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長序
青年議起好政,
署長序
青年議起好政,
青年擁有熱情、活力,結合創意、
新興科技與具體行動,匯聚成為國家躍 進的動能,讓臺灣更美好,讓國際看見 民主發光中的臺灣新世代。
未來公民社會發展,取決於今日 青年「公民能力」,為了深耕青年賦權 ( Youth Empowerment ),鼓勵青年關
心公共事務、體驗優質民主、參與公共 政策,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下稱青年署)
於 102 年改制後,參考前身行政院青年
輔導委員會青年國是會議、青年政策大 聯盟,以審議民主之精神辦理青年政策
論壇, 107 年起轉型為以青年為主體的 「青年好政 Let ' s Talk 」(下稱 Talk )計 畫,鼓勵青年「議」起好政。 Talk 計畫至
今,已獎勵了近 200 組青年團隊,辦理 了地方創生、媒體識讀、部落發展、偏 鄉教育、勞動權益、心理健康、淨零排 放及居住正義等公共議題討論,建構專 屬於青年的政策發聲管道, Talk 出青年 世代的公共政策創意。
每一場公共討論都可能為未來政策 帶來改變,共創美好生活。今年專刊以 「如何辦理公共討論」為主題,瞄準未來 想要關注公共議題,並發揮青年行動力 的青年朋友們,透過類工具書方式,藉 由經驗傳承與成果分享,讓更多青年朋 友可以透過辦理公共討論,踏入公共議 題行動行列,將想法與創意轉換為公共 事務參與的行動基礎,用青年熱情改變 臺灣。
世界的巨輪持續滾動,臺灣未來仰 賴今日青年的積極行動,青年署邀約年輕 世代,展現你的青年觀點,匯聚你們的青 年活力,推進未來公民社會的真善美!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
01 青年一起好政,點燃未來力量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陳雪玉
04 人類社會的起源……聊八卦 ?!
08
民主就是舉手表決?何謂審議式民主
14 青年,是國家「現在」的主人翁:
熱血青年公民的公共政策參與之路
18 我看你骨骼精奇,
傳你公民討論十八課!
20 第 1 課明確目的
21 第 2 課設立目標
22 第 3 課組織行政、主持團隊與資源
25 第 4 課號召
26 第 5 課議程安排
28 第 6 課討論形式
30 第 7 課參考資料/議題手冊
32 第 8 課硬體準備
34 第 9 課引導和主持
35 第 10 課記錄和整理
36 第 11 課鼓勵互動
38 第 12 課平衡發言
40 第 13 課意見收集
43 第 14 課分析和整理
46 第 15 課結果回饋
48 第 16 課跟進行動
50 第 17 課評估效果
52 第 18 課持續改進
54 青春覺醒 Talk & Listen
62 113 年「Let's Talk」團隊群像
69 致未來的好政青年
「清談誤國」這句話常讓人覺得言語交流只是無所事事的消遣,然而從歷史角度, 這種看似無用的「清談」,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甚至可以說是文明建 立的基石。言語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集體智慧和社會合作的核心,特別體現在公 共討論中。公共討論提供思想碰撞和觀念交流的平臺,推動社會變革和文明進步。接 下來,我們將透過東西方歷史事件,探討「清談」如何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推動文 明的發展。
語言讓人類建立複雜的社會結構 文明的基石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在《人類大歷史》中強 調,人類之所以能夠從小規模的親族群體擴展為龐大的社會和國家,是因為我們擁 有透過語言來理解現實、討論虛構主題的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超越了生物上的限 制,形成了複雜的社會結構,並最終建立了文明。 1
1.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2018)。《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 2015)。
古希臘的雅典集會
民主的基石
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建立 在公開辯論和討論的基礎上。在 雅典,公民集會( Ekklesia )是最 重要的政治機構,任何公民都可 以在集會上發言,提出政策建議 或批評政府。這種制度激勵了公 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且相信
透過理性的討論,能夠達成最佳 的政治決策。這種討論文化不僅 是民主的基石,也奠定了西方民 主制度的重要傳統。
古代的知識分子如何影響政治 在中國東漢時期,太學成為知識 分子聚集的中心,這些知識分子 透過清議,對當時的政治、社會 問題進行討論。黨錮之禍前的太 學清議並非只是空泛的哲學辯 論,而是一種對社會現狀的批判 和思考。這些知識分子的討論形 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對朝廷的決 策產生顯著影響。儘管清議未能 挽救東漢王朝的衰敗,但它卻證 明公共討論在塑造社會和政治進 程中的力量。
現代議會制度的奠基 1215 年,英國貴族迫 使國王約翰簽署《大憲 章》( Magna Carta ), 規定國王在徵收稅款和 其他重大決策時,必須 與貴族協商。這一協商 機制逐漸演變為議會, 成為了現代議會制度的 基礎。議會成為權力制 衡的機構,討論和決策 不再僅僅是國王的 特權,而是公民 的共同責任。
18 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的沙龍成為新思想溫 床。在巴黎等大城市,沙龍由受教育的貴族 婦女主辦,成為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聚集 討論的場所。在這些沙龍中,思想得以自由 流動,人們討論社會、政治與科學等議題, 促進啟蒙思想的傳播。這些思想最終催生法 國大革命,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民主的擴展
隨著工業革命推進, 19 世紀歐美 掀起普選運動,工人階級和其他群 體開始要求更多的政治參與權利。
這些運動中的辯論和討論,推動 選舉制度的改革,擴大選民範圍, 為現代民主制度進一步擴展鋪平 道路。
戰後新秩序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立 威瑪共和國。在這段動盪時期,政 治家們在議會中進行多次激烈辯 論,探索如何在戰後的動亂中建立 一個穩定的民主政府。雖然威瑪共 和國最終未能長久維持, 但這段歷史反映了在困難 時期中,公開討論和辯 論的重要性。
19 世紀中葉,日本面臨西方列強壓力,明 治維新成為日本現代化的關鍵轉折點。
維新派領袖透過多次討論會,研討如何
推動國家的改革與發展。這些討論不僅 促進領導層之間的共識,還為日本制定 以「富國強兵」為核心的現代化政策,最 終讓日本成功轉型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無論是古代的中國、歐洲,還是近代的日本、德國,歷史證明,討論不僅是推動 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也是塑造文明進程的關鍵力量。參與公共議題討論,不僅豐富 個人見識,更將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或許,下一次當你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八卦 時,這場討論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畢竟,清談不僅不誤國,還會成為推動 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社會從原始 部落逐步演進,發展出多種形式的公共 討論和決策機制。早期,人們在小型社 群中討論生存和狩獵等基本議題;隨著
社會向大型文明發展,討論的範疇逐漸 擴展至更為複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 題。在這個過程中,公民討論成為凝聚 共識、推動社會決策的核心機制,最終 演變為議會制度。
從篝火旁的討論到議會殿堂: 公民權力的千年進化史
古老時期
部落決策討論:
公民參與的雛形 早期人類部落決策依賴集 體討論,由長者或領袖 主持,商議狩獵、遷徙 等重大事宜。雖然形式簡 單,但為公民參與決策的 雛形,展現集體智慧的價 值,隨文明發展,逐漸演 變為制度化決策機制。
在議會中,討論不僅是意見交流, 更是影響政策和法律制定的關鍵過程, 並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公民討論 的力量改變權力的分配方式,推動社會 的公平和透明。透過探討這個歷史進程, 可以發現從原始部落到現代民主,公民 討論始終是塑造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的 重要因素。
雅典建立公民集會:議會制度初步實踐 古希臘雅典的公民討論發展為議會雛形。公元 前 5 世紀,雅典建立以「公民集會」為核心的 直接民主,允許男性自由民參與決策。這種公 開辯論與集體決 策,既是議會制 度的早期實踐, 也是民主理念的 初步實現,推動 社會進步。2
2. 黃俊龍(2019)。〈雅典民主與法治如何相輔相成?以埃斯奇尼斯與德摩特尼斯的法庭演說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1),1-39。
《美國憲法》制定:
現代民主的開端
18 世紀末,美國憲法會議成為現代 民主的催化劑。 1787 年,各州代
表在費城辯論並制定以三權分立為 基礎的新憲法,吸收英國議會精髓 並引入更廣泛的公民參與,奠定現 代民主基礎。 4
《大憲章》簽署:
從君主制邁向貴族議會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下 貴族與國王的權力平衡促 成議會誕生。 1215 年,英 國貴族迫使國王約翰簽署
《大憲章》,規定重大決策 須與貴族協商,討論與決 策從國王特權轉為公民或 其代表的共同責任。 3
美國通過《第十九修正案》:女性選舉權確立 經過數十年婦女運動, 1920 年《第十九修正案》
賦予美國女性投票權,禁止基於性別的投票限制, 這一變革擴大了選民參與,促進了美國政治體制 的民主化。
