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8團體動力概論與活動之應用網版

Page 1

沈淑芳 2014


內容綱要 一、團體工作概要  團體和團體工作之意義、目的及類型  團體工作的益處  老人團體的獨特性  團體工作不適用於老人的狀況 二、團體動力概要  團體動力之定義與理論  團體動力之向度  團體之發展階段 三、團體動力與團體活動  方案活動與團體動力


 團體定義  小團體 (small group) 是指二至多人處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在大夥為共同目標

而戮力以赴時,每一個人都察覺到正向互依性,對於個人的成員身分有所覺知 ,並對其他隸屬於同一團體的成員有一份認知

      

團體之概念有七: 1. 目標:一般人參與團體是為了企及其憑一己之力所無法達成的目標 2. 互依性:一群在某些方面互相依賴的個體 3. 人際互動:一群相互互動的個體 4. 團體成員身分的覺知:擁有二人以上的社會實體,成員自認隸屬於此團體 5. 結構化關係:在一套角色與規範限定下進行互動的一個群體 6. 相互影響:一群相互影響的個體。團體最主要的定義特質即為人際間的影 響力  7. 動機:一群個體試圖藉由共同關係來滿足一些個人個人需求,即這群人受 到一些個人因素的激勵而參與團體,個人參加團體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或 為了滿足個人需求  團體的本質—中國諺語:一個碗不會響,兩個碗響叮噹 

( 任凱譯 ,2005,.15-21)


團體工作之意義 Toseland & Rivas (1998) 認為 團體工作是:  在小型的處遇性和任務性團體中,運用目標導向的活動, 來滿足社會情緒的需求及任務的完成,在服務輸送的系統中 ,活動被用來指導團體的個別成員及整個團體

團體工作之目的  團體工作的目的是確定了將成員聚在一起的原因或理由  Klein(1972) 認為目的引導團體的組成,目的同時也協助導

引團體對目標導向活動的選擇,與界定服務輸送範圍的寬廣 度


處遇性團體 (treatment group) 之主要目的,是滿足成員社會情緒的需 求,包括滿足成員支持性、教育性、治療性、成長性或社會化的需求, 以成員的目標為主

處遇性團體之特質:  連結 (bond)--- 成員個人需求  角色 (roles)--- 透過互動發展  溝通模式 ----- 開放 (communication patterns)  程序 (procedures)---- 由團體決定是彈性或正式  組成 (composition)---- 基於共同關心問題或特質 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高期待  保密 (confidentiality)---- 隱私程序不對外公開  評估 (evaluation)---- 成員治療目標達成與否 ( 莫藜藜譯, 2008 , P17-20)


團體工作的益處  團體動力的治療效果 --- 團體互動環境可以與其他老人     

交往 效率 --- 同時提供多人之支持與治療性服務 效益 --- 滿足社會心理需求,提升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 社會化 --- 老人易陷入孤立危機,團體形成一個小型支 持系統,學習社會技巧;並擁有愉快的相處時光 交流效用 --- 透過彼此經驗互動交流而獲利,團體中感 受分享與情緒宣洩,減輕孤單,有希望感與支持 在建立有意義的角色 --- 展現出個人特色,再肯定其能 力,提升自尊,再活化其新角色,重建信心,並學習新 活動 彈性與多元性 --- 團體適用任何機構,依老人之興趣與 功能狀況組成團體 (McInnis-Dittrich ,2002)


老人團體工作之常見主題 朱佩蘭 (2001)

         

延續過去 現代世界的知識 獨立性 體能變化和智力缺損 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死亡 家庭人際關係 資源知識 脆弱環境的調整 閒暇的消遣 宗教及文化活動


老人團體的獨特性  生理與感官的限制 --- 如坐輪椅者需較寬敞的活動空

間,老人有關結炎無法久坐,有意識混亂者易感焦慮 ,視覺與聽覺之老化限制  領導者之角色 --- 整個團體過程都要擔任積極的角色 ,有認知障礙或憂鬱者,領導者需要特別關注引導參 與,引導團體聚焦在彼此互動上  團體的步調 --- 老人由於較被動、不善於公開分享, 團體步調趨緩,領導者應縮小目標  語言限制 --- 台語、國語、客語、原住民語之老人, 語言溝通交流有障礙


獨居失能老人團體成員的限制 (1) ( 陳姿文等, 2007)

1. 生理及心理功能退化之影響 (1) 重聽:影響人際互動及參與度 (2) 肢體活動能力降低:移位速度慢,活動設計以漸進方式示 範,並鼓勵成員投入 (3) 口語表達能力減弱:方言差異,影響注意力、互動與主動 性,領導者要聽懂各方言並放慢速度,協助溝通與回應;成 員因中風影響,口齒不清且流口水,會在意形象而不願多說 ,需鼓勵 (4) 視力減弱:活動道具及色彩要注意適用性 ( 紅、黃、橘等 感受力較好,藍、紫、綠等難辨識 )


