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66

Page 1

季风书讯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 1750 年至今︶︾ ︽甲午 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空巢︾ ︽天空的另一半︾

︻声音︼ 陈纯自由主义的﹃进﹄与﹃退﹄ ︻评论︼ ︽绣春刀︾打大老虎的政治﹃影﹄喻 ︻三辉链接︼ 丹尼洛 契•斯作品推荐

NO.366

1

来源:堆糖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本期新书《天空的另一半》是一部极有勇气的作品,它 记录了许多地方的妇女所遭遇的残酷命运:强暴、不断地强 暴、“荣誉强暴”,甚至,将强暴作为战争的一部分,作为 统治的一部分,达尔富尔、刚果、尼泊尔、印度、柬埔寨…… 还有,性贩卖、“不平等”的艾滋病、缺乏医疗下高危的生 育,等等、等等,书中叙述的所有事情你都似乎听说过一些, 但是,我们几乎可以保证,你从未如此详细地、集中地知道, 有如此巨大数量的妇女(很多甚至是女娃娃)有着如此悲惨 的命运,而这些妇女在这些命运面前又是如此的无力,她们在受访时的冷静和顺从,甚 至意味着连绝望的情绪都不属于她们,对于她们而言,被摧残就是生活本身。

书中只有两处提到了中国,一处讲了作者 20 年前在纽约时报上报道了一位大别山区 的贫困女孩,结果戏剧化地引来一位美国读者汇来的一万美元,这一万美元改善了这个 村子所有女孩受教育的困难,还建了一所全新的小学。然而当作者打电话去感谢这位读 者的慷慨时,才发现这位慷慨的读者汇出的只是 100 美元,是摩根银行弄错了,在作者 打电话询问摩根银行是否要追回这笔钱,但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将辍学时,摩根银行说, “那么,我们乐意捐出这笔钱”,这个故事作者想讲的是教育会改变人生。另一处则讲 了中国的一个打工女孩出身的亿万富姐张茵,而最近的统计表明,全世界白手起家的女 性富豪 10 人中有 6 人在中国。于是作者认为,1949 年的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女权,而最 近 30 年的市场经济又为妇女造成了平等的竞争场。

2


编后小记 这是一些相当正面的评价,尽管这里比较的参照国家都是那些非洲、亚洲的落后国 家。然而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在封底的推荐语中却这样说:“虽然书中的故事,大多没 有发生在中国,但是这些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着,区别只在于程度以及 面对问题的女性人数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低。”确实,拐卖妇女、家庭暴力、性交易 并非少见,中国妇女真正的政治解放将与这个民族的命运相一致。

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夫妇,书上的署名是“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和“雪莉. 邓恩”,其实这对夫妇有大名鼎鼎的中文名字:纪思道和伍洁芳。1990 年时,他们因为 报道 1989 年的中国得了第一次普利策奖,而且是第一次夫妇共同得奖,纪思道后来又因 为报道达尔富尔得了第二次普利策奖。他们夫妇另有一部描写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 巨变的非虚构作品《惊蛰》,非常好看,可惜没有大陆简体版。

本期另一本薛忆沩的小说《空巢》非常值得读,作者的文字很讲究,但并不是那种 用了很多修辞的讲究,很简练、很恰当,风格有点象《玩笑》 时期的昆德拉。薛忆沩是这几年新冒出的作家,住在加拿大 的法语城市蒙特利尔,专心写作,专心观察生活,这本《空 巢》似比他的前几本要更成熟,对好的文字有追求的朋友也 许可以看看这本小说。

2014.8.20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3


目录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我就是被美国福利养出的懒人 胡泳:社交媒体改变公共领域 陈宜中:自由主义的左右分歧 陈纯:自由主义的“进”与“退” 文明史鉴:日本国学影响下的极端民族主 义滥觞

第一部分 《东周与秦代文明》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 1939~1950》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 交流(公元 1000 年之前)》 评论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 交流(1750 年至今)》 【读书】邢小群推荐:理想主义者的孤魂 《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绣春刀》:打大老虎的政治“影”喻 第二部分 李文倩:意义的关切 《文学种子》 本周最新到货 《再读一遍》 《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文学类 《左翼立场与悲剧文化》 社科类 第三部分 经管类 《玻利维亚日记》 人文类 《空巢》 艺术类 《天空的另一半》 三辉链接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 月》 丹尼洛•契斯作品推荐 《最初的体验:帕斯捷尔纳克中短篇小说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集》 《安南回忆录干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生》 园读书俱乐部

季风本周排行

4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东周与秦代文明》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 1939~1950》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 1000 年之前) 》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 年至今)》 《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5


季风本周推荐

《东周与秦代文明》 李学勤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7 / 48.00 / 中国历史研究

器研究》1990 、《比较考古 学随笔》1991 、《周易经传 溯源》1992 、《简帛佚籍与 学术史》1994 、《走出疑古 时代》1996 、 《古文献丛论》 1996 、《缀古集》1998 、 《四海寻珍》1998 等。 目录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 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 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 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 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 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一部材料与观点 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专著。本书自上世 纪 80 年代首次出版,曾被译为英、日文出版、产生较大影响。 新版吸收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最新发 现和研究成果。 李学勤,1933 年 3 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 年至 1953 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 字缀合》。1954 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 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 年至 1988 年任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 年至 1998 年任所长。现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 1996 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 年 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 年被选为美国东方 学会荣誉会员,1997 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 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 地理简论》1959 、《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 、《新出青铜

1984 年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周 第三章 晋 第四章 韩、赵、魏 第五章 晋附近列国 第六章 中山 第七章 燕 第八章 齐 第九章 泗上诸侯 第十章 楚 第十一章 楚以北列国 第十二章 徐、吴、越 第十三章 巴、蜀与滇 第十四章 秦 第十五章 统一后的秦 第十六章 社会等级 第二部分 第十七章 青铜器 第十八章 青铜农具和建筑饰 件 第十九章 铜镜 第二十章 铁器 第二十一章 金银器、玉器 第二十二章 漆器 第二十三章 丝织品 第二十四章 货币 第二十五章 玺印 第二十六章 简牍 第二十七章 帛书、帛画 ……

6


季风本周推荐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 1939~1950》 张冠生 编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7 / 49.80 / 中国民主同盟史料

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 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会,做费孝通教授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 政议政部工作。民盟中央委员。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瞭 望》、《读书》、《东方》、《随笔》、《温 故》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荀子素描》、《费 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纸 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晴 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 查纪实》等。 目录

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 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 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 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 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 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 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 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 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 一向“群而不党”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以思 想凝聚在一起,成就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 的文人组织,为民主信念、政治主张大声疾呼, 直斥独裁,有时豁出身家,不怕坐牢,不惜性 命……民盟以最初动议创建人梁漱溟、张君 劢、黄炎培、左舜生为代表,名家云集,大师 成群。他们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 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方向、民生出路、文化前途 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从前的先生——盟史零 札 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渐渐聚拢他们的 思想和主张,呈现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政治 主张全貌的形成过程。精彩、渊博、厚重、亲 切的先生们,排成了星汉灿烂的人物长廊。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梁晓声) 【代序】 生活的历史与历史的生活(王赟) 【上编】 筚路蓝缕(1939—1943) > [1-1 历史现场] 梁漱溟说统一建国同志会 / 同志会成立前后细节 / 梁漱溟说民盟“发 起”…… > [1-2 先生之风] 刘清扬说往事 / 陈望道翻 译《共产党宣言》 / 张澜兴办国立成都大学 / 邹韬奋说《生活》周刊 / 邹韬奋是否盟员 / 华罗庚自学成才…… > [1-3 历史文献] 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 / 中 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 中国民主政团同 盟对时局主张纲领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 立 / 四勉 • 一戒 【中编】 设置议程 (1944—1947) > [2-1 历史现场] 美国高层智囊看国共两党 / 民盟群贤办报刊 / 民主之“家” / 当年入盟 方式…… > [2-2 先生之风] 李公朴与北门书房 / 张澜 与毛泽东密谈内容 / 人中麟凤柳亚子 / 冯 克熙的回忆…… > [2-3 历史文献] 张澜论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 主张与目的(节录) /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 国代表大会宣言 /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在 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下编】 风雨如晦(1948—1950) ……

张冠生,1954 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

7


季风本周推荐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 1000 年之前)》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 魏凤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7 / 88.00 / 世界史

目录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序言 前言 《新全球史》第五版的主要特色 致谢 第一部分 早期复杂社会 (公元前 3500—前 500 年) 第 1 章 史前时代 第 2 章 西南亚的早期社会和印欧人的迁移 第 3 章 非洲早期社会和班图族的迁移 第 4 章 南亚早期社会 第 5 章 东亚早期社会 ……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 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 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 从而成就了一种大小毕现的阅读感受。本卷讲 述自史前时代至公元 1000 年的历史,将这一 时期分为“早期复杂社会”、古典社会的形成” 、 “后古典时代”三大历史阶段。 杰里•本特利 (Jerry Bentley,1949— 2012),生前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 史》杂志主编,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 教授。治史范围广阔,对近代早期欧洲文化史 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教育 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Ziegler), 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兼任《世界史》杂志 编辑,专长 20 世纪欧洲的社会史与政治史。

8


季风本周推荐

《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 年至今)》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 魏凤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7 / 78.00 / 世界史

《新全球史》第五版的主要特色 致 谢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1750— 1914 年) 第 28 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第 29 章 工业社会的产生 第 30 章 独立时代的美洲 第 31 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 …… 丛书 世界史图书馆 这套丛书还有 《新全球史》,《史学导论》 , 《西欧中世纪史》,《世界史》,《新全球史(第 五版)》 等。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 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 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 从而成就了一种大小毕现的阅读感受。本卷讲 述自公元 1750 年至今的历史,将这一时期分 为“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与“当代全球 重组”两大历史阶段。 杰里•本特利 (Jerry Bentley,1949— 2012),生前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 史》杂志主编,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 教授。治史范围广阔,对近代早期欧洲文化史 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教育 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Ziegler), 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兼任《世界史》杂志 编辑,专长 20 世纪欧洲的社会史与政治史。 目录

新全球史 :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魏凤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120.00

世界史 : 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何顺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5-1 45.00

致中国读者(杰里•本特利) 中文版序言(刘新成) 前 言 9


季风本周推荐

《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万国报馆 编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8 / 68.00 / 中日甲午战争史料

目录

本书共十二章,基本按照战争的时间顺序 来处理这些报道,兼顾重要的新闻事件与新闻 人物。全书以图为主,一共收入了 400 幅当年 登载在 120 年前报刊上的版画,而这些版画均 源自当年随军的西方记者的摄影作品与画师 的速写,同时配有当年西方记者的部分文字报 道。 120 年前的这场战争不仅关涉中日两国, 也关涉东亚,关涉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期 间,有上百名“欧美列强”的随军记者、摄影 记者、插画师亲临现场,还有当时派驻东亚的 军队指挥官、外交人员等,他们留下的这些珍 贵文字与画面的报道,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序一 超越东亚 观察甲午/ 马勇 1 序二 百年甲午的新闻解读/ 童 兵 5 前言 一 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二 西方势力在东亚 三 洋务与维新 四 沉没的“高升” 五 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六 中国陆军的惨败 七 旅顺屠杀真相 八 威海卫的陷落 九 战争中的生与死 十 《马关条约》:中国之辱 十一 故国有所思 十二 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 后记 西方的画报 致谢

万国报馆,为几位老报刊收集爱好者组成 的研究小组,他们致力于收集西方老报刊,并 针对历史事件挖掘当时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 并进行比较研究。小组成员来自平面媒体、电 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均有媒体经验;观察角度 多样,研究方向较为独特。

10


季风本周推荐

第二部分

《文学种子》 《再读一遍》 《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左翼立场与悲剧文化》

11


季风本周推荐

《文学种子》 王鼎钧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 2014-8 / 26.00 / 汉语写作

丛书 王鼎钧作品系列 这套丛书还有 《山里山外》,《左心房漩 涡》,《作文十九问》,《千手捕蝶》,《怒目 少年》 等。

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 字、 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 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 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 养和必备的技艺。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 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 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 年去台 湾,1978 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在台期间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 《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情人眼》、《碎玻璃》等。

昨天的云 : 回忆录四部曲之一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1 30.00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 杨传珍 代序 文学四院 语言 字 句 语文功能 意象 ……

关山夺路 :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三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 36.00 12


季风本周推荐

《再读一遍》 [美]艾伦·雅各布斯 / 魏瑞莉 / 译林出版社 / 2013-8 / 28.80 / 读书方法

节选

这本书是为那些体验过 阅读乐趣——愉悦、智慧、欢 乐——的人而写的。此外,作 者还在书中对不同类书籍进 行了评价,并推荐了不同的阅 读方法和技巧。应该说,这是 一本不可多得的涵盖阅读方 方面面,而又与时代同行的 书。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 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 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 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 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 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 书中得以重现。 艾伦•雅各布斯,美国伊 利诺伊州惠顿学院英语教授。 著有: 《纳尼亚传奇:C.S. 刘 易斯传》、《原罪:文化史》 和《阅读的神学》。他关于文 学、文化的评论作品广泛刊登 于《波士顿环球报》、《美国 学者》、《牛津美国》等。

这种自我帮助、自我提升 的阅读模式似乎深深地植根 于美国文化中:即使是极为体 贴和仁爱的评论家迈克尔·德 达①,在他的著作《畅游书 海))中也难抵诱惑地列出了 一个包含 16 本著作的重要书 单,并声称如果你能认认真真 地读完这些书,“你基本上可 以了解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 品”。真的是这样吗? “了 解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 只要我读完这 16 本书就能实 现?这么快就能见效? [这是美国人一直以来乐 于相信的一类事情:基督教福 音传道者、后来成为欧柏林大 学第一任校长的查尔斯· 芬 尼,曾在 1835 年断言:“(宗 教)复兴的正确方法与种植小 麦稻子的正确方法在哲学上 (例如科学)来讲是相通的。 我相信,实际上这一点很确 定,宗教复兴的失败率更低一 点儿。”种植小麦,劝说人加 入基督教,向人们敞开文学世 界的大门——这些都需要适 合的设备,恰当的技巧,以及 严格按照指示行事。】 把艾德勒、范多伦和法迪 曼等人的著作当做是在卖弄 学问,这样做很容易,但是正 如前面我已经谈到的,美国的 广大读者群,或者说其中很大 一部分读者做不到直接获取 阅读的乐趣,他们非要用一堆 责任义务来分割本来可以得

到的乐趣。照他们的想法来 看,那些未被证实对你有益的 书将会受到质疑——至于为 了“乐趣”而读书,或者乐趣 本身,从道义上来讲就是不合 理的。托马斯·福斯特的作品 《如何像教授一样阅读文学 作品》和《如何像教授一样阅 读小说》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 种焦虑心理:两本书都暗示阅 读行为最好由受过良好训练、 公认的行业专家来实施,又含 蓄地承诺这种专业技能至少 有一部分是可以传授给普通 读者的。 目录 我们能做到! 兴致 一切尽在你的大脑中 远大抱负 追根溯源 遥远的回应 电子阅读时代 越慢越美丽 吐露真心 沉迷 来自修道院院长的劝诫 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胜利回归 可塑的注意力 接受训练 嘘——别说话 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判断,评判,行刑 身处孤独,渴求伴侣 偶然天成 这一切缘何而起

13


季风本周推荐

《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印] 阿罕默德 / 易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5 / 49.00 / 文学研究

第二章阶级的语言,移民的意识形态 第三章詹姆逊的他者性修辞与“民族寓言” 第四章萨尔曼·拉什迪的《羞耻》:后现代移 民与妇女再现 第五章《东方学》及其后作:萨义德作品的暧 昧与西方定位 第六章马克思论印度:一种澄清 第七章印度文学:关于一个概念定义的笔记 第八章三个世界理论:一场争论的终结 译后记 丛书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逆写帝国》,《白色神话》。 二战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从印度次大陆到 拉丁美洲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西方 帝国主义的强烈表达。本书作者反对“第三世 界”文化和文学的同质性倾向,提出了对“殖 民话语”和“后殖民话语”的理论陈述,这部 理论批评著作揭露了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批评老生常谈中的欺骗性。本书梳理了詹明 信、赛义德和“庶民研究”等理论,本书同样 精彩地分析了印度文学,以及“第三世界”的 词源,以及所谓“殖民话语理论”在知识分子 圈子中出现的各种条件。

逆写帝国 : 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 [澳] 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斯、 蒂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6

阿吉兹·阿罕默德,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 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之 一。 目录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赵稀方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论我们时代的符号系统中的文学 第一章文学理论与“第三世界文学”:一些语 境

白色神话 : 书写历史与西方 [英] 罗伯特·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5 45.00

14


季风本周推荐

《左翼立场与悲剧文化》 陈奇佳 张永清 / 人民出版社 / 2014-7 / 52.00 / 文集

《被围观的十字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的当代诠释》,主编《文学与思想》、《当代 批评理论》等学科建设书籍。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 的历史,人类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悲剧 都有过不同层面的阐发,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基因,更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 是近代以来,人类信仰的普遍缺失,更加引起 人们对于悲剧思想的关注。本书收录了伊格尔 顿、威廉斯、乔治?斯坦纳、韦斯特福尔、本 雅明、利奥塔等近现代西方重要左翼文艺理论 家的著名悲剧理论研究论著数十篇,从悲剧 史、悲剧理论的革命性以及不同思想家所引领 的不同思潮入手,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西方近现 代悲剧思想理论思潮的概观,其中很多篇章是 首次译为中文与读者见面,相信能够给学界带 来新思,给广大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陈奇佳,1970 年 10 月 25 日出生,浙江省 温岭市人。1993 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毕业,2003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 艺学文艺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教授。以悲剧 文化和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日本 动漫艺术概论》、 《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 、

张永清,文学博士,1965 年生,山西平陆 人。曾先后在山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 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学习。现任教于中 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西方 美学研究。陈奇佳,男,1970 年 10 月出生, 浙江温岭人。2003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 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 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基督教文化、 大众文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 《人民日报》发表论文、评论 50 多篇,论文 多次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日本动漫艺术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夏衍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与人合著) 等。曾获 1 届、第 13 届田汉戏剧奖戏剧评论 二:等奖。 目录 编辑前言 伊格尔顿研究 狂欢的邀请 圣徒与自杀者 文化与野蛮 恐怖超越悲剧 迈纳得斯和圣战者 尼采的牛 威廉斯研究 《戏剧:从易卜生到布莱希特》导言 爱尔兰戏剧家 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 雷蒙·威廉斯论悲剧与革命 本雅明研究及其他 ……

15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三部分

《玻利维亚日记》 《空巢》 《天空的另一半》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最初的体验:帕斯捷尔纳克中短篇小说集》 《安南回忆录 干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生》

16


季风本周推荐

《玻利维亚日记》 [古巴]切·格瓦拉 / 郭昌晖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4-7 / 58.00 / 日记

目录

本书为拉丁美洲左翼革命家切·格瓦拉的 最后一本日记,记录了 1966 年 11 月至 1967 年 10 月,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在玻利维亚的革 命活动历程。第一篇日记写于其进入玻利维亚 中部山区之后的第一天,最后一篇写于他被杀 害前两天。日记叙述了游击队怎样开始运作以 及被政府军发现,解释格瓦拉怎样决定划分两 个纵队但随后无法重建联系,导致了他们的整 体失败。《玻利维亚日记》由《壁垒》杂志迅 速而未加修饰地翻译后,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格瓦拉的革命摰友、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亦 曾介入翻译。 切•格瓦拉(1928-1967) 拉丁美洲左翼 革命家,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一九二八年 六月十四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在布宜 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及毕业后不 久环游拉丁美洲。一九五六年同菲德尔•卡斯 特罗等人在古巴开展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 的游击战,一九五九年攻入哈瓦那,推翻巴蒂 斯塔政权,参与缔造古巴共和国。后前往刚果、 玻利维亚等地从事革命斗争,一九六七年十月 八日被玻利维亚政府军俘获,翌日遭杀害。

英文版编者按语 地图 前言 /卡米洛•格瓦拉 必要的序言 /菲德尔•卡斯特罗 玻利维亚日记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 一九六七年一月 一九六七年二月 一九六七年三月 一九六七年四月 一九六七年五月 一九六七年六月 一九六七年七月 一九六七年八月 一九六七年九月 一九六七年十月 附录 对城市工作干部的指示 第一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二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三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四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五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平 专有词语汇编 名家推荐 “他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 ——让•保尔•萨特 “这部日记生动地表现了非凡的人格,是 在烽火连天的战事中写就的游击战教科书,是 如同火药一样的易燃物。” ——菲德尔•卡斯特罗

