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Alumni Magazine (June 2024)

Page 1


專題: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目錄

Chinese University Alumni Magazine

編者的話.........................................01

專題:

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11

清潔起家發展成綠色集團

吳永康坦言 ESG 前景廣闊 12

與紙結下不解之緣

葉文琪以專業知識點廢成金 14

推動企業實踐 ESG

李雅詩成功秘訣在換位思考 .......... 16

研發人工礁盤拯救珊瑚族群 余碧芬勇闖中東修復海洋多樣性 18

校友獲殊榮 24

校友近況.........................................26

校友評議會消息 30

小扁擔勵學行動+

2024 校友評議會籌款 31

中大沙龍.........................................32

2024 中大青年校友職業發展日 38

中大創業者聯盟 Happy Hour 45

那些年的中大 49

2024 和聲書院音樂會 50

AAO YouTube 頻道 51

境外校友殷切接待中大交換生 52

海內外校友組織及網絡消息 54

校園快訊.........................................61

中大創業日 10 周年 封底

封面人物

鐵人步伐從未停止

李致和分享運動員的苦與樂

07

創新及科技系列 自創電動車充電企業 曾偉華分享持續創業心得

11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富爾敦樓三樓 3/F, John Fulton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電  郵 : alumni@cuhk.edu.hk 網  址 : www.alumni.cuhk.edu.hk

專題

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電  話 : +852 3943 7861

傳  真 : +852 2603 6226

Facebook : cuhkaao

微  信 : cuhkaao

Instagram : cuhkaao

YouTube : cuhkaao

LinkedIn : CUHK Alumni Affairs Office

20

友問友答

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

致力培育 21 世紀醫學人才

22

特稿

專訪中大校友會聯會

教育基金會主席譚天樂

推動正向教育

發揚中華文化

34

中大新人類 Chananchida Choochua 化身留學大使 團結中大泰生社群

42

中大兩代情

謝韶安一家全是中大人 太太 2019 年入讀成學妹

46

大學生活老幼記

編者的話

no.118

2024 年 6 月

非賣品

36

中大新人類

彭康兒《時間列車》 奪日本漫畫銀獎 治癒心靈  為讀者帶來希望之光

蘇雋 莊麗青 陳麗斯 張家輝 細訴崇基新宿的樓層文化

封面題字 : 利國偉

出  版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

版權 @2024

編  輯 : 《中大校友》編輯委員會

主  席 : 鄭健文(校友事務處處長)

委  員 : 黎廷瑤(75 新亞社會)

陳鐘坤(82 新亞新聞)

一絲力量為你流傳

綠色是今期的主題,專題訪問了四位在 ESG 界別工 作的校友,其中兩位雖然身在異地,但他們不約而 同都認為與外國相比,香港在 ESG 方面不只做得不 差,甚至處於領先位置。四個訪問之中,以參觀喵 坊廠房最為震撼,不是在現場見到,也不會知道香 港人原來消費這麼多紙盒飲品,葉文琪說這還未是 全數,每日其實有超過 60 噸的紙盒廢物,他們只 處理了 10 噸左右,減廢之路仍漫長,香港人仍要 努力。

創新及科技系列也碰巧與環保扯上關係,曾偉華一 早見到電動車就是未來,可惜充電配套卻未能配 合,於是挺身而出努力研究。最難得的地方,是他 失敗了一次,還是鼓起勇氣再多試一次,而且並不 是賭氣,中間看清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什麼,再有計 劃選擇合適地方工作汲取經驗,針對性彌補自身不 足,煉成更強才重新再來,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封面人物李致和雖與綠色無關,但喜歡運動的他形 象健康,他笑說放下運動員的光環不難,但要撇下 運動習慣卻不太可能,於是工作、運動、家庭、讀 書四線發展,還可以博士畢業,鐵人稱號實至名歸。

小編訪問了十多位封面人物,每位獨當一面的成功 人士走來的路雖各有不同,但卻同樣和藹謙厚,李 校友的友善程度更是數一數二的好,自備單車及全 副裝備上陣,烈日當空之下拍片沒有半句怨言,聽 從導演指示,再次見證性格真的決定命運。

當然說到溫文爾雅,新任醫學院院長趙偉仁不遑多 讓,小編第一次訪問他時沒有拍片,今次拍片才感 受到他的超凡演說能力, 40 分鐘的訪問沒食過一粒 螺絲,準備功夫充足。熱愛國畫的他,竟然是科幻 電影的粉絲,作為星戰迷的小編,談得特別投契, 可惜院務繁重,未有時間與趙院長多談這方面的心 得,但也難得見識到工作背後,院長的另一面,大 家記住要到校友事務處的 YouTube 頻道,觀看這條 訪問短片。

潘啟廸(82 研究院工管)

莊聖偉(85 新亞人類學)

蕭世和(85 新亞新聞)

吳志華(85 新亞歷史)

盧覺麟(86 新亞新聞)

蘇啟智(89 新亞新聞)

曾錦強(89 聯合統計)

張宏艷(93 新亞新聞)

魯庭暉(02 聯合新聞)

鍾振傑(08 崇基新聞)

總編輯:陳鐘坤

製作公司 :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廣告代理 : PPN Ltd.

地  址 : 香港九龍灣臨興街 21 號 美羅中心 2 期 2 樓 25 室

電  話 : +852 3460 6837

承  印 : 泰業印刷有限公司

發 行 量 : 145,800 本

李致和

李致和(99 逸夫體育運動科學 / 13 研究院

教育 / 19

研究院教育哲學博士)有「香港 首席鐵人」的稱號,此稱號歸功於他代表香港 參加全運會、亞運會及奧運會的三項鐵人比 賽而取得佳績,但現實中的他不單運動方面 有鐵人表現,讀書與學習也有驚人毅力, 是本地少數有博士頭銜的全職運動員。他 現時在香港體育學院出任精英訓練科技 助理總監,以努力所學來推動香港運 動員發展,為香港培養更多精英運動 員。巴黎奧運在即,讓這位鐵人燃 亮港人對香港參賽運動員的期望。

▲ 在中大讀書時,李致和(第二排右二)與同學經常一起外出運動。

父親是小學體育老師,課後教人游 泳,李致和(Daniel)也在 7、8 歲開 始習泳,慢慢建立起運動習慣。「除 了游水,在元朗長大也喜歡踩單車及 跑步,大約到中三、四,有游水朋友 參加三項鐵人比賽,我跟着一齊去。

起初是參加短途賽(跑步 3 公里、

游水 400 米、單車 10 公里),三樣 運動也喜愛兼且發揮得到,繼續參加 比賽,後來港隊教練露芙肯特(Ruth Hunt)見我成績不錯,邀請我到香港 青年隊訓練,開始踏上三鐵之路。」

中學時要兼顧學業及訓練,李校友早 已掌握時間管理的能力,「平日繼續 在家附近的泳會練水,由於星期六、 日才能遠赴沙田到體院訓練,為了加 緊操練,每朝返學前會在家踩單車機 或落街跑步,然後長假如聖誕、農曆 新年就到體院加操。始終一日只有 24 小時,三鐵特別之處是要兼顧三項訓 練,時間要劃分清楚,舉例說一星期 訓練 30 小時的話,大約會有 8 至 10

李致和小檔案

• 1999 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

• 2004 年

奧運三項鐵人第 43 名

• 2006 年

亞運三項鐵人銀牌

• 2008 年

奧運三項鐵人第 43 名

亞洲沙灘運動會三項鐵人金牌

獲選香港傑出運動員

• 2009 年

全國運動會三項鐵人銅牌

• 2010 年

國際三項鐵人錦標賽第 39 名

• 2013 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

• 2019 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哲學博士

• 2019 年

小時游水及 10 至 12 小時 踩單車,餘下時間就是跑 步,基本上是看運動員 的能力,有些游水較強的,教練會分 配較多時間予跑步及單車,與游水、 單車或跑步的單項運動員相比,訓練 計劃會很不同。」另一個訓練與別不 同的地方,是三鐵需要計算三項運動 的總完成時間,游水轉單車、單車轉 跑步的時間也計算在內,「訓練時要 同時練習轉換技巧,所以時常開玩笑 說,我換衫的時間總比常人快!」

香港體育學院精英訓練科技助理總監

「是三鐵選擇了我」

很多人說三鐵挑戰人類極限,甚至有 點自討苦吃,Daniel 說並不單是自己 選上三鐵,同時三鐵也選擇了他。

「要一位運動員同時喜愛三種運動, 兼且身體條件適合是不容易的,我喜 愛游水及單車,跑步也算是 natural runner,自然而然能夠做到跑步的技 術,在三鐵上發揮尚算不錯;加上三 鐵屬於講求耐力的運動,訓練時間較 長,也需要一定的紀律,個人性格挺 適合它,所以感覺上就像這項運動也 選擇了我。後來有機會代表香港比賽, 才發現勝出本地賽事,去到海外比賽 卻是另一水平,心底也希望自己能具 備世界級運動員的實力,在大型運動 會上爭取獎牌,正因有此目標,即使 訓練有多辛苦,也推動我繼續向前。」

超過 15 年的全職運動員生涯,總有 高山低谷,李致和說印象最深刻的兩 次低潮,分別是 2000 年及 2005 年兩 次受傷。「兩次都是小腿勞損性骨折, 一次是左腳一次是右腳,起因是訓練 量過多,而且沒有注意足夠的放鬆, 因而令小腿承受過多壓力出現骨折。

當時是很不開心,心想為何受傷的是 我,幸好在治療期間接觸到運動心理 訓練,對康復後再次重投高水平訓練

▲ 2008 年,在亞洲沙灘運動會三 項鐵人賽中榮獲金牌。

和比賽有很大幫助,加上教練、家人 及隊友的支持,總算走出低谷。」他 更指出,在運動員生涯之中,深深體 會到付出 100% 未必取得 100% 的回 報,「大部分時間甚至付出 120%, 結果可能只收回 80%,所以訓練時要 把目標訂得高一點(aim high),但 也要做好心理預期的管理;這不單適 用於運動之中,即使從事其他工作也 相當受用,令我懂得全力以赴做到最 好,卻不要太過着眼於成果。」

2011 年他選擇退役,眼見 2012 年奧 運舉行在即,旁人或會覺得時間點不 對,但李校友卻不認同,「運動員參 加大型比賽是一個循環,例如 2008 年奧運,然後 2009 年全國運動會, 再到 2010 年亞運,中間還會有相關 運動的世界錦標賽,一個循環後又一 個。2011 年剛巧完成一個循環,開始 思考前路,雖然年紀還未算太大,但 如果繼續走下一個循環,4 年後才投 入社會尋覓工作,或會有一定困難, 因此毅然決定退下來。」他笑說放低 運動員身份不難,難的反而是改變運

動習慣,「十多年時間維持每天做兩、 三節訓練,很難驟然停下來,最記得 退役後在油麻地單車店做第一份全職 工作,家住馬鞍山的我,上下班也以 單車代步,另外再抽時間去跑步,只 要有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 服,直到今時今日仍維持運動習慣。 當然由全職運動員變身打工一族,起 初方向確實不太肯定,幸運地有前輩 跟我分享,體院的運動員事務部又提 供建議,當中未必所有意見適合我的 發展,但至少給予方向走下去。」

2012 年投身中大教研 在單車店工作了一年多,Daniel 轉職 到中大教書,「其實也是機緣巧合, 2012 年是雙學年,因高中教育改革而 令 DSE 及 A-Level 的學生同時入大學, 中大不少學系要增加教席,我抓緊機 會回來任教。」除了成為老師,他還 把握機會繼續進修,甚至在執教鞭的 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不單在運動上 是鐵人,讀書方面也有如鐵人般的魄 力。「可能習慣了三鐵的訓練,個人 較有紀律及能捱得苦,其實讀書跟運

動一樣,最重要是訂下目標,加上有 幸獲系內教授給我深造的機會,成功 於 2014 年入讀博士,研究運動恢復 與穿壓力衣的關係,剛巧實驗室就在 我辦公室旁邊,令我更能兼顧工作與 學業,必定要多謝當時的系主任王香 生教授,在他的指導下,令我能全情 享受在實驗中找到新知識的樂趣。」

4 年多前回歸體院擔任精英訓練科技 助理總監,李致和說運動科學對運動 員提升表現的幫助相當大,「體院有 多方面的資源,包括物理治療師、綜 合手法治療師、按摩師等協助運動員 恢復,萬一不幸受傷,亦有客席骨科 教授診治,營養方面有營養師把關, 生化監控則會於運動員訓練後驗血, 查看身體適應及反應,運動心理正如 之前所述,協助他們準備訓練比賽及 在比賽上發揮超水準表現,另外還有 生物力學,透過精密戰技術分析人 工智能及大數據來令運動員訓練更有 效。我的工作就是善用這些資源,從 多方面來支援運動員。」

▲ Daniel 說攻讀博士期間,最感激系主任王香生教授(右)的指導,並順利完成論文畢業。

▲ 中大任教期間,李校友(左一)帶領學生到尖東海旁參加香港 單車節。

2021 年政府及馬會合共注資 3 億元成 立運動科研基金,也是由他們負責管 理,「一方面邀請大學及科研機構共 同研發對運動員有幫助的科技,包括 監控運動員訓練的應用程式,以及自 己與對手的技術分析等;另一方面, 亦要採購市面上現成科技,並將當中 數據轉化成教練及運動員能理解的戰 略,幫助他們訓練及比賽。」

服務校友會重投書院懷抱 既要運動也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及 小朋友,李校友說可能從小開始做運 動,早已習慣如何分配時間,「以前 返大學時訂立訓練計劃,需要先跟 教練及學系教授等不同持份者溝通 好,現時要在工作、運動及家庭三 方面取得平衡,也是要多與上司及 家人商量,幸好太太很支持我,盡量 作出協調,我也爭取每天放工後及星 期日抽時間陪伴家人。」不過正因讀 書時已進行有系統訓練,兼且長住體 院宿舍,他坦言大學時期對中大的感 覺未算強烈,「上堂集中在大學體育 館,回逸夫書院的機會少之又少,對 書院並沒有太深感情,在中大教書後 慢慢思考如何回饋書院,2016 年更 加入逸夫書院校友會,去年當選校友

▲ 李校友當上體院精英訓練科技助理總監後,在國際教練會議上 分享支援精英運動員經驗。

會會長,主要任務是加強校友之間的 聯繫,甚至引入與體育相關的校友活 動,例如早前 3 月尾帶領校友會成員 前往體驗帆船運動。」

對於中大的師弟及師妹有志成為全職 運動員,Daniel 作為過來人,當然極 為推薦他們走這條路,「跟我那個年 代不同,現時做運動員幸福很多,既 有大量支援,運動員這個身份的認受 性也相對提高,受廣大市民接受,因 此他們最重要是善用所有資源,但卻 不要過份依賴,要保持主動性與學系 溝通,尤其是大學為 了配合他們比賽及訓 練,在學年安排上會 較為彈性,讓他們將 4 年大學學位延至 8 年完成,令他們兼 顧運動與比賽之餘, 順利完成學業。」對 於即將舉行的巴黎奧 運,他期望香港參賽 運動員有好成績, 「畢竟去到奧運賽場 已不容易,經過多番 比賽才能取得參賽資 格,加上場內所有運

動員的實力及狀態也屬頂尖級別,勝 負之間取決於臨場發揮,所有運動員 能發揮自身的實力最為關鍵。雖然我 們並沒有為獎牌設硬目標,不過,回 顧一下奧運成績表,我們是隔一屆有 牌的,分別是 1996 年李麗珊、2004 年李靜及高禮澤、2012 年李慧詩及 2020 年張家朗,如果 今年能夠爭取到獎牌 打破宿命,會是很大 的突破!」

《中大校友》 人物專訪短片

▲ 於 2006 年多哈亞運勇奪銀牌的衝線一刻。

自創電動車充電企業

曾偉華分享

持續創業心得

與曾偉華(

05

逸夫電子工程學)談創業經歷,像坐了 一趟過山車:先打工學創業,然後小試牛刀首次創 業賺到 7 位數字,誰知把第一桶金再作投資之際,到中 國內地創業,卻遭遇滑鐵盧,未能如想像中成功,輕身離 開後重投打工生涯,不久遇上疫情無法上班,小心翼翼再 次創業,終於修成正果。對於有志創業的年青人,他只有 一句心底話要說,就是不要剛畢業就創業,大部分學生畢 業時仍未準備好迎接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也不是每個人 跌倒後可以重新爬起來,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過程,先累積 工作經驗及建立人脈關係,才決定是否合適也不遲。

▲ 在屯門黃金海岸的 Halo 充電站,充電速 度比一般充電站快 8 倍,曾偉華說 20 分 鐘已可為一輛跑車完成充電。

自小喜歡由無到有的創造,曾偉華 (Martin)說入大學時一心想讀建築, 惟考試成績未達標,便選讀電子工程 學。「首兩年讀得不開心,對此科無 興趣,加上理論又有點艱澀,成績很 差。轉捩點是 final year,有緣獲得一 年實習機會,可以到 Motorola 全職 工作,結果在工作時真正體驗到『學 以致用』四個字,原來書本上的知識 能夠實際應用,頓時令知識變得有價 值,發現電子工程有趣的一面。」實 習後回到校園,他的學習態度百分百 轉變,由坐最後一行變成第一行, 每堂不單準時出現還努力向教授提 問,成績突飛猛進。「我的 final year project(FYP)在工程學院及到上海 出戰挑戰盃時均獲獎,畢業時更入選 院長榮譽錄(Dean's List)。」

▲ 現時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攜手建充電站,曾校友(左)說公司行 「輕資產」模式,讓發展可以更長遠。

建設生物柴油廠 賺來第一桶金 當時不少身邊人勸說他拿 FYP 來創 業,但曾校友說:「首先沒錢,但最 重要是沒經驗,於是加入一間只得 7 人的科學園初創工作,見識一下創業 是怎麼一回事。工作了 9 個月,觀察 到老闆事事都要親力親為,幾乎什麼 也要懂,更有大量行政工作纏身,我 特別與負責財務及行政工作的同事混 熟,萬一他朝創業時遇上相關問題, 也有人可以請教。」學滿師後決定闖 闖,開了間公司接小型項目來做,第

一個接到的任務 是要建設生物柴 油廠,生產柴油 供貨車使用,客 戶要求最初要先 設計一個模型給 他們審核,「當 時什麼也不懂, 去鴨寮街買組件 回來砌,誰知 為油加熱時設定 錯誤,誤將溫度 由 60 度設定到

