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臺北 _ 數位共生 Next Taipei , Act Digitally
01
臺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 2.0
臺北市長序
2
走出危機、迎向復甦
4
01-1. 走出危機,復甦之路依舊風險重重
6
01-3. 新常態經濟,轉型程度決定競爭力
10
01-5. 世界已翻頁,臺灣別停留在上一章
16
01-2. 後疫情中的兩極化世界,擴大貧富差距
02
01-4. 亞洲城市拚轉型,卡位疫後數位新經濟 01-6. 應對新常態,全球數位對策
數位經濟元年 : 適應新常態、加速產業復原力 02-1. 建構臺北數位生態圈
02-2. 臺北市產業數位轉型行動方案 2.0
18
20
22 24 26
三、創新創業
38
34
四、體驗經濟
46
六、智慧醫療
58
五、智慧零售
圖 / 林建邦
14
一、數位基礎建設 二、數位金融
03
8
54
七、智慧運輸
64
九、數位參與
72
八、數位人才
邁向下一個臺北
68
78
臺北市長序
病毒不斷演化,從 Alpha、Delta、到 Omicron,世 界變得充滿不可預測性。
Taipei, Act Digitally)」的概念,加速建構「臺北 數位生態圈」,幫助市民儘速適應新常態、協助
產業加速復原力,以數位化提升治理和產業經濟,
疫情重創的不只有生命健康,還有經濟。2020 年
最終優化市民生活。
但是廣大內需型產業在疫情中被抑制,亮麗的經濟
深植數位基礎建設 大步邁向「平台政府」
生活變差,加上全球通膨、中美衝突引發的地緣政
當前的基礎建設不只在於實體,更在於數位世界,
臺灣 GDP 增加、外銷成長,股市、房地產大漲, 表現數字背後,實際是貧富差距更加懸殊,人民的
治風險,未來的世界經濟充滿挑戰。
以數位基礎建設為基底,藉以服務數位金融、創新
創業、體驗經濟、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運輸、
疫情瞬間打斷全球供應鏈,迫使產業做出調整,未
數位人才及數位參與等層面,提供市民與產業更多
下,數位化正在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深刻改變我們所
位應用場景,是擁抱數位化新機遇的最佳場域,此
來的全球供應體系將更具彈性與韌性。在疫情驅動 生存的世界,數據已成為政府和產業運作的關鍵,
當亞洲城市都在拚轉型,臺北沒有落後的本錢。
危機也是轉機,不要浪費每一個驅動轉變的機會。
元的服務。臺北匯集了人流、金流,擁有豐富的數
刻,政府該做什麼比能做什麼還來得重要!
準備迎接 5G 人工智慧新時代,建構數位生態圈將
是未來臺北努力的方向,政府應扮演協作整合的平
臺北市這幾年在數位基礎持續扎根,此刻「數位轉
台角色,匯集有價值的數據、提供必要的數位基礎
跟上其他城市數位轉型的腳步,才能應對新經濟中
業與個人有效率地運作。
型」的關鍵任務就是,協助產業加快復原力、快速
的企業競爭與城市經濟需求。
臺 北 市 後 疫 情 時 代 產 業 數 位 轉 型 政 策 白 皮 書 2.0 擘畫下一個臺北
站在臺灣,必須放眼全世界,從別人的經驗中學
服務、導入先進的技術、釋出更多參與機會,使企
深植產業數位 DNA,必須從治理、法規到人才全
面轉型。COVID-19 雖然是全人類災難性的危機,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真面對它,將是臺灣整個國家 再次向上提升的契機。
習;臺北作為首都城市,有必要吸取國外經驗, 跟上數位轉型的腳步,擘畫下一個臺北。
轉型,首先要改變心態,調整流程、組織。白皮
書 1.0 提出的是「新常態(New Normal)」的概
念,在全民經歷過疫情的嚴峻挑戰後,此時,白
皮 書 2.0 提 出 的 是「 韌 性 臺 北、 數 位 共 生(Next 2
臺北市長
3
走出危機、迎向復甦
0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1 走出危機,復甦之路 依舊風險重重 「如果歷史不會前進,
那所有的陳規舊俗就不需要更動。 然而時光遷流不停,
墨守成規和勇於創新一樣, 都會引起動盪。」
Francis Bacon
人類社會正處於有史以來變動與風險最為
劇 烈 的 時 代: 美 中 之 爭 揭 開 國 際 角 力, 導
致 全 球 供 應 鏈 脆 弱 化; 新 型 變 種 病 毒 潛 伏
的 不 確 定 性, 即 使 在 疫 苗 施 打 率 提 升 後,
威 脅 仍 未 全 面 解 除 威 脅; 全 球 氣 候 變 遷 造
成的天然災害,使得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環境,需要新的方式來
預防風險、提升韌性;掌握創新的科技力,
將是後疫情突圍的最大優勢。
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疫後新時代
三大風險靠數位提供解方 地緣政治
自中美貿易戰白熱化以來,全球歷經保護主義擴張和疫情激化的對中圍
堵,國際壁壘日趨分明,全球生產鏈進入「區域化重組」時代;無論是
因應地緣政治導致的經濟風險,或是生產基地分散的短鏈管理需求,數 位化與智慧化已成為加強供應鏈與風險掌握、提升韌性的必要手段,疫 情造成的斷鏈危機更進一步加快數位化進程。 病毒危機
2020 年全球疫情爆發後,數位浪潮直接撲向普羅大眾,電子商務、遠距
辦公、線上學習、科技防疫、智慧醫療等「零接觸」數位化服務,讓城 市生活在病毒潛伏的環境中得以延續。在未來「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場
景裡中,數位科技對經濟、生活、醫療保健都將越趨重要;相對地,無 法跟上這波數位新經濟型態的企業,將成為數位洪流下的淘汰者。 永續環境
疫情喚起與自然共存的重視,加上極端氣候肆虐全球災害仍頻,以及結 合新冠疫情導致的糧食價格飆升等種種問題,使得永續成為各國政府、
企業和個人的關注焦點。科技除了協助人們改變生活習慣,例如在家工
作減少交通往返、減少紙本消耗……來降低生活中的碳足跡,也應用在
提升企業的能源效率、結合 AI 大數據分析的數位化管理來協助盤點企 業的資源使用,並建立跨境溯源機制、落實對供應鏈的碳排查,甚至進
一步藉助新科技轉型為永續的價值鏈。普華永道(PwC)研究指出,全
球對於氣候技術的投資正快速成長,從 2013 年至 2020 年的成長率是
整體創投平均的 5 倍,可望成為疫後經濟復甦的新引擎。
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2 後疫情中的兩極化世界 擴大貧富差距 隨著疫苗施打率逐漸提高,全球城市不再以封城作為應對疫情的主
要手段。然而,解封不代表一切回到疫情前的常態,面對病毒不斷
變種的新威脅,全球開始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在後疫情
中更是呈現二極化的世界。
「病毒之前人人平等」這句話在新冠病毒面前可能要打上一個大大
的問號。不只各國間的疫苗施打率已經呈現極大落差,不同的產業、
企業也因為數位力的差距,決定了在疫情中和疫後新常態裡,是獲
益還是深受重創的一方。
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疫苗獲取與數位化能力 決定經濟復甦的進程
國際經濟不均衡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 年 10 月份的《世界經濟展望》 報告指出,雖然全球經濟
持續復甦,但各國的經濟前景走向分化,疫苗獲取能力決定一個國家是能逐步恢復正常經
濟活動,或是陷入疫情反覆爆發的循環。麥肯錫研究也指出,發達經濟體中有 20~25% 的
工作可以透過遠距完成而不影響效率,也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在疫情中較具韌性。 數位經濟突顯數位落差
新技術的快速崛起和數位化加速進展,加劇了數位落差的不平等,大數據讓規模大的公司 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科技相關職位的需求持續成長、數位人才供不應求,KPMG 安侯
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發表的《2020 台灣 CEO 前瞻大調查》中,有不少國內 CEO 表示,
在關鍵職位上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突顯疫後時代數位人才的缺口;相對地,客服、銷售、
重複性高的勞務性工作則逐年減少。麥肯錫報告指出,因疫情加速的自動化可能影響就 業,使得職能再培訓的需求更加緊迫。 兩極化世界擴大貧富差距
不均衡復甦突顯出貧富差距擴大的隱憂。當前復甦進程充滿未知,通貨膨脹仍存在巨大的
不確定性,持續時間可能遠比想像更久;新技術的快速崛起,也加劇了數位落差的不平等, 大數據應用讓規模大的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
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3 新常態經濟 轉型程度決定競爭力 疫情爆發後,電商業績飛躍性成長, 線上零售正逐漸超越實體零售,就更長遠的企業營運而
言,數位轉型不只代表生產工具或銷售通路的改變,也是企業管理、流程、生產到整體商業
模式重開機的機會。許多企業已經透過數位力的培養和數據力的提升,進一步發展出創新商
業模式,開發新的營收來源。
新常態不僅回不去了 更將快速變化
應對新常態 企業轉型求生
數位力不足 拖累新常態復甦力
的產業被迫重新思考策略:餐飲業透過增加
情期間越具備風險韌性。臺灣在 2021 年的
企業再也回不去了,以往重度依賴實體互動
外 送 來 彌 補 內 用 營 收 的 損 失, 部 分 餐 廳 改
在 疫 情 之 前 數 位 化 程 度 越 高 的 企 業, 在 疫 出 口 成 長 22.93%, 表 現 優 於 預 期, 然 而 民
用雲端或幽靈廚房( ghost kitchen ),只
間消費卻受疫情影響而衰減 0.41%,其中,
透過社群媒體吸引顧客,有些旅遊業者推出
售業營業額年減 13.3%,減幅為統計以來最
供直播互動、實境導覽及達人帶路等服務,
只有網路購物激增,民生物品需求強勁。
預 測, 到 2022 年, 全 球 65% 的 GDP 將 由
借 鏡 國 際, 即 使 在 新 冠 疫 情 衝 擊 最 猛 烈 的
提供外賣訂單;品牌大力強化數位化內容, 線上 / 線下雲端旅遊體驗,與異業結盟,提
讓客戶不出門也能夠玩遍全世界。根據 IDC
數位化驅動。
臺北市 6 月份餐飲業營業額年減 39.9%,零
大,零售受創最深為百貨、小吃店、服飾等,
幾 個 月 中, 有 些 企 業 靠 著 數 位 力 依 舊 蓬 勃
發展,像是沃爾瑪(Walmart)銷量逆勢成 長 10%,其中線上銷售額躍升 74%。
1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亞太逾五成企業已進行數位轉型 產品或服務數位化的企業比例 (%)
2017/06 2019/12 2020/07 0
20
40
60
資料來源:麥肯錫 2020 全球 CEO 數位化大調查
1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3
1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兩大面向
深化數位轉型 預測風險,提升韌性
疫情帶來經營危機,也帶動企業強化風險管控能力的轉機。調查顯示,臺灣企業中已有高
達 56% 重新評估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並將持續強化風險相關資訊的蒐集與分析,透過 AI 大數據分析,做出有數據支持的正確決策;流程的數位化也讓組織有更快的應變力,提
