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anagement Action Plan for Bawangling NR and Adjacent Communiites in Qingsong Township _Chinese

Page 1


















作者: 作者:张剑锋、杨世斌、黎晓亚 编者: 编者:张颖溢、闫璐 顾问: 顾问:邓维杰、毕蔚林 翻译: 翻译:甘敏芳、金娜、马克 引文: 引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2005。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青松乡周边社区共管行动计划。 青松乡周边社区共管行动计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北京。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姜恩宇,海南长臂猿母猿及其幼仔,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 出版: 出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北京。 日期: 日期:2005 年 8 月

I


在本共管行动计划付印之际,我们特别向在计划编制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帮 助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白沙县林业局,白沙县政府,青松乡政府,海南省林 业厅和霸王岭林业局 感谢海南生态环境教育中心(HEEC)以及海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参与并成功实 施了社会经济学调查。 作者和编者还要向邓维杰老师表示真挚的谢意,感谢他协助主持了一系列关 于共管培训的研讨会,以及感谢嘉道里农场(KFBG)对计划的建议。 该计划的评估和修改得到了以下专家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William V. Bleisch、邓维杰、John Fellows、Bosco Chan、Michael Lau、邓献录。甘敏芳和 金娜负责该计划的中译英工作,Mark South 帮助完善了英文的语法和措辞。 感 谢他们的付出!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Great Ape Conservation Fund 资助了该共管行动 计划的写作和出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感谢所有对海南长臂猿保护项目给予支持的人!

2


序 .............................................................................................................................................. 5 绪论 .......................................................................................................................................... 7 社区共管的概念和背景 .................................................................................................. 7 编制共管计划的目的、必要性及依据 .......................................................................... 7 制定共管计划的原则 ...................................................................................................... 8 第一章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 .................................................... 10

1.1 保护区简介 ............................................................................................................. 10 1.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10 1.1.2 面积和功能区划 .......................................................................................... 10 1.1.3 法律地位 ...................................................................................................... 10 1.1.4 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 .......................................................................... 10 1.1.5 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 ...................................................................... 11 1.2 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11 1.2.1 自然条件 ...................................................................................................... 11 1.2.2 生物资源 ...................................................................................................... 12 1.2.2.1 植被和野生植物资源 ....................................................................... 12 1.2.2.2 野生陆生脊椎动物资源.................................................................... 12 1.2.3 景观资源 ...................................................................................................... 14 1.2.3.1地理景观 ............................................................................................. 14 1.2.3.2 水文景观 ........................................................................................... 14 1.2.3.3 生物景观 ........................................................................................... 14 1.2.3.4 人文景观 ........................................................................................... 15 1.2.4 生态功能和价值 .......................................................................................... 15 1.3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现状 ................................................................................. 16 1.3.1 保护工作 ...................................................................................................... 16 1.3.2 科研工作 ...................................................................................................... 17 1.3.3 宣传教育和社区工作 .................................................................................. 18 1.3.4 对外交流与合作 .......................................................................................... 19 第二章 第二章 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概况 .................................................................................. 20 2.1 社区调查方法 ......................................................................................................... 20 2.2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自然状况 ........................................................................... 21 2.3 民族、人口及文化 ................................................................................................. 22

1


2.4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 23 2.4.1社区基础设施概况 ........................................................................................ 23 2.4.1.1交通与通讯 ......................................................................................... 23 2.4.1.2电力和饮水 ......................................................................................... 24 2.4.1.3住房 ..................................................................................................... 24 2.4.1.4集镇建设 ............................................................................................. 24 2.4.2社区服务体系 ................................................................................................ 25 2.4.2.1学校基础教育 ..................................................................................... 25 2.4.2.2卫生与医疗保健 ................................................................................. 26 2.4.2.3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 26 2.4.3社区生计状况 ................................................................................................ 26 2.4.3.1 经济收入 ........................................................................................... 26 2.4.3.2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状况 ..................................................................... 26 2.4.3.3一般家庭的经济收支 ......................................................................... 28 2.4.3.4生计类型和特点 ................................................................................. 30 2.5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 ................................................................................... 30 2.5.1狩猎活动 ........................................................................................................ 31 2.5.2林间采集活动 ................................................................................................ 31 2.5.3建材对林木的需求 ........................................................................................ 31 2.5.4薪柴需求 ........................................................................................................ 32 2.5.5种植业的影响 ................................................................................................ 32 2.5.6林间放牧 ........................................................................................................ 33 2.6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33 2.6.1社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 33 2.6.2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矛盾 .................................................................... 35 2.6.3社区眼中社区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排序及解决办法..................................... 37 第三章 现状评价与对策 ...................................................................................................... 39 3.1 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 39 3.1.1 保护区周边社区 .......................................................................................... 39 3.1.2 霸王岭林业局 .............................................................................................. 41 3.1.3青松乡和白沙县地方政府 ............................................................................ 42 3.1.4 其它省级和国家级的政府行政部门........................................................... 43

2


3.1.5 其它组织和机构(学校等) ...................................................................... 43 3.1.6 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 .................................................................................. 43 3.2 问题分析 ................................................................................................................. 44 3.2.1 问题树 .......................................................................................................... 44 3.2.2 问题的根源 .................................................................................................. 47 3.3.1 保护区和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 47 3.3.2 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和沟通不够........................................................... 47 3.3.3 社区的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法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薄弱 ........................................................................................................................................ 48 3.3.4 上级政府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视不够、资金和人力投入不够,尚未协调好 边界问题 ........................................................................................................................ 48 3.3.5 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 48 3.3.6 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49 第四章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目标 .......................................................................... 50 4.1 社区共管的长期目标 ............................................................................................. 50 4.2 三年的近期目标 ..................................................................................................... 50 第五章 共管行动计划 .......................................................................................................... 51 5.1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 ............................................................................................... 51 行动1 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共管宣传 ................................................................ 51 行动2 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筹建共管委员会和共管小组............................. 52 行动3 共管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查......................................................... 53 行动4 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 54 5.2 保护区和社区的能力建设和意识培养 ................................................................. 55 行动5 开展社区环境教育 .................................................................................... 55 行动6 开展保护区共管能力培训 ........................................................................ 56 行动7 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培训 ............................................................................ 57 5.3保护区边界的明确和认同 ....................................................................................... 57 行动8 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 57 行动9 与关键利益相关者踏查地界和立碑......................................................... 58 第六章共管行动的逻辑关系 ................................................................................................ 60 第七章行动时间表及经费预算 ............................................................................................ 62 附件 ........................................................................................................................................ 63 附1:海南霸王岭国家级保护区培训需求评估报告................................................... 63

3


附2:Seacology基金会捐资助学协议书统计表:...................................................... 69 附3:白沙县与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关的规划和政策........................................... 70 参考文献 ................................................................................................................................ 73

4


序 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系国务院批准的以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 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昌江和白沙两县,面积为 29980ha。保护区内仍保存着世界上最濒危的猿类-海南长臂猿和原始的热带季雨林。 与中国南方的许多保护区一样,保护区自成立始,在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上就面临着 来自于周边社区的巨大压力。保护区周边社区共有青松、金波、南开和七差4个乡(镇) ,总 人口26490人,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黎族和苗族) 。这些社区地处海南岛的腹地,交通不便 和经济落后,还属于海南省重点扶贫乡镇,其中白沙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些社区的生活 和生产方式依然很传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非常严重。 保护区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了保护和打击的力度,对入区的各种行为进 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但同时也使得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深。由于保护区 长期缺乏与社区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这种管理模式也很难得到理解和支持。面对 社区日益增长的发展诉求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需求,保护区和地方政府都面临一个很大的挑 战,就是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寻求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在 FFI的支持下,以保护区东部的白沙县青松乡周边社区为试点,开始尝试社区共管。 青松乡位于白沙县西南部,紧邻保护区的东北部,在所有周边乡镇中最靠近长臂猿的现 存栖息地。 考虑到保护区和青松乡的社区是第一次接触“社区共管” ,而且相互之间缺乏了解,所 以项目最先从调查和培训开始。2004年5月,项目首先对保护区的机构和人员设置进行了调 查,并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进行了能力和培训需求评估(具体结果见附1) 。

2004年7月,FFI和保护区在白沙县青松乡的8个代表社区开展了参与式的社会经济现状 调查。2004年10月8-13日,FFI和保护区共同组织了社区共管培训研讨班。来自青松乡政府 代表、白沙县林业局的代表、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的代表、霸王岭林业局的 代表和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代表共24位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在此次培训研讨会上,通过对 社区和保护区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得与会成员尤其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许多自然资 源都是社区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至关 重要,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开展社区共管以及合作的基础。与会人员意识到周边 社区是保护区有效管理和保护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可以成为积极的和非常重 5


要的保护力量,而不是麻烦的制造者。保护区应和社区合作,使社区百姓积极参与和支持保 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保护区也应在能力范围之内,积极支持和帮助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2004年10月14-16日在保护区召开了第一次的社区共管利益相关者研讨会。除了FFI和保 护区,白沙县青松乡周边社区的代表、霸王岭林业局、白沙县和青松乡政府、海南省林业局 保护中心、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以及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欧盟天然林保护 项目和海南师范学院都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各利益相关单位和团体在三天的会议期间, 分析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了解了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并对未来 三年具体实施社区共管确定了目标、优先策略和前提条件。

2004年11月,在以上两次会议的基础上,FFI和保护区又邀请地方政府和团体召开了一 次共管计划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就如何制定共管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各章节的 写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在这次研讨会上,参与者确定了今后三年开展社区共管的具体目标和 行动。会议结束以后,FFI和保护区组成了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又深入共管所涉及的8个社区, 对整个社区共管的内涵和计划,与老百姓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 共管计划的编写从2004年12月开始。第二章由FFI根据海南省环境教育中心撰写的社区 调查报告编写而成,其它章节则都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完成。白沙县青松乡政府、8个周边社 区、白沙县林业局和县政府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FFI、香 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海南省环境教育中心、中科院动物所、昆明动物所、四川省农大都 江堰分校等单位的专家及学者对该项目提供了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6


绪论 社区共管的概念和背景 在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自然保护区集中体现在与周 边社区的关系上。由于保护区内和周边的人口压力大,而且这些周边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又极 度依赖自然资源,所以周边社区给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国家的相 关法律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给当地社区带来的 发展制约也十分明显,客观上使周边社区牺牲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协调好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封闭式的保护区管理方式,往往依靠政府的政策、法律和行政命令,采取强制性办 法进行保护,把社区作为保护的对立面,从而容易激化保护区和社区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和 冲突,使得保护区的管理效果非常有限。国家林业局从1995开始,通过开展全球环境基金 (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在中国5个省10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尝试实施新的保护区 管理方式即社区共管。如今,作为一种新的保护区管理理念,社区共管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地和各级保护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 已经逐步接受并采取了社区共管的做法。过去国家的法律对于社区共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国家正在制定新的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并已经向各管理机构和保护区征集意见,希望 通过完善法制建设,确立社区共管的法律地位。 社区是指生活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信仰、习俗、传统文化和知识,以及 生产生活方式,并与共同资源发生特定关系的社会群体。社区共管指共同参与保护区保护管 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结合。 为了使共管能够顺利开展,还需要除社区外的其它关键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等的参与和 支持,所以共管实际上是各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 不同于单纯封闭式的行政管理,在社区共管中,保护区应该换位思考,认识到当地社区 和群众的生存需要以及发展要求的合理性。保护区可以通过让周边社区参与自然资源的规 划、管理和监督,提高社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达到 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这种新的保护发展模式的基础是真正的“参与” 。在社区共管中,社区既是自然资源的 使用者,又是管理和保护者之一。保护区要帮助周边社区,了解和分析自身发展的限制和优 势,在科学合理规划基础之上可持续的使用自然资源,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社区 通过参与自然资源的管理、决策和评估而从中受益,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从 而使得社区能有积极性承担一定的保护职责,主动参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但是,保护 区对社区发展的帮助并不等同于扶贫项目。 社区共管是一种保护区与周边社区长期共生、共存、共发展的新的保护发展模式,建立 在保护区和社区双赢的合作理念之上。社区共管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基础比 较薄弱,保护意识和发展的能力都相对较低的地区。由于社区共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所以社区共管本身也是一种尝试, 需要及时适应各种变化和实情。

编制共管计划的目的、 编制共管计划的目的、必要性及依据 为了实现保护区资源的有效管理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自然保护区需要编制科学的社区共管计划。社区共管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好坏, 是衡量一个保护区社区管理水平和资源有效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 社区共管计划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行动方案,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行 动纲领。计划本身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7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计划是保护区总体规划在社区工作方面的具体化和细化,它 是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计划性文件,用于指导和调控保护区开展社区事务的行 动指南,是社区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依据。通过社区共管计划的编 制、执行、评估和调整,可以协调和合理组织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活动,有效 发挥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取得自然保护区最佳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计划是一个阶段性的社区共管计划,实施时间为2005-2007年,用于指导保护区在这 一时期内具体的社区 工作。保护区需要通过一期一期共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逐一实现总 体规划确定的保护区社区工作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社区工作总体目标-即在霸王岭自然保 护区 建立完善的社区共管体系,提高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 在国务院批准的《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明确了保护区从2003 -2012十年间的总体目标是: “保护区内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得到保护、恢复 和发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保护区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布局合理、面积 适宜、建设和管理科学、功能完善、效益良好、与社区协调发展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完善社 区共管体系,提高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为海南生态省建设和我国自然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 而且,总规的社区共管总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社区共管的目标为: (1) 、建立起共管(包 括交流沟通)机制; (2) 、将共管纳入保护区日常工作; (3) 、理顺霸王岭林业局职工、社区 群众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的关系,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 (4) 、保护区与周边社区 形成有效的社区共管网络体系,社区主动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社区经 济文化得到良性发展,林业局职工和周边社区群众觉悟和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群众与自然保 护区建立一种非过度消耗保护区资源的新型依赖关系; (5) 、社区共管,使保护与发展有机 结合,有效地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使保护区内资源得到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最终实现保护 区与社区的共同管理、共同发展。这些目标为霸王岭保护区指明了开展社区共管的方向,是 我们制定阶段性社区共管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计划制定的法律依据包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制定共管计划的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 栖息地的唯一保护区,是维护海南西部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区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保证。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计划,必须坚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拯救海南长臂猿和 保护长臂猿栖息地的保护为首要任务。 在制定保护区共管计划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如何拯救海南长臂猿、消除长臂猿栖息地的威 胁因子进行问题分析,并在保护区与社区相关问题的分析基础上,确定对策和行动计划,形 成了社区共管计划。 (2)坚持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原则 我们制定共管计划的整个过程,均是在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讨论和撰写下完成的, 它体现了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一贯思想。例如,FFI和保护区共同组织的与社区共管相关 的一系列培训和研讨会,都邀请了社区代表、霸王岭林业局、县乡地方政府、省级政府部门 8


和其它外来机构来参加。计划的整个编写过程也得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帮助、建议或直接参 与。保护区共管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 (3)坚持务实的原则。 社区共管计划必须根据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且,我们认识到社区共管作 为保护区社区事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分期规划和开展,而 共管计划的制定又必须坚持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保护区和社区现状的了解,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客观分析,是该共管计划制定的基础。由于 对社区缺乏了解,在2004年7月专门组织了一次社会经济现状的调查。由于保护区和社区第 一次接触和尝试社区共管,本身对于共管的认识还很有限,还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提高,而且 保护区和社区还受到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因此在确定目标和具体行动时,参与讨论的各利 益相关者也都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和策略,即认可在现有的认识、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之上, 确定操作性强的可实施的目标,挑选急需和必要的行动,实施社区共管。 鉴于社区共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保护区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区保护意识的增强,还 需要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情况和应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制定了一个三年的计 划(2005-2007) ,以指导未来的社区共管行动。同时,我们也把该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 作为保护区和社区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9


第一章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

1.1 保护区简介 1.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山区,地跨昌江黎族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 县,地理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8°57′—19°11′,东经109°03′—109°17′。保护区位 于霸王岭林区范围内,周边有青松、金波、七差和南开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庄,以及霸王 岭林业局内的医院、公安、学校及13个下属林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保护区与金波农 场、青松乡和南开乡接壤。

1.1.2 面积和功能区划 保护区总面积为29980ha,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690ha,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9.03%,非林业用 地290ha,占0.97%。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6461.0ha,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9.12%;疏 林地1124ha,占3.79 %;灌木林地682ha,占2.30%;其它包括无林地1423ha,占4.79%。保 护区森林覆盖率90.54%。 根据功能区划原则和保护区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及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功能区划如下: 1.核心区 位于雅加大岭、黑岭、斧头岭一带,北至东二管理站,东到高峰河,南至南屯河,西至老雅 加林场,海拔高度350—1560m,主要分布有热带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 矮林。核心区面积为10540ha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2%。 2.缓冲区 是核心区外围封闭的缓冲区域,北至猕留岭,东到亚岭,南至屯乃岭,西至雅加林场瀑布, 拥有较有保护价值的林分和动植物物种分布区,主要是为了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压力。缓冲 区分布有低山雨林(包括半落叶季雨林、次生林)、灌木林和天然疏林,面积为8910hm2,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7%。 3.实验区 是缓冲区外围与保护区界线之间的区域,是用于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多种经营、生态 旅游、社区共管活动的区域,主要分布有天然疏林、灌木林、低山雨林(主要为次生林) , 以及部分人工林、水域、草地等,面积为1053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1%。

1.1.3 法律地位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机构,隶属海南省林业局管辖,为独立 的法人单位。保护区扩建后的管理辖区为国有林区,无地方行政管辖权,权属关系明确。

1.1.4 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海南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 保护目标为: 1

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生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2 区内海南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有利于其生存、繁衍和发展;热带雨林 等典型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得到恢复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增加。 3

保护机制完善,机构健全,逐步实现管理制度化,手段科学化,设施设备现代化。

10


1.1.5 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 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以粤办函[1980]199号文批准建立霸王岭海南长臂猿省级自然保护 区,管理机构为霸王岭海南长臂猿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股级事业单位建制,隶属广东省人民 政府领导,归口霸王岭林业局管理。198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87]粤公发(内)52号文批准 在管理站内设置了霸王岭林区公安分局长臂猿自然保护区派出所。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 [1988]30号文件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626ha,并将机构名称定为“霸 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但仍为股级事业单位建制,海南省委托霸王岭林业局管辖。 1992年,为便于工作和管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移交海南省林业局管理,同年,省编 委下文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3人。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等多种原因,保护区内热带雨林遭受破坏,适合于海南长臂猿生存的空间缩小,栖息地质量 下降,缺乏足够的空间建立新的领域,从而限制了种群的发展。为给海南长臂猿创造适宜的 生存空间,妥善保护热带雨林资源,2001年,由海南省林业局提出申请,海南省人民政府同 意向国务院申请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29980ha,2003年,得到了国务院批 准(国务院国办函[2003]58号文) 。 现保护区管理机构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区公安派出所、东 二工作站、南叉河工作站、青松工作站。保护区现有工作人员28人,人员配备为主任1人, 副主任1人,职工26人,其中财政编制在岗人员11人,为加强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由霸王岭林 业局调派的“天保”编制17人。人员基本都安排于各工作站负责资源日常巡护、海南长臂猿 保护监测和护林防火等日常工作。 保护区核定编制33人,其中,原保护区财政预算事业编制13人,霸王岭林业局天保工程资金 管理编制20人。按照2002年海南省林业局琼林【2002】98号文件,保护区核定的人员结构为: (1)管理人员岗位28个。其中,单位领导岗位2人――正职1个(由霸王岭林业局局长兼任) , 副职1个;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含下设5个管理站)11个,其中三个科室的正职3个副职3个, 五个管理站各配1名领导;其他管理人员岗位15个。 (2)专业技术岗位4个。 保护区中专以上学历共有5人,占保护区总人数的17.8%,其中所学专业仅有野生动物学1人、 动物医学1人,学历最低为初中。专业、学历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保护区一直靠13人的事业费和少量的护林防火经费维持管护工作、支付工资和日常办 公所需,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自养项目一直由于经费等种种因素而未能开展,外援资金少, 导致科研和社区工作及进一步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只能维持于一般的管护工作。

