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保全(1) 中興保全 (1) 自民國96年,中興保全陸續開始建置照護專用 call center 。 call center 派遣系統在保全業的運用上就很完整,但 這一個 call center 是全天候都有護理人員來服務。 是全天候都有護理人員來服務 推動藥事安全服務、行動定位安全通報、遠距生理量測 和居家生活支援等等。 和居家生活支援等等 100年12月正式宣佈中興保全(保全業)和羅東聖母醫院( 醫療通路)的異業結盟 醫療通路)的異業結盟。
1
中興保全(2) 中興保全 (2) 過去所謂的保全是針對建築物,和健康照護,其實是一 原理、一樣的邏輯。 安裝一個感測器,從建築物(或居家住戶)把感測訊號傳輸 至管制中心。 至管制中心 遠距生理量測 照護雲端服務,在家中佈建量測值,將人身體數值的量測 數值放到一個平台上,再由護理人員進行服務。
對獨處或獨居老人,安裝緊急救援、緊急通報服務裝置, 外出時透過行動裝置作衛星定位。
整合醫、護、病三方,除了遠距量測、監測和警戒血糖 、血壓超出標準值外,結合醫療院所專業才能,為客戶 血壓超出標準值外 結合醫療院所專業才能 為客戶 進行一定程度的控管和處理。 2
中興保全(3) 中興保全 (3) 透過雲端照護平台來為居家與外出客戶服務,規劃進行 社區據點、社區醫療群診所、社區藥局等等完整的週邊 供應鍊,未來更希望能提供包括:陪同就醫、餐飲照顧 、家務清理等等的生活轉介服務。 家務清理等等的生活轉介服務 透過醫護人員,每週有週關懷,跟客戶聯繫,相關記錄 也記錄在系統裡,一個月寄一份報表(包括醫師判讀資 訊),讓子女知道長輩的狀況如何。 如果有病友在家裡需要用藥諮詢、復健或專科衛教服務 如果有病友在家裡需要用藥諮詢 復健或專科衛教服務 ,可透過醫院平台做醫、護、病三方緊密結合。
3
中興保全(4) 中興保全 (4) 民國101年2月21日,宇宗平主任至金岳村替十位糖尿 病居民裝血糖機。 訪談中瞭解病友和家屬的確有遠距照護需求。 提醒、監測回診服務 常會忘記回診。 他們居住在比較偏遠地方,搭車可能要40分鐘,糖尿病或 高血壓藥物沒有了會很麻煩。 忘記回診 重新為病友掛號,預約下週回診時間。 通知主治醫師 通知主治醫師。
目前作法是,透過系統及第一線醫護人員來提醒病友回 診時間和用藥量是否須調整。 4
中興保全(5) 中興保全 (5) 醫生透過遠距照護服務,做出更正確診斷,用藥調整, 把連續性照護趨勢建構起來。 每個月透過雲端系統產生出來的報表,包含各種數值變 化曲線圖。 化曲線圖 這種圖一般人可能看不出太多參考資訊,但醫護人員可 能會有不同的參考資訊。 能會有不同的參考資訊 高血壓、糖尿病這些疾病不容易根治,但透過遠距照顧 可做很好的控管 可做很好的控管。
5
百略醫學科技USB 百略醫學科技 USB雲端血壓量測系統 雲端血壓量測系統
百略威爾舒USB 電子血壓計
安裝Web upload ActiveX 元件
百略威爾舒電子 血壓計(壓脈帶)
近端血壓計
百略威爾舒雲端血壓管理平台 https://www.healthmi.net/pp5/
雲端資料庫 6
臺灣發展遠距產業優勢 臺灣環境相當特別,不但資通訊科技進步發達,醫療水 準及品質也有相當程度,所以台灣有很好的優勢可以把 「遠距」和「健康照護」做很好的結合。 遠距照護是個嶄新的整合性產業。 遠距照護是個嶄新的整合性產業 通常醫療人員只負責提供醫療建議與治療,資通訊人員 也只負責製造 3C 產品,要把兩個產業整合在一起,是 產品 要把兩個產業整合在一起 是 一項挑戰。
7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1)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 (1) 業者提供資通訊平台,讓使用者可以對自己健康做記錄 。 Google Health: 範例是一位26歲學生,在紐約攻讀新聞系。 該位學生剛考完期末考,這一陣子一直待在圖書館用功念 書 明顯缺乏運動 書,明顯缺乏運動。 目前體重 189 磅,希望在三個月後減到175 磅。 為了有效觀察並調整自己的減重計畫,他使用 Google Health 來記錄體重變化,每日騎單車,走路里程數,和 其他活動記錄。 透過 Wi-Fi 傳訊的 body-scale 來監測體重變化,每次量體 重時,資訊就會自動上傳到 Google Health 資料庫。 8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2)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 (2) 以手機應用軟體,來記錄慢跑、騎單車各項資訊和每天 的活動量。 這些整合在一起的裝置與軟體可幫助做出最有效的減重 計畫。 計畫 檢視這些資訊,他能夠清楚知道自己運動的表現,監控 自己體重。 自己體重 根據這些資訊來調整飲食與運動頻率。 採取這種自我管理方式的使用者 必須有自我鞭策力和 採取這種自我管理方式的使用者,必須有自我鞭策力和 意志力。 在自我健康管理上 只要使用者照顧好自己健康 業者 在自我健康管理上,只要使用者照顧好自己健康,業者 提供使用者一個工具即可。
