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inute read

Graffiti Art 塗鴉藝術

Graffiti into t he

1

Advertisement

he Art Market

街頭塗鴉如何踏入 主流市場

二十世紀是塗鴉文化發芽、成長與 茁壯的年代,後工業的城市街道被 許多簽名式的塗鴉填滿,經濟蕭條 後的空廠房與廢墟,加上都市的國 際化,許多移民所帶來的多元文化 提供塗鴉成長的養分。年輕人在街 上塗抹、發洩對社會的不滿,街上 出現許多特殊、充滿裝飾性的簽名 與小漫畫,幽默、色彩鮮豔地妝點 了整座城市。如同廣告效應般,少 數塗鴉客的圖像陰錯陽差地被人們 有生命的事物,它們會出生、會萌 芽、會存在(無論會存在多久), 接著它會凋謝甚至死亡,而後又其 他的地方重複這樣的生命循環。」— 藝術家 Michael De Feo

記得,這些符號性的精神圖騰,成 為了街頭文化的代表。

稍縱即逝的塗鴉藝術

這些塗鴉充斥在日常街頭隨處可見 的景物上,廢棄大樓、路燈、變電 箱、郵筒與殘缺的牆面,死寂的城 市裡處處可見充滿生命力的塗鴉, 偶爾這些塗鴉客也會變換圖騰,讓 居民對居住地有新的感受。來自於 少年們宣洩無聊生命的行動,充滿 著戲謔風格與反叛特質,冒著被警 察追趕與清潔人員清理的風險,塗 鴉作品生命短暫,其朝生暮死的特 色,也成為街頭藝術的精神之一。

「稍縱即逝的塗鴉藝術隱喻了一些 道理,塗鴉藝術是活的,有如其他 在古典藝術世界中,藝術常與上流 階級畫上等號,創作大多以宗教和 貴族為主。經過許多藝術運動與革 命風潮,普普藝術將普羅大眾的文 化加入創作中,安迪.沃荷(Andy Warhol)註 1 與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註 2 等等藝術家,都以創 作記錄著當年的大眾文化。大眾文 化抬頭成為主流價值後,主流文化 不再像從前被少數人掌控,漸漸被 人們接受的街頭塗鴉以普普藝術之 姿,由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註 3

與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 Michel Basquiat)為代表進入正規的藝術殿 堂。大部分的街頭藝術家為素人, 噴漆是他們創作的形式,而內容往 往來自於卡通、漫畫與滑板,這些 藝術家來自平民階層,受到普普藝 術或是低眉藝術(Lowbrow Art)影響, 憑藉著一股莫名的熱忱畫滿屬於自 己的符號。

塗鴉在過去被斥為難登大雅之堂、 小孩子的玩意,曾經一度被藝術市 場輕視,在次文化發展至一定深度 後,凱斯.哈林與尚.米榭.巴斯 奇亞進入了安迪.沃荷一手打造的 普普藝術市場,在大師相繼隕落後 雖然依舊有許多塗鴉客持續創作, 但是這股被主流市場所察覺的塗鴉 黃金時代卻貌似退燒,藝廊力推的 塗鴉藝術家無法超越,漸漸的由主 流市場退回地下,以次文化的樣貌 繼續演進。

直到英國街頭藝術大師 Banksy 的出 現,塗鴉藝術又以爆炸性的方式回 到藝術市場,被部分評論家認可為 藝術,甚至出現了新詞彙「街頭藝 術」,用來概括所有在街上的塗鴉, 試圖洗去塗鴉在世人心中,骯髒與 犯罪的刻板印象。隨著這股風潮加 劇,Banksy 效應將這股街頭藝術風潮 推至頂端,題材也更多元,主要代 表著來自街頭的聲音,創作主題大 多為社會議題,與簽名塗鴉唯我獨 大與破壞主義的特性大不相同,街 頭藝術忠於自我但也親近民眾。

由於「街頭藝術」一詞較晚出現, 在街頭創作的藝術均能泛指為街頭 藝術。塗鴉常常被視為街頭藝術之 一,但是街頭藝術卻不一定會被歸 納為塗鴉。Banksy 繪製的牆面被挖下 來高價拍賣,許多街頭藝術家的作 品、版畫與雕塑在藝術市場相繼流 通,吸引了許多素人藝術家投入。 2010 年,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 第一次造訪美國時,帶著 Ben Eine 的 作品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交換外交禮 物,讓 Ben Eine 因此聲名大噪,街頭 藝術更蔚為流行。 以單純的圖像引發觀者美感,打開 五感便能進入街頭藝術家所創造的 異想世界,是最純粹的藝術,而且 來者不拒。

