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书讯 No.344 2013.03
编后小记 这段时间被选入书讯的“新书”中有很多其实是再 版的老书,只是换了一家出版社,换了个封面,就又 成了“新书”了。这本熊彼特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 十大经济学家》就是这么一本。但这些老书依旧是如 此迷人,看来看去,最想去说的还是这些老书,也许 是自己老了?否则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些书中的不少知 识已经过时,书中的问题也不再是今天的问题,就像 沃伦斯坦在《所知世界的终结》中说的:21 世纪已经是“我们所体验和所理 解的世界的终结”,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对这个世 界的许多知识在今天已经失效了。比如互联网,它 所相关的思维、精神,在这一条件下的主体的意义 将如何呈现,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人类对自我定义 的变化,而历史,则从来都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展 开。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那些老书呢? 比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卡尔·马克思”。这一章的第一节是“先知马 克思”。熊彼特写道:“在某种重要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而 这一点,也正是原本具备知识体系特征的马克思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运动中的 宿命。熊彼特说:“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性也说明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反对 派的特有态度,对他们来说,就像对任何宗教信徒一样,反对者不仅有错误, 而且有罪孽”。而“先知”,是马克思诸多成就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一章的 1
编后小记
第二节是“社会学家马克思”,讲述和批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第三节 是“经济学家马克思”,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等一路分析 下来,比如,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是他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前提,也是通往先 知马克思的革命条件。熊彼特在这里写道:“毫无疑问,马克思认为在资本 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大众的实际工资率和生活水准在待遇较好的阶层会 下降,在待遇最差阶层也不可能改善,而且这不是由于任何偶然的环境原因, 而是资本主义过程的必然趋势。”这个断言的错误很快就表现的非常明显, 但“贫困化理论”直接导致无产阶级这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成立,它成 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道不可突破的防线,于是,以后的几代马克思主义者便都 致力于“拯救这个法则”,试图用工资统计的方法来挽救实际的趋势。这一 章的最后一节是“导师马克思”,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 讨论马克思尽管有许多部分的错误但整体却可能是正确的。我们不再引证 了,但熊彼特在最后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态度,他说:“从来没有任何严 肃的理论,会毫无条件地支持任何‘主义’”。 这就是读老书的意义了,尤其是经典的老书。 它告诉我们如何独立思考,审慎、平实,依据事 实。以及,如何对我们熟知的概念进行批判,以 到达新知。这在我们今天这个过去的知识已经失 效,人类又一次面临对自我认知的重大改变的时 刻,尤为重要。 2014.3.12
2
目录
目录 赵汀阳:在什么条件下暴力成为最佳策略 i 崔卫平: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内还是之外? 张军谈再改革的逻辑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 《杰斐逊自传》 《现代性的终结: 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诠释学》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马克斯·韦伯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美好城市: 沉思与遐想》 《政治的细节(第 10 版)》 《战后东欧政治发展研究》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 《民国劳资争议研究(1927-1937)》 《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究 (1950-1990)》 《农民的鼎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破与政策组 合》 《察访中国(社会调查四十年咨询国是的报 告)》 《身体的媚术》 《曹植诗歌英译》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197 8年国家立项编纂阿富汗语词典任务 中传教授车洪才 36年完成 李爽事件:惊动两国领导人的“牢狱”爱情 观察者网全文翻译:普京主持记者会称乌克 兰新政府违宪 幽默强硬回应美欧制裁威胁 新冷战模式的开启——从格鲁吉亚到乌克 兰
评论 《为奴十二载》:自由是反抗者的战利品 郑也夫:自甘跳镣铐舞的王蒙——与赵一凡 先生商榷 贾宇琰:无法轻松说再见 ——评德国社会 心理著作《情感堵塞》 何盼盼:极权主义梦魇的内核分析 ——从《弯曲的脊梁》开始的漫谈 王笛:寻找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壤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 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制作者
3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 [美]约瑟夫·熊彼特 / 宁嘉风 / 商务印书馆 / 2013-11 / 28.00 / 经济学家列传
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除外)为几家经济学杂志所撰写 的对十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及其贡献的评述性文 章。这十位著名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瓦尔拉、门格 尔、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费希尔、 米契尔、凯恩斯。 十篇主要的文章,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篇以外, 都是由熊彼特本人亲自挑选的。除马克思外,作者和 这些传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他敬佩 他们的工作,而且是因为他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很熟 悉, 和其中几位还有着深厚的友谊。 熊彼特的特点是, 对历史的和纯理论的东西,计量经济学和收集的大量 实际资料、社会学以及统计学,他持赞赏态度。如此 广泛的兴趣也反映在这些传记性的作品中。
熊 彼 特 ( Schumpeter , Joseph Alois , 1883-1950)是现代经济学家,原为奥地利人,后入 美国籍。他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建立静态经济学和 动态经济学两个体系;提出动态利润说,颁扬垄断资 本家的作用,为高额垄断利润辩护。其主要著作有: 《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主要内容》 、 《经济发展的理 论》 、 《经济循环》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等。 在其创新理论中,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来自经 济生活内部的一种创造性变动,所谓创新,就是实现 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而资本经济创新 的引进呈波浪式,因此会产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会逐步和平演变为社会主义,大企业家们是 社会主义的真正开路人。
目录 前言(伊丽莎白·布迪·熊彼特)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 2.马力·爱斯普利·里昂·瓦尔拉(1834—1910) 3.卡尔·门格尔(1840—1921) 4.艾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 5.维尔弗来多·帕累托(1848—1923) 6.欧根·方·庞巴维克(1851—1914) 7.弗兰克·威廉·陶西格(1859—1940) 8.欧文·费希尔(1867—1947) 9.韦斯利·克莱尔·米契尔(1874—1948) 10.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附录 乔治·弗雷德里克·克纳普(1842—1926) 弗雷德里克·方·维塞尔(1851—1926) 拉地斯劳斯·方·鲍尔特凯维兹(1868—1931) 人名对照表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熊彼特于 1910-1950 年间在一些特 定时刻(其中某位经济学家逝世之时或某些纪念日,
4
季风本周推荐
《杰斐逊自传》 [美]托马斯·杰斐逊 / 朱曾汶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18.00 / 名人传记 们对蓝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料,当时对那个 山岭以外的地方几乎一无所知。他是我目前居住 地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开拓者,时间大约在 1737 年。他于 1757 年 8 月 17 日去世,我母亲寡居一 直活到 1776 年……” 商务印书馆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共 10 册)>>> 这套色彩斑斓的丛书里有男人,有女人,有 政治家、王公贵族,也有艺术家和发明家。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 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第三任美国 总统。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1776 年,作为一个包括约翰·亚当斯和本杰 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起草了 美国《独立宣言》。此后,他先后担任了美国第 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 内容简介 《杰斐逊自传》是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 斐逊的自传。 节选 “我父亲幼年失学,但由于意志坚强,判断 正确,求知欲强,他读了很多书,大大地提高了 自己,以致有关方面聘请他与威廉和玛丽学院数 理教授乔舒亚·弗赖伊一起继续进行弗吉尼亚与 北卡罗来纳之间边界的勘查工作,这项工作是由 伯德上校开始的;后来又与同一位弗赖伊先生一 起绘制第一张弗吉尼亚地图,以前由史密斯 j= 尉绘制的地图仅是一张主观臆测的草图而已。他
《杰斐逊自传》 [美]托马斯·杰斐逊 / 朱曾汶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18.00 《彼得大帝传》 [苏联]B.B.马夫罗金 / 余大钧 / 商务印书馆 / 2013-8 / 45.00 《托克维尔传》 [英]拉里·西登托普 / 林猛 / 商务印书馆 / 2013-11 / 32.00 《林肯传》 [美]本杰明•P.托马斯 / 周颖如、魏孟淇、周熙 安 / 商务印书馆 / 2013-8 / 73.00 《维多利亚女王传》 [英]里敦•斯特莱切 / 卞之琳 / 商务印书馆 / 2013-8 / 40.00 《茜茜公主》 [奥]布里姬特·哈曼 / 王泰智、沈惠珠 / 商务 印书馆 / 2013-10 / 89.00 《柴可夫斯基传》 [德]克劳斯•曼 / 王泰智、沈惠珠 / 商务印书 馆 / 2013-8 / 44.00 《巴尔扎克传》 [法]亨利•特罗亚 / 胡尧步 / 商务印书馆 / 2013-7 / 59.00 《巴赫传》 [德]克劳斯•艾达姆 / 王泰智 / 商务印书馆 / 2013-10 / 55.00 《爱迪生传》 [苏联]拉皮罗夫-斯科勃洛 / 南致善、张德浦 / 商务印书馆 / 2013-8 / 36.00
5
季风本周推荐
《现代性的终结: 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 [意]詹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 / 李建盛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22.00 / 阐释学研究
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本雅明、库恩、罗蒂等的 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阐述,集中论述了 西方现代性历程中出现的思想危机,以及后现代 文化诠释学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理论尝试。作者 力图通过现代性思想中虚无主义、人文主义、艺 术真理、现代性的终结等问题的探讨,为人们理 解现代性的完成及其对艺术和科学产生的后果 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诠释学理论视野。 该著作英译本富有英译者的长篇导论,对瓦 蒂莫的思想做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 解释学和解释学译丛 (共 4 册)>>>
作者系意大利著名哲学家。译者系北京社会 科学院研究员。 内容简介 《现代性终结: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 学》(The End and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m Culture)是意大 利著名思想家 G.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 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 10 章正文构成: 第一部份“作为命定的虚无主义”,包括“为虚 无主义辩护”和“人文主义危机”两章;第二部 分“艺术的真理”,包括“艺术的死亡或衰退”、 “诗语的飘落”、“装饰/艺术杰作”、“艺术 革命的结构”四章;第三部份“现代性的终结”, 包括“诠释学与虚无主义”、“真理与诠释学本 体论修饰学”、“诠释学与人类学”、“虚无主 义与哲学后现代”四章。该书在英国、法国、德 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现代性终结》一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 方文化、科学现代性终结和后现代转变,通过对 19 世纪、尤其是 20 世纪西方的重要思想家尼采、
在一般情况下,“解释学”(Hermeneutics) 常常意味着解释圣经的过程。在犹太和基督徒历 史学者和研读圣经的学生为了意思而开发了诠 释学各种各样不同的系统。因为哲学诠释学为各 种解释性项目提供理论依托,所以它可以被视为 圣经诠释学的发展。哲学诠释学在某种程度上对 当代圣经诠释学有影响。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学译丛”还包括有 《哲学解释学导论》、《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和《伽达默尔》,其中《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是下一本我们要介绍的书。 《哲学解释学导论》 [加]让·格朗丹 / 何卫平 / 商务印书馆 / 2009-07 / 23.00 元 《斯宾诺莎和表现问题》 [法]吉尔·德勒兹 / 龚重林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29.00 《伽达默尔: 诠释学,传统和理性》 [美]乔治娅·沃恩克 / 洪汉鼎 / 商务印书馆 / 2009-11 / 18.00 元
6
季风本周推荐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法]吉尔·德勒兹 / 龚重林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29.00 / 哲学思想研究
吉尔·德勒兹其他已经被译成中文的著作>>>
“哲学” 1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吉尔・德勒兹、张宇凌 / 张宇凌 /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2002-2-1 / 15.0 2 《尼采与哲学》 [法] 吉尔·德勒兹 / 周颖、刘玉宇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 2001-10 / 19.00 元 3 《福柯 褶子》 [法] 吉尔·德勒兹 / 于奇智、杨洁 / 湖南文艺 出版社 / 2001-9 / 24.00 元 4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 德勒兹访谈录》 [法] 吉尔·德勒兹 / 刘汉全 / 商务印书馆 / 2000-7 / 12.00 元 吉 尔 • 德 勒 兹 ( Gilles Deleuze , 1925 - 1995),法国最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之一,以创 造众多富有洞见的哲学新概念著称,对形而上学 和艺术哲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 ) 一 起 , 他 们 创 造 了 去 疆 界 化 (déterritorialisation)的概念,并对精神分 析和资本主义进行了综合批判。其主要学术著作 包括《差异与重复》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1968)、《感觉的逻辑》(Logique du sens, 1969),以及与瓜塔里合著的《反俄狄浦斯》 (L'Anti-Œdipe,1972)、《千高原》(Mille plateaux,1980)等,在哲学、文学、电影和绘 画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的作者德勒兹是当 代法国著名哲学家,他一贯认为内在性与力量是 哲学思想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这一认识也体 现到他对斯宾诺莎的解释当中,根据他的观点, 内在性与力量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得到了最完 整也是最深刻的体现。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他以 “表现”为线索,穿透斯宾诺莎思想的多重领域, 为读者清晰呈现他所认为的斯宾诺莎哲学精髓。
“哲学与文艺学、人类学交叉” 1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法] 吉尔·德勒兹 / 董强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 2011-7 / 28.00 元 2 《什么是哲学: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 / 张祖建 / 湖 南文艺出版社 / 2007-07 / 34.0 3 《批评与临床》 (法)吉尔·德勒兹 / 刘云虹、曹丹红 / 南京 大学出版社 / 2012-1 / 32.00 元 4 《普鲁斯特与符号 : 法国思想家译丛》 (法)吉尔·德勒兹 / 姜宇辉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8-4 / 19.00 5 《游牧思想》 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 / 吉林人民出 版社 / 2003-12 / 25.60 元 6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 千高原》 [法] 德勒兹、加塔利 / 姜宇辉 / 上海书店出版 社 / 2010-12 / 55.00 元 7 《时间―影像 : 影像》 德勒兹 / 谢强,蔡若明,马月 / 湖南美术出版 社 / 2004-08 / 38.00
7
季风本周推荐
《马克斯·韦伯传》 玛丽安妮·韦伯 / 简明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1 / 89.00 / 传记 细腻、生动、充满深情而富有文采。该传记自 1926 年问世以来一直是了解韦伯其人和研究韦伯的 学说和思想不可或缺的必读书。 《马克斯·韦伯传》从马克斯·韦伯的祖先、 童年开始,玛丽安妮·韦伯向我们详尽地描绘了 韦伯的学生、战士、律师以及大学教授的生活, 并大量引用了其卷帙浩繁的通信。在对韦伯生活 的独一无二的观察中,玛丽安妮掺入了她自己对 韦伯生活主要思想与理论的陈述。通过这些以及 对他所交往的学者、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与诗人 的极富洞察力的描述,玛丽安妮向我们展示了韦 伯时代欧洲知识分子的生活的清晰图景,并对他 对我们的生活所做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全新的评 价。
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妻子,社 会学和女权主义学者,争取妇女权益的活动家, 曾任德国妇女协会联盟主席。她发表的著作有十 数种,涉及哲学和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职 业和文化教育等问题。在丈夫 1920 年去世后, 她写下了传世的《韦伯传》,并倾注了大量心血 整理和结集出版韦伯的著述。“如果没有玛丽安 妮·韦伯,她丈夫的著述或许就不会获得后来在 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大意义。”(哥伦比亚大学 韦伯学者京特·罗特语) 内容简介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影响最 大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之一,他 的遗孀玛丽安妮·韦伯的《马克斯·韦伯传》是 这位伟大的德国学者的权威传记。作为韦伯妻 子,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生动感人地记叙了韦伯 天才横溢而又饱受疾病折磨的一生;作为学者和 韦伯的学生,她忠实而简明地阐述了韦伯深刻和 富有开创性的学术思想。 作者通过韦伯的生活、学术和政治活动以及 广泛游历给读者描绘了一幅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和欧洲生活壮观的全景图。书中 引用了大量的信件和其它原始资料,叙述和描写
编辑推荐 这是第一部从德文原文译出的中译本。 马克思·韦伯主要作品及出版年份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 1889 年 《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 要性》 1891 年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1895 年 《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 1896 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 1904 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 1905 年 《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 1909 年 《论解释的社会学的若干范畴》 1913 年 《儒教与道教》 1915 年 《古代犹太教》 1917 年 《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政府》 1918 年 《帝国总统制》 1919 年 《政治论文集》 1921 年 《学术理论论文集》 1922 年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 1924 年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 1924 年
8
季风本周推荐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美]莫里斯·克莱因 / 张祖贵 / 商务印书馆 / 2013-6 / 53.00 / 数学普及读物
出来,对基础学科孜孜不倦探求的理论家并不都从事 着不切实际的工作。 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 本书曾是复旦大学于千禧年第一个十年内出 版的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 (共 9 册)中的一册, 这套丛书还有 《数学哲学》,《数学恩仇录》,《证 明与反驳》,《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什么是数 学》 等。 《什么是数学 : 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美] R·柯朗 H·罗宾 著、I·斯图尔特 修订 / 左 平、张饴慈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5-5 / 37.00 元
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 1908-1992) , 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荣誉退休教授,他 曾在那里主持一个电磁研究部门达 20 年之久。克莱 因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 学与知识的探求》等。 内容简介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是美国著名数学家、数 学教育家、数学史家 M·克莱因的一部力作。自 1953 年在美国出版后,多次再版,深受西方文化界、数学 界欢迎,其影响经久不衰。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系 统地阐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数学与文学、绘画、哲 学、宗教、美学、音乐、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文化 领域的内在联系,详细而透彻地说明了数学对西方文 化、理性精神、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 响,有力地证明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编辑推荐 任何基础学科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无用” 的拷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会认识到,基 础学科的价值在日常生活遇到临界地带(例如中毒和 化学的关系、死亡和哲学的关系)时就会尤其地凸显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Felix Klein / 舒湘芹、陈义章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9 / 68.00 元 《证明与反驳 : 数学发现的逻辑》 (英)伊姆雷·拉卡托斯 / 方刚 兰钊 / 复旦大学出 版社 / 2007-3 / 15.00 元 《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美)M ・克莱因 / 刘志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5-05 / 21.00 《数学哲学 : 对数学的思考》 (美)斯图尔特.夏皮罗 / 郝兆宽、杨睿之 / 复旦大 学出版社 / 2009 年 2 月 / 26.00 元 《数学恩仇录 : 数学家的十大论战》 哈尔·赫尔曼 / 范伟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9-4 / 28.00 元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 —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 播译丛》 〔加〕弗拉第米尔・塔西奇 / 汪宇 / 复旦大学出版 社 / 2005-03 / 24.00 元 《微积分概念发展史》 卡尔·B·波耶 / 唐生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6 / 28.00 元
9
季风本周推荐
《美好城市: 沉思与遐想》 [美] 艾伦·B·雅各布斯 / 高杨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3-12 / 48.00 / 城市规划
内容简介 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给人提供生活 空间的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是社会集体成就的最 终体现。在这里,人们可以恣意发挥,最大限度地实 现自我价值。自由、爱、创意、激情、平静和欢乐等 不同元素在这里交织。雅各布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规 划师和城市设计师之一,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国 际舞台上享有盛名。 《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中, 他以近 60 年的专业经验为依托,与读者分享了他作 为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热爱者的心得体会。 相关链接 关于城市及景观的思考>>>
艾伦·B·雅各布斯(Allan B. Jacobs)曾 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工作,拥有将 近 60 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实践、调研及教 学经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担任旧金山城 市规划总监,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当时 的城市设计成就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此之前, 雅各布斯在克利夫兰-匹兹堡地区工作,当时这 个地区正经历着自己的“文艺复兴时期”,随后 他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工作,之后到宾夕法尼亚大 学教书。他一直在库里蒂巴、巴西、罗马、日本、 上海、阿布扎比、温哥华和美国的很多城市担任 顾问和设计师。目前,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 利分校城市和地区规划学院的荣誉教授和该校 研究生院的教授。
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 张宓 / 译林出版社 / 2006-8 / 16.00 元 《城市发展史 : 起源、演变和前景》 芒福德 / 宋俊岭、倪文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 2005-1 / 98.00 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 / 金衡山 / 译林出版社 / 2006-8 / 34.50 元 景观社会 居 依 · 德 波 /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6-3-1 / 26.00 元
10
季风本周推荐
《政治的细节(第 10 版)》 [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 / 陈积敏、聂文娟、张键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2014-3 / 68.00 / 国际政治
囊括了政治学领域内的经典文章共 53 篇,分为无政 府状态、武力的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全球化、世 界政治中的当代议题四个部分,将政治核心理论一网 打尽,汇聚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政治学者的观点,或相 互印证,或互为补充,或针锋相对,为读者提供了一 种更为多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更为广阔的审视 国际政治的视角。 如果这书并不存在,那么也会出现相同内容的 另一本书,但谁能像阿特和杰维斯做得这么好?作为 一本介绍国际政治学科经典理论与争议的作品,本书 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 ——罗伯特·O·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 (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相关“后浪大学堂”图书 罗伯特·J·阿特(Robert J. Art),美 国布兰代斯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专长于国际关系、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政策 研究。2006 年荣获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颁发的杰出学者奖。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美国 著名国际政治学学者。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政治 学博士,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执教。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美国 艺术科学院院士,1988 —1989 年任美国政治学 会副会长,2000 —2001 年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 席。
《国家的常识 : 政权·地理·文化》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 杨 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2013-4 / 68.00 元 《世界舞台上的政治》 [美]约翰·鲁尔克 / 白云真、雷建峰 / 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 / 2012-12 / 88.00 元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美] 利昂·P. 巴拉达特 / 张慧芝、张露璐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0-4 / 42.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畅销 40 年,是理解政治学的必备读物。它
11
季风本周推荐
《战后东欧政治发展研究》 郭洁 / 九州出版社 / 2014-1 / 36.00 / 历史研究
果的集中展现,反映了当今冷战国际史领域的研究水 平和主要成果。而沈志华教授的《冷战五书》 ,更是 从冷战的起源、朝鲜战争、中苏结盟、冷战的盟友、 中苏分裂五个主题,详细分析了冷战的起源、转型和 后果,是沈志华几十年冷战史研究的成果总结,也是 冷战史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 文库部分已出书目 《沈志华冷战五书》 (套装共 5 册,包括《冷战的起 源》 、 《冷战的转型》 、 《冷战在亚洲》 、 《冷战中的盟友》 、 《冷战的再转型》 ) 沈志华 / 九州出版社 / 2012-12-1 / 360.00 元
郭洁,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洁关于东欧 研究的论文集。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东欧从古到今 都是各大国势力争夺欧洲霸权的筹码,其自身民族利 益和诉求一直被湮没在强权之中。剧变二十多年之 后,东欧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仍处于难以预料 的变动之中,当初摆脱苏联控制,积极回归欧洲的强 烈愿望实现了吗?东欧是由“东方”走向了“西方” , 还是从一种“边缘化”走向另一种“边缘化” ?作者 对此一一分析。 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系列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作为 1990 年代自费百 万巨款抢购回俄罗斯档案的传奇学者和我国冷战史 学科的奠基者,耗时一年多时间,主编了这套《冷战 国际史研究文库》 。这套丛书汇集了包括美国的陈兼 教授、刘晓原教授、北京大学的牛军教授等当今海内 外冷战史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是他们多年来研究成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牛军 / 2013-1 / 68.00 元 《冷战与美国核战略 : 冷战与美国核战略》 詹欣 / 2013-1 / 39.00 元
12
季风本周推荐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 [英]阿尔杜斯·赫胥黎 / 潘光旦 / 商务印书馆 / 2014-1 / 19.80 / 教育学
功能。赫胥黎指出,自由的教育是“为己”而不 是“为人”的教育,即每一个人为了完成自我而 教育自我。 为方便读者更全面了解两位先贤关于教育 问题的观点,本次改排时收录了潘先生三篇与赫 胥黎原著主题相关的文字,作为本书附录。
译者弁言
阿尔杜斯•赫胥黎(1894—1963) 英国小说 家、诗人、剧作家,《天演论》作者托马斯•赫 胥黎之孙,早年入伊顿公学,1915 年毕业于牛津 大学。著有《论人性》《目的与手段》《科学、 自由与和平》《永恒的哲学》等。 潘光旦(1899—1967) 著名社会学家、教 育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达特茅 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先后任清华大学及西南 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职,著有《优生学》《人文 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另有译著 《性心理学》等。 内容简介 本书由潘光旦先生译自 A.赫胥黎 1937 年出 版的 Ends and Means 一书第十二章《教育》, 1946 年 3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年 9 月和次年 3 月再版。 本书围绕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主题,从童年后 的教育、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因人施教、通识教 育、文学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宣传与教育的关系 等多方面讨论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的本质及其
这赫胥黎不是写《天演论与伦理》的 赫胥黎;那是汤姆斯 ·赫胥黎(Thomas Huxley),而这是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不过两人有很密切的关系,一 是祖父,一是孙子。老赫胥黎也写过一篇 关于教育的文章,叫《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也可以译为《通达教育》, 现在辑入他的八大本的集子里;在大学英 文读本里时常也选辑到它。如今这位文孙 关于教育的讨论在原则上始终是绳其祖 武,不过因为时代不同,环境迥异,有许 多对症发药的话,在老赫胥黎是梦想不到 而无从说起的。我如今把它迻译出来,一 方面为的是可以重申自由教育或通达教育 的原则的必要,另一方面认为其中对症发 药的话也正复是我们目前所亟切需要的。 我们对于西洋式的教育,亦步亦趋了四五 十年,晚近对于西洋教育的某几个方面, 更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趋势:西洋人自 评其一部分的教育为“鹅步教育”,然则 我们学步邯郸,岂不更成为鹅步的鹅步? 这种教育,即使教王右军复生,也不见得 会引为踌躇满志,则赫式这一番讨论自值 得我们特别的措意。赫式于一九三七年著 一书问世,叫《目的与手段》( Ends and Means),全书十五章,对于近代西洋文明 的各方面,都有很精到的观察与评价;本 文就是书中的第十二章,题目就是《教育》。
13
季风本周推荐
《民国劳资争议研究(1927-1937)》 田彤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45.00 / 中国研究
有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仅从处理劳资争议的层 面而论,国民政府已陷入巨大而难以自拔的危机 之中,何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田彤专著的《民国劳资争议研究( 1927- 1937 年)》从各类矛盾最为集中的劳动问题人手, 剖析其中纷繁复杂的关系,进而从一个侧面展示 国民政府悲哀而又无奈的历史命运。
田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 授、历史学博士。1994 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现 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毕业留校任教。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博士毕业。2003—2005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合作导师为杨天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与民国史。主持或参加 全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重 大项目等课题多项。与章开沅教授合著的《张謇 与近代社会》一书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一等奖。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 30 篇。 内容简介 1927~1937 年,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至少 在表面上完成了政治统一,开始专家治国,紧随 先进工业国家的步伐,起草了各个领域、各个部 门的发展纲要,并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制定了较为 完善的法律、法规,开始走上了发展国家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道路。有学者以为,如果没有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可能将中华民族带人一 个簇新的未来。不过,笔者以为这恐怕仅仅是一 个美好愿景而已。权且不论地方实力派分据、金 融体系失衡、经济结构失调等因素交相作用是否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与概念界定 二、学术前史与资料准备 三、基本思路与旨趣 第一章 劳资争议的总体概况与态势 一、劳资争议的规模 二、劳资争议的成因 三、劳资争议的结果 四、特点与说明 第二章 劳资争议的调解与仲裁 一、劳动立法与实施 二、政治与党治的冲突、合作 三、帮会与党政的协作、冲突 第三章 工会与劳资争议 一、党、政、军各方与工会 二、工会的独立性 三、工会中的派系 第四章 纱厂减工风潮中的劳资争议 一、华商纱厂减工 二、豫丰纱厂停工 三、各方对工潮的态度 四、统税与劳资争议 第五章 三八制与劳资争议 一、三八制的实施 二、各方态度 三、改制后的劳资关系 四、三八制与《工厂法》 第六章 法律、党权与店东纠纷 一、从铁路饭店纠纷到全城风潮 ……
14
季风本周推荐
《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究(1950-1990)》 杨瑞春 / 九州出版社 / 2014-1 / 68.00 / 中国历史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8 卷本) : 1848~1976 沈志华、杨奎松 主编 / 东方出版中心 / 2009-4 / 980.00 元
内容选登
杨瑞春,籍贯为江苏省无锡县(出生于台 北),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私立中国文化 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 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专门委 员会退休。 内容简介 台湾学者根据解密档案,复述国民党特务在 大陆活动的详细情况,完整呈现其组织架构、人 事变化及决策机制,披露国民党特务召募、训练 及在大陆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关链接 关于情报与特务的书籍推荐>>>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熊向晖 / 中共党史出版 社 / 2006-3 / 39.80 元
15
季风本周推荐
《农民的鼎革》 赵树凯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30.00 / 中国政治改革
内容简介 《农民的鼎革》以农民与改革的关系为主 题,核心关怀是农民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地 位。作者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是现实生活中的 农民行为,同时,也兼顾历史考察和未来展望。 为了充分展开作者的核心关怀,本书汇集了不同 题材和体裁的文字,包括政界人物散记、思想评 论性文章、媒体访谈录、会议演讲等。 相关链接 赵树凯其他农民问题研究>>>
