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协拍卖五周年纪念
〒 103 - 0027 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 3-5-13 三義大廈ビル 9 階
TEL:03-6265–1558 FAX:03-6265-1553
日本美协拍卖五周年纪念
美协硕珍集
www.jade-auction.com
— 日本美协拍卖五周年纪念
主编辑:藤文浩 撰 文:翁馨、王思慧 编辑助理:于晓倩、崔亚强、李文池、沈宇 艺术顾问:藤城彰太郎、畑中正彦、望月武 艺术摄影:沓向幸昭 印刷设计: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合作媒体:雅昌艺术网 艺术新闻 典藏艺术 中国收藏 大象视界 中国收藏网 雅昌艺术网 艺狐在线 易拍全球
深耕东瀛 晴雨兼程
发掘宝藏 继往开来
架
起
中
日
艺
术
交
流
的
桥
梁
担
起
炎
黄
文
化
兴
盛
的
重
任
日本美協五週年記 —
心存感恩 日月精进
在2016丙申年的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日本美協拍賣公司藤文浩祝代表全體同仁對美協 致於惠顧關愛的諸位先輩,同行獻上誠摯的祝願,祝願新的一年裏事事如意,健康吉祥。
日本美協拍賣公司-JAPAN ART DEALERS ENTERPRISE株式會社 將於2016年的四月春華19日,20日迎來第五個周年紀念。日本美協於2011年,是由兩 位日本美術俱樂部的正會員,兩位日籍華商創建的以中國古董為主流的拍賣公司,旨在 廣集在日藝術品業界,收藏家,行家之人脈,多聚遺留在日本各地的中華寶物,故取 名為日本美術商協會,中文名簡稱日本美協,英文名簡稱JADE。(JAPAN ART DEAERS ENTERPRISE)
日本美協創立的2011年的中國古董在世界的藝術品市場中是氣勢如虹,蒸蒸向上的 形勢,反之日本國內卻經歷了3.11千年一載的大地震,將一批深藏在老宅中的中國古董震 出世面,中日關系因釣魚島問題而緊張,正是這樣的世局觸發了美協四位創始人想架起文 化交流的長梁,為中日關系盡一份微力,為深藏在東瀛的中國藝術品找到歸宿盡一份美術 商的職責,以應天時。
眾所周知,日本的古董市場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市場,世界的大拍賣行,如蘇富比,佳 士德在日本設有分公司有征集業務,客服業務,卻無舉辦拍賣會的理由,正是因為日本的 保守,這種保守恰恰保護了日本的古董藏量,日本的收藏家都有他們的御用美術商,這些 美術商基本上必須擁有日本美術俱樂部的正會員資格,美協的在人和上擁有優勢,並本著 竭誠盡心,對工作的熱情,多年來奔走在日本的各地,拜訪求教收藏界,美術界的先賢, 誠心的交流打開了局面,打開了寶藏之門。
在地裡上,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古至隋唐,即有使節往來,有鑑真大師等 先賢輩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日本的文字受漢文化影響,形成了 以漢字,假名的混合體,日本的花道,茶道,香道都源於中國,以華美著稱的和服,古名 吳服,唐服,由此可見,中國可稱得上是日本文化之師。千年後的現在,中國美術界的人 士到日本來回流中國文物,應是一種緣分,一種宿命。
五年來,日本美協的拍品,一場較一場在質上步步提高,在數量上也具有一定的規 模,五載晴雨兼程,日本美協拍賣公司已成長為日本三大以中國古董為主打的拍賣公司之 一,在日本的拍賣界建立了一定的地位。這些的成績都緣於各位對日本美協的照應,支 持,能有諸位的鼎力相助是美協的驕傲和榮幸。日本美協一定會用實際的行動為中日文化 交流,中國文物的回流盡力盡心。
2016年4月,19日,20日,日本美協將展開一幅溢彩飛揚的中國美術的絢麗長卷,恭 候諸位的來臨,春光中相會東京。
美協代表藤文浩敬致
CONTEntS 第一部分
晴雨兼程 美协拍卖五周年历程 第二部分
春华秋实 过 往九届拍卖之重要拍品回顾
第三部分
五周年庆典硕珍集 春季拍品精品录 (本部分内容即为春拍拍品)
日本美協東京本社
日本美協東京本社精品展覽全景
日本美協東京本社
美協拍賣現場實景圖
美協拍賣在美術館展覽實景圖
第二部分
春华秋实 过 往九届拍卖之重要拍品回顾
說明:此拍品呈缸形,斂口,圓唇,深 腹 ,弧 形 外 壁 ,淺 圈 足 ,下 承 帶 紫 釉 座 。 器形飽滿健碩,豐腴富貴。通體及足內 施仿汝釉,呈色天青,幽淡雋永,釉面 光滑潤澤,晶瑩通透,宛如一汪湖水。 這種式樣的鉢式缸與底座連為一體,而 且底座往往加施其他精湛工藝,是雍正 朝新創的器形之一。整器造型內斂而大 度,雍容而素靜,氣韻超然。
P236 秋 2015
顏色釉》 —
參 閱 :《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文 物 珍 品 大 系
拍賣日期: LOT:155
尺寸: D28 H20.5cm 落 札 価 額 : 2 8 , 5 0 0 , 0 0(0不 含 傭 金 )
仿汝釉帶紫釉座卷缸 清雍正
說 明 : 唇 口 ,短 細 頸 ,豐 肩 ,腹 部 收 斂 ,圈 足 。 器形豐腴健碩,富貴典雅,線條柔美,徬佛一 蒹葭伊人,窈窕嫵媚,秀外慧中,落落大方。 頸部裝飾變形蓮紋一周,接肩部則取如意紋和 蕉葉紋。肩部向下至腹部紋飾滿工,繪制纏枝 蓮紋,足部勾勒倒蕉葉紋。紋飾層次分明,繁 縟 複 雜 ,疏 密 有 致 ,構 思 縝 密 。青 花 發 色 濃 郁 , 艷麗明快。通體華麗典雅,富貴飽滿,尊貴雍 容,極具皇家王者風範。這種模仿永樂,宣德 青花的器物,雍正朝官窯也有生產。雍正官窯 與乾隆官窯青花梅瓶的不同之處,首先在造型 上,乾隆梅瓶的肩部比雍正梅瓶豐滿,頸部比 雍正朝粗;其次是紋飾,雍正朝的秀麗,乾隆 朝的相對粗獷。 來源:京都藏家舊藏 中國官窯瓷器》南京博 —
秋 2015
P215
參閱:《宮廷珍藏 物院編輯 拍賣日期: LOT:157
尺寸: D23 H36cm 落 札 価 額 : 4 7 , 5 0 0 , 0 0(0 不 含 傭 金 )
青花纏枝蓮紋梅瓶 清乾隆
說明:造型侈口,口沿有兩個立柱,柱頭有圓 紐。束頸,寬身,圓腹外鼓,並向下垂。一側 置有鋬,為把手,下有三外撇狀立長足。器形 敦實穩重,古拙大氣,設計合理,造型飽滿, 可以判斷為商代斝造型臻於完美時期的代表 作,較同類更顯尊貴典雅,精准周正。柱紐上 作雲紋,脖頸部修飾一週雲雷紋。腹部通體裝 飾雲雷紋及饕餮紋,饕餮眼珠處作突起式。鋬 勾勒獸頭,圓目勾鼻,頭生雙角。鋬內腹部有 三 字 古 銘 文 , 分 別 為 『 羊 』 ,『 貝 』 ,『 車 』 。 紋飾精准纖細,古韻濃厚;線條圓滑工整,嫻
198年 4
1月 2
日 7
-10
熟精湛;構圖疏密有致,清朗雋秀;風韻神秘 莊嚴,攝人心魄。 拍賣紀錄:倫敦佳士得
日拍賣會 LOT.727 備注:內腹部三字古銘文:『羊』,『貝』, 『車』斝是漢族古代用於溫酒的容酒器,為禮 器之重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詩 經 · 大 雅 · 行 葦 》曰 :『 或 獻 或 酢 ,洗 爵 奠 斝 』。
—中 國 古 代 青 銅 器 》
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斝的侈口較同 1《 . 阪本收藏
類的爵要寬。 參閱:
奈良國立博物館編輯 P28 NO.75 1 2青 銅 器 》 N H K編 輯 出 版
秋 2015
2《 . 故 宮 博 物 院
P11 NO.3 拍賣日期: LOT:204 尺寸: H33cm 落 札 価 額 : 4 0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獸面紋斝 商晚期
設色紙本
立 軸
1題 . 識:琴明夫人清屬,七十老人齊璜 鈐印:白石翁 2款 . 識:人生一極故不易,知者尤難得也。 余感而記之,齊璜。鈐印:白石翁,老木 3款 . 識:杏子塢老民 鈐印:老白,齊大,甑屋
秋 2015
4款 . 識:借山吟館主者齊璜製鈐印:白石翁每條屏祾邊啟功( 199年 2 )題絕句一首 来源: 199年 月 9 4 2日 5 香港佳士得第 2号 5 拍品日本國際貿易企業家新井先生藏 拍賣日期:
LOT:1013 尺寸: 36.5×122cm 落 札 価 額 : 6 5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齊白石 四季山水四屏
說明:本拍品呈圓形,敞口圓唇,漫淺底,圈足。造型規整 穩重,儀態大方。器身通體作剔紅工藝處理,剔漆深厚,漆 色鮮艷,包漿亮麗,色澤深紅,予人典雅沈鬱氣息同時,又 呈現雍容富貴氣象。盤上正面作綬鳥花卉圖案,刻畫兩只綬 鳥首尾追逐,嬉戲於繁密花叢之中,鳳鳥身下雕琢花卉枝葉 圖案,繁復致密,搭配相宜,鳳鳥於花叢之上穿插得當,相 互顧盼。整體構圖佈局平穩豐滿,使其既富裝飾美觀之效, 又具祥和富貴之意,可謂別具匠心,殊為難得。元至明初雕 漆 繼 承 了 宋 代 藝 術 風 格 ,題 材 以 花 卉 為 多 ,一 般 都 花 葉 密 布 , 雕刻刀法藏鋒清楚,以取得繁簡對比的藝術效果。此盤盤形 方正,通體髹漆,盤沿上折,矮圈足,有原配盒。此盤紋飾 整體佈局勻稱,花葉禽鳥疏密相間,層次感較強,裝飾極富 浪 漫 色 彩 ,是 實 用 與 美 觀 的 完 美 結 合 ,確 為 佳 品 。剔 漆 深 厚 , 紋飾線條飄逸自然,漆麵包漿亮麗,層次分明,有躍然紙上
P13
之感。剔紅技法成熟於宋元之際,發展於明清之時。此件拍 品剔面層次均勻,雕工精細緻密,實為難得的珍品。 來源:德川家族後裔舊藏 備注:原配桐木盒,錦布袋
春 2015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 拍賣日期: LOT:037 尺寸: D31cm 落 札 価 額 : 2 6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黃地剔紅牡丹綬鳥紋圓盤 明初 元 -
說明:此尊器形仿古銅器,是雍正朝仿哥釉瓷器中的新作。 通體呈扁方形,方口外奢,平唇,短束頸,雙貫耳,溜肩, 扁圓腹,兩側外鼓,向下漸收斂,隨形圈足。器形簡約古拙, 典 雅 尊 貴 ,線 條 柔 美 ,飽 滿 豐 腴 ,徬 佛 一 溫 婉 佳 人 ,窈 窕 嫵 媚 , 動人心懸。肩部露出黑褐色胎骨,模印仿古銅器的饕餮紋一 周 。除 露 胎 部 分 外 通 體 及 足 內 均 施 米 色 仿 哥 釉 ,釉 面 開 紋 片 。 足底露胎,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篆書體款識。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雍正時期,唐英來到景德鎮主持 御 廠 事 務 之 後 ,成 功 的 仿 制 了 包 括 哥 窯 在 內 的 宋 代 五 大 名 窯 。 這 些 陶 瓷 器 物 胎 質 堅 細 ,釉 色 沈 厚 細 膩 ,光 澤 瑩 潤 ,如 同 凝 脂 , 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 此件拍品應屬於唐英執掌御窯時產出的仿哥窯精品之一,造
1清 4 上》上海
型 看 似 簡 練 ,實 則 成 型 難 度 極 大 。紋 飾 肅 穆 莊 嚴 ,霸 氣 凜 然 ,
中國陶瓷全集 —
古樸經典,逼真傳神,引人入境。 來源:關西名門藏家舊藏 參閱:《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P205 春 2015
人民美術出版社 拍賣日期: LOT:062
尺寸: H29cm 落 札 価 額 : 6 8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仿官釉露胎古銅紋刻花貫耳尊 清雍正
款識:兜觥珍穆王寶款 來源紀錄:大正二年甘糟家族舊藏 說明:杯敞口呈八方形足微撇。器身棕紅色口沿及底足部 位陰刻回紋。外壁以陽紋刻莊重古樸的夔紋獸面圖案大小 螭攀附於口沿及杯身相互對視神態狡黠活潑。犀角原質地 與色澤即渾樸大氣用以仿古銅器的造型和花紋愈顯得古色 古香。清乾隆時器皿仿古成為一時風尚。此八方犀角杯造 竹木牙角雕刻》 —
型端莊典雅紋飾刻工精細是清代典型的仿古風格之器皿。
春 2015
P152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200年 2 拍賣日期: LOT:202
尺 寸 : D 1 1 . 5 c m連 座 H 1 7 c m重 4 4 1 g 落 札 価 額 : 2 8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犀角雕螭龍紋爵杯 清初
說明:青銅尊作為青銅器中的典型作品,其審美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其造型的飽 滿穩定與凝重、裝飾的古樸與精細、工藝的精良與純熟都使得其為現代美學提供 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就造型來說,青銅尊的造型曲線流暢而不呆滯,自然而不散 亂 ,曲 直 相 對 ,收 張 相 合 ,使 人 在 平 和 中 又 感 到 壹 種 生 命 的 律 動 。曲 線 的 一 張 一 縮 、 一 合 一 伸 都 使 人 產 生 起 伏 跌 宕 之 感 ,消 除 了 乏 味 枯 燥 的 視 覺 感 受 。就 其 裝 飾 來 說 , 青銅尊的裝飾紋樣並非牽強附會、隨意拼貼紋樣。其裝飾的紋樣走勢依造型的線 條而佈置,於緊處疏而於松處密,上下分隔對比,圓中求方,方中帶圓,雖繁復 而 不 雜 亂 無 章 ,古 拙 而 不 失 靈 動 ,對 於 整 體 的 體 量 感 與 均 衡 的 調 節 十 分 注 重 。同 時 , 裝飾紋樣千變萬化、豐富多彩也使得青銅尊的藝術價值更加突出。紋樣的清麗與 凝 重 、神 秘 與 猙 獰 都 間 接 地 反 映 出 當 時 社 會 的 構 成 與 文 化 觀 念 。就 製 作 工 藝 來 說 , 青銅尊的製造工藝相當嚴謹與精湛,塊範法與失蠟法的運用,使其造型與裝飾得 以完美結合,從而使得青銅尊的整體形態顯出精雕細琢之感。這也正是青銅尊的 審美價值不僅為古人所推崇而且被現代人所贊美的原因所在。此拍品喇叭口,直 長頸,折肩,鼓圓腹,折腰,撇圈足,四面由上至下均飾靡稜,被稱作出戢,通 體雕饕餮紋。唐代李白有詩句,『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 開一尊。』尊是盛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壺,盛行於商周,同時也是當時重要禮 器的一種。器形恢宏霸氣,威風凜凜,儼然如同一身經百戰的威武大將軍,氣宇 軒昂,泰然自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質地堅硬強固,青光熠熠,雖歷經千年 風雨,但歲月的斑斑鏽痕卻使它出落的更加落落大方,別具一番韻味。紋飾精美
中國古代青銅器》 —
P27
絕 倫 ,栩 栩 如 生 ,巧 奪 天 工 。技 藝 之 高 超 ,讓 人 難 以 想 象 此 乃 一 件 千 年 前 的 作 品 。 來源:關東著名專家舊藏
秋 2014
參閱:奈良國立博物館藏《阪本收藏 拍賣日期: LOT:53
尺寸: D21.5 H 27.5cm 落 札 価 額 : 7 0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青銅饕餮紋尊 西周 殷 -
說明:觀音像為玉質圓雕。玉色潔白如凝脂,玉材細膩溫潤。觀音頭戴風帽,髪 髻高束,髻前飾寶相花,開像莊嚴肅穆,面龐豐腴,雙耳圓潤,雙目微合,鼻梁 高挺,唇角微微上翹,神態憫而不悲,威而不怒,十分沉靜安詳觀音身後有寬闊 的背光,背光為銅鎏金,鏤空雕刻,外框為一周火焰紋,內為佛教八寶及圓光圖 案,圓光中嵌紅色寶石。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藏文稱之為『扎西達傑』。 是 藏 傳 佛 教 中 八 種 表 示 吉 慶 祥 瑞 之 物 。依 次 為 寶 瓶 、寶 蓋 、雙 魚 、蓮 花 、右 旋 螺 、 吉祥結、尊勝幢和法輪。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天上獻下種種供品,此八寶即為 天人所供,各有喻意。寶瓶代表福智圓滿,具完無漏。華蓋在漢地為寶傘,代表 張 弛 自 如 ,曲 覆 眾 生 。雙 魚 喻 意 超 越 世 間 、自 由 豁 達 。蓮 花 象 徵 出 五 濁 世 無 所 染 。 右旋螺象徵佛的法音廣大悠揚,清淨美好。吉祥結,又稱盤長,又稱為無盡結, 因 為 此 結 無 首 無 端 ,代 表 佛 心 法 無 盡 。尊 勝 幢 喻 意 除 一 切 煩 惱 魔 障 ,覺 悟 得 正 果 。 法 輪 象 徵 佛 法 像 輪 子 一 樣 旋 轉 不 停 ,永 不 熄 滅 。另 有 說 法 為 法 螺 、法 輪 、寶 傘 、白 蓋 、 蓮花、寶瓶、金魚、盤長。這八種寶物因其寓意美好,且與佛法息息相關,多見 寺院、法物、法器、佛塔和藏蒙民居、服裝及繪畫作品中,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 主要圖案之一。乾隆皇帝推崇佛教,從宮殿園囿到帝陵地宮都在他的旨意下佛教 氣 氛 更 為 濃 厚 , 佛 教 建 築 興 盛 繁 榮 , 此 時 還 建 成 了 全 國 喇 嘛 事 務 中 心 廟 —雍 和 宮。除此之外,故宮還設有中正殿念經處作為皇帝造辦佛像的專設機構。乾隆時 期宮廷所造佛像,與當時的社會風貌頗為一致,用材貴重,工藝精美。本作品佛 像 玉 質 上 乘 ,製 作 精 良 ,裝 飾 華 麗 ,內 容 豐 富 ,寓 意 吉 祥 ,是 當 時 宮 廷 佛 像 的 代 表 , 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收藏價值。以玉製佛的作品並非常見,且配有銅鎏金背光 及 座 更 為 難 得 。極 具 特 色 的 是 ,此 尊 白 玉 立 佛 除 以 銅 鑲 白 玉 片 裝 飾 為 蓮 花 座 以 外 , 還將蓮花座下的細節表現得淋灕近致,以銅鎏金飾翻轉的荷葉,以白玉表現蓮蓬 的 飽 滿 ,這 種 作 法 與 台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所 藏 的 八 吉 祥 佛 教 供 具 的 製 作 技 法 如 出 一 轍 。 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青玉托塔坐佛和碧玉坐佛各一尊,玉質皆非白玉,可
秋 2014
見此作品珍稀之程度。 拍賣日期: LOT:120 尺寸: W16 H36cm 落 札 価 額 : 1 6 , 1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白玉觀音立像 銅鎏金八吉祥背光須彌座 清中期
似玉非玉
之美譽,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里這樣說:
說明: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青瓷,因釉中含有瑪瑙,故色澤青翠,釉 汁瑩若堆脂,有 ”
薄甚亦難得。
且燒製時間短暫,傳世真品稀少。後世仿汝窯者始於宣德官窯,
汝 窯 器 ,出 北 地 ,宋 時 燒 者 。淡 青 色 ,有 蟹 爪 紋 者 真 ,無 紋 者 尤 好 ,土 脈 滋 媚 ,
“
足,突起弦紋三道,圈足。足內有款,六字竪排青花篆體書
大清雍正年製
。 ”
秋 2014
天青釉花菱形撇口尊 清雍正
尺寸: D21.5 H14cm 落 札 価 額 : 5 2 , 9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LOT:120
拍賣日期:
來源:近藤先生舊藏
備注:大清雍正年製
種平衡,交融之美,是宇宙萬物正負陰陽的體現。
兩種正相反的審美範疇相互碰撞而成的此拍品,剛中有柔,柔中透剛,尋求了一