街頭藝術就像是普普藝術的延伸, 甚至比普普藝術更普及。普普藝術 將普羅文化納入創作,街頭藝術卻 是將民眾拉到街頭創作,許多街頭 藝術家樂於親近民眾,街道就是他 們的美術館,Banksy 甚至會在街上與 隧道策劃展覽,讓人們自由的在街 上討論藝術,觀者對街頭藝術的反 應是直觀的,沒有學術包袱,尋找 這些創作者,進而收藏作品,這一 切自然而然的行為讓街頭有如開放 式的畫廊,為所有人敞開藝術大門。 這些創作者不需畢業於昂貴的美術 大學,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許 多素人靠著自學與練習,加上與生 俱來的創意,便能嶄露頭角。傳統 藝廊嚴格挑選創作者學歷與展覽資 歷,必須經過層層關卡才有機會展 示創作,反觀街頭藝術,不以藝術 學歷證明,沒人在乎博覽會與雙年 展的入選經歷,廣納熱愛創作、來 自不同背景的創作者,街頭就是最 公平的選秀競技場,若是受到大眾 青睞就有機會一舉成名。

街頭藝術收藏始於小眾市場,這股 風潮從 Banksy 開始,廣泛的提拔了 許多其他街頭藝術家,雖然過去 曾經出現許多類 Banksy 風格的藝術 家,但如今街頭藝術市場已經逐漸 成熟,不需要 Banksy 模版藝術的影 子,也能夠一躍成名。在街頭藝術 藏家中,有眾多素人,不見得了解 所謂當代藝術與美學理論,但與民 眾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卻能輕易打 動人心,讓許多人單純的喜歡而收 藏這些創作。當作品受到青睞,這 些畫作買賣的酬勞,便直接的成為 這些街頭藝術家的收入,如此良性 的商業循環,讓街頭藝術家們不用 去找另一份兼職來維持創作。當街 頭藝術家有微薄的收入或經濟援 助,他們便能夠在作品成熟之前持 續創作,品質也不亞於白盒子(White Cube)內的藝術品。

註 1. 安迪‧沃荷(1928-1987):為普普藝術著 名開創者之一,以絹印版畫技法重製名人與 日常熟悉事務,例如「金寶湯罐頭」系列瑪 麗蓮‧夢露等,大量複製是其作品風格。

註 2. 羅伊‧李奇登斯坦(1923-1997):美國普 普藝術代表人物,以日常出版物為素材,其 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模仿通俗漫畫,並將其放 大與重組,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框與網點為其 特色。

註 3. 凱斯‧哈林(1958 - 1990):80 年代美國 紐約新普普藝術家,父親為漫畫家因此受其 影響,創作以粉筆在地下鐵的黑色廣告代貼 處塗鴉而聞名。1990 年因愛滋病逝於紐約, 年僅 31 歲。

街頭底層崛起的素人創作能量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賣畫無關。 這些人都不對賺錢這種事感興趣, 他們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單純的 在詮釋藝術,這正是讓許多人對塗 鴉與街頭藝術狂熱的原因─展現自 己的個人價值。」—藝術家 ROA

2008 年,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舉辦了街頭藝術特展,邀 請了六位塗鴉藝術家,Blu(義大 利)、 Faile(美國)、JR(法國)、 Nunca(巴西)與 Os Gêmeos(巴西) 大肆揮灑創意。2009 年,Banksy 更在 家鄉的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與美術 館(Bristol City Museum & Art Gallery)舉 辦個展,當時大排長龍的盛況到現 在還讓人津津樂道。美國現代藝術 博物館(MoMA)與法國龐畢度藝術 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也舉 辦過多次街頭藝術展覽,甚至規劃 工作坊,以街頭藝術拉近民眾與藝 術的距離。不只有學者與藝評家論 述塗鴉的藝術性,許多新生代策展 人,也開始為這些街頭藝術家策劃 展覽,來自底層的文化逐漸被藝術 界正名。

過去所謂評比藝術的人,想當然爾 是藝評家。然而如今評比街頭藝術 的不是專業人士,而是一般民眾。 不像體制內的藝術家作品充滿理 論,有時深奧艱澀,創作藝術就像 是在挑戰誰比較聰明的競賽,觀賞 者也必須是高知識份子,才能夠理 解這些創作,讓藝術的門檻越來越 高。但街頭藝術卻正好相反,往往

