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Page 1




004 序 010 總論 012

緣起

018

Open Green 的核心精神

022

包容多樣社群新公共空間,支持地方創生

026

行動如何帶來改變

030 案例檔案 032

類型1 /高齡與族群友善

038

類型2 /生態與永續

041

類型3/創新與共享

044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046

第一屆大賞優選

049

第二屆大賞優選

054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056

看得見101 的地方,象山松德療癒森林 「阿長」媽媽的一日生活

062

橋下新綠點,華江蝴蝶生態營造 王理事長的一日生活


068

社子島,生態廁所的循環啟動 美芳姊的一日生活

076 080

戶外環境的療癒潛力:高齡友善環境設計/石佳蓉 永功小苑子,汀洲路旁的懷舊基地 鄭大姊的一日生活

086

大橋町,街角童樂基地 張大哥的一日生活

092

樟文友善路人甲,穿越334 巷回家的路 林里長的一日生活

098

樂齡長者的真實需求/黃揚名

100 環境改造大補帖 102

看懂樹木的肢體語言

104

舊料回收再利用

106

記錄新公共空間的養成

108

植栽與空間/陳信甫

112

如何提案

116

一鍵掃描,改造過程全都露

117 歷年案例



ĺş? Preface of Open Green


00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序

與市民共同創建城市

2015到2018年,是臺北關鍵的四年,這四年多來市府一直努力追求 社會與都市發展全面實踐的務實工作,我們提出宏觀的臺北長程願 景計畫,也實際執行微型的城市改造,在在都具體回應臺北市當前 所面臨的都市發展議題。 不僅從大尺度的空間、時間角度進行思考,接軌國土計畫及全市都 市計畫通盤檢討,並以跨部門西區門戶、東區門戶等各項行動計畫 實質推動,廣納市民意見與時俱進滾動檢討,型塑臺北市未來空間 發展藍圖;同時,我們也著手於小尺度單點空間微更新,「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就是一個與市民共同創建城市的最好典範,這 些散落在城市中的小珍珠,真正的從在地居民的生活與需求出發, 結合跨界的專業協助,打造出一個個動人且創新的城市空間,串聯 後變成了城市中彌足珍貴的綠珍珠項鍊。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eface of Open Green

我們知道,一座偉大的城市,絕非一味由上而下推動政策或單純由下而上的倡 議發聲能夠成就。宜居永續城市的願景及開放共享、創新卓越的價值,結合了 生活中最實際的需求與課題,透過市民、意見領袖與市府內各種不同社會位置 上夥伴共同努力與付出,在「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計畫中具體的落實與改 變,從微型的、單點的城市議題到宏觀、整體的思考與辯論,臺北這座城市處 處散發多元的百變魅力,而這無疑是城市中每個人共同參與和努力的成果。這 是一場空間發展的社會運動,是所有最小的大事以及最大的小事的總和,而這 些大小計畫就在臺灣社會多元價值強力拉扯中匍匐推進,也是逐步實踐臺北市 都市再生不可或缺的過程。 未來的臺北會變得怎麼樣?我相信共創人與土地共生的永續生活環境,是永遠 不變的目標。2018,以及更長的未來,我們一起加油,打造臺北成為最適居的 城市。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局長

007


00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序

讓城市回春

空間是城市中重要的「媒介」,透過空間上發生的各種事件,跟居 民一起看見社會與社區的需求,從中串起社區與社群間相互連結、 共同參與公共事務、互助合作。 為使生活空間更符合市民朋友的需求,打造宜居永續城市、健全都 市發展,臺北市政府首先提出綠生活的概念,執行了「羅斯福路沿 線綠點營造」、「油杉麗水綠生活圈願景營造」等計畫,自2014年 來更積極地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資源,「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 計畫因此而生,綠生活(Green)的概念不僅是單純的綠美化,而是 落實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永續、友善環境的生活哲學。 截 至 2017 年 , 在 臺 北 市 已 完 成 61 處 精 采 的 空 間 改 造 案 例 , 許 多 社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eface of Open Green

區中的封閉空間被打開,成為民眾休憩活動甚至是生態教育的場所,而這些改 造完成的空間仍持續有機的成長,每一年都有不同的面貌與驚喜等待大家去發 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臺北市最大的資產,即是擁有各式各樣活躍的社 群團體,共同為城市議題及環境共同努力。 面對快速變動的生活環境,市府的角色,就像是「城市回春的醫生」,透過都 市更新重建、外牆拉皮、整建維護等「醫美外科手術」,改善城市機能、景 觀。但鮮少人知道,其實我們也是「內科醫生」,擔任都市再生的中介者、媒 合者,透過各種社區營造的軟性策略、創意行動,逐步改善城市的體質。我 們相信,人與人、社區與社群、不同的專業間,互助共享的社會資本累積、串 連,才是都市再生歷程中,改善城市體質的一帖良藥。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處長

009



OPEN GREEN 總論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01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緣起

不只是空間改造,而是人與土地的連結 臺北市自 1996 年開始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鼓勵社區改善鄰里 公共環境,「由下而上」的機制雛形開始被勾勒。過往政府所推動的 計畫,社區居民與公部門之間往往因為語言、想像、背景等不同, 而有溝通的困難,因此需要有了解社區需求的空間專業者扮演協調 角色。是故 1999 年全國首創的「社區規劃師制度」,鼓勵空間規劃 專業者走入社區,藉由地區環境諮詢與診斷,協助社區提案改善社 區環境,讓「社區營造」對空間環境的關注,擴及社會人文、弱勢關 懷、文化保存,甚至是公共衛生等眾多議題上,同時也從對「物件」 的關注轉變成對於「人」的關懷。

Open Green Taipei 打開綠生活 近年來,臺北市的地景正悄悄地改變。荒置空地轉眼變成充滿香氛 植物的香草園;巷弄中的畸零空間出現了一些熱血的年輕團體加入 創意改造的行列;原本老舊房舍拆除後的空間,在政府尚未推動利 用計畫以前,提供給社區居民參與認養改造的行列。甚至,不只是 公有土地,也有許多民間單位認同生活空間的整體營造是不分你我, 而且需要大家一起來。降低了圍牆高度讓視野更開闊、更安全,或 改以通透的欄杆讓陽光、風與綠意可以更恣意地流動展開。因為邀 請居民或更多的使用者一起參與,打開了空間,還打開了更多綠生 活的可能! 過往「都市更新」著眼於窳陋建築的汰舊換新,重於硬體的、表面 視覺的建設,2009 年於花博會期間,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動「臺北 好好看系列二」政策,獎勵老舊建築於等待更新期間進行騰空綠美 化。其中,「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沿線綠點營造」實驗案例,以都 市再生的觀念啟動社會人文面向的串聯與合作。透過與民間 NGO 團 體的參與合作,羅斯福路的沿線綠點展開了一系列呼應城市倡議主 題與社群興趣的活動,包括「跟著雨水去散步」(金齡建設/雨水花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Beginning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Since 1996, Taipei City has been promoting “Local Environment Reform Program” to encourage neighborhoods to enhance public environment. A bottom-up approach emerged in the process. In previous government projects, residents and public sector struggled in communication due to different languages, imaginations and backgrounds. It was clear that professionals who knew about space and community aspirations were needed to bridge the gap. The first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in Taiwan was therefore proposed in 1999 to put professional planners into communities. They supported local residents to improve surroundings by consultation and diagnosi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ncept was later expanded from physical spaces to social care, 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public health. The focus also shifted from objects to people.

Open Green Taipei Opens Green Life Urban landscapes in Taipei have been quietly changing in recent years. Unused plots are transformed into herb gardens. Vacant spaces in alleys are repurposed by young groups. Empty spots, after old buildings are torn down and before government plans move in, are offered to community members for reforms. Besides public lands, many private organizations acknowledge that they can contribute to common spaces. They lower fences for better view, or replace concrete walls with bars for sunshine, wind and greenery. Better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engage with more residents and users to open up spaces and potential green life. Urban landscapes in Taipei have been quietly changing in recent years. Unused plots are transformed into herb gardens. Vacant spaces in alleys are repurposed by young groups. Empty spots, after old buildings are torn down and before government plans move in, are offered to community members for reforms. Besides public lands, many private organizations acknowledge that they can contribute to common spaces. They lower fences for better view, or replace concrete walls with bars for sunshine, wind and greenery. Better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engage with more residents and users to open up spaces and potential green life.

013


01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園)、「溫羅汀星光夜讀」(順天堂藥廠/溫羅汀閱讀藥草花園)、「不插電的麵 包窯」 (保強建設/生態觀察花園)、「都市農夫講堂」 (冠德建設/開心農園)。 「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建設的機制,被轉換成由居民及社群團體自主「由下而 上」來經營閒置空間,這樣的空間與社群媒合模式,讓社區(地緣性)與社群 (議題性)之間得到更有效的接軌。 2014 年始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都市更新處獲得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 塑整體計畫」的補助,推動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政策,透過公開徵件的方式, 鼓勵有意自主改善生活環境的社群與社區提案。社區因為有了一群人關心、改變 它、維護它,將創意發想融入公私界面的環境整理、回應城市議題,營造了更宜 居、更舒適的社區空間。每一個基地的空間改造都是由各種不同興趣的社群接 力協力所完成的,改造的進程也非一蹴即成,需要透過大量溝通與陪伴,保持開 放、包容的態度迎接這一場場社會性的空間自力營造工作。歷屆社區規劃社群 1、 跨領域及空間專業者、北臺灣大專院校系所等單位,也將這些過程視為社區培 力練習場域,許多社區新生活的想像、空間設計、僱工購料的改造或材料工法 的實作,都因為有了開放參與的機制,進而讓臺北的生活空間品質,不斷推進。 回顧四年之間(2014 至 2017 年),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政策拓展至幾乎臺北市 各個行政區的不同角落,累計完成 61 處空間改造案例。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 2017 年以高齡友善為主題,透過不同自主提案的生活環境改善案例,從綠色人 行通廊、無障礙坡道、口袋花園、休憩亭、街道傢俱、療癒森林等許多精彩的友 善長者服務基能與設施,由一群群快樂且充滿信心的社區社群協作自主維護管 理。以多樣綠的手法,社群協力關懷地區人文及高齡長者需求,為臺北城市寫下 了社區營造的新篇章。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Urban regeneration efforts used to focus on derelict constructions and visual infrastructure. Before 2010 Taipei International Flora Expo, Taipei City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announced “Beautify Taipei II” policy. It rewarded old buildings to add greenery before regeneration. The pilot program on Roosevelt Road connected urban regeneration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It designed with private groups and NGOs a series of urban advocacy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such as Walk with Rainwater (Kingling Developer/rainwater garden), Wen-LuoTing Evening Read (Sun Ten Pharmaceutical/Willow Den herb garden), Unplugged Baking Kiln (Progiant Developer/ecological garden), and Urban Farming School (Kindom Developer/ happy farm). The top-down system was changed into a bottom-up process in which residents and community groups operated unused spaces. This model connected communities with communal issues better. In 2014, Taipei City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and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were subsidized by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in central government for “Consistent Urban Landscape Program”. The Open Green policy in this program, through public calls, encouraged communities and social groups to submit proposals for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As people cared to change and maintain communities, they took creative approaches to improve public and private environments, respond to urban issues, and create more livable and comfortable community spaces. Every transformation was achieved by multiple interest groups. Each process didn’t happen overnight, and required extensive communications and efforts. Open and embracing attitudes were required in these autonomo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Community planning groups, interdisciplinary and spatial professionals, and colleges in northern Taiwan regarded these processes as community empowerment. Because of open engagement, people started to imagine new life, new spaces,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iques, which led to better quality of spatial life in Taipei. From 2014 to 2017, Open Green policy covered every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and completed 61 sites in total. In response to aging society, the policy focused on seniorfriendly transformations in 2017, such as green corridors, accessible ramps, pocket gardens, leisure pavilions, roadside furniture, and healing forests. These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were managed and maintained by enthusiastic and confident community groups. Their diverse strategies and collaborative methods took care of local cultures and senior needs. These efforts turned new page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pei.

015


01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社區總體營造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1994 -

地區環境改造 LOCAL ENVIRONMENT REFORM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Local Environment Reform Program 地區發展計畫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

1996 - 2011

社區規劃師 / 工作室制度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 STATION 1999 -

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COMMUNITY PLANNER TRAINING PROGRAM 2000 -

服務職 Service-oriented Position

榮譽職 Honorary Position

青年社區規劃師 Young Community Planner Training Program

社區營造中心 COMMUNITY EMPOWERMENT NETWORK, TAIPEI

選址試營運 Trial operation

2003 -

社區地圖故事、影像紀錄 COMMUNITY STORY MAP & COMMUNITY DOCUMENTARY 2003 -

社區(故事)地圖 Community Story Map

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2010 -

心願景 SHARE VISION 2011 -

打開綠生活 OPEN GREEN 2009 -

註1 臺北市政府於 1999 年啟動社區規劃師制度,鼓勵專業者走進社區。2000 年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招募 培訓社區種子,在社區各個角落散播培力能量。2012 年以「儲備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辦理三年期(2012 至 2014 年) 計畫;2015 年以「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計畫」促使社區營造基礎概念普及,培力學員實際參與並研擬社區可行方案。 2018 年將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社區營造、街區組織培力及活化等相關課程資源及案例進行整合,推出「都市再生 學苑」。迄今培訓逾千位社區工作種子。


017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Urban Space Transformation Plan

社區規劃師駐點工作室 Community Planner Station

社區規劃服務中心 Communit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儲備社區規劃師 Reserve Community Planner Training Program

仁安醫院啟用 Ren An Hospital Opened

社造人才 Community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社造培力點 / 行動 臺北市社區營造國際論壇 社區成果 Community Taipei Community 資料庫 Empowerment Activity Empowerment Forum LocalWiki

自主更新諮詢工作站 Community Autonomous Urban Renewal Operation Station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Taipei Urban Regeneration Institute

北台八縣市社造交流 Northern Taiwan’s Eight Counties Social Communication

社區 / 都市再生街區影像紀錄 Community Documentary Project

URS PARTNER

復興計畫 Revival Plan 羅斯福路沿線綠生活軸線營造 The Pilot Program on Roosevelt Road 大安區 萬華區、大同區 文山區依山小綠洲 Taan District Wanhua & Datong Wenshan Oasis

打開綠生活全市型 OPEN GREE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nitiated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in 1999 to encourage professionals into communities. Young Community Planner Training Program was launched in 2000 to empower local residents. A three-year Reserve Community Planner Training Program was started in 2012. In 2015, Community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highlighted basic ideas behi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articipants designed feasible solutions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2018, Urban Regeneration Academy integrates resources and case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conserv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cal organization empowerment, and revival. Over 1,000 people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se programs.


01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Open Green 核心精神

臺北市的多元社群能量,來自於民間社會的共創與交織。過去 二十餘年社造所累積的成果與能量,公民參與的意識轉化為藝 術、文化、創新、環境等各種力量,一點一滴地浮現著,為城 市的街景與公共生活注入了豐沛的活力。 Open Green 的核心精神是「綠生活」,是一個具有實驗精神的 生活空間改造計畫。關注地區脈絡與社會人文的作用,將創意 的、生產的空間改造歷程視為向外開放、鏈結社會的過程,試 圖改變過往偏重消費社會下的硬體改造及單一仰賴地緣社區參 與的模式。 Green 絕 不 只 是 字 面 上 的「綠」或「綠 化」, 而 是 將 生 活 空 間 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從生產、生態、社會到倡議性的主題, 都是廣義的 Green 的概念來啟動社區居民共同地討論與投入。 包括都市議題中倡議的綠、社區型產業的綠、人與自然生態的 綠、關注社會福利與弱勢需求的綠、生活中小系統循環的綠等 等。以綠之名,帶動公共的討論,藉此充實都市再生的內涵。

倡議新的綠生活 Advocate for New Green Life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Core Values in Open Green

Community dynamics in Taipei City comes from co-cre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in civil societ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s aggregate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nd momentum. Civil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is transformed into artistic, cultural, innovative and environmental efforts, which increase energy into urban landscapes and public life. The core idea behind Open Green is green life. It's an experiment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living spaces. It focuses on local networks and cultural effects. Creative and productive transformations open up and connect with societies. It attempts to change traditional models, in which consumerist societ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hardware replac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local neighborhoods. "Green" is much more than color or plants. It views living spaces as a continuous whole. Production, ecology, society and advocacy are all included in "Green" to facilitate collective discussions and investment. Green in urban issues, community industries, human and natural ecology, social welfare and marginalized needs, and microsystems is all involved to drive public discussions to enrich urban regeneration.

019


02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Open 的 目 標 是 打 造「新 公 共 空 間」, 創 造 出 可 以 產 生 更 多 交 流 的 公 共 領 域 (Public Sphere)。在參與機制的連結下,透過共同營造的過程抹除人際間原本 疏離的隔閡感,創造具有共鳴感的場所。Open 的方式有兩項原則,其一是對多 元使用者的包容態度;第二則是盡可能促進活潑的空間形式。 這兩項原則之目的在於讓社群可以接上社區的在地關係,因此空間的改造不是 僵硬的汰舊換新,而是在乎使用族群的需求、親和力、活潑性、創造性與多元 性等,都是這一個個生活空間改造所關心的社會新方案。也因此,人與人的關 係被串聯了起來,空間與空間的動線被銜接了起來,人與空間的互動重新有了 對話的機會,Open Green 所推動的一個個「新公共空間」都是社會整體變革中, 許多小系統循環的改變基礎。

OPEN GREEN 打造新公共空間 Develop New Public Space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Open" aims to establish new public spaces, and create public sphere for more exchanges. Participation and co-creation processes eliminate barriers between people, and create a resonating venue. "Open" is based on two principles: It's inclusive to diverse user groups, and it's dynamic in space and format. These two principles help communities to connect with local relationships in neighborhoods.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s not just about replacement. These projects care about user needs, accessibility, dynamics, creativity and diversity. People are bonded. Routes and paths are connec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conversation. New open spaces promoted by Open Green form are small nodes for chang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僵固使用 Fixed Purposes 結合社群共識與創意,發展多樣新空間與生活想像, 打造友善空間。 Community consensus and creativity develop diverse spaces and imaginations for a friendly environment.