17


季风本周推荐

《空巢》 薛忆沩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5 / 36.00 / 长篇小说

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 年获台湾 《联合报》文学奖。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 (2012 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 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 湾版);短篇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 动的房间》、《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 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 (2013 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随笔集《文 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 •波罗同行》。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作品,以一段真实的 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 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 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 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 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 “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 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 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 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 和人生奥秘。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 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 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 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 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 年任教于深圳大学 文学院。2006—2007 年为《南方周末》及《随 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 年受聘为 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 年受聘为中山大

节选 这是我第一次接到从公安局打来的电话。 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的一生,我不算短的一生。 再过三个星期,我就要过八十岁的生日了。八 十岁的生日……我曾经觉得它那么遥远,我甚 至觉得它永远也不会到来。但是,再过三个星 期,它就将进入我的生命,穿过我的生命…… 经过这么多年的“空巢”生活,我对这个特别 的日子其实已经没有特别的感觉。一些亲戚和 朋友早就在嚷嚷着要为我筹备热闹的酒宴和 庆典。我坚决反对。我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 我告诉他们,生日那一天,谁都不可能找到我。 也许我会躲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也许我就躲 在自己的“空巢”里……不管在哪里,我都会 “躲”着,谁都不可能找到我。我不想庆祝八 十岁的生日,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一生一事无 成,不值得庆祝。这种“一事无成”的感觉最 早好像出现在我丈夫的追悼会快要结束的时 候。最近两年,它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 烈,经常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当然,只要一 想到我一生的“清白”,我就会振作起来,我 就会感觉充实,感觉骄傲。是的,我的一生一 事无成,但是谁都不要想在这一事无成的一生 中找到任何的污点:政治上的污点,生活上的 污点,经济上的污点……我一想到这一点就会 感觉特别骄傲。我相信,将来我的悼词不管由 谁来写,这种终生的“清白”都是悼词里要突 出的内容。

18


季风本周推荐

《天空的另一半》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美]雪莉·邓恩 / 吴茵茵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4-5 / 39.80 / 纪 实文学

目录 前言 女孩效应 第一章/解放 21 世纪的奴隶 学校帮助学校 第二章/禁令与卖淫 解救女孩容易,防其重操旧业难 第三章/学习大声反抗 新废奴主义者 第四章/以强暴作为统治手段 穆赫塔尔的学校 第五章/“荣誉”之耻 海外留学到刚果 第六章/孕产妇死亡率——一分钟一名妇女 治疗国家,而不只是病人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 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 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 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 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 力、处女情节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 18、 19 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 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 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 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 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 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在担 任《纽约时报》驻北京特派员期间获得普利策 新闻奖(Pulitzer Prize),他们也是第一对共 同获得该奖的夫妇。克里斯多夫先生又因《纽 约时报》的特写专栏而再度荣获普利策奖。他 也担任过《纽约时报》香港、北京和东京的分 社社长及副主编。邓恩女士在《纽约时报》担 任商业版编辑,同时为东京与北京的驻外记 者。她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亚裔美国人。

节选 西方国家也有其性别歧视问题,但在富裕 国家,性别歧视老是跟薪资不平等、体育队伍 资金不足或是上司不令人喜欢的碰触有关。而 在世界许多地方,性别歧视却是致命的。比如 在印度,母亲带着女儿去接种疫苗的比例少于 儿子一一光是这一点,就要为印度 l/5 的失踪 女性负责。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女孩的病情 唯有比躺在医院的男孩还严重时,才会被送入 医院。整体而言,印度 1 一 5 岁的女孩跟同年 纪的男孩相比,其死亡的可能性多了 50%。最 保守的估计是,每四分钟就有一名印度小女孩 死于性别歧视。 身材魁梧、留着一脸络腮胡的阿富汗人希 丹夏曾经这么跟我们说:他的妻儿都生了病, 他要妻儿都存活下来,但是孰轻孰重相当清 楚,儿子是必不可少的珍宝,而妻子则是可以 被取代的,所以他只给儿子买药。“她总是大 小病不断,”他冷冷地评论自己的妻子,“帮 她买药不值得。” ……

19


季风本周推荐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庄崚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6 / 32.00 / 回忆录

学测量样板之精密度。样板工 具厂厂长高许培,材料试验所 所长周志宏及精密测量室主 任等均系留学生,享有一定的 学术名望。此外同济毕业生特 多,如费启能、周祖彭等。 父亲的工作主要是在样 板工具厂帮助安装当时相当 新式的德国机器,包括铣床、 钻床、刨床等。各种仪器设备 安装好后,百水桥研究所从 1937 年夏起正式展开军械、 枪弹及其他军用装备的试验 研究工作。父亲则被抽调到所 部,担任报表抄写等事务。 本书系作者在搜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以父辈们的成长经 历——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为其核心和灵魂——为线索,钩 沉出来的一部群体人物传记。它歌颂了父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 为民族国家的解放而进行的不屈斗争,不同人物的命运则被放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时光荏苒,人世翻新,全书 主题最终升华到对中华民族光辉未来的展望上。 庄崚,经济学博士、研究院。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 部外资项目办副主任、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团)研 究室主任等职,现任浦东新区经济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理事长、 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科学 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与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 员、美国加州国际教育协会客座教授等职务。著有《外贸自乘 效益论》、《浦东 2020》等经济类著作,还曾以知青生涯为基 础,创作长篇小说《送你一束沙枣花》。 节选 兵工署百水桥精密研究所建造于 1936 年,是在全国抗日呼 声高涨情势下新设的军用研究机关,其装备及研究水准在 20 世 纪 30 年代属“尖端”之列。 百水桥精密研究所由兵工署技术司司长江杓(曾留学德国) 兼任所长,内分设样板工具厂,专造精细军械制造用之各种样 板;材料试验处,专门试验各种兵器材料;光学测量室,用光

目录 第一章 书香门第(常州、江 阴、杭州、上海,1910—1936 年) 常州庄氏 南菁浙大 南洋中学 第二章 奋起抗战(南京、香 港,1936—1938 年) 百水桥畔 两南总处 香港分处 第三章 狮城侨心(新加坡、 河内、海防,1938—1939 年) 赤子忠心 南洋机工 中越通道 第四章 滇缅路遥(仰光、腊 戍、畹町、昆明,1939—1941 年) ……

20


季风本周推荐

《最初的体验:帕斯捷尔纳克中短篇小说集》 [俄] 帕斯捷尔纳克 / 汪介之 / 译林出版社 / 2014-7 / 39.80 / 小说集

《第二幅写照:彼得堡》等 13 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创作,熔人文关怀、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的 诗意感受于一炉,形象地折射出 20 世纪前半 期俄罗斯民族所经历的风云变幻,艺术地表现 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岁月里的命运、困 惑、情绪与思索,其艺术表现手法兼具古典风 格和现代特色,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目录

《最初的体验:帕斯捷尔纳克中短篇小说 集》包括帕斯捷尔纳克的《最初的体验》、《一 个大字一组的故事》、 《第二幅写照:彼得堡》 、 《无爱》、《柳维尔斯的童年》、《中篇故事》 、 《帕特里克手记》等 13 篇小说,也即除《日 瓦戈医生》之外作家的全部散文体小说。这些 作品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青年时代对于外部 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心理体验,对艺术与生活的 关系展开了深入思考,以独特的诗学方式传达 出对时代风云的沉思,高度关注被卷入历史洪 流中的个性、特别是当代女性的遭遇,清晰地 显示出书写一代知识者的命运、把一代人“归 还给历史”的鲜明意向。这些作品所提出与思 索的问题、观照生活的视角和刻画的形象,使 其成为最终通向《日瓦戈医生》的必要艺术前 阶。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 20 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8 年诺 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著有诗集《云雾中的双 子星座》、《超越障碍》、《生活,我的姐妹》 、 《主题与变奏》,长诗《施密特中尉》和《1905 年》,自传随笔《安全保护证》和《人与事》, 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及《最初的体验》、

最初的体验 阿佩莱斯线条 奇特的年份 一个大字一组的故事 对话 第二幅写照:彼得堡 …… 节选 帕斯捷尔纳克的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同样开 始于 1909—1910 年冬季,并从那时起逐渐形 成两条互相映衬的演进轨迹。他往往以诗与散 文的不同样式艺术地表达同一主题,或在完成 一批诗作后立即相应地转入散文写作,有时则 以诗歌和散文创作构成在情节上彼此连缀的 一组作品。他如此频繁地在两种体裁之间切 换,倒并非刻意进行某种艺术形式试验,而是 由于他对诗歌和散文写作两者之间关系的独 特理解。在《若干论点》(1918)一文中,帕 斯捷尔纳克曾指出:诗歌和散文是彼此不能分 离的两极。他喜爱诗歌,但更热爱散文,珍视 散文这一艺术样式,认为它较少受到各种规范 程式的约束,能够比诗歌提供更阔大而自由的 表达空间,甚至认为诗歌只是散文创作的准备 阶段。在后来的《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 纳克就曾借主人公尤里•日瓦戈之口,谈到自 己早就形成的这一独特见解。他的全部中短篇 小说,正是这一艺术见解的直接体现。 21


季风本周推荐

《安南回忆录

干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生》

[加纳]科菲•安南、[美]纳德尔•莫萨维萨德 / 尹群、王小强、王帅 / 译林出版社 / 2014-6 / 38.00 / 回忆录

责人事工作。1990 年海湾战争爆发后,安南负 责同伊拉克谈判关于释放联合国及其他国际 组织工作人员的人质问题。1993 年 3 月出任联 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主管在世界各 地的维和行动。1997 年 1 月 1 日至 2006 年 12 月 31 日,他担任联合国第 7 任秘书长。2001 年 10 月,安南与联合国同获当年诺贝尔和平 奖。 目录

联合国第 7 任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科菲•安南在《安南回忆录:干预:战争与和 平中的一生》里以生动和坦诚的笔调描述了他 进入联合国后和处于世界舞台中心的政治生 涯,与大家分享了他在“9•11”,美国占领 伊拉克和阿富汗,中东和谈,索马里、卢旺达 和波斯尼亚的残酷冲突,科索沃、东帝汶、达 尔富尔的人道主义灾难等等事件中的独特经 历,再现了一个个或催人泪下或惊心动魄的场 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深刻分析“现代战争 史”时也坦率地承认了联合国一些维和行动 的失败。安南敏锐地察觉到了冷战后世界地缘 政治的变化,大力推进联合国的改革,使其从 只能适应冷战格局发展到开放地迎接全球化 时代。他引领着世界抗击贫困和艾滋病,敦促 非洲国家厉行法制,他深知经济发展才是消除 冲突、维护和平的根本途径。 科菲•安南 1938 年 4 月 8 日出生于加纳 库马西市,曾到美国和瑞士留学,先后获经济 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硕士学位。1962 年进入联 合国工作。1986 年升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负

序言干预之弧 前言和平卫士和平使者 第一章独立非洲的开端 第二章信守诺言索马里、卢旺达、波斯尼亚以 及在一个到处是内战的世界里的维和考验 第三章主权与人权科索沃、东帝汶、达尔富尔 和保护的责任 第四章人民的联合国改革全球治理与恢复法 治 第五章大陆的命运非洲战争,非洲和平 第 六 章 重新 定 义 人 类 安 全全 球 抗 击 贫 困 与 “千年发展目标” 第七章世界的断层线中东和谈 第八章“9·11”战争恐怖袭击、阿富汗、伊 拉克和处在崩溃边缘的联合国 后记一位现实主义者的梦想 名家推荐 科菲•安南是弱势群体的有力代表,他总 是不知疲倦地呼吁和平,他是全球安全和人权 的保障者。安南让我们知道,我们组成了一个 大的社区,我们之间的相似远胜于差异。他告 诉我们,当我们都致力于实现平等、宽容和尊 严时,奇迹将会发生。 ——比尔•盖茨

22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日和手贴;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中信

苏静 主编

42

2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3

如何看一幅画

中信

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 48

4

睡不着

中信

Tango

32

5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湖南文艺

卢思浩

35.8

6

简单插画练习.初级篇

现代出版社

[日]佐佐木朋惠

24

7

武人琴音

人民文学

韩瑜 口述/徐皓峰 徐骏峰 著

29 8

我是猫

中国华侨

[日]夏目漱石

38

9

每一天都是幸福的练习

长江文艺

周国平/毕淑敏/沈从文 36

10

吴哥之美

湖南美术

蒋勋

48

23


季风本周排行 11

图说中国绘画史

北京三联

[美]高居翰

88

12

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迷糊娃

35

13

金刚经.佛学经典-经文抄写系列

上海人美

陈宝麟 书写

18

14

中国剩女调查-

关于剩女,我们需要一个真相

广东人民

罗爱萍/王蜂/江宇

39

15

中信

[日]白川静

38

汉字百话

24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一本书读懂财报

浙江大学

肖星

35

2

王尔德的美丽哲学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英]奥斯卡·王尔德 32

3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

时寒冰

59.8

4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山西人民

[美]周锡瑞

58

5

整理的艺术 4:升职从整理开始

世界图书

小山龙介

29.8

6

气候创造历史

北京三联

[瑞]许靖华

36

7

心灵的平静

华东师大

安塞尔姆.格林

26.8

8

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日]高杉尚孝

35

9

红星照耀太平洋社科文献

吉原恒淑/詹姆斯·霍姆斯 49

Stories of American Livelihood

北京大学

[美]姚鸿恩

45

11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中信

李冬君

42

12

刑法的私塾

北京大学

张明楷

49

13

沉疴遍地(三辉图书)

新星出版社

托尼.朱特

25

中国崛起与美国海上战略 10

美国民生实录

25


季风本周排行 14

冷战在亚洲-

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

九州出版社

沈志华

15

商务

[德]维克多.克莱普勒 52

第三帝国的语言

78

26


声音

声音 我就是被美国福利养出的懒人 胡泳:社交媒体改变公共领域 陈宜中:自由主义的左右分歧 陈纯:自由主义的“进”与“退” 文明史鉴:日本国学影响下的极端民族主义滥觞

我就是被美国福利养出的懒人 薛涌

大家(2014-08-10)

前几天吃晚饭时,妻子告诉我她买菜的经历:到了超市收银台准备付款,前面一个十几岁的 母亲抱着个孩子,拿出一叠儿童食物券 WIC,全名叫“妇女、婴儿、儿童特别营养补助券” (Special Supplemental Nutrition Program for 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收银员没有见过,不知道怎么 处理,赶紧呼叫经理,闹得大家都得等。那女孩子特别难为情,转身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 对不起!”妻子本想安慰她一下,告诉她自己当年也用过这个。但话还没有出口,收银员已经搞 明白怎么处理、招呼那位女孩儿。她也赶紧抱着孩子去付款了。 这一段小插曲,勾起了我们十多年前的往事。

27


声音 我们当时住在无家可归者遍地的纽黑文,超市里许多顾客都使用各种食物券。收银员有专门 的训练,处理得很熟练。如今,我们住在波士顿富裕的郊区。这里看不到无家可归者,超市里也 难得见到有食物券的。怪不得收银员一时抓瞎。偶然碰上这样的场面,仿佛自己一下子回到了那 个其乐无穷的苦日子,并象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同时也惊叹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无巧不成书,妻子讲述这些事情时,我发了一段有关的微博: “我奇怪中国的孩子看病为什么要交钱。有网友质问:哪国不交钱?我告他:没文化真可怕。 孩子在美出生时我们是一贫如洗的两个外国人。孩子医保一直到 22 岁,去医院政府派车,相当 “豪华”,还给一大堆食物券保证营养。孩子吃不了,父母就跟着“蹭吃喝”。美国这方面还是 发达国家中最差的。” 这里有另外一条缘由。这条微博本是对另一条微博的跟贴:一位母亲借来五千块抱着幼子去 医院看病,结果钱全被偷光,绝望之下嚎啕大哭。据说医护人员仍然安排治疗,让人欣慰。但那 微博配有照片,看了心情很沉重,我就随手写了这么一条。后来觉得应强调一下儿童看病应该免 费的立场,干脆扶正单发了。 没想到,这么几个字居然有爆炸性的效果。几个小时内,阅读量超过 170 万,评论过千,转 发过三千。那一千多条跟贴,绝大部分是谩骂,有说我造谣骗人的,有说我伪造收入蹭福利并要 举报的,更有说“丢人丢到国外”去的。还有些帖子,居然在那里质疑:这么穷怎么还能出国? 仿佛只有贪官才配出国。 这一千多的跟贴,多少帮助我了解了中国的世相。这种世相,又多多少少建构在对美国的种 种误解之上。所以,我不妨从亲身经历开始,讲述一下一对“一贫如洗”的夫妻在美国生了孩子 后的经历。 首先讲讲我们为什么“一贫如洗”。在这一千多跟贴中,反复出现的质问是:“一贫如洗怎 么能出国?”即使我这个一天到晚上网,自认为还算了解中国的人,读到这样的问题也感到吃惊, 接着马上就意识到:时代的变化是多么巨大! 在我们留学的那个年月,即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国的主力都是“一贫如洗”的。 他们大多是从美国的大学拿了全奖,有的借钱买张机票,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打天下了。那些“有 钱”的,即靠海外富亲戚担保的,过签证关都难。拿全奖的“一贫如洗”者,则很受礼遇,一两 分钟就过关了。还有些人,连考托福的钱都没有。 我八十年代给香港杂志写稿,第一次挣了一百美元左右的外币,三分之二送给朋友考托福了。 这两位后来都成了相当不得了的人物。如今,象我们那样一贫如洗靠全奖出国的大概仍然不会少, 但出国的大多数是有钱人,四年本科就能烧掉快一百五十万人民币。这种人多了,大家反而不明 白“一贫如洗”出国是怎么回事。他们当然更不会有我们这种经历。更有甚者,许多这种拿父母 的血汗去留学的人,什么都学不会,怎么去怎么回来,“海龟变海带”已经成了媒体的关键词。 恰恰是这样的人,开始嘲笑我们这些被美国名校一年几万美元请去读书的“蛀虫”了。 当时我们夫妇都在耶鲁攻读博士课程,待遇按说不薄:免学费之外,学校提供一万美元左右 的生活费,外加医保等等,只要不奢侈,生活上不用愁,可以专心致志地读书。不过,这种支持, 28


声音 一般只延续六年,除非你在校外能申请到基金,否则六年后就不会衣食无忧了。我们前几年忙于 学业,根本没敢想要孩子的事情。等妻子通过博士论文资格考试,才生下小女。女儿两个月时, 一家三口都到了日本,妻子进行论文研究,我则学习日文。可惜,为照顾不满一岁的孩子,妻子 不能如期完成论文。我回美后匆匆通过博士论文资格考试,就只剩下一年的奖学金了。 这就是我们“一贫如洗”的状况:从日本回来后,一家三口,收入全靠我的奖学金,而且只 能吃一年。耶鲁奖学金中的生活费部分,比照的是当地的生活费用标准。我们穷惯了,一般消耗 比这个标准低许多,一度两人分享一个人的奖学金也可以过得不错。但是,一家三口用一个人标 准的生活费,显然就不行了。尤其是女儿,需要另有医保。我们因为是耶鲁的学生,自动享受学 校的医保。如果再加一千多美元,女儿也会被我们的医保覆盖。但是,当时这一千多块对我们是 笔非常大的钱。 经过一番咨询,还是按照“专家”的指示办理:让女儿加入给低收入阶层的免费医保,这个 大概是属于“医助”(Medicaid)范围,一直能管到 19 岁。我微博上唯一的错误,就是把 19 岁 说成 22 岁。因为是十几年前的事情,记忆不清。经过网友批评,查阅了一下资料,虽无十足把 握,但确实更可能是 19 岁。另外,我在 140 个字中没有空间交代:这种医保自我找到工作后就 自动脱离。本觉得这是不用解释的常识。工作后的医保自动覆盖全家,谁还会赖在政府的医保上? 但是,美国的制度还在那里:如果父母一直没有工作和医保,孩子确实可以继续享受下去。 老实说,刚开始面临这个选择,我们颇为迟疑:耶鲁是个精英大学,医疗系统相当有水平。 女儿加入“穷人医保”,会不会受委屈?后来专家们耐心解释:这种医保在质量上绝对不会有差 别,只能是更好。

比如,我们没车。拿着耶鲁医保看病要自己想办法去医院。穷人医保则考虑到穷人没车的现 实。所以给孩子看病(包括例行检查),只要事先预约,政府会派车接送。另外,拿药也是免费 的。看病找什么专家,还是自己随便选。大家都去耶鲁纽黑文医院。我们还真用过几次专车带孩 子看病。那是医用的小面包,里面各种仪器俱全,一看就是精心为各种病人设计的,设施比普通 车辆舒适豪华多了,颠簸小,空调温度极为稳定,而且每次来都只接送我们一家。用了这么几次, 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这要花政府多少钱呀!于是以后带孩子看病,除非刮风下雨,我宁愿让她 29


