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品
選 集
2 0 2 1
陳 品全 Pin-Cyuan Chen
手機
0928 421 346
b06501072@ntu.edu.tw
通訊地
+886 澎湖縣馬公市 樹德路42號 3樓
陳 品全 Pin-Cyuan Chen
教育
2014-17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畢業
經歷
2017-21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學士
2020 助教 土木工程概念設計 2020 見習 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
2019 建築設計(一)
受「新工程教育計畫」,土木系上貫徹了以實作與理論並重
台大城鄉所
的實作課,自大一起 Stone 課程以不同階段的能力培養學生
慕思勉 副教授
實踐所學的機會。
2020 建築設計(二) 台大城鄉所
2019年,時值大二透過系上的實作課程,首次與實踐與成
慕思勉 副教授
大建築系等系所參與跨校工作營,體會到理性工程以外的思 維模式與價值觀。心存著這份對於設計方面的悸動,大三時
2020 建築設計(三)
參加了由台大城鄉所所開設的建築設計相關課程,對於建築
台科大建築系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奠定了前往建築系所修課的決心。
李萬秋 徐基耀 建築師
大三暑假,結束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的見習後,我毅然前往
2021 建築設計(四)
台科大建築系,開始更進一步追求對於建築的學習環境。在
台科大建築系
井然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受盡打擊:設計操作能力、概念發
鄭仁杰 陳德仁 建築師
顯、表現方法。同時台科大提供類似的課程,讓身為外系的 自己能些許機會追趕建築本科系同學的腳步。 畢業這年,陳德仁建築師建議以一個大膽的設計操作總節大
工程實作
學的設計生涯,這是作品[淡水地方文化館]的誕生。做個大 膽的夢,懷抱著憧憬,畢業後決心前往學士後建築所進修。
軟體
SketchUp
●●●●●
Revit
●●●●○
Lumion
●●●○○
Enscape
●●○○○
Adobe Photoshop
●●●○○
Adobe Indesign
●●○○○
跨校工作營
2017 Cornerstone1
-土木工程概念設計
2018 Cornerstone2
-土木工程基本實作
2 0 2 0 K e y s t o n e
-木構造設計
2 0 2 1 C a p s t o n e
-土木工程實務設計
2019 [輕量級] 跨校工作營 台大土木系 實踐建築系 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 2019 [野景]寶藏巖光節
2019 北門浮體工作營 台大土木系 成大建築系 高科大營建系
目錄 卡艾瑋 教授
00
實作回顧
P 01
土木系 Keyt one 課 程
陳德仁 建築 師
01
淡水地方文化館
02
社區親子中心
03
其他作品
建築設計( 四 ) 期 末 作 品
P 04
徐基耀 建 築 師 建築設計(三)期末作品
台科大建築系 課程作品
P 14
P18
00
實作回顧
1
Keystone 北門浮體工作營
力學原理
參與:台大土木系、成大建築系、高科營建系 期間:2019 五月 - 六月 ( 一個月 ) 地點:台南市北門區 人數:8 人
設計發想
當物體在載體中移動時,會造成載體的重 心位置改變,而為了達成力平衡,船會傾 概念應用
斜一邊使得沒入水中的浮力位置改變。
力學原理
浮體載重試驗
材料採買
細部構件
施工規劃
組裝計畫 人力分工
現場施作 ( 6天 )
我所負責的項目 階段性驗收
2
相似的原理,當水面上的重量越多,下方