升與不確定性共存的能力。 商業模式轉型,創造新價值
轉型不只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更要能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不同營收來源。例如全球
第四大電梯製造商蒂森克魯柏(Thyssenkrupp)發現,附加價值最大的作法不是持續提高售價, 而是售後的電梯保養服務,軟體趨動的智慧型電梯會不斷將性能資訊傳到雲端,由公司嚴格分 析這些資料並提出「預測性維修」。
企業韌性常敗於基礎問題:
・忙於解決問題或享受當下 ・月檢討模式萬年不變 ・績效著重落後指標 ・失焦的人才培育
・文化、激勵、授權不到位
1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4 亞洲城市拚轉型 卡位疫後數位新經濟 為了在疫後復甦潮中掌握數位新經濟的最佳領先位置,各國均啟動數位轉型計畫,積極打造
數位社會,布局下一個世代的競爭力。
亞洲城市對新冠疫情的應對得宜,一部分來自長久以來的科技基礎,在過去十年中,亞洲持
續扮演全球科技領域成長的要角。首爾、臺北、新加坡、東京、上海和深圳名列世界最高科
技的城市,各有從其生態系興起的利基,例如新加坡以金融科技見長;東京以機器人勝出;
深圳則以感測技術領先。
亞洲城市
重建「新常態」都市經濟 印度
馬來西亞
「國家光纖與網路計畫」補助 5G 基
礎建設,擴大網路覆蓋率
全球規模最大數位身分證計畫
Aadhaar,結合電子支付、銀行帳戶、 退 休 金、 選 舉 登 記 與 政 府 公 共 服 務 等,已完成 12 億人上線註冊 泰國
推 動「 泰 國 4.0」, 數 位 服 務、 機 械 自動化訂為重點產業
14
新加坡
印度
成 立「 新 加 坡 數 位 辦 公 室 」(SG Digital Office),專責推動全社會與 經濟的數位化行動
招募千名「數位大使」,幫 1.8 萬攤 商一年內完成採用電子支付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韓國
投入 500 億美元推「數位新政」
建 立 30 個 產 業 政 府 大 數 據 平 台, 開 放企業使用 日本
提出「IT 新戰略」政策措施,並建構
「數位強韌性社會」,偏重行政服務 的數位改革
韓國
結合奧運籌辦推出第五期科技基礎計
日本
畫 ,打造運用 AI 及資料庫技術為核 心,高度連結網路虛擬及實體空間的
上海
《超智能社會(Society 5.0)》
上海
臺灣
5G 引領的智慧型網路基礎設施
統籌完善「城市大腦」架構,依託大 資料中心,加強資料治理和共用流通
研擬成立數位發展部 全面換發數位身分證
制定金融發展路徑圖、成立「金融科
技共創平台」
以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行動,加快建設
香港
臺灣
香港
推出「科技券」,提供企業申請最多 60 萬港幣數位轉型補助
持 續 推 動 金 融 科 技, 包 括 在 貿 易 融 資、跨境聯通及保險單認證等不同領 域應用分布式分類帳技術 泰國 越南
越南
2025 國 家 轉 型 路 線 圖: 數 位 經 濟 佔 GDP 比在 2030 年達三成
推 行「Make in Vietnam」 倡 議, 扶 持本土電商、雲端服務平台等 馬來西亞 新加坡
1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5 世界已翻頁 臺灣別停留在上一章
臺 灣 的 數 位 競 爭 力 持 續 提 升、 技 術 持 續 增 強, 但 人 才 訓 練 依 舊 偏 弱。 瑞 士 洛 桑 管 理 學 院
(IMD)最新的 2021 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1, DCR),臺灣在三項關鍵指標中的排名皆有提升,在全球 64 個主要國家
及經濟體中排名第 8 名,首次進入前 10 名,在亞洲則排名第 3,勝過中、日、韓。
關鍵指標 全球排名 指標
1
指標
2
指標
3
綜合競爭力:香港 2 新加坡 5 臺灣 8 韓國 12 中國 16
數位專業知識 (人才、教育訓練) 全球排名
4
新加坡
5
香港
2
韓國
7
香港
6
中國
15
韓國
16
臺灣
3
新加坡
13
韓國
18
澳洲
臺灣
10
香港
11
新加坡
17
中國
數位科技發展 (法規、資本、技術) 全球排名
1
數位轉型準備程度 (適應力、企業敏捷性、IT 整合力) 全球排名
5
臺灣 較 2020 年 進步 3 名
資料來源: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
尚未展開數位轉型的企業、過去認為沒有轉型需求的在地攤商、及以面對面接觸為主的體驗
經濟,這次受到新冠疫情打擊最深;已經提前展開數位轉型的企業及「數位原生」的軟體科
技產業則反而有機會因疫情加速的數位浪潮而獲益。
1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灣產業轉型痛點
在地攤商、微型經濟:缺乏轉型觀念和資源
新創企業:需要資源和環境
疫情導致許多過去以面對面服務為主的在
根 據 美 國 市 調 機 構 CB Insights 統 計, 光
管 道, 在 過 去 不 熟 悉 的 數 位 環 境 之 中, 許
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總計全球已有超過
地 經 濟 不 得 不 開 始 採 用 外 送、 網 購 等 數 位 多數位力不足的經營者不見得有足夠的數
位 能 力 充 分 運 用 數 位 工 具、 提 升 自 己 在 虛 擬管道中的能見度。
2021 年 上 半 年, 全 球 就 新 增 203 家 市 值 超 700 家,在資金的排擠效應下,對其他企業
產 生 不 公 平 競 爭, 沒 有 擠 上 這 班 列 車 的 公 司,未來將更艱難。
臺 灣 已 經 被 東 南 亞、 東 北 亞 獨 角 獸 波 及,
新 加 坡 的 蝦 皮、 印 尼 的 電 商 Tokopedia 在
中小企業:缺乏轉型經驗
臺 灣 市 場 落 地;Line 與 軟 銀 雅 虎 在 日 本 整
有高達超過半數(52.5%)企業還沒有開始
Coupang 也在臺灣開始營運。新創數位經
製 造、 金 融 和 零 售 業, 在 IT 技 術 上 的 投 資
海;臺灣若沒有足夠新創茁壯的環境,代價
根據《天下》雜誌調查,臺灣兩千大企業中 數 位 轉 型, 數 位 轉 型 較 積 極 的 前 三 產 業 為
也 較 多。 各 個 產 業 間 在 轉 型 程 度 上 呈 現 極 端, 例 如 面 臨 激 烈 國 際 競 爭、 規 模 也 較 大 的科技製造業,對於數位轉型也較為積極;
併; 美 國 上 市、 有「 韓 國 亞 馬 遜 」 之 稱 的 濟 的 戰 場 沒 有 國 界, 一 旦 上 市 就 有 機 會 出
將是市場、人才一併被周邊的獨角獸吸納, 數位經濟被國際瓜分,數位人才出走國外。
但經營向來比較保守、規模多屬中小企業的
整體社會:數位人才不足
當轉型領先企業已經在談論「元宇宙(The
將不到總人口的 2/3,企業很快將面臨專業
傳統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程度就明顯不足。 Metaverse)」的新科技應用,後發企業可 能還在轉型路上躑躅不前。
在地攤商 微型經濟
缺乏轉型觀念和資源
少子高齡化趨勢下,到 2025 年,工作人口 技術人才稀缺的問題,其中 64% 是資訊科 技、工程或數位相關人才。
中小企業
新創企業
整體社會
缺乏轉型經驗
缺乏資源和環境
缺乏數位人才
1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1-6 應對新常態 全球數位對策 智慧創新的數位技術成為全球主要城市應對城市危機的主流,從氣候、疫情、自然災害到社
會經濟危機,不只需要民間的創新與科技力量提供解方,政府的推動力與執行力更在其中扮
演重要角色。
深植產業數位 DNA
從治理、法規到人才全面轉型 數位政府
從數位化的流程、以大數據 AI 分析為依據的政策擬定、即時回饋的滾動修正到發展虛 實整合的市民服務新模式,數位治理創造了更高效率的運作、更好的服務,並幫助城
市找到兼顧發展和永續的路徑,也在應對疫情時帶來更好的應變能力。例如美國 New Orleans 市長辦公室建立資料模型戰情室,包括監測感染的儀表板,為衛生和公共安全
官員的應變措施提供實證資訊,並評估鬆綁限制的最佳時機。
1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數位法規
數位人才
不斷出現,政策、法規面也應「超前部署」,
力的人才,才是下一波競爭中最寶貴的
當各行各業都轉型為數位產業,新形態服務 與 數 位 創 新 共 融, 才 能 加 速 轉 型 發 展, 不
讓過時的法規成為阻礙轉型創新的絆腳石。 例 如《 南 韓 新 政 》 為 大 數 據 和 AI、 未 來 汽
車和移動性、醫療技術、醫療保健、金融科
比起金錢能買到的科技硬體,擁有數位 資產,各國、企業均已紛紛展開「數位 人才戰爭」,競逐優秀的數位人才。
危機感深重的新加坡早在 2014 年就開始
技、風險投資初創公司、工業園區、回收、
推動「技能創前程」系列計畫,推動全
以促進遠距醫療、教育等「零接觸」經濟。
坡國民都可申請一筆 500 新幣(約新臺
旅遊、電子商務等 10 大行業的法規鬆綁,
另一方面,數位化的大舉發展,也加深對於 資安、隱私等數位安全的隱憂,藉由法規面
積極完善保護數位安全的措施,才能讓民眾 能 信 任、 進 而 受 益 於 新 技 術, 進 一 步 加 速
數 位 轉 型 發 展。 例 如 英 國 國 家 網 絡 安 全 中
心(NCSC)發布了一系列原則,鼓勵開發
商從一開始就以安全為中心建設智慧城市;
民終生持續學習,所有年滿 25 歲的新加
幣 1.1 萬 元 ) 的 技 能 創 前 程 培 訓 補 助;
年 滿 40 歲 的 中 年 人 修 讀 教 育 部 或 勞 動 局所支持的課程,更可享有 9 成以上的
課程補貼。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並與 高等教育機構、工會等各大機構合作提 供「技能創前程數位簡介」,透過數位
人才培養,進一步協助產業轉型。
荷 蘭 數 據 保 護 局 也 發 布 建 議, 以 確 保 智 慧 城市計畫符合數據保護和隱私保護。
19
數位經濟元年 : 適應新常態,加速產業復原力
02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1 建構臺北數位生態圈
新常態是一個流動的狀態,病毒、新科技、國際競合等變因仍將不斷注入,生活和經濟前
所未有地快速變動,超速運轉成為世界的常態;然而,開放、快速也將是「不穩定」的代
名詞,在新常態中,「數位韌性」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臺北市政府不僅要提升能夠快速
應變的數位力,也要協助市民以最快速度適應新常態,協助產業走入轉型、導向創新,加
速產業復原力。
22
2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數位基礎建設
數位參與
人才
數位
基礎建設
金融
業
數位
韌性臺北 ╳ 數位生態圈
數位
驗經
濟
產業復原力 市民適應力
運輸
5G 智慧交通串起臺北的運 輸網絡
數位
智慧
智慧運輸
與
新創
鼓 勵 個 人 數 位 學 習、 企 業 數 位 投 資, 培 育 企 業 所 需 數位人才
位參
創
數位人才
數
多元金融場景、普惠金融、 鼓勵綠色融資
基礎建設
體
利用數位工具 i - Voting、 線 上 抽 籤 i - Drawing 平 台、 台 北 通, 逐 步 弭 平 數 位落差
數位金融
022 智慧醫療
創 新 醫 療、 虛 擬 病 房、 公 共 衛 生 諮 詢, 以 智 慧 醫 療 解 決 公 共 議 題, 平 衡 各 地 抗疫生活
