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聆聽寂靜時, 聽到的不是萬物的不存在,而是萬物俱存。
戈登.漢普頓
文化就是生活的累 積,而語言是文化最 顯著的表現之一。世 界各地的說話方式和 主題都透露著國家與 民族的特性,仔細聆 聽就能察覺彼此之間 的不同,也才能夠理 解、進而接納各種觀 點。這幾年在各種領 域都在倡導的「多 元」,其實就是從「聆 聽」開始。
當我們聆聽寂靜時, 聽到的不是萬物的不存在,而是萬物俱存。
戈登.漢普頓
文化就是生活的累 積,而語言是文化最 顯著的表現之一。世 界各地的說話方式和 主題都透露著國家與 民族的特性,仔細聆 聽就能察覺彼此之間 的不同,也才能夠理 解、進而接納各種觀 點。這幾年在各種領 域都在倡導的「多 元」,其實就是從「聆 聽」開始。
如果照著字面直譯,日語時常會有話沒講完或語焉 不詳的感覺。當對話的情境牽涉到任何形式的拒絕 時,都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無論問或答都會在字面 上呈現出「是、好、對」的正面語意。
日本文化極度重視禮節,加上生性內向的特質, 讓直接說「不」成為某種禁忌。為了不傷害到對方, 一般會附和別人而行動,即使真的必須拒絕,也總 是以不粗暴、委婉表達以致能圓滑收場。無怪乎最 近有套日語貼圖「因為宗教的原因」,收集了各種 拒絕的對話,但都是以無傷大雅的宗教為由,徹底 展現出考慮對方感受的精神。
有這麼一說,如果講話只能動口不能動手,簡直會 要了義大利人的命。這並不是誇飾,熱情、愛講話 的義大利人是用整個身體在表達與溝通,包括臉部 表情、語氣變化以及手勢,缺一不可。
曾有研究試著釐清為什麼義大利人的手勢如此 重要,有一說是因為義大利一直到 19 世紀才有統一 的官方語言,所以自古以來不同地區需要靠手勢才 能有效溝通;也有一說是因為古希臘人在佔領南義 後,很仰賴手勢去吸引彼此的注意力。無論如何, 這都是在讓我們知道:文字不代表訊息的全部,在 義大利你要用整個身心來表達才會通。
數字裡暗藏的文化訊息
相較於華人喜歡雙數、喜歡發財相關的諧音,世界 上許多國家是更偏好單數的,尤其在基督教文化的 影響下,7 在不分東西方的許多國家中是通用的幸 運數字,這是因為聖經裡提到上帝創造世界用了 6 天,在第 7 天休息,因此歐美國家普遍有著 7 代表 輪迴、生命力和改變的認知。
至於忌諱的數字,也往往和宗教或諧音有關。 像是因為占星術中 6 宮預示疾病、8 宮則代表死亡, 因此這兩個華人喜愛的數字對某些印度人是忌諱。 日文發音中的 4 和死一樣、9 則諧音苦,因此有了 不好的寓意。
法式浪漫是個美麗的誤會 講到「法國人很浪漫」這可能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一個誤解了。來到法國,由於悠遠的歷史 文化薰陶,放眼所及的確很美:建築物、高端時尚精品、懂得打扮的男女,的確無一不美, 讓人心曠神怡,產生了美好的聯想。不過,所謂浪漫,其實還有很多延伸的事實。法國人 隨情緒做事,感覺不對時會有話直說地批評、抱怨⸺這也是為什麼大規模罷工幾乎是法 國的職場日常。另一點廣為人知的是法國的守舊,可以視為是自我意見堆砌出來的舒適圈, 讓他們選擇安於現狀、不喜歡變化,於是法國本地至今也不會有幾個人願意跟你說英文。 凡事皆有一體兩面,法國人的種種特質就看你怎麼詮釋,可以得到天壤之別的定義。 這也提醒著我們:一種說法擺在眼前時不用盡信,親自體會看看最實在。
