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臺中NO.58

Page 1


藝文點滴

燈籠工藝保存者 謝志雲

謝棟樑

雕塑無形 太極之道

李仕洋

創新馬戲的大夢想家 星光會談室

鄉土人文尋旅

走讀沙鹿區南勢溪 漫遊新主張

Jan. 2025

活動詳情請至官網

媽媽市長伴讀

藝術城市的 璀璨之光

藝術不僅存在於美術館或文化中心的殿堂,更融入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 轉角。透過遍布臺中市的藝術亮點,我們期待與您不期而遇,共同體驗那份藝文邂逅的 美好。

政府資源有限,民間力量無窮,臺中市設置藝術亮點的初衷,正是為了匯聚各界 澎湃的創造力,為藝文工作者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讓市民得以親近藝術,擴大文化藝 術的版圖。

本市自藝術亮點計畫實施以來,今年已邁入第 20 個年頭,可謂雙十有成。藝術亮 點的家族現已壯大至 122 家,涵蓋歷史建築、旅宿業、百貨公司、醫院、餐廳等多元領 域。儘管來自不同的背景,他們卻懷抱著共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如同一股溫暖而奔放 的暖流,為城市注入繽紛的色彩。

文化,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無論您漫步於城市的任何角落,我們都期待能以藝術 與您相遇,共同感受臺中的魅力。 臺中市長

總編絮語

藝術亮點 富饒臺中

有人說,藝術是生活的靈魂,生活是藝術的舞臺。為了讓藝術融入市民的點滴時光,讓 每一次的轉角都可能遇見藝術之美,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推行的「藝術亮點」計畫,至今已歷經 二十載,凝聚成擁有 122 個成員的藝術大家庭。

臺中市藝術亮點,如同一顆顆甜蜜的小方糖,悄然融入各行各業。以最親切、最貼近日常 的方式,讓市民隨時隨地都能與藝術邂逅,感受多元而迷人的藝術場域與風貌(見第 14 頁)。

臺中的藝術文化多元蓬勃,雕塑大師謝棟樑,作為第一位獲得全省美展免審查資格的藝術 家,他勇於創新,改革雕塑材料,推動玻璃纖維在雕塑界的廣泛應用,至今仍孜孜不倦地投入 創作(見第 6 頁);年輕充滿能量的李仕洋,看好臺中是表演藝術的沃土,從北部南下創立了 當代馬戲團「創造焦點」,不僅扎根臺中成為本市傑出的演藝團隊,更以獨創的「女馬」系列 作品,從臺中走向世界舞臺,讓全球看見臺中的藝文能量(見第 10 頁)。

閱讀,能開拓視野,豐富生活,是邁向成功的捷徑。本市有三座由公私合作興建的圖書館, 包括溪東、許良宇及羅布森圖書館,由民間出資,市府籌編款項配合興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本期特別訪問了這三座圖書館的建築師,分享他們的設計理念。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期盼未來 有更多人捐建圖書館,讓「臺中文化城」的光芒更加耀眼(見第 56 頁)。

藝術亮點的點滴累積,豐饒了臺中的文化土壤。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藝術能繼續 融入生活,讓臺中這座城市,處處綻放藝術的光芒。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快門時光機

東勢大橋(攝於 2024 年 11 月)

舊東勢大橋

昔日連接東勢區及石岡區的舊東勢大橋,是居民 往來重要的橋梁,早期可供車輛單線通行,後來 基於安全考量,只供行人及腳踏車通行。

老照片由東勢朝石岡土牛方向拍攝,遠處山坡地 是新社區,兩輛豐原客運公車行走河床便道會車。

客運車如遇雨天便停駛,駕駛前的窗戶可以往前 推開,坐一趟滿臉布滿灰塵,可用「風塵僕僕」 來形容。

東勢大橋龍馬

1962 年東勢大橋落成,公路局央請楊英風 大師製作「龍馬」雕塑作品,參酌古代神 獸「蚣蝮」造型設計,象徵鎮守水患、守 護山城。

東勢大橋古神獸雕像—龍馬 (攝於 2024 年 11 月)

Jan. 2025 │ No. 58

目次

CONTENTS

媽媽市長伴讀

01 藝術城市的璀璨之光

總編絮語

02 藝術亮點 富饒臺中

快門時光機

03 舊東勢大橋

星光會談室

雕塑家

06 謝棟樑 雕塑無形 太極之道

大呷麵本家—古法手工紙捲麵條

城市邂逅 藝術亮點

走過20的喜悅 16 藝術亮點 讓文化城更添光采

結合美學藝術 18 大呷麵本家 麵食工藝新亮點

溫暖了遊子 22 東海藍學宿 外籍師生住宿有藍天

以美學融入公共空間 26 佶鑫琺瑯 琺瑯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永恆價值

叫好又叫座 30 中友百貨 提供藝術家尊榮環境

餐廳+ 藝廊= 雙倍享受 32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 藝術飄香 封面故事

文青風向球 演繹一場新時代藝文風情 36 樹瓦藝術 老屋再生

劉昊用藝術提味的自然純素天地 40 木和咖啡 手沖懷舊時光

鄉土人文尋旅

44 走讀沙鹿區南勢溪

藝文點滴

精湛手藝 歷久彌新

50 燈籠工藝保存者 謝志雲

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

52 天然染織工藝師 陳景林

給孩子飛揚想像的空間

54 第32屆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

56 公私協力 圖書館增輝

發行日期 中華民國 114 年 1 月 3 日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1 日

封面題字 書法家董陽孜

發 行 人 盧秀燕

總 編 輯 陳佳君

編 輯 委 員 曾能汀、許智順、許雅竹、李芯妤

編 輯 小 組 林惠華、李岳勳、林佩均、張碧華、陸美琄、黃文仕       謝宜廷、賴瑞堂、黃肅雯、吳姿嫻、徐君也、王正仕       陳俊宏、蘇大衛、葉志雲

發 行 所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地   址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 99 號 惠中樓 8 樓

電   話 (04)2228-9111

網   址 www.culture.taichung.gov.tw

文化報報 電子書

文化小尖兵 粉絲專頁

文化臺中 電子書

五南網路書局

60 臺中市立美術館 以多元藝術體驗與巿民同樂

好書閱覽室

62 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靈感渡口》

63 勇奪2024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 《臺灣漫遊錄》

速寫文化城

64 臺中今昔 小北門

企 劃 編 印 群御廣告(04)2422-2277

工 本 費 新臺幣 90 元

1、4、7、10 月出刊 GPN 2010000874

展 售 處 五南網路書店及各門市 刊物索取地點

本局五大文化中心、各文化場館、各臺中市立圖書館分館及其 他藝文展演空間等處。

欲加入索閱點商家請洽 ntu588@taichung.gov.tw

藝文廣告刊登

本刊提供版面刊登藝文相關廣告,歡迎各機構、團體、公司等, 欲刊登廣告之稿件,請於發行日前一個月(預定發行日 4/8、 7/5、10/7、1/3)提供,詳情請電洽:(04)2422-2277。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謝棟樑 雕塑無形 太極之道

文 蘇大衛 圖 蘇大衛、謝棟樑

雕塑名家謝棟樑以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 藝術的不懈追求,為臺灣乃至世界的雕塑 藝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創作風格多 變,融合了儒、釋、道的哲學思想,深入 探討人性、自然與生命的本質,展現出獨 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人性關懷。

空形系列釋迦摩尼佛,呈現出獨特的意境。

童年啟蒙 踏上雕塑之路

1949 年,出生於臺中市霧峰區的謝棟樑,從幼稚園時期就展現出對繪畫的濃厚興趣, 有次老師讓孩子們臨摹一幅輪船的掛圖,他仔細觀察,認真描繪,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完成的作品受到老師大力稱讚與鼓勵,讓他開始對藝術產生了更大的熱情。小學就讀南投 縣水里國小時,謝棟樑遇見了重視美術教育的黃朝湖老師,積極培養他參加各種美術比賽, 逐年累積的榮譽進一步堅定了他在藝術道路上的信心,讓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在大專聯考中,他的第一志願是師大美術系,但事與願違,最終只考上了第二志願國 立藝專。入學後,原本想選擇西畫組的他,因人數過多,被分配到國畫組。一年級下學期, 他與一位雕塑科的同學交換科系,但內心依然嚮往西畫組。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他決定 重考師大,然而命運再次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成績僅差一分未能錄取。就這樣,謝棟樑 最終選擇了雕塑,開始了他與雕塑藝術的不解之緣。

雕塑材質創新 首位全省美展免審查榮譽

在雕塑科的學習中,謝棟樑展現出過人的天賦,他勤奮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

由於傳統的石膏和水泥材料笨重且不易保存,他開始思考是否可以使用替代媒材。專科二 年級的暑假,他前往臺中冠東化學公司實習,學會了以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 )製作雕塑, 這種新材質不僅輕巧、易於搬運,且不易破損,解決了大型雕塑創作與保存的難題。

1971 年學生時期改革材料第一件破高度紀錄之玻璃 纖維作品《暮靄》。

1980 年謝棟樑(右二)和學生余燈銓(左二)、呂東興(右一)、 王龍森(左一)共同創作的雕塑作品《古道上》。

從寫實到抽象的多元風格

1970 年,藝專二年級的他參加了第 33 屆 臺陽美展,就獲得國華廣告獎,這對他的雕 塑創作而言是極大的鼓勵。同年他開始嘗試 使用玻璃纖維作為雕塑材料,這是非常大膽 的創舉,當時傳統雕塑多以石膏、木頭或金 屬為材料,玻璃纖維的使用讓雕塑更加輕盈, 也更具現代感。

他的首件玻璃纖維作品在第 25 屆全省美 展中獲得優選獎後,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 他的嘗試使玻璃纖維在雕塑領域得到廣泛應 用,也成為臺灣雕塑界應用新材料的濫觴。

1981 年,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美展省政府獎、 教育廳獎後,謝棟樑成為第一位獲全省美展 永久免審查資格榮譽的雕塑名家。

謝棟樑的雕塑作品風格多樣,從早期的寫實風格,到 後來的變形、虛形、抽象人物等系列,都展現了他對雕塑 形態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在早期的寫實系列中,他以傳統 西洋人體雕塑技法為基礎創作,強調勞動的尊嚴與價值, 《古道上》曾在全省美展中獲得第一名,作品中陽剛壯碩 的人體動態,體現了對生命力量的讚頌。

後來在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他的變形系列透過刻 意拉長、壓扁的人物造型,暗示人在環境壓迫下的內心扭 曲;虛形系列則以扁平而單薄的群像,呈現出人際關係的 疏離與親情的溫暖;歷史人物系列作品則以寫意的風格刻 畫歷史英雄,傳遞出傳統文化的精神。

無常系列作品運用大量的裂痕,呈現了他經歷 921 大 地震後,對於人生無常的感悟,以殘缺的肢體和斷裂的肌 理,呈現生命的脆弱與堅強。正如他所說:「人生要有裂 縫,陽光才能照進來。」謝棟樑以雕塑的形式,呼籲人們 關注生命的本質,珍惜當下,善待他人。他相信,殘缺不 一定不美,就如同斷臂的維納斯,藝術的生命在於其內在 精神。

太極之道 展現力與美

1986 年開始,謝棟樑投入太極拳的學習。一方 面是為了強健體魄,另一方面,他從太極拳中找到 了藝術創作的靈感,深受太極拳與佛學思想影響的 他,開始在作品中融入禪意與哲思。抽象人物系列 是以簡潔的線條和中空的形體,象徵「無一物」的 清淨心境;後來的功夫系列作品則以柔和的線條和 螺旋紋理,呈現太極的起伏和韻律,幻化出多種不 同的效果,將太極拳、八卦掌、劍術、刀術等武術 動作轉化為雕塑形式,展現「智、仁、勇」的精神。

他致力於傳達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合儒、釋、 道的思想,展現「中道」的精神。他不僅自我修行, 擔任臺灣陳氏太極拳總會創會會長,並在有線電視 臺擔任「養生太極」的示範老師,還帶領團隊多次 在太極拳比賽中奪冠,在太極拳的推廣與傳統方面 不遺餘力。

持續創作 栽培後進

謝棟樑的藝術成就不僅在國內藝壇廣受讚譽, 更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將臺灣的藝術帶向世界, 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視角。除了個 人創作,並且積極投入教育事業。他曾在東海大學 美術系、臺中教育大學、大明中學等校任教,也培 育了許多優秀雕塑家,如余燈銓、王忠龍、廖述乾 等,都曾在臺灣獲得重要藝術獎項,成為雕塑界的 中堅力量。

