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60

Page 1

《自由的未来》 《暴力与民主》 《通向统一之路》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 ”之路》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待枪决 霍金:哲学已死 我們非如此不可

三辉链接:小人物的纳粹德国 来源 阿米 peony Books Actually 1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中央编译新出了一本约翰.基恩的《暴力与民主》,很意外。

基恩是老朋友了,还给我带来过一些麻烦,三辉目前还有他 的两本书仍在准备出版。其中一本《哈维尔一生的六个政治戏剧》 已经译完好几年,按最近的情况,也许还要等上几年才能出来。

讨论暴力与民主的关系在西方是很常见的,美国著名的心理 学家斯蒂芬.平克前些年有过一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讨论现 代政治文明条件下,人类使用暴力的逐渐减少,此书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中译大约今 年也能出来。但基恩的这本《暴力与民主》与平克那本事很不一样的,平克那部作品差 不多是一部历史著作,他通过对现代政治导致暴力减少建立了一种进步主义的历史观, 而基恩这本书的关注完全在当下:那些民主化过程中的暴力、 “革命”的暴力、民主化何 以能够减少暴力,以及暴力何以民主化。这些问题大多都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尤其当现 实的社会运动还在进行之中,但有些答案是明确的,就如书中所引亚当.米奇尼克:“在 我们的世纪,争取自由的斗争一直与权力(暴力的权利)而不是公民社会的建立联系在 一起,它因此总是终结于集中营之中”。这差不多就是 20 世纪的一个轮回:为了自由的 暴力革命,最后又终结于暴君的统治。人民仍然是囚徒。

毫无疑问,这本书的内容是吸引人的,尤其是,基恩是一 位热心关切现实政治运行的政治学家,他著述的例证中有大量 东欧、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案例,以及 90 年代以后波斯 尼亚战争的案例,大量讨论反对党政治、公民社会等话题,很 值得关注。

本周另一本《通向统一之路》也值得注意,此书作者魏茨 泽克是 89 年时候的联邦德国总理,亲眼目睹了柏林墙倒塌, 参与了两德统一。1990 年的 10 月 3 日,魏茨泽克在西柏林的 2


编后小记 交响音乐大厅受命演讲: “我们的统一并未强加于任何人,而是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而成 就。它是整个欧洲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人民的自由和欧洲大陆新的和 平秩序”。多么好!一个如此正当的民族主义理由,却“不强加于任何人”,因为德国人 明白,强加于人则必成僭政,必将违背人民自由的目标,而结果则是民族的灾难。

此书很薄,大字,约一小时能读完。

2014.6.30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3


目录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历史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第六次扩大全会文献(2)》 《自由的未来》 《麦芒上的圣言 ——一个乡村天主教 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 《暴力与民主》 《通向统一之路》 第二部分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 (1931~1945)》 《欧洲帝国主义,1860-1914》 《1848 年欧洲革命》 《华夏上古神系》 第三部分 《美洲纳粹文学》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保卫空间》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 的天文学家》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荐书| 林贤治:关于欧洲的 三本书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 待枪决 霍金:哲学已死 读懂中国的财政体制:老百 姓负担了多少 享受了多少

评论 【读书】《思痛录·露沙的路》 我們非如此不可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小人物的纳粹德国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 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季风本周排行

4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 大全会文献(2)》 《自由的未来》 《麦芒上的圣言 ——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 《暴力与民主》 《通向统一之路》

5


季风本周推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文献(2)》 吕瑞林、戴隆斌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3-12 / 190.00 / 会议文献

题、斯大林问题、国际共运史等研究。 目录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 文献》分两卷出版,收录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1)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会 议记录; (2)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 全会会议提纲和决议。本次会议的文献材料译 自莫斯科—列宁格勒国家出版社 1927 年出版 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速记 报告》。本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共产国际执行 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第十四次会议至第二 十次会议记录、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 大全会的提纲和决议。 吕瑞林,1975 年 8 月,河北省河间市人。 2012 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研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获法学博士 学位;同年进入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现为中共中中央编 译局博士后,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为:苏联俄罗斯问题,20 世纪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 戴隆斌,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国 际共运史研究处处长、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杂志副主编,研究员。1988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苏联史、俄罗斯当代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会议记 录(1926 年 3 月 4 日-3 月 15 日) 第十四次会议(1926 年 3 月 4 日) 讨论洛佐夫斯基的报告(续) 布朗做关于英国问题委员会的报告 表决并通过英国问题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决 议 宣读巴什基尔劳动妇女乌法代表大会发来贺 电 第十五次会议(1926 年 3 月 5 日) 讨论洛佐夫斯基的报告(续) 洛佐夫斯基作总结发言 第十六次会议(1926 年 3 月 8 日) …… 丛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是一套国家编 撰的大型文献,其编纂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收编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这五个国际组织已发表的全部文献档案,包括 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 录、决议和有关文件,真实呈现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历程。文献规模预计 60 卷,约 2500 万字, 第一批 12 卷已于 2011 年 12 月出版,全部出 版工作预计将在 2014 年完成。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 六次扩大全会文献(1) 吕瑞林、戴隆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12 190.00

6


季风本周推荐

《自由的未来》 [美] 扎卡里亚 / 孟玄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4-5 / 民主研究

人。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称赞他“熟知世界上的 每一个角落”,他的著作也是奥巴马总统的随 身读物。 目录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们却很少去 面对它。正视民主黑暗面立即就会惹来讥评, 被认为与时代脱节。但这意指我们没有真正的 停下来认真反省。为了怕被贴上反民主的标 签,我们怯于了解生活各层面中日益民主化可 能带来的麻烦困扰。我们假定民主不可能制造 任何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政治,经济,社会 的颓唐不振之时,我们推卸责任,逃避问题, 不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更不愿讨论社会,经济, 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转型之影响。本书写 作目的在呼吁自我节制,恢复自由和民主之间 的平衡。它并不反对民主,但它的确认为可能 会有过分民主的情况。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 于建立起一套丰富、复杂又机巧的社会秩序, 不受任何单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入选世界百名最具影 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师从国际政治学大师 亨廷顿,先后担任《外交事务》杂志主编, 《新 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时代周刊》资深特约 编辑,CNN 人气时评节目“法里德 GPS”主持

前言 民主时代 民主和自由╱美国模式╱自由和节制 第一章 人类自由简史 自由,旧与新╱天主教教会形成的吊诡╱自由 的地理因素╱贵族和国王们╱教皇对抗宗教 改革╱开明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后果╱英 国与美国的影响╱文化宿命论╱东亚模式 第二章 曲折的道路 为什么德国不像英国?╱几乎全民主了╱国 家的财富╱贫穷的人有福了╱政府的重要性 ╱下一波╱你不能阻止机器转动 第三章 不自由的民主 重返俄罗斯╱错误的道路╱民主的问题╱多 数的暴政╱战争╱应为之事 第四章 伊斯兰的例外 1 伊斯兰的广阔世界╱阿拉伯心灵╱政治的失 败╱经济的失败╱对西方化的惧怕╱教派的 兴起╱伊斯兰的宗教革命╱到达民主之路╱ 精密的钟表发条 第五章 好事过了头 间接民主╱政治透明化╱冻结在过去里╱派 系之祸╱政党的衰微╱筹款机器╱直接民主 /加州梦碎 第六章 权威的死亡 从钱说起╱不只是钱╱我的教会就是你的教 会╱艺术和文学品味变迁╱美国贵族╱从看 门狗变成哈巴狗╱精英阶层的自杀 结论 解决之道 授权的民主╱合法性问题╱少即是多╱事关 重大╱向前和向下 后记 伊拉克会成为美国第五十一个州吗? 危险和机会╱石油财富╱权力和合法性 致谢

……

7


季风本周推荐

《麦芒上的圣言 ——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 吴飞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3-7 / 48.00 / 基督教史

绪言: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三重视野 前言 探寻他们是谁(代序) 导言我和教友们 上篇教会内外 第一章教会的世俗治理技术 第二章宗教治理技术与梵二改革 第三章瞻礼单 第四章教友群体的集体技术 第五章人生礼仪 下篇集体记忆 第六章作为集体技术的人物记忆 第七章总堂话语与乡村叙事的形成 ……

“基督教中国化”的话题是中国政界、教 界和学界都非常关注、而且也颇有争议的论 题。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从其历史发展沿革来 看乃是两种文化体系相遇和对话的关系,当然 也是两种强势文化彼此接触和对比的关系。 《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 仰和生活》通过民间考察的形式,对基督教在 现代中国民间社会的历史与处境做了深入细 致的分析与论述。全书共分为教会内外和集体 记忆上下两篇共十章,具体包括:教会的世俗 治理技术;作为集体技术的人物记忆等。

丛书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 及研究》,《明末天主教与儒学的互动 ——一 种思想史的视角》,《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 1 辑》,《儒、道、易 与基督信仰》 等。

吴飞,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 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基督教 哲学、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主要 著作有《麦芒上的圣言——一个华北天主教群 体的生活与信仰》 、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 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等。 目录 总序 8


季风本周推荐

《暴力与民主》 [英]约翰•基恩 / 易承志等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4-4 / 45.00 / 民主研究

目标和潜在补救措施。本书深 入探讨了暴力概念长期以来 存在的争议及其不断变迁的 历史内涵,本书并不认同“人 的本性”具有难以根除的狼性 这一观点,对人们这一通常的 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本书检 视了萦绕于人类 21 世纪的各 种新的暴力形式,提出了一些 探索性的问题,包括怎样理解 暴力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为何 成熟民主国家通常对暴力都 非常的敏感? 目录 在这本富有挑战性的书中,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基 恩呼吁重新认识民主与暴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基恩探讨了处于 争议中的暴力概念,提出并回答了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为何说 暴力是民主最大的敌人?为什么今天全球性的“暴力三角”正 在诱使政治家动用不民主的紧急权力?暴力能否“民主化”以 及如何“民主化” ?自始至终,基恩优先考虑伦理问题,提出并 阐述了清除过剩暴力的十条规则。 约翰·基恩(John Keane) ,生于澳大利亚,毕业于英国剑 桥大学国王学院。曾任威斯敏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现为悉尼 大学教授、柏林科学中心政治学教授。 《泰晤士报》将其誉为“英 国顶尖的政治思想家,著作具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 。主要 著作有: 《媒体与民主》 、 《汤姆·潘恩传:一种政治生活》 、 《公 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 、 《哈维尔:六幕政治悲剧》和《全 球公民社会》等。 中文版序言(节选) ——约翰·基恩 非常荣幸能与中国读者分享我的《暴力与民主》一书,应 该指出的是,本书既是关于政治想象力的大胆尝试,也是一次 启发性的试验,旨在激发人们思考暴力的起源、后果、功能性

导言:过剩暴力 1 滑膛枪,恐怖分子 滑膛枪与炸弹 暴力三角 残酷战争 1 末日恐怖主义 3 2 关于暴力的思考 关于暴力 3 文明 文明社会的再认识 粗暴 4 野蛮行为 国家暴力 野蛮行为 过度的杀伤力 达摩克利斯与民主 费城 酷刑 公民政治 5 为什么是暴力? 不文明的根源 作为娱乐的暴力 儿童谋杀案 6 残酷战争 ……

9


季风本周推荐

《通向统一之路》 [德]里夏德·冯·魏茨泽克 / 孟虹 译、李莉娜 校 / 东方出版社 / 2014-5 / 25.00 / 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魏茨泽克在德国陆军 部工作,1945 年负伤后回家乡修养。战争结束 后,魏茨泽克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继续攻读历史 和法学,获得法学博士,先后在商界和宗教界 任职。 1954 年,魏茨泽克加入了德国基督教民主 联盟,1969 年成为德国联邦议会议员,1981 年被擢升为副议长,后担任西柏林市市长。 1984 年,联邦会议选举魏茨泽克为德国总统, 直至 1994 年卸任。魏茨泽克在总统任期内积 极推动德国统一,成为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位总 统。 目录 眼下各种各样的回忆性著述不胜枚举,而 我们从中还能学到些什么新的东西呢?在德 国,只有为数甚少的人会如同前总统里夏德· 冯·魏茨泽克,对于联邦德国的政治自信产生 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多年 后,这位在任职期间实现了国家统一的联邦总 统重新回顾历史。他描述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数十年的变化、冷战期间东部和西部德 国人的艰难共处以及 1989 年发生的和平革命。 他也提出了质疑,思索统一后德国的变化和德 国人仍待完成的事业。他将统一放在了一个更 为广阔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如果缺乏这种 视野,就无法准确理解统一的意义。在本书中,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描述了一系列终身思索探 询的德国问题。 里 夏 德 · 冯 · 魏 茨 泽 克 ( Richard von Weiz-saicker) ,1920 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 父亲恩斯特·魏茨泽克是德国外交官,其兄长 卡尔。弗里德里希·魏茨泽克则是一名物理学 家和哲学家。因父亲担任外交职务,所以他在 年幼时曾经伴随父亲到瑞士和丹麦定居。17 岁 时,魏茨泽克移居英国,并在牛津大学攻读哲 学和历史,后来转到法国的格勒诺布尔进修。

前言 一 历史赋予答案 二 1945 年:失败与重新起步 三 民主德国之路 四 联邦德国之路 五 纷争的德国问题 六 西部的经济奇迹与处理以往历史的政策 七 政治的分裂,人心的凝聚 八 1961 年柏林墙的建造 九 通向新外交政策之路 十 邻国波兰 十一 德国政策与缓和 十二 1975 年赫尔辛基峰会 十三 东西方的接近 十四 世界在变迁:东部的新朋友 十五 戈尔巴乔夫 十六 民众的觉醒:1989 年的民主德国 十七 柏林墙的倒塌 十八 通向统一之路:1989-1990 年的德国内政 十九 通向统一之路:1989-1990 年的世界政治 二十 邻国俄罗斯 二十一 统一于自由:1990 年 10 月 3 日 二十二 通向内部的统一:1990-2009 年 二十三 国家安全局的幽暗权力 二十四 共同的传统:东部和西部的艺术与文 化 ……

10


季风本周推荐

第二部分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1931~1945)》 《欧洲帝国主义,1860-1914》 《1848 年欧洲革命》 《华夏上古神系》

11


季风本周推荐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美]约瑟夫·古尔登 / 于滨等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2014-7 / 98.00 / 史料研究

目录 译者序 本书缘起 引言:一场苦涩的小战争 第一章 鲸斗殃虾 第二章 战争爆发 第三章 “警察行动” 第四章 炫耀武力 第五章 先斩后奏 第六章 背水一战 第七章 仁川赌胜 …… 译者序(节选)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 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 1970 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 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 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 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 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 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 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决策和作战的 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 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 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 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 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约瑟夫•古尔登,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 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 古尔登在《朝鲜战争》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涵 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是美国最有权威 的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力荐读物。其另一著作《超级律师》 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 24 周之久。

20 世纪中叶,中美朝韩 在朝鲜半岛恶战三年,停火线 却重回 38 度线。 进入 21 世纪, 东北亚地区仍在为 60 年前那 场恶战所震撼、所支配,以至 难以解脱。相比之下,20 世 纪其他热战、冷战中的宿敌早 已握手言和(日本也许是个例 外) 。唯独在朝鲜半岛,数百 万大军仍虎视眈眈、枕戈待 旦;大战虽无,摩擦不断。1953 年的一纸协定,言为停战,实 为休战,亦为再战?!在这个 意义上,63 年前爆发的那场 “苦涩的小战争” ,算得上是 一场真正的跨世纪之战。 然而不管后人如何评说 那场战争的得与失、胜与负、 罪与罚,历史在 60 年前中美 朝(韩国除外)签订停战协定 时已经改写:它是美国开国以 来第一次战而无胜之役,也是 中国自鸦片战争百余年来境 外战争中首次不败纪录。 12


季风本周推荐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1931~1945)》 孙继强 / 中国编译出版社 / 2014-6 / 75.00 / 报业研究

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 学会日本侵华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 事日本传媒史、日本侵华史等领域的研究,在 《新闻与传播研究》 、 《日本学刊》等刊物发表 论文多篇。 目录

本书是我国首部以战时日本报界为研究 对象的学术专著,它尝试从新闻与传播学的角 度来考察日本的侵华战争,从而进一步剖析传 媒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战时日本报界经 历了几次大的转折,最终沦落为军国主义的宣 传工具,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可以说,这个 过程是日本报界参与战争、宣传战争、推动战 争发展的过程,是日本报界对政治屈服、迎合 和协力的过程,它对塑造全民精神总动员、构 筑战时精神、统一国民思想、推动战时体制的 建立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本书从传媒与战 争的关系角度出发,厘清了战时日本报界的发 展脉络,勾勒了日本报界由抗争到妥协、最终 沦落为军国主义宣传机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战时日 本媒体“转向”的原因。同时,从政府、民众 和媒体的互动中考察了战时日本传播网络的 构建过程,指出战时报界话语权的构筑是自上 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 孙继强,2000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 院日语系,2008 年获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历史 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副

目 录 序章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战前日本报界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日本近代报业诞生的背景 一、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社会条件的促进 三、政治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日本近代报业报道方针的演变 一、时政性报道方针的确立 二、 “小报”的产生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者创办的报纸 第三节 日本近代报业经营方针的变革 一、报道本位主义的确立 二、营利主义路线的确立 三、报业经营方针的完善 第四节 日本报界的生存环境 一、 “明治维新”时期宽松的办报环境 二、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报业的统制政策 三、 “政党政治”时期的两面政策 四、战前报纸的反体制运动 第二章 战时日本报界的发展(1931-1945) 第一节 战时传播网络的构建 一、言论立法构建战时传播的生存环境 二、机构设置催生战时传播的管理主体 三、报界参与完善战时传播的结构内涵 第二节 战时日本报界的“转向” ……

13


季风本周推荐

《欧洲帝国主义,1860-1914》 [英]安德鲁·波特 / 叶海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5 / 28.00 / 帝国主义研究

波特教授为我们展示了 关于帝国主义研究的丰富的 历史文献,而且明确地指出各 种历史解释论点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本书的难得之处还在 于,为读者提供了对包括列宁 和熊彼得在内的著名理论家 的评价。

本书深入考察了 1860 至 1914 年期间欧洲是如何介入 海外事务的进程。本书认为, "帝国主义"是一个欧洲不断 接触、影响和控制海外事务的 过程,本书并不去讨论现存的 帝国主义是如何如何、或者是 殖民地统治的特征及后果。 本书认为,尽管通常认为 "帝国主义"不应当"属于学者 用语",但是这个词依然被学 者们如此广泛地使用。所以, 对于帝国主义的不同研究方 法而言,其帝国主义的定义也 不相同,这二着是密切相关 的。 本书详细列举了有关帝 国主义研究的各种有争议性 的著述,进行分析批评,为读 者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 并介绍了目前一些历史学家 的最新观点。

安德鲁·波特是伦敦国王 大学历史系主任、帝国历史研 究方向的罗德学者。他毕业于 霍桑的克里斯蒂医学院和剑 桥的圣约翰大学,曾担任英国 皇家历史学会的荣誉秘书长, 在 20 世 纪 80 年 代 担 任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杂 志 的编辑。 目录 第一章 帝国主义的定义及理 论 第二章 帝国主义"中心"论: 政治层面 第三章 帝国主义"中心"论: 社会及经济层面 第四章 帝国主义"外围"论 第五章 其他理论 第六章 帝国主义及其扩张 丛书 想象欧洲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文艺复 兴》,《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 , 《1848 年欧洲革命》,《神圣 罗马帝国,1495—1806》,《雨 果的欧洲观》 , 《欧洲民族主 义,1890-1940》 等。

14


季风本周推荐

《1848 年欧洲革命》 [英] 罗杰·普赖斯 / 郭侃俊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5 / 26.00 / 欧洲一八四八年革命

的现代化(The Modernisation of Rural Fran ce)》, 以及 1987 年的《19 世纪法国社会 史(A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 Century France)》 。 丛书 想象欧洲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欧洲民族主义, 1890-1940》,《何谓旧制度(第 2 版) 》,《神 圣罗马帝国,1495—1806》,《科学革命与现 代科学的起源(第 3 版)》 ,《雨果的欧洲观》等。 工业化发展:1815 年的欧洲与 1875 年的欧洲

1848 年,一股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震撼了 整个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和 社会秩序。甚至没有经历革命的国家,如英国, 也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随后出现了反动保 守化趋势,原有的精英统治阶层试图通过镇压 革命并采取有限的改革措施,重新掌握政权, 这种倒退对于现代国家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本书同时分析了革命和反革命的诱发 因素,将众多政治事件置于一个正在持续经历 从根本上的工业社会前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向更现代的城市工业化体系过渡的社会环境 中进行论述。而且 1848 年之后,除了在战争 情况下,政府仍可以更好地阻止革命运动的发 展,本书对其中的原因也做了探讨。

1815 年的欧洲

1875 年的欧洲

罗杰斯·普莱斯是东英吉利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名历史课 讲师,毕业于斯旺西--威尔士大学的现代历史 和政治专业。他发表了很多作品,包括 1972 年 的 《 法 兰 西 第 二 共 和 国 : 社 会 历 史 (The French Second Republic: A Social History)》,1981 年的《现代法国经济史, 1730~1914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1730-1914)》,1983 年的《法国农村

1848 年的欧洲

15


季风本周推荐

《华夏上古神系》 朱大可 / 东方出版社 / 2014-6 / 98.00 / 上古史研究

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 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 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华夏上古神系》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 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 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 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 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 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 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 素”。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 神的“外来身份”,提出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 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精神共 同体”的结晶。作者认为,高度开放,博采众 长,继而实现超越,完成原创,是华夏文化精 神的伟大特性,也是其卓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 主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 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 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 见的启示,可视为 1949 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 大收获。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耗费 20 多年 时光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 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 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 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 众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

