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Alumni Magazine (December 2024)

Page 1


新任中大校長

專題:保育文物

延續生命

Chinese University Alumni Magazine

編者的話.........................................01

專題:

保育文物 延續生命 11

李健明將招牌字體傳承下去 細說李漢師傅的字裡人間.情 ....... 12 攝製歐德禮傳記盛載皇都故事 徐岱靈細訴人與建築的關係 14

活現香港發掘城市新奇一面 陳智遠出盡心力保育舊建築 .......... 16

說好「香」港故事 鄧皓荃保育推廣製香技藝 18

查詢校友編號和重設密碼 21

校友獲殊榮 22

小扁擔勵學行動 22

校友近況.........................................24

校友評議會消息 26 中大沙龍.........................................32 2024 中大創業日 34 2024 傑出校友訪問計劃.................38

李健明 ︵ 96 聯合地理︶

行政學︶

陳智遠 ︵ 05 研究院政治與

2024 中大校友日 42

中大校友傳承基金 46

那些年的中大 ................................. 47

歡送段崇智校長 48

海內外校友組織及網絡消息 .......... 56

大學與校友會面 61

校園快訊.........................................62

封面人物

新任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專訪 以經驗啟發新一代邁向成功

專題 保育文物 延續生命 07

特稿 中文大學研發衛星成功發射 關美寶親述設計過程及用途

11

徐岱靈 ︵ 03 新亞新聞與 傳播學 / 15 研究院人類學︶

鄧皓荃 ︵ 16 研究院公共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富爾敦樓三樓 3/F, John Fulton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電  郵 : alumni@cuhk.edu.hk 網  址 : www.alumni.cuhk.edu.hk

電  話 : +852 3943 7861

傳  真 : +852 2603 6226

Facebook : cuhkaao

微  信 : cuhkaao

Instagram : cuhkaao

YouTube : cuhkaao

LinkedIn : CUHK Alumni Affairs Office

30

28

中大新人類

從愛沙尼亞到香港

Aleksander Vaeaer

感激中大助攀創業路

中大新人類

從校園好聲音到樂壇新星 洪心怡一鳴驚人 瞬間出道

編者的話

no.120

2024 年 12 月

非賣品

50

中大兩代情

從八號風球到校友日 郭振耀與家人結中大不解緣

封面題字 : 利國偉

52

大學生活老幼記 王翠虹 梁群芳 譚沛楹 馬皓瑜 新亞志文樓的親蜜生活

出  版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

版權 @2024

編  輯 : 《中大校友》編輯委員會

主  席 : 許寶寶(校友事務處處長)

委  員 : 黎廷瑤(75 新亞社會)

陳鐘坤(82 新亞新聞)

溫暖對待身邊的人

今期專題充滿溫度,四名校友談保育本地文化,每個故事 都有血有肉,李健明的訪問感人至深,花十多年時間將招 牌字延續下去,訪問時不下一次用傻來形容自己,但正是 憑着這股傻勁才成功。長達一小時多的訪問,李健明無所 不談,所有關於招牌製作的都巨細無遺轉述,他說那個年 代每位師傅均是萬能泰斗,做招牌的本身可能是電工,街 邊寫字的除了身兼書法老師,有些正職更是中醫,集多功 能於一身;他提到常用字如醫務所等,考慮成本問題,不 會每次找師傅重寫,小編疑惑沒有電腦的年代,何以能夠 縮放師傅字跡放到不同招牌之上,原來是將燈泡置於寫了 字的宣紙背後投影上牆,牆上早已貼好雞皮紙,縮放到合 適比例就在紙上將字形重新勾劃出來,窮則變,變則通, 上一代的靈活應變永遠超出想像。

封面人物不作他選,一定是第九任校長盧煜明教授,去年 另一專題故事訪問他時,已經知道他言簡意賅,每個回答 務求簡潔明快,百分百科學家風範。今次訪問仍是如此, 不過回憶往昔讀書日子,以及聽取父親教誨時,明顯有更 多心底話要分享,盡見未來校長感性的一面。訪問完畢, 他叫小編多留一會,原來是從房間拿出新一期科學期刊給 我看,封面是萬家燈火的香港天際線夜景,正奇怪與基因 研究有什麼關係,盧教授隨即打開內頁一幅統計圖,驟眼 看來統計圖的線狀圖案就像一幢幢高樓,當中的基因燈號 如每家每戶的燈光,因而啟發他想到封面的構圖,可見這 位以創新改變世界的人,的確擁有與眾不同的幻想力。

創新及科技系列暫停一期,原因是中大有第一枚衛星發射 上太空,小編作為中大工程系出身,讀書時卻沒幻想過有 一天大學竟能自製衛星!訪問中,關美寶教授不忘為地理 科平反,說大眾印象地理是文科,以為只是背一大堆國家 首都名字,但真正的地理實際上是科學,她目前團隊所有 成員也在用 AI 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來分析數據, 希望今次發射衛星之後,市民知悉地理到底是什麼,作為 父母的,如果能鼓勵有興趣的子女去多讀地理就更好。

大學生活老幼記來到新亞書院志文樓,三女一男這組合卻 出乎意料地合拍,印象中是最快熱身的四位校友,第一條 問題已經大笑失控,可惜印刷版空間有限,未能盡錄所有 好笑部份,建議大家到校友事務處的 YouTube 頻道,觀看 這條訪問短片。

潘啟廸(82 研究院工管)

莊聖偉(85 新亞人類學)

蕭世和(85 新亞新聞)

吳志華(85 新亞歷史)

盧覺麟(86 新亞新聞)

蘇啟智(89 新亞新聞)

曾錦強(89 聯合統計)

張宏艷(93 新亞新聞)

魯庭暉(02 聯合新聞)

鍾振傑(08 崇基新聞)

總編輯:陳鐘坤

製作公司 :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廣告代理 : PPN Ltd.

地  址 : 香港九龍灣臨興街 21 號 美羅中心 2 期 2 樓 25 室

電  話 : +852 3460 6837

承  印 : 泰業印刷有限公司

發 行 量 : 153,200 本

▲ 盧教授說作為科學家,實驗或報告均需要 記錄在案,需小心細節,日後他將以這份 責任感來負起校長工作。

國際上享負盛名的醫生科學家盧煜明教授,今年 9 月 27

日獲中大校董會一致通過為中大第九任 校長的任命,他將於 2025 年 1 月 8 日履新,任期 為五年。他坦言決心擔任校長,是希望能夠薪火相 傳,將自己在科研路上累積的經驗,授予後起的 教授和學生們,並期望能建構一個能協助師生發 展所長的教研環境,提供土壤助他們成功。

▲ 年輕時在牛津大學唸醫科的盧教授。

提到盧教授,大家總會聯想到他的 「無創產檢之父」名稱,但尚未誕生 這個閃耀科學界的驚世發現之前,引 導他走入醫學研究這條路的是爸爸 盧懷海醫生(青山醫院前院長), 「我自小對科學充滿興趣,跟其他小 朋友一樣,兒時家中有很多與恐龍相 關的書籍,腦袋記着那些很長的恐龍 名 字, 後 來中學時期去圖書館借閱 《Disco er 》、《 cienti ic American 》 等科學雜誌,最愛看科學家的發明故

▲ 與學生陳君賜教授(右)十多年來合作 無間,在研究上並肩作戰。

盧煜明小檔案

• 1986 年 劍橋大學文學士(榮譽)

• 1989 年

牛津大學內科醫學士、外科醫學士

• 1994 年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

• 1997 年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高級講師/教授/ 講座教授

• 2009 年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

• 2018 年

• 2020 年

香港中文大學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科研總監

• 2021 年

皇家獎章

• 2022 年

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

• 2022 年

事。爸爸是醫生,雖 然他沒有明言,但估

計他是想我從醫的, 記得他曾提及解剖學

要對三維結構有一定

認識,更時常說一圖

香港科學院院長

• 2022 年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

• 2023 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勝千言(a picture is orth a thousan or s),因此鼓勵我去學習繪畫和 攝 影,他送了一部五十年代購買的 Canon 相機給我,讓我自小開始可以 接觸攝影,家中更有地方作黑房,儘 管他沒有強迫我去讀醫,但感覺到他 是栽培我踏上醫學這條路。」

在黑房沖曬照片跟做實驗是差不多 的,需要預先計劃,既要調校彩色相 片的色溫,也要留意黑房運作時的溫 度,本身是 門藝術。盧教授說當年 大學選科,會優先考慮傳統行業,即 使熱愛攝影,卻沒考慮過藝術學科。 幸好盧教授當年如此選擇,否則今天 就少了 位舉世知名的科學家。「當 年同時報讀 港、 英、美三地大 學,

最後港大醫學院、劍橋大學醫學院及 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系均取錄,我選 了劍橋大學,因為有個情意結,事 關中六生物課本《 Biology: A Functional Approach》記載有許多傑出科學家 的 照 片, 其 中 DNA 雙 螺 旋 結構 發現 者 華 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 (Francis Crick)在劍橋國王學院前的 照片令我印象猶深,讓我感受到劍橋 大學在締造科學歷史上的關鍵角色, 當得知取錄後,二話不說選了劍橋。」

這個選擇也彷彿預示,他的未來要與 DNA 結下不解之緣。

雖 然劍橋大學醫學院的歷史悠 久, 但 一直只提供三年臨床前教 學,直

▲ 盧教授於博士畢業典禮後在牛津留影。

到 1976 年才多加三年臨床教學,於 1983 年才就讀劍橋的盧教授,劍橋 臨床醫學院實在太新,所以完成三年 劍橋課程後他轉到牛津大學。「當年 劍橋成績較好的醫科生,都會選擇牛 津,所以我也跟着這條路走。」完成 牛津大學三年課程,本已獲聘為講 師,但最終選擇了與在修讀博士時認 識的太太一起回港,「香港是我的家。 在英國讀書多年,我一直等待機會回 港。直到 1997 年移民潮下,有不少 學者離開,港大和中大都聘請與我專 業領域相關的學者,但中大的職缺較 合適我的職涯發展,而且中大環境山 明水秀,感覺上整體校園氛圍較好, 於是選擇了後者。」

突破無創產檢研究瓶頸 在牛津大學攻讀醫科時,盧教授在婦 產科學習時得知抽羊水的風險,要把 一根針戳進子宮抽羊胎水來檢測,但 這樣做每次都有機會令到胎兒受傷 害,甚至有流產風險。作為醫科生, 他當時不斷想是否有辦法可以改為抽 取媽媽的血,去知道嬰兒的基因或者 染色體,整個「無創產檢」科研就是 這樣開始。有了想法,盧教授開始反 覆試驗,可惜做了八年卻不得要領。

加入中大後,他突破研究的瓶頸,找 到胎兒 DNA 所在:在媽媽的血漿, 而不是血細胞裏!最終在 2011 年研 發出無創產前診斷技術,能夠準確分 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基因,並 利用基因測序來檢測唐氏綜合症,目 前已在九十多個國家應用,準確度達 99.7%,更重要是令孕婦免於流產風 險,每年惠及超過一千萬個孕婦。

2013 年盧教授與研究團隊將 DNA 測 序技術應用於癌症檢測,在基因圖譜 中找到與癌症相關的表觀遺傳轉變, 表觀遺傳是說基因排列沒有轉變,但 其他「裝飾」卻變了,就像是一間房 間,清水房的狀態之下看到的牆、地 板、天花板是遺傳,表觀遺傳就是屋 中的傢俬、牆身顏色,透過檢測表觀 遺傳就可以診斷癌症。要表達這麼抽 象的概念,兒時父親的「一圖勝千言」 句子再次出現於腦中,「要將科學概 念傳達給別人,過程要有一幅很吸引 人的圖像,才會令大家更易明白背後 的理念。例如近年在基因組界權威雜 誌《Genome Research》發表研究, 就試過與本地插畫師共同創作封面, 構思以鐵路來代表 DNA,鐵路上的標 杆旁有向上或向下的閘門,代表 DNA

▲ 與父親的合照,胸前掛着的正 是爸爸贈送的 Canon 相機。

有否被切開,我欣賞畫作時靈機一觸, 閘門上落會否有相互關係,或是代表 不同訊號,改變了我的研究方向。」

重視書院制 培養全人教育 自 1997 年回流香港後,一直在中大 任教及從事科研整整二十七個寒暑, 盧教授認為中大為他提供了成就夢想 的土壤,如今是時候回饋這個大家 庭。「我在中大服務了二十七年,對 中大很有感情,如果中大需要我,我 必定會站出來。」今年年中校長職位 出現空缺,啟動了全球招聘程序,有 獵頭公司找盧教授,他開始思考,一 段時間後才決定申請。「主要是考慮 一直以來主力在研究方面,擔任校長 後或多或少會影響研究,但後來想到 人生去到不同階段,應該要做不同的 事,之前是前線的研究人員,學術上 已獲得一定的成功及國際認可,現時 去到新的校長崗位,我認為是適當的 時候在另一方面應用這些經驗,希望 以此培育下一代。」

有十八年醫學院副院長經驗的盧教 授,行政工作不會陌生,但校長涉及 的範疇及接觸面明顯更為宏大,與副 院長的行政工作總是有點距離,他說

▲ 盧教授 1997 年加入中大,除了專注於研究工作,亦落力培育後進。

幸好能參考劍橋及牛津。「劍橋及牛 津與中大較為類近的地方,均是採用 書院制,着重全人教育,大學負責知 識灌輸及傳授,而書院就教你如何做 人,將不同科目的學生及老師放在一 起,令你對文化及科學有更全面的認 識,尤其是劍橋有近四十間書院,部 分書院如 Trinity College 的資源更是國 家級別的,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 單是諾貝爾獎的得獎人已超過三十 位,當中定有值得借鏡的地方。」他 續指出,中大獨特的書院制度在全人 發展中十分重要,他對書院制度一直 珍視,當校方宣布他擔任校長後,已 開始輪流到各個書院見更多的學生, 爭取機會與學生多溝通,多聆聽他們 的心聲。

提出「IDEA」理念 帶領中大再創高峰 盧教授說中大策略計劃 2021 2025 的五年計劃即將完成,所以擬定下一 個五年計劃是上任後首要任務,需要 涵蓋學生體驗、研究和教職員發展, 以及與校友關係等多個重要目標。他 更提出「IDEA」的治校理念,即啟發

(Inspire)、討論(Discuss)、賦權 (Empower)和實現(Achieve),「與 做任何工作一樣,一定要先啟發與你 並肩工作的人,共同有一個目標,全 心全意帶着使命感去做。做的時候, 最重要是討論,並不是由任何人單向 主導怎樣做,而是待溝通好怎樣做, 如果不將資源交給團隊是行不通的, 所以要賦予足夠的權力給對方去做, 最終結果才可以實現,成就整件事 情。」

AI 徹底改變工作模式

透過「IDEA」四部曲,盧教授期望能 夠承先啟後,進一步提升大學在研究 創新方面的實力,讓中大的學術成果 在國際間發揮更大影響力。「今時今 日學術界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而 且也很全球化,即使在區內大家也在 搶人才及資源,發展步伐亦比以前快 了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倍努力。」但 在努力發展以外,大學還要有周詳考 慮,他以人工智能(AI)為例子,「AI 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 將所有工作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變 (paradigm shifting),年輕學生熟習