1.2 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2.1 自然条件 保护区全境海拔高度350—1560m,内有雅加大岭、斧头岭、黄牛岭三大山脉,最高岭为黑 岭(海拔1560m) ,中间分支山脉纵横交错,总体上看形成了七差流域、王下流域和白沙流 域。 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受季风影响大。一般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为干季, 以东北季风为主,3、4月间偶有短暂的中南半岛热风影响,每年5月到10月为湿季,有雷雨 和台风,年均温21.3℃,极端高温37.5℃,最冷月均温13.5℃(12月) ,极端低温1.1℃。平均 年降雨量1657mm,雨量主要集中在7—10月份,随海拔升高雨量逐渐增加,相对湿度加大, 山上多见雾露。年平均相对湿度84.2%,林内土壤终年湿润。保护区全年气候温暖多雨,土 壤结构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高效农业。 保护区地表水大部分属海南昌化江水系,部分属南渡江水系,内有三条主要大的河流:南尧 河、七差河、南七河。区内南渡江支流有南或河、南巴溪、南开河和南班河,这些河流流经 11


白沙县汇入南渡江。昌化江支流有雅加河、通天河、荣兔河、子宰河等几条小型支流,注入 昌化江汇入北部湾大海。这些河流流程短,坡降大,最终落差高达1500m,其中雅加瀑布陆 地落差110m,平均径流0.8m3/s,雨季最大可达1.5m3/s,长年流水不涸,为周边社区和地区 的水电资源和农林业灌溉提供了保证。

1.2.2 生物资源 1.2.2.1 植被和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物成分复杂多样,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森林中乔木种类丰富,附生植物和 蕨类植物常见。热带雨林内复层异龄混交,树种组成复杂。据霸王岭物种分类初步调查,与 整个海南物种无大差异,有些树种如海南油杉、海南翠柏、雅加松、南亚松等还是本区所特 有,林下还有丰富的药用草本植物。保护区内复杂的生境条件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理 想场所,保护区内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20科967属2213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海南苏铁 Hainan cycas(Cycas hainanensis)和海南粗榧Hainan plumyew(Cephalotaxus mannii,IUCN 全球易危种)。 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蕉木Hainan Oncodostigma(Oncodostigma hainanensis)、油 丹Hainan Alseodaphne (Alseodaphne hainanensis,IUCN全球易危种)、海南风吹楠Hainan Horsfieldia(Horsfieldia hainanensis)、蝴蝶树Smallleaf Silvertree(Heritiera parvifolia)、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 水 蕨 Floating Fern(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 苏 铁 蕨 (Blechnum insigne)、海南梧桐Hainan Phoenix Tree(Firmiana hainanensis,IUCN全球易危种)、山铜材 Bucklandialike Chunia(Chunia bucklandioides) 、 半 枫 荷 Banfenghe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华南栲(锥)S.China Oatchestnut (Castanopsis concinna)、海南紫荆木Hainan Madhuca (Madhuca subquincuncialis)、驼峰藤Hainan Humpvine (Merrillanthus hainanensis)、 (海南)石梓China Bushbeech (Gmelina chinensis)、钩叶藤Hookleafvine (Plectocomia kerrana)、 野生稻Wild Rice (Oryza meyeriana)等。 KFBG与1998年4月3-8号,在霸王岭保护区和周边王下林区做了一次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 这次调查共录得被子植物共94科322种(包括42种兰花) ,裸子植物6科12种,以及蕨类13科 18种。这次调查对保护区以往的调查是一次很好的补充。在所记录到的植物中,就共有24 个海南特有种,1种为IUCN全球濒危物(雅加松 Pinus massoniana hainanensis) ,10种IUCN 全球易危种,如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 、囊瓣木(Saccopetalum prolificum) 、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野荔枝(Litchi Chinenesis) 、红椤(Amoora dasyclada) 、海南大风子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 。 霸王岭林区是海南三大天然热带雨林之一,林木资源丰富,古木参天,种类繁多,除富有的 林木资源外,非林木的森林资源还有: 药用植物如网络崖豆藤(俗名:鸡血藤)Net Cliffbean(Millettia reticuiata)、杜仲Eucommia (Eucommia ulmoides)、榼藤子(俗名:过江龙)Giant bean(Entada phaseoloides) 、天仙藤(俗 名:黄连藤)Common Fairyvine (Fibraurea recisa)、雷公藤Thundergodvine (Tripterygium wilfordii)、草豆蔻Katsumada Galangal(Alpinia katsumadai )、砂仁Hainan Amomum (Amomum longiligulare)、山柰(沙羌)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Kaempferia galanga)、益智Sharpleaf Galangal(Alpinia oxyphylla)、海南粗榧Hainan plumyew(Cephalotaxus mannii)、七叶一枝花 Leafy Paris(Paris polyphylla)等。 观赏植物有鸟巢蕨(Asplenium antiquum)、万年青Omoto Nipponlily(Rohdea japonica)、 棕 竹 Ladypalm (Rhapis excelsa) 、 鱼 尾 葵 Fishtailpalm(Caryota ochlandra) 、 蒲 葵 Fanpalm (livistona chinensis)、桄榔Sugarpalm(Arenga pinnat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野生花卉等; 同时还有大量的芳香植物等。 1.2.2.2 野生陆生脊椎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初步已知有高等动物28目85科365种,昆虫14目134科20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 有海南黑冠长臂猿Hainan Black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 IUCN全球极危种)、云豹

12


Clouded Leopard (Neofelis nebulosa,IUCN全球易危种)、孔雀雉Hainan Peacock Pheasant (Polyplectron katsumatae)、巨蜥Common water monitor (Varanus salvator)、海南山鹧鸪 Hainan Partridge (Arborophila ardens,IUCN全球易危种)、蟒蛇Burmese python (Python molurus)6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三线闭合龟(Cuora trifasciata,IUCN全球极危种) 、海南水 鹿Sambar Deer(Cervus unicolor) 、绿皇鸠Green Imperial Pigeon (Ducula aenea)、白鹇 Silver Pheasant (Lophura nycthemera)、原鸡Red Junglefowl (Gallus gallus)、山皇鸠 Mountain Imperial Pigeon (Ducula badia),、虎纹蛙Taiwanese frog (Rana rugulosa)、 海南大灵猫Large Indian Civet (Viverra zibetha)、小灵猫Small Indian Civet (Viverricula indica)、猕猴Rhesus Monkey (Macaca mulatt)、穿山甲Chinese pangolin (Manis pentadactyla )、黑熊Asiatic Black Bear (Ursus thibetanus)、海南水獭Common Otter (Lutra lutra)、海南青鼬Yellow-throated Marten (Martes flavigula)、海南兔Hainan Hare (Lepus hainanus) 、 巨 松 鼠 Giant Squirrel (Ratufa bicolor) 、 黄 嘴 白 鹭 Chinese Egret (Egretta eulophotes) 、红隼Common Kestrel (Falco tinnunculus)、黑冠虎斑鳽、褐冠鹃 隼Jerdon's Baza (Aviceda jerdoni)、鸢、褐耳鹰Shikra (Accipiter badius)、赤腹鹰 Chinese Sparrowhawk (Accipiter soloensis) 、 凤 头 鹰 Crested Goshawk (Accipiter trivirgatus) 、 雀 鹰 Eurasian Sparrowhawk (Accipiter nisus) 、 松 雀 鹰 Besra (Accipiter virgatus) 、鹰雕 Mountain Hawk Eagle (Spizaetus nipalensis) 、蛇 雕Crested Serpent Eagle (Spilornis cheela)、白腹山雕、林雕Black Eagle (Ictinaetus malayensis)、白头鹞Eurasian Marsh Harrier (Circus aeruginosus)、斑尾鹃鸠Barred Cuckoo Dove (Macropygia unchall)、 橙胸绿鸠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 (Treron bicincta)、厚嘴绿鸠Thick-billed Green Pigeon (Treron curvirostra)、绯胸鹦鹉Red-breasted Parakeet (Psittacula alexandri)、褐 翅 鸦 鹃 Greater Coucal (Centropus sinensis) 、 小 鸦 鹃 Lesser Coucal (Centropus bengalensis)、领鹇鹠Collared Owlet (Glaucidium brodiei)、斑头鹇鹠Asian Barred Owlet (Glaucidium cuculoides)、褐鱼鸮Brown Fish Owl (Ketupa zeylonensis)、领角鸮Collared Scops Owl (Otus bakkamoena)、黄嘴角鸮Mountain Scops Owl (Otus spilocephalus)、褐林鸮 Brown Wood Owl (Strix leptogrammica) 、 灰 喉 针 尾 雨 燕 Silver-backed Needletail (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银胸丝冠鸟Silver-breasted Broadbill (Serilophus lunatus)、 蓝翅八色鸫Pitta moluccensis、蓝背八色鸫Blue-rumped Pitta (Pitta soror)。 列 入 中 日 候 鸟 保 护 协 定 的 有 牛 背 鹭 Cattle Egret (Bubulcus ibis) 、 绿 鹭 Little Heron (Butorides striatus)、大白鹭Great Egret (Casmerodius albus)、黄嘴白鹭Chinese Egret (Egretta eulophotes)、松雀鹰Besra (Accipiter virgatus)、白头鹞Eurasian Marsh Harrier (Circus aeruginosus) 、 灰 鹤 Common Crane (Grus grus) 、 扇 尾 沙 锥 Common Snipe (Gallinago gallinago) 、 大 沙 锥 Swinhoe's Snipe (Gallinago megala) 、 蓝 胸 秧 鸡 Slaty-breasted Rail (Gallirallus striatus)、丘鹬Eurasian Woodcock (Scolopax rusticola)、 林鹬Wood Sandpiper (Tringa glareola)、矶鹬Common Sandpiper (Actitis hypoleucos)、 青脚鹬Common Greenshank (Tringa nebularia)、白腰草鹬Green Sandpiper (Tringa ochropus)、普通夜鹰Grey Nightjar (Caprimulgus indicus)、白腰雨燕Fork-tailed Swift (Apus pacificus)、三宝鸟Dollarbird (Eurystomus orientalis)、蓝翅八色鸫Blue-winged pitta (Pitta moluccensis)、毛脚燕Northern House Martin (Delichon urbica)、金腰燕Red-rumped Swallow (Hirundo daurica)、家燕Barn Swallow (Hirundo rustica)、红喉鹨Red-throated Pipit (Anthus cervinus)、树鹨Olive-backed Pipit (Anthus hodgsoni)、田鹨Paddyfield Pipit (Anthus rufulus)、山鹡鸰Forest Wagtail (Dendronanthus indicus)、白鹡鸰White Wagtail (Motacilla alba)、黄鹡鸰Yellow Wagtail (Motacilla flava)、红尾伯劳Brown shrike (Lanius cristatus)、黑枕黄鹂Black-naped Oriole (Oriolus chinensis)、红尾歌鸲 Rufous-tailed Robin (Luscinia sibilans) 、 北 红 尾 鸲 Daurian Redstart (Phoenicurus auroreus) 、 黑 喉 石 Common Stonechat (Saxicola torquata) 、 乌 灰 鸫 Japanese Thrush (Turdus cardis)、虎斑地鸫Scaly Thrush (Zoothera dauma)、白眉地鸫Siberian Thrush (Zoothera sibirica)、淡脚树莺Pale-footed Bush-Warbler (Cettia pallidipes)、鳞头树莺 Asian Stubtail (Urosphena squameiceps)、矛斑蝗莺Locustella lanceolata、黄眉柳莺 Yellow-browed Warbler (Phylloscopus inornatus) 、 鸲 ( 姬 ) 鹟 Mugimaki Flycatcher 13


(Ficedula mugimaki)、北灰鹟Asian Brown Flycatcher (Muscicapa dauurica)42种,列入 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彩鹬Greater Painted-snipe (Rostratula benghalensis)、金(斑)鸻 Pluvialis fulva、金眶鸻Little Ringed Plover (Charadrius dubius)、大沙锥Swinhoe's Snipe (Gallinago megala)、针尾沙锥Pintail Snipe (Gallinago stenura)、矶鹬Common Sandpiper (Actitis hypoleucos)、白腰雨燕Fork-tailed Swift (Apus pacificus)、林鹬Wood Sandpiper (Tringa glareola)、青脚鹬Common Greenshank (Tringa nebularia)、大白鹭Great Egret (Hirundo rustica) 、 白 鹡 鸰 White Wagtail (Casmerodius albus) 、 家 燕 Barn Swallow (Motacilla alba) 、 黄 鹡 鸰 Yellow Wagtail (Motacilla flava) 、 灰 鹡 鸰 Grey Wagtail (Motacilla cinerea)14种。 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宝库” , “物种基因库” ,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特别是热带雨林的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8年4月KFBG所做的快速生物多样性 评估也证实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肯定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全国重要性,而 且,霸王岭的热带原始林也是整个华南地区都无可比拟的。对于其中一些生长周期短、再生 能力强、繁殖快、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1.2.3 景观资源 景观资源 1.2.3.1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 (1)仙人炼丹:位于东干线5.5km处,由较大的三块石头组成“灶”形,旁边有小溪流,四 周为茂密热带季雨林,如仙人用柴炼仙丹之情景。 (2)石山奇榕:位于东干线11km处,道路南北两侧均为标准雨林自然景观,该景区有天然 石碑、飞来石与奇榕、高山榕等几处绝世景点和特殊植被。 (3)俄贤岭:位于西干线13km处的北面,东面为悬崖绝壁,顶上石峰成林,犹如仙人下棋, 壁高500—700m。可进行攀岩探险旅游。 1.2.3.2 水文景观 (1)七差温泉:距局址4 km,位于石—坝线公路23 km南侧约1 km处,周边是农田,出水 量每小时1.5m³左右,水温45—60°C。 (2)瀑布:位于雅加干线8 km处,瀑布高120m,给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 天”的感觉。另外瀑布入口处还有一口深水塘,长约30m,宽约20m,水质干净,可游泳。 瀑布两旁有攀缘植物、石榕构成的景点。 (3)双龙潭:由沟谷地貌形成,两潭紧紧相连,呈梯级分布,两潭一样大,为圆形,直径 约12m,上有两个小瀑布泻水入潭,潭面一片绿水,并有少许蒸汽散发,象是给龙宫的龙王 龙后准备洗澡的浴池,周边为沟谷雨林,距保护区管理局15.5km。 1.2.3.3 生物景观 保护区植物成分复杂多样,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森林中乔木种类丰富,附生植物和 蕨类植物常见。依据森林群落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及生境特点,将保护区植被大致划分为 以下几个类型的景观: (1)沟谷雨林 位于东干线东一附近的沟谷雨林景观,上层乔木以榕树、白椎、鸭脚木为主:林下灌木种类 以燕尾葵和省藤为主。层间植物相当丰富,本质藤本植物种类较多,纵横交错。层间植物更 为多样,鸟巢蕨、崖姜蕨、书带蕨、石仙桃等常附生于树干、倒木或林下岩石上。林内可见 “绞杀植物” 、板根、茎花和滴水叶尖现象,给人以“从心旷神怡进入幽幻梦境”之感受。 (2)低地雨林

14


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是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植被的一部分,主要代表种有青梅、科礼、 野生荔枝、红椤、榕属的绝大部分种,一方面有绞刹、附生的奇异现象,另一方面因土地瘠 薄,形成只有一个乔木层的半落叶季雨林。分布有野荔枝群落、红椤群落、青梅群落、小尖 榕群落、三角枫群落、鸡尖群落。 (3)山地雨林 在保护区内占地面积最大,在海拔600—1000m的各种地形条件下均有分布,成为保护区植 被的主体。林相终年常绿,林冠呈现波浪状起伏。 山地雨林是热带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代表植被类型。它是霸王岭保护区内以至整个林区的 主体植被,组成以樟科、壳斗科、山矾科、茜草科、罗汉松科等科植物为主,尤其表现在存 在着明显的优势种:陆均松和线枝蒲桃,截然不同于在典型热带雨林群落中“不存在优势种” 的现象,故可称之为陆均松和线枝蒲桃群丛组。其它分布有油丹群落、红稠群落、野荔枝群 落、山油棕群落,一般有三个乔木层、一个灌木层、一个地表层,层间植物丰富,板根现象 明显。 (4)山地常绿林 分布于热带山地垂直带上,热带山地雨林与山地矮林之间,海拔约1000~1400m,在雨林群 落类型中常出现一些针叶树种,如海南油杉、雅加松、陆均松、广东五针松、南亚松等。分 布有海南油杉群落、雅加松群落、南亚松群落,一般只有二个乔木层、一个灌木层、一个地 表层,附生植物多,攀缘植物少,优势种的蓄积量占绝对优势。 (5)山顶苔藓矮林 分布在海拔1400m以上的孤峰或狭小的山脊附近。主要代表种为南华杜鹃、黄背青冈、五裂 木,分布有南华杜鹃群落。层间植物少,苔藓植物丰富,少见板根现象。一般只有一个乔木 层、一个地表层。 1.2.3.4 人文景观 民族风情以机千村和王下社区为代表,可见原始黎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织布、碾米、 生活起居、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及民间文化。

1.2.4 生态功能和价值 (1)供给功能 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周边社区居民,直接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 种林副产品:如食物、薪柴、洁净水源、木材、药材等。保护区地处昌江县和白沙县交界处, 是海南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松涛水库、石碌水库的主要水源地,直接灌溉着数万亩良田和经济 作物。保护区也是海南省西线蓄水池――大广坝水库的发源地,又是下游水利设施的环境依 托,发挥着海南西部工业走廊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生态屏障作用。对于维持海南西部的水资 源供应、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稳产高产都有重要意义,在《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 被列为生态植被重要保护区域。 (2)调节功能 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周边居民提供诸如维持空气质量、调节气候、控 制侵蚀、控制人类疾病、以及净化水源等调节性效益; (3)文化功能 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休闲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而使周边 居民从生态系统获得非物质效益; (4)支持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为周边社区居民生产和支撑其它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 如初级生产、制造氧气和形成土壤等。

