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Page 1


張 序

英國的殖民地變成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並沒有如同中國官方 許下的管治承諾那般,可在一國兩制之下,免受內地的政治體制

及生活方式干預。相反,就其自身的歷史來說,香港正在面臨前所未見 的親共愛國主義宰制,全面受到由親共愛國主義衍生出來的不同政治約 束。許多在殖民年代可以享有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教育自由、文化 自由、生活自由,以至人生自由,竟在這個後殖民年代,視乎當權者的 傾向,全可一下子消失。 面對這樣變本加厲的政治約束,有人積極擁護,以表忠貞之心,有 板蕩忠臣之志,甚或主動出擊,到處撩撥,誓要宣示愛國主義來壓倒一 切;有人投機取巧,忽然愛國,借乘變動中的政治局勢,逐個人之私, 圖一己之利;有人選擇苟活,由它發生,如同昔日的殖民主義那般,把 它視為無可避免地降臨自己身上的厄運;有人決意反抗,堅持自由,追 求民主,以本土之名作出反制,甚至公然提出香港獨立,力拒愛國主義 的進逼。何以親共愛國主義在香港,總是沒有預期的凝聚能力,發揮鞏

7

Book_176pp.indd 7

29/09/2016 5:33 PM


固管治的作用,把香港華人合鑄成為可供管治的臣民,反而引發各走極 端的分歧,帶來愈來愈多的撕裂,幾近覆水難收的殘局亂象? 歸根究柢,這是由於香港在不同的華人國族論述當中,有其曖昧 的位置,錯綜複雜的歷史堆積,剪不斷而又理還亂的統屬關係。在前冷 戰時期,香港已被視作國族的墜落;在冷戰高峯時期,香港則被視作鞭 撻的對象;在後冷戰時期,香港再被反轉過來,視作應要效法的成功典 範,但又遺憾地同時屬於印證國族創傷的百年國恥,終要失而復得的一 闕國土。既令國族主義者恨之,也令國族主義者愛之,總在愛恨之間, 對之有欲罷不能的旨趣,無法轉移的凝視。 因此,筆者極之喜見駱頴佳的著作《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 (後)殖民想像》面世。這本著作讀來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追查了自 五四運動以降,在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年代,在鄧小平的後社會主義年 代,直到當前這個中國重申了香港主權的後九七年代,各個年代的華人 國族論述有甚麼來龍去脈,對於香港有甚麼多重的國族主義投射。因應 這些國族主義投射,香港如何在不同的錯覺當中,被想像成為不同的國 族他者,配合不同華人國族主義者所要追求的帝國復興。 換 句 話 說, 這 本 著 作 極 具 啟 發 讀 者 進 行「 去 帝 解 殖 」(deimperialization and de-colonization)省 思 的 參 考 價 值, 好 讓 讀 者 了 悟 得 到,時下常見的被邊緣化論、 「 香港已死 」之說,包括由這一類說法引 發的焦慮、驚惶、躁動、挫敗感和無力感,每每就是困了在不同的國族 論述所構成的特定結果。可是香港的自身想像並無必要只可在國族論述 中打轉,香港在當代的國族論述當中也不是一直僅處邊緣位置而沒有其 他可能,以至沒有屬於國族論述以外的自身想像。

8

Book_176pp.indd 8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29/09/2016 5:33 PM


這本著作雖然源自駱頴佳在早期之時完成的碩士論文,但他在書 中所提供的文化批判明顯超乎水準,分析的材料上至文學典籍、學術文 獻、官方報告,下及坊間書籍、報章新聞、電視節目、電影故事。筆下 的文字充滿切要的哲學思維,饒富歷史視野的文化評論,常在理論和文 本之間來去自如,抽絲剝繭,把條分縷析的難度化於無形,有很高的可 讀性。若要扣連新的香港想像來拆解當前的香港困局,思考現有的國族 論述如何造就親共愛國主義統攝今日香港是必要的。這並不是單憑一本 著作即可完成的一大研究課題,但駱頴佳的這本著作肯定作出了重要的 貢獻,可被列入必讀之選。