OPEN 小系統循環基礎 Circles and Microsystems 與使用者一同發展經營、維管的機制,並且保持對各 類議題的開放性,持續深耕。 Develop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s with users and stay open to various issues.

OPEN 社群邊界 Boundaries

突破以「里」為劃分的行政邊界,串連多樣社群打造包 融的社區空間。 Cros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for inclusive social spaces across diverse communities.

021


02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包容多樣社群新公共空間, 支持地方創生

以 步 行 十 五 分 鐘、 五 百 公 尺 的 生 活 圈 範 圍 中, 平 均 可 以 找 到 三十種以上有潛力可以被重新改變的空間類型。生活圈的大 小,會隨著社群支持網絡的密集程度而移動原本僵固的邊界。 台灣雖以「里」為最小行政範圍,而生活圈具有跨區域的整合 特 質, 至 少 跨 越 二 ~ 三 個 里 界。Open Green 關 心 日 常 生 活 空 間,以更整體性的角度去挖掘更多可能性,包括各式各樣的公 共 開 放 空 間 都 鼓 勵 社 群 提 案 加 以 改 造: 屋 頂、 圍 牆、 垂 直 立 面、庭院、畸零地、公私有閒置空地或(房舍)介面、水路紋 理、老樹周邊等。從許多荒置的、封閉的、老舊的或低度利用 的 空 間 基 地 出 發, 因 為 有 了 一 群 人 的 關 心, 揉 入 了 更 多 的 參 與、更多的討論、更多的包容心,具有共鳴感的新公共生活逐 漸被織起。 面對都市的變遷,越需要這種鼓勵在地結合社群多元力量去串 連、改變、經營生活空間的再生模式。從內而外、由軟性活動 撐起硬體改造、由自主到眾力,從許多案例可以發現,透過在 地微型的行動、實驗等,引動居民、在地學校組織及創意協力 團體共同關心公共日常環境。傳統的社區因為更多居民、更樣 的群體加入參與的過程而凝聚更多共識,逐漸累積改變而帶來 「地方創生」(Placemaking)。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Embrace Diverse Communities and New Public Spaces for Placemaking

Within a 15-minute walk or a 500-meter radius, we can find more than 30 kinds of potential space types on average for change. The density of community support networks can expand or shrink your living area. Even though "village" is the smallest administrative unit in Taiwan, our living area can easily cover two or three villages. Open Green cares about living spaces and explores possibilities with a holistic perspective. We encourage communities to reform all kinds of public and open spaces, such as rooftop, wall, faรงade, courtyard, remainder lot, public or private unused land (or building), waterway, and spaces around old trees. Starting from abandoned, enclosed, old, or underused sites, collective concerns lead to more participations, discussions, and inclusions, and build up a new and resonating public life.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s, we have to encourage bottomup momentum to connect, change and manage living spaces. These efforts emerge inside out, support hardware transformations with community events, and grow from autonomous to collective. Many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hrough local actions and experiments, residents, schools, organizations and creative group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ublic environments in daily life. Due to more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reach more consensuses. All these changes will accumulate to "placemaking".

023


02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郊山綠地 Suburban Area

校園空間 Campus

街道綠廊 Green-corridor

傳統聚落 Traditional Villages

防火巷 Back alley

閒置空間 Unused Space

公園 Park

廟埕廣場 Temple Court


025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大樓轉角 Corner

口袋空間 Pocket Space

屋頂綠化

店家空間

Green Roof

Store

巷弄牆面 Wall

人行道 Sidewalk

閒置房舍 Unused Building

垂直綠化 Vertical Greening

騎樓空間

停車格 Parking Space

Arcade

街角空間 Street Corner

街道家具 Street Furniture

公共建築 Public Building

私有庭院 Private Yard

多元的空間類型盤點示意。實際執行改造基地以提案審查核定為準。 Taipei Illustrative survey to all kinds of spaces. Real sites are decided after proposal evaluations.

社區苗圃 Community Garden


02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行動 如何帶來改變

為促成更大尺度及層級的願景計畫得以從小巧之處開始孵育能 量,Open Green 擔任起輔導的平台角色,從生活的角度出發, 串聯小系統空間改善以培力地區創新能量,媒合相關政策計畫 或資源;從較老舊的建成地區推展出一套適用臺北都會地區的 空間改造機制,重新縫合創新社群與社區中的土地關係。 透過開放提案、輔導方案調整到實際空間改造的執行,協助社 區熟習民眾參與的流程、方法,讓參與公共事務成為營造社區 空間的文化,並且看見社群的能動性、創意性,轉化既有社區 空間的框架。 從 61 處生活空間提案的執行計畫中,我們看見了各種社區行 動 背 後 的 新 價 值。 每 一 個 基 地 的 行 動 者 因 為 不 同 議 題、 不 同 地區、不同關懷的人們加入,都能帶給生活空間改造更多的內 涵,達到更多樣的效益。城市的迷人之處,在於這些看似微小 孤立的空間或事件中,因為群與聚的力量重新鏈結彼此,讓失 落的空間得到修補、讓群眾願景啟動經營扎根,讓僵化的制度 規範重新對話激發創新,讓過往因為追求速成建設的材料工法 以生態護育取而代之。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How Actions Create Change

Large-scale and visionary programs always start small. Open Green serves as a facilitator to connect smaller transformations and empower local innovations. Through open calls, consultation, to execution, communities are getting used to engagement processes and methods. W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become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these groups can transform existing community frameworks In general, 61 proposals reveal new values behind community actions. As different issues, regions and concerns are brought into each site, transformations add new layers and results to living spaces. Cities are fascinating because these seemingly trivial isolated spaces and incidents reconnect local members. Lost spaces are recovered, collective visions take root, and innovations emerge by reviewing rigid system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re now chosen for conservation, not speed.

027


02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總論

類型1 /高齡與族群友善 關注受限於行動力,活動範圍以社 區 空 間 為 主 的 使 用 者 們。 透 過 溝 通、互動,瞭解他們的需求,在社 區內營造安心、舒適的步行環境。

類型 2 /生態與永續 帶著環保意識檢視社區空間,以生 態友善的工法施作,基地內沒有廢 棄物的概念,每樣東西都可以透過 討論與重新配置,找到最適宜的使 用方式。

類型3 /創新與共享 新的社區公共空間不再侷限於傳統 的里民活動,有機與彈性的空間設 計,創造開放性及包容性,支持更 多元的社群參與經營。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Introduction of Open Green

AGEING FRIENDLY Focus on community space users with limited mobility. Understand their need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engagement, and ensure a safe, comfortable and walkabl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Evaluate community spaces wit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utilize eco-friendly techniques. Through discussion and reallocation, every item in the site can find the most appropriate function and purpose.

INNOVATION New communal spaces can serve more than conventional activities. Organic and flexible designs are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for all kind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s.

029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Profiles of Open Green

面對氣候變遷及高齡化的挑戰,臺北市需要更多的 生活友善適居環境,讓環境品質更加生態、友善; 社 區 生 活 更 多 元 豐 富; 社 群 間 更 能 相 互 理 解 與 包 容。 本 年 度(2017)提 案 主 題 以 高 齡 友 善 為 主 軸, 延伸生態永續和創新共享兩面向議題,營造出 20 處 各具特色的新公共空間。

[ 地圖網址 ] https://goo.gl/IuGC3c


03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類 型

高齡與族群友善 AGEING FRIENDLY 關注受限於行動力,活動範圍以社區空間為主的使用者們。透過溝

1

通、互動,瞭解他們的需求,在社區內營造安心、舒適的步行環境。

看得見 101 的地方,象山松德療癒森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以身心醫學和精神科研究為主發展醫療專業,並 藉由在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接軌協力社群,走進社區。象山松德療癒森林,串 連了田園城市資源,共同規劃了由醫生以及園藝治療師引領的感觀體驗區及冥 想區;另與志工活動結合,創造樂活養生的社區園藝,轉化醫院給人的印象, 發展與社區的正向關係。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松德療癒森林 [ 權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空地 [ 地點] 信義區三犁里松德 路309 號 [ 申請/執行] 信義綠人 [FB]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秀明路上的燈塔, 點亮明興白屋 長長的秀明路一段是里民們生活步行的路 徑,也是接待交流團體的迎賓處,但卻沒 有讓人駐足的地方。入夜後人煙稀少、燈 光 昏 暗 形 成 死 角。 透 過 19 巷 口 的 閒 置 空 間再利用,導入雨水花園,另結合「郵局 i 郵箱」的自動服務機能,在夜晚路燈照耀 下,整條街道彷彿多了一座燈塔。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造一座有特色的明興門 [ 權屬]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空地、開放空間 [ 地點] 文山 區明興里秀明路一段17 號 [ 申請/執行] 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FB] 明興社區(公開社團)

順興老眷新舍, 友善人行的新憩點 閒置屋舍長期無人使用,形成充滿廢棄物 與大型家具的垃圾場,認養後從外到內一 步步整理,首先降低圍牆,創造座椅形成 友善的停等空間,再透過植栽使環境更加 綠化且舒適,整合停車與人行動線,讓老 眷舍的新面貌展露開來。隨著使用頻率提 高再進一步討論更適合居民需求的規劃與 使用方式。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老眷新舍之藝起眷動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庭院 [ 地點] 文山區順興里保儀路 138 巷24 號 [ 申請/執行] 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FB] 順興里辦公室

033


03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延續瓦片的記憶, 復建聚寶園 在復建里一處老宿舍屋頂因年久失修而坍 塌,隨著社區內的銀髮族比例日漸升高, 復建聚寶園推動小組邀請松山社大等單位 集思廣益,舉辦瓦片傳承活動、蒐集鄰地 可回收的木框架、留下建築廢料再利用成 座椅,讓原本默默凋零的老宿舍因社區的 關懷行動,重新找到空間與人的新故事。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復建聚寶園 [ 權屬]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空地 [ 地點] 松山區復建里八德路3 段158 巷 7 弄20 號 [ 申請/執行] 復建聚寶園推動小組

友善新動線, 民炤休閒長廊串連 位於民榮公園旁的帶狀長廊,原本長年積 水、空間高低落差大,鮮少有人願意在上 面活動。經過都市園圃等參與過程,越來 越多的長者願意出來走動,大家一起話家 常。如今,民炤休閒長廊產生了耳目一新 的改善,空間明亮又舒適,人行動線重新 規劃,也改善汽機車隨意停放等問題,一 舉多得。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民炤休閒長廊 [ 權屬] 臺北市市場處│空地 [ 地點] 大安區民炤里仁愛路三段24 巷12 號側邊 [ 申請/執行] 民炤里辦公處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樟文友善路人甲,穿越 334 巷回家的路 為照顧弱勢族群、女性及兒童使用巷弄空間的安心感,由樟文里、婦援會、景 美女中、天貝武設計及竹圍工作室攜手合作。婦援會和竹圍工作室協助學生了 解基地故事及週邊特性;天貝武設計團隊則協助學生們進行牆面設計與彩繪, 將一條陰暗的巷子改善地明亮且友善,讓穿過巷子回家的人備感溫暖。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穿越回家的路 [ 權屬] 私有│既成巷道 [ 地點] 文山區樟文里木新路三段334 巷 [ 申請/執行] 友善路人甲 [FB] 樟文里334 巷穿越回家的路

035


03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轉彎停看聽, 通化街的法治新據點 法治里民活動中心和街道之間有著一堵高 高的圍牆,切割了內與外的流動。為了讓 活動中心的熱絡感染整個社區與街道,將 原本的圍牆降低,成為能夠停等交流的休 憩空間,不僅體貼了轉彎車輛視線穿透之 安全性考量,也讓社區長者、路人有一個 安全親切的步行空間。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老人茶室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庭院 [ 地點] 大安區法治里通化街192 號 [ 申請/執行] 法治里辦公處

蟾蜍山腳下 119 巷, 陽光普照的休憩亭 「休 憩 亭」是 許 多 住 在 蟾 蜍 山 聚 落 的 老 人 家 散 步 走 動 的 節 點, 透 過 巷 口 空 間 的 打 造, 將 解 說 板 結 合 都 市 規 劃 與 生 態 聚 落 議 題 進 行 介 紹, 夜 晚 的 照 明 則 由 太 陽 能 提供,產生實質功能與生活場域連結的意 義,醞釀更多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力量並 開拓周邊潛在參與者。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蟾蜍山- 空間串聯計畫 [ 權屬]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人行道 [ 地點] 大安區學府 里羅斯福路四段119 巷62 弄口轉角 [ 申請/執行] 蟾蜍山:山神小隊 [FB] 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蟾蜍山神小隊, 友善土地的螺旋花園 緊鄰著 119 巷的公館古道,順著樓梯攀上 去,可見蟾蜍山共地計畫的延伸-「螺旋 花園」。透過樸門農藝的技術傳遞,鑲嵌 得恰到好處的石塊堆疊,皆表達著對土地 的一份心意。透過一場場社區公共事務的 討論,接著一起完成動手做,這座花園成 為居民共同照顧與交流分享的聚集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蟾蜍山- 空間串聯計畫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學府里羅斯福 路四段119 巷62 弄之巷底繞上 [ 申請/執行] 蟾蜍山:山神小隊 [FB] 老公館 心聚落

橋下新綠點, 華江蝴蝶生態營造 在熟悉的華江雁鴨生態公園旁的高架橋 下,有一塊充滿城市廢棄物的帶狀荒廢空 地。華江社區發展協會王理事長,憑著一 股熱血和衝勁,一步一鋤頭,找來各種專 業人士和社區志工幫忙,種下蜜源植物以 營造適合蝴蝶的生長棲地,建置具有教育 意義的華江蝴蝶生態園區,帶動橋下空間 新的體驗。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華江蝴蝶自然生態園區 [ 權屬] 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空地 [ 地點] 萬華區華 江里長順街62 號旁斜坡車道沿線綠帶 [ 申請/執行] 華江社區發展協會

037


03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類 型

生態與永續 SUSTAINABILITY 帶著環保意識檢視社區空間,以生態友善的工法施作,基地內沒有廢

2

棄物的概念,每樣東西都可以透過討論與重新配置,找到最適宜的使 用方式。

社子島,生態廁所的循環啟動 2015 年面對「生態社子島」官方計畫的推動,地方有了不同的生態想像。富州 社區發展協會與社子島美學會、居民合作下,尋到了一棟古色古香的「李忠記」 三合院,組成社區工班,尋覓當地材料,胼手胝足打造一座具有教育意義的生 態廁所,搭配戶外供旅人歇腳的候車亭,手寫的黑墨書法字印襯著木紋,倍感 溫馨。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打造社子島 小鴨慢學塘 [ 權屬] 私有│戶外庭院 [ 地點] 士林區富洲里延平北路9 段 90 號 [ 申請/執行] 士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 [ 協力] 孫崇傑、孫銘德 [FB] 社子島美學會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奇岩二號公園, 重返人與自然共生的原點 奇岩二號公園前身為農業區,經臺北市都 市計畫推進為奇岩生態社區。但受限於公 園維護管理單位的生態觀,社區居民致力 恢復公園成為名符其實的「生態公園」環 境,因此志工協力以原生植物為出發,從 小樹苗的環境教育工作開始,改善了雨水 回收及澆灌系統,期望下一個百年樹人, 奠定日後北投地區生態環境教育的棲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奇岩中崙仔溝有雞逐夢 [ 權屬] 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公園 [ 地點] 北投區奇 岩里三合街一段與礦港路交叉口 [ 申請/執行]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野步社區工作室 [FB] 奇岩社區發展協 會‧ 日出奇岩

古風共創基地, 黑金廣場 與古風小白屋相鄰的黑金廣場以設施不落 地為設計原則,彈性化運用空間和設施, 規劃為多功能的使用空間,從小工作區、 蚯蚓堆肥區、薜荔綠牆到蘭花中繼站/植 物銀行等,從為都市解決廢棄物開始,培 力 創 新 社 群 走 入 社 區, 亦 使 物 件 重 獲 新 生。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回到未來、古風羊齒 [ 權屬] 國防部│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雲和街72 巷7 號 [ 申請/執行] 綠點點點點、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點點

039


04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翻轉古風後巷, 志工群手做出羊齒森林 將原本雜亂堆置物品的後巷,利用耐陰耐 濕的植栽蕨類牆將綠蔓延開來,並配置當 代已相當成熟的噴霧系統澆灌,確保植物 長期獲得水分並良好成長,開創了彷彿都 市世外桃源一般的祕徑空間,引人奇想。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回到未來、古風羊齒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雲和街 117 巷1 號後防火巷 [ 申請/執行] 綠點點點點、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點點

生活圈串連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轉角遇見綠 [ 權屬] 國防部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危牆倒下吧!龍泉宿舍開門

│ 閒 置 房 舍 [ 地 點] 大 安 區 古 風 里 雲 和 街72 巷9 號

計畫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戶外庭院 [ 地點]

[ 申請/執行] 綠點點點點、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

大安區師大路 117 巷1-3 號 [ 申請/執行] 綠點點點

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點點

點、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 點點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類 型

創新與共享 INNOVATION 新的社區公共空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里民活動,有機與彈性的空

