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62

Page 1

季风书讯 来源:堆糖

NO.362 《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 《包容与民主》 《近代日本的机运》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张维迎: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重读福山(上)

三辉链接: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讯

1

来源:堆糖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上期编后开始介绍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期我们继续。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 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说实话,介绍这本书有点困难,尽管此书是 30 年来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康德研究,阿 利森在书中对康德作出了一系列有力的辩护和论证,但由于此书的专业性质,在这样的 短文中介绍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还是沿着上期的内容尽量通俗的继续往下说。

康德的第一批判所建立的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不仅为了解决休谟难题,让人的知识 可以突破有限的经验而获得整全的世界和生命的知识,更重要的,先验理性的确立为整 座康德哲学的大厦提供了基础,而康德由此出发,到达了现代社会唯一可靠的先验前提: 人的自由。这里的意思是说,人的权利是先天地被认识到的,是普遍有效和可欲的,这 些权利的唯一来源和内容就是彻底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理性存在物即人的本质。而这 时的康德,则完全是政治的了。他赋予某些政治主题(如共和政府、公民社会、永久和 平等等)以神圣的道德尊严,如果细读康德的《第二批判》,如果同时又严肃地思考自由 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你就会从中发现在霍布斯、洛克以及卢梭身上都不曾具备的一 2


编后小记 种道德情感,而康德所做的,则是为这些道德情感提供了理论证明。

《第一批判》就是这样由先验理性通向了《第二批判》:自由和道德的政治哲学。我 们可以想像一下,当经验世界漫过人的先验理性,被人们转变为掌握世界的有序的知识 时,人的自由出现了,自由变得可能了。此时的人,才可能像《第二批判》最后一章说 的那样,仰望星空,并服从心中的道德律。此时的人们将不至于迷失在有限的经验之中, 只剩下碎片式的生命,他们有可能获得普遍和必然的知识。又由于他们的理性必须依赖 于经验知识,他们也将不能越过理性的边界,从而承受理性狂妄的灾难。先验理性所具 有的自身推导力和自身完整性,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之所以为应该的人”的 基石。

康德是伟大的,尽管在今天这个“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地陷于虚无和庸俗, 然而人们内心对整全性(终极性证明)的需求从未减少过。康德的论证确有很多含混、 重叠之处,然而康德哲学却是给人以希望的哲学,它在现代生活的困境开始的时候以最 为系统的方式拯救了生活的意义,它用一个单独的来源(先验理性)不仅“建构起经验 论和唯理论之间的桥梁”,而且还搭建了道德和政治的严格牢固的基础。然而,必须承认, 康德哲学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面前已经有太多的破绽了,最 近,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师友正在重返康德,重构三大批判,很期待他的工作能为今天的 现代世界奠定新的“开放的自由”。

说了半天似乎并没有说阿利森的这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郑重 推荐这部大作。阿利森此书是 30 年来最重要的康德研究并非虚言,阿利森在书中仔细梳 理了几乎所有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质疑,而他,则站在现代知识的基础上对康德给出了 有力的辩护(也包括部分质疑),建议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收一本。

2014.7.16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3


目录

目录 编后小记

学术类

声音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 《重访公民文化》 《包容与民主》 《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 女参政》 《 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 础》 《拜物教的幽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 义社会批判的隐形逻辑》 《伟大的说服——哈耶克、弗里德曼 与重塑大萧条之后的自由市场》 第二部分 《近代日本的机运》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 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犯罪控制工业化》 第三部分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我在底层的生活》 《艺术的起源》 《父辈书》

季风本周排行

围观林毅夫张维迎论战:市场经济中, 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 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张维迎: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 利优先 科尔奈:警惕近在眼前的危险

评论 【读书】赵汀阳推荐:现代社会不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 物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 ——重读福山 (上) 刘瑜:重新带回国 家——重读福山 (下)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讯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 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非学术类

4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 《重访公民文化》 《包容与民主》 《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 1》 《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础》 《拜物教的幽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形逻辑》 《伟大的说服 ——哈耶克、弗里德曼与重塑大萧条之后的自由市 场》

5


季风本周推荐

《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 查尔斯•琼斯 / 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 2014-1 / 39.50 / 生存研究

总统职位之路》等。 目录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查尔 斯·琼斯的《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一书 从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赞 成和反对全球正义的主要理论,并提出了一种 以所有人的平等的道德价值为基础的世界主 义的全球正义理论。该书共 8 章。它先阐述了 国际分配正义的基本理据及其原则。然后探讨 了三种特定的世界主义正义理论(功利主义、 人权理论与奥尼尔的新康德主义)。最后评估 了四种共同体主义的国际伦理观点(爱国主 义、民族主义、沃尔泽的共同体主义以及新黑 格尔主义的构成论)的理论得失。琼斯所主张 的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理论认为,世界主义的 立场是公道的、普遍的、个体主义的与平等主 义的;我们的同胞以及外国人都具有平等的道 德价值与道德权利;这种价值与权利不因我们 的国籍或民族身份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保护人 作为人的这种基本权利,是每一个人都负有的 一种正义的义务。

第 1 章 分配正义与国际语境 第一部分 世界主义 第 2 章 功利主义与全球正义 第 3 章 基本人权:道德底限 第 4 章 奥尼尔与正义的义务 第二部分 共同体主义 第 5 章 爱国主义与正义 第 6 章 米勒、民族身份以及分配正义 第 7 章 相对主义、普遍主义与沃尔泽 第 8 章 新黑格尔主义、主权与权利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丛书 全球正义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没有国界的正义》,《全 球正义》,《民族责任与全球正义》

查尔斯·琼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 分校霍金斯政治学荣誉退休教授,布鲁金斯学 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著有《分权体制中的总 统制》 《克林顿与国会:1993-1996》 《通往

6


季风本周推荐

《重访公民文化》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编 / 李国强 等 / 东方出版社 / 2014-6 / 50.00 / 比较政治学

还在公共舆论、比较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理 论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别的著作和论文。 西德尼·维巴,写作本书时担任哈佛大学 卡尔·H.弗哲默讲座教授。他从普林斯顿大学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 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他 是公民态度、公民参与领域许多著作的作者或 合著者,例如《美国政治参与》 、 《参与和政治 平等》 、 《遏制冒犯》 、 《美国平等问题》 、 《精英 与平等观念》等。维巴是国家科学院、美国艺 术和科学院的成员。 目录

政治学经典之作《公民文化》出版近二十 年后,作者阿尔蒙德、维巴不辞辛苦邀请学界 翘楚,从多种角度重新审视当年的研究,深入 评介政治学领域的新进展,最终形成《重访公 民文化》一书。该书中,众多学者悉心梳理数 千年来的政治文化源流,涉足规范研究和实证 研究两大领域,涉及哲学观、方法论、和跨国 比较研究等多个重要方面。《重访公民文化》 历经多次再版仍畅销不衰,对于关注政治文 化、比较政治、政治哲学等主题的研究者而言, 是不可不读的经典。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1911 年 1 月 12 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洛克岛。他分别于 1932 年 和 1938 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 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普林 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写作本书时正担任斯 坦福大学艾默瑞特斯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曾 在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西米纳斯 大学和苏联基辅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 授。阿尔蒙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 《美 国人民和外交政策》、《共产主义的吸引力》、 《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 《公民文化》 、 《政治发 展、危机、选择和变化》、《重访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反思——《重访公民文化》译 著序徐湘林 第一章公民文化概念的思想史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 早期认识 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观点 欧洲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人类心理学的影响 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 公民文化模型 公民文化:研究设计 政治文化和政治理论 第二章推理的结构阿伦·利普哈特 测量问题 案例国家的选取 个体化谬误 原因与结果 精英政治文化与精英表现 政治文化研究的未来和民主的稳定性 第三章公民文化:一个哲学的批判卡罗尔·佩 特曼 历史观 “政治文化”的概念 有政治能力的公民 公民文化与社会经济状况 公民文化的维度和一般性阐述 …… 7


季风本周推荐

《包容与民主》 [美] 艾丽斯·M.杨 / 彭斌、刘民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3-12 / 36.00 / 民主政治研究

本书为政治学专著,作者通过对主流政治 学领域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民主理论进行对 话,提出了包容性的民主的理论主张。本书认 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遇到的主要挑战在于: 社会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等导 致了政治领域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和不正义,而 政治不平等则强化了那些社会与经济方面的 不平等,从而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女性与 少数群体成员排斥在政治议程之外。包容成为 一种涉及正义的重要规范,成为扩展和深化民 主实践的主要理念。本书以包容的理念作为核 心,分析了诸如政治平等、公共性、代表制、 沟通与自决之类的对于民主而言非常重要的 规范概念。 艾丽斯·M.杨,(1949-2006),当代世界 著名政治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女权 主义者,多元文化论和差异政治的倡导者。 《包 容与民主》为其代表性著作。 目录

致谢 导言 1.对民主的各种挑战 2.深层次的民主 3.批判理论的方法 4.使包容成为主题 5.情境化的交流 第一章 民主与正义 1.两种民主的模式 2.民主与正义之间的理想关系 3.自决与自我发展的理念 4.针对非正义状况的民主理论 5.某些关于协商模式的解释的局限 第二章 包容性的政治沟通 1.外部排斥与内部排斥 2.问候,或者公开承认 3.修辞的肯定性运用 4.叙述与情境化的知识 5.操纵与欺骗的危险 第三章 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社会差异 1.针对差异政治的批评 2.社会差异并非身份认同 3.结构性差异与不平等 4.社会群体与个人身份认同 5.何谓身份政治?什么不是身份政治? 6.在公共判断中跨越差异的沟通 第四章 代表制与社会视角 …… 节选 那些信奉民主的人相信上述恶性循环是 能够被打破的。在各种存在着严重不正义的形 式上的民主社会中,它必然有可能通过民主的 方式促进各项有助于实现更多正义的社会变 革。许多社会的历史提供了各种令人鼓舞的案 例,即,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的努力确实通过 民主的方式逐渐削弱了诸种不正义。诸如此类 的努力依赖于弗兰克·康宁安所谓的对于各种 社会问题与伤害的“民主的修正” (democratic fix) 。对各种妨碍民主政治拥有制定更加公正 的政策的能力的障碍,最好是通过实现更深层 次的民主来解决。

译者的话 8


季风本周推荐

《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 [澳]李木兰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4-1 / 32.00 / 妇女参政研究

2002-2006 年 任 澳 大 利 亚 国 立 大 学 中 国 史 教 授 , 2004-2009 年任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亚太未来研 究网络召集人,2006-2009 年任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 心主任及中国研究教授。 目录

本书按年代顺序探讨了 1900 年 至 1948 年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 动,第一次全面研究了中国妇女争 取选举权斗争运动及其与早期妇女 运动之间的联系。中国妇女运动活 动家们在 20 世纪上半叶为获得选举 权所发起的持续斗争成功的挑战了 长达数个世纪以来最根本性的政治 权利原则。通过要求为女性获得公 共的表达政治声音的权利,这些活 动家们推动了整个民主代议制政治 结构新理念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 了妇女们自身的利益。她们的运动 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使得男性和 女性道德的性别准则在这一空间实 现了急剧转变。 李木兰(Louise Edwards) ,现 任香港大学中国史教授、澳大利亚 人文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 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院士。

译者的话 致谢 第一章 序言 第一节 谁是妇女参政活动家 第二节 为什么要探讨中国妇女参政运动 第三节 “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研究的匮乏 第四节 参政(suffrage)还是参与政治(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 第五节 将平等写入宪法 第六节 国际妇女参政运动:对起因的思考 第二章 反清叛乱者:构想妇女的国民权(1898-1911) 第一节 国家复兴 第二节 妇女也是人:平等与天赋人权 第三节 推翻清王朝:金松岑论女国民的素质 第四节 反清女权主义政治活动:赢得国民权第五节 同 盟会中的女权主义:履行女性的国民权 第六节 参加军事活动的妇女:国民是士兵 第七节 消除愚昧:教育未来的女国民 第八节 女性刊物:宣传女国民 第九节 秋瑾:战士、教师、记者以及妇女权益活动家 第十节 走向共和 第三章 民国初年妇女对政治平等的追求(1912-1914) …… 名家推荐 这本著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丰富了我们队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为政治理想奋斗长达 50 年之久的曲折历 程的理解,它还深刻的将这些妇女对政治权利中根深蒂 固的男权主义的挑战放在全球妇女运动的广阔图景中。 ——艾华(Harriet Evans,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 年以来的性别话语》作者)

9


季风本周推荐

《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础》 宁玲玲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3-3 / 26.00 / 宗教政治研究

目录

《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础》认 为美国民主信念和民主宪政制度渊源于基督 新教,美国民主宪政制度的有效运作仍然得益 于基督新教,美国内外政策的目标一定程度上 也延伸着新教理念。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多 元民主、自由的社会中实现社会整合,基督新 教文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宁玲玲,1967 年生,湖北英山人,现任教 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89 年黄冈 师专生物专科毕业,1995 年湖北教育学院英语 本科毕业,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 研究所政治学理论硕士毕业,2009 年华中师范 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治学理论博士毕业。曾任 中学英语、生物、化学教师,当过随军家属。 目前主要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 、 《特色理论体系概论》 、 《形势 与政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名著选读》(双 语)等本科生课程。2005 年 9 月—2006 年 3 月作为访问学者访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 分校(UCSD) 。

导论 一、问题及研究意义 二、已有结论及简要分析 三、理论解释和本书维度 四、关键词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分析框架 第一章美国历史起源的宗教文化背景 一、基督教、新教和清教 二、新英格兰殖民地形成和建设的清教诉求 三、北美其他殖民地形成和建设的宗教因素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宗教情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美国信念的宗教文化渊源 一、从启蒙著作看美国信念的宗教渊源 二、个人主义与宗教改革 三、理性主义与自然神论 四、民族主义与宗教大觉醒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宪政制度设立的宗教文化考虑 …… 节选 新英格兰的乡镇自治制度就是早期到达 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根据《五月花号公约》 等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除订《五月花号公约》 的移民外,新英格兰的其他早期移民也是通过 这种方式建立政治共同的。“建立罗得岛州的 移民在 1638 年,创业于纽黑文的移民在 1637 年,康涅狄格的首批居民在 1639 年,普罗维 登斯的创立者们在 1640 年,先后以书面形式 定出社会契约,并经全体当事人一致通过。” 他们根据这些契约颁布法律,建立政治共同 体。由此可见,“社会契约”是政治共同体建 立的依据。

10


季风本周推荐

《拜物教的幽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形逻辑》 夏莹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4-1 / 27.00 / 拜物教研究

本书以拜物教研究为切入点,从人类学、 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作为一种理论形 态的拜物教做出了系统梳理,并着重以文本解 读的方式对鲍德里亚和齐泽克的拜物教思想 给予了详尽阐发,考察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想中的社会批判方法及其相关内容的嬗变 过程。 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 事。长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法 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年 9 月-2010 年 9 月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一大做访问学者。出版 译著《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 、 《符号政 治经济学批判》,专著《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 法论导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 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 《人大复印资 料》转载近十篇。独立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 在内的多个项目。 目录 作者的话

引言 从人类学到哲学:关于拜物教研究的理 论嬗变 第一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让理论触及 “社会现实” ?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前夜:作为隐喻的拜物 教批判 二、马克思呈现社会现实的“现象学” 1.“意识”介入“现实”的哲学历程 2.精神与颠倒的问题:关于“社会存在”的哲 学探讨 第二章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的理论嬗变 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性”及其“颠 倒”逻辑 二、拜物教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双重 变奏:卢卡奇与本雅明 1.卢卡奇的物化:作为“假象”的拜物教批判 及其理论困境 2.本雅明的意象: “幻象”拜物教的构造 第三章 能指拜物教的诞生于消逝 ——早期鲍德里亚对拜物教理论的发展及其 背离 …… 节选 马克思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 然而在改变世界之前,实际上所有的哲学家却 又不得不经历“解释世界”这一阶段。因为这 个“世界”在哲学家的眼中,从来不是常人所 见的世界。那个纯粹感性的世界,不仅对于黑 格尔来说不是“现实”,对于马克思来说,同 样不是他所谓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用了 相当的篇幅来讨论何为马克思的“社会现实”, 以区别于黑格尔意义上的“社会现实”,对这 一区别或可作这样一种概括:如果说对于黑格 尔来说,精神即为现实,那么对于马克思来说, 社会即为现实。两者虽然都意味着“共在”与 “承认”,但前者囿于意义与范畴,而后者则 为落脚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对于哲学来说,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颠覆。 11


季风本周推荐

《伟大的说服 ——哈耶克、弗里德曼与重塑大萧条之后的自由市场》 安格尔• 伯金 / 傅瑞蓉 / 华夏出版社 / 2014-4 / 68.00 / 市场经济研究

用来捍卫自由市场。他们为巴里•戈德华特和 罗纳德•里根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复兴运动提 供了思想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设计了美国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的政治和经济议程。伯金这 部杰出的著作不仅揭示了当代人对自由市场 的热情的起源,而且凸显了自由市场给人们带 来的道德困惑。 安格斯•伯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 助理教授。 目录

今天,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学者 和观察家都在捍卫自由市场,试图证明这种制 度是可行的。无独有偶,在上个世纪的大萧条 发生之后,整整一代经济学家都修正了自己的 世界观。《伟大的说服》一书叙述的就是那一 段思想史。安格斯•伯金追溯了战后经济思想 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我们这个以市场为中心 的世界的许多基本的假设进行了反思。 保守派人士往往认为哈耶克是最有影响 的自由市场卫士。然而,通过对以朝圣山学社 (由哈耶克在 1947 年创立,米尔顿•弗里德 曼后来成了它的领袖)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组 织的深入研究,伯金令人信服地证明,对于资 本主义的许多重要问题,哈耶克和他的同事们 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政 府干预,他们所采取的并不是一种彻底不妥协 的立场,恰恰相反,他们提出了一种社会哲学, 承认自由市场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保守主义思想比人们以往所认为 的更有活力、更国际化。 仅仅是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弗里德 曼和他的同时代学者才发展出了一整套更加 尖锐、更加不可妥协的思想观点和政策建议,

序 言 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第 1 章 经济危机时代的自由市场主张 第 2 章 雄心壮志 第 3 章 以计划对抗计划 第 4 章 新保守主义 第 5 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发明 第 6 章 道德资本 结 论 一个时代的精神 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节选) 凯恩斯认定,自由放任思想在知识层面上 是彻底失败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一直广泛 流行呢?凯恩斯指出,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 因。首先,是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与自由放 任主义对立的两个主要学说——保护主义和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 陷” ,使得自由放任思想的倡导者们能够轻而 易举地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来摧毁这两个 学说。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丝毫不 予同情,而且还惊叹: “为什么一个如此不合 逻辑、如此沉闷的学说,竟然能够对人们的心 灵施加如此有力的、持久的影响,并通过这些 人来影响历史的进程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 许多复杂或简单的理论,试图克服公众喜爱自 由放任思想的偏见。 12


季风本周推荐

第二部分

《近代日本的机运》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 《城市里的陌生人: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 构》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犯罪控制工业化》

13


季风本周推荐

《近代日本的机运》 鸟海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4-6 / 59.00 / 日本历史研究

目录

“如同人生不乏转机,历史也充满着转折点,无论善恶, 都会左右历史方向,翻开历史新的篇章”,鸟海靖编写的《近代 日本的机运》即选择了日本自幕末黑船来航至 21 世纪长达 150 余年的日本历史中具有转折意义的 62 个事件,对此间日本的转 型和走向进行了追溯,就此不断追问近代日本的历史进程是否 具有别的可能。本书的特点在于将日本历史置于宏大的国际背 景中加以多角度考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可以说是非 常有特色的日本近代简史。 鸟海靖,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黑船的出现(节选) 最初报告黑船来航的,是当时正赶赴下田的浦贺奉行所同 心。嘉永六年六月三日(1853 年 7 月 8 日)早 8 时左右,黑船 被发现正驶过下田港,由于朝霭茫茫,船上的情况无法看清。 只远远望到大小各两艘舰艇,其中小型船由吐着滚滚浓烟的大 型船曳引着迅速移动。傍晚时分,四艘黑船在浦贺港抛锚下碇 时,从清晨就开始持续的雾气已完全消散,远处的富士山清晰 可见。“上喜撰唤醒太平梦,喝上四杯便再难眠” ,在狂歌中所 描述的黑船,是以“萨斯奎哈纳”号为首的两艘蒸汽军舰,加 上另外两艘克尔维特型纵帆炮舰。

明治·大正编 序幕 黑船来航 Ⅰ 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文明化 1.被排除的“最后的将军” 2.五棱郭陷落 3.废藩置县的号令 4.断发和洋装 5.陆蒸汽带来的文明 6.萨军败退的转折点·熊本城 的攻防 7.内国劝业博览会与万国劝 业博览会 8.大久保利通被刺 Ⅱ 立宪政治的实现 9.府县会的开设 10.政党的结成 11.伊藤博文的欧洲观察与立 宪政治调查 12.立宪政治的实现 13.日本最初的政党内阁 14.新媒体的形成 Ⅲ 帝国日本的扩张 15.三国干涉与黄祸论 16.“百日维新”与日本 17.八幡制铁所的创业 18.新闻主战论和倒阁运动 19.外债发行现场 20.日本人移民问题的尖锐化 21.韩国合并 Ⅳ 民众的时代 22.《青鞜》创刊 23.拥护宪政、打破阀族 24.越中妇女起义 25.“平民宰相”的登场 26.宪法纪念日的示威大游行 Ⅴ 国际协调与亚洲的民族主 义 …… 14