逾 100 度,喉管承受不了熱力而爆 裂,滾油破喉而出,如果我站的位置 偏差幾米,今日就不能跟你接受訪問 了。」

那天晚上 Martin 徹夜難眠,懷疑自己 是否仍然適合創業,後來鼓起勇氣翌 日跟客戶說,請他們多給一次機會, 結果成功了,還取得大合約,在龍鼓 灘建造真正的柴油廠,賺了 200 多萬 元。「有了這次經驗及資金,就想將 應用於柴油廠的電子及軟件設計,應

▲ 由不喜歡到愛上電子工程,曾校友(左五)說全靠一年實習。

用到其他範疇。那時見到電動車將會 是未來大勢所趨,於是嘗試用中央管 理分散網絡的方法,來建立電動車充 電網絡。」這就是 2010 年成立全港 首間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公司 EV Power 的背景,碰巧 2014 年內地開放電動 車市場,令 EV Power 發展一日千里, 「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公司擴展得很 快,我與太太舉家移民上海,那兩年 時間每年坐 120 次飛機,不停與大型 車廠洽談合作,很快成為國內第四大 電動車充電站供應商。」

不過中國市場變幻莫測,EV Power 短 時間在 6 個城市開設辦公室,合共有 近 300 名員工。最致命是在內地做生 意沒想像中容易,尤其是收錢方面特 別困難,內部受壓的情況下,幸好通 過一次可以退市(Exit)的機會,2017 年年中他終於要放手,離開一手創辦 的公司。「我上了寶貴的一課,深刻 體會到在資本市場,特別是那段時間 融資實在太易,很易令人迷失方向, 將焦點偏移至尋找投資者,而忽略或 忘記了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成功 的商業模式並能持續盈利。知道自己 在做生意還要繼續學習。」退下來後, 他受好朋友邀請,幫手打理一個傳統 生產業務,「他是做工業用汽車充電 器的,在東莞設有廠房,我要幫他將 工序制度化及開拓全球業務,這兩年 時間見識很多,成功把一個主要在中 國的業務,成功推廣到全球業務,學 會做廠的成功秘訣,要懂得控制成本 及產品質量,整體供應鏈控制得宜。

在幫忙開拓外國市場時,也學懂與其 他地方企業做生意的協商技巧,這些 經驗對日後再創業很有幫助。」

受聘德國公司 疫情留港看到契機 後來德國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公司 Hubject 發展亞洲區,並飛來中國邀

請 Martin 擔任亞洲區 CEO,於是再次

▲ 在 Hubject 工作時,有機會出席世界各地大小會議,對 Halo 發展很有幫助。

回到上海工作,短短一年時間,連接 了中國 20 多萬充電 桩 及協助多家中 國電動車車廠到海外發展及落地;可 惜不久遇上疫情,只能滯留香港遙控 上海同事工作,「被迫留在香港,才 驚覺香港電動車服務如此落後,充電 站數目不夠多,充電速度很慢,付費 只有八達通單一選擇。在國內工作多 年,中國在電動車服務上早已領先香 港,只是礙於文化差異及合規問題, 才令內地充電服務未能適用於外國。

於是想到新的商業模式,借助香港的 國際化優勢,將中國領先的充電服務 發揚光大到全世界,這是成立 Halo 的 初心。」

再次創業,Martin 今次選擇更為小心踏 實,不再像上次倚重投資者,也不再 用燒銀紙的方式極速擴張,而是集結 不同夥伴一起建立充電站,「充電並 非一門簡單生意,要將成本控制得很 好,兼且要有一定耐性才能賺錢。我

▲ 一手創立 EV Power 是 Martin(右四)最艱辛的創業旅程,給他上了寶貴的一課。

們選擇與停車場、業主及地產商合作, 而 Halo 則負責提供技術,包括如何配 合環境提供最合適的充電站,又或是 採用科技來將原本不夠電力的地方, 靠調節電力輸出令更多車主能同步充 電,因此我們有同事專責技術研發, 不停提升產品質量來滿足市場需要, 務求地主、投資者及 Halo 成三贏狀態 各取所需。」除了香港市場,Halo 已 成功開拓澳門及澳洲市場,目前仍在 探索馬來西亞、泰國、台灣及中東等 市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在中大讀書時是修身,出來工作及 創業時最感激是家人的支持,所以在 我心目中,齊家永遠是放在首位,然 後慢慢才懂得治國,即是管理好一間 企業公司,最後由香港殺出重圍平天 下,成為了我的終極目標。」

曾偉華小檔案

2005 年 •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士 Appotech Limited 項目經理

2010 年 • EV Power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2017 年 • GPD 商業總監

2019 年 • Hubject 亞洲區行政總裁

2021 年 • Halo Energy Limited 行政總裁

新亞環境科學︶

為地球可持續發展 出一分力

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是近年的國際重大議題,環境、社會及管治(ESG)亦變得 日益重要,到底 ESG 三個字背後包含的是什麼意思?香港在 ESG 方面又做得如 何?為了帶大家深入了解 ESG 的世界,今期專題邀請了四位在此界別已逾多年時 間的校友,分享他們在行業內的所見所聞,剖白評估風險及發掘機遇的過程與心得, 一起如何達致可持續發展目標。

▲ 吳永康說廚餘回收最難搞,發臭又會衍生各樣衞生問題,因此 設計了身旁的廚餘回收機( Food Waste Smart Bin )來處理。

清潔起家發展成綠色集團

吳永康坦言 ESG 前景廣闊

作為上市公司主席,碧瑤綠色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吳永康(83 研究院工商管理)對公司日常運作異常 熟悉,為了應付公司發展,法律、電腦、會計、樹藝、醫 療廢物處理等他全部都有修讀,擁有工商管理碩士、理學 士及法學學士學位,他說總是想接觸新事物,尋求公司涉 獵更多綠色業務的可行性,「一間公司正如一棵大樹,我 們最初從事清潔工作,穩打穩紮成為主樹幹,待樹幹變得 粗壯才陸續發展滅蟲、園藝、廢物回收等枝椏,要一直求 變及增值,才能令公司有如樹木壯大成長,我希望有志加 入 ESG 行列的青年也一樣,不斷自我增值,才能幹出一 番作為。」

家中有七兄弟姊妹的吳永康(Ben), 父親是大廈看更,他發現大廈有清潔 需求,建議太太由小販轉行做清潔。 「於是媽媽帶我們兄妹幾人去幫手, 我當時還在讀初中,媽媽真的很厲 害,派卡片到附近大廈招攬生意,慢 慢發展成一門生意。讀大學時,我退 居幕後幫忙做些文件工作。後來在中 大讀完 MBA,創業毫不猶豫地選擇 了清潔,成立碧瑤清潔服務公司,沒 想到最後成為終生事業!」

大概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公司成立不 久遇上英國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的 新政策,逐步推動公共服務私有化, 包括街道及廁所清潔也轉由私人公司 投標負責,「我是清潔出身,又讀過 大學,懂得撰寫計劃書,成功接到政 府這盤生意。及後公司發展也是跟着 政府政策順勢而行,事關政府逐步將 公共服務以合約形式外判,由清潔服 務開始,到園藝服務、滅蟲服務,以 及廢物處理,公司就緊跟潮流來轉 變;起初由清潔轉做園藝,我們當時 什麼也不懂,於是去看其他人怎樣 做,邊學邊寫計劃書,勤能補拙慢慢 摸索出來,轉做滅蟲服務時更去了理 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上課,盡量 汲取最多的資訊,每個階段公司也有 不同發展,甚至由一個行業走入另一 個行業,一直走到今天。」

由玻璃木材到動物糞便 談到 ESG 發展,吳校友說投入回收 行業已很多年,「起初是源於政府想 做,他們意識到堆填終歸不是出路, 雖然相較外國,香港已算遲起步,但 當時不論配套還是市民意識也未準備 好,我們算是先行者。」正因開始時 間較早,到今天碧瑤在回收方面的涉 獵範圍很廣,除了協助政府管理全港 逾 3,000 個三色回收筒,還會處理玻 璃、塑膠樽、馬糞、雞糞、木材等不

同物料,由於香港需要協辦 2008 年 北京奧運的馬術賽事,要想辦法處理 大量馬糞,於是政府在牛潭尾劃地建 設動物廢料堆肥廠,現由碧瑤與怡 和聯營,將馬糞轉化為肥料(有機土 壤改良劑),現時該設施繼續替馬會 處理馬糞;另外我們亦引入較新穎的 生物科技,靠黑水虻處理本地農場雞 糞,將之轉化為養魚用的飼料及有機 肥料;而木材則主要來自園林廢物, 在真空環境以高溫燃燒成為生物炭, 能夠用作種植用途。」

將廢物收集、分揀及處理,Ben 說只 是第一步,真正要達到 ESG 要求, 還要在回收工作上精益求精,「以往 不論清潔還是滅蟲,投入的只是人手 及知識,但踏足回收行業卻要起廠, 學習的東西要更多,一點也不容易。

所以發展初期我們先做好回收處理, 停留在循環再造成原材料層面,慢 慢做了幾年有點成績後,現階段開始 思考如何在後續再造產品層面上有所 突破,例如回收玻璃樽後破碎成玻璃 沙原材料,要先想辦法令沙的價值提 升,例如能否取代傳統河沙來作填海 用途,從而減少挖掘河床?然後又會 否能升級轉型(upcycle)成為綠色 沙包,沙包外層也用回收大型橫額得 來的物料製成?再進一步,ESG 中

▲ 吳校友(後排左一)說在中大讀 MBA 時,全部同學均獲分派研究生宿舍住在一起,感 情特別要好,直到現時仍不時相約行山等活動。

有 S(社會)的元素,整個沙包包裝 過程不如交由 NGO 或庇護工場來完 成,可以幫助弱勢社群。」

有志者要盡快起步

對於想投身 ESG 的師弟師妹,吳永康 說這是風口行業,也是全球趨勢所 向,前景十分廣闊,有志者最好盡快 起步,「我覺得不一定要讀科學的才 能入行,市面上有很多與 ESG 相關 專業培訓課程,無論聯合國、歐盟或 是本地機構都有開設,甚至諸如劍橋 大學等也有 ESG 碩士課程,但單是 考試卻未足夠,ESG 是很落地的行 業,並不是坐在冷氣房看數據就可以

▲ 2014 年 5 月,碧瑤綠色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吳校友(左七)出 席上市儀式。

完成的工作,所以要親身去接觸相關 範疇,全方位認識當中的人和事才能 駕馭到。港交所對上市公司有關 ESG 的披露準則也不停變革,所以必定要 放寬眼光,知道行業變化的方向,也 要兼顧政策轉變及國際形勢,多參加 ESG 的會議或相關學會的活動,不停 更新知識,才能在業內站穩。」

吳永康小檔案

1977 年 • 香港大學理學士

1980 年 • 創辦碧瑤清潔服務公司

1983 年 •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1990 年 • 倫敦大學(校外)法學學士 1991 年 • 香港大學法學深造文憑

▲ 與太古及歐綠寶合作將回收到的塑膠樽經處理後成為食品級塑 膠,製成汽水樽,Ben 形容是循環經濟的最佳示範。

專題 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 去年 10 月由元朗搬到粉嶺新廠房,新機器仍在組裝中,收來的飲品 盒打紮暫存在廠房中,葉文琪說希望在七月可以重新開工打漿。

與紙結下不解之緣 葉文琪以專業知識 點廢成金

喵坊創辦人葉文琪(87 新亞市場 / 01 研究院行政人員

工商管理)不僅講回收紙包飲品,但凡與減碳及減 廢有關的,他都感興趣。「雖然我只懂得做廢紙回收,但 都要對所有回收業務有認識,甚至要知道全球怎樣在做回 收,如果不關心客戶或是整個行業,是很難在回收生意中 找到商機的。」他說減廢業務實情是商品(commodity) 交易,發掘到回收廢物的價值並將之最大化,才能做好循 環經濟,「我們不是清潔商,純粹將垃圾清走棄掉就算, 香港時常說什麼工業 4.0,我早在十年前已引入物聯網 (IoT)及雲端概念,最近也在研究人工智能會否幫忙改善 流程,老是套用傳統模式,整個行業只會停滯不前。」

商學院畢業後,葉文琪(Harold)說九 成同學都加入金融界別工作,但他不 太喜歡打銀行工,遂選擇加入文具行 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 2003 年加 入 Double A,用了短短幾年時間成為 全港銷量第一,「我當時所做的,是 改變了整個影印紙的市場環境,但我 卻有個習慣,每當工作沒有新挑戰時, 總是覺得不舒服及想轉工。在 Double

A 做出了成績,心底在思考的是假想 競爭對手會如何做,那刻想到循環再 造紙張是唯一出路,於是開始著手研 究。」

▲ 紙盒經打漿後變成纖維,不單能製成廁 紙、辦公室 A4 紙、廚房紙等產品,建造 業近年流行用預製組件來起樓,組件中 也會加入這些纖維來加固。

不過還未動手做,市場已有人向他招 手,當時屬全港最大回收企業的福和 集團,希望外求一位專業人士執整公 司的營運流程,他們找到 Harold,「公 司從事回收機密文件的業務,但多年 來卻以人手操作,有次處理銀行文件 時因疏忽致外洩,當下覺得長遠來說 要建立一套電腦系統,才能避免問題 重現,於是與同事寫好計劃書,建議 公司在處理機密文件時應用 RFID 技 術,可惜最後遭老闆否決。」

將別人眼中的垃圾變錢 理念不同令葉校友想轉工,而且還想 到創業,「接觸本地回收業後,發現 市場相對落後,從業員多為年紀大及

低學歷人士,他們不願意嘗試新的商 業模式,我認為當中有一定商機,加 上社會剛開始討論碳排放及垃圾徵費, 對整個行業發展有利,既然已做好計 劃書,不如自行投資那套 RFID 系統, 嘗試踏入回收機密文件的市場。」這 正是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SSID) 成立的緣起,RFID 那時是很新的科 技,不要說亞洲無人用此技術處理廢 物,即使歐美等地也鮮有類似例子, 因此 SSID 開業不久已囊括多個資訊科 技獎,最厲害是在 2011 香港無線射頻 識別大獎中勇奪一金一銀獎項,更獲 主辦單位香港貨品編碼協會的邀請, 翌年代表香港到新加坡參加區域會 議,但叫好不叫座,「今時今日才有

ESG 的概念,ESG 的 G 是指企業管治 (governance),但我創業時市場才開 始談及私隱和企業管治,試過有次客 戶的接待員來電,催促我們盡快清理 放在她附近的兩袋『垃圾』,平常人 眼中那些機密文件已經沒有價值,並 不容易說服客戶採用 SSID 的服務來處 理,因此起初吸客的進展可說是十分 緩慢。」

幸好經過幾年努力,慢慢捱出了成績, 由蝕錢至稍有微利,葉文琪開始構思 如何做大做強。一直與紙結下不解緣 的他,發現堆填區垃圾量中,廢紙排 名第二僅落後於廚餘,於是開始研究 解決此問題的方法,「相對於金屬及 塑膠,感覺上廢紙理應更易回收,後 來深入理解才發現,原來很多紙製品 如包裝飲品、廁紙筒及包裝盒等,不 能像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行內 統稱為『三紙』)般經傳統打紮方式 後出口,參考外國經驗,必須將紙打 成漿才能出口,於是想到建造漿廠。」 第一次向政府申請並不成功,幾年後 再次申請,終於成功申請回收基金, 再花了一年時間覓地建廠,2019 年 10 月喵坊(Mil Mill)正式開幕。

開業不久疫情淹至,喵坊本意是在學 校先設立回收點,無奈學校在疫下全 數關門,唯有另闢門徑。「幸運的是 有區議員得知喵坊的情況,主動在辦 事處設立社區回收點,讓喵坊可繼續 下去不至關門。不過香港人是很可愛 的,只要明白了我們的理念,即使怎 樣也會去做,我記得疫情時他們不能 前往回收點,會將飲品盒直接寄給我 們,需知道郵費比飲品原價還要貴! 後來疫情過去,我們就決定設立教育 中心,讓市民參觀廠房,同時開設工 作坊給大家嘗試用紙漿做紙,令到整 件事完全透明,讓消費者及公眾知道 喵坊是做什麼,得到大眾支持才能繼 續下去。」

感激中大助拓新生意 目前堆填區每日盒裝飲品垃圾量逾 60 噸,喵坊回收處理只佔 3 噸,還有很 長的路要走。Harold 指出他們還要開 發不同業務來穩定生意,「只做 B2C 生意,在回收業很難做大,一定要朝 B2B 方向走,這點真的要多謝中大, 他們 2013 年與我們商討,建立一套可 以減碳減廢的一站式方案,並非單純 將廢物回收,還要與他們一起改變整 個校園的思維,深入探討垃圾產生的 源頭,例如在垃圾筒安裝 RFID 晶片, 將收集回來的數據分析,試過發現到 某座建築物的垃圾筒有直接棄置的食 物,卻沒有進行廚餘回收,於是聯繫 師生,重新調整他們的想法,首兩年 我們也不達標,要到第三年才成功, 當年垃圾數量下跌了兩成,但回收量 卻按年增加了一倍,重點是每年收生 數量在上升中,我們卻可做到此佳績! 這次與中大合作,不單積累了知識及 經驗,更成為最佳的示範個案,令我 們日後能吸納到其他商業客戶。」

在回收業打滾十多年,葉校友謙稱未 夠資格對本地 ESG 發展提出意見,但

單從環保方面討論的話,政府就要努 力在政策上多花點心思,「最近不論 垃圾徵費還是外賣『走塑』,公眾反 應也有不少反彈,細心分析會發現, 是政策考慮未夠周詳,推行環保政策 不宜為公眾添上煩惱,例如三色回收 筒簡單地回收廢紙、金屬及塑膠即可, 但你卻要指明哪種紙張可以回收哪種 不可以,公眾嫌煩就不會再做的,應 該不理什麼紙先回收起來,再交由業 界去煩惱,政策才能順利推行。另外 政府角色是創造市場,透過採購方案 及生產者責任制等不同措施來建構生 態,但適時卻要讓商界介入參與,始 終不少項目由商界營運會更有效率。」

對於年輕人入行,葉文琪百分百歡迎, 「坦白說如果真的想投身此行業,最重 要也是熱誠二字,不妨趁青春盡情燃 燒那份熱誠,最重要是不斷接觸所有 與減廢或是 ESG 相關的資訊,尤其是 多看書及參考外國例子,將知識打造 到夠闊夠深,並且肯花時間去練就眼 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 每年也有不少學校前往喵坊參觀,希望 從小向他們灌輸回收紙盒飲品的概念。