而應用浮力的原理設計載體,當浮力有效桿距
必須排除更多的水以爭取更多的浮力達成
越短,越不穩定,容易造成傾斜,進而使承載
力平衡。
物滑動而失去重心。反之,增加有效桿距能減 少傾斜,使得乘坐體驗更為舒適。
概念應用
攀爬網
浮動地板塊
因此浮體的筏基板設計成井字,將浮筒置放於 井字的邊緣,能增加有效桿距進而抵抗偏心自 重造成的傾斜彎矩。而筏基板的木板間距可卡 入浮筒
而細部設計上,由於浮筒提供可觀的浮力,於
當使用者進入設施中,必須以身體的不同姿態進行,而涉及改變自己的重心高度與位置。
筏基板懸挑連接處容易因為產生彎舉而剪斷桿
浮力的大小與位置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使得使用者的行進過程更為有趣。
件,因此於圖中加入紅色桿件,除了能改變桿 件的受力行為,也能穩定浮體本身。
3
01 淡水地方 文化館
4
淡水的設計乃一切源自於河水與陸地的交界之間, 丘陵地、海、河水、的課題起源。 以”地方””文化館”為命題;促成了設計上先參 考基地現址上的既有資訊”蜑家棚”既有建築物。 並探討其居民的生活型態,了解人與基地環境互相 配合之模式。此外,紅樹林亦是基地內之一份子。 沿著紅樹林於台北、新北之淡水河流域分布之脈 絡,發現基地現址為淡水紅樹林右岸分布之盡頭, 帶出地方與城市主題的關聯性。 順從先人的蜑家棚的環境適應性,同時創造紅樹林
淡水地方文化館
右岸終端之精神,是本次設計操作的策略,「離地 而生」向上爭取空氣,為兩者於濕地共同的表徵。 而「環境共生」又似為先民生活的共通經驗。由此 二設計理念配合基地紋理發展出離地生活空間,接
觸環境、多次與環境互動的次概念,配合環境軸線城市與河畔,觀音山使得建築設計本生更加成形: 1.城市端提供機能(商品、服務) 2.河岸端提供靜態之常設展,當期展
課程資訊
3.因此,設計上區分二場館 此外,在量體配置上:
課程名稱 操作時間
建築設計(四) 8
周
指導老師
陳德仁 建築師
授課年級
大學四年級
1.城市端如蜑家棚錯落之形式安排 2.先人住民之生活型態中家戶中穿梭的特性化作為 錯落的量體,並以通道作為連結 3.通道連結方式四紅樹林之離地生長,立面、平面 六角形之原素,此連接方式應有利於管線與結構之 布置 視野安排上: 1.近水端則高架出展覽空間量體,提供對觀音山的 遠眺 2.展覽亮體下方置廣場,提供活動場域,並提供生 態欣賞的可能性。 3.提供自地面層前往生態區之道路
5
題目論述
個人解析
淡水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以及
淡水地方文化館是大學四年級最後一次操作建築設計的設計作品。在設計
隨著歷史變革下所留下的風格建
發展的過程中,順應基地原有的發展精神是這次的設計主軸之一。操作上
築物,連帶的促進了當地的觀光
以剖面草圖的方式定位量體與景觀之間的關係,期待在對於[地方][文化館]
價值,觀光產業興盛。本次擬在
的兩個命題關鍵字中,透過在地元素賦予其意義。
淡水捷運站附近成立地方文化 館,旨在提供遊客資訊服務並展 覽當地文化。
台北市
環境地勢
地方
淡水河
文化館
原生態性 生活型態
濕地分布
解題與操作時程表 0 - 3
議題設定
星期
案例分析
4-7
基地紋理探究
星期
草模設計
平面設計
剖面設計
基地實查
6
基地分析
基地研究
8 星期
建模
渲染
概念發展
排版
暑期期間
圖面優化
正評圖
平面排版
基地紋理
要素
台北市淡水,多時期的建築風貌並立
閩式
於富於地景變化的城鎮中,前有荷西
高腳
殖民歷史,近代有閩式街屋。
現代 紅磚
舊市中心 - 淡水老街閩式街屋 基地河畔 - 蜑家棚與殼牌倉庫 淡水山區 - 雲門劇場與英國領事館
台北市淡水,具有悠久豐富的歷史, 於淡水河的出海口。河水、海潮與丘 陵地的城市景觀,具有左右此地長久 文化發展的重要要素。 本次設計基地位於淡水河畔與都市 道路間的區域,順著基地剖面可見淡 水山區,城市景觀,泥地生態,淡水 河,對岸觀音山成明顯的視覺變化。
人造建物
自然環境
商業與住宅
淡水河
設計基地
周圍山勢 城市綠地
基地全景
7
濕地脈絡