智
慧醫
療
智慧
零售
創新創業
鼓 勵 創 新 創 業、 天 使 投 資 及 新 創 基 地, 吸 引 海 外 投 資與海外人才回流
體驗經濟
推動大型活動與大型展會 「線上 X 線下」,線上影音 串流,實踐虛實整合體驗
智慧零售
企業數位跨境、在地電商物 流、數位支付等方面的支持
2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臺北市產業數位轉型 行動方案 2.0 在科技主導的未來商業環境中,城市將是決定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關鍵。多數的人口、經
濟資源、創新資源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也面對越來越多的風險和挑戰,未來的城
市韌性治理將以大數據協助分析預測,輔助決策者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全面提升政府服務
和治理效率。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擁抱數位化新機遇的最佳場景,最多的產業動態、創新需求都在城市
發生。臺北市作為臺灣的首都,以豐富數位應用場景的優勢,結合企業轉型經驗,公私協
力打造數位生態圈,以城市的力量協助產業加速實現科技創新,並以科技提供的創新解決
方案讓市民生活更升級。
2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類別 一、數位
臺北市產業數位轉型行動方案 2.0
臺北行動方案 1. 數位孿生
執行內容
網 / 提升員工數位工作職能
2. 數位市民身分證
推行數位健康通行證 / 卡付通數位整合
二、數位
4. 多元金融場景
金融多元化 / 普惠金融
打 造 韌 性 臺 北 、 建 構 臺 北 數 位 生 態 圈
金融
三、創新 創業
四、體驗 經濟
五、智慧 零售
六、智慧 醫療
七、智慧 運輸
八、數位 人才
九、數位 參與
5. 商家無現金支付 6. 新創基地 7. 天使投資
8. 大型活動與大型展會 9. 線上串流影音平台 10. 元宇宙
11. 雲端旅遊體驗 12. 跨境電商
13. 在地商家
完善資安通報體系 / 數位法規配套
補助商家採用電子支付 / 千人數位大使 新創基地 / 新創鏈結
天使投資 / 獲取資金 / 孵化輔導 / 媒合募資 線上線下虛實整合 / VR 空間體驗 影音平台 / OTT 數位應用 元宇宙聯盟
跨域整合 / 異業結盟
線上拓銷 / 臺北品牌 在地電商數位能力獎勵 / 建構完善電子商務 系統
14. 虛擬病房
社區整合式健康照護網路
16. 創新醫療
微服務 / 雲端資料中臺
15. 公共衛生顧問產業鏈 17. 5G 智慧交通
18. 防疫交通設施 19. 跨領域數位人才整合
中長期
建置虛擬城市平台 / 開放 5G 高頻譜企業專
基礎建設
3. 數位隱私 & 安全
短期
員工健康諮詢與風險管控
5G 智慧公車 / 智慧候車亭 個人數位學習 / 企業數位軟硬體投資
20. 開放政府 & 公民參與 線上投票 / 線上抽籤 / 台北通結合 i-Voting
2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一、數位基礎建設 1. 數位孿生 結合 IOT、AI、AR、VR 等技術,數位孿生不只是工業 4.0 的發
展重點,也將是智慧城市未來的新起點。 走向虛實整合的未來世界
未 來 的 人 類 生 活 將 在 虛 擬 世 界 中 延 伸, 透 過 在 數 位 世 界 中 打 造 虛 擬 模 型 的 數 位 孿 生 (Digital Twin),像是現實世界的雙胞胎,不僅可擴展現有的服務和應用,亦能提升分
析、預知、決策,走向更能面對風險的韌性城市。 在虛擬城市中沙盤推演
以法國達梭公司為新加坡政府打造的「數位新加坡(Virtual Singapore)」為例,「數位 新加坡」是全球最先進的 3D 地理資訊平台之一,使用者不僅能在平台上一覽所有城市的
建築、道路、公共設施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數據,也含括虛擬實驗、虛擬測試平台、都市規
劃與決策、研究與開發功能,這四項功能夠讓政府單位事前了解不同政策與專案對都市所 造成的影響,例如透過城市裡的建築物高度、屋頂表面和日照量等數據,分析哪些建築物
具有更高的太陽能生產潛力,判斷出太陽能電板的最佳裝設位置,並預估發電量。
更進一步,虛擬城市平台在適當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措施下,可供學術研究、企業等 不同單位,利用平台上的資訊進行創新研究與應用、加強分析、改善資源規劃和管理,提
升對市民的服務品質。 5G 建設實現虛實整合
2021 東奧以 5G 通訊的直播系統搭配 360° 視角、8K 畫質直播,將開幕、閉幕式和賽事活 動傳送到全球觀眾眼前,提供身歷其境的沉浸式觀賽體驗。然而 5G 網路的效能不僅在於 提供沉浸式體驗,更是未來市政服務、工作場域中最基本的數位基礎建設;以 5G 成為實 現物聯網、大數據 AI 應用的最後一哩路,開啟虛實整合的新工作生活模式。
2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整合政府數據、城市地理空間和人口、交通、人流移動、氣候等動態即時數據,於 2025 年完成 3D 城市模型建模、可視化分析的「數位臺北」協作數據平台,以加強政策規劃、
跨局處、跨機構協作,並促進研究、商業應用與公民參與。
透過虛擬城市平台加強市府跨局處合作,實現以地理空間科技與數據驅動的城市整體規 劃,進而提升城市經濟和市民生活。
後疫情時代,遠距辦公成為新工作型態選項,「智慧工廠」也將成為新常態維持生產力的 要角,未來政府或是科技園區將以專網形式來滿足內部需求,建構安全、高效能的連網環
境。配合 5G 高頻譜企業專網的開放,落實 5G 於市政服務,建設新的管控網路平台與專 網,不只讓市政服務更升級,也將透過新計畫的驗證與先導,為 5G 創新找到新出路。
2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2. 數位市民身分證
一套安全、可信賴的數位身分認證制度,是提供市民更便捷的數
位服務、提高市民數位參與的基礎。
亞洲鄰國紛採漸進式導入 提供自主選擇權
現階段臺灣推行數位身分證,外界主要的擔
申 報 稅 務 等 基 本 的 政 府 服 務; 新 加 坡 實
以及對於實體晶片身分證的資安擔憂。
Identity Initiative), 推 出 電 子 政 府 密 碼
憂 來 自 於 綁 定 實 體 身 分 證 的「 強 制 性 」,
參 考 鄰 近 亞 洲 國 家, 日 本、 韓 國、 新 加 坡
都 採 取「 非 強 制 性 」 推 廣 數 位 身 分 證 的 作 法, 提 供 民 眾 線 上 身 分 驗 證 的 另 一 個 選
項。 例 如, 日 本 提 供「 個 人 編 號 卡 」 供 民 眾 申 請, 透 過 數 位 驗 證 的 方 式 線 上 辦 理
28
施 國 民 數 位 身 分 證 計 畫(National Digital 「SingPass」 APP 和「CorpPass」, 民 眾
可 透 過 輸 入 密 碼 或 指 紋、 臉 部 等 生 物 識 別 方 式 直 接 登 錄 政 府 網 站、 使 用 數 位 政 府 服 務 或 商 用 組 織 提 供 的 數 位 服 務, 新 加 坡 也 是全球首個將人臉辨識納入國民身分認證 的國家。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跳脫實體框架 放大智慧效益
南韓的數位身分驗證系統則在《電子簽章法修正案(전자서명법 개정안 )》通過後,允許民間 企業推出自家的數位身分驗證系統。例如,南韓三大電信業者聯手推出身分驗證手機應用程
式 PASS,並與韓國警察廳及韓國道路交通管理局合作,發行首張數位駕照,打開時只會出現 姓名、照片以及會自動更新的條碼和 QR Code 供掃描,顯示的資訊比紙本駕照少了許多。
在數位化時代中使用的數位身分證,應擺脫實體證件的思維,轉向可增加安全驗證、加密防護 的科技載具。於此同時,政府的資安防護同步配合全面提升,可減少民眾的數位隱私憂慮。
2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臺北行動方案
臺北市已率先建構「卡付通」數位生態圈,結合悠遊卡(卡)、悠遊付(付)、台北通
(通)逐步讓市民體驗數位身分認證所能帶來的便利,持續優化、整合卡付通服務功能,
如線上市政服務、公有場館線上購票、線上公規費支付、支持大型活動數位通行與打卡集 章等設計,讓便民服務一站到位。
市府數位服務結合區塊鏈技術,市民經數位身分認證後申請、使用市政服務,享有區塊鏈 匿名性、不可篡改、加密等特性優點。
整合個人疫苗施打記錄及 PCR 檢測報告,透過台北通 APP 作為數位健康通行證使用。
3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產業「資料共享」未來式 以使用者為中心推動數位身分認證 在數位經濟大幅進入民眾生活的同時,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企業、品牌如何使用自己
的個資,現階段除了在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框架下,也需要一套「以使用者為核心」的
身分認證方式,透過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竄改、不可否認等特性,讓消費者重掌自 己的數位身分主權(Self-Sovereign Identity)。
在 全 球, 醫 療 產 業 是 建 立 數 據 交 換 標 準 的 先 行 者, 臺 灣 則 以 金 融 業、 保 險 業 率 先 推 動 產 業 級 別 的 區 塊 鏈 資 料 交 換 平 台, 推 出「 保 全 / 理 賠 聯 盟 鏈 」, 金 管 會 力 促 下 的
F-FIDO「 金 融 行 動 身 分 識 別 聯 盟 」 也 在 2021 年 成 立, 未 來 消 費 者 將 可 使 用 綁 定 的 裝 置、 生 物 特 徵 進 行 身 分 辨 別, 以 使 用 跨 行 庫 金 融 服 務, 提 高 便 利 性 及 安 全 性, 兼
顧 效 率 及 隱 私 的 前 瞻 作 法, 在「 資 料 共 享 」 的 未 來 經 濟 與 商 業 模 式 中 值 得 其 他 產 業
做為借鏡。
3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3. 數位隱私 & 安全 疫情中大量竄升的數位服務,也引發數位安全和隱私的擔憂。在
與防疫同等重要的資安防護戰役中,政府不但扮演監管角色,自
身的資安能力也必須同步提升。
數據成為有價資產 「共享機制」極大化數據價值
為了促進數據流通交易、培育數據市場,上海已經在 2021 年底正式成立數據交易所,首
批簽約數商達 100 家,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 8 大類,領先建立數商體系、數據交易配
套制度、全數位化數據交易系統、數據產品登記憑證,並首發數據產品說明書,將抽象數 據變為具象產品。大數據的流通不是「販售資料」,而是透過與外部共享有價數據,擴大
加值與運用,例如提供店家佈點的選址服務。因應新商業模式的誕生,政府須制訂更多的 法規規範。
因應數位隱憂,全球政府 4 大因應面向:
數據隱私政策:隨著構成智慧城市的傳感器、攝影鏡頭和影音收集大量數據,政府必須 能解決民眾對於公共監控的擔憂,讓民眾相信政府將是以合法、合乎道德、透明且負責
任的方式,以最低資料需求為標準,有限度地蒐集、存取、使用數據,杜絕洩露和濫用
的機會。
