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四作品集

Page 1

i

LEE’S DESIGN


李承翰 Lee Cheng Han

Dept. of Architecture Tamkang University special2007xx@gmail.com 06.01.1992 Gemini 0987868853 學習背景 Education Background 2010 - 2015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2004 - 2010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新竹市立建華國中美術班

工作營 Workshops

美術繪畫興趣

Summer 2013

2013 國際鄉村住宅策略營 Rural Housing Strategy Workshop

Summer 2012

手塚貴晴 + 張淑征 國際工作營

Autumn 2011 獎學金 Scholarships

2011

ii CV

主修建築

淡江大學學生代表 & 前期籌備工作及海報製作 Group 1 消失的介面

2011 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 遊行大偶製作

淡江大學王紀鯤老師建築設計優良獎學金


工作經驗 Work Experience Summer 2013

大涵學乙設計工程公司

Summer 2012

冶室設計設計工程公司

2013 - 2014 語言 Languages

技能 Skills

中文 英文 台語 日本語

Intern

Part-time job

台灣三峽佛山當地模型製作

Part-time job 主要人力安排、業主溝通、財務管理

母語 Speak, Read, Write 聽力及簡單對話 基本詞句對話

AutoCAD | Rhino + Grasshopper | SketchUP | VRay | Lumion | Corel Draw | MicrosoftOffice 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Premiere Pro, Audition, After Effects Hand Drafting & Modeling | Laser Cutting | 3D Printing

其他 Others

iii CV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會影片組 | 2014 淡江建築四驅車大賽軌道製作及冠軍 2013 ArchiBingo 影片製作 | 2013 Archi Idol 海報製作 | 2012 台新藝術獎展場製作參與 2011 淡江建築建鬼 - 電影劫海報製作 | 2011 迎新影片製作 | 2010 迪化街 " 視牆 " 創作


iv

Contents


01.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Autumn 2013 | Landscape, Education Issue, School p.01~20

02. Re Core Spring 2012 | Architecture, Community Center p.21~26 03. Hunting Spring 2012 | Landscape, Green, Service Station p.27~30 04. The Path of Tree Autumn 2012 | Architecture, Ecology, Business Buildings p.31~36 05.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Spring 2014 | Digital Design, Public Space p.37~52

v

Landscape & Public Space | Ecology & Green | Urban & Digital Design | Materials

Contents

06. Daily Station 2014.07~ | Urban, Landscape, Railway Station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Time Autumn 2013 基地 淡水 - 淡江中學 指導老師 黃瑞茂

如果改變地面層的定義,會產生怎麼樣的有趣空間呢 ? 我們 試著改變了原有的地面層的定義,不再是以往的地下跟地上,增 加了緩坡讓活動帶入地下或著二樓以上面的空間,活動因而不再 是平面,而是網狀交織在整個校園 我們試著改變了原有的地面層的定義,不再是以往的地下跟 地上,增加了緩坡讓活動帶入地下或著二樓以上面的空間,活動 因而不再是平面,而是網狀交織在整個校園 我想創造一個彼此連結、交流互動、學習討論活動玩樂融合 的學園空間


學校位在觀光區旁,人車動線混雜,造成交通混亂。學校旁邊林 立集合住宅,學校成為周邊區域的休閒空間和穿越通道,學生、居民、 觀光客三者的互相影響成為了問題。而行車路線也切割了校園,校園 一分為二,缺乏整體校園的感覺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Students & Resident & Tourists

02

Traffc problem


Broken public space

Separating space ,Broken campus

03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校園的道路分化了使用空間,活動無法穿越。開放空間分散,彼此沒有連結。原本教室 量體的排列和使用族群讓活動分散在各地,彼此沒有吸引力,無法交集。部分建築和周為開 放空間沒有呼應,形成獨立的建築室內空間。


過高的建築量體給予了校園很大的壓力,也容易產生微氣候的影響,如風、陰影等的影響。 應盡量讓建築物壓低,形成親近人感官尺度的高度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Massing ,Light & shadow

04

Pressure from the HeightSeparating


Change the ground level

Why the groung level must be the first level

05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如果改變地面層的定義,會產生怎麼樣的有趣空間呢 ? 原有的校園分成了地上和地下,造成了許多的空間式不常被使用或不敢去用,我們試著改變 了原有的地面層的定義,不再是以往的地下跟地上,增加了緩坡讓活動帶入地下或著二樓以 上面的空間,活動因而不再是平面,而是網狀交織在整個校園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Combine every Layering

