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俄罗斯》出品
当代俄罗斯文学概况
透视俄罗斯
WWW.TSRUS.CN 1
编者寄语 《透视俄罗斯》项目主任 叶夫根尼·阿波夫 (Evgeny Abov)
《阅读俄罗斯》内容 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概况 ............................. 4-5 当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 6-7 阅读形式多元化 俄罗斯或将告别纸质图书时代 .................... 8-9 科幻小说 照耀苏-俄现实的理想主义之光.....................10 莫言获诺奖 在俄罗斯掀起中国当代文学热 .......................11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简介 ..............................12-13 俄罗斯文学界要闻..................................................14
亲爱的读者,大家好! 《透视俄罗斯》很荣幸地向您推出我们 的纸制和数字版手册《阅读俄罗斯》。 俄罗斯经典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所有学生 的必修课程。今年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 近平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汉学家会见时表示, 自己青年时期曾深受俄罗斯和苏联作家的 影响,其中包括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 夫、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果戈理、高 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车尔尼雪夫斯 基等等。很多中国人也是如此。 然而,如今却很少有中国人了解21世纪 的俄罗斯文学。 这本手册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 《阅读俄罗斯》将带您了解俄罗斯文学的最 新趋势,欣赏俄罗斯最负盛名作家的作品, 部分题材涉及惊悚、幻想、科幻、反乌托邦 等,而另一些则是反映战争中人的疲惫和恐 惧的现实主义作品。有些作家为俄罗斯顶尖 讽刺作家和反对派领导人。这些作家中最年 轻的一批成长于俄罗斯,对苏联几乎没有什 么直接了解。 从本手册中,您还将看到哪些流派在俄 罗斯最受欢迎,我们的当代文学提出了哪些 问题以及如何作答。我们知道,每年仅有几 十部俄罗斯新书被译成中文。这一数字微不 足道,但未来一定会有所增加。因为新的翻 译家会在“俄罗斯-新时代”大赛之后出现, 我们也将对您介绍大赛相关情况。此外,您 还将了解俄罗斯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学。 《透视俄罗斯》总部设在莫斯科,是 国际公认的新闻和评论来源。希望进一步了 解更多关于俄罗斯文学的读者可以登陆网站 www.tsrus.cn的《阅读俄罗斯》专题。《透视 俄罗斯》的编辑和撰稿人将持续介绍俄罗斯 文学界信息,并为您引荐有前途的新作家。 要研究俄罗斯文化和社会生活,没有什 么比深入俄罗斯当代文学更好的办法了。它 是反映俄罗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俄罗斯作 家曾不止一次地深处人类生存的深层内核, 在我们面前将其彻底地改变。 此致 敬礼!
该手册由《透视俄罗斯》和《Read Russia》项目共同 发行。《透视俄罗斯》为《俄罗斯报》(Rossiyskaya Gazeta)国际传媒项目(中文版)。
《俄罗斯报》社长 Pavel Negoitsa 《透视俄罗斯》国际传媒项目主任 Evgeny Abov 艺术总监 Andrei Shimarsky 设计师 Alexander Kislov 排版 Ilya Ovcharenko 编辑 Alena Tveritina 编辑 Olga Gorshkova 欧阳蕾 校对 罗偲 摄影部主任 Andrei Zaitsev 特别项目经理 Antonina Osipova 对外合作及广告部主任 Julia Golikova julia.golikova@rbth.ru 驻华代表(北京)Irina Sorokina 伊林娜 irina.sorokina@rbth.ru 网址:www.tsrus.cn 邮箱:info@tsrus.cn 电话:+7 (495) 775 3114 传真:+7 (495) 988 9213 地址:俄罗斯莫斯科真理路24/4楼7层 邮编:125993 Rossiyskaya Gazeta, 2013 《透视俄罗斯》版权所有 Photo PRO: ITAR-TASS, Photoxpress, Kommersant, shutterstock
透视俄罗斯 2
21
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有着重要的追 追 求目标:它要反思整整一个时 时 代;要描绘一个新的社会,描写生活其 中、为之付出的人;要用末日后的惨烈景 象冲击读者的神经,以此治疗内心的创 伤。它还要寻求有效的文学模式,发掘大 量的文学新星。 也就是说,主流文学仍可用大肆讽 刺和娱乐性的小说吸引读者,但是理性的 散文则容易让人敬而远之。作家扎哈尔· 普列平(Zakhar Prilepin)认为俄罗斯21 世纪00年代的文学中充斥着“世界末日前 兆”。可以说,它的特点是“社会和批判 现实主义的复归,再加上全国范围的人口 外流和道德常理准则的瓦解”。普列平的 观点还不止于此:用他的话说,年轻一代 否定一切“反苏”宣传,其本质上是破坏 性且恐惧俄罗斯的。
文学与权力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的文 学传统会避免过分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是会提出一些永恒的问题,首先一点是 如何让社会更加人性化,采取什么样的政 治路线来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如何带领国 家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政府对文学界保持 着警觉,并视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相应 地收紧或放宽审查力度。
俄罗斯现代文学中最引人 俄 关注 注的趋 的趋 的趋势 关注的趋势之一为对非小说体裁的 极大兴趣。” ——文学评论家,“新文学”奖 评委会主席康斯坦丁·米尔钦 (Konstantin Milchin)。
如今,文学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既 复杂又简单。普列平是被取缔的国家布尔 什维克党党员,也是21世纪最有争议的革 命小说《萨尼卡》的作者。他认为作家和 政府应该“各行其是”:作者可以自由地 创作任何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当局 不会关心你写些什么。所以,如果一个作 家确想提出某种观点,他或她就要参与政 事。 普列平在接受《透视俄罗斯》采访 时表示:“看到文学与俄罗斯的政治、经 济和社会生活偏离很远,一些文学界人 士曾认为应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生活(包括鲍里斯·阿库宁、柳德 米拉·乌利茨卡娅(Lyudmila Ulitskaya) 和德米特里·贝科夫(Dmitry Bykov), 但是他们的想法很快就幻灭了。而另 一些人,如爱德华·利莫诺夫(Eduard
Limonov)以及谢尔盖·沙尔古诺夫 (Sergey Shargunov),还在尽最大努力 地继续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 活。” “俄罗斯出版的所有当代小说都只 表达了一种情怀,如果作品有任何社会或 政治方面的内容的话,都表达了一种控制 民众的情绪,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仇恨和 对民主的讽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编 辑瓦吉姆·勒旺塔尔(Vadim Levental) 说道。