作品《放不下》呈現出即使身軀已被淘空殘缺,也能靠 著一顆熾熱的心一直堅持下去的意志。

年過七旬的謝棟樑至今依然充滿創作熱 情,他正在探索新的創作形式「空形系列」 和「重生系列」,「空形系列」將玻璃纖維 作品的外模挖空,表現出道家「虛實相生」、 佛家「真空妙有」和儒家「允執厥中」的精神; 「重生系列」則是創作「空形系列」後所產 生的廢料重新組合起來又演繹出新的作品, 可以說是作品中又有作品,使得創作能量生 生不息。

謝棟樑笑著說,創作的道路雖然充滿挑 戰,但只要堅持初心,不斷創新,就能達到 更高的境界。正如他所言:「諸『形』無常, 變是宇宙萬事萬物演化進步的不易定律。」

在雕塑不斷的變化與創新中,他將宇宙萬物 的真諦傳達給世人,留下無限的美好與啟示。

特別製作父親真實比例的胸像,配戴著父親當年的眼鏡。

李仕洋

創新馬戲的 大夢想家

文 蘇大衛 圖 李仕洋、黃星耀

在臺灣當代馬戲舞台上,有一位滿懷熱情 與創意的大夢想家 李仕洋。來自基隆 的活潑少年,將傳統雜技與當代馬戲完美 融合,創立了「創造焦點」團隊。立足臺 中,融合在地文化,創作出「女馬系列」 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讓臺灣的馬戲藝 術在全球閃耀。

2018 年《花 / 嶼 山林行者的漫遊》 從雜技到當代馬戲

出身自雨都基隆的李仕洋,從小就活潑 好動,後來在母親鼓勵下進入臺灣戲曲學院 民俗技藝學系學習特技與雜耍,李仕洋原本 以為是不用念書背課文的快樂學習,直到踏 入校門後,才發現學習雜耍並非想像中的輕 鬆愉快。在臺灣戲曲學院的日子裡,他接觸 到了傳統的東方雜技,如硬氣功、胸口碎大 石等,「感覺像魔鬼訓練營,我還以為自己 被媽媽騙了!」他笑著說,民俗技藝學系嚴 苛的訓練、繁重的課程,一度讓他懷疑自己 的選擇,但內心的堅持和對表演的熱愛,最 終讓他選擇了繼續堅持下去。

多年來的扎實磨練,不僅讓他掌握了精 湛的技藝,培養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認 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畢業後李仕洋和 夥伴們決定一起創立表演團隊,走上職業團 隊之路。「那時候學校的訓練方式,還是比 較傳統,注重傳統雜技的純熟,但與現代觀 眾的連結度並不高。」李仕洋發現隨著時代 的變遷,全球資訊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僅僅 依靠傳統的技藝不足以滿足現代觀眾的需求, 他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傳統技藝在現代舞 臺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融合在地文化 成為臺中傑團

李仕洋關注到西方的馬戲文化,特別是享譽國 際的太陽劇團,並以此為目標, 2015 年成立以馬戲 為主的創造焦點( Eye Catching Circus ),從雜技轉 向馬戲,因為馬戲與大眾的連結度更高,也更容易 讓人產生期待。特別的是,生活在北部的李仕洋認 為雖然北部相關表藝產業起步較早也比較成熟,臺 中市政府文化局也為演藝團隊打造非常良好的環境 與資源, 2015 年適逢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李仕洋 決定帶著創造焦點來到臺中市登記立案,成為臺中 市的演藝團隊,希望創造焦點能搭上這股中部演藝 風潮,讓中部的觀眾可以接觸馬戲之美。

作為立足臺中的團隊,李仕洋深知在地文化的 重要性,他認為演出應該與所在的土地產生聯繫才 能更加深刻, 2017 年創造焦點便以臺中的市花「山 櫻花」、市鳥「白耳畫眉」、市樹「臺灣五葉松」 為靈感,創作了作品《日和盛綻》,將臺中的自然 美景與馬戲藝術融合,展現了臺中的獨特魅力,他 還積極參與臺中的各類文化活動,將馬戲帶入社區、 學校,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這項藝術形式,因為只 有扎根在地,才能讓藝術之樹茁壯成長。

創造焦點也積極參與臺灣各縣市的節慶活動與 藝術節舞台,如高雄衛武營馬戲平台、臺灣燈會、 臺中兒童藝術節、臺中傳統藝術節、臺北白晝之夜、 臺北兒童藝術節、基隆童話藝術節等,2017 年受 觀光局邀請代表臺灣赴東南亞地區參與旅展演出, 2019 年他們首次受邀遠赴紐約參與「紐約舞蹈節 (New York Dance Parade )」及臺灣巡禮文化藝術 節,在曼哈頓的街頭表演臺灣的新馬戲,吸引了上 萬名觀眾的目光,也讓創造焦點 2018 年至 2020 年、 2023 年都榮獲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的肯定。

女馬系列 走上世界舞台

「為何不做一個全女性馬戲表演的作品?」在 創作的過程中,女性團員梅芷菱提出製作全女性馬 戲的大膽想法,為創造焦點帶來了新的方向。傳統 上,馬戲表演多以男性為主,女性通常被視為點綴 或輔助角色,創造焦點決定打破這一常規,讓女性 站上舞台的中央。

2019 年《鳧遊 Endless》

2022 年「女馬系列」誕生,這是第一部以女性 馬戲表演者為主體的創作,探討 90 後青世代女子跳 脫當代審美觀、刻板標籤等框架,探索女性自我認同 與價值。從最初的 4 位女演員到後來的 6 位,她們 用優雅而充滿力量的表演,征服了觀眾的心。「女性 馬戲表演者在動作的細膩度和情感的表達上,有著獨 特的優勢。」李仕洋表示,女馬系列作品不僅展示了 高超的技藝,更傳遞了女性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在國 內外的舞台上,女馬系列屢獲好評,成為創造焦點的 代表作之一。

憑藉著女馬系列的成功,創造焦點逐漸走向國 際舞台,足跡遍布澳洲、法國、英國、捷克等地。

2022 年,他們參與了由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舉辦的 「TiniTinou 國際馬戲藝術節」,與來自法國、泰國、 柬埔寨等國的表演團隊共同演出,這次經歷讓我們看 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僅吸取不同的藝術養分,也激 發了新的創作靈感。

2023 年在愛丁堡藝穗節上,女馬系列 《#Since1994 》獲得了四顆與五顆星的高度評價, 甚至有觀眾讚賞這是今年藝穗節中看到最引人入勝 的作品之一;在捷克新馬戲國際劇場藝術節,創造焦 點成為首個受邀參與主秀的亞洲當代馬戲團隊,甚至 連捷克文化部長都親自出席,大讚創造焦點的作品極 具吸引力,感到十分驚艷!

2023 年《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

從臺灣第一 成為世界第一

2024 年更是豐收的一年,不僅獲選成為國家文 化藝術基金會 TAIWAN TOP 演藝團隊,從 3 月前往 澳洲阿德雷德藝穗節、7 月至 8 月在法國外亞維儂藝 術節及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演出,走遍世界各地的 舞台。李仕洋印象深刻最深刻的是參與捷克新馬戲 國際劇場藝術節,是歐洲指標新馬戲藝術節,創造 焦點成為第一個受邀參與四大國際主秀的亞洲當代 馬戲團隊,「能將臺灣的作品分享給無數國際觀眾, 實在是無比榮幸!」李仕洋謙虛地說。

創造焦點的表演,不僅展現了馬戲的魅力,更 讓世界看見了臺灣的藝術實力。每一次演出,都有 觀眾主動與他們交流,分享感受,這些回饋成為他 們繼續前進的動力。創造焦點特別關注女性馬戲表 演者的培育,「馬戲不應該有性別的限制,女性也 可以做到 100 分的演出!」李仕洋說,他希望透過 女馬系列,鼓勵更多女性投身這個領域,為有潛力 的年輕人提供機會。

2018 年紐約舞蹈節

從熱愛表演的少年到率領團隊走遍世界的 團長,李仕洋用他的熱情、智慧和堅持,書寫 了一段精采絕倫的藝術人生。他將傳統雜耍與 當代馬戲完美融合,在他的帶領下,創造焦點 已然成為臺灣當代馬戲的代表,並在國際舞台 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女馬系列《#Since1994》

走過20的喜悅

16 藝術亮點 讓文化城更添光采

結合美學藝術

18 大呷麵本家 麵食工藝新亮點

溫暖了遊子

22 東海藍學宿 外籍師生住宿有藍天

以美學融入公共空間

26 佶鑫琺瑯 琺瑯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永恆價值 叫好又叫座

30 中友百貨 提供藝術家尊榮環境

餐廳+ 藝廊= 雙倍享受

32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 藝術飄香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的 藝術行廊

走過20的喜悅

藝術亮點 讓文化城更添光采

文 ‧ 圖 編輯台

「建築讓一座城市宏偉,文化使一座城市偉 大。」臺中市的「藝術亮點」計畫,期許以 輕鬆而日常的方式,讓市民在不經意的時刻 與藝術文化邂逅,將精采的文化內涵散布於 各處,進而使人們在生活中感受藝術的美好。

東海藍學宿的公共空間成為住戶的作品分享空間

雙十有喜 藝文展覽蓬勃綻放

2024 年,臺中市藝術亮點堂堂邁入第 20 個年頭,在這「雙十年華」裡,已有 122 家藝 術店家遍佈市內,風格多元、特色各異,縱橫 相織的藝術版圖綻放出斑斕色彩。藝術亮點每 年至少推出 488 場藝文展演,不僅為藝術工作 者提供更多展演舞台,更讓市民有機會近距離 品味藝術之美。

「高手在民間」並非虛言,民間所蘊藏的 創意與活力正是藝術亮點的推手。這項計畫鼓 勵各行各業透過藝術弘揚文化,申請資格不受 形式限制。無論是餐飲業、文創設計業、百貨 業、旅宿業、書店出版業、醫療場域、藝文展 示空間、才藝補教業、甚至基金會,只要有心 推動文化藝術活動,皆可申請成為藝術亮點的 一員。

嚴謹評選 精選藝術店家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在甄選藝術店家時極為嚴 謹,要求每年具備策劃四場以上藝文展演、講座等 推廣活動的執行能力,展場空間需安全完善,並符 合建築、消防等公共安全規範。

評選流程區分初評與複評。初評由文化局邀集 相關科室主管、建築與消防專業人士及建築師審閱 書面資料;通過初評後,再由主管機關與文化局聘 請的專家學者進行現場勘驗複評。

最終評選結果除在媒體公布外,文化局亦會協 助輔導通過評選的藝術亮點店家推動藝文展演,提 供更完善的資源與建議。

生活化的藝術版圖

加入藝術亮點的業者,多為各領域的佼佼者。 以醫療院所為例,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 里仁愛醫院、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光田綜合醫 院、童綜合醫院、國軍臺中總醫院、澄清醫院中港

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 院及臺中慈濟醫院等,皆積極參與,共同營造優質 藝文環境。

在藝文展示空間方面,如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禮品店、豐原漆藝館等知名場域齊力投入,為藝術 亮點增添風華與新意。

「人生如朝露,藝術則永恆。」「真」、「善」、 「美」是眾人追求的境界,藝術蘊含不朽的價值, 讓我們齊心凝聚文化能量,共同推動「藝術亮點」, 讓這座文化之城更添光彩。 中友百貨展覽空間具有時尚風格

結合美學藝術

大呷麵本家 麵食工藝新亮點

文 謝皓麟 圖 大呷麵、sam

臺中大甲是一個活力充沛、人文歷史豐富的 古城小鎮,源遠流長的民俗信仰與老街文化, 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參香攬勝。大甲近郊芋 田間的馬路邊,一棟設計獨特的美觀建築, 外牆黑色木條上點點金色麥粒,伴隨著「大 呷麵本家」白色文字,奔放灑脫的文人字體 格外醒目。這是近幾年在大甲快速竄起的麵 食故事館,也是老店新生、品牌再造的指標 性案例。

從故事館體驗庶民食藝文化

走進麵本家館內,整個櫃台後面背板就是 一幅工藝作品,彷彿一牆大型活字版,個別方 體字的伸縮排列,呈現出特定點陣字型及日期 數字。從門市設計上已開門見山告訴客人,這 裡不只是做麵條的地方,而是充滿巧思的藝術 平台,是東方麵食文化的定格縮影。