現 ,極 具 陰 柔 之 美 。而 器 身 卻 作 無 上 皇 權 象 徵 的 尊 形 ,是 陽 剛 ,力 量 之 美 的 代 表 。
通體天青,色澤淡雅雋秀,晶瑩剔透,表面均勻似玉,油潤欲滴,天青色若隱若
“
物造型仿商代青銅尊,喇叭口,收頸,陂肩,飾弦紋一周,鼓腹,六角內倭,收
汝,定,鈞五大名窯,造詣之高可稱得上給清代瓷器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本器
代各大名窯的實物,由北京發樣交景德鎮官窯進行製作,遂成功仿造了官,哥,
之的是精雅秀麗,含蓄柔和之美。隨着官窯主導地位的恢復,依照宮廷收藏的宋
陶瓷史上留給人的卻是無窮的回味,一改康熙朝古拙,凝重而資樸之風,取而代
大紋片和無紋片的,釉面透亮,隱現一圈藍色。雍正一朝雖僅有十三年,但他在
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窯,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特點為紋片多為魚子紋,少有
”
“
款識:張成款 堆朱』。自古漆器以紅為貴,《宋史》
宋元
15卷 3 載,國家祭祀、賞賜進奉、宮 剔 紅 ,即 雕 紅 漆 也 。髹 層 之 厚 薄 ,
賞 析 : 欲 觀 古 器 ,先 窺 型 ,次 鑒 物 ,逐 知 精 良 。漆 器 ,以 天 然 漆 樹 分 泌 之 液 體 經 工 匠 洗 練 調 成 色 漆 ,遂 塗 於 器 物 胎 骨 ,層 層 髹 漆 ,終 之 ,漆 賴 畫 而 顯 , 畫賴漆而存,經冗長工時,繁復工藝,髹製成器,謂雕漆,日本謂之
廷 御 用 ,多 以 朱 髹 ,庶 民 禁 擁 有 ,故 朝 廷 頒 禁 朱 漆 法 令 。自 唐 而 始 ,雕 漆 肇 興 ,宮 中 漆 製 諸 器 厚 而 無 裂 ,朱 極 鮮 ,
朱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製多印板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黃成《髹飾錄》)。承唐宋雕漆精髓,至元更臻成熟,
《嘉興府志》載:
其次永宣兩朝,其價幾與宋埒』。謂張成者,乃明朝永樂成祖朱棣帝仰慕之元末浙江雕漆高人。
漆朱三十六遍為足』(高濂《燕閒清賞
堆朱楊成』,且將此封號冠之日本剔紅漆藝家,世
江 戶 有 楊 成 者 , 以 善 雕 漆 隸 於 官 。 據 稱 , 其 家 法 得 自 元 之 張 成 、 楊 茂 』( 清 末 黃 遵 憲 《 日
張成、楊茂、嘉興府西塘楊匯人,剔紅最有名』。張成擅雕漆,長於剔紅,所製剔紅
遂成壹代漆雕宗師,故明清帝王皆捧宋元所剔,
之製,藏鋒清楚,隱起圓潤,纖細精緻』(《髹飾錄》)。元代雕漆,尤以嘉興張成氏髹漆山水花鳥,纖毫具備,細巧若縷,技藝了得,名噪元明,
“
“
“
本國志》),日本製漆諸師匠極推崇雕漆(堆朱)之鄉嘉興西塘之剔紅漆器,尊張成及楊茂為
箋 》),且 未 見 鋒 芒 ,乃 唐 宋 以 降 雕 漆 工 藝 最 高 成 就 者 。
“
“
張成造』三字款觀瀑圖剔紅圓盒,赭黑光漆為底,上 “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盤,
“
張成能工巧作,髹得
雀入於海為蛤,
“
園 無 石 不 秀 、齋 無 石 不 雅 』之 古 人 雅 好 。 “
透、瘦、漏、皺』之太湖石特點,渾穆古樸、凝重深沉,如皇家園林之移步既景,且雛菊紅楓簇擁,花朵綴錦舒展,疏朗自
稚 入 於 淮 為 蜃 』( 古 官 方 《 月 令 》 ) , 視 為 神 物 , 深 得 帝 王 喜 好 。 與 稚 相 映 成 趣 之 太 湖 石 居 盤 心 中 央 , 凸 顯
宋 元 繪 畫 常 見 ,故 宮 藏 有 南 宋 李 迪 繪《 楓 鷹 稚 雞 圖 》及 宋 佚 名《 錦 稚 竹 雀 圖 》。稚 擁 騰 飛 絕 技 且 無 彎 達 ,如 弓 箭 之 矢 ,故 以 矢 為 旁 ,
飾 空 隙 以 朱 漆 為 地 ,滿 刻 精 細 菱 花 錦 紋 ,錦 地 上 花 草 山 石 ,疏 密 有 秩 ,線 條 峻 深 而 圓 轉 自 如 。盤 下 方 得 悠 閒 之 稚 棲 息 石 草 ,拙 間 取 華 ,平 中 求 趣 。稚 ,
單取其壹花種獨立呈現;而本件集八類花卉施於壹器,枝葉典雅,花形飽滿,舒捲自如,肥腴圓潤,彰顯張成非凡技藝。盤中呈宋元院體之風,紋
卉,主髹元代雕漆之喜用牡丹、山茶、芙蓉、菊花、梅花、桃花、梔子花、秋葵諸花,花筋葉脈清晰生動。北京故宮藏有
且以長壽升仙,福祿吉祥為飾點主流。此件《剔紅富貴大吉八瓣菱花形大盤》通體髹肥厚朱漆,朱色沉着瑩潤,包漿厚澤,於菱形瓣沿滿雕折枝花
罩約八十道漆層,呈赤紅,髹以朱紅罩漆,層次分明,磨工精細,入藏故宮十大鎮館之寶陣列。元末明初之雕漆,以花卉鳥禽與山水人物貫於紋樣,
承襲元末張成風格,刀法圓熟光潤,藏鋒清晰,花紋肥厚圓潤,飽滿豐碩。今北京故宮存有
代綿延傳承。而明朝朱棣帝亦因所好雕漆,於皇城內建漆器作坊,無奈張成已歿,遂命其子張德剛進京,繼父精工,率眾匠續製雕漆,故永宣雕漆
“
“
“
張成造』三字款。元明剔紅乃宮廷風格雕漆,精工精做,雍容華美, “
春 2014
紅雕漆富貴大吉圖菱花盤 元末
元明漆器》 —
尺寸: D31cm 落 札 価 額 : 3 2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LOT:008
拍賣日期: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P 1《 5
來源:大阪藤田美術館 太閣園 香雪齋主人 藤田男爵舊藏
所珍。
為 歷 朝 帝 王 所 爭 , 且 作 國 禮 重 器 饋 贈 。《 明 太 宗 實 錄 卷 二 十 四 》 載 , 永 樂 年 間 , 明 朝 賜 日 本 國 剔 紅 漆 器 9 件 5 ,剔 紅 尺 盤 2 件 0 、剔 紅 香 盒 3 件 0 』, 後成東瀛珍藏。張成漆雕作品存量稀少,唯安徽省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僅存三件。此件乃日本古董大家藤田男爵家族歷代收藏,為世
賞心悅目。太湖石居中架構鮮見,於已知唐宋元明雕漆中僅此孤件。近足處有
然,超然世外。整器漆層敦厚,得以高下磨礱,於細緻處刻痕勁挺,輪廓圓潤,木映花承,面面生詩,彰顯元末明初剔紅器佈局精謹,刀法萬千,
“
M a s t e r p i e c e s o f C h i n e s e L a c q u e》 r 元末 張成款剔紅富貴大吉八瓣菱形大盤
“
說明:此塔造型別緻,富麗堂皇。通體各層鑲嵌玉石和涅白料。有塔剎,塔瓶和塔基三部分構成,整體造型修長,台座雕飾精美、富麗堂皇,
塔遍身鎏金並鑲飾白玉、料、松石、青金石、綠松石、瑪瑙,金光悅目,色彩斑斕。塔剎為日盤、月盤及蓮花須彌座,下接寶傘蓋,代表佛教
中 最 理 想 的 天 界 ,圓 日 嵌 以 青 金 石 ,彎 月 則 鑲 以 白 玉 ,蓮 座 鎏 金 燦 爛 ,傘 蓋 塹 一 周 壽 字 紋 ,象 徵 着 通 天 之 路 。塔 頸 相 輪 的 十 三 天 細 瘦 ,下 豐 上 斂 ,
共十三級,象徵佛教十三重天,頂托日月同輝,其以花瓣形白玉石層層鑲飾,各層之間點綴以紅、綠寶石,對比明顯,色澤亮麗。塔瓶出六邊
形,鎏金塹花為框架,上鑲各色寶石花朵,框內各面嵌以白玉,鏤雕福壽紋;肩部六面以卷草紋圍飾雲蝠紋,我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
形 象 自 古 即 被 當 作 幸 福 的 象 徵 , 習 俗 運 用 『 蝠 』 、『 福 』 字 的 諧 音 , 並 將 蝙 蝠 的 飛 臨 , 結 合 成 『 進 福 』 的 寓 意 , 希 望 幸 福 會 像 蝙 蝠 那 樣 自 天 而 降 ,
以示吉祥寓意。蝙蝠紋多與壽字紋相組合,取『福壽』之意,此器塔身各面即雕以壽字紋,雕工巧妙,寓意美滿;其一面正中開眼光門,內中
有一尊銅鎏金綠度母坐像。舍利塔以蓮花座為塔基,在佛塔上飾以蓮花座不是很普遍,但有言佛塔即是佛的變體,佛塔本身即是佛,所以亦有
此 說 法 : 塔 即 佛 也 ,佛 者 也 簡 化 說 :『 佛 即 是 塔 』,故 佛 與 塔 並 不 那 樣 嚴 格 的 分 開 ,此 器 以 蓮 花 座 為 塔 基 頗 有 新 意 ,與 整 器 搭 配 合 度 、賞 心 悅 目 。
此 塔 下 配 以 帶 圍 欄 的 木 質 方 座 , 雕 工 細 膩 , 十 分 講 究 。『 舍 利 』 是 梵 文 譯 音 , 意 為 『 身 骨 』 , 佛 教 稱 死 者 火 化 後 的 殘 餘 骨 燼 為 『 舍 利 』 。『 塔 』 ,
也叫『浮屠』,俗稱『寶塔』,起源於印度,因為是用來收藏舍利和經卷等的佛教建築,故也叫舍利塔,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被
佛 教 界 人 士 尊 為 佛 塔 。禮 拜 舍 利 寶 塔 是 人 們 表 達 對 諸 佛 皈 依 和 感 恩 的 方 式 。其 為 專 門 存 放 舍 利 的 法 物 ,據 載 ,凡 得 道 者 死 後 火 化 即 可 出 舍 利 子 ,
是佛教當中的聖物。按藏傳佛教認為,塔的各部分分別代表地、水、火、空、風五大要素,即日、月部代表空,傘蓋部代表風,相輪(十三天)
部代表火,腹體部分代表水,台座部分代表地。意思是說,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風,風依空,而空知所依,也就是所謂『四大皆空』,五大
要素相依相生,蘊含宇宙之奧秘。此舍利塔器型規整端莊,色彩鮮艷亮麗,整體線條流暢,用料純正,工藝精湛,雕飾精美,鎏金散若雲霞,
其雖為禮佛之法器,卻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佛塔設計精巧美觀,集華麗、精美、實用諸元素於一身,無以復加,體現了我國清代藝人高超的製 184年 3 (嘉永元年)
月 3
1日 0 出生於富山縣冰見郡(現
作技巧,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尤為珍貴罕有,其代表了清代工藝的高度水準,是清中期宮廷藏式鎏金佛塔的精品之作。木盒上題簽『乾 隆嵌玉大寶塔第五十三號』,鈐印『淺野賞珍』為淺野總一郎收藏印。淺野總一郎,
在的富山縣冰見市)的一個富裕家庭。但幼年喪父, 1歲 5 的總一郎要擔起上有母下有弟的家庭重擔,他奮力起業,歷盡一代的努力,創立了巨 大的淺野財閥,被後世稱為『鋼筋混泥土之王』,『資源再生之王』『臨海工業地帶開發之王』。淺野設立了東洋汽船株式會社之後,他出訪
8年 2 的生涯。
4年 0 的創業史,為淺野財閥,日本的近代工業發展,同時為淺野家族的美術品收藏事業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美國,購買汽船,開闢了太平洋橫渡航線。之後,他又出訪英國,購買了多艘汽船。歷游歐洲,明治 3年 0 ( 189年 7 )回歸橫濱港。經多次外 訪 出 遊 ,對 他 的 美 術 鑒 賞 的 開 眼 起 了 一 個 起 爆 的 作 用 。並 且 結 識 到 各 國 外 交 官 及 政 要 ,傳 說 和 流 亡 日 本 的 孫 中 山 先 生 和 宋 家 族 也 結 下 不 解 之 緣 。 並對中國美術品的收集奠定基礎。
昭和 年 5 ( 193年 0 )偉人淺野總一郎與夢同行,走完了他 來源:日本淺野氏舊藏
春 2014
備注:內供有鎏金蓮花觀音座佛一尊 拍賣日期: LOT:133 尺寸: H80cm 落 札 価 額 : 4 1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鎏金嵌寶鑲玉佛塔 紫檀底座 清乾隆
說明:該杯色澤深褐,質地細密柔和。杯身做 成荷葉之形,杯口如荷葉般捲曲,橫生異趣。 杯身以下,鏤空雕出蓮枝根莖以相輔,底部根 莖 盤 曲 捧 起 荷 葉 杯 ,蓮 花 婀 娜 多 姿 ,纏 綿 相 繞 , 以 錦 帶 相 束 ,極 具 奇 巧 。通 常 蓮 花 、蓮 蓬 、茨 菰 、 浮 萍 等 物 ,以 錦 帶 束 之 ,為 傳 統『 一 把 蓮 』造 型 。 此杯品相出眾,雕刻手法細膩,蓮花蓮蓬形態 1月 1 拍賣
逼真,栩栩如生,意境清幽,實為難得之作。 201年 1
春 2013
472g
來源:香港佳士得 備注:重 拍賣日期: LOT:151
尺寸: L17.5 H8.5cm 落 札 価 額 : 1 5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犀角雕一束蓮大杯 清早期
說 明 : 琮 式 瓶 是 南 宋 官 窯 龍 泉 窯 燒 製 的 一 種 瓶 式 ,清 代 雍 正 、乾 隆 朝 皇 帝 對 宋 朝 官 、哥 、 汝 釉 特 別 喜 愛 ,故 此 時 琮 式 瓶 也 隨 之 流 行 ,但 此 琮 式 瓶 形 製 與 宋 代 發 生 了 明 顯 的 變 化 。 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器腹四面飾凸起的八卦穿帶紋,與常見的八卦紋裝 飾不同。底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書寫遒勁,筆道舒展。造型古 雅簡練,線條硬朗而不失流暢,製作精緻嚴謹。其口圓體方的形制源自上古玉器,宋 代引至瓷器造型中,之後不斷演化,至清代定型。通體施以典型的乾隆仿汝釉,色澤 清 淡 素 雅 ,釉 汁 肥 厚 溫 潤 ,器 身 滿 布 細 小 開 片 ,古 趣 盎 然 ,耐 人 尋 味 。足 部 塗 成 鐵 褐 色 , 以仿宋汝窯『鐵足』效果。 來源:日本九州島私人收藏家藏 備注:附木盒清代單色釉之秀美日本著名中國陶瓷器的研究家田路周一在他的著述 『 清 代 乃 瓷 器 』中 的 開 頭 語 是 好 古 之 人 必 始 於 磁 器 ,終 於 磁 器 ,且 磁 器 中 定 是 始 於 青 瓷 , 結餘青瓷,中國的陶瓷裝飾藝術發展到元代是一道分水嶺,元以前胎裝飾是主要裝飾 手法,而元以後的主要裝飾手法是釉裝飾。在元、明、清時期,釉裝飾得到極大發展, 達 到 歷 史 的 頂 峰 。大 名 鼎 鼎 的 單 色 釉 瓷 就 是 創 於 元 代 而 成 熟 於 明 代 ,繼 續 發 展 於 清 代 。 所謂單色釉瓷,是指在胎外施單一顏色釉彩的瓷器,古玩行稱『一道釉』。這種瓷有 以上高溫一次燒成;低溫 高溫釉和低溫釉兩種,高溫釉是在生胎上施釉後經 1200℃ 釉是在熟胚上施釉後復燒而成。清代的單色釉,釉色豐富,有千峰翠色的青瓷(中含 著 名 的 年 窯 磁 ),有 高 雅 的 白 瓷 ,有 深 沈 的 茶 葉 末 ,有 艷 麗 的 紅 釉 ,有 富 貴 的 黃 釉 等 等 ,
春 2013
清朝的單色釉雖是單色釉,卻是百花齊放的王朝。 拍賣日期: LOT:109 尺寸: W12.6 H29.4cm 落 札 価 額 : 1 3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仿汝琮式瓶 清乾隆
說明:清代白玉獅鈕活環耳三足爐玉質白潤瑩 亮, 質 潤, 通 體 無 雜 質。 直 口, 折 肩, 圓 腹, 三獸足。爐蓋為雙獅戲耍形鈕,獅首互望,生 動形象。獅子突眼重眉,張嘴露舌,如意形鼻, 花 朵 形 尾 上 翹 ,鬃 毛 捲 曲 ,前 肢 置 於 身 體 前 側 , 後肢置於身下,呈行走狀,動感十足。爐身肩 處凸雕獅子口銜活環作耳,雕工精細華麗,與 蓋紋飾相呼應,底承三足。器形勻稱壯穩,紋 飾古樸典雅,打磨圓潤,剔透靈秀,為清中期 文玩清賞佳器。 此拍品取料優質白玉,表面素身,呈色潔白, 純淨無雜質,瑩潤剔透,靚麗生輝。素身玉器 對於玉質的要求是極其高的,如果質量稍遜, 比如含有雜質,皮色等時候,在製作為素身時 則無法達到晶瑩剔透,光滑亮麗的效果。 爐蓋部嬌小,上面有太獅、少獅戲球紐。太獅、 少獅拉開陣勢,爭搶寶球,四周祥雲環繞,仿 彿置身神靈仙境。形象刻畫生動,表情豐富, 姿態各異,富有動感。 爐本體小圓口,腹部滾圓,肩部有兩個獅首銜 遊環耳,下承三個獅形立足。配有紅木嵌銀絲 雕 如 意 紋 底 座 ,自 然 形 ,中 部 束 腰 ,如 意 形 牙 子 , 三個撇足。
春 2013
備注:原配木座盒 拍賣日期: LOT:140 尺寸: W14 H12cm 落 札 価 額 : 1 1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白玉三獅紐遊環香爐 清中期
說 明 : 此 青 瓷 琮 型 瓶 是 青 瓷 作 品 中 的 佳 作 ,器 型 是 仿 古 代 玉 器 , 即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代表性用器『玉琮』。此瓶器型端正 大方,圓口,體方型,刻有八卦紋,圓圈足。有南宋官窯『紫 口鐵足』『薄胎厚釉』特徵。清代官窯雍正、乾隆時期有大量 仿製宋官窯的青瓷。燒造了很多極致的精品。和此瓶器型釉色 很相似的有日文版日中共同出版、上海博物館〈中國美的名寳〉
2年 0 『青瓷經筒』、「算木の花瓶」。
1 0 9頁 , 南 宋 龍 泉 窯 青 瓷 琮 型 瓶 , 日 本 山 口 縣 立 美 術 館 · 浦 上 紀 念 館 收 藏 南 宋 青 瓷 琮 型 瓶 。此 瓶 的 日 本 收 藏 家 在 器 合 上 記 載 , 自明治 二重箱
春 2012
來源:東京藏家舊藏原配舊木盒龍泉窯青磁琮式瓶 拍賣日期: LOT:516 尺寸: H27cm 落 札 価 額 : 1 7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龍泉窯青磁琮式瓶 宋
說 明 : 此 簋 盤 口 ,束 頸 ,圓 腹 ,高 圈 足 外 撇 , 雙肩附夔龍形雙耳,龍尾成耳垂,龍鱗刻 划自然,造型軒昂沉穩。頸部裝飾神獸紋 一周,正中為浮雕的獸面,兩側各有一條 夔 鳳 紋, 布 局 繁 而 不 亂, 刻 划 精 細, 大 氣 規 整。 歷 千 年 之 久, 銅 簋 包 漿 自 然 油 亮,
秋 2012
局部出現紅斑綠鏽。 拍賣日期: LOT:214 尺寸: L28 H14cm 落 札 価 額 : 2 0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青銅獸面紋簋 西周
說 明 : 這 件 香 爐 以 翡 翠 雕 琢 而 成 ,分 為 爐 蓋 和 爐 身 兩 部 分 。直 口 , 束頸,平肩,下腹漸收,高浮雕雙獸銜環耳,蹄狀三足,蓋鏤 雕雙獅鈕,幼獅嬉戲一側,雕琢精緻。『太師少師』為古代官 職稱謂,官位很高。周有三公,太師居首,是謂帝王之師,輔 佐帝王;爰列三孤,少師當頭,為儲君之師,輔助太子。舊時 官 銜 太 師 少 師 已 達 極 品 ,而 且 必 是 當 時 的 學 問 大 家 ,或 官 場 仕 人 , 夢寐以求的人生高度。此物取材、工法、喻意無可挑剔,為清 代 工 藝 品 中 備 受 青 睞 題 材 。翡 翠 香 爐 ,穩 重 敦 厚 ,器 壁 尤 為 厚 實 , 可 見 用 料 時 的 大 氣 與 不 惜 工 本 ,刻 工 婉 轉 流 暢 ,富 貴 與 文 雅 兼 得 ,
秋 2013
是室內擺設的上選。 拍賣日期: LOT:37 尺寸: L15 H15cm 落 札 価 額 : 4 6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翡翠三獅紐香爐 清
說明:此件剔彩捧盒器型碩大,工藝精湛,即便是在故宮的皇家珍藏中也是難得一見。整器呈
蒸餅式,有蓋,子母口,圈足。器表施以各色剔彩有朱紅,暗紅,墨綠諸色之多,雕琢紋飾圖
案。蓋面圓形開光,錦地上雕聚寶盆,盆內發出萬道霞光,霞光之上托『春』字;『春』字上
部中心飾圓形開光,內居壽星,端坐松下,仙鹿臥於一旁,寓意春壽之意,『春』字兩側騰龍
於 如 意 雲 海 之 中 。 蓋 及 盒 壁 斜 格 錦 地 上 各 飾 四 組 開 光 , 內 分 別 雕 《 洗 桐 圖 》 ,《 邀 月 圖 》 ,《 採
菊圖》,《米芾拜石圖》,《羲之愛鵝圖》,《撫琴圖》,《植竹圖》,《聽溪圖》等,以雜
寶紋相間。上下口沿環飾靈芝紋一周,足壁雕回紋,器內壁及圈足內髹黑漆。此盒雕工繁復,
但層次清晰,工匠運刀如筆,犀利準確細緻,比明嘉靖朝所製的剔彩春壽寶盒更為出色。此件
剔彩捧盒雖無乾隆官作款識,卻仍可認定為當時的官作精品,原因在於:當時清宮內務府造辦
