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第83期明天過後

Page 1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ART ACCREDITING 2018.12

NO.

83

本期《藝術認證》,以「明天過後-家與建築的想像」為企畫主題,思 考在未來,我們所居住的家和容納「家」這個集合體的房舍,除了現代統包

Since April, 2005 發 行 人

李玉玲

法律顧問

邱晃泉

執行監督

林羿妏、任亭麗、羅潔尹、陳秀薇、

式的建築模式,是否還存在更多的可能。透過藝術家、建築師對心靈安歇之 處和理想之地的追尋探問,我們也不禁連想到某種關乎藝術、關乎棲居本質 的提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現在身居何處?我們對未來的期

曾芳玲、張淵舜 執行主編

徐柏涵

編 輯 部

蔡沐恩

美術編輯

淨觀設計•洪萱諭

朱美芬

蔡佩珍

孫珮容

秋雨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

130元

發行日期

2018年12月

發行數量

700本(平裝)

發行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80460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07-555-0331

07-555-0307

http://www.kmfa.gov.tw

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台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 02-25180207

待是什麼?」

此次「議題特賣場」企劃的發想,來自於2018年9月21日於高美館開展 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從謝英俊建築師的輕鋼構建築和理念出 發,擴及伊東豐雄等建築師於311震災後所提出的「みんなの家」計畫、印 度SEA建築學校在孟買這座城市的建築嘗試、禮納里部落居民對永久村的藝 術轉化,以及當前學者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反思。同時,本期「目擊現場」兒 童創作、感知建築的探索,以及高雄老鹽埕地景消融的轉化,在在延續著有 關「家」的思考。

本期的「當代有藝思」當中,則有陳宏星〈人工藝術之美〉三篇連載的 精彩最終回,和高俊宏「Documemory」座談會熱騰騰的紀實報導。尤其不

五南文化廣場台中總店 400台中市中山路6號 Tel: 04-22260330#821

能錯過此次「人物特寫」專欄,《藝術認證》將帶給大家歷經波瀾起伏的人

五南文化廣場高雄門市 800高雄市中山一路262號 Tel: 07-2351960

生、以畫筆繪出臺灣極彩色的前輩藝術家林惺嶽特寫;重量級原住民當代藝

《藝術認證》在Facebook網址

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拉黑子•達立夫和峨冷•魯魯安的專訪,則是《藝

www.facebook.com/art.accrediting 歡迎加入粉絲團,分享留言,請按讚 版權頁題字:洪根深 統一編號:2009401454

【封面故事】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場一隅(攝影:鄭景陽)

「想看《藝術認證》的更多好內容嗎? 請掃QR Code,下載劃撥單/信用卡訂閱單」

術認證》自2005年以來刊載三位藝術家以來,歷經十餘年又一次的側記。


目 錄 人物特寫 異化與和解:林惺嶽的人生傳奇 ◎彭宇薰 ───────────────────── 4

議題特賣場/明天過後-建築與家的想像 建築的漏網之魚-專訪謝英俊與常民建築團隊總經理佳華 ◎廖惟宇 ───────── 14 互助與低科技-謝英俊的過去與未來 ◎阮慶岳 ────────────────── 24 安居於天地之間-家:構築 ◎殷寶寧 ────────────────────── 32 在禮納里災後永久屋的家「塗」上原鄉的依戀與記憶 ◎胡哲豪 ─────────── 38 建築啟示錄-在日本「みんなの家(大家的家)」行動中,關於建築與家的想像 ◎謝宗哲 ───────────────────────────────────── 46 國際建築論壇紀實:從孟買的貧民窟研究到SEA建築學校 ◎陳子庭 ───────── 54

Artist Profile 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Legend of Lin Hsin-Yueh Peng Yu-Xun ────────────────────── 4

Features/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magination of Home and Architecture Unique Architecture: An Interview with Hsieh Ying-Chun and Chia Hua, General Manager of Design for People Liao Wei-Yu ──────────────────────────────────────────────── 14 Mutual Aid and Low Technology: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Hsieh Ying-Chun Roan Ching-Yueh ────────── 24 Living in Pe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Home: Construction Yin Pao-Ning ────────────────── 32 "Painting" Nostalgia and Memory of the Hometown on the Post-disaster Permanent Housing at Lina Li Valagas Gadjeleman ──────────────────────────────────────────── 38 The Revelation of Architecture: Imag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Home in the "Home for All" Project in Japan Sotetsu Sha ─ 46 A Record of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orum: From Slums in Mumbai to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SEA) Chen Tsu-Ting ────────────────────────────────────────────── 54

