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領袖 政策藍圖
啟動臺灣淨零競爭力
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守住升溫1.5°C:
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啟動臺灣淨零競爭力
因應 2024 大選,綠色和平參考國際推動淨零案例提出 政策建議,提供候選人與團隊制定政策參考依據。根據 國際能源總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建議,全球若要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排放, 2030 年 必須有60%電力來自於再生能源,歐盟、日本、德國、 法國、印度等國家或地區也已經提出 2030 年要有約 40%或以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之目標。
綠色和平呼籲臺灣各總統候選人成為氣候領袖,提高 2030 年減排目標到至少 40% ,訂立 2030 年再生能源
發電占比至少40%目標,加速能源轉型,帶領臺灣邁向 淨零。
20 24
全球正處於炙熱化時代,臺灣的氣候危機也迫在眉睫,近 30 年臺灣平均溫度每 10 年上升 0.29 ℃,較 全球溫度上升幅度 0.21 ℃顯著 1。臺灣周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更是全球平均的兩倍,以每年3.4 毫米的 速度持續上升 2 。 2023 年民調 3 顯示有 82.5% 臺灣民眾認為地球已經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且 67.2% 認為 氣候變遷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總結(AR6 Synthesis Report)指出,1990 年後出生的世代,將面臨最大氣候衝擊,
必須在氣候變遷最嚴重的情境下照顧長輩、自己與下一代。© IPCC
氣候變遷的影響深入日常生活,更讓臺灣多元且獨特的文化資產受到威脅。綠色和平研究 4 揭露更 極端的高溫、強降雨、乾旱,以及海平面上升正在衝擊臺灣重要傳統文化資產,包含「大甲媽祖遶境 進香活動」、「鹿港老古街社區」、「阿里山鄒族部落」,以及「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當地的文化 傳承與觀光經濟,正因為氣候變遷而面臨嚴峻挑戰。
加速減排黃金十年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全球必須將升溫控制在1.5℃,在2030年減排至少43%, 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 5 。「淨零排放」,旨在透過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廢棄物循環等方法, 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難以消減的排放源再以自然碳匯等方式抵減,將人為排放削減至趨近 於零,阻止地球持續升溫。
IPCC最新發布的決策者摘要(SPM)指出,這個十年是達成淨零的關鍵,各政府必須採取更積極的 氣候政策,提高治理層級、全面規劃各部門推動淨零,減緩氣候變遷。
推動淨零排放與能源轉型將為臺灣帶來的 三大正面效益 1
提升能源安全
藉由擴大並多元化再生能源之設置,透過儲能設備與智慧 電網,提升臺灣能源自主性,可以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有助於減少因極端氣候事件、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導致 國際能源市場衝擊與價格波動對臺灣造成的影響。
增進產業國際競爭力
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並增加能源效率,除可為產業提供足夠 綠電,協助企業達成國際綠色倡議如 RE100 的要求,並
提高企業ESG表現外,亦可帶動臺灣綠色產業鏈及供應鏈 之成長,增加相關就業機會。若是將再生能源發展結合 臺灣資訊與通信科技優勢,企業將能以更高效、更智慧 且低碳的製程生產,有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
共創民眾永續新生活
與地方政府、公民團體、企業合作,從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 的食、衣、住、行各面向著手,推動淨零相關政策。除了 有助於提升整體環境舒適度、空氣品質、交通安全,透過 多元管道及方式溝通,更能夠讓民眾在「使用行為」和 「生活型態」變得更為永續,同時可以誘發廠商構思創新 的低碳商業模式,創造整體社會的綠色正向循環。
2 3
跟上世界 臺灣再生能源發展需倍增
全球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儘管再生能源成長持續創紀錄,但化石燃料仍提供全球 80% 以上的能源 需求、60%以上的電力需求。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推估,全球若要達成 淨零情境(Net Zero Scenario),2030年必須有60%的電力來自於再生能源6。因此,再生能源必須 更快的擴張,化石燃料也必須更積極汰除,同時整體能源系統必須盡可能電氣化,並搭配儲能設備, 全球能源轉型以及淨零排放才有機會實現。
根據IEA《世界能源展望2022》報告,2022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裝置量創下紀錄,年總裝置容量約 340GW,報告分析2022年通過關鍵政策,包含歐盟的「REPowerEU」計畫,以及美國的通脹削減 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政策與預算的挹注將在未來幾年加速再生能源電力部署。
其中,歐盟目標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超過40%7,美國總統拜登則在競選期間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 電力占比80%,2050年達到無碳能源的目標8,在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後預估在2030年前的太陽能、 風能及儲能等裝置容量至少可再提升20%以上9,加速達成淨零目標。
守住升溫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歐盟、日本、澳洲、德國、法國、印度等國家或地區也已經提出 2030 年要有約 40% 或以上的電力