創辦人劉世欣以過去經營袖珍博物館的經 驗,應用到麵食故事館的陳設佈置,將先人製 麵的場景流程,等比例製作仿真縮小模型,巧 奪天工,維妙維肖。模型內容從原料、設備、 攪拌到切麵、包裝等,每道工序就有一組模型。

天花板上數十束麻繩並列穿越,與中間圓白燈 座連結,構成日曬麵條的裝置意象。站在室內, 環視四周,猶如穿越製麵工藝時空,沈浸式感 受傳統庶民層次豐富的食藝文化。

麵本家創辦人劉世欣董事長(左)與他的父親劉聰明(右)不斷 研發麵條的製作技術

這則新創品牌的故事,要從 90 年前說起。父親 劉聰明從小跟著長輩在麵廠工作,家族工廠擁有當 年全臺唯一機械化設備。身為製麵師傅第三代的劉 世欣,並非從小繼承家業,而是一位藝術愛好者與 文創工作者,中年之後才從臺北回到故鄉,串起傳 承與創新的兩端脈絡,將文化創意融入家族事業, 成功讓一碗平凡的麵條成為藝術亮點。

回想這一切的偶然與必然,劉世欣說,自己 身上有 3 份的 DNA ,交互驅動著生命的走向。第 一是每個人都有的血緣 DNA ,第二是他有麵條的 DNA ,第三是藝術的 DNA ,這些都源自於父親劉聰 明先生。父親從小在麵條工廠當學徒,但生來就有 藝術天份,年輕時常會撿拾一些木頭回來雕刻,他 在旁邊跟著看著,藝術的種子從小萌芽。求學期間, 一路從大甲高中美術班,到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 接受正統藝術養成訓練。

進入職場,最初從事過國際貿易,接觸到國外

時尚品牌的行銷威力,他身上也具備了設計藝 術與商業行銷兩種跨域專長,在後來經營袖珍 博物館時,發揮重要功能,把冷門的博物館產 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成為少數獲利的場館之一。

他身上的藝術 DNA ,在人生上半場發揮重 要的顯性角色,至於成為一位製麵師傅的基因, 仍然在血液中奔流,並在適當時候,向他呼喚 招手。2006 年,青壯之年的劉世欣放下臺北文 化界的工作,下定決心回到大甲延續家族的製 麵事業。

劉世欣向家族長輩提出「三三三計畫」的 構想,分短、中、長期三個階段,每階段 3 年 時間, 9 年內將傳統工廠轉型為文創品牌。當時 長輩和親友並不看好,但他帶著對家族歷史的 尊重與對文化創意的熱忱,決心投入家族老品 牌改造工程。決定之後,立刻行動,新品牌「大 呷麵本家」很快便創立了。

劉世欣董事長把過去經營袖珍博物館的經驗,應用到麵食故事館的陳列佈置。

劉董事長發揮袖珍博物館工作歷練,以模型重現昔日麵廠。

大呷麵主打無添加、高質感、真實原味的健康 麵條,外觀上運用手工紙捲包裝及文創風格的現代 設計,還採用了插畫與拼圖概念,讓個別產品包裝 能拼組成一幅畫。他要讓消費者不僅是在購買麵條, 更是在收藏一件作品。

這種以少量多樣、個性化、高質感的產品定位, 果然在參加當年第一屆簡單生活節時,成功吸引年 輕族群目光。他立志打造臺灣麵條品牌的 LV ,積極 開拓高檔通路,進軍百貨公司與高級飯店,也成功 出口到美國與日本。

品質與美感兼具的藝術亮點

2011 年的一次轉折讓劉世欣意識到,僅僅仰 賴包裝創新還不夠。當時,日本福島核災後,國內 食品業興起本土化風潮,大呷麵因綠茶麵等商品開 發而受到國際大廠矚目。然而,當對方要求參訪工 廠時,看到老舊的工廠多處不符合現代標準,被批 評為「包裝紙換一換,裡面卻沒進步」,這次挫折 讓他不得不正視品牌核心的硬實力,改造就要裡外 透徹。

他拜託原先訪廠的稽核員指導重新打造符合 ISO22000 及 HACCP 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新工廠, 並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 2018 年新廠正式啟用,

2 樓以上是現代化生產設備,1 樓則劃為麵食故事 館、展示商店,及麵食小吃部,還設計手工紙捲體 驗活動。廠店合一的大呷麵本家以嶄新面貌再次出 發,廣受好評,先後獲經濟部優良創新老店、臺中 市十大伴手禮標章、臺中市藝術亮點等多項肯定。

劉世欣董事長具有企業家與藝術家的特質

劉世欣董事長的繪畫作品

共同書寫臺灣土地故事

麵條不只可以食用,也充滿了藝術巧思。

十多年來的創新過程,曲折起伏,有得有失,但都與在地連結、品牌再造、文化行銷等主軸相關連。

他深知「越在地,越國際」的道理,積極尋找地方小農合作,將當地特產如芋頭、紅藻加入麵條中,既 減少食品加工碳足跡,也與農夫們攜手,共同書寫精采的臺灣土地故事,讓更多人認識臺灣飲食文化。

初冬的太陽依然溫暖,伴隨著 海邊強勁的東北季風,照在大呷麵 本家故事館上,陽光、海風,提供 大自然養分,也砥礪人們面對挑戰, 持續成長。如今,大呷麵本家的影 響力已超越商業品牌,成為一段關 於工藝匠魂與文化創意的動人故事。

他重新定義了麵條的價值,將臺灣 麵條導入文化創意產業,並將這份 在地精神推廣至國際市場。

大呷麵本家櫃台後面背板,彷彿一牆大型活字版。

溫暖了遊子

東海藍學宿 外籍師生住宿有藍天

文 葉志雲 圖 東海藍學宿、sam

大學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住宿環境攸 關生活品質,良好的學舍更能豐富四年學涯, 留下更多精采美好的回憶。位於東海別墅的 「東海藍學宿」 ,便是一棟很不一樣的學宿, 不僅滿足了學子住的需求,還創造不少生活 的感動,別具多元文化魅力,成為臺中市政 府文化局認證的藝術亮點 。

建築專業 實踐理想學宿

東海藍學宿創辦人林國佐,畢業於成功大 學建築系所,學生時代對於住宿環境就特別有 想法,碩士論文「從校園規劃理論談學生宿舍 相關配置」,探討的就是攸關大學生活品質最 重要的宿舍空間規劃。他認為,大學生一天三 分之二的時間幾乎都在宿舍生活,宿舍是學子 社會化過程很重要的媒介,不應只是住的地方 而已,而應扮演重要的教育功能,東海藍學宿 即是他理想中學生宿舍的實踐。

東海藍學宿創辦人林國佐

在中興新村長大的林國佐,民國 76 至 77 年間 住在東海大學旁的理想國社區,他發現東海大學是 一座美麗的大學城,但校外的學生宿舍卻沒能跟得 上時代需求,非常可惜。

民國 81 年開始在臺中蓋房子的林國佐,97 年 順利在東海別墅的巷子找到一塊 127 坪的土地,旁 邊剛好有一片天然樟樹林,環境幽靜,他結合自然 窗景蓋了一棟 7 層樓房, 97 年 7 月正式啟用, 3 至 7 樓共規劃 62 間套房,每一房從 6.5 坪到 9 坪不等, 雖可以住到兩人,但實際大都只住一個人。

公共空間 最大亮點

東海藍學宿最大特色是保留了許多公共空間, 包括一樓的交誼中心、廚房、餐廳等等,讓入住房 客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增進人際互動。此外,具有 設計感的頂樓空間,提供住戶看雲、賞月、觀星、

談心,以及欣賞臺中七期的夜景。

學宿取名「東海藍」,喜歡看電影的林國佐說, 以前有部名著改編的電影「窗外有藍天」,「藍天」 代表每個人心中對自由的嚮往,於是借用「藍」字 呼應住戶內心的期盼。

為了實踐東海藍學宿的「共好‧共埕」理念, 他和擔任學宿負責人的太太曾美瑛,每年都會利用 中秋節和冬至兩個傳統重要節日,邀請所有住戶一 起同樂過節。曾美瑛說,像中秋節會在屋頂露台舉 辦戶外烤肉活動,讓沒辦法趕回家的住戶享受最應 景的烤肉趴;冬至則在一樓交誼中心煮麻油雞和紅 豆湯,讓大家暖暖身子,這個節氣剛好將近聖誕節, 也會作聖誕佈置,讓外籍生感受耶誕氛圍。

「這裡的住戶,每一個人都可以當成半個主人, 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學宿作客,例如假日利用學宿廚 房做早餐請朋友吃,或是冬天一起煮火鍋等等,增 進情誼,亦學習拓展人際關係,這也是大學教育很 重要的一環。」曾美瑛說著。

具有設計感的頂樓空間,可以賞月、觀星及欣賞夜景。

交誼中心展示攝影作品 每個角落都有一份建築美學

學宿的設計感 外籍師生最愛

東海藍學宿半開放式又有設計感的環境,相當受到外國學生喜 愛,10 多年來住過的外籍生多達 20 幾個國家,每年 60 幾個住戶中, 至少都有 7 、8 個外國學生,主要是交換學生及來臺學習中文,也有 交換學者,以及冬天來 Long Stay ,以日本東北地區為多。

曾美瑛指出,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住戶喜歡與本地學子互動交 流,感受臺灣濃厚的人情味,以及體驗不同的異文化。諸如義大利 的學生會磨著自己帶來的咖啡請大家品嚐;波蘭老師吃不慣臺灣食 物,自己煮飯也會做蛋糕,與大家分享;印度老師帶來當地香料做 菜,讓屋內瀰漫濃濃的咖哩味道,久久不散。至於臺灣學生帶領國 外住戶出遊逛夜市,認識臺中的人文風情,最受歡迎了。

東海藍學宿亦常有音樂會及演講等藝文活動,如學宿主辦的小 型展覽,曾擔任臺中東北扶輪社社長的林國佐亦會在學宿舉辦屋頂 夜間音樂會,也有住戶申請舉辦展演,甚至網紅借用場地舉辦講座, 還有新人利用學宿的廚房及餐具拍攝婚紗等等。曾美瑛表示,住戶 申辦活動手續很簡單,只要回復原狀即可,畢竟自主管理及尊重公 共空間,也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

優雅風情 一房難求

東海藍學宿除了由創辦人林國佐和負責人曾美 瑛夫婦主理外,另由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至英國 研究所攻讀平面設計的品牌策劃林珈瑀擔綱管理和 行銷,她表示,從房間佈置及擺設等細節,可以看 出現在的學生很注重生活品質,雖禁止寵物,但允 許水族箱,就有住戶飼養漂亮的海水小丑魚美化房 間,增添優雅風情。

林珈瑀表示,學宿每個房間都有對外窗戶及陽 台,特別注意採光及空氣流通,每個月從 6,000 到 8,500 元不等的房租仍很搶手,雖可由原住戶推薦, 仍須透過 Google 填寫表單登記,公開排序,每一 學期都是僧多粥少,一房難求。

林國佐認為,東海藍學宿儘管一直很受歡迎, 但畢竟蓋好至今已有 10 幾年了,科技日新月異, 有些小細節仍未能做到智慧化,期盼有心人能跟進, 在市區建造一座全智能的「東海藍學宿」,造福更 多學子。

1 樓共享空間,有如家庭般的溫暖。

提供住戶舉辦各式講座及手作課程的場域

以美學融入公共空間

佶鑫琺瑯

琺瑯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永恆價值

文 謝皓麟 圖 佶鑫琺瑯、sam、bob

東鶯鐵道文化牆書法創作,出自狂草大師程代勒教授之手。

2024年獲選為臺中藝術亮點的佶鑫琺瑯公 司,並獲邀本次藝術亮點識別物。在光亮的 琺瑯白板右側印上標章圖案,大片留白,餘 味無窮,兼具質感與實用性,也突顯藝術亮 點美學恆久的特性。

