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台灣寶貝

Page 1


寶貝台灣寶貝-貝類與人文多樣性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辦公室 中央研究院數位內容與技術專題研究中心 台灣本土貝類數位典藏研究計畫

主題:台灣貝類與貝文化多樣性主題特展 展期:2010.05.17.~2011.01.31. 地點: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

主 持 人:巫文隆 研究團隊:張文誠、李彥錚、林恆瑋、陳志勇、黃致維、 何淑真、柯森萍、熊大維、郭羽婕、陳柏瑋 協力廠商:余德安(逸格室內規劃有限公司)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Taiwan Malacofauna and Shell-Culture Diversity

Wen-Lung Wu, Ph. D. (Manchester, UK) Research Fellow / Curator / Professor of Zoology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128, Academia Rd., Taipei 11529, TAIWAN Telephone:+886-2-27899547 / +886-2-27899553 Fax:+886-2-27899547 Email:malacolg@gate.sinica.edu.tw Websites:http://shell.sinica.edu.tw http://shellmuseum.sinica.edu.tw http://shellculture.sinica.edu.tw http://shellemap.sinica.edu.tw Editorial Office: Laboratory of Malacology,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TAIWAN Copyright©2011, BRC, Academia Sinica, TAIWAN

First published 2011


序言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政府積極推動數位典藏工作,並大力改善 全國數位環境。中央研究院責無旁貸,遂於民國九十年前後,結合台灣大 學、故宮博物院、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化建設委員會、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史館以及國家圖書館等相關研究機構與單位,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團隊,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慷慨資助下,開始將各機構的研 究成果進行全面數位化工作。經過將近十年之努力,全國各學術教育機 構,利用數位化的資料,建構了有關人文、自然與生物等各種學術與科普 的相關網站,不只希望全民能夠共享,更希望藉由學術網際網路的展延與 世界同步接軌,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民國九十七年國科會將此一計畫與 數位學習計畫結合,更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容 納更多的研究單位和學科領域參加。 此一國家型數典計畫的執行以及相關網站的建置,可以為台灣文創產 業提供發展的契機。巫文隆教授是本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他 的努力應可成為明燈。巫研究員有貝殼先生及寶貝教授之名,舉凡台灣貝 類的品種、分佈和生態,幾無所不知,而其貝殼實物以及相關文物的蒐藏 尤其豐富無比。其中有我們先人日常生活中利用貝殼所製作的各種錢幣和 各類裝飾品,此外不僅有散逸在世界各地的台灣貝殼標本寫真,更有龍宮 翁戎螺這種稀世之珍,患有白化症的罕見澳洲大香螺,以及西洋漁民用各 類深海貝殼製作的八角情書。本院數位典藏的展示中心曾為其數位化團隊 舉辦貝類與人文多樣性的特展,有數千民眾聞訊前來參觀。今巫文隆教授 團隊將特展成果彙集成冊,俾與更多民眾分享成果,其作法值得肯定與支 持,故樂意為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數位內容與技術專題研究中心 執行長

謹識 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目次 序言 寶貝台灣寶貝-貝文化多樣性思潮…………………………………………1 寶貝的世界-貝類的多樣性………………………………………………17 全球寶貝庫-世界貝庫……………………………………………………22 台灣寶貝庫-台灣貝類資料庫……………………………………………27 寶貝才藝秀-貝文化的多樣性……………………………………………35 寶貝主題秀 貝錢與貝類郵票………………………………………………………41 非貝是貝-環保議題…………………………………………………47 似貝非貝-貝類保育…………………………………………………53 螺鈿貝藝………………………………………………………………59 宗教、民間信仰與貝類………………………………………………65 藏傳佛教與貝類………………………………………………………71 貝殼的內在美…………………………………………………………77 百貝慶百年……………………………………………………………83 蝸牛寶貝庫-陸棲蝸牛……………………………………………………89 動畫系列……………………………………………………………………92 食的系列……………………………………………………………………97 衣的系列……………………………………………………………………100 住的系列……………………………………………………………………104 行的系列……………………………………………………………………107 育的系列……………………………………………………………………110 樂的系列……………………………………………………………………112 台灣貝類系列………………………………………………………………123


寶貝台灣寶貝-貝文化多樣性思潮

壹、從貝類史觀到人文思維 貝類與人類的關係 早在寒武紀時代,貝類就出現在地球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貝類記錄大 約超過十萬種以上了。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後,貝類一直是人類相當重要的 伙伴與食物的來源,這可由已出土成千上萬的貝塚或貝類遺址中的生物遺留得到 證實。造型變化多端、色彩鮮豔豐富的貝類,不只頗受人類關愛,也常被作為蒐 藏、鑑賞與研究的對象。結合與利用貝殼特有的真珠(珍珠)光澤,使得人類的 生活與文化品質,大大的提昇;古老的東方人將貝類做為食物與藥材,西方人更 將貝類視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在人類生活的歷史軌跡中,貝類經常被 融入在商業行為中,如早期以物易物所流通的貝錢、貝幣、郵票,甚至於現今通 用的塑膠貨幣(如信用卡、電話卡、影印卡、過路費卡等有價票卡)等,從這些 實例中的人類生活行為經驗累積,顯而易見的可知,貝類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甚 為密切,甚至是分不開的。 台灣本島南北全長約達 4 個緯度左右,東西最寬約 2 個經度,在這蕞爾小島 的區域範圍,卻富含相當多樣的生態環境,有無數的高山、河流、湖泊、水塘等 散佈其中。從低於海平面、海岸線、平原、丘陵,甚至於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 山等不同的地貌應有盡有。從沙岸、泥灘、岩岸、到珊瑚礁海域的精彩地景;從 潮間帶、淺灘、潟湖、大陸棚到東部的深峻海溝等,都可見多樣化的生態環境。 除台灣本島之外,四周還散佈有如真珠般的大小島嶼。台灣四周海域有黑潮、親 潮及中國大陸沿岸流等,如此多樣化的環境,當然隨處可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台灣本島及周邊海域能夠孕育出超過 3,700 種以上的貝類物種(再加上 1,400 種的 綠島迷你貝,台灣貝類可望達到 5,000 種),是不足為奇的。我們台灣何其有幸, 真是得天獨厚,大家更應該要好好的用心珍惜,要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自古以來,人類利用貝殼精彩多樣的造型、亮麗的殼質,再加上工業科技與 配合人類靈活的巧思,使得貝類在人類文明歷史過程中的食、衣、住、行、育、 樂等方面,都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巫文隆,2000a)。在人類無可避免的生、老、 病、死過程中,更離不開貝類的貢獻與付出。貝文化多樣性系列就是要將食用性 的養殖貝類、漁獲貝類、醫用性的貝類、有害及外來種的貝類、貝類郵票、貝類 錢幣、亮麗真珠、螺鈿貝藝、貝類與宗教、民俗貝類、貝類造型、貝類圖騰、巧 思貝藝、貝殼巧雕、貝殼工藝、貝殼彩繪、貝類圖書與印刷品、貝類產業、軟體 動物學與貝類學的研究等等,一一陸續的與大家分享。其他如貝殼配對、貝殼彩 繪、貝殼貼畫等相關活動,在在都能豐富人類的多元文化與生活品質。

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 為了能夠拉近民眾與貝類的距離,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軟體動物 學研究室特別規劃「寶貝台灣寶貝」的特展,藉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 科技計畫」的「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推廣服務辦公室」主題展覽系列,展示與分 享「本土貝類數位典藏研究計畫」歷年來所累積的研究經驗與成果,有緣與大家 分享。