英國通過改革法案: 公民參與及民主制度深化
19 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社會變革,普選運動 興起。工人階級要求更多政治參與, 1832 年英國改革法案擴大選民範圍,開啟普選進 程,促使民主制度進一步擴展和深化。 5
3. 林載爵(未註明)。〈大憲章(Magna Carta)與民主的關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檢索日期 2024 年 8 月 13 日,取自 https://beaver.ncnu.edu. tw/projects/emag/article/200506/ 大憲章與民主的起源 .pdf。
4. 李國威(1994)。《民主政治與美國》。臺灣商務印書館。
5. 王曾才(2003)。《西洋近代史》。正中書局。
多元民主:優勢與挑戰,珍惜臺灣的民主成果
在當今世界,民主作為治理形式已被廣泛接受和實踐。然而, 各國的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各不相同,導致民主的實 踐形式各具特色。
6
這些多樣的民主形式不僅有其獨特的優勢,還 面臨各種挑戰和弊端。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體會 到臺灣民主來之不易與珍貴之處,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審議式 民主來深化和鞏固我們的民主體制。
民主政治可以分為多種形式,根據運作機制和公民參與程度, 主要包括代議制民主、直接民主、混合制民主、審議式民主、參 與式民主和協商民主。這些不同形式的民主各有優勢和挑戰,根 據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適用於不同的社會情境。
代議制民主(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
公民透過選舉選出代表,在議會或立法機構中,代替公民制 定政策和法律,這種形式廣泛應用於現代國家,具有治理效 率較高的優勢,但選民對代表的控制有限。
直接民主( Direct Democracy )
允許所有公民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最能夠直接反映公民意願, 然而在大規模社會中實施這一方式往往面臨困難。
混合制民主( Hybrid Democracy )
結合代議制和直接民主的特點,在保持治理效率的同時增強 公民參與感,不過需要有效協調兩者之間的不同形式。
審議式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強調透過理性討論和深入對話來做出決策,能夠提高決策品 質,但通常伴隨著較高的參與成本和對公民知識水準的要求。
參與式民主(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
強調公民在公共決策中的積極參與,可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和參與度,但在大規模實施時,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
協商民主( Consultative Democracy )
著重在決策過程中徵求公民意見,可以提高決策包容性,然 而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掌握在政府或代表機構手中。
臺灣的民主歷經數十年的演變,發展成為現今相對成熟的民 主體制,這一過程充滿艱辛與挑戰。臺灣的民主以代議制為基礎, 並融合部分直接民主的元素,例如公民投票和選舉。這種制度設 計在保持治理效率的同時,也保障公民參與的權利。然而,臺灣 的民主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過程中面臨了黨派對立和社會分裂等 諸多挑戰。
因此,了解和比較不同形式的民主,不僅能讓我們更珍惜當 前的民主果實,也能激發我們探索更適合未來需求的民主模式。
審議式民主作為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提供了一條深化民主、增 強公民參與的途徑。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需要以開放的 態度迎接挑戰,為臺灣的民主發展探索更美好的未來。
審議式民主:深化臺灣民主的關鍵途徑
隨著臺灣民主制度的發展,我們享有來之不易的自由選舉與 政治參與權。然而,傳統民主形式在面對社會變遷和挑戰時顯得 不足,因此審議式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作為一種補充 和深化現有民主制度的方式,愈來愈受到關注。 7
什麼是審議式民主?
審議式民主強調理性討論和共識形成,核心在於公民基於 理性、反思及公共判斷( public judgement ),共同探討公共問 題及議題的解決方案。 8
審議式民主包括三個基本原則:公開性 ( publicity )、責任性( accountability )和互惠性( reciprocity )。
此外,審議式民主程序的運行,需要透過法律及政策尊重個人的 基本自由,以及提供所有基本及公平的機會。 9 這一制度鼓勵公民 透過公民議會、公民陪審團、參與式預算等機制參與政策制定, 與專家共同形成政策建議。
7. 林祐聖、葉欣怡(2019)。《審議民主實作手冊》。國立臺北大學。
8. Bohman, J. (1996)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MIT Press.
9.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9,85-122。
為何臺灣需要審議式民主?
臺灣的民主制度在過去數十年中取得顯著的進步,但現行體 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導致政治運作和社會共識的形成面臨挑戰。
審議式民主提供了一條解決這些問題的新路徑。
減少社會分裂與黨派對立
臺灣的政治經常因黨派對立和社會分裂而陷入僵局。政黨在
短促的選舉周期中,多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遠公共利益。
審議式民主透過融合多元觀點和理性討論,有助於減少對立, 促成社會共識。
彌補代議政治的限制
傳統代議制民主將公民參與限制於選舉投票,選民在有限時 間和資訊下做出決策。而審議式民主提供多樣化的參與形式, 使公民能深入了解問題、充分表達意見,提升參與品質,讓 政策制定過程更透明和民主。
建立對複雜議題的共識
許多現代社會議題,如環境保護和科技發展等,都具有高度 的複雜性和長期性。審議式民主透過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和討論,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避免因缺乏共識而導致政策 失敗。
重建公民對政治的信任
在現行政治制度下,當政治精英的決策與公眾意願不符時, 將影響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審議式民主透過公開、透明和包 容的討論,增強公民的決策影響力,重建對政治體系的信任。
審議式民主的未來
隨著臺灣社會的發展和新挑戰的出現,審議式民主作為現有 民主制度的補充和拓展,能促進多元化和高品質的公民參與,推 動社會共識形成。它不僅彌補當前體制的不足,還為未來民主發 展提供新可能,助力臺灣在持續深化民主的道路上,邁出更穩健 的一步。
熱血青年公民的公共政策參與之路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青年們在公共政策的討論與制定中扮 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許多年輕人開始認識到,他們的意見不 僅能影響周圍的環境,更能在更大範圍內推動社會的進步。這種 活力和創意正是當今社會變革的基石。
想要讓政策更符合自身需求,青年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意 願日益高漲。他們擁有無窮的創意和獨特見解,透過積極討論, 青年們不僅表達意見,更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改變的動力。
青年們有多種方式參與公共政策,不論是喜歡面對面的交流 還是在線上發聲,都能找到合適的途徑:
1. 公共聽證會: 在這類會議上,青年可以正式提出自己的想 法,讓政策制定者聽到他們的觀點。
2. 提交書面意見: 透過書面形式,青年能夠更細緻地表達自 己的看法,確保不漏掉任何重要細節。
3. 參與社會運動: 對特定議題有熱情的青年,可以透過線上 或線下的社會運動,讓更多人聽見他們的聲音。
4. 利用網路平臺: 在數位時代,社交媒體和論壇成為青年發 表意見的主要舞臺,透過發起連署和參與討論,青年們的 觀點得以廣泛傳播。
公民審議:提升參與影響力
除了參與公共政策討論之外,隨著能實踐審議民主精神的公民 審議興起,補充當前政治制度的不足。青年們不僅能夠透過公民審 議以影響資源分配,甚至參與政策的制定,增強對政策結果的認同 感。以下幾種公民審議模式,為青年參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1. 參與式預算: 各地方政府透過這種方式,讓公眾共同決定 公共預算的優先順序,透過討論和投票,使民意轉化為具 體的財政決策。
2. 願景工作坊: 針對未來不確定性議題的集體討論,這一模 式促進創意的激發,並為未來行動奠定基礎。
3. 公民共識會議: 針對專業性和爭議性議題,這類會議旨在 透過討論形成集體共識。
4. 公民咖啡館: 這種形式重視多元意見的收集,並以簡單的 操作和不受限制的參與人數為優點,讓更多人能夠發聲。
上述這些審議模式各具特色,為推動公民參與提供了多樣化 的工具和方法。而在政府部門中,也有許多成功拉近政府與民間 參與政策的案例。
• 文化部的公民文化論壇:此論壇收集各地方政府在文化政策 上的意見,支持在地組織和團體的文化推展,將青年的聲音 納入政策制定過程。
• 桃園市政府的參與式預算:透過此機制,民眾可以選擇特定 議題,以促進更有效的公民參與。
• 苗栗縣政府的節電參與式預算: 在 2024 年提出了四個民間 產出方案,展示青年對節能減排的創意。
參與公共政策不僅是為了爭取權益,更是展現社會責任感的 方式。透過討論政策,青年能促進政策改進,增強公民意識,並 激發創造力。
青年如何改變未來?來看看「青年好政」計畫!