赵树凯,1959 年 11 月生,山东莱西人。法 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2 年 8 月起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 作,1990 年 8 月起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其间地方工作两年(河北省涿鹿县委、张家口市 政府),国外研究三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 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中国农村发展项 目顾问。2006 年 11 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 十六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著作有《乡镇治 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农 民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1)、《农民的新 命》(商务印书馆,2012)和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M.E.SHARP,2006)等。
农民的政治 赵树凯 / 商务印书馆 / 2012-5 / 32.00 元 本书作者赵树凯 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的 起草和制订,这是他的 一组乡村研究笔谈,收 录文章 27 篇,这些文 章均曾公开发表并被 广泛转引。
《农民的新命》 赵树凯 / 商务印书馆 / 2012-5 / 36.00 元 本书集中论述中 国农民在当代政治经 济条件下的历史命运 演变,并力图探究这种 命运遭际的体制机理, 重点分析改革以来的 大流动所展示的农民 命运。
16
季风本周推荐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破与政策组合》 陶然、汪晖 / 商务印书馆 / 2013-11 / 40.00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行多方面的讨论,给出了一个从财政角度对上述 整体改革方案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相关链接 CIDEG>>>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IDEG) 成立于 2005 年 9 月 27 日,依托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本中心致力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 迁领域的政策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及在 职人员培训,旨在提高中国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 与教育的水平,促进学术界、产业界、非政府组 织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汪晖,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 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来致力 于地区竞争、经济增长与土地政策;土地发展权 转移与交易;中国征地制度;中国农地制度等方 面的研究。 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公 共经济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布鲁金斯公 共政策研究中心代理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 交政策项目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 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多次全国范围内大样本抽样调查和 典型案例调查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研 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土地制度面临的困境、 成因、制度背景以及改革路径。考察了目前中国 土地制度改革及其相关财政、户籍制度改革之间 的紧密关联,给出一个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户 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个方案的含义进
CIDEG 出版物>>>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除 了出版了一系列由薛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商 务印书馆出版的“CIDEG 研究论丛”,还策划了 由青木昌彦、吴敬琏主编,CIDEG 出版社出版的 “CIDEG 文库”,总结和拓展了该机构将产业发 展和环境保护相联系的成果。本书属于“CIDEG 研究论丛”之一。 部分 CIDEG 出版书目>>> 《中国县级财政研究》 作者: 侯一麟,王有强 出版时间:2011 年 12 月 《寻租与中国的产业发展》 作者: 巫永平,吴德兰 出版时间:2010 年 12 月 《水俣病:污染与战后日本的 民主斗争》 作者:蒂莫西·乔治 出版日期:2013 年 6 月
17
季风本周推荐
《察访中国(社会调查四十年咨询国是的报告)》 童禅福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2 / 52.00 / 社会调查
权利分开,经济权利与户籍分开,社会权利跟着 户籍走,农民不论在何地落户,都仍然享受原籍 农村的经济权利。只有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利,农民才愿意从农村走出来,农民变为工人, 农民成为居民。真正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 乡关系,实现新型城镇化。 童禅福的另一本调查书
内容简介 作者四十年来撰写了 200 多篇社会调查报 告,不少在省和全国获得过大奖。此书稿实际上 是一部作者社会调查报告的精选汇编,从中也可 看出中国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 2003 年,作者提出“省直管县”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2005 年。作者撰写了《要着力推进 义乌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义乌市区域经济发 展遇到行政管理体制制约的调研》上报后,习近 平同志及时作出了重要批示,此后,《察访中国 (社会调查四十年咨询国是的报告)》作者又撰 写了《关于我省率先实行“省直管县”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的建议》、《关于推进“省直管县”体 制改革的建议》的调研报告,有的直送国务院总 理、副总理、秘书长等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已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管县 (市)改革。” 1986 年,作者童禅福深入年人均收入只有 47.7 元的山村调研,提出了“下山脱贫”的新思 路。2010 年作者经过大量调研之后,又大胆提出, 农村耍明确“三权”,将农民的社会权利与经济
《国家特别行动: 新安江大移民》 童禅福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9-1 / 32.00 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推荐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4 / 38.00
《中国农民调查》 陈桂棣、春桃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4-1 / 24.00 元
18
季风本周推荐
《身体的媚术》 许晖 / 商务印书馆 / 2013-10 / 29.00 / 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自 己的身体? 本书意在揭破官修史对历史的有意篡改,揭 破遭到长期遮蔽的“政治不正确”的当事人和事 件真相,还原真实的人的真实的爱情经历和悲欢 离合,还原真实的身体的疼痛和歌哭。 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关键词之一:“身体” “身体”一词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已经参与了 越来越多事务的讨论,一方面“身体”和“精神” 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关系,另一方面“身体”在 “空间”和“权力”当中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 要。以下这些书也许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究这个概 念:
许晖,1969 年生,自由作家,旅居云南大理。 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 门》;合著:《趣读史记》系列、《新说文解词》、 《中华语典 1》;个人著作:《乱世的标本:中 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乱世之鞭:中国历 史上最有争议的 30 个人》、《中国人最易误解 的日常俗语》、《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个字,原来有这样的身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史类著作,作者选择“身体的媚术” 这个历史上的病态思路为切入点,其实是承袭了 法国福柯的身体社会学视角。身体即权力是福柯 提出的身体社会学的著名理论。权力在这里不是 国家意志的强权干涉,而是一种弥散性的影响 力,促使身体做出相应的改变。作者正是由此新 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解读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 和事件,用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奥秘,探讨思想问 题和政治问题。 简单地说,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在国家强权对 个人尊严和身体构成威压的时代,个人如何自处
i《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德勒兹访谈录》 [法] 吉尔·德勒兹 / 刘汉全 / 商务印书馆 / 2000-7 / 12.00 元 ii《眼与心》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 杨大春 / 商务印书 馆 / 2007 年 6 月 / 10.00 元
iii《语言·身体·他者: 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 主题》 杨大春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7-11 / 28.00
iv《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 姜宇辉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 年 10 月 / 19.80 元 v《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汪民安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6 年 1 月 / 22.00 元
19
季风本周推荐
《曹植诗歌英译》 [美]吴伏生、[英]格雷厄姆·哈蒂尔 / 商务印书馆 / 2013-12 / 19.00 / 古典诗词 英汉对照
雅俗共赏。《曹植诗歌英译》给供相关学者参考 阅读。
吴伏生,美国犹他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 教授。著有专著 The Poetics of Decadence: Chinese Poet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Late Tang Periods(1998),written at Imperial Command:Panegyric Poet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2008),《汉诗英译研究:理雅各、翟理 斯、韦利、庞德》(2012),《英语世界的陶渊明 研究》(2013),并发表多篇有关中国文学、比较 文学的论文。
汉诗英译 在汉诗英译的领域里,有一位做出史无前例 贡献的专家,曾将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宋 词、元明清诗从中文翻译成英法韵文,他就是许 渊冲。1999 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11 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3 年 1 月,海豚出版社主持出版的《许渊 冲经典英译古代汉诗 1000 首》出版,全套共分 为 10 册: 《诗经》:Book of Poetry; 《 汉 魏 六 朝 诗 》 : Golden Treasury of Chinese Poetry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唐诗(上)》:Tang Poetry(I); 《唐诗(下)》:Tang Poetry(II); 《苏轼诗词》:Poems of Su Shi; 《宋词(上)》:Song Lyrics; 《宋词(下)》:Song Lyrics; 《元曲(上)》:Yuan Songs(I); 《元曲(下)》:Yuan Songs(II); 《元明清诗》:Golden Treasury of Yuan, Ming and Qing Poetry。
格雷厄姆·哈蒂尔,英国诗人,曾在南开大 学、爱丁堡大学、麻省大学等讲授英国诗歌及诗 歌创作。著有诗集 Ruan Ji's Island and (Tu Fu0in the Cities(1992),Cennau’s Bell(2005), A Winged Head(2007)和 Chroma(2013),并发表 多篇有关诗歌创作的论文。 内容简介 《曹植诗歌英译》精心编选了中国古代伟大 诗人曹植全部 80 首诗中的 61 首并进行了翻译, 主要以五言诗为主,有《七步诗》、《赠丁仪》、 《赠徐干》、《白马篇》、《名都篇》、《怨歌 行》等。译文准确简洁,通顺流畅,不掉书袋,
20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
北京三联
2
傅科摆
翁贝托. 埃科
上海译文
3
纸牌屋
英. 迈克尔. 道布斯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4
起风了( 宫崎骏收山之作原著小说)
( 日) 堀辰雄
新星出版社
5
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 J. 艾德勒
商务
7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艺
8
知日. 日本禅
苏静 编
中信
9
一九八四
乔治. 奥威尔
十月文艺
10
刺猬的优雅
妙莉叶. 芭贝里
南京大学
11
故宫的风花雪月
祝勇
东方
12
大唐李白: 少年游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 2
[ 波] 维斯拉瓦
14
菜篮肉之味~蔡澜食材全书
蔡澜
广东旅游
15
我们
(俄罗斯)扎米亚金
北京燕山
16
安吉拉. 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安吉拉. 卡特
南京大学
17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蒋勋
北京三联
18
怪盗二十面相
江户川乱步
新星出版社
19
第 56号教室的奇迹.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雷夫. 艾斯奎斯
中国城市
20
时间的玫瑰
江苏文艺
北岛
辛波斯卡
湖南文艺
21
季风本周排行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大地在心~教育, 环境, 人类前景
美/ 大卫. W. 奥尔
商务
2
明亮的对话
徐贲
中信
3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上海译文
4
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知乎
中信
5
单向街 005: 反智的年代
许知远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五星级服务:客户忠诚度实操手册
(美)莱昂纳多
上海世图
7
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究(1950~1990) 杨瑞春
九州出版社
8
执拗的低音
北京三联
9
红雨: 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罗威廉 人民大学
10
到芬兰车站
美/ 埃德蒙. 威尔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李嘉诚管理日志
张尚国
浙江大学
12
反脆弱
美/ 纳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
13
圣战与文明: 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
张锡模
北京三联
14
走出电商困局
黄若
东方
15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美/ 罗伯特. D. 卡普兰
广东人民
16
大数据时代
( 英) 维克托
17
共同的底线
秦晖
江苏文艺
18
模糊性的道德
法/ 西蒙娜. 德. 波伏瓦
上海译文
19
诗经讲义稿~傅斯年文集
傅斯年
上海古籍
20
沉疴遍地( 三辉图书)
托尼. 朱特
新星出版社
王汎森
迈尔-舍恩伯格
中信
浙江人民
22
声音
声音 1978年国家立项编纂阿富汗语词典任务 中传教授车洪才 36年完成 王天挺
《人物》杂志(2014 年第 2 期)
《人物》杂志 2014 年第 2 期讲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车洪才的故事,1978 年国 家立项编纂阿富汗语词典,车洪才教授历时 36 年独力完成,2014 年,当 78 岁的车教授走进商务印 书馆交付成果,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情报任务。现在,这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将会在今年年内出 版,每千字稿酬 80 元。 [普什图语(Pashto language,Pushtu language),中亚国家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伊 朗语族,分布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使用人口在阿境内有 1000 多万,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区 有近 1000 万。——观察者网注]
原题:国家任务 作者:王天挺
36 年前,国家让他编纂“阿富汗语词典”,后来国家忘记了这项任务。 Who is it 车洪才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编纂者。 在打印店打了几份材料之后,车洪才先生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进包里,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 的商务印书馆。进门之后他也不知道该找谁,直到传达室的人来询问,他才被告知应该去外语辞书编 辑室。编辑室里只有一位小姑娘,问他:“您要出什么书?”他说:“出一本词典,《普什图语汉语 词典》。”
23
声音 “没听说过。”小姑娘摇摇头。“大概有多少字呢?”她又问。“两百多万。”车洪才答道。 她惊讶地抬起头,赶忙去找编辑室的主任。 当编辑室主任张文英赶到时,车洪才把打印好的词典编写过程、体例说明的材料交给了她。她 越看越吃惊,突然发现这本词典在商务印书馆是立了项的,但她却完全没有印象。最后她跑去资料室 查档案,结果在一份 1970 年代的档案中找到了记录:商务印书馆接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组织 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时间是 1978 年。 这意味着,到 2014 年即将出版为止,这部词典编了整整 36 年。
被人遗忘的词典 车洪才的儿子车然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北京自家的客厅里,摆了一个占据整面墙的柜子。 柜子很像是中药房里的药柜,上面有一个个的小抽屉, “往外拉能看到里面是一溜写满字的白色卡片, 沉得要命。”那时候除了父亲没人能看懂上面写了什么,他也不知道父亲的工作跟这卡片有什么关系。 后来,车然又把这些卡片统统搬到了厦门,因为怕丢失不敢托运,只好每次坐飞机带一部分, “果然沉得要命,每次都超重。” 这些卡片是车洪才在 30 多年里积攒出来的,上面写满了普什图语汉语的翻译词条。这几年天冷 的时候,已经退休多年的车洪才就会到厦门儿子家里住上几个月,没事的时候他打太极拳,陪老伴去 海边或者干脆在家里看诗歌集。但大多数时候他都对着一台电脑,把卡片的内容输入进去。现在 ,这 台东芝笔记本电脑是他的“宝贝”,里面存着他积累的包括 5 万个词条、合计 250 多万字的普什图语 汉语词典。 为此他曾经做过两次眼部手术,其中一次是视网膜脱落,早上一起床发现平时个子高挑的孙女 怎么成了一条缝?结果第二天就看不见了。然后就是这些年耳朵也听不太清了,左耳比右耳好些 ,所 以家人都习惯站在左边跟他说话。 邻居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喜欢在院子里溜达、有点耳背的老先生即将完成国内第一部普什图语 汉语词典。但事实上,连出版社都忘记了这部字典的存在。 当初负责这部词典的编辑孙敦汉已经 80 多岁,他还记得当时有两个人脱产来编这个词典,其中 一个就是车洪才。“当时没有规定期限,没人知道要做多长时间。” 在他的记忆里后来又开过很多次辞书会议,有的词典又分给其他出版社了,“文革”刚结束也 比较混乱,加上两人工作调动的原因,“就渐渐没了联系,出版社也就忘了这回事。” 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主要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使用,建国以来学习这种语言 的不到 100 人,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 30 多人,集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边防和海关等。 “除了这些人,很少有人会用这本词典。”车然一直担心词典无法出版,他托人打听别的出版社,甚 至考虑过自己出钱完成父亲的心愿。 “我不着急,这都等了 30 多年了。”车洪才说,“我心里有底,我编的东西的分量我知道。” 这些年,唯一关注他的词典的居然是一位居住在美国的阿富汗人,车洪才也搞不清他是怎么知道的 ,
24
声音 “他打电话过来问我的情况,上来先用英语说,然后开始用普什图语,好像在考验我似的。但我答得 很好。”这让他有些宽慰。
天降大任 在车洪才北京家中的书柜里,大大小小放着他在大使馆工作期间和各国政要的合影。书柜的最 深处有一个 16 开的本子,封面用普什图语和英语写着“毕业证书”,是他在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文学 院留学后获得的,那里是他和普什图语最早结缘的地方。 1955 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强与亚非拉各国的联系,与中国建交、半建交的国家迅 速增加。 这时外交部翻译干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有几个新建使馆甚至派不出到驻在 国的翻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指示外交部,从全国各大院校抽调外语系学生去十几个国家学 习小语种,即非通用语。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念大三的车洪才就是被抽调的学生之一。 他异常兴奋,“因为派去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多,而当时阿富汗还被划为资本主义国家, 机会很少。”那时候他还不是党员,他觉得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 刚去的时候也不知道学什么语种,只是被使馆临时分了宿舍,宿舍里就有日后一起编词典的张 敏。最后决定的人随手一指,告诉他们: “你们这个宿舍的人学普什图语,另外的宿舍就学波斯语吧。 ” 他琢磨着国家派他来是为了取经,那就要尽快把经带回来。于是没休过寒暑假,花 3 年时间学 了 9 个学期的课程,他觉得这是一个“历史使命”。 回国后他先是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教语言,培养了两批学生,然后去了国际广 播电台普什图语组,其间还被要求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普什图语,“那时候国家对非通用语 的需求非常大,我就被调来调去。”他说道。
阿富汗境内语言分布图,浅绿色为使用普什图语地图,分布较广。
25
声音 1975 年,为了增加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辞书工作会议决定, 准备花 10 年时间出版 160 种中外语文词典,其中就包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文革”后期,辞书市场是一片荒地。截至 1975 年年初,书店中公开出售的中外文词典,仅有 《新华字典》、《工农兵字典》和《袖珍英汉词典》等少数几种小型词典,收词也非常少。 “这是个非常光荣的事情”,1978 年商务印书馆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交给了当 时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工作的他,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我出国所学的就 是为了这一天。” 同时参与编写的还包括他的助手——从河北文化馆抽调来的他以前的学生宋强民,他们两人完 全脱产编字典。老同学张敏则利用在国际台普什图语组工作的便利时常帮忙。 “我们那时候就有一股冲劲,想要把这个事做好。”张敏对《人物》记者说 。 车洪才刚接手词典,信心很足,他希望打造出中国第一本优质的普汉词典,“可以流传后世的 那种”。他和宋强民都乐观地认为词典的完成会在“两三年之内”。 在北京广播学院 5 号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他们把能找到的相关词典都摊在桌子上。宋强民 以前学过木工,他给每本词典都做了个托架,方便阅读。车洪才则开始利用一本从俄语翻译过来的词 典为蓝本进行编纂,直接在上面用铅笔修改。 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经费。他们从国际广播电台借了一台普什图语打字机,先在纸上打普什图语, 再换英文打字机敲上英文。后来俩人又想到卡片的形式利于保存,宋强民就找到了当时西单二龙路街 道办事处的一家印刷厂,厂里有一些不用的下脚料,他拜托他们把这些纸切成大小相同的卡片,于是 就有了统一的格式:在 15×10 厘米的卡片上,先是普什图词语,然后是注音,下面是词性,最后是 释义。 “小宋爸爸是戏剧学校的领导,小时候抄过戏文,所以他的字也写得很工整。那真是一丝不苟 地写字。”车洪才感叹。 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做好以后怎么印刷,在“文革”的时候外文印刷厂排过一本普什图语毛主席 语录,有现成的刻好的铅字,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但好景不长,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政府 拒绝承认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中阿关系陷入恶化。他担心政策会有变化,但还是安慰编字典的 同伴:“这个时候应该更需要这部词典,因为阿富汗的‘亲苏’身份使它成为更重要的调研对象。” 结果等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没有人过问这件事。领导从没来看过他们,同事除了在每周一次的 政治学习上见他一面,都搞不清他在做什么。只有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每隔大半年会打个电话过来 ,询 问一下进度。
命运不受支配 编词典的工作繁琐而枯燥。他和宋强民长时间地闷在办公室里,只能听见铅笔 “沙沙”写字的 声音。因为过度聚精会神,眼睛会很疼,“像针扎一样”。碰到生僻的词汇,有时候一上午也编不出 几个。车洪才觉得自己就像是电影《李时珍》里的人物,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而没有尽头的采药工作 , “编词典的时候看着外面的楼一天天上去,我就在想我们这速度怎么上不来?”
26
声音 但在车洪才的夫人学平女士看来,他们的速度已经够惊人了,她经常去办公室发现俩人默不作 声地一个译单词,一个抄卡片,满屋子纸片堆得都快把人埋起来了。她从不敢打扰他们,因为有一次 她拍了一下车洪才的肩膀,结果他像触了电一样抖了几下,“太专注了”。 到 1981 年,3 年时间里车洪才和宋强民整理出了 10 万张卡片,他们把卡片放在木制的卡片箱里, 塞进文件柜,足足装了 30 多箱。 “那时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70%,就快做完了。”车洪才对《人物》记者说。 突然有一天,院里的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把词典停一下,“让我为新设的专业做全国调研”, 理由是“总该为院里做点事了吧”。车洪才临走前把装卡片的文件柜锁在外语系的办公室里,谁知道 一锁就是 20 多年。 调研回来的时候已经是 1984 年的春节,他心想:“这回该让我编字典了吧。” 结果过完年他先是被要求组织开设广播电视的函授班——这一干就是 5 年,“赵忠祥都曾是这 个班的一员。”结束之后又被外交部借调去巴基斯坦大使馆,那时候他已经 52 岁。这意味着他要从 教学工作转到外交工作,还要在当地学开车,每周都要穿上正装参加使馆的宴会。 他不乐意去,在家躲了 3 个月没有回复。外交部干部司沉不住气了,车洪才印象很深刻,“我 们家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后面传达室那儿叫我,喊我电话。我想谁打电话找我,结果是外交部的干部 司,哎呀能不能来一趟谈一谈。” 去了那儿他先是说自己身体不好,“有肾结石血压高什么的”,结果外交部医务室一查没事, 可以去。结果就去了。而他的 10 万多张卡片还锁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办公室的柜子里。他对此耿 耿于怀很久,后来在写书面材料阐述词典工作如何停止时,他写道:“被强行调动,这项工作由此搁 浅。” 到了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经常拿一张巴基斯坦当地普什图语报纸,在上面圈新的词汇, 他想想就心痛,“这么多人的努力就摆在那里了。” 他也惦记着那些卡片的安全。出国前曾经发生过一件让他心痛的事,有一次外语系办公室装修, 他刚好路过那儿,突然发现自己装卡片的柜子出现在水房,然后满地都是白色的卡片,窗户上、外面 的水泥地上扔得到处都是。原来工人把卡片柜中间两个抽屉卸下来,拿出里面的卡片,铺在地上睡觉。 车洪才当时就疯了,“你们这是犯罪你知道吗?!”他冲着工人大发雷霆。“我一张一张往回 捡,完了以后全部拿回家里面,女儿帮我排序查漏,有的字她不认识啊,有的看着像就往那儿搁在一 块。”查到最后还是少了百儿八十张,他很伤心,卡片装在箱子里,他都不愿再看箱子一眼。 1992 年 4 月,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垮台,游击队接管政权,中阿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正在巴基 斯坦的车洪才被派到了 30 多年没去的阿富汗。他又重燃希望,觉得可以为词典搜集资料了。结果没 几个月,阿富汗内战加剧,中国大使馆人员全部撤离。 撤离之前,大使馆中了 13 颗火箭弹,宴会楼直接塌了,房顶也全是洞,还有一个火箭弹卡在上 面没有炸。车洪才当时正躲在一边避弹,突然就觉得:“我的命运都不是我支配的。”
27
声音 回国之后,已经没多少人还记得有一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需要编写了。学院里的领导都已 经更换了一批,没有人听他的汇报,也没有人给他安排新的工作。他完全被遗忘了。“档案里都没这 段了,”夫人学平说,“那段时间他不跟人交往,人都有些不正常,没多久就退休了。”
1978 年国家立项编纂阿富汗普什图语词典任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历时 36 年独力完成。车教 授还编纂过一本《普什图语高级阅读》。 车洪才记得,第一次听说本·拉登的名字还是在 2001 年“9·11”事件之前。即便退休了,他 仍然关心阿富汗局势,他分析塔利班里面应该有正规军混了进去, “不然不会那么快控制全国的局势。 ” 结果不久之后就发生了“9·11 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拉开了对阿富汗塔利班组织战 争的序幕,此后自杀性爆炸事件层出不穷,世界进入了一个“全球反恐战争”的时代。由于长期在阿 富汗作战,美国政府感到普什图语人才奇缺,还曾公开向全世界招聘既懂英语又懂普什图语的人才 。 这时候,北京广播学院也恢复了对非通用语专业的招生,在家待了很久的车洪才被请过去教授 普什图语。他偶尔会在课堂上提到那本没编完的词典,还有锁在箱子里的卡片,学生们都很惊讶 ,觉 得“不编完可惜了”。 此时中阿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普什图语的需求很大。在甘肃,一个阿富汗人贩卖鹰隼,审判 的时候没人懂普什图语,还专门从北京调了他的一个学生过去翻译;而一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普什 图语频道工作多年的领导,刚下飞机到了乌鲁木齐机场就被一群阿富汗人围住请他帮忙,因为他们不 会填写出入境表格。 这让他决心把词典编完。2008 年不再教书有了完全闲暇之后,已经 72 岁的车洪才叫上原来在喀 布尔大学的同学、一起编过词典的张敏,作为共同的主编来完成这部词典。“前几天我还打电话问他 身体怎么样,他有前列腺炎,说最近还要再检查检查。我说不要紧,离死还早着呢,坚持把这个干出 来。” “反正也没事。”张敏乐呵呵的,“就是想给自己总结总结。”他现在需要把过去总结的词条 重新校对一遍,还要往里面添加新的词汇。
28
声音 为了能让出版社印刷,他们必须先把卡片上的词条输入电脑。张敏不太会用电脑,这事由车洪 才来做。一开始总是出事故,不是忘记保存了,就是他的普什图文软件和系统不兼容。这个软件是他 在瑞典一个阿富汗人创建的网站中找到的。“他一皱着眉头从屋里出来,我就想坏事了,又要重装系 统了。”学平说。 他还让儿子车然公司的员工帮忙,那时候刚好金融危机,员工闲着没事,4 台电脑五六个员工轮 流输入。“他们主要输中文和注音,普什图语还得他自己输,就这样他还不满意,嫌人家错误率高。” 车然说。 又花了 4 年多的时间,到了 2012 年初,全部的初稿已经基本完成。车洪才觉得悬了 30 多年的 心终于落定。 他拿做外交和做词典比较,“搞外交也是很累的,但是跟搞词典的累不一样。搞词典需要一种 韧劲,一种不断地,就是不能有任何动摇地往下搞下去,如果思想放松,我干吗要这么费劲,不干了, 也就放下了。”他说,“从个人来讲,我更愿意搞词典,它有更长远的影响。外交工作我能做,别人 也能做,但是词典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编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编的。” 他另一个编词典的同伴宋强民 2000 年前就已经去世,但宋在美国的夫人韦力听说了他又重新编 写词典的事,还专门打电话过来询问,说出版如果需要钱,“我赞助!”她觉得丈夫一辈子做了件有 意义的事,就没有白活。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车洪才 车洪才说:“我不求名,不求利,到现在没拿到一分钱,完全是自己花精力在搞这个东西,评职 称什么的都没用过这个,用不上。” 2012 年 4 月,去商务印书馆的那天,是他 30 多年以来头一次回去,他洗好了头,套上一件棕色 的皮夹克—这样显得精神,搭着公交就来了。儿子的担忧也并没有出现,张文英女士当场就表示她愿 意接手词典。按照合同规定,词典将会在 2014 年年内出版,每千字稿酬 80 元。■
29
声音
李爽事件:惊动两国领导人的“牢狱”爱情 邓玲玲
新京报(2013 年 08 月 10 日)
《爽》 作者:李爽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3 年 6 月
7 月的傍晚,大望路 SOHO 现代城 39 层,56 岁的李爽梳着一个大辫子,疏松地搭在胸前,略显 疲倦地与记者聊着天。整整一天,她都在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 望着落地窗外滚滚的车流与林立的高楼,李爽问我们不远处那条东西向的宽阔马路通向哪里。 我们告诉她,那是通向天安门、西单的长安街,旁边的两栋褐色大高楼是国贸。 离国 30 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李爽,已经对这座经历巨变的城市变得陌生。 30 年前,她坐上了飞往法国的大飞机,从此与故土分离。她的人生也被猛然截成了两段。前半 段,是伤痕与激情;后半段,很长一段时间在“疗伤”。
30
声音 这本《爽》,记载的是她前半段的“伤痕史”。写完这本书,她自称完全“放下”,疗伤过程 圆满结束。
自卑与受伤的童年时代 李爽的疗伤,是从童年开始的。 3 岁时,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被打成了“后补右 派”,北大西语系毕业的母亲,也被连累下放到长春吉 林画报社。年幼的李爽被送进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托儿所 全托,5 岁的姐姐跟随母亲去了东北。 由于父亲是右派,幼儿园的阿姨对李爽特别不好。 三岁的李爽不太会料理自己,大冬天阿姨就惩罚她站在 门外。母亲回到北京,看到李爽的两只脚冻得肿大,棉 鞋都穿不进去。 “文革”开始后,李爽眼见着串联到北京的红卫兵, 站在一辆辆解放牌大卡车上游行。一位身着绿军装的苗 条美少女,解下皮带,动作像电影里的女英雄,使出吃 奶的力气,向校长抽下了第一鞭。校长凄惨地叫着,李 李爽 1980 年作《挣脱》木刻版画 (来源:雅昌艺术网)
爽闭上眼,从人堆里挤出来往家跑,惨叫声追着她的耳 朵。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见到暴力。 第二天,好朋友亚明一家,被批斗后扔上一辆卡车,
遣送回了合肥原籍的乡村,接受农民监督改造。没多久,李爽一家也受到冲击。突然有一天,家里站 满了十几个红卫兵,个个戴着红袖章、绿帽子,手里拿着棒子。有的红卫兵是父亲最重视的高材生 , 领头的是父亲教研组里的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父亲的助手。 父亲出去游泳了,躲过了这一劫。母亲的身影永远印在了李爽的脑海里——她歪着身体靠在门 框上,看着别人随意在自己的家里乱翻,所有的隐私和珍惜,被陌生的人们以最野蛮的方式玩弄 、唾 弃、践踏、砸得粉碎。 这一天,李爽没有同情父亲,因为家变成这个样子就因为他是右派。有一天晚饭时,父亲没有 回来,就这样失踪了。后来才知道,父亲被关在学校后面一座两层的灰楼里,正面对着李爽玩“埋宝 贝”游戏的大花园。 很多年以后,李爽也被关进了监狱。父亲来探监,告诉李爽一个故事:他被监禁了 8 个月时, 天天琢磨着怎么自杀。一天,阴雨下个不停,他偶然从窗户板儿缝里看了看,一下子死的念头没有了, 因为看见正在花园采蘑菇的李爽,死盯着窗户缝儿看着里面的他。他不敢叫,怕看守听见。 李爽告诉他:“爸,那天我只不过觉得那扇窗户好奇怪,钉得这么严实,其实我并没有看见什 么,只是感觉到您在!”
31
声音 又过了三十年,李爽对记者说,童年时不懂为什么会受到那些虐待,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出错 了,感到很自卑而不爱自己,这样的伤害,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释放。
“星星”唯一女成员的激情青春 高中毕业,19 岁的李爽背着自卑的包袱,去了顺 义县和延庆县之间的高丽营公社一村四队插队。 在这之 前,时常逃学的她与一个什刹海滑冰场认识的小伙, 在 懵懂中甩去了处男和处女之身。三个月后,被姐姐发现 怀孕的李爽吓傻了,脱口就问:“孩子是从哪儿跑进来 的?”五个月时,终于找到医院做了人工引产。那一夜, 李爽梦见往喜马拉雅山顶攀登,山顶上有张孩子的脸, 孩子冷得快要死了。 开始下大田,第一次接触大自然的李爽兴奋不已。 磅礴的云,蔚蓝的天,苍穹的伟大让李爽感到从未有过 的安全惬意。大自然激起了李爽画画的热情,自此, 她 终生养成了随时画画的习惯。 迷上画画的李爽,春节回北京探亲,就到各大公 园找个地儿画得天昏地暗。有一天在月坛公园,李爽正 起劲地画着古柏苍松,突然一棵树说话了:“你画得很
1979 年作 红与黑 油彩画布
有诗意。”李爽转过头,发现旁边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人。那个人叫史铁生。 电影学院落榜的李爽,幸运地成为了青年艺术剧院的美工,回到了北京。自此,她混迹于北京 的地下文艺沙龙,结识了一大群画画、写诗的文艺青年。他们的处境大多相似——没有正式的工作, 还有一个“右派”老爸。曲磊磊的父亲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阿城是电影界首席大右派钟惦棐的 孩子。高干子弟和臭老九子弟不期而遇,由于处在同一个生存环境而志同道合。 有一天在北岛家,黄锐问她:“听说你是青艺搞舞台美术的,能看看你的画儿吗?我们想搞一 个展览会。”“来吧,我的画都在严力家。”李爽回答。第二天,黄锐就来了,看了李爽的画,眼睛 里跳跃着火星:“真不错,来吧,我们就缺个女的。” 1979 年 9 月 27 日,二十多个人的上百件作品,包括油画、水墨、木刻版画以及木雕,悬挂在中 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的铁栏杆上。上午十点以后,观众越来越多,以至拥挤不堪。它引发的轰动迅速 传开:在美术馆东侧小花园里有一个罕见的非官方的、非常业余的、又非常前卫的民间艺术展览 ,叫 “星星美展”! 1980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星星第二届绘画展览”,李爽的参展作品包括《神台下的红孩》 《希望之光》《盲女》等。
32
声音 “我们这群人当时就是不想再继续国画的传统,想学习西方的绘画,因为西方的绘画方式比较 能实现个人理想,背后的目的实际上是很反叛的。”
前排左起 曲磊磊、李爽、钟阿城、马德升
后排左起:王克平、严力、黄锐、陈颜生
(来源:凤凰网)
惊动两国领导人的“牢狱”爱情 对于“星星”在美术史上的位置,成员是否成功,李爽并不是太看重,“最重要的是当年‘星 星’所发的光,千千万万人向往自由、向往美的心愿,被这些人呐喊出来了。” 作为“星星”唯一的女性成员,身在法国的李爽,被人们记住的另外一件更轰动的事,是她与 法国外交官丈夫当年轰轰烈烈的恋情。李爽为此劳教入狱两年。 “星星”时期,成员们经常与外国艺术家与外交官来往。李爽遇到了喜欢谈论共产主义理论的 法国外交官白天祥(老白)。 在一次法国大使家里请客的日子,老白在阳台上向李爽表白了,随后两人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幽 会。在一个老白出差的日子,偷偷住进外交公寓的李爽,下楼去见姐姐,在门口被埋伏在岗楼里的警 察,抓进了三里屯派出所。经历三个月的审讯后,李爽以“流氓教唆犯”之名,被判劳动教养两年。 在劳教所与世隔绝的李爽完全不知道,为了营救她,外面的世界已经乱了套。法国艺术界和政 界人士,组织了一个营救李爽委员会,使馆和驻华记者站的记者都被卷了进去。法国市民与艺术家们, 好几百人在中国驻巴黎大使馆前游行抗议,抗议者举着巨大的标语——李爽无罪! 1983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面见邓小平时提及了此事。邓小平当即向部下询问,他以为这 件事早就解决了。第二天,李爽就被放出来了。此时,离牢教两年期满,还有一个星期。 11 月 26 日,在法国机场,26 岁的李爽像明星一般,受到了法国人的欢迎。报纸、电视纷纷报 道这个东方“死里逃生”的美丽艺术家。李爽感觉自己有点像从一个笼子转到另一个笼子的猴儿。 33
声音 李爽在法国开始了她的疗伤过程。住在枫丹白露,每天画上三四个小时,种花、种菜,在树林 里骑马。李爽觉得,她这一代人,心灵残疾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人会这样深入探究。写完这本书 , 她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放开了,不再感觉是个受害者。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李爽与儿子走在北京街头,看到中国人跟外国人自由自在地手拉手,顿时 有一种不知想哭还是想笑的感觉。 李爽觉得,她的这段经历就像给后来人挖了一口井,让他们可以自由饮水了。这两年牢坐得真 是值得。■
李爽 北京人。曾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舞美工作。“星星画会”创始人之一。1979 年和 1980 年组织并 参加第一届、第二届“星星美展”。1983 年移居法国。图片左起:大儿子李爱盟(Edemon Bellferoid)、 李爽,二儿子李爱德(Armand Bellferoid)。
34
声音
观察者网全文翻译:普京主持记者会称乌克兰新政府违宪 幽默强硬回应美欧制裁威胁 观察者网(2014-03-05) 原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4_03_05_210916_s.shtml 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普京对乌克兰使用武力、俄军进 入克里米亚后,欧美威胁孤立普京严惩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昨主持记者招待会,称乌克兰新政府 是“违宪政变”,尖锐批评腐败的乌克兰执政集团,详细阐述对乌克兰政策以及俄对乌使用军队条件, 嘲笑西方双重标准,强硬回击欧美的制裁威胁。观察者网全国独家翻译 3 月 4 日普京记者会全文。感 谢扬云飞网友提供翻译支持。 此前观察者网曾转摘国内媒体的摘要翻译,但原摘要翻译仅仅选取了普京讲话的很少部分,未 能体现原味。为满足读者对乌克兰-克里米亚局势的关切,观察者网特发表全文翻译如下。 (俄文原文在观察者网原文链接里可以看到,此从略——编者注)
普京总统与媒体代表见面并且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乌克兰局势
普京:大家中午好。你们知道(今天)记者招待会的规则吗?我建议这样做。不要把我们今天的会面 搞成采访,而是聊天。所以希望你们先尽可能地提问题,我会记住它们,尽我最大能力进行回答 。然 后再发表我自己的看法,谈(乌克兰事件)的各个方面,尤其会深入谈那些大家特别感兴趣的细节 。
35
声音
问题 1:普京总统(原文为敬语)。 我想提个问题(由于您很久不露面,我们这里积攒了很多问题), 您如何评价在基辅发生的事情?是否认为目前基辅存在合法政府和实权代理总统?您会在哪些前提 下和他们进行外交往来?最后,大家现在经常谈到 2 月 21 日达成的妥协文件,您是否认为乌克兰局 势还有可能回到这个协议的框架内?谢谢
问题 2:普京总统(原文为敬语)。俄罗斯许诺对克里米亚进行财政支持,昨天(俄罗斯)财政部已 经接到(相关)任务。你对此是否已有规划?我们究竟会出多少钱?从哪凑集这些钱?会以什么条件 付款?何时会付款?要知道,那里的形势相当危急。
问题 3:在何种情况下,您会在乌克兰实施多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和俄罗斯此前的国际承诺相符吗? 您刚刚举行过的军事演习,与最终动武可能性的关联有多大?