張少強 香港樹仁大學 2016 年秋

張 序

Book_176pp.indd 9

9

29/09/2016 5:33 PM


自 序

的沒有想過,將這本寫於九七回歸前後、有關中國國族主義與香 1

港文化身分的碩士論文 翻譯、重寫及出版。畢竟是少作,很多的

觀點及分析都不太成熟,且當年擬定此一題目,或多或少是因為九七回 歸所帶來的不安及恐懼所致,而在這種情感狀態下寫成的論文,難免帶 點「 被迫害妄想情結 」的書寫風格及取態。再者,近十年我的研究已轉向 哲學,博士學位也轉攻當代法國哲學,而不是當年的比較文學及文化研 究( 當然,三者是有緊密的關連 ),所以一直沒有將它出版的打算。 直至近年,香港出現尖銳的政治及社會矛盾,活在大國邊緣的香港 被邊緣化的情況愈益嚴重,加上 2015 年我在大學接手教授「 香港研究 」 一科,在課堂上, 「 後雨傘 」年輕一代也給了我不少思想上的衝擊,這 令我突然意識到,這篇十多年前的論文,對今日的讀者,特別是想了解 今天中港矛盾的「 前世今生 」的讀者,可能會有一點啟發;最後得到 印象文字的國雄兄的鼓勵,便決定出版。當然,論文的內容經大幅度重 寫及增訂,特別加入第五章,以檢視九七回歸至今的情況,並重寫導論 部分,將本書緊扣香港今日的處境。我亦刪減了原初論文某些較為理論

17

Book_176pp.indd 17

29/09/2016 5:33 PM


性的部分,並引入論文未有提及的討論,例如情感與國族主義的關係。 本書能順利完成,不得不多謝本書的譯者黃大業(Felix) ,他將原本 枯燥乏味的論文式文字,化成流暢的中文,大大提高本書的可讀性。我 在英國唸大學的年代已跟 Felix 認識,但後來失去了聯絡,於差不多二十 多年後,能透過這種方式,重新結連,實在值得感恩。此外,多謝當年 的論文指導老師阿巴斯(Ackbar Abbas)教授、外評老師陳清僑教授及坦 布森(Jeremy Tambling)教授,他們對論文內容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還有感謝當年香港理工大學英語教學中心(English Language Center) 的 Alfred 給我在論文寫作上的建議,他所傳授的經驗,到今天仍非常受 用。還有,多謝印象文字的執行主編梁冠霆博士在編務上的協助及國雄 兄給拙作出版的機會。 有不少朋友及學生讀過本書的初稿,並給予意見,特別多謝小鳴、

1 1

GiGi、阿斌、Athena、Samuel 及 Christopher 對本書的意見。當然,不得 不多謝我任教的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通識及文化研究課程)的學生, 特別是於 2015 至 2016 年間修讀「 香港研究 」一科的學生,當中有部分 內容是跟他們討論後的成果。謝謝邢福增教授、張少強教授、李展鵬博 士及張志偉博士等師友,在百忙中給拙作寫下薦語或序言。他們都是關 心香港,並願意以學術研究去回應香港的困局,或在不同範疇整理香港 本土歷史的有心人,能得到他們的推薦,是小弟的榮幸。 最後,多謝太太 Ally 一直在我求學路上的扶持,多謝父母對我家 庭的支援,多謝小兒晞晞及謙謙的同在,令我有力量在磨人的日子走下 去。一切都是恩寵。

18

Book_176pp.indd 18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29/09/2016 5:33 PM


1842 1898 Cha pter 1

導 論:

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19

Book_176pp.indd 19

29/09/2016 5:33 PM


香港在過去百多年,在各種不同類型的中國國族主義者眼中, 一直都「不存在」,並永遠只是一種「幻覺」。

Book_176pp.indd 20

29/09/2016 5:33 PM


日我們常掛在口邊的香港被邊緣化的論述,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 代,尤其於回歸前後,在香港文化研究圈子是頗具爭議的。當年