AI 已是必須,但若然要應用在研究及 教學中,卻要留神 AI 所帶來的道德、 法律及社會問題,例如要在使用 AI 時註明,不會予人以抄襲或假冒的意 圖,又或是大家都知道 AI 並非萬能, 要提防它出錯,當然也要留意知識產 權的問題,用別人有版權的東西來訓 練 AI,究竟法律方面如何詮釋,如果 用 AI 創造了新發明,專利權又怎樣釐 定,或是 AI 幫忙醫生診斷時出錯,責 任又誰屬等等,都要思考清楚。」他 更重申中大作為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定 位,不會偏重科學而輕人文學科,中 大會繼續秉持將中國文化推向國際, 同時引入國際優良文化的使命。

談及校友關係,盧教授表示校友是中 大很重要的一群,「他們受過中大的 教育,也在外面有各自的經驗及成 就,中大要與校友多多溝通,借助他 們的經驗令學校有所進步。事實上, 學校各方面其實都需要校友支持,例 如現時大學著重創科發展,很多校友 已是成功的企業家,可以回校分享他 們在創科的經驗,因此維繫與校友的 關係尤為重要。」

▲ 盧教授以火車路軌比喻 DNA 的畫作,獲 刊登於學術期刊封面。

▲ 關美寶站在中大衛星及發射火箭的模型旁,暢談整個研發及設計旅程。

中文大學研發衛星成功發射

關美寶親述設計過程及用途

今年 9 月 24 日,中大聯同國星宇航研發的「香港青 年科創號」衛星,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搭載,在 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成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標誌着首 顆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的衛星誕生。崇基學 院院長、中大衛星星座首席科學家、太空與地球信息科 學研究所所長兼卓敏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關美寶(85 崇基地理)教授在現場見證衛星升空,心情相當興奮。 她說:「未出發前,都覺得開心,但現場望着衛星發射 上天的一刻,那種超級興奮是難以形容的,就像看演唱 會一樣,現場看同影片直播完全是兩回事!」她形容這 顆衛星只是開始,未來會發射更多衛星,願景是要組成 衛星星座。

「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是中大直接 參與設計、研發及數據接收的對地監 測衛星,約三年前開始研發,關美寶 教授是擔大旗者,她表示,「當中涉 及其他學院及學生們的跨學科參與, 聽到是中大的衛星,大家也都積極參 與,不停思考衛星收集到的數據可以 做到什麼,我們就希望將這些想法, 全都放進去衛星之中。這顆衛星由初 始已精心設計,確保將來能夠應用得 到,我時常說重要的不是發射上去的 衛星,而是由衛星傳下來的數據,所 以一定要深思熟慮,在設計時已想好 要放什麼入衛星之內,讓它未來能夠 應用。」

▲ 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直擊衛星發射,關教授(前排中)說感覺難以形容。

作為首顆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 署資助、大學研發的對地監測人造衛 星,關教授坦言中大並非首間申請資 助的院校,但最終由中大取得資助, 除了是因為中大具備足夠科研實力, 更重要是中大花了很多心思去做準 備工作,這方面有賴大學不同部門的 同事齊心協力,共同埋首合作完成此 事。特區政府資助之外,還有國家支 持才能成事。「我記得與國家航天局 會面時,他們感到無比興奮,認為香 港終於有屬於自己的衛星,更一口答 允免費幫中大衛星發射,令我們節省 千萬元的費用,還有國家對我們研究 能力的認可,這一點很有意義。」

一顆衛星結構雖然異常複雜,但關教 授說最難是衛星需要收集些什麼數 據,「舉個例子,其中有個項目想收 集綠地數據,原來綠地與健康及生態 息息相關,於是要與教授及學生們磋 商,了解他們的需要,數據收集時的

精準度有何要求,才可以放進衛星設 計之中;收集某方面數據時,或許就 未能蒐集其他數據,因此要考慮整體 成本及性價比等因素,這是最難的地 方。」

地理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

今年年初全球學者庫公佈「2023 年 全球學者終身學術影響力排名」, 關教授在地理學 領域位列全國第 一,作為地理領 域知名學者,她 的專業突然一躍 上了太空,她說: 「這是一顆對地 觀察的衛星,發

射成功進入軌道 後,開始向地球 採集資訊,那些 資訊正正就是地 理現象。這些資

訊並非只供地理科可以用,而是可以 同時供給跨學科使用的,例如較特別 的是公共衞生學院,原來綠地數量與 夜光曝露對人類的精神健康是會構 成一定影響,以往進行相關研究時, 數據較為粗糙,現時由衛星收集就變 得很精準,重新影響整個學系的研究 結果。」

▲ 衛星設計涉及多個學院及學生,是跨學科研究。

▲ 衛星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搭載,火箭印有中大校徽,意義重大。▲ 「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全程由中大直接參與設計、研發及數 據接收。

全球首個將 AI

集合各科各系一起參與衛星設計,背 後還有一個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 夠成為太空人,但太空知識卻不論是 科普還是深入研究,是人人可共享 的。今次有地理系修讀碩士的同學現 場參與衛星發射,她知道自己需要特 定綠地資訊,透過衛星採集回來放到 自己的功課之中;還有來自不同學系 的人,大家一起合作,才成就今次壯 舉。」

搭配 AI 盡速救災 中大衛星另一特色,是國際首顆人工 智能(AI)大模型科學衛星,關教授 說加入 AI 的考慮很實際。「我們是

處理器放入衛星,難 度很高,因為衛星體積細小,之前已 經放了這麼多感應器進去,還要加入 AI 處理器,可想而知不容易,但我 們堅持要加因為真的很實用,例如發 生水災或是山泥傾瀉,要搜集大量數 據協助救災,若然等數據由衛星傳下 來就太慢了,救災是分秒必爭的,衛 星加入 AI,由 AI 將原始數據看一遍, 篩選及分析,將有用的才下傳地球, 當然仍未百分百準確的,但至少會快 一點掌握資訊,盡速梳理災情。」

既然是中大衛星,衛星服務對象是以 中大及香港優先,不過也同時會照顧 鄰近地區,「我們與聯合國有共識, 大家會互相幫忙;國家發射衛星的數 目毋疑比香港多,但要將數據分享予 第三方,需要通過既定程序,中大衛 星有靈活性,可以很快將數據分享出 來,在這方面中大衛星就能扮演面向 世界的角色。」此外,中大衛星亦會 與不同政府部門合作,「但衛星是為 了中大學生跨學科研究而設,永遠也 是中大優先。」

關教授說「香港青年科創號」是中 大首顆衛星,「第二顆衛星安排 當然這也是關教授的研究範疇之一, 她提到將時空的(spatial-temporal) 數據加入到健康領域,「實際上我已 證明到,地理與健康是有相關性的, 對於科研來說,這完全是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將所有人的想法 徹底改變。而且地理不是只與健康有 關,以往大家找不到地理與其他學科 的關連,是因為缺乏精準地理數據, 科學家無法定義當中的關連性,甚至 影響政府制訂政策方向,這正是要發 射衛星的原因。」

明年發射,它的作用是業務衛星 (operational satellite),與第一顆衛 星性質相近,但體積更大及更精準, 收集數據會更多,未來儲到足夠數據 時,甚至能夠預測天災。下一個目 標是發射碳中和衛星,多國政府簽 署了約章,要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 和,但好像沒有提過怎樣監察,如 果有一顆碳中和衛星,希望能夠幫 到這方面;另外我們也想做雷射衛 星,諸如此類一系列的去做,最終 目標是形成『衛星星座』(satellite constellation),將所有衛星連結起 來。」

中大還打算借助今次機會,積極培 育航天人才。「中大和中大(深圳) 合作推出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 X 雙主修課程(Aerospace Science and Earth Informatics & X Double Major Programme)訓練航天人才, 我們研究所也定期舉辦進階航天科 學工作坊,吸引很多大公司來招攬人 才,這樣逐少逐少去做,開拓年輕人 的出路,而且科學範疇十分廣闊,由 原理到應用到工程都是科學,不同興 趣的同學也可參與其中。」

保育文物 延續生命

新亞新聞與傳播學

研究院人類學︶ 陳智遠

生活方式隨着社會變遷慢慢地改變,能將具有文化價值的項目於 消失之前予以保留,讓它持續發展,是文化保育的精髓所在。保 育對象分為物質及非物質兩類,我們邀請到的四位校友,分別在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之間也有涉獵,他們不約而同認為,保育二字 不是單純保留就足夠,更要將文物活化令它符合現今社會需要, 才能有效延續文物生命。

細說李漢師傅的 字裡人間.情

李健明將招牌字體 傳承下去

▲ 李健明父親李威創辦的「耀華製作室」屹立新蒲崗多年,是香港碩果僅 存的手製招牌老字號。

大街小巷衣食住行的招牌,不少出自街頭書法家李漢

手筆。為了傳承他的字體,招牌公司第二代傳人 李健明(96 聯合地理)將李漢的墨寶數碼化,製成「李 漢港楷」字體,將香港獨特的招牌字延續下去。

中學時期開始在爸爸公司幫忙,李健明 說自小與招牌一起長大,大學畢業後 亦毫無懸念回去工作。正因一直見證 爸爸工作,得知李漢與父親結識的故 事,「爸爸不懂得寫書法,製作招牌 時需要從各個途徑去獲取文字,邀請 寫字師傅幫忙是其中之一。大概是 七十年代左右,在旺角認識了一位師 傅,爸爸形容他為人和善,其他師傅 很有性格不肯趕工,但這位師傅卻是 老好人,每次都願意趕工,加上爸爸 名字是李威,師傅大名為李漢,同姓 三分親之下以兄弟相稱,故事就是這 樣開始。」

九十年代初李漢打算退休,生怕李威 日後沒字製作招牌,於是想留一套 字給他。「他將字典內所有字以楷 書寫一次,斷斷續續將字交予爸爸, 但遺憾的是他只寫到字典的前半部, 最後一次交低兩大個紅白藍袋,就沒 有再見到他了⋯⋯幸好多年來爸爸跟 他工作時,由於每次請師傅寫字也要 計錢的,但有些字例如有限公司、醫 務所等是常見的,師傅的字爸爸可以 重用,慢慢儲起了李漢字稿,終於填 補了部分未完成的字。」李健明提到 儲字既是省錢也省時間,「舊時工場 在黃大仙,該區本身是沒有寫字師傅 的,最近要去到旺角,當年手提電話

▲ 透過工作坊、導賞團等計劃,努力推廣 本土字體文化。

並不流行,無法事先通知師傅要寫什 麼字,要坐小巴出旺角告訴師傅要寫 什麼字,運氣好師傅有空即場寫,運 氣差字檔沒開門,或是師傅太忙未能 即時寫,就要翌日再來。後來我走遍 不同地區做過調查,發覺李漢的字甚 少在港島出現,正是來回交通這個原 因。」

李漢送字這回事,本地著名書法家 馮兆華曾在訪問中形容為不可思議, 字是寫字師傅的生財工具,將畢生資

▲ 2017 年赴台北與 justfont 團隊見面。

產交給非親非故的人,可想而知他對 李威的信任有多大。「覺得李師傅將 如此重要的資產交給爸爸,若一直放 在櫃內是對不起人家,很早已有將字 體數碼化的念頭,當時電腦仍是 Intel 80386,硬碟只有 160MB,若然要將 李漢的字掃描放入電腦,以 150dpi 解像度掃描一頁紙已耗用 1MB,容 量根本不敷應用,因為當時硬件未能 配合到。」另一方面,大家都在電腦 安裝過字體,也知道字體是什麼, 但到底字體是怎樣做出來卻無人知 曉。「直到 2015 年,我接觸台灣公 司 justfont,他們除了幫人度身訂造 個人字體以外,還上載了大量教學片 到 YouTube 講述造字流程,甚至會 在民間徵集不同的字體,並會主動協 助較為優秀的參與眾籌,有資金將字 體數碼化,有了他們的幫助,我決心 處理李漢伯伯的字體。」

台灣字型公司義務幫忙 由李健明開始掃描第一張字稿到電 腦中,到最後眾籌成功,中間花了 三年多時間。「製作耗時是因為要 用軟件逐筆跟着李漢字跡勾劃,才 能在電腦縮放併出不同的字,例如 有了『果』字,就可以縮細加草字 部變成『菓』,又或是旁邊加木字變 成『棵』,因此先由部首開始做起, 水字部、手字部、木字部等等,方便 日後拼湊時有基本部件。我是先勾劃

李漢寫了的字, 然後再處理他 沒有寫的,用砌 字方法上下左右 拼出來,但有約 一百個字是沒辦 法砌併到,例如 李漢沒有寫『龜』 字,就要從其他 字的筆劃中,逐 筆逐筆勾出來; 勾好所有字後,將它交到 justfont 手上 進行編碼工作,才算大功告成,本來 跟 justfont 談好編碼要收取的費用,誰 知他們聽了李漢師傅的故事後分文不 收,真的要再次感恩他們的幫忙!」

造好字型後,李校友萌想作社區教育 和推廣,但需要經費,身邊人提議眾 籌。「2020 年發起眾籌,起初什麼 也不懂,連要籌多少錢也沒有概念, 見到香港首次字體眾籌『勁揪體』籌 到 70 多萬,膽粗粗想將目標定為 70 萬,但業界的前輩說沒可能做到;於 是改變策略,將目標分成兩個等級: 68 日內籌到 70 萬,所有支持者可獲 『李漢港楷』一套,如果籌到 120 萬, 不用額外加錢可多獲『李漢通楷』一 套,這種分級眾籌的方法,在台灣是 很普遍。」可惜事與願違,眾籌到一

▲ 李漢送贈的手稿真跡,李校友如珍如寶地 妥善保存下來。

半(34 日)只籌到 33 萬,距離成功 仍有大段距離,「唯有在社交媒體發 貼文告急,借用《男兒當入樽》這套 漫畫來描繪整段心路歷程,大概是這 篇貼文感人,在網絡上分享出去,甚 至有 KOL 幫忙宣傳,加上媒體訪問, 令籌款數字直線上升,於眾籌完結前 8 小時,終於達成 120 萬這個目標, 最終籌得 134 萬。」

衍生文創產品生意

眾籌完成,李健明沒有停下來,繼續 兌 現眾籌許下的承諾,可惜遇上疫 情,應允要做的工作坊及導賞團需 要轉到線上完成,但始終有點虧欠, 「收了人家這麼多錢,別人一定有期 望,後來想起 2019 年寫了《李漢港 楷招牌》一書,便決定用數萬元印幾 百本書送給中學生,算是盡點社會責 任。不過我早在眾籌過程已與學校結 緣,有很多學生邀請我接受訪問,有 學生提議做字體匙扣,說他們喜歡將 裝飾品掛在書包,我馬上追問時下流 行什麼潮語,於是誕生了李漢港楷的 第一款文創產品;慢慢再設計不同產 品,由自家網店開始,再放到書店寄 賣,開闢了另一門生意,勉強支撐起 日益式微的招牌生意。」