06

Vice level landscape


Changing of education Next Education

客製化教育:依照個人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選取要學習的課程,不在是以往分年級的班級 教育方式,未來變成一個人為單位的學習方式。 多元的知識來源:知識的來源比以往更廣更及時,自主性選取知識,而老師的功能轉為 引導學生選取知識而非以往單方面提供知識。 創造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增加團隊共同討論參予的機會,而師生關係不像是以往的 上對下,而是變成再同一陣線,領導學生們完成一項任務。

07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提供深度評量:增加實作機會,不再以書本知識為主,真實的世界能學習到的東西會更 多。

客製化教育

創造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

多元的知識來源

提供深度評量


Changing of space Free Space

08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創造一個可自由由調整的機制,隔板自由的排列,不管大小形狀機能都可自由變化也提供無 線網路和插座,快速且便利地學習和完成學習任務。 而這不只是空間上的自由,也是活動上的自在,當沒 有了這些空間,就形成了大型的聚會場所。


Customized Education Choice You Want

09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設置一般教室區域基本分班,基礎課程上課教室。新置入多元學習教室,教學基礎社會、自 然、藝術科目,和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討論分享,並置入食堂、交流室等區域。並連結社團教室 與自由休閒空間,串連整個校園


Education Circulation

10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Student's one day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11

Site Plan (Ground) S = 1:1500


12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N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13

Site Plan (Under Ground) S = 1:1500


14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N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15

Plan (Education Center ) S = 1:500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16

Plan (New Classroom) S = 1:500


17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Section (High School Area) S = 1:500

18

Section (Church & Education Center) S = 1:500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Section (Education Center & High School Area) S = 1:500


19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Study Model


20

Multilayer Learning Space

Final Model


Re Core

Time Spring 2012 基地 三芝 - 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 指導老師 楊登貴

基地位在三芝小鎮過去最熱鬧的大街上,早晨市場的叫賣 聲,午後學生放學穿越小鎮間的巷弄,傍晚飯後居民們出來散 步,這裡塑造出的是日常小鎮的氛圍。 我想在這裡塑造出原有小鎮氛圍的社區中心,讓居民們可以 共同生活、閱讀分享、互相打招呼、閒話家常,重新找回三芝在 地的中心,一個日常的中心。 建築上也和周邊廟宇、老房舍呼應,延續人們雙手輕微接觸 而象徵家的斜屋頂的概念;穿透性的立面讓人們清楚知道裡面的 活動增加和居民的親和感。


22


23

Re Core


Section (from south view)

Re Core

Perspective Section

24

Section (from north view)


25

Re Core


26

Re Core


Hunting Time Spring 2012 基地 關渡自然公園 指導老師 林志宏

一場默默的視覺享宴 基地處於一自然和人為的過渡區上 藉由這個特色建造出供人使用但又不太會影響生物的空間 改變人的觀賞角度,更親近自然 將土地緩緩掀起,以不打擾生態的方式觀察自然 改變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係 利用光與影之間的差異讓在室內空間的人目光容易轉移至戶外


Site Plan

境之中,北高南低的緩坡上 置入一個人和環境的中介空 間

28

基地位在非常自然的環

Hunting

1F Plan


29

Hunting


Section

30

Hunting

Detail


The Path of Tree Time Winter 2012 基地 淡水捷運站前加油站 指導老師 陳逸倫

基地位在交通的要道上、離近捷運站,方便非淡水區的人們 到達;周遭缺乏綠帶,希望能在基地上增加植栽,提供給周遭居 民更多的綠意,也希望能在建築物上延續地面的綠帶;在這也充 滿了淡水當地的古蹟和觀光資源,希望能在基地中提供文化創意 的機會給居民享用 創造一個充滿綠意、被綠帶環繞又不破壞綠帶連續性的場 所,讓人可以更親近自然,而自然引誘生物來到這裡,讓人和動 物之間的距離拉近


Working in nature

32

Sunlight Analysis

The Path of Tree

Site Plan


A

B’

B

Small Size Office

A’

