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Page 1

中原大學 1955 年創校至今堅持全人教育, 張光正校長不僅將辦學理念轉化為行動, 落實在多元豐富的教學場域,

看見

更將影響力從校園延伸到地方、擴散至國際, 培育無數兼具科技與人文、用專業造福社會的全人。

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育的光 │

林惠君、洪佐育、樊語婕 蕭玉品、羅秀文 著

推薦

天下雜誌社長

吳迎春

洪蘭

中原大學、臺 台北醫學大學、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

黃重球

雜學校創辦人兼校長

蘇仰志


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 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 ─ 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教室裡,而是透過一個個不同的場域, 產生學習動機及能量,成就每個不一樣的全人。

本書從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出發,透過教學實踐場域: 廁所、風雅頌藝文廳、樂學園、通識教育、社團及課外活動、 專業倫理課程、大學社會責任、國際服務學習, 呈現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如何涵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 並以不同世代校友現身說法,分享全人教育對他們在職涯與人生的助益; 最後以大學社會責任案例,分享中原大學師生走出校園, 走進地方、走向國際貢獻己力,幫助他人幸福的故事。

00380

書號│BCTF007P 定價│380元

ISBN 978-986-398-676-8 9 789863 986768



0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目次 06

序一

年輕人、企業界最愛的私大,靠什麼? 天下雜誌社長 吳迎春

08

序二

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 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洪蘭

10

序三

12

序四

以願力和熱情播下全人教育的種子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 黃重球

用全人、雜學探討個人的內在與本質 雜學校創辦人兼校長 蘇仰志

14

序五

用心,才能安心說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原大學名譽校長 張光正

Part 1

中原道 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教學場域 1. 廁所

20 全人教育從廁所開始? 從生活培養品格與美感 教學場域 2. 風雅頌藝文廳

32 啟迪美的感知 從聆賞到實作 打造全校愛樂風氣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教學場域 3. 樂學園

44 幸福有感的多元學習空間 翻轉教學空間 打造新世代的學習場域 教學場域 4. 通識教育

56 全人教育的執行者 由通識課程培養核心競爭力 教學場域 5. 社團及課外活動

72 多元友善的學生活動基地 鼓勵參與社團、運動競賽發揮潛能 教學場域 6. 專業倫理課程

84 實踐專業倫理精神 培育造福社會的人才

教學場域 7. 大學社會責任

94 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用專業打造幸福 培養回饋社會的人才 教學場域 8. 國際服務學習

108 開拓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走出台灣 世界因你而改變

03


0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Part 2

中原人 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124 投入公眾之事 回饋社會與母校不遺餘力 台灣塑膠董事長兼總經理 林健男

132 努力工作 行善天下 善盡社會責任的實業家 實英實業董事長 邱秋林

140 堅持運動家精神 打造跨領域永續事業 勤美集團董事長 林廷芳

148 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 產出全球最綠滑軌 振躍精密滑軌董事長 陳萬來

156 從法律人到牧羊人 幫助孩子為一生志業 基督教真道教會主任牧師 廖文華

164 終身免費維修 打造全球最環保雨傘 雨傘王創辦人 陳慶鴻

170 在創新中善盡社會責任 攜手守護海洋 點點塑創辦人 洪以柔、邱申富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Part 3

中原心 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180 以社會企業起始 為鄉鎮帶來新生命 苗栗卓蘭「雙連梨」創造地方創生新典範

188 整合文化創意設計 老社區再現生機 永續經營霄裡文化綠廊

196 保留歷史記憶 串連古蹟與社區 讓「黑貓中隊」再次翱翔

202 打造互利的超級隊友模式 彰化埔鹽農村美感再造、產業創新

210 勇敢走出教室 學習場域無所不在! 發揮社會責任 大學與社區共同成長

218 附錄一、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220 附錄二、中原大學榮耀成績

05


0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年輕人、企業界

最愛的私大,靠什麼? 天下雜誌社長

吳迎春

中原大學在私立大學中很有特色。 2020 年新生註冊率 100% 連續五年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2020 年,教育部的大學學域論文引用影響力指標 (CNCI) 排名 上,中原大學的學術論文影響力(引用率),僅次於清華大學和台 灣大學,名列第三。 看到這兩個事實,我記者天性的好奇馬上飆升: 台灣的私立大學最常抱怨的問題,就是資源比不上公立頂尖 大學,中原大學是如何讓老師在學術研究上,有那麼充裕的資源? 怎麼樣創造跟公立頂尖大學並排的研究環境? 中原大學的研究在薄膜、化學、材料及工程上,都是台灣 「CNCI 論文影響力」很高的大學。讓中原大學在研究上領先的關 鍵為何?在跟企業界合作上,中原大學有什麼特別的作法或經驗? 少子化壓力下,台灣各大學都對註冊率感到焦慮。遭逢疫情, 各大學註冊率更受到海外學生無法入境的影響。中原大學為什麼沒 有受影響? 這到底是一間什麼樣的大學?它有什麼特殊吸引力?這本書 是很好的地圖。 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特色,是中原「全人教育」的校務治理。 強調通識課程是做法之一。雖然在大部分人心中,中原大學 是個「理工」為主的大學,但它的通識必修多達 34 學分,居全台


序一 年輕人、企業界最愛的私大,靠什麼?

灣大學之冠。而且,今天這個從「中原理工學院」晉級的大學,被 中華民國通識學會理事長莊榮輝譽為:「大學通識與全人教育的典 範」。除了開設「通識課程」,一年還有百場以上的「通識活動」: 音樂會、雲門舞集、永興樂皮影戲、相聲瓦舍的表演等。 「全人教育」的另一個重點是場域經營。從學生最基本的需 求─廁所開始,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惜物、惜己、美感與公共 道德。 中原大學的廁所顛覆了人們對校園廁所的窘迫印象,整潔、 明亮和通風之外,不同系所的廁所空間也找人設計不同的風格: 有的廁所從等候區就能一覽校園景色;有的則像專門賞畫的藝廊。 目的是讓師生上廁所時,心情愉悅。 這個校園廁所的革命,得歸功於校長張光正。而且早在 1991 至 2000 年間, 張光正首度擔任中原大學校長時,即便經費困乏, 他仍主張在廁所免費提供衛生紙。起初他擔心衛生紙會被濫用, 選擇先從理學院開始試行。一學期過後,發現衛生紙的用量合理, 學生沒有浪費的情形,政策便推廣到全校至今。 「我們甘願做這些,是希望學生能『享受』一份自在,一份『為 人著想』的自在,」他強調。 台灣青年學子憂鬱、自殺的比例逐年上升,社會結構性的壓 力外,家庭、學校都是壓力來源。學會跟自己相處、跟別人相處, 是大學裡專業技能傳授之外的教育重點。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認 為,光喊「全人教育」、「天人物我」口號不夠,必須從最基本的 細節做起。 讓我想起企業界最愛的「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句西諺,在校 務治理上應該也是經典。本書藏有很多如何讓大學各種利害關係 人(學生、老師、企業、社會……)都成功的細節。

07


0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 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洪蘭

人生很奇妙,我原來對中原大學一點也不熟,沒想到我會在 中原大學教書,還替這本書寫序。 1969 年我出國留學時,它還是叫中原理工學院,我是念法律 的,因此對它沒有什麼印象。回台後,只有做口試委員時,去過中 原大學兩次,當時的印象是校園很整潔,廁所很乾淨,乾淨到有點 不像學校的廁所。看了本書後才知道,這是張光正校長很在意的一 件事。 多年前,我曾跟黃春明先生走訪過台灣的學校,他說一個校 長做的好不好看二件事:一是廁所,二是校園。廁所是小處,小處 做的好,大處就沒問題;校園是環境教育,它的乾淨提供了學生美 學和品德教育的條件。我很同意這兩點。 2018 年,我 70 歲退休,本以為從此放下教鞭,所以離開中 央大學時,把上課的教學影片和教材都留給後來接任的人。2020 年,張校長竟然親自三顧茅蘆邀我去中原大學教書,受寵若驚之 餘,慨然答應。走馬上任,對校園文化有所了解後,現在才敢執筆 寫這篇序。 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主要的目的是培養領袖人才,當然也 為學生找人生的路,讓學生能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所以大學 不像中小學要不停的考試,不停的督促,就如 John Henry Newman 所說,「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為對知識的渴望而進哈佛是兩回


序二 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

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便結束了,而後者的人生 在離開哈佛後才開始」,大學是為想求知的人而設的殿堂,又因為 品格比知識更重要,所以中原大學首重品德教育;而同理心需要在 孩子年幼仍有一顆柔軟的心時,教導他們服務、分享、共贏等人生 的意義,所以中原大學次注重社會服務。書中的案例都令人感動, 例如資管系的學生應用電腦和網路的知識,幫助農民把水果上網賣 出去;電子系的同學收集二手電腦,整修好了以後,送給偏鄉的小 朋友;我最感動的是他們挽救了「黑貓中隊」這個不應該被國人遺 忘,卻差點變成了廢墟的例子。 我小時候有很多朋友就讀「空軍子弟小學」,也有朋友的爸 爸或哥哥是黑貓中隊的飛行員,其中二人因為飛 U2 偵察機替美國 到大陸照相而殉國。在沒有看本書以前,我不知道國家竟然沒有保 存這個黑貓中隊的歷史,我們豈可讓青史盡成灰? 其實每一科系、每一專業都有可以貢獻社會的地方,從書中 我看到全人教育的成效。這些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後,比較會繼 續服務社會,因為他們已經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快樂,其實 這就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教育不是口號,它是實做,尤其是學生看 到所學有所用時,對學習會更有熱情,學得更好。 中原大學是私立學校,他的經費很有限,但是我們看到辦學 成不成功,不是在錢而是在人,有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就像西南 聯大可以培養出李政道、楊振寧一樣,中原大學就是個令人感動的 好例子。

09


01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以願力和熱情 播下全人教育的種子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

黃重球

1971 至 1975 年間,我就讀於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系,歲月如 梭,如今邁入 2021 年,我不僅從職場退休,還重返母校兼課。仔 細回想,如今的中原大學在硬體架構上,由於系所人數增加,有多 了幾棟建築,但因為全人教育的提出與實踐,在許多小細節上,著 實有了很大的改變,成為中原大學隨處可見的招牌標誌。 中原大學以理工起家,在我成長的年代,台灣正處於經濟起 飛時期,當時從中原大學畢業的理工科系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發 展與閱歷。而張光正校長接任後,一方面持續穩固中原大學理工的 根基,另一方面接連成立設計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以及教育學 程、通識中心等單位,讓中原大學正式成為綜合型大學,邁開實踐 全人教育的步伐。 近年來,中原大學持續走在完善全人教育環境的路上,從來 就不是只有理念和一句口號,比如逐步改造全校廁所、增加學生 活動空間、每週定期舉辦音樂會等,還有很多,這些都與我求學 時有諸多不同。再舉一全人教育落實的案例,一般剛從高中升上 大學的學生,未必清楚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因此讀了一年書後, 可能出於興趣不符、成績差強人意,產生轉系念頭。一般大學要求 學生成績達到一定標準才能轉系,中原大學卻首創與全面實施「適 性轉系」制度,並打破以學業成績為轉系標準,協助學生選擇適合 學系,發揮個人潛力,學生可以自由轉系兩次,這對系所的整體發


序三 以願力和熱情播下全人教育的種子

展與規劃,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就我看來,中原大學之所以願意、 能夠這麼做,是因為學校做出每個決策時,不會僅從方便管理的角 度出發,更會考量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會關注學生生活一切所需。 變幻莫測的環境、資訊爆炸的社會,是現今學生畢業後要面 對的叢林,學生在學校累積專業知識、同時接受全人教育洗禮,讓 學生受教階段就注意身、心、靈的平衡,希望未來能以更好地工作 態度適應這個世界,並繼續終身學習。我認為,同學在接觸全人教 育的頭幾年,未必會帶來直覺式的好處,但全人教育的薰陶可以受 用一輩子,因此學生在校的短短四年,只是在學生心中播了芽種, 通常不足以讓全人教育開花結果。 換句話說,學校投入資源,卻不知道四年或十年後,學生會 不會有所收穫,這樣做是否值得?就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中原大學 深信播下的種子終究會發芽,而且終身受用,因此始終不懈地朝全 人教育辦學的信念前進。 近年來在校慶活動上,張校長總是不厭其煩、像是傳教般向 校友傳達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學校落實的情況。雖然他會每年更新 學生的註冊率、就業表現等量化數字,但以全人教育辦學、以學 生為中心的主軸卻是沒有變過。有時他也會問我們,會不會覺得 他每年都是老調重彈?我總告訴他,我們聽到的不是他的話,而 是讀到他的心。中原大學種下全人教育的因,校長向我們訴說的, 正是豐厚的、欣欣向榮的果,所以我要他盡管講沒關係,不用擔心 聽的人膩了,至少我每次聽到的都是活生生的,能感受到他內心深 處真誠發出來的願力。 即便不是中原大學的師生,或是如我一般,曾與中原大學有 過某些連結,但相信讀完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感受到中原大學對全 人教育的執著,以及辦學的熱切與用心。

011


01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用全人、雜學

探討個人的內在與本質 雜學校創辦人兼校長

蘇仰志

雜學校創辦至今七年,我是到很後來才認知到「全人教育」 這個詞彙。那是在一次演講上,我受邀講述雜學校的理念,分享完 後,聽著其他學者談論全人教育的概念,一聽之下驚為天人,這才 慢慢意識到,原來我做的事情和全人相關,兩者差別只在用語不 同。 當初成立雜學校、匯集國內外教育創新單位,就是希望與主 流價值對抗,要讓教育有更多可能與選擇。現在主流的價值觀,都 是要學生好好念書、好好聽學校的話,待畢業後找個好工作,成就 所謂美滿幸福的一生。但抽絲剝繭後會發現,整個教育過程中,其 實並不太關心你是誰、你的想法是什麼。 如同聖修伯里的經典名著《小王子》裡,狐狸曾說:「真正 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必須用心去感受。」確實,我們的教 育談了太多外在,卻忘了關注人的內在與本質,思考每個人來到這 世上,將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平衡的人。而這正是雜學校推廣「雜 學」、中原大學專注「全人教育」的原因。 雜學校在體制外奮鬥,中原大學則在體制內努力。1995 年, 中原大學成為全台最早提出「全人教育」理念的大學,套句我常說 的話,這在當時超「ㄎㄧㄤ」的啦!畢竟那個年代應該很少人能理 解何謂全人教育,但中原大學不僅提出這個前瞻理念,還一路實踐 不怠。


序四 用全人、雜學探討個人的內在與本質

台灣也有發展雜學、全人的條件,民主自由、尊重多元的台 灣社會,本質與全人相當契合。雜學校創辦於風起雲湧的 2014 年, 當時社會運動、青年覺醒接連而起,跟著雜學校一起茁壯的眼球中 央、台灣吧、One-Forty 等團隊,紛紛帶來有別以往、令人眼睛一 亮的內容。眼球中央透過有趣的方式思考問題,台灣吧不給答案、 拋出開放式議題,One-Forty 關心東南亞移工,百花齊放的能量影 響更多人。 加上 2020 年一場前所未見的新冠肺炎,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與 思維,過往慣於追求效率與效益的人們,在接下來 10 年,勢必會 更關注人類的本質、存在的意義、與世界的關係。 同時,台灣高等教育正處於轉型階段,我認為這也是深化全 人教育的好時機。在國內,大學面臨少子化、招生不足的困境;在 國外,全球科技巨擘紛紛將事業版圖擴及教育領域,例如 Google 在 Coursera 開設的線上課程,讓過往要花上四年才能取得的學位, 現在只需要輕薄短小的三個月便能達成,再搭配業界一流的業師, 以及畢業後可能在 Google 與相關聯盟工作的誘因,老實說,這非 常具有吸引力。 或許有人會問:實體大學會不會就此消失?我的答案是肯定 不會。放眼全球,很少有 500 年以上的企業,卻不乏源遠流長的 學校,英國牛津大學有 924 年的歷史,美國哈佛大學則創立超過 380 年,世界上最悠久的品牌,全是學校,這些品牌都有自己顯著 的個性。我相信,以全人教育為辦學理念的中原大學,若持續將此 普世價值向外散播,會是學校邁向全球、永續的答案。

013


01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用心,才能安心說聲: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原大學名譽校長

張光正

全球經歷過驚滔駭浪的 2020 年後,正式步入 2021 年。仔細 算算,這是我在中原大學擔任校長的第 9 年,若再加上前面一任、 1991 到 2000 間的 9 年,我足足在這個崗位上守望了 18 年。 近年來,看著環境暖化、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等一個個嚴 肅議題接踵而來,在灰犀牛四處跑、黑天鵝滿天飛的情形下,我深 深覺得,21 世紀的挑戰太多,而我們會的太少。 放眼台灣,現今的高等教育機構普遍注重學術地位、世界排 名,卻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做為教育工作者,面對科技發展的 影響與衝擊,如果培育出的學生只注重專業,或許可以滿足社會發 展的需求,卻無法善盡人的職責。對我來說,教育的真諦應該是透 過完整、全面且平衡的教導,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以協助現代人 重建圓融美滿的人生。 因此,本著基督愛世之忱辦學的中原大學,自 1995 年起,便 率全國之先,推動「全人教育」,做為教育的核心價值。我們著重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提出的「天人物我」理念,致力將基督教的精神 與中華文化結合,成為「教學、研究、輔導」三者並重的高等學府。 在「天人物我」中,所謂「天」,談的是人類自古以來不斷 探索的生死、人生價值、天堂地獄、宇宙探源等終極關懷問題,是 追求人生意義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人」,代表每個人都活在各種 關係中,無法離群索居,勇敢的人必須看清自己的位置,才有更求


序五 用心,才能安心說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上進的意志;「物」,指的是人能利用各種技術、物質改善生活環 境,促進幸福,因此,人與物應該維持和諧共生的關係;「我」, 則強調獨特的自己,生而為人,探詢了存在的意義後,才能繼續努 力、發揮潛能,完成自我實現。中原大學遵循著專業與通識、學養 與人格、個人與群體,以及身心靈等四平衡的準則,引領學生浸淫 在天人物我這個廣闊無垠的命題中。 我到哪裡都講「全人教育」與「天人物我」,聽來似乎全是 口號,但我總告訴每一個人:「我們是玩真的!」若是親自走一趟 開放的中原大學校園,會看見我們真切地將理念落實到校園。值得 一提的是,2020 年,儘管新冠肺炎疫情險峻,中原大學的校園從 來沒有關過一天,在符合防疫的標準下,我們始終是對外敞開的友 善校園。 所以走進中原大學,會看到我們有整潔乾淨、風格各異的廁 所。2014 年至今,中原大學願意把大筆經費投入全校廁所整修, 將蹲式馬桶逐步汰換為安全、衛生與人性化的坐式馬桶,是因為我 認為凡事有優先順序,事情要從重要的開始做。而見微知著,將廁 所修好了,這會是學生品格教育的起點。 教學大樓改造成的樂學園,則媲美新創企業,我和設計師討 論過無數次,一一挑選裡頭的家具、陳設,是希望讓學生擁有幸福 有感的多元學習空間,延長他們的在校時間,對學校產生歸屬感。 而在樂河源地、學生活動中心裡,學生可以盡情參與社團活動,揮 灑青春、拓展人際。中原大學雖然沒有音樂系,但有每週舉辦兩場 日間音樂會的風雅頌藝文廳,以及音樂產業學位學程,鼓勵學生跨 界修習,啟迪對美的感知,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在裡頭聽歌劇。 我們將專業倫理課程列為全校院必修,培養品德與專業兼具 的優秀人才。「天人物我」的概念則被串入通識教育,期盼學生

015


01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達到「通達天人,識博物我,中而不偏,心是活水」的美麗境界。 2017 年起,教育部開始試辦 USR 計畫,但中原大學早在 2001 年, 就運用專業協助桃園復興鄉拉拉山的原住民用網路販售水蜜桃。 此外,我們也推動國際服務學習,帶學生前往柬埔寨、薩爾瓦多、 菲律賓和緬甸等地擔任志工,開拓不一樣的視野與生命體驗。 年逾 70 古來稀,至今我自己仍是全人教育的追尋者。過去我 一心一意鑽研大氣科學,大學從沒參加過任何社團,校園生活相當 貧乏。後來負笈美國,雖然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在管理而非理科, 也拿到企業管理學位,卻沒有額外的時間多加探索自我。 返回台灣後,1991 年,我首度接任中原大學校長,逐步新增 設計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和教育學程、通識教育兩個中心,將學 校從原來的理、工、商三個學院,正式發展成綜合型大學。 漸次將中原大學帶往全人教育的過程中,我領悟甚多。如今, 工作繁忙之餘,偷閒前往風雅頌藝文廳聽場音樂會,能快速洗滌一 身疲倦;走在全人大道的老榕綠蔭下,沐浴在供應活水、供應生命 的泉源之谷旁,看著學生展現活力、散發光彩,頓時又精神百倍。 能夠與學生一起走在成為全人的路上,我心滿意足。 有些人看我們修廁所、建樂學園、打造泉源之谷,在風雅頌 藝文廳辦白天音樂會,會說:「中原大學的學生真是太幸福了!」 但也有人在看完後,只說了聲我們真傻,為什麼要做這些? 我的答案是:「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為了將學生擺在最 優先的位置,讓他們享受校園生活,在充滿人文、專業的環境中成 長茁壯,我們甘願奉獻這一切。 事實上,要做到這些事,一年需要 30 億經費,但大學學費已 經連續凍漲 15 年,每年我們僅能收到 20 億學費,剩下不足的餘 額該從哪裡補齊?申請獎補助計畫、產學合作案、募款……我必須


序五 用心,才能安心說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我們真的非常非常努力。 投身教育多年,我明白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我也深知,唯 有用心努力過後,才能在夜深人靜時,安安心心、敬敬畏畏地對著 上帝說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017


01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我們確信『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願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愛互敬的態度, 師生共同追求成長。」——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019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1

中原道 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全人教育從廁所開始? 從生活培養品格與美感

啟迪美的感知 從聆賞到實作 打造全校愛樂風氣

幸福有感的多元學習空間 翻轉教學空間 打造新世代的學習場域

全人教育的執行者 由通識課程培養核心競爭力

多元友善的學生活動基地 鼓勵參與社團、運動競賽發揮潛能

實踐專業倫理精神 培育造福社會的人才

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用專業打造幸福 培養回饋社會的人才

開拓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走出台灣 世界因你而改變

老師的光,上帝看得見

Part


02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1 | 廁所

全人教育從廁所開始? 從生活培養品格與美感 廁所,是「美德」的體現?中原大學將廁所視為教學場域,自 2014 年開始整修校園各樓館廁所,並將馬桶由蹲式改為坐式, 透過媲美五星級飯店的衛生空間培養學生美感與公德,讓廁所 成為生活教育和美學教育重要的一環。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校園裡,都有個毫不起眼,卻是上至校長、下至學生,每個 人每天都一定會造訪的地方。那是哪裡? 不是教室,不是餐廳,不是辦公室,也不是宿舍。答案是—— 廁所。 校園的廁所,總是千篇一律地座落在角落。走進去後,常會 看到有氣無力、閃啊閃的日光燈,還伴隨著撲鼻而來的陣陣異 味,宛如鬼故事裡的場景。這種不舒服的體驗往往讓人一完成解 放任務,便會迅速離開,片刻都不想停留。 但中原大學的廁所完全顛覆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走進行 政大樓、商學院、學生活動中心等校園各處的廁所,整潔、明亮 和通風是基本要求,不同的空間設計風格更是各有特色,有的廁 所從等候區就能一覽校園景色,有的則像專門賞畫的藝廊。中原 大學的師生上廁所時,心情總是愉悅的。

免費提供衛生紙 外校學生都說讚 全校師生能擁有如此舒適的如廁環境,得歸功於近年來,校 長張光正用心、大力翻修廁所。早在 1991 ~ 2000 年間,張光 正首度擔任中原大學校長時,即便經費困乏,仍主張在廁所免費 提供衛生紙。起初他擔心衛生紙會被濫用,選擇先從理學院開始 試行,一學期過後,發現衛生紙的用量合理,學生沒有浪費的情 形,政策便推廣到全校至今,「我們甘願做這些,是希望學生能 『享受』一份自在,一份『為人著想』的自在!」他強調。 這項政策確實讓師生「很享受」。環境工程學系三年級的林 佩君回憶,高中都必須自己帶衛生紙到學校,「進來(中原)後, 發現有免費衛生紙超意外。其他學校的朋友來我們學校,也覺得

021


02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很棒,因為他們學校沒有免費衛生紙。」 但只提供免費衛生紙還不夠,對於廁所,張光正還有更不一 樣的目標。2012 年,他再度就任校長,力主將全校的蹲式馬桶 逐一更換為坐式馬桶,並堅持廁所除了實用,還必須具備美感。 「中原會在乎廁所的美觀,關心男女使用數量的平權。但一 般設計其實很少關心這些,」設計學院副院長魏主榮很清楚,建 築師、設計師平常忙著為公共空間、大廳等看得見的地方,設計 氣派威武、英雄主義的外觀,施做到廁所時,「通常只求有就好, 遑論美觀或賦予什麼意義。」

美觀實用的廁所 使用者共同維護 到底為什麼,中原大學心心念念要打造實用、美觀的廁所? 「研究顯示,像誠品書店、百貨公司和五星級飯店打造美觀 的廁所,反而更容易維持整潔,因為使用者的態度會跟著改變, 使用者會幫你一起愛惜,無形中就在落實品格教育,」魏主榮一 針見血地點出關鍵。 張光正進一步指出,中原大學辦校著重「全人教育」,要培 育出專業與品德兼具的人才,才能真正造福社會與人群。廁所的 發明,改善人類的環境衛生及生活品質,是文明的象徵,所謂見 微知著,使用廁所的方式,能看出學生的文明程度與品性,「好 好使用廁所是公德心的展現,品格教育就從廁所開始。」 抱持這樣的期許,近年來,中原大學陸續翻修廁所,行政大 樓、陸華樓的整修已經完成。整修到商學院的廁所時,張光正認 為,既然中原大學是全台第一所設有室內設計系的大學,環境的 翻修應該和設計學院連結,因此他也拉著魏主榮共同參與其中。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打造如同五星級飯店的廁所,成為生活教育和美學教育重要的一環。

023


02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廁所牆壁漆上莫蘭迪色,增添了人文質樸的視覺美感。

2019 年 6 月,教育部要在中原大學召開 107 學年度教育部 大專校院教務、校務經營主管聯席會議。會議大約是 400 人規 模,選來選去只有商學院的商學講堂最合適,但商學講堂已略顯 老舊,為了這件大事,張光正決定將講堂和兩旁的廁所一同翻新。

校長親選磁磚 讓蹲式馬桶變坐式 一般主管批准整修案後,便交由相關單位處理,沒想到張光 正連磁磚都親自挑選。當時,設計師帶了 10 幾種磁磚來,張光 正和魏主榮等幾位學校重要主管,就在會議室裡左挑右選,歷經 一番討論、數十次會議,才成就出現今改裝過後的廁所樣貌。 商學院的廁所設計風格極為雅緻,地板鋪仿木磁磚,隔間則 採用木紋貼皮。相較過往廁所愛用的白色系,這回磁磚選用因陸 劇《延禧攻略》爆紅、帶灰的莫蘭迪色,具耐久、恆常性,最後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再為空間打上間接照明,整體呈現舒適的溫潤感。另外,這次整 修細緻到連廁所外部都相當講究,有別於常見的平整牆面,廁所 外頭裝上了格柵,「我們想營造不對稱的美感,遠看有力道,覺 得精神奕奕,」魏主榮說。 翻修後的金榮商學講堂,配置媲美商場級的廁所,不僅會議 順利辦成、外賓盛讚,平常使用最頻繁的師生,也對大改造非常 有感,紛紛稱讚廁所舒適,使用時格外珍惜。 而隔壁工學院看到商學院的煥然一新,也決定趁著整修工學 講堂時,一併翻修廁所。走進中原大學工學院,如同常見的畫面, 四面都是單調、冰冷冷的白,對此,張光正叮囑,新的設計必須 為工學院注入溫暖及人文氛圍。 特別的是,這回整修由魏主榮指導過的室內設計系碩士專班 校友操刀。魏主榮提到,室內設計系畢業的學生,平常都在外面 接案、大放異彩,能為母校貢獻心力,也是凝聚向心力的機會。

場域筆記 從細節看用心 中原大學的廁所,從顏色與材質選用便可見巧思,例 如商學院一樓廁所在天花板、地板和牆面的配色,以同色 系但不同深淺的分割,並採用深棕色貼皮的金屬隔板和淺 灰色磁磚,營造質樸內斂的視覺感受,光線也配合整體氣 氛選用溫暖柔和的黃色。此外,為了體貼清潔人員的辛勞, 地板特別選擇淺灰色仿木紋磁磚,耐用之餘,還容易清掃 保養。

025


02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最終完工的廁所,果然為整棟建築增添暖意和色彩。細看工 學院的廁所牆面,下半部貼磁磚,上半部塗手作漆,而且使用的 顏色也有所區別,女廁是沉穩踏實的硬木棕,男廁則採寧靜色調 的萌蔥綠,「一般牆壁就是整面的勻稱顏色,但用了手作漆,變 化多也耐看,」魏主榮透露,起初他還不太滿意漆出來的效果, 是後來盯著施工者重新抹過,才有現在的手感。 理學院的廁所整修,也由同一位校友操刀。有過前次經驗, 魏主榮放手讓學生去試,設計師也愈玩愈大膽。商學院、工學院 整修廁所時,每間都維持一致的風格,方便之後各學院翻修時, 能有參考標準。但理學院的廁所則一層樓採一種風格,例如廁所 外頭都有植栽,但各樓層的植栽品種卻不相同;一樓廁所入口處 選用蜂巢式磁磚,上頭還配合學院特色,貼上化學元素表;二樓 則選用綠竹、紫花的壁貼。唯一不變的是,在灰白單色的牆壁上, 都掛有繽紛的圖畫,廁所搖身成了藝廊。

廁所牆面的繽紛畫作,為空間增添獨特的藝術氣息。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公共事務中心職員黃雪芬表示,她特別喜歡這種調性,「走 進廁所還能欣賞藝術作品,有種貼心、溫暖的氛圍。」

換上免治馬桶後 學生爭相走告 雖然各空間的廁所是逐步整修,但早在設計之初,就針對不 同空間屬性,埋下許多巧思。像是學生活動中心的女廁設有梳妝 檯,方便社團學生梳妝打扮;行政大樓常有外賓參訪,近日在校 友贊助下,廁所統統換成了免治馬桶。有趣的是,這也引來學生 爭相走告,資訊管理學系三年級的沈家妤,就不吝向同學推薦行 政大樓的溫熱便座,「他們用過後都說棒!」2020 年新冠肺炎 期間,必須嚴格實施進出管制,隨口詢問學生進出行政大樓的目 的,甚至有不少人的答案是上廁所,「免治馬桶用過,就回不去 了啦!」魏主榮笑稱。