问题 4:关于克里米亚想了解一下。依您所见,现在那里还有针对俄国人或是俄罗斯族的威胁吗?局 面现在是在转好还是恶化?我们现在得到的是很矛盾的消息。
问题 5:如果您最终决定开战,您是否考虑过战争对您自己,对国家,对整个世界带来的风险?比如 经济制裁,全球动荡、西方国家拒绝给我们签证或更严酷的封锁?西方政客经常谈论这些问题。
问题 6:昨天俄罗斯(金融)市场对上议院的(动武)决议有剧烈反应,卢布汇率降到历史性的低点。 您对此有准备吗?您认为对经济会有冲击?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比如?举两个例子,您不认为央 行关于卢布转为自由浮动汇率的决定过早吗?是不是需要临时取消这项决议?
普京:好的,提问暂时结束。我现在开始(回答),然后我们继续(提问)。不要着急,我尽量可能 多回答。 首先,我要对在基辅、对乌克兰全境发生的事情做个评价。 评价只可能有一个——这是违宪政变和武装叛乱。这点不容任 何人反对。有人反对这点吗? 我对此也有一个问题不解,我那些最近经常通电话讨论乌 克兰问题的同僚们(指欧美领导人)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是 这样的:“(反对派)当时为什么竟敢这样做?” 希望大家注意。(2 月)21 日,三个欧洲国家——波兰, 德国和法国的外长——以及我的代表(俄罗斯联邦人权问题全 权代表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卢金)的见证下,亚努科维 奇总统和反对派已经签署了协议。而根据这份协议——我想强 调的是无论协议好坏,只是根据事实来说——亚努科维奇已经
维克托·费奥多罗维奇·亚努 科维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乌克兰前总统, 前乌克兰总理 36
声音 基本上让出了自己全部的权力。反对派的一切条件他都答应了:他同意了提前议会选举,提前总统选 举,答应返回到 2004 年宪法,这都是反对派的要求。他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也答应了西方国家的要 求,也首先答应了反对派的要求,不使用武力。他可没有发过任何向可怜的游行者们开枪的命令。他, 不仅仅如此,还下令全部警力撤出首都,而警察们也执行了这个命令。然后他去了哈尔科夫参加仪式。 就在他刚刚到哈尔科夫的同时,本来反对派应该让出被占领的政府机关。相反,反对派立刻占领了他 的总统官邸,占领了政府大楼,许诺的那些条款全部被推翻。 我现在也问自己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也想弄明白,为什么当初这样做?亚努科维奇本来已经 实质上交出了权力。而我认为,正如我亲口对他所说:他没有任何重新选上的可能性。而(周围 )所 有人也都赞同我,包括最近经常给我打电话的那些同僚们。 那么,反对派为什么一定要搞非法的、违宪的行为,并把国家(乌克兰)拖入我们今天看到的 混乱当中?至今基辅到处是带面具,手持武器的匪徒在游荡。而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答案。他们是想 侮辱谁?是想示威吗? 这在我看来是无比愚蠢的行为。并制造了他们意料以外的结果。就是这些行为导致了乌克兰东 部和东南部的动荡。 现在可以谈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反对派支持者曾侵入亚努科维奇的住所
在我看来,这种变化在很久以前就有预兆了。从乌克兰独立的第一天起。普通的乌克兰公民, 普通的乌克兰汉子,就必须忍受嗜血尼古拉沙皇的统治。克拉夫丘克、库奇马、尤先科、亚努科维奇 依次上台,人民始终被折磨,生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或者说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好的改变。贪污腐败 达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俄罗斯做梦都想不到。财富集中和社会分化问题,在俄罗斯已经是 37
声音 超出容忍标准的程度,在俄罗斯已经导致了尖锐矛盾,但在乌克兰,这些问题是俄罗斯的平方,或者 立方。你们知道吗,那简直不可容忍。原则上说,人民需要改变可以理解,但我不能鼓励非法的变革。 在前苏联地区,政治结构非常脆弱,经济停滞,所以我们更应该绝对在宪法框架内解决问题, 任何违宪的做法都是根本性的错误。说起来,我理解那些 “买单运动”的拥护者(майдан, maidan,买单,乌克兰语赶集市场的意思,2013 年抗议活动的名称就叫“欧洲买单”运动,后来所 有反对派被称为“买单分子”看起来要一语成谶了——译者),虽然我不欢迎这种更迭政权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也理解那些买单分子,那些诉求不仅仅是对政权进行小幅修正的人们,那些坚决 要求根本性变革的人们。为什么他们这么要求?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看到这样的变革:一个小偷被其他小偷与诈骗犯所替代。不仅如此,各地人 民甚至都不能参与地方政权的组建。有段时间,俄罗斯的地方领导人由总统提名,但至少仍然需要地 方议会批准。在乌克兰,地方领导人完全由中央直接任命。我们这里已经有了地方选举了,而那里连 (选举的)味道都闻不到。在东部地区,第一批州长(指的是亚努科维奇时代开始任命的这一批 )都 是寡头,亿万富翁。人们当然没法接受,因为人民认为他们的财富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偷来的。说起来 俄罗斯也有很多人对寡头持类似看法,而现在这些人还被拉来执政了。 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卡拉梅斯基先生被弄来当州长。他正是一个罕见的诈骗犯,他甚至 在两三年前把我们的寡头阿布拉莫维奇忽悠了。或者像我们这里开明的知识分子圈子的用词,“给耍 了”。签了合同,搞了个什么交易,阿布拉莫维奇就转给了他几亿美圆,而这厮没有完成交易,却把 钱给吞了。我曾经问他:“嗨!您为何干的如此不体面?”他回答:“我自己也没想到,这样还能(骗) 钱”。我的确不知道后来这事怎么样了,(阿布)拿回自己的钱了吗?交易最终完成了没?我都不知 道。但最迟到两三年前,现实中还有这样的事。然后这种骗子就被任命为州长,被派到了第聂伯罗彼 得罗夫斯克。人们当然不满意,原来不满意,之后继续不满意,因为自称自己是合法政权的家伙 ,每 个都干得出这种事。(在俄罗斯这伙人已经被抓了) 不可忽视的一点,必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让人民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家庭的命运、自己故乡 的命运,这里我想强调:不管人们在哪里居住,在国家的哪个地区居住,他都有权平等地改变国家命 运。
38
声音 那么今天的政权是不是合法的?一部分议会是,但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尤其是那个临时总统的 所谓合法性,那里压根没有任何合法性。我只认一个合法总统(亚努科维奇)。当然大家都知道 ,都 明白,他没有任何权力了。虽然我已经反复强调,但还想重复一下:毫无疑问,从法律角度来说 ,合 法总统只有亚努科维奇一个人。 根据乌克兰法律,有三个办法把总统解职:一是总统自然死亡,二是他自己辞职,三是弹劾。 宪法里有弹劾条款。而这要由宪法法庭,最高法庭,拉达(议会)共同参与。这是一个复杂的,漫长 的过程。这个程序从未被启动,所以从法律角度上来说,亚努科维奇当总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不仅如此,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法律的限制,新的伪政权才决定解散宪法法庭。而在乌克兰 乃至欧洲的法律框架里根本就没有这种条款。但非法驱散宪法法庭还是小事——大家仔细品味一下这 句话——(反对派政府)下令总检察院启动对宪法法庭成员的起诉流程。这要搞什么?这是自由审判 吗?怎么能这样呢——下令展开刑事调查?如果有什么违法行为,刑事犯罪,法律机构自己就会发现 并且按程序处理。而你们直接下令展开起诉调查——这是无法无天,这是彻底疯了! 现在谈谈关于对克里米亚的经济援助。你们知道,我们已经决定,针对克里米亚提出的人道主 义援助申请作出回应,俄罗斯已经开始组织相关的工作。我们当然会完成承诺,但多少钱,什么时候, 资金筹措方式,我还无法确定。俄罗斯中央政府现在正在做这些事情。那些与克里米亚接壤的州地方 政府也需要支持,以便他们更好的支援克里米亚人。这些我们当然都会去做。 关于出兵,使用军队。目前还不必要,但是有这种可能性。对了,马上可以说的是,我们刚刚 举行的军事演习,他们和乌克兰的局势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很早就准备演习,只不过没有宣布 ,因 为这就是有突然性的部队应急测试行动。计划很早就已经制定,国防部长很久以前就向我汇报过 。现 在,如你们所知,演习结束了,昨天我已经下令相关部队返回常驻地。什么情况下会动用武装力量? 这个当然是极端情况了,非常极端的情况。
3 月 4 日,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下令参加军演的部队返回常设驻地
39
声音 首先,关于动武的合法性。就像你们知道的那样,我们这里有现任合法的总统、我反复确认过。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关于动用武力的直接请求,目的是保护乌克兰公民的生命,自由和健康。 我们最担心乌克兰发生什么?我们看到新纳粹分子、种族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在乌克兰的部 分地区,包括基辅到处乱窜。你们,作为媒体的代表,肯定都看到过,一个合法的州长被用铁链和手 铐锁在广场上的一座建筑,冬天,很冷的时候,他被浇上冷水,在此之后还被关到了地下室受到拷打。 这是什么事?这是什么——民主吗?这就是民主运动?说起来,他刚刚被任命,就在 12 月份。就算 那里的官员人人都是贪污犯,但这个还压根没来得及偷到一毛钱呢。 而当占领“地区党”总部大楼的时候呢?你们知道吗,当时发生了什么?那里根本一个党员都 没有。出来的是两三个工作人员,技术职员,一个工程师对袭击者说:“小伙子们,放了我们吧,放 了女人吧,求你们了。我是工程师,我和政治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关系”。结果他就被人群开枪打中眼 睛。第二个同样的技术职员被赶到地下室,有人朝他扔“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然后把他活 活烧死了。这难道也是民主的体现?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乌克兰公民的忧虑——乌克兰公民包括俄罗斯人, 包括乌克兰人,包括所有住在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居民。他们担忧什么?他们担忧的就是无底线(行为) 。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无底线行为在东部区域蔓延,如果人们请求我们的帮助,那么我们就会依照现 任总统的合法求助,保留使用一切力量的权利,以保护这些居民。我们认为,这是合法的行动。当然 这是最极端情况。 除此之外,我还想对你们说: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认为,乌克兰,不仅仅是我们的邻居, 也是我们真正的兄弟国家。我们两国的武装力量——他们是拿同一支武器的同志,朋友,他们当中很 多都有私人友情。而我相信,并且想强调,乌克兰军人和俄罗斯军人不会站在战壕的两边,一定会站 在战壕的同一边。
当地时间 3 月 9 日,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民众在克里米亚政府大楼前面广场举行集会
40
声音 说起来,我说的情况,说的两国的一致性,就是目前在克里米亚发生的事实。请注意看,感谢 上帝,那里没有任何人开枪,也没有任何牺牲者。除了一周前的广场上踩踏事件。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情?人们自动聚集起来,封锁了军营,军队和他们谈判,认可军队应该服从本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 。 没有任何的军事冲突,没有任何人开枪,没有任何一声枪响。 这种情况下,在克里米亚动武的必要性,就自然消失了。这里没有任何的必要性。我们采取的 唯一必要行动是加强我们军事基地的安保,因为一直有针对他们的威胁。正如我们所见,种族主义武 装已开往克里米亚。我们这样做,正确而且及时。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在东乌克兰(暂时)不需要 采取类似的行动。 再强调一下。我下面说的内容不是我的职权,我们(俄罗斯)也不准备进行干涉(乌克兰内政) 。 但是我们认为,乌克兰全体公民,重复,无论他们居住在哪里,都必须拥有同样参与国家决策,决定 未来命运的权利。 如果我坐在那些自封的合法领导人的位置上,我会尽快加快完成相关的授权法律程序,因为他 们没有获得任何关于管理内政,外交,经济政策的授权,更没有权利去拟定乌克兰国家的未来计划 。 (金融)市场的问题。关于市场么,就像你们都知道的那样,在乌克兰局势恶化之前,市场就 表现出一定焦虑。这首先和美联储政策有关系。他们改变了金融方阵,为了刺激美国经济,所以吸引 资金从发展中国家回流美国。这是整体趋势,完全和乌克兰无关。我印象中,金融市场损失最大的是 印度(而不是俄罗斯)。金砖五国的其他国家也受损了,俄罗斯的确也在这个范围内。说起来比印度 损失的小点,但是也有损失。这(美联储政策)是根本性的原因。说到乌克兰的局势,是的,政策总 会对市场有各种影响,钱喜欢安宁,平静和稳定(不喜欢变化)。但是我觉得,(市场做出的调整 ) 是战术性的,是暂时的波动。
克里米亚地理位置
41
声音
问题 7:普京总统,请问,您是否预计到了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的举动有如此强硬的回应吗?您能讲讲 您和西方领导人们的谈话细节吗,因为刚刚新闻发言人宣布了一些事实,比如 G8 峰会将不在在索契 举行,您怎么认为?
普京:说到预计的反应,G8 峰会是否召开,以及其他谈话内容。我必须指出,我(和西方领导人) 的谈话带有保密性质,部分内容甚至是通过专线电话进行。所以我不认为我有权利公开这些谈话的内 容。当然我可以引用部分我的西方同僚们的公开发言,不点名,做个总体评价。 我最注意他们的哪些发言?我们经常被指责为行为非法。而我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你们认为, 你们的都是合法的?”他们(西方)回答:“是”。我不得不提醒他们,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和利 比亚做的事情。在那里,他们要么无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要么扭曲了这些决议内容,比如说在利 比亚。那里,如你们所知,联合国只要求对政府军设置禁飞区,结果(北约)进行了轰炸,派出特种 部队参与地面进攻。 我们的西方朋友,尤其是美国,总是清晰明确的指出自己在全球和国内的利益,然后坚定的要 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他们以这句有名的话勉励自己:“不和我们站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敌人”(美 国前总统小布什语——观察者网注),然后他们把整个世界都拖下水。谁不跟着搅合进去,那么马上 就会被敲打,根据经验最终都会被抓点小辫子。
2007 年,美国总统布什(右)在美国缅因州肯纳邦克波特其父老布什的庄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
我们的出发点(与西方)完全不同,我们的行动都必须完全合法。而且我本人也是国际法准则 的支持者。我想再次强调,我们认为,即使我们最终下定动武决心,即使我最终决定动用武装力量 , 那么这一行为也必然合法,必然完全符合国际法准则。我们有合法(乌克兰)总统的请求,我们依据 自己的义务,也遵循我们的利益,我们需要保护那些有历史渊源的人民,有经济联系紧密的人民 。保 42
声音 护他们!——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且这是人道主义任务。我们不想奴役谁,不想命令别人做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那些人被压迫,毁灭,被侮辱,我们不会坐视不理。我希望现实不要逼我出手 。
问题 8:您如何预测西方对乌克兰局面的反应,如何评估他们对我们的威胁?比如拒绝索契 G8 峰会, 比如经济制裁?
普京:谈到制裁。制裁造成的后果,首先要由那些发起制裁措施的人来考虑。我想,在现代世界里 , 所有的(经济)事件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并且互相依赖。制裁当然会相互造成一些损失。但是这种损 失是相互的。这是他们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最重要的一点。我已经说过了我们行动的理由。那么我们的(西方)伙伴们的制裁依据 何在?他们支持违宪政变和武力夺权,宣布这些人合法并且努力支持他们。说起来,就算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也是耐心等待,甚至准备和伪政权合作。我们不想停止合作。就像你们知道的那样,前几天我 甚至下令给政府部门研究如何与基辅伪政权保持联络,而我们其实并不认为这些人是合法代表。我的 目的是保持经济和工业领域的协作。我们认为我们师出有名,而各种针对俄罗斯的威胁——都是无效 的和有害的。 说起 G8,我不清楚到底会如何。我们在作 G8 会议的准备工作,准备在这里招待我的同事。如果 他们不想来,那就不用来。
问题 9:请允许我提问关于沟通的事情。根据我的理解,您认为克里米亚的阿克谢诺夫是合法的权力 代表。那么您是否准备以某种形式和基辅自封的合法政权沟通?
普京:我刚刚说过了,您,可能没有听清吧。
43
声音
问题 10:我的意思是。您在他们的高层领导内是不是有特殊联络,为了解决政治问题。
普京:在基辅高层我没有朋友。那里没有总统。而且在全民选举之前也不可能有。 说到克里米亚,当然了,克里米亚的议会是在 2010 年成立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在 2010 年 12 月份。他由 100 个议员组成,分别代表 6 个党。在之前的总理辞职后,克里米亚议会根据程序 和法律在克里米亚议会上院选出新的总理。当然他就是合法的。那里完成了法律规定的全部流程 ,没 有任何的违规。前几天有些武装分子企图强占克里米亚议会大楼,这当然引起了克里米亚人的很大担 忧。人们以为有人想把克里米亚变成基辅,制造恐怖事件与混乱。当然克里米亚人会非常担心了 。所 以他们才设立了自卫委员会并且控制了全部(本地)武装力量。 说起来,我昨天看了一下文件,他们手中的力量很强,简直是一个加强的军区。那里有几十 台 C-300 防空导弹,几十台白杨导弹,2 万 2 千军人和其他各种武器。但是,感谢上帝,就像我已经说 过的那样,这些武器没开一枪就落到了克里米亚人民的手里。
3 月 1 日,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包围一个乌克兰边防哨 所。(新华/法新)
问题 11:普京总统,可以确认一下嘛?那些包围克里米亚地区乌克兰军队的的人——都穿着非常像 我们俄罗斯的军服。他们是俄罗斯的士兵?
普京:您自己去看看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军队)。那里到处都是类似的制服……随便去我们这里的 商店,就可以买到任何制服。
问题 12:但是那是俄罗斯的士兵还是不是?
普京:那是地方自卫队。
44
声音
问题 13:(自卫队)训练的这么好?如果我们拿他们和基辅的自卫队来比较的话……
普京:我亲爱的同事,请看看那些砸了基辅的人吧,他们训练精良。他们,众所周知,都是在边境的 基地接受了训练:在拉脱维亚,在波兰,在乌克兰本土。都是有备而来。 他们由接受了长期的训练,他们以几十人或几百人为一群行动,他们的行动有指挥,他们由良好 的通讯系统。就像发条一样运行。你没有看到过他们的行动吗?他们看起来非常专业,就像特种部队。 为什么你会认为克里米亚的人们会比不上他们呢?
问题 14:如果是这样,是否可以得到您的明确说法:我们(俄军)是否参加了训练克里米亚的自卫 队?
普京:没有!我们没有!
问题 15:你对克里米亚的未来有何看法?你认为它是否可能并入俄罗斯?
普京:不会。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居民,必须在拥有安全保证和自由决定权的情况下 ,才 能决定自己的未来。不过,如果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享有这个权力,如果世界不同地点的人们都能 享有这个权力,那么没有人能阻止其他国家自决的权力。据我所知,这是联合国多项文件所规定的 。 尽管如此,我们将不会煽动任何此类的决定,也不会鼓励这种情绪。 我想要再次强调,我认为只有本地居民才有权决定自身的未来。■
45
声音
新冷战模式的开启——从格鲁吉亚到乌克兰 吴强
腾讯大家(2014-03-05)
虽然,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但是人类似乎总是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认知。如阿伦特所言,历 史的这种循环往复,其实便是革命的本来意义。在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日,爆发了高加索 战争。当俄罗斯陆军坦克队列正拥挤在通往南奥赛第的罗克斯基隧道,那一刻,我也正穿行在阿尔卑 斯的隧道中,随即收到消息:整个欧洲政界都在议论的话题是,新冷战爆发了。果然,其时中国正在 柏林进行的收购德国商业银行计划泡汤了。
意大利摄影师 Davide Monteleone 镜头下的北高加索,2010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我多次演讲强调这是新冷战的开始钟声,当然,理解的人不多,以热战的 方式开启冷战似乎也有些不合逻辑。但是,待六年后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冰雪赛场之外,媒体纷纷议 论着索契赛场显露的普京帝国野心。而卫星电视频道切换间,却充斥基辅的街垒、Euromaidan、占领、 燃烧的轮胎和莫洛托夫鸡尾酒。今天,随着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仓惶出逃,相信新冷战到来的人 们大概稍许增加了一些。 当然,观察持续三个月的乌克兰冲突,虽然过程复杂,却也并非全新,但仅仅依靠一两个抽象 概念也许无助于人们理解。要从乌克兰的街头抗争读出新冷战的到来,即使不从头说起,也必须回答
46
声音 与复杂现象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这场冲突,是传统地缘政治的继续还是全新政治的序曲?为什么这 次街头占领的主角是民族主义者甚至极端右翼组织,而非传统的左翼社运组织?
