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宗神學院 WINTER 2016
發行所:財團法人改革宗神學宣教會 發行人:麥安迪 / 主編:葉提多 / 執編:凌雅琳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 75 巷 30 號 / www.crts.edu / E-mail: crts@crts.edu / 02-2718-1110 中華郵政台北誌字第 792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無法投遞請退回本校
《聖經》之火,可以燎原 ──
改革宗信仰與二十一世紀華人教會的契機 文/錢慕恆傳道 —本校新任教師、改革宗神學院道學碩 士、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神學碩士
馬丁路德曾在德國的威登堡開展了他的改教事業。他於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在當地的大教堂門口所刊登的《九 十五條綱領》一般被視為是點燃了宗教改革運動的「星星之火」。適逢明年是這起事件發生之後的五百週年,許多人 也開始在回顧與前瞻這五百年來,基督新教到底發展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局勢,下一個五百年又將會何去何從?畢竟, 使徒們所設立的新約教會曾橫跨了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一直到中世紀的末期逐漸腐敗和墮落。 1 宗教改革時期的教會 復興迄今僅僅走過了五百個年頭,又有誰可以保證再過一千年,教會不會重蹈覆轍回到宗教改革之前的屬靈敗壞光景 呢?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教會如何繼續在神的面前站立、成長和復興呢? 2 因著神的恩典,過去幾年有機會參與神學教育和教會牧養的服事,也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一帶教課,使我 對華人教會有了多一點的認識。無論去到哪裡,經常都抱著觀察和反思的心態參與當地的服事,為的是能夠多了解在 不同地方華人教會的情況和需要。 3 撰寫此文並非是為了做什麼學術研究,也不代表任何官方機構或教會的立場,而只 是藉此平台與讀者們分享這幾年下來的一些心得,特別提出幾點筆者認為改革宗信仰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海內外 教會作出貢獻的一些契機,盼望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同工們一起為神國來服事。
第一、教會信仰和傳統正重新被檢視和定位 相對而言,海外華人教會在宗派和體制意識上比起中國教會來得更加濃厚與健全。西方各大主流宗派過去兩百年 在海外所建立的宣教事工幾乎都已發展成了屬於自己宗派特色的地方教會。反觀中國大陸的教會情況,雖基本上也可 分為所謂的「官方」和「非官方」兩大類,但各地方教會在實際運作、信仰和組織上還是相當模糊和缺乏共識的。雖 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有點落差,但海外華人教會和中國教會背後其實都針對自身的教會信仰和傳統在做評估和檢視。隨 1
在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綱領》公諸於世的前一年,托馬斯·莫爾爵士曾以拉丁文寫了一本舉世聞名的著作 —烏托邦(Utopia)。書中的第 一部分映射出當代的歐洲社會許多的不公義和腐敗的現象。第二部分則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完美城市」,取名為烏托邦(Utopia)。有趣的是 Utopia 這字是延於希臘文 Ou-(沒有)topos (地方),意即「沒有這個地方」。因此,它可以代表中世紀末期教會和社會腐敗現象的寫照。 2 必須澄清,唯獨聖靈使教會復興,人沒辦法主導教會的復興。然而,教會應以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和預備自己等候聖靈的工作。 3 本人有個習慣,就是提前兩天到授課的地方,而且明確要求不在當地講道,為的是在主日可以專心的參加當地的崇拜會,並與當地的同工作 更多交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