處雖設有漆作,但卻沒有雕漆的工匠。根據雍正時期的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年間江南的外埠官
員曾兩次進呈過雕漆工藝品,但當時內務府造辦處卻無掌握雕漆技術的工匠; 173年 8 (乾隆 三年)的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更明確記載:『乾隆三年十月十四日,傳旨:雕漆盒若漆得時,交
牙匠雕刻,欽此』。可見當時內務府造辦處沒有雕漆工匠,所以只能交由牙雕工匠代勞。但是
他們都沒有成功地製造出高水平的雕漆工藝品,因此如同官窯瓷器在景德鎮燒製一樣,雍正,
乾隆時期的漆器製作與修補都是由江寧織造或蘇州織造代為完成的。同時根據清宮檔案記載,
直到乾隆初期並未要示外埠織造印刻官款,而是運送進宮後再加款,所以很多官作雕漆上並無
當朝款識。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同樣題材的清乾隆剔彩春壽寶盒,多不落款。根據此件捧盒
P88
的形製,以及所刻圖案工藝分析,這件剔彩精品當屬乾隆時期祝壽之佳器。 來源:日本林原美術館舊藏
秋 2012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 拍賣日期: LOT:122 尺寸: D48cm 落 札 価 額 : 1 1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剔彩春壽大捧盒 清乾隆
印鑒:李(朱)、世倬(朱)
藏印:務時敏(朱)、嘉慶御覽之寶(朱)、嘉慶鑒賞(白)、石渠寶笈(朱)、寶笈三編(朱)、三希堂精鑒璽(朱)、宣子孫(白) 款識:臣李世倬恭繪。 題簽:石渠著錄李谷齋山水,海鶴先生屬羅振玉題。 題盒:乾隆御題李谷齋山水,內藤虎次郎題。 乾隆御題:口數粥行范成大師。
御題: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鐐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鎪姜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梁。全家團欒罷晚飯,在 1本 . 幅作品有乾隆帝璽印數方,其中有石渠寶及印章。
2有 . 乾隆帝御題。
3有 . 羅振玉題簽,內容:石渠著錄李谷齋山水,海鶴先
遠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強教嘗,餘波邊沾獲與藏。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疵癘年谷熟,長問臘殘分豆粥。 說明:
生屬羅振玉題。 4內 . 有日本收藏家,內藤虎題盒。乾隆為之御題的宋代《范成大口數粥行》詩頗具情趣。而李世倬的畫作亦十分應景。此 幅佳作所繪群山重巒,雲霧繚繞,松林茂郁。山下平壩上座落著雅致的草屋,庭院幽曲,錯落有致,花木扶疏。整幅畫用筆精細嚴整,構 圖疏密得當。加上乾隆御筆親題,絕對是古代書畫的收藏級重器。
介 紹 : 李 世 倬( 1 6 8 7 - 1 7 7) 0 ,字 天 章 ,一 字 漢 章 、天 濤 ,號 谷 齋 ,又 號 菉 園 、星 厓 ,別 號 十 石 居 士 、太 平 拙 吏 、伊 祁 山 人 、清 在 居 士 ,奉 天 人 , 一作三韓(今內蒙喀喇沁旗西南)人,隸籍漢軍正黃旗。善畫山水、人物、花鳥、果品,各臻其妙。少隨父宦游江南,見王翬得其講論,
後與馬逸游,故宗法純正而筆亦秀雋。其人物,自言得吳道子水陸道場圖而閱之,遂悟其法。其花鳥、果品各種寫意,蓋得諸舅氏之指墨
1 8 6 6 - 1 9 4) 0 ,浙江省上虞縣人,他從少年始就表現出對金石文物的高度興趣,從青年時代開始整理匯集金石銘刻和古器
而易以筆,故能各名一家。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鳥小品,以焦墨細擦,頗得輕重淺深之致。年逾八旬猶能作畫,書小楷。 收藏:羅振玉(
物資料,並收集歷代石刻及商周銅器拓片,羅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的學者。他從 190年 6 起收集甲骨總數近 萬 2 片,是早 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也是敦煌學領域裡面研究與著書最多的學者。在政治立場上,他是保守派。辛亥革命後以清國遺民自居,與王國維等
避居日本傾心從事學術研究,在日期間與當地學者內藤虎,畫家橋本關雪大量探訪博物館,對中國金石古器物及古書畫進行了清晰的段代
梳 理 研 究 工 作 並 有 大 量 著 作 。 內 藤 虎 次 郎 ( 1 8 6 6 - 1 9 3) 4 ,日本人。號湖南。生於秋田縣鹿角市的儒學世家,畢業於秋田師範專科學院, 曾為《明教新志》、《日本人》、《朝日新聞》、《台灣日報》、《萬朝日報》記者。 189年 9 至中國游歷,著《燕山楚水》。 190年 7 10
191年 0
月 8 又在《朝日新聞》上發表《西本願寺的發掘物》,介紹大谷探
月被聘為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講師,兩年後升為教授,講授東洋史。 190年 9 1月 1 從住北京的東京文求堂書店主人田中慶太郎、京師大 學堂的羅振玉處,得到伯希和在北京展示敦煌寫本的消息和部分照片,立刻在大阪《朝日新聞》上連續發表《敦煌石室發現物》、《敦煌 發掘的古書》,首次向日本學界介紹敦煌文書的發現及其價值。
險 隊 的 收 穫 , 並 應 邀 參 加 大 谷 收 集 品 的 整 理 , 編 輯 《 西 域 考 古 圖 譜 》 ( 1 9 1) 5 。在獲知中國官府已將藏經洞所剩文書全部運抵北京後,與 狩野直喜、小川琢治、富岡謙藏、濱田耕作奉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之命,於 191年 月 0 8 至 1月 1 到北京調查敦煌文書。翌年寫出《清國
秋 2012
派遣教授學術視察報告》,並將所獲資料展覽。 拍賣日期: LOT:505
接 玉 皇
尺寸: 29×112cm 落 札 価 額 : 1 6 0 , 0 0 0 , 0 0( 0 不含傭金)
石蕖宝笈收录 李世倬
五週年庆硕珍集 以下內容為本次拍賣拍品 估價及拍賣規則等細節內容將另行添附
第一章節
龙之尊
第二章節
硕珍精选
第一章節
龙之尊 (2 01 6年春拍夜场拍品) (201 -215)
龙之尊
龍—華族的圖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用來象徵祥瑞,龍 是古人用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龍的形象最基本 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 似虎、耳似牛”。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龍具有強大的精神象徵,是優秀歷史 文化的傳承和標誌,是中華民族信仰的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 有關龍圖騰形成的原因,較有力的說法是認為源自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 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 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 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 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龍被神化後,就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龍與皇權的歷史久遠,始於黃帝時代。時至 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 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 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借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 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關系。傳說堯在位的時候, 神州大地遇大洪荒,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 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 - 禹。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 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禹繼承父誌,終於降服了洪水, 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 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 漢代以後,龍成了皇權的象徵,龍就逐漸代表皇帝了。到了元、明、清時期,皇帝龍 袍上和宮殿中龍都成為五爪大龍。建帝王欲借龍威,一紙昭示把“龍”收為皇家專用,帝 王出生稱“龍誕”,未即位時稱“龍潛”,登基之後稱“龍飛”,創立王業的稱“龍興”, 子孫後代稱“龍種”。 皇之尊即龍之尊。
撰文:翁馨
尺寸: D10.5 H21.5cm 來源:徐展堂先生舊藏品
白釉金彩龍鳳紋環耳瓶 清康熙
201
徐展堂先生是一位實業家,慈善家及藝術文物收藏家,被稱為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一 位華人。通過十多年的不斷積累,擁有藏品四千餘件,分別為陶瓷、青銅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總 值約1億美元。英國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有以徐展堂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國藝術館,展出其收藏的600件 中國藝術珍品。 此拍品即為徐展堂先生舊藏,乃清代康熙朝的一件白釉金彩名品。圓形敞口,細束頸,頸部兩側有龍頭銜 環耳,滑肩,鼓腹,微微下垂,高圈足。器形飽滿豐腴,健碩穩重,規矩考究,秀拔超群。 在白胎上罩白釉,再施描金描彩等技法繪製紋飾圖案。瓶口裝飾一週卷雲紋。頸部描畫蕉葉紋及菱形花 紋。腹部勾勒主題紋飾龍鳳翔雲紋。只見正面一只巨龍八面威風,勢如破竹,騰雲駕霧氣,銳不可擋。背 面則一尾鳳凰赤冠勾目,五彩鬢羽,長尾拖地,妖嬈嫵媚,百鳥朝鳳,儀態萬千。足外牆修飾變形卷雲紋 一周。 通體紋飾雍容大方,精美細膩,在白釉的映襯下描金更顯華貴璀璨,絢麗多姿。在龍的頭部及火球等部分 點繪紅彩,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尺寸: H29cm 備註:紅木原裝舊盒
天青釉刻花描金龍紋扁瓶 清雍正
202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窯中就開始出現,嗣後各朝代都有仿製。天青釉發展到清初已達頂點。 康熙時期的官窯產品,天青釉略帶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無開片,民窯的青色較 深,釉層較厚。到雍正時,釉色幽淡雋永,更是引人入勝,但到乾隆以後,由於青料質 劣,釉色陰沈,被稱為“鬼臉藍”。 雍正時期瓷器的官窯作坊承辦的官瓷質量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製造的官瓷從器形 到釉彩都標新立異,甚至有超越了歷來的趨勢。 本拍品斃口,束頸,扁圓腹,底承方足。瓶通體施天青釉,釉色淡雅空靈,釉面光潔平 整,如脂似玉。瓶底心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器型腹若滿月,造型優 美,此種斃口式樣流行於康熙至乾隆朝。此瓶做工精緻,同類器常見青花裝飾,若本品施 以天青釉者,甚為少見。
尺寸: D28 H29cm 款識:九龍寶盒,大清乾隆年製
剔紅九龍寶盒 清乾隆
203
乾隆皇帝積極主導宮廷漆器的製作,早在乾隆三年就傳旨織造處製作雕漆,並刻乾隆年製款,乾隆三十六年 至四十年左右,密集製作各式雕漆寶盒,並為各式漆盒命名,刻明。除了刻意模仿明代永宣和嘉萬的風格之 外,乾隆時期更開發出新的器形。在風格上,乾隆時期用刀較晚明更為鋒利,邊緣打磨少,雕刻層次多,細 巧工整,做工嚴謹,開創出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 此拍品為一圓形大捧盒,平蓋面,弧壁,鼓腹,子母口扣合,圈足。體態碩大,表面堆深厚優良朱漆,盒內 部及足內均髹黑漆。盒蓋面以剔紅工藝雕刻一隻正面巨龍,身軀巨大,蜿蜒盤旋於朵朵祥雲之中。邊緣裝飾 回紋一周及蕉葉紋一周。 盒外壁雕琢騰雲駕霧,姿態各異的巨龍八隻。為了爭搶中央火球而展開陣勢,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場面恢 弘,磅礴氣派。盒口及圈足則勾勒回紋。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誌。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 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具有無比神通的力量,同時也是皇權的代名詞。 足內心陰刻“九龍寶盒”,四字楷書體戧金款識。 漆質厚重殷實,素雅古樸。漆色濃艷鮮紅,雍容華貴;雕工深峻凌厲,纖細繁密,技藝精湛;九龍紋樣刻畫 細膩,波瀾壯闊,尤為引人入勝。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22
“乾”字款 及十二生肖圖案
清朝的漆器生产和应用主要是承襲歷史傳統,但其技術水平较前朝有了進一步提高。特別是乾隆年 間,漆器生產達到历史最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乾隆皇帝積極主導宮廷漆器的製作,早在乾隆三年就傳旨織造處製作雕漆,雕漆技藝也逐漸形成了其 獨特的風格。精細纖巧,鋒棱畢露,用漆更薄,漆色紅艷靚麗。 形成這種風格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受明朝嘉靖、萬曆雕漆刀不藏鋒之風格的影響,二是雕漆製作使 用了“牙作”匠人。據檔案記載,乾隆初年造辦處漆作尚無雕刻匠人,弘曆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 的南方刻竹名匠從事雕漆,因此,乾隆時期南方竹刻奇峭清新、精致纖密的風格被帶到雕漆中來,使 乾隆時期的雕漆呈現出刀鋒犀利精密、棱線深峻有刃的特點,表現出鋒棱之美的藝術特色。
尺寸: H38cm 來源:日本关西藏家旧藏
剔紅龍鳳紋十二生肖寶珠帽架 剔彩萬代葫蘆形座架 清乾隆
204
此拍品具有典型的乾隆朝時期諸多特徵,雕工鋒芒畢露,華麗細密,通過多層次的雕法提升了構圖的立 體感,動感,和震撼力,使人賞心悅目,如同置身畫內。 本品為一件紅雕漆帽架。漆質厚重殷實,素雅古樸。漆色濃艷鮮紅,雍容華貴,是典型的乾隆朝特徵。 清代的官帽,下為寇,上又分頂戴與花翎,稱之頂戴花翎,尤其在清代前期朝冠制度極為嚴格,而帽架 也就成為其人冠帽身份的象徵。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一大圓球,可以滾動並自由取下,中部為柱子, 下部承接底座。中部柱子為圓頂,中間凹陷,恰好放置圓球;柱子上有栓狀裝飾物,接底座處作葫蘆 狀。底座為扁方形,花型牙子,托泥,隨形圈足。 器形新穎別緻,華貴雍容,極盡巧思,與清代盛行的一般帽架大相徑庭。頂部球形帽架不僅可以很好的 置放帽子,也大大提升了器物的觀賞性能,使其超越了一件簡單的家具,而成為了一件藝術品。當年設 計此件器物的工匠定是挖空心思,精心勾畫,才製作出了這樣一件精美絕倫,匠心獨運的佳作。讓人不 禁揣摩那位頂戴花翎的主人究竟是何許人也。 通體堆深厚濃艷的朱漆,精細雕刻紋樣圖案。圓球部在朵朵嬌美秀麗的梅花錦地上勾勒龍鳳呈祥圖及 十二生肖圖案。 龍鳳呈祥是一種代表吉祥福瑞的紋飾,成語出自《孔叢子・記問》。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 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 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鳳,亦作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有百鳥朝鳳等說法,喻指 君主聖明,河晏海清,天下歸附。常用來象徵祥瑞,後來成為了皇帝后妃的象徵。 畫面中只見一巨龍面目猙獰,張開巨口,鬚髯豎起,鱗羽抖擻,讓人望而生畏;身軀龐大,蜿蜒扭轉, 揮舞巨爪,騰雲駕霧,給人以威嚴肅穆之感;另一邊一隻美鳳,展翅飛舞,身姿靈動,婀娜嫵媚,頭部 回顧,尾羽飄逸,宛若神靈仙境。兩者環繞着中央火球,戲耍搶奪,象徵着蒸蒸日上,吉瑞安泰。遠處 天空翔雲如煙,飄忽游離,吉瑞祥兆,紫氣東來。 雲霧間現出一“≡”字八卦狀紋樣,乃“乾”字款,是大清乾隆年的款識之一,在掐絲琺瑯器中可尋得 類同。 在巨大的龍鳳紋之間,還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其他十種生肖動物的圖案。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祥瑞圖案 之一,具有着多子多孫,子孫萬代,萬壽無疆等寓意。只見畫面中他們有的作奔跑狀,有的作休憩狀, 有的作嬉戲狀,他們活潑可愛,動感十足,讓人愛不釋手。畫面祥和安寧,和諧美滿,其樂融融,讓人 不禁也沉浸在一派生機盎然的美景中。 中部柱子頂部口沿環繞一週回紋,下部裝飾寶相花紋;栓狀物上亦修飾回紋;下部接底座處採用剔彩工 藝,經過雕琢露出黃色漆地,形成一種更富有層次感和絢爛感的視覺效果,並依循葫蘆形致亦勾勒葫蘆 紋樣。葫蘆諧音“福祿”,是富貴長壽,吉祥平安的象徵。又因其藤蔓延綿,果實繁盛,而被視為子孫 萬代,多子多孫的吉祥之物。 底座表面修飾精美的米字狀花紋和卍字紋,外部環繞回紋。中部束腰,花形牙子上再雕琢如意雲頭。 整器華貴秀麗,精美絕倫,堪稱完美。圖案有寫生韻味,氣韻富麗,活潑生動;紋飾錯綜複雜,環環相 扣,首尾呼應,五彩繽紛,著實讓人眼花繚亂;雕工娟秀細巧,精準圓熟;圖案豐腴飽滿,立體逼真; 寓意吉祥美滿,富貴興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品在紋飾創新方面,運用朵朵綻放的梅花形成的錦地,不僅製造絢麗華麗的質 感,又更好的突出了充滿動感和氣勢的龍鳳紋;又結合回紋,米字紋,卍字紋等多種錦地紋飾,錯綜交 疊,一方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變化,另一方面則增強了宮廷藝術的奢華之感。 參閱: 1.《中國陶瓷全集•清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P121 2.《神品至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別展》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編輯出版2014年 P256 3.《中國漆器精華》福建美術出版社 P243
京都知名藏家柳氏家族舊藏。
尺寸: D45cm 來源:原萬野美術館舊藏,
紅地雕填彩漆團龍紋大捧盒 清初
205