3

間設計,創造開放性及包容性,支持更多元的社群參與經營。

大橋町,街角童樂基地 清茶館是以茶代酒的交誼場所、家庭理髮院則是阿公、阿嬤閒話家常的地方、 廟宇文化濃厚、傳統產業持續經營,各自安安靜靜的運作卻沒有交集。公有空 地的再利用,注入了童玩、同樂的新想像,提供了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窗口, 希望 83,為景星里增添了一處老舊巷弄內的新天地,舉辦市集、童玩職人工作 坊、仲夏電影院…邀你一同來編織屬於大橋町的街角同樂基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希望83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同區景星里迪化街二段83 巷 [ 申請/執行] 大橋工舍、景星里辦公處 [FB] 大橋工舍

041


04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案例檔案

昌吉新聚落, 聚吉小客廳 社 區 規 劃 師 昌 吉 駐 點 工 作 室「昌 吉 轉 角」 以慢且深入的方式耕耘社區,發掘社區內 的生活族群多元且有意思。透過打造「客 廳」成為社區與家的交流所,故「聚吉小 客廳」從家出發凝聚社區居民、青少年、 新住民等族群的認同感,建立對話交流的 互動平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聚吉而共享-OPEN 小客廳 [ 權屬]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庭院 [ 地點] 大同區揚雅里昌 吉街61 巷37 號 [ 申請/執行]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FB] 昌吉轉角

忠順食驗室, 穿透內外的社區新聚點 (串連型) 忠順食驗室藉打開一道牆面,將私領域的 庭院與公領域的畸零地連結,打破圍牆界 面的分別感,試圖將室內空間氛圍拉出室 外,引導戶外的人走入室內一探究竟,室 內進駐的「每朝食務」一方面提供社區共 餐,一方面也有著自己經營的步調,創造 出在地經營與社區生活的結合。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忠順‧ 食驗室 [ 權屬] 南方翡翠管理委員會│私人庭院、空地 [ 地點] 文山區忠順里 興隆路四段109 巷6 弄 [ 申請/執行] 忠順社區發展協會、軛設計有限公司 [FB] 忠順社區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files of Open Green

永功小苑子, 汀洲路旁的懷舊基地 位於三元街以北鄰近建中和國語實小校 區,透過居民記憶和耆老訪談,找到了汀 洲路的身世之迷-萬新鐵路的故事。藉由 改造雜草叢生的閒置空間,化身為鐵路懷 舊 基 地 以 增 加 樂 齡 的 多 功 能 場 所。 從 油 漆、鐵工、木作到各種街道傢俱的創作, 里民組成永功里工班,串起未來社區老中 青幼族群的新動能。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永功里懷舊小苑子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中正區永功里汀洲路一 段370 號旁巷內 [ 申請/執行] 永功里辦公處/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FB] 永功里里長辦公處

港町永樂, 樂高與南街四巷的共創 「港 町」是 因 大 稻 埕 港 埠 得 名, 走 訪 百 年 歷史的迪化商圈,我們往往只看見主街上 的繁華與熱絡。這次港町用不一樣的方式 呈現「城市的綠」,透過在地樂高產業結 合街道路燈家具以及騎樓綠化,讓人體驗 繁華主街背後南街四巷的獨特生活風貌。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港町永樂 [ 權屬] 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路燈 [ 地點] 大同區永樂里迪化街一 段14、32、46、72 巷 [ 申請/執行] 臺北市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FB] 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043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Open Green Awards

經過四年(2014-2017)的累積,臺北市孕育出多樣的 社 群 社 區 協 力 營 造 的 精 彩 案 例。2016 年 度 首 次 舉 辦 「Open Green 大賞」迄今已辦理兩屆,鼓勵執行團隊秉 持改造初衷,持續維護管理及串連經營,拓展永續的 地方經營模式。透過每年度獲得優選的案例來了解其 所體現的模式與精神,具有指標性意義。


04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大賞優選 第 一 屆 2016 AWARD

好好看變好好用,用菜圃撐起公共願景 得獎理由 透過建立紹興學程平台,培養青年學子關心都市發展議題。改造基地以菜圃培 育志工並搭起社區互動溝通橋樑。所累積的能量亦將隨著社區即將面臨的搬遷 問題延伸至中繼住宅地區(南港區),值得期待與扶植。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紹興菜依鄰 [ 提案/維管單位] 紹興學程 [ 地點] 中正區東門里仁愛路一段28-34 號 [ 現況] 自2018 年2 月由地主台灣大學收回進行公辦都更計畫,此公共菜圃的理念與經營模式將可能推展至新 搬遷地點-南港區基河三期中繼國宅。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Open Green Award

大賞優選 第 一 屆 2016 AWARD

原生植物的家,低衝擊開發的水公園 得獎理由 累積逾十年的社區營造能量,從古蹟保存、原生植物護育到國有土地捍衛,皆 能回應都市發展議題。透過認養國有地結合議題發展行動,過程串連產官學界 技術資源,打造低衝擊開發的水公園示範基地。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公有綠地改造大作戰 [ 提案單位] 公有綠地改造大作戰 [ 維管單位]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 協會、臺大水工試驗所(張富銘博士)、臺大園藝暨景觀系(李孟穎老師)、四季紅園藝社 [ 地點] 大安區錦 安里金山南路二段185 巷29、33 號

047


04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大賞優選 第 一 屆 2016 AWARD

公有房舍,用分享暖化社區 得獎理由 秉持著長者友善關懷的精神,透過打開圍牆暖化社區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展開 共享社會的實踐,提出青銀共居的空間活化想像,面對未來的高齡化社會發展, 值得作為借鏡。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危牆倒下吧!龍泉宿舍開門計畫 [ 提案單位] 綠點點點點 [ 維管單位] 大安區古風里 辦公處、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地點] 大安區師大路117 巷1-3 號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Open Green Award

大賞優選 第 二 屆 2017 AWARD

舊忠恕市場,地下冒出的源源活力 得獎理由 憑藉一群青年的熱情、堅持及創意,以位於南機場二期的地下巿場空間為實驗 基地,社區共享經濟做改造理念引導,擾動了老舊社區冰封已久的民心。不但 實 踐 社 區 勞 動 和 合 作 分 享 的 另 類 都 市 生 活 方 式, 而 且 開 放 各 種 跨 界 互 動 的 可 能,源源不斷的創意,更是積極扮演了前進都巿空間再生的先鋒部隊。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社區想像的實踐—移動花園 [ 提案單位] 南機拌飯 [ 維管單位] 有限責任地下社造勞動 合作社、綠點點點點 [ 地點] 萬華區新忠里(忠恕社區)中華路二段364 巷24 弄46 號B1

049


05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大賞優選 第 二 屆 2017 AWARD

文學巷的夢,不斷滾動的日常場域 得獎理由 茄苳、蓮霧樹下,已經成為城南水岸社區老少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性逗留,大 小朋友可以在老樹旁,曬著陽光、讀一本好書、朗讀詩歌,也可以在小舞台嬉 戲玩耍、聆聽城南舊事。 於是,驚喜的事情發生了,經過歷年耕耘累積,集結社群培力的能量,鼓動河 堤里鄒里長勇往邁進,繼續推動及改造城南巷弄,營造新一代的交通寧靜及人 本安全宜居社區。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扭轉施洛德文學花園計畫 [ 提案單位]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 維管單位] 中正區河堤 里辦公處 [ 計劃串連] 眼底城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地點] 中正區河堤里同安街87 號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051

Open Green Award

大賞優選 第 二 屆 2017 AWARD

社區關懷據點,用志願力敲除圍牆 得獎理由 明興社區依著馬明潭山而建,原本只是一個樸實寧靜的住宅區,然而,一群喜 愛生態自然、樂衷為自己的社區貢獻付出的志工隊不斷嘗試新的可能,給社區 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一開始將認養的公家閒置宿舍規劃為長者活動據點,注 入了生態館的想像;後來,有了社區工班的加入,將圍牆敲除降低、水泥鋪面 改為透水環境,它的改變活化了社區日常生活和街坊鄰里關係,定期貼近民眾 心理的經營維護,這份用心和細心,在人情淡薄的都會社區環境中,難能可貴!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圍牆拆 心橋通 友善空間訴關懷 [ 提案/維管單位] 臺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 協力] 孫 啓 榕 [ 地點] 文山區明興里秀明路一段19 巷1 號


05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Open Green 大賞優選

特 別 獎 第 二 屆 2017 AWARD

ParkUp,都市日常的再構築 得獎理由 在 臺 北 市 古 亭 的 一 條 小 巷 子 內, 從 2012 年 開 一 間 共 同 工 作 空 間(混 hun coworking space)啟動了社區行動並帶來街區的改變。微小的設計與實驗空 間,細緻的日常體察,不斷自我演進創立空間品牌(ParkUp),帶給傳統社區 營造模式耳目一新的啟示。

[ 提案名稱] 2014、2015 年度│台北好傘、UPTONE® /ParkUp GT [ 提案/維管單位] Plan b 第二計劃 [ 地點] 大安區古庄里和平東路一段104 巷16 號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Open Green Award

歷屆大賞入選名單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洵跡 [ 地點] 大學里新生南路三段58-3 號旁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仙岩樹屋 [ 地點] 文山區景興路153 巷108 號旁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友善地球的綠色小柴屋 [ 地點] 大同區民權里保安街3 號旁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來一場不具名的物物交換之旅 [ 地點] 大同區揚雅里昌吉街61 巷45 號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轉角遇見綠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雲和街72 巷9 號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萬和水水綠家園 [ 地點] 文山區萬和里溪州街137 巷23 弄與萬和一號公園交會處

評選精神 1. 生活空間改造不僅是硬體環境更新,最核心的精神在 於參與過程所產生的連結與質變能量。 2. 透過打開空間介面發掘社群目的、經營成果,且需具 體展現其價值,扮演都市更新社會下的具有內涵的協力 角色。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童樂聚場 [ 地點] 大同區國順里延平北路三段104 巷7-1 號

053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Green Livings for All

臺北市在 2004 年已達到高齡社會,2022 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Open Green 所累積的空間案例至今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多元性,著重生態永 續、創新、生活友善等不同議題面向的新公共空間遍地展開,面對超 高齡社會的來臨,如何透過空間的改造、社群串聯,找到城市中對於 高齡者友善、支持、健康與安全的空間模式,形成彼此參照與協力的 互助網絡來「活耀老化」1 便是此時我們所關照的目標,在實體環境面 向,透過設計竭力營造無形的療癒力與安全感;而樂齡長者的心理層 面,透過參與引發世代情感之間的交流,去理解和體貼老智慧。

註 1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政策架構,及市政發展方向, 從健康、參與、安全三大面向,提昇高齡者之生活品質。


05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看得見 101 的地方, 象山松德療癒森林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松德療癒森林 [ 權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空地 [ 地點] 信義區三犁里松德路309 號 [ 申請/執行] 信義綠人 [FB]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醞釀象山下的生態醫院 位於信義區松德路底象山登山入口 旁,屬松友里與三犁里交界處,除 北 面 以 外, 其 餘 三 面 皆 為 象 山 包 圍,自信義快速道路與捷運象山站 開通後,前往象山的人潮便日益增 加。松德院區期望透過發展象山親 山步道與院區之間的關係,創造醫 院與社區的相互連結與合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身為臺北市立療養院,2016 年組成「信義綠人」團 隊(由松德院區、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信義社區大學、松友里辦公處、 三犁里辦公處組成)隨後在 2017 年三犁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台灣園藝福祉推廣 協會也一同加入團隊,進行 Open Green 提案─「給台灣梭羅木一個家」,用原生 植物的故事帶動環境教育意義、凝聚社區向心力並改善社區意象。翌年,延續 串連能量,釋出院區閒置空間,結合政府跨局處資源,成功推出與社區共享的 「松德療癒森林」。

057


05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用森林療癒社區人情溫度 隨著松德院區張碧凰護理長的腳步,走進基地,隨著腳步的深入,映入眼簾的 是矗立信義區的地標─臺北 101,四周環繞著充滿生態的盎然綠意,時不時的還 能看見、聽到各種鳥類和昆蟲的聲音,而具有環境指標性的領角鴞、台北樹蛙、 褐樹蛙也身在其中。許多民眾,特地前來此處只為了一睹領角鴞的倩影。致力 於打破一般大眾對於精神醫療醫院戒慎恐懼的心理障礙,暱稱「阿長」的張碧凰 護理長談起打造「生態醫院」(Eco Hospital)的夢想,更是不遺餘力的投入。 在討論設計的過程中,「信義綠人」邀請了週邊鄰里居民在院區內的會議室共同 交流,這樣的情境除了能打破了醫院與居民之間的距離,還能將推動療癒森林 的想法連結出更多面對高齡社會的正向關係。從五感的刺激、社交機會、自我 定位及價值發展出兩個設計方向,一部分是由院區醫生以及園藝治療師引領的 感官體驗區及冥想區,以植物的味道、顏色和形塑的空間來刺激五感體驗;另 一部分則是透過與社區結合,創造樂活養生的菜圃,讓園圃不只是作為耕地, 也成為教育及交流場所,不僅兼顧了園藝治療與體驗活動,也滿足院區照顧患 者的需求,以及長者療癒的空間機能。院區近年也積極爭取「田園城市」資源, 在第一院區屋頂建置「長青花園」和「松柏花園」提供病友、看護、志工以及醫 療人員進行園藝治療和認養種菜,找到園藝和治療的新可能。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走讀象山,山嶺間的綠手指:用親山步道延伸 位於臺北盆地東南方信義區的象山,原是一座低海拔原始闊葉林,地質主要由 砂岩組成,走讀象山,沿途可見黃褐色陡峭的岩壁與巨石。因為能眺望一覽台 北盆地的輪廓,映襯臺北 101 的地標景象,是許多市民心目中理想的淺山生態教 室。在如此天然環境的條件下,孕育出包括金狗毛蕨與筆筒樹群林族群,是臺 北市最珍貴的的生態特色之一。 從南港山系延伸,象山尾稜嵌入信義區象山公園,形成山系間的綠手指。為了 推廣療癒森林,讓更多市民從環境中學習,信義社區大學亦與信義區公所聯手 推出一系列「信義走讀」的生態、文史路線,處處留心可以看見生態系統的演替 發展,並在步道上與古老地層相遇,沿途的相思樹記錄著先民開墾的腳步,透 過走讀,讓人驚艷時間與生態、人文的加疊所創造的豐富。「松德療癒森林」的 打造,從保護原生植物台灣梭羅木,不斷串連出更多的綠色基地,為的就是延 續社區能量以及延伸登山步道的綠化空間,享受鄰近綠色資源的感官體驗,兼 顧都市生態永續的目的。長遠而言,善用在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拉近人文 體驗與故事,松德院區已成為許多居民及登山客眼中的「象山下的生態醫院」。

059


06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阿長」媽媽的一日生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張碧鳳護理長,每 次見到她總是笑臉迎人,也因此大家更喜歡膩 稱她為「阿長」。阿長喜歡健走,時常和去象 山爬山的登山者聊天,搭起人情的橋樑,也扮 演著連繫院區與社區居民合作的核心人物。

08:00-09:00 每天早上來到院區上班,我看著 市民、居民們來來往往地體驗象 山,真的覺得生活、工作在這裡 很幸福。

18:00-19:00 傍晚再走到松山文創園 區,體驗文藝活動看看 年輕人的巧思,也放鬆 自己一天的心情。


061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0:00-13:00 透過眾多群體、單位組成的「信義綠人」所建 置的松德療癒森林,這一天大夥一起打掃整 理、栽種植物,彼此參與在其中十分熱鬧。

松德醫院屋頂農園

領角鴞

台北樹蛙

14:00-17:00 有的時候下午會有外來的參訪團想認識 象山和院區的週邊 ,我便會代表院方, 協助帶大家去走讀象山生態。尤其是領 角鴞和台北樹蛙更是這邊的貴客呢!