來自再生能源之目標,其中作為領頭羊的德國 2022 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創新紀錄,發電占比達 46% ,目標2030年實現8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10,德國透過《再生能源法》確立再生能源對於公共 利益與安全的重要性,並藉由多次修訂排除再生能源發展障礙。
法國於 2015 年《邁向綠色成長之能源轉型法》中訂定 2030 年再生能源 40% 的目標 11 ,今年更 進一步通過《再生能源加速法》,協助法國邁向 2030 目標;日本於 2021 年提出「第 6 次能源基本 計畫」,將 2030 年再生能源目標訂為 36~38% 12 ;歐盟今年正在修正《再生能源指令》 ( 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2030 年再生能源目標從 32% 提高至 42.5% 。
短中期再生能源目標
臺灣政府雖已宣示淨零目標納入法規,且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但是再生能源 發展明顯沒有跟上。根據淨零排放路徑圖,目前規劃 2030 年太陽光電裝置總量達 30GW 、離岸
風電 13.1GW 、氫能發電 891MW ,前瞻能源部分,地熱發電 56-192MW 、生質能 805-1329MW ,
而海洋能約為1MW,目標2030年發電配比為再生能源30%、燃煤20%、天然氣50%。然而,截至 2022 年,再生能源僅占臺灣發電結構 8.27% ,原訂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 20 %達標時間延後
至2026年14,顯示臺灣推動能源轉型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抽蓄水利 1.06% 燃油 1.54%
燃煤 42.07%
核能 8.24%
再生能源 8.27%
燃氣 38.81%
政府近期連年減排目標未達標 15,且 2030 減排目標也僅止於 25% ,落後日、韓等出口競爭國家減排 目標,相較聯合國建議 43%的減排目標更有一段距離,消極的減排目標和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無助於 刺激產業和民眾採取行動,2050年前要達成淨零更加困難。
氣候政策吸引中間與年輕選票
綜觀全球選舉與民調趨勢,選民對於候選人在規劃氣候與淨零政策的表現越來越重視16,尤其是中間與 年輕選民。青年世代受氣候衝擊影響深遠,同時也期待投入更多淨零轉型帶來的就業機會,他們更 傾向支持重視氣候變遷議題的候選人和政黨17。
臺灣2023年民意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民眾願意支持將氣候相關議題作為政黨或政治人物的重要政見18, 顯示未來總統候選人對於氣候變遷議題應加強探討,提出明確的氣候政策。且不分黨派的支持者對於 氣候行動及能源轉型皆有高度共識,如何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各黨派的共同考題。因應2024年 大選,綠色和平呼籲各總統候選人成為氣候領袖,提高2030年減排目標到至少40%,再生能源發電 占比至少40%,加速能源轉型,帶領臺灣邁向淨零。
各黨總統候選人制定可行的氣候政策,可以贏得選民的支持和信任。例如現任美國總統喬 拜登 (Joe Biden)在2020年競選期間,承諾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在2035年前打造100%零碳電力 供給,太陽能發電占比要從3%大幅提升至40%。拜登的氣候承諾除了獲得既有的民主黨選民支持, 也成功爭取重視氣候議題的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的支持;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2022年 競選期間,提出 5 年 500 億歐元的生態計畫 19,包括優先發展再生能源、翻新建築物、發展電動車、
終結一次性塑膠等政策,拉攏重視環保的年輕世代,他成為法國20年來首位連任成功的總統。
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啟動臺灣淨零競爭力
綠色和平參考國際推動淨零案例提出三大建議,提供候選人與團隊制定政策之參考依據:
打造臺灣多元綠能
臺灣擁有豐沛的天然資源,除了現有的風電、光電之外,加速發展地熱、海洋能、 小水力等多元發電技術和商業化,配合儲能建置以及智慧電網,可以減少火力發電, 加速臺灣減排速度。
政策建議
企業綠電自發自用輔導計畫
隨著國際減 排 承諾越趨重要,以台積電 為首,電子產業龍頭紛紛加入如 RE100 等 倡議,承諾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然而,根據 RE100 的 2021 年度報告統計,
391家倡議企業平均目標達成年是2030年20, 然而臺灣的企業因為綠電供不應求且取得
不易遙遙落後。政府應透過補助、獎勵及 媒合等方式,協助企業從綠電消費者轉型 產銷者,投入綠電「自發自用」。在目前
臺灣再生能源建置量不足的困境中,企業 綠電「自發自用」是相對快速可以取得
綠電、邁向 RE100 的方式,而隨著分散式
再生能源對電網饋線的需求越來越高, 「自發自用」的經濟和時間成本相對上將 會越來越低。政府可補助企業投入新建案 或是既有建築物的屋頂光電建置,或是 鼓勵企業在其內部成立綠電業務部門並 提供人才和技術媒合。
國際實例
2015年,蘋果公司(英語:Apple Inc.)與 新加坡綠電開發商星生能源Sunseap合作,在 超過 800 間公共住宅以及 Apple 自身的建物 屋頂上建置綠電,裝置容量共達 50MW 。 Apple 使用其中 32MW 的綠電,而其餘的將 會回饋給社區所使用。臺灣政府可以參考這 個案例,將公共住宅的屋頂釋出讓企業去 建置屋頂光電設備。
共
21
新加坡:公共住宅供企業建置屋頂光電圖:蘋果透過新加坡光電商星生能源,採購超過800個屋頂的再生能源, 32MW
國際實例
美國:聯邦光電稅抵免22(solar tax credit)
聯邦稅收抵免措施是美國過去二十年來用於 促進各種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財政誘因措施 之一,用來獎勵、擴大發展綠能與美國本土綠 能供應鏈以及強化應對氣候變遷衝擊之韌性, 分為「生產稅收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 PTC) 」及「企業能源投資稅收抵免 (InvestmentTax Credit, ITC)」兩種。其中