「寶貝台灣寶貝」特展,除了展現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學術精神與成 果外,軟體動物學研究團隊以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http://shell.sinica.edu.tw)為主 要核心,進而著重於「貝文化」課題的思考,作較為深入的人文詮釋與展示,目 的在於達到「全方位認識台灣貝類的生態面與文化面,多面向解讀台灣代表性貝 類與貝器文物」的願景 (巫文隆,2005a);因此在「寶貝台灣寶貝」特展中,進 一步針對「食-貝類與人類的飲食」 、 「衣-貝類在人類服飾中的角色」 、 「住-貝 類有關的人類建築工藝」 、 「行-貝類與人類的行與溝通」 、 「育-貝類與宗教、民 俗、教育的關係」和「樂-貝類與人類休閒娛樂的結合」等六個面向與主題,作 有系統的展現,希望大家共同體認當前人類文明社會的兩個重要課題-【野生動 物保育】與【環境保護】。

「寶貝,台灣寶貝!」與「寶貝台灣,寶貝!」 軟體動物學研究團隊根據本世紀兩個主流思潮-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 進行設計與規劃的主題是「寶貝台灣寶貝」,這簡單六個字的內涵,可以有兩種 讀法與闡釋: 1.「寶貝,台灣寶貝!」-第一個『寶貝』,當作動詞,有愛護與保育的意 思;第二個『台灣寶貝』就是指台灣貝類(當然也可以寶貝代表各種野生 動物)與人文的多樣性,大家能夠愛護進而保育與和我們人類生活在一起 的生物,這就契合了【野生動物保育】的精神與理念。 2.「寶貝台灣,寶貝!」-第一個『寶貝台灣』,就是要呼應珍惜與保護台 灣多樣化的環境;第二個『寶貝』,就是希望大家一起來,所以暱稱大家 為寶貝!希望推廣與深植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地球只有一個,要為 後代子孫保留一個乾淨的地球。

貳、「食」- 貝類與人類的飲食 貝類在人類飲食中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貝類是人類早期賴以維生的食材之一。從古至今,世界各地都 有以貝類為食物的需求。東方人早期以生食為主 (日本人仍保留這種吃法),西 方人通常以焗、烤為主。當「火」進入人類生活之後,煎、煮、炒、炸等技術的 研發,貝類的烹調食譜就開始多樣化了。考古學家從世界各地陸續挖掘或是研究 發現的貝塚,即可略知一,二。台灣先民的出土遺址中,可以窺見大量的狩獵及 漁撈器具,以及食用所剩下的動物鈣質部分的遺留,如骨骼、貝殼等 (巫文隆, 2005b)。由此可知,採捕、漁撈和狩獵等的人類行為中,貝類確實佔有相當重要 的地位。以台北市圓山貝塚及台北縣八里鄉(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為例, 貝類是當時住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台灣十大小吃 台灣確實是美食的天堂,在都市或鄉村、小鎮,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會 慢慢形成夜市或傳統市場,都可以找到可口的台灣小吃。不管是大宴或小酌,貝 類就是重要的主角。簡單的處理,就是一盤令人垂涎欲滴的菜餚。這些傳統小吃 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全是當地、當季、當時的新鮮食材、價錢便宜、老少咸宜


等。因此,台灣貝類的食材,就以牡蠣 (蚵仔、蠔等)、蛤蜊 (粉蟯、蛤仔、蚶仔 等)、蜆類 (蜆仔、喇仔)、花枝 (墨魚)、魷魚類 (鎖管、魷魚等)、章魚類 (石踞、 八爪魚、望潮等) 及九孔螺 (台灣鮑魚、台灣鮑)等為主。台灣夜市小吃網路票選 活動的「十大小吃」選拔,結果是蚵仔煎及蚵仔麵線分居第一、三名,因為這是 大家兒時的共同記憶,實至名歸。這些夜市小吃,不僅是海外遊子的最愛,也吸 引不少海內外的老外饕客,揪團來台灣尋寶。

大宴與小酌 台灣傳統的流水宴席最常見的佛跳牆,高檔的佛跳牆都以江瑤柱(干貝)為號 召。在餐廳的喜宴、壽宴或滿月酒等,也少不了佛跳牆及九孔螺。至於小酌則以 蚵、蛤與魷魚等為主角。蚵仔就是牡蠣,也稱為蠔,由於營養豐富,西洋早有「海 之牛奶」 (sea milk)的美名。台灣的牡蠣養殖,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因此, 牡蠣和漁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的牡蠣養殖環境是台灣西部、西南部的河口或 淺海砂泥底質,養殖方式有插篊式、垂下式及外海懸吊式等方法;在金門地區, 還有用石條式 (石板式) 的養殖方法。台灣的牡蠣養殖產量是所有貝類養殖中最 高的,常見的蚵仔傳統小酌,如蚵仔煎、大腸蚵仔麵線、蚵仔湯、蚵嗲、蚵仔酥 等。 其次是蛤蜊類,最常見的有文蛤、海瓜子等。文蛤也稱為蛤仔或粉蟯,文蛤 通常是養殖於河口、台灣西海岸或西南沿海的砂泥底質。常見的蛤蜊海鮮有蛤仔 湯、炒蛤仔、燒烤蛤仔等。海瓜子則泛指有兩片貝殼的雙殼貝類,如文蛤、海瓜 子等。海瓜子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花蛤與菲律賓蛤,常見的調理方式有九層 塔快炒或鮮炒等多樣變化。已經成功養殖的馬蹄蛤,就是紅樹蜆。 至於淡水性養殖的貝類,則以蜆類 (蜆仔、喇仔) 最為常見。明代《本草綱 目》記載蜆有養肝的效果,所以台灣也流行有所謂的「蜆精」健康食品問世。加 入大蒜、辣椒、酒及醬油等醃製成的鹹蜆仔,通常是下酒及佐餐的絕配。 九孔螺很有咬勁,也是台灣重要的養殖貝類,筆者約在 30 年前,就開始建 議使用台灣鮑魚 (Taiwan abalone) 的稱呼,比稱為小鮑魚 (small abalone) 還貼 切。較常見的九孔螺料理方法有三杯九孔、生烤九孔、五味九孔、當歸枸杞燉九 孔等。近幾年來,台灣九孔螺的養殖出現了瓶頸,養殖業者開始引進日本或中國 的縐紋盤鮑。在金門地區稱錐螺為颱風螺,因為有颱風時,在海邊常會看到錐螺, 因此市面上也會出現炒颱風螺的海鮮。 屬於頭足類的花枝和烏賊類等,則是台灣前 20 種漁獲物中,產量最高的 (巫 文隆,2000c)。因此,烹調方法也很多樣,如三杯花枝、炒花枝、花枝丸、花枝 羮、魷魚羹、燒烤魷魚、客家小炒等,琳瑯滿目,讓人食指大動。目前還有從日 本關西地區流行到台灣來的章魚燒,或稱為章魚小丸子等,都是相當膾炙人口的 夜市小吃。

外來種食用貝類 最常見的陸棲蝸牛小吃就是炒螺肉,這是 1918-1921 年間,由日本在台灣總 督府的農業技師下條久馬一先生自新加坡引進到台灣,本擬作為養殖食用的非洲 大蝸牛 (露螺、也稱為瑪瑙蝸牛),由於繁殖相當快速,逐漸擴散到全台灣,也


造成農作物的損失。農政單位甚至於引進肉食性的玫瑰蝸牛或嘉納蝸牛,希望能 抑制非洲大蝸牛的擴散(邱瑞珍,1960;邱瑞珍與周根清,1965、1978),但是因 為非洲大蝸牛的繁殖速率遠大於玫瑰蝸牛、同時玫瑰蝸牛的體型遠小於非洲大蝸 牛、再加上玫瑰蝸牛不適合台灣的生態環境等種種因素,這種「以蝸治蝸」的生 物防治方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到現在為止,非洲大蝸牛已經是正式落腳於 台灣地區,所以台灣各地的夜市小吃攤,仍然可以吃到九層塔炒螺肉。台灣養殖 的非洲大蝸牛也曾經外銷到法國,充當法國焗烤庭園蝸牛大餐(Escargot),但是 被指稱有廣東住血線蟲的感染,因而退出歐洲外銷市場。 被列為台灣十大外來入侵種的福壽螺,在 1978-1980 年間被不當偷渡進台 灣,目前已經再擴散到日本、夏威夷、中國、中南半島及菲律賓等區域,對於稻 作造成相當大的危害(Wu and Lee, 2003)。一、二十多年前,台灣大賣場或傳統市 場,頗受歡迎的「雪螺」,就是加工處理過的福壽螺,也常常被充為螺肉罐頭出 售。目前在宜蘭地區仍有收買福壽螺的集中市場,主要的是賣往中南部的烏鰡養 殖之用。