06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橋下新綠點, 華江蝴蝶生態營造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華江蝴蝶自然生態園區 [ 權屬] 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空地 [ 地點] 萬華區華江里長順街62 號旁斜坡車道沿線綠帶 [ 申請/執行] 華江社區發展協會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翻轉高架橋下的灰色空間 高架橋是城市中縮減距離的重要交 通途徑,隨著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 的需求增加,橋下空間如何轉化再 利用已引發各大城市越來越重視。 日本橫濱市黃金町地區,過往是紅 燈區,透過藝術與成立管理中心進 行社區溝通,將電車京急線軌道高 架 下 狹 長 的 聚 落 成 功 轉 型 為「黃 金 町 藝 術 市 集」; 美 國 紐 約 布 魯 克 林 的丹波集市,在曼哈頓橋下創造了工廠藝術區,扭轉眾人對橋底空間陰暗邊陲 的印象,重新定義時尚,許多畫廊、文化創意公司、劇場聚集。在國內,桃園 市政府利用國道二號橋下空間打造兒童冒險公園,有鞦韆、滑梯、體能挑戰區 等設施。橋底的閒置空間利用,一般多被規劃為停車場、垃圾場、倉庫,經過 世代變遷,橋下空間如何利用和美化、優化使用效益,使空間從原先尷尬的灰 色地帶轉化為居民和行人喜歡逗留休閒的空間,並且滿足居民對公共活動場所 的使用需求,將是都市下一個階段需挑戰的課題。 在臺北市民所熟悉的華江雁鴨生態公園旁,也有一處高架橋下的閒置空間,原 本 是 充 滿 雜 物 與 垃 圾 的 帶 狀 荒 廢 空 地, 一 側 是 汽 車 急 速 駛 過 的 道 路, 另 一 側 是阻絕洪患的河堤高牆。一位華江社區發展協會王梧州理事長(本文簡稱理事 長),向公燈處申請認養、整理,憑著一股熱血和衝勁,一步一鋤頭,試圖擺脫 高架橋下充滿噪音、昏暗與危險的舊有印象。透過蜜源植物的種植,營造適合

063


06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蝴蝶的生長環境,建置具有教育意義的「華江蝴蝶生態園區」。對此社區長輩們 都相當支持和高興,原先是三不管地帶的荒廢空間,不僅多了一處散步的好去 處,甚至還有許多團體預約導覽,眼見理事長自信地介紹社區集體努力的成果, 一點一滴的,這裡成為了聚集長者活動、交誼、運動的場所,歌聲、笑聲盈滿。

學生、師傅、達人也來守望相助! 改造的過程中,初期由輔導團謝易伶老師帶領中原大學景觀學系的學生協助社 區討論與發想設計方案。這對於理事長來說,他擁有的資源是與社區居民的情 誼和在地人力,但在空間上的想像和討論方法較不擅長,有了學生們的協助, 以模型和情境圖讓居民對蝴蝶園區的想像更加具體而且清楚,長輩們便可以直 覺地去指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這樣的空間,也可以很快速的在模型上放置座椅 位置或是提出需要遮蔭的地方,這樣的互動、交流模式讓空間的改造更順利, 學生也藉此學習與使用者溝通互動,是個教學相長的絕佳機會。 在整個提案、改造、完工的參與過程,挖掘出了在地施作工班、社區蝴蝶達人, 可以接續後續的經營方案是最大的收穫。在鐵工的部分,原先擔心園區的入口 裝置不知道找誰施作,或是擔心經費不足,後來找到在地的鐵工何良膜師傅, 因為認同自己居住的社區環境可以變得更好,因此全心投入、甚至不計成本地 巧手完成入口區的蝴蝶裝置;鄭宛菁大姐也是當地居民,知道要營造蜜源環境, 也細心投入、協助診斷棲地環境共同營造,開啟華江蝴蝶生態園區的序幕。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樂齡長者的發揮空間 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2016 年統計,萬華區幼年人口比率僅 11.61%,為全臺北 市最低、老化指數最為嚴重,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之 1.5 倍。地區高齡化的趨 勢越來越明,如何結合社區空間,讓高齡長者能過得健康、快樂的生活,是社 區營造努力的方向之一。 臨近「華江蝴蝶生態園區」的「華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透過安排固定的早晨 操和中午共餐活動,照顧和了解每位長者的身體健康、生活狀況。理事長表示, 近年有越來越多社區長輩會來到這裡和朋友交誼,但隨著人數與活動的增加, 對於空間的想像和需求越來越多。對許多長輩來說,來練晨操和共餐已經是生 活習慣的一部分,更像是每週例行公事。因此大家開始期待能對社區有所貢獻。 蝴蝶園區建置後,後續便能慢慢培養社區導覽員,甚至規劃從「華江雁鴨公園」 一路將導覽帶進園區動線,形成一個特別的生態導覽活動。 長者、志工們透過參與改造,協助環境清理、步道維護、植栽修剪、生態導覽 等,產生了認同感和歸屬感,從中獲得到自我成長。為提升園區的生態性,營 造蝴蝶的生存環境,野步工作室─陳信甫老師也詳盡地為居民講解、介紹蝴蝶 的生長環境,從蛹幻化為一隻美麗的蝴蝶原來需要蜜源植栽、環境條件等配合 才能吸引牠們翩翩到來。一步一腳印,居民從生活中累積,彼此關心照顧,漸 漸地展開長遠的培養計畫,讓素人生態導覽員更扎實穩固地養成。

065


06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王理事長的一日生活

王梧州伯伯是華江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白 天時間安排長者出來健身、中午時段張羅完社 區共餐後變回到自己經營的烤鴨店烤鴨,下午 繼續回到服務聚點整理環境和蝴蝶園區。社區 的居民都說:「啊!理事長就是停不下來啦!」

07:00-09:00 為了招引原生蝴蝶到蝴蝶園區棲 息 ! 我一大早便特別來到專門培 育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八德苗圃選 購植物!苗圃的老師阿 , 也給我 很多建議呢!

18:30-19:00 晚上的聚餐,大夥在華江社區關 懷 服 務 據 點 一 起 吃 飯「 哪 甲 哪 共」讓彼此感情更加濃厚。大家 都是同一個社區好鄰居嘛!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0:00-12:30 我說要活就要動,我都會固定帶著 社區里的老人家在華江社區關懷服 務據點做早晨操,大家一同活動活 動經骨、健康又快樂。

13:00-14:00 我本身是在賣烤鴨的,差不 多這個時間我都會去烤鴨。 我做的是社區裡的烤鴨,社 區也常常和我捧場,過年過 節時也會和社區作夥分享。

14:00-18:00 帶領參訪團和學生認識蝴蝶生態園 區, 同 時 推 廣 社 區 也 促 進 教 學 相 長,就好像人家常說學無止盡就是 這樣。也是希望社區有更多好空間 可以用!

067


06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社子島, 生態廁所的循環啟動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打造社子島 小鴨慢學塘 [ 權屬] 私有│戶外庭院 [ 地點] 士林區富洲里延平北路九段90 號 [ 申請/執行] 士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 [ 協力] 孫崇傑、孫銘德 [FB] 富洲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社子島美學會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成立一個社區的「慢學塘」 由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社子島美學 會(以 下 簡 稱 美 學 會)等 在 地 團 體 協 力 提 案, 原 先 計 畫 分 為 兩 個 部 分,一部分是打造田園體驗的樹屋 教 學 空 間, 另 一 部 分 是 建 置「小 鴨 慢 學 塘」的 生 態 廁 所; 而 因 為 顧 慮 到推動期程、居民溝通以及培力的 能量等問題,最後決定優先以完成 生態廁所建置為目標。 「乍聽之下美學會可能會以為它是個藝術團體,不過實際了解後,才發現美學會 的「美」談得並不是純藝術,美學會在意的是地方的美,可以是眼睛看到的美、 口裡嚐到的美,也可以是意念傳承的美」這是來自美學會會長─曾美芳的一席 話。在了解「社子島小鴨慢學塘,生態廁所的實驗」的改造計畫前,需深入思考 對於「社子島」這塊土地的想像。是臺北市的世外桃源?都市農園?還是每次雨 季、颱風季都會淹水的地方?過往至今,因為淹水、治水的議題讓位處三河匯 水之地的臺北社子島與都市計畫緊緊地綁住,成為了禁建地區。以上都是從旁 觀者角度所讀到的地區議題,實際上,對於世居於此的居民來說,這美麗的地 方,早已習得了與水共處的聚落生活形態。

069


07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小鴨慢學塘」座落在延平北路九段上一座咸豐年間興建的老宅裡,在美學會成 立後,屋主李伍慶先生(美芳姊的先生)提供部分的空間給美學會做社區教室、 社區環境營造聚點。社區媽媽、志工與臺大城鄉所師生將李忠記宅兩廂房共同 整理出來的一個空間,將年輕學子來到社子島所紀錄下的空間建築故事,延伸 成為藝術人文展演空間,後續期望進一步推動社區人文講座與社子島開發案市 民社會集結所。因此,將李忠記宅一角作為社子島「小鴨慢學塘」是一個慢慢將 單一的力量形成凝聚,轉化成更大的社區公共的過程。

生態廁所 原來如此 「小鴨慢學塘」起初的想法為的是提供社區志工能有個聚集討論、操作公共事務 的地方,然而隨著活動漸漸的密集,有關生活所需的基本需求,包括聚餐、等 候、如廁等,突顯了空間不足的狀況,許多來參加活動的人需要跑到較遠的地 方上廁所,相當不方便。為了營造兼具環境意識及生活需求的示範基地,故有 了生態廁所的想法。

孫崇傑老師提供


071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討論的期間,一度因為找不到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而進度落後,甚至開始質疑 在臺北市是否真的能蓋一間生態廁所?經過媒合,邀請到了在臺中經營「絲田水 舌工作室」的孫崇傑老師前來協助,逐一將具體的操作流程化為圖像而有讓社區 產生了信心。第一次會面討論,針對建築形式、搭建材料、技術工班、高碳資 材、後期維護、菌種培育、堆肥去處等不同階段會遇見的問題,於設計討論階 段先釐清;第二次則是約齊了社區工班,木工師傅、泥水師傅、水電師傅等, 讓大家面對面,針對工法、期程、預算等,進行開工會議。最終,在專業輔導 師資、技術工班、社區組織志工、空間地主的共識下,確認採取乾式生態廁所 的形式,改良市面上長版的蹲式馬桶,將排出洞口一分為二,以利乾溼分離(尿 液和糞便分開),配置木屑資材補充區及酵素擺放處,讓堆肥不會產生異味、發 酵更完全;而為了清楚解說使用方法,孫崇傑老師也提供了完整的「堆肥式茅房 練功秘笈」讓使用的人輕鬆如廁!

[ 環保酵素 DIY ]

1. 依 比 例 將 糖、 水 倒 入 容 器

2. 蓋 緊 容 器, 定 期 攪 拌,

3. 靜 置 約 三 個 月 環 保 酵 素

內,攪拌後倒入果皮,八分滿

讓浮在表面的果皮能浸在

便 完 成; 發 酵 時 間 越 久 越

即可。糖、鮮垃圾(果皮、蔬

液體,讓罐內氣體排出。

好,沒有過期的問題喔!

菜 葉)與 水 比 例 為1:3:10。


07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同時提供堆肥所需的碳氮比和對生態環境有善的酵素清潔法,讓社區在後續使 用及維護能夠就輕駕手也符合環境教育的理念。從中因為提出了酵素清潔的想 法,美芳姊便邀請王鳳雪老師舉辦了「社區作伙來做酵素」的活動,邀請社區的 長輩們一同參與。雪鳳老師提到,由於酵素的製作過程其實很簡單,不僅讓長 輩們能多活動活動也讓彼此有交流閒談的機會。而長輩們當天確實也做的相當 的開心,一邊撥著橘皮一邊聊著家中的大小事就像來到自家客廳般的自在。

敲除水泥,鋪上透水的人字砌磚 美芳姊聽了孫崇傑老師的技術指導後,更增強了信心。也出動了就讀建築系的 兒子協助將手稿繪製成設計圖增加情境,方便後續跟工班討論。有了自家生產 的設計稿,來來回回與輔導老師確認、修改,而手工酵素有了社區媽媽的加入, 來源也不成問題,此時,生態廁所的建置已事半功倍。社區工班大頭大哥以及 美芳姊的大哥也開始如火如荼的整地和搭建生態廁所。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插 曲,讓訴求與生態共生的社區理想更為落實。在鋪設鋪面時,以工班過往的直 覺來說,整地即是用水泥把地拉平,才能提供安全的行走環境,但沒想到鋪上 水泥後的質感和李忠記古厝的紅磚老屋氛圍格格不入。 進一步和輔導老師交換意見下,毅然決然把才剛鋪好的水泥鋪面重新敲掉,改 以紅磚、泥沙、碎石鋪地,讓整體更融入祖厝的特色,同時也能達到生態透水 的效益,過程中可以看出社區工班和輔導團隊之間的溝通和成長,從原先傳統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施 作 觀 念「簡 單、 快 速 施 作」到 思考用什麼工法、形式能「為空 間 加 分」。 社 區 也 不 斷 的 思 考, 如何可以讓更多社區居民一同來 參與和體驗,於是在生態廁所硬 體完成後,邀請「左木空間生產 工作室」主持人─孫銘德老師, 帶領社區長輩和小孩製作木料防 水蠟,一同為生態廁所盡一份心 力。孫銘德老師提到,他非常關 注自然工法的永續建築設計,並 帶領青年透過實作,來體會設計 圖上的每一筆線條,而社區動手 操作也是推廣、建立常民文化的 重點之一。歷經多番討論,看似 折騰,卻更引發了社區工班的信 心。在許多到現場勘查的委員建 議下,也一併將戶外等候公車的轉角處改造提供了古色古香的木造候車空間, 多了座椅、遮陽遮雨的空間,映襯百年老宅磚牆上的綠意,整個三合院不僅突 顯獨到滄桑的韻味,而將空間釋出分享給社區,為社子島帶來更多創新與能量, 如今已有許多團體爭相登記參訪呢!

073


07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美芳姐的一日生活

嫁來社子島三十四年,擔任社子島美學會會長 的曾美芳,細心的向遊客解說,社子島的歷 史、社區的古宅等,她希望讓外地遊客,看到 社子島的美,她說:「我要讓更多人會更了解 社子島,社子島並不是一個淹水島。」

09:00-11:00 早上我邀請雪鳳老師開設社區 媽媽教室,帶著阿公阿嬤動手 製作酵素,邊剝橘皮邊聊天也 促進彼此的生活交流。

15:00-18:00 為美學會教室「小鴨慢學塘」 興建生態廁所,不僅提高機能 性,也達到環境教育的用途。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2:00-13:00 在富安國小做志工媽媽服務了 十多年,只要國小民俗舞蹈表 演或是樂齡鼓隊表演,我一定 都會到場支持。

14:00-15:00 我有在字習練習寫書法的習慣,可以靜 下心來好好去做一件事情,也同時藉由 這樣的才藝幫小鴨慢學塘的生態廁所寫 招牌。

075


07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戶外環境的療癒潛力:高齡友善環境設計

|環境是療癒資源 不管是室內或室外環境都具有療癒潛力,是協助改善高齡 生 活 品 質 的 資 源(Cohen & Weisman, 1999), 這 些 療 癒 潛 力可透過設計手法彰顯其效果,達到安全與保安、功能性 支持、時間與方向感、五感刺激、社交機會、隱私、自我 定位及價值、熟悉感與有意義活動參與等九項目標。

|戶外環境的療癒潛力 戶外環境具有自然資源,能提供有別於室內的空間體驗, 其療癒潛力與應用自然資源相關,目的在促進高齡者的身 心健康。 [ 安全與保安 ] 透過設計手法能改善環境安全性,針對高齡者行走的動線 路徑,設計應克服高低差改變,減少移動時對於平衡感需 求,此外需採用防滑材質鋪面,施工時應確保良好施工品 質,減少路面產生裂縫及凹凸不平現象,降低老人因視力 不佳及步伐改變等因素而跌倒受傷。公園等綠地可設有緊 急聯絡電話或按鈕,提供現場協助。

石佳蓉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建築系環境高齡學博士,致力透過 改善建築、景觀與活動計劃增進長照機構高齡者的生活品質,策略 是希望藉由增加高齡者與大自然的互動機會,使知獲得療癒體驗。 目前擔任林業試驗所博士後研究員,協助發展高齡者的森林療癒。


077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 功能性支持 ] 環境的「功能性支持」意在創造全能場域(enabling environments),高齡者的 認知與身體功能得到支持,而完成日常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 ADLs),例 如坡道最多不超過 5% 坡度,使輪椅者能獨立且輕易使用,戶外具有底部淨空花 台,創造可及園藝空間(圖 1),另外像扶手等其他無障礙設施皆意在使環境成 為活動助力而非壓力。 [ 提高時間與方向感 ] 由於認知能力下降,高齡者對於辨識時間與方向的能力變弱,環境可透過四季 植栽暗示季節更迭(如春櫻花、夏牽牛),高齡者與這些植物互動過程,能間接 了解時間資訊。視覺標的物則能協助指引方向,不止是透過大型建物,社區所 擁有的共同記憶點(如一棵老樹、土地公廟等)也能協助建立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指引家的方向(如我的家在大樹後面)。 [ 提供高品質五感刺激 ] 快速都市化結果常帶來負面的五感刺激,如噪音及空汙,在社區開放空間細心 安排植栽,能帶來自然且愉悅的五感體驗,開花植物能提供視覺刺激;誘鳥植 物(如鐵冬青)有助創造聲音感受,樟樹或九芎樹幹可提供有趣的觸覺體驗;檸 檬桉及樟樹的葉片是隨手可得的嗅覺材料,而香草植物則能成為味覺的來源, 透過這些綠資源緩和都市化負面影響,改善社區環境。

圖1 花蓮門諾醫院壽豐分院護理之家中庭底部淨空的輪椅花台(攝影:石佳蓉)