2024 年藝術亮點的識別物就是由佶鑫琺瑯製作

讓藝術品走出戶外進入公共場域

新北市鶯歌火車站前的鐵軌與人行道之間,在 3 面紅底黑字、紅底金字、金底黑字總長 126 米的 牆面上,飛舞著蒼勁有力的濃墨大字。「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矯若遊龍的狂草以釉料為墨,書寫在 堅硬光潔的琺瑯瓷板上,形成氣勢壯闊的戶外藝術 長幅。這裡是東鶯鐵道文化牆,書法創作出自狂草 大師程代勒教授之手,而提供琺瑯釉料燒結製作的, 正是臺中佶鑫琺瑯。

秋冬時節,強烈北風呼嘯而來,臺中港科技產 業園區內,一排排行道樹被強風推擠向前彎腰。海 風、鹽分、飛沙,加上夏天的日照,考驗著各種戶 外設施的耐受力。在佶鑫琺瑯公司前的經一路、大 通路上,幾座與眾不同的路燈,高挺的燈柱光滑亮 麗,不見絲毫鏽蝕斑痕,柱身上還繪上 101 大樓等 圖像剪影。這些都是以琺瑯製作,在強風烈日長期 肆虐下,不減亮麗丰姿。

佶鑫琺瑯總經理王義順認為,藝術應該走出室 內空間,進入公共場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讓大眾雅俗共賞,才能真正展現藝術的價值。 而琺 瑯具有耐候性、耐蝕性、美觀性、防水性、經濟性 與設計靈活性,可長久將書藝原味原色保存於戶外 天地,是極具潛力的戶外藝術媒材。

先進設備實現藝術生活化目標

成立於 1992 年的佶鑫琺瑯,是國內首創琺瑯 產業與藝術結合的先驅,公司率先採購國外先進琺 瑯靜電粉體塗裝系統及機器手臂噴塗設備,讓琺瑯 工藝應用範圍大幅增加,從餐廚用品、家居裝修, 到公共藝術,都能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佶鑫琺瑯總經理王義順 用琺瑯材質做成的世界地圖

琺瑯是一種融合了玻璃材質與金屬特性的獨特材質,在全球建材和 藝術領域中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因其卓越的穩定性、耐久性和美學價 值,逐漸成為建築、工業與公共藝術中的首選材質之一。琺瑯須經 700 至 850 ℃的高溫燒熔,質地堅硬,表面光滑,不受酸、鹼、盬份及化學藥劑 侵蝕,具有高耐蝕性,令其它建材望麈莫及。

行政院第一會議室採用佶鑫公司的琺瑯玉山圖壁板

佶鑫公司建築外牆板如同一幅幅看板畫作, 有書法作品、世界地圖、景點解說圖等,外觀永 久如新。門口庭園造景、迎賓磚及大理石紋雨遮 設計都極見巧思。進入室內,櫃台上擺放著這次 藝術亮點的識別標章,正對面木格柵主牆上,從

某個角度隱約可見庭外羅漢松的身影映照其間, 將室內室外情境巧妙串連。

然而,一經說明,才知這些看似木材的格柵, 其實也是琺瑯製品,連上面淡淡的松痕斜影,都 是琺瑯表面的畫作,一時令人眼界大開。同樣的 驚奇也出現在洗手間內,四間相連廁所的琺瑯門 板都是一張畫作,連起來就是一套四直幅山水 畫。門板好清洗,使用壽命長,更可客製不同畫 作內容,極適合在藝文類公共空間使用,其效果 令人印象深刻。

居家餐廚用品的明日之星

主人一邊說明,隨手拿起白板筆在牆板畫上去, 當成簡報白板,客人正吃驚時,他用布輕輕一擦, 光亮如新。隨後大家一邊走動,他一邊到處書寫。 櫥櫃面板、餐桌桌面,都是最佳畫板。

以往一般居家餐廚設備常使用的材質,如人造 石、密集板、不鏽鋼等範圍,其實都可以讓琺瑯來 大展身手。琺瑯因為是沒有空隙的玻璃質表面,不 產生靜電,不會吸附微塵與細菌,廚房器具如烤盤, 鐵鍋,茶壺等,都可利用琺瑯塗層,安全無毒,抗 菌易清潔等特性,成為美觀又實用的好幫手。

做為建材,琺瑯具有重量輕與高強度的優勢, 與傳統大理石比較,琺瑯的重量僅為其四分之一。 若以一座 1,000 公斤的電梯為例,面板使用琺瑯, 相較於大理石約可減輕 210 公斤的重量,在馬達功 率及金屬纜線纜材上,都可降載設計,達到節能減 碳的省電目標。

佶鑫全公司內部就是一座琺瑯工藝展示場及名 家作品館藏中心,進門格柵牆兩邊掛有師從草聖的 任漢平大師墨寶,旁邊大面牆上掛著師範大學藝術 學院院長莊連東的水墨畫,及張靜老師的木雕等。

王義順總經理本身就是藝術的愛好者及收藏家,深 厚的藝術素養,使他對於將琺瑯工藝與藝術生活相 結合的做法,有其獨到見解,更常有突破框架的飛 揚創意。

大型藝術作品的戶外優良媒材

除了前面東鶯鐵道文化牆的戶外巨幅創作外, 程代勒老師的琺瑯創作書法,在 2022 年 4 月於國 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高 2.2 公尺、長 26 公 尺的大型作品,由 26 片每片一米的琺瑯連接而成。 由於過去從未有釉料搭配琺瑯的大型創作,因此該 次展覽造成國內藝術文化界極大的震撼。展覽結束 後該成品權利歸於佶鑫,他正計畫捐獻出來放在適 當的公共空間。王義順總經理認為,好的藝術品要 讓越多人看到,越能發揮它的價值。

進門格柵牆兩邊,掛有任漢平大師墨寶。

如同王總經理所念茲在茲的:我們能為世 界的琺瑯界提供什麼專業價值?能為全球的顧 客增加什麼樣的競爭優勢?能為社會大眾提供 什麼樣的生活品質?他以「藝術生活化,生活 藝術化」的理念,將琺瑯融入居家美學與公共 藝術之中,也展現琺瑯在未來生活中多元無限 的發展潛力。

程代勒老師以琺瑯創作的大幅書法作品於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

叫好又叫座

中友百貨 提供藝術家尊榮環境

文 葉志雲 圖 中友百貨、王正仕

以時尚品牌打造價值空間的百貨公司,是普羅大眾逛 街的熱門去處,也是名媛追求美感的地方。臺中市的 中友百貨公司,不僅提供購物、美食的功能,其時尚 藝廊,讓逛街的民眾在輕鬆氛圍下賞畫,接受生活美 學的薰陶。

到百貨公司購物、品味美食,還能欣賞藝術家作品, 同時滿足物質與精神層面,無疑是一大樂事。位於臺中 中友百貨的中友時尚藝廊,讓輕鬆逛街的民眾,可以沒 有壓力的自在賞畫,接受生活美學的薰陶,成為別具特 色的藝術亮點。

藝廊與餐廳同樓層藝術生活化

位於中友百貨 A 棟 12 樓的中友時尚藝廊,與瓦城等 餐廳同一樓層,民眾可在品嚐美食之餘欣賞藝術品,了 解展出藝術家的創作故事,提昇美學涵養,即使專程來 看展,也能同時用餐或購物,藝術與生活無縫結合。

時尚藝廊展覽空間

從民國 101 年成立,中友時尚藝廊以網羅大師 級藝術家參展為目標,迄今辦過 112 檔展覽,平均

一個半月更換新的展覽,參展過的藝術家包括陳景 容、趙宗冠、倪朝龍、黃朝湖、謝棟樑、鐘俊雄、 趙宗冠、柯耀東、張克齊、林榮森、廖迎晰、法國 吉伯特‧梅丹等,不乏大師級的藝術家。

難得的是,中友百貨也會展出典藏藝術家作品, 不定期配合各個樓面及賣場佈置展示,讓逛百貨公 司的民眾看到佳作會有驚艷感。13 年來,中友時尚 藝廊已培養出不少愛好藝術且會定期關注展覽的忠 實客群,對推廣藝術生活化,貢獻不少。

藝術講座及對談

輕鬆看展覽

中友時尚藝廊設立於百貨商場內,與單純辦展 的美術館、文化中心及畫廊的屬性較不一樣,百貨 商場多的是購物吃美食的消費大眾,不少人無意間 逛到藝廊,被藝術品吸引而駐足,或是逛累了到藝 廊休息看看畫,當然也有不少是專程為展覽而去的; 中友百貨企劃處經理簡聰政希望,不管是什麼樣的 客層,逛中友時尚藝廊絕對可以輕鬆自在,毫無美 術館或私人畫廊的拘束感。

成立於民國 81 年的中友百貨,其實很早就設有 藝廊,不輸專業畫廊,起初採封閉式,觀展必須預 約,讓民眾有距離感。在時尚藝廊的設立後,採開 放式經營型態,初期在 2 樓名店精品區,得到不錯 的迴響,為強化與日常生活結合,才改裝調整到 12 樓,約 30 坪空間,與大眾化的餐廳和家飾館相鄰, 吸客效果更好,而奠定現今的規模。

法國藝術家吉伯特‧梅丹,創作個展—開幕茶會吟唱表演。

藝廊有口碑 專案團隊服務到家 在藝術界具有良好口碑的中友時尚藝廊,擁 有專案團隊,對參展藝術家相當禮遇,包括作品 保險,免費搬運且負責佈展,為每一檔展覽刊登 藝術雜誌及媒體宣傳,並出版介紹藝術家和作品 的小畫冊,供民眾自由索取,以及安排開幕式, 舉辦藝術講座,讓藝術家有如明星般的尊榮感。 現在藝術家都會主動爭取展出機會,展期已排到 兩年之後,非常叫座,成為藝術家重要的展示平 台。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中友時尚藝廊展覽的訊 息,中友百貨在 DM 封底都專門介紹,讓外地遊 客來臺中逛百貨公司,也會想到順便看看展覽; 再者,中友百貨積極結合藝術家的作品開發成贈 品,如:購物袋、杯子等獨家文創商品,深受民 眾喜愛,讓藝術與生活完美融合。

展出者李貞慧教授捐贈膠彩作品

餐廳+藝廊=雙倍享受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 藝術飄香

文 盧耀基 圖 福宴餐廳、王正仕

餐飲與藝術結合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創新的概念。透過將 美食與視覺等藝術形式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用餐的體 驗,還能讓顧客感受到多感官的享受。這種結合不僅能 吸引更多顧客,也能傳遞文化與創意的價值,進一步提 升餐飲品牌的獨特性與魅力。

雕塑作品結合海鮮餐廳的內涵

外燴起家 提供新鮮美味

位於清水區的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董 事長蔡巾壯先生非常熱愛藝術,也深具藝術涵 養,在縣市合併前即獲選為臺中縣的「藝術之 店」,進而成為縣市合併後的「藝術亮點」。

20 年來每年都堅持舉辦 4 場以上藝術展覽,並與不 同行業別的「藝術亮點」店家密切交流,相互觀摩 學習,對餐廳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對顧客的潛移默化 都有很大的幫助。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不只餐點出名,藝術擺 設也同樣有名氣。擁有好手藝的多年繼承傳統、研 究創新,經常與烹飪同好切磋廚藝,為提升中華美 食,下足功夫,拜賜於老饕的口碑相傳、肯定,致 使名廚、名菜相得益彰,也成為新聞媒體追蹤報導 美食的店家之一,象徵著「中臺灣美食」的典型封 號,可謂實至名歸。

人稱「蔡師」的蔡巾壯董事長,命中註定要從 事餐飲業,「菜」「真」「讚」閩南語唸起來就是 「蔡」「巾」「壯」,非常有趣的巧合。民國四、 五十年代,臺灣物質的缺乏、生活水準的清苦,從

小學畢業後即跟隨父親從事辦桌做外燴的生涯, 生活相當辛苦,從十七歲時經朋友介紹進入廚 藝界當學徒,隨著國民所得增加、生活品質提 昇,有感於民以食為天,中式餐飲博大精深, 在民國 84 年與志同道合之好友集資在清水區創 立福宴海鮮樓佔地 300 坪,並於民國 87 年開設 大甲分店佔地 800 坪,2 家店都是當地極富盛名 的餐廳。

