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行動誌-課程上的美感設計實踐》構成

Page 1







構成

5

部長序 文/教育部

潘文忠 部長

教育部自 2014 至 2018 年啟動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畫(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 美力終身學),持續於 2019 年至 2023 年推動第二期五年計畫(美感即生活:從幼 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其中透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 5 校協助推動的「美感 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在現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課程體系之內,注 入美感設計課程的價值理念與方法工具,強調學生用視覺、觸覺等感官體驗周遭環境, 產生好奇心。鼓勵學生嘗試錯誤,從不斷調整實作過程,建立自信心;肯定學生說出心 得,互相支持觀摩,建立同理心,此亦符合課程綱要的素養導向學習,培養學生美感的 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興趣和知能。 歷經 5 個學年度以上的執行,累計國中階段近千例的學生學習課程,從中挑選 60 餘件 代表性課程案例。這些案例都是視覺藝術教師在常態的美術課程中,融入 6 小時的美感 設計,以學生探索實作為主體;教師突破慣性的教法,在美感課程的 6 大構面取材、打 開學生眼界,積極參與實作。考量老師們需花費許多時間備課,以有效掌握實作課程進 度,因此希望藉由這套《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所分享的課程案例, 透過教師社群共備研習,讓更多新手教師熟悉並起而行動嘗試施作。 為因應 AI 世代數位科技與新媒體改變了學生學習模式與美感體驗途徑的趨勢,教育部 於美感教育計畫中採跨域專題或議題取向的美感教育課程設計,在教學中結合探究、創 作、鑑賞與表現等重要元素。美感專題或議題探究是學習者與他人、社會、環境的覺知 及關係建立,學習素材不再侷限於教科用書,而是回到生活所經驗之人事物;我們也期 待這套《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能使老師迸發永續實踐美感新生活的 教學火花,突破教學瓶頸,注入新意,成為培育新世代臺灣美感競爭力人才的範例。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6

司長序 文/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武曉霞 司長

教育部自 105 年起推動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曾成德教授團 隊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等四所 基地大學共同合作,設計規劃輔助現行國中視覺藝術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計畫團隊從色 彩、比例、質感、構成、結構、構造等美感構面,引導中學教師開發課程並實際教學。 多年來已累積近千例成果,透過計畫網站供中學教師交流觀摩。 我們相信,藉由改變國小、國中、高中職等教育體系內藝術/設計課程的核心概念——不 同於傳統藝術教育,課程擷取在地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素材,著重學生的學習歷程,跨域整 合學科,具備彈性調整動能,並且帶入設計思維,鼓勵學生自切身的生活中觀察、感知、 發問、探索和實踐——能夠育成具有美感素養、以「美」起心影響世界的下一代公民。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作為藝術/設計教育師資培力的孵育平臺,前期以教材、工作 坊、論壇等資源,協同各區基地和學校,培育具備設計思維的種子教師,協助其以設計 的六大構面元素,研發跨學科、跨領域的美感課程。種子教師於增能之後,接力將美感 教育的概念帶回校園中播種,與學生一齊進行教學現場的美感實驗。這是各方共同協力 串起的支持網路、美感營養脈絡。 這套《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集結了不同難易程度、不同學習目標、 不同執行步驟的課程。教師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環境條件、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理解 能力等考量,選取切合現場需求的課程,與學生共創出屬於自己的美感設計課程,並啟 發學生從中理解自己、他人與世界。 美感素養並非僅是課程綱要中可被具體評量的能力;打破學習場域的界線,讓美感走入 並體現於生活中,如何激活體內的美感細胞,才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我們期待孩子透過 改造後的美感課程,增加屬於自己的美感自信心,獲得美感智能、文化動能,足以面對 未來社會的多元與變動,進而創造超乎當代想像的美好世界;我們深信,新課程綱要的 落實,要孩子們學的不只是美感,更是面對未來的超能力。


構成

7

在第一堂美感課開始之前 文/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計畫主持人

曾成德

為美感/設計課程編選的教學資料集成 在過去幾年的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中,培訓種子教師自主「研發課程」是很重要 的一個塊面,教師們充分理解美感課程、構面的核心精神後,為每次研發的課程設定 一個終極學習目標,再藉由改變操作方法、工具、材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試從 不同的路徑向目標靠近,並在這樣不斷往返觀察、思索、創作的過程中,對於課程設 定的學習目標有所體悟。 以設計觀點而言,學生們就是「研發課程」的使用者,因此用後評估乃是成敗關鍵。學 生們若能意識自己在參與課程中即已開始創作,並且了解自己的作品就是一種與周遭環 境或社會文化的對話;若能觀察自己在互動中捕捉到一些事物運作的「硬道理」或因之 所感的「世界觀」,甚至因為有所感,而啟發了相關其他領域的求知欲或對於「他者」 的同理心,即使因為技巧尚未純熟而還沒有達到「美美的」境界,也已經觸及了美感/ 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所企望的任務目標。事實上,我們相信只要課程設計得宜,並不會有 「不美的」甚至「失敗的」創作。 由此,我們希望每位閱讀本書的教師理解,美感/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所編選的這套《美 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並非六十一個設計得完美無缺,只需要一步一 步跟著做的教學案例,相反地,這是一套集結了不同難易程度、不同學習目標、不同執 行步驟的課程資料集成,每位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環境條件、教學目標、學生的學 習理解能力等考量,選取最切合需求的一堂課程,與學生共創出屬於自己的美感/設計 課程任務,並啟發學生從中理解自己、他人與世界。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認識美感/設計課程著重的概念與架構 在一次增能工作坊中,我們以「臺灣城市風貌」為題,與種子老師交流。從提問到田調 的過程,或可作為一例,幫助大家理解美感/設計課程著重的概念與架構。 首先由提問開始。 「臺灣城市景觀如何?」這是一個吸引式提問,有人直覺回答「好醜」,也有人引用 新聞標題「CNN 報導最醜城市景觀臺灣名列其中」。循著第一個答案,我們可以進行 下一階段的誘導式提問:「造成街景醜陋的原因/因子為何?」通常會得到典型的答 案如「鐵窗」、「廣告招牌」、「鐵皮加建」等。在第三階段的提問中,我們開始加 以引導:「有無對照案例?請以 Google Maps 搜尋日本金澤東茶屋街,或瑞士巴塞 爾聖彼得廣場街區(Petersplatz Basel)並進入街道實景,請說明您的觀察?」「鐵 窗、招牌等一定是街景亂源嗎?」複雜的問題能引導被提問者進入較深層次的思考,而 非直覺給出答案。最後進入核心問題:「帶來臺灣街景醜陋的鐵窗、招牌等因子,我們 有無適當處理,符合民風的解決方案或美感設計?」此時便能激發眾人熱烈的討論。 隨後設計田野實作課程,以學校鄰近的社區進行移地教學。 以臺北為例,可以過去提出的文化街區,如:「康青龍」、「溫羅汀」、「天母」、「北 投」、「艋舺」、「牯嶺街」、「中山雙連」、「民生富錦」等區塊為目標;重點不在 哪一個區塊,而在社區走讀時賦予同學們關注觀察獨特對象的指定因子,一次觀察一條 街。假設以五人為一組,其中四位各自專注單一元素,例如:街屋(材料、顏色)、植 栽(路樹、花卉)、商家招牌、公共設施(電箱、電桿、紅綠燈桿或照明燈桿、街道家 具等),剩餘一人為組頭,注意交通與街頭安全,並於回到教室後負責收集、整合每個 人的照片記錄。我們希望同學們注意觀察到:不同時代的房屋因為經濟因素與工法材料