028 Graffiti into the Art

Graffiti into the Art

1

相較於藝術投資客,素人藏家不會 為了名氣與未來漲幅而購買作品, 也不在意藝術家畢業於哪所名校、 與哪幾間大畫廊簽約、在哪幾家美 術館展出、入圍哪個雙年展等,他 們具備自己的審美觀,以直覺購買 自己喜歡的作品。有人預測,未來 的街頭藝術市場買賣不如過去一般 蓬勃。隨著 Banksy 效應興起,原本 應該在陰影下生長的次文化,受到 太多媒體關注,一下子照到太多陽 光,過度的被商業化,街頭藝術文 化可能會在主流文化中漸漸退燒, 但是依然會有一群人,繼續在地下 文化中不斷的爆發出新作品,也許 在 5 年或 10 年後,又會出現下一個 Banksy,帶著新的效應再次席捲全 球。

街上的符號─塗鴉(Graffiti)種類:

簽名(Tag) 塗鴉剛開始出現時,只是單純的簽 名,簽名可說是塗鴉的經典精神。 內容通常是作者的街頭名字,或是 一些戲謔的文字,不在乎與社會大 眾對話,是自我主體意識的表現。 拋擲塗鴉(Throwies) 放大版的簽名,還是以單色與輪廓 線為主,但更加強字體設計與美感。

壁畫(Pieces) 是「Masterpieces」的簡稱,作品完整 度越來越高,創作面積更大、更多 顏色、風格與技巧,具有較高的繪 畫質感與美感,較被社區居民接受。

書 名: 街頭藝術浪潮 STREET ART :meet art 出版單位: 原點出版/大雁出版基地 出版日期:2016 年 10 月 作 者:許雯捷

從塗鴉到街頭藝術,從次文化踏入 主流,一場體制內外的流動,野生 藝術家登堂入室,前進白盒子藝術 界。Banksy 成名後的街頭,發生了 什麼事?哪些藝術家、哪些風格、 哪些創作理念正在興起?藝術家如 何自我經營?藝術經紀如何介入市 場?改變了哪些遊戲規則?作者實 地走訪街頭藝術的發源地─英國, 以訪談方式傳遞老、中、青三代創 作的初衷,一線藝廊經營者的觀點 與手法以及英國街頭藝術的發展、 文化和整個產業的形成。

作者許雯捷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學士, 倫敦金匠大 學(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批判與實踐設計學系 (Design and Critical Practice)碩 士。 曾於倫敦塗鴉藝廊 Lazarides Gallery 實習。 因為對塗鴉藝術的 熱愛,旅訪歐洲各大城市的塗鴉活 動,包含柏林、布里斯本、蘇格蘭 等。透過翻譯文本以及親身蒐集最 新資訊,現自行經營線上誌「後塗 鴉筆記」(Double Cheese Double Meat)。

1. Os Gêmeos,里斯本

oddviz.In ventory

現地盤點 景觀量化

在感官經驗都可虛擬的超世代,消費主義與社交成癮躋身填入現實 的缺位,身心解離似乎已超出精神分析的範疇,桌上電腦、手持攝 影機等席捲當代生活的「先進」奢侈品,彷彿也已是舊日遺物。然 而,對於在 90 年代前期出生的一代來說,零碎的、無激情的一切跡 象,更像是「褪色的都市風景」,逐漸消失的,除了人性,連同人 所創造的無機物,不斷分裂,又因某些不可抗力而聚合為一種面目 全非的異質樣態,或許,這些(景)物正歷經演化,如同生物,如 同人類。

著眼於千禧以來城市的變異,土耳其藝術團體 oddviz,由三位皆出生 於 1983 年創作者組成,分別是攝影師 Erdal Inci、負責製作 3D 攝影模 型的建築師 Çağrı Taşkın,以及主理人 Serkan Kaptan,他擁有環境科學碩 士學位,思考基準同時受到數位藝術、造型藝術、新媒體、政治生 態學、集體主義等當代思潮的影響,所要嘗試的是,如何使用現代 數位技術,讓城市中由來已久卻面臨汰換危機的物件成為「存貨」, 既記錄其碎化的實際面貌,又能夠集聚為一可供指認的混生物類。 目前進行中的計畫《Inventory》,即透過攝影測量(Photogrammetry)及 3D 列印的技術,確認該城市的象徵之物後,首先拍攝大量空中與地 面的照片,捕捉所有物件的全景與局部,測量出各組成單元(曲面 點)的準確空間位置,合併之後,由這些曲面上的點構成 3D 模型, 最後以裝置或錄像的形式加以保留。