一路走來,秉持著提供新鮮美味、物超所 值的海鮮料理為理念,謹記以前老師傅之教誨, 不以廚師舞勺弄鏟為榮。他認為傳統的經營型

態亦需跟隨時代潮流調整,秉持餐飲永續經營決心, 於民國 96 年 10 月喬遷新址擴大營業,改以「福宴 國際創意美食餐廳」相見。

蔡董事長認為餐廳的菜餚不只要好吃,擺盤也 要美觀,就如同在「藝術行廊」專區展出藝術品般, 福宴國際創意美食餐廳以成為藝術亮點為榮

既優雅又精緻美妙。高貴的藝術品也要搭襯好 的餐點,並以此自我期許、自我提升,尤其是 來往的藝術家多了,提供的建議都具建設性, 他都將精闢的意見用在餐廳軟硬體設施的改善, 這正是福宴餐廳成為藝術亮點的另一收穫。

餐廳經常舉辦活動,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美食與藝術相結合

來店消費賓客不計其數,其中也不乏許多國內知名藝術創作者,「蔡師」也因 而結交許多藝文界大師。為期許美食與藝術相結合,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 化」,讓生活中充滿更多藝文氣息,福宴國際創意美食成為原臺中縣「藝術之店」 第 18 號掛牌店家,並由前臺中縣長黃仲生親自掛牌。「蔡師」笑稱這或許是天意, 他的店也座落在清水區中山路 18 號。

福宴在創店之初精心規劃一條寬敞、優雅的「藝術行廊」專區,不定期展覽各 界名師大作。此藝術行廊是為了讓賓客享受美食佳餚之外,心靈上也能感受到藝術 氛圍的洗禮,使藝術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除「藝術行廊」外,在各大包廂內也懸 掛各式藝術品,讓賓客邊吃邊欣賞討論。

「藝術行廊」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成為清水區當地藝術家的展示平台。有些 藝術家在創作初期缺乏展示作品的機會,福宴餐廳藝廊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 台,也讓餐廳成為了推廣藝術文化的重要場所。

20 年來,藝術行廊已經舉辦超過 100 檔次的展覽,展出作品包括書法、國畫、油畫、雕 塑等。參與展覽的名家有梁越、李轂摩、林榮森、杜忠誥、林隆達、任漢平、王振邦、張自強、 謝坤山、簡銘山、周良敦、蕭世瓊、蔡篤釗等人的書法;江菊秋、王金村、程錫牙等名家的國畫; 韋啟義、蔡正一的油畫;許銀漢的雕塑;黃斌書、陳珠彬、林振英的石雕;陳維銓、童建銘 的陶藝。這些藝術家很多都得過全省美展第 1 名,也很多位取得永久免審查資格,以及吳三 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殊榮。

藝術行廊陳列藝術家作品

媽祖保佑 生意蒸蒸日上

有一年蔡董事長到外地出差,剛好白沙屯媽祖 進香途中無預警駐駕到店裡,媽祖駐駕是何等的殊 勝,他的朋友聯絡上他後,連夜趕回參拜。此後白 沙屯媽祖前前後後駐駕到店裡有 10 次之多,他也 因此取得很多的壓轎金,並以紅包裝袋送給有緣人。

「蔡師」說有許多客人就是衝著要拿壓轎金到店裡 用餐,無形中也為店裡帶來人潮。

餐廳設置藝廊,使「蔡師」結識了各方面的文 人雅士,也提升了藝術涵養,待人接物上顯得細緻 與優雅。如果說餐廳生意是「武市」,加上了藝廊, 就兼具「文市」的特質,使小學畢業的蔡師「文武 兼備」,可說是店內成為藝術亮點的一大收穫。

蔡董事長熱愛藝術,結交無數藝文界的好友。

演繹一場新時代藝文風情

樹瓦藝術 老屋再生

文 謝皓麟 圖 sam、樹瓦藝術

秋冬時節,行經中興大學附近,原想找一 杯溫熱的咖啡與秋風共飲,卻在咖啡的香 醇後韻中遇見藝術之美。臺中南門路上, 一家外觀引人駐足的三層樓建築,一樓賣 著咖啡,門口有「樹瓦藝術」小小字樣, 二、三樓為課程及藝展空間,透過策展、 教學、跨界合作等多元方式,建立別具一 格的藝術交流平台。

一甲子前木造結構的屋頂建築

高齡老屋變身民間藝術殿堂

外觀上看,建築主體看來年代久遠,但結構堅實稍加整骨重建、妝 點眉目後,依然雅致出眾,掩藏不住當年大戶氣度。這是一棟閩南式混 合日式的建築,建於民國 54 年,最初建造時便是做為企業辦公使用,格 局寬敞暢通,做為藝展中心,十分便於各種長短規格作品靈活佈置。三 個樓層共 175 坪空間,也可滿足一般民間藝術家中小型展演。

臺中的臺木企業辦公樓房,也因業務轉型而閒置了十多年,直到 3 年多前,籌備團隊打開塵封多時的大門,重新整建。一甲子高齡的老屋 終於煥然一新,準備再次出發,演繹一場新時代的藝文風情。

新生代策展人 傳承薪火再創新局

承擔起這項老屋再生的關鍵人物,是年僅 30 出頭的游涵捷小姐,年 紀輕輕便具備企業經營的視野。雖非藝術本科,但研究所主修跨國管理, 擅於資源整合及跨界合作。加上家學淵源,有守有為,短短 3 年,已將 千頭萬緒的策展業務疏理得井然有序。

游涵捷表示,感謝家族長輩支持,讓她減少許多摸索時間。除了建 物硬體外,有關藝術經營及策展專業知識,也歸功於另一位家族長輩的 協助指引,即曾任南投縣文化局長的游守中老師。不論是位於中興大學 旁的既有空間,或是文化界人脈經營,創業之初最重要的「地利」及「人 和」條件,都有了深厚的底氣。

咖啡與藝術不期而遇的對話

這裡是「一間擁有咖啡廳的藝術空間」,坐在 一樓奢侈的大面積方桌上,呼吸著帶有原木芳香的 空氣,一邊品味咖啡,一邊跟著主人感受屋內一磚 一木的前世今生。空間中發散溫馨的氣氛,希望促 成咖啡與藝術的邂逅,降低藝術品給人高冷的感覺。

二樓主要用於課程教學,目前定期課程有陳志 盛老師的油畫、童凱俐老師的水彩課,幫助學員創 作專屬的圖文日記。三樓是完整的 60 坪無障礙空間, 為大型藝術展覽及小型演講活動提供理想場地。展 期空檔,也規劃了場地租借空間共享服務,適合舉 辦如藝術工作坊、講座、小型表演等活動。

一脈相傳下來,並加入屬於這個世代的創新因子。

讓藝術家有自由揮灑創意的舞台

國內藝術活動常在公部門與小型民間藝廊之間 游移,樹瓦也有自己對藝術的理想定位,其中對美 感教育著力極深。游涵捷指出,樹瓦基本使命是活 化藝術資源,很多藝術家在進入大型展館之前,需 要持續曝光的平台,希望幫助他們做好前面銜接這 一段,提供策展服務,讓藝術家更專注於創作,累 積自己的能量。

另外,不少人對於藝術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總 期望藝術創作能符合某種潮流或風格,但這往往限 制了創意的發揮。像有些作品是透過藝術表達生理 自主權或性別主義的題材,尺度較大,常被大型展 館駁回。樹瓦則堅持,讓藝術家有自由表達的空間 及揮灑創意的舞台。 咖啡廳內擺設的書架

每一層空間都保留了老屋的主要木質構件,讓 來賓能感受濃厚的歷史感。重建過程中特別請來修 廟宇的師傅,以傳統工法修整木樑結構,以古蹟修 復的精神,慢工細活,保留原韻。投注大量時間金 錢,為老屋注入新血,彷彿也將父祖輩創業的基因

10 月份剛辦過「胡是平潘蓬彬兩岸文化交流油 畫展」,隨後推出「吾編無際」花編結作品展,維 持每月一主檔展出排程。除了本地藝術家,也常邀 請國際藝術家進行跨國交流。去年辦過波蘭藝術家 展覽,今年剛舉行安徽畫家文化交流展,明年有一 個歐洲藝術家正在洽談,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 家對話合作,讓臺灣觀眾接觸到更多元的藝術形式。

打造藝術家與社會對話橋梁

游涵捷認為,國內藝術發展最大的困境在於框 架太多,希望樹瓦的角色不限於展覽本身,更要成 為藝術家與社會對話的橋梁,讓他們在適合的舞台 透過創作維持生活。

3

年來,團隊的努力,從藝術家 與民眾的迴響中,獲得最好回報,也逐步實現為藝 術打造共好平台的理想。

樹瓦藝術歡慶成立 3 週年,邀請 30 位藝術家齊聚交流。

負責人游涵捷小姐

一年又接近尾聲,樹瓦也已 3 歲了,並在 11 月 底舉辦了兩天的藝術市集,為 3 歲生日做個感恩註 記。活動邀請 30 位藝術家齊聚設攤,近距離跟民眾 交流互動,以繪畫、手作、塔羅、頌缽等形式,有 如嘉年華般百花齊放,充分展現素人藝術家多元豐 沛的創作力。

這也是當初開設樹瓦藝術的理想畫面,藝術品 不應只是孤芳在優雅的櫥窗內,靜置於嚴肅的展臺 上,也可以用接地體驗方式,融入你我生活之中, 時時潤澤默化。如同屋頂樑木沈浸於一甲子時光之 中,未經雕琢,日增其香。

樹瓦藝術 SHUWOA

臺中市南區南門路 116 號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公休

劉昊用藝術提味的自然純素天地 木和咖啡 手沖懷舊時光

東海大學附近的後街小巷有一家手沖咖

啡店,初次造訪的客人,依著地圖找來, 卻常在房子白牆上來回打量,不見任何 招牌或識別物。進入店內,空間陳設都 是佈滿歲月紋路的老物件。然而,主人 卻是一位年僅三十的年輕人,他以盛開 的青春,淬練精采的生命旅程,如同手 中濃縮咖啡,輕巧一杯,厚韻無窮。

文 ‧ 圖 謝皓麟

營造無壓力的放鬆空間

黑膠唱片復刻被遺忘時光

「是誰∼在敲打我窗 ~ 是誰 ~ 在撩動琴弦 ⋯⋯」蔡琴低沈的嗓音,循著黑膠唱片上層層軌跡, 從 30 年前歲月的那頭傳送過來。盤旋 轉,悠悠盪 盪,與小屋內的灰白牆面、老木桌椅、昏黃燈光, 共同復刻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咖啡屋的室外矮牆與主建築之間有一條狹長走 道,延伸到屋後,形成一處微形戶外庭園區。碎石 地板、原木方桌、帆布扶手椅,融入在細長竹子與 虎尾蘭植栽風景之間。坐在這裡,披一肩從竹葉間 灑落的日光碎片,就著大肚山午後清風,一口咖啡 滑入舌尖,煩悶的心情頓時舒展開來。

黑膠唱盤成為店內最有故事的物品

「木和咖啡」的故事,充滿機緣偶遇與戲劇轉 場的元素,但卻似水到渠成、不見鑿痕。地理位置 隸屬於龍井區的東海商圈新興路上,長久以來,伴 隨無數異鄉學子在此求學成長,也形成多元的消費 文化。強調便宜好吃的,或注重人文氣息的,都可 兼容並存,原本在東海大學就讀的劉昊,也在這塊 文化沃土上,開始他劇團生涯的第一步。

從樓上劇場走下來的咖啡師

劇團創立之初,場地就租在咖啡屋的 3 樓。後 來, 1 樓經營咖啡廳的老闆準備出讓店面,因為對場 地既熟悉又有感情,劉昊與另一位劇團夥伴就把咖 啡廳接手下來,重新定位。木和咖啡就在 2022 年初 開始營運,劉昊也從專職表演工作者,跨界到沖調 咖啡的世界,從零開始學習做一位稱職的咖啡師。

店名「木和」,木是植物,和是和平。當時想 出一個標語:木草為生,和睦共生。前一句說明以 蔬食為生活主軸的理想,後一句就是大家好好相處, 直接而單純。兩位創業夥伴原本便是素食者,咖啡 餐飲也就定位為 Vegan 純素飲食,排除一切動物性 成分。

戲劇表演對談,吸引滿滿的觀眾。

劉昊說,最初也曾考慮是不是就做一般的咖 啡店,拿鐵就是用牛奶,其他品項也可以用一些 動物性原料。但後來想到,他不吃牛奶跟蛋,若

自己做拿鐵而不能試味道,如何掌握產品品質? 不如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帶給大家,所以決定乾脆 就把這家店做成一個 Vegan 的咖啡店,奶類完全 用植物奶、燕麥奶、豆奶等原料。