獨居失能老人團體成員的限制 (2) ( 陳姿文等, 2007)

2. 成員罹患慢性疾病,定期就醫比例高,就醫時間和氣候 影響參與 3. 成員之原有生活模式影響力大於團體的影響力 ,成員順應性高,較不易表達期待與需求 4. 初期階段因不熟識,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團體活動


團體工作不適用於老人的狀況    

實務之障礙 --- 老人太虛弱,有行動限制,有聽力障 礙 干擾的行為 --- 失智症或器質性失調已是末期,嚴重 的憂鬱症或心理思考及行為模式已無法參與團體 人格類型 --- 嚴重問題行為或憂鬱症,較適合個案介 入 急性危機 --- 剛罹患致命性疾病、有重大失落事件、 遭受侵害或意外之創傷者 (McInnis-Dittrich ,2002)



團體動力之定義    

源自團體成員間互動所產生的力量即稱為團體動 力 團體動力會影響個別成員和整個團體的行為 領導者協助團體發展動力,促成團體任務完成時 ,能增進成員社會情緒需求上的滿足 Northen(1969) 提醒工作者,團體動力不是一個 自動的過程 ( 莫藜藜 譯, 2008 , P.94)


團體動力理論  場域理論 (Field theory) Lewin(1935) 創立,主要觀點是說明團體成員的行 為是個人的內在特質與其周遭生活環境交互作用所 形成的結果 ( 李郁文, 1998) Lewin 把團體想像成一個空間,團體如同一個心理場地,是由 一些力量或變數組成,是會影響成員行為的變項,為了解團 體發展,需對任何團體內的影響變數與力量做了解 ( 徐西森, 2011)


團體動力的四個向度 藉以了解及有效介入團體

 溝通與互動模式  凝聚力  社會整合和影響—規範、角色、地位  團體文化


溝通  溝通是一種過程,人們使用符號在彼此傳遞訊息  團體溝通是指兩人以上的團體,其相互間訊息的交流行為

,是情感交流和認知的過程  領導者要能剖析團體中每件人際溝通事件,具有第三隻耳 朵,以覺察到訊息潛藏的意義及影響,  在溝通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曲解所造成的誤會與衝突,所 以成員彼此給予回饋是很重要的  回饋是檢視溝通訊息的意義是否被正確瞭解的一種方法 ( 莫藜藜 譯, 2008 , P.100)


團體互動模式 

以領導者為中心的溝通模式:輻射型、圓圈型、熱椅子 , 是由領導者主導

以團體為中心的溝通模式:自由漂浮型,成員均充分溝 通

團體中心的溝通模式可以增加社會互動、團體士氣及成 員對團體目標承諾之傾向 影響互動模式的因素有:成員受到的暗示與增強、情感 連結、次團體、團體大小、物理環境安排、權力與地位 ( 莫藜藜譯, 2008 , P.101102)


改善老年成員互動之作法 ( 關鋭煊等, 1993)

1. 活動前邀請成員一起策劃 2. 與成員分享對互動之知覺 3. 發展清晰的期望 4. 鼓勵開放式互動 5. 引導情感的聯繫 6. 避免強化小團體 7. 成員人數與場地之適當安排 8. 協助成員了解相互溝通之意涵 9. 為身體衰弱成員調整團體聚會方式 10. 留意個別成員的角色、地位、規範之狀況


凝聚力  團體凝聚力是指吸引成員留團體中所有力量與行動的 結果  團體吸引成員的原因 1. 親密、被認可和安全的需求 2. 參與這個團體,可能獲得的資源與聲譽 3. 對團體之有利或有害的結果之預期 4. 比較此團體與其他團體經驗  團體的凝聚力高,能滿足成員對親密關係的需求, 如:團體工作可以有效滿足獨居老的社會性需求  領導者發展凝聚力,不能犧牲成員的個別差異 ( 莫藜藜譯, 2008 , P.109)


發展凝聚力之方法 1. 鼓勵成員間之互動 2. 鼓勵成員重視大家的意見 3. 協助成員間之正向及非競爭的關係 4. 透過小組與其他小組之競賽而增進小組團結 5. 讓小組成員了解參與團體之收獲與特色 ( 關鋭煊等, 1993)


社會整合和影響  社會整合 (social integration)