自 102 年以來,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積極推動青年參與公共事 務,致力於創建一個專屬於青年的平臺。這個平臺利用新媒體技 術,為青年提供了隨時隨地發聲的機會。
104 年,青年發展署利用新媒體突破時間與地理的限制,讓更多 青年能夠參與討論。自 106 年起,青年署與地方政府、高校及關注 青年議題的團體合作,推出了「青年好政論壇」。此論壇在 107 年轉 型為「青年好政 Let's Talk 」計畫,鼓勵青年主動參與公共議題的討 論,並讓政策制定者聽到他們的看法。
自 109 年起,「青年好政」計畫被納入「臺灣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 案」,進一步擴大了青年在政策制定中的影響力,除了提供靜態的參 與機會,還重視提升青年的思辨能力,讓他們學習如何與政府合作, 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
透過各種論壇和實踐活動,「青年好政」不僅提升了青年參與的 機會,還增強他們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這種參與讓青年能夠表達自己 的觀點,並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青年們被鼓勵充分利 用這些機會,讓自己的聲音在政策討論中發揮作用,並為未來的政策 方向貢獻有價值的見解。
展望未來,青年在政策參與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隨著社會不斷發 展,我們需要青年的創新思維和多元觀點,持續強化他們在公共事務 中的參與度,為國家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期待更多青年投入政策討 論,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想讓公共討論不只是熱鬧的聚會,還能真正產生影響力嗎?首先,確定目標至 關重要,這樣才能引導討論,讓焦點集中在關鍵議題上。組織上,行政團隊和主持 人要各司其職,從規劃議題到招募參與者,缺一不可。
邀請來自各界的朋友⸺利害關係人、公眾代表和專家學者⸺這樣才能碰撞 出多元觀點的火花!再加上足夠的參考資料和頂尖的硬體設備,討論才能在最佳環 境中進行。選擇合適的討論形式,比如公民會議或願景工作坊,並運用有效的引導 技巧,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這樣討論才會深入、有效。
會後可別忘了系統化地收集和整理意見,並迅速回饋結果,確保透明公開。最 後,制定跟進計畫,評估討論效果,持續改進,讓討論成果真正轉化為行動,發揮 實際影響力。
在推動公民審議討論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清晰界定討論的主要目的。 公民審議討論可以服務於多種目的,因此確定這一核心目的至關重要。這 些目的可能包括:
收集廣泛的公眾意見 以深入了解民眾對某一議 題的真實想法和關注點。
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 透過群策群力找到切實可 行的解決方案。
推動某項政策的 制定或修訂 利用公民的智慧和參與來 增強該政策的合法性、可 行性及社會接受度。
無論計畫的具體目的是什麼,都將直接影響審議過程的設計、實施和 結果。清晰的目的設定有助於:
確保討論的 方向性和專注度 引導討論朝著預期方向前 進,避免偏離主題或陷入 無關議題。
使參與者能夠 圍繞核心議題 透過聚焦核心議題,彼此 展開有意義的對話。
為審議過程提供評估標準 確保最終成果能夠有效 促進公共利益,並對政 策或問題的解決產生實 質性影響。
因此,為了確保公民審議討論的成功,發起公民審議的團體(如執行 團隊、公民團體或公務機關)在啟動任何計畫之前,必須首先徹底理解並 明確設定討論的主要目的,從而為接下來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公民審議討論的推動過程中,設定具體且明確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 一步。這些目標應該明確指導整個審議過程,使參與者能集中精力討論關 鍵議題,避免偏離主題或分散注意力。
具體的目標有助於:
為討論提供 清晰的方向 1
確保最終能達成 有價值的結論 2
評估審議過程的 有效性 3
確保討論結果能 切實應用於政策制定 或問題解決中 4
此外,須避免目標過大或是過小。
討論目標過大 容易讓討論失焦, 偏離會議目的。
討論目標過小 讓與會公民 沒有討論空間。
透過設立具體目標,公民審議討論不僅能提高討論的效率和品質,還 能增強參與者的投入感和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從而促進更有意義的公共參 與和社會變革。
辦理公民審議討論所需的執行人力,主要包括行政人員和主持團隊。行 政團隊的安排,應根據籌備程序的工作量來確定,至少有一名統籌人員負責
全局,並配備多名協助行政事務的人員,確保每一項工作都能順利完成。
行政團隊:行政小組與執行委員會
行政小組
決定推動公民審議討論後,應立即著手籌組行政小組,負 責執行各類行政工作。建議在正式會議開始前,預留至少 兩至三個月的行政籌備時間
執行委員會
開會頻率
成員
會議期間,執行團隊通常會召開三至四次會 議,第一次會議至少於正式會議開始前兩至三 個月召開。
包括多元觀點的專家,以及至少一名具備審議 會議經驗的專家,總人數約五至七人。
執行委員會主要職責如下:
設計會議模式與框架。 1
確認議題手冊的架構與內容。 2
規劃會議專家名單。 3
4
5
擬定參與者抽選原則。
邀請如政府代表、專家學 者,確保會議議題的專業 性與代表性。
6
7
8
9
10
審核議題手冊的多元觀點。
確定會議流程與主持細節。
跟進宣傳與招募工作。
進行參與者抽選。
處理其他確認事項,確保 一切準備工作井然有序。
主持團隊
人員 一名統籌人員負責全局,多名人員協助行政事務。通常由二至 三人組成,合作進行討論。其所主持的討論形式,多為全體討 論(約十五至二十人)或分組討論(六至八人)。
職責 引導討論,確保參與者聚焦於核心議題,並營造包容和理 性的討論氛圍。
工作內容 設計討論流程、引導討論、促進各方意見的表達和融合、總結 討論結果。
效益 主持團隊的組建和培訓是計畫成功關鍵,有效的主持不僅能確 保討論深入且富有成效,還能促進參與者之間的共識,為決策 提供有力支持。
1
使用海報列出討論脈絡 和重點,並確認公民的 發言摘記準確無誤。
2
使用心智圖呈現討論 的脈絡和邏輯。
討論過程可以透過錄影、攝影、直播 或轉播等方式公開。然而,對於某些 特殊議題,應根據其性質謹慎考量是 否進行錄影、直播或轉播,避免影響 參與者的參與意願或涉及個人隱私問 題。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參與者隱私 和促進真誠的交流尤為重要。 10
10. 張婉慈(2022)。《桃園市政府公民審議計畫操作手 冊》。桃園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 29-32。
3
在參與式預算的討論中, 主持團隊會根據討論過 程記錄,將綜合內容以 提案形式呈現。
舉辦高效的公民審議討論需要充足的財務與物力資源支持,以下是相關 策略: 11
政府資助
非營利機構
申請公共事務專案經費,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及地方政府 對促進公民參與有專門資金支持。
企業贊助 尋求與討論議題相關的企業支持,例如永續發展的討論 可聯繫環保企業贊助。
設計討論流程、引導討論、促進各方意見的表達和融合、
資助 總結討論結果。
眾籌 透過群眾募資平臺籌集資金,並同時提升計畫知名度與 社會參與感。 財務來源
物力資源
場地支援 尋求當地社區中心、學校或公共空間的免費使用。
技術支持 合作科技公司提供數位工具或平臺支持,如線上討論系 統或多媒體製作。
志工參與 招募志工協助行政事務或現場管理,以降低運行成本。
資源分配與使用透明度
透明的資源分配有助於提升計畫的信任度,定期公開經費使用情況與預 算分配清單,爭取公眾信任與支持。
11. OECD (2020), Innova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New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Catching the Deliberative Wave,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339306da-en
為了確保公民審議討論具有多樣性和代表性,廣泛邀請來自各界的利益 相關者、公眾代表及專家學者參與至關重要。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 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夠為討論帶來多樣化的視角,讓討論涵蓋各種觀點 和立場。 第 4 課
擴大參與的多樣性與代表性
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意味 著所有受到政策影響的群 體都有機會發聲,讓他們 的關切和需求在討論中得 到充分表達和考量。這種 包容性的參與使討論更具 代表性,從而提高決策的 公平性和公正性。
2
公眾代表的參與使討論更 貼近民意,真正反映出廣 大群眾的聲音和需求,進 一步增強討論結果的社會 基礎和合法性。
3
專家學者的參與為討論提 供了必要的專業支持和數 據分析,幫助討論朝著更 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 展,確保成果在技術上可 行且在實踐中可操作。他 們的見解和分析不僅豐富 了討論內容,還為決策提 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實證 支持。