声音 坐在我脖子上走半个多小时到医院。还好,我是练长跑的,扛着孩子走这么远小菜一碟;女儿坐 在爸爸脖子上也开心得不得了。 除了这种免费医保外,女儿还享受每月几十美元的 WIC 支票,就是我开篇提到的那种食物 券。这是用于她的营养补助。父母凭着这种支票,可以到超市购买各种食品。当然,这里面有些 限制。有些高档的、名牌的东西不能买。不过,当时用这种支票买来的东西很多,女儿根本吃不 完。我们当父母的也就跟着“蹭吃喝”,比如牛奶、鸡蛋、果汁等等,吃了不少女儿的。这里的 原因,大概是女儿个头儿小、胃口小,吃不完美国孩子标准的食物。 这种福利,并不仅仅是把钱送到你手里为止。这种食物券,每两个月领一次,领取前必须和 营养师会面,营养师会耐心询问孩子的健康和饮食状况,提供各种建议,有时要查看医院例行检 查的结果,甚至亲自检查孩子。让我终身难忘的,就是九一一那一幕。我当时正好在去领食物券, 坐在一堆穷人中间,看着电视上的图像,半天搞不清出了什么事情。 这些,是一个穷孩子所享受的国家福利。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父母是两个博士生,都 有学业要对付。女儿要送到幼儿园去。不象北欧,美国没有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幼儿园是私立 的,所费不薄。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进行了最大的一次冒险。 那时女儿随我们刚从日本回来。在日本时,享受着日本式的福利。幼儿园虽然难进,但等了 半年进了公立幼儿园,一周六天,每天九个小时,连午餐、尿布都包进去,全是免费的。回到美 国 14 个月,需要上幼儿园,但那种日本式的福利全没了。妻子把附近的幼儿园访问了个够,最 终走进一家名叫“创造儿童”的幼儿园,附属于纽黑文的儿童博物馆,建筑都连在一起。她一进 去就傻了眼了:这里真是孩子的天堂呀!老师全是大学毕业,能唱能跳,还有些多才多艺的耶鲁 学生来打工,而且一个全职老师最多看三个孩子。幼儿园根据哈佛心理学教授 Howard Gardner 的多重智能理论进行设计,不教读写,各种益智活动多如牛毛。在纽黑文,进这个幼儿园要排长 队,有的家庭甚至要等上两三年。当然,价码也不低,一个月 1200 美元,我奖学金中的生活费 全部拿去还不够。 那天妻子回家告诉我:“我把孩子登记上了。”说完这话,我们俩都吓傻了。妻子承认,这 是非常不理智的决定。但是,她看到这个幼儿园时,就觉得看到了女儿的理想成长环境。她纠结 许久,最后下决心就凭一个信念:“父母穷,孩子有什么责任?!”我一半宽慰她一半宽慰自己 地说:“别担心,虽然登记上了,但恐怕轮不到。”没想到,一周后院长打电话来:“有空位, 你们很幸运。我们正需要一个这种年龄的女孩儿(这个幼儿园孩子的年龄性别结构很严格,女儿 正好被挑上)。你们不需要现在答复我,周末好好讨论一下,但下周一必须给我回话”。那个周 末,我如坐针毡,但扭不过妻子。孩子马上就上幼儿园了。 这一年怎么过?我的奖学金全给幼儿园了。另外,因为事先多少想到会走这一步,我们在两 人都拿奖学金的“宽裕”时期依然节衣缩食,一年基本能省下一个人的费用。这点积蓄正好救急。 与此同时,我不得不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搞学术的状态,开始给香港和新加坡媒体写 稿,一个月弄好了有几百块。妻子在学校当了半年助教,有六千块的收入。这样,一年勉强过得 去。 第二年,幼儿园第的学费涨了。但是,园长帮助我们找到了每月一千块的助学金,我们每月 缴三百多就行。就这样,我们从 2000 年坚持到了 2004 年我在波士顿找到现在的教职。 30


声音 到那时为止,我们确实一贫如洗,看着银行账户上一天比一天少起来的存款而寝食不安。但 是,女儿居然享受了绝大部分孩子享受不到的优质学前教育。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故事讲讲容易;要分析评价,乃至引申到社会制度的优劣问题上,就难 了。孩子出生后的五年,我们有着初当父母的极度快乐,但这也是在美国生活最为艰难的五年。 过大的心理压力,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在这种煎熬中,我们不能不羡慕北欧 那种“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制度的优越。比如,福利国家的全民医保是自动覆盖所有人的。你 不必为之焦虑。美国的福利,则是“收入审查”Means-Test 型的。即你要获得某种福利,必须向 政府提供有关家庭收入的信息,证明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某种水平,然后才能获得领取福利的资 格。中国人理解的福利,基本也属于这种类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微博上一说享受福利的事,就 招来一片“举报”之声。 在西方,英语国家里往往盛行“收入审查”式的福利。欧陆国家,特别是北欧,则主要是全 民性福利。两种孰优孰劣?最近的许多比较研究,都凸显了全民型福利的优势。具体而言,“收 入审查”型的福利,容易把拿福利当作领取人的“黑锅”,让他们被社会所鄙视。想想看,什么 人才要被“审查”?显然社会对你就是不信任。 对此,我们深有体会。你拿着食物券到超市买东西,从服务员的眼神中就能领受到许多人情 冷暖。而且往往越是低收入的人中,这种势利眼就越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势利眼,在 中国特别通行。包括许多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在这些人看来,你拿福利,要知道耻辱,这才能激 励你奋斗,早早自食其力。 殊不知,许多研究表明,这种“背黑锅”式的福利,恰恰摧残了穷人的自尊,成为导致世代 贫困的重要原因。在美国等实行“收入审查”制度的国家中,世代贫困特别严重。在全民福利的 社会,比如北欧,则很少有世代贫困,甚至贫困现象基本被消除。 另外,“收入审查”制度的福利,因为要“审查”、确认“资格”,管理费用很高,漏洞也 很大。更因为这种福利塑造了深刻的社会成见,即拿福利的是社会中最不争气的一部分人,于是 对这种福利的公共支持率比较低。不像全民福利,因人人有份,大家都比较支持。也许大的问题 是,“收入审查”制度,需要接受福利者申请,而且申请对许多文化不高的低收入阶层成为相当 繁杂的程序,甚至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种福利的存在,故而许多人“漏网”,造成该覆盖的人没 有被覆盖到。 在孩子入托这个问题上,更显示出美国福利制度的缺失。在北欧,孩子一出生,甚至还没有 出生,父母就带薪休假,日后的托儿所不仅免费,而且水平非常高,也非常整齐。虽然北欧照样 有贫富,但这种一视同仁的福利,使孩子们从一开始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父母也不必为了工 作牺牲孩子的教育。这恐怕是北欧居民的智商普遍高于美国人的原因之一。而我们的经历,则显 示出一个新生命的来临会给父母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危机。这个问题,在耶鲁的研究生中一直不 停地讨论着。 有统计表明,美国历史等学科的文科博士,平均完成时间超过九年。就算本科毕业马上开始 读博士,提交论文时也三十多了。这期间结婚生子,乃正常的人生周期。读博士,在耶鲁这等条 件优厚的一流院校,每年也不过有一个人的生活费,根本不够养活孩子,再要自费入托,学业还 怎么继续?况且,许多人想自费还找不到地方。这还是受了最好教育的群体。普通老百姓,常常 31


声音 不得不把孩子丢下去工作,错过了早教的机会窗。有些孩子,颇象中国的“留守儿童”,因为没 人管在街上学坏了。于是又得雇警察、修监狱,来对付比欧洲高出十倍以上的犯罪率。这也是我 为什么说“美国这方面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的原因。 不过,尽管美国的福利制度有着种种缺陷,我们依然属于相当幸运的人。首先,我们受了良 好教育的人,在困境之中知道长远规划,知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教育背景带来的 “文化信心”,使我们比较能够对付世间的白眼。比如,超市的收银员态度傲慢时,我们并不会 因此觉得自己劣等,而是可怜对方太没文化。事情明摆着:我们眼前的困难最终都会过去,还有 波澜壮阔的事业在前面等着,对方高中是否毕业都不知道,大概很难跳出超市的低薪工作。其实, 这不过是一种反向的“势利眼”,并没有什么值得光彩的。但这种反向“势利眼”,客观上为我 们提供了心理保护。想想看,那些文化水平不如收银员的人,拿着食物券被对方鄙视后,很可能 丧失自尊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 我们的另一层幸运,是生活圈子也主要是由比较有文化的人构成的。这种社会氛围,大大帮 助了我们“蹭吃喝”。比如,孩子出生时,按照美国的规矩,产妇可以免费住院三天。这似乎是 美国很少的“全民福利”之一。当时妻子住在耶鲁-纽黑文医院的单间病房,豪华得象五星饭店, 房间及厕所里布满医疗装备,还有护士专门来伺候她洗澡。这并非耶鲁师生才能享受的特权。事 实上,我探视时在电梯间就碰到个无家可归者,她生下孩子就跑掉,害得护士到处找,最后找到, 被一左一右两个护士“押解”回来。我只听她在那里神经兮兮地嘟哝:“哼,让我们产妇住高层, 着火了怎么办?”其实高层是最好的景观。大概考虑到了产妇的心理需要吧。

可惜,这种福利享受了三天就要出院。这时妻子有些并发症还没有查清楚,需要再来医院复 查。我有些犯难,告诉医生:“我们没有车,又有个新生儿要照顾,复查再跑医院,母亲和孩子 我一个人怎么兼顾?”医生愣了一下,马上微笑地说:“她体温有点高,我可以决定延长她的住 院日期几天,你好好照顾孩子吧。”现在写这几句时,耳边仿佛听到微博上中国网民一片怒骂: “蹭吃喝!不要脸!丢人丢到国外去了!美国都被你们这种人吃穷了!”我想,我幸运的,是生 活在一个把穷人当人,而非当小偷的社会。 孩子入托的事情就更幸运了。我们一开始就如实向幼儿园的园长交代了家庭的经济窘境。她 很同情,但表示无能为力。后来我们居然果决地入托,也许让她有些吃惊,也许她觉得我们认同 32


声音 她奉行的“多重智力”的教育理念,所以日后对我们特别关照。最终是她帮助我们穿透复杂的政 策和手续的迷宫,一手把第二年的助学金申请到,否则我们根本搞不懂该怎么办,也不可能坚持 下来。 没有想到,这点事情说说,在网上居然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得罪了那么多人,仿佛我们抢 了谁的钱似的。让我吃惊的,倒不是网友们对美国的隔膜。美国本来就不容易了解。我也不认为 自己多么了解美国。选择讲个人经历,就是因为那至少是真实的。 美国是个地方权力很大的国家。各州的政策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很少欧洲那种整齐划一的福 利制度。在我看来,这是美国的弱点。比如那种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免费幼儿园,在美国是不 可想象的。而这种公共设施,恰恰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这些,我在《市场到哪里投胎》中有详细 论述,自不必多言。让我吃惊的,是网民回应中对福利的痛恨。似乎我们这些吃过福利(严格地 说是女儿吃过福利)的都是“蛀虫”,只会“蹭吃喝”,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后的结论, 就是“福利养懒人”,“懒人”会把整个社会吃穷,把整个国家搞垮。 有一次我对一个愤愤然的网友说:我即使真“蹭吃喝“,也是蹭美国的吃喝,没有伤害中国 利益。你们跟着跳什么?再看看美国:那些帮助我们搞到各种福利、助学金、奖学金的人,总是 对我们说:“你们走到这里,是了不起的成就。我想象不出自己能够这么在异国他乡闯荡。感谢 你们对我们社会的贡献!” 我之所以“自曝”这种“蹭吃喝”的故事,就是希望挑战中国对于福利的传统观念。目前中 美都在讨论福利制度问题,左右派论辩激烈。“穷到哪里都丢人”,依然在中国很有市场。欧洲 则基本接受了福利制度。在我看来,欧洲文明在这方面明显高出一筹。 我研读过一些欧洲的福利制度史。欧洲人一开始对福利的看法和中国人很类似,觉得福利养 懒人,吃福利的都是蹭吃喝的劣等人。比如英国早就有《贫困法》,旨在救济穷人,但又要时时 杜绝养懒人,要求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在贫民工厂(Poor House)干活,工作条件比普通工厂恶 劣得多、获得的薪酬也低得多。目的就是刺激这些穷人走出去自食其力。一位英国教授回忆,他 小时候家边有个贫民工厂,有些老人谈之色变、甚至不要走近那里,看到那房子就魂不附体。他 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进去。中国前一段有廉租房不能修私人厕所的讨论,立意和这种贫民工厂非 常接近,就是觉得穷人是劣等人,需要这种严酷的管理,否则他们就被养懒了。 后来欧洲人怎么变了?一大因素,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劳动人口特别是中产阶级高度集 中。经济危机一来,许多被大家公认的克勤克俭的“体面”家庭也流离失所。而且这种事情谁都 可能轮到。这样全社会就开始反省:贫困是一种不幸,需要帮助;贫困本身并非罪孽。后来全民 式的福利在欧洲展开,和这些经验关系很大。 我现身说法,有着同样的意图。如果说“福利养懒人”,吃福利的人都是“蛀虫”的话,那 么就看看我这个被养出来的“懒人”好了。我们夫妻二人,在国内大学读的是北大和复旦,高考 时都是所在地区(北京和浙江)的前几名。博士也读的是世界最好的学校。“懒人”能这样吗? 记得在耶鲁头几年,每年仅圣诞节和感恩节晚上去导师家吃饭,几乎没有一个假期。离纽约 那么近,除了一次到日文书店买书,几年都没有去过。教室—图书馆—健身房—家,这种四点一 线的生活,多少年如一日。我从本世纪初“蹭吃喝”开始至今,出版了大约二十本书,在几个报 33


声音 纸开专栏,属于撰稿量最大的专栏作家之一;我在美国大学有全职工作,同时还开办“薛涌留学 预备课程”,为一批中国学生进行留美的学业准备;除了这些,我还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每 周跑上百公里,五十三岁能用一个半小时完成半马。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就。但是,同时干 这么多事情,面对这样的工作量,不用说中年人,有几个年轻人能够承担得下来? 我可以不客气地挑战:大多数对我进行漫骂的网民,折腾一辈子也干不成我上述已经成就的 诸多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如果我这样的人是懒人的话,世界有谁是不懒的?如果这样一个人在生 活的某一阶段也需要社会帮助的话,社会有什么理由对那么接受福利的人侧目而视? 类似的故事,在美国也读过不少。很多拿过福利,后来成功的人,出来现身说法:多亏那点 福利,否则我走不到这里。如今成功了,则可以加倍回报社会。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有些网友大 骂:美国都是被你们这样的人吃垮了。其实,经济学家早就算出来:如果美国人都达到我们这样 的收入水平,如果美国孩子的成绩哪怕达到比我们女儿低 20%的水平,美国现在面临的财政、社 会等诸多痼疾就会自动消失。像我们这样被福利养出来的“懒人”,到哪里都是贡献于社会的人。 我们当然有责任力挺基本的社会福利。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崛起,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西方哪怕是最强调市场的舆论,如《金融时 报》、《经济学人》这类倡扬自由市场的媒体,也反复指出中国的“社会投资”不足。所谓“社 会投资”,其实主要是教育和福利等公共投资。孩子就医就是一例。给孩子免费医疗怎么会养懒 人呢? 中国正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如今的青年、中年人,最终都将面临着养老危机。现在的孩子, 就是未来养活自己的人。以中国的国情,每个孩子都是宝,其身上的附加值不是一般地高。孩子 有病得不到医治,导致病残甚至死亡,岂不加重中国的养老危机?岂不摧毁了中国未来最宝贵的 财富? 看看当今的世道:那些拿着父母的钱留学,英语也学不会,一事无成、动不动就度假购物的 后生,反而来教训我们这些艰苦奋斗出来的人不要蹭吃喝了。一个完全没有福利的社会,最终就 是这样的人当道。而一个有良好福利的社会,则会扶助那些肯奋斗的人,最终更可能是我们这样 的人当道。 放眼世界,最有效率、最富有、最和谐、最幸福的社会,还是福利国家式的社会。建设这样 的社会,不仅仅需要制度。任何制度要有效运行,都需要社会的支持。福利社会背后,是一种普 遍的道德情操、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一直同甘共苦的纽带。没有这些,社会就会越来越刻薄、越 来越残忍,最终走上自戕的道路。■

薛涌,旅美学者。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 学院政治学所、1997 年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同年 进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课程、现为波士顿 Suffolk University 历史系助理教授。

34


声音

胡泳:社交媒体改变公共领域 胡泳

共识网(2014-08-05)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兼任《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中央电视台《我 们》总策划,价值中国网总编辑。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 人士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种著作及译作。他写作的《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 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被誉为“了解网络发展最翔实的一本书”。 商鞅是战国时期力主加强君权的代表。他认为,“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国家需要用 法令和“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强调对民众加强“法令”教育。为 了使这种教育能够执行,商鞅将教育的权力交到法官法吏的手中。这套理论和实践被商鞅称之为 “壹教”,取消了所有违背法令和不利于农战的思想言论。商鞅指出:“壹教则下听上。”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壹教”精神,认为必须使国内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韩非指出,“以 文乱法”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那些“二心私学”,要“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韩 非子?诡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故明主之国,无书简 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提出的纲领自己没能实施,却被他的师兄弟李斯推行了。秦始皇三十三年,李斯奏请焚 烧民间“《诗》、《书》、百家语”,只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把商鞅以来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传统推向了极致,而这两句话也成为秦朝暴政的专 有名词。

35


声音 虽然秦王朝没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传之千秋万代,但他所创建的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却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当代中国,这种痕迹还清晰可见。比如,国人耳熟能详 的一句口号:“听党的话”。“听党的话”无非是听党的各级干部的话,这不正是“以吏为师” 吗?过去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伟大导师”,不仅管政治统治,还要管思想统治。思想统治 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舆论不一律,也就是商鞅所说的“言谈者必轨于法”。 1955 年,毛泽东发动“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时,提出“不但舆论一律,而且法律也一 律”。意思是,如果思想和舆论不一律,就要采用法律手段来最终求得一律。胡风及其同仁的独 立思考,从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观点”,到“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最终被归结为“反党 集团”和“反革命集团”犯罪,留下的一个重大后果,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和法律手段保障意识形 态的“舆论一律”,这成为了一种长期的体制模式。“文革”时期“舆论一律”更是被发挥至“无 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程度。 “文革”后,中国政治总体上出现了松动,保持“舆论一律”的方针也蜕变为一个新的说法, 叫做“把握舆论导向”,就是鼓励和放纵某些舆论,反对和压制另外一些舆论。 政论家郭罗基指出:“按照‘把握舆论导向’形成的舆论,前提是假定一部分人的思想言论 高于全社会的思想言论,且不允许挑战,于是垄断原则代替了竞争原则。”换言之,虽然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舆论完全一律格局打破,但舆论场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 虽有部分“观念市场”的竞争,但舆论垄断依然如故。市场化媒体起了一定开言路、通民情的作 用,但本质上仍是官办媒体的附庸。 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兴起,这种局面才开始出现改变。而要到本世纪第一个 十年,以博客与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中国大行其道,才有了根本转折。这就是中国舆论场出 现了一种结构性变化。“主导舆论”不再一统天下,民间崛起了一股堪与官方舆论相抗衡的话语 力量。 许多观察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洞察性地提出了“两 个舆论场”的说法: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在官方舆论场中,话语 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而在网络传播中,“把关”相对较弱,网络的匿名性使言 论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因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在网络舆论场上表 现得更加明显。与传统媒体相比,受众更倾向于网络媒体。 受众的这种倾向性,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那里,有一个更为鲜明的表述。他在人民网 就网络问政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表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网络 表达群众的声音,是群众的喉舌。“我们不能把网络变成党的喉舌,那就完全失去网络存在的意 义了。” 从观察可知,两个舆论场所讨论的内容、使用的话语乃至讨论的方式都大异其趣。传统媒体 官方舆论场也被称作“主流媒体舆论场”。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张首映对“主流媒体” 的界定是,“主流媒体和主流报章在国家民族或政党价值观上主要是弘扬主流价值”。他认为,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主流媒体主要用于宣传党和政府 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肩负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双重任务,但无论 是哪一方面,它们更多都表现为一种单向的输出。 36