光電稅抵免可供臺灣政府學習,以加速臺灣 企業投入光電發展。企業擁有太陽光電發電 設施自行生產綠電、或是投資光電案場, 投資金額或發電量可等比例獲得稅收抵免 額度,減少企業納稅額。
守住升溫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地熱發電加速器:法規、設備、地方共榮 日本:合理放寬國家公園開發地熱限制
美國商會於「 2023 臺 灣白皮書」指出,
面對再生能源進度落後,臺灣政府應積極探 索如地熱與綠色氫能的可行性,以期提升
臺 灣的能源自給率。地熱發電具備高穩定
性、高發電效率、不受氣候影響以及土地
使用面積小等優勢 23 ,是臺灣達成淨零排放 的必要工具。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統計 24 ,臺灣的地熱
潛能高達 40GW ,這個數字遠高於臺灣
在用電高峰時的用電量,而截至 2022 年, 已併網、開發中及規劃中地熱 21 個案場總
裝置量約 50MW ,發電量占整體 0.01% ,
主要分布於新北市 (7 案 ) 、宜蘭縣 (4 案 ) 、
花蓮縣(1案)、臺東縣(9案)24。
綜觀國際上地熱發電較為成熟的國家,建立
完善的地熱法規架構,尤其在發展初期, 是打造友善且具備競爭力的地熱產業鏈所
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此外,政府應協助
強化資源探勘並積極拓展深層地熱、 完善電網設備,並與地熱發電成熟國家如
紐西蘭、印尼合作,進行技術與人才交流, 培育地熱開發專業人員訓練 ( 地質學家、 探勘、鑽井、金融法規等)。
臺灣許多地熱潛力點皆位於國家公園等保護 區內,如何兼顧環境與地熱開發成為兩難。 日本政府為了提高該國的地熱發電量, 近年逐步檢討放寬國家公園內的地熱開發 限制。 2015 年日本環境省頒布了國立 / 國定 公園的地熱開發處理方法,其中包括要求 能源開發商與當地溫泉業者、環保團體達成 共識,並根據協議制定地熱開發計畫,避免 開發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此外,基於社會 公益,地熱開發商可供應熱水給溫泉業者和 農民,並負責電廠周圍綠化26。
印尼:制定專法加速地熱發展
印尼政府在 2003 年制定地熱法 (Geothermal Law)、2005年頒布地熱發 電路徑圖(Geothermal Roadmap),給予
該國的地熱開發一個完善的法制環境,吸引 許多地熱開發商向該國輸入資金及技術。目前 印尼的地熱發電規模已超過 2GW ,是全球 第二大地熱發電國27。印尼的地熱法涵蓋許多 重要面向,包括劃設利於規模化開發的「地熱 專區」、建立機制回饋在地社區、國際合作 引進探勘技術、降低開發過程的行政程序等, 皆值得臺灣借鏡28。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臺灣許多具有地熱潛力的地區位於原住民族 傳統領域,開發過程需建立開放和透明的
對話平台,與原住民部落建立雙向溝通,確保 原住民意見納入決策過程,共享經濟利益。
紐西蘭:原住民共享經濟利益
紐西蘭地熱裝置容量超過 1000MW ,占全國 電力超過 18% 。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利用 地熱能作為熱源已有 200 多年歷史,直到 1950 年代政府投入開發地熱用於商業用途。
紐西蘭1991年通過資源管理法案(Resource Management Act 1991)29要求地熱開發者 在開發過程中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價值觀、 傳統知識和習俗。中央聯合地方政府、專家 學者與原住民進行事前諮詢和合作,並達成 「經濟協議」,包含經濟回饋、就業機會、 訓練計畫和社區基礎設施的改善。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布局氫能產業鏈
氫氣具有低污染、環境友善的優勢,同時氫能 應用層面廣,除了發電和儲能以外,更可協助
減排進程緩慢部門,例如航運、空運及石化
鋼鐵工業製程等。 IEA 預測, 2050 年淨零
排放情境下,全球低碳氫能產量將達 5.3
億噸/年,較 2020 年產量成長六倍,主要
應用於運輸部門 ( 約占 39%) 、工業製程 ( 含煉油,約 37%) 與電力部門 ( 約 40%) , 顯示氫能在運輸之應用潛能極大,尤其是航運 和空運等高耗能的重型運輸。為保持產業在 淨零經濟中之競爭力,政府應積極布局氫能 產業發展。
日本:邁向全面氫能社會
日本為了實現氫能社會,分別從需求面、 製造及運輸面、技術面及跨部門政策工具等 四大面向檢視日本氫能政策發展。不只強調 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同時也擴大供給, 並在供需相鄰的地區提前推動氫能社會化 落地。另外,日本訂定 2030 年目標:確立 國際氫氣供應鏈規模,以實現氫能商業化的 目標30。
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目前臺灣氫能應用的技術標準、法規及基礎 設施尚未齊備,政府淨零路徑氫能發電目標
2030年設置量約900MW,政府應加速進行 相關規劃跟研究,並且拉高氫能治理層級, 加強跨部門溝通協調的機制。
為了避免發展氫能反而造成排放增加的 現象,政府應針對不同碳密集度的製氫方式 制訂明確的獎懲制度。
美國:潔淨氫能稅收抵免
美國2022年推出的《降低通膨法案》,法案 涉及許多與能源相關的稅收抵減,包含提供 稅收抵免來增加潔淨氫能(Clean Hydrogen)
的生產和投資,獎勵氫能製造商降低排放 量,若製造一公斤的氫能的排碳量低於 0.45 公斤,最高可獲得 3 美金 / 公斤的生產稅收 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 PTC)。
2023年6月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發布「潔淨氫能戰略與路線圖」 (U.S. Clean Hydrogen Strategy and Roadmap)31,
聚焦在應用、降低成本、區域網絡三大關鍵戰 略,未來每三年將更新一次,政策重點包含:
1. 潔淨氫能的戰略性與應用:確保潔淨氫能 之應用效益,如工業部門、重型運輸以及 可實現零碳電力的長效儲能系統
2. 降低潔淨氫能成本:透過氫能創新與規模 化,鼓勵私部門投資並發展潔淨氫能供應鏈
3. 聚焦在區域網絡:使大規模潔淨氫能生產 與終端使用地點盡可能接近,讓基礎設施 投資效益最大化,並推動規模化促進市場 發展,同時善用區域機會,以實現公平、 包容及環境正義
依據報告的情境評估,至2030年,美國境內
氫能生產將達 1000 萬公噸,並於 2040 年
與 2050 年分別達到 2000 萬公噸與 5000 萬 公噸。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全民投資綠電:為公民電廠融資 歐盟:法規強化再生能源「公民參與」