常聽到別人說:「有沒有同理心啊?」到底, 「同理心」是種什麼樣的「心」呢? 如果你有玩過樂高積木(LEGO), 裡頭許許多多的小人偶中,也包含坐著 輪椅的小男孩,因為重症掉髮的光頭女 孩,也有著四肢不全的孩童、不同膚色 與職業的角色……這些人偶就和真實的 人們一樣,有很多的樣態、不同的背景。 又或是你和家人去買咖啡,會發現有牛 奶以外的植物奶(例如豆奶、堅果奶、 燕麥奶……)可以選擇,因為不是每個 人都適合喝牛奶(牛乳過敏,或蔬食主 義者),這些植物奶便能滿足到更多人 的需求,而不會造成負擔。也或者在等 待進入餐廳吃飯時,店員觀察到你們在 等待,馬上來招呼與提供服務,讓人覺 得「自己是沒有被忽視的」…… 在聽完上述的例子之後,如果仔細 回想,你或許漸漸能想起生活中看見與 感受到各種「同理」的時刻。「同理」 可以探討的層面非常廣,可能很難一言 蔽之,不過,我們或許可透過幾個議題 的探討與思考,去看見同理心的「心」, 可能包含了什麼。
照顧自己的心 很多人聽到「照顧自己」,都覺得是有 吃飯、有睡覺,有完成每天的行事曆。
但隨著數位社群的發達,人們越來越忙, 每天待辦的行事曆變得落落長,漸漸忘 記自己要去感受身體與內心的狀況。舉 個例子,你可能常看到很多大人忘東忘 西,以為自己的記性變差,但實際上很有 可能是腦袋有太多東西,手邊有太多事情, 吃飯在想下一件事,沒睡覺在滑手機,因 此忽略了自己的身體該休息,腦袋該關機。
日本科普動畫《工作細胞》裡的角 色均是人體器官的擬人化,作者用有趣 的角度畫出了體內細胞們工作的狀態。 因為作者的角度,讓讀者能看見與意識 到自己體內的「社會運作」,也影響人 們開始思考「自己之於自己的身體,究 竟是個好老闆?還是壞老闆呢?」甚至會 因此開始對身體多了幾分感謝與愛護。對 於自己的身體多了同理,想必你便會多多 留意他的感受與不適,會記得提醒自己需 要休息,而不是運用意志力撐到極限。 「照顧」也需要「認識」和「理解」, 「知道」與「不忽視」自己和對方真正 的需要,其實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學習。
尊重彼此不同的心 和朋友或家人吃飯的時候,或許你也有 這樣的經驗:例如有的人把喜歡的食材 留最後吃,有的人喜歡肉不愛菜,有的 人則不吃水果……這些習慣與喜好或許
文 包包|圖 小橄欖工作室
跟你自己不同,但你可能也有偏好的習 慣,有自己過敏不宜食的食材。但有些 朋友和家人看到,可能就會對你說「水 果有纖維很健康啊!多吃點好。」或是 「玉米很好吃耶!你怎麼不吃?」…… 這些對他們來說,可能一向都是自己的 習慣,但不是你個人的習慣,這時候你 可能就有備受壓力的感覺,也影響到自 己的心情了。
要能接受「別人和你的看法不相同」 並不容易,但你也會在這個觀察與經歷 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和別人有許多不 同。我們向來生活在一個太喜歡「相同」 的環境,但因此淡忘了每個人都是個體, 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背景, 而且有自己的認知與喜好。
尊重彼此的不一樣,尊重彼此各有觀 點,你不會全盤覺得別人的經歷與喜好是 自己也喜歡的,但你知道「每個人都是不 一樣的,有值得『不一樣』的權利」。
有想像力的心
你來到地球上生活或許還沒有很多年, 也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事,也可能對世上 其他人類的生活與遭遇不太熟悉,這可 能要透過很多方式,去慢慢認識與感受 的。例如有的人是戰地記者,有的人是 慈善工作者,有的人長期抗爭、為弱勢
天氣是個全球化的好哏,以前最廣為人知的例子, 是英國人總選擇用聊天氣避開不想談的話題;而美 國人更是慣用天氣作為各種場合的輕鬆開場;遇到 不喜歡跟陌生人攀談的冰島人,天氣是少數不會冒 犯到他們的話題。在看過前面這麼多文化暗礁後, 天氣這個主題看來最為安全又不失禮,也能自然地 延續到其他的多元話題上,下次不妨試試看。
民族爭取權益……他們就透過親身經歷 去看見世界上的眾生百態,即便不一定
自身也有相同經歷,但漸漸地能夠感同 身受。 在你的生活中也可能見過許多跟你
的生命有不同遭遇的人,或許是各種家 庭問題、重大疾病,經濟困難……你不 一定能夠有親身拜訪與長期接觸他們的 機會,但是透過各種資訊、觀察、思考