8


構成

9

會有不同的顏色,不同季節的街道路樹與景觀花草提供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商家、不同 的訴求就會有不同的顏色。例如:康青龍由於日式宿舍、永康公園與金華公園、咖啡 店、茶坊與獨立書店的招牌等等,因此會與有著宗教建築龍山寺、文化資產剝皮寮的 艋舺街區有著相當不同的質感、顏色等等。 接下來的課程可以有諸多的方向、可能與想像。 首先藉著「路上觀察學」或「都市考現學」的引導,鼓勵彼此比對與交流。敏感的同 學會注意到屋宇年代與構造材料(木造、磚造、貼磁磚、掛石材)、街區鄰里與綠地公 園、季節變化或民俗節慶、文化地景等種種因素都會帶來相當差異。再進階一點的則可 以上網上傳影像到網站,運用色彩分析網站軟體的演算法,得出各條街道或各個街廓的 色彩,集合而成各個文化街區的「城市色彩」。甚至更可以引領進入深入分析討論,鼓 勵仔細思量斟酌城市景觀建設裡,合宜的「城市色彩」應該如何掌握拿捏?是儘量以接 近永久結構的屋舍、路樹為主,先捨棄招牌、櫥窗等變化較大取代性高的暫時性因子, 還是反過來?何者作為主要城市/街區色彩較恰當,等等。 課程的最後可以回到 CNN 問的問題,臺灣城市風貌為什麼醜?這時我們不僅已經知道 問題出在哪裡,還知道我們有解決的方法,討論了「城市色彩」、「都市景觀」、「招 牌廣告」、「街道家具」等議題,結合攝影技法、數位演算以及手腦眼睛的工具運用創 作技巧與分析判斷思索批判能力。 至此,學生不僅練習到對「地區的特性與差異性」進行觀察,並且進一步思考「何者較 美」、「如何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對「城市景觀」這種複雜的問題具備關鍵的思辨力。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以議題激發學生的創作力 以下是一個老師與學生共創的課程實例,可以進一步說明計畫的工具與方法論。 「澎湖.記憶是最美的色彩」是服務於偏鄉學校澎湖西嶼國中的林雪倩老師,年年面對 上完中學就得離開家鄉求學謀生的同學,所特別發展出來的實作課程。藉著孩子們天天 面對的海洋,開展出敏銳觀察與色彩實驗,讓孩子們手做了一份生活與環境所幻化而成 的記憶拼圖,希望遠行的遊子不要忘了家鄉。這個課程設計與學生作品具有無比動人的 力量:它可以提點我們每個人自己回想,我們是否記得小時自己深愛的風景?甚至進一 步的反省,自己離家長大後,是否還能記得家鄉美麗的特色?也可以延伸推想,什麼是 可以讓澎湖或臺灣更美的特色?是顏色?或者氣味?或是環境?我們能不能為外國的朋 友介紹心中記得的家鄉之美?最後甚至灌注一個理想:將來我們如何試圖使臺灣的特 色、臺灣的幸福感的來源建立於「美」。 需要提醒的是,在設計實施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定義問題與目標設定失準, 使得學習方向偏離的現象。從增能工作坊的街區觀察與上述課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 現,美感構面(色彩、比例、質感、構成、結構、構造)是分析歸納都市景觀的重要 工具,也可能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但不應是創作的目的,教師在設計練 習步驟與學習目標時,必須對此保持清楚的認知。

10


構成

11

孩子們學的不只是美感,更是面對未來的超能力 學習美感教育的孩子們正巧處在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青春期階段, 有許多疑惑需要解答。因此,我們在課程創新計畫裡引入「設計」——因為設計就在 解決問題、思索問題,甚至重新定義問題。我們希望美感與設計的學習,可以為正處 在這個敏感年紀的孩子們在摸索問題、嘗試錯誤、尋求答案、重新提問的過程中習得 軟技能(Soft Skill),又稱生活技能(Life Skill),包括決策能力、解決問題、批判 思考、群體溝通、團隊合作、數位素養、文化跨域力(Intercultural Fluency)等。 我們相信新世紀的學習必然是「軟技能」與「學習能力(Study Skill)」並重,才能 培養出真正的未來人才。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2

美感設計教學的資源共享行動 文/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協同主持人

凌天

美感沒有唯一答案,沒有課本教條,形式包容多元,沒有固定標準;但,美感與設計當 然可以教,可以學,可以藉由練習而行動,逐漸成長與精進。 舉例來說,每個人都喜歡不同的音樂,任何偏好風格都不比其他更標準正確。但只要 安靜下來,我們都能聽出一位音樂家出手,與初學者練習的分別;也分得出專業歌手 的嗓音,與自己在 KTV 扯喉嚨的差距。換句話說,我們相信聲音的技術可以訓練,耳 朵的欣賞也分得出差別。 同樣地,我們吃得出好食材的料理,好廚師的手藝,與微波冷凍食品的差別;我們也相 信經過學習與經驗,人們可以慢慢培養出品茶、品酒、品咖啡的技術。日常生活之中, 對於聽覺、味覺都能有好壞的分辨,能培養出辨別的能力;則對於視覺與空間感受,周 遭環境的表現,更應該有美學的信心,對設計專業的要求與重視。沒有標準答案的問 題,常常更值得思考追索;找尋美感的過程,也因此而更為重要。 從 2016 年以來的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每一學期都有百餘位來自全國的中 學老師參與,分別在視覺藝術、美術、藝術生活、基本設計等等科目上投注努力。老師 們提出六小時以上的課程計畫,經過審查委員的來回意見修訂之後,來到課堂上進行; 其成果藉由出版、展覽與影片的方式,在計畫網站上記錄呈現,歷年已經累積了一千堂 以上的課程,成為難得的設計教學資料庫,可以用區域、學校、學程、主題等等關鍵字 交叉搜尋,讓教學資源可以持續共享。


構成

13

上千份教案之中,針對國中階段的美感設計教學,我們特別選出了六十一堂精采課程, 編輯成這套《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分別有:聚焦在材料本身的「 色彩」與「質感」,組合感受的「比例」與「構成」,立體物件的「構造」與「結構」 ,以及多面向操作的「綜合」課程等等。老師們精心設計的教案,編纂為精簡的課程介 紹、節次流程、教學觀察等內容,配合課堂實施的紀錄影像、作品特寫、學習單等參照 內容。我們希望這些不只是計畫成果的紀錄,更是後續行動的開端:不論是熟悉美感教 育的同仁,或是第一次接觸設計教學的老師們,甚至是自主研習的學生或家長,都能從 這套書之中,找到幫助或啟發。

美感設計課程資料庫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構成構面課程」 設計與操作分享 討論課程︱ 陳純瑩〈島嶼家族報〉 與談人︱

陳玟秀〈圖樣設計與色彩〉

凌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少妤(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蕭亦芝(美感行動誌執行編輯)