朱大可,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学 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 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 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 究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 所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 主要著述有专著 《流氓的盛宴》 ,文集《燃烧 的迷津》 、 《话语的闪电》 、 《记忆的红皮书》 、 《孤独的大多数》 、 《朱大可守望系列》 (5 卷 ) 等;主编教材《文化批评》 、年鉴《21 世纪中 国文化地图》 (1-8 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 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富有影响。 目录 绪论 破碎的神系 第一节 «山海经» 启示录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 第四节 中国神话研究的学术轮廓 第五节 庸俗历史主义的神话解读 第一章 创始点效应和神话学逻辑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 第二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 第二章 来自非洲的巴别神系 第一节 寻找神名音素标记 第二节 向最高神致敬 第三节 三大元素神(三元神): 水神、地神和 日神 第四节 次级元素神的家族 第五节 始祖神的诞生 第六节 妖灵的统治 第七节 神坛下的祭司与巫师 第八节 人文英雄归来 第三章 贸易、移民与杂交的传奇 ……

16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三部分

《美洲纳粹文学》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保卫空间》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17


季风本周推荐

《美洲纳粹文学》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 赵德明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5 / 45.00 / 长篇小说

目录

《美洲纳粹文学》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收录了 30 个美洲大陆的右翼作家,虚构了他们 的生平和作品。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中叶,波 拉尼奥用不动声色的戏谑态度,构筑了一幅跨越 美洲大陆百年历史的光怪陆离之景,嘲弄了那些 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 —2003)出生于智利,1968 年全家移居墨西哥。 1973 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 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 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 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 (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 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 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 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 年出版的《荒野侦探》 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 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 《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 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

门迪鲁塞家族 埃德米拉·汤普森·德·门迪鲁塞 胡安·门迪鲁塞·汤普森 露丝·门迪鲁塞·汤普森 易变的英雄们或曰镜子的易碎 伊格纳西奥·苏维塔 赫苏斯·费尔南德斯-戈麦斯 先驱与反对启蒙运动的人们 马特奥·阿吉雷·本戈埃切阿 希尔维奥·萨尔瓦蒂科 路易斯·丰泰那·达·索萨 埃内斯托·佩雷斯·马松 被诅咒的诗人 佩德罗·冈萨雷斯·卡雷拉 安德烈斯·塞佩达·塞佩达,绰号“贵族骑士” 有学问的女士和女旅行家 伊尔玛·卡拉斯科 达妮埃拉·德·蒙特克里斯托 ……

节选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小说家, 颓废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崇拜者,创作了 二十几部作品,以优秀的中篇小说《无情》 (1930 年于哈瓦那出版)开启了文学生涯,小 说讲述了受卡夫卡影响的怪梦,那个时候加勒 比地区很少有人知道卡夫卡的作品;最后一部 著作是《唐璜在哈瓦那》 (1979 年于迈阿密出 版),这部散文内容充满怨气,语言刻薄,行 文嘎吱作响。马松是《起源》杂志相当特殊的 成员,他与莱萨马·利马为敌的故事传播甚广。 他三次向利马挑战,要与他决斗。第一次是在 1945 年,他把决斗的地点定在比那尔德里奥郊 外农村,关于那个地方他写过大量文章,说当 地主是如何如何幸福,还从本体论的角度把那 说成是命运的安排。莱萨马·利马当然不理睬 他的这一挑衅。

18


季风本周推荐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美]劳伦斯•赖特 / 张鲲、蒋莉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4-6 / 纪实文学

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著有 5 部非虚构作品——《城市孩子,乡村夏天》 、 《在新世界》 、 《圣人与罪人》 、 《回忆撒旦》 , 《双 胞胎》 ;还写有小说《上帝的宠儿》 ,并与人合 著了电影《全面围攻》的剧本。他与妻子长年 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007 年,他因《末 日巨塔》一书获普利策奖。 殉教者(节选)

本书记述的是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本 土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四架波音客机 被劫,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双塔和国防部五角大 楼,从而导致 3000 多人丧生和数千亿美圆的 经济损失。同一天,知名杂志《纽约客》启动 了一项庞大的计划。该项目旨在完整揭示基地 组织与 9·11 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计划在埃及、 沙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德国、西班牙等地, 对数百个消息源进行采访、分析和甄别。于是, 《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受命出发,踏上 了漫长的报道之路。2006 年,赖特回家了。随 他一起回来的,是一份历时 5 年、长达 500 多 页的深度报道。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 “倘若国家是大海上 的一条航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 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不测风 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 那么这一次,这个关于恐惧、阴谋和野心 的故事,离令人不安的真相之间,又有多 远……

殖民拓展一直是欧洲与阿拉伯国家之间 关系的典型特征,但美国在这方面却截然不 同。二战结束时,美国对于殖民者和殖民地之 间的政治分歧持观望态度。事实上,人们很容 易把美国视为反殖民主义的榜样:这个被压制 的民族赢得了解放,并且将曾经的统治者远远 地抛在了后面。这个国家的力量似乎源于其自 身的价值观,而不是欧洲那些文化优越性或种 族、阶级特权的观念。由于美国把自己标榜为 移民国家,它与世界各国之间就有了一种相互 渗透的关系。阿拉伯人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 也在美国国内建立了自己的聚居区;在亲缘关 系纽带的影响下,他们也更为倾向这个国家所 宣扬的理念。 丛书 译文纪实 这套丛书还有 《打工女孩》,《再会,老北京》 , 《无缘社会》,《两个故宫的离合》,《少林很 忙》 。

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毕业 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执教两 年。他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

19


季风本周推荐

《周期表》 普里莫·莱维 / 牟中原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2014-6 / 28.00 / 长篇小说

历的《如果这就是人类》时,卡尔维诺为他撰 写书评,热切推介。然而,却直至 1958 年的 修订版,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 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 域。1963 年出版的《终战》 ,描述从集中营得 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不仅被选入意 大利语文教材,还于 1997 年被编为电影《劫 后余生》 。出版于 1975 年《周期表》是莱维最 为著名的作品。 1987 年,由于抑郁症,莱维从住宅一跃而下。 同样是奥斯维辛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埃利•维瑟尔说:“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 时代,莱维已死。 ” 节选 氢,和星星、太阳里燃烧的元素一样。它 的凝聚产生了这永恒而孤寂的宇宙。 1975 年出版的《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 的作品,他凭借丰富的化学家的知识,以各种 元素为隐喻,创作了一系列相互纠结的半自传 故事,既包含了他所出身的皮埃蒙特犹太社 会、他从中学开始的化学学习,亦表达了他对 二战时大屠杀的反思与回应。在莱维的笔下, 各个化学元素的不同性质,它们美丽的结构 式,随着情节的进展得到了一一展现。元素不 仅是有诗意的,更具备丰富的哲学意义。1996 年,英国伦敦皇家研究院将《周期表》评为“有 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 。 普里莫•莱维,被誉为意大利国宝级作 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 174517 号囚犯, 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 尔•贝娄、菲利普•罗斯以及卡尔维诺等文学 大师的推崇。莱维同时也是一位化学家,他常 说:“化学家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犯这两重 身份在我身上是如此根深蒂固。”他无法想象 没有这双重经历的自己。 莱维 1947 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回忆奥斯维辛经

排斥总是相互的。犹太人对基督徒也竖起对立 的高墙(goyim,narelim 指“异教徒”, “没行 割礼的”),在平静的乡下小地方,重演《圣 经》选民的史诗。这从根的错序,使我们的叔 叔、阿姨们到今天都还自称“以色列子民” 。 这里要赶快对读者声明“叔叔” 、 “阿姨”这些 称呼要从宽解释。我们的习俗管任何年长亲戚 都叫叔、姨,即使关系很远。日子久了,几乎 所有社区里的大人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叔叔很 多。叔叔是那些抽烟草的长老,阿姨是掌管全 家的皇后,他们聪明有智慧。而对很老很老的 叔姨(我们从诺亚以后就都长寿),“巴伯” (barba,指“叔叔”)、 “玛娜”(magna,指“阿 姨”)这些字头就连到他们的名字上了。因为 希伯来文和皮埃蒙特方言的一些发音巧合及 一些奇妙字尾安排,造就了一些奇怪的名字, 而这些妙语就同他们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了 下来。于是有了巴伯伊托(伊利亚叔)、巴伯撒 钦(以撒叔)、玛娜丽亚(玛利亚姨)、巴伯摩钦 (摩西叔,据说他把两颗下门牙拔了以便咬烟 斗)、巴伯姆林(山姆叔)、玛娜维盖亚(阿比盖 亚姨)、玛娜弗林亚(柴伯亚姨,源自希伯来文 Tsippora,意指“小鸟” ,一个漂亮名字)。

20


季风本周推荐

《保卫空间》 [英] 多琳·马西 / 王爱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13-12 / 42.00 / 空间规划研究

目录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 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 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 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 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 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 避了。多琳·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 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 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之所以叫“保卫空间”,在于它提倡 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 《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 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 者多琳·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 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 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序 第一部分 开场白 第一章 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 没有前途的联想 第二章 空间/再现(对科学的依赖?[一]) 第三章 共时性的牢笼 第四章 解构的水平性质 第五章 空间中的生命 第三部分 生活在空间性时间之中? 第六章 将现代性的历史空间化(对科学的依 赖?[二])(又是再现,以及知识生产的地理学 [一]) 第七章 即时性/无深度性 第八章 非空间的全球化 …… 丛书 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消费 空间》,《规划学核心概念》,《世界城市研究 精品译丛·政治地理学核心概念》,

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英国开放大 学地理学教授。

21


季风本周推荐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美] 马修·克劳福德 / 粟之敦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4-5 / 45.90 / 企业管理

修理工。不到 14 岁就在社区担任电工的助手, 15 岁成为保时捷汽车修理店的修理工,从高中 到大学的 7 个暑假都在兼职做电工。大学毕业 后继续电工的生活。后来因为对哲学产生浓厚 兴趣,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博士。获 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智库工作, 5 个月后离职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 目录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是一部 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 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 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 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 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 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 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 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 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 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 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 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 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 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 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 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 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 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

中文自序 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谛 序 言 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第1章 手艺人的实用艺术 手艺人的满足感 体力劳动也需要智慧 艺术、手工艺与流水线 工作的未来是重回过去 第2章 动手与动脑 …… 节选 在本书中,我提出的理念是适用于各个时 期,却与当今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的动手能力, 以及它在这个由人类建造的物质世界中的意 义。不管我们是产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 不太需要使用这种能力——至少大多数人如 此。只要提出培养这种能力的建议,就可能遭 到自认为最精明现实的人的嘲笑。精明现实的 经济学家会指出,自己制作可以买到的东西需 要承担“机会成本” ;精明现实的教育家会说, 培养教育手艺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 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视为过时的工作。 但我们也许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些先入为 主的观点真的那么精明和现实吗? 反过来想, 他们这些论断是否建立在一种奇怪的理想主 义之上?正是这种奇怪的理想主义,将年轻人 推向了最不切实际的工作。

马修·克劳福德,政治哲学博士、摩托车 22


季风本周推荐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美] 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 / 周萍萍译 / 上海三联书店 / 2014-4 / 35.00 / 评传

研究带来一种新趋向,而刘松龄正是中西文化 交流的代表之一。但因为刘松龄出生于今天狭 小的斯洛文尼亚国,而且该地区资源有限、历 史变迁复杂,因此至今尚无刘松龄的传记出 版。 目录

三个世纪以前,刘松龄在神圣罗马帝国 南部的卡尔尼奥拉——今天斯洛文尼亚的中 心地区长大成人。他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时 期。那时,位于欧洲中部的哈布斯堡王朝势力 强大,其领土甚至囊括今天的比利时。刘松龄 属于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所有这些,再加上 在耶稣会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刘松龄成为一位 真正的世界文化交流使者:他把欧洲较为先进 的数学科目传入中国,反之亦然,那个时代欧 洲最重要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刘松龄在中国 的观测结果。他是来华耶稣会士杰出人士之 一,无疑也是最后一位天文学家,因为在他死 后不久,在京耶稣会宣告解散。 如果不提及刘松龄作为旧耶稣会在京最 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身份,那么耶稣会在华 取得成就的故事将不完整。这位非同寻常的人 究竟怎样?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 本书就这些问题作出解析。 导言(节选) 长期以来,耶稣会士一直是现代科技史研 究的重点。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致力于耶稣 会士学校研究。中欧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为

导言 1 家庭 2 学习 3 赴东方的行程 4 北京的数学科学 刘松龄的前辈 刘松龄的同伴 葡萄牙传教士 法国耶稣会士 中国共事者 刘松龄与朝鲜科学家 5 刘松龄写回欧洲的信件 寄给卢尔布雅那的妹妹玛丽亚的信件 寄给布鲁塞尔的弟弟维切特的信件 寄往维也纳的信件 与欧洲科学院、天文台的合作 柏林和莱比锡 圣彼得堡 与桑切斯的合作 与耶拉西奇的合作 与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合作 伦敦 中国观测到的彗星 麝香鹿 巴黎 博洛尼亚 维也纳:1768年出版的《天文测验》 6 北京的科学技术 天体背后隐藏的秘密 ……

23


季风本周推荐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美]乔纳森·斯珀伯 / 邓峰 / 中信出版社 / 2014-6 / 68.00 / 传记

在本书中斯珀伯将马克思还原到十九世 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中,通过大量丰富的事实细 节——从他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恋爱婚姻、 到与同时代人的社会交往、政治参与——为我 们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马克思。此外, 书中对拿破仑三世、俾斯麦、亚当·斯密、达 尔文以及其他大量马克思同时代人的关联性 描写,使得本书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传记,成 为一部生动记录十九世纪欧洲这一纷乱时代 的经典作品。 本书所依据的史料基础是目前仍在持续 出版的《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MEGA) 。 乔纳森·斯珀伯,美国密苏里大学欧洲史 教授,19 世纪欧洲社会及政治史专家,著有多 本关于 19 世纪欧洲历史的作品,如《1850 年 至 1914 年的欧洲:进步、参与及焦虑》、《德 意志西南的产权与公民社会,1820-1914》 、 《革 命 的 欧 洲 , 1780-1850 》、《 欧 洲 大 革 命 , 1848-1851》等。

卡尔·马克思

1869 年的燕妮·马克思与卡尔·马克思。身为 马克思的女儿,她是父亲的秘书,自己还是一 名左翼记者。图中她胸前的十字架并不是信仰 宗教的象征,而代表着 1863 年的波兰起义。

24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陆犯焉识

作家

严歌苓

38

2

知日·武士道(特辑)

中信

苏静

35

3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中华书局

阿城

136

4

得未曾有

十月文艺

庆山

49

5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北京三联

田家青

48

6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 江苏文艺

叶开

35

中信

(日)保坂隆

35

重庆大学

沈从文

149

-【小说分类】 7

最强大脑

-77 招让你成为脑力最好的人 8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

25


季风本周排行 9

知日·料理之魂

中信

苏静

35

10

蜗牛慢吞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宗伟

56

11

涂鸦的幸福时光:

每天 15 分钟的插画练习

上海人美

韩/赵韩有

32

12

1984 动物农场

华东师大

乔治.奥威尔

25

13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湖南文艺

张嘉佳

36

14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中信

辉姑娘

36

15

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迷糊娃

35

26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1

文明史

中信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2

西方将主宰多久:

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

中信

[美]伊恩 莫里斯

69

3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华东师大

美/唐纳德·卡根

68

4

为什么?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美/查尔斯.蒂利

39.8

5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

新星出版社

张耀杰

46

6

大数据时代

浙江人民

(英)维克托·迈尔

49.9

7

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

浙江人民

美/马修·克劳福德

45.9

8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浙江人民

日.内田树

32.8

9

中国思想史:

宋代至近代~沟口雄三著作集

北京三联

沟口雄三

45

10

中国在梁庄

中信

梁鸿

38

11

心灵的平静

华东师大

安塞尔姆.格林

26.8

12

明镜高悬:

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忠明

单价

68

48 27


季风本周排行 13

文明

中信

尼尔.弗格森

69

14

货币战争 3:金融高边疆

长江文艺

宋鸿兵

46

15

文明的度量: 中信

美/伊恩·莫里斯

59

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

28


声音

声音 荐书| 林贤治:关于欧洲的三本书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待枪决 霍金:哲学已死 读懂中国的财政体制:老百姓负担了多少 享受了多少

荐书| 林贤治:关于欧洲的三本书 林贤治 思想潮(2014-06-27) 一 跨国生意:思想价值的发现 法国大革命以非和平的抗争形式,把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价值观念,传播到整个欧洲乃 至世界各地,改写了人类命运的图景。这叫“创世纪” 。 大革命的思想观念来源于“启蒙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知识界精英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 其中《百科全书》是标志性的。这部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编,知识分子集体撰写的所谓“辞书” 跟一般的工具书,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大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介绍新知识,更重要 的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批判政治专制、宗教偏见和经院哲学,富于挑战性,简直就是一部政论集。 因此,它理所当然地遭到政府的查禁,反动的政治势力及教会势力的嫉恨,同时为新兴的第三等 级、法国革命党人所欢迎。

不列颠百科全书(全 20 卷):国际中文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 编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4 2300.00

29


声音 美国著名的欧洲文化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十分重视《百科全书》在近代历史中的作用,在 其著作《启蒙运动的生意》中称之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的知识大全” , “是人类精神和出版物 的伟大胜利” 。

启蒙运动的生意: 《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 罗伯特·达恩顿 顾杭、叶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12 31.00

关于《百科全书》研究,历史学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编纂者和旧制度的冲突上面,达恩顿却把 目光从知识者那里移开,集中到出版商身上,主角由狄德罗们换成了庞库克们,于是,一场思想 解放运动成了一桩生意。在书中,他让我们看到,一部危险的颠覆性著作,如何戏剧性地藉由投 机性质的商业运营而迅速扩大其思想影响的。 达恩顿说, 《百科全书》的出版史是一个“好故事” 。他把英国人的经验主义和法国人对社会 史的兴趣结合起来,通过档案,账本、数字、图表以及其他资料编织这个故事;追踪一部书的生 命周期,犹如讲述一部战争史。权力、资本、知识和思想,在这场公开而又隐蔽的战争中相互利 用,交锋,妥协,攻占或退守。我们在书中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比如: 《百科全书》的第一批、 也是最热心的一批读者,竟然是官员、贵族、特权者,有身份的人;又如, 《百科全书》初版在 国内不能销售,出版商却把市场开到了国外,雪球越滚越大,以致后来演变成为跨国的出版协作 机构,一部遭受最多最严厉迫害的禁书成了最大畅销书;又如,书报审查机关本来是《百科全书》 的死敌,而总监马尔泽尔布竟成了有力的保护人。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警官”式的人 物会说出这样的话: “只读政府正式批准出版的书籍,会比同时代人落后一个世纪。 ” 变革的时代需要思想。法国的知识者有责任而且有能力提供所需的思想资源,所以是伟大的; 而法国的出版商能够及时发现思想的价值,所以也是伟大的。 二 德国:脊梁为何两度弯曲 作者兰德尔·彼特沃克是美国密歇根州加尔文学院传播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德国宣传领域的 研究。 《弯曲的脊梁》是在著名的柏林墙坍毁之后多年写出的,这使他有可能充分使用相关的档 案材料,以及别的资料。 彼特沃克在书中把先后出现的两个德国——纳粹德国和民主德国,也即东德——联系起来, 30


声音 从“宣传”这个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作者把两个德国同样看作极权主义国家,宣传作为独裁的操 作性工具,是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在比较中,作者同时指出,西方民主国家恐惧宣传,至少是公 开反对它。 《弯曲的脊梁》的导论开头便使用了“脊梁”的比喻,在引用一位牧师的话之后,接着引用 东德国家赞美诗的作者兼文化部长贝希尔在亡国后十年才得以发表的诗《烧伤的孩子》 : “那个脊 梁已经受伤的他/别人很难让他相信/还能笔直地站立 // 受伤的记忆/让他恐惧/纵然治愈后/休息 已足够长……”在这里, “脊梁”指一个民族的精神、元气,鲁迅也有过“中国的脊梁”的比喻。 诗中揭示的民族创伤的事实,相信凡是经历过如此浩劫的人们,都会有同样的彻骨的痛感。

弯曲的脊梁: 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6 38.00

书中对于两个德国在宣传活动方面所作的比较,有一点是突出的,就是同大于异。作者首先 比较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宗教性,纳粹和东德都在培养一种绝对信仰:纳粹是“领袖永远正确” , 而东德则称“党总是正确的” ,强调党才是绝对知识的真正来源,党的集体领导能够科学地做出 “准确无误的决定” 。至于教义,纳粹没有宣传指南,领导人不喜欢理论,其自信是建立在信仰 和坚定的意志之上的;东德则坚决主张其科学的基础,即苏联版的“马列主义” ,他们喜欢教条 主义的宣传。两个德国都致力于宣传干部的培训,紧紧抓住新闻媒体不放,媒体的统一性是不言 而喻的。书中援引了一位东德的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评价,说: “我们没有地位,不管是在人民中 间,还是在党的机构中……我们被整个党的机构看成是笔墨奴仆或操刀代笔者,等待有人给予命 令的人。我们没有被认真对待。人民说我们是国家的宫廷弄臣和小丑。 ”至于文艺方面,纳粹宣 称: “只有党和国家有权利界定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观相一致的标准。 ”他们设立文学和艺术的奖 项以诱惑文艺家,提出一份党所许可或受谴责的文艺家的清单。比较而言,东德更重视文艺,它 不像第三帝国那样没有赐予大部分作家以任何特别的好处,而是通过作协把作家供养起来。书中 说,由于“受到党在幕后的操纵,作家纷纷发表声明,表示决心深入工厂和建筑工地来写作歌颂 的文学作品” 。 在第七章“公共与私人生活”中,可以看到,德国两个政权体系都把大量精力放在实现“一 致性”的幻觉之上,它是有效宣传的基础。首先是保证“党内高度一致” ,然后是“99%的选举 胜利” ,毕竟保持了徒有其表的选举形式,比不知选举为何物的赤裸裸的专制政体看起来好得多。 这种“公共一致性”大体通过两种方式达致:一是社会贿赂,即所谓收买人心;二是威吓与强制, 包括禁止示威游行,等等。