此拍品呈十六瓣花瓣狀,體態碩大,捧起有沉甸甸之感。平蓋面,折沿,弧形外壁,向外鼓起,亦依循蓋面花 瓣紋理走向凹折成型。子母口扣合,隨形高圈足,凹底。器形恢弘大氣,蒼勁有力,又不失秀麗典雅,精美端 莊,極富宮廷氣息。 通體髹朱漆,漆質油潤,呈色暗紅。盒內和底內髹黑漆,漆質靚麗,較為厚重。採用雕填黑,黃,綠等各色彩 漆以及戧金等技法繪製紋飾圖案。蓋面中心雕琢正面巨龍一條,周圍遊走四條身形稍遜龍紋,環繞寶珠均虎視 眈眈,呲牙裂嘴,面目可懼,威嚴神武,展開陣勢,一場決勝當在頃刻之間。龍紋的間隙則裝點飄忽變幻的祥 雲,大有神靈仙境,紫氣東來的祥兆。蓋沿在黑色的漆地上戧金修飾回紋一周。 弧形外壁上,以扣合處為界,上半部勾勒十六條姿態各異的龍紋,均作騰雲駕霧,奔跑追逐之態,氣勢逼人; 下半部分則選擇蓬萊仙山和如意祥雲作紋飾,與上部龍紋相輔相成,意境頓時增強了不少;扣合處裝飾兩周蝙 蝠紋,取蝠的諧音“福”字,寓意福壽安康,幸福美滿。足外牆再勾勒一周變形回紋。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是四靈(龍、鳳、白虎、玄武)之首,後成為皇權的象 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龍紋也就隨之象徵着至高無上的皇權和萬人之上的地位。整器氣勢磅礴,恢弘壯 闊,給人以撼魂宕魄之感。 參閱: 1.《開館特別出品—精品選集》九州國立博物館編輯 P116 2.《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P276
尺寸: D18 H7cm
剔紅海水九龍紋圓盒 清乾隆
206
乾隆風格系列,是指清乾隆時期在宮廷主導下的漆器風格,以及之後在其風格影響下的作品。 乾隆之前,雖然清代宮廷並沒有特別緻力於雕漆的製作,不過民間雕漆的生產並沒有停止。清初乾隆之前,雕漆 的風格基本承襲明代晚期的特點。 乾隆皇帝積極主導宮廷漆器的製作,早在乾隆三年就傳旨織造處製作雕漆,並刻乾隆年製款,乾隆三十六年至 四十年左右,密集製作各式雕漆寶盒,並為各式漆盒命名,刻明。除了刻意模仿明代永宣和嘉萬的風格之外,乾 隆時期更開發出新的器形。在風格上,乾隆時期用刀較晚明更為鋒利,邊緣打磨少,雕刻層次多,細巧工整,做 工嚴謹,開創出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 在紋飾創新方面,不僅大量運用不同幾何形的錦地,製造華麗的質感,同時創發出具有立體感的浮雕地紋。比 如,雕刻一股股隆起旋轉纏繞的線狀雲團,製造出充滿動感的龍紋飛騰的氣勢;採用一重重起伏的波浪,透過無 數細密平行弧線的錯綜交疊,一方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變化,另一方面則增強畫面的動感和氣勢。 由於乾隆皇帝的喜愛,宮廷監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風、幾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盤乃至日常擺 設,應有盡有。這一時期的雕漆作品構圖嚴謹,雕工精細,圖案繁縟,工藝復雜,形成了雍容華貴、工細柔麗的 藝術風格。 此拍品呈一圓形捧盒狀,平蓋面,直壁,子母口扣合,平底。體態小巧可愛,精緻穩重。表面堆深厚而鮮紅的朱 漆,漆質優良,發色濃艷明亮,略有澀感,乃乾隆朝特徵之一。盒內部及足內均髹黑漆,油亮潤澤。捧盒正面雕 刻巨大的三龍戲水圖案,蓋外壁雕遊龍三隻,盒外壁亦雕三隻,共計九隻。 “九”是陽數之最,“九龍”也就具有了最大的陽性特徵。相傳上古之時,天上十個太陽並出,田園稼禾全被曬 焦,民眾苦不堪言。羿受堯帝之命,為民排憂解難。他舉彎弓,發響箭,將九個太陽一個一個地射落,只留一個 在天上。那九個太陽在墜落時變成了九條巨龍,共同擔負起拱護留在天上的那個太陽的任務。這便是“九龍拱 珠”、“九龍戲珠”圖案的神話來源。因此,九龍紋樣便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尊貴寓意,很容易與皇權相對應,這 也就恰好符合了清朝皇室自身對於中華文明繼承和延續正統性的主張,可謂寓意深遠,用心至深。 漆質厚重殷實,素雅古樸。漆色濃艷鮮紅,雍容華貴;雕工深峻凌厲,纖細繁密,技藝精湛;九龍紋樣刻畫圓 熟,描繪了一幅氣勢磅礡,撼魂蕩魄的宏闊畫卷。 參考文獻: 1.《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24 2.《和光剔採---故宮藏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P134 NO.133
尺寸: H37cm
掐絲琺瑯飛龍擺件一對 清中期
207
本件掐絲琺瑯飛龍擺件,高達到37cm,器形新穎別緻,優雅秀麗,有着濃厚的清中期皇家氣息。 清代至康熙時期,政權已得到鞏固,經濟有了發展,一度停滯不前的御用器生產開始全面復興。到了雍正,乾 隆時期,各類器物的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潮。乾隆時期琺瑯器的燒製出現了異常繁榮的景象,工藝全面興盛,並 正式達到巔峰,形成了內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 此件拍品造型獨特,首當其衝便讓人眼前一亮。其次所填琺瑯釉以黑,礬紅,寶藍,翠綠,明黃,淺藍為主, 色彩搭配新穎,絢麗多姿。加之龍頭部的銅鎏金處理,將高超精湛的宮廷掐絲琺瑯技法表現的淋漓盡致。當屬 清中期掐絲琺瑯全盛期的經典之作。 造型為一只飛龍盤旋在海濤上,鱗片鮮明,背後雙翅色彩明亮中不失穩重,龍首口含祥雲紋燭台,整體形態富 有躍動感,該件掐絲琺瑯飛龍擺件保存狀態,品相完好,色彩繁麗卻不俗,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乘之作。
尺 寸 : D 1 2 c m盒 H 8 c m 內涵松花硯一面,紫檀盒底
年倫敦佳士得標籤 2005
銅鎏金群龍戲珠暖硯盒 清乾隆
208
本件銅鎏金群龍戲珠硯盒,器形雖小但工藝精湛,是清乾隆期的宮廷佳作。 外盒呈八等邊棱形,平蓋面,直外壁,有八個嬌小的隨形立足。盒蓋及本體部分為銅鎏金處理,蓋面鏤 雕威嚴勇猛,正義凜然的龍紋,四周海浪翻滾,極富動感,給人以蒸蒸日上,繁盛昌榮之感;群龍戲珠 紋樣在“通雅”中便有所記載,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以避水火,群龍戲珠,龍珠在頜,意寓吉祥 安泰。盒外壁勾勒纏枝寶相花紋。 硯盒內有松花硯一面。松花石,草綠色,橫刷絲紋。硯石溫潤含蓄,不燥不澀,平和淡雅,含蓄內斂, 不張不揚,穩健務實,功業顯著,青春靚麗,朝氣活潑。 松花石産自吉林省長白山區混同江砥山松花江的源頭,故得此名。由於長白山是滿清的發源地,故松花 石爲清代皇家寵物,由官方組織開采。宮作之硯,選石精良,雕琢精細,由故宮造辦處指定宮內雕刻高 手制作成硯,供皇家專用。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歷任皇帝對松花石硯都格外珍愛,如康熙御銘: “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易毫,故其寶也”;乾隆帝稱贊它:“松花王,色淨綠,細膩溫潤, 可中硯材,發墨與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認爲松花石硯完全可與名硯之冠端硯媲美。而《格致鏡 源》一書云:“松花石硯溫潤如玉,纣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 浮豔,毫款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備,詢足超軼千古”。從此,松花石硯以其獨特的石質特性 和精幹的雕刻手法,成爲硯壇中的一朵奇葩。 盒底為紫檀座,做工用料講究,是件精緻佳品。
尺寸: L30 W22 H6cm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款
來源:京都收藏家舊藏
御題澤古怡情描金雙龍捧珠漆文具盒 清乾隆
209
此拍品為大清盛世乾隆朝時期產出的一件文具盒。器形呈長方體,平蓋面,本體內套有一內盒,設置滑 道,拉出內盒便可以隨意取出放置的物品,設計極為巧妙。依據內盒的大小尺寸可以判斷製造當初存放 過墨的可能性很大。 通體為木胎,在其上施棕褐色漆,漆質油潤,保存至今仍然靚麗生輝,呈色鮮明。在漆層表面施展宮廷 造辦處的經典描金技藝繪製一對頭腹相對的威猛巨龍形象,環抱中心火球而精神抖擻,巨口一張似乎發 出排山倒海般的吼叫聲,呲牙裂嘴,揮舞鈎爪,展開了陣勢。四週祥雲飄逸,似乎托起 “御題澤古怡 情”,六個紅漆篆書體印章款。盒外壁在米字紋形成的錦地上個設開光,開光內描繪蝙蝠、祥雲、火焰 等紋飾,具有鴻福濟天,福壽安康等吉瑞之意。 通體做工精美,小巧別緻;色彩斑斕,艷麗璀璨;描金嫻熟,線條流暢;紋飾華麗,富貴雍容,當屬於 宮廷御用之物。
尺寸: W36 H50cm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
來源:京都藏家舊藏
青花壽山福海雙龍耳扁瓶 清乾隆
210
此拍品乃一件清乾隆官窯鼎盛時期的經典力作。唐英《陶冶圖說》中有云,“仿舊需宗其典雅,肇 新務審其淵源。器自陶成,矩規悉遵古制;花同錦簇,采色勝上春臺。觀哥汝定鈞,杯污之儀則非 遠;水火木金土,洪鈞之調劑維神。或相物以賦形,亦範質而施彩。功必籍夫埏埴出自泉水,製不 越夫樽罍重均彜鼎。爐煙煥色,雖瓦岡亦參橐崙之權;彩筆生花,即瓷窯可驗文明之象”。此乃監 陶官唐英對雍正,乾隆期官窯燒製經驗的總結。他所提到的“瓷窯可驗文明之象”從一個側面反映 了清代官窯所取得的成就。 青花瓷器往往是中國陶瓷器的代名詞,在陶瓷器中的地位當首屈一指。青花瓷在清三代的發展可謂 達到極致,在乾隆朝更是臻於巔峰。景德鎮官窯至少從明代中期起,已採用精煉的鈷土礦作為青 料。及至雍正,乾隆兩朝,景德鎮官窯揀選,冶煉青料更為精細,於溪流中洗去浮土,其色黑黃大 而圓者為佳選,“埋入窯地鍛煉三日,取出淘洗”,青料選出後,揀選“有料戶一行專司其事”, 並由專職的研磨工研磨青料,“經月之後始堪應用”。經過這樣的揀選,冶煉,青料中的錳鐵含量 降低,鉛的含量得以提高,青花的色澤由此變得湛藍清麗。這一時期,青花的繪畫工藝也更趨成 熟,所用青花料水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色階,運筆則達到了控制自如的程度,畫 得好的青花瓷畫,具有國畫的水墨效果。 本品體態碩大,小圓口略微外敞,細直頸,頸部至肩部裝飾一對螭龍耳。扁圓腹,從側面看腹部中 央微微外鼓。扁方形圈足,略微外撇,足心內凹。器形規矩周正,秀拔挺立,穩重雋秀,典雅大 度。此瓶器形源自宋元時期西夏的陶製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亦 常常被稱為抱月瓶或寶月瓶。在瀰漫着異域風情的整體基調下又融合了中原漢文化扁瓶的元素,可 謂風采超脫,別具一格。同時線條飽滿,圓潤豐腴,雙耳更是精巧生動,啓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通體在潔白均勻的瓷胎上,採用了乾隆朝時期達到鼎盛的精煉鈷土礦為青料描畫紋飾圖案。腹部正 反兩面個設一個大開光,環繞開光的腹部兩側邊緣及頸部,外足牆均裝飾纏枝蓮紋。腹部兩個圓形 大開光內繪製有奔騰的海水,湍急迴旋;巍峨險峻的崖石,突兀屹立;崖石上竟生出一只桃枝,枝 頭結着九只碩大豐滿的壽桃,壓得枝頭都彎下了腰。再看那潔白無雲的晴空上展翅飛舞着五只蝙 蝠,蝠因諧音與“福”,故具有福壽祥瑞之意。蝙蝠與壽桃圖案的結合又構成了具有五福捧壽,鴻 福濟天之意的吉祥圖案。凹足內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體青花款識。 青花彩料呈色湛藍,明亮清麗,發色濃艷。採用五種色階分濃艷深淺繪製紋飾,以單一的青花彩料 竟然營造出了多種彩料所能達到的立體感,生動感和震撼力。並加施點繪技法,在局部點以發色濃 烈的深藍,營造大明宣德年間所燒製青花的鐵銹斑痕的效果。構圖疏密有致,清朗雋秀,紋飾搭配 和諧,層次分明,畫工細密繁複,秀麗端莊,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參閱: 1.《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 P295 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112 3.上海博物館有館藏類品
尺寸: D20 H37cm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
青花雲龍紋燈籠瓶 清乾隆
211
此拍品體態碩大,無論是設計成型,還是上釉塗彩均具有一定技術要求。清乾隆時期乃中國瓷器藝 術的集大成者,由于唐英督造官窑造瓷更是趨于登峰造極。作爲中國瓷器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更是 在本朝達到巔峰。 圓形敞口,淺圓唇,短束頸,豐肩,直腹,近足逐漸收斂,圈足,下承紫檀鏤雕底座。 器型規整大方,周正考究,秀拔超群,端莊雍容。同時綫條流暢圓潤,張弛有度,給人以飽滿豐腴 之美感。 胎體潔白純淨,上釉均勻,體現着清代官窑的最高技藝。施青花料繪製紋飾圖案。瓶頸部勾勒一周 卷雲紋,足外墻亦勾勒一周卷雲紋,起到了首尾呼應之效。瓶腹部通景描繪了一幅巨龍祥雲之圖, 雲層湍急如烟,飄忽游離,漣漪四起,竟分不清是雲還是浪,讓人陷入無盡的遐想之中……巨龍駕 浪騰雲,如履平地,在海雲之際穿梭馳騁,驍勇威猛,只見他從雲端探出腦袋,口吐巨波,頓時如 排山倒海般傾流直下,波濤汹涌,震天蕩地。 此拍品通體構圖嚴謹合理,描畫細緻入微,氣勢磅礴雄闊,具有唐英的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尺寸: D27 H55cm 來源:京都知名藏家柳氏家族舊藏。
掐絲琺瑯三羊獸足貫耳大瓶 清康熙
212
康熙朝後期開始由於釉料的配製更新和燒造技術的提升,掐絲法瑯器逐漸趨向成熟,銅胎成型規矩,掐絲 細膩流暢,法瑯釉呈色純淨而有光澤。 此拍品器形較為新穎別緻,並不多見。其主體仿效陶瓷器中貫耳瓶的造型,這種造型流行於宋代陶瓷中, 因其器形典雅優美,至明清形制漸變但仍頗為流行,並被效仿沿用到其它工藝品制作中。 器物的主體部分完美再現了貫耳瓶的特徵,圓形小口,微微外敞,從口沿至細長的脖頸部裝飾有三枚貫 耳,其下溜肩,圓形鼓腹,下接高圈足。 器口部採用銅鎏金技法鏤雕龍紋及如意雲氣紋。三枚貫耳之間則攀爬著三只蟠螭,從肩部蜿蜒而上,緊緊 抓附在瓶頸上,靈活阿娜的身軀外環繞着如意雲氣紋,頭部則頑皮的轉向壹方,好似在思考着什麼,又好 似在躲避著同伴的追逐……生動逼真,動感十足,極富戲居性。螭龍威猛勇武,表情肅穆,又給人以壹威 懾力,象徵着無上的皇權。 瓶肩部鑲三枚鎏金羊首,口中銜環,造型簡練大方。器腹部三組鎏金鏤空出戟,系仿商周青銅器之裝飾。 底部圈足外附三組銅鎏金異獸及團螭作為底足承托住整器,獸足造型古樸穩重氣勢奪人,在功能上更增加 了器物的穩固度。 此器主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以銅鎏金雙弦紋將器身紋飾分為兩部分,頸肩部及貫耳飾纏枝蓮紋,分別 以紅、寶藍、黃、豆綠、紫白相間等多種琺瑯色填蓮花;腹部為對稱的仿古夔鳳紋,以寶藍色釉料為主, 間以其它諸色相輔;底部高圈足上飾海獸紋,神獸行於海上,富有動感。 通體紋飾雕刻,奢華富貴,繁縟複雜,細緻縝密,層層相接,給人以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之感;集銅鎏金, 掐絲法瑯,鏤雕等各種工藝於壹身,自然融合,五彩繽紛,金光燦爛,當年必定是清宮皇家的禦用之物。 足內有陰刻“康熙年製”,四字楷書體款識。康熙朝所產出掐絲法瑯器數量不多,除收藏於美術館之外流 傳於世的更是鳳毛麟角,且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像此件拍品這洋器形碩大,填釉均勻,色彩絢麗,雕工 完美的當屬罕見。
尺寸: H24.5cm
白玉八寶龍紋鳳耳蓋瓶 清乾隆
213
本品採用上好和田白玉,經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玉質優良潔白,純淨素雅,滋潤亮麗,有些許黃色皮。俗 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玉器若不經過細心雕琢,是難以讓其散發出獨特魅力和真正價值的。此器物仿製商周 青銅器常見的方壺樣式,無論體態還是紋飾都力求逼真,為清代仿古造器的經典作品。 本體橢圓口,短細頸,雙鳳耳,溜肩,圓豐腹,束足,橢圓圈足,外撇。蓋子子母口扣合,高立紐。器形端莊 古樸,秀拔雋永,正統有致,含蘊韻致,逼真的重現了青銅方壺造器的力量感,挺拔感和線條的美感。 表面採用淺浮雕技法,雕刻主題紋飾—巨龍翔雲圖。底部海波驚濤拍岸,卷起陣陣浪花;雲霧瀰漫中現出巨 大正面祥龍,微張巨口,面目神勇威嚴,氣勢逼人,鬚髯張揚,八面威風,麟羽抖擻,身軀蜿蜒盤旋,有氣吞 山河,排山倒海般的架勢;祥龍背後作象徵佛教吉祥聖物的八寶紋樣,分別為: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 花、寶瓶、金魚、盤腸結。口沿裝飾一周回紋。 蓋子則裝飾回紋一周,及卷草花卉紋。紐部勾勒翻蓮花紋。 紋飾華美精奢,富麗堂皇,複雜繁縟,美輪美奐,氣勢磅礴,壯闊宏偉,具有皇家宮廷之風範,是一件不可多 得的精品。
尺寸: W11 H16.5cm
黄玉龙探珠獸面觥 清乾隆
214
黃玉使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期就已被應用于器物製作上。紅山文化中就可以見到使用黃玉製成的器物。由 于非常稀少,色澤純正的黃玉一直以來都是玉材中最名貴的一個品種,其價值不低于甚至高于羊脂白玉。戰國 至漢代是黃玉比較集中使用的一個時期,留下了大量的黃玉器物,其中典型器物以禮器爲主,多見玉璧以及動 物。宋代至清代,黃玉一直被皇家壟斷,尤其是清代黃色由皇家獨尊,因此黃玉的尊寵地位達到了巔峰。到了 乾隆年間,對于黃玉的追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玉說薈刊.燕閑清賞箋》云:“蓋黃玉不易得,故 爲正色”。可見,黃玉不僅材料極爲難得,而且因其顔色之故,成爲玉中之貴者。 此觥黃玉制,其色如糖,滑潤似膏,細膩如脂,質地勻淨,光澤幽寧溫和,長方形口,深直腹,束脛,平底 長方形足。器身中部雕仿古獸面紋,把手爲圓雕的一條玉龍,龍頭覆于觥口邊沿,龍身呈直綫型附于觥身一 側,龍脊略扭曲,四隻龍爪和龍尾緊貼觥身,與之相對的觥身另一側口沿處雕一隻火珠,火珠與龍頭隔觥相 對,仿佛玉龍將追逐火珠而去。整體造型大氣簡潔,平素無紋處展現了玉質的潤澤,而龍的雕刻又展示了雕 工的細緻。 觥為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此件為清代仿古制,乾隆皇帝特別看重仿古玉器,在其御制詩及御制 文中都有所表現。受乾隆帝影響,清中期仿古之風盛行,乾隆時期的仿古玉器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在形式上 仿古,即以青銅器或古玉為藍本,進行完全仿古。二是根據新意改作古玉。三是在風格上仿古,器形和紋飾比 古器多有增損,不過仿其神韻而已。三種形式中完全仿古者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器形包括玉鼎、玉尊、玉簋、 玉卣、玉壺、玉觥和玉璧等。此件玉質溫潤,打磨細潤,造型端莊規整,威嚴大氣,圖案紋飾精美,在追尋着 前朝的古風古韻的同時,又能大膽創新,成為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 玉器篇10》P76
W14 H13.5cm
286g
尺寸:
重
螭龙犀角杯 清早期
