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希臘哲人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
成長過程中的向外探索,是對空間尺度的擴張; 空間尺度的不斷放大, 帶來的感受是未知、陌生。 我藉由人生中對尺度的體驗,對照於展覽中不同主題的作品 感受和生活中的共鳴,體會創作者對空間的想像。
Context 手指x 捉迷藏
草地上的星星x 團圓
皆の家x 約會
廣場x 交換
海獸x 探險
展區按照不同尺度的作品由小到大分為五大主題,從最小的房間單元到整個社區,尺度越來越大,展示台相對的越變越低。這使我們觀看不同尺度的作品 食用不同的視野所欣賞。最小尺度”手指”作品的高度與胸約等高,讓我們得以輕鬆的閱讀,以最自然最貼近的方式品味。當尺度越來越大,以同樣近的距離 已經無法讓我們輕鬆地觀賞整件作品,因此作品的高度越來越矮,我們呈現一種俯視的姿態,到最後的”海獸”, 觀看的角度如同從空中鳥瞰一個村落,這不 僅是個適合這樣大尺度基地所製作模型以及觀看的角度,也正是我們在真實空間中要一覽全景的唯一方法。
不同尺度與不同的閱讀角度之間存在著距離的差異,而距離造成熟悉度的差別,一個房間,是我們最容易去觀 察去體驗其細節的尺度, 生命的起源也是從一個小空間”子宮”所開始,接著到房間、家庭、鄰居、學校、公園、城 市,隨著年紀的增加我們所接受的尺度越廣,從最親近的小空間到陌生的大都市,人類藉由各種活動來認識、 熟悉個尺度的樣貌。 五大主題連結五個不同年紀在不同場合所從事的行為, 從行為與空間的關聯性出發, 試著把我的認知與創作者 做一定程度的連結。
尺度一 | 手指x捉迷藏
「手指」代表個人的尺度,一種最貼近身體的感知、定位存在的依據。 捉迷藏是許多人兒時的共同回憶,透過尋找躱藏地點的過程觀察一個室內空間,就在 一個房間大的空間摸索,透過手指的觸摸,感受牆面的紋理、轉角、導角;地面的溫度,更透過身體去感受空間是狹窄、瘦長、開闊,或是低伸、密閉,我們總 是想找的一個最適合自己身軀的位置躱藏,這正是兒時開始學習的用「自身」來定義間的尺度。
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以24立方米的方塊作為空間尺度。 15件作品每個在這樣的立方體中加入自己對空 間的想像並賦予他一個功能。從出生的病房、嬰兒床、家裡的房間到自己的房間,一個小的空間是我們最 開始接觸,也是最熟悉的。小空間容易探索,可以慢慢體會他的質感、表情,因為功能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 而有鮮明的差別。這樣鮮明的特色是我們與自己的空間感情聯繫的證明。
介面工作盒不同於其他作品,他解放了方形迴繞封閉的形,藉由牆面的彎折來製造出空間的變化,並以牆 面的錯位處作為出入口,使外跟內的關係形成漸變。外牆一部分變成內牆,內牆向外延伸成外牆。窗戶也運 用相同的手法,把牆面向內凹折成了工作用的辦公桌,也為牆面開了一個孔。
框,是減法的藝術。如同攝影所使用的取景框,即是把不要的景物去除,留下乾淨協調的影像。框景,是景觀 設計經常用到的手法,從中國傳統園林所見的漏窗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手法。這個作品框的不是景,而是人。 把人的活動變成景來觀察,藉由窗框的範圍暗示內部進行的活動。 這形成了視覺與想像、認知之間的趣味 性,就像是我們可以讀懂一篇文章即使其中有部分文字缺失或倒置。「框」把人、活動跟空間連結成一幅生 動的畫。
車居是所有作品中唯一一個不是運用紙材來呈現的作品。 運用不同厚度、寬度的板互相堆疊,側看像是一 面實體的牆,平視時卻可以發現寬度不一的孔洞,這種在虛實之間的牆面我覺得相當有趣,他隔絕了物體 的流動,卻流漏了光、水與空氣。光線由較大的孔洞直射,由較厚、較密的板之間漫射,形成不同亮度的光影 變化。這樣的空間尺度已經虛化,無法精確測量。形成牆面的板,延伸之後似乎更有成為桌、椅,或是階梯的 可能,這是一種立面與平面、皮層與肉之間的轉換。