15


1.3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现状 从1992年起根据海南长臂猿及其生境保护的需要,国家进行了第一期的保护区基础建设,初 步形成了保护区资源管理的基础框架。在资源的保护、交流过程中逐步与一些国内外自然保 护机构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并初步形成了对外合作的机 制。在社区工作方面争取到了少量国际、国内保护机构、科研、教学机构的经费资助和技术 支持,并开展了一些保护、科研、社区工作,为保护区今后在资源保护、科研、社区等方面 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1.3.1 保护工作 保护工作主要包括执法(打击盗伐和偷猎) 、巡护监测、防火、植被恢复的工作。过去霸王 岭主要采取的是封闭式的保护手段,即以打击为主,禁止社区人员进入保护区进行任何活动。 近两年通过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在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3年,保护区紧紧抓住拯救以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为主要对象的各项工 作,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以日常巡护为主的预防性工作。 保护区组织干警和管理人员对辖区保护压力较大的青松乡苗村后山、南雅工区、南宝山、南 班、东五等地段通过清山、设卡、守候、设移动野外驻点等方式进行重点专项打击破坏森林 资源的行为。2003年,共出动警车112车次,出动警力478人次,全年共处理林政案件10宗, 查处违法行为11人,其中林政罚款8人,警告3人,罚款金额975元;没收木材0.5立方米、白 木香2公斤、野生动物27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1只、褐翅鸦鹃2只、海南兔1只,省 级保护动物眼镜蛇4条,赤腹松鼠13只,鳖1只,椰子狸1只,黑眉拟啄木鸟4只,没收的野生 动物活体全部放生,死体留做标本。 2003年为了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生态及保护功能,充分发挥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效应和 保护海南长臂猿,把霸王岭保护区建设成为海南省大型、综合、完整、生态功能齐全的自然 保护区,保护区为扩大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 员会专家评审通过和国务院批准,现正进一步办理编制、定界等相关手续。 2004年,保护区资源保护网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保护区开展了以重点打击非法进入 保护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春季行动”和“夏季行动” ,并把动植物监测与日常巡护 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南叉河B群长臂猿和东二A群长臂猿为对象的两支野外监测巡护小 组。这使保护区重点巡护区域内南叉河管理站、东二管理站、青松管理站所形成的一线资源 保护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初步形成了资源保护预警机制,对资源破坏行为作到早发 现、早制止、早处理。 据统计,2004年组织保护区干部和职工共搜索、处理、销毁、各类野外盗猎窝棚8个、猎枪 12支、猎枪底火(引爆装置)31个、火药1斤、猎大型兽铅弹9发、猎小型兽和鸟类铅弹21 发筒(小竹筒装) 、大型兽铗34个、4个大型兽铗踏板、鼠铗52个、刀8把、普通电筒5支、小 型蓄电池1个、鸟绳套105个、没收野生动物40只、铁锅12个等盗猎用品。其中处理治安案件 4宗,治安罚款600元,警告10人;查处林政案件11宗,林政罚款300元,警告2人。没收的野 生动物活体全部放生,死体留做标本。通过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初步遏制偷猎 行为的势头。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偷猎野生动物屡禁不止。在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内的南宝山、南班、苗村后山、南雅 工区、东五等地段,极少数人非法进入保护区,使用猎枪、铁铗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依然存 在。 2.保护区事业经费依然不足,使保护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主要表现在保护 区能力严重不足,离达到有效保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保护区与社区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资源保护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社区资源保护 16


力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发挥。

1.3.2 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包括了:资源本底调查,动植物的专项调查,长臂猿的调查等等。由于保护区具有 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吸引了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专家、 学者到保护区进行考察和科学研究。 自1980年建区以来,保护区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生态研究” ,掌握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结构、活动习性、繁殖习性、 食性等基本情况。此项目研究成果初步揭开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面纱,为进一步研究黑长臂 猿奠定了基础。 1984—1989年,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山大学合作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步 了解了保护区植被类型及重要树种分布状况。 1995年,海南省林业局、霸王岭林业局等单位在保护区开展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的“热 带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示范项目。 1998年,KFBG和海南林业厅、华南植物所、华南师范大学以及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一起在 霸王岭保护区及其周边的王下林区开展了快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证实和揭示了许多具 有保护价值的物种的存在。 1998年,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同原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现为海南省动植物自然 保护中心) ,进行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及其分布专项调查,掌握了种群数量及其分布 状况; 2003年10月,保护区与海南省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霸王岭林业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共 同开展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及其分布专项调查,并集集体智慧制定了‘长臂猿保护行 动计划’ ; 2003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保护区开展了“海南山鹧鸪和海南孔雀雉的生态 研究” 。 200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在保护区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项目。 2004年1月,海南省生态教育中心在保护区开展“海南鸡形目鸟类生态研究”项目。 2004年3月,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合作开展黑长臂猿栖息地恢复项 目,并已初步开展了乡土树种苗圃建设工作。2005年1月,由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奖学 金资助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三位博士生 在保护区开展有关海南长臂猿的生态、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 2005年3月,中国林业科学院在保护区开展以“森林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分区管理技术 引进” 、 “热带观赏石斛兰的分布及扩繁示范” 、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主要功能群保护与恢复的 生态基础”为课题的研究。 以上科研工作使保护区加深了对区内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等的了解;为保护、拯救黑 长臂猿、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我们了解社区生活生产对自然资源的 影响提供了依据。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保护区自身独立开展资源监测和研究的能力不足,缺乏培养技术人员的资金。 2.自然资源现状与社区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研究得还很不深入。

17


3.保护区没有系统的科研计划,且缺乏固定的资金保障。 4.还没有建立保护区资源监测体系和资源数据库。

1.3.3 宣传教育和社区工作 每年霸王岭林业局与保护区共同开展2-3次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电影、标语、 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到周边社区开展活动,使群众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的重要意义,增强其自然保护意识。 特别是1996年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原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共同发起的,全国150位 专家签名呼吁拯救海南黑冠长臂猿活动, 《海南日报》对此活动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在2003 年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专项调查,及其保护行动研讨活动过程中,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海南分社、海南日报、海口晚报等媒体进行了大量相关报道。上述活动得到了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大众和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对长臂猿及其他野生动物 和热带雨林的拯救与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6年5月为了调动社区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积极性,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昌江县原七差乡、 王下乡、白沙县青松乡、霸王岭林业局签定了护猿责任状,并取得了当地县政府的支持。昌 江县和白沙县的县长为保护黑长臂猿都发表过专题电视讲话,又分别发布了保护黑冠长臂猿 公告,广大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有效地抑制了盗伐林木、破坏长臂猿栖息地、盗捕野生 动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2004年8月,霸王岭林业局、昌江县、白沙县相继成立了保护海南黑冠长臂猿及其它野生动 物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以收缴非法猎枪和收缴市场违禁猎捕工具为主的专项打击行 动。2004年8月3日昌江县政府组织县林业局、县森林公安分局、县工商局联合行动收缴市场 违禁猎捕野生动物工具700多个。2004年8月4日,白沙县公安局在苗村收缴非法猎枪二十多 把。该机制的形成和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减少对区内海南黑冠长臂猿及其它森林资源的威胁。 2004年10月,在FFI的资助下开展了保护区社区共管能力培训和社区共管研讨会,进一步提 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社区共管能力和社区群众环保意识及资源保护参与意识。 通过一系列项 目活动,促进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协调与交流,向共同管理和共同发展迈进了一步。 2005年2月,与KFBG和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展了,以“保猴迎鸡”为主题的挥春派发 宣传活动,宣传对象为保护区周边白沙县青松乡群众(包括智在、益条、坤保、南也、子保、 新丰、苗村和新青8个自然村)和七差乡群众(包括大炎新村、大炎老村、保山、七差苗村、 保莹村、大章、金柄、三派、浪论、牙劳、牙迫、钱铁等12个自然村)及全海南省海南日报 订阅客户。 2005年,保护区与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学院、法国动物学会、上海动物学会合作,在美 国Seacology基金会的资助下,共同开展在以资源保护为前提的帮困助学活动,共资助250名 周边社区的贫困学生,具体信息详见下附录2。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

保护区缺乏系统的宣传工作计划。

2. 对于社区的基本情况,还没能建立长期和持续的监测,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的客观 基本情况。 3.

社区工作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社区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4.

社区工作没有固定和持续的资金保障,使社区工作的开展无法持续和深入。

5.

保护区工作人员缺乏开展社区工作的基本技能。

18


1.3.4 对外交流与合作 保护区已经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英国动植物保护国际(FFI)、法国动物 保护学会、等国际机构进行了项目合作;同中科院华南植物所、中科院北京动物所、中科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上海华东师大、海南师范学院、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中国林业科学 院、中山大学等国内机构进行了项目合作或协作。 保护区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瑞典、瑞士等国的国外专家和自然 保护人士100多人;接待来自中科院和全国各地的十几所大学的专家、工作人员和学生500 余人;保护区目前已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同周边各个保护区的交流机会少,交流渠道少。 2、保护区没有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与各个保护组织和研究机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保护区开展的合作项目不多,保护区自身在申请项目上的能力还不够。

19


第二章 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概况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这样,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与自然保护区 内的自然资源的管理也有着特殊的联系。早在保护区建立之前,社区就已经定居于此,长期 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建立保护区后,社区仍然极大地依赖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生活,所以 要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了解社区的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利用 状况。 近几年来,在外来机构的促进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社区的相互的沟通和了 解也在逐渐加深。对社区的了解越多,协调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就更加凸现出 来。在本计划编写之初,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社区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以社 区为基础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FFI与海南师范学院的生态环境教育中心(HEEC)和霸王 岭保护区合作,于2004年7月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收集了霸王岭保护区周边几个代表社区 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2004年10月在保护区召开的社区共管研讨会也为促进保护区 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2004年11月,保护区还专门走访了白沙县青松乡的 八个社区,就社区共管等许多涉及保护和生计的问题,与村民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交流。另 外,白沙县以及青松乡的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也为本章的写作提供了周边社区的一些相关资 料。 在上述调查和二手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本章试图对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相应 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一个尽量全面和简要的陈述。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调查的时间有限, 而且长期缺乏对周边社区及其相关问题的关注,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也是有限和不完整的。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保证了所用数据的真实和客观性,但必须承认这也只是从某些侧面反 映了这些周边社区的现状。而且,随着农村税费政策的改革以及一些发展项目的实施,有些 村民所反映的问题部分已经得到了解决。总之,要更好的了解社区,协调好社区生计和自然 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2.1 社区调查方法 FFI和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简称HEEC)合作,在海南师范学院征集了14名学生志愿者, 组建了由4名HEEC成员,14名学生,3名保护区工作人员和2名FFI项目官员组成的调查队伍。 7月22号至25号FFI在海口对调查队伍进行了参与式乡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简称PRA)理念与方法的培训,随后2天在霸王岭管理站周边的苗族和黎族村寨进行了PRA 方法的实习。7月28号至31号,调查队伍分成4个小组前往白沙县青松乡的智在、益条、坤保、 南也、子保、新丰、苗村和新青8个自然村以及昌江县七差乡的大炎新村、大炎老村2个自然 村,进行了参与式的社会和经济本底调查。 其中对于被调查社区的选择,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和管理两个方面。首先我们直接挑选了紧邻 保护区的村寨。其次按照保护区的工作经验,挑选了平常入保护区较为频繁的临近社区。虽 然此次调查的重点是白沙县青松乡,但我们还选择了位于保护区南部昌江县七差乡的大炎老 村和大炎新村进行了对比调查。由于共管计划只针对白沙县青松乡的社区,所以在下文中没 有放入七差乡两个村的资料。在所调查的8个村中,除了在一些社区公共场所的公众访谈外, 还入户调查共68户,其中智在12户、益条15户、南也4户、坤保3户、苗村7户、新丰9户、新 青7户、子保11户。所调查的对象基本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和经济水平。 本次调查采用的参与式乡村评估(PRA)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提问-回答”式的调查方法, 而是要求外来的访谈者,在社区中听取意见,向社区群众学习,并从社区的各个层次寻求可 供选择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法使社区居民能够共同分享,更 好的认识社区的生活状态,包括了解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制定改进社区条件的计划, 并实施这些计划。PRA收集的信息由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分享,因此“参与式”是这种方 法最核心的特点,外来调查人员通常只是提问题、归纳总结或做一些介绍,而由社区群众来 讨论和回答。 PRA的方式自上个世纪90年度初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以来,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乡村评估 20


中,同时也成为自然保护项目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本次调查中,普遍采用了半结构访谈、社 区历史大事记、平面图和资源图、季节历、家庭树、矩阵排序等PRA工具。以上这些工具都 是参与式乡村评估的具体方法。半结构访谈是访谈者根据预先想好的一个大致目标,向被调 查者提问题,被调查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回答,而且预先想好的问题在访谈中可以适当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访谈的气氛。历史大事记是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变化的情况。平面图和 资源图,则是由社区居民自己绘制社区的平面图和自然分布图。季节历使了解一年中不同季 节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家庭树方法是以树状图的方法记录一户人家的人口组成情 况。

2.2地理位置 2.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自然状况 青松乡位于白沙县西南部,位于霸王岭东部山区,东联南叉,西接昌江县,北邻光雅,南抵 南开乡,总面积276.5平方公里。全乡大小山峰6座,山地面积占绝大多数。青松乡下辖6个 村委会,2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和一个乡办农场,总户数1470,总人口8330,其中农村 人口7560(资料为县政府提供) 。 与保护区邻近和相接的主要有8个自然村:智在、益条、坤保、南也、子保、新丰、苗村和 新青,此次调查所涉及的周边社区即针对这些村子(周边社区与保护区相对地理位置见附 图) 。 这8个自然村分属于益条和青松两个村委会。益条村委会下辖益条、南也、智在、坤保。青 松村委会则下辖苗村、新青、新丰、子保、打麦。每个村委会有书记,副书记,妇女主任, 治保主任各1名。自然村由队长和副队长进行管理。村委会的干部和村里的正副队长都是由 由村委会提候选人,村委会干部由村选举委员会选举,正副队长由村民直接选举,任期为3 年。青松乡乡政府位于益条村,还设有派出所、财政所和武装部。 发源于霸王岭保护区核心区的南巴溪、南开河、南或河都是南渡江的支流,其中南巴溪流经 子保,南或河流经苗村,为青松乡的这些社区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用水。这里的气候属于热带 季风性气候,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干季,5月到10月是湿季,雨量主要集中在7-10 月份。

图1:保护区和青松乡周边社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21


从图1可以看到,所调查的8村子都坐落在保护区周边。除了坤保外,其它7个村都和扩建后 的保护区直接相连。其中苗村、新青、新丰、子保1队位于保护区核心区斧头岭东边的山脚 下,离现有长臂猿的栖息地靠得最近。苗村的村民反映平时在村里还能听到长臂猿的叫声。 益条、南也和智在(1队和2队)则与保护区的东北部相接,离核心区相对较远。社区周边通 常被水田、菜地、旱地、果树林、橡胶林等围绕,周边的山坡上还分布着天然松林、马栎树 林和受干扰较大的山地雨林植被,森林中也分布着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苗村和子保1队还有 集体林,已承包给霸王岭林业局所属的子宰松香厂种植橡胶林。保护区扩建以后,紧靠保护 区的子宰松香厂所属的林地已经全部划入保护区的实验区。

2.3 民族、 民族、人口及文化 1

根据县乡里提供的2004年数据资料(见表1) ,8个周边社区共有574户2822人 。

表1:周边社区的人口和民族情况 社区

智在

益条

坤保*

南也

子保

新丰

苗村

新青

总数

人口

710

519

517

190

232

113

329

212

2822

户数

138

106

105

36

55

25

64

45

574

户均人口

5.1

4.9

4.9

5.3

4.2

4.5

5.1

4.7

民族

黎族

黎族

黎族

黎族

黎族

黎族

苗族

黎族

*由于没有坤保村人口的数据, 由于没有坤保村人口的数据,所以用的是访谈的数据。 所以用的是访谈的数据。 在这8个村中,新青村和新丰村是1971年左右从南开迁入的,其余各村在当地的历史都较长, 可以说都是原著民。例如苗村有200多年历史,是200多年前从广西和云南迁过来的。子保村 则经历过几度变迁,解放前子保老村在望炮岭,后来遭遇火灾,才搬迁到现在的地点,后又 因人口增加,自然划分为两个队。除苗村村民绝大多数为苗族外,其他村98%以上是黎族, 其余为很少量的汉族。黎人不懂苗语,但苗村人懂黎语。黎、苗两族一般不通婚。 黎和苗族妇女一般都可以享受和男人一样的权利,同桌吃饭、喝酒等,具有发言权、决定权、 受教育权。妇女主要负责家务、挑水、照顾老人和孩子、插秧、采摘野生植物等,男人一般 负责割胶、放牛、犁田、在山上养鸡等,而锄草、施肥、收割农作物则男女一起出工。 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黎村和苗村都有所保留,比如保留着一些民族节日,用刀耕火种的 方法种山栏地的生产方式,野外采集、狩猎等生产方式。在很多村子里,村民都提到狩猎曾 经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出台后狩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不过, 人们还和过去一样会敬慕打猎的能手。现在政府已经有政策禁止打猎,并逐渐收缴了猎枪。 村子里的文化娱乐在日益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内容。各村的主要的娱乐 方式是聊天、听广播、唱卡拉OK、打牌和看电视等,也时常划拳喝酒。不过农闲的时候不 多,所以文化娱乐时间也较少。各村在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三月三、七月半时,乡里会组

1

此次社区调查所得到的人口数据与县乡提供的数据有一定的出入。调查到这8个村共有558户2844人,这 可能是由于调查时间不同所导致的。

22


织一些活动如体育比赛等大家都会积极参加。苗村妇女则在闲暇时作刺绣之类的缝织活,例 如传统服装的传统刺绣等。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其他黎村没有见到,但黎族还都保留着传统的 服装,虽然平时的服饰都已经汉化了。