31


声音 最后一章名为“失败的宣传” ,全书是以这样一段话结束的: 不管独裁政权多么努力地尝试,它们运转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创造出由充满激情地、毫无异 议地服从于统治性教条的公民组成的国家——这一信条在其核心处已经腐败不堪。 ……借用圣经 的隐喻,它们那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房子,根本无法抵抗暴风雨的肆虐。 三 精神沦丧是社会的最大悲剧 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 汀给《欧洲精神》一书写的前言,就叫“消失的大陆” ,明 显地表明一种危机感。他引胡塞尔的话说,欧洲的未来无非 走向两端,或者在仇恨和野蛮中沉沦,或者在哲学的精神中 重生。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自我懈怠。如何可能获得重生 呢?作者认为,只有重新拥有欧洲核心的文化遗产,才能进 行哲学思考。 全书由三位东欧思想家来代表哲学欧洲,终极的精神目 标和意义所在。这三个人是同时代人,都在两个极权政体国 家生活过,是“三座不同政见派的灯塔” , “时代最伟大的良 心” 。他们是:米沃什、帕托什卡和毕波。一个波兰人,一 个捷克人, 一个匈牙利人, 共同构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团体, 全书就围绕这个团体依次展开。

被禁锢的头脑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乌兰、易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 35.00

欧洲精神:围绕切斯拉夫·米沃 什、雅恩·帕托什卡和伊斯特万· 毕波展开 [法] 莱涅尔-拉瓦斯汀 范炜炜、戴巧、翁珊珊、吴幼梅 吉林出版集团 2009-7 30.00

米沃什 1953 年出版《被禁锢的头脑》 ,一部关于东欧“人 民民主”中的意识奴役问题的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个人反抗 的思想。他来自 20 世纪黑暗的中心,长期流亡在外,对潜 在的对抗性矛盾特别敏感。他一再提醒说,存在两个欧洲, 存在理性的光辉与阴影,但因此也便反对将善与恶绝对地相 对化。他认为,在波兰,最伟大的英雄行为与最令人不齿的 懦夫行径并存,受迫害者同样是有罪的,有责任的。善、普 遍性、对他人命运的关怀和对公共世界的守护,都来自个人 良心,并要求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他指出,内心的命令 如果不能依赖于道德规范的制度,而是依赖某种意识形态, 那么是荒谬的。20 世纪发生的悲剧,正是根源于此。

帕托什卡深受捷克斯洛伐克当局的迫害,被禁止使用护 照,著作被列为禁书,连工作也受到威胁。1968 年“布拉格 之春”运动遭到镇压,人们从此确信:真正的改革不可能是 自上而下的,政党国家在通往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已经病入膏 肓。此时,帕托什卡加入著名的“七七宪章”运动,并担任发言人。不久,他遭政治警察逮捕, 在狱中经历无数次审讯,终致于无法支持,于 1977 年 3 月因脑溢血逝世。 帕斯什卡定义欧洲是“一个被质问的大陆” ,作为哲学家,他以他的哲学探索将欧洲问题与 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人权概念是一个联结点。在他看来,以国家的人权现状,实际上并未进入欧 32


声音 洲,尽管科学生产使生活资料不断膨胀,人们仍将成为“破坏性力量手下的羔羊” 。人权是什么? 他认为,除了人身安全、工作等合理的现实需求之外,还应当包含向世界开放的能力。因此,他 所有关于当代危机的反思,都着眼于如何通过开放世界——不仅仅是经济开放——的方法来重塑 人类存在。临终时,这位哲学家写道,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源于自身的伦理,但它决非是由外在环 境强加的道德。他指出,我们行动的动机不再是由于恐惧,或是出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对 人的尊重,对普适价值的认同。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活得有尊严,敢讲话,不胆怯,不退却,即 使遭到镇压。帕托什卡反复强调说,欧洲诞生于“灵魂的忧虑” ;但他同时慨叹,欧洲文化正由 于长期被掩盖在遗忘中而逐渐消亡。 毕波与米沃什同年,而命运与帕托什卡颇相似。在 1956 年革命——我们称为“匈牙利事件” ——中被任命为新政府的部长,遭到镇压后,被判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在牢狱中生活了六年 之后,因官方大赦政治犯获释,在孤独中度过余年,于 1979 年 5 月去世。 由于长期受迫害,毕波只留下一部名为《关于东欧小国的苦难》的著作。他所指出的苦难, 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或集体性的,他称为“政治歇斯底里症”的灾难性的苦难。他认为,各种形式 的暴力,包括国家强制,总是植根于恐惧。恐惧,就是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超出了自身的能力,从而放弃抗争,不再追求。他说, “在扭曲的恐惧的环境中,人们无法享受 到民主的好处” ,所以, “成为民主主义者,就意味着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他特别指出,集体歇 斯底里症常常潜伏在好几代人身上,除了主要症状之外,还有并发症。由于整个社会群体都在用 一些不可思议的理由来掩盖恐惧,结果是逃避现实,放弃责任的承担与追究。 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到匈牙利两所以毕波的名字命名的高中学校,说墙上张贴着他写的《热爱 自由者十诫》 ,其中第五条是: “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自由与尊严是惟一的,且不可分割的。 ” 对所有活着的人们来说,这首先是责任,然后才是命运。 2012 年 8 月■

林贤治,1948 年生,广东阳江人。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 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他早年写作的《人 间鲁迅》 ,以及不久前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 ,都曾引起广泛争论。主要作品有《骆驼和星》 、 《梦想或忧伤》 、 《午夜的幽光》 、 《鲁迅语录新编》等。

33


声音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待枪决 何不一笑

龙源期刊网(2014-02-27)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 圣彼 得堡-1975 莫斯科)苏联乐派的代表人物,20 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创作题材广泛,其中以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为最佳。肖斯塔科维奇的人生阅历丰富,很多作 品体现了他对于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痛苦回忆与反思以及自己的人生斗争与感慨。音乐情感丰富, 矛盾冲突激烈,情绪的表达极为出色。他创作生涯并不顺利,与领袖斯大林关系很紧张,作品处 于被褒奖与批判的两极。 肖斯塔科维奇曾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史上柴可夫斯基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但也有西方乐评人因 为他大部分创作生涯与前苏联政治相关而质疑其艺术性,这种争议在他诞辰百年后的今天,仍然 余音未决。 “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晚年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向年轻的友人伏 尔科夫讲述往事时,忽然沉默良久,然后如是说。伏尔科夫同情的看着这位苏联最负盛名的音乐 家,那是一张满是孩子气的脸,圆圆的镜片,蓬松的头发,总是尴尬和手足无措的神情,谨慎得 几乎称得上畏惧的眼睛,这张面孔是如此意味深长,一个时代对一颗灵魂所能造成的痛苦挤压, 在这张脸上纤毫毕现。 当我们脏时爱我们 1934 年,肖斯塔科维奇 29 岁,已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是苏联音乐界最闪耀夺目的新 星。这一年,他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举行首演,好评如潮,不久开始

34


声音 在欧美各国公演。一时间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隐然已是苏联音乐第一人。

但这部红极一时的歌剧却惹恼了一个人,1936 年,斯大林出席观看了该剧在莫斯科的首演, 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1 月 28 日,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出现在《真理报》 上,对这部歌剧及其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所有人都知道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后是谁,风向一 下转变,各大报纸和乐评人纷纷对《真理报》利爪下的猎物口诛笔伐,各省的工人与农民聚集在 广场上扬声抗议,转眼之间,肖斯塔科维奇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 他是在外省巡回表演的路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愤怒与耻辱令他透不了气,不久他更悲哀的发 现,昨日还对他笑脸相迎,赞不绝口的朋友们突然一心要将他拉入地狱,愤怒中他对友人格里克 曼说: “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谱写音乐。 ” 愤怒过后,恐惧如潮水般袭来。这一年苏联的大清洗进入高潮,2000 多万知识分子被处决或 莫名其妙地失踪,死神的镰刀在每个人的头顶挥舞。他意识到自己在劫难逃,像当时许多人一样, 收拾起一只手提箱,静静的呆在家中,等着某个夜晚克格勃将他带走。他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 “我怀着一种有罪的感觉坐着,而事实上我没有犯任何罪。 ” 但他最终幸免于难,斯大林没有将他投入监狱,这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对他的统治是种有益 的装饰。 “斯大林喜欢把一个人与死神面对面地放到一起,然后让这个人按着自己的旋律跳舞。 ” 他说。最终他选择了屈服,公开做了检讨。一年后,作为赎罪,他完成了《第五交响乐》 ,将它 献给斯大林。这部作品为他赢回了一度失去的声誉,令他正式成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 这场风波使他后半生都惴惴不安,他时常问别人:“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怎样”在他 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列比亚德金上尉诗四首》中,主人公是一个可怜虫,被人像狗一样杀死,他 为这个人配了充满柔情的音乐,他说: “当我们脏时爱我们,别在我们干净时爱我们。干净的时 候人人都爱我们。 ” 做个渺小的提琴手 他本质上是一个蔑视强权的人,却不幸有着小人物般怯懦的性格。他无心成为极权之下的殉 道士,于是便只有与当局保持表面的妥协与合作。和俄罗斯历史上许多呆在暴君身边的文艺家一 35


声音 样,他选择成为一个癫僧,这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族群,类似于中国古代那些佯狂避世的智者, 他们用疯癫的行为化解暴君的猜忌,偶尔甩出一两句尖刻锐利的话语,投进黑暗如水的专制体制 之中。 在令人窒息的高压环境中,所有人都变得卑微而胆怯。他说:“那个时候,为了说个笑话, 你就得把客人带到浴室里去。你得把水龙头开的大大的,然后把这个笑话低声告诉他。甚至笑也 得轻轻地笑,用手捂住嘴笑。 ”他的两位好友兼保护人,苏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与先锋派导演梅 耶荷尔德,都在大清洗中被处决了。梅耶荷尔德被逮捕时,后悔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提琴 手,而 44 岁的元帅在被捕前居然有着相同的心愿。 “这种巧合使我感到惊讶和可怕。一位是名导 演,一位是着名的将领——突然都希望做一个渺小的,不受注意的人,只想坐在乐队里拉拉小提 琴。 ” 唯一高高在上的只有斯大林,他热衷干预一切文艺创作,而不是像太阳王路易十四那样,对 艺术家们说:“这方面你们优先。 ”作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他多次见过斯大林,“没见他有什么 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比左手瘦小, 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同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 。 他忘不掉 30 年代中期发生的一场悲剧,300 多位乌克兰盲人歌手从各地汇集起来,参加官方 组织的民间歌手大会,当这些“乌克兰活的博物馆,活的历史”聚齐之后,几乎全部被枪决了, 他说,因为“这些可怜的盲人们,他们唱的是旧调子,但是乌克兰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而这些 盲人,唱着暧昧的旧歌曲,他们的流浪的歌,审查员没有办法去审查。 ”于是就索性全部杀掉了。 他被斯大林命令与另一位音乐家哈恰图良合作,为新国歌谱曲。 “这个主意愚蠢之至,哈恰 图良和我风格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服从。”一共有四首新曲参加了评选, 评判专家们认为他与哈恰图良的最好,但副歌需要作少许修改。斯大林问他,需要用多少时间? 他想说 5 分钟,但怕这样会被认为过于草率,于是改口说 5 个小时。结果斯大林还是皱起了眉头, 最终他们的曲子落选了。哈恰图良事后责怪他,“假如你要求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也许我们就胜 了……” 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 《第七交响乐》是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一部作品。不管是对俄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二战 时苏联的最高象征就是《列宁格勒交响乐》——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 。

36


声音 卫国战中着消防装的肖斯塔科维奇 1941 年到 1944 年,是苏联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艰苦岁月。德军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声言: “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要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去。 ”在被围困的 900 天中,城内饥饿倒毙 者仅官方统计就有 60 万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围困的最初几个月里创作 了这部作品。 1942 年 3 月 5 日,他出逃到大后方古比雪夫市,和莫斯科大剧院乐团一起,在空袭警报中完 成了《第七交响乐》的首演。5 个月以后,乐谱被装入战斗机,飞行员冒着被击落的风险将它投 入列宁格勒。此时饿殍满城的列宁格勒已经凑不齐一支完整的乐队,首次排练时只来了 20 个人, 一半的乐手都是被担架抬来的,骨瘦如柴的指挥甚至挥不动指挥棒。仅经过一次 15 分钟的排练 后, 《第七交响乐》在列宁格勒大剧场首演了,饥饿的人们从四处聚拢进来,在德军的隆隆炮声 中,乐团完美的完成了演出,许多乐手在结束的一刹那晕厥过去。 《第七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对苏联军民士气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将它宣 传为反法西斯的颂歌,并得到了盟国的好评。1942 年 7 月 19 日,数百万美国人在电台里第一次 听到了这首气势恢弘的音乐, 《时代》杂志将作曲家身着消防制服、头戴消防帽的照片登上了封 面——在他留守列宁格勒的日子里,他还是一个称职的民兵。

这也是他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苏联官方宣扬这是一部反法西斯的杰作,他自己也曾如此附 和,但在他死后发表的自传中,他推翻了这一说法: “ 《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所以,完全 不能视为在希特勒进攻下有感而发。侵犯的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在创作这个主题时,想 到的是人类的另一些敌人。” “我毫不反对把《第七》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 ,但它描写的不是 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被斯大林所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 ” 音乐艺术本身的多义性帮他隐藏了这个秘密,在他一生创作的 15 部交响乐中,多部作品都 埋藏着巨大的悲痛,包括被公认是迎合斯大林的《第五交响乐》。官方对它的定义是充满欢欣与 光明,但与他处境近似的作协主席法捷耶夫听出了异声,他在私人日记中写道: “ 《第五交响曲》 37


声音 的终曲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 他说: “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愿意为每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 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 俄罗斯的良心 1948 年,政治再一次向他施压。2 月,苏共中央对他作了严厉批评,他已写成的第一小提琴协 奏曲被认为含有“形式主义的危害”而未能公演,从此他中断交响乐写作达八年之久。他不得不 抹去自我,弯曲着身子顺从权力,除了傀儡样地代表官方露面,就是写像“森林之歌”和“阳光 照耀祖国”一类的音乐。 但他怯懦的外表下却不时迸发出锋利的光芒。他和马雅可夫斯基被西方看作是斯大林的两大 御用文人,但他嘲笑这位苏联第一诗人: “在他的诗中,他蔑视巴黎和美国,但是他却喜欢去巴 黎买衬衫,而且,如果爬到桌子底下去才能拣到一支美国钢笔的话,他也愿意爬的。 ” 终其一生,他都不愿与来苏联访问的左翼知识分子们交往,不管这人是萧伯纳还是罗曼罗兰。 他不信任这些西方人道主义者,尽管他们宣称喜爱他的音乐。他说:“这些人在苏联好吃好喝一 顿,回国后就向世人描绘一个地上的人间天堂,他们真有那么愚蠢吗?” 他真正尊敬的是那些“俄罗斯的良心”。他欣赏斯特拉文斯基,赞美他的傲慢: “斯特拉文斯 基对这些伪君子(苏联文化官员)中的一个人,没有伸出手让他去握,而是向他伸出了手杖,这 个伪君子只得去握手杖,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奴才。”演奏家尤金娜是他的朋友,有一天她收到了 一个装有两万卢布的封袋,别人告诉她这是斯大林送来的,于是尤金娜给斯大林写了回信: “谢 谢你的帮助,约瑟夫。我将日夜为你祈祷,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 ”她把这 封自取灭亡的信寄了出去,万幸的是,斯大林在看完这封信后,还没来得及处置,几天后就死去 了。 但他始终是斯大林粉饰太平的工具。1949 年,他被派到纽约市,以苏联明星代表的身份出席 世界和平文化与科学会议。在会场上,一个翻译为他代读发言稿,既攻击美国穷兵黩武,又对苏 联的文艺成就大唱颂歌。然后,表演进入高潮部分,一个苏联官员当众问他: “你是否认为伊戈 尔斯特拉文斯基反动透顶?”他的嘴角和面颊开始抽搐,沉默片刻,他说: “是。 ”

38


声音 13 年后, “帝国主义的走狗”斯特拉文斯基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苏联,立刻来看望他。两人四目 相对,却无话可说。好一会儿,斯特拉文斯基打破了沉默:“我不喜欢普契尼。你呢?”“我也不。” 他回答。这是谈话的开端,也是终结。就是最没想像力的人也不难揣测他那一刻的心情,那被人逼着 向自己所敬佩的无辜者身上泼脏水的痛苦…… 回头看,只有尸骨成山 晚年的他,喜欢向友人讲述果戈理的故事。1930 年,人们在修建一座纪念碑时,掘开了旁边果 戈理的墓,发现他不在棺材里。一具伟大的尸体跑掉了,人们谣传,这个年代太糟糕,连果戈理都受 不了逃走了。政府开始调查原因,发现果戈理没跑多远,他就躺在附近,脑袋掉在一边。原来人们在 竖起的纪念碑上放的砖头过多,砖头砸破了棺材,也砸掉了死者的脑袋。 这个死人从棺材出逃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晚年的他渐渐感到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网越收越紧。站 在苏联音乐界荣耀的峰巅,他却禁不住害怕。作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他不怕死,但他担心死后的行 状。他说:“一个人死了,别人就把他端上饭桌喂子孙后代。打个比方,就是把他收拾整齐送上亲爱 的后代的饭桌,让他们胸前系着餐巾,手上拿起刀叉割死者的肉吃。你知道,死人有个毛病,就是凉 得太慢,他们太烫,所以就给他们浇上纪念的汤汁——最好的胶质,把他们变成肉冻……” 在他生命的最后 4 年,他与年轻的音乐家伏尔科夫成为密友。在伏尔科夫的鼓励下,一个“从棺 材里逃出去”的计划逐渐形成,他决定秘密口述一部回忆录,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告诉大众, 从而纠正那个“令人心碎的奴颜卑膝的形象”。他为伏尔科夫提供材料,讲述往事,肆意评价那些曾 经的风云人物。在伏尔科夫完成写作后,他通读了全书,并逐章签名确认,同意在他死后将书稿送西 方出版。 1975 年 9 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 墓。如他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大卸八块。 苏联宣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 徒。”一切仿佛盖棺论定,但他的幽灵却从强权与意识形 态的铜墙铁壁中钻了出来,并顺手打了它们一记响亮的 耳光——1976 年,他的回忆录被伏尔科夫带到了国外, 几年后,回忆录面世,题名《见证》。

这是他一生哀乐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往 事已然如烟,生灵早已涂炭,回首前尘,他的心中只剩 一片怅然,就像他在生前向伏尔科夫讲述往事的时候, 时常忍不住说的那样:“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 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

见证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1 23.00

39


声音

霍金:哲学已死 夫莽

悦读馆(2014-06-28)

昔日尼采有言“上帝已死” ,现在霍金在《大设计》第一页上就宣称“哲学已死” ,因为“哲 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 。这是一个极为傲慢的“宣言” 。 与此同时,上帝也被霍金“扫地出门” ,他在《大设计》末尾宣称: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 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 ,自发生成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所以 “不必祈求上帝去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 。也就是说,上帝现在不再是必要的了。 科学家认为不需要上帝来创造宇宙,这听起来当然很“唯物主义” ;但是确实有许多科学家 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或推动了宇宙的运行,他们也同样作出了伟大的科学贡献 ——牛顿就是典型的例子。 “上帝去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其实就是以前牛顿所说的“第一推 动” 。 霍金在《大设计》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宣言,姿态高傲,大言炎炎,激怒了不少西方人士。例 如《经济学人》上的书评认为:霍金宣称“哲学已死” ,却把自己当成哲学家,宣布由他来回答 那些哲学的终极问题。也许,霍金真的感到自己在哲学上比哲学家更高明?而英国前皇家学院院 长、牛津大学林肯学院药理学教授格瑞菲尔德则批评霍金宣称科学可以得到所有答案, “科学总 是容易自满。 ……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的好奇心与开放性,而不是自满与傲慢。 ”她还从另一个角度 批评说: “如果年轻人认为他们想要成为科学家,必须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将是非常耻辱的事情 ——很多科学家都是基督教徒。 ” 其实,霍金在《大设计》中的豪情,远远超出了上面这些批评人士的想象。 40


声音 在哲学和上帝都被宣布“已死”之后,霍金决定由他自己来取代上帝的角色! 我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吗?不,这不是“栽赃”于霍金,而是可以从他自己在《大设计》的 叙述逻辑中得到证实的。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霍金在一个根本问题上的站队 在《大设计》中,霍金深入讨论了一个就科学而言具有某种终极意义的问题——霍金其实只 是完成了在哲学阵营中的“站队” ,并没有提供新的立场。但是考虑到霍金“科学之神”的传奇 身份和影响,他的站队和千千万万平常人的站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况且在这个问题上,霍金还 提供了一种新的论证。

大设计 [英] 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 48.00 在《大设计》标题为“何为真实” (What Is Reality?)的第三章中,霍金从一个金鱼缸开始他 的论证: 假定有一个鱼缸,里面的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外面的世界,现在它们中的物理学家 开始发展“金鱼物理学”了,它们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并建立起一些物理学定律,这些物理定律 能够解释和描述金鱼们透过鱼缸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这些定律甚至还能够正确预言外部世界的 新现象——总之,完全符合我们人类现今对物理学定律的要求。 霍金相信,这些金鱼的物理学定律,将和我们人类现今的物理学定律有很大不同,比如,我 们看到的直线运动可能在“金鱼物理学”中表现为曲线运动。