舊事物不老土 保育真正意義 在李校友眼中,保育不是一件複雜的 事,「首先要對舊事物有透徹理解, 能夠從你口中講出舊事物是怎樣的一 回事,但最重要是將舊事物與現有事 物融合,將它轉化成有實際用途的東 西,而並非像恐龍化石般放在博物 館。我舉個例子,早前《九龍城寨》 電影大熱,內裡很多懷舊招牌的字 體正是李漢港楷,這正是很實用的轉 化,要設法去支持及幫助它繼續存在 生長,令它有市場價值,當大家覺得 舊事物並不老土,這才是保育最終的 意義。」

徐岱靈細訴人與建築的關係攝製歐德禮傳記 盛載皇都故事

▲ 完成《尚未完場》這個項目,徐岱靈擬開辦家族史寫作班,希望教曉香港 人記下自己家庭的故事,將小歷史串連起來成為大歷史。

紀錄片《尚未完場》中的主角歐德禮(

Harry Odell),

是五十年代香港的娛樂大亨,導演徐岱靈(03 新亞 新聞與傳播學 / 15 研究院人類學)由保育皇都戲院開始, 帶出這位戲院創辦人的一生,「人總喜歡在地標打卡的原 因,是人的一生很短暫,終究都會消逝,要留低人的故事, 就要靠建築物這類物理載體,把故事流傳下去。正如我早 年辦行街團,逛孫中山史蹟徑時介紹興中會的香港總會, 每次也難以說明,因為當年那幢建築物已不復存在。《尚 未完場》的拍攝正是賦予皇都戲院生命,令它成為社會寶 貴的遺產。」

很少涉及本土文化,就像公共屋邨這 些極能代表香港的地方,也是外國遊 客最想到訪的,但早年沒有旅行團帶 遊客走入屋邨,直到今天,屋邨才成 為打卡熱點。」

▲ 保育皇都戲院意外發現這塊告示完好無 缺,後來更成為電影的名字。

關注,認識到一些保育人士,聽他們 娓娓道來,才開始懂得將城市中的地 標與歷史扣連起來,亦因為有各樣社 會事件,報紙多了刊載有關城市規 劃的文章,鬧哄哄成為最多人討論城 市保育,集體回憶等字眼開始進入 民間。於是由旅遊啟發我去思考本 地文化,因緣際會遇上香港的保育 潮,再到 2013 年與幾位志同道合的 人開辦『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一步步走上保育之路。」

將歷史碎片拍成電影 尚未完場 「活現香港」矢志將外國盛行的「行 街團」、城市導賞文化帶入香港,不 曾在印度及南美分別旅居半年及一 年,徐岱靈(Dora)說啟蒙她發掘 香港本土文化,是在她身處異地的時 候,「不論身處印度還是墨西哥,都 發現人家有很多東西值得看。最記得 在孟買,印度跟香港同樣曾是英國殖 民地,為何當地會有很多殖民地色彩 的建築物,但香港卻沒有太多同類建 築;在墨西哥體會更多,見識到他們 的旅遊形式很特別,十分着重推廣國 家文化,香港旅遊卻大多流於表面,

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想法,一直沒有發 酵。真正令 Dora 及眾多香港人的保 育意識覺醒,是天星碼頭、皇后碼 頭、利東街等一連串保育事件,「我 並非站在最前線,但也有到過現場去

▲ 電影於 2023 年 4 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獲香港電影評論學 會列為 2024 年八部推薦電影之一。

完似乎沒有留下 印象,一定要有 人將零碎片段彙 集成為篇章,令 大家能從中理解 整個脈絡,這樣 才能進入觀眾視 野。無論皇都戲 院的拱頂建築如 何出眾,到最後 得以保存是因為 有人,能夠流傳 百世的永遠是建 築物當中發生的 人和事。」

2017 年皇都戲院獲評為一級歷史建 築,但針對它的研究卻沒有停下來, 與徐岱靈一起發起今次保育運動的 祁凱達依然鍥而不捨,追查皇都前身 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傳奇一生。

「我擅長拍紀錄片,搜集資料慢慢發 現歐德禮這個人很神奇,早在五十年 代他已經將香港與世界連繫起來,甚 至跨時空將影響延續至今天。這位豐 富及多層次的人物,是紀錄片主角的 不二之選。不過要拍片涉及更重要的 考量,當時保育皇都的故事,包括建 築、庶民歷史等都已說過,但公眾看

Dora 說製作上最大的挑戰,是她以 往拍的都是新聞紀錄片,從未試過以 歷史為素材,而且五十年代亦與自己 過幾位發起人卻發現一個嚴重問題, 就是差不多每年也要重新規劃行程, 事關香港的城市地標消失得太快。她 心想與其眼白白目睹地標消失,不 如趁早去拯救。「這正是 2016 年發 起北角皇都戲院保育運動的原因,起 初是聯絡相熟的傳媒朋友,希望將這 件事慢慢醞釀。始料不及的是有不少 街坊組織主動接觸我們,願意去擔當 義工幫忙。我覺得整件事是幸運地遇 到一個對的時機,最終才能成事。民 間發起的保育運動,成功案例寥寥可 數,較出名的有政府總部西座和主教 山配水庫,皇都戲院屬私人擁有,難 度更高。」

跨越時空彰顯香港人精神 抱着這個想法,2018 年開始拍攝, 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尚未完場》這 部紀錄片。過程中要看大量剪報,並 且邀請不同的人訪談將故事重組,徐 校友說雖然辛苦卻值得,「我們在資 料搜集的過程,找到很多一手珍貴史 料,如果不拍下來,只會成為歷史的 汪洋中的碎片,不是我們樂見的。開 拍時以為有興趣觀看的人不多,後來 成功公映了百多場;回首一看才知我 們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拍攝時不停提 醒自己,保育從來並非只是懷舊,不 是覺得那個時代很美好,拿舊相片來 懷緬一番就完事,還有那位主角歐德 禮同這個年代相去甚遠,又不是靚仔 明星,觀眾仍要進場去看,原因就是 我們將那件事與現代連結起來;舉例 說歐德禮日佔後是否轉行經營戲院, 當中反映人性的一面,如何在困難中 繼續堅持,即使放諸 2024 年,仍然 會受感動,這是跨越時間、空間甚至 種族的。」

太遙遠,對那個時空完全沒有概念, 「真的要多謝港大吳俊雄教授提了很 多意見,他是較為接近那個年代的 人,從他的描述才知道,當年香港是 一個好包容的社會,正正是因為地理 上位處大國邊緣,歷史上這些地方才 較易有不守規矩的事情出現,奇人異 士也特別多,可能是這樣孕育了歐德 禮的出現。我在中大讀人類學碩士時 已有個疑問,同一個地方生活的人, 會否孕育出一種民族性,因為我堅信 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在歐德禮身上見 到這一點,即使他是外國人,但長期 在香港生活,比我們更香港,靈活變 通而不守舊,懂得游走於灰色地帶之 中,這種從不墨守成規的香港仔精 神,即使大家不認識歐德禮這個人, 依然能夠從他身上得到鼓勵。」

經歷過不同的保育運動,徐岱靈認為 成功保育的要素,是讓所有人都能享 用,「我覺得保育前尖沙咀水警總區 總部是失敗的,它變成一個商場,裡 面都是名牌店,並非所有人享用到。

既然建築物要保育,代表它有故事及 歷史,如果能將當中的精神及價值延 伸下去,令到建築物有生命,才能帶 來更多產品及機會。台灣在文創方 面有良好發展,正因為擁有豐富的文 化厚度,單是將建築保留下來並不足 夠,要令它繼續拼發新的火花,才是 保育目的。」

▲ 追尋歐德禮的傳奇一生,徐校友彷彿見 到香港是如何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的面 貌。

陳智遠出盡心力保育舊建築

活現香港發掘城市

▲ 陳智遠的「活現香港」第一個行街團在上環出發,他專程到永利街懷念一番。

北角皇都戲院能夠保存下來,陳智遠(

05 研究院政治

與行政學)所創辦的「活現香港」功勞不少。他口中 這間「蚊型旅行社」,不停設計出令人驚喜的行街路線, 改變了大眾對城市深度遊的看法,更可以跨界走入保育及 電影行業,陳智遠說全因那次歐洲背包旅行所啟發。

年僅 28 歲便當上特區政府問責班 子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陳智遠

(Paul)憶述四年政治生涯,用精彩 忙碌四字作為總結,「事無大小都與 食物及衞生局有關,無論處理骨灰 龕、自願醫保、控煙、香港水域禁止 拖網捕魚、豬流感,還是三聚氰胺等 不同議題,全部都令我的工作履歷變 得充實。雖然整段經歷很難忘,但實 在是太辛苦,所以想稍作休息後便去 做其他事情。」休息一年去沉澱及構 思創辦「活現香港」,「人生上半場 讀法律,然後走入智庫及政府從政, 是比較正路的,但心底喜愛的是旅

行,難得有個長假期,於是將人生想 做的事情逐件完成,包括寫了一本關 於旅遊的書,而籌辦行街團(walking tour)亦是一直渴望要做的。」

他說在中大讀完研究院之後,參加徵 文比賽幸運地勝出,贏了一張機票, 於是利用暑假到歐洲背包旅行,去 了 40 天。「在中大讀政治學時,印 象深刻的一課是 1989 年東歐政治變 遷,但讀書終歸是理論,親身走進去 體會,到達波蘭、匈牙利、捷克⋯⋯ 書上提到的地方全都走遍,並因而得 知世上有行街團這回事,它改變了我

的人生,自此愛上旅行!回到香港未 加入政府前,已當起 slasher,方便 隨時去旅行,後來索性考取獎學金去 英國讀書,旅行次數就更瘋狂,後來 合共去了 89 個國家,旅遊變成生命 的一部分,尤其喜歡大街小巷,都是 旅遊書未有提及的地方,去理解每個 城市的前世今生。」

創辦旅行社是退休願望 提早兌現 本來打算退休才辦行街團,誰知平白 無端有一年休息時間,而真正激發陳 校友落實去做的是「導遊阿珍」事 件,「當年阿珍強迫團友消費被拍片 放上網,成為新聞人物,引起社會很 大迴響,這是十分震撼的,導遊不

▲ 參加行街團的,本地人跟遊客各佔一半。

用本地優秀產品來招待旅客,為何要 強迫旅客購物,而不將最好的東西帶 給旅客?加上身邊朋友時常說香港很 悶,連本地人也領略不到這個城市美 好的一面,於是聚集了幾位朋友,將 外國行街團的概念帶來香港,試試 是否可行,2013 年成立了『活現香 港』。」起初想法很純粹,只是想帶 朋友、遊客及學生在街上走走,沒有 宏大的藍圖,也沒有投資很多錢,意 料不到這樣行了超過 10 年,「我覺 得『活現香港』的出現,也慢慢地改 變了這個城市,不單成功塑造城市深 度遊這種文化,也用時間證明了只要 有合適的營運模式及市場觸覺,原來 可以在沒有一分一毫的資助下做到自 負盈虧,還能用有限資源推動保育、 電影等具影響力的項目,值得我們驕 傲及自豪。」

Paul 憶述最初「活現香港」開辦時 仍在銀行工作,2015 年大兒子出生, 他身兼兩職難以同時兼顧父職,索性 放棄高薪厚職全情投入;亦因由兼職 轉為正職,才有時間在 2016 年發起 皇都戲院保育運動。問他為何會沾手 保育,他說因為在灣仔上班,跟同事

親眼見證同德大押拆掉,感受至深! 「面對城市瑰寶消失,一直很被動及 無奈地接受,但縱觀世界一流的城 市,都是充滿歷史感(historic)並 能保留不同時代層面的,保留舊建築 並非為了懷舊,而是前瞻地視它為每 個城市的文化資產,如果我們拆走所 有舊建築,然後換上全世界都有機會 見到、毫無特色的東西,香港還有什 麼特色?如何去推動文化旅遊經濟? 重中之重是這牽涉『活現香港』的飯 碗,我們精心籌備的行街團,隔一段 時間店鋪結業或舊建築消失,又要重 新規劃;我們想扭轉這個局面,透過 適合的介入方法將舊建築保留下來, 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分享保育框架予同路人 聽起來已知困難重重, 陳智遠是抱着一試的心 態,「我對皇都甚至北 角不帶任何感情,如此 着緊,是因為整件事富 挑戰性,萬一成功會改 變保育的遊戲玩法,我 覺得值得投入心力去 試。由於有政府工作的 經驗,擅於跟各個部門 及持份者打交道,正好將這套技能應 用到保育這件事,而那一年爭取保育 評級,也確實用盡了人生上半場所學 的全部功力,坦白說並非我一個人可 以成事,只是時間上較為彈性,所有 事情才由我出面,背後還有大量朋友 參與行動。」最後成功游說古物諮詢 委員會,將原定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 皇都戲院躍升至一級,創造了歷史。 但他卻沒有停下來,「深水埗配水庫 及彌敦道 190 號也有參與,我的想法 是每幢舊建築性質不同,值得社會去 思考一套度身訂造的方案,提高它的 生存機會。你問我會否繼續投入更多 項目,答案是肯定的,想找同路人, 將保育皇都的方法框架(know-how) 分享給他們,愈多人去做,保留的舊 建築就愈多。」

▲ Paul 說香港有趣的地方還很多,尚待大家一起去發掘。

建築,例如保育皇都就帶出了《尚未 完場》這部電影,有機會訪問戲院創 辦人的後人 Molly Odell,甚至連繫到 歌手張敬軒(Molly Odell 故居玫瑰村 現任主人),永遠想像不到一場保育 運動能夠解鎖到的可能性有多大。」

用電影推動最有效

方法框架早已是公開的秘密,Paul 說:第一,促請公權力介入,讓古物 古蹟辦事處為給予建築物的評級愈 高,保留機會愈大。第 二,營造民情,令公眾 廣泛關注建築物的價值。

第三,計算經濟誘因, 要讓業主知道留比拆的 得益更多。「歸納起來 是這三大原則,再針對 建築物的性質來調整, 當然留得愈多就愈好, 但有時留的不單是一幢

同樣意想不到的,是投資開拍《緣路 山旮旯》電影,「導演黃浩然義務幫 忙拍攝《尚未完場》部分片段,他想 開戲我們就決定支持他,而且看了劇 本覺得很有發揮空間,劇情是一位宅 男突如其來有五段情緣,女友全部住 在山旮旯,其中沙頭角及梅子林兩個 地方,是我們想重點開發的,原因是 政府推出鄉郊保育計劃,我們見到籌 辦深度遊的可能性,用電影流行文化 來推動是最有效,因為鏡頭及劇情而 感受到鄉郊地方,萌生想去探究和保 育的念頭,遠比我們帶團更有宣傳效 果。」

▲ Paul 在《緣路山旮旯》中客串一角(左二),與影后 余香凝(右一)同場。

鄧皓荃保育推廣製香技藝 說好﹁香﹂港故事

▲ Aaron 願望是有生之年將製香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城中熱話是人人北上消費及報復式外遊,鄧皓荃 (16 研究院公共政策)認為「去旅行見多識廣是好 事,見到人家好的地方,要學習帶回香港,貢獻這片土 地。香港獨特之處是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例如電影《破 地獄》大熱,大家可能不知道依然堅持用廣東道教科儀 的,只有香港及澳門兩個地方,根本你我身邊一切文化 都是寶,只是大家沒留意。」