仍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的阿巴斯( Ackbar Abbas )在其經典著作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便 指 出 將 香 港 想 像 成 邊緣化的香港( 或各適其適的本質論主張,例如大都會想像 )是有問題 的。一方面,這論述將異質的香港同質化;另一方面,這只會強化了中 心( 中國?),更肯定了中心的價值。當時,我在他的指導下撰寫有關 香港被中國民族主義者邊緣化的碩士論文,他便常問我,所謂中心,其 實得一個,抑或有多個?中心與邊緣又是否如想像中穩定?在某一層面 處於邊緣,會否在另一層面卻處於中心?也就是說,在某一方,我被他 者所控制,但我在另一方,卻又可控制他者。這令我想到,中心與邊 緣的關係,似乎比想像中複雜,且不是一種單向,而是多向的關係。因 此,與其講邊緣化,不如講去中心化,即一種解構意味甚濃的想像香港 的策略。

Chapter 1

導論: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Book_176pp.indd 21

21

29/09/2016 5:33 PM


1

此外,當年還有「 北進想像 」的批判。 針對當時九七前後,香港 會日漸被大陸邊緣化的看法,有學者便提出,八、九十年代香港資本家 趁著大陸改革開放,紛紛北上開廠,以低亷的工資、超長工時的要求, 聘請大陸民工,配以惡劣的工作環境,從中生利(當時便常有港商開的 工廠,因防火設施欠佳而釀成火災,造成民工傷亡),這根本就是一種 對弱勢內地民工的剝削。因此,對大陸人民而言,當時作為高度發展的 資本主義香港,根本就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帝國,又怎會是被邊緣化的城 市呢? 但回歸之後,隨著中國的國勢及財力日漸壯大,加上香港政府弱 勢無能,令香港黯淡無光,於是香港被邊緣化的論述又再次被提及。 但所謂被邊緣化,究竟是指哪一方面被邊緣化?這又視乎邊緣化論述 的政治位置。無論在建制或反建制的邊緣化論述裏,香港被邊緣化的 理解可以有很大差異,猶如一個浮動的符號(floating sign),讓大家各 取所需。 首先,建制論述所理解的邊緣化香港,往往指向香港與其他東南亞 地區的比較,例如相比起新加坡,以至國內城市如深圳或上海,香港已 日漸失去其經濟上的競爭力和優勢,例如缺乏多元化的產業及人才流失 等。當然,這背後的潛台詞是,由反對派及公民社會對香港造成的政治 亂局,特別是來自各式各樣的異議運動,令政府不能「 正常運作 」;這 猶如自廢武功,削掉自身的競爭力。因此,要令香港不再被邊緣化,便 要少搞政治,多搞經濟。這種論述充滿政治保守性,並以一種新自由主 義的市場價值作為衡量香港的標準。 相反,在反建制的論述裏,香港被邊緣化則意指香港的主體性在回

22

Book_176pp.indd 22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29/09/2016 5:33 PM


雨傘運動可被視為命運自決、對抗被大陸邊緣化的自救運動。

Chapter 1

導論: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Book_176pp.indd 23

23

29/09/2016 5:33 PM


歸之後,無論在本土文化 / 本土意識的保存上(例 如粵語的地位)、本土經濟自主的發展上(例如本 地農業的發展以至地方小店的經營),以及政治獨 立性的建立上(例如廢除一個小圈子的特首選舉制 度),都日漸受到大陸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威脅 及操控。因此,香港要避免被邊緣化,就要捍衞一 己的主體性,並要建立本土及城邦意識。由多年前 的反高鐵、保護皇后碼頭及菜園村等各式各樣的城 市 / 鄉郊保育行動,到近年香港城邦論所衍生的反 水貨客和反自由行運動,以至港大《學苑》的《香 汪暉(1959 年~) 中國新左派的代表人