潮流和趋势 在21世纪00年代和10年代,一系列 的作品赢得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喜 爱。其中最突出的作品之一是以德米特 里·格鲁霍夫斯基的末日传奇为基础创作 的《地铁2033的世界》。这部作品甚至超 越了疆界,由作者与英国人﹑意大利人和 古巴人共同创作完成。 之后,突然出现了“东正教畅销 书”的概念,由评论界因小说《凡俗的圣 徒》大受欢迎而提出。该书由莫斯科修道 院院长吉洪(Tikhon)创作,是一部讲述 俄罗斯神职人员生活故事的朴实无华的小 说。《凡俗的圣徒》一书现在已经发行了 100多万册,而且其盗版在市场上随处可 见。
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概况 当代俄罗斯 文学传统的
7 大流派
身处极端条件下的 人物 作品或暗指车臣战争之后的 动荡,或当时高调的审判,包括对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审 判。典型作品为阿尔卡季·巴布臣 科的《一个士兵的战争》和安德 烈·格拉希莫夫的《渴求》。
俄罗斯新都市人群 前苏联共产主义活动者 与当代办公室浮生一族之间 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鸿沟;奥 尔加·斯拉夫尼科娃(Olga Slavnikova)的《灯头》或许是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启示文学 标志着反乌托邦和末日流派 的繁荣。典型作品包括德米特里· 格鲁霍夫斯基的《2033》;安娜· 斯塔罗比涅茨的《生活》;弗拉基 米尔·索罗金的《一个禁卫兵的一 天》;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的 《2017》等。
WWW.TSRUS.CN 3
目前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派别:一方面是对包括传记﹑纪实 小说﹑游记和调查性小说在内的写实文学 的渴望;另一方面,按照作家和评论家阿 利萨·加尼耶娃(Alisa Ganieva)的说法 是对“现实叙事体裁中也饱含超现实元 素”的期待。她认为:“人们一方面希望 尽可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写实小说热), 但同时亦期待可以超越现实,推测出俄罗 斯和全人类的未来走向,而且根据俄罗斯 目前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预测其在不远将 来的发展态势。换言之,就是一种带有幻 想色彩的纪实散文方式。” 迪米特里·贝科夫和奥尔加·斯拉 夫尼科娃是半超现实流派作家的成功代 表。斯拉夫尼科娃表示:“这种方法赋予 你创造和想象的真正自由,你不能仅就生 活本身来描写当前的生活。而似乎有点矛 盾的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需要 加入一点点的幻想成分。” 作者:阿列 娜·特维利缇娜(Alena Tveritina)
帝国的终结
英雄主义成为俄罗斯作家 新写作风格 俄罗斯的一些最知名作家代表、俄罗斯最大出版 社“Exmo”当代散文编辑部尤利娅·卡查 尔金娜(Yulia Kachalkina)编辑,揭示俄罗 斯文学财富的秘密,讲诉出版界每天审稿 删稿的工作以及俄罗斯文学代理商日趋减少 的状况。
现
代俄罗斯作家数量,算起来大概有 15到20个作家每周7天每天24小时 写作那么多。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 按小时来计算作家数量呢?因为这是忙碌 的出版社编辑记录铺天盖地稿件数量的最 可靠办法。 每天,我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 国外的俄语作家所创作的长篇、中篇、短 篇小说、诗歌、散文、各种文章以及一些 难以分类的作品(尽管其中大部分是政治 宣传性文章)。每天早晨我打开邮箱,都 会看到20多份稿件。我的工作是把稿件存 入文件夹,然后细细品读,判断这些作家 是否符合出版市场要求,他们的作品是否 可以印制成书供读者阅读。 有时我面对的似乎是一个没有集体 意识﹑地理上支离破碎、而灵魂思想遍布 各大洲的俄罗斯。有些文字或许称不上文 学,而更像是一种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们 脱口而出的情感表达,不禁让我想起了安 娜·阿赫玛托娃的那句话:“通过这张痛 苦的口,传达出亿万人的呐喊。” 显然,不可能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被 出版。不过,尽管很少,在这些疯狂泛滥 的文字中偶尔会有一些作家的作品甚至一 系列续集得到出版。在我的从业经历中,
黄金时代
伊戈尔·萨维列夫(Igor Savelev)的《捷 列什科娃飞去火星》就是这样的作品。这 位27岁的年轻记者从乌法寄给我的这本小 说,讲的基本上是关于他本人和他这一代 年轻人的梦想。我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不 只是一代人的哲学,而是一种头脑清晰的 天赋作家干净简洁的风格,而这种特质在 文学艺术家身上会非常迅速地消失。 其他被有幸选中的还有喀尔巴阡 女作家玛丽安娜·冈察洛娃(Mariana Goncharova)的手稿,以及住在萨马 拉的作家娜塔莉亚·福米纳(Nalatya Fomina)深刻而现实的《乌尔苏拉的花押 字肩膀》。 如今,人们喜欢读故事,而概念性 作品的可读性越来越低,人们需要有质量 而通俗易懂,且没有不必要曲折情节的作 品。人们厌倦了心理游戏。生活本身已够 复杂,人们不想在书中再去寻求复杂。回 忆录式的书籍、爱情故事、非凡人物的故 事、超凡脱俗者的故事(无论是历史小说 还是虚构作品)等书籍往往最受欢迎。在 文学作品和通俗小说中,作家正在寻找新 鲜的主题和新的表达方式。俄罗斯作家感 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进而转向英 雄主义题材的创作。
情感文学
自己的小世界
试图解读苏联的解体。在某些
寻找乌托邦的时代,那个时
在苏联统治下,所有的情感
俄罗斯文学极具“首都中心
情况下,抒发对昔日超级大国解体
代的俄罗斯人过着幸福而无忧无
都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所以改革后
区”特征。21世纪第一个10年末
的怀旧情怀,例如米哈伊尔·希什
虑的生活(或许其仅存于我们已经
期的文学重新体现情感这一概念。
期,俄罗斯出现了“外省散文”这
金(Mikhail Shishkin)的《爱神草》
衰退的记忆里),鲍里斯·阿库宁
典型作品为米哈伊尔希什金《书信
一新的文学形式。例如,符拉迪沃
和亚历山大·捷列霍夫(Alexander
(Boris
集》。
斯托克记者瓦西里·阿夫琴科在
Terekhov)的《石桥》。
特·范多林》充分地表现了那样的
《右舵》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地球
年代。
仪》中描写了滨海边疆区的历史。
Akunin)创作的《厄拉斯
透视俄罗斯 4
如
今常听有人说,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从前了,俄罗斯文学与中国 读者渐行渐远了,这其实未必是实情。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对当代俄罗 斯文学的译介工作从未停止,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近10余年里,中国每年出 版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约100余种,其中大部分为19、20世纪俄罗斯文学名著的重 译和再版,但俄罗斯当代作家的作品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每年约有中译20余 种,每种新译本的印数约为5千至1万册。 早在世纪之初的2003年,笔者就主编了一套七卷本的“俄语布克奖小说丛 书”(漓江出版社),集中译介了10部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它们分别是:哈里 托诺夫的《命运线》、马卡宁的《审讯桌》、奥库扎瓦的《被取消的演出》、弗 拉基莫夫的《将军和他的队伍》、谢尔盖耶夫的《集邮册》、阿佐里斯基的《兽 笼》、莫洛佐夫的《他人的书信》、布托夫的《自由》、希什金的《攻克伊兹梅 尔》以及乌利茨卡娅的《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参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最 佳外国小说”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部俄罗斯当年的最佳小说,先后翻译并出 版了近10部俄罗斯最新小说,它们依次为:2002年出版的波里亚科夫的《无望的 逃离》、2003年出版的普罗哈诺夫的《黑炸药先生》、2004年出版的拉斯普京的 《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2006年出版的希什金的《爱神草》、2007年出 版的普里列平的《萨尼卡》、2009年出版的叶里扎罗夫的《图书管理员》、