回歸自然底層的無菜單純素飲品

木和也是一家無菜單的店,開店前兩年,料 理品項較多,從拿鐵、特調到檸檬氣泡、可可奶 茶、甜點等,當時必須提供紙本菜單供客人選擇。

直到今年初,合夥人另有生涯規劃,劉昊獨自接 下一間店的所有工作,基於人力調配及確保產品 品質,他重新設計產品,不再製作菜單,進入木 和咖啡 2.0 時代。

現在客人進門,他都用口述菜單,飲品只賣手 沖咖啡、冰拿鐵、黑糖冰拿鐵、奶茶等四樣,甜點 則跟專業師傅配合,他只做後端烹烤與醬料搭配, 品項有肉桂捲、甜甜圈、抹茶捲、花生肉桂捲、巧 克力厚片等,客人點完就當下現烤。

製作手沖咖啡時,他會問客人要什麼口味?苦 一點或淡一點,每一杯單獨調味道,完全手沖客製。 他說,如此一來,就不用進各種奶品。比如豆奶進 一款,然後用黑糖、豆桂粉各種比例去調出不同飲 料。也因為賣的品項少,就可以用更好的價格買到 更好的原料,做出更高品質的東西回饋客人。

居家般的無壓力放鬆空間

客人進來木和,先要把對時尚型咖啡廳既有印 象層層抖落,用極簡的心情,直入咖啡最真實的味

黑膠唱片的老唱機就擺在吧台前方角落,不論 唱機造型或播放出來的古老歌曲,都完全融入當下 時空氛圍。原來,朋友們都知道劉昊有機會就買些 黑膠唱片收集,但卻還沒播放機。因此,今年年中 劉昊結婚時,朋友們就買了唱機當成新郎禮品,讓 他那些無言的唱片有了歸屬。唱針唱片,琴瑟合鳴, 成了店內最有故事的物品之一。

環視四周,會發現牆上的海報,幾乎清一色是 劇團活動內容。從轉角樓梯拾級而上,便是後街劇 團起家的「那個頂樓」。想要深入品嚐木和咖啡的 醇韻,便不能忽略他在表演藝術這一段粉墨人生。

與環境共好的蔬食生活哲學

大學時開始寫小說,得了一些獎,經常參加活 動,也接觸到戲劇圈,從此就一頭投入。他在 2018 年成立劇團,當時推出第一部戲劇,在臺東、臺中、 臺北共演出 3 場。2019 年辦了一個小劇場,就在咖 啡廳 3 樓,自己辦戲劇節,一連演出 9 場。

13:30-19:00 道。在屋內首先會注意到,店內桌椅款式高矮完全 不同,有低沙發組、高椅方桌,自然錯落。每一個 區域就像一個自己的小空間, 區隔獨立,減少擁擠 感,像居家空間一樣自由隨心。

昏黃燈光回憶被遺忘的時光

手沖濃縮咖啡後韻無窮

劇團採取小型劇場與戶外演出模式,以角色簡 單、內容扎實的作品為主。即使在 2020 年,疫情重 挫演藝產業的情況下,他的團隊仍堅持創作。不僅 完成了臺中市政府多場藝術活動案,也以東海大學 駐校藝術家身分,指導學生戲劇創作。這些過程不 僅是藝術創作的歷練,也影響他的生活哲學,甚至 展現在手沖咖啡的純粹風味中。

他不想將木和咖啡過度包裝成藝術家經營的場 所,只想給人一種平靜、無壓力的感受。木和咖啡 承載了劉昊的生活哲學和蔬食理念,讓每位進來的 客人,都能自然感受到咖啡與生活之間的和諧與美 好。

鄉土人文尋旅

走讀沙鹿區南勢溪

文 . 圖 李榮鈞

「遠眺鰲江餘霞艷」詩句,是描繪沙鹿山間欣賞到的美景。沙鹿區 位在大肚臺地、海岸平原間。仲夏時分,登臨山丘,享受著蓊鬱樹 林的清爽;遠眺海峽,欣賞著落日餘暉海天一色的醉人景緻。3、

400年前,甚至更早,Salach社民是這塊土地的主角,過著「自 遊於葛天,無懷之世」的生活。明末清初,漢人闖進了Papora族 Salach社的生活版圖,交織成「紅土文化」,孕育出工商業繁盛的沙 鹿。沙鹿豐富的自然生態人文之美,值得一再探索。

生態繽紛的南勢溪

山低水短、源近流短的南勢溪,發源於海拔約 310 公 尺臺地西側的順向河谷,長約 6,250 公尺,是一條常水河, 沒有乾濕季之分,水量變化不大。水流主要來源是湧泉水, 還有雨水、廢水。

目前中游區段,汙染程度輕,溪流清澈,自然生態多 樣豐富。常見野生植物有水蘊草、黃花水龍、大萍、水丁 香等等。動物生態有粗首 (溪哥仔)、南海溪蟹、多齒 新米蝦、短吻紅斑蝦虎魚、貝類,還有黑眶蟾蜍、澤蛙、 蜻蜓、蝴蝶,以及鳥類;夏日夜晚還有飛舞的螢火蟲。

農民利用溪水灌溉,種植各種蔬菜、果樹、甘蔗、筊 白筍、稻作等。迄今仍有居民在溪邊洗衣,形成別具特色 的「洗衣」景觀。這條生態豐富與人文多姿的溪流,值得 親近賞玩與保護。

遠眺鰲江餘霞艷

走讀沙鹿區路線圖

鹿寮成衣商圈

沙鹿車站

普善寺(沙轆社祖祠)

玉皇殿(天公廟)

靜宜大學

南勢坑

榕樹公

南勢溪

南勢溪導覽解說牌

漫遊時程參考

沙鹿車站前往玉皇殿 開車約 2 分 / 步行約 5 分

鹿寮成衣商圈前往南勢溪 開車約 12 分

玉皇殿前往普善寺 步行約 6 分

蔴園福興宮

弘光科技大學

陳松雕塑工作室 沙鹿區

沙鹿休閒景觀步道

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

農民引用溪水種植作物

乾砌石護岸

榕神廟圓環牆彩繪結義拓墾佳話

樹公神蹟廣傳

南勢坑有三百餘年樹齡的榕樹,位於南勢里南斗路上。榕樹公

的存在意義,除了靈驗庇蔭,消弭「異姓拼」衝突,俗稱「陳王冤」 的神蹟傳說外,更重要的是記載本地漢人入墾的歷史。話說清康熙 年間,陳姓、謝姓及沈姓來此地開墾,3 人結拜為兄弟,決議各種 1 棵榕樹,讓友誼長存,後代永傳。

道光年間,族群械鬥嚴重。相傳某夜晚,已有 150 歲的榕樹公 顯靈,射出有如千軍萬馬般的燈火光芒,嚇退來偷襲惹事的族群。

嗣後庄民奉為神明,如有身體欠安、事業不順者,參拜請求庇祐, 四時香火鼎盛。

1992 年因修築道路,本應遷移他處,經由本庄沈人炎三兄弟捐 地,改為圓環通道,榕樹原地保留,讓這段移墾開荒時的結義佳話 與顯靈神蹟,得以流傳迄今。

三百餘年榕樹

鹿寮成衣商圈之旅

鯉魚山下的「鹿寮」,相傳受到鯉魚穴靈氣的 庇蔭,又有豐沛湧泉,居民生活富裕,早年有「九 萬十八千」的美譽。嗣後發展為成衣加工與批發商 圈。

成衣加工集中在光榮街、福安街等一帶;批發 集中在鹿寮成衣商圈(原是丹聯商圈)之錦華街、 錦衣街、萊衣街一帶。

鹿寮成衣商圈有歷史悠久的製作經驗,商店林 立,琳瑯滿目款式,可讓顧客享有更便利的逛街購 衣樂趣。

普善寺(沙轆社祖祠)

普善寺位在新生街巷弄內,一樓是拍瀑拉族沙 轆社祖祠, 內供奉祖先牌位,並設置「拍瀑拉故事 館」,陳列沙轆社有關文物、史料、書籍等。祠旁 中山路 218 巷弄設立「拍瀑拉時光綠廊道」,牆面 彩繪沙轆社歷史。

沙轆社祖靈祭,於每年農曆 8 月初二日舉行, 在族人以及官方關心支持之下,復刻牽田之俗,跳 唱牽田舞,健行取代走躔等活動,讓祭典規模越來 越盛大。

祖靈祭跳唱牽曲

鹿寮成衣商圈

沙轆社故事館

祖靈祭的祭品必備 15 粒飯糰、5 條有鱗生魚、 5 塊生豆干、5 塊生豬肉。近年增加檳榔、香菸、 酒、醃肉等。祭拜儀式過程簡短,主祭者手持一 杯酒,接著一片魚鱗、一小撮飯糰米粒等物,口 唸「請神之語」與「祈福之詞」,齊眉祭拜,祈 福祭祖。

沙轆社宗祠、祖靈祭活動,證實沙鹿是沙轆 社世居之地,也是凝聚沙轆社族人情感,傳承振 興沙轆社遺風。對拍瀑拉族文化有興趣者,不妨 來此走訪。

玉皇殿香火鼎盛

玉皇殿又稱天公廟或天公壇,建於嘉慶 10 年 ( 1806 年),由大肚中堡 53 庄信眾倡議興建,主 祀玉皇大帝。為臺灣歷史指標性「三間半」的天公 廟,沙鹿就是其中的一間,歷史悠久,遠近馳名, 在民間信仰中地位崇高。

重簷歇山式屋頂,屋脊上剪黏、交趾燒之神像、 花鳥,造型生動、色彩豔麗。這其中最特別的,就 是中庭的楹柱迴廊牆面,復刻著由黃海泉蒐集之名 人書家的書畫作品。壯觀的三層藻井,上層八卦, 中層星宿圖。還有精采華麗的木雕神龕,以及 2 座 石碑:「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勸善碑」。來 到沙鹿玉皇殿,除了參香祈福,勿錯過品味這些生 動的雕繪作品、文物之美。

大哥」。乾隆 51 年 (1786 年 ),加入天地會,與林 爽文起事抗清,封為「平海大將軍」。未久,清廷 增兵鎮壓,林爽文被擄,王勳孤軍奮戰,後被同鄉 出賣,歿於牛罵山,其首級被送至鹿港領賞,卒年 僅 39 歲。

乾隆 55 年( 1790 年),庄民倡議建廟名稱「福 興宮」,神號「福興公」。現今廟貌為重簷歇山式 建築,殿內壁面雕繪王勳神蹟故事、正面窗櫺浮雕 王勳生前扶老濟貧、勇武事蹟,還有仿製王勳千歲 生前所持的大刀,實為此廟特殊之處。來到福興宮, 除了緬懷在地先賢外,還可欣賞石刻雕繪之美。

蔴園福興宮 王勳傳奇

座落在巷弄內的福興宮,主祀在地人—王勳千 歲。曾因「戲說台灣—王勳千歲展神威」戲劇播出 而聲名大噪。王勳又名王芬、王恩,生於乾隆 14 年 (1749 年)麻園車埔(今福興里)。 20 餘歲時, 體格魁武,臂力驚人,持 120 斤大刀為武器,任鹿 港八郊總教頭。王勳性格豪邁,急公好義,見義勇 為,曾率鄉民圍剿盜賊於公山口,庄民尊為「王勳

仿製王勳生前武器—大刀置於廟中

藻井
玉皇殿

鑄劍館、石雕藝術館

隱身於沙鹿區屏西路巷弄內的「青雲鑄劍藝術 文物館」,是在 1984 年由鑄劍師陳天陽設立,繼承 嶺南派鑄劍技法,兩度榮獲行政院民族工藝獎的肯 定。館內陳列刀劍、文物。現任館長陳 重智,是第三代傳人,肩負起鑄 劍創作與傳承。如對刀劍文物 有興趣者,可與館長聯繫, 聆聽刀劍文化,細細品味工 藝之美。

「陳松雕塑工作室」隱 身在半山腰間俗稱「公山」的地 方。佔地 500 坪,四周擺著雕塑品, 呈現人文創作與自然融合的景觀。

健走步道暨自行車道

沿著中二高高架橋下鋪設成的健走的步道,全 長 1.4 公里,往返約 2 小時。登山口位於中二高與 臺灣大道的交叉處,設有停車場、休憩設施及座椅, 是少數有加蓋的步道,走起來相當舒適,沿途可欣 賞到周圍美景,感受著階梯步道延伸的唯美畫面。