季风本周推荐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 [美] 马克·戈特迪纳、[英] 莱斯利·马德 / 邵文实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13-12 / 32.00 / 城市 学研究

本书引进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大致涵盖了相关 领域的重要主题,它以新角度和新方法所开启的新视野,所探 讨的新问题,具有前沿性、实证性和并置性等特点,带给我们 很多有意义的思考与启发。 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借鉴发达国 家成功的城市化实践经验,研究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化管理体系, 是这套丛书的主要功能。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丛书一定会有 很多问题,也借此请教大方之家。读者如果能够从中获取一二, 也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马克·戈特迪纳,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教授,主 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城市符号学和城市理论,出版的作 品包括《空中生活》 、 《拉斯维加斯:一座彻头彻尾的美国城市》 、 《城市空间的社会产物》 、 《新城市社会学》 、 《》 《美国主题》和 《后现代符号学》等。

目录 序 前言 芝加哥学派 城市

社群 郡县、地区、大都会统计区 (MSAs) 及其他人口普查形式之定义 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 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 环境忧虑 女性空间 财政危机 中产阶级化 少数民族聚居区与种族隔离 全球城市 全球化 无家可归 住房 移民与境内移民 不平等与贫困 非正规经济 男性空间 城市发展模式 多中心大都会区域 邻里街区 新城市主义 夜生活与城市夜间景观 过度城市化——首位城市 行人与机动车 规划——城市、郊区、大都会 区域 后现代和现代城市主义 保护 房地产 贫民窟与棚户区 社会空间法 扩张 郊区与郊区化 可持续城市化 不均衡发展/繁荣与萧条的

……

15


季风本周推荐

《城市里的陌生人: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美] 张鹂 / 袁长庚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4-1 / 25.00 / 社会管理研究

除 本 书 外 , 还 曾 出 版 著 作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0 年) 目录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 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 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 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 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 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 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 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 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 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 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 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 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引论 第一章 作为主体/对象的流动人口 第二章 商业文化、社会网络与迁移过程 第三章 空间的私有化 第四章 权力的私有化 第五章 性别、工作与家户的重构 第六章 犯罪与秩序 第七章 拆除浙江村 第八章 出走与回归 结论 附录:关于田野调查情况的说明 译后记 参考文献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一 个中国村庄》,《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 狱》,《矢志不渝》,《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等。

张鹂,美籍华人,人类学家。加州大学戴 维斯分校人类学系主任、教授。1998 毕业于康 奈 尔 大 学人 类 学 系 , 获 得哲 学 博 士 学 位 。 1998-1999 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从事 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城市人类学、人口流 动、中产阶级及其消费实践、后社会主义等。

16


季风本周推荐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美] 谢帕德 / 高山奎 / 华夏出版社 / 2013-9 / 39.00 / 政治哲学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施特劳斯集)》 以时间为经、问题为纬,借助详实缜密的历史 分析和文献梳理,展现了青年施特劳斯思想发 展的生动画面,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政治哲人蜿 蜒求索的思想地图。无论从思想分期、原初意 图,还是理论旨趣方面,要想对施特劳斯思想 获得一种恰切的理解和把握,就要对他的流亡 处境、生活经历有所了解,在生活与思想的关 联中勾勒这位政治哲人的思想肖像。 目录 中译本前言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反犹主义与新康德主义(1899—1920) 第二章 一个魏玛保守主义犹太人的思想形成 (1921—1932) 第三章 流亡欧洲与思想转向(1932—1937) 第四章 迫害与写作艺术(1938—1948) 结论回首魏玛与流亡政治学 主要著作缩名表 索引

节选 施特劳斯关于德国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 间缺乏明显界限(permeable boundary)的观 点反映了文化的动态性,这在犹太历史中屡被 验证。进一步讲,施特劳斯洞见到后殖民历史 与散居流亡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特 殊的犹太人共同体和它的宗主国社会之间的 文化冲突绝非源于单方面的被动同化或者拒 绝排斥过程。正如拜勒( David Biale)所指 出的:“融人非犹太文化的趋势衍生出典型的 犹太亚文化形态。”但是相反的情形创造出一 种平行的悖论:“犹太人努力保持一个独立身 份经常通过借助甚至颠覆周围文化主题的方 式才能获得。”施特劳斯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的 一些思考触及了这些悖论。“影响的焦虑”源 自一些理念的移花接木和内在纠结,这些理念 来自于从非犹太文化中区分犹太文化之模糊 边界的两个方面。施特劳斯的一生树立了一个 学术典范:他致力于在具体犹太人的关切,所 居宗主国的文化关切(不论是德国还是美国) 和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性关切之间的复杂商 谈和必要融通。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这套丛书还有 《阿尔戈英雄纪(全两册)》 , 《古典诗文绎读 西学卷·现代编(上、下) 》, 《 《政治学》疏证》,《柏拉图最精巧的敌人》, 《卢梭的榜样人生》 等。

17


季风本周推荐

《犯罪控制工业化》 [挪威]尼尔·克里斯蒂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6 / 35.00 / 犯罪控制研究

尼尔 克里斯蒂,挪威奥 斯陆大学法学院犯罪学教授, 世界著名犯罪学学者,欧美多 所大学客座教授。其著作享有 世界声誉,被翻译成多种语 言。 《犯罪控制工业化》已被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目录

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国家, 在犯罪学与犯罪控制的策略 上,正在日益成为犯罪统计学 和管理犯罪学的领地,以此计 算出危险族群的分布区域、最 易犯罪的时间以及统计哪些 释放者再犯的可能性最高,由 此使得监狱正在进入仓库化 管理的时代。本书的作者从欧 洲的观点对于这种犯罪控制 的工业时代进行了梳理,也提 出了批判,指出在以经济模式 看待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必 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如果社会 没有仁慈和宽容,重刑的刑事 政策只能把更多的人送到监 狱,而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犯罪学 和监狱学前沿理论的著作,对 于国内读者来说,许多知识和 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 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西方中心 主义的自负与傲慢,而是充满 了对数字式控制和工业式管 理的反思。

第一章 效率与公正 第二章 上帝的眼睛 2.1 独处 2.2 陌生人 2.3 犯罪不存在的地方 2.4 源源不绝的犯罪供给 第三章 刑罚的地理布局 3.1 痛苦的地图 3.2 欧洲——西欧 3.3 欧洲——中欧和东欧 3.4 美洲——北美洲 3.5 美洲——中美洲和南美 洲 3.6 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第四章 监禁人数为什么会这 么少? 4.1 山上的聚会 4.2 等待痛苦 4.3 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 —但也是一段很糟的日子 4.4 政治的认同 4.5 波罗的海诸国的考验 4.6 来自上层的宽容 4.7 处于崩溃边缘的福利国 家 4.8 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吗? 第五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 囚犯? 5.1 过剩的人口 5.2 生命的成果 5.3 以毒品控制作为阶级控 制 5.4 欧洲要塞,西部 第六章 俄罗斯的情形

6.1 回家的人 6.2 为了劳动的监狱 6.3 存放 6.4 结核病 6.5 对抗的力量 6.6 未来的危险 第七章 美国——趋势的领导 者 7.1 爱之深,责之切 7.2 大禁闭 7.3 黑人的数字 7.4 各州的情形 7.5 监狱之州 7.6 犯罪的解释 7.7 刹车不见了 第八章 当做产品的犯罪控制 8.1 监狱的自我介绍 8.2 私营产业的推动 8.3 科技方面的推动 8.4 监狱作为生产单位 8.5 对于乡村发展的激励 8.6 监狱对于全国经济的影 响 第九章 相互冲突的价值 9.1 施予痛苦的出售? 9.2 警务的出售? 第十章 决定中的现代性 10.1 4 926 位申请者 10.2 瓶颈 10.3 决定痛苦的手册 10.4 净化的司法 10.5 罪犯的合作 10.6 去人格化 第十一章 达到的正义,或是 管理的正义? 11.1 村法 11.2 代议法 11.3 独立法律 11.4 无声的革命 11.5 表达情绪的行为 第十二章 现代性与行为控制 12.1 现代性的产物 12.2 魔鬼的衣裳

18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三部分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我在底层的生活》 《艺术的起源》 《父辈书》

19


季风本周推荐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英]罗杰·克劳利 / 陆大鹏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4-6 / 49.00 / 战争史

节选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 1453 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 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 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 的发动者——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 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 十一世两位最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 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 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 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 1453 年,奥斯曼帝国苏 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 1453 年 4 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 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 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 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 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 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 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 ,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 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 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 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 史诗三部曲” 《1453》 《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

《1453》 《海洋帝国》和《财 富之城》这三本书互相关联, 组成了一个松散的三部曲,叙 述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历 史。读者可以从其中任意一本 书读起。这三本书涵盖的时间 段达四个世纪之久,从公元 1200 年到 1600 年,这是不同 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之 间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 控制而激烈冲突的年代。这场 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 (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继承 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 复兴了伊斯兰“圣战”的精神), 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 布斯堡王朝。同样在这个时期, 威尼斯从一个泥泞的礁湖崛起 为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城市,宛 如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市蜃楼, 从水中呼啸而起。威尼斯是个 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当年和今 天一样,在异邦人眼中非同寻 常、精彩纷呈。

目录 序言:红苹果 1.燃烧的海 2.伊斯坦布尔的梦想 3.苏丹和皇帝 4.割断喉咙 5.黑暗的教堂 6.城墙和大炮 7.浩瀚如繁星 8.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 9.上帝的神风 10.鲜血的螺旋

20


季风本周推荐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赵汀阳、[法] 德布雷 / 张万申 / 中信出版社 / 2014-6 / 36.00 / 革命问题研究

雷吉斯•德布雷,著名革 命家切•格瓦拉的战友,龚古 尔文学奖评委,作家、哲学家、 媒介学家,在法国已出版多部 影响颇大的作品。 赵汀阳,哲学家,中国社 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长城 学者。著有《天下体系》 、 《论 可能生活》 、 《坏世界研究》 、 《第一哲学的支点》等。

目录

《两面之词》内容简介: 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 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 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 偶会,深入讨论各自国家改革 与全球化时代政治权力变迁 等问题。 德布雷回顾了他亲历的 20 世纪风云,阐述了对革命 喧嚣之后的深刻思辨:革命早 非世界主流,新世纪中权力的 隐性转移才是重要问题。赵汀 阳点出中国三千年变革史的 重要节点,指出应对狂热的革 命保持理性的警惕。 18 世纪,伏尔泰、孟德 斯鸠等思想家以数万封通信 探讨时代精神与社会变革。 300 多年后,东西方学者也以 通信体的方式致敬先贤,思辨 革命、权力与民主。喧嚣之后, 迷思尚存。仍需冷静思考,执 着探索。

第一组通信 赵汀阳:中国历史至今有过三 次性质有所不同的革命,第一 次革命是三千年前的周朝,成 果是建立了普遍主义的天下 体系,还有礼乐制度;第二次 革命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王 朝,成果是长达两千余年的中 央集权的中华帝国;第三次革 命是 1911 年至今的现代中 国。 德布雷:归根到底,唯一跳出 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 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 命,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不复返 的。有了电流后就不再用蜡 烛,有了汽轮船就不再用帆 船。然而有了十月革命还是回 到了东正教,有了长征后还是 回到了儒教和看风水。互联网 和集装箱比马克思、列宁和毛 泽东更实际地改变了世界的 面貌。 第二组通信 ……

节选 赵汀阳:改变整个社会的 生产方式和政治法律制度,改 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 式和价值观,这才是革命。革 命必须是一种根本变革,制度 上或者文化上的根本变化。中 国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周朝 革命建立了天下体系;秦汉王 朝建立了中华帝国;辛亥之后 的现代中国。 “中国历史至今有过三 次性质有所不同的革命,第一 次革命是三千年前的周朝,成 果是建立了普遍主义的天下 体系,还有礼乐制度;第二次 革命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王 朝,成果是长达两千余年的中 央集权的中华帝国;第三次革 命是 1911 年至今的现代中 国。 ” 德布雷:革命无法改变人 性,但人性的连贯性是优点。 20 世纪的革命信仰也让一些 流浪者、愤世嫉俗者或冒险者 在全球范围里感受到博爱。而 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 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 是技术革命,因为只有它们才 是不复返的。革命已经过时, 当下的关键词是民主。 “归根到底,唯一跳出星 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 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 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不复返的。 有了电流后就不再用蜡烛,有 了汽轮船就不再用帆船。然 而……

21


季风本周推荐

《我在底层的生活》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 / 林家瑄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2014-8 / 32.00 / 报告文学

是矿工,前夫是卡车司机,因此特别关注美国 底层社会的生活。至今已出版 21 本著作,代 表作有《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M 型社会白 领的新试炼》 (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5) 、 《失 控 的 正 向 思 考 》( 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2008)等。 目录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 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 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 6—7 美元的最低时薪, 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 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 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 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 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 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 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 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 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 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 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 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 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芭 芭 拉 · 艾 伦 瑞 克 ( 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畅销书作家。1941 年生, 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女性主义者、 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曾任《时代杂 志》专栏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哈泼》 《国家》 《新共和》等重要刊物中。她出身底层,父亲

前 言 致 谢 序 章 准备开工 第一章 在佛罗里达州当服务员 第二章 在缅因州擦擦抹抹 第三章 在明尼苏达州卖东西 第四章 成果评估 出版后记 节选

芭芭拉·艾伦瑞克潜入最低收入人群 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整日工作,挣扎着想 要在社会上获取一个立足之地。她先后当 过女侍、旅馆房务员、看护之家助手和沃 尔玛的售货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任劳任 怨、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没有晋升阶梯的 底层世界。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再到明尼 苏达,她在贫富领域的发现是十分令人震 惊的。对一个健康的单身女性来说,她所 得到的报酬并不足以养活她自己。甚至, 对于那些住在廉租房、汽车旅馆、房车公 园的人来说,他们做着一份累得自己腰酸 背痛却只有最低报酬可拿的工作,所赚的 钱还不够支付房租、交通费和食物费。低 收入者们是如何生存的?答案是他们根本 生存不下去。只有那些身体强壮得足以做 两份工作,或是能与别人合租房子的人, 才能够生活得下去。 22


季风本周推荐

《艺术的起源》 [日] 杉本博司 / 林叶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4 / 78.00 / 艺术史

的小火花。每当暗室里的这种 美丽火花划过我的眼角,我就 要陷入悲叹之中。这样的小火 花在暗室中神出鬼没,海景的 波浪上有它、剧场那白色屏幕 上也有它、基督蜡像的脸上还 是有它。而且如果这些火花附 着在底片上的话,那就怎么擦 都擦不掉,还会在底片表层留 下深深的光痕,于是,我那些 眼看就要完成的作品就这样 泡汤了。 目录 《艺术的起源》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认识与超越的创 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与语言的紧密交织”,将 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 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 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全貌。 本书收录了《放电场》 、 《偏光色》 、 《光学玻璃五轮塔》 、 《观 念之形》等系列与多件装置艺术作品,值得提及的是,本书也 体现了杉本博司对茶道的研究与兴趣,着墨较多的篇幅如与茶 道相关的《三夕茶会》及向日本美学宗师千利休致敬的能剧创 作《小田原》 。 杉本博司,日本人。出生在东京,从小接受西方油画的艺 术教育,在美国留学毕业,经过学习研究,成为著名摄影师, 艺术家。他对日本对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很深。 魔鬼现身之所(节选) 在我的暗室之中飞扬跋扈着一种妖怪,这种妖怪就是静电。 作为摄影家,静电一直是我这辈子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它就 是栖身于银盐摄影界的魔鬼。特别是寒风大作的冬日,这个妖 怪就会屡屡出现。这时候,处理那些历尽艰难困苦拍摄所得的 底片,就必须慎之又慎。然而,即便如此,只要暗室内稍微有 点温度及湿度上的变化,这些底片就会带上静电。而一旦底片 带上了静电,那么它所产生的能量就会在暗室中发出荧光一样

序 艺术的起源 光学玻璃五轮塔 古代的风景 冷静之眼与热情之眼 宝物的记忆 魔鬼现身之所 摄影学 事情的开端 安定的生活 观念之形 小田原 鹦鹉岛的鸟笼 天使来迎图 歪曲的宙感 时间的浮桥 三夕茶会 今冥途 落石注意 获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 赏 历史的历史 杉本博司 X 中泽 新一 后记

23


季风本周推荐

《父辈书》 [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 许健 / 花城出版社 / 2014-5 / 42.00 / 长篇小说

高的文化节目。他所写的戏剧、影视剧、小说 等荣获多种奖项,包括“匈牙利终身成就优异 奖” 。 后记(节选)

这是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一 部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长卷。 1706 年,苏茨沃爷爷带着独生女苏珊娜及 其遗腹子库尔奈,从巴伐利亚辗转回到匈牙利 的克什村定居。战火中大难不死的库尔奈开始 了将家族记事簿交由长子续写的传统。家族的 兴衰荣辱,历史的跌宕起伏都记录在代代相传 的《父辈书》之中。 《父辈书》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 是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被公认为最 成功的小说,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 册,已译为 13 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 被誉为是匈牙利的《百年孤独》 。 瓦莫什•米克罗什,原名瓦莫什•蒂博 尔,1950 年 1 月 29 日生于布达佩斯,是匈牙 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已 出版几十本包括小说、戏剧在内的文学作品。 瓦莫什在文化界相当活跃,曾获福布莱特基 金,任教耶鲁大学,也做过《国家》杂志的东 欧记者,还担任过奥斯卡影片《梅菲斯特》的 顾问,并策划主持了匈牙利国内电视收视率最

我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进行的 斗争,要比实际战争持续得时间长。他甚至在 战前就被征集参加演习了,目标是匈牙利王国 以前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周边几个 国家吞噬了。战时,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直 到犹太法令开始执行,他成了手无寸铁的犹太 强制劳动营中的一员,在德国军队前面扫除布 雷区,为他们“打扫干净”,其时他们正在向 莫斯科进发。他是极少数生还者之一。前线崩 溃时,他和其他一些人逃跑,被苏联军队抓获、 成了战俘。他跟一个朋友逃了出来,步行几个 月回到了佩奇。他回到来之后发现,全家都已 被纳粹杀害。 我以前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犹太人。小学的 时候,我的同学们表达了反犹情绪,我还学他 们的样子,相信“犹太人”跟其他粗鲁词语一 样糟。高中的时候,一个女朋友问我是否是犹 太人。我回答说不是。我向父亲提及此事,并 说我知道我们跟犹太人扯不上关系。我父亲扶 了扶他的眼镜,然后说道: “嗯,我不太确定。 ” 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就那么着,我知道我是一 个犹太人。(我不说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我 不知道那些习俗、规则、祷词。然而,每当我 听到反犹主义,我知道我是一个犹太人。 ) 回到我父亲身上。不知怎的,他成了后来 被公审并处决的拉伊科•拉斯洛 部长的秘 书。我父亲幸运地逃脱了起诉。他病倒之前, 在一家工厂工作了七年,在医院进进出出了很 长一段时期,去世了。关于他,我所知道的就 这么多——很难凑够一本小说。

24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得未曾有

十月文艺

庆山

49

2

2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中信

苏静

36

3

咖啡苦不苦

浙江文艺

陈丹燕

39

4

参谋助手论(软皮装)

世界图书

王怀志 / 郭政

45

5

壹.小顾聊绘画

中信

顾爷

38

6

上海制造

同济大学

李翔宁

52

7

如何看一幅画

中信

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 48

8

100 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湖南人民

日.松浦弥太郎

42

9

陆犯焉识

作家

严歌苓

38

10

读者参考 117:琐事的美感

学林出版社

16

25


季风本周排行 11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北京三联

田家青

48

12

及格主义

华东师大

方柏林

29.8

13

哈佛心理素质课(哈佛学子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周成功

张立宪

30

芮东莉

39.8

28 14

1403 读库

新星出版社

15

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 中信

26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汉大

胡海鸥、贾德奎

45

2

战略经济学(第四版)

人民大学

贝赞可 德雷诺夫

75

3

平台战略

-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

中信

陈威如

58

4

绝处逢生~危机下的战略选择

汉大

孟宪忠

26

5

(第 2 版)战略管理-研究注记·案例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note·Case 清华大学

黃丹/余颖

49.8

京华出版社

宗泽亚

68

大数据革命,历史 现实与未来

中信

徐子沛

65

8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社科文献

英/罗杰·克劳利

49

9

整理的艺术 4:升职从整理开始

世界图书

小山龙介

29.8

10

知识不是力量

华东师大

方柏林(南桥)

25

11

传习录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王阳明

39

6

清日战争

7

数据之巅:

27


季风本周排行 1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修订版)

中央编译

法/古斯塔夫·勒庞

35

13

文明史

中信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4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作品系列

北京三联

黄仁宇

18

15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

陈波

55

68

28


声音

声音 围观林毅夫张维迎论战:市场经济中,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 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张维迎: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科尔奈:警惕近在眼前的危险