「公民電廠」是由人民自己集資來發展的再生 能源事業,不論是提供屋頂、合建電廠或共同 集資,都由社區或社群自主營運,共享獲益 分配。根據統計,相較一般商業電廠,公民
電廠可以創造 8 至 9 倍的在地經濟收益,而 政府正好擔當保證人的角色。
目前臺灣公民電廠發展面臨瓶頸,包含行政 流程繁瑣、小型案場融資困難等障礙,亟需 政府協助突破困境推動公民電廠除了增加
綠電,透過公眾參與,由政府整合資金, 突破小型案場融資困難的局面。 具體作法包含:
• 提高協調層級、修改配套法規,鼓勵地方 政府、一般民眾參與投資綠電發展
• 公有屋頂、閒置土地優先提供社區居民 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設備
• 編列預算成立公民電廠發展基金,吸引 民眾加入投資太陽光電的行列
2016 年歐盟在《全歐洲同享潔淨能源》 (Clean Energy for all Europeans)32強調公 民作為電力消費者對達成淨零、提升能源 安全的重要性,並於《再生能源指令》和 《電力指令》提出「能源社群 ( Energy Union)一詞,賦予公民電廠在法律層級的明確 地位。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提升公民能源 自主更是歐能源政策一大重點,歐盟的量化 目要在 2030 年前,讓能源社群貢獻全歐洲 17%的風力發電,與21%的太陽能發電,且在
2050 年前,要有一半的家戶參與再生能源 生產過程33。
《再生能源指令》具體要求歐盟會員國提供設 立能源社群的輔助機制,排除所有法規與行政 上的參與障礙,例如建立單一行政窗口,協助 申請者完成所有行政程序,並提供能力建構 之相關資源與融資管道,確保弱勢及低收入 家戶的參與權。
韓國:成立太陽能發電市民基金
韓國首爾修訂「首爾特別市能源政策條例」 和建築法規,規定自2020年起不論公、私部門 的新建物都必須裝置太陽光電系統。為了增加 民眾參與誘因,市府出資成立「太陽能發電 市民基金」,由市民入股,在市府提供的場地 安裝太陽光電系統,且向認購的市民保證 未來三年內收益4%,兼具再生能源發展並與 市民共享光電經濟收益34。
西班牙:分享陽光計畫
西班牙巴塞隆納在 2019 年啟動「分享陽光 (Comparteix el sol)」計畫35,由市府提供
屋頂,邀請市民以最低 50 歐元 ( 約新臺幣
1530 元 ) 出資,建置屋頂太陽能發電設備, 該計畫保障參與民眾在5年內回收資本。
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提升淨零軟實力
從就業、建築、交通、大型活動等生活層面,建立大眾容易親近的淨零環境、 指引與資訊交流平台,讓淨零排放從政策口號落實到民眾日常生活中。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綠領青年就業計畫: 強化淨零就業力
淨零排放目標是為期數十年的轉型工作, 然而目前政府對綠色就業的定義、範疇以及 如何推動缺乏因應對策。臺灣如果要提升青年
就業機會、爭取國際品牌進駐,需要系統性地 培育綠色人才、提供訓練與工作機會,才能 提前為未來招商佈局。具體作法包含:
• 產官學合作,推動氣候與淨零學程
• 鼓勵企業提供綠色就業與實習機會
• 提供職業培訓和轉職支持,建立培訓
課程的成效追蹤機制
• 提供綠領人才獎學金、補助金
• 提供綠色產業稅收優惠
美國 紐約州:綠色就業計畫
美國許多州,如紐約、加州、德州和佛州等 大洲,都有推動綠色工作的計畫,紐約州的 潔淨能源基金(Clean Energy Fund, CEF)和 氣候領導和社區保護法(Climate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 Protection Act, Climate Act) ,相關計畫已累積投入超過 1.2 億美元 ( 約新臺幣 37 億元 ) 支持潔淨能源勞動力發展 和培訓3637。
紐約州綠色就業計畫包含:
• 紐約州潔淨能源實習計畫(New York State Clean Energy Internships):提供企業和 NGO非既有員工,最長12個月和最多90% 實習薪資補助38。
• 氣候正義獎學金 ( Climate Justice Fellowships) :提供社區、大學、新創 企業或新創加速器等申請,獎學金可提 供 12 個月以及每位最多 4 萬美元 ( 約新臺 幣 124 萬元 ) 的全職工作薪酬。
• 能源效率與潔淨能源科技培訓 (Energy E ciency &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Training)提供企業、學校、公協會、相關業 者、工會或以社區為基礎的 NGO 申請 39 。
• 離岸風力勞動力培訓和技能發展計畫 (O shore Wind Workforce Trai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每年接受30萬至 50萬美元(約新臺幣930萬元至1550萬元) 培訓提案,申請單位需要在計畫結束後的 1年追蹤受訓者的就業情形40。
國際實例 國際實例
德國:綠色職業培訓 英國:促進淨零就業政策
英國 2021 年發布《淨零排放戰略:綠色
復甦》(Net Zero Strategy: Build Back Greener)報告41,英國政府應在2030年支持
企業淨零轉型以及相關的44萬個綠色工作, 建立一個更綠色的經濟。為了支持綠色產業 的成長,英國政府規劃採取以下的行動:
• 企業面:利用淨零政策和資金來促進綠色 技能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強化綠色產業以 及其供應鏈的相關能力。
• 勞動面:改革技能培力體系,使其更能 應對雇主的需求,並鼓勵培訓機構、雇主 和工人共同邁向零碳轉型。為高排放 量 產業的工人提供轉型至綠色工作的支持, 並確保各界人士都能夠獲得參與綠色經濟 的機會。
• 青年政策:著重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高品 質的教育和培訓,以滿足未來綠色工作的 職能需求。
• 師資政策:改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 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師培訓和發展, 以及擴大16歲後的綠色工作相關培訓計劃, 以滿足綠色經濟的需求。
德國計畫 2030 年以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80% ,這是全世界最積極綠電目標之一, 要達成目標,首要之務必須解決再生能源 產業人力荒,德國經濟研究所( DIW )的 職能發展中心( Kofa )研究發現,近年來
風力與太陽能產業的大幅擴張,人力缺口 累計達 21.6 萬人 42 。為了填補人才缺口,