與想像,你可能漸漸會了解他有什麼難 處,或是痛苦,而這是他們的日常,也 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困難的 時刻。而這樣的認識,也會成為你生命 中珍貴的經驗。
想像力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能力,他 能讓人創造、發揮潛能,也可以促使人 開啟感同身受的能力,進而體悟「同理」 是怎麼樣的一件事。
「認識自己」是生命最值得探討的議題之一,但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想 抵達的目標(例如: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完成的任務、我想贏得的比賽等等)我們可以將實現 目標想像成人生的一段旅程。平常我們在規劃旅行時,第一步可能是先開啟 Google Map,定位旅程 的終點與起點,才能選擇最合適的交通方式前往目標。相同地,在我們人生的旅途,終點是我們想 實踐的目標,起點則是我當前的狀態。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當前狀態,才能更好前往標的。而認 識自己的第一步,正是從「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開始。
什麼是「自我覺察」?
簡單來說,自我覺察是我們一套與生俱 來的大腦演算法,讓我們能明瞭自己此 時此刻的感受、想法、行為及所處環境 的能力。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承上述,自我覺察是人類大腦演化出來 的重要且特殊的能力,它讓我們從跟自 己連結出發,更清楚自己的優/缺點、 能力優勢/限制,學習自我肯定,建立 自信。更進一步地決定我們體驗世界的 方式(環境連結),幫助我們更同理他 人的感受與想法(人際連結),提升我 們與他人的良好互動。尤其面臨 AI 時代 的來臨,在與智慧機器日益漸增的互動 中,身為人類不斷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 可能是我們與機器的分野,並持續保有 自主性。
既然是原廠設定,為什麼 「自我覺察」還需要刻意練習?
然而有趣的是,自我覺察這麼重要的功 能,卻因大腦運作的特性,「它」經常 是處於離線狀態!舉例來說,當我們的 大腦熟悉一項任務時,我們的行爲會自 然而然進入「自動導航」的狀態,例如: 在熟悉的上下學路途,跟結伴同學正在 聊天時,因為太熟悉途經路線,因此並
不會特別在聊天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前進 的方向或轉向。而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 經常是依循一個固定規律進行,因此能 做到「活在當下」的自我覺察,才更顯 重要與不容易!
自我覺察的歷程
首先,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想像自我 覺察正是我們有如電影慢速播放般,有
意識地在「此時此刻」按下暫停鍵,將 注意力放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 思緒,以及身體的感受,讓我們跳脫「自 動導航」的模式。其次,當自己情緒與 想法慢慢浮現時,請嘗試尊重與接納這 個真實的自己,請記得這些情感與思考 的經歷,只是在告訴你「嘿,這裡有重 要的事情正在發生喔!」,它們是引導 你開啟下一步行動的引航員。