围观林毅夫张维迎论战:市场经济中,政府到底该如何作 为? 翁一

时代周报(2014-07-10)

杨小凯去世十年。即便很多人对他的学术不甚明了,也一定会知道他生前与林毅夫就“后发 劣势”与“后发优势”展开的争论。十年后,2014 年 7 月5日-7月6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 杨小凯十周年追思会上,争论依然继续。而这一次,论战的一方依旧是林毅夫,而另一方则换成 了经济学家张维迎。林张从《修正的斯密增长模型》开始辩起,针对政府与企业家、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展开讨论,论战焦点为, “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领域,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 ”整个论战,

29


声音 几乎呈一边倒的局面,多数学者选择支持张维迎,只有澳大利亚 Monash 大学经济系终生荣誉教 授黄有光和林的学生肖耿部分支持林。在现场,林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亦如他那个印着“世行” logo 的公文包,发旧、满是褶皱。张维迎则意气风发,似乎在显示,他已经为回归北京大学国家 发展研究院,回归纯粹学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最终,双方都未能说服对方。

杨小凯(1948 年 10 月 6 日-2004 年 7 月 7 日) ,男,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 原籍湖南省湘潭县,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 《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 框架》 、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杨小凯曾 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 年和 2003 年) 。2004 年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 56 岁。 中国奇迹的深层次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降,中国经济历经 35 年的高速增长,堪称“中国奇迹”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 什么?林毅夫和张维迎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林毅夫认为,过去 35 年,中国政府做的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的正确” , 中国不可能连续 35 年保持每年平均 9.8%的增长,也不可能成为现在唯一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 并且没有发生危机与经济危机。政府做的 95%以上都是正确的,可能有 5%改进的空间。针对焦 点问题,林毅夫的主张非常明确: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 ,而是哪一种政府干 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政府协调,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 失败。 而张维迎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例,反驳道:如果研究上世纪 50-70 年代的中国,会发现所 30


声音 有事情都离不开国家,但这不能证明没有国家参与,经济发展就不可能,相反,我们会发现,如 果没有国家参与,经济发展有可能更好。比如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的参与,人们 就无法使用铅笔,因为铅笔是国有企业生产的。可现在,国家不再生产铅笔,但是市场上铅笔非 常多。因此,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参与,经济发展可能会更好。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 ,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 2005 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 年 2 月,被任命为世 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 年 6 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已 届满。2013 年 5 月 28 日台当局防务部门表示,林毅夫是“敌前叛逃的罪犯” ,对于他的返乡不 予放行。 张维迎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是由于国家和政府减少了运用行政力量直 接干预经济过程、直接参与经济过程乃至对一些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垄断。现在值得警惕的是,这 种原本减少了的政府干预又在抬头。也因此,张维迎表示了某种“悲观” :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 改革成功与否,随时都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毁原来取得的成就。 未参加追思会的冯兴元教授选择支持张维迎,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中国奇迹”主要归因 于对生产力的松绑,具体而言涉及松绑之后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生存压力、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和企业家精神等诸多政府外的因素可以发挥作用,同时,部分归因于政府的作用。但是,最根本 的是,政府选择退出经济领域,撤除众多管制,选择性地提供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 境,创造和维护了一个相对促进绩效竞争的竞争秩序框架。简单讲, “中国奇迹”的产生就在于 捆绑者最终为经济主体松绑。是否应该把功劳归功于捆绑者,不言自明。不松绑,连捆绑者也活 不好。 31


声音 市场经济领域的政府如何作为 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到底应该如何作为? 张维迎在本次杨小凯追思会上做了《修正的斯密增长模型》的演讲,其中引用了亚当•斯密 这样一段话: “除了和平、轻税赋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的 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 ”张维迎还特别强调,即便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也无法 替代企业家,企业家更不能数学模型化,企业家精神依然值得倡导。而“自由、稳定的预期与产 权保护”是践履企业家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及对 产权制度的保证。 实际上,张维迎并不主张政府“无为而治” ,而是主张政府在建立和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抽 象规则和法律制度建设上要有所作为。法治,意味着政府所有的活动都受限于预先制定的法律规 则,企业家和个人不会因为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事而受到伤害。因此,法治,主要是针对政府,而 不是反过来让政府用法律治理社会。

张维迎(1959 年—)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人。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 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他发 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0 年,他获得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2 年,他当选为“CCTV2002 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6 年 3 月 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另外,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张维迎认为,产权保护 是企业家创新的前提条件。这基本上延续了哈耶克对产权制度的社会功能解释“私有财产权是个 人自由的必要保障;而个人选择的自由,包括择业和创业的自由” 。

32


声音 而林毅夫则针锋相对。他认为,过去总把国有企业的失败认为是国有属性造成是错误的。当 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为国家所有时,厂长、经理会向政府索要保护和补贴,但其自身并无法占 有补贴;但私有化之后,厂长、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多余的补贴据为己有。因此,在私有化情 况下,企业所有者向政府索要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更高、理由更多,而由于政府的资金不为自己 所有,其向企业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没有变化,这样,保护和补贴非减反增。不仅在前苏联 及东欧,甚至在拉美也有这样的现象。从符合比较优势的层面考虑,产权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产 权对小企业、中型企业是有效的,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同一个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所有 者与经营者必然分离,经营者一定是带领人,在那种情况下竞争的市场更为重要。 林毅夫还提到了“华盛顿共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 廉姆森于 1989 年提出,主要内容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严肃财政纪律,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 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竞争性的汇率(指折衷的汇率制度安排)、取消对外 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 “华盛顿”共识提出之 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把其作为治疗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灵丹妙药。 冯兴元教授表示,他对“华盛顿共识”中所包含的税制改革、贸易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 制和强有力的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观念持相当肯定的态度,无论如何,世界各国的成功都仍然与“华 盛顿共识”有关。

冯兴元,1965 年出生于浙江宁海。 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研究 生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德国 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东西方文商研究中心研究员;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华人哈耶克 学会成员;北京市海淀区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 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政府制度创新 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委员、北京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欧洲研究会会 员、德国分会会员; 《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主编; 《秩序理论与经济学丛书》主编和 《西方经 济与社会科学精品丛书》主编等。

但是,林毅夫却不这么认为,坚决执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智 利,执行得非常彻底,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其产业发展乏善可陈。 那么,一个经济体在赶超的时候,是否需要政府参与,还是仅仅依靠市场发展?林毅夫认为, 33


声音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必需政府,因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必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 本以及改善金融和法治,这些都不是单个企业家可以做的,需要很多企业家做,需要协调。或者 协调很难,必须由政府供给。他认为,人们所看到的少数几个成功的经济体,都是政府跟市场共 同的努力结果。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有为的政府,但也必须提出一个框架,框定政府哪种方 面的干预是错误的。更重要的,真正的问题不是讨论“政府要不要干预” ,而是“哪一种干预能 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 。同样的情形,成功的国家都有产业政策,当然大部 分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研究不要产业政策,而是研究哪种类型的产业政策可 以成功,如此更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林毅夫的观点,他所谓的新结构主义,是一个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消除贫困 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其要点如下: : 第一,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产业结构会随 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有“穷”和“富” (或“发展中”与“工业化” )这两分的情况, 而是一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条水平都是这 条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的目标,未必就是发达国家 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然而,作为一个 动态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以产业升级“硬件”和“软件” (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 的相应改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这种升级和改善需要一个内在的协调机制,对企业的交易成 本和资本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样,在市场机制外,政府就需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 挥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究竟应该如何作为?这是林张之争的核心,林直言 不讳力陈政府应该干预,并把问题引入到如何干预的层面上。林不否认法治与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但也未着意强调,甚至还有些似是而非,他的新结构主义可视为供给学派、凯恩斯需求管理及国 家主义的混合产物。张则彻底否定干预,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 更好” ,他强调政府所做最重要的是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及产权制度的保证。这是典型的自由 主义的立场:政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自身反而成了问题。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林张论战乃“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延续。2002 年,杨小凯首次提出“后发劣势” : 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 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未建立基础制度 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实现快速发展,并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 下才能取得的成就。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 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林毅夫很快做出了回应,在其《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中写道:从理论 和经验角度来看,后发国家并非要先实现英美式的宪政体制改革才可以避免后发劣势。发展中国 34


声音 家是否能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如果政府的政策诱导 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那么后发优 势就能够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得到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会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稳步向 发达国家接近。反之,如果试图赶超,经济中就会有各种扭曲和寻租行为,结果是欲速不达,还 将出现各种制度扭曲的“后发劣势” 。 杨林两人的根本冲突在于:杨认为发展中国家若没有制度的跟进,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甚至 彻底失败;而林则主张只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可以持续下去,而制度变革非必要条件。 林毅夫沿着发展经济学的径路走到今天的新结构主义,可谓初心不改。他的学术志向在当年 与杨小凯论战的论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由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路径依赖的因素的影响,发 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和发达国家的制度比起来,可能非驴非马,也可能随着经济基础的进一步提 高,需要在将来被扬弃,但只要能推进经济的发展,就是好的制度。 黄有光教授在小凯追思会上说了类似的话: “我是潮州人,会讲潮汕话。但是,我一定不会 让我的孩子讲潮汕话,我会让他说普通话。因为,讲潮汕话的交易成本高昂,没有经济效率。 ” 以林毅夫、黄有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非常看中效率,并殚精竭虑地为政府考虑如何解决外部性, 其他诸如保护文化多样性乃至人的权利,似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

黄有光,1942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6 年获新加坡南洋大 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 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4 年至 1985 年在澳大利 Monash 大学任教授,1985 年至 今任 Monash 大学讲座教授。1980 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 科学院院士。兴趣与贡献包括中国经济问题,福利经济学 与公共政策,提创综合微观、宏观与全面均衡的综观分析, 与杨小凯合作发展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 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而张维迎的观点与当年的杨小凯如出一辙,他从洛克《政府论》的立场出发,以法治和财产 保护为切入口,倡导宪政与公民权利,以此制约有可能变成魔鬼的政府。他反对经济学、经济学 家成为效率的工具,提倡保障人的权利,要让人因发展而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相反。 陈浩武教授的观点更不失尖锐,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轴心文明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根本不是 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表面上,终极关怀与工具理性在西方宪政转型中作用巨大,但不可 忽视背后基督教信仰的支撑。中国过去 35 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固然巨大,但代价也是巨大的, 而没有完善的制度基础与公民本位,何谈政府作为?

35


声音

陈浩武(1952 年 6 月~ ) ,祖籍:湖北黄陂,毕业于湖北省金融专 科学校(现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 银行湖北省分行调查统计处处长、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研究 所所长、湖北证券(现名长江证券)董事长。

为本次追思会倾注巨大精力的韦森教授对时代周报如此点评:毅夫和维迎这两天会议上的争 论可谓针尖对麦芒,但他们俩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观念的变迁在社会制度变迁中起着 根本性作用。不但维迎在最近的新书中强调思想观念的变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毅夫在剑桥大 学所做的马歇尔经济学讲座中最后也强调观念的变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事实上,哈耶克一生 和道格拉斯•诺思晚年也都强调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今天的争论让我想起了凯 恩斯与哈耶克两人长达半个多世纪激烈、尖锐、不乏尖刻言辞的理论论战,但这不影响他们私下 的个人友谊。这是今天我们要提倡和效仿的。但在 21 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市场经济 国家,到底什么才是一个良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制度构架,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要进一步思考 的。 林张论战的意义 自 2008 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国家陷入 1929-1933 年世界大萧条以来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大 衰退,而至今只有少数国家大病初愈,多数仍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又长期挣扎于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缓慢债务累累且绝对贫困人口还在增加的窘境之中。尤其是,近年来,就连过 去二三十年快速增长的金砖五国也开始出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下滑的征象。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遇冷,未来经济增长将延续近年来的稳中趋降态势。中国 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已演变为今天的“微刺激” 。2014 年已过半,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将陆续出炉。 从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6 月 CPI 同比增长 2.3%看,全年不会有太大的通胀压力。至于对微刺 激的效果做出怎样的评估,还仰赖其他经济数据的分析,这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政策走向的变动。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悼念杨小凯,围观林张论战,切不可低估其意义。凯恩斯在其《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里这样写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 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统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 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俘虏。可以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蚀 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 想。 林毅夫在追思会上,多次批判“华盛顿共识” ,不由地让人想起 2004 年《时代》周刊记者雷 默发表的《北京共识》 ,提出相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 ,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模式” 的最早版本。在这之后,海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显学。

36


声音 时值今日,林毅夫不再坚持 4 万亿是对的,更不会拿 4 万亿作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案例。 但是,他依然是“中国奇迹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依然主张企业无法解决基础设施、金融、法制 等影响交易费用的企业外部环境改善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协调解决这些 问题,以提高企业成功的概率。 而张维迎则坚决对此论点说不:说中国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还要推展到其他的发展中 国家,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后发劣势” 。 在这方面,张维迎表现出一以贯之的坚持,他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强调:中国成功因为政府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国有部门越来越小。但在过去 10 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当然过去 10 年的增长还是很不错的,但这是因为前 20 年改革的红利积累到这 10 年,在今后的 10 年中国 必须继续、放松管制,缩小国有部门,如果政府不把国有部门的比例减到 10%以下,中国就不能 称为市场经济。如果国有部门非常庞大,或者主导某一些产业,我们就不可能有公平的竞争场所。 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特别是私营企业家精神,而不是政府的政策。■

37


声音

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周保松 南方周末(2014-07-10)

我自小喜歡讀書,但從來沒有人教過我怎麼閱讀,因此走了許多彎路。後來走上哲學研究之 路,對著古今浩瀚典藉,更常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之歎,特別希望有人教我一點讀書 之法,但卻一直少有機會讀到這類文章。我的經驗告訴我,知道什麼是某個學科的經典並不難, 難的是如何走進這些經典,並且學會從經典提供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理解世界。不過,對此我並 沒什麼捷徑和竅門,以下只能略談一點個人體會。 第一,閱讀要誠意正心。每本經典都是一個世界,每次閱讀都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相遇。如 果想進入這個世界,並欣賞到裡面美好的風景,我們就要做好準備。例如讀的時候要認真謙卑, 對作者有一份感激尊重。一本書能在歲月長河經無數磨洗後仍然為人閱讀,那它裡面一定有些重 要的智慧和洞見,值得我們重視。知性上的輕率和傲慢,往往會令我們與許多好書擦身而過。讀 懂一部偉大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事,甚至愈讀愈見其難,愈讀愈生敬畏。 第二,捧起一本學術著作,我們最好帶著以下問題來讀:作者想處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為 什麼重要?問題背後預設了怎樣一種看人和看世界的方式?作者對他所設定的問題給出了什麼 答案?他所提出的支持的理由能否說服我們?如果不能,我們有更好的出路嗎?一步一步回答這 些問題,會有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一本書。 第三,宜慢讀細讀,不宜速讀粗讀。人文社科著作,尤其是政治哲學著作,大部份牽涉到抽 象的概念,嚴謹的邏輯和環環相扣的論證。所以,要習慣慢咀細嚼。讀一遍,不懂,再讀。再不 懂,再讀。一篇文章反反覆覆讀數十遍,然後才略有所得,是常事。如果貪多務得,囫圇吞棗, 最後可能只是記下一堆似懂非懂的術語,在思想上的收穫卻可能甚少。 第四,無論放在我們面前的著作多麼偉大,都不宜用一種崇拜甚至膜拜的心態去讀,更不要 認定這些著作所說必然是真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盲從權威,不要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和批判性。 我們當然可以相信某套理論或堅持某種立場,但一定要有充份的理由支持。不僅對待經典如此,

38


声音 對待自己的老師,也應如此。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理應是追求學問的基本態度。就此而言, 要有真正的閱讀,必須先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 第五,如果能力和條件許可,最好多讀外文原典,少讀譯本。也許開始時很慢很吃力,但我 的經驗告訴我,這絕對值得。與此同時,最好習慣閱讀經典作家的原著,而不是唯讀詮釋這些哲 學家的二手文獻。還有就是要學會群讀,而不只是獨讀。例如辦個讀書組,幾個人一起讀一本書, 然後彼此討論互相交流。我多年來辦讀書組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持之以恆,這是最愉悅收穫也最 大的讀書方式。 第六,不要強求自己讀一些根本讀不進去或完全找不到共鳴的著作,無論這些著作受到多少 人推崇。閱讀主要的目的,是享受其中的樂趣。如果讀來味同嚼蠟,樂趣全無,那倒不如先放下, 改讀其它。世間並沒有什麼非讀不可的書,也不見得有一本適合所有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 樣,各有自己的興趣、個性和人生追求。 第七,讀一些能夠回應你的關懷和助你解惑的書。也就是說,我們不是隨意地東讀一點西讀 一點,而是因應自己關心的議題,主動去找相關的書來讀。例如如果你關心自由問題,可以去讀 穆勒的《論自由》或伯林的《兩種自由的概念》;關心社會分配問題,可以去讀羅爾斯的《正義 論》 ;關心國家正當性問題,可以去讀洛克或者盧梭。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方法:儘量 讓你的關懷和困惑,推著你去探索和欣賞沿途那美好的知識風景。 第八,學術潮流此起彼落,時髦術語層出不窮,更有一些作者喜歡故弄玄虛,常令年青讀者 無所適從,甚至以為愈含混愈艱澀的文字愈有深度。絕對不是這樣。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能用 清晰明確的語言將道理講清楚,更應有深切的對人類生存處境的關懷。我認為,一套政治理論無 論弄得多麼複雜眩目,自由平等的個體能否在公正的制度之中活得好和活得有尊嚴,始終是評價 不同政治理論最重要的判準。 第九,不僅要學會讀,還要學會寫。所謂的寫,最好不要只停留在摘抄筆記或抒發幾句感受 的階段,而是嘗試用自己的說話,將該書主要觀點整理出來,然後檢視這些觀點是否合理。許多 時候只有通過寫,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讀懂了一本書。 在這個一切講求快和效率的即食年代,以上這些讀書心得,或許顯得不合事宜。但慢慢讀, 慢慢體會,慢慢在閱讀中學做人,我覺得也不錯。■

39


声音

张维迎: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张维迎 经济观察报(2014-07-14)

本文根据人文经济学会理事张维迎教授于 2014 年 7 月 4 日在“第二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的 主题演讲整理而成。该演讲一经发表,即获广泛传播,但网络流传稿件存在个别文字错误,此版 本经作者修订后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可以说是功利主义的改革。功利主义改革的基本哲学是,经济发展 是社会最大的“善”,GDP 增长是最大的“善”;衡量一切政策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和 GDP 的增长,凡是有利于 GDP 增长的就是好的,不利于 GDP 增长的就是不好的;为了 GDP 的增长,我们甚至可以不考虑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当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200 多年前英国哲学家边沁创造了功利主义 哲学,用来指导英国法律制度的改革;经过他的学生、经济学家约翰·穆尔的改造,功利主义就 变成了整个经济学的基本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包括个体功利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两个方面:个体 功利主义就是每个人都趋利避害,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函数;社会功利主义就是最大化所谓的“社 会福利” 。社会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用目的的正当性来证成手段的正当性。它评价任何事情 的标准都是后果主义的,只要我的目标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不论这个目标是“经济增长” 、 “国家利益” ,还是“社会福利” 。 在许多情况下,功利主义经济学也是拥护市场经济的,但它把市场完全当作工具性的,也就 是说,只有当市场被认为有利于效率、有利于所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时候,它才拥护市场; 一旦市场被认为不利于效率——比如说存在所谓的“市场垄断” 、 “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的情况,它就主张用政府干预市场。同理,功利主义对私有产权和自由的支持也是 工具性的。