陳純瑩(高雄市立右昌國民中學教師) 陳玟秀(新北市立碧華國民中學教師)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自 2016 年起在全國 許多美術教師多年參與之下,至 2022 年已累積了 1000 餘堂的美感課程,總計畫團隊針對過去沒有 接觸過美感教育的美術老師,規劃出版一套六大美 感構面加上綜合構面的課程手冊,共有七本,每本 手冊收錄 8 到 12 個課程,並邀請其中兩個課程 的設計老師與課程審查委員從課程發想、操作過程 及執行是否遭遇困難等議題進行討論,讓想要接觸 美感課程的教師,可以在閱讀個別教案內容之前, 了解美感課與一般美術課的差異,掌握美感課程的 核心概念,並順利地操作手冊中收錄的這些課程。

14


構成

15

〈圖樣設計與色彩〉 【課程發想】 玟秀 這是我在 107-1 實施的教案,之前我的美感課教的是色彩構面。發想的源頭是 學校舊校區的樓梯,這所學校主要的樓梯轉角有貼磁磚,先前有老師在磁磚上面 設計圖案,張貼卡典西德,但時間久了卡典開始剝落,我就想利用美感課程讓學 生嘗試做點什麼,也到美感計畫的網站搜尋可以參考的教案。思考之後決定以色 彩為基礎,做構成練習,請同學從觀察開始,然後嘗試操作,不先預設會做出什 麼成果。 課程就從磁磚開始,我先介紹家鄉先嗇宮的花磚,也請同學觀察人行道上或是學 校裡磁磚的花樣。開始上課後,先帶學生看美感網站上的秩序章節,讓他們發現 生活中的秩序,自然而然地練習,學生會發現秩序裡面有「隱藏格線」,所有東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西都是有規則的。在做這個圖樣設計與色彩練習的時候,需要時常提點他們秩序 的存在,該怎麼隱藏,格線該怎麼畫,從這裡開始發展他們的設計。學生會學到 美感和秩序就在生活中,在練習中自然實踐秩序,也潛移默化在生活中實踐美感 和秩序。

【課程操作】 凌天 這個課程最後的呈現是剪貼?還是版畫翻印的方法? 玟秀 六堂課當中,第一堂是觀察校園裡植物的秩序,用落葉或花朵去排列,讓學生知 道要分類、有秩序。接著觀察先嗇宮的花磚或是人行道上磚頭的排列,讓他們知 道設計一個圖案時,一開始先用單位形,再上下左右延伸。練習從色紙開始,一 個人只能挑兩個顏色,先做色彩搭配,像是類似色或對比色,然後剪形狀,先做 一格單位形,再做延續,之後再做一些更精緻的變化。課堂的最後是用 8x8 橡 皮擦來進行,先把點子畫在紙上,再把它刻在橡皮擦上,做成版畫,同時思考 顏色,最後印在宣紙上。宣紙下有對應的格子做隱形格線對位,就按照格子做 排列,可以是鏡射、對稱、重複,之後再延伸到包裝紙、筆記本或其他應用。 凌天 最後做完的結果,是把它想像成卡典西德或花磚,要回到校園角落嗎?還是讓同 學們有開放式的點子?最後有沒有引導他們為某個特定的地方做設計呢? 玟秀 原本是想讓他們用卡典西德貼回磁磚上,裝飾那個樓梯轉角,但是後來時間不 夠,就印在紙上,做圖案的練習。 少妤 基本上我覺得成果很棒,學生也發現透過一個簡單的原型,透過構成的方式重 複,主要是重複,但是用不同方式重複可以出現他沒想過的圖案。這個課程很棒 可以再延伸,可能會變成包裝紙,當然因為課程時間的關係有點可惜,如果有機 會讓圖案的尺寸可以更大,比如像這個原形的狀況,最後數量很大的時候,同學 們可以看到從微小的原型到最大的重複性有不同的美感跟效果,那變成包裝紙也 蠻實用的,學生可能之後會送家人朋友禮物會拿來包裝,甚至做成卡片,會回到

16


構成

17

同學的日常生活,也許沒辦法達到原本預期去改善磁磚的狀況,但至少不會只是 一張很美的畫,而是可以實際進到學生的生活中,這部分是可以積極發展之後運 用的部分,我覺得這個課程已經滿成熟了,除了前面過程很清楚之外,學生也滿 有信心在操作上,有達到一定的效果。 凌天 我想延續少妤老師的討論,如果這個課程再發展得深入一點,這個作品到底是藝 術作品還是設計作品呢?版畫是藝術的一種分類,印刷也是版畫的一種,印十張 是版畫,印兩千張是海報,它就是可以拿來用的印刷品,學生在做的時候,他是 以藝術創作的概念去做,還是可以大量複製生產的設計功效的方式去操作,這個 課程好像可以引導出這樣比較深層的思考,這也是「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跟傳統典型的美術課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想要把類似設計的想法放到課 程裡面。

【課程討論】 凌天 這堂課在一開始有沒有一些限制?例如只能用兩種顏色或一個形狀,讓排列組合 有一些規則在,不是剪什麼都行。不過在最後花磚的呈現上,同學們好像有做出 像是枝葉、花瓣還有愛心這樣比較複雜的圖案。老師在課程設計上是不是有特別 想過要從簡單操作到複雜圖案? 玟秀 我們用色紙操作的時候,因為花磚在古代房屋裝飾上,有祈福跟祝福的意味,我就 告訴學生,我們現在要做一個幸福的花磚,然後討論具象、抽象跟寫實的部分, 所以剛開始色紙只能是塊面,有用幾個指定的技巧,就是平移、鏡射或是旋轉, 這些排列的方法;比如說二方連續看起來怎麼樣,四方連續又會是怎麼樣,他們 會思考從角落開始的話要怎麼去拼接下一片,設計的時候就會注意這個準則,試 著想像排列。 凌天 現在這些比較複雜的圖像,原來是反覆操作對稱、二方或四方連續、點對稱的結 果,簡單圖像可以透過反覆操作,形成複雜、有趣的、意料之外的效果,而這個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效果進到第二階段刻印的時候,可以讓看似簡單的圖像創造出複雜的圖案,但還 是跟著構成的原則走,可以讓學生體會出構成本身的重要性或可能性,這是蠻好 的一個操作過程。 玟秀 其實在操作的時候,以前會先預想結果,現在會想說課程的目標大概如何,六堂 課拆成三或兩個小階段,讓他們去反覆練習,這樣排好嗎?那樣呢?換個顏色會 不會更好?色紙的操作大概兩節課,學生會欲罷不能,互相討論,覺得有很多可 能性、很好玩。 亦芝 玟秀老師的課程在邏輯上很清楚,曾成德老師也曾提過設計課就是要在不斷反覆的 練習當中,讓學生體會跟自我理解,感受到自己學到什麼。這是一個好的案例, 從一開始用不規則的樹葉排列去分類,學生發現到隱形格線,雖然它的形狀不規 則,但是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好看的,然後再進入到規則圖案的排列,進一步使用 顏色控制,改變創作材料,在六小時裡面用這樣的步驟去反覆練習,畢竟美感不 是單一構面就可以產生的,這個教案裡確實可以看到秩序核心的存在是必要的, 然後色彩和構成要互相配合,要不然就會很難去討論構成的美感這件事。

