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實踐 設計講座
玩物, 水泥設計
產業實務論座系列
訪談稿潤字:譚雅瑜 撰寫時間:5.17 6:00
2016 5.16(MON) 3:00PM-5:00PM
22設計, 一個自由品牌的公司。 每一步到他們來說都是一種突破, 然而在創業的道路上雖然不平坦, 但多方面的嘗試和和改變, 事業定能突破。
游聲堯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出身 現設立22設計有限公司
實踐大學 A棟 A606教室
實踐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ial Design Shih Chien University
22設計公司的背景
在成功大學念書時,有幾個學長回校演講分享的內容大同小異, 因此在大學畢業後困擾的地方是並不希望就此投入一些看似很無聊的職場環境, 而是希望自己的設計是以明確並以自我為方向為的目標, 結果當時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建立公司及品牌。 二十二設計公司跟其他一般水泥設計公司不同的地方是 我們70%的營業額都是來自販賣自己的設計產品,是一個自由品牌的公司。 再者,我們用水泥作為產品的材料,在外卻找不到相應的製造商, 因此我們是有自己的產線,自行製造產品。 其二,我們的產品非常難賣,所以要在全世界找願意接受他們商品的人。 所以在2007年的時候就出國展覽,活動等。這些就是與其他設計公司相對較不同的地方。 現時二十二設計公司的產品大概有水泥介指,水泥製造的書寫工具,時鐘等。 公司設計的概念是用水泥作為材料,希望在造型上也呼應此主軸,因此便用到建築。 當產品做到精緻的時候,如果造型不能暗示它是用獨特的材料製造時, 別人便會很容易以為是用塑膠做的,因此在造型上得設計非常建築, 例如有強烈的空間感,線條非常垂直等。
創業初期-不斷嘗試
在窮困的時候試過想做一些市場接受度高,好入手的小產品,小贈品等, 因而發展出一個台南文化系列的小商品,如以紅線為元素的項鍵, 並以市場能接受的價格開發出較便宜的東西,以市集作為販賣點但銷售並不理想。 在2007年當inter旅遊時看到一座水泥的建築而決定用水泥作為材料製造產品。 而且更決心要製作介指。而當我在做設計時會蘊釀,並設定設計的條件。 第一,那座水泥建築是一個感動點,所以更想用水泥做出精緻的東西。 第二,那時候在找介指但沒有適合自己的。 第三,喜歡安膝忠雄,第四,想去擺地攤。 這些是第一份企業計劃書條件。 從那刻開始便展開擺地攤計劃,由建模,render,實驗開始做第一枚介指。 興幸的是在念書的期間學到從根本去思考東西的原理,什麼事都是有可能的。 由其在當兵期間研究及磨練翻模的技巧。當時製作介指的過程中有分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向鄰居索取水泥,然後到化工行買矽膠,但成品出來非常脆弱。 往後再到五金行問,最終明白到水泥要新鮮的要決。其後是結構的強化, 嘗試了不同的材料最後使用鐵網時成功。到成功做出來的時候便開始擺地攤計劃。
從錯誤中學習
在發現產品有問題後,便到各處詢問對第一階段水泥介指的想法並進行檢討, 後來問到成大一位老師,發現缺少了金屬的內圈,隨後便開始找各種工廠製作。 製作完成後報名參加了創意市集,學到的是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技巧, 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價值會直接影響消費行為,在包裝,展示,產品設計,溝通的態度 都會直接影響銷售,產品的發展,而改進都在這過程中發生並會幫助判斷主要的客群。 那時候非常積極的參與創意市集,發現不同的地點對銷售也會產生影響。 我們沒有每天擺市集,也沒有店家的配合,所以只有市集才能出售商品。 在沮喪的同時,新的希望出現,因為報名參加了東京的創意市集, 累積了台灣擺市集的經驗後,如把產品做得更好,定價提高, 重視消費者的意見,從錯誤中學習。 介指在這階段也開始印上商標,並有弧度的出現, 對我們來說已是一大突破。 在以往的過程中了解到每一步都要有策略去做才能成功。 第三階段的水泥介指找到資深水泥達人並轉用介指工廠製作。 台灣的市集與東京的創意市集不同的是參與的人多為設計師, 賣家,媒體,跟設計相關的。而參與東京創意市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來自世界不同的人, 能體驗不一樣的風俗。經歷了以上遭遇的變化,給予了我們各種希望並更積極參與各種展覽, 同時慢慢浮現出問題如客訴。往後改進的階段我們問到材料系台大的教授, 開始做各種實驗,找到新的配方並變堅固。 直到現在,水泥介指還在發展中, 希望找更多的化學方法以增加介指的強度。