德國推動綠色職業培訓,結合職業學校 教育、學徒制度,以及資格證書考試。政府 也在就職後持續提供輔導和專業發展的 支持。德國也在今年針對技術訓練認證和 促進移民進行改革,包括承認國外訓練的 證書,允許外籍人士在找到工作之前來德國 實習 43 。參與綠色職業培訓的水電技術 工人,起薪可達 2,000 至 2,500 歐元(約 新臺幣6萬至7萬元),通過資格證書考試的 工人能獲得更高的薪酬。
守住升溫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六都淨零示範區
2030 年前推動臺灣六都成立淨零示範區, 推動零碳交通、建築能效、綠能與儲能、 城市綠化,並逐步規模化。具體作法包含:
• 新建案與翻新建築符合「近零碳建築」
之建築能效等級
。安裝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節能隔熱設計
。屋頂綠化以及建置太陽光電
• 推動家戶以熱泵、電磁爐取代瓦斯設備
• 推動零碳交通運具以及共享制度
義大利:可負擔的零碳社會住宅
2019 年啟動「零碳社會住宅」計畫,建築物 採用可組裝、可再回收利用的建材,打造經濟 可負擔住宅。使用100%再生水,夏季空調、 冬季暖房與公共用電 100% 來自再生能源,
包含太陽光電與城市污水熱回收系統,替住戶 節省水電費用的開銷。設置社區共享電動車 隊,減少私有車輛與停車位的需求。
住宅納入調適極端氣候風險設計,例如容納 瞬時暴雨的滯洪功能,屋頂菜園與周邊環境 至少 60% 的綠色景觀,有助於減緩高溫同時 提升生活舒適度。
荷蘭:聯合地方政府建立零排放區
打造淨零智慧交通區
全面提升大眾運輸品質以及搭乘誘因、提升 電動共享運具佔比,並健全自行車與行人 道路空間,讓民眾可以安心、低碳的移動。
具體作法包含:
• 擴大城市無車街區、降低汽車行駛 速限、限制燃油車輛進出
• 改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街道規劃
• 結合住宅區、公共交通和自行車基礎 設施,增加共享電動汽車和站點數量
• 友善電動汽機車措施,包含停車位、 充電設施等
荷蘭自 2025 年起,將有 30 至 40 個大型城市 成為零排放區(Zero-emission zones), 禁止燃油貨車和卡車駛入零排放區。各城市 必須給予至少四年的預告緩衝期,提供最高 5,000 歐元購買電動車補助,並與電網業者 合力打造足夠的充電站,目前荷蘭是世界 上充電站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44。
為了提升行人與自行車安全,首都阿姆斯特 丹80%的道路最高時速將在2023年12月下修 至時速 30km ,市中心目前已是低排放區 (Low-emission zone),只有符合排放標準
的交通工具才能進入,否則將處以罰款, 2030年前將逐步擴大到整個城市範圍都實施 零排放區,全面禁止燃油車進入45。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美國 紐約州:新建案全面禁用瓦斯爐
瓦斯爐使用的甲烷是強效溫室氣體,其升溫 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80 倍以上,且燃燒之氣體 會對人體造成氣喘、貧血,甚至白血病等 健康風險。建築物是紐約最大的排放量來源, 為了加速達成減排目標,紐約州立法要求到 2026 年七層以下的新建築採用熱泵供暖和 電磁爐烹飪,到 2029 年擴及更高的建築, 也助於降低氣爆風險並減少空氣污染。
美國:家戶能源改善計畫
《降低通膨法案》家戶能源效率計畫包括:
1. 給予使用潔淨能源稅務抵免
2. 給予改善能源效率的家戶稅務抵免
3. 提供家戶房屋節能翻新部份退款 ( Home Energy Performance-Based Whole House Rebate) ,計畫補助總金額達 43
億美元 ( 約新臺幣 1331 億元 ) 46
4. 提供家戶購買高效能電器部份退款 ( High Efficiency Electric Home Rebate Program) ,包括熱泵、熱泵 熱水器及電磁爐,計畫總金額達 45 億 美元 ( 約新臺幣 1393 億元 ) 47
新加坡:車輛減排稅務計畫
新加坡自 2018 年實施車輛減排稅務 計畫(Vehicular Emissions Scheme),
設有「零排放區」(Zero Emission Zone)
和「超低排放區」(Ultra-Low Emission Zone ),鼓勵使用低排放車輛並限制燃油 車輛的進入。
國際實例 政策建議
制定大型活動淨零指引
著手盤點大型活動與節慶的排放量,制定
大型活動與節慶的淨零指引。從活動籌備期 到執行,全面規劃能源、交通、材料等減排 計劃,攜手民眾從日常實踐淨零。
愛丁堡國際藝術季每年八月由愛丁堡市政府與 藝術團體、學校、社區共同舉辦,愛丁堡市 成立藝術節碳中和小組,專責盤點所有活動的 電力、資源、及交通所產生的排放量,過程中 以淨零為目標,採納更減 排 的作法,目標 2030 年組織營運淨零排放, 2045 年涵蓋至 所有藝術節的活動項目48。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終結塑膠汙染:循環減廢政策
制定全面重複使用策略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
以及包裝的生產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 其中,建立「重複使用」系統是能加速減量 的首要策略,聯合國估計可帶來減少 6080%的溫室氣體減量效果 49。
為加速重複使用系統的發展,臺灣應制定
「全面重複使用策略」,包含以下作法:
• 針對各類型產業明定重複使用目標
• 完善重複使用包裝產業的相關法令
• 規劃相關預算,協助重複使用包裝產業 升級
2021年 5月通過新的法規,從2023年開始,
所有餐廳與餐飲業必須提供可重複使用的 飲料杯以及食物容器 50 。
2019 年通過「反浪費及循環經濟法」,訂定 10%的商品包裝在2027年須為重複使用包裝51,
並且2%的生產者延伸責任資金(相當於臺灣 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必須用為推廣重複 使用包裝。 2020年通過新的廢棄物處理法,明訂在零售 業販賣的飲料類商品, 2030 年至少有 30% 為重複使用包裝52 。 維多利亞洲政府成立基金,補助「重複使用 示範計畫」53。
自2024年,所有零售、餐飲業、飲料業必須 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飲料杯及食物容器 54 ; 訂定商品包裝重複使用占比, 2026 年提升 20%、2030年提升30%(相較2022年)55。
守住升溫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保護自然碳匯
