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洛陽花氏夫婦神道墓誌銘: 漢人景教徒的新發現(下)
吳昶興 (續前期) 從花獻墓誌提及祖、考名諱皆為景教教
的官銜,左武衛是唐朝十六衛之一,屬宮廷侍
名,而非以漢名,可見其家族極為重視景教信
衛軍,兵曹參軍是掌武官選舉、兵甲器仗、門
仰,我在此提出對其家族名諱其意的可能性,
戶管鑰、烽候蝕驛之事,由於花獻在靈武郡,
以及花獻爵位的社會地位。花獻祖父花移恕,
故其職等應為正七品下,18 上騎都尉是勳名,
在景教寫本《序聽迷詩所經》中曾出現「移
根據《唐六典》:「凡勳十有二等:十二轉為
鼠」,《一神論》出現「翳數」,皆為耶穌
上柱國,比正二品……六轉為上騎都尉,比正
在唐代的漢譯,移恕與移鼠音近,敘利亞語
五品」,19 故其職相當於正五品,從花獻的官
ܥܘܫܝ,讀音 yešū,以救主名號做為教名極為特
銜來看,大致屬於基層的官員。根據「花府君
別。花獻之父為花蘇鄰,蘇鄰可能為今譯「所
公墓誌銘」云:「以寶曆三年正月八日終於河
羅門」之敘利亞語 ܢܘܡܝܠܫܕ,讀音 šlymwn,
南縣修善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一。……以大
取其前兩音節,在《序聽迷詩所經》常可見取
和二年二月十六日歸葬於洛陽縣感德鄉栢仁
其中兩個音節漢譯的情況。而花獻之名看來像
村……」「寶曆」為唐文宗之年號,換算西曆,
是漢名,但按其祖與其父使用教名的習慣,
花獻卒於公元 827 年 2 月 7 日洛陽東南郊修善
「獻」恐怕也是教名,而不是漢名,故以敘利
坊
亞語推敲應為今譯「閃」的敘利亞文 ܡܝܫ,讀
828 年 3 月 5 日遷葬於洛陽縣感德鄉栢仁村與
音 šim。17 花獻的祖上不重視祿位,淡泊名利,
妻合葬,並從其歲數推知花獻應生於天寶十五
但花獻擁有「左武衛兵曹參軍上騎都尉」低階
年前後 (756),此時正值安史之亂。據其終於
20
的官員私人宅第,又於唐文宗時,公元
17 毛陽光另有看法,以「蘇鄰」是摩尼出生地,又以漢譯摩尼教文獻稱耶穌為「夷數」推論花獻父祖具有摩尼宗教背景, 極可能信仰摩尼教,見毛陽光,〈洛陽新出土唐代景教徒花獻及其妻安氏墓誌初探〉,87。筆者對此看法保留,原因在 於墓誌對花獻父祖淡泊名利的人品做了說明,然後又接著載明花獻的景教信仰,並未提及信仰轉變如此重大之事。 18 邱樹森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332。 19 李林甫等,《唐六典 • 卷二》,40–41。 20 修善里即修善坊,在長夏門之東第一街,自南向北第四坊,參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 出版社,2006),322。
0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洛陽修善里私人宅第一事,其生前可能在洛陽
之親族,同屬遷移內地歸化的粟特人。花獻墓
供職。
誌的出現,亦顯示漢人與粟特人因為共同信仰
花獻之妻不是漢人,「花府君公墓誌銘」
景教而有群聚的社會現象。
云:「夫人安定郡安氏」,又「安氏夫人墓誌
這兩方墓誌的墓主雖是景教徒,但誌文卻
銘」云:「夫人安氏苗裔,安定郡人也。世祖
由佛教聖善寺 22 沙門文簡所撰,可見景教與佛
諱晟之女也。」合兩塊墓誌觀之,安氏苗裔已
教之間並非是對立的,尤其生死大事,照理應
然說明其非漢族,而是外族,而「安氏」為昭
如《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記所載由大秦
武九姓之一,原定居於蔥嶺地區(今之甘肅、
寺主或其助手協助,並勒寫誌文,但這兩方墓
21
新疆), 後遷居於安定郡(今甘肅省境寧夏
誌卻由沙門所寫,極不尋常。原因可能是花獻
回族自治區),其父為安晟。因嫁給花獻,
夫婦與沙門文簡有過人之交情,這從「花府君
可能由此再遷居於洛陽修善里宅第。據「安氏
公墓誌銘」誌文可見:「文簡久承顧眄,眷撫
夫人墓誌銘」云:「時長慶元年四月五日,終
情逾,邀誌之。性多拙直,恐敘事不精,握管
於修善之里,春秋五十八。……用其年十月廿
抽毫,記刻貞石,用虞陵谷之變。」又「安氏
十二日葬於洛陽縣感德鄉栢仁村……。」「長
夫人墓誌銘」云:「文簡不方者,沐恩頗深,
慶」為唐穆宗年號,從其歲數換算西曆推知安
敢不課愚。抽毫敘事,乃為銘……。」可見做
氏夫人生於唐代宗廣德元年 (763),卒公元 821
為佛教沙門弟子文簡長久以來受到景教徒花獻
年 5 月 10 日,並在同年的 11 月 20 日葬於洛
夫婦的看重與賞識,受其恩惠又深,因此不得
陽感德鄉栢仁村。此地正好與 2006 年出土的
不為景教徒寫誌墓銘。至於為何花獻夫婦竟賞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記所載的「安國
識一沙門弟子,而不是大秦寺僧,這其中緣由
安氏太夫人」於洛陽感德鄉栢仁村(幢斷,原
尚不得解。
無「村」字)立塋買地之地點相同,從經幢上
「花府君公墓誌銘」與「安氏夫人墓誌銘」
記載了有幢記作者之弟僧清素、兄少誠、舅安
呈現了胡漢婚姻與宗教信仰交融,以及信仰群
少連及大秦寺寺主法和玄應俗姓米、威儀大德
聚的社會現象,花獻做為漢人景教徒第三代,
玄慶俗姓米、九階大德志通,這說明洛陽感德
又與粟特人安氏結褵為夫妻,宗教信仰對其家
鄉栢仁村可能為粟特人安氏及米氏之聚落,同
庭教育影響極大,首先花獻的祖、父:「嗜道
時這個地方可能是景教徒墓葬之地,顯示此地
偃仰,浪心清閒,以榮名為怯風之花,逍遙
附近應有不少人宗教信仰為景教,而「安氏夫
為紺霜之竹,而乃高尚無屈仕焉。」他們以追
人墓誌銘」之墓主安氏夫人極可能為此地安氏
求真道做為人生之樂事,不追求榮名與晉仕之
21 《新唐書 • 卷第二百一十六 • 西域下》:「康者……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城,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 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 22 聖善寺位於洛陽章善坊。神龍元年二月,立為中興。二年,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改為聖善寺。寺內報慈閣,中宗為武后 所立。景龍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制,東都所造聖善寺,開拓五十餘步,以廣僧房,計破百姓數十家。王溥,《唐會要》(北 京:中華書局,1955),848,卷四十八「寺」條。
0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途,而這種人生態度,最後也影響了花獻:「延
以追悼死者又慰藉生者,又讓後世瞭解墓主的
及府君, 纂延素風,有位而不登,棄祿養和,
行誼,「花府君公墓誌銘」與「安氏夫人墓誌
不爭名於朝」這說明花獻雖有官銜,並可能更
銘」這兩方墓誌提供了一個漢人景教徒家庭生
上層樓,但最後應該放棄了仕途。此外,他也
活史的有關訊息,從花獻夫婦所葬之處又結合
「不顧嶮艱,迎孀姊 砂塞之外」與守寡的姊姊
景教經幢來看,可能洛陽感德鄉栢仁村是九世
共同服侍母親,一家人過著充滿歡笑的天倫生
紀的一個擁有不少景教徒的村落。再從花獻的
活。「安氏夫人墓誌銘」更說明了花獻與妻子
出生年代往前推溯其祖父時代,在七世紀晚期
感情甚篤:「如琴如瑟,若塤若箎,和鳴鏘鏘,
有漢人歸化景教的現象,恐怕是千真萬確的事
有偕老之譽」,三個兒子有著極好的資質,但
了。而這兩方墓誌的撰者竟是佛教沙門弟子,
亦繼承父志,不求祿位,在社會無所成,卻在
這說明景教與佛教的關係恐怕並不是那麼的對
鄉里間贏得名聲:「長子應元、次子滿師皆幼
立,連生死大事上都能有著交融互助的密切關
而不祿,苗而不秀。幼子齊雅,克己復禮,鄉
係,故此,唐德宗時代的景僧景淨協助翻譯佛
黨稱善,友朋敬之。」
經應該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23
墓誌銘為了誌人,故會略敘墓主的德行,
▌ 唐故左武衛兵曹參軍上騎都尉靈武郡花府 君公神道誌銘
▌ 唐故安氏夫人墓誌銘
23 貞元二年至四年(786–88 年)間,曾參與佛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的譯經工作,但被批評:「景淨不識梵文復 未明釋教,雖稱傳譯未獲半珠,圖竊虛名匪為福利。……且夫釋氏伽藍大秦僧寺,居止既別,行法全乖,景淨應傳彌 尸訶教。」見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 卷十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57,頁 892a。
0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近代中國基督教 與西方衛生觀的傳入
皮國立* 在基督教史的研究中,有相當多的內容是
段,平日注重衛生之道,恐怕才是預防疾病的
涉及醫療傳教的。可以說近代西醫的傳入,基
不二法門。自晚清以來,傳教士即觀察到中國
本上多是基督教的貢獻。晚清時美國的傳教士
人種種不衛生的行為,近代的知識分子也常認
伯駕 (Peter Parker, 1804-1888) 號稱「以一把手
