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is Portfolio 2023/ Chi Tung Wu

Page 1


+curiosity

+exploring

+sensory construction

+planning/forming/structuring

CONTENT Introduction

Accomplishment

Process

Epilogue

東眼山是座在桃園近郊的山區。這裡過去作為北部的次級林場,如今已轉型成為國家森林遊樂園區,提供都市 近郊的人們一個短暫逃離喧囂的機會、一次休憩身心的體驗。這個地方是我小時候常造訪的天然樂園,在群木 之中跑跳、在花鳥之間穿梭,跌了個跤也無所謂、沾滿泥土也無妨,一個人兒時對世界的探索也就在這裡如此 展開。

當一個人漸漸長大、離家,他們會忘了自己出發的地方。時隔多年,我很少再去親近山林,也漸漸淡忘大自然 曾經給我的啟發。因此在大學這個階段的尾聲(畢業設計)之中,我期盼透過一次的設計提案、數次的思考辯 證、以及時時刻刻的自我提醒,來喚起自己對於探索的渴望。最後期盼能藉著自然的渲染,讓自己的眼神再次 發光,同時也期待能引起擁有類似經驗的人的共鳴。

當然,兒時對於基地的經驗不過是零散的光影碎片,因此希望透過精準的建築眼光及操作以 新詮釋過往之感 動與經驗,並在過程中挖掘與分享更多關於人與基地的故事。此書內頁將會區分成「設計呈現」以及「設計過 程」兩個部分,希望藉由此次設計,能在「探索」這個主題下提出適切的建築提案,以及更精確地傳達設計的 核心價值。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Forest

在現 與虛構之間,我們試圖取得平衡;在人為與自然之間,我們則操作建築。東眼山探索場域的設計從自然環境做起點,以人造建構 的空間作為手段,而後將在整片森林當中的活動與體驗作為連結人與環境的最終目的。

《群木的贈禮》討論森林當中的建築應以什麼姿態存在,形式、材料、活動、尺度,我希望以小而輕的建築 體介入基地,降低環境的 負擔,同時最大化我們對於環境的感知。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開啟各個感官、經過各種動作,將身體知覺與內心感受綜合,進而變得豐 富、開始成長。而整個探索的過程將帶我們回到起點,並 新認識環境、 新認識自己。

在此設計以東眼山作為對象,將數個機能疊合並從身體感知出發,談論人在動覺的變動中去探索的可能性,藉以引發對於空間的感受以 及對於環境的反思。另外藉由建築亦能啟發使用者思考場域與自然和歷史的關係,而一座在森林中的探索場域將會是群木給我們的禮物 ,亦是協助我們 新向世界以及向自己探索的途徑。

Gifts

Imaginations

探索是將已知經驗與未知事物 新整合之過程。英國詩人 艾略特曾說:「我們不應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終點將帶我們回到起點,並 新認識這個地方。」在城市中的我們逐漸淡忘探索的本能,也忘了自己出發的原因,而或許走入山林就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答案。其中 的群木蟲蝶像是藉著大地的原始質樸來開放我們的感官,亦同時喚起內在塵封已久的好奇心。而一座在森林中的探索場域將會是群木給 我們的禮物,亦是協助我們 新向世界以及向自己探索的途徑。

遊客中心是脫離城市的標的也是探索的起點,在森林中的 驗性建築學校則是將探索過程 踐的機會。而藉由一個「體驗導向」的探索 場域作為載體, 新討論「探索」對於我們的意義。人對於一個場所的經驗取決於感知,對於環境的感知則取決於空間。因此在這個設 計中,我希望透過東眼山特殊的定位以及山林中的幕幕場景,使人們在遊走於建築與大自然中時,對於探索的詮釋能夠油然而生。

Master Plan

此圖展示了兩條動線的互動、建築的語彙變化和空間與環境的對話。其願景是一個與自然共生的場域,融合幾何形態和自然元素、激發 人們探索的精神。同時,這裡也吸引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們研究不同的議題。這樣的環境使人 新思考與土地的關係,並從中獲得平靜與 啟發。