港民族論》的港獨主張,甚至雨傘運動,都可視為

物,現任清華大學人文

命運自決、對抗被大陸邊緣化的自救運動,雖則內

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教

裏充滿各種意識形態的差異(例如本土派與左翼的

授。2013 年,汪暉在義 大利獲頒「盧卡 · 帕西

路線之爭)。

奧利獎 」(Luca Pacioli

Award),表揚他在人 文科學的貢獻。汪暉

面對中國的逆向想像

為該獎設立以來,首 次授予的兩位非義大 利 裔 學 者 之 一( 另 一

倘若單從邊緣化的框架來想像香港人的身分,

位獲獎者是德國哲學

可能限制了香港及香港人更多的可能。這不是說,

家 哈 巴 馬 斯〔Jürgen Habermas〕 ) 。汪暉的主

香港沒有被邊緣化的威脅。事實上,香港當下的文

要著作有:《現代中國

化、語言、價值,正經歷被北京邊緣化的衝擊。正

思想的興起》 (2004) 及《反抗絕望:魯迅及

如中國學者汪暉用帝國類比今日中國,正是想指

其文學世界》 (1990)。

出,雖然現代中國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權民族國

24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Book_176pp.indd 24

29/09/2016 5:33 PM


家,但它本身仍延續著帝國的性格:君主集權、專制政體、多元宗主關 係、朝貢及軍事征服。他進一步指出,1911 年之後的中國雖經歷了滿 清帝國王朝的解體,但卻有一種複合型帝國與主權國家之間的獨特連續 性,即帝國意識總是隱藏在現代中國國族想像裏,而 1997 年後香港及 澳門與中國的關係,基本上是「 帝國時代宗主權在民族—國家時代的變 2

體」 。 易言之,香港這類自治區,在現代中國這帝國與民族國家的混合 體裏,永遠只處於屈從的邊緣位置。這可從本書的分析印證出來:過去 一百年,各類型的中國國族主義者,只從一個「 中央帝國 」與「 邊緣香 港 」的框架來想像香港。所以,若香港人仍持續依賴這種邊緣化論述來 想像自己的身分,只會愈來愈強化這種帝國的思維。 當然,有人可能提出,香港在過去的中國國族主義論述中又不總是 被邊緣化的,反而有時處於中心位置,例如本書將會指出,回歸前夕, 香港便被想像成未來中國的新城市。但我得要指出,這種中心論(例如 甚麼甚麼經濟中心),說穿了只是一種中國官方論述對殖民地論述的套 用,用以準備香港在九七後,回到臣屬中央的位置,所以骨子裏仍是一 種帝國的思維。所以我們應當小心,無論是中心論或邊緣論,在中國國 族論述中,香港都沒有自己的聲音,因為它的存在永遠只是滿足帝國的 自戀式慾望。 甚或用一個更極端的講法,香港在過去百多年,在各種不同類型(政 治的、文化的、經濟的)的中國國族主義者眼中,一直都「 不存在 」 ,並 永遠只是一種「 幻覺 」 。這不是說「 香港 」只是你說它有就有、無就無 的唯心論的「 不存在 」 ,即一種忽視構成「 香港 」諸種物質條件(經濟體 系、殖民體系、文化體系)的一種反歷史理解。反而我想指出的是,正正

Chapter 1

導論: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Book_176pp.indd 25

25

29/09/2016 5:33 PM


因為中國國族主義者太著意「 香港 」這個殖民 / 後殖民空間,太著意要「 盯著 」 (gaze)它,並在各 種「 建國工程 」的大故事裏,挪用或消費「 香港 」 這 個 浮 動 的 能 指(the floating signifier), 以 致 總 是 「 誤認 」或「 錯置 」「 香港 」這個他者。他們不是 沒有「 盯著 」香港,而是「 盯 」得太緊、太死,總 想在香港這個他者身上,找到自己想看的、滿足一 己慾望的「 東西 」,最後反而甚麼都「 看不見 」; 後殖民 後殖民不單指在時序 上殖民者撤出了某殖 民地的歷史狀態,還 指向殖民者撤出該殖 民地之後,當地人民 或前殖民地在自我身