俄罗斯新生代作 处女作奖”由“一代”国际基金成立于2000年,旨 在评选出用俄文写作、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俄罗 斯作家。作家获奖时的年龄不得超过规定年龄。每年,该 奖项评委会都能收到4万至7万份参选稿件。因此,“处女 作奖”也被称为青年文学家的“大熔炉”。该项目策划人 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表示,“处女作奖”作品成为俄罗 斯新生代散文的代表。她写道:“这些作家从未经历过苏 维埃政权,或者说在苏维埃政权瓦解时他们还是小孩子。 这是新的一代人。从任何意义上讲,他们都脱离了苏维 埃思想。他们不会怀旧,也不会对当下美化苏维 埃艺术的努力予以同情。他们也不会与老一辈 作家整个创作生涯都为之奋斗的苏联的过去 做斗争。新生代作家只是在生活的同时描述 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
“
当代俄罗斯 文学在中国 2011年出版的斯拉夫尼科娃的《脑残》和2012年出版的索罗金的《暴风雪》。 目前,2013年的获奖作品、圣彼得堡老作家格拉宁的小说《我的中尉》正在翻译 中。其中的几位获奖作家,如波里亚科夫、希什金、乌利茨卡娅和斯拉夫尼科娃 等,还曾应邀专程来京受奖。 中国最权威的外国文学译文杂志《世界文学》,近十年里几乎每年都有专门 介绍俄罗斯当代文学的专辑或版面,先后在该刊露面的当代俄罗斯作家就有马卡 宁、佩列文、乌利茨卡娅、塔吉雅娜 托尔斯泰娅、彼得罗舍夫斯卡娅、斯拉夫 尼科娃等等。中国的其他外国文学刊物,如《译林》、《外国文艺》、《俄罗斯 文艺》等,也经常刊出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出版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较多的中 国出版单位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等等。 总之,当代俄罗斯文学在今日中国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译介,无论是俄罗 斯当今文坛的老作家如拉斯普京、马卡宁等,还是文坛新人如普里列平、叶里扎 罗夫等,甚至俄罗斯“处女作奖”的获奖者们,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如拉斯普 京、格拉宁等人的小说,还是新潮的后现代文学如佩列文、索罗 金等人的作品,无论是“国家奖”“布克奖”、“大书 奖”等俄罗斯当今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还是散 见于俄罗斯各文学杂志或文学合集中的“小众”作 品,都纷纷赢得了与中国文学读者见面、交流和 对话的机会。 可以说,当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得到了较 为全面的译介,关注和喜爱俄罗斯文学的中国 读者,追踪并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学者,心 中有一幅清晰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全景图。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
“俄罗斯-新时代” 翻译奖
第
一届“俄罗斯-新时代”年度大奖的结果将于2013 年11月宣布。奖项目地为选出现代俄罗斯文学作 品最佳中文译本,最高奖金为5万元人民币。 “俄罗斯-新时代”年度大奖已于2012年11月对外公 布。根据规定,作品题材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或短 篇小说集、诗集、戏剧作品、艺术随笔等,每位译者提 交的作品不得超过两篇。同时,所译俄文原著发表时间 不得超过本次竞赛之前20年,译文发表或翻译时间限于 本次竞赛宣布开始之前3年内(在书籍、杂志或文学网站 发表的作品)。截至今日,组委会已经收到超过100篇译 文作品。 入围名单(三位选手)将于2013年8月20日对外公 布,今年11月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颁奖典礼。最 终获胜者将获得奖状及5万元人民币奖金,入围决赛者将 获得奖状及1万人民币奖金。 该奖项创办单位为中国国家版权局、北京俄罗斯文 化中心以及“安德烈·斯科奇”(Andrey Skoch)独立文 学基金会。 “俄罗斯-新时代”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 译奖的章程 :www.tsrus.cn/17267
WWW.TSRUS.CN
中国作家眼中的 俄罗斯新生代文学
家作品登陆中国 “呼声:新俄罗斯文学”出版社是一家专门负责 “处女作奖”国际项目的协调工作。2010年,俄罗斯文 学界出现了将这些新生代作家作品拿到严格的中国文学 界进行评论的想法。那时之前,该出版社从未与中方相 关机构开展过合作。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呼声”出版 社与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达成每年出版“处女作奖”获 奖作家作品中文版本的协议。 据统计,长达300页,名为《化圆为方》的获奖小说 集中文版在当年达到3000多本的发行量。2011年文集《开 罗国际》和2012年文集《宁静的水》的发行量都与《化圆 为方》持平。如今出版社正在计划发行2013年获 奖小说集《内奸夙敌》。 奥尔加 斯拉夫尼科娃所说的: “我们之间了解得越深,相互翻译 得作品越多,一切将变得越 好。”
俄中两国出版机 构积极开展务实合作
两
国相关机构已经着手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2012 年8月31日,俄罗斯出版者协会与中国出版工作者 协会将签署合作备忘录。签署之前俄罗斯出版者协会副 主席奥列格·菲利蒙诺夫表示:“这份文件至关重要, 它将成为未来实施具体计划的基础。我们大概是在25年 以来首次与中国同行建立这种联系,其益处显而易见。 我们将协调版权立法工作,加强图书出版领域的信息交 流,并促进中国同行融入国际出版界。” 签署备忘录一年以来,俄中两国在出版业很多领域 中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推动,如俄罗斯艺术集和中国艺术 集将分别在对方国家发行。版权保护领域中的合作也出 现了积极的变化。菲利蒙诺夫指出:“中国立法机构逐 步接受我们与欧洲同行(关于版权)的想法。已创建起 一套可以对翻译文学作品版权保护进行管理的工具。” 据他介绍,中国出版界对技术文献,特别是由大学出版 社出版的此类翻译作品的版权保护表现出极大兴趣。 9月6日,莫斯科书展框架下将举行俄中出版商洽 谈,将特别对版权问题进行研讨。菲利蒙诺夫对此解释 道:“我们的任务是组织俄中两国出版商和印刷商参与, 并扩大参与者规模。当然,还将相互推介书籍。”
有