醫藥與美顏 在古老的時代,貝類可以當作藥用 (巫文隆,1980)。 《本草綱目》記載「用 蝸牛生研汁飲之,能止消渴,利小便,止鼻衄、治諸腫毒」。目前市面上,仍有 流通的貝類當作藥品或健康食品。蝸牛蛋白質含量甚高,每公斤含有 180 克蛋白 質,高于雞蛋,且含有大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甚低。蝸牛的消化液中 含有 30 多種消化酵素,能水解分化各種食物,因此常食蝸牛可增加人體對多種 營養物質的吸收。蝸牛所含的蛋白質及黏液,對人體皮膚、毛髮等具有營養作用, 是著名的美容食品,可炒食、奶油燴煮及羹湯等不同的料理方式,味甚鮮美,但 是生食或不適當的烹煮,常會帶來廣東住血線蟲等寄生蟲的感染。除了台灣以 外,在印第安民族,他們的文化中,視咀嚼古柯葉為機能性食療法,並常於葉中 加入貝殼粉末,以增強效果,可治療牙痛、高山病等。南島的原住民食用檳榔, 會加入貝殼灰,這比加入石灰較為自然而健康。中國古籍記載為數頗多的藥用貝 類,如《本草綱目》或《本草備要》等,記載有真珠 (珍珠)。真珠粉自古以來, 從慈禧太后以降,就是仕女們的養顏美容聖品,除了面霜保養之外,也進入面膜 市場等多樣用途。

參、「衣」-貝類在人類服飾中的角色 貝類在人類服飾中的重要性 人要衣妝,佛要金裝,衣服對人類而言,不但是一種脫離野蠻時代的指標, 更是人類互動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與門面。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中,泰雅族最貴重 的貝珠長衣,通常只有頭目、族長、出草馘首最多的凱旋歸來勇士、參加盛會時 或結婚男女才可以穿著,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泰雅族的貝珠長衣、貝珠裙、 貝珠串等,也被視為錢幣大小的不同單位。其中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 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其他的各原住民部族,也常利用真珠或貝珠、 貝殼鑲製成珠裙、禮用短衣,貝珠頭飾、束髮珠串、肩形耳璫、項圈、貝珠串腕 飾、貝珠串腿飾、貝錢、頭目帽等。蘭嶼的雅美族(達悟族)的婦女,會用鸚鵡螺 的外殼,裁切成方形,七片鸚鵡螺片串成項鍊,掛於胸前,在祭典或盛裝打扮時, 就需要配戴(巫文隆,2011)。


貝殼鈕扣工業 五、六十年前,台灣澎湖的貝殼鈕扣工業在石化塑膠產業尚未發達以前,是 相當重要的產業,但是隨著塑膠產業的興起,貝殼鈕扣產業慢慢受到衝擊而消失 (巫文隆,2006a)。雖然如此,國外的貝殼鈕扣產工業仍然相當重要,因為歐美 傳統的高級服飾中,仍需要大量精緻的貝殼鈕扣作為陪襯。因為貝殼鈕扣的高 貴、自然光澤及亮麗的色彩等,是塑膠鈕扣所比不上的,主要就是貝殼的真珠質 所造就的亮麗真珠色彩。由於真珠層的排列是多層頁片狀的排列 (巫文隆, 2000b),光線照射真珠層後的多重折射與全反射,所產生的顏色,才有光彩奪目 的效果。因此只要能產生較厚真珠層的貝殼,就可以作為貝殼鈕扣的材質,到目 前為止,銀塔鐘螺、真珠蝶貝或真珠蚌類等,都是相當適合作為貝殼鈕扣的材質。

真珠與真珠層的利用 軟體動物所分泌的真珠層,一直是貝類養殖或漁撈產業中,相當重要的產 品;真珠 (珍珠) 更是人類對於貝類的重大發現與利用。在人類的珠寶中,真珠 (巫文隆,1987) 一直是相當受到親睞的對象,也是搭配服飾的重要選擇。真珠 是貝類的產物,根據水域不同的環境,分為淡水珠及海水珠。在培養真珠的過程 中,如果有植入珠核的真珠,稱為「有核珠」。此時真珠的形狀,會因植入珠核 的形狀而有所不同,如圓形珠、半圓珠等;如果真珠養殖過程中,不植入珠核所 產生的真珠,稱為「無核珠」,此時真珠的形狀較難掌握,通常以水滴或米粒形 狀居多。利用真珠或真珠層,所發想或設計出來的真珠項鍊、念珠、手環、胸飾、 領帶、領帶夾或小動物的福豬等,都常看到人類的巧思與用心。佛教常用的念珠, 因為有計數功能,通常是圓形珠;然而回教的念珠,則以橢圓或方形為主。最近 流行的深海珠母貝所創意出來的珠母貝手錶,也是真珠層的利用之一 (巫文隆, 2006b)。所以真珠層的利用層面很廣,端看設計者的眼光以及設計的不斷推陳佈 新,就是要創意永遠走在仿冒的前面,才能觸發設計的靈感,引領潮流。

肆、「住」-貝類與人類的建築工藝 貝類在人類建築工藝中的重要性 貝類的鈣質部分,由於質地堅實,光彩亮麗的真珠層,更是日本、韓國、越 南、台灣及中國等國家地區相當盛行的名貴螺鈿家具,螺鈿工藝早期也為台灣賺 進不少外匯。在沿海牡蠣養殖所剩餘的牡蠣貝殼,早期常常被當作房屋建材的一 部份,進而煅燒過的殼灰,也常常用於外牆或是內牆的塗料,甚至於藝術繪畫用 的白色顏料 (通稱鉛粉、定粉或蛤粉等) 都是由貝殼灰所研磨製成的 (王定理, 1993)。貝殼灰或碎蚵殼等在現今台灣西南沿海及金門地區的古蹟建築群中,都 還是常見的建築元素。一些房屋的內部結構中,也許為了美觀,也許為了狹窄的 空間,常常可以看到旋轉而上的樓梯設計,這種形狀和貝類中的旋梯螺不謀而合。

貝殼廟 人類自我表現的方式千奇百怪:學生的書包、個人的手機、電腦的桌布等, 都可以看出個人的特色與凸顯自我意識。在澎湖,有人的住家貼滿了各式各樣的 貝殼,相當顯眼而易認。彰化縣鹿港福興海邊,有一位素人,喜愛黏貼貝殼,他


將住家與廟,貼滿了貝殼,也黏貼了小型的貝殼廟模型,這應該是台灣較早的貝 殼廟。在台北縣三芝鄉(新北市三芝區),有一位來自三重富福社的李姓主任委 員,曾經有濟公活佛托夢,希望能夠替濟公建造一座「海底宮」。濟公廟的善男 信女們集思廣益,認為海底宮不外乎是貝殼、珊瑚、真珠等為主。因此有了貝殼 廟的構想及起造,不管廟的外牆、廟的內殿、甚至於廟內還有低矮的十八羅漢洞 等,都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貝殼黏貼而成的民間故事,如羅漢降龍伏虎圖;廟的 兩大門柱也是用貝殼黏貼龍鳳造形的龍柱,甚至於殿外的天公爐,以及兩座魚龍 等,都設計得相當生動。這就是人類透過信仰,再結合貝藝巧思所凝聚而建立的 貝文化代表作 (巫文隆,2005b)。