葉文琪小檔案

1987 年 •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1990 年 • Fedex 高級客戶主任

2001 年 •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 工商管理碩士

2003 年 • Double A 總經理

2008 年 • 福和集團行政總裁

2009 年 • 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創辦人

專題 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 李雅詩認為要推動別人參與 ESG ,要先理解對方的 顧慮及提供解決方法,以贏取他的信任。

李雅詩(Peggy)稱讚中大設立環境 科學富前瞻性,「我應該是第 7 屆 畢業生,中大能夠於 20 多年前開科 是很領先的,課程設計很全面,除了 環保以外的科目,仍可以選不少跟科 學有關的科目,讓我接觸到的範圍很 廣。坦白說,讀中學時,最多只知喜 歡及不喜歡什麼,對環保一向有興 趣,見到中大有環境科學這科,二話 不說就在選科時選上。」

換位思考 推動企業實踐

ESG

李雅詩成功秘訣在

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 畢業後李校友沒有即時投身社會,她 先在大學做一年研究助理,認清自己 對研究興趣不大後,才積極尋找工 作。「幸運地碰上中電請人,負責環 境辦公室的行政工作,對於沒有工作 經驗的我來說,能夠加入私人機構並 了解他們在環保方面的工作,是一個 好的開始,始終讀書不會專注於某個 行業,很難知道發電、輸電及售電牽 涉的環保議題,更難得的是團隊只得 3 個人,要跟中電於內地、澳洲、印 度及東南亞的環保團隊合作,差不多 事事要親力親為,還可以觀察不同國 家在環保上的舉措,為日後工作打下 良好基礎。」

在中電工作了 11 年,Peggy 輾轉再 到香港上海大酒店、新世界發展、大 家樂集團等大型機構推動可持續發

早於 ESG 概念未誕生之前,李雅詩(02 新亞環境科學) 已在這個行業工作,不經不覺過了 20 多年,她說香 港既是較早引入綠色金融的地區,也有各式團體及機構提 供專業資格認證,在 ESG 方面不單發展成熟,甚至與國 際水平看齊。當然還要加強的,是大眾對氣候變化及環保 的意識,她認為近年不時出現「百年一遇」的大雨,相信 市民感同身受,清楚環保問題已迫在眉睫。

▲ 在新世界發展工作時,李校友(左三) 時常舉辦不同活動與持份者互動,了解 他們的需求。

▲ 李雅詩(左四)曾與夥伴團體合辦惜食活動,推動 ESG 有效發 展。

▲ 在英國工作的 Peggy,不時出席可持續 發展論壇擔任主講嘉賓。

展,雖然業務各有不同,但卻離不開 英國學者 John Elkington 提出的三重 底線(Triple Bottom Line)概念,企 業要兼顧社會責任(People)、環境 責任(Planet)及企業盈利(Profit) 才能永續發展,「早在中大讀書時, 已不停強調這三重底線,某程度上是 現今流行 ESG 概念的雛形。環境責 任不用多說,相信大家也會明白,社 會責任是近年顧客頗關注的一點,而 且關注點愈來愈深入,我在酒店業工 作時,會有客人關注房間內毛巾及沐 浴露的供應商是否善待員工,甚至關 注餐廳的咖啡豆供應商,會否壓榨種 豆的農夫。」Peggy 說固然明白企業 要關顧盈利,但可持續發展與盈利並 非互相牴觸,「例如早前政府呼籲

餐廳減塑,有地 產發展商在商場 內推出可重用的 外賣盒,客人若 願意採用,變相 商場內的餐廳毋 須每次提供即棄 餐具,進一步節 省成本,正如十 多年前超市膠袋 徵費,起初市民 會埋怨忘記帶購 物袋而要付費買 袋,但到了十年後的今天已少有聽到 這些聲音,除了是建立了習慣,也是 意識提升了。」

在大機構工作更需要說服同事支持 回顧她的職場生涯,不難發現大多在 大集團工作,原來跟動員力有關,「往 往說服內部同事最不容易,始終每個 工作崗位各有不同着眼點,例如負責 酒店泳池的同事,他們思考的是要保 持池水溫度,泳池環境光鮮整齊,如 果沒做任何功課,就跟他們提到要慳 水慳能源,對方會質疑對池水水質的 影響。另外鍋爐出水水溫亦不能太 低,因為水溫低於特定溫度,退伍軍 人症的風險就會大大上升,然後整個 對話即時結束,同時留下壞印象,令 人誤以為你什麼也不懂,日後推行相 關措施時更舉步維艱。所以說服同事 前,事先要充分理解對方有什麼顧 慮,同時要為此定下方案,對方見你 有為他着想,對話才可繼續下去。」

李校友近年移居英國,在一間管理當 地市議會逾 200 多個康文設施的公司 中,負責可持續發展工作,李雅詩說 歐亞兩地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舉 例說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 是個國際組織,推動企業訂立淨零排 放目標,在香港工作時,很多機構不

敢簽署加入,這並非香港獨有,只要 未有具體確切方案,亞洲企業均偏向 不公開承諾,只肯背後默默地做;反 之歐洲企業卻會願意承諾去試行,深 信今日沒有方案,不代表日後沒有, 我覺得這種精神是值得香港企業參 考。不過另一方面,香港的長處是夠 國際化,在這裡長大的 ESG 從業員, 視野是較為廣闊的,我來到英國工作 時,為當地人帶來了不少新想法,尤 其是我們慣於周詳考慮較長遠會出現 的變數,管理層在執行時會有更多 選項,這可能是香港人較優勝的地 方。」

對於想入行的年青人,Peggy 說:「我 的座右銘是 Be Humble, Stay Hungry, Stay Curious,首先要謙虛聆聽對方 需求,為他多想兩步,助他解決各樣 難題;然後要對新知識有所渴求, ESG 的世界每天也在變,跟不上的 話根本難以在行業內生存;最後要有 好奇心,多結識不同界別的人,將他 們拉在一起,才能產生協同效應有效 推動 ESG 發展,很多人本科並非科 學的,會以為幫不了忙,其實 ESG 涉獵的範疇很大,綠色金融需要財金 人才,推廣 ESG 意識時也需要深諳 市場營銷的人來幫忙,所以毋須懼 怕,有志於 ESG 的只要肯踏出一步, 定能用不同方式貢獻得到。」

李雅詩小檔案

2002 年 • 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學士 2003 年 • 中電集團環境辦公室行政主任 2015 年 • 香港上海大酒店企業可持續 發展經理

2018 年 • 新世界發展可持續發展經理

2020 年 • 蘇伊士亞洲高級可持續發展經理 2021 年 • 大家樂集團企業可持續發展 高級經理

2022 年 • Everyone Active 集團可持續 發展經理

▲ Vriko (中)與兩位聯合創辦人於 2020 年一起創辦 Archireef 。

余碧芬勇闖中東 修復海洋多樣性

余碧芬(16 逸夫自然科學)

研發人工礁盤拯救珊瑚族群 ▲ 中大畢業時余校友手持珊瑚公仔 拍照。

作為百分百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余碧芬 (Vriko)自小熱愛香港這片土地,「我 在新界長大,小時候爸爸帶我四處去 遊山玩水,起初是行山為主,也會到 沙灘遊玩,所以對香港不只停留在大 都市的形象,也會有大自然的部分。 長大後考了潛水牌,知道香港海洋情 況不算太理想,正當思考要到哪裡潛 水時,爸爸建議我到兒時去過的白沙 灣,誰知我發現那裡已建成碼頭,兒 時的沙灘已不復存在,那刻才驚覺現 實中的香港,與自己印象不符;但真 正撼動我的,是 2014 年香港水域短 時間內出現 14 宗紅潮,當時正跟另 一間大學的教授研究海底珊瑚,連續 兩、三個月每星期潛水,親眼見證一 片珊瑚群落由有變無!正因我對香港 的情意結,再加上大學讀書時對自然 環境有深入了解,慢慢開始關注珊瑚 群。」

是 Archireef 聯合創辦人 及行政總裁,花了 8 年時間研 發 3D 打印陶土礁盤,讓珊瑚健 康地成長,救回許多消失的珊 瑚。用綠色科技解決環境問題 是近年全球趨勢,作為過來人, 她說香港絕對是發展 ESG 的好 起點,政策及資金也有利新手 創業,因此千萬不要浪費這些 資源,有好的想法就不妨一試。

大多數人潛水,是為了看海底的各 類魚類生物,但余校友的焦點集中 在珊瑚群。「最初是關注海洋生物, 感覺有點像玩 Pokemon Go,每次落 水總是帶着相機去尋找小生物,結 果發現能夠找到各式小生物的地方, 往往就是珊瑚群落,就是這樣令我 開始留意珊瑚。嚴格上來說香港是 沒有珊瑚礁的,因為規模相對較細, 但不要小看那 1 米乘 1 米的細小範 圍,只要用心及認真觀察,會發掘 到另一個新世界,而且會驚訝當中 的生物多樣性。」本科修讀自然科 學,宏觀地了解到環境對大自然的 影響,並無局限於某個生態系統, 她卻毫不猶豫將畢業論文直指珊瑚, 「我將珊瑚白化定為論文研究主題, 鍾國昌教授是我的導師,他給予不 少建議擴闊了我的視野,明白到原 來研究珊瑚可以有不同面向,也鞏 固了日後以珊瑚為發展方向。」

研究海洋香港具先天優勢 定下方向,Vriko 漸漸發現香港原來 適合進行珊瑚研究,「科學家有一說 法,如果在不應該出現珊瑚的地方找 到珊瑚,往往發現到的就是超級珊 瑚(super coral),是氣候變化之下 的贏家,香港情況正是這樣,這麼細 小的地方竟然有 86 種硬珊瑚,佔全 國四分之一,加上我們有先天地理優 勢,位處海洋流域與淡水河域交界, 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差的地方,是最佳 的實驗場地去研究氣候變化,因而吸 引了大量海洋科學家來這裡研究,尋 找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及改善。」本 科畢業後,余校友的博士題目繼續朝 着珊瑚進發,研究復育珊瑚的議題, 「主要是在實驗室環境,研究人工種 植珊瑚時,不同參數對珊瑚的生理狀 態有什麼影響。不過在實驗室中待了 兩年,起初成績不俗,但發現沒有適 合基質,就算水質及珊瑚狀態理想, 長遠在海中也不會成功,於是毅然決 定改變研究方向,研究能否改善種植 珊瑚的問題。」

傳統種植珊瑚偏向使用水泥磚及金屬 鋼筋等物料,最初沒有問題,但第二

▲ 珊瑚礁盤以 3D 打印陶土製成,會因應 不同珊瑚品種來度身訂造。

花了 3 年時間,驗證到珊瑚能在自家 研發的礁盤中健康成長,余校友說作 為研究人員,透過科學性假設定下問 題,然後做實驗收集數據及分析,將 之寫成論文,但始終初心是要解決珊 瑚問題,「學業以外在漁護署及世界 自然基金會有委員職任,見到不論政 府及 NGO 在環境保育方面,鮮有引 入科技解決難題,作為學生,創業成 本較低,政府亦有措施及資金支持創 業,決定放手一搏。」這正是 2020 年成立 Archireef 的背景,她說創業 至今,每天也迎來大量挑戰,「如果 能夠重來一次,或會選擇多累積工作 經驗才開始,不過,可能公司並非純 為賺錢而來,不少合作夥伴、客戶、 導師及同事也不是衝着生意而來,同 事加入公司,甚至不是抱着打工的心 態,協助我們解決許多困難,感恩有 他們才令公司能夠走下去。」

將人才及技術帶到世界各地 成立大半年後,Archireef 贏得科學園 電梯募投比賽冠軍,除了獲得 11 萬美 元獎金,最重要是打開海外市場,獲 得阿布札比主權基金 ADQ 邀請到當 地發展。「正如剛才所說,研發礁盤 原意並非只拯救香港珊瑚,難得有機 會外闖,毫不猶疑就接受了。這也要 多得在中大讀書時,有機會參與野外 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USSP), 前往菲律賓探究海馬保育的議題;來

年卻開始出事,因為珊瑚跟樹木不 同,它不懂得紮根,只會向上生長, 如果根基種得不好,第二年就開始出 現崩塌。余碧芬說:「我們知道珊 瑚喜歡對地球友善及 pH 值中和的物 質,於是根據它的需求去設計,沒有 想過可行性,後來發現 3D 打印的陶 土有此特質,剛巧港大建築系有教授 在研究此陶土用於建築的可行性, 於是邀請對方合作。」選擇合適物 料之餘,每個 3D 打印礁盤的形狀及 紋理也略有不同,背後來自一套理 念,「我們一開始不是單單想救香港 珊瑚,所以礁盤設計是以算法為基礎 的(algorithm based),會因應當地 珊瑚品種、形狀、水質、海洋環境等 各種因素,打印出適合該地珊瑚生長 的礁盤。」

到阿聯酋後發覺香港擁有的 3D 陶土 打印或是 eDNA 技術,這邊是完全未 有商業應用的,香港的人才及技術正 好協助他們解決環境問題。」

除了人才及技術優勢外,余碧芬自豪 地認為香港發展 ESG 甚具前瞻性, 「香港人口急速增長,對環境造成很 大傷害,尤其是污水處理方面未能應 付人口需求,政府當時用了很大力度 來處理維港污染問題,甚至後來的 10 年淨化海港計劃(Harbour Area Treatment Scheme),是平衡高度發 展及保育的先驅,這方面政府是很有 遠見的。加上本地大學早年已加入環 境科學的科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有大量財金人才去支持綠色金融 發展,因此絕對有潛力成為區內 ESG 樞紐。不過 ESG 每天也在變,確實 需要引入更多科技創新,香港需要在 這方面多加努力,才能追上國際發展 的形勢。」

▲ 去年應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擔任主講嘉賓,探討 國際合作解決氣候及海洋生態問題方案。

余碧芬小檔案

2016 年 •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 2019 年 • 世界自然基金教育委員會委員 2020 年 • Archireef 聯合創辦人及 行政總裁

2021 年 •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 2022 年 • 香港機場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態 基金委員

2023 年 • 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 非官方成員

2024 年 • 香港大學生物學博士

▲ 趙偉仁校友在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接受訪問,介紹中大醫學院未來發展方向。

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 致力培育 21 世紀醫學人才

趙偉仁(94 崇基內外全科醫學 / 09 研究院醫學博士)是 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任期由 2024 年 2 月 1 日起開始。

自小立志從醫的他,一直覺得幫助別人是美事,加上熱愛科 學及科幻電影,所以致力將科研運用於醫學之上,並於 2020 年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履新成為院長後,他認為 科技固然能幫助醫生斷症,但始終欠缺溫度,因此醫學院要 培訓未來醫科領袖,須兼備溝通及抗逆能力,以人為本才是 學醫助人的初心。

▲ 師承嶺南派大師趙少昂學習國畫,趙校 友特別鍾情於繪畫木棉花。

問: 作為國畫大師,繪畫對於你的人 生及工作有什麼啟發?

答: 我 14 歲開始隨趙少昂教授學習 嶺南派國畫,最初確實由媽媽開 始,她看過趙少昂畫展後很感興 趣,一學已經沉浸其中,後來我 對國畫也有興趣,媽媽建議我 跟趙老師學畫,變成了媽媽的師 弟!我應該是年紀最小的學生,

但慢慢發現國畫除了學懂技術以 外,老師還教曉我不少人生哲 理,始終國畫與中國文化息息相 關,其中嶺南派倡議的「折衷中 外,融匯古今」,跟大學發展不 謀而合,而老師提到前賢畫作只 供參考,如果依樣葫蘆只會埋沒 自我個性,這對於我日後從事創 科工作有所啟發,懂得從前人的 框架中有所突破,在習畫中領悟 了不少人生道理。

問: 宿舍及書院生活有什麼難忘的人 和事?

答: 爸爸有朋友在中大教統計學,因 此自小已跟爸爸到過中大校園, 很喜歡這裡的環境。選擇崇基主 要是喜歡它歷史悠久,師資及宿

舍等配套發展成熟,崇基的環境 很好,讀書氣氛很濃,我與當年 女朋友即現時太太大部分拍拖時 間是溫書,圖書館自修室凌晨才 關門,我們可以讀到夜深;而且 書院制令我有機會認識到其他學 系的朋友,這點十分重要,令我 明白到即使來自不同學系,同學 之間也會互相支持,薰陶了我日 後擔任教職時,學懂與各個學系 跨學科一起進行研究。

▲ 與太太是中大醫學院同學。

問: 今年是中大醫學院成立的第 43 個 年頭,你認為未來要如何走下去?

答: 我是醫學院第九屆畢業生,又是 第九任院長,見證了整個醫學院 的發展。古語有云「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中大醫學院走 過 43 個年頭,剛開始時當然面 對不少挫折,憑着艱苦奮鬥令 大眾見到我們能訓練到出色的醫 生,之後進而由研究角度貢獻社 會;在前任院長陳家亮教授領導 下,醫學院躋身全球前列位置, 能夠與國際競爭及接軌。到了我 的手上當然希望有更多出色團 隊,能夠在跨學科的研究之上有 突破性創新,這方面確實需要招 攬更多人才,幸好不久之後會有 新的教學及科研綜合大樓落成, 將來會有足夠資源培育出 21 世 紀的醫生,特別在今天互聯網發 達的年代,病人及其家屬輕易能 搜集各方面的醫療資訊,醫生的 角色更加重要,要學懂向患者解

說及關顧家屬需要。

問: 近年人工智能急速發展,你認為 能否取代醫生的經驗及閱歷?

答:

由現時至未來十多年,AI 取代醫 生的機會十分低,將心比己你去 看醫生,會選擇像 ChatGPT 彈 出文字的冷冰冰醫生,還是有呼 吸的真正人類醫生,我相信大部 分人會選後者,AI 目前只是輔助 醫生,病人及家屬依然需要真人 來解說及進行診治,因此醫學院 必需要加強醫科生在倫理、同理 心及溝通的課程教育。我是科幻 電影的愛好者,這類電影為未來 科技發展帶來不少想法,以《星 球大戰》為例,絕地武士身旁都 有 C-3PO 及 R2-D2 兩個機械人, C-3PO 負責抽象思考而 R2-D2 負責邏輯思維,但卻永遠不能取 代絕地武士;又例如 Iron Man 盔甲中的 Jarvis,聽主角口講幾 句就代勞大量事情,但同樣地不 能取代 Tony Stark,這正是 AI 未 來最完美的模式。我時常說,你 連汽車全自動化交由 AI 駕駛也 未接受到,要容讓 AI 自動控制 機械臂幫你做手術是更遙遠的 事,始終涉及的是人命。

問: 你主理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 心最新發展如何?