例如:在 學校運動會,班上準備許久的大隊接力 比賽輸了,看著對手正在慶祝勝利,心 中可能萌生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此 時當我們按下「暫停鍵」,再仔細體 會,原來這種不舒服的煩躁感可能是種 嫉妒、不甘心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來 源,正是同班同學好努力卻未如預期得 到好結果的失望。當我們往內在探索, 進一步發掘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接納 它,這個讓我們當時感到不快的「不甘 心」,將有機會轉變為促使我們成長的 動機,幫助我們更團結或積極修正練習 的方式,以獲得下次得勝的機會。
我的自我覺察屬於哪種類型? 自我覺察能力高的人,能減少情緒對其 的影響,成為自己大腦的駕駛員,避免 一時腦衝導致的錯誤判斷行為,而組織 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博士則運用兩個軸
向(內部自我覺察:我對自身的了解程 度;外部自我覺察:我對「別人人如何 看待我」的了解程度),進一步將自我 覺察分成四種類型(如下圖),我們可 以從中看看自己偏屬的類型,修正自我 覺察的方向,促使自我成長。
內部自我覺察
內省者 雖自我了解程度高,但難從 他人回饋發現自己的盲點。
尋覓者 不清楚自己的目標、自己是 誰,也難以理解他人如何看 待自己。
覺察者
清楚自己的目標、自己是 誰,並可主動尋求與重視他 人意見,減少盲點。
外部自我覺察
討好者
過度重視他人,以至於過度 討好他人。
留意呼吸 「首先,放下手邊的一切。找 個舒服的地方坐著,哪裡都好。 留意呼吸。吸氣時,覺察自己 正在吸氣。呼氣時,覺察 自己正在呼氣。」
日常的自我覺察練習
就如籃球員可以透過運動技術訓練,幫 助自己達成近百發百中的完美投籃。人 類大腦因可經由生活經驗累積,塑造其 改變與成長的特性,「自我覺察」亦可 經由刻意練習促使其更加成熟。
我們可依據以下步驟著手練習:
第一步 先訂定一個常規練習的時間點,例 如:早上起床時,運用 1 分鐘的時間 依序練習第二步的覺察面向。熟悉 後,再逐步落實到不同的時間點進行 演練。
第二步 我們可從三個面向切入練習(1) 情緒:我的感受是什麼(快樂、悲 傷、緊張、生氣,程度高低 1~10 分 等等)、(2)身體的感受:我現在 身體感覺如何?(臉部是發燙/出冷 汗、肌肉是放鬆/緊繃、疲倦/充滿 活力等等)、(3)想法:我對這件 事情的看法(正面/負面等等)。
第三步 嘗試運用將自己的方式,將前述情 緒、身體感受與想法加以整理與記 錄,可增加自我覺察的練習深度。
在這資訊爆炸、周遭環境充處各種 雜訊的時代。嘗試給予自己片刻的時間, 練習自我覺察,定能協助你以不同的眼 光,重新看待每日的日常,發掘生活不 同的細節與驚喜,並能更好的傾聽與接 納自我,有助於我們與自己和他人更好 的連結,提升人際關係,獲得更高的自 主性與自信!
跟宇宙大使打招呼 「拿起一根玉米時,請花一秒鐘看一 下。你可以看到大地、陽光和雨水都在 玉米裡。萬物共同努力,孕育出你手上 的那根玉米。因此,玉米是來滋養你的 宇宙大使,只要一、兩秒鐘,就能體 會這個道理。咬下玉米時,請正念分 明地(認真地有意識地感受、品味) 咀嚼,那就等於是在跟 宇宙打 招呼!」
世界上有許多的修行者,他們從不同的經歷中,體悟生活的本質,一行禪 師也是一位這樣的長者。來自越南的一行禪師,是世上最知名的禪師之 一。畢生推廣正念禪修,以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引導人們感受、聆聽, 進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活在當下、療癒自己、身心平靜的方式。或許 生活中你有很多想做的事,如果覺得累或忙的時候,這時認真地「呼~ 吸~」,讓腦袋放鬆,安撫自己,即是專注在當下。無論食衣住行,聽聽 一行禪師的生活指引,慢慢來,你也可以試試看!