41


声音 现在霍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金鱼物理学”可以是正确的吗? 按照我们以前所习惯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我们从小受教育的时候就被持续灌输到我们头 脑中的,这样的“金鱼物理学”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金鱼物理学”与我们今天的物理学定律 相冲突,而我们今天的物理学定律被认为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但我们实际上只是将今天对(我 们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的描述定义为“真实”或“客观事实”,而将所有与我们今天不一致的 描述——不管来自金鱼物理学家还是来自前代人类物理学家——都判定为不正确。 然而霍金问道:“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被歪曲的实在图像?……金鱼的实在图像 与我们的不同,然而我们能肯定它比我们的更不真实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在试图为“金鱼物理学”争取和我们人类物理学平等的地位时,霍金非常智慧地举了托勒密 和哥白尼两种不同的宇宙模型为例。这两个模型,一个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一个将太阳作为宇 宙中心,但是它们都能够对当时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进行有效的描述。霍金问道:这两个模 型哪一个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和上面他问“金鱼物理学”是否正确,其实是同构的。 尽管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托勒密是错的,哥白尼是对的,但是霍金的答案却并非如 此。他明确指出: “那不是真的。 ……人们可以利用任一种图像作为宇宙的模型。”霍金接下去举 的例子是科幻影片影片《黑客帝国》 (Matrix,1999~2003)——在《黑客帝国》中,外部世界的 真实性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霍金举这些例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想法呢?很简单,他得出一个结论: 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There is no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 。 而且他认为这个结论“对本书非常重要” 。所以他宣 布,他所认同的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model-dependent realism) 。对此他有非常明确的概述: “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 性质) ,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 ” 霍金特别强调了他所提出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科 学上的基础理论意义,视之为“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 的框架” 。 那么霍金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呢? 这马上让人想到哲学史上的贝克莱主教(George Berkeley,1685~1753)——事实上霍金很快就在下文提 到了贝克莱的名字——和他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 非常明显,霍金所说的理论、图像或模型,其实就是贝 克莱用以“感知”的工具或途径。这种关联可以从霍金

乔治·贝克莱,通称为贝克莱主教。 他是爱尔兰哲学家,与约翰·洛克 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 验主义哲学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他 著有《视觉新论》 (1709 年)和《人 类知识原理》 (1710 年)等。美国 加州的柏克莱市是以乔治·贝克莱 而命名的。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 寄宿学院是以他命名。 42


声音 “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的论断得到有力支持。 在哲学上,一直存在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前者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信念:相 信存在着一个客观外部世界,这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类观察、研究、理解它与否, 它都同样存在着。后者则在一定的约束下否认存在着这样一个“纯粹客观”的外部世界。比如“只 能在感知的意义上”承认有一个外部世界。现在霍金以“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 的哲学宣言,正式加入了“反实在论”阵营。 对于一般科学家而言,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选择站队并不是必要的,随便站在 哪边,都同样可以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但对于霍金这样的“科学之神”来说,也许他认为确有 选择站队的义务,这和他在上帝创世问题上的站队有类似之处。他认为“不需要上帝创造世界” 也许被我们视为他在向“唯物主义”靠拢,谁知“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却又更坚定地倒向“唯心 主义”了。 宇宙既然是建构的,那就让我霍金来建构一个。 到这里,霍金在《大设计》中的思路就很清楚了: 他在第二章的结尾处问道: “我们真的有理由相信一个客观实在的存在吗?”而如上所述, 他在第三章给出的答案是“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也就是说,不存在纯粹客 观的、外在的实在——也就是不存在纯粹客观的、外在的宇宙。 而一个“依赖模型”才有可能把握的宇宙,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意味着这个宇宙必然是人为 建构的,或者稍退一步,至少是必然存在着人为建构成分的。 既然宇宙只能是人为建构的,那么很好,就让我史蒂芬·霍金来为你们建构一个。 《大设计》作为霍金的新作,一出版就受到了极大关注——《科学》 (Science) 、 《自然》 (Nature) 等有影响力的杂志几乎在同一时间发表了评论文章。霍金在《大设计》中两个被认为最为激进的 观点——可以视为他建构宇宙的要点,在《科学》和《自然》的书评中都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一 是他声称利用量子理论证明了“多重宇宙”的存在,我们这个宇宙只是同时从无中生出、拥有不 同自然法则的多个宇宙中的一个;二是他预言 M 理论(可以视为“超弦理论”的升级版)作为 “多重宇宙”法则的一种解释,是“万有理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候选者。 不过,霍金的宇宙建构,并未因为他的巨大名声而在科学界一言九鼎。 在《自然》杂志的书评作者迈克尔·特纳(Michael Turner)看来,霍金的上述论断其实并不 太具有说服力。根本原因是,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多重宇宙”这一颇有创见的思想,虽然“有 可能是正确的” ,但就目前而论,它却连能否获得科学资格都是有疑问的,因为不同宇宙之间无 法交流,我们并不能观测到其它宇宙,这导致“多重宇宙”成为一个无法被检验的理论。而特纳 认为,霍金在《大设计》中其实只是用“多重宇宙”这一存在争议的观点“替代而不是回答了关 于怎样选择和谁选择的问题” ,并没有真正回答宇宙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至于霍金主张 的引力让万物从无中生有,则是从根本上回避了空间、时间和 M 理论为何如此的问题。 不过,霍金建构的宇宙是不是得到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认同,不是这篇文章所关心的问题。 43


声音 我们关心的是要证实霍金“取代上帝”的豪情。 这样我们就又要回到上帝问题上来了。 我们当然不必假定上帝的存在,但不管上帝存不存在,人类给他派定的最重要的“职责”不 就是创造世界吗? 而创造世界,也就等同于是设计宇宙吗? 那么现在这个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宇宙的霍金,他不就取代了上帝的“职责”了吗?■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物 理学家,1979——2009 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现为荣誉卢卡斯数 学教授) ,牛顿曾任此教席,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教授职位之 一;霍金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宇宙之王” 。

44


声音

读懂中国的财政体制:老百姓负担了多少 享受了多少 张弛

凤凰财经综合 (2014-05-13)

在现代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中,财政的确相当重要,它集中反映了政府的意志和行为,也是 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之一。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结构来看,政府性基金属于非税收 入,2013 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 52239 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 40.45%。 在现代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中,财政的确相当重要,它集中反映了政府的意志和行为,也是 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之一。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起着决定 作用,财政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有其特别之处。 隐性税负结构与监督困境 从收入的总量来看,2013 年,中国的全国财政收入 129142.9 亿元,增长 10.1%,增速比 GDP 快 2.4 个百分点,相当于 GDP 的 22.7%,人均税负接近万元。今年一季度的财政收入 35026 亿元, 占 GDP 的 27.3%。不论从哪一个数据看,政府收入都不算少,老百姓的负担也不算轻。

但有人对人均万元税负持有不同看法,认为我国的人均税负远远低于美、日、德、法、意、 英等发达国家,只相当于后者的 1/10 左右,在世界排名也在 100 位前后。且不说未计入其中的 各种收费、摊派,单就上述比较而论,简单地比较绝对数是有很大问题的,主要还要看相对水平。 我们的人均 GDP 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 1/10,而税负占人均 GDP 的一半以上,能说低吗?尽管如 此,一般人感觉不到税负过重带来的痛苦。这与税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结构来看,政府性基金属于非税收入, 2013 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 入 52239 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 40.45%。今年一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 13063 亿元,占财政 收入的 37.3%。其按征收对象是否特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征收,如三峡建设基 金,是隐藏在电费中加价征收的,21 年累计征收 2481.18 亿元;二是面向特定行业和阶层征收, 以铁路建设基金为代表,是按运输货物的吨公里征收的,23 年征收总值 9858.94 亿元,再加上今 年的预算数 657.09 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2013 年达 412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6%,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 85.92%,今年一季度达 10802 亿元, 45


声音 同比增长 40.3%。可见,政府性基金收入数量之大,形成严重的财政依赖。同时政府性基金也存 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法律依据。政府性基金从 1964 年开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算起,至今已经半个世纪, 1990 年代,政府性基金快速“扩容”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共有政府性 基金 500 项,只有 43 项纳入了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而财政部 2012 年公布的政府性基金项目只 30 项,其中,12 项依据部门规章设立,只有 6 项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见,政府性基金无法可 依,出师无名,面貌模糊,管理混乱。 二是征收随意。有的自发延长征收期限和提高征收比重。如,三峡建设基金从 1995 年按每 度电 3 厘征收,2010 年 1 月 1 日停止征收,改成《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金》 ,按每度电 7 厘 征收到 2019 年年底。再如,铁路建设基金,从 1991 年 3 月 1 日起,按货运价格每吨公里加征 0.2 分,后经 5 次调整,到 1998 年 4 月 1 日,增加到 3.3 分,提高了 15.5 倍。货运价格为 7.45 分/ 吨公里,总运价每吨公里征收 4.8 分,占货物总运价的 44.3%。这种征收办法不仅对于像煤炭之 类的初级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很大负担,2012 年运煤到秦皇岛,山西北部征收 21.7 元/吨,内蒙古 西部征收 40 元/吨,全国煤炭平均运距 600 公里,而西部地区达 1200 公里,因而,对于西部产 煤省区也是一个巨大负担。从 2001-2011 年,铁路煤炭运输量占铁路总运输量的比例从 41.4% 增加到 64%,煤炭企业成为铁路建设基金的主要承担者。 三是渠道隐秘,无法监督。三峡基金包含在电价中,南水北调基金包含在水资源费中,民航 发展基由机票销售代收。2009 年 10 月,北京市居民任星辉就三峡建设基金先后向财政部、国务 院三峡建委和三峡集团提出信息公开要求、申请行政复议,均无结果,向一中院提出诉讼,也被 驳回。直到 2010 年 3 月 26 日,财政部网站才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公布了三峡基金收支情况。 因此,尽快制定《政府基金法》 ,依法规范政府性基金的设立、征收、管理、使用和退出。 同时,通过退出、减征等办法,降低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从税收结构看,我们以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间接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 70%以上,而直 接税则较少,由个人交纳的直接税更少。由于间接税的纳税主体是企业,除个人所得税外,个人 基本上不直接负有纳税义务,因而也就谈不上个人对政府收支和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衡。 不仅如此,间接税意味着政府税收收入成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构成要素,不仅最终要由个人 负担,而且由于与发达国家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差异很大,造成了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和利益 扭曲,导致了财富的逆向转移。因此,改革的方向是减少间接税,首先是增值税,增加直接税, 包括财产税、所得税和赠予税等。 需要指出的是,来自房地产的税收增长很快,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2013 年,在一 般税收中,房地产企业营业税 5411 亿元,增长 33.6%;建筑业营业税 4315 亿元,增长 16.5%; 房地产契税 3844 亿元,增长 33.8%;土地增值税 3294 亿元,增长 21.1%;耕地占用税 1808 亿元, 增长 11.6%;城镇土地使用税 1719 亿元,增长 11.5%;再加上房地产企业所得税 2850 亿元,增 长 25.1%。共计 23241 亿元,约占全部税收收入的 15%。如果再加上土地出金,地方政府过分依 赖土地收入,不仅带来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引发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造成 地方经济结构畸形,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因此,改革土地财政,解决对房地产税收和 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刻不容缓。 46


声音 规模巨大的财政支出大头并非社会福利 从财政支出总规模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增长快,近几十年来都超过财政收入,留有赤字, 然后通过发债来填补,因而赤字和债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3 年全国财政支出 139744.26 亿元,增长 10.9%,快于财政收入 0.8 个百分点,收支总量 相抵,差额 12000 亿元。2014 年预算赤字 13500 亿元。与税收不同,政府债券由个人自愿认购, 由政府还本付息,但仍然是把个人收入转作政府收入,由政府支配和使用。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 格泡沫情况下,隐含着对个人的剥夺。因此,减少政府支出规模应当从稳存量,减增量着手,控 制新增支出的规模和速度。 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虽然近几年有所调整,一是增加了用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支出, 但力度不够,如,2013 年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 14.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 26.4%,但教育、科技、 文化支出均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住房保障和节能环保支出还是下降的;二是出台了一些 减免税政策,如,最近出台的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实施 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税额 6 万元进一步提高,并期限延长至 2019 年底。这是一大进步。但问题依 然不小,可改进的余地很大。 一是财政支出中用于生产建设的比重仍然偏高,而用于生活福利的支出仍然过少,仍然没有 走出“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模式。尽管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不再列示经济建设支出,但用于生 产建设的规模和比例过大,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巨大规模和强势扩张,意味着政府在配置资源中起 着决定作用,阻碍着市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削减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是 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离,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建设支出中,还有一个没有列入其中的特殊项目,即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据上市 公司披露,去年 A 股 1277 家获政府财政补贴 741.36 亿元,平均每家 5800 万元,比上年增加 30% 左右。其中,超过 10 亿元的有 8 家,中石油是“补贴王”,获补贴 103.47 亿元,占该公司营业 外收入总量的 26.7%。2013 年中石油实现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295.77 亿元,财政补贴 占 7.99%。可见,财政补贴成为上市公司获利的手段之一,也是上市公司业绩兑水的一个办法。 在政府支出中,行政经费支出规模大,增长也不慢,1980 1990 年占 9.83%, 1996 年高达 13.11%, 年占财政支出的 5.43%, 近几年有所减少,且改成一般行政服务支出,2012 年的占比仍 然超过 10%。 其原因,一是政府人员过多,而且不断膨胀。中国到底有 多少公务员,国家财政到底供养了多少人员?据《凤凰周刊》 的文章报道, “财政部在 2012 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 年地方财 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 2009 年年底,全国不包 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 5392.6 万人。这些都是有公务员 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 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现有 60 余万个村委会以及 8 万 余个居委会——两者总人数约为 275 万人。加上这部分准财政 47


声音 供养人口,到 2009 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 5700 万人……到 2012 年,中国财政供 养人口已超过 6000 万! ” 6000 万相当于英国的人员总量!相当于 23.5 个纳税人养活一个官员, 每百万美元 GDP 的财政供养 10.8 个官员,而印度是 69 个纳税人供养 1 个政府雇员。按人口计 算,中国高于日本而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按 GDP 计算,美、日、德、英分别是 1.56 人、0.95 人、1.33 人和 2.8 人,中国分别是后者的 10 倍、7 倍、8 倍和 4 倍。实质的差距该多大。 如果再做一点具体比较,问题也就不难明白。纽约市 1800 万人,GDP26000 亿美元,设市长 1 人、副市长 3 人、议长和副议长各 1 人。东京 1300 万人,11000 亿美元 GDP,设市长 1 人、副 市长 1 人、议长、副议长等 4 人。而中国新乡市,人口 565 万,GDP100 亿美元,市领导 41 人, 市委书记 1 人,副书记 4 人、常委 11 人;市长 1 人、副市长 8 人、市长助理 4 人、人大主任 1 人、副主任 8 人、政协主席 1 人、副主席 9 人。这么多官员,不干点事,不发文件,不干预市场, 不管制社会,那才是怪事。可见,政府机构改革,关键在于大幅度裁减官员;人员减不了,一切 都无从谈起。 不仅官员人数太多,而且官员花费也过高。按国家领导、省部级官员、司局级干部,每增加 1 个人需要增加的费用何止百万、千万。据一位纪检老干部讲,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 长退居“二线” ,原来 6-8 万元的“首长办公费”照常享用;中央领导退休后,专车、服务、警 卫等全部保留,甚至外出还要继续实施航空管制。 最近,媒体披露了很多贫困县盖豪华办公大楼的事情,如果到全国各地看看,最气魄、最漂 亮、最豪华的大楼,非政府和金融机构莫属。不要说贫困县,看看中央各部委也就知道了。不仅 如此,各政府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宾馆饭店、干部培训中心,很多还有供领导设宴的单独餐厅。 且不说滋生了奢侈腐败,一个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进步发展,在我们这里却倒退了回去。 政府花钱的一个办法是政府采购,但现行的政府采购浪费惊人,不仅是财政资金低效率的重 灾区,也是腐败高发的重点区域。在“只买贵,不买对”的政府采购下,既倒了一批官员,也坑 了一批企业,更激励了人们的非生产努力。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田禾提供的数据,一项针对广东、 黑龙江、江西、福建四省政府采购的调查显示,购买的 15190 件商品,按市场价计算需花 5860 万元,实际支出了 7934 万元,多花了 35.4%的冤枉钱。所以有人说, “现在的政府采购,往往要 多花 1/3 的钱,买的却是不对路货” 。 目前,政府采购已经超过 1 万亿元,占不到 GDP 的 3%,如果达到国际平均 10%的水平,如 果不能实行“管办分离”,变内部操作为公开化,比如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并加强问责,那么, 会造成多大的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新领导执政以来,反腐的力度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大家的赞许,深 得人心。但一些官员担心害怕,甚至慌慌不可终日,一些工作无人负责。可见,任何一个政策效 应都有正负两个方面,切莫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好的一面。腐败的汹涌和蔓延是制度的 毛病而非人性的缺陷,现有的办法既不可能遏止,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数经验证明, 建立一套财产公开、社会监督的治理机制,是唯一可靠的途径。 看不懂也难监督的政府预算管理 现行政府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更不具体,很多只有大项,而无细目,不要说一般纳税人无 48


声音 法监督,就是专家也看不懂。提交人大的预算报告,变成了预算政策报告,讲述的是预算支出的 重点,预算收入分配的原则,如向民生倾斜等。 从前面的讨论也可以看出,人大审查的只是公众预算,既不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也不包括 社会保障基金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至于制度外财政,如,各个单位的小金库,更是五花八门、 无法无天,随领导任意支取。今年两会的预算报告增加了政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内 容,是一个进步,但过于简略。因此,预算改革首先要把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向人大和 社会提供一个详细的、全口径、全覆盖的政府预算。 其次,预算科目要细化,不仅要有大项,而且要有细目,各个科目之间的数据要互相衔接, 不能把其他项搞得很大,把一些问题都隐藏其中。对于那些容易发生贪腐的项目,更要详细列示。 以便预算公开、审查和监督。收入预算考核要弱化,收入增长目标不能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否 则就会征过头税,提前征税,要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实现税收依法征管,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 机制。支出预算约束要硬化,预算审查不仅要看总盘子有多大,更要关注钱花得当不当,值不值。 再次,国库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集中,并由央行代管,不能各部门、各地区都 搞自己的财政专库,支解国库,由各部门、各地区领导随意支取。 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在于中央和地方关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 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于是“权力清单”成为社会热议的 关键词。其实,权力清单和市场领域的负面清单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通过划定权力边界,并严格 实施,将会为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活力开辟广阔的天地。 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多达 1700 余项,李克强履新时曾承诺至 少要取消和下放 1/3,去年以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专案已达 416 项。可以说是决心 很大,成绩可观。不过,目前砍掉的行政审批事项是相对容易的,难啃的硬骨头还在后面,对此 不可掉以轻心。更重要的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上级部门已经砍掉的一些行政审批事项,过了一 段时间,其他部门或者下级部门又以随意新设、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的形式捲土重来,使得简政 放权成为数字游戏。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使取消的审批事项彻底取消,下放的权力完全落实,以便真正实 现政(府)社(会)分开,合作共治。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然而在这方面,中国并 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18 届 3 中全会决定的“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部分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概括起来,仍然是立足于政府管制,提出要从政府办社会向政府管社会转变,政府要管人、管事、 管机构、管方向,播放权和出版权要实行政府准入。要知道,只有实现政社分开,让社会组织自 由建立和独立运作,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职能才能界定清楚,才能从无限政府变为有限政府,政府 统揽社会、包打天下的传统体制才能得到改革。否则,改革仍然会陷入收放循环之中。 的确,政府管的事太多,食盐糖精要管,中小学课本要管,职业证照要批,电影电视、网络 游戏都要审批。应当指出,有些管制是需要的,有些是不必要的。 该管的还有个如何管的问题,现有的管法不仅很粗,而且管得不当,甚至由于管制者的私人 利益而管糟了。比如,碘盐管制,全国一刀切,不准生产和销售不加碘的食盐,后来生产了一点, 49


声音 又搞价格歧视,不缺碘的地方也要吃碘盐,搞得很多地方食碘过量,发生新的疾病。不仅如此, 我们用有毒的、价格低的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因此,加碘变成食毒。难道不能生产加碘和不加碘 的两种食盐,且价格一样,让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用吗?有的专家不分青红皂白还要为 此辩护,说什么“食盐糖精生产等人命关天的事项,是国家必须管的,不仅要审批,而且必须严 格审批” 。难道过去管得不严?难道老百姓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难道大家都是三岁小孩,会 把食盐当白糖? 在政社分开、社会共治的框架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不难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地方 关系财政的提法有过三次变化:事权和财权相匹配――事权与财力相匹配--事权与支出责任相 匹配,其背后的潜台词是集中财力。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又是中央集权体制,中央和地方职权 的划分不仅是财政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问题。各级政府承担多少职能,相应地需要多少支出;承 担的责任中有没有排他性或者合作性,以及怎样匹配,都要通过立法程度解决。 从财政关系来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入划分,二是支出划分,三是中央对地方 的转移支付。目前的情况是中央的财权大,地方的事权多,二者不相匹配,地方作为一级独立财 政,没有独立的设税权和发债权,中央的转移支付往往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和实施,也限制了 地方的独立权力,再加上吏治腐败,层层克扣,真正用到目标的不多。这也许是改革中最难解决 的问题。■

50


评论

评论 【读书】《思痛录·露沙的路》 我們非如此不可

【读书】《思痛录·露沙的路》 韦君宜 高和分享(2014-06-27)

思痛录 露沙的路 韦君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1 22.00 启之推荐:1960 年代,韦君宜的女儿缠着妈妈讲忆苦思甜的故事。韦告诉女儿,妈妈过去不 苦。女儿问:不苦你干吗去革命?当时的大学生,成绩一流的投奔延安,成绩二三流的出国深造。 四十年后,投奔革命的七死八伤,出国留洋的成名成家。晚年的韦痛定思痛,写下了在思想史、 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思痛录》 。思痛者,一是痛失头脑——当年的每一次政治运动, 她都始而怀疑,继而盲从。几个回合下来,她的头脑不再属于自己。二是痛心整人——从肃反、 三反、批武训传、批红楼梦、批胡风,批丁陈反党集团、一直到反右派运动,她扮演的多是整人 的角色。直到文化大革命,她成了被整者。 “真正使我感受到痛苦的, ……是在‘左’的思想影响 下,我既是受害者,也成了害人者。这是我尤其追悔莫及的。 ”这位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 编如是说。写回忆录者多矣,如此反省者,唯韦氏一人而已。 德国有“幸存者文学” ,中国有“思痛文学”。 “思痛者”与“幸存者”的不同之外在于, “思 痛者”常常集受害人与加害人于一身。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类纪实文学的兴盛,先后出现过 两次,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高玉宝》、《把一切献给党》、《不死的王孝和》等革命者的传记, 51


