車行主要動線,且 大型砂石車出入頻繁, 在地部分原民認為不 屬於這裡,依然使用竹 筏渡河

家,共生文化

主張生活傳承

景觀設計

文化大多以口傳、 少部分文字記載

28


家,共生文化 景觀設計

設計構想

將長虹橋象徵為主流文化強行介 入次文化中,利用反諷的手法,諷 刺長虹橋與環境格格不入,將場域 採用生態手法,與環境共生,並導 入活動,使之為集會場所,而人的 行為可能只是度過、發呆,或聊天 的場域,成為部落間日常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棧道形式演變 天空、白雲、河流, 自然的線條作為 形式設計

portfolio

連結對岸

橋性質轉化

橋性質

其他設計 01

將橋的性質轉化,原民在棧道上從 事日常活動,並且連結部落與部落 間的情感,並融入當地環境,導入 活動,讓人們了解原民的習俗,不 在只是僅限於器物上的傳承,更是 生活上的傳承。

化解人們對原民的代溝

橋的性質做進一步的探討,港口部 落與靜浦部落原住民與水密不可 分,那是他們的家,生活的地方,而 秀姑巒溪口為這倆部落的中繼站。

連繫並非實質空間,而是人心的連結

A B 中繼站

空間呈現原民日常文化,化為具體的力量


其他設計 01

棧道為水平空間形式

將長虹橋與背後的山脊線的形作為 發想

利用竹、鏽鐵不同材質的棧道作為對比,且鏽鐵象 徵長虹橋,反諷長虹橋與環境格格不入

設計手法

1

2

3

4

5

6

portfolio

長虹橋為垂直空間量體

三角網

竹棧道利用浮筒,與河面近距離接觸,而鏽鐵 棧道會隨著潮汐時而淹沒

棧道旁,種植水生植物,給予生物棲息躲藏, 兼具淨化水質的功能

棧道中,融入原民文化,提升場域歸屬感

利用生態手法,融入自然中,與 環境共生 奚卜蘭島水季 形成河中島景觀, 當地原民滑竹筏渡河。

場域

藉由空間營造,導入相關活動, 配合在地體驗,吸引人潮

家,共生文化

生計

生活

原民的生活理念,不只是前人的智 慧,更是現代的標竿,藉由生活傳 承這份文化

奚卜蘭島乾季 河口的一邊因淤沙, 人可以走到島上觀察生態。

景觀設計

效益

生機

30



所謂的傳承,不僅僅是物之製作過程上的傳承 / 或許,還有屬於「生活」的傳承

32


攝影作品

02 攝影 每張照片中所存在著攝影者的理念

在平凡的生活中 , 紀錄著不平凡 。 藉由攝影可以看見生活中的細節,並且注意到一些平常不會觀察的 事物,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常常在走過一個空間,總會想到這個場景好 適合拍起來作為走過的回憶,回過首來已經拿起相機與手機拍攝了 無數的照片。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攝影作品

之間:人造與大地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之間:人造與大地

34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光與影

攝影作品

光與影


攝影作品

鏡中靜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鏡中靜

36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男木島

portfolio

其他作品 02

男木島

38


Wú jià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