9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3) 自我健康管理案例 (3) 高齡者要有自我健康管理習慣,且能夠使用電腦或手機 等科技設備,是比較困難和少見的。 智能醫學科技服務四萬多人中,只有一位八十幾歲長者 ,會使用電腦。 會使用電腦 對一般高齡者,自已使用科技設備,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是比較困難的。 是比較困難的
10
遠距醫療案例(1) 遠距醫療案例 (1)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長者比爾。 居住在地廣人稀的小鎮。 每次就醫時間僅車程就需四個小時,費時不便。 透過 Telehealth 所提供的遠距醫療服務,比爾現在只需 15 分鐘時間,至離家不遠的 Telehealth 遠距醫療中心, 就可以透過視訊得到醫師的診療。 護士在一旁操作各種檢測用醫療儀器,有需要時,可使 用手持式攝影機將患者患處影像即時傳輸給螢幕另一端 的醫師來做診斷。 雖然與實際和醫師面對面有所不同 但病患還是可以透 雖然與實際和醫師面對面有所不同,但病患還是可以透 過螢幕與醫師直接對話,除了訴說症狀外,醫師也同樣 可以透過各種通訊器材來做出治療診斷 可以透過各種通訊器材來做出治療診斷。 11
遠距醫療案例(2) 遠距醫療案例 (2) 在美國,不可能所有城鎮都興建醫療中心,但是,透過 遠距醫療服務,只要有一間小診間,一兩位護士,搭配 上電腦系統,病患資料就可以傳給任何一位美國醫師來 診治 他認為這是非常有效率做法 也節省很多費用 診治,他認為這是非常有效率做法,也節省很多費用。 比爾也表示,透過遠距醫療服務,不但自身的健康狀況 有改善,而且看醫師也變得簡單許多。
12
基隆長庚
13
無線護理車
14
電子病歷資料庫
15
遠距照護評估
16
技術面向 系統品質指標 病患對於遠距照護系統本身整體的評估。 衡量項目 1:我覺得遠距照護系統的聲音品質很好。 2:我覺得遠距照護系統的影像品質很好。 3:遠距照護系統讓我很容易可以接觸到醫護人員。 4:使用遠距照護系統的過程是清楚及易於瞭解的。 5:整體而言,我覺得遠距照護系統的溝通品質很好。
17
社會心理面向 隱私風險指標 遠距照護過程中,病患對其電子病歷或個人生理資訊之隱 私有安全上顧慮的程度。 6:使用遠距照護系統時,我會擔心個人的資料被擷取。 6 使用遠距照護系統時 我會擔心個人的資料被擷取 7:使用遠距照護系統時,我會擔心個人隱私可能會外洩。 8:我會擔心電子病歷的安全性。
體制信任指標 病患對於遠距照護過程的情境,反映其信賴的感覺。 病患對於遠距照護過程的情境 反映其信賴的感覺 9:遠距照護系統的技術是可以信任的。 10:遠距照護系統不會讓我感到害怕。 11:我信任遠距照護系統的設備可以運作的很好。
18
管理面向(1) 管理面向 (1) 服務品質指標 遠距照護過程中,病患對於所有醫護團隊人員之專業、關 懷、尊重的感受程度。 12:我覺得遠距照護服務的醫護人員很專業。 12 我覺得遠距照護服務的醫護人員很專業 13:我覺得醫護人員組成了一個很好的距照護服務團隊。 14:我覺得醫護人員能充分回答我的問題。 15:我覺得醫護人員能妥善處理我的病情。
成本效益指標 病患對於遠距照護能免除舟車勞頓所能節省時間或效益的 感受程度。 16:使用遠距照護系統很方便。 17:使用遠距照護系統能節省時間。
19
管理面向(2) 管理面向 (2) 滿意程度指標 遠距照護過程中,病患對於系統及醫護人員服務態度的整 體滿意度。 18:我覺得使用遠距照護系統與當面診察滿意程度是一樣的 。 19 我對遠距照護醫護人員的服務很滿意 19:我對遠距照護醫護人員的服務很滿意。 20:整體而言,我對遠距照護很滿意。
使用意向指標 病患對使用遠距照護系統的意願或傾向。 21:當我需要的時候,我會想使用遠距照護系統。 21:當我需要的時候 我會想使用遠距照護系統 22:我會想持續使用遠距照護系統。 23:我使用遠距照護系統的意願很高。 20
管理面向(3) 管理面向 (3) 健康影響指標 使用遠距照護系統後,病患感受到涉及自我健康管理、遵 醫囑行為、 症狀改善程度。 24:我覺得使用遠距照護系統後,改善了我的健康情形或症 24 我覺得使用遠距照護系統後 改善了我的健康情形或症 狀。 25:遠距照護系統能夠協助我更能妥善管理自已的健康情形 與醫療需求。 26:遠距照護系統能夠讓我更適切的遵從醫護人員的建議。 27 遠距照護系統能夠協助醫護人員瞭解我的健康情形 27:遠距照護系統能夠協助醫護人員瞭解我的健康情形。 28:遠距照護系統在緊急或須要轉診時很有用。 29:整體而言,遠距照護系統對我健康是有用 29:整體而言,遠距照護系統對我健康是有用。
21
告知後同意程序 醫師與病患在遠距醫療的過程中都面臨更多醫學與科技 的不確定性問題,應確實執行告知後同意程序。 完整評估各種遠距醫療措施風險,充分與病患溝通與告 知 取得病患同意 知,取得病患同意。 醫師執行遠距醫療業務,除應注意一般告知後同意規定 ,對於涉及遠距醫療特殊風險部份,進行告知後同意之 對於涉及遠距醫療特殊風險部份 進行告知後同意之 告知內容、程度和同意方式,宜更加謹慎。
22