215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犀角杯爲一種十分稀有且極爲貴重的藝術品。目前所能見到的犀角製品,以日本京都正 倉院所藏的唐代犀角杯時期最早。 本拍品以整塊犀角雕琢而成,色呈褐紅,光澤柔和、滋潤,犀角縱紋清晰可辨,為亞洲犀之珍品。杯橢圓 形,大撇口,下部內收,圈足。巧妙地利用犀角料,採用透雕、高浮雕的技法雕螭龍纏繞在一起,大小互借 登高,神態各異。其中體量稍大者攀至杯壁,向杯內窺視,較小螭龍倒置懸掛,口沿下方趴伏一螭龍顧首回 盼,杯身紋飾為三層,上、下兩層飾蕉葉紋,中層為仿古紋。整器刻工高超,刀法精絕,紋飾細密精美,既 有仿古格調,又有創新的意境,為17世紀犀角雕刻不可多得的絕妙佳品,彌足珍貴。 犀角雕仿古銅器的風氣於明清之際頗為盛行,尤其是清初雍正、乾隆之時,對精碾細琢、有繁縟傾向的工藝 品漸生厭煩,隨而大力提倡仿古之風。犀角因其本質古色古香,渾厚蒼勁,做仿古銅器的造型和花紋自有 得天獨厚之處,加之由於宮廷審美影響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故成一時之風,許多雕刻也採用這種藝術表現形 式,犀角雕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高峰。 參閱:《中國犀角雕刻珍賞》第4號
一座西京古都的古宅 在 京 都 比 叡 山 下 有 一戶 沉 睡 了 二 百 多 年 的 古 宅, 倚 靠着 聖 地 名 山, 毗 鄰 着 道 教 古 寺。 藴 孕 育 了 几 代 的 收 藏 名 仕,養 藏 了 几 何 的 藝 海 碩 珍。 古 宅 建 築 经 历 二 百 七 十 多 載 歲 月 ,院 落 有 古 木 蒼 松 、奇 石 繁 花 ,宅 內 了 百 年 古 木 ,江 戶 奇 珍 裝 修 , 並藏有大量古董珍寶。古宅主人是關西地區舉足輕重的紳士藏家。 深耕東瀛,經多年深交得古宅主人抬愛,值此美協五週年慶典之際,古宅主 人鼎力相助,將古宅中珍藏的碩珍托付與美協拍賣,並將古宅本身亦托付與我們 私洽代售,實屬對吾輩的信任和抬愛。在此表以萬分感謝之意。 並期待古宅與寶物契此機亦得,有緣之新貴主,以續好古之傳承。
第二章节
硕珍精选 (2 01 6年春拍夜场拍品) (216-250)
內 涵 玉 印 三 顆 ,分 別 為 : 1 白 . 玉獅紐, 印 面 『 獅 子 林 』 。 2 .青 玉 螭 龍 紐 印 , 』。 3 白 □ . 玉獸紐, 印 面『 學 以 古 訓 人 有
H18cm
印面『虛心實行』。
尺寸:盒
貼竹黃瓶式套盒 清乾隆
216
竹黃,又稱“貼簧”或“文竹器”,因其將竹材內壁中的竹簧翻轉過來進行雕刻,故又有“翻 簧”或“反簧”之稱。大約創于清代早期,時學庭、時珏兄弟開創“貼簧”,制作工藝複雜, 把竹筠割下,浸泡燙平,貼在器物上,然後在竹簧上作淺刻、深刻、浮雕。時家竹刻技藝傳承 至7代,十分罕見。 此拍品即為清乾隆時期,貼黃工藝最為鼎盛時由名匠精工製成。套盒呈一尊式瓶狀,方形口外 奢,短束頸,豐肩,腹部向下逐漸收斂。器形較為規矩,考究周正,穩重大方。其中瓶身由四 部分構成,分別是三個大小不等的小涵盒和盒蓋。相互以子母口扣合,可以自由拆卸。三個涵 盒內放置有玉印三顆,分別為:1.白玉獅紐,印面“獅子林”。2.青玉螭龍紐印,印面“學以 古訓人有□”。3.白玉獸紐,印面“虛心實行”。 套盒構造複雜,錯綜有致,設計巧妙,讓人嘆為觀止。製作者在注重觀賞性的同時,還力求保 證其實用性,印章等小件飾物均可收納其中,賞用並存。 通體採用竹貼簧技法拼貼紋飾花樣。頸部正反兩面各貼一突起的獸頭,肩部依次勾勒蕉葉紋, 拐子龍紋。腹部則雕琢相互交錯的變形回紋,近足處再修飾一周拐子龍紋及蕉葉紋。 整體紋飾形象生動,娟秀典雅,秀拔超群,美輪美奐。整器紋飾平滑如鏡,圓渾如規,線條挺 括,剛勁有力,再加上粘貼、鑲嵌精妙,嚴絲合縫,作者非有巧奪天工之技藝絕難勝任。 這樣的工藝不僅顯示出了中國古代粘接、鑲嵌工藝的特點,而且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術,使這 一工藝以其獨特、清雅的風韻受到世人的矚目中國曆史悠久,遺留下來的各種文物藝術品精美 奇妙,即使是小品也是當時曆史、文化等信息的真實反映,同時也見證了當時社會的興衰。竹 簧器作爲獨特的藝術品,制作精絕,種類繁多,其工藝水平可以說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的境地。 參閱:《中國竹木牙角器全集1竹刻器》p175
尺寸: D17 H15cm 來源:京都藏家舊藏
黃花梨百寶嵌牡丹綬鳥紋筆筒 明末清初
217
百宝嵌又名“周制”,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扬州有一位名叫周翥的漆器工匠,他巧妙利用宝 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等名贵材料的质 感和颜色,组合成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装饰图案,然后镶嵌在漆器或者木器上,即为百宝嵌。到了 清代乾隆时期,有王国琛、卢映之,其后又有卢葵生等名家辈出,百宝嵌工艺盛极一时。 這種百寶嵌製品,用料繁多,加工複雜。所用金屬材料,需經過冶鑄,鏨刻;玉,水晶,瑪瑙,珊 瑚,珊瑚之屬,需要轉動的砣具,以金剛砂和水碾磨;竹,木,牙,角之類,則要精雕細刻;用漆則 需配料,調色等專門的技巧。因此,製作一件百寶嵌精品,不僅需要珍貴的材料,而且需要多種工藝 技巧相互配合,綜合性工藝特點很強。由於百寶嵌對材料和工藝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多不具備這些 條件,而明清宮廷內對於這些要求卻無一不備,且以毛料最優良,製作最精美,形成了一種色彩繽紛 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門類。 此拍品乃一黃花梨筆筒,呈直圓筒形,體態較為碩大。通體呈暗褐色,包漿較為深厚古樸。環口沿雕 琢回紋一周,紋絡上錯有銀絲,因年久已脫落。腹部取螺鈿,壽山石,紅,綠彩漆等各種料材經雕 琢,刻花,填接等工藝勾畫出一對長尾綬帶鳥,彩蝶以及牡丹等各式花卉,草葉,皺石等景物。牡丹 碩大富貴,菊花嬌羞謙遜,梅花冰潔高貴,草葉更是豐腴繁盛,一派生機盎然的美景。此時一對綬 帶鳥啼鳴而至,相顧回首,相視而舞,姿態靈動,尾羽飄散,盡情穿梭與此。構圖疏朗有致,清麗灑 脫,繁奢不足卻流露出素雅的文人畫風情。線條嫻熟精練,刻畫細緻,紋理圖案,精美絕倫。嵌寶呈 色優雅,淡麗淑賢。嵌刻佈局章法極佳,為百寶嵌工藝之佳作。 百寶嵌曾經盛極一時,不可避免的也產生了一類鑲嵌繁縟,構圖呆滯,畫面雜亂的作品。縱觀此器造 型、線條及構圖,在呈現豐富色彩的同時,又考慮到簡潔明快的構圖,在華麗氛圍中兼得文人意趣, 區別於一般繁縟奢華的百寶嵌作品。同類作品在故宮博物院館藏中也可見。 參閱:LOT235 清中期 紫檀百寶嵌花卉紋筆筒《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第290頁
文苑集萃
尺寸: L21.5 H31.5cm
雲蝠紫檀嵌玉筆架 清乾隆
218
屏風是古代文人雅士書寫繪畫時使用的一種文房器物,在明清時期,這種案頭小屏風逐漸衍生發展,與毛筆插架結 合起來,形成了頗受文人青睞的“筆屏”。 毛筆在洗凈之後,需要以筆尖朝上的方式豎置,這樣筆頭上的水液便自動流下,筆心逐漸幹爽,也就不會漚爛,如 宋人趙希鵠《洞天清祿》“筆格辨”中所言:“洗筆訖,倒插案上,水流向下,不損爛筆心。”因此,至晚從漢晉 時代起,就有各種形式的“筆插”,專用於倒插毛筆。 此拍品為一紫檀材質的台立式筆架。背屏大致呈長方形,頂部弧形;下承一對方立柱;柱前置一半圓形桌式台架, 表面有五孔,空裡置金屬尖管,可以插入毛筆並保持其直立的姿態。圓桌式台架一面固定於立柱上,半圓形部分下 承四撇足。下部有長方形底座,隨形立足。器形新穎別緻,構思巧妙,做工精細,獨具匠心,傳世較為罕見,故宮 博物院藏有一件類似器物,可作為參考。 背屏通體採用鏤雕及淺浮雕技法雕琢紋飾。外邊緣環繞螭龍紋,中央設一開光,開光內取五蝠及祥雲紋樣,有五蝠 捧壽,鴻福濟天,福壽安康等吉祥寓意。背屏中央嵌入一塊白玉,鏤雕一對仙鶴,蓮花及靈芝等物,亦含有吉瑞壽 福之意。屏下有花卉形牙子。半圓形桌式台有如意形牙子。底座為如意形牙子及立足。 整體造型精美華貴,古拙周正,典雅雍容,且紋飾雕琢的尤為細膩,寓意吉祥。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論文房器具”壹節即有“筆屏”壹條云:“宋人制有方玉、圓玉花板,內中做法,肖生山 樹禽鳥人物,種種精絕。此皆古人帶板燈板,存無可用,以之鑲屏插筆,覺甚相宜。大者長可四寸、高三寸。余齋 壹屏如之,制此似無棄物。有大理舊石,儼狀山高月小者、東山月上者、萬山春靄者,皆余目見,初非扭捏,俱方 不盈尺,天生奇物,寶為此具,作毛中書屏翰,似亦得所。”而屠隆《考槃餘事》,文震亨《長物志》等亦有類似 記載,其形致應與此作相去不遠。 參閱:《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竹木牙角器全集3木雕器(下)》第96號
乾隆皇帝的玩具箱 多宝格,也作‘藏宝阁’,是将多种宝物收藏其中便於收拾,携带的一种器匣。清乾隆年间的 能工巧匠勤於创作,皇帝虽日理万机,但仍会利用余暇欣赏宫廷收藏,甚至下旨工匠照样仿制出袖 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宝盒中,方便皇帝随时把玩,这就是多宝格,意谓收纳许多宝物的小柜。 ‘多宝格’ 的设计,琳琅多样,精巧无比,不论盒、匣、箱、柜,皆是一种妥善利用空间的工艺作品、以最有 限的空间,存放最多的物品,在造型上,力求美观精巧,所以往往一件多宝格,箱盖中有盒、盒中 有套匣、套匣中又有屉、隐隐约约、辗转曲折,有时一个转纽,便见门,门之後,另有一番天地。 故‘多宝格’体积虽小仅及尺许,而其所藏珍玩,每每多达数十,乃至百件,因此观赏时常有寻寻 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 多宝格中所藏珍玩,举凡铜、瓷、玉、象牙、琺琅器、玻璃、书画等,可谓各类杂陈,而且每 一件珍玩,放置的位置,皆有其独特之设计,如古玉、牙雕等,都在设计得恰能盛置器物的屉、座 内存放,而匣、盒内则多陈设小画轴、小画卷、小扇面。这些书画,扇面多由宫廷画家,在小仅及 寸的画幅上,精绘细书;至於小笔山、小水註等,亦皆具体而微、小中见大。
尺寸: L21 W21 H11cm 備註:內涵仿古玉四件,剔紅原配座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福壽寶閣
剔紅雲蝠八仙萬字紋多寶盒 清乾隆
219
此拍品呈等邊立方體形,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為平蓋面,外壁四面每面均作兩個小抽屜,置金屬小抓紐。 仔細推敲可以發現,每面可以拉開的抽屜只有一個,另外一個則是為了美觀而刻意製成抽屜的形致而已。下 半部分為底座,呈一托盤形致,上部盒剛好可以放置於其上,底座四角有隨形立足。拉開四個小抽屜,裡面 放置有四件精美的仿古玉雕器物,分別為:遊環耳蓋瓶,爵杯,花形捧盒,鳥形薰爐。玉質潔白,表面局部 有黃褐皮色。造型均生動逼真,玲瓏剔透,小巧可愛,古意盎然,讓人愛不釋手。 器物設計獨特,構思巧妙,外表看似尋常無奇,實則別有一番洞天。四個小抽屜裡面可以存放玉璽珍玩等各 種小件器物,實用性與美觀性並存。閉合抽屜後各物遂隱藏入藏寶閣當中,既安全隱蔽又充滿玩趣,既啓到 了收納珍寶的作用,而器物本身也堪稱一件藝術品,真可謂一舉多得。 器物外表對深厚朱漆,漆質油潤,鮮紅艷麗。採用剔紅工藝雕刻精美細緻的紋飾圖案。蓋面勾勒一個大 型的卍字紋,中央裝飾一個圓形團壽紋。四周則以卍字紋線條為邊緣,其中分別以波瀾壯闊的海水紋和 連綿不絕的回紋作為錦地。海水紋錦地上再刻畫:葫蘆、團扇、寶劍、蓮花、花籠、魚鼓、橫笛、陰陽 板等八種器物以及蝙蝠紋。此乃道家八寶,又稱為“暗八仙”,它們是八仙所持的八種法器,既有吉祥 福瑞的美好寓意,也代表萬能的法術。回紋錦地上再刻畫壽桃紋。外壁則在回紋形成的錦地上描繪變形 卍字紋。足內髹黑漆,中央陰刻“福壽寶閣,大清乾隆年製”,楷書體填金款識。 紋飾寓意富貴昌隆,祥瑞美滿,高貴雍容,萬壽無疆。造型奢華,玲瓏剔透,繁縟複雜,連環相扣,讓 人眼花繚亂。雕工精湛,美輪美奐,縝密細緻,巧奪天工。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乾隆紫檀多寶格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乾隆黑漆描金雲龍圓盒一件可作參 考。 參閱:1.《神品至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別展》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編輯出版2014年 第300頁 NO.228清乾隆紫檀多寶格 2.《中國漆器精華》福建美術出版社 NO.240清乾隆黑漆描金雲龍圓盒 3.《清代宮廷包裝藝術》p215
外盒尺寸: L22.5 W18 H10cm 来源:京都知名藏家柳氏家族舊藏。
白玉法器一套三件 清十八世紀
220
此拍品為一套白玉材質的金剛杵,由獨股金剛杵,金剛降魔杵及十字金剛交杵組成。外部配有黑漆描 金蓋盒。 獨股金剛杵,為密教真言行者所持金剛杵之一,為最古之形式,其鋒頗長,為密跡金剛力士所持。獨 股有忿怒形與普通形之兩類,亦有以把手中央之作鬼目或鬼面等形狀的。密教修大壇時,大壇之西 方,即置獨股杵,與蓮華部相應,代表金剛界阿彌陀如來、胎藏界無量壽如來之妙觀察智。 金剛降魔杵,一端為金剛杵,另一端為鐵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有作笑狀、有作怒狀,有作罵 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表示具有威猛法力。由於藏傳佛教密宗的寧瑪派的 普巴金剛使用此杵,故藏地又稱為“普巴杵”。 十字金剛交杵是由兩個金剛杵相交叉構成的,又稱羯磨杵,可消除自身一切罪障,使三昧耶過悉皆清 凈,使勝共悉地皆得成就,一切違緣障礙悉消除無余,一切順緣所願善根悉皆增長。一切男女怨敵債 主皆令滿足歡喜,怨敵消除。金剛杵也表三摩地無動搖,豎窮三界,橫遍十方之意。 外部盒蓋上以識文描金技法繪製有日本皇族象徵的菊花紋章,即十六瓣八重表菊紋,以及具有日本政 府象徵的五七梧桐花紋。
尺寸: H23cm 來源:京都著名藏家舊藏
備注:桐木雙層盒
龍泉青瓷雙鳳耳瓶 南宋
221
本品盤口,紙槌瓶式。口部折沿平斜,口緣平滑;管狀長頸,斜肩,直筒狀器腹,向下稍收斂; 底淺挖為足。 頸部兩側各作鳳耳,鳳形模印成,再以泥釘與器頸相接;鳳首朝外,冠羽貼器飄動,長頸外伸, 羽翅略平舉,身軀再與器頸垂直相接,使鳳耳形成優雅的S形曲度,同時冠羽間圈出一細小的 圓穿孔;鳳眼,口喙,羽翅之印紋細緻而清晰。 全器內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濃郁素雅,敦厚莊重;釉質凝潤,光滑均勻,彷彿一塊美玉般通透晶瑩。 胎骨稍厚,持之於手有沉甸甸之感。足端無釉,灰胎,與釉接處呈黃褐色。 此器形致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常見的瓶形,而於瓶頸兩側附貼雙耳,則 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見鳳耳及魚耳兩種。除了清宮舊藏數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 宋代瓷器一向以素凈優雅為美。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作“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 詩句贊美越窯秘色瓷,而深受越窯影響的龍泉青瓷以其獨特的呈色風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造詣大有超越前者之勢。本器的盤口與腹部由一直頸相接,肩部略傾斜,看似簡單的構圖卻蘊含 了宋人對於人生抱負,政治理念的獨特詮釋。宋人嚮往返璞歸真,恬淡靜悠的生活方式,這些 都完美體現在了宋代瓷器上。故而後世雖多有仿宋瓷器產出,但在造型,氣韻上卻無法超越前朝 的根源所在。 此類器物多有通過通商渠道流傳至日本,今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住友集團寄贈南宋青 磁鳳凰耳花生及大阪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藏京都毘沙門堂傳來南宋青磁鳳凰耳瓶兩件尤為 著名,前者為重要文化材,後者更是榮登國寶。此拍品亦來源於日本關西茶道名門舊藏,能夠 登上拍場實屬不易。 參閱: 1.《東洋陶磁の展開—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館藏品選集》第50頁NO.25 2.《青磁—中國の陶磁4》今井敦編輯 平凡社出版 第63頁 3.《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2009年 第270頁 NO.152
拉页
拉页
拉页
拉页
拉页
拉页
尺寸: H17.5 D8.5cm 備註:有銅鎏金插花內膽,關東藏家舊藏
来源:京都知名藏家柳氏家族舊藏。
仿官釉雙獸耳倭角瓶 清雍正
224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雍正時期,唐英來到景德鎮主持御廠事務之後,成功的仿製了包括官窯在內 的宋代五大名窯。這些陶瓷器物胎質堅細,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不僅扣之瓷音清亮, 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此件拍品應屬於唐英執掌御窯時產出的仿官釉精品之一,造型看 似簡練,實則成型難度極大。 此拍品小圓口,微微外敞,圓唇,直頸,兩側飾有一對獸耳。腹部呈直角方形,八角內倭,上下兩個倭 角相接形成一個90度的直角。高圈足,外撇。器形纖巧可愛,精美別緻,秀麗優雅,具有雍正朝瓷器精 雅秀麗,含蓄柔和的獨特美感。 瓶口處套入一枚銅內膽,乃器物流入東瀛後由日本人後來植入。應該考慮到作為花插使用可能會損壞瓷 胎及色澤,所以特意量身定制了這枚內膽。 通體罩淡雅的青灰色仿官釉,釉面開金絲紋片。足底露胎,足內心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篆書 體款識。 參閱:1.《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冊下 紫禁城出版社 第51頁 2.《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冊下 紫禁城出版社 第25頁 3.《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上)》第99頁
尺寸: D26 H39cm 備註:原配木盒紅木座
来源:關西資深藏家。
天青釉卷草耳瓶 清乾隆
225
此拍品呈圓形蒜頭口,細長頸,頸部兩側裝飾卷草耳,溜肩,腹部渾圓外鼓,圈足,下承紫檀鏤雕底 座。其中瓶口及腹部表面作瓜稜式成型,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器形飽滿圓潤,豐腴健碩,柔美端莊, 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感。 其中耳部造型極為少見突出,它以卷草紋為題材,將其與雲氣紋和如意紋相結合,形成一種富於變幻, 靈動飄逸,動態感十足的設計風格,乃整器的靈魂之所在。 胎體純淨潔白,上釉均勻。通體罩淡若雲煙的天青色釉料,呈色自然,秀麗優雅。天青釉又名雨過天 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 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天青釉瓷器,以清三代最為著名,其仿自汝窯,在乾隆期最盛。 這種天青色釉料與瓶身的瓜稜形線條的完美結合,營造出一種微風徐來,水波蕩漾,漣漪四起的畫卷效 果,為整體更增韻律感和美感。 足內心青花書寫篆體“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方款,筆劃清秀,工整大方,青花色澤較深。 通體造型端莊,天青釉色灰青泛淡藍,凝潤如玉,古樸拙雅,是一件實現了“者般顏色作將來”的乾隆 御窯單色釉精品。