目擊現場 在美術館玩建築!-開啟有趣的建築認識與想像 ◎顏弦仰 ──────────── 60

當代有藝思 人工智慧藝術之「美」(下)-記《美好數位生活》之審美經驗 ◎陳宏星 ───── 66 國立藝術學院時期創作檔案的回訪:高俊宏《Documemory》講座紀實 ◎彭健安 ─── 72

人物特寫

Event Report Playing with Architecture in the Art Museum: Opening Interesting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and Imagination Yen Sian-Yang ────────────────────────────────────────────── 60

Contemporary Art in Context The Beauty of AI Art (III):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Beautiful Digital Life" Chen Hung-Hsing ──────────── 66 Looking Back at the Archive Crea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 A Record of the Gallery Talk on Documemory by Kao Jun-Honn Peng Chien-An ──────────────────────────────── 72

從心-撒古流 ◎林佳禾 ───────────────────────────── 80 太平洋DNA-拉黑子•達立夫的海洋凝視 ◎謝綾均 ──────────────── 88 走到哪裡算到哪裡的流浪者之歌-安聖惠 ◎許瀞月 ──────────────── 96

Artist Profile Following the Heart: Sakuliu Lin Jia-Heh ────────────────────────────────── 80 DNA of the Pacific Ocean: Rahic Talif's Gaze at the Sea Xie Ling-Jun ─────────────────────── 88

目擊現場

Feeling at Ease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Songs of the Wonderer-Eleng Luluan Hsu Ching-Yeh ─────────── 96

大倉庫時代-鹽埕駁二其地景消融 ◎林佩穎 ─────────────────── 104

Event Report Grand Warehouse Era: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ier 2 Area at Yancheng Lin Pei-in ───────────── 104

C o n t e n t s


4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5

異化與和解:林惺嶽的人生傳奇 文/彭宇薰(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圖/林惺嶽提供

……我跟臺灣的命運是一樣的,臺灣在過去日本統治時 代,知識份子有一個很大的覺悟,發現臺灣原來是亞細 亞的孤兒,今天這孤兒現在長大了,我們經濟繁榮、教 育普及,專制獨裁邁向民主,經過寧靜的革命……。 2007年,林惺嶽在國美館第一次大型回顧展中,如 是致詞。這是典型的林式風格,因為需要回顧人生,所以 他必須談及個人出身;因為涉及出身境遇,所以他勢必 論及國家命運;歷史與時代的命題,永遠是他優先的探 勘背境。當我們再以此巨觀角度,反身探照林惺嶽八十 來年的生命歷程與創作時,時代與個人種種命運、性格 交織而來的異化與和解現象,似乎不言而歷歷昭然。 異化,在此指的是人生自由、平等、幸福的反面 狀態,或甚至是極端異常經驗的歷練。對出生於二戰期 間的林而言,戰爭就是他的第一個異化經驗,四歲時成 為孤兒,則是另一個異化經驗。在社會底層游離顛簸走 來,林從來都知道,只有力爭上游才為翻身之道,因此 除了繪畫專業的精進之外,他持續各類文史書籍的研讀 並撰寫各式文稿,經久也有累進式的斬獲。但他也意識 到,自己其實活在一個充滿歷史問號的時空中,而且投 向一個似乎沒有願景的藝術生涯。直到三十多歲,他仍 然沒有揮去慘澹年華與憂患歲月的陰影。 林惺嶽早期異化經驗所帶來的,是超現實風的創 作;誠然,超現實主義所蘊含某種能指與所指的能量轉 換,可以滿足他在創作中尋求深刻內涵的要求。由於他 特別鍾情於生命的終極追索,因此作品主題常在生死冥 思與宗教情懷中徘徊,藉此建構作者的心象風景,其中 受祝福的山 2016 油彩、畫布 332.7x652.5cm

〈冬祭的舞臺〉(1973)堪稱早期作品的佼佼者。林 在此階段的一個技術性突破,是於未乾的油彩上浮貼揉 皺的玻璃紙,待數日油彩乾後摘下玻璃紙,在畫面上自 然得到有機紋理──他以這種拓印技法,更具深度地表 現了時間的鄉愁與空間的寂寥,正如著名媒體人、作家 高信疆對〈冬祭的舞臺〉所做的描述:


6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7

……這是一場生命循環不已的祭禮,千年百代,

理性中深探臺灣美術與其歷史建構的可能性。他在振筆

的美學風格與知識份子能量,並逐漸在臺灣藝文界施展

現的高峰,更可貴的是其對戰爭控訴、對人類表達悲憫

星轉水流,帝皇將相也罷,螻蟻小民也罷,都在這個

疾飛中產出了前導性歷史著作《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

影響力。

情懷的亙久價值。他談〈格爾尼卡〉,可以從1936年

冬祭的舞臺上,劫灰飛盡,獲得了終極的,或最初的

(1987),在訪山探水中完成了〈濁水溪〉(1986、

是的,知識份子──林惺嶽期許自己以藝術家的

的西班牙內戰談起,告訴你當時西國4%的人擁有60%

平等。……

1988)等生態寫實作品。解嚴前後臺灣騷動不安但朝

身分,對家國做些甚麼。當1979年中美斷交時,林決

土地的概況,在此天主教勢力有多龐大,社會有多不公

氣蓬勃的氛圍,讓林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眼睛看臺灣山

定做兩件事回應此被他國「出賣」的現狀:去法國看D

平,而1937年德國又如何在此實驗閃電戰等等(至少

事實上,林惺嶽早期辛苦摸索,而自成一家語法

水,他努力從制高點展開對歷史的爬梳,也養成了寬宏

日戰爭博物館,以及去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看畢卡索的

可以解說兩個小時以上),最後才告訴你〈格爾尼卡〉

風格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完全符膺當時「現代主義」的

的視野與胸懷。某種畫筆與文筆的互文性,開始型塑林

〈格爾尼卡〉。對林來說,〈格爾尼卡〉不僅是藝術表

本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由於社會革命與藝術語言的

潮流風向,他的主題與超現實風又有極高的契合性,故 整體而言,超現實作品可說是其早期卓然有成的表徵。 1975年,他本著超現實的基礎前往西班牙進修學習, 沒想到千里迢迢來到異鄉,卻發現學校的程度不理想, 因此他決定把整個西國當作一所大學來吸收養分。此階 段西班牙正從極權過渡到民主政治,解嚴後紛亂的選舉 文化、歷史真相的曝光、意識形態的對立等現象,在在 給予林極大的省思。原來,只有遠離國家,才會認識家 國。林惺嶽過去持續發酵的歷史、身分認同等大疑,於 此逐漸撥雲見日,得到進一步解決的啟示,他的藝術也 在明亮的國度裡,漸次褪去荒涼陰鬱的氣息。 然而,林惺嶽一生最極端的異化經驗,才是他藝 術創作風格轉折的最大推手。話說1978年,林為了促 成中西藝術交流展,搭乘韓航班機回臺灣,卻不期然在 韓航誤入蘇聯領域時,遭遇俄方軍機飛彈攻擊、飛機失 事而險落冰原的恐怖劫難。此時美蘇冷戰正酣,身為機 上唯二臺灣旅客之一,林惺嶽在平安歸來後對自己有全 新的期待。「我問自己,有現實才有超現實,屬於這塊 土地的現實究竟是甚麼?」爰此,林開始「回歸」寫實 畫法,從過去幽閉的幻想走向明朗的現實,他先以大量 的水彩作品描繪他所探勘的臺灣山水,再漸次掌握油彩 技巧,挑戰大型油畫作品。 無庸置疑的,林的水彩畫非常討喜,他似乎跳脫 了生命異化經驗的印痕,而扎扎實實地展開了與臺灣自 然景致的第一場戀愛。他特別愛畫樹,作品如〈夏日 叢林〉(1985)中不規則枝枒與多彩葉面的疊韻,加 上酣暢淋漓的滋潤感,真叫人心生歡喜!在長久漂泊之 後,這是林回歸現實,而初識臺灣母土的第一個和解象 徵。 然而,相對於林惺嶽過去符合現實潮流的超現實 精神,這種帶有寫實精神的作品卻不符合當時的現實潮 流。1980、1990年代,林的不合時宜多少使他與藝壇 格格不入,江郎才盡、窮途末路的耳語不斷。然一旦核 心價值已定,他決意以畫筆、文筆雙管齊下,從感性與 冬祭的舞台 1973 油彩、玻璃紙拓印、畫布 130x194cm


8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9

寧靜的山谷 2009 油彩、畫布 210x420cm

木瓜觀音 2007 油彩、畫布 227.3x181.8cm

濁水溪 1988 油彩、畫布 218x291cm


10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11

革命,是如此息息相關,是以林談藝術,從來都是由宏

但是,縱使強人如是,終有體弱的一天,當爬山

他勉力作巨幅作品,試圖證明繪畫作為一種在公領域

但一旦有機緣安歇水邊,躺臥在青草上,乃奮力建構藝

大的歷史意識作為起始點。爾後他出人意表的《中國油

涉水逐漸變成一種奢侈的享受,林惺嶽的眼光落在眼前

中,值得共享的恆久資產;作為一位不在野人士,他以

術舞臺、祭典、以及殿堂,以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貝

畫百年史》(2002),把自己置放在更宏觀的全球視

的瓜果與人物。他終於展現了與人和解的精神,〈木瓜

一己篤定明朗的發聲,昭告人生理應如是的存在。

多芬式精神,賦予臺灣美術自我尊嚴的啟示。他歷經二

野中。

觀音〉(2007)無疑是瓜果與人合奏的最佳樂章。然

人生晚年,是我們與終將結束的此生和解之時;