家中有拜祖先的,對燒香一定不會陌 生,鄧皓荃(Aaron)說:「可能受 家人影響,我們家中裝修是白色的, 父母會去遍尋售賣香燭的地方,看看 哪款香燒起來的煙較少,免將牆壁薰 黑。我起初對香沒有興趣,真正燃起 我對燒香的喜好,是中四時有次去到 志蓮淨苑,途經一個殿聞到從未聞過 的味道,站在那裡 5 分鐘,記着那個 味道,自此開始了尋香之旅,到訪不 同老字號香店買香回家。」

起初不懂選擇,買回來的依然是品質 稍遜的化學香,怎樣燒也沒有記憶中 的香氣,父母深怕他聞壞身體,於是 幫忙尋找購買,「應該是 07 年左右, 他們去佛具店買了最貴的沉香,回家 一燒終於找回那種味道,跟着去研究 所有與沉香相關的資料,甚至參與了 本地救土沉香的保育運動,那時我還 未入讀中大,但認識了中大人類學系 教授張展鴻,首次與中大結緣,在張 教授介紹下,出席日本志野流香道大

修畢公共政策碩士,不想加入政黨的 鄧校友,讀書時訓練了理解法律條文 的能力,曾協助本地企業開設離岸公 司,雖然算是學以致用,但念念不忘 的仍然是香。「公司只得我一名員 工,每晚做到 12 點,連聞香的時間 也沒有。於是想起社會學教我戴上不 ▲ Aaron 每次日本之行都是拜訪當地香莊。

師來港舉辦的講座,才得知可以如此 精緻地品香,往後深入鑽研香文化成 為我的日常。」

同眼鏡換位思考,從老闆角度出發; 我於是游說他請兼職幫忙,有了兼職 幫忙,晚上我可以騰出時間去開班, 與學員一起探討香文化,終於有機會 一解心癮。」

宋朝香港已盛產土沉香 除了對香情有獨鍾,但凡與傳統文化 相關的,Aaron 也去涉獵,既會彈琵 琶、中阮等中樂器,大學做研究助理 時,也主力研究潮州盂蘭,對非物質 文化遺產(非遺)尤其有感覺。「我 花了三年時間做田野調查,得出的結 論是與其被動地由政府推動保育非 遺,不如靠一個人的力量,做到幾多 就幾多,社會上每位公民都有責任, 既然我這麼熱愛文化,應該做點事情 對文化作出貢獻。香港之叫香港正是 因為自宋朝這裡已是種植土沉香的地 方,曾經香港做香是很威風的,與澳 門及台灣供應了全球華人的需求,早 年我的 instagram 更收到來自新加坡 及美國華僑甚至巴西人的短訊,要我 幫忙在香港的老香莊訂香,可見香港 在這方面的地位。最令我不甘心的,

是見證非遺逐一消失,為何我們只可 以懷緬過去,而不可以繼往開來呢? 至少在香這方面,我想落墨去做好這 件事。」

直至今時今日,香仍然未被香港納入 非遺,鄧皓荃說出現式微的內在原因 是香莊由家族繼承,不少下一代未必 想接手,而外在原因則是燒香始終與 祭祀文化有關,年輕人不看重祭祀, 「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戴上有色眼鏡, 看不上眼且覺得老土,唯有用各種方 法令他們明白文化是瑰寶,例如燒檀 香的作用是歸胃肺經止腹脹,與拜神 及宗教沒關係,一切變得生活化才能 將文化傳承下去。我覺得最羞家的, 是發現本地研究潮州盂蘭第一人竟然 是日本研究員,由別人來告訴你自己 的文化中有什麼好東西,慚愧得無地 自容。」

▲ 除了向本地老師傅討教,明末學者兼香 學家周嘉胄所著的《香乘》是鄧校友的 參考書。

▲ 外國人對東方的製香文化有濃厚興趣,卻苦無渠道研習,鄧 皓荃說成立了港香堂正好是個聚腳點。

傾囊相授 百花齊放 另一樣同樣難以理解,是香港人的定 位。「咀邊時常掛着中西文化交匯的 口號,但有幾多本地人會去理解其他 居港族裔的文化? 我的畢業論文題目 是以跑馬地印度廟 為例,研究在港印 度人的身份認同, 他們在香港札根了 三、四代,比香港 人更香港人,老是 聽人說要認識全方 位的香港,但對於 少數族裔卻沒有太 多人理會。後來聽 到粉嶺皇后山建居 屋,要拆走山上的 印度廟,我就十分 緊張,碰巧認識一 位尼泊爾朋友,跟 他去尼泊爾人聚會

時,提醒他們皇后山的印度廟即將被 拆,鼓勵大家站起來保衞自家文化, 於是透過傳媒及北區區議會的介入, 聯絡政府部門商討,結果成功將廟宇 保存下來。所以時常也說不要覺得自 己勢孤力弱,覺得正確及有價值就身 體力行衝出去做,結果如何並不重 要,至少不會後悔!」

潮州盂蘭、印度廟、中樂、廣東佛事、 蔡李佛⋯⋯Aaron 瓣數多多,但香仍 是他的主線,花了 7 年時間去保育, 最困難是學製香。「老字號的師傅向 來不傳外人,我要不停光顧成為老熟 客,才肯透露一招半式給我。上一代 的人什麼也靠自己,家中沒有桌子就 動手做一張,很記得小學圖書館的書 架,全是由校工一手一腳做出來的, 現代人什麼也不懂得做,覺得付錢可 以購買,但做香的手藝一旦失傳,屆 時就算有幾多錢也買不到,所以我會 將製香技藝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多 人一齊做才能夠百花齊放,獨攬市場 是不會有進步的,每個人做香調出的 味道都不一樣,私心收起來做只會令 它最終消失。」

三位校友獲世界傑出華人獎

由世界華商投資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世界傑出華人獎頒獎典禮早前於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以表揚得獎者對各地華 人社會及國家的貢獻。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系榮譽教授暨前主任林順潮教授(03

研究院醫學博士)獲頒第十八屆世 界傑出華人獎,創陞控股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主席鍾志文(95

逸夫工商管理)獲頒第四屆世界傑出華人青年企業家, 而視障女鋼琴家及歌手、 2020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蕭凱恩( 20 崇基音樂)則獲頒世界傑出華人青年獎。今年的獲獎 者包括多位在演藝、商業、學術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傑出代表,在其行業或專業範疇取得非凡成就。

小扁擔 勵學行動

• 建校 • 獎學金

• 勵學金 • 教師培訓

小扁擔二十年四川行

小扁擔勵學行動從 2003 年開始 於四川服務至今已有二十年。我們於 2005 至 2013 年間於雅安市天全縣、 蘆山縣、寶興縣共建十校,至今服務 超過四十所學校。隨着國家政策不斷 改善,部分學校合併、重建,現時四 川天全縣合作的學校共有七所。支援 及服務學校如下:

始陽鎮第二小學又名遠發棟樑小 學,始建於 1952 年,多年來在香港 小扁擔的鼎力支持下,更新學生食堂 廚房設備、學生宿舍鐵床及床上用品 和太陽能熱水器的的安裝。2011 年 小扁擔及其他機構為其捐贈資金共計 155 萬,拆除危房後原址新建綜合教 學樓,命名始陽群力小學,取集腋成

中文大學校友發起,歡迎公眾參與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管理 • 1995 年起服務中國貧困農村基礎教育

• 香港政府核准免稅團體 • 義工自付行動開支,捐款不扣行政費,確保專款專用

裘,群策群力之意。2013 年 4 月 20 日蘆山地震後,獲得棟樑基金會及中 譽遠發集團援助重整校園。

喇叭河小學原為紫石鄉中心小 學,學校始建於 1952 年。小扁擔 2008 年捐建兩路鄉馬澤中心小學, 在汶川大地震及蘆山地震災後,得到 小扁擔及其他機構捐助,現時已併入 喇叭河小學。

天全縣第一初級中學建於 1987 年,現有學生近 2,000 人,學生源覆 蓋全縣十個鄉鎮,學校不斷進步績效 顯著。

興業鄉第一中心小學創建於 1951 年,2019 年因教育資源整合, 由小扁擔建業鄉圓桌中心小學及銅廠 鄉天福中心小學合併而成。蘆山大地 震後,學校嚴重受損, 2015 年秋季

支票抬頭「小扁擔勵學行動」,請寄: 香港新界沙田 馬鞍山頌安邨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 轉「小扁擔」或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校友事務處 轉「小扁擔」

才搬入新校園。大部分同學均為彝族 少數民族。

新場小學始建於 1972 年,現有 學生 265 人,部分硬體設施設備比較 陳舊,因校址搬遷,設施配備只能提 供基本需求,有待進一步優化。

崇基學院

譚燕梅(73 化學 / 82 教育學 院教育文憑 / 92 研究院工管)

譚校友用科普方式闡述太極拳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的精 要,2013 年發行《蓄而後發》, 2021 年再作《曲中求直》補遺, 進一步探究拳式的深層含義。

陳用(74 化學 / 78 教育學院教 育文憑 / 83 研究院教育)

新亞書院

白月桂(63 中文)

白校友旅居法國巴黎多年,近 日與家人趁回港探親之便,參 加新亞書院校友「月杪會」假 倫敦大酒樓茶敘,與席間郭麗碧 (61 哲社)、甘偉培(71 經濟)、 葉漢秋(72 社會學)、葉永生 (72 動物學)、劉智勇(84 哲 學)、林摯剛(86 財務)、 蔡楚霞(91 生物)、陳燕玲(92 英文)及梁硯奴話舊。

傅家暢(81 企業管理)

傅校友與葉漢秋(72 社會)、 馮比萬(81 企業管理)、蔡楚霞 (91 生物)、簡愛蓮(91 生物) 及陳燕玲(92 英文)趁師友百 人齊集「中大利希慎音樂廳」, 為玉成「新亞書院七十五周年校 慶重錄校歌」大事而獻禮。

陳校友逢周五晚上在新亞校友 葉榮枝主持的茶文化院教授「從 練習篆書認識文字學」,特別選 用與楷書字型相差較大的篆字, 寫在九宮格紙上 作學員範本。學 員既可學習如何 書寫篆書,亦可 了解漢字的起源 與流變。

葉永生(72 動物學)

陳香兒(96 統計)

陳校友出席由香 港大專商學生聯 會舉辦之「師友 計劃開幕晚宴」, 與來自不同院校的大學生分享 自己的人生經歷,如何在職場 上克服萬難,樂在起跌中。

潘宏烽(06 風險管理科學) 潘校友於致同諮 詢服務有限公司 任職合伙人,為不 同客戶解決問題, 最近兩個項目涉及娛樂界專家 證人工作。

葉校友與李明逵(72 歷史)夫婦、 葉漢秋(72 社會學)、陳榮波 (78 歷史)、修志明(90 工管) 夫婦同往柴灣青年廣場 Y 綜藝館, 欣賞「詠唱香江」音樂會,台上 馮健港(71 動物學)夫婦盡施渾 身解數,主唱名曲多首。

倪曉憶(72 社會學)

倪校友自多倫多返港,在銅鑼 灣與兩位同系同班書友葉漢秋 及鄧慶年茶敘。

何家祈(12 歷史 / 14 研究院 歷史)

何校友獲終審法 院首席法官任命 為大律師紀律審 裁團成員,任期五 年由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生效。

何校友熱心服務社會,現擔任 多個法定組織和諮詢組織公職。

聯合書院

梁伯華(72 歷史)

梁校友現為美國西東大學榮休 講座教授,早前應邀赴中大(深 圳)作「形勢與政犒」系列講 座第二十二講及主持學術活動, 獲中大(深圳)副校長阮健驄 及多位院長設宴歡迎。

蔡明都(88 會計)

蔡校友最近獲邀為

賽意香港科技的諮

詢委員會召集人,

協助董事總經理

鄧錦平校友(87 財務)的策略 發展工作。賽意香港附屬於深圳 上市的賽意信息科技(300687.

SZ),專注於信息技術諮詢及 人工智能軟件開發等領域。

陳美寶(89 企業管理)

羅淑佩(89 政政)

今年 12 月 5 日,陳校友獲委任 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而羅校 友則獲委任為文化及體育旅遊 局局長。陳校友 1989 年加入 政府,出任運輸及房屋局常任 秘書長(運輸)期間曾主理中 環灣仔繞道工程;羅校友同為 1989 年加入政府,出任房屋局 常任秘書長/房屋署署長期間, 主力打擊濫用公屋。

林美施(90 歷史)

林校友獲委任為區域法院法官, 有關任命於 2024 年 10 月 9 日生 效。林校友 2001 年在香港獲大 律師資格,2002 年起私人執業, 2012 年獲委任為常任裁判官。

譚偉斌(06 訊息工程學 / 10 研 究院訊息工程哲學博士)

譚校友於 9 月出席 在奧地利維也納 舉行的國際鐵路 安全理事會會議。

作為港鐵公司代表團成員之一, 譚校友在會議上發表了兩份專 題報告,分享應用創新科技提 升鐵路安全和營運效率的經驗。

葉素琪(09 新聞與傳播學)

葉校友為愛德曼

公關香港辦公室

品牌傳播部總監,

獲 Campaign-Asia

評選為亞太區 40 位 40 歲以下 精英之一。

鄺詠茵(10 內外全科醫學)

鄺校友榮獲 2024 中大傑出醫科校友 獎,表揚她對人道 服務的持續及無私 的貢獻。2016 年獲頒發香港人 道年獎,她響應香港紅十字會的 號召,於 2023 年 7 月參加了為 期一個月的地中海救援任務。在 救援船上提供緊急醫療護理,救 助了 600 多名流離失所者。

逸夫書院

趙曉彤(10 中文 / 13 研究院 中文 / 21 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 學哲學博士)

趙校友收集了大量香港作家西 西關於電影的文章,編成 3 冊 《西西看電影》,從中看到了西 西對電影的熱愛和尊重。

趙朗謙(23 人工智能:系統與 科技) 陳施諾(24 聯合計算機科學)

趙校友及陳校友共同創辦 OAO Limited,利用智能手機配合應 用程式及人工智能技術,快速 建立人體器官或模型的 3D 圖 像,助大學醫學院培訓學生。

趙宏生(18 城市研究)

趙校友 2022 年於劍橋大學取得 博士學位,2023 年初獲聘蘇格

蘭格拉斯哥大學城市研究系講 師,矢志投身全球城市研究教 育。圖為 2024 年 4 月帶領格拉

斯哥大學城市研究學系碩士研究 生前往倫敦進行城市田野調查。

兼讀

劉永佳(98 小學教育)

劉校友今年 3 月 20 日由西貢家 門出發,一路向北跑步,經廣 東、江西、湖北、河南、安徽、 山東、河北七省,抵北京天壇 衝線,歷時 97 天,總長 2,500 公里,妻子騎單車同行支持。

陳張維(12 廣告)

陳校友在騰訊工作 接近 10 年,現為 騰訊微信支付跨境 業務港澳台及中東 總經理,負責港澳移動支付的多 個項目,如港鐵、八達通、中小 企、餐飲、政府消費券等。

研究院

新書

張渭忠(81 聯合社會學)

筆名井蛙的張校 友將於 2025 年 初推出新作《井 蛙隨筆 IV》。此 書包含內文 48 篇,涉及歷史、

政治、社會及個人感遇等不同 範疇。

蔡英材(89 兼讀中英語文)

蔡校友自 1997 出 版第一本英語學習 參考書後,第 16

本著作最近出版, 名為《拆解易混淆 英語》。

校友評議會

韓曄(93 逸夫社工 / 02 研究院 社工)

韓校友從全職社 工生涯退下來 後,獲兒子鼓勵

追夢,將工餘時 間寫的親子文章 整理,附上 100

幅七彩繽紛的童畫,自資出版 新書《找智慧的媽媽》。

羅展鳳(00 聯合中文 / 02 研 究院文化研究 / 22 研究院文化 研究哲學博士)

與張志偉(95 研 究院社會學)合 著《聲景場域——

香港電影音樂創 意實踐》一書,

為華語第一本有關香港電影音樂 專書,訪問逾二十多位電影人。

黎寧(01 研究院財務學哲學博士)

黎校友與 Robert Van Order 合著的 《 When Housing Markets Meet Shadow Banking》 於年初出版。本書

介紹了美國和中國的影子銀行 如何透過按揭、證券化、及金 融科技與房地產市場「共舞」, 並譜出「泡沫」。

喜事

楊秀玲(13 研究院文化管理) 楊校友與蘇沛鴻先生在 11 月 3 日 於九龍玫瑰堂舉 行婚禮,開展人 生新一章。在此 祝楊校友百年好 合,永結如心。

常務委員會工作展開

校友評議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及第二次會議已於 2024 年 9 月 3 日及 11 月 18 日舉行。早前亦發 出電郵邀請校友參加校友評議會屬下各小組,包括籌募策劃小組、教育事務小組、社會服務小組、

校友聯絡推廣小組、校友評議會發展及會章小組,以及創新創業小組,而至截止日期共收到 165 位校友登記參與,創近年紀錄。各小組亦已於 10 月至 11 月期間召開第一次會議,詳情如下:

籌募策劃小組

教育事務小組

社會服務小組

校友聯絡推廣小組

校友評議會發展及會章小組

創新創業小組

2024/2025 校友評議會 更多活動消息將不時於校友評議會網頁更新,敬請留意並多多支持!