淡水河流經大台北地區,社子島、關渡地區為紅樹林濕地生態最內陸區域, 隨著向北至出海口有紅樹林濕地公園及挖子尾生態公園。 基地位於淡水河右岸紅樹林分布的最北端, 在城市尺度的地理位置上具重要意義。 8
圖片位置 挖子尾生態園區 紅樹林生態園區 社子島濕地與關渡濕地
蜑家棚為基地原址誕生的特色建築,先民為克服間歇 性的河水漲退,將房舍架高生活。 蜑家棚於早期順著環境四處建造,缺乏明顯的道路系 統,因此產生了家戶周邊穿梭的動線特性。
濕地生態近似於潮間帶,受到河水水位影響,土質鬆軟,泥土 質,具有豐富的生態性。 然而,土質鬆軟、受潮水沖刷、缺氧的生態環境,相當具有挑 戰性。因此,紅樹林根部構造發展出如離地而生的呼吸根,以 及支持用的板根,根系淺與廣則是因應之道。
9
發展歷程 副館
河流
剖
主館
副館
城市
主館
展覽室 展覽大廳 行政空間
面
展覽廳
餐廳、精品店
表
服務大廳
媒體中心
展覽室 動線
會議行政 簡餐餐館
平台 中庭 多媒體室
現
大廳
視野軸線
河流
潮間生態區
副館 主館
量體剖面
主館
副館
城市端景
平 面
特色商品店
表 現
Sit
簡餐餐館
e
展覽廳
淡水河景
殼牌倉庫
基地色調
回應城市軸線
空中走道 開放性廣場 垂直動線
量體平面
村落化
離地而生之紅樹林
基地環境屬性軸線明顯,設計首步針對河
根據前者的分析圖在剖面置放量體。
懸空之量體以動線平台串聯成一個環形的
流-城市的地理軸線,依據各空間理想的
平面空間中,城市端景、殼牌倉庫與淡水
動線環境,並且在動線中在實與虛的空間
視覺環境以剖面視線軸呈現。
河景分別決定景觀的面向,與量體的坐
中不斷穿梭轉換視覺景觀。
此外,城市與河流分別過度著紛雜與靜態
向,散落於基地三角落。
的兩個對立外部環境。 10
城市端景
前往行政辦公室與前往平台 前往餐廳再前往平台 前往大廳
房舍間穿梭的體驗
架高平台
依據基地外部人流方向,動線平台將人群引入基地內
蜑家棚的先民在溼地環境中上下起居空間,以不同的
部,在不同高程中上與下穿梭。簡餐餐館或許是中繼
姿態與生態環境互動。旅客隨時停下腳步,無論在架
站,旅客能離開簡餐餐館進一步前往潮間的生態區。
高的動線平台上與下,都有不同的視野。
11
展覽廳
行政
餐廳
平台
大廳
多媒體室
12
展覽廳
平台
地面
中庭
餐廳
△視野- 淡水河與觀音山 △視線- 平視 △行為- 眺望
△視野- 濕地與淡水河 △視線- 俯視 △行為- 駐足與觀察
△視野- 濕地生態 △視線- 平視 △行為- 互動
△視野- 中庭植物 △視線- 任意 △行為- 逗留與行走
△視野- 公園與城市景觀 △視線- 平視 △行為- 飲食社交與欣賞景觀
禮品店 多媒體室
行政
一樓
三樓
會議
展覽廳 平台
餐聽
二樓
四樓
13
02 社區 親子中心
14
社區親子中心選址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旁。本案 的挑戰在理解空間的公共性與不同使用族群所產生 的設計機會與思維面向,並進一步探討「建築空 間」與「機能」之對應關係。 社區親子中心可分成「社區中心」與「親子中心」 兩層面探討。社區中心是創造社區的集中地,可能 因為事件,或是建築本身附帶的機能而產生引力, 當居民走入建築裡,這個狀態重新賦予了社區中心 另一層面的意義:重現鄰里間因地緣關係產生的親 密感,以及透過事件共創群體性的記憶。而親子中 心對於親子關係的對應則是強調透過如親子烘焙、
社區親子中心
才藝表演等中心提供的服務,以不同的角度重新塑 造親子的關係。 這類透過類似「交誼」的目的所創造出的空間,除 了滿足特定活動的需求外,針對於平面空間的共通 性與動線空間有特別的著墨,除了針對目的性的社
交行為,如同「會友」等主動接近同溫層的行為 外,非預期性的社交行為,如同偶遇等發生意外的 個體交會事件,亦是創造社區間友善關係的重要因
課程資訊
素。 廣場,相同地也是人匯聚的場所,與社區中心有一
課程名稱 操作時間
建築設計(三) 8
周
指導老師
徐基耀 建築師
授課年級
大學四年級
定程度的同質性。廣場與人交會時,產生社交行