戰與戰後家國的頹興,其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固然交纏

1990年代是林惺嶽論述臺灣美術與前衛藝術本土

殊不知的是,正當林把濃醉淋漓的色彩還諸大地,把大

身體的異化、能力的流失與失落的情感,終究是大多數

難解,強烈的性格更帶來色彩鮮明的生命樣貌,而藝

化的高峰時期,同時間,他的生態寫實也到達一種巔峰

自然奇幻光影表現的最為璀璨之際,帕金森氏症已悄悄

人無以避免的功課。對林惺嶽而言,種種低盪墜谷的

術,恰是這一切突破逆境、盛花擎舉的體現。他的人生

狀態,〈激流〉(1994)、〈歸鄉〉(1998)與〈橫

侵襲他的肉身,爾後攝護腺癌更進一步打擊其身心,老

心情與峰迴路轉的躍升,都是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和解

傳奇之所以為傳奇,是其不同尋常的驚異處令人喟嘆,

臥大地〉(1998)等為其代表作品。其中〈歸鄉〉以

驥的步伐益發緩慢,執筆之手愈益羸弱……。

歷程。2008年,馬英九上任總統之時,林的〈橫臥大

峰迴路轉的戲劇性令人屏息,是個人異化與和解經驗的 極致文本。

鮭魚逆游回歸源頭的澎湃景觀,隱喻1980年代中期以

如同一般勵志故事所傳達的正面訊息一樣,身體

地〉被邀請置放在總統府接待外賓的廳堂;2016年,

來,海外政治異議份子不畏艱險陸續歸國,並在逆境中

的異化並未擊倒這位意志堅強的長者。七十而從心所欲

小英總統續以他的〈國鳥駕到〉(2012)與〈天佑花

「敢不窮心力、此生鑄奇形?!」是多年前出版

推動民主運動的精神。這是林全心投入於公領域事務的

之年,林惺嶽開始往來於南港麵粉工廠的大畫室,一出

蓮〉(2010)饗以國家賓客。這或許是一生關懷臺灣

的林惺嶽傳記中,最後尾聲的小標題。事隔多年,雖然

階段,他以驍勇善戰之姿,捍衛臺灣美術的主體性,並

手就是上千號的大作。是一種性格使然,他邀請觀者對

歷史與主體性的林惺嶽,個人超越藍綠政治,奇蹟式的

身體日益孱弱,「敢不窮心力、此生鑄奇形?!」還是

對臺灣歷史進行隱喻式的繪寫。誠然,他的戰鬥意志與

其所繪內涵之美,進行朝聖式的讚嘆與孺慕:〈寧靜

最大和解吧!

林惺嶽與老天和解的標配吧。而我們,又怎能錯失臺灣

能量愈是高昂,樹敵即愈是無以避之,此時每一筆的衝

的山谷〉(2009)、〈國寶魚巡禮〉(2011),乃至

誠然,藍和綠,這不是林惺嶽最擅長發揮的顏色

撞與轉折,都是激越的心情,而靜水大山,就是穿過激

最近的〈受祝福的山〉(2016)、〈波光粼粼紋身溪

嗎?這兩種色澤以臺灣靈魂為底蘊,在他的彩筆下,幻

流,或可暫居的桃花源吧。

床〉(2016)與〈一條清水溪的故事〉(2018)等,

化為最優美的景致。雖然林一生數度行過死蔭的幽谷,

如此勇敢、美麗而又奇幻的能量示現呢?

天祐花蓮 2010 油彩、畫布 18x654cm


R 營建家屋,幾乎就像在構組人類社會最基礎的單元。 在本期議題特賣場,我們提出關於﹁家﹂和﹁建築﹂的討 論,以當代的人與房舍是否有可能產生更有機、緊密的關係 為切入點,延伸至面對災害或居住困境而起的建築新思考, 試圖一窺關於未來﹁家﹂與居住的新可能


14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15

2.

建築的漏網之魚

專訪謝英俊與常民建築團隊總經理佳華

2.3.《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包含以「為」呈現謝英俊團隊如 何以低限的作為與他者(使用者、營建參與者)做最有效的協作; 「無為」則呈現他者參與後無限衍伸的狀態。(攝影:鄭景陽)

四川震災重建紀錄︾一書︶ 512

1.謝英俊於《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場(攝影:鄭景陽)

文/廖惟宇︵建築人,著有︽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

1.

3.

謝英俊建築師的基本資料和作品清單網路上都查

了。我現在只讀經典,佛經、聖經,其他都沒辦法

得到,在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年《為無為:謝英俊建

讀,廢話太多。

築實踐展》中也有進一步完整呈現。本文將從訪談謝英

我:那《游擊造屋》呢?