2.4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青松乡所辖的大多数村子都邻近保护区。从白沙县获得的资料表明,全乡的经济来源主要为 橡胶种植、农业以及少量的养殖业,相对于白沙县其他乡镇而言经济水平较低。保护区周边 这8个自然村,相对于青松乡其它村的收入水平则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8个村中的新丰村 和新青村,由于是移民村,土地相对较少较贫瘠,所以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年人均收入 比其他六个村要低100-150元。 社区的生计直接受到地方经济规划和政策的影响。在白沙县,直接与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有 关的规划政策就包括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村建设、林产品加工产业开发、生态扶贫 示范项目和打击野生动物贸易行动等一系列工程和项目(具体内容见附件3) 。据青松乡政府 称,退耕还林、扶贫项目、教育扶贫项目以及打击野生动物贸易等地方政策对社区的影响很 大。在此次调查所涉及的8个村中,智在村从2002年已经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具体的政 策是每亩补粮300斤,补钱20元,实施8年,目前已经有30亩地退耕还林;2002-2004年开展 了教育扶贫项目,全乡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到扶贫资助,免学费,只需交纳80%的杂费,另外 20%由政府承担;子保和新丰村开展了沼气项目,农户出300-700元,政府出其余的资金修 建沼气设备;新青村则开展过扶贫橡胶苗的项目,政府免费提供给每个农户橡胶苗;在智在 村开展的是自来水工程扶贫项目;坤保村2002年开展过400亩的槟榔扶贫项目,槟榔苗也由 政府免费提供;南也村2003年有盖房扶贫项目,政府出水泥砖,有8户人家得到支持,至今 南也村已经没有茅草房。2005年开始,青松乡政府又有新的举措,正在开展6个涉及保护区 周边社区民生的发展项目。其中,尤其显著的是,从2005年起海南省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 2004年起开始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的征收。 此外,保护区的建立和相关的保护政策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也非常大。据村民反应,在保护区 建立之前,村民砍山是不受约束的,森林也不受保护。保护区于1980年建立后,从1992年起 严格规定不能随意砍伐林木,使用林木要申请。保护区在2001-2004年多次实施了猎枪的收 缴行动,2003年8月对保护区的边界进行了调整,而且实施更加严格的巡护和管理。有些社 区百姓提到对保护区新的边界不明确也不适应。

2.4.1社区基础设施概况 2.4.1社区基础设施概况 2.4.1.1交通与通讯 交通与通讯 益条及周围的4个村子到县城都有乡村公路相通,但有一部分是土路,也经常无法通行。这 些道路目前是由社区自行维护的。村民去往白沙县城,没有班车,一般都靠自家摩托或小型 机动车,或出钱搭其他人的机动车。 子保、新丰、新青和苗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乡村公路和几条小路与邻村和外界相通,下雨 时泥泞不堪,通往村里的交通工具一般为摩托车。苗村从村里到达乡村公路只有一条小山路 和一条始自村里的机耕路。苗村有集体资金,一般用来维护道路。各村都反映缺乏资金修更 好的路。各村拥有摩托车的比例差别也很大,例如苗村90%的家庭有摩托车,而新青、新丰 村只有20%左右的家庭有摩托车。为了改善这些村寨的交通状况,乡政府从2005年开始修建 连接乡政府到子保村的乡村土路和两座桥梁,10月开始将把原有的土路改建成水泥路。 在通讯和信息方面,各村还没有手机信号。电话开通了的有益条、南也、坤保和智在4个村, 苗村等其它4个村没有开通电话。电话开通的时间是2003-2004年之间,通话费用省内为0.80 元/分钟,月租13元,安装费为150~200元/台。智在村有20户人家通了电话,坤保村有47户, 南也村有8户,但目前大部分村民仍很少使用电话,有一部分已停机。2005年乡政府将修建 一个移动电话信号塔,届时移动电话的信号将覆盖益条村周围地区。 电视和广播除了新青和新丰两个村,在其它6个村都已基本普及,在益条、坤保、子保(2 23


队)和智在村,多数人家都有电视,也有少量的电视接收设备,苗村则80%的家庭有彩电和 音响,但是新青村家中有电视机的只有5户(占总户数的11%) ,而新丰村则只有2-3户(占 总户数的7-10%) 。村民们主要是通过电视和广播获取信息。 村子里都有送信员,但没有邮政代办业务所,寄信一般要去乡政府寄。 2.4.1.2电力和饮水 电力和饮水 截止2002年调查的这8个村都已全部通电,电费价格为0.6元/度。 每个村子的饮水状况都不一样。子保和新丰两村家家都已通自来水,水是由斧头岭的南门河 通过水管引入各家的,水质清澈无污染。水用后排入农田,再流入河道。在此过程中一些生 活污水会随着废水的排出直接流入河道。由于水量相对于从前要少,所以有些村民也要挑水 吃。坤保、南也村也有自来水工程,但是缺水时,也都要挑水吃。 智在和益条村的自来水工程已于2005年完工。 苗村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均引自村北一片天然林地。以前村里也有自己打压水井的。2005 年,苗村也完成了自来水建设工程。 新青村的饮用水引自保护区内的一条小溪,过去因引水设施故障只能供应部分村民,很多村 民都要挑桶去离水源近的高海拔的水池取水,也有一些家庭用自家打的水井。据新青村张村 长讲,由于近些年来,水越来越少,甚至干涸,所以不能将山上的天然水用管道直接引到所 有村民家中的,但到2005年,新青村也开展了自来水工程,并已于2005年3月25日完工。 2.4.1.3住房 住房 目前社区住房分为砖瓦平房,铁皮顶泥砖房,茅草顶泥砖房等。草顶房屋是传统住宅,建造 成本较低,现在人们大都希望能住上平房。 各村的中学或小学的房屋都是砖瓦平房,或楼房结构。 益条村有12户人家,坤保村4户人家尚住茅草房。新丰、新青村平房较少,新丰村只有3户平 房,新青村最多只有10户砖瓦平房,其余30户是传统的茅草房,很少设有专门养猪的猪圈, 猪一般是放养,可以在村子里随意活动。全村只有卫生所有个厕所和洗澡间。 南也和苗村的住房条件较好。南也村全村没有茅草房。苗村也几乎全村都是砖瓦平房,另建 有专门养猪的猪圈房,也建造有厕所、洗澡间等,还有的住户在自家附近修建传统的储谷屋, 而且各家都有水泥坪。 各村无论是平房或草顶房,房屋的结构部分和家具设施等几乎都为原木制成。 2.4.1.4集镇建设 集镇建设 一般来说集镇繁荣和市场交易频繁能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社区中,社区的农林产 品主要是通过青松乡市场、光雅市场和七坊市场进行交易的,也有一些商人直接到村子里收 购。村民一般不会主动去联系收购员,而是收购员自己下村来收购。村民目前很少有人想自 己去当收购员。 村民反映,用于交易的产品只是一般的农产品,如玉米、木薯、甘蔗、橡胶等和少量的野味 和草药,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家畜、家禽和野味都是自己食用的。同时村子里的生活大部 分自给自足,只需要购买一些电器、肉食、油盐和味精等。 各村都有一些小卖部。其中益条村有7个小商店、1个兽医站、1个菜市场和1个摩托修理厂; 智在村有2个小商店、1个碾米厂;苗村有2个小商店,其中1家兼营猪肉、鱼等荤菜和碾米厂; 新青村有4个小商店,2个专卖猪肉、鱼的菜铺,1个碾米厂。

24


2.4.2社区服务体系 2.4.2社区服务体系 2.4.2.1学校基础教育 学校基础教育 目前8个社区的村民一般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包括毕业和肄业的) ,初中和高中以上则很少, 有些村子有1-2名大专生。到目前为止,智在有7名高中生,益条村有5或6名高中生,新青 村有3名,南也、子保、新丰和苗村都是各有1或2名高中生,坤保村没有。 目前各村的小孩几乎都能进小学读书。各村上初中的学生的比例不尽相同:据村民反应,子 保和新丰两村80%的学生能接受初中教育,苗村和新青村则称上初中的很少,而且初中生辍 学现象很普遍,很多学生上初中1-2年就不上了,初中毕业上高中的更少。学校提供的数据 为约10%的初中毕业生会上高中,且为本地高中。 在益条村有一所青松乡中心小学,智在村有一所智在小学,新青村有一所青松小学,是2003 年由日本资助新建的一所希望小学。青松乡只有一所中学,即青松中学,位于益条村附近。 这些学校的具体情况请见下表2:

表2:社区学校的基本情况 学校

在校学生

在校老师*

班级

说明

青松中学

367

15

6

从初一到初三,每年级两个班

中心小学

300

13

7

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

智在小学

164

6

6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

青松小学

276

7

6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

总计

1107

41

25

*没有包括在校的职工;智在小学即将并入中心小学。 教育费用的情况是:2005年前,在有扶贫项目的学期,小学生的每学期每人88元,初中生每 学期每人156元,没有扶贫项目的学期,小学生每学期每人156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300多 元左右。由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生需要交学费,所以费用会多一些,但具体数目不 详。此项教育扶贫项目为期三年,2002~2004年,政府出20%,自己出80%,不包括书费。 初中在青松中学就读,一般要寄宿,生活费为10-20元/星期。从2005年起,海南省取消了小 学和初中的书本费,所以这些社区的小学生每学期现只需交纳5-7元的练习本费,建议交纳 20元的保险费用。初中生只需交纳20元住宿费用。 大部分村民都表示愿意支持自己的子女上学,认识到教育有助于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活状况 的改善,但同时又表示如果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好也会放弃让子女上学。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 都是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由于孩子不时辍学,一般小学毕业学生的年龄都在13-16岁之间。 许多学生反映男生的厌学情绪比女生要高,从小学5年级开始,女孩的比例就高于男孩了。 有的家长也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差,或者反映上学的交通很不方便,如果有钱愿意送孩子到外 面条件更好的学校上学。在对孩子们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在小学很少接受自然环境知识的 教育,很多人也不知道霸王岭保护区是什么在哪里,并且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中学 小学,学校从4年级以上就开始教授自然课。上初中的孩子则说老师曾经讲过保护区的事情。 学校则反映由于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师资缺乏,虽然有编制,但没有经费招老师。

25


2.4.2.2卫生与医疗保健 卫生与医疗保健 社区中只有一些基本的卫生与医疗保健设施。益条村有一所乡级医院,智在村附近有一所松 香厂厂部医院。新青村有1个医疗卫生室,只有1个卫生员;子保、新丰村和苗村都没有医疗 点,只在新丰村有一个卫校毕业的医生开的小诊所。村级的卫生所医疗条件比较简单,卫生 所收取的费用也比较高。同时村子里都保留着,使用传统南药(即中药)治病的习惯,到野 外采集草药和种植一些南药也是很普遍的事情。 村子里的卫生状况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由于村子里家禽家畜都是散放的,没有圈舍, 也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地方,因此垃圾都是随地乱扔,家畜和人的粪便都靠自然方式降解, 社区的卫生状况因此非常差。村民反映家禽和家畜的瘟疫时有发生,瘟疫发生有时候会导致 畜禽大量死亡,大家因此都不养太多的家畜和家禽。 2.4.2.3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村民们反映他们通常从广播、电视中获得一些对他们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信息。村民们知道乡 里有农技员,但都没到村里搞过农业技术培训,村民们普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各 村都曾经通过广播的形式宣传过护林保水的知识,除此之外集中宣传林业和农业知识就很少 了。但是乡政府也提到,农业技术培训都由县里扶贫办或农业局组织派人到青松乡,然后由 乡领导召集各村代表,集中进行培训,然后再由代表回村介绍。乡里面也有两个农技培训员 但水平较低不能胜任独立培训任务。另外乡畜牧站还有4个工作人员负责给家畜打疫苗。 新丰、苗村等村民提到,政府扶贫时并不讲技术和今后的经济效益,村民很少有继续学习文 化技术的机会,也没有听说过“三下乡”活动,如果村里发生家禽家畜瘟疫都得不到农业技 术员的支援。苗村村民提到乡里扶贫项目一般只管发下扶贫的橡胶树苗,没有人来教种植技 术的,他们都是自己学着种的。有的村民种了胶苗才发现有大量白蚁啃食,还有其他一些技 术不到位,最后存活的胶苗只剩一半左右。但是,乡政府提到乡里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如 橡胶种植,养猪,水稻栽培等来提高村民的农技水平。

2.4.3社区生计状况 2.4.3社区生计状况 2.4.3.1 经济收入 与村民的访谈了解到,在8个周边社区中,在家务农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绝大部分。村民 主要从事农业,并以养殖业和采集为辅。此外还有部分人通过开小卖部或碾米厂或外出打工 来补充收入,每个自然村都有2-5个小卖部和碾米厂。几乎没有村民参与收购农产品的中间 买卖。 各村都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还种植木薯、玉米、甘蔗、地瓜、橡胶、水果(芒 果、香蕉、槟榔等)等经济作物。每年农闲期间上山采药材(草蔻、益智、砂仁、灵芝等) 、 菌类、棕叶、藤条、竹子等作为收入的重要补充。养鸡、鸭、猪、牛等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或作为收入的补充。各村都有1-2家养鸡鸭或养猪的专业户,其余大多 数人因为缺少资金和养殖技术都不敢大量饲养家禽家畜。此外经营小商店和运输业以及外出 打工等也作为收入的补充。 这些社区村民外出务工以女青年为主,主要在海南海口和文昌从事服务行业,也有部分在广 东东莞。益条村有40%的青年(男女各占一半)在外打工,其中男的多帮人种田,现有20 余人在文昌帮人种植西瓜,工资约200~300元/月(包吃住) 。坤保村大概有100人在外打工。 南也村有10人外出打工。苗村由于男性更愿意留在家里,所以没有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初中 毕业后大多数都会外出打工,但是很少长期超过一年打工在外的,一般在饭店工作,农忙时 请假回来帮忙。新青村有10多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女性有6人,男性有4-5人,一般在海南三 亚、那大和琼中打工,也有去广东的,女的一般在饭店工作,男的一般做建筑工人。 2.4.3.2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状况 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状况 根据县乡提供的2004年资料:益条、智在、南也、子保、苗村、新青和新丰村共有水旱地(水 26


旱地是指下半年有雨水才能种水稻的地)1912亩,橡胶5840亩,木薯1348亩。人均占有水旱 田0.82亩,橡胶2.5亩,木薯0.58亩。 以下是各村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情况,从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了解各村种植业的类型和数 量:

表3:各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 各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 总数/ 社区

益条

智在

南也

子保

新青

新丰

苗村 平均

人口

519

710

190

232

212

113

329

2305

户数

106

138

36

55

45

25

64

469

水旱地亩数

430

480

167

260

145

134

296

1912

橡胶亩数

1100

1450

726

828

528

408

800

5804

木薯亩数

240

520

138

245

90

60

55

1348

户 均 水 旱 田 4.1 (亩)

3.5

4.6

4.7

3.2

5.4

4.6

4.3

户均橡胶(亩)10.4

10.5

20.2

15.1

11.7

16.3

12.5

11.4

户均木薯(亩)2.3

3.8

3.8

4.5

2.0

2.4

0.9

1.6

人 均 水 旱 田 0.8 (亩)

0.7

0.9

1.1

0.7

1.2

0.9

0.9

人均橡胶(亩)2.1

2.0

3.8

3.6

2.5

3.6

2.4

2.3

人均木薯(亩)0.5

0.7

0.7

1.1

0.4

0.5

0.2

0.3

*8个社区中缺乏坤保村的相关资料。 从社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到,村民对土地主要的利用类型包括,水田来种植水稻、旱地(坡 地)种植甘蔗、玉米、木薯和橡胶。槟榔、果树和蔬菜主要种植在村舍周围。由于人口增加, 村民提到现在虽然粮食够吃,但是人均水田的面积很少。各村都提到他们很少种水果,是因 为长期以来不知道水果种植技术,另外水果的销售也不理想,收益很小。 每年各村利用旱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且随着每年各种农产品价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由 于苗村、新青、新丰和子保的道路交通不便,甘蔗无法运输出去,所以都没种植甘蔗,其它 四个村则都种有甘蔗。由于木薯和甘蔗都是一年内种植收获,收益快,所以过去这些社区以 种植木薯和甘蔗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一般人家在种植橡胶的最初数年,采用橡胶和木薯套 种的方式。 至今为止所有8个社区都种植有橡胶,但是每个社区,甚至每户人家,橡胶种植的面积、时 27


间和收益却差异很大。橡胶种植后一般要管理7-9年才可以割胶,开割的早晚和产胶量取决 于管理的好坏。在8个社区中,除了把集体林承包给松香厂种植橡胶外,苗村的橡胶种植历 史相对较早,调查显示现在苗村橡胶年收入为5,000-6,000元的人家有10多户,还有3-4户种 植橡胶200-400株,每年的橡胶收入能达到1-2万。智在、子保、南也村民种植橡胶的历史也 在7年以上,其中大部分开割已经2年以上,少部分开割已经10年以上,一般家庭种植橡胶1-2 亩(35-100株) ,日产1-2个胶片。坤保村的橡胶收入据称约占总收入的40%。益条村的大多 数橡胶都是2004年才开割,产量较少,只有很少数人家橡胶收入上万。新丰和新青两个村子 多数人家的橡胶只种植了3-5年,新青村有胶割的人家则很少,不足5户。 目前社区村民都在继续扩大橡胶的种植。由于从2003年开始,橡胶的市场价格迅速上涨,所 以村民们普遍希望能有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更多的橡胶,将来以橡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获得 更高的收入。由于橡胶苗要10元一株,许多村民都表示希望政府能扶贫橡胶苗。这种态度和 以前已经截然不同,据村民说,以前由于没有意识到橡胶的效益,而且也缺乏管护技术,大 家种橡胶苗积极性不高而且成活率也不高。由于近一两年来,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 税,加之农产品价格的上扬,社区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 来越强烈。

2.4.3.3一般家庭的经济收支 一般家庭的经济收支 按照县乡提供的资料,2003年8个社区中除坤保外,人均年收入为1550元。在社区调查过程 中,我们通过基本信息的收集,对以户为单位的经济收入和支出也有一个基本了解。这些社 区中各户的生产收入和开支的类型都比较相似,只是略有一些数量上的差别。 以下是智在村一户中等偏上收入家庭的例子,我们通过列举其收入和支出的类型和数量,进 一步了解社区生计的类型和特点,以及社区生产和生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该户人家共6人, 父母和一个孩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外出打工,一个孩子在青松中学上初中,选择这户人家 为例是因为收支数据较全,其收入水平处于该村中等水平,收入的类型以种植为主,上山采 集为辅,属于较有代表性的家庭。

表4:2003年某户全年的收入状况 2003年某户全年的收入状况 收入类型 家 自 使 或 费

庭 己 用 消

年度收入( 年度收入(元)

备注

单价

产量

水稻

0.6-0.8元/斤

2亩,产2000 多斤

1200-1600

玉米

0.6元/斤

半亩,产量 100斤

60

养牛

1500-2000元/ 头

没有出售

0

在偏远的森林里放牧,保护区

薪柴

不确定

没有出售

0

从自留山的森林里采集

野菜

不确定

没有出售

0

从田边、森林里采集

木材

不确定

没有出售

0

从自留山或保护区的森林中 采集

需要良好的水源;只有少量余 粮会出售

28


用 于 出售

消费 (参考 表5)

水稻

0.6-0.8元/斤

出售部分

100

木薯

200元/吨

6亩地产9吨 全部出售

1800

橡胶

10元/公斤

5亩200株

6000

利用自留山

益智

10元/斤

20斤

200

从自留山或保护区的森林中 采集

棕叶

0.5元/斤

1000斤

500

从自留山或保护区的森林中 采集

0.7元/斤

少量

30

从自留山或保护区的森林中 采集

养猪

500-1000元

出售1头

500-1000

在村子里放养或圈养

狩猎

不确定

偶尔

不确定

从自留山或保护区的森林中 采集

打工

不确定

全年寄回家

1400

2人在外打工

种 子 农 药 化肥

1000

教 育 费用

800

日 用 品 和 医疗

6000

总计

7800

纯收入

需要良好的水源;只有少量余 粮会出售

11790- 11790-12690 (不包括狩猎的收入) 不包括狩猎的收入) 10,390 - 11,290 (不包括打工的收入 不包括打工的收入) 不包括打工的收入