森林、土壤、海洋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天然儲碳庫。
透過保育、復育和強化管理森林、土壤和海洋,可以增加總體自然碳匯量, 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減緩氣候變遷。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保育綠碳:森林碳匯自然解方 加拿大:原住民族碳匯共治
森林碳匯又稱為「綠碳」,臺灣森林總面
積約 219.7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 60.7% ,
每年約可移除近 2,190 萬公噸二氧化碳,
相當於抵減全臺年排放量7.6%56。森林不只
可以減 排 ,也同時兼顧生態多樣性等多重 環境保護功能。
政府應盤點潛在森林碳匯,建立與當地原 住民族及居民協調共治的機制,確保森林 碳匯的權責共享,並確保森林的固碳能力 及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 原住民族與省政府簽訂《大氣利益共享協 議》(Atmospheric Benefit Sharing Agreement ) 57 ,原住民透過傳統領域內生
態管理,例如維護森林避免退化、種植樹林 增加碳匯等,明訂原住民在森林管理上的 權責,促進當地經濟自給自足58。
政策建議 國際實例
保育藍碳:
通過《海洋保育法》守護海洋碳匯
藍碳是地表上最大的碳匯,是達成淨零不可或 缺的自然解方。相較於陸上植物的「綠碳」, 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海草 床、紅樹林、濕地等,稱為「藍碳」。
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即將在公海
推動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臺灣四面 環海,卻沒有《海洋保育法》保障海洋生態 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通過《海洋保育
法》立法將劃設更廣大的海洋保護區,其中 加強保護藍碳潛在區域,在保護區內合理 限制人為活動,包含漁業行為、海洋開發、
休閒遊憩等,並透過監測、報告,以確保 自然碳匯得到保護。
澳洲擁有全球約 10% 的沿海藍碳生態系統,
是最早開始在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藍碳情況的 國家之一59,澳洲政府規劃2020年至2025年, 投入超過3,000萬美金推動藍碳生態系統的恢 復、保護和核算(Blue Carbon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Accounting Program)。
澳洲:藍碳保育計畫 帛琉:海洋保護區創造更高經濟效益
帛琉將其經濟海域的 80% 面積 ( 約 47 萬平方 公里) 劃設為禁漁區,另外20%則為國內 漁撈區,僅開放該國的漁民與小型漁產業 者,並限制出口量。現在,保護生物所帶來 的觀光經濟效益遠比漁業更高,以鯊魚為 例,水中鯊魚潛水觀光帶來 190 萬美金的 價值,但若單純捕撈販賣僅有1萬8百美金60。
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
氣候領袖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綠色和平呼籲危機也是轉機, 建議各黨派總統候選人應盡速回應選民的期待,
提出三大具體氣候政策:
打造臺灣多元綠能
發展地熱、氫能等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與智慧電網, 同時鼓勵企業、民眾參與投資再生能源發電,減少火力發電
提升淨零軟實力
從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衣、住、行各面向著手,
推動淨零相關示範與工作機會
保護自然碳匯
通過《海洋保育法》並建立森林碳匯的管理制度來保育、 復育和強化管理自然碳匯。
這一個十年是扭轉氣候危機的關鍵 成為真正的
總統候選人必須提出完善規劃帶領臺灣邁向淨零,
附註
1 中央氣象局(2020),《全球平均溫度長期趨勢監測報告》。
2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7),《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物理現象與機制》。
3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20),「氣候變遷與能源民調」。
4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 臺北辦公室(2023),《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
5 IPCC (2022) https://www.ipcc.ch/2022/04/04/ipcc-ar6-wgiii-pressrelease/
6 https://www.iea.org/reports/renewable-electricity
7 European Union (2023), Renewable energy targets https://energy.ec.europa. eu/topics/renewable-energy/renewable-energy-directive-targets-and-rules/ renewable-energy-targets_en
8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4/22/fact-sheet-president-biden-sets-2030-greenhouse-gaspollution-reduction-target-aimed-at-creating-good-paying-union-jobs-andsecuring-u-s-leadership-on-clean-energy-technologies/
9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10-19/us-renewable-powerset-to-get-more-than-20-boost-from-new-climate-law
10 Reuters, 2022, Germany’s 2022 renewable power production rises but still behind 2030 target.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ermanys2022-renewable-power-production-rises-still-behind-2030-target-2022-12-11/