透過這樣多元而廣泛的號召,公民審議討論能夠更全面和更包容,最終 促成更加平衡、具體且可行的決策方案。這種多層次、多視角的參與機制, 不僅促進公共政策的科學化,還提升了公民參與的品質和效益,為社會提供 更優質的決策結果。
議程的安排涉及時間和流程的管理,旨在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有效推進 討論,最終實現計畫的核心目標。成功的議程安排能夠使討論有序進行, 促進深入的交流和共識的達成。
議程的設計應圍繞討論主題進行精心規劃
選定的主題應與公民審議討論的目 標直接相關,並能激發參與者的深 入思考和討論。主題的選擇應涵蓋 議題各個方面,確保參與者能夠充 分理解討論內容,從而做出知情且 合理的決策。精心選定的主題不僅 能引導討論朝著目標進行,還能提 高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時間分配是議程安排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每個討論環節應根據其重要性 和複雜性合理分配時間,避免討 論過於倉促或拖延過長。時間安 排應具備彈性,以應對可能出現 的意外情況。允許參與者有足夠 的時間發表意見、進行討論並達 成共識,是確保討論品質的重要 條件。適當的時間分配還有助於 保持討論的連續性和流暢性,避 免因時間壓力而影響討論效果。
議程中每個環節都應進行細緻的安排 3 這包括主持人的引導方式、參與 者的發言順序、記錄方式,以及 如何處理分歧和達成共識等方面 的內容。這些細節直接影響討論 的品質和最終成果的可行性。例 如,主持人在每個討論階段應適 時總結並引導話題的深入,確保 討論不偏離主題;參與者的 發言順序應有序進行,避 免討論中出現混亂或某些 意見主導的情況。細緻的安 排有助於建立一個平等、開放且 高效的討論環境。
議程安排還應包括對休息時間、討論總結和結論部分的設計 4
適當的休息時間能夠幫助參 與者保持精力集中,從而促 進更高品質的討論。討論總 結和結論部分應強調對討論 成果的整理和提煉,為後續 的政策制定或行動計畫提供 清晰的指導。這一環節不僅 是對討論過程的回顧,也是 為未來行動奠定基礎的重要 步驟。
制定詳細而科學的議程,是公民審議討論成 功的基石。透過精心設計的議程,討論能夠更加 有序、深入地進行,最終達成全面、合理的決策。
參與者特質
取得資訊
隨著公民參與和審議式民主的推動,政府單位及民間組織在政策推動和 社會溝通中,經常採用各種實務操作模式。公民審議的設計和規劃通常依據 「參與者特質」、「取得資訊」、「程序規劃」及「意見產出」,選擇最合適的審 議操作模式(如表一所示)。
表一、各類審議民主參與實務操作模式摘要
參與 主體 一般 民眾 一般民眾、 利害關係人
遴選 方式 主動 報名
人口 代表性 低低高低高低低
參與規模
參與時間 5~7
提供
閱讀資料 豐富較少較少較少中度較少較少
專家介紹 高較低較低較低高無或較低較低
與
相關單位 代表對話
程序規劃 主動
意見產出
高高較低較低高無或較低較低
設定議程 最高高最低高中低最高低
規劃
彈性 低高中低中度中度高最高
結論形式 書面 結論
形成共識 是較弱否是是低較弱
資料來源:林子倫〈審議民主在社區:臺灣地區的經驗〉。
「審議式民調」
( Deliberative Polling )
以數據收集和偏好選擇為核心,適合需廣泛 收集公民意見的議題。例如,臺南市政府的 「臺南市新市政中心開放決策城鄉論壇」便 採用此方式,讓公民透過討論和投票選擇新 市政中心的潛在選址。這種方法不僅反映大 眾偏好,還能將這些偏好轉化為具體的政策 建議。
「公民會議」
( Consensus Conference )
和「公民陪審團」
( Citizen Juries )
通常用於討論具爭議性的公共 議題,參與者需投入較長時間 並獲取充足背景資訊,以便進 行深入討論和達成共識。
「願景工作坊」( Scenario Workshop )
和「學習圈」( Study Circles )
適合地方議題和社群發展,尤其在制定地方 共同願景和行動方案時。這些模式透過地方
居民和利害關係人的集體討論,形成切合實 際的政策建議。例如,「哈瑪星願景工作坊」 成功制定了遊覽車分流管制和步行參訪哈瑪 星的政策;「大林蒲遷村願景工作坊」中, 地方居民透過討論和願景規劃,凝聚對遷村 前後的期望,形成民間版的大林蒲願景計畫 書,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世界咖啡館」
( World Cafe ) 和「開放空間技術」
( Open Space Technology )
專注於廣泛收集各類意見,通 常在政策發展初期或議題啟動 階段使用。例如,青年署的「青 年政策論壇」運用世界咖啡館 模式,透過分組討論收集青年 對教育、文化和社會的看法和 建議。
這些審議式民主的操作模式各具應用場景,透過靈活應用,公共討論 變得更加深入和多元,並能在社會層面推動積極變革。
參考資料或議題手冊內容包括背景資訊、數據統計和研究報告等,幫助 參與者深入了解討論主題,為決策過程提供充分的知識基礎。此外,這些資 料需涵蓋多元觀點,保持開放性,以避免過度引導。
1
背景資訊
包括政策的歷史演變、相關 法律條文、過去的研究成果 以及與討論議題相關的社會 和經濟數據。了解這些訊息 能幫助參與者準確把握問題 核心,避免討論流於表面或 偏離主題。
2
數據統計
具體數據能量化問題的嚴重性,識別 潛在解決方案,並評估政策選擇的可 能影響。例如,在討論環境保護時, 提供污染程度、健康影響和經濟成本 的數據,有助於參與者做出平衡和合 理的決策。
3
研究報告
這些報告通常由專業機構或學者撰寫, 涵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實踐經驗。
透過研讀這些資料,參與者能從更廣泛 的視角審視問題,避免因知識侷限而做 出片面的判斷。
4
為縮短參與者之間的知識差距,提 升討論效果,可採用以下方法: 12
專家演講
邀請專家簡述議題背景,並解答 參與者的疑問。
多媒體簡報
透過影片、圖解等方式,直觀呈 現問題核心與影響。
實地考察
帶領參與者親臨現場,直接了解 議題的真實情況。
12. Hartz-Karp, Janette. (2005)“ A Case Stud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ialogue with the City ” , Journal of Public Deliberation 1(1). doi: https://doi.org/10.16997/jdd.27
無論實體會議還是線上討論,選擇合適的場地和時間,以及準備必要的 工具和設備,都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硬體準備的主要考量要素:
1
2 背景資訊
空間要求 需寬敞、具備良好的 通風和照明,提供舒 適的環境供所有參與 者使用。
無障礙設施 場地應配備坡道、寬門 及無障礙廁所等,以便 行動不便的參與者順利 進出和使用。
交通便利性 場地應方便到達,減 少遲到或缺席的情況。
時間安排
日程考量 應根據參與者的日 程安排時間,避 免過早或過晚, 並確保有足夠 的時間進行深 入討論。
4
討論工具與設備
視覺輔助工具
如白板和標記筆,用以視覺化關鍵點和議題脈絡, 促進清晰討論。
投影設備
錄音設備
音響系統
展示重要資料和數據,增強參與者的理解。
完整記錄討論過程,方便後續整理和分析。
若會議涉及多個小組,無線麥克風和揚聲器可確 保所有參與者都能清楚聽到討論內容。
5 參與者需求考量
舒適設施
提供舒適的座椅、飲水設備和休息 區。雖然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 但能顯著提升討論效率和參與者的 整體體驗。
穩定的網絡平臺
選擇如 Google Meet 、 Microsoft Teams 等支援螢幕共享和分組討論 室的工具。
技術支持
提前測試平臺功能,設置備用方案 以應對可能的技術故障,並在討論 前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
審議主持人有時被稱為「桌長」或「小組主持人」。儘管審議民主的實踐方 式多樣,但所有形式的共同目標都是確保討論符合審議民主的精神。本課將 介紹審議主持人需要掌握的任務和技巧,供讀者在實踐中靈活應用。 13
了解審議民主的核心原則和理念,以便有效地引導討論。
熟悉此次活動的流程和目標,確保討論有序進行。
培養營造集體感的能力,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是整體的一 部分。
確保參與者充分表達意見
記住參與者的姓 名。 1
對所有參與者保 持公平態度。 2
營造輕鬆氛圍,使 參與者感到自在, 願意分享想法。 5
聚焦論理討論, 避免情緒化的爭 辯。 6
避免加入個人意 見或評價參與者 的觀點。 3
強調不同意見的 共同處,幫助參 與者找到共識。 7
確保每位參與者 都有平等的發言 機會。 4
讓每位參與者感 到自己的意見被 重視。 8
主持人對議題的了解程度不一定影響主持效果。過於了解或有強烈立場, 可能導致主持人無意中帶入個人意見或偏重某些參與者,影響討論的平等與 開放性。
審議主持被視為一種技藝,不同的主持人會根據自身特質以不同方式應 對相同的問題。與其強求標準化流程,不如鼓勵主持人在遵循審議民主原則 的基礎上,發展適合自己的主持風格與策略。
13. Gutmann, Amy, and Thompson, Dennis. (2004).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記錄和整理的品質直接影響審議結果的可用性,以及未來決策的科學性 和有效性。
首先,準確記錄內容是審議過程的基礎。無論是傳統的筆錄還是現代的 數位錄音、錄影,記錄員的主要責任是全面、精確地捕捉每位參與者的發言、 討論的關鍵點,以及提出的觀點和建議。
其次,整理工作是將大量討論內容轉化為清晰具體的結論和建議的過程。