為,中國人的衰弱與疾病和其不重視衛生有
術刀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一事,最為人所津津
關,諸如吐痰、隨地大小便、人畜共處、房子
樂道,到了民國時期,教會更於醫學教育與民
陰暗狹小、街道溝渠臭穢不堪等等,都是中國
眾的衛生觀念上,發揮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胡
人不講衛生的著名標記。是以傳教士在醫療之
尹民曾總結性地指出:「中國的科學醫院,是
外,也針對改善中國人的衛生習慣進行一連串
基督教所開始提倡,迄今各省有醫院數百,由
的努力。而對基督徒而言,努力去追求衛生,
就醫而引起信仰,成基督徒的,更不計其數。
才能更好地去服事上帝。英國聖公會的 Edward
各大城市,凡是聞名的醫師、護士、藥劑師等,
Woods 就曾指出:如果上帝是希望人們健康,
多數都是基督徒。教會所辦的高級醫學院,如
為何人世間有這麼多的疾病發生呢?基督徒和
北平的協和、山東的齊魯、長沙的雅禮、上海
非基督徒為何都逃不了疾病的痛苦呢?他解釋
的聖約翰、成都的華西,所造就的醫師數量,
說:「世人無知,故意作違背健康的律法,不
已大有可觀。教會的新醫事業,有此成績,足
遵從上帝的旨意,所以免不了疾病的侵害。諸
以自豪。」1
如居室潮濕、陰溝淤塞,一舉一動均不講求衛
當然,醫療事業的層面牽涉範圍非常廣,
生,這不是無知嗎?嫖賭烟酒,無一不嗜食,
當時傳教士秉持上帝之愛,拯救中國人的靈
飲食起居,絕無定時,這不是故意作惡違背健
魂,也救治身體病痛,這是理所當然的重要事
康的原則嗎?如此怎能免於病呢?基督徒處
工。但醫療畢竟是得病以後不得不為的治病手
於這樣的環境之中,自亦難免疾病的傳染。所
﹡ 作者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研醫療史、疾病史。 1 胡尹民,〈教會須開辦大規模肺病醫院〉,《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1816–17 期 (1948):2。 2 Edward S, Woods, M. A., 漢如譯,〈日用宗教—第八章:基督教與健康〉,《興華》 23 卷 35 期 (1926):17。
0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以基督徒一方面要努力謀惡環境的改造,一方
年胡宣明復被聘為副總幹事。此後,中華基督
面要持一種這樣的態度,就是深信上帝要他健
教女青年會、中華護士會等也參加該會,成為
康,意識中常常如此認定,即或不幸染了疾病,
會員。該會下設總務組、編輯組、嬰兒衛生組、
亦要堅信上帝與他同在,如此便能得著不少鼓
學校衛生組、社會衛生組、牙齒衛生組。北洋
2
勵、安慰和希望。」 可見近代衛生、個人道
時期,因有條約的關係,加以衛生行政資源力
德與信仰之間是有內在理路連結的。
量不足,故政府對教會的醫療衛生事業的態度
此外,西方的衛生觀也與破除迷信有關,
多偏向支持、保護和利用;復受到西方,特別
胡適、魯迅等知識分子都認為當時下層民眾愚
是美國本土,也興起同樣的衛生教育風潮,所
昧無知,平時不講衛生防病法,生病了也不看
以當時傳教士大多全力支持與衛生有關的活
醫生,只會乞求仙方、喝符水,聽天由命而已。
動。4
故教會宣揚近代的衛生觀,實包含破除迷信的
因為要顧及廣大的群眾,所以衛生教育往
意味在其中。另一則有趣故事是東北奉天有一
往需在學校之外提倡。當時青年會等團體,以
位 39 歲人士名叫商秀章,本來學習中醫,其
演講做為基本的衛生教育形式,除以露天搭設
妻劉氏長年信佛吃齋,有一年突然罹患腹脹,
衛生演講場地外,也會利用教會或醫院進行
經過很多中醫診治,向佛許願都無效果。適逢
演講,甚至舉辦衛生展覽。在組織方面,從上
一位女性傳教士來到家中,與這位中醫談信仰
海中國衛生會的結構來看,演講不過僅為衛生
主耶穌之事,他的妻子聽從建議,請了牧師來
活動之一環,其組織之嚴密,在當時恐怕少有
家中讀經祈禱,結果立見功效,他們夫婦倆人
社會團體可與教會系統媲美。新教傳教士在
就把家中一切偶像除去,開始信教。這則故事
20 世紀初致力改善華人生活,許多「組織性
顯示,救贖不能靠迷信的,甚至是傳統的觀念,
教會」,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公共空間,包括
3
還是要靠基督教信仰的救贖, 迷信並不能發
青年會在內的教會團體,擁有教室、休閒廳、
揮「保衛生命」的效果。
圖書館、閱覽室、演講大廳等硬體設施,可以
那麼,教會怎麼推展西方衛生觀呢? 1916
讓他們舉行各種演講或影片播放、傳道課程等
年 3 月,幾個與教會醫學有關係的團體,如博
等活動,這是一般中國傳統社會民間團體所不
醫會、中華醫學會、基督教青年會等合組「中
具備的,以致於教會之演講可以運用較多的資
華公共衛生教育聯合會」(1922 年改成中華衛
源,加以組織分工細密,故往往能發揮重大的
生教育會),以青年會為主體,展開衛生觀的
成效。
教育工作。「中華衛生教育會」是中國最早提
教會在施行衛生教育時,常常配合多種道
倡公共衛生事項的機構,主要活動如進行公共
具,甚至是實物,非常地活潑。例如中華衛生
衛生教育、舉辦衛生展覽、報紙宣傳、衛生演
教育會與青年協會演講部,演講時就採用人體
講等公共衛生宣傳。基督教青年會中國協會派
模型,更有相關衛生儀器、圖畫、映畫等陳設
畢德輝博士 (Peter W. W.) 為該會總幹事,1917
佈置,結果「每晚聽講者,座為之滿」,很多
3 4 5 6
05
馮子善,〈信真道身靈兩救〉,《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1227 期 (1926):40。 賴德烈著,《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雷立柏等譯(香港:道風書社,2010),669。 〈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衛生促進委員會第一屆衛生運動週通告〉,《合一週刊》第 411 期 (1933):4。 癡若,〈湖州通訊 ( 浙江 ):佈道團露天演講〉,《興華》19 卷 33 期 (1922):2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人更當場加入衛生會;甚至教會有時也會報導,
衛生電影播放的方式,例如 1926 年浙江衛生
他們在施行衛生教育時,也會贈送衛生保健藥
會大會演講、解說即採播放電影的方式來進
品,如防病痧藥水等等,增加民眾接受衛生教
行,當時中華衛生教育會也有購買、製作一些
育的意願,更重要的是,教會團體也能藉此機
影片,以供講解衛生時的輔助教材,這些電影
會宣傳教義,廣納信眾。上海青年會童子部採
的名稱非常有意思,還有名為「蒼蠅殺人」的
用的方法則為「將蚊蠅以及各種有礙衛生之物
影片呢。比較偏遠的教會,也可以透過租借的
紮成紙燈,日夜提燈演講」,以求喚醒民眾重
方式來取得影片,好比 1922 年雲南的教會鑒
視衛生,可謂創意十足。另外,北京女青年會
於當地衛生行政設施之落後,時疫常常流行,
舉辦「家庭衛生演講會」,還附有陳列室展出
所以「不惜巨資,由上海租獲衛生幻燈影片多
養育兒童的鐵盆、家庭常備藥、書籍、標語等
種,到滇演放,是種影片,其描摹疾病傳染之
一系列實物。在傳播知識方面,圖畫海報,大
原因及其預防法,無微不至,欲喚起一般人注
概是最方便且普及的宣傳方式了,中華全國基
意衛生,此實為無上妙品,本會業經到各官立
督教協進會衛生促進委員會在第一屆衛生運動
學校、各戲園、及各教會演放,共 20 餘次,
週時,將標語或圖畫單張,當場發送,也有集
頗受歡迎,統計觀者 9000 餘人。」7 可見衛生
結成冊來出版販售。5
電影播放在當時是非常普及的,一般教會也認
舞蹈、音樂與戲曲,更是庶民社會日常生
為:宣傳方法中最受民眾歡迎的,就是電影。
活中的消遣娛樂要目,當時教會之衛生教育也
透過以上簡短的論述,我們認識到了基督
會和這些形式的表演做結合,例如 1922 年浙
教不但在醫療技術上對近代中國有所貢獻,而
江湖州佈道團的露天演講,就配合樂器奏曲助
且在新式衛生觀的傳入方面,教會團體也運用
6
興,聽課的民眾都覺得很有意思。 還有一些
了多元且靈活的方式,替近代中國的民眾築起
教會團體在演講時還會表演衛生歌,請在地的
保衛生命的防線,移風易俗,幫助人們努力去
小學生跳舞、表演拳術,甚至以耍火棍、京劇
擺脫「病夫」的標籤,此又為近代中國教會之
演出等活動來助興。至於更進步的,則是採用
一大貢獻。
7 未名,〈雲南教會之衛生演講會〉,《醫藥雜誌》5 卷 6 期 (1922):45。
06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國際史」與 近代中國基督宗教研究
楊衛華* 「國際史」何為 作為一種方法和視野的「國際史」與一個
關係,1990 年美國國際關係大家小約瑟夫 •
名字息息相關,即被費正清譽為「天才史學家」
奈 (Joseph S. Nye) 在 政 治 經 濟 軍 事 科 技 等 硬
的哈佛大學教授入江昭,這位來自日本在美國
實力之外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文化開始
受教育並進入美國主流學界的史學家曾擔任美
突圍進入國際關係視野。1993 年亨廷頓 (S. P.