答: 中心成立至今已有 4 年,一直也 在進行較為前沿的機械人技術, 例如採用納米機械人於血栓溶血 技術,以前只是空中樓閣,中心 成立以後,就可以利用動物或屍 體模型來證實,納米機械人的溶 血速度較傳統方法快,有助推展 到人類應用。中心設有 X 光及磁 力共振儀器,與醫院採用的儀器

▲ 趙校友(左三)博士畢業,與前任校長 沈祖堯(右二)及前任院長陳家亮(左二) 合照。

相似,不單能驗證科研背後的成 效,也能與其他初創合作,為他 們提供臨床研究的環境,加速他 們由概念產品轉化到臨床應用的 時間,唯有提供這個平台,才能 催化本地醫療科技的自主研發。

問: 你對年青一代的醫科生有什麼期 望?

答: 醫生最基本的責任是幫助病人, 而幫助人難免自己要作出犧牲, 甚至會比一般人犧牲更多,但犧 牲是有價值的,終究人的生命是 無價,但能夠醫治病人及改善他 們的生活,換來的滿足感同樣也 是無價。另一方面,醫學發展一 日千里,我畢業至今 30 年,由剛 畢業時要開胸進行手術,到後來 微創手術,甚至現時通過內視鏡 進行的無創手術,短短 30 年改 變是翻天覆地,醫生作為終生職 業及承諾,也定必要終生學習, 難以對新事物無所認知,因此要 培養對新知識感興趣的性格。我 覺得當醫生 IQ 未必最重要,有相 當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已足夠,反 而 EQ(情商)更為重要,要懂 得與病人及家屬 溝通,也要具備 足夠的抗逆能力 (resilience),才 能應對未來的新 挑戰。

《中大校友》 人物專訪短片

教育基金會主席譚天樂

專訪中大校友會聯會

▲ 譚天樂享受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他從中找到動力繼續用心辦學。

推動正向教育 發揚中華文化

年獲選為中大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主席的譚天樂 ( 99 新亞化學 / 01 研究院化學),一直熱心支持教育 工作及發展。除了在大學任教,多年來亦擔任中大校友會 聯會屬校的校董及校監,與校長及老師們緊密合作,積極 推動全人發展與正向教育。從事中醫藥顧問的譚校友,上 任主席後特別重視發揚中華文化,鼓勵學生多接觸包括中 藥等傳統瑰寶,原來背後理念來自著名社會學者 Michael Fullan 教授的 6C 理論。

由藥業踏足教育,譚天樂(Timothy) 說緣起在於師兄的提攜。「工作關係 與黃建平(91 新亞化學)師兄有很多 接觸,他游說我加入新亞校友會,結 果做了廿多年。2012 年應邀加入中大 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為旗下的小 扁擔勵學行動籌款到內地建校,2014 年時為陳震夏中學校董的劉世鏞 (71 崇基會計及財務)師兄想年輕師 弟接棒,推舉我兼任該校校董,後來 再由李金鐘(61 新亞歷史)師兄推 薦我擔任張煊昌幼稚園的校監,一直 做到現在。」身為校監,他形容有點 像公司行政總裁,對學校的參與度十 分高,「學校就像世外桃源,一班幼

稚園學生抱着我親切地叫譚校監,即 時忘記了平日工作的壓力,每次幼稚 園畢業禮也很感動,見證小朋友由最 初來到什麼也不知,慢慢成 長並踏入小學,能夠培育到 一班乖巧伶俐的學生是我最 大的快樂,也推動自己繼續 在教育工作上努力。」

將博文約禮精神融入教育 基金會開辦了六間學校,包 括三所幼稚園、一所小學及 兩所中學,譚校友去年當選 基金會主席,並且努力研究 善用中大的品牌優勢。「坦

▲ Timothy 矢志推動學校關注學生的不同發展,提供多 元的學習經歷。

白說,並非所有屬校的學生也能考進 大學,但我們也希望為同學們提供誘 因,例如暑假期間安排中五、六的學 生到中大參加『爆腦營』,讓他們感 受大學的氛圍,加上宿舍及游泳池等 設施,令他們對入大學有一種嚮往; 另外再邀請事業有成的校友或大學 教授,與同學一起食早餐,即使部分 學生未必精於學業,通過與校友或教 授訪談,我希望讓同學有所啟發,並 化成動力推動中小學生們努力讀書 考入大學。除此之外,我們更得到化 學系主任鄺福兒教授出任張煊昌學 校的科學顧問,我相信這正是屬校有 中大作為支援,能給予其他中小學所 未能提供的。」

雖然未有在屬校親自教書,Timothy 卻前往課堂觀學,了解時下學生的 心態,「 21 世紀的學生與我們那一 代已很不同,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 以往的教育模式確實已不可行,因 此作為學校的管理層,我們也會跟 老師溝通,將單向的知識灌輸比例 減少,盡量以引導方式從活動中先 讓學生自行發掘,老師從旁觀察到 學生有特別的地方,才予以回饋及 深化。 6 間屬校注重傳承中大校訓 『博文約禮』的價值觀和傳統,『博 文』是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領域的學 習和實踐,『約禮』則是強調人與 人的相處,特別是強調正向教育, 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 正向價值觀,教師們通過鼓勵學生 不斷嘗試,幫助他們克服挑戰,建 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令學 生們日後做人處事保持樂觀,任何 問題也難迎刃而解。」

落實社會學者

Michael Fullan 的 6C 理論 這種正向的教育方式源於著名社會 學者 Michael Fullan 教授的 6C 理

論,譚天樂解釋 6C 是 Creativity (創意)、 Critical thinking (慎思明 辨)、 Communication (溝通)、 Collaboration (協作)、 Character (價值觀)及 Citizenship (身份認 同),「從理論上解釋可能會有點 抽象,我嘗試舉實例來說明:例如 班上舉行太陽能風力船的工作坊, 希望同學以廁紙筒等環保物料來建 構船隻,首先他們要發揮創意,並 且要慎思明辨採用多少物料,否則 船隻物料太重可能會浮不起,同時 由於是分組製作,組員之間要懂得 溝通及互相協作,才能分工合作完 成,但最重要是灌輸環保這個價值 觀,令他們能擁有 21 世紀綠色公民 的身份認同,以上例子正好說明在 課程設計上能夠完全套用 6C 的概 念,為社會培養一群具多元才能和 自強向善的未來棟樑。」

除了秉持「博文約禮」的理念,更 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譚校友 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從 事中醫藥行業逾 20 年,一直深深體 會到中藥作為我國文化一部分,它 那美好的一面,我希望同學們也能 有同樣體驗。正如其他學科一樣, 國民教育也並不鼓勵單向灌輸,因 此早前安排了不同的交流活動,讓 學生、家長及教職員一起到內地探 訪,親身接觸國家的現況,以更宏 觀和更深的層面認識中華文化及國 家發展。去年 11 月,我也邀請基金 會董事到內地李錦記的無極限廠房 參觀,促進中港交流,優化基金會 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大校友會聯會 教育基金會小檔案

中大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是非牟利的 辦學團體,基金會的目標是興學育才, 為學生帶來校風淳樸、品學俱優的學 校,助學童及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獲得優 質教育,達致全人發展。中大校友會聯 會至今已創辦六所學校(張煊昌中學、 陳震夏中學、張煊昌學校、張煊昌幼稚 園、陳震夏幼稚園、順龍仁澤幼稚園), 成功實踐全人教育的理想。基金會還有 一個項目「小扁擔勵學行動」,協助中 國貧困地區興建學校。

中大於 5 月 20 日在校園舉行第二十二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頒授榮譽院士銜予七位傑出人士,其中六位為中大校友:

梁元生(72 崇基歷史 / 74 研究院中國歷史) 梁校友現為中大崇基學院的榮譽 院務委員、歷史系榮休教授及中 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 中心主任。九十年代末,在梁校 友的倡議下,中大歷史系率先引 入西方公眾史學,設立了全港首 個強調結合歷史知識、理論和實 踐的公眾史學課程。梁校友一直積極參與大學和崇基 學院在學術政策及行政方面的工作,曾任大學校董、

大學教務會成員、文學院院長、崇基通識教育主任、 崇基常務委員會和崇基學生訪問計劃委員會主席等。

任職崇基學院院長期間,他推行了多項計劃,包括「宋 常康創意獎」及「崇基圓夢計劃」,以鼓勵崇基學生 發揮創意及潛能。

許敬文(80 新亞市場)

郭碧蓮(75 崇基經濟) 郭校友目前是香港及內地的註冊 會計師及註冊稅務師,並擔任多 家有限公司及非牟利機構的董事。

郭校友多年來熱心捐助母校,資 助多項基金、獎助學金項目,例 如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研究 基金、博士後教職員出國交流基

金、校友傳承基金等;還有支持修建大學多項設施, 例如中大醫院儀器設備、邵逸夫堂數碼化播放系統等。

此外,她在內地扶貧助學,支援中山大學品學兼優且 家境清貧的本科學生,又資助上海財經大學設立師生 赴港(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基金。她現時擔任中 大粵港澳大灣區校友會創會會長、中大(深圳)新書 院規劃委員會委員、校友評議會創新創業工作小組召 集人,亦曾擔任大學校董、校友評議會副主席,以及 校友傳承基金執委會召集人等重要職務。

陸觀豪(81 研究院工商管理)

許校友現任澳門大學學術副校長 暨市場學講座教授及該校亞太經 濟與管理研究所署理所長。自 1996 年起加入中大,服務長達 23 年,期間曾任市場學系系主任、 協理副校長及中大副校長等要職, 自中大退休後仍出任榮休教授及 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許校友的研究專注於服務營 銷、消費者行為和跨文化營銷等領域。他的一篇早期 有關服務營銷的論文,刊於《消費者研究期刊》,為 該領域的里程碑著作。許校友曾任多項公職,包括消 費者委員會委員,致力推廣消費者教育和保障消費者 權益,並因此獲香港政府頒予榮譽勳章。

陸校友是資深銀行家,於 1975 年 加入恒生銀行受訓見習主管,退 休前為該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 裁。他自 1982 年起參與編纂恒生 指數,優化選股流程,其後更創建 了金融、公用事業、地產和工商 業四大分類指數,並協助推出指 數期貨,為香港股票市場的長遠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同時是傑出學者和作家,現為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 榮譽研究員,發表多篇政經與財金文章,為學術界及 大眾提供寶貴見解。他曾出任多項公職,獲香港政府 授予銅紫荊星章、香港銀行學會頒授院士級銜,並當 選為著名商學院國際榮譽學會 Beta Gamma Sigma 名 譽會員。陸校友曾任中大校董和大學司庫,現時身兼 中大善衡書院監督委員會成員和中大醫院董事。

李國忠(86 聯合生物化學)

霍泰輝(97

研究院醫學博士)

李校友目前是李國忠蘇全富律師 行及鄧啟明律師行的合夥人,憑 着專業知識和正直精神,積極參 與校友事務工作,聯繫校友,服 務母校並貢獻社會。他先後擔任 聯合書院校友會的幹事、理事、 理事會主席和會長等職務,凝聚 校友,並積極推動成立聯合書院岑才生學長計劃、聯 合書院學生暑期實習計劃等,啟迪後進。他又多次捐 助學生活動和獎學金,擔任聯合書院校董會副主席、 聯合書院基金會副主席等職務,也曾任大學校董、中 大校友會聯會會長等,報效母校。

三位校友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殊榮

黃智力(02 崇基生物化學)與拍擋憑電影《金手指》奪 得「第四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之「最佳視覺效果」 殊榮。而黃綺琳(09 聯合生物)及謝雅兒(16 伍宜孫社 會工作)則憑藉《填詞 L》電影歌曲《填詞魂》贏得「最 佳原創電影歌曲」。

中大傑出教學及研究獎

大學於 3 月 6 日舉行「卓敏及偉倫教授席就職暨教學及 研究獎頒獎典禮」,由校長段崇智教授主禮,以表揚在 各個領域付出莫大努力並取得傑出成就的教研人員。典 禮上,1 位校友獲卓敏教授席、1 位校友獲偉倫教授席、 6 位校友獲頒 2023 年度博文教學獎、2 位校友獲頒 2022 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另有 6 位校友獲頒 2022 年度研究 生學術成果獎。

卓敏教授席

醫學院

榮潤國(86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偉倫教授席

理學院

潘偉賢(83 新亞數學 / 85 研究院統計學) 2023 年度博文教學獎

理學院

陳健威(13 崇基風險管理科學 / 15 研究院風險管理科學)

霍校友為中大兒科學系榮休教授 及名譽臨床教授,曾先後任職於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英國牛津 大學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及加拿 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療中心,亦 曾任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部門主 管。霍校友於 1984 年加入中大醫 學院兒科學系,歷任該系系主任、兒科講座教授、醫 學院院長及中大副校長等重要職位,任內多所建樹, 全面提升中大於環球頂尖學府之地位,對大學及醫學 院發展貢獻良多。霍校友為兒科專家,研究範疇包括 新生兒護理,特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和管理、新 生兒感染、新生兒成長和醫學教育,曾於國際醫學期 刊發表研究論文 360 餘篇。他屢獲殊榮,包括 2003 年 亞洲傑出兒科醫生獎、香港政府頒授的太平紳士及銀 紫荊星章,以及多個中大及醫學院教學獎等。

醫學院

▲(左起)黃綺琳、謝雅兒

吳兆文(95 逸夫內外全科醫學 / 13 研究院醫學博士)

胡志遠(93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 00 研究院醫學博士 / 23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莫仲棠(05 研究院醫學博士)

李民瞻(08 研究院醫學博士)

朱昭穎(93 逸夫內外全科醫學 / 07 研究院醫學博士) 2022 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

文學院

邢福增(87 聯合歷史 / 89 研究院歷史 / 95 研究院歷史哲學博士)

教育學院

蘇詠芝(01 聯合心理學)

2022 年度研究生學術成果獎

文學院

孫逸凡(23 研究院哲學哲學博士)

工商管理學院

劉星(23 研究院工商管理哲學博士)

工程學院

艾飛(23 研究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哲學博士)

法律學院

蘇雪霽(22 研究院法學哲學博士)

理學院

謝逸(23 研究院化學哲學博士)

社會科學院

劉錦東(21 研究院傳播學)

▲ 黃智力

崇基學院

俞靄敏(65 社會學)

俞校友(左二)服務中大 38 年, 退休後天南地北遊山玩水。近 20 年,她每月都會與殷巧兒(右 一)(69 聯合英文 / 72 教育學 院教育文憑)、葉秀華(右二) (76 研究院生物 / 81 教育學院教 育文憑)及羅觀翠(左一)(71 聯合社工)一聚,談天說地。

羅校友日常遊走於大灣區,葉 校友主修旅行副修美食。

羅文華(75 工管)

羅校友參加「愛、 傳、城 Love Is All Around 第四屆全 港徵文比賽」,以 一篇勵志小品《重新尋找人生 跑道》獲得公開組優異獎。

李漢祥(93 工管 / 95 研究院 工管)

李校友年初獲政府委任為大埔 區議員,早前在其區議員辦事 處舉行「地區服務誓師會」, 獲政府官員、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 地區領袖、商界、學界、社福 界等數十位嘉賓出席支持。

鄺文傑(08 計量金融學)

會考考獲十優的鄺校友,於中 大畢業後加入投行工作,10 年 前發現志不在此,轉行投身表 達藝術治療師,明言自己找對 了真正想做的事,後來不幸患 上淋巴癌四期,接受治療後現 時已完全康復。

劉卓熙(13 音樂)

本地合唱指揮劉校友去年 11 月榮獲意大利簡杜輝國際合唱 指揮比賽冠軍,一年前創辦 NOĒMA 合唱團,匯聚 16 至 20 名主修音樂、曾受專業音樂 訓練或已達高水平的專業合唱 團員,提升本地合唱水平。

新亞書院

李賢祉(66 植物)

李校友從事 40 多

年種草研究,在

香港賽馬會負責

種草工序超過 20

年 , 最近剛獲中國草學會頒發榮 譽證書,並授予他「傑出草坪 專業人士」的稱號。

鄭曉蔚(02 內外全科醫學 / 05

研究院社區老年醫學學士後文憑)

鄭校友完成了全

港首項關於更年

期陰部問題修陰儀 器治療的醫學研

究,整理出有關更年期私密困擾 的數據及治療方案,成果獲國際 醫學雜誌《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JCD》刊登。

聯合書院

梁伯華(72 歷史)

梁校友現為美國

西東大學榮休講 座教授,最近獲邀 參加中大(深圳)

道揚書院主辦的「紀念凌道揚 教授」會議,並在會中發表講 話。

林美秀(85 政政)

林校友獲行政長 官委任為平等機 會委員會主席,

今年 4 月 11 日生 效,任期 3 年。她曾在律政司 服務 29 年,退休前任國際法律 專員,為政府在履行雙邊和多 邊國際義務、貿易和投資法律、 外國領事團特權和豁免權等方 面給予法律意見。

陸志聰(86

內外全科醫學)

聯合書院校董會 於 2024 年 1 月 29

日通過接納陸校 友為校董會新成

員,任期由 2024 年 2 月 1 日至 2026 年 1 月 31 日止,為期 2 年。

陸校友現為尚至醫療集團有限 公司副主席及首席醫務總監。

蔡明都(88 會計)

蔡校友與阮耀啟博士於 2013 年 創立非牟利機構香港社會效益 分析師學會,學會去年改組成為 社會效益國際協會,是國際組 織 Social Value International 的 核心成員,積極協助及實施由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所 推動的 SDG 影響力標準(SDG Impact Standards),以及推動 社會效益分析師資歷。

黎彥雯(06 化學 / 09 研究院 化學)

黎校友投身博物館界約 12 年, 現時為香港海事博物館副館長, 早前與兩名助理館長策劃「維 港渡影」展覽,介紹了十九世 紀中期至大約 1970 年代的維港 歷史,追尋今昔舢舨、渡輪、 電船等渡港交通工具。

譚偉斌(06 訊息工程學 / 10

研究院訊息工程學哲學博士)

林建群(89 內外全科醫學)

由聯合書院與校友會合辦的「校 友講座」於 2024 年 3 月 26 日 舉行,邀得基督教聯合醫院急 救培訓中心總監及急症科顧問 醫生林校友(右二)主講,講 題為「積極貢獻社會,活出精 彩醫者生涯」。