俊及其後兩周訪談佳華(常民建築團隊總經理)的內容

謝:基本上整本都是廢話,不過滿好看的,像在看

出發,試圖提出一個適當的角度理解其所作所為。

小說。雖然前面都廢話,最後的訪談倒是很精彩。

我:老師,要不是你爽約,本來昨天訪談完你,現

謝英俊是個建築師不是理論家,花比較多時間在

在這個時候我應該是在看陳界仁老師的電影,看完

蓋房子在做事,可是面對一些訪談、報導或演講是免不

要聽他的映後座談。

了要說話的,這時他才發現大家對他好像都是誤解,但

謝英俊(以下簡稱謝):喔,他的東西很難讀啦。

其實也不是,因為第一,謝英俊自己也在演化中,第

我:但是他會解釋得很詳細。不過我只能理解一點

二,除了人道主義或慈善家這類理解是誤解以外,大

點,因為書讀得沒那麼多。

家的理解也沒太大問題,只是難以捉摸全貌,第三,

謝:我則是跳來跳去,中間沒有,只有關鍵詞。而

謝英俊並沒有花時間梳理自己的作為(事實上也難以辦

且我也沒有在讀書,你們很多人腦袋都讀書讀壞掉

到),而是四處借別人的觀念來套用。若整理他從二十


16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是我要做的,這是全人類要去做的。我們碰的東西

所以要定位謝英俊最好先把他丟進歷史的大

跟一般建築師不一樣,所以如果沒把這些事情講清

框架中,在此沒有要重新建構論述,借謝英

楚,只是看好看的會很沒意思。

俊本人近幾年來愛用的「物件導向 1 」規則

我:建築師提出白骨觀來解釋這次展覽,這我倒是

來說明:從歷史中取出一份適合的切片,把

第一次聽到。

其中各個「物件」丟到「謝英俊建築作為」

佳華(以下簡稱佳):因為大家看我們的觀念多停

裡,相對於先後順序,這些「物件」的互動

留在人道主義和災後重建這些表象的事情,整件事

關係更為重要。最後打包起來拉回當下,放

情很難講清楚。

在你面前告訴你,這就是他的定位。

17

我:謝英俊只會說,這些都是誤解。 1.

佳:對,所以這種狀態必須停止!我們想說的是,

我:你要怎麼定位自己的團隊?還有你要

這些建築動作背後的依據是什麼。在討論佈展工作

怎麼定位其他建築師?

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內部團隊的人對於同一個觀念

謝:建築師所為何事?無為是指我們只做

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所以我們這次要把一個一

有限的事情,為就是我所做的事情,但這

個主題到底做到什麼階段好好講清楚。

些事情大多都不是其他建築師在做的事 情,因為他們沒有想到70%人類的建築,

2.

1.《游擊造屋》一書封面(廖惟宇提供) 2.《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包含以「為」呈現謝英俊團隊如何以低限 的作為與他者(使用者、營建參與者)做最有效的協作;「無為」則呈現他 者參與後無限衍伸的狀態(攝影:鄭景陽) 3.Balloon構架系統示意圖,可見四周模矩化的小木料從地面直接接到屋頂 斜梁。Audel's Carpenter's and Builder's Guide Copyright 1923 Theo._public domain

年前開始到現在每次自我說明的內容,會發現其中各個 關鍵字會在不同時空依不同狀況隨機出現。

對於謝英俊團隊作為,佳華和團隊成員花了好幾

他們做剩下30%。基本上這個部分很難踩

個月的時間整理出以下八個關鍵字:單線圖、數碼化、

進去,比如說我們去鄉下蓋房子,那裡哪

強化輕鋼結構系統、開放建築系統、適用科技、可持

有建築師,都是小營造廠、小包商在蓋。

續建築、建築產業4.0以及物件導向設計,作為「白骨

我:假如現在我是個建築師要踏進去,但

觀」的內容說明。(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

人家不需要我怎麼辦。

俊建築實踐展》,2018。)

謝:誰說他不需要,是你進不去,不是他

策展人黃孫權提出三條脈絡,發展取向國家的創

不需要你。你找不到你切進去的角度跟

傷、都市過程與意識都市化以及非正式營造系統,做為

做法,並不是不需要你。他們自己蓋會

理解謝英俊的基礎,並總結其建築系統的三個方法,開

倒,會壓死人。

放系統架構、永續建築以及互為主體,「這是一個空

我:那需要的是什麼?