In ventory

1

1. oddviz, Kreuzberg I, diasec print, 150 × 266 cm, 2018

2. oddviz Kreuzberg II, fine art print, 100 × 150 cm, 2018 自三人生活的伊斯坦堡開始,首先以鄰近地區卡德柯伊(Kadıköy)一 座將要拆除的飯店做為對象,建築外部、客房內部等各處細節,由 超過 1 萬張照片,組構飯店原(新)貌;《Inventory》目前包括曼哈 頓的消防栓、電線桿、攤販、雕像等約 400 個街道物件,接著在威 尼斯拍攝了 150 座古老的噴泉,近日則來到柏林以叛逆街頭文化著 稱的十字山(Kreuzberg,又譯作克羅伊茨貝格),捕捉了 200 座牆面 覆有塗鴉、貼紙、標籤的建築,依循德國一貫追求精確的標準,將 它們如地圖一般整齊展開,或分毫不差的疊加為垂直生長的現代都 市型態。

《Inventory - Kreuzberg I、II》系列,仿若位處新舊罅隙之間的地誌, 一面指向 oddviz 致力保存街頭文化的用意,「公共場域中的街頭文化, 物件的狀態會隨著天候環境或維護與否等外來的干預而改變,同時 創造了獨特性,其存在卻又有別於在美術館、藝廊保護之下的藝術 作品,可能隨時遭遇被剷除或短暫消逝的危機。」另一方面,他們 讓塗鴉意味著此計畫的內核以及科技藝術的反面,那一點略顯傷感 的懷舊抒情、一點夾帶諷喻的預言示警。這些城市即景,相較於各 式螢幕中那精緻的世界如此無趣,相較於社群中競相傳頌的美好場 景如此迥異,因而長久為人們所忽視;若是,當這些「不完美的結 構」、「混亂的靈魂」一旦湮沒,未來是否真會更加完美?抑或無 脈絡的脈絡將會持續,在某一時刻步入滅絕,如同生物,如同人類。

Jean-Michel Basquiat by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伊甸園 於現實之罅

如他所願,那頭戴冠冕的鬥士朝永生奔去,化為恆星,縱然形體 死滅,明熾的光芒仍自光年之外,燒灼著這個時常分劃異類的遙 遠世界。對於結構暴力的憤怒,對於主體認同的徬徨,在 Jean-Michel Basquiat 短暫的生命中,如同其塗鴉藝術,反覆以原始的、狂烈的、 挑釁的圖像直面(白人)世界並提出反詰,亦試圖掙脫身而為人、 身而為藝術家的(無)意義泥沼,但這個問題可能終至末日也沒有 解答。如此,Basquiat 與他的所有破碎,散作畫面中的英雄、單詞、 數字、圖表、符碼、語句,於是在主流社會的邊緣,一座孩童眼光 /手法所拼貼的異托邦,自罅隙而生。

異質的反叛 他者的創世紀

Basquiat 崛起的 80 年代,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如浪潮般將早已呈現疲 態的具象藝術淹沒,當他以 SAMO(Same Old Shit)之名展開創作,與夥 伴在紐約街頭塗鴉,到宣告 SAMO 已死,爾後結識許多活躍於下東區 的藝術家、音樂家、藝評家、流行歌手等名流,包括對他的創作與 人生都有重大影響的安迪.沃荷、當代塗鴉藝術家代表之一的凱斯. 哈林(Keith Haring)與肯尼.沙佛(Kenny Scharf)、大衛.鮑依、瑪丹娜等。1980 年開始,他的作品在街頭藝術家聯展中 受到藝評青睞,接著舉辦的個展以及與 安迪.沃荷的聯展皆大獲好評,除了正 式與畫廊簽約,又與時尚品牌、嘻哈音 樂合作,成為紐約藝文圈與媒體的寵 兒。在「爆紅」現象的背後,Basquiat 卻 不只一次談及,人們喜愛、討論及收藏 他的作品,私下卻鄙視他的非裔身分。 那是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暗影揮之不去 的年代,Basquiat 的血統、既非主流又非 正規學院出身的成功街頭藝術家頭銜、 身著突顯個性的奇裝異服、甚至是與白 人女性交往等外顯形象,對於長期掌控 社會權力與階級結構的白人菁英而言, 著實礙眼,優雅舉止及愛好藝術不過是 他們掩飾歧視的方式。