净收入

39903990-4890 (不包括狩猎的收入) 不包括狩猎的收入) 2,590 – 3,490( (没有包括打工的收入) 没有包括打工的收入)

*保护区内狩猎是不合法的,狩猎活动的收入情况不确定,据调查所得信息是,其中眼镜蛇 50元/斤,眼镜王蛇120元/斤(最高) ,山猪肉12元/斤,金钱龟(与10年前相比已很难抓,一 年才有可能抓到1-2只)10, 000-12, 000元/斤。养牛,采集野菜、薪柴和少量木材等虽然没有 收入,但是这些产品不需要付钱购买。 29


表5:2005年一般家庭的支出情况 2005年一般家庭的支出情况 支出类型

年度支出

橡胶苗

3.5-10元/株,一般种1亩地需要300元。

种子农药化肥

木薯需要每亩50斤化肥,农药需要2-3次/年;橡胶每年的化肥开支是 2.5元/株;玉米、水稻的肥料开支数据不详。一般家庭年开支在1000 元左右。

其他手续费

2004年取消了甘蔗票,由政府免费发放送到村民家中。2003年为5元 一张。

教育费

小学一年的费用为176元;初中一年的学杂费为300元左右,因为所有 的学生都要住校,食宿费一般是每周20元。高中生的费用不祥。

盖房子

需要付钱获得砍伐指标,砍50根横条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一般建房 共需要1.5-2万元。

生活日用品、医疗

猪肉10-15元/斤,猪油6-7元/斤,照明电是0.6元/度;医疗费较高,很 多家庭加上医疗费用每月的支出在500元左右。

婚嫁

以男青年为例,礼金为1500元,办酒席要花5000-6000元。

税费

2004年3月取消了特产税,2005年1月取消了农业税,所以现在农民不 须缴纳任何税费。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到,该家庭的常住人口为4人,另有2人外出打工。如果除去外出打工所 得的费用,该家庭四人2003年的平均年纯收入为10,390-11,290元,人均为2598-2823元。 按照表4,除去这个家庭每年用在日常生活用品、医疗、教育、农药、种子和税费的支出, 该家庭的年纯收入大约在2590-3490元,人均648-873元。这个家庭种植的主要种类包括橡 胶、甘蔗和木薯,三者占全部收入的60-75%以上。采集草药的收入占15-25%,其他约10-15%。 可以说家庭中在自然资源上的直接收益占20%左右,但是在自然资源上的间接收益可能会超 过这个数额。 2.4.3.4生计类型和特点 生计类型和特点 从以上的资料和信息可以看到,8个周边社区的生计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这些社区的收 入主要来自于农业收入,因而极度依赖于土地资源。其次,林业资源虽然不是收入的主要来 源,但是却是社区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薪柴、建材用房等。社区依靠距离山区近的优势, 采集野生的药材和其他林产品出卖,这个生产活动是当地多年的习惯,每家都会在农闲时进 行采集活动,大多数人家都认为这是收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此次访谈中制作的季节 历和村民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些社区农闲的时间一般都在1月末春节前,2月末春节后,4月 末到5月春耕插秧后。

2.5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 2.5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 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能直接用以获得现金收入,有些则是生活和 生产的必需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在各村之间有一些差别,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下文对 调查到的一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0


2.5.1狩猎活动 2.5.1狩猎活动 根据调查在这8个村子,过去人们在村子周围和较远的森林里进行狩猎是很普遍的。现在因 为政府已经有法规禁止打猎和禁止持有猎枪,现在打猎活动明显的减少了。每一个村子里的 村民都提到大多数人家会使用铁夹、绳套和猎枪等方法进行狩猎,人们说打猎是一种传统的 手艺,既可以增加肉食,还可以卖钱补贴家用。以前森林里野生动物很丰富,人们可以很容 易打到猎物,近5年来,动物少多了。在8个村子的调查结果还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人没有 亲眼见过长臂猿,曾经见过长臂猿的村民都说现在很少见到了,但很希望见到长臂猿。在苗 村人们说他们有传统习惯不能打长臂猿,老人说长臂猿和人有某种联系的,是有灵气的。黎 族村庄部分人说不了解这个动物,也有人说长臂猿是不能打的,有一个传说是讲谁打到长臂 猿眼睛就会瞎。但是在子保村有村民说,以前有人捕杀过长臂猿。 益条有村民说在特定的月份和季节,他们会上山猎捕一些动物(如青蛙、老鼠、蛇、山猪等) 。 他们还认为越来越多的林子被砍过,在砍过的山林里或者是长得很好的橡胶林里根本没有野 生动物,只有较原始的森林里才有野生动物。也有人说现在的农业生产很忙,家里也养了家 禽家畜,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打猎,因为打猎也很辛苦。 在子保村、新丰村调查时,人们说以前附近森林的野生动植物很丰富,主要的动物有山猪、 果子狸、赤麂、山马(水鹿) 、野猪、穿山甲、蛇、松鼠、各种鸟等,去森林里打猎是很有 意思的事情,但这些动物过去被捕杀得很多,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现在上山只能看到一些遗 留的足迹和粪便等。最近几年,本村上山打猎人的越来越少,但是有些外地人和其他村子的 人进山打猎,捕杀受保护的动物。他们一般都是晚上打猎,猎物只要被运出去了都有人收购。 村民反映一头山马(水鹿)现在能卖几千甚至上万元。 苗村的村民说,山上有野猪、松鼠、果子狸、鹧鸪、3-4种野鸡、山白肚鼠、山龟、草龟、 金龟、王八、山马(水鹿) 、其他鸟类、蛇、野兔、蜜蜂等。以前都是可以打来吃或者是卖 钱的,村里有狩猎的传统,但是打猎也很辛苦的,村民说一般有橡胶割的人家都不怎么上山, 因为每日都要对橡胶进行管护,但是只要有人来收就总会有人上山搞东西。2001年,村里的 枪全部都被乡政府派出所收缴了,但是,村里还是有人在家里藏枪,在村里也偶尔听到山上 有枪声。另外,在我们调查期间也曾亲眼看到有人背着猎枪从村子里走过。

2.5.2林间采集活动 2.5.2林间采集活动 在所有村子的调查中,村民都普遍反映当地生活所需的部分蔬菜、部分水果和药材等很多东 西都可以从森林里获得。人们觉得去森林里采集一些东西非常的方便,比种植更加方便和省 钱。据称采集的范围主要是在保护区外围,也有少量进入保护区内的。较大规模的以增加收 入为目的的采集,如采集中药材,蘑菇,藤条,棕叶等随着近20年市场的发育逐渐增加,目 前在特定的季节林间采集活动是非常频繁的。当地居民普遍提到这些可以增加收入的野生资 源的量是不固定的。某些草药像灵芝和益智等这些年就比较难采到了,而草蔻、藤条和棕叶 等没什么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兰花资源,5年前还有很多,在2-3年内就被采完了,现在很 少见了。 在益条村、智在等村调查到,村民普遍在5月份上山采摘草蔻、益智等,采摘期约一个月, 只有少数人家上山采摘棕叶、白藤、红藤。他们采草蔻、益智等都是采种子,而不是连根拔 起,也有人采一些草蔻的杆卖,但是不多。村民们说这些草药大多是林下生长的植物,人工 种植很难的,他们曾经尝试过但是没有成功。 而在苗村与新青村得知,去山里采粽叶、野灵芝、野果等是传统的活动,但是现在只要外面 有人来收购什么,村民就上山采什么。他们怀疑收购员会交点钱给相应的管理人员,因为平 时村民是不能随意上山的。这些社区一年四季都有收购员在当地活动。收购员一般都是从松 香厂里下来的人。

2.5.3建材对林木的需求 2.5.3建材对林木的需求 在8个村子的调查中得知,社区在修盖房子时都需要木材。而且按照传统,造棺材也需要大 31


木头。一方面村民对房屋的需求是持续的,很多旧了的房屋需要翻新,小的房屋需要扩建, 随着人口增加,还需要新的房屋,所以对林木的需求是较大的。而另一方面从5、6年前起, 采伐就开始受限制,村民如果需要大量的木材,需要向乡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办理砍树指 标后,才能砍伐,而且砍伐的数量是由政府规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开始利用一些替 代木材的建筑材料来建房,同时村民没有经过允许就砍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益条、智在、子保和新丰村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盖房基本上都用砖瓦了,只是梁和柱等结 构部分还需要木材,不像以前房子都是木头建造的,屋顶都需要草来铺盖。 苗村的村民说,木材的管理基本是靠大家自觉,不能乱砍是因为考虑到水源保护的问题,还 有滥砍也觉得浪费。只有建房才能去砍树,村民建房可向政府申请用树数量,批准了就可以 去指定地方砍伐所需的几根木。村民认为集体林若国家不砍了,村民也不会去砍。子保、苗 村和新青村都反映有偷木的现象,一般是不够用时才会去山上一根一根的偷,1-2个月上山 砍一次。

2.5.4薪柴需求 2.5.4薪柴需求 在所有这些村子里,薪柴都是生活必需的燃料。据村民说,目前村民使用的薪材均是在政府 政策允许下,自己带刀去山上砍的枯死的树木。据调查8个村子,每村每户每年大概需要4000 斤柴(每年需要5-10手扶拖拉机的木柴) ,即2-3天需70至80斤左右,部分家庭用木材作燃料 来酿酒,对薪柴的需求会更大一些。村民说收集薪柴主要是靠捡周围山上的木材、枯枝等, 而且一般都是各家到自己的自留山(新青村称之为老地,有土地证)去砍柴,基本上没有必 要进入保护区内打柴,也从没有专门种植过薪柴林,村民们都反映燃料够用。 除了采薪柴做燃料,其实在不少村子已经开始有替代用品做燃料,在各村都有部分家庭使用 电做饭,子保、新丰村已经开始推广使用沼气,目前已经各有4户开始使用,方法是农户出 几百元,其余由政府补助。政府宣传沼气有利于环境保护,且清洁卫生。子保二队有5-6 户使用煤气作为燃料。

2.5.5种植业的影响 2.5.5种植业的影响 以前砍山种木薯、玉米和山栏稻,这些年则砍山种植橡胶,因此可以说这种砍山发展种植业 的传统生产方式,现在依然存在。这些山坡地除了村民种的橡胶林,还种有榕树、椰子、槟 榔、菠萝蜜、香蕉、芭蕉、木瓜、龙眼、蕃石榴和竹子等。 在子保和新丰的调查中,老者介绍,周围的山大部分是在解放后被砍伐的,八十年代的时候 砍山现象最为严重,最近5至6年间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毁林造田的现象有所减少。在砍山 之前,村里水资源很丰富,每家每户都有很多水田,但砍山之后,由于山上的水源被破坏了, 有30亩水田变成了旱地。虽然政策不允许,但是社区老百姓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只有砍山才会 有更多的土地,只有土地增加了,经济收入才能增加。 在益条、智在等村的调查中,村民们经常提到砍山很辛苦,现在种山栏地的人明显少了,如 果不是想种橡胶增加点收入,谁都不想去砍山,可不种橡胶的话就没有其他办法增加收入。 苗村、新青村都距离保护区很近,村子周围的山坡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垦,新青村称按1980 年的规定,25度以下都为坡地,以上都属于保护区。村民反映建保护区以前是鼓励砍山的, 1992年以前的政策是只要是在保护区以外是谁砍了就归谁的,签了合同后,按年交土地税和 农业税等就行了。当时砍树已砍至山顶,大多数山坡中下线部位全部被开垦成了坡地,种了 橡胶、木薯等。苗村称与保护区的边界是在1998-1999年确定的,界线上没有立碑,但因为 是邀请老人上山划界的,村民们都知道界线。村民普遍反映,建立了保护区后,山上的林子 比保护区建立以前要好一些,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开荒了。此外村民们包括村长都不 知道保护区扩大范围的事情。

32


2.5.6林间放牧 2.5.6林间放牧 调查的8个村子中,6个提到了林间放牧的情况,村民提到他们上山的主要目的是放牛。牛的 主要用途是耕地,他们往往在耕田结束后把牛放到山中,以避免水牛踩庄稼,一周会去看一 次,水稻收割之后把牛赶下山。也有极少数人养很多牛在山里放牧。在8个社区中,特别是 益条村和南也村的村民提出在放牛这个问题上和保护区存在严重冲突,原因是由于这两个村 的田地比较少,所以一般都放到离村较远的荒草坡上去,而由于林间放牧没有人管理,牛时 常会进入保护区内,看牛的人因为要入山找牛,也会在保护区内搭窝棚。但是按照现在保护 区的规定,任何人不允许带刀进入保护区范围内,也不许在保护区内搭窝棚,因此村民与保 护区的管理机构为此有过激烈的冲突。 有些村子如南也由于封山,牛养的越来越少,南也村反映多数人卖牛买犁田机。苗村村民反 映,偷牛的现象也很多,村里养的牛已经减少了,现在基本上都采用铁犁耕地了

2.6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6.1社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6.1社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社区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很大的,而且传统文化影 响着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在调查中,村民们普遍提到“靠山吃山” ,认 为山里人就应该有山里人的生活方式。森林里能获得的资源,就尽量从森林里获得,而很少 去种植。同时人们都掌握从森林里获取薪柴、草药、建材和野生动物等资源的方法。在研讨 会上,与会者列出了周边社区可以获得从森林中获得的自然资源类型、利用方式以及目的(见 表6) 。

表6: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 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方式和目的 利用的自然资源

利用方式

目的

野生植物资源 草豆蔻

采果实,割杆,药用

卖钱

棕叶

摘半老半新的叶,包粽子用

自用或卖钱

胡椒根

挖根,药用

卖钱

灵芝

采全株,药用

卖钱

野芭蕉

砍芭蕉心,做饲料和菜

自吃或喂猪

橄榄

摘果,食用

卖钱

黄、白、红藤

砍整条藤,家具用

卖钱

益智和砂仁

摘果,药用

自用,卖钱

牛大力

挖,药用

卖钱

白木香

砍树,采树桩上的菌类,药用

卖钱

33


野菜

采叶、全株或根

自吃,少量卖钱

山姜

采根,药用

自用或卖钱

杂木

砍断用枝条,烧柴

自用

竹子

砍老竹子

自用建房和围栏,卖钱

三角枫、花梨、油丹、野荔 枝、苦梓、母生、松杉树

砍伐整株,用树干,或挖树根

盖房,造家具,造棺材, 自用或卖给家具厂

山猪、果子狸、飞狸、椰子 猫、小灵猫

放夹、枪杀、绳套、网

自吃或卖钱

鸟类(如原鸡、白鹇)

枪杀、绳套

自吃

金钱龟、蛇、蜥

手抓,火烧

卖钱

水鹿,赤麂

放夹、枪杀

卖钱

松鼠、山老鼠、豪猪、刺猬

放夹

自吃,少量卖钱

猕猴

枪杀、套

卖钱

蜂蜜

砍树或挖,保健和药用

自吃或卖钱

开垦种植作物

增加收入

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

另外,社区村民也有其独特的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在调查中人们都表现出对曾经拥 有的茂密森林和丰富野生动物的眷恋。他们说森林如果破坏了,水就会变少。他们在生产和 生活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如在收集薪柴时尽量以干柴为主,不砍活的树木;采 集草蔻和益智等大都采集果子,不连株拔起,否则第二年的产量会变少;狩猎时一般都不打 小仔和带小仔的动物等。 虽然这些社区在一定程度上都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社区传统的自然 资源使用方式,如砍山发展种植业、狩猎、采集林产品和砍薪柴等,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社 会发展需求的提高,几十年来已经对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得森林逐步 减少和退化,野生动植物数量大量减少,而且还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源和水量 的减少,最终影响社区的生产和生活。在社区共管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认识到周边社区对 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表7):

表7:周边社区认为自然资源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周边社区认为自然资源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资源名称

明显问题

改进措施

34


野猪

在保护区内外,正在受到无序捕 猎,较普遍,数量下降很大

个别破坏农作物,在保护区外可以捕 杀,但要有证明;在保护区内的加强 保护;鼓励人工驯养

原鸡

乱捕杀,数量减少

在保护区内严格保护,禁止捕杀

蜂蜜

挖、烧蜂窝毁坏森林,不规划的 采蜜造成的蜂种减少

有计划、定区域、定时间、限数量的 利用,允许少量采集,鼓励人工养蜂

牛大力

人们见到就挖、目前在山上存在 的数量极少

人工引种、减少到野外挖采

竹子

无规范管理、乱砍、乱采

有计划、有规划,限制采的时间和数 量

棕叶

无规范的采摘(无计划无时间限 制、无分季节)

有计划,划区域,限制采摘时间和数 量

草豆蔻(果茎)

乱采乱摘果子使树种逐年减少

有计划、划区域、限制采果实;利用 茎限制(6-8月)其余时间严禁采茎

白、黄藤

无规范的采集

有计划,划区域,限制数量

砂仁和益智

无规范的采挖

可以在次生林下种植,有计划的采挖

灵芝

无规范的采挖,一发现,所有灵 芝都被采光

有计划有限制的允许少量人进山采 挖;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种植

柑榄

无规范的采集

有计划,划区域的,在不砍树枝的前 提下可以进行采集

花梨

数量极少,野外基本挖光

加强培育种植

白木香

大多数大的原木被偷砍光,所以 母树极少,小苗不多

要加强把现有小苗保护好

其它草药和野菜

不分大小采摘,数量下降很大

可以在实验区采挖大的个体,在收购 点进行检查,在核心区进行巡护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区依然在延续着这些传统的自然资源使用方式。如何更好的管理和保 护好自然资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 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这个地区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而且 直接关系到这些社区长远和持久的发展。

2.6.2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矛盾 2.6.2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矛盾 由于地域相连,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相互影响也是直接和显著的。一方面,社区对自然资源 35


的利用直接影响到了保护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区 的建立和保护也直接限制了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降低了社区从自然资源中的直接收益, 短期之内限制了社区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可以使自然 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本次8个村子的调查中,我们还特意了解了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村民眼中与自然资源 相关的矛盾,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村民提出的解决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只 反映了我们调查的部分村民的想法,而且其中的观点和意见也不一定全面和正确,有些甚至 有误解和错误,但是这仍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社区的现状以及现 存的问题,有助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社区和保护区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表8: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 社区眼中的自然保护区

村民提出的解决办法

村民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和霸王岭林业局是一起, 宣传解释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和职能。 林业局是从事林业生产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建立保 护区。保护区只不过是与他们争夺土地、占有林木 的一个国家机构。 村民普遍认为:保护区的管理规定了保护区的边界, 宣传解释保护区具体的管理措施。 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巡山,不准带刀进入保护区,禁 止随意进入保护区砍树、采草药和打猎,也禁止在 社区周围捕猎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人每2-3周都要 到村里查看,目的是监督村民不能上山砍树。这些 措施都太严格了。 部分村民认为:建立保护区是件好事,因为控制了 树木的砍伐就是保护了水源。