18


構成

19

〈島嶼家族報〉 【課程發想】 凌天 「構成」是集體的事,而其中又包含了色彩、比例、質感等,比較單純的構面元 素。純瑩老師的課程就包含了豐富的元素在其中,除了有文字、圖像,又牽涉色 彩跟比例,然後全部結合在一起變成報紙型態的圖文操作。 純瑩 這個課程其實是跟一個計畫「島嶼的集體記憶」一起合作的。這個計畫起源於導 演陳慧齡給阿嬤的一封信,她在這部片中追溯自己的過去、歷史和長輩的歷史, 採訪了不同族群阿公阿嬤的故事。這個蒐集故事的概念我很喜歡,又看到一些高 中老師的課程在做類似家族報的東西,除了把長輩的故事變成報紙的型態,很有 時代氛圍,或者做成復古廣告。還有另一位老師是做家族的食譜,請孩子採訪家 族美食,然後畫成食譜,我覺得那個構面這個概念很好,除了食譜的展示之外,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字型編排都已經考慮到。 我的課程安排不是只有六個小時,而是一個學期,除了基本的構面練習之外,我 也加入其他的學習課題,從比較嚴肅的歷史課題融入,包括媒體識讀,之後請孩 子蒐集家族的採訪稿,再談報紙的構成轉換概念。

【課程操作】 純瑩 我讓學生從模仿開始,我把各大報都貼在黑板,在學生面前用紅色麥克筆,一條 一條把文字外框線畫出來,包含主標、副標、內文,慢慢的,學生開始有感,原 來文字是有隱形框,慢慢感受到報紙編排的秩序感。他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會做這 樣的編排,類似的概念還可以延伸出哪些活潑的版面,而且各家有不同的形式風 格,順便讓孩子去感受文字的排列,哪一家閱讀的可視性比較好?如何編排讓人 在閱讀的時候是方便、流暢的? 接下來就一個人發一張報紙,讓學生去模仿,先讓隱形框現身,從報紙用等比例 的方式移到 B4,接著請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採訪稿,這些大框框、小框框、內 文或是小標,讓他們思考可以怎麼配置,讓學生用模仿遷移的方式,把他們的採 訪稿套進來,中間一定會經過一些修改,比如學生會跟我討論這一大格是不是可 以分成三小格,或是加什麼圖,當學生抓到了那個通則性,就可以再教他們構成 的轉移、構成的比例,或是刊頭的設計、文字排版……等等。 學生在過程中會去思考這邊版面空空的話,那可以做些什麼?就會想辦法去找資 料,或回去再挖更多的東西。大概一學期的操作是這樣,花很多時間,最後是用 大張的完稿紙,必須用鉛筆打好草稿,不能有錯字,再把顏色加上去,最後用代 針筆完成。

20


構成

21

【課程討論】 凌天 這堂課從複雜的部分著手,同學去訪問了家裡,有了文本紀錄,有些故事又有圖 像或是表格,像是文字為主但是又有很多其他資訊,這些聽起來老師教的是用構 成的方法去爬梳事物之間的關係,先從模仿開始,看到報紙版面,再去思考如何 構成圖跟文的關係、大標小標內文的關係,然後整個視覺上的先看到後看到,甚 至可能還有字體、顏色的關係等等,這些事要轉移到學生對自己訪問的家族歷史 內容,這個文本本身也要用關係的方式去爬梳,如果要替這個故事加一個標題, 標題可能是什麼,如果為標題選顏色,顏色要怎麼選擇。這個從繁到簡的歸納的 過程,跟剛剛的圖樣設計與色彩,從簡用邏輯程序變成複雜這件事情其實是相反 的狀況,兩堂課放在一起比較蠻有趣的,也可以看到構成這件事情這個想法本身 有很多詮釋方法的可能。 純瑩 我的第一個版本是從海報開始模仿,很久之前去日本旅遊帶了很多展覽 DM 回 來,讓學生們去挑一個來模仿,其實都是模仿等級,其實也蠻有意思的就是, 他們可以找到一個比例的輕重、色彩的搭配。接下來是採訪稿,大家都會有採 訪稿、心得,外觀的描述;那當時美感計畫也有出報紙,剛好我也拿來做一個示 範,把這些細節告訴學生,在我們看報紙的時候會出現哪一些專欄,哪些專欄剛 好是採訪稿裡也許可以轉換使用,所以每一班都不太一樣,接下來就是請學生去 模仿對照,每個人拿到的報紙不太一樣,沒有太要求比例是一比一,畢竟是國中 生,他們也沒學過素描,就讓他們去做做看。 少妤 請問純瑩老師,整套課程操作下來,學生通常會卡住的地方在哪裡?假設自己要 擔任報社所有的角色,要去採訪、撰稿、美編等等,是找尋資料的過程學生會遇 到比較多困難,還是把文字和圖放在一個版面上的操作練習會花比較多時間? 純瑩 其實都蠻花時間的,但前面的素材蒐集真的很重要,學生收集來之後才有文本,文 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至於到後面轉化,就是依樣畫葫蘆,他們都做得到,不是 那麼難,有些資源班的學生,給他四堂課還是可以交出一些成果,所以文本是很 重要的。再來就是像玟秀老師提到的,有時候是學生在畫的時候他們互相會看, 不會的時候會看到同學在做,我會讓那些比較不曉得怎麼開始的學生去看看其他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同學怎麼做,繞一圈回來之後也許就知道怎麼著手了,很多時候他們會自己互相 幫忙。 少妤 今天有兩個非常不同的教案,很不一樣,雖然都是構成,我覺得島嶼家族報,它 是一個平面傳遞訊息的構成的練習,它的重點是要傳遞訊息在一個平面上,還蠻 有藝術性,但是它很獨立很個人,像是藝術創作的過程。玟秀老師的課程,我覺 得比較像是幾何形和色彩構成上的練習,所以她有不斷的原則跟重複,比較像某 種工業設計可以繼續衍生,從色彩、黑白的會像安迪沃荷那樣不斷複製影印上再 疊加別的東西,其實這兩個很不一樣,一個很個人的創作,另外一個是可以被不 同的人集體創作的過程,都是構成,非常不一樣的再談構成這個要素,很開心可 以看到構成可以有這麼不同的出發點。 凌天 玟秀老師剛剛講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當學生還不知道怎麼著手的時候, 就從模仿開始,其實不管是什麼階段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出發。這裡的模仿跟 傳統美術教學的模仿不太一樣,過去很強調用技術做到再現,譬如說把水果畫得 很像,而美感課程追求的不是這個。我們的價值是跟環境生活有所連結,嘗試家 族訪談和使用報紙做模仿對象,都是跟生活有連結的做法。 我覺得老師的課程有兩個方面跟生活有所連結,第一個是家族訪談這件事,老師 讓學生在國二的時候就讓他們嘗試,這其實是很好的經驗,另外一件跟生活有關 的是跟報紙以及出版品的關係,學生透過模仿報紙的編排形式,從比較深入的觀 察開始,分析圖文內容中隱藏的秩序,再把自己的訪談稿填進去,所以他必須要 能夠拆解一個既有的物件,再重新組合成自己的東西,並不是全然地再現。操作 過這個題目後,改天再看到報紙是會有感覺的:我現在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做,然 後也許可以觀察出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我們的計畫中也有推廣美感閱讀 的〈安妮新聞〉,內容不直接談美感構面的原則或是美感課程,而是跟學生生活