從平面圖的角度觀察森林的結構與配置,在森林行走的過程中,人們會體驗到各種森林類型、高度和活動的差異,而這些差異讓我們能 夠切換不同的視角和觀點。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領略森林的多樣性和浪漫,開始懂得如何品味大自然的美好。從這樣富 有韻律性的平面空間做為基礎的探索,讓我們更加了解森林的組成和互動,並開啟我們在自然環境中的不同想像。

ScenesA.當人們進入森林並沿著廊道前進,可以隱約看到後方的資訊站,它提供了一種逐漸揭示的體驗,讓使用者對即將到來的場所充滿期待。

B.進入資訊站時,人們會注意到中央的三棵樹。動線圍繞著這些樹,一邊前進時,會在接受資訊的同時感受自然氛圍。

C.再登上瞭望台,俯瞰成群的人造林。在這裡,他們感受微風、聆聽鳥鳴。這是一個靜謐而壯麗的場所,讓人沉浸並真切地貼近自然。

D.下至涼亭,視線眺向遠方,同時回望整個探索過程。這時候可以靜下心反思旅程中的發現與體悟,同時也滿足的結束旅程。

E.首先是工作室,專家及學生們坐在陽光和樹影照耀下的工作桌前,周圍擺滿了素材和模型。大家在大面落地窗和開放空間中分享想法。

F.再來是宿舍區,廣場銜接住宿單位及活動中心。此處成員彼此聚會、玩耍,歡樂和共融的氛圍形成了有凝聚力和溫馨的社區環境。

G.第三個是觀察站,專業者進行樹木登頂或鳥瞰式觀察。這裡能深入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同層次,觀察動植物行為和棲地利用方式。

H.第四個是工坊,擁有各種設備,專家能帶領學生進行 1:1 mock up 製作、材料 驗等,甚至能進行小型發表會展示創作成果。

B-B’
C-C’
A-A’

Sections

從長向剖面能展示不同的空間層次與連貫狀態,例如建築 體之間高度和體積的變化、開放和封閉的變化等,都針對活動做出不同的回 應方式及序列關係,也依據地形去調整空間的節奏。如此層次和連貫性不只是單一的元素組合,而是將建築、活動與環境等多個要素結 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且具有流暢性的空間體驗,最 要的是它激發使用者對於探索和發現的渴望。

而遊客與專業者的互動關係亦經過設計。以瞭望台為例,其中兩座塔因為距離和高度相近,使遊客與專業者彼此擁有視線上的穿透性, 而活動上互不干擾。另外像是工坊,遊客沿著廊道走來,因茂密的樹而無法清楚看見工坊的活動狀態,但他們卻可以因為操作機具的聲 音,而開始對於專業者所使用的情境產生好奇與想像。這樣的空間配置讓遊客可以在觀察和聆聽中對專業者的工作產生興趣,而專業者 也能感受到遊客的關注和好奇心。

Surrounding

從模型中能清楚地驗證空間層次和流動關係的概念,特別是 與虛的關係。而

與虛包含兩個層次,微觀層面是步道與建築物之間的關

係,整體層面是整個設計與樹木之間的關係。以微觀的角度,能觀察到步道不僅是作為動線而存在,它 際上是整個場域中調節體驗節 奏的 要元素之。當人們在步道上遊走時,不同角度和高度變化以及它所連接的室內外變化使整個體驗變得豐富而流暢。

此外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相輔相成關係亦是 要的。在樹林中,建築物相對更突出和多變,但在建築物內部,由於其開口和比例的設計 ,人們能透過空間內視 看到不同樹木的面貌。這種 與虛的對話關係是形塑整個探索場域中最 要的概念之一。整體來說,這些 與 虛的條件都創造了一種動態而和諧的對話,使整個場域更具深度和豐富性。我相信這種設計能夠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為他們 提供獨特而令人難忘的空間體驗。