數位安全:避免為智慧城市提供動力的物聯網被網絡犯罪分子和其他惡意行為者利用。 對企業的數據蒐集及使用制定規範:確保符合用戶期望、組織價值觀及社會法律和規 範的方式,避免不透明的決策過程侵犯隱私,對城市和公民帶來風險。
公民數位素養:包括數位習慣的培養、個人隱私的保護、防止網路詐騙,提高虛擬世 界中的信任度。
3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建立完善之資安通報體系,定時公布資安防駭資訊,提升民眾資安認知。
參考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範建立資料使用標準,由臺北市資料治理委員會針對資料共享制定 框架,在不涉及個資的前提下促進 B2G 與 B2B 的資料流通共享,讓數據能被更有效利用。
參考新加坡,建立 30 個產業的大數據平台、共享公共數據,並為企業提供連網公共數據
的憑證,確保開放政府的資料尋取在負責任、互信的前提下進行。
資安視同防疫 須比照國安規格
防火牆不再足夠
之 數 位 發 展 部 下 設 網 路 安 全 司(Cyber
隨著遠距工作、數位匯流成趨勢,未來
CSA), 整 合 相 關 人 員, 確 保 資 料 存 放
統固定的 IT 邊界在遠距存取環境中難以
建 議 中 央 可 參 考 新 加 坡, 於 即 將 成 立 Security Agency of Singapore,
安全無虞,有效應對隨數位化加速而來 的 新 增 網 路 威 脅, 並 培 養 資 安 專 業 人
才,提高全民網路意識,同時為中小企
業提供網路安全諮詢和科技支援。
企業迫切需要資安新格局
將進入「零信任網路存取」的時代,傳
保證安全,未來企業需要具備無縫的現 代化遠距存取方案。
根據 IDC 預估,2022 年企業在軟體定義 安全存取方案(SDSA)上的投資將較目
前 成 長 四 倍, 並 於 2024 年 占 據 遠 距 存 取市場中的 16%,成為企業在數位轉型 上重要的網路安全投資方向。
3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二、數位金融 4. 多元金融場景 伴隨金融科技技術的進步,金融服務業線上化、智慧化的腳步不
斷加快。融入場景、開放協作、打造生態,已經成爲產業共識。 數位時代 金融場景多元化
過去金融服務主要發生的場景在銀行,延伸出單一的信用卡支付消費體驗,服務的提供者僅 限於銀行業者;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開放銀行」趨勢崛起,金融服務走入生態圈時代,除
了科技業者,零售業、電商也跨足金融領域。金管會大力鼓勵銀行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提供 不同的開放城市介面(Open API),打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便利金融服務,將金融服務 的場景拓展至各種消費場域,也將金融數據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 金融與科技匯流 生態圈結盟
金融科技創造全新的金融成長引擎,政府和業者都應用更開放思維加速展開金融與科技、不 同應用場域的對話,擁抱跨界金融商機。例如在數位經濟的浪潮下,中信集團、阿里巴巴集
團、螞蟻集團的合作將日益深入,三方將在綜合融資服務、現金管理與資產管理服務、普惠 金融業務、個人數位金融拓展、數位基礎設施建設、客戶會員運營、工業、醫療健康等多個
領域升級合作。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雙方計劃在研發應用方面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共 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加強業務數位化、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新金融場景的全新思維 普惠金融與新商機殊途同歸
新科技能夠跨越過往金融服務模式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能協助解決開拓過去沒有被滿足的 市場,前提是打破過往金融模式的想像。
例如過往銀行的財管服務投資門檻高,偏向為富人服務;純網銀有著金融科技及無分行等 成本優勢,更有空間降低貸款利率,結合數據科技納入更多元的資料掌控核貸風險,更有
機會為自由業者、外送員等無法提供傳統貸款所要求財力證明文件的借貸弱勢,以及不受 銀行青睞的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
3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中國第一間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推出個人小額貸款「微粒貸」和針對小微企業的「微
業貸」,在 2019 年服務 23 萬戶普惠小微企業,其中有 61% 是首次獲得銀行貸款。 法規鬆綁 加速金融創新
根據世界銀行、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的劍橋替代金融中心和世界經濟論壇進行的聯合研 究,疫情期間,除貸款外的所有類型數位金融服務都強勁增長。該報告也指出,許多金融 科技公司迫切需要更多的監管支持,超過一半的金融科技公司表示迫切需要更快地批准新 活動、簡化產品或服務審核、簡化客戶審查(CDD)等。
以全球金融中心香港的做法為例,香港金融管理局為銀行業開發一套開放的 API(Open API
Framework),以加速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為消費者更高的服務便利性和功能,加上香港 的新虛擬銀行牌照,期望為新的非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蓬勃發展創造豐富的生態系統。
臺灣因現有法規限制,第三方業者在金融生態只能扮演金融業的委外夥伴,而非真正的參 與者。唯有突破法規瓶頸,才能讓第三方業者成為真正的「金融科技產業」,並激勵金融 業進一步運用開放數據,開發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創新服務。
3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5. 商家無現金支付 攤商、小型零售商是在地生活重要的經濟和服務來源,當消費者
在疫後新常態中已經普遍習慣零接觸模式,唯有協助這些小型、
微型企業跨越數位鴻溝,才能讓它們未來繼續在都市的線下生活
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為城市防疫增添一重韌性。 公私協力 手把手帶領在地攤商轉型
無現金支付為疫情中的日常經濟提供了減少病毒傳播的重要轉機。對業者而言,無現金支
付不只能減少結帳時間,也在疫情中提升了民眾的消費安全感。越過無現金支付的數位藩 籬後,更讓業者有機會進一步拓展線上銷售模式。
為了降低接觸風險,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廣無現金支付,也帶動金融業的產業變革。例
如新加坡政府提出「SMEs Go Digital 計畫」(中小企業數位化計畫),針對包含餐飲與 零售的 9 種類型進行產業輔導,並以數位發展專責部門 IMDA 成立中小企業數位技術中
心(SME Digital Tech Hub) 作 為 輔 導 單 位; 另 專 門 針 對 小 販 與 鄰 里 的 數 位 計 畫, 鼓 勵
攤商提供非接觸電子支付、電子發票系統等服務。此外,新加坡政府並召募千名「數位 大使」,到 100 多個熟食中心與傳統市場,以一對一或小組方式,協助 1.8 萬家攤商在
2021 年完成採用電子支付。
韓國政府化身平台方 手續費、所得稅優惠雙管齊下提升誘因
韓國政府則在 2019 年就由政府推出支付工具「零支付」(Zero Pay),調低小商戶和店 主的支付手續費率,年營業額 8 億韓元以下業者免手續費,並為使用該平台的消費者提供
30% ~ 40% 所得稅減免,還可享各種優惠方案。
3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參考新加坡作法,成立在地攤商無現金支付輔導計畫,並召募千名「數位大使」,至臺北
市傳統市場、夜市,以一對一或小組方式,協助北市 7 千家攤商在 2022 年完成採用電子 支付。
3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三、創新創業 6. 新創基地 新創正在改變世界,全球的創業育成中心正在遍地開花,集結新創團隊所需資源,扶植創
業最脆弱的初期,加速落地,成功進入市場茁壯,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獨角獸,甚至有機
會進一步成為估值突破 100 億美元的十角獸。 育成中心提供場域服務 更發揮「群聚綜效」
有效的新創育成中心不只提供空間和設施,也具備諮詢輔導、行政服務的支援,以及鏈結產
業,聚焦特定領域發揮群聚效益。例如英國 Level 39 聚焦於金融科技,進駐企業早在 2015 年就達到 170 家,成為歐洲最大金融科技新創企業集中地。
以色列技術育成計畫(Technology Incubators Program, TIP)被全球視為技術育成的典範, 除了提供空間和設施供團隊進駐,育成中心內部也設立管理服務中心,由專業人士提供會 計、管理、法律等諮詢服務,並協助制定研發計畫和評估市場可行性,同時協助新創公司發
掘合作夥伴、快速產品或服務進入市場,提高成功率。此外,獲選進駐的團隊可獲得 85%
( 最高 350 萬以幣 ) 的專案補助,減少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也吸引團隊申請進駐的意願。
3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前瞻視野 為國家未來產業定錨
此外,以色列成立「創新局(Innovation Authority)」作為以色列整合政府資源的新創單一 窗口,推動產業研發,並以「對以色列的經濟影響大小」而非「獲利出場潛力」作為投資的
判斷準則,鼓勵新創企業投入高風險創新。以色列創新局的育成計畫自 2013 年以來已吸引 317 家新創參與,其中 212 家成功畢業,75% 的公司至今仍處於活躍狀態。人口不到 900 萬 的以色列平均每 1,400 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2019 年獨角獸企業達到 20 家,數量排名全球 第 4,值得同樣屬於小國寡民的臺灣借鏡。
新創企業需求專業化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與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於進行的「2021 台
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臺灣新創企業在創新育成機構提供的服務中,有較高付費意願的項 目包括「提供創業支持服務」、「提供產品小量試做 / 測試服務」、「提供辦公環境空間 / 實證場域」以及「舉辦海外參展 / 路演招商活動」,顯示新創企業對創育機構的資源需求已
走向專業化。
照片來源:原間攝影 / 朱逸文
3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臺北行動方案
北市將透過完善的輔導服務和緊密的生態建構鏈結,讓新創能更專注於創新研發,並加速 驗證,成功導入商業化。
「StartUP@Taipei」創業服務辦公室 單一窗口整合資源