评论 《红旗飘飘》 、 《星火燎原》、 《志愿军一日》等革命回忆录,教育了无数人。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后 期至今, 《上海生死劫》、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经历》 , 《思痛录》教育了更多的人。第一次纪实 文学的创作,由国家机器组织作家生产。第二次纪实文学的创作,由“思痛者”自撰自印。这两 次纪实文学都是为历史留下真实。不同的是,前者是革命需要的流血和牺牲,后者是革命造成的 苦难与毒害。 “思痛者”与“思痛文学”——当代文化的另类记忆 启之 一、思痛者:受难、受害与加害 1998 年,韦君宜出了一本书《思痛录》。其“缘起”说:“ ‘四人帮’垮台之后,许多人痛定 思痛,忍不住提起笔来,写自己遭冤的历史,也有写痛史的,也有写可笑的荒唐史的,也有以严 肃姿态写历史的,也有从 1957 年开始的,也有从胡风案开始的,想压也压不住。 ” 这段话,把“思痛文学”的宗旨、内容、体裁样式、作者状况以及其 蓬勃发展之势都说到了。 纳粹的大屠杀、苏联的大清洗制造了巨大的人道灾难,其幸存者对这 一灾难的记述成为“幸存者文学” 。 “思痛者”也是人道灾难的承受者,但 是, “思痛者”与“幸存者”不同,中国特色的人道灾难赋予他们更多、 更复杂的属性。北影文学部的离休干部,当年的右派陈瑞晴说得好: “我 国的特征:大量的不是采取逮捕和人身消灭,而是精神的整肃--人人习惯 了检讨、揭发、批判、认罪、告密、斗争会、彻底服罪……” ( 《只有云雀知道你》,文化艺术出 版社,2007 年,第 2 页) 众所周知,1949 年以来的政治运动,总是与大规模的人身迫害形影相随,这些运动的目的是 清洗队伍和改造思想,其主要方式是发动群众揭发批判、人人过关、检查认罪。其结果是将被清 洗者分不同等级予以处理。除了目的、方式和结果的不同之外,“思痛者”与“幸存者”最大的 不同还在于,“思痛者”常常集受害与加害于一身,作为“左毒”的信奉者,他们大多也曾施害 于人。 二、思痛文学:非虚构与另类记忆 “思痛文学”不是虚构性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而是以回忆录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纪实文学。 这是“思痛文学”在美学上的基本属性。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倾诉的愿望,蒙冤受屈者更需要通过倾诉以缓解压力。然而,对于“思 痛者”来说,这种讲述是极其痛苦的。刘衡有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我要写出 自己 20 多年来不是人过的日子,对于灾难的记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对于痛苦的反刍,是一 场更大的痛苦。回忆一次等于撕心裂肺脱层皮,我的经历对我刻骨铭心,是一串串长在我心上的 肉,摘下来一块就要流下一滩血。 ” ( 《直立行走的水》 ,自印书,第 230 页)这是所有“思痛者” 在写作时的共同感受。

52


评论 如果倾诉得到的不是心情的改善,而是痛苦的折磨,那么,自我保护的本能就会使大多数人 保持沉默。可是,我们眼前的事实是:在无名无利,连国内出版都没有指望的情况下,仍然有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思痛者”的队伍。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他们,使之宁愿去重温那撕心 裂肺之痛呢? 是留下真实的愿望。 如果说“幸存者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真实地保存了人道灾难的记忆,那么,“思痛文 学”则在保存这一记忆之外,还为思想史、文化史、文艺史、新闻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而 文学家们呕心沥血构思的故事细节和人物心理在这类文字面前往往相形见绌。 童话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北京退休女医生的死: 当红卫兵涌进她的宅院时,她拦住他们问:“凭的是哪条哪款法律?”红卫兵一下子怒火万 丈,挥着皮带命令她在廊前下跪。她丈夫乖乖跪下,被她盛怒下踢了一脚。她挺着脖子喊: “我 是协和医院戴大红花退休的医生,是自食其力的医生! ”红卫兵一阵暴打把她摁倒在地,她还大 喊: “你们无法无天! ”她是医生,平日既会保养又懂得锻炼,虽然六十多岁但身体相当健康,红 卫兵边斗边打折腾了小半夜,其实并没有致命地伤着她。天明时,她从住宅里溜了出来,渗血的 衣服贴在后背上,她想去大华影院旁的德昌厚食品店照常喝牛奶吃点心,但是刚跨进食品店就被 巡逻的红卫兵发现,追来的红卫兵也赶到了,他们把她拖了出去,红卫兵一边打她一面向过路行 人宣传她是怎样的坏人,于是过路行人也有上手打的。她死于米市大街路边。 ( 《 “坏人”之死--1966 年纪事》 ,载《童话自选文集》自印书,2009 年) 红卫兵来这里抄家打人,是因为这位医生的丈夫是前国民党官员。而她遭至毒打,是因为在 美国受到的法治教育。她的道德意识不允许她向暴徒屈膝,盛怒之下,她踢了不争气的丈夫一脚。 这一脚使一个刚烈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令人惊异的是,在被打得遍体鳞伤之后,她居然还 不愿暂时放弃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早餐喝牛奶吃点心,一大清早就 穿着渗血的衣服去食品店。这个顽固坚持“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女 性,就这样惨死于红卫兵和路人的拳脚之下。 沈蓉谈到这样一件事:1961 年 6 月 1 日康生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提倡演旧戏,尤其是《花田错》 、 《十八扯》一类的“三小戏” (小 生、小旦、小丑的戏) 。康生的讲话被整理成文,作为学习的文件存在 了电影局。到了 1963 年,毛的批示下来,康生马上变脸,1964 年京 剧汇演,康生在会上又大批旧戏、 “三小戏” 。作者的点晴之笔在下面: 司徒慧敏到电影局来,他说,1961 年电影创作会议的档案材料千 万不能拿出来!看不得!大家心里都明白他这句话的意思:那里面有 康生提倡演旧戏、三小戏的讲话。奇怪的是我们大家,包括司徒在内,虽然都清清楚楚看到康生 两面派的嘴脸,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敢于把他过去的那些话拿出来问他一问。 ( 《红色记忆》 ,北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年,第 129 页) 康生的投机在很多书里都写过,沈蓉的贡献在于党内的反应:司徒慧敏,这位老党员、老专 家、老干部(时任电影局副局长) ,非但不向组织反映康生恶劣的政治道德,反而阻止人们去问、 去想。而当时竟也没有一个党员、干部对这一作法提出质疑。这个细节说明很多问题。

53


评论 司徒慧敏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真等人在毛泽东主持清洗罗 瑞卿时的类似表现。 《毛泽东最后的革命》的作者对此有这样一段评说: “这个案子针对的是一位 佩带四个将星的长征老战士,依据的只是一位上校(引者注:指叶群)的脆弱的证词, ……她的 军衔也许只归因是元帅的妻子。如果有一个理想的状况,让在场的与此无关的政治局常委们—— 刘少奇、周恩来、人大委员长朱德元帅、邓小平团结起来,再加上彭真(即使级别与前几位不同, 他的影响也相当大) ,告诉毛他们不赞成这样的诬陷。 ……但是他们放过了这个机会。这是这群强 有力的人物团结起来制约主席的最后机会,此后他们自己将被分而治之,在文革中受到公开抨 击。 ” (台湾左岸版,2009,第 44-45 页) 史学家通过虚拟的假设来褒贬人物,“思痛者”通过真实的细节来反映时代。一虚一实都启 人心智。 心理描写是虚构性文学的重要内容,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否可信,是否生动,端赖于此。 然而,真实感人的心理活动,往往不在于作家苦思冥想,而在于“思痛者”的亲历。 女记者刘衡,在被打成右派的几十年间,她始终不接受这顶帽子。在干校的时候,好心人劝 刘衡向邓小平看齐: “你看他多大的官,他都承认了是中国的第二号走资派,答应了永不翻案。 你干吗死不承认?”请看刘衡的内心活动: 我当然清楚,邓小平他们是聪明人,先保住脑袋再说。要是邓小平抗拒文革,拒不写永不翻 案的检讨,他也许会像刘少奇一样。可我学不来,我和大家看电视,十分注意邓小平,观看他是 真服罪还是假服罪。有一次,我看见他低头在毛主席身边走过,忍不住一笑。使我感到,他是笑 他把毛主席哄了。看见他的笑,我立刻想起三十多年前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师范一个学生的笑。那 是在抢救运动中,有个学生坚不承认自己是特务,眼看就要挨打、挨吊了,他偏过头去偷偷一笑, 转过脸来立刻承认自己是特务。邓小平的笑和那个学生的笑是那样相像,历史不会重演,却是那 样相似。 (刘衡《直立行走的水》 ,自印书,第 192 页)

刘衡,女,原名胡宗瑜,1949 年调到人民日报社当编辑、记者。1957 年在人民日报社被划为右派分子,1978 年 12 月 8 日刘衡“右派问题” 得以改正。之后,她前往山东、湖北、江苏、海南等地采访,每到一处 她都通讯,如《“羊”书记》、《妈妈教我放鸭子》 、《一个“古怪”的领 导》 、 《有钱难买回头看》 、 《山定权,人定心》 、 《粮是命,库是家》等。 主要作品有《劳动者素描》 、 《我的采写故事》 、 《直立行走的水》 (自传) 。

谁能想象得到,一个顽固不化的女右派,会从电视中得到与官方意图完全相反的教育。不管 邓小平那低头一笑是否真如作者理解的那样:为哄骗了毛泽东而沾沾自喜,上述文字都是对人心 的一个真实记录。 还原历史是“思痛者”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写作指南,而留下真实的愿望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 产物。它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在“宜粗不宜细”成为国策之后,新时期之前的历史要么成 了禁忌,要么成了鬼画符。它可能来自于对过去的怨恨——如果不是反右我怎么会是这样,如果 不是文革我何至于此。也可能来自于良知的回归——由于我的揭发,我的同学沦为贱民。由于我 的激进,带人抄我的家,我姥姥被红卫兵赶回原藉,死在路上…… 54


评论 由多种原因造就的“思痛文学”具有了多种价值:它是对真相的披露,是对人生的总结,是 对历史的另类诠释,是对自己误入歧途的辩白或反省。不管是什么,它都是对鼓励遗忘的拒绝, 对“合理存在”的反抗。 三十年前,我翻译过一本英文小说 The Eight Moon,作者是美国华裔作家,美国前驻华大使 赫德的夫人包柏漪。此书是包的第一部作品。全书都是以第一人称:包的小妹三三的口吻讲述。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本情节简单,语言单调,平铺直叙的纪实文学会轰动美国,使包柏漪一举成 名?为什么一个十六岁女孩身边的琐事会如此吸引人?以至所有读过中译本的朋友都说“应该拍 成电视剧” 。 这个疑问直到今天才找到答案——与幸存者文学一样,大部分“思痛文学”艺术水平差,缺 乏技巧,语言不讲究。但是,它们拥有的读者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胜于虚构性的小说。为什 么?答案只有一个:它以真为心,以实为体。它是文学之一种,但是它留给世界的不是文学之美, 而是历史之真。它揭示给世人的,不是艺术,而是文化--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文化的另类记忆: 受害与加害、羞辱与认罪、觉悟与启蒙。 三、受害与加害:从害人到害已 “思痛者”讲述最多的是如何遭受迫害——个人蒙难,家庭破碎,亲友株连等等。但是,让 他们最痛苦的则是自己对别人的加害。韦君宜说: “真正使我感受到痛苦的, ……是在‘左’的思 想影响下,我既是受害者,也成了害人者。这是我尤其追悔莫及的。 ”( 《思痛录》第 5 页)这是 “思痛文学”中最沉重的话题,这一话题铸就了它超乎文学的地位。 当代国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害人害己的例子:中国第一冤案刘少奇在当年的晋绥土改中,也 有过害人的大手笔(见智效民《刘少奇与晋绥土改》,台湾秀威信息科技,2008,第二、八、九 章)文革中,邓小平全家蒙难,其子邓朴方被害致残。而作为反右的决策者之一,邓小平在酿造 旷世悲剧上也出过大力。1970 年,陈伯达被投入监狱,三年后,以国民党 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的罪名被永远开除出党。 (陈 伯达著,陈晓庄编注《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图书, 2000 年)。但是,十八年的牢狱生活,也没唤起他对自己制造的冤假错案 的负疚之情。这其中包括王广宇的无妄之灾(王广宇《 “无产阶级司令部” 的牛马走》 ,载《记忆》2009 年第 2 期) ,包括天津小站的三个“反革命集 团” (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77--179 页)。文革伊始,周扬就饱遭凌辱。之后,蒙冤秦城多年。这不能不让人 想到善恶有报——从胡风反革命集团、丁陈反党集团、反右、反右倾到夏 陈集团,他制造了太多的冤案和苦难。反右中,在周扬、夏衍的谋划之下, 田汉设圈套令吴祖光入局,将吴打成右派(董健《田汉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年) 。 不与右派丈夫划清界限的新凤霞被打成“反革命右派分子” ,成为台上的名角,台下倒痰盂、扫 厕所的贱役(吴祖光《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年,第 14 页) 。而田汉 也未得好死--作为中央专案组秘密关押的“叛徒、特务” ,这位孝子即使在临死之前,也没能见 上老母一面(董健《田汉传》 ) 。文革初,贬到重庆任副市长的前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被揪回北京 批斗后锒铛入狱(严平《燃烧的是灵魂》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他没想到,十年前他是怎样 挖空心思,从钟惦棐的私人信件中断章取义,上纲上线将其打成极右(陈荒煤《钟惦棐堕落的道 55


评论 路》 ,载《捍卫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 ,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第 219 页) 。人们为巴金、曹禺、 老舍、郭小川文革中的遭遇愤愤不平,却不知道,这些名家在反右时为了洗清自己也曾落井下石 (启之《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 ,台湾秀威信息资料,2010,第十一章,第一、二节) 。 文革后,陆定一对于光远说过:“我们那些年的中宣部,那么多年的工作,无非是整完一个 人再整另一个人! ”(于光远《周扬和我》,香港时代国际,2005,第 186 页)陆定一说的整人, 就是害人。他能够有这等不俗的认识,也是因为他曾为秦城冤客。被害的经历使他有了自己害过 人的觉悟。周扬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同样来源于他的冤狱之灾。 人们常提到的夏衍的《整人歌》 : “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 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最后这两句是诗眼,也是对“我害人人, 人人害我” (章立凡《书信中的整人史--〈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 》 , 《财经》杂志 2009 年第 22 期) 这一中国特色的精彩注解。阿伦特说得好: “极权制度之下,没有一个道德完善之人。 ”如果说反 右是民主人士和知识精英互害、自残的运动,那么,文革则是将无数加害者变成受害者的革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圈? 很多“思痛者”提到了因果报应。这是一个缺乏说服力的解释。因为最大的加害者仍在颂歌 中受人瞻仰,因为很多作恶多端者,比如说,运动中热衷于整人的“依靠对象”仍在颐养天年, 毫无报应的迹象;因为无数没有加害任何人的无辜者,从四九年至今得到的唯有不义和不公。 据我看,根子就是“阶级斗争理论”。它以制造仇恨为能事,大洋国每天进行的“两分钟仇 恨教育” (奥威尔: 《一九八四》 ) ,在中国变成了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仇恨灌输。它使革命 成了绞肉机,只有不断地吞噬“阶级敌人” ,绞肉机才能运转,革命才能前进。于是,革命成了 一种制造敌人的比赛(参见胡平《比赛革命的革命--对文化革命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 《北京之春》 1996 年第 6 期) 。加害与受害的怪圈由此形成。 四、羞辱与认罪:从受虐到自虐 按照马格利特的定义,羞辱是“任何一种行为或条件,它使一个人 有恰当的理由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进言之, “羞辱人就是不 把人充分当作人或者根本不当人对待。 ” “不把人当人的方式有多种,一 是把人当物品,二是把人当机器,三是把人当动物,四是把人当次等人 (包括把成人当作儿童) ” (徐贲《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与公 民认同》 ,新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第 281-282 页)据此,我们可以说, 所有的“思痛文学”都是被羞辱的文学。 但是,是否受到羞辱与个人的认识和感觉有关。如果“思痛者”认 为,成为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是荣誉而不是被物化,改造自己是应尽之责 而非羞辱的话,那么,上述四种方式中,至少有两种对他们来说就不能 算是羞辱。 “思痛者”所认为的羞辱,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系统,给组织写检查、检讨、交代、思想总 结、悔改计划、自我批判、认罪书等书面材料是静态系统。归入异类,受审查,唱嚎歌、关牛棚、 56


评论 挂牌子挨斗,打扫厕所、五七干校、劳教劳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等等是动态系统。在这两 个系统里面,静态系统最常见,最普及,也最源远流长。从延安抢救运动中大批“特务”的低头 认罪,到周恩来的检查,朱德的检讨,邓小平的“永不翻案” ;从地主、资本家承认自己剥削有 罪,到农村的“四不清”干部的交代;从民盟领导章伯钧、罗隆基的登报自诬,到电影演员赵丹 的思想交待;这种羞辱已经成为一种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现象。 检讨/交代与刑侦上的招供,天主教的忏悔有何不同?我请教了欧美的老外朋友和华裔学者, 在所有的回答中贝苏尼最为详尽。她告诉我,刑侦中的 confess(招供、坦白)提供的是材料和 证据,并不是思想检查。天主教的 confess(忏悔、告解)是匿名的,神父并不知道忏悔者是谁。 中国的“检讨/检查”的目的在于迫使作者以自辱形式表达忠诚,与悔过和招供无关。 迫使人们向组织、向领袖悔过、认罪并非中国的独创,它是国际共运 中的通则。斯大林的爱好之一,就是聆听列宁的战友们在党代会上“强 忍屈辱,像神魂颠倒的教徒一样鞭笞自己。”(德•安•沃尔科戈诺夫《胜 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年,第 368 页) 。但是,斯大林在羞辱人方面,永远赶不上自己的学生毛泽东,他更 喜欢处决和劳改营,而毛则热爱群众运动。 群众运动是羞辱人的最好方式,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低头弯腰才能 更有效地摧残自尊。只有没完没了的悔过认罪,才能更彻底地摧毁自我 意识。毛泽东的好学生江青深谙其中奥秘。她曾经这样吩咐新影厂的造 反派: “陈荒煤、夏衍、肖望东……白天让他们劳动,晚上要他们写材料交待罪行,每天交一份。 ” (《1967 年 2 月 1 日江青、戚本禹对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群众代表的讲话》,载《江青十年讲话 汇编:1966--1976》 ,自印书,第 226 页) 。可以说,新中国继承了雍正羞辱“名教罪人”钱名世, 谋反叛逆曾静的专制传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国际共运的这一法宝。 无论是写检讨,还是批判会,都是要通过内外两方面的丑化、恶化、动物化,妖魔化(牛鬼 蛇神)来践踏你的自尊,摧毁你的自信,最后迫使你认同组织的结论--承认自己是个罪人。羞辱 是一个改变人性的系统工程,检讨/批斗是工程的基础,驯服是最终目的。认罪则是关键,是能 否变化成奴才的转折点。 沙叶新有一篇专讲“检讨文化”的文章( 《随笔》2001 年第 6 期) 。他所说的检讨的实质就是 认罪。 “挖不完的敌人,清不完的队;做不完的检讨,请不完的罪。 ”这个顺口溜说明,强迫人们 做检讨,其实就是强迫认罪。因为只有成为罪人,你才能放弃自我,放弃思想,老老实实,不敢 乱说乱动。 “思痛文学”告诉我们,“思痛者”大都是被羞辱者,因此也是认罪者和驯服者。他们中的 很多人认了半辈子的罪。赵丹从《武训传》批判之后,就开始写检讨,到了略感宽松的 1962 年, 他请求周恩来发给他一个免斗牌。然而,关爱艺术家的周恩来,也不能让赵丹免于受辱--十年文 革,他认了八年的罪。 (李辉编的《赵丹自述》 ,大象出版社,第 88 页)肃反时,杜高是 23 岁的 青年,1955 年 5 月, “组织”胁迫他承认自己是“小家族集团”骨干。反右时,他对肃反提出批 评,又被打成极右分子,押送劳改。1960 年,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劳改工厂,他因为没有及时给 伙房送回两个别人的窝窝头,受到了没完没了的批判,写了无数的检查。 “我批判自己‘可耻’、 ‘恶劣’ 、 ‘贪婪’ ,一直到‘反人民’ ,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再到剥削阶级的剥削意识,就这样还 57


评论 过不了关。 ”1969 年,长期患病,身体极度虚弱,且精神已濒于崩溃的他,还不得不挣扎着为毛 的最新指示、十二中全会公报和两报一刊元旦社论撰写心得,而这个心得其实就是另一种名目的 认罪书: “我作为一个人民的敌人,一个右派分子来领会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的精神,加倍地感到 只要加速改造重新做人,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宽大,得到新生的机会。我认清了当前的形势,看 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无比伟大正确,我不愿意再做人民的敌人,我要立即从反革命的阵营中跳出来, 向人民低头,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请罪,清算过去所犯的罪错,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用自己 改造的实际表现向人民证明自己真心悔改,求得人民的宽大处理。 ” (《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 文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年,第 383 页) 。

从延安到文革,中国制造出来的这类罪人大约以亿万计。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检讨大国” (沙 叶新语) ,不如说是“认罪大国” 。 认罪之所以蔚为大国,源于“组织”的几个特异功能,首先,组织能使任何一个无辜者,包 括对革命有功的人,把自己视为革命的罪人。其次,组织能使这些人上纲上线地作践自己,以至 于把辱骂自己当作革命的表现。第三,组织能将认罪者的队伍迅速扩大,办法是动员有罪无罪的 人都来检举、揭发。对于无罪者,这是一个向组织表忠心的机会,对于有罪者,这是一个认罪、 驯服的证明。 “思痛文学”给我们贡献了这方面的经典作品:廖沫沙的《瓮中杂俎》、邵燕祥的《人生败 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 ,冯亦代的《悔余日录》,李辉编的《赵丹自述》 ,郭小川的《检讨 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 、杜高的《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 …… 羞辱-认罪-驯服,这三部曲贯穿着受虐与自虐。显而易见,认罪是自诬。为什么自诬?一言 以蔽之--恐惧。自诬是自虐之一种。自诬是痛苦的,费孝通在其选集的自序中说:“士不可以夺 志,而我的志被夺走了。从四面八方来的,年复一年对我过去所写的文章的批判,使我丧失了对 自己的信心。起初不得不‘向人民伏罪’ ,随后也觉得‘毒草害人,罪该万死’ ,甚至也学会了用 别人批判我的词汇和逻辑去批判别人。哀莫大于心死。 ”这是从自诬到自虐,从希望重新做人到 麻木沉沦,以至认同组织的最好表白。 1966 年 5 月 17 日晚,邓拓在遗书中写道: “只要对党对革命事业有利,我个人无论经受任何 58