人向我推荐2010 年度和2011年 度俄罗斯获处女作 奖的小说集《化圆 为方》和《开罗国 际》,使我有机会 接触俄罗斯新生代 的文学创作,读后感 触颇多。 第一本集中收入12 位作者的15篇中短篇小说; 第二本集中收入3位作者的7篇中 短篇小说。前言中介绍说,入选者年 龄限于25岁以下。有的作者出生在苏联 时代,而在解体后长大;有的人则与苏 维埃制度完全不搭界。阅读这些获奖作 品,我觉得作者虽然年少,但很有修 养,受过正规教育,知识丰富,生活兴 趣浓厚,是有追求有向往的新生代。 在写作上,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 现实主义的创作显然对他们有一定的教 育意义,二十世纪苏联制度下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对他们颇多教训,同时 也感受到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 响。 俄罗斯新生代作者们虽然刚刚迈上 独立创业的道路,但各类矛盾已纷至沓 来:初恋、失恋、友情、交往、人际关 系、国外生活,大部分作品似乎都以个 人的经历为主线,但有的人也在关心历 史的过去。 在当代俄罗斯,各种出版物如雨后 春笋。在这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读物 大海中,《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无 疑是一股清新的气流。 得奖的作者之一,奥尔加·里姆莎 年仅二十二岁,是位大学生。而她那部 中篇小说《静水深流》却洋洋洒洒几万 字,围绕感情纠葛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 交往——相识、相爱,直到分手。写的 情真意切,妙趣横溢,引人入胜。小说 在拷问青年人心灵深处的奥妙,让读者 体会在静静的水下孕育着的是难以吐露 的感情激流。 另一位女作者安娜·拉夫里年科得
《化圆为方》: 俄罗斯当代文学 “处女作奖” 获奖小说集
著名文学家, 中苏友好协会翻译高莽
奖的中篇小说《黎明 前的八天》,是一位 妇女关于自己学生时 代的回忆。一个十六岁 的女中学生(主人公) 和另一个同龄的男孩,在 不同的两个学校念书。他们都 感到生存的无聊、孤独,他们不合 群、受歧视、无好友,他们旷课、逃学、 吸烟,醉心于听西方现代派歌曲,开着轿 车到其它城市瞎逛。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 们的关系中有无真正的爱情。小说大胆地 揭示了现代俄罗斯青年的迷茫,放荡不羁 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反映了今天俄罗斯少 年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侧面。 安德烈·西蒙诺夫的中篇小说《开 罗国际》,描写一位学习阿拉伯语的俄罗 斯大学毕业生谢尔盖闯荡埃及的故事。小 说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异国风土人情,生活 习俗,同时写出不同国家的人在国外为生 存而拼命的经历。谢尔盖在埃及爱上一位 法国姑娘,又偶然与善良的穆斯林老人相 识,他们组成临时的国际家庭,生活似乎 有了起色,但最后所有理想还是破灭了。 小说写得曲折感人。 《小说集》中收入德米特里·波 留科夫的五篇短篇小说,题材与风格各 异,既有寓言般故事(《永远举行婚礼的 城市》),又有生活素描(《我们喝茶 吧……》),还有心灵探索随笔,在公 交车上猜测用手机交谈的乘客们对话内容 (《喂》),也有反思苏联历史的作品 (《乌利茨基大街》和《雪人高尔 基》)。德米特里·彼留科夫虽然仅仅是 位二十多岁的作者,但他在摸索不同的题 材和用不同的手法写作,他的探索精神令 人敬佩。 两本《小说集》还有其它方面的作 品,大部分像含苞待放的树丛,各有千 秋,在此不多赘述。 在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成长的青年 一代作者,没有历史的束缚,没有教条的 限制,他们以新的观点在描绘新的现实、 新的社会、新的理念。 今天,俄罗斯经过巨大的震动和痛 苦的挣扎,青年作者们随着视野的拓宽, 技巧的锤炼,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对祖国 命运的关注,一定在创作上会有突破。 《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就是明证。
透视俄罗斯 6
所有读者(%)
男性(%)
女性(%)
侦探小说
26
25
28
幻想小说
32
41
24
爱情小说
11
1
19
历史小说
29
29
28
传记/小说
15
17
13
俄罗斯经典作品
30
24
35
外国经典作品
24
18
29
每人每周读书时间(小时)。
现代外国散文
13
9
16
来源:Superjob.ru网站,
现代俄罗斯散文
11
9
12
2011年,1600名受访者
其他
16
19
13
俄罗斯人 阅读习惯 调查
调
查显示,近半数俄罗斯 人一年内未读过一本 书。曾在苏联时期受到极度喜 爱的书籍为何在今天遭遇几乎 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实体书 店又将如何应对危机?《透视 俄罗斯》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俄罗斯纸质图书市场 缩水 俄罗斯民意基金会公布的 调研结果令人堪忧,44%的受 访者在过去一年中里没读过一 本书,而2012年更是有32%的 受访者称自己没兴趣读书。其 他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基 金会的调查结果。 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和 传媒署期刊、图书出版和印刷 业管理局负责人尤里·普利亚 (Yuri Pulya)表示:“我们 已观察到类似趋势。出版署在 一份行业研究中引用了俄罗斯 市场研究机构TNS进行的调查 数据,即俄罗斯16岁及其以上 公民每天用于浏览各类媒体的 时间约为8小时,其中阅读仅 占1.8%(每天约9分钟)。 由此推算,俄罗斯普通 ‘媒体消费群体’读完普希 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 至少需要15天(总阅读时长 1.5小时),而阅读果戈理的 长篇小说《死魂灵》则需一个 半月之久(总阅读时长5个小 时)。” 然而,很难就此判定俄 罗斯人已对阅读失去兴趣,亦 或是其他因素导致图书市场 衰落。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 心今年3月公布的民意调查显 示,事实上,俄罗斯人阅读量 有所增加,2013年俄罗斯人平 均阅读量为4.23本书,而2011 年仅为3.94本。即便如此,纸 质书籍依然面临惨淡经营的
阅读形式多元化 俄罗斯 新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失宠 纸质图书印刷量减少
7 受访者阅
纸书
2011/2010
2012/2011
2013/2000
-6%
-12%
-33%
阅读纸质图书兴趣下降的 主要原因 在线图书的竞争
65%
纸质图书的费用
27%
阅读时间减少
28%
去年你阅读了多少本书? 各类书籍 没有 1本 2-3本 4-5本 6-10本 11-20本 20本以上 无法答复
局面。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 俄罗斯纸质图书市场一直在持 续缩水,尽管尚未出现灾难性 的情况。根据“俄罗斯书库” (Book Chamber)提供的统计 数据,2012年全国图书印刷总 量较2011年下跌12%。
俄罗斯最常见阅读
42% 4
38%
家用电脑
笔记本电脑
俄罗斯各地,尤其是莫斯 科的书店积极采取灵活策略应 对目前局面。图书专营店逐渐 搬离闹市区,各家书店或连锁 店都在打造个性化经营理念,
38
电子阅
最近3个月你阅读 1992 5.14
201 3.94
44% 6% 14% 9% 10% 15% 8% 4%
实体书店积极转型 打造个性化经营理念
最近1-3年 者 开始阅 由23%的受 开始阅读
并培养忠实客户群。书店已转 型为俱乐部、咖啡厅或演讲 厅。 24小时营业的书店也应 运而生,此外还出现了特色化 或可移动书店,如名为“保险 杠”的儿童图书巴士。它不仅
WWW.TSRUS.CN 7
24岁以下(%)
25-34岁(%)
35-44岁(%)
45岁以上(%)
21
25
36
36
31
35
32
23
14
11
6
8
20
28
39
46
12
14
18
21
31
30
29
31
26
24
21
19
18
12
7
9
10
10
12
14
16
15
15
17
斯或将告别纸质图书时代 俄罗斯书店积极寻求转型 58% 31%
阅读电子书 电书
内50%的受访 阅读电子书, 受访者于去年 读电子书
减少买书 时间
避免 杂乱无章
21%
不想花钱
更易于 阅读
可以阅读 更多书籍
2% 其他
36%
俄罗斯人 电子书
28 8%
通过网络 免费下载
21%
智能手机
15%
如何下载
平板电脑
读了多少本书?