《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I'horreur)一書中, 關於文化主體的「賤斥」,似乎可用以詮釋 Basquiat 的創作內涵與社會結構暴力之間的萬般 情結。文化主體一旦成形並成熟,當中的結構 與論述必然向單一靠攏,即那無可撼動的父權; 異質、多音、歧義等抗拒單一的存在,將被驅 逐至社會邊緣,被賤斥為不潔且墮落的他者。 在此危機之中,身分流動、無政府狀態的卑賤 體(abject),總是嘗試釋放蒙受壓抑或是被強 迫缺席的符號能量,衍生而為更新及創造的無 有窮盡。「在這流亡生涯中,卑賤體從未停止 它對主人的挑戰。總是在未曾預警之下,它促 使主體進行一種釋放、教他驚厥、逼迫他發出 吶喊。這並非潛抑作用中的全白遮罩或平靜寂 寥,抑非那拉扯、折磨著軀體、暗夜和論述的 慾望倒轉或轉換,而是一種劇烈的苦痛。對此, 『我』(je)設法調適,企圖昇華它,卻傷痕 累累⋯⋯卑賤體與卑賤情境,是我存在的圍 欄,亦是我文化的誘發。」

他者是他,他們,非裔身分與街頭經歷,在 社會底層踽踽求生的廣大族裔,無不是黑人 作家 Ralph Ellison 以個人經驗為藍本,長篇小說 《Invisible Man》中的隱形人。遍看偽善者的接納, 明白市場偏愛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 Basquiat 的塗鴉創作,便在高聳圍欄的前方發起 叛變,自由挪用聖經、漫畫、壁畫、非洲巫毒、 埃及圖騰的意象語彙,技巧與構圖的參照則來 自達文西、馬諦斯、畢卡索,更深受抽象表現 主義與綜合主義的影響,加上他深入參與大眾 文化的效應,一種令人驚厥的原創藝術語言於 焉興起,在藝術史脈絡中難登大雅之堂的塗鴉 及拼貼,如今為年輕世代所擁立。2018 年,路 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為 Basquiat 以 4 層樓、8 個畫廊舉行的展覽,策展團隊成 員 Suzanne Pagé 亦特別指出,Basquiat 孩童般拙稚 筆觸下的複雜「混合」,彷彿為年輕藝術家的 生命提供了一個載體,那些由衷的憤怒、矛盾、 無奈、疑惑不再無處宣洩,凝聚為強大而深切 的創作能量。

符碼混生 自由意志不死

路易威登基金會此次展出 120 幅能夠聯繫 Basquiat 生命重要事件的作品,從藝術家還原童 年時一場幾乎致死的車禍事故《Untitled》(Car Crash,1980)開始,到他死前的最後一幅作品 《Riding with Death》,展覽建構於三個向度的交 集:藝術家主觀表達、大眾文化以及音樂連結。 始自地下 1 樓的 Gallery 2,以 Basquiat 的街頭經 驗以及日後躋身名流的反思(諷)為主題,代 035

2

3

1. Jean-Michel Basquiat, Irony of a Negro Policeman, 1981, Acrylic, oilstick and spray paint on wood, 183 × 122 cm, AMA Collection. © Estate of Jean- 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Pictures: ©

AMA Collection

2. Jean-Michel Basquiat, Santo versus Second Avenue, 1982, Acrylic, marker, oilstick and collage on canvas mounted on tied wood support, 153.6 × 121.9 cm,

Collection of Mr & Mrs Patrick Demarchelier. © Estate of

Jean- 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Pictures: © Mr & Mrs Patrick Demarchelier

3. Jean-Michel Basquiat, Riding with Death, 1988, Acrylic and oilstick on canvas, 248.9 × 289.5 cm, Private collection. © Estate of Jean- 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Pictures: © Private colle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表作品包括三幅頭像《Heads》(1981,1982, 1983)、Crowns(Peso Neto,1981)、《Untitled》(Blue Airplane,1981)、描繪一位先知的大尺幅作品 《La Hara》、主角為黑人警官的《Irony of a Negro Policeman》,以及直接呈現社會階級對比的《Arroz con Pollo》(1981)。