新地缘政治 长期夹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乌克兰,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无可否认。对俄罗斯,乌克兰从来都 是它的粮仓,也是今天俄罗斯防范北约的缓冲区。但乌最重要的地缘价值,不是昔日苏联时代留下的 钢铁、军工配套,甚至不是克里米亚半岛的黑海舰队驻地,而是连接俄罗斯与欧洲、途经乌克兰的天 然气管道。这个苏联帝国最重要的遗产,建于 1970 年代,通过向陷入石油危机的欧洲源源不断地输 送天然气,既开启了苏联与西欧的缓和,也延缓了勃烈日涅夫政权的停滞,为苏联续命不止十年。 在后冷战时代,一如大众、戴姆勒、宝马三大汽车公司事实上绑架着德中关系,乌克兰的这条 管道仍然是欧俄关系最重要的纽带,维系着欧洲许多政客对欧俄关系的幻想,几乎整个德国政界都因 此鼓吹着欧俄的亲密关系未来。如德国前外长菲舍尔 2010 年 7 月的一篇文章所说,天然气在欧俄友 邻关系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双方不可能做到完全开放和信任,却可能在天然气的基础上进 行深度合作。事实上,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卸任后即加入俄罗斯天然气巨头 Gazprom,摇身一变成为欧 洲最知名的能源说客,顺带成为欧俄中三方关系的协调人。
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欧洲的必经之路
不过,这种以石油为基础的地缘政治,或称碳基政治,面临新能源的崛起和互联网革命的到来, 也就是硅基为基础的新地缘政治,即以太阳能、智能电网和 Web2.0 等分别代表的能源革命与政治涛 动,开始动摇。一方面,欧洲自 2009 年以来的天然气需求持续下降,虽然酝酿 11 年之久的 Nabucco
47
声音 线在 2013 年中最终放弃,经波罗地海港口直接输出而绕过乌克兰的北线则从 2011 年就开始向德国供 油供气,途经希腊而连接阿塞拜疆的南线甚至穿过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利维坦线也在讨论中,乌克兰的 地缘价值正在下降,它对欧俄来说都不再是那么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2004 年桔色革命的遗产,激励着乌克兰民众随时可能发动“二次革命”,再次占领 街头反对这个仍未完成民主转型、深陷“选举威权”的半民主政权,如同梦魇一般困扰着亚努科维奇。 而亚努科维奇上任后所做的一切,把政治对手关进监狱,插手任何有利可图的行业,消减面包补贴 , 提高油气过境费,提高本地天然气价格,清理华人市场,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从银行家到富人到普通 中产阶级,除了他的裙带。他仿佛不理解,身处欧俄夹缝间的乌克兰只能与双方同时保持微妙的平衡 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威权主义也只能同时使用强制与合作两种手段、在形式民主与资源攫取间保持平 衡才可能维持稳定。
民族主义/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 不过,此次占领基辅独立广场的主力军,与上次颜色革命有很大不同,虽然参加者以中产阶级 为主,但是以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政党特别是右翼组织为主要发起者。三大反对党中,至少两个党 ,即 季莫申科的祖国党和塔尼博克的斯沃博达(Svoboda)都属于民族主义政党,特别是后者,被普遍认为 是代表极右的新纳粹政党,其党员甚至多有佩戴党卫军符号,以二战期间反苏的乌克兰解放军为荣 。 他们是 1 月 23 日后采取行动占领基辅和乌西部许多政府大楼的主力,也是 2 月 21 日反对“三巨头” 与亚努科维奇签署协议后率先不承认协议、继续抗争的最有战斗力的示威者。他们从利沃夫内务部军 械库取得军火后,最终压垮了基辅数百名防暴警察的神经而撤离总统府,导致亚努科维奇流亡。
当地时间 2013 年 12 月 11 日,乌克兰基辅,警察阻止抗议者在独立广场上扎营。
48
声音 因此可以说,激进右翼的兴起,主导了此次乌克兰冲突的样式和进程,也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占 领政治模式,值得高度关注。首先必须回答的,也是最为吊诡的问题,他们作为民族主义者,为何做 出了亲欧盟的政治选择? 须知,虽然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共为俄罗斯的前身,但是自 16 世纪被波兰统治后,天主 教进入,而 17 世纪的哥萨克起义以及随后与俄罗斯结盟的历史与现代民族主义并无直接关联 。相反, 1918 年后苏联红白军内战期间,短暂的乌克兰独立也孕育了乌克兰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但也随即 成为波兰与俄罗斯的战场。其后,乌克兰大饥荒为整个 20 世纪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仇恨奠定了基础, 但直到冷战结束,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才随着乌克兰独立而真正兴起。他们的主体也正 是此次 Euromaiden 欧洲-广场的主力人群,1991 年后出生的新生代,连同过半数支持亲欧盟立场的 乌克兰公众。 如利沃夫出生的历史学家黑力斯塔克(Hrytsak)所说,“这是属于乌克兰独立的那一代人(大约 1991 年出生)的革命,它更像是占领华尔街。这是一场属于受良好教育的、活跃于社交网站的年轻 人的革命,他们善变,90%的人有大学学位,却没有未来。” 数年前,乌克兰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名为“伟大乌克兰人”的节目,让观众评选心目中的民 族英雄,最后乌克兰观众居然选不出民族主义符号的恰当代表,而列宁胜出,引发巨大争议,节目失 败了。 这也意味着,乌克兰威权主义的基础脆弱,缺乏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内核,仅仅依靠威权和收 买。一旦脆弱的国内双民族、外部欧俄关系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比如俄罗斯的强势介入,在新媒体的 动员下,就可能激起民族主义情绪的极化,颠覆冷战后威权却脆弱的双民族-民主体制。 但对普京的俄罗斯来说,与石油无关,如布热津斯基曾经在他的《大 棋局》一书的断言,保住乌克兰是避免俄罗斯成为一个亚洲国家的关键, 也一定是他着手改变现状的帝国野心的体现。2013 年,普京还在俄联邦议 会上说,苏联的解体是最大的遗憾,而索契冬奥会便成为他重新展现一个 欧亚帝国梦想的竞技场。英国《观众》(Spectator)杂志的 2 月封面就把 普京描绘成一个 Dr. Evil。由此,可以理解当首鼠两端的亚努科维奇 2012 年初与欧盟签署了一项条件苛刻审慎的同盟协定后,2013 年 8 月起,俄罗 斯开始以贸易战报复,停止乌产品入口,并以俄白乌自由贸易区相诱。是 俄罗斯咄咄逼人的帝国霸权最终触发了反对派的街头行动。 有趣的是,在齐泽克、奥弗等一干国际左派发表声明声援乌克兰右翼行动的同时,国际托派如 社会主义工人党等激进左翼却称他们为假左派,谴责乌克兰反对派为法西斯分子。如果考虑到德法两 国立场中左的社会党外长的积极介入,这一政治光谱的混乱不能不涉及两个因素:一是近年来欧洲范 围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各国极右翼政党支持率普遍上升,如在匈牙利、芬兰和挪威支持率都增加了 十个甚至更多点,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生态。尽管在法国,传统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在玛丽 娜•勒庞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一场“去妖魔化”运动,修正其反犹路线以更讨好主流选民;第二,随美
49
声音 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与美驻乌大使皮亚特电话录音的泄露,美、欧对乌克兰 冲突分歧暴露出来,新冷战也由此真正登上舞台。 而纽兰的丈夫正是数年前提出新冷战概念的美国右翼智囊罗伯特•卡刚。通话中,皮亚特承认每 周数次接触反对派,而纽兰则大骂欧洲的态度暧昧,导致乌克兰危机的拖延。但纽兰在乌克兰问题上 并无多少指责欧洲的本钱,美国也不是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进行协商的参与者,反倒因此凸显社会运 动对大国外交的推动。必须注意,已经外交收缩的美国在叙利亚危机的解决上同样久拖不决,让俄罗 斯占了上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普京的霸权主义而自食其果。
以克里米亚危机结束?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占领本身。“冲”党领袖克里琴科 的动员可能是这场运动的最好注脚:他在推特上的行动号召得到了 积极响应,直接动员了数以万计的普通基辅市民加入到广场的占领 中。这位著名拳击手长期生活在德国,德语流利,在德国政界拥有 丰厚人脉,在乌克兰本土的明星效应直接代表了欧洲的吸引力。虽 然他在上次 2010 年选举中得票有限,却在此次亲欧盟运动中借助 新媒体和占领行动的激进主义赢得了巨大声望,成为未来乌克兰总 统的机会暴增,充分显示了新媒体时代的反对政治样式对威权主义
大克里琴科,博士学位,乌克
可能造成的潜在颠覆性。
兰著名拳击手、前世界重量级
因此,无论乌克兰如何身处大国地缘政治的困境,无论乌克
拳击冠军、拳王。其于 2010 年 所创立的号称“打击党”的乌
兰反对派的意识形态如何成问题,他们毕竟以自身行动在广场建立
克兰改革民主联盟目前是乌克
起自主的公民社会,我们从三个月的广场占领、对峙和国际协商过
兰三大反对派政党之一。大克
程中看到的,并不是地缘政治如何左右反对政治,恰恰相反,是广
里琴科被美国媒体认为是乌克
场行动主导、改变着各方力量对比,对传统的地缘政治产生巨大挑
兰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之一。
战。正是在这意义上,所谓新冷战才凸显其多中心、网络化、社运化的特点,而非传统冷战模式下两 个超级霸权间的对立及其相应阵营与代理人之间的冲突。 只是,前述俄罗斯的霸权努力,以及乌克兰最新局势的发展——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武装介入 甚至未来的分割,都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停留在旧冷战思维下的反动,以热战对抗新冷战。结果 ,只 会弥合欧洲与美国的立场差异,不仅将俄罗斯提前直接暴露在欧洲和北约的抵制下,也暴露了普京威 权面临新冷战,即面对社运中心-颜色革命样式的脆弱,一如“造反小猫”的几个小女生在俄罗斯、 在索契掀起的不可思议的挑战。 尤其考虑到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国内里根时代残留的保守右翼正在共同形成一个鼓吹 “回归家 庭价值”的保守主义联盟,俨然开始向支持多元主义、特别是支持同性恋的欧洲与北美的自由主义阵 营宣战,不能不说,一场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新冷战就在 Euromaiden 的火光中开始了,而克里米 亚危机已经不仅是乌克兰危机的继续,而是俄罗斯一连串麻烦的开始,把俄罗斯自己深深地卷入新冷 战之中。■
50
声音
赵汀阳:在什么条件下暴力成为最佳策略 i 赵汀阳
《没有世界观的世界》(2005-10-01)
暴力对人的强烈诱惑一直是难以很好解释的一个谜,但是它的强烈 诱惑却显而易见,暴力和色情电影或其它娱乐形式无疑是最卖座的,好 象人们尤其喜欢这两种事情。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最有影响力的 解释仍然是弗洛伊德充满大胆想象的解释:性和侵犯被认为是出于本能, 生与死的本能。既然快乐被看作是对本能的能量的释放,因此在追求快 乐时就总要伤害侵犯他人。快乐和侵犯他人就这样被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了 ii。弗洛伊德思想以及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人类最有想象力的知识之一, 但一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被证明是严格科学的。所以,暴力行为背后到底是变态心理还是人类本性 ,仍 然实难断定。不过在这里我不准备讨论暴力的心理驱力。假定许多人的确在心理上对暴力有着(不明 原因的)不良偏好,但是同样可以肯定,这种不良偏好在更多的时候是“旁观性的”(幸灾乐祸或享 受刺激),而主要还不是“实践性的”,因为付诸行动的暴力风险甚大,一般需要经过策略性考虑(有 个有趣而难堪的事实是,动物之间的暴力行为几乎永远是非常策略的,而自认为有理性的人类之间的 暴力才会出现冲动、意气用事、不讲策略的时候 iii)。我准备讨论的将主要限于人类理性选择的而 不是冲动的暴力行动。
苏格拉底命题“没有人会故意犯错”试图说明,假如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在道德上好的和什么是坏 的,那么当然就会选择好的而不是坏的 iv。这个命题有些不寻常,因为与“明知故犯”这样的常识 互相矛盾。现代心理学力图说明无意识的欲望和激情有时如此强大以至于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明知故 犯,杀人狂非要杀人不可,强奸犯非要强奸不可,诸如此类。这种类型的明知故犯虽然是文学影视作 品喜欢的情节,但是却不是在理论上容易讨论的问题(控制不了激情虽然好看却不好说)。在这里 , 更需要分析的是情况,在理性占上风时,人们明明知道暴力是坏的,却仍然决心使用暴力。
这种充分理性的明知故犯情况可能有:1)惟利是图而不择手段。苏格拉 底理论对此不能讨论,显然如果利益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价值,那么知识和 道德都无话可说了。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希腊人更重视德性或激情,利益却 还没有完全支配人们的心灵,到了现代社会,利益才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假 如不是唯一目标的话)。在惟利是图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不择手段,那反而 是不合逻辑的和愚蠢的,或者说,有择手段对于惟利是图来说反而是个(策 略上的)错误。这其实是马基雅维里的原则。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多 次鼓吹暴力和战争,认为当除了战争和暴力就无法解决问题和没有生活的希 望,那么战争就是正义的 v;2)为了某种更大的好事情而不得不犯小错。诸
51
声音 如为了自由、民主、正义、文明、解放、人权、国际安全等等宏大理想而战。战争和司法暴力一般都 被认为是为了好事情而不得不付出的坏代价。只要“出师有名”就是“正义之师”。克利夫.贝尔曾 经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政治家们费了老大力气才想出“为文明而战”这样几乎“为所有人都喜欢” 的口号 vi。现在人们在寻找口号方面显然熟练多了,布什在 9.11 后马上就找到了虽然并不新鲜但也 “大家几乎都喜欢的”战争口号。不过贝尔当年的疑问似乎仍然有效:“文明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当然这种提问未免太哲学家气质,哲学家喜欢的概念分析在很多时候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可能不需要 也不想知道“什么是什么”。口号或借口只要响亮就可以了。
当然,哲学家喜欢的另一种分析,问题分析,仍然是必要的。按照苏格拉底的逻辑可以推知他会 认为,像 2 那样的错误仍然属于无知,假如人们全面彻底地认识了什么是好的理念,就不再会犯错 。 显然,在道德或价值理念上说,很可能找不到理由来证明战争和暴力这样的事情与文明和人权相比之 下是比较次要的(当然苏格拉底不知道像文明和人权这样漂亮的 词汇),因此没有理由轻视战争和暴力这样的错误。一些现代国 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取消死刑,其基本理由就是人们没有必要 以错对错而导致双重错误,而应该采取别的措施去减少犯罪。这 个理由看来是说得通的,至少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些同样有效力的 技术性惩罚来替代暴力性的惩罚 vii。但是对于战争,“知道好 的就不会做错的”这个理论似乎就有些薄弱,人们当然知道战争 是坏的,但人们总会有充分理由来论证具体的某一次战争是绝对 必要的。可以说,在利益被定义为第一价值的时代,苏格拉底命 题“没有人故意犯错”就无法再从道德的角度去解读了,或者说, 仅仅从道德角度去解读时总会觉得不太充分。 苏格拉底雕像 不过,今天即使继续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苏格拉底命题也仍然存在巨大的困难 ,至少有两个问题: 1)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心中的道德价值观比古代更加不一致,因此更加没有条件去肯定什么是关 于道德的知识;2)现代世界里,道德价值观已经与任何一种文化认同、共同体认同、国家/社会认同 无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作为“心理利益”(也许可以这样称呼)的认同又与生活的各种实际 利益(政治的和经济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道德/利益”的现代结合体有时使得道德主义具有 至上地位,相比之下,战争或暴力就不会被认为是最坏的事情,而某种道德主义被破坏或被阻挠才会 被看作是最坏的。李普塞特在解释美国为什么特别喜欢暴力行为时说:“道德主义也是暴力的来源之 一。美国人一直是一些乌托邦式的道德主义者,他们竭尽全力扬善惩恶,他们倾向于把社会和政治戏 剧看作是道德游戏”viii。当然这远远不仅是美国的情况。当亨廷顿讨论文明的冲突时,道德价值确 实已经与利益分不清楚了,或者应该说,道德价值成为利益的一种。今天的美国人很想“解放”世界 上那些仍然没有享有美国价值的人民。在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下以武力干涉南斯拉夫应该说不仅仅是 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包含着推广美国价值的梦想或道德主义的梦想。
52
声音
显然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许多理由使人们使用暴力,尤其当道德理由也成为使用暴力的一个 可能理由,我们就很难说什么理由不能是暴力的理由了。暴力既是道德批评的对象,又可能是使用暴 力的理由,于是只好承认从道德角度去讨论暴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妨暂时不去考虑那些理由, 而仅仅从比较单纯的策略角度去重新误读苏格拉底命题,于是它的意思就变成:如果人们知道什么是 最佳策略,那么就不会选择坏的策略。当然这样就完全是另一个命题了。但暴力是好的还是坏的策略, 这确实是个问题。
现代人有两个哲学假设: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一心只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并且在为自己利益着 想时,总是理性地分析问题,决不感情冲动。合起来就构成“理性的利益最大化者”即“经济人”假 设。这样的假设屡遭批评,主要是说这样的假设忽视了人的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力量。这种批评从来 都是对的,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尤其当价值和利益分不清的时候,问题就更加复杂了。不过,那种批 评虽然对,但是不公正,因为那两个假设虽然不全面,但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分析模型,就是说 ,我 们本来就不指望完全正确地理解全部事情,而只希望能够正确地理解某些情况下的某些事情。因此 , 当我们发现价值或道德的问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那么就只能希望考虑那些不卷入道德和价值问题的 情况。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至于把暴力看作是谋取利益的最佳策略。很显然,人们至少有这样的共同知识 (common knowledge)ix:
1)暴力是可能谋取利益的各种手段中的最后手段,即无论对于哪一方而言,如果存在着任何其 它能够谋取到同样大的利益的手段,那么暴力肯定不被选择。因为:
2)暴力是最冒险的手段。当你使用暴力时,别人的最佳策略就一定也是使用暴力,否则他就会 吃大亏。以暴抗暴使双方的风险都很大。
3)而且,即使在有把握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暴力行动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亏损性行为。
这虽然是人们一般的直观理解,但是这并不是充分必然的知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可能 认为冒险是值得的。至少有这样一些情况非常可能诱发暴力:
1)赌博式的局面。
铤而走险是一种貌似理性而实际上非理性的决定。糊里糊涂去冒险,这不是铤而走险,而是从里 到外的非理性卤莽行为。只有那种看起来经过了精心策划的冒险才是铤而走险。某种其大无比的利益
53
声音 预期和某种似乎周密其实是错误的计算这样两个因素是这种暴力活动的条件。抢劫银行、绑票和没有 绝对优势情况下发动战争等都是例子。其心理运算方式与赌博心理是同理的,但它比赌博更“理性”, 因为它是能够“计算的”。除非我们能够真正地解释赌博心理,否则不能很好解释这种认真思考然后 做出错误决定的情况。可是赌博心理是人人都知道但从来没有被很好解释的事情,因此我们还不能真 正解释这种冒险。尽管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冒险,但“示范”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称作“示范问 题”:在赌博性的事情上,只要存在着很少的成功例子作为示范,就一定会激起其他人很大的模仿热 情,而且人们只看到那些很少的成功示范,而看不到大量的失败例子。标准的赌博、彩票以及商业或 军事投机所以总能够进行都是基于这种示范。
不过在别的问题上,示范可能有另一种效果。不妨作为比较来略加讨论。例如在伦理行为方面的 示范效果就比较可疑:一方面,能够获得普遍赞扬的示范行为如果是少数人的行为,那么实际效果总 是比较差的。茅于轼先生有关于“学雷锋”的经济学分析证明示范所激励的不是见贤思齐的行为而是 借别人学雷锋而自己偷懒的搭便车行为 x;另一方面,如果伦理示范行为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就不 再是示范而是集体压力甚至发展为多数人暴政。 什么事情应该是有压力的和不应该有压力的,这 是个问题 xi。通过示范让人们学好,不一定在所 有情况下都是成功的伦理学原则 xii。在这种对 比下,我们似乎应该说,示范好的事情并不成功, 而示范坏的事情则比较成功。事实如此,相对少 的成功坏事激起了人们做坏事的不成比例的热 情。
减少铤而走险行为的一般条件是对方形成了某种十分“可信的威胁”。从博弈论角度看,可信威 胁在原则上足以使人改变选择(实际生活中当然并非一概如此,因为总有些人是非常不理性的,以至 于根本不考虑威胁是可信的还是不可信的)。冷战时期所以出现了难得的长时间和平就是因为美苏双 方的军事威胁(特别是核威胁)都是无比可信的,因此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但是有的时候有的国家 也会不顾可信的威胁,则难免让人有些疑惑(个人可以糊涂,但是国家也糊涂就比较难以理解) ,如 二战期间德国攻击苏联尤其是日本攻击美国这种以小欺大的行为。当然人们可以认为这种冒险是基于 错误的信息和判断,但错误地分析情况其实也往往是非理性思维导致的 xiii,比如关于对方的偏见、 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太过坚强勇敢等等。理性计算的愿望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理 性计算,而非理性的信念往往会影响理性计算的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中,暴力行动即使其实不是最佳 策略,但也会在错误的计算中被算成最佳策略。
2)别无选择的局面。
54
声音 一种貌似非理性而实际上很理性的决定。这是特定的情势所迫的“狗急跳墙”情况。由于客观情 况已经替人作出了选择,因此它是最简单的博弈状态,因为几乎“别无选择”,除非故意选择“放弃 暴力老实等死”这样的错误结果(不管出于性格的懦弱、优柔寡断还是出于良心发现或者完全绝望, 这些都相当于故意在选择错误),否则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最好策略就是使用暴力。尽管这个所谓“最 佳策略”所能够达到的结果也往往同样不好,但毕竟存在一丝希望。这种暴力使用的典型情况就是杀 人灭口、以死相拼、同归于尽等等。
避免狗急跳墙的局面显然是减少暴力的一个方法。我在《人之常情》里 讨论过一个法律的宽严问题:假如法律定得很严,比如说抢劫 1 万元就要判 15 年,那么理性思维的罪犯多半会干脆杀人灭口(如果有条件的话)以减低 破案的概率(当然也不是说宽松的法律就一定能够减少暴力,比如说被认为 有精神病就可以减轻或躲避刑罚 xiv,这很可能鼓励了暴力)。同样,在所 有事情上都需要以避免欺人太甚、避免不留余地来减少暴力发生。不过这里 有个说不清楚的难题是:什么才算“余地”?什么是忍无可忍的?这显然很 难准确预见。
3)以强凌弱的局面。
这是发生暴力的一种最平常情况。同样,从纯策略角度看,在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分歧的双方 之间,假如力量差别非常悬殊,而且弱势方又居然不愿意完全或几乎完全按照强势方的意愿进行利益 分配,那么,对于强势方而言,采取暴力显然是最佳策略,因为实力悬殊而使得损失很小而获益极大, 有时可能是胜者通吃的最简便方式,例如近年来美国主持并主刀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 争都是这种类型的成功例子(不过以强凌弱一定要有完全绝对优势,否则是不值得的,如苏联的阿富 汗战争和美国的越战)。
即使不考虑到利益而从单纯的心理上说,强势方也会倾向于(不自觉地)要欺压弱者。这似 乎是人类天生的恶性(儿童就会这样)。人类所以要建立一些不依附于人的制度法律正是试图避免社 会内部的以强凌弱,所以热中于制造各种国际均势也正是为了避免国际上的以强凌弱。这多少是一种 “心理成熟”的表现。
不过,与直观感觉有些不同,以强凌弱并不是必然出现暴力的条件。它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 的情况(把弱势方的应答考虑在内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弱方逆来顺受,满足强方的各种要求,那么 暴力最不可能出现,因为强方只需要威胁就可以完成任务(动物界也一样,比较强的动物许多时候也 只是摆出“怒发冲冠”的样子就达到了目的);但是假如弱方意志坚强,一定要按照“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的原则,坚决不吃亏、不忍受,那么暴力最容易出现,双方都会进入不断升级的循环
55
声音 的暴力行为。近年来美国与中东某些国家或组织之间越来越危险的暴力关系差不多属于后一种情况 。
4)有进无退的临界局面。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纳什均衡,在这种状态中,双方(或有强有弱,或均势)由于各自不 慎重的处理而陷入某种双方都不能退让否则吃大亏的境地。这种特殊的纳什均衡不是一个通常的“双 活”僵局,而是一个“双死”的坏均衡。可以设想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对立的两个敌手在激烈的 争执中同时以枪顶住对方脑袋,并且以同样思维速度进行了理性分析,那么这种“枪眼对枪眼”的思 考结果是双方必死无疑,因为他们想的都是“先下手为强,否则危险无比,而且对方也会去这样想”, 于是同时开枪(在电影里这个常见的枪眼相对的场面总是为了故事能够继续下去而处理成各自放弃 , 这恐怕不合理,除非是本来并无根本冲突而仅仅互相吓唬)。以巴冲突或多或少属于这个类型,尽管 他们的冲突还没有到彻底双死的地步,而且强弱也不很对等,但风格比较接近。人们都知道解决以巴 冲突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如果不说是几乎无望,那也是想起来就觉得绝望。事实上人们都知道 必须避免这种危险无比的“双死”情景。古巴导弹危机则是避免双死局面的 一个成功例子,尽管苏联最后作出了关键性让步与它的力量相对于美国比较 弱一点有关,但这并不是避免危险的真正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双方的理性最 后起了作用。
其实在真正进入“双死”均衡之前,就总是已经事先存在着一个俾 斯麦式的“神经质模式”:在车箱里陌生人互相警惕随时准备着,一个人把 手放进口袋,别人也就准备掏枪 xv。冷战当然是最神经质的时代,现在的 世界仍然有些神经质,但确实有所缓解,因为美国的单边绝对优势使得别的 56
声音 国家的神经质失去意义。不过 9.11 似乎开创了另一种神经质状态:弱势方的恐怖主义在能力上虽然 远远不能与强势方的战争机器相比,不可能对国家造成根本性的征服,但是它使骚扰永远可能、随时 出现、不可预料,这种“永远的不安全”是难以忍受的(今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重新进攻的主要理 由也是因为太多的恐怖袭击已经导致“国无宁日”)。
我们可以注意到,近年来最引人注目 的 9.11 事件几乎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上述各种 导致暴力发生的条件,因此几乎是必然要发生 的(这里并不是在贬低拉登的想象力——9.11 的袭击方式无疑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力— —而是说总会有类似恐怖的事情要发生)。令 人惊讶的不应该是 9.11 事件的发生,而是人们 (特别是政治家们)没有心理准备和比较合理 的预测。大多数人会觉得 9.11 事件过于疯狂、非理性、完全是心智脱轨,甚至连后现代艺术家都会 惊叹这一比他们还要疯狂不知多少倍的肆无忌惮行为。不过准确地说,9.11 最震动人心的地方应该 是其袭击方式的想象力,而不应该是袭击的恐怖程度。假如人们并非特别健忘的话,最恐怖的灭绝性 袭击应该是二战时英美联手德累斯顿轰炸、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和美国对日本的核轰炸(这些都比纳粹 德国轰炸伦敦要过分得多得多)。
非理性屠杀在理论上说应该是个古代的传统。古代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因此是低威胁的时代, 所以人们会比较肆无忌惮,比较非理性,即使率性而行也不至于导致彻底的毁灭,因此,非理性的疯 狂行为不会让人过于惊讶。而在当代这个高威胁的时代,基于现代技术的暴力手段完全可能毁灭一切, 于是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理所当然应该是非常理性的,万一出现疯狂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 疯掉了。二战之后人们一般都会这样想(二战所以特别重要,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它是疯狂导致毁灭的 绝对证明,它给人们留下永远的教训),所以,像 9.11 这样似乎完全不顾后果的行为确实难以解释, 难以理解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恐怖程度(前面已经证明过了),而在于它的不顾后果的非理性思考 ,因 为无比强大的美国会怎样进行彻底的报复,这是显而易见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史乔葩给出一个有 趣的但是更加令人迷惑的解释:那些恐怖分子丝毫不爱别人,因为他们也丝毫不爱自己,所以任何极 端行为都是可能的了 xvi。“不爱别人”这一点不管是不是事实,总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不爱自己” 就比较费解了。是什么样的信念或原因才能使人宁愿玉石俱焚呢?
应该说当代社会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候基本上都是非常理性的,算得上是经济人。像荆轲刺秦 那样意气用事的故事在现代显然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行为。但是以 9.11 为最极端代表的“不合理”行 为却频繁出现,这似乎是对现代理性人的假设的一个挑战。尽管“理性人”或“经济人”这个从经济 学观点出发的假设经常受到批评,但无论如何这个假设仍然是目前理解人的最有效假设,即几乎所有
57
声音 人都是理性的(极个别疯狂的人可以忽略)。显然,如果假定某些人肯定是要非理性的,就好象肯定 了某个人群从来都有着疯狂恐怖的既定传统一样,例如假设“穆斯林有着好战和暴力倾向”xvii,这 种不负责任的假设其实无助于分析问题,而只是把问题变得好象比较简单而容易在理论上进行处理 (可惜反例看来很多,二战的那些暴力就不说了,1995 年的奥坷拉荷马恐怖大爆炸却是美国白人自 己制造的)。确实,当西方人在讲到西方的自由民主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能 够理性地思考问题时,往往暗示着东方的或专制的社会容易作出非理性的 决定。不过这里有一点不大对头:理性人的假定是说人人都理性,而不是 说很多人在一起作决定时才能够理性。显然,假如个体并不理性,那么一 大堆非理性的人凑在一起还只能是非理性的,只有当个体是理性的,大家 才有可能是理性的。因此,即使专制社会只是由少数人甚至个人来作决定, 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们或他就会非理性。所以,理性问题和民主问题并 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群众心理学家勒.邦指出,领导总是理性的而群众才是 非理性的 xviii。
看来关键问题不在于思维方式是否理性(我们已经假定大家都是理性的,尽管有时会出现思 维不理性的时候,比如说一时冲动,但这不是问题,因为人们至少是尽量理性的),问题应该在于我 们思考的内容或对象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否准确地了解我们理性地所思考的对象?当理性地思考着非 理性的事情会怎么样?当理性地思考着忍无可忍的事情会怎么样?虽然我思(cogito)是可放心的, 但是所思(cogitatum)是不可放心的,会怎么样?我们的思考方式是理性的,但理性所考虑的对象 往往是非理性的东西,比如欲望、价值、趣味等等。所思永远超出我思的控制能力,问题就在这里 。
我们知道我们决心要使利益最大化,可是很显然,最大化就意味着不断的最大化下去,因为, 如果最大化有个头,就不再是最大化了。最大化必须被理解为把时间量考虑在内的“贪得无厌”、“得 陇望蜀”的无穷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否则所谓长期利益等等问题就难以理解。不断的最大化 几乎就是要获得一切和全部(最大化只不过是比较学术和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这个欲望本身就很 疯狂,尽管最大化过程中的每一次行动或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理性的,但这个总过程却是疯狂的 。由 一个一个理性的行动形成非理性的总体,这正是最大化的内在悖论。更深入地说,无限的最大化远远 不止是“欲望”——“欲望”这个说法太过心理学——而是一个“事业”的目的本身,就是说,最大 化这样一种思维/行动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愿望和冲动,而是做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最大化这件事情 的目的就是最大化,最大化这种方式意味着必须要做到最大化,否则就是失败,在这个意义上,它是 个事业。它不是想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了就必须这样做,做不到就是错误。在哲学上,它既不属于 “自然如此”(to be)也不属于“应该如此”(ought to be)的范畴,而属于“要求如此”(to be meant to be)xix。尽管人们总是现实主义地考虑最大化的具体目标,但这无非是以一步一步的现实 主义步伐走出一条理想主义的非理性道路。理想主义都是非理性的,而且都是理性想出来的,悖论性 就在于此(康德在讨论理性导致的二律背反时就已经暗示了这种结构)。
58
声音
不仅是我们的利益最大化思维/行动方式导致非理性的结果,我们所追求的利益往往也是非 理性的。而且许多利益被认为是决不可放弃的东西,这又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什 么是可以让步的,什么是可以忍受的这样的问题。尤其当把文化、价值观等计算为利益的一部分 ,就 会发现许多不可让步的东西。因此,理性的思考方式并不能保证理性的结果。这里的问题有些类似一 个关于逻辑推理的问题,我们知道,如果前提不正确,即使推理正确,结论也会是错误的。正确的推 理相当于理性思考,而前提相当于利益、价值观和文化要求等等。
在这个高威胁时代,盲目乐观和一时冲动而采取暴力的情况在理论上一定会越来越少,但是 作为理性计算而决定的暴力行动却似乎在增加,至少没有减少的迹象。以极小代价取得极大胜利的海 湾战争开创了理性化暴力的时代。虽然 9.11 以它的不择手段的暴力而轰动,但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后 9.11 世界,它只不过是这个理性化暴力时代的一个特别显眼的例子而不是分界线。海湾战争更有资 格作为一个分界线,海湾战争克服了越南战争的阴影,而越南战争曾经使人们感到即使像美国那样强 大的国家也不值得卷入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使人们重新意识到,假如力量足够强大,那么暴力行 动的结果是可以理性地计算的,于是,暴力不再是冒险,不再是理性的一个禁忌,而是一个纯策略 , 就是说有这样一个理性思维模式:如果暴力被计算为占优策略,那么就没有理由不使用暴力。这个理 性化暴力时代意味着暴力行动经常性地成为某一方或双方纯策略上的最佳策略 ,暴力行动成为理性计 算的必然结果。在必然的纯策略面前,道义的影响力是相当弱小的,9.11 作为反美组织的一个“有 效的”应对性策略,它已经根本不考虑祸害平民的道德问题了。可以注意到,在实际上,关于暴力的 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与策略有关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有关道德批评的问题,尽管从哲学的理论习 惯上看是相反的,即首先是道德问题而后才是别的问题。这种差别在于,理论总是理想化的,而实践 总是策略性的。在理论上说,暴力终究是坏的,诸如 9.11 这样的行动终究是不可理喻和不可原谅的, 但是在实践策略上则容易理解——对于恐怖分子来说,还有什么更有效达到吓唬美国人的办法吗?
今天世界这个无比危险的局面来自两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一个是“利益最大化”这一思维模 式的滥用。利益最大化思维必须是在一个有着良好制度和规则的市场或游戏里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 假如这样一个健全的市场或游戏并不存在,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和行动就变成最危险的不择手段的“霍 布斯文化”而不会是“洛克文化”的局面 xx。在规则尚未存在的地方,其逻辑要求是对话而不是比 赛。因此,在有规则的情况下,最好的思维是经济学的,在规则还没有成立的情况下,最好的思维是 政治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原教旨主义对普遍主义的局面。这两者是本质相似的,在力量比较弱的时 候,普遍主义就收缩地表现为原教旨主义;力量强大时,原教旨主义就表现为普遍主义。它们的共同 之处在于都坚信自己的那个主义是最好的并且是唯一最好的、普遍有效的、必须被推广的。可以想象, 让步在这里是何等困难,因此亨廷顿才会担心文明的冲突(不过亨廷顿把中国也考虑为一个危险因素 是不正确的,中国文化虽然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和普遍有效的,但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唯一最好的 , 因此中国文化只是非常和平的“兼容的普遍主义”)。普遍主义或原教旨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它
59
声音 在价值观上绝不让步,拒绝了“讨价还价”这一必要的交往机制,这样必定使得有太多的东西都被定 义为忍无可忍的,冲突当然难免。普遍主义并不一定就是霸道的,例如中国文化其实也有普遍主义的 倾向,但又很愿意接收“他山之石”,因此应该是一个有利于文化丰富发展的“兼容性的普遍主义” 模式。西方的普遍主义所以暗含霸道,是因为它是宗教化了的普遍主义(这是希腊精神后来加上基督 教精神)。基督教虽然是最成功的宗教,但它有一个危险的基本思想结构“上帝和信徒对魔鬼和异教 徒”,因此,去发现精神上的敌人正是基督教文明的一个基本的精神义务 xxi,至少在逻辑上说是这 样的。这个精神义务是普遍主义成为霸道主义的一个条件。这里我们并不想太多地进入文化批评。
当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暴力不成为任何一方的最佳策略。作为对策出现的相应问题就 是“对话”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讨论对话理论,但愿意指出一个避免暴力转向对话的基本条件 ,即 必须有一条“反最大化原则”:自己的一个最大化策略不能使得别人可能选择的策略中除了暴力对抗 以外全都是下策,或者说,只能让自己获得“最大最小利益”,同时让别人获得“最小最大利益”。 大概相当于给人留余地的原则。尽管这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但这种不公平是可以对话的,它将 使人们为不公平而永远对话下去——所以将永远对话下去是因为不公平将是永远的。尽管没有人知道 这样对话是否能够达到公平的结果,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博弈中暴力对抗对于双方都终究是坏的 , 而公平合作共同发达这一帕累托改进又一时做不到,那么,在对话中继续正常生活便是唯一可指望的 均衡解了。这个均衡解应该是个纳什均衡。
假定人人的 ID 都是理性的利益最大化者,那么,纳什均衡几乎是个必然结果。纳什均衡相 当于说:在一个博弈中,每个人的策略选择分别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优的,因此没有人愿意也没有 人敢打破这种均衡。或者说,我的最优策略是既定的,同时你的最优策略也是既定的,这两者互为条 件,结果,假如单方面改变策略就或者吃亏或者无利可图,因此人们失去改变策略的积极性 xxii。 按照张维迎的说法,就是个“僵局”。总之,人们的选择总要导致纳什均衡,因为指望形成帕累托改 进是非常不可靠的。通常的情况是大家都占不到大便宜,不可能“皆大欢喜”,可是也都不吃亏。“不 吃亏”是现实主义的“皆小欢喜”。
实践中的纳什均衡是自然形成的,它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而定。但是在暴力这件事情上, 想要说服人们相信放弃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比较好的选择,确实有些困难。这里我们几乎只能滥用 先验原则预定了对话作为一个必须的目标,我们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个信念:只有善才最终有善报 。显 然,我们没有充分理由证明对话是个自然均衡,而是一种期望而已。我们只不过期望对话的策略会在 时间中最后碰巧被证明为正确的。
60
声音 许多博弈论家都试图找到关于善有善报的科学证明。道金斯 在他的名著《自私的基因》里简明地综述了这种努力。他利用了一种 在解释动物界比较有效的 ESS(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理论 xxiii 和力图证明,即使在人类社会里,一种称作“针锋相对” (Tit-for-Tat)的策略 xxiv 也可能同样比较有效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这种“针锋相对”策略被定义为,在时间足够长的多次反复博弈中, 总是在第一回合主动采取合作性策略,然后每一回合都重复对方上一 回合的策略。就是说,它以合作为基本精神,但会根据需要进行报复。 这意味着它是有限度的善良和宽恕性策略(毛泽东所表达的典型中国 式策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比犯人”与此很接近,只要进一步表达出宽恕方面的原 则就更加相似了)。据理论上的证明,这种有善意的策略尽管“从来没有真正赢过一场游戏”,但最 后的总成绩是最好的。这是想证明善良能够笑在最后 xxv。我们可以假定双方都认识到这种策略的优 势,那么对话就似乎能够形成。然后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如果对话是在“理想的言说状态”中 长期持续的话,那么终有一天人们会达成良好的一致。
不过,在坚持乐观主义信念的同时,我们仍然有必要考虑一个剩余的难题:是否能够证明国 际间或文明间的游戏肯定不是零和游戏,而必定是非零和游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否总是同样有 信心?看来真不敢说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有的特殊时刻可能会出现零和游戏条件,假如强势方有绝对 优势,那么用暴力彻底吃掉对方就是占优策略。而这时所谓长期反复博弈就被这种特殊的机会终结了, 那种有善意的好策略就会没有机会去“笑在最后”。这多少说明,那种以生物学为基础的 ESS 所假设 的博弈参与者智力水平被设定得太低,因此博弈才会在比较憨厚的态度中长期进行下去。而人类实际 上却要狡诈得多,应该比较接近经济学所假定的那种充分理性能力的水平,人们将随时把握所有最有 利的机会。这样看事情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尤其是这里还涉及一个博弈论的理论本身的问题:我们只 有在假定博弈各方都有着某种有规律的对策模型时,才真正有可能考虑长期策略问题,否则会因为情 况太复杂多变而无法有可靠的预期。中国喜欢的“随机应变”策略虽然是最合理的,但似乎只是个哲 学水平上的高见而还不太可能是科学可以描述的模式。
对于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似乎不应该说乌托邦都是好的,而应该说好的事情全都成了乌托 邦。
本文摘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赵汀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04。注释附后。
注释:
61
声音 i 这是一篇对暴力问题的讨论,并非严格论文。《论证》第 3 期有专题“暴力”,我与几个 青年学人就此题目交换了意见。这是我对其中一个方面的讨论。
ii 主要见于《超越快乐原则》、《文明及其不满》等书。弗洛伊德关于死的本能的假设远 不如生的本能的假设有道理,不过并不影响其解释力,因为暴力侵犯至少在表面上确实很像是本能冲 动,尽管还不能正确解释。
iii 洛伦茨在《论攻击行为》中曾经论述了动物之间的“文明搏斗”方式。道金斯则在《自 私的基因》中论述了动物之间非常高明的“理性的”搏斗策略以及善有善报的原则。
iv 参见柏拉图:《普罗太哥拉》、《高尔吉亚》。
v 马基雅维里甚至指出可以用暴力先解决问题,然后再施惠于民。他这样证明这是个好策略: 因为关于残暴的记忆总是短暂的,而恩惠却是长久的(这与中国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一个道理) 。 这种理论当然会受到现代思想家的批评。尼克松有个有趣的反批评:“批评马基雅维里的人显然都他 妈的没有做过官,没有治理过国家……”。见克罗利:《冬天里的尼克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p.486。
vi 贝尔:《文明》,商务印书馆,1990。
vii 比如说,我可以这样想象:原来的死刑不妨一概替换成一种永远不减刑、不赦免、剥夺 除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供给以外所有享受的无期徒刑。而且,在罪行中的所有从犯也一律和主犯 一样判处上述的无期徒刑。可以猜想,这两种威胁可能比死刑更有效,尤其是“从犯同罪论处”将打 击协助犯罪的积极性,从而使得犯罪难度增加,不难想象,单独去犯大罪,如杀人、绑架、打劫银行 等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viii 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p.336。
ix 共同知识是逻辑学家 Lewis 首先提出的(Conven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1969) , 现为博弈论重要概念,指这样一种知识的无限链条:“每个人都知道事实 x,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 知道 x 这个事实,每个人又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 x 这个事实……”。
x 参见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1997。
62
声音 xi Durkheim 曾经讨论到:假如有一个由圣人们组成的社会,例如模范修道院,里面根本没 有我们正常社会所谓的犯罪,于是非常轻微的错误就会被那些模仿的人们定义为犯罪。犯罪的存在是 必然的,因为人们需要把某些事情定义为犯罪。参见《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1995。Pp.86-87。
xii 儒家的伦理学原则显然是强调示范的(例如关羽是忠义的模范,包公是清官的模范等 等),这一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为王庆节所推崇,并认为是有别于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的“示范 伦理学”。不过儒家伦理在中国的成功最终并不是完全通过示范,而是同时通过制度化而成为规范的。
xiii 例如像哈德尔后来说的:“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还低估 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有二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克 莱施特说:“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要被国内人民推 翻”。参见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pp.1176-1177。
xiv 其实精神病可以免于刑罚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精神病人没有足够的行为责任能力。事 实上许多精神病人只不过思维不太理性,但并不等于他不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他只不过是更容易 夸张自己的意志和冲动而已。
xv 转引自李少军“国际体系中安全观的基本框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3-4。
xvi 这是 Schoippa 教授在 2001 年 11 月欧盟“跨文化交往与后 9.11 世界”会议上说的。
xvii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1999,p.291。但是米勒指出:亨廷顿用来证 明穆斯林特别好战的统计材料是有问题的,在另一种统计方式里,情况完全不同。参见《文明的共存》 , 新华出版社,2002,pp.8-9。
xviii 参见《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xix 参见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关于“meant to be”结构的论证。三联,1995。
xx 参见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 6 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xxi 西方人有时会辩解说基督教同时也主张宽容。例如有一次我参加对法国农村的人类学田 野工作(我被要求做一些哲学的评论)时发现,一些神职人员会坚决辩护说基督教至少是“越来越宽 容了”。一个职位比较高的神父还举例说他自己收养了一个越南青年,没有试图让他信仰基督教 ,而
63
声音 且甚至于同意他按照东方的习惯去搞“拜租”。所以,事情总是复杂的。但寻找精神敌人是西方精神 的一个义务,这一点恐怕很难否认。
xxii 参见 D.Kreps: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1990;张维迎:《博弈论与 信息经济学》,1996;谢识予:《纳什均衡论》,1999。
xxiii 参见 Maynard Smith and Price: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in Nature, 246/15-18.