声音 网络舆论场则不然,如果说前一个舆论场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网络舆论场则更富民间气质。 官方舆论场着力描绘的是政府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不是公共文化如何发展。而网络舆论 场探求的是公民怎样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影响现行权力制度。 由于较少受社会习俗和制度化政治权威的限制,互联网使中国原本隐身的民意变得高度可 见。如果说,在现实世界里,很多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在互联网上,他们获得了 发言机会,并采取着自己认为应采取的行为。 近年来,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内外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达到各级部门、机构和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根本无法想象的。 通过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观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新的参与性媒体为公共讨论 注入一种想法,一个批评或是一种关注。网络公共领域的不同形式,使得所有人都有发言、询问、 调查的出口,而不必依赖于官方媒体机构。我们看到了新的、分权化的方式,在履行监督的功能, 在展开政治讨论和组织,在影响议题和话语。一言以蔽之,以前作为受众和“臣民”的人们现在 成了政治对话的潜在贡献者和政治舞台的潜在行动者。■

37


声音

陈宜中:自由主义的左右分歧 陈宜中 共识网(2014-08-15)

陈宜中,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思想季刊》 与《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编辑委员。研究兴趣在当代政治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国族主义、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 左翼自由主义带有较强的“平等”倾向 我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野,粗略地谈一下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的左右分歧。 我所谓的左翼自由主义,指的是自由主义思潮中相对比较左的一方。右翼自由主义,指的是 自由主义思潮中相对比较右的一方。我特别想要指出,左翼自由主义跟右翼自由主义,在对基本 自由的看法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些重要差异的。 大家知道,左跟右是法国大革命后才出现的界定意识形态相对位置的一种说法,或标签。当 年坐在国王左边的,或支持第三等级的,后来叫做左派。坐在国王右边的,或支持第一等级和第 二等级的,后来叫做右派。这是现代左右区分的滥觞。左和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是标示 出政治意识形态光谱上的相对位置而已。但是广义地说,左翼自由主义一般用来指称带有相对稍 强的「平等」倾向的自由主义论说、思想或意识形态。我这里把「平等」放在括号里面,以表示 这个用法并不精确,只是一个很粗略的概括。 左翼自由主义(left liberalism)并不是新提法,它不但早就存在,而且存在已久。它公认的代表 性人物第一位是密尔。第二位是 19 世纪末牛津大学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托马斯·希尔·格林, 他是英国新自由主义的哲学代表,但这个新自由主义不是今日所谓的 neo-liberalism,当时说的是 newliberalism,也叫 social liberalism。 托马斯·希尔·格林借用了一些欧陆哲学的要素,他特别看重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或社 38


声音 群环境问题。另外,把杜威界定为左翼自由主义者也很贴切。迈克尔·沃尔泽在当代政治哲学论 辩中大家把他理解为社群主义者,他自称是一个社会民主派,但是他相当有意识地去继承美国进 步自由主义的传统,称他为左翼自由主义者并不为过。当然,左翼自由主义者还包括罗尔斯、德 沃金。哈贝玛斯也可以算进来。 除了代表性人物之外,有什么样的运动或改革跟左翼自由主义有关呢? 例如,19 世纪末英国的反贫穷运动和社会改革,就跟左翼自由主义有关。当时的左翼自由主 义者或新自由主义者以“为个人自由提供较佳的社会条件”作为反贫穷和支持社会立法的主要论 据。又如,20 世纪初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也跟左翼自由主义思潮有关。迈克尔·沃尔泽曾经 写过,当时美国工人没有受保障的组合权利和罢工权利,工人若是罢工,可能遭雇主直接开枪。 进步主义运动要求社经改革,争取工人的基本权益,这些都在左翼自由主义的改革要求之列。英 国福利国家的缔建者之一贝弗里奇,以及凯恩斯,大概只能算是中派自由主义者,但他们的政策 思路后来被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所吸纳。此外,争取普遍选举权包括女性选举权,也是 历史上左翼自由主义的重要要求。虽然密尔对一人一票曾有保留,但是他最后支持男女都应该有 投票权。 现代民主国宪法列明的自由比古典自由主义诉求的自由、消极自由的范围要广得多 何谓自由?自由主义宪政应该保障哪种或哪些自由? 理由何在?这些都是我们在讨论自由主义时,经常会遇 到的争议性问题。但以下,我要把焦点缩限在“基本自 由”课题上,即自由主义应保障哪些宪政基本自由?对 此,左右翼自由主义者的见解并不一致。 部分的右翼自由主义者,像哈耶克,是不接受基本 自由概念的。如果大家认为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左右分歧 只是关于社会经济公正,而无涉要保障什么样的自由, 那是不准确的。哈耶克不接受基本自由概念,他发展出 另一套界定宪政自由的方式,我在拙著《当代正义论辩》 第一章中对他的论点有些分析,在此无法充分展开。

當代正義論辯 陳宜中 聯經出版公司 2013-12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单单从抽象的消极自由 概念,诉诸古典自由主义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权”, 是否足以界定出自由主义宪政应该保障的基本自由?我 认为是很难的,几乎行不通。基本自由,指的是重要的、 优先的自由,重要或优先到必须予以宪政保障的自由。 这些自由的重要性何在,当然正是需要讨论的,也往往 成为政治争议的焦点。

我想先提醒诸位一句,就是当代宪政民主制度所保障的基本自由,各民主国宪法所列出的公 民基本自由与基本权利,比起 17 世纪洛克所谈的那些有限的消极自由,范围要广得多。这是一 个事实,而不是我的个人判断。洛克讲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但他所谈的自由,从现在角度来看, 是相当有限的。很多人认为洛克是良心自由的前身,可洛克的良心自由不及于世俗者:如果你不 39


声音 信任何教,对不起,你是没有良心自由的,国家可以用它所喜欢的方式来改造你。洛克还强调良 心自由只是私下崇拜神祇的自由,不能妨碍主权者的权力运作,不然主权者可以镇压你。以今天 的标准回头去看洛克,会发现洛克学说所保障的自由是很有限的,不包括今天大家视为理所当然 的、具有各种外部效应的“民主自由”(更全面的良心自由,思想与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政治 自由等等)。 从今天的角度,在民主化潮流出现以前的那一套古典消极自由观,是蛮有局限的。对左翼自 由主义者或民主自由主义者来说,它的局限性是颇大的。当然,对于不少右翼自由主义者而言, 新兴的民主自由威胁到了他们所看重的财产权和经济自由,所以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 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民主自由主义的转化,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就是宪政基本自由的 大幅扩充。 以罗尔斯为例,他列举出五大类基本自由,包括良心自由、思想自由、结社自由,维护个人 安全与个人整全性(integrity)的自由与权利,以及与法治相关的自由与权利。罗尔斯的良心自由, 要比洛克的良心自由更全面。思想自由与结社自由等具有更多外部效应的自由,本是伴随政治民 主化而来的自由要求,得到了罗尔斯的积极肯认。与此相关,他高度看重政治自由。至于维护个 人安全与整全性的自由与权利,以及跟法治相关的自由与权利,则可以说是古典自由主义以降所 有自由主义者都接受的。 左翼自由主义不支持无限上纲的个人财产权观念,它还伸张社会与经济公正 罗尔斯认为,个人财产权属于维护个人安全与整全性的自由范畴,必须得到宪政保障,但他 不支持那种无限上纲的财产权观念。这个重要区分,其实是密尔以降的现代自由主义者(包括左 翼自由主义者)广为接受的。属于每个人的私有产权,他人或政府不得任意侵害,不得任意抄家, 这是自由主义的 ABC。但比方说,如果你是一个大地主,你在唯一的沙漠绿洲垄断了水源,不 允许该地居民喝水,除非他们交纳高额水费,这应该被容 许吗?这属于宪政基本自由吗?再举个例,重度污染者说这 块地我买下了,无论我如何污染这块地及其地下水,都不 关政府或别人的事,谁限制我就是妨碍我的经济自由,就 是侵害我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请问,这个自由真是 基本自由吗?这种无限上纲的财产权观念合理吗?罗尔斯、 密尔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左翼自由主义者都会说,此类 经济自由不属于基本自由,此种财产权观念亦不合理,明 显超出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范围。 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有句名言, 说富人穷人都没有睡在桥下的自由。这句话一般被理解为 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嘲讽,它质疑自由主义所保障的自由只 是形式上的,而不具有更实质的意义。这正是很多左派对 自由主义的批评。为了响应这样的批评,罗尔斯在《正义 论》特别强调基本自由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而必须有用、 有价值。为了避免基本自由沦为徒具形式的、不具价值的 自由,便需要伸张社会与经济公正,而这包括基本需要和 基本机会的保障及其他,以使基本自由对大多数公民都有

正义论(修订版) [美]约翰·罗尔斯 著 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08 58.00

40


声音 一定的价值。 这不仅仅是左翼自由主义者的主张,不少中派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派也都接受这一点。保 障公民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机会,或保障社会经济基本权利,是比较低目标社会经济公正的要求。 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其他更强的、争议性也更大的要求,包括促进机会公平与政治公平,而这 通常意味须矫治、匡限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不平等。 罗尔斯所谓的“公平的机会平等”,并不是他个人发明的新想法。大家如果去看密尔的《论 社会主义》,会发现密尔已有类似的思路。密尔怎么谈当时英国的贫穷状况?他说在 1860 年代的 英国,决定贫富的主要因素是运气,特别是出身,而不是努力,甚至也不是才能。他的分析暗示, 形式上的机会平等是不足的,因为这仍不足以抑制阶级世袭及其不可欲的后果。因此,他主张对 超过一定额度的遗产课税,以避免阶级世袭的趋势愈演愈烈。最近爆红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克提, 也有颇为接近的思路。

约翰·罗尔斯(1921 年 2 月 21 日-2002 年 11 月 24 日),美国 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 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 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 20 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 哲学家之一。

左翼自由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不平等会转化成政治权利的不平等,进而危害个人自由。这是左 右翼的分野。 何以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值得关切?密尔不是为了平等而主张限制不平等,他的一个重 要理由是:社会经济不平等几乎一定会转化成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乃至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以 及公共政治生活的质量,而对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所危害。 罗尔斯的正义第一原则除了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还特别纳入了“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这 一条。何以他特别看重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对密尔来说,政治参与有其可贵的教育意义,对于 个人的自由发展很重要。罗尔斯则从“自我尊重”去论证政治自由及其公平价值的重要。这些左 翼自由主义的论点,不管是罗尔斯版、密尔版还是其他版本,尽管各自不同,但都看重公民的公 共政治参与。当然,这些自由主义观点跟主张参与是美德,甚至需要强制参与的公民共和主义论 说,还是有段明显的距离。 表面上,今日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者好像都主张保障政治自由,但其实仍有厚薄之别。主要 分歧在哪儿呢?以美国的政治献金争议为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近裁定,政府不得对政治献金 进行严格限制。所以很多想抹黑希拉里的,或要抹黑共和党的,就可以相当自由地找金主做广告 去抹黑对手。政治献金的规范问题,是美国左右派之间一个长期的争议。对于罗尔斯和德沃金来 41


声音 说,最好能效法北欧的公费选举制度,以避免民主政治沦为一元一票的钱权游戏、权贵民主。沃 尔泽也是类似的看法。在北欧,包括英国,政治献金是权力而不是单纯的言论,故需要受到严格 规范,几乎已是常识。偏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条文作为理由,实质上规定政 府不能对政治献金进行北欧式的规范,不能搞公费选举,否则便不当限制了言论自由。 在这个问题上,左翼自由主义者跟社会民主派、部分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接近,主张不能放任 社会经济层面的高度不平等直接流入政治领域,兑换成政治权力上的高度不平等。美国的保守派 (或右翼自由主义者)则大多主张政治献金规范越宽松越好。 罗尔斯出于对政治自由的看重,特别反思了美国人反战和拒战的政治言论自由,并为之辩护。 20 世纪初,有些美国公民只因为发言反对美国出战,就被抓被关被判刑。这种浮滥的煽动颠覆 罪名,在罗尔斯看来是对政治自由的严重侵害。他论证,除非战时的反战言论已使宪政民主危在 旦夕,否则政府没有充分正当的理由去限制这些言论。在这一点上,他是有所指的,多少还让人 联想到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 粗略地说,左翼自由主义相对更看重公共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公平,主张对政治献金、对金钱 的政治影响力进行更严格的匡限,且通常反对政府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政治言论。左右翼自 由主义者因为对政治民主、政治自由的见解不同,于是衍生出这些颇为显著的差异。 罗尔斯的核心概念是自由与平等的道德人,密尔以降英国左翼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个人的 自我发展、自由发展及其社会条件。两者皆指向社会基本权利的保障,并认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 不平等有匡限之必要,也都质疑无限上纲的财产权观念。两者也都更看重公共政治参与,对政治 民主化的态度也更积极正面。在反思民主多数暴力的危险的同时,也都倾向于朝“民主自由主义” 的方向去发展论说。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 年 5 月 20 日-1873 年 5 月 8 日),或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 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 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 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主要作品有《穆勒名学》、《论自由》、《论自由及论代议政府》 、 《功利主义》等。

就此而言,尽管左右翼自由主义都诉诸个人自由,但是在基本自由问题上,两者还是有些差 异。一个差异就是对政治自由与政治民主的态度有厚薄之别。再者,左翼自由主义更看重基本自 由与社会经济公正的连带关系,更强调基本自由不能徒具形式,也更着重于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条件。

42


声音 在性交易、同志婚姻权这些边缘公民自由领域,更能够体现出左中右自由主义的差异 当代宪政民主制度所宣称保障的基本自由,在自由主义者之外,也是很多不认为自己是自由 主义者的人所接受或不反对的。这暗示,支持基本自由的理由可能颇为多元、复杂。套用后期罗 尔斯的思路,我认为在基本自由的核心应用范围之外,可容许在不同的政治道德考虑之间、不同 的公共理由之间进行权衡。在基本自由既有的核心运用范围之外,或者说在其边界地带,自由主 义者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这类处于边界地带的案例不少,比方说,颠覆民主的极端言论,在自由民主体制下该不该受 限?德国对这类言论是设限的,但是在美国目前为止是不受限的。又如,极端的仇恨言论该不该 管制?德沃金主张仇恨言论一概不予管制,但是在其他民主国家包括欧盟,对极端的仇恨言论是 设限的。反战的言论自由、拒战的言论自由,边界何在,这也是一个争议。诸如此类的群己权界 争议还有许多,包括性交易争议,同志婚姻权与多元成家的争议,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种种分歧是可以预期的。我不认为自由主义者,无分左中右,一定能达成或 趋近共识。我猜测,在大陆的自由主义者之中,不管是左中右,都有很多反对同志婚姻权的。这 类争议,正因为目前为止仍处在边界地带,所以特别能呈现出各方之间的价值冲突。这也正是为 什么我在《当代正义论辩》里面,处理的大都是目前位于边缘地带的公民自由争议。 边界地带的争议比较容易看出来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以及你本来支持自由主义、本来支持 某项基本自由的理由何在,你认为它的效力有多强,你自己的“真面目”是什么,等等。由于当 代宪政民主所宣称保障的基本自由大同小异,在基本自由的核心应用范围之内,你往往看不出来 支持这些基本自由的理由与“其他”政治道德理由之间的张力。但是在边界案例中,就更容易看 得出来。由此,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反思,到底我们支持某项自由作为宪政基本自由的理由是什 么,这些理由又有多大的分量等问题。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肥沃的思想地带,包括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冲突,从性别平等、同志 婚姻权、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的张力、死刑争议、胚胎干细胞研究争议…… 以我目前的观察,我不认为自由主义者在这些实际发生的、位于基本自由的边界地带的公共正义 议题上有共识,或趋近于达成共识。所以,不同理由之间的交换与辩论,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我主要是很粗略地谈了一下我所理解的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左右分歧。我认为这些分歧 不单纯是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分歧,还更关键的涉及到对基本自由的不同理解。相对于右翼自由主 义,左翼自由主义更看重基本自由跟政治民主、社会经济公正的连带关系,并从这个视野去界定 出相对更开阔的民主自由及其实现要件,及其之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意义。但当然,在基本自由的 边界地带仍多有争议。 究竟基本自由、政治民主、社会经济公正对于当前和未来中国的重要性何在?所谓的左翼自 由主义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这就留给在座诸位去判断了。如果它多少有些价值 或用处,那么,跟它相关的实践或者政策方向,又如何可能在中国逐步生根?在这两天的会议里 面,大家似乎也多少触及到了自由主义的中国化难题。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43


声音

陈纯:自由主义的“进”与“退” 陈纯

共识网(2014-08-15)

本月初有幸受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左翼自由主义与中国:理念与实践》,并担任 钱永祥先生的评论人。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开会,加上也有媒体派了记者来全程跟踪,我就没 有再撰文记叙的打算。会后有关的报道出来后,各方质疑严重,一些师友都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 尽量减少误解,于是由于我的“经验”,我又被推了出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只是我 个人的视角,不能展现会议的全貌,其他与会者也未必赞同我的观点。它也不是什么“会议综述” , 看官不必从格式方面找茬。 一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讨论今年汉语政治哲学界新出的四本新书:钱永祥的《动情的理性》, 周保松的《政治的道德》,陈宜中的《当代正义论辩》,以及曾瑞明的《参与对等与全球正义》。 如果按照西方的政治哲学谱系,四位作者基本都可称作“左翼自由主义者”:钱先生围绕着自由 主义的道德秩序和社会想象,周老师想阐明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道德观,陈宜中老师更关注在自 由平等下的各种现实正义议题,而曾瑞明兄则处理全球范围的正义问题。 一号晚在中大聚餐,第一次见到钱永祥先生。钱先生是蒙古族人,长相与我一位旧友的父亲 十分相像,他们也是蒙古族人。据一个玩笑说,钱先生的太太去蒙古旅游,回来说,满街都是大 师啊。人问何解,她说,都是“钱大师”。说明蒙古族人在长相上确实共性极大。我参加的学术 会议不多,但见过的大牌学者也不算少,毫不夸张地说,钱先生是我见过的学者里最谦虚的一位。 他在送我的书里写着“陈纯兄”,后来知道我的年龄,在回复的邮件里还是写着“陈纯兄”。当 晚他一见面就主动和我握手,说,明天就拜托你了。坐下以后,他一个劲地向我“请教”大陆思 想界的状况,还让我第二天千万不要管他说什么,畅所欲言就成。我拍拍胸口说,没问题,包在 我身上!生哥在路上对我说,这次叫你来,开会的内容是其次,见见这位前辈的风范,才是重要。 当然,一个自由主义者是不会加上“让你学学怎么做人”这样的话的。 44


声音 相比之下,陈宜中老师就显得不羁多了。第一眼见到他,他站在周保松老师的旁边,穿着普 通的运动短裤,我没有想到这个头发有点染黄的大龄青年就是《当代正义辨析》的作者。陈老师 性情中人,绝不是开玩笑。开会两天八场一个沙龙,只有在他主讲的那一场他没有打瞌睡,其他 时候每隔几分钟望过去,你都可以看到他在钓鱼,钓鱼醒来就是一番精准无比的发言,让人赞叹。 他不开会的时候千杯不醉,还经常讲一些政治正确却又不正经之极的笑话,最后一晚,装女声打 电话调戏刘擎老师,把他拉到生哥房间喝酒高谈。这种作风让我肃然起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 们这方面是同一类人的缘故。会议过后几天,他给大家发了一封邮件,说在会上不敢讲太多话, 因为他放开来说必定口没遮拦,怕给我们惹麻烦。陈老师这样的豪侠,即使不做学术同道,也可 以做生死之交。 这次会议,梁文道因事未能抽身前来,陈晓旭师姐也因签证问题缺席(但她递交了一份对钱 先生的书的评论,相当负责任),这是两大遗憾。并不遗憾的是,我在会上结识了曾瑞明、李达 宁、叶家威,还有生哥的师兄邓小虎老师。 曾瑞明兄的普通话实在太烂,他的那两场所说的话,我基本忘记,但有一句倒是记得很清楚: 他不太明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什么还觉得“全球正义”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 有?茶歇的时候,我跟他说,中国学者并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只是觉 得中国是被欺负了一百多年,所以即使要讲“全球正义”,也应该是那些发达国家赔偿中国。当 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持这样的受害者心态,“大陆新儒家”里有一些,说现在是新战国 时代,中国应该努力构建“新天下秩序”,以颠覆现今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有的甚至说,联合 国秘书长就是新的“周天子”,该好好学学“先王之道”。说完我看到他脸上挂满了黑线。 生哥说小虎老师看问题深刻过人,我在第一天中午吃饭隔着桌子向他请教“私人理由”的问 题(因他在会上说理由必定基于某种“共同性”,如果存在“私人理由”,这个说法似乎就不成 立),他和满新两个人给出的回答我最为满意。第二天晚上吃饭我刚好坐他旁边,我问他,现在 大陆有所谓“毛儒”,鼓吹“内圣从夫子,外王从主席”,以毛之“反帝修”类比古之“攘夷”, 来论证现政权的合法性,站在儒家的立场(他是儒家和社群主义立场),这一种“新外王”,不知 是否说得过去?他说,“夷夏之辨”在儒家学说中并不是特别核心的部分,仅仅诉诸于此恐怕难 以确认合法性。接着他三言两语给我解释牟宗三先生的“新外王”是怎么回事,真的是三言两语 就说清楚了。 序言的老板李达宁大概大我几岁,当初就开学术书店一事征求过周老师意见,被泼冷水,于 是一意孤行,奋战至今。如果我没记错,他是会议上最左的一位,自称“无政府共享主义者”, “共享主义”是他对“communism”的另类译法。我私下问他有没听说过现在在大陆甚嚣尘上的 “无政府资本主义”,他说,不知道那个是什么东西。 Daniel 不是一个普通的书店老板,他做周老师第二场发言的点评人,一开口就说,你找我做 “平等观”这一场的点评人不太对,我们“共享主义者”并不是基于“平等”来批判自由主义, 而是基于“自由”。为了自由,我们反自由主义。他的发言里有三点特别让人击节,虽然要整合 起来有一点困难。首先,他认为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完全是错的,他用阿伦特对自由的分 析来说明。他说自由不存在于被统治者中,也不存在于统治者中,被统治者是一个只能接受命令 的存在,所以是不自由的,而因统治者所面对的是一个只能接受命令的存在,他也是不自由的, 只有当人与人处于一种“非统治”的关系中,他们才是自由的。类似的意思好像确实出现在阿伦 特的《何为自由》一文中,但 Daniel 的表述听起来更像黑格尔—科耶夫的“主奴辩证法”。 45