學生活動中心的廁所設有梳妝台,方便學生在社團活動前後梳妝打扮。

027


02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化學館廁所採用系所特色設計,大幅的化學元素週期表牆面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室 內 設 計 系 館 廁 所 外 觀, 運 用 隔 柵、LED 燈間接照明,搭配灰色紋 路磁磚,營造有如商場的質感。

理學院二樓廁所選用綠竹、紫花壁 貼,在冰冷的科學系館中,帶來溫 暖的人文氣息。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陸華樓廁所設計運用大面開窗,可以看到大草坪上的中原大學地標─ 十字架鐘塔。

整修後的廁所入口處都不設門,裡頭也一改常見的小高窗, 採用大面窗。魏主榮指出,廁所維持良好通風,就不會有異味。 從陸華樓廁所的透明窗戶看出去,是綠油油的草皮和學校的鐘塔, 擁有校園裡最美的風景。隱藏在鏡子後的自動給皂機,一來少了 瓶瓶罐罐,能避免檯面凌亂,二來用量固定、避免浪費,減少按 壓也更加衛生。 公共場所的衛生紙,通常放在隔間外,許多人經常抽了一大 疊進去,用不完就放在馬桶上,無異浪費資源。但中原大學反其 道而行,直接在每個隔間放置衛生紙、酒精等標準配備,意外的 是,多年下來,並沒有濫用情形。更特別的是,相較一般掃具都 存放在獨立空間,學校直接在每個隔間放置一支馬桶刷,「如果 有人污染馬桶,就自己拿起刷子清乾淨,尊重下一位使用者是一 種教育與禮貌,」魏主榮解釋。

029


03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幾番整修下來,真的證明張光正、魏主榮的理念沒錯。當廁 所整潔明亮、窗几明淨,學生發現環境變得不一樣時,就會願意 一起好好愛惜環境。沈家妤說,平常在公共場所要上廁所時,看 到髒亂的廁所就不會想進去,往往挑很久都挑不到一間乾淨的, 「但中原大學不會有這種情況,大家一起維持公共空間,看到不 乾淨的地方就順手整理,也可以節省清潔阿姨的麻煩。」 黃雪芬是企業管理學系畢業的校友,如今已在學校服務 28 年,對中原大學懷有深刻情感。平常不只自己使用過的廁所,她 連公用的洗手台都會一起維護,有時看到檯面落下幾滴水漬,都 會順手直接抹乾。她笑著說,假日時帶家人來學校,小孩上完廁 所的反應都是:「你們學校的廁所好有五星級飯店的感覺耶!」 她對這樣的稱讚感到與有榮焉,也更願意努力一起維持環境整潔。 魏主榮另外指出,大部分校園都不重視廁所,就算是國外名 校,觀光客也只造訪知名建築,進廁所多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 「所以沒有人用廁所來行銷學校,通常學校會將重點擺在宿舍、 餐廳等地方,中原大學願意放心思在這部分,非常難得。」 畢竟對學校來說,整修廁所要經費,磁磚剝下來是錢,馬桶 拆下來也是錢,清理廢料又是錢。張光正透露,他就任至今,已 經為了廁所翻修投入 5000 萬元,面對外界有些不一樣的聲音, 「我覺得這是優先順序的問題,廁所是學生生活的基本條件,」 他說得殷切。

外溢效應產生 學院注重環境美化 自 2014 年整修廁所至今,工程已將近 30 件,從師生們表 現能看出,學校確實沒有做白工,外溢效應正在發生。教職員開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教職員在廁所擺設的盆栽, 為美化環境盡一份心力。

中原大學廁所設計大量運用植栽美化空間。

始在廁所擺盆栽,各學院也針對廁所以外的空間美化,向魏主榮 諮詢,「當美感教育起來了,老師願意跟著做一些改造,校園就 會一點一滴產生改變,」魏主榮觀察,當校友返校看到日益美善 的環境時,他們會更樂意回饋母校,形成正向循環。 如今,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陸華樓和行政大樓的廁所 紛紛呈現自己的風格,但蹲式馬桶尚未全面換成坐式馬桶,中原 大學的廁所還要一路修下去。接下來的目標,除了將隔間裡的垃 圾桶換成相符的風格,未來還希望全校師生都能使用免治馬桶。 讓師生享受美好的校園生活,是張光正的理想,也是全校的 福氣;而將廁所維持乾淨,讓下一個人也有潔淨的如廁空間,正 是全校師生共同的生活實踐。

031


03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2 | 風雅頌藝文廳

啟迪美的感知 從聆賞到實作 打造全校愛樂風氣 「只要你蓋好了,他們就會來。」這句話是 1989 年電影《夢 幻成真》經典台詞,驅動主角完成建造棒球場的夢想。而在中 原大學,也有這麼一群老師,相信「只要蓋好了」,就能為學 生的心靈打開一扇窗。結果改變成真,這個沒有音樂系的校園, 成為音樂文化最甚的校園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Bravo !」隨著小提琴最後一個琴音落下,中原大學風雅 頌藝文廳裡的觀眾熱烈鼓掌,校長張光正則忍不住發出讚嘆。 這種畫面絕非偶然。風雅頌藝文廳一年有 60 場演出,自 2014 年啟用至今,累計大小演出超過 400 場,而表演有幾場, 這樣熱絡的場景就上演幾回。

出自《詩經》的風雅頌 培養學生美的鑑賞力 眾所周知,中原大學以「全人教育」理念辦學,張光正主張 學生在接受專業訓練外,也需要博雅、美學教育滋養精神靈魂, 因為這些看似抽象的能力,往往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科技進步 的動力。 就像天才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集畫家、雕塑 家和建築師於一身,對繪畫、音樂、數學和工程等不同領域皆有 涉獵;科技巨擘賈伯斯(Steve Jobs)喜愛音樂,愛極了巴比狄 倫(Bob Dylan),他堅持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傳遞給世 人美好價值,最終做出不只是科技,還蘊含巧妙設計、外觀、觸 感、人性化的蘋果產品。 因此,為了將學生培育成具備創意和軟實力的全人,張光正 考量,學校雖然已有供正式演出的場地,但一般音樂會多安排在 晚上,如果白天也能樂聲充盈,無形中更能提升學生的藝術鑑賞 力;加上相較繪畫、展覽等需要更多講解、心神領會的領域,音 樂的溝通方式更直接、渲染力更強,風雅頌藝文廳就此誕生。 「風雅頌」出自《詩經》,是體裁名稱,意指從各地採集而 來的民間歌謠、通行之樂,以及祭祀用的舞詩。在張光正的堅持 和年年奔走募款下,風雅頌藝文廳的意涵恰如其名,成為全台絕

033


03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無僅有、每週固定兩場日間音樂會的藝術基地。 但要讓音樂會成為常態,說來簡單,做來不易,光是安排表 演時段就煞費苦心。 風雅頌藝文廳主任陳文婉透露,當初考慮到週一學生還沒來 齊、週二學生課多、週五返鄉人潮多,最後決定將音樂會訂在每 週三中午 12 點 50 分至 2 點,以及週四下午 3 點 50 分至 5 點。 為免有人向隅,演出時段還特地錯開。 由於音樂會目的是激發觀眾對音樂的興趣與喜好,參與方式 不像正式音樂會要求那麼嚴格,每場表演時間訂為 70 分鐘,不 設中場休息,觀眾可以悄聲隨意進出。特別的是,每場音樂會都 邀請樂者簡單導聆,「有點像藝文欣賞課,讓學生聆聽時,腦海 中浮現畫面,帶出鑑賞的初衷,」陳文婉說。 表演內容安排上,風雅頌藝文廳設有評選委員會,在排定新 學期節目之前會廣發英雄帖,由音樂家自由投件,最後委員再挑 選合適內容。 翻開歷年節目單,從古典、爵士到跨界展演,從重奏、室內 樂到歌劇,種類多元,更不乏國內外大師級演奏家和表演藝術團 體。節目也會扣合樂界時事,例如 2020 年適逢貝多芬 250 週年 冥誕,當中就包含不少貝多芬的選粹,知名鋼琴家陳冠宇赫然在 列。 陳文婉回想風雅頌藝文廳剛啟用時,才設了 80 個位置,她 擔心坐不滿,「結果一個月後就不擔心了,」她笑道,是張光正 不斷鼓勵教職員和學生,說上班、上課之餘,抽空去聽音樂陶冶 性情 ,工作與讀書會更有效率,節目很快便場場滿座。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風雅頌藝文廳每週舉辦兩場音樂會,創造全國大學校院舉辦音樂會場次最高紀錄。

每週兩場音樂會 成功打響名號 張光正的努力確實沒有白費。風雅頌藝文廳啟用七年,不僅 養成師生聽音樂的習慣,也在音樂界打響名號。隨著校外人士、 音樂家的粉絲聞風而來,椅子一路增加到 130 張還不夠,兩旁窗 台都必須增添軟墊當成座位,走道也常常坐滿觀眾。即便是受到 新冠肺炎擾亂的 2020 年,節目都只稍停幾週便重新恢復,後來為 了饗宴聽眾,更開放線上直播。 陳文婉總聽陸生說,家鄉從來沒有這種資源,也常在觀眾席 上看到熟面孔。心理系二年級的甯筠升,就是所謂的「熟臉孔」, 他透露自己才剛聽完一場古典和爵士的跨界演出,「我會先看節 目單,有興趣就去聽,也會視朋友需求,推薦他們喜歡的音樂。」 資訊管理學系畢業,現今就讀清華大學音樂研究所碩二的徐 佳瑄回憶,她就讀中原大學時,沒事就往風雅頌藝文廳跑,爵士、 歌劇、四重奏……什麼都聽,雖然未必都懂,耳濡目染下也頗有 收穫,「現在在清大上課,老師講到艱澀的作品,我都有聽過的 感覺。基礎和素養真的有被培養起來。」

035


03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經常受邀在風雅頌藝文廳演出的助理教授簡山根,同樣有感 於觀眾素養的提升。例如古典樂有不同樂章,剛開始,觀眾不清楚 什麼時候要拍手,現在都知道何時結束,會熱烈鼓掌;相較之下, 爵士樂可以隨意拍手,觀眾也聰明得很,會時時給予回應。 陳文婉強調,擁有對美的鑑賞力,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還 能適時提供情緒出口,「學生課業壓力大,在課堂間來聽音樂,是 讓自己放鬆、冷靜的方式。」 簡山根進一步指出,用音樂健全、安定學生的身心靈,不僅 與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愈來 愈好。」

沒有音樂系 卻提供學音樂的機會 風雅頌藝文廳創全台之先,每週舉辦兩場校內音樂會,已經 夠令人驚奇。更特別的是,中原大學還在人文與教育學院下,設 立音樂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包括數位音樂和樂器工程兩個組別。 學生從大二起,就可以從外系轉進學程,採系進院出,畢業時領 有學院證書。兩組課程也另外設有一般就業和碩士學位學程。 中原大學會成立音樂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要回溯到 2014 年, 學士後數位音樂學位學程首先設立,是台灣第一個以流行音樂唱 片製程概念規劃課程的學士後第二專長學程。在教育部明令結束 所有學士後學程後,2018 年,數位音樂改制為學士學位學程。 在學程內,學生必須修習音樂基礎訓練、數位音樂製作等各式專 業實作課程,以便日後應用在唱片製作、編曲後製與錄音工程。 同年,中原大學再推出全台首個「樂器工程學士學程」,希 望培育維修、製造專業樂器的人才,並讓學生擁有理解樂器機械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首創全台唯一樂器工程學位學程,設有近百坪的樂器工程教室,並邀請業師 傳授樂器維修技藝。

結構、控制音色原理的能力。例如學生修習「樂器學」,可以了 解各種樂器的歷史和原理;在「樂器工程」課堂上,學生們鑽孔、 焊接,最終親手打造出長笛、薩克斯風等樂器。簡山根指出,全 世界都缺乏樂器維修、製造人才,學生學成後將極具競爭力。 中原大學向來鼓勵跨領域學習,數位音樂和樂器工程組都不 是憑空冒出,而是就學校既有的基礎發展。以樂器工程組來說,

037


03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以理工起家,擁有機械、工學優勢,學生只要具備基本 音樂能力,進入此領域相對容易;至於數位音樂組,中原大學有 資訊工程學系、資管系,與數位音樂搭配,正好相得益彰。 「我沒想過,大學讀資管系對現在的我很有幫助,」當初就 讀中原大學時,徐佳瑄修習數位音樂組一般就業學程,她提到, 隨著 AI 當道,她在清華大學學習將音樂與科技結合,為此需要 編寫大量程式,「資管系的基礎讓我很吃香。」 修習音樂產業學士學程的學生,來自設計、電機、資訊等學 系,幾乎囊括全校七大學院,背景相當多元,「關鍵在(張光正) 校長鼓勵學生多方探索、跨領域學習,全校有 100 多個學程, 學生想怎麼轉(系)就怎麼轉,」簡山根說。 此外,陳文婉和簡山根從小一路學音樂長大,他們都認為, 未必每個音樂系的學生都適合舞台表演,加上台灣受到少子化影 響,演出或教學機會僧多粥少,音樂產業中,其實還有錄音、企 劃等不同職位。中原大學要培育的,正是涵蓋音樂一條龍產業的 人才。

邀請業師上課 傳授實戰經驗 為了達到目標,音樂產業模組學程從課程規劃到邀請授課的 業師,都致力與產業接軌。像是「數位音樂名師專題講座」主題 繁多,從編曲、錄音、混音、舞台燈光、彩妝、宣傳企劃與版權 等領域應有盡有。樂器工程組邀請的汪正榮、陳錦棠兩位長笛業 師,也是國寶級人物,他們每週手把手的指導學生,都是盼望傳 承自己一身功夫。 「業師在產業有許多實戰經驗,透過他們,我們可以看到現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實面,少走很多冤枉路,」徐佳瑄至今仍忘不了「廣播錄音工程」 那堂課。她表示,業師游士昕會帶學生進錄音室,錄製自己喜歡 的歌曲。最終,徐佳瑄演唱自己喜愛的歌曲,產出極佳的混音成 品,成為人生中的難忘回憶。 簡山根透露,如今市場變動快速,數位音樂組接下來還將導 入視覺、電影相關課程,「我們必須每年調整課程,因應趨勢。」 同時,中原大學也不吝投資硬體。徐佳瑄就讀高中時,常到 中原大學圖書館念書,意外發現裡頭有錄音室,「當時就想,如 果讀中原大學能不能用到?結果還真的能經常使用,很棒!」甯 筠升選修「器樂演奏指導」的術科個別課,能使用學校琴房,相 對自己在外租琴房練習,又省下一筆支出。而簇新的樂器工程教

場域筆記 中原大學音樂產業學士學位學程 組別

共同課程

數位 音樂基礎訓 音樂組 練、數位音 樂名師專 題、廣播錄 音工程、爵 樂器 士樂賞析等 工程組

進階課程

未來出路

進階錄音技 術、數位音 樂製作、錄 音實習等

歌 手、 詞 曲 創 作 人、錄音師、混音 師、宣傳企劃等

樂器學、樂 器工程、器 樂 演 奏 指 導、工場實 習等

樂器維修、設計、 製造師等

註:數位音樂和樂器工程組均設有一般就業學程和碩士學位學程

039


04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學工廠裡,更擁有齊全的維修、製造樂器設備。 目前音樂產業學士學程(前身為學士後數位音樂應用學士學 位學程)的畢業生,已經開始在業界發光發熱,繆以欣、陳元冠 成功發片,廖惠棠獲得第五屆金蝸牛填詞大賽季軍,不少幕後人 才更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 其實,不只風雅頌藝文廳、音樂產業課程,只要學生主動積 極,中原大學遍地是藝文資源。學校有許多音樂性社團,吉他社、 管樂社與鋼琴社均歷史悠久,陳文婉在教學忙碌之餘,還擔任鋼 琴社的指導老師。簡山根的通識課「弓與弦的午茶時光」則大受 學生好評,榮獲 2020 年全國開放教育優良課程的優等獎。 學校也有各種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計畫。「築夢標竿計畫」讓

中原大學重視學生身、心、靈均衡發展,社團活動也是大學生活相當重要的一環。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學生自行提案,只要提出想達成的夢想和執行方式,就能得到獎 金鼓勵。曾參與計畫的徐佳瑄當初獲得第三名,但收穫卻遠遠超 越實質獎金,因為在比賽過程中,她演唱自創曲〈抓住一個夢〉, 最終被選為計畫主題曲,為她帶來莫大鼓勵。 甯筠升則是三不五時習慣到學校網站晃晃,結果還真的常常 挖到寶。他報名過的工作坊,已經讓他去參觀台北流行音樂中

場域筆記 中原大學音樂資源一覽 在中原大學,學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愛樂方式: 1. 想入門賞樂、喜歡看現場表演者 前往風雅頌藝文廳,每週三、四下午各有一場 70 分鐘音樂 會,或參加不定期舉辦的校園戶外音樂會。 2. 課餘之外喜歡演奏、創作、想認識同好者 參加校內吉他社、鋼琴社、熱音社與管樂社等音樂性社團。 3. 對音樂產業好奇、感興趣者 報名校內各式工作坊,由業師帶領,一探音樂產業面貌。 4. 對學習音樂知識感興趣者 通識教育中心開辦多種音樂通識課供學生選修,像是「弓 與弦的午茶時光」、「宗教音樂賞析」等均大受好評。 5. 想走上音樂專業之路者 可以修習音樂產業學士學位學程,目前設於人文與教育學 院下,分為數位音樂、樂器工程兩組課程。

041


04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鐘塔大草坪戶外音樂會,校長張光正和師生一起欣賞精采演出。

心、強力錄音室和玉成戲院錄音室等專業場所,累積難得的學習 經驗,「其他學校的朋友雖然通識課有藝文課程,但資源沒有像 我們(中原)這麼多,觸角也沒這麼廣。」

全校被藝文元素環繞 校長親自唱詩 長久下來,全校師生早已習慣被藝文活動圍繞的校園,音樂 也在不知不覺間融入生活。如今學校的活動、研討會與會議,都 會先以 10 分鐘的現場音樂演出開場;張光正甚至在畢業典禮上 高唱詩歌,表達對畢業生的祝福與期許;更別說有超過 50 年歷 史的教職員詩班,名聲享譽國際,經常受邀到各地演出。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沒有音樂系,但我常常覺得,我們校園裡充滿著許多 樂音,」陳文婉相當滿足。 樂聲悠揚,人心歡暢,在培育專業之外,中原大學用音樂、 用藝文,豐盈全校師生的心靈。

中原大學重視學生人文藝術之薰陶與培養。圖為校內鐘塔草坪所舉辦的音樂會。

043


04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3 | 樂學園

幸福有感的多元學習空間 翻轉教學空間 打造新世代的學習場域 教學大樓不再只是單純讓老師教學上課的空間!中原大學首開 先例,於教學大樓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環境。在這裡, 或個別閱覽、或小組討論、或課後輔導、或職涯諮詢,甚至可 以音樂欣賞,這是一個讓學生感到幸福且樂於學習的園地── 慶恩樂學園。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位於中壢市區的中原大學,雖然校地不大,但處處可見林蔭 綠地。午后時分,偶有民眾牽著愛犬在校內的鐘塔大草坪漫步, 陽光斜斜灑落,三兩學子的背影交錯其間,恍如水泥叢林中的一 方綠洲,愜意又閒適。 穿過草坪,來到聳立的真知教學大樓,拾著階梯上到二樓, 映入眼簾的,不是一間間格局方正、燈光慘白、牆面塗著白漆的 教室,反而是豁然開朗、令人眼睛一亮的串連:暖黃色、粉橘色、 抹茶綠的牆面,搭配北歐設計風格桌椅,大面開窗與天井為空間 引進自然光,加上崁燈與間接照明,無論白天或黑夜都散發著舒 適溫馨的開放式學習空間。 學生可以坐在面窗的高腳椅自修,也可以坐在色彩鮮明的布 面矮凳上一起討論功課,偶爾抬頭,還能看見座位隔間展示的學 生作品海報,在這個宛如咖啡廳的自主學習空間,見賢思齊、以 學為樂的態度,在不自覺間被內化。 誰說教學大樓只能是一成不變的大教室?這是中原大學發揮 創意與用心,翻修舊教學大樓二樓,為學生打造的多元學習基地 ──樂學園。

以學生學習出發 打造友善校園空間 樂學園一開始的發想,來自中原大學的教學卓越計畫。以 往,大學提報給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內容,多著重教學內容與 硬體,較少像中原大學著眼於學生學習的空間打造,以及傳達美 學設計的體驗。 為何中原大學會在校園興起美學革命,走出與其他學校不一 樣的路?追根究柢,仍應回歸教育的主角――學生身上。當時的

045


04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務長顧志遠認為,學生需要學習發展園地,而學校應該打造一 個友善的學習、成長環境,讓學生可以享受學習、享受成長。 因此儘管校園內有不同聲音,認為新空間可能與圖書館重 疊,或是淪為蚊子館,校長張光正仍堅持為學生打造一個與眾不 同的學習園地,「教學要進步與改變,傳統圖書館太安靜,進去 的人不多,學校希望創造舒適、色彩活潑的環境,讓學生樂於停 留及討論,」他強調。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皮世明也是當初參與計畫的成員

場域筆記 「樂學園」名稱典故 樂學園由中原大學名譽校長張光正親自命名,以營造 中原大學幸福、樂學的氛圍,讓學生勤於學習,引領學生 學涯發展與培養潛力,落實培育兼具品格、專業、創意、 世界觀的新世代人才。 五大功能區均有特別意涵,分別為「自在行自學村」 (自學中心)、「活水來討論坊」(團體討論室)、風雅 頌藝文廳、「總是春學用區」(職涯諮詢室),以及「有 思隨課輔室」(課輔教室),係由中原大學前圖書館館長 李宜涯老師,根據《詩經》的「風雅頌」,以及宋代理學 家朱熹倡導「窮理致知」之七言絕句的最後三字精髓予以 命名,用意是期盼同學見賢思齊、以學為樂。 2021 年 5 月由本校名譽理學博士─臻鼎科技(股) 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慶芳,捐款命名為「慶恩樂學園」,期 盼不忘初心、與中原學子一起終身快樂學習。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樂學園提供學生一個可以交流討論、自主學習的友善空間。

之一,時任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主任的他提到,圖書館是安 靜讀書的環境,但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只有讀書,他們更需要透過 交流討論,分享知識與觀點。新的學習空間設在教學大樓內,學 生在上課前後的空檔都可以就近使用,不致於變成空蕩蕩的蚊子 館,「還可以增加學生留在校內與同學互動的機會,而非一下課 就往校外跑。」

多元學習空間 兼具美感的培養 但要打造一個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場域,談何容易?室內設計 系教授魏主榮請他指導的室內設計研究所學生開始進行國外大學 個案研究,做為設計規劃的參考。 他們發現,國內外大學的學習中心,不外乎是從圖書館或另 外的空間延伸出去,但中原大學有不一樣的想法,希望樂學園打 造出來,就是一個專屬學生的場域。 「我們就勇敢一點,多元一些吧!」魏主榮指出,歷經半年

047


04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開會討論與規劃,學習基地的規模愈來愈大,大家產生共識:要 做就要做到讓師生都有感! 在規劃過程中,除了自學與討論的空間,張光正還指定要有 音樂藝文欣賞場所,培養學生的藝術涵養;針對課業落後學生進 行輔導、大四學生職涯諮詢等不同空間也必須納入,「這些不同 功能別的設計,都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環節,」皮世明補充。 因此,從原本估計千萬元經費,只動用教學大樓二樓的一排 教室作為學生學習發展基地,最後面積倍增為高達 440 坪、一 整樓層的多元學習發展空間,經費則上看 1600 ~ 2000 萬元。 這對沒有財團支持、學費多年未漲的中原大學而言,不算是 一筆小錢,但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張光正總是告訴團隊:「錢不夠, 上帝會預備。」讓這群大膽創新思維的執行者無後顧之憂,得以 盡全力為學生打造出樂學園。

學生在教學大樓上完課,可以就近到「自在行」自學中心寫作業或討論功課。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學生的驕傲 愛上樂學園 確定空間性質與大小、完成總體規劃後,樂學園委由國內知 名室內設計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老師何俊宏團隊操刀。 規劃與施工期間,重視美感的張光正會跟設計師討論,更親自挑 選家具跟顏色,「家具、牆壁的色彩都必須豐富,不能死板,並 符合學生活潑的特性,看了會覺得心曠神怡。」 歷經一年左右,師生引頸企盼的樂學園終於落成,於 2014 年 11 月初正式啟用。 樂學園完工後,美觀舒適、多元實用的空間迅速成為學生在 校園中的最佳去處,像是「活水來」團體討論室,就被學生「搶 到爆」。剛畢業不久的應用外語文學系校友吳蕙羽,便不諱言對 樂學園的喜愛。 她記得就讀大一時,樂學園尚未啟用,考試前只能在家看書。 幸運的是,升上大二後,樂學園正式對外開放,通勤的她上完課 後,如果接下來沒有課,她就會和同學一起到「自在行」自學中 心把作業寫完,有問題還可以互相討論,「對我的幫助很大!」 到了大三、大四,樂學園裡提供小組討論的空間就發揮很大 功能。吳蕙羽有許多團體報告需要分工合作,例如英語教學教案、 繪本、歌謠等活動安排,就經常上網申請預約使用「活水來」團 體討論室,裡面不僅提供大螢幕讓同學們一起觀看、討論,忘記 帶筆記型電腦時,還可以向自學中心借用。 「樂學園比較像咖啡廳,不僅播放輕音樂,光線和整體空 間配色也柔和溫暖,」吳蕙羽驕傲地說,這些特色在其他學校都 看不到,而中原大學樂學園不但有專屬的空間可以和同學討論報 告,在「自在行」自學中心看書伴隨著輕音樂,也讓人感到輕鬆 自在,很能享受學習的那份快樂!

049


05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近悅遠來 引領各學院風潮 所謂近者悅,遠者來,樂學園不僅在校園內吹起一股風潮, 還吸引許多其他大學老師前來參訪,讓負責管理的學生學習發展 中心必須訓練同仁擔任導覽員,帶領外賓參觀。 「樂學園的使用率很高,是全台第一,希望有多一點學校來 學我們,」張光正自豪表示,外賓參觀完後,都會對他說:「中 原大學的學生太幸福了!」 「樂學園做到了對的第一步,」魏主榮指出,樂學園作為友 善校園願景的範例之一,是個好的開始,全校師生、校友都跟著 一致的目標動了起來。

活水來討論坊共有六間獨立的預約討論空間,學生可進行小組討論或實作。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活水來討論坊配備大尺寸液晶螢幕、白板,另有筆記型電腦可借用。

活水來討論坊除了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用來舉辦讀書會,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051


05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為推廣全人教育理念,風雅頌藝文廳每學期固定舉辦 30 場以上的藝文活動,安排音 樂家、演奏家表演。

皮世明自己便頗有收穫。當初負責管理樂學園的他,為了維 護場地而訂定使用辦法,包括開放時間、工讀生工作內容及場地 預約租借等規定,每一項細節都耗費極大心力。 過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牆壁維護問題,因為坐在高腳椅 區的學生,經常不小心將鞋印留在白色牆壁上,工讀生必須在晚 上九點半下班後清洗鞋印,相當辛苦。 在師生共同腦力激盪下,終於想到一個好辦法:將透明玻璃 貼在雙腳觸及的牆壁上,如有髒汙,再用抹布清潔玻璃,遠比直 接清洗牆壁來得容易。 室內植栽維護也是學問。皮世明特地向地景建築學系(原景 觀設計系,2021 年 8 月改名為地景建築學系)老師請教哪些植 栽較易於室內存活,以及如何設計自動灑水,否則由工讀生一一 澆水就要花費不少時間,多少影響人力配置。 「就像家裡有 440 坪的空間一樣,如何清潔與維護,激發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總是春」職涯諮詢室 提供職業選擇、就業準備諮詢,幫學生找到人生方向。

師生許多創意,」回首來時路,資管背景的皮世明不以為苦,因 為他管理樂學園幾年下來,也學習到許多專業以外的事物。 魏主榮則發現,提供學生優質的環境,學生會主動配合珍 惜,相互叮嚀要愛護環境,而行政單位在潛移默化下,也會漸漸 注重美感,像是總務單位在購買物品時,會徵詢他對於顏色選搭 的意見,「這正是教育的影響力!對於推動樂學園的老師們來 說,是很大的鼓勵。」 除了學校師生,其實校友也很有感。有校友回校參觀時,看 到學校為學生特地打造獨特的多元學習空間,被學校誠懇對待學 生的精神深深打動,進而捐款給自己系上進行改建,像是商學院 校友捐款 500 萬元改造商學講堂,工學院校友――勤美集團董事 長林廷芳,也以父親名義捐款 500 萬元,重新整修工學院講堂。 整修完畢後,林廷芳帶著高齡 80 多歲的父親回來母校,老 人家自是感動不已,「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魏主榮坦言。

053


05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師生齊力 實現幸福的學習願景 幾年使用下來,樂學園已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不僅創造友 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課後樂於繼續留下,也培養出學生的藝術 美感。 「這是讓學生幸福學習的地方,我自己都很喜歡樂學園,很 羨慕學生,」魏主榮分析,現在的年輕人自小在誠品書店、星巴 克念書,懂得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也具有美學概念,看到樂學 園自然會喜歡。 如同關心自己一手拉拔長大的小孩一樣,皮世明至今仍會不 時抽空到樂學園觀察學生使用的情況,像他會特別注意桌面有沒 有被刻字或塗鴉,「所幸我們學生素質都很好,相當愛惜這些空

場域筆記 樂學園獲設計獎項肯定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為兩岸三地華人室內設計的 最高專業成就獎,中原大學的「樂學園」設計團隊「創研 空間設計有限公司」以「打開-串連」為作品名稱,榮獲 2014 年「 台 灣 室 內 設 計 大 獎 」(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簡稱 TID Award)、工作空間類 TID 獎(The TID Award of Working Space)。 「樂學園」的多樣化空間,滿足多功能需求,連結身 心靈的平衡學習,讓學習一氣呵成,獲得專業獎項肯定, 不僅彰顯「樂學園」在空間上具有多功能的價值,更凸顯 樂學園的教育意義與內涵。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間,到現在還是跟新的一樣,」他滿意地說。 或許有人認為,張光正校長希望創造讓學生享受校園的友善 環境,是過於理想或奢侈的願景,然而,從樂學園激起的效應來 看,當初為學生打造幸福學習空間的立意,在正向循環下,師長、 職員、校友紛紛感受到這股友善校園的氛圍及用心,更是願意共 同投入心力在校園及學生身上。 看來,創造幸福友善的校園絕不是唱高調,也不是理想化, 而是學校願不願意為學生投注心力。從外溢效果來看,中原大學 確實做到了!