22


構成

23

有關的文本,讓學生看的時候,不只可以閱讀,報紙形式上的美學也可以透過像 是美感課程的方式,去練習、模仿或是參照。 少妤 我覺得做家族報這件事跟學生自身的生活很貼切,他應該會有很多想法想表達, 所以學生就會在那個框架下必須要去選擇,而不會只是臨摹,我覺得這個是非常 好的出發點,因為他會開始篩選什麼要讓比較多人知道看到,哪些需要稍微調 整,我覺得從自己生活、家族是很棒的起點。 亦芝 在學設計的過程中「案例分析」是很重要的事,在做設計前先看很多作品,也許 是拿一個博物館的平面套用在幼稚園的設計,替換掉內容物,藉此理解邏輯是不 是對的。〈島嶼家族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分析操作,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看 得到的實際物品,但他不只是看到文字圖片,而是去理解更上層的邏輯、大小層 級,甚至比較出不同出版品的排版方式也不同。純瑩老師讓學生從報紙著手,有 一定的複雜性,但是它有一個格線排列的規則,所以學生比較好去控制要怎麼安 置這些內容。而像玟秀老師的課程練習,就是反過來從簡單到複雜。 我們在挑選收錄課程時,有很多考量,主要是希望以後閱讀這套課程集成的老師可 以先理解設計課程的老師怎麼發想、怎麼操作,看到這些思考的過程,再選一個 適合自己學生的程度,或是比較接近自己的邏輯思維的課程來實施。也可以參考 其他老師的課程架構,轉換置入自己或是學生喜歡的題材,或切身相關的事物, 比如說玟秀老師利用先嗇宮的花磚做案例,其他的老師也可以用他們學校或地區 的特色,套進課程裡。我們希望這套課程集成的多元呈現,能讓老師們有不同的 選擇。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24


25

構成

構 成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26


構成

27

醞釀家鄉好滋味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南投縣立集集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陳惠珊老師

發現:當兩個以上的物件放置在一個空間中形成關係,即是「構成」; 將對的東西擺在合宜的位置,即形成「美感」;將物與我的關係產生連 結,即是「生活美感」。引導學生了解何為「焦點」,探索主從關係, 關心物我關係。 探索:尋找在地特色美食,思索地圖的元素與構成,重組美食地圖。 應用:利用穀物餐盒的格線分割,體驗構成之美;分析食譜版面的元 素、組成與編排,了解構成在生活中的應用。

核心概念

認識構成在生活上的應用。

引導提問

1. 你能否指出生活環境中哪裡能看到構成的關係? 2. 你能否為美味餐盒創作具有美感的構成設計? 3. 你能否從食譜版面中分辨主要和次要的訊息?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步驟一

認識構成之美

1. 對稱的古典美學:在假想的中心軸線上下、左右或中心發散,加入相同的 元素稱為對稱,可分為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和輻射對稱,例:建築、昆蟲 等。 2. 平衡的現代美學:在物體的質與量、色彩及質感等非對稱的組合下,達到 平衡的效果,例:光與影、街道等。 3. 觀察生活中具有構成意義的畫面,並試著描述自己的感覺。

2 步驟二

發散與聚斂的構成練習

1. 發散關係的構成:每位學生發雙色色紙,將色紙自由分割成四份矩形,將 矩形邊靠邊,重組擺放在底板上(勿重疊)。 2. 聚斂關係:每位學生再發雙色色紙,將色紙分割成四個矩形,拼成較原來 色紙更小的新圖形(可重疊,限小單位放在大單位上,不可交錯)。

3 步驟三

家鄉美食地圖

每位學生發一張空白的集集地圖,請學生將地圖任意分割,依據個人喜好將推 薦的在地美食(例如:主食、飲品、小吃、甜點……等)畫在地圖上,可部分 加入與食物有關係的人、事、物,使用描圖紙檢視畫面構成。

4 步驟四

美味餐盒的構成

1. 發給每位學生一張 A4 灰紙板製的紙盒,學生應用先前練習的對稱、平衡、 發散、聚斂概念自行設計隔板,隔板上色黏貼待乾後,將不同穀物放置入 分隔中,完成兼具美感與健康的餐盒設計。 2. 請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並參考同學的建議,調整成合宜的餐盒設計。

28


構成

29

5 步驟五

食譜的構成

1. 將學生分組,每組發數本雜誌,每位學生自己選一頁最佳構成的排版,把 透明片疊在雜誌頁面上,用奇異筆框出這個版面包含的元素(主標題、副 標題、內文、補充說明、插圖、照片……等),分析訊息的重要性排序, 以及不同訊息的排列關係等。 2. 與同學分享自己選出的最佳食譜版面構成,並填寫學習單,思考構成還能 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30


構成

31

教學觀察與反思

美感實驗課程有別於視覺藝術課程,首重 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感經驗,因此如 何讓生活有感,成為設計課程的主要核心 問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藉由動手做體 驗,以及小組互動、分享,都能對學習的 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雖然設計課程時已經考慮過可能會遇到的 種種問題,但實際上課過程中必須因應不 同班級的狀況進行調整,例如:製作餐盒 構成時,學生在測量部分由於缺乏經驗, 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引導跟製作。且每週 一節 45 分鐘的課程有時會因學校活動或

國定假期中斷,而影響學習品質,因此設 計課程時需多加考慮時間因素,並以「生 活共感」為主要教學方向。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32


構成

33

圖樣設計與色彩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新北市立碧華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陳玟秀老師

色彩是最直接能感受到美感要素,調和的色彩是讓人感到舒適合宜 的。本實驗計畫以圖樣「構成」為主題,先是帶領學生認識美的形式 原理,發現生活中的秩序,有秩序就會有美感,色彩也是,在色彩搭 配的部分,讓學生練習─主導色調、輔助色調搭配新圖樣,創作新圖 樣構成秩序之美並傳遞分享給他人。在花磚圖樣設計中發現花磚的格 線分割秩序邏輯,發現秩序構成之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與色 彩搭配於自己的圖樣創作中。

核心概念

1. 構成的畫面隱含秩序的美感。 2. 構成的整齊與韻律。

引導提問

1. 如何讓不規則的物件排列出美感? 2. 如何讓規則的物件排列出美感? 3. 如何從規則的排列中產生變化的韻律?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34

2

步驟一

不規則物件的秩序美感

1. 讓學生在指定的校園範圍內找尋自然物。 2. 請學生將自然物依序排列,觀察排序的畫面是否有隱 形的格線,或說明他的分類方式。 3. 討論與分享秩序如何成就美感?再依據討論結果重新 排列一次。

步驟二

規則物件的秩序美感

1. 請學生選擇兩張色紙,兩張色紙的顏色必須有明度對 比。 2. 兩張色紙各自折出四乘四的格線,在單一格中設計基 本形,一個基本形必須包含兩種顏色。 3. 將設計好的基本形填入空白格子紙中。


構成

35

3

4

步驟三

生活中的物件秩序美感

步驟四

圖案紋樣排列及配色

1. 介紹三重先嗇宮的花磚,及商品標誌設計的輔助線。

1. 延續步驟三的練習,設計自己的鉛筆稿圖樣。

2. 發下學習單引導學生觀察四個花磚設計圖案是怎麼設

2. 將設計好的鉛筆稿圖樣轉印至橡皮章上,運用版畫製

計的。 3. 找出花磚圖案設計的參考線或輔助線,並進一步利用 此參考線進行其他圖樣設計。 4. 圖案的設計必須注意到美的形式原理,例如對稱、漸 變、秩序等。

作方法,剔除背景部分,保留設計圖樣。 3. 利用色鉛筆先在鉛筆稿上做色彩規劃。 4. 在透明片上,利用海綿進行調色,使用海綿按壓沾 取適量的顏料後,再均勻按壓於橡皮章上,可用平 移、鏡射、旋轉、位移的方式,將圖樣轉印於在棉 紙格子裡。 5. 嘗試不同色彩的搭配與圖像排列的可能性。 6. 作品分享。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36