另有一條產業道路(窯谷北路)可健走 到都會公園,飽覽海線風光。沿著高架橋下 鋪設成的健走步道旁設有登山腳踏車步道, 可串聯靜宜大學、弘光科大後山的自行車 道,山麓起伏,騎起來挑戰性高。

這條步道可以散步也可鐵馬騎行,附近有靜宜 大學、弘光科大,以及超多的夜景咖啡館,是健身 休閒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1976 年成立雕塑工作室,實踐「藝術生活化、 生活藝術化」的理念。1997 年以來持續開辦「大肚 山石雕研習營」,義務推廣立體藝術。2005 年成立 「臺中市石雕協會」,並設置「大肚山石雕藝術館」, 作為觀摩與展示的平臺。這個「以藝會友」對外開 放的工作室,吸引許多人來學習、參觀。有興趣者 可來體驗石刻樂趣,讓頑石成為琳瑯。

陳松雕塑工作場地附設大肚山石雕藝術館

擁有 2 所大學,靠近中科、精密機械園區、工 業區,以及藍線捷運規畫興建中的沙鹿,未來的發 展,可謂前景似錦。

在臺灣大道旁入口處的健行自行車步道,可銜接都會公園。

精湛手藝 歷久彌新

燈籠工藝保存者 謝志雲

燈籠是傳統燈具之一,一生懸命做燈籠的民俗藝師謝志雲,這一輩子製作的各式燈籠,無從計數,

臺中宮原眼科、林氏宗廟等知名景點懸掛的傳統燈籠,就出自他的手藝;他是一位能夠掌握傳統燈 籠製程的司阜(對於具有特殊工藝匠師的尊稱),經臺中市政府登錄為燈籠工藝保存者。

民俗藝師謝志雲製作的傳統燈籠琳瑯滿目

出身傳統工藝之家 謝志雲一生懸命做燈籠

謝志雲出身於傳統工藝之家,父親謝亦熀民國 32 年自福建省福州來臺,落腳臺南做油紙傘。家庭 式工藝謀生,全家大小都得幫忙,他在 4 、5 歲就幫父親在擦桐油時搧風及做些孩子們能做的簡單工作; 後來塑膠雨衣問世後,油紙傘隨著沒落,父親改做傳統燈籠,他也習得這項手藝。

俗稱「雨傘燈」燈籠 可以像雨傘一樣收闔

謝志雲最拿手的是俗稱「雨傘燈」的燈籠,因可以像 雨傘一樣收闔自如而得名。他從小學做到現在,已經超過 一甲子。雨傘燈以竹材為骨架,竹子取材很重要,必須使 用種滿三年的桂竹,且要在白露節氣之後砍伐,才不易遭 到蟲蛀。

謝志雲製作的燈籠對於細微之處很講究,較大燈籠選 用編織燈骨的竹片,難免會碰到竹節,謝志雲都要仔細挑 選。他說,竹節位置很重要,能居中最好,若有偏差,也 不能超過兩三公分,否則無法做出好的燈籠;骨架完成後, 還要選擇可以接合的蜂巢、燈座等,務必做到盡善盡美。

接著是裱褙,謝志雲用棉紗布包覆燈骨,並熬煮洋菜 粉塗抹在上面,形成保護膜,他說,工序雖繁複,但必須 做到扎實,之後的著色及彩繪,顏色才不會跑掉,最後還 得塗上一層桐油,作為保護,才算大功告成。

燈籠完成,動手彩繪。

製作燈籠先用竹片編織燈骨

彩繪不同圖樣

謝志雲製作的雨傘燈,有大有小,小型的僅有 6 寸,大型燈 籠可以達 5 、 6 尺,甚至更大。造型則有桶形、蛋形、柑形、橢 圓形、鼓形、南瓜形等;至於外殼需要彩繪的文字或圖案,謝志 雲會根據客戶的用途,繪製各種圖樣,諸如龍虎走獸、傳統花 卉,以及配合宗教如觀音佛祖、關聖帝君、濟公禪師、媽祖等不 同神像的需求。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傳統燈籠仍有市場,用途很廣,使用最 多的還是廟宇,諸如主燈籠、女婿燈籠、爐主燈籠、副爐主燈籠、 頭家燈籠、平安燈籠、作醮燈籠、謝土燈籠、三獻燈籠、入火燈 籠、進香遶境燈籠等等,國內有市場,也外銷國外,甚至外國觀 光客來臺灣旅遊,也有人帶回去當紀念品。謝志雲以精湛的手藝 成為傳統燈籠重要保存者。

陳景林發表歷時多年的臺灣經典百色研發成果及 24 節氣天然染色設計組合作品

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

天然染織工藝師 陳景林

文 ‧ 圖 秦硯琪

結合西方傳統織錦畫及東方緙絲和手工地毯技法的編織作品〈西南山水〉, 榮獲南瀛獎首獎。

纖維工藝的發展,在國內方興未艾,天然染織 工藝師陳景林在染色和編織兩個領域深耕近40 年,並勇於創新,染藝和織業都有重大成就, 而獲頒2024「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

對於纖維工藝 情有獨鍾

1956 年出生的陳景林,當完兵之後考進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夜間部,當時西方纖維藝術 興起未久,陳景林對於由地毯、織布、竹簍、竹 籃等編織工藝轉換而來的纖維藝術頗感興趣。

陳景林以天然染色呈現綠色系的 13 種不同色階和服飾設計應用 陳景林為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策劃「福爾摩沙的容顏∼臺灣經典 百色大展」

當時國內無人研究纖維藝術,恰巧 1984 年 臺北故宮暑期舉辦文物研習織品課程開始 啟 蒙, 1985 年草屯的臺灣省手工藝研究所 ( 今國立臺灣 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舉辦的染織研習,也特別全 程參與。研習結束後,他和妻子馬毓秀一起拜授 業的婁經緯教授為師,成為入門弟子,正式開始 對染織藝術深入探討之路。

致力纖維工藝藝術化

美術根底不錯的陳景林,初期從事織錦畫、 浮雕與立雕式纖維藝術創作,他發現西方的織錦 畫和中國宋代發展達到高峰的緙絲織品,頗有異 曲同工之妙,差別是中國的緙絲以絲為材料,略 顯平面,而歐洲用的是毛料,較有立體感。

陳景林的纖維藝術創作,以中國緙絲和歐洲 織錦畫為基礎,兼取所長,線材更為多元化,除 了蠶絲、羊毛之外,還加入瓊麻、亞麻、絲瓜布 等日常材料,顯得更有粗獷感,就地取材,頗能 彰顯出臺灣的特色。

除了材料多樣化之外,他所表現的造型及創 作題材,亦迭有創新,30 幾歲就獲邀參加故宮近 代館舉辦的《從傳統中創新》展覽,與王修功、 孫超等知名藝術家同臺參展,帶給他很大鼓舞。

纖維藝術接連獲大獎

此外,文建會(今文化部)舉辦的民族工藝獎,在 一等獎從缺情況下,陳景林的纖維藝術創作,兩度獲得 二等獎和三等獎;不分類別的南瀛獎,獲得所有評審一 致通過,頒發首獎。陳景林的編織藝術屢屢受到肯定, 讓他信心倍增。

陳景林在卸下南山工商美工科主任教職後,設立纖 維藝術工作坊, 1989 ∼ 1999 年在中國西南從事少數 民族的民間田野調查 10 年,進行天然染色與纖維材質 的田野調查及研究。回來後到書店尋覓到幾本日文相關 書籍,在半作半猜下,加入媒染劑自行實驗,運用植物 的樹葉之外,還加入樹皮、樹幹等材料,就這樣一路摸 索,慢慢走出自己一條路。

陳景林在推動臺灣天然染色發展與應用上,亦扮演 了重要的領航者角色。他運用科學方法,分析精選 100 種臺灣日常色彩進行「天然經典百色研究計畫」,並建 立色系、色名、染色配方及色彩組合。

2024 年,他更為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策劃「福 爾摩沙的容顏∼臺灣經典百色大展」從 10 月 5 日開展 以來,佳評不斷,因此文化局將展覽展延至 2025 年 2 月 2 日。陳景林將天然染色研究成果結合生活工藝時 尚作品正式發表,不但對於天然染色技藝的傳承卓有貢 獻,更期待為臺灣染織工藝創造新時代的美學價值。

給孩子飛揚想像的空間

第32屆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

文 陳俊宏 圖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小朋友美學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最為豐富,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每年所舉辦的「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 賽」,以遊戲式的圖形聯想繪畫競賽創造孩子們的思考激盪,刺激創意產生精采的奇思異想,賽事今年已邁入 第 32 屆,初賽於全國國小約 11

萬件參賽作品中每年級各評選出 70 位,6 個年級共 420 位學童入選,於 113 年 12 月 1 日舉行複賽暨頒獎典禮,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齊聚一堂,熱鬧非凡。

今年活動以「未來城市

自然共存」為主題概念,藉由對未來城市的想像探索,在環境與生活的關懷中激 發聯想力,初賽由學童取得畫紙創作完成後繳件,複賽採限時、限地創作方式辦理,當場揭曉比賽圖形後現場 即席創作,臨場感十足且充滿挑戰性,鼓勵孩童多元學習、發揮創意。

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一至六年級第一名得獎者

文化局局長陳佳君 ( 右 ) 揭曉比賽圖形,象徵城市意象的建築線條。

複賽當天 420 位學童經過 2 個小時的腦力激盪, 評選出 72 位得獎者,每年級第一名 1 位、第二名 2 位、第三名 3 位及優選 6 位優勝者,並頒發獎狀、 獎金表揚,總獎金超過 20 萬元。

頒獎典禮上邀請周子益及「虎劇團」以「虎扯 虎威拿金牌」節目,帶來夜光扯鈴、特技、溜溜球 等精采演出,為典禮帶來高潮,讓參與這場藝術響 宴活動的學童與家長留下美好的回憶。

六年級組第一名參賽者的創作過程

近年來,聯想畫活動能順利推展,有賴於企業、 學校、政府單位協力合作而促成,除了在全國各小 學的校園推廣外,各縣市圖書館、藝文場館也協助 發放畫紙,特別是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自 2003 年起熱心贊助比賽畫紙,超過 20 年的時間 與市府一同致力於兒童美術教育的推廣,使聯想畫 活動得以每年持續不斷辦理,我們將共同持續為每 一世代兒童創造福音。

小小聯想高手挑戰 2 小時即時創作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培養出我今日成就的,是我家鄉的一 個小圖書館。」

圖書館具有文化、資訊、教育、學術及休閒等多方面的功能,提供了不同年齡層知性的充 電空間,成為愛書人、企業家、基金會樂於發揮愛心,將豐富的知識寶藏傳承的場域。

臺中市近年有3座興建中的圖書館,北屯區溪東圖書館、東勢區許良宇圖書館、南屯區羅 布森圖書館,都是公私協力興建的圖書館,社會賢達慷慨解囊、情深義重,令市長盧秀燕 及市民感動,未來所扮演文化傳承和知識創新的功能,共同打造幸福閱讀城市。

本期訪問溪東圖書館建築師徐伯瑞、許良宇圖書館建築師戴育澤、羅布森圖書館建築師何 傳新,說明圖書館的設計方向。

社區書房 北屯區溪東圖書館

以「社區書房」作為規劃構想,由文英基金 會捐贈1億4,080萬元配合市府興建的北屯 區第4座圖書館「溪東圖書館」,也是旱溪

以東首座圖書館,工程進行順利,預計2026 年初開館啟用,規劃至今已獲得多項大獎。

圖書館兩側規劃街角廣場

利用 廍 子小學校地興建的溪東圖書館,附近新興 社區快速增加,擔綱設計的建築師徐伯瑞表示,此圖 書館為友善鄰里,於場館所在和順路與軍福九路交會 街角設置廣場,作為社區居民戶外活動的場域。

徐建築師表示,溪東圖書館小而美, 3 個樓層各 有不同的定位,入門可見挑高兩個樓層之書牆,以及 一座回轉大樓梯串連各層,讀者可拾級而上進入知識 殿堂。館內規畫幾處有趣的空間,例如一樓特別規劃 80 坪空間作為「社區客廳」,可以經營咖啡屋或茶 房,辦理講座及簽書會等活動,即使休館仍可對外營 業。而樂齡區與親子閱讀區毗鄰連貫,方便家中長輩 隨時與孩童互動,親子閱讀區設有一處小院子,可以 讓小朋友在戶外閱讀,也是一個創舉。