臺北市政府「StartUP@Taipei」創業服務辦公室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整合 94 項中央及
26 項地方創業資源,導入一站式創業諮詢、客製化創業輔導及人才培育等服務,提供人 才培育、資金協助、場域支持、生態鏈結、對接交流等資源,並提供創業門診及創業導師 一對一輔導。
23 處創新產業基地,推動產業生態鏈結
23 處創新產業基地,總樓地板面積約 58.9 萬平方公尺,目前已營運並開放進駐之基地共
計 15 處,結合「4+1 產業園區計畫」打造完整科技產業廊帶,創造產業群聚效應。未來
除深化軟硬體服務、貼近新創需求,並參考 PwC 調查結果,也向被全球視為技術育成典 範的以色列技術育成計畫(Technology Incubators Program, TIP)取經。 新創基地據點根據核心目的進行選擇,為未來城市產業空間布局: -產業聚落次世代轉型 ( 例如:t.Hub 內湖創新育成基地 )
-新興科技發展試點 ( 例如:台北方舟 ARK.TPE、Digiblock)
-完整產業鏈體系發展 ( 例如:台北生技園區、永樂 T Fashion 時尚基地 )
-連結地方帶動地方振興 ( 例如:新富町文化市場、台北製造所 )
4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挹注資源 更需打造「創新環境」 2021 NEXT BIG Award Ceremony 入選 9 家新創企業橫跨 AI、綠能、電商、旅遊、區 塊鏈等領域,顯示臺灣多元化的新創觸角。
中央除整合各部會資源、支持新創企業外,產業更需要的是政府開放市場、改善整體
投資環境,並修正相關法規,提供企業與人才更好的發揮空間。此外,可建立國內大 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交流溝通的平台,交匯出更多創新想法與合作機會。
4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7. 天使投資
新創投資環境 三大政府主導優勢
勤業眾信分析以色列、新加坡等政府政策,建議以下三點新創投資環境由政府主導關鍵優勢: 部分量能投資於成長期新創,並針對國家長期競爭力發展項目做更多策略性投資。
整合產官學資源,提供獲投公司更多資金以外的協助,並更積極與民間投資者共擔風險。
政府單位視為許多創投的投資人(LP),鼓勵創投進行更多風險投資,著眼於更具前瞻性
的標的。
借鏡新加坡 小國躋身新創大國
以新加坡為例,過去新加坡的創業氛圍並不濃厚,早期新加坡政府的作法是引進矽谷成熟 新創,期望帶動整體創業環境,但效果並不顯著。而後新加坡政府調整政策,強調先確立 商業模式,再結合資金與技術的做法,使新創企業更貼近市場。
新加坡政府透過推出多項新創補助政策,活用新加坡開放、低稅率的金融環境,以新創 新 加 坡 投 資 計 畫(Startup SG Equity)、 早 期 階 段 創 業 資 助 計 畫(Early-Stage Venture
Funding Scheme)及設立獨立投資機構經濟發展局投資公司(EBDI)等計畫,搭配新加
坡柔性監管的政策方針,有效引入創投、天使投資人等外部資金,甚至吸引國家型基金與 其合作。
至 2020 年,新加坡已是世界銀行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調查中 排名第 8、有 55,000 家新創駐紮的全球最創新的國家之一。
4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新創最重要的是資金,「如何爭取更高的投資」已成為重要課題。
現階段全球資金充沛,新創必須把握臺灣近期股票市場熱絡、臺商
回流、數位轉型的機會,盡可能地獲取資金挹注及尋求合作伙伴。
4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4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至 2020 年底,臺北市新創基地計有新創 483 家進駐,其中包含國際團隊 27 家,進駐率平
均超過 90%,累積獲得 5.88 億元外部投資。
鑑於目前官方及民間新創投資機構大多以創建期或擴充期新創事業為投資標的,急需資金
協助及市場驗證的種子期或創建期新創企業成為目前市場上的缺口,北市府正進行「臺北 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修法作業,增設投資專章修法。
預計分 5 年編列 20 億元預算,針對不同產業成立 5 檔基金,每檔基金由北市府出資 4 億
元、民間出資 6 億元,公開甄選民間專業創業投資管理顧問公司合作,結合民間創業投資
人才與資金,投資具種子期及創建期的潛力新創企業,協助優質新創企業取得穩定營運資
金及對接市場實證場域與商業機會。
中央可參考新加坡作法,針對個人天使投資者、私募股權基金或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新創企 業,提供租税減免措施。
建議中央除可擴大「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外,亦可評估凡取得政府認同的創投投資,政府 直接認購 85% 、最高新臺幣 1,200 萬元的募資金額,創投可日後再買回政府股份,政府 分攤投資風險,吸引國際創投進駐。
中央領軍 帶領新創國家隊進軍國際 新加坡透過政府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公司投資全球,以掌握最新趨勢。臺灣也需要
平台,讓我們知道以色列、芬蘭、歐洲、印度等各國新創發生什麼事,有了眼睛,後
面才會有手跟腳。臺灣因為有硬體產業,帶有技術,有機會超越新加坡,讓國際資金 願意投資臺灣的新創。
根 據 Startup Genome 於 2020 年 7 月 發 表 的「 全 球 新 創 生 態 系 報 告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GSER)顯示,臺灣新創企業的產品與服務較少以國際市場
為主,缺乏規模產值較大的公司,如何提升新創團隊的國際化視野及能量,爭取國際 曝光機會,鏈結國內外大型企業及投資人,將是中央政策指引的首要任務,及臺灣新 創持續努力的方向。
4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四、體驗經濟
8. 大型活動與大型展會 大型活動和展會是城市國際化的重要策略,在疫情重洗線下活動
的此刻,透過數位科技的輔助,讓原本只能在線下親身面對面進
行的活動,在數位世界無縫延伸。
疫情趨動線上新展演模式 展現龐大商業效益
歷經一年多的疫情、國際人流限制,全球大型活動、展會紛紛轉型因應,將實體活動線上
化,舉凡 3D 虛擬專業展覽會、線上視訊採購洽談會、線上市場商機論壇。演唱會、藝文展
覽、表演藝術也透過 AR、XR 等新技術結合多角度鏡頭思維,在線上空間中創造擬真體驗。
數位化不只是將實體活動搬到線上,而是透過參與、互動、社交、自由選擇等方式為參與者 創造新價值,讓活動因數位化帶來收益的加乘效果。例如,韓國 BTS 防彈少年團舉辦兩場
線上粉絲見面會,透過線上聊天室等方式與粉絲即時互動,吸引全球 195 個國家、133 萬粉 絲,創造新臺幣約 21 億元的收入,商業效益不亞於實體見面會。
疫後走向「混和模式」 虛實整合力成未來優勢
荷蘭阿姆斯特丹劇院在疫情第一時間轉型為線上錄播和直播演出,並迅速成立自有影視團
隊,最受歡迎的線上演出高達 4,000 人同時在線觀看,是歐洲實體劇場觀演人數上限的 3 倍,目前已成為線上固定劇碼。而線上展會除可為廠商節省人力、物力、奔波等成本外,同 時活動中的資訊反饋收集,也可成為透過數位途徑再行銷的利器。
即便疫後恢復線下活動,也將走向新的混和(Hybrid)模式,具備線上 / 線下虛實整合的能
力將是未來優勢。未來商務業務也將以多種形式的體驗來進行,例如,現代汽車於 2019 年 3
月投資 150 億韓元,完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頂尖 VR 設計賞析空間,提供買主全新的體驗。
4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藝文產業:參考韓國釜山做法,評估於台北電影節增設 VR 影展,同時打造「VR/AR 內容
開發支援中心」,鼓勵影視娛樂產業朝向跨平台合作,協助新創團隊跨域整合,以創新 「內容」做為文化產業發展的致勝關鍵。
大型活動:2021 年白晝之夜、臺北燈節、跨年晚會等大型活動,已跟隨國際腳步,轉為線上
線下同步進行,2021 臺北燈節更首創 AR 虛擬燈區,民眾只要下載專屬 QR code,即可身歷 其境,後續北市府也將落實於北市 5,000 人以上大型活動,持續優化線上的體驗感受。
人才培訓:參考新加坡開設「My Skills Future」培訓課程,為會展、觀光景點及旅遊業者 進行相關領域專業經理人的在職培訓、提升數位技能,以因應疫後時代的市場變化。
《國家級政策攜手共進》 全球的會議與展覽已朝向虛實整合發展,中央亦可參考韓國現代汽車做法,攜手相關
會展產業業者投資設置頂尖 VR 賞析空間,加強 AR/VR 等沉浸式內容的技術發展,並
可提供企業虛擬參展解決方案的諮詢及補助,例如,由專人指導廠商拍攝影片,強化
故事性的行銷能力,並配合 AR/VR、動畫等視覺效果,線上直接觀看展覽環境區域或 產品狀況,吸引全球買主眼球。
4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9. 線上串流影音平台 OTT 產業成為疫情中成長最猛烈的產業之一,除為近年來多元題材
百花齊放的臺灣影視作品能夠跨越國界藩籬打開新市場,更讓藝文
展演在隔離封鎖中,重新站上新舞台。
健全產業生態 臺灣多元文化有「變現」潛力大
創作的先決條件是自由的靈魂。臺北做為全亞洲最多元開放的城市,同時也是全臺灣影視 藝文產業的聚集地,擁有豐沛的創新與創作優勢,如何讓創作能量能夠充分「變現」、擴 大價值,則有賴完善 IP 產業政策的擬定和新媒體生態所需的人才培植。
這方面,亞洲最成功的案例是韓國,從最上游的創作,一直到產品開發、通路經營、海外
輸出,制定完整政策,韓國政府也會化身為投資民間發展的角色,並將後續營運及商品收
益歸屬於 IP 角色的所屬公司,對政府而言,重點在於產業的扶植與成長,讓其足以與歐 美國家競爭。
此外,文化產業的投資方也必須轉化「產業鏈思維」,在內容產製過程中運用大數據、消 費市場分析等數位科技,結合粉絲經濟效益,以加速文化產業升級。 不受限既有商模 韓國公私協力打造新平台
過去國際平台挾帶大量資金進入,成為韓國、臺灣影視作品創作的助力,然而以長遠來 看,過度依賴高度複製的跨國平台,仍有限縮產業利潤和上架空間的疑慮,例如《魷魚 遊戲》在 Netflix 平台創下「現象級」收視,但收益與智慧財產權歸於 Netflix,而非韓國
製片單位。韓國政府和產業已留意到過度依賴的風險,開始結合、企業、研究團隊與電信
公司,以成為掌握生態系的平台方為共識,共同打造不受單一企業壟斷的開放平台生態體 系。在新科技浪潮下,過去產業鏈中獨立的環節將逐漸整合,雖然臺灣的產業結構與韓國 不同,但由政府領軍建立「元宇宙國家隊」的做法,值得臺灣借鏡。
4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中央可參考韓國做法,整合文化、體育及觀光,共同編列預算挹注文化創意產業,每年透 過公開招募甄選專案,提供資金、規劃、製作至流通等支援。
成立金融投資基金制度,讓文創製作坊能以製作商品作為擔保、引進貸款。 提供文創業者至海外參展的經費、宣傳空間(booth)以及翻譯人才協助。當企業確定進 軍海外市場,另提供文創商品翻譯與配音經費供申請。
扶植地域文創產業聚落,成立文創創作中心及成立 AR/VR 內容開發支援中心,提供創作
工作室、會議室及多媒體設備空間、新媒體實驗室,提供培訓、品牌推廣輔導,並舉辦展
覽、交流活動,協助與國內外電影、動畫及遊戲、串流等跨平台業者進行媒合,促進跨產 業的科技、資源整合,為新經濟搭建完整的產業生態圈。