藉由光線、風、水的控制,模擬建築中的自然流動,藉由植物向光、生長的本能,因環境的不同而自然彎曲 或伸直。 這是一個透過植物來體驗空間的裝置。相對於手指,人最直接的感知器官,少了手對空間的撫 摸、抓取,皮膚所感受的溫度、氣流,這是一種讓植物去體驗,而我們觀察植物的間接體驗空間的實驗。是 一種有別於文字記錄,口頭描述的記實,有機而且持續的進行。
尺度二 | 草地上的星星x團圓
「夜間的家屋就像草地間一隻螢火蟲那樣發出微光,這種生物帶著一種孤寂的光: 『草地上的星星』。」 這個展區,對住宅的尺度提出三種可能: 「屋頂上的 家屋」蘭花屋計畫、 「峨眉郷農村義築」實作課程、 「間」一個關於“虛”的構築。 家屋,是連繫家人、親人之間感情的場域;是家人的避風港;是家人共同的記 憶,更是「團圓」最重要的場所,也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
蘭花屋是交大建築所參加2014 Solar Decathlon Europe「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的作品,最後更得到了 Urban Design, Transportation and Affordability Award首獎,Innovation Award第二名,Energy Efficiency Award第 三名,Penalties第三名。這是一個以台灣都市為基地的作品,他做為台灣頂樓加蓋的反思,應用頂樓加蓋的特 色,在都市公寓的頂樓設置一座座的蘭花屋,它可以做為遮陽、太陽能發電,是一個頂樓的休憩場所,更能累積 降水,種植蘭花,是一座空中花園。他模組化的設計能應應各種不同的建築類型,可以單獨成立、並排、堆疊。在 他的構造中裝置了台灣最先進的節能科技,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在遠東還生方舟上使用過的小智研發的寶特瓶 磚。得到的首獎顯示出這是一個在台灣傑出的解決方案,沒能在總排名突出卻顯示出這樣的設計並不適合歐洲 的環境。這原因在於裝置內過多的感應器消耗了太多的能源。這讓我回想到最原始的問題,何謂路建築?是用科 技來解決問題,還是要因應自然環境,與環境對話,並製造出與自然融合、一同生長、腐敗的建築,才是對的呢?
2015峨眉郷農村義竹,分為五個基地:入口意象、農夫市集、湖邊、農村教室,以及淘哥的共生基地。在這次的展覽中最有趣的就是,我參與了這部分的展 覽,作為一個觀賞者,同時也是個創作者。家屋,是團圓的場域,是成長的巢穴。農村義竹所建置的並非家屋,卻是相似的尺度,並擁有充分的功能。義竹所 建構的物件,融合在地元素以及居民需求,創造出對青年返郷的拉力以及吸引觀光客的吸力。但義竹發會最大功能之處,並不再建物,而是義竹本身的意 義。由團隊與當地居民協力完成的作品,以義竹的方式,我們建造,當地人協助、提供飲食、一同分享郷村的美景、音樂。透過共同創作共享的關係,義竹成 功的聯繫了峨眉郷民的情感,製造出了強大的凝聚力,也讓附近鄰郷居民發現了這股活力,讓整個區域活化、再生。而對我們身為義竹工作者的腳色,最重 要的竟然不是幫助別人,反而是向在地人學習,因為跟居民相處,才發現我們能力的不足,經驗的缺乏。
建築作為畫布,而自然的痕跡在 它上面反覆塗抹,我們能決定的 是畫布的位置以及觀賞的角度。 這個作品特色在於兩個曲度與彎 曲到室內的天花,以及懸臂的二 樓。本身的畫布就有著光影質感 的變化,而板牆與玻璃牆的平行 設置則制定了觀賞的角度。其立 面與柱及長屋一樣看似封閉厚 實,進入屋內才會感受到地下室 與自然的對話,一樓狹長的空間 以及二樓寬闊,活潑的開放空間。
藉由大面落地窗引入光,在空間 中加入了新的介質,建築內長條 的隧道的開窗再次引入光線,由 光線的明暗界定空間的公與私。 在黑白攝影中,是藉由光的明、暗 來劃分界線,作為邊界。當黑白的 邊界消失加入了灰,就是一種漸 進、一種流動,對影像的重新安 排。在空間中加入新的元素,也是 對空間的感受、機能做新的詮釋。