「有思隨」課輔教室提供微積分等基本學科諮詢,並安排課業守護天使進行教學指導, 讓學生於課餘時間加強學科知能。

055


05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4 | 通識教育

全人教育的執行者 由通識課程培養核心競爭力 通識課常被視為是營養學分,中原大學打破迷思,將通識課程 打造成「有營養的學分」,透過「天、人、物、我」四大類課程, 協助學生培養人文素質與跨領域知識,成為一個身、心、靈均 衡的全人,進而在職場脫穎而出。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星期一上午 10 點,中原大學真知教學大樓的教室裡,可以 容納百人的空間座無虛席,學生們正熱烈地討論、分析最近熱門 的娛樂圈名人愛情觀。 場景轉到戶外,來到中原大學信實教學基地的「部落」,一 群師生正圍在一起,聽原住民專班的老師講解如何搭建木造工 寮,以及生火、砍柴、烹煮等原住民生活技能。 兩個場景看似無關,卻有一個共通之處――它們都是中原大 學的通識課,發展近 30 年來,已成為中原大學獨有的特色。

通識課獨特規劃 天人物我 早期,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由共同科負責,隸屬於教務處, 所有行政及教學事務都由教務長代理。 1995 年中原 40 週年校慶,當時的台灣社會面臨科技衝擊, 價值解構與教育嚴重扭曲的多重危機,校長張光正因此提出「中 原 40,邁向全人」的治校理念與方針,中原也成為台灣最早倡 導「全人教育」的大學。在他的大力推動下,當時的共同科主任 林治平認為,通識教育是落實全人教育的重要角色,能幫助學生 塑造完整人格,因此,1996 年中原大學設立了人文社會教育中 心,將通識課程分為「天、人、物、我」四大類,並訂定全國最 高 34 學分的畢業資格,全力推行通識課程與活動。1999 年人 文與教育學院成立,由林治平擔任首任院長,人文社會教育中心 更名改制為「通識教育中心」,提升為校內二級學術單位,專責 推動通識教育課程。 為了更加提升校內通識教育品質與全面發展,2006 年開始, 時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宜涯,首先明確定義「天、人、物、

057


05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我」,給予課程清楚分類;其次,確立藉由通識教育落實全人教 育的理念與精神,定位兩者不可劃分的角色。 2008 年,教育部要求大學將畢業總學分調降為 128 學分, 中原大學各學院主張通識課程的 34 學分也應該同步調降。 為了捍衛通識教育的重要,李宜涯帶著通識教育中心的老師 到全校七個學院,進行馬拉松式的座談,說明通識教育的意義和 價值。同時,針對教師資歷與教學成效等各方面精進考核,並順 應時代趨勢,汰換不合時宜的課程內容。 此外,通識教育中心還特別將專門課程與通識課程進行整 合,除了加強「天學」、「人學」、「我學」的核心必修課程, 更為「物學類」增加必修 2 學分。2021 年,物學類課程再提升 為 4 學分,並融入人工智慧與程式設計課程。 中原大學通識課程的精采沿革,幾乎可以單獨寫成一本厚厚 的紀錄,「因為我們深深認為,通識教育在全人教育中扮演著不 可或缺的角色,」張光正直言,一般人戲稱通識教育是「營養學 分」,「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確實是要為學生的人生注入營養! 都是大家喜歡學,學了有幫助的課程。」 「通識教育就是全人教育的核心與執行,」對於中原大學的 通識課程,李宜涯下了最好的註解。

教學內容年年翻新 嚴格考評 中原大學如此重視通識課程,相當具有遠見並符合大勢所 趨。細看現今的就業市場,除了單一的專業能力之外,更重視合 作、溝通、抗壓、統整和解決問題等核心能力,「但這些能力未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場域筆記 中原大學通識課程規劃架構 類別

課程意涵

基本素養

天學

探討生命的 意義與價值 判斷的形上 思考

著重生命關懷、價值判斷、 品格塑造、獨立思考等基本 素養。開設之課程如宗教哲 學、人生哲學、價值判斷與 分析、生命與品格典範等相 關課程。

生命關懷 品格塑造 價值判斷 獨立思考

人學

著眼於理解 人類社會中 之群體現象 與互動原則

關注公民素養、歷史思維倫 理意識、社會參與等基本素 養。開設之課程如生活社會 學、當代人權議題、法律與 現代生活、文化思想史、企 業倫理等相關課程。

公民素養 歷史思維 倫理意識 社會參與

物學

對物質與環 境 之 關 懷, 加深個人科 學思辨能力

重視科學涵養、永續關懷、 創意思考、科際整合等基本 素養。開設之課程如自然科 學導論、科技跨領域課程與 永續發展等相關課程。

科學涵養 永續關懷 創意思考 科際整合

我學

藉由孕育個 人主觀經驗 而產生深度 生命意涵

致力於情語文表達、自我認 識、藝術賞析、文化傳啟等 基本素養;開設之課程如文 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 藝術鑑賞與自我管理等相關 課程。

語文表達 自我認識 藝術賞析 文化傳啟

在「天人物我」架構下,通識教育發展出「敬天、愛人、惜物、識 我」的素養。全人教育目標在追求天人物我間四個平衡的和諧發 展,此精神不僅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目標,亦可謂是高教人才培育 的趨勢;具體而言,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目標是追求「專門與通識、 學識與人格、個人與群體、身心靈」四者平衡的教育觀。

059


06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透過創意的課程設計與互動,中原大學副教授曾陽晴帶領學生探討如何維繫長久的 兩性關係。

必能在專業課程中學到,中原大學希望能培養讓學生出社會後, 在專業能力之外的軟實力,這就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宗旨,」時任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盧怡君解釋。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中原大學每學期平均開設超過 150 堂通識課,班級數達 400 班,每學期修課人次達 25000 人次, 平均每堂課的修課人次是 62.5 人。在師資上,共有 18 位專任、 超過 100 位兼任通識教師,每位老師須先提出課程計劃並試教, 通過系、院、校教評會三級三審,才會聘用。 學校對通識教師的要求也很嚴格,不僅課程須年年翻新,學 生對課程內容若有意見,校方會立即處理;每學期課程結束時, 通識教育中心會請學生填寫教學評量表,老師們可以思考再精進 之處。在如此用心的推動下,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評鑑成績,比全 校所有課程平均都高。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豐富中原學子一生的通識課 強調「知識可以專精,生命必須寬廣」的精神,通識教育中 心開設的 150 門課程內容五花八門、各異其趣,卻都貼合當今 社會發展潮流;老師們也透過活潑、創新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 的思考與創意,為他們開啟不一樣的視野。

愛情關係管理 解決戀愛疑難雜症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曾陽晴開設的「愛情關係管 理」,是中原最受歡迎的通識課之一。儘管開課從一班 60 人增 加到三班 360 人,還是有許多學生選不到課。 會開這門課,是因為曾陽晴認為,愛情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要處理好愛情,牽涉自我情感、情緒,甚至是壓力的管理,「long term(長期)關係很重要,想要一段長久的關係,需要用心經營, 付出努力。」 在課堂上,曾陽晴會讓學生分組討論,組員有男有女,彼此 討論男女關係、婚後財產該如何分配等議題;他也會在看完電影 後,請學生分析電影中伴侶關係出現什麼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 為了實踐愛情關係管理,曾陽晴鼓勵學生有戀愛或家庭問題 可以找他諮詢,共同找出解決之道。他曾遇過一個博士班男學生 忙著創業,沒時間陪伴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女友,兩人因而吵架。 曾陽晴給的解方是,兩人約好每週固定一天晚上一起用餐、談 心,如果真的很忙,可以早點結束吃飯時間。 愛是付出的行為,如果兩人都只想等對方先付出,這段關係 勢必無法長久。曾陽晴觀察現在的大學生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應該跳脫自身去關注對方需要什麼,這樣愛情關係才會是正

061


06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向的循環。 大學生青春正盛,是對情愛好奇的年紀,有修完課的學生就 在網路上分享,說上課的筆記可以變成戀愛聖經;還有人在課程 結束後直接高呼:「脫單了!」

用動漫教物理 點燃學習興趣 「皮卡丘用 10 萬伏特電爆敵人、進擊的巨人一腳踢破城牆,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熟悉的動漫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是 那麼一回事!」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許經夌開設通識課程「超 級英雄的物理學」,將動漫及科幻電影情節融入原本生硬的物理 課程,希望讓許多視物理為噩夢的學生,重新燃起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經夌強調,不論 背景是不是理工科的學生,只要對超級英雄有興趣,都能來聽 課,「只要學生有興趣,他們就會去學很多東西,會更容易接受 科學,甚至激發潛能。」 許經夌的上課內容活潑又有趣,他利用電影《X 戰警》中的 「萬磁王」討論磁性現象,用熱門漫畫《火影忍者》的角色講解 靜態平衡,還以動畫《機動戰士鋼彈》中的「太空殖民地」及「機 械人運動」,解釋離心力和角動量守恆等,讓同學彷彿置身在動 漫電影的科幻場景。 受到許經夌的啟發,學生的創意藉此被激發。有位地景建築 學系學生就在期末報告研究動畫《中華一番》裡的彈跳甲魚湯, 看看能否引發湯匙彈飛,「用物理公式分析後,食材的彈力跟橡 膠接近,是不能吃的,顯示不少動漫劇情的趣味性大過真實性,」 許經夌一本正經地透露研究結果,趣味十足。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本身是動漫迷的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許經夌 ( 中 ),以動漫畫及科幻電影裡出現的情 節當教材,把傳統物理課程教得生動有趣,大受學生歡迎。

宗教音樂賞析 陶冶身心靈 「西洋弦樂器演奏賞析」、「浪漫時期音樂賞析」、「宗教 音樂賞析」、「搖滾年代」等音樂通識課程,全由中原大學助理 教授簡山根所開設,每一堂課都是不凡的心靈饗宴。 簡山根的課程會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包含演講、討論、活動 等。有時候,他會讓學生先聆聽一段音樂,再鼓勵他們透過講述 故事的方式,揣摩音樂情境。他也會請學生將聽到的音樂畫出 來,彼此再互相欣賞。 曾有一位住在陽明山的學生,天天通車來中原大學上課,他 原先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沒想到修了一學期通識音樂課後,收 聽台北愛樂電台成了習慣,「這給我很大的成就感,」簡山根說。

063


06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生活社會學 引導思考超前部署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超前部署」成了 2020 年最重要的關 鍵字,中原大學副教授何彩滿強調,全人教育就是超前部署。 為什麼這麼說呢?面對現今多元的社會,學生遇到的問題只 會愈來愈多面向,不是擁有單一專業就能解決,而接受全人教 育,可以讓學生提早培養應對不同問題的多元能力,以便日後出 社會、遇到問題時,迎刃而解。 在何彩滿開設的「生活社會學」課堂上,她總是告訴學生, 個人的命運要與社會連結,才能知道機運的全貌,例如父母那輩

中原大學副教授何彩滿(左二)以社會學角度,帶領學生重新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的生存條件不同,形塑出的人格和心靈樣貌也不一樣。 她曾以「親子關係互動分析」為主題,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 己,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成長為現今的模樣,有學生就探究自己為 什麼會講台語,後來發現是因為從小就跟外婆講台語,「我會從 社會學的視角,帶學生了解結構,希望引導學生思考,自身處在 什麼樣的環境,對未來能做什麼努力和改變。」

生態藝術 鼓勵探索自我 中原大學助理教授魏立心的課程則是「生態藝術」。魏立心 指出,課程有生態和藝術兩個層面,目的是讓學生喜愛藝術並關 懷環境。 「生態藝術」是環境藝術中的一類別,上課時,魏立心會引 導學生在校園裡尋找天然的媒材進行大地藝術創作,像是利用樹 葉、樹枝、石頭排列組合成造型。創作完成後,學員在校園進行 導覽,對全班說明其創作理念。「生態藝術」也和中原大學設計 學士原住民專班、由盧建銘老師帶領的「生態與文化」結合為深 碗課程,帶領學生學習環境友善的生態觀和傳統生活智慧。這門 課除了必須風雨無阻到戶外上課,學生們還得生火驅蚊以避免蚊 蟲叮咬。 魏立心相當重視「分組」的效果,她會將來自各個學系的 學生分組,再藉由團體活動,讓每個人發揮潛力並欣賞、接受 他人的不同之處,共同激發創造力。因為每組都有獨特的「小 家」名稱,她會請學生設計家徽,在過程中發揮潛力和凝聚向

065


06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心力,「一旦成果讓同儕和老師肯定,學生就會愈來愈有自信, 相信自己對藝術是擅長的,每個人都可以欣賞美、談論美,」 魏立心說。

拓展自我眼界 打造多彩人生 從愛情、物理、音樂、生活到生態,這些只是中原大學豐富 通識課程中的冰山一角,雖然每一堂課程內容都大不相同,看似 天南地北,但只要學生多選一項,就多了一樣出社會後能活用的 工具及觀點。 何彩滿分析,亞洲太重視考試,學生讀書多是為了應付考 試,但她常告訴學生,「人生最大的難題,往往是沒有答案、不 是考試能解決的。不要因為不考試就不去讀、不去接觸,全人教 育也是這樣,雖然未必馬上能讓你使用,但絕對能做為人生面臨 抉擇時,判斷的基礎。」 有些課程的影響則是無形的,即便不是可以直接用在職場的 工具,但可以為學生增添生命的厚度與廣度。 一路學習音樂的簡山根便認為,他帶來的音樂通識課,並不 是要將學生訓練成音樂家,「而是讓學生能夠走在成為『全人』 的路上。透過音樂課程紓解壓力、達到身心靈平衡,再往外擴展 到個人與群體間的平衡。」 魏立心也相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透過中原大 學的通識課程,「即使不當藝術家,人人都能發揮天分,享受創 作。」 中原大學曾對校友做過一份調查,詢問在校四年後,有哪些 課對日後具有助益。調查顯示,包括「人生哲學」、「聖經美學」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等通識課程占有極高比例。有中原大學校友說,當年在學校念書 時,藉著多元的通識課,認識了許多他原本不會接觸到的領域, 讓他的人生變得豐富、更多彩多姿!

中原大學助理教授魏立心(前排右二)帶領學生用五感體驗自然環境。

067


06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全人大道: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專書

中原大學學生會與通識教育中心合作舉辦「藝術節」,每年吸引無數民眾共襄盛舉。

打造校園通識風氣 藝文活動無所不在 除了課堂上的講述,通識教育中心也會舉辦各種活動,涵括 演講、遊戲、音樂、舞蹈與戲劇等,營造知性博雅的文藝氛圍, 為學生打造沉浸學習的情境。 像是 2015 年起,在張光正指示下,通識教育中心每個月會 舉辦一次「全人博雅講壇」,邀請各領域重量級學者專家,進行 多面向的主題對話,讓學生親炙大師風采,豐富內在涵養。綜觀 過往的主題,包括中醫、國際情勢、歷史、科技、飲食等主題, 內容相當多元。例如 2020 年 9 月的一場講壇,便請來中原大學 校友、設計學博士班畢業的霍鵬程,暢談台灣二戰遺址和眷村文 化的保存故事。 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現代人日夜被社群軟體和智慧型手機環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每年 12 月舉辦《空英聖誕音樂會》,由空中英語教室及天韻合唱團演出。

繞,通識教育中心為了吸引學生目光,另外與新創團隊「哲學新 媒體」合作推出桌遊活動,以桌遊切入「心靈哲學」、「道德哲 學」等議題,縮短學生「自己以為」和「真實世界」的差距,期 望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2011 年開辦至今的「中原藝術節」,近年來逐步改由學生 會主導辦理「藝術祭」,除了邀集各方表演人士進入校園,也是 讓學生一展創意的舞台。藝術祭期間走進中原大學校園,會看到 藝人表演、創意市集,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都能和藝術 不期而遇,達到藝術與學習、全校師生與社區的完美結合。 同時,中原大學做為基督教學校,聖誕節自然是大事。每年 的聖誕節前夕, 通識教育中心便邀請知名英語雜誌《空中英語 教室》、天韻合唱團舉辦「歡慶聖誕」音樂會,結合短劇、多媒

069


07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體、舞蹈等形式,交錯現代和傳統的聖誕歌曲,與全校師生共同 度過最溫暖的節日。其他諸如歌劇、劇團、劇場等演出,在學校 更是司空見慣。目前,中原大學每學期舉辦的通識藝文活動高達

場域筆記 在通識課中找到未來的熱情 何彩滿分享一位醫工系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雖然對 本科系沒有太多熱情,但在選修的「生活社會學」、「桃 學趣」等通識課程卻有優秀的表現,甚至主動投入平鎮社 區工作,並邀請何彩滿參加他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籌 劃的「大地天籟音樂會」。 音樂會當天,何彩滿遇到學生的父親,並一起參加由 學生導覽的社區解說。途中,這位父親談起對兒子學業與 未來工作的期許及擔憂,何彩滿請他仔細觀察並欣賞正在 進行導覽的孩子,發掘他解說導覽的強項與規劃活動的能 力。這位父親於是豁達了起來,說道:「也許他對於社會 科學更感興趣,可以好好朝這方面發展!」 因為這門通識課程,啟發了學生對於社區參與的熱 情,更加深父子間的情感與理解。何彩滿也鼓勵他,也許 暫時對醫工系課程不感興趣,但這些紮實的專業訓練,在 往後的人生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力量。 因為這份熱情投入,何彩滿進一步邀請他成為「桃學 趣」助教,協助規劃課程,帶領同學一起認識平鎮社區。 而他的社區發展提案,後來也成功獲得桃園青年事務局的 肯定與補助。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70 場以上,參與學生更是超過上萬人次,可見通識活動之熱絡。 不論規劃通識課程或舉辦通識活動,用意皆是希望結合專業 與人文素養,讓學生看到生命的美好與寬廣。盧怡君透露,接下 來通識中心還將推出「生醫材料解密」、「自然科學與人工智慧 導論」、「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等全新課程,讓學生更了解社 會趨勢,貼近時代脈動。 中原大學的通識課就像一個五顏六色的大彩盤,由學生任選 喜歡的顏色,將不同的顏色調和在一起後,每個人都能揮灑出專 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中原通識課程與活動豐富有趣,學生樂在其中。圖為「一起來玩音樂劇」課程排演情形。

071


07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5 | 社團及課外活動

多元友善的學生活動基地 鼓勵參與社團、運動競賽發揮潛能 為了讓學生擁有舒適的社團活動場地,中原大學斥資 6000 萬 元將學生活動中心翻新,並重新規劃原本老舊的中正樓地下 室,將 239 坪空間打造成多元學習園地,寬敞明亮的新環境讓 學生們更願意參與社團活動、盡情享受校園生活。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平日下午,隨著學生陸續下課,中原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漸漸 變得熱鬧起來:一樓戶外廣場、走廊和梯間,許多學生正在揮灑 著汗水排練舞蹈;三樓中庭晾著登山社剛使用過的睡袋;四樓教 室裡,傳來學生彈奏古箏、練習長笛的聲音。自 1988 年落成至 今,這棟大樓無疑是中原大學最有人氣的所在,承載著中原大學 師生的許多青春回憶。

耗時五年 翻修活動中心 但這棟全國第一個專屬學生活動的建築,在啟用 30 多年後, 因為設施老舊及室內空間不足,已無法因應全校 131 個學生社 團的使用,亟需整修。 「中原大學相信每個學生有不同潛能,除了學習專業知識 外,還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中原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 老師鍾仁豪解釋。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讓學生有更 舒適的學習和社團活動空間,五年前,儘管整修工程費用高達 4000 萬元,學校仍堅持從僑生聯誼會社團辦公室、學生社團辦 公室等空間開始,逐步翻新學生活動中心。

中原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整修啟用典禮,競 技啦啦社開幕表演,展現青春活力。

單車休閒社在新社辦空間落成後,很 快將設備就定位,喜迎新社員的加入。

073


07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將學生社團活動中心打造為一個個屬於學生活動的空間,讓整體空間具備更 彈性、更活絡的功能。

中原大學設有設計學院,學生活動中心改建規劃,設計學院 的師長,像是副院長魏主榮、室內設計系主任陳歷渝等人,自然 都參與其中。 學生活動中心的設計理念,是以學生和社團為主體、以活動 為導向,藉此規劃多元友善的互動環境。實際整修上,魏主榮和 陳歷渝先讓這棟 30 多年的老建築「恢復健康」,進行屋頂外牆 防水、建築管線更替、電力系統改善、門窗更換整修、安裝冷氣 等工程,接著再整合並優化社團活動空間,包括加強音樂性社團 練習室吸音、隔音設備,讓不同社團都能擁有優質的練習和交誼 的空間。 像是全新打造的「社團多功能交誼廳」採用弧形區塊的活潑 設計,因一樓挑高空間過去常造成一、二樓間的相互干擾,建築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學生活動中心「多功能展演廳」榮獲 2017 年柏林設計金獎及倫敦設計銀獎,提供學 生社團舉辦展覽及表演活動。

師運用玻璃阻隔噪音干擾,加入明亮的採光和視野,維持建築物 的美,並考慮到學生社團活動最活絡的時段是傍晚之後,因此在 夜間照明的設計上特別用心,用不同的照明色彩讓學生使用起來 更舒適自在。 另外,校友為了支持母校學弟妹的多元學習與發展,也不吝 支持此次整修,像是雅文多功能展演廳,便由傑出校友、名譽商 學博士鄭欽明捐助建設基金,並以其女兒之名――雅文命名。 學生活動中心整修規模龐大,因此採分年、分段逐步進行, 陸續完成招待所、秋林信貞全球交誼廳、雅文多功能展演廳、露 天廣場和學生社團辦公室等,直到 2020 年 9 月中,所有修葺終 於大功告成,看著嶄新的空間一一啟用,「學生活動中心『重生』 後,更加洋溢著青春與活力!」鐘仁豪開心地說。

075


07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樂河源地 明亮練舞空間 不只學生活動中心,中原大學還重新規劃了原先老舊的中正 樓地下室,將空間變成多隔間舞蹈教室、多功能活動區、休憩討 論區、社團辦公室等多元學習園地,提供學生舒適安全的空間, 可以進行舞蹈排練、啦啦隊練習、話劇演練等活動。 這個名為「樂河源地」的社團活動空間,於 2018 年 12 月 20 日正式啟用,整體環境以大自然為概念,像是以綠色系的牆 面、天花板將綠意盎然的校園延伸進入地下室,再搭配橘色系布 置象徵溫暖的陽光,一掃地下室給人的陰暗潮濕印象。 「樂河源地」由校長張光正、校牧室主任高欣欣及通識教育 中心副教授曾陽晴共同命名,他們引用聖經詩篇「祢也必叫他們 喝祢樂河的水」中的「樂河」一詞。張光正表示,樂河原代表生 命之水的河流,飲用河水即能浸透全人,他以此為期盼,希望學 生能在樂河的源頭中,盡情享受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 「樂河源地」歷經兩年改造,由知本設計、王俊耀建築師事 務所進行規劃,坊華室內裝修設計公司、畫閣室內設計公司裝修 施作,全區裝設耐磨仿木地板、冷氣空調與換氣系統、照明及捕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樂河源地」整體環境以大自然為概念,使用「綠色系」將綠意盎然的校園延伸進入 地下室。

蚊系統、門禁監視與影音系統。社團辦公室設置的桌椅,也選用 白色來配合主色調,提供學生休息及討論空間,煥然一新的活動 場域,成為學生們排練舞蹈、討論社團活動的最佳場所。 事實上,不論是學生活動中心或樂河源地,學校甘願如此大 費周章,都是因為要實踐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社團活動是重點 方法之一,「中原大學花那麼多工夫在課外活動和社團,就是希 望學生不要急著回家或回宿舍,而是在校園裡流連忘返。我們非 常歡迎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參加課外活動,使用學校的設施, 享受校園生活(enjoy campus life),」張光正強調。 對於校方打造幸福社團活動空間的用心,學生紛紛表示有 感。中原大學的學生社團中,以熱舞社和嘻研社的人數最多,加 起來共超過 1000 人,熱舞社社長丁宸嘉說,樂河源地啟用前,

077


07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嘻哈文化研究社為中原大學規模最大的社團,透過舞蹈、DJ、饒舌、街頭塗鴉等嘻 哈元素,展現年輕學子追求自我、表達個性、勇敢嘗試的精神。

學長姐多在活動中心練舞,因為地面是一般的磁磚,做地板動作 時容易受傷,「樂河源地啟用後,社員們就有舒服、安全的環境 能練舞了。」 嘻研社社長溫盛豪則認為,樂河源地是室內空間,整修後有 著大面落地鏡,一方面社員不必受到蚊蟲和天候因素影響,另一 方面則降低一般人接觸舞蹈的門檻,吸引更多人對舞蹈產生興 趣。 學生會會長張承紳回憶,過去的學生活動中心老舊又沒有冷 氣,社團如果要開會,地點多選在幹部家裡或是學校附近的餐 館,學生活動中心整修後,包括地板、桌椅等都換新,「現在同 學們都很喜歡在社團辦公室開會或休息,對凝聚向心力很有幫 助。」 成立 50 年、歷史悠久的登山社,曾在雅文多功能展演廳舉 辦「山風五十•風華傳承」的 50 週年紀念展,也是善用活動中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展出中原登山社歷史、駱駝登山會活動及登山裝備演進等精采內容。

心的社團。前任登山社社長邱喨翌提到,社辦是凝聚社員感情的 地方,尤其登山行程需要進行嚴謹的演練討論,因此大夥兒都會 長時間待在社辦裡,學生活動中心經過整修後,變得舒適明亮, 讓社員們更樂意以社團為家。

079


08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一屆傳一屆的大隊接力傳統,透過運動凝聚學生與校友的向心力。

提倡體育風氣 獨步學界 幸福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班夏哈(Tal Ben-Shahar)開設的 「正向心理學」,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會開這堂 課,是因為他發現,如今各國人才最大的危機,來自年輕人的憂 鬱和專業工作者的崩潰。為了舒緩這種情形,運動便是其中一項 解方。 中原大學向來重視學生身、心、靈平衡發展,「運動」正好 對三方面都有益處,「體育是全人教育很重視的一環,」中原大 學學務長陳冠宇說,中原大學每年固定舉辦兩次運動會,讓學生 培養運動的好習慣,並從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陳冠宇提到,中原大學的運動風氣得從創校開始講起,中原 大學以理工起家,男女比例懸殊,加上當年學校附近娛樂設施較 少,運動成為學生課餘時間的主要活動,下課時總可以看到許多 學生跑操場。而且每學期體育課要求男生跑 1500 公尺、女生跑 800 公尺,更加助長了中原大學的體育風氣。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運動會眾多比賽項目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大隊接力,為此, 師長們不但親自帶領學生練跑,透過比賽過程中互相打氣,學長 姐和學弟妹的連結也更緊密。像是 2020 年中原大學男子大隊接 力冠軍由機械工程學系拿下,締造 21 年連霸的佳績,女子大隊 接力則被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逆轉勝,拿下 9 連霸,當時參與的全 場觀眾都為之瘋狂,現場氣氛嗨到最高點。 談起機械系的輝煌紀錄,曾親自帶領機械系創造大隊接力不 敗紀錄的中原大學教授鍾文仁,學校運動會前的一個多月起,每 天下午五點,他便會親自帶著學生練跑,從矯正跑步姿勢、提升 速度到培養團隊合作默契,循序漸進地建立起機械系獨有的練習 方式,才能傳承榮譽。 「大隊接力成員最多可以橫跨八屆學生,練習時,學長姐會 關心學弟妹的練跑狀況,畢業後更成為共同的回憶,對於凝聚向 心力有很大的作用,」陳冠宇解釋。 長期觀察校友動向,陳冠宇發現,活躍於各項體育活動的學 生,畢業後其實都頗有成就。像是中鼎集團旗下的益鼎工程董事 長廖文忠,退休後轉任中鼎工程顧問,他就是機械系校友,大學 時期曾參加田徑隊,創下跨欄第一名的紀錄。晶元光電研發副總 經理謝明勳也是機械系校友,當年立志要考台大研究所,每天都 到操場跑步,後來不僅成功及第,還拿下榜首,「這就是運動培 養毅力的實例!」 除了大隊接力之外,創意啦啦舞錦標賽也是運動會中受歡迎 的項目之一,從 2003 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成為中原大學獨特的 運動文化。參賽的各系學生不光是要在服裝、道具、舞蹈上發揮 創意,排練過程更是充滿挑戰,但隊員們也從中培養了革命情 誼,曾有同學反應,透過啦啦舞比賽,全班感情變得更為融洽。

081


08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運動傳統之一的啦啦舞比賽,讓學生盡情揮灑青春活力。

2019 年由設計學院聯隊蟬聯五連霸冠軍,開心之餘,得獎的學 長姐想的是如何將榮耀傳承給學弟妹。透過一次次的團體活動, 中原人的熱情也一層層凝聚得更為深厚。 事實上,不只學生,中原大學師長的運動風氣也很興盛。中 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金志聿透露,學校設有教職員籃 球、排球、羽球和桌球隊,每週都會固定練習,勤練的結果是屢 屢獲得佳績,像是 2020 年,籃球隊就得到大專盃教職員籃球錦 標賽的乙組冠軍。排球隊更在 2017、2018、2019 年,連續三 年獲得冠軍三連霸。 張光正自己也對體育活動很投入。中原大學男子排球隊連續 11 年打進甲一前四強,2020 年再度拿下 UVL 大專排球聯賽亞 軍,張光正親自到場擔任啦啦隊長,「連校長都關注學生的課外 活動,老師們自然會效法,學生也會跟著覺得要朝多元發展,不 只是專注自己的專業,」金志聿說。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參加元旦升旗 連續 36 年不間斷 除了運動會,中原大學還有個持續 36 年的傳統,就是以騎 車和溜冰的方式前進總統府參加元旦升旗。剛開始是由田徑隊的 僑生發起,從中原大學跑到總統府大約 34 公里,恰巧能練習馬 拉松,後來陸續有學生以騎單車、溜冰的方式加入。現在規模愈 來愈大,甚至有外校學生參加,中原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組長吳 昱峰指出,包括成功大學、東華大學、逢甲大學、虎尾科技大學、 長庚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學生都在參與行列中,每年與會 人數至少在 200 人以上,2011 年更高達 400 人。 中原大學強調「學用合一」的教學理念,期許每一位學生在 學習之餘,可以多參與社團活動及運動,讓身心靈平衡發展,同 時發揮自己的潛力、享受校園生活。而學生活動中心、樂河源地 以及每一場運動賽事,都是讓同學培養興趣、揮灑青春,學習健 康、平衡人生的最好安排!