07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 促進社交機會 ] 孤獨感是許多高齡者面臨的心理挑戰,因為語言與溝通能力下降,社交機會變 少,戶外綠地若能增加團體社交空間及設施,設置三~五人的聚會桌椅或團體 運動場域等,可增進社交活動,使綠地空間不只是提供景觀美化,而是人聚集 的「熱點」,當老人家想要感受「熱鬧」的氣氛或與人閒談,她們知道有一個交 友聊天的好地方。 [ 提供隱私 ] 除了大團體聚會的機會,個人及兩人的空間也很重要,寧靜的角落適合獨處、 沉思及懷念,有些人可能家中缺乏隱私,沒有個人空間,鄰近的戶外,透過植 栽減少視覺穿透性,提供個人或兩人座椅,創造隱私感,給予高齡者獨自整理 或審視自我情緒的場域。 [ 增進自我定位及價值 ] 高齡者常被視為被照顧者,在給予過度保護下,失去延續人生定位及價值的機 會(如照顧者、廚藝家、木匠、園藝家等),戶外的園藝、教育或手作空間,提 供高齡者增進自我價值機會,無論在採收作物的過程,講述故事的活動中或完 成一件工藝作品後,「被照顧者」的意象能成功被轉換為更積極且主動的角色, 透過與植物互動與不同世代相處,獲得成就及認同感。 [ 建立熟悉感 ] 熟悉感來自於使用者能在生活場域參與規律性日常活動,然而高齡者常因身心 功能限制,需改變以往生活習慣(如無法上市場或自己搭公車等),新生活型態 可能導致焦慮感,而社區綠地空間能協助高齡者以熟悉的方式持續進行生命體 驗,例如鄰里戶外空間是遇見老鄰居且能閒聊幾句的場域,若能種植熟悉植物 與蔬菜,更能引起懷舊話題與活動(播種、鋤草、收成及分享食物等),植栽槽 可以是家中不用的瓶罐或懷舊器具,大家合力以熟悉的步調創造社區的花園。 [ 參與有意義活動 ] 社區戶外環境可成為有意義活動的場域,如美國畢肯食物森林社區園圃,成為 友善農法示範區,除了確保社區安全食物來源,一部分收成捐贈至食物銀行,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幫助社區弱勢族群,而園圃不只是作為耕地,也成為教育及社交場域,為了改 善社區生活環境,大家致力推廣生物多樣性、有機堆肥及儲水設施,假日成立 市集及音樂會,鼓勵不同年齡層社區居民參與戶外活動,換句話說,社區綠地 空間,不只是「綠美化」的功能,空間的規劃發展符合當地社區居民的需求與生 活脈動,使場域更顯在地意義。

| 案例分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療癒森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透過建立療癒場域,試圖為病友及社區居民提供不 同療癒感受。由於鄰近象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高品質五感體驗,另外提 供蔬菜種植區(圖 2),利用高起花台減少學員彎腰需求,以確保安全,區內種 植當地熟悉作物,鼓勵學員參與園藝與社交活動,轉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 色,而延續自我價值,另外療癒森林以友善農法種植各種作物,設立堆肥區(圖 3),讓療癒森林成為有意義的教育場域。 然而療癒森林區的位置較偏遠,不利高齡者建立方向性,未來可將療癒森林與 社區綠地做整合,發展完整療癒綠資源,協助社區居民建立「療癒綠地圖」,此 外療癒森林區主要提供團體聚會空間,較缺乏隱私空間,可從桌椅擺放位置、 形式及植栽透視度改善,此外蔬菜花台材質若能減低粗糙表面及減少銳角,能 更確保活動安全,或成為活動過程中的休息處。

圖2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療癒森林

圖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療癒森林

蔬菜種植區(攝影:石佳蓉)

堆肥區(攝影:石佳蓉)

079


08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永功小苑子, 汀洲路旁的懷舊基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永功里懷舊小苑子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中正區永功里汀洲路一段370 號旁巷內 [ 申請/執行] 永功里辦公處/ 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FB] 永功里里長辦公處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永功里舊地換新,規劃懷舊空間 位 於 中 正 區 永 功 里 汀 洲 路 一 段 370 號巷內有一處閒置多年的空地,原 先的樣貌是坍塌的房舍、凌亂無序 的空間環境氛圍,社區聯合了幾位 熱血的年輕設計師,一起組成工作 團 隊, 提 出「永 功 懷 舊 小 苑 子」的 構想,開啟了一條社區營造之路。 「小苑子」是一處緊鄰汀洲路的閒置 空地,位於三元街以北,鄰近建中 和國語實小校區。藉由發掘空間的故事逐漸轉化為鐵路懷舊基地,不斷加入的 里民們也加入了更多對公共空間的想像,有耆老提到以前萬新鐵路的記憶、有 鄰居長輩希望增添可以泡茶、聊天、發呆、運動健身的地方,改造的過程中搭 起居民們的聯繫網絡,串起未來社區工班的可能人力。 由任職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的兩位年輕設計師猴子、芷揚為核心的啟動 者,透過鼓勵與陪伴,挖掘出永功里的許多深刻故事,擔任牙醫的里長陳宏明也 時常運用中午休息一起構思創新提案。永功里辦公處於十月、十二月分別舉辦兩 次討論會,採納里民的意見,嘗試將小苑子改造成為里民期待的公共空間。

081


08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相揪里民一同參與設計 過往,社區營造對於永功里里長和居民較為陌生。因此,在規劃前兩場的工作坊 時,即設定以互相認識、介紹彼此的方式讓活動的氣氛令人感到親切。許多參與 的居民是第一次踏進這隱身巷內的荒地,大家坐下來說說屬於永功里的故事,藉 此挖掘社區的各種可能性。第二場的工作坊,邀請了居住此地許久的居民來講 古,從長輩們的話語中可以很清楚的描繪出當時的鐵路軌道記憶、火車進站以及 人力車來來往往的畫面,因此以鐵路作為主題的懷舊小苑子點重了居民的心。 「永功懷舊小苑子」空間改造的方式跟一般公園等公共設施建設方是式有所不 同。大多數公園由市政府主導,里民一般難以介入,許多案例顯示,公共空間由 政府委託外部專業公司進行單向的設計導入,往往會產生不符合民眾所期待的 模樣,也無法滿足使用需求。兩次討論中,里民居提出意見,希望這空間禁止賭 博、禁止停車等,也需設置開放時間,降低對里民生活的干擾。一直以來提供相 當多社區資源和人力協助的社區志工—鄭大姊,提出了她的觀察:「先前部分里 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聲音與意見,但是再透過工作坊的討論與理解之後,大家的 想法有了交流後便能進一步的溝通變成共識,這是一個很正向的發展。」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從陪伴,到培力 初期規劃的改造方案,以土地整平、舊屋屋頂整理、部分牆面拆除為主,還找 到了具有擔任社區工班潛力的黃嘉偉大哥,時常靈機一動貢獻創意,能解決一 些設計上的問題。空間改造分為兩部分,先盤點哪些工項屬於社區工班可以自 行雇工購料施做的,哪些屬於需要外包請專業廠商進場的?因為施工期間經常 下雨,讓工程進度延後了許多,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里民開始投入關注小苑 子,像是長輩帶著孫子頻頻問說何時才能完工?因為孩子想在裡面玩火車,又 或者某些長輩們會用一些聽起來像是責罵的話來付諸關心,例如「啊!你們到底 亂搞什麼?把這裡搞得亂七八糟?」然後默默的每天到場幫忙清理不該出現在小 苑子的垃圾,或是「你們到底會不會啦?這樣幾個人在做而已要做到何時?」然 後邊碎碎唸,卻又邊拿起電鑽開始鎖螺絲,一邊講著自己過往的鐵工經驗。 整體來說,透過盤點與過程中的引動,不僅讓大家發現社區內還有許多潛力空 間有待整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開始理解,「參與」生活環境內的公共事務其實 一點都不困難,有故事的就講故事,有力的出力,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社 區的力量。如今,永功里已經開始累積經驗可以對外分享,也培力了一群志工 各司其責,凝聚社區的向心力。相信維持這股能量,持續往下扎根,永功里將 轉化為連結都市歷史記憶和在地創新能量的新場域。

083


08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鄭大姐的一日生活

鄭麗香大姊住在螢雪里,原先是螢橋國小的輔 導媽媽,結識了一群有志一同的媽媽們,在學 校陪伴低年級的孩子們念故事書,維護孩子們 上下學的交通安全,離開學校後加入了永功里 的社區志工團,繼續為社區服務關心里中的年 長者與獨居老人。

08:00-09:00 我每天一早便騎著淑女 車 來 到 里 辦 公 處, 我 主 要 處 理 一 些 文 書 作 業, 但大多時候我剛停好車 就 會 接 到 電 話, 要 到 里 上其他地方處理事情。

16:00-17:00 回家前我會到永功小苑子,看 看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整理 的;因為這個充滿童趣的社區 空間,對於公共空間不足的永 功里來說是相當可貴的!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0:00-12:00 由於社區的獨居老人特別的多,每到中午我 會親自將餐點送到長輩們的手上,也關心長 輩們在生活上的大小事。

13:00-15:00 永功里雖然很缺少里民使用的公 共空間,但每到這個時間(在詔 安街 53 巷)長輩們都會拿著自 己的板凳暢聊一整個下午。

15:00-16:00 逸園是社區長輩們最喜歡唱卡拉 OK 的地方,下午到傍晚我都會去 幫長輩們把空間整理好,讓大家能 夠盡興的唱。

085


08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大橋町, 街角童樂基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希望83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同區景星里迪化街二段83 巷 [ 申請/執行] 大橋工舍、景星里辦公處 [FB] 大橋工舍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細看歷史的圖層 大同區景星里在各階段歷史上有不 同 的 稱 呼, 於 清 朝 時 期 屬 於 大 龍 峒,日據時期屬大橋町,如今,一 般人稱呼此地為大橋頭。改造點位 於迪化街二段與昌吉街 83 巷路內的 一處空地,彎彎曲曲的路段,是一 條當地人才會知道的小路。 大橋頭位於臺北大橋的一端,橋樑 連通臺北市及三重埔,不僅是以前縱貫公路的要道,也是大稻埕與大龍峒的界 區。過去知名的產業包括 1960 年代的「蘭花市集」、「草仔粿米食」等,後因交 通之便,形成知名的「人力市場」,找臨時工可來此地「拉夫」。因為區位便利, 沿著延平北路三段 2 處林立的小吃店家成為知名的延三夜市,早期為從事粗活需 要大量勞動力的人補充體力的地方。1921 年,日本人興建臺北鐵橋造就了此地 的繁華與風光,隨著時間與歷史的推進,1966 年改建成水泥結構的臺北大橋, 鬧區東移,橋頭的熱鬧景象便慢慢退去。目前還依稀可見當時繁華容貌的生活 脈絡,如夜市的攤販聚集象徵勞工們早出晚歸的夜生活、角頭文化、清茶館等。

087


08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社區新亮點! 進一步了解社區的人口結構,六十五歲的長者已超過 15%,屬於高齡化社區, 還有不少比例的單身族和獨居老人,整體普遍的年齡層分布也在六十歲以上。 年輕的一代則是因為家庭人口擴張,以及短期間的居住環境無法改善已陸續遷 移出去,因此社區內的閒置空間也日益增加。 立志深耕大橋町的劉欣蓉老師,同時也是大橋工舍的創辦人,透過進駐大橋頭 以北地區進行軟性的都市再生工作。自 2014 年開始走進臺北西區的老社區,串 聯包括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剪紙藝術家、社會設計師、景星里里長與里民等 有心參與帶動地方改變的工作者,利用社區既有的生活空間,發動微型環境改 造,以逐漸凝聚居民意識。2015 年-「樂耕景星生機農園」(大同區第一座田園 城市示範點,佔地 124 平方公尺,位於迪化街二段 22 號)邀請居民自主討論蔬 菜栽培種類、空間規劃及後續管理,組成認養團隊做妝點街區綠意並共同訂定 管理規則;2016 年認養國有土地,將位於延平北路三段 18 巷口的轉角空地(取 名為「樂活景星轉角客廳」)搭起休憩平臺,延續田園城市的精神,也提供給長 者與居民聊天小歇的綠點角落,夜間也成為夜市旅人的休憩點。兩者基地皆位 在非常開放的空間,慢慢促發居民的社區連結,搭起互動溝通的橋樑。2017 年 完成兩處老屋新生的改造,分別依路牌編號取名為「大橋 72」、「大橋 83」。許 多有趣的事物漸漸來到了這個老社區,年輕人也加入了新的行動,社區的氛圍 以與過往產生正向的改變。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貼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透過景星里辦公處張惠雯里長的邀請,自小生長在此的張爸爸帶著我們走訪在 地的生活,走訪充滿茶香的交誼場所清茶館,點一壺茶就可以暢談一下午,還 有阿公、阿嬤閒話家常的家庭理髮院、傳統習俗與信仰帶起氣勢磅礡的陣頭文 化,這些場景在里內各自安安靜靜的上演著。由於社區的公共生活場域甚少, 而公有空地的閒置以及甚多的閒置房屋,空間再利用反而可以成為社區「共家」 集散地,開啟了社區居民交流的窗口。不僅如此,還能舉辦市集與職人工作坊, 邀請鄰里居民、大橋國小、民權國中師生一同編織屬於景星里的大橋町街角童 樂基地。 經過前期的耕耘及累積,2017 年再度提出「希望 83」的計畫。基地是位在低矮、 密集住宅群內的空地,依稀看得出景星里的社區意識開始從外面的停留休憩空 間,轉道深入社區核心的生活場域。由張惠雯里長發想起一些孩童時期美好的 回憶,社區蚊子電影院、戶外清茶館、童玩基地的概念於焉而生。大夥甚為懷 念早期在戶外播放電影,左右鄰舍拿著板凳閒話家常的看著電影;清茶館是居 民在地的交誼場所,「希望 83」所映照出的是更深的社區古早的人情味與情懷。

089


09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張大哥的一日生活

張大哥是景星里里長的爸爸,從年輕時就居住 在大橋町一帶;他經歷了大橋町從繁華熱鬧、 風花雪月到今日的寧靜、人口老化,在他的生 活中可以看到最真實的大橋町。

09:00-11:00 早上就四處走走,也會到前幾 年的樂耕景星生機農園和樂活 景星轉角客廳看看。

18:00-20:00 現在在迪化街二段 83 巷「大 橋 83 隔壁」整理出了一塊荒 廢的空地,變成戶外電影院, 讓我想起小時候提著板凳看 戲的樣子!真有些懷念。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2:00-13:00 在伊寧街和迪化街二段這一帶的老人很多,尤其是 獨居的老人,他們都會聚在一起吃吃中飯聊聊天; 簡單的幾樣飯菜大家就吃的很開心了。

13:00-16:00 下午我會在延平北路二 段和伊寧街巷子裡的清 茶館坐上好一陣子,這 是我們以前在地的生活 阿!邊喝茶邊聊天,以 前大橋町就是這樣。

16:00-17:00 大橋町有自己的獅頭代表「清 心樂社」的飛舞獅,在我們這 裡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以前廟 會都會去作陣、表演,可以說 是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指標阿!

091


09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樟文友善路人甲, 穿越 334 巷回家的路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穿越回家的路 [ 權屬] 私有│既成巷道 [ 地點] 文山區樟文里木新路三段334 巷 [ 申請/執行] 友善路人甲 [FB] 樟文里334 巷穿越回家的路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友善路人甲 「友善路人甲」是由樟文里辦公處、 婦 女 救 援 基 金 會(本 文 簡 稱 婦 援 會)、 竹 圍 工 作 室、 天 貝 武 設 計 品 牌 企 劃 製 造 所(本 文 簡 稱 天 貝 武) 攜手組成的團隊,後續在里長林淑 珠 的 牽 線 下, 媒 合 景 美 女 中 的 師 生 一 同 參 與 這 條 陰 暗 的 334 巷 弄 改 造,展現出了精彩的努力成果。 沿著木新路三段走,很難發現 334 巷究竟是在何處? 334 巷早期經歷道路拓寬、 房屋整建,和一般的巷道形式相當不同,乍看之下像是兩棟房屋之間所夾著的 連通走道,看似不知通往何方,然而實際上卻是樟文里內的一條重要連外通道。 巷子內停滿了腳踏車,兩側牆上堆疊起各式的水電材料,拖著菜籃車的、佇著 拐杖的長者里民來回穿梭,沒有燈光只有巷子口黃色招牌,分享著巷口豆漿店 家內微弱的日光燈和蒸籠上的蒸氣。 走到巷子內,才會發現巷內別有洞天。裁縫店、家庭美髮等傳統老行業,都隱 身在這條不起眼的窄巷裡。多達八成的樟文里民,平日都是靠 334 巷進出。林淑 珠里長提到,認識社區生活的精髓之處在於街道巷弄,每日不斷在街頭巷尾間 反覆行走,可以看出人們真是的生活經驗和樣貌。長期關注婦幼安全與性別平

093


09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等工作議題的婦援會表示,前期投入樟文里社區環境議題盤點時,發現了這條 巷子環境陰暗雜亂,令許多婦女感到相當不便與不安。因此,透過改造的過程 實際讓居民、師生也參與其中,落實議題關懷、性別教育、意識培養等多面向 的效果,促進更多民眾因為參與而學習關心週圍的人事物。尤其,334 巷的居民 有許多都是獨居長者、外籍看護或是經濟弱勢的家庭,因此「穿越回家的路」的 改造計畫,是啟動社區關懷與連結的一大步。

學生也可以參與社區設計! 前期的工作坊由竹圍工作室和婦援會用案例分享、實地走訪,帶領景美女中學 生 走 進 巷 弄 了 解 基 礎 的 社 區 改 造 概 念, 透 過 近 距 離 的 觀 察 居 民 和 巷 弄 生 活 特 色,啟發設計想像,藉此建立學生在後續設計上能以同理心、換位思考的方式, 提出適地的設計方案。過程中,學生們分別站在親子、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的 角度去發現環境中不友善的地方。例如:走道狹窄不利於娃娃車、停滿的腳踏 車 和 機 車 難 以 通 行、 斑 駁 的 牆 面 讓 空 間 看 起 來 沒 有 活 力 等。 種 種 的 發 現 更 激 發了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能為巷弄做些什麼事情?縱使有些創意看似天馬行 空,借助天貝武團隊的設計專業,邀請學生將環境觀察和人文發現,透過採集 週邊素材做成具體方案模型,利用色筆畫出心目中的巷弄空間等,引導學生從 抽象的想法慢慢地收斂成可實際執行的設計方案。而在工作坊中,每一位學生 也需說出自己在構圖的方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拉近學生參與社區的距離。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巷弄就是生活教室,用行動溝通成果和化解衝突 透過前面扎實的陪伴,醞釀出最後實際的牆面施作,學生和團隊在六場次高密 度的工作坊中,不斷著累機溝通共識和工作默契。在考量有限的預算和工作期 程下,由天貝武團隊協助將眾人討論的成果化為具體的設計方案,此方案也事 先獲得了學生、居民、里長等多方單位的認同。最終用拓印的方式打底,繪製 了屬於 334 巷的故事牆:「巷弄一直存在,隨著人來人往不斷地記錄人們的大小 事。樹,是生生不息的,象徵著巷弄的生命。剪紙的風格如皮影戲般,演出人 們穿梭在這生生不息的巷弄中。」設計理念油然而生。一道如社區生活詩歌般的 創作,把樟文里過去最具特色的景緻融入,有樟樹、稻田、水圳;將小市民的 賴以為生的經濟活動轉為元素,有美髮、做粿的傳統店家等。設計師宋豐蓓以 孩童視角為靈感,充滿童趣的設計圖不僅老少皆宜,灰底配上白色圖案,讓里 民和學生也參與在上色的營造工作中,搭配部分立體圖樣,輔助店家提供的燈 光照明,同樣的巷弄,如今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韻味。 在施作的期間,路過的居民不斷詢問:「這是在做什麼?這裡怎麼變乾淨了?學 生站這麼高不危險嗎,我也來幫忙好了。」民眾開始注意到社區正在做什麼, 並表達想參與的心情;然而,當然也有不討喜的時候,因為改造期間影響到居 民的通行,而產生了意見;但整個改造過程因為是開放的,因此居民能看見、 體驗,縱使有了意見也能立即溝通解決。對大眾來說,這是在真實的「生活教 室」;對團隊來說,這是成功引起居民參與意願的開始,為未來推動社區空間改 造帶來更多契機。