声音 其次,他觉得资本主义过分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过分竞争令所有人疲于奔命, 进而产生“异化”。当然,我可以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做出辩护:存在竞争,是资源稀缺所决定; 有竞争才能提高效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现在的优渥生活,相当程度上要受惠于竞争带来的 技术进步与服务进步;而且现在的市场也并不只讲求竞争,Teamwork 也是越来越为人所强调。不 过平心而论,我承认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尽管我觉得他的替代方案没什么吸引力。 最后,他表达了自己对“财产权”这个概念的厌恶,他说他不懂为什么一个人对一件物品做 了某些事,就可以宣称那件物品是他的“财产”。“财产权”被洛克认为是“自然权利”,Daniel 却认为它一点也不自然,相反,它是被“建构”出来的。他之所以反对把“communism”翻译成 “共产主义”,就是因为他觉得“共产”一词还是预设了某种财产权的概念,尽管那不是“私有 产权”。刘擎老师的反驳很中肯:即使我们承认财产权不是一种“自然权利”那也没关系,重要 的不是自然与否,而是哪一种“建构”才是真正合理。 如果 Daniel 说的那三点能成立,那他应该可以证成一个“无政府共享主义”的基本框架(第 一点论证无政府,后两点论证共享主义),但可惜的是,寥寥数语,论证过于单薄。会后我对他 说,你不妨继续往下做,他耸耸肩,意思是,学术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更关心人类怎么在“资 本主义”这艘破了一个巨洞的大船里存活下来。 这次会议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慈继伟先生所说,大家真的像是一群“平等主义者”。所有人 彼此平等尊重,发言没有什么顾忌,毫无“论资排辈”的感觉。在周老师那两场开始前,我就跟 他开玩笑说,我们昨天下午和晚上都没怎么说话,就是为了积蓄弹药向你开火。他听完哈哈大笑, 说,那你们一定要说多点。

動情的理性 : 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聯經 2014-2-27 NT$550

46


声音 二 会议有关的报道出来,网络上骂声一片,这个早已在我们的预料之内。“左翼”自由主义当 然是两头不讨好:左派说资本主义和境外势力的代言人又弄出一个新名目来欺骗人民大众,右派 说这样的名目就是精神分裂,想把“自由主义”搞臭。我在网上搜出一篇甘阳 1999 年发的《中 国自由左派的由来》,里面把新左派和美国的“自由派”搅成一锅,还把秦晖打成“自由右派”。 这样的混乱局面,难怪惹来巨大争议。 事实上,不少与会者也感到困惑。此前陈冠中先生和周濂老师的对谈给“左翼自由主义”来 了一个预热,刘擎老师担心这次会议变成一个“开战宣言”,多次强调与会者要尽量超越门户之 见。然而,这次参加会议的人,有些很难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左翼”,有些根本就否认自己是 “自由主义者”。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分配正义存有疑虑,对市场的信任明显要高于对政府, 如果要我给自己贴标签,“自由主义者”就可以,无需再加“左翼”二字。 如果说“左翼自由主义者”这一名衔有什么一致的特征,那就是: 既推崇自由,又推崇平等, 并且认为在某种框架下自由与平等可以兼而顾之。同时认同“自由”和“平等”,并不是什么了 不起的事情,新左派一样也可以说自己既推崇自由,又推崇平等(所以我们应该加一条:左翼自 由主义并没有放弃市场体制和宪政民主体制)。问题的根本在于,“左翼自由主义者”要的是“什 么样的自由”与“什么样的平等”? 左翼自由主义者要什么样的自由?在四本书里,周老师的《政治的道德》最频繁地直面自由 的定义,他在几个地方都说到,自由就是“免于限制而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p. 42,p. 137)”。 作为右翼自由主义代表的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里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是,“独立于他人 的专断意志”。从两个定义的差别里,我们可以看到,左翼自由主义的“自由”,比右翼自由主 义的“自由”多了两点东西:首先,有的限制,并不来源于他人的专断意志,比如说物理上的障 碍;另外,“真正想做的事”蕴含着一个反思性的态度,而右翼自由主义不强调这个面向。 至于“平等”,按照德沃金的说法,所有可行的政治哲学,都是关于“平等”的学说,区别 仅在于认同何种“平等”。“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的原则,“每个人都算一份,无人多于一 份”,也是一种在形式上“平等对待每个个体”的学说,即使是当代最反平等的“自由至上主义 (libertarianism)”,也认定人“均”有“自我所有权(self-ownership)”。对于左翼自由主义者(其实 就是“自由平等主义者”)来说,他们要的是平等是“平等的关怀与尊重”,或者用钱先生的话 来说,要的是人作为人的道德平等。上述效益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的那种形式上的平等,当然不 能满足这种“道德平等”的要求。具体而言,道德平等包括:平等的权利、公平的机会平等、某 种分配正义所保证的经济平等。这十几年来,还有人提出基于差异的身份平等。 《政治的道德》上的文章基本都曾发表在《南风窗》等媒体,这也注定了文章不可能是用严 密论证的方式写成,要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涵括周老师所理解的“自由主义”某一个重要面向, 这样的要求使得文章隐藏着不少定义上、推理上和言说上的漏洞。比如说,在《市场、自由与金 钱》一文的第二节(这个发现来自我的师弟刘满新),周老师先下定义道: “一个人是自由的,当他能够免于限制而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时候。”(p. 137) 到后面他又说:“金钱是在市场中我们做这些事(以及其他许多事)的必要条件。”(p. 137) 47


声音 于是他下结论说:“没有钱就没有自由。”(p. 138) 这个推理是不成立的。第一个前提即是:自由是‘一个人免于限制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的 必要条件。两个前提最多只能推出“金钱和自由都是‘一个人免于限制而去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 的必要条件”,推不出“没钱就没自由”。同情地理解,周老师应该把第一个前提中的“当”改 为“当且仅当”,这样,金钱是“一个人免于限制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的必要条件,“一个人 免于限制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是自由的必要条件,可以推出,金钱是自由的必要条件,结论才 成立。在会议上,他大方地承认了这个疏忽,但即便做出修改,与会者对两个前提及其结论还是 有所保留。我认为第一个前提和最后的结论都会和周老师认可的以下陈述产生冲突:“自由是个 复数,不是单数。”(p. 42) “自由是复数”,说的是不仅仅存在一种单一的自由,而是存在着许多种自由,比如思想自 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自由”下一个统一 的定义似乎不是绝对地必要。而且周老师的第一个前提(修改过后的)承诺了一种相当强的“积极 自由”蕴含,这似乎与我们对某些自由的一般理解难以协调。比如说,我们不太清楚如何在“出 版自由”里对应“真正想做的事”,是说如果一个立志当学者的人出版了一本轻浮的读物,那他 就没有出版自由吗? 如钱先生等与会者所提出的,周老师的结论带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对自由的“量化理解”。 “没钱就没自由”,其实是一种比较容易让人误解的说法,因为在社会上,排除没有财政自主权 的未成年人和某些特殊人士,几乎所有人都“有钱”,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根据周老师在书中 所举的例子,他想说的应该是:钱多,自由就多,钱少,自由就少。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依然很 难在“复数的自由”的框架下理解这个结论。难道钱多,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和宗教自 由?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48


声音 周老师的原意,是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免于外部限制”其实是以赛亚·伯林 对于“消极自由”的定义(或者定义之一,我觉得伯林并没有把“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 定义说得很清楚),而“消极自由”是许多“右翼自由主义者”经常挂在嘴边、用以拒斥“积极 自由”的尚方宝剑,如果能把这把剑抢过来,对于左翼自由主义者来说当然是无往而不利。但我 们看到,周老师的尝试,是不成功的。而且即使我们接受“钱多自由就多,钱少自由就少”,这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出关于比较强的分配正义的结论,也是个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朱佳峰兄所说的,周老师挑选的“自由至上主义”的版本,并不是一个最 佳的版本,有攻击稻草人的嫌疑。如我上文所说,哈耶克对“自由”的定义,跟“金钱”恐怕概 念上的关联就没那么大。就算是以“自我所有权”来定义自由,其漏洞也较周老师在《政治的道 德》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所攻击的那种立场要少得多。钱先生认为,自由至上主义甚至不需要一 个一般的自由概念。 三 这并不是《政治的道德》里唯一一个有争议的论证,周老师在另外的许多篇文章中还提出了 另外一个论证,我称之为“自主性论证”。这个论证,开会的时候从加拿大回来的郭志解释得很 清楚:先从一种特定的对人的理解(“人是独立自主的理性存在”),推出一种特定的善好观念(周 老师用的是“人生观”),再从这种善好观念推出某种正义原则。事实上,上一个论证也可以整 合进这个论证里,只需要把“自由”改成“自主性”,亦即论证一定数量的金钱是人实现独立自 主的必要条件,同样,思想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等也将因它们是“自主性”的必要条件而 得到证成,这样就能避开我上面的大部分批评。不过正如郭志及其他与会者所提到的,这个进路 难以面对来自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转向的挑战。在会场上,王邦华是将这个挑战讲得最透 彻的:“政治自由主义”要处理的是两个重要命题之间的“一致性”。 第一个命题是:政治权力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集体权力,仅当这种权力得到受制于它的人的 合理认可,它才具有正当性。 第二个命题是:在一个后形上学社会,诸种合理的整全性学说之间将产生合理分歧。 所谓的“整全性学说”,就是不仅包括政治层面,而且涵盖人类生活的诸多层面的学说。正 是基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一致性,后来的罗尔斯及其他政治自由主义者反对用某种“整全性学说” 来证成关于宪政要件和基本正义的原则,因为这意味着对于一些讲理且理性的公民来说,政治权 力是建立在他们无法接受的理由之上的,如此便产生了“强制”。周老师所理解的“自主性”, 并不是罗尔斯后来说的“政治性自主”,而是一种相当强的规范性内涵的价值(否则他无法推出 金钱以及诸种自由是自主性之必要条件),这样一种“自主性”,不仅和现实中许多人的善好观 念相抵触,而且也与某些宗教教义和世俗传统产生冲突。 陈晓旭师姐对钱永祥先生的批评文章里也同样谈到这个问题。陈师姐说,不管是钱先生那种 “整全性自由主义”,还是罗尔斯那种“政治性自由主义”,都是有问题的。钱先生的“整全性 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可以涵盖人类生活的诸多层面,包括社会、文化、价值等,而罗尔而 政治性自由主义,则局限于将自由主义及其证成应局限于政治领域。陈师姐认为,自由主义不应 该像钱先生所说的那样,成为一种“涵盖人类生活的诸多层面的学说”,而仅应处理政治层面的 问题,因为四处出击将削弱了自由主义最为有力的主张,尤其是在大陆的环境底下。但自由主义 49


声音 也不应像罗尔斯说的那样,仅仅诉诸政治理由,因为,“哲学上好的理由可以是道德的、形上学 的、认识论的,而未必是政治的”(引自陈晓旭《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底线学说》)。我个人还是更 倾向于罗尔斯的立场,因为如果我们承认,“以对方能合理接受(或不能合理拒绝)的根据来说服 对方”是一种公共领域的义务的话,那许多形上学和宗教上的理由都是应当排除的。 与会者中有人提出说,转向后的罗尔斯不再诉诸康德的整全性学说,而是用“民主社会的公 共文化”来充当政治性正义原则的基础,可是在当下的两岸三地,这并不构成我们的候选项:同 样处于后形上学社会(合理的多元主义社会),大陆、香港和台湾,要么没有这样的“公共文化”, 要么有,但非常稀薄,不足以支撑起一种强规范性的自由主义原则。基于这个考虑,钱先生和周 老师希望将自由主义发展为一种整全性学说,即使在现实层面也是合理的。 今年年初在犁典沙龙,刘擎老师做了《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潜力与困境》的报告,实际 上在这个问题上和周老师持的是相反的观点。刘老师用的并不是“公共文化”,而是查尔斯·泰 勒的“社会想象”,他认为,“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已经构成当下中国的基本社会 想象,一种或强或弱的自由主义原则可以满足这种社会想象的要求与限制。正如当时周濂老师所 说,这三种潮流是否真的构成现今中国的社会想象,我们难以确定。后来我阅读钱先生的《罗尔 斯论公共性:公共理性或公共论述》一文,颇受启发。钱先生在文中说,公共理性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钱先生的本意是,不应该将整全性学说排除出公共论坛,某些 原本并不属于“交叠共识”的整全性学说的内容有可能经由公共论辩逐渐转化为“公共理性”的 一部分。如果我们审视欧美的公共领域史,就会发现在那些国家的公共文化里,形上学的、宗教 的学说是逐渐淡出,而非相反,这正是韦伯说的“祛魅”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有一些 原来只为少数人所推崇的价值确实进入了公共文化。就这个意义来说,钱先生和周老师的进路并 非没有前途。

當代正義論辯 陳宜中 聯經出版公司 2013-12

50


声音 四 不过仅此是不够的。如果说在未来的中国有可能出现一种“公共哲学”,那自由主义为此能 做的贡献,除了“进击”,或者说“启蒙”,自我反省以及与别的思想派别进行积极对话也是十 分必要的。我在会议第一天对钱永祥先生的发言所做的评论,正是基于这个立场。 我们那个环节是“自由主义与中国当代思想”,参考文章的其中一篇就是钱先生的《多元论 与美好生活:试探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两项误解》。在前一天晚上,钱先生就让我一定要多说自 己的观点,千万不要理会他说了什么。钱先生当天提到了哈耶克、汪晖和施米特,正好我要说的 东西,与他讲的这些,还有他的文章,都有一定相关性。 我说钱先生和周老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他们专门写了文章批判施特劳斯的理 论,在大陆却应者寥寥?这里重要的不是他们批得对不对,而是他们搞错了中国施派的两个代表, 刘小枫和甘阳,引进施特劳斯的目的。2000 以后的刘甘二人,对纯粹的哲学论辩,根本就没有 兴趣。他们的意图,必须放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框架下才能理解。施特劳斯的理论有两个面向, 一个是批判现代性,一个是“回归古典”。批判现代性并不稀奇,马克思、韦伯、哈耶克、法兰 克福学派,还有一干后现代理论,都批判过现代性,但他们开出来的药方,却不是刘甘想要的。 只有倡导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才是他们理想中的过渡性人物。怎么一个过渡法?当然是从西方 古典过渡到中国古典。 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汪晖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他想的是从后现代理论过渡到中国的 “文化主体性”,但后现代理论在反普适主义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潜在的的普适性给拒斥了, 这就完全不能满足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野心。因此汪晖的论著尽管对破除对现代性的迷信有相当大 的帮助,但却无力树立起一套建设性的理论。刘小枫和甘阳比汪晖多看了一步:施特劳斯唱罢之 时,儒家大可大步登场。这几年在“大陆新儒家”这一名衔下,诸种小派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正是趁了这个东风之便。 排除门户之见,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者这些年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至少有三点值得自由主义 者认真对待。 第一点是关于进步主义的预设。自由主义哲学的两个代表人,康德和密尔,在历史哲学方面 都是“进步主义者”。一般来说,进步主义认为,人类的生活总体而言是在不断进步的,现代性 优越于古典性,“今”胜于“古”。汪晖在《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中提到,进步主义就其 起源来说,与现代性紧密相关,但是我认为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区分的:自由主义者可以 接受韦伯说“现代性是不可逆转的”,而无需承诺“现代性优越于古典性”。后现代主义和中西 古典理论对现代性所做的批判,我们都可大方倾听,并邀请他们一起来思考“中国/世界要往何 处去”。只要某些人不是抱着“不惜摧毁整个现代世界,也要‘回归本源’”的态度,在“现代 性是不可逆转”这个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悬隔福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制度就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 重新开始进行商谈。 第二点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作为一种价值立场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直接互 斥,而且就算不互斥,它也与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情感之一——对共同体的归属相冲突。有些人认 为我们只要“全盘西化”就好了,问题是我们无法基于“中国文化就是比西方文化低劣”这样的 心态来建设一个健康健全的国家。自由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自由”、“民主”、 51


声音 “人权”、“宪政”、“法治”这样的理念确实是舶来品,尽管它已在某个程度植入我们的日常 语言之中。如何在本土“化裁”这些理念,如何将自由主义真正地中国化,这方面自由主义者思 考得太少,做的更是远远不够,甚至还没有秋风做得多。 第三点是启蒙主义的预设。最近唐文明写了两篇批判百年启蒙的文章,意思并不新颖,但颇 能代表当下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启蒙的反感。我觉得有一种意义上的“启蒙”是我们应该放弃的, 那就是全盘批判传统文化。泰勒在这个问题上说得特别有启发,一个政治共同体和一个人一样, 如果不能用一种连贯的、统一的叙述来确认自己的同一性(或身份),那它/他将没有资源面对任何 深刻的精神危机。刘小枫说中国在近代酿成了“精神内伤”,其实不无道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 国历史,与中国人自己的身份认同之间,产生了“认知失调”。无论是“极端的启蒙主义”,还 是“顽固的保守主义”,都难以处理这种“认知失调”。因此,一种“温和的启蒙”和“健康的 保守”,是当下所需要的。所谓“温和的启蒙”,即放弃“全盘批判”,保留“培养反思能力” 这个“弱启蒙”理想。文化保守主义者应该也不会反对“培养反思能力”,因为许多文化保守主 义者自己就是从对启蒙的反思中跳出来的。那种“只有有一部分精英有资格反思,大众没有”这 种说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有双方都抛弃那种极端立场,才有进一步的对话空间。当下所需 要的一种新的历史哲学,一种能解释中国百年以来的困境,以及接续“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的新型叙事。这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必须忠实于历史事实,具有最强的解释力,但也要经过各派 对话、论辩、协商,否则无以构成当下中国的“交叠共识”。钱先生和周老师的“整全性自由主 义”不必预先悲观,因为我们不排除有可能通过经由进行纯粹的哲学论证,而使“自主性”成为 被广泛接受的主导性价值,这是自由主义之“进”。自由主义之“退”在于抛开理念预设上的包 袱,先去了解其他各派的想法和理论,以最同情的理解来与之对话,以期待塑造共识。以“退” 为“进”,也未尝不可。