尺寸: D19 H25cm 備註:舊木盒
來源:神戶地區藏家藏。
金星茶葉抹荸薺 清乾隆
226
茶葉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是中國燒製歷史悠久的單色釉之一。明禦器廠所産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 黑色或黑褐色斑點,稱“鳝魚黃”。清代茶葉末釉制品多爲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 時期最爲多見,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爲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延續明代稱呼作“鱔魚 黃”;乾隆時則茶抹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抹”。這些色澤上的差異更多的 應是有意爲之,而非技術上的不足造成,因其制品工藝十分精湛,呈色也非常穩定均勻。中國清三代的 單色釉,素中有華,淡麗優雅,特別受包括東瀛在內的海外藏家的青睞。 此器物造型優雅別致,舒展秀拔,古樸端麗,含蘊韻致。細長頸,坡肩,腹部豐滿,扁圓,腹下斜收至 底,圈足。通體施茶葉抹釉,釉色濃艷潤澤,釉面光滑細膩,偏近綠色,但仔細端詳,可知是由黃色, 綠色粉末狀釉彩相間而形成。色澤靜雅淑嫻,穩重端莊,毫無驕奢之感。氣度悠然有素,落落大方,大 有文人雅士尋求的淡薄,素樸,高潔之風韻。 足內署篆書印章款“大清乾隆年製”,款銘工整流麗,美觀大方。有原裝日本舊木盒。 參考文獻:LOT109 茶葉抹瓶一對 《靜嘉堂藏清朝陶磁 景德鎮官窯の美》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第109頁 參閱:《靜嘉堂藏清朝陶磁 景德鎮官窯の美》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第 109 頁
尺寸: W7.3 H10cm 備註:原配紫檀座,舊木盒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金款
來源:關東藏家藏
粉彩描金寶相花方尊 清乾隆
227
粉彩瓷器出現在清康熙晚期,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鮮有精品。雍正,乾隆時期粉彩迎來了他的全 盛時期,受到琺瑯彩的直接影響而創燒這一新品種,以絢麗奪目的色彩、溫文爾雅的韻味、卓爾不 群的格調,融匯出迎合清代社會習俗的裝飾效果。 乾隆年間的的粉彩瓷器更是繁衍出許多色地開光、光內繪粉彩的紋飾,如藍地描金開光,各種錦地 開光,各種色地粉彩花卉開光等。同時在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如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香 插、仿古銅彩爵杯、花觚以及仿各類工藝品、仿織錦金鐘籠等。這些均為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獨特 產品。 此拍品即為一件清代粉彩的經典之作。整體呈現一方尊形致,應該屬於仿古範疇。器口方形外奢, 短束頸,豐肩折沿,斜腹,近足處收斂,圈足。下承紫檀底座。器形古拙樸實,沉穩大氣,周正考 究,極具清代乾隆朝的尚古情懷。 通體器表、器裡、足內均施淺藍色粉彩釉料,形成鮮明淡雅的背景色地。其上再以墨綠,淡粉,礬 紅,嬌黃,寶藍等各色粉彩料及青花料繪製纏枝寶相花紋,紋飾的邊緣再施描金技法勾勒輪廓線。 紋飾遍布器表,形成繁縟複雜,華貴典雅,色彩斑斕,璀璨生輝,絢麗多姿的乾隆朝典型風格。其 中口沿環繞一周青花回紋,脖頸部修飾一周黃地變形回紋,外足牆則描畫黃地纏枝蓮紋及青花回紋 個一周。 足內露胎,內心有描金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體款識。
髹漆剔彩献神艺 靈臺群仙贺寿儀
來源: 原萬野美術館舊藏 原配盒箋: 第三十五號昭和二十一年
尺寸: D34.5 H37cm 來源:萬野美術館舊藏,昭和二十一年第三十五號簽
剔紅天台群仙賀壽高足香幾 明初
228
此拍品即是一件明代初期產出的剔紅高足大香幾。幾面呈等邊的八邊形,中部束腰,花形牙條,如披肩式 向外鼓起,四彎腿,外翻足,下承接托泥。體態碩大,造型規矩,典雅莊重,秀拔挺立,置於齋室或廳堂 一角必增穩重大氣之感。 幾面髹黑漆,再深堆厚重朱漆,以剔紅技法雕琢主題紋飾—群仙賀壽圖。從斷面可見漆層較厚,上漆飽 滿,漆色紅顏靚麗,漆質油潤生輝。 在黑色的漆地上分別以橫線紋,波浪紋和米字菱形紋表現天空,湖水和地面,形成層次感,立體感極強的 視覺效果。整體畫面選擇了宋代江南水鄉為背景,表現了明人對於仙山樓閣的美好詮釋和對江南美景的眷 戀。放眼望去,遠處崖石筆立指天,聳入云表,山川風流,含蘊韻致,松柏翠柳,繁茂成蔭;近處金釘朱 戶,畫棟雕欄,屋頂盡覆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左側樓閣門扇敞開,陶瓷古物 置滿廳堂,當是江南的富賈大戶;兩個人物圍桌而坐,好似在說書道古,可想一人已悄然而至……近手處 雕欄回折,兩個童子笑盈盈的捧著鮮果,想是正要送至天台之上。右手台階之上便是那天台,幾組人物前 擁后簇,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有的手持寶劍,有的手持仙草,有的手舉荷花,有的撫笛吹奏……他們就 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八仙,即:鐘離權、李鐵拐、張國老、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曹國舅、何仙姑。 與此同時天空中祥雲飄移,壽老駕鶴而至。畫面中亦可見多種祝壽之寶,如:靈芝,仙草,祥鹿等物。 通體除幾面其他均在黃色的漆地上堆朱漆。幾面下雕琢蕉葉紋,束腰處勾勒回紋,共置八個花形牙條。每 個花形牙條均為一個獨立的開光,開光內雕琢梔子花,牡丹花,菊花,梅花等紋樣。花草紋飾的雕琢手法 均呈現出典型的明早期永宣風格,即:構圖平衡,留空較多,露出很多黃色地漆。枝幹較細,莖,葉與花 的生長關係,類似明代繪畫中的折枝花卉,注意表達植物花卉生長的情形,是紋飾設計者在觀察了自然界 花卉的姿態後,再思考整理出來的表現手法。花作雙層瓣,趨於簡化,葉片互不遮蔽,因此露出了更多的 黃色地漆,使得構圖顯得疏朗清晰。同時對於自然界植物質感的刻畫生動,不論是花瓣的嫩,薄,或是葉 片的厚實,透過瓣面與葉面的細膩起伏,翻轉,以及流暢的陰刻線條描寫,顯得十分鮮活。具體實例可參 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和光剔采—故宮藏漆》圖版24及圖版25(第41頁和42頁)。 四個彎腿外壁,勾足以及底部托泥亦裝飾梔子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紋飾。器內底,腿內側等處髹黑漆。 雕工精細,暗藏鋒芒,刀痕不露,磨工嚴謹,漆層深厚,構圖層次感極強,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和力 量感。紋飾疏朗清新,富貴吉祥,美輪美奐,巧奪天工。漆質潤澤靚麗,油膩欲滴,光暈素雅,包漿沉 穩。造型穩重大方,雋秀端麗,氣韻飄然,卓犖不群。 本品附帶有標籤一枚,書:“第三十五號,漆・茶”,加蓋:“萬野庫藏”印章款。器內底有貼紙一枚, 書:“昭和二十一年第三十五號,改編漆”,加蓋“萬野美術館藏”印章款。萬野美術館於1988年在大阪 開館,館藏有眾多國寶和重要文化材,其中包括多件元明時期中國漆器和茶香陶瓷器名品,於2004年閉 館,館藏200件珍寶捐贈給京都承天閣美術館以及日本文化廳,亦有多數流入拍賣市場。
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明代手工亦有官辦和民营之 分,但已与元代有很大不同。明代废除了元代设於各地的官辦作坊,而改为仅设御用作坊於京城。据《明 史》记载,宫廷作坊所需工匠,由全国选调,根据工种之难易,主要分为“住坐”(长期)和“轮班”(短 期)两种,此外还有“留存”制度等。此举不但使官辦作坊更集中,更精炼,并直接接受皇帝的指挥,而且 也给民间工匠较多的自作自营的机会,为包括漆器製造在内的手工业发展启到了促进作用。 明代皇室对於漆器的需求,是促成明代宮廷漆器兴盛的重要原因。雕漆是明代产出的最主要的漆器製 品。明代早期雕漆在继承并发展了元代形成的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基础上,造型更加端庄规矩, 用漆精良润美,雕刻圆熟劲健,磨工精细光洁,给人以浑厚古朴,饱满华贵的印象。题材以山水人物、花卉 鸟兽居多,其中山水人物图案,立意鲜明,表现了文人的林泉之志和淡泊之情等。雕刻时,以工笔手法雕出 山林流水,殿阁庭院及人物,既有很强的绘画效果,又具有工艺品的艺术韵味。 明早期雕漆的代表常常被称作“永宣风格”,此两朝对於雕漆的贡献尤其被世人称颂。其中在对山水人 物的刻画中,大胆而划时代的启用了锦地的作法,例如分别采用斜格,波浪和回折纹,代表地面,中景和天 空,这些规律重复的几何形刻线,在光影中闪烁著光芒,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地面和水波的斜线还 製造出空间深度的错觉,而远景的回折线则有如天空中点缀著的流云和星光,这三种锦地的做法一直延續至 後代,称为雕漆山水纹的典型表现方式。
绘彩拉丝编宫扇 皇朝宫阙叙和欢 扇子的起源應該源於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應運而生的。隨着年代的更迭時代的發展,到了清代扇子在 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不僅是用以生風納凉的工具,而成為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以及文人官宦社會角色的道 具。 在各類扇子中最具有中國傳統風韻的當屬宮扇,最初的宮扇也叫做執扇、團扇、羅扇,因為其獨特的用料和材質,出現時間相對較 晚。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 由於在造型和裝飾上,宮扇都力求精美細致,不僅註重實際的效用,還極力表現出生活的意趣,人手持之,相映成美,因而深受婦 女的喜愛,并由此盛行不衰。清代的宮扇上往往嵌入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更顯得趣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當時的宮扇選料嚴苛,製作精巧華麗,雖日趨巔峰,但由於造價昂貴,僅僅能夠在宮廷完成供皇室后妃使用,尚難流入民間。 同時由於大部分宮扇不能收合,扇面用料又極易破損,所以極難保存,因此成扇存世量非常稀少。近年來的拍賣會上也鮮見成扇出 現,只要一露面,便成為眾買家的追逐對象,價格往往十分昂貴。
不 孤 齋 的 舊 藏, 後 經 拍 賣 轉 入 長 谷 川 兼 —
尺寸: W27 L50cm 來 源 : 恭 王 府 舊 藏, 通 過 山 中 商 會 流 入 東 瀛, 日 本 著 名
的古董商號
三氏個人收藏
象牙編織畫琺瑯執柄宮扇 清乾隆
229
此拍品乃一件乾隆時期以象牙為原料,拼嵌多種名貴材質精工製作的一柄宮扇。扇面邊框選用金絲楠木,呈現 不等邊七邊形,為增強裝飾性而讓輪廓線向外擴張或內折,形成一種舒緩而柔和的流線感。中軸則選用韌性更 強的棕竹為原材,貫穿扇面,左右對稱,啓到強有力的樑架作用。下承接執柄,綴有絲織結,碧珠和流蘇。 整體造型嚴謹考究,規矩穩重;線條柔美,張弛有度;成型精準,設計合理,顯現出製作工藝的精湛圓熟。 扇面以象牙為原材經通過篳絲、磨光、編織等技法,編織成厚度不到1毫米的仿蒲草紋鏤空錦地。此技法在清代 僅流傳於廣東一帶,應該是當地官員為進獻皇帝,或秉承御命委託能工巧手設計精製而成的。以此工藝製作而 成的宮扇亦被稱為“拔絲宮扇”。 扇正面在潔白晶潤,玲瓏剔透的象牙錦地上以寶藍,碧綠,明黃和淡粉等染色象牙料拼嵌出一隻盛開的芙蓉 花,三朵綻放的菊花,一片肥碩的綠葉以及一隻正在葉脈上緩慢爬行的金龜子。芙蓉花從右側扇面下方生長, 高挑俏麗,嫵媚妖嬈,上半部分生兩枝,枝頭花團錦簇,含苞羞澀,其中一枝竟越過中軸竟伸展到了扇面左 側,花葉繁盛壓得枝幹都彎下了腰。下方還有三朵吐蕊怒放的菊花,菊花清高,傲骨素靜,讓人可遠觀而不可 褻玩焉。右側一片巨大飽滿的葉子尤為吸引人眼球,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邊緣有一些細小的空洞,彷彿滴滴露珠 晶瑩通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再看那微微內卷的葉片,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弧度而承接住了頑皮的金龜子。金 龜子是祥瑞之物,中國素有富甲一方,金龜女婿等說法。 整體構圖疏朗清麗,典雅素靜,以簡單的幾筆就生動刻畫出了春意盎然,暖風襲人的溫馨畫面。雕琢手法 精細入微,栩栩如生,且體力感十足,給觀者以無限的想像空間,構圖,雕工技藝之高超實在讓人佩服。 中軸正反兩面最上端均有銅鎏金鏨花蝙蝠紋配件用以固定。正面中軸中下部嵌接一塊雕有如意紋飾的蜜蠟,橙 黃凝潤,光暈柔和。中軸下部接執柄處固定一片東海貝母,雕琢有細膩典雅的祥雲紋。貝母上又嵌入一塊紅 絲瑪瑙,瑪瑙呈色暗紅,晶瑩潤澤好似凝脂。反面中軸接執柄處固定一片長方形貝母片,表面淺雕祥雲如意紋 等。 執柄頭尾兩端取象牙料,中間把手處則嵌套銅胎黃地畫琺瑯料材。畫琺瑯一向是清代宮廷造辦處的經典工藝, 在嬌嫩淡雅的黃地上施紫,粉,藍,綠等各色琺瑯料勾勒出梅花,牡丹,蝴蝶等吉祥物事。紋飾富貴雍容,典 雅尊貴,彰顯出清代宮廷的至尊風韻。 如此一柄宮扇集合眾多工藝,眾多名貴料材於一身,不僅完美的融合了各種工藝和料材,使得整體協調美觀, 毫無突兀之感,又凸顯出了每種工藝和料材的特長,真可謂剛柔並濟,恰到好處。且用料之奢侈、工藝難度之 匪夷所思著實令人驚嘆。 扇面牙絲薄如蟬翼,孔縫均勻;紋飾精致細密,雍容高貴;拼嵌技法高超精湛,天衣無縫;整體氣韻更是雅逸 清新,古香古色。北京故宮收藏的這種象牙絲宮扇僅有三柄,其中兩柄為玳瑁邊框。現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 館”中有一柄陳列。 參閱: 1.《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商務印書館 第227頁 2.康熙晚期 佚名《胤禛妃行樂圖》軸《CHINA The Three Emperors1662-1795》 Roral Academy of Arts,London 2005-2006 第260頁
拍品來源 此拍品由恭王府舊藏,後通過山中商會輾轉流入東瀛,成為日本著名的古董商號—不孤齋的舊藏,後來通過拍賣轉入長谷川兼 三氏個人收藏。 不孤齋齋主本名廣田松繁,1897年生於富山縣,12歲入行古美術,1924年在東京神田創立壺中居,1949年隱退後自號不孤 齋。收藏鑑賞分野較廣,以陶瓷器為主,後來將主要舊藏品分批捐贈給東京國立博物館。 後者長谷川家族乃山形縣上山市經營紡織行業的巨頭,創立者長谷川謙三氏在創立企業的同時還在當地創建了蟹仙洞博物 館,用以展覽個人收藏的古代藝術品。拍品附帶書信中明確闡述了本品的來龍去脈,收藏經歷,並記錄了長谷川家族購入當時 的成交價為三萬日幣。以昭和三十年代為例,此金額折合現今的價值應當不低於1000倍。
尺寸: D27 H32cm 備註:紫檀座,舊桐木盒
來源:東京資深藏家舊藏
仿哥釉弦紋三羊尊 清雍正
223
翠釉双凤 雍正一朝的陶瓷燒製可謂是劃時代的,改康熙朝古拙,凝重而資樸之風,取而代之的是精雅秀麗, 含蓄柔和之美,具有極高的評價。 雍正朝官窯在仿古,創新方面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這裡除了雍正帝本人的的因素外,唐英的功績 不可磨滅。唐英於雍正六年到達景德鎮,開始主持御廠工作。深知外行不能領導內行,因此閉門謝 客,刻苦鑽研,長期和工匠相處,逐漸成長為清代最具權威的監陶官,並總結雍正朝官窯於其著 作—《陶成紀事碑記》。 此尊器形應該仿自古青銅器,屬於清代仿古範疇,同時也是雍正朝仿官釉瓷器中的新作。 尊整體呈圓形,小口薄唇,微微外敞;頸部微收斂,肩部裝飾三個羊牲形象;腹部圓滾飽滿,中央 有一道突起弦紋;近足處再加飾一道突起弦紋,矮圈足。圈足露胎,足內中央留有“大清雍正年 製”,六字青花篆書體款識。 器形簡約古拙,典雅尊貴,線條柔美,飽滿豐腴,彷彿一溫婉佳人,窈窕嫵媚,動人心懸。 羊性善良知禮,外柔內剛,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云“羊,祥也。”在眾多古器物的銘文中, “吉祥”也多作“吉羊”。三羊喻“三陽”。三陽,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陽氣盛極而陰衰微 也。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 通體及足內均施青灰色仿官釉,釉面開紋片。足底露胎,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篆書 體款識。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雍正時期,唐英來到景德鎮主持御廠事務之後,成功的仿製了包括官窯 在內的宋代五大名窯。這些陶瓷器物胎質堅細,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不僅扣之瓷 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 第195頁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窑场,以生产青瓷闻名遐迩。由於在北宋中晚期深受越窑和汝窑的影响, 加上大量制瓷工匠南宋时南徒,把制瓷技艺传入龙泉山区,龙泉窑在吸收并锐意创新的基础上,无论生产 规模、烧造技术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青瓷生产的历史高峰。特别是粉青、梅子青等莹润如玉精美 瓷器的烧制问世,更使龙泉窑青瓷声名鹊起。 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已走向成熟。窑工们运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器物呈现出一种温润滋厚的感觉, 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为最佳釉色。粉青釉外观柔和淡雅,尤如青玉,梅子青釉外观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 在釉层失透的情况下,北宋时期盛行的刻、划花装饰不再使用,堆塑浮雕技法应运而生,这种凤耳、鱼耳 便成了龙泉青瓷特有的装饰风格。
尺寸: H34.5 W29.5cm
釉裏紅纏枝蓮紋執壺 明洪武
222