中原大學學生延續 30 多年傳統,從校園騎車、溜冰 34 公里至總統府參加元旦升旗典禮。

083


08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6 | 專業倫理課程

實踐專業倫理精神 培育造福社會的人才 為實踐全人教育精神,中原大學在 1990 年率先將企業倫理 列入商學院必修課程;2013 年成立專業倫理教學發展中心; 2015 年首創將專業倫理列為各學院通識必修課程。長年推動專 業倫理的經驗,讓中原大學在台灣倫理教育扮演著領頭羊角色。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約翰在失控的鐵路拖車上,沿著軌道疾駛,前方軌道有五 個渾然不覺、正在施工的人,而旁邊的岔道只有一個工人正在施 工。約翰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定是要殺一救五,還是殺五救一。如 果是你,會怎麼選?」 在中原大學理學院的「科學與倫理」課堂上,應用數學系教 授高欣欣舉了一個兩難的情境作為題目,她一聲令下後,學生立 刻利用教學輔助工具反應鍵作答。 答 題 時 間 結 束。 高 欣 欣 透 過 即 時 反 饋 系 統(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看完所有學生答案後,直接走到一位 學生面前,詢問原因。過程燒腦又緊張。 再將場景轉到另一間教室。由地景建築學系和財經法律學系 合開,財法系副教授林春元、地景系副教授連振佑共同授課的 「對話式環境法」,正討論到台北文萌樓的議題。兩位老師要學 生上台,畫出文萌樓可能的保存方案。 只見學生在台上塗塗抹抹,很快的,有人完成了。 仔細一看,學生腦洞大開,將文萌樓賓館直接畫在都更後的 商辦頂樓,引來熱烈討論。

專業倫理課程 2015 年納入全校院必修 這些熱鬧的畫面,全是中原大學專業倫理課程的日常風景。 在中原大學,法律、企業、設計、工程、科學和教育各領域的倫 理課,是全校七大學院的重頭戲。1990 年,「企業倫理」率先 被列為商學院的必修課程,接著法學院、設計學院陸續跟進,到 了 2015 年,所有學院都將專業倫理課程納為院必修。 一般而言,涉及人與人關係的議題就是倫理和道德議題。倫

085


08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理指的是倫常之理,包括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道德的範圍較廣, 適用常見的人際關係,內含仁、義、禮、智、信,即儒家所謂的 五常。但倫理與道德這些基本觀念,老師自幼稚園就開始教導, 到了大學的最高知識殿堂,為什麼學生還需要學這些? 「大家都覺得品格、倫理教育是中小學生的事情,其實大學 才格外重要,」校長張光正強調,大學是學生汲取高等教育知識、 即將定型的時期,若是未給予倫理教育,會造成偏差,「到了大 學依然重視品格、倫理,才能訓練出真正造福社會的人才。」 但大學和中小學的倫理課勢必有些不同,「我會說這是倫理 2.0,」林春元解釋,學生未來將成為各領域專家,必須處理公 眾相關之事,可專家容易因為自身專業,而不顧及他人感受,導 致產生爭議,「很多事其實要透過對話、換位思考才知道。對我 來說,對話就是一種倫理。」 高欣欣則引用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教育強調 「天、人、物、我」,其中的人和物,談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以 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如何達到和諧共好,「倫理在全人教 育中不可或缺,透過專業倫理教育,讓學生學習判斷與思考,他 們會知道自己應該站在什麼位置。」

科技日新月異 更多倫理問題接踵而來 科技日新月異,雖然為人類帶來方便,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也隨之而來,生物科技學系教授吳宗遠舉例,人工智慧益發蓬 勃,若是哪天自駕車撞到人,是寫程式的工程師或駕駛要負責? 工程師寫程式時,要保護駕駛還是路人?「科學一直在前進,勢 必會遇到更多倫理問題。」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2019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精進」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齊聚精進。

因此中原大學花費極大心力與資源,布建專業倫理教育。 首先,為了讓教學系統化,2013 年,中原大學設立專業倫理發 展委員會,由張光正擔任召集人,宣示決心,同時成立專業倫 理教學發展中心,專責推動專業倫理教育。 專業倫理教學發展中心從各方面豐富課程,包括籌辦國際 論壇、工作坊,藉此培育種子教師;編纂統一教材、善用科技 工具,發展課程多元媒材;2016 年起,甚至創全台之先,舉辦 專業倫理全國個案競賽,以擴散專業倫理教育的影響力。 法律倫理是律師國考必要考科,工程倫理也有歷史,皆有 教材可以參考,但其他領域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高欣欣回憶, 學校剛決定開設「科學與倫理」時,沒人知道應該怎麼教,她 和幾個老師湊在一起不斷討論、對話,才逐漸發展出如今的教 學模式和教材。 從「科學與倫理」開始,邏輯三段式論證的概念注入各領 域的倫理課,高欣欣觀察,許多人習慣用直覺做判斷,但直覺 卻不夠科學,往往容易造成錯誤。學習邏輯推演後,即使對議 題不熟,也能用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的三段式論證,先 做出初步判斷。

087


08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加入在地案例與時事 學生更容易理解 此外,儘管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 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轟動全球,高欣欣為了備課,早將這 本書翻閱無數遍,但書裡的案例遠在天邊,學生容易無感。中原 大學專業倫理課程的特別之處,是加入在地案例,與時事融合, 讓學生更投入學習。 像高欣欣與吳宗遠合開的「科學與倫理」課堂上,由高欣欣 先教授邏輯,並帶領學生思考道德的本質。輪到吳宗遠授課時, 他會整理研究歷史與科學的發展,探討可能的科學爭議,例如

場域筆記 中原大學各學院倫理課程 學院

學院通識必修 專業倫理課程

學院系所進階課程

理學院

科學與倫理

助人專業倫理

工學院 / 電 機資訊學院

工程倫理

企業社會責任

商學院

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企 業倫理專題、領導與決策

人文與教育 學院

教育倫理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倫理、 輔導與諮商倫理議題、基 督教倫理學

設計學院

設計倫理

對話式環境法(地景系、 財法系合開)

課程

法學院

法律倫理

法律倫理專題、生命科技 法律與倫理、對話式環境 法(地景系、財法系合開)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科學與倫理」帶領學生用倫理原則分析專業領域的道德議題,進而學習判斷與決策。

2020 年新冠肺炎肆虐全世界,僅剩的呼吸器是要分給垂垂老矣 的富人,或是青春正盛的窮人?又或者隨著人口增加,面臨糧食 危機時,人類是要改吃昆蟲,還是接受基因改造食物? 對於新冠肺炎,吳宗遠會和 SARS、伊波拉病毒等傳染病一 起分析;至於糧食危機,他則解釋前因後果,說明何謂基改食物、 為何昆蟲可能是未來的食物,接著讓學生再做一次選擇,「或許 他們仍會做出相同選擇,但起碼是經過思考、判斷的決定。」 相較之下,植基在「法律倫理」和「設計倫理」所開設的進 階課程「對話式環境法」,模式則略有不同。由於是財法系和地 景系合開的課程,前六週未合併授課時,連振佑和林春元分別講 授法律和設計的基礎概念,第七週才進入兩系合班,並採用實際 案例教學,從桃園航空城和藻礁、台北社子島和文萌樓、雲林六 輕、高雄小林村遷村、花蓮亞泥到台東美麗灣度假村等,全是課 堂上探討過的內容。 連振佑和林春元會邀請議題中的各方當事人,親自前來課堂 交互攻防,像是桃園航空城議題,就邀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

089


09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對話式環境法」邀請桃園航空城議 題當事人,與學生一起課堂討論。

「對話式環境法」與「設計倫理」於期末 的學生成果展,各小組向校內同學解說作 品理念。

世榮、曾任桃園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的李明憲,以及在地居民;談 到雲林六輕時,則播放相關紀錄片《親親抱抱》,並請導演詹皓 中與學生面對面座談。激情過後的下一週,兩位老師會讓學生就 先前的內容進行討論。 許多學生紛紛透露,坐在「海景第一排」的位置,看著媒體 都採訪不到的要角,出現在課堂上針鋒相對,不僅讓他們更快吸 收上課內容,也更理解各方當事人的選擇。地景系畢業、現今就 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二的許天睿說,當初課堂提到桃園航空 城的案例時,他直接向政府代表提出問題,雙方你來我往,「刺 激又印象深刻!」 財法系五年級、曾修習課程的廖子瑀也有一番體悟。她回 憶,學生還年輕,對社會懷有崇高理想,往往選擇站在弱勢一方, 「(林春元、連振佑)老師當然有自己的立場,但當全班聲音一 致時,老師就會站在反對立場去反駁,為的是讓大家能從不同角 度思考,並繼續討論下去。」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跨系合開倫理課 搭建不同領域對話平台 由於課程是跨系合開,兩系學生也有不少跨域交流。林春元 觀察,財法系的學生擅長論述,地景系的學生則富創意,美術能 力尤其強,光看簡報的編排是文多還是圖多,就能知道兩系學生 有沒有好好整合,「這就是對話的起點,學生會長出和不同領域 對話的能力,」他笑道。 課堂之外,各領域的授課老師也會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倫理全 國個案競賽。如今賽事已舉辦五年,影響力與日俱增,2020 年 參賽人數達到 923 人,創下新高,校外報名學生更首度超越中 原大學,來到 492 人。

場域筆記 專業倫理教育工作推動成效 中原大學推動專業倫理教育已 30 年,透過下列多元 面向,將專業倫理在台灣教育扎根: 1. 落實課程創新:列為學院必修通識課程,將創新教學、 品格教育和學術倫理概念融入課程中。 2. 精進教師知能:舉辦專業倫理教師工作坊、研習活動、 座談會和教學國際論壇。 3. 開發統一教材:出版專業倫理教材,錄製磨課師(MOOCS) 等遠距教材,以及運用手機 APP 等教學輔助工具。 4. 擴散專業倫理:舉辦全國專業倫理個案競賽、建置專業 倫理台灣資料網站。 5. 協辦相關活動:專業倫理相關計畫補助,協辦行政單位、 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專業倫理活動。

091


09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許天睿是 2019 年的冠軍。他謙稱,他和組員沒有特別準備, 只是拿著課堂上認真完成的報告參賽,他們其實更想觀摩其他領 域的問題,「因為那肯定也是全台灣正在面臨的問題,」像是中 原大學沒有醫學系,而醫學牽涉人體,必須用最高標準規範,肯 定會遇到許多道德抉擇。吳宗遠也說,觀摩競賽是蒐集上課教材 的最佳時機。 隨著網路普及、智慧型手機當道,老師多少會有學生愈來愈 難教的感慨,尤其是打著「倫理」大旗的課程,若想吸引學生注 意,勢必得使出渾身解數。其實對於專業倫理課程,學生普遍都 給出好評。 上過「科學與倫理」的學生提到,高欣欣將邏輯三階段論證 講得清楚易懂,讓人在思考問題時能更縝密;而吳宗遠列出的個 案,不僅帶人認識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同時也探究倫理道德的 底線。 廖子瑀則想起不少老師曾說,英國學生關注脫歐,美國學生 關注種族問題,台灣學生卻只關注晚點要吃什麼,「我們常被老 師罵說都不看新聞,但上完『對話式環境法』後,我真的有對世 界多了解一點,也開始關心時事。」她的期末報告談桃園藻礁, 在上這門課之前,她對藻礁一無所知,決定鑽研也是因為地點就 在桃園,距離學校很近,方便親自去一探究竟。如今課程早已結 束,她仍持續關注藻礁議題,甚至加入守護藻礁的連署。 人們的倫理與道德觀,會隨著外在環境、生活經驗而改變, 專業倫理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姜樹翰透露,接下來,全校專業倫理 課程將導入美國的道德判斷測驗(Defining Issues Test,DIT), 對所有學生進行前、後測,以科學數據觀察學生上課前後的道德 變化,產出的測驗結果也會提供老師們做參考。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推動「全國專業倫理個案競賽」,在台灣倫理教育中扮演領頭羊角色。

倫理道德議題會滾動 要處在能討論的狀態 確實,不只價值觀會改變,倫理議題也在持續變動。文萌樓 暫時告一段落,糧食危機、航空城與藻礁等議題仍在繼續,連振 佑指出,關鍵是學生如何讓自己處在可以討論的狀態。 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近日,台東美麗灣度假村事件有了新 進展, 地景系有個數千人的網路社團,連振佑一如既往地將新 聞分享到社群,沒想到竟引來不少畢業生按讚、留言,表示關心, 「他們在校的時候,會覺得美麗灣要拆不拆關我啥事?但隨著工 作、生活經歷與日俱增,慢慢就變得有感吧!我是很感動啦,另 外也覺得,你們終於懂當初我在教什麼了吧?」連振佑大笑。 原來花兒不是不開,讓太陽曝曬、雨水澆淋、微風吹拂一會 兒,野地的花終究會盛開。

093


09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7 | 大學社會責任

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用專業打造幸福 培養回饋社會的人才 為 了 讓 高 等 教 育 走 出 校 園、 走 入 地 方, 與 社 區 發 展、 地 方 產 業 結 合, 教 育 部 推 動 大 學 社 會 責 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USR 對許多大學來說是新課題,但在 中原大學,卻早已是融入校園文化、組織與課程的一環。中原 大學 20 多年前提倡全人教育、10 多年前推動服務學習、社會 責任,透過場域實作消弭學用落差、提升學習動力,甚至進一 步邀請企業、政府共同合作,鼓勵年輕人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2020 年 12 月 2 日,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正進行一 場「走出教室的學習」大學社會責任論壇,中原大學主任秘書吳 肇銘、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 創辦人楊振甫,正跟現場來賓分享如何凝聚團隊力量、翻轉城 鄉,用專業、熱情與勇氣讓社會更美好的故事。 同時在校園另一側的教學大樓,正熱烈舉辦大學社會責任成 果展,包括四項教育部 USR 計畫、五項 USR Hub 種子培育計畫, 都是中原大學多個系所師生與地方長期合作,善用專業協助社會 解決問題的絕佳範例。而這些大學社會責任課程、專案與活動, 正是中原學子日常學習的一部分。 「知識不是只存在於課本或講義中,學習也不該侷限在教室 或校園裡,」吳肇銘認為,整個社會、台灣各角落,甚至全世界, 都值得學生探索體驗,老師應該捲起袖子、成為帶著學生一起投 入知識場域的教練!也因為如此,早在教育部推動 USR 之前,中 原大學已經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背後的驅 動力,正是「全人教育」。

回到教育初衷 用專業知識造福人群 「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倡議、實現 『全人教育』,學生除了專業知識,還要逐步配備品格、態度、 世界觀,」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開宗明義指出,中原大學雖然以 理工起家,但非常重視學生多方面的平衡,包括專業與通識、品 格與學識、個人與群體,以及身心靈等四大面向的平衡。 而在全人教育的浸淫下,大膽帶領師生「走出教室」的靈魂 人物,正是吳肇銘。

095


09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吳肇銘為中原大學校友,在校期間曾是服務性社團――慈暉 社的一員,學成返回資訊管理學系任教時,適逢 1990 年代網路 創業熱潮,吳肇銘與其他老師協助學生運用專業創業,練就商場 上必須具備的「狼性」與「衝勁」,以「競爭」的角度打敗對手, 無形中卻造就學生為了商業利益而變得自利與市儈。 「這是學校應該教給學生的嗎?」吳肇銘反思之際,想起學 校的教育理念:「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 群。」進而領悟到,學生就像尚未塑型的陶土,老師則是捏陶人, 透過教育引導、循循善誘學生,型塑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才是 教育的目的。

走出教室 上山賣水蜜桃與行銷民宿 時任資管系主任的吳肇銘決心找回教育的初衷,2001 年起, 他帶領師生結合系上課程及專題,推動「縮減數位落差」服務, 用資訊專業幫助弱勢族群。 開啟中原大學師生走出學校的關鍵人物,則是當時資管系老 師蔡義昌。當年蔡義昌透過「計算機概論」課程,讓大學生週末上 山,教桃園復興鄉拉拉山原住民小朋友使用電腦,透過遊戲學習, 讓孩子樂於上課。 幾週下來,小朋友電腦學得高興,大學生也因為「面子」問題, 認真準備教案。只是每逢水蜜桃產季,小朋友缺課率總是奇高, 學生們忍不住納悶,一問才知道,他們是為了幫忙家裡農活而無 法前來上課。 「是不是可以協助學生家長利用網路賣水蜜桃?」 看到原住民在路邊辛苦兜售的情景,蔡義昌與吳肇銘興起用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2005 年中原大學與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推動「甜蜜樂桃桃—幸福樹認養計 畫」,除了幫助農家經濟,部分收益也做為原住民學童教育基金使用。

自身專業幫忙賣水果的念頭。 2004 年起,資管系成立「中原大學數位機會與關懷辦公室」, 利用資管專業架網站接單、行銷,再由果農運送下山集中宅配。 過程中,曾遇到嬌貴的水蜜桃因為顛簸的山路造成碰撞,導致消 費者收到損傷的水果。但學生毫不氣餒,反而想辦法從包裝克服, 並經由老師介紹,促成物流公司上山配送。 在資管系師生一步一腳印、齊心努力下,到了 2008 年,復 興鄉原住民的水蜜桃宅配生意愈來愈火紅,曾創下 15 天內銷售 4000 多盒水蜜桃的佳績。 為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行銷民宿,則是另一個深刻的故事。 故事源起於某回,中原大學老師驅車至新竹縣五峰鄉,因不熟山路 而迷途,結果受到當地原住民熱情款待。留宿一晚的老師訝異於當 地景色有如人間仙境,怎會乏人問津?該位老師立刻想到資管系師

097


09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資管系前進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 落以數位服務協助當地居民發展觀光。

中原大學資管系學生協助白蘭部落建 立網站使曝光度大幅提升。

生成功行銷水蜜桃的「戰績」,連忙與吳肇銘聯繫。 收到請託後,蔡義昌與吳肇銘帶著學生數次前進白蘭部落訪 查,成功捕捉部落絕美的日出與雲海美景照後,擴大結合當地其他 民宿,以共同行銷的策略架設觀光網站,輔以美景、營火晚會與特 色體驗活動,替白蘭部落的民宿打出知名度,旅客從此絡繹不絕。 有趣的是,負責餐飲的民宿女主人還向他們拜託不要接這麼 多客人,原來是她一度煮飯煮到手痛,可見民宿生意之好。

社會參與 中原服務學習遍地開花 漢朝劉向的雜事小說集《說苑》曾言:「吾不能以春風風人, 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後人將此解讀為師者的教化有 如春風化雨。 其實在剛開始,吳肇銘帶著學生上山下鄉服務,足跡遍布全 台灣及外島,被視為「不務正業」,曾被揶揄:「怎麼把資管系 搞得像慈暉社?」或質疑:「把學生帶出去,出事了怎麼辦?」 然而,自吳肇銘於 2006 年擔任主任秘書後,這股從資管系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吹起的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風,開始散播到全校,愈來 愈多老師願意帶著學生發揮專業與行動力,關心社會上需要幫助 的角落。像是電子工程學系的「二手電腦再生」專案、企業管理 學系與商業設計學系跨領域合作的行銷專業服務、室內設計學系 的關懷設計研究室化身「全能改造王」為長輩及弱勢族群打造無 障礙環境、人文與教育學院長期透過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幫 助偏鄉兒童自主學習,以及法學院提供弱勢與偏鄉「法律服務」 等,都是師生實踐的案例。 「10 多年前,我們就以『有溫度的科技』結合服務,也就是 現在說的橘色科技,」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張耀仁強調,科技的核 心價值是「人性」,讓理工專業的學生具有人文與社會關懷,相 當重要。 2006 年起,電子系與桃園市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合作,以環 保為出發點開始進行二手電腦修復。2009 年,台灣遭逢莫拉克

中原大學電子系用專業做公益,維修舊電腦提供偏鄉的孩子與 NGO 組織使用。

099


10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風災,張耀仁更進一步帶著學生發揮所長,將學院準備報廢的 200 台電腦,以一個月的時間修復整理完成,送至雲林、高雄六 龜等重災區,讓許多亟需資訊協助的單位與團體,即時得到幫助。 自那時開始,中原電子系便結合企業與大學的力量,整理組 裝可再利用的二手電腦,提供台灣非營利組織免費申請,這項專 案一推就是 10 餘年,對張耀仁來說,這只是開始,他還另外致 力於身心障礙服務科技的研究,目標都是讓科技更貼近人心。 張耀仁都會親自帶著每屆專題學生與研究生,進入身障社福 機構、特教學校與醫院的精神病房等服務場域,以「參與式設計」 實際了解使用者需求。10 多年來,從精神障礙者職業輔具開發、 協助肢體障礙者復健的體感遊戲研發,以及自閉症兒童認知訓練 遊戲課程,如今中原大學電子系已是身心障礙輔助科技領域的佼 佼者,用行動貫徹了「用服務讓科技更有溫度」的理念。 同樣從 2006 年開設迄今的「中原大學廣告行銷服務」,也 是具代表性的跨領域課程。在企業管理、商業設計及電子工程三 個系所、多位教師帶領下,具有資訊、行銷與設計專業的學生, 每年為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提供專案企劃及廣告行銷服務,台 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揚生慈善基金會、中 華民國野鳥協會等單位,都是曾經合作的夥伴。 2012 年,課程與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合作,學生發現沿海 養殖環境遭到污染,導致蚵仔產量減少,於是發起「搶救蚵仔煎」 行動。除了製作海報、T 恤、網站,甚至發揮創意,穿上自己設 計的大型「蚵仔裝」逛夜市,以吸引民眾關注,宣導環保的重要。 2018 年,學生則與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合作推廣「移工翻轉學 苑」,利用簡潔易懂的設計識別及吸睛動畫、網站,讓學苑的主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發出「離校令」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做公益。

題更鮮明,力圖讓移工成為企業最佳的文化顧問及語言夥伴。 「課程每年都會有一個大主題,例如『公益宅急便』、『離 校令――走出學校做公益』、『好事要你管』等,呼籲大家一起 關懷社會每個角落,」企管系助理教授丁姵元表示,10 幾年來中 原就是有這一群愛「多管閒事」的師生,願意走出教室用專業為 弱勢發聲,成為台灣更美好、更溫暖的力量。

社會責任 結合科技與人文造福人群 全人教育為中原大學的服務學習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念與 基礎,而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更讓中原大學師生的專業與熱情, 在桃園、台灣各處生根發芽。 自 2017 年起,教育部開始鼓勵大專院校參與公共議題,協 助社區解決問題,也開啟了 USR 的新篇章。在桃園八德霄裡地 區進行社造工作已久的室內設計學系教授陳其澎,率先站出來

0101


10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響應,並號召建築、室設、商設、地景建築、環工、應華、文創 所等七個系所師生,一起用專業為地方注入活力,由此開始執行 「從霄裡鏈接桃園兩圳文化綠廊之永續經營計畫」。 翌年,已在苗栗縣卓蘭鎮雙連社區成功設立「雙連梨社會企 業」的企管系副教授李明彥,也帶領團隊一起加入中原 USR,希 望透過「大梨救小校農創社企新生命――卓蘭『雙連梨』農產興 業計畫」,繼續為當地的偏鄉教育、農業發展及人口外移問題, 帶來更好的解方。 看見航空城計畫即將帶來的城市風貌變異,促使企管系師生 在 2018 年藉由「團結經濟、文化夥伴――桃園大海社區文化創 生計畫」,協助桃園大園區的重要歷史資產――前空軍桃園基

中原大學師生為卓蘭鎮打造水果品牌「卓然果園」,更與東海大學跨校開發的果乾、 果醬、果醋。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地,保存屬於在地居民的記憶。2020 年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連 振佑則串聯 USR、社會參與及跨領域課程,要以「跨域攜手教與 學 ‧ 彰化大有社區共生循環社會設計」為當地跨域行銷農產、 打造在地品牌。 「大學的設立本來就是為了社會,除了教育人才,其實也代 表社會的良心,」吳肇銘說,大學不應該只是一個職業訓練所, 應該是教導學生為了自己的人生、為了別人的幸福,創造人生的 意義。 他觀察,許多參與 USR 計畫的學生,實際進到場域後產生的 感動,是教室裡感受不到的,「考卷只是一時的分數,能力才能 帶著走,USR 的真諦,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台灣需要 的、世界需要的人才。」

多元學習 學生為自己找到新方向 結合專業幫助社區,進一步找到人生方向,中原大學企管系 的彭東誠最有感。 彭東誠就讀企管系三年級時,選修「團隊管理」課程參與卓 蘭 USR 計畫,他與同學在討論與報告中發現,似乎有機會將雙 連梨品牌結合企業社會責任,擴大現有的雙連梨社會企業營運模 式,將販售對象往外拓展。 於是他們利用企管擅長的 SWOT 分析,搭配環境保育趨勢, 設計了一套「認大樹(果樹),種小樹」果樹認養計畫,當企 業認養卓蘭梨樹,便以企業名義種下生態造林的小樹,認養的 果樹收成後,再回饋水梨給企業,「我們希望把雙連梨的餅做 大,拓展新客群,藉由企業力量幫助偏鄉、改善農業,」彭東

103


10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企管系學生創立的活源行銷團隊(右一)與林務局及企業一同在苗栗卓蘭進 行「上山種下一顆樹」植樹造林活動。

誠提到。 彭東誠坦言,以往對學業只求低空飛過,但在參與卓蘭 USR 計畫的過程中,看到學長(姐)在當地的努力,加上自己喜歡在 行銷過程實現理論與想法,課程結束後,主動跟老師提議繼續參 與計畫,更引出另一個大膽的想法:以學生身分創立公司。 從大三生轉眼間成為碩士生,為了讓果樹認養計畫付諸實 現,彭東誠與同學在中原大學創新創業發展中心培育下輔導創 業,2020 年 7 月成立了「活源行銷顧問有限公司」,致力於企 業 CSR 與大學 USR 的協力合作。 2020 年 10 月,活源行銷團隊與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合 作,成功促成宏致電子、寬度科技、張美玉地政士事務所等企業 贊助認養果樹專案,企業每認養一棵梨樹,不但可以收到每年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一年級陳御承擔任水泥盆栽課程講師,與霄裡居民互動。

60 至 180 台斤不等的當季水果,認養果樹費用的 5%,更以企 業名義回饋予卓蘭鎮立圖書館。 「用自己的專業去幫助別人,比以專業獲取報酬來得快樂、 開心!」談到自己的收穫與心態的轉變,彭東誠認為,參與 USR 專案是一種學習與鍛鍊,這是課堂上難以觸及的體驗。 另一個改變,則發生在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一年級的陳御承 身上。 陳御承原是地景系學生,重視與人溝通的「參與式設計」是 地景建築學系課程特色,經常要深入村落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跟 當地居民的互動,思考空間、居民、景觀等多元議題。然而許多 與居民溝通的設計方案,礙於課程安排通常未能付諸實現,讓他 難免有未竟之憾。

105


10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他在大三時加入「霄裡 USR」團隊,實際參與八德區霄裡老 農村的改造,用設計專長規劃「瘋霄裡」系列活動,更發揮對多 肉植物的知識,在活動期間成為水泥盆栽課程的講師。在與當地 居民互動中,陳御承看見老人家笑得開心,不禁回想起南部老家 的長輩們,提醒自己應該要為家鄉盡點心力。 「因為老家在南部,我的台語比同儕流利,加上自己喜歡聊 天、容易跟長輩互動,這些都是以往我沒有自覺的個人特色!」 對陳御承來說,投入 USR 計畫讓他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優勢,更衍 生出許多想做的事情,例如他的畢業專題,就是以不同角度探討 高雄林園老家的重工業汙染問題。 發現自己專業不足,也激發陳御承繼續就讀建築研究所的想 法,他期待自己具備更專業的能力,透過重視人與人之間連結的 地景建築學系,結合建築系對於空間設計的專業,有朝一日回到 高雄林園的小漁村,投入社造行動,發揮所長回饋社會。

愛的力量 全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服務學習與大學社會責任是雙向的,學生的轉變並非偶然。 許多中原大學的老師將教育視為一輩子的責任,而非當成工 作。帶學生走出教室,替農民或地方行銷產品看似「幫助」他 們,但老師同時對學生傳達的重要觀念,是必須以謙卑態度面對 民眾,因為這是「共好」。 對張光正來說,全人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教育所應堅持的核 心價值與堅定信仰。正因為中原大學不斷提醒學子,除了學習知 識,也必須關懷他人、用專業協助社會解決問題,才能造就一所 不一樣的大學,成就一個個不一樣的「全人」。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找回人與人之間的善念,學生出社會後,也能將這份愛的 力量發揚光大,這就是教育的意義啊!」吳肇銘笑著舉例,有學 生創業後,公司每月訂一天為公益日,也有進入科技業的學生在 公司發起成立公益性社團,這些都是支持他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的 動力,持續 10 多年,樂此不疲。 從桃園拉拉山到苗栗卓蘭、從修電腦到農村再造……中原大 學師生以行動關懷社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影響力如同漣漪一 圈圈慢慢向外擴散,這股從中原大學散播出去的愛的力量,有如 春風吹拂而過,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化雨披澤於大地,無遠 弗屆。

中原大學在苗栗卓蘭白布帆舉辦「食果市集」,讓廢棄校舍重生。

107


10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教學場域 8 | 國際服務學習

開拓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走出台灣 世界因你而改變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但豐衣足食。台灣以外的世界,還有許多 地區,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付諸闕如。中原大學從走出教室, 進而走出台灣,引領師生將國內服務學習的精神,延伸到其他 偏遠、缺乏資源的國家,也讓師生開拓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1992 年,一位年僅 12 歲的小女孩──瑟玟 ‧ 卡莉絲 ‧ 鈴 木(Severn Cullis-Suzuki),自己存下旅費,從加拿大到巴西里 約熱內盧參加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並發表演講指出:「用我 們每個人的力量來改變世界吧!」「世界將會因你而改變,因你 而變得更美好。」 雖然女孩當時年紀小,但這場演講相當激勵人心,演講稿後 來集結成冊,並出版中譯本《世界因你而改變── 12 歲女孩的 傳奇演講》,發人深省。 10 多年前開始在校內推動服務學習的中原大學主任秘書吳 肇銘,便以此書作為女兒的生日禮物,期許: 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關心自己,也要關懷周遭、關心世界。 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氣」與「行動」可以成就一件「不可 能的任務」。