评论 痛苦和牺牲,我都甘心情愿。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永远是这样。 ” (袁鹰《玉碎》 , 《历史在 这里沉思:1966--1976 年记实》卷 3,华夏出版社,1986 年,第 126 页)1975 年 3 月,廖沫沙 告诉专案组:“像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得以作为批判(点火)的对象,躬逢这一伟大的 历史盛举,虽然吃苦不小,却也足以引为‘荣幸’而自得其乐……个人事小,全局事大,牺牲这 区区个人,而有利全局,有利于革命……我又何乐而不为?”(1975 年 3 月《给专案组的信》 , 载《瓮中杂俎》 ) 这是自虐的极至。 当羞辱成为文化的时候,会引起什么后果呢?“思痛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共同的答案: 羞辱人的社会是不正派的社会,羞辱文化践踏了普世价值和“习俗道德”(见徐贲《通往尊 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第十二章),是非、好坏、美丑、真假、善恶这些常识性 的观念在“佞诌日炽,刚克消亡” “邪夫显进,直士幽藏”的现实中被颠倒。虽然人们心中还保 持着对常识的尊敬,但是,社会性的道德沦丧已经不可避免。 普遍的虚伪、跟风、随大流、投机主义、两面派、“双重思想” (奥威尔《一九八四》)弥漫 于整个社会。而在羞辱活动中得逞的栽赃诬陷、卧底告密、打击报复成了常态。田汉对吴祖光的 诬陷(董健《田汉传》 ),冯亦代的卧底、告密(冯亦代《悔余日录》)赵寻、蓝光夫妇对杜高的 打击报复(杜高《一纸苍凉》 )这类的例子在“思痛文学”中俯拾即是, 一抓一大把。 不破不立,立在其中。羞辱文化建立起了新的道德风尚:向组织输诚 交心成为义务,以组织的名义拆看私人信件,为了治罪,对信件、文章断 章取义(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始作俑者)。鼓励配偶与右派离婚,鼓励子女 与打入另册者脱离关系,歧视有问题的人的子女和亲友等等。 有人问聂绀弩,国民党在现代史上有什么贡献?聂回答:国民党最大 的贡献是培养了共产党。如果有人问我,文革在当代史上有什么贡献。我 的回答是,它将那些被羞辱者、认罪者和驯服者变成了觉悟者。 五、觉悟与启蒙:从反省到反思 阅读“思痛者”的作品,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内容都会与“上当受骗”有关。右派们会 告诉你,他们当初是如何相信了组织;红卫兵会告诉你,他们当初是如何相信反修防修;走资派 会告诉你,他们当初是如何说服自己犯了方向路线性错误;造反派会告诉你,他们当初是如何相 信造反有理;知识分子会告诉你,他们当初是如何相信自己带有原罪;知青会告诉你,他们当初 是如何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上当受骗,用文革的语言就是“受蒙蔽” , “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是文革时流行的口 号。 “思痛者”就是“受蒙蔽”者,因此“思痛文学”既是“受蒙蔽”者上当受骗的文学,也是 “受蒙蔽”者反省和反思的文学。 “思痛者”反思的是蒙蔽他们的歪理邪说,是让这些歪理邪说 纵横天下的制度和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 “思痛者”就是觉悟者, “思痛文学”就是启蒙文学。 丁东在沈蓉的《红色记忆》的序中说:“沈老回忆生平经历的这些往事,其主旨不是作为光 59


评论 荣来炫耀,而是作为历史来反思。她所展示的,是青年时代忘我地投身革命,中年无可奈何地经 历政治运动,晚年开始反思的心路历程。 ” 丁东所说的“青年——中年——老年”的三部曲,是所有的老年“思痛者”的共同经历。反 思既是老一辈“思痛者”的思想升华,也是新生代“思痛者”的叙述主题。对自己盲从狂热的反 省,对历史的重新评价审视是“思痛文学”最有思想史价值的部分。 卢弘在《我的一件亏心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英,一位四十年代初就参加了抗日的 杰出女性,因向领导如实地交待自己被国民党俘虏的经过,而被定为自首变节。开除党籍,反右 期间她就此给领导提意见,被打成右派,从此沦为贱民。文革一来,她又被打成叛徒,赶到山西, 七斗八斗。组织要求其夫与她离婚,赶她出门。在百般无奈之际,她到北京向自身难保的卢弘求 援。卢弘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对这位曾经亲如手足的难友从同情到厌恶,从亲近到逃避的变化过 程。然而,他无法逃避良知的叩问。30 多年后,作者写道: 我国有句谚语: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我却不能坦然地这么说。因为我做过 亏心事,并且关乎一条人命! 她是我的一个女战友,一个也曾年轻又才貌双全的好大姐,与我亲密得如同一对非血缘的姐 弟。然而,我在她最需要帮助和救援时,却切断了与她的一切联系,致使她如今是死(按照当时 情况,这几乎是必然的)是活(若还在世她已过 80 高龄了) ,我都概不知情。 我的记忆琴弦一旦触碰到她,就会如山呼海啸、天崩地裂似地震撼着我,冲击着我,使我永 难安宁……( 《记忆》2010 年第 9 期) 《炎黄春秋》有一个专栏,叫“忏悔录”。那里的文字都是反省的结果。文革初,偷看同学 宋尔仁的日记,并把它交给组织的马波(老鬼) ,坦诚“我交了他的日记本对他的杀伤是巨大的, 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这是我这辈子干的最缺德的事。我对不起宋尔仁。 ” ( 《我告发了同学宋尔 仁》 ,载《炎黄春秋》2009 第 9 期)1967 年 8 月 5 日在北京粮食学校的武斗中打死了同学的王冀 豫在四十四年后这样告诉自己: “灵魂深处总有些东西根深蒂固,冥顽不化,但理性还是反复清 晰地告诉我: ‘你是罪人! ’一个性相近,习相远的人世间,为什么盛产那么多仇恨?忏悔是不够 的,也许这一切需要几代人的反省。 ”( 《背负杀人的罪责》,载《炎黄春秋》2010 年第 5 期)当 年的人大学生,现在的高校教授赵遐秋为自己当年跟风整人,使同学邢志恒自杀而懊悔(《跟风 整人的懊悔》 ,载《炎黄春秋》2009 年第 8 期)在反右时服从组织,撰文批判黄秋耘则使韦君宜 悔恨终生。 ( 《思痛录》第 42 页) 反省内心需要道德勇气,反思外因需要才学识胆。叶维丽在《也谈卞仲耘之死》中有这样几 段话,催人长思-卞校长死后至今没有人站出来承认打过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脑子里老有两个人的形象在 晃,都是高一的。一个大胖脸,一个瘦高个儿。这两个人做的一件事让我记住了她们。文革开始 后有一次工作组组织学生去教工宿舍参观,看老师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经过教我们语文的 王老师家,她不在,保姆正抱着她的小孩在外面,当时我们班走在高一那个班的后面,我看见那 两个人竟然啐那个小孩儿。我当时特别反感,心想即使小孩的妈妈十恶不赦,小孩又有什么罪? 卞校长死后,有人告诉我打人的学生中就有那两个人,我一下子觉得特别可能。今天回过头想, 正是众人的沉默助长了她们后来的恶行。

60


评论 对生命的漠视是一代人的问题,我是这代人的一员,说这些话绝不仅仅是站在外面或高处去 指责别人,它还包含着深深的自责。看胡杰的电影时我感到无地自容。第一次见到王晶垚先生时, 我给他写了一句话: “作为女附中的学生,我感到有罪。 ”这是心里话。 ( 《记忆》2010 年第 7 期, 重点号是本文作者加的。 ) 在这种文字面前,无论是非虚构性的“幸存者”文学,还是虚构性的“伤痕”文学都黯然失 色。正是对内的反省与对外的反思赋予了“思痛文学”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在主流之外,挺起 脊梁向世人宣布:在当代史云遮雾障之际,还有一种文学以真实为平台,以“史鉴”为号召。绍 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默默无闻之中开辟了朱厚泽所说的“新启蒙” 。 六、结语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类纪实文学的兴盛,先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高 玉宝》 、 《把一切献给党》 、 《我的一家》 、 《革命母亲夏娘娘》 、 《不死的王孝和》等革命者的自传或 传记(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十一章:散文,第五节:回忆录与史传文学,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 , 《红旗飘飘》 (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编写) 、 《星火燎原》 (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 、 《志愿军一日》等革命回忆录,感动、教育了无数人。这其中包括革命者的后代,也包括非革命 者的后代。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后期至今,《上海生死劫》(1988) 、 《牛鬼蛇神录》(1994) 、 《九死 一生:我的右派经历》 (1998) , 《思痛录》 (1998)、 《往事并不如烟》(2004)感动、教育了更多 的人,这其中包括革命者后代的后代,也包括革命者本人。 第一次纪实文学的创作,由国家机器组织作家生产,共青团中央等部门推荐、号召阅读,直 到文革前夕才消歇。 (见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编第十一章第三节革命回忆录和人 物传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次纪实文学的创作,发自民间,由受难者和受害者自己撰 写,大量作品只能通过海外、自印、互联网等渠道艰难问世。这一思痛文学之潮,从新时期至今 三十多年,仍旧蓬勃,不见尽头。 ( “思痛文学”主要中文书目,详见《记忆》2010 年第 55 期) 然而,第一次纪实文学荣列文学史。高玉宝、吴运铎、黄钢、柯蓝 在一片赞扬声中青史留名。第二次纪实文学被学界长久冷落。郑念、杨 曦光、戴煌、韦君宜、章怡和从来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同。 这两次纪实文学都是为历史、为后代留下真实。不同的是,前者的 真实是革命需要的流血和牺牲,后者的真实是革命造成的恐惧、苦难与 毒害。■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1917 年 10 月 26 日生于北京。女。作家。清华大学肄业。1936 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到延安。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晋绥《中国青年》分 版主编。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 《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文艺 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文学 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2002 年 1 月 26 日 12 时 33 分在协和医院病逝,享年 85 岁。

61


评论

我們非如此不可 周保松 这是周保松先生新书《政治的道德》的自序,已经在上海书评刊发,此处是完整版。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每個公民,每個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國家公正對待的權利。[1] 這是人作為社會 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權利。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捨,而是國家對待公民的基本責任。人一旦意識 到這項權利並努力捍衛這項權利時,國家便不能只靠暴力來統治,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向公民 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我們所擁有的權利,使得我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參與政治事務,理直氣壯地 批評和監督政府。政治的道德性,來自於我們視自身為道德存有,並堅持站在道德的觀點去理解 和要求政治。當我們在生活中充份實踐這項權利時,我們就不再是政治上的異鄉人,而是國家的 主人,並以平等的身份去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就此而言,要求正義的權利,是自由主義政治道 德觀的起點。但個體為什麼擁有這項權利,因而使得政治必須要講道德?如果要講的話,那個道 德的觀點的實質內容又是什麼?這是本書致力要探討的問題。 1. 我認為,政治必須講道德,和我們在現代社會如何理解自我與政治的關係息息相關。第一, 我們理解自身為具有理性反思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自由人。這兩種能力的正常發展,使得我們 成為有自由意識、道德意識和主體意識的獨立主體。第二,打從出生起,我們便無可選擇地活在 國家制定的制度當中。這些制度深遠地塑造、影響甚至支配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就是說,個 體擁有自由,國家擁有權力。獨立自由的個體遂有權利問:國家憑什麼統治我?我為什麼有義務 要服從國家?國家不能說,因為且僅僅因為它擁有權力。國家必須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服我們,為 什麼它的統治具有正當性。否則,國家就是不尊重我們,我們就有不服從的理由。

62


评论 從此觀點看,當我們思考政治時,最值得我們關心的,不是權力本身,而是權力的行使如何 才能具有正當性。而正當性的基礎,必須是公民經過反思後得到合理認可的道德理由。有了以上 認識,本書從第二部份開始,即著手證成一種自由主義的政治道德觀。我的思路是:自由民主政 體的基礎,是由一組基本政治價值支持,這些價值包括自由、權利、平等、民主、憲政、法治、 容忍和正義等。自由主義賦予這些價值特定內涵,再將它們系統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思想體 系,並將之應用於制度。[2] 我在本書主要的工作,是從概念上分析這些政治價值的確切意義,理解它們在我們道德生活 中的位置,證成它們的道德合理性,從而呈現出這樣一幅自由社會圖像:主權在民,公民享有一 系列由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政治與宗教分離,教育和社會職位競爭上 的機會平等,以市場作為經濟生產及商品交易的主要媒介,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及多元的文化生 活選擇等等。 在這幅圖像背後,我認為有著這樣的道德信念:作為政治社群的平等成員,每個公民合理正 當的權利和利益,必須受到國家充份的保障和尊重。而合理正當的基礎,則須扣緊我們對人的理 解及相應的幸福觀來談。自由主義對人的理解,最根本一點,就是視人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能 力和有意願去建構、規劃和追求自己認為值得過的人生,並在此意義上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與此相應的幸福觀,就是自由自主乃構成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條件。 我們由此推出,國家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盡最大努力確保平等公民能夠過上自由自主的生 活。政治上的民主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元選擇,經濟領域中市場的角色及其限制,以及社會 資源分配應有的正義原則等,都和重視人的自主性密不可分。這是一種自由主義(liberalism ) 的觀點。[3] 但為了和放任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作出區分,人們有時也會將其稱為左翼自 由主義,藉此彰顯其自由與平等並重的特點。亦因此故,我直接稱之為自由人的平等政治。[4]

2. 讀者須留意,我在為上述自由主義觀點辯護時,我不是在一個去脈絡去歷史的世界建構一個 政治烏托邦,然後將它套用在我們的社會。恰恰相反,我認為自由主義如果值得追求,必然是因 為它能夠合理解釋我們承受的不公和苦難,同時能夠合理回應我們對正義社會的期待。亦因為此, 本書每篇文章都有清楚的現實指向,並有意識地介入中國當下的思想論爭。也許正因為此,本書 部份文章在過去幾年已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5] 我在這裡無法細述每篇文章的現實關懷和理論 意義,以下只集中談兩點,藉此說明本書的旨趣。

63


评论 所謂政治必須要談道德,是說當我們去評價政治制度時,必須要從一個道德的觀點去衡量制 度能否公正地對待所有受影響的人。這個立場當然預設了,政治是可以談道德且應該談道德的。 這種想法經常受到政治現實主義、價值懷疑主義和犬儒主義者的質疑。他們認為,政治要麼談不 了道德,要麼不應該談。談不了,因為道德只是個人的主觀喜好或政治利益的包裝,沒有任何客 觀性和真實性可言;不應談,因為政治活動本質上只有權力和利益,希望用道德來約束政治,是 範疇錯置,是天真和不成熟。 這種質疑如果成立,政治道德的說法便會受到極大挑戰,甚至政治哲學本身的規範性也難以 建立。更嚴重的是,如果這種觀點成為主流,更有可能出現「自證預言」的後果,即你如此預期 政治,政治就會如你所預期般出現,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參與者,結果是帶來政治社群 批判性的喪失和公民實踐能力的弱化。[6] 原因很簡單,社會的進步改良,其動力必來自社會成 員對現狀的批判,而任何批判皆必須基於某種政治道德。如果現實主義和犬儒主義泛濫,即意味 著愈來愈多公民根本不相信道德批判的可能和可取,因而也就不會基於這些批判而進行任何社會 行動,甚至還會嘲弄其他公民的實踐。 我在書中花了不少篇幅回應和反駁這些質疑,這裡我想特別強調幾點。第一,我們必須意識 到,我們是活在一個由道德語言、道德規則和道德情感交織而成的規範世界。我們在這樣的世界 成長,因此道德在最深的意義上構成和界定了我們的自我。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道德觀,但卻幾乎 不可能擺脫道德的視角去理解自我和評價世界。[7] 第二,我們的理性反思能力和道德自主能力, 使得價值批判成為可能,也使得道德的普遍性成為可能,更使得我們能夠免於各種虛假意識形態 的支配。第三,既然道德構成我們的自我,它就不可能只是外在約束,而必然會以相當根本的方 式走進我們的生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此而言,道德實踐和幸福人生既非對立,亦非 割裂,而是彼此關係緊密。[8] 正因為此,自由主義對正義制度的追求,其終極目標,是希望每 個公民能夠在這樣的社會活得好和活得有尊嚴。 如果以上所說成立,那麼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基於合理理由所做的道德判斷,以及基於這些 判斷而做的道德行動,以及在這些判斷和行動中產生的道德情感,就不可能被理解為可有可無, 或純屬個人主觀喜好,或只是虛假意識形態,或必然只能適用於某個特定文化。我們絕大部份人 每天在生活中具具體體的實踐,在在彰顯我們的道德主體性,也在在說明政治現實主義、道德懷 疑主義和價值犬儒主義之不可能有效解釋我們真實的存有狀態和我們所期望過的公共生活。

64


评论 3. 本書另一個重點,是嘗試挑戰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思想界一個頗為根深柢固的論爭範式,就 是所謂的左派與右派之爭。這裡的右,常被視為是自由主義的同義詞;至於左,則是和自由主義 針鋒相對的一種立場。於是,人們形成這樣一種看法:左派要平等而右派要自由;左派擁抱國家 而右派擁護市場;左派追求參與式的直接民主而右派主張代議式的間接民主;左派重視社會正義 而右派反對社會福利;左派贊成結果平等而右派追求機會平等。[9] 至於所謂中間派,則是兩邊 都要一點,同時兩邊都做一點妥協,但背後卻沒有任何原則性的理由。 我認為這樣的標籤,雖然能帶來討論上的一些便利,同時卻是問題重重,尤其是嚴重曲解了 自由主義的道德基礎。原因很簡單,如果自由主義真的被詮釋為一套不重視平等和社會正義的理 論,那它不僅嚴重背離自由主義傳統,同時也在理論上沒有任何道德吸引力。過去數百年來,無 論在理念上還是實踐上,自由主義一直視平等為核心價值,並以此作為它的主要政治網領,包括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公民平等的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男女社會地位及工 作待遇上的平等、種族和膚色平等,教育和就業上的機會平等。這張清單可以一直數下去,而民 主社會其中一個重要成就,正是在不同領域努力推動平等理念的實現。 我們因此可以說,自由主義不僅在爭自由,也在爭平等;不僅在爭某部份人的自由,也在爭 所有人的自由;不僅在爭某個領域的平等,也在爭公民在不同領域都能得到國家平等的尊重。背 後的基礎,是「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現代最深的道德信念──這個從洛克、盧梭、康德直到當代 的羅爾斯、德沃金等自由主義者努力捍衛的信念。是故,左派和右派之爭,根本不應視為平等與 自由之爭,而應視為要什麼樣的平等和什麼樣的自由之爭。如果右派拱手將平等讓給左派,甚至 對平等的理念避之則吉,那麼他們將難以證成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同時無法回應今天中國政 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出現的巨大不平等和不公正。 問題馬上來了:如果自由主義真的重視平等,為什麼竟可以容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導致 的巨大貧富不均,以及由此而來的其他領域上的嚴重不平等?例如富人較窮人擁有更大的政治權 力,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優的教育機會等等。資本主義的發展令大部份資源和財富集中在極小部 份人手上,已是全球普遍現象,並已在各國激起極大民憤。如果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綑綁在一起, 並無條件擁抱放任市場,那麼它如何還能夠聲稱自己重視平等和正義?這是真實而迫切的問題。 今天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成為批判聲討的對象,與此有極大關係。 某些相信自由至上的放任自由主義者(libertarians)直率地認為,這樣的不平等是經濟自 由的代價,不得不如此,我們必須接受。也就是說,自由和平等是不相容的價值。自由主義既然 選擇了自由,那就必須犧牲平等,國家不應用任何手段去干預市場或進行財富再分配。我在本書 第四部份指出,持有這種立場的人並不如他們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至上」 ,因為他們沒有看到, 在一個以私有財產權為基礎的商品社會,金錢是使人能免於法律限制而去做許多事的必要條件, 因此富人其實較窮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如果放任自由主義真的重視人的自由,並希望所有人能夠 具備基本的經濟條件去實現這些自由,它就沒有理由接受市場萬能,並以自由之名反對任何的資 源再分配。[10] 以羅爾斯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義,對此問題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路。羅爾斯的問法是:如果我 們視社會為自由平等的公民共同參與的一場公平合作,那麼怎樣的資源分配原則才能得到所有合 作者的合理接受?羅爾斯的答案是,在保障了公民的基本自由及公平的機會平等後,不平等分配 只有在對社會最弱勢的人最有利的情況下才能容許。[11] 基於這組正義原則,既然不受約束的 65


评论 資本主義只會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窮人不能在經濟合作中受益最大,那麼自由主義自然不應 接受這樣的制度,而應另謀其他的可能,例如他所稱的財產所有民主制(property-owning democracy)或自由社會主義制(liberal socialist regime)。[12] 由此可見,羅爾斯從來不覺 得自由主義有必要無條件地支持資本主義。對他來說,既然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那麼首 要的問題必然是:從自由平等的觀點看,怎樣的社會才是最公正的社會。自由和平等從一開始就 不是對立的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共同構成正義社會的道德基礎。 去到這裡讀者大概會明白,為什麼我認為前述的那種「左右」二分的框架站不住腳,因為它 根本無法套用到像羅爾斯這樣的正義理論上面,而羅爾斯卻是當代公認的最重要的自由主義哲學 家。更為重要的是,那種以放任自由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右派觀點,既難在理論上自圓其說,亦難 以回應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許多批判,因此難以建立起它的道德吸引力。我認為,自由人的平等政 治,才是中國自由主義更值得追求的目標。