這一階段要求記錄員或整理團隊對討論資料進行深入篩選和分類,提煉出關 鍵觀點和共識。整理出的資訊應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並清晰表達參與者 之間達成的共識或主要分歧,以便決策者準確把握討論結果的核心內容。
在整理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步驟需要特別注意:
1
識別核心觀點 通常是參與者反覆強調 或對討論主題至關重要 的論點。
2
保持邏輯性和連貫性 確保讀者清楚理解討論 的脈絡、結果及其背後 的推理。
3
提出具體建議或行動方案 將審議結果轉化為切實可 行的決策或政策。
此外,整理出的報告應透過適當的管道向相關決策者、公眾或其他利益相 關者發布,確保審議結果能夠對後續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這可能涉及透過線 上平臺、公眾論壇或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開,以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力。14
14. 林祐聖、葉欣怡(2019),頁 46-56。
成功的互動設計能促使參與者積極發言,並在交流過程中激發出新的思 維火花,達成更全面和深刻的共識。
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 1
透過設定開放式問題,引導 參與者思考和表達對議題的 看法;設計小組討論,以減 少因人數眾多而產生的發言 壓力。此外,可使用角色扮 演或模擬場景,讓參與者從 不同視角看待問題,激發更 豐富的討論。
2 互動設計應確保每位參 與者都有機會表達意 見,避免被強勢聲音壓 制其他觀點。可透過輪 流發言、設立發言時間 限制等方式來實現。
注重多樣性和包容性
鼓勵參與者對其他發言進行反思
或提問,促進不同觀點的對話和 理解。這種互動有助於發現問題 的多面性,並在共同尋求解決方 案的過程中增強共識。
4
使用即時投票系統或線 上意見收集平臺,讓參 與者即時反映對某一問 題的看法,並作為後續 討論的依據。這不僅增 加了討論的趣味性,也 讓參與者感受到意見被 重視,提升參與意願。
5
體現審議民主的核心價值
成功的互動設計應體現審 議民主的核心價值⸺理 性、平等、共識。主持人 在引導互動時應保持中立, 避免偏袒某一方觀點,確 保討論集中在達成對公共 利益有利的結論。
透過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參與者能更積極地交流觀點,共同探索和形 成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提升了審議過程的品質,還加強公民參與的 深度和廣度,最終推動更民主、更具包容性的決策過程。
在審議民主的過程中,確保每位參與者平等發言是維護討論公平性和多 樣性的關鍵。以下列出幾個關鍵策略,不僅能提升討論的多元性,還能弭平 參與者間的知識落差,促進理性而包容的交流 15
制定明確的發言規則,例如限制每人的發言時 間,避免少數人長時間占用討論空間。討論開始 時,向所有參與者解釋這些規則,並強調公平發 言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背景資訊或關鍵數據, 讓每位參與者能以相似的知識基礎加入討論。
採用輪流發言制度,逐一邀請參與者發表意見, 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可以按座位順序或 隨機選擇發言人,減少固定順序帶來的壓力。
若發現某些參與者長時間未發言,主持人應 主動邀請他們分享觀點,促進更多元的討 論。例如,提出開放性問題或提供背景資訊, 降低知識門檻,讓他們能更輕鬆地參與討論。
4
控制主導者的發言頻率
若某些參與者過於活躍,主持人應禮貌地引導他們縮短發言時間,給其他人更多 發言的機會。同時,主持人可在間歇時補充簡明資訊,幫助其他參與者更好地跟 進討論進度。
15. Fishkin, James S. (2009). When the People Spea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ublic Consultation.
5 分組討論
將參與者分成小組討論,減少大組討論中少 數人主導的現象。小組討論後,再將各小組 的結論帶回全體,確保更多觀點得到表達。
6 發言提示卡
為每位參與者提供發言提示卡,在他們希望 發言時舉卡示意,這樣可以更好地管理發言 順序和機會。這種方式有助於主持人有序地 引導討論,並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
在線上討論中,可使用數位工具管理發言次序,例如 聊天框或舉手功能來排隊發言。數位工具還能記錄每 個人的發言次數,幫助主持人調整發言順序。
8 回應與總結
在每個討論階段結束時,主持人應總結主要觀點,並 詢問未發言者是否有補充意見。總結能促使參與者反 思和回應他人的觀點,進一步平衡討論內容。
9 事後回饋與調整
討論結束後,主持人應檢討發言平衡情況,根據經驗 改進,為未來的討論做準備。收集參與者的回饋,了 解他們對發言機會的感受,為下次討論進行調整。
透過系統化的方式收集參與者的意見和建議,可以為決策過程提供多元 基礎。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意見收集方式及其應用原則。 16
1
問卷調查
簡明設計
問卷應易於理解,以便 快速回答。
多樣題型
包括選擇題、開放式問 題和評分量表等,以全 面收集參與者的看法。
2
投票機制
問卷分發 可在討論前後分發,以 衡量觀點變化。
匿名投票
有助於提高意見的真實 性和代表性。
即時回饋
電子投票系統可即時分 享結果,促進後續討論。
多輪投票 適合縮小選項範圍或 逐步達成共識。
16. 宋威穎(2021)。〈公民審議的多元參與模式與型態:審議民主實務操作介紹〉。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參與,讓改變發生:好政青年的公民討論行動手冊
自由表達
參與者可隨時記錄想 法,避免遺漏重要觀點。
分類整理
按主題整理意見卡,提 煉主要觀點,以便後續 進行深入分析。
匿名提交
確保意見多樣性,減少 社交壓力的影響。
小組報告
每組指定成員整理和報告結果, 有助於展示集體觀點。
共識收集
強調小組內達成的共識,提升討 論的方向性和凝聚力。
意見牆
在線上平臺設置意見 牆,促進參與者提交 和查看他人意見。
即時聊天與討論板 允許參與者在討論過 程中隨時表達意見, 由系統自動記錄內容。
數據分析工具 對收集的意見進行分 析,提煉主要趨勢和 關鍵觀點。
深入訪談
針對特定議題或群體進行一對 一或小組訪談,收集更深入的 意見和背景資訊。
專家意見
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訪談, 結合其見解,形成全面的討論 背景。
公開回饋
討論結束後,公開收集到的意見 和投票結果,讓參與者了解整體 討論的趨勢和結果。
建議整理
整理所有意見,形成報告或總結文 件,並向參與者和決策者回饋,確 保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影響最終決策。
意見收集是審議民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多種方式系統地收 集意見,可以確保討論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為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和多 元觀點。這不僅提升了審議過程的透明度和參與感,也促進了更加包容和合 理的決策制定。
14 課
在公民審議討論結束後,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意見,是將討論成果轉化 為具體決策或建議的關鍵步驟。有效的分析能夠將多樣的觀點轉化為具有實 際價值的建議,推動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決策。
1
首先,分析的第一步是對收集到的意見進行系統化分類。
建立主題類別
根據討論中提出的觀點,建立若干主題 類別,將相似或相關的意見歸類在一 起。例如,某次審議可能涉及環境、經 濟、社會等不同層面的議題。
篩選重點意見 從大量意見中篩選出具代表性和重要 性,這些觀點通常是被多次提及,或對 議題有深遠影響的內容。
2
深入分析與評估
這一過程涉及對各類意見的相對重 要性、可行性和影響力,確保分析 結果能夠真實反映討論中的多樣性。
識別核心議題 應特別關注參與者反覆強調的觀 點,這些通常是討論的核心議題, 反映了他們的高度關切,因此在後 續決策中應優先考慮。
數據支持與量化分析 利用數據支持意見分析,進行量化 評估,並為建議提供實證基礎。
多角度分析
評估不同觀點的可行性、潛在影響 及與其他意見的關聯性,有助於提 供全面的視角,幫助決策者理解不 同觀點之間的平衡點和潛在衝突。
整理成報告與建議書
分析團隊需將複雜的討論內容和分析結果整理成結構清晰、易於理 解的文件,內容包括以下要點:
概述討論背景 簡明扼要地介紹審議討論背景、目的及主要 議題,幫助讀者了解報告的基本框架。
多樣性和包容性 報告應反映討論中的多元意見,確保不同觀點 得到充分呈現,以維護討論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主要發現與結論
總結討論中的主要發現,突出參與者達 成的共識,及關鍵議題上的具體結論。
1 2 3
建議與行動方案 基於討論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 議或行動方案,明確指出需優先實 施的措施,及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附錄與數據支持 提供詳細的數據分析結果、參與者 意見摘要和其他相關材料作為附 錄,以增強報告的說服力。