構成

37

教學觀察與反思

經歷本課程,學生能發現重複的圖樣中具 有隱形的秩序,大部分學生都能了解要畫 出繁複的圖案可以用隱形的線及工具做為 輔助,更能創造出美感。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38


構成

39

筆記的構成與美感養成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黃培茹老師

本課程以版面構成為主軸,從學生頭痛的筆記整理工作切入,透過操作 紙張版面的構成,帶領學生一步步了解與克服手寫筆記的技巧,體驗 其中的成就與美感,從中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核心概念

1. 平面的格線分割邏輯。 2. 圖文資訊的主從關係。

引導提問

1. 資訊如何分類比較容易閱讀? 2. 主要與次要的資訊應該如何分配在一個版面當中? 3. 版面如何安排,才能使訊息清晰又具有美感?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40

2

步驟一

筆記整理比一比

步驟二

平面分割魔法

1. 限時筆記整理賽:發給學生「我的學習筆記」空白筆

1. 了解著名筆記方法如「康乃爾筆記法」、「麥肯錫筆

記學習單,給大家 15-20 分鐘閱讀全班票選科目及

記法」,解密當中對於版面黃金三分法的運用。

單元,並整理成筆記。

2. 我的筆記三分法:操作美感教師開發之構成 KIT 工

2. 筆記交互觀摩:搭配觀摩檢核表,全班傳閱彼此的筆

具,包含一個黑色圖框,和黑白灰色紙各一張,在圖

記,從中了解好筆記的關鍵,也讓同學相互評點出彼

框中將色紙交疊排列,將版面分割成尺寸比例各不相

此要加強的地方。

同的三分,每個人試著排列出四種筆記版面。

3. 資訊整理比一比:教師前後列出兩張資訊內容一樣、 不同整理方式的 PPT,分別給學生一樣的時間閱讀, 接著反問裡面資訊。接著請學生比較兩張 PPT 內容, 分析當中的差別。讓學生了解資訊整理前與整理後, 對於學習幫助的差異。

3. 筆記版面分析記錄:把排好的版面在學習單上繪製下 來,並分析用來寫筆記時的優缺點。


構成

41

3 步驟三

我是美感筆記王

1. 版面構成交互觀摩:將上周完成的「我的筆記三分 法」學習單傳閱相互觀摩。 2. 用自己設計的版面做筆記練習:讓學生自選科目及單 元,挑選自己創作的其中一種格式版面做筆記練習。 完成後與全班同學分享心得。

我的筆記三分法 觀察許多著名筆記,許多都用到版面的三分法。 三分法分別是:(A)課程紀錄、(B)重點整理、(C)困惑與補充,其中(A)課程紀錄占版面大部分。 接下來,利用版面練習小道具,試試看自己想要的筆記三分法版面吧。 我的筆記是______________式的,白色是______________、灰色是______________、黑色是 ______________。

第一款

第一款: 票選區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42


構成

43

教學觀察與反思

本次課程初次實施,著重在版面分割與筆記練習,因此讓 學生使用課本來寫筆記。但課本已經是經過資訊整理的文 本,未來課程擬嘗試讓學生閱讀尚未學習過的資訊與資料,

練習從無到有整理成筆記。並且加深資訊擷取與版面分配 相關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練習版面內的圖文整合。 本課程亦適合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透過構成構面的概念 運用增進學生資訊整理的技巧。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44


構成

45

島嶼家族報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高雄市立右昌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陳純瑩老師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各大報的版面設計分析解構圖文構成,學習如何編 輯具有統一秩序美感的平面構成設計。從版面賞析、版面組織構成、 欄位安排設計,漸進發展到完成一份包含主副標題、內文、報名設 計、照片/圖片與文字搭配等不同內容的構成方式的「島嶼家族報」。 跨領域結合「島嶼的集體記憶」情意素養課程,藉由欣賞陳慧齡導 演「給阿媽的一封信」25 分鐘短片,學習採訪、擬稿、海報版面分 析……等。並將採集後的家族故事,匯整成一份專屬的家族報。

核心概念

1. 能了解構成的主從關係。 2. 理解格線分割是有邏輯可循,並能依邏輯增減及變化。 3. 了解具有美感的版面構成,能增加閱讀的動機及閱讀效果。

引導提問

1. 各大報的頭版文字表現方式與編排特色都一樣嗎? 2. 新聞版面與副刊版面的編排有何不同? 3. 如何為家族報決定主題及安排內容?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步驟一

報紙版面構成

發下老師挑選過的報紙(剔除娛樂及廣告),請學生畫出所有圖文框的隱型框

線,觀察各大報編排手法並用螢光筆畫出隱型框、觀察各大報 LOGO、文字 方向、欄位。

2 步驟二

自己的版面設計練習

運用上一步驟的分析結果,為自己的報紙版面設計構成(主次標題、報導塊面 圖框配置、格線運用)。

46


構成

47

3 步驟三

我的家族報

1. 我的家族報要報什麼?決定報導主題。 2. 欄位安排、標題練習。 3. 回家訪問家人,製作報導內容,依據欄位安排調整報 導篇幅。 4. 完成家族報。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48


構成

49

教學觀察與反思

學生除了能在美感技術層面學習到 什麼是適合的,及具有合宜性、整體 性的美感經驗,更能藉由「島嶼家族 報」體會到美感與情感的結合,與他 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進而學習尊 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50


構成

51

植物排排讚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新北市立自強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周義傑老師

盆栽是現代都會人與自然連結的窗口,生活中隨處可見居家門口、陽 台種植許多植物,不論是井然有序的布置或隨興擺放,都反映出人們 對自然的依戀。同樣的植物如何透過擺放呈現不同的意境呢?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 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 變的造型與色彩紛呈,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 栽分門別類,藉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出具有構成美感 的植栽布置。

核心概念

色彩、比例、構成美感。

引導提問

1. 你知道如何搭配植物與花盆的比例和顏色嗎? 2. 單一株植物與花盆和一組植物與花盆,顏色選擇和組合方式有沒有 不同?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52

2

步驟一

居家周遭盆栽布置觀察

1. 請學生在課餘拍攝自家或鄰居門口的盆栽布置,選取 一張最佳照片上傳臉書。 2. 教師整合學生蒐集的照片,輔以教師蒐集案例,以投 影片放映,分析討論隨意擺放與設計規劃過的差異。 3.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步驟二

植物與花盆的色彩搭配

1. 學生分組,教師準備盆栽,每組選擇 2-5 盆植物( 依時間彈性調整)。 2. 教師提供美術紙,學生為每盆植物分別選擇合適的盆 栽顏色。 3. 用美術紙將花盆完全包覆。 4. 運用課桌椅與檯燈布置簡易攝影棚。 5. 選擇背景襯紙,將成品排列於布景上用相機或手機拍 攝,選擇一張最佳照片上傳臉書。 6. 學生重新選擇適用於全組植物的單一顏色美術紙。 7. 重複 3-5 動作,將美術紙包覆於花盆外,拍攝照片 並上傳臉書。