4. 政治哲學思考,離不開我們的時代以及時代帶給我們的挑戰。我們活在一個自由受到諸多限 制,基本人權欠缺保障,政治迫害時有發生,貧富懸殊極為嚴重,貪污腐敗已成常態,倫理規範 失序,不同領域形形色色的不平等普遍存在且壓迫宰制無處不在的時代。只要對人的生存狀態有 一份基本關切,我們都能見到,在今天中國,無數實實在在的個體正在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對待, 這裡面有苦難有屈辱有貧困有歧視和有做人基本尊嚴的喪失。在制度暴力面前,個體如斯脆弱。 更教人悲哀的,是人們對於暴力和不義漠然,甚至習慣性地視個人權利的犧牲乃社會發展和國家 利益的必要代價。我們遂不僅被制度壓迫,還被意識形態加諸我們的世界觀所桎梏。 如何找到一個道德基點,去理解和批判這些社會不公,去證成一種更合理的政治制度,去拓 寬我們的道德想像,是我的哲學思考的起點,也是我的政治關懷所在。我懇切希望讀者見到,這 本書努力為之辯護的價值和制度,如果值得追求,絕對不是因為它們源於何處,而是因為它們能 在多大程度上回應我們的苦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給予我們知性力量和道德勇氣去迎難而上,努 力求變。 我是不是過度理想主義?我們的世界真的會因為我們的道德較真而有變好的可能嗎?這樣 的哲學努力,對於我們的公共政治文化又有什麼價值?錢永祥先生最近在他的新作《動情的理性: 66


评论 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一書開首,引用了羅爾斯晚年一段意味深長的說話來回答此問題。 [13] 我謹以這段說話為本文作結,同時向羅爾斯和錢永祥先生致敬。 爭論一般性的哲學問題,不可能是政治的日常課題,但是這不表示這些問題無足輕重,因為 我們認為答案是什麼,會塑造公共文化與政治實務的各種態度。如果我們認為,正義而且秩序妥 當的民主社會之不可能,乃是理所當然的常識,那麼這些態度的品質與格調就會反映該一常識。 威瑪憲政體制之所以敗亡,一個原因就是德國的傳統菁英竟然沒有人支持該一憲法,或者願意合 作讓該體制運作。他們不再相信一個像樣的自由主義的國會體制有其可能。這種體制過時了。從 1930 年到 1932 年,這套體制先是只能指望接連幾任威權主義取向的內閣政府。但隨著這些政府 由於缺乏民意的支持漸入頹勢,興登堡總統終於被迫求助於既擁有民意支持、又被保守派認為可 以控制的希特勒。 …… 二十世紀的幾場戰爭,以及其極端的暴力與節節上升的破壞性……尖銳地提出了一個問題: 政治關係是不是只能聽命於權力與強制?如果一種在合理的意義上正義並且能夠馴服權力為己 所用的社會並無可能,而人類雖然不是無可救藥地犬儒、自我中心,但大體上並無所謂道德,我 們大可以借康德的話追問: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值得嗎?我們的假定必須是:一個在合理意義 上正義的政治社會是可能的,而這種社會要可能,人類必須要具備一種道德本性,當然不是完美 的道德本性,但是這種本性要能夠了解、遵行,並且在足夠的程度上認同一套關於權利與正義的 合理的政治觀,願意支持由這套政治觀的理想與原則所引導的社會。……本書行文在許多讀者看 來抽象而且不食人間煙火,部份原因在於我的這種關注……。 對此,我無意辯解致歉。 是的,我們不必為此致歉。更重要的是,人具備一種道德本性,這不是假定(assumption) , 而是事實。這個事實,由我們當下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道德實踐來證實和呈現。我們活著的世界, 由我們組成。我們在道德上較真,在政治上執著,我們的世界就有變得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可能。 我們沒理由悲觀。我們非如此不可。 [1] 本書中,我會互換使用「正義」和「公正」來指涉英文中的 Justice。 [2] 當然,這裡說的是一種理論建構,而不是說真實政治一定會按著這樣的思路來發展。事 實上,政治哲學很多時不是在憑空創造一個新的理想的政治秩序,而是在對既存秩序的理解、反 思和批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新的政治想像。 [3] 在中國,很多人會將自由主義籠統地稱為右派。我認為這是很不好的一個標籤,因為這 個詞實在有太多的含混歧義,根本無法反映和體現自由主義的價值。 [4] 讀者應該不難觀察到,我的觀點深受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羅爾斯的影響。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revised edition). [5] 本書大部份文章,都是率先發表在《南風窗》 ,然後再轉發其他網絡平台。以我粗略估 計,專門回應的文章大概已有三十篇之數。至於在微博上的討論,則更是不計其數。 [6] 「 自證預言」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的說法, 來自 Robert K. 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Free Press,1968). p.477. 67


评论 [7] 這裡的道德觀(conception of morality) ,是指特定的實質的道德理論。道德的視角 (moral perspective)是指從一種道德規範的角度(即應不應該,好不好,對不對,是否有義 務等)來判斷和評價事物。我在這個問題上,很受以下一書啟發。Samuel Scheffler,Human Moral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29-51. [8] 讀者宜留意,我這裡不是主張,公正和幸福在概念上是合一的,也不是認為在任何社會 條件下,公正和幸福都能處於一種契合及和諧的狀態。我是指出,如果我們對於道德或廣義一點 的實踐理性在社群生活及個體行為中的角色有恰當認識,那麼我們會見到,兩者之間其實是有緊 密的內在聯繫。 [9] 類似的二分還可以一直繼續下去,例如對待美國的態度,對於文革和毛澤東的評價,對 於中國模式和普世價值的爭論,對於中國加入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看法等等。 [10] 讀者宜留意,這只是放任自由主義其中一個支持資本主義的論證。事實上,放任自由 主義完全可以訴諸一種它認為合理的平等觀去為資本主義辯護,例如機會平等,又或平等的自我 擁有權(right to self-ownership)等。 [11]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p.266. [12] 羅爾斯認為,從他的正義原則所推導出來的,不是目前西方的福利國家模式,因為這 個模式只是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但卻仍然可以容許極大的財富不平等。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p.xv. [13] 錢永祥, 《動情的理性》 (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頁 1-2。 [14]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expanded edition), pp.li-lx.這是錢永祥先生的譯文。■

周保松,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人。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留校 任教至今,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重点在自由 主义和社会正义理论、其本人在新浪网有开通微博,在一五一 十部落有其文章汇总。 主要作品有《政治哲学对话录》 、 《相遇》 、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 《走进生命的学问》等。

68


本周最新到货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1 2 3

7

书名 我疼 橙血 家(刘旦宅插图本)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周国平 人文讲演录) 幸福的哲学(周国平人文讲演 录)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 美学日志 (十二册)巴尔扎克选集

8

寄语海狸

4 5 6

分类名称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者 陈希我 严歌苓 巴金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价格 36 24 38

作家作品集

周国平

长江文艺

32

作家作品集

周国平

长江文艺

32

中国散文

李冬君

四川人民

36

帐台01

人民文学

680

人民文学

45 350 35 28

9 (1-5卷)斯特林堡文集 10 汉文化经典外译-理论与实践 11 汉语:跨文化走向世界

阅读赏析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艾珉 主编 法/让一保尔·萨 特 瑞典/斯特林堡 徐珺 陈光磊

12 (第一期)欧洲语言与文化

语言文字

葛金玲

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 戏剧、戏曲 戏剧、戏曲

耳东水寿 耳东水寿 耳东水寿 耳东水寿 美/游朝凯 姚海军 傅谨 宁殿弼

人民文学 北京大学 上海三联 上海社会科 学院 金城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山东文艺 四川科技 北京大学 上海古籍

文学评论

周礼红

中央编译

65

文学评论

张桃洲

人民文学

48

尚必武 人民文学 德/埃里希·奥尔 文学评论 商务 巴赫

4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民调局异闻录3-血海鬼船 民调局异闻录2-清河鬼戏 民调局异闻录4-亡灵列车 民调局异闻录1-苖乡巫祖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 机器人的信条 戏在书外-戏剧文化随笔 银汉三星鼎立唐-唐韵笙评传 消费主义文化与90年代都市小 21 说白领书写 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 22 探索 23 当代西文后经典叙事学研究 24 摹仿论

阅读赏析

文学评论

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 文学评论 与创作比较 26 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 文学评论 25

48 32 32 32 32 29 24 30 45

55

樊洛平/王萌

人民

55

王立新

商务

38

69


本周最新到货 27 28 29 30 31 32 33

来圣经文学研究 黑脎 冷秋 撒谎 骚土 妖精 鹫王 周期表

34 族长的秋天 经典电影十八讲-镜与世俗神 话 36 T4深夜食堂5 37 T4深夜食堂6 35

38 从徐霞客到梵高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2 老村 文学大台1 意.普里莫.莱维 加西亚·马尔克 文学 斯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山东文艺

28 30 30 35 30 36 28

南海

39.5

文学

戴锦华

中信

48

文学 文学

安倍夜郎 安倍夜郎

25 25

文学

余光中 林夕 梁文道 安倍夜郎 徐超 安倍夜郎 安倍夜郎 安倍夜郎 安倍夜郎 安倍夜郎

湖南文艺 湖南文艺 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 中华书局 中信 湖南文艺 中华书局 湖南文艺 湖南文艺 湖南文艺 湖南文艺 湖南文艺

刘明清

中央编译

39

南海

32

世纪文睿

45

花城

32

人民文学

33

上海文艺

32

上海译文

37

上海文艺

21

上海文艺

15

上海译文 上海文艺 上海文艺

30 35 1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都什么时候了 文学 关键词 文学 T4深夜食堂7 文学 对联艺术 文学 T4深夜食堂8 文学 T4深夜食堂2 文学 T4深夜食堂4 文学 T4深夜食堂3 文学 T4深夜食堂1 文学 Demonizing the Enemy 恐怖主 48 外文读物 义形象的语言学研究 49 与狼共舞

外国文学

50 美洲纳粹文学

外国文学

51 艾丽丝.门罗:其人 其作 其思 外国文学 52 光明行:家族的历史

外国文学

53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

外国文学

54 至爱

外国文学

55 夏屋,以后

外国文学

56 小王子(企鹅经典)

外国文学

57 单恋 58 老虎!老虎!(企鹅经典) 59 如果.爱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美/迈克尔·布莱 克 智利/罗贝托·波 拉尼奥 周怡 澳大利亚/大卫· 沃克 巴基斯坦/达尼 亚尔·穆伊努尔 英/伊夫林·沃 德/尤迪特·海尔 曼 法/圣埃克絮佩 里 日/角田光代 英/吉卜林 日/津村记久子

32 26 36 25 28 25 25 25 25 25

70


本周最新到货 60 微物之神(企鹅经典)

外国文学

61 邻镇战争

外国文学

62 看不见的人(企鹅经典)

外国文学

63 当"9"翻转归零

外国文学

64 65 66 67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我是猫(企鹅经典) 哥哥回来了 漂亮冤家(企鹅经典) 玻璃球游戏(企鹅经典)

68 绿房子(企鹅经典)

外国文学

69 像你我一样的男孩和女孩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企鹅 70 经典) 71 流浪的星星(企鹅经典) 72 蓝色火焰.书信集-纪伯伦全集 73 纪伯伦:爱你如诗美丽-情书集 74 泪与笑.散文诗-纪伯伦全集 75 沙与沫.散文诗-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散文杂篇-纪伯伦全 76 集 77 我的花园,我的城市和我 78 残酷翻篇,即是温柔 79 纸锋 80 国人辩论的表情 81 一个人的草木诗经

外国文学

82 世界现代禅诗选 83 (1,2)穆旦诗文集(增订版) 84 桑柘木-中国诗歌 85 趣味心理 86 87 88 89 90 91 92

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 平衡点 疯了!桂宝12(吉祥卷) 大卫,不可以 纸船:珈艺十岁画集(平装) 我们·素直-周梦蝶纪念专题 世界换你微笑 得未曾有

93 停在最好的时光里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散文 外国散文 外国散文 外国散文 外国散文

印度/阿兰达蒂· 上海文艺 洛伊 三崎亚记 上海译文 美/拉尔夫·艾里 上海文艺 森 美/大卫·班尼奥 上海文艺 夫 日/夏日漱石 上海文艺 韩/金英夏 上海文艺 美/菲茨杰拉德 上海文艺 德/赫尔曼·黑塞 上海文艺 秘鲁/马里奥·巴 上海文艺 尔加斯·略萨 美/艾琳·凯尔 上海文艺 英/蒙塔古·罗兹· 上海文艺 詹姆斯 法/勒克莱齐奥 上海文艺 黎/纪伯伦 九州出版社 黎/纪伯伦 九州出版社 黎/纪伯伦 九州出版社 黎/纪伯伦 九州出版社

30 49 23 35 22 39 39 39 29 25 29 32 32 32 32

九州出版社

32

外国散文 英/海伦·芭布丝 商务 随笔 杨樾 中信 随笔 西门媚 中信 随笔 梁晓声 中华书局 诗歌 子梵梅 南海 上海社会科 诗歌 南北 学院 诗歌 穆旦 人民文学 诗歌 阎志 人民文学 艾振刚/宋春蕾/ 青少年读物 山东人民 贾凤芹/陈海芹

26 35 39 38 35

青少年读物

黎/纪伯伦

35

杰夫·格尔克

人民大学

青少年读物 阿桂 九州出版社 青少年读物 美.大卫.香农 河北教育 青少年读物 廖珈艺 上海世图 流行、畅销 谈笑静 中信 流行、畅销 加/亦舒 东方 流行、畅销 庆山 十月文艺 北京时代华 流行、畅销 潘晓婷 文书局

39.8 98 10 25 36 39.8 33.8 60 36 25 49 42

71


本周最新到货 94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95 寻味中国 96 像本这样的朋友

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 流行、畅销 美/林留清怡 重庆大学 北京时代华 流行、畅销 英/朱莉亚·罗 文书局 流行、畅销

顾西爵

如何成为一个妖孽/思享家系 流行、畅销 胡紫薇 中信 列 98 驿站 流行、畅销 紫石作坊 商务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 红学、历史 99 蒋勋 中信 代文学 小说 红学、历史 100 铁血名将霍去病 掩卷 浙江大学 小说 101 周易译注 国学 韩立平 上海三联 102 (总第一期)国学茶座 国学 杜泽逊 山东人民 103 闲情偶寄译注 国学 辛雅敏 上海三联 104 墨子译注 国学 梁奇 上海三联 105 地藏经·药师经译注 国学 张崇依 上海三联 106 卢前曲学论著三种 国学 卢前 商务 107 国学小史 国学 梁启超 商务 古代文学研 108 (上下)华夏上古神系 朱大可 东方 究 古代文学研 109 论语演义(一) 刘群祖 上海三联 究 古代文学研 110 元代文章学 高洪岩 上海三联 究 古代文学研 111 上博简《诗论》研究 晁福林 商务 究 112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电影 苏涛 北京大学 113 姚苏凤和1930年代中国影坛 电影 张华 北京大学 114 电影与政治 电影 王小鲁 东方 表演的艺术-斯特拉·阿德勒的 美/斯特拉·阿德 115 电影 京华出版社 22堂表演课 勒 116 电影特技模型制作 电影 聂春晖/田智元 上海世图 (插图第三版)视效合成进阶教 117 电影 美/史蒂夫·赖特 上海世图 程 美/丹尼尔·威尔 118 机器人启示录 电影 山东文艺 森 97

28 38 35 39 29.8 39.8 36 32 18 35 28 21.8 52 35 98 38 29.8 188 45 48 52 39.8 58 128 49

社科类 序号 1 2 3

书名 分类名称 趣味哲学(修订本) 哲学 中国法律文化萃编 法学 2014-2社会学家茶座(总第49 社会学、人

作者 成云雷 罗大乐 张立升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山东人民 山东人民

价格 25 49 18 72


本周最新到货 4

辑) 2014-2法学家茶座(总第42辑)

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

6 7

脆弱的力量 广论政治儒学 欧洲帝国主义(1860-1914)-想 社科丛书 英/安德鲁·波特 象欧洲丛书 瑞士/凯瑟琳·穆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 夫/托马斯·迪利 教育学 变革的愿景 克 比利时/马 克·德雷韦尔等 西文国家公民廉洁教育比较研 教育学 朱新光/苏萍 究 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社科丛书 黃洋 侵犯著作权犯罪典型案例评析 法学 张远煌 等 1848年欧洲革命-想象欧洲丛 社科丛书 英/罗杰·普赖斯 书 英/安德鲁·海伍 政治的常识(第三版) 政治学 德 郭嵩焘卷 学者文丛 熊月之 商事仲裁国际理事会之1958纽 法学 扬帆 约公约释义指南:法官手册 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 社会科学 吴飞 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 社会学、人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印/阿马蒂亚·森 类学 保卫空间-世界城市研究精品 当代中国题 英.多琳.马西 译丛 德/托瓦尔特·德 疾病心理学 心理学 特雷福仁/吕迪 格·达尔可 书写城市:文学与城市体验 当代中国题 孙逊/陈恒 (上下)中国哲学 哲学 陆建猷 (1931-1945)侵华战争时期的 传播学 孙继强 日本报界研究 比较政治中的概念问题(第2 政治学 高厅琦/景跃进 辑)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论 中国政治 程宝光 民族政治学二十三讲 民族、区域 周平 暴力与民主 政治学 英/约翰·基恩 共产主义运 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思想研究 李鹏 动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类学 法学

何家弘 山东人民 汲广运/徐东升/ 共产主义运 李纪岩/费聿辉 山东人民 动 等 心理学 美/布琳·布朗 浙江人民 哲学 蒋庆 东方

18 38 39.9 58

北京大学

28

北京大学

52

北京大学

38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33 49

北京大学

26

人民大学

58

人民大学

64

法律出版社

35

宗教文化出 版社

48

人民大学

35

江苏教育出 版社

42

上海三联

26.8

上海三联 上海三联

58 88

中央编译

75

中央编译

69

中央编译 中央编译 中央编译

88 88 45

中央编译

60

73


本周最新到货 29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人际交往 中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

陈璐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42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 共产主义运 30 文库编辑中心编 史文献 动 辑小组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6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 共产主义运 31 文库编辑中心编 史文献 动 辑小组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41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 共产主义运 32 文库编辑中心编 史文献 动 辑小组 中央编辑出版社 第23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 共产主义运 33 文库编辑中心编 史文献 动 辑小组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45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 共产主义运 34 文库编辑中心编 史文献 动 辑小组 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 35 当代中国题 贺雪峰 国 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 36 历史研究 张瑞龙 学术与社会 思想文化研 37 读经二十年 王财贵 究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 共产主义运 美/乔纳森·斯珀 38 人 动 伯 (插图修订第11版·完整版)社 社会学、人 39 美/理查德·谢弗 会学与生活 类学 40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社会科学 师永刚 张凡 社会学、人 41 新中国性话语研究 李银河 类学 42 当代中国医生心态研究

心理学

黃荣贵 等

中央编译

39.8

中央编译

190

中央编译

150

中央编译

190

中央编译

180

中央编译

220

东方

36

中华书局

65

中华书局

35

中信

68

上海世图

99.8

凤凰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 学院 上海社会科 学院

39.8

王瑞元 苏全生 人民体育 主编 俄.瓦西里.帕夫 中国文献史/国际汉学经典译 海外中国研 河南教育(大 44 洛维奇.瓦西里 丛 究 象) 耶夫 45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社科大台8 日.内田树 浙江人民 《图解经典》编 46 图解-心理学 心理学 京华出版社 辑部 德/乌尔里希·贝 47 德国的欧洲 政治文明 同济大学 克 1959-1962的中印关系:国际危 48 国际问题 邱美荣 同济大学 机管理的研究视角 43 运动生理学

社会科学

29.8 29.8 65 30 32.8 68 28 32

74


本周最新到货 49 中国婚姻史 50 中外代议制度比较 51 权威与个人

社科丛书 陈顾远 商务 国际问题 高秉雄/苏祖勤 商务 商务 英/伯特兰·罗素 商务 叶秀敏/姜奇平/ 52 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 传播学 商务 汪向东 53 新史学 历史研究 梁启超 商务 54 功利主义 社科丛书 英/约翰·穆勒 商务 美/阿尔伯特·爱 55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社科丛书 商务 因斯坦 56 近代中德关系史论 国际问题 孙立新 商务 57 全球视域下的美国研究 国际问题 夏正伟 商务 美国是如何监视中国的-美国 互联网新闻研究 58 国际问题 人民 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中心 59 错位的人杰 历史研究 陈云发 文汇出版社 卡布斯教诲录-汉译世界学术 波斯/昂苏尔.玛 60 商务 商务 名著丛书 阿里 美/乔纳森.德瓦 61 欧洲贵族1400-1800 政治文明 商务 尔德 (上下)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 英/乔治.皮博 62 商务 商务 学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迪.古奇 自然价值-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奥/弗.冯.维塞 63 商务 商务 丛书 尔 《温家宝谈教 64 温家宝谈教育 教育学 人民 育》编辑组 65 苏轼哲学思想研究 商务 刘燕飞 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媒介形 66 当代中国题 董小玉 人民 象流变研究 德/克里斯蒂娜· 67 科学中的性别 哲学 冯·布劳恩 英格· 人民 斯蒂芬 思想文化研 68 "打倒孔家店"研究 杨华丽 人民 究 晚清变革视域下的咸同朝军机 69 历史研究 袁野 人民 大臣研究 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 共产主义运 70 张佳 人民 义理论研究 动

23 29 11 58 32 12 12 36 80 28 36 24 38 72 27 33 22 42 56 43 52 49

经管类 序号 1 2 3 4

书名 六度人脉 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 大数据在中国 什么让金融理财燎原全球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 李维文 湖南文艺 企业史 刘润 中国华侨 中国经济 赵伟 江苏文艺 金融投资理 美/小 E·登比·布 中信