釉裏紅是以銅紅料在瓷胎上描繪花紋,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焰氣氛燒成的釉下彩瓷。無 論白地紅花還是紅地百花裝飾,都喜氣融融,令人賞心悅目。 瓷器上出現銅紅色,雖然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的短流壺,但僅僅是偶然之作。真正作為釉 下彩飾的釉裏紅,則為元代景德鎮窯才創燒成功。釉裏紅發展於明初洪武朝。在傳世作品 中,洪武釉裏紅器有罐,碗,盤,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三足爐,盞托等等。胎體 厚重,古樸渾凝。 此拍品壺唇口,外敞,細頸,斜肩,圓形鼓腹,微微下垂,圈足。壺身作玉壺春瓶式,壺 體一側置彎曲細長的壺流,並以一雲板形飾件與壺身相連,另一側置曲柄,連接於頸腹之 間,柄上端置一小系。 壺通體繪釉裏紅紋飾,頸部由上至下分層次繪製焦葉紋、回紋、如意雲氣紋、如意云頭各 一周。腹部滿繪纏枝寶相花紋,壺流及壺柄亦滿飾纏枝花卉紋。近足處修飾一周變形蓮瓣 紋,足外墻繪如意卷雲紋。足內滿施白釉,無款。 此壺造型優雅,紋飾線條流暢,一氣呵成。在裝飾風格上,布局滿密,層次豐富,線條粗 獷豪放而不失工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此時期的釉裏紅發色不甚鮮艷,多為紅中偏灰黑的色調,而此壺發色紅艷,鮮明純正,較 為難得。 參閱:1.《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12明上》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第204頁 2.《特別展—北京故宮博物院200選》東京國立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 2012年 第129頁
滴水觀音 H 2 5 . 5 c m文 殊 菩 薩
銅鎏金三大仕觀音一套 清初
230
H 2 6 c m普 賢 菩 薩
此拍品為清初鑄造的一組佛教三大仕銅鎏金造像。三大仕即為佛教中四大法力高深的菩薩中的三位,文殊菩 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四大菩薩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 法,也於十方國土弘揚佛法,令無數眾生同登快樂彼岸。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土的信徒從眾多的菩薩中選出三位,組成“三大菩薩”,又稱“三大仕”,即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後來又加上了地藏菩薩,變成“四大仕”。 其中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 侍,世稱“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代表菩薩行願,普賢菩薩又稱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壹切諸佛剎土。 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願,循聲救 苦,不稍停息。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 只見文殊菩薩側坐於青獅之上,雙腳踏蓮花,一手輕撫書卷,另一手相撚,作說法印,象徵空滿的智慧和立誓 育人。頭部微低,面帶微笑,聰穎多智,才氣橫溢。青獅眼珠滾圓,面目威嚴,口銜蓮花,腳踩火焰。 騎在白象之上的便是普賢菩薩,她一手持經書,一手持佛珠,雙腳踏蓮花,衣裙飄展,如漣漪般垂下。面目慈 祥,儀態萬千,口部微張,好似為普渡眾生苦難而誦經。白象頭部回顧,口銜蓮花,鼻子捲起,顯得頑皮而可 愛。 觀音菩薩則騎於金吼之上,一手捧淨瓶,一手置膝持佛珠,腳踏蓮花,衣裙從胸前緩緩垂下。面容和藹,儀態 安詳,嘴角微露笑意,更像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凡間女子,讓人不禁忘卻了她崇高的地位。金吼面目誇張,怒目 而視,步履矯健,英勇靈活。 元明清時期的菩薩造像主要源自宋代。服飾上更加復雜,面部刻畫上,頰額豐圓適宜、面容婉麗、戴珠光寶氣 的花冠儼然像一種世俗貴婦人的形象。在雕刻技法處理上,依據現實的服飾適宜較高度的凸凹手法,衣紋圓潤 細致、流暢逼真、屈曲自由、用突起的線條表現細部,這對於加強服飾的質感、人物性格的塑造起著極為重要 的作用。這時的菩薩造型已發展到圓熟的境界,其動作表現及服飾都自然生動流暢,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
H25cm
尺寸: H41 W28cm 來源:京都知名藏家柳氏家族舊藏。
銅鎏金無量壽佛 明宣德
231
無量壽佛雙手施禪定印,並特別強調他的兩個拇指相觸(惜雙手所托甘露壽瓶已失),全珈趺坐於蓮臺上, 面孔方正,鼻梁修直,雙目細長,垂眸睇視,面含溫厚的笑容,是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風格。 頭戴精緻的五葉寶冠,耳鐺上部為圓形,中心為八瓣花形式,下部有綴珠,胸前的項鏈分為兩部分,靠近 頸部的短鏈最為復雜,中間垂下三根珠串,兩邊對稱懸掛U字形珠串,兩邊外側還各有一條珠串,在向外兩 側又懸掛U字形珠串,較短,排列的規律性很強,呈倒葫蘆形的長瓔珞,垂到腹上部,這種瓔珞的佈局也展 現出永樂、宣德時期的模式。 臂鐺及手環鏨刻精緻細密的金剛杵,令人嘆為觀止!天衣自雙肩而下,繞臂後垂落身前蓮座上,裙擺是尼泊 爾式的瓔珞寬帶式,雙腿衣褶對稱,但並不呆板。線條更近寫實,這是漢族工匠的特長。蓮座寬大,上下沿 連珠紋裝飾,連珠均成精圓,蓮瓣頭部上卷,出卷草紋,也是永樂、宣德時期造像較常用的形式之一。 整體作品通體鎏金明亮,加工精細,代表了明代宮廷造像藝術的最高水平,反映出漢藏審美趣味的不同。
尺寸: W25 H46cm
掐絲琺瑯塔形佛龕 清乾隆
232
掐絲琺瑯,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 等多道工序而成。掐絲琺瑯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由於其在明代景泰年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 展,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習稱景泰藍。 大清乾隆盛世時期,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艷麗、潔凈。造型一般端 莊古雅,紋飾繁縟豐富。借鑒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琺瑯顏色豐 富,而且混和色種類多,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葡萄紫、紫紅、翠藍等等,釉色變 化多而艷麗。 本品即是掐絲琺瑯集大成的乾隆朝時期經典造器。器形碩大,為一件六角形致的寶塔式佛龕。由頂部屋檐、 中部佛龕以及底部台座構成。 頂部呈六角亭台式屋檐,屋角的檐部若飛舉之勢,雕琢成彎卷的如意雲紋形致,每個屋角並墜有響鈴一個。 屋頂有一個作鏤空修飾的立高紐。中部佛龕呈等邊六角形,正面設一扇對開小門,有環形拉環,可打開放置 佛像。底部台座有鏤雕圍欄,中部束腰,高圈足,外撇。 通體以淺藍色琺瑯料為地,施掐絲技法勾勒出主題紋飾寶相花紋,填以礬紅,嬌黃,寶藍,深綠,乳白等各 色琺瑯料。其中為了突出屋檐部分則整體施以寶藍色料材。同時在器物多處,如:飛檐,圍欄,採用了銅鎏 金、鏨花等工藝,雕琢細緻的花紋,為整體平添了不少絢爛多姿。 此拍品通過對檐角的特殊處理,增添了佛龕向上的動感,彷彿有一種靈氣將屋檐向上托舉,營造出一種壯觀 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通體紋飾雕刻奢華富貴,繁縟複雜,細緻縝密,層層相接,給人以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之感;集鎏金,鏨 花,掐絲琺瑯等工藝於一身,五彩繽紛,金黃燦爛,當年必定是清宮皇家的御用之物。
尺寸:
H16.5cm
銅鎏金持蓮觀音像 明永樂 233
組合效果圖:此圖為兩件拍品
尺寸: L57 H60cm
銅鎏金大犀尊 明
234
在中國,犀是長久盼望的象徵,此件大犀尊,高達57cm, 正如當初鑄造時的初衷,長久存世至今。 鎏金的鎏字,原有美麗金屬的意思,用銅,銀等金屬來裝飾的器具稱鎏金器。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鎏金技術的國 家,始於春秋戰國的鎏金技術到了明清時代達到了一個唯美的境地。 該犀尊造型深沉素靜中不失高調大氣,莊嚴肅穆中又不失憨厚可愛。犀牛體態碩大,昂首挺胸,四足直立,平穩的支 撐著龐大的軀體。面目刻畫誇張,眼珠滾圓外凸,高鼻翹起,獠牙外露,雙耳聳立,鬚髯卷展柔順,神情泰然自若。 背馱著一單扳古尊,尊口一邊較高,為流,另一邊置一扳手;尊頸部束縛,肩腹部外鼓,近足處再收斂,高圈足。 通體施銅鎏金技藝,由於年久磨耗等緣故,局部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光鮮,然而卻為器物增添了樸拙古韻,深沉穩重之 感,真可謂“錦上添花”之筆。尊表面刻畫饕餮紋,四面出戟;扳作龍頭,口部吐出朵朵波浪,構思極為新穎。犀身 則遍布大線條的雲氣紋飾,粗獷大膽,頗具氣魄。 本品應為明代仿古熱潮中湧現出的一件仿青銅古器,明代銅器質堅強固,精良精細,在暗淡處能發現奇異的光澤,明 景泰兵部尚書於謙曾這樣評價:“色似黃金,音如鐘磬”,明嘉靖著名書法大家、文史學家南京應天府通判祝允明稱 讚:“當與商彜周鼎共寶、金玉同價”。 參閱: 1.《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 第147頁、第186頁 2.《西清古鑒疏》第二冊 第364頁
古之犀着久也 犀尊者久而尊也 此为帝王之道
尺寸: D43 H47cm 來源:日本通運公司高橋家族舊藏
古銅帶環獸耳大尊 明
235
明代銅器的歷史評價極高,它將我國古代的銅合金技術推到極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對後世影響 深遠。文化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將相,商賈,下至庶民無不為其魅 力所折服。 本品體態極為龐大,器形應該仿自青銅壺尊,在其基礎上又加入了明代對於仿古的獨特詮釋。圓形大敞 口,短頸,豐肩,兩側裝飾有獸形環耳。腹部向下逐漸收斂,圈足外撇。器形正統大度,敦厚穩重,氣魄 宏偉,肅穆凝重。 通體所選銅料,呈色深褐,沉穩大氣,包漿古樸,氣勢渾厚。器表面由上至下置十一層突起式紋飾帶,作 環繞狀。紋飾帶上雕琢螭龍紋,並加鑄龍頭紋;同時在其上鑄造立起的環狀物,每個環上再套一環,以對 稱式均勻的遍布器表全身。 紋飾神秘樸拙,精美雋秀,大膽厚重,氣勢逼人,一種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尺寸: W20.5 H30cm
銅鎏金嵌松石鳳尊 清乾隆
236
此拍品乃清代乾隆朝之物,乾隆一朝持續六十載,蓋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盛世王朝,文化藝術可謂遍地開 花,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形勢。此時,除陶瓷器外,清宮造辦處還承製了大量銅製器物,由於中國銅器製造的雛 形可以延伸至夏商代,無論是整體技術水準,還是藝術風格到了清代已趨向頂峰,故此朝產出的銅器皆具有氣 勢磅礡、優雅高貴、擇料精良、造型成熟、工藝精湛、紋樣華美之大家氣魄。 本品造型為一隻收攏雙翼,作昂首臥立狀的鳳凰,背部托起一尊。尊橢圓形敞口,頸部收斂,底部與臥鳳的頸 部與背部巧妙地相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極為優雅美觀。鳳凰美目傳神,羽毛飛揚,喙部內勾,銜 著一個如意雲紋環,雙翼羽毛柔順,彎卷兩側。造型秀麗別緻,線條流暢,柔美端麗,神韻飄然。 通體作銅鎏金處理,再施鏨花技法在尊及臥鳳上雕琢細膩的紋飾。其中尊口雕琢回紋一周,其下遍布富貴牡丹 紋飾。牡丹花形極為碩大,雍容大度,豐腴飽滿,給人以極為昌盛繁榮之感。在臥鳳身上則可以看到卷展自 如,變幻多端的羽毛裝飾,在局部又嵌以綠松石,提升整體的色彩感,斑斕絢麗,著實讓人眼花繚亂。 鏨花工整標準,非清宮造辦處名匠不可為。器物造型古樸大氣,鎏金厚重,璀璨奪目,光芒耀眼,加嵌綠松石 更增玲瑯滿目,五彩繽紛之感,凸顯出清宮造辦處銅作經典。 參閱:《絢麗.華貴.至尊》蘇州博物館特展出版
尺寸: D19 H15cm 備註:原配紫檀座
銅鎏金乳銅簋 清乾隆
237
簋是中國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食方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流行於商朝至東周,商朝時,簋大多為圓形體型 厚重,表面多用獸面紋作為裝飾,有的器耳為獸面形狀。到了周朝,簋是重要的祭祀禮器,和鼎配合使 用,簋為雙數,鼎為單數。其使用數量有嚴格等級限制,根據史書記載,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 諸侯則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則只能使用三鼎二簋。該銅鎏金乳銅簋,遵循古法形製, 通體鎏金佈滿乳釘紋,尚古中不失華麗,是件佳作。
尺寸: H22.5cm
黃玉龍耳素身蓋瓶 清乾隆
238
在中國古籍中,黃玉常常被稱作“黃精”、“黃雅姑”、“黃雅虎”等,它有著田黃一般的色彩、翡翠的硬度,與和 田玉等軟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鮮艷豐富。由於其產在龍陵,又以黃色為主色,故最終得名為黃玉, 也有人稱為皇玉。因其石質細潤,色澤金黃,塊型碩大,變化豐富,是極為珍貴的玉種。 通體精選優質黃玉,呈色嬌嫩鮮黃,俏麗明艷,局部有咖啡色褐斑。玉質細膩,觸手溫潤如脂,並不多見,當屬於上 品。通體素面,不雕琢任何紋飾。這種大膽的做法更加突出展現了其玉質的精良,因為只有最上乘的玉才可以抵得住 “素面”的推敲。 橢圓形小口,短束頸,兩側有一對龍頭銜環耳,豐肩,腹部向下逐漸收斂,圈足。瓶蓋向上拱起,橢圓形抓紐。器形 經典規矩,周正考究,秀拔挺立,姿形超脫。
尺 寸 : W 1 9 c m連 座 紫檀原配座
白玉龍鈕鳳耳三足爐 清乾隆
239
H15cm
此件蓋爐為清乾隆作品,選上等青白玉,精雕而成。該器玉質潔白溫潤,雕工精湛,保存完整,蓋和爐身 刻有饕餮紋飾,兩側雕環耳,下有獸足,整體端正大氣。此作品歷經三百多年依然完好如初實屬罕見,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周身所刻饕餮紋為古代傳統紋飾,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 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該器所雕饕餮紋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三代時期,饕餮 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週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 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宋代金 石學大興,對於上古很多器物紋飾予以定名,饕餮紋即為其中一種。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至 宋元明清時期逐漸演化為仿古器物紋飾。該器周身及蓋、環耳盡皆雕飾饕餮紋,表明瞭當時濃厚的仿古風 氣,清代中葉,國力昌盛,帝王喜好也由時代風格奢侈品的追逐改為對上古聖賢時代制器的推崇,由此宮 廷內造及多個手工機構開始大量仿制古器,本品所雕刀工細膩,刀法酣暢淋灕,饕餮紋紋飾精美,以扉稜 相隔,形式上力圖接近古器風格,實際上卻具有了當時的藝術體系,雙環耳所雕雙龍,紋飾清晰可見,造 型生動,寫意傳神,藝術感極強。奢華精美,典雅超俗,既有上古之美,又有當世雄渾之風,是當時康乾 盛世的時代產物。本品以青白玉雕刻而成,青白玉是古代玉料當中的上品,產量低,上品玉料產生極為稀 少,玉料本身即為世間精華,是故歷代雕匠也極為珍重,全力雕刻,皆為上品。本品雕刻利用玉料本身特 點,雕成蓋爐。蓋爐是清代當時皇家及士大夫家庭中常見用品,書房常備,爐內焚香,一室皆淨,是古代 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產物。本品所雕,通體不見雕痕,銜接得體,渾若天成,顯示了雕工極精湛的藝術底 蘊。該器小巧玲瓏,飽滿剔透,用料珍貴,華美大氣,顯示了中國古人愛玉賞玉的文化心態,是把玩陳設 的極佳之物。下設底座隨形,口沿雕飾回紋,器身也有上鼓釘紋、雲紋、饕餮紋飾,仿古氣息厚重,也十 分精美,器座連成一體,相得益彰。 參閱:《中國玉器全集》第六卷(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圖版314及316
雪玉凝脂瓶相連 靈芝仙台風雙飛
尺 寸 : L 2 5 c m連 座 H 1 4 c m 紫檀靈芝座,配台北故宮展示圖
白玉靈芝鳳凰雙聯瓶 清乾隆
240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清代玉器發展的轉折點,關鍵在於評定回疆,玉料供應量大增。原則上不論是 玉的採集或所有權均屬官方,宮廷用玉自然因此豐沛。事實上,即使禁止私人盜賣,民間依舊充斥着質量 佳美的玉材,買賣亦十分活絡。而當時玉市“衹論玉之輕重以為價之高下”,“每就其形似製為新樣,以 質量可獲厚利”,所以發展出一種利用堆疊,聯接裝飾單元的手法,靈活的延伸器物造型,擴張體積感, 以達到增加售價的目的。乾隆帝起初對這類玉器“新樣”頗為不滿,積極提倡“杜奇邪而歸純樸”。玉 器市場在君主的權威下略有轉變,同時乾隆皇帝在看到民間的變化之後,也就選擇性的接受了某些“新 樣”。 乾隆帝在他的詩中提到:“和田玉來顆,巧制頗紛如,漸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他提倡“複古”, “仿古”的方向,強調玉器應向古器物學習,所謂“玩物仍存師古情”,回歸文明初萌的時候,尋求一種 樸實,有意義的典雅風格。 此拍品造型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靈芝形如意,雙尊和一對鳳鳥。其中底部如意呈橫臥狀,枝幹上又 裝飾許多小朵靈芝,靈芝頂部均作如意云頭,好似朵朵祥雲當空升起,托起整器飄忽游離在仙境一般。 左右兩側各置一尊,一隻六角奢口,腹部若套栓向外凸起,撇足,乃青銅尊的標準造型;另外一隻方形扁 口,頂部有尖蓋小紐,束頸螭龍紋,較為接近青銅壺瓶造型。 尊和壺一側各有一長尾鳳鳥,一隻前腳微伸頭部回顧屹立於如意的根部,一隻昂首傲然而單腳直立於如意 的中部;雙鳳冠羽彎卷柔順,俏麗美艷,雙翼收攏,羽毛絲絲縷縷,嫵媚動人;口部似微張,好似在鸞鳳 和鳴;尾羽托曳捲翹,呈現繁複華麗又體積感十足的風格。下承紫檀錯銀絲原配底座。雕工複雜,極具清 宮風範。雖然不見乾隆帝年款,但顯而易見的是乾隆帝已經認可了部分存有古韻的新樣。下承一紫檀鏤雕 原配底座,雕琢的甚是精細,保留和利用了木料的天然紋理和走向,表現出一種力量感和滄桑感。與上部 玉器主體完美結合,可謂相得益彰。器形端莊古樸,秀拔雋永,正統有致,古新合一。紋飾華美精奢,富 麗堂皇,複雜繁縟,美輪美奐,氣勢磅礴,壯闊宏偉,具有皇家宮廷之風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參閱:《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第 250 頁 NO. Ⅱ -3.44