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 曾瑞明 聯經 2014-4

52


声音 五 在犁典沙龙第一次见到慈继伟先生,有高山仰止之感,文章出来以后,被人嘲笑没有见过大 场面,这次的会议,平心而论,慈先生的发言还是最精彩的。他一直强调自己不是“自由主义者” , 被王邦华戏称为“diehard socialist”的时候,他也极力否认。开会前在停车场碰到,颜志豪说很 希望听到慈先生把自己的立场完整地说一遍,他笑着摆摆手。 他在会上说,年纪越大,对纯粹“规范性”的思维方式感到越来越不舒服。他说,自由主义 缺少一个相应的关于社会、世界如何运转的描述,没有这么一个描述性的部分,自由主义就永远 不能被“证伪”,或者说被证明为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乌托邦”,也永远称不上 是罗尔斯说的“现实的乌托邦”,因为它根本没有真正地全面地触及到世界的现实。他举马克思 主义做反例。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就有对人性的描述,对历史的叙事,还有对未来的预测,里面 的因果性解释是完整的。经过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即使不是已经被“证伪”,也是需要被非常 谨慎地对待。现在谁还想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实践理论,他就必须给出一个具有解释力和反 思深度的说法,说明它在二十世纪为什么失败,说明为什么它的目标还可能实现并值得争取。当 然,他也可以不给这个说法,比如 G. A. 柯亨,晚年明确表示,要发展一套很美好、但不能实现 的理论,但这样,他的政治哲学就不再是实践哲学,而纯粹是一种批判哲学。 这两天我们谈了很多,但都是在谈“规范性”,或者用一些人的话来说,都是“书斋式的思 考”。我们讲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现实基础,谈得太少。慈先生提到两个加拿大学者写的一本书, 《全球资本的形成》,里面说,想都不要想,全球的不正义在当今世界中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这本书促人思考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一开始作者就说,“自由民主”不过是资本主义 的意识形态。这让我想起了在犁典上慈先生对我和颜志豪说的,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良心”, 但也仅此而已。 我在前面说到自由主义需要和其他派别来一个真正的对话,慈先生对此持保留观点,他说, 对话有没有可能,是不能预设的。对话是否可能,要么需要用行动的成功做一个实践的证明,要 么做一个理论的说明。施米特讲的敌我关系,究竟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自由主义者和文化 保守主义者之间,究竟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是“敌我矛盾”,那把它说 成是“人民内部矛盾”进而相信有可能达成共识就是意识形态。如果在价值层面谈“敌我矛盾”, 那就只能是你死我活了。谈笑之间,为了间接地揭示自由主义的价值立场及情感倾向,慈老师还 让刘擎老师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做选择,一个张维迎建立的社会,和一个刘小枫建立的社会,问 他会选哪一个?刘老师左右为难,干脆弃权。 我就不需要弃权,我肯定选张维迎的那一个。我一直认定,左翼自由主义最大的敌人,不是 右翼自由主义,而是国家主义—极权主义,所以现在左翼自由主义者不需要浪费太多精力和右翼 自由主义者争吵,而是应该与之联手对付更凶恶的敌人。正如自由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 可以在“现代性是不可逆转的”这个前提下来谈,左翼自由主义者和右翼自由主义者也可以在“平 等的基本权利”这个前提下来谈,至少这些基本权利包括哪些,或者哪些具有更高的优先性,可 以慢慢再说。但我现在对这个也开始感到悲观,因为报道出来后,对会议批评的最凶猛的是右翼 自由主义者,但刊登几天之后,所有有关的文章都在该网站上被撤除。我不知道这是否验证了我 的判断。■

53


声音

文明史鉴:日本国学影响下的极端民族主义滥觞 吕玉新 共识网(2014-08-13)

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冷战结束,为自由民主的庆贺还未尽兴,极端化的地域 族群民族主义(geoethnic nationalism)迅即抬头。在思想上,地域族群民族主义或夹杂着宗教原 旨主义,或夹杂着种族主义;而在行动上,则体现为暴力恐怖主义和种族清洗的野蛮罪行。在同 时期的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政府对外不再坚持输出源自西方的乌托邦激进革命主 张,对内从过激意识形态转向实用主义的改革开放,不唯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政治经 济的改革磕磕碰碰,但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情势,中国经济回归正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 高,国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贸易发展全球化的今日,中国无可避免地对地区与世界事务 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不得不逐渐扮演与其地缘政经大国相称的角色。这一点在东亚地区自然也不 例外,从近年来在朝、韩、日、中以及影响此地区的美、俄相互关系的动荡和调整可见一斑。 经过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达最大规模的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韩战、越战与冷战的惨痛 教训之后,以和平与共同发展为目标,本来当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不二选择。但是,实际情况并 非如此,这从中日关系上明显可见。一方面,持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思想倾向的日本右倾保 守势力近些年来日渐抬头,以多种借口试图为侵略战争正名,煽动战后在缺乏对军国主义教育批 判下成长的国民民意,以扩军而成为所谓“正常国家”为口实,挑动着百年来深受日本军国主义 侵略残害的中、韩人民的记忆,激起民族主义情绪,频频制造刺激地区局势事端。所有这些,都 54


声音 令人遗憾地对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目标构成了破坏。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虽在经济改革方面高速 发展,但在政治改革领域却步履维艰,由此,对新中国建国后违背人类普世价值的浪潮、对包括 文革在内的整肃“吃人”运动的肇因与危害缺少深刻的反思,且受体制积弊所累,理性讨论空间 不足,加之教育信息的阻塞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恶化[1],从而产生不少“愤青”;而外部情势的刺 激,也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右倾保守势力之所以一直尾大不掉,与战后日本情势有关。战后美国 占领军制订的宪法,逼迫日本从黩武和侵略性的法西斯战争屠杀机器转向发展为一个和平与民主 的国家,这是日本在战后数十年得以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的基础。但因战后东西方两大意识形态 阵营的对抗,昭和天皇在战争中的罪责(即便是道义上的)未被追究。为对抗苏联在亚洲扩展共 产主义势力,美国占领当局出于冷战需要,放弃起诉诸多战犯,释放关押在东京巢鸭监狱的重罪 甲级战犯,其中包括以活体五千多人作细菌及化学武器试验并致死亡的 731 细菌部队头领石井四 郎。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战后日本政治中坚,包括本应被定罪的甲级战争嫌疑犯岸信介(现 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日后当选为首相(1957-1960),以及甲级战犯重光葵出任外务大臣 (1954-1956)。由此,尽管日本拥有宪政民主,却呈现右倾保守势力长年占有政治高地的格局。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及反人类罪行未被彻底清算的情势,构成日本极右翼言行泛滥的大背 景。日本政府高官及从政者中屡屡出现肯定甚至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或战争机器(例如“神风特工 队”)的言论,否定包括南京屠城在内的大屠杀,将因其侵略造成数十万人民死亡的战争颂扬为 从白人手中解放其他人种的正义之举,诬蔑慰安妇并在她们悲惨经历的伤口上撒盐等。前东京都 知事石原慎太郎频频公然以种族主义口吻大放厥词(此举遭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调查员批评), 文部省通过意图将法西斯二战正当化的教科书,以及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及数百名议员参拜供 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与真正民主社会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言行,其根源无疑在于侵略与 反人类罪行未遭清算的战后情势。 应当指出,以任何所谓特殊文化、宗教以及意识形态为理由,都无法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和 法西斯日本的反人类罪行开脱。如墨索里尼的天主教观、希特勒的雅安人种观,以及明治国家神 道公然以国家名义祭祀侵略他国并屠杀他国人民的战死者(“立地成神”由“立地成佛”概念转 之),均为如此[2]。这是因为人类文明存在着普世道德伦理价值和常识。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 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在其原生地的当代西方已遭彻底唾弃,当今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立法 规定,对企图为纳粹正名、否认二战时德军针对平民与犹太人的大屠杀(the Holocaust)者,无 论是公职人员、从政者、宗教人士还是平民,都属刑事犯罪,必被追究刑责[3]。譬如 2006 年英 籍历史学者欧文(David Irving)因在采访中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在维也纳被判三年收监刑期, 并公开认罪道歉[4]。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二战轴心国之一的日本,战后却有不少政治家、 公职人员及学者否认南京大屠杀,并主张侵略战争的正当性。他们虽受到国外舆论的指责与批判, 在日本却不但安然无事,竟还能受到部分民众喝采。 表现在战后为侵略战争正名、据日本人种优秀而排他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近年能在日本逐 渐拓展,其有战后因国际形势变化而未能及时清算罪责的原因,更有德川幕府时代滋生的近代日 本国学带来的深层影响。“国学”一词源于十七世纪为反对出现教条化、被幕府奉为官学的朱子 学,上升到对抗当时被视为东亚普世文明的儒学,提倡完全驱除外来文化影响的纯粹本土学之日 本思想者。以所谓“国学”为源流的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流毒深植近代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却一 直被当作纯洁无瑕、极具优良特色的本土思想,不断受到社会追捧。

55


声音 一 日本国学的源起与宗旨 十七世纪末期走向激进沙文主义的国学,是在当时德川幕府意识形态控制相对宽松的形势下 出现的,其产生多受刺激于儒学的分支--古学,也与水户学有关。德川初期的 1660 年代,日本古 学创始者因痛感宋儒末流视理气为二元远离实践之弊,放弃通过宋儒诠释经典领悟圣人之道,以 直接读先秦原著来理解、追求当时的“普世文明”--圣人之道[5]。古学创始人伊藤仁斋、山鹿素 行能在当时日本对宋明儒学了解并不充分的情况下[6],独辟蹊径,从研学理学一跃而至古学,并 非偶然,实际上与此前主要在中国江浙地区出现的古学有关,朱舜水则应是直接的传播媒介[7]。 朱舜水与黄宗羲都在明末参加过武装抗清,前者是后者的年长同乡。据黄宗羲记载,朱舜水 曾在家乡与黄的好友以及其他志同道合者办过“昌古社”,后来抗清不果而避难于日本[8]。当时 江浙地区出现了通过重温先秦经典(古学)对政治体制本身以及明儒脱离实践而进行道德修身的 反思,与航海地理大发现和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之后东亚受到冲击的新形势有关。彼时日本基层 出身的武者借助洋枪铁炮,彻底摧毁了宫廷贵族势力以及寺院武装,从而告别战国时代完成全国 统一。与日本一海之隔的明朝,虽然实施极为内敛的外交政策,但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蓬 勃,商品经济发达,下南洋以及在该地区经商者数以万计,更有铤而走险、在海上活动的倭寇(其 中许多是华人,包括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此外,梵蒂冈属下的耶稣会和圣公会神职人员前仆后 继地来到东亚传教。1607 年徐光启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 (还传到日本、越南),以及利玛窦数次刻印的中文版世界地图问世,也都是此新形势带来的产 物。

朱之瑜(1600~1682),号舜水,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 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 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qí)、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 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 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 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梨洲、 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 56


声音 而此时期由贫农出身坐拥江山的明太祖,却建立了一个极为专制的皇权政体,此体制造就了 为政者“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坐沐猴于堂上,听赋租于吏胥,豪右之 侵渔不闻,百姓之颠连无告”[9],严重与时代发展相抵牾。因而从体制根本上否定皇权专制的黄 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以及影响了水户学的朱舜水“尊王敬幕”、称赞日本 虚君“百王一姓”、学以经世新思想的出现,并不奇怪。然而,尽管江浙思想先行者通过学习经 典之古学,闪出了极具现代性的思想火花,但无法获得地缘经济发展不同的内陆思想界主流的响 应,在当时的中国如流星一般,转瞬而逝。 在日本,古学之后兴起的国学,在方法论上沿袭前者通过学习先秦经典探索“圣人之道”, 但在思想上接过对古学浅尝辄止、走向古学宗旨反面的山鹿素行衣钵,为的是建立“皇国之学” 的国学,回归不被外来文明污染的日本本土“真道”。1666 年,武士浪人山鹿素行刊出宣扬古 学、否定宋儒的《圣教要录》,但他随即被幕府究责,流放僻地。本来对古学理解不深的山鹿, 迅即放弃古学主张,转而将朱舜水所肯定的日本“百王一姓”体制,简单地归纳为日本是神国; 同时,山鹿激进地宣称崇尚武力的神国日本优于中国,因此应该取代被“蛮夷”征服的清朝,以 建立一个全新的“中朝”[10]。这些理念,显然违背了先秦儒学主流(如孔子)以及朱舜水在日 本努力宣扬的以文明而非以族裔和人种辨华夷的精神[11]。 本来,日本国学兴起的萌芽,源自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在 1680 年代初期委托佛僧契冲对日本 古代诗歌集《万叶集》作新的诠释。德川因发起编纂《大日本史》而在全国各处搜集了许多重要 文献,对古代日本诗歌的整理与诠释自是计划中的工作,只是水户藩因编史人员紧张,而请契冲 代作。契冲通佛儒经义、熟日本古诗,释古歌词以明古代社会及当时人的想法,于 1688 年编成 《万叶代匠记》。国学对古日语诗歌歌词加以诠释,使大众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无疑是重要 的、也是有意义的文化工作。在契冲那里,国学并无后来发展出来的那种沙文主义式的、极端的 人种优劣意识。但后来出身于神社世职家庭的荷田春满与贺茂真渊,却将国学导向排斥外来文明 的狭隘歧路,提出通过古籍中的古日语揭示纯洁无瑕、未被外来文明(指中华文明)污染的远古 日本本土文明,以使国人从外国文化的污染中清醒过来。贺茂和古学创始人一样,不满当时日本 盛行以朱子学所倡、据道德礼教为衡量立身处世标准的风习,而是要另开路径,寻找一条不同于 存天理、灭人欲的个性解放之路,不过他将释明古日语诗歌歌词的目的,扩展到知悉日本神代社 会[12]。贺茂并借用道家思想,通过盛赞无为而治的古代日本,强调神代日本有其天生自然之道, 以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来重塑日本古代的神道观,认为儒学的所谓“圣人之教”,不过是人以“私 智”所创而已[13]。 不过日本国学者这些充满矛盾的主张,由于无法根据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辩证,最终只能侧 重于在意识形态上的开展,因为即便连国学者创建理论所依靠的日本最原始古籍,也全都是以汉 字写成;其或是以汉语表意(如八世纪初的《日本书纪》),或是借用汉字表音、搀杂着汉语构 文(如七世纪末的《古事记》、八世纪的《万叶集》)。 贺茂真渊之后,其弟子本居宣长遵师所嘱,穷二十余年光阴阐发《古事记》之“古意”,以 揭示未受外来文明污染的古代神国日本原本纯真无瑕、国土神造、天皇神孙、皇胤万世一系之神 之道的事实。本居对《古事记》的诠释,基于文字考证,貌似科学,但其首先将《古事记》与《日 本书纪》中有关神皇神国产生的神话,当作铁一般的事实,绝对不容任何质疑,然后再以文字考 证来揭示《古事记》中神国天孙降临、天皇为神这一“古意之事实”,阐明古代日本之“真道” (旋成“复古神道”)[14]。本居这种建立在伪命题上的、似是而非的考证,其牵强附会之处之 多固不待说,实际上即便《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也都是枪杆子里夺政权、谋杀前君主篡夺 57


声音 皇位的天武天皇为其本人、其氏族与其政权正名而编纂的。 中国儒家学者一向心仪周朝封建制下的虚君政治,但自秦朝以来却不断出现以武力流血终结 的改朝换代。因此,本居宣长嘲笑儒家的所谓“圣人之道”,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 “事实”,肯定日本皇胤自上古(神代)以来是万世一系。在他眼里,中国王朝循环,动乱不已, 究其原因,是中土人心卑鄙,每个人都觊觎王位并欲篡夺之﹔而日本人则天生纯真无瑕,无为而 治,从无篡夺王位的非份之想。也因此,本居强调必须清除弥漫于日本社会的“汉意”。在当时 的东亚,儒学被认作普世文明。满族取代明朝,使得中土周遭产生了一种对儒家文明的继承和认 同的忧患意识。朝鲜的儒家学者发出朝鲜是“小中华”的声音,日本的山鹿素行和初期水户学也 出现了日本是“中朝”的认识。朝鲜与初期水户学士都秉承着继承儒家文明的意识。但在兵学出 身的山鹿那里,思想原点已经变成了神国日本优越,武威之国胜于文治之国;到了本居的国学, 则更是在肯定万世一系的神国神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宣扬日本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15]。 本居宣长之后的另一重要国学者就是自称本居弟子的平田笃胤。他通过神学性的叙事手法,将日 本的神祇塑造成为全世界所有神明的缔造者和统治者,由此世上所有文明都是皇大御国--日本的 附庸,日本因此是“万国之国”[16]。万国之国中的道之父、上皇太一神则是日本的天之御中主 神[17],为万国万神首领;中国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也是日本的神[18],而三皇五帝是为了教化中 国人,才从日本渡海到中国去[19]。平田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日本人优异于其他国人, 理由是日本人是神国之民,具大和魂[20]: 天地初发,开辟以来,御皇统联绵,荣幸之至。其并非与万国并立,而是事事物物都优于世 上所有国家。又,御国之人,因在神国,故自然地具有正确真心,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和心, 也称大和魂。……有幸生于感恩不尽的此神国,作为神的后人,不可不知其本之所以。实际上仅 仅只有吾国人,无可置疑地远远优于中国、印度、俄国、荷兰、暹罗、柬埔寨以及世界上所有其 他国家之民。这不是吾等自吹自擂,而是万国开天辟地,皆由神世的可敬诸神为之﹔而此诸神, 悉出于吾国。故,吾国为神的御本国,称作神国,此实为全宇宙举世之公论。 日本的国学,到了平田笃胤那一 代,创造了从意识形态上将整个日本 国民同国家捆绑在一起的新学说,而 这个国家建立在神国日本、皇统联绵 之上,因而使日本民族超越世上所有 国家民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种 论调,距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民同神 国的神主--天皇及天皇名下的政权捆 绑在一起的论调,仅距半步之遥。站 在本居宣长日本优于万国的理论基础 上,平田进一步跨上了鼓吹日本民族 优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民族主义舞台 [21],将天皇尊为天照大神的直系后 裔,将全体日本人作为子民(所谓“皇 国之神民”),凝聚在这个宗教神主 下--成为一种别类的上帝选民[22]。虽 然从当时的局势看,平田的国学理论 以及受国学影响的后期水户学之新动

平田笃胤,日本思想家、理论家。复古神道领袖。他强 调天皇的神性,这种思想对 19 世纪下半叶尊王倒幕派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平田原来研究新儒学,后来研究神 道学,努力发展神学体系,为社会和政治活动提供理论 基础。他极力宣扬日本是神之国,诸神通过历代天皇向 日本传授正道。因抨击德川幕府,结果被斥退还乡。

58


声音 向,显示了十九世纪初的岛国日本已受到国际新形势的冲击,但是其国学新说也可看作是民间学 人在自我意识日益膨胀的相对封闭社会环境中应对此形势的一种反应[23]。 二 尊人类普世价值,承儒学文明大同,抗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作为儒学基本思想之一的学而优则仕未被德川幕府封建体制采纳,成为伊藤博文、福泽谕吉 那样有为的下层武士造反的原因,但作为东亚普世文明儒学所具有的辨理、经世之功能,仍获得 包括中上层武士在内的知识界青睐。大体来说,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思想界,多在儒学知识的基 础上接受、消化西方新事物[24]。但另一方面,膨胀的国学意识形态痕迹以及武士社会“武威” 风气的残留,也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社会,在兰学以及幕府末期改革理论先锋的后期水户学那里均 有所体现,尔后又与近代西方舶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激进民族主义一拍而合。 根深蒂固的国学思想,以及在此意识下以“武威”行事的思维流毒,造就了近代日本政界和 学界一代又一代、一浪又一浪的激进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言论和行动。例如,吉田松阴的 “侵朝占满论”;明治天皇的“亲自经营四方,安抚亿兆,拓开万里波涛,向四方宣布国威”宣 言[25];福泽谕吉要与东亚“恶邻”断交的主张;明治以来学校教科书对全体国民从小灌输的“日 本种族优秀论”以及“对外侵略正确论”;日本知识界宣扬的所谓日本“国体论”和“国粹论” [26];深受日本人种优秀、其他民族低劣概念灌输的征韩侵华士兵对他国平民的奸淫屠杀行为 [27];日本种族主义理论者大川周明狂热鼓吹大和民族乃世界上最优秀民族因而日本要主宰亚洲 的论调;十九世纪晚期以来经久不衰地弥漫于日本社会的宣扬日本人种特殊的“日本人论”[28]; 前首相森喜朗的“日本神国论”;以及政府高官、国会议员不断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等等。在 1980 至 1990 年代,日本学术考古权威组织日本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以藤村新一为 代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造假手法,“出土”了所谓自史前 4 万年到 70 万年的石器(志在超 过周口店北京猿人),并据此宣称日本为世界古文明之最,这一伪考古发现旋即通过文部省审查 并写入了教科书中[29]。 明治维新后宣称“脱亚入欧”的日本,实行的却是对亚洲的侵略政策,其必然不可避免地走 上法西斯军国主义末路,并非如某些政府及军队上层战争参与者或推行者在二战之后,后悔诸如 “抢占中国东北后即可收手”、“不应偷袭珍珠港”等违背法西斯战争机器的想法可以阻止。明 治以来日本以一岛之力对外无限侵略扩张,给亚洲与世界带来数千万牺牲者,也使日本遭到核爆 炸,在历史上首次成为被联合国占领军接管的战败国。此历史教训,不但日本思想界,也是世界 各国思想界必须认真反思牢记的。 在 1980 至 1990 年代,日本社会中有不少人因为对侵略战争的亲身负面经历,在地区和平方 面,为中日韩友好作了积极贡献,也为帮助中国社会转型作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当今世界马基雅 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式的权谋国交以及政治不必坚守人类道德文明的权威思想仍有相当市 场,加之法国大革命以来激起的近代国家民族主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渗入世界各地,日本 在战后又未能割去明治以来逐步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机器的思想毒瘤、清算战争罪行,影响到学 校现代史教育的缺失,因此,当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而邻国发展迅速,社会焦躁情绪上升之时, 强调强势政府与领导人、企图在为侵略史正名的基础上修宪扩军以做“正常国家”、并且与邻为 壑的右倾保守思想蛊惑日渐高扬,赢得不少选民响应,成为撕裂地区民间友好意愿,阻挡共同发 展、和平共处的阻碍。 在地理位置上,日本无法脱离亚洲;在地缘政治经济上,日本也势必面对近邻,尤其是正值 59