報告或建議書應使用簡潔明瞭的語言,並利用視覺化工 具增強直觀性和可讀性。
透明性與公信力 報告應透過適當的管道公開發布,讓 所有參與者和相關利益方能夠查閱最 終結果,增強公眾對決策過程的信任。
針對不同受眾的報告版本
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製作不同版本的 報告,確保報告的內容能夠有效傳達 給各類讀者。
持續追蹤與回饋機制
報告的發布並非分析和整理工作的終點。應納入持續追 蹤和回饋機制,以確保審議結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 中發揮作用。
設立回饋機制
允許參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對報告 提出回饋意見,並將這些回饋納入未 來的審議過程中。
定期評估與報告更新
隨著政策的推進和社會條件的變化, 定期對審議結果和報告進行評估和更 新,確保建議的持續相關性和有效性。
分析和整理是公民審議討論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透過系統化的分類、深 入的分析以及結構清晰的報告撰寫,討論成果得以有效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 議或行動方案,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決策進 程。這一過程不僅維護了審議民主的核心價值,還確保了參與者的意見在實 際決策中得到充分反映和應用。
在公民審議討論中,結果回饋是確保討論過程透明、尊重參與者投入以 及使審議成果切實影響決策的重要環節。讓每個參與者明白,自己的聲音能 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還有助於提升決策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重要性與目的 1
結果回饋的主要目的是讓所有參與者了解,他們的意見如何影響最終決 策或建議。這不僅是對參與者努力的尊重,也是維持對公民審議過程信 任的關鍵。即時的結果回饋能讓參與者清楚看到自己的貢獻如何發揮作 用,從而激勵未來的參與。
回饋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2
即時回饋
在審議結束後,發起的公 民團體應盡快將討論結果 整理並回饋給參與者,使 用電子郵件、會議記要、 簡報等便捷方式。即時回 饋有助於保持參與者對結 果的關注。
詳細而清晰的報告
回饋應包括對討論結果 的詳細解釋,明確指出 哪些建議被採納及其原 因,幫助參與者理解整 個決策過程,及其貢獻 的具體影響。
多樣化的回饋形式 根據參與者的需求, 採用圖文並茂的報 告、簡潔的影片總結 或回顧會議等多樣化 形式,讓參與者透過 不同方式了解結果。
除了向參與者回饋結果,將審議結果和建議公布給更廣泛的公眾,也是 審議民主的重要步驟,這有助於提升決策的透明度,促進社會的廣泛參 與和監督。
公布管道的選擇 透過架設網站、公民參 與平臺、社群媒體和新 聞媒體等多種方式公開 審議結果,增加了訊息 的可達性,吸引更多公 民關注。
強調透明度與公信力 公開回饋過程中,應強調 透明度,確保所有公眾 都能夠接觸到審議結果。
公布內容應包括討論的 背景、過程、參與者的 多樣意見以及最終建議。
鼓勵公眾回饋 設立專門的回饋管 道,如建立社群媒體 專頁或短影片分享關 鍵結論,並讓公眾就 結果發表看法。
回饋的影響與意義 4
結果回饋在審議民主中具有深遠的意義。有效的結果回饋能讓公民清楚 地看到他們的聲音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增強政治效能感和對政府的信任。
同時,公開透明的回饋過程有助於提高社會參與熱情,促進更廣泛的公 民參與。即時、詳細和透明的回饋不僅讓參與者和公眾了解討論成果, 還能確保審議結果在政策制定中得到實際應用,從而為更具包容 性和代表性的決策奠定堅實基礎。
在公民審議討論結束後,關鍵在於將討論成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畫並 加以落實。這一過程包括行動計畫的制定、實施情況的追蹤,以確保討論結 果對社會和政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明確行動目標
設置具體、可衡量且可實現的方向與時間框架。
分配責任
確定負責具體行動的部門或機構,以及負責監督和評 估進度的人員或團隊,並獲得相關人員的認可和承諾。
制定行動步驟
行動計畫應包括詳細的步驟,並有明確的時間表和預 期結果。
資源配置
確保所需資源(包括財務、技術和人力)已經到齊。
資源配置應考慮行動的規模和複雜性,並具備足夠的 靈活性以應對可能的變化。
設立追蹤機制
追蹤行動計畫的實施情況,即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調整。
進度評估
定期評估行動計畫的進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確保結 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雙向回饋
根據參與者與執行團隊意見調整時間表或資源分配。
確保討論有實際效果 3 影響與持續改進 4
影響力評估 長期追蹤行動影響,透過 數據分析確保成果實現。
落實結果的透明度 行動計畫應公開透明,讓公眾了解進展,促進社 會監督。
持續溝通
透過定期更新實施進展、與參與者和相關利益群 體保持溝通,並且即時回應各方的疑問和關切。
評估與回顧 檢查實施效果和目標達成的情況,總結經驗並記 錄改進建議。
學習與分享 與其他公民團體或社會群體分享 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促進公民 參與的實踐。
持續改進機制 分析行動計畫中出 現的問題,提出改 進措施,並應用於 未來的計畫。
透過制定具體的行動計畫、設立監督機制、評估進度以及持續改進,我們 能夠將討論結果轉化為實際的政策或措施,最終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評估討論效果是確保公民審議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步驟,也是對討論結果 和審議過程的反思。
評估過程的關鍵步驟 1 2
評估的重要性與目的
評估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討論是否達 到預期目標,意見是否得到充分表 達,以及成果是否轉化為實際行動。
設定評估標準 涵蓋參與者的多樣性、意見表達的平等 性、討論品質、時間管理的有效性及結 果的可操作性等,作為衡量評估的基礎。
收集評估數據 獲取量化數據和質化數據,這些數據有 助於評估者了解討論的各個層面。
分析與反思 找出討論過程中的亮點和問題,總結經 驗與不足。
報告撰寫與回饋
將評估結果整理成報告,包括主要發現、 經驗總結以及改進建議。
制定改進計畫
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具體的改進計畫,為 未來的審議活動提供指導。
持續的效果監測
評估應為持續過程,透過持續監測即時調 整策略,以優化討論效果。
促進學習與成長
評估能幫助組織者理解公民參與的挑戰, 提升未來的審議品質。
強化公民信任與參與 透明的評估過程能增強公民對審議民主的 信任,鼓勵更多人參與討論。
提升政策制定的品質 評估有助於推進公民與決策者之間的溝 通,從而制定出更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評估效果是公民審議討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系統性評估,我們 可以客觀審視討論效果,總結經驗,推動更高品質和包容性的決策建議。
17
持續改進是優化討論過程和決策品質的關鍵,確保審議品質提升、實現 有效公民參與。
透過反思和學習,確保每次審議都能優於前次, 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參與者的期望。 改進的重要性與目標 1
基於評估結果進行改進 2
根據上一輪審議出現的問題, 制定具體改進策略。也可應用 新工具和方法來提高審議的效 率,使審議過程更加靈活。
促進參與者的持續參與和學習 3
持續的參與能幫助參與者更理解審 議中的角色和責任,從而提高討論 品質,並增強公民的長期參與意識。
評估改進效果與持續優化 4
在實施改進措施後,進行量化和質 化評估,確保問題得到解決。這種 持續改進應融入公民審議的日常運 作,形成持續改進的文化。
持續改進的長期影響 5
透過持續改進,提升審議過程的透 明度和公信力,增強參與者和公眾 對結果的信任,並促進更具包容性 和代表性的決策。
持續改進可以確保審議過程和方法不斷進步,最終實現更高品質的討論 和更具代表性的決策。參與公民審議讓每位年輕人都能在公共討論中找到自 己的角色和價值,激發他們的熱情與行動力,成為社會改變的重要推手。
用對話打造共識,讓行動引爆改變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年輕人的聲音至關重要。響應公共討論的 Let ’ s Talk 精神,年輕人可以用多元、平衡、客觀的態度,積極參與各種公共議題。
透過 113 年「青年好政- Let ’ s Talk 」計畫真實案例,一起見證年輕人如何運 用公民討論 18 堂課技巧,讓不同意見碰撞出火花。在這裡,你不僅能學會如何設 定目標、引導討論和收集意見,還能將這些成果有效地回饋給社會,並最終付諸 行動,讓你的青春聲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準備好一起改變世界了嗎?
你是否也想為社會進步盡心力?