保护区的一草一木都不应该砍。

部分村民认为: 1998-1999年确定的边界线就一直 同时还希望保护区应允许农民取木材 没再变过,界线上虽然没立碑,但都知道大概的范 做棺材,并允许他们割些藤条。 围,因为当时是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上山指出界 线的。 部分村民认为:保护区与村林的界线不清,保护区 划范围时并没有与村民商量,村民不知道保护区是 怎么划出的,不知道具体的界限。不知道25°坡度 以上为保护区这一规则(1980年制定)。

村民认为保护区应该与他们商议后再 确定保护区的范围,而不是直接告诉 他们哪些土地现在归保护区了。保护 区与社区的负责人员能面对面坐到一 起,共同商讨双方土地界限问题,以 得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部分村民认为:保护区是在1980年建立的,1990年 保护区范围扩大(原来砍过的老地也被划入到保护 区),1998年村子里与保护区作界线划分的工作(有 村民的田地被无偿划入保护区,大约5亩水田),村 里一块50亩可开发的林地也被划入保护区。

保护区对农民已开发的田地和林地要 征收的话,应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而 且保护区是保护生态,保护区应该发 点钱给社区作补偿。

部分村民认为:不知道保护区扩大了范围,只知道 保护区在山里面,现在也是在原来那个区域有人管

明确保护区的界线,设立界碑。

36


理。 部分村民认为:农民认为增加收入的途径就是增加 土地,增加橡胶的种植量,建立保护区后划定的土 地,农民不能再开发利用,不能再砍山种植,这对 他们的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保护区应该还给村民更多的土地,用 于种植橡胶,发展经济。

少数村民认为:80年代保护区管理较松,1990年后 保护区控制开始变严,以前可以打动物,比如松鼠, 现在不能再打了。1972年可以在山上乱砍树木,1980 年建保护区后规定只能砍山底下的树木;1992年规 定不准再砍树木,不准再放牧。

农民希望保护区允许农民取木材做棺 材,允许他们割些藤条和砍山种植橡 胶发展经济。希望能也许在保护区外 围打猎,希望能允许打野猪。

少数村民认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执法时的态度不 好。

村民希望保护区的工作态度变好。

少数村民认为:2001年村里的枪全部都被乡政府派 出所收缴了,但是狩猎是传统习惯,不允许打猎他 们很难接受。 少数村民认为:林业政策历史上有过3次大的变化, 明确土地权属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 保护区的扩建又影响了人们对保护区的正确态度, 益。提供鼓励村民造林的优惠政策, 使得村民对保护区的政策不信任。 以便减少对天然林木的消耗。 少数村民认为:不知道保护区的建立,也不关心, 认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在调查中,一些村民还反映了自然资源利用上的其它矛盾: 1、智在村的村民与子宰松香厂存在土地争议。松香厂提出为了保护野生南亚松,凡是有南 亚松生长的地方都不能开发。所以如果有松籽落下到农田里长大成树的现象存在,就会无形 中减少了村民的土地面积。 2、益条村处于智在村、坤保村和南也等各村庄的包围当中,人多地少的问题更加突出,而 且没有自留山,所以没有地方放牛。

2.6.3社区眼中社区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排序及解决办法 2.6.3社区眼中社区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排序及解决办法 在调查中,社区还对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排序,说明了原因,并提出一些他们想到 的解决办法(具体见表9) 。虽然以上内容,不全是与自然资源利用直接有关的,但是却与社 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村民们的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只有社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 了,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但真 实反映了村民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和需求。

37


表9:社区眼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社区眼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排序和解决办法 程度

非常严重

排序

问题

缺乏土地

原因

可能的解决办法

人口多而土地有限

目前尚没有办法;有些人提出 让保护区归还土地,但也觉得 可能性不大

想种植更多的橡胶和其它农作物

1.买相对便宜的苗; ②

缺乏资金

无钱买更多的橡胶苗,苗贵;养殖业缺 少资金,贷款难

2.自己培植橡胶苗;

道路陡峭不平,雨天泥泞难行,易发生 危险,但无钱修路

1.村民集资,出劳力

较严重

交通

3.政府经济扶贫,更愿意要橡 胶苗而不要扶贫款

2.政府出部分费用 1.政府的教育扶贫

严重

子女教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钱供养,家里子 女较多

2.贷款 3.社会救助

市场垄断

受到市场垄断的影响,农民不能把橡胶 卖到外县,本县为10元/公斤,外县则为 没有办法 11~14元/公斤

自来水工程

可能政府无暇顾及或资金欠缺

自担、饮井水; 一般

自担、饮河水(比较脏)

缺少农技培训

无任何专家下乡或讲授知识,或科技 举办农技培训班,举办科技文 “三下乡”没有培训班,对市场信息掌 化下乡活动 握不够

缺少医疗设施

没有卫生所,周围的医疗点也很贵

设医疗点,价格不能太高;希 望政府能请专人来解决瘟疫

38


第三章 现状评价与对策 3.1 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海南长臂猿生存状况的改善(栖息地改善和种群保护) ,必须依靠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合 作,需要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保护机制, “共管”成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重要选择之一。 霸王岭林业局、周边社区和地方政府也都表示了明确的愿望,要促进保护区和社区的协调发 展。在共管研讨会上,与会者第一步明确了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有利益相关的机构、单位、个人和集体,并对各利益群体的背景、地位与“保护区有效保护” 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确定出利益相关者。这里所谓的利益重点是在自然 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上。第二步,对各利益相关者和“保护区有效保护”之间的相 互影响大小进行分析和排序,最后确定关键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研讨分析结果,与保护区有效保护相关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并按影响 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保护区周边社区、霸王岭林业局(包括下属的松香厂和林业公司) 、 青松乡等地方政府、省级政府行政部门和外来合作机构。

3.1.1 保护区周边社区 长期以来,社区对本地资源的利用主要有种植、采集、放牧等,但是由于经济落后,生产方 式落后。有些村民为了改善生活现状,时常到森林中猎杀野生动物、开荒以及盗伐等。随着 政府加大了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近年来,在政府和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大力宣传下,一 些村民已经接受了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 在社区共管研讨会上,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就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保护区 有效保护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如下表10: 在各类利益相关者中,当地的社区群众对于保护区有效管理而言,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应该看到,周边社区的少数民族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客观上做出了很多牺牲。保护区的建 立和对资源的保护,在短期内对周边社区产生了负面影响,客观上限制了村民的一些发展机 会。具体表现为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俗,使之不能进入保护区打猎和烧荒,对森林资源的利 用受到了限制,许多土地由于受到保护也不能进行生产活动。然而,社区地处偏僻,交通不 便、信息不畅,这些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极大依赖周边的自然资源。 这些社区紧邻保护区,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直接影响到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具体主要表现为对保护区内一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采草药(草豆蔻、益智、白木香、灵 芝)和放牧等,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在保护区内偷猎、盗伐、毁林开荒种植橡胶和木薯。这些 行为影响了长臂猿种群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我们应看到,从长远的利益关系来说保护区的建立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生态安全的保证。另外保护区还可以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支持社区可持续发展,如 帮助引进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提供一些对外的交流和就业的机会。 除了认识到社区对保护区保护负面的一面,更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对保护区的正面影响,要充 分发挥社区对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在力量。通过建立参与式的社区共同管理保护区的模式,可 以使社区成为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与保护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互惠互利。

39


4.帮助社区发展,如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引进先进技术、 设备、扶贫和发展项目

3.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思想和文明的行为引进社区;使 农产品有更好的商机,好的价钱

2.合理的放牧、采集植物资源、捕捉一些野生动物

1.保护好动植物资源,通过旅游业、保护区的监测和巡护 等,为村中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以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保障了社区的水源,使益鸟、蛇 等动物逐年增长,减少了粮食害虫,保护了农作物,使社 区的粮食产量得到保障 2.许多土地被划入保护区不能 进行生产活动

1.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俗,使 之不能进入保护区打猎,对森 林资源的利用受到了限制

正面影响

程度

负面影响

“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对社区的影响

影响

表10: : 社区与保护区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

2.为保护区基础建设提供人力,如保护区建 设房屋,平台等设施需要社区民工来帮助

1.社区为保护区职工提供了农产品

3.能帮助进行保护的宣传

2.能协助保护区的护林防火、巡山、野生动 物的抢救、举报

1.能参加和协助保护区的工作,补充保护力 量的不足

正面影响

40

在保护区内放牧,破坏小树和 草,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

2.采草药(草寇、益智、白木 香、灵芝)、放牧等对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

1.在保护区范围内偷猎、盗伐、 毁林开荒种植橡胶和木薯

负面影响

社区对“ 社区对“保护区有效保护” 保护区有效保护”所产生的影响


3.1.2 霸王岭林业局 1994年以前,霸王岭林业局主要是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工企业。1994年,根据中央、省政府 有关会议精神,海南省全面禁伐天然林,企业总产值由原来的2500万元下降到600万元左右。 为此,霸王岭林业局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1994—1996年共投资1912.6万元,发展林副产品 加工和经济林等项目。现在霸王岭林业局(公司)已初步建立起了三大支柱产业: (1)松香、 橡胶等林化产品加工业; (2)热带水果基地; (3)水电业。霸王岭林业局进行了修建水电站 等开发活动,这些产业已经成为职工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霸王岭林业局为保护区的发展和保护工作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霸王岭 林区开展资源调查发现有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的存在后,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政府从霸王 岭林区划出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加强对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 的保护,并由霸王岭林业局进行管理。1992年,为便于工作和管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移交给海南省林业局管理。2002年起,为了加强对保护区的领导,保护区一把手也由霸王 岭林业局局长兼任。 海南霸王岭林业局在1994年禁伐天然林后,为了解决好职工就业问题,又由于政府对长臂猿 的保护重视不够,把重点放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向上,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 发展等方面认识不够,缺少科学、综合和具有可持续的规划,林业局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了 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产生了影响。研讨会时,就霸王岭林业局与保护区 的有效保护,进行了利益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11所示: 表11:霸王岭林业局与保护区有效保护的关系 霸王岭林业局对保护区有效保护产生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 1.配合、协助保护区的 执法行动,打击偷猎盗伐 行为,使保护区能更好的 保护森林资源 2.林业局一部分人参与 到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工 作当中,弥补了保护区人 力的不足

负面的影响

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对霸王岭林业局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

1.南叉河水电站的修建造成水土 1.森林资源得到很好 流失,建造压力池时造成山体滑 的保护,丰富了水资 坡; 源,提高了水电站的 收入,也保障了职工、 2.一天24小时发电、人员活动和 水果基地等地的水源 交通工具都产生很大的噪音 2 . 共同发展社区经 3.电线横穿树林威胁长臂猿及其 济,使林业局的治安 它动物的活动,极大影响了长臂 得到稳定, 猿的潜在分布。

负面的影响 1.霸王岭南叉河水电 站经过保护区核心区 的一些电线被改成埋 在地下的电缆,增加 了成本 2.按照保护区的管理 条例,需要对旅游进 行管理,限制旅游人 数

4.南叉河采脂民工及水果基地的 人为活动造成长臂猿及其他动物 活动范围的变迁 5.无序的旅游和垃圾的增多,干 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活动和生长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霸王岭林业局在加强保护区林业执法、打击违法行为和组建保护区 基础资源保护队伍、弥补保护区人力不足等方面给予了保护区极大的支持。保护区则为霸王 岭林业局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生态保障,如利用水利资源进行发电和为霸王岭人员提 供生产(松香厂、林化厂、经济作物场) 、生活用水;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旅游;同时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为林业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负面影响的分析来看, 保护区因为对资源进行保护,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局对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而林业局

41


在利用保护区的资源时,也会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产生一定的压力,其在保护区内进行项目 开发和经营活动,对保护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3.1.3青松乡和白沙县地方政府 3.1.3青松乡和白沙县地方政府 青松乡和白沙县地方政府全面管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规划与发展。他们的职责包括: 1.收取税及其他费用,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乡政府在组织和改造社会结构以及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减轻贫困 3.组织抗灾和牲畜疫病防治工作 4.履行环境保护职能 组织开展宣传,以提高当地群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5.改善教育及公共卫生设施 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方面,白沙县和青松乡政府也作了大量的工作。这 些工作对于保护区的有效保护,起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研讨的结果确定乡政府和县政府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由于周边社区的社会和经 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都是由地方政府来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因此当地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工 作对当地的群众起着直接和非常重要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社区自然资源和保护区的有效保 护。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也能为地方 经济的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社区共管研讨会上,各利益相关者代表针对 保护区有效保护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地方政府对保护区有效保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结 果如下表所示:

42


表12:地方政府与保护区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对保护区有效保护产生的影响

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

1.实施公益林建设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植树 造林促进了森林植被的 恢复速度,促进了保护区 的有效保护

一些政府扶持的经济项 目,刺激了社区对土地的 需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造成 了毁林开荒现象的增加 等,并造成水源的减少

1.保护森林资源,保证 了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 灌溉

限制了社区居民对自然 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减 少了相应的收入,短期内 使地方政府的扶贫负担 加重。

2.查处毁林案件和打击 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 为,为保护区保护野生动 植物提供了更加雄厚的 力量 3.发展热带野生花木产 业,实施生态扶贫示范项 目和林业综合开发项目,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 平,减轻了社区对自然资 源的压力

2.保护自然资源的多样 性和完整性,为地方政府 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为发展经济提供了物质 基础 3.保护好森林资源,将 来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 和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带 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4.重视自然保护的公众 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私 营企业、政府或政府间的 援助给予地方帮助

3.1.4 其它省级和国家级的政府行政部门 省级和国家级的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问题以及环境保护上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都会对保护区 的有效保护产生影响。这些政府部门在相应的职权范围内,都是通过市县和直属单位直接或 间接发挥着作用。例如以海南省林业局和财政局为例,他们协调和规划保护区的发展,其支 持程度直接影响保护区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大小,而霸王岭保护区的发展和有效保护,也会 促进全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维护全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为实现生态省奠定良好的基础。

3.1.5 其它组织和机构( 其它组织和机构(学校等) 学校等) 保护区与许多国内和国外的科研院校和保护机构,如FFI、KFBG、海南师范学院、中科院 动物所等开展了合作,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项目弥补了保护区经费和能力不足, 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为改善保护区的各项工作,促进保护区的发展和有效管 理,提升保护区的影响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1.6 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 1.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对利益群体的影响 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影响最大的群体是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村民;其次是 霸王岭林业局、县乡政府机构;对国家级、省级政府部门和外来合作机构的影响最小。 2.利益群体对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是社区群众及其村委会,霸王岭林业局、县乡政府部门、国家和省级环保、林业、 财务等部门对项目有中等影响;其他利益群体的影响最小。 3.利益相关者综合分析 根据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对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各利益群体对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影响以及各 43


利益群体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之间的距离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当地县乡政府、 霸王岭林业局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省级环保、林业等管理部门、国际环保组织 (例如FFI等)与保护区关系十分密切,其他一些资源开发部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 有一定的影响。

3.2 问题分析 3.2.1 问题树 在2004年10月举行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讨会”上,各利益相关者对目前保 护区有效保护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达成了共识,即认为“霸王岭保护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到 破坏,长臂猿的栖息地和种群在持续恶化”,并就这个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逻辑分析。由于这 是一个社区共管的计划,之后保护区和霸王岭林业局的相关人员又在前一次分析的基础之 上,重点分析了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潜在根源。通过分 析发现(具体见问题树) ,社区及其他外来人员的偷猎、盗伐和不合理利用其它自然资源是 的三个直接原因。 一、偷猎野生动物 偷猎是这三个原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偷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野味市场,少数村民为了 增加收入而卖,也有部分是打了自己吃的。由于部分老百姓还有枪和捕猎工具,也使这种行 为有了发生的可能,而且由于保护区执法不严,使得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打击。 虽然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比以前高很多,而且严厉的打击非法打猎和贩卖,并多 次收缴枪支,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野味市场,社区有部分群众仍然私藏有枪支,市场仍 有捕猎工具出售。保护区和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不够,也是出现这个现象的原 因之一。 保护区执法不严的根源之一是缺乏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保护区虽然在面积上较以前已经扩 大近四倍,但是管护的人员却只有28个。人手不够,经费紧张,使得执法工作难以达到效果。 而且保护区现在机构不完善,体制不建全,使得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不清,职工缺乏积极 性。再加上保护区与社区沟通协调不够,缺乏共管的能力,所以没有与社区和地方政府形成 共管机制,保护工作缺少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打猎作为食物来源是因为社区依然有靠山吃山的传统和他们的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保护 区宣传效果不好是原因之一。宣传效果不好,主要受到了人力、经费、设备和宣传能力的限 制,其根源在于缺乏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以及与社区沟通不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偷猎的根本原因是 (1)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和合作不够。 (2)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3)上级领导部门重视不够。 (4)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缺乏共管机制 (5)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二、盗伐林木 盗伐的主要原因是保护区执法不严,以及部分社区居民为了增加收入把木材到市场上变卖, 还有一些居民自己用的,如盖房、做家具或棺材。之所以存在盗伐出售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缺乏法律和保护意识,部分也是因为其它经济收入途径少。 法律和保护意识的淡薄,反映出保护区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区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好主 要是因为缺乏资金和人力,设备差、宣传次数少和方法不恰当。前者的原因是上级领导部门 44


不重视,方法不恰当是因为保护区和社区沟通不够,缺乏对社区的了解,以及缺乏宣传技能。 社区经济收入渠道少,经济购买能力差是因为社区经济发展能力和生产力水平低,原因是社 区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所以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少数村民盗伐木材自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经济能力去市场购买木材或使用替 代材料,另一方面还受到了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如人死后大多数要用大木材制作棺材来安 葬。原因也是社区经济收入渠道少以及保护区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产生盗伐的根本原因是: (1)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和合作不够。 (2)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3)上级领导部门重视不够。 (4)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缺乏共管机制 (5)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6)社区的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三、对其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合理利用主要包括过度采集其它自然资源和在保护区内毁林开荒两种现象。 过度采集相对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受到市场的刺激拿去出售,自己药用或食用,以及社区 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没有合理的规划。受到市场刺激而采集出售,主要是因为社区的经济收 入渠道少,居民使用和食用所采集的植物资源主要也是经济来源渠道少,经济能力差,另外 还受到一些受到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社区无合理规划是由于他们的组织能力差和可持续利 用意识薄弱。 在保护区内存在极少数毁林开荒现象主要是保护区执法不严,村民的法律意识薄弱,部分村 民对保护区扩建后的界线不清楚,部分村民对扩建后的界线不接受等四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部分村民对边界不接受是为了想要种植更多作物以增加收入,这是因为社区的生产方式单 一、生产水平低、以及受到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刺激,拥有更多的土地是他们增加经济收 入的唯一途径。对保护区的界线不清楚是因为上级部门尚未完成立碑定新边界,主要是上级 部门尚未协调好。其它一些现象的根源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不合理利 用其他自然资源的根本原因是: (1)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和合作不够。 (2)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3)上级领导部门对保护区重视不够。 (4)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缺乏共管机制 (5)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6)社区的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7)上级部门尚未协调好边界的问题