譚校友以港鐵公 司代表團成員身

份參與「第四十九 屆日內瓦國際發 明展」,其負責的創新科技項目 奪得一項金獎和三項銀獎。譚校 友致力打造「智慧鐵路」,以加 強鐵路安全及提升顧客體驗。

黃宇軒(07 政政)

張亮(94 工管)

黃校友(右)為中大地理與資 源管理學系城巿研究課程講師, 早前舉辦小型聚會向同學分享 了許多特別的香港景色照片, 並向同學介紹了一些有趣的散 步路線,鼓勵同學嘗試以散步 方式,從另一個角度探索我們 所居住的城市。

現為香港金融管 理局外匯基金投 資辦公室首席策 略官的張校友, 獲聯合書院校董會通過接納為 校董會新成員,任期由 2024 年 2 月 1 日至 2026 年 1 月 31 日止, 為期 2 年。

林溢欣(09 中文 / 12 研究院 中文) 有「補習天王」之 稱的林校友是凝 皓教育創辦人,早 前擔任書院聚會 嘉賓,分享了補習在香港被污 名化、補習風氣的興衰,以及 身為補習社創辦人如何看待補 習行業,並在風氣的起伏下持 續提供優質補習服務。

葉曉慧(16 社會學)

葉校友是「妳想煮 意」創辦人,早 前擔任書院聚會 嘉賓。「妳想煮意」

主要推廣健康飲食、負責任消 費、女性就業和性別平等,她 分享了營運社企的經驗和所遇 到難題。

黎家俊(21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學)

黎校友是香港龍 舟代表隊成員,早 前於書院聚會向 同學介紹龍舟文 化、龍舟運動在香港的現狀之 外,也分享了自己如何在香港 推廣龍舟運動。

黃天穎(21 新聞與傳播學) 黃校友是「穎高 貝果店」創辦人, 早前於書院聚會 與同學分享讀書 時開始創業的經歷,還帶來了 她的貝果產品,在問答環節中 送給同學讓大家品嘗。

逸夫書院

李龍基(00 工管)

李校友曾為顧問

公司及大型集團 管理階層。自

2021 年 10 月起 擔任怡和餐飲集團行政總裁, 帶領集團 25,000 名員工,並制 定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超過 1,000 家餐廳,包括 Pizza

Hut 必勝客和 KFC 肯德基的整 體業務策略,早前以「從中大 到雙元管理之路」為題,到書 院分享管理心得。

吳雪藍(22 老年學) 完全沒有航空背景的吳校友, 早前參加機管局的「工作 x 假期 @ 大嶼山」計劃,獲安排在一 間空運公司擔任採購主任,4 個 月後轉職至現時服務的香港飛 機工程有限公司任維修管理助 理,從事維修航材工作。

善衡書院

蔡振慧(13 藥劑 / 16 研究院 精神健康)

蔡校友兩年前放 棄藥劑師高薪厚 職,決定創業做家

長導師,希望藉此 幫助更多家長掌握英文正向管 教的語言藝術,同時亦能幫助 小朋友心理發展。

兼讀

黃錦沛(96 工管 / 13 研究院 行政工管)

黃校友(左)近年參與香港童 軍活動,並且為傳訊及公共事 務委員會委員。早前在童軍運 動創辦人紀念日獎勵頒授儀式 中,頒獲優良服務獎章,以表 揚其對童軍運動的貢獻。

研究院

鍾志豪(09 公共衞生哲學博士)

鍾校友是香港中 醫藥管理委員會 註冊中醫師,現為 中大醫學院賽馬 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 教授,曾在國際同行評審學術 期刊發表逾 170 篇文章。早前 獲醫務衞生局委任為中醫藥發 展專員,任期 3 年,今年 5 月 20 日生效。

許嘉俊(09 社會學)

許校友早前到東京出席日本國 際青年創新會議,向 80 位來自 23 個不同地區的青年領袖發表 關於青年發展 和可持續發展

目標的見解, 並獲大會頒發 嘉許獎。

柯家洋(15 公共衞生)

柯校友最近獲國 際組織「國際老齡 聯合會」新一屆 理事會(2023 至 2027)選任為理事,在世界衞 生組織等平台上與全球專家就 亞洲地區倡議相關老齡政策及 提早應對措施,應對全球人口 老齡化。

王愷悅(16 法律博士 / 17 法 學專業證書)

王校友目前為香港執業律師, 在美國盛德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香港辦公室從事基金設 立、基金投資和監管合規工作。

早前她的作品 《走馬入紅塵》

獲第 50 屆香 港青年文學獎

小說高級組冠 軍。

李冠良(22 藝術)

李校友於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舉辦之《米家墨戲之憶念感懷 與回憶:李冠良、曾泓峰二人 聯展》,獲網媒專訪報導。他 創作的花卉油畫獲深圳大芬村 畫廊挑選作寄售。

新書

賴俊傑(66 新亞經濟 / 71 教育 學院教育文憑)

賴校友曾從事教育及行政工作, 退休後出版《松陽文集(九)》, 當中蒐錄他近期 60 篇文章,包括 詩文藝哲、經史典故、軼聞傳說。

陳志豪(97 逸夫中文)

繼武俠小說《捕神榜》後,陳校 友再出版兒童冒險系列小說《海 濱小英豪》。故事角色都由作者 的學生擔崗演出,一起展開刺激 的探險之旅!

周蓓(97 研究院翻譯) 周校友出版《有乜咁好笑 ?!》笑

話集,取材自生活的原創小故事, 亦收錄了不少世代相傳的笑話、 笑聞與笑料,將原是舞台劇的劇 本,轉化為文字讀本,分享中西 合璧、雅俗共賞的港式文化。銷 售所得版稅收益將悉數捐贈香港 盲人輔導會。

王曉龍(99 新亞歷史 / 05 研究 院文化研究 / 16 研究院通識教育 科課程發展與教學)

程俊昌(07

逸夫食品及營養科學)

李澄幸(07 逸夫經濟學)

兩位校友有感香港即將面對退休 和傳承的浪潮,17 年後仍精誠合 作出版了《富活享贈傳》理財書 籍,更榮幸邀請到前逸夫院長陳 志輝教授推薦。

陳英凝(11 研究院醫學博士) 現為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的陳校 友,新書《凝仁遊訪之雞腳英雄 傳》輯錄了十多年來和學生及團 隊在國內走訪過百條偏遠、受貧 窮和天災影響的少數民族小村 莊,講述在建構「環球健康及人 道醫學」實地體驗學習模式時發生的小故事。

誠邀投稿「校友近況」

儘管大家已步入社會,但相信仍心繫母校,與一眾同 儕聯繫也未曾間斷。校友事務處在此歡迎廣大校友提 供個人近況消息/工作動向/新書出版予《中大校友》 刊登,以了解彼此的最新近況,延續校友情誼。

季刊逢三、六、九及十二月出版,每期截稿日期為 1 月 31 日(三月號)、4 月 30 日(六月號)、7 月 31 日(九月號)及 10 月 31 日(十二月號)。

來稿校友可透過 QR Code 填寫表格遞 交。另亦請提供照片(1mb 以上 JPEG 檔案)以作刊登。期待各位的消息!

擁有豐富撰寫電影分析文章經驗 的王校友出版《閱讀電影與電影. 閱讀 2》,運用淺白的文字表達 深刻的道理,嘗試透過影像讓讀 者了解電影文本的涵蘊,以及其 與自己的生活及身處的社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悼

陳祖虞(67 新亞植物)

鄧一瀾(67 新亞植物)

陳祖虞與妻子鄧一瀾於去年 10 月 31 日及今年 1 月 22 日在德州侯斯頓市辭世。兩人性格敦厚及樂於培育 年青人,在侯城廣結人緣,更為德州中大同學會貢獻 良多。在此謹代表中大同仁致哀。

2023/2024 校友評議會

近期活動

校友評議會成功於 4 月 7 日在奧海城舉辦 「高爾夫球體驗班」,作為「2024 中大青 年校友職業發展日」之延伸活動,有 20 多 位年青校友參與,邀得 3 位具經驗的校友 (黃家樂、羅家乾及林曼霞)親自指導及講 解,讓年輕校友體驗此項活動的樂趣。

創新創業小組、教育事務小組、社會服務小組

校友聯絡推廣小組於 4 月 6 日舉行 「中大 文物館」導賞團,吸引超過 40 名校友及友 好參與。在導賞員的介紹下,欣賞「潤物有 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甲辰說龍」以 及「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陶瓷 精選」三個展覽,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創新創業小組、教育事務小組、社會服務小組與粵港澳大灣區校 友會於 4 月 15 日聯合主辦「航天夢飛翔:航天知識分享會」。由

大學副校長潘偉賢教授致歡迎辭,而三個精彩分享的講者包括: 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焦澤昱博士、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 +X 雙主修課程主任楊宏峰教授及香港航天學會雷健泉會長,亦播 放了航天電影《飛天》。活動吸引了 19 間中小學合共 500 多名中 小學生及中大校友出席,盛況空前。

• 建校 • 獎學金

• 勵學金 • 教師培訓

中文大學校友發起,歡迎公眾參與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管理 • 1995 年起服務中國貧困農村基礎教育 • 香港政府核准免稅團體 • 義工自付行動開支,捐款不扣行政費,確保專款專用

小義工大熱心送暖送愛

2024 年 4 月 1 至 6 日楊彩霞主 席率領一行 29 人展開前往四川省雅 安市天全縣探訪四所學校。這次活動 獲眾熱心校友支持,更有校友帶同家 人、小孩同行,齊齊送暖送愛,讓首 次參與助學活動的小義工感受尤深。

小義工陳俞亨稱:親眼看到孩 子生於貧困潦倒、分崩離析的家庭, 但仍然努力學習,且有遠大的夢想。 這是他最欣賞的。

小義工卓日行探訪學童家庭時, 知道他們居住農村,有些因父母都到 外地工作,只有每年的農曆新年才可 相聚;又有些因父母病逝或離異,由 身體老弱的祖父母照顧。他們住的是 簡陋木屋,床鋪殘舊骯髒,堆滿破衣 裳,連桌子都是破爛的。這些情景觸

支票抬頭「小扁擔勵學行動」,請寄:

動了日行,感嘆「自己活在幸福中」。

小義工李皓廉探訪那家庭的學童 告訴他,家庭沒有書桌讓他好好地坐 着做功課;破爛的房屋,牆壁斑駁, 屋頂漏水,牆角上佈滿了蜘蛛網,真 的十分貧窮。又因患有嚴重的心臟 病,無力負擔醫藥費。他們都努力讀 書,希望以知識改變命運,皓廉欣賞 他們堅毅的精神。

參與義工活動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送暖送愛,送給歡樂。另一方面,真 正得到幫助的其實不只是山區兒童, 還有義工個人的成長,每個人收穫豐 富且充滿感動。特別是年紀小小的義 工,觀察入微,熱情伸出援手,盡顯 愛心。他們一方面感恩自己活在幸福 之中,另一方面亦激發他們的上進

香港新界沙田 馬鞍山頌安邨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 轉「小扁擔」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校友事務處 轉「小扁擔」

心,要努力求學,將來回饋社會。

▲ 闊別四川雅安五年,凝聚 29 位中大校友及家人 的力量再出發。

活動預告:

廣東肇慶廣寧縣勵學交流團 (三天兩夜)

日期:2024 年 7 月 4 至 6 日 (星期四至六)

活動內容:探訪三所中小學 詳情請聯絡小扁擔查詢。

(電話:2608 0167)

中大校友評議會 2024 年籌款活動

圓滿結束

中大校友評議會每年均會舉辦籌款活動,回饋母校 及協助大學發展。2024 年籌款活動所籌得之善款, 會按照捐款人意願,用作支持「中大 60 周年校慶 藝術人才培育基金」,以及校友評議會週年會員大 會之經費。截至 2024 年 5 月 31 日,活動共籌得 款項逾 200,000 港元。特此鳴謝一眾贊助人,以及 其他校友的捐款。

黃金贊助人(捐款 5 萬或以上) 楊于銘校友 歐肇基先生

銅贊助人(捐款 2 萬或以上)

生物系畢業同學會及伍宜孫書院校友會 李慧敏女士

這件青花萬壽尊器形雄渾巨碩,胎體厚重,外壁 書有一萬個不同書體的「萬」字與「壽」字,合 成「萬壽無疆」的祝願。研究員認為此尊是專為 康熙皇帝生辰壽慶(又稱「萬壽節」)而進貢的 禮品。

青花萬壽尊 江西景德鎮窯 清康熙,約二十二年(1683) 利國偉爵士惠贈 館藏編號:1999.0611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現正舉辦「窯火天工:香港中文 大學文物館藏陶瓷精選」特別展覽。策展團隊從文物 館歷代陶瓷珍品館藏中遴選百餘件展出,力求全面展 現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使觀眾能從 陶瓷文物的角度,了解古代文明和歷史 的發展。是作正於本展覽展出,展期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二 展覽詳情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ArtMuseumCUHK

▲ Chananchida Choochua 由泰國來港入讀中大,憑優異成績獲頒四個獎學金。

化身留學大使 團結中大泰生社群 Chananchida Choochua

以往很少泰國學生來港升讀大學,直至政府於 2017 年開始推出「一帶一路獎學金 泰國」,吸引傑出的泰國學生來港進修。2018 年中大取錄了 6 名泰國學生,

Chananchida Choochua(22 伍宜孫工商管理)是其中之一,她積極融入香港生活,畢 業後留港工作,除了間接促使妹妹入讀中大,更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分享升學資訊和在 港生活的點滴,協助更多泰國學生來港升學,追尋理想。

▲ 2021 年在校內首次舉辦泰國水燈節活動, 邀請各地學生製作水燈。

中大課程學習框架靈活

Chananchida Choochua(別名 Chanan) 就讀於曼谷一所高中,主修普通話和 中國文學,「我對語言有濃厚興趣, 由於中文和泰文的文法類近,加上不 少亞洲地區也流行普通話,學懂普通 話有利於將來發展。」她計劃大學修 讀工商管理,許多同學希望到英美澳 升學,她選擇了較冷門的香港,「8 歲時我曾經到過香港,印象雖然模 糊,但高中畢業前我參加一個在曼谷 舉行的香港教育博覽會,得知香港的 大學認可泰國高中文憑試成績,更毋 須報考美國大學要求 SAT、ACT 之類 的評估測試,又有機會獲頒獎學金, 十分吸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是修讀商科的理想目的地。我首選中 大是因為工商管理學士綜合(IBBA) 課程靈活的學習框架,有別於其他大 學入學時便須選定專修範圍,中大的 課程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摸索自己的興 趣和強項後,才決定專修範圍。」

(左排三)來港讀書前與中大泰國學長飯聚聯誼。

亮麗履歷 獨攬四個獎學金

2018 年 Chanan 憑着亮麗的履歷, 獲頒包括「一帶一路」、中大入學、 商學院入學和伍宜孫書院入學四個獎 學金。抵港後,她不習慣香港潮濕的 天氣,但喜歡這城巿充滿活力的氛 圍,還有各式各樣的點心和兩餸飯 等。語言方面,初期廣東話於她是一 個障礙,「有些國際學生不諳普通話 或廣東話也不覺大問題,但由於我愛 走進社區小店和街市,單靠普通話不 能應付。現時我的廣東話已有進步, 基本對話完全聽得懂,也可應付日常 生活的簡單對答。」

回顧四年大學生涯,Chanan 坦言是 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尤其懷念 宿舍的優美環境,在書院認識了台 灣、馬來西亞和法國華僑好友。她 亦見證了中大的泰國學生人數逐年 增加,包括胞妹 Marine,「我在學 時,中大只有十多名泰國學生,現時 人數以我所知已增加至約五十人。

Marine 自小對商科有興趣,她到中 大探訪我,愛上這裏的學習環境,加 上 IBBA 課程全面,她決定跟隨我的 升學足跡,我也為她提供不少建議, 心靈上我們視香港為第二個家。」

(中)在伍宜孫書院認識了來自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好友。

居港六年,Chanan 說已習慣了香港 的生活,然而她觀察到香港與泰國之 間一個明顯的文化差異,「香港人 較重視個人私隱,例如在學校或公司 獨個兒吃飯很常見,但泰國人喜歡集 體行動,害怕被群體排外,通常做 什麼事也結伴同行。」這種集體主 義加上人在異鄉,在港的泰國中大學 生社群聯繫牢固,Chanan 和其他學 生赴中大讀書前,早一批的學長在泰 國與他們聚會時已互相認識。近年更 組織了中大泰國學生會,在校內舉辦 活動,介紹泰國的文化習俗,例如水 燈節等。Chanan 雖已畢業,仍會跟 在校學生結伴外出,協助他們適應香 港生活。為向泰國學生推廣香港的 升學資源,數年前她建立一個名為 《ChananinHK》的 Facebook 專頁, 以短片介紹中大學習環境、香港生活 資訊和文化等,並解答來港升學的問 題,反應頗踴躍。

分組研習成職場沙盒

Chanan 在 IBBA 課程中專修創業學 和計量營銷學,課程作業大多以小組 形式進行,她認為小組研習猶如職場 的沙盒,預先實踐知識和鍛練軟技 巧,「除了要把所學知識應用於作業

中,更重要是掌握團隊合作能力。分 組研習讓我有機會跟來自不同背景的 同學合作,學習如何交換意見及從不 同角度思考以達成共識。這些軟技巧 對我的職業發展,甚至人生都有莫大 幫助。」

Chanan 看好物流業的發展前景,現 職嘉里物流的管理見習生,「一切從 基本開始,在不同部門學習,建立全 方位的工作能力。暫時我會留在香港 發展事業,然而公司的辦事處遍布全 球,例如泰國業務近年發展蓬勃,我 或有機會被派至環球網絡分公司工 作。」Chanan 對工作的寄望是立足 香港,放眼全球。

▲ Chanan(後排右一)與中大泰國學生結 伴到鶴咀半島遠足。

▲ Chanan
▲ Chanan

中大新人類

▲ 彭康兒喜歡與讀者直接交流,今年 5 月初參加「香港插畫及文創展」。

彭康兒《時間列車》奪日本漫畫銀獎

治癒心靈 為讀者帶來希望之光

「本科讀地理,再花四年修讀藝術碩士課程,我不覺走了冤枉路,一切皆為經歷,更成為 剖白我個人成長的切入點。」插畫家及漫畫家彭康兒(12 聯合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對 當年的升學選擇不言悔,認為人生如同列車,途經之處也是風景。她去年 12 月憑首部長 篇漫畫《時間列車》於第 17 屆日本國際漫畫獎奪銀獎,漫畫是有關接受失去、好好活着 的治癒作品,創作背景投射了她在中大畢業前經歷的成長焦慮。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 照得進來;她當時透過閱讀勵志漫畫和書籍,走出心理陰霾,深切體會到藝術創作的暖心 力量,自此把漫畫視為藝術語言,決定以幫助讀者,甚至令世界變好為創作動力。