你是否希望參與公民討論,發揮影響 力?如何才能辦好一場有效的討論 ( Talk )呢? 113 年的好政青年團隊, 藉由實踐公民討論 18 堂課,開啟了無 數友善且美好的對話。過程中,青年 團隊透過討論實踐,獲得了寶貴的經 驗與成長,這些經驗不僅能作為未來 其他好政青年們舉辦 Talk 的參考,也
能激勵更多青年積極參與社會討論, 推動社會向前邁進。
從共感找到議題目的與目標
整體而言,辦好一場 Talk 可以大 致分為三個階段:舉辦前、舉辦中、
舉辦後。完整落實這三個階段的公民
討論課,將有助於議題的深入探討與 有效執行。其中,對所有青年團隊而 言,首要面對的關卡是設立議題的明 確目的、目標,及組織行政與主持團 隊、號召參與者,這些都是決定 Talk 成效的關鍵先決條件。
對此,長期關注於原民議題的 VVY 大建和部落女生團隊負責人古珮 琪與古昀澤都不諱言,起初她們無法 找到原民與居住正義之間的議題連接 點,後來參與部落祭典時,看見部落 長者特地為族人介紹外來移居者,她 們才意識到居住環境是居住正義的邊 界之一,當部落移居者成為部落好鄰 居時,可以為部落形塑出好的居住環 境,進而成就居住正義。
於是該團隊決定以不同外來者如
何成為部落好鄰居為題,主辦「住進 我們的家⸺部落移居者的文化磨合 與相處」Talk 討論,經過一番工夫找 到明確目的後,古珮琪與古昀澤的共 同學習是:「設立議題目的的核心在於 我們想要知道什麼?又想幫助什麼?」
藉由街訪搜集資料提供討論方向
在設立目標上,臺灣潛進永續教 育協會為主辦「無家者的居住正義」也 是下足了工夫,該團隊負責人郭柏育 指出,該團隊活動專案設定議題的最 大困難在於外界對無家者既定的刻板 印象,多數人認為無家者是自身的選 擇;是社會問題所在;是居住環境髒 亂的起源之一。
由於無家者的標籤與居住正義精 神有些許牴觸,「導致團隊一開始討論 沒有辦法達成共識,」郭柏育直言,但 臺灣潛進永續教育協會又很想關注這 個其他人很少討論的議題,因此在設 立目標前,親自拜訪了多處社會相關 單位、無家者安置所,並與真正的無 家者進行面對面訪談。
經過一次次田野調查,並結合國 內外的相關數據、資料輔助,臺灣潛 進永續教育協會逐步累積了豐富的參 考資料。同時,也從中理解到,這
場 Talk 或許很難提供明確可執行的建 議,「但我們至少提出了討論,希望 大家不要再以偏概全,要理解為何無 家者沒有家,或不願意住進實體房子 裡,」郭柏育直言,這就是該團隊主辦 Talk 所設立的目標。
同樣的,為了讓議題討論更具清 晰方向,街角家社宅小隊負責人陳郁 茹指出,在舉辦「社會住宅的貧窮現 場,居住如何成為生活的支持?」前, 他們共親訪 10 位居住在社宅的關懷戶 與弱勢戶,並與社工進行訪談,促使 團隊可在舉辦 Talk 前,妥善進行議程 安排,包括討論主題、時間分配等。
對此,陳郁茹進一步指出,經過 事前訪談後,團隊確立的目標是:不 只要討論硬體設備問題,也要討論法 規、社會網絡等實際層面,「這樣的討 論才會更全面。」最後該場 Talk 分別從 社宅怎麼蓋、怎麼申請、有哪些人際 互動,及臺中社宅生活公約與管理、 那些離開社宅的人等五個階段進行討 論,討論層次相當豐富。
效益 設立好目的與目標後,想要辦好 一場 Talk ,接下來就要面對組織行政 與主持團隊、號召、課程安排、討論 形式、參考資料、硬體準備、引導與
主持等公民討論課。
譬如南青寄居蟹主辦「寄居蟹不
蟹,南青租屋你我他」討論,在組織團 隊時,特別注重桌長之選擇與訓練,確 保議題可以進行全面的討論。他們邀請 有經驗的桌長,搭配對議題具高敏感度 的團隊成員共同擔任,再多方號召青年
參與,且在決定議程安排時強調:「目 標是提供解決困境的方法,不過度深入 討論已有解決方案的內容,」南青寄居 蟹團隊負責人紀品任指出。
有趣的是,為讓參與者具備問題 意識,南青寄居蟹事前準備許多參考 資料,包括青年租屋現況、法規,及 大學與教育單位的作為、協助等,但 很多內容是參與者也不清楚,因此該
場 Talk 發現加強宣導是解決南青租屋 困境的關鍵,最後結論不僅列出解決 辦法,也提供多項宣導方法建議。
我對你愛礙愛不完團隊則是由三 名研究生組成,他們長期關注及探究 身心障礙者照顧議題,今年參與青年 好政活動,也想以此主題為關懷出發, 但發現臺灣少有這方面的研究文獻, 於是團隊積極拜訪不同單位的社工, 並請教做過相關研究的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周月清,稍微補 足了參考資料,再從中達成共識,主 辦「邁向共融社會⸺障礙者租屋歧 視之困境」討論。
團隊負責人張庭直言,由於社會 關注與現有參考文獻都偏少,該場
Talk 不僅號召社工參與,同時號召身 心障礙者現身說法,「期望藉由面對面 的人與人對話引起更多關注,」張庭指 出,團隊也在現場展示新聞事件,透 過搜集身心障礙者的真實困境作為開 場,以提升討論熱度。
在號召參與者方面,主要是邀請 利益相關方,對此,臺灣潛進永續教 育協會原本想邀請無家者參與,後來 擔心他們的現身會模糊討論焦點,「又 把問題回到社會隱患層面,」郭柏育指 出,於是團隊改變作法,以將人像打 上馬賽克的錄影方式取代現身說法, 同樣達到號召效益。
在討論形式上,我對你愛礙愛不 完與 VVY 大建和部落女生團隊都擅用
便利貼作為搜集意見的工具,他們先 將所有想法寫在便利貼上,逐一檢視 每個意見的重複性與可行性,然後透 過繪製圖表的方式,將討論內容收斂 成群體意見,最終整理出重要觀點與 結論。
透過具象化引導方式,我對你愛 礙愛不完發現,各界對身心障礙者居 住社會住宅的權益最感興趣,並呼籲 相關單位對此製作更完善的指引手 冊。而 VVY 大建和部落女生則發現找 到自我定位、彼此認同、文化融合是 成為好鄰居的條件。
在引導與主持方面, VVY 大建和 部落女生為凝聚討論意識,特地將部 落移居者分成不同類型,一種是個人
移居者,如漢人媳婦與女婿;另一種
是大型移居者,如臺東大學師生、鄰
近度假村開發商及其員工等,再號召
他們現身說法來討論移居者進入部落
的目的與作為,先熱場,再引導參與 者提供想法。
面對突發,解決問題再出發
辦好一場 Talk 仰賴 18 堂課做到
位,為更順暢進行座辦,主辦人還須 面對記錄和整理、鼓勵互動、平衡發 言等公民討論課,街角家社宅小隊與
桃園市永續教育發展協會主辦「從社 宅出發建立具有社區共融之居住環境」
時,都克服了大大小小的挑戰。
在記錄與整理上,街角家社宅小 隊在討論舉辦前,都已確保桌長對社 宅議題擁有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並 理解該場 Talk 的目標,因此,當下參 與者的討論都能被桌長們更有意識地 記錄下,桌長也會跟參與者確認觀點 的主要意思,核對後再書寫在海報上, 最後透過桌長帶領進行結論。
桃園市永續教育發展協會王瑜凡 則指出即時記錄的重要性,他們每次 進行討論結束時,都會即時進行記錄 與歸納,若有共識或分歧意見產生, 團隊會透過簡報方式讓成員知道,確 保討論成果具體化,以便後續參考與 落實。
此外,該團隊在進行 Talk 時,特 別重視鼓勵與互動,及平衡發言等環 節。譬如王瑜凡印象深刻的是,在討 論敏感性或爭議性議題時,參與者之 間難免出現較大的意見分歧,甚至導 致討論陷入僵局。這時,主持人會採 取雙方表達與焦點整理方法,先讓雙 方充分表達意見,再引導參與者找到 共同關注的焦點,將討論聚焦於找到 可行的解決方案,避免擴大對立。
若遇到部分成員不願意發言,導 致討論無法全面展開時,主持人就會 採取分組討論或輪流發言方式,並在 邀請發言前,提供基本資料或引導提 問,可讓參與者更有方向感,增強其 發言意願。相反的,若有少數人掌握 了話語權,主持人會採取指定發言或 輪流回應方法來平衡話語權。
最後,經過一整天的腦力激盪, 及對話與凝聚共識後,進一步展現具
體作為,並發揮社會影響力,將更能 提升舉辦 Talk 的意義與價值。對此, 街角家社宅小隊特地在現場預留 40 分
鐘分享時間,由桌長向參與者仔細說 明討論的內容與總結。在 Talk 結束後, 街角家社宅小隊除了在公開粉專分享 側記與報告,還進行「貧窮人的臺中」 實體展覽,完整呈現出 Talk 的記錄與 成果。
活力無窮的青春能量已刮起一陣 陣意識覺醒的風暴, 34 組好政青年團 隊經過 18 堂公民討論課淬煉後,從解 決社會困境出發,用心傾聽群眾聲音, 並用他們清新的視野跟社會展開一場 場深入又精湛的對話,不僅為學生、 原住民、無家者、身心障礙者等,及 更多弱勢族群找出發掘未來希望的可 能性,更為臺灣塑造出一股邁向美好 社會的前進動力。
" 建 " 言相談所
以居住品質營造探討居住正義議題⸺
利用社宅、社造、青年三大議題討論 居住品質對居住正義的想像及影響
Y.O.U.T.H
租賃專法與市場展望― 高雄青年視角下的政策對談
bubu 人文小跑車
都市原住民的部落重建與展望
VVY 大建和部落女生
住進我們的家⸺部落移居者的 文化磨合與相處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租屋黑市下青年租客公民權與福利權之改善
心路基金會
與心智障礙者一起
打開在社區中安居的想像
丙氣凝神,繫心汐新 丙種建築用地及山坡地住宅之 居住正義與安全
孔乙己哇與福爾麗莎
新型態買房對策,是否能有效幫助買房 者減輕負擔?