095


09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林里長的一日生活

林淑珠里長服務里民親力親為,關懷里內弱 勢居民,每天奔波各種活動,爭取了資源與 人脈,打照友善的巷弄空間,以增加住戶彼 此間的交集與互動。

10:00-12:00 這次改造 334 象有邀請景美高中的學生 一起參與,我們先帶學生認識 334 巷弄 空間並且去感受那個空間。之後透過多 方團隊的協助之下,帶領學生完成 334 巷的牆面繪製。

07:00-10:00 我們這個社區裡的長輩 跟 獨 居 老 人 也 很 多, 上 午的時間我都會先去關 心一下他們的生活狀況。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13:00-15:00 我們里內有提供送餐的服 務,方便照顧到獨居老人和 弱勢族群。

16:00-17:00 整理里上的環境,把髒亂和有安全 疑慮的空間整理好,給大家一個安 心又乾淨的生活場域。

097


09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一起打開綠生活,營造高齡友善環境

樂齡長者的真實需求

如果有人問你,長輩需要什麼?你馬上會聯想到的,可能 是各式各樣的輔具、醫療保健用品等,可是這些真的是他 們所需要的東西嗎? 你覺得如果長輩們也會跟聖誕老人許願,他會希望聖誕老 人送他什麼東西?我想沒有長輩會把拐杖放在這個願望清 單 上, 但 是 肯 定 會 有 長 輩 把 強 而 有 力 的 雙 腳 放 在 這 清 單 上。你有察覺這個差異了嗎?雖然同樣是希望可以自由地 行走,兩種解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明顯地貼上了一 個「我老了」的標籤,後者則是一種回春的意象。生理上的 退化是事實,但是並不表示要解決這件問題,才能讓長輩 感到幸福;事實上,有時候根本和這件事情沒有關係。 就拿地下電台賣藥為例子好了,你覺得有多少長輩是因為 真心覺得這藥很有效,所以打電話去訂購的?我想大家都 心知肚明,沒有生病的長輩,根本不是因為覺得這藥會讓 自己健康,所以才去購買。他們之所以會買這些藥,都是 因 為 想 要 給 予 電 台 主 持 人 一 些 回 饋, 一 種 感 謝 他 們 的 心 情。這種人情世故在華人社會是很常見,我們明知道跟誰 買的東西比較貴,但是因為這個人對我們有恩,所以我們 會跟他買,甚至會買很多。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認為將知識與生活結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追逐發表的點數,但至力於心理學知識的推廣,希望讓更多人可 以對於自己的心智運作有正確的認識。目前經營心理學科普知識的 部落格-《認知與情緒新聞網》,以及一個關注銀髮議題的臉書粉絲 頁-《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Green Livings for All

所以,當你的產品或服務,目標族群是長輩的時候,最關鍵的往往不是功能性的 面向,而是這的東西帶來了多少的情感元素。拿長輩瘋狂使用的 Line 為例子,它 不僅連結的長輩的社交圈,更重要的是為長輩帶來滿滿的成就感。所以,每天 早上,你會收到很多的「早安」,你會收到很多的資訊分享,你甚至可以在上面 得到很多熱情的協助。 日前我擔任一個設計比賽的評審,有一件作品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一個用藥 提醒的設備,但是和一般用藥提醒的設備不同,這個設備是把藥物放在扭蛋機 的扭蛋裡面。創作者對這機器的想像就是孫子會協助提醒爺爺奶奶吃藥,因為 這樣他們才可以轉扭蛋機。很可惜,這樣傳遞情感的巧思,很常時候都被低估 了,以致於我們的大環境還是對長輩如此的不友善。 最近在臺北市的一些路口增設了一個按鈕,只要按下按鈕,讓行人通行的綠燈 就會延長十五秒。這樣的做法很棒,因為長輩就有比較長的時間過馬路,也不 用擔心自己是不是耽誤了其他的駕駛 (雖然駕駛確實也多等了十五秒,但是對 雙方來說,心境上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夠多累積一些這樣的「小確幸」, 就會降低長輩做任何事情的門檻,他們也就越能夠自主的生活,真正實現在地 安居的目標。 其實不僅是長輩,任何人都會因為這些小事情,還有了迥然不同的行為改變。 像是我現在用的電動牙刷,會透過藍芽傳輸,把我刷牙的時間顯示在一個小螢 幕上;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有使用電動牙刷至少兩分鐘,那麼我就會在螢幕上 看到四顆星的滿分,以及一張卡通笑臉。我必須很坦白的說,我以前從來不會 刷牙刷那麼久,但是現在我幾乎每天都有至少一次刷牙超過兩分鐘,而這一切 都源自於卡通笑臉帶來的「小確幸」。 台灣老得很快,我們需要更多能夠自主生活的長輩,才能把有限的資源挹注在 真的需要協助的長輩身上。然而,要讓長輩能夠自主,真的一點都不難,就從 滿足「小確幸」開始做起吧!

099



環境改造大補帖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10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看懂樹木的 肢體語言

每一個舉動都可能造成植物的傷 害,在親近和修剪時保持用心,才 會對植栽未來的成長有所助益。

可能傷害樹的舉動 [ 舉動1]

[ 舉動2]

[ 舉動3]

鋪設水泥鋪面導致不透水、

建 造 過 小 的 植 穴、 花 台

土 壤 的 排 水 非 常 重 要, 過 多 落

不透氣。在樹下頻繁踩踏也

使 樹 木 生 長 不 良。 久 而

葉的覆蓋使表面水分太多且不

會造成水分無法滲透,空氣

久之樹根因為花台或硬

流 通 會 造 成 樹 根 腐 敗。 掃 掉 落

無法流通。

舖 面 限 制, 為 了 存 活 而

也保持有效的排水可以讓樹生

樹木便會鋪面撐開。

長得更好。


103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如何判斷花木需要修剪 大家普遍知道花木需要修剪,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什麼樣的情況下需 要修剪呢?」

[ 狀況1]

[ 狀況2]

雖然生長茂盛,卻一

整體樹群為增加整

直長不大、長不高。

齊度與美觀性。

[ 狀況3]

[ 狀況4]

枝葉過於茂密而導致

花木已有很多明顯可

採光、通風不良時。

見的枯乾枝的現象。


10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舊料回收 再利用

我們必須重視舊料經過時間儲存下 來的價值,讓設計美學、安全實用 和環保意識可以同時具備。

廢棄水泥塊、舊木料 舊木料

方管墊高

廢棄水泥塊 鋼線網

鋼筋塑形

水泥基座

將水泥塊敲碎,用鋼筋彎成的框框裝起來,鋪上一點水泥當基座, 再鋪上一片片的木料當面板,就完成了一座別具風味的舊料再利用 座椅,響應環保以外,更延續歷史的記憶。


105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不透水的鋪面使地表逕流難以下

透水鋪面

滲,土地也因此喪失保水、調節氣 候的能力。從社區的小空間開始, 一起為促進都市水循環努力。

紅磚鋪面

人字形鋪法 帶有古樸質感,雨水也能下滲。 細沙填縫 讓雨水能滲透至下層。 粗沙調整水平 確保用路人椅及輪椅使用安全。 碎石夯實 增加緊密性,提高抗壓強度。

碎石鋪面

鑿開不透水鋪面

看起來穩重且有實用的透水效果。

增加透水面積,植物也因此生長。


10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在空間改造的過程會發生好多事

記錄新公共 空間的養成

情,改造的工法、社區參與活動、 非正式聊天交流等等,透過紀錄促 使腦袋思考,進而產生各種想法, 每件故事都很值得留下,而分享讓 它們更有價值。

手寫筆記 以時序來記錄 好處是可以回溯事件發生的過程。 當場紀錄 一些「想記得」的想法若沒有馬上寫下來,便會 慢慢被隨之而來的事情給排擠出腦海。 降低「記下這樣的東西似乎沒意義」的障礙高度 筆 記 專 家 說「只 要 能 夠 引 起 你 的 注 意, 很 可 能 隱藏一些連自己都尚未意識到的重要事物。」 增添畫面 黏貼照片、蓋上紀念印章甚至是簡單的手繪插 圖,都能讓內容更加生動!

當下體會到的心情很寶貴,因為這些想法常常馬上消失。若每個參 與者都能製作,便是每雙眼睛、每顆用心所呈現的珍貴紀錄。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拍照、錄影 拍照和錄影是最方便的紀錄工具,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要拍到精 彩的畫面已是人人皆可辦到的!

改造步驟照片 使人清楚了解施作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縮時攝影 拍攝大量單張的連續照片,可以明顯感受事件的變化。 全程錄影 如實紀錄所有活動的過程。

網路發表 越能把自身的獨特性呈現給喜歡你的群眾,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 學習運用多元的新媒體來展示、推銷自己社區的改造成就吧~ 臉書的粉絲專頁 適合即時宣傳、發表,是很快速的資訊傳遞工具。 部落格 可以將文章主題分類,讓讀者易於針對需求檢索。 網站 類似部落格,但呈現上更為精緻,需要購買網域並管理 後台,適合計畫型的案件內容。

107


10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適地植栽設計與社區營造

春節過後,臉書版面上不時出現臉友們四處賞花的美拍,從上傳 的照片可以得知他們的居住區域,或者本週到哪裏玩了,何以見 得呢?春季北部瘋櫻花,中南部則是風鈴木,再過一陣子,杜鵑 花、油桐花以及中南部的黃金風鈴木也要接續上場了。南唐李後 主 有 詞 日:「花 月 正 春 風」, 正 是 此 時 此 刻, 只 不 過「花 月」原 指 農 曆 二 月, 但 是 大 台 北 地 區 則 早 在 農 曆 正 月 就 已 進 入 百 花 盛 開的開端了;該詞的下一句「車如流水馬如龍」,竟也真實呈現 一千一百年後的賞花實況。

|適地適種 設計人與自然的再連結 從不辭塞車苦與人潮湧的盛況來 看,花團錦簇的世界人人愛,但 社區,以欣賞花木為主題的環境 綠美化更是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 裏的大宗項目。人類做為地球上 的一種生物,無法單獨存活在自我打造的密閉空間裏,必需仰賴 與生命萬物相依存的「生態系統」,舉凡空氣、水、穩定的氣候 與餐桌上的飲食等都得自於健全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

我們需重新定義社區營造中的綠美化或植栽設計,要營造不只是 人類獨享的空間,更要設計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連結。

陳信甫 淡江大學建築學碩士,目前擔任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兼任講師、林口 野步森林倡導者及林口野步森林之友招集人、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解 說員及推廣講師。擅長結合環境教育與社區餐與等跨領域的視角與 方法,引領城鄉社區審視社區既有的生態品質,省思人與自然的關 係,鼓舞社區共同修補萬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以生命為本的社區植栽設計原則 如何在社區裏與生態連結?慣習的綠美化思維需要大大的翻轉,加入生態視野晉升為同 時考慮人與其他生命需要的「生態美植」。什麼是「生態美植」呢?

以生命為本,把我們生活其中的城市與社區重新視為一個「生態系統」 人以外的其他生命不再是選擇性的點綴物,而是與我們人類都能成為綠地中的居民,試 著在基地優先考慮它與牠們的需要,再融入我們的需要,相互體諒並反復調整。

儘可能同時在基地內實現陸域與水域生態系統 城市開發過程當中經常破壞了原有的水域生態環境,水生動植物棲地與物種的消失十分 嚴重,儘可能在基地內利用自然的水源打造水域生態環境,包括運用圳溝、湧泉、水 圳,缺乏以上資源者,善用基地地形調整也能利用雨水蓄積為池、食物鏈的關連物種, 就不用擔心蚊子孳生。

優先選用地區性的原生植物來打造生態系統的好基礎 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是生態系統裏的三個基本角色,而促成健全良好系統則是由合 宜的生產者所構築的基礎。生產者即是指綠色植物,支持著上層消費者食用的生命需 求;而深具關鍵性的是初級消費者(如蝶類)有嗜食特定植物種類的特性。而所謂的地 區性就是,例如我們所在的臺北市就挑選大臺北地區的原生植物即可。

栽植型態需要考慮不同生命的棲息需要,因而能呈現複雜的自然美感 選對了植物種類固然重要,但是栽植所呈現的型態也左右著昆蟲動物的棲息與否,特別 是鳥類。一般都市公園綠地中的鳥種不多,然而台北植物園若干區域自然而茂密的植群 卻吸引了兩倍以上的鳥種棲居,因為提供了更多鳥種的家居型態的需求。

補綴人們喜愛的外來種園藝花卉,能提供蜜源更好 我們慣習的外來種園藝花卉難道都不能用嗎?以上是提供了以地區性原生植物優先的原 則,然而當我們建立了基本的生態系基礎之後,不妨再行補綴其他的花卉來滿足我們自 己,挑選得當的外來園藝花卉其實也能部分助益若干昆蟲的存續。

109


11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社區生態營造案例:三重六福里蝶舞口袋公園 很多社區朋友經常疑惑在心頭,卡關在「城市能有生態嗎?牠們不都是在野外 嗎?」之類的慣習思維裏,但多年來的操作與觀察,只要我們向自然開放,做對 了事,就有可能提供更多種類的生命與我們為鄰。此案是以新北市社區規劃師 的身份提案與執行,並與當地社區展開參與式設計。 基地位於人口與建物密集而綠地不足的街區內,是巷道末端的一處空地,四周 五層公寓圍繞,面積僅有二百平方公尺,面對社區提出來的初步需求與想像, 我的挑戰在於如何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日常休憩活動與牠們的生命需求。預先 在合宜的位置留出了人們使用的涼亭、露天咖啡座與可容小小朋友活動的小草 地之後,三面鄰接建物的地帶就預留為連續的綠帶,此綠帶要採取複雜混植的 方式栽植植群。前面提到儘可能在每個基地裏留設水域生態環境,然而街區中 並無可利用的水資源,於是運用地形低處安置了一個大型的水生植物塑膠盆, 盆口與地面齊平,利用自然蓄積的雨水成為小型的生態盆,只要盆中與盆口周 邊植物栽植得當,能成為蛙類與水生昆蟲的棲地。事實上,水生植物植入的第 二天,體型微小的青紋細蟌就前來報到了。

2011 年9 月改造前現況,基地位於巷道末端並比鄰四周建物(攝影:陳信甫)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生態綠地要以何種生物為目標呢?由於基地孤立在綿延的街區之中且面積小, 於是以飛行的、也是人們最喜歡的蝴蝶當成主要的指標物種來挑選栽植物,吸 引其他昆蟲動物們造訪。依照喬木、灌木、藤本與草本四類型挑選了近四十種 大台北地區原生植物,再搭配二十種園藝花卉,構成了口袋公園生態系的生產 者了,之後只要耐心等待牠們造訪即可。

|向自然 OPEN 因為我們向來生活在生態系統裏 三重案完工後,造訪基地時遇見帶著兒女回娘家的一家三口,小朋友在涼亭內 的長椅上玩耍,媽媽則是對著剛完成的小綠地拍照,我則在另一頭的植物上觀 賞著花鳳蝶的媽媽在食草植物的各個葉片上來回飛舞,並挑選了幾片新葉來產 卵。誰說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是二元對立的呢?當下牠們正無言的告訴我們, 我們與牠們事實上生活在同一個生態系統裏。不只是 GREEN,重新認識自然, 向自然 OPEN,能指引我們通往得以共生的永續之道。

2012 年7 月改造後成為人與蝶共享的社區生態口袋公園(攝影:陳信甫)

111


11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如何提案 鼓勵有意自主改善生活環境品質,願意加入臺北市新公共空間行列的個人或群 體踴躍提案,所提的構想可以得到輔導團與專業老師的建議;獲選計畫則依特 性與需求,由輔導團媒合專業老師或社群,使執行更順利!