設計的瓶頸
從介指之後,我們設計出更多水泥相關的產品。作為一個設計師, 會產生把產品變得更好,改善產品的想法。 這導致每次做新產品時,固定的客群和通路都要打破重建。 我們那時候參加了台北設計師週,主要參展的人為在公司上班的人, 他們想做除了工作案子以外的創新產品。他們是想透過參展發展事業, 與我們的目的並不一致。 當時的主題是牆。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用模板當作產品主要紋路造型的相框和掛牆時鐘, 去展現牆真實的一面。由於概念只是用來滿足自己,而且了解不多, 因此產品看起來有它的美,但是手工製作的關係,定價便更高, 加上使用上的問題,在商業上是行不通的。 於08,09年時還有設計萬花筒水杯, 但同樣也是產生上面的問題與預想有偏差。 這兩個案子進行時並沒有用到以往設定的設計原則包括商業性, 資源各種問題都沒有考慮在內。 雖然花了時間,金錢但事業上並沒有進展。後來便遇上瓶頸。
改變思維
決定到國外留學的原因是太太剛好到英國留學,也因新產品無人問津需要新的刺激及 想要了解國外文化和休息而於2010到英國遊學一年。在遊學期間發現身為一個台灣受教育的人, 並沒有從本質看事情,設計時更缺乏深思熟慮。當時更發現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 他們會設想創作時產品與環境互動的關係,物件的差別性,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性。 對於設計方式更存在著莫大的距離,由於英國物價高,所有事情都要在學校完成, 這樣開放性的設計環境訓練學生們對產品設計更有方向性。 留學期間認識了自己後就有了新的目標, 第一,要有自己的品牌,從文化中出發,做可持續性的產品。 第二,做自己熟悉的範疇,隨身用的小精品。 第三,認識並和不同的人互動。以前設計時喜歡自己一個做, 但別人的意見也很重要,幫助我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新的去向
在此想分享開發產品的心得,首先先要釐清目標,介定設計風格。 其次令產品完成度高。在購物的過程中,客人判斷的時間只有幾秒, 要做的就是成交。再者是增強設計的執行能力和品牌認知。 最後是提高優勢。為了有更好的工作環境,我在台北租用更大的工作室, 更舉辦講座,同樂會。自英國回台灣進行調整後,銷售範圍更國際化,也設立寄賣點, 因此營業額開始上升,公司也開始進步。 從前年開始做了一次大的改變。改變思維模式為透過商品說故事,投放感情, 讓消費者明白我的故事並找新的材料創作。其中使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如群眾募資, 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便能測試市場反應。 這幾年除了定立故事外,還整理和定義品牌說明,如定義消費群,企業字體,顏色等。 在水泥時鐘定義故事後開始群眾募資並舉辦活動增加人氣,再找人分享產品, 在45天內分享不同的故事。今年想第一手接觸消費者,所以開設店面, 工作坊希望更多人用水泥作產品。更多人接觸的同時, 希望我們的產品能見度更高。
論壇 Q1.
可否補充剛才在演講中提到除了水泥以外想要發展的材質?
A.
最近想嘗試的是玻璃和金屬,都是城市中會出現屬於較冷的材質, 也有可能會使用木頭-實木,有人工感感覺的材質,但發展的同時並不會脫離水泥。 與此同時,在設計師的領域中感覺自己有點江郎才盡,因此今年一直在找設計師合作和溝通, 希望事業能更突破。
Q2.
以全球化的客戶分佈來說,大多數的客戶偏歐美國家居多, 亞洲國家的市場相對較狹小,請問近期是以何種發展心態對待亞洲國家市場?
A.
在2012年的時候,百分之60-70%的市場都偏向歐美國家。 但去年和前年開始,情況相反,重心開始移回香港,台灣等城市。 總的來說,這一,兩年間的策略是實體的重心會放在亞洲,主要原因是溝通和操作問題, 而網絡上則會中英文雙向發展。
Q3.
在演講中有定義出自己的品牌外,而前面又提及到想設計個人隨身精品,兩者中間的連結是什麼?
A.