日出之山青年團
安居之處⸺
青年在生存邊緣的居住困境
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 如何讓北漂租屋青年 找到住得起的家?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回家路上:
青年勞工居住與工作需求的 多元模式想像
我對你愛礙愛不完 邁向共融社會⸺ 障礙者租屋歧視之困境
宅新,人 hold:
社會住宅軟實力培養皿
社會住宅如何「社會」, 如何在社宅編織一張共融網?
找自己 Findurself
閒置校舍再生創新⸺ 創作設計人才社宅基地新展望
妳想住哪裡
妳想住哪裡:如何打造性別友善的 居住環境?
宜蘭縣青年行動發展協會
適足居住權
青春住議所:貓貍篇
台積電效應下的居住正義: 苗栗的新挑戰與機遇
社團法人
臺南市台南新芽協會
人有所居:
臺南居住困境解方的多元思考
社團法人臺灣教育協會 金門返鄉與留鄉:從產業到居住再正義
南青寄居蟹 寄居蟹不懈, 南青租屋你我他
南青築夢家
行動不便者的友善居住環境 關鍵要素
時習教育 青年異地找房記! 初入租屋市場經驗與解方探索
基隆永續發展實踐 青年行動聯盟
理解基隆在地的居住議題, 和青年合寫一份在地的居住願景
桃園市永續教育發展協會 從社宅出發建立具有社區共融之居 住環境想像
移居・宜居城市
青年移民工的居住困境
無住蝸牛 租屋保障── 當代學生的租屋困境與賃房權益
新興 talk 殼 我的社宅不是新蓋的 ! 老宿舍轉生社宅現況
街角家社宅小隊 社會住宅的貧窮現場── 居住如何成為生活的支持?
賃居守護小天使
租屋 GO!重塑學生租屋新氣象: 房屋租賃市場不夠健全── 以「學生」租屋現況為例
遊睦社會行動工作室 租屋透視鏡:
一起聊聊遷徙世代的租屋大小事
臺灣青年事務協會 當「正義的光芒」 從裂縫中照進「學區租房陰影」
樂功院綠色永續服務 有限公司 技能代金、多元入住社會住宅 機制探討
諸羅設計塾
在嘉義,何謂「理想」的居住空間?
臺灣潛進永續教育協會 無家者的居住正義 (以上依照團隊名稱筆畫排序)
113 年青年好政活動 18 位業師,為每個想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送上勉勵與祝 福,希望年輕人能勇敢跨出舒適圈,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開展未來無限可能。
審議民主的推動有助公民社會的邁進,看到主辦團隊與參與青年針
對居住正義熱烈的討論過程,總是讓人充滿感動!!也對青年世代 的公共參與充滿信心,希望大家都能記得熱情討論當下的感受與氛 圍,一起為臺灣的公民社會努力。
李慈瑄
從精心規劃審議活動的每一刻,到實際交流時的感動,每一份用心與熱 情,都是共同成長的力量。用心的設計,將讓參與者感受到這份關懷與 誠意,讓審議的氛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激發更多的理解與共識。
李翰林
大家能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關心公共議題,並透過審議討論相互理解尋求共識是件 很棒的事。期待各位能延續今年暑假的熱情,一起在日常生活裡深化臺灣的民主。
今年青年好政活動展現了青年對公共議題的熱情與無限潛力!參與 團隊以創新思維和審議民主的精神,深入剖析社會困境並提出具體 解方。這種討論模式不僅啟發人心,更體現了青年推動政策變革的 力量。期待這股能量持續發揮,為臺灣的未來注入更多包容與希望!
人們對於「民主」的想像往往僅有選舉,但人民的聲音如何能在選後持續被 聽見,審議民主便是解方之一,著重對話,彼此分享與理解,因為有著各個 團隊的努力、公民的參與,才能讓不同想法在全臺各地萌芽、碰撞,讓我國 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期待大家持續在審議領域努力,一起加油吧!
籌備一場公共討論的過程很繁瑣很辛苦,但回頭想想在實際執行現場,與會者
投入討論的畫面及氛圍,那是一種之前的辛苦都值得的感覺,公共討論的「共 好感」就是這樣一種感覺,無論心理健康、居住正義或是不要這麼高大上的主 題,其實生活中大小事物都有討論的空間,繼續嘗試吧!從自己的生活做起 :)
施建廷
審議民主的價值貴在真摯的對話,讓衝突在一次次的交流過程中緩慢地和解,臺灣因為 有你們的投入和參與,正逐步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民主的潮流有你有我,一起加油!
青年願意走出來表達意見,就是參與民主的第一步,對於每年不同議題持 續關注參與的青年更給予高度肯定。表達意見、交流意見同時也接納尊重 多元意見,是審議式民主相當可貴的精神。能夠陪伴青年團隊在議題中思 索各種可能性,同時思考到不同於自身者的需求痛處並予以解方思考,更 是改變重要的一哩路。身為業師同時也在不同議題與不同團隊合作中教學 相長,鼓勵更多的青年持續行動參與,讓你我所在的環境更加美好。
洪莉棋
臺灣是一個多元共融的社會,一定可以支撐出最有能動性、創造力 的公民社會,審議民主僅是創造更多元的民主社會的其中一種手 段,民主社會的實踐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和他人的 相處、是如何思考某一段關係、反思自省自己的眼光。
以不同觀點與立場思考社會議題,彼此尊重差異,匯集眾人之智齊心打拚更 美好的臺灣,審議創造對話,青年開拓未來社會的願景,江湖期待再相逢!
審議民主的過程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理解議題,雖然未必能達成共 識,但透過彼此對話,可以促進相互理解、縮短彼此距離,減少極 化現象,為議題帶來更多可能性。
張雅綺
審議之可貴在於願意,願意分享、願意傾聽、願意關注,願意為我 們重視的事情多做一點,無論是理解還是讓步,感謝團隊也願意讓 我陪伴走了一段,教學相長,後會有期。
投入公共討論的大家都有想要讓臺灣社會更向前進的初衷,我們不只說說而已, 而是用實際行動促成改變,謝謝您,青年團隊夥伴,我們都是 Team Taiwan !
因為主觀意識與生活世界的不同,人們擁有各自堅持的立場與價值, 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仍不希望生活在一個將相互傾 聽、理解與對話視為浪費時間的世界。 That's why we say, let ’ s talk!
如舟行湍流,進退晃蕩間航向未明晰,但每次划槳泛起的水花及漣漪, 便是連結彼此、建構韌性的根基。
民主社會的形成與維持都不是理所當然,謝謝大家願意一起參與公共 事務、練習溝通對話,讓我們持續努力,成為厚實臺灣民主價值的底蘊。
居住正義需要世代的共同努力!你們的參與是塑造公平居住環境的 基石,青年能為未來居住政策注入活力,推動多元、可負擔、有保 障的居住環境。年輕的聲音,就是力量的來源,讓理想成為可能。
居住正義已是世代不公嚴重影響社會永續發展的課題,很感動有這 麼多年輕世代願意為了世代永續發展挺身而出,期待透過各位的創 造力與熱情為臺灣社會注入更多活水。
(以上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參與,讓改變發生 好政青年的公民討論行動手冊
出版機關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地址 100218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5 號 14 樓
電話 ( 02 )7736-5173
網站 https://www.yda.gov.tw/
策劃執行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天下實驗室 編輯顧問 李翰林、阮敬瑩、曾廣芝
專案統籌 徐慧玲、廖奎鈞
專刊主編 文仲瑄
執行編輯 李嫈婷
視覺設計 丸同連合
攝影 天下雜誌整合傳播部
圖片提供 Shutterstock
資料類型 圖書
語言 中文
定價 新臺幣 300 元
ISBN 978-626-345-580-1 GPN 1011301575
出版年月 民國 113 年 12 月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參與,讓改變發生:好政青年的公民討論行動手冊/ 臺北市: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民 113.12
72 面; 19 × 26 公分
ISBN 978-626-345-580-1( 平裝 )
1.CST :公共政策 2.CST :公民教育 3.CST :青年 572.9 1130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