是指成員如何在團體中被接納,並融合在一起,只有在成 員之間能達到高度的社會整合時,團體才能有效運作  規範、角色、階層式的地位對社會整合有影響,要讓成員 知道團體間如何互動,也讓成員知道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這可以幫助成員逐漸熟悉團體的過程,容易預測團體間行 為,自在的相處和互相接納  不同團體會有不同的社會整合內涵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社 會影響力的團體中,成員可能被迫放棄大部分的自由和個 別性 ( 莫藜藜譯, 2008 , P.114)


規範 

   

規範是指在團體中對於適當的行動方式之共同的期待與 信念,主要是指團體可以接受的特定成員之行為及所有 的行為模式 規範可以穩定和規定團體行為 對成員而言,規範提供可以被接受及適當的行為準則, 增加可預測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團體公認有價值、較受喜愛且被共同接受的行為即形成 規範 規範是經由團體成員互動而發展出來,不鼓勵領導者或 成員不當使用權力,以減少不當操控 ( 莫藜藜譯, 2008 , P.115)


小組團體規範之範例:一個老人充權團體之規範 1. 每個人都要發言 2. 不能罵人 3. 開玩笑不能太過火 4. 不能記仇 5. 不要說人是非


小組團體規範之範例:不老騎士互助團體班規 ( 弘道基金會 2007)

 要認真學習  不要無故生氣  生活規律不飲酒不吸菸  睡眠要夠常保愉快心情  好事要與大家共同分享  守時守份團結合作  彼此照顧相互扶持


發展團體規範之方法 1. 在團體發展初期制定規範 2. 規範明瞭易懂 3. 不時提醒規範內涵以增記憶 4. 提醒成員遵守已同意的規範 5. 改變規範時需經團體討論 ( 關鋭煊等, 1993)


角色  角色是對團體中個別成員功能的期待  角色是定義期待團體成員發揮特殊的功能或從事任務有關

的行為  角色可以在團體中發展出人力分工及合適的使用權力  角色藉由規定在某些情況下的成員行為應該如何,提供了 團體的社會控制 ( 莫藜藜譯, 2008 , P.117118)


角色類別  團體任務角色:在催化或協調有關問題解決方面或

目標達成方面的問題,如:資訊尋求者、資訊提供 者、精心策劃者、協調者、方向指引者、評估者、 庶務技術人員、記錄者  團體激發與維持角色:在協助建立積極、友好的人 際關係,並凝聚團體共識,如:鼓勵者、調和者、 妥協者、守門者、標準設定者、團體觀察者、跟隨 者  反團體角色:又稱個人角色,在團體中只強調個人 需求,而不重視團體需要,通常都會把個人的問題 做為首要考量,此類型角色往往會抑制團體的進步 和個人的成長,如:攻擊者、阻礙者、尋求認可者 、自我表白者、強勢支配者、求救者、高傲自大者 、毛遂自薦者、告密者、使壞者、壟斷者、退縮、 不參與及安靜者 ( 李郁文, 1998)


地位    

地位是指每一位成員,相對於其他成員在團體中的 等級和評價 是指個人在團體中所獲得的聲望的位置 地位高低會依情境決定,如:職位、被喜歡程度、 能承擔責任程度等 地位低的成員較不順從團體規範,地位中等的成員 較會順從團體規範,高地位的成員為團體完成許多 有價值的服務,會遵循有價值的團體規範 成員在團體中的地位階層是取決於其對團體之影響 力 ( 李郁文 1998 ,莫藜藜譯 2008)


團體文化  團體文化是指團體成員共同信守的價值、信念、風俗 

  

習慣和傳統 團體文化的三層次:表面上表現團體的符號和儀式, 深一層的文化意涵是看到成員彼此間的互動方式,更 深一層是團體成員共同信守的中心信念、意識型態和 價值觀 團體是由互異成員組成時,團體文化的形成較為緩慢 ,同質性成員所組成的團體,通常較快出現團體文化 團體文化亦受環境所影響,做為機構、社區與社會結 構的一部分 團體文化若強調的是自我決定、開放、公平和不同意 見等價值,將有益於促進團體和個人目標達成 ( 莫藜藜譯, 2008 , P.121-124)


團體發展階段三階段:開始階段、中間階段、結 束階段 團體過程之階段 ---- 開始階段    

成員剛接觸團體,帶有個人期待參加團體 做為新成員,對團體尚未認同,亦未了解團體運作及其 他成員 成員需很清楚知道參加團體的獲益,並了解整個團體的 目的及活動安排狀況 領導者要協助成員表達期待,建立團體規則,以及有關 保密的約定