45


保护区与地方 政府沟通交流 不够

市场 上卖 捕猎 工具

当地 存在 野味 市场

收 枪 不 彻 底

保 护 意 识 薄 弱

保护 区宣 传效 果不 好

社区有 枪和狩 猎工具

机构 不完 善

分工 不明 确职 责不 分明

传统 的生 活习 俗

社区 作为 食物 来源

机制 不健 全

缺 乏 激 励 机 制

工作 人员 积极 性不 高

上级 领导 部门 重视 不够

人力 不足 缺乏 经费

保护区执 法力度不 够

共管 能力 不够

缺乏共 管机制

保护 区宣 传效 果不 好

其它 经济 收入 渠道 少

其它 经济 收入 渠道 少

市场 刺激

劳动技能差

社区 受教 育水 平低

社区经济发 展 水平低, 生产力 水平低

传 统 生 活 习 俗

做 棺 材

盖房 和做 家具 没有 钱购 买缺 乏替 代材 料

与社区、地方政府 沟通和合作不够

法律 和保 护意 识薄 弱

没有和社 区形成群 防群治

周边 社区 支持 少

去市场 变卖, 作为经 济来源

法 律 意 识 薄 弱

人力不 足缺乏 经费

与社区沟 通交流不 够

对社区了 解不够

社区 生产 力水 平低

为了种植 更多的经 济作物增 加收入

获得技能 的途径少

农产 品市 场的 刺激

社区对边界 不接受

毁林开荒

保护区宣 传技能低

宣传方法不恰当

保护区宣传效果不好

可持 续利 用意 识薄 弱

无合理 利用规 划 社区 的组 织能 力低

设备差 宣传次 数少

传 统 生 活 习 俗

食用 或使 用

过度采集

对其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霸王岭保护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长臂猿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在持续恶化

社区 对边 界不 清楚

46

上级部 门尚未 协调好

上级部 门尚未 组织立 碑定新 边界

保护 区执 法力 度不 够


3.2.2 问题的根源 综上所述,在分析的过程中都多次出现了保护区执法不严;社区生产力水平低;社区缺乏其 他创收途径;保护区的宣传效果不好;社区的法律意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非常薄弱 等直接因素。由于上级政府领导部门对保护区不重视,特别是保护区扩大的许多后续工作都 未能及时落实,保护区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大大打击了工作 人员的积极性,导致执法不严,没能做到早发现,及时遏制一切破坏森林自然资源的违法行 为。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建设和扶持,开展了很多项目,但是由于很多客观的 限制型因素,社区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意 识薄弱,生产方式落后,除了单一的种植业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渠道,在市场价格的刺 激和保护区执法不严的情况下,社区部分群众在保护区内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极少数甚至 偷猎和盗伐。 从以上三个直接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从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来看,造成生态系统破坏、 长臂猿及其栖息地恶化的根本原因包括: 1.保护区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对社区缺乏了解,且缺乏共管机制 2.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和合作不够 3.社区的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法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薄弱 4.上级政府部门对保护区重视不够,人力和资金投入不够,尚未协调好边界问题 5.保护区缺乏共管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6.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3.3 对策分析

3.3.1 保护区和社区的沟通和合作不够 保护区缺乏对当地社区的了解与合作,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对保护区正、负面的影响,缺乏 社区的支持,没有和社区形成群防群治,没有通过建全共管机制,让社区积极参与自然资源 的保护,提高对森林生态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具体对策: 1.在社区加强有关保护法律法规和共管知识的宣传 2.建立共管委员会和共管小组 3.深入周边社区,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对共管区域作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查 4.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

3.3.2 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和沟通不够 地方政府的作用对保护区的保护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只有加强和政府的相互交流和协 调,才能更好的联合政府强大的力量去打击当地的野味市场、出售捕猎工具市场以及彻底收 缴社区的枪支等,从而遏制社区偷猎、盗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具体对策: 1.联合政府打击当地野味市场、出售捕猎工具市场 2.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彻底收缴社区的枪支 3.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加强对社区的宣传教育

47


3.3.3 社区的教育水平低, 社区的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劳动技能差,法律、 法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薄弱 社区的生产意识薄弱,劳动技能差,缺乏多种创收途径,从而导致了社区过多的不合理的利 用自然资源,对我们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压力,如果社区能够以本区特殊的环境 条件增加创收途径,如社区通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加收入,即村民通过参加巡护员、向导、 租用交通运输工具等工作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这对保护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支援和缓解。此 外,发展商业和民族手工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收入途径。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他们 对自然资源依赖严重。选择其它的创收途径还要考虑是否会对保护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影 响小或没影响的创收途径将是首选。另外到目前为止,社区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 的解决,可以通过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的资助和帮助,由当地社区具体负责实施,是基础教 育办学一个重要、经济、有效的途径。也可以结合其他形式的办学方式来解决社区基础教育 条件差的问题。 具体对策: 1.通过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的资助,帮助和加强社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2.邀请有关专家对社区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劳动技能水平 3.发展可持续的商业和民族手工业 4.村民可以参加巡护员、向导、租用交通运输工具等工作 5.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法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的宣传

3.3.4 上级政府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视不够、 上级政府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视不够、资金和人力投入不够,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够,尚未协调好 边界问题 自从保护区扩建至今,许多后续工作仍然没有及时落实,如立碑定界、财政和编制等问题都 没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限制了保护区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资源保护工作。我们可以多次 向上级部门反映真实情况,尽快解决边界等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比如可以通过政府的投入为主,寻求国内 外机构的技术合作和资金帮助,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以达到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 展同步进行的理想效果。另外,目前保护区现有的人力资源的不足要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重 要位置,可以考虑引进从事生态环保、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良好的用人机制下推 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1.多次和上级部门反映,争取确定编制和财政投入,协调好扩建后保护区的立碑定界 2.寻求国内外机构的技术合作和资金帮助 3.开展现有职工的培训,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4.引进从事生态环保、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3.3.5 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保护区缺乏建立共管机制的能力,没有和社区形成联防联治,社区对保护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从而影响了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我们可以在外来保护机构的帮助下(如对我们进行共管培训、 外出参观等)学习共管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共管能力,与社区建立共管机制,从而 达到保护区有效保护的效果。 具体对策: 1.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实际情况和困难 48


2.进行共管培训 3.到共管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成功的经验

3.3.6 3.3.6 保护区机构不完善、 保护区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建全。 机制不建全。 目前保护区内部只设有办公室、派出所、三个管理站,员工职责不明,我们应该加强与上级 部门的联系,多次向他们反映实际情况和困难,以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和建立各 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激励和处罚的机制以及共管机制,设立办公室主任、财务科等各科 室以及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加强保护区的管理。 具体对策: 1.应该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反映实际情况和困难 2.建立完善激励和处罚机制 3.建立完善共管机制 4.设立办公室主任、财务科等各科室,完善机构 5.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49


第四章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目标 4.1 社区共管的长期目标 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和青松乡的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的长期目标是: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 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4.2 三年的近期目标 霸王岭保护区未来三年开展社区共管的近期目标是:建立起社区共管(包括交流沟通) 机制;社区和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保护区和社区对边界都很清楚了。 1. 建立起有效的共管(包括交流沟通)机制。 在外来机构的促进下,在社区、县和乡各级相关利益者中选举一名代表和保护区代表一 起成立共管委员会,明确保护区和社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深入了解社区资源利用的需求; 在共管委员会的协调下,共同制定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相互沟通、协调、解决在资源保护 与利用方面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共管委员会要为实现保护区有效保护,建设社区生态安全堡 垒,建设生态县和建设生态省服务。 2.

社区和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有效整合各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组织有关专 家对保护区进行业务培训和加强交流学习,增强管理技能;对社区群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加强对外交流,使保护区和社区的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3.

保护区和社区对边界都很清楚了。

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村民对保护区的新界线还不是很清楚,社区共管研讨 会上社区代表亦表达了进一步了解保护区界线的意愿,保护区在实际资源保护过程中,也遇 到不少因不了解或不接受保护区界线而违规的群众,进一步明确、宣传保护区界线,强调保 护区边界实属必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保护区要与社区通过共管委员会组织边界的宣传、沟 通的工作,为保护区有效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打下基础。

50


第五章 共管行动计划 为了实现社区共管三年的近期目标,根据各关键利益相关者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共设计了以 下三个方面的9个优先行动: A) 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 优先行动包括: 1.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共管宣传 2.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筹建共管委员会和共管小组 3.共管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查 4.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 B) 保护区和社区的能力建设和意识培养 优先行动包括: 5.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 6.开展保护区共管能力培训 7.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培训 C) 保护区边界的明确和认同 优先行动包括: 8.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9.组织关键利益相关者踏查地界和立碑定界

5.1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 5.1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 参与研讨的各利益相关者都认为,在所有的目标中,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是实施社区共管的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由于保护区过去与社区和地方政府等的交流和沟通不够,所以 对社区的自然资源使用情况和想法还并不了解得很全面。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共管机制则需要 建立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和各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协 商。

行动1 行动1 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共管宣传 目标: 目标: 让社区和当地政府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对社区共管的概念、原则、目标、作用和意义有所了解。 。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社区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对共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由保护区牵头,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积极参与和协助下,组织宣传队,深入到社区当 中印发,有关共管方面的宣传资料,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等宣传工具的作用进行共管宣传 教育。 在社区的村委会,利用会议对村民进行共管的介绍,详细阐述共管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共管 能带给他们带来的利益以及放映影像资料,鼓励广大村民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共管计划的实 51


施。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共管宣传报告会。 人员( 人员(40人 人) :霸王岭林业局2人、保护区管理局4人、保护区青松站6人、白沙县政府1人、 白沙林业局1人、青松乡政府2人、青松乡益条村委会2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2人、社区八个 自然村代表2×8=16人、外来专家5人。 时间: 时间: 2005年12月、2006年4月和10月、2007年4月和10月共5次,每次各5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26.25万元,其中: 路费:24600元/次x 5次=123000元 路费 住宿( 住宿(白沙县城) 白沙县城)费:3300元/次x 5次=16500元 补助费: 补助费:10100元/次x 5次=50500元 伙食费: 伙食费:10000元/次 x 5次=50000元 宣传资料费:2000元/次x 5次=10000元 宣传资料费 影像资料费:2000元/次 x 5次=10000元 影像资料费 宣传报告会费:500元/次 x 5次=2500元 宣传报告会费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宣传纪要,记录和图片。50%以上的社区群众能对共管有基本的理解。

行动2 行动2 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 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筹建共管委员会和共管小组 目标: 目标: 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现状以及目前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利益协商,达成共管共 识,明确落实共管区域和涉及群体。建立共管委员会和小组、落实人员。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社区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由保护区进行组织和主持,邀请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社区代表、村委会的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及社区共管专家共同参与,在青松乡政府举行会议讨论和协商。与会者根据各 村的地理位置、对保护区的保护及当地自然资源保护的压力、各社区对社区共管的态度、保 护区在以往的工作中给这些社区留下的基本印象、各社区对边界和资源产权现状的态度等方 面,对周边的各社区进行评估,并征求社区以及当地政府的意见,经过互相协调,最后形成 统一意见,确定了共管区域和涉及群体。 由村委会的主要领导召开全村大会征询社区群众的意见,介绍共管的意义和共管委员会的性 质,并邀请他们参加共管委员会。 由保护区进行组织和主持,邀请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社区代表、村委会的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及社区共管专家召开正式会议,成立共管委员会和村落中的共管小组,并确定 研究共管委员会及小组的常务机构,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人员职责划分、运做形式、近期工 作目标和时间表。 人员( 人) :霸王岭林业局2、保护区管理局4人、保护区青松站6人、白沙县政府1人、白 人员(40人 52


沙林业局1人、青松乡政府2人、青松乡益条村委会2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2人、社区八个自 然村代表2×8=16人、外来专家5人。 时间: 时间: 2006年1月和2006年5月共两次,每次5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26.25万元,其中: 路费:24600元/次x 5次=123000元 路费 住宿( 住宿(白沙县城) 白沙县城)费:3300元/次x 5次=16500元 补助费: 补助费:10100元/次x 5次=50500元 伙食费: 伙食费:10000元/次 x 5次=50000元 宣传资料费:2000元/次x 5次=10000元 宣传资料费 影像资料费:2000元/次x 5次=10000元 影像资料费 宣传报告会费:500元/次x 宣传报告会费 5次=2500元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会议纪要和通过会议探讨得出的图表以及签定的协议。

行动3 行动3 共管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查 目标: 目标: 了解共管区域内可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了解社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与社区沟通交流不够,对社区使用资源的现状缺乏一定的了解,包括对现在资源的使用状况 缺乏了解、对如何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缺乏了解等。

活动1:在开展以上社区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细致地对共管区域的村子进行PRA调查 及实地勘察,以了解社区的社会及地理状况、社区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自然资源管理状况, 确定对社区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资源及社区对其的依赖性。 人员( ) :霸王岭林业局1、保护区管理局4人、保护区青松站6人、白沙县林业局1人、青 人员(38) : 松乡政府1人、青松乡益条村委会2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2人、外来专家5人。 时间: 时间: 2006年8月和12月共进行2次,每次4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7.8万元,其中: 路费: 路费 21400元/次 x 2次=42800元 住宿费: 住宿费:3000元/次 x 2次=6000元

53


补助费: 补助费: 7000元/次 x 2次=14000元 伙食费: 伙食费: 7600元/次 x 2次=15200元 活动2:组建资源调查队伍,开展对社区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探 讨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方式、规模和可行性及提出相关建议。 人员( 人) :霸王岭林业局1、保护区管理局2人、保护区青松站6人(包括后勤人员) 、白 人员(24人 : 沙县林业局1人、青松乡政府1人、青松乡益条村委会2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2人、社区自然 村代表4人(包括向导,调查到哪个村由哪个村派人) 、外来专家5人。 时间: 时间 2006年5月和11月共进行2次野外调查,每次各20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22.8万元,其中: 路费:38000元/次x 2=76000元 路费 住宿费: 住宿费:3300元/次x 2=6600元 补助费: 补助费:29000元/次x 2=58000元 伙食费: 伙食费:19000元/次x 2=38000元 野外调查仪器费:49400元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调查报告;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资源利用基础数据库(包括专业图表) 。

行动4 行动4 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 目标: 目标: 得到共管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具体方案;确定对共管区域资源的管理模式。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由于缺乏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社区对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合理没,社区和保护区在 资源利用上存在矛盾。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共管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根据共管的要求,对社区的需求、资源利用和保护现状、发 展约束、主要冲突和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排序。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共管区域功能区划,制定合理利用和发展规划。对 保护区和社区内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商讨,商议合理利用的具体管理方法。

人员( 人) :霸王岭林业局2、保护区管理局4人、保护区青松站6人、白沙县政府1人、白 人员(40人 沙林业局1人、青松乡政府2人、青松乡益条村委会2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2人、社区八个自 然村代表2×8=16人、外来专家5人。 时间: 时间: 2007年6月和9月共2次,每次各5天

54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10.48万元,其中: 路费:24600元/次x 2=49200元 路费 住宿( 住宿(白沙县城) 白沙县城)费:3300元/次x 2=6600元 补助费: 补助费:10000元/次x 2=20000元 伙食费: 伙食费:10000元/次x 2=20000元 宣传资料费:2000元/次x 2=4000元 宣传资料费 影像资料费:2000元/次x 2=4000元 影像资料费 宣传报告会费:500元/次x 2=1000元 宣传报告会费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规划得到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审批。

5.2 保护区和社区的能力建设和意识培养 在问题分析中已经发现,保护区和社区的能力和保护意识,是开展社区共管行动的基础,因 此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保护区在共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社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动5 行动5 开展社区环境教育 目标: 目标: 使社区对相关法律、保护意义和可持续发展更为了解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对社区资源保护的宣传效果不好,社区缺乏法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报告会。 组织宣传队,深入社区宣讲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张贴宣传法律、法规的标语等,鼓励社 区村民参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印发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和法律、法规宣传材料;发挥 报纸、电台、电视等宣传工具的作用进行宣传教育。在中小学组织各种以野生动物保护为内 容的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组建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志愿 者”行动 在社区设立广告牌、标牌、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等。

人员(20):保护区9人、青松乡政府2人、社区代表2人、白沙林业局2人、白沙教育局2人、 人员 专家3人 时间: 时间 2006年4月、10月,2007年4月、10月,共4次,每次5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55


共14万元,其中: 路费: 路费:15000元/次x 4=60000元 住宿:3000元/次 x 4=12000元 住宿 伙食:5000元/次 x 4=20000元 伙食 专家费: 专家费:4500元/次 x 4=18000元 宣传材料: 宣传材料 宣传资料制作费用:5000元/次x 4=20000元 橱窗:8000元 广告牌及其他宣传资料:2000元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对法律和保护意义了解的社区百姓数量每年增加10%; 每年违法案件/搞破坏的人数减少20%;

行动6 行动6 开展保护区共管能力培训 目标: 目标: 保护区人员的共管能力得到提高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保护区人员获得共管知识的途径少,共管能力低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邀请外来专家学者对保护区人员进行共管知识的培训和实地指导,使他们对共管有更深的了 解和认识。 由保护区、县乡政府和社区推荐,经过共管委员会的讨论确定,分批次的组织代表到外地进 行学习和实地考察,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适用于自己 本身的、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与其他保护区的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共管信息,随时掌 握共管的新动态。 人员(13人) :保护区10人 专家3人 人员 时间: 时间 2005年4月、10月,2006年4月、10月,2007年4月、10月,共6次,每次3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18.6万元,其中: 路费:10000元/次 x 6次=60000元 路费 伙食:5200元/次 x 6次=31300元 伙食 住宿: 住宿:800元/次 x 6次=4800元 材料费: 材料费:2000元/次 x 6次=12000元 专家费: 专家费:3000元/次 x 6次=18000元 外出参观学习费用:5人×10000元/人=50000元 外出参观学习费用 56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参与培训的人数和次数以及培训的效果。 参与考察的人次和考察报告。

行动7 行动7 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培训 目标: 目标: 社区农技知识水平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创收渠道。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社区的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农技知识,极大依赖自然资源,对保护造成很 大的压力。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邀请外来专家对社区进行农技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生产水平,实现农作物增值。 对社区的传统手工艺加工户的培训和产品市场化运作。

人员:保护区3人、专家5人、青松乡政府2人、社区人员。 人员 时间: 时间 2006年3月、7月,2007年3月、7月,共4次,每次3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13.6万元,其中: 路费: 路费:18000元/次 ×4次=72000元 住宿:2500元元/次 ×4次=10000元 住宿 伙食:2500元/次 ×4次=10000元 伙食 专家费:6000元/次 ×4次=24000元 专家费 材料费:5000元/次 ×4次=20000元 材料费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试点的社区经济收入增加

5.3保护区边界的明确和认同 5.3保护区边界的明确和认同 虽然保护区扩建以后的边界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但是还需要和社区及地方政府进行良 好的沟通,不仅使社区了解和明确边界的具体位置,而且要真正能够接受边界。