以行為來描繪空間,利用不同行為作為分類,做為不同空間樣貌的量尺,再透過各種行為的關連, 因為各種行為的交互關係而使空間互相重疊、相接或互斥。這樣思考空間誕生的模式與我對不同 尺度空間的分類一致。但差別在於這要考慮的不再麼單純只有團圓,而必須顧慮到每個潛在使用 者在這個空間中會進行的活動以及活動位置的安排。使每個活動互相聯繫又不互相干擾。
Quarry & Cave, 兩個以水泥建造的家屋,一個以挖掘做為發想,一個 被挖角又被環繞的空間。這兩個發想起點相似的作品,探討了牆的 包圍以及牆的開孔,以牆的特性作為主要的探討內容。把環繞是為 填補,這即是挖與填、加與減的概念。在影像作品中,也強調著減法 及加法的藝術,當影像過於單薄平面,就必須加入一些近物或是動 態、對比色來使畫面有焦點、生動。當畫面過於複雜,就必須用長鏡 頭或是虛化背景,來維持乾淨平衡的畫面。我想這兩個作品就是將 這樣的概念立體化。
一道間隙,讓空間不連續,產生了範圍。這個作品以樹幹中間劃一道裂痕為出發點,找出裂痕使一個物件看似 分離實際卻連結的曖昧關係。在這個作品中,中間的一到開口為主要的視覺焦點。讓房子看似兩棟實際上卻 在後方相連。而我認為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中間長廊兩旁磚造又刻意開洞的高牆。間隙原本分隔的兩個量體, 在兩面相同材質的牆並排的如此靠近的情況畫,讓人覺得他們似乎曾經是相連的,而開孔又使兩個空間之間 的空氣、光、水自然交流,好像他們之間依然有著脈絡相連。這樣的空間維度不再像是三維,而是介於整數之 間的特殊空間維度。
這是系列作品中唯一一個跳脫建築框件的作品,以一個大屋簷下的樹枝做為家,做為空間。沒有任何明確的空 間指示以及劃分。這讓我想到碎形的概念,利用不段重複迭代繪出模擬自然的輪廓。用科學方法製造出非科學 的產物,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轉譯,也是在寫實與寫意之間創作。
尺度三 | 皆の家x約會
みんなの家(Home-for-All)的漢字「皆の家」,意思是每個人的家,描述一個居民相聚的社交會所:一座30人即可蓋的木屋,中間為燒柴的暖爐,提供交流討 論的空間。一個居民相聚的社交場所向是社區公園、廟宇,都是一個社區的中心,也會成為年輕人、老人約會的最當然的會面點。本區以熊本藝術城邦計畫 的國際競圖「熊本溫泉療癒公民會館」為題,激盪出十三個「皆の家」提案。 這十三個提案中有從人的使用感受上出發,災難應變出發,順應自然出發,也有的更提倡結合環保與社區營造。
本作品把建築定位為有生命的,如同人一樣會生老病死。The Breathing Bark House最大的特色在於以工業廢木皮所堆疊出的牆 面。這樣的牆面因為直接由未加工的木皮搭建,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她會漸漸地由內牆開始腐爛,而腐爛的木頭可以當作種植用 的良好肥料,把舊木頭更新之後牆上錯置著新舊相間的木頭形成了另一種樣貌到了全部更新後,又如同重生一般進了下一個輪 迴。樹皮牆的另一個用處,就是樹皮之間的孔隙,按照樹皮的厚度、堆疊的方式來營造出不同的孔隙大小。厚牆因為孔隙大而透光, 薄牆因為孔隙小而透視感較差。這樣的關係打破了我們對牆既有的認知。有了各種孔隙的變化,即可按照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隱私 程度施做不同大小孔隙的牆。
再生之家,回歸到避難建築最原始的功能,保護人類不受自然所威脅。這座建築受到自然災害的破 壞,可以免於人類的傷亡。建築以最基礎的木條單元所搭建。木條以卡榫方是接合,易於施工而不強 調耐久。
這件作品以家為主題,希望讓老人、讓探訪的家人在這裡可以輕鬆悠閒,即使災奈降臨依然可以像家一樣的保護大家。因此這座建築的 設計就像對其他作品來的永恆、堅固。經過各種防雪、防災、居住形式的研究與設計,最後統合出以一個渠道為主軸的形式。這個渠道平 常是做為療養的低水位溫泉池,當洪水來的就變成防洪渠道。這就像是現在水庫的洩洪道,平時可以戲水,當要洩洪時就必須疏散人員。 這樣的設計直接而有一定的效果,可是這樣抵抗自然的建造模式是否可以讓防洪渠道與溫泉的功能同時並行,是比較需要探討的地方。