國歷史學會主席,其一生主要的事業在美國但
Huntington) 也敏銳地發現冷戰崩潰後的世界,
始終保留日本國籍。而正是他的這種少數族裔
國家間的分野不再是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
背景為其打破美國傳統外交史研究的束縛提供
化的區別。這些頂尖的學者都不約而同的走向
了可能,他不再以美國為中心書寫國際史,而
了文化,意識到文化將會在未來國際關係中扮
是意圖在全球或跨國界的平臺上重新書寫國際
演重要的角色。文化開始由幕後走向前臺,
關係歷史。在 1988 年就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
且被視為真正主導國際關係的背後推手,正
時,他倡議「在美國與國外的史學團體之間建
如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 (Zbigniew Kazimierz
立更緊密的聯繫」,及「尋找具有跨越國界意
Brzezinski) 指出「歸根結底,控制人類共同命
義的主題和概念」,並強調歷史學家應該超越
運努力的成敗取決於具有極端重要意義的哲學
自身的文化意識,突破美國固有的概念框架和
和文化層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導政治行為的重
意識形態霸權的束縛,尋求國家間的相互理
要觀念和思想。」
解。超越民族國家,打破「以國家為中心」的 寫作模式,成為入江昭理論建構的起點。
實際上,文化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並非 只在「後冷戰時代」或未來的世界,它一直在
而正是這種深沉的關懷使入江昭一步步走
場,只不過在過去國際關係史研究的狹隘模式
向文化國際主義,而在「國際史」方法的支撐
下被遮蔽。在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時代,國
下引發了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文化轉向」。當
家被狹隘的理解為一種權力體,國際關係的主
然文化轉向的興起和成型與冷戰結束後國際
要內容定位在戰爭與和平,精英的政治外交人
﹡ 作者為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07
形勢的變遷及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突破有重大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物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主角,而相應支撐國際關
要完全否認或取代「以國家中心」的研究取向,
係史書寫的即為各國的政治外交檔案。而如果
而是要超越這種單一的研究路徑,以多元格局
越過這種狹隘的視野,國家也可被視為經濟
來共同書寫包括近代中國在內的國際關係史,
體或文化體,如果把國際關係看作是不同文
以便使這幅圖畫走向完整。因為在民族國家的
化實體之間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權力關係和
時代完全拋開民族國家是不可想像的,儘管國
經濟關係,那麼許多先前被遮蔽的內容會被重
家的許多角色正在被替代,但國家仍是國際關
新喚起,在國際關係史寫作中贏得一席之地。
係領域中的主角之一。國際史之所以仍稱「國
當然入江昭並非否定軍事經濟等因素的作用而
際史﹝國家間的歷史﹞」可能蘊含著這種意味。
以文化決定一切,而是希望文化突圍至少能與 其他因素平起平坐,給予過去被忽視的內容以
「國際史」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基督宗教
恰當的地位。他並希望以文化交往如通過教育
「現實主義之父」摩根索 (H.J.Morgenthau)
交流、電影與音樂分享等建立一個更有序的世
曾言:「無論國際政治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權
界,他相信文化相遇帶來的不一定是亨廷頓所
力永遠是其現時的目標」,這促使在近代國際
說的衝突而是在相互交流理解中實現文化和
關係中以權力支撐的國家及其政府、政治外交
解,為世界帶來和平。
精英、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國家戰略等邁向
在超越民族國家及文化轉向的口號下,入
了國際舞臺的中心。當近代西方列強進入中國
江昭的「國際史」方法趨於成型。根據入江昭
後,他們正是沿著現實主義的路徑和中國打交
高足「國際史」方法的實踐者徐國琦教授的梳
道的,在過往關於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的研究
理,國際史可簡單理解為:1、超越民族國家:
中,以國家權力為中心、以政治外交精英為支
徹底打破歷史研究中的「民族─國家」束縛。
撐的研究取向構成其中的根本,一系列關涉國
國際史以整個國際體系甚至文化背景為參照
家危亡的外交事件和人物構成了近代中國對外
系,腳踏宇宙;2、強調非政治、非民族國家
關係的譜系,這些短時段事件往往因其轟動性
因素及非國家行為體作用及影響。如非政府機
而吸引了更多的眼球,這有一定的合理性,畢
構、競技體育、瘟疫等在人類進步及歷史進程
竟他們也確實厚重地改變中國的歷史。但這並
的作用;3、強調多國檔案研究:全球視野的
非歷史的全部,在菁英政治和外交之外,如眼
一個基本要素是多國檔案及多種資料的應用,
光稍微下移,就會發現還有大量的非國家行為
所以多國檔案、多種不同資料的運用是國際史
體的存在,如基督教差會、非政府組織、在華
的一個重要特質;4、國際史強調「自下而上」
外國企業、移民、個人(包括傳教士、學者、
的方法,而非傳統的外交史、政治史著重大人
留學生、商人、旅遊者等各種參與跨國家事務
物、政府層面的決策,國際史強調「文化」的
的個人)的行為,他們構成近代中國對外關係
因素,注重「弱勢群體」,人類共同的追求等
的另一道風景。國際關係的外延和內涵期待進
常成為國際史研究的突破口。當然國際史並非
一步的擴展,而文化的回歸成為了其中厚重的
0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09
一筆。這是對過往研究漠視的糾偏。當然不能
和商人等其他群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並非像
矯枉過正,要避免文化決定論,摒棄單線因果
後者一樣成為短暫停留的過客,很多人將自己
論,注重權力、利益、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
的一生奉獻在中國,不少人甚至生在中國長在
在外交中扮演的角色。將文化因素界定為國際
中國且死在中國。他們來到中國不僅改變了他
關係中的一環而非唯一,在比較的視野中給予
們自己也改變了部分中國人,甚至他們以他們
恰當的定位與評價。
自己、各教會和基督教傳教組織為依託,改變
當文化走到前臺,作為文化重要內容的宗
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世界的歷史,他們是國
教在國際關係中的角色被重新提起;當超越民
際關係史中的一部分。除傳教士外,接受了「洋
族國家的呼聲響起,作為非國家行為體的宗教
教」的中國基督徒開始成為一個龐大國際群體
組織、個人的身影開始刷新國際關係史的整體
的一部分,他們可能從未謀面,但都明瞭在世
圖景。在古代世界特別是歐亞非邊界,宗教曾
界的不同的地方他們共同信仰著同一個上帝。
經是引發國家間或洲際間衝突的重要因數,比
並且許多中國基督徒通過留學、傳教等多種方
如在十字軍東征的背後,是上帝和真主之爭。
式,走出國門,將中國帶往世界各地,扮演中
但隨著歐洲宗教戰爭的結束,伴隨著民族國家
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基督教是近代中國與外部
誕生的近代國際關係是「以國家為中心」的,
世界連接的重要橋樑,基督教來到中國不僅成
而宗教則被放逐到國際關係的邊緣,依附或排
為中國國際化的重要推手,也是改變中國內部
斥在政治權力之外。對宗教的忽略導致了國際
世界的一種力量。近代中國的許多第一都是基
關係史研究中的一項關鍵性缺失,其帶來的片
督教完成的,他們將近代報刊、教育、醫院、
面和弊端不言而喻,因為宗教仍在國際關係中
圖書館、博物館等「西方的近代」帶入中國,
留下厚重烙印,只不過重心並非是在以國家為
在中國社會發生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扮演信
中心的政治外交領域。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
仰的功能,而且在公共層面影響巨大,是中國
臨,宗教在國際關係中的大幅度回歸,特別是
民間社會成長中的重要力量。總之,傳教士和
美國宗教右翼、政治伊斯蘭和拉美解放神學等
中國本土信徒通過信仰的連接共同譜寫了一部
在全球平臺上的長袖舞蹈,導致越來越多的人
不同於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史。
意識到宗教並未隨世俗化浪潮從國際關係中退
當西方基督教進入中國,在與中國本土信
隱,相反仍然是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力量,因此
仰的相遇中也促使後者開始與世界相連。這本
對宗教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不再能忽略而視
身是一個地方性的宗教事件,但同時也是一個
而不見,以致徐以驊教授呼籲國際關係研究中
世界性的宗教事件,在其中宗教間的關係不再
的「宗教轉向」。正如在現實國際關係中文化
局限在中國內部,而成為了近代國際關係的一
的突圍帶來的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文化轉向,宗
部分。因此,從國際史的角度來探討外來宗教
教在國際關係中的現實回歸也喚起國際關係史
和本土宗教的中國相遇,也成為其中的重要內
上宗教作用的重新肯定。
容。外來的基督教和本土的信仰儒釋道(在許
具體談到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的國際關係,
多地方還包括伊斯蘭教)相遇之後的競爭或衝
宗教將日益個人化、邊緣化和世俗化的西方現
突、對話或排斥、合作或交融等內在和外在的
代化理論很難找到現實的對應,正是西方一代
交涉,並因此而引發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層
又一代的宗教復興將一個個充斥著宗教熱忱的
面的牽扯與變動,就成為了國際關係史研究的
傳教士送到中國的,他們的人數超過了外交官
內容。宗教間的關係構成了國際關係的另一層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底色。
中國基督教,在其中關鍵字不再是中國、美國
當然,沿著傳統現實主義的路徑,宗教對
或英國,而是基督教(包括信仰、個人和組織
菁英外交的影響,也可作為其中的一個議題。
等)本身,因為這種國際關係的形成正是以基
在許多地方,我們都能看到傳教士、中國基督
督教紐帶為核心編織起來的,他們與宗教的關
徒或基督教團體在外交中的身影,比如明恩博
係比與國家的關係更近。這樣就能夠將傳教運
寫信給美國總統呼籲歸還庚款、傳教士呼籲美
動在西方(包括傳教的西方背景、對西方的反
國承認中華民國、余日章等基督教名流參與太
向影響等)、橋樑(傳教士、組織等)、中國
平洋關係學會引發的民間外交活動、傳教士在
基督教、基督教在全球、跨國聯繫等多個面相
抗戰期間在西方為中國的抗日宣傳等,儘管這
的圖景呈現出來。
種影響的效果達到多大程度還難以確認,但經
從支撐書寫的文獻材料上看,就是多國、
過研究定然可以給予一個恰當的定位。除宗教
多語種、多層級、多面相檔案文獻的廣泛運用。
對傳統精英政治外交的影響外,另一方面傳統
從既有的研究來看,這種多元化文獻的使用還
的政治外交包括殖民主義、世界戰爭等因素如
非常少。從國家和語種的角度而言,目前多以
何反過來摻雜到宗教運動中,也是其中的重要
英語和中文為主,少數研究近代天主教的學者
內容。而這都需要國際史的視野與方法。
可能會涉足法、意文,並且即使真正做到雙語 種完美的結合的學者仍然很少,不免陷入以中
用國際史改寫近代中國基督宗教歷史
文為主外文為輔,或已外文為主中文點綴的窠
近代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或者
臼,更不用說以多語種為支撐。受制於語言的
說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年代,特殊之一即在
限制,多國檔案的運用也就無從談起。而多層
國際因素如此厚重地介入近代中國的歷史。儘
級、多面相的資料收集也難度較大,即使將涉
管美國中國學家柯文 (Paul A. Cohen) 想以「在
及一個小主題的教內與教外、個人與組織、政
中國發現歷史」來取代帶有明顯西方中心主義
府與民間、報刊圖書與檔案等相關資料均收集
傾向的費正清「衝擊 - 回應」模式,但正如柯
齊全,也非易事。但這種多元化的堅持是非常
偉林 (William C. Kirby) 的質疑所言假如撇開對
必要的,否則會遮蔽許多歷史的真相。因為基
外關係不可能理解近代中國,因為對外關係已