二樓西北側規劃為精進閱讀區,搭配禪風庭院, 引入自然光線使讀者可靜心閱讀。東南側為休閒閱讀 區,結合南側可提供輕食服務的景觀露臺,亦可遙望 廍子小學。

三樓是比較活潑的青少年閱讀區和視聽閱讀空 間,及具實驗性質的 60 席多功能教室,所有桌椅都 可收進兩側儲藏室,謄出中央完整空間以作為社區土 風舞或是舉辦會議等活動使用。

綠建築落實節能環保

為呼應捐贈者重視的節能和環保要求,徐建築師 特地于頂樓多功能空間採用雙層外牆板以及屋頂,以 降低熱輻射穿透率,全館外牆均設置滴水條,以降低 後續管理維護的清洗頻率;因應亞熱帶氣候,東向開 口部玻璃則採用灰色及咖啡色複層強化玻璃,西向開 口面則設置複層夾膜玻璃。而在回轉樓梯的最上方則 設置浮力通風塔,利用熱空氣向上、冷空氣向下的原 理,把熱氣排除到室外,採用自然通風,秋冬季節可 節省空調耗電。

值得一提的,新建中的溪東圖書館工程,獲獎連 連,包括 2023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 質獎、黃金級綠建築證書,以及取得內政部最高等級 的超低碳建築第 1+ 級標章。施工方面也獲得市府頒 發金心安獎,預期溪東社區圖書館將可成為臺中市圖 家族一顆閃亮明珠。

北屯區溪東圖書館完工意象圖 溪東圖書館 規劃建築師 徐伯瑞 PROFILE

愛的禮物

文 ‧ 圖 葉嘉雯

東勢區許良宇圖書館

由市民許景堂與李碧虹伉儷為已故愛子所捐獻的 「許良宇圖書館」,負責規劃設計的戴育澤建築 師,明瞭許景堂伉儷的心意,以送給東勢人「禮 物」的概念進行設計。

以「禮物」為設計構想

負責規劃設計許良宇圖書館的建築師戴育澤, 以「禮物‧山城‧燈塔」作為許良宇圖書館設計 概念。戴育澤建築師指出,圖書館鄰近東勢高工舊 址,地勢從平地逐漸高起成山丘,到了圖書館,接 著藉由樓梯往上爬,就像是一座山的外觀呼應山城 地形。

戴建築師表示,許良宇圖書館是許爸許媽送給 東勢人愛的禮物,建築物的造型就由「禮物」發想, 屋頂天窗及每個正方形的建築,都宛如禮盒,讓走 進圖書館的民眾都有打開一個個禮盒的感覺,就像 照亮山城知識的燈塔。

許良宇圖書館完工意象圖

許良宇圖書館 規劃建築師

動靜皆宜的圖書館

前台灣紙業公司董事長許良宇在 2017 年前往日 本出差時,因車禍過世,當年才 39 歲。曾經擔任律 師的許良宇多才多藝,喜歡音樂、書畫、攝影等文化 藝術,也擅長路跑、馬拉松,動靜皆宜,戴建築師也 根據許董事長的人格特質做規劃設計。

閱讀本身是靜態,為了凸顯他愛動的另一個面 向,建築物由樓梯登上屋頂後,特別規劃了可以環繞 整個建築物一圈的步道,再由屋頂順著另一側樓梯走 下地面;此外,館外樓梯亦可當成聆聽音樂會的看台, 2 樓多用途空間也可以辦理講座等活動,讓圖書館動 靜皆宜,兼具類文化中心及活動中心的功能。

許良宇的雙親為了紀念愛子,出資 1 億 2,000 萬 元,興建「許良宇圖書館」,這項善舉讓盧市長十分 感動。為了感謝這份「愛的禮物」,市府也編列 7,300 萬元室內裝修及停車場等費用,希望成為東勢山城的 知識燈塔,預定 2025 年 10 月 23 日許良宇先生冥誕 當天舉行啟用儀式。

共善計畫 玉成美事

戴育澤建築師說,參與這座圖書館興建,讓他最 感動的是由工程團隊名傑營造董事長張麗莉發起的共 善計畫,多達 30 幾個廠商響應,大家一起發心,有 的捐贈建材,有的不圖利潤,促成愛的循環,共同成 就這樁美事,讓許良宇圖書館可以更順利的推動。

復育一座水綠森林

文 ‧ 圖 葉嘉雯

羅布森圖書館以生態與環境教育為主軸,在伴隨 都市化快速擴張延伸過程,試圖找回人與自然的 和諧共生,負責規劃設計建築師何傳新,期待能 蓋出全臺最綠的生態圖書館。

羅布森圖書館

PROFILE

羅布森圖書館 規劃建築師 何傳新

羅布森圖書館 從舊南屯溪走讀開始

何傳新建築師指出,當全球都很重視環境保護 與氣候調適議題時,公共圖書館是知識寶庫,如何 從中融入永續發展與在地特色的實踐,已成為近年 來新館規劃設計的主要趨勢。「羅布森圖書館」位 於舊南屯溪畔的麻 埔,是臺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 之一,我們在因水而生的歷史場域,試圖打造一座 兼具生態與環境教育的地景圖書館,延續基地原有 的空間紋理,亦為呼應捐贈者重視閱讀與終身學習 的理念,臻於「百年閱讀、森生不息」的理想推廣。

走進大自然,圖書館外的水綠森林,是羅布森 圖書館最重要的設計亮點,6,400 平方公尺的基地規 劃過程,最初是從其周邊生態調查與記錄開始,從 溪流、埤塘到淺山環境踏勘中,逐步建置適合基地 條件營造的生態資料庫,作為未來棲地復育的參考 依據,可增進在地生物多樣性,亦提供市民親近、 觀察自然的機會。

散步式建築 在大自然中享受閱讀

面對豐樂雕塑公園是基地主要的出入口,沿街 所留設的水廣場,作為進入圖書館前的停留與休憩 據點,其以聚落老樹群與溪流意象為營造主題,並 利用水中橋連接至入口平台,而四周複層綠帶與低 緩土丘有效阻隔噪音及車流對於視聽覺干擾,形塑 舒適自然的活動場域。

傍水而建的羅布森圖書館,主體建築融合自然 循環設計手法,立面以 45 度垂直板牆和深凹窗,降 低西側陽光直射影響;內部挑空區與大片落地開窗 留設,作為自然通風與光線引進使用,來打造明亮 開放的閱讀空間。望向窗外所見的風景,是濃縮臺 中生態特色的地景呈現,模糊室內外空間邊界,讓 空氣、陽光與綠意能自由流動延伸,且透過簡約灰 色清水模外牆攀附綠植、錯層綠化的活動陽台,以 及屋頂層特意留設低人為干擾的生態野島,來強調 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另外,為吸引市民走進圖書館,是採取分眾分 層的多元規劃,利用光之梯作為主要垂直動線,串 聯各樓層閱讀空間,以及連接室內外不同的學習與 交流角落,而沿著其兩側設置的閱讀書牆,搭配生 態與環境教育特色館藏的主題展示,來增進閱讀場 景的豐富性。在一樓也特別提供有書店和咖啡廳複 合式空間,以及 24 小時自助預約取書空間與還書得 來速的設置,來增進使用頻率與停留時間。期待完 工後能有更多的市民來訪,共享在大自然裡閱讀的 美好。

臺中市立美術館

以多元藝術體驗與巿民同樂

文 ‧ 圖 臺中市立美術館

綠美圖旁的中央公園迎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戶外藝術體驗 —由臺中市立美術館所籌劃的「草地上的美術 課」。這場以藝術與自然融合為核心的活動,將藝術家、教育團體與市民匯聚一堂,透過市集、工作坊及 共創計畫,提前讓市民感受即將於2025年底啟用的臺中綠美圖的文化氛圍。

藝術課市集—親近藝術的第一步

活動現場,草地上佈滿了各式創意攤位,由十組在地藝術教育單 位共同組成的「藝術課市集」。無論是親子家庭或藝術初學者都能透 過簡單的動手創作接觸藝術。現場設計了美術館空間活動、眺望美術 館寫生、藝術桌遊、帆布袋創作等,還可以自由運用素材在草地上創 造遊戲,藉由這樣的交流機會,打造一個促進藝術教育的社群網絡。

戶外藝術課—五感的藝術探索

以五感體驗為主的戶外藝術課程吸引了大批參與者,「肢體律動課」 由舞蹈團隊純白舍帶領親子用肢體互動探索空間動態,呈現藝術與身體的 連結;「雜耍共玩課」則由創造焦點團隊運用馬戲表演技巧,挑戰參與者 的手眼協調能力;由藝術家莊志維帶領的「空間探索課」,引導市民觀察 周遭環境,並創作出與環境對話的裝置藝術。

全天藝術體驗—科技與創意激盪無限可能 全天候開放的藝術體驗區為這場盛事帶來更多驚喜。

在「書本野餐」中,由彭禹慈與市民共創的野餐墊,為閱 讀時光增添藝術氛圍。愛書人沉浸在由臺中市立圖書館行 動書車帶來的書海裡。由陳普設計的 「黑青藝術計畫」

利用 AR 和 MR 技術,讓參與者穿梭於現實與虛擬;另一

邊的 「藍美圖的記憶」,則邀請市民使用藍曬技術和夜 光創作,將記憶轉化為充滿詩意的時光旅程。夜晚的「星 光放映」觀賞紀錄片《神秘塗鴉客:誰是 Banksy ?》, 為這場藝術盛宴劃上完美的句點。

活動前期,由藝術家彭禹慈與廖昭豪帶領市民採集綠 美圖周圍景觀元素,共創完成繪畫《流淌的光斑》與人造 化石《磊磊》兩個主題創作,除了製作成此次活動野餐墊, 更於活動現場以裝置形式展出。

文化預熱—與市民共創臺中綠美圖的可能性

此次「草地上的美術課」是一場藝術教育的實驗,隨 著綠美圖於 2025 年啟用,臺中市民將擁有一座結合美術

館與圖書館的文化地標。未來中美館將以更多元、更開放 的姿態,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盼這場盛事帶出臺中 市的藝術能量,也讓市民們一起期待明年綠美圖的正式啟

用,期待我們與藝術再次相遇!

速寫文化城

臺中今昔—小北門

文‧圖

〈臺中今昔—小北門〉(100F 油畫,2014)

1889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聘仕紳吳鸞旂擔任部爺,於東大墩(臺中市區)興建臺灣府,後劉巡 撫因告病去職,僅完成大北門(臺中公園旁)、小北門(臺中醫院旁)而停擺,可惜這些城牆與城門, 於1903年日本政府都市改正計畫時全部拆除。小北門(乾健門)就在今三民路與民權路口,署立臺 中醫院前的百年榕樹見證這段歷史。

畫面上意圖呈現一百多年前東大墩的庶民生活景況,那時已是歌舞昇平、繁榮富足的時代,足見

臺中升為臺灣府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一個世紀中舊城與現址市容的變化,對已逝去的人事物深感緬懷、 思念和回憶。

畫家介紹

蔡慶彰

(1950年生於臺灣臺中)

.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大學美術碩士 .曾任教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等大專美術講師十年

.曾任臺中市美術教育學會理事長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省展、大墩美展、國際版畫展等 .每年參加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獎 .1999年獲邀「藝術薪火相傳」個展 .2021年獲選臺中市資深優秀藝術家 .1976年迄今(2024)個展35次,畫集、小說著作十餘本

歐洲的 隱世瑰寶

講者

謝哲青

閱讀有禮

葫蘆墩文化中心演講廳 14:00-15:30(13:30入場) 2025.2.9 日

立即回饋

第 58 期讀者 意見回饋 您珍貴的意見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凡於該期出刊隔月底 (即 2/28 、 5/31 、 8/31 、 11/30 ) 前完整填寫讀者意見回饋表單,即可獲得抽獎機會,每期將 抽出 3 名幸運讀者, 獲得精美隨身碟一份。

自第 55 期起連續 4 期填寫回饋者,可參與第 58 期歡慶抽獎,將抽出 1 位 民眾獲得優質小家電一份,敬請把握機會 。

第57期得獎名單:田O怡、劉O新、江O晋

得獎者均以電子郵件通知並致送獎品 本局保留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 無效回饋問卷本局有權不予受理(如重複填寫、資料不完全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