團體過程之階段 --- 中間或工作階段     

建立團體規範,如:固定座位、講話方式 團體互動方式,由領導者與成員之互動,改變以成員與 成員之互動為主 團體形成凝聚力,並有忠於團體的意識 團體的衝突之出現,重視並處理之,老人為團體和諧, 不願表達負向感受,然而卻會以其他方式表現 領導者鼓勵所有成員參與,並提醒多參與成員間之互動 ,留意獨斷者


團體過程之階段 --- 結束階段     

團體達成目標或完成活動,就進入結束階段 團體接近尾聲提早預告,讓成員有心理準備 最後的活動是安排歡樂活動,減低分離感傷 團體結束,對老人是情感的失落 團體的效果除了帶來歡樂外,亦延續團體中所改變的行 為,能持續運用所學到的新技巧 ( McInnis-Dittrich,2002)


老人小組特性之比較 關銳煊等 (1993) , p.11

小組之類別: ( 下頁圖示 )  支援小組  治療小組  社交康樂教育小組  服務小組  護老者小組


老人社交康樂教育團體之特性     

目的:幫助成員積極參與身心康樂活動 領導:促進活動程序,提供架構 重點:團體程序做為活動參與、學習等媒介 維繫力:對活動、學習、技巧發展之共同興趣 組成:不同人士、類似技巧水平、有能力參與 活動者  溝通:在活動上透過語言及非語言相互溝通  自我揭露程度:低度  運作:決定於程序活動性質、團隊精神及 非語言參與 ( 關鋭煊等, 1993 , p.11)


社會與休閒團體 (1)  目的

1. 旨在社會化 2. 提供老人維持社會刺激 3. 老人積極參與活動,尋求同伴、學習新東西、與他人 分享經驗 4. 團體焦點:樂在其中  團體成員 1. 成員能力水平相似,可減少競爭,充分參與團體 2. 善於表達與不善表達成員之比例平衡,獨斷成員多時 , 團體易競爭而混亂,沉默成員多,易被動  團體活動

1. 團體活動無特別限制,依老人興趣而定 2. 有的老人只想聚聚,不一定想分享討論


社會與休閒團體 (2)

領導角色 1. 低度引導、多催化團體 2. 領導者只負責開始階段之安排 3. 可由自然領導人或團體整體來帶動 4. 領導者之任務: 協助清楚的溝通、檢視團體發展過程、解決衝突、聚 焦 在休閒活動上,亦留意每位成員的個別參與狀況,有 人 則需特別鼓勵參與 (McInnis-Dittrich,2002)


動力恢復團體 (Remotivation Groups )(1) 目的  為刺激老人並激起其專注生活之生命力  提升自尊、掌握生活能力,學習新角色與技巧,以維護 現有生活  尊重老人之自決,提供老人發展生活能力和新興趣 成員  約 10-15 人  具聽力與表達能力,能參與團體,非失智 或憂鬱症老人  鼓勵老人參與團體,領導者可先與老人建 立關係,引起老人對團體之興趣


動力恢復團體 (2)

活動  Dennis(1994) 強調是以愉悅的活動為主,

宜避免涉及複雜關係、健康問題、或失落之主題  團體是老人快樂之來源、提供機會發展友誼關係、提供新 的或熟悉的興趣刺激、重新激起對外界的興趣  活動包括:傳統節日、假期回憶、寵物和動物、園藝、藝 品、嗜好等,比較強調過去、現在與未來愉悅經驗之連結


動力恢復團體 (3) 領導者之角色  由領導者主導活動設計,並配合成員狀況做因應,引

導老人遠離生活中不愉快的經驗  領導者是協助老人很歡樂的參與活動,讓老人從中發 掘動力與樂趣  團體中盡量去強調發展老人有能力的部分,而非不足 的部分  領導者鼓勵老人做新嘗試,激起老人的勇氣 (McInnis-Dittrich,2002)


參考資料  游麗裡、張美淑 (2010) 。老人團體設計。台北:五南。  莫藜藜譯 (2008) 。團體工作實務 ( 二版 ) ,台北:雙葉。  徐西森 (2011) 。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 ( 二版 ) 。台北:心理。  任凱譯 (2005)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台北:學富。  李郁文 (1998) 。團體動力學,台北:桂冠。  宋鎮照 (2000) 。團體動力學,台北:五南。  關銳煊、顏文雄等 (1993) 。老人小組、社區、行政工作,香港

:集賢社。  朱佩蘭 (2001) 。安老與社會工作。香港:中文大學。  陳姿文等 (2007) 。獨居失能老人”溫馨接送”小團體,羅秀華 、張美珠主編。社區化的福利服務。台北:松慧文化, 381423 。  McInnis-Dittrich, Kathleen(2002).Social work with elders. MA: Allyn & Baco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