亦以具震懾力道的《Heads》(1982)開場,展 示於地面層 Gallery 4 的作品,另包括《Untitled》 (Sugar Ray Robinson,1982)、《St. Joe Louis Surrounded by Snakes》(1981)、《Cassius Clay》 (1982)、《Santo #》(1982)、《1Self-Portrait with Suzanne》(1982)。英雄人物、拳擊手、鬥 士的形象,成為 Basquiat 挑戰主流及悖反結構的 革命先驅,然則與此同時,畫面中凌亂充斥的 大量符號與詩文,又是他不得不趨附藝術市場 的掙扎,內在的劇烈爭鬥,永無痊癒的可能, 終究自毀。

位於 1 樓的 Gallery 5 是英雄與鬥士主題的延伸, 展出一系列以頭頂有光環、頭戴王冠或荊棘 冠冕為人物形象的作品,試圖拯救受到剝削 及奴役的黑人,如《Samson, in Obnoxious Liberals》 (1982)、《Price of Gasoline in the Third World》 (1982)、《Slave Auction》(1982),。Gallery 6 擷取 Basquiat 畫作中的重要元素「Writing and the Word」,展出一系列 1983 年的作品,包括 《Museum Security》(Broadway Meltdown)、《Hollywood Africans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Theater with Footprints of Movie Stars》等。Gallery 7 將作品依歷史、藝術 史、藝術家成長過程中的事件等子題分類展 示,其中,名為《Joe Louis in Napoleonic Stereotype Circa’44》(1983)的畫作,藝術家彷彿預知宿 命的不可違抗—Joe Louis 是一位拳擊手,戰績彪 炳的職業生涯終點,被代表納粹政權的對手擊 潰。

兩幅完成於 1984 年的重要作品《Gold Griot》與 《Around the Monumental Grillo》,展示於基金會頂 樓的 Gallery 9,畫中是西非民間傳說中身兼巫 師、樂師、詩人的 Griot(男性)與 Grillo(女性), 但當他們流落非洲大地以外的世界,歧視隨之 而來。Basquiat 除了指涉自己的非裔背景,對於 非裔、猶太裔等「異族」的境遇亦有所指,在 白人社會存活,意味必須放棄或被剝奪個體的 獨立性。另一組重要作品則圍繞著 Basquiat 與安 迪.沃荷之間的深刻交誼,展出 1982 至 1985 年 間,兩人一同創作的《Dos Cabezas》、《See also Mind Energy》、《OP OP》、《Eiffel Tower》等作品。

1. Jean-Michel Basquiat, Gold Griot, 1984, Acrylic and oilstick on wood, 297.2 × 185.4 cm, The Broad Art Foundation

Collection. © Estate of Jean- 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Pictures: © Zindman / Fremont

2.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Tenant), 1982, Acrylic and oilstick on canvas, 188 × 244 cm, Courtesy of Van de

Weghe, New York. © Estate of Jean- 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Pictures: © Patrick Goetelen

1

with Death》,達文西、林布蘭、杜勒(Albrecht Dürer)作品中與死亡交近的憂鬱,密密漫布畫 紙,盛怒的騎士朝著什麼狂奔而去,鋪寫字符 的背景被一概抹除,藝術家在生命終末時刻所 感到的虛無,當喧囂都止息,畫中的悵然之情 仍極富感染力。然而,Basquiat 無法眼見的是, 他的爭鬥從未結束,一直有人嘗試翻越、破壞、 攻擊當時阻隔在他與世界之間的藩籬,成功或 失敗與否,爭鬥總會持續,荊棘冠冕總會傳遞,

他與他們奔向真正的自由。text / Lynn Kao 高湘 寧 images /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BANKSY

Street ArtLegend

截稿前夕恰巧看到一則新聞:「塗鴉大師 Banksy 最新傑作,反映威爾斯小鎮空 氣污染嚴重」,該作品也經 Banksy 在 IG(instagram)上證實了,引來許多觀眾、 粉絲們造訪。畫面描繪一名小孩伸開雙手仰頭望天,伸出舌頭想嚐嚐從天而降 的雪花,但另一面牆上所畫的卻是一團火花,冒出滾滾黑煙,由此可知小孩嚐 到的不是雪花,而是灰燼和煙霧,藉此反映該區空氣污染的嚴重性。英國威爾 斯南部的塔爾伯特港(Port Talbot)是傳統工業城鎮,有豐富的煤礦和許多鋼鐵廠, 污染問題一直相當嚴重,多年來政府遲遲尚未進行改善工作,這項議題無疑引 發了 Banksy 的關注。