健全串流生態開放與保護 均有賴法規制定 串流趨勢持續成長,根據串流媒體業務
有 鑑 於 視 聽 串 流 服 務 等 OTT(Over
持續監測平台 Conviva 發表的《2021 年
The Top) 產 業 蓬 勃 發 展, 韓 國 通 訊
串流媒體市場 2021 年第三季年增率成長
Commission, KCC)2020 年 度 工 作 計 畫
第三季亞洲串流媒體現狀》報告,亞洲
傳 播 委 員 會(Korea Communications
46%。大量成長的商機也突顯了盜版對
以 40 億 韓 元 資 助 在 地 廣 電 媒 體 節 目 製
預測,2022 年盜版將導致電視電影供應
加韓國節目內容於 OTT 平台播映與銷售
產業的傷害,根據統計數據網站 Statisa 商減少近 520 億美元的全球收入。數位
版權保護除了靠平台技術因應,也有賴 政府制定政策來加強打擊盜版業者。
作,並為 OTT 平台提供政策支援,以增
的機會,並針對 OTT 法規進行研討,初 步維持以低度管制原則制定 OTT 業務監
理規範,值得臺灣借鏡。
4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0. 元宇宙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人類開始能跨越空間距離的藩籬;元宇宙(The
Metaverse)則將進一步打破真實與虛擬間的界線。無論是為產業
發展或提升市民生活,元宇宙都將是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機遇。 全球企業競相投入 布局下一個網際網路
繼 Facebook 宣布更名為「Meta」以過渡到元宇宙,在疫情後已成為如火如荼的議題。未
來透過 AR( 擴增實境 )、MR( 混合實境 )、VR( 虛擬實境 ) 等技術,元宇宙將以沉浸式虛擬 體驗擴增現實和虛擬世界,不僅軟硬體科技業,金融、零售等產業也紛紛跟進,主流企業 已經大張旗幟進軍元宇宙。根據研究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數據,今年全球元宇宙市
場預計將達到約 60 億美元,到 2026 年將接近 420 億美元。 以元宇宙開啟數位政府新思維
在能夠複製線下生活和商業的元宇宙裡,政府有責任扮演全新的角色,除了隱私和安全保 護,「以市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將在元宇宙中更貼近市民。
目前全球包括韓國首爾和領先加勒比海區塊鏈技術的島國 Barbados 已先後宣布投入元宇
宙,南韓政府於 2021 年 5 月邀集超過 200 間企業與機構成立「元宇宙聯盟」,提撥約 80 億美元投入開發;首爾市政府預計於 2022 年開始,投入 329 萬美元於為期 5 年的首爾計
畫,打造元宇宙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以元宇宙為中心的公共服務生態系;Barbados 將透
過 VR 平台 Decentraland 打造虛擬大使館,以擴大其外交足跡,並以身歷其境的方式來 展示文化和商業機會,讓小國在虛擬世界中與大國並肩而立。
5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緊追首爾,推出《Metaverse Taipei 計畫》:
元宇宙辦公:在虛擬空間中建設智慧辦公室,引用先進技術開發基於元宇宙的遠端工作環 境,並實現 AI 和虛擬公務員偕同辦公的人機合作。
無障礙市民服務:利用 AR、VR、XR 等技術升級城市管理,為弱勢、殘障團體提供更友 善、無障礙的服務。
虛擬旅遊、文化體驗:將臺北市重要景點和節慶活動在虛擬空間中以沉浸式體驗複製,並 重現歷史軌跡與過往建築,讓旅客在元宇宙中不僅能像現實一般遊歷臺北城空間,進一步 跨越時間,真正認識臺北。
元世代教育: 臺北酷課雲升級,為元宇宙原生世代的青少年提供各種沉浸式內容,例如課程 內容、講座、導師計畫和招聘會。同時創建「臺北市立大學」開放虛擬校園,實現終生學習。
產業扶植:為有意投入元宇宙技術與應用開發的企業提供轉型試驗平台,尤其是在疫情中
受創的實體產業。同時,「 StartUP@Taipei 」的一站式創業服務和創業基地的服務、培育
計畫、鏈結社交活動等都將能在元宇宙中舉行,並在虛擬世界中強化國際連結,加強吸引 外國投資者。
Metaverse Taipei 平台:建構「Metaverse Taipei」元宇宙平台,作為上述服務的基礎。 元宇宙來襲 從法規到應用的全新政府使命
由中央統籌成立元宇宙聯盟,在元宇宙空間中提供政策諮詢、公共設施預訂等,為全國 民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並成為城市與城市間的開放式溝通管道,弭平城鄉數位落差。
法規是新科技最重要的立足點,韓國立法院在今年提出了「元宇宙現況與未來」的報
告,定調元宇宙與虛擬遊戲的概念不同,現有規範不利於產業發展。同時,韓國科技 部也宣布將在 2025 年以前,投資 2.6 兆韓元(約新臺幣 600 億元)發展區塊鏈、元宇
宙與雲端技術。
臺灣法令目前仍遠遠落後於科技發展,從數位身分認證到元宇宙運行規範,尚未見政
策面討論。當鄰國已加快速度超前布局,臺灣也應迎頭跟上,中央除了負起政策指引 的責任,也能進一步運用元宇宙相關科技,提高民眾服務與治理的效益。
5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1. 雲端旅遊體驗 受到疫情影響,雲端旅遊體驗崛起,虛擬旅遊型態結合科技滿足
「瞬間移動」的沉浸感,為產業在國際封鎖中找到新出路,將可望
成為疫情後的新商機。 國際城市解方
2020 年, 各 大 旅 遊 平 台 紛 紛 推 出 線 上 旅 遊 付 費 體 驗 行 程, 透 過 照 片 或 影 片 呈 現 旅 遊 景 象,搭配人員解說,或點擊資訊連結的互動方式,讓消費者進行線上觀光,並可包團搭配
私人實況互動導覽,一小時就可體驗海外旅遊,雲端解鎖環遊世界,甚至透過行動裝置、 體感設備,滿足虛擬觀光的沉浸感。
韓 國 觀 光 公 社 在 2020 年 底 就 透 過 結 合 臉 孔 辨 識、AR 等 技 術 的 3D Avatar 生 成 APP
「ZEPETO」向全世界提供韓國旅行體驗虛擬空間服務。 臺北行動方案
成立「5G VR 旅遊推廣中心」,提供 360° 環景影像介紹及室內 3D 模擬、線上互動導覽, 讓全球遊客能在線上親身體驗臺北各大旅遊景點,親臨的遊客能透過體感沉浸設施,一站 預覽臺北名勝一年四季風光、一天裡不同時段的美景。
制定推動「臺北市文化資產重建計畫」,邀請歷史、文化、建築學者,從歷史文獻中建構 臺北在不同年代的城市樣貌,並使用 AR、VR 科技重現古臺北失落的文化資產。
臺北市重大活動慶典,如跨年晚會、臺北燈節、2023 臺灣燈會等,同步以線上體驗和直播 方式呈現。雲端旅遊體驗中引入北市商家商品和服務,順勢帶動商機買氣。
5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取經成功模式 旅遊業也能數位轉型 根據線上體驗公司 MyProGuide 統計,只要體驗過一次線上旅遊,約有五成的人會願 意參加第二次,即使疫情過後,依舊可做為特色旅遊行程,相關技術亦可應用於虛擬導 覽,成為推廣城市旅遊的最佳媒介。
例如,旅遊平台 KKday 在疫情期間營收重挫到僅餘一成,轉而推出旅遊業雲端服務,
透過跨業結盟,推出偽出國商機、達人帶路,與車行及臺灣各地名店業者進行跨界合 作,平台則提供旅遊業商品、訂單、金流等整合服務,攜手產業鏈數位轉型,以生態系 作法互相增加獲客數。
5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五、智慧零售
12. 跨境電商 數位大勢所趨之下,全球消費者越來越習慣在網路上跨國購物,
臺灣產業有著相對品質高、價格具競爭力、服務佳等優勢,更應
抓緊透過跨境電商發揮優勢、開拓商機。
電商狂潮崛起 亞洲各國政府帶隊布局
電子商務大舉崛起,疫後更爆發性成長,2020 年全球網路零售業銷售總額突破 4 兆美元, 年成長率達 27.6%,尤其東南亞更是電商成長重鎮,各國政府紛紛領軍爭食線上消費大餅。
配合電商的發展,除了需要有智慧倉儲、智慧物流以及平台的建置,也需要有業者電商行銷
與技術能力、國家品牌整體行銷、多國語言的銷售和客服能力,以及完善金流串接等整體配 套。例如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提供不同規模的企業一站式服務,協助相關業者提高生產力和 技術水準,並提供運輸、付款、資訊通信科技以及數位基礎設施等相關服務,協助新加坡
企業進軍海外電子市場,此外也和新加坡食品廠商聯合會(Singapore Food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合作,讓新加坡食品製造業者在中國共用倉庫和運輸等設備。
5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與大型國際電商入口平台合作,成立「臺北品牌館」,選定 100 家臺北品牌,讓參與計畫 的業者享有優惠,並成立專業團隊協助上架拓銷,布局全球市場。
2021 年臺北市線上經貿拓銷團已拓展至歐洲 12 國;越南、馬來西亞、拉丁美洲、中東非 洲等 19 個國家。
臺北市跨境電商服務中心持續協助專業服務商─樂利數位科技(股)、善恩創新、視宇
(股)等,周邊服務鏈業界─物流單位、金流單位、檢驗單位等,協助企業上戰場、搶訂 單、貨賣全球。
發揮臺灣地緣優勢 打造國際電商轉運基地
綜觀鄰近國家政策,除協助本國企業透過跨境電商對外銷售,亦透過國際合作、貿易
專區建置,將自身打造為國際電商的轉運平台。例如馬來西亞總理納吉與阿里巴巴創 辦人馬雲共同出資開發全球第一個「數位自由貿易區」(DFTZ),將吉隆坡舊國際機
場改建成電子商務流通中心(eFulfillment Hub),結合虛擬電子服務平台(eService Platform),配合馬來西亞開放外國人 100% 持股設立公司的多元開放政策,因而成為 不少跨國電商布局東協市場的前哨站。
臺灣桃園航空城亦以國際物流產業為優先招商對象之一,應善用自由港區加值免稅及轉
口便捷優勢,結合臺北港遠洋貨櫃港的腹地擴充,有望創造更高效率的海、空、郵整合
型物流經營環境。
從代工到品牌 商模、思維都要轉型
臺灣製造業過去停留在代工階段,跨境電商興起則為中小企業開啟打造品牌、直接經營 通路的機會。然而繞過客戶端、代理商甚至平台端直接面對消費者,從生產到銷售階段
都要改變思維,捨棄過往只靠大訂單的模式,用小訂單累積起來超越大訂單。
建議中央可成立「中小企業數位中心」,提供中小企業跨國法規以及資料分析、網路安
全和物聯網等科技領域的專業建議,並媒合新創、科技業者,提供 VR、大數據、AI 分 析等智慧科技商務服務,例如讓消費者在線上就能虛擬試穿、試用彩妝,並透過數據洞 察個別消費者需求,打造以個別消費者為中心、整合全通路服務的個人化體驗。
5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3. 在地電商
在地商家是城市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哩路,因疫情遭遇危機卻也帶來
最佳轉機,讓過去不需要學習新科技的小型商家開始擁抱數位,為
在地生活圈提供更便利的消費模式。
在地商家轉型 工具和能力都要建立
在地小型、微型商家過去未曾嘗試轉型,一來沒有迫切需求,二來也缺乏相應的數位能力 和資源;當疫情推升業者轉型意願,政府的協助就能產生關鍵推動力。
例如新加坡推出「SMEs Go Digital 計畫」(中小企業數位化計畫),輔導新加坡中小企 業瞭解並採用適合的數位科技,進而增加盈利、開發新市場及提高生產力。2020 年因應
新冠肺炎, SMEs Go Digital 計畫加入了子計畫「Stay Healthy Go Digital 計畫」,著重