40


声音 但我们人类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仅仅用功利主义标准可能是不行的,因为 这样的标准可能会侵害人类的基本权利。比如说,假定社会中有几个长相奇丑无比的人,绝大多 数人不喜欢他们,那么,按照社会功利主义的标准,杀掉他们就可以提高社会总福利(“最大多 数人的最大幸福” ) 。但我们能认为这样做是正当的吗?在现实中,按照功利主义的标准,任何个 体的权利都可以在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 、 “集体利益” 、 “社会利益”名义下被侵害、被剥夺,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与功利主义相对立的另一种正义标准,我称之为权利主义。权利主义是说作为个体,我们每 一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是不可以以任何理由予以剥夺的,目标的正 当性不能证成手段的正当性。权利主义也有很长的历史传统,它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理 论发展而来,两百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自由理论就是一种权利主义理论,当代政治哲学家 罗尔斯的自由平等理论,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理论,罗斯巴德的自然权利理论和哈耶克的自由演 化主义,都可以归为权利主义哲学,尽管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分歧。 权利主义对于市场的捍卫是基于人的道德权利,人的自由本性和尊严,而不是效率,至少不 仅仅是效率。也就是说,权利高于功利。 我们中国人虽然没有发明功利主义哲学,但一直有功利主义传统。秦始皇的“富国强兵”就 是功利主义。当年搞计划经济也是功利主义的,它把国家的经济发展( “赶超战略” )当作一切政 策的标准,也就为剥夺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提供了正当性理由。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再认为计划 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转向发展市场经济,但无论是对计划经济的否定还是对市场经济的 拥护,都是功利主义的。这样的思维方式至今没有改变。无论是“一切为了增长”,还是“稳定 压倒一切” ,其实都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评价任何政策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效率) ,是否 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考虑这些政策是否侵害到人们的基本权利。举例来说,为了经济增长,就 要搞大规模的建设,要修路、盖房子、建商场,所以就会有拆迁,这个拆迁就是正当的,至于用 什么样的方式拆迁就无关紧要了。我们甚至可以用野蛮的手段来拆迁,造成了很多人的不幸,美 其名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仔细想一下,即使我们的目的是对的,能以这样的目的来证明我们 在拆迁当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吗? 类似地,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为了稳定,我们就可能不顾法治的基本原则和人的基 本权利,甚至有人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不杀 XXX,就会天下大乱。 ”但我们能认为这是判一个 人死刑的正当理由吗?我们怎么能证明不杀这个人天下就会大乱呢? 社会不能没有正义,但功利主义和权利主义对正义的理解不同。功利主义讲的是利害,不是 是非。而权利主义讲的是是非,不是利害。权利主义讲的正义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些 基本权利不能以功利的目的予以否定。我们可以用计划生育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计划生育的目 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听起来,这是很正当的,因为人口太多的话,我们资源有限,我们没有办法 发展,没有办法过一个好的生活。但我们想一下,否定人的基本的生育权利,甚至用非人道的方 式强迫堕胎,是不是符合基本的正义?显然,功利主义与自由是不相容的。 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民主。民主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在功利主义者看 来,民主仅仅是手段,所以人们的争论就集中在:民主制度是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如果有利于 经济发展就是好的,不利于经济发展就是坏的,我们不能用它。功利主义者经常引用印度的例子 证明民主是不可取的,因为印度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带来经济繁荣。但从权利主义的观点看,民主 41


声音 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因为民主是人们行使自己权利的一种方式,民主关乎权力的正当性问 题。 功利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按照功利主义理论,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 有利于经济的短期增长,有利于应对经济危机——比如在 2009 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时候,中国 靠政府的力量很快就推出了很强的刺激政策。但是在权利主义来看,如果政府干预侵害到个人的 基本权利,就是不正当的,不能因为政府做事“效率”高就为政府的干预政策背书。

功利主义其实对社会道德形成了好多的破坏。再以计划生育为例,前段时间华南某大学的一 位留学回国教授,因为超生被开除了,是什么理由让校长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计划生育部门给校 长打报告说,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如果不开除他,我们学校今年的先进单位就拿不到了。一个社 会,如果人们把奖状、奖牌、奖金,看得比别人的生命还重要,我想这样的社会很难有很好的道 德秩序。 我们也会为了功利的目的,如增长、稳定等,限制人们说话的权利。但说话的权利,法律上 讲的言论自由,其实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如果我们为了增长或稳定限制言论自由,必然导致媒 体人缺乏职业道德,导致媒体腐败,导致学术腐败。同样,为了增长和稳定,不遵守法治的基本 原则,否定司法的独立性,法官就不会有职业道德,也必然导致司法腐败。理由很简单,没有任 何人可以为不是自己的决策承担任何责任。当你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由你自己内心的自由意志所 为,当你做了一个判决,不是根据法律和你的良知,要让你对此承担责任,是不可能的,正如我 们无法让一块石头承担责任一样。 由此,也就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堕落。功利主义的严重道德后果,我们应该认识到。 当然,功利主义之所以能够流行,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这个 历史原因大致来讲是这样的:根据 Ingle-hard 的现代化理论,从传统的社会农业一直到工业化社 会,人们的生存价值是第一位的,为了集体的生存,个人的权利就会受到压抑,人们有时候也愿 意接受这种压制。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为了生存而自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我在 农村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有的人为了吃上饭,故意犯罪坐牢,出狱回家没有饭吃又继续犯罪坐 牢。但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个人的权利、自主性、自我表达的价值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实 42


声音 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告诉我们的东西。社会在变化,传统的生存价值将 逐步被自我表达的价值所替代,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仅仅按照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评判我们的政策 和所作所为,跟人类本身的进步就不相一致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转变。中国改革,无论我们思考问题还是制定政策,都必须从功 利主义导向转向权利优先。人类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这些基本价值应该优先于任何功利主义的考 量,我们不可以以任何的理由,无论是为了 GDP 的增长还是为了维持稳定,去否定它们。当然, 涉及物质利益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功利主义的标准,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但涉及人的基本权利, 个体的人格和尊严,我们不可以用功利主义来衡量。我们政策的正当性不能仅仅看它是不是有利 于经济发展,是不是有利于提高效率来衡量,正如我们不能从是否赚钱来评价卖淫一样。 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民营经济,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民营经济。在争 论公有好还是民营好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标准就是问哪种所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不 够的,我们不能只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民营企业的价值,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我们 随时可能否定民营企业,甚至把民营企业收归国有,因为任何情况下,有些人总能找到理由说民 营企业不利于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由创业、自由创新、自由交易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包括从事金融行业都 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我们不可以以任何其他的理由剥夺它们。 功利主义的考量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因为就像我刚才所讲,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 从另外的角度说它不利于经济发展或者不利于社会稳定就否定它。市场不仅仅是 GDP 增长的工 具,市场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卓越的一种途径。只要我们尊重了人的基本权利,给每个人 平等的自由,市场经济自然就会到来。反之,如果我们的体制和政策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再多的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43


声音

科尔奈:警惕近在眼前的危险 雅诺什·科尔奈

FT 中文网(2014-07-03)

引言 我其实很想做一番开心乐观的演讲。1989 年我在写《自由经济之路》(The Road to a Free Economy)的时候,还充满信心。后来,我对后社会主义转型进行了综合评估,尽管我在各种场 合以及在所有文章中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最后我总是以乐观的调子结束讨论。即使在今天可 能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进展(在不少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地区,民主取代了独裁,市场经济 取代了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取代了社会主义) ,但有两个令人失望的情况让我沮丧。 我是个几乎片刻都停止不了思考源源不断的负面信息的匈牙利人。匈牙利在民主发展的道路 上前行了 20 多年。但是,人们被各种困境折磨着,还期盼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克服它们。然而, 当 2010 年政治势力引导国家上演 180 度大转变后,形势开始恶化。我们看到的不是民主加强了, 而是诸多基本的民主制度被取消或受到大幅限制;私人财产得不到巩固,其安全反而受到了攻击; 国家不再继续下放权力,而是倾向于复兴中央集权。 四年来这里发生了什么,以及在未来四年极可能发生什么,是一个很独特的景观:在 1989 —1990 年选择民主道路的国家中,匈牙利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发生了 U 型大转变 的国家。不过,这个唯一的例子也足以证明这样的转变并非不可能。我们在 1989 年开启的路径 并不必然是一条单行道;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变化并非不可逆转。而这恰恰也是匈牙利事态 糟糕的一面——大逆转后的形势也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逆的。民主可能无法保护自己, 特别是在民主尚未深深扎根的国家。如果它受到肆无忌惮和不择手段的攻击,可能会一败涂地。 另一个萦绕在我们周围的阴影是乌克兰局势。没人能确切知道未来数月会发生什么。但有一 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是俄罗斯事实上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1975 年赫尔辛基协议的基本原 则之一是现状的神圣不可侵犯,即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当时有效的国家边界。赫尔辛基协议签订 的 20 年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但协议的一项基本原则于 2014 年 3 月被推 翻,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却只是摇摇手指表示反对,做些不痛不痒的报复之举。与匈牙利的改变 类似,这种情况为凭借某种借口动用武力改变合法边境开启了一个先例,而最明显的借口就是种 族问题。 44


声音 我将根据这两起成为先例的事件,讨论今晚我想说的所有事情。 可选择的政治制度 想象一下我们眼前有张世界地图,来看看东半球部分。我们将使用三种颜色。给新兴民主国 家涂上绿色,这是希望之色。我称它们为后共产主义民主国家。尽管它们的许多特征和传统的西 方民主国家相同,但是它们的政治文化仍然带着共产主义的旧印记。

将带有这个印记的东方延伸到一个很广的区域,我给它们涂上淡红色:表示这是后共产主义 威权统治区。它们的原型是俄罗斯;1989 年后那里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最初的时候,一个 民主宪政体制出现了:竞争的各个党派进行议会选举,议会多数派支持的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相互 辩论。然而,民主之治原来只是非常短暂的插曲。几年风风雨雨之后普京掌权,又一种新的政治 体制出现。这一次,共产主义制度的某些特点得以恢复,尤其是国家的巨大力量,但在一些重要 方面它又不尽相同。头号领导人(无论他正式的法律地位是什么)被赋予大量权力,统治着高度 集权且等级森严的国家和各种政治机构,但他并不拥有真正独裁者的绝对垄断权力。国内存在反 对党,也实行议会选举,可反对党实在很弱,从一开始就注定会竞选失败。国家有报纸、电台、 电视台和互联网门户网站,都独立于统治集团,但是它们身微言轻。这种类型的专制介于成熟的 西方式民主和极权独裁之间。它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尽管是高压政权,但它不使用最残暴的手 段:逮捕异类政治运动的代表,把他们监禁在残酷的集中营里或统统铲除掉。另一个重大区别是, 威权政权往往与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私有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掌权的政治势力在经济中占 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在仍然重要的国有部门还是在非常广泛的私营部门。经济中的较大部分按 照资本主义的行为规律运作。 在苏联的 15 个继承国中,3 个波罗的海国家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稳定的后共产主义民主国家。 我把白俄罗斯、中亚各共和国与俄罗斯一并归入后共产主义专制政体类别。现在,1989 年的 25 年后,可以说后共产主义专制国家的情况基本保持不变,完全没有出现放松铁腕管制的迹象。 乌克兰的形势很不确定,实际上如今这个问题已变得尤为严重;在过去的 25 年里,它有时 显示出了后共产主义民主体制的征兆;而在其他时候,它呈现的是后共产主义专制政权体制的特 点。 现在回到那张世界地图上。我们来看看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专制体制:中国和越南。它们代表 45


声音 了第三种类型,我称之为后共产主义独裁体制。让我们给这一区域涂上深红色。这个体制的经济 在许多方面和普京型政权很相似。虽然国有企业仍然十分重要,但是经济资源的较大部分如今已 经转向私有制。这里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同样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显著的区别在于,中国和 越南的执政党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权力垄断。中国和越南的共产党领导人对戈尔巴乔夫时期做了透 彻的分析。苏联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始于开放政策,终于国家解体、超级大国地位丧失和清除政 治垄断,这些仿佛梦魇般一直困扰着他们。决不能干那种事!中国和越南的领导人做出了一个坚 定不移的决定:决不打开自由政治运动的闸门。 中国和越南的执政党都只是名义上的“共产主义”政党:现在他们与旨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纲领毫不相干。列宁会将这些政治形态归类为资产阶级。在实践中,中国和越 南的执政党接受资本主义,他们与之配合并从中获利。这两个国家的情况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 与独裁统治体制是兼容的。诚然,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民主制度,但这句话倒过来说就不成立。 没有民主,资本主义也能存在并运行很长时间。尽管许多西方分析家都在期待,可是没有迹象显 示这些政权会放松它们的严厉控制。 我不打算讨论一些小国的情况,比如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等。相反,我想简要重提一下本 次演讲的引言。2010 年匈牙利变色:从绿色变成了淡红色。它不再是后共产主义民主国家,而 是后共产主义专制国家。正如我说过的,这是迄今为止的首例独特事件。但在这里我要问在座各 位:其他仍处于绿色区域的国家是不是就没有发生类似 U 型转变的危险? 民族主义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边界和境内种族关系的问题是后社会主义转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重 要性不亚于国家的政体形式和财产关系的激进变革。苏联解体为 15 个继承国,捷克斯洛伐克一 分为二,这两个变化都进行得较为和平。可是,南斯拉夫解体后却发生血腥战争。苏联的两个继 承国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宣布独立后不久,双方就点燃了战火。在今天的俄罗斯南部地区,战争 几乎持续不断。而眼下,我们就在经历乌克兰的内部冲突和乌克兰-俄罗斯冲突。 我们根据各国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将后共产主义国家分为 3 个区域。不过,所有这些国家 都存在种族冲突。冲突的强度各有差异。相对而言,民族主义论调还是“最温和”的形式:吹嘘 多数族裔的优越性、丑化少数民族或煽动反对邻国人民。更严重的情况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 气焰还体现在行动上。一旦遭遇影响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分配的歧视,或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自 由使用和正式承认受到限制时,种族冲突就有可能发生。而且不幸的是,民族主义的大多数犯罪 形式都已出现。受种族主义驱使的暴力行为虽然罕见,但是确有发生,如对犹太公墓和犹太教堂 的亵渎,甚至是谋杀吉普赛人。 没有哪个后共产主义国家能免于民族主义的肆虐。当然,这有程度之分:程度较小的,是“有 教养”地悄悄滥用反犹或反吉普赛人的字眼。然后是仇恨、残忍的言辞。接下来是更令人恐惧的 殴打少数派成员、威胁穿制服游行的突击队。而程度最严重的,就是谋杀。谁知道煽动民族主义 会带来什么结果? 激进和扩张的危险 在所有的三个区域内,各个后共产主义国家都呈现出重大的经济问题。当然,困难的症状和 46


声音 不同问题的相对严重程度因国家而异。然而,有些问题是相当普遍的。 后共产主义转型有赢家也有输家。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失业成为长期问题。很多国家的收 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逐步拉大。成千上万人生活困苦,而那些发了横财的人却穷奢极侈。这就解 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资本主义非恼即恨。很少有人期望极左派的帮助:共产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人都转向了极右派。那些失望者、失败者和贫困者,最能迅速接 受民粹派煽动反对利润、银行和跨国公司的信息。 失望不满的氛围极易受到民族主义呼声的影响。“如果我们重回沙皇时代的帝国,生活会更 加美好”——俄罗斯人如是说。 “要是我们能夺回 1920 年特里亚农条约中被侵占的那些资源丰富 的领土,该有多好! ”——匈牙利人如是说。 所以,我们下有民众乐于接受民族主义和“法律与秩序”的口号;上有政党和运动团体能够 察觉群众愤怒情绪所带来的机遇。对民主的失望、反民主治理的尝试、民族主义和对经济的不满, 演化出一个自我煽动的恶性循环。政府意图和大众情绪相辅相成,彼此增强。 俄罗斯的掌权者焦虑地观察着产出增长如何放缓,如何几乎完全停滞下来。这时候,注意力 必定会从经济问题转向“重大的民族问题” ,比如生活在西部边境另一侧的俄罗斯同胞的困苦。 民族主义孕育出扩张动力。这已经不再是个国内问题,而是一种影响力跨越国界并威胁到和平的 倾向。 我提到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隐现的扩张怪兽也在我们周围出现了。但我们还必须谈谈中国。 那里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在日益强大。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幅下降,收入极端不平等。民众对生 活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产出增长深为不满。在这里,民族主义也是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法。镇 压地方抗议活动并非通过消除经济问题,而是采取警方措施。相关的负责人员都是保卫“秩序” 的钢铁战士。 虽然在我想象的地图中,后共产主义专制国家和后共产主义独裁政权被赋予两种不同颜色, 但是在民族主义、扩张倾向和严厉限制民主权利方面,它们具有很多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使它 们之间建立起浓厚的亲缘关系,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共同信念消失了,它们的情感纽带也 足够牢固。这种政治亲缘关系也最有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淡红色和深红色区域国家的国际政治 行动常常能协调一致。在重要的联合国会议上,他们做出相同的投票表决,支持或拒绝相同的干 预措施。他们没有共同的中心部门,但在关键问题上,他们就好像是踩着相同的鼓点前进。反对 西方民主国家的专制政权轴心正在发展中,如果我可以借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段时期出现的 “轴心国”一词,当时它指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结成的联盟。 结束语 我不是卡桑德拉(希腊神话人物、预言家——编者注),不受祝福或诅咒,也没有预见未来 的能力。我能说的就是,现今的事件唤回了我对历史的记忆。 匈牙利目前的事件使我想起了魏玛共和国的结束。现在人们对经济存有诸多不满。无数爱国 的德国人对和平的措辞感到羞耻。越来越多人加入了纳粹阵营。而此时,反希特勒的各股力量却 在互相争斗。1933 年依法进行多党选举的时候,希特勒的党派胜出,但是并没有获得议会的多 47


声音 数席位。但在那时,温和的右翼政党已经准备好加入纳粹党的执政联盟……这些话到此打住。 一想到乌克兰事件,希特勒最初的征服就闯入我的脑海:先是占领萨尔州,后是吞并奥地利。 侵略基于种族方面的理由:这些领地居住着德国人。接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还有张伯伦欢快的 声明:我们拯救了和平——代价是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由归附于德意志帝国的苏台德德国人居住。 不久,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然后轮到占领但泽计划,引用的还是种族方面的理由……这番历史 我也只聊到这里。 谁晓得在遥远的将来,写历史的人(historian-writers)会如何看待最近在日内瓦举行的乌克 兰四方会谈?它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外交事件吗?还是催生了一份影响虽然不大、但全新的慕尼 黑协定,鼓励进一步的侵略? 乔治·凯南于 1946 年公开提出了“遏制”理论。眼下正是再次宣告这一理论的时候。现在 不是共产主义理论、斯大林扩张主义在蔓延,而是民族主义的理论在扩散、后共产主义专制和独 裁政权在扩张,这些都必须加以遏制。

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 年 2 月 16 日 - 2005 年 3 月 17 日)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 得者。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始创人。

我没有研究出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新的遏制理论的方法。我能反复说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学术 研究人员并不适合这项任务。非常遗憾,我没能为本次会议呈献一份行动计划。 就说到这里。但是我实在无法用安慰的话结束演讲。我的目的是要警告你们、让你们不安, 激发你们意识到近在眼前的危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译者:颜超凡。美国彼得森国际关系研究所和匈牙利中欧 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今年 5 月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研讨“转型透视:共产主义垮台 25 年后” 。科 Balcerowicz)、捷克 尔奈参加会议并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前波兰央行行长巴尔才洛维奇(Leszek 前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Vaclav Klaus)和俄罗斯企业家与政治家阿纳托利.丘拜斯(Anatoly Chubais)以及其他众多知名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学院派经济学家。 )■

48


评论

评论 【读书】赵汀阳推荐:现代社会不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 ——重读福山(上) 刘瑜:重新带回国家——重读福山(下)

【读书】赵汀阳推荐:现代社会不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和工业革命的产物 任剑涛 《东方早报》 (2013-03-02)

艾伦.麦克法兰: 《现代世界的诞生》 ,管可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 推荐语:麦克法兰教授是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当年以《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而闻名。 《现 代世界的诞生》是他最新作品,据他自己说是关于个人主义起源这项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言不 虚。这本书沿袭了《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的创造性研究,论证了现代性的根本在于个人性,而 个人性并非所有文化的必然之路,而是英国的独家发明,英国的个人性的形成不知可以追溯到什 么时代,但可以实证的材料足以证明,英国至少在 11 世纪(中世纪最盛时期)就已经形成个人 性,社会已经是由独立的个人生活构成的。这意味着,英国人几乎从来就是现代人,现代并非文 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而是英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特产物,世界受到英国的影 响而变成现代社会。麦克法兰的研究基于大量实证,因此有可信理由推翻了通常的现代叙事,即 以为现代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并且是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通过启蒙运动而共同创造 49


评论 的。他还否认发生过所谓的英国现代革命,因为现代性本来就是英国因素,只发生过在经济和政 治权利上连续不断的理性的讨价还价,而没有翻天覆地的革命。本书对英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细节 研究十分有趣,使人得以对英国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本真正像样的史学著作,决非 那种以某种价值观为准的一面之词,只讲事实,不讲批判。除了考古类的研究,像这样实事求是 的历史研究并不多见。 (本推荐语属于高和分享原创)

我们全都降生在一个英格兰制造的世界——评艾伦•麦克法兰著《现代世界的诞生》

艾伦•麦克法兰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他是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 与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皇家人类学会(RAI)名誉副会长及皇家历史学会研究 员。麦克法兰教授著有关于英国、尼泊尔、日本及中国人类学及历史研究专著 20 余部,如《玻 璃的世界》 、 《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国的巫术》 、 《英国个人主义的根源》 、 《资本主义文化》和《绿 色的金子:茶叶帝国》等。 在今天的历史学界,似乎很难找到比诉说“现代世界诞生”更为混乱的论说主题了。各种关 于现代世界发生史的叙述与论证,不断楔入人们的大脑,让人感到莫衷一是的倦怠。收到书评编 辑寄赠的艾伦·麦克法兰所著《现代世界的诞生》,嘱写一篇书评,心中不禁有些不知从何下手 的烦闷。这类著作汗牛充栋,大同小异,对中国人已经形成的现代世界常识来讲,还有什么好说? 但翻阅一过,倒真还觉得这是一本有些创意的作品。书中关于英国闯入现代世界的历史叙事,固 然没有什么令人惊异之处,但他进入话题的姿态、关于现代的历史观、对于当下流行的某些历史 理念的直接反拨,完全值得缕述出来,供人们品味。