11 4
可以阅读 未在书店 出售的书籍
22%
92%
读电子书的设备
阅读器
28%
原因
70% 阅读电子书
8%
30%
从朋友处 拷贝
从专门网站 购买
家中所藏纸质书籍的数量
不变
减少
增加
73%
16%
11%
你购买纸质书的数量 2013 4.23
是书店,还是俱乐部,拥有优 质的教育计划和积极的经营宗 旨:“我们不会坐等读者来买 书,而是将最棒、最有趣的书 籍送到读者手中”,这就是 “保险杠”的座右铭。整个夏 天,“保险杠”行走于俄罗斯
各州,为小读者推送时下好 书。 图书漂流社交网Book Crossing也同样人气渐高。 目前,许多书店、俱乐部 和咖啡馆都能看到该网站的 漂流书架。此外,实体书在
69%
购买有所减少
24%
购买数量与 以前持平
7%
购买有所增加
线销售平台也日益火热。 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网上书店 OZON.ru图书部经理 阿 列 克 谢 · 库 兹 门 科 (Alexei Kuzmenko) 告诉 《透视俄罗斯》记者:“纸质 图书的网上销售量持续走高。
以2012年为例,以美 元计算的图书销售额增长 30%,销量上升了27%。” 然而,他补充道,增长主 要集中在俄罗斯各州,而 非莫斯科或圣彼得堡 。 由此可见,客户争夺战将最先 在各个州打响。”
纸质书风光不再 数字化阅读成为新宠 有关现今俄罗斯人是否 已不爱读书的争议持续不断, 尤其是考虑到苏联曾被普遍认 为是最崇尚阅读的国家。众所 周知,苏联时期的书籍非常珍 贵:书有价无市,抢手度不啻 于时装或美食。想要订阅书刊 的苏联读者排起了长队。书迷 们还可通过收集20公斤再生纸 来换得购买大仲马著作的优惠 券。苏联后期曾出现二手书市 场,但选择余地相当有限,价 格也不菲。“一书难求”的情 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 善。 现代读者普遍认为,图书 市场存在两大发展趋势。 一是纸质书不再成为主要 文字媒介,许多人更倾向于用 电脑、智能机、平板电脑或电 子阅读器来阅读,或是开车时 听有声读物。 二是书在俄罗斯的崇高地 位已不复存在。拥有珍本书不 再像苏联时代那样是身份的象 征。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 心的一项调查,83%的俄罗斯 人拥有私人藏书,但其中46% 俄罗斯人藏书量不超过100 本。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在 学校的调查问卷上,要求家长 列出家中儿童读物的一项也只 留出三行用于填写内容。 作 者:阿莉萨·奥尔洛娃(Alisa Orlova)
透视俄罗斯 8
科幻小说: 照耀苏-俄现实的理想主义之光 科
幻小说在俄罗斯拥有众多拥趸,并 被归入严肃主流文学行列。因为从 苏联时期起,科幻小说作家就借助幻想世 界深刻地再现、反思苏联-俄罗斯社会进 程。 科幻小说以瑰丽的想象令人称道, 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文学类型之一。谢尔 盖·卢基扬年科、德米特里·格卢霍夫斯 基和瓦迪姆·帕诺夫等科幻作家广受人们 追捧,其著作销量令很多作家难以企及。 他们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文化 “解冻”后逐渐成型的科幻小说传统,并 在此基础上将科幻引上了全新方向。 在苏联时期,人造卫星上天,宇航 员加加林进入太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预 言共产主义在20年内将实现宇宙扩张。与 此同时,俄罗斯科幻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期。未来共产主义乌托邦、赛博技术、外 星文明是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 尽管没有完全脱离后斯大林社会的思想禁 锢,但依然为科幻小说的下一个突破铺平 了道路。 伊万·叶夫列莫夫、斯特鲁伽茨基 兄弟、叶列梅·帕尔诺夫和波兰作家斯坦
尼斯拉夫·莱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另类 科幻”。他们同未来共产主义预言式科幻 分道扬镳,转而描述遥远星球的社会主 义生活,并以寓言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反 思。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苏 联社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出现后继乏力和 经济滑坡,而这些问题早已被苏联科幻作 家预测到了。 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在1964年出版 的《成神颇难》和1967年出版的《火 星人第二次入侵》中描述了绝望的地 球公民如何同分崩离析的社会规范、 疯狂嚣张的权利暗箱相抗衡,引起了 读者的极大共鸣。安德烈·塔可夫斯 基所执导的《飞向太空》(改编自莱 姆的《索拉里斯星》)和《潜行者》 (改变自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路边野 餐》)关注当时社会的惨淡景象,在国际 上获得一致好评。 1991年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总 统叶利钦开始资本主义“休克疗法”,俄 罗斯科幻小说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俄罗斯 读者转向了中世纪幻想小说和太空歌剧系 列畅销书。事实上,直到普京上台并重新
制定国家发展政策,俄罗斯科幻才逐渐复 苏。新一代科幻作家一方面尝试用西方类 型小说模式写作,另一方面也延续着苏联 前辈的反乌托邦传统。科幻小说不再将注 意力集中在星际维度下的隐喻式批判,而 是更倾向于描写灾难景象,以反映苏联及 后苏联时期对俄罗斯人民的心理创伤。 1998年起,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守夜人”系列陆续问世。提莫·贝克曼 贝托夫在2004年将其搬上荧幕,并打破俄 罗斯票房纪录。卢基扬年科并未在俄秘密 机构做文章,而是讲述了全能神秘的正邪 两面“异界人”为掌控人类命运而展开较 量。相比较,苏联科幻的主人公往往是典 型的理性知识分子,通常是年轻男性,因 人类积重难反的顽疾而感到意志消沉。他 们冲破道德约束,借助直觉、魔法、暴力 改写自己的命运,或引发灾难,或建造理 想国,希望将自己和世界从政治腐败、军 队穷兵黩武、人性病态狂妄中拯救出来。 作者:俄罗斯科幻小说分析集 《发明宇宙》的作者马蒂 亚斯·施瓦茨(Matthias 作家具 Schwartz) 家的本 备成为预 言 书中“ 领,他们 在 发 经进入 明”了 已 现 的发明 代人生活 创造。
笔下的未来:一语成真的俄罗斯科幻小说 电子报纸
媒体库
可以阅读电子报纸的
我们已习以为常的视频和音频书籍对于阿列克
出版于1920年叶甫根尼·
小工具早在1978年苏
谢·托尔斯泰小说《艾莉塔》的主人公来说,
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中,
联科幻作家基尔·布
却是一项惊人的发明。故事中的两个地球人在
人类已经发明了石油食品,一
雷切夫的小说中就已
火星上找到发现一座已被破坏的城市,但是市
劳永逸地解决了饥饿问题。在
出现。布雷切夫在
内的图书馆被保留下来。那里不仅保存有普通
《未来100年》中提到类似于智能手机或平板
的纸质书籍,还有电视屏幕。两位火星来客还
电脑的设备,但将其称为报纸。主人公只需
借助屏幕观看了一小段视频。主人公之一的工
按动类似烟盒大小的小黑盒的侧面,就会出
程师罗西还找到一
现彩色屏幕,在屏幕上可以阅读月球联欢会
种类似于内存卡的
以及联合国辩论等新闻。尽管电子书的概念