構成

53

3

4

步驟三

排列組合之構成練習

1. 學生至教室前選 6 個盆栽置於三個不同寬度的方木 盒內,同一方盒內須為同種類植物。 2. 將三個方盆群組進行橫向排列組合〈不可直向或前後 排列〉,找出最佳主從關係與整體感。可回教室前替 換更合適的盆栽。 3. 布置簡易攝影棚,透過相機或手機拍照並上傳。 4. 學生至教室前重新挑選 12 個盆栽置於四個不同寬度 的方盒內,同一方盒內須為同種類植物。 5. 將四個方盆群組進行排列組合,用由上而下鳥瞰的視 角觀察,找出最佳構成關係。可回教室前替換更合適 的盆栽。 6. 由上而下鳥瞰觀察,利用相機或手機拍照,藉由照片 轉換成在螢幕上垂直觀看,模擬植生牆的效果。 7. 各組相互觀摩並發表感想意見。

步驟四

綜合練習與討論

各組組員挑選合適的草花類中型盆栽植物,組合出具有 美感的小品花園。

1. 利用 4-6 個大小比例不一的木盒,進行排列組合, 木盒可直立或在穩固的條件下自由組合,建構抽象 幾何的立體造型。 2. 學生至教室前選取適切的盆栽置於方盒內。 3. 可回教室前替換造形不搭配的盆栽。 4. 利用相機或照相手機拍照並上傳。 5. 各組相互觀摩並發表感想意見。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54


構成

55

教學觀察與反思

開花類植物無法維持最佳狀態,且經許多班級操作也不易 維持完整;多肉植物容易在操作時損傷葉片影響美觀。故 建議教師先篩選種類、外型、色彩條件易操作、搭配的植 物,避免學生判斷與選擇困難。

另因學生操作、嘗試所需的時間較多,會壓縮到後面的討 論時間。教師可依據學生程度,適度簡化練習步驟,延長 授課時間,讓學習內容更深化。

學生有時候沒聽清楚指令,或想更自由地發揮想像創作, 教師可依據學習互動狀態,適度加以規範或放寬,學生有 時會組合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56


構成

57

忠孝──我最美麗的鄉愁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新竹縣立忠孝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9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杜心如老師

九年級即將畢業之際,以黑白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作品影印後做 幾何造型簡化,將建築簡化為幾何塊面,與天空的留白呈現構成畫面 做成建築剪影。 藉此讓學生認識秩序、比例、構成的美感要素,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 改變慣有的視覺經驗,創造新的身體尺度,以幾何分割作為構成要素。

核心概念

1. 藉由幾何元素的一致性,排列產生「有秩序」的「美」的感受。 2. 留白與比例的概念。

引導提問

1. 你的校園環境中,哪裡能發現秩序之美?構成之美? 2. 你能透過攝影取景的方式,賦予你觀察到的校園景色一個新的構成 美感嗎?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步驟一

認識攝影構圖

1. 介紹 Romain Jacquet-Lagreze,一位在香港的法 籍攝影師,以香港的「天空」為主題拍攝了系列照 片,但不是常見的那種風景式「天空」。 2. 與學生討論為何這位攝影師會這樣拍城市建築?效果 如何?填寫學習單。 3. 一般人在攝影時,會用什麼角度去拍照?為什麼?

2 步驟二

認識畫面中的格線與比例

1. 在課堂中提示學生儘量拍到天空,觀察天空與留白的 關係為何?如何讓主題(建築)更為凸顯?如何找到 自己最想要的畫面? 2. 學生校園實景外拍。 3. 回教室分享外拍作品。

58


構成

59

3

4

步驟三

影像的再製與簡化

1. 請學生將個人攝影作品黑白影印,思考建築輪廓簡化 為幾何形體會有什麼效果?幾何與構成的原理與關係 為何? 2. 學生將影印的作品浮貼在深色紙張上,學生將建築體 簡化為幾何圖形,並挖空部分元素,再製成鏤空的剪 影。 3. 進一步在鏤空的部分襯上其他顏色的紙張,呈現色彩 搭配的美感。

步驟四

校園剪影隨機拼貼

學生將上一步驟的再製作品隨機組合拼接,考量拍攝角度 與構成的美感,微調各個作品之間的關係,重現一個包含 了人造物與自然的校園地景。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60


構成

61

教學觀察與反思

學生們在校園取景時會發現,建築本身是畫面中最大的幾 何元素,窗戶、磁磚、欄杆……等,除了幾何圖形之外, 也是秩序的排列組合;實作的操作過程中,陰刻與陽刻的 黑白取捨,還有建築因為透視角度的關係,覺察了比例的 概念,都是深刻的體驗。

在攝影的過程中,提醒學生畫面「留白」的重要,這是為 了創造出「圖地」之間的幾何塊面,畫面的分割,與學生 手中刀具的切割,也成為構成的重要元素。

最後的作品與實景合照,學生覺察到生活周遭物件,可以 說多半都是幾何的構成,作品加上些許鏤空及色彩,還原 了實景「扁平化」的特色,讓即將離開校園的他們,也能 帶走屬於自己的一片風景。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62


構成

63

校園構成.捕光捉影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臺南市立復興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8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余秀蘭老師

本課程主要分成兩階段:建立概念及生活運用。第一階段為建立「構 成」基本概念。活動方法主要以圓點貼紙進行構成練習,初步探索造 形構成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接著以校園前庭景觀為攝影對象,透 過攝影構圖實驗,體會攝影中的構成如何影響影像美感。第二階段為 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本階段將聚焦於校園情境攝影。藉用電影電視 畫面中的主體、客體與環境的互動構成分析,將經典構圖技巧轉化運 用到生活攝影中,透過「單人/多人情境攝影」的拍照練習,讓學生 養成「按下快門前先觀察人與物的位置關係」的美感判讀習慣,活化 「構成」在生活中的運用。

核心概念

人物攝影中主體、客體與環境的構成概念。

引導提問

1. 你能不能看出別人拍攝的照片中的構成美感? 2. 你能不能在拍照時應用你所學到的構成美感?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1 步驟一

以圓點貼紙進行構成練習

1. 在學生操作前先進行概念引導,了解構成即是物件與 物件,或物件與空間的關係。例如一個或多個圓點, 在畫面的正中間,及畫面的角落,它們各自呈現的關 係及張力的表現及延伸。 2. 學生透過學習單上的題目進行觀察、思考與創作,體 驗上述的構成概念。

2 步驟二

攝影構圖的基本概念及運用

1. 以校園前庭景觀為拍攝對象,介紹攝影構圖中大遠 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俯視、平視、仰視 等鏡頭概念及不同視角的敘事運用。 2. 學生分組外拍,每組分配一片平板。 3. 從中大遠景依序拍攝到近景、特寫等,逐漸靠近前庭 景觀水池。 4. 學生嘗試從俯視、平視、仰視等角度取景。

64


構成

65

3

4

步驟三

認識影像中主、客體與環境的關係與構成布局

1. 讓學生分享校園攝影作品,討論畫面中的構成布局,

步驟四

創作富有構成美感與情境的攝影作品

1. 學生分組外拍,每組分配一片平板。

理解按快門前要先觀察目標物件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2. 依情境設計需求,安排1-3位學生模特兒入鏡。提醒