xxiv 参见 Axelrod and Hamilton: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cience, 211/1390-1396.
xxv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 12 章■
64
声音
崔卫平: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内还是之外? 崔卫平
《二十一世纪》(2002 年 6 月号) 我们从哈维尔(Václav Havel)那里熟悉了一个表述:“把人 降到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哈维尔用此来表述他称之为“后极 权主义”社会的某个本质──你可以按你的意愿装修自己的房子, 于其中摆放你“自由地”选择来的某个牌子的洗衣机和电冰箱,但 对于其它的事情,你还是走开为好。你不可以用你的鼻子东嗅嗅, 西嗅嗅,发现社会生活中有哪儿不对头。这位后极权主义社会的深 刻揭示者,他的许多表述和那位《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初版于 1951 年)的作者阿伦特(Hannah Arendt)有一脉相承之处。虽然我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哈 维尔如何受到阿伦特的影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倒是提起过),但阅读这两个人的著作后会发现:作为哈维尔的后
1993 年到 2002 年间担任捷克 共和国总统的瓦茨拉夫·哈韦 尔(1936.10-2011.1)
极权主义批判的重要前提,正是阿伦特对于极权主义批判的理论成 果。
和哈维尔一样,阿伦特最初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但他们都属于真诚 无欺的人,忠直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境遇,并从中发展出他们全部 的思想理论。阿伦特少年时醉心诗歌和哲学,尽管母亲给她声情并茂地 讲过卢森堡(Rosa Luxemburg)的故事,但这并没有使 13 岁的姑娘持 续关注这一历史事件。1924 年她师从海德格尔,很快一头扎进与老师“无 世界性”的爱情之中,秘密地享受着投在与世隔绝的“林中空地”的点 滴光亮。及至被海德格尔“遣送”到雅斯贝斯(Karl Jaspers)的门下, 于海德堡大学完成学业,也自始至终沉浸在思辩哲学的气氛之中,所完 成的博士论文题为《论奥古斯丁的爱》(Libesbegriff bei Augustine)。 在这期间,戈培尔(Joseph Goebbels)以这所大学校友的身份到此地 做过一次演讲,甚至希特勒本人于 1927 年 8 月的某天也来到这个地方,发表了《何为纳粹主义》的 演讲,当地报纸报导了这个消息,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普遍 认为政治是庸俗的,阿伦特当然也不例外。改变阿伦特思想道路的是她的命运──希特勒的疯狂行动 使她最终看清了自己无法逃脱身为犹太人这个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贱民”位置。这里用得上拉康 (Jacques Lacan)的“误认”一说,即富有的、受过教育的犹太人对自身的认识是一回事;而他们 实际上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又是另外一回事。按拉康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误认的陷阱 ,
65
声音 但像犹太人这样对自身实际处境一厢情愿的误认实属罕见,从中已经蕴涵了他们日后遭遇到的巨大灾 难。
从缺乏根本上的平等政治权利来说,当时的犹太人是“贱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其中的许多 人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新贵”──不只是有钱,实际上和所处国家政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寻 求统治者保护的心态使得他们顺从地效忠于不同的政府,给予这些政府以经济上的支持。阿伦特举法 国著名的犹太富豪罗斯希尔德家族为例。1848 年,在几乎不到 24 小时之内,这个家族就从路易.菲 利普转向新的法兰西共和国,接着又转向拿破仑三世,给这个国家不同政府的军事行为提供经济后盾。 可以说,没有这个家族的财力援助,与法国有关的当时欧洲的那些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中也正好 可以说明,这个犹太富豪家族并没有任何政治观点,他们在政治上完全是冷漠的和消极的。经济上的 雄厚实力并没有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取得政治身份和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整个 社会并没有打算承认犹太人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他们之所以被接受和处于某个显赫位置 , 是作为某个“例外人物”,是被看作“特殊的犹太人”,他们经常听到的一句恭维话是:“不像犹太 人”。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说明某种游离状况──不像犹太人而又是犹太人,他们是自身所属群体的一 个例外,但这并没有使得他们自动加入到其它人的群体中去,他们和社会之间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 例外只能永远是例外。因此,不管这些人意识到甚么程度,他们事实上和他们另外一些并不富有也没 有受过甚么教育的犹太同胞一样,仍然处于政治上的隔离和被排斥状态,有些东西把他们永远地挡在 门外。这种格局的实质要到下一步大灾难来临时才暴露出来。原先脚下不稳的东西,在风雨如盘的特 定时期,赫然变成一个巨大的豁口开裂在眼前。财富并没有豁免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等到达集中营换 上囚犯的服装,所有犹太人之间的差距都消除了,一式像沉默的牛羊般任人宰割,不受任何保护 。作 为一个民族在整体上不具备的东西(如自由),少数人也无法享受。
将一部分人划分出去,将他们排除在社会和政治之外, 让这种现象得到广泛的允许和被视为正常,这只能说明─ ─隔离和隔绝是普遍发生的,不只是降临在犹太人身上, 犹太人并非一个特殊的受难者群体,由此阿伦特的笔触深 入到对现代劳动─消费社会的批判,包括对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批判。在 1958 年再版时为《极 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增补的章节和 同期出版的《人的条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阿伦特用“劳动 的动物”(animal laborans)来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1906 年 10 月 14 日—1975 年 66 12 月 4 日),原籍德国,20 世 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 家、政治理论家之一。
声音 形容人数众多如汪洋大海般的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是处于社会的边缘,而 是这个社会的基础和中坚。他们埋头从事保证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专注于维持生计,把最多的时间放 在自己与身体有着直接关系的活动上,乃至形成这样一种风气:谋生赚钱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最为通 行的真理,除此以外的其它活动比如艺术被看作是缺少正当性的,是游手好闲。但这样一种 “专注” 的劳动有其固有的封闭性和黑暗性。推动这种“劳动”的是一个人生物性的要求,通过劳动,生物性 的人与大自然进行物质性交换,从而得以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意志紧紧黏 附于一个人的生命内部,是从生理性、生物性的方面牢牢地抓住自己,在满足肉体生命的内在循环方 面,他是不可能与他人分享的,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表述是:“他的必要的“新陈代谢” 与任何人无关。”在《人的条件》中,阿伦特进一步把这种来自生命必然性的压力称之为“暴力”, 它从内部施加予我们,与从外部施加的一样。“除了在严刑中使用的暴力,其余没有任何一种暴力可 以与这种相逼于人自身的自然力量相匹配。”阿伦特注意到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中也有相近的表述,他 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便是从苦役般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从事其它活动,而不仅仅 是屈从于生命的必然性,屈从于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阿伦特同时指出,马克思对于人们劳动产品的 持续需要和增长估计不足,人们并不是满足了来自身体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就洗手不干,把多余的时间 投放其它更高级的人类活动上面,他们转而投身于消费──消费 虽然不存在来自必然性的压力,相反可能是一种过剩的生活,但 说到底,消费活动仍然是物质活动,仍然是黏附于人的身体周遭, 服从于个体生命内部不能与他人分享的意志,匮乏的“物欲”和 横流的“物欲”深埋于同一个起点之中。由“劳动─消费”构成 的链条,和一个人新陈代谢的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是 互相生发的。在消费的活动中,人的其它方面的潜能并没有得到 发挥,占上风的仍然是人的本能意志。而所有这些,在古典经济 学家的眼里,是作为其乐融融的未来世界图景来加以赞美和欢迎 的。他们的口号是“增加财富”、“物质富裕”、“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当这些穷人昔日的梦想被 当作“现代社会的理想”来加以实现时,阿伦特写道,“愚人的天堂”(a fool's paradise)就来 到了。
这个“愚人”便是被缩减成“生物蔬菜水平之上的人”。他的生活密不透风,他将整个生命倚靠 在肉体这个最小的犄角里,不愿离开这个壁垒朝外迈出一步。他是屈从的,屈从于自身生物性的需要, 这种屈从可能发展为这个人所有屈从的基础,由屈从自己开始屈从他人,屈从普遍的种种不合理的压 力。而如果他把这种屈从当做旗帜来挥舞,就像哈维尔说的那个蔬菜水果商,在自己店里堆积的西红 柿、土豆之间放上那样一条看似无害的流行标语,背后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他就参与造成了那样 一种普遍的背景,那样一种“普遍的常规”──不仅自己屈从,同时也要求别人屈从,屈从成了这个 社会最为通行无阻的真理和现实。
67
声音 同为极权主义批判,同样将“生物性的人”作为批判的起点,由于环境不同,阿伦特所使用的语 言和哈维尔有着明显区别。哈维尔所用的是道德语言,诉诸的是个人的道德心和责任感──生物性的 人被剥夺了这个人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存在,由于忍受各种屈从使得人们丧失了尊严和良知,被谎言 笼罩的现实要求一个新的开端即“生活在真实之中”,他甚至有“反政治的政治”的表达,它的策略 意味在岁月的流逝中才逐渐显现出来。而阿伦特使用的是政治语言,诉诸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空间, 而在她那里,“政治”的含义本质上意味着“公共性”,意味着开放和参与,政治空间即是公共空间。 因此,不管是犹太人的小社会,还是“劳动─消费”的“现代社会”,不同情况的“隔离”和“被隔 离”都是被当做一种灾难的政治现实来对待的。阿伦特对于被隔离者的种种描述,都是具有强烈的政 治性而非存在论的,换句话来说,种种“隔离和被隔离”的人,其实并没有如同他们自己误认的那样 超脱于所处环境之外,更不是如有人想象的自己正高高翱翔于众生之上,而照例被纳入所处环境的政 治社会结构的,是某种结构中的一方或因素。
“愚人”成了极权主义得以产生的基础。封闭于自身存在的人陷入那种一事无成的无力感当中, 尽管客观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没有人站到他一边,没有人能够分享他的感情和感受(尽管它们根本没 有表达过),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谁也不会和他一起行动,因此他无法去做任何事情。他甚至根本不 属于这个世界,而感到处于无人的贫瘠荒野之中,阿伦特一再用“无根”、“原子化”来形容。与此 同时,与他人的分离和断裂,会逐渐演变成与自身的分离和断裂;在感到不被周围人接受和信任的同 时,一个人会变得不接受和不信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伙沙粒,表明他的自身内部已经风化和 瓦解。在他与周围的同伴和现实失去接触时,也失去了自身经验和思想 的能力,失去了感知和判断的能力,过度的主观生活使得一切变得暧昧 不清,原来清晰的基本界限和尺度陷入模糊混乱,原本一望即知的常识 变得摇晃不定;在无法得到他人不断确证的情况下,一个人正当的思想 感情陷入瘫痪和虚无,乃至感到自己正处于某种敌对状态,所有的人都 起来反对他,而他也在莫名其妙的反对一切人──在失去了与他人共同 的世界之后,他失去了任何有意义的感觉,因为意义只有在共同的世界 中才有可能。发动那些陷于受攻击的恐惧中的人去攻击其它人,赋予这 个人毫无意义的生活一种全面的(total)以及“崇高”的含义,正是纳 粹主义得以当道的原因。
阿伦特著《黑暗时代的 人们》
哈维尔也远非停留在道德立场上面。一方面是“把人降到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另一方面─ ─哈维尔说──是由政府实行“公开的贿赂”;“将他缩减成一个初级消费品社会的各种观念的简单 容器,是打算将他变成复杂操纵的顺从工具”,如此,哈维尔完成了对于所处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刻洞 察和揭示。■
68
声音
张军谈再改革的逻辑 张明扬 沈奕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03-09)
过去几个月以来,形势在变,美国决定退出 QE(量化宽松),资本流动可能逆转,所以经 济学家对新兴市场经济前景的看法也在变化,更何况已经有一些国家出现问题了。
谈了三十多年的改革,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关键词仍然是改革。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 心主任张军教授看来,结构或体制改革应该是永恒的命题,没有一劳永逸的改革,必须不断抑制 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出现,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
当“开放”一词逐渐被遗忘之时,张军却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不光要依靠改革, 还是要依靠开放”,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依靠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关起门开搞自主 创新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必须继续大力向外资开放。张军特别提醒,这有赖于一个友善的周边 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出台之后,国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前景又乐观了起来,有意思的是,国 际舆论又唱起了反调。
张军:的确,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非常非常的看空。最近我参与的几次大的国际活动,包括一 些主流的媒体和思想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主流的、在西方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短评。比如那 个 Project Syndicate 上,最近连续发了诸如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以及美国其他一些经济学 家的评论文章,大多对中国当前的经济不断恶化的状况表示担忧,甚至认为要崩盘。当然他们同时也 不看好现在的金砖五国,甚至再扩大一些说,整个新兴市场经济目前的状况。当然他们的担忧是有一 定道理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与以往一样,经济学家对短期问题的看法总是难免 overshooting (反应过度)。
过去几个月以来,形势在变,美国决定退出 QE(量化宽松),资本流动可能逆转,所以经济学 家对新兴市场经济前景的看法也在变化,更何况已经有一些国家出现问题了。现在的金砖国家情况都 不好,其中三个国家,印度、巴西和南非已被纳入“脆弱五国”(Fragile Five)。这些经济体前几 年的增长都非常好,但自从美联储说要退出 QE,情况就变糟了。过去五年,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这 些经济体,制造了短期繁荣现象。但是,上涨的水掩盖了他们的缺陷。现在资本流出,水位落下了 , 他们的问题还在那儿,没有改善和解决。所以,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前景值得忧虑。当然也不是上游的 新兴市场经济都一个样,有一半是好的,宏观基本面基本稳健。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
69
声音 乃至整个发展中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能完全依赖短期的力量,靠需求刺激只能制造短期繁荣,不能 产生长期增长的动力。我们国内流行的说法“三驾马车”也是过于强调了短期的需求对经济繁荣的作 用,这种想法可以说到现在还支配着我们的政策,也支配着我们公众对经济的看法。我们五年前的四 万亿刺激政策也是这个思潮的产物。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其实从我们这三年来出现 的楼市繁荣和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这次新兴市场经济在过去半年内遭遇的问题看来,需求拉动的短期 繁荣制造了假象,耽误了结构改革的时机,到头来还要为短期繁荣的退去埋单。现在越来越多经济学 家开始担心,拖累 2014 年全球经济的不是美国,不是欧洲,是金砖五国和脆弱五国,这有一定的道 理。至于过去被看好的新兴市场经济是否马上引发新一轮的全球危机,要看这些国家的政府政策的调 整力度和魄力了。
中国当然跟这些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中国经济宏 观的基本面比他们稳健得多。在财政的状况好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的总体债务 ,尽 管这几年在四万亿政策下增加很快,它也不过占 GDP 的 50%,甚至还低一点。与印度和巴西等不同, 我们长期以来在贸易和资本项目上面都是顺差,也没有赤字。所以宏观基本面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再 加上中国在资本项目下现在还没开放,所以还有一道防火墙。美国的 QE 退市其实对中国的影响当然 要比金砖其他国家、比其他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要少得多。
所以,我一再说,如果说我们对新兴市场经济是短期乐观而长期悲观的话,那么我们对中国经济 的看法就应该是短期悲观而长期乐观。中国经济被看空的很多问题在长期都是有解的。因为中国在结 构改革问题上不仅有过去的优良记录,而且中国领导人对推动结构改革的决心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 象,而这正是金砖国家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这次新兴市场经济的不稳 定其实再次警示我们,靠需求维持的短期繁荣,其实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我们讲 的经济增长其实是长期现象。那么长期的增长靠什么呢?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如果可以靠三驾 马车,如果可以靠外部资本的需求力量来推动长期的经济的繁荣,那不就违反了经济规律了吗?
那就和永动机一样了。
张军:对啊。如果生产率驱动的经济增长得快,然后我的收入才能提高而不至于引起货币的购买 力下降,因为你这个收入不是印钞机凭空印出来的。我举一个例子,就像我们的大学,比如说教育部 拿到了很多钱,这个钱层层地分到各个学校和教师的口袋里就变成我们的购买力了,我们的购买力就 增长了。那我可以到市场去买很多东西,学校要投资扩大规模,教师要购买其他需要的东西。你可能 会问,如果我们所有的部门总是可以从上面拿到一大笔钱,然后形成购买力去购买东西,那最后一定 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可是正常情况下为什么没有通货膨胀发生呢?因为我拿到的这个钱,它背后 是我也提供了可以交易的别的东西。这些别的东西就增加了这个社会的总的供给。教育和科研也是一 样,只是不如制造品那么显而易见。所以我购买力的提高虽然拉动了需求,但是同时我对总供给的贡
70
声音 献也上去了,物价总水平就不一定会涨。但是如果只有钱的增加,看上去名义收入增加了,掉馅饼给 了我们,然后分到每个人头上形成购买力,大家去买东西,这个物价一定涨。因为我一只手虽然可以 去购买了,可我拿到钱的那只手没有创造任何生产力,不增加社会的供给。因此,不要一说到经济增 长,总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其实,长期而言,是生产率的增长创造了需求的增长。我们过去二十年, 消费需求保持年均 8.7%的增长率,主要就是得益于经济的增长而不是相反。
如果靠消费或者加工资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那就谁都可以创造经济奇迹了。
张军:对。所以完全靠需求来拉动的话,那是短暂的繁荣,不会有长远的经济增长。新兴市场经 济的金砖四国,他们现在面临的局面就是这样的。而我们的宏观基本面之所以比较稳健,我认为很大 程度上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结构改革,就是朱镕基时代做的那些改革,比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分税 制的改革,比如财政停止向银行的透支,比如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的改革。在金融自由化方面,朱镕 基其实是非常小心、非常谨慎的。资本的项目他不放开。其他的项目慢慢地开放了,人民币可以兑换 了,但是资本项目迟迟不开,今天看起来这是对的。第二是我们对预算赤字也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 朱镕基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通过了预算法,地方政府不可以向银行借钱融资,这就很大程度上堵住 了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口子。还对商业银行实行存贷差的管理,为的是控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当时 这些东西可能被认为太保守,甚至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今天看起来,其实帮了中国经济的一个 忙,让我们今天的宏观基本面相对比较稳健。现在经济在短期里是出了点问题,其实就是消化前几年 靠需求拉动的经济繁荣的后遗症,但是总体上还不至于像其他的金砖四国,像过山车一样一下子就下 来了。即使 2008 年以后,地方间接有债务的扩大,通过融资平台产生的债务增加得太快,但是总体 上这个比例还是很小。再加上对外资本项目上没有开放,即使有短期的热钱,但没有出现大进大出 。 这就是我们的防火墙。今天在资本账户开放问题上,我也不主张走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道 路,金融的超前自由化弊大于利。
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经济的时候,喜欢甩大词,比如说中国缺乏创新,美国有苹果,中国没有苹果,但 往往没有说明这个创新究竟对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有什么影响?
张军:我非常不认可这种方式,但也很无奈。所以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宏观的基本面总体上 还是不错的,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中国经济反而比较悲观呢?我前面说了,多数人注重短期分析是一 个可能的原因。这在国际舆论的层面上比较典型。国际上的经济学家或评论家总是说,中国经济现在 的债务规模上来了,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过去的投资又那么多,你要把泡沫压住,就得大规模减少 投资,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和概率当然很大。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往往注重长期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体制 上解读经济,认为中国经济今天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体制导致的增长方式有问题 ,太 粗放,靠要素驱动,效率不高等等,所以要从(政治)体制上入手改变增长方式。这一套逻辑我觉得
71
声音 也有问题。什么是体制问题?我后来发现,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语里面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他们会经 常用一个词叫“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中国经济学家所说的体制问题。
在我看来,任何的经济都有体制问题,或者说都有结构问题。因为建立一套体制,比如选择一种 模式建立起医疗保障体系,运转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形成了既得利益者,然后他们就会维护这个体制。 但是另外一些人就发现慢慢地受到这个体制的伤害了,要改变。当这个体制让更多的人受到利益伤害 的时候,就要进行结构改革,就像美国的医改。中国的很多体制改革也是因为这个。但这种改革没那 么容易,因为它涉及两类人,有一类人支持,有一类人反对,所以政府在里面要权衡。更重要的是 , 政府要有超越利益集团的更高的和中立的利益,改革才有决心。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改 革承诺可能比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承诺更可信。结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老问题 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结构问题。所以,结构或体制改革应该是永恒的命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 看看奥巴马在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问题上面临的政治分裂尴尬就知道了。
朱镕基时代的国企改革好像就是如此,当年大面积亏损的问题现在基本解决了,但又出现了垄断或者 说赚钱太多的问题。
张军:朱镕基改革的时候,国企是政府的财政包袱,改革以后,新的体制要比原来的体制有效率。 但经过十年以后慢慢地发现,央企盈利了,不仅盈利了,而且可能在有些行业出现了暴利。由于它处 在上游,带有垄断色彩,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有了暴利以后,它的控制力就越来越 强。它的手伸到各个领域,甚至可以在政策上“绑架”政府,可以影响发改委的政策。去年曾报道印 度大面积的断电,然后我们的央企就出来说,中国要避免类似的灾难,需要大规模更新我们的输变电 网络。这就很容易获得政府的投资和有利于自己部门的产业政策。至于这些投资是否合理,我不去评 论。
这就是典型的国有大企业的问题。国企太大了,挣钱太多了,已经开始影响市场公平,影响中小 企业的生存环境,甚至影响我们的产业政策。这又是一个结构问题,新的结构问题,新的体制问题 。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有些问题虽然被挂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嘴上,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结构问题 。 比如国内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把消费占比(占 GDP 的比重)低于发达经济体理解为我们的结构问题,也 把我们的产业结构里面的高能耗的占比高、技术创新的比重低理解为结构问题,把我们的制造品中的 附加值率低,技术创新不够,我们没有出现像微软,像 Facebook、苹果这样的公司也理解为结构问 题。但其实这些都不是结构问题,更像是我们的潜在的结构红利,structural bonus。这个是发展阶 段的问题,因为你还不到那个阶段。发展的水平决定经济的结构。如果这些问题不存在了,那你就是 发达国家了。为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反而叫做潜在的结构红利?因为这表明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有变化的 空间,而结构变化是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我们的产业结构里,第三产业比重还不高,制造业
72
声音 里,高技术含量的这部分不高,创新能力不如发达经济体。这些现象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受到正视。 哈佛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教授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现了经济增 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对我们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非常重要。
我前不久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做了一个报告,讲了中国的消费占比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 系问题,收到很多与会者的积极评价。一方面我发现官方的消费和投资统计有系统性的偏误,低估了 消费,高估了投资,另一方面,消费占比偏低和下降趋势与经济工业化的阶段有关系。其实,日本和 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四小龙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上都经历过消费占比下降和偏低的那个阶段。中国作为高 速增长和结构变化迅速的经济体,如果遵循类似的模式和逻辑,不足为怪。
我们的经济结构继续演进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从大的方面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还要继续 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要继续上升,这个过程还要十五至二十年才能基本结束,而这个时间也 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的时间。但是,与之前二十年相比,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会更低。这不仅仅 因为要素的投入增长,特别是劳动力的增长率越来越小,也因为我们的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必然会慢 下来,毕竟我们模仿国外技术的余地在变小。根据我这样对增长方式的解释,很容易推算出中国未来 的潜在增长率。很多年以前,哈佛大学的帕金斯教授和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教授曾经用增长核算的方 法匡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进行增长核算时,他们假定了不同的情形。如果未来二十年(他们指的 是 2005-2025 年)中国要保持 9%的 GDP 增长率,并且如果投资率保持在 25%-35%之间,那么,生产率 的年平均增长率就要求维持在 4.8%-4.3%之间。而如果仅保持 6%的 GDP 的增长率,并且投资率也保持 在 25%-35%之间,那么生产率只要实现平均每年 2.2%-2.7%的增长就可以达到。过去我们的生产率 每年增长了 4%左右,很显然,未来十年生产率要实现 3%以下的增长当然并不难。这就意味着,如果 我们根据生产率增长的可能区间来推算,未来十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 7%—8%之间是有保障的。
这和林毅夫的观点一样。
张军:7%—8%是潜在增长率,要实现这个增长率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持的。在这些条件中,需求当 然很重要,但我希望这个需求是生产率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反过来,再靠刺激出来的。经济增 长不能靠兴奋剂维持,因为它不提高我们的生产率。
那长期增长的能力靠什么维持呢?我个人的看法,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第一要不断地防止结构 问题的出现,也就是说不断地进行结构改革。不断抑制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出现。现在我们遇到的那种 新的结构问题,正在对我们的长期增长能力带来影响。现在我们经济里面经常讲到的一些竞争不公的 现象,垄断、寻租和大范围的腐败都是结构问题的表现。第二个就是确保实体经济的活力。如何确保 资源的分配持续地流向实体经济,2005 年以来成了一个我们不再笃定的问题,随着以房地产和金融 为代表的资产部门的出现,大大刺激了短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制造了经济的短期繁荣,也改变了资
73
声音 源分配的结构。跟新兴市场经济体类似,这些资产部门吸引了越来越大比例的资本,包括国际资本 。 但是,你仔细研究会发现,投资和消费增长得很快,可实体经济的生产率没有改善,就业没有扩大 , 而财富更多流入了资本的手里。房价和物价上去了,但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增长那么快。这个问题在 美国更严重,最终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第三个是宏观上要做到稳健。这个是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 目前没有做到的。但就这一条,他们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持续。最近普林斯顿大学的 Dani Rodrik 教授 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叫 Death by Finance,就是死于金融。他分析了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在金融和其 他宏观政策上过于不审慎的政策造成的后果,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从现在到未来十年,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有,都要解决好。第三条我们历来做得还算不错,也得 益于朱镕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尽管 2008 年以来,我们在审慎的宏观政策上走得远了一些,房 地产和金融玩得有点过火,宏观的稳定受到了债务增长过快的冲击,特别是 2008 年的地方融资平台 受到鼓励导致了地方债的过度增长。不过,好的消息是,地方债务的增长已经受到抑制,而且由于财 政上还相对比较牢靠,还有外部的防火墙建在那里,所以还不至于产生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 严重后果。
刚才讲的第一条,结构改革,任务艰巨,但希望不小。第二条需要做很多政策的调整。第一条做 好了,也有利于第二条的调整。现在我们的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这十年一直低于房地产和银行。最典 型的案例应该是温州,温州已经没有人想搞制造业了。如果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不能吸引更多的物质资 本和人力资本,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这是需要改变的,这个改变不仅仅要从政策上抑制资产投 资和投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借机鼓励产业的升级。
本来,朱镕基结构改革以后,中国有了十年黄金增长期,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泡沫,大量的资 源,包括金融资源都流入了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得很好,出口行业发展得很好,出口行业变成了 我所说的领先部门,生产率增长得最快,然后就吸纳内地的劳动力到沿海来,这些人就分享到了增长 成果,挣了钱,扩大了消费。这就是典型的生产率增长创造需求的逻辑。但是到了 2005 年以后,房 地产起来了,特别是到了 2008 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启动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其实是更加支持了 房地产,把房地产再次作为支柱产业来支持。而自从有了房地产的过度繁荣,经济就面临短期繁荣与 长期增长之间的冲突了。
但房地产的兴衰也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应该看清楚了 很多问题。土地供给制度的缺陷也暴露了,金融政策上该如何引导房地产的需求和抑制投机需求也比 较清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超常扩张的时代基本上结束。接下来的房地产也就是慢慢地往前 走,绝对不可能像十年前那样快速扩张,这不太可能了。这当然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74
声音 不利的方面是,由于资产部门和部分家庭财富的过快增长,我们现在的物价和工资成本等被抬上 去了。而这些成本的上升不是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反而不利于生产率的增长。在这里我要提及经济学 里的一个重要的逻辑。一般来说,应该是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最快,当然收入增长也最快,然后 因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原因,少数领先部门收入的增长终将带动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上升和其他成本 的上升。
我顺便说一下,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访问日本时,我发现一个宾馆服务员的工资比我的高好几倍 , 难道她的生产率比我高这么多倍吗?当然不是,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产生 了高工资,并传递到非制造业部门,从而使得像普通服务业的工资也要提高以维持大多数人的生活水 平。就是这个逻辑。这个逻辑是萨缪尔森上世纪五十年代用来解释经济发展如何导致实际汇率升值这 个现象的。但其实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非贸易部门,不是受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扩张的推动,而是 房地产、金融和其他虚拟部门的过度繁荣抬高了物价和成本的话,那么潜在生产率增长快的部门反而 受到了伤害。我们知道,实体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总是大大快于虚拟部门的。这样的话,总体的生产率 就要下降,而成本和汇率反而上升。中国现在的经济就差不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认为我们的制造 业,特别是出口行业的制造业是生产率增长最高的行业,过去是它的扩张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制造业, 然后这些劳动力的收入开始增长。这个时候,成本的上涨是缓慢的。但如果房地产和金融等虚拟部门 扩张太快,就会抬高整个非贸易部门的价格和成本,那制造业成本也就跟着要涨,因为工资要均等化, 否则制造业的就业者就不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按照萨缪尔森-巴拉萨的假说,我们的实际汇率就 被大幅升值了。可是这个升值不是因为生产率,而是因为国内的成本高了。无奈的是,这时候你再也 回不去了。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它的生产率很可能陷于不增长的境地。一旦如此 , 面对工资上涨的压力,企业的盈利就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仅要在政策上平衡实体经济 与虚拟经济,防止资产部门的短期过度繁荣,更重要的是借机推动产业的升级,这样才能够把实体经 济进一步推进到生产率增长的轨道上去。
这个是知易行难。
张军:对。过去做服装你可以出口,现在你不能做了,成本太高了,只能把这些转移出去,但不 可能什么都转移出去,从长远着想,你也面临这个产业怎么升级的问题。我认为李克强总理到目前为 止的政策在方向和战略上是对的,“克强经济学”稳住了这个局面,把重点放到了长期,希望找到有 助于产业升级的机制和政策组合。怎么升级?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也没有那么玄乎。日本和四小 龙都有这样过来的经验教训。我的看法是,产业升级不能过分依靠产业政策,还得交给市场和企业 。 政府要在政策上营造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我最近发表了一篇短文,专门讲了产业升级。我们有很 多的成功案例告诉政府应该做什么,产业升级的机制从哪里来。在深圳,由于多年产业集群发展的结 果,移动终端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相当成功。今天深圳提供的移动终端产品已占据全球将近 60%的 份额,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这当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提供商的出现和外包机制功不可没。而所
75
声音 有这一切的发生靠的主要都是市场和企业家自己的力量,不是依赖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高度一体化 。 政府的推动往往是干这样的事。当地的企业家告诉我,他们靠的是不断的生产链分解和外包 (outsourcing)所聚集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巨大推动力。
说简单一些,他们是尽量不断地把自己可以做的变成自己可以购买的。这就用到市场了,由第三 方来做,其实是一个分工专业化的逻辑。在我们很多领域里,升级的潜力巨大。过去的做法过于受到 政府的干预,往往走了一体化的道路。政府的做法就是推动企业的一体化,什么东西我都给你,由你 统起来,组建更大的公司,而最后能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成本巨大,教训惨痛。
我觉得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小心,不能一味用过于直接的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升级。上一届 政府搞了很多产业的目录,还批准了战略性行业的支持计划,定下来九个,然后分解到各个省市去 , 总体上都是自上而下推进。这里面市场和企业的色彩太淡。最后定下来的产业能否成功升级,我看政 府说了不算,还得由市场来筛选。在这方面,继续向外资和跨国公司开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去做汽车产业政策,一定是我们自己搞研发 ,到 现在也未必搞得出来有竞争力的发动机,而且价格弄得很贵。你一开放了外商投资,升级就变得很快。 汽车产业升级了,我们才能享受更好品质和更低价格的汽车消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说到这 儿,不光要依靠改革,还是要依靠开放。由市场选择来确定你的领先部门,然后政府把结构改革做好, 房地产跟实体经济平衡好,宏观稳健做好就功不可没了。产业政策上尽量做到中立和中性,要尽量减 少直接干预,不要带有太强的扭曲彩色,就会有助于产业的升级。
一旦未来升级快的部门在生产率上变成领先部门,它们就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联系带动更多产业 部门的生产率增长,这是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可是这样的话,就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现在和未来数年在对外关系上到底应该坚持什 么原则?