林曼霞 王翠虹 2024 年 10 月 24 日

鄭志鴻 郭碧蓮 2024 年 11 月 11 日

吳遠興 鄭志鴻 2024 年 10 月 23 日

王翠虹

盧子穎

郭碧蓮

籌款策劃小組 於 2024 年 10 月 24 日召開的會議上,同 意再度為「復康巴士」籌 款,接載行動不便及有需要 的同學往返上課地點、宿 舍或校園各處。小組亦同意 本年度繼續為週年會員大會 經費籌款。有關建議亦於 2024 年 11 月 18 日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正式通過。籌款詳情請參閱 稍後發出的宣傳電郵。

武鈞亮 2024 年 11 月 7 日

吳遠興 2024 年 10 月 24 日

盧子穎 2024 年 10 月 7 日

校友聯絡推廣小組 於 2024 年 11 月 23 日舉行的「中大 校友日」設置攤位。當日設 有各式各樣豐富的節目,如 健康講座、主題參觀、學院 / 學系開放日等,其中嘉年 華及手作市集攤位有逾 80 多個,參與校友眾多。小組 適逢此機會安排簡易遊戲,冀令更多校友認識校友評議會。

▲ Aleksander Vaeaer 憑着優異成績獲頒獎學金,由愛沙尼亞來港入讀中大。

從愛沙尼亞到香港

Aleksander Vaeaer

感激中大助攀創業路

愛沙尼亞是全球數碼化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許多科 技產品甚至風行全球,例如 Skype。該國政府非常重 視培養科技人才,十多年前已將電腦程式設計納入初小學 生的基本技能教育,並鼓勵學生創業。然而,由於缺乏世 界級大學,約有一半的學生需往國外升學。在這樣的環境 中成長的 Aleksander Vaeaer(21 伍宜孫工商管理),於 2017 年來港,入讀中大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和創業創新 副修課程(EPIN)。畢業後,Aleksander 回國並成為初 創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因他勇於嘗試,持續裝備自己,正 逐步實現夢想。

獲中大頒發全額獎學金

Aleksander

於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長 大,自幼學習編程技能,中學又鼓勵 學生追隨自己的好奇心學習,並設有 創業課程,教導學生選擇創業以代替 畢業論文。「我參加過有關編程和創 業的課外活動,包括 G48 黑客馬拉 松,在活動中我遇見 Bolt 的創辦人。 我還參加過美國的青年創業計劃,大 大開闊了我的視野,我的創業意念大 概就是這樣開始萌芽的。」

Aleksander 高中畢業,大部分同輩因 為英文底子優良,紛紛計劃到英國升 學,他由於留學費用高昂而放棄。後 來,他在大學教育展覽中得知香港的 升學機會和獎學金計劃,重燃他的留 學夢。「我未去過香港,上網搜尋有 關香港的資訊,發現那裏的風土人情 跟愛沙尼亞截然不同,我出於好奇, 報讀了三四間香港的大學,首選中大 商學院,因為世界排名甚高。」在期 末考試前兩周,他收到中大的有條件 取錄通知,要求考試總成績要達到 85% 以上。他全力以赴地溫習,終 獲得中大全額獎學金入學。

▲ 他熱愛香港郊區,足跡遍及多條行山徑。

喜歡大學校園遠離繁忙市區 Aleksander 首位認識的中大人是國 際生迎新營的組長 Seiit Kulubaev, Seiit 來自吉爾吉斯,與愛沙尼亞一樣 是前蘇聯國家。兩人一見如故,並一

起玩音樂。「我結識了很多本地和國 際朋友,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圈子,也認識幾位 Auntie,農曆新年 收到不少利是。」他很快適應了香港 的生活,喜歡中大校園,因為像一個 遠離繁忙市區的獨立世界。他愛吃中 式點心、印度菜和尼泊爾菜,認為香 港的餐廳高質且價錢合理。

在學習方面,Aleksander 指工商管 理和 EPIN 課程非常靈活,讓學生能 夠發掘自己的興趣。他對沈璐希教授 的高級市場營銷課程以及區玉輝教授 的設計思維與創業課程印象深刻,兩 位教授在堂上分享的創業故事十分精 采。「雖然 EPIN 課程較新,但具啟 發性。區教授帶我們參觀商湯科技公 司,介紹其人工智能技術。之後我開 始嘗試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更憑這個 項目在 2020 年贏得伍宜孫書院藝術 傑出獎。」

回望過去,Aleksander 認為赴香港留 學是他最明智的決定之一。他曾獲得 高中母校邀請,回校與學弟學妹們分

享在港讀書的收穫,但 愛沙尼亞學生大多選擇 離家人和朋友較近的地 方讀書。

在香港尋覓機會

2021 年中大畢業後, Aleksander 回鄉度假, 卻因為疫情嚴峻而被迫 放棄返港。其後他在一 間廣告公司擔任社交媒 體項目經理,一年後辭 職重返校園,修讀紡織 設計課程。「廣告公司 的工作高壓,但學習紡 織設計既放鬆又富創 意。」

去年 Aleksander 在阿姆 斯特丹認識了 Complok 的兩位創辦人,該公司 的業務是為金融機構 建構人工智能驅動的風險管理平台, Aleksander 具備市場營銷和設計經驗, 大家一拍即合,他以後期聯合創辦人 的身份加入團 隊。「我當初在 中大選修設計思 維和產品設計課 程,只是追隨當 下最感興趣的事 情,沒想到數年 後相關知識成為 創業的基礎。」

▲ Aleksander(右一)是音樂發燒友,和中大好友組成樂 隊 Kowloon Cowboys。

埠歷史不足二百年,可能只算是個幼 童,兩地的創業生態圈充滿活力和朝 氣。我國自從 Skype 於 2003 年創立 之後,就加倍投資於創業資源,特別 是教育方面,而香港政府也很重視創 科教育。兩地的主要區別在於,愛沙 尼亞的經濟價值很大部分來自科技創 業,而香港則擁有更廣泛的產業基礎, 尤其是金融業。」他指香港是個理想 的創業樞紐,未來希望多來香港探朋 友,並探索在這裏創業的機會。

愛沙尼亞和香港 的創業風氣同樣 盛行,Aleksander 觀察到兩地的異 同,「愛沙尼亞 在 1991 年從蘇 聯獨立,還是個 嬰兒,而香港開

Aleksander
▲ Aleksander

▲ 12 月初,洪心怡出席慈善音樂會,為患病兒童及其家庭籌款。

從校園好聲音到樂壇新星 洪心怡一鳴驚人  瞬間出道

中大歷年來培養了多位知名的流行歌手,例如:黃凱芹、

李敏、劉文娟、孫耀威、繆浩昌、梁嘉茵等,這名單 最近添上一個新名字:洪心怡(24 崇基音樂)。她今年 7 月在崇基學院、中大(深圳)及廈門大學合辦的《校園好聲 音—唱響中國》比賽中獲得冠軍,並得到嚴格評判伍仲衡稱 讚:「這位可以簽約了,外表漂亮,聲音具辨識度,擅長以 歌聲說故事。」不久後,二人於網上合作開直播音樂會,至 今已累積約三十萬的觀看次數。11 月,她更成為伍仲衡公 司旗下的首位歌手,正式出道,將以歌聲觸動更多人的心 靈。

靚聲遺傳自母親

洪心怡(暱稱紅心)的音樂之路始 於 6 歲學習鋼琴,小學愛吹牧童笛, 更在老師教授之前,就自行學會了 歌書中的所有樂曲。這份對音樂的 熱忱讓她在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參加 多個校際歌唱比賽。她表示:「我 天生的音樂感不錯,歌聲遺傳自媽 媽,她唱歌比我動聽。」

紅心小時候沒想過當歌手,只知道 很喜歡唱歌。大學選科時,父母建 議她讀音樂,主修音樂教育,將來 成為音樂老師。她在中大的音樂生 涯多姿多彩,積極參與各類音樂表 演和比賽,包括在校內舉辦《紅心 畢業音樂會》。她亦獲兩位導師的 悉心指導,「鋼琴導師王愛雯很親 切,像一位心理輔導員,關心我的 近況和情緒。盧厚敏博士的教學氛 圍很 chill ,提升了我的學習動機。」

然而,實習後,她發現音樂老師並 非她最想做的職業,「與學生或其 他老師互動很開心,但準備教案很 痛苦,需不斷修改以提高學生的興 趣。所以,畢業前我改變計劃,想 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幕前工作,透過 YouTube 、 Instagram 等平台經營自 媒體,如果有機會成為歌手,那也 不錯。」

▲ 短短數月間紅心的知名度急升,獲邀參 加多個商業演出。

▲ 紅心(中)參加《2024 崇基歌唱比賽》,一班好友到場支持。 ▲

紅心(中)在《校園好聲音—唱響中國》比賽憑演唱〈花無雪〉 和〈蜚蜚〉贏得冠軍。

參加校園好聲音成名

大學四年級,紅心希望留下難忘的 校園回憶,於是參加由崇基學院舉 辦的《崇星 CC Star 》比賽,這成為 踏上歌手之路的契機。「贏得比賽 後,我獲崇基邀請參加《校園好聲 音—唱響中國》比賽,如果能晉級 總決賽,就有機會上電視,讓更多 人聽到我唱歌,這一直是我的心願。」

比賽分三個晉級階段,紅心和另一 位選手代表崇基到電視台競逐冠軍。

大會為她安排了歌手顏米羔作為指 導,「多謝顏米羔,他指導我唱歌時 如何投入感情。我選唱〈花無雪〉, 幻想觀眾席是一片無人的雪地,雪 飄下來,我感到很冷和孤獨地在唱 歌,結果伍 Sir (伍仲衡)的評語說 聽到有冷的感覺。」

比賽後,紅心很快有機會登上電視 台的選美比賽表演舞台,與歌手 葉蒨文和其他樂壇新秀合唱,獲得 寶貴的學習經驗,「葉蒨文要求很 嚴格,我從她身上學到不少歌唱和 舞台表演技巧,還認識了很多年輕 女歌手。雖然要學習舞蹈,但我樂 在其中,更讓我確認自己喜歡參與 表演節目。」

這次表演加上與伍仲衡的網上直播 音樂會,使紅心的知名度短時間內 大增,更獲邀參加多個商業演出。 然而,她指自己在表演方面還有許 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現時以唱 慢歌為主,未來會選不同的曲風, 特別是快歌,還要學習跳舞。此外, 我人生經歷尚淺,唱慘情歌時較容 易投入,但演繹節奏感強烈的歌曲 時,較難由自己的經歷中找到與歌 曲的聯繫,令演出缺乏爆發力和壓 台感。或許我應該學演戲,這樣在 唱歌時能更自如地釋放自己的情緒, 配合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以歌 聲說出自己的故事。」

喜遇伯樂伍仲衡 勇闖樂壇

千里馬遇上伯樂,一直寵愛紅心的 伍仲衡兌現了自己在《校園好聲音— 唱響中國》比賽中的說話,早前他羅 致紅心成為公司旗下首位歌手,並由 太太擔任經理人,這無疑是對她的一 個肯定,「我感恩他們願意投入心力 和資源栽培我,雖然相識短短數月, 但大家很投緣。伍 Sir 將會為我創作 出道歌曲,他的作品中我最愛〈流淚 眼望流淚眼〉和〈東京百貨〉,前者 曾令我感動到哭了,後者帶點我偏愛 的中國風,令我對出道歌充滿期待。

我入行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能讓 更多人聽到我的歌聲,吸引更多的歌 迷。有些粉絲指我的歌聲有療癒力量, 有助他們度過人生艱難的時刻。同 時,我想與不同類型的歌手和音樂人 合作,碰撞出火花促進自己進步,並 期待有機會參與其他娛樂工作,包括: 演戲、參加綜藝節目和電台的籃球賽 等。我期望在伍 Sir 和 伍太的協助下,逐漸 適應出道後的生活, 取得一些成績,回饋 支持我的人。」

《中大校友》 人物專訪短片

▲ 紅心也是一名運動健將,最愛籃球和長 跑。

「舊東西被淘汰總有它的原因,我希望能夠將它的價值發揮出來,令現代人覺得它 不老土,甚至是漂亮的,這就是保育的最大意義。我最想是靠保育養得起我們,而 毋須申請很多資助,雖然是有難度,但只要多做市場推廣,好似透過今次訪問,會 有中大校友看到我做的事情,而不是荷蘭畫家梵高於去世後才有人懷念他,才知道 他的存在。」——李健明(96 聯合地理)

(李健明校友以「李漢港楷」寫成中大校友四字,請到 p.12 尋找關於「李漢港楷」的故事)

中大創業日十年輝煌

展現師生校友璀璨成就

▲ 2024 中大創業日開幕典禮嘉 賓雲集,共同慶祝活動踏入第 十年。(左起︰福布斯全球媒 體控股集團品牌授權及項目投 資總裁洪秋偉校友(80 崇基市 場)、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 司行政總裁鄭松岩校友(03 研 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創 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校友(90 聯合政治與行政)、中大校長 段崇智教授、香港貿易發展局 助理總裁梁國浩先生、香港科 技園院校合作及創科企劃副總 監朱志賢校友(93 新亞電算工 程))。陳禛彌校友(06 新亞 中國語言及文學 / 07 研究院新 聞學)則擔任開幕禮司儀。