業木作匠師看到以後,酸它像氣球一樣不堪一擊,因

間生產計畫,而非僅建築計畫。」(黃孫權,《三種

謝:包括我們物件導向的系統、永續的觀念跟做

而得名。這套系統把木材模矩化加工成相同的斷面尺

脈絡,三個方法,談謝英俊建築與台灣空間生產之辯

法、構造技術,還有很多東西。我們要做平台。美

寸(2X4),隔著相同間距排列,構成板狀承重牆,木

詰》,2012。)

國的Balloon系統也絕對不是我的對手,我去美國一

材之間的連接不再需要高技術門檻的榫頭,而是採用

樣通吃。

釘子。搭上工業化發展,人們可以快速加工木材以及

而建築師阮慶岳是從以下幾點談謝英俊,簡化構 法與開放系統、文化象徵到社會介入、以小系統對抗大 系統,並總結謝的三條戰線: 「一是他對工業化與建

3.

生產鐵釘,於是採用同樣構件元素和同樣接頭方式的

Balloon系統

Balloon系統住房開始快速複製大量興建。現代性的核

我:昨天去看展覽,展場有三個部分,一白一黑,

築二者間關係的思索態度,二是對全球化背後推手資

關於Balloon系統要從兩件事開始談,第一,傳統

以及一條通道,白色是「為」,黑色是「無為」,

本主義的對抗作為,以及三是意圖破解「現代性」符

的大木構架系統,主要的梁柱需要結構力強的好木料,

Balloon系統後續的Platform系統為了方便運輸和更

通道是實踐記錄。這是要表達什麼?

號所具有的神話迷障。」 (阮慶岳,《謝英俊:以社

而他們的接頭處理需要專業技術累積,不是一般人可以

有效率製作,將牆面直通到頂的木材改成皆為一層樓高

謝:我們這次講的是建築的白骨觀,就是看骨頭、

會性的介入質疑現代建築的方向》,2008)

蓋的。第二,三百年前的歐洲已經有行會組織,這些組

度,牆板可以在工廠整片做完再運送,至現場一層一層

織掌握了各項技術的知識,內部有封閉的階級和傳承系

疊上去,等於工業化程度更進一步。1871年的芝加哥

統,其中包含專門蓋住房的木匠。

大火除了燒出經典現代神話的高樓大廈,另一邊的住宅

心價值在此嶄露頭角。

看屎、看尿、看腸子,不是看房子,而是知道它是

我自己則認為,謝英俊以一套「災後重建-在地

怎麼蓋的,要去除可視化,把形象都去掉。學建築

實踐-永續架構下的協力造屋-開放系統與簡化構法」

的人要跳脫視覺形象是很困難的。

的空間生產方式,來結合標準化與個人化、開放與控

從歐洲前往新大陸的移民需要大量的住宅,卻沒

我:那對空間本身的追求呢?

制、城市與鄉村等現代以來的矛盾產物。(廖惟宇,

有足夠的專業木匠,於是他們需要發展一套非專業者也

謝:那不關我的事。我給你這個方法,你愛怎麼變

《游擊造屋》,2016)

可以參與建造的系統,這套系統要有簡化的工法、工

我:相對於對現代主義做修正,我反而覺得你像是

具,易於操作。Balloon系統就此發展出來,當時的專

把它砍掉重來。

就怎麼變,我們只是有時候手癢會畫一下,但這不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找到更多的關鍵字和說明,