50


评论 正本清源的复辟史学 关于人类迈入现代世界的历史学叙事,本来是有一个因流行而被公认的模式:这种被人们命 名为“欧洲中心主义” 、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总是不约而同地指出,正是由于“欧洲” 或者“西方”先发的现代化转变,出现了古代向现代的结构性飞跃。当欧洲以市场经济、民主政 治和公民社会紧密结合的现代模式,推向美洲和亚洲的时候,表明源自“欧洲”的“西方”模式, 成为全世界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基本模式。因此,在现代的历史叙事中,充满着千篇一律的欧洲 崛起、西方兴盛一类的言说。 但到了 1968 风暴之后,情况出现了重大变 化。后现代哲学掀起了解构、去中心的哲学浪 潮。原来建立在启蒙哲学基础上的、稳定的现 代叙事模式,一时变得风雨飘摇,信从者对之 的信念似乎大大动摇。一种祛除本体的意欲逐 渐主导了人们的思考。相应地,无本体的现代 转变思考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于是,对非西 方世界古典思想的尊重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 耳。开始“平等地”对待东西方思想,并且人 们开始认定,东方思想也具有“现代性”内涵, 1968 年法国“五月风暴” 东西方只是在发展状态或者发展阶段上出现差 异。如果不是西方侵入东方,东方社会也会出现自有其特点的现代转变。这样的观点,直接颠覆 了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主流叙事。后现代哲学思潮投射到历史学研究领域,便催生了 所谓修正主义史学。这样的史学思潮,重在推翻早已成型的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 事,以一种东西方“平等”相待的眼光,重新打量东方社会或非西方社会,并基于谴责欧美国家 以掠夺非西方国家建立起现代国家的立场,树立起诸如中国中心之类的新历史观。不过这类历史 论述,也多还认定,中国这些东方国家,确实在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落后于西方节拍。只不 过这样的分流,晚自十八世纪才出现并明晰起来。此前东西方社会并无太大差异。麦克法兰对此 不以为然。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像彭慕兰这样的修正主义史学家所阐述的、十八世纪东西方社会 才出现“大分流”的说法,经不起历史检验,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远在十八世纪以前很多个世 纪,东西方社会的分流就出现了,只是愈到晚近阶段,分流愈是清晰而已。十八世纪,已经是大 分流出现大结局的时间点了。 麦克法兰不仅对修正主义史学颇不赞同,而且对影响甚为昭著的现代世界诞生的主要解释流 派,也认为他们走了偏锋。他明确对马克思主义、韦伯学说、涂尔干理论发出挑战。他们普遍认 为,英国先导的现代转变,出现在十六世纪。而他们分别主张的阶级学说、理性化过程以及社会 团结观念,其实都无法说明英格兰起始的现代转变。而且他们对应现代变迁出现的社会问题所设 计的种种方案,均未能奏效,这就催促人们寻找健全现代变化的新答案。为此,有必要打破基于 统一西方观念建立的现代转变论说模式,深探历史渊源,以便真正明白可靠地缕述现代世界诞生 的历史状态。 拨开后现代的观念迷雾,将现代奇迹从世界范围的“欧—美—日”奇迹、还原为“欧洲”奇 迹,进而坐实为“英格兰”奇迹,便成为麦克法兰追究论题答案的退守型论述进路。相对于修正 主义史学而言,这是一种复辟史学的路数。他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世界诞生”的终结性论述不 感兴趣,也对基于统一欧洲概念的现代世界诞生的演变过程缺乏兴致,更对同情东方社会的现代 51


评论 滞后论述不抱好感。他只想对构成现代世界源头的真正原型加以勾画。他径直将英格兰作为提供 现代世界蓝图的唯一论述对象。为此,他设定,人们论述现代转变或现代世界的诞生,必须建立 的起码共识:一是现代世界的诞生,不是一个优越于旧制度或古典道德的世界的诞生。这就免除 了基于德性判断的价值对立,以及由此导致的东西方社会究竟谁在道德上更为优胜的对峙立场。 二是成为现代世界典范的原型,并不是一个必然如此的变化结果,它仅仅是随机变异的产物。这 就免除了谁先进入现代,就比后进入现代的国家要优越,以及由此造成后发现代国家与先发现代 国家的对抗性危险。三是出现在欧洲国家的现代诸要素,并不是欧洲自产自销的封闭变迁结果, 而是采纳欧洲以外地区伟大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的结果。这也就免除了伤害非西方国家自尊心 的危险。这是一种相对于修正主义的创新性的复辟史学。因为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恢复欧洲奇迹、 西方奇迹这类传统说辞的权威,而是挑战性地建立起英格兰才独树一帜地创制了现代世界的论 点,并对之进行了全方位的述说。这是一种直接抓住源头,而不论它是否完型的方法论进路。正 本清源,不是为了拨开修正主义史学对东西方现代渊源的复杂论说迷障,而是直接将模糊朦胧的 现代世界起源论说,放置到原初发生状态加以澄清。于是,现代世界诸要素的最初来源变得不重 要了,在欧洲完型的现代世界也相应不那么受重视了,现代世界的最初范型,才成为值得人们全 神贯注看重的问题。 英格兰独自闯入现代世界 人类究竟是如何踏入现代世界大门的?这是一个基于历史叙事基础上的历史哲学问题。当麦 克法兰确认了需要以英格兰的现代变迁来呈现现代世界诞生的真实面貌之后,他得为此聚集历史 哲学资源,以免除人们对其设论能否成立的质疑。一方面,他确信,“现代世界的诞生是一件罕 事” ,由此奠定了一种论述这一话题的偶然性寻根的基调。另一方面,他认定,现代世界的诞生, 就是一个“从一个农耕世界变成一个工业世界”的过程。再一方面,他强调, “头等重要的是, 开启现代性大门的钥匙必须丝丝入扣。这不仅是要把每一个零件都弄正确,而且是要把每一个零 件和其余零件的关系摆正确。所以,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家庭与经济的关系、游戏与公民社会的 关系,等等,都必须恰到好处。这种契合得以首次出现的概率是几千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 但是它终究出现了,而且,成功之后它又充当了第一个逃离农耕文明的样板,供其他社会效仿。” 最后,他设定,需要确立一个简化的模型,以便呈现现代世界的特质, “一种让生活各领域保持 分立的理想”,一般跟昔日文明想当然认为的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史连体的理念相区别。这 四个论述现代世界诞生的理论前提,成为引导麦克法兰刻画英格兰何以成为率先逃离农耕文明、 进入工业文明的变迁过程的理论基础。 为了免除人们对四个理由的质疑,麦克法兰进一步分辨道,现代变迁不能与技术混为一谈, 更不能与时间上的“最近”相提并论,需要重视的仅仅是现代的特质。他引述托克维尔的说法, 认同现代就是“一种有分寸的宗教,一种有节制的家庭、一种有限制的政治权力、一种有界限的 经济” ,这都是农民社会所不具备的社会特征。四大领域在某一时间节点上同时出现某些现代世 界诞生特征的时候,现代世界就算是诞生了:人口结构、政治支柱、社会结构、工业革命与科学 革命的同时演进,则成为现代世界诞生的五项指标。由此观察,英格兰之成为现代世界诞生地, 不是由于作者对自己所在民族的自我夸耀,而是因为它确实几乎同时具备了现代世界的基本特 征,而这又恰恰是当时世界其他地区要么完全缺乏、要么部分缺失的社会结构特征。 经过相对周密的理论清理,麦克法兰便开始诉说英格兰何以能够开启现代世界大门的历史故 事了。他特别强调,英格兰的现代进程起自十二世纪,关键的现代转变出现在十二至十五世纪, 十六世纪英格兰已经落定在现代平台上,十七至十九世纪则势不可挡地向全世界范围推开,构成 52


评论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现代史画卷。故事从贸易说起。麦克法兰经过经济史的考察,指出英格兰早 在十二世纪就变成了一个热心的贸易民族,这与英格兰的地理环境、贸易传统、收益刺激有密切 关系。关键在于,这样的贸易不同于修正主义史学所说的仰赖殖民地贸易,主要的贸易额度来自 欧洲域内。这与欧洲域内的机械化和劳动力工厂化演进联系在一起。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当国 际贸易展开以后,战争成为家常便饭。但英格兰作为岛国,不像欧洲国家那样总是在国内打仗, 而是在国外作战。这对英格兰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造成损失不说,反而成为扩大收益的方式。 在军事侵略建立起殖民帝国以后,英格兰不像欧陆国家那样一心奴役和掠夺殖民地,而是以一种 代理统治的方式,将权力下移,不露行迹地施行统治。战争、贸易与帝国携手,塑造了当今世界 的面貌。 英格兰的全面变化,在各个向度浮现。无疑,现代工业技术对现代世界诞生发挥了关键性的 作用。与农业社会的勤业革命完全不同的是,十三世纪末的英格兰已经开始了由农业机械化引导 的技术革命。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英格兰借助复杂的机器,利用多种能源。机器取代人力,大 大提高了生产能力。这样的变化,不是一个“西方”现象,而是一个英格兰现象。机器生产替代 农业生产,促使市场迅速发达。现代世界最核心的表征出现了——经济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个 专门领域,不再镶嵌在社会、宗教与政治之中:个人财产权受到高度重视,追逐利润、积攒财富、 花费金钱的现代态度形成了,一种基于地主和农民各得其所的耕种方式,激励人们投入劳动和增 加收成。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免除了农民社会的僵化。普遍的社会迁移和向上流动,增强了发 展活力。经济的发展,大大改善了英格兰的物质生活,十四世纪以后,英格兰就没有出现过全国 性饥荒。十七世纪以后,更是出现了巨量消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的生产,英格兰人享受到较 多的闲暇和高质量的生活。 在社会领域中,英格兰的旧制度社会结构早就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它没有贵族、僧侣、布 尔乔亚和农民的法律阶层划分,社会阶级的融合性特点非常突出。绅士阶层,就是那些受过良好 教育的中层人士,不仅不具有特定的法律身份,而且其他人等可以随时晋身其中。至于中产阶级 中的中中产阶级、下中产阶级以及劳动者,尽管不被上层阶级看得起,但他们跻身上层阶级的机 会却是开放的。这让各个阶层都具有自信心。加上英格兰的个人主义传统,和平与不和平、争端 与合作的精神同时生长。新的共同体格局形成了,人们在其中建立起寻求公平性的种种机制,诸 如各种公平性游戏、政治机构、公共论坛不断涌现。连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饲养活动和园艺爱 好中重构。英格兰的家庭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家庭不再充当基座,也不担任政治、经济和宗 教的组织者,家庭与社会分离——财产归于个人、教育归于社会、发展归于个体、交友出于自愿、 社会建基互信。个人发展的愿望改变了多生多育的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但个人并不是孑然独立的 原子,他们通过不可胜数的社团,构成了公民社会。其中,信托机制的成熟,为全社会的相互信 赖奠定了基础。社会的公共信任与博爱精神扎下深根。这构成议会民主制的深厚社会基础。 在政治领域,十三世纪以来的英格兰政治演进,为现代政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的参 政议政、贵族的伟大而不傲慢、国王可以做好事不可做坏事的限定,在在帮助英格兰在中世纪晚 期和现代早期成长为代议制民主国家。在国家权力结构上,英格兰中央化和去中央化混合,把中 央与地方的政治功能合理定位。一种政治契约理念,长期规导着英格兰的王权运作。寻求合作, 绝对不夸大斗争的习性,让英格兰的统治者与人民拒绝残酷的政治机制。 “便利的税收”让人们 在平等原则基础上,根据定制纳税。征收的税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而打破了家庭束缚的独立 个人,对基于经验积累的普通法的信守非常自觉。这种不同于罗马法的法律定制,既避免了极端 残酷的刑罚,又保证了个人权利的不受侵害。在约束与自由的关系张弛有度的基础上,整个国家 显得秩序井然。社会仇怨也从不构成危害社会秩序的心理支持。 53


评论 在宗教及其衍生领域,英格兰的变化也十分令人瞩目。在宗教领域,一方面,英格兰属于基 督教世界;另一方面,英格兰的基督教具有自己的特点。英格兰的路德主义强调个人良知,繁育 众多教派,催化宗教与政治的分离。而英格兰国教制度的发展,使之直接与英格兰的国家建制、 爱国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宗教就此没有与国家权力结成一种宗教裁判所式的刚性同盟。■

赵汀阳,1961 年出生,广东汕头人。毕业学校: (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 ; (博士)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现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互动知识 中心主持。主要作品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 、 《论可能生活》 、 《一个或所有问题》等。

54


评论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 ——重读福山(上) 刘瑜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4-07-06)

历史到底是终结了,还是换了一个起点开始了“第二季”征程?这样的问题,也许唯有时间 能慢慢给出回答。我们从这本书的命运所能学到的,无非是在智识判断上的谦卑。如果说将一种 源起于西方的政治制度视为“历史的终结”是一种傲慢,那么,对政治实践中如此伟大的探险冷 嘲热讽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傲慢?

[美]弗朗西斯·福山 黄胜强、许铭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 28.00 很少有一本书的命运,像福山所著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样“坎坷” 。1993 年出版 以来,它穿越了无数掌声和同样多的臭鸡蛋。粗暴的政治氛围,使一本说理之作逐渐演变成一个 意识形态的符号。二十年过去,也许有必要重温此书,以这二十年的时代变迁去反思此书的是非 对错,也以此书为一个坐标去分析时代的走向。 毫无疑问,对《历史的终结》热烈的拥抱或批判,源于它爆炸性的核心结论——历史将终结 于自由民主制,而自由民主制下的布尔乔亚将是“最后之人” 。 历史怎么可能终结于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制” ?放眼望去,二十年来,有东欧转型的“阵 痛” ;有俄罗斯、委内瑞拉此类国家民主的倒退;有宗教极端主义在很多地区的兴起;有美国向 阿富汗伊拉克“移植”民主的失败;有“中国模式”的崛起;更不用说今天我们在中东、泰国、 乌克兰等地所看到的各种“民主”乱象…… 如果西方在冷战中的胜利意味着“历史的终结” ,那么,为什么历史在“终结”之后还有这 么跌宕起伏的“历史”发生?如果西方发达国家里的布尔乔亚是“最后之人” ,那么这“最后之 55


评论 人”之后为什么还会有本·拉登这样的宗教极端分子、查韦斯这样的“反西方强人” 、屠杀图西 族的胡图族人。 这些批评当然有它们的道理。显然,冷战的胜利并没有使整个世界一夜之间“西化” 。无论 是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复兴,还是“反新自由主义”话语的高涨,或是“中国模式” 、 “俄罗斯模 式” 、 “委内瑞拉模式”等“其他道路”的兴起,都显示着一种意识形态“突围”的努力。但是, 基于这些现象对此书进行的批评,似乎都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批评的与其说是这本书本身,不如 说是这本书的标题。也许是因为,大多批评者都没有读过这本书本身,而只是读过它的标题。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是一本论著,而不是一个宣言。更公平也更有收获的,或许是进 入这本书内在的理路,以此为基础,而不是依赖它被贴上的意识形态标签,对其进行评说。 仔细阅读此书,会意识到,当我们用当前“民主国家的乱象”以及“威权国家的韧性”来批 驳福山时,是基于对此书的误解。事实上,即使在二十年前,福山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些现象将 在“历史终结”之后持续存在。

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生于 1952 年 10 月 27 日,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 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 学教授,曾师从塞缪尔·亨廷顿。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著有《历史之 终结与最後一人》 、 《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 、 《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 建》 、 《信任》 、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他的第一本著作《历史之终结 与最後一人》让他一举成名。 他在书中很多地方都准确预测了此类现象的长期性,比如, “当前的威权主义危机并不必然 导致自由民主体制的出现,而新生的民主国家也不都安全稳定。东欧的新兴民主国家正经历痛苦 的经济转型,而拉美的新兴民主国家则受阻于经济混乱这一可怕的遗产。东亚的许多快速发展国 家,虽然经济上实现了自由化,但不接受政治自由化的挑战。相对而言,像中东那样的地区,自 由革命仍未波及。而像秘鲁或者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在面对严重问题的压力之下,重新恢复独裁, 这是完全可能的。 ”

56


评论 也就是说,无论是转型的痛苦、民主的倒退、历史和经济对民主化的制约、还是“威权式增 长”的诱惑,福山在作出“历史的终结”这一论断时都从未否认。 问题在于, “我们所见的胜利与其说是自由主义实践,不如说是自由主义理念” 。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合法性原则,到冷战结束之后,自由民主这种观念已经没有了显著的替代方 案。不错,今天世界上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意识形态,比如, “中国模式”的崛起就是一个有力例 证。但即使是今天“中国模式”的捍卫者,大多也只是试图论证“中国模式”适合中国的特殊“国 情” ,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合法性原则”加以论证,更没有多少人会像当年“输出革命” 一样,充满激情地向世界输出“中国模式” 。 同样,我们今天的确还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独裁者,但是,从这些独裁者要么以“民主外衣” 来装饰其独裁、要么以“紧急状态”或者“特殊情况”来为其独裁辩护来看,即使独裁者也承认 “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话语的合法性。否则,何以当代世界上即使是最著名的那些威权统治 者——萨达姆、米洛舍维奇、穆加贝等等——都要披上“选举”的外衣? 在“自由民主”这一合法性话语尚未普及的时代和国家,专制者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比 如,朱元璋或者乾隆从不觉得为了赢得民心,他们需要举行哪怕虚假的选举。同样,今天即使通 过政变上台的军人政府,也要表明他们这么做是“紧急状态”下的暂时戒严或管制,也往往要承 诺举行选举——比如最近,对泰国实行军管的军方宣布他们将在一年之后允许选举。 即使自由民主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理念,的确在大多数地区确立了合法性,但是,我 们何以知道这不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这种“胜利”不是历史周期性循环中的昙花一现?在何种意 义上,我们能够说它“终结”了历史? 这就涉及此书的核心观点。福山指出,或者说,福山站在黑格尔的传统中指出,历史根本上 而言,由人们寻求“承认”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生存或者利益的需要——所推动,这种对“承 认”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奴隶制、君主制、贵族制、共产主 义体制、法西斯体制等)所包含的“承认形式”都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构成了推动历史演变的 “矛盾” ,导致了制度的更新。只有自由民主制在平等的、相互的和有意义的基础上满足了人类 寻求“承认”的需要,所以它导致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均衡——在这个意义上,它构成了历史 的终结。 可以看出,福山的论证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他并不是从自由民主制 “社会功能”的角度为之辩护。虽然他指出了经验上自由民主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但由 于这种相关性的不稳定性和循环性,他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打算以此为基础对自由民主制进行论 证。事实上,他指出,如果人们关心的仅仅是满足欲望和理性的“经济”指标,也许自由民主制 并非最佳选择: “如果人们只有欲望和理性,那他们就会满足于市场导向的威权国家,比如佛朗 哥的西班牙,以及军人统治下的韩国或巴西。可是,他们对于自身的自我价值有一种充满激情的 自豪,正是这种充满激情的自豪促使他们向往民主,因为民主政府待他们如成人而非孩童,并且 承认他们作为自由个体的自主权。 ” 也就是说,为了找到一种衡量制度“稳定性”——如果“优劣”这个词太扎眼的话——的尺 度,他必须诉诸一种超历史的标准,而不是“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之类的社会学标准。这个 标准,在他看来,就是人性中普遍的、寻求“承认”的心理需求。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仅仅用“理 57


评论 性人”的概念来理解人性,但是福山借助柏拉图的观点指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欲望、理性 和激情。那种普遍流行的“经济人”的人性观,恰恰忽略了人寻求“激情”的那个部分。无论是 古代王族发动战争,还是现代人勤奋工作,都不能简单用“理性人”来解释——除了逐利,也是 为了追求荣耀——即“承认” 。

固然,在自由民主制获得普遍合法性之前,人们也通过其他政治制度寻求承认。无论奴隶制、 君主制还是贵族制,其创立和维持都是某些人追求承认的结果。但问题在于,严格等级制下的“承 认”是不令人满足的。 首先,它不是相互的——奴隶主对奴隶、君主对臣民、贵族对农奴的承认远不及反方向的承 认,而这种不均衡构成“社会矛盾” , “矛盾”则推动制度演变。 其次,即使是奴隶对奴隶主、臣民对君主、农奴对贵族的承认,由于它建立在强制和依赖的 基础上,也是不令人满足的。武力威胁或者利益收买下的“爱戴”并没有自发基础上的“爱戴” 来得甜蜜——只有对方是具有伦理选择能力的自由人,其“承认”才真正给我们带来快感和满足。 这合乎我们的经验感受——一个美丽姑娘真正爱上了某个男人“这个人” ,而不是被他用枪胁迫、 或者用钱收买,她的爱才真正令这个男人感到由衷的满足;如果所有学生都自主选择留在一个老 师的课堂上聚精会神听讲,而不是因为老师要点名、老师可能给低分才留下来,这个老师获得的 “承认”才真正令其满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仅一个社会的弱者,而且一个社会的强者,也需要通过自由民主这种 社会形态来得到最有意义的“承认”——唯有赋予他人自由与权利,强者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有 意义的承认。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历史不是终结于冷战结束,而是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之 后——即“人民主权原则”通过战争得以确立之际。事实上,黑格尔在 1806 年耶拿战役之后, 就宣布了“历史的终结”。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此后的历史不会有国家间的战争或者制度间的竞 争,而是说人类普遍的、相互的承认形式已经被找到,并开始通过强力传播。 此后的历史,则是某种意义上自由民主制的传播史。即使是共产主义制度,貌似是自由民主 制的对抗者,其实更像是其变异体——同一“人民主权原则”下的不同制度衍生物。至于法西斯 58