保持放鬆的姿勢 「你最放鬆的姿勢是什麼?有 時我們以為只有躺下來才能放 鬆,但保持放鬆的坐姿,其實 也有同樣的效果。你的坐姿可 以保持挺直,但不僵硬,放鬆 兩邊的肩膀。試試看,能不 能坐下,而體內毫無緊繃 之感。」
好好走路 「我們剛學走路時,走路純粹就是享受 走路。我們一邊走,一邊發現經歷的 每時每刻。現在,我們可以再次以學 步那樣的精神來好好走路。」
你有造訪過臺灣哪些地方呢?對那些地方有什麼印象?有深刻的畫面嗎?會記得那邊有哪些聲音嗎?我們常常透過「畫面」建立 記憶,這次我們要透過藝術家吳燦政老師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用「聽」的,感受一下那些聲音從哪裡傳到你的耳朵裡,同
關於《臺灣聲音地圖計畫》
由藝術家吳燦政於 2010 年開啟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至今以來已經記錄下全臺各地超過上萬筆聲音檔案,每一個檔案都有數分鐘長,來自不同
的山區、海域、城市,甚至是廟宇、市場、街道與工廠……「相較來說,臺灣算是個蠻『吵』的國度,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很多聲音覆蓋(例如手機、 數位用品、交通……),也會讓耳朵漸漸疲乏,而忽略『聽』的重要。」吳燦政希望《臺灣聲音地圖》能夠帶領聽者仔細感受與聆聽,感受每個 地方有不同的聲音結構,透過聲音,甚至能感受到區域、範圍、濕度、有無人煙……等元素,你可能會發現平常或許都沒有好好聆聽呢!
年出生臺灣雲林,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平日便喜歡隨機式的聽各種流行、實驗性的音樂,法國導 演高達( Jean Luc Godard )電影中的聲音處理,使他意識到原來聲音可以嵌進符號和訊息,帶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聲
音和影像、聲音與觸覺的細微牽引,誘發吳燦政認真且仔細地去聆聽「聲音」的面貌及各種可能性。 2011 年正式開
始「臺灣聲音地圖計畫 Taiwan Sound Map Project 」十年計畫。透過這些聲音記錄資料,聲音的組合與變化過程中的聲 響元素,試著推演出人們的生活環境現象,慢慢層疊出這地方的聽覺文化性格的流動。
請你掃描右邊地圖上的21個聲音地標,聽聽看他們可能是什麼地點?位在什麼地區?聽起來有什麼? 和同學一起聽聽看,感受看看,選出左邊對應的圖示,將編號填入當中!
哈,但某天在 YouTube 上看到日本 DJ
當電子音樂遇上自然聲響,會融 合出什麼樣的聆聽魔力?擅長 為 Beat(節拍音樂)注入靈魂的 PUZZLEMAN,對於生活中的聲響 都抱持好奇心,不僅會將它們收錄 下來,更是不斷於腦中編輯節拍, 再一邊以手指敲擊 MPC(註), 彈出迷幻的電子節奏,一邊混入各 種特殊音色,讓聲響呈現多元律 動感。聽著聽著,身體彷彿墜入 PUZZLEMAN 編織出來的世界,既 柔軟又舒適,耳朵好像正被輕輕按 摩著,無論什麼時候點開來聽,都
能讓身心有所慰藉
採訪整理 黃映嘉
起源
想請問PUZZLEMAN
從小的音樂養成? 第一個學習的樂器是鋼琴,但是某 天在我爸車上聽到投機者樂團( e Ventures)的歌,當時覺得超好聽,就 問爸爸這是什麼聲音,他回答:「電 吉他」。但家裡附近沒人在教這項樂 器,只好先學古典吉他,過了一年之 後才正式接觸電吉他。有一部卡通也 啟蒙我對音樂想法,那就是《超時空 要塞》,還記得主角需要駕駛機器人, 然後會用彈吉他跟唱歌的方式,把聲 音變成能量打敗壞人,我就從那時候 對樂團有概念。
那是什麼時候開始 對電子音樂有興趣呢? 雖然陸續接觸龐克、雷鬼、爵士、嘻
雙人組「HIFANA」,運用 MPC 做出 Finger Drumming(手指鼓節奏)覺得
非常帥,於是就一股腦投入這個世界。
當時為了研究如何做節奏,上網買了二 手的 MPC 1000,從說明書開始認識這
台機器,並且慢慢摸索它的功能。我
還曾憧憬把 MPC 塞到腳踏車包包裡,
然後騎車到處去表演,結果這個願望 一直沒能實現,因為每次出去東西都 會不小心帶太多。
你會如何定義自己的 創作風格與特色呢?