督教形成的是一個網路,而非一對一的雙向關
經深入到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只有將
係,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即使表面上看來雙邊的
近代中國置於國際格局中才能恰當定位。而基
小事件,許多都有多國、多語種、多面相的資
督教所形成的全球傳教網路(與殖民主義、貿
料呈現。比如發生一個教案,儘管可能只涉及
易等網路纏繞在一起)正是這個國際格局中的
一國一會,但其他國家的外交檔案中可能會有
重要部分。所以用國際史改寫近代中國基督教
關於教案的詳細報導,其他差會檔案中也可能
歷史首先要將其放入全球傳教網路及其背後的
有關於本案的文獻,且案件可能會在遙遠的異
國際網路中,傳統的偏重於西方因素的傳教士
國產生迴響而留下報刊等資料,而從這些文獻
研究或者是偏重於中國本位的本土教會和基督
中我們會瞭解到當時其他非當事者怎麼看待這
徒的研究都難免失之偏頗,要既看到基督教作
個教案,對他們的政策有何影響,更重要的是
為一種普世性宗教在全球的擴展,也重視中國
他們當時對中外當事者產生的影響,因為各國
自身的因素在其中的參與。要超越以國家為中
各會傳教士、中外官方等錯綜複雜的聯繫中形
心的取向,以一種全球和跨國的視野理解近代
成一個網路。再比如關於傳教士的形象,如果
1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僅立足一會一國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模樣。當
等等確實是實實在在的,更不用提他們所帶來
然要做到很不容易。
的觀念影響和實踐模範。另外就是改變現在中
更重要的是國際史將為基督教在近代中國
國基督教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缺失,就是缺乏考
與國際關係中的地位予以重新定位。如果拋開
察中國基督教展開的國際背景及多邊網路,如
傳統的國際戰爭、衝突與和平那些引人注目的
果以國際網路、多面相探討會將許多發生在中
圖像,我們會發現基督教帶給中國以及在中國
國的基督教問題迎刃而解,因為許多問題在世
的傳教帶給世界的可能會有更深遠的影響。畢
界的其他地方已經發生。
竟新教的 1 萬多所小學、2000 所中學、14 大學, 800 種報刊,500 多醫院診所,幾十家出版社
1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理念
陳康芬* 中 原 基 督 教 大 學 (Chung Yuan Christian
學─ 1954 年在台復校的東吳大學、1955 年開
University) 是台灣最早倡導「全人教育」(holistic
辦的東海大學,中原是唯一以理工為主,且與
education) 理念與付諸實踐的大學,自 1995 年
東海大學同為較強調基督教精神辦校的高等教
四十週年校慶正式宣告「中原四十,邁向全人」
育體制學校。爾後,中原大學能在眾多大學競
以來,透過「天、人、物、我」四大領域的課
爭環境之下異軍突起,除歷屆校長、教職員、
程設計,以及將課程從教室延伸至校園的校園
學生的共同努力,堅持以「中原大學之創辦,
全人化行動,全人教育的思維與策略一直是中
本基督愛世之忱,以信、以望、以愛,致力於
原能夠不斷精進、與眾不同的主因之一。1999
中國之高等教育,旨在追求真知力行,以傳承
年教育部受到中原「全人」理念治校辦學的感
文化,服務人類」的宗旨辦學,則是重要原因。
召,甚至提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
1995 年,在校長張光正的帶領,以及執行團隊
習」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願景。
的制度落實之下,具體將「全人教育」作為中
中原全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創校 之初:1955 年創校於臺灣桃園中壢地區,校名
原的發展教育方向,並在成為中原極重要的治 校理念與政策。
與規模從籌辦之初的「基督教中壢農工學院」、
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實實施,雖
「中原大學理工學院」到立案時的「私立中原
係由中原校史發展的基督愛世精神而自然形
理工學院」,由美籍牧師賈嘉美士 (Dr. James
成,但之中的抵定過程卻歷經多方相當嚴謹、
R. Graham III, 1898-1982) 及我國熱心教育之基
積極的議論與擬定:由 1987 年 7 月一級主管
督徒張靜愚、郭克悌、鈕永建、陳維屏、瞿荊
研討會中正式提出草擬教育宗旨及教育理念構
洲等諸先生,在基督救世愛人的精神呼召下,
想;同年尹士豪校長於第二十屆校務會議中正
所倡導設立,至 1980 年擴充改制為「中原大
式宣布成立「中原大學教育理念起草小組」,
學」。相較於同時期階段在台建校的基督教大
於 1988 年元月聘請杜詩統、曾天俊、林治平、
﹡ 作者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研當代台灣文學與社會理論。
1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賴君義、黃孝光、洪炳南、王晃三、張德泉、
原大學除了有一般現代大學所具備的知識傳播
喻肇青、周逸衡等十位教授成立理念小組;
與統整功能之外,還必須具有超越知識教育範
1989 年 10 月 11 日正式簽署,頒部實行;1991
圍的基督教大學使命。中原的教育理念充分說
年 7 月,張光正校長繼任後,全力維護推動,
明其施行軌跡:
並以此為本推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之理念得 以逐漸落實於行政與教學研究單位。其中成果 斐然的付諸施行首推全人通識教育。 中原大學校園與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
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 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 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
「全人」,與東吳大學校訓中「養天地正氣,
我們了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稟賦,其
法古今完人」中的完人 (Full Grown Person) 不
性格、能力與環境各異,故充分發揮個
同。完人強調的是一種法天地正氣而能不斷自
人潛力就是成功。
我超越的道德性的認知與實踐,全人強調的是
我們認為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
一種整全關係認知之下的「人」的生命存有實
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
踐。因此,全人在英譯脈絡的對應不是 Whole
命意義的過程。
Person,而是 Holist Person。從知識論的字源去
我們確信「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看,它有整體主義 holism 之意,強調的是一種
願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愛互敬的態度,
人之所以為人的整體形成,包括看得見的具體
師生共同追求成長。
存在與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抽象存在。林治平 指出:知識論中主張 holism 思想的學者,認為 任何一個命題、定律或理論的真假,必須將其 放整體信念網 (web of belief ) 中,方能加以判 斷;也就是說,對任何一個命題或認知,必須 將之放在整體知識或信念網絡中才能真正對該
我們尊重學術自由與自主,並相信 知識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 我們相信踐履篤實的教育方式是尋 求真知的途徑。 我們深以虔敬上主、摯愛國家、敬 業樂羣、崇尚簡樸的傳統校風為榮。
1
命題或認知有所認知了解;全人教育就是要求 把「人」放在人的信念網中,去了解人、去認 識人的一種教育主張。
這些教育理念體現了一種包含我與自然、 人性、知識、國家、社會的愛的關係的真知實
什麼是「人」的信念呢?由人的信念所形
踐精神,也說明中原教育致力追求愛與真知的
成的信念網應為何種樣貌?中原大學作為一個
世界觀─正如耶穌基督的教導:「我是道路、
基督教的大學,由「全人」命題所對應開展的
真 理、 生 命 」( 約 翰 福 音 14:6)、「 你 們 必
基督教式的信念網是什麼呢?具體而言,這些
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
提問其實指向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基督教
音 8:32)、「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
的理念如何落實在中原的校園環境?也指出中
你們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
1 中原大學教育理念。轉引自〈訪問中原大學校長─中原大學全人教育〉,http://tx.liberal.ntu.edu.tw。
1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麼相愛」(約翰福音 13:34)。耶穌的教導指
全人教育的理念既然追求的是人的整全性
出基督徒以基督為中心的愛的世界觀,以及透
與美滿圓融人生,如何落實也就成為全人教育
過這個世界觀所必須恆加持守的基督之愛的誡
推行的基本原則。中原大學張光正校長提出
命。上帝之愛與回應上帝之愛的誡命,如何透
「四平衡」的教育執行概念。分別簡述如下:
過教育傳達真知,也是基督教大學有別於一般 現代大學的使命之一。因此,基督光照之下的
一、專業與通識的平衡
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專業唯一,而是一個「人」
專業是蘊涵執行之能力,通識是塑造
如何透過教育成為有人性尊嚴、有專業知識、
包容的器識。面對未來多元詭譎的環境,
有自我肯定、有意義價值、有真理追求的「完
專業與通識必須平衡,才能建構宏觀的
整」的人。完整意謂整全,而不是單面向的完
架構,發揮綜效。大學生不能只有對專
全或是程度的完美;強調的是一種在愛中所形
業知識的垂直鑽研,還必須有多元寬博
成的和諧關係,目的在於擁有美滿圓融的人
的水平見聞。這樣方能在和人溝通時,
生。美滿圓融在中國文化的表現圖形符號就是
迅速獲致共鳴,進入不同的思想領域,
一個圓。
了悟不同的生命經驗,增進知識,調協
在這個圓中包含了我與屬性世界之間的四
人生。
種向度關係。這四種向度分別為超自然的神、 社會的人、科技的物、人文的己;構成我與哲
二、人格與學習的平衡
學宗教/終極靈魂、我與社會關係/文化歷
學術專業之教育雖然重要,但人格
史、我與物質世界/生物世界、我與人文世界
之塑造亦同樣重要,因為人格的偏頗,
/精神世界的關係;唯有在這四種關係中才能
往往造成不安,輕則溝通困難甚者成為
知道人是什麼?我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
社會的亂源。如何卻除一己之見,從多
的人?正如林治平所指出:「我們的人生需要
角度、不同立場去思考、溝通,是中原
一個圓,教育的目的是把我們放在這一個圓
的教育所要求的。在以團隊運作 (Team
中,平衡發展,追求美滿圓融的人生。這就是
Work) 為作業主導的世代裡,我們希望中
2
原的同學們能以健全人格為經,豐富學
全人教育理念……。」
簡單地說,「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將「人」 重新找回來的內部建造工程,透過教育的「成
養為緯,經緯綿織,形成競爭優勢的脈 絡。
人化 (Humanization)」意識與功能,提問「人 是什麼?」、「我是誰?」,將「我」與自己、 與社會、與上帝、與其他人的相對位置找出來, 追求一個圓融美滿的人生。
三、個體與群體的平衡身心靈的平衡 在「團隊學習」的世界性潮流下,群 我互動的關係益形重要,因此,個體與
2 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1996),360。 3 張光正、呂鴻德,〈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 卷 4 期(1997 年 11 月):1–8。
1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群體之間的平衡,實為今日教育者必須
務;尤有進者,本校設有校牧室,關懷
關注之主題。因為唯有經過良好的群體
全校師生對終極意義的追尋與滿足,協
互動,學習才能更加順暢、更有效率。
助本校師生獲致靈魂永生的平安,提供
在此原則下,本校之教育除學理知識之
真正的全人教育。
灌輸外,尤重服務回饋襟懷之培養,除 鼓勵輔導學生參加社團,學習互助,增
中原以全人教育理念推動通識教育,不僅
進領導能力外,亦極力參與社區、關懷
為台灣高教體制的通識教育提供完備的基督教