貝類的地標與地名 很多重要的建築物,都會建立自己的地標,作為辨識或推銷之用途。澎湖水 族館館外宏偉的海洋生物如龍蝦或章魚等造型,靈活靈現,是遊客爭相拍照的背 景,也可以當作澎湖水族館的地標或圖騰廣告,吸引人潮。在蚵寮社區沿途,都 有指標與路標,幫助引導方向,到了社區更建立蚵寮社區的標的物。台灣廟宇之 多,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善男信女進入廟宇,通常只忙於點香、消災祈福 等拜拜,廟裡廟外有什麼雕刻裝飾,通常不會特別注意。除非是建築或民俗相關 的人員,才會特別留意或導覽。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台灣的廟宇,都各有特色,多 少會發現有貝類的圖騰,如章魚、烏賊等造型隱藏其中,在屋頂者稱為剪黏,而 在龍柱底座的周圍稱為礩珠。這些貝類造型的剪黏與礩珠,都說明了與當地的產 業有密切關係 (巫文隆,2005a),當然也與相關的民俗剪黏藝師有關係。有時候 章魚、烏賊的造型或圖案也會被彩繪在社區圍牆或港區周邊的設施上。在澎湖、 金門,台南、彰化與嘉義等地,都有貝殼灰窯的運作與生產 (張文誠與巫文隆, 2009),這些地區古蹟的外牆修復時,通常會用煅燒貝殼灰或將碾碎的貝殼混進 牆壁中,都是另類的貝殼廢物的利用。 台灣早期的地名,不外乎是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河流或山川所在等,都 是有意義的命名。隨著人口的集中與產業的進駐,地名就會逐漸形成當地住民的 共識。所以,流通的地名通常是與當地的人文有很大的依存關係,所以一看到地 名,通常就知道當地重要的風土人情或重點的產業。台灣早期的地名,也是如此, 但是在日據時代的大正九年,日本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地名的變更,後來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又啟動另一次的地名更改,造成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 正、中山等名稱,在各縣市都會一再一再的重複出現,使得現在台灣的地名與當 地的人文與產業,幾乎完全脫節。還好走過必留下痕跡,經過新舊地名的比對與 歷史軌跡的追蹤,發現台灣早期的地名,多少與產業有關,如以「鹿」為名的鹿 港、鹿寮、鹿寮坑等,是台灣動物的地名出現頻率最高的,這是代表當時台灣是 鹿的天堂以及有豐碩的鹿產業。再進一步解讀台灣的地名,也有很多與貝類產業 有關,如蚵仔寮、蚶仔寮、蛤仔寮、青螺村、鎖管村、青蚶國小、田螺窩等。原 則上,地名如果在海邊,通常會用當地的養殖產業,如蚵、蚶、蛤等為地名;如 果在內陸,則會以田螺為地名,這是相當清楚的證據。我們在台灣貝類資料庫網 站 (http://shell.sinica.edu.tw ) 中,已經建立了以貝類為地名的資料庫,同時我們 也因應的設計了地名配對遊戲,希望達到寓教與樂的效果。


伍、「行」-貝類與人類的行與溝通 貝類在人類的行與溝通中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的殷商朝代中,可以見到馬車前的馬匹頭上所戴的蚌飾(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即是以貝殼為材料。今日台灣西南沿海區域是重要的 貝類養殖地區,常常可以見到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在金門古蹟的得月樓外牆, 就是參雜著碎蚵殼的建築。再看看世界上第一艘核子潛水艇「鸚鵡螺號 The Nautilus」也是因為利用鸚鵡螺能在海中自由浮沈的特性而命名。

貨幣的演進 當貨幣的觀念尚未形成前,人類早期的商業行為,應該是較原始的「以物易 物」的行為。隨著漁獵、畜養以及種植等技術不斷的發達,物資越來越多樣化, 以物易物的方式逐漸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與交易行為。貨幣的觀念就逐漸發展 出來,最早期的應該是以貝殼做為貨幣的代表與單位 (巫文隆,2005a、2005b), 如貝幣或貝錢。多少貝殼可以代表多少的貨物價值,當銅器、鐵器等元素進入人 類的生活當中,貝殼錢幣開始慢慢的退出貨幣市場,而被金屬錢幣取代。但是大 量的金屬錢幣的重量,也算是一種沈重的負擔,大家只要看一下目前流通的金屬 錢幣,有越來越小的趨勢。人類發明了造紙技術之後,紙的可能及用途,深入了 人類的各種生活層面,大面額的貨幣,逐漸改用紙張錢幣或有價證券等,這些變 成相當重要的人類文明與經濟的指標。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石油副產品的塑 膠,有逐漸取代紙張的趨勢。人類改變攜帶錢幣或紙鈔的觀念,進而利用塑膠卡 片的認證,如信用卡、電話卡或各種交易的貴賓卡等,已經代表著現代人類的經 濟行為了。

貝錢的應用 人類不管是旅行,經商或各種遷移的活動,總是會遇到許多不同機會的交易 活動,也許是以物易物,也許是利用有認證的貨幣做為衡量價值的標準。最早期, 常被利用的即為貝殼,亦稱貝幣。在新石器時代,以貝作為貨幣使用,商朝和西 周還繼續使用。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的。郭瓚 《文貝讚》亦有「先民有作,龜貝為貨」的記載。因此古代確實有用海貝殼充作 貨幣,稱為貝化(貨),而做為貨幣的海貝,還有黑星寶螺、阿拉伯寶螺、金環寶 螺及貨幣寶螺等。這些寶螺都常見於中國東海、南海及太平洋與印度洋周邊或島 嶼的潮間帶與低潮線海域。在春秋時代的山西侯馬鑄銅遺址,有大量的【包金銅 貝】鑄幣出土。有些地區,還可以貨幣寶螺數目的多寡,交換馬匹、獸類等民生 物資。現今流行的水手帽等各種服飾,常會縫上貨幣寶螺或其他貝類以為裝飾。 筆者也設計了一款印上「貝字百譜」的布質環保購物袋。西方人於十七、十八世 紀,將貨幣寶螺 (或金環寶螺等) 做為錢幣,大量前進非洲,以便進行「奴隸買 賣的貿易」,這種黑奴貿易行為,在一系列的非洲研究中,是相當顯眼而引人注 目的研究課題 (Hogendorn and Johnson, 1986)。


陸、「育」-貝類與宗教、民俗、教育的關係 貝類在宗教、民俗、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動,多少都與貝類有關,或製成法器、或為崇拜的神祇、 或成為與宗教有關的持物或法器。例如:佛教的《無量壽經》說:「又其國土, 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黎樹、珊瑚樹、瑪瑙樹、車渠之 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中的車渠,就是現今雙殼貝類 的硨磲蛤。藏傳佛教以鉛螺為聖貝 (或稱白螺、法螺、寶螺等不同名稱) 製成法 器 (巫文隆,2004d、2005a、2005b)。佛經中言及:「法螺一吹,天上諸眾善神 皆至!」 。從這一句經典話語,不難看出吹法螺可以召喚天上的天龍八部等天兵、 天將、諸眾善神等,來到世間,庇祐大眾。如果從聲學及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吹 法螺的聲音,比較低沈,表示聲音頻率低,但是能量卻很高,可以傳到較遠的地 方。所以,這種螺聲很適合作為傳聲與溝通的媒介。在澎湖、宜蘭等地區的海邊, 早期有「牽罟」的漁業行為,就必須有吹「罟螺」的傳統習俗。墨西哥原住民崇 拜蠍螺為神祇;十字軍東征時,信徒們會佩戴十字架為圖騰的標記,以作為彼此 互相辨識或認同的通關密碼,這是以海扇蛤為基底,將紅色十字架,塗繪在白色 海扇蛤上面,作為辨識敵我的一種配飾或暗號。因為是以十字架為圖騰,因此, 稱為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歷任教宗均有自己的教宗牧徽,每一位教宗的牧徽都各 有特色,有貝殼圖案的教宗牧徽只有五位,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來自德國教區, 他的牧徽有海扇蛤的圖案,因為海扇蛤代表智慧及權威。