行动8 行动8 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目标: 目标: 使社区了解和明确边界的具体位置,而且要真正能够接受边界。村民的保护区边界意识增强。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社区不清楚和接受保护区扩建后的界线 57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与青松乡政府、白沙县政府、各村委会领导先就边界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青松乡政府、各村委会领导和各村代表的协助下,向各村做有关边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 传教育,并说明扩建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依据。

人员:保护区6人,专家2人,社区群众 人员 时间: 时间 2006年3月、7月,2007年3月、7月,共4次,每次3天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6.64万元,其中: 路费: 路费:8000元/次×4次=32000元 住宿: 住宿:1600元/次×4次=6400元 伙食: 伙食:2000元/次×4次=8000元 宣传材料费: 宣传材料费:5000元/次×4次=20000元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70%的村民清楚和接受了边界的划定

行动9 行动9 与关键利益相关者踏查地界和立碑 目标: 目标: 保护区的界线得到确认和落实使社区了解和明确边界的具体位置。 立项理由: 立项理由: 保护区界线上缺乏明显标识,社区不清楚和接受保护区扩建后的界线。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由共管委员会组织人员,勘察保护区和社区交界处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经过与乡 政府领导、社区代表商讨,明确立碑的位置。 购买所需碑数,组织人员到确定的位置设立。

人员:保护区6人,专家2人,社区群众 人员 时间: 时间 2007年8月、12月,共2次,每次3天时间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共5.2万元,其中: 路费: 路费:8000元/次×2次=16000元 住宿: 住宿:3000元/次×2次=6000元

58


伙食: 伙食:5000元/次×2次=10000元 宣传材料费: 宣传材料费:10000元/次×2次=20000元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在规定时间内设立界碑。70%的村民清楚和接受了边界的划定。

59


目标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 合作,建立有效的共管机 制

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合 作,建立有效的共管机制

问题的根源

保护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 通和合作不够。

保护区与社区的沟通 和合 作不够,缺乏共管机制

第六章共管行动的逻辑关系

会议纪要和通过会议探讨得出的图表以及签 定的协议。 调查报告;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报 告。资源利用基础数据库(包括专业图表)。 规划得到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审批。

行动3:共管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 查 行动4: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 规划

规划得到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审批。

行动4 制定共管区域的资源保护和发展 规划

行动2: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筹建共管委 员会和共管小组

调查报告;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报 告。资源利用基础数据库(包括专业图表)。

行动3:共管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专项调 查

宣传纪要,记录和图片。50%以上的社区群众 能对共管有基本的理解。

会议纪要和通过会议探讨得出的图表以及签 定的协议。

行动2:确定共管区域和人员筹建共管委 员会和共管小组

行动1: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共管宣传

宣传纪要,记录和图片。50%以上的社区群众 能对共管有基本的理解。

监测指标

行动1: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共管宣传

行动

60


社区和保护区的保护和发 展能力得到提高

社区和保护区的保护和发 展能力得到提高

保护区和社区对边界都很 清楚了

社区的教育水平低,劳动技 能差,法律、保护和可持续 利用的意识薄弱

保护区缺乏共管能力

上级政府部门对保护 区重 视不够,人力和资金投入不 够,尚未协调好边界问题

70%的村民清楚和接受了边界的划定 在规定时间内设立界碑。70%的村民清楚和接 受了边界的划定。

行动9:组织关键利益相关者踏查地界和 立碑定界

参与考察的人次和考察报告。

参与培训的人数和次数以及培训的效果。

试点的社区经济收入增加

每年违法案件/搞破坏的人数减少20%;

法律和保护意义了解的社区百姓数量每年增 加10%;

行动8: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行动6:开展保护区共管能力培训

行动7: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培训

行动5: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

61


保护区和社区对 边界都很清楚了

保护区和社区的 保护和发展能力 得到提高

建立有效的共管 机制

目标

10.48

7

保护区、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 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

保护区、青松乡政府、白沙县林业局、 共管委员会、相关专家

保护区、青松乡政府、社区代表、白沙 县教育局、白沙县林业局、相关专家

行动4

行动5

6.8

3.32

保护区、青松乡政府、白沙县林业局、 共管委员会及相关技术专家

保护区、青松乡政府、各村委会及村代 表

保护区、青松乡政府、各村委会及村代 表

行动7

行动8

行动9

6.2

保护区、外来组织机构和专家

行动6 6.2

7

30.6

5.2

3.32

6.8

6.2

10.5

行动3

26.25

10.5

保护区、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 社区代表、社区共管专家

5.25

行动2

2007

保护区、白沙县林业局、青松乡政府、 社区代表、外来组织或机构、外来专家

2006

行动1

2005

实施部门

资金年度安排(万元 资金年度安排 万元) 万元

行动

第七章行动时间表及经费预算

2005

2006

行动时间表( 行动时间表(季度) 季度)

2007

62


附件 附1:海南霸王岭国家级保护区培训需求评估报告 1

基本背景与目的

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FFI)2004年度海南项目工作计划,独立咨询顾 问邓维杰先生应邀于2004年5月16-21日拜访了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部分 社区,以及FFI在海南省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的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本次活动的主要 目的主要包括:

确认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对FFI海南 项目包括社区项目的兴趣;

了解FFI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度工作计划(2004年) ;

识别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能力现状和优先的培训需求;

确认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在参与式工作方法(PRA和社区共管等)方面的培训需求 以及相应的培训计划。

此外,为推动FFI与同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其它国际机构 的有效合作和分享,我们还利用本次机会同香港嘉道理农场(KGBG)的专家和官员进行了 交流。 2

评估过程与方法

针对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训需求评估是采取参与式的小组分析方法,由独立咨询 人组织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并协助参加会议的人员根据下列步骤进行共同 分析:

第一步:了解和确定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布现状,特别是保护区现 有人员的能力现状; 第二步:分析和确定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特别是确定霸王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优先需要实施的活动; 第三步:共同分析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完成这些未来三年优先工作任务时存在的能力 缺陷,并识别出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内容; 第四步:由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根据各自的能力现状和工作要求进行排序, 确定出2004-2005年优先的培训需求; 第五步:同霸王岭国家级自然区有关领导和FFI项目官员分享和修订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未来三年的能力建设需求。

有关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的培训需求集中在该中心5位核心成员对PRA的知识和技 能的方面,主要是通过与该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梁伟先生进行多次的访谈交流以及同该中心三 位(副)主任进行的小组座谈形式完成的。利用这个小组座谈的机会,FFI还有针对性的对 该中心的发展策略以及今后在FFI项目中的潜在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初步了解。 3

评估结果 3.1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训需求 3.1.1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与人员能力现状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主任级/局长级领导三人,包括一个主任/局长和两个分管 副主任/副局长,没有设置具体的工作部门,但客观上开展的工作包括行政、野外巡护和林 63


政执法。其中行政部分包括了常规的行政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和野外巡护等,另外一个分管 副主任/副局长只负责保护区的派出所,但所有干警都派驻到相应的保护工作站。财务工作 虽然纳入行政管理范畴的,但实际上归保护区主任/局长直接管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的机构设置或者工作设置与人员分布与能力现状请见下面的图表1。

64


表1: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与人员分布现状 主任周序健,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学 过财务,2002年8月入保护区 张剑锋副主任,东 北林大野保专业 本科,1994年8月 加入保护区,分管 行政和业务工作

财务:纳入行政管理部分,但实际由主任直接控 制,人员包括:

洪尚金:女出纳,83入林业,93入保护区

苏庆云:高中,86入林业,95入保护区,学

王昌和副主任,当 过数学教师,1989 年入林业/保护区, 分管保护区派出 所

2个干警,一个协警,具体 情况见保护站人员中。

日常管理、人事管理

冯业旺:高中,2003年入保护区,退伍军人;吴丽芳:女,高中,1984年参加林业工作,2002年加入保护区;学过 电脑;庞明今:高中,1975年参加林业工作,1994年加入保护区;

保护站:

南叉河保护站:

韦光: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邹正冲: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会汽修;

徐应东: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会开车;

陈少伟:高中,1990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的社区方面的培训;

周照骊: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的社区培训,会监测长臂猿;

郑海强:初中,1984年加入保护区,会做标本和野调,参加过GEF社区培训;

李铭:派出所派驻干警,中专毕业,法律专业,学过电脑;

东二保护站:

陈庆:1984年加入保护区,1992年到海南大学进修生物学;参加过最多的培训(GEF) ,当地植物专家;

符和能:高中,1994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参加华东师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工作;

徐应源:初中,2003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周正海: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云波: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王昌和:保护区管理局副主任,具体情况见上面;

林鹏:派出所派驻干警,警校毕业,协警,2002加入保护区,会电脑。

青松保护站:

韦国胜:初中,1984年参加林业工作,1990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韩文韬:初中,2003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的社区培训;

吕烈全:中专毕业转产教师,2003年加入保护区,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符成钢:1986年参加林业工作,2003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的社区培训;

林哲健:本科转产教师,2003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社区培训;

陈贻懋:高中,1980年参加林业工作,2003年加入保护区,参加过GEF社区培训;

王安叶:初中,法律函授,1994年加入保护区,会电脑。 65


从图表1我们可以发现,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28位工作人员,其中女性只有两位。在所有工 作人员中,有一位是接受过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培训的人员(副主任张剑锋) ,有7位参加保护区工作的时间 在10年以上,16位是在2002或03年新加入保护区的。共有5位保护站工作人员参加过由GEF项目提供的有关 社区调查方面的培训,但时间只有一次。同时至少有11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培训。 虽然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南长臂猿,但只有3位工作人员有监测海南长臂猿种群 的监测工作经历,而且是同外界合作的而不是独立开展的监测工作。非常有意思的是,霸王岭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现有的四位学过或者会使用电脑的人员中,只有一个在保护区管理部门(吴丽芳) ,而其余三位全 部在保护区派出所,而且这三位公安干警都是法律专业的学生。2003年所有的保护区人员参加过由嘉道理 农场主持的海南长臂猿调查的培训班,而且都参加了野外的调查工作。 3.1.2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相应的能力缺陷

虽然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没有管理计划,但根据小组座谈讨论的结果,大家基 本认定保护区在未来三年应该和必须开展的工作包括:

联系有关大学,选择部分大学生到霸王岭保护区工作,增强保护区的工作能力;

寻求中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资金支持用于建设5个基层保护站和购买一些科研和监测设备以及防火设 备等;

制订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计划;

在霸王岭周边社区开展包括社区教育、 (学校)儿童教育、社区综合发展、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社区共管)等示范性工作;

开展保护区内植物物候监测工作,了解物候与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关系;

继续开展和完善对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的种群监测工作,确保保护区内现有13只海南长臂猿种 群个体的生命安全;

完善保护区机构建设,明确设置必要的工作部门,特别是理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霸王岭林业 局之间的关系;

将GIS技术应用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

但是,正如图表1所显示的一样,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能力现状并不乐观。虽然整个霸王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8位工作人员,但现有的具有相应直接保护能力的人员只有几位,包括:

动植物保护:1位(张剑锋) ;

植物分类:1位(陈庆) ;

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周照骊等3位。

因此,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完成上述工作,客观上面临着下面几个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将主要依靠政府和潜在国际机构的支持,但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无法确 定,同时又不知道如何向国际机构申请;

缺乏独立制订保护区管理计划的能力和知识;

严重缺乏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社区教育、社区儿童环境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共管工作等;

缺乏开展物候监测的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设备; 66


缺乏监测海南长臂猿的充足能力;

缺乏必要的野外工作知识和技能,包括识别地图和野外救护等方面;

缺乏收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不熟悉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常缺乏有关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知识;

缺乏GIS基本技术和应用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能力。

所以,为了有效实施霸王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2004-2006年)必要的工作内容,保护区必须 克服上述能力缺陷,使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相应的机构能力和个人能力来满足这些保护管理工作 的需要。 3.1.3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的培训需求 基于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和现有的机构能力和个人能力现状,以及霸王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员(有14位保护区人员参加了座谈)的意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需要的 培训包括:

如何向国际机构申请项目支持?

如何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如何开展社区共管?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动植物的分类;

如何开展有效的物候监测和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

野外工作基本技能,例如识别地图和野外救护(人员救护与动物救护)

如何有效收集和分析与保护有关的信息?

如何利用GIS进行自然保护区管理?

如何制订切合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的保护区管理计划? 因此,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的培训需求集中在下面几个主题:

动植物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 1.

热带地区常见动植物分类;

2.

热点地区植物物候监测技术;

3.

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技术;

保护区管理知识和技能,包括: 1.

信息收集与分析技术(参与式快速评估方法) ;

2.

项目开发与管理;

3.

综合保护与发展技巧;

4.

参与式自然保护区管理;

5.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制订;

6.

野外工作和生存技术; 67


7.

GIS技术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参与知识和技能,包括: 1.

社区教育知识与技巧;

2.

儿童教育知识与技巧;

3.

社区共管;

此外,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方面拥有非常高的兴趣,并且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活动。 如何将旅游开发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协调起来也是保护区面临的挑战,所以从外来者的角度看,霸王 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好尽早接受生态旅游方面的培训,以规范保护区内和周边的旅游开发工作。这样,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三年的能力建设需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和14个主题。 3.1.4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05年优先培训需求 年优先培训需求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愿望,以及保护区领导张剑锋的意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选择了下面几个主题作为2004-2005年优先考虑的培训需求: 1.

国际项目开发与管理;

2.

社区教育和社区儿童宣传教育;

3.

社区共管;

4.

热带地区常见植物分类;

5.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候监测技术与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技术;

6.

野外工作和生存技术(地图识别与野外救护等) ;

7.

信息收集与分析技术(参与式快速评估) ;

8.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制定技术;

9.

GIS技术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68


附2:Seacology基金会捐资助学协议书统计表 Seacology基金会捐资助学协议书统计表: 基金会捐资助学协议书统计表: 学 校

白沙县青松乡中心小学(30名)

白沙县青松乡小学(50名)

青松乡子宰小学(31名)

村 名

人数

青松乡益条村

12

青松乡坤保村

15

青松乡南也村

3

青松乡苗村

10

青松乡子保一队

6

青松乡子保二队

6

青松乡新青村

10

青松乡新丰村

4

青松乡打麦一队

7

青松乡打麦二队

5

青松乡村委会

1

青松乡南也村

1

青松乡智在村

8

青松乡智在一队

6

青松乡智在二队

6

青松乡智在三队

8

青松乡智在松香厂

3

大炎新村

113

大炎老村

15

大炎村委

8

新村小学

3

昌江县七差镇王下新村小学(139名)

合 计

250名

69


附3:白沙县与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关的规划和政策2 1.林业各项规划(县林业局) 2002至2003年编制了《白沙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 , 《白沙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及规划》和《白沙县退耕还 林规划》 , 《白沙县林业加工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在制定之后将由县林业局组织逐年实施。

2.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国营农场)2003至2010年,实施公益林建设项 目,新增封山育林面积50万亩,新增天然林抚育管理面积50万亩,全县公益林面积达140万亩。实行公益 林保护责任制和承包管理制。

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国营农场) 至2005年,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至2010年,将江河两岸,水库周围,护田,护渠坝, 护路地段,全部退耕还林,还林面积20万亩。

4.加大植树造林(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国营农场) 至2010年人工造林总面积98万亩,其中用材林30万亩,其他林面积5万亩。实行植树造林责任制。

5.推行生态县建设目标项目(县委办,政府办,县生态办) 将年度计划逐项分解, 明确责任单位,组织检查验收。

6.推行领导干部生态县建设目标考核制度(县组织人事部门) 把生态县建设和保护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个人成绩的主要内容。2002年完成考核方案制定工作。2003年开 始实施。

7.建设生态村,生态连队(各乡镇人民政府国营农场) 每个乡镇每年完成5-10个生态村建设,每个农场每年完成5-10个生态连队建设。

8.城,乡森林建设(国土环境资源局,县林业局,国营农场) 2003年完成县城,乡镇驻地,农场场部森林带的规划和方案设计,至2010年竣工。

9.建立自然保护区(县林业局,国土环境资源局) 2002年建立完成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报批,2003年完成南高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报

2

以上资料由白沙县林业局提供。

70


批,2010年前完成鹦歌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报批。

10.发展竹藤种植(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007年完成种植竹面积8万亩,藤面积15万亩

1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县林业局) 2002年完成二期工程,2003年完成三期工程,抚育管理7年.

12. 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工程(县林业局) 2002至2004年,抚育管理面积75800万亩

13.查处毁林案件和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行为(县林业局) 每年负责查处全县范围内毁林违法活动,打击非法经营、销售、加工野生动物行为。出现一案,查处一案。

14.育苗基地建设(县林业局) 建设三个苗木生产基地,其中邦溪苗圃面积1000亩,白沙苗圃200亩,阜龙苗圃500亩。2002年动工,2010 年竣工。

15.拟定林业产业项目(发展计划局,县林业局,国土环境资源局) 2002年提出林业产业项目名录,如种植项目、产品加工项目、森林旅游项目等

16.邦溪自然保护区建设(县林业局) 2005年完成邦溪自然保护区的设施建设(包括引水、造路、供电、圃栏等) 。2006至2010年,丰富建设内 容和完善旅游设施,创办我省西线旅游胜地-邦溪生态观光园。

17.林产品加工业的创办(县林业局,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2002年,办好七坊竹藤工艺加工厂。2005年,创办一产年加工3000吨松脂的松脂加工厂。2010年扩建成加 工量达1。65万吨。2005年创办木材加工厂,年加工木材5万立方米至2010年年加工木材达15万立方米木材 加工生产线。2002至2010年,力争创办一批竹藤编、竹笋、水果、竹木家具、坡鹿产品等独具特色的加工 厂。

18.建设森林公园(县林业局) 2010年构建以南高岭,南美岭,九架岭为主体的白沙森林公园,面积达20万亩。

19.建设林业服务体系(县林业局) 71


2002至2005年,成立白沙林业协会,白沙林业科技服务培训中心,至2010年成立林业科研所,建成林产品 销售网络,拥有雄厚的科技队伍和产销队伍。

20.发展热带野生花木产业(县林业局) 至2005年,将邦溪乡土珍贵花木几点建成上规模、高标准、高科技的花木生产基地。面积达500亩,至2010 年达1000亩成为林业产业的一个亮点。

21.实施生态扶贫示范项目和林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林业局) 在林下发展棕榈藤、南药、观叶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和林下养鸡、牛、蛇、山猪、野狸等畜牧,2002 年实施,2005年扶持一批林业综合开发专业户、示范户,2010年全县推广。

72


参考文献 1.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 2.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 3.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报告,北京,2004年11月 4.参与式发展概论 理论-方法-工具,李小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5.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4年3月 6.快速生物多样性评审报告-海南西部坝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王下石灰岩林区,1998年4月。华南森林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系列:中文版第2号,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2003,香港,ii + 32页。 7. IUCN 2004. 2004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www.redlist.org>. 10 August 2005 下载.

7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