社區環境;開放校園,與鄰居共享學校
全人理念的理論基礎,實務層面的制度落實更
資源,形成校園文化,共享成長。
是功不可沒。對台灣高等教育一向重科技輕人
四、身心靈的平衡
文的偏差積習現象來說,中原大學全人通識教
身、心、靈的平衡是「全人教育」的 基本理念,因此本校有設備完善之體育
育的落實成功,有其基督教大學以其理念建立 模式範式的貢獻意義。
館、運動場、溫水游泳池,運動競賽風 氣高昂;亦有超乎一般大學院校之醫療 保健設施;並有最佳的心理諮商團隊, 開放為全校師生提供及時的心理諮商服
▌ 中 原 全 人 教 育 的 核 心 圖 ( 版 權 所 有 © 2013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15
中 原 大 學 人 育 學 院 CYCU
中心動態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學術演講 張勤瑩博士「芝罘學校在中國:內地會傳教士子女的山東記憶」專題演講 2014 年 9 月 30 日本中心榮邀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勤瑩博士主講「芝 罘學校在中國:內地會傳教士子女的山東記憶」專題。她以傳教士子女為觀察對象,相對於傳教 士的傳教事業和個人事跡,他們在中國的經歷,為人所忽略以至於遺忘。 傳教工作的繁重使許多傳教士面臨育兒問題,據《億萬華民》報導,1897 年為止,中國共有 130 個內地會傳教士家庭,其中每戶平均育有一至三位以上的孩童。1881 戴德生在芝罘(今稱煙 台)設立學校,完全招收外國兒童,進行與中國社會近乎隔絕的英式教育,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 生的屬靈精神,課程上與英國牛津科目接軌,以及安排體育活動。內地會設立芝罘學校,有助於 節省傳教士子女返國旅費的支出,並解決親子分離兩國的問題。 珍珠港事變爆發後,芝罘學校師生成為「敵性外僑」受日軍的規範。1942 年 8 月之後,芝罘 學校師生被迫遷往山東毓磺頂長老教會大院以及濰縣拘留營。戰後日軍投降,遭逢國共內戰,芝 罘學校相繼遷往江西牯嶺 - 上海,1951 年隨基督教撤出中國。 芝罘校友們的的「中國記憶」形成獨特的群 體認同,1908 年芝罘校友會成立,這是個跨國 性質的組織,也發行《芝罘雜誌》,提供了校史 資料庫、校友們的童年回憶、動態與訃聞,提供 了家族史的史料價值。1980 年代芝罘校友回到 母校舊址參訪,他們大部分都繼承了福音和傳教 事業。張博士表示,芝罘學校,是在華傳教士子 女的研究起點與觀察視角。透過傳教士子女群 像,可拓展二十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之新面向, 於基督教華人社會也有很深刻的內在聯繫。 ————————————————————————————
林熙強博士「在高古與土白之間—耶穌會士殷 弘緒譯《訓慰神編》初探」專題演講 2014 年 10 月 21 日本中心榮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熙強博士主講「在高古與土白之間—耶 穌會士殷弘緒譯《訓慰神編》初探」專題。 《訓慰神編》初刻於 1730 年,目前收錄在《東傳福音》 是 1872 年的刻本。1730 年剛好處在《聖經直解》(1636) 與《古新聖經》(1805)年之間,1626 年教廷傳信部禁止 使用方言翻譯聖經,在《古新聖經》之前,缺少系統性的譯經工作,多是些單篇作品,《訓慰神編》 為其一例。《訓慰神編》內容是思高聖經中的《多俾亞傳》,在時間上填補了中文聖經翻譯史的 空白。
16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林熙強博士以聖經的翻譯過程為主軸,比較了不同的文體面貌、語言修辭的變化,以及文體 上的選擇與傳教策略。從 17 世紀中葉的陽瑪諾《聖經直解》使用的古奧語言到清代乾嘉時期賀 清泰譯《古新聖經》的俚語白話,《訓慰神編》在兩者之間的位置,其語言介於半文半白之間, 暗合了 20 世紀翻譯聖經時的「官話、淺文理、深文理」三個文體問題。 文體意義的轉變不是中國文學發展原有的分類,林博士認為,文體是演變過程中面對的選擇, 是一種刻意的選擇,在文言的「高古」與文理、官話的「土白」之間,《訓慰神編》可以視為文 體變化的跳板。觀察聖經文體呈現出的不同面貌,可以發現不是從什麼到什麼,而是看到有什麼 選擇。另一方面,涉及到傳教對象的考慮,文體的選擇亦取決於傳教策略的安排,在內容上也相 應的加入中國式的道德指引。 ———————————————————————————
侯杰教授「基督徒教育家張伯苓的思 想與實踐」專題演講 2014 年 10 月 14 日本中心榮邀南開大學 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侯杰教授主講「基督徒 教育家張伯苓的思想與實踐」專題,侯杰教授 也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暨博士生導師。 基督教教育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除了教會 創辦的學校外,也有基督徒個別創辦的非教會 背景的學校,張伯苓經營的私立南開學校就是 其中一例。從 1898 年南開中學前身嚴氏家塾 的六個學生,到 1948 年的南開學校包含大學、中學、女校、小學逾五部學校,擁有完整的學校 體系,在當時戰亂頻仍,政治經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奇蹟。 張伯苓與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關係密切,在 1909 年春,張伯苓回國不久就受洗為基督徒。 同年秋,當選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董事,後任會正。他請基督徒到南開任教,推薦學生到青年會服 務。張伯苓之弟張彭春在南開學校組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1915 年 4 月,南開學校正式成立「南 開學校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以「研究基督教之要道,發達德智體育、造成完全人格,預備將來 服務社會」為宗旨。張伯苓推崇基督教青年會所提倡的德智體群四育的全人教育精神,並融入南 開學校的建設,確立「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 侯杰教授提出張伯苓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幾個方面,首先是重視體育,希望學生們都有堅強 的體魄,健全的精神。再來就是提倡科學,強調觀察與實驗。同時也倡導并鼓勵學生建立各種組 織團體,以煥發學生團結負責的精神。在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個人操行的修養。 ————————————————————————————
祝平一教授「明清之際的天主教與「迷信」之建構」專題演講 2014 年 11 月 28 日本中心榮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祝平一教授主講「明清之際的天 主教與「迷信」之建構」專題。祝教授探討了「迷信」一詞的形成與意涵,以理解十七世紀以來
1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理性」與「宗教」這兩個概念在中西歷史的變 遷。作為耳熟能詳的生活語彙,「迷信」在二十 世紀以前的中國幾乎不曾出現,僅有極為少數的 例子,只在唐代出現兩次,但卻多次出現在十七 世紀天主教文獻中。及至二十世紀,以迷信對譯 Superstition,指涉非理性的信仰。 十七世紀中國天主教所表達的迷信主要作動 詞用,指的是行為,其對像也包括像娶妾這類中 國特有的風俗。祝教授指出,為了端正風俗,傳 教士和中國信徒共同創造了「迷信」這個語彙, 習俗是「迷信」的謂語,傳教士與他們的中國信徒在十七世紀便已展開一系列的醒迷運動,有系 統的辯駁中國宗教的合理性。醒迷的基礎在於上主賦予人類靈魂「明悟」或自然理性之推理能力。 二十世紀初,科學和理性成為區分「信仰」與「理性」的底線。民國時期的宗教是否迷信, 仍有爭議,因為宗教也可以建立在知識上。無論如何,科學成了衡量信仰正確與否的尺度。徐宗 澤曾言天主教用科學的方法證明神的存在,在方法論上有別於十七世紀天主教的論述。 利瑪竇用 religione(敬神─宗教)稱呼儒、釋、道三教, Superstition 包括了擇日、卜卦、面相、 風水占星等算命之術,顯然是有所區分,但這僅限於天主教社群。祝教授認為,十七世紀的「迷 信」概念包括 Superstition,並不直接對應,到了二十世紀初,迷信方成了 Superstition 的譯語,指 「非理性的信仰」,指涉範圍非常廣,只要是召喚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一度都在「理性」的清算 名單之內。包括了以往天主教徒所攻擊佛、老、占卜算命,各種神祇,甚至也包括基督宗教本身。 在科學的光芒下,原來並不與理性衝突的宗教成了虔誠而不見得理性的信仰。 ————————————————————————————
溫司卡教授「詮釋與政權: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聖經詮釋與政教關係」 國際學者講座系列 2014 年 12 月 2-5 日本中心特邀美國南方衛理大學柏金斯神學院(Perkin School of Theology, SMU)資深新約教授溫司卡教授主講「詮釋與政權: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聖經詮釋與政教關係」。 溫教授專長領域為早期基督教、希臘文化下的猶太教、中國基督教、比較聖經詮釋學、宗教與文 化、傳統與新儒家,亦是美國聖公會牧師。 溫教授從羅馬書十三章的詮釋來探討四個民國初年的基督徒對政治權力的看法,進而分析他 們的思想是否作為政治神學與意識形態,並對他們做出評價。 第一場「吳雷川—社會主義式的改造之路」,溫教授認為吳雷川的政治神學呈現出兩個面向, 分別為基督教救國與人格救國。吳雷川沒有念過神學,不曾出國,不懂外文,完全呈現出本色化 的神學概念,與他的儒家背景有很深的關係。吳雷川沒有寫過關於羅馬書十三章關於面對政權的 問題,他從個人(基督徒)的出發點談救國,能救國的就是基督徒,在政治層面上顯得天真。如 果把基督教和救國兩個問題來看,吳雷川的「救國」論顯得更為重要,使得基督教的標準就不是 教義了。在宗教上而言,超越的概念是極為重要的,而吳雷川的「救國」論或許成了另一種似是
1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而非的超越概念。 吳雷川特別關注耶穌的人格, 從 個 人修 養到社 會改造,是儒 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維, 並且意識到最重要的改革是經濟制 度的改革,傾向於一種社會主義式 的解釋。溫教授總結,吳雷川的政 治神學是「政治多神學少,神學在 政治裡」。另一方面,吳雷川雖然 從儒家的「人格」出發,他對社會 的的關懷卻不是個人化的,帶有社 會主義的意義,但缺少明確的超越的概念。 第二場「趙紫宸—以教會改革社會之路」,溫教授從趙紫宸如何詮釋羅馬書十三章出發,以 《聖保羅傳》與《耶穌傳》為文本,去探討趙紫宸筆下的羅馬帝國與民族政治觀,這兩部都是聖 經研究的著作,但可以看到趙紫宸如何將 30、40 年代的中國處境當成詮釋背景。 對趙紫宸而言,國家有其存在的必要,從社會秩序去考慮,教會也是社會架構中的一份 子,基督徒要納稅是應盡的義務。在趙紫宸筆下,羅馬帝國是開明、廣大的,羅馬的平安(Pax Roman)成了羅馬統治政策中重要的元素。趙認為耶穌贊成羅馬法律的宏大,希臘美術文章的典 麗,同意統一的文化,但反對羅馬政府的專制。趙在詮釋馬可福音十二章說耶穌對羅馬政府沒有 革命的思想,溫教授認為趙紫宸對羅馬帝國的肯定,誤讀了耶穌與政權的關係,政教分離的概念 在第一世紀不可能產生。 趙紫宸在論到猶太民族與羅馬帝國,認為保羅知道猶太人反對基督,羅馬政權可以阻擋猶太 人,所以讓羅馬帝國基督化,溫教授認為趙此說賦予了羅馬帝國合理的依據,另一方面,趙紫宸 對以色列民族的獨立自由也有極高的評價,外國人無法管治以色列人,這就不得不聯想到當時趙 將其眼中看到的中國,放諸在以色列。趙紫宸對耶穌的刻畫,是從復興以色列民走向世界大同, 其天國有深厚的政治意涵,耶穌也是愛國的偉人。除了效法耶穌的人格精神,趙紫宸對耶穌的描 述可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是他對基督徒的理想。保羅便是在上述羅馬帝國的狀態中,繼承了耶 穌的事業,既讓羅馬基督教化,也走出民族主義在外邦人中做使徒,建立各種民族聯合的教會。 溫教授總結說,趙眼中的以色列應該是當時中國的描繪,而羅馬則是未來中國的想像。他的政治 神學關注耶穌和保羅的人格,以個人主義為開端,沒有對統治架構提出批判,這在當時熱烈的帝 國主義批判而言,顯得不可思議。 第三場「倪柝聲—建立屬靈群體的分離之路」,溫教授首先提出質問,倪柝聲唯一的關懷就 是教會,教會與社會脫離,那麼教會對權柄(政權)的看法是否完全沒有關係?倪柝聲在《權柄 與順服》中關於羅馬書十三章,說到神的寶座建立在權柄上,權柄與能力不一樣,並把權柄絕對 化,強調要認識神就要認識神的權柄,神對人最大的要求就是順服。 「神的權柄」是否就是神,溫教授對此表示,倪柝聲所說「神的權柄」有人格化、絕對化的 傾向,其中對神權柄的「代表」也等同於神的權柄,所以在邏輯上神將權柄交給人,所以地上有