第十屆「中大創業日」已於 9 月 27 至 28 日在中大康本國際學 術園圓滿舉行,節目內容豐富,包括匯聚逾百名中大校友師生 創辦之 40 多個初創項目展覽、由多位星級校友創業家及教授 主講的主題講座、創業項目互動體驗區、單對單創業諮詢環節、 與投資者會面環節、中大創業 Café 及全新推出之 STEM 工作 坊等。活動為有興趣或已創業的校友、師生、業界人士及投資 者提供交流平台及促進創業思想的交流。

本年創業日邀請到洪秋偉校友擔任專題演 講嘉賓,就福布斯年輕領袖榜的成功例 子,分享全球創新創業發展趨勢及剖析如 何透過創新力量影響未來,啟發年青人及 早裝備,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2024 中大創業日小統計 活動項目合作及支持夥伴 1424

校友講者 / 學長初創隊伍 3246+

『Are you a Creator? 』—— 全球創新創業大趨勢

金牌後盾 ——「醫體融合」新機遇可持續發展

【講者】

容樹恒教授

(94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主任

【主持】

張宏艷校友

(93 新亞新聞及傳播)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

中大創業者聯盟 Happy Hour 創業訪談

中大「創 x 投」

【講者】

伍心妍女士

中大創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兼投資總監

【講者】

曾志謙校友(84 崇基經濟)

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行政總裁

單對單創業諮詢環節

資深創業校友、企業家、投資者擔任「創業導師」,與校友傾談、

從不同範疇交流創業心得及解答創業路上遇到的問題。

▲ 蔡明都校友(88 聯合會計)

▲ 陳樹偉校友(00 崇基物理)

▲ 張立志校友(05 逸夫計算機工程學 / 07 研究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

▲ 呂力君校友(11 研究院工商管理)

▲ 陳家銘校友(23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講者】

洪秋偉校友

(80 崇基市場)

福布斯全球媒體控股集團

品牌授權及項目投資總裁

【講者】

葉文琪校友

(87 新亞市場 / 01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香港喵坊 (Mil Mill) 創辦人

【主持】

【講者】

陳家銘校友

(23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Meat the Next 聯合創辦人兼 營運總監

蘇冠嵐校友(18 崇基工商管理)

十曜工房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中大創業日首次舉辦 STEM 工作坊,透過參與「機械 人對抗賽」,加強參加者 對科創技術的瞭解及興趣。

2024中大創業日

▲ 本年度的比賽共有 27 隊創業團隊報名參與,經過初賽角逐, 決賽五強於創業日爭奪第八屆冠軍的殊榮。

中大創業大賽 2024 賽果

冠軍:Provectus Therapeutics

亞軍:鎂縵生科股份有限公司

季軍:巧捷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最受歡迎大獎:藍天精準醫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社會影響力大獎:安快發展有限公司

可持續發展大獎:ROBOZYME LIMITED

創新創意獎:卓識傳感有限公司

中大創業大賽決賽 2024 創業團隊與校友投資者會面

▲ 特別鳴謝副校長陳偉儀教授 (上圖右)及大賽贊助人郭碧蓮 校友(75 崇基經濟)(上圖左) 擔任頒獎嘉賓。

▲ 創業大賽由梁淑瑜校友(06 崇基社 會工作)(上圖中)擔任主持,並獲 中大創業校友會(左圖)全力支援。

蔡偉傑校友(15 研究院行政人員工商管理)(左一)︱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智慧生活組主管 朱志賢校友(93 新亞電算工程)(左二)︱

香港科技園院校合作及創科企劃副總監 林曉鋒校友(99 逸夫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 01 研究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 04 研究院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哲學博士)(左三)︱ 薈港資本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張宏毅校友(79 聯合會計)(右二)︱中大校友創業基金會董事; 好利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胡皓楠先生(右一)︱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分析師

邀請不同界別的資深校友投資者與參展之初創團隊進行深入交流,分享創業心得及經驗。

▲ 屈國良校友(77 聯合電子學)︱中小企國際聯盟監事長

▲ 魏文富校友(81 崇基市場)︱里仁健康主席

▲ 葉志釗校友(83 崇基經濟)︱薈港資本有限公司創辦人

▲ 勞維信校友(83 崇基物理 / 85 研究院物理)︱ 點亮資本合夥人

▲ 蔡明都校友(88 聯合會計)︱香港天使投資脈絡董事

▲ 吳煒樑校友(99 研究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 HKVAX 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

創業展覽 |互動體驗區

是次創業展覽展出 40 多個中大校友師生的創新項目及科研產品,展現大學的科研及技術轉化成果;互動體驗區亦邀請 了兩間校友企業「商湯科技」及「Nex Team Inc.」,提供互動體感遊戲及人工智能(AI)產品,為參加者帶來前所未有 的 AI 技術體驗。

創業 CAFÉ

有見去年反應熱烈,本年度中大創業校友會再度舉 辦「創業 Café」,設免費精品咖啡招待參展者及已

預先報名出席的校友。期間亦安排簡短分享,讓現正 創業或準備創業的校友及學生前來交流。

創業日十周年慶祝活動

活動場刊

中大創新創業展 花絮

為慶祝「中大創業日」十周年,大學於 8 月首 次將活動擴展至社區,在沙田新城市廣場舉 辦了一連七日的「中大創業日 十周年呈獻創新創業展:中大 創新.點亮未來」,共同見證 「中大創業日」過去十年的重要 里程。

媒體報導

創業日網站

2024 傑出校友訪問計劃

文化傳承 走向世界

「2024 傑出校友訪問計劃」已於 10 月 17 日至 19 日圓滿舉行,今年以「文化傳承 走向世界」 為主題,邀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校友(85 新亞歷史 / 89 研 究院歷史 / 99 研究院歷史哲學博士)回校,一連 三日分享他在中大的成長故事,以及其多年來在 文化藝術策劃管理方面的理念與寶貴經驗,他更 親自帶領學生、校友及教職員遊覽香港故宮館, 讓參加者零距離感受香港故宮館的魅力。三日活 動吸引超過 1,000 名師生校友登記出席。

吳校友更贈送附有親筆簽名的限量版香港故宮館首日封予出 席開幕典禮及閉幕典禮的所有參加者,別具收藏意義。

吳校友當晚再到中國文化研究所,與文學 院師弟妹進行對談,分享文化藝術策劃與 管理之道,並探討文化藝術產業的前景及 教導有意投身文化藝術領域發展的師弟妹 應如何裝備自己。文學院的學生們踴躍發 問,從個人發展、博物館策展手法,到文 化產業的未來方向等議題,吳校友均一一 詳盡回答,提供寶貴建議和意見。

開幕典禮暨專題講座

【博文與博物——中大教曉我的事】

吳校友回顧在中大的求學經過,從本科到碩士 再到博士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強調中大的全人 教育理念,促使他成長為一位對國家和歷史有 承擔的人。而歷史系恩師許冠三教授也對他影 響深遠,讓他與中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這對 他日後從事文化藝術產業有極大裨益。

吳校友為參加者講解香港故宮館的建築設計、項目安 排以及獨具創新的策展手法等。由於參與人數眾多, 他除了親自帶領參加者參觀專題展覽外,亦邀請兩 位擁有豐富文化管理經驗的校友鼎力支持。陳玉嬋 校友(吳校友太太)(85 新亞歷史 / 89 研究院歷史) 及陳妙玲校友(86 新亞地理)分別為參加者提供專 業導賞,讓他們能親身體驗這場豐盛的文物之旅。

木版畫工作坊

除了讓參加者「看」得見中華文化之外,吳校友也特別安排木版畫工作坊,令參加者能親手「接觸」中華文化。

專題講座【從零到一,香港故宮館的千里之行】 暨 閉幕典禮

吳校友分享他由零開始推動建立香港故宮館,以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為目的,訂立香港故宮館獨特 的定位與角色,並以嶄新方法詮釋中華傳統文化。他更探討香 港故宮館未來如何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更深入地融入國家整 體發展策略,致力成為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

今年傑出校友訪問計劃繼續推出 學長計劃,吳校友將為兩位有志在 文化藝術領域發展的優秀本科同 學提供半年指導。

2024 中大校友日 校友回家 歡聚一堂

一年一度的校友盛事 —「2024 中大校友日」於 11 月 23 日在校園順利舉行,昔日同窗好友藉此機會重回母校, 聚首一堂。今年校友日的登記人數再創新高,吸引了逾 6,800 位中大校友及其親友登記出席,遊覽共 80 多個攤 位的大型嘉年華及手作市集,參加主題參觀、學院 / 學系 開放日、書院 / 研究院院長宴請校友聚會,以及出席由中 大校友會聯會及中大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聯合呈獻的 「中大校友齊心助學.薪火相傳慈善音樂會」等各式精彩 活動,讓整個校園充滿着溫馨歡樂的氣氛。

開幕典禮上,校長 段崇智教授致辭歡 迎本地及海外校友

返回校園參與年度

歡聚,並衷心感 謝過去一直以不 同方式回饋母校

的每一位校友。隨後與副校長陳德章教授代表大學接收 「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為「中大校友傳承 基金」籌得的 120 萬港元支票。基金自 2014 年成立至今, 已累積籌得接近 1,500 萬港元,主要用作支持中大年青 校友創業及就業方面的發展。 1 2

1 校長段崇智教授於開幕禮致辭,歡迎校友重聚校園,並衷心感 謝一直積極支持及回饋母校的校友。

2 張梓輝校友(14 新亞體育運動科學 / 18 研究院價值教育)(右) 及余宛汶校友(15 和聲體育運動科學)(左)擔任開幕禮司儀。

3 嘉賓們為台上的精彩表演熱烈鼓掌。

4 EMBA(中文)校友會紫荊花合唱團演唱校友日主題曲 《中 大志》,為開幕禮揭開序幕。

5 兩位武術運動員 劉紫康校友(24 崇基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 (左)及正就讀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的歐陽佩妤同學(右)分 別表演中國武術中的長拳、太極拳及棍術。

6 中大現代舞學會 Zephyr 瀠曦為一眾嘉賓及校友們帶來精彩的 舞蹈表演。

7 校長段崇智教授於副校長陳德章教授陪同下從應屆校友日畢業 紀念班籌款委員會委員手上接過本年度捐贈予「中大校友傳承 基金」之籌款支票。

8 (左起)張懿松校友(10 逸夫中醫學 / 14 研究院針灸學)、 黃家駿校友(12 新亞法律 / 13 研究院法學專業證書)、陳樂 晴校友(15 晨興法律 / 18 研究院法學專業證書)及張曉瑩校 友(17 善衡中國語言及文學)獻唱《強》及《YMCA》兩首經 典金曲。

9 校友組織會長 / 代表,以及眾多來自不同屆別的熱心校友,一 起支持母校的年度盛事。

中大醫院呈獻:健康講座系列

• 何韻施醫生 長者照顧者的日與夜

• 梁子恒醫生 急你所急:三言兩語中的理性與藝術

• 陳曉燕助產士 愛的灌溉:助產士與產婦同行

• 李盛林牧師、劉敏昌教授 治療、掙扎、同埋心

逸夫書院

學院 / 學系開放日

書院及研究院院長聚會

「中大校友傳承基金」籌得港幣

自 2014

年開始,畢業紀念班校友均會組成「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為「中 大校友傳承基金」籌款。基金旨在協助校友提升競爭力及創業機會,並鼓勵校友為母校作 出積極貢獻,以助母校長遠發展。

今年籌款總額超過港幣 120 萬。有關捐款在 2024 年 11 月 23 日(星期六)舉行之「2024 中大校友日」公布並致贈母校。謹此向各位捐款人致以謝忱!

2024 年捐款者芳名 ( 港幣 $5,000 或以上 )

港幣 $200,000 或以上

1976 崇基畢業生伉儷

港幣 $100,000 或以上

殷巧兒(69 聯合英國語文)

郭碧蓮(75 崇基經濟)

港幣 $50,000 或以上

謝寶 (89 崇基生物)

許金桂(89 聯合企業管理)

馮嘉儀(07 新亞藝術)

港幣 $10,000 或以上

黃仲文(81 聯合中國語言及 文學)

翁振國(90 崇基工商管理)

曹錦成(79 聯合電子)

港幣 $5,000 或以上

何沛勝(89 崇基地理)

馬紹良(69 崇基數學)

馮健港(71 新亞動物學)

黃桂林(72 聯合歷史)

楊至鏗(14 研究院工商管理)

黃雅各(79 新亞會計)

黃劍文(83 崇基會計)

李國忠(86 聯合生物化學)

鄧子傑(89 聯合市場)

區焯賢(03 崇基數學)

藍俊朗(14 新亞電子工程學)

楊雅虹(04 崇基工商管理)

馮福強(78 聯合經濟學)

陳慕蘭(79 崇基經濟)

雷榮發(79 新亞企業管理)

曾立基(88 新亞新聞及傳播)

楊松坤(88 聯合會計)

曾錦強(89 聯合統計)

錢國強(93 逸夫工商管理)

羅勤忠(94 聯合物理)

陳震河(94 逸夫數學)

鍾曉暉(95 逸夫生物)

胡金榮(03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周志康(04 聯合內外全科醫學) 一群上海校友

?中大 食宵

在中大有宿位,怎麼可以 不提宿舍小賣部?在宿舍 做功課直到半夜一、兩 點,感覺有點肚餓就會過 去小賣部吃宵夜,食物種 類繁多,有糯米糍、台灣 腸、撈麵等,價格又相宜, 確實是食宵最佳之選。

我自己就會搭廿四小時服務 的紅色小巴去大埔廣福道,

大埔選擇又多,吃完正餐之 後又可以在附近再吃糖水。

有時候不想離開中大的話,

我也會去 CC Can(眾志堂) 吃夜粥或者壽喜鍋。

每當夜深的時候,過往留在中大的你會去哪 裡吃宵夜呢?校友事務處收集了不同年代校 友們食宵的好建議,你還記得那些年與宿友 一起食宵的經歷和點滴回憶嗎?

▲ 泰源大排檔椒鹽

墨魚咀 ▲ 女工燒賣和雞脾

在中大山腳位置想食宵夜的話一定首選眾志堂,方 便之餘又不用走太久,有腸粉、粥、燒賣等,最重 要是價格便宜又好味。

校友 B

校友 A

不想在中大吃,又想近近地,那就一定是 距離大學只有一個港鐵站的火炭泰源大排 檔,營業至凌晨一時,有超正的椒鹽墨魚 咀和招牌雞粥,真的是食過返尋味啊!

常常半夜三間在大學圖書館溫書,做功課做到 差不多時間有點肚餓,就會趁小休的時候去游 泳池隔壁的女工合作社吃腸粉,那裡還有糯米 糍,糖水,選擇很多,確是食宵一大選擇。

校友 D

有時候不想離開宿舍,又不想 吃小賣部,我就會叫元燒外賣, 三餸麵只是五十元左右,連同 其他宿友一起訂可以分擔運 費,又不用一個人孤單地吃。

提起食宵,怎少得大圍的甜品店? 一條街就有三、四家,家家各有 特色。我還記得每次來都會換一 家,不會固定只光顧一家店。

校友 G

校友

大家還記得食飯 Beat 嗎?