借用阿巴斯對後殖民香港的講法,就是產生了一種 「 逆向幻覺 」 (reverse hallucination) ,對存在的事物 視而不見(例如香港各種公民社會對民主甚至自決 的訴求) ,即看不見存在的東西(not seeing what is 3 there) , 而不是看見不存在的東西。

分認同、主體性及主

當然,我的悲觀預測是,中國國族論述對「 香

權確立所衍生的問

港 」這個殖民 / 後殖民空間的「 逆向幻覺 」 ,不會

題。所以後殖民理論 在對各種殖民論述批

隨著九七回歸之後,離香港而去。因為香港這個他

判之餘,亦批判性地

者,乃身負原罪—殖民地的原罪。在未來的後殖

反思解殖之後,殖民 主義、帝國主義或國

民日子,香港這帶著原罪的他者,總會觸動某些國

族主義,如何持續被

族主義者的神經,並促使在不同場域(政治的、文

轉化或挪用在各種身 分和國族的建構裏,

化的、經濟的)的國族主義者,重新將過往隱藏在

特別是針對西方 / 歐

各種中國國族論述裏的對香港的「 想像 」、「 幻覺 」

洲中心主義加諸在非

或「 想法 」 「 召喚 」過來,好成為意識形態爭奪戰

西方及第三世界的諸 種文化霸權。

上的文化資源。所以,盡早了解它們的特性及論述

26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Book_176pp.indd 26

29/09/2016 5:33 PM


方式,對當下活在帝國邊緣的香港人來說,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得 有心理準備,無論是取悅,抑或是抗衡中國這個大他者(我不是說要放棄 抗爭) ,均要小心,有時我們對這個大他者盯得太緊,也不一定是好事, 例如,我們會與它愈來愈相似,並且被動地(reactively)而不是主動地 (proactively)與其周旋,最終它對我們仍是「 視而不見 」 。是以,與其討 好這個大他者,或者以其帝國思維來作自我界定 / 想像的參照,我認為 香港人應該對自己身處的位置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並嘗試建構一種不以 大他者為座標的逆向想像(當然,從政治現實的角度,我們又不能完全迴 避這個大他者,這是香港人的無奈),而其中一種就是香港的亞洲 / 東亞 想像。 近年,有本地學者如羅貴祥和鄺健銘提出,將香港重新放置在前者 建議的「 亞洲角度 」 ,又或者後者建議的「 華南文化圈 」,來重新想像香 港,我認為都是可行的出路。羅貴祥指出, 「 由『 亞洲 』角度再想像或 再記憶香港,這不是個區域定位的問題,也不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敍述 歷史的問題,而是有關國族與國族之間的狹縫中存在著的、無甚規模而 又界線含糊的民間社會。大國的想像與記憶,對這些狹縫空間提不起興 4

致,因為窄門有礙它們的宏大視野 」 。 當然,羅貴祥也明白把香港放回 中國的視野,在政治現實下可能無可厚非,但他亦深信, 「 香港的複雜 性卻可能需要放在『 亞洲 』 ,始見到那些在國族線上往來的界內外邊緣 人」 。更重要的是,這種「 亞洲角度 」不是自戀式的、以國族利害為依 歸的想像,而是可以「 藉以重覓那些帶來改變的時刻與可能,來釐清既 有的價值系統,建立本身的認知方法 」。