从舆情上来说,大家都说中国不差钱,因此对外资的兴趣也没以前那么浓。而您的意思是,外资 对我们的重要性,还不光是钱本身,而更是一个产业升级的问题。
张军:我们经常讲这个微笑曲线,我们现在是在曲线最下面了。产业升级要往两边走,让那个曲 线笑起来。这就涉及外资要把这些区段放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自己关起门来去研发,这个做不到 ,而 且风险特别大。将来研发出来了,如果完全没有竞争力,也没有用啊。所以我觉得,进一步的开放是 非常重要的。我现在不是很清楚我们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在论述到这一部分时的一个指导思想到底 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邓小平当年提出的那个韬光养晦,其实是跟当时我们需要外资、需要开放的政策
76
声音 是吻合的。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院长叫马凯硕,一个印度人,他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说 ,中 国最近一系列在外交上的“强硬表现”可能是要付出等价的代价的。这句话如果放到我这个语境里面 来,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个将决定中国未来生产率的长期增长。那么中国就需要一个 更加合作的周边关系,包括日本,需要能够跟他们的经济正常往来,互信和对投资的保护能够坚持 , 目前两国这种紧张关系如果发展下去的话,我觉得非常不利于我们的产业升级。
三中全会的决定说,全面改革的核心是经济改革。这也意味着,其他的东西都要服务于经济改革。 那么,我们的外交政策要不要服务呢? 当年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客观上服务了我 们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未来我觉得这个关系依然还是没有改变。
舆论都爱谈创新,但创新跟当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却几乎没有人说。
张军:与其说创新,还不如说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当然是非常必要,但未必一定要依靠传统意义 上的自主创新。
我最近还写了一篇英文的评论,关于中国的增长模式的。我觉得现在国内对这个的批评也没有到 点子上。比如说,很多人讲我们是要素驱动的,所以要批评,说这个模式不好,要转变要素驱动的模 式到生产率驱动模式。这话听上去好像是对的,什么外延式增长,什么内涵式增长,但你仔细分析 , 也有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把两个模式,外延和内涵、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对立起来了。
好像是说,要么你要素驱动,但缺乏效率。要么你效率驱动,你就可以少用要素。我猜测,大家 之所以认为投资驱动的增长不健康,应该是受了早期经济学家否定苏联的那种所谓粗放增长方式的影 响。苏联解体之后不久的 1994 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又捡起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 这个陈旧概念来批评东亚经济,特别是新加坡的增长方式。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杰弗里 ·萨克斯 (Jeffery Sachs)站出来公开批评了克鲁格曼,认为苏联与东亚的增长模式不能相提并论。一个基 本常识是,东亚基于市场机制的投资分配要比苏联基于计划体制的投资分配有效率得多了。
因为我自己做生产率研究,我觉得二十年来,全球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生产率的时候,都发现中国 的生产率在所有的经济里面增长率是最高的,每年大约 4%。你想想看,将来中国的经济生产率的增 长,能不能超越 4%。我相信不可能超过了。因为你穷的时候,你容易学别人啊,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所以你的增长快啊,简单说来,就是模仿的空间很大。
77
声音 到现在三十年过来了,很多能学的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你后面学得越来越慢了。所以 4%的生 产率增长纪录将来是保不住的,将来可能也只有 2%到 3%,反正到不了 4%了。如果要转变我们现在的 增长方式,改由生产率驱动,且不说能否就改得了,将来生产率的增长连现在的 4%都达不到了,还 能不能叫转向了效率驱动型的增长呢?所以这个逻辑上其实是不通的。
第二个,有些人讲,你看美国的 GDP 增长里面,效率提高贡献了多少呢?贡献了 80%。的确,在 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生产率增长对 GDP 增长的贡献虽然可以高达 80%甚至更高,但由于其 GDP 增 长率很低,平均仅有 2%-3%,所以生产率的增长也不超过 2%。现在美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基本在 1%左 右,即使其贡献份额高达 90%,也只推动 GDP 增长 1%多一点。如果我们所谓的转变增长方式是指要把 生产率对 GDP 增长的贡献份额从现在的 40%提高到美国的 80%,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岂不是要跌到 5%以 下?那就远远低于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了。如果我们增长得更慢,当然也就拉长了我们缩小与发达 经济的收入差距的时间。
比如生产率每年增长 2%,还要贡献到 GDP 增长的 80%,中国经济增速恐怕是连 3%都到不了呀,那才 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崩溃吧?
张军:我刚才说某些经济学家对我们很多问题的批评都过于简单化,把很多东西都尖锐地对立起 来。其实,要素驱动的增长也伴随生产率的增长。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是,两者可以并存。要素增 长对于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特别重要,而且要素增长往往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得快导致的,这是东亚经济 与我们曾经实现超常增长的原因。可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的一个教条看法却是,如果经济的增长主要 由投资扩张来驱动,就应该像前苏联那样,生产率就不会改善,只会恶化,这种增长方式就是粗放的, 就会走向崩溃。但日本也好,东亚经济也罢,情况常常相反,资本扩张快的时期,也是生产率的改善 记录最好的时候。中国的案例也不例外。这种情形之所以出现,那倒可能是因为生产率的改进事实上 在改善着投资的回报率,反而诱导了资本更快的扩张。所以,中国、日本与东亚超常增长经济体各自 的增长历史,看起来并不支持要素扩张与生产率两者必然彼此消长的推论。
关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否认,而且今天的美国当然靠的是创新,美国的经济在过 去的十年,就是研发创新维持着增长。可是,美国每年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 1%吧,也就是说投入不 增加,产出每年平均就增长 1%,这当然是创新的功劳。但你不要以为,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技术进步,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模仿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实现了更快的生产率提升,每年 4%啊。
美国为什么特别需要创新,因为美国已经没有机会模仿别人了,美国在最前沿,去模仿谁啊?所 以每年只能花大量的钱去做研发,然后生产率每年也就增长 1%,这个 1%的生产率增长拉动了 1%几的 GDP 的增长,因为生产率增长贡献了 GDP 增长的 80%以上。
78
声音 反过来就是我刚刚说的这个逻辑。如果我要这样转变增长方式,我就转到研发驱动生产率增长 , 我放弃 4%的技术进步,我只要 1%的进步,我 GDP 能增长多少?更大的悖论在于,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一定会选择依靠模仿的 4%技术增长,你如果一定要选择自主创新,反而你需要更多的政府的干预, 逆市场而行。■
张军,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的生产率估计、增长核算以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曾是伦敦经济 学院、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的访问研究员和讲座教授。大量论文 见之于《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中国社会科学》以及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等。
79
评论
评论 《为奴十二载》:自由是反抗者的战利品 羽戈
羽戈的共识网·思想者博客(2014-03-07) 单论电影本身,《为奴十二载》并非十分出色,与此前的《逃 离德黑兰》一样,它能迎来奥斯卡奖的垂青,更多取决于电影背后真 切而残酷的历史,与电影主题的“政治正确”。不过这两点,原本内 在于电影,却非导演刻意求之:《为奴十二载》属于历史电影,重现 蛛网尘封的历史面目系其本分;电影讲述了十九世纪美国黑人所罗 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从自由人沦为奴隶,历时十二载、 历经磨难而回归自由人的故事,反抗奴役、追逐自由同样系其本分。 本分如此,无论奥斯卡奖是否眷顾,都无法更改它的成色。
电影改编自所罗门的同名回忆录。1853 年,恢复自由身的所罗门写作《为奴十二载》,出版后 一年即售出 25000 册,震动美国。也许你读过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它正取材于此。 所以,真实是回忆录的第一要义,同时构成了电影的底色。 160 年后,端坐电脑之前,真实的历史依然生动,所罗门与一个中国 人的距离不足五十公分。这缘于电影的主题,奴役与自由之争,跨越时空 而历久弥新。奴隶制虽然废除了,奴性却生长在今人心中,正如脑后的辫 子剪去了,精神辫子却始终束缚我们的魂灵。如果你观看《为奴十二载》, 感觉身临其境,感觉所罗门的苦难就是你的苦难,所罗门的理想就是你的 理想,甚至所罗门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说:其实我 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那么恭喜你,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 向往。 所罗门所生存的年代(1808-1864),奴隶制在美国虽然摇摇欲坠,自 由与奴役的关系依旧纠结。这是何其悖谬:彼时一些美国人,一面呼吁自由、 建设自由,将自由发扬为绝对价值,一面坚守奴隶主的身份,以奴役黑人为生 存手段。如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所指出的那样,1787 年费城制 宪,55 名代表当中,颇有一些奴隶主;他们所制定的宪法,以伟大著称于世, 却包含了保障奴隶制的条款,当然原始宪法没有使用“奴隶”、“奴隶制”, 因为他们担心这些字眼将“玷污美国自由的辉煌设计”,看来,他们不是不知 奴隶制是对自由的侮辱与伤害。
80
评论 再如美国开国元勋、曾担任美国第三任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方纳 说:“当托马斯·杰斐逊写下那些生命力永恒的文字、强调人拥有不可被剥 夺的自由权的时候,他本人正拥有 100 多名黑奴;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他所 珍爱的一切,从慷慨大方的施舍和享受,到追求和欣赏艺术与科学的闲情逸 致,最终无一不是建立在奴隶的劳动之上。” 这便是自由的悖论。陷入悖论的奴隶主,拼命用自由为奴役辩护,最 牵强、粗暴的理由莫过于:自由的内容之一便是对他人进行奴役的自由。以 及给奴隶洗脑:接受奴役也是一种自由。这些论断其实脆弱无比,一攻即破: 自由本身即对奴役的反动,其内容何以能包括奴役?对奴隶而言,除了被奴役,他们别无选择,没有 选择权,谈何自由;在奴隶制之下,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物,而非人,没有人格 , 谈何自由;质言之,没有独立,谈何自由? 我想起身边的案例。常见维权者下跪,向政府下跪,向媒体下跪,向开发商下跪,倘你批评他: 弯曲的膝盖,从来无法通往权利和正义。他则理直气壮反驳:膝盖长在我腿上,下跪是我的自由 ,你 无权干涉。当下跪都被视作自由,正如奴役被视作自由,自由的内涵便被败坏了。这样的自由,其实 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敌人。 问题在于,奴隶之为奴隶,即不知自由为何物,哪怕知道了,却缺乏追求的勇气。《为奴十二 载》所刻画的奴隶,大都安于被奴役的凄惨现状,他们一面在奴隶主的鞭笞之下辛勤劳作,一面放声 高歌,恕我耳拙,未从歌声当中听出一丝怨恨和悲伤。譬如那个叫 Patsey 的黑人女奴,半夜里,奴 隶主 Epps 把他家的奴隶叫醒跳舞,Patsey 极其投入,怡然自得,无忧无虑,她似乎不知这是一种屈 辱,就像她不知被奴役是一种屈辱一样。 想起了我最尊敬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6 岁的瑞典少年伯格曼曾 在德国魏玛为希特勒欢呼,他的家人成立了瑞典纳粹党。哪怕后来当人们 确信纳粹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他还在为魔鬼辩护,认为这是反纳粹的恶 毒宣传。许多年后,他突然想通了为什么他和家人会那样拥戴希特勒:“我 们从来没听过自由这个词,从来没尝过自由的滋味。在一个权威体系里面, 所有的门,都是关着的。” 伯格曼如此,Patsey 何尝不是如此。自由之门,从未对她开放,你要 她怎么觉醒,怎么反抗,她最绝望的反抗,便是死亡,然而她甚至没有杀 死自己的勇气,还得请所罗门帮忙。 所罗门则不然。他本是自由人,深知自由的可贵,用回忆录里的话讲,自由好似“白天里的云 朵,黑夜里的火柱”,一个正常人,只要尝过了自由,便不会怀念奴役。所以沦为奴隶的他,一直在 反抗、逃离、求助……不过在我看来,电影的主题,不是所罗门的反抗,而是通过他的眼睛,呈现奴 隶的苦境与奴隶主的困境。所罗门被淡化为旁观者,他的反抗因而显得无力而无望。事实上,仅凭他 的一己之力,断难重返自由,倘无白人木匠 Bass 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他的奴隶生涯恐怕不止十二载。
81
评论 他不是自救(此前的自救屡屡以失败告终),而是被解救,这恰好呼应了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被 解救的姜戈》,姜戈也是黑奴。 这是电影抛给我们的一个难题:当救赎的钥匙,掌握在他者手上,你还会不会去反抗?反抗未 必能带来自由,却可能带来死亡;不去反抗,纵无自由可言,却可在奴役的暴力之下忍辱偷生,苟延 残喘。奴隶往往选择后者,这正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是奴隶。 然而,这一难题有时却是一个伪问题。救赎的钥匙, 未必在他者手上,而可能在反抗者自己手上;反抗的意义, 未必在于结果,对所罗门这样的反抗者而言,则在于过程。 哪怕他们最终没有获得自由,在对自由的追寻与对奴役的 反抗当中,他们获得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如身为奴隶的所 罗门一直坚称:我是一个自由人——纵使他已经绝望,砸 断了铭刻家人名字的小提琴,却无法砸断对自由的记忆, 记忆即反抗,米兰·昆德拉说: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 忆与遗忘的斗争。 有了反抗,未必有自由,没有反抗,则绝对没有自 由。所罗门的反抗与 Bass 的解救,可以理解为一种共生 关系。而且,电影仅仅表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另一面, 废奴运动的历史主题,正是奴隶前赴后继、百折不屈的反 抗史,这从而构成了《美国自由的故事》的第五章:自由 的新生。 也许,等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资格写作《自由的故事》之时,他们才能理解这一格言的意义: “自由都是反抗者的战利品,绝不是掌权者的恩赐物。”(施明德) 2014 年 3 月 5 日 供《东方早报》■
(左)为了缅怀诺萨普的遭遇及其他身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萨拉托 加温泉市宣布 7 月 24 日为所罗门诺萨普日。诺萨普历史纪念碑授予典 礼后,诺萨普的子孙与萨拉托加温泉市的市长欧康尼尔(O'Connell) 的合照。(右)所罗门诺萨普的肖像版画,作者不详。
82
评论
郑也夫:自甘跳镣铐舞的王蒙——与赵一凡先生商榷 郑也夫
南方周末(2014-3-7)
读赵一凡文《王蒙的“中段”》(《读书》2014 年 1 期),对文中一些观点实难苟同,如鲠在 喉,不吐不快。
赵一凡说:“在我看来,老王特殊性有三:一、他在巴金去世后,已成为中国文学的最大存在, 即声望最高,作品最多,经历最曲折。二、老王与诺奖无缘,窃以为与其红色履历有关:生为少共作 家、文化部长,他与中共血肉相连,关系密切到登堂入室,名列中枢。我预测老王领奖之日,不仅打 破陈规,也是中国终被西方承认的标记。……三、澳门大学汪应果教授称:王蒙创作主题,即‘反省 20 世纪中国革命’,其反思强势来自其‘革命主体身份,所以他最有资格,也最具深度’。此说中 肯。”容笔者逐条分析。
83
评论 其一,如果赵君说,他认为巴金和王蒙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我不会反驳,这是见仁见智的 事情。但他说的是“声望最高”,声望乃众人造就,非一人所能托举。
其二,赵君说,这位红色履历的作家获得诺奖是中国终被西方承认的标记。这是什么逻辑呢?西 方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吗?诺奖能代表西方吗?一个作家能代表国家吗?再往深说,承认红色才是承认 中国吗?
其三,赵君所赞同的汪应果教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反思,乃至深度的反思,都不需要某种资 格。如果说,不亲身加入某个社会实践就不具备反思这项实践的资格,那么就只有资本家和工人 ,恐 怕首先是资本家,才有反思资本主义的资格;有这样资格的可以是恩格斯,却绝不是马克思。反省一 桩事物,内部的人有其优势,外部的人也有其优势,身临其境的一代有其优势,后一代人也有其优势, 文学家有其优势,哲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各有各的优势,乃至反省一国的历史无法 排斥外国人,说不上谁最有资格。深度当与资格同理。反思的资格与深度都不可能被某种角色垄断 。 窃以为,成就反思深度的是胆识:即勇气和智慧,而两者是关联的。从履历论证一个人的反思深度是 站不住脚的,那么具体到王蒙这个人,其反思是否最具深度呢?笔者大不以为然。
刚巧,赵文发表前不久,王蒙接受《南方周末》(2013 年 12 月 12 日)记者的采访,其中的一段自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王蒙在 “文革”十年的中后期的心态与写作动机:“我看到了《艳阳天》、 《创业史》,我不糊涂,也想改变我自己的命运。写这个小说前, 我细心研究琢磨了当时大红大紫的浩然、柳青,分析了他们的小说 的框架、结构、手法,后来写的《这边风景》。小说的故事框架尽 量做到符合当时的政治的命题,或者称之为命题作文。”
反思是个体的思想活动,思想与言说未必一致,在环境的压力 作家王蒙
下一个人的思想有可能比他的言说丰富和深刻许多,但无奈他人只
能从某人的表达判断他的反思内容和程度。另一方面,我很同意胡平当年的一个说法:控制了人们的 表达就是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表达的怯懦,久而久之,多半会蚕食一个人思想上的勇气。行动上的随 波逐流常常影响到一个人思想上的随波逐流。
王蒙的自白说明了他那时的写作是“跟风”。我不怀疑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会有自己的反思。 但是一个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跟风”、努力步浩然后尘的人,怎么可能会全身心地执著于自己对当下 的反省呢?执著的反思者纵使稀少毕竟存在,比如赵树理和顾准。赵与王同为作家,顾与王同为少共 出身,与他们的反思相比,王蒙难望项背,遑论深度。他说写作《这边风景》是“命题作文”,这是 含蓄地为自己开脱。谁为你命题?恐怕江青、张春桥都忘记了边地的小王,恐怕新疆宣传部的干部是
84
评论 不敢起用这位摘帽右派的。一句话,那完全是自愿上阵。那个时空下粉饰错误路线者甚多,后人可以 理解,但“命题”和“自愿上阵”是当事者自己不该混淆的。汪曾祺写《沙家浜》,冯友兰、周一良 写梁效文章是命题,王蒙的《这边风景》是自愿上阵。
王蒙自白中令我如鲠在喉的一句话是“我不糊涂,也想改变我自己的命 运”。你尽可以说后半句,但不该说前半句。难道舍弃了个人命运,往小了 说忠于自己的理念,往大了说为了民族的命运的那些人,赵树理、顾准、遇 罗克、张志新,都是“糊涂”。我在 2003 年批判《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收入拙作《被动吸烟者说》)中说大众贪生怕死是正当的,同文中我论述 了英雄的存在价值。我们可以走自己的犬儒道路,但作为一个智者至少该保 有分裂人格,知行不一、行犬儒路的同时敬重英雄,不敢美其名曰“我不糊 涂”。
《这边风景》完稿后中国发生的剧变,令王蒙收起了稿子。如果这稿子早些时日发表,王蒙日后 必难翻身。收起这篇稿子后,他迅速变形,开始其另一种写作。我不怀疑后一种写作更多地符合其内 心认识,但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他的基本人生态度,作识时务者,作与时代合拍的人,至少是不唱反调 的人。这真的没什么。我只想说,这样品格的人绝难成为深度反思的人,不可能是民族的思想家 、顶 级文学家。
我没有看过《这边风景》,这影响不到以上言论,因为上述全然不涉及这本书。我觉得出版这本 书是好事,有多维的价值,帮我们认识王蒙和他所代表的那类人,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那个时空的 面貌。以王蒙的才能,同样戴着镣铐跳舞,可能跳出其他镣铐者跳不出的舞姿。但若说一个一辈子跳 镣铐舞的人能跳出世界波,那就是嘲笑真正伟大的舞者了。■
85
评论
贾宇琰:无法轻松说再见 ——评德国社会心理著作《情感堵塞》 贾宇琰
豆瓣读书(2014-03-05)
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 原作名: Der Gefühlsstau. Ein Psychogramm der DDR 作者: [德] 汉斯-约阿希姆·马茨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年 11 月出版
民主德国(东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为久远的回忆、电影的符号 或是小说的背景,显得那么陌生和不真实。比如,一部以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 影《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影片讲述了两德统一前夕东德的 一位母亲克里斯蒂娜突发心脏病,昏迷多日醒来后,德国已统一,由于克里斯 蒂娜是一个忠诚的德国社会统一党党员,也以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儿 女,她的儿子阿历克斯怕她不能接受柏林墙倒塌的现实而受到刺激,于是在家 中精心营造了一系列东德还存在的场景,包括所有的陈设、邻居的服装、食物
86
评论 包装、电视节目等等,这个美丽的谎言一直维持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世界,没有人拆穿,包括已经知晓 真相的母亲。此片在德国统一的大背景下,书写了变革时代家人之间永恒的爱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 快、温暖的氛围,让人感觉到告别一个旧时代似乎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真的会很轻松吗?德国心理学家马茨的代表作《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从一个 心理学家的视角给我们描画了另一幅东德的全景图,告诉了我们东德惊人的心理压制及其严重后果 , 特别是分析了在两德统一之际东德民众的心理变化和障碍。这是摘下面具之后人们的辛酸、痛苦和悲 伤。作者马茨是一位东德心理学家,他从自己担任教会诊所医师的经历和经手的案例出发,试图寻求 德国民众自我拯救和社会拯救的路径。在作者看来,这不是一部“科学论著”,而是个人经历的写照, 是他探究和思考那个沉重时代的尝试。他积极以求的就是揭露曾经压抑人性体制的危险性,投身于他 终身为之奋斗的使命“心理革命”。因此,本书也可以称为一部东德心理简史,让我们有机会对于那 样一个时代的人和事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无人能够幸免
马茨认为,东德时期是一个压抑的时代,每个人既是压制者,又是服从者。这个社会中的人不能 简单地被划分为受害者和施害者。在东德的体制中,压制从童年开始持续到成年阶段。家庭、学校 、 教会、医疗都成为压制的一种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切使得东德的民众面临的不只是社会危机,还有 严重的身心问题。
马茨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东德及其民众的心理问题。在他看来,东德被定格在“童年”期,其 重要特点就是天真幼稚,从未培养起独立自主、自我意识、责任感等特质。民众的不自主和依赖心理 被美化为“促进社会安全”。一切事情已被决定,而民众却不可以参与其中:健康救济金、职业教育、 住房问题都由行政部门说了算,连价值观念都会受到约束和控制。持续不断的谎言在社会生活的每个 角落蔓延:美化现实、伪造数据、压抑欲望、粉饰太平等等。在“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压制体系下, 人们患上各种“心理缺陷综合症”,于是采取各种代偿行为,产生各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进一 步加剧这样这个社会的畸形发展。当权者,野心家,追随者,反对派,出境者和叛逃者,都是这个国 家典型社会特征的表现。这是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同角色共同出演的一幕大型悲剧,所有人互 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没有人可以脱离其他人而存活。在电影《再见,列宁!》中,我们从一个家庭的 经历可以看到这一点。丈夫是叛逃者,妻子是追随者。他们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民众。任何人,甚至 是恐怖的实施者,也难逃“恐惧之心”。在马 茨看来,一切在东德值得骄傲的事物,往往是 某种“缺陷综合症”的表征,比如曾经在东德 畸形繁荣的竞技体育(据说东德时期是德国在 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时代)。 凤凰网专题“东德金牌奇观的背后” 87 阅读原文: http://news.ifeng.com/special/eastgermany/
评论
在这样一种分析视角下,东德的体制得到了深入的观察和剖析。正如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书中说:“现代专制政体同过去一切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恐怖不再用作一种手段来压迫和威 胁对手,而是作为一种工具,用以统治十分恭顺的民众”。
虚幻的满足
现实的压制促使人们去追求虚幻的满足以麻醉自己,久而久之,这些虚 幻的东西就会变成真实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另一部颇具哲学意味的美国科幻 影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的故事,被机器奴役的人类生活在机器 设计的虚拟意识世界中,被拯救后往往无法接受真相,甚至有人宁可选择虚 假的美好,而不愿面对真实但痛苦的现实。这一幕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 , 就像民国初年不愿剪辫子的国人。
当柏林墙倒塌时,很多人也没有做好准备,东西德过去的历史在心理上还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和 反省就很快地翻新并融合了。在心理学上,“要自由的”压力和“不能自由”的束缚造成的效果其实 是一样糟。西德马克和“市场经济”并不能弥补东德民众内心情感的缺失,因此马茨不认同统一了问 题就解决了,特别是这种统一还不是东德人主动争取来的。民众在这样的国家更加有一种“无家可归” 的感觉。
这一切都需要两德人民认真反省。在他看来,还有很长的路,只有真正地面对过去、深刻反思 , 才可能迎接未来,而不是选择遗忘、抛掉过去。
跨越柏林墙
柏林墙倒塌了,东德人心中的高墙 却仍立在那里,无法从心理上跨越,他 们的内心仍饱受煎熬。这是作者身为心 理学工作者最为重要的发现。
我们可以做现实的逃亡者,但无法 做心灵的逃亡者。在这样的情形下,外 部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内心的自由更 加珍贵。而真正的亲近、开放关系的获 得必然与情感释放、激烈争论和痛苦相
88
评论 联系,即直面过去。马茨告诉我们,无论进入多少美好的时代,人们都无法跟过去轻松说再见!身为 一位心理工作者,作者试图寻找把人们带出心理困境的药方,带人们找到真正自由和健康的人生 。这 也是《情感堵塞》给出的心理转型的方向,不仅适用于像德国这样进行体制转换的国家,也能够给所 有正经历变革和转型的人们带来启示。“如果没有心理革命”,总有一天社会压力将是爆炸性的。一 个国家不能只注重追求外部的发展而忽视内心的状况,否则我们就不得不进行补偿性的行为。
我国从与东德类似的体制走向改革开放,《情感堵塞》中描述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让人常有似曾 相识之感,我们经历了“无人能够幸免”的时代,我们也曾沉溺于“虚幻的满足”,走向伟大民族复 兴的我们内心还有太多的“高墙”尚未跨越,经济的辉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困惑,我们还没有准备 好向过去告别,正因为如此,马茨的透彻分析和心理治疗实践对我国现实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
89
评论
何盼盼:极权主义梦魇的内核分析 ——从《弯曲的脊梁》开始的漫谈 何盼盼
共识网(2014-03-05)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 译者: 张洪 出版年: 2012-6 定价: 38.00 元
对我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阅读经历和写作经历。当拿起这本薄薄的《弯曲的脊梁》 ,我心中所 想只是它在研究我所感兴趣的极权主义,我所感兴趣的宣传,我如同一个去西部的掘金者,准备好了 所有挖掘的工具,但我却发现,这本书你没有办法去功利地阅读。
90
评论 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夜晚,笔者多次从梦中惊醒,我惊惧与人类在极权主义治下不断发酵的悲剧和 灾难。这样的梦魇为什么反复出现,而我们无法避免?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但惊怖依然难去,现在 我忐忑地试着去揭开那极权主义梦魇下的内核。
极权主义不仅是人间地狱,还是天堂之梦。——米兰·昆德拉
一、极权主义梦魇的思考
彼特沃克在该书中分别从世俗信仰、教义、组织、宣传员、媒体、文艺,公共与私人生活分开比 较纳粹德国和民主德国在宣传中的异同。笔者只截取一些重要的特征进行重新分析和思考,当然这些 思考不止于宣传活动。
1、极权主义是一种准宗教
极权主义妄图将世间的一切都纳入到他们的统治范围内,“掌控一套无可匹敌的精确,逻辑结构 严谨,总体上易于理解,并且从根本着力又极其灵活的意识形态。从其精巧性和完备性来看,他几乎 就是一种世俗宗教。无论什么问题他都能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它基本不可能只被部分接受 ”[1]。 从希特勒执政时期的纳粹德国、苏联的斯大林肃反时期到民主德国,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套共 用的模式:一个完美社会构想,一个为这一社会构想拼尽全力的组织,一个天赋使命和遵从历史与大 众选择出现的领袖,想要垄断和控制一切的价值观、世界观,暴力和利益贿赂相加的集权统治。 戈林曾自信地宣称,“对我们来说,在攸关人民的国家与社会利益之所有政治和其他事务上,元 首绝对正确”,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漫长时间里,德国人秉持着这样的信仰,宣誓对希特勒的个人效忠 和绝对服从。 而在东德出版的《简明政治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党的集体领导能够科学地做出“准确无误的 决定”,党的智慧就像教皇的一样至高无上[2]。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分析的规律,马列主义 让人民相信他们所做的都是在遵从历史与阶级斗争的规律,是规律也是真理,真理需要遵从。
2、极权主义起源于大众 (左)阿道夫·艾希 曼在法庭受审。阿伦 特参加了这次庭审, 这次经历之后她写出 了《艾希曼在耶路撒 冷》 (右下)
91
评论
根据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极权主义政权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很难 想象如果没有大众的支持或者默许,希特勒可以毫无顾忌地公开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而斯大林的肃反 和希特勒清除罗姆派进行得顺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社会力量的缺席。“群众对极权主义的支 持既非出于无知亦非洗脑的结果”,在极权领袖“极端的恶”面前,集体无意识、沉默的大多数、围 观心理、狂热主义、群氓主义都成了“平庸的恶”,大众之中的每个个体都默念:我无法改变这么大 的恶,我害怕恐惧,我只能这样。但是当每个人都开始这么想,开始为“极端的恶”让路时,大众不 知不觉之中就形成了一股合力,数以万计的“平庸的恶”终于造就了加之于他们身上去除不掉的极权 压制。英国学者伯克说,“邪恶获得成功所需的是善良的人保持沉默和无动于衷”。 而对极权主义的默许和支持从一个人开始,逐渐感染了整个社会。个体开始在集体中寻找到了自 己的存在感,习惯了以“我”为主语的人们开始遇人便称“我们”如何时,社会的变化已经开始发酵, 集体的胜利会对每个个体都产生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他们感同身受,在这里集体和个体开始不可分离, 大众也习惯生存和依附与集体存在。2008 年德国电影《浪潮》中最后因无法忍受浪潮结束和偶像毁 灭而举枪自杀的学生蒂姆,在一定程度是也是个体与集体和极权关系的一个缩影。 “他们……或者面对混乱的发展和完全任意性的衰落,或者服从于最严格的、异想天开的意识形 态虚构的一致性,群众可能永远只会选择后者,随时以牺牲个人作为代价——这并不因为他们愚蠢或 邪恶,而是因为在总体的灾难中,这种逃避至少给予他们一种最低限度的自尊 ”[3],蒂姆在这个集 体中得到了在家庭中没有的温情和自尊,而就只是这点自尊促成了他疯狂和执着的开端,也促成了他 枪响人息。
电影《浪潮》剧照
92
评论 3、极权主义体现人性之恶
极权主义最大的恐怖不在于说希特勒的演讲有多么耸人听闻,也不在于极权主义形成了超级权力 去迫害异见者或者肆无忌惮地将坦克开上他国的土地,它的毒害在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人性的阴 暗开始肆虐人间。我们不会忘记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述的情形,温斯顿在电幕前不由自主地同 其他人一样朝着大幕喊叫,通过踢椅子腿表示对果尔德施坦的不满。“两分钟仇恨所以可怕,不是你 必须参加表演,而是要避不参加是不可能的。不出三十秒钟,一切矜持都没有必要了。一种夹杂着恐 惧和报复情绪的快意,一种要杀人、虐待、用大铁锤痛打别人脸孔的欲望,似乎像一股电流一般穿过 了这一群人,甚至使你违反本意地变成一个恶声叫喊的疯子”[4]。 极权主义开始分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毁灭人的个性,为了追求“一致性”极权主义政府利用暴 力和利益贿赂手段,压制了公众的异见,阻止了社会中的对抗力量发酵,最后“它所产生的顺从压力 也导致公民们逐渐转变他们的内心观点,从而与他们的公开行为保持一致 ”[5]行动开始改变态度, 表里相异,谨慎思考和说话,在外表一致性的背后,极权主义治下的人性开始矛盾和扭曲。 有人认为,极权主义改变了人性。一开始深以为然,但是我在想东德建立和纳粹德国灭亡之间只 相隔了短短的十余年,德国人民的人性何以在不到二十年间就被极权主义改变了两次?我们很难解 释,我们总想推脱。因为并不是极权主义去改变了人性,我们没有被改变,我们只是在极权主义的催 化下将自己内心的恶、内心的隐藏开始释放。 我们的心中隐藏的是什么?