一筆海外捐款 踏出國際服務第一步 2004 年,時任資訊管理學系系主任的吳肇銘與系上師生執 行縮減數位落差專案,在「拉拉山水蜜桃」、「白蘭部落民宿」 獲得佳績後,從事國內服務學習的名號口耳相傳,其他老師一發 現有弱勢需援助的資訊,就會分享訊息。 當時,資管系老師蔡義昌透過報章雜誌得知,泰緬邊境的小 鎮美索(Mae Sot)有一處集結緬甸克倫族(Karen)的難民營亟 需援助,他立刻想起吳肇銘。但面對難民議題,兩人一時半刻也 不知如何使力,幾聲吆喝下,系上老師們決定先掏錢捐款,透過 在地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將 一點心意送達該難民營。

109


11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這筆為數不多的海外捐款,獲得留駐當地的林良恕、賴樹盛 的驚喜回應,並詢問能否有其他合作機會。吳肇銘對難民營一無 所知,在與對方的魚雁往返中,提及可以提供電腦教學協助,於 是身先士卒、單槍匹馬深入泰緬邊境。 想起當時情景,吳肇銘仍歷歷在目。除轉搭飛機耗費 36 小 時外,還需搭乘數趟巴士才得以進入深山,途中更有荷槍實彈的 軍人上車檢查護照,最後終於有人來接應。 第二天,對方騎機車載吳肇銘深入更偏僻的山林,直到無路 可騎,連滾帶爬地直下斜坡才抵達目的地。而所謂的難民營,就 是滿山遍野的黃土上,一群沒有水電、衛生條件極差的茅草屋聚 落。 看到眼前景象,吳肇銘受到不少衝擊,內心暗忖:這裡壓根 不需要電腦,需要的是物資與醫生,也為自己前一陣子頻頻詢問 電腦教學感到懊惱。第三天,對方帶著吳肇銘到附近一處由緬甸 醫師辛西雅(Cynthia Maung)為落難同胞設立的難民醫院──梅 道診所,這間資源匱乏的診所,是當地唯一可以提供難民醫療協 助的地方。對方表示,由於經常需要向國際尋求協助及資源,可 能用得上電腦,而因為受到太大衝擊,將教電腦視為此行神聖使 命的吳肇銘,反而不敢承諾是否幫得上忙。 他帶著感動又震撼的心情返國,感動的是,有許多志工在如 此艱困的環境下,為一群流離失所的難民無私奉獻;衝擊的是, 親眼目睹缺水、缺電,只能勉強窩在茅草屋生活、甚至靜待死亡 的難民,高科技的電腦頓時成了一堆無用的廢鐵……。 2005 年春,中原大學資管系與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重新開 啟、討論合作方案,並派遣畢業自中原大學的資訊工程師,前往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泰緬邊境克倫族難民營的茅草屋聚落,中原大學海外學習服務的起點。

了解當地的資訊基礎設備需求。同年暑假,五位中原大學資管系 學生組成「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帶著向宏碁電腦公司募得的 九台電腦,前往泰國美索鎮為當地志工組織建立資訊環境,並與 在地青年共同為當地小學舉辦電腦啟蒙營,同時深入了解梅道診 所的資訊需求。 隔年,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另組八人小組,開始幫助「梅道 診所」建置電腦中心,也讓診所的志工有機會透過電腦撰寫計畫 書對外尋求資源,讓醫技人員有機會透過電腦累積學習醫護技 法。此外,更在泰國鄉村學校、緬甸移工學校舉辦資訊啟蒙營隊。 「與世隔絕的難民診所,唯有透過網路才能對外尋求資源, 透過電腦才能增加專業人力、提升醫療能量,救活更多生命!」 吳肇銘提到,原以為資管專業對難民營使不上力,但在師生集思 廣益下,前進泰緬邊境,發揮資訊專業,終為難民盡一份心力。

111


11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關懷生命不分國界 前進馬拉威 緊接著,以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為首的醫療團,在曾是中華 民國邦交國的馬拉威,分別針對愛滋病開發出愛滋病歷資訊系統 和指紋辨識系統,協助改善當地愛滋病問題。儘管資訊系統已開 發完成,但在系統導入與教育訓練工作上,面臨師資人力吃緊的 難題。 當時的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師陳志成得知中原大學落實服務學 習頗有成效,便邀請中原大學資管系提供專業協助,於是系上師 生一行共八人於 2007 年暑假,組成「友 ‧ 愛 ‧ 資」數位服務團, 前往馬拉威北部姆祖祖市的兩家地區醫院,進行系統導入與教育 訓練工作,並將愛滋病門診的掛號人員、護士與醫生,培養成資 訊系統的使用者與種子教師。 除教導系統操作,志工也必須協助紙本病歷建檔。由於診所 空間有限,志工多在戶外頂著大太陽,一筆一筆地補登愛滋病患 的病歷資料,在不熟悉當地地理位置、文字寫法的情況下,輸入 基本資料時,必須與醫療人員再三確認,以致輸入進度牛步,一 天僅能完成 300 筆。 沒想到,大家揮汗埋首電腦前,當地小朋友出於好奇地瞧著 電腦螢幕時,還打開傘來幫這群大哥哥、大姊姊擋住炙熱豔陽, 「雖然只是小小的舉動,卻讓我們好感動!」當時的學生志工鄭 羽絜回憶,看著孩子天真的笑容,頓時忘記所有辛勞,無形中也 加快了工作速度。 為期三週的志工服務期間內,師生在當地建置並推廣愛滋病 電子病歷系統,再一次把來自台灣的友誼、愛心和資訊科技,傳 遞給遠在一萬公里以外的人們。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師生為非洲馬拉威建置了當地第一套,也是唯一的「愛滋病病歷資訊系統」。

2007 年中原大學「台灣青年資訊志工團」因協助馬拉威縮短數位落差,榮獲行政 院青輔會頒發「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國際參與類團體組第一名。

設服務學習中心 培育學生以專業回饋社會 「我們辦到了!」吳肇銘認為,服務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學 習的大門,走進服務學習的世界,就能創造無限可能,「儘管踏 出海外的第一步充滿尷尬與衝擊,但在『有心就有力」的願念下, 專業終究可以派上用場。」 也因為泰緬和馬拉威這兩個延伸至海外的專業協助,讓學校 留下深刻印象,加上拉拉山水蜜桃行銷專案成功打響中原大學的

113


11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長期與柬埔寨在地發展組織合作,讓學生團隊一屆又一屆的傳遞服務的經驗 與熱情。

名號。2007 年,中原大學正式設置「服務學習中心」,以「服 務學習」實作教育,結合系所專業,實踐「生命成長、專業服務、 知識責任、社會貢獻」四大標的。中心成立後,藉由校級單位系 統性地推動國內外「服務學習」課程與專案,讓師生透過專業發 揮創意,體現以專業關懷社會,具體實踐中原大學「全人教育」、 生命關懷的精神,並達到「從做中學」的目的。 隔年,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開始招募校級海外志工服務團 隊。為了讓學生「做好準備」,服務學習中心的規定嚴謹,學生 出發前,必須先接受半年培訓,包括企劃教案、團隊合作與溝通、 撰寫企畫書申請補助等課程,學生若未訓練好,就沒有資格赴海 外服務。 「到國外服務,光有愛心並不夠,」校長張光正強調,透過 扎實的訓練,才能真正解決當地問題,發揮海外志工的意義,「這 也是我們校友為何連續三年成為企業主的最愛,都是經由實作教 育的累積,潛移默化而來,」相當重視國際服務學習的他,還會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中原大學「菲律賓智慧方舟國際志工團」在華碩文教基金會、資訊工業策進會協助下, 完成台灣青年首度在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的國際志工服務。

在學生出隊前,親自將象徵責任與傳承的旗幟,傳授給海外志工。 自 2008 年至今,中原大學已培育超過 300 位海外志工,足 跡遍布柬埔寨、緬甸、泰國、菲律賓、越南、非洲及薩爾瓦多等 多個地區。服務這把鑰匙,讓學生打開學習大門、站上世界舞台, 一方面拓展視野與企圖心,一方面勇於接受各種挑戰,創造無限 可能。 例如中原大學化工系四年級的曾立嫻,一路都是乖乖念書考 上大學。大一時,她想挑戰不同以往的學生生活,便報名參加柬 埔寨海外志工團隊,擔任英語教學工作。 目前是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準新鮮人的她回想,這 段海外志工的磨練,提升了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她能自信地上台 說話,這對她大二暑期在上海交通大學當交換學生有很直接的幫 助。以往她畏懼發言,但在與上海的學生共同規劃一項奈米技術 創新方案時,她勇敢表達想法、參與討論,不再像以前只是當聽 眾。

115


11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而申請台大研究所時,她準備的書面審查資料,除了專業領 域,也附上了這段海外志工經驗,讓簡歷表更豐富,凸顯專業以 外的多元能力,「這優勢對我有加分作用,」她強調。 同樣的感觸也發生在中原大學會計系四年級的顏子菱身上。 顏子菱讀大學前亦專注學業,她希望在中原大學能多做些有 意義的事,拓展自己的視野,因此大一時選擇加入柬埔寨海外志 工團隊,期間透過與隊友討論協調,訓練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 現在的她可以在小組中擔任引導、推動討論的角色,在會計 師事務所面試時,由於事務所講究團隊溝通與效率,海外志工的 經歷也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迎接挑戰 體會身在台灣的幸福 張光正另外提到,國際服務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性,是讓學生 們知足與感恩,「到海外幫助窮困國家,學生才更能珍惜在台灣 的環境。」 例如赴泰緬邊境的資訊志工,就在難民身上看到堅毅開朗的 天性,以及對外界人事物的強烈學習意願,他們樂觀奮鬥的精 神,更讓志工們更感受到自己的使命。 曾立嫻舉自己在柬埔寨擔任英語教學志工為例,一位當地教 師曾說,她是「幸運的人(Lucky person)」,「我可以學習自己 想學的東西,去想去的國家,但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 原來,當地缺乏教育資源,師資與教室通通不足,小學上課 時段因此區分為上午及下午時段,學生並非整天都能學習,更 遑論課後輔導。頓時,曾立嫻才體會到自己在台灣擁有的學習機 會,是多麼珍貴,而非「理所當然」。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柬埔寨海外志工與教師營學員合作辦理英文兒童營。

中原大學緬甸志工隊深耕當地多年,不僅舉辦英文育樂營、資訊應用營、品格教育營, 並與在地青年一起關懷少數民族傈僳族孤兒院。

117


11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為薩爾瓦多引進再生能源協助發展「太陽能教育中心」。

一個傳承 從海外志工到志工督導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 論中,最高的「自我實現」層次,指的是才能和潛能在合宜的環 境中充分發揮,進而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藉著服務學習,學生 也有機會完成自我實現,對於這點,畢業多年的校友鄧榮樺很有 感觸。 13 年前,鄧榮樺還是中原大學資管系四年級學生,在系上 老師帶領下,曾到蘭嶼擔任資訊志工,就此開啟了他的「服務學 習」歷程。大學四年均半工半讀的他,靠著學校補助機票與住宿, 得以踏出國門,成為第一批海外志工學生。 現在的鄧榮樺已是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職員,他坦言,以 往缺乏自信,較不敢主動與人打招呼,當他第一次擔任志工到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薩爾瓦多志工隊與好心人基金會一起到偏鄉協助物資發放。

柬埔寨村落時,當地孩童無視於膚色不同,也不忌憚他們是外來 者,熱情互動,還會主動牽起他的手,「這讓我有很深刻的感 受。」 另一個深刻的體驗則來自擔任薩爾瓦多國際志工隊督導,志 工團隊必須於短短兩週內,教導當地受家暴的少女使用電腦。回 國後,他們收到當地合作組織的回饋,說這些處於弱勢的少女原 本不敢夢想未來,但在學習電腦的過程中,啟發了她們讀大學的 念頭,這讓鄧榮樺受到莫大鼓勵,他終於了解以往老師帶著電腦 到偏鄉的原因:即便資源匱乏,但電腦帶給他們希望,讓他們認 識外面的世界。 「這些國際服務學習讓我收穫很多,不僅獲得成就感,也開 始認同自己,」鄧榮樺靦腆地說,他曾經因身材稍胖而缺乏自

119


12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信,在國際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鼓勵與支持,內心感到相當 踏實,並重拾自信。 資訊管理研究所畢業後,鄧榮樺選擇到菲律賓服替代役,服 務當地華校。退伍後面臨職場的十字路口時,他捨棄與冷冰冰的 電腦為伍,回到母校服務學習中心任職,負責海外專案執行,並 擔任志工督導,帶著學弟妹將服務學習的鑰匙傳承下去。 如今已在服務學習中心任職六年的鄧榮樺,工作之餘也持續 回饋社會,參與各項志工活動。 「只要你去做,就可以做得到;如果以為做不到,放棄了,

場域筆記 用專業打造幸福 海外志工在提供教育、資訊等服務之外,有時也需協 助改善環境建設,像是用太陽能發電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 以柬埔寨為例,中原大學每年持續在暹粒省波克縣偏 鄉舉辦「村落英文種子教師工作坊」,後來發現當地教育 最大的問題是晚上沒有電、孩子沒有讀書的地方,因此在 2019 年啟動「村落學習中心計畫」,協助當地建置太陽能 發電的圖書館,讓孩子擁有能夠盡情閱讀的場所。 薩爾瓦多的國際服務也遇到電力不足的問題。兩年前, 中原大學電機系學生張家齊就在服務期間,利用電機專業, 協助當地架設太陽能板。不過該年外交部宣布與薩爾瓦多 斷交,志工團隊提早結束服務,離開薩國前,志工團隊與 當地外交官一起參與大使館降旗典禮,成為難忘的經歷。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那就什麼都不會有了!」鄧榮樺分享,中原大學學生一開始自信 心不強,但只要肯做,改變的力量便會油然而生,最終都能一一 克服困難。 同時,曾擔任海外志工的學生,經歷過許多教室沒有的磨 練,踏入社會後,不僅特別關心國際事務,工作遇到困難時,也 多能不懼艱難、勇敢面對。這也是中原大學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服 務學習的用意之一。 中原大學支持師生走出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軟實力,也 讓師生看見不一樣的世界。而師生用專業打造別人的幸福,並在 過程中達到生而為人的自我實現。

中原大學希望將海外志工的短期陪伴,轉化成當地人幫助當地人的長期陪伴,讓服務 學習的理念能跨越國際落地生根。

121


12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我們瞭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賦,其性格、能力與環境各異,故充份發揮個人潛 力就是成功。」——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123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2

中原人 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投入公眾之事 回饋社會與母校不遺餘力 台灣塑膠董事長兼總經理 林健男

努力工作行善天下 善盡社會責任的實業家 實英實業董事長 邱秋林

堅持運動家精神 打造跨領域永續事業 勤美集團董事長 林廷芳

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 產出全球最綠滑軌 振躍精密滑軌董事長 陳萬來

從法律人到牧羊人 幫助孩子為一生志業 基督教真道教會主任牧師 廖文華

終身免費維修 打造全球最環保雨傘 雨傘王創辦人 陳慶鴻

在創新中善盡社會責任 攜手守護海洋 點點塑創辦人 洪以柔、邱申富

校友的光,世界看得見

Part


12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投入公眾之事 回饋社會與母校不遺餘力 台灣塑膠董事長兼總經理 林健男 林健男就讀大學時,是物資缺乏的年代。在刻苦的環境中辛勤 學習,接受師長教誨,進而成就今日勤懇、踏實的他。而他也 不吝將這份精神,在企業傳承、向社會散播。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1970 年, 諾 貝 爾 經 濟 學 獎 得 主 米 爾 頓• 傅 利 曼(Milton Friedman)曾於《時代》雜誌撰文提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 利潤。隨著時序進入 21 世紀,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愈 形普及,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企業重視環境保護、捐 助公益、奉獻社區,不僅能幫助社會發展,還有利於推進自身事 業。而這樣的準則,已成為不少企業的標竿。 「許多人總說,等賺到錢再來回饋社會,但全球 500 大企 業 Salesforce 共同創辦人兼董事長馬克•貝尼奧夫就不同,他經 營事業的同時,也在回報社會,這也是台塑努力的方向,」台灣 塑膠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健男以 Salesforce 為例,緩緩點出台塑對 企業社會責任的追尋。 2020 年 1 月,全球遭遇新冠肺炎之初,時任經濟部長的沈 榮津一通電話打給林健男,提及亟需台塑的口罩原料,以應對嚴 峻疫情。當時人在美國德州廠的林健男,以滿足台灣防疫需求、 國民安全為優先的前提,一口答應,並保證不斷料、不漲價。 「我們的產品應用到口罩的營業額比例很小,因此從來不曾討論 過。」林健男透露,2020 年 3 月,他注意到醫療口罩的熔噴原 料必須由國外進口,便不分假日、親自帶領同仁,成功研發可以

聚焦人物——林健男 學歷:中原大學化學系學士、荷蘭瓦赫寧恩(Wageningen)大學環境工程 所碩士。 現任:台灣塑膠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台塑勝高公司董事長、台塑美國公 司總經理、台灣區塑膠原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傑出校 友會理事長。 榮譽:中原大學傑出校友、台南一中傑出校友、工業技術研究院第八屆院士。

125


12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林健男秉持中原人樸實、踏實的特質,凡事親力親為,從基本做起。

替代的原料,為台灣解決醫療口罩生產關鍵問題。 那段期間,台塑不僅成為台灣防疫國家隊一員,而且全力支 援,進駐下游口罩製造廠,主動協助排除技術性問題,如廠商口 罩壓條不夠,台塑四小時內就完成調貨,快速提高口罩產量。醫 療場所使用的聚氯乙烯(PVC)輸血袋、手套,聚丙烯(PP)點 滴瓶、針筒、藥水瓶等,原料也都來自台塑。「從加入台灣防疫 國家隊,到口罩可以全民無虞、Taiwan can help,每一階段,台 塑都能貢獻一份心力、關懷社會、發揮大愛精神,不僅是我,同 仁都好高興,」林健男說。

經營企業 強調公益與環保 由此可見,做為台塑第二代專業經理人,林健男領導台塑 時,不僅要求前瞻視野、催生創新技術,更關注環境永續、熱心 社會公益。而這樣的堅持,來自於他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練。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林健男回憶,他念中原理工學院(中原大學前身)化學系時, 四周一片荒蕪,學校還沒有什麼建設,財力、師資也很艱困。院 長謝明山為了突破困境,四處募款、聘任優秀老師,甚至捐出自 己的薪資做為清寒學生獎學金。雖然忙碌,謝明山仍不忘時時提 點學生,一句「業精於勤」,讓林健男銘記至今。 另外,他也記得,留德的系主任林世芬教學嚴謹、重視細節、 要求精準,小至實驗室裡的杯子該用什麼角度清洗,都有規定; 而大三教他物理、化學科的教授蕭次融,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 授深奧知識。 受到師長身教、言教的感染,林健男努力不懈、辛勤學習, 成長為他人眼中勤懇、堅毅踏實的模樣,「我認為中原的教育方 式,培養出許多具備韌性、關懷及專業,擁有完整人格的校友。」 1967 年,林健男退伍後,便進入台塑高雄前鎮廠,腳踏實 地從基層做起,因為表現良好,很快從實習生、生產線員工,一 路晉升為課長、廠長。1979 年,台塑前往美國德州設廠,他成 為被派去開疆闢土的菁英之一。

不畏艱難 四年完成美國拓廠 剛到美國時,林健男自嘲,自己是從台灣下港跑到美國墨西 哥灣畔的「番薯」,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和當地嚴苛的環保要求下, 面對西裝筆挺、優越的美國人,他該如何完成建廠的艱鉅任務? 答案還是「業精於勤」。他以廠為家,日以繼夜打拚,凡事 親力親為,從工廠設計、設備採購到工程擴建,每個細節都親自 參與,一遇到問題就立刻修改。美國文化是由實力掛帥,林健男 憑著扎實的基本功和不放棄的毅力,四年後,台塑德州廠順利竣

127


12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工,成為美國大型石化生產中心之一。 孰料全心投入事業,卻讓身體發出警訊。一次從德州返台開 會,林健男發現身體不適,檢查後確診膀胱癌,他因此離開台塑 養病。即使面對困境,林健男不怨天尤人,始終抱持一顆感恩、 樂觀的心,「我真的很感謝王永慶創辦人,他把我召回開會,才 有機會及早發現、及早醫治,」他的眼底是滿滿的感激。 離開台塑,林健男休養恢復健康後,和朋友投入環境工程領 域。為了補足相關知識,50 歲的他揹起書包,前往荷蘭瓦赫寧 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攻讀環境工程碩士。年過半百的 他,還跟 20 出頭的年輕人當同學,難免要付出數倍的努力念書、 做實驗。別人念一遍的書,他得念五遍才能跟上進度,但林健男 絲毫不以為忤,「不夠專精,所以必須去念書,就這麼簡單。」 後來,離開台塑公司整整 12 年的他,打破了全企業未有的 規定,又返回工作崗位,負責大陸投資建廠和台塑美國公司的營 運,2011 年,他升任台塑總經理,2015 年榮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近年,他在企業內推動工業 4.0,導入 AI 技術和物聯網系統, 已有一些成果,並力促台塑捐款台幣 3000 萬元,協助成立台灣 人工智慧學校;並順應時代趨勢,投入循環經濟和低碳綠能,跨 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領域。 由於在 AI 和環境領域的卓越貢獻,2019 年,林健男獲選為 第八屆工研院院士,是台塑集團和中原大學校友中的第一人。

不墨守成規 和新世代溝通 縱橫產業 40 多年,林健男自有一套管理哲學。隨著大環境 快速變動,平常已有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等灰犀牛議題要面對,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2019 年林健男獲選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表彰其對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之傑 出貢獻。

不時還有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等黑天鵝來搗亂,做為企業領導 人,他保持彈性、持續調整自己。像是面對新世代的員工,他身 段夠低,會以數位時代的方式,將集團重視品德、團隊的核心價 值注入員工日常,「考慮到員工成長環境、生活背景的不同,我 們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融入這個時代,帶入企業文化。」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台塑美國德州廠確診頻 傳,礙於法規和文化不同,廠區無法有效防疫,7 月確診數一度 高達 100 多例。那段時間,林健男天天召開視訊會議,從愛和 關懷的觀念出發,向員工喊話:「愛自己就是愛別人!」他強調,

129


13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生命,才能讓所愛的人健康。在一番努力下, 德州廠在 7 月底達到零確診,成功挺過疫情。 講起中原大學,林健男始終感念在心,他說,中原大學傳授 的不只是知識的追求,還有更重要的關懷與態度。他不僅在系上 成立清寒獎學金,還曾為蕭次融歡慶 80 歲大壽;接任傑出校友 會理事長之後,更積極號召傑出校友之力回饋母校。問他的起心 動念為何?他只引用了林世芬曾說過的金玉良言:「生命的價值 在於施而非受,愛的力量建立在犧牲之中;施比受更有福。」 而一提到恩師蕭次融,做為第一代弟子,他眼底有掩不住的 敬意,「老師在大考中心擔任主任多年,品德當然好!像這種正 能量的師長,你不會因為什麼富有的理由親近他,而是因為欽 慕、尊敬,自然就聚在一起。」

面對人生與事業,林健男以付出為樂並推崇團隊合作成果。圖為台塑企業第三十五屆 運動會,主題為「台塑企業關懷台灣看見愛,公益滿滿全台灣」。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回饋母校 鏈結產學資源 2020 年,他繼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接下中原大學傑出校 友聯誼會會長。除了鏈結校友,他也看到 AI 對全球帶來的影響 和相關人才的渴求,因此致力串接產學間的資源。 林健男曾在孕育出美國矽谷的帕拉奧圖(Palo Alto)待過, 知道毗鄰的史丹佛大學是讓矽谷強盛的原因之一。因此他打算帶 著中原大學教授們的研究成果走出校園,與需要 AI 的企業接軌, 讓跟著師長學習的學生,也能獲得實務經驗,「將所學應用在社 會上,才是學用合一。我希望為學校打開一扇門,整合資源。」 為母校與員工、企業、社會付出,林健男卻從不居功,他會 說全是團隊合作的成果。細看台塑裡許多中原人,都和他一樣具 備親和力強、協調力佳的特質,「我這一生受的薰陶,就是簡單、 實在,」他始終維持一貫的謙遜,亦證明勤勞樸實、謙虛學習、 善待他人終會有所成就。 處在快速變動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將成為社會棟樑的莘莘學 子,他衷心建議,必須持續學習、追求新知,才能因應外在的急 速變化,「更重要的是,專業可以學習,品德則是要終身努力精 進的。要做對的事,用心、負責地把事做好,」他殷切地說。

中原教我的事 業精於勤 專業要精,一定要時刻用心、辛勤學習,因為用心走過的路 會留下痕跡,成為未來在專業和做人處事上的養分與能量。

131


13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努力工作 行善天下 善盡社會責任的實業家 實英實業董事長 邱秋林 近年來,上市櫃公司力推社會企業責任。然而,中原大學名譽 工學博士邱秋林,早於幾十年前,就熱衷公益事業;對於傳授 專業知識的母校,多年來,他也慷慨回饋,造福學弟妹,實為 中原傑出校友,亦為社會創業家之表率。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走進位於新店區的實英實業集團總部,窗明几淨;彬彬有禮 的員工,遇到來訪客人,馬上奉茶,接待周到。 而步入董事長邱秋林辦公室,供奉著數尊佛像及書法字畫, 散發出祥和的氛圍。虔誠禮佛的邱秋林,雖在生意場上拚搏數十 載,眉宇間毫無肅殺之氣,慈眉善目,流露出一股慈善家的氣質。 相由心生,邱秋林是白手起家的創業家,也是一位熱心公益 的慈善家,不僅長年捐助關心學子教育、社會弱勢團體,資助海 外地區的寺廟、小學、圖書館建設,畢業自中原大學化學工程學 系的他,更不忘飲水思源,透過獎學金、捐款、產學合作等方式 回饋母校。 而說起邱秋林跟中原大學的緣分,應該很少有人跟他一樣特 殊的經歷。

上天的安排 與中原兩次結緣 父親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母親是日本籍,邱 秋林自小聰穎,一路上靠著自己念書而非補習就有優異表現, 高中念的是台南一中資優班。不過,大學聯考因文科成績不理

聚焦人物——邱秋林 學歷:中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 現任:實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總裁、實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梵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扶輪總會常務理事等。 榮譽:中原大學傑出校友、中原大學名譽工學博士、新北市 2017 年度社會 教育終身奉獻獎、教育部頒發捐資興學獎。

133


13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想,未能順利錄取前三志願的國立大學,上榜的是中原大學化 學工程學系。 「考上中原大學覺得不滿意,那時中原校園比台南一中還要 小,」邱秋林坦言當時失落的心情,因此他在中原大學讀了一個月 就辦理休學,準備重考。 邱秋林堅持不補習,選擇自學而非進入「重考班」,於是到 台南住家附近的寺廟苦讀,這一年的經歷也啟蒙他對宗教信仰的 探索。 然而,上天巧妙的安排,讓邱秋林重考成績跟第一次相差無 幾,如果選填志願,落點還是在中原大學化工系。因此他遵從上天 的旨意,選擇復學就讀。 其實,中原大學化工系在當年已是國內知名科系,尤其擔任 理工學院院長長達 13 年的謝明山,更是當時台灣少有的化工博士 人才。邱秋林指出,中原大學化工系在謝院長帶領下名實俱佳,雖 然在他就讀大一時,謝院長已經卸任,但是只要談到謝院長,所有 的中原化工人心中都是滿滿的驕傲。 「當時師資都從國外學成歸國,非常優秀,」除師資外,邱 秋林談起母校是教會學校,校風單純,在這種樸實無華的氛圍下, 他在學期間經常去教會聆聽詩歌與感受宗教氣氛,讓心靈得到平 靜。而在校期間,除了認真讀書、參與教會活動外,邱秋林也喜歡 跑步,白天在操場跑 4000 公尺,回到宿舍還會舉啞鈴,以保持健 康的身體,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此外,因為與中原大學的緣分,讓他得以在大三遇見另一半 ──張信貞女士,「太太是影響我一生的人,如果沒有重考,就沒 有這個機緣認識我太太了,」邱秋林強調。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邱秋林與妻子張信貞同為中原大學校友,以行善天下、無私奉獻為人生座右銘。

創業有成 產業多角化發展 邱秋林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就成家。婚後不久,岳家親戚 與日本人合夥設廠,需要懂化工及日文的人才,邱秋林是不二人 選,於是開啟他從南部北上工作的契機。 看來似乎也是命運的安排,中原大學的同窗間接讓邱秋林開 創自己的一片天。 天生富有領導力的邱秋林,曾好幾年擔任化工系同學免費的 日語翻譯,過程中透過日本朋友介紹,他發現了螢幕連結器的商 機,雖然跟化工本業沒有直接關係,他還是毅然決然轉行,在 1986 年創立實英實業公司。 曾經與日本人共事,邱秋林深知在喝酒場合,萬一自制力不 夠好,容易傷身,又影響家庭。一方面不認同交際應酬的文化, 二來他也不認為做生意非得要靠喝酒才能談成,因此邱秋林以身 作則,不與客戶喝酒交際,也不要求部屬談生意要喝酒應酬,替 公司樹立典範,在業界實屬罕見。

135


13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30 多年下來,實英實業從電子週邊產品起家,跨足光電業, 並成為韓國三星企業全球最大供應商,主要往來客戶擴及日本、 美國、以色列、德國、奧地利等先進國家企業。 近年來,邱秋林更跨足食品業。為了下一代健康著想,他成 立油品公司,與中原大學技術合作,採用世界頂尖專利超膜技 術,透過物理性過濾法,完整保存天然純油的營養價值,製造過 程零添加,其生產的苦茶油更獲得國際品質評鑑大賞的肯定。

行善天下 回饋母校不餘遺力 因重考而與宗教結緣,大學曾接觸基督教,邱秋林在 40 歲 左右皈依佛教,他秉持的座右銘是:「努力工作,行善天下」。 創業之際,經營理念為:「照顧眾生,善盡社會責任」,與他的 座右銘相互呼應。 為讓公司可以實踐自己的經營理念,2000 年實英公司原有 資格申請上櫃,在興櫃期間,他幾經思索,最後放棄讓公司上櫃。 主因在於,公司沒有向銀行借款,也不需要外來資金擴大規模, 一旦上櫃要面對小股東或股票可能被炒作,他就無法專心經營企 業,做更多對企業、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創立迄今,他這位經營者兼大股東每年為公司創造不少盈 餘,讓其他股東賺錢,也開放員工認股。雖然 2020 年受新冠肺 炎疫情影響到一些業績,但公司仍有賺錢,三節獎金照發,還幫 員工加薪,「看到員工領到獎金開心的樣子,身為董事長就覺得 值得了,」他笑說。 對員工照顧有加,對外行善更是不分國界,善盡企業的社會 責任。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支持校長張光正(左四)全人教育理念,邱秋林(右四)與張信貞(右三)捐助「秋 林信貞全球交誼廳」,提供本地學生及境外學生跨文化交流場所。