總歸來說,我希望透過東眼山的特殊定位將人們的步伐從城市中帶往山林、將感覺從規律帶往自由。透過建築材料、氛圍、活動等方式 呈現森林賦予的禮物,讓人們在其中體驗到自然的美好。而因為每個人對於探索的詮釋都是獨特的,因此在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游移過程 中,兩者的界線會逐漸模糊,意義卻逐漸清晰,於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探索體驗。

fig01: Starting Point

fig02: Combination of Programs

fig03: Information of the Site

fig04: Site Plan

Stories in the nature
DongYan Mt. Visitor Center

Concept & Analysis

fig01: 設計提案之出發點是我意識到城市中大部分的人都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久了都失去了好奇心與探索的本能,甚至忘了自己出發的原因。

這時我開始思考,或許離開城市、走入山林,就是一個既簡單又直接的解藥。在山林中探索,我們會開始接受感官刺激、開始沈浸、開始受到啟發,也從探索外界的過程 中慢慢的更認識自己。因此在山林中設計一個「探索與學習場域」的意義就此萌芽。

fig02: 遊客中心是探索自然的起點,而學校則是幫助與引導我們探索的場域。將兩者program相結合,能增加學習的豐富性、提高社區參與的可能性,以及讓使用者在兩 種角色的差異下體驗探索的 要性。學生能在自然環境中去探索與創新,並思考建築與環境的永續關係。遊客亦能從旁參與,豐富體驗之外也提高公共教育機會。

總歸而言, 新定義的空間是以使用者出發衍生出兩條主軸,並界定兩者在基地中交集或區分之下可能產生的活動。而透過這樣的規劃,不同的使用者會在自然環境與人 造空間之間以不同的頻率穿梭,並在各自的身體感知的變動中去體會探索的意義。

fig03: 東眼山位於桃園市山區,是80年代規劃的國家森林遊樂區。它在轉型為森林遊樂區之前曾作為北方次要林場,由人工種植了許多柳杉林,因此具有 要的歷史與教 育意義。在這些樹木中有個有趣的概念是“疏伐”。在林業的術語中,意思是有選擇性的砍伐一些矮小或不健康的樹木,以便為其他植物創造更多的生存空間和資源。以基

地為例,幾十年前種植了大 的柳杉,而這些樹高聳且年邁,其 減少了生物多樣性。因此疏伐的意義在於提供這片森林煥然一新的機會,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而「生命的循環」這個概念便能套用,可以將砍伐下來的樹木透過建築材料的方式 新回到自然之中。

fig04: 此圖示為後來於園區中所選定的範圍。在整個區域內,挑選較陡峭步道的下山路徑作為探索場域的起點、較平緩的步道則作為終點。 在這段長度橫跨500米、高度差將近200米的範圍中,是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中柳杉覆蓋率高的區域,而使用者便能輕易的沈浸其中,並在垂直與水平的三維向度中體驗探索 的樂趣。

fig01: Interaction Diagrams btn human and nature

fig02: Programming

fig03: Bubble Diagrams & Imagined State of Interaction

fig04: Spatial Axis Concept Diagram

fig05: Spatial Layout Concept Diagram

Programming & Drawing

fig01-03: Programming過程中,首先透過幾個類別如概念、空間經驗、操作方式等條件排列組合,而由於提出的方案是以兩種使用者為出發的探索與學習場域,因此會以 整個場域的空間體驗為主,並以活動、機能上的考 及形式上的整合來建立空間。

而基地本身是一個自然與人為長期互動作用下的結果,因此透過“森林生態系統”的交互方式對空間元素進行轉化。我所想像的應該是人、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一種平 衡的互動關係,因此當人們行走於建築與自然之間時,兩者的界限並不會非常清楚且可能互相牽引而波動,從而在這樣的切換中去開放感官。

fig04-05:

進入基地平面時,起初將機能依照不同使用者及不同的活動去區分,再透過廊道進行串連。此階段透過圖說以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活動與空間的關係,甚至 動線與視線的關係等等。更精確地來說,是透過了去界定公共與私密、開放及圍閉、動態與靜態等條件以形成初步的規劃。接著嘗試將體驗的過程透過動線與視線交錯的 軸線來作為空間平面的基礎,因此在概念圖中以許多虛與 的線作為導引的依據。而透過這些線便進一步將建築的雛形由有機的環境及幾何的 體共同塑造。

Concept Model

這一系列的四個研究模型展示了設計的發展脈絡。第一個模型從感官出發,思考著在這個專案中希望使用者體驗到的感受是什麼。第二個模型則將這些感受應用到環境中 ,嘗試創造一個能夠與周遭環境共生的故事。接著,透過概念圖將這些想法應用到基地上,通過考慮軸線關係來思考更抽象的概念。最後,我們將感官和概念逐步推演至 空間層面,形成了初步的設計雛形。

接下來,我們將開始拆解這樣的框架,以平面圖 新審視各個空間,在更多層次的色彩和軸線的引導下,釐清空間與環境、地形高度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探索」的概念起源於身體的感知。因此,透過基地本身多樣化的環境和人為空間的設置,使用者能夠在變動中受到啟發,進而產生創意和靈感。 在建築的操作中,我開始釐清圖面所劃分出的軸線,同時考慮活動和尺度,最終形成了三維空間的原型。並且,透過許多片段,將使用情境與空間雛形以場景的方式呈現 ,作為設計的起點。

Study Model

我認為這樣的空間組織不再只是依附於形式與條件,而是開始有了情境與想像。空間的組織不僅僅是建立在物理形式上,而是更著 於使用者的感知和情感體驗。這種組 織方式使得使用者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尋找新的靈感和創意,並在這種情境中進一步啟發自己的思維。透過這樣的設計方法,期望創造出一個激發創意與想像力的空間 ,讓人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與環境互動並獲得啟示。

接著我先將整體設計的局部空間透過1/200的模型來呈現。進行建築設計時,我先透過大 的草圖來思考形式、機能、尺度、材料的相互影響,並在做模型時加入地形與 結構的討論。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開發不同的建築語彙,並進行空間與物件之間的相互關係探索。同時,試圖再現建築的比例、質感和空間流線,使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 到設計意圖,並更清楚地呈現空間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和交互影響。

透過概念圖、空間模型,到最後1/200的完整模型,期待傳達的是建築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我將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築材料和空間佈局中,創造一個與大自然共存的美麗和 靜空間。這樣的設計希望提供人們與自然連結的放鬆環境, 新喚起對大自然的尊 和珍惜,並激發內心深處的 靜和平靜感。與自然融合的建築設計,將帶給人們一 種獨特的空間體驗,讓他們 新與大自然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並在其中找到 靜和靈感的源泉。

Epilogue

經過了數個月的設計思辨、數次的評圖考驗,這個設計提案在今年五月底大致劃下暫時性的句點。雖然礙於時 間與資源限制,此提案得以討論之廣度與深度有限,而東眼山作為一個孕有太多故事的場所,因此能力所及之 下則以個人經驗與過程中較吸引自己的項目作為主要依據,並加入基本的建築素養加以探討成型。

有趣的是,畢業設計的出發點本是從自身經驗出發,並純粹希望藉由山林蟲鳥來喚醒被城市囚困的好奇心及對 於探索的渴望,然而隨著對於基地更深層的挖掘與探尋,便發現山林能給的似乎不單只是都市人的壓力解藥。

所以我想,或許探索的本質不只是在於離開城市後冒險的身心跟發現的滿足,而是在於那之後伴隨而來的對於 生命的渴望與了解。

最後,或許我們無法將山林的風景帶往城市,但我們可以一再前往追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