「我好肚餓(拍手 5 次),真係好肚餓 (拍手 5 次),要食飯、 要食飯一定要食飯,無得救、無得救就一定要食飯!」 Ocamp 老鬼和新同學食宵的時候都會 Dem 這個 Beat,不知道有 沒有另外勾起大家 Dem Beat 的回憶呢?

E

校友 C
校友

校友共聚 歡送段崇智校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為感謝段崇智校長過去七年為中大的付出,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下 稱聯會)於 2024 年 12 月 7 日假沙田凱悅酒店舉辦「歡送段崇智校長晚宴」。這場宴會共筵開 二十席,更邀請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校友及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出席,與二百多名校友及來 賓一起歡送校長。

晚宴現場氣氛熱鬧及溫馨,聯會會長李致和校友代表大家致辭,感謝段校長不僅帶領中大進一 步鞏固亞洲頂尖學府的地位,同時也重視及珍惜與校友之間的關係。聯會亦特別準備了一份獨 一無二的大學圖書館立面混凝土擺件送給段校長。晚宴中播放了段校長歷年參與校友活動的精 選短片,讓眾人一起回味與校長相處的時光。席間段校長與所有校友及來賓合照,最後更與校 友組織領袖合唱《中大志》,將全場氣氛推至高峰。臨別依依,校友們衷心祝願段校長卸任後 身體安康,生活愉快!

▲ 段校長高歌《Sway》及《東方之珠》 兩首曲目及與校友合唱《中大志》。

▲ 聯會會長及代表致送記念品予段校長。

▲ 聯會會長李致和校友向校長 送上誠摯祝福。

▲ 段校長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校友及一眾聯會顧問等合照。

▲ 聯會邀請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張宏艷女士及校友事務處處長許寶寶女士分別頒發抽獎及遊戲環節的獎品。

▲ (左起)郭俊言、陳寶蓮、郭振耀和郭曦文大談與中大的兩代情。

從八號風球到校友日 郭振耀與家人結中大不解緣 郭振耀夫婦首次於本刊亮相可追溯至 1995 年,當時刊 登了他和新婚妻子在八號風球下結婚擺酒的消息。 轉眼間,三十年過去,兩口之家已成一家四口,且全是 中大人,為家庭增添了話題和延續性。郭家對中大感情 深厚,不只體現在他們難忘的學習經歷和畢業後與母校 不同的連結中,也反映在他們對校友日的熱愛。

暑期活動豐富 開拓水陸教育路 郭振耀(86 新亞生物 / 90 教育學院 教育文憑)回憶起在校期間的點滴, 特別是 Dr. Thrower 教授的生態學課 程,讓他對生物科產生深厚興趣, 「Dr. Thrower 告訴我們,他退休後計 劃到英國買個小島,和太太一起觀察 島上的雀鳥生態,這讓我深刻感受到 他對生物科的熱愛。」

郭振耀熱愛水上活動,Year 1 暑假他 擔任救生員,對駕駛船隻產生興趣,

考取了遊樂船隻二級操作人資格。

Year 2 他創立中文大學吐露港潛水會 轄下的拯溺會,開辦拯溺班,最終成 功考取了拯溺教師資格。Year 3 暑假 他參加學聯的美國交流計劃,被派到 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個暑假營,為青少 年籌辦水上活動課程。這次經歷讓他 獲得了寶貴的生活體驗,並對他的職 業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大學 畢業時,正值經濟不景,民生書院招 聘打字科教師。我考取了簿記和打字 證書,面試時校長主要問我的美國交

▲ 郭振耀夫婦在 1995 年 8 月 31 日八號風 球高掛下擺結婚酒,1995 年 12 月號《中 大校友》季刊亦有記載。

流經歷,結果我獲聘為學位教師。」

郭振耀和陳寶蓮於 1995 年結婚,兩 年後女兒誕生,2001 年他們搬到火

▲ 2008 年陳寶蓮畢業時,與母親和全家人合照。

炭居住,2002 年兒子出生,從此這 一家四口經常回到中大遊玩,成為校 友日的常客。「校友日就像嘉年華般 熱鬧,我最開心的是有機會碰見老師 和不同年級的同學,除了話當年,還 能更新彼此的近況。」太太、女兒和 兒子後來也入讀中大,一家四口全部 是中大人。

崇基餐蛋飯 人情味更濃

太太陳寶蓮(08 研究院學校改善及 領導)表示當初選擇中大,因為這裏 學習氛圍讓她充滿憧憬,「中大的 人情味濃厚,讓人倍感溫暖。」她早 年師範畢業後,任職於教育局,從事 有關學校發展的工作,在中大進修為 她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 指無論同學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都非 常融洽,「即使畢業十六年,每年仍 有數次同學聚會。去年,我的論文導 師李子健教授榮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時,還邀請我們參加就職典禮。成為 中大人後,我受這股濃厚的人情味感 染而變得重情。」此外,叫她念念不 忘的還有崇基學生飯堂的頹飯──餐 蛋飯!

銘記導師恩情 世衞大會拓見聞 女兒郭曦文(21 新亞醫學)選擇中

大並非因為受父母或童年回憶的影 響,而是她一直對中大抱有非常正面 的印象,「我參加過香港兩間大學醫 學院的預科營,中大的師生予人親切 的感覺,特別是導師對我影響深遠。

我有學習困難,三位講師,包括黃水 珊博士、衞善敏博士和歐澤樑教授曾 經為我補習,這份恩情令我銘記於 心。雖然我兩年前已移居英國,但每 次回港也會與他們見面。」

醫學院和新亞書院為曦文提供許多交 流機會。她曾與兩位新亞書院學生和 三位耶魯大學學生參加了有關愛滋病 的社區服務,不諳中文的她,在《新 亞生活》月刊以中文撰寫詳細感受, 足證這經歷多深刻。

▲ 兩姊弟最深刻的童年回憶是到中大遊 玩,圖中是 2006 年聯合書院的 50 周年 活動。

2019 年她代表世界醫學生聯盟,與 來自全球六十多位學生到日內瓦參加 第七十二屆世界衞生大會,「會上我 和各地的醫療領袖及與會代表交流, 同時亦參加了多場專題會議,過程中 獲益良多。」她還曾參加「新亞青年 學人」計劃,這讓她參與了多個歷史 考察活動和文史哲藝術工作坊,深入 了解新亞書院的精神和中國文化。她 也是中大攀石學會的創會成員,雖然 她不認識現任成員,回港期間,她也 回校支持學會的活動,正是中大和這 學會把他們連結在一起。

兩父子先後到美國交流 兒子郭俊言(24 崇基工商管理)中 學就讀國際學校,原本計劃前往海 外升讀大學,但因受疫情影響留港 升學。雖然他的家人皆為中大畢業 生,但這並不是他選擇中大的主要原 因,「真正吸引我的是中大獨特的氛 圍,尤其是中大於我中學舉辦的教育 展覽,工作人員的友善和熱心讓我感 到十分親切。」選擇書院時,他特意 不跟隨父親和姐姐選擇新亞,他選擇 了崇基,因為鄰近東鐵站地理位置較 佳,資源充足。

俊言積極參與課外活動,豐富了大學 生活。「由於中學時習慣以英語與同 學交流,入讀中大後,我也和國際學 生較為親近,Year 1 時成為崇基國際 學會的莊員,策劃了多個活動,促進 本地生和國際生的社交互動,幫助國 際生融入香港社會和文化。Year 3 時 我透過商學院的計劃,前往美國北卡 羅萊納州的一所大學進行為期半年 的交流,不僅在學術上拓闊了視野, 還在文化交流中獲取豐富的經驗。這 個州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爸 爸曾經來過這裏,讓我感到格外親 切。」

▲(左起)馬皓瑜、王翠虹、譚沛楹及梁群芳憶述志文樓的溫馨生活片段。

新亞志文樓的親蜜生活

新 亞書院志文樓以房間超細聞名,王翠虹(95新亞日本 研究)、梁群芳(09新亞訊息工程學 / 11研究院訊息 工程學 / 22 研究院中醫學)、譚沛楹(11 新亞心理學)及馬 皓瑜(23 新亞社會工作)四位不同年代住在志文樓的宿友,對 此深表認同。不過正因地方細,大家距離反而拉近,造就更親蜜 溫馨的宿舍生活。

王:王翠虹 梁:梁群芳

譚:譚沛楹 馬:馬皓瑜

王:為何大家會選擇新亞書院?

譚:當年可自行選擇書院,老實說, 新亞並非首選,因為位置在山 頂,而我很多課在山腳上,最後 被派到志文是命運安排。

梁:我的情況也類似,聽中學師姐提 醒要選近上堂的書院,同樣沒有 選新亞。後來派到新亞,覺得這 裡很和諧,人與人之間相處融

洽,新亞人很務實,對理想有所 追求,覺得來到新亞是個對的選 擇。

馬:會先揀舊書院,因為活動比較 多,而新亞及逸夫是不用做 FYP (Final Year Project)的,所以我 就二擇其一,最後選新亞是考慮 到交通較為方便,有多架校巴途 經,環境亦是考慮因素,每天起 床窗外見到天人合一,確是心曠 神怡的。

王:是師兄及師姐提議的,我來到新

亞有種人傑地靈的感覺,故此選 擇了這裡。我本科讀日文,大部 分時間在崇基上堂,所以時常要 山頂山腳來回,但都好開心的, 是一種回憶。

梁:雖然是在山頂,但坐校巴很方便, 十分鐘內可以到達本部。

王:有見過同學踩單車下山的,不過 上完堂就要花氣力踩返上山⋯⋯ 梁:真的是「路遙遙無止境」,哈哈! 王:有無跟其他書院的宿舍作比較? 譚:參觀過其他宿舍,志文樓的房間 以「的骰」聞名,但這並不重要, 更重要是當中遇到的人和事。當 然有想過住其他宿舍,結果長住 志文樓,換來是與舍監有很好的 互動,我覺得更值得。

梁:我都有比較過,Ocamp 有住過 紫霞樓,當時紫霞樓算是新落 成,房間及床也較寬敞,但後來 還是選擇志文樓,成為志文樓的 忠實粉絲,特別是住下來有種很 溫暖的感覺,地方雖然細但卻很 方便,去廁所及茶水間很近,人 與人之間的距離十分親蜜,令我 愛上志文樓這個地方。

中大呎價最高的單位

馬:有去過新亞及其他書院的不同宿 舍,坦白說志文樓的房間是數一 數二的細,從另一個角度看,就 是中大宿舍中呎價最高的!志文 樓比紫霞樓優勝的地方是有風 扇,於是後者在夏天時,只可 以開冷氣;至於知行樓房間是較 大,但因為歷史較為悠久,內籠 不及志文樓新淨,而且與所有新 亞宿舍相比,志文樓最優勝的地 方是廁所,全賴各位工友努力, 打理得十分乾淨,沖涼水壓亦是 最舒服的⋯⋯

譚:看來你去過不少地方沖涼!

馬:哈哈,都有住過不同地方啦!志 文樓那個水壓真的好舒服,有做 水療的感覺。

梁:地方細,冬天沖涼時蒸氣留在浴 室也會長久一點,簡單來說,就 是很 warm !

馬:其他書院的宿舍可能晚上沒有通 宵更工友,但新亞卻是有宿工留 守的,外人可能覺得新亞宿舍會 較嚴。

馬:它在我 final year 才建成,所以 沒有試過!但印象中有去過它的 廁所,較為新淨及很整潔。

王:聽到你說志文樓廁所較為乾淨, 還以為你讚賞這裡的宿生。

馬:宿生是值得一讚的,志文樓從未 出現過廁板有嘢咁唔衞生。

王:大家又是否記得當年的同房? 譚:梁群芳是我其中一年的同房!

梁:對啊!

譚:大部分同房有聯絡的,只是其中 一位畢業後就失聯,一切要靠緣 份!

馬:我明天就約了同房吃飯,定期都 會見面。

王:比較可惜是與當年同房失聯,所 以特別在此呼籲,有緣見到這篇 報道的,請再聯絡我,去新亞書 院校友會一定找到我的聯絡方 法。又想問一問大家,當年對哪 位宿生特別有印象?

譚:腦海裡沒有人即時彈出來,可能 志文樓的宿生係較為深閨的,紫 霞樓較為活躍,出位的宿生或會 較多。我是書院籃球隊的,因為 有大量訓練,與隊友較為熟絡,

參與宿舍活動真的不多。

梁:女層宿生喜歡煮食,當年窮困未 買到飯煲,自己多是煮麵充飢, 但有些女孩子卻很厲害,能夠煮 出一席九大簋,我每次都大讚一 番,然後問可否讓試一、兩口, 這是很溫馨的片段。

王:我就沒有此口福,只是記得斜對 面房間住了三名讀醫科的女生, 明顯有一位是「屈蛇」的,她們 由朝讀到晚,有時晚上會煲糖 水,有幸吃過幾次。

譚:其中有一年同房廚藝精湛,我們 十分高興可以坐享其成!

被窩裡打麻將減低聲浪 馬:我那個年代男層在一樓,由於志 文樓房間太細,較少男生會選擇 來住,所以幾年來都是同一班男 生住宿,暑假又一起參加書院 Ocamp,變得大家特別熟絡, 會時常圍在一起打麻將,其實宿 舍是不可以打麻將的,我們也盡 量將騷擾減至最少,但係洗牌聲 太嘈吵,會用被子蓋着麻將枱, 伸手入去甩牌玩,既可滿足打牌 的欲望,又很克制地不會發出任 何聲浪。凌晨一、兩點再到茶水 間煮撈麵宵夜,充滿這些生活回 憶。

梁:你們是否記得住宿那年的舍監是 誰?

梁:我好奇問一句,你有否去過新宿 舍梅雲堂沖涼?

王:我已經忘記了,對不起,舍監!

譚:我就一定記得是張 sir,因為他 是院隊教練,很難不記得他。

梁:住宿時橫跨了兩個年代,本科生 ▲ 梁群芳(後排右三)與宿友一起燒烤。

▲ 馬皓瑜(右一)與他的宿友。

時舍監是已故的馮教授,讀研究 生時回來志文樓做 hall tutor,然 後轉了張 sir 做舍監,與兩位舍 監都有一點互動的。

馬:應該依家仲係張 sir。

梁:有否與張 sir 有過任何深刻回憶?

譚:就是叫我練波,哈哈!又或是跟 我說有「NA Run」提我報名, 抓我去做些運動相關的東西。

馬:記得院長盃張 sir 會在場邊擔任 教練,平時在宿舍出入見到他, 會跟他聊天,好親切。

梁:與張 sir 聊天一定觸及運動,令 我這個以前從不做運動的人, 開始會做運動。Year 1 上運動課 時,運氣不好選了「體鍛」,記 得那時跑四個圈已十分辛苦,後 來認識張 sir 後,對運動及 keep fit 多了認知,到讀研究生最後一 年時,我竟然跑了一次 10K,對 自己是極大的突破,如果沒有張 sir,應該不會改變我對運動的看 法。

王:可惜我沒有認識到他,當年 PE 堂要做引體上升,我就變成「引 體下降」,有機會真的要認識張 sir。

考試季節舍監派糖水鼓勵

梁:每逢考試,志文樓都有個派糖水 或派湯環節,張 sir 出任舍監時 也沿用此傳統,但就加添了水 果,一直流傳至今。

馬:對!考試時大家都在自修室衝刺 時,張 sir 會捧糖水入來,請大 家食。

梁:派糖水及湯對學生來說,是很溫 暖及窩心的。

譚:印象中味道是不錯的!