恰好可從這個最新事件來回顧 Banksy 這位街頭塗鴉傳奇人物。

2002 年以前,Banksy 還只是個主要活躍於家鄉布里斯托(Bristol)地下圈子的一名 街頭藝術家,十多年過去了,如今他成為 IG 有 520 萬粉絲的世界知名人物。在 維基百科上對他寫有詳細的介紹:Banksy 剛開始的時候,模板只是他徒手繪畫作 品的其中一個點綴元素而已;至 2000 年以後,當他理解到可以大幅縮減製作時 間後,便決定完全改為使用模板創作。Banksy 聲稱令他改用模板的契機,是因為 一次為了逃避警察追捕而躲在垃圾車底時,注意到車體上由模板刷上的數字編 號。這個轉變相當值得注意,甚至可說影響了 Banksy 創作日後的傳播的速度, 藉由模板的便利性,他可以迅速完成作品,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多件作品, 曝光度因此可以提升許多。

此外,回到創作的核心,也就是作品本身。Banksy 從一開始至今的創作主題和理 念始終沒有改變(這點也說明了當今社會似乎也從沒變好過),「Banksy 模板塗 鴉的特徵是惹人注目並且不失幽默,有時亦會在旁邊寫上簡短的俏皮口號。這 些塗鴉背後所要傳遞的訊息,通常是反戰、反資本主義或者反體制;而他經常 使用的圖案包括老鼠、猿人、警員、士兵、小孩以及老人。」Banksy 的創作打從 一開始就把社會生活的種種矛盾、無感、無力等狀態一語道破,絕大多數的人 看過之後都會深感共鳴,好像「人人心中都有一個 Banksy」,透過 Banksy 的雙手 把內心底層的各種掙扎、不合理體現在城市的各角落。

從街頭到畫廊,Banksy 的第一場個展在 2002 年舉行,地點是洛杉磯「33 1/3 畫 廊」,展覽名為「完全模板主義」(Existencilism)。但 Banksy 並沒有因此捨棄街頭, 依然繼續街頭創作,並且開始興起「人性的實驗」。根據紀錄:2004 年 8 月, Banksy 製造了一大批的惡搞 10 英鎊鈔票,鈔票上的英國女皇頭像被人民愛戴的 黛安娜王妃頭像取代,而「Bank of England」的字樣則由「Banksy of England」代替。 有人在那年度的諾丁山嘉年華會中把大疊的紙鈔扔向人群,其中更有人拾起來 之後嘗試到當地店舖使用。這些鈔票又被充當一個貧民區聖誕畫展的邀請函派 發,並且馬上在拍賣網站 eBay 掀起每張約售 200 英鎊的炒賣熱潮。另一方面, 限量 50 張以這個鈔票為主題的海報在畫展上以 100 英鎊的價格出售,做為黛安 娜王妃的逝世紀念活動,僅相隔 3 年,2007 年 10 月英國邦瀚斯(Bonhams)拍賣 以 2 萬 4000 英鎊的高價售出其中一張海報。

同樣是 2007 年,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再次刷新 Banksy 作品的最高售出單價:價值 102,000 鎊的《Bombing Middle England》,同場另外兩幅塗鴉《Balloon Girl》和《Bomb Hugger》亦分別以 37,200 鎊以及 31,200 鎊賣出,同樣遠超過拍賣底價。隔天的拍賣 會上繼續出現 Banksy 作品,依然引起熱烈的競標,在這個事件之後,Banksy 更新 自己的個人網頁背景為一幅拍賣會現場的畫像,畫中人們正為了畫作而爭相出 價,旁邊則有字句「我不能相信你們這些白痴真的會買這種垃圾」(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Banksy 在諷喻資本主義 下的種種誇張、不合理、失序狀態的同時,人們卻 愈是被這樣的批判態度吸引,而仲介商、拍賣行也 樂得坐享其成,因為 Banksy 讓他們的業績添色不少。 人性的貪婪、荒謬一而再、再而三的體現在 Banksy 的作品之中,他也拿大眾當作實驗品,但實驗的結 果想必總是令他感到失望,他曾經說:「有時我對 這世界感到噁心,甚至吃不完第二個蘋果派」。在 Banksy 眼中,這世界的構成實在離「美好」這個形 容詞很遙遠。