除了身為多家基金會董事或董事長,他在擔任國際扶輪社總 監時,捐款對象不分國內外,曾資助蒙古、印度、尼泊爾等地的 寺廟、小學與圖書館的興建工程。公司在中國大陸設廠,也在當 地成立獎助學金,讓貧苦的學生可以繼續念書。 邱秋林陸續回饋社會,2017 年,他以不到 70 歲的年齡,獲 頒新北市政府社會教育貢獻獎的終身奉獻獎,是這個獎項最年輕 的獲獎者,可見其對社會教育貢獻年資已久。 熱衷社會公益之際,邱秋林沒有忘記締結深厚緣分的母校 ──中原大學。邱秋林首先回饋化工系,一開始是提供化工系博 士班學生每位 20 萬元的獎學金,另外也有 10 幾萬元到幾百萬 元的捐款。 這個默默捐款的舉動被工學院院長發現,於是邀請他回母

137


13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校。在與校長張光正暢談後,其提倡天人物我與全人教育的理 念,跟邱秋林一直以來實踐的理念不謀而合。 「同樣都是經營者,我很感動張校長對中原大學的用心經 營,成為私立大學中很好的學校,也成為雇主心目中第一名的私 立大學,」身為校友,邱秋林與有榮焉,發自內心更積極回饋母 校,幫助學校有更好的發展。 邱秋林說到做到,在中原大學校園中,可以看到他回饋母校 的影子。例如以公司名義捐贈興建的實英領導力中心、他與夫人 名字捐贈的國際學生交誼廳、知行領航館等,各捐贈千萬元。接 下來,還會繼續協助中原大學興建薄膜中心,完成他努力工作、 行善天下的心願。

2017 年中原大學頒授邱秋林(右二)工學名譽博士學位,肯定其樹立校友企業家實現 社會責任的典範。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曾獲選為中原大學傑出校友,邱秋林認為,傑出校友除了是 在各專業領域表現不凡外,也要善盡社會責任,從事公益或回饋 學校,成為校友的典範。而他在擔任傑出校友評審委員時,直接 向校方提出這個想法,學校也深表認同並予以採納。 「把別人需要的,自己所擁有的分享出來,」這是邱秋林單 純發自內心行善的理念。 他進一步指出,在捐款的同時,幫助自己降低貪慾,得到清 靜的心,這是利己利他的舉動,何樂而不為? 難能可貴的是,他要把這份理念傳承給第二代。邱秋林透 露,已擬訂家庭憲章,希望第二代繼承財產之際,可以繼續為社 會公益付出,傳承他的善念。 中原大學提倡「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 群」的教育理念,邱秋林數十年來均是以身作則;近幾年,更以 捐款支持學校用心辦學,造福學弟妹,可以說是一位兼具公益家 的企業領導者。

中原教我的事 關懷弱勢 善盡社會責任 中原大學提倡全人教育,強調學生在專業的學習之外,也 要有天人物我的觀念,更要有關懷社會的實際行動,其中 所強調的善盡社會責任,也是我一直以來遵循的理念。每 個人都受社會裡的人事物所影響,沒有人能獨立完成一件 事。因此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就應該要回饋社會。

139


14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堅持運動家精神 打造跨領域永續事業 勤美集團董事長 林廷芳 林廷芳就讀大學時,除了念書、參加田徑隊、登山社、救國團 康輔營,還是奧運滑雪選手,多方涉獵、追求身心靈的平衡發 展,這也讓他成為全方位的企業領導人,領導橫跨金屬成型、 建築住宅及生活休閒事業的勤美集團。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坐在位於台北市仁愛圓環的辦公室裡,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 芳氣定神閒地批著公文,完全看不出他才剛利用午休的空檔跑了 5.5 公里。 每天跑 10 公里是林廷芳維持 40 多年的習慣,但採訪當天 因為下雨,無法在戶外跑步,他才轉移陣地到健身房,「下班後 要繼續把剩下的里程跑完,」一身筆挺西裝的他,信誓旦旦地說。 除了掌理勤美兩岸的事業,林廷芳還身兼三聯科技總經理、 中華民國滑雪協會理事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執行委員和氣象 應用推廣基金會董事長,洋洋灑灑的頭銜,稱他為斜槓族也不為 過。而他的「斜槓人生」,要從 45 年前就讀中原大學時說起。

斜槓青年 曾是奧運選手 1975 年,林廷芳進入中原理工學院(中原大學前身)就讀 水利工程系,當時男女比例懸殊,全校女生加起來不超過 200 個,且學校位處偏僻,附近沒什麼娛樂設施,校門口的公車一個 小時才一班,這讓擁有旺盛精力的男同學們,平日不是在籃球

聚焦人物——林廷芳 學歷:中原大學水利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企業家管理發展 進修班」。 現任:勤美 ( 股 ) 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三聯科技 ( 股 ) 公司總經理、多聯 科技 ( 股 ) 公司總經理、璞真建設 ( 股 ) 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氣象 應用推廣基金會董事長。 榮譽:中原大學傑出校友、台中二中傑出校友、第二十三屆青創楷模、 2020 年李國鼎管理獎章、台北市大同中學傑出校友。

141


14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林廷芳就讀中原大學時熱愛體育與登山活動,無形中磨鍊出終身受用的領導者能力。

場,就是在田徑場上奔馳。 林廷芳不僅是投入其中的一員,涉獵還極廣。他深深記得, 每學期體育課都要考長跑,相當於中原到內壢來回折返的距離, 為了鍛鍊體能,他每天平均跑上一到兩小時,長久累積下來的實 力,讓他在學校運動會的田徑賽事脫穎而出,加入田徑隊。另外, 他也參加登山社,週末跟同學一起背著 20 公斤的電話簿練跑是 小事,攀登百岳、開辦登山嚮導營,為社團立下種種標竿。 早在 1971 年 8 月,林廷芳就接觸到人生中的第一座百岳―― 大霸尖山,此後他便和登山結下不解之緣。大三時,他接任登山 社社長,由於 1971 年發生清大學生在奇萊山的山難事件,所有 家長都不准孩子參加登山活動,當時課外活動指導組看到登山社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像看到瘟神般,林廷芳卻毫不氣餒,「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 蠟燭,說服教官、家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知道『我們準備 好了(We are ready)』!」他堅定地說。 為了說服師長,林廷芳跑到谷關接受山訓,隨後於 1977 年,他在桃園復興鄉角板山籌辦「第一屆中原理工學院登山嚮導 營」,找來登山界及搜救隊的專業人士,比照谷關特種部隊辦理 山訓,以此向師長證明,登山社的同學都受過專業訓練,社團有 能力把風險降到最低。而由林廷芳親自開創、設計的登山嚮導營 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田徑隊和登山社,林廷芳大二還參加救國團康輔營,帶 過合歡山滑雪營、合歡山健行、中橫健行隊等,帶隊的準備工作 相當繁雜,開營前一晚要背好 100 多個隊員的名字,才清楚如 何分組;白天邊走要邊觀察隊員的專長,以利晚上的分組表演, 「每天面對不同的隊員,要分組、帶團康,很容易就學到領導統 御、組織設計等各種技能,」林廷芳回憶道。 此外,林廷芳還曾經是奧運滑雪選手。1977 年,國內培訓 一批 15 歲的小選手,準備參加 1980 年美國寧靜湖冬季奧運滑 雪比賽。當時參加救國團康輔營的他,因緣際會和選手們一起訓 練,在一次偶然的體能測試中,成績竟然贏過所有選手,時任中 華奧會主席的沈家銘便破格讓他入選國手,跟著代表團一起到奧 地利培訓。 有趣的是,出國受訓期間正值期末考,林廷芳因為沒參加考 試,差點被退學,當時的校長阮大年得知原委,同意讓他用補考 的方式補救。為了幫助林廷芳補考,同學每週都將筆記郵寄到奧 地利,讓他回國後順利通過考試,「能四年畢業,我也覺得自己 很厲害,」林廷芳打趣稱。

143


14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儘管有著小插曲,事實卻是他看得極透,「其實我的大學生 活相當充實!」細看他的經歷,征服百岳,代表毅力、危機處理 能力的養成;舉辦嚮導營,則展現了領導、組織力與開創精神。 這些逐步打磨出的無形技能,不僅終身受用,還能向下傳承。

期許團隊像消防隊 隨時做好準備 確實,時至今日,林廷芳一邊帶領企業邁步向前,另一邊仍 用運動為企業經營加值,並達到身心靈的平衡。2020 年 4 月, 63 歲的他已累積超過百場以上的全程馬拉松賽,並完成攀登百 岳的壯舉。從運動中,他養成隨時做好準備的態度,也是他領導 企業、做出決策最重要的關鍵。 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說, 面對未知的變化,要向消防隊學習如何制定計畫。消防隊無法 預測下一場火災、淹水會在哪裡發生,所以必須建立一個活力充 沛、效率卓越的團隊,除了因應日常的意外,也能夠及時處理不 可預期的災害。林廷芳總是拿這個例子,期許自己的團隊要像消 防隊一樣,隨時做好準備。 「就像攀登百岳,有時在山上一待就是八、九天,你必須學 習與自己獨處。有了清楚的頭腦,才能安全下山。這跟領導人每 天面對的挑戰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沉澱思緒,隨時做好準 備,」他分析。 要讓公司團隊像消防隊一樣能隨時應變,林廷芳落實的方式 之一,就是鼓勵同仁鍛鍊體能。每年 10 月到隔年 4 月這段期間, 只要同仁參加路跑,每跑完 1 公里便給予 100 元獎金,累積跑 完 100 公里就發 10000 元獎金,統一在五一勞動節當天發放。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登山對林廷芳而言是興趣,更是領導者的修練,從中養成隨時做好準備的態度。

師長智慧 企業沿用 在中原大學的時光,林廷芳除了用運動豐厚自己的人生,也 從老師身上學到不少人生哲學。他提到,像是教授「流體力學」 的邱金火教授,看準台灣學生不愛預習和考前臨時抱佛腳的習 慣,上課從不點名,也沒有期中、期末考,但邱金火教授會將考 試分散成 14 次,一學期扣掉期中、期末考上課時間大約 14 週, 等於一個禮拜考一次,每次考試總分 10 分,5 分是考前一週的 上課內容,另外 5 分則是考當週教的。 「這樣實行下來,不知不覺間就養成預習和複習的習慣。這 招現在我也用在公司,開會前先把要討論的主題等相關資料傳給 同事,並請同事先做回應,這樣開會才有效率,」林廷芳說。

145


14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企業永續發展 小有成果 求學期間受到師長、同學幫助,林廷芳不忘延續這些情意, 回饋社會與母校。2015 年,他接任勤美集團董事長後,隔年隨 即在集團內導入 CSR,如今已小有成果,2020 年榮獲「台灣企 業永續獎(TCSA)企業永續報告類――傳統製造業銅獎」。 林廷芳說,勤美的金屬成型、建築住宅和生活休閒三大事業 群都有 CSR 的目標。金屬成型部門希望成為「循環經濟的實踐 者」。勤美以鑄造起家,原先是台灣最大的生鐵進口商,最早從 巴西進口生鐵,再做成產品。為了實踐循環經濟、環境永續,五 年多前,正式決定關掉進口生鐵的貿易部門,不再進口生鐵, 改採用回收鋼鐵。隨著冶金技術提升,目前中國天津廠已立下標 竿,只用千分之一的生鐵,做成汽缸、汽車剎車零件等產品。 建築住宅部門的目標,則是擔任「友善居住環境的提供者」。 林廷芳透露,勤美不只賣房子,而是賣環境,2008 年開幕的「勤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美誠品綠園道」已成為台中地標,當初花了 12 年打造週邊環境, 串聯生態環保、藝術、在地人文,形塑嶄新的生活型態。興建中 的臺中勤美洲際酒店,林廷芳認為傳統挖地下室都要夜以繼日抽 地下水,白白將清水排放掉,相當可惜,因此結合人工智慧降低 抽水量,「施工期間不但省下 504 萬度的電、換算將近 3000 噸 的減碳量,還少抽了六個石岡壩水庫的水。」 至於生活休閒事業部分,是企望成為「生活美學文化的探索 者」。1972 年成立的勤美集團,至今已有 48 年歷史,前 30 年 都將重心擺在企業端(B2B),2002 年開始跨入消費端(B2C), 2006 年更三顧茅廬,說服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在台中開設誠 品旗艦店,發掘在地文化,2017 年在苗栗縣造橋鄉推動的「勤 美學」,成為豪華露營(Glamping)的濫觴。 對於母校中原大學,長期以來,林廷芳也不吝回饋。在硬體 上,2020 年初整修完工的「聯榮工學講堂」,就是由他捐款整 建而成。看著走在校園裡,未來可能成為自己員工、社會棟樑的 學弟妹,林廷芳真誠建議,學生們必須培養跨領域能力,「在大 學期間,要為自己打造閱讀、社交和整合能力,才能為自身加值, 為出社會做好準備,」一番出自肺腑的箴言,正是林廷芳成為「斜 槓」企業領導人的最大關鍵。

中原教我的事 豫則立 不豫則廢 任何事情預先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不 論在學或是出社會,都要隨時準備好,才能成功。

147


14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 產出全球最綠滑軌 振躍精密滑軌董事長 陳萬來 在創業路上,陳萬來憑著無所畏懼的精神勇敢闖蕩,致力創造 員工、供應商、股東、客戶和社會環境間的五贏,強調人物境 共好共榮的他,為人處世與中原大學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坐落在土城的振躍精密滑軌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占率第 一的高階辦公家具滑軌供應商。看向廠區,雖然是傳統產業,卻 沒有一般印象中的紊亂,廠房乾乾淨淨,一切井井有條。只見員 工穿著一致的紫色制服,專注手邊工作,但一談起自家產品,卻 又神采奕奕、充滿熱情。 一手打造出這番興旺情景的,正是董事長陳萬來。 從中原大學傑出校友、李國鼎管理獎章、創業楷模獎等個人 榮譽,到國家磐石獎、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和台灣精品獎等企業 獎項,陳萬來與振躍能獲得這些成績,憑的是多年來的努力、堅 持與遠見。 1991 年,工專畢業、已經在職場歷練三年的陳萬來,以五 專同等學力考上中原大學電子所。當時他想鑽研光電領域,中原 大學指導教授何金滿找來外界業師、時任中華電信研究所主任陳 光毅共同指導,讓陳萬來接受了嚴謹扎實的光纖專業訓練。

為了實驗拚到底 疲倦卻充實滿足 陳萬來深深記得,碩二拚論文時,他選擇實作題型,每天過

聚焦人物——陳萬來 學歷: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 EMBA。 現任:振躍精密滑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球中原大學校友總會會長等。 經歷:國品永續精銳聯盟創會總會長、小巨人獎聯誼會創會總會長等。 榮譽:2011 年李國鼎管理獎章、第三十三屆創業楷模獎、第六十五屆傑出 商人獎、2011 年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獎等,國內外專利逾 100 件。

149


15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重視團結與溝通的企業文化,結合專業知識與美感,讓振躍在滑軌市場闖出一片天。

午就進實驗室埋頭研究,直至隔天早上 6、7 點才離開。如此持 續了一個半月,他將原應在三到六個月才能跑出的結果,順利產 出。他提到,每每走出實驗室、站在中正樓前,看著濛濛亮的天 色、初昇的太陽,以及迎著晨曦運動的長輩時,「身體雖然疲倦, 內心卻感到充實、滿足、有希望。」 就這樣,帶著中原大學給的滿滿養分,陳萬來順利畢業。工 作數年後,他考取公費留學獎學金,原想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一 圓博士夢,卻在姐姐的提議下,毅然投入滑軌領域。1996 年, 陳萬來與姐姐、姐夫攜手創業,振躍就此誕生。 振躍從成立之初,就瞄準國際市場,第二年順利將產品銷售 至全球 35 個國家,打入 IKEA、Dell 等國際大廠供應鏈,也率產 業之先,前往中國,無償投資設廠,事業發展順風順水。不料,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振躍與中國夥伴合作到第七年時,遭到叛變,值此千頭萬緒,又 遇上得力幹部們因家人健康、生產因素請長假,加上兒子剛出生 不久,當時的陳萬來可謂焦頭爛額。 「上帝不會給你禁受不起的考驗,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 排,」陳萬來透露,自那時他就體悟到,任何事無論高興、失 望、難過都一分鐘就好。當下他一個轉念,決定將生產基地移回 台灣,帶領振躍在九個月內完成找地、建廠、布產線的不可能任 務,還爭取到高階辦公家具品牌 Haworth 的訂單,成功轉型升級, 從低階代工轉向中高階產品應用。 如今 10 多年過去,遭受叛變的往事看來未必是禍。振躍經 歷幾次轉型,自有品牌 MARTAS 名聲響亮,產品線廣及中高階 辦公家具、汽車、雲端伺服器、廚具,並銷售至歐美、亞洲超過 90 個國家。陳萬來也不斷將一路從學校、職場淬鍊出的哲學, 應用在企業管理上。

員工有專業和熱情 產品具科技和美感 在管理部分,所有員工進振躍後,陳萬來會親自歡迎致意, 並解說企業文化。振躍裡有個著名的大雁銅雕,意思是全世界的大 雁都會南遷,每次都要耗時數月、飛上幾千公里,只有無所畏懼、 重視團隊合作以及能拿出實績的大雁,才能通過考驗。 陳萬來希望員工能擁有「大雁精神」,卻從不說教,反而透 過各種融滲方式,對員工傳達理念。例如公司會舉辦「說大雁故事 比賽」,讓員工講述大雁的南遷故事,現在連外籍員工都能說得頭 頭是道。另外還有籃球比賽、耶誕節布置大賽等活動,讓同仁更能 體會團隊精神。

151


15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振躍每個部門各有代表色,研發部的藍色代表「科技」,業 務部的紅色是「熱情」,製造則選用能與各種顏色調和的黃色代表 「和諧」。紅色加藍色會變成紫色,這也成為制服的顏色,希望所 有員工同時具備專業與熱情。 在產品層面,許多企業和消費者溝通喜歡強調功能。功能當 然是基本,陳萬來卻從設計之初,就堅持要從使用者的情感、價值 面出發,讓產品兼具科技與美感。他舉例,先生想買一套要價百萬 的廚具送給太太,「如果太太拉動廚具時,不好拉、有噪音,先生 的心意不就無法傳遞了?」美觀不突兀、輕巧不費力與悅耳無噪音 的滑軌,成了振躍的特色,「一般人說滑軌是冷冰冰的東西,但我 會說滑軌傳遞愛與關懷。」 振躍也是「最綠的滑軌」。早在 2007 年,陳萬來就為自家產 品申請無毒認證,有人說振躍是傳統產業,有需要做這件事嗎? 「如果客戶覺得重要,你就需要。」 但切入綠色化,該從何做起?陳萬來採用的方法,是向客戶 學習,「客戶都很樂意教你,畢竟你學會了,就(可以)補強他的 供應鏈。」 憑藉無懼改變的勇氣,Canon、Toshiba、Mitsubishi 等全球知名 品牌都是振躍的客戶。也因為夠綠、夠誠信,讓振躍屢獲各大品牌 的卓越供應商獎,甚至有客戶合約一簽就是五年。 做任何事,陳萬來都抱持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信念。員工提 案時,他一定會先問對客戶和環境的影響評估,「產品再好,對客 戶沒效、傷害環境也沒有用。」 為了不危害環境,振躍逐步將產品綠色化,但陳萬來仍不滿 足於此,他還投入企業社會責任,致力創造員工、供應商、股東、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2017 年「永續精銳聯盟—森林保衛戰 CSR 植樹造林活動」,陳萬來(右四)以實際 植樹行動實踐綠色永續的社會責任。

客戶和社會環境間的五贏,「任何事都講究平衡、和諧,我們要在 社會、經濟、環境上,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像是在 2017 年, 時任永續精銳聯盟會長的陳萬來,率領 13 間企業,一同在平溪種 下 3450 株原生樹種楓香樹苗,以實際行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樂於分享與服務 當大家的眼睛和耳朵 特別的是,當年在中原大學就讀研究所時,陳萬來還做了一 件出人意表的事。他花費三個月採訪中研院院士鄭天佐、前行政 院政務委員夏漢民等七位重要人士,並將內容投稿到校刊與師長 分享。之所以這麼做,除了他想知道,若是走研究、政府的路線,

153


15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會有什麼不同、自己喜不喜歡,「更重要的是,我要當大家的眼 睛和耳朵,分享所見所聞。」 夏漢民受訪時,告訴他:「服務是學習最好的橋樑。」陳萬 來後來一直將「分享」與「服務」兩大要義謹記在心,偶爾出國 看到別具特色的建築,或像中原大學聖誕點燈等特色活動,就會 隨手拍下來,並傳到公司群組,與員工分享。他也前往學校、企 業與政府單位訴說創業故事,並擔任超過 20 項獎項、計畫的諮 詢和審查委員,不吝貢獻所長。 儘管公務繁忙,陳萬來仍堅持投入社團服務,至今曾擔任過 九個協會的會長、理事長,貫徹「服務」理念。像是 2013 年,

中原大學企管系師生參訪振躍精密滑軌,陳萬來(第二排右四)分享經驗之餘,鼓勵 學弟妹要勇敢追夢。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他獲選中原大學傑出校友,隔年接任新北市校友會理事長,他發 現校友會老化速度快,必須吸納新血,便請秘書發出一萬封邀請 函,最終獲得 40 封回信。為了增加會員的向心力,他也積極引 進外部資源,例如邀請前經濟部長施顏祥、前青輔會主委李允傑 等社會賢達參與活動,活絡校友會。2019 年,他又接下全球中 原大學校友總會會長,持續為學校引入多元資源。 對於中原,陳萬來有滿滿的情懷。他笑稱,當年念書時,校 長是張光正,如今擔任總會長,又與張光正共事。領導人型塑了 學校、企業的風格,在他眼中,張光正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潛移默化整個校園,「校園的改變、學校的關懷,校友們都看在 眼裡,甘願為學校多做一些,也帶出中原人的凝聚力。」 2020 年 10 月,中原歡度 65 週年慶,當天共有 6700 位校 友返校,整個 10 月則足足有 8000 位校友造訪。 看著陳萬來忙裡忙外,幾乎大半時間都留給了「服務」,問 他還想完成博士夢嗎?他想了想說:「博士隨時能念,先把眼前 事做好比較重要。」 對陳萬來而言,所謂的眼前事,就是照顧好家人、對企業負 責,並將所學回饋給母校與社會。

中原教我的事 崇本務實 在中原大學,我花費許多時間將根本的專業學好、學全。 工科的人要力爭上游,只有將基本功練習扎實,才能抓住 每一個自己喜歡的機會,以及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

155


15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從法律人到牧羊人 幫助孩子為一生志業 基督教真道教會主任牧師 廖文華 相 信 教 育 可 以 改 變 命 運, 基 督 教 真 道 教 會 主 任 牧 師 廖 文 華 打造夢想之家,秉持「核心 3C 改變生命」的理念:打造品 格 力(Character)、 給 孩 子 一 個 家(Care)、 扭 轉 競 爭 力 (Competence),接受幫助並幫助別人。10 多年來,夢想之 家改變了數千名弱勢青少年的人生。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廖文華,大學、研究所一路念法律,原應是在法庭上滔滔雄 辯的律師,後來卻成為基督教真道教會的主任牧師,擔任數千名 信徒的牧羊人;他創立了夢想之家,將無數孩子從泥淖中拉出; 他又擔任濯亞國際學院共同創辦人,致力將孩子培育成整全之 人。如今,有數千名孩子叫他一聲「把拔」。

中原求學 成為人生中的轉捩點 對社會、孩子大愛無私的付出,讓廖文華獲得第五十四屆十 大傑出青年。他的人生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不同? 故事得從中原大學說起。廖文華原本念東吳大學法律系,畢 業後,眼看好友紛紛踏入職場、成為律師,他其實不太確定法律 是不是心之所向,心裡迷惘又灰暗。那時他因為還想念商,於 2001 年考進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 廖文華在台北長大,從小身處水泥叢林,一見到中原大學的 綠地、老樹和充滿歷史感的建築,活脫脫正是心目中的校園模 樣,「那時我告訴自己,就是這裡了!」他屈指細數,生命中待 過的 10 個教育機構,中原大學是關鍵轉捩點,原因是在那裡的

聚焦人物——廖文華 學歷: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 學聖塔克魯茲分校進修、英國劍橋大學商學院創業管理學程。 現任: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經歷:台北真道教會青年牧區區牧長、兒童牧區區牧長等。 榮譽:2013 年救國團青年獎章、中華民國第五十四屆十大傑出青年。

157


15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夢想之家相信每個青少年都是一顆待磨亮的鑽石,透過從就學到就業的機制設計,給 他們不一樣的未來。

幾個重要經歷,促使他走上牧師和關注孩子的旅途,「中原是我 人生中的美好季節,是我生命的孵化器,」他真切地說。 在中原大學裡,他一面擔任教學助理,發揮所長,一面和 理工、設計、建築等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生活繽紛多彩,「那 時我有了『T 型人』概念,知道人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必須與 其他領域互動,甚至跨領域學習。」 2003 年,他前往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發現城市中有些廢 棄酒吧改成的空間,年輕人可以隨意進出,在裡頭交朋友、學習, 空間由社區教會認養,隨時有大人陪孩子說說心裡話。他看了深 受觸動,雖然當時還不確定心頭的火苗是什麼,但確實有些東西 在心頭生了根。 後來,他參與財經法律研究所的法律扶助工作,接觸到許多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因子女犯罪而傷心流淚的家長,「就是從這裡開始,我的一生被 改變,」廖文華提到,青少年犯的都是情節輕微的傷害、竊盜等 罪行,法律問題,他五分鐘就能解決,但讓他花更多時間的,反 而是聆聽家長的煩惱。 家長總是六神無主地問他,自己的孩子是被別人帶壞,未來 該怎麼辦?廖文華聽了之後,內心也很掙扎,他知道法律未必能 幫助孩子,將他們送去矯正機構,只是和相同的孩子一起打轉。 在此情形下,他從原先毫無社工、教育、諮商背景,只是一個具 有法律專業的基督徒,就此決定走上成為牧師之路,打算一輩子 幫助青少年。 從中原大學畢業、當兵後,廖文華順利成為牧師,並堅守初 衷。他帶著教會的朋友前往西門町,從龍蛇最混雜的地方找尋高 風險族群。他們唱歌、跳舞,逢人就問:「想不想來認識我們?」 「聽起來很白癡吧?」廖文華自己都笑了出來。但持續不斷 的街頭活動,讓他足足在三個月內認識 200 個青少年,還有好 心人提供一幢 20 多坪的廢棄舊公寓免費使用,這裡就成為他輔 導、幫孩子上課、舉辦活動的秘密基地。2006 年,夢想之家正 式成立。

夢想之家 拯救數千迷途孩子 所謂夢想之家,代表「夢想」和「家」。廖文華分析,孩子 走上歧路,往往因為沒有家的溫暖、沒有夢想,他要做的,是給 予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並為他們造夢。 首先,夢想之家讓孩子生活無虞,從營養晚餐、上學、課後 輔導到才藝學習,一切免費,孩子能在機構學拉小提琴、電腦程

159


16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式,接受高標準的課業輔導,唯一的要求,是必須接受品格教育 和做志工服務。 廖文華解釋,夢想之家的宗旨,除了陪伴青少年度過困境, 也希望將他們培育成在品格、創意、能力、服務上的卓越明日領 袖。因此,機構以柯維(Stephen Covey)的「七個習慣」教導做 人原則,像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等。 志工服務則和職涯探索相輔相成。儘管孩子們生活清苦,廖 文華卻認為,真正的貧窮或富裕,是由「心」定義,擁有不被輕 易打倒的心,才是富足。早期他會帶孩子去五星級飯店的大廳, 看著來來往往、穿著得體的人們,在那裡交際應酬、談生意。他 總告訴孩子,未來他們將會是其中一人,給予各種職業想像。 接著,藉由帶孩子去柬埔寨、非洲蓋房子,去印尼泗水的兒 童醫院探望病童等志工服務,激發孩子對各種職業的渴望,許多 人在過程中開始想當建築師、醫生,「志工服務會打破貧窮的思 維和心態。我要讓他們覺得手心可以向下、不要向上,給予的過 程會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有個現今在竹科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女孩,原本國中畢業後, 就要到工廠上班,但在廖文華的堅持與負擔學費下,才得以繼續 升學。後來,女孩一路念到交通大學,並成功進入這家高科技公 司,她用領到的第一份薪水,買了一盒月餅送給廖文華,「那是 我吃過最好吃的月餅。」

多元專業 系統性看待、處理問題 廖文華念過法律、神學和創業管理,多元專業讓他能從 結構面看待青少年問題,以企業化方式經營管理機構。他引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夢想之家提供課輔、街舞、音樂等各項免費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們下課後也能擁有安 身之所。

入 J.P. Morgan、家樂福、六和汽車、致伸科技、大陸工程創辦的 浩然基金會等企業資源,從物資、課輔層面給予協助,夢想之家 對於孩子長高幾公分、成績進步多少,全都斤斤計較,「我喜歡 看得見的改變。多數社福機構都有很大的熱忱,卻未必有好的管 理,這樣能提高效率,讓資源產生最大效能。」 夢想之家在西門町搬了四次家後,有了現在的規模,至今已 幫助超過 6000 個 13 至 18 歲的孩子。士林、宜蘭、香港都設有 機構,上海則採支援夥伴形式,之後預計會擴點到台東和桃園。 此外,成功也不必只在夢想之家。夢想之家和東部「孩子的 書屋」、西部「林業生基金會」和南部「飛揚協會」三個機構共 組「逆轉聯盟」,專門協助成立三年以上、有 30 個孩子的機構, 從師資、財務、課程等各層面做健檢,共同健全台灣的社福機構。 2015 年,廖文華又有新想法。他和靈糧堂牧師周巽正共同 成立濯亞國際學院,希望透過整合式教育,將孩子培育成整全、 能靈活運用知識的人。他透露,學院國中部的儲備校長,正是夢 想之家當年帶大的孩子。