協助餐飲業及零售業者建立自己的數位交易網絡。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MCI)也推出 「數位能力獎勵金」(Digital Resilience Bonus),推動普及商家企業實施電子平台採購
支付、電子發票和數位庫存管理等應用。 新生態共好 平台業者成轉型助力
此外,新創業者除了提供平台服務,也能協助業者培力,例如星展銀行與新加坡新創業者 Oddle、FirstCom 合力推出 Oddle 線上餐廳網站,輔導餐飲業者建立自己的線上平台,
包括網頁設計教學、架構視覺舒適吸引人的使用介面、自動無紙化訂餐流程、社群粉絲經 營,以及如何使用後台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等,讓業者不只把銷售管道搬到網路上,也能 享受智慧行銷模式創造的效益。
5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參考新加坡作法,成立「臺北數位辦公室」,專責推動臺北市的數位化行動計畫。 推動「攤商數位轉型培訓計畫」,提供課程讓攤商學習使用電子付款、社交媒體和送餐平
台等。
成立「臺北行動同盟」,籌備全系列的老店、攤商數位教育課程,配合數位大使進行推 廣,除了現有的科技運用,更將教導老一輩業者如何拍攝食物、產品照片、上傳與宣傳。
推出「數位穩健基金」,針對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餐飲業和零售業開放申請,鼓勵朝向電 子支付、電子發票、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採購、庫存管理和外送平台等方式轉型,提供最 高新臺幣 10 萬元的補助經費。
5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六、智慧醫療 14. 虛擬病房 新冠變種病毒威脅不斷,整體社會轉向數位新常態之際,另一個
隱憂是醫療量能的過載風險。透過遠距醫療科技把病程照護監控
居家化,能讓輕症患者無須住院,同時免於病情急遽惡化的風險。 英國 NHS 推虛擬病房 疫情高峰期立大功
新冠輕症患者在家療養的最大風險,就是「沉默缺氧」可能讓患者病情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
卻毫無警覺,導致猝死或延誤送醫。
英 國 國 民 保 健 署(NHS, 英 國 公 立 醫 療 系 統 )2020 年 底 大 規 模 推 動「 虛 擬 病 房(virtual wards)」計畫,在病房不足的情況下,讓高風險確診民眾利用 NHS 提供的脈搏式血氧機在
家自行進行生理監控,填寫「COVID-19 遠距監控日記」記錄血氧飽和度、體溫、呼吸狀況
和其他症狀,病況惡化才即時送院。實際推行後將死亡率降低了四分之三,住院時間縮短了
一半,重症加護住院時間也縮短了近一半,這是英國如何有效落實輕重症分流,同時做到減 輕醫療量能、又減少在家死亡的關鍵。
5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組建社區照護人力,召募基層公衛人員、一般護理人員、退休醫護人員及經過訓練的民間 急救人員,有意願者經過培訓即可待命,在啟動虛擬病房時成為社區照護人力。
開發專用 APP 平台,供居家隔離患者每日登錄血氧飽和度狀況,並建立完整操作流程指引
和社區照護網絡,無法使用 APP 者可經電話回報,血氧一有異常下降就能通報醫護端,由
社區照護網協助引導至最近可接收的急症醫療單位,在一小時內到院治療。社區照護網絡 也將每日關懷居家患者,確保其身體狀況穩定,並提供適當的生活和心理支持。
愛沙尼亞推動遠距醫療 疫情中陪伴患者度過心理難關 在醫療保健領域被視為歐盟數位化程度最高的愛沙尼亞,科技醫療創新廣獲國際認可,
然而在 2019 年之前,愛沙尼亞的遠距心理醫療服務受限於個人健康隱私、有限財政資
源等因素,而未能有效推展。在疫情開始的 2020 年初,愛沙尼亞健康保健基金就推出 遠距醫療計畫,並透過線上方式提供心理保健諮詢服務,以應對患者在封鎖期間升溫的 憂鬱和焦慮。在緊急狀態期間,愛沙尼亞實際使用的遠距醫療服務有 76% 與心理保健
相關,政府並設立國家危機熱線和網站,由專家為大眾提供心理急救。
臺灣在 2021 年放寬遠距醫療健保給付限制,除了目前關注的慢性病及高齡照護,在疫
情衝擊民眾生活的此刻,心理健康或許可成為遠距醫療推動的下一個重點。
5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5. 公共衛生顧問產業鏈 全球疫情瞬息萬變,企業必須將疫情風險納入企業風險的一環,企
業經理人更該學習各種應變與處置作法,建立一套適合產業營運型
態的應變機制與動態管理組織。
疫後企業風險管理 應納入「員工健康風險」
歷 經 疫 情 洗 禮 之 後, 許 多 企 業 才 驚 覺 過 往 低 估 了 員 工 個 人 健 康 風 險 對 公 司 營 運 造 成 的 影 響。 儘 管 臺 灣 目 前 疫 情 趨 緩, 民 眾 陸 續 結 束 居 家 工 作 重 返 職 場, 但 境 外 移 入 案 例 及
COVID-19 變種病毒威脅仍持續在社區中潛藏隱憂。
面對 COVID-19 的公衛風險已經成為全球系統性風險,企業因應疫情帶來員工染疫、生產
線停工等大挑戰,應採取更積極作為,擬定「事前準備、迅速反應、調整步調」三部曲對 策,有效掌握員工健康狀況,並落實職場安全、感染控制,才能在疫後世界新常態下,永 續韌性經營。
臺北行動方案
成立「預測與爆發分析中心」,整合國內外疫情、區域人流警示等資訊,提供即時資訊供 民眾及企業參考因應。
依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僱用的醫護人員,提供公衛專業加強培訓,協助個別企業 擬訂防疫戰略。
設立對接企業的公衛醫療顧問窗口,協助企業評估風險,提供防疫策略諮詢。
6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新常態營運 企業 SOP 納入「健康風險」管理 預先擬定跨部門快速決策 SOP,建立遠距上班彈性,疫情一有變化,能夠立即反應。 除配戴口罩、打疫苗外,高接觸風險的員工加上每週一次的員工快篩,或提供自主快篩 選項。
一定規模以上企業可聘請公衛醫療顧問,或是加聘全職護理人員,成立公衛醫療顧問
團,擬定防疫措施,保護員工的健康。
6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6. 創新醫療 科技正驅動醫療照護產業的革新,醫院的醫療系統也須翻新,改 善流程邁向「智慧醫院」,接軌未來智慧醫療生態。 發揮臺灣優勢 跨產業結盟實現醫療創新
根據國際產業顧問公司佛利斯特.蘇利文(Frost & Sullivan)2019 年報告,智慧醫院商機在 物聯網中排名第 2,僅次於工業物聯網。
科技與醫療堪稱臺灣兩大最有實力的產業,臺灣 ICT 領先企業都已投入智慧醫療,然而兩個
產業間的溝通對話仍有限,必須從開發階段就由兩個產業跨界合作,加強對醫療生態系的理
解,和醫療領域相關知識與應用相關需求,才能提升醫療創新成功機會。 不只 AI 理想智慧醫院是「AI+AI+HI」
未 來 的 智 慧 醫 療, 將 是「 人 工 智 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環 境 智 慧(Ambience Intelligence)、 人腦智慧(Human Intelligence)」三者的結合。
醫院病歷、管理、診斷系統,以及檢驗與治療設備導入人工智慧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除 了 提 升 醫 療 品 質, 也 能 提 供 患 者 更 便 利 的 智 慧 服 務, 並 透 過 智 慧 管 理 提 升 決 策 與
流 程。 而 結 合 攝 影、 熱 感、 動 態 捕 捉、 麥 克 風 等 智 慧 環 境 裝 置 的 環 境 智 慧(Ambience
Intelligence),立即覺察患者異狀,提升醫療服務的敏銳與安全性。此外,環境智慧也能用 於疾病的預防和慢性病管理,美國正積極利用環境智慧,導入慢性病、高齡及復健患者的相 關應用。
最後,醫療服務的關鍵仍要回歸到醫護人員的專業與溫度,在臺灣邁向高齡化、醫療需求增 加,醫療人員卻不足的趨勢下,結合智慧科技提高效能、減輕專業人力負擔,才能為未來永 續醫療打下穩健的基礎。
6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轉換為開放式架構,透過集中式管理開發維護,以及功能模組化、開發 速度快的架構,提高開發效能並精簡 IT 人力,未來可更有效擴充各種 APP 及微服務應用。
資料庫標準化,提升大數據效益,可透過醫療個資去識別化的數據分析檢視,提升醫療照 護流程品質,並協助治療方案 ( 如藥物 ) 開發端更快速地研發出更精準的解決方案。
運用區塊鏈技術,結合疫苗施打記錄及 PCR 檢測報告,透過台北通 APP 即可作為數位健康 通行證。
針對獨居長者開發區塊鏈技術即時追蹤關懷系統,透過穿戴式物聯網設備感知生理數值和 環境狀態,發現異常跡象時自動對社工人員發送警報,並在長者同意下通知鄰近醫院。
法規加速 讓健保數據金礦變現 醫療照護產業的數位轉型,有賴於可隨意轉換的健康資料及安全開放的平台,例如英國
善用 70 年全民健保資料,開放英國新創或研究者能取得資料,前提就是研究基於公益
目的,明定「公益目的」必須能經得起檢驗,並由健康研究署進行倫理審查,確認資料 使用須符合個資去識別化、資料使用最小化等原則。
過往因為醫療數據涉及病人個資,難以取得,即便臺灣有獨步全球的健保數據,也因 《個人資料保護法》限制,無法商用,拖緩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兼顧個資
隱私與醫療創新的作法在國際已有案例可循,臺灣更應加快腳步,善用健保數據金庫, 邁向更智慧的個人化醫療,並在全球起飛的智慧醫療產業鏈中佔得一席之地。
6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七、智慧運輸
15. 5G 智慧交通
結合 5G 和完全自駕的智慧大眾運輸網絡即將實現,帶給市民更
暢通、便捷、安全的移動生活。
照片來源:台灣智慧駕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6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城市基礎建設 為自駕車奠基
臺北市擁有全臺灣最完整的大眾運輸系統,除了捷運以外,北市公車在疫情前的日平均運量
也高達 126 萬人次,軌道外的交通移動方式仍有高度需求。
目前在自駕車系統的發展上,結合 3D 高精度地圖與自駕車感測器收集道路資訊已成共識,
透過包括路面傾斜度、行車速限、路面狀況等各種空間資訊的高精度地圖定位資訊比對,不 只能提高定位精準度,也相當於為自駕車加了一層保險,在自駕車定位系統意外故障時,不
至於發生立即危害。
目前首爾市政府已與南韓 SK 電信合作,開發因應自駕車時代的精密道路地圖技術,在特定 試辦區域推動新一代智慧型交通系統(C-ITS)計畫。該計畫在市區公車、計程車上裝設 5G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透過系統中的感測器收集數據、經分析後將結果即時回應在 高精度地圖上。 臺北行動方案
於全市公共場域安裝物聯網傳感器,用於分析城市細塵、噪音、夜光強度、人口和交通流 量等數據。
北市於 2020 年已在市中心區試行自動駕駛巴士,在第一年實驗計畫中順利完成高精度地
圖輔助定位、號誌資訊介接與紅燈停等、候車亭靠站載客以及 5G 技術整合等驗證項目。
第二年起持續精進與測試,包括調整車輛控制精準度、優化起步及剎車時的乘客舒適度。
參 考 首 爾 模 式, 與 民 間 業 者 合 作, 開 發 結 合 5G 通 訊 與 感 測 器 的 的 先 進 駕 駛 輔 助 系 統 (ADAS),導入北市公車網絡,一方面提升車型效率並提供風險預警,另一方面則可蒐集