11 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636
12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日本國家能源政策評析報告》,2022
13 IEA,《Australia 2023 Energy Policy Review》
14 經濟部(2022),「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https://www.moea.gov.tw/ 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0312
15 2020年減碳未達2%目標環署:能源排放仍有成長。
16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2023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 https://taise.org.tw/products-view.php?ID=22
17 https://pewrsr.ch/3KKCqnd
18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2023 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 https://taise.org.tw/products-view.php?ID=22
19 Macron unveils pla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head of French election https://www.lemonde.fr/en/politics/article/2022/04/17/macron-unveils-planto-address-climate-change-ahead-of-french-election_5980777_5.html
20 Stepping Up: RE100 gathers speed in challenging markets, RE100(2021) https://www.there100.org/stepping-re100-gathers-speed-challengingmarkets
21 Apple now globally powered by 100 percent renewable energy, Apple(2018) https://www.apple.com/sg/newsroom/2018/04/apple-now-globally-powered-by-100-percent-renewable-energy/
22 https://www.energy.gov/eere/solar/federal-solar-tax-credits-businesses
23 經濟部能源局,「地熱發電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平均約74.5%,若是場址較佳 的地熱電廠搭配最新的發電技術,容量因數甚至可達90%以上,具備基載電力特性」 。https://magazine.twenergy.org.tw/Cont.aspx?CatID=19&ContID=2634
24 Chen Chi-Hsuan, Yin-Lung Han, Chang-Cheng Lin, Yen-Che Liao, MingHsiang Chen, Ching-Ray Lee, Mien-Ming Chen, Bing-Cheng Chen, (2023) Revisit geothermal potential and exploration plan in Taiwan (presentation), Taiwan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Conference, Taipei, 7 Jan.,2023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3A%E6%B8%85%E6%B0%B4%E5 %9C%B0%E7%86%B1%E7%99%BC%E9%9B%BB%E5%BB%A0%E5%9C%B0% E7%86%B1%E4%BA%95.jpg
26 環境省自然環境局國立公園課,國立・國定公園內における地熱開發の取扱いについ
て,32 頁,2016 (王守誠等人整理)
27 ThinkGeoEnergy Research, 2023
28 王守誠、黃業棠、李昭興,再生能源條例修改對地熱推動的重要性,海洋及水下科技
季刊第33卷第1期,2023
29 New Zealand Government, (1991) Resource Management Act. 法案第6-8章 認可毛利族群的參與價值。在北島中央的高溫地熱區,大都屬於毛利族群所擁有,
政府以補償、信任合資(給毛利族群特定股份)、共同合資等方式和族人達成經濟協 議。https://environment.govt.nz/what-government-is-doing/areas-of-work/ rma/
30 工業技術研究院《日本氫能策略與近期動態評析》
31 U.S. National Clean Hydrogen Strategy and Roadmap https://www.energy. gov/articles/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releases-first-ever-national-cleanhydrogen-strategy-and
32 European Union, Clean energy for all Europeans package, (2019). 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energy-strategy/clean-energy-all-europeans-package_en
33 European Unicon, an overview of energy and social innovation. (2020). https://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bitstream/JRC119433/energy_ communities_report_final.pdf
34 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2022). 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ORDINANCE ON ENERGY.