原形_湯屋運用當地建材以及在地人熟悉的工法所建造,因此無論造型或是施工難度都不會和現有的房子差太多。這個握品有趣的是他 的兩片大斜屋頂,遠看看似只是一般的屋頂,這裡則運用了柱與柱、柱與牆、牆與牆之間的三種不同搭配所營造出開闊、封閉、或半開放的 空間,搭配不同的屋頂高度,在同一個屋簷下創造出多種不同的空間尺度,以配合不同的使用需求。
三個作品,分別由不同的觀點切入。一個以水療的功能差異來區分空間,一個則把空間定位成家的樣貌,需 要有家的感覺、必須能聯絡感情。另一個則認為其實現有的空間安排已經足够使用,而且更是當地人最熟 悉的介面,要做的只是增加無障礙的空間就可以。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個空間,因為熟悉而會指出這個地 方需要改善的地方,但也會因為使用者的創意或巧思化解這些不方便。另一種情況就是感覺現在空間的 狀況不是最理想,卻挑不出他的毛病。這兩種現象都顯示出其實現存的空間並不一定需要更改,而是要如 何善用他,維持他好的地方而發覺他需要做些變更的地方,不是所有建設都必須從頭開始。One Can Do It Alone!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設計出的作品。
兩個作品,一個以火山的形為基礎,一個以邊界為主軸發想,一個邊界,做為兩個事物相遇的點,若邊界可以移動、消失, 兩個事物即相會、空間改變。這個作品運用日本合室拉門為元素,做為界定空間的工具,整個空間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隨 意置換。
上面作品以一個彎長的水道為焦點,水道藉由水的浮力,讓人走在裡面變得輕 鬆,水的阻力,卻又讓人走得緩慢。農耕結合水療,讓傳統延續並結合溫泉的文 化,最後以一個中央的涼亭做為農耕與溫泉的交點。 下方的作品則是選擇了順應自然、不和自然抗爭。高架的平台讓整個空間不受洪 水所影響,平台下方的溫泉區則是完全的順應自然。當自然引進的洪水沖刷溫泉 平台,就讓水把溫泉區帶走。
上面的作品注重在如何讓建物不受環境災難所破壞 下方的作品則是注重與自然的和諧,不破壞自然。
尺度四 | 廣場x交換
互不相識的人,卻會有志一同來到這裡。 「廣場」象徵了一個城市裡的各種大型設施,譬如美術館、遊樂場所、公共空間,每個人都曾經走進去無數次,然而 佇立其中,就只能看見片段。在廣場,如美術館,我們為了喜歡的展品而來;菜市場,我們為了買菜而去。這個尺度的空間我們平常是陌生的,當我們來到這 樣尺度的空間往往是為了交換。想得到甚麼、必須付出甚麼,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進行交換的場域。
這個作品的空間規劃從外觀看不出與其他設計的差異,看室內的平面就會發現整個空間被一道弧形的間 隙所切割,原本連通的空間用橋梁所搭接,原本切割空間的牆,在橋上成了中央扶手。整個空間看似被切 割,實際上卻維持原有的格局。牆依然維持著牆的能,該被分開的也沒有連接。更因為橋上的相遇,讓人對 另一方展場產生了好奇心。
和尺度一的作品相似,兩個系列的作品皆為 立方體造型,差別在於改變了尺度,就改面了 立方體的內容。這次的主題為美術館,美術館 空間的有些像迷宮般複雜,有些則有明顯的 動線,環繞著上升,或是欸區分成數個區塊。
相較於美術館立方體的限制,這些”廣場”的地點不一,有的在水岸,有的在市區。這些看來像科幻片、抽象的模型,帶給我對大尺度更多的想像。
尺度五 | 海獸x探險
車流貫串如血脈、燈火明滅成心搏;當視角放大到數百或上千倍,言及一座城市,身在其中的所有人、事、物,便再也密不可分,成為合力呼吸著的巨大有機 體: 「海獸」,這樣大尺度的空間,我們不再可能熟悉他的每個角落,這樣的場域也不容易由提供我們前往的直接動機,剩下的就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好奇心, 因為好奇而探索這塊場域,進行一場探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