道路精密地圖資訊技術,並將相關資訊成果與國內自駕車產業、學界分享,未來可配合高 精密度地圖(HD Map)即時更新、車聯網(V2X)、人工智慧(AI)分析系統等,提前迎
接完全自駕時代。
65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18. 防疫交通建設 智慧交通帶來的不只有便捷,結合防疫科技的大眾運輸網絡, 更能在人潮聚集的交通過程中攔截風險。
大眾交通防疫 創新科技添助力
北市公車是許多市民日常在都市中移動的主要方式,然而北市公車運輸量在三級警戒期間一
度跌至日運量 30 萬人次,為疫情前的 1/4,雖受居家防疫影響,卻也顯示市民對於大眾運輸 的防疫擔憂。
因應疫情威脅,全球城市紛紛針對大眾運輸系統增加防疫措施,包含科技防疫工具的運用, 例 如 紐 約 大 都 會 交 通 局(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與 照 明 公 司 合 作, 於 地
鐵、巴士與轉運設施加裝 UVC 紫外線殺菌設備;韓國首爾在部分區域裝設了 10 個智慧候車
亭,配備紫外線燈、乾洗手機、熱顯像儀等設備,乘客須先量測體溫,確認未發燒才可進入
候車亭。
66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師法首爾,設立智慧候車亭,以透明玻璃隔絕,並裝設空調、紫外線燈、自動乾洗手機、
熱顯像儀,除了提升防疫效能,也可為市民在雨天、高溫期間提升候車舒適度。
車內加裝魚眼鏡頭偵測車廂乘客人數,透過雲端數據分析判別車廂擁擠度,可視情況呼籲
乘客保持安全距離,並可供市民線上查詢,避開尖峰時段路線,降低近距離接觸風險。
疫情改變移動方式 全球城市加碼投入自行車基礎建設 此外,當社交距離在疫情中突然變得至關重要,自行車提供了另一個安全的城市交通選 項,越來越多都市正在擴展其非機動交通網絡,世界各地如柏林、波哥大、坎培拉、倫
敦、米蘭和紐約等都市都投資擴建其步行和自行車基礎設施。北市府過去已大力投入 Youbike 自行車道建置,結合悠遊卡、APP 和數位化管理,提升市民出行便利性,未來
也將持續建設城市周邊自行車網絡,為臺北市民提供更健康、便利、節能減碳的多元移 動選項。
67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八、數位人才
19. 跨領域數位人才整合 知識快速汰換的時代來臨,學校所學將不敷產業進化需求,政府
的教育服務也將從學校教育,拓展向「全齡化」的持續學習機制。 從國民義務教育到終生學習
未來將進入「終生學習」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必須具備數位知識技能的時代。 小國新加坡深知人才將是下一波競爭中最重要的資產,自 2014 年就開始推動「技能創前程 (SkillsFuture)」系列計畫,目的在於幫助個人持續學習、讓國民從出生到出社會都持續學 習、發揮潛力。
企業的新社會責任:數位職能培訓
在未來產業中,領先企業也應扮演數位技能推進的角色,將員工培訓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 環,例如套裝企業應用軟體公司 Zoho 於 2005 年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創建了
Zoho 大學,收容小鎮高中的輟學生,從基礎開始培養工程師和開發人員,提供除了大學之
外的另一種途徑。
印度大型私人企業 NIIT 共同創辦人帕沃(Rajendra Pawar)則將其實體和線上企業課程
規模化,每年招收 50 萬名學生,訓練他們以滿足從石油探鑽業到科技園區的印度和全球 公司需求,提供的課程涵蓋從保險、供應鏈管理到程式設計等各個部門。學生在完成一項
派任後,可以回來受訓以接受下一個派任。NIIT 的座右銘是終身學習的體現:「沒有開 始,沒有結束。」 6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69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臺北行動方案
為 年 滿 25 歲 的 臺 北 市 民 提 供 一 筆 5,000 元 數 位 技 能 在 職 進 修 補 助, 透 過 台 北 通 APP 派
券,用於折抵北市府核可的相關數位職能課程費用。
推出「技能創前程中途職業加強津貼」計畫,年滿 40 歲的中年人修讀教育部或勞動部支 持的課程,可進一步享有 9 成以上的課程補貼。
打造智慧培訓終生學習平台,提供數位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內容,提供給北市各年齡層市 民,到 2025 年進一步加強開發 500 個電子學習和 AR、VR 等虛擬培訓課程。
建置「數位教學培訓中心」提升教員的數位能力,並與全球 MOOK 供應業者合作,以工業 4.0、數位科技等主題之全球認可講座,透過線上課程向市民開放。
北市擴大辦理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培育課程,結合中央數位與雲端工具應用補助計畫,協助
中小企業具體跨出數位轉型關鍵的一步。
輔導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臺灣雲市集」數位與雲端工具應用補助計畫,由中央補助 3 萬元,北市加碼補助 1 萬元,補助中小企業採購數位雲端解決方案。
70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後疫情時代新課題:數位包容 (Inclusion) 新常態的顯著特徵是網路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日常生活,特別是在教育和就業領域。在幫 助減輕新冠疫情影響和限制其傳播的同時,也潛藏著日益擴大的數位鴻溝擔憂。
隨著網路、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其他科技的普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解決這些
不平等問題對於確保一個更公平安全的社會至關重要,因此,確保公平提供數位服務是
政府迫切需要的投資。
71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九、數位參與
開放政府 & 公民參與 透過科技工具和數位管道,有機會讓現行代議制的間接民主,
過渡到真正反映民意的實質民主。 科技改變政治 實現公民參與
當前的民主政治中,無論是選舉或罷免都是回溯性的,往往是懲罰而非開藥方,並不能夠根 據公民真正的需求,對具體政策提供指引。科技提供了新的方法,從大數據中獲取真實民 意,並提供公民參與的途徑,讓政策的制定可以即時回應民眾的需求和想法。
使用科技提升治理透明度、促進公民參與,在亞洲已經越來越常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紛 紛創建了「數位政府入口」,讓公民可以參閱行政文件、白皮書、政策評估等,從而形成一
種透明、包容的政治文化。韓國在 2003~2008 年就以「參與式政府」為口號,推動第一個
電子參與系統。日本則將在 2022 年透過實施以區塊鏈技術進行線上投票,來嘗試推動新的 數位參與模式。
以集體智慧改善城市治理
另一種民眾參與的做法,是透過公眾平台,根據政府機構提出的挑戰或事件,向民眾募集解
決方案,例如新加坡政府透過「Ideas!」網站收集意見,透過即時分析,轉化為有用的洞察
報告,這項功能讓民眾能夠突顯他們關注的在地問題,也幫助政府更深入地了解民意。
然而,在透過科技術進行參與式治理的同時,仍有著民眾的數位素養、數位隱私、操控等議
題需要解決,如何讓民眾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獲取資訊、促進參與,進而提升治理品質,將 是政府未來的重要挑戰。
72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i-Voting
7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2-2
74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臺北行動方案
以臺北市公開資訊網站整合市政相關資訊,
將政府文件公開上網,並定期檢視 KPI 及平
台使用狀況,讓行政績效保持透明,同時對 市民意見有更完整洞察。
將 台 北 通 APP 與 i-Voting 平 台 串 聯, 整 合
區塊鏈技術加強身分認證與使用安全機制, 實現線上投票,並透過台北通單一入口的加 強推廣,提高公共議題的曝光與參與度。
整合政府服務單一入口,結合區塊鏈技術推
出社會住宅、公共托育、公有停車等線上抽
籤;提供線上投票、線上購買公有場館門票 及北市大型活動派券等,讓線上市政服務更 具透明度、便利性及安全性。
75
邁向下一個臺北
03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03
邁向下一個臺北
持續近兩年的 COVID-19 疫情,掀起了各種翻轉和省思;在新冠病毒的推力以及不斷進化的
科技拉力交互拉扯之下,過去我們對於生活、對企業、對城市、對政府的想像,都將被重新
改寫。無論是政府或企業,在規劃下一步該做什麼之前,應該先思考的是:我們要的是什麼
樣的未來?
數位轉型是一場結合文化和科技的革命,用科學化、實事求是的務實思維,追求更效率、更
便利、更多元包容、更韌性永續的未來。城市的數位轉型不是科技軍備競賽,而是以營造
「聰明」的城市文化為底蘊,使用適合的科技工具,實現過去做不到的事情,目的是打造更 好的城市生活。而這個「更好」的定義,由城市裡所有人一起決定,以統計作為治理的基 礎,以實現公開透明的政治理念。
有挑戰、才有文明的演進;改變現狀,需要有勇氣、有魄力、有遠見的政府。臺北市的數位 轉型已經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只是數位科技的基礎建設,更重要的是效率、務實、科學、誠
信的市政文化轉型。過去幾年來,從北流、北藝到大巨蛋,過去被延宕的、停滯的計畫,都 已經被一一解決;無論西區門戶計畫、東區門戶計畫、無圍牆博物館 5+3 計畫,都不是紙上 談兵,而是已經實現。透過文化轉型先行,打造能夠快速看到問題、制定解方、確實執行的
團隊,才能在變動越來越快的環境裡精準把握、擘劃臺北未來的方向,並且不忘與市民站在
一起,從使用者視角看待城市的數位化未來。
疫情打破所有規則,眼前的人類社會正處在創造新價值的轉型時刻,臺北市也處於蛻變的關
鍵時刻,需要的不只是勇氣和信心,更要堅持科學的精神,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不斷堆疊 數位化能力,永遠往前跨一步,一步步,我們將邁向下一個更好的臺北。
78
韌性臺北_數位共生
79
韌性臺北 _ Next Taipei, Act Digitally
數位共生
Next Taipei , Act Digitally 臺北市後疫情時代 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 2.0
發 行 人 |柯文哲
發行單位 |臺北市政府 地
址 | 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 1 號
網
站 | https://www.gov.taipei/
電
話 | 02-27208889 ( 代表號 )
出版年月 | 2022 年 1 月
ISBN 978-986-0772-67-8 ( 平裝 )
更多內容請參考
網址:https://ppt.cc/f4296x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