2. 教師選取幾個電視廣告、電影畫面,讓學生討論畫面

學生運用構成概念,如:對稱、平衡、主從、格線

的構成,以及影片想傳達的氛圍與訊息。

等,創造具有敘事效果及美感的畫面。 3. 安排更多人進入構圖,強調人物組合與環境的互動關 係。 4. 分享各組作品,並進行討論。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66


構成

67

教學觀察與反思

這是一個美好的課程。不僅學生滿足,導師也感動。課 程中,我雖然提供了學生一些基礎攝影構成概念,但最 重要的還是要讓學生透過實作反覆探索畫面中主體、客 體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每次拍完照,我會把平板中的攝 影作品存出並從中挑選作品進行講評,透過講評去對應 前面所談過的概念。課程鷹架從最基礎的鏡頭到加入人 物情境,最後透過多人小組照做總結,讓學生從概念學 習到攝影應用,相信未來學生在按快門時,能精準判斷 畫面的構成美感,使攝影作品不僅是記錄人事物,還是 以美的方式來記錄人事物。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68


構成

69

美食饗宴大製作

課程簡介

教案原創及執行

臺中市立霧峰國民中學

課程設定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實施年級

7 年級

實施堂數

6堂

杜敏學老師

本課程以美感構面中的色彩、質感與構成擺盤為主要學習內容。第一階 段以色彩質感的觀察為主,引導學生發現各種食材的顏色和質感,以及 觀察容器質感帶給人在視覺和觸覺上的感受。第二階段藉由實際的擺盤 操作,讓學生了解食材與容器的構成關係,以及色彩與質感的搭配。 課程以分組操作及討論的方式進行,須為自己的組別訂出主題並說明 原因,希望學生從命題的過程中連結所對應的學習主軸。

核心概念

1. 學生能培養對物件的色彩和質感的觀察能力。 2. 學生能運用構成方法找到物件擺放的最佳效果。

引導提問

1. 食材和容器的色彩和質感搭配,會不會讓它看起來更好吃/不好 吃? 2. 擺盤的方式會不會增加你對食物的好感,或是降低你的食欲?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70

1

2

步驟一

發現目標

步驟二

1. 各組挑選三種不同顏色和質感的水果製作水果沙拉三 明治。

食材與容器的搭配

1. 學生為自己製作的水果沙拉三明治挑選盛裝容器。 2. 老師先介紹幾個擺盤案例,以沙拉作為主體,容器

2. 請學生觀察並討論各組的色彩搭配、食材質感、分量 比例、適合切成什麼樣的形狀等。

是空間,還可加入一些裝飾的抹醬、粉末或花瓣葉 片等,作為搭配的客體。 3. 學生進行擺盤操作。 4. 各組相互觀摩討論,並享用擺盤成果。

美感擺盤練習誌 IV:野餐 1. 我所運用到的美感擺盤技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選擇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套器具,我希望它有_______________的感覺。 3. 設計了_______________的道具布置,因為我希望它有_______________的感覺。 4. 請以 50-100 字寫出上完這堂課感想

我的設計草圖

評分標準 符合美感構成 對稱 均衡 主從 分格 色彩 成套 層次 留白

自評

師評


構成

71

3 步驟三

美食盛宴

1. 重複上一步驟的構成概念,增加食材種類,讓學生練習用餅乾、雞塊等, 在單一容器中擺盤。 2. 可先在紙張上繪製草圖,各組分享討論後,再進行擺盤。 3. 進一步增加食材種類,以炸雞塊(或糕點)和三種蔬果進行擺盤,並將數 個容器在桌面上做組合,教師可提醒學生嘗試以高、低、前、後進行立體 的布局,增加空間層次的豐富性。 4. 同樣先繪製草圖,為其擺盤訂定主題並說明原因,討論後進行擺盤。 5. 各組發表成果,一同享用美食盛宴。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72


構成

73

教學觀察與反思

第一節課,學生因為食材新鮮有趣,參與度蠻高 的,色彩的搭配重點大致上掌握得不錯,第二節 談構成,以擺盤主體和其他食材的相對位置,讓 學生操作主從關係;剛開始學生大多能注意學習 重點,但因為擺盤的容器選擇有形狀和大小的差 別,學生若未考慮食材的大小形狀,就會把空間 填滿,或是空白太多,而無法掌握到空間配置的 完整度。

因此,在後續教學中,我做了調整,將空間概念 放入課程中,以經典案例解說擺盤設計中常被運 用的留白效果,讓學生注意到食材與容器中的相 對關係,並提醒留白的需要和九宮格比例搭配。 此外,我提醒學生若不認真參與課程,就不能享 用擺盤成果,學生的學習態度開始漸入佳境,最 後一堂的擺盤大饗宴,所有同學都開開心心地一 同分享認真學習後的成果。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74


構成

75

跋 回顧在國中視覺藝術課程領域的投入與成果,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逐漸開展出一片 能讓島上孩童自由揮灑創意和感知的新生草原。 《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得以付梓出版,由於眾多心力長達六年的美 感耕耘。期間,美感教育得以在各地區實際萌芽,有賴國內四區基地大學、各縣市國中 學校、師生多年來的共同協力,透過教師培訓、教案撰寫審查、課堂施作等費時費心的 投入,因而催生出約七百五十堂豐富且具體的課程。而為了將這些珍貴的教學資源與成 果留下紀錄,部分高中及大學相關教師,更在教學之餘組成審查委員小組,協助計畫團 隊挑選,給予專業的建議與指導,整理出六十堂精選課程。最終,有幸邀請到專業編 輯、設計團隊,將內容精心製作成一系列七冊的完整套書,為六大構面的課程做個系 統化且極具美感的紙本呈現。 對我們而言,書頁刊載的不只是教學案例的精實紀錄,更是眾多為了美感教育所投注的 無私熱情與奉獻。在此,向曾經投入此套書的每個人表達誠摯的謝意,感謝您們參與國 內美感教育的改變。期許未來《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能夠作為教師 教學上的參考與指引,並進一步開展出其他的美感可能。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總計畫團隊


致謝 總計畫團隊核心委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光庭、官政能、林盛豐、曾成德、黃健敏、劉惠媛、潘襎 歷年計畫課程審查委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何欣怡、李舲、林靜娟、凌天、陳育祥、陳林蔚、黃少妤、黃若珣、黃琬雯、溫家榮、劉惠媛、蔡紫德、蕭亦芝 北區美感基地_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計畫主持人︱林曼麗、羅森豪、劉建國 中區美感基地_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計畫主持人︱張英裕、黃位政 南區美感基地_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計畫主持人︱姚村雄、吳連賞 東區美感基地_國立東華大學

計畫主持人︱萬煜瑤、陳怡方 總計畫團隊_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計畫主持人(現任|歷年):曾成德、張基義、劉惠媛、殷寶寧、林靜娟、凌天|蔡紫德、何欣怡、簡菲莉、黃 若珣、江怡瑩、何震寰、許麗玉、郭令權 計畫助理(現任|歷年):莊秀貞、林文婷、蔡惠婷、謝依容、蘇品亘、李家瑜|李茗哲、趙柏皚、林沛祺、 孫通、黃于珊、張竹慧、李奇儒、謝佳琪、謝思盈、李柔萱、蔡昀臻、王信允、黃芝晨、魏郁心、廖文聖、陳怡 均、陳致宏、黃婕珉、梁哲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