161


16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一生志業 聚焦與孩子相關領域 瀏覽廖文華的經歷,幾乎都和孩子有關,除了創立夢想之家 和濯亞,他也曾在育幼院擔任董事,「其實所有和孩子相關的領 域,我都想關心耶!」他宣示,自己的下個目標是建立年輕人營 地,就像美國的夏令營,關注體驗、外展教育。他也在籌備青創 孵化器,提供年輕人創業和產業的資源。 有趣的是,當廖文華決定不走法律、轉任牧師時,幾乎所有 人都覺得可惜,但有位朋友的話,卻給了他極大信心,朋友說: 「文華,你走上這條路真是太對、太適合了!因為你是個感性、 有憐憫心的人,如果當律師,你只會是個中等律師,因為你狠不 下心;但你當牧師,會成為頂尖的牧師,你的憐憫心可以被發揮 到最大,我覺得你的上帝把你放在對的位置上。」

夢想之家的貢獻屢獲外界肯定。圖為廖文化因創辦夢想之家獲三立電視台 「Hero@Taiwan 台灣真英雄」獎項。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我聽了很震撼,想說對呀,這就是我,是我存在世界上的 目的,」廖文華想起中原大學「全人教育」中的「天人物我」概 念,儘管畢業多年,他始終推崇中原大學的辦學理念,認為探索 人與上帝、自己、人際間的關係相當重要,「畢竟很少大學會把 這些當成教育的一環。現今高等教育的問題是談腦不談心,但中 原大學卻願意談『心』,這是教育裡最重要的部分。」 隨著人生愈走愈寬、處理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問題,廖文華對 全人教育也有一番新體悟。做為牧師,他將「天人物我」看成一 個十字架,天、我是縱向,代表上帝與人的關係;橫向則是物與 人,物是專業背景,人是與他人間的關係,「把專業弄清楚、與 親朋好友關係融洽、探索自己的夢想與價值,若遇到困難,就倚 靠上帝。天、人、物、我四個元素缺一不可,」他認真剖析。 其實,透過中原大學或廖文華對於「天人物我」的詮釋,實 踐的成果都將是「全人」,廖文華就是最好的標竿,他用自己的 專業、一顆敬拜上帝的心,幫助世人,並從中找到自己的獨特與 價值。只要遵循這樣的步伐,想必人人都能成為更好的人。

中原教我的事 「跨領域」概念 我學財經法律,其實就是商業與法律的結合。在這個時 代,除了有自己的專業,也要多方觸及跨域知識,並與不 同領域的人交流。當視野打開了,世界也會變得廣闊。

163


16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終身免費維修 打造全球最環保雨傘 雨傘王創辦人 陳慶鴻 陳慶鴻自認就讀中原大學時都在「玩」,但他並沒有偏廢專業, 進而學以致用、運用創意創業,玩出一片天。他堅持賣好產品, 為環保盡心力,且不吝於照顧弱勢團體,與中原大學重視天人 物我、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來到位於中和的雨傘王總部,總經理陳慶鴻時而與同事討論 商品設計,時而拿起推車搬貨,完全沒有老闆的架子,中原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畢業的他,當初只是兼職賣起雨傘,沒想到 成為正職,而且一做就是 13 年。 關於陳慶鴻熱血又有趣的創業路,得從中原大學說起。1996 年他就讀資訊管理系時,正值全球第一波網路創業熱潮,身為平 凡大學生的他,生活中不是念書,就是參加系上活動如壘球隊、 擔任系學會會長等,不過這一切卻因選修蔡義昌老師的「網站經 營」課程,開啟了人生另一條路。 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分組並架設網站,「我們這組結合 組員的興趣,做了一個介紹電腦軟硬體和書籍的網站叫『軟硬兼 書』,分數還滿高的,算是我創業的啟蒙,」陳慶鴻自此感受到 網路創業的魅力。 升上大四後,陳慶鴻和同學一起創立介紹手機的網站「手機 王」,在短短幾個月就累積超過百萬造訪人次,目前仍是全台最 大的手機和行動通訊社群網站。當時在資管系吳肇銘老師成立的 「網站經營研究中心」培育下,手機王不久就轉型為公司,過程 中,陳慶鴻累積了日後創業的實力。 退伍後,陳慶鴻進入 104 人力銀行擔任網站企劃,有一次他 跟朋友到九份遊玩,途中逛進一家傘店,看見老闆站在傘上又踩

聚焦人物——陳慶鴻 學歷: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現任:雨傘王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 榮譽:《數位時代》網路人氣賣家百強。

165


16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又跳,雨傘仍舊完好如初,陳慶鴻對此感到震撼,腦筋動得快的 他立刻想到,這麼堅固的傘,在網路上應該會有商機,於是他向 老闆批購 6000 元的雨傘在網路販售,開始晚上兼差賣傘的生活。

發揮創意 兼差賣傘成網紅 雨傘王在 2007 年 7 月成立,之後營收規模逐漸擴大,陳慶 鴻決定辭去正職,專心經營網路事業。隨著要求「面交」的客人 增多,為了解決「面交」問題,2008 年 7 月雨傘王成立第一家 實體店面,目前全台已有 30 家門市,年營業額破億元。 分析雨傘王的成功模式,陳慶鴻就學期間在充滿創意、多元 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出勇於打破傳統的創新思維,成為他創業最 大的優勢。 其一是善用網路行銷專業,自拍有趣、吸睛的影片,透過網 路進行病毒式行銷,建立品牌形象與知名度。他先是拿著傻瓜相 機在自家客廳拍攝 Kuso 影片,學九份的賣傘阿伯在雨傘上大力 踩跳,並誇張地用力甩傘、拿水潑傘,他還跑到北海岸的石門風 力發電廠、花蓮、甚至香港,頂著狂風豪雨測試雨傘強度。 許多網友看到影片的第一反應是「你是阿達嗎?」「這是假 的吧!」但這個做法確實勾起網友好奇心想一探究竟,影片透過 網路快速轉傳,一個月後賣出了第一把傘,陳慶鴻也成為網路紅 人,媒體聞風爭相採訪,該年 12 月雨傘王月營收就達到 60 萬元。 其二是給每把傘專屬名字,並開發產品附加功能,做出市場 區隔。陳慶鴻觀察到其他網路賣家的銷售方式,多是透過雨傘外 形命名,但這對消費者而言,經常霧裡看花,並沒有辨識度。於 是,他決定針對雨傘的特色,讓每種類型的傘都擁有一個專屬的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網路行銷專業與創業經驗,讓陳慶鴻突破傳統業界印象,用創意塑造商品獨特性。

名字,像是冰棒傘、紳士傘、瑜珈傘、西洋劍傘等,同時他也開 發不同附加價值的傘,像是跟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合作針對銀髮 族推出的穩穩走手杖傘、讓孩子可以玩的安全守護水槍傘、晚上 可以閃閃發光的浪漫星光傘等,塑造出商品的獨特性。

終身免費維修 為環保盡心力 雨傘王的第三個創新做法,是針對自家產品提供終身免費維 修。這個業界首創的服務,背後隱含企業社會責任的用心。 陳慶鴻表示:「國人習慣到超商買環保傘,但即使是採用環 保分解材質,埋在土壤裡也要 10 ~ 20 年才能完全分解,雨傘 王提供終身維修服務,每年維修五、六萬支傘,為環保盡一份心 力,我們賣的是全世界最環保的傘!」

167


16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同時,為了讓資源能更有效的再利用,雨傘王推行舊傘換新 傘的優惠活動,回收舊傘經過維修師傅巧手,取出堪用的零配 件,可以做為備料,再延續其他待維修傘具的使用壽命。

照顧弱勢團體 不遺餘力 中原大學向來提倡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陳慶鴻在學期間就 熱心投入服務學習,參與送電腦到泰緬邊境難民營、幫拉拉山果 農賣水蜜桃等計畫,影響所及,他在創業後也不忘盡己之力回饋 社會。 「讓愛傘傘發亮」是雨傘王從 2013 年開始推行的公益活動, 陳慶鴻將每月 13 日定為雨傘王公益日,透過「你買傘我捐錢」 的方式,捐出當天全台門市營收,以幫助弱勢團體。

雨傘王與中和發展中心合作公益傘,透過賣傘與捐款,用畫傳遞愛,用傘撐起家。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2019 年雨傘王與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新北市私立中和 發展中心合作,將中心所照顧發展遲緩孩子的畫作製作為傘面, 每賣出一支傘就捐給中和發展中心 100 元。 陳慶鴻介紹其中一把名為「母愛」畫作的傘面:「這幅畫的 作者是小景,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媽媽每天工作早出晚歸,常 常媽媽回家的時候,小景已經睡著了,母女相處的時間並不多。 小景知道媽媽辛苦工作都是為了照顧她,所以在母親節時,畫了 鳥媽媽餵小鳥的圖獻給媽媽。」 除此之外,雨傘王也將有小瑕疵或是維修好的傘開放讓公益 團體申請使用。 回顧創業 13 年來,克服天氣風險是雨傘王必須面對的難題, 為了降低天氣的影響,雨傘王轉型朝外出配件等生活用品發展。 另一個挑戰則來自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陳慶鴻認為,雨傘容易弄 丟也容易壞,導致消費者不想買價格昂貴的傘,因此極少雨傘業 者自創品牌,況且一下雨,便利商店、藥妝店等都可以買到傘。 面對挑戰,陳慶鴻保持一貫的衝勁,承諾雨傘王會繼續努 力,堅持賣好傘給消費者。無論明天是晴是雨,相信雨傘王都將 在這條不平凡的創業路上,打造不一樣的精采。

中原教我的事 做中學 在中原大學,老師的教法很務實、接地氣,課堂上學到的 網站經營、行銷企劃等都成為創業的養分,並形塑出中原 學生肯幹實幹的特質,也是企業主青睞的主因之一。

169


17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在創新中善盡社會責任 攜手守護海洋 點點塑創辦人 洪以柔、邱申富 沒有富爸爸,從沒想過要創業的兩位年輕人,因為一堂實作課 的啟發而白手起家,從課堂到創業的路上,受到許多貴人師長 的協助,也讓年紀輕輕的他們有機會為海洋環保盡一份心力。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回想一下,20 幾歲時,你在做什麼?是準備踏入職場、繼 續升學深造,或者還茫茫然,不清楚人生的方向? 2018 年,對於點點塑的兩位創辦人──洪以柔與邱申富而 言,不過 22、23 歲,除了領到大學畢業證書以外,同時還成立 一家環保科技公司。 沒有富爸爸,也不是立志當創業家,這兩位中原大學不同科 系的學生,不僅成為創業夥伴,創業的領域更非自己的專業學 科,而引發這一切的契機,來自於他們共同選修的一堂課。

百人搶修的實作課 腦力大激盪 中原大學素來以「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希望學生在本 科系的專業領域以外,同時具備多元能力,學校的用心,可以從 許多課程安排看出端倪。 例如,從業界延攬知名業師──熊震寰(曾任職麥肯錫資深 顧問、德記洋行董事長兼總裁)開設「開創力企業專案實作課

聚焦人物——洪以柔 學歷: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輔系國貿系畢業、師範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 現任: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 經歷:桃園市青年事務局赴美國矽谷前五百大加速器團隊代表、台灣青年 事務協會理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委員等。

聚焦人物——邱申富 學歷:中原大學機械系畢業。 現任: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技術長。

171


17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程」,強調「實作力」的重要性,從中激發學生與社會產生連結 的創造力,並實際找出解決方案。 一開始,這堂沒有講義、不分年級的課程,造成百人搶修的 盛況,不僅商學院學生感興趣,也吸引理工學院及文學院學生。 2017 年,當時應用外文系大三的洪以柔與機械系大四的邱 申富,在同學力薦下,選修了這門課。原本毫無交集的兩人,一 位是開朗喜歡挑戰的文組女孩,一位是想安穩度日的理工宅男, 在命運的安排下比鄰而坐,與另一位同學成為小組成員,共同為 實作題目腦力激盪。 課堂主題是:生活中,有哪些社會問題需要被解決?老師希 望學生找出來並集思廣益解決方案,因此特別著重於解決問題的 過程。 平時就有觀察到日本鮮奶品牌眾多,國內僅有少數幾家大品 牌,腦筋動得快的洪以柔聯想到題目可以往酪農業發展,希望用 App 當做平台,帶動鮮奶小農的銷售。 不過,洪以柔實際走訪小農後發現,酪農需要龐大資金投資 於低溫消毒處理剛擠出來的鮮奶,恐非是他們在短時間內足以解 決的問題,只好另闢蹊徑。

同學成為創業夥伴 齊為海洋環保努力 組員陸續拋出霸凌、運動傷害等題目,經討論後,認為都難 以於短時間內完成解決方案,眼見已到學期中,連題目都還沒有 定案,大家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適逢海洋塑膠微粒的議題正夯,有組員拋出海洋塑膠(海洋 廢棄物)的環保議題,老師也認為可行,於是與時間賽跑的三人,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點點塑期望利用永續商業模式落實 CSR 精神,成為第一個為海洋生物發聲的社會企業。

馬上展開分工合作。 洪以柔與另一位同學負責搜尋海塑相關資料,機械背景的邱 申富則負責執行如何製造出清理海塑的機器設備。 過濾的材料是核心,洪以柔想到利用活性碳,但與學者討論 後發現不可行,也有老師建議用濾心,但為環保而考慮低耗能低 耗材,濾心放入海中很快堵塞須更換,此路也行不通。 理工腦的邱申富修正做法,先想清楚問題的環節,多看論 文、閱讀國內外的文獻,並與老師們一起討論,在研發過程中, 他設計了許多原型裝置。 憑著一股保護海洋環境的熱忱與不服輸的個性,即便課程結 束,洪以柔想延續課程的研究,邱申富則出於對設備研發的好奇 心,因為當時全世界尚無專門收集微粒的設備,所以他也跟著 「撩下去」。歷經兩年左右的研發,洪以柔和邱申富透過改良汙 水處理廠的傾斜板,克服海水的濃度、流向與衝擊力道,終於成

173


17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功製造出真的能在海洋當中過濾塑膠微粒的裝置。 他們的過濾設備的第一筆訂單來自新竹市政府環保局,由於 需要開立發票,水到渠成下,「點點塑環保科技公司」在 2018 年 8 月 31 日核准設立。 兩人創立公司的理念是自主研發顆粒捕捉技術,應用在環境 工程和第一級產業水域清潔,清除水域中危險物質(如塑膠微 粒、藻類),還給海洋生物乾淨的家。「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 會,雖然點點塑沒有很大,但我希望未來有盈餘要回饋社會,」 洪以柔指出,點點塑創立是在解決海廢的社會問題,因此將公司 定位為社會企業,將提撥一定比例盈餘回饋給社會,期望利用永 續商業模式落實 CSR 精神,成為國內第一個為海洋生物發聲的社 會企業。

師長貴人相助 過關斬將漸上軌道 從課堂實作、成立公司,到目前小有成績,洪以柔與邱申富 這一路走來,曾尋求專業協助被婉拒,但也受到不少貴人相助。 首先是熊震寰老師嚴格的要求、創新式的教學方法,讓他們 受到不少啟發。洪以柔坦言,第一堂課有百人慕名而來,但當大 家聽到下一堂課要交出三篇原文論文的讀書心得時,第二堂課人 數驟減,撐到最後剩下的人數不到 20 位。 洪以柔提出酪農業的題目雖被老師打槍,但最後小組卻拿下 該堂課最高分。她認為最大的收穫,是過程中培養出自己想辦法 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 「這堂課是我們生命中的轉捩點,」課程結束後,洪以柔試 圖聯絡熊震寰老師而未果,直到 2019 年,她終於找到老師並親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自遞上感謝函。 事隔一年,洪以柔回想當時情景仍躍然於前。她聽到熊老師 對其他人說:「這是中原大學活下來的團隊,是我這門課的指 標,」語畢,對著洪以柔比讚。她默默走出老師辦公室後,內心 因老師的稱讚而激動不已。 還有許多老師提供專業與技術協助。談到技術,木訥的邱申 富此時侃侃而談,他最感謝的是,中原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江政 傑在處理海廢的方向上幫助他們不少;在過濾技術方面,傳授最 多的是化工系教授童國倫。 邱申富指出,在遇到童老師之前,他的問題點是能否找到無 耗材低耗能的過濾材料,童老師的專業技術幫助他找到答案。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了許多學界前輩引領,尤 其中原大學的師長伸出援手,像在技術上讓他們受益最多的童國 倫教授,企業界許多的支持也來自中原校友。因此,倆位初出茅 廬的年輕人受到母校相當多的關愛。 不過,洪以柔與邱申富深知,產品若要商業化,必須考量實 用性與價格,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研發設計,以及透過參加創業競 賽讓設備貼近市場需求。 邱申富舉例,在實驗室可以打造最完美的過濾設備長達 25 公尺,雖然能收集到 10 微米顆粒,但設備體積實在太大。 基於商品化的考量,他必須自己研究如何修改尺寸以符合市 場需求,因而打造出目前 30X30X60 公分大小的設備,但收集到 的是 20 微米顆粒,較實驗室的 10 微米顆粒還要大上許多。 期間,為購買材料設備,一頭栽入研發的邱申富,將打工存 下來的 10 萬元陸續提領出來,直到最後翻開存摺,才發現過去 幾年辛苦累積的私房錢,竟在快畢業前的幾個月內歸零。

175


17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因為第一筆交易而成立公司,初期並沒有營收,倆人靠著參 加國內外創業競賽獎金累積的第一桶金支撐下來。 例如參加東元 Green Tech 國際創業競賽國際賽拿下第三名、 第二屆桃園新創之星前進國際選拔第二名、上海交大海峽盃創業 競賽銅牌、經濟部林口 Startup Terrace 獲選團隊等,同時打開知 名度,也獲得創投公司的天使資金。 點點塑成立迄今已邁入第三年,總算熬過新創公司的低谷。 問到為何可以堅持這麼久?洪以柔不假思索地說,他們當初設定 兩年為停損點,戶頭變成零也沒關係,就直接結束營業,因為年 輕所以「Nothing to Lose」,沒想到點點塑愈滾愈大,2020 年營 收不受疫情影響,如風險係數控制得當,未來兩年營運也沒有太 大問題。 點點塑以販售清理海洋塑膠微粒設備為出發,目前還提供塑

點點塑獨創的無耗材過濾技術,可以蒐集直徑 20um 的微粒,有助解決海洋塑膠汙染。


Part 2 中原人:走過中原道的先行者

膠微粒檢驗、無人船收集微粒服務,以及無耗材過濾設備販售。 點點塑的另一大主軸是推廣海洋教育,甚至將過濾出的塑膠垃圾 回收再利用,成為教材的一部分。海洋教育工作坊是目前的工作 內容之一,他們希望透過教育,改變民眾的想法,進而主動重視 海洋環境的保育。 「我們是做海洋的業務,我常自比是《航海王》的『女版魯 夫』,帶著大家在海上冒險,」洪以柔在小小辦公室裡,騰出一 些空間,擺放日本動畫《航海王》的模型。戴著草帽的魯夫是航 海王團長,年紀輕輕有股衝勁,甚至有點瘋狂,帶領船員乘風破 浪尋找傳說中的寶藏。 訪談結束,洪以柔下一個行程是驅車南下拜訪西部沿海的客 戶;負責研發的邱申富則轉身埋進他辦公桌的電腦前。 兩位年輕人從未料到會走上創業之路,靠著衝勁與年輕大無 畏的本錢,攜手航向清理海塑的藍海市場,為海洋環保盡一點心 力。縱使,白浪滔滔襲來,他們仍勇敢挺身迎上去,因為「Nothing to Lose !」

中原教我的事 服務學習 學校純樸善良的校風,給予學生溫暖的氛圍,重視服務學 習的精神,培養出學生的同理心,雖然學生不是全國最頂 尖,但在外界與他人競爭時,該鋒芒外露就鋒芒外露,該 內斂就內斂,有更多的同理心去看待事情,並照顧他人。

177


17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 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179

Part 1 中原道:一場培養全人的教育旅程

3

中原心 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以社會企業起始 為鄉鎮帶來新生命 苗栗卓蘭「雙連梨」創造地方創生新典範

整合文化創意設計 老社區再現生機 永續經營霄裡文化綠廊

保留歷史記憶 串連古蹟與社區 讓「黑貓中隊」再次翱翔

打造互利的超級隊友模式 彰化埔鹽農村美感再造、產業創新

勇敢走出教室 學習場域無所不在 發揮社會責任 大學與社區共同成長

學生的光,老師看得見

Part


18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全人大道: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專書

以社會企業起始 為鄉鎮帶來新生命 苗栗卓蘭「雙連梨」創造地方創生新典範 偏鄉小學因學生太少面臨廢校危機,農民努力栽種水果卻擔心 沒有下一代接手……為了扭轉社區命運,中原大學建立以在地 農業為基礎的地方創生,為苗栗縣卓蘭鎮帶來教育、產業、地 方品牌、觀光等多面向的改變,成為大學教育、社區、小學多 贏的大學社會責任典範。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你們下次什麼時候來?你們真的會持續來嗎?」一位雙連 社區的梨農,舉手發問中原大學的老師,問出農人的疑慮,也傳 達偏鄉社區的無奈。

廢校危機 啟動中原大學 USR 苗栗縣卓蘭鎮雙連社區位於水質良好的鯉魚潭水庫集水區, 高海拔日夜溫差大,讓這裡出產的新興梨甜度高、品質好。但靠 天吃飯的務農工作風險高又辛苦,青壯人口外流,2015 年時, 當地雙連國小學生數更只剩 30 人,面臨被裁撤的危機。 「小學是社區的命脈!」中原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李明彥深知 國小是社區活動與凝聚向心力的場所,一天只有三班公車經過的 雙連社區若任憑國小廢校,學生必須至七公里外學校就讀,勢必 加快青壯人口流出,連帶社區沒落、新興梨種植產業消失,要阻 止雙連國小廢校危機,就要從解決當地產業困境著手,「我們想 做的,就是讓社區把小學留下來!」

你們下次什麼時候來? 雙連社區的水梨品質雖好,但以往梨農只重視栽種品質、埋 頭苦做,收成後直接賣給盤商,農人無法議價且須自承天災風 險。中原大學團隊因而提出建立品牌、改變產銷結構的做法。 「你們真的會持續來嗎?」在地方的說明會上,雙連社區的 梨農提出一個簡單又直接的問題。原來,不論是社區再造或建立 在地品牌,雙連社區都不是第一次嘗試,但外來團隊總是短期來 去,往往在專案結束、學生畢業、經費用罄後,燦爛一時的煙花 就隨著團隊離開而消逝,無法長期影響社區。

181


18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苗栗卓蘭盛產水梨,透過中原大學團隊的行銷規劃,成功打響 雙連梨名號。

「因為這句話,我們擁有不同於以往的使命感,」李明彥說, 中原大學團隊不僅以阻止廢校為目標,更決心扭轉社區困境。 2016 年中原大學創設「雙連梨」社會企業,在果農和雙連國小 的支持下,企業扮演了社區的中間商和通路商,不但降低農人的 銷售風險,並將社會企業的營運利潤回饋給農友與雙連國小,提 高在地農家收益的同時也讓學校獲利,成功化解偏鄉小校廢校的 危機,創造社區經濟正向循環。 「一開始只有極少的資源,但中原大學長年推動的服務學習 課程及理念,讓我們找到有共同理念的夥伴。」為了長期在卓蘭 社區駐點,團隊以群眾募資方式籌募資金、建立制度,更有參與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的學生畢業後投入雙連梨社會企業工作。現任雙連梨公司專員的 蘇上容,水梨產季時有超過三個月時間都在山上,「我是高雄城 市小孩,但雙連梨讓卓蘭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一個比家鄉更親密 的地方。」

在地扎根是社區永續的唯一解方 社區的命運,最終掌握在社區居民的手中。雙連梨計畫的催 生者李明彥說:「將來我們這群人還是要退場⋯⋯一旦地方與社 區茁壯起來,整個企業就能交給他們自主經營。」因此,中原大 學努力地建立企業營運模式與銷售通路,分享所有資訊與技能, 希望有一天能夠讓在地社區完整承接。 「雙連梨是透過創意來經營整個社區,校長可能會換人,雙 連梨社會企業也可能會離開,但這個創意可以深植到當地小朋友 心中,」雙連國小校長沈羿成認為,當偏鄉社區有足夠的力量自

雙連梨轉變梨子產業內以大小、重量區分的情況,改以甜度取勝。

183


18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師生與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跨區域整合卓蘭在地優質農產。

主運轉,甚至吸引外來移民時,才能進一步討論永續發展策略。 「因為跟著老師參與計畫,讓我們思考是不是可以運用專業 為社區做更多事,」企管系畢業的許庭瑋,大學時參與「團隊管 理」課程來到卓蘭,讓他對偏鄉產業經濟結構產生興趣,於是與 志同道合的夥伴積極發想解決方案,2018 年便以「卓越雙連、 梨想大地—果樹認養計畫」為主題,參加校內創新創業競賽, 大家更在李明彥老師的鼓勵下,創業成立活源行銷團隊,並在 2020 年與雙連梨社會企業合作推動「認大樹,種小樹」果樹認 養計畫,企業每認養一棵梨樹,不但可以收到每年 60 至 180 台 斤不等的當季水果,團隊更以企業名義種下另一棵小樹,並將企 業捐款回饋到卓蘭當地的圖書館,藉此讓農友收入更加穩定、偏 鄉教育受到重視、林區生態永續發展。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2018 年 9 月 13 日中原大學「愛的連線—水果的滋味」記者會,希望透過產官學努力, 讓卓蘭重啟水果王國美譽。

「點燃學生心中的使命感,這是大學社會責任跟一般課程最 不一樣的地方,」李明彥認為,把地方社區變教室、帶學生走出 校園舒適圈,這是學習的一環,更是社區未來的機會。

複製成功經驗 發展地方創生 雙連梨的成功,帶給偏鄉社區及中原大學師生無窮動力。中 原大學希望發展成功模式,透過經濟帶動社區發展,吸引青年回 鄉,進一步開啟卓蘭地區以農業為基礎的地方創生。 2018 年 9 月一場「愛的連線—水果的滋味」記者會,中原 大學聯合卓蘭的景山、坪林、雙連、內灣、豐田國小的 50 多位 小朋友,向大眾介紹卓蘭四季「水果家族」:雙連梨、內灣葡萄、

185


18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卓蘭水果以水梨、巨峰葡萄、軟枝楊桃、柑橘最具代表性。

景山柑橘、白布帆楊桃。對參與的孩子來說,這些水果正是來自 家裡的果樹、或是學校特色課程所介紹的內容,他們解說得比一 般人更熟悉、更投入。 2020 年 12 月在前白帆國小舉辦的「扎根教育 翻轉在地」 成果展,更進一步展現中原大學師生在當地發展地方創生的決 心。位於苗 140 縣道的卓蘭內灣國小白帆分班,是雪見遊憩區、 大克山登山必經之路,在 2007 年就因少子化與人口外移而廢校, 至今閒置淪為登山客停車場。為了再次「讓廢校重生」,李明彥 帶領團隊與公所洽談活動借用、進入整理舊校舍,希望將白帆國 小變身「卓然果園食果市集」,除了有中原大學師生為卓蘭打造 水果品牌「卓然果園」開發的果乾、果醋與果醬,也邀請當地農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民販售自產自銷的農產品,並將閒置教室布置成展覽場、闖關遊 戲間,讓路過的民眾透過生態驚喜箱、水果遊戲等互動內容,認 識卓蘭當地生態與特色水果。 「距離再遠,我們一直都在!」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幫助 果農產銷收益、成功搶救瀕臨廢校的雙連國小以來,李明彥已經 帶領師生在苗栗卓蘭耕耘六年。近年更與鄰近的中興、東海、勤 益科大等校合作,將農地改良、農肥管理、食品加工、食農教育 等技術觀念帶進偏鄉,並與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共同 開發課程,要為農友打造「職人」分級系統,將產業升級。未來 除了新興農業,中原大學也以建立「生態教育樞紐」為目標,與 當地觀光協會合作開發新景點、創造更多持續性人潮進入偏鄉, 讓大學社會責任在卓蘭發揮永續的影響力。

2020 年中原大學在卓蘭前白帆國小舉辦「扎根教育 翻轉在地」成果展。

187


18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全人大道: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專書

整合文化創意設計 老社區再現生機 永續經營霄裡文化綠廊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地區有 200 多年開墾史,平埔族、河洛人、 客家人、外省族群、新住民等族群交融在此,近年面臨人口流 失、社區老化的困境。中原大學師生進入老農村,將八德霄裡 打造為幸福社區,並用專業與熱情,以「桃園兩圳文化綠廊」 為目標,從霄裡出發、打造更美好的桃園風貌。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18 年前某個午後,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當時散 步到桃園霄裡,看見幾個婦人在樹下水池洗菜和洗衣,他非常意 外在 21 世紀的桃園鄉間還有這樣的景致,問起來才知道水池古 稱「洗衫坑」、後來命名為「石母娘娘浣衣池」,是引用地下湧 泉,水經地底暗流出地表處、四周居民修築水池,鄰近婦女每天 拿著需要洗滌的蔬菜或衣服,到水池邊聊天、做事。 「我們設計人的眼,看得到未來的可能性,」如此質樸美好 的畫面,讓陳其澎決心好好與社區溝通保留這樣的環境。「里長 伯,我還會回來喔!」不久,他真的帶著預算和計畫書回到霄裡, 和鄉里一起整修水池並著手保存社區風貌。

由社區和學校雙頭並進 串連世代與傳統 霄裡位處桃園八德與中壢台地交界,地形的分界使都市化擴 張受阻,因而保持早年農村風貌。「這個地方太美了,我希望這 片農地可以保留不被大型開發侵襲,更希望找出機會,讓年輕人 回來,」陳其澎說。

霄裡處於八德與中壢台地交界之處,保留了農村景觀及特色。

189


19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浣衣池是八德霄裡的特色景點,也是客家庄珍貴的歷史資產。

客家人有拜石頭的傳統,陳其澎初遇的浣衣池,名字由來就 是水池上方的重要信仰中心——石母娘娘廟。為了凝聚社區向心 力,他著手將水池修葺得更適合居民活動、協助舉辦第一屆石母 娘娘慶典,這樣的過程得到霄裡鄉親的信任,開啟了 10 幾年來 八德竹霄社區再造工作。 2017 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時任中原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的陳其澎帶動師生參與,從保留傳統、教育傳承、 在地創生等各方面打造八德霄裡場域成為「樂齡福祉、食養社

時任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陳其澎帶領學生投入社區營造工作。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中原大學透過壘石坡坎教學,讓客家先民智慧結晶可以傳授給年輕的客家子弟。

造、設計創業」的社區。 「一埤塘、一社區、一小學」是桃園客家村的基石,為了讓 霄裡的故事與傳統不因人口老化而消失,陳其澎與霄裡國小校長 討論如何將社區傳承帶入教育系統。於是中原師生帶著國小教師 到石母娘娘廟旁的坡地,以客家村落常見堆疊圓石的方式,製作 坡坎;回校後,老師則帶著國小學生再做了第二道坡坎。孩子們 回家跟家人分享從學校學到的地方傳統、長輩由孩子口中知道自 己的生活知識得到傳承,也因此更熱心投入社區營造工作。

透過舉辦插秧農活體驗,讓民眾與學生一起感受霄裡這塊土地與環境。

191


19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瘋霄裡」系列活動的割稻農活體驗讓高中生印象深刻。

「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曾經是霄裡的昔日榮 景,從市區拐彎進入小巷弄,映入眼中的金稻浪、倒映光影的浣 衣池,對中原大學師生來說,這裡是全國少有的露天教學場域。 「除了用家鄉傳統留住孩子,也應該把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帶到這 裡認識土地,」陳其澎說。於是中原大學與社區合作,由地主提 供農田耕地、大學邀請桃園地區高中生實地插秧栽種、收割打 穀,用半年多的時間腳踏實地進行食農教育。來自武陵高中的李 同學開心地說:「收割自己種的稻米,是一生難忘的經驗!」

從文創品牌到低碳社區 學校與地方共同成長 2018 年暑假,中原大學與社區合作推出「瘋霄裡」系列活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中原大學師生與竹霄社區開發「樂福米禮盒」,從米製品到包裝設計,重新賦予傳 統農產新定義。

動,透過豐收時節的農活體驗、職人工作坊和各種有趣的創意互 動,讓在地居民、周邊民眾及大學生一起深入瞭解桃園八德霄裡 地區、感受周遭的社會人文與環境空間。 在感受土地溫度的同時,中原大學師生更想著「還能為霄裡 做什麼」,如何發揮設計學院的專業,讓霄裡保存農作價值、又 能產生特色商品?最後,孕育出「竹霄樂福米禮盒」,外包裝結 合霄裡六大特色:稻草、(客家)八音、老屋、壘石、浣衣與埤 圳,是霄裡專屬的文創自有品牌。 此外,中原大學其他系所也結合社區的需要提供專業知識, 像是環境工程學系舉辦低碳社區改善與志工培育工作坊,讓社區 長輩體驗綠化彩繪、環保盆栽,更協助完成「低碳永續社區」銅 級評等。「這裡是美麗的城市綠洲,希望透過低碳示範社區申請

193


19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成功,能有更多人認識霄裡的美好,」環工系教授王雅玢說。 霄裡的風華再現,體現在居民臉上的笑容,霄裡石母娘娘廟 管理委員會主委吳錦淇笑說,「現在你說住在霄裡,人家都會忍 不住稱讚是好地方,」遊覽車觀光團造訪頻率也增加。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 團隊,集結設計學院、應用華語文學系、環境工程學系專業。

中原大學舉辦「嗨金城」工作坊手作課程,與金城社區長輩同樂。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 為社區帶來改變 八德霄裡地區除了超過百年的客家村,還有以外省族群為主 的金城社區,早年多為來自泰緬邊區的退伍軍人及眷屬,隨著年 輕人口外移、社區老化,形成經濟與教育弱勢的族群。「7 年前 帶著大學生幫社區小孩做課輔,以免下課沒地方去(而)學壞。 如今,當年的孩子已經上高中,與我們一起努力讓家園更好,」 陳其澎感慨地說。 在中原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為金城社區打造的「金城竹 霄工作站」中,不但平日晚間有設計學院、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 駐點,為當地孩子提供課輔關懷;社區民眾平時也參與許多工作 坊互動聯誼;而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也至社區長輩家中訪問,以 報導文學的方式記錄老人家的生命故事,除了讓土地的故事傳 承,學生也透過採訪認識「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 談起這份從霄裡浣衣池的「水」開始、延續了將近 20 年的 責任與熱情,陳其澎眼中充滿信心,他更希望將中原師生的專業 延伸到整個大桃園。「從 2020 年開始,我們走出霄裡,連結桃 園埤塘水圳文化以及中壢鐵路系統,」在新住民文化部分,有馬 來西亞僑生、應華系師生一起協助在地新住民媽媽推廣美食文 化、出版記憶食譜;中壢老城區考察則由建築系師生共同解讀在 地城市「密碼」,認識中壢鐵路交通體系與城市發展的軌跡。 「一生中至少挑出一件作品,是為社會服務,」陳其澎常跟 學生說,學設計不只是要為 10% 的有錢人服務,更要為 90% 的 人群付出。這也正是中原大學要告訴學生的:專業,不只是為了 成就自己,更要為他人帶來幸福!