貝塚遺址的證據 台灣考古學者在北部的圓山、十三行、淇武蘭 (簡士傑‧邱水金‧陳有貝與 巫文隆,2008)、墾丁鵝鑾鼻等地的貝塚遺址地區,發現多處史前的遺址,之後 又陸續挖掘出多具石棺,可以從其中的成人石棺中,挖出貝殼手環、貝環等陪葬 飾物。在日本彌生時代也常發現貝環,推測與當地生活方式有關。而鵝鑾鼻公園 附近,可能是千年前大型墓塚,考古學界已經進行深入的研究。以較為仔細的方 式檢視過石棺,北側較小棺木內發現未磨合痕跡的牙齒,可證實為幼童棺具,現 場也看到兩只毫無雕紋的貝環,另外在相鄰的成人石棺,左棺發現夜光蠑螺、右 棺硨磲蛤擺在腳的附近,這些都是貝類遺址的證據。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張光直 教授曾發表的河南濮陽 M45 號墓葬所出土的「蚌殼擺塑龍虎圖」 ,也代表著先民 智慧與信仰 (張光直,1994)。

南鄒貝神祭 人類對於天地自然萬物大都心存敬畏之心,也自然而然地將萬物敬為神祇, 例如石頭公、老樹頭公、虎爺、日神及月娘等等,都是民間相傳已久的天地神靈, 這多多少少是前人以他們的智慧,教育我們要有「敬天愛地」的觀念與思考。而 自古以來,貝類和人類的關係相當密切,因此筆者很早就全力搜尋是否有以貝類 作為祖靈或神祇祭拜的民族,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到目前為止,終於找出至少有 三個民族會祭拜貝殼:在墨西哥有一族以蠍螺為祭拜對象、在中國西南地區西雙 版納附近基諾山的基諾族有祭拜白螺、以及台灣的高雄縣桃源鄉(高雄是桃源區) 南鄒族,則有貝神祭的傳統。但日據時代結束後,就未再有類似的祭典。2003 年左右,筆者開始探討與訪查高雄桃源南鄒沙阿魯哇族失傳已久的「南鄒貝神 祭」 ,也完成《南鄒貝神祭》專書的全記錄 (巫文隆,2003)。


百「貝」字帖 從人類有文字以來,「貝」字可能已經有了相當意象的寫法,因為貝類不只 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貝類在當時,還被用作貝幣的以物易物媒介。隨著甲骨 文的出現,「貝」字開始多元化,但是仍然離不開是「兩枚貝殼」的象形文字。 隨著祭祀鐘鼎的使用,鐘鼎文 (金文) 的銘文記錄中,也可以發現「貝」字的多 樣化。貝字的寫法開始出現另一種多樣的變化,經過長時間的字體演進,「貝」 字由原來的雙殼象形文,轉變為螺貝象形文的歷程。如果從貝類學與文字學的雙 重角度考量, 「貝」字是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這是頗為饒趣的字體變化(巫文隆, 未發表)。

「貝」字百譜 漢字是由象形、會意、指示、轉注、形聲、假借等六種方式所發展形成的。 經由幾本重要的字典及辭典等的全搜紀錄,含有「貝」字的漢字中,約有 1,200 字左右。仔細分析這些含「貝」部首的漢字,不難發現有貝部首的漢字,大部分 都與金錢交易有很大的關係,如買、賣、賺、賠、賄、賂等等。因為古人在尚未 發展出錢幣交易之前,貝殼就被拿來當作以物易物的對價媒介。在台灣貝類資料 庫網站的「貝字百譜」子資料庫中,除了漢字本身之外,還包含有該字的讀音 (含 破音字)、解釋及例句等相關資訊,研究團隊進而設計了「貝」字的組裝電玩遊 戲,可以教導國中小學生認識漢字,也可以在遊戲中學習漢字,歡迎大家來挑戰 台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sinica.edu.tw ) 的「貝人文資訊網站」。

柒、「樂」-貝類與人類休閒娛樂的結合 廢物哲學的啟蒙 【廢物哲學】-將一般所謂的「廢物或垃圾」 ,重新資源回收,再加以利用, 就是廢物哲學的真諦,這也是「資源再生」 、 「延長物命」的真正意涵。通常貝殼 的來源,有以下幾個途徑:小時候經常到海邊撿拾貝殼,沒想到,長大以後還是 與貝類為伍。北部海岸有蝦米加工的工廠,常常有廢棄不要的貝殼夾雜在垃圾堆 中,被棄置路旁,造成污染,我們也經常前往撿拾垃圾堆中的貝殼。在往來於漁 港調查的同時,很多貝類也常混在下雜魚堆中,只要不怕臭,就必定有收獲。還 有就是吃過貝類之後,必定有大量的貝殼垃圾產生或堆積 (千百年以後,這裡就 有可能是貝塚)。以上幾種貝殼來源,讓我們一直深思『如何減少貝殼垃圾』 ,進 而疼惜及保護地球,不只是垃圾減量,更希望將垃圾視為一種可再利用的資源。 我們更要再積極的思考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將垃圾變成藝術品,既環保、垃圾 減量,又達到野生動物保育的多重目的,這不就是【一兼、二顧、摸蜆仔兼洗褲】 先民所流傳下來的智慧語錄結晶-貝類俗諺嗎!

推動「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觀念 針對「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有關的貝類動態活動,研究團隊設計 有「彩繪貝殼」與「貝殼寫生」等多種活動。雙殼貝類的內面,由於是碳酸鈣的 成分,所以雪白的顏色,再加上貝殼多樣的形狀,正是彩繪的最佳畫布。大家可 以很優雅的自由畫上大自然的花、草、鳥、獸、也可以隨著時代的脈動,卡通動


畫的流行主角,如米老鼠、加菲貓等心儀的對象等。彩繪貝殼可以無所不繪,想 畫什麼,就畫什麼,盡情的發揮個人的想像空間,除了豐富我們的人生之外,創 作之餘,更可以作為餽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物。靜物寫生是學畫的重要過程,以 「台灣漂亮寶貝」作為寫生的題材,不但是相當受歡迎的,也是響應保護野生動 物的不二法門。因為將貝類原貌畫下來或拍攝下來,進一步數位化保存與整理, 就不需要每個人都擁有貝殼了,當然也就減少採集貝殼的機會了。研究團對更希 望集貝玩家不要再繼續打擾可愛寶貝的生活了,放心愛的寶貝一馬,這是我們一 個小小的呼籲!

方寸世界中的貝類 我們希望推廣的理念是:人類沒有充分及必要的理由,去收集有生命的生物 體,如珊瑚、昆蟲、蝴蝶或貝類等,作為個人的嗜好 (這是非常自私的行徑!)。 集郵是相當高尚的嗜好,所以我們鼓勵以收集貝類郵票,取代收集實質的貝殼為 個人嗜好。台灣第一套貝類郵票是 1971 年 2 月 25 日,由南投草屯的貝友陳恆裕 先生提供,郵政總局出版的第一套貝類郵票。事實上,方寸之間也會有很多意想 不到的發現與樂趣 (巫文隆與林世澤,2000a,2000b,2000c)。目前拜 3C 科技 所賜,數位相機已經相當流行與方便,正好可以培養與建立生物影像搜集的嗜 好、俱樂部、比賽,甚至於揪團成 FaceBook 或 YouTube 等,以取代收集有生命 的生物,應該是相當正面,而且也符合野生動物保育的世界主要思潮。