提案資格

空間 /位在臺北市。 /不限公、私有地皆可,但不補助室內房舍類型。 /可取得至少五年的空間使用同意書。

社群 /樂於溝通互動,願意接納並試著轉化各方意見的個人或團體(未立案亦可)。 /曾參與社區營造人才相關培訓計畫者為佳。 /在地揪社群,歡迎組成專案型的總匯團隊。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113


114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操作經費 1. 依提案空間、團隊資源差異性,操作深度與廣度的不同,核定十五~六十萬 不等的補助費用。 2. 各提案獲得之操作經費,依該年度評選委員會核定公告為準。

※ 指標僅供示意參考,實際執行項目仍依提案內容及評審委員會核定計畫而定。


115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Must Knows When DIY Space

公開評選 各年度空間改造的公開徵件時間為期一個月,透過說明會的互動方式協助有意 提案的單位評估是否適合提案,並適需求安排現場勘查。初審依書面資料需備 齊及準時繳件,作為書面資料分數評比依據。 公開評選邀請涵蓋各個領域如:社區組織與培力、園藝景觀、環境教育、公共 藝術、建築、都市規劃、社區安全防災等跨領域專業者擔任評選委員,進行現 場面對面問答,確認各提案計畫的可執行程度與執行要項。 每年度透過公開評選Open Green 改造點,執行期間約為三~四個月,輔導團隊針 對各案件特性或困難之處,媒合適當的專業單位、社群等協助提供諮詢及建議。

提案詳細資訊以各年度公告簡章內容為準。 徵件相關資訊請追蹤 部落格:http://hellogreenlife.blogspot.tw/ [ 臉書專頁 FB]

[ 部落格 Blog]

[ 地圖 Map]

FB: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116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環境改造大補帖

一鍵掃描,改造過程全都露 自 2014 年起,凡完成空間改造並確實保持基地公眾使用之基地,以頒發空間改 造認證牌作為加入 Open Green 新公共空間的行列。 認證牌釘掛於改造完成空間的明顯位置,鼓勵民眾自行走訪空間,運用 QRCode 掃描,即可連結上「臺北社區空間養成誌」,一窺社區空間改造歷程。於各個空 間維護管理期間,舉辦年度大賞巡訪社區空間,表彰可作為學習模範的社群協 力新公共空間。

認證原則 1. 確實完成生活空間改造計畫。 2. 提供公眾開放使用,符合 Open Green 精神。 3. 鼓勵持續經營空間與管理維護至少五年。

編碼原則 以位於中正區的「永功里懷舊小苑子」為例。

107-C1-01-37-PU 完工年度

空間區位

分期改造

補助費用

公/私有

年度排序

結案不用報告書,只要「臺北社區空間養成誌」! 歷年養成誌請見: Issuu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17 年度

2014-2016 年度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ject collection

| 文山區 建築畸零地,遊戲中學防災 先 將 遊 樂 場 轉 型,再 醞 釀 後 續 將 圍 牆 一 角 打 開 形成路徑。計畫中率先興建磨石子溜滑梯,不只 創造學童活動空間,也帶給居民社區防災觀念。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童趣緬懷及人群和安全關係的串 聯 [ 權屬] 南方桃花源社區管委會│法定空地 [ 地點] 文山 區明興里木柵路二段109 巷26 弄口 [FB] 明興社區(公開 社團)

樂齡社區,人人都是藝術家 「笑.順食堂」是可以體驗耕種樂趣的場所,還 延 伸 野 餐 的 概 念, 規 劃 了 可 將 採 收 作 物 直 接 現 場 烹 煮 的 食 堂 廚 房。 老 人 自 費 安 養 中 心 前 的 公 車 亭 與 人 行 道 空 間 重 新 規 劃 後, 讓 等 公 車 也 變 得樂活起來。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2015 年度│笑.順食堂;2016 年 度│藝起走到老 [ 權屬]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閒置空地; 社會局|退縮人行道空間;停管處|公車亭 [ 地點] 文山 區忠順里興隆路四段109 巷4 號;興隆路四段109 巷30 弄 6 號 [ 開 放] 戶 外24HR; 入 內 可 洽 里 辦 公 處 (電 話022935-9569)[FB] 忠順社區

社區關懷據點,用志願力敲除圍牆 原 宿 舍 空 間 的 灰 色 水 泥 高 牆 成 為 屏 障, 社 區 志 工 決 心 真 正 開 啟 據 點 活 動 空 間, 沒 有 了 圍 牆 的 庭 院, 綠 意 蔓 延, 生 態 綠 基 盤 等 工 法 處 處 可 見 用心。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圍牆拆 心橋通 友善空間訴關懷 [ 權屬] 國防部│公私介面 [ 地點] 文山區明興里秀明路一 段19 巷1 號 [ 開放] 戶外24HR;室內詳里辦公處公告 [FB] 明興社區(公開社團)

市場建築邊帶,慢行友善街道的起點 為 減 少 人 車 爭 道, 劃 設 人 行 專 用 徒 步 道 外; 疏 植 過 密 的 樟 樹; 堆 疊 矮 牆 座 椅; 牆 面 上 鑲 著 社 區 長 輩 們 彩 繪 的 卵 石 妝 點 社 區, 創 造 舒 服 的 慢 行廊帶。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165 康樂(Corner)常青花園 [ 權 屬] 臺北市市場處│公私介面 [ 地點] 文山區順興里興隆 路四段195 巷 [FB] 順興里辦公室

馬明潭山,手護螢火蟲 為 充 實 環 境 教 育 功 能, 以 最 低 干 擾 為 原 則 以 手 作 方 式 在 山 林 間 打 造 一 座 解 說 平 台, 後 續 分 梯 次 改 善 現 有 水 泥 步 道, 期 望 連 接 起 被 興 隆 路 和 萬芳路截斷的生態廊道。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Get into the Green—搭建明興生 態環境教育探索平台;2016 年度│回歸自然、步道手作— 還物種與人友善的空間 [ 權屬] 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 公司│閒置空地 [ 地點] 文山區明興里木柵路二段109 巷 底 [ 開放] 戶外24HR 或洽明興里辦公處(電話02-22340391)[FB] 明興社區(公開社團)

仙跡岩,山腳下的海綿社區 大榕樹下因為盤根錯節而形成的「仙岩樹屋」, 志工清理環境後還種下土地主人熱愛的山茶花 向大家打招呼。「海綿心」的基地在與居民協調 停 車 空 間 的 轉 化 使 用 後, 鑿 除 水 泥 鋪 面, 一 棵 由在地居民瞿伯伯所種下的苦楝樹仍然搖曳生 姿,社區變美且更有生氣了。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景東愛 海綿心;仙岩樹屋 [ 權屬] 瑠公農田水利會、臺北市政府│閒置空地;私有│閒置空 地 [ 地點] 文山區景東里景華街104 巷底;景興路153 巷 108 號旁

117


118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歷年案例

仙跡岩小綠洲,宿舍庭院變身樸門教室 螢橋國小教職員宿舍因為缺乏人員照料而漸顯 得衰頹。邀請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共同合作, 規 劃 一 系 列 的 實 作 工 作 坊, 改 造 空 間 外, 也 培 力居民環境永續的觀念。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興福樸門綠生活 [ 權屬] 臺北市政 府教育局螢橋國小│閒置空地 [ 地點] 文山區興福里景興 路53 巷14 號兩側

萬和一號公園,景尾溪舊河道開蓋 1980 年景美(尾)溪整建,置入水泥箱涵取代舊河 道,結合專業團體確保設計安全,重新將部分舊 河道開蓋,營造親水生態空間,充滿教育意義。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萬和水水綠家園 [ 權屬] 臺北市公 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公園用地 [ 地點] 文山區萬和里溪州 街137 巷23 弄與萬和一號公園交會處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忠順‧ 食驗室 [ 權屬] 南方翡翠 管理委員會│空地 [ 地點] 文山區忠順里興隆路四段109 巷6 弄 [ 申請/執行] 忠順社區發展協會、軛設計有限公 司 [FB] 忠順社區

順興老眷新舍,實驗與共創的社區基地 閒 置 屋 舍 長 期 無 人 使 用, 順 興 社 區 首 先 降 低 圍 牆, 創 造 友 善 的 停 等 空 間, 並 透 過 植 栽 使 環 境 綠 化 且 舒 適, 隨 著 使 用 頻 率 提 高 再 更 進 一 步 討 論更適合居民需求的規劃與使用方式。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老舊眷新舍之藝起眷動 [ 權屬] 財 政部國有財產署│庭院 [ 地點] 文山區順興里保儀路138 巷24 號 [ 申請/執行] 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FB] 順興里辦 公室

| 萬華區 西憲舊址,打造環境教育基地

秀明路上的燈塔,點亮明興白屋 透過閒置房舍的再利用,跳脫以往繽紛的彩繪, 將 房 舍 以 白 漆 為 底, 夜 晚 透 過 路 燈 的 黃 光 打 在 白 牆 上 讓 整 個 街 角 有 了 溫 度, 彷 彿 是 夜 間 歸 返 的燈塔。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造一座有特色的明興門 [ 權屬] 國 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空地、開放空間 [ 地點] 文山區明興 里秀明路一段17 號 [ 申請/執行] 文山區明興社區 [FB] 明興社區(公開社團)

樟文友善路人甲,穿越 334 巷回家的路 樟 文 社 區 與 鄰 近 的 景 美 女 中、 天 貝 武 設 計 品 牌 企 劃 製 造 所 合 作, 利 用 牆 面 彩 繪 與 設 計, 將 一 條 看 似 普 通 卻 隱 含 特 殊 情 感 的 巷 子, 改 善 地 明 亮安全又友善,穿過巷子回家,備感溫暖。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穿越回家的路 [ 權屬] 私有│既成 巷道 [ 地點] 文山區樟文里木新路三段334 巷 [ 申請/執 行] 友善路人甲 [FB] 樟文里334 巷穿越回家的路

推動社區農耕、創造交誼空間的想法,持續在生活 中融入環境教育,增加大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契機。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西憲綠色生活 [ 權屬] 國防部軍備 局│閒置房舍(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地點] 萬華區華江里 環河南路二段250 巷23 號 [FB] 趣。華江

舊忠恕市場,地下冒出的源源活力 少 了 傳 統 市 場 的 人 聲 鼎 沸, 一 格 格 的 攤 販 位 置 成 為 了 居 民 停 車 或 作 為 攤 販 儲 藏 的 倉 庫。2013 年 開 始, 這 裡 匯 聚 了 著 重 在 地 扎 根 與 弱 勢 權 益 關 懷 的 新 創 團 體, 舉 辦 二 手 市 集、 綠 生 活 節 與 再 生 體 驗 市 集, 尋 求 創 新 的 想 像 去 找 到 與 在 地 合作共生的契機。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有種,南機場;2016 年度│社區 想像的實踐—移動花園 [ 權屬] 臺北市市場處│閒置房舍 [ 地點] 萬華區新忠里(忠恕社區)中華路二段364 巷24 弄 46 號B1 [FB] 有種,南機場、南機拌飯

臺北水窗口,引起共鳴的騎樓 忠順食驗室,穿透內外的社區新聚點 忠 順 食 驗 室 藉 打 開 一 道 牆 面, 將 室 內 空 間 氛 圍 拉出室外,室內進駐的「每朝食務」一方面提供 社 區 共 餐, 一 方 面 也 有 著 自 己 經 營 的 步 調, 創 造出在地經營與社區生活的結合。

「臺北水窗口」充分發揮二樓的天橋建築特性, 將 自 身 所 擁 有 的 私 有 產 權 打 開 分 享, 推 廣 以 臨 華 江 水 岸 發 展 而 起 的 西 區 文 史, 為 萬 華 區 帶 來 不同想像。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淡水河畔臺北水空間的營造與創 新共享—編織老社區學習網 [ 權屬] 私有│騎樓 [ 地點]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ject collection

萬華區華江里環河南路二段164 號2 樓 [ 開放] 週二至週五 1300-1600 [FB] 臺北水窗口

東園巷仔內,縫起歷史的藝術 藝 術 家 挖 掘 在 地 生 活 文 化 底 蘊, 將 藝 術 融 入 在 地 特 色, 結 合 東 園 國 小 美 感 教 育, 落 實 於 可 見 的日常生活空間之中。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東園巷仔內 [ 權屬] 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東園國小│閒置空地 [ 地點] 萬華區保德里東園街 154 巷

橋下新綠點,華江蝴蝶生態營造 華 江 社 區 跳 脫 高 架 橋 下 充 滿 噪 音、 昏 暗 的 舊 有 印象,透過種植蜜源植物營造蝴蝶的生長環境, 打 造 具 教 育 意 義 的 生 態 園 區, 也 連 結 起 社 區 蝴 蝶愛好者與社區志工的網絡。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華江蝴蝶自然生態園區 [ 權屬] 臺 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橋下閒置空地 [ 地點] 萬華區 華江里長順街62 號旁斜坡車道沿線綠帶 [ 申請/執行] 華 江社區發展協會

| 中正區

國盛國宅圍牆,匯集居民意見的集市意象 「南 機 場 有 事 牆」有 感 公 共 議 題 多 元 且 族 群 複 雜, 亟 需 一 個 能 讓 不 同 聲 音 的 人 們 可 以 交 流 想 法 的 介 面, 期 待 集 眾 人 之 力 賦 予 未 來 社 區 發 展 新生命。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南機場有事牆! [ 權屬] 國盛國宅│ 建築轉角 [ 地點] 中正區忠勤里中華路二段315 巷 [FB] 南 機場樂活園地

文學巷的夢,不斷滾動的日常場域 2014 年,中正社區大學帶領民眾討論巷內閒置 的國有空地打開鐵籬笆的可能,展開「扭轉施洛 德文學花園計畫」。2016 年,沿續文學巷慢行的 駐足交流氛圍,以「城南 101‧ 味覺交流站」概 念, 降 低 入 口 圍 牆 高 度, 增 加 可 食 地 景 耕 作 區 域, 提 供 大 人、 小 孩 可 以 進 駐 遊 戲、 停 留 及 辦 活動的趣味基地。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扭轉施洛德文學花園計畫;2016 年度│城南101‧ 味覺交流站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閒置空地 [ 地點] 中正區河堤里同安街87 號;同安街101 巷1 號 [FB] 扭轉吧 施洛德文學花園、城南101‧ 味覺交 流站

好好看變好用,用菜圃撐起公共願景

南昌傢俱街,綠地下的小水庫

改造空間原為「臺北好好看」的草地,周圍種植 著 矮 灌 木 讓 人 難 以 進 入, 改 造 為 高 架 式 社 區 菜 園,讓「好好看」也能好好用。

到訪的時候可以親手汲水見證低衝擊開發的可 行模式,一旁有用木材元素打造的木藝展示牆, 呈現著社區踏查梳理的傢俱產業文史故事。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紹興菜依鄰 [ 權屬] 臺灣大學│空 地(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地點] 中正區東門里仁愛路一段 28-34 號 [FB]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

老服中心,穿透長者的日常 中 正 老 人 服 務 中 心 降 低 有 形 圍 牆、 改 造 庭 院 景 觀, 讓 視 野 變 得 更 開 放, 營 造 一 個 更 友 善、 可 愉悅長者身心的休憩活動空間。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幸福庭院改造計畫 [ 權屬] 中華民 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庭院圍牆 [ 地點] 中正區南門里 博愛路230 巷6 號 [FB] 中正老人服務中心

[ 提 案 名 稱] 2016 年 度 │ 南 福 水 資 源 環 境 教 育 深 耕 計 畫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閒置空地 [ 地點] 中正區南福 里羅斯福路二段4 巷及8 巷

永功小苑子,汀洲路旁的懷舊基地 桌前的長輩們細說過去火車伴隨著蒸氣緩緩駛 入 的 樣 貌, 透 過 提 案 改 造, 不 僅 僅 為 了 蒐 集 居 民 的 使 用 需 求, 也 讓 居 們 說 出 地 方 歷 史, 保 留 社區故事、凝聚社區意識。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永功里懷舊小苑子 [ 權屬] 財政部 國有財產署│法定空地 [ 地點] 中正區永功里汀洲路一段 370 號旁巷內 [ 申請/執行] 永功里辦公處/ 都市里人 [FB] 永功里里辦公處

119


120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歷年案例

| 大安區

部國有財產署│閒置空地 [ 地點] 大安區錦安里金山南路 二段185 巷29、33 號

殷海光故居,關不住的自由 延 續 殷 海 光 先 生 在 世 時 這 股 自 由 的 精 神, 將 多 年 未 維 修 難 以 親 近 的 庭 院 空 間, 透 過 日 常 巧 思 的 手 作 活 動, 打 造 親 民 空 間 並 發 揮 真 正 的 公 共 性價值。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Open !打開哲學家的秘密花園: 殷海光故居空間改造開放提案 [ 權屬] 臺灣大學│古蹟庭 院 [ 地點] 大安區龍坡里溫州街18 巷16 弄1-1 號 [ 開放] 週二、四、六1100-1700,週三、五1300-1700 [FB] 殷海 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

畸零校地,通往古圳的節點 基 地 過 去 為 霧 里 薛 圳 所 經 之 地, 因 此 重 現 在 地 水 圳 跨 橋 意 象, 改 善 鄰 近 餐 廳 堆 置 物 品 的 習 慣 及 減 緩 後 巷 油 煙 的 問 題, 成 為 林 蔭 大 道 旁 的 特 色休憩空間。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洵跡 [ 權屬] 臺灣大學│閒置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大學里新生南路三段58-3 號旁 [FB] 走讀霧 裡薛

公有房舍,用分享暖化社區

友善新動線,民炤休閒長廊串連

從生活中挖掘創意,以分享精神駐點經營「古風 小白屋」,透過外牆綠化、室內環境整理、節能 照明與通風設備等,帶領居民實踐綠生活精神, 隔年延伸駐點空間至「中央通訊社龍泉宿舍」, 敲 除 高 牆 增 加 通 透 性、 整 理 已 頹 敗 的 房 舍 與 庭 院,打造社區共餐及幼童伴讀的活動空間。

活 化 長 廊 空 間 為 開 放 式 的 休 憩 點, 並 與 一 旁 民 榮 公 園 連 結, 以 交 誼、 互 動 連 結 來 提 升 社 區 的 友善環境,讓社區多一分綠地空間。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轉角遇見綠;2015 年度│危牆倒 下吧!龍泉宿舍開門計畫 [ 權屬] 國防部│閒置房舍;財 政部國有財產署│閒置房舍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雲和街 72 巷9 號;師大路117 巷1-3 號 [ 開放] 詳見FB 公告 [FB] 綠點點點點