在近幾年,Banksy 也開始以影像創作,比如 2013 年 10 月,他到紐約進行街頭藝術計畫「Better Out Than In」,為期 1 個月,並在 Youtube 上開設了一個頻道 Banksy NY,目前還有 6 支影片在上面,不過其中一 支因版權問題無法正常觀看,而其中的另一支影片 又是他對玩弄人性的實驗,他把他的畫作放在紐約 的中央公園旁邊賣,一幅畫只賣 60 美金(當時他 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已經是百萬價格),他請一位 老先生在那邊顧攤,11:15 開始,直到下午 3:30 終 於開張,一位太太為了小孩買了兩張小畫,還跟老 先生殺價到 5 折才願意購買,直到 18:00 打烊,一 天共賣出 8 幅畫共 420 塊美金。

Banksy 對戰爭議題始終相當關注,尤其試圖透過創 作提醒身處歐美安逸環境的人們,在同一個時間 裡,地球的另一端可能正發生著戰爭,那些苦難不 是離我們遙遠,而是我們選擇不去正視。Banksy 從 平面、錄像後開始愈玩愈大,2015 年他在英國濱海 韋斯頓(Weston-super-Mare)的廢棄海濱浴場建造了 「Dismaland」,可說是極度崩壞版的迪士尼樂園, 每件裝置作品和塗鴉都充滿了 Banksy 的黑色幽默, 同時繼續強調他對社會及政治、難民議題的關注。 2017 年他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交界處的爭議之地打 造了藝術旅館「Walled Off Hotel」,距離伯利恆圍牆 僅有 5 公尺的距離,可說是內部很藝術,但望出去 景觀卻最糟糕的旅館。Banksy 在聲明中說,旅館歡 迎生活在圍牆另一邊的以色列人光臨,希望他們到 巴勒斯坦觀光,近距離「欣賞」這道圍牆,也希望 這旅館能提供給巴勒斯坦人更多的就業機會。再一 次,表現出他對於以巴問題的高度關注,以及透過 實際的作為,對現實生活產生真正的影響。

今年 Banksy 再度於藝術市場上成為熱話題,10 月 5 日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手持氣球的女孩》(Girl With Balloon),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拍出,這是 2006 年期間由他本人繪製的複製畫,當時以 106 萬英鎊 成交,接著畫布突然被捲入畫框底下隱藏的碎紙機 裡,少女頭部以下有一半被切成碎片。事發之後, Banksy 發布一則影片,展示自己秘密將碎紙機安裝 在畫作內部的過程,原本打算全部絞碎,但因卡 紙而半毀。儘管畫作被毀,得標的收藏家依然 願意以 106 萬英鎊的價格收藏這幅作品。雖然 Banksy 的原意是銷毀作品,但也創造的歷史性的 一刻,因為這是藝術拍賣史上第一件於落槌後 自動銷毀的作品,反倒讓作品更加升值,國外 評論家也因此嘲諷 Banksy 的行動根本與初衷是 矛盾的。此外,也有專家質疑蘇富比應該早就 知情,種種討論又再次引起更多人對 Bansky 產 生好奇心。

一次又一次,做為街頭藝術、塗鴉藝術傳奇人 物的 Bansky,總能帶給世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同時在這將近快要 20 年的創作歷程中,Bansky 啟發了世界各地無數的創作者,在巴斯奇亞 (Jean-Michel Basquiat)、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之後,Bansky 的成功,讓以往總是寂寂無聞、處 於地下藝術的街頭塗鴉藝術家們,開始引起社 會上廣泛的注目。Bansky 和他的作品給人們最 大的啟示,或許莫過於藝術的無限可能,藝術 可以很平民、很街頭、很廉價,藝術也可以高 不可攀,藝術可以產生權力,藝術也可以感動

人心。text / Yiyi, Li Yin-Qi 李茵琦 image / 蘇富比 (Sotheby's)、羅芙奧(Ravenel)

1. 《手持氣球的女孩》 在落槌後被自動切 碎,這件作品也被賦 予了新的名稱:《垃 圾桶中的愛》(Love is in the Bin) 圖版提 供:Sotheby,s

2. 擁抱炸彈的女孩 2017 年 , 樹脂 15.5(L) x 15.5(W) x 39(H) cm (with base) 註冊商標:© MMXV

Full Colour Black Ltd.

MEDICOM TOY 2017

CHINA (底座) 圖版提供:羅芙奧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