5

鄺健銘則指出,香港人要重寫香港歷史,不應受制於現正流行的

Chapter 1

導論: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Book_176pp.indd 27

27

29/09/2016 5:33 PM


6

「 北方框架 」去理解香港歷史, 反而要重拾「 南洋經驗 」,因香港向來 有一種「 海洋城市性格 」 : 「……香港過去不只是個『 望北 』的地方, 與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亞,關係也很密切。陸佑堂、北角的春秧街、吉 隆坡的敦李孝式街等這些充滿東南亞色彩的名字,如何在香港串連寫下 故事,對很多人來說,感覺應該既親切又陌生……香港一路走來,扮演 著與新加坡一樣、面向四面八方的海洋城市角色……香港的價值在於擁 7

有由橫跨東南亞到東北亞的『 八大腹地 』 。」 這八大腹地是由日本學者 濱下武志提出的,包括直接連結的珠江三角洲,北連海參崴、南接耶加 達、橫跨東南海中國海。而鄺健銘特別指出,香港要重新接連失落了的 8

「 華南文化圈 」 ,因為這裏有大量的離散的華人文化, 可藉此進行各種 經濟、政治及文化的交流(近年的例子是香港影星杜汶澤放棄了大陸市 場,而主攻東南亞市場,並創出佳績)。 無論是羅貴祥的「 亞洲角度 」 ,還是鄺健銘的「 華南文化圈 」 ,都嘗 試擺脫以中國這個大他者來為香港定位,並重構種種香港已有的亞洲文 化、經濟及政治經驗,藉此重新開拓香港人的身分想像,甚至「 重撰 」 香港史。這不啻為一種在今日帝國邊緣的香港的其中一種(當然不是惟 一)可行的策略。當然,我得重申,不以大他者的目光來想像香港,不 代表漠視其影響力或放棄與某些破壞香港核心價值的權勢抗爭,又或者 完全放棄與國內民間社會的進步力量(例如非政府組織)結連。我只想指 出,在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層面上,自我邊緣化有時會陷入帝國的想像邏 輯,令自我的想像失去某種彈性,且往往變得被動,無視其他的身分及 想像的可能性。事實上,一種逆向想像,反而可幫助香港人在經濟、政 治及文化等各方面獲得更多自主性,不用處處受制於中國,甚至當這種

28

Book_176pp.indd 28

邊緣上的香港 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

29/09/2016 5:33 PM


自主性去到某個地步,可反過來與北京討價還價,化被動為主動。

中國國族論述的情感想像 本書想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國族論述既是想像性的論述,也是 情 感 性 的 論 述, 我 們 不 能 忽 視 國 族 想 像 的 情 感 元 素。 理 解「 國 族 」 (nation)作為「 想像 」的構成固然重要,特別受到葛納(Ernest Gellner) 及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啟發,即「 國族 」不是先天所既定下 來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處境下,透過不同的論述(神話、宗教、 文學或故事)而建構、想像或發明出來的。所以,為了政治上的需要, 國家要透過「 國族主義 」 (nationalism) ,想像「 國族 」 ,凝聚國民,建 立「 國族主體 」 (the national subject) ,從而生產「 國族認同 」 (national 9 identification) ,以達管治之效。 但我特別想指出的是,對國族論述裏的

想像共同體(the imagined community)及想像他者(the imagined other) 的分析,若不考慮到當中的情感元素,仍未算完全準確掌握國族論述在 意識形態上的運作邏輯,因為想像的威力在於其情感的逼力,它們兩者 與意識形態構成三位一體的影響力。這一點,有時在本地有關國族論述 的分析上備受忽略。 當代文化研究愈來愈看重以情動(affect) 這個概念,去分析各 10

種文化現象,若論對這觀念有深入探討者,自然要數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在《倫理學》( Ethics)一書,斯賓諾莎指出,人是受著情 動力(affectus)所影響的動物,人在被他人的情感影響的同時,亦以自 己的情感影響他人。身體和心靈都不是實體或主體,而是由他人及自

Chapter 1

導論:帝國邊緣的香港想像

Book_176pp.indd 29

29

29/09/2016 5:33 PM


上的香港̶​̶族述中的(後)殖民想像fm.pdf 1 16/9/29 下午1:26

C

M

Y

CM

MY

CY

CMY

K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