评论 制度,则更像是制度演进过程中暂时的“返祖现象”——毕竟,即使是历史进步论者,也不会认 定这一进步一定会以线性方式前进。 即使我们将“承认”作为衡量政治均衡性的尺度,在平等、相互和有意义的基础上将“承认” 制度化,自由民主制真的做到了吗? 如果说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兴起,以及民主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受挫代表着“历史世界” 对“后历史世界”的挑战的话,福山更关注的或者说更担忧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后历史世界” 内部的矛盾。似乎在他眼里, “历史世界”对“后历史世界”的挑战,对自由民主制并不带来根 本性的威胁,因为“后历史世界”军事、经济、科技乃至文化工业的绝对优势不但足以抵挡这种 挑战,还很可能——正如过去两百多年历史所显示的——通过一个也许漫长曲折但最终渗透扩展 的过程征服“历史世界” 。 我们当然有理由不相信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乃至宗教极端主义会逐渐消退,但是,福山指出, 几百年前,西方世界的人们也不相信基督教引发的狂热和战争可以从政治舞台上逐渐退出。 “宽 容”和“理性”是可以习得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习得的过程甚至会比历史上进展得更 快——虽然它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福山花更大力气真正严肃对待的,是“后历史世界”内部的矛盾,即,自由民主制是否真的 能带来平等的、相互的和有意义的“承认” ?如果不能,那么自由民主制衰败于“内爆”的可能 性将远远大于被“历史世界”摧垮的可能性。事实上,对此提出怀疑的有两种角度。 首先是左派的角度。是的,“平等的承认”给人带来尊严上的满足,但是自由经济之下人们 并不平等。无论是今天全球显而易见的贫富差异,还是哪怕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都是 不容否定的现实,否则世界各地“反新自由主义”的口号不会这么有市场,各种形式的占领华尔 街运动也不会席卷全球。 对此,福山的回应角度,是试图区分“问题”与“矛盾” 。不错,自由民主国家存在很多“问 题” (包括不平等这个问题) ,但这些“问题”并不构成根本性的“矛盾” 。之所以不构成根本矛 盾,是因为自由民主制作为一个具有内部纠错功能的机制,能够在制度内部解决这些“问题”, 无需诉诸制度更替本身。比如,二十世纪福利制度的兴起,即是自由民主制这种自我调校能力的 一个体现。相比之下,其他政治制度则由于权力结构的缺陷,缺乏如此有弹性的自我调校空间, 而这正是它们一一衰败的原因。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看到欧美各国为赤字问题而焦头烂额,看到风起云涌的左派运动和 抗议,看到各国政府首脑常常低到令人尴尬的支持率,不禁会怀疑福山是否低估了来自左派挑战 的能量。有人说民主是“好政策的军备竞赛”——不错,政治竞争激发自由民主国家政策创新的 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民众既要求享受高福利,又不许政府提高税收,既无法忍 受通货膨胀,又要求政府刺激经济,当“权利”这个概念被无限延展……这种“政策的军备竞赛” 是否会触及一个“自我调校能力”的边界则成了一个问题。 但就当年而言,更令福山感到棘手的,并不是左派对“承认的政治”的质疑,而是右派对它 的质疑。典型的右派会认为,不错,自由民主制带来了“平等的承认” ,但是“平等的承认”是 不合理的。在一个人人能力、智慧、德性不平等的世界里,为什么要“平等地承认”每一个人? 59


评论 在这里,福山大量地引用了尼采,因为在尼采看来,自由民主国家代表着“奴隶”的绝对胜利。 当我们把“承认”与“成就”脱钩,“平等的承认”就成了价值相对主义的外衣——如果一个毫 无进取心的、成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土豆片的人,也可以理直气壮要求社会“平等的承认”, 那么这种“承认”的价值何在? 正如福山可能低估了左派对自由民主制的挑战,在这里他似乎又高估了右派的挑战。如果说 尼采、托克维尔等人在民主制度兴起之初将“自由民主制”等同于“奴隶或庸众的胜利”的悲观 看法情有可原的话,今天,这一制度及其后果逐渐清晰呈现之后,仍抱有同样的悲观则未免是一 种傲慢。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 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兼有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和诗人,艺术 家的浪漫气质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 《查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论道德的谱系》等。

托克维尔(1805(乙丑年)-1859),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 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 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前期热 心于政治,1838 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 年二月革命后参 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 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 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因反对他称帝而被 捕,获释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 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因而主要从事历史研 究,直至 1859 年病逝。

事实上,至少就过去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言——虽然我们未必能保证以后会依然如此, “精英 主义”的社会冲动及其带来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甚至可以说比历史上拓展了:无论是乔布斯这 样的商业精英,还是乔丹这样的体育精英,或者海明威这样的文学精英,无论是个人电脑这样精 巧的科技产品,还是心脏搭桥手术这种精湛的医疗技术,或是人类对月球乃至火星的探索,都显 示自由民主制未必扼杀人的创造力、勇气和技艺,只是将过去往往由出身决定的机械精英主义替 换成了现在更与能力相联系的有机精英主义。 现代自由民主制下, “一个毫无进取心的、成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土豆片的人”并没有同 60


评论 等地获得乔布斯、乔丹或者海明威所获得的“承认”——无论从收入还是社会声望而言,后者所 得到的“承认”远大于前者。至少到目前为止,自由民主的胜利并非如尼采所言,就意味着“奴 隶的胜利”。它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容纳承认的差序格局——承认智慧甚于承认平庸,承认勤劳甚 于承认懒惰,承认勇气甚于承认软弱。 或许自由民主制秘密恰恰在于,它既包含了“自由” ,又包含了“民主” 。福山乃至尼采的悲 观,也许是因为他们眼中的民主只能是“不自由的民主” 。左派厌恶“自由”所驱动的不平等, 而右派厌恶“民主”所要求的平等权利。如果一个制度只有“自由”,它可能迟早内爆于人们对 “平等”的渴望;如果一个制度只有“民主” ,那么它也可能很快由于“多数暴政”而活力衰竭。 但是一个既包含“自由”也包含“民主”的制度,恰恰由于其内在张力而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这种结合是动态的——今天可以为了增进福利加税,明天可以为了增加活力而减税,也是多 样的——欧洲、美国、日本各国,民主和自由结合的方式并不相同。只要这种动态性和多样性持 续存在,自由民主制就仍然具有相当灵活的适应性。如果有一天自由民主制陷入系统性危机,多 半也是因为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动态平衡被一方的绝对优势所打破。 在左派、右派的质疑之外,对自由民主制还有一种不满,或许可以称之为“无名的”不满。 这种不满与现实问题比例如此不当,以至于很难说是什么具体社会问题导致了这种不满,甚至可 以说,恰恰是“后历史世界”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问题这一点,导致了这种不满。 福山书中提到两个情形,一个是一战爆发之前,德国许多民众的好战情绪;一个是六十年代 法国的学生运动。在这两种情形中,无论是“要求战争的德国游行民众” ,还是“饱食终日却高 举毛语录的法国学生” ,与其说困扰他们的是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不如说是持续的和平和繁荣 所带来的空虚和无聊。 在这个意义上,就算历史到达了“终结”,但人性中或许有一个部分,永恒地渴望成为“历 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终结”之后布尔乔亚式“最后之人” 。 “历史”意味着矛盾,矛盾意 味着冲突,冲突激发人的力量、英勇和意志,而“历史的终结”则意味着在前人所开拓的道路上、 根据他人制定的交通规则做一个规规矩矩的行人。 “历史”意味着拓荒的悲壮, “历史的终结”则 意味着耕种的枯燥。 一战前呼唤战争的德国人,1968 年的法国学生,或甚至今天西方国家那些永远在“抗议” 的青年,在其表面的具体的诉求之下,根本上他们表达的,或许是对错过“历史列车”的愤恨, 以及驰骋于“历史”原野的渴望。对他们来说,“承认”不仅仅意味着权利,还意味着确立权利 的权力。这种创造历史的英雄情结,或许将终结“历史的终结” ,使其“从头再来” 。 而自由民主制的特点,又为这种“无名的不满”提供了发酵和释放的土壤。开放性是自由民 主制的最大优势,但同时也恰恰是开放性,使其腹背受敌。福山引用雷维尔的观点表示: “一个 以持续批判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唯一一种适于生活的社会,但也是最为脆弱的社会。 ”自由滋 生怀疑,民主滋生反抗,当怀疑和反抗积蓄到一定程度,自由民主制就可能被摧垮,而摧垮它的, 并不是其他意识形态或制度的竞争,而恰恰是自由民主制的巨大成就。换言之,自由民主制的衰 败将源于它自身的成功。 或者这种担忧过于悲观。一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人成就英雄主义的渴望都能在 61


评论 不同领域找到释放途径——也许你无法成为成吉思汗或者列宁,但是如前所述,你还有可能成为 乔布斯、乔丹或者海明威。无论商业、艺术、文化、体育乃至政治领域,成为一个创造者、一个 英雄、一座“历史的丰碑” ,都不无可能。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过去两百多年的历史来看,布尔乔亚这种周期性的自厌,无论带 来多大的风浪,似乎最后都重新回归甚至强化了自由民主制的轨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周 期性的自厌可以说是一种阀门机制,通过循环释放民众过剩的政治激情,帮助实现自由民主制的 稳定。换言之,这种“无名的不满”就算能暂时中断“历史的终结”,它也不会将历史重新带回 起点,只是使其打个趔趄,然后重新恢复平衡而已。 二十年来,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历经了各种各样的质疑。然而,面对如此之多的质疑, 二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然没有过时,仍然保持着与当下世界的高度相关性——甚至可以说, 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先锋性和前瞻性。这或许是因为,就其问题意识而言——自由民主理念是否代 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某种极致——二十年是一个过小的时间尺度来回答,甚至,法国 / 美国革 命以来的两百多年,都不足以产生确切的答案。 当然,我们可以表达困惑:如果如福山或者科耶夫笔下的黑格尔所言, “历史的终结”并不 意味着冲突的消亡,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这种“终结”本身是有意义甚至令人欢呼的?历史到底是 终结了,还是换了一个起点开始了“第二季”征程?这样的问题,也许唯有时间能慢慢给出回答。 我们从这本书的命运所能学到的,无非是在智识判断上的谦卑。如果说将一种源起于西方的政治 制度视为“历史的终结”是一种傲慢,那么,对政治实践中如此伟大的探险冷嘲热讽又何尝不是 另一种傲慢?■

刘瑜,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女。学者,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余欢》、 《送你一颗子弹》等。

62


评论

刘瑜:重新带回国家——重读福山(下) 刘瑜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4-07-13)

如果说《政治秩序的起源》对《历史的终结》有明显超越的部分,大约就是对其“历史决定 论”色彩进行了涂改:一个制度是合理的并非意味着它是必然的,它在今天“只能如此”也不意 味着它在将来也会“一直如此” 。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起源》是对《终结》一书的推翻,不如 说是对它的救赎。

《政治秩序的起源》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 毛俊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 68.00 好的学术著作其实像侦探小说:作者提出一个悬念,然后抛出一个接一个线索,在每一个线 索上诱导你深入,然后又用新出现的论据给它打上问号,直到最后的解释浮出水面。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这样一本“侦探小说”。为什么今天我们所见的世界,在政 治上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起源何在?就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福山引领读者 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跨越学科的“追踪” :从生物学的成果到各大洲地理风貌的不同,从部落 文明的特点到宗教的政治影响,从历史发展的经济基础到各个社会不同群体的博弈纵横,福山试 图把近年来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展整合到一 个问题框架中来,在一团乱麻中找到政治发展的脉络。 这显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在一个学术日益专业化、精细化、技术化的时代,几乎 已经没有学者敢于提出如此气势磅礴的问题,更不用说就此写出皇皇巨著了。在理解整体的基础 上理解局部,从历史全貌出发定位当代,这更像是一百年以前古典思想家的思维方式,而不符合 63


评论 二十一世纪初的“学术范式” 。但福山先生却“偏向虎山行”——某种意义上,这不仅仅是挑战, 甚至可以说是挑衅:对从技术性细节出发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这一可能性的质疑。 但就回答福山所提出的问题而言,打开视野的广度又是必然要求。显然,如福山自己所说,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如此之多领域的专家,但是对不同领域权威和成果的引用,使得该书从本质 上而言,不仅仅有一位作者,而是由无数作者共同写作。更重要的是,也许福山在每一个领域都 不能称为专家,但一个学者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从来就更多取决于他通过问题意识组织和提炼知 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就串连庞杂的细节、组织成一个“侦探故事”的能力 而言,福山没有让人失望。 提起福山,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是他著名的“历史终结论” 。在其 1993 年出版的《历史的终 结与最后的人》中,福山表达了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自由民主制代表了人类政治文明最后 的形态,而自由民主制下的布尔乔亚则代表了“最后的人” 。由于这一观点发表于冷战结束伊始, 在很大程度上,它被视为西方取得冷战胜利的宣言。当然,因为同样的原因,它也被视为傲慢的 西方中心主义代表、并受到此起彼伏的批判。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过去二十年来,福山先生的问题意识一直在慢慢转向。从 2004 年 的《国家建构》 ,到 2007 年的《美国在十字路口》 ,到 2008 年的《信任:人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 再到最近出版的这本重磅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个几乎可以说“面目全非”的福山逐渐浮 现。甚至可以说,前面几本书都是为最后这本书所做的准备工作,最后这本书构成了对前面几本 书的整合与深化。

在何种意义上《政治秩序的起源》构成对《历史的终结》的“一百八十度转向”?与其说对 同一个问题,“新福山”给出了与“旧福山”不同的回答,不如说“新福山”所关注的是全新的 问题。如果说触动福山写作《历史的终结》的,根本上而言是“为什么自由民主制最终能够征服 世界” ,那么触动他写作《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则是“为什么自由民主制尚未能够征服世界” 。 从关注“同一性”走向关注“多样性” ,从关注“终结”走向关注“起源” ,从关注“人性” 走向关心“历史” ,这个问题意识的转向显然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与过去二十年世界各地的 政治发展紧密相关。在这二十年来,福山和我们一样,共同目睹了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各国落地生 根的艰难:中东欧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非洲许多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种族和部落动员、 64


评论 美军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后“移植”民主的艰难、乃至最近中东地区民主化过程中的动荡与反 复……固然,也有韩国、巴西、波兰这样的相对成功案例,但是这二十年的风云变幻,使得“西 方的胜利”这样的结论显得过于轻率和乐观。 那么, “为什么自由民主制尚未能够征服世界” ?或者说,为什么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模 式如此多样?对这个问题,在《起源》一书中,福山的主要切入点是:国家建构。什么叫“国家 建构” ?沿着韦伯对国家的定义,福山将“国家建构”理解为政府的统治能力。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一个政府国防、征税、官僚机构架构、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的能力。 客观地说,在《起源》中,福山对政治发展的认识具有三个维度:国家建构、法治和问责(他 使用“问责”一词,以囊括在民主制发展初期的“精英民主”形态,但就其当代形式而言,就是 民主制)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政治模式是三者之间的平衡,但在整本书中,福山对“国家建 构”这个维度的格外强调是清晰可见的。 这首先体现在书的构架上。在整本书的三个核心内容部分, “国家建构”部分排在最前面, 所占篇幅也远大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从内容上而言,福山对世界各国政治传统分野的解释, 很大程度上就集中于对其政治源头“国家建构”成败与早晚的分析。由于将“国家建构”视为政 治发展的核心要素,福山对比较政治史的讲述,刻意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也就是说, 他不是把欧洲模式当做政治发展的“常规状态” ,把其他国家视为偶然的“变异” 。相反,他在书 中强调, “我把中国作为国家建构的原型,追问为何其他文明没有复制这一模式” 。将中国作为坐 标的原点,是因为早在秦朝, “中国就独自创造了韦伯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即,中国成功地发展 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官僚政府,去治理广大的疆域与人口”。如果说“为什么他们没能 成为欧洲”是西方学者们惯常的思考出发点,现在福山想掉过头来问: “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中 国” ?

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生于 1952 年 10 月 27 日,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 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 学教授,曾师从塞缪尔·亨廷顿。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著有《历史之 终结与最後一人》 、 《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 、 《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 建》 、 《信任》 、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他的第一本著作《历史之终结 与最後一人》让他一举成名。 65


评论 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是因为它最早开始了“国家建构”进程。查尔斯·蒂利所说的“战争 制造国家”,中国是最早最经典的例证: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 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 够“适者生存” 。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 ,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 推广到整个中国。 相比之下,印度从很早开始就是“弱国家”传统——或许由于地理和人口因素,部落和王国 之间的战争从未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那种频度和烈度,而且其国家建设的进程被婆罗门教的兴起所 阻截和压制——根据该教的教义,宗教首领的权力高于世俗政治首领的权力。这一历史悠久的传 统为今天印度的“强社会弱国家” 、 “强问责弱治理”的政治形态埋下了伏笔。 中东则像是一个“迟到”因而“发育不全”的中国。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中东的政治传统 长期是部落式的,伊斯兰教在七世纪的兴起给中东地区带来“国家建构”的契机,之后埃及和奥 斯曼帝国的奴隶兵团制则把这个国家建构过程推向了高峰。但是,国家建构时间上的“迟到”、 宗教的“尚方宝剑”地位、最高权力继承体制的缺乏、以及奴隶兵团制度对外来力量的依赖,使 得中东的这种国家建构从未达到过中国的高度。 欧洲的传统则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一方面,中世纪之后连年不断的王朝征战给欧洲各国带 来了巨大的“国家建构”压力;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不得不“嵌入”之前已经形成的法治传统、 教会和贵族势力、城市经济等制度环境。于是,集权的压力与分权的传统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 的欧洲。 可见,对于“政治为何如此多样”这个问题,除了开篇谈及的地理、人口等因素,福山格外 强调的,是各国在摆脱部落制和封建制过程中,政权与社会不同集团的力量对比与博弈,以及“国 家建构”与法治、问责之间的发展顺序。换言之,在历史的源头,“国家建构”的成败与时机是 决定一个国家走向的第一推动力。 “国家建构”越成功越好吗?显然不是。书中福山一再指出,只有当国家建构与法治、问责 构成平衡时,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才构成“现代政治的奇迹” 。而“一个没有法治和问责的强国 家相当于专制。它越现代和制度化,其专制就越有效” 。秦国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福山称 为“极权主义的原型” 。 那么,为什么他对政治发展的“国家建构”维度格外强调?与其说这是因为福山过去二十年 有一个价值转向,不如说他对现实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变化。 现实形势如何?在书中,福山时不时流露出这样一种看法:就那些转型中的国家而言,是国 家能力的薄弱使得民主化过程常常成为失序化过程。即使是那些相对成熟的民主国家,国家能力 的削弱也使其民主制陷入危机。 “现代民主制的失败有各种情况,但二十一世纪初这一失败的主 要原因恐怕是国家能力的薄弱:当代民主制太容易被捆住手脚和陷入僵局,因此无法作出困难的 决定以确保其经济与政治的长期生存” 。在福山的眼中,印度公共设施建设的缓慢、欧洲福利国 家的滞涨乃至美国赤字问题的困境,都是民主制里国家能力欠缺的表现。 也就是说,现实政治形势的演化使他越来越担忧,在国家能力、法治和问责的“三角关系” 中,人人过于强调前者对后二者的伤害,却往往忽视国家能力同时往往也是建设法治和民主的前 66


评论 提。福山在此书中的努力,是试图弥补这个认识上的盲点。换言之,根本上而言,他对国家建构 的强调,不是为了弘扬专制主义,而是为了挽救西方的法治与民主。 基于对国家能力的强调,福山认为,过度宣扬经济上的放任主义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误解:如 果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么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应该是索马里——在那里,政府小到 基本上不存在,但实际上索马里的经济一团糟。 同样,基于对国家能力的强调,他也对“社会放任主义”的观念(姑且发明这个词汇)进行 了批评。我们今天习惯于把英国的宪政发展归功于“教会” 、 “贵族”等社会性因素对王权的制衡, 却没有足够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社会并没有失去对王权的尊重——它从未失去其保守主义的 这一面。如果王权越软弱、一个国家就越容易实现民主和法治,那么世界上最早实现民主和法治 的,不应该是英国,而是匈牙利——十三世纪初,匈牙利就产生了匈牙利版的“大宪章” ,但是 在匈牙利,贵族如此之强大,王权如此之弱小,以至于政治体制演变成了“寡头统治” 。正如美 国南部社会的种族主义、印度社会的种姓文化所展现的, “社会性因素”未必就代表了先进文明 的力量,它也可能带来另一种形式的专制。 此外,福山还对没有国家能力保障的“法治”发展表示质疑。他对哈耶克所说的“自发扩展 秩序”表示异议:在他看来,法治在英国的生根不完全是“自发秩序自然演进”的结果,无论是 早期的国王、后来的教会还是诺曼底征服之后的中央权力,都曾相当大程度上诉诸于自上而下的 强制或干预去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秩序。