遙距修讀藝術大學碩士 追尋藝術夢

彭康兒(Bonnie)小時候印象最深刻 的漫畫是王司馬的《牛仔》系列,笑 言因她當時的髮型跟主角牛仔一樣, 加上故事生活化又窩心。小一時看 過《三國演義》連環圖,她二次創作 圖畫故事,在畫紙上創立「彭」國。

於是媽媽送她去上繪畫興趣班,畫風 無框架。她就讀國際學校,選修藝術 科,其後在公開試中取得 7A 的成績,

可「拔尖」報讀大學,心目中首選美 藝課程,「然而當年本地大學的美藝 課程側重理論,我是獨女,不捨離開 家人出國留學,入讀中大我選讀第二 最愛的地理系,副修藝術。」

Bonnie 形容中大四年有點迷茫,心 神全放在藝術系上,直至畢業時要作 抉擇,「地理與資源管理學(GRM) 畢業生的出路雖多,但我依舊最愛 畫畫,家人鼓勵我再花四年時間追

▲ 2012 至 2016 年 Bonnie 遙距修讀美國舊金 山藝術大學碩士課程追尋夢想。

▲ 《時間列車》是 Bonnie 首部長篇漫畫,是一個有關接 受失去的奇幻故事。

夢,於是我遙距修讀美國舊金山藝 術大學碩士課程,主修插畫的 visual development,學習為遊戲、動畫設 計人物和背景。」課程除了理論和實 踐兼備,也着重職業導向,Bonnie 建立專業的作品集網站,把作品上載 到藝術家社群網站 Behance 等。她 final year 幸運地出現多個機會,「我 在一家本地動畫公司實習,但只是一 粒小螺絲,我較享受跟讀者直接交

流。2015 年以《Roar Street Journal》 參加 Line Webtoon 國際網絡漫畫比 賽奪得季軍,獲得一份有薪的英文漫 畫合約。此外,有外國 agency 找我 合作,為我接插畫工作。」

故事源自大學畢業前

自我探索經歷

入行早期 Bonnie 的作品主要在外國 平台上架,直至 2017 年在灣仔動漫 基地參加工作坊,結識香港藝術中 心的職員後,慢慢融入本地圈子。

2018 年她開始連載「IT 男與藝術女」系列情侶漫 畫,大受歡迎,並輯錄 成書出版首本漫畫。《時 間列車》是她在第二屆 「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 援計劃」下的首部長篇 漫畫,講述女主角夢想 成為小說家,「腦閉塞」 無靈感之際,窗外出現 一架列車,只要她協助 三位乘客解決與時間相 關的煩惱,就可以獲得 靈感。故事的創作理念 啟發自電影《情迷午夜巴 黎》、《在咖啡冷掉之前》 以及她大學畢業前的自 我探索經歷,「在那人 生交叉點上,我陷入『存 在危機』中,質疑自我 存在和生活的意義,又 擔心父母日漸老去,害怕失去擁有的 東西,想逃避現實。幸好我理智地開 啟自救模式,閱讀心靈治癒系書籍和 漫畫例如《Zen Pencils》,慢慢接受 人生就是一趟不斷失去的旅程,只要 擁抱失去,就能從容面對許多事情。」 書中三位乘客取材自她的親友,包括 失去與家人相處時光的中年咖啡店老 闆、失去跳舞夢想的年輕媽媽,以及 失去青春和記憶

的婆婆,她希望 讀者能從漫畫中 找到共鳴並有所 得着。

中大讀地資

豐富世界觀

回顧在中大的歲

月,Bonnie 最難 忘的是童年時跟 中大畢業的父親 彭嘉琪(81 聯

▲ Bonnie 憑《時間列車》在第 17 屆日本 國際漫畫獎勇奪銀獎。

合會計)和母親在校園遊玩,足跡遍 布校園,包括百萬大道上狂奔、聯合 書院大草地上踏單車、未圓湖餵魚 等。至於在學的四年裏,她最投入的 課外活動是動漫畫研究社,因為上莊 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地資系 (GRM)全面的課程設計亦拓闊了她 的視野,「我原以為 GRM 只須修讀 我最有興趣的自然環境科目,但原來 還包括人文領域科目,例如城市發展、 人口老化等,豐富了我的世界觀,幫 助我的創作,我愛在作品加入大自然 元素之餘,也曾創作環保主題漫畫。」 她寄語有意投身美術創作的學弟學 妹,「Try and fail, but don't fail to try ! 若有熱誠創作即管去試,不要抱着成 功的期望,嘗試過失敗沒關係,但不 要放棄嘗試,或有意外得着。」

▲ Bonnie(左)的父親是中大聯合人,她最難忘童年時與父母和 玩伴在中大度過的開心歲月。

2024中大青年校友職業發展日

2024 中大青年校友職業發展日 ( CUHK Young Alumni Career

NetWORK Day)已於 3 月 16 日在 中大校園圓滿舉行。活動除了有 8 場互動分享會、實用工作坊,以及 多達 60 節的職業諮詢環節外,亦 特別加設「職場儀容美妝教室」及 「Networking Corner」,讓年輕畢 業生能從外至內增強自身的職場競 爭力之餘,亦可藉一連串拓展人脈網 絡的活動,擴闊社交圈子及認識來自 不同背景之校友學長,互相交流。

▲ 大學副校長 陳德章教授 代表大學致 歡迎辭。

▲ 張芯僑校友(21 聯合 新聞與傳播學)則擔 任活動開幕禮的司儀。

CUHK Young Alumni Career NetWORK Day

▲ 本年活動邀請逾 50 位校友擔任講者及學長,與年輕畢業生分享 經驗。

▲ 活動吸引逾 300 位近 10 年畢業之年輕校友及現正就讀之本科生 出席。

▲ 本年活動英文名稱增設「NetWORK」一字,希望助青年校友拓展人脈網絡及進 一步規劃職涯發展。

▲ 甘洛基校友(03 新亞酒店及旅遊管理學)於 Networking Corner 沖調咖啡予參加者享用。

2024中大青年校友職業發展日

「職業發展日」由中大校友傳承基金主辦, 自 2017 年起致力匯聚中大校友社群的力量 扶掖後進。為強調職場人脈網絡「NetWORK」 的重要性,今年活動透過近 20 個校友組織 的鼎力支持,協助廣邀及連結 50 多位各行 各業具份量的學長,參與並擔任活動講者及 導師,向年輕校友分享寶貴職場經驗和資源, 發揮中大人承先啟後的傳統。另外,承蒙校 友企業 FANCL、卓悅香港貓,以及中大校友 評議會分別贊助大會禮品、化妝用品及高爾 夫球體驗班,為活動增添色彩,同時協助加 強校友間的聯繫及交流。更多當天活動詳情 可參閱電子場刊。

CV Clinic

支持單位

▓ 中大校友評議會

▓ 中大校友會聯會

▓ 崇基學院校友會

▓ 新亞書院校友會

▓ 聯合書院校友會

▓ 逸夫書院校友會

▓ 善衡書院校友會

▓ 伍宜孫書院校友會

▓ 和聲書院校友會

▓ 研究院校友會聯會

▓ 教育學院校友會

▓ 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

▓ 工程學院校友會

▓ 中大會計聯網

▓ 中醫學院校友會

▓ 統計學系校友會

單對單職業諮詢

許玉麟(聯合 / 中國語言及文學;

教育學院 / 教育文憑)

林詩琪(新亞 / 法律;研究院 / 法學專業證書)

學長:

梁嘉聰(崇基 / 英文)

蔡明都(聯合 / 會計)

何沛勝(崇基 / 地理;教育學院 / 教育文憑;研究院 / 教育)

蔡英材(兼讀 / 中英語文)

[1] [2] [3]

[1] 張藹頌(聯合 / 工商管理)|資深稅務與商務 諮詢合夥人

[2] 黃劍文(崇基 / 會計;研究院 / 工商管理)| 港燈電力投資財務總監

[3] 沈韻莉(新亞 / 社會學)| Aqua Restaurant Group 人力資源總監

容朝暉(逸夫 / 電子計算)

崔栩焌(新亞 / 工商管理)

梁秀慧(聯合 / 工商管理)

麥麗梅(逸夫 / 歷史)

黃志欣(逸夫 / 物理)

謝耀祖(新亞 / 統計;研究院 / 資訊與科技管理)

楊于銘(聯合 / 風險管理科學;

研究院 / 風險管理科學)

陳浩榮(崇基 / 工商管理)

溫仲謙(崇基 / 統計學)

陳詩敏(新亞 / 新聞與傳播學)

▲ 中大校友評議會於 4 月 7

日贊助職業發展日之參加者出席「高爾夫球體

work-life balance。

布鎮權(崇基 / 電子工程學)

廖君澤(新亞 / 計算機科學)

張樂麒(逸夫 / 法律;研究院 / 法學專業證書)

何香婷(聯合 / 工商管理)

陳綺蓮(聯合 / 工商管理)

黃卓榮(聯合 / 系統工程與工程

管理學)

殷芷彤(善衡 /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楊至鏗(研究院 / 工商管理)

張展瑋(逸夫 / 通識教育;研究院 / 中國語言及文學)

王安琪(聯合 / 中國語文及文學; 教育學院 / 學位教師教育 文憑)

黃夢妮(崇基 / 專業會計學)

趙偉安(新亞 / 生物醫學工程學)

電子場刊

互動分享會及工作坊

講者及主持(排名不分先後) 就業市場新趨勢——如何令老闆另眼相看? [4] 李漢祥(崇基 / 工商管理;研究院 / 工商管理)|環球管理諮詢 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5] 許雅婷(崇基 / 工商管理)|米高蒲志(Michael Page)經理 [6] 主持:張懿松(逸夫 / 中醫學;研究院 / 針灸學)

Are you ready to be a Manager?

[7] 李英傑(聯合 /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香港賽馬會人力資源高級 經理

心繫社區:非私營機構知多啲

[8] 梁嘉聰(崇基 / 英文)|醫院管理局高級人力資源經理

[9] 池文欣(崇基 / 心理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 人才管理 及組織發展

[10] 林純純(研究院 / 價值教育)|匡智會總幹事

[11] 余施廷(聯合 / 數學)|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人力資源助理 政府工.好簡單!?

[12] 李詠雅(聯合 / 工商管理)|公務員事務局總行政主任(一般 職系培訓及發展)

[13] 主持:張力行(伍宜孫 / 法律;研究院 / 法學專業證書課程) 職場協作指南

[9] 池文欣(崇基 / 心理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人才管理及組織發展

Featured Career - Human Resources 人力資源

[14] 沈韻莉(新亞 / 社會學)| Aqua Restaurant Group 人力資源 總監

[15] 林而沛(聯合 / 工商管理)|法國巴黎銀行人力資源經理

[16] 池文欣(崇基 / 心理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人才管理及組織發展

[17] 李英傑(聯合 /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香港賽馬會人力資源 高級經理

[18] 嚴衞因(聯合 / 社會工作)|澳洲聯邦銀行亞洲區人力資源部 主管

[19] 洪婉珊(聯合 / 工商管理)|友邦保險集團 Director of Rewards Solutions and Advisory

[20] 陳浩榮(崇基 / 工商管理)|美國再保險集團人力資源夥伴

[21] 曹慧珊(聯合 /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香港賽馬會人力資源 高級經理(僱員關係)

[22] 牛子坤(聯合 / 工商管理)| Robert Walters 獵頭顧問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的超凡價值

[23] 嚴啟明(新亞 / 新聞及傳播學;研究院 / 市場學)| 學得進教育總裁

TECH for ALL 創科公司工作機遇

[24] 李兆倫(研究院 / 風險管理科學)| Buyandship 聯合創始人 兼首席執行官

[25] 王秀麗(聯合 / 工商管理;研究院 / 環球商業)|香港科技園 人才及人力資源高級總監

[26] 袁穎忻(逸夫 / 工商管理)|寶賦(Profind)聯合創辦人及 首席營運官

發掘個人魅力特質: 職場儀容美妝教室

[27] 周安麗(聯合 / 工商管理)|資深培訓導師 x 美容專家 x 瑜珈導師

▲ (左起)陳啟榮、謝翠蓉、莊少玲、謝韶安、謝建邦(後排)和謝建璋(前排)。

謝韶安一家全是中大人

太太 2019 年入讀成學妹

謝韶安(78 崇基數學 / 84 教育學院教育文憑)一家全 屬中大人,除了三名子女相繼追隨父親的足跡入讀 中大,女兒亦與同班同學結婚,太太莊少玲(24 研究院 音樂)近年更重返校園,於中大修讀音樂哲學碩士課程, 令她忽然成為學妹,關係「親上加親」,同時為一家人 增添了許多共同話題。

驚險走失幼子事件

謝韶安於「火紅年代」入讀中大,在 「關社認祖」感染下積極參與學生運 動,然而還有個人經歷忘也忘不了, 「我住在現時夏鼎基運動場旁邊的 『大鐵桶』臨時宿舍,夏天午間接近 攝氏 40 度高溫,環境雖嘈吵,但宿 生的夜生活很精采,凌晨 3 點外出 通宵行山,飲早茶後仍精神奕奕去 上堂。當時校巴的班次較疏落且擠 迫,我和同學夾錢每人二三百元, 買了一部二手車代步。」本科畢業

後,他報讀碩士課程,一年後發現 理想與現實有別,中途放棄,在沙 田一所中學任教數學。為方便上班, 他由九龍搬到赤泥坪居住,仍舊不 時回中大。

婚後謝韶安居於沙田區,三名子女出 世。長女謝翠蓉初小時學習古箏,老 師在中大富爾敦樓 3 樓的職員協會授 課,逢星期六他駕車載着一家五口回 母校陪女兒上堂,又與妻兒逛校園。

▲ 1978 年本科畢業,謝韶安與父母合照。

最令他難忘是幼子建璋險走失這事 件,當天他帶着兩名兒子到中大附近 的松仔園公園踢波,豈料執波期間, 建璋迷路走失,他沿着大埔道尋找, 又報警求助。當時只有兩三歲的建璋 曾想跟隨陌生人上巴士,但身上沒 錢。後來爸爸憑着兒子哭聲,終於在 一個涼亭尋回他,自此他們只留在校 園玩,不再走出外。

三姐弟未能連成逸夫一條龍 長女謝翠蓉(09 逸夫內外全科醫學) 童年時在中大上古箏課,難忘校園的

優美環境,加上父親愛講校內經典的 鬼故事,例如辮子姑娘,令她對中大 充滿好奇心,長大後自然首選中大。

她沒有效法父親揀選崇基學院,反而 被出名「玩得勁又讀得書」的逸夫書 院吸引,她也十分投入參與書院活 動,「我做過 Shaw Lane 的籌備委 員會,負責邀請藝人李龍基做表演嘉 賓,又要接待李日朗(前藝名李逸朗)

和蔣雅文,MedBand 等活動也令逸 夫人玩得盡興。中大人性格純樸,我 認識了許多不同生活圈子的好朋友, 至今仍保持聯繫。當年我班約有 140 人,我與丈夫雖然讀書時已相識但並 不熟落,要到醫院工作時再遇上才拍 拖。」

女婿陳啟榮( 09 逸夫內外全科醫學) 的原生家庭沒有中大人,坦言當年公 開試成績優秀被取錄,最難忘國楙 樓的宿舍生活,「初時得知獲派國 宿後有點失望,因為國宿的外表殘 舊,又沒有景觀,跟第二學生宿舍 的海景房、如豪宅般的享受沒法比。

不過我很快便愛上國宿的生活,因 為宿生都不愛關門,鄰舍關係親密, 不時會走進別人房間傾偈,又會煲 糖水分享,經常半夜觀看足球賽事, 叫到拆天。至於『女人腳』指着的

房間住客是我的同學,他的桃花運 確實旺盛,再次印證了那個傳說。

後來我再分配到第二學生宿舍,終 於享受到海景房,但國宿般的親密 關係難尋。」

二子謝建邦(11 逸夫計算機工程學 / 15 研究院數學教育)中五時的周日 晚上經常陪爸爸駕車送家姐回中大 宿舍,父子愛到逸夫二宿的平台看風 景,令他亦視中大為升學目標。他本 想跟隨爸爸修讀數學,但後來揀了當 年被視為神科的計算機工程學,選擇 逸夫書院因為受家姐影響,「我和家 姐一樣做過院慶的籌備委員會,又 參與逸唱和 Shaw Lane,最難忘在 O camp 任組爸,扮鬼嚇新生等。我 曾入住國宿,宿舍氛圍如大家庭般融 洽。此外,我曾任系會主席,帶領莊 員籌辦各項莊務及活動。另一方面功 課也繁重,經常要在何善衡工程學大 樓的 lab 通宵趕功課。」本科畢業後, 他再修讀數學教育理學碩士課程,成 為數學教師。

▲ 子女年幼時,謝韶安經常帶着一家人到 中大遊覽。

▲ 長女謝翠蓉(右二)童年時到中大富爾敦樓上古箏班。

熱愛心理學的幼子謝建璋(15 和聲 心理學),對中大亦有一份熟悉感, 而受姐姐和哥哥的薰陶,他也盼望 成為逸夫人,加上哥哥的好友預先把 他列為逸夫 O camp 的組仔,他以為十 拿九穩,結果獲派 和聲書院。他是和 聲第一屆學生,info day 沒有任何資訊, 宿舍又未建成,他 成為和聲人對其個 人發展影響深遠, 「當年我較寡言但愛 玩,原本期望成為 O camp 組爸,可擴 闊社交圈子,改變 沉默性格,但因和

聲當年全校只有約 150 人,機緣巧 合下我竟出任了大組長,因為沒有經 驗可參照,過程中發生許多 ups and downs,是一次突破自己的經歷,待 人處事變得成熟,也令我對心理學更 有興趣,本科畢業後我修讀相關碩士 課程,成為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