1F Plan Medium Size Office

33

The Path of Tree

2F Plan

Large Size Office


外掛立面 鋼樑 600x300mm 金屬桿件 遮陽木板材 100x500mm

天花板 鋼樑 600x300mm 防火披附 t=30mm 通風消防管道間 金屬支架 矽酸鈣板 t=20mm

覆土陽台 防水混凝土 t=150mm 排水管 50mmΦ 透水不織布 t=10mm 土壤 t=600mm 低矮灌木植栽

地板

34

The Path of Tree

耐磨木地板 t=50mm 線路管道 H 型金屬件 50x50mm 防潮薄膜 t=2mm 混凝土t=200mm 剪力釘 鋼浪板 t=10mm


35

The Path of Tree


36

The Path of Tree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Time Spring 2014 基地 華山園區和光華商圈交界 指導老師 陳珍誠

兩個人潮聚集的區域,雖然可以連結,但不會自然地發生, 我想置入一個能夠讓兩邊都能一起使空間,兩個相異的場域邊 界,以極端的方式連結,並且以數位手法思考、操作、製造。 我想從極限運動著手,藉由與兩邊完全不同的元素,把兩邊 的活動串在一起。


Site Image

兩個人潮聚集的區域,雖然可以連結,但 不會自然地發生

華山文創園區

38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光華商圈


跑酷 (Parkour)

39

跑酷的技巧是依靠快速的體重分配以及使用慣性動量,做出看似困難或不可能的動作。吸震和分配能量 也是重要的因素。翻滾經常被定為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因為可以用作減少下墜的撞擊力,同時將人的動 量轉向前。


Perspective

Top

Front

Right

40

Explode


衝浪 (Surfing)

41

衝浪看似一個人完成的動作,但衝浪者和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了解海的個性,衝浪者才能駕馭它。 而我想呈現的是海浪在衝浪者眼中的感覺,先分析海浪的現象,展現一連串動作的過程


Perspective

Top

Front

Right

42

Explode


特技腳踏車 (BMX)

43

腳踏車和人之間像似舞蹈一般呈現出一連串的複雜變化,有時靜態有時動態,並在融入齒輪和圓的元素 所形成詮釋特技腳踏車的機制


Perspective

Top

Front

Right

44

Explode


攀岩 (Climbing)

45

攀岩者從岩壁底部到頂端是經過各種困難才能到達,岩壁提供的側向力道讓攀岩者慢慢地上升,藉由攀 岩工具和岩壁之間的幫助才能達成。


Perspective

Top

Front

Right

46

Explode


Parkour Bar

創造一個跑酷動作的空間,讓人自然地重心改變,產生跑動、翻滾、跳躍慾望的空間。Program 為運動 酒吧,提供體育節目和娛樂,玩完滑板後有一個聚集交流的空間

定義曲線間距、比例、位置,以 Jitter 決定變化系數,以 LunchBox 中的 Diamond Panels 碎化曲面,

並以 Cull Patten 分類碎化的曲面 Divide 曲線,選取最下方 4 個點,和地表直線互相交錯連結,產生結構, 以 Contour 選取 1m 高之切線,Loft 後產生再 Contour 一次,產生步道切片,再擠出形。

TopTop

Perspective

Top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Right Right

Front

Right

47

Front Front


City Surfing

如衝浪一般穿梭在人來人往的波浪之中,體驗著城市的流動,在城市裡串連兩個人潮聚集的區域,讓原 本難以交集的兩區域產生連結。

已函數曲線 Sin(x) 決定轉動和震動的幅度,分別對應每條線,再擠出曲線形成步道和遮闢屋頂,並

TopTop Top

Front Front Front

Right Right Right

48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在之間產生相連 Cable,分別定義間距和位置產生結構,並利用 Region Difference 取出交集面,並產生 次結構,自行定義位置和長度,以 Contourt 切出等間距線段再擠出樓梯


Spiral Curve

擷取模型的動態切片,多螺旋的排列點形成有趣的空間。Program 為極限運動的展覽館

49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設定點,定義轉動速率比, 向上排列並變化,接著 Flip Matrix 資料再 Poly Line 形成兩向度的結構 型式分開三數據,分別連線,再 Extrude 出步道,使用原本的點數據,相互連線產生出蓋殼結構和屋頂, 最後增加內部垂直動線、外層玻璃和底座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Front Front

Right Right

Top Top


Double helix

兩個塔狀量體相互支撐、相互產生作用,相生相息。而在 Program 上設定為垂直動線,串連周遭大樓 的使用空間,作為延伸的橋梁

調整圓圈間距、比例、斜度,最後形成 Loft,Surface 套用 LunchBox 外掛 Skewed Quads 立面分割, 再以 Cull Patten 決定開口,Deconstruct Brep 曲面,選取指定邊,形成窗戶或是延伸出平台,最後擠 出樓板,並延伸至相鄰建築物,和周圍連結