巧思貝藝與貝殼貼畫 筆者的「蠔友」孫媽媽生得一雙巧手,心思更敏捷,可以任意重塑「垃圾貝 殼」的外貌,將別人無用的貝殼,經由她的巧思,變成一件件藝術品,所應運而 生的立體貝藝,我將它取名為「巧思貝藝」。巧思貝藝是三度空間的活潑造型, 主題可以是動物,植物,甚至非生物,只要眼睛所能見到的,心裡所想的,都可 以利用適當造型的貝殼,加以排列組合,呈現出別出心裁的風貌與造型。不過由 於製作時所用的白色樹脂黏著劑,無法快速乾燥,因此難度較高。透過巧思的精 神,將立體的圖案,轉換在有色的厚紙板上,黏貼貝殼,變成一幅幅平面,但又 具立體效果的貼畫,再配合多樣化的底色,繫上彩帶,就可以掛在牆上,點綴成 空間藝術。一點點巧思與設計,將更方便用於貝類動態的活動或親子遊戲比賽 等,因此產生了味道十足的《貝殼貼畫》 。 大約在 1940-50 年代左右,澎湖一位國小老師,將貝殼黏貼在夾板上,作為 勞作教學的教材,這應該是台灣「貝殼的貼畫」的肇端。全世界只有幾個島嶼有 豐富的迷你貝,如美國的夏威夷島、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以及台灣的綠島等。綠島 是台灣迷你貝最豐富的地方,當地居民將迷你貝分門別類,再透過美麗的構圖, 精心綴成花鳥、山水、人物及走獸等畫面,栩栩如生,深受一般大眾歡迎,貝殼 畫也開始量產。當時的貝殼畫大部分銷往日本、菲律賓、香港、歐洲及美洲等地, 賺取相當多的外匯。台北市員外級的貝類鑑賞收藏家葉人驥貝友,擁有一幅 1960 年代相當珍貴的《威鎮寰宇》的貝殼畫 (巫文隆,2005a),承他厚愛轉贈筆者典 藏,至為感激,該幅貝殼畫至今仍典藏得相當完好。這一幅精緻的貝殼畫,豐富 了我的貝類人生,除了無限的感恩之外,也讓我開始思考貝類與人類的互動關係 -「貝文化」 (Shell-Culture) 思維與研究的構想。 這一幅《威鎮寰宇》貝殼的貼畫是五、六零年代,出自於綠島。根據當地林


欣榮老師的幫忙,收集了不少當年相關的報導與記錄,原來當時綠島專門集中了 不少政治理念不同的菁英份子,為了掌控這群人,貝殼的貼畫藝術品因應而生, 也替台灣賺了不少的外匯,但是也相對的蒙上了負面的評語。實情是否如此,有 待歷史長河的澄清。這一幅《威鎮寰宇》的作者,已經無從查考了,不無遺憾。 筆者還有一位貝殼的貼畫蠔友張承遠先生(張承遠,1974),2004 年,我認識他的 時候,已經九十高齡了。筆者到他永和的住家,他不只病痛在身,也無法再作畫 了。詳談之後,他將所有的貝殼的貼畫材料,全數送給我。他對我說了一句話, 令我感動而終生難忘:「這些東西放在巫教授的地方,比放在我這裡還有用!」 隔了一個月,他回河南老家養病,之後,我一直沒有再聽到他返回台灣的消息。

彩繪貝殼,美化人生 貝類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貝類更是人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人類食用了 大量的貝類之後,也留下了大批的貝殼垃圾。雖然部分貝殼可以再被煅燒利用為 石灰建材或藥用之外,其餘的貝殼就成為垃圾,也許幾百萬年之後,就是貝塚遺 跡。為了響應政府環保的垃圾減量政策,以及主動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想法,我們 建議將食用後的貝殼,加以彩繪,如此一來,貝殼彩繪就是藝術品,可以美化人 生,一舉數得。彰化王宮地區的「蚵畫人生」 ,就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筆者對貝殼彩繪的發想,是來自於日本德川家康幕府時代的「貝合」的概念, 「貝合」是帝王時代後宮流行於嬪妃中的遊戲,德川家康女兒龜姬出嫁時,最重 要的嫁妝就是兩桶的貝合,每對貝合內面全是蒔繪上《源氏物語》的故事。因為 每一對雙殼貝,都是唯一的一對。德川家康就是希望龜姬出嫁之後,可以和夫婿 白頭偕老。京都冷泉氏家族的貝合,則以春夏秋冬的四季植物為蒔繪對象(冷泉 布美子,2007),這反而可以當作植物圖鑑來用。事實上,任何題材均可彩繪在 蛤蜊的內面,這就是最有意義的貝殼彩繪創意了。 近年來,由於野生動物保育觀念的深植人心,不當而浮濫的採集貝類,甚至 於以蒐集有生命的甲蟲、蝴蝶、珊瑚等為個人嗜好的一群,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 行為,甚至應該加以唾棄與譴責。目前海邊常會看到寄居蟹,不是背著貝殼而是 頂著玻璃蓋子或鐵皮蓋子,人類似乎應該給寄居蟹留個家吧!人類應該趕快捨棄 收集有生命的貝殼、昆蟲、珊瑚等為嗜好,改用自己的彩筆、相機等,將美麗多 樣的貝類影像保留下來,不但人生變成彩色的,貝類的多樣化彩色更是你我永恆 的記憶。

真珠(珍珠) 真珠是貝類特有的產物,貝類之所以受到人類的喜好與歡迎,主要是因為真 珠的亮麗與光彩奪目。貝殼的真珠層可以做為各種藝術品與螺鈿文物,不但提高 人類的生活品質,真珠更是古今中外人仕高貴的表徵。這也造就了 1000-2000 多 年前,佛像珠養殖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真珠產業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在全球的經 濟舞台,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佛像珠的技術,事實上就是真珠養殖技術的基礎。 華人在一、二千前就已經成熟了,到了 20 世紀初期,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先生才 開始發展及建立 Mikimoto 真珠養殖的專利產業王國。華人一直說很多發明都是 華人,但是開花結果卻卻在國外,這種結果與發展,值得華人深思。


魷魚文化館 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主導,魷魚公會的支持下,在高雄前鎮漁港區建立了魷 魚文化館。這是一座結合產業與地方文化的教育人文博物館,從生物、漁撈、加 工等一貫過程,讓大眾對魷漁業相關的知識,有全面性的認識,值得前往參觀。 這種產業與文化的結合,是相當成功的產業文化博物館的案例。

生肖與星座 華人習慣將年齡的歲數,用十二生肖 (鼠 Rat charm、牛 Ox patient、虎 Tiger sensitive、兔 Rabbit articulate、龍 Dragon healthy、蛇 Snake deep、馬 Horse popular、 羊 Goat elegant、猴 Monkey clever、雞 Rooster deep thinkers、狗 Dog loyalty、豬 Pig chivalrous) 來代表。西洋人則習慣用十二星座 (水瓶座 Aquarius、雙魚座 Pisces、牡羊座 Aries、金牛座 Taurus、雙子座 Gemini、巨蟹座 Cancer、獅子座 Leo、處女座 Virgo、天秤座 Libra、天蠍座 Scorpio、射手座 Sagittarius、魔羯座 Capricorn) 代表生日星座。人類利用酸性蝕刻的簡單技術與原理,可以在黑星寶 螺的表面,刻畫出漂亮的十二生肖與十二星座圖案。

「非貝是貝」與「似貝非貝」 這兩句話講起來有一點繞口,但是意義卻截然不同。「非貝是貝」是指一件 物品看起來絕不是貝類形態,事實上卻是由貝殼所做成的。我的蠔友藍子樵先生 很有藝術天分,常常將貝殼做成相當微妙微俏的玉米或紅葡萄等。藍先生喜歡動 手製作以貝殼為素材的貝類工藝品 (藍子樵,2004),創作的同時,就賦予貝殼 新的生命。這種「非貝是貝」的創意正好符合了垃圾減量與資源再利用的環保理 念,因為所用的貝殼都是吃過的貝殼垃圾或是蝦米工廠出來的貝殼垃圾。 「似貝非貝」則是指形狀看起來是貝類的形態,但是卻不是由貝殼所做成 的,仔細一看,是由各種不同的材質,如金、銀、銅、鐵、陶瓷、玻璃、水晶或 紙類等所做成的。這種「似貝非貝」的創意,完全不用到有生命的貝類作為創意 材質,減低或完全消除對野生動物的壓力,不就可以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了。