參考資料(1) 參考資料 (1) [1] 繆紹綱譯,”通訊系統“,高立出版社, 93年7月。 [2] 顏春煌,”行動與無線通訊" , 金禾出版社, 2004 。 [3]Fred Halsal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Networks, Protocols, and Standards,” Addison Wesley, 2000. 2000
[4]林進豐,“行動衛星通訊” ,民國96年12月出版,五 南圖書 南圖書。 [5]台大醫工所林啟萬教授「智慧型生醫電子應用至健 照護系統 電子影音教材 2011 照護系統」電子影音教材,2011。 [6]劉景寬,「第四章 遠距照護」,『長期照護理論與實務 』 ,pp.57-84 57 84 。 23
參考資料(2) 參考資料 (2) [7]拉菲爾人本診所研發部吳至中經理「遠距醫療的通訊技術 與商業模式」電子影音教材,2010。 [8]中興保全 My CASA 事業處于宗平主任,”遠距照護~讓「 賽德克-南澳金岳村」不再遙遠電子書" ,教育部智慧生 活人才培育智齡教學聯盟, 2012(http://www.t-edu.tw) 。 [9]智能醫學科技鄭智銘經理,”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電子書“,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智齡教學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智齡教學聯盟 電子書 2012(http://www.t-edu.tw) 。
[10]基隆長庚護理部陳淑賢主任「資訊運用於護理照護 理」電子影音教材,2012。 24
參考資料(3) 參考資料 (3) [11]基隆長庚護理部翁芝爾督導「體溫護理量測領域」 電子影音教材,2012。 [12]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盧燕嬌老師「遠距護理」電子 影音教材,2012。 影音教材 [13]蔡宗宏、莊碧焜,「遠距照護系統成效評估之研究」, 電腦稽核期刊 ,No.23,2011,,pp.113-135 ,No 23,2011,,pp 113 135 。 [14]陳鋕雄、劉庭妤,「遠距醫療之民事過失責任標準」, ,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一期,pp.61-99 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pp.61 99 。 [15]維基百科。 [ ] [16]「亞洲首創,台大推視訊病床」,2012/03/08, (YouTube )。 [17]百略威爾舒血壓計_台灣精品獎電視專輯1/3, 2/3, 3/3 (Y T b )。 (YouTube ) 25
參考資料(4) 參考資料 (4) [18]智慧台灣綠活新藍海 遠距照護(一) 3-1, 3-2, 3-3 (YouTube ) 。
[19]智慧台灣綠活新藍海 遠距照護(二) 3-1, 3-2, 3-3 (Y T b ) 。 (YouTube) [20] e化科技智慧醫療 part 1, part 2 (YouTube ) 。 [21]醫護無疆界 遠距醫療照護體貼人心(YouTube) 遠距醫療照護體貼人心(Y T b ) 。 [22]醫護無疆界 資訊系統遠端監控醫療新里程 (YouTube ) 。 [23]未來醫療的無線化(YouTube ) 。 [24]遠距心臟照護服務 隨時隨處貼心照護(安心卡) [24]遠距心臟照護服務-隨時隨處貼心照護(安心卡) (YouTube ) 。
26
參考資料(5) 參考資料 (5) [25] Cisco Health Presence Patient Experience – YouTube 。 [26] Cisco Video Solutions in Healthcare –YouTube 。 [27] Healthcare Industry Solutions-Cisco Systems – YouTube 。 [28] Microsoft Mi ft Future F t Health H lth Vision Vi i –YouTube Y T b 。 [29] 12分內病毒現形,居家檢測腸病毒Vision – YouTube 。 [30]12 Lead ECG with Android –YouTube 。 [31] iHealth iPad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PP APPYouTube。 [32] Intel Health Guide Video Video–YouTube YouTube 。 27
參考資料(6) 參考資料 (6) [33] Lucia Martinez and Carla Gomez” Tele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Cent r ” Nova N S i Science P bli h Publishers, Inc USA, Inc, USA 2008. 2008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