我會希望用音樂讓大家放輕鬆,講救贖 又太沉重,但至少可以獲得一些慰藉。
畢竟現代人擁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但其實很多事都可以看開一點,我現 在蠻多時候都在傳遞這些事情。因此 在創作的曲風上,都會偏向比較能放 鬆的聲響,例如 Lo Hip Hop Mellow Hip Hop、Jazz Hip Hop 這些類型。
喜好 PUZZLEMAN近期喜歡聆聽的 類型或推薦歌單?
近期喜歡帶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例如
Saib 的《Mushroom Samba》,編曲裡 頭加入的打擊樂器,很有 Bossa Nova 氣 息。墨西哥歌手 Chavela Vargas 的《En El Último Trago》也很推薦,因為我一 直很喜歡墨西哥風格音樂,最早是在 阿莫多瓦導演的電影原聲帶合輯中聽 到這首歌。另外古巴樂團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的《Bruca Manigua》開頭的 管弦樂,聽起來很有時代華麗感,也 讓我印象深刻。另外,最近很紅的日
劇《First Love》裡,有一首 Nico 唱的 《 ese Days》我也很喜歡,每次聽到 這首都會想到年輕的自己。
聆聽數量很龐大的你,通常會使用什 麼播放工具呢? 我其實都是用手機播放音樂比較多耶, 不太會用音響,對音質也不太計較, 通常都是沖咖啡、洗衣服、曬衣服時 放著聽。我覺得方便很重要,希望想 聽某一首歌時可以快速播出來,不然 情緒很容易就過去了。就跟我創作的 情形一樣,靈感一來就會馬上用手機 錄,或是使用音樂編輯 App 直接處理, 手機在我生命佔了很重要的位子。
想了解PUZZLEMAN對於周遭的聲響 會有多敏銳?聽得多仔細? 聽到有興趣的聲音之後,我都會去想像 長成旋律的樣子,又或是隨意拿到東 西,就會敲敲看、壓壓看,看它能創造 出什麼樣的節奏。例如我現在按壓手中 的自動筆,它的「咖噠」聲,搭配電 子節奏的「茲」聲,就可以湊出「咖噠、 咖噠、茲茲」的拍子。還有些令人在 意的聲音,例如速食店的垃圾桶蓋子, 若是沒有上油,丟垃圾時都會發出「唧 唧」聲響,我就覺得很酷很喜歡,想 把它進一步變成創作元素。 另外,我對「擬音」也很有興趣, 經常會買些能發出聲音的小玩具。像 是在泰國就買了青蛙外形的木製玩具, 拿起玩具附的木棍,去刮青蛙表面的 凹槽,就會發出呱呱聲響,非常有趣。
又或是在淡水老街發現的玩具哨子,吹 出來是某種鳥類的啾啾聲,還有模仿 蟬聲的玩具,這些都讓我很著迷。其 實回歸到我在做的電子音樂,也都是 在模仿自然的聲音,因此對於「擬音」 的效果跟物品我都會特別敏銳。
目前收錄到的聲音中,有那些素材創 作起來很喜歡、很有成就感? 之前曾在爬山途中錄到暮蟬高頻的「唧 唧」聲,後來將這個聲音放在《睏前
PUZZLEMAN
台灣 Finger Drumming 代表人物,擅長運用隨手 錄下的聲音,以 MPC 電子聲響創作出生命中的不 同閱歷,同時帶領聽者進入迷幻搖擺的世界。除了 Finger Drumming,PUZZLEMAN 也創辦了「黑熊 部落」音樂祭,希望透過露營結合音樂、活動、市集, 讓大家能發現戶外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顏社 KAO!INC.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
《睏前愛用 PUZZLEMAN》。
愛用 PUZZLEMAN》裡一首名為《忘》 的曲子。還記得在發行專輯前,我把 Demo 帶去露營時播放,當《忘》這首 一出來,音樂裡的暮蟬聲音,跟現實 山林裡的蟬鳴融在一起,當下的心情 非常感動,那是一種結合溫度、濕度、 聲響的 5D 體驗。最近收集到的有趣素
材,是露營時錄到山羌聲,就是大家 熟知罵髒話的聲音。這首歌的編曲我 朝著獵奇的方向前進,希望呈現有精 靈在夜晚樹林裡跳舞的感覺。
嘗試
將自然聲響與電子音樂結合,
可以為聆聽開啟什麼樣的想像?