195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保留歷史記憶 串連古蹟與社區 讓「黑貓中隊」再次翱翔 桃園航空城裡,有個曾駐紮台美最高機密「黑貓中隊」的空軍 桃園基地,卻在時空轉換下成了待開發社區裡的廢墟,中原大 學發現基地豐富的文史價值,希望為台灣保留這段獨特的故 事,也為棲身於此的弱勢家庭找尋一個機會。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陳康國小前身是桃園空軍子弟小學,曾是當地的貴族小 學,高峰時有上千名學生⋯⋯現在只有 50 位學童,超過六成符 合教育部弱勢兒童的標準。」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李明 彥描述大海社區興衰的故事。

弱勢家庭與地方創生 位於桃園的大海社區夾在兩個機場中間,北邊是台灣連接國 際的門戶──桃園機場,南邊則是已廢棄的前空軍桃園基地。歷 經眷村時期的商圈發展、眷村改建後的沒落,近年桃園航空城計 畫帶動大海社區土地開發,許多歷代務農的居民,殷切地期待土 地重劃;而正待開發的地段租金便宜,境內陳康國小又有機場與 大園區公所的經費挹注,免學雜費與營養午餐費,居住與受教成 本低,成為許多弱勢家庭的堡壘。 「但一走出陳康國小,全是土地仲介的廣告,」曾在陳康國 小服替代役的李明彥,深入了解學生背景後發現,在桃園城市發 展的過程中,急待開發的當地居民,與希望多待一天是一天的弱 勢族群,交會在大海社區。中原大學思考,是否有方法可以讓兩

前空軍桃園基地為早年黑貓中隊所在地,因其歷史文化價值被列為桃園市古蹟。

197


19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個對未來不同期待的族群有共同願景。 「這是大海社區文化創生計畫的原點,我們要透過大學的社 會責任與知識能量,協助社區地方創生,」李明彥說。

廢墟與古蹟一念之間 位於機場跑道旁的大海社區雖是待開發區,但遍地是寶。 1944 年由日本人興建的前空軍桃園基地,是國內除役後保存最 完整的軍事基地。基地歷經日治、二戰、國民政府、冷戰時期, 其中最負盛名的秘密任務 35 中隊「黑貓中隊」即在此起降。當 時 28 位飛行員以 U-2 偵察機至中國進行偵查照相,飛行 7 萬英 呎高空、執行 220 次任務、共有 10 人殉職,是史上最危險的偵 測任務。 「大海社區見證台灣與世界戰爭史,是可以與世界對話的獨 特場域,」在各界奔走下,空軍基地內文化色彩鮮明的黑貓中隊

黑貓中隊主要建築群——停機棚。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主要建築群,包括停機棚、機堡、照相偵察室等,皆保留下來。 「一開始我們想法很簡單,希望透過大學的專業,保存這些地區 特別的記憶,告訴城市居民以前的歷史,」李明彥說。 2018 年 10 月「全國古蹟日」開始前,為了讓文化保存與 社區發展相結合,中原大學與桃園文化局合作培訓居民擔任解說 員,希望讓原本假日得去打第二份工的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工 作,以文化創造社區的活絡,也讓生活在其中的弱勢家庭能互相 支持。 全國古蹟日期間,國防部開放前空軍基地供民眾參觀,中原 大學規劃了基地導覽、DIY 體驗活動等,陳康國小也有一批參與 培訓課程的小小導覽員,在空軍基地的飛機展示區為民眾解說。 「我可以向大家介紹飛機的歷史、還有在大海社區的故事,」當 時陳康國小六年級的睿嫻驕傲地說著。 而大海社區因為桃園機場第三跑道擴建,許多居民將遷入原 本的前空軍基地。「我們希望強化居民與土地的認同,建立在地 文化面貌。」中原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何彩滿結合學校通識「桃園 學」課程,帶著學生進入大海社區;更搭配紀錄片「疾風魅影 ──黑貓中隊」在中原大學舉辦導演講座,讓更多師生共同瞭解 並參與。

結合科技與歷史 留下一座城市博物館 「位於國門(桃園機場)的中小學教材,可以跟其他縣市很 不一樣,」李明彥說,希望透過大學的宏觀高度,讓教材結合歷 史脈絡、生活經驗,設計一套地方特色的課程,不僅呼應教育部 新課綱主軸,也讓在地記憶能永久傳承。

199


20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於是中原大學企管系、商設系學生為了讓小朋友寓教於樂、 認識嚴肅的冷戰時期歷史,以一整年的時間拜訪退役軍官耆老、 考據歷史文化,創作出「黑貓偵察趣」及「機密偵察戰」等兩套 遊戲,讓小學生能在遊戲過程更深入了解黑貓中隊的歷史。 設計桌遊「機密偵察戰」的商設系江柏萱表示,為了讓這款 桌遊更適合做為歷史教材,大家不斷修正遊戲也聽取許多專業人 士的建議,未來希望能正式募資上市,目標是成為歷史博物館也 願意販售的專業學習教材! 此外,結合科技與專業,中原大學用 3D 模擬情境,保留眷 村歲月、巷弄景觀,希望替未來航空城留下一座城市博物館,延 續黑貓中隊精神。 除了老社區、老記憶,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們同樣打開視野, 中原大學大海計畫主持人嚴奇峰舉例,學生思考在地教材時,必

中原大學學生設計「機密偵察戰」桌遊,讓小朋友認識黑貓中隊的任務與歷史。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須兼顧老師、孩童、家長的需求,當拉高至必須考慮各問題的層 次時,能充分學習處理事情的能力及觀點。

保留歷史更要促進社區發展 在中原師生努力下,未來的空軍基地設施也有了不一樣的想 像,可能是透過古蹟群的串連,建立亞太唯一的軍事航空園區, 讓大海社區像台北華山、松山一樣,成為具有文化特色的創意園 區;也可能化身教材教案等歷史教具,讓黑貓中隊的故事在孩子 們心中恣意翱翔。 對於社區的未來,中原師生有無窮的想像空間。期待這個堆 疊多方史觀的空軍設施群,透過中原師生的集思廣益,可以替未 來航空城留下一座城市博物館,一處最有人情味與歷史文化的藝 文特區。

中原大學在陳康國小舉辦「小黑貓飛行員航空營」,讓在地學童透過遊戲學習歷史、 了解家鄉文化。

201


20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全人大道: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專書

打造互利的 超級隊友模式 彰化埔鹽農村美感再造、產業創新 當設計遇見農村,會碰撞出什麼火花?中原大學師生看見彰化 縣埔鹽鄉農村的特色與美好,於是和社區共同合作,以大學專 業協助農村美感再造、產業創新。社區居民引以為傲的花椰菜 乾、玉米筍、葡萄、草莓等農產品,在中原大學的創意與專業 下,定能換上新裝、變身新穎美麗的農村好品牌!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從位在桃園市中壢區的中原大學,到相距近 200 公里的彰 化縣埔鹽鄉,開車要花費兩個多小時,但對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 系副教授連振佑而言,只要能讓學生打開視野、向環境學習,距 離絕對不是問題。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開啟了中原大學與彰化 縣埔鹽鄉農村結為「隊友」的嶄新挑戰。

彰化埔鹽社造 連續三年深耕 地景系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課程也多從「參與式設計」的 角度帶著學生走入社區,透過與居民的互動,讓學生了解到,設 計不能只是在紙上天馬行空,而是要結合當地的需求與問題,把 設計專業與地方社會文化相結合。 「一開始只是利用校外學習週的時間,讓學生們『下鄉』提 出對社區的規劃與設計構想,沒想到合作得非常愉快,相約隔年 再到其他社區 Long Stay !」連續三年至彰化縣埔鹽鄉進行社區 營造課程的連振佑,走訪了大有村、瓦磘村、西湖村與天盛村 等社區,有些社區已有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有些則正在起步發 展,但人們都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情與活力。 連振佑進一步說明,第一年重點在盤點,帶領學生認識在地 特色、了解居民需求、發掘社區議題;第二年延續、擴展,以「昨 日重現 風華再現」為主要服務內容,例如在大有社區攜手當地 匠師,運用竹子、木頭等環保材料打造開放空間街道家具,放置 於古厝三合院前的廣場,成為社區居民聊天互動的好所在。 累積了前兩年的經驗與人氣後,第三年適逢彰化瓦磘社區發 展協會復會,師生參加復會大會時,受到居民熱烈歡迎。「大有 社區、西湖社區呷好逗相報,讓瓦磘社區非常期待學生的參與協

203


20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鼓勵師生走出教室發揮專業與創意,成為地方的超級好隊友。

助,大家真的就有如隊友一般密切合作!」連振佑指出。 長期 Long Stay 下來,中原大學師生對埔鹽鄉各社區的人、 文、地、景、產等要素,有了更多研究與理解,因此連振佑決定 在 2020 年串聯大學社會責任、社會參與及跨領域課程,並集結 商業設計、植栽設計、景觀規劃、建築調查、企業行銷等各領域 的專業老師,帶著學生們針對社區各層面的需求,激盪出兼具創 意與實用性的改造方案。

開啟超級隊友模式 社區學校互利 串接了與社區需求對接的團隊和跨系資源後,中原大學師生 合作發揮專業,逐步解決社區的問題。例如正積極發展社區營造 的瓦磘社區,就提到希望活化一塊廢棄的閒置空間,除了讓社區 有更美觀的門面,還可以成為居民日常交流的場所。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於是在地景系副教授許宜珮帶領,以及多次與瓦磘社區討論 需求後,透過植栽設計課程引導學生規劃、分組討論、善用當地 植栽、結合文史故事,成功打造最在地的「開心農場」,讓閒置 空間變身為居民每日願意自發性維護、修整的小農場,也讓社區 的環境更美觀、更有創意。 而社區居民也不吝擔任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們在瓦磘社區 進行開心農場實作時,許多在地的泥水匠、鋪磚等師傅級的阿伯 總是熱情相助,每次路過都會開口指導,甚至動手幫忙施做,自 動成為業師。 此外,埔鹽鄉生產的農產品多元,卻因為缺乏美觀的包裝與 行銷方式,知名度並不高,往往無法有效打入市場大通路。商業 設計學系副教授黃文宗與埔鹽鄉當地「菁英農民果菜生產合作 社」合作,共同協助農產品行銷。

中原大學地景系老師許宜珮(左一)帶領學生共同與瓦磘社區秘書長林惠美(左二) 討論社區空間如何打造「開心農場」。

205


20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師生協助埔鹽鄉草莓、雞蛋、巨峰葡萄設計包裝,以專業協助 農村產業創新。

實際執行上,學生們將埔鹽鄉盛產的巨峰葡萄、草莓、玉米 筍、雞蛋,以及永樂社區的花椰菜乾、豆腐乳,大有社區的金碳 稻等各種不同地方特產重新設計包裝,啟動農村好品牌,讓埔鹽 鄉豐富優質的農產品,更為大眾知曉。 剛開始,由於學生對農產品不熟悉,還鬧了許多笑話。黃文 宗回憶,像是在繪畫設計包裝時,把花椰菜畫成綠色,「但當地 種植的其實是白花椰菜!」他笑稱。 而早年的豐澤村(豐澤社區)在嫁女兒的「十二禮」中,放 有母親以無患子為原料親手製作的香皂,繁複的製作過程象徵母 親對女兒的愛與用心,豐澤社區仍將傳統的十二禮習俗保存至 今,也成為當地獨特的傳統。 中原大學商設系的學生發現這項有趣的故事,便為社區設計 出「豐澤特色手工香皂─大囍,適澤佳婿」,以成語「適擇佳 婿」為賀詞,代表商品是由豐澤村出產。設計創作中,還包括以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順澤宮附近的竹屋老宅,成為建築學系學生研究台灣古厝的絕佳對象。

豐澤村特色物產火龍果、無患子、四季豆為發想的村落特色資訊 圖表,透過可愛的插圖與物產的重新詮釋,讓豐澤社區的特色更 容易被大眾看見。 「這次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商業設計就是要接地氣,必須理解 實際狀況與業主需求,城市的孩子也藉此對台灣鄉村有更多認 識,」黃文宗說。 已經富有名氣的農產品,能否進一步找到加值行銷的商機 呢?彰化縣埔鹽鄉農民近年來嘗試採友善農耕生產有機稻米,逐 漸成為在地特色產業,然而有機米價格高昂,消費者多買來作為 禮盒贈送,銷量有限。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李明彥帶著學生以管 理、行銷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有機米市場最具潛在商機的產品 就是「米餅」,可以提高有機米在市場上的價值。於是師生帶著 稻米四處尋找米餅廠商合作,開發出多種口味,低鈉無添加、適 合幼兒的「有機嬰兒米餅」。李明彥表示,現代人重視食安,當

207


208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帶著學生下鄉 Long Stay 體驗參與式設計,師生至埔鹽鄉瓦磘村天清宮舉辦 成果發表。

地有機白米正可以為社區開發不一樣的商機! 建築學系助理教授葉俊麟則藉由「老屋活化與創意經營」課 程,號召同學與社區居民走訪古厝。像是隱藏在埔鹽鄉順澤宮旁 巷弄內的一棟「竹屋」,是屋齡超過 80 年的老宅,房子完全以 竹子搭建而成,前幾年,屋主甚至還住在裡面,不但是珍貴的老 屋遺產,更是學生值得學習了解的「戶外教室」。在測繪、觀察 與解說的過程中,建築系學生對台灣古厝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其 他如太平村施家古厝等老屋,都具有活絡社區、傳承文化精神的 重要性。 同樣是帶著學生認識社區特有的環境,教授「本土植物學」 課程的助理教授黃啟東,則以生態地景的角度切入埔鹽鄉,帶著 學生了解週邊環境,完成一整年的植物繪製紀錄。 「每個地方都有原生植物,了解適地適木的生態意義,未來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進入景觀設計、植栽設計領域時,才能以深厚的基礎做進一步發 想設計,」領著大一學生來到埔鹽鄉,黃啟東對學生有著期待與 盼望,他相信,這群未來的設計師、景觀規劃師,將會在了解台 灣原生植物的過程中,更認識土地、愛護環境。 中原大學成功打造出社區與學校互利的超級隊友模式,對社 區來說,中原大學就是點火、培力的隊友,「透過三年的陪伴, 打好基礎、做好藍圖,給社區釣竿,未來可望開展食農教育、銀 髮關懷、社區共餐等產業締結與社會照顧,」連振佑描繪著社區 的持續改變。

社區場域實踐 貼近職場實況 而對學生來說,透過現場實作,過往所學的專業知能將更接 地氣。地景系就有不少學生感嘆:「終於懂了,做設計不只是在 圖紙上想像而已,更要呼應地方需求!」連振佑也認為,社區場 域能帶動最佳的教學實踐,幫助這些未來的設計師,避免成為孤 傲的藝術家,更能了解執行合作、團隊溝通的重要。 每年社區營造課程結束,在地鄉親都會熱情預約來年再見, 每每惹得中原大學師生感動非常。談到未來的社區與大學課程結 合的各種可能,連振佑笑著說,師生總是到新的社區持續點火、 培力,驅動地方與社區的改變起點。 如同中原大學的教育理念:「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 知識,造福人群。」中原大學師生持續運用知識服務社會,成為 支持社會與社區的超級隊友。

209


210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全人大道: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專書

勇敢走出教室 學習場域無所不在! 發揮社會責任 大學與社區共同成長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更在整體社會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 知識因網路普及,高等教育的意義不再只是為了學術研究而存 在。在全球「大學社會責任」趨勢下,中原大學早已超前部署, 做出亮眼成績,結合在地民眾的智慧與資源,共同振興在現代 化過程中日漸衰退的文化與農業資產,建立讓社區永續生存經 營的理想模式,並以不同形式與手法,呈現各地的風貌及特色。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中原大學鼓勵師生跨出教室與校園,運用專業服務社會,推 動服務學習與大學社會責任。近幾年,除了桃園市八德區霄裡社 區、大園區大海社區,以及苗栗縣卓蘭鎮與彰化縣埔鹽鄉這四項 跨系所、跨地域的大型社會責任計畫,更有好幾個由個別教師與 系所發起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種子計畫,雖然對象、場域與方式 不同,卻針對在地特色,設計出富有創意的行動,也引發了民眾 正面的迴響。 這幾項計畫從中壢、桃園、新竹至彰化,更納入電機工程、 企業管理、設計專業、經濟學、景觀植栽等專業,在老師與學生 的熱情投入下,希望用永續城市及社區共好的願景,為台灣各地 塑造美好的未來。

「隨手關燈還不夠! 中原電機師生帶你認識電力節能好方法!」

電機工程學系 建立社區型電力節能實踐基地 延續過去 10 多年的服務學習課程經驗,電機工程學系師生 在副教授李俊耀帶領下,以中原大學電力與節能研究中心實務經 驗為基礎,持續協助非營利組織進行節電教育訓練及檢測。 中原大學師生不但針對鄰近校園的社區,提供空間節電診斷 服務,更前往樂活育幼院,進行用電系統設備量測。過程中,師 生們發現,因育幼院公共空間照明不足,幼童容易跌倒,因此協 助裝設感應燈泡,解決照明不足的安全問題。此外,2020 年 1 月團隊更以節電專業發展國際服務,前往柬埔寨偏鄉舉辦電力教 育營隊。

211


212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師生赴柬埔寨進行偏鄉節電配電教學。

李俊耀表示,因柬埔寨當地電力技術人員不多,中原大學師 生從電力配線的基礎知識,到架設太陽光電的進階技術,無不傾 囊相授,希望讓當地青少年習得水電謀生技能,進一步獲得脫貧 機會,「學童習得配線及配電專業後,能獲得優渥工資,我們也 很高興。」

「讓飛機成為課堂的教學方式!」 用多元課程帶領孩子與在地對話

企業管理學系 推動桃園中小學航空城特色本位課程發展─城市文化永續計畫 坐落在桃園機場及前空軍基地之間的桃園大園區,是全台最 適合發展航空特色校本位課程之處。無論是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 時期的歷史,或是飛機起降過程的力學科普知識,都能成為與土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地鏈結的特色領域。但隨著航空城計畫的發展,當地五所國小如 今面臨廢校及搬遷的命運。 為了替大園區民眾留下屬於地方的記憶,企業管理學系副教 授李明彥以陳康國小(原空軍子弟小學)為核心,向外推展至后 厝、竹圍、圳頭、沙崙國小,希望結合大學專業與國小教師共同 發展「大園校本位課程聯盟」。 中原大學師生發現,除了航空教育,亦可融入地區特色,例 如臨海區域的竹圍國小能發展海洋教育,以單車環島著稱的后厝 國小,週邊有馬術俱樂部、可發展「雙馬」(鐵馬、騎馬)特色 課程。中原大學師生期許,當地學童能將社區共同的記憶與文化 傳承下去,真正促成城市與社區的永續。

中原大學發現國小課程可以結合社區特色,例如后厝國小適合發展具特色的鐵馬、馬 術教學課程。

213


214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擁有 200 年歷史的中壢老街區, 正是學生與社區共同學習的好教室。」

室內設計學系 「中壢學」:老城街區博物館串聯計畫 從百年老廟到近代 80 年的日式宿舍群與日據時代倉庫,中 壢老城街區擁有 200 多年厚實的文化底蘊,如何將這些老文化、 老故事與老店鋪,進行有系統的整合及推廣,進一步累積出「街 區博物館」需要的「中壢學」歷史資料,在地大學可以扮演這份 傳承的重要推力。 在室內設計學系教授陳歷渝、助理教授黃慶輝推動下,中原 大學整合課程與實作,帶領師生進入地方社區,了解中壢在地與 老店的歷史,以中壢文化、地方故事及產業發展為主軸,結合在 地青年夥伴「桃園藝文陣線」,共同舉辦各式講座活動、共識會、 導覽體驗與成果展,並建立由中壢五號倉庫、巷仔 46 文化共享 空間、永利刀具、湯記口味肉鬆老店及北帥西服店、大東餅舖、

藉由探訪中壢在地歷史,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在環境,才能知道如何去服務社區。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中原大學國際 USR 體驗營在新珍香餅行體驗「紅龜粿」製作。

新珍香餅行等特色老店所串連的「街區博物館」,讓中壢與大學 生之間,再也不是陌生關係,而具有持續生根、發展的強大力量。

「嗚哇,我的腳怎麼拔不起來!」 腳踩泥土以農夫為師,啟發孩子愛護土地的心。

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 新農業體驗經濟 鄉下農村普遍存在老年化、少子化、年輕人外流等現象,中 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師生帶領高中生、大學生,到新竹縣 橫山鄉的田寮社區進行服務學習課程,迄今投入超過八年之久。 在工業系助理教授邱添丁帶領下,透過「將教室搬到稻田」 的農村體驗活動,讓大學生了解第一級產業「農業」和社會經濟 體的關係,並進一步思考如何用創新方式解決社區問題。

215


216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中原大學「小農夫體驗營」 與復旦高中一起將教室搬進稻田。

2020 年,中原大學攜手高中、小學,開辦「小農夫體驗營」, 由田寮社區農業職人帶路,大學生與高中生共同帶著小小學員, 從三月插秧到七月收割,大夥一起「做中學」,了解台灣早期農 業社會的生活,也藉由實作加深對土地的情感,讓孩子體驗傳統 習俗與務農的智慧,更能珍惜感恩餐桌上的稻米蔬食。

「農村的阿公就是我同學!?」 社區與大學攜手地方創生,一起進行培力工作坊~

地景建築學系 彰化縣埔鹽鄉地方創生共識平台運作計畫 受到行政院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影響,台灣許多社區開始 對自己的「生存」產生更多意識。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長期在 彰化推動「社區營造與民眾參與」、「共生生態」等課程,為了 協助埔鹽鄉的農村社區創造更多能量與生命力,副教授許宜珮帶 著學生透過開心農場、跨社區苔球工作坊等活動,從「青銀同樂」 開始,與瓦磘、西湖及廍子等社區逐步對話,邀請農村長輩一起


Part 3 中原心:一起攜手前行的力量

與大學生當同學、學習植栽藝術與苔球製作,不但能增加老人家 與外界的交流互動,更達到銀髮族園藝治療的目的。 過程中,學生與長輩共同完成作品,串起社區間的長照與樂 齡學習能量,讓年輕一輩學習長者的智慧。而中原大學帶著學生 與專業課程進入社區,也希望驅動社區更多正向的改變,與地方 共同儲備未來參與地方創生相關規劃的能量。

經年累月的投入、多元場域的實踐與創新,中原大學引領一 屆屆學生投入服務學習與大學社會責任行列。莘莘學子透過身體 力行,培養關懷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進而讓社會更美好。 中原大學教育理念第一條寫著:「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 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 識,造福人群。」大學是啟蒙思想、啟動夢想與實踐的地方,在 中原大學,專業知識不該被用來牟取私利,而必須造福人群、讓 每個人都幸福,這正是大學應該發揮、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原大學地景系的植栽設計課程遠赴彰化與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苔球設計」。

217


│中原大學教育理念│

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 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 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

我們瞭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賦, 其性格、能力與環境各異, 故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

我們認為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 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


我們確信『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願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愛互敬的態度, 師生共同追求成長。

我們尊重學術自由與自主, 並相信知識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

我們相信踐履篤實的教育方式 是尋求真知的途徑。

我們深以虔敬上主、摯愛國家、 敬業樂群、崇尚簡樸的傳統校風為榮。


│中原大學榮耀成績│

註冊率、就學穩定率第一的大學 ● ● ● ●

109 學年度學士班新生註冊率 100% 連續三年蟬聯 全國公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連續五年穩居 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108 學年度學士班就學穩定率 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學術研究影響力名列前茅 超車國立 ● ● ●

2020 學科正規化引文影響力指標(CNCI)全領域全國第四 材料科學領域全國第一 工程、化學領域分居全國綜合大學第二、第三 薄膜領域 論文引用數全球第二 / 2018~2020

教育部高度肯定與獎助 ● ●

連續七年獲私立大學校務發展獎補助經費首獎 破全國大學紀錄 榮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綜合私立大學最高額補助


企業最愛的大學 ● ●

連續三年 1111 人力銀行評比「企業最愛大學」私立大學第一名 遠見雜誌評比「企業最愛大學生」私立大學第一名

就業率、校友高薪私校第一 ● ●

104 人力銀行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率排名 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104 人力銀行大專校院大學部校友高薪排名 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產學合作私校第一 ● ●

連續六度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全國產學合作績優大獎 私校第一名 2019「全球企業孵化器 & 加速器排名」亞太區前三強

友善校園全國第一 ● ●

教育部 108 年度「友善校園獎」卓越學校、「生命教育特色學校」 2009、2014、2019 三度連續榮獲「友善校園獎」(破全國紀錄)

國際評比第一的大學(CWUR) ●

連續六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心排名(CWUR)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是愛與心 讓我們一起成就一件件的美好…… 謝謝大家!



智富天下 007

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合作出版/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天下雜誌 Lab)、中原大學 看見教育的光 : 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林惠君, 作 者/林惠君、洪佐育、樊語婕、 洪佐育,樊語婕,蕭玉品,羅秀文著 . -- 第一版 . 蕭玉品、羅秀文 -- 臺北市 :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 2021.05 主 編/吳肇銘 224 面 ; 14.8x21 公分 . -- ( 智富天下 ; 7) ISBN 978-986-398-676-8( 平裝 ) 後製編輯/文仲瑄、李嫈婷、黃心瑜 美術設計/張心諳 1. 全人教育 2. 高等教育 封面設計/化外設計 校 稿/李嫈婷、黃心瑜 525.33 110006197 專案統籌/陳鉅業、朱信怡、李靜 封面攝影/許育愷 攝 影/賴光煜 照片提供/中原大學、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 天下雜誌出版總編輯/吳韻儀 地 址/台北市 104 南京東路二段 139 號 11 樓 讀者服務/(02)2662-0332 傳真/(02)2662-6048 天下雜誌 GROUP 網址/ https://www.cw.com.tw 劃撥帳號/ 01895001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羅明通律師 製版印刷/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總 經 銷/大和圖書有限公司 電話/(02)8990-2588 出版日期/ 2021 年 5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定 價/ 380 元 書號:BCTF0007P ISBN:978-986-398-676-8 天下網路書店 https://shop.cwbook.com.tw 天下雜誌出版我讀網 https://books.cw.com.tw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wbookclub 本書如有缺頁、破損、裝訂錯誤,請寄回本公司調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