梁:很足料的,有家的味道。我想當 年有志文貓,大家又是否有印 象?

王:有少少印象。

梁:不記得是 year 2 還是 year 3,志 文貓走了,同學們都很傷心,志 文貓時常也會在大廳及小賣部遊 走,有些宿生是相機發燒友,喜 歡拍攝志文貓,是志文樓一件好 開心的事。

王:牠是志文樓的一份子!

梁:剛才大家提到,志文樓的房間是 最細的,當年會否因 為志文樓較少人揀, 所以特別選它?

譚:絕對不是! Year 1 第 一學期沒有宿舍,要 在志文樓「屈蛇」, 這麼細的床還要孖 鋪,真的有點辛苦, 心想真的有宿舍時, 要選擇床位較大的, 當然最後不成功啦!

其實志文樓好處是晚上不會被人 拉出來去玩活動,我不太喜歡這 類活動,留在志文樓是合適的。

馬:志文樓是我首選,因為易入,又 多朋友住這邊,會專程調到同一 翼,全日不會關上房間,什麼時 候也可以走入別人房間聊天。

王:你們那時是否每年都有宿舍?

譚:當然不是,要玩大量活動去保持 住宿資格。

梁:要儲宿分才可以,例如幫宿舍 做點事情,或是去參加「Happy Run」等等。

王:我當年就四年一宿,通常是 year 1 的,你們就是要計分的?

馬:上莊大約有 12 分,去學生會幫 手又多幾分,「Happy Run」多 一分,院長盃又有幾分,東拼西 湊要夠 20 分才有保證。

譚:住得遠也並非優 勢,一定要玩極 多活動才可以入 住。

《中大校友》 人物專訪短片

海內外校友組織及網絡消息

茶聚 夏威夷校友會

01. | 澳洲校友會舉行會員大會,出席人數達 60 人,大會順利通過 去年會議記錄及財務報告外,更介紹校友會的成員組合及活 動內容,並順利選出了新一屆幹事會。(7 月 6 日)

02. | 南加州中大校友會聯同南加州香港大學校友會、南加州香港 理工大學校友會及南加州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會舉辦「聯校校 友會午餐會」,多名中大校友參加。(7 月 27 日)

03. | 崇基學院校友會邀請盧碧瑜博士(91 崇基音樂)擔任手鐘及

手拍鈴體驗班導師,教導參加者敲擊技巧,一同享受打奏音 樂的樂趣,全數收入撥捐予「E 計劃」。(8 月 3 日)

04. | 上海校友會一行 35 人開啟了無錫探索之旅,不僅是對無錫科 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深入考察,也是對綠色環保和文化傳承 的深刻體驗。(8 月 3 日)

05. | 善衡書院校友蘇衍安、溫穎彤、陳卓賢、鄭康炫及陳詩鎣結 伴來檀香山探訪善衡書院前院長辛世文教授伉儷,並與眾校

友茶聚。(8 月 4 日)

06. | 上海校友會舉辦的學院 Cafe 系列活動 - 《自然科學健康與堪 輿學的關係》講座圓滿舉行,全科營養領域張恆冕校友為校 友們分享了相關醫療健康主題內容。(8 月 18 日)

07. | 海外校友會(北加州)於 Rossmoor Retirement Community 舉行夏日野餐燒烤聯歡會,餐後合影留念。(8 月 24 日)

08. | 中大教職員李雅言博士伉儷 9 月初來夏威夷旅行,探訪善衡書 院前院長辛世文教授伉儷,並與夏威夷校友茶聚。(9 月 7 日)

09. | 香港六間院校聯校中秋晚宴籌委會經過數月的籌劃,《香港聯 校中秋晚宴 2024》在熱鬧歡欣的氣氛下順利舉行。今年新加 坡校友們的反應非常熱烈,總參加人數達 160 人。(9 月 14 日)

10. | 紐西蘭校友會於奧克蘭市內舉辦中秋聚餐,讓校友們再次共 聚一堂聯誼,歡度佳節。(9 月 14 日)

優先場

聯合書院校友會

10月

秋季聚會 北加州新亞校友會及 中大海外校友會 (北加州)

11. | 聯合書院校友會舉行電影《武替道》優先場,假旺角 MOKO 新世紀廣場 B+ CINEMA 進行,供校友先睹為快。(9 月 26 日)

12. | 卡城校友會邀請梁廣樂校友介紹高爾夫球入門,分享技巧和 心得。(9 月 28 日)

13. | 北加州兩個校友會合辦秋季聚會,邀請已故生物系教授鮑運 生博士的夫人及子女參加,節目包括漫步 Ardenwood Historic Park 及點心午餐茶聚。(10 月 5 日)

14. | 2024/2025

年度澳門校友會獎學金評審委員會假駿菁活動中心 舉行面試,一致決議出兩名獎學金的獲獎者,分別為生物醫 學理學士課程二年級學生鄭愛華和經濟學(與清華大學合辦 雙學位課程)二年級學生王丹怡。(10 月 5 日)

15. | 澳洲校友會舉辦「澳洲勞工日」家庭大旅行,於悉尼市中心 北端發展區,專人介紹傳統及最新地標建築物。校友出席者有 40 多人,步行 3 公里之後,便往唐人街飲茶敘舊(10 月 7 日)

會員大會 南加州中大 校友會

17

周年晚宴 文化管理碩士 校友會

校友重聚

16. | 南加州中大校友會舉辦兩年一度的會員大會,約 30 名會員出 席,7 名會員被選為新一屆的幹事。(10 月 12 日)

17. | 文化管理碩士校友會舉辦周年晚宴,師生校友歡聚一堂,晚 宴尾聲時全場合唱中大校友日主題曲《中大志》。(10 月 19 日)

18. | 聯合書院校友會與電子工程學系校友會合辦「健步行 - 獅子 山」,校友們一起健步同行,增進友誼和健康。(11 月 2 日)

19. | 崇基 1974 畢業班「暉社」畢業五十周年,暉社校友舉辦了「暉 社畢業金禧聚餐」,邀得陳德霖博士及院長關美寶教授出席。 (10 月 24 日)

幹事換屆

伍宜孫書院校友會 2024 年度幹事會名單

會長

副會長

秘書

財政

幹事

:鄧建達(16 化學)

:許家榮(20 工商管理)

:趙婥瑜(16 英文)

:李斫輝(17 風險管理科學)

:陳念謙(16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陳 寬(16 新聞與傳播學)

:溫展程(16 數學)

:袁煒奇(22 化學)

:梁廷鏗(23 政治與行政學)

:葉兆康(23 化學)

:張心玥(24 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

:柯慧昕(24 公共衞生)

和聲書院校友會 2024-2026 年度幹事會名單

會長 :曾子謙(16 中國語言及文學與 中國語文教育)

內務副會長 :陳明睿(18 英文)

外務副會長 :郭梓樂(17 法律)

秘書 :林洛生(15 政治與行政學)

司庫 :黃子謙(19 經濟學)

幹事(內務):陳虞立(16 計算機工程學)

:何澤琳(23 政治與行政學)

:林睿睎(23 政治與行政學)

:麥浩林(15 社會學)

:胡筠弦(24 護理)

:余日均(15 計算機工程學)

幹事(外務):李政衡(17 公共衞生)

:梁倬華(16 電子工程學)

:廖俊鏵(18 工商管理)

北京及上海校友會分別於 9 月 5 日及 9 月 7 日先後舉辦校友 晚宴,校長及一眾校內主管人員均有出席,兩場晚宴共吸引 過百名當地校友參加,讓校友們共聚一堂聯誼。

京滬兩地校友會分別舉辦校友晚宴 上海

京津校友會於 9 月 5 日舉辦晚宴,活動獲香港特區駐京辦人員、包括段崇智校長在內的大學訪問團成員,以 及當地校友等參與,當日校長亦向出席的北京校友介紹大學最新的發展。

上海校友會及商學院上海校友會於 9 月 7 日合辦晚宴,並邀請段崇智校長及大學訪問團參加,共有近 位校友一同共聚,預早慶祝中秋節。當晚設有抽獎環節,出席校友亦與段校長及團隊一同合唱中大校友日主 題曲《中大志》,場面熱鬧。 北京

大學消息

中大於 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 44 位 再創歷史新高

更多內容

大學於 2025 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世界大學排名再刷新歷史佳績, 位列全球第 44 位,比去年上升 9 位,這也是中大在該排名榜自推出以來的最佳成績。中大更於「研究質量」範 疇高踞全球第 13 位。總體而言,中大已連續九年打入全球百大,鞏固其在國際高等教育界的領先地位。

▲ (前排左三起)Nancy Rothwell 女爵士教授、校 長段崇智教授、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曹文凱 教授、唐家成博士與管理層合照。(鄧小華女士 未能出席典禮)

更多內容 更多內容 第九十四屆大會(頒授榮譽博士、 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典禮)

大學於 2024 年 11 月 13 日舉行第九十四屆大會(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下列四位傑出人士,以表揚其對文學、全球醫療 健康,以及香港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他們分別為:鄧小華女 士(殘雪)獲頒榮譽文學博士、曹文凱教授獲頒榮譽理學博士、Nancy Rothwell 女爵士教授獲頒榮譽法學博士、唐家成博士獲頒榮譽社會科學 博士。另外受惡劣天氣影響,原定於 2024 年 11 月 14 日舉行的第九十四屆大會(頒授 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典禮),延期 2024 年 11 月 17 日舉行,由大學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主禮,校長段崇智教授及榮譽社會科學博 士唐家成博士致辭。大會今年頒授 691 個博士學位、8,393 個碩士學位及 5,420 個學士學位。

大學宣布委任法律學院院長及社會科學院院長

中大校董會通過委任習超教授為法律學院院長,任期五年,由 2024 年 11 月 1 日起生效;另外亦通過委任馮應謙教授為社會科學院院長,同是任期五年,由 2024 年 11 月 11 日起生效。習超教授在倫敦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 2007 年 加入中大。他在中大法律學院曾擔任多個領導職位,包括暫任院長、副院長(研 究)及法律研究生學部主任。習教授在中國法律、公司法及管治、

證劵規管、財經規管及實證法律研究領域獲國際認可,並屢獲香港 研究資助局及其他機構所頒發的重要研究資助。馮應謙教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 2001 年加入中大,目前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他的研究範疇涵蓋創意 媒體、數碼平台、大眾文化和文化研究。他亦於 2009 年獲得中大社會科學院模範教學獎。

更多內容 ▲ 習超教授 ▲ 馮應謙教授

中大獲丘成桐教授捐贈 100 萬美元設早期職業數學教授席 與清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更多內容

大學獲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教授慷慨捐贈 100 萬美元, 為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與數學系設立「丘鎮英早期職業數學教授 席」。中大與清華大學於 2024 年 10 月 24 日舉行該教授席就職典 禮,以表彰傑出教研人員及支持教研工作。同日亦舉行備忘錄簽署儀式,兩所 大學將在理工人才培育、教師交流和科研等方面加強合作。

▲ 中大副校長(教育)潘偉賢教授 (左)與丘成桐教授代表兩所大學 簽署合作備忘錄。

鄧民亮博士為新一任中大文物館副館長

鄧民亮博士獲委任為新一任文物館副館長,由 2024 年 11 月 1 日起生效。鄧民亮博 士擁有專業且豐富的博物館經驗,涉獵範疇廣泛,涵蓋策展、管理、藝術行政、學 術研究等;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香港藝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服務超過 30 年,尤其專注於中國書畫、中國文物、香港藝術、現代藝術等。

獎項與榮譽

▲ 鄧民亮教授

崔佩怡教授憑「育養珊瑚校園計劃」榮膺「Falling Walls 年度科學突破獎」

▲ 崔佩怡教授

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教授榮膺國際矚目的「Falling Walls 年度科學突 破獎—科學參與類」得獎者。她憑藉其創新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衝破珊瑚生 態系統修復的圍牆,在全球 60 個國家及地區共 130 個參與項目中脫穎而出,並於 2024 年 11 月 7 日在柏林舉行的 Falling Walls 科學峰會上展示其計劃。中大生命科 學學院與香港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於 2020 年聯手推出由崔教授開創的「育養珊瑚校 園計劃」,旨在提升學生及大眾對珊瑚保育的意識及使命感,是本港首個及唯一讓本地中小學生 能直接參與珊瑚修復的項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ames J. Heckman 出任中大博文講 座教授及中大(深圳)傑出大學教授

▲ James J. Heckman 教授

國際經濟學權威、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ames J. Heckman 教授自 2024 年

1 月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博文講座教授,並自 7 月起出任中大(深圳)傑 出大學教授,皆為期三年。 Heckman 教授任內會定期蒞臨中大兩個校園講學,與 大學師生分享專業知識,亦致力促進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與芝加哥大 學人類發展經濟學中心的交流與合作。

科研成就

▲ 國家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孫書賢先生、政務司司長 陳國基先生、廣州市市長孫志洋先生、中聯辦教育 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先生、香港科學家參與第 41 次 南極科學考察隊啟航活動籌備小組委員會主席馬逢 國議員等,與校長段崇智教授及各界嘉賓到場支持。

中大率領香港科學家首次參加中 國南極科學考察

大學於 2024 年 11 月 1 日在廣州南沙參與由自然資 源部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第 41 次南極 科學考察啟航活動,並組織香港科學家參與考察隊的 出征歡送儀式。六位來自香港高等院校的科學家將參 加是次南極科學考察,成為首批參與中國極地科考的 香港科學家。

書院消息

崇基學院七十三周年校慶

崇基學院於 2024 年 10 月 25 日在崇基禮拜堂舉行「崇基 學院慶祝創校七十三周年感恩崇拜」,典禮邀得崇基學 院校董、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林津牧師擔任主禮 嘉賓。崇拜上,崇基校董會主席陳德霖博士(76 崇基社 會學)與院長關美寶教授( 85 崇基地理)頒發獎學金予

成績優異的學生。當日下午舉行環校跑,校慶千人宴則 於黃昏在嶺南運動場舉行。

聯合書院六十八周年院慶

新亞書院七十五周年校慶

連串慶祝新亞書院 75 周年校慶的活動已於 2024

年 9 月至 11 月間圓滿舉行,重點校慶活動包括 8 月 29 日舉行的開幕禮,9 月 27 日舉行的校慶茶會 暨新亞祥波締結姊妹書院簽約儀式和「千人宴」, 10 月 10 日的晚上舉行的「大笪地」綜合晚會,以 及 11 月 2 日的健步跑暨成功慈善步行日。

聯合書院六十八周年院慶典禮於 2024 年 10 月 18 日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書院校董會主席殷巧兒女士(69 聯合 英國語文 / 72 教育學院教育文憑)及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獎人許冠文校友(69 聯合社會學)出 席擔任主禮嘉賓,一同慶祝書院生日。為慶祝院慶,書院學生會也籌備了一連串精彩的慶祝活動,包括聯合起跑、 院慶舞會、大笪地及千人宴。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