沒有連結。本人基本的想法是群眾募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它是一種熱潮, 賣的是一種概念,但成本相對較低,開啟更多的可能性,與此同時, 產品的缺漏也能在這段時間修補,同時進行線上市場反應。 從去年集集後發現群眾募資賺錢速度快,同時消耗性高, 但卻是一個讓人嘗試新事情的平台,例如,當時想嘗試做新的事情, 但自家的產品已經沒有適合可發展的地方,因為手裱是我十年的結晶, 所以是結合了十年的各種研究,心路歷程。 因此接下來適合的東西已經不多。其後想要嘗試設計電蚊拍,一方面是個人因素, 一方面是具群眾募資的話題性。在研究時發現它是一塊神奇的市場,價位取決於品質。 在設計電蚊拍的第一步做法是先定好方向,的前題是不要影響業務。 再來是年齡的增長,希望設計能幫助國家的商品。因此有嘗試設計電蚊拍的想法。
Q4.
群眾募資是一種創新的商用方法是嗎?
A.
東西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群眾募資是一個基本型, 但背後的概念是短時間快速集單銷售,光是這種就有不同的模式, 例如最近中國有一傢俱品牌,請設計師設計傢俱放到網絡, 等到喜歡的人購入才決定量產,所以要先吸引人討論並且讓成本減少, 令消費者用低價格購入。前一陣子亦有流行一種名為citysocial的方式, 運作方式為在期限一星期裹,把商品打折。 而我的想法是我們的東西是自製的, 是不是有可能想要購買我商品的人,到我的工場來做他的商品, 這是一個客製化的概念,而成功的話意義也會增加。
Q5.
在中間一段時間發現品牌的重要,開始重整,而那時候是一個機會,為什麼還要調?
A
. 其實商品到現在我也覺得還要再調,但是也不應調,因為它是真實發生的歷程, 以目前來說還想不到更好的故事。
Q6.
關於一個動人的故事,太太也是從事設計,夫妻創業的角色是什麼呢?
A.
基本上是看大家的意願來分配工作,但工作基本上是重壘的。 而以現在分工來說,太太是負責視覺,而我是偏向產品開發, 但互相也會討論。
Q9.
從成大的工設經歷過這麼一段日子,又再回到學校裏當老師接觸設計的學生, 對於這方面有什麼感想?還有什麼帶給同學這個階段的建議?
A.
因為才接觸同學一個學期,以目前來說,覺得還有點虛。 在台灣最欠缺的是思考這部份,沒有辦法跳出自己的角色,而這是生活經驗的問題,試著多感受事物。 另外,不要回避任何問題,把它的邏輯,脈絡整理清楚,學會問對問題,對自己的東西負責, 而設計就是要滿足最多條件的行為,條件滿足得越多產品才會越成功。
Q10.
從系主任的角度出發,你覺得現今的設計教育裏,你會希望大家多一點思考, 你會如何計劃出一套思考的方式?
A
. 先把技能磨練好是對的,基本的是多看書,其次是看國外的網站新的資訊。
Q7.
隨著你們的水泥技術日趨成熟,往後會否有機會往兒童這方面發展?
A.
以目前來說跑太遠,與品牌並不相干。 在手作這一塊可能有機會,因為以前有辦過水泥工坊給一群生活科技課的老師, 他們一般翻模的課程會用樹脂,但調的過程很臭,相對水泥好處較多。 對於這方面我們會保持開放的態度。
Q8.
與同學一起創業的話利益和效率是如何分配的?
A.
從去年開始有商業顧問,在打併的成長階段都不會有問題 但挑戰在於真正賺錢的時候大家是如何看待利益件事, 但目前還未到達利益衝突這階段。以我跟合伙人來說,至少我們是有邏輯的人, 可以從最根本看這件事情的,但在品味上卻存在差異性。 今年內部的測試是如何跟市場定立一個明確的互動機制,例如是問卷或反應度調查, 收集市場資訊要用科學的方法而不是跟每個客戶面對面聊天而得到的資訊。
Q11.
老師們如何看待台灣文創?
A.
文創現在真的很可怕,而這些東西反映出台灣淺層的文化。 台灣的文化跟其他國家不同,轉個方向去想是台灣充滿不同獨特的文化, 是本地人需要的東西。跟據現在的狀況令很多設計師因為不想做inhouse的工作轉而投身創業, 但文創與inhouse的工作存在差異性,而商業的想法會害到之後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