1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許多人是神設立來彰顯權柄的,因為所有權柄都出於神,所以要同時有神直接的權柄和神代表的 權柄。即使神代表的權柄有可能做錯事,但因權柄乃是神所託作,在這一點上,即使順服的代表 作錯,人的順服的也只對是神的權柄。 倪柝聲的順服不等同於聽從,他特別強調教會是訓練基督徒順服權柄的機關,教會也因此成 為最終的權柄執行者。 第四場「王明道—超越非離世之路」,溫教授以王明道的主體是鬥爭的建立,他的人生是戰 鬥的人生,類似於比賽主義(agonism),如果不是 50 年代與三自教會成立過程中的鬥爭經驗, 王明道的聲音未必就讓人聽見,便是在那個年代,王明道建立了他的主體。 溫教授提出國家「正常化的注視」(normalizing gaze)來觀察王明道,「正常化的注視」出於 福柯,意即正常與非正常的分歧由誰來做決定,論述的文法與書寫牽涉到權力的支配。三自宣言 定調了反帝國主義、愛國,符合這兩者才是三自愛國運動的「正常」,如此一來就有了權力的支 配在其中,再來就是合一(或統一),把所有不同的宗派和神學觀點劃一,除了教義也包括組織。 相反的,反蘇反共、破壞三自愛國運動,勾結反動派和帝國主義就成了「非正常」,王明道被監 禁 23 年,他的罪不在於犯法(commission),而是遺漏(omission),沒有進一步的去做符合三 自運動要做的的事。 王明道與三自存在著論述建設的分歧,丁光訓在 1955 年不點名的批評王明道對人扣上「不信 派」,論述的用詞如「信主」、「因信基督而得救」等等與王明道一樣,反把王明道說成「不信派」。 三自運動表面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體」,判了王明道的罪,但從更大的層面來看,三自運動其實 還是國家的「下屬」。反過來說,王明道雖被監禁,要求寫自白書,但在鬥爭中建立了他的「主 體」和主體的驅使,50 年代以前,王明道是頗受歡迎的傳道人, 50 年代以後,神學立場沒有改變, 卻在三自運動的鬥爭的過程中使他的聲音更多地讓人聽見。 王明道對羅馬書十三章的解釋,認為人的制度與神的命令抵觸的情況下必須順從神,並且指 基督徒應是最守法律和規則的人,溫教授表示,王明道把鬥爭的規則重新定義,以倫理道德為重 點,揭示出王明道意識形態不是離世的,反而要參與社會,取得勝利,把三自的論述的翻轉過來。
中心訪客
1
2
1 王曉靜博士(香港中國神學院研究員,現為香港中文大崇基學院 神學院研究員) 2 趙守貞牧師(世界展望會牧師) 3 袁玉麟先生(香港浸會出版社出版部經理)
3
2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福州天安堂、 信仰淵源與福州印象
曾毅堅* 2014 年 4 月 1 日,我們一行人在吳昶興老師的領隊下,展 開「福建基督教學術參訪之旅」,師生 21 人遊學六日。台北時 間十一點二十五分飛抵福州機場第一航站,地陪小吳與司機大 哥已在機場等候我們。第一站要參觀倉山區,特別榮幸邀請到 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巍巍老師作為我們 的嚮導,巍巍老師是舊識了,去年在台訪問學者期間,我們有 很多交流的時光,他認真勤奮,待人也和善,很高興能夠在福 州再次見面。我們去參觀的倉山區,是過去有名的領事使館區, 1842 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開放五口通商,福州其一,包括英、美、法、俄等 17 個國家 都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還創建了教堂,開辦學校、醫院、洋行等等。據巍巍老師表示, 有不少特色建築遭到拆除,也有部分改建,我們隨著巍巍老師的介紹,去參觀各處的「遺跡」, 拜訪了福州天安堂和福建神學院舊校區,獲得天安堂陳安悌牧師與福建神學院負責人接待。 我循著想像走入倉山區,歷史的鏈結很奇特,看似不同時空的事,巧妙地與信仰的傳承接軌。 天安堂是昔日美以美會(今稱衛理公會)福州年議會的所在地,也曾作為衛理公會在中國的總部。 1900 年天安堂牧師黃乃裳招募教友鄉民到南洋建立新福州,由教會去組織移民事務,這是華僑華 人移民史上特殊的一例。1901 年,黃乃裳代表教會與白人拉惹(英籍統治者)簽約,帶領首批福 州籍華人勞工到詩巫拓荒,其中多屬教友。 在還沒有抵達福州前,我已「福州」了許多年,我住的小城,也是另一個南洋新福州。繼 黃乃裳詩巫墾荒之後兩年,就是 1903 年,美以美會差了兩位牧師,柳依美博士(Dr. H. L. E. Luering,德國人)和林稱美牧師(新加坡福州人)帶領另一批基督徒下南洋,363 人到了霹靂州 的實兆遠,在甘文閣建立牧師樓,甘文閣這個小鎮用福州話來念,就是牧師樓。 詩巫與實兆遠堪稱南洋的福州雙城記,雖然許多歷史文獻證明,第一批福州基督徒到南洋是
﹡ 作者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2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為了生計,但因著他們也把基督信仰帶去,基督信仰便隨之傳播,可說是衛理公會在中國的傳教 事業發芽─結果─移植的過程。當時的實兆遠是荒地野林,成功登陸的 363 人在三個月半內就建 立了自己的教堂和學堂,當地人流傳著一句話,說福州人有三把頭:「斧頭、鋤頭、不怕死的頭」, 道出開墾時的艱辛。 小時候上新村的教堂,牧師用福州話念的聖經、會眾唱的福州詩歌,查經班的老師還是方鮑 參牧師的後人(1879 年為福州天安堂副理,1912-1917 年實兆遠任牧職),方牧師的墓園就在實 兆遠,這裡就是他曾經活動的範圍。聽說倪柝聲母子曾在天安堂聽道,宋尚節曾在天安堂帶領過 數次復興聚會,倪和宋都曾到過實兆遠呢。踏入天安堂,我默默地做了一個祈禱,感謝上帝過去 帶領這一群「福州基督徒」到南洋,讓我可以享有信仰的潤澤。 參觀倉山區后,吳巍巍老師與林金水老師在福建師範大學接待我們,彼此分享與學術交流, 我們在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前身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部大樓)前留影,那真是一個漂亮的地方, 綠草如茵,心曠神怡。 福州給我的印象,是斑駁而色彩相雜,這座城市許多的建設施工,似乎在極力擺脫歷史的痕 跡,然而太多精彩的人事物都在這裡。第二天往馬尾的途中,看見嚴復的雕像矗立在鼓山腳下, 肅然遠眺,目光如炬,讓人聯想起這位「睜眼看世界」的啟蒙思想家傳播西方文化的曲折過程。 次游林則徐故居,感動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幅對聯,想起他的精神氣概, 敬佩非常。只可惜沒有到林覺民故居,否則我定要朗讀〈與妻訣別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 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既言生離,也是死別,肯定讀得一字一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 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2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引我入澤畔: 暑期基督教研究班邁入第三年
▌ 2014 年 7 月 17 日授課老師周聯華牧師與全體學員合影
許光璇 隨著研究中心邁入第三年之際,暑期基督教研究班也轉眼舉辦了兩屆。剛開始時僅是中心主 任吳昶興與副主任曾慶豹老師的一個初步構想,在暑期透過舉辦一個基督教研究班,讓兩岸三地 的基督徒有一個平台可以彼此交流,但如何具體落實這個想法,卻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首先是招生的問題,如何將宣傳資訊傳遞給大陸的弟兄姊妹?在台灣我們可以把課程海報寄 給教會或神學院,但對象是大陸的弟兄姊妹要如何為之?再者,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似乎 也無法向大陸地區的教會一一宣傳?所以開始時,僅僅是透過研究中心老師的人脈,將課程以口 耳相傳的方式推廣出去。初步嘗試的結果,僅獲得少數的迴響。猶記得當時已過了報名截止期限, 仍只有兩、三位報名。後來陸陸續續增加到近十位,但與我們設定的三十個名額仍有一段距離。 雖然第一屆參與的學員不多,但反而有更多交流分享的機會,增加彼此的情誼,也未嘗不是件美 事。到第二屆時,因為有第一屆學員的推廣與介紹,參與人數也相當踴躍,報名人數很快就達到 三十位名額的上限。宣傳招生對我們來說,便不再是件難題。 此外在課程的規劃上也讓我們掏空了心思。除聯繫講員,還需為學員安排上課的教室、住宿、 用餐,以及外出參訪的交通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配搭合宜。如今回想起來,看到許許多多上帝 保守的痕跡。雖然兩屆課程都能順利完成,但在安排的過程常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最終還是能 夠迎刃而解,讓人覺得奇妙無比。如同聖經上云: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祂
2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恩典不僅是為著每一位遠從海峽對岸來台的肢體,也讓中心每一位參與的老師與同學,感受到 祂的眷顧與同在。 透過籌備這個研究班,讓我認識了近四十位來自大陸各方的弟兄姊妹,深刻地體會了在主裡 同為肢體的真理。雖然兩岸的政治有錯綜複雜的歷史糾葛,但因著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並 不覺得隔閡與區別,反倒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信仰,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雖未清楚上帝會帶 領我參與這項工作到什麼時候,但倍覺榮幸能成為這奇妙工作的一分子。
▌ 2014 年 7 月 19 日參訪大稻埕長老教會
▌ 2014 年 7 月 24 日攝於中原全人教育村前
2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4 暑期基督教交流班分享 廣東協和神學院 裴連山牧師 漸行漸遠,和而不同。慶豹老師的講座可以讓 我更加深思,也許個體表達是要與時代對話。 同時一些機構和教會的參訪也非常有益。 此次來台,使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建 立了友誼,深願上帝大大賜福那些為了其事工 默默付出的人。
華東神學院 蘇志明牧師 ▌ 圖左為裴連山牧師
此次來台研習,收益頗豐,感想良多。四 個課程,兩個專題講座都啟誘我思。 在我看來魏連嶽老師的教父學與我個人從 事教學和研究的內容很近似。印象最深刻是他 對亞他拿修生平和故事的描述。 周聯華牧師已近百歲,仍然老當益壯、寶 刀未老,實在令吾等晚輩不得不揚鞭奮蹄。周 牧師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刻地牧靈經驗是我個 人學習的榜樣,回眸百年,閱歷滄桑,往事並 不都如煙而去,歷史可以激勵來者。 林治平教授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侃侃而 談,試圖講清楚理念在中華文化中的符號表 達,也誘啟我的思索。 徐萬麟老師的詩篇導讀,其對詩篇的細讀 和研究精神令我敬佩。既可用於詩篇學術的講 座,亦可用作教會的靈性牧養。 曾慶豹教授的講座,對漢語神學的關懷, 以及編纂漢語基督教神學的苦心孤脂,嘔心瀝 血,讓我由衷敬佩,同時其漢語神學更關注個 體認信,而我思基督信仰是否可以脫離社群而 獨立存在?是否個體信仰將離大公教會之信仰
25
▌ 圖左為蘇志明牧師