ParkUp,都市日常的再構築 初 始 受 到 師 大 夜 市 事 件 的 啟 發, 以 象 徵 分 享、 保 護 與 連 結 的「台 北 好 傘」計 畫 隨 著 時 間 推 展, 居 民 逐 漸 體 會 到 都 市 空 地 的 存 在 不 必 然 是 開 發。2016 年 以 兩 年 來 對 使 用 者 的 觀 察 提 出 「UPTONE®」,透過色彩的大膽運用,讓平淡的 巷弄多點意料之外的驚喜。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民炤休閒長廊 [ 權屬] 臺北市市場 處│空地 [ 地點] 大安區民炤里仁愛路三段24 巷12 號側邊 [ 申請/執行] 民炤里辦公處

轉彎停看聽,通化街的法治新據點 降低轉角處里民活動中心和街道之間的高聳圍 牆, 改 造 為 能 夠 停 等 交 流 的 休 憩 空 間, 同 時 體 貼 了 轉 彎 車 輛 視 線 穿 透 之 安 全 性 考 量, 也 讓 用 路人有一個安全的步行空間。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老人茶室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 署│庭院 [ 地點] 大安區法治里通化街192 號 [ 申請/執 行] 法治里辦公處

蟾蜍山神小隊,友善土地的螺旋花園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台北好傘;2016 年度│UPTONE®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古庄里和 平東路一段104 巷16 號 [ 開放] 0600-2100 [FB] ParkUp

緊鄰著 119 巷的公館古道,順著樓梯攀上去,可 見蟾蜍山共地計畫的延伸-「螺旋花園」。透過 樸 門 農 藝 的 技 術 傳 遞, 鑲 嵌 得 恰 到 好 處 的 石 塊 堆疊,皆表達著對土地的一份心意。

原生植物的家,低衝擊開發的水公園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蟾蜍山- 空間串聯計畫 [ 權屬] 財 政部國有財產署│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學府里羅斯福路四 段119 巷62 弄之巷底繞上 [ 申請/執行] 蟾蜍山:山神小 隊 [FB] 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將 過 於 繁 茂 的 原 生 植 栽 適 度 移 植, 另 因 應 氣 候 變 遷 議 題, 將 低 衝 擊 開 發(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概念落實其中,加深了環境教育 與人的友善互動。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公有綠地改造大作戰 [ 權屬] 財政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ject collection

蟾蜍山腳下 119 巷,陽光普照的休憩亭

象山松德院區,拾起梭羅木種子的地方

「休憩亭」是許多老人家散步走動的節點,將解 說 板 結 合 都 市 規 劃 與 生 態 聚 落 議 題 進 行 介 紹, 夜 晚 照 明 則 由 太 陽 能 提 供, 產 生 實 質 功 能 與 生 活場域連結的意義,醞釀更多社區意識。

期 望 加 強 象 山 指 標 系 統, 邀 請 民 眾 步 行 坡 勢 平 緩 的 松 德 院 區 登 山 口。 重 新 調 配 院 區 台 灣 梭 羅 木 的 生 長 空 間, 新 增 休 憩 空 間, 用 不 同 角 度 看 待醫院與社區的關係。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蟾蜍山- 空間串聯計畫 [ 權屬] 臺 北市政府新工處│人行道 [ 地點] 大安區學府里羅斯福路 四段119 巷62 弄口轉角 [ 申請/執行] 蟾蜍山:山神小隊 [FB] 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象山心路口—松德療癒路徑(給 台灣梭羅樹一個家)[ 權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停車場 [ 地點] 信義區三犁里松德路309 號 [FB] 台北市錫 瑠環境綠化基金會

翻轉古風後巷,志工群手做出羊齒森林

看得見 101 的地方,象山松德療癒森林

將 原 本 雜 亂 的 後 巷, 利 用 耐 陰 耐 濕 的 植 栽 蕨 類 牆 將 綠 蔓 延 開 來, 並 配 置 當 代 已 相 當 成 熟 的 噴 霧 系 統 澆 灌, 確 保 植 物 長 期 獲 得 水 分 並 良 好 成 長,開創彷彿都市世外桃源一般的祕徑空間。

陽 光 下、 象 山 邊 上 的 聯 合 醫 院 松 德 院 區 邀 請 社 區 一 同 合 作, 透 過 社 區 菜 圃 與 院 方 園 藝 治 療 的 結 合, 滿 足 年 長 者 勞 動 的 需 求, 並 將 象 山 的 綠 色 資 源 蔓 延 下 來, 透 過 大 自 然 的 綠 紓 解 身 心 的 緊張與煩躁。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回到未來、古風羊齒 [ 權屬] 財政 部國有財產署│防火巷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師大路117 巷1 號後方防火巷 [ 申請/執行] 綠點點點點、古風里辦 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點點、大安區古風 里、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松德療癒森林 [ 權屬] 臺北市立聯 合醫院松德院區│空地 [ 地點] 信義區三犁里松德路309 號 [ 申請/執行] 信義綠人 [FB]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 金會

古風共創基地,黑金廣場

| 大同區

以 設 施 不 落 地 為 設 計 原 則, 彈 性 化 規 劃 多 功 能 的 使 用 空 間, 從 小 工 作 區、 蚯 蚓 堆 肥 區、 薜 荔 綠 牆 到 蘭 花 中 繼 站 / 植 物 銀 行 等, 培 力 創 新 社 群走入社區,亦使物件重獲新生。

昌吉轉角,社區共識收集站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回到未來、古風羊齒 [ 權屬] 國防 部│空地 [ 地點] 大安區古風里雲和街72 巷7 號 [ 申請/ 執行] 綠點點點點、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FB] 綠點點點點、大安區古風里、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信義區

為 提 升 環 境 品 質, 逐 步 透 過 活 動 試 辦, 轉 化 牆 面 的 表 情, 再 加 上 座 椅 的 設 置, 漸 漸 地, 人 行 道 上 開 始 吸 引 人 停 留, 開 展 出 多 元 彈 性 的 公 共 場域。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來一場不具名的物物交換之旅 [ 權 屬]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庭院 [ 地點] 大同區揚雅里昌吉 街61 巷37 號 [ 申請/執行]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FB] 昌吉 轉角

虎林市場,舊公廁基地巷弄中交流場

承德路,相逢小葉南洋杉

基 地 前 身 為 社 區 的 公 廁, 空 間 改 造 計 畫 藉 由 紙 捲 藝 術 重 新 連 結 社 區 集 體 記 憶, 一 方 面 改 善 了 狹 小 巷 弄 消 防 之 安 全 性, 更 增 添 駐 足 交 流 的 鄰 里空間。

在 地 團 隊 景 澤 創 意 以 長 期 陪 伴 的 思 維, 創 造 青 少 年 可 以 活 動 的 舞 台 空 間, 先 期 局 部 將 水 泥 地 破 除, 期 望 每 一 回 的 駐 足, 都 帶 動 市 民 重 新 想 像公共空間。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長春藤舒果嬉夢園 [ 權屬] 臺北市 政府財政局│閒置空地 [ 地點] 信義區長春里虎林街88 巷 58 號旁 [FB] 雲舒霞捲 紙捲同好園地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Open !蓬萊小空地 [ 權屬] 財政 部國有財產屬│畸零地 [ 地點] 大同區蓬萊里承德路三段 24 巷及28 巷口 [FB] 相逢。相蓬

121


122

OPEN GREEN |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歷年案例

小柴屋,手作技藝教室 「小柴屋」純手作的特色,吸引在地自學家庭與 自造者們(Maker),透過風力及太陽能發電、 雨 水 回 收 等 工 作 坊, 原 本 沒 水 沒 電 的 小 柴 屋 功 能再升級。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友善地球的綠色小柴屋 [ 權屬] 財 政部國有財產屬│閒置空地 [ 地點] 大同區民權里保安街 3 號旁 [ 開放] 週三1500-1700 [FB] 小柴屋

延三夜市,再造舊社區的新入口意象 過往因為鄰近夜市而時常被攤車停放占用,規劃 抬高地坪讓轉角產生多層次的變化,阻隔占用問 題外,也提供一個讓在地小歇聊天的綠點角落。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路過18 一朵花 [ 權屬] 財政部國 有財產署、臺北市政府財政局│畸零地 [ 地點] 大同區景 星里延平北路三段與18 巷口 [FB] 大橋工舍

大橋頭,百年房舍重生 「大橋讀冊院」空間由在地居民所提供,經過環 境清潔與整理,找出過往陣頭店與鐵工廠的空間 歷史記憶,煥然一新,引發居民的信心與期待。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聚寶盆(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2014 年度│童樂劇場(已完成階段性任務);2016 年度│ 大橋讀冊院 [ 權屬] 私有│閒置房舍 [ 地點] 大同區國順 里迪化街二段106 號 [FB] 大橋工舍

大龍峒,時段性開放的場所 帶 入 活 動 體 驗 作 為 民 眾 思 考 未 來 生 活 的 觸 媒, 逐漸引動更多人關注。局部整理圍牆介面形式, 敲 除 小 區 塊 水 泥 地 坪, 增 加 社 區 可 以 彈 性 使 用 的空間。 [ 提案名稱] 2015 年度│開啟哈密街的新生活 [ 權屬] 臺北 市政府│閒置空地 [ 地點] 大同區保安里哈密街45 巷與哈 密街1 弄轉角 [ 開放] 洽保安里辦公處

388 號公園預定地, 盤根老樹與紅磚屋的共生 老 屋 與 老 樹 皆 是 珍 貴 的 資 產, 於 公 園 徵 收 開 發 前, 透 過 梳 理 結 構、 補 強, 適 度 將 樹 木 修 枝 而 將 兩 者 完 善 地 保 存 下 來, 提 供 居 民 安 全、 文 化 兼具的開放環境。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國順大觀園 [ 權屬] 私有│閒置房 舍(徵收為388 號公園預定地)[ 地點] 大同區國順里昌吉 街131 巷

昌吉新聚落,新住民與聚吉小客廳 「客廳」是家的交流所,故「聚吉小客廳」從家出 發凝聚社區、新住民對空間的認同感、創造相互 尊 重 的 善 意 對 話、 共 建 社 區 交 流 的 互 動 平 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聚吉而共享-OPEN 小客廳 [ 權屬]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閒置空屋 [ 地點] 大同區揚雅里昌吉 街61 巷37 號 [ 申請/執行]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FB] 昌吉 轉角

港町永樂,樂高與南街四巷的共創 走 訪 百 年 歷 史 的 迪 化 商 圈, 我 們 往 往 只 看 見 主 街 上 的 繁 華 與 熱 絡, 這 次 用 不 一 樣 的 視 角, 透 過在地產業「樂高」結合街道家,體驗繁華主街 背 後 南 街 四 巷 的 在 地 產 業 和 生 活 風 貌, 帶 出 繁 華底下的親切溫度。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港町永樂 [ 權屬] 臺北市公園路燈 工程管理處│路燈 [ 地點] 大同區永樂里迪化街一段14、 32、46、72 巷 [ 申請/執行] 臺北市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 協會 [FB] 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大橋町,街角童樂基地 景 星 里 有 清 茶 館、 家 庭 理 髮 院、 童 玩 達 人、 傳 統 產 業, 這 些 特 別 難 得 的 生 活 樣 態 在 里 內 各 自 運 作 卻 沒 有 交 集。 然 而, 公 有 空 地 的 廢 棄 與 閒 置 給 了 他 們 一 個 窗 口, 不 僅 讓 彼 此 認 識, 也 讓 週邊的小朋友有個街角同樂基地。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希望83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產 署│公有空地 [ 地點] 大同區景星里迪化街二段83 巷 [ 申 請/執行] 大橋工舍、景星里辦公處 [FB] 大橋工舍

| 中山區 商圈建築退縮的空地,小葉欖仁下的據點 原本種植喬木的樹穴經年來已不足提供綠蔭生 長的機會。透過花槽、樹穴、土壤的調整改造, 增 加 樹 木 伸 展 的 腹 地, 帶 動 商 圈 步 行 良 好 環 境 的示範。


OPEN GREEN | The Placemaking Projects of Green Livings in Taipei / Active Ageing Project collection

[ 提案名稱] 2014 年度│晴光美好,城市農原 [ 權屬] 公、 私有│開放空間 [ 地點] 中山區晴光里雙城街17 巷11 號

| 北投區 北投社區大學,開一扇綠色大門

育航幼兒園,友善邊界營造 打 破 實 牆 不 通 透 且 厚 重 的 印 象, 以 新 型 透 空 柵 欄 結 合 木 管、 造 型 黑 板、 遊 戲 球 管 線 等 設 計, 成為可以啟發孩童五感學習的遊戲空間。

藉由分享校園座椅空間、調整公車候車亭位置, 回 應 往 來 民 眾 停 等 的 需 求。 角 落 的 藝 術 迎 賓 入 口 意 象, 歡 迎 大 家 來 訪 宜 遊、 宜 居、 宜 學 的 北 投客廳。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廊裡廊外童聲趣 [ 權屬] 中華民 國│幼兒園 [ 地點] 中山區復華里長春路256 號 [ 網站] http://www.yhkg.tp.edu.tw/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北投生態園區故事館[ 權屬] 臺 北市政府教育局新民國中│校園空間 [ 地點] 北投區林 泉里中山路5 之12 號 [FB] 北投社區大學

| 松山區

奇岩二號公園,重返人與自然共生的原點

延續瓦片的記憶,復建聚寶園 房 舍 屋 頂 因 年 久 失 修 而 坍 塌, 隨 著 復 建 里 的 退 休 銀 髮 族 比 例 日 漸 升 高, 所 以 復 建 聚 寶 園 推 動 小 組 決 定 認 養 這 塊 閒 置 空 間, 並 將 拆 除 後 的 屋 頂 瓦 片 保 留 下, 創 造 新 的 空 間, 也 保 留 過 去 的 痕跡。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復建聚寶園 [ 權屬] 臺北市稅捐稽 徵處│空地 [ 地點] 松山區復建里八德路3 段158 巷7 弄20 號 [ 申請/執行] 復建聚寶園推動小組

| 內湖區 紫星農園,多功能的社區田園 因 基 地 形 狀 不 完 整, 未 開 闢 的 一 側 成 為 治 安 死 角, 結 合 社 區 規 劃 師 陳 重 佑 的 園 藝 專 才, 帶 領 志工重新整理,讓活動空間更完整。 [ 提案名稱] 2016 年度│綠點紫星星 [ 權屬] 財政部國有財 產署│閒置空地 [ 地點] 內湖區紫星里星雲街51 號對面

| 士林區 社子島,生態廁所的實驗 2017 年社子島多了「生態社子島」的頭銜,透過 在地美學會以及社區居民的協助下,於古色古香 的三合院(美學會教室),從生態廁所的「生態」 出發,帶動社區居民的參與,更訴諸實際需求。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打造社子島 小鴨慢學塘 [ 權屬] 私有│庭院 [ 地點] 士林區富洲里延平北路9 段90 號 [ 申 請/執行] 士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 [ 協力] 孫崇傑、孫 銘德 [FB] 社子島美學會

奇岩里礦港路與公館路一帶經都市計畫推進為 「奇岩生態社區」,因此持續以原生生態、生物 的 角 度, 建 立 城 市 生 態 基 盤, 並 且 期 許 作 為 日 後北投地區營造生態環境教育的場所。 [ 提案名稱] 2017 年度│奇岩中崙仔溝有雞逐夢 [ 權屬] 臺 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公園 [ 地點] 北投區奇岩里三 合街一段與礦港路交叉口 [ 申請/執行] 奇岩社區發展協 會、野步社區工作室 [FB]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日出奇岩

123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 齡城市/石佳蓉 , 黃揚名 , 陳信甫專文 . -- 初版 .-臺北市:北市都市更新處 , 2018.06 面;公分 ISBN 978-986-05-6203-3 ( 平裝 ) 1. 都市計畫 2. 社區總體營造 3. 臺北市 545.1933

107010067

書名│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逆齡城市 發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發行人│方定安 地址│ 10488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168 號 電話│ +886-2-2321-5696 網址│ www.uro.taipei.gov.tw 指導單位│內政部營建署、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執行總監│劉柏宏 專案執行│施佩吟、顏明葳、王巧昕、王俞棻 諮詢輔導│石佳蓉、吳盈慧、李永展、李碧峰、林邦文、林靜娟、孫 啓 榕、孫崇傑、 陳信甫、虞葳、楊詩弘、蔡厚男、謝易伶(依筆畫排序) 產學合作│中原大學景觀學系、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 技術協力│天貝武設計品牌企劃製造所、怡心園有限公司(依筆畫排序) 編輯團隊│施佩吟、黃思靜、王巧昕、顏明葳 審稿協力│方定安、陳信良、簡瑟芳、謝明同、袁如瑩、胡如君、張家源、黃馨慧 專文作者│石佳蓉、黃揚名、陳信甫(依筆畫排序) 影像提供│ Plan b 第二計劃、永功里辦公處、石佳蓉、社子島美學會、孫崇傑、南機拌飯、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陳信甫、黃揚名、華江社區發展協會、 富洲社區發展協會、樟文里辦公處、臺北市明興社區發展協會(依筆畫排序) 美術設計│人造風景│ none but the wind LOGO 設計│三頁文有限公司 插畫│孫慶宴、王泳鈞、黃思靜、王巧昕 印刷│崎威彩藝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立德街 216 號 5 樓 電話│ 02-22281026 初版│ 2018 年 7 月 定價│新台幣 300 元 ISBN │ 978-986-05-6203-3 版權所有 ‧ 翻印必究(未經許可不得刊印或轉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