东西,以及一本可
在上世纪70年代已不新鲜,但第一个类似于
以听到美妙音乐的
维生素和抗生素。
书。
茨(Matthias Schwartz)
现代电子书的阅读器直到1992年才出现。
石油制作的食品
不存在任何种族、名人、时尚 和私人生活的世界里,通过蒸 馏石油获得食物块被发放到所 有人的手中。上世纪5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 使用从石油烃中提取的微生物合成蛋白质、 作者:马蒂亚斯·施瓦
WWW.TSRUS.CN 9
莫 言 获 诺 奖 在 俄 罗 斯 掀 起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热
《酒国》是莫言被译 为俄文的第一本小 说,并已于2012年中 旬出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后,《丰乳肥臀》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俄罗斯读者的关注。
如
果在俄罗斯街头拦住一名路人请他 至少说出一位中国作家的名字,您 可能得不到任何答案。尽管如此,我们仍 有理由相信,中国作家将会获得俄罗斯读 者的认可。 新西伯利亚最大书店的销售顾问叶戈 尔·米哈伊洛夫(Egor Mikhailov)在回 答有关中国文学的问题时表示:“中国作 家文学作品的市场知名度不如某些国家, 比如日本文学作品的知名度那样高。市场 上的中国作品,通常是少量出版的一些价 格昂贵而且最能引起散文集专家关注的经 典作品。例如,注释四卷本的名著《西游 记》,但其需求量往往很有限。不久前, 一本名叫《翻译中的女孩》的小说引起读 者的兴趣。作者是从香港移民到美国的华 裔作家郭珍芳,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人在 从东方到西方旅行过程中适应环境所遇到 的困难。当然,时下掀起中国文学风潮的 当属莫言的作品。不过,大部分读者还是 很少问津中国作家的作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全世界 都开始谈论起中国文学。俄罗斯也不例 外。小说《酒国》的俄语版几乎在莫言 获奖同一天在俄罗斯出版发行,并受到 热捧。圣彼得堡“安芙兰”(Amfora) 出版社非常准确地预测了中国小说的 成功。去年12月,在俄罗斯又出版了世 界最有名的莫言作品《丰乳肥臀》。 事实上,在短期内出版两部中国杰出小说的 俄文版对于帮助俄罗斯读者从整体角度了解 中国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学系副教授阿 列克谢·罗季奥诺夫(Alexey Rodionov)指 出:“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里,俄罗斯 共出版24种中国散文刊物,收录了87位作家 的182部作品。作品被翻译成俄语最多的中国 作家有王蒙、冯骥才、贾平凹、残雪、王安
也很快于2012年底与 读者见面了
忆等。然而,如果我们看一下所有这些刊物 共只有11.4万份总发行量,就会很清楚,很多 俄罗斯读者未必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学。”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国家 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知道,目前在俄罗斯的中国作品中主 要是古典文学。我在莫斯科时,曾去过一 家图书馆查找被译成俄文的中国书籍。不 超过几百本,这很少,也完全不符合两国 人民对彼此了解的需求”。官方认为,出 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既可以是由于政治变化 所致,同时也因为缺乏能进行高质量翻译 的真正专家。 此外,这与出版商有直接关系。他们不 了解中国作家,无法预见俄罗斯读者反应。即 使出版,也多以从西欧文字翻译过来,或者经 过市场检验的中国作家作品为主。从汉语直接 翻译中国作品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在过去5年中,俄罗斯出版了作家棉 棉的《糖》和卫慧的《上海宝贝》和《我 的禅》、蔡骏的科幻小说《病毒》和《诅 咒》、姜戎的《狼图腾》,以及苏童的 《末代皇帝》等。 莫言作品俄文译者伊戈尔·叶戈罗夫 (Igor Egorov)指出,中国文学在俄罗斯 的普及还不到位。他说:“我谈过关于现 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话题,同时发布了 译自英法文的文章。可以看出,对这一问 题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从2007年至今, 访客数量增加了两倍多。” 罗季奥诺夫表示:“我们希望莫言 获奖能够带动俄罗斯出版界和读者对当代 中国文学的兴趣。中国文学题材和流派 广泛,可以与世界分享的不仅有莫言的 作品,还有许多同时代杰出作家,如贾平 凹、余华、苏童、毕飞宇、王安忆等作家 的优秀作品。” 作者:阿尔乔姆·日丹诺 夫(Artem Zhdanov)
莫言写了很多 作品,要作为 一种现象评价这位 作家并弄明白,诺 贝尔奖为什么颁发 给了他,需要阅读 其不止一篇作品, 其在俄罗斯得到认 可的路还很长。我 跟他谈了这一点, 他本人对此表示理 解,并且很期待自 己的作品在俄罗斯 出版发行。对于老 一辈中国人来说, 俄罗斯和俄罗斯文 学如您所知是一种 特别的东西:他们 成长的年代,中国 和苏联之间的巨大 援助和伟大友谊不 是用语言所能传达 的。莫言说,他喜 欢肖洛霍夫、屠格 涅夫和其他俄罗斯 作家。他小时候在 他哥哥的文选中读 到的第一个作品是 普希金的《金鱼的 故事》。 莫言作品 俄文版译者 伊戈尔·叶戈罗夫
透视俄罗斯 10
扎哈尔·普列平: 残酷现实记录者
从
低薪警察到地方街头小混混,扎哈 尔·普列平描写更多的是他曾亲历 的贫困生活。 作为杰出作家与反对派人士,扎哈 尔·普列平可谓平步青云,年仅38岁的 他,已经成为俄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家之 一,他的小说《原罪》被评为俄罗斯十年 来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很难想象,10年前名为叶夫根尼· 普列平的扎哈尔·普列平,曾是一名收入 微薄的阿蒙特警队员。生活令他感到沮 丧,这个曾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的老兵身 无分文。周围超级富豪的生活让他的内心 充满了痛苦与愤怒,也让他开始同情如今 已被取缔的民族布尔什维克党。 养家糊口的
巨大压力最终迫使普列平重新规划人 生,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1999年大学 毕业后,普列平经朋友推荐去当地报社找 工作。他成功应聘并很快被提升为“事 件”报主编。同时,他创作了第一部小说 《病态》,并获得“全国最畅销书”奖。 小说《病态》的主人公叶戈尔,是 车臣一名不成熟又胆小怕事的特警指挥 官。普列平认为:“战争不会改变人们, 但会加重人们已有的特质。如果你与人为 善,你就是个人道主义者;如果你有疯狂 的想法,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有些评论家将普列平与托尔斯泰相 提并论,对此普列平表示托尔斯泰是他的 偶像。普列平说:“诚然,我是个典型的 追随者。只要我认为我的家人能在俄罗斯 找到安全感,我会生12个孩子,而且永远 不会离开我的村子。” 现在,他和妻子玛莎还有他们的四 个孩子,以及两条狗和三只猫一起住在克 尔热涅茨河岸附近的一个偏远村子里。 作者:安娜·涅姆措娃(Anna Nemtsova)
维克多·佩列文: 新俄罗斯梦想编织者
作