尺寸: H22cm 備註:紅木底座
白玉痕都斯坦雙耳蓋瓶 清乾隆
241
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 精美絕倫。乾隆一生800多首賞玉詩文中,關於痕都斯坦玉器的多達65首,可見他對痕玉情有獨鐘,詩中贊 道:“西昆率產玉,良將出痕都”,“薄過刻片楮,輕喻舉毛鴻”,所謂“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材巧 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此拍品選用優良白玉,呈色潔白,無任何雜質皮色,瑩潤異常。 方形瓶口,頸部微束,兩側裝飾有如意卷雲樣式的雙耳,折肩,直腹,近足處逐漸收斂,高圈足,外撇。 瓶蓋子母口扣合,向上鼓起,好似一把撐起的傘,方形立抓紐。下承一紅木鏤雕底座。器形典雅別緻,纖 細小巧,秀拔超群,極具清代宮廷風範。 表面採用鏤雕,淺浮雕等技法雕琢細膩的紋飾圖案。蓋面雕琢變形卷雲及卷草紋,頸部在上下對稱的紋飾 之間勾勒蓮花紋飾。腹部刻畫纏枝蓮紋。紋飾講究對稱布局,顯示出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的景象。同時纏 枝蓮紋及耳部設計均瀰漫著不同於中原的浪漫色彩和異域風情。 器物完美結合了中國傳統工藝與圖案裝飾,營造出了帶有伊斯蘭風情的宮廷華貴藝術美感。
軸
尺寸:
紙本
1 1 7 × 6 1 c m 約
W a n g Y u a n q i(
王原祁 山水
242
王原祁,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卒。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 九年(1670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 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 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 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乾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 着,自稱筆端有金剛杵。與王時敏、王鑒、王並稱“四王”,形 成婁東畫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享年 七十四。
平尺 6.6
1 6 4 2 - 1 7 1) 5
平尺 12.9
1 6 4 2 - 1 7 1) 8
尺 寸 : 1 7 2 × 4 1 c m × 2 約 轴
臘箋本
L i G u a n g d( i
李光地 行書七言聯
243
李光地( 1642 年- 1718 年),字晉卿,號厚庵,別 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學名臣。 康 熙 九 年 ( 1670 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 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 亂』、『統一台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 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軸
尺寸: 絹本
平尺 17.8
1 7 3 6 - 1 7 9) 5
3 0 8 × 6 3 c m 約
孫祜 五老圖 S u n G u(
244
孫祜(公元 18 世紀)江蘇人,生卒年不詳。工人物、山水, 宗法王原祁。乾隆( 1736-1795 )時供奉內廷,為宮廷畫家。 乾隆元年( 1736 )曾與陳枚、金昆、戴洪、程志道繪《清明 上河圖》卷進呈,得邀乾隆帝審題,五年( 1740 )與陳枚、 金昆、程志道、丁觀鵬合作《慶豐圖》冊,六年( 1741 )又 與周鯤、丁觀鵬合作《漢宮春曉圖》卷。傳世作品有《雪景 故事》冊共計十開,絹本,設色,現藏故宮博物院。
尺寸: 1 3 8 × 7 5 c m 約
絹本 軸 題識: 杜 1 齯龜書善神像
平尺 9.3
光 2 孝西庫秘藏 著錄:《宣和畫譜》卷一,道釋敘論卷三道釋三。
鑒藏印:清源王府圖書
宣和殿寶 內 府圖書之印
禦書 宣 和 余 清齋圖書印 中嶽外史等九方
杜 齯 龜 善 神 像 D u N i g u i( 五 代 )
245
五代杜齯龟“善神像” 元明古畫已稀,遑論唐宋。若是名家墨蹟,則無疑為國寶級珍藏。五代杜齯龜畫“善神 像”現身東京美協拍場,堪稱驚豔,但不知花落誰家?令人期待。 大凡年代久遠的名家名品,都有一個流傳有緒的歷程,否則是否真跡,就要打上一個大大 的問號。五代杜齯龜畫善神像軸不僅有宋徽宗趙佶的禦題“杜齯龜善神像”,並鈐有“宣 和殿寶”大印,其他收藏名家的鈐印也是朱痕累累,以年代順序,計有“清源王府圖書” (宋彥筠)、“中嶽外史”(米芾)、“餘清齋圖書印”(吳廷)等九方印,遺憾的是有 幾方印因年代久遠,印文模糊,無法釋讀。杜齯龜畫善神像軸除了上述特點外,更重要的 是此畫曾著錄于《宣和畫譜》卷一“道釋敘論卷三·道釋三”。 “杜齯龜善神像”傳至明末徽州西溪南大藏家吳廷“餘清齋”後,不知什麼原因,由隱元 隆琦僧團攜至光孝寺西庫秘藏,現畫上保留有“光孝西庫秘藏”字樣,繼由日本明治期著 名漢學者、書法篆刻家、畫家長尾雨杉收藏,直至首次出現在東京美協拍場。 明教源于波斯國,唐時傳至中土,當時稱為祆教。明教教義是行善去惡,眾生平等,若有 金銀財物,須當救濟貧眾,不茹葷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 諸神及羅漢畫,自唐、五代之後,分別由張玄和貫休二人建立“世態相”羅漢畫與“野逸 體”羅漢畫風格特色,並且各自為宋人所承襲,最終形成了兩大羅漢畫風格體系。五代兩 宋時期“世態相”羅漢圖畫風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作為處於五代兩宋特 殊時期的環境中的藝術創作,五代兩宋“世態相”羅漢圖畫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禪宗思 想的影響。安史之亂後,中原畫家隨之進入四川,成都成為畫家彙聚之地。當時四川興建 寺廟,而使道釋畫蓬勃發展。其中善畫羅漢者不勝枚舉,如杜齯龜、盧楞伽、李昇、趙德 齊、高道興、范瓊,陳浩、彭堅、張南本、左全、趙德玄、張玄、趙忠義、杜巨集義、杜 敬巨集、楊元真、丘文播、丘文曉、韓虯、李柷、杜敬安、杜子瓊、王齊翰、左禮等,全 參與了成都當時的寺廟壁畫的創作,並留下了大量的卷軸畫,這件“杜齯龜善神像”就是 當時的遺珍。貫休繪畫有工整和古野兩種風格,杜齯龜這幅善神像顯然得之前者,所畫 善神面目安詳,平易近人,與明教教義極為相符。善神衣紋勾勒、轉折勁挺有力,敷色細 膩,具有很高的繪畫技巧,堪稱杜齯龜作品之代表作。
作者簡介 杜齯龜,其先秦人也,避地居蜀,事王衍為翰林待詔。博學強識,無不兼能,至丹青之 習,妙出意外。畫佛相人物尤工。始師常粲,後舍舊學,自成一家。故筆法淩轢輩流,粲 亦莫得接武也。成都僧舍所畫壁,名蓋一時。今禦府所藏十有四: 天地水三官像三,佛因地圖一,釋迦佛像二,孔雀明王像一,慈氏菩薩像一,普賢菩薩像 一,淨名居士圖一,托塔天王像一,善神像二。
藏家簡介 1.宋彥筠 宋彥筠(879年-956年),其先河南人,祖父宋績,贈光祿卿,祖母王氏,贈琅琊郡夫 人。父宋章,母張氏。弱冠從軍,從梁軍攻取幽州,以功授滑州征武都頭,後遷左崇衙指 揮使,升楊劉口戰棹都指揮使。後充夾馬都指揮使,累功遷宣武軍內衙都指揮使,後唐莊 宗即位後,超授神捷都指揮使。伐西蜀時為前鋒都指揮使,先下劍門關,下綿、漢等四十 餘城,攻下成都後,授維、渝兩州刺史。唐明宗李嗣源即位,轉任虢州刺史,927年改任 武州刺史(治文德縣,屬河東道.今張家口市宣化區),抵禦契丹。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 (934年4月-936年閏11月)初,命掌禁軍,充嚴衛右廂都指揮使,兼和州刺史,後遷萊州 刺史。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年)中,範延光據鄴城叛,張從賓時在河陽,乃起 兵以應之,屯兵汜水,高祖命杜重威、侯益分兵討之,宋彥筠隨軍征戰,張從賓兵敗溺水 而死。宋彥筠以功授汝州防禦使,一年後升匡國軍節度使。安從進起兵反叛,據守襄陽, 高行周為主帥,宋彥筠為副招討使,安從進城破舉族自焚,宋彥筠升任武勝軍節度使、特 進、檢校太尉。經二年,加建雄軍節度使。不久轉任保義軍節度使,後移鎮滄、貝、邢 州,防禦契丹。晉少帝石重貴即位,授鄧州節度使,二年契丹犯境,詔赴闕任北面行營諸 道步軍都指揮使,從元帥杜重威拒契丹於滹川(河北省武強縣)。契丹兵退,移授靜難軍 節度使。漢高祖劉知遠即位時,以年老致仕,周高祖郭威時,征起充左衛上將軍,以示優 恩。周世宗嗣位,以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蔡國公致仕,顯德三年死于伊川之別墅,年 七十八。宋彥筠先後四個夫人:張氏、戴氏、劉氏、呼氏。宋彥筠崇信佛教,曾齋僧數百 萬(錢),造寺七十餘座。
2.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中嶽外史, 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鑒定家、收藏家。米芾祖籍太原(今山西 太原),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米芾在官場上並 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 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
3.趙佶 宋徽宗趙佶(西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 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甯王、端王。哲宗於西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皇后 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 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 東南35裡處)。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
长尾甲先生题盒
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 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 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 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4.吳廷 吳廷,又名吳國廷,字用卿,號江村,“餘清齋”主,萬 曆年間人,生卒年不詳。《豐南志•士林》有吳廷傳: “吳國廷,一名廷,字用卿,豐南人。博古善書,藏晉唐 名跡甚富。董其昌、陳繼儒來遊,嘗主其家。嘗以米南宮 真跡與其昌,其昌作跋,所謂‘吳太學書畫船為之減色, 然尚藏有右軍官奴帖真本’者也。刻《餘清齋帖》,楊明 時為雙鉤入石,至今人珍襲之,謂不減於《快雪》、《郁 岡》諸類帖。所刻有館本《王右軍十七帖》……皆刻于萬 曆中。清大內所藏書畫,其尤佳者半為廷舊藏,有其印 識。”民國《歙縣誌》卷十《吳國廷傳》與之相同。國廷 為吳廷的譜名,今所見其跋語皆屬“吳廷”或“用卿”、 “江村居士”和“余清齋主人”。
5.長尾甲 日本著名漢學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長尾甲了。對於中 國人而言,長尾甲是一位頗為傳奇的人物,他早年畢業 于日本帝國大學,任職于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02年,他 突然辭去教職,並於次年移居我國上海,受聘於商務印書 館編譯室主任,參加中國小學教科書的編纂,在中國住 了12年。在中國期間,經友人引薦,他拜識了長其20歲的 吳昌碩,並與吳昌碩結為詩友,吳昌碩有多幅作品相贈。 1914年(日本紀年大正3年)長尾甲返回日本,在東京以 講學、著述及書畫為生。長尾甲收藏甚富,且以自己精通 漢文化為驕傲,比如他因得藏唐代草聖張旭的真跡而將自 己的齋室取名為“草聖堂”,又因得漢磚而題額“漢磚 齋”。他對自己收藏的中國書畫多配製考究的木盒,並在 木盒上署名題識,年款往往署漢曆紀年,無論在中國期間 還是返回日本以後。這本合冊應該是他在中國期間得到 的,然後於1914年返回日本時帶往日本,1929年(日本紀 年昭和4年)秋天他在盒蓋上題寫“惲南田書畫合冊”並 在內盒寫下跋識。1942年4月1日長尾甲在日本病故。長尾 甲的漢學功底很深,對中國書畫也有深刻的理解,閱讀這 段跋識,我們就可以領略一二:南田書畫詩文並稱絕旨, 而藝為畫所掩。此冊不止其畫,及其臨古書跡,秀骨天 成,非常人所能企及。至其詩為毗陵六家之冠,蓋其天分 絕高,天行不可也。己巳新秋雨山長尾甲識。
尺寸:引首:
畫 心 : 7 1 × 6 0 0 c m 約
平尺 8
平尺 39
6 8 × 1 2 8 . 5 c m 約
絹本 手卷 備註:宮廷裝紅木畫盒。
(g 1 6 8 8 - 1 7 6 ) Lang Shinin 6
郎世寧 春苑旅獒圖
246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 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 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 從事繪畫達50多年。 郎世寧在宮廷內作畫,獲得了許多榮耀,不但超過了其他歐洲傳教士畫家,而且令眾多供奉宮廷的 中國畫家也無法望其項背。但郎世寧在為中國皇帝服務時,其身份僅是一個宮廷畫家而已,並無優 越條件。他的歐洲夥伴王致誠曾在寫往歐洲的信件中說起他們作畫的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 寒夏熱。視為屬民,皇上恩遇之隆,過於其他傳教士,但終日供奉內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頗受 摯肘,不能隨意發揮。”其作畫場所及條件都十分艱苦,郎世寧的榮譽來之不易。爭議:郎世寧後 又被皇帝賞賜官服並升官,與上方存在爭議,並且,郎世寧被獎賞的原因為:為圓明園的歐洲藝術 區給予設計,以及30年的忠心。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在他七十八週歲生日的前三天,病逝於北 京,其遺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門外的歐洲傳教士墓地內。乾隆皇帝對於郎世寧的去世甚為關切, 特地下旨為其料理喪事。郎世寧的墓碑上刻著皇帝旨諭:“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 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廷,頗著勤慎,曾賞給三品頂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齒近八旬, 著照戴進賢之例,加恩給予侍郎銜,並賞給內務府銀叄佰兩料理喪事,以示優恤。欽此。”墓碑的 正中下方為漢字:“耶穌會士郎公之墓”,左邊為拉丁文的墓誌。 郎世寧自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來華,至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去世,在中國共度過了 五十一年。他為二百多年前中國與歐洲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重要和積極的貢獻。由於郎世寧的一 生幾乎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他的藝術創作也都以中國的人和事為題材,所以郎世寧的生平和藝術, 已經成為了中國美術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加以敘述和評價了。 郎世寧於1766年去世,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葬於城外數公里御賜的一塊土地上,乾隆還親撰墓 誌銘,以示對這位高年教士永遠懷念。郎世寧死後被賜予侍郎之銜,在總計536卷的《清史稿》里, 對他的全部記述是:“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賞異。凡名馬,珍禽,異 草。輒命圖之,無不栩栩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
尺寸: L77 W39cm 絹本 臣金廷標恭畫、乾隆御題掐絲琺瑯軸頭
黃綾裱裝
絹本護法羅漢圖
247
金廷標,清代畫家。字士揆,烏程(今浙江 湖州)人。鴻子。能紹父藝,亦工寫真, 並能妙繪人物仕女及花卉。善取影,白描尤 工。亦能界畫。高宗二十五年(1760)南巡 進白描羅漢冊,稱旨。命入內廷供奉。所繪 寫意秋果及人物,皆得高宗題詠。入直數 載,卒於京寓。
尺寸:
紙本 軸
34×131cm
來源:大阪藏家舊藏
齊白石 花鳥圖
248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 (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 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 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 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 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 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 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 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 《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關西藏家收藏室現場照片
尺寸:
L153 W36.5cm
紅地描金雲龍對聯
249
尺寸: L 1 8 7 W 4 3 . 5 c m 錢維城( 1720—1772 )清朝官吏、畫家。初名辛來,字宗磐, 木框臣錢維城敬題、『乾隆禦覽之寶』印京都在住美籍 一字幼安,號紉庵、茶山,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 來源:收藏家 收藏 並著錄於 狀元,官至刑部侍郎,謚文敏。書法蘇軾,初從陳書學畫寫意 Mr.David Kidd JAPANESE STYLE 折枝花果,後學山水,經董邦達指導,遂成名手,供奉內廷, 為畫苑領袖。曾隨乾隆帝在木蘭圍場狩獵,帝以神槍殪虎,命 維城繪圖刻石紀事。著有《茶山集》。
絹本宮庭花鳥圖一對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