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022 2017年AA School英國建築聯盟學院MArch. 立「森林木人」個人工作室。淡江建築學子成為在臺灣森林裡用樹蓋木構設施的「森林木十人」,2019年成業、木業與土地。同年與大學同學黃昱豪聯手成立「曲墨建築」,2018年帶領曲成棵大樹為木建築結構。2017年回到臺灣,重新認識熟悉卻又陌生的臺灣林到木業、木業到建築業,研習木構設計與實作,從蒸氣彎曲小小木料到如何彎Design+Make建築碩士畢,從林業 11/01 實踐大學 A棟310教室 02 設計跨界講座SCID 15:00(Mon) 17:00 走入山中森林 用手把樹彎成了建築
在AA的心路歷程 AA的門票。最終仍在歷經一年半共13次的語言檢定後達標,取得通往著強烈渴望的心,即便條件仍一樣難以達成,決心使然,設計師,那個前往國外修習的夢想再度被喚起。對目標有的環境資源,以及那個對森林尊重的機制,深深吸引了郭以「雙手」操作一項記憶的純粹,以及坐擁一片森林資源築學院,看見一群建築系學生在森林中彎曲木頭的畫面,與傳達的目的皆有很大的落差。一次在網路因緣看到AA建般的處理手上的案子,與當初所學的建築,不論在執行面是對建築師大興土木的項目難以找到對價值的判斷,機器的建築師事務所。也許是心中那個留學夢從未消散,也許文的罩門使得他不得不暫時打消這個念頭,轉而投向上海原本應如計畫申請就讀歐洲的建築學院就讀碩士,無奈英的循環機制。自中原建築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郭設計師,也希冀藉由自身設計介入的努力,推動台灣林業友善利用曲木與原木的元素,成為他的設計特色。除了作為媒介,中,做為影響空間的媒介之一,郭設計師擅長於溶入大量他的設計創作,自AA以來便長期耕耘埋首於木頭與森林之「曲墨工作室」負責人之一的郭恩愷設計師來跟我們分享 位,順應著自然的機制,最終長成屬於自己獨特的機制。山林一般低調,慢慢生長、茁壯,各自扮演好自己的定、不以壯大宏偉,更非宣揚建築的工程難度,一切都如,以合宜的方式坐落在合宜的位置。不以爭奇鬥艷為主建築物都各自擁有階段性的設定,一個個建築物並不大後操刀的正是參與這間學校的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小型一片人工林中,一切的建築都因學校的發展而生,而背切關於山林的生活。而在硬體設備亦是如此,他們在這理山林,有人領著新進的學生學習操作機具,及適應一轉型之際,學校的人流配置都在操作與調整,有人員梳護山林的制度與方式。由於學校前身為木造家具專業,計學院擁有一片山林,更遑論學院傳給學生一套完善維進入學校得一切都很新奇,因為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設
軟體與硬體間的融合 建築,讓小小的影響茁壯成影響我們認知的空間。,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能從木頭到技法,技法到回歸個木頭改變空間的想像,這樣的影響恰如郭設計師說的介入使木頭能有不同姿態,也間接影響郭設計師想以整趣的現象,軟體的介入能使硬體有大大的改革,技術的間測試木頭與技術,提高技術的良率。這其中也包含有的姿態影響建築,郭設計師除專案之外,也會用其他時想像的姿態。果的行程往往出自因,對木頭能否以彎曲般,從直線到發散的曲線,從本質改變成一個常理難以吸引,經過合宜的切分與蒸氣定型,木頭能如爆米花一因為那張照片的緣故,郭設計師被這項技藝的可能性所技術的介入,讓直通通的樹木型態有改變型態的可能。一顆樹自被砍伐以後,便失去成長的可能,卻也因人為 走入自然,成立森林木十人 ,要在這14天內完成製作的任務。畫作是否真能實踐?最後兩週老師帶著學生一起住在東眼山上模型,進行結構測試。並期中時評估木構結構,思考圖面上的又分作哪些步驟(比如防腐怎麼處理)。接下來便開始製作1:2的佳舞台。第三週開始瞭解一棵樹從山上到製材廠的過程,其中要操作的素材。第二週尋找理想的基地,作為整學期發揮的最從18週課程裡,從第一週的基本田調:認識場地,熟悉未來將的建築學院學生,他們開始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課程。選擇了東眼山的林地,並創立了「森林木十人」:成員為大四學生直接去林場」的想法。而後郭設計師與林木局溝通討論,造熟悉的他期望能不一般的課堂,並冒出了「是不是可以帶著課時,心中不斷思考:「可以給予學生什麼?」與林業、木構郭設計師從國外回台後,很榮幸的於淡江大學擔任教師,於教
態有改變型態的可能。一顆樹自被
與森林為伍,將自己融入大自然 的優選,之後也很順利的繼續辦了第二屆及第三屆。而令人感動的,第一年的兩個案子都拿到了台北設計獎,但每一天都是驚喜與感動的。」個螺絲釘跑下山。郭設計師說:「這過程雖然千變萬化,比如鑽孔孔位鑽的大小、數量,因為上山不能因為一達成,在山上前的準備工作每個都要鉅細靡遺的討論過學們還是一步一步的將心中的藍圖,透過自己的雙手去都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即使如此,老師與同服了一切困難。這不像都市生活的便利,每一次的下山建的問題,其中還有位唯一的「女戰士」,也撐下去克麼過活?從瞭解到適應環境、解決基本的飲食與住所搭關的克服了。像是民生的問題,在東眼山上的14天要怎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多的挑戰,但即使再艱辛也都一關一 餐廳合作案— 將樹木化為建築的感動 這個空間,讓它們好像又被凝聚在一起。