哈耶克(1899-1992)Hayek,Friedrich August 奥地利裔英国 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20 世纪 20 年 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 、奥地利经济周期研 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 1938 年加入英国籍。

对“国家建构”如此强调,是否可以说, “新福山”已经否定了“旧福山” ?“旧福山”二十 年前的观点已经“过期作废” ? 表面上看的确如此。 “你看,连福山都不谈民主、转而谈论国家能力了” ,至少在中国,不少 “国家主义者”为福山的问题意识转向感到欢欣鼓舞。但对《起源》一书真正严肃的阅读会使我 们认识到,与其说福山试图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去否定《历史的终结》一书,不如说他试 图用《起源》去完善《终结》 。 何以如此?福山与中国一些国家主义者的根本不同在于:他对国家能力的强调是情境性的, 而不是原则性的。即,他对国家能力的强调不是基于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的 67


评论 “处方” 。因为他认为目前,在世界上许多转型国家和民主国家,国家能力的欠缺导致诸多政治 问题,所以应当强化国家能力。但就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言,在《起源》一书中,他的判断始终是 “国家能力过强” ,而“法治与问责不足” : “推断有问责体制的社会会最终战胜那些没有它的社 会,有一个重要原因:政治问责给制度的适应性变迁提供了一个和平的路径。在王朝阶段,中国 的政治体系始终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即‘坏皇帝’的问题。在对上而不是对下负责的当代中国, 这个问题仍然至关重要。 ” 同样,不能将福山对“社会因素”的警觉视为站在国家的角度敌视社会。固然,他强调我们 不能无条件地将一切社会自发性力量当做文明的动力,但是,当他试图解释英国道路(问责政府) 与法国道路(弱专制主义) 、更不用说俄罗斯道路(强专制主义)的不同时,他诉诸的解释因素 恰恰是社会力量的强大和团结程度。在英国,贵族、底层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团结构成了抵御 王权、达至宪政的强大力量,相比之下,法国的贵族、士绅和资产阶级被法国王权瓦解分化,而 在俄罗斯,他们则对王权几乎是彻底依附。 因此,从价值上而言,似乎始终只有一个福山。虽然对世界各地情势的总体判断使他现在更 强调国家能力——因为没有一定的国家能力去贯彻法律,法治只能是一纸空言,而没有一定的国 家能力作为基本秩序的维护者,民主很可能成为民粹的狂欢。但如果脱离语境,将这种强调应用 于那些国家能力已经超强甚至过剩的国家,就成了认识上的刻舟求剑。 问题在于,强调“国家建构” ,矫枉可能过正。如何把握国家能力的“度” ?这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难题。 对思想者而言,一个悖论在于,时代往往是有意义问题意识的来源,但是为时代写作又有可 能导致问题感的短视。福山的老师亨廷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过一次矫枉过正的经历。为了 超越民主专制类型学的政治学视角,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亨廷顿表达了统治 程度比政治制度更重要、更体现政治发展的观点,并在这个意义上把美苏归为一类而不是两类国 家。他的这一观点曾经启发了几代学人,但是到 1989 年,苏联及东欧阵营的解体则某种意义上 否证了亨廷顿的观点:政治制度很重要,美国和苏联并不是一类国家。 当福山频繁将国家能力强化等同于政治发展、将国家权力的分散化等同于“政治衰败”时, 同样的危险也隐约可见。这样的观点甚至可能被某些教条主义的国家主义者当做武器弹药。固然, 一定的国家能力是法治和民主得以发展的前提,但是一定程度的法治和问责也是国家能力可持续 发展的前提,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秦朝会最后崩坍,更不用说纳粹德国了——摧垮这些政权的, 并不是权力分散化、封建化带来的“政治衰败” ,而恰恰是国家能力的无度拓展。 更重要的是,法治与问责使得国家能力的发展变得“有价值” 。对比政治发展三个维度,我 们会发现,由于法治原则中的平等和公正精神、问责原则中的自治与参与精神,这两个维度具有 内在价值,相比之下,国家能力则仅仅具有“工具价值”——几乎不会有人认为不顾及民众死活 的“强大政府”是令人尊敬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国家能力这种“工具”服务于具有内在价值的 事物时,我们才能把它视为褒义的“政治发展”。如果不划出这条界限,一味将国家能力的深化 称为“政治发展” ,将国家权力的分散和下沉称为“政治衰败” ,这既不合乎我们的伦理直觉,也 不合乎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国家能力的相对“衰败”使得法治与问责的“发展”得以可能。 而且,正如福山自己在书中指出的,一个“马尔萨斯的世界”——缺乏科技革命的农业社会 68


评论 ——和一个“后马尔萨斯的世界”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马尔萨斯的世界”里,国家建构在政治 各维度中显得格外重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和安全保障,往往依赖于对土地的征服和人口的掠夺, 而占领土地和掠夺人口则依赖于强大的国家能力。但在一个“后马尔萨斯的世界”里,无论是经 济增长还是安全保障,都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和资本聚集,而科技创新与资本安全则更多地依赖 于法治与问责体制。换言之,即使历史上国家能力曾经是政治各维度中最重要的一面,在一个已 经彻底变迁的世界中,是否依然如此则并非不言自明。 在制度选择问题上“重新带回国家” ,一定程度上,福山过去二十年的个人思想史反映了西 方知识界的思想史走向。这种转变既是现实的变迁使然,也是知识的逻辑使然。冷战之后的世界 政治形势要求知识分子做出思想上的回应,而不仅仅是用历史必然性来“一言以蔽之” 。对未来 的阐述不能替代对现实的解释,对人性的剖析也不能省略对历史多样性的追问。如果说《政治秩 序的起源》对《历史的终结》有明显超越的部分,大约就是对其“历史决定论”色彩进行了涂改: 一个制度是合理的并非意味着它是必然的,它在今天“只能如此”也不意味着它在将来也会“一 直如此” 。回访历史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乐观变得更加审慎,因为历史往往意味着路径依赖、意味 着制度惰性、意味着文化惯性,而对历史的超越则取决于人们刻意的选择和逆水行舟的努力。在 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起源》是对《终结》一书的推翻,不如说是对它的救赎。■

刘瑜,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女。学者,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 、 《余欢》 、 《送你一颗子弹》等。

69


本周最新到货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价格

1

玩火

作家作品集

高占祥

2

道济群生录

作家作品集

张万康

作家作品集

史铁生

华东师大

18

作家作品集

李德林

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32

作家作品集

史铁生

华东师大

18

作家作品集

史铁生

华东师大

18

作家作品集

毕淑敏

长江文艺

38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毕淑敏 肖建军 田耳 阿成 叶辛 陈冠中 郭树清 田禾 蒋勋/朱天心 蒋勋/余光中

长江文艺 金城出版社 上海文艺 南京大学 东方 海豚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江苏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28 39.8 33 28 28 39 30 32 28 29

中国散文

林清玄

长江文艺

28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

陶立夏 郭平 徐则臣

江苏文艺 江苏人民 海豚出版社

39.8 35 25

中国散文

夏树

浙江大学

32

中国散文 阅读赏析 阅读赏析 阅读赏析

张小东 赵中亚 余婉卉 方麟

浙江大学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39 62 47 86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绿色的梦(听史铁生讲生命故 事) 控局(只有高层知道的终极秘 密) 想念地坛(听史铁生讲生命故 事) 老屋小记(听史铁生讲生命故 事) 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毕淑 敏散文经典-温情疗愈系列) 心灵的力量(Mind Strength) 本案无法终结 衣钵 哈尔滨人 安江事件 或许有用的思想 看不尽的风景 就这样慢热的活着 那些时间教会我们的伤 最好的温柔是不离不弃 放下即幸福(林清玄启悟人生 系列) 练习一个人 当我开始爱自己 构虚五集 石码头/独立文丛 你总该相信自己,就算全世界 都与你背离 云上的天空(从中东到南美) 王庸文存 冯永轩文存 王国维文存

32.8 38

70


本周最新到货 27 梁漱溟文存 28 古希腊语入门教程

阅读赏析 语言文字

翟奎凤 奥/雷立柏

29 语言文章论集

语言文字

崔应贤

30 为了忘却的记录

语言文字

陈恒汉

31 语义的分析与认知

语言文字

韩宝育

江苏人民 京华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读卷校经(出土文献与传世典 语言文字 许建平 浙江大学 籍的二重互证) 33 黑猫馆事件 悬疑、科幻 日/绫辻行人 新星出版社 (安珀志4)奥伯龙之手(美国" 美/罗杰·泽拉兹 34 悬疑、科幻 京华出版社 国宝级"奇幻史诗巅峰巨著) 尼 罗布泊之咒(遗失千年的古老 北京时代华 35 悬疑、科幻 洪荒霸主 咒语) 文书局 芬兰/安提·托曼 36 治疗师(THE HEALER) 悬疑、科幻 长江文艺 能 芬兰/萨拉·斯姆 37 (1孤独的幸存者)红如鲜血 悬疑、科幻 现代出版社 卡 (安珀志5)混沌王庭(美国"国 美/罗杰·泽拉兹 38 悬疑、科幻 京华出版社 宝级"奇幻史诗巅峰巨著) 尼 (安珀志3)独角兽之兆(美国" 美/罗杰·泽拉兹 39 悬疑、科幻 京华出版社 国宝级"奇幻史诗巅峰巨著) 尼 40 UFO 大道 悬疑、科幻 日/岛田庄司 新星出版社 (安珀志1)安珀九王子(美国" 美/罗杰·泽拉兹 41 悬疑、科幻 京华出版社 国宝级"奇幻史诗巅峰巨著) 尼 (安珀志2)阿瓦隆之枪(美国" 美/罗杰·泽拉兹 42 悬疑、科幻 京华出版社 国宝级"奇幻史诗巅峰巨著) 尼 英/阿加莎·克里 43 云中命案 悬疑、科幻 新星出版社 斯蒂 44 第13个小时 悬疑、科幻 美/理查德·道许 重庆出版社 45 消失的17岁 悬疑、科幻 英/诺瓦·伦·苏玛 湖南文艺 46 昆曲 戏剧、戏曲 俞为民 江苏人民 释义与循环-试弈中国文学的" 电子科技大 47 文学评论 周兰桂 无底棋盘" 学出版社 大师的欧洲-文学中的千年欧 48 洲史(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读 文学评论 杜心源 上海人民 物系列) 美/丹尼·卡瓦拉 49 文化理论关键词 文学评论 江苏人民 罗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白银时代俄 50 文学评论 田全金 华东师大 国文化 别求新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51 文学评论 汪介之 中央编译 学名家讲堂) 32

69 42 115 52 42 88 28 32 32 25 27 32 32 30 32 32 28 35 32.8 26 65 28 28 53 68

71


本周最新到货 52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圣俗相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53 学名家讲堂) 和文汉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54 学名家讲堂) 坐而论道(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55 学名家讲堂) 含英咀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56 学名家讲堂) 57 批评史中的作家 58 叶兆言小说论 历史进程与文学嬗变:新世纪 59 英语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当代 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库) 伦理诉求和政治伦理批判-奥 60 威尔小说研究 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史论 History of Foreign 61 Literature Stud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经典与后经典:简·奥斯丁的叙 事策略 Classical and Postclassical On Jane 62 Austen~s Narrative Strategies(外国文学研究丛 书) 神秘,寓言与顿悟(艾丽丝·门 63 罗小说研究) 月亮和六便士 The Moon and 64 Sixpence (毛姆文集) 刀锋 The Razor~s Edge (毛姆 65 文集)

文学评论

蒋原伦

新星出版社

46

文学评论

刘建军

中央编译

68

文学评论

王向远

中央编译

68

文学评论

王向远

中央编译

68

文学评论

葛桂录

中央编译

68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程德培、 徐春浩

上海文艺 南京大学

39 18

文学评论

王守仁

南京大学

62

文学评论

聂素民

浙江大学

39

文学评论

何辉斌/蔡海燕

浙江大学

76

文学评论

步雅芸

浙江大学

30

文学评论

刘文

浙江大学

48

文学大台4

英/毛姆

上海译文

39

文学大台4

英/毛姆

上海译文

40

66 (全2册)脸之书

文学大台2

骆以军

67 1403读库 传世经典散文99篇(传世经典 68 NO.5) 传世经典微型小说108篇(传世 69 经典 NO.3) 传世经典诗歌200首(传世经典 70 NO.1) 传世经典散文诗150篇(传世经 71 典 NO.4) 72 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

文学丛书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55

张立宪 丰子恺 黎/纪伯 文学丛书 长江文艺 伦 老舍 日/川端康 文学丛书 长江文艺 成

30

文学丛书 海子 俄/普希金 长江文艺

26

文学丛书 冰心 印/泰戈尔 长江文艺

26

文学丛书 詹姆斯·斯科特· 人民大学

45

28 28

72


本周最新到货 贝尔 传世经典美文99篇(传世经典 NO.2) 74 2012-2013冰点.特稿 (2014第一卷)评诗-被修改的 75 密码 极简中国史-法国东方史学泰 76 斗眼中的中国历史 73

77 父辈书/蓝色东欧 第2辑 78 79 80 81 82

手腕-国内首部高尔夫题材商 战小说 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中 英汉语珍藏本) 信息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中国 传统文化的贡献 妊娠日历 夏先生的故事 Die Geschichte won Herrn Sommer

文学丛书 余光中 法/蒙田 长江文艺 文学丛书

徐百柯 中央编译 潘洗尘/树才/桑 长江文艺 克

42.8

文学

法/勒内·格鲁塞 江苏人民

45

文学

匈牙利.瓦莫什. 米克罗什

花城

42

文学

林健锋

花城

35

文学

54

外文读物

李敏

浙江大学

48

外国文学

日/不川洋子 德/帕特里克·聚 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 金德 德/帕特里克·聚 斯金德 美/纳撒尼尔·拉 胥梅耶

浙江文艺

25

上海译文

35

上海译文

30

上海译文

36

世纪文睿

28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84 鸽子 Die Taube

外国文学

无法触碰的爱:通向父亲与疯 狂斗争的旅程

86 冬日传奇(winter~s tale)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87 剧院情史 外国文学 绿色教堂 L~église verte (法 88 外国文学 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89 孤独幸存者 II

28

外文读物 英/威廉·戈尔丁 上海译文

83 低音提琴 Der KontrabaB

85

28

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米·布尔加科夫 漓江 马克·哈普林

法/巴赞

上海译文

美/马库斯·鲁特 外国文学 埃勒/詹姆士·霍 长江文艺 恩费斯彻 外国文学 英/乔治·奥威尔 世纪文睿 外国文学 美/斯隆·威尔逊 上海译文

90 动物庄园(插图珍藏纪念版) 91 穿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 夜航·人类的大地 Vol de Nuit 法/圣埃克絮佩 92 Terre des hommes(法国二十世 外国文学 上海译文 里 纪文学译丛) 应许的祈祷 Answered 美/杜鲁门·卡波 93 外国文学 上海译文 Prayers 蒂 童年 Enfance (法国二十世纪 94 外国文学 法/萨洛特 上海译文 文学译丛) 法/菲利普·福雷 95 然而 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 斯特

58 22 40 29 36 42 40 36 35 29

73


本周最新到货 96 再见,总有一天 外国文学 日/辻仁成 上海文艺 情归布尔斯岛 Bulls Island 美/多萝西娅·本 97 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精典文库054) 顿·弗兰克 威尼斯.美食.祈祷与爱(A 美/玛琳娜·布蕾 98 Thousand Days in Venice:An 外国散文 长江文艺 西 Unexpected Romance) 99 活过 随笔 南方人物周刊 新星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100 品味四讲 随笔 蒋勋 学出版社 (2014第一卷)诗歌风赏-中国 101 诗歌 娜仁琪琪格 长江文艺 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作品选 (第五卷)明天-中国地方主义 102 诗群大展专号(21世纪华语诗 诗歌 谭克修 长江文艺 歌前沿读本) 沈苇诗选(中国二十一世纪诗 103 诗歌 沈苇 长江文艺 丛) 104 地平线 诗歌 黃献文 长江文艺 105 转山-藏地诗歌 诗歌 高星 长江文艺 赋行者(2001-2013诗歌自选 106 诗歌 胡桑 长江文艺 集)(星丛诗系) 仪式的焦唇(2004-2013诗歌自 107 诗歌 茱萸 长江文艺 选集)(星丛诗系) 108 (2014第一卷)诗志 诗歌 韩作荣 长江文艺 (2014第二卷)读诗-手艺的黄 潘洗尘/宋琳/莫 109 诗歌 长江文艺 昏 非/树才 往世书:2005-2013诗歌自选集 110 诗歌 刘化童 长江文艺 (星丛诗系) (2014第一卷)读诗-和世界谈 潘洗尘/宋琳/莫 111 诗歌 长江文艺 谈心 非/树才 (2013卷)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 112 诗歌 李荣 长江文艺 年选 鸟坐禅与乌居摆(2007-2013诗 113 诗歌 须弥 长江文艺 歌自选集)(星丛诗系) 114 寄小读者/经典怀旧 青少年读物 冰心 海豚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人的应知的成语 115 青少年读物 吴桐祯 中华书局 常识 116 字的故事/让想象飞 青少年读物 英.艾莉森.简 海豚出版社 2彩虹的颜色-俄罗斯当代童话 俄/雷娜·阿丽德 117 青少年读物 浙江大学 集(注音版) 斯 118 加油女生!男生真奇怪 青少年读物 澳/罗恩·麦考利 山东文艺 献给孩子们的世界建筑之旅 广西师范大 119 青少年读物 韩/裴允经 (小阅读绘本馆) 学出版社 120 几米-不是我的错 青少年读物 几米 现代出版社 121 拉封丹寓言/蒙维绘本系列 青少年读物 法.拉.封丹 海豚出版社

26 36 36 39 36 35 48 36 25 36 39 39 32 28 42 28 36 42 18 26 15.8 19.8 16 88 55 29.8 74


本周最新到货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关于生命科学的100个故事 100 Stories of Biology (人 文社会科学通识丛书) 关于中药文化的100个故事 100 Stories of Chinese Herbs (人文社会科学通识丛书) 这个知识点超纲了(美好百科) 大自然笔记:与神奇自然的四 季约会 5后宫如懿传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这双手虽然小

青少年读物

王浩

南京大学

28

青少年读物

陈贤正

南京大学

28

青少年读物

王欢欢

中信

32

青少年读物

任众

中信

49.8

流行、畅销 流潋紫 中国华侨 流行、畅销 卢思浩 湖南文艺 流行、畅销 亦舒 东方 红学、历史 129 上官婉儿(唐宫女性三部曲) 赵玫 长江文艺 小说 红学、历史 130 武则天(唐宫女性三部曲) 赵玫 长江文艺 小说 红学、历史 131 高阳公主(唐宫女性三部曲) 赵玫 长江文艺 小说 红学、历史 132 李鸿章 高阳 上海文艺 小说 红学、历史 133 (全二册)翁同龢 高阳 上海文艺 小说 134 《荀子》新探 国学 廖名春 人民大学 135 幽梦影.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国学 宋/张潮 中华书局 136 诸子通考 国学 孙德谦 华东师大 137 周易新解 国学 高凡 中央编译 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历代 138 国学 羅家湘 华东师大 文史要籍注释选刊·老子) 139 (上下)论语别裁 国学 南怀瑾 东方 140 孟子旁道 国学 南怀瑾 东方 141 竹窗随笔(普陀山佛学叢书) 古籍 明/祩宏 华东师大 142 (上下)李星沅日记 古籍 袁英光/童浩 中华书局 了凡四训.插图本-中华经典随 143 古籍 明/袁了凡 撰 中华书局 笔 东坡志林.插图本-中华经典随 144 古籍 宋/苏轼 中华书局 笔 145 (上下)王文韶日记 古籍 袁英光/胡逢祥 中华书局 146 晏子春秋校注 古籍 张纯一 中华书局 147 (全五册)子虚记 古籍 清/汪藕裳 中华书局 古代文学研 148 儒家文学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韩钟文 中华书局 究 现代性视野下的宗白华诗学研 古代文学研 电子科技大 149 欧阳文风 究 究 学出版社 150 汉魏六朝杂传研究 古代文学研 熊明 中华书局

32.8 35.8 25 39 39 29 39 54 49 29 16 98 13.8 89 39 32 88 18 35 118 45 386 45 45 89 75


本周最新到货

151

(上下)《战国策》文系年注析 (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

152 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录 儒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山 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 (修订本)易经古歌考释(山东 154 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 古诗讲读(上海市社会科学普 155 及读物系列) 153

156 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 157 洪昇及其诗歌研究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柯镇昌 郭谦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108 36

2014-5

上海古籍

98

黃玉顺

上海古籍

58

周兴陆

上海人民

25

张晖

南京大学

30

游路湘

浙江大学

48

沈起炜/徐光烈

上海辞书

58

张立宪 主编 夏志清 高晓松

新星出版社 长江文艺 京华出版社

30 39.8 32.8

王小龙

文汇出版社

28

吴海勇

上海人民

68

分类名称 哲学丛书

作者 美/安·兰德

出版社 华夏

价格 29

宗教研究

丁俊/金云峰

上海古籍

58

哲学

段吉福

上海古籍

38

学者文丛

吴剑杰

人民大学

74

学者文丛

郭齐勇

人民大学

44

学者文丛

周月峰

人民大学

84

学者文丛

于春松

人民大学

49

日/井上充幸/加 民族、区域 藤雄三/森谷一 人民大学 树

58

(增订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工具 (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 读库1402 读书生活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读书生活 4晓说 电影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一个 电影 纪录片人的趣味随笔 “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 电影 (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