八角情書 在十八、九世紀時,加勒比海地區流傳下來一種相當詩情畫意又有羅曼蒂克 氣氛的八角形情書,稱為水手的八角情書 (Sailors’ Valentines)。遠洋漁民出海捕 魚,需要長時間離開家鄉,為了思念遠在家鄉心所愛的人,漁民們上船時,都會 準備大小不等的貝殼。在船上作業有空時,就在一個八角形的木框內,用貝殼黏 貼成一幅美麗的愛情圖畫。長久分別之後,要上岸時,將自己精心製作的八角情 書送給心所愛的人,聊表思念之意。筆者在 2009 年,前往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館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進行數位典藏國際合作計畫時,看到兩本《水手 的情書》專書。其中一本的書形,不是普通長方形的書,而是刻意裁成八角形的 八角情書 (Fondas, 2002)真是名符其實。另外還有一本全由四位女士書寫的《水 手 的 情 書 》, 內 容 相 當 豐 富 , 特 別 是 收 集 了 各 式 各 樣 有 代 表 性 的 水 手 情 書 (Madeira et al., 2006)。


藏傳佛教(喇嘛教)的八吉祥 相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天界諸佛獻上八種貢品,稱為八吉祥 (寶瓶、寶蓋、 雙魚、蓮花、寶螺、寶結、寶幢、法輪) 都是天人所貢,故藏傳佛教常用八吉祥 來佈置壇城,甚至於將八吉祥圖騰與生活結合。有用金、銀、銅等製成,也有用 木製成者,也有繪畫或織錦,甚至於有用印度聖貝雕刻的八吉祥圖騰。八吉祥也 代表佛陀身上的八個部位,依次代表佛陀的頸、佛頂、佛眼、佛舌、佛三道、佛 心、佛陀之無上正等覺及佛手。藏人常將八吉祥融入生活當中,從房屋外的圖案、 香爐、供碗、哈達、藏刀、法器、項鍊等,都會刻意結合八吉祥圖騰。

捌、貝文化的新思維 從台灣貝庫到世界貝庫 台灣的南鄒貝神祭對筆者而言,造成相當大的震撼,也開始認真思考:貝類 的研究務必要融入人文的內涵與詮釋,才能永續。1941 年,日本人黑田德米先 生發表了台灣貝類 1,492 種 (含 33 種新種),該文一直被視為台灣貝類相研究的 圭臬 (Kuroda, 1941)。七十年後的今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國家科學委員會全 力推動下,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有了相當長足的進步,生物多樣性的新觀念, 也把台灣動植物相更多樣化的展現在世界的舞台上。《台灣雙殼貝目錄》可以算 是「台灣貝庫」較早的基礎 (Wu, 1980)。1985 年筆者自英返國,在中央研究院 動物研究所的支持下,建立了台灣第一座的軟體動物學研究室,也著手進行「台 灣貝類相」的研究工作。1999-2000 年左右,筆者完成了台灣貝類相的新目錄, 該目錄的台灣貝類已經達到 2,500 種。2002 年起,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 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正式執行,幾年下來,【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 http://shell.sinica.edu.tw】已經建置了 3,700 種以上的台灣貝類 (巫文隆,2003a, 2003b,2003c,2004a,2004b,2004c;巫文隆與李彥錚,2005),軟體動物學研 究室就一直持續建立台灣貝庫為目標。我們為了與世界接軌,更希望能夠為「世 界貝庫」盡我們台灣的一份力量。研究團隊結合台灣的貝類學會命名小組,進行 編輯《拉漢/漢拉世界海貝名典》(巫文隆等,1999),我們要以台灣貝類資料庫網 站為基礎,進而國際合作,以建立「世界貝庫 The World ShellBase」為目標。

多樣化的貝文物 貝類與人類的關係相當密切,我們已經由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進 行說明,但是,有時候貝文物的功能,無法單獨歸納為單一功能,有時也許有兩 種以上的功能,這在貝文物是相當普遍的,如貝類學會的會員證、再生紙的利用、 國家設計獎的創作素材、貝殼圖案花具與圖章、海扇蛤紙巾盤與阿根廷的祈福貝 等。當然還有數量頗多的貝文物,都可以在台灣貝類資料庫學術網際網絡等相關 網站的有關貝類智庫中,利用雲端科技進行查詢或欣賞。

貝類研究專書 軟體動物學研究室為了要建立較為完整的「台灣貝庫」,早期在姜柷山先生 的促成下,全力支援台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編寫一套三冊的《台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館藏貝類圖鑑系列》 (余賢德等,1997,1998a,1998b)。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支持下,進行編印《台灣經濟貝類研究參考圖冊》(巫文隆,1997a) 以及《CITES 珍稀貝類研究參考圖冊》(巫文隆,1997b)。針對於華盛頓公約的保育種貝類, 用英文重新編印了《Mollusks in CITES》(Wu, 1999)紅皮書。軟體動物學研究團 隊一直持續蒐集有關台灣貝類的文獻,經由系統性的編輯與導讀,出版了一套三 冊的《台灣貝類文獻導讀》 (巫文隆與陳志勇 2005,巫文隆與林恆瑋 2005,巫 文隆等 2005)。最重要的是研究團隊更將台灣特有的綠島小貝,結合美國方面的 貝類學家 Professor C. K. Chang,出版《台灣綠島小貝的系列專書》(Chang and Wu, 2004, 2005)。貝類研究團隊已將 1,400 種的綠島小貝全部鑑種,這批綠島小貝研 究系列目前仍持續出版中。因應於數位化的快數成長,貝類研究團隊也針對浩瀚 的貝類典藏品,如標本、文獻以及貝類文物等,運用 QR-Code 技術,以二維條 碼進行有效的管理,將此經驗與過程彙集成《條碼技術應用於貝類數位化知識管 理》(巫文隆與張文誠,2009)。我們更希望藉由貝類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建立與成 果,為台灣文創產業盡一份心力,進而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合作,完成了貝類文 創專書《貝類多樣性數位典藏成果圖錄暨授權手冊》(巫文隆與張文誠,2010)。 我們希望透過台灣貝類專書的編寫與出版,一方面集結台灣貝類資訊,再經由一 系列的專書出版,進而建立數位資料庫,重新思考貝類與人文多樣性結合的可能 性,就能擦出貝文化新思維的火花。

貝文化的新思維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 年正式更名為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雖然已經建立上百個資料庫,但是重要的是數位典藏資料庫的目的與利 用,在於能否達到以下幾個層面,才是數位典藏計畫的終極目標: 1、精緻文化資訊的普及; 2、各級教育的改善; 3、各級產業的提升; 4、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 5、開拓國際合作等多面相目的,是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與付出。 幾年執行下來,顯而易見的是數位典藏資料庫必須要有文化的內涵,才能產 生軟實力的文化力量。這種文化的力量,就足以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南鄒的貝 神祭,雖然已經有五、六十年沒有舉行,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南鄒族人士,正在一 點一滴的想辦法恢復貝神祭的原貌,八八惡水之後,希望不要造成南鄒貝神祭的 損傷。軟體動物學研究室建立了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之後,我們希望進一步思 考:生物學研究有必要融入人文的詮釋與省思!這種跨領域的思考,幾年下來, 軟體動物學研究團隊再建立以往所沒有的【台灣貝類人文資料庫網站 http://shellmuseum.sinica.edu.tw】。這就是要站在人文的角度,去思考人類的文 化內涵。雖然只有生物學背景,但是我們相信「用心就是專業」,因此以貝類資 料庫為主體、融入人文的詮釋、經由資訊科學加以整理與規劃,再用數位化及網 路表現出來與推廣,這三方面互相結合的《貝文化》新思維,應該也是一種嶄新 又跨越研究領域的新方向與未來。我們希望借著此次貝類主題展覽的機會,將貝 文化的理念-「全方位認識台灣貝類的生態面與文化面,多面向解讀台灣代表性 貝類與貝器文物」。進而融入貝類的世界觀,因為我們堅持的理念-貝類是全人 類的公共財,應該讓全民共享。