为跨越两个时代的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创造了同时活在两个世界的人物角 色。20年来,对于一个历史曲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远不够理想的国家来说, 佩列文的作品一直有如人们文化生活的指路明灯。 佩列文的作品深邃、刻毒、风趣且富于创造力,总是揭示评论时事。他善于将当 下事件置于抽象又形而上学的背景下,由此引发出古老的哲学和神学,小说情节往往 以普通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且所涉及的特定现实也显得不再重要。 他的小说基于单一的哲学原理:根据这一点,我们的世界不过是一系列人为的 建筑,而人类注定要永远盲目地飘泊其中。所有世界都不真的,但也不能称其虚假。 因为每个不同的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之中,我们无法将心理的现实视为虚 假。因此,他创作出被誉为俄罗斯第一部禅佛小说的杰出作品《夏伯阳与虚空》。 佩列文看清一切﹑知晓一切﹑怀疑一切,但同时给予读者一丝希望的曙光。无论 现实如何,我们如何去定义,它都是希望所在。而这恰是佩列文送给读者们的礼物, 而他们都“只是想要美好的—可以改变一切的现实。” 维克多·佩列文1962年出生于莫斯科,毕业于动力工程学院,1989年 时放弃了博士学业。曾做过记者。1992年第一部作品出版,赢得公众一 致好评。 作者: 亚历山大·格尼斯(Alexander Genis)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光明与黑暗的主宰者
早
在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问世之前,《哈利·波特》第一部出版 不到一年内,谢尔盖·卢基扬年科就创造了一个非凡的俄罗斯超自然世界。卢 基扬年科“守夜人”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于1998年出版,并很快成为畅销书,之后被改 变成电影。巫婆、术士、狼人、女巫、妖魔还有吸血鬼生存在环境独特而又阴沉忧郁 的莫斯科。一分钟前,这些异界人还穿越在麦当劳、工厂食堂和奥斯坦金诺电视塔上 空之上,而一分钟后他们中的一个正用从“晚霞最深处”抽取的炽热丝线绘制“命运 之书”。书中强大的异界人组合,创造了全球数百分册的销量,赢得了数十个奖项。 卢基扬年科1968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曾在阿拉木图国家医学研究所接受培训, 然而与成为小说家相比,儿童精神科医生这样收入微薄的工作简直毫无吸引力。卢基 扬年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并且逐渐通过其所创的故事和小说赚钱。在 20世纪90年代初,卢基扬年科开始编辑科幻杂志,并在1996年搬到了莫斯科居住。 “守夜人”的出版堪称卢基扬年科创作生涯的一次突破,然而2004年被改编的同 名电影才使其真正成为俄罗斯文学界的名家。影片拍摄地如此成功,不但打破了逐渐 兴起的后苏联时代电影业的记录,而且被好莱坞看中并买下了其第三部的版权。 尽管其小说中的场景苍凉而无望,但卢基扬年科对于人类未来的预测却基本乐 观:“人类会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发展地更好。也许有一天我们甚至会停止彼此间的 战争。” 作者:菲比·塔普林(Phoebe Taplin)
WWW.TSRUS.CN 11
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 未来幻想里演绎乌拉尔远古传说
斯
拉夫尼科娃是俄罗斯著名女性作家,凭借《2017》夺得俄布克文学奖桂冠。她 以独到的黑色喜剧、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备受读者推崇,并鼓励青年人投身写
作。
1967年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出生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叶卡捷琳堡,这里流传 着神奇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斯拉夫尼科娃擅长在小说里巧妙融入现 实和幻想元素。《2017》是一部反乌托邦幻想小说,2006年出版,并荣获了斯布克文 学奖。该小说元素丰富,体裁上侧重科幻。故事设定在阴暗的近未来,探讨了爱和革 命,构思巧妙奇特,让人意犹未尽。在书中斯拉夫尼科娃让纳米技术大放异彩,展现 了全息玩具,还戏谑地穿插了一些有趣的点子,例如美国女总统收养了多种族彩虹孩 子,时尚夜总会里上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脱衣舞等等。 书中还有对未来的严肃预言。由于人类日益加剧的贪婪和疏忽,矿产资源丰富的 里菲地区爆发了生态灾变。故事发生地类似斯拉夫尼科娃的故乡叶卡捷琳堡。这里充 斥着神秘主义、帮派斗争、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带着革命将至的气息。在自己的 另一部著作《灯头》里,斯拉夫尼科娃探讨了社会变迁,尤其是普通人的思维转变。 她还是俄罗斯最敬业的青年作家导师,并促成处女作奖的设立。 作者:菲比· 塔普林(Phoebe Taplin)
塔季扬娜·托尔斯塔娅: 解读俄罗斯性格
作
为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后人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亲人,塔季扬娜·托 尔斯塔娅无愧于自己的姓氏并继续着伟大祖先的事业。她是俄罗斯文学和文化 生活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电视观众而言,她不仅是位有才华的散文家,也是 一位风趣的谈话对象。同时,她还是以作家和公认的舆论引导者身份出现的俄罗斯人 气博主。 托尔斯塔娅1951年出生于列宁格勒,并在那里接受语言学教育。在文学领域, 她被公认为小说家。她创作的小说文体丰富,善用隐喻,层次结构多样,人物个性鲜 明。这些作品已被众多文学批评家和研究家所熟悉。托尔斯塔娅于2000年出版的《野 猫精》(又译为《克斯》)一书更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部耗时14年时间写就 的作品很快便被收录入人文专业大学生阅读计划中。 《野猫精》是一部以讽刺笔触描写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后世界末日反乌托邦作品 (对民族性格的关注通常是托尔斯塔娅创作灵感的来源)。小说内随处可见粗言秽 语、方言以及新词。然而这并未吓跑评论家,他们对《野猫精》的艺术价值给与高度 评价,特别指出其用词的独特。诗人及评论家列夫·鲁宾斯坦写道:“不管小说情节 如何,亦或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如何怪异,其中的语言无论如何都非常突出。”尽管 小说中有很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但评论家仍称其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此 前只有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曾获得这样的评价。 作者:亚历山大·古泽娃
乌利茨卡娅: 知识女性散文
作