二、为什么梦魇反复出现,我们心中隐藏了什么?
笔者之所以动手开始分析极权主义的内核,就是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数天之内产生的离奇而又恐怖 的梦魇。我开始反思,德国人民如何在希特勒极权结束之后极短地时间内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东德政 府同样的宣传和谎言?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潜伏于全人类心中的恶魔?
1、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6]
93
评论 斯坦福监督实验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做出的心理 学研究。他将大楼的地下室改造成监狱,在校内召集了 24 名心理健康、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志愿 者,随机将其分为囚犯和狱警两个组。试验开始了,囚犯和狱警各自穿上制服,然后平等的 24 个人 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化。囚犯们暴动拒绝服从狱警的管理,狱警开始用各种手段镇压囚犯。 5486 号囚犯刚开始一直坚信这是实验不是监狱,但随着狱警对其的羞辱和惩罚加剧,他开始相 信自己是个囚犯。在第二天,一名囚犯开始歇斯底里地咒骂哭泣,精神崩溃。扮演“典狱长”的津巴 多教授居然也开始逐渐地痛恨其了这群不服管教的囚犯,同时支持狱警们的镇压行为。 实验结束了,狱警们普遍失望,但是依然有一名狱警觉得很兴奋,而囚犯们却依然仇恨着狱警 。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他们都是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好学生。上帝宠爱的天使路西法最后逐渐地堕落成了 撒旦。
2、人性背后隐藏了什么
看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录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他在南京杀害平民,强奸妇女,但是在日 本他是一个连鸡都不敢杀的人。我们也很难说参与屠杀犹太人和红色高棉的人都是十恶不赦坏透了的 恶人,就像电影《朗读者》中的安娜谁又能斩钉截铁地说她是个坏人?
加缪说,恐惧是一种手段;恐惧制造了恐惧,而恐惧则让人民不再理性思考。希特勒通过渲染犹 太人对德国的威胁,使德国人民对对面每个犹太人都贴上坏蛋的标签,敌人就必须要被摧毁,而至于 这个犹太人是否真的是敌人,就不会有人去思考了,越抽象和宏大的概念越能说服人统治人,如同越 大的谎言就越难被拆穿。恐惧开始让人的本性显现,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即使自己都不知道砍 掉的是谁的头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柏林墙守 卫案”同样引起人了的反思,他们是 东德守卫,在一个夜里,两名东德居 民想翻出柏林墙逃向自由,结果这两 名居民被这些东德守卫的子弹击中。 九个月后,柏林墙倒塌,这些守卫被 推到了法庭的被告席上。他们的律师 辩称,对于一个执行命令的人,他们 没有选择的权利。而主审法官则提出 了一个经典的观点,“作为警察,不 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 的。面对一个无辜的平民,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
94
评论 一个个平庸的人陷入了巨大的恶之中却无法自拔,我们不能不责怪于个体,但也不能忽视造就这 一个个个体的环境。回到《弯曲的脊梁》,我们可以看到在纳粹的宣传中包括了大量的特色语言 ,比 如“灭绝”,“消灭”,“特殊处理”,平庸的人在受到极权主义强大的宣传和内心的恐惧之后,他 的思想便开始麻木,开始出于利己的方式做着极权者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平庸的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 沉浸在权力和利益的温床中不能自已,成为了体制和极权的帮凶,诱发了一次又一次人类的灾难。 基辛格说,权力是春药。这权力不仅诱发了善良之人开始对自己的同类痛下毒手,也让被统治的 人在权力面前下跪,交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之尊严,匍匐于极权者的脚下。
3、我们能否选择?
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社会失范不能归责于个人。我们不可否认社会对于个人的强大影响力, 但个人在面对群体的错误时是否真的没有机会去选择其他生存的方式?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我们无法对个体选择加以苛责,即使他们确实成为了极权的帮凶 , 理由很简单,让个人选择为社会牺牲具有多大的期待可能?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做的话,那我 们在坍塌的社会面前,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可以选择。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这样一场假设:极权主义政权的领导人是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下面的每 个个体都是从犯,从犯自己去施的恶行,首要分子都要负责吗?在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要为集团的 全部犯罪负责,但不是所有成员的所有犯罪。这也并不难理解,在希特勒治下的人民,如果政府胁迫 你做一些恶行,你可以不付这个责任,你是被胁迫的。但是如果你后来又自己主动去屠杀犹太人 ,甚 至在无人授意的情况下去屠杀,谁还应该为你负责呢?诸如现在很多公务员都觉得所有人都在贪腐 , 自己不贪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注意的到没有人鼓励你去贪污,你的贪污是在你自己的决定之下做出来 的,与人无尤,你所宣称的污染的环境也无法救你。 亚里士多德说,“非自愿行为的产生,有时是由于强制,有时是由于无知。强制的始点是外来的, 行为者对此无能为力,而是被动的。某些行为就其自身是非自愿的,然而行为者却可选择这个而不选 择那个,行为的始点是在他之中,这种行为自身是非自愿的,现在对或此或彼的选择却是自愿的 ,似 乎更多是自愿。”[7]你的选择虽然自称是“非自愿”的,但我们的行为正是为压制我们的权力添砖 加瓦。所以,我们需要反思自己,面对利益和恐惧双重压力,我们是否会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和 不与恶者合作的尊严? 直视社会的阴暗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的利己与懦弱,当我们自己把嘴封上的时候,也不 能避免罪恶的声音在呼啸,也不能避免我们的良心少受谴责,你的沉默掩盖不了他们的罪恶,你的沉 默反而会把你推下痛苦的深渊。而我们也要明白,错的制度一定会终结,当你已经认识到它是错的时 候,这个制度的毒瘤已经发酵到无法自愈,很快之后,历史就会把他剜去,而这个时间通常比我们想 象的都短。柏林墙就在一夜之间,倒塌了。 保留思考和质疑的权利,张开你的耳朵和高贵的嘴,对极权主义者只能说 “不”。 它们那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房子,根本无法抵抗暴风雨的肆虐。
95
评论
[1] Václav Havel ,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ed. John Keane( Aromonk ,N.Y.: M.E.Sharpe,1985),25.
[2] 兰德尔·彼特沃克,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M],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12.6, p31
[3] 汉娜?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林骧华译,三联书店,2008 年,P453
[4]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P13-14
[5] 兰德尔·彼特沃克,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M],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12.6, p216
[6] 资料来源与“斯坦福监狱试验”官方网站,原地址:http://www.prisonexp.org/ ,最后 访问时间:2013/5/12/22:36
[7] 徐贲,崔卫平:公民知识分子的选择[N],时代周报第 108 期■
96
评论
王笛:寻找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壤 王笛
《中国图书评论》(2008-5-27) 在美国的中国史学界,罗威廉教授可谓是一个多产作家, 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四本专著,而且每本都是大部头。除了他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里程碑式的关于汉口的两部名著,2001 年出版的《救世:陈宏谋与 18 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2],去 年他的新著《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问世。罗开 篇点题曰:1928 年 5 月,这正是国共合作失败之后不久,当 地人称麻城突然下了一场红雨。对于麻城人来说,这场红雨预 示着什么是很清楚的,因为这是国民党清共“血洗”的中心地 带,在集体暴力的混战中,军民死伤甚多[1](1 页)。这种暴 力及其后果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新鲜,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充 满血腥的历史。罗是一个社会史家(特别是城市史),但他关于 陈宏谋的研究则集中在官方精英思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 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 响的汉学家之一。
想和活动,这本书可以看出他从思 想史向社会史的回归,重新把其关 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地方社会。
为什么要把麻城作为他研究的对象?罗解释说:“当我们把深受考验 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放到更长的历史视野中,中国革命看起来会是多么地 不同?但是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角度看,这个研究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一 些特定的地区有更多的超越其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的暴力?为什么这些地方用暴力解决问题 成为最常见的方式?”[1]也就是说,当把中国革命最重要的熔炉——“苏区”置入一个长远历史视 野去考察时,中国革命看起来将会有如何的不同?罗试图回答:为何中国某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较更 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他希望通过对一个县从元末到抗战爆发七个世纪间所进行的长时段考察 ,对中国 农村社会历史上的暴力现象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解,并把中国革命与其所萌生的土壤联系起来,追寻中 国农村社会暴力萌生的基本原因。
对暴力的研究是多年来西方学术界所重视的课题。1969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R·霍夫 海因茨[Roy Hofheinz,Jr]发表《中国共产运动成功的生态》,便提出:为什么在中国一些地区更适 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在 1949 年最终取得政权?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态与接受 共产思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革命成功的区域多是党组织活动卓有成效的地方。但是霍夫海因茨也确
97
评论 认有若干地区是例外,在中国二千多个县中有八个属于此类,麻城及其临县黄安便是其中的两个 (在 1563 年之前它们其实是一个县),都位于将湖北和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分割开来的大别山地区,它们 是“革命温床”,在这些地区革命发展迅猛。[3]在此基础上,罗威廉选择麻城进行个案研究,试图 分析在具体中国文化环境下暴力背后的深刻含义。虽然此次的研究对象是暴力,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 的一段沉重的经历,但罗威廉同时也指出:“在谴责暴力行为问题上,中国比其他许多文化传统更具 力量,而且建立了一个人民和平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1]显然,这与他前三部著作强调中国社会 内部的发展因素、自治、和谐并不矛盾。
对暴力问题的研究首先涉及中国文化对暴力的认识。至少在 20 世纪之前,中国经典文献都反复 强调了人们的和平相处,但是中国文化是怎样与暴力共存的呢?学者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可概 括为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认为中国精英文化主流是反对暴力的;第二种认为暴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 个组成部分,“文武”就像“阴阳”一样是相辅相成的;第三种倾向于承认在中国精英和民众内部都 存在对暴力认可的文化。以第三种而言,代表性的有田海[Barend J. ter Haar]关于中国精英文化中 不断变化着的暴力使用的论断。他定义暴力为“为求改变状态、境遇或 事务而实际运用身体力量或以身体力量作威胁”。他还把暴力分为文化 认可的和不认可的两种,但田海研究的是前一种(罗对这两种都进行了研 究)。他指出,各种形式的暴力使用,曾是精英阶层身份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孔子便根本不反对暴力,在汉朝以后,尚武之风逐渐衰弱。因此,人 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排暴而崇文。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中国士人所希望 看到的现实,仅仅是一种理念的构筑。事实上,中国精英为实现控制时, 对使用暴力并不吝惜,虽然这种暴力的使用有日趋减少的趋势。[4]罗威 廉所持的是第三种取向,但与田海不同,罗既考察被正统承认的、也研 究异端的暴力文化。
田海,英国牛津大学 教授
罗威廉认为麻城的暴力倾向实际上为晚期中华帝国和民国的官员和文人所欣赏。这种欣赏与大众 文化和大众宗教相联系,并与集体记忆、地方史的记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麻城历史上,有两个 特殊的暴力文化模式,一是崇尚英雄、武侠、好汉,二是对鬼神的敬畏(根据人类学家武雅士[Aahur Wolf]的研究,中国人崇拜三种对象,即祖先、神以及鬼,而祖先与家庭、神与官僚、鬼与陌生人经 常联系在一起,分别代表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三种关系)[5],罗威廉的研究探索暴力与文化的关系,通 过分析历史的记忆,观察一个事件是怎样被记叙的,怎样传下来的,又怎样为人们所解读的。不同的 记叙、传播以及解读是怎样反映了人们政治目的和现实语境。罗威廉试图解释,麻城之所以会发生周 期性的流血事件,是由于其在地缘政治上的位置以及其特殊的文化传统。麻城位于大别山南麓,有若 干穿越这个高山之要隘。清政府对麻城的战略地位向来很关注,唯恐发生任何可能演变成大规模反清 民变的骚乱。但显然,并不仅仅是地理因素。事实上,在地理上麻城与其他中国县有相同之处,它对 全国也没多大影响,不像南京、北京、上海、汉口等那般重要,地理位置不见得多有利。而除地理因
98
评论 素外,特殊文化传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包括不断撰写的地方志和其他文化记忆载体,如民间歌 谣、传说、地方戏、诗歌、武术和民间宗教传统,还有各种历史遗迹与遗址。“地方集体暴力的结构 与复杂的、历史上形成的模式一致”[1](324 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冲突,西南经济中心与山地边 区(如东山)之间的冲突,是地方的经常现象。这种经常现象不过是中国暴力文化的一部分。
从元末到抗战爆发,麻城经历了两个繁荣时期。 一是明代中期,外销性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科 举和文化的成功。二是盛清时期,得益于商业的发 展。但之后,其在政治和文化上就逐渐边缘化了。 虽然两个时期都遭受经常性暴力,但它们却显示了 麻城权力的不同结构。在前一时期,中心和西南地 麻城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
区富裕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地方士绅组成巨大的、
相互通婚的宗族。在第二个时期,虽然大宗族仍然握有财产,但他们的权力受到受教育程度远逊于己 的地方强人的挑战。罗还发现,当地社会的三个显著特征,基本上都形成于明中叶麻城经济繁荣和科 举高中的高潮期。首先,大宗族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组织中最重要之势力,即使到了 20 世纪初仍然如 此。其二,土地的集中造成大量奴仆和佃仆,奴变经常发生。社会的不安定促成了地方精英的武装 , 他们安营扎寨,经常不受地方官管束。与全国其他县相比,麻城佃仆数量最多,这一点到民国时期仍 有体现。奴变是明清更替之际造成麻城血腥动荡的主要原因,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其三, 17 世纪 初持续的动乱,促使当地精英为了自身安全高度武装化,营造更大山寨,这种以山寨为中心的聚居地, 成为麻城基层最重要的地方组织。该县各地都有此类山寨,如东山地区形成了一个山寨联盟,史称“四 十八寨”,但实际包含了数百山寨。此类山寨在明末事实上获得了极大程度的自治,在清代才逐渐瓦 解。另外,地方文化、集体记忆和当地历史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这一地区的一种暴力传统。在当 地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中,流传着许多有关暴力的故事,而方史家和方志编撰者也为各自的政治目的, 时而把其间的人物描绘为英雄人物,时而又把他们贬斥为盗贼土匪。
因此,如果说韦思谛[Stephen Avrill]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最新 著作考察的是比较直接的政治环境,那么罗的这个研究则是从一个长 时段来观察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6],进而去发现何以某些地区 能够成为革命基地。譬如东山民变便是罗威廉重要考察对象,他借此 来观察生态和社会环境是怎样造就了暴力行为。东山民变是 17 世纪 70 年代三藩之乱时以麻城为中心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插曲,其大致情形 为:一个名叫黄金龙的“妖人”多年来往返于各地山区,宣扬反清复 明思想,试图发动一场民变。1674 年新年刚过,黄金龙便出现在麻城, 挥舞“宝剑”,手持“天书”,宣称自己的神通。东山强权人物刘君 孚将其庇护在自己的山寨中,该山寨位于麻城与黄冈县交界的曹家河
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 :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Stephen C. Averill 99 (2005)
评论 村。虽然他有时乐意庇护像黄金龙这样的亡命之徒,但也会让手下把一些进入其势力范围的匪徒押送 报官,以获官府信任。刘青黎是刘君孚的外甥,热衷于参与反清活动。据说此人曾拜谒过吴三桂 ,有 可能因此刘君孚获得吴三桂的伪札,命其在东山起事响应。随后,刘青黎利用当年四十八寨反抗的历 史鼓动并依靠黄金龙多年来建立的信众网络,有计划性地寻求鄂东以及豫、皖、赣等省邻近山寨强人 的支持,宣称这是“官逼民反”。由于刘君孚认为这有助于增强其权威,从而被外甥拉人反叛。据说 他直接间接地控制了数万人的武装。关于刘君孚即将起事的传闻四起,这加剧了麻城社会内部的分裂: 当地精英与县衙官吏之间、效忠清廷与效忠明朝的士绅之间、县城士绅与山寨强人之间、长期不和的 山寨之间等等矛盾开始激化。起事计划为另一山寨的仇家报官,刘君孚不得不仓促起事。而其他各寨 主,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起事者,都率众退入山寨。麻城的官吏呢?在得知东山民变发生后,他们犹 豫不决,竟在县城坐等有可能发动的围攻。
在这样一场涉及人物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罗特别关 注的是麻城历史上的“名吏”于成龙。1674 年仲夏麻 城民变酝酿之时,湖北巡抚张朝珍将于成龙从鄂南召回 以平息叛乱。于向各寨堡主发布一系列告示,保证不会 派大军围剿。张朝珍接受于成龙的建议,宣布赦免悔过 的士绅。在记述招抚五月刘君孚起事的官方文书中,于 成龙几乎没有提及刘君孚的反满行径,以免妨碍对刘君 孚等人的任用。他也没有提及“妖人”黄金龙,也未提 刘君孚助黄金龙潜逃,以免将刘君孚与三藩之乱联系起 来。但对于人数众多的“叛仆”参与,于成龙要求奴仆 忠于主人,严厉惩罚俘获的叛仆。于成龙的新盟友刘君 孚和其他地主武装帮助镇压反叛,成千上万的叛民及其 家人被杀。虽然于成龙一再要求他们不要滥杀,但收效 甚微。10 月底于成龙逮住了黄金龙,为平乱划上圆满 句号。于成龙将他问斩,砍下头颅送武昌邀功。11 月, 于成龙(1617 年 9 月 26 日-1684 年 5 月 31 日),为清代名臣。
于成龙在黄石镇召集百姓,告谕东山民变的终结,并赋 诗一首: “龟山已平,龙潭已清。既耕且织,万世永宁。 ” [1](188 页)
平定东山民变之功,成为日后对于成龙供奉祭祀的主因。从乾隆以降,于成龙的事迹就被列入方 志,历次编撰者不仅强调于成龙短期内平乱的谋略,而更颂扬其依靠当地民团挽救麻城,避免了朝廷 对地方的重赋。为纪念于成龙对东山民变的理智处理,当地人修建了于公庙,还写了大量关于他的诗 歌,其事迹广为流传。正如 1935 年县志编撰者所声称的那样,于成龙深受民众爱戴。然而,也有历 史编撰者认为 1674 年的英雄并非于成龙,而是坚持反清最终失败的义军领袖鲍世荣。尽管历次精英
100
评论 所编写的方志对他并不青睐,但其英勇反抗的传说还是被传颂下来,后来还被社会主义史学家重新定 义为“农民起义”领袖。事实上鲍世荣出生麻城望族,很难被看做是农民。
晚清的史料和历史编撰在对“民”的运用上一直存在争议,在精英的叙述中,只有那些清政府的 支持者才是“民”,而反抗者则被称为“群”或“众”。当然,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编撰中,评价又恰 恰相反。罗威廉通过分析各种历史的记述,来观察人们的历史记忆。他认为,“在 1674 年以后,麻 城社会开始出现一种稳定的调节适应机制,并一直保持到 l9 世纪中期灾难性暴力的发生。”[1](190 页)这些社会协调因素包括:逐渐的权力过渡,即地方权力从巨富和大族转移到东部山区刘君孚这样 的小地主手中;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当地由精英控制的较高程度的自治得到地方官员的默许;保甲制 度、民团、山寨体系等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够成功镇压大规模的集体骚动。可见,罗威廉所强调的是: 地方文化、集体记忆、历史根源的共同作用,这种共同作用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暴力传统。不仅仅是于 成龙这样的官方人物,即便如鲍世荣那些反叛者也都被纪念。民歌、地方戏、武术都对这一传统的形 成扮演了重要角色。清代以来的历届政府、官方史家、方志编撰者都不断地强化这种暴力传统,他们 的历史叙述和研究经常各有其目的,将历史人物贴上各种英雄和盗匪之标签。
罗威廉很明确地表示这本书是一本“叙事史”(narrative history),他所采用的方法是编年史, “倾向文学式描写,而非科学性的分析”。[1](11 页)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特殊的人的经历和 及其复杂性上。同时这是一本微观的社会史,不过罗本人并不这样认为。理由是这本书研究的是一个 长时段,而且麻城的人口也有几十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以中国幅员之辽阔,麻城的确只是一 个小地方。像其他微观历史学家一样,罗也关注普通人们的生活,力图理解他们的经历。同时,这本 书也是一部地方史。用长时段的眼光可以同时揭示一个小地区的文化持续性与历史演变、身份认同 、 城乡关系、地方社区认同、对外部控制的抵制、霸权与受制系统、集体行为发动模式以及地方暴力文 化的话语等。然而,罗威廉并不像广受批评的年鉴学派那样,撰写“没有事件的历史”,而是对地方 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末的红巾军、明末的白莲教、清军入关、清初的三藩之乱、 19 世 纪中叶的太平和捻军起义,到 20 年代的国民革命、30 年代的国共内战,均不曾遗漏。他力图使读者 感到中国历史在“现场”的意义[1](12 页)。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本微观历史与地方史有机结合的书。 对长时段历史场景的展示、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对资料的深入挖掘和熟练运用以及从“小历史”观察 “大历史”的眼光,无一不显现了作者精湛的历史写作技巧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无论是对政治史 、 社会史学者还是一般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都为他们理解中国革命、政治演变及其历史土壤提供了 清晰而深刻的研究个案。
[1][美]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
[2]William T.Rowe,Saving the Wodd: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rt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另外两本著作是 Hankow:
101
评论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Stanford:Stanford Univenity Press,1989).
[3]Roy Hotheinz,Jr.,“The Ec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t Success:Rural Influence Patterns, 1923—1945,”in A.Doak Barnett.ed.,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Action,Se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9.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吴应銧[Odoric Wou]最近的研究认为,麻 城是华中地区“共产主义革命的核心地带”,参 Odoric Y.K.Wou,Mobilizing the Masses:Building Revolution in Hene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但是麻城历史上异乎寻常的 集体暴力现象决不是近代才有的,至少可以追溯到 14 世纪元明交替之际,或者有可能更早。
[4]Barend J. ter Haar, "Rethinking ' Violence' in Chinese Culture, " in G?ran Aijmer and Jon Abbink eds., Meaning of Violence :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xford : Berg,2000.