從城市到鄉村更是大規模被新的工業化木構系統佔領。


18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謝:不是不是,現代主義還沒發育成熟,才講一點

體框架,多個框架組構起來,再將牆面、天花板、窗戶

例中的代表作,本案由兩根內含樓電梯的核心支柱作為

點東西出來就夭折了,我們這才叫做現代建築。而

和大門等元素鎖上,而完成的Heidi Weber Museum,都

結構,外面掛了140個預鑄單元,採插件式設計,計畫每

且我們講現代是有局限性,就是指歐洲那個年代的

在暗示著同樣的事:空間生產的工業化,把建築當成機

隔25年左右可替換為新的單元。如今快50年過去,因

那個東西,現在什麼時代?現代主義只是歷史上一

器分解成各個構件。

為成本及施工問題,不再有工廠生產膠囊塔的預鑄單

個小節點,現在又是全球化又是網路什麼的,這是

封閉系統。隨著二戰後重建,建築師抱著淑世理

元,以致從來沒有替換過,目前熱水及空調管線已全面

全新的時代。只是我們太不敏感,還在考古,包浩

想要解決大量人民的居住需求。世界各地需要有效率的

損壞,因結構抗風問題導致窗戶皆禁止開啟,業主計畫

斯(Bauhaus)是很偏狹的價值體系。你要了解歷

建房,無論是有效率的空間配置模式,或是有效率的建

拆除重建,部份住戶和建築界人士則為其保存及更新奔

史,但是不需要陷在歷史裡頭,他們是解決了一些

造模式,工業化生產成為當時的解答,例如日本的團地

走,持續拉鋸中。曾經的新時代象徵如今成為門派紀念

都市化、工業化當中的居住問題,還有現代工藝跟

2

碑。

傳統工藝的結合。不過我們現在的課題不一樣,現

也隨著時間浮現一些問題,因為它們無法與時俱進,眾

開放系統。臺灣的鐵窗風景就是一個從地域中長

在是地球要毀滅了,環保的、文化的問題,這些挑

所皆知的Pruitt-Igoe住宅群4 在1970年代的爆破拆除是一

出來的開放系統物件,從因應早期防盜到增加空間的需

戰不是現代主義那些人可以想像的。

場告示,將它們掃入歷史灰燼。與其說是風格問題,不

求、因應戰後臺灣建築師無視一切的現代主義國際式樣

如說是種種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政府維護管理失據

追求和之後快速建造商業導向的成果造成建築物的不敷

以及人們的誤用,建築本身無法調整,建築師良善卻一

使用,而產生的由下而上改造需求,到因應氣候、喜好

廂情願的空間設計用意遭到誤用,開放性以諷刺的結果

或居民的難民心態放置冷氣、植栽、紙箱、廢棄家電、

呈現。類似的空間沉淪故事不只一處。

紙箱或舊衣服的需求。這些需求搭配小型五金工業的發

工業化與開放系統 工業化。本來這個標題要用現代主義,但物件太 龐大了故在此取工業化與開放系統之片段。科比意(Le

3

或蘇聯的赫魯雪夫樓 ,它們創造了一些時代記憶,但

Corbusier)是現代主義建築宣言之王,其中1914年提

封閉的開放系統。日本代謝派意識到開放性的問

展,形成一系列從外型到組件生產到施工方法皆具備的

出的多米諾框架系統(Dom-ino House),跟著鋼筋混

題,提出可更新替換的「新陳代謝」哲學,他們的構想

物件,此物件可以硬插到各種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的外殼

凝土分進合擊,定義了現代建築的樣貌,直到他過世前

體現在建築和城市規劃圖紙上,由黑川紀章設計,1972

之上。

最後一件作品,用輕鋼架組成每邊2.26公尺長的立方

年落成在東京市中心的中銀膠囊塔成為極少數實現案

19

謝英俊的輕鋼系統有趣之處在於,它提取框架結

2.

1.今天依然屹立在東京市中心的中銀膠囊塔。 "Kisho Kurokawa Nakagin Capsule Tower " by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2.屋架基本型(常民建築團隊提供) Heidi Weber Museum by Roland Fischer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3.0Heidi Weber Museum by Roland Fischer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1.


20

NO.83 Dec. 2018

藝 術 認 證 NO.83 Dec. 2018

的跑來跟我說他蓋這棟房子只畫了兩張圖。」

21

能理解到這一模式語言是多麼簡潔有力。而你現在,當

構的建築基本元素,相較於膠囊塔綁定單一工廠、鐵窗

心,由各色人等立起一片片屋架,進一步蓋出各種房

綁定單一社會地域條件的狀況,它幾乎不受限制。除了

子。穿斗式和抬梁式為兩種主要的中國傳統木構方式,

輕鋼的桿件構造系統以外,還有一個第二層的家型系

後者由兩排大柱做為主要結構,上方由漸縮的梁及小柱

統。所以,呈現出來,最基本的單元反而是第二層。這

系統構成,因為有寬廣的空間,常用於宮殿或廟宇等建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從1960年代開