价格 32.8 42 35 48 75


本周最新到货 论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 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 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 中国3D 打印的未来 李健熙-伟大的选择 NO.1法则 职场生态的新观念-职场欺凌 的法律规制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 (上下)计量经济分析(第六版) 义与利的自觉:温商伦理研究 突发事件战略管理-风险管理 与风险评估 顾客也疯狂:客户服务的革命 性方法 竞争优势 1985-2010浦东开发开放研究 资料索引 (全二册)2013智库报告(2013 中国智库报告 2013全球智库 报告) 颠覆者-中国商业变革中的新 生代企业家 以一当百-互联网时代的效率 手册 六度人脉3 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 图解-国富论 产权市场 中国创造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2013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转型 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态势 经济危机与规则重构

企业史 企业史 企业史 企业史 企业史 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 报告年鉴 经济理论 企业史 企业史 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 企业史 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 报告年鉴

兰登/H·奥利弗· 韦尔奇 美/亚当·奥尔特 浙江人民 美/马修·克劳福 德 罗军 韩/金炳完 日/坂上仁志 加拿大/凯瑟琳· 励姵娥 张国祚 威廉·H·格林 方立明 美/保罗·布莱肯 等 美/肯·布兰佳谢 尔登·鲍尔斯 美/迈克尔·波特 景亚南

49.9

浙江人民

45.9

东方 广东旅游 广东旅游

38 25.8 22.8

北京大学

46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上海三联

48 128 45

中央编译

69

中信

25

中信 上海社会科 学院

88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 智库研究中心 学院

158 88

企业史

李志刚

友谊

38

企业史

孟庆祥

友谊

42

湖南文艺 汉大 京华出版社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32.8 42 68 128 32

商务

65

商务

69.9

商务

30

海天出版社

29.8

上海世图

48

中国华侨

32.8

经济管理 李维文 中国经济 朱玲/蒋中一 一般经济学 英/亚当·斯密 中国经济 本书编委会 企业史 范林根 刘卫东/龙花楼/ 26 报告年鉴 张林秀 等 27 一般经济学 陈德铭 英/托马斯·霍吉 28 通俗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从书) 一般经济学 斯金 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 金融投资理 美/克丽丝特尔· 29 工薪族谷底翻身的致富秘密 论 佩因 金融投资理 30 牛眼投资 美/约翰·莫尔丁 论 求职培训、 31 把100元的可乐卖到1000元 日/永进孝尚 市场营销

76


本周最新到货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 上海财经大 中国经济 时寒冰 势(现实篇) 学 33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一般经济学 郎咸平/马行空 东方 求职培训、 34 在不如意的人生里奋起直追 王辉耀 江苏文艺 市场营销 35 (1960-2010)柴达木开发史 中国经济 张嘉选 人民 32

49.8 39 35 68

人文类 序号 1 2 3

书名 出梁庄记 趣味历史(修订本) 深深的纸牌屋 英雄:从亚历山大大帝,尤里乌 斯,恺撒到丘吉尔和戴高乐 创作大师:从乔叟,丢勒到毕加 索和迪士尼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 代的教育革命 (上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 真相

分类名称 社会纪实 历史文化 心理励志

8

通向统一之路

人物传记

9 10 11 12

燕园动物 北大老宿舍纪事:中关园 数林边(第二辑) 痛时笑一笑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 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六十甲子神仙图谱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 你来了,他在哪儿 (非诚勿扰) 给女人的十二堂婚恋幸福课 美与丑:感情欧洲 乱世-袁世凯 中国符咒文化研究 生育的禁忌与文化

科学史 社会纪实 科学史 心理励志

4 5 6 7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别用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出版社 花城 山东人民 江苏文艺

价格 39.8 25 35

人物传记 英/保罗·约翰逊

中信

38

人物传记 英/保罗·约翰逊

中信

40

家庭教育 美/萨尔曼·可汗 浙江人民

地域民俗 科学史

美/约瑟夫·古尔 登 德/里夏德·冯· 魏茨泽克 许智宏/吕植 张晓岚 等 田刚 莫树锦 美/斯坦尼斯拉 夫·叶茨尼克 陈东湖 杰克·查罗纳

两性、婚姻

王废

军事战争

49.9

京华出版社

98

东方

25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150 48 30 36

上海三联

35

上海三联 中央编译

38 228

中央编译

32

游记、印象 高巨海 中央编译 人物传记 英/帕特南·威尔 中央编译 宗教文化 刘晓明 中央编译 地域民俗 郑晓江 中央编译 江小鱼 韩/金京 家庭教育 中央编译 心

58 68 68 48

人物传记

心明眼亮-观色学·记忆训练指 科学史 导 生命的光色-观色学·超速记忆 23 科学史 训练 24 特工风云戴笠 人物传记 22

作者 梁鸿 于凯/黃爱梅 姜得祺

29.8

熊春锦

中央编译

18

熊春锦

中央编译

38

潘望

中央编译

32 77


本周最新到货 25 毒雾毒幕

社会纪实

26 无缘社会(译文纪实)

社会纪实

27 28 29 30 31 32 33

(1949-1978)中国那些年-你所 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玫瑰与革命-我的丈夫切·格瓦 拉 动物星球:狗狗101(一)我想领 养你 动物星球:狗狗101(二)跟我回 家吧 动物星球:狗狗101(三)和你相 伴一生 中华传统文化开讲 历史的注脚

34 Hello.中产 35 胡适传略 36 咖啡苦不苦 管好你的心:心经 金刚经大智 37 慧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 38 的迁徙之路 39 漂泊者萧红(修订版) 40 巴尔扎克传 41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 知性与叛逆:不可模仿的杜拉 42 斯 知性与叛逆:征服天才的莎乐 43 美 知性与叛逆:追求自由的波伏 44 瓦

历史文化 人物传记

郭毅 日/NHK 特别节 目录制组

中央编译

48

上海译文

38

凤凰书品

团结出版社

39.8

古巴/阿莱伊达· 京华出版社 马奇

36.8

流行、时尚

东方童萌汇

东方

25.8

流行、时尚

东方童萌汇

东方

25.8

流行、时尚

东方童萌汇

东方

25.8

历史文化 社会纪实

赵士林 中华书局 叶永烈 中华书局 英/泽比第·亥姆 外国史 中信 婓·考特·克雷格 上海社会科 人物传记 刘芳/王国喜 学院 游记、印象 陈丹燕 浙江文艺

45 29.8 39

人文图书

多识仁波切

江苏文艺

32

社会纪实

丁燕

花城

29.8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林贤治 奥/斯·茨威格 倪墨炎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39 35 38

人物传记

李亚凡

人民文学

39

人物传记

李亚凡

人民文学

38

人物传记

李亚凡

人民文学

42

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文化出 人民法院少年庭 版社 46 超级光疗美甲完全掌握 流行、时尚 日本辰巳出版 河北科技 47 舌尖上的陷阱 饮食文化 施化果 人民 好妈妈不吼不叫-精致养女100 北京时代华 48 家庭教育 九尾狐 招 文书局 优雅一生:卡耐基写给女人的8 北京时代华 49 两性、婚姻 美/戴尔·卡耐基 堂修练课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50 奏折上的晚明 历史文化 覃仕勇 文书局 51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社会纪实 张小康 四川人民 45 童声心语-听孩子说说心里话

29 42

家庭教育

28 32.8 40 29.8 32 36 58 78


本周最新到货 52 53 54 55 56

D-DAY: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诺曼 底登陆 身体的智慧-本体能量疗法 (光盘)老偏方 疯到25 2《狗狗这样教,主人好轻松》不打不骂不关33招解决所有狗 狗问题

57 绘本留德指南 58 海上警察百年印象 59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 60 言教话语综通研究

军事战争

刘显闻

四川人民

32

保健、养生 罗秋兰 保健、养生 虞胜清 游记、印象 胡子炜 黄光玥

四川科技 四川科技 中信

32 48 39.8

流行、时尚

中国商业

39.8

戴更基

德/Katrin 同济大学 Jander /于雪梅 记忆珍藏 黃臻睿 同济大学 游记、印象 刘小顺 中国华侨 科学史 袁峰 人民 家庭教育

128 108 32.8 45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跑步圣经-我跑故我在35年周 1 音乐、体育 美/乔治·希恩 年纪念版 2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收藏鉴赏 阿城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 3 设计 梁思成 本) 4

橡皮印章雕刻速学

实用技法

日/久保洋子

5

描绘女孩子的日常生活

实用技法

6

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的历史

立花山鼬 美/弗朗西斯·亨 利·泰勒

7

一个人 Life

8

一个人 High

9 10 11 12 13

关于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建筑 的生态化演进研究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 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 建筑门外谈 书法艺术概论

14 德国古典美学

艺术史

出版社

价格

浙江人民

59.9

中华书局

136

人民文学

52

上海科学技 术 辽宁科技

29.8 36

华夏

68

日/高木直子

京华出版社

45

日/高木直子

京华出版社

45

设计

孟祥武

同济大学

48

设计 设计 设计 书法篆刻 艺术人物、 理论

张振宇 王季卿 叶廷芳 刘正成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商务

30 98 68 65

蒋孔阳

商务

42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79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小人物的纳粹德国 刘仲敬 原载 6 月 15 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在一位兢兢业业、不问政治、无党无派的诚实德国人心目中,1936 年大概是个美好的年份。 他并不否认,元首和他的党在小人物时代犯了许多错误。只有戈培尔博士的部下才会一味文过饰 非,那是他们的工作嘛。他可不是西方嘲笑的那种傻瓜,心里自有一本账。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德语:Paul Joseph Goebbels,1897 年 10 月 29 日-1945 年 5 月 1 日) , 德国政治家。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 , 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 第三帝国的媒体吹了许多牛皮,但他亲身体验的基本事实骗不了人。他是从大萧条的黑暗岁 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当前的富裕和安定来之不易。那时连德国的童话都沾染了惶恐的气息, 改变了大团圆结局的标准设定。以前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现在是“失业的化学 博士幸福地找到了工作”。他亲眼看到社民党反动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腐败堕落,把德国的货 币弄到连卫生纸的价值都不如,让英国失业者都住得起德国的豪华宾馆,让日耳曼的纯洁少女卖 笑养家、伤残军人流落街头。今天,所有愿意工作的德国人无不丰衣足食。即使普通工人都能享 受希特勒的福利住房和福利汽车。可耻的条约化为废纸,德国恢复了她应有的尊严。劳合-乔治 和林白这样不抱偏见的国际友人公正地赞扬元首的成就,暹罗和中国的领袖纷纷向德国取经。戈 80


三辉链接 培尔博士虽然夸大其词,却并没有捏造基本的事实。再说,难道美国的党派就不为本党的候选人 打广告么? 毋庸置疑,任何人在初出茅庐的时代都会犯错。元首这样出身底层、奋斗起家的平民英雄自 然免不了沾染流氓气,但他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审慎。罗姆和他手下的极端分子遭到清洗以 后,纳粹党的转型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冲锋队是一批梦想通过革命出头的底层痞子和失败者, 党卫军就是地道德国式官僚精英文化的胜利。党卫军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良家子弟,体面、 稳重、文明,以社会声望、而非物质待遇为主要报酬。牧师和工业家的女儿嫁给党卫军军官,丝 毫不会感到丢脸。经过了数十年大风大浪的折腾,大多数德国人都想安定下来。而且,纳粹党能 保证他们安定下来。只有极少数人不满意,他们都是遭到剥夺的既得利益者:犹太人、前朝余孽、 外国代理人。确实,这些人没有戈培尔博士宣传的那么坏。他又不是不出校门的少女队队员,不 会报上说什么就信什么。然而,难道美国的党派就不会造谣毁谤敌对党派和外国人么?东欧犹太 人到了美国,就会不受歧视?政治就是这样,只能顾大局不顾小节。最重要的是:只有纳粹党才 能使德国和世界走上正路。在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内,即使社民党的孙子也会和纳粹党的 孙子握手言欢。事实上,这些人的儿子不是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吗?成熟的人不会反对好不容易才 稳定下来的新秩序,即使其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这就是米尔顿·迈耶笔下的德国中下阶级,并不是不像讽刺电影《科佩尼克上尉》体现的屌 丝之国。这个社会集团包括了小公务员、小店主、小学教师、工会会员和许多体面的农民。俾斯 麦帝国的贵族、军官和官僚早就教会他们:只要不问政治、盲目服从,长官就会保证他们的日子 越过越滋润。祖辈的经验告诉他们:上级讨厌民主和平等的胡言乱语,却并不缺乏荣誉感和责任 感,更不缺乏聪明才智。闹事对国家和自己都没有好处。一个人只要诚实、勤奋、听话,该有的 东西早晚都会有。他们并不想要民主,事实上他们真心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他们真正害怕的乃是 没有秩序:上级不像上级,下级不知道怎么办。魏玛共和国体现了他们最害怕的一切。社民党是 落魄文人的党,叶公好龙是他们的主要特长。从倍倍尔到谢德曼,他们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小资产 阶级公共知识分子手中。马克斯·韦伯正确地嘲笑他们:热衷于模仿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修辞,掩 饰政治不成熟的现实。他们之所以热爱高调批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明知帝国精英绝不会允许 他们掌权,因此他们永远不会有机会暴露自己的无能。然而,历史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们 居然不得不将自己的口头禅付诸实施。当他们终于有机会把大政奉还给兴登堡元帅时,那副如释 重负、感恩戴德的模样简直令人可怜。他们同样乐于服从希特勒的新秩序,把自己送进监狱。前 述电影中的社民党市长就是这样诚惶诚恐地服从冒牌上尉科佩尼克,把自己送进监狱。事实证明: 德国社民党员、共产党员和纳粹党员是用同样的材料铸成的,很容易相互交换位置。希特勒“唯 出身论”的迫害有点多此一举,这些囚犯原本都会像曼斯坦因的儿子一样为国牺牲。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 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 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 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 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 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 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 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

81


三辉链接 “小人物是不会从原则上反对民族社会主义的。”米尔顿·迈耶如是说。 “如果你想从开始就 抵制,你就必须有能力预见结局。普通人怎么可能清楚而肯定地洞烛机先,知道应该做什么?” 何况,希特勒非常了解人民的性格和需要。纳粹党的全方位服务周到又体贴,远不像斯大林那样 粗暴而残酷。从少年队到退休金,德国劳动阶级很少需要自己动脑筋、负责任。“独裁不会给你 思考的时间,大多数人原本就不想思考。 ”他们“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却没有完全看清楚。看 清事实需要更大的政治洞察力,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培养判断力。每一个步骤都微不足道,似 乎不会产生决定性后果;要么理由充分,要么事出偶然。没有一个德国爱国者会反对这些微不足 道的小步骤,正如你不可能从田里的青苗看出收成的模样” 。在凡夫俗子的眼中,这些小动作和 日常生活的其他小事区别不大。 “每一步都会更坏,但也只会稍微坏一点点。你只会继续观望, 等待下一步……你即使提出警告,也无法提出证明……一方面有法律、国家和纳粹党的威胁,另 一方面有同伴的嘲笑。他们觉得你态度消极、神经过敏。 ”新秩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解除 了一切个人责任。融入体制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仅仅怀疑就足以使人感到寒冷、孤独。在大多 数情况下,镇压是多余的。最后,一切都太晚了。战争一旦爆发,政府就可以做任何“必需”的 事情。德国爱国者害怕抱怨、抗议、抵制会导致战争失败,戈培尔博士的聪明才智完全懂得怎样 利用这种感情。他一面许诺“胜利的狂欢” ,一面恐吓“叛逆的失败主义” 。事情走到这一步,你 只能选择一边倒。要么完全接受纳粹歪曲的逻辑,强迫自己永远保持信心,发明更多的借口协助 戈培尔博士欺骗自己,希望胜利最终能解决一切问题;要么把赌注押在德国战败上,长期承受自 我怀疑的折磨。事实证明:在劳动阶级当中,没有多少人敢下后一种赌注。

托克维尔

在迈耶看来,纳粹主义并不是、或者并不仅仅是政治。德国知识分子或许能够一开始就从观 念角度理解纳粹,但迈耶并不重视他们。他只关心所谓的“老百姓”及其柴米油盐。后世的读者 (包括德国读者)可能认为:当时的德国人要么在宣传蛊惑下变成了“希特勒自愿的刽子手”, 要么在暴政威胁下度日如年。然而,迈耶的面包师和书记员两者都不是。希特勒那些载入中学课 本的暴行,他们也是从报纸上看见的。而且,报道时间很可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在盟军飞机投下 地狱火海以前,他们不大能体会到希特勒和威廉皇帝陛下、兴登堡元帅阁下的区别。他们是灰色 人物,既不支持纳粹、也不反对纳粹,只是保存了服从的习惯。戈培尔博士不能使这样的人相信 “水晶夜”打砸抢的正当性,却能使他们相信罗斯福总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的代理人。 纳粹主义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 填不完的表格、搞不完的集体活动。他们并不喜欢 犹太人,但小市民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讨厌群众性暴 力。反犹主义对他们只意味着多了一些行政手续, 结婚和工作必须额外登记自己的祖先身份。他们的 切身体会就是托克维尔所谓“繁琐的暴政” ,赤裸裸 的恐怖或压迫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远的距离。 他们能看到的纳粹党都是外围群众组织,谈不上高 尚或邪恶。他们嘲笑纳粹辅导员通过“增强人民体 质”搞大了未成年少女的肚子,私下里觉得自己蛮 世故的。他们知道“希特勒领导下,没有挨饿的自 由”和“魏玛共和国有什么好,饭都吃不饱” 。他们知道美国政府不会给工人提供大众汽车,美 国资本家对失业工人毫无怜悯。他们知道苏联工农一辈子别想离开自己的单位或农庄,德国人去 哪一个国家旅行都没有障碍。他们不像一战时的前辈,对战争没有浪漫而虚妄的想象。纳粹党的 组织和宣传能力比霍亨索伦王室强大了许多个数量级,却没有召回 1914 年的狂热。人民沮丧而 无奈地服从,阴郁的行列穿过萧瑟的街道。他们原本以为元首技高一筹,能够实现民族复兴而不 必付出战争的代价,现在转不过弯来。等他们有时间考虑的时候,考虑已经什么用处都没有了。 82


三辉链接 这就是迈耶的德国,一个灰蒙蒙的屌丝之国。照中国人的分类法, 《他们自以为自由》应该 属于报告文学,而非历史著作。他选择十位“典型”的德国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命运展示德国的 命运。由于德国和德国人的命运其实没有那么悲惨,所以本书的刺激性不算很大(当然德国的受 害者另当别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主要题材) 。他的著作将他本人 1935 年的采访体验精确地传达 给读者:纳粹并不是“恣睢暴虐的极少数人压迫无能为力的人民大众” ,更像是某种卡夫卡式的 官僚主义“平庸之恶” 。至少,对于大多数小人物是这样(如果他们跟犹太人或其他人民公敌没 有沾亲带故的话) 。我们顺便说一句,迈耶本人就是犹太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本书在五十 年代出版时大概会引起公愤。读者没法不感觉到:迈耶对他的德国朋友充满温情。如果读者仅仅 通过本书了解第三帝国,可能不会觉得纳粹分子和许多不为人民服务的官僚主义者有多大区别。 我们在决定投入时间和金钱以前,不妨通过以下的思想实验来了解本书的感情倾向。 “假定你搬了家,在某地办理手续。一位婚姻生活不协调的大妈决定拿你出气,故意让你多 跑了好几次路。你对此人有何感受?” “讨厌!去死! ” “她是警察耶!你怕不怕她陷害你?” “怕她?哈哈哈哈哈哈哈……” 很好,迈耶的小人物朋友就是这样看待纳粹党的。在德国和世界最黑暗的时刻,灰色人物和 灰色生活仍然占据了德国屌丝的大部分关注。他们一步步陷入最可怕的灾难,却没有多少陷入灾 难的主观感觉;就像新郎和新娘母女同行,却丝毫没有妻子早晚会跟丈母娘一样老的主观感觉。 不过,真实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来自远距离的判断,当事人的行动经常源于 极其琐屑的原因。如果西塞罗因为晕船、袁绍因为儿子生病、阿卜杜拉·拉赫曼因为擅长游泳, 因而改变了重大的历史进程,那么本书的小人物觉得母亲生病比世界大战更重要,显然不足为奇。 如果有人觉得:为了教育世人,必须塑造和维护德国人的恶魔形象,不能让他们看上去像平凡的 小人物;他多半会认为:本书作者太不知趣,不顾大局。 本书的宗旨虽然不是分析历史,但书中展现的社会生活状态有助于厘清关于全能国家的许多 混乱概念。如果全能国家的标准取决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程度,那么纳粹德国的候选资格比苏联 稍逊一筹。德国对民间社会的接管并不算彻底,满足于没收犹太人和敌对分子的财产。大多数企 业(包括报刊)和社会组织只面临不太具体的指导和更加含混的威胁。公开反对纳粹是不可能的, 但自发积极配合和敷衍应付形式之间有相当大的模糊空间。纳粹没有对官僚、司法、军事、外交 各部门的旧精英阶级进行有效清洗,满足于断断续续的干预。后者在没有明显政治性的事务上, 经常按照威廉皇帝时代的老习惯办事。纳粹对血统纯正的德国公民相当信任,对本国社会的优越 性颇为自信;因此既不限制本国公民出国,也不优待或收买外国记者。德国的迫害主要落在外国 人和少数民族头上,不参加政治的纯粹德国人并没有很大的危险。这些特点都是其他国家未必具 备的。赫鲁晓夫回忆德苏瓜分波兰,抱怨苏占区居民(包括波兰犹太人)急欲逃往德占区送死。 其实,逃亡成功率主要取决于中立国护照和外汇。德国人申请这两样东西没有特别的困难。如果 犹太人没有暴露身份,从德国逃往瑞典这样的中立国反而更容易。非犹太人如果只考虑逃往中立 国,确实没有任何理由选择苏联。如果我们撇开历史的教育意义,直接关注历史本身;那么本书 虽然不是历史著作,却是很好的史料。■ 83


制作者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jfbooksclub@vip.163.com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 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 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8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