Right Right

Front Front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Top Top

50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51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52

The Extreme of Boundary


Daily Station Time 2014.07~ 基地 新竹車站 指導老師 漆志剛

我的基地在新竹車站,是關於新竹車站和周邊都市的關係, 鐵道在 19 世紀時並不是建造在現在的位置,而是距離當時的竹 塹城有一段距離,原本的竹塹城是一個有著圍牆的熱鬧小鎮,隨 著一層一層向外成長。而後來日治時代把車站移動到現在的位 置,當時也有做了都市規劃,規劃車站到城門的軸線關係,當時 鐵道是唯一的遠程交通工具,車站建築有著極高的重要性,也是 一個城市的象徵。 隨著都市的不斷擴張,慢慢地鐵道被包覆起來,新舊都市紋 理也不斷地互相衝突,鐵道因此變成新竹市區的分界,而也產生 了都市的死角,使得鐵道和周邊區域的不連貫。 經過了幾十年的演變,新竹車站站體不斷擴建,原本的車站 建築也因此變得殘破不堪,而也因近代化交通的快速發展,高鐵 的出現改變了人們身活的方式,人們不再以鐵路當作交通工具, 而是以客運的機動性和高鐵的快速性為選擇,鐵道頓時缺乏了存 在的意義。而我想做的是重新定位新竹車站,找到台灣鐵路的存 在意義和價值,重新讓人們重視鐵道文化。

而當我們仔細去看新竹車站時,同時也讓我們反思 " 我們曾 經這麼注重一個我們認為重要的建築,並且細緻地構築他,如 今為何我們居住的環境變得如此不堪 ",尋找新竹其他的歷史建 築,重新連結整個古蹟網路,或許就不會這麼輕易地抹滅掉。也 反觀現在在車站旁準備新建的高層住商大樓,是否這樣的都市更 新在現在是必要的,而未來的設計要如何和他有所呼應。 比較東京車站,建築師和新竹車站有師徒關係,建造時間也 很相近,近年來的修復把戰時毀損的車站復原,同時增加許多 Program 讓一般居民或旅客都可以親近東京車站,而或許在新 竹車站也可以有類似的做法讓都市和鐵道之間是可以親近的。 一方面解決鐵道造成的問題,改變人們對於鐵道的印象,創 造鐵道新的意義和習慣;一方面揭露出已被遺忘的城市歷史和紋 理,找回人們對於城市,已破碎的片段記憶除了原本車站的使用 外,再置入讓人們可以更親近鐵道的 program,同時連結了舊 有的周邊日常生活


新竹市 Hsinchu City

A`

Urban boundary & Urban texture

54

P.C

Daily Station

Daily CIrculation


P.C

鐵道周邊通道及邊界問題 The culvert around railway & The problem of boundary

有樂館(新竹影像博物館) 1933年

北門老街 1733年

辛志平校長故居 1922年

新竹都城隍廟 1748年

新竹專賣局 1934年

泉香茶行 1880年

駅前街 1896年~

新竹公會堂 1920年

竹塹城迎曦門 1827年

暗街仔 1711年 東門商圈 1827年

新竹駅 1896年~

竹蓮寺 1781年

青山宮

1803年

P.C

Float

鐵道在新竹如此重要,但人們卻感覺宛如真空一般懸浮在那無法輕易接觸,但卻是被我

55

們的日常所交織環繞,輕與重的反差也反映了鐵道的重要與人們對他的輕視

歷史古蹟群分佈圖 Historic monuments group


新竹駅 Hsinchu Station 松崎万長 1913 年3月31日 北側立面 North Elevations

西側立面 West Elevation

平面 Plan

S = 1:400

東京駅 Tokyo Station 辰野金吾 1914年12月20日

原始車站場區

車站周邊公路轉運站 車站周邊商業帶 護城河綠帶 歷史古蹟群 都更區域

Pedestrian Plaza or Corridor

How to Connect the Urban?

古蹟群網路 The network of Historic monuments 綠帶網路 The network of Green 都更區域 Urban Renewal Area

56

Hotel Gallery Shopping District

Daily Station

S = 1:400



Thank you for watchi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