讀過四年大學建築系的人,看了亞歷山大的介紹和使用

裡有一件弔詭的事情,無論是代謝派、荷蘭結構主義或

築。穿斗式則是一排排的柱子結合成屋架,再由一片片

始,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基地展開一系列革命性的

說明,深深覺得要把這套模式語言用得簡潔有力,真的

現在某些派別,要創造一個第一層的基本元件,用這個

屋架構成房屋,常用於民居,兩個原因使其構築相對於

建築實驗,他和他的團隊在這二十年間的理論發展與

需要非常小心翼翼;一般非建築專業的人,甚至是教育

第一層的基本元件做構成,就會形成一個特殊相,每做

抬梁式有更強的適應性,第一,抬梁式主柱需要的大木

計畫成為當時社會建築的指標。1967年,亞歷山大創

程度較低的農民,應該更是只能看著「亞文化區的鑲

一個新案子就跑出一個新的特殊相。但是謝英俊團隊處

材產量在清代之後銳減,而穿斗式對木材構件的要求較

立了環境結構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嵌」、「有舞台感的樓梯」這類詞彙一頭霧水。

理到各地家型,也就是把第一層基本元件做組構再呈現

小,第二,穿斗式的施工技術和地形要求較小,能輕易

Structure),目的是尋求一個新的設計理論-模式語

以後,即進入一個日常樣態,或說日常相,一個默契中

地長在不同區域。

言。模式語言也被某些人認為是程式語言的始祖。

你為你自己、為你自己的設計而構思模式語言時,或許

模式語言

會認識到你必須是何等的小心翼翼啊。」我自己,一個

亞歷山大用各種尺度的、卻是末端的詞彙,想完 成一種普世性的語言架構,可是表面上的具象詞彙背後

的模樣,反而進入了無相。但是裡面已經被「洗腦」完

而無論何種木構造,其構架組成、接頭處理和施

在「模式語言」書裡,亞歷山大要先統整出一組

卻需要大量抽象的想像和討論,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像他

成,已經被他的系統植入了。如同MIB電影中所描述,

工方式背後都有一套系統,形成匠師之間的默契,他們

世界通用的基本款模式語言序列,從規劃到細節、大尺

一樣快速抓出需要的模式,並且轉化為實際空間操作;

我們身邊看似一般的人,可能有很大比例是外星人。

只需要畫單線圖,再輔以文字說明如開間數、間距尺寸

度到小尺度完整跑一遍,他又說整個語言是一種網絡,

亞歷山大模式語言的代表性也值得商榷,對於不同文化

等資訊,即可完成一棟房子,最極端的說法是,我只要

這個序列不能完全掌握住它,但是能把握絕大部分。這

之間的巨大差異,他認為只是細微因素,使不同環境能

我:與其說你對現代主義做修正,不如說你只是對

一張屋架立面單線圖就夠了。阮慶岳曾說過以下故事:

是種開頭方式,從兩百多個模式索引中找出你喜歡的,

夠辨認是在於其形態各異的空間關係構成的系統,事件

當代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前陣子我朋友很得意的告訴我,他的公共工程案畫了

再去研讀那本字典裡面的內容,看看它前後推薦,最後

的模式與空間中特定幾何模式相互扣合,這也是城鎮與

謝:我們是針對現實的條件和現代的挑戰,提出全

厚厚一本、兩千張圖,結果過沒幾天,謝英俊也很得意

拉出十幾個模式或自己加上一些變成自己的語言,「你

建築物的基本結構。 如果說亞歷山大在單詞上切進現實,切進最末梢

新的策略、價值體系和方法。 我:很多看起來是舊的,但組合方法是新的?

的可感知的層次,謝英俊就是在字母和文法上切進現

謝:方法沒有新舊,埃及金字塔用的數學我們也在

實,以物件導向概念來說,就是謝英俊做了抽象化的動

用,但你就是蓋不出來。工具太多了,我們要選擇

作,亞歷山大的語言丟出了許多(以全景來看,也許還

適當的科技,我用AutoCAD R95 就可以拼贏全部的

是很少)空間模式,謝英俊則嘗試寫出一套空間組成方

人。只要能再建一個資料庫可以跟我的單線結合,

式,它沒有很玄,是用輕鋼架和螺栓為主框出來的,至

可以繼續發展,最後各種物件都可以連結和整合。

於要寫成什麼單詞,他不管,不管的意思就牽扯到主體

這就是傳統工匠的觀念,那麼複雜的建築幾張圖幾

性的事情,在這語言消失的時代,謝英俊比較像是起個

條線就解決了。

頭,引發出使用者說自己的語言。

我:題外話,白色展場裡的壁畫,為什麼選一個抬 梁式構架,你明明就是用穿斗式的。

我:還有個問題我比較好奇,在臺灣幾個很有特殊

謝:這不影響,重點是我們的做法,跟傳統的是互

性的如田中央、建築繁殖場,還有其他厲害的建築

通的,穿斗式跟抬梁式都一樣,傳統工匠就是抓中

師,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建築人都已經開始開花結

心線,再複雜的建築,都是抓中心線。這是設計溝

果、有很多很棒的作品出現了,但老師你這邊好像

通的語言,我們的方法和傳統工匠是一樣的。「語

比較少人冒出來。

言」有很多層次,有些很具象,有些是抽象的結

謝:當然沒有啊,因為我們編織的架構,是全球的

構,如果只有表象的,運用就有局限。這也完全就

架構。

是數位化、參數化以及物件導向的精神。

我:可是現在光環都集中在你身上。

我:你的所謂數位化要怎麼進展?

謝:那些光環都誤解。

謝:你去幫我打電話給google。

我: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謝:我把我的天書寫一寫,寫完放山洞給人家自己

穿斗式構架

去看。你這個提問的層次比較低,你把標準訂得太

謝英俊用輕鋼構發展了一套穿斗式屋架系統,在

低了,我們的東西放在國際上都是頂級的,這個我

21世紀的荒山野嶺、田園農村、校園展場以及都市中

非常有自信。一般人真的不好理解。 四川民居,穿斗式屋架清晰可見(廖惟宇提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