为俄罗斯畅销书作家之一、国际知 名剧作家以及反对派代表,柳德米 拉·乌利茨卡娅在被评论家康斯坦丁·米 尔钦定义为“知识女性散文”的领域笔耕 不辍。她的作品主题触及真正具有普遍性 和深刻性的问题,如家庭关系、自由和信 仰等。她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获得系 列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中国人民文学出 版设设立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奖等国际奖项。 乌利茨卡娅第一部小说《索涅奇 卡》(《Sonechka》)出版于1992年,当 时她49岁。她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小说《丹 尼尔·施坦因,译员》(《Daniel Stein, Interpreter》)。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小 说并非完全取材于奥斯瓦尔德·鲁菲森的
传奇一生。鲁菲森是波 兰犹太人,曾在二战期间 做过翻译,并且帮助犹太人从白俄罗斯米 尔贫民窟逃离。他也因此被迫逃跑并躲藏 在一座修道院,一年后改信基督教。 “我不得不根据一些内部情况写这 部小说,”乌利茨卡娅在接受《透视俄罗 斯》采访时解释道,“这次写作非常艰 难,我绝对可以说已因此变了一个人。” 这部作品的内容还涉及一些神学辩论。用 乌利茨卡娅的话说,小说捍卫了“个人对 于上帝和周围人慈悲与爱的宗教,而不是 教条、权威、权力和集权主义的宗教”。 乌利茨卡娅的小说或许还带有一些 后现代风格,如页面就像是信件、日记、 报告和成绩单的拼贴,但其很多小说的主 题都为永恒的生死谜题,即如何成为真正 的自己,如何在残酷、虚伪的挑战和悲天 悯人中生存。这部小说多次获得大奖,包 括2007年“巨著奖”,作者本人也因此入 围“年度作家”名单。 作者:菲比·塔 普林(Phoebe Taplin)
透视俄罗斯
WWW.TSRUS.CN
12
《生存与命运》的新生 《生存与命运》是苏 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 (Vasily Grossman)的一部 伟大小说。小说完成后一 直未能在苏联出版,却在 半个世纪后的2013年成为 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1950年至1960年, 格罗斯曼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来撰写《生存与生命》这部著名小 说,但自己却未能亲眼看到小说出版。由 于内容中含有对斯大林及其政权的批判, 小说被定性为反苏作品。不过,小说的手 稿副本却流传到了国外。1980年,小说在 瑞士首次出版,并立刻引起强烈反响。直 到1988年,苏联才出版了小说的删节版。 小说被禁半个世纪后,手稿终于获得解 禁。2013年6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向俄 国家文学和艺术档案馆移交了小说的完整 手稿,作者的女儿和外孙出席了隆重的手 稿移交仪式。至此,研究人员终于可以对 小说的原稿以及此前未出版的章节进行研 究。 格罗斯曼著作的移交不仅具有解禁 被查封作品的重要政治意义,而且首先 具有及其重要的文学价值。俄罗斯历史 学者尤利娅·坎托尔(Yuliya Kantor)表
俄罗斯拟建立 国家读书俱乐部 俄罗斯联邦出版和大众传媒署拟成 立读书俱乐部,以在全国居民中培养阅读 习惯,吸引人们对书籍产生兴趣。中央联 邦区和伏尔加联邦区被定为该项目的两个 启动区。如果读书俱乐部工作在这两个地 区进展顺利,其经验将被俄罗斯其他地区 所借鉴。 据俄pro-books.ru网站介绍,项目初 期阶段拟举行四次读书俱乐部会议、有著 名作家和出版社参加的视频节目以及网络 和线下研讨会,向各图书馆及书店工作人 员介绍俱乐部的组建情况。此外,还将在 常用社交网站上创建相应的用户组。预计 首批此类读者俱乐部将于十一月份在俄罗 斯出现。
《生存与命运》在2013年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示:“向国家文学和艺术 档案馆移交二十世纪最伟 大文学作品之一的手稿, 将有可能推动小说《生存 与命运》真正完整版的出 版,向读者呈现只有手稿中才 存在的、由于在当时不被接受的政 治敏感性而被作者删除的内容和片段,或 者至少出版一本带有各种评论和附录的严 肃科学书籍。” 不久之前,小说被成功搬上俄罗 斯的大银幕。2012年,根据小说拍摄的 电视连续剧也在俄罗斯首都电视频道得 到播出,受到观众的追捧。根据研究机 构“TNS俄罗斯”的调查, 第一集在莫 斯科成年观众中的收视率达到了18%。 2013年,编剧爱德华·沃洛达尔斯基 (Eduard Volodarsky)在上海电视节白玉 兰奖评选中获得最佳电视电影编剧奖。 作者:亚历山德拉·古泽娃(Aleksandra Guzeva)
俄版权所有人 与社交网站合作 曾多次被指发布盗版作品的俄罗斯 最大社交网站vk.com日前开始根据科幻作 家德米特里·格卢霍夫斯基的授权刊登其 新小说。格卢霍夫斯基是著名小说《地铁 2033》和《地铁2034》的作者。他并不担 心自己的作品被在网上自由传播。他将 《地铁2033》分章节发表到LiveJournal微 博上后,小说才被出版。“我不认为自 己是在支持社交网站vk.com,相反我觉得 我是在利用该网站的资源。”格卢霍夫斯 基说。由于能在任何时候上传小说的新章 节,他觉得社交网站非常方便。 新小说《未来》的内容与名称完全 贴合,是一部与读者互动的多媒体作品。 这是俄罗斯第一个由版权所有人与社交网 站联合推出的项目。双方将《未来》发表 在vk.com上的决定是在加强打击网络盗版 背景下做出的。俄国家杜马已批准法案, 将针对发布非法内容的情况,根据IP地址 封锁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网站。 合作项目能否盈利,只有到秋天才 能知晓。小说在网上正式发表后,俄AST 出版社将出版其纸质书籍。格卢霍夫斯基 认为:“纸质书籍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文 学的消亡。” 作者:亚历山德拉·古泽 娃(Aleksandra Guzeva)
莫斯科图书馆将变身为信息中心 莫斯科图书馆即将完成重大改革的 第一步。到秋天时,5家图书馆将变身成 为信息中心和地区俱乐部,以欢迎不仅喜 欢讨论文学,同时喜欢讨论政治的人们。 改革将从5家地区性图书馆开始。改 革倡议者们旨在强调:人们来图书馆不仅 仅阅览书籍,更是为了沟通交流、参加讲 座、获得建议、探讨问题以及进行工作。 通过此次改革,图书馆的读者群也 有望增加。因为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开放 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5点,一般忙于工 作生活的上班族很少能利用上图书馆,因 此图书馆的读者大多为学生和退休人员。 只要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年轻人和中年 人便能够加入进来,至少该项目倡议发起 人—莫斯科图书馆中心副主任鲍里斯·库 普里亚诺夫这样认为。
库普里亚诺夫表示:“一般的观念 认为,图书馆应该尽可能的对公众开放。 我们将为人们阅读书籍提供便利,并为读 者介绍不通过图书馆管理员而自助借读书 籍的办法。读者可以自己将书放在终端 机上进行登记,然后将书带离图书馆。之 后可以在白天或者夜晚的任何时间,在最 近的商店或地铁站归还书籍。图书馆将加 快图书的更新速度,更多最近出版的图书 将会被比现在更快的速度运送到图书馆之 中。” “另一个问题是,莫斯科约有1/2没 有正式注册的居民,但只有注册后才能得 到借书证。因此,我们不得不简化图书馆 登记手续。我们不会将书借给没有注册的 居民,但他们可以在阅览室阅读书籍。” 作者:扬·申克曼(Yan Shen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