有關音樂的風格定位,我們其實尋找了 好一陣子,通常對於自然聲響,大家 都會覺得是背景音,因此我們想做得
更像音樂。例如試著把音調凸顯出來, 讓它有音階變化,然後再與其他樂器融
合在一起;又或是,讓自然聲響變得
有節奏,但是又要讓聆聽者聽出原貌, 從中感受到聲響的轉化過程。
顏社 KAO!INC.
經常從事戶外活動的 PUZZLEMAN,也成功將電子音樂帶到大自然,讓各種聲響融合在一起,爲聆聽帶來更多元的體驗。
顏社 KAO!INC.
因爲爸爸在車上播放的音樂,開啟 PUZZLEMAN 對樂團的認識,進而學習了電吉他,
更在後來表演中,結合 MPC ㄧ同演出。
顏社 KAO!INC.
野外LIVE的企畫起源是什麼, 開啟企劃之後對於聆聽跟創作有什麼改 變嗎? 我覺有很多活動可以幫助我們舒緩情 緒,例如露營跟瑜珈,所以我們也曾結 合演奏跟瑜珈一起進行,戶外音樂祭也 是一樣的概念,可以在露營時聽音樂, 讓自己徹底放鬆。而我自己很常在露營 時帶著機器去做音樂,在自然環境中感 受特別的律動,同時想像可以創作出什 麼樣的樂曲。
後來,更收到台東設計中心邀請, 進行「BEAT 東山海 VanLife In Taitung」 音樂採集計畫,我們更是挑戰在竹筏 上演出,或是將器材放在石頭上,讓 音樂可以跟各種媒介融合,打破在 Live House 聆聽音樂的習慣。所以呀,我之 後也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帶著觀眾 坐在竹筏或是 SUP 上,然後把音響架 在附近的樹林裡,這樣大家可以或坐或 躺,或是把下半身泡在海裡也沒關係, 用很自在、貼近自然的方式聆聽演出。
在聆聽喜歡的音樂時, 有什麼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嗎? 像我之前出《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的卡帶專輯,就是覺得卡帶這 種媒介很有儀式感。例如我現在在沖咖 啡時,就會拿出老式收音機,播放卡通 《超時空要塞》的原聲帶,當我在調整 錄音機按鈕時,或是聽完 A 面要進行回 帶時,當下的體驗就非常迷人。另外聆 聽卡帶時,經常會有無法預期的雜訊, 那樣的聲音搭配沖煮咖啡的時光,就非 常有儀式性。
(註)MPC,中文稱取樣機,為 Music Production Center 縮寫。是可製作節奏編輯作曲的數位樂器 設備,可從零開始,完成樂曲的取樣、演奏、錄 音、編輯、混音等需求,一機就能創作音樂。
顏社 KAO!INC.
將電子音樂結合瑜珈活動,實踐 PUZZLEMAN 認爲聆聽音樂就該好好放鬆的理念。
說到古典樂,「聽不懂」恐怕是最常見的反應之一。因為有了這樣的刻板印象,讓 聽眾產生了距離感,就會覺得必須經過專業的引導、學習,才能「正確」地聆聽古 典樂。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只可以這樣嗎?村上春樹說,「人生啊,到頭來不 過就是聚積著沒什麼意義的偏見。」而這些沒意義的偏見起點來自於喜歡。無論如 何,先聽聽看吧!相信自己的耳朵,與其理解不如先感受,引起共鳴的有時候並不 是聽懂了高超的技巧或旋律的難度,村上春樹有時候也會因為封套設計很棒而買下 某張唱片。
閱讀村上春樹的古典樂散記,收穫的可能不是知道了哪些必聽發燒名盤,也不 是午睡時候最適合聽什麼曲目,而是打破僵化的界線⸺原來可以這樣聽音樂啊!