声音 社会转型、国势早晚重起的中国。在右倾保守主义喧嚣的鼓噪之中,固然有像家永三郎那样起诉 文部省以行政手段要他隐去其编写的高中教材中的二战期间日军暴行、侵略事实,经三十多年诉 讼拉锯仍未获圆满结果的例子,但日本社会中仍有许多认同人类普世价值、深知和平共处、共同 发展重要性的良知者。譬如为慰安妇伸张正义的法律界与民间人士,揭露、呼吁正视与反省南京 大屠杀的政界人士,还有近年来日本学界检讨以往编写本国史时无视外界关联的历史观点的呼声 也有所提高,数年前还开展了集百余学人、以宁波为基点探讨近代东亚海域交通、人文交流的研 究计划。此外,在战后天皇不涉政的虚君政治制度下,平成天皇藉 2001 年生日公开表示其先祖 与古代朝鲜有血缘关系。不能不说,这一发言对坚持日本神国观的日本政治家而言,是一个应该 引以高度重视和反思的信号。

明仁天皇,当今日本国天皇。也是现今日本国神道教的最高领袖。明仁即位前宫号为继宫,即位 后定年号为平成。 当民族主义在日本兴起的同时,曾被日本侵略、殖民统治半个世纪的台湾以及数十年的朝鲜 半岛,乃至中国(包括香港)的民众,也因战后日本与德国对侵略战争史完全不同的认识,加之 目前日本右倾保守主义抬头,国家领导人屡屡祭拜战犯,诬蔑慰安妇为自愿等为侵略战争正名的 言行,被强烈地刺激着,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现今中日、韩日和解的声音和意愿之所以如此 微弱,乃是因为这类声音和意愿根本无法在历史加害者欲为其罪行正名、煽起被害方的愤怒感情 记忆之情势下得到认同和实施。 近代以来,许多殖民地国家沿袭西方之道,以民族主义动员国民摆脱国危,奋起独立。十九 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大批中、韩思想者从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思想,同时也受到了日本进攻性领土扩张主张的影响[30]﹔中国的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李 大钊,韩国的黄玹、张志渊、申采浩、朴殷植(申、朴都深受梁启超影响)等都可为例。此外, 受中华历史传统及多民族文化共处之经验影响,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显示出历史上追求普世文 明的片面痕迹,包括曾经走过的非理智弯路--那农民主导的、曾经要向世界推广打倒全世界“地 富反坏右”,不问人种但却唯阶级成份、背离人类道德文明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日本德川 60


声音 幕府中后期兴起的国学思潮,也竟然难以理喻地在中国被部分时人不明就里地接过衣钵,要将历 史上志在普世文明的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自我囿限,用以标榜所谓的文化“独特”优秀性﹔而政 党近年为声张合法性也有趋向利用民族主义之嫌[31]。 在近代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发源地的欧洲,二战中曾出现过两个邪恶法西斯轴心 国,致使欧洲自身意外地也成为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受害地。一些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不 平等条约在二战后期开始被取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在二战后蓬勃发展。战后 包括德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人民能在彻底去纳粹化(denazification)、清算法西斯罪行、痛思 反人类罪恶的基础上,在追求人类普世文明价值的目标下互相信任,建立起欧洲共同体和欧盟, 乃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照之下,东亚文化世界曾有孔子提倡并终身实践着有教无类, 以文明而非种族辨华夷并视华夷身份可变,有孟子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的传统,更应克服近代极端民族 主义之流毒,敬畏自然,尊重生灵,遵循人类普世文明,正确认识并反思十九世纪末以来何以发 生如此野蛮的侵略战争、屠杀平民之罪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信,发展完善民主体制,缔造和 平,共同发展,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明与人类和平建设做出表率与贡献。毕竟,各国平民都期 望生活水平提高,和平安定,相互间也都有非常多可互学、互补、共同增进之处。任何一个国家, 被具有极端意识形态思想的政治人牵引,将国家导向与邻为敌之路,都是历史的悲哀,文明的倒 退。 注释 1 如巨大的收入二级分化、信任危机、毒食品毒水毒气、环境污染等。 2 有诸多著述揭示了战前日本国家神道如何助长极端民族主义,并获民众支持,鼓舞并刺激了法 西斯军国主义发展。参见 Kenneth J. Ruoff, Imperial Japan at Its Zenith: The Wartime Celebration of the Empire's 2,600th Anniversary (Ithaca, NY;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Walter A. Skya, Japan's Holy War: The Ideology of Radical Shinto Ultranation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等。 3 参 见 Klaus Dahmann, "No Room for Holocaust Denial in Germany", 23 December 2005, www.dw.de/no-room-for-holocaust-denial-in-germany/a-1833619-1。 4 参见"Holocaust Denier Irving is jailed", 20 February 2006, http://news.bbc.co.uk/2/hi/4733820.stm。 5 如丸山真男就试图通过对包括古学在内的德川幕府时期思想分析,从“儒教思想自身分化中由 寻找现代性的价值”。参见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 页 188。 6 诚如刘玉才所指,当时“日本知识阶层对中土学术文化的认识,还处在较浅的层次”。参见刘 玉才:〈知己是同胞,不论族与乡--浅议张斐与安东省庵的文字之交〉,载徐兴庆编:《朱舜水 与近世日本儒学的发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页 419。 7 参见石田一良:《伊藤仁斋》(东京:吉川弘文馆,1989);童长义:〈从十七世纪中日交流 情势看朱舜水与日本古学派〉,载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上海: 61


声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页 164-86;吕玉新:〈东亚政治发展史上古学的兴起与重要性-细审伊藤仁斋与朱舜水之互动〉,《国际汉学研究通讯》,2012 年第 5 期,页 95-132。石田与 童文认为朱舜水对伊藤转向古学有影响,吕文着重分析朱舜水与伊藤直接、间接交往而肯定朱对 伊藤之影响。此外,对学界以前否定或无视朱影响伊藤转向古学说,童与吕文均有回应。 8 参见黄宗羲:〈敬槐诸君墓志铭〉,载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杭州:浙江古 籍出版社,1993),页 96-97;〈两异人传〉,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页 53-54。 9 朱舜水:〈中原阳九述略.致虏之由〉,载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上册(北京:中华书 局,1990),页 1。 10 山鹿素行:《中朝事实》,收入广濑丰编:《山鹿素行全集:思想篇》,第十三卷(东京: 岩波书店,1940)。 11 如《论语.子罕》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 《论语.公冶长》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以及韩愈在《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外,朱舜水对日本人强调文明建设不以人异地 别:“……若以贵国为褊小,为东夷,谦让不遑,则大不然。……仆生于越而贯于吴,周之东夷 也,……今日之吴与越,则天下不敢望其项背矣。举凡亘古圣帝明王之都,贤哲接踵比肩之乡, 亦拱手缩胸而逊让之矣。顾在作人者何如耳,岂以地哉?”参见朱舜水:〈答加藤明友书二首〉, 载《朱舜水集》,上册,页 74。 12 贺茂真渊:《国意考》,收入平重道、阿部秋生校注:《近世神道论、前期国学》(东京: 岩波书店,1972),页 381。 13 参见伊东多三郎:《国学の史的考察》(东京:大冈山书店,1932),页 187-88。 14 参见本居宣长:《古事记传》,第四十四卷(东京:中文馆书店,1954)。子安宣邦对此有 很到位的分析。参见子安宣邦:《日本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解读》(神户:白泽社,2007),页 7-54。 15 本居宣长:《直毗灵》,收入野口武彦编注:《宣长选集》(东京:筑摩书房,1986),页 41-42。 16 平田笃胤述,门人笔记:《古道大意》(东京:平田学会事务所,1912),页 3。 17、18 平田笃胤:《赤县太古传》,引自田原嗣郎:《平田笃胤》(东京:吉川弘文馆,1989) , 页 228;227-28。 19 平田笃胤:《三五本国考》,引自田原嗣郎:《平田笃胤》,页 229。 20 平田笃胤:《古道大意》,页 3、23。狄百瑞等学者也注意到平田此思想在国学发展上的重要 性,并将整段话译成英语,参见 Ryūsaku Tsunoda,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and Donald Keene, Sources of Japanese Tradition, vol. 2 (New York;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8), 39。 62


声音 21 参见 Delmer M. Brown, Nationalism in Japan: An Introductory Historical Analysi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5), 65-66。 22 不同的是:犹太人所谓上帝的选民还有个人及民族行为应对上帝反省的认识。此外,近年来 学界中出现了要为平田笃胤翻案的声音,认为平田国学的原意主要在末世学方面(参见 Mark T. McNally, Proving the Way: Conflict and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Nativ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5]),但此看法忽视了平田在末世学方面研究的根本动机,是 要证实日本的神祇才是创造神国真道者,并且还要将这个所谓的“神国真道”扩展到非世俗领域 中去。平田此动机与他宣扬日本神国、神民优于世界其他国家与人民的主张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古 道大意》中,但不知作者有意还是无意,避而不提平田此书。此外,在日本为国学正名的研究早 在 1960 年代开始在学习院大学、皇学馆大学,以及国学院大学三所学校中展开。在现今日本, 唯有在后两所学校通过修读神职课程才可获得日本神社本厅颁发的神职执照。 23 如 1806 年苏俄船入日本北部要求贸易,使日本社会哗然;平田笃胤去世前三年,中英鸦片战 争结果震撼日本。后期水户学已大异于水户学创始期,受到国学强调日本优越的神国神土神皇说 影响。这在会泽正志斋的《新论》中高唱日本为世界大地之元首、万国纲纪之本可见一斑。参见 会泽安:《新论.迪彝篇》(东京:岩波书店,1941)。 24Watanabe Hiroshi, A History of Japanese Political Thought, 1600-1901, trans. David Noble (Tokyo: 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 2012), 333-434. 25 明治天皇:〈国威宣布之宸翰〉,载真宗大谷派教学局编:《修炼要典》(京都:大谷出版 协会,1945),页 8。明治天皇此翰,当是在由原长州下层武士出身为主的新政府高官商议下所 作。 26 譬如,以宗教研究为业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宇野円空曾强调说:“今日说国体,强调日本精 神,必须对如同我们祖先一样的皇祖怀着深深的信仰和对神祇深厚的感恩,来建设日本人的公与 私的生活。”宇野円空:《转换期の宗教》(东京:有光社,1938),页 96。 27 如洞富雄:《南京大屠杀》(东京:现代史出版会;间书店,1982);洞富雄编:《日中战 争南京大残虐事件资料集》,第一卷(东京:青木书店,1985);以及洞富雄、藤原彰、本多胜 一编:《南京大虐杀の研究》(东京:晚声社,1992)中记录了许多日本将士在这方面的证言。 28 如曾为内阁法制局参事官、并获得五等瑞宝勋章的民俗学专家柳田国男通过科学办法对民间 传说进行调查,将在日本民间隐藏着的日本“精神实体”挖掘出来以证实日本独特文化;柳田的 门生折口信夫大赞平田笃胤是德川幕府时代最重要的学者,因为其关注了日本精神。折口并称其 与柳田的学说为新国学,体现了 1920 至 1930 年代国学者意识形态的外延,以及当时日本学界对 军队中极端保守组织和激进份子呼吁的回应,因为后者也正在努力挖掘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特别 的国民精神。参见 Mark T. McNally, Proving the Way, 259-61。 29 介绍当时日本考古大造假的中文文献,参见吴伟明:〈日本考古学与民族主义:前期旧石器 捏造事件的意识型态〉,《思与言》,2010 年第 4 期,页 85-108;以及吕玉新:《古代东亚政 治环境中天皇与日本国的产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页 6-22。 63


声音 30Douglas R. Howland, introduction to Borde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Geography and History at Empire's End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7. 31 兴 国 学 为 民 族 主 义 的 讨 论 , 参 见 Seung-hwan Lee, A Topography of Confucian Discourse: Politico-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Confucian Discourse since Modernity, trans. Jaeyoon Song and Seung-hwan Lee (Paramus, NJ: Homa & Sekey Books, 2006), 44-45;雷颐:〈“国学热”、民族主 义转向与思想史研究〉,《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14 年 2 月号, 页 4-17。■

64


评论

评论 【读书】邢小群推荐:理想主义者的孤魂 《绣春刀》:打大老虎的政治“影”喻 李文倩:意义的关切

【读书】邢小群推荐:理想主义者的孤魂 汪晖

高和分享(2014-08-15)

台共党人的悲歌 蓝博洲 中信出版社 2014-8 39.80 65


评论 蓝博洲的写作以报告文学(台湾学者称为“报导文学”)和历史调查为主要形式,诉诸最基 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一以“信史”的形式展开的叙述是论辩性的,它同时针 对了蓝绿两个阵营的主导叙述,即“台独”叙述与国民党的正统叙述及其变体。对于前者,他的 立场是反对殖民统治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对于后者,他的立场是反对白色恐怖和专制统治 的大众民主的左翼运动。通过漫长的调查,在他的笔下,日据时代台湾民众和革命者争取民族解 放的斗争、战后台湾民众和革命者反对国民党暴虐统治的斗争、“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左翼 进步人士的奋斗和牺牲,渐渐以具体可感、清晰真实的方式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他勾稽其间的连 续与变化,又将这些连续与变化置于与中国革命及建国运动的关系之中,展开了一幅生生不息、 广阔深厚的历史画卷。 这幅画卷的形成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政治的巨变是同步的,或者说,作者正是以此介入 这场蓝绿主导的、围绕历史观而展开的战争。在这场历史观战争中,国民党处于守势,攫取了党 外运动领导权的民进党则处于攻势。在“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口号之下,新台湾 史写作以省略和扭曲的叙述策略,遮蔽台湾左翼传统的历史脉络及其对民主运动的历史贡献,重 构台湾的悲情。这一扭曲的历史脉络对于台湾的新社会运动,尤其是新生代对于两岸关系的历史 观点和思想情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新的台湾史叙述是一个包含若干层次但并不复杂的叙 述:最表层的部分是将台湾历史无差别地视为殖民史,将民进党上台前的台湾政权一概视为外来 政权,并依次排列出西班牙、荷兰、郑成功、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殖民地序列。 以这一“外来政权史”为框架,新的台湾史叙述又对这一历史序列的内部关系进行重组:首 先,通过抬高日本殖民统治(以及荷兰殖民统治)的“文明程度”或“现代化水平”,将近代帝 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置于现代与传统、文明与愚昧的对立之中,塑造殖民地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 优越感;其次,通过日本殖民统治与“二二八”事件的对比,实际上为“皇民化”开脱(即在对 比的意义上将其合理化),进而将对日本殖民主义的“怀旧”组织到“台独”(也即区分于中国 大陆,而与日本、美国主导的秩序相调和)的氛围之中;第三,尽管存在少数对中国革命和革命 中国持同情和理解态度的人,但用美式自由主义包装冷战与后冷战的台湾政治结构,贬低中华人 民共和国,切断台湾社会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连带,却是台湾史叙述的主流。在台湾,以“共产主 义”和“威权”概念指称中国大陆,并以此掩盖冷战时代的台湾与美国帝国主义统治的宗主—殖 民关系,是贯穿各主流派别政治修辞的共同语汇。 将台湾建构为“中国的他者”的客观力量与其说是台湾岛内的政治运动,毋宁说是两个形态 不同的统治秩序,即“二战”结束前的日本殖民主义统治和“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朝鲜战争爆 发后形成的美国主导下的内战冷战体制。1954 年签订的“《美中共同防御条约》”,与美日、 美菲协防条约性质一致,旨在以武力遏制中国、以条约规范台湾行为(如不允许主动进攻大陆)、 以联防形式阻止共产主义渗透,最终造成了台澎主权未定的格局。1979 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单 方面颁布《与台湾关系法》,以国内法形式替代“《美中共同防御条约》”,以维持两岸对立和 分隔的既定格局。“台湾人的命运由台湾人来决定”这一口号本来包含着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的内涵,但当这一口号被转换为针对中国大陆的独立运动时,其含义恰好与两种帝国主义殖民统 治造成的分隔局面相互呼应,从而以自治或独立的名义巩固了这一统治。由于不得不借助于“中 华民国”这个政治外壳,“台独”运动和“独台”政治一直在“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 在台湾”和“中华民国是台湾”等说法之间闪烁其词。换句话说,当代语境中的所谓“台湾主体 性”与现代台湾为摆脱台湾殖民性(对于日本殖民统治而言的后殖民性和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支配 而言的新殖民性)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非但没有历史的联系,而且更是以割断或扭曲这一联 系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台湾在美国冷战体制中的战略地位的转变为契机,通过承认“双战”构 66


评论 造造成的地缘政治格局为前提的。如果台湾的自我定位是从冷战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国的他者” 衍生而来,那么,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主导的霸权性区域体制合 理化,就是这一新的自我定位的必要步骤。

《与台湾关系法》中列明美国将继续提供防卫性武器给台湾,美国政府根据此法案可以向台湾出 售军火。图中为美国对台湾政府出售的 F-16 战斗机 正由于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高潮的“台独”新历史观必须以“遗忘”蓝博洲所探寻的 那段地底的历史为前提。这是蓝绿对立中的共识。从 1895 年《马关条约》至 1945 年日本战败, 台湾经历了 50 年日本殖民统治。2000 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后,民进党为了从法理上和道德 上肯定日本殖民统治与台湾自主地位的连续性,不惜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修订为“日治”时期, 并作为教科书的标准用法加以推广,由此引发了台湾史研究中的“日治”时期与“日据”时期的 命名之争。从日本殖民统治的角度说,“日据”时期的台湾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 1895 年的 乙未战争至 1915 年的西来庵事件的第一时期,大致与残酷镇压台湾民众抵抗运动的武官总督时 期相重叠;1915 年西来庵事件(第一时期最后一次汉人的武力抵抗)至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全 面爆发的第二时期,大致与日本从大正民主时期迈向法西斯军国主义时期相重叠,在这一时期,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政策被概括为对台实行同化政策的所谓“内地延长主义”;1937 年至 1945 年 的第三时期,即“皇民化政策”时期;在这一时期,殖民当局取缔自治性的社会运动、推进“皇 民化政策”,以使台湾成为其“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后备基地。 但从台湾抗日运动的角度看,日本殖民时代的分期则有所不同。从 1895 年至 1915 年,台湾 人民以各种形式对日本殖民统治进行武力反抗,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1895 年台湾保 卫战时期、1895 年至 1902 年间由北部义勇军起义延及中南部响应的游击战时期,1902 年屏东林 少猫事件至 1915 年西来庵事件所代表的零星抗日武装起义时期。台湾人民在整个武力抵抗时期 的牺牲总人数,至今仍众说纷纭,但“日军在台湾的殖民地征服战争战死的人数,远比甲午战争 战死的人为多。至于台湾同胞惨遭日本军警屠杀的总人数,有学者据日方官书台湾宪兵史、台湾 警察沿革志累积统计,总数约近 40 万人”。这个数字远超台湾史上(包括战后)的族群冲突受 难总人数。1915 年以降,台湾人民的武力抵抗并未终结,如 1930 年雾社事件就是台湾原住民抵 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里程碑,但伴随日本殖民统治的巩固,台湾汉人的抗日运动还是在西来庵事件 之后由武力抵抗转为文化抵抗。 67