既是媽媽也是學妹

太太莊少玲是鋼琴老師,三名子女相 繼出身後,她 2019 年入讀中大追尋 音樂夢,報讀哲學碩士(民族音樂學) 兼讀課程,「子女經常提及在中大生 活有多好玩,又有大班朋友,令我嚮 往,可惜哲學碩士沒有 O camp。我 跟隨系主任劉長江教授學習,同學不 足十個,每次上堂因為同學間的討論 很熱烈,必須備課。劉教授沒有架 子,常相約我們聚會彼此交流。入讀 中大後,家人間的聊天話題增多,他 們會告訴我校內的捷徑路線、推薦飯 堂等,談及校內的地標和傳說時也會 有共鳴。我既是媽媽,也是他們的親 愛小師妹。」

3 月 15 日 組織科技為社群

Hour

創意創新足以改變世界,由中大創業者聯盟 舉辦的第七輪「Happy Hour」創業訪談系 列已於 3 月份開始展開。今輪聚焦中大創業 人的創業成果為各行各業帶來的影響,校友 講者更會分析最新創業趨勢,分享創業路上 的苦與樂。活動後亦設有茶點,參加者可一 邊享用,一邊與講者交流創業心得。3 月至 5 月已分別舉辦 3 場活動,包括「組織科技 為社群」、「揭秘前沿科技 走進華大基因」 及「跨境電商市場大勢及攻略」,參加者從 中得益不少。

更多精彩節目陸續上架,歡迎各位有興趣的中大人報名出席。

不想錯過來接下來的「Happy Hour」創業訪 談系列,記得密切留意中大創業者聯盟網頁 (http://cuhkcuea.ord)或中大校友事務處社交 平台,有關資料亦會透過電郵發送給校友。

7 月 26 日(星期五)│ 下午 6:00 至 7:00

地點:九龍彌敦道 515-517 號好收成商業大廈 7 樓

語言:廣東話

簡介:草姬創辦人郭致因(19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分 享近 30 年的創業路:從小立志成為企業家的她,曾目 睹兒時街坊因失去健康而喪失工作能力及尊嚴一幕;因 此,一個改變生活的夢想油然而生 要用健康的力 量,建立一個影響力持久的事業傳奇。經歷沙士及疫情 的艱難歲月,她仍以創業的初心,堅持以客戶需求為 先,不斷研發高品質產品,鍾情於為每個人守護健康, 竟也捱過疫情更令事業攀上高峰。如今,草姬已發展成 擁有 200 多員工、70 多款產品、20 萬會員的行業巨擘。

她將分享 3 個創業心態攻略,獨家傳授予中大的創業 校友!怎能錯過這次講座?凡出席者可獲草姬送出草 姬保健品一份,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日期 負責單位

6 月 前期創業育成中心 7 月 中大創業校友會

8 月 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

9 月 校友傳承基金

10 月 學生事務處

11 月 創業創新副修課程

12 月 創新科技中心

▲(左起)蘇雋、莊麗青、陳麗斯及張家輝各自舉起代表自己所住宿舍層數的手指,大談所屬的層文化。

細訴崇基新宿的樓層文化

「大學生活老幼記」不經不覺來到第 10 期,今期重回崇基 學院,訪問四位不同年代住在利樹培堂(新宿)的校友: 莊麗青 (95 崇基哲學 / 00 教育學學士後文憑(小學))、 蘇雋(01 崇基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 13 研究院行政人員 工商管理)、張家輝(15 崇基宗教研究 / 19 研究院社會工 作)及陳麗斯(24 崇基社會學),四人均表示,新宿最標 誌性的地方是不同樓層各有名稱,一至七樓分別以「天下 第一樓、忠貳堂、三不館、四人幫、五時花、陸無雙、七囍」 命名,每層樓宿生各有自我特色。

莊:莊麗青 蘇:蘇雋 張:張家輝 陳:陳麗斯

張:大家為何當初選擇崇基?

莊:我喜歡崇基的荷花池,最重要是 與火車站最近!主要都是環境, 氣氛也像很融和。

陳:我覺得崇基是所有書院中最大最 美的,宿舍數量也較其他書院

多,住宿機會明顯較高,當然要 將它放為首選!

蘇:你問 10 個崇基人,應該有 9 個 覺得崇基交通便利,其次聽師兄 師姐說,獎學金數量也很多,正 合我需要,尤其是剛剛夠成績拿 獎學金的人。

張:入學時雖然有很多新書院選擇, 但新書院歷史太短,而且它們有

些 dem beat 片段在 YouTube 瘋 傳,嚇怕了我,所以不在選擇之 列。最後選了崇基都是因為歷史 夠悠久又多宿舍,有機會住宿應 該會開心一點。你們當時選同房 有什麼準則?

最好海景被譽為崇基的酒店 莊:我是新宿落成就入住的,那年是 year 3,其他同學都已選好同房, 我卻還未有頭緒,有位哲學系的 師妹走過來跟我說在 O camp 見 過我,提議跟我住一間房,最後 選了最高層的 701 號房,在最角 落的地方會安靜一點,而且也有 最好的海景!

陳:本身有朋友在新宿住,她不停游 說我選新宿,說是最美的,甚至 有說法指新宿是崇基的酒店。

蘇:Year 1 不夠宿分,要到 year 2 才

入宿,但所有人在 year 1 已選好 同房,有位足球隊波友輔導員情 況跟我一樣,也是 year 2 才夠分 住宿,結果相約在洗衣房見面, 之後兩年就一齊住在 114 號房。 我的同房樣貌出眾兼且身形健 碩,是位兼職健身教練,招來不 少情緣,而我就成為他那些前度 的訴苦對象。

張:我也是不夠宿分的,後來在大 O Camp 認識了一位朋友,與我一 位中學同學也選擇了新宿,於是 撮合他們成為同房,我就把握機 會屈蛇!結果住了 3 年。

莊:新宿我是第一屆入住,所有設施 是最新的,崇基其他宿舍則較為 古舊,能夠入到新宿,感覺完全 不同!

蘇:Year 1 很努力上莊,計過分數是 足夠的,誰知最後卻說我不夠 分,幸運地利樹培堂堂主用薦宿 計劃幫助我,很感恩有入住新宿 機會。

莊:我 year 4 也是不合資格的,我 找陳特博士,跟他說我很需要這 個宿位去靜靜地讀書,他應承了 我,十分幸福!

張:你們跟同房是否仍有聯絡?

莊:有!除了同房一直保持聯絡,整 條走廊也有不少同系同學,尤其 是有 Facebook 之後,我們又重 聚在一起,能夠時常「話當年」 很開心。

始時是否有分層?

莊:分層是什麼意思?

陳:每一層也有層文化,你入住了那 一層,就永遠是那層的人,較少 會轉層。

莊:依稀記得是有層文化的,但我們 幾位同層的哲學系同學較為自 閉,很少參加層的活動,感覺上 錯過了許多。

蘇:每層固然有自己的文化,但層與 層之間也是相當融洽的,即使新 宿的宿生去到崇基其他宿舍,也 立刻可以打成一片。

張:我是住在三樓的,層文化真的很 濃厚,首先每層會改名⋯⋯

蘇:我記得,我們一樓是天一樓,天 下第一樓!

張:三樓就叫三不館,而且一望每層 的人,大概知道他們的風格,我 們同層的人即使至今已畢業 10 年,仍然保持極為緊密的聯繫, 甚至大部分人後來結婚,都會邀 請同層的人做兄弟。正因為有層 文化,令每層有一種內聚力,無 論做什麼也大夥兒一齊做,3 年 的宿舍生活,建立了很多感情在 內。

▲ 除了層規及層 game,張家輝(右一)說 3 樓層 tee 是赤裸上身。

莊:你們是否記得當年舍監是哪一 位? 以歌曲頌讚舍監

蘇:我跟你是同一位,當時其實有首 歌,歌詞由 Tony Lam 師兄填詞: 「新宿宿生冇符碌,take course 科科冇重讀,新宿宿生住愉快的 宿,皆因我哋有陳⋯特⋯⋯陳特 陳特 陳特 陳特 陳特,LSP,新 宿!」,大家就一直跟着唱,每 次去傅盃或是其他比賽,例牌也 要 dem 一次!陳特教授十分友 善,他同時是我 STOT 的導師, 所以 year 1 即使未住宿,已來過 新宿及認識了威威(陳特教授的 狗)。

陳:我 final year 有做層代,我到現時 仍在層 group,有活動亦會叫我 參加。我好奇想知道,新宿剛開

▲ 蘇雋說天下第一樓最重的是兄弟情,整 層宿生上下一心。

莊:威威很可愛,我本身怕狗,所以 平時只會在房間窗口向下遙望。 加上陳特教授是我們哲學系的老 師,更有一種親切感,他又是溫 和的謙謙君子,有次煮了糖水, 在房與其他同學食宵夜,突然卻 聽到打蛇,結果同學要馬上解散 回到自己房間,我跟同房很失 望,後來凌晨見到對面何宿還有 房間還未關燈,於是與同房就拿 出電筒照去對面,誰知卻有人來 敲門,原來就是陳特博士,質問 我們半夜三更為何要開電筒閃別 人,我們立即道歉,還要舍監這 麼晚找上門,有點過意不去。

▲ 莊麗青畢業時與「宿工」合照,感謝他 的照顧。

張:我的舍監是黃根春教授,我住宿 3 年,他一直保持無為而治的狀 態,所以 3 年來也沒有出現過打 蛇!

陳:蕭鳳英教授是我的舍監,與你們 不同的是我經歷了疫情,與舍監 相處的時間相對較少,但印象中 蕭舍監很保護我們,疫情期間主 動關心我們,今日回來再次見到 她,深深感覺到舍監是一個很重 要的元素。

張:我那個年代有另一首堂歌,歌詞 是「CC 我們最大的宿,住得好 幸福,新宿出名多節目,宵夜有 人送雞粥」,也是在傅盃或是大 場合時會 dem 的歌,所以不同 年代有不同的歌。

莊:你們那個年代新宿有什麼傳統?

張:我入住時剛好新宿慶祝 20 周年, 剛來到時已知道這裡有很濃厚的 層文化,我們 3 樓就有迎新活動, 會設定一些遊戲給新入宿的去 玩,其中有個名為「咖啡杯」的 層 game,像玩碰碰車般⋯⋯

莊:聽聞應林玩得好癲,會將新生拋 下荷花池。

祝,一班男士飲酒難免會產生較 大聲浪,在崇基這個寧靜環境特 別響亮,新宿 3 樓的人就抵不住, 於是衝上天台跟他們鬥大聲,兩 批人各自在天台互罵,結果翌日 有馬鞍山的居民投訴。

捱過宿舍沒有冷氣的日子 蘇:

我入宿最難忘的是安裝冷氣,我 頭一年入住沒有冷氣的,於是全 部人也會打開房門,令空氣對 流,所以房友之間的關係是超 好,甚至財物也不會鎖起,因此 有陌生面孔走進來,我們就會很 警覺。後來安裝了冷氣,夏天變 成關門睡覺,文化上有了很大轉 變。

莊:其實我是想像不到那時侯沒有冷 氣的日子是怎樣過,女兒今年入 讀中大 year 1,時常就問我當年 宿舍既無冷氣,又沒有手機怎樣 與人溝通,我就告訴她每層有一 部電話,大家都有默契每人只可 以傾 5 至 10 分鐘,現在想起來 沒有手機沒有冷氣也可以過活, 一點也不簡單,當時的生活是很 艱辛的。

陳:談起開房門的文化,女生樓層是 沒有規定一定要開房門,但聽聞 男生樓層鎖房門會被人罵的。

張:3 樓正是這樣,這是我們的層規, 不可以鎖房門,每個人也可以隨 意進入別人的房間,可能我們都 很信任身邊同學,已經習慣熟睡 時,無端端有人開房門大叫,務 求要嘈醒對方。我們的層 game 有個典故,就是新宿未裝修前, 其中一間房有塊水松木板,有次 意外反轉板後發現,有位 10 多 年前畢業的老鬼,將層 game、 層規、層 beat 等統統寫了下來貼 在板背,才察覺到三不館一直有 很悠久的傳統,當下有很想傳承 下去的感覺,不要讓這些傳統失 傳,而背後其實與「宿工」很有 關係⋯⋯

莊:「宿工」是代表 tutor ?

張:不是!是宿舍工友的簡稱,3 樓層

規見到「宿工」龍哥要鞠躬,因 為他是很值得我們尊敬,十分照 顧我們!最誇張是見到我們很久 沒有換床單,忍不住幫我們換掉, 細心到有如爸爸一樣。正如天一 樓「宿工」輝哥退休,宿友會替 他辦榮休晚宴,我

們與「宿工」建 立了深厚感情, 現在也不時回來 探照顧過我的「宿 工」。

《中大校友》 人物專訪短片

張:你提到應林,記得他們當時有生 日會的傳統,會在天台飲啤酒慶

?中大的 拍拖勝地

天人合一

從校友的分享可 見,最熱門的拍拖 勝地是有天空之鏡 之稱的新亞書院天 人合一亭,和伴侶 一起於如此美景飽 覽吐露港和馬鞍山 景色,可謂愜意。

常說中大是山城,當然有不少角落孕育各位校友 讀者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無論最後有沒有成功 開花結果,相信都是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青春 回憶。各位校友是否記得當時和伴侶相約到中大 哪一角落共度浪漫時光呢?今期校友事務處社交 平台收到中大人熱烈分享校園約會好去處!

未圓湖

位列第三則是崇基學院未圓湖,早年稱為荷花 池,風景於春夏秋冬皆各有特色,和伴侶打卡 野餐最好不過。

第二位則是連接 新亞書院和聯合 書院的情人路, 戀人們攜手漫步 清幽竹林,十分 浪漫。

大學圖書館

排行第四則是大學圖書館,情侶一起 挑燈夜讀、互相鼓勵,準備考試。

精選「校園愛情故事」——

月下泛舟 泛出愛的火花?

有校友讀者亦於校友事務處社交平台分享其愛情 小故事:

當年還未有電氣化火車,馬料水旁還有岸邊,可 以和女同學划艇仔在水中央,先談功課再談心 事。相熟後當然是到女同學宿舍一起玩煮飯仔。

俱往矣,現在要盡快表白然後去做兼職了。

Fun Facts

大學站對出划艇至烏溪沙?

至 80 年代初,大學站對出仍是一片沙田海,對岸的馬鞍山、烏溪 沙等仍未發展,划艇到對面岸可算是個近郊小旅行了。當時不少 中大男生費煞思量如何相約女生一起租賃小艇,泛舟談心。這種 老派的約會方式是 80 年代中期後入學的中大人未能嘗試的。

情人路

2024 和聲書院 年度音樂會

和聲書院的年度音樂會,在 2024 年 3 月 15 日晚上於利希慎音樂廳舉行。本年

度的音樂會以“Voices from the Hearts” 為主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聲 音,這些聲音表達了我們在不同階段,

因着各種遭遇所感到的快樂、悲傷、緊 張、困惑等等的情緒;音樂正正為我們 帶來不同程度的紓緩,幫助治癒心靈。

當晚有超過 250 名來自中大及中大(深 圳)的管理層、和聲書院院監、師生及 校友出席音樂會。除了和聲合唱團外, 姊妹書院—中大(深圳)學勤書院合唱 團以及 30 多位和聲校友亦應邀擔任表 演嘉賓,演唱多首不同類型的歌曲。此 外,校長段崇智教授亦上台獻唱,餘音 裊裊。

中大校友事務處 YouTube 頻道

分享校友經歷 釋放中大人魅力

本頻道累計發放超過 200 部短片,題材豐富及多元,包括介紹校園最新面貌、學生 街訪、校友服務有用資訊,及校友專訪等等,是中大人專屬的 YouTube 頻道,歡迎 《中大校友》讀者瀏覽。大家欣賞以下最新影片後,不妨向身邊友好推介中大校友事 務處的頻道,一起讚好和追蹤我們吧!

「友佢話事」系列

從財經評論界老行尊沈振盈(87 崇基企業管理)、《金都》及《填詞 L》電影導演黃綺琳(09 聯合 生物)、9GAG 全球品牌合作副總裁黃慧雅(10 逸夫新聞與傳播學),以及越野極限運動員兼毅行 者冠軍曾福祥(17 善衡工商管理、23 研究院運動科學與體力活動)四位校友的分享中,認識各種生 活智慧,為他們的理想和抱負打氣!

鑽禧校慶閃耀甲子連心,22 個校友慶祝活動綻放校 友光芒,這些共聚、共歡、共賀的難忘畫面,值得 重溫再重溫!