社科类 序号 书名 1 自私的德性 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文化论 2 集 从儒学心性论到道德形上学的 3 嬗变-以唐君毅为中心 张之洞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4 库 熊十力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5 库 杜亚泉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6 库 徐复观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7 库 8

黑水城两千年历史研究

76


本周最新到货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 言家 政治哲学关键词 黃埔传奇 全球正义:捍卫世界正义/全球 主义研究丛书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世界城市 研究精品译丛 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 妇女参政 (1927-1937)民国首都南京的 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 生产第九辑:意大利差异 包容与民主

英/丹尼斯·史密 斯 政治学 张一兵 中国近代史 刘本森 社科随笔、 加拿大.查尔斯. 全球化 琼斯 美.马克.戈特迪 当代中国题 纳等 海外中国研 澳/李木兰 究 社科丛书

中国近代史

哲学丛书 政治学 社会学、人 18 性暴力史 类学 拜物教的幽灵-当代西方马克 共产主义运 19 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性逻辑 动 共产主义运 20 新中国社会形态研究 动 海外中国研 21 城市里的陌生人 究 22 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 社科丛书 23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民族、区域 海外中国研 24 中国食物-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究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海外中国研 25 (1890-1907)-海外中国研究丛 究 书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海 海外中国研 26 外中国研究丛书 究 中国:传统与变革-海外中国研 海外中国研 27 究丛书 究 (第 III 卷)六和律师理论与实 28 法学 务研究(六和律师研究文集) 新时期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运 29 法学 作 (第 II 卷)六和律师理论与实 30 法学 务研究(六和律师研究文集) (第 IV 卷)六和律师理论与实 31 法学 务研究(六和律师研究文集) (第 I 卷)六和律师理论与实务 32 法学 研究(六和律师研究文集) 33 六和律师经典案例汇编(六和 法学

江苏人民

28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32 45

重庆出版社

39.5

江苏教育出 版社

32

江苏人民

32

江苏人民

34

汪民安/郭晓彦 江苏人民 美/艾丽斯·M.杨 江苏人民

39 36

英/乔安娜·伯克 江苏人民

45

董佳

夏莹

江苏人民

27

吴波

江苏人民

38

美/张鹂

江苏人民

25

英/约瑟夫·拉兹 江苏人民 范兆飞 中华书局 美/尤金.N.安德 江苏人民 森

43 62 29

美/张灏

江苏人民

18

余英时

江苏人民

27

美/费正清 赖肖 江苏人民 尔 主编

49

郑金都 等

浙江大学

49

周雨臣

浙江大学

38

郑金都 等

浙江大学

46

郑金都 等

浙江大学

49

郑金都 等

浙江大学

58

郑金都 等

浙江大学

58 77


本周最新到货 34 35 36 37

律师研究文集) 讲学札记 知识不是力量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类 个体问题研究 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管 窥

38 秩序与问题 39 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 40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 判功能引论

41 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多维建构 42

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 论解读(当代学者人文论丛)

43 古代文化与古典文献论稿 44 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 45 乡维视野下的梁启超研究 46

历史的证伪:波普历史非决定 论思想研究

47 东南亚文化交融 48 49 50 51 52 53 54

中国文化的基因:儒家佛家思 想 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 的科学话语 当代俄罗斯新闻政论语义辞格 研究 晚明人文的文化传播研究(当 代学者人文论丛) 仪式与社会结群-以 S 村丧藏 仪式为例 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 基础 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

55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 56

薛福成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 库)

社科大台 教育学 哲学丛书 哲学丛书 中国政治 当代中国题 教育学 思想文化研 究 历史研究 思想文化研 究 思想文化研 究 思想人物 哲学丛书 思想文化研 究 哲学丛书 哲学丛书 传播学 历史研究

钱穆 京华出版社 方柏林(南桥) 华东师大 电子科技大 王继辉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尹松波 学出版社 潘德斌/楚渔/尹 上海世图 光志 等 电子科技大 杨载田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潘艺林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王世达/陶亚舒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贺巷超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陈卫星/张伶俐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郑先兴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彭树欣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赵庆元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陈恒汉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郝永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炎冰 学出版社 海力古丽·尼牙 电子科技大 孜 学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 聂付生 学出版社

29.8 25 65 45 48 58 48 52 45 47 115 45 55 52 42 115 48 55

社会学、人 类学

董敬畏

上海世图

32

国际问题

宁玲玲

上海世图

26

熊丙奇 华东师大 约瑟夫·托宾/薛 华东师大 烨/唐泽真弓

28

教育学 教育学 学者文丛

马忠文/任青

人民大学

36 69

78


本周最新到货 (修订版)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学文库)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 58 社区(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 丛)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国家 59 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57

传播学 政治学 政治学

60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政治学

61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国家治 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政治学

62

再造政府:政府改革的五项战 略(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政治学

63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 南(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政治学

李彬

人民大学

美/理查德·C·博 人民大学 克斯 美/约翰·克莱顿· 托马斯 美/珍妮特·V·登 哈物/罗伯特·B· 登哈特 美/B·盖伊·彼得 斯 美/戴维·奥斯本 /彼得·普拉斯特 里克 美/拉塞尔·M·林 登

49.8 39

人民大学

39

人民大学

38

人民大学

39

人民大学

59

人民大学

49

社科随笔、 刘东一 世纪文睿 全球化 社科随笔、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刘东一 世纪文睿 全球化 思想帝国:犹太精英成功智慧 政治文明 贺雄飞 中央编译 揭秘 魅力攻势:看中国的软实力如 美/约书亚·科兰 国际问题 中央编译 何改变世界 兹克 政治宪法学纲要(北航高研院· 法学 高全喜 中央编译 法政文丛) 南风窗杂志社 今天我们如何谈政治 当代中国题 人民日报 编 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蒙 海外中国研 日.泽田勳 内蒙人民 古历史文化文库 究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 思想文化研 广西师范大 刘擎 踪2003-2012/新民说 究 学出版社 文明之光 第二册 社会科学 吴军 人民邮电 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广西师范大 国际问题 徐弃郁 新民说/大观学术 学出版社 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 宗教研究 徐以骅 上海人民 复旦大学古籍整 域外文献里的中国(章培恒讲 海外中国研 理研究所/章培 上海文艺 座丛书) 究 恒先生学术基金 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 浙江工商大 社会科学 吴炫 定理论的尝试 学 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 美.理查德.德威 社会科学 电子工业 论(第二版) 特

64 思想的浮水

49

65

39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35 36 48 38 18 30 59 25 42 49 38 78

79


本周最新到货 78 当代中国学术与政治互动研究 何谓"市民社会"-基本概念的 79 变迁史(阅读日本书系) 80 汉魂与和魂-中日文化比较 北约是什么-北约重要历史文 81 献选编之二(中国北约研究丛 书)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费正清文 82 集 美国与中国(第四版)-费正清 83 文集 美利坚沉思录:伟大国家的自 84 白与自省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 85 构(国家社会基金后期资助项 目) 86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87 文明的悖论-约翰·密尔与印度 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启 88 蒙运动研究译丛) 89 数字时代的文化 90

绝对价值-信息时代影响消费 者下单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治

李智

南京大学

27

政治文明

日/植村邦彦

南京大学

40

政治文明

王敏

世界知识

55

国际问题

许海云

世界知识

52

费正清

世界知识

38

费正清

世界知识

36

国际问题

美/本·卡森

中信

42

哲学

安维复

上海人民

36

当代中国题 政治文明

贺雪峰 耿兆锐

东方 浙江大学

42 39

政治学

澳/亨利·洛瑞

浙江大学

36

澳/约翰·哈特利 浙江大学 美/伊塔马尔·西 蒙森/艾曼纽·罗 友谊 森

43

海外中国研 究 海外中国研 究

传播学 传播学

45

经管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1992-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 1 一般经济学 与中国 2 3 4 5 6 7 8

2014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 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理论,方 法与实践 涌动的活力-中国私营企业主 阶层探析 富国的逻辑:我们应该懂得世 界真相 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北京同仁 堂二十年改革发展记 (第2版)战略管理-研究注记· 案例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note·Case 一本书读懂财报

报告年鉴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祖强

江苏人民

23

吴晓波/袁岳/冯 浙江大学 晞/陈凌

42

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

马林青

浙江大学

35

中国经济

樊爱霞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39

金融投资理 论

于是今

人民大学

39

企业史

边东子

东方

48

经济管理

黃丹/余颖

清华大学

49.8

投资理论

肖星

浙江大学

35 80


本周最新到货

人文类 序号 书名 1 寂寞的春天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科学探索 英/蕾切尔·卡森 上海译文 国际文化出 人物传记 李海忠 版公司 心理励志 武志红 京华出版社

2

李嘉诚传-峥嵘

3

为何家会伤人 构建教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 家庭教育 究 牛校·牛人·牛文-美国 TOP20名 家庭教育 校

4 5 6 7 8 9

李鸿章传

人物传记

碰撞中的融合-内地教师亲历 家庭教育 香港小学教育 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传 人物传记 享受苦难-夫妻抗癌纪实 保健、养生

10 天下南社

社会纪实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地域民俗 地域民俗 人物传记 地域民俗 人物传记 帐台04 社会纪实 历史文化

19 20 21 22 23 24

南京城墙 明孝陵 千年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 百个符号看江苏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精装)中国美学通史 1913革命的反革命 (上下)清朝开国史 中药治疗常见病通用手册(经 典中药临床实用丛书) 四大沟通模式-"怎么说"比"说 什么"更重要 诺曼底登陆(D-DAY)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A 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 A NEW HISTORY) 我所认识的路遥

25 淇淇的超简单幸福甜点 26

幼儿园真谛(日本学前教育系 列丛书)

保健、养生 心理励志

价格 42 39.8 39.8

邵世开/万恒

文汇出版社

45

张旭

人民大学

29.8

英.R.K.道格拉 法律出版社 斯

32

余颖

江苏人民

28

高亚鸣 孙国强 俞前/王晓华/张 庆军 杨国庆 夏维中/韩文宇 能烨 何敏翔/沈堃 张瑶 叶朗 张晓波/周绍纲 阎崇年 韩公羽/韩绍玫/ 韩森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15 20

江苏人民

52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26 26 17 78 17 680 25 168

浙江大学

29

徐丽丽

长江文艺

39.8

军事战争 美/安东尼·比弗 长江文艺 英/安德鲁·罗伯 军事战争 长江文艺 茨

29

军事战争 英/迈克尔·伯利 长江文艺

38

社会纪实

海波

25

保健、养生

詹淇淇

长江文艺 中国画报出 版社

家庭教育

日/仓桥物三

华东师大

32

27 罗素的极简智慧

心理励志 英/伯特兰·罗素

28 哈佛心理素质课(哈佛学子献

家庭教育

周成功

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35

32

32 28 81


本周最新到货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建国之道:周易政治哲学(北航 29 宗教文化 高研院·治道文丛) 30 谁的爱情绚烂了那座城 人物传记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文书局 姚中秋

中央编译

王云燕 中央编译 上海市文化广播 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文化 记忆珍藏 影视管理局/上 上海书店 上海·品鉴』系列丛书) 海市文物局 日名制·昭穆制·姓氏制度研究 历史文化 和富祥 上海古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 狂欢至死:美国黑手党在古巴 美.托马斯.英格 社会纪实 九州出版社 最后的冒险 利希 广西师范大 1948-1988沈从文的后半生 人物传记 张新颖 学出版社 (附光盘)清十二帝后宫疑案 人物传记 李寅 中国工人 当代中国出 张学良身影集 人物传记 张友坤 版社 北京时代华 如去 如来:善用属于你的幸福 心理励志 德兰根迥仁波切 文书局 文明之光 第一册 外国史 吴军 人民邮电 (附8cm 假发)一片假发百变潮 广西科学技 流行、时尚 曹静 搭 术出版社 王卫国/王玺昌/ 上海港码头号子 地域民俗 上海文化 奚德强 舞草龙 地域民俗 顾静华 上海文化 上海生意经 记忆珍藏 李大伟 上海文化 性爱与爱商:创造激情的亲密 两性、婚姻 许见声 世纪文睿 的关键 有思想的鸡,快乐的蛋(麻辣教 家庭教育 董丽楠 世纪文睿 师日记) 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学前儿 美/阿诺德·格塞 童生活指南(格塞尔儿童心理 家庭教育 上海人民 尔 学) 女儿经(程乃珊小说系列) 记忆珍藏 程乃珊 上海文艺 山水有相逢(程乃珊小说系列) 记忆珍藏 程乃珊 上海文艺 蓝屋(程乃珊小说系列) 记忆珍藏 程乃珊 上海文艺 洪太太(程乃珊小说系列) 记忆珍藏 程乃珊 上海文艺 金融家(程乃珊小说系列) 记忆珍藏 程乃珊 上海文艺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 日/山本伸弥/益 家庭教育 世界知识 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川敏英 到香港读大学:香港八大院校 家庭教育 历山/奕奕 世界知识 介绍 一个北京人的美西游记:乘大 游记、印象 牟鹏 世界知识 巴坐地铁 穷游美国西部 (第二部)美不美国-纵贯横穿 游记、印象 牟鹏 世界知识

48 35 88 38 45.8 59 29.8 49 45 59 39.8 58 62 22 32 38 68 35 30 33 33 35 28 36 65 65 82


本周最新到货 美国大陆的自驾车之旅 (第一部)美不美国-身材骨感 55 游记、印象 牟鹏 世界知识 旅程丰满 炼爱美利坚 厨神的家常菜-传奇餐厅的寻 西班牙/费朗·亚 56 常料理,令人惊艳的好滋味 饮食文化 北美摄影 德里亚 The Family Meal 英/安格斯·罗克 57 强权与铁腕:普京传 人物传记 中信 斯伯勒 58 (含光盘)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人物传记 英/杰拉德·马丁 中信 一边走,一边期待-人生成长的 59 心理励志 高致 东方 心理攻略 智能时代:当所有的机器都能 美/杰夫·霍金斯 60 学习思考,我们的生活会如何 科学探索 /桑德拉·布拉克 中国华侨 改变 斯莉 英/蜜雪儿·哈维 61 5:2轻断食 流行、时尚 中国商业 /汤尼·豪威 正念力-挑战墨菲定律的凯西 62 心理励志 美/艾尔·凯西 东方 法则 CASEY~S LAW (插图本)维特根斯坦传:天才 63 人物传记 英/瑞·蒙克 浙江大学 之为责任 64 忧郁的民俗学 地域民俗 岳永逸 浙江大学 65 "问题引探"教学:模式与实践 家庭教育 刘金虎/何永刚 浙江大学 66 陶行知教育文选 家庭教育 陈波 浙江大学

65 298 58 68 28 42 39.8 48.8 168 38 39 88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1 2 3

(第二版)翡翠投资收藏入门 (第二版)红木家具投资收藏 入门 (第二版)寿山石投资收藏入 门

4

(第二版)瓷器投资收藏入门

5

这样装修不超支不被宰不返 工

6

聆听巴赫

7 8

中国文房四宝 鲁迅的书法艺术

9

艺术的起源

10 惠山泥人

分类名称

作者

收藏鉴赏

李苍彦/方东亮

收藏鉴赏

的德元/谢崇桥/ 陈同友

收藏鉴赏

黃宝庆/黃键琳

收藏鉴赏

谢崇桥/李菊生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上海科学技 术

《快乐家装》编 京华出版社 辑部 德/米歇尔·魏尔 音乐、体育 漓江 新 书法篆刻 孙敦秀 漓江 书法篆刻 萧振鸣 漓江 广西师范大 摄影工艺 日.杉本博司 学出版社 摄影工艺 张文珺 江苏人民 设计

价格 58 58 58 58 69.9 25 35 36 78 26 83


本周最新到货 11 12 13 14 15

苏绣 宜兴紫砂 南京云锦 苏州园林 黃永年谈艺录 四川博物院古代书法精品选 16 (精)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十辑)未来建筑竞标-中国 物质,细节及形状 壹玖壹壹-从鸦片战争到军阀 混战的百年影像史 音乐鉴赏(当代学者人文论 丛) 凡高/世界名画家经典/今日 美术馆丛书 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幕后创作解析 C 罗:刺客列传(钻石巨星珍藏 书系) 伟大的建筑:图解世界文明的 奇迹 摄影菜鸟手册 体育与动作摄影 北欧设计

27 人文生态

摄影工艺 收藏鉴赏 摄影工艺 设计 书法篆刻

李明 贺云翱/朱棒 张道/徐飚 刘珊 黃永年 盛建武/徐有智 等 futer arquitecturas s.l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江苏人民 中华书局

28 26 26 26 22

浙江大学

360

浙江大学

300

摄影工艺

美/刘香成

上海世图

298

音乐、体育

吴璇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

52

艺术大台1

文森特.梵高

四川美术

160

艺术大台1

美.凯伦.派克

中国青年出 版社

158

音乐、体育

冯逸明

世界知识

39.8

设计

英国 DK 公司

北美摄影

138

摄影工艺 英/克里斯·乔治 北美摄影 摄影工艺 英/克里斯·乔治 北美摄影 设计 王绍强 北美摄影 艺术(体育. 许江 主编 中国美院 电影.戏剧)

68 68 79

实用技法 设计

38

84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讯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 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14-7 48.00 内容简介: 胡颂平先生在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将先生晚年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除了编入《胡 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 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 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 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难能 可贵地体现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晚年的思想与智慧。无论对研究者或普通读者,本书都是重要 的参考读物。 85


三辉链接 今天回想当年面对面的谈话,我个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感受。但愿一班尊 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见的年轻朋友分享我的感受。 ——胡颂平 编著者简介: 胡颂平(1904—1988) 浙江温州人,胡适之先生 1958 年至 1962 年去世前的秘书。他历经 十几年呕心沥血的搜集与整理,考定胡适之一生的行止、著述与地点,完成了三百多万字《胡适 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被余英时评价为“中国年谱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 评价: 在胡适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本书作者一直侍奉于左右,像学徒,秘书,助手,又是记录言行 的史官。我们应该感谢胡颂平先生,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堪与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相媲美的著 作……喜欢近世典故的读者读起此书来会更津津有味。胡适一生交际广泛,老来对各种人物不免 有所品评,尤其是私下言谈,更少顾忌,读来颇广见闻。 ——贺卫方 我向很多人推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非常翔实,非常零碎,但是读过以后会觉得 每天跟着胡适,他的片言只语会影响你。我偏爱鲁迅,这些年才开始走近胡适,所以这本书对我 来说非常重要,我还会再读好几遍。 ——陈丹青 在最初的一年里,胡适并不知道胡颂平在记载自己的言行,有一天偶然得知后,胡适先是诧 异,继而说:“你还是当作我不知道地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是有用 的。 ”正因为初衷便是默默如实记录,而胡适本人也未加润饰与干涉,从而得以让后来的众多读 者通过胡颂平的记录,从胡适的生活细节中一窥他的真实一面。 ——刘炜茗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无疑为文化史、学术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或许正因为是“晚年” , 而且又是“谈话录” ,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不逾矩” ,谈话 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 ,一个真 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唐小兵 节选: 序 孔子曾说, “有德者必有言” 。这所谓言,是指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并不是只以口才称的。 言为心声;有德的人所发的心声,自然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有德的人固可尊敬,而他的言论自 亦极足宝贵。 胡适之先生的一生,从我们民族文化的观点讲,可以说是社会中一位最伟大的引导者。无论 86


三辉链接 在学术上或教育上,他的主张或提倡的,全都是平正通达,并且可以使我们民族有盛德日新的气 象的。他所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史最珍贵的材料。 有许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士,对胡先生于中年以后专事考据的工作,以为胡先生在学术上虽臻 崇高的地位,但他似乎把目前的社会忘却了。这可说是过虑。我们知道,胡先生对于社会文化进 步的关心,和对于他自己在学问上进步的关心一样。他决不会因专心学问而不希望我们的社会有 更好的文化的! 现在胡君颂平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出版,非特可以使许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得多 知道胡先生晚年的言论,且亦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过虑。这是我们留心文化史的人所最喜悦的事。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爱克尔曼写了一本《歌德谈话录》 ;德国哲学家尼采以为是德国第一本 书。我自审才不及尼采,不敢作这等大言。但我想,颂平这书,和爱克尔曼的书实有许多相似的 地方。一、 中国的胡适和德国的哥德,才性虽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对于国家文化的影响则极相 似。二、 这两个谈话录所记的都是他们二人晚年的谈话。三、 颂平对于胡先生,和爱克尔曼对 于哥德,非特身份关系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如果从爱克尔曼所记的谈话录可以看出哥 德老年时的智慧,无疑的从颂平所记的谈话录,亦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时的智慧。这一点是我充 满信心的。 毛子水谨序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左为胡适之先生,右为胡颂平先生。

87


制作者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jfbooksclub@vip.163.com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 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 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8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