這些木材被製材了、被拆解,而後同時又要有意義回到似在山上活了25年沒有作用,但當它被選中砍下來後,師說:「在這案子中,希望可以全幹使用,即使樹材看。這個案子在去年拿到了室內設計的年度大獎,郭設計概念,且砍伐了一棵,就要再種一棵,讓林業永續下去伐下來。如何去瞭解、尊重山林、並整合自己對設計的,一棵要成材的樹必須花上25~50年,到下一代才會砍計,如何從一棵樹開始探討台灣林業到牧業的永續經營去,於是與郭設計師有了合作機會。當時從一棵樹談設的樹材,變成生命狀態的美」的感動可以帶到餐廳裡面主廚籌備要於台北開一家餐廳,希望能將「在山上看到廚利用對山林的解讀去呈現了一道道精緻的餐食,而後趣,並詢問了主廚食材的擺盤設計與製作選材特色。主餐聚,利用了台灣的在地食材,郭設計師感到相當有興東眼山舉辦的跟自然相關的森林市集。恰巧活動裡面的因為森林木十人的關係,郭設計師獲邀參加了林木局在 與森林樹木為伍,將自己融入大自然。
同學分享 凱老師這次來系上的分享,非常期待未來能看見更多老師的作品。近年回到台灣,除了在學校任課之外,也努力的推動台灣林業友善利用的循環機制,很感謝恩夢寐以求的AA建築學院。恩凱老師對目標抱持著強烈渴望的心,苦熬了一年半的磨練之後,終於通過語言檢定,前往了到AA建築學院,一群建築系學生在森林中彎曲木頭的畫面,喚起了他前往國外修習的夢想。除了分享在建築設計的事情之外,也與我們分享了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自一次在網路因緣看作,郭設計師擅長於溶入大量曲木與原木的元素,這也是他目前創作的主要設計特色。在今天恩凱老師90分鐘的講座裡,為我們帶來了許多長期耕耘埋首於木頭與森林之中的設計創
關於建築系的教學,英國與台灣的差異會很大嗎? 學習過程。山的整個計畫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去不斷的跟同學去debate、討論,我覺得這些都是很棒的建築系的訓練太常都是一個人在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會是一個小組的計畫。在我們進到東眼,你們開始會有不一樣的火花,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組比較特別的建築訓練方式。敬畏的這片山林的這個狀態裡,你才會重新去思考對於角度、材料、環境、同學之間的關係1:1的作品,但還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面。但當把妳放在一個你不熟悉的,甚至是你要去以往建築的訓練方式,大多都是坐在自己的工作桌前、自己的教室裡,有時有機會做一些上山了就很難下山。製作都要去跟廠商對應。若一刀切錯了,上山後可能就需要耗費非常大的力氣去修正,因為,一學期共18週,要handle旁邊看來,好像我把你們帶到東眼山去玩夏令營,然而其實不是。我們這組非常Hardcore部份是,我們在做的事情好像很酷很炫,好像很有成就感,當然是很有成就感,但這件事從回歸到教學這件事情,我覺得我帶的學生是很辛苦的。我帶領淡江大學的學生,很辛苦的一去學,我覺得這是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要去探索、為了突破甚麼而去?我覺得蠻不一樣的,我在英國是念研究所,所以很多事情是你為甚麼而去。比如說像是你想在國外也會感受到壓力很大嗎?但在台灣,或者是說大學體制,你想學你就必須按部就班地的事情非常多,特別是要上山的前一個月,小到連一些鐵件的Q A 而若是在上山備材後,有誤差的話,又會如何處理呢?要如何確定完成的成品,與原先的設計誤差是最小的?因為像是產品設計的格局是相對小的,誤差也能控制在較小的範疇。但在製作大型作品時,在製作這麼大的作品時,是如何執行?我覺得這問題很棒,這也就是我一直在給我學生的部分。我想,你們可能也看到我們在做的事情,是很接近自然建築的一件事。每一棵樹,他都不像路邊的材料行、美術社或是B&Q…等等,是那樣被規格化的工業材料。過程中我總是會三不五時強調說,我是用手在思考做一件作品的,當你真實的走入到產地,碰觸到這個真實材料,並對於這個有機性的材料,開始有一定的了解後,或甚至可能你開始不了解,都沒關係。因為在現代這個世代,我們做的設計,大多都是使用數位的方式操作,但是永遠都會忽略掉一件事情。你做的每一項設計,它終究是要回歸到材料、屬性,這方面的議題。材料是有重量的,他有各自的特性,那我們就要在真實碰觸到自然有機材料的同時,問自己關於容錯率這件事情,可以怎麼在山上,用當下現有的條件去克服?在製作上,這些木材對我來說還是有生命的,即便他已經被製成材,他還是有可能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收縮率。因此到了山上,他的孔位可能會不對,所以就需要去做因應處理,這些tolerance,你有機會在過程中找尋到他合適的位置。這是目前我想到的,怎麼去對應容錯率這件事情。這是攸關於你怎麼去了解這個材料、知道這個材料的特性,同時你預期他會有這樣狀態的一套設計機制。Q A
日工三甲 / 工業產品設計系 張祖怡 雜誌統整海報設計 林廉勝 Q&A文案現場攝影 蘇翎 林伯昱 文案製作逐字稿公關聯絡逐字稿 林佑駿 逐字稿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