中原大學,天人物我,培育全人。 望海峽兩岸,一衣帶水;中華兒女,本是一家! 天人中保,耶穌基督,乃為世人釘十架! 在今日,看中華教會,格外蒙恩! 福音如此寶貴,引無數聖徒獻身心! 念歷代先賢,披荊斬棘; 兩岸兒女,同蒙主佑! 基督教會,主恩成就,欲在世俗見證真、善、 美、聖、雅! 忘背後,興中華教會,還看今朝!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5 暑期基督教交流班 一、上課日期: 2015 年 7 月 13 日(一)∼ 7 月 23 日(四) 二、師資簡介 研究中心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講授有關基督教的各種主題。 曾慶豹老師: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原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顧 問,曾任中原宗研所專任教授。 葉先秦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神召會神學院講師。 曾念粵老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系肄業,中原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講師,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副主編。 謝樂知老師: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 哲學博士,現為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三、課程 1. 漢語神學的思想史論述—曾慶豹 2. 五旬節 / 靈恩運動研究導論—葉先秦 3. 納尼亞密碼:七重天—曾念粵 4. 保羅與希羅道德政治哲學—謝樂知 四、公開講座 1. 廖元威:路德十架神學(7/15) 2. 吳昶興:兩塊墓誌─漢人景教徒的發現(7/21) 五、輔助課程 1. 北部教會巡禮 2. 福音機構參訪 3. 歷史文化之旅 六、截止日期:2015 年 4 月 30 日 七、報名資格 1. 基督徒 2. 大專院校以上畢業 3. 教會牧者或領袖推薦 八、費用 1. 報名費:3000 元台幣 2. 旅費、保險費:自理 九、檢附資料 1. 教會牧者或領袖推薦函兩份(格式不拘) 2. 學歷證明(大專以上) 3. 報名表(請見附件一) 十、報到:2015 年 7 月 12 日(日) 十一、上課地點:台灣中原大學
26
普世教會新聞撮要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4 年 8 月 三自六十週年: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 基督教神學 【上海】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以慶祝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全國委員會成立 60 週年,中 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在會上表示,中國將繼續 推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中國基督教神學的建設要適 應中國的國情和中國文化融合,符合社會主義路線。」 (2014-08-07 資料來源:China Daily 本中心編譯) ————————————————————————————
中國外交部願與梵蒂岡進行建設性對話 【北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已留意到教宗方濟各的表態,中國一直積極努力改 善中梵關係,並願和梵蒂岡進行建設性對話、推動雙邊關係改善進程。教宗方濟各十四日飛抵南 韓,展開五天訪問行程。依照教廷禮儀,教宗在專機所經過的國家都會向當地領導人問好,他在 專機飛越中國領空時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電報問候,祝福中國和平幸福。 (2014-08-15 資料來源:天亞社中文網) ————————————————————————————
八八風災五周年 霧台眾教會聯合紀念 【臺灣】重創南臺灣的八八風災走過五周年,屏東霧台鄉眾教會在八八風災後集結成的「魯 凱基督宗教聯盟」,於 9 日晚間偕同霧台鄉公所舉辦五周年聯合禮拜。霧台鄉長老教會、循理會、 安息日會與天主教會領袖及弟兄姊妹共同出席。八八風災後,災區教會感念 1919 食物銀行的資 源持續透過教會向受災族人進行定期物資發送,相較於其他資源都已撤出,教會的長期陪伴讓真 正走投無路的受災戶更感愛心。 (2014-08-17 資料來源:論壇報) ————————————————————————————
基督教與猶太教領袖主辦支持穆斯林社群活動 【澳洲】基督教與猶太教領袖群起支持 穆斯林社群,呼籲澳洲人民加入「愛穆斯林 一百年」的活動。猶太拉比 Zalman Kastel 將 與基督教牧師 Brad Chilcott 和 Tim Costello 以 及其他宗派領袖在新南威爾斯洲、南澳洲、西澳洲三地主辦活動,發表聲明支持澳洲穆斯林。這 個活動是回應澳洲周刊雜誌近期的頭條「我們將會對抗伊斯蘭教一百年」,引述前軍隊高層的話, 指澳洲必須準備對抗激進的伊斯蘭教直到世紀末。 (2014-08-22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本中心編譯)
2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4 年 9 月 河北省保定教區再有神父獲釋 【香港】繼上月初,河北省保定教區「地下」教會團體鹿根君神父獲得釋放後,該教區再有 一位被關押多年的神父得到自由。教會消息人士說,保定教區劉紅更神父於八月廿八日獲無條件 釋放,現正住在家裡。劉神父因拒絕加入天主教愛國會於二零零六年被抓,一直被關在河北清苑 縣看守所。消息人士相信,劉神父沒有答應政府任何有違教會原則的事,「釋放是無條件的,如 果有條件他可能不會出來」。他認為這算是政府的「一點進步」。保定教區安樹新主教證實劉神 父的消息。他說,劉神父當年沒被判刑,只是關在清苑縣看守所,現在放出來約一個星期,但不 清楚釋放的原因。安主教又說,另一位仍被關押的馬武勇神父稍後也有可能獲釋,至於蘇志民主 教,則沒有任何消息。 (2014-09-05 資料來源:天亞社中文網) ————————————————————————————
WCRC 東北亞會議 在台舉行 【臺灣】在現今地球生態面臨空前危機,與全球經濟不公義實況中,為檢視近十年來各國的 改革宗教會是否落實 2004 年於非洲迦納大會中發表的〈阿克拉信仰告白〉,普世改革宗教會聯 盟(WCRC)的會員教會分別召開區域性的檢討會議;來自臺灣、日本、韓國及香港等 WCRC 東 北亞各國的改革宗教會代表,9 月 9 至 11 日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事務所舉行相關討 論會議,WCRC 的事工幹事 Dora E. Arce-Valentin,以及新任的大眾傳播執行幹事 Phil Tanis 也參與 這次會議。本次研討會主要目的是,期望了解各國落實情況、加以彙整、提出報告及建議,以便 在今年 11 月於德國漢諾威舉行〈阿克拉信仰告白〉十週年慶典時,進行信仰反省。 WCRC 的前身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於 2004 年在迦納首都阿克拉召開第 24 屆總會, 當時通過了〈阿克拉信仰告白〉,主要是回應 1995 年南非洲會員教會在基特韋(Kitwe)的緊急 呼籲,體認日益嚴重的全球經濟不公義與生態破壞,1997 年於匈牙利的德布勒森(Debrecen)召 開 WARC 第 23 屆總會時,經過「體認、教育、與告白」的過程,有 9 個 WARC 會員教會投入討論, 並協議如何訂立〈阿克拉信仰告白〉內容。 (2014-09-24 資料來源:臺灣教會公報) ————————————————————————————
回應公投否決獨立 蘇格蘭福音派領袖籲團結 【蘇格蘭】蘇格蘭選民在全民公投表決中否決脫離英國獨立,大多數選民(百份之五十五) 選擇留在英國之內。蘇格蘭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 Scotland)呼籲蘇格蘭全國團結起來, 遵循投票結果,於心中以基督教價值觀建立一個新的蘇格蘭。「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日子,公投 辯論激活了蘇格蘭,並且讓教會成為辯論的中心點。」蘇格蘭福音派聯盟全國總幹事德拉蒙德 (Fred Drummond)指出,「票經已投下,結果表明蘇格蘭民眾已發聲,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全國 團結起來,並按著辯論時突顯的願景、盼望和啟發,建立一個新的、更好的蘇格蘭。」 (2014-09-24 資料來源:時代論壇)
2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三十教會領袖譴責政府武力 【香港】三十位神學院、教會及機構領袖發出緊急聯署聲明,譴責政府當局昨天向佔領示威 群眾動用強烈的武力,是完全不合理和不能接受。這群領袖敬告特首梁振英,他必須伸出謙讓平 和的手,化解紛爭。〈九二八事件:一群教牧和信徒聯署譴責〉聲明指出,政府昨天在群眾尚未 有跡象作出違法舉動或破壞性行為之先,已視群眾為暴民,動用「通常只向暴徒才使用的武力」, 他們為此感到非常失望、遺憾和憤怒,因此予以譴責。他們呼籲政府立刻停止以武力回應訴求, 並勇敢地以謙柔平和的態度,聆聽市民的訴求,尋求與他們對話。 (2014-09-24 資料來源:時代論壇)
2014 年 10 月 宜蘭城市轉化 盼建立公部門職場祭壇 【宜蘭】由宜蘭多間教會牧者連結、以「遍地築壇 • 城市轉化」為異象的宜蘭城市轉化團 隊(Transformation-YiLan),十月 5 日晚上在羅東蘭陽靈糧堂舉行十月城市復興禱告會。本次主 題為「政治領域的轉化」,一同為年底參選的基督徒候選人禱告,也為在公部門服務的弟兄姊妹 禱告,鼓勵公部門基督徒能在職場建立禱告祭壇。每個月第一周主日晚上舉行的宜蘭城市祭壇, 看見宜蘭的政治領域也需要被轉化,特地邀請這次投入縣議員、羅東鎮長、鄉代等選舉的基督徒 候選人參加,全體會眾一起為他們禱告。內城聖召會劉桂子牧師並贈送候選人每人一本《天國第 一》書籍,期許他們參選是為了要高舉神。宜蘭城市轉化團隊目前有 5、6 間教會牧者固定聚集, 在禱告中尋求每個月城市祭壇的方向與主題,牧者也按恩賜彼此配搭服事。 (2014-10-09 資料來源:論壇報) ————————————————————————————
基督教協進會發表聲明 促政府與學生及示威者對話 【香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常委會於 10 月 11 日發表聲明,促請政府與學生及示威者雙方對 話,呼籲內容如下﹕「一、促請政府盡快與學生和示威者展開對話。二、促請政府重開公民廣場 及添馬公園,讓學生和示威者可以和平表達訴求。三、呼籲學生及示威者與有關部門洽商,如何 使香港市民可以使用已經封閉的道路。四、呼籲警方克制,不輕易動用武力。無、呼籲各方努力 重回理性討論,在基本法基礎下討論政改應如何繼續進行。六、呼籲不同政見的港人/政黨/政 團停止互相攻擊,培養和表現互相尊重丶樂意對話的精神。」 (2014-10-15 資料來源:國度復興報(香港)) ————————————————————————————
希臘警方驅逐東正教分裂分子僧侶離開修道院 【希臘】數十名希臘警察展開行動,清理一所東正教會宣布為分裂分子的僧侶修道院。警方 表示,他們是執行法庭的驅逐令,搜查時有一位僧侶和五位支持者在場。防暴警察封鎖了周邊街 區以防止其他支持者阻擾行動。座落在阿索比斯山,擁有 1000 年歷史的 Esphigmenou 修道院中的
2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僧侶,與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也是世界東正教的精神領袖發生激烈而不愉快的爭論,他們指責 牧首尋求與羅馬天主教的良好來往是背叛的行為。125 位僧侶拒絕放棄修道院、宿舍,發表聲明 譴責驅逐,「如果沒有正義,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呢?」警方的驅逐行動以無效收場。 (2014-10-31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本中心編譯)
2014 年 11 月 WEA 秘書長訪問教宗方濟各 福音派與羅馬天主教關係的新時代 【梵蒂岡】世界福音派聯盟(WEA)代表團會見教 宗方濟各和教廷促進基督徒合一理事會代表(PCCU), 探討雙方共同關心的全球議題在未來的可能合作。對話 中,WEA 秘書長 Geoff Tunnicliffe 博士列出具體的行動 步驟,將展開福音派和羅馬天主教關係的新時代。 WEA 秘書長表示,尊重與天主教傳統的差異,也肯 定在過去共同分擔的責任與祈禱,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建 立更多。「福音派人士,包括五旬宗傳統、改革宗、浸 信會、獨立教會是個非常多元的群體。我們有著共同的 信仰,當我們尋求順服基督,我們看到福音派和羅馬天主教關係新時代的來臨。」 (2014-11-06 資料來源:WEA 本中心編譯) ————————————————————————————
天主教徒─穆斯林論壇:絕不以宗教之名為恐怖主義辯護 【梵蒂岡】第三屆天主教徒 z 穆斯林研討會於 2014 年 11 月 13 日結束並發表一份聲明。本次 論壇的主題是「共同努力為他人服務」。聲明中強調,利用宗教來為恐怖主義、迫害、暴力侵害 無辜者、褻瀆聖所和破壞文化遺產辯護,是絕不能被接受的。教廷宗教交談委員會主席托朗樞機 帶領天主教徒代表團出席了研討會。「與會者承認宗教對話文化為加深彼此瞭解的重要性。透過 對話才能克服偏見、曲解、嫌疑以及不恰當地下定論」。聲明最後鼓勵基督徒和穆斯林「多增加 相遇的機會,並在擬定的公益計畫上合作」。 (2014-11-13 資料來源:梵蒂岡電台 本中心編譯) ————————————————————————————