為,而廣場與建築量體交會時,產生了空間的界 線。廣場在設計中定義較為空白,當鄰近的量體具 有強烈的特性時,會蔓延屬性到廣場延續氣氛。 廣場受到亮體包圍成為中庭時,中庭不但具備有廣 場「空」的意義,同時也對於周遭的建築量體發散 訊息。本次設計的量體中央存在的中庭,在精神意 涵上並聯上每間教室,來到親子中心的不同位置, 暫時卸下親子的身分與鄰居閒話家常,心,是透過 中庭而相連結。
15
題目論述 本案為一私人營利的社區親子中 心,選址為台北市內湖社區。 親子空間不但可以讓家長們帶著兒 童一起玩耍,也可以為孩童找到玩 伴,亦可藉此空間分享育兒經驗, 與提供家長間的交流,並藉由不同 活動的參與增進親子關係。
個人解析 本題之旨在於營造跨年齡層間的社交場所。社區親子 中心有別傳統家庭式的關係結構,除了應建立孩童-孩 童、家長-家長的人際關係之同時,也應製造孩童-家 長,家長-長輩的跨年齡的社交環境。 創造一對親子能短暫的鬆綁關係,在社區親子中心中認 識他人的環境,是本次操作針對「合題性」的作法。
16
x2
No . 2
內湖,台北市第二大人口區,人口結構已邁入超高齡化。內湖區境內多山,具有 「碧湖」、「大湖」兩大天然湖泊,扮演社區間重要的休憩功能。 基地位置緊鄰大湖公園,周圍是依地勢組織的獨棟街屋的社區型態,受到山區與 湖泊的包圍,道路系統較為封閉,生活型態也相對單純。
g
in
en
Op
g
in
en
Op
s
ur
ho
s
ur
ho 12
11
10
13
12
11
10
14
13
15
說故事表演空間
8
8
付費導讀空間
14
9
15
9
7
7
16
16 6
5
5
18
18
6
17
17
兒童遊戲室
4
4
19
19
才藝教室
3
21
22
21
2
23
0
3
20
20
22
1
全職 父母
上班族 年長者
urs
學生
ho
urs
ho
學齡前
ing
ing
假日
en
Op
en
2
23
0
1
Op
平日
親子烘培教室
教室開放時間
居民可能外出的時間以圓環圖呈現,假日的人潮相對踴躍,此外下午時段是最熱門的時段, 能見到各年齡層的居民。 根據針對的目標使用者之可能外出時間,又可將空間開放時間制定成右表。
17
[基地環境剖面]
基地首鄰大湖公園,於18公尺的基地
Site
Park
寬有2.3公尺的前後高程差。 基地前方鄰12米道路,後方鄰4米單 行道,緊接住家。
[基地視域剖面] 飽覽景觀
基地視野受高層影響劇烈:
視野清晰 視線受阻
視線受阻
-低樓層 管理層、室內性質高。 -高樓層 輕鬆氛圍、景觀性質
4 m Rd.
18
Site
12 m Rd.
Park
4 公尺路 (單行)
▲住宅區
樓梯
主節點 大廳
捷運
次節點 10 公尺路 廣場
單元 階梯
10 公尺路
1.
捷運
▲
捷運站
入口 大湖公園
人潮
▼大湖公園
在量體間設立中庭,創造環境重心。
2.
創造以集散式的動線,增加居民在行進路線中碰面的機會。
進而觸發偶然性的社交行為。
機能連結
量體 1
量體 2
量體1
量體 3
廣場
量體 2 廣場
大湖公園
3.
[1樓量體概念平面]
大湖公園
[2樓量體概念平面]
落實於平面上,於動線節點附近皆設有量體。當偶發性的社交行為發生
時,能將場所轉移至鄰近的量體內部,延續鄰里間的互動。
平面概念落實
野餐露臺 戶外露臺
親子烘培教室
三樓
說故事表演空間
咖啡簡餐廳
付費導讀空間
二樓
才藝教室1
才藝教室2
20
大廳
兒童遊戲室
二樓
21
03 其他作品
01 描摹作品
在台科大的訓練環境中,透過旁聽的方式跟著 課堂進行手繪的訓練,其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的描摹作品旨在練習建築的細部構造表達 第二類針對自己的設計深化材料與管線等實務 第三類是即興手繪,訓練設計組織與思考的表 達方式。
22
02 作品深化
03 即興手繪
23
在 組 織 的 教 學 系 統 內 組 織 片 段 的 學 習 經 驗
陳 品全
Pin-Cyuan Chen
電話: 0928421346 信箱: B06501072@ntu.edu.tw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