參考文獻 Chang C. K. and W. L. Wu, 2004, The Taiwan Mollusks I. The Rissoacea (Mollusca: Mesogastropoda) from Lutao, Taitung, III+144.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Chang C. K. and W. L. Wu, 2005, The Taiwan Mollusks II. Triphoridae (Mollusca: Mesogastropoda) from Lutao, Taitung, III+114.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Fondas J., 2002, Sailors’ Valentines, 95pp.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USA. Hogendorn J. and M. Johnson, 1986 The Shell Money of the Slave Trade, XV+230. African Studies Series 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Kuroda, T., 1941, Catalogue of molluscan shells from Taiwan (Formosa), with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Faculty of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22(4):65-216. Madeira G. L., C. M. Miller, M. S. Page and A. T. Schutt, 2006, Sailors’ Valentines, 160pp.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Pennsylvania, USA. Wu, W. L., 1980, The list of Taiwan bivalve faun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33(1/2):65-206. Wu, W. L., 1999, Mollusks in CITES. III+143.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Taipei, Taiwan. Wu, W. L. and Y. C. Lee, 2003, Golden apple snails in Taiwan. Proceedings on the Invasive Species in Taiwan, 2003:128-137. 邱瑞珍,1960,非洲大蝸牛天敵之引進與飼育初報。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2(2):39-43。 邱瑞珍‧周根清,1965,非洲大蝸牛天敵,嘉納蝸 Gonaxis quadrilateralis (Preston) 之引進與飼育。植物保護學會會刊,7(4):192-198。 張承遠,1974,台灣的貝殼工藝:貝殼畫。中國貝誌,1:33-36。 邱 瑞 珍 ‧ 周 根 清 , 1978 , 非 洲 大 蝸 牛 及 其 捕 食 性 天 敵 。 中 華 農 業 研 究 , 27(4):363-371。 王定理,1993, 《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 ,1-147 頁。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 灣台北市。 余賢德‧沈建志‧呂再振‧蘇坤亮‧巫文隆‧姜祝山 1997, 《台東縣自然史教育 館館藏貝類圖鑑系列 1》 ,1-64 頁。台東縣三仙國民小學出版,台灣台東縣。 余賢德‧沈建志‧周秀梅‧呂再振‧蘇坤亮‧巫文隆 1998a,《台東縣自然史教 育館館藏貝類圖鑑系列 2》,1-64 頁。台東縣三仙國民小學出版,台灣台東 縣。 余賢德‧沈建志‧呂再振‧蘇坤亮‧巫文隆‧姜祝山 1998b,《台東縣自然史教 育館館藏貝類圖鑑系列 3》,1-64 頁。台東縣三仙國民小學出版,台灣台東 縣。 巫文隆,1980,本草綱目中的藥用貝類(一) 。貝友,4:10-14。中華民國貝類學 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1987, 《珍珠》,1-45 頁。台灣省教育廳出版,台灣南投縣。 巫文隆,1997a, 《台灣經濟貝類研究參考圖冊》 ,IV+10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 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1997b,《CITES 珍稀貝類研究參考圖冊》,III+133。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0a,貝類古今談。貝友,26:12-13。


巫文隆,2000b,軟體動物的微細構造研究。科儀新知-生物電子顯微鏡學專題, 21(4):41-50。 巫文隆,2000c, 《台灣經濟性貝類研究參考圖冊-光碟書》 ,IV+103。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3a, 《台灣貝類目錄 I.腹足綱-原始腹足目》 ,VIII+94。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3b, 《台灣貝類目錄 II.腹足綱-中腹足目》 ,VIII+114。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3c,《台灣貝類目錄 III.腹足綱-新腹足目》,VIII+197。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3d, 《梅花與貝神的邀約》 ,1-63 頁。高雄縣政府出版,台灣高雄縣。 巫文隆,2004a, 《台灣貝類目錄 IV.腹足綱-異腹足目、異足目、後鰓亞綱、有 肺亞綱》,VIII+14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台北,台灣。 巫文隆,2004b, 《台灣貝類目錄 V.雙殼綱》 ,VIII+21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 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4c, 《台灣貝類目錄 VI.頭足綱、多板綱、掘足綱》 ,VIII+70。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4d,從乾隆特展的『右旋白螺』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04:84-87。 巫文隆,2005a,貝文化-貝類的人文詮釋。 《台灣海中異寶》 ,158-162 頁。國立 歷史博物館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5b, 《貝-有殼的世界》,1-37 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2006a,已消失的澎湖貝殼鈕釦產業。貝友,32:16-17。 巫文隆,2006b,真珠的『錶面』功夫。貝友,32:18-19。 巫文隆,2011,頭足類在蘭嶼。貝友,37:印刷中。 巫文隆‧林世澤,2000a, 『貝』感親切的方寸世界:翁戎螺科。貝友,26:33-34。 巫文隆‧林世澤,2000b,『貝』感親切的方寸世界:寶螺科。貝友,26:35-39。 巫文隆‧林世澤,2000c, 『貝』感親切的方寸世界:海兔螺科。貝友,26:40-40。 巫文隆‧陳志勇,2005, 《台灣貝類文獻導讀 I.貝類學報》,IV+239。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林恆瑋,2005, 《台灣貝類文獻導讀 II.貝友》 ,IV+284。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林務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陳志勇‧簡士傑‧張文誠,2005, 《台灣貝類文獻導讀 III.其他文獻》, V+40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李彥錚,2005,《做伙去撿螺仔-台灣常見貝類彩色圖誌》,II+29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藍子樵‧賴景陽‧鍾柏生‧李彥錚,1999, 《拉漢/漢拉世界海貝名典》, IV+470。水產出版社出版,台灣基隆市。 巫文隆‧張文誠,2009, 《條碼技術應用於貝類數位化知識管理》 ,IV+66。中央 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台北市。 巫文隆‧張文誠,2010, 《貝類多樣性數位典藏成果圖錄暨授權手冊》 ,VII+96。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台北市。 張光直,1994,仰韶文化的巫覡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4 本。 張文誠‧巫文隆,2009,澎湖貝文化資產的過去與未來。澎湖研究,8:174-191。 簡士傑‧邱水金‧陳有貝‧巫文隆,2008,從蘭陽地區貝類相觀點探討宜蘭環境 變遷。宜蘭研究,7:247-275。 藍子樵,2004, 《彩色貝殼工藝品》,109 頁。台灣省立博物館,台灣台北市。 冷泉布美子,2007, 《新版-冷泉家之花貝合》,142 頁。書肆,日本秋田市。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寶貝台灣寶貝-貝類與人文多樣性/巫文隆

-初版-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民 100.12 面:21X29.7 公分 參考書目:二面 ISBN:978-986-03-1178-5 1.貝類 2.數位典藏 3.資料庫 4.生物多樣性 5.貝文化

名:寶貝台灣寶貝-貝類與人文多樣性

發行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發 行 人:李文雄 撰

文:巫文隆

主 持 人:巫文隆 研究團隊:張文誠、李彥錚、林恆瑋、陳志勇、黃致維、 何淑真、柯森萍、熊大維、郭羽婕、陳柏瑋 網站資訊: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digiarch.sinica.edu.tw 林玉雯、王祥安、楊明哲、蔡玉娟 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 http://shell.sinica.edu.tw 張文誠、林恆瑋、李彥錚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地

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話:02-27899547、02-27899553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軟體動物學研究室 印

刷:永登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定

價:新台幣 400 元

展售書局:國家書店

台北市松江路 209 號 1 樓

02-25180207

五南文化廣場 台中市中山路 6 號 04-22260330

著作財產權人保留對本書依法享有之所有著作權。擬重製、改作、編輯或公開口 述本書全部或部份內容者,須先徵得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闗之同意或授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