印尼新政府有意推行有利宗教自由政策 【印尼】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未來在宗教自由政策 上將有重要的改變,有別於蘇西洛政權,新總統佐科威 以改革者的姿態提出可爭議的政策。美國殉道者之聲發 言人托德表示,佐科威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向國會提呈保 障宗教少數的法案,這包括基督徒。另外產生的改變,
3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就是從國民身分證上移除宗教欄目。部分法案內容將簡化非穆斯林申請宗教場所的准證。 (2014-11-19 資料來源:MNN 本中心編譯)
2014 年 12 月 教宗方濟各離開土耳其 促穆斯林譴責恐怖主義 【土耳其】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結束訪問土耳其時促請世界各地穆斯林領袖公開譴責以 伊斯蘭之名策動的恐怖主義行為。教宗對於把「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一言掛在口邊的人予 以譴責,「就正如我們不能說所有基督徒都是原教旨主義者一樣」。在土耳其的三天訪問中,教 宗與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多祿茂一世簽署聯合聲明,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表示「共同 擔憂」,促請中東各國停止迫害基督教徒。此外,教宗與普世牧首也為烏克蘭早日實現和平而祈 禱,促請烏克蘭衝突各方尊重國際法,並尋求進行跨宗派對話。自東部親俄羅斯分離武裝與基輔 政府爆發武裝衝突以來,烏克蘭國內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社群間的衝突也隨之加劇。 (2014-12-01 資料來源:BBC 本中心編譯) ————————————————————————————
溫州再有教會面臨強拆 維權律師團介入申訴 【溫州】浙江溫州一帶強拆教會及十字架事件持續,再有一所已建成十五年的教會面臨強拆, 該教會委託約十名維權律師介入事件。涉事的下嶺教會位於溫州市鹿城區,該教會眾同工於十二 月四日發出公開信,指該教會在一九九三年成立,其宗教活動場所在溫州市鹿城區民族宗教事務 局依法登記,至一九九八年因應城市建設,同意舊堂拆遷並在現址安置,而現堂是由會眾奉獻, 於一九九九年建成。該信指出,本年十月九日凌晨,當地警察、特勤多個部門欲強行拆除該堂十 架但不成功,其後教會收到執法部門發出限期拆除決定書,當時教會已表示不服,委託律師提行 政複議。十二月二日,教會再收到溫州市鹿城區街道辦事處發出的強制拆除決定書,通知十二月 五日會將教堂全部建築兩幢四層全部拆除。 (2014-4-27 資料來源:RNS 本中心編譯) ————————————————————————————
索馬里青年黨迫害基督徒 肯亞教會領袖表示擔憂 【肯亞】索馬里青年黨(al-Shabab)武裝分 子在肯亞反基督教的襲擊日趨激烈,包括針對 非穆斯林執行死刑。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肯 亞教會領袖們表示,穆斯林必須加倍地宣揚宗 教容忍和終止青年的激進行為。過去三週,在 索馬里邊境的一個小鎮曼德拉,有 64 名基督徒 被處決死刑。上週二(12 月 2 日),武裝分子 槍殺 36 名採石工人,他們要求工人背誦清真信 條,宣告信仰,槍殺違抗者。11 月 22 日,青年
3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黨武裝分子劫持巴士,造成 28 位非穆斯林死亡,其中 21 位成功回國過聖誕節。 肯亞的天主教、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和非洲內陸福音派領袖證實肯亞今年共面對超過 20 宗的襲擊,超過 200 人死亡和多人受傷。聖公會大主教 Eliud Wabukala 在新聞發布會上對媒體 說,「此番情形得出令人遺憾的結論,攻擊的人自稱青年黨,是出於宗教的角度。我們必須超越 譴責,要啟動實際的工作,同情遭受到襲擊的社區,建立信仰之間的橋樑。」 (2014-12-10 資料來源:RNS 本中心編譯) ————————————————————————————
長老教會臺灣宣教 150 週年慶典啟動 【臺灣】為迎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 150 週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特別選在世界人權日 (12 月 10 日 ),邀請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及前總幹事高俊明牧師, 一同宣佈啟動臺灣宣教 150 週年慶典活動。李登輝推 崇長老教會在臺灣近代民主發展的歷史中,扮演關鍵 性角色,並以「釘根本地、認同住民,以焚而不毀的 宣教精神」,建立出一個新臺灣的宣教價值。 (2014-12-10 資料來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 150 週年官網) ————————————————————————————
教宗方濟各批評教廷內十五個病症 籲宗座人員改善和反省 【梵蒂岡】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聖誕周年聚會中,除了向梵蒂岡工作人員互賀祝福外, 同時也指出教廷的十五宗罪,呼籲大家自我反省及作出改善,他希望宗座能成為「教會模式的小 團體」。有梵蒂岡專家指教宗是要「正面攻擊」教廷內的敵人。聖誕聚會於十二月廿二日在梵蒂 岡克萊孟大廳舉行,出席的包括梵蒂岡各部會首長和居住在羅馬的樞機們。教宗在席上痛陳教廷 患的十五種「疾病」,其中包括:爭名逐利和自誇、協調不當和精神癡呆症、官僚和奉承長上等。 他表示,教廷作為一個活躍的團體,不能不汲取養料,不能不求醫治療,同樣,工作人員若不每 日以基督的食糧為養分,就會變成官僚。「我們今天要講的病症『目錄』將有助於我們準備好告 解」。 (2014-12-24 資料來源:天亞社中文網) ————————————————————————————
中國宗教事務局:要抵制基督教 對華滲透 【北京】中國基督徒數量與日俱增,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說,中國 要「堅決抵制」境外利用基督教對華滲透。 天主教要「繼續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定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堅持走與社會主
3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義社會相適應道路」;基督教要「發掘基督教教義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的內容」,且要「堅 決抵禦境外利用基督教對我進行滲透活動」。王還表示,基督教要積極開展公益慈善事業,團結 引導信教群眾,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與此同時,在湖南一些學生昨日身著漢服來到長沙太平 街的聖誕活動現場,手舉「抵制聖誕節」等標語,呼籲市民「回歸中國傳統節日,理性過節」。 (2014-12-25 資料來源:BBC 本中心編譯) ————————————————————————————
召會與眾教會更多連結 三點說明與三點展望 【台灣】近年來召會與眾教會的連結互動愈來愈多,特別在今年,從眾教會領袖到信基大樓 力挺召會非呼喊派事件,到十月下旬召會與論壇報及信仰學會合辦死海古卷展,吸引眾教會許多 弟兄姊妹參觀;在十月初,首度應邀參加國家祈禱早餐會的籌備事工。新北市召會歐陽家立長老 對於召會與眾教會的連結,提出三點說明:一、召會從來沒有不和其他教會不連結、不來往。二、 大家會感覺召會連結少,甚至覺得召會和其他教會格格不入的原因,是召會不走傳統教會的道路。 三、眾教會對於召會傳講教父時代以及護教者的神學真理不夠明白,甚至產生誤解。 (2014-12-30 資料來源:論壇報)
2015 年 1 月 紀念馬雅各醫師 太平境百年歷史資料館開放 【台南】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長老教會(Maxwell Memorial Church)是英國長老教會首位 差派來台的宣教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aidlaw Maxwell)在 1865 年五月所創立。1954 年六月以 哥德式建築改建為現今之禮拜堂。1985 年設立教會歷史資料館,提供相片、歷史文物、教會會務 書籍、刊物、紀念物品等供各教會及民眾參訪。太平境教會主任牧師陳天償表示,百年歷史資料 館的資料,有些不易保存,所以已經委託台南國立文學館將它數位化成影音,一般民眾可以上教 會網站觀看。至於實體物則必須到資料館觀看,感受會特別不同。 (2015-01-03 資料來源:論壇報) ————————————————————————————
二十位新樞機更顯教會普世特質 三國家首獲殊榮 【梵蒂岡】教宗方濟各公布二十位總主教及主教為樞機,十五位擁有教宗選舉人資格,另 外五位現已退休,教宗表揚他們為教廷及教會傑出的服務。教廷新聞發言人隆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指出,這次任命顯示出教會的普世性。他說:「十五位新任命的樞機來自十四個 國家,當中包括一些現在沒有,甚或從來沒有過樞機的。」隆巴迪神父特別提及在新任命的樞機 名單中,有三位所屬的國家從未有過樞機,他們包括非洲的佛得角,大洋洲的湯加及亞洲的緬甸。 他指出:「這些國家有些細小或者代表弱勢社群的教會團體」。 (2015-01-05 資料來源:天亞社中文網)
3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法國《查理週報》恐襲案 教會組織強烈譴責籲代禱 【日內瓦】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 週 報 》 於 一 月 七 日 遭 恐 襲, 導 致 十 二 死 十一傷,懷疑涉及極端伊斯蘭組織報復雜 誌刊印涉及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普 世 教 協(WCC) 於 事 發 當 日 發 出 聲 明 嚴 厲 譴 責 事 件。 該 會 署 理 總 幹 事 尼 姆 埔 洛 (Georges Lemopoulous)指出,事件是對人 類生命、尊嚴和權利的攻擊。他說,「該 會與所有擁有真信仰與良知的人,一同為 遇害者及其家屬禱告,並祈求加害者得以 面對公義、極端主義被消滅、合理的怒火 不致演變成對穆斯林的報復。普世教協並於一月八日舉行默哀儀式悼念事件。」 (2015-01-07 資料來源:WCC 本中心編譯) ————————————————————————————
香港教育學院成立基督教發展中心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剛過去的十二月十六日舉行開幕禮,教院 校長張仁良教授指出,中心會與各基督宗派學校及團體合作,支援教會辦學團體,帶出基督教信 仰的核心價值。「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以研討會及講座、心靈教育、創意藝術及文化活動、 應用研究、社會服務及體驗學習等形式,為基督宗派所辦的中、小、幼學校,協助推動道德及心 靈教育、深化教材等,讓學生及社會人士從基督教角度了解世界文化、社會、經濟、道德、心靈 等議題。同日該中心舉行「在學校中推廣基督教信仰的挑戰與機遇」專題研討會。研討會上,來 自天主教及不同基督宗派的牧者和教育工作者均認為,宗教團體多年來以教育服務社會,為適齡 學童提供全人教育,帶出教會的價值觀。(2015-01-09 資料來源:香港公教報) ————————————————————————————
梵蒂岡與伊斯蘭天文學研討會:宗教交談不限於權利和宗教範疇 【梵蒂岡】梵蒂岡天文臺將於 1 月 13 日至 15 日在岡道爾夫堡舉辦天文學研討會,主題為基 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天文學。共同主辦單位是伊朗駐聖座大使館。今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光 年」,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藉此機會進行天文學交流。這兩個宗教長久以來促進彼此的天文學發 展,使之更加富饒。伊斯蘭百科全書基金會(Islamic Encyclopedia Foundation)科學史系教授凱西 姆盧(Farid Ghassemlou)指出,「天文學是世界共用的財富:伊斯蘭文明用希臘天文學的果實在 伊斯蘭國家內發展相關學說;歐洲文明則翻譯了伊斯蘭中世紀的天文學書籍,運用伊斯蘭的天文 知識」。 (2015-01-09 資料來源:梵蒂岡廣播電台)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