35 Barcelona City Council (2019). Comparteix el sol
36 潔淨能源基金:https://www.nyserda.ny.gov/About/Funding/Clean-Energy-Fund
37 氣候領導和社區保護法:https://climate.ny.gov/
38 紐約州潔淨能源實習計畫:https://www.nyserda.ny.gov/All-Programs/Clean-Energy-Internship-Program/Clean-Energy-Business
39 能源效率與潔淨能源科技培訓:https://www.nyserda.ny.gov/All-Programs/EnergyEfficiency-and-Clean-Technology-Training
40 19離岸風力勞動力培訓和技能發展計畫:https://www.nyserda.ny.gov/All-Programs/ Clean-Energy-Workforce-Development-and%20Training/New-York-State-Offshore-Wind-Training-Institute-Workforce-Training-and-Skills-Development
41 UK Government, Net Zero Strategy: Build Back Greener, (2021).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et-zero-strategy
42 Reuters, Learn by doing, German renewables companies bid to beat labour shortag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learn-by-doing-germanrenewables-companies-bid-beat-labour-shortage-2023-04-20/
43 Gernman Government. (2023) Green Jobs.
https://www.make-it-in-germany.com/en/working-in-germany/green-jobs
44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 (2021). https://www.government.nl/latest/ news/2021/02/11/new-agreements-on-urban-deliveries-without-co2-emission
45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A global overview of zeroemission zones in c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gress, (2021). https://theicct. org/wp-content/uploads/2021/12/global-cities-zez-dev-EN-aug21.pdf
46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Home Efficiency Rebates (2023) https://www.energy.gov/scep/home-efficiency-rebates
47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Home Electrification and Appliance Rebates (2023) https://www.energy.gov/scep/home-electrification-and-appliancerebates
48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SUSTAINABILITY, (2023). https://www.eif.co.uk/about/sustainability
49 UNEP/PP/INC.1/7, para. 98. 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40767/K2221533%20-%20%20UNEP-PP-INC.1-7%20-%20 ADVANCE.pdf
50 https://www.themayor.eu/en/a/view/new-law-in-germany-gives-people-theright-to-get-takeaway-in-reusable-containers-11362
51 https://zerowasteeurope.eu/wp-content/uploads/2021/11/zwe_11_2021_ factsheet_france_en.pdf
52 https://zerowasteeurope.eu/library/the-austrian-federal-law-on-refill-quotas/
53 https://www.sustainability.vic.gov.au/grants-funding-and-investment/fundedgrants/circular-economy-reuse-pilots-fund-funded-projects
54 https://www.themayor.eu/en/a/view/gothenburg-first-in-sweden-to-introducereusable-containers-in-local-catering-sector-10276
55 https://www.livsmedelsverket.se/en/food-habits-health-and-environment/ food-and-environment/swedens-environmental-objectives2
5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2050淨零轉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2022
57 Council of Canadian Academies,《Nature-Based Climate Solutions》,2022
58 Coastal First Nations 2022 https://coastalfirstnations.ca/our-land/carbon-credits/
59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2022. https://www.dcceew.gov.au/climate-change/ policy/ocean-sustainability/coastal-blue-carbon-ecosystems
60 綠色和平,《刻不容緩推動臺灣海洋保護區30x30》研究報告,2021
如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聯繫
10045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9號 +886 2 2361 2351 inquiry.tw@greenpeace.org
關於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是 1971 年創立的全球倡議組織,在 55 個國家及地區設有辦公室,持 續透過實地調查、研究數據、揭露環境破壞,並以直接倡議行動保護地球。 綠色和平從不接受政府與企業資助,以保持公正獨立的身份。綠色和平在臺
12年(依環署綜字第1000044076號准設),近期推動環境倡議包含減緩氣 候變遷、制定海洋保護法及設立海洋保護區、源頭減少塑膠使用等。
著作權及免責聲明
本報告為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臺北辦公室(以下簡稱「綠色和平」)於環保公 益工作中形成的資料。閱讀本報告即表示您已閱讀、理解並接受下列著作權 和免責聲明條款的約束。請認真閱讀。
著作權聲明
本報告由綠色和平發佈,綠色和平是本報告的唯一合法著作權所有人。
免責聲明
本報告作環保公益和資訊分享目的使用,不做為公眾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資或 決策的參考,綠色和平亦不承擔因此而引發的相關責任。
本報告為綠色和平於研究期間內基於公開訊息獨立調查研究產出的成果。 綠色和平不對報告中所涉及的資訊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做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