五〇年代的冷戰期間,為了突破蘇聯的情報防線,美軍透過聲納技術,讓人類首 次聽見海底之聲,一個新的世界。時光匆匆到了 1989 年,研究人員在北太平洋 捕捉到一個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聲音,低沉而重複,類似鯨歌(whalesong;whale vocalization),只是這個頻率不屬於人類已知的任何鯨群。這是 52 赫茲鯨魚。
鯨歌就是鯨魚的語言,不在同一個頻率上的鯨群無法互相溝通。研究人員無法 確定其他鯨魚能不能聽到 52 赫茲,但是,20 多年的追蹤期間,52 赫茲也不曾現蹤, 沒有人看到過牠。
多年過去,52 赫茲仍然每天在唱歌,牠必然已經老了、聲音更低了,有一天也 終將消失,牠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獨卻也最自在的聲音。52 赫茲提醒著我們:自然 界裡多得是人類聽不見卻真實存在的音樂型態,等待被聽見、被了解。
音樂有什麼必備的條件嗎?為什麼有些聲音讓人覺得悅耳、有些卻是噪音?為什麼 有些旋律聽了就潸然淚下、有些卻讓人不由自主隨之起舞?儘管聽音樂不見得需要 正確、標準的方式,但美妙的樂音中卻深藏著許多引人入勝的科學。 音樂不只是流過心靈的旋律,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音樂是精密的科學結晶。跟 著兩冊套書循序漸進,用淺白的方式搞懂不同類別的音樂:從基本的結構開始拆解、 建構音樂的形成,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樂器,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學習樂器,再進階到 了解大腦如何將音樂轉化為情緒感受,甚至是了解對音樂類型的偏好是如何投射出 自己的人格特質、心理狀態。
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 我們對音樂的取向,其實透露出許多關於個人的訊 息⸺甚至是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資訊。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聽見音樂,也藉 此更了解音樂裡的自己。
《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
嘻哈音樂是當代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跟隨伴奏、以韻律吟誦,雖然源起於非洲 的音樂與口語傳統,但使它成為整個 21 世紀的重要現象,關鍵在於創作者以極具 渲染力的節奏訴說在地現況、批判社會議題。
從 1987 年「饒舌」兩字首次現身台灣,到 2018 年金曲獎上高唱台灣早就有嘻 哈,再到如今制霸小巨蛋,屬於台灣的饒舌音樂也如實見證了這塊土地的變化,也 因此,堪稱台灣第一嘻哈廠牌的顏社將這段發展的背後故事,以 30 年歷史軌跡和 10 位代表人物兩條軸線,縱橫交錯地側寫出我們的饒舌輪廓,大支、蛋堡、李英宏、 熱狗、頑童 MJ116……這些人在如雷灌耳的大名,在最初是怎麼生活、如何以生活 為創作養分的。
了解生活的實況,也許是聆聽嘻哈的最好方式。
木內達朗 Tatsuro Kiuchi
至少在嘴裡咬五十下啦! 不可以這麼狼吞虎嚥!
就沒辦法健康地不那樣的話, 長命百歲喔! 算了! 反正你本來就不知道該怎麼好好品嚐食物。
要好好吸一口氣然後憋住!不要那樣呼呼地喘氣! 吃東西的時候要 細嚼慢嚥喔!
然後要暫時憋住喔! 你體內的肌肉。這樣可以鍛鍊到 腰的時候啦!現在不是伸懶
多補充水分很重要!水!沒錯沒錯! 什麼! 你怎麼完全沒有喝進去!
插畫家木內達朗憂心全球暖化議題,便將地球擬人化,創造出荒誕到令人會心 一笑的無厘頭漫畫《地球倫》,地球倫認為自己以外的人都是外星人,他這次 先把環境問題擱置一旁,告訴我們,或許人們應該多多認識與理解地球上其他 的生物,也尊重他們的不同。
先深呼吸一大口氣, 再慢慢吐氣,
由此開始閱讀
漫畫家 木內達朗 Tatsuro Kiuchi 1966 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於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修生物科系,後畢業於加州藝術中心插畫系。曾為英國皇 家郵政的聖誕節郵票、星巴克節慶活動和《紐約時報》特輯設計插畫,另從事雜誌插畫、書籍封面、繪本創作。 他曾榮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並入選波隆那國際繪本原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