中大人包辦曲詞編的校友日主題曲《中大志》推出 了卡拉 OK 版,讓更多知音人一邊細味扣人心弦的旋 律,一邊唱出最觸動人心的回憶。

境外校友殷切接待中大交換生

中大校友分布全球,在香港以外世界各地 30 個城市都有我們的校友組織網絡。感謝我們 的校友多年來在校友事務處呼籲下,特別向前往當地交流學習的中大同學提供關顧和適切 支援。

美國 三藩市

▲ 海外校友會(北加州)「學長組」為歡迎中大前來北加州就讀 的交流生,於 2023 年 9 月 30 日安排了在張綺蓮(68 崇基社 工)及李啓宇(68 聯合社工 / 97 研究院翻譯)府上一同午膳。 從南加州剛遷來三藩市東灣定居的朱詠裳(66 崇基英文)亦 有出席,一起交流在美國的生活,學習及文化差異等,言談甚 歡。

美國 洛杉磯

▲ 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中大交換生,為了參加南加州校友 會在 2024 年 3 月 2 日舉行的春茗午聚,特意一大清早從校舍 出發,先乘坐長途巴士再轉乘地鐵前往亞凱迪亞車站,再由校 友會會長瞿文俊(73 新亞化學 / 75 研究院化學)接送他到活 動地點,全程需時約 4 小時。校友會感謝中大同學遠道出席支 持。各人在活動上開心暢聚,盡慶而歸。

美國 大華府

▲ 大華府校友會於 2024 年 2 月 24 日舉行春茗 暨會員大會,並邀請 7 位到當地交流的中大 同學出席。校友們接送他們到活動場地,一 同享用農曆年傳統菜式及參加抽獎環節。校 友們更在活動後帶他們到 Costco 「朝聖」, 體驗在地生活。

▲ 另外,校友會亦透過眾議會辦公 室的協助,為學弟妹舉辦白宮參 觀。由於是次參觀只能由美國公 民申請,學弟妹也感到興奮及好 奇。眾人及後更在 National Mall 品嘗地道 Food Truck Lunch Box 及分享生活趣事。

美國 侯斯頓

▲ 德州校友於 2024 年 2 月 11 日於侯斯頓金 冠海鮮酒家舉行了一場熱熱鬧鬧的新春團 拜聚餐聯歡會。當晚有 60 位校友、家眷、 朋友及到當地作交換生的中大同學出席, 濟濟一堂地歡度新春佳節,樂而忘返。

▲ 安省校友會於 2024 年 2 月 24 日舉行點 心茶聚,適逢元宵節 14 名校友與 6 位到 當地作交換生的中大 同學一同午膳,共慶 新春。席間大家談笑 風生,喜氣洋洋。

英國 倫敦

北京

▲ 英國校友會於 2023 年 10 月 14 日舉辦聚餐,2 名到當地作交 換生的中大同學亦有參與,當日有近 30 位校友及親友出席活 動,場面熱鬧。

▲ 京津校友會於 2023 年 11 月 17 日安排中大交換生參觀駐京辦, 獲駐京辦副主任接待並分享在京生活及工作點滴,同學們均獲 益良多。

01. | 中大安省校友會舉辦主題為「遺愛不遺憾 - 退休及遺產規劃」 講座,共吸引逾 60 位校友參加。(1 月 20 日)

02. | 夏威夷校友齊集前善衡書院院長辛世文教授(66 新亞植物)及 其夫人梁淑莊(66 新亞化學)府上舉行迎春聚餐。(1 月 20 日)

03. | 康文署助理館長周俊基博士(05 研究院文化管理)(中)來 檀香山公幹,與學長林李志冰(67 新亞中文)伉儷及旅檀校 友飯聚。(1 月 28 日)

04. | 一行 30 位逸夫書院校友到訪中大(深圳)參觀逸夫、厚含、 學勤書院,與中大(深圳)逸夫書院院長、中大(深圳)協 理副校長(學生事務)王叢教授及學生代表交流(1 月 30 日)

05. | 逸夫觀星夜有 20 位校友及來賓參與,由知名觀星及攝星導 師威 Sir 為大家介紹基本觀星知識、分享星座故事、使用 觀星圖等工具的技巧,亦了解到攝星的過程及後製方法。 (2 月 17 日)

06. | 澳洲校友會舉辦龍年新春團拜,當晚出席校友近百人。校友 會榮幸邀請得香港經貿處副處長出席,除了美食以外,還有 兩位校友獻唱粵曲助慶。(2 月 24 日)

07. | 美國中西部分會舉行新春晚宴,出席校友互相祝賀,相聚甚 歡。(2 月 26 日)

08. | 伍宜孫書院校友會與生物系畢業同學會合辦兩場《填詞 L》 中大校友優先場,全場爆滿,且全數收益撥捐「中大 60 周 年校慶藝術人才培育基金」,並邀得謝雅兒(16 伍宜孫社工)

校友現場獻唱榮獲第四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 歌曲《填詞魂》。(2 月 27 日)

09. | 由崇基學院校友會及學長計劃委員會合辦的「2024 崇基校 友春茗夜繽紛」圓滿舉行,今年首次到眾志堂食招牌雞煲, 並設攤位遊戲,讓參加者可與不同年代的崇基好友相聚。 (3 月 2 日)

10. | 南加州中大校友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春茗活動。(3 月 2 日)

11. | 澳洲維省校友會會員大會成功舉行,約有 20 位新舊會員出 席,會後玩集體遊戲及猜燈謎,度過愉快的一天。(3 月 3 日)

12. | 60 位校友出席卑詩省校友會周年大會及聚餐,並邀得香港大 學、浸會大學及理工大學校友會代表參加。(3 月 3 日)

13. | 數學系校友會會員大會暨周年晚宴於崇基學院教職員聯誼會 順利舉行,師生校友歡聚一堂,共敍同誼。(3 月 16 日)

14. | 海外校友會(北加州)與嶺南大學三藩市校友會合辦春宴, 餐後合照留念。(3 月 16 日)

15. | 校友高爾夫球會 2024 年第一次巡迴賽圓滿結束,是次活動 在東莞鳳凰山球場舉行。(3 月 21 日)

16. | 聯合書院學長計劃 2023-2024 冼應全學年舉行木棋體驗及分 享會,內容包括茶敍、學長學員分享及分組體驗新興運動芬 蘭木棋。(3 月 23 日)

周年大會 卡城校友會

4月

17. | 聯合書院校友會舉辦交流團到訪中大(深圳)學勤書院,校 友反應熱烈,共有 44 位參加者。(3 月 29 日)

18. | 卡城校友會舉行周年大會,迎來 30 多位校友及家屬出席, 飯後由黃耀基及鄺麗華伉儷分享到南極及阿根廷的旅遊見 聞。(3 月 30 日)

19. | 北加州新亞校友相約於 Belmont 市午餐點心茶聚,老中青校 友席間 談。(3 月 30 日)

南加州中大 校友會

20. | 南加州中大校友會舉辦點心茶聚。(4 月 3 日)

21. | 中大榮譽院士何萬森(57 聯合經濟)校友 4 月初訪問紐約, 與美東中大校友午宴,報道中大在全球的各項最新學術排 名,並呼籲海外校友繼續支持小扁擔行動。(4 月 7 日)

22. | 利樹培堂(新宿)建堂 31 年,崇基學院校友會在銅鑼灣酒 吧餐廳舉行「利樹培堂 Happy Hour」,超過 40 位曾入住新 宿的校友聚首一堂。(4 月 8 日)

23. | 創業校友會在阿一冰室舉辦了午間飯聚,校友們分享了豐富 的創業經驗與寶貴心得,增進彼此間的聯繫與合作機會。 (4 月 10 日)

24. | 海外校友會(北加州)董事陸萃雯(17 崇基物理)即將赴瑞 典就任新職,董事會設宴歡送。(4 月 20 日)

25. | 台灣校友會舉行春季聚餐,席間 20 位橫跨數十年的校友聚 首一堂,分享生活點滴、職業生涯和大學趣事。(4 月 21 日)

26. | 中大安省校友會舉行周年晚宴,近 300 位校友及來賓樂聚一 堂,席上有介紹校友會歷史、中樂團及校友們精彩表演和豐 富抽獎等。(4 月 27 日)

27. | 研究院校友會聯會首次舉辦參觀中大(深圳)活動,中大(深 圳)副校長阮健驄校友及其校友事務辦公室主任李夏琳負責 接待及分享中大(深圳)發展近況。(5 月 17 日)

28. | 聯合 81 工管畢業校友與已移居美國三藩市多年回港探親的 陳英頤校友夫婦(前排右二及三)聚會。(3 月 21 日)

29. | 潘華江、謝秀玲分別從温哥華及澳洲回港,與同屆聯合 74 工 管 20 多名校友共慶畢業五十周年。(4 月 27 日)

數學系校友會 2024 幹事會名單 幹事換屆

會長

:梁玉明(94 新亞)

副會長 :王華峰(94 新亞)

財政 :張亮夫(82 新亞)

秘書

:樊昕霖(18 聯合)

推廣 :李 星(07 逸夫)

顧問 :陳漢夫(80 崇基)

:龍德義(84 新亞)

:梁敬文(86 新亞)

文化管理碩士校友會

2024-2026 幹事會名單

主席 :鄭孔淦(11)(前排左)

副主席 :黃健剛(18)(前排右)

義務秘書 :羅 思(19)(後排左一)

義務司庫 :鄧福怡(18)(後排右二)

執行幹事 :岑彩露(20)(後排左二)

:周綺晴(18)(後排右一)

校友高爾夫球會

2024 幹事會名單

會長 :蘇國良 (86 聯合企業管理)

副會長 :楊炳璇 (96 新亞工商管理) :司徒文遠(97 新亞經濟)

總務 :羅文生 (92 新亞歷史)

財政 :蔡利利 (16 聯合體育運動科學)

隊長 :張展翔 (89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副隊長 :邱飛龍 (99 崇基計算機工程學)

德州分會

2024 幹事會名單

會長 :顧淑芳(86 聯合英文)

財務 :何思敏(92 逸夫工商管理)

文書 :吳俊瑋(10 研究院生物化學及生物醫學)

康樂 :陳慧婷(13 研究院哲學)

總務 :黃希賢(95 聯合建築學)

宣傳 :李桂芬(79 新亞新聞及傳播)

澳洲維省校友會

2024 年度幹事會名單

會長 :馬振愉(82 新亞歷史)

副會長 :程 灝(04 新亞工商管理)

:王一康(12 研究院資訊與科技管理)

秘書 :胡潔卿(64 崇基植物)

:馬潔群(02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財務 :梁美玉(73 崇基地埋)

:劉偉民(79 崇基生物)

網頁及資訊管理 :孫洪濤(92 聯合電子工程)

顧問 :王端兒(76 新亞生物)

榮譽顧問 :廖金康(72 研究院工商管理)

卡城校友會

2024-2025 理事會名單

紐西蘭校友會 2024-2026 年度幹事會名單

會長 :李偉堅(98 崇基生物化學)(後排中)

副會長 :潘紹祥(75

聯合工商管理)(前排中) :張家成(06

秘書 :梁國基(01

崇基經濟學)(前排右一)

逸夫計算機工程學)(後排左二)

財政 :姚松炎(前排右二)

宣傳 :區昌恒(04

康樂 :黎炳熙(02

崇基計算機工程學)(後排右一)

聯合計算機工程學)(後排右二)

聯絡 :李誠賢(90 崇基電子計算)(前排左二)

總務 :戴雲山(75 崇基歷史)(前排左一)

顧問 :岑超榮(00 新亞計算機工程學)

會長 :張若玫(92 逸夫工商管理)(右三)

副會長 :鄺麗華(77 新亞藝術)(左三)

財政 :陳樂謙(11 崇基英文)(右一)

秘書 :馮星杰(21 晨興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左一)

康樂總務 :梁廣樂(97 研究院工商管理)(左二)

:曹安琪(09 聯合翻譯)(右二)

新加坡校友會

2024-2025 年度幹事會名單

會長 :黃偉雄(00 逸夫計算機工程學)(左一)

副會長 :劉愛斯(00 新亞專業會計學)(右二)

財務 :黃浩峻(12 逸夫專業會計學)(右四)

秘書 :翁冠輝(05 崇基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右三)

幹事 :李嘉怡(05 新亞統計學)

副委員 :袁何懿(19 研究院風險管理科學)(左四)

前任會長 :江建就(09 研究院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中)

核數 :潘惜嬌(80 崇基財務,左三)

:梁棟維(12 新亞化學,右一)

大學消息

中大於 2025 QS 世界大學排名列第 36 位 創下歷史佳績

中大於 2025 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 排名中取得歷史性佳績,位列全球第 36 位,比去年躍 升 11 位,創下自 2010 年排名設立以來中 大的最佳成績。2025 年排名評估了全球 逾 1,500 所大學的表現,中大憑卓越成績 躋身全球前 3% 的頂尖大學之列,再次證 明中大在國際高等教育界的領先地位。

第二十二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

▲ (左四起)梁元生教授、李國忠先生、許敬文教授、署理校長陳金樑教授、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霍泰輝教授、郭碧蓮博士、 李乃禧博士、陸觀豪先生與大學管理層合照。

大學於 2024 年 5 月 20 日在校園舉行第二十二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頒授榮譽院士銜予 7 位傑出人 士,他們分別是霍泰輝教授、許敬文教授、郭碧蓮博士、李國忠先生、李乃熺博士、梁元生教授、

陸觀豪先生,以表彰他們在所屬領域的傑出成就及對大學、以至社會的重要貢獻。

中大宣布委任曾漢奇教授為工程學院院長

▲ 曾漢奇教授

更多內容

大學校董會通過委任曾漢奇教授為工程學院院長,任期五年,由 2024 年 5 月 1 日起 生效。曾教授於 1993 年加入中大擔任助理教授,並自 2023 年 8 月起擔任工程學院 暫任院長,亦是中大偉倫電子工程學教授。他於 2018 年至 2023 年擔任工程學院副 院長(研究)、2010 至 2016 年擔任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亦曾擔任光科技研究所所長。另外, 他亦是逸夫書院院務委員會及書院校董會成員,以及中大光電子研究中心總監。

中大創新高峰會:逾 10 支學術團隊與 60 多位投資者共聚 點燃創新火花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有限公司(中大創新)與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 在 2024 年 4 月 25 日合辦首屆中大創新高峰會,連結中大初創公司 與創投商界的聯繫和合作。是次高峰會以「洞察創新 激發無限潛能」 為題,在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旨在拉近創投資本和學 術界之間的關係,為雙方創造寶貴的合作機遇和知識交 流機會。中大創新成立後第一項投資項目 BioMed(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為一群中大教授 和校友創辧的初創公司。該公司專長於微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致力研發以微生物為本的精準、個人 化健康管理方案。

中大結合運動科研與訓練 打造全新健身室 助大學精英運動員精準訓練

更多內容

科學研究結合運動員訓練是現代體育及運動科學領域的大趨勢。中大設於大學 體育中心新翼的全新健身室,引入了能現場量度運動員的生理及力學指標的檢 測裝置,讓中大的精英運動員能更有效地調整訓練策略。健身室 設有新型的運動器材,包括可即時提供力量、爆發力、下肢對稱 性等數據的新型測力板,以及時光閘、測速槍及手握測力器等, 均有助監察運動員訓練進度及疲勞程度,從而為他們制定或調整 個人化訓練計劃。

獎項與榮譽

(左起)姚潔貞女士、梁鳳蓮博士、 薛慧萍教授、鄧宇軒先生、麥世霆 先生、李致和博士到大學體育中心 新翼健身室參觀。

醫學院兩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 2024 年「醫學及獸醫科學」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

大學醫學院兩位學者陳家亮教授和黃秀娟教授,於今年獲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 士,以嘉許他們在醫學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以及推動醫療及公共衞生的非凡貢 獻。這兩位腸胃科教授更是 2024 年「醫學及獸醫科學」領域中僅有來自香港的 學者。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

為國際知名的腸胃病學醫生科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腸胃道出血、幽門螺旋 菌、大腸癌預防,及腸道微生物菌群應用等。陳教授同時擔任香港微生物菌群創 新中心聯合總監,該中心乃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專注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創新基地。裘槎醫學科學教授兼中大醫 學院助理院長(發展)黃秀娟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炎症性腸病及腸道微生態專家。她現時為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 心總監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她與研究團隊致力研究炎症性腸病,帶領來自逾 30 個亞洲國家及地區 的專家,分析亞洲的發病率和流行情況,促進跨地域的公共衞生健康。黃教授是全球首位定義新興工業國家的炎 症性腸病遺傳學、流行病學和潛在環境因素的學者。

中大榮獲第 49 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32 個獎項 創歷年最佳成績

中大在 2024 年第 49 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成績斐然,一舉 奪得 32 個獎項。此展覽是全球創新發明界最受矚目的年度盛 事之一,中大有 31 項創新科研參賽,共獲得 32 個獎項,創下 中大參展以來的最佳成績,包括 1 個特別獎 韓國發明振興 協會(KIPA)獎、1 個評審團嘉許金獎、12 個金獎、16 個銀 獎及 2 個銅獎。在展覽上,中大團隊展示了一系 列旨在應對世界不同挑戰的突破性創新成果。獲 獎項目包括 20 項醫學院、6 項工程學院及 5 項理 學院的發明,涵蓋廣泛學科領域,彰顯了中大多 元的學術強項和推動創科進步的領導地位。 更多內容

研發環保儲能電池為地球續航 盧怡君教授榮獲 2023 年度香港工程科技獎

科研成就

中大與歐美合作夥伴共同領導國際研究 為自閉症患者男女失衡比例帶來嶄新見解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盧怡君教授榮獲香港工程科學院頒發的 2023 年 度香港工程科技獎,以表彰她在材料科學、工程及能源工程,特別是發展環 保電池技術方面的傑出成就與貢獻。盧教授的主要發明包括用 於環保水性電池「分子擁擠」型(Molecular Crowding)電解液, 以及採用新型「電荷增強型離子選擇性膜」及仿生分子催化劑, 研發了全球首個低成本、高功率的硫基液流電池,這些技術成 為知識轉移及商業化的範例。

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 ASD)患者男多女少,比例約為 4 比 1,然而醫學界一直 未能確定導致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中大聯合歐美合作夥伴最近進行一項國際研 究,為理解 ASD 男女患者比例失衡帶來新突破。他們的研究揭示,因先天遺傳 因素而患上 ASD 的男性個案比例較女性個案高出約 11 個百分點,反映較多男性 個案是由遺傳所致。詳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Psychiatry》發表。

書院消息

醫學院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精準計算模型 「beth-1」,能準確預測病毒基因演變,有 助在設計流感疫苗時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病 毒株。這套計算模型能夠如「天氣預報」 般,推算病毒將出現的變異,藉此令疫苗 能有效覆蓋將會流行的變異病毒株,加強 其保護功效。驗證顯示,beth-1 預測的疫 苗株比過往當季使用的疫苗株更準確,預 計其應用可提高流感疫苗對本港常見的兩 種甲型流感亞型病毒(H1N1 和 H3N2)的 效力。中大團隊正與內地的研 究機構緊密合作,在動物實驗 應用 beth-1,開發更具保護功 效的疫苗。有關研究詳情已於 著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更多內容 醫學院成功研發精準計算模型準確預測病毒基因進化 助提升流感疫苗功效 ▲ 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曹莉蓉博 士、副教授王海天教授、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以及博士 生樓靜致小姐。

聯合書院消息

一年一度的中大聯合人午宴已於 2024 年 2 月 2 日假書院文

怡閣舉行,書院邀請在中大工作的聯合書院校友回到聯合校 園參加是次聚會,以加強校友與書院之間的連繫,近 50 位 聯合校友出席。至於 2023 至 2024 年度聯合書院獎學金頒獎 典禮則於 2024 年 3 月 19 日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頒獎典禮 的主題為「聯合獎學金——拓闊世界視野」,聯合獎學金涵 蓋不同範疇,拓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大學游泳池重開

大學游泳池於 5 月 6 日起重新開放,詳情如下: 逢星期一至四

第一節 : 上午 10 時 30 分至下午 1 時 30 分

第二節 : 下午 3 時至下午 7 時 30 分

逢星期五

第一節 : 關閉進行水球校隊訓練

第二節 : 下午 3 時至下午 7 時 30 分

星期六

第一節 : 關閉進行清潔

第二節 : 下午 3 時至下午 7 時 30 分

逢星期日關閉

持中大校友信用卡的校友,入場費為港幣 10 元, 校友所攜同之泳客入場費則為港幣 30 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