[5]Arthur P. Wolf,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A. 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6]Averill, Stephen C.,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 :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6.■
102
本周最新到货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书名 1 奥兹国的奥兹玛
分类名称 青少年读物
作者 出版社 (美)莱曼?中国青年 弗兰克?鲍姆 2 奥兹国的神奇巫师 青少年读物 (美)莱曼?中国青年 弗兰克?鲍姆 3 绿野仙踪童话全集:奥兹国青少年读物 [美] 莱曼·弗中国青年 的多萝西和巫师 兰克·鲍姆 4 绿野仙踪童话全集:通往奥青少年读物 美/莱曼·弗兰中国青年 兹国的路 克·鲍姆 5 出埃及记(典藏版) 文学大台1 [美] 里昂·尤中国青年 里斯 6 绿野仙踪童话全集:奥兹国青少年读物 [美] 莱曼·弗中国青年 的碎布姑娘 兰克·鲍姆 7 绿野仙踪童话全集:奥兹国青少年读物 [美] 莱曼·弗中国青年 的翡翠城 兰克·鲍姆 8 绿野仙踪童话全集:奥兹国青少年读物 [美] 莱曼·弗中国青年 的嘀嗒人 兰克·鲍姆 9 彼得兔经典故事全集(双语青少年读物 (英)毕翠克 江西高校出 版)V 丝。波特 版社 10 辜鸿铭讲论语 国学 辜鸿铭 金城出版社 11 黑玛丽红玛丽 外国文学 (英)霍普金森 重庆大学 12 爱的宝藏 外国文学 (法)菲利普.重庆大学 索莱尔斯 13 微电影剧作教程 戏剧、戏曲 刘纯羽 京华出版社 14 经典训诂-周策纵作品集4 古代文学研周策纵 上海世图 究 15 弃园诗话-周策纵作品集5 古代文学研周策纵 上海世图 究 16 哈佛遗墨(修订版) 文学评论 杨联陞 商务 17 论过度诠释 文学评论 余宏 漓江 18 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 文学大台2 杨晓敏 漓江 19 2013中国年度散文诗 文学大台2 邹岳汉 漓江 20 开明第二英文读本 外文读物 林语堂 海豚出版社 21 2013中国年度幽默作品 文学大台2 丁斯 漓江 22 开明第三英文读本 外文读物 林语堂 海豚出版社 23 微笑的鱼 青少年读物 几米 海豚出版社 24 开明第一英文读本 外文读物 林语堂 海豚出版社 25 几米作品45:吹泡泡 青少年读物 幾米 海豚出版社 26 洪汛涛论童话 文学评论 洪汛涛 海豚出版社
价格 26 26 29 28 55 32 36 29 19.8 49.8 35 28 29.8 36 39.8 36 39 30 29 28 29.8 28 30 25 45 55 103
本周最新到货
27 巧克力兔
青少年读物
[比] 玛莉亚·海豚出版社 克莱瑞 28 美丽小世界:小小七星 青少年读物 [德] 艾里希·海豚出版社 海曼 29 美丽小世界:精灵之家 青少年读物 德] 艾里希·海豚出版社 海曼 30 美丽小世界:社区花园 青少年读物 德] 艾里希·海豚出版社 海曼 31 做最棒的自己:小象跳舞 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本尼斯 32 落花生 文学大台2 许地山 新世界出版 社 33 做最棒的自己:贝蒂神奇的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梦 本尼斯 34 做最棒的自己:不安分的石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头 本尼斯 35 做最棒的自己:巧克力熊聚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会 本尼斯 36 做最棒的自己:小猪、老鼠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和房子 本尼斯 37 一九三八年的铁 文学大台2 王秀梅 山东画报出 版社 38 做最棒的自己:小鱼探险 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本尼斯 39 做最棒的自己:天鹅莉斯的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河 本尼斯 40 做最棒的自己:寻找苹果树 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本尼斯 41 做最棒的自己:小水珠找朋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友 本尼斯 42 做最棒的自己:馋嘴的豆丁 青少年读物 [美] 巴巴拉·海豚出版社 本尼斯 43 幸运儿 青少年读物 几米 海豚出版社 44 美丽成长:岩石,如此活泼 青少年读物 [美] 黛安娜·海豚出版社 赫茨·阿斯顿 45 斜阳金粉 随笔 李天葆 山东画报出 版社 46 因,父之名 文学大台2 李京怡 山东画报出 版社 47 国学经典读本丛书·楚辞 国学 屈原 山东画报出 版社 48 无知的游历 中国散文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49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 文学 刘瑞琳 广西师范大
25 23.8 23.8 23.8 13.8 28 13.8 13.8 13.8 13.8 35 13.8 13.8 13.8 13.8 13.8 38 29.8 35 35 32 58 39.8 104
本周最新到货
温故特辑 学出版社 50 你只负责精彩老天自由安排 流行、畅销 七月蔚蓝 湖南文艺 51 想爱你到老 文学 胡发云 中信 52 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间所有文学大台2 毕淑敏 湖南文艺 的坚硬 53 恰到好处的幸福 文学大台2 毕淑敏 湖南文艺 54 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中国散文 韩晗 九州出版社 月札记 55 鼹鼠儿歌认知书:鼹鼠彩色 青少年读物 兹德内克.米勒 接力出版社 乐园 56 对话比利.怀尔德 戏剧、戏曲 卡梅伦.克罗 复旦大学 57 为奴十二年 文学大台1 所罗门.诺瑟普 文心出版社 58 我有梦 青少年读物 帕特里克.麦克云南少儿 唐奈 59 夜色下的小屋 青少年读物 苏珊.玛丽.斯 新星出版社 万森,贝斯.克 罗姆斯 60 艺术大魔法 青少年读物 大卫.威斯纳 河北教育 61 抵抗全敌 文学大台1 汤姆 湖南文艺 62 与庄共舞人生的自救之道 作家作品集 王蒙 生活书店 63 现代语言学视角下的博杜恩语言文字 杨衍春 广西师范大 德 库尔德内语言学思想 学出版社 64 临时一句话脱口而出说韩语 阅读赏析 尹惠俊 南京大学 65 我的艺术生涯-河北传媒学 戏剧、戏曲 冉杰 北京大学 院文库 66 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 随笔 陈达 商务 67 新宿鲛4:无间人形 悬疑、科幻 (日)大泽在昌 北京 68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第三 文学评论 张钟 洪子诚 北京大学 版)-博雅大学堂文学 佘树森 等 69 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古代文文学评论 胡晓明 华东师大 学理论研究 70 小虎妞和爸爸 青少年读物 李异鸣 南海 71 词学第三十辑 古代文学研马兴荣 华东师大 究 72 丫头儿 文学 赵赵 长江文艺 73 文学原理(第二版)-博雅大 文学评论 董学文 张永刚 北京大学 学堂文学 74 新宿鲛.5 炎蛹 悬疑、科幻 (日)大泽在昌 北京 75 昆虫记全集(1-10卷)全译青少年读物 (法)法布尔 江西科技 插图珍藏版 76 唐诗说稿-长安文化与中国 古代文学研杨恩成 商务 文学研究 究 77 汉字英雄-第1季 语言文字 徐涛 商务 78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 语言文字 何九盈 商务
35 38 32.8 32.8 39.8 64 48 28 29.8 32
35.8 39.8 38 42 12.8 37 26 32.8 45 28 32 48 36 32 32.8 298 50 29.9 49 105
本周最新到货
79 曹植诗歌英译 外文读物 吴伏生 商务 80 新世纪爱情故事 作家作品集 残雪 作家 81 商务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手工具 恒铨 商务 册 82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作家作品集 杨绛 商务 83 孔明,你又乱来了 红学、历史 (日)酒见贤一 上海译文 小说 84 忠诚 外国文学 【瑞典】谢尔?上海人民 埃斯普马克 85 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 戏剧、戏曲 魏子晨 上海古籍 86 玉台新咏汇校(全二册) 古籍 上海古籍 87 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 戏剧、戏曲 沈亮 上海远东出 版社 88 浪漫精神与现实梦想-中国 文学评论 张文东,王东 人民 当代小说中的传奇叙事 89 霍比特人 悬疑、科幻 托尔金 上海人民 90 英语人名词语趣谈 外文读物 马丁.H.曼瑟 上海译文 91 123成人式 文学大台1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 92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外国文学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 93 英国特工 文学大台1 【英】毛姆 上海译文 94 西班牙主题变奏 文学大台1 【英】毛姆 上海译文 95 玉米人 文学大台1 米盖尔·安赫 上海译文 尔·阿斯图里 亚斯 96 总统先生 文学大台1 米盖尔·安赫 上海译文 尔·阿斯图里 亚斯 97 苗疆蛊事4 文学大台2 南无袈裟理科上海社科院 佛 98 苗疆蛊事5 文学大台2 南无袈裟理科上海社科院 佛 99 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 古代文学研张可礼 凤凰出版社 究 100 那一张旧书单 读书生活 余晓群 浙江大学 101 妈阁是座城 古籍 严歌苓 人民文学 102 卡夫卡小说全集 文学 卡夫卡 人民文学 103 新福尔摩斯之红心杰克 悬疑、科幻 史蒂夫.海耶斯 江苏文艺 104 时光中的事-关于王小波和 中国散文 王征 江苏文艺 亲友们的那些事儿 105 成为妙龄小女人的14种方法 青少年读物 (日)伊藤理佐 现代出版社 106 朝子30仍单身 青少年读物 伊藤理佐 现代出版社 107 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 诗歌 季世昌主编 江苏文艺 (足本) 108 别留我一人在家 青少年读物 小欣 现代出版社
19 35 17 18 45 20 42 88 38 48 36 35 30 32 39 32 52
48
39.8 39.8 168 43 36 88 32 25 21 22 260 20 106
本周最新到货
109 110 111 112 113
我也叫萨朗波 诗歌 虹影 江苏文艺 中国新诗讲稿 文学评论 李怡 人民大学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文学 山亭夜宴 现代出版社 敬畏学问 中国散文 秦亚青 汉大 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 修语言文字 周有光 上海教育出 订本 版社 114 译林名著精选:寄小读者(插 中国散文 冰心 译林出版社 图本) 115 谢尔顿作品:灭顶之灾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16 谢尔顿作品:天使的愤怒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17 谢尔顿作品:时间之沙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18 谢尔顿作品:午夜的另一面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19 谢尔顿作品:午夜的回忆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20 谢尔顿作品:你怕黑吗? 悬疑、科幻 [美] 西德尼·译林出版社 谢尔顿 121 欧行散影 中国散文 洒欣燕 译林出版社 122 相遇 文学大台2 格非 译林出版社 123 博尔赫斯的面孔 文学大台2 格非 译林出版社 124 小津(睿文馆) 戏剧、戏曲 美.唐纳德.里上海译文 奇 125 白痴(译文名著精选) 外国文学 俄.陀思妥耶夫上海译文 斯基 126 中西风马牛(修订版) 随笔 启之(吴迪) 世界图书 127 20天突破影视高考(最新修戏剧、戏曲 弋岚 北京 订第4版) 128 (上下册)现代世界史影印外文读物 R.R. 帕尔默 世界图书 第10版 129 (套装上中下册)梵天庐从古籍 柴小梵 故宫出版社 录 130 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上海科技文 献 131 从表情、动作到漫画成品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上海科技文 献 132 中级设计和高级设计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上海科技文 献 133 设计必备的素描和初级设计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上海科技文 献 134 绘画基础和自然画法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上海科技文 献
35 28 32.8 32 30 16 29.8 35 32 35 32 32 58 35 39 52 50 39.8 29.8 188 96 18 18 18 22 22
107
本周最新到货
135 卡通绘画基础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36 漫画绘画基础和技巧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37 怎么画动物、人物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38 创意手工作品制作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39 个性手工作品制作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40 剪纸百科
青少年读物 韩/金忠元
141 少年趣味手工小制作
青少年读物 吴云龙
142 少年趣味科学小实验
青少年读物 吴云龙
143 常见植物的趣味观察
青少年读物 吴云龙
144 常见动物的趣味观察
青少年读物 吴云龙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螺君日记-海豚书馆 诗歌 毕树棠 出版忆往 文学大台2 陈昕 书中日月长 文学大台2 胡洪侠 抱婴集 文学大台2 杨小洲 经典故事画(2)-名家散失青少年读物 吴启瑞 作品集 经典故事画(3)-名家散失青少年读物 吴启瑞 作品集 经典故事画(1)-名家散失青少年读物 吴启瑞 作品集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22
15.8 35 52 42 22.8
海豚出版社
19.8
海豚出版社
21.8
28 28 28 28 28 25 25 22 22
●社科类 序号 1 2 3 4 5
书名 罗马史(上卷)-汉译世界学 术名著丛书 身边的江湖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6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 北朝-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5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殷周 春 秋战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2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商务
阿庇安
商务
48
社会科学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于建嵘 (日)气贺泽 保规 (日)川本芳 昭
广播电视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35
海外中国研 (日)平势隆 广西师范大 究 郎 学出版社
52 45 52
108
本周最新到货
三国志世界 后汉 三国时代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4 从神话到历史 神话时代 夏 7 王朝-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1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宋 8 朝-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7 始皇帝的遗产 秦汉帝国-讲 9 谈社.中国的历史03 海与帝国 明清时代-讲谈 10 社.中国的历史09 1心理学统治世界:政治篇. 11 领袖意志 十定律:万变世界中绝对不 12 变的超强神秘法则 6
13 潮侨溯源集-文化阅读048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心理学 心理学
思想文化研 潘醒农 究
中国佛教史-文史哲经典文 宗教研究 库 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 15 心理学 实用破谎术 16 政治的细节(第10版) 政治学 社会学、人 17 逆流而上的鱼-碎金文丛 类学 社科随笔、 18 单向街005:反智的年代 全球化 1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社会科学 20 罗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 社会科学 战后美日台关系史研究 21 国际问题 (1945-1995) 22 战后东欧政治发展研究 国际问题 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 23 中国政治 究(1950-1990) 思想文化研 24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 究 25 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 社科丛书 古代泾住(1-800年)创世纪 26 宗教研究 1-11章 新原道(贞元六书):中国哲 27 国际问题 学之精神 28 新原人(贞元六书) 哲学 有效处理学生问题的25个心 29 教育学 里学智慧 14
30 情智教育十日谈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日)宫本一 广西师范大 夫 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日)小岛 毅 学出版社 (日)鹤间和 广西师范大 幸 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日)上田 信 学出版社 古斯塔夫.勒 金城出版社 庞 维尔弗雷多. 金城出版社 帕累托 等 (日)金 文京
教育学
蒋维乔
49 46 58 57 32 32
金城出版社
36
金城出版社
39.8
(德)雅克.纳 京华出版社 斯海 (美)罗伯特 上海世图 潘光旦
48
商务
28 68 32
卡尔.波普尔 罗振宇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上海人民 长江文艺
王键
九州出版社
52
郭洁
九州出版社
36
杨瑞春
九州出版社
68
李长之
商务
30
约翰.雷
商务
30
劳斯
华东师大
88
冯友兰
北京大学
35
冯友兰
北京大学
39
李进城
华东师大
35
陶继新 孙双 金
华东师大
35
许知远 编
32 23 36
109
本周最新到货
31 学校会伤人
教育学
32 大脑总指挥 心理学 医治心病:精神病治疗为什 33 心理学 么失败 34 想象的世界 心理学 35 跳出教育看教育 教育学 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2 36 教育学 版) 37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国际问题 海外中国研 38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究 39 农民的鼎革 当代中国题 40 现代性的终结-解释学译丛 商务 41 悲剧的诞生 商务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 42 社科丛书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 社会学、人 43 身体政治学 类学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解释 44 商务 学译丛 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 45 法学 曼与博安南之争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 海外中国研 46 影响-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 究 书系 47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
教育学
48 中国学术-总第三十三辑 (上.下册)中国文化西传欧 49 洲史-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 书系 民国劳资争议研究 50 -1927-1937年 空间行为的地理学-当代地 51 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 52 中国城市研究-第六辑 53 经验与自然 54 哲学问题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 55 破与政策组合 思想的力量:柯林武德历史 56 哲学研究 57 哲学分析 第4卷 2013年 第
商务
柯尔斯滕 奥 尔森, 高德伯格
华东师大
32
华东师大
38
本托尔
华东师大
39.8
哈里斯 王晓春
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
25 35
雷玲
华东师大
32
松田武 乔治·马戛尔 尼 赵树凯 詹尼·瓦蒂莫 尼采
商务
49
商务
58
商务 商务 商务
30 22 19
费孝通
商务
50
许晖
商务
29
吉尔.德勒兹
商务
29
王伟臣
商务
32
维吉尔·毕诺 商务
62
阿尔杜斯·赫 商务 胥黎 刘东 商务
19.8 36
海外中国研 安田朴 究
商务
75
中国近代史
商务
45
商务
89
商务 商务 商务
55 36 15
当代中国题 汪晖,陶然
商务
40
哲学
学林出版社
30
上海人民
25
雷金纳德.戈 列奇 当代中国题 宁越敏 商务 杜威 商务 罗素 民族、区域
哲学
张小忠
110
本周最新到货
6期 总第22期 58 三国颍川郡纪年 历史研究 周健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 社科随笔、 杜明娥,杨英 59 模式研究 全球化 姿 【美】埃伦。 60 政治分析-政治科学概论 社科丛书 格雷斯比 61 周秦时代生死观研究 哲学 刘明 62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历史研究 刘春香 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 63 宗教研究 张谷 响 社会学、人 64 社会伦理学研究 祖国华 类学 清代东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 65 历史研究 姚春敏 织 金岳霖全集(全六卷)(共8 66 帐台02 金岳霖 册) 5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 弗朗斯.德瓦 67 社科丛书 的权力与性-睿文馆 尔 理查德.桑内 68 1公共人的衰落-睿文馆 社科丛书 特 马丁.海德格 69 4林中路-睿文馆 社科丛书 尔 【美】M.罗斯 70 罗马 政治文明 托夫采夫 让-保罗·萨 71 想象 社科丛书 特 顾颉刚卷-中国近代思想家 72 学者文丛 顾潮 文库 南无袈裟理科 73 苗疆蛊事6 政治文明 佛 王韬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74 学者文丛 海青 库 经元善卷-中国近代思想家 75 学者文丛 朱浒 文库 汪康年卷-中国近代思想家 76 学者文丛 汪林茂 文库 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中 77 学者文丛 严昌洪 何广 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 思想文化研 78 刘仲华 学术 究 海外中国研 (美)伍安祖 79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究 王晴佳 思想文化研 80 符号中国-新闻传播学文库 隋岩 究
人民
42
人民
38
人民
56
人民 人民
48 39
人民
49
人民
45
人民
60
人民
630
上海译文
50
上海译文
65
上海译文
62
汉大
42
上海译文
30
人民大学
64
上海社科院
39.8
人民大学
65
人民大学
69
人民大学
84
人民大学
56
人民大学
78
人民大学
52
人民大学
39.8
111
本周最新到货
81 82 83 84 85
法治中国:民主法治精神举 中国政治 要 政治学与生活 插图版(第12 政治学 版) 大众传媒革命-新闻与传播 传播学 译丛 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 法学 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 人格判断:多维的视角 社会科学
86 哲学是什么 87
哲学丛书
神文时代:谶纬 术数与中古 历史研究 政治研究
88 科学哲学是什么
哲学丛书
89 宗教哲学是什么
哲学丛书
90 形而上学是什么
哲学丛书
91 牛津西方哲学史
哲学丛书
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 (1965-2000) 93 (全四册)王阳明全集 92
国际问题 哲学
汪习根 等
人民大学
59.8
(美)迈克尔. 人民大学 罗斯金
58
(美)斯特林 人民大学
69.8
英.戴雪
上海人民
陈少华 暨南大学 [英]克里斯· 人民大学 霍奈尔 孙英刚 [英] 亚历山 大·伯德 [美] 路易 斯·P·波伊 曼 [美] 布鲁 斯·昂 [英] 安东 尼·肯尼 李志东
明.王守仁 [美] 史蒂 94 伦理学是什么 哲学丛书 文·卢坡尔 [英] 安德 95 心理学是什么(第3版) 哲学丛书 鲁·科尔曼 96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 哲学 (德)胡塞尔 范丽珠等 主 97 乡土的力量 当代中国题 编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 [美] 奥利 98 社科大台 国历史(下册) 弗·斯通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 [美] 奥利 99 社科大台 国历史(上册) 弗·斯通
39 39.8 39.8
上海古籍
78
人民大学
35
人民大学
29.8
人民大学
38
人民大学
48
人民大学
45
上海古籍
176
人民大学
29.8
人民大学
28
人民大学
69
上海人民
35
重庆出版社
46
重庆出版社
52
●经管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 轻有力:用90后思维管理90企业史 韩庆峰 中国青年 后 2 学习的力量 求职培训、市 约翰.麦克斯 金城出版社 场营销 韦尔
价格 28 33
112
本周最新到货
3
五星级服务:客户忠诚度实 求职培训、市 (美)莱昂纳上海世图 操手册 场营销 多 4 应届生房地产行业求职全攻 求职培训、市 应届生求职网 上海交大 略 场营销 5 2013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谈毅 上海交大 6 搞定增值税-财税实务系列 金融投资理王越 张炜 北京大学 丛书 论 7 市场到哪里投胎 一般经济学 薛涌 商务 8 经营之神-日本启示录 企业史 长谷川洋三 商务 9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一般经济学 约瑟夫·熊彼商务 学家/经济学名著译丛 特 10 经济学超市 一般经济学 《经济学人》商务 杂志社 11 世界文明对话研究报告 报告年鉴 许嘉璐,孔汉人民 (2002-2012) 思等编 12 医疗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一般经济学 【英】朱利 汉大 安·图德·哈 特 13 公共问题经济学(第十七版) 一般经济学 罗杰.米勒等 人民大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 书 14 华尔街真相-华尔街不告诉 企业史 (美)詹姆斯. 人民大学 你的事 威登等 15 理性犯的错-日常生活中的 企业史 (美)托马斯. 人民大学 大思维谬误 吉洛维奇 16 经济指标解读-珍藏版 一般经济学 伯纳德·鲍莫人民大学 尔
26 25 69 30 39 34 28 25 66 48
39
45.9 46.9 49
●人文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1 (上下)国史大纲(修订本) 历史文化 2 墙后面的人-小柚.游学去 游记、印象 3 饮食的隐情 饮食文化 情爱无错—法国人的爱情信 4 两性、婚姻 仰 5 天天见面 饮食文化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 6 军事战争 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7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全12册)帐台04 8 吃情岁月 饮食文化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清末 9 历史文化 中国民国-讲谈社.中国的历
作者 钱穆 小柚 许石林
出版社 商务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
价格 76 25 28
谢强
中国青年
26
朱晓剑
中国青年
28
月映长河
中国青年
39
胡忠良 中国青年 冯传友 中国青年 (日)菊池秀 广西师范大 明 学出版社
550 28 48
113
本周最新到货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史10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辽西夏 历史文化 金元-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8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中国旧书店-独立书店,你 好!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人生路上遇到禅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 商制度开创纪实 书店之美(典藏版)-文化阅 读049 怪诞现象学:21世纪科学防 骗指南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 文通识课3 从法国大革命到全球化时代 -人文通识课4 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碎金 文丛
21
爱是勇者的游戏
22
做孩子最想要的父母
23
老照片。第九十三辑
24
南极的眼泪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人物传记
(日)杉山正 广西师范大 明 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朱涛 学出版社
45 58
记忆珍藏
阿滢
金城出版社
49.8
地域民俗 宗教文化
左靖 编 释然
金城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49 29.8
社会纪实
郝在今
金城出版社
39.8
金城出版社
98
流行、时尚 田原 科学史 外国史 外国史 记忆珍藏
(美)席克 上海世图 (美)罗伊. 上海世图 马修斯 (美)罗伊. 上海世图 马修斯 陈达
商务
阿噶巴仁波 三秦出版社 切 家庭教育 柳朗道 中国妇女 山东画报出 记忆珍藏 冯克力 版社 中国画报出 游记、印象 隐喻 版社 心理励志
小学六年培养孩子一生的学 家庭教育 习力 爱女装:女装品鉴和购买指 流行、时尚 南 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 心理励志
金秀贞
中国妇女
[美] 杰米· 山东画报出 阿姆斯特朗 版社 黄德惠 光明日报 古吴轩出版 战争一点儿也不靠谱 历史文化 胡卫红 社 净土十要 宗教文化 张景岗 九州出版社 (日)高岛吞 白话高岛易断(上下) 宗教文化 九州出版社 象 福从足下生:杨奕奶奶的宝 山西科学技 保健、养生 杨奕,许哿 宝按摩书 术 战国五大公知 人物传记 刘勃 人民日报 南国风情录 游记、印象 叶永烈 上海交大 天地辟地——聊奇妙的时空 科学史 廖伯梦 上海交大 人体使用手册3:养生的逻辑 人文大台2 吴清忠 上海交大
39.8 36 39.8 36 35 35 15 38 35 38 25 32.8 118 128 36 32 45 30 38 114
本周最新到货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不可思议——聊科学技术的 科学史 应用 玩转物理——聊动手做的乐 科学史 趣
廖伯梦
上海交大
30
廖伯梦
上海交大
30
华东师大
138
北京
79.6
拉尔夫.佛利 德曼 [韩] 善友教 我是化学王(全4册) 科学史 育出版社 法/艾迪安。 东京审判:被忘却的纽伦堡 军事战争 若代尔 原来如此——聊身边的物理 科学史 廖伯梦 漫步欧洲 游记、印象 叶永烈 帝王师:刘伯温 人物传记 度阴山 谁主沉浮——聊物理学家那 科学史 廖伯梦 些事儿 18场扭转世界历史的经典战 军事战争 张向春 役 南希。H。拉 在大英博物馆读古罗马 外国史 梅奇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人物传记 若虚 冷眼光:异常走向的思维视 心理励志 王玉新 野 (上下卷)朱熹年谱长编 人物传记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心理励志 李上卿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案例集 家庭教育 相对论的意义-科学素养文 科学探索 爱因斯坦 库.科学元典丛书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 家庭教育 闻少聪 气 司马迁精神人格论 人物传记 程世和 托马斯·杰 杰斐逊自传 人物传记 斐逊 林谷芳 孙小 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 心理励志 宁 茜茜公主-世界名人传记丛 布里姬特.哈 人物传记 书 曼 莫里斯.克莱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科学史 因 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 【美】唐.罗 人物传记 艺术 伯茨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保健、养生 陈仁寿 本丛书(拾)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保健、养生 陈仁寿 本丛书(壹) 里尔克一个诗人
人物传记
上海交大
29
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 江苏文艺
36 40 46
上海交大
36
上海交大
68
上海交大
49
江苏文艺
36
东方
28
华东师大 北方文艺 华东师大
168 29.8 45
北京大学
39
华东师大
26
商务
40
商务
18
作家
33
商务
89
商务
53
金城出版社
45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35 180
115
本周最新到货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陆)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柒)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玖)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捌)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贰)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肆)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叁) 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 本丛书(伍) (全两册)千秋功业 民国吃家 祖父的六抽小柜 洗冤伏枭录-湄公河 “10.5”血案全纪实 王震与新疆 6上帝的方程式:爱因斯坦, 相对论和膨胀的宇宙-睿文 馆
社会纪实 饮食文化 记忆珍藏
黄学禄 二毛 杨凯麟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人民 上海人民 上海人民
社会纪实
邹伟
人民
39.9
社会纪实
陈伍国
人民
39
记忆珍藏
阿米尔.D.阿 上海译文 克塞尔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保健、养生 陈仁寿
76
绝代风华
流行、时尚
77
陌生的中国人
社会纪实
78
汉译传记丛书:索尔仁尼琴 人物传记 传
79
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亲历画坛八十年-石谷风口 述历史 释迦牟尼佛传-佛是你心中 的一朵莲花 李娜微讲堂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人生是长跑-孩子慢慢来
心理励志
(意)莫利纳 里 杨猛 [俄罗斯] 柳·萨拉斯 金娜 (日)中岛孝 志
25 25 28 32 38 25 28 32 98 29 45
45
北美摄影
198
人民大学
36
人民文学
88
现代出版社
26
人物传记
石谷风
江苏文艺
32
宗教文化
乐文城
江苏文艺
32
历史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两性、婚姻
李娜 本性禅师 本性禅师 本性禅师 本性禅师 本性禅师 于秀
江苏文艺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34 21 21 21 21 21 35 116
本周最新到货
89 90 91 92 93 94 95
药材煲汤最滋补 《健康大讲 饮食文化 堂》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糖水 饮食文化 家常菜王 饮食文化 中华名中药养生药膳大全 饮食文化 麻辣川香 饮食文化 复杂性思维:物质 精神和人 科学史 类的计算动力学 佛缘妙心禅师禅要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考古研究
《健康大讲 堂》编委会 陈志田 陈志田 王作生编 张恕玉 德.克劳斯. 迈因策尔 冯焕珍 编 俄.斯维亚托 斯拉夫.雷巴 斯 [英] 蒂莫 西·高尔斯 [美] 约翰· 哈斯林 萧振士 朱家溍
考古研究
曹兵武
故宫出版社
56
考古研究
林梅村 中国古陶瓷 学会 [日] 田原祯 次郎 拉尔斯·林 伯格·克里 斯滕森 (荷兰)霍弗 特·席林(丹 麦)拉尔斯· 林伯格·克 里斯滕森 [丹麦] 拉尔 斯·林伯 格·克里斯 滕森 [美] 克里斯 托弗·G.普 利 [美] 托马 斯·库斯克 [美] 丽塔· 玛丽·金
故宫出版社
66
故宫出版社
96
故宫出版社
36
上海科技文 献
88
上海科技文 献
88
上海科技文 献
98
上海科技文 献
30
96
(上下册)斯大林传:命运与 战略
人物传记
97
牛津通识读本:数学
科学史
当众讲话的艺术:说什么, 如何说,大家才肯听 99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 100 说故宫 文物与文化:曹兵武文化遗 101 产学论集 102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 98
心理励志
103 龙泉窑瓷器研究
考古研究
104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人物传记
105 隐秘的宇宙-修订版
科学史
106
天文望远镜(附光盘修订版 四百年探索之旅)(精)
107
哈勃望远镜十七年探索之旅 科学史 (修订版,附 DVD 光盘1张)
108
趣味学习丛书:物理其实很 科学史 简单
数学其实很简单-趣味学习 丛书 生物学其实很简单-趣味学 110 习丛书 109
科学史
科学史 科学史
新疆人民
29.8
湖南美术 湖南美术 青岛 青岛
29.8 29.8 48 29.8
上海辞书
85
上海古籍
98
上海人民
168
译林出版社
25
世界图书
36
世界图书 故宫出版社
60 56
上海科技文 献 上海科技文 献
38 30
117
本周最新到货
111
化学其实很简单-趣味学习 丛书
科学史
112
地球科学其实很简单-趣味 学习丛书
科学史
113 田野里的大师
社会纪实
[美] 约 翰·T.摩尔 美/ 爱德 华·F.阿尔 宾 张冠生
上海科技文 献
38
上海科技文 献
35
海豚出版社
52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 关良 精品图书 关良 上海人美 2 单反摄影指南 摄影工艺 柯雷 中国青年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 广西师范大 3 实用技法 徐小虎 的笔墨 学出版社 艺术人物、理 奥斯卡.施莱 4 包豪斯舞台 金城出版社 论 默 等 5 芥子园画传.三集 实用技法 金城出版社 6 芥子园画传.初集 实用技法 金城出版社 工薪族当代艺术收藏之道-蜜 艺术人物、理 7 宫津大辅 金城出版社 蜂文库.艺术收藏卷02 论 8 芥子园画传.二集 实用技法 金城出版社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蜜蜂 艺术人物、理 9 汉斯.贝尔廷 金城出版社 文库.策展人卷08 论 (美)约瑟夫. 10 色彩构成 设计 重庆大学 阿尔伯斯 11 一次-图片和故事 摄影工艺 维姆.文德斯 京华出版社 拍摄神奇小世界:微距摄影入 12 摄影工艺 (英)戴维斯 上海世图 门手册 13 东瀛印象记-碎金文丛 艺术史 常任侠 商务 新世界出版 14 王羲之书法范本 书法篆刻 侯素平 社 藤田嗣治巴黎画派中的黄皮 艺术人物、理 山东画报出 15 刘拧 肤 论 版社 山东画报出 16 中华国宝图典 收藏鉴赏 贺云翱,邬俊 版社 广西师范大 17 漫步东京 设计 日.荒木经惟 学出版社 艾伦.B.雅各 18 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 设计 电子工业 布斯 19 名画中的古琴 艺术史 葛斐尔 文化艺术 20 移动照相馆 设计 马良 湖南人民 21 名画中的旅行 艺术史 左昕阳 文化艺术 22 名画中的女性 艺术史 郑艳 文化艺术 23 名画中的建筑 设计 许万里 文化艺术
价格 580 40 84 39.8 48 58 39.8 55 59.8 48 88 49.8 35 38 45 286 58 48 29.8 168 29.8 29.8 29.8 118
三辉链接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如何在游戏中干预自闭谱系 障碍儿童-自闭谱系障碍儿童 音乐、体育 朱瑞 周念丽 北京大学 早期干预丛书 艺术人物、理 整生论美学 袁鼎生 商务 论 具象绘画:影响中国的十位现 艺术人物、理 汪洋 金城出版社 代油画大师 论 华乐西传法兰西-商务印书馆 音乐、体育 陈艳霞 商务 海外汉学书系 西方美学史 艺术史 凌继尧 学林出版社 谁收藏了圆明园 精品图书 刘阳编著 金城出版社 像贝克汉姆那样踢球-100件 音乐、体育 约翰。D。巴罗 上海科教 你不知道的关于体育的事 上海远东出 中国剪纸新编 摄影工艺 吴良忠编 版社 艺术人物、理 美在身边 宋生贵 人民 论 佳能单反相机完全手册 摄影工艺 (英)乔治 北美摄影 户外单反摄影技巧一点通 摄影工艺 亚当·华林 北美摄影 君特·奥斯特 经典徕卡:M 相机五十年 摄影工艺 北美摄影 洛 白鱼解字 书法篆刻 流沙河 现代出版社 如跂斯翼 如矢斯棘—林徽因 设计 林徽因 东方 建筑文集 对话紫禁城-博物馆的种种可 收藏鉴赏 李文儒 故宫出版社 能 唐卡-梵华楼藏宝 收藏鉴赏 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出版社 艺术人物、理 明清画谭 聂崇正 聂崇正 故宫出版社 论 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 音乐、体育 严晓星 故宫出版社 考) 故宫纪事 收藏鉴赏 郑欣淼 故宫出版社 (全二册)佛像-梵华楼藏宝 收藏鉴赏 故宫博物馆 故宫出版社 艺术人物、理 <<大梅山馆诗意图>>研究 林姝 故宫出版社 论 供器-梵华楼藏宝 收藏鉴赏 故宫博物馆 故宫出版社
32 80 39.8 26 88 298 30 98 35 68 68 298 48 42.8 46 136 68 56 66 196 68 96
119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 会转型 1897—1937
Teachers’ 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丛小平著
商务印书馆 2014 年 3 月 ISBN :978-7-100-10354-1 定价:49.00 上架建议:近代史 教育史 32 开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 2008 年杰出学术贡献奖获奖著作
120
三辉链接 内容简介: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 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 1897 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 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 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 论,对 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 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 1949 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 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著者简介:
丛小平
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州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 20 世纪中国社会、近现
代思想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本书英文版 2007 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 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 2008 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媒体推荐:
近几十年来,民族国家的建构已经成为中国的学术热点。丛小平的《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 以坚实的原创性研究为基础,独到地论述了师范学校在 20 世纪初中国教育与社会的转型中所起到的 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言,从女性地位的改变到乡村建设,从民族救亡到共产主义革命,都与 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影响相关。本书以创造性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 20 世纪中国错综复杂的变化的理 解。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 2008 年杰出学术贡献奖评委致辞
121
三辉链接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 ,它 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编辑推荐:
本书以 1897—1937 四十年间中国师范学校发展的翔实史料为基础,以时间线索进行编排,将师范学 校看作一种具有特殊社会功能的机构,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局限,讨论师范学校的产生和 运作如何体现了二十世纪头四十年重要的社会历史趋势,以及师范学校在政治与社会变革转型中扮演 了什么样的角色,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涉及女性教育和职业化进程、民族国家建设、乡村教育和建设实践等重要课题,对我们认识近代 历史及中国社会转型何以发生,极富启发意义。
本书看点: 国内尚未出版系统研究近代师范学校历史并由此切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著作。
读者定位: 中国近代史、社会史、教育史、女性史的研究者和关注者。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明清时代的学校、教师及 19 世纪后半叶的教育改革 1. 明清时期的学校体系与教师 2.19 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和教师问题 3. 明清时期的女学与现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转型:师范院校的兴起, 1897-1911
122
三辉链接 1. 师范学堂与社会转型 2. 从母亲到女教师:女子师范学堂与国家建设,1907-1911 3. 从旧式文人士大夫到现代教育家: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为例,1904-1910
第三章 在政治动乱中建设民族国家:民初的师范学校,1912 - 1921 1. 以教育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基石 2. 以教育独立与教师职业化促成国家建设 3.职业女教师群的出现:1910 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四章 寻求“现代性”和“普世性”:壬戌学制下的师范学校,1922–1930 1. 1922 年教育改革中的师范学校 2. 1920 年代教育和教师的问题 3. 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子中等师范的衰落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农村:乡村师范的兴起, 1922-1930 1. 艰难的现代乡村教育 2.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 3. 改造乡村社会的实验: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927-1930 附录:程本海:乡村小学教师应有的本领
第六章 国家权力渗入地方社会:乡村建设中的师范学校, 1930-1937 1. 重建国家控制的统一师范学校体系 2.
国家权力的延伸:规范师范学校与教师
3.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乡村师范:三个案例 4. 内陆地区教育发展的亮点:30 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七章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师范学校与 30 年代的社会政治变革, 1930-1937
1. 对现代教育与共产党乡村革命的重新思考 2. 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社会流动 3. 社会革命的温床:山东、河北的地方师范学校 4. 江西苏区时期的师范学校:1929-1934
结语 文献、书目缩写凡例 参考资料
123
三辉链接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 i l : j f books c l ub@vi p. 1 63. c om 【季风书讯】网站:ht t p: / / www. j i f e ngs huyua n. c 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 t p: / / e . we i bo. c om/ j i f e ng t 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 t p: / / j i f e ng t s . t mal l . c om QQ群 1:32 8386 406( 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 8 5186 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 -538 219 42
02 1-64 1528 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 i f e ngs huyua n520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