评论 面对日本的殖民同化政策,台湾的自治性社会运动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此起彼 伏,蒋渭水(1891-1931 年)是这一时期文化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和代表人物之一。蒋早年学医 并关注中国革命运动,曾致电国际联盟指控日本妨碍中华民国统一。1921 年,他参与台湾议会 设置请愿运动,并在以林献堂为代表的雾峰林家的资助下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倡导民权启蒙运动; 1927 年,台湾文化协会左右分裂后,蒋渭水成立了居于中派的台湾民众党。在蒋的左边,是岛 内新兴左翼夺得领导权的台湾文化协会;在蒋的右边,则是与日本统治者妥协程度较高但仍追求 台湾自治的林献堂。1928 年台湾共产党于上海成立之后,先后夺取了岛内台湾农民组合以及台 湾文化协会的领导权。蒋渭水也于 1928 年成立台湾工友总同盟,并在斗争中日渐激进、左倾。 与蒋渭水并肩抗日的许多革命志士,如廖进平、杨元丁、黄赐等,后来均在“二二八”事件中遇 害;他的三子同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的蒋时钦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流亡内地;与国民党关系复杂 的胞弟蒋渭川则列入捕杀名单,女丧子伤。 蓝博洲的所有作品均深深地植根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他串联起 台湾历史的断续脉络。他的成名作《幌马车之歌》从妻子蒋蕴瑜(本名蒋碧玉)及兄弟、同伴的 视角展开基隆高中校长锺浩东(1915-1950 年)的生命史。锺具有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因反 抗国民党专制统治而被枪毙处决的中共党员;另一重身份是蒋渭水的女婿、著名乡土作家锺理和 的异母弟。锺浩东年轻时不愿效命于侵华日军,为逃兵役而去日本求学,后于 1940 年携妻奔赴 大陆参加抗日,在广东惠阳被误为日本间谍而遭拘禁待决,幸得台湾抗日先贤丘逢甲之子、少将 参议丘念台(1894-1967 年)的救助,并加入他领导的国民党第四战区的东区服务队,协助审 问日本俘虏,从事敌前敌后的政治工作。1945 年日本战败后,他们转赴广州,协助处理滞留广 州的台胞返乡。这些台胞大多是被日本强征入伍的军人和医护人员。锺浩东夫妇等用台语和日语 向他们解释台湾历史的演变及回归祖国后台胞均为中国国民的事实,安定其情绪。锺浩东年轻时 崇拜蒋介石,视之为抗日领袖,但思想上受“五四”影响,接触社会主义学说,逐渐左倾,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二八”事件后,他坚持地下斗争,并印行地下刊物《光明报》,“宣传 国共内战的局势发展,进行反帝的阶级教育”,于 1949 年 9 月初被捕,1950 年 10 月 14 日广州 解放周年那天牺牲。 锺浩东也是《悲歌》中的一个人物。1946 年 5 月,正是张志忠批准了由台共党人吴克泰担任 介绍人的锺浩东入党。相对于张志忠,锺浩东只是这一复杂的共产党人活动谱系中的一个相对边 缘的环节。作者所以慨叹张志忠、季沄的“坟墓竟然埋葬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而悲壮的台湾近 现代史”,是因为这两位历史的失踪者恰恰处于这个活动谱系的关键位置。在这个谱系中,我们 可以找到翁泽生、王万得、蔡孝乾、侯朝宗、秋山良照、李登辉、谢雪红等各色人物,他们经由 不同道路参与过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又在残酷斗争的时代走上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奋斗、 牺牲、坚守、疏离、投降和背叛是描述这一时代不同政治选择的基本语汇。张志忠和他们的交往, 以及各自的人生轨迹,共同折射出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曲折、复杂的现代历程。作者在书中已经对 张志忠、季沄的生平事迹做了详细描述,但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还是参照其他资料,摘其大者略 做勾勒,以显示这一历史脉络的广阔与深厚。 张志忠,1910 年出生于日据下的台湾南部嘉义的一户赤贫农民家庭,1924 年赴厦门集美学 校就读,参与了翁泽生等人建立的闽南学生联合会,并担任刊物主编。翁泽生(1903-1939 年) , 台北人,先后就读于集美学校以及瞿秋白、任弼时等早期共产党人任教的上海大学,1925 年参 与“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 1926 年至 1927 年间在漳洲发展组织。1928 年 4 月 15 日,他参与创建了以台籍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台湾地区共产党组织即“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 支部”。1932 年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秘书长。1933 年 3 月在上海被捕并被移交给日本政府, 68


评论 送回台湾。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 1939 年被折磨致死。 1926 年至 1927 年,张志忠参与了无政府主义组织台湾黑色青年联盟的活动,成为该组织嘉 义地方负责人,并因此被日本当局逮捕。黑色青年联盟领导人是王万得(1903-1985 年)、蔡 孝乾(1908-1982 年)。王万得,台北人,1922 年加入林献堂、蒋渭水等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 1927 年在大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转籍至台湾共产党,1931 年被选为台共常务委员兼书记长, 同年被日本当局逮捕,入狱 12 年。“二二八”事件后逃往大陆。蔡孝乾,台湾彰化人,与翁泽 生一样,1924 年在上海大学就读,受到在该校任教的瞿秋白、任弼时等人的影响;1928 年参与 组织台湾共产党,并担任重要职务。1932 年红军攻克漳州,经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介 绍,蔡孝乾与许多台湾人一同前往江西革命根据地,他也是台共成员中唯一参加过长征的人物。 1938 年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1945 年任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1946 年 7 月返台工作;1950 年初被捕后脱逃,第二次被捕后“自新”,引发著名的吴石、朱谌之案。 1932 年,张志忠由侯朝宗介绍加入中国革命互济会(赤色救援国际的中国支部);又经王灯 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党,并回台湾重建台共的党组织。侯朝宗(1905-1968 年),嘉义人,1926 年至 1927 年投身农民运动,为台湾农民组合领导核心,后潜赴大陆进入国 民党系统任职。抗战爆发后,他改名刘启光,在“重庆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从事专职宣传工作, 后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第三战区少将兼中央设计委员会委员。1945 年日本投降后,刘启光出任 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及包括今桃园、新竹、苗栗三县的新竹县长;1946 至 1947 年,他负责筹 备华南商业银行(由日据时期的株式会社华南银行与台湾信托公司合并改组而来),并出任董事 长,由此成为台湾金融界的头面人物。《悲歌》开篇叙述柏杨寻访刘启光,其根据便是后来被证 实是张志忠、季沄儿子的杨扬自杀时留下的含混不清的遗书。 也是在 1932 年,张志忠回台后因上海台湾反帝同盟“关系者”大检举的牵连而被捕关押, 但未暴露党员身份,得以在 1933 年用装疯的方式获得假释后脱逃。1939 年张志忠在延安抗大受 训后,赴刘伯承部(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军区敌工部,从事对敌宣传,曾帮助秋山良照等日本 战俘学习进步理论。秋山良照,原日本第四十一师团士兵,在冀南堂邑地区的一次战争中受伤被 俘。八路军为其治伤,他还受到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的慰问。此后,他发起组织“觉醒联 盟冀南支部”(后改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冀南支部),并担任书记。1942 年,秋山良照带 领反战同盟成员参加了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表现英勇,得到刘伯承司令员的高度评 价。 1946 年,张志忠秘密回台,并与谢雪红、杨克煌、吴克泰等共产党人建立了联系,指导其工 作。经过对原有组织的合并和改组,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张志忠任委员兼武工部长,领 导海山、桃园、新竹等地区的工作。也就在这一年,张志忠批准由吴克泰介绍的李登辉加入共产 党。谢雪红(1901-1970 年),台湾彰化人,制帽工人出身,1925 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 年,她在上海参与组建日本共产党台 湾民族支部,任中央候补委员。1945 年 10 月,谢雪红在台中组织人民协会等组织,后遭陈仪政 府强迫解散。“二二八”事件中,谢雪红在台中号召人民起义,攻占台中警局及公卖局台中分局, 成立“人民政府”和“台中地区治安委员会作战本部”,并亲自担任总指挥。在她的领导下,起 义者攻占军营及弹药库,为嘉义、虎尾等地的起义军供应弹药,并于 3 月 6 日组建著名的“二七 部队”,即“台湾民主联军”。起义失败后,谢于 1947 年 5 月经上海逃至香港,组建“台湾民 主自治同盟”并任主席。

69


评论 “二二八”爆发之后,张志忠与许分一起前往东石,接管拘留所,释放犯人,他通过以黄文 辉为核心的外围组织,组织嘉南地区自发的武装群众组织。嘉义民众对警察武装实行缴械,并占 领市政府。张志忠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即“嘉南纵队”,又称“台湾自治联军”。1949 年 12 月 31 日,张志忠被捕,坚贞不屈。1954 年 3 月 12 日,“参谋总长”周至柔向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兼 任司令俞鸿钧发出执行张志忠死刑的命令;3 月 16 日,下午 2 时 30 分,张志忠被绑赴刑场执行 枪决,时年 45 岁。他的妻子季沄先于他在 1950 年 11 月被枪决。 《台共党人的悲歌》延续了作者早期纪实性作品的文脉,在叙述上采用了文献、口述与人物 故事相互印证的形式,但与《幌马车之歌》等作品相比,这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它所 要处理的是“二二八”事件中共产党人的活动及其历史定位问题。不同于通常的历史学著作,蓝 博洲将自己的调查过程也带入叙述,用张志忠和季沄的斗争和牺牲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重 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二二八”事件摆脱话语的扭曲,重返其历史现场。作者显然相信:这 种谨慎的纪实文学叙述(但排斥虚构的)的形式,比通常的历史学著作的形式,更能呈现发掘和 侦测历史真相的艰难过程。这确是一部被埋藏在地下的台湾现代史,其中贯穿着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等复杂线索。作者的详细勾勒和考订清楚地 说明:若抽去了这些复杂的线索,台湾现代史便不能成立。■

幌马车之歌 蓝博洲 法律出版社 2012-5 32.00

70


评论

《绣春刀》:打大老虎的政治“影”喻 杨时旸 共识网(2014-08-17)

壹 《绣春刀》不是一部古装武侠片,它也可以说是一部古装反腐片。讲了一个大老虎被打掉之 后的故事。 贰 故事很简单:魏忠贤被发配了,但有人想要他死。作为底层锦衣卫,卢剑星、沈炼和靳一川 哥儿仨接受东厂都督赵靖忠的命令,去杀掉魏忠贤。二哥沈炼在一片混乱之中,瞒过大哥和三弟, 自己与魏忠贤做了笔交易。拿了对方的钱,放了把火,声称魏阉自焚而亡,给朝廷带回一具焦黑 的尸体。 从此,哥儿仨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局中,皇帝只想适可而止地反腐,东厂都督赵靖忠看似不遗 余力地清查阉党,但实际上他是魏忠贤的义子,而最想要魏死的其实是他,魏死了,他才真的安 全。 有人想借此升官发财,有人想趁机清算仇家,各种势力、心思纷纷浮现,三个底层公务员只 71


评论 能拼命求生,但最终只得一人生还。 叁 大明的这一次反腐挑明了很多体制性问题。一些台词无意间抖落出很多意味。 三兄弟发现了魏忠贤藏身的客栈,老二要发号箭求后援,被大哥拦住。他说:“我们没有背 景,没有路子,只能靠机会。机会来了,抓住了,就能翻身。”这是基层公务员的美好幻想,靠 抓住机会显露能力谋求晋升。 在此之前,大哥卢剑星努力买官,但怎奈俸禄微薄,都拿不出像样的贿赂款,只能受人欺负。 他以为自己遇到了机会,但其实只不过是陷入了死亡的开端。 电影结尾,老二向东厂都督问出了那个疑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选我们去杀魏忠贤?” 赵靖忠答:“你们这群蝼蚁一样的东西,死活有谁在乎?” 这才是真相,选谁都一样,蝼蚁有的是,都是棋子。哪是给你机会呢?自己想得太多。 真正悲剧性的是,他们三人被分配到这个任务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带回人头但找不回钱是 死,放走老虎是死,活着带回朝廷,也还是死。他们没的选择。 肆 二哥沈炼见到了魏忠贤。而魏轻描淡写地与其探讨了一串深刻的问题。 “你知道崇祯小儿为什么要杀我?大明现在内忧外患,他要的是军饷,而我的钱就是军饷。” 魏忠贤这样说,“你以为杀了我,就能回去复命?你拿不到我的钱,拿着我的头也复不了命。” 基层小公务员哪里真的与曾经把持国政的大老虎有过对话。人家这么一探讨反腐的目的,一 铺陈自己前途,基层公务员沈炼就犹豫了,更何况大老虎魏忠贤指着四百两黄金说:“你随便抓 一把。” 这时候,跟随大老虎多年的书童突然对着魏忠贤放了一暗箭。这局势多微妙!身边的奴才其 实是卧底,竟然要当打虎英雄。但魏忠贤清醒地告诉沈炼:“你和他一样,都是棋子。”这对沈 炼打击确实比较大,他就琢磨,自己成天到晚积极搞纪检、抓贪官、带着工作组跑到各位大人府 上要求对方交代,自己到头来得到什么?爱着一个青楼女子,连给她赎身的钱都没有。于是就放 下了当年宣誓就职时的理想,拿了钱,和大老虎一拍两散。 伍 带着烧成炭的尸体回朝廷,这不是糊弄鬼呢吗?钦差大人看不下去,表达质疑,但东厂都督 赵靖忠给挡了回去,为哥仨争取了时间,看似与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其实他只不过为的是为自 己的阴谋得逞用时间换空间。

72


评论 这个洞悉一切的太监秘密去见了自己的义父魏忠贤,给他带去了通关文牒。干爹皮笑肉不笑 地问:“你这是赶我走啊?”就是说,这个义子给义父送了一份官方做的假护照,催他赶紧流亡。 贪官逃出国这种事是一种多么古典主义的选择啊。但是大老虎决定还是留在国内。他知道自 己走不了,位置那么高,逃得出大明吗?就算逃得出,又真的能既往不咎让他活下去吗?他留下来 还能牵扯一些事,让一些人有所顾忌。 陆 好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反过头来除掉那三个基层公务员了。他们的作用被榨干了,也就表示, 他们知道得过多了。 但是去了几次都没能杀成。主要进行了两次:一次是大老虎的义女亲自去的,这个大老虎的 干女儿太想保住干爹的势力,但势单力薄,失败了。第二次,还算比较成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 进行。上头说一个官员是阉党,派哥仨清缴,但对方豢养的门客都武功高超。高层乐于看着他们 相互厮杀。但哥仨还是赢了。 二哥沈炼终于看出了门道,而也只有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己而起。他政治上的幼稚病犯了。 他把刀架到了自己上司的脖子上,又拿出钱,提了两个要求:第一,调三兄弟离开北京去南京; 第二,到南京给大哥卢剑星百户一职。后者怂了,都答应。沈炼很酷地走了。他自以为自己掌握 了对方的命门,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有忠义豪情。 但体制内是不相信忠义和口头协定的,体制内讲究的是跟对人、站好队。体制内不相信眼泪。 于是,他们又被算计了,上司伙同钦差大臣以及东厂都督赵靖忠摆了鸿门宴,他们被留在了 北京,还挑明了拿钱买官的事。这样一来,不但敌我彻底明晰化,而且兄弟三人内部也被挑开了 缝隙。大哥卢剑星终于知道了沈炼的交易。在短暂的心理错动之后,大哥决定三兄弟一起离开体 制内,“去过好日子”。这就又一次犯了政治幼稚病。体制让你们干了那么大一票,怎么可能让 你们带着那么大的一个秘密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呢? 于是,公开的杀伐开始了。 柒 大哥就是大哥,在清醒之后,明白了状况,不赔上一个,谁都活不了。于是,他决定自己请 罪,担下一切。皇上听完禀报,没说话。不长眼的钦差大臣搭腔了:“若能交由我们审问,定能 问出更多的阉党。” 皇帝听完就气不打一处来,斜着眼睛瞥了他一眼,幽幽地问道:“你是想让朕身边无人可用 吗?” 分寸啊,分寸,这多么重要。伴君如伴虎。皇帝打虎的边界到底在哪,打虎何时截止,又为 什么开始的,这些都搞不清楚,还主动请命,这都是什么情况呢。皇帝说道:“连袁崇焕都给魏 忠贤修过生祠。”这意思就很明显了,体制内有谁是干净的?皇帝最后决定杀了卢剑星,交代“不 73


评论 要再牵连更多的人了。”打虎就到此为止。 捌 到这里,一切都符合体制内外框架的边界。但电影的结尾,侥幸生还的沈炼和逃亡的东厂都 督赵靖忠经过一番打斗之后,赵靖忠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摘下帽子,露出了泛青的额 头和后脑长长的辫子,他向骑马而来的外敌大声呼喊。这个东厂的头目竟然换了装束学了外语准 备投敌,以求得离开大明并取得政治避难的资格。 “离开大明”一直是电影中不时出现的点睛金句。从大老虎魏忠贤到东厂头目都心怀这样的 终极愿望。他们都清楚,这体制是改不动的,虽然得志但总有一天会杀到自己头上,或者真的出 现结构性坍塌,也会砸死自己。离开大明,是唯一的选择。但他还是被杀了,被一个浪人和沈炼 一起取了命。

玖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电影还设定了一个浪人的角色。这是典型的中国游民的设定,一个中国 文化中的的侠义想象体,不依附体制,没有虚伪的道德观,为钱活着,大明朝时代的雇佣兵。虽 然这个角色一直被描述为一个小人,但是最终在看透体制的时候,他决定帮助正义的一方。成为 了“好人”。 这带有民粹主义的向往,底层民众被事实教育后,依靠自身道德的转化成为体制的批判者。 但是这个批判者的局限性太过明显,他只杀死了东厂都督,然后就策马而去,至于体制的系统性 问题,与他无关。他有兴趣的无非是出口恶气和杀人本身的快感。带有强烈的革命党特征。这种 底层暴力革命的观点实在可怕,但却不时浮现在中国人的心底。 拾 《绣春刀》是一部男性戏,充满政治隐喻、刀光血影和影影焯焯的基情,所以必须加入女性 线索与其对冲。

74


评论 但在这部戏中,两个女性角色都处于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位置。一个被迫从妓一个帮父亲打理 药铺,最终都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杀伐。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在毫无选择的的情况下,一直 以被动的姿势卷入无处不在的政治,面对血光之灾。 但最终,男性角色死伤无数,两个女性却生存了下来,被送往南方,一个象征着与世无争的 “他处”。这是导演陶渊明式的寄托,过于幼稚。更要命的是,扮演暖香阁女子的竟然是刘诗诗。 这个长着一张电视剧脸的女演员一直为自己布置了一副忍辱负重的表情,展现着一种轻利重义的 虚伪气质。 演员张震用人品刷出的四星都被针对刘诗诗的一星冲刷殆尽。另一个女演员叶青也太不争 气,他被导演设定为一个青春少女。每次都努力笑出那种所谓的“银铃般的笑声”,但每次一笑, 都挤出满脸皱纹,并一定被框定在面部特写中,这到底是怎样得罪了化妆师呢? 壹拾壹 几个演员中,最出彩的是扮演魏忠贤的金士杰。他把倒台后的大老虎的癫狂、变态、穷途末 路但仍掌控气场的状态展现得无以复加,但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台湾演员,每一句都故意显摆着自 己充满拧巴劲儿的南派儿化音,这就太奇怪了。 扮演大哥卢剑星的王千源总让人想起东北的下岗工人,那部他主演的《钢的琴》给人的印象 太深。他脸上始终有一种嬉皮笑脸、混不吝的劲儿。真不像个明朝的基层秘密警察。 扮演二哥沈炼的张震是最能吸引票房的一个,他整天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每天换了便 服去暖香阁,但就是不上床,坐在旁边一直盯着心爱的姑娘,到了时辰,出门杀人。 三弟完全没有存在感,基本上属于湖南台神剧的人物形象,就知道看漂亮姑娘,还患有肺结 核。他当年是杀了追查自己的锦衣卫,又冒名顶替混入了公务员队伍。不知道锦衣卫系统是完全 没有体检制度,还是政治正确地不歧视传染病患者。一蹦跶就吐血的身子骨也不知道是怎么干上 这个体力活的。 扮演东厂都督的聂远完美地保持了中国五线演员的浮夸劲头,一举一动都让人想起张纪中版 《西游记》中动漫 cosplay 范儿的唐僧,当他出演一个心怀鬼胎的太监的时候,还总做出一种凝 重的表情。和他配戏的演员得付出多少心血才能避免笑场呢。 壹拾贰 《绣春刀》立项的时候,平行世界中的一切都尚未开始,而它放映的时候正赶上一个微妙的 档期。 愿意看武侠的就看看打打杀杀,愿意看明星的也能看看张震,而那些偶然进入影院的,却可 能惊喜地看到一幕“古装现代戏”,一幕既抽离又贴切的现实主义题材。■

75


评论

李文倩:意义的关切 李文倩 共识网(2014-08-17)

陈嘉映,1952 年(壬辰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 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 业,1978 年 5 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 年 11 月赴美留学,90 年以《论 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 年 5 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2002 年转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2008 年 1 月,转入首都 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 二○○三年,陈嘉映出版哲学教材《语言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年之后,在二○○ 三年版的基础上,经过增删与改写,以《简明语言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一三年版) 为名重出新版。作者承诺,相较于旧版而言,新版的字数和错误均有所减少,但内容却少有损失。 有必要指明的是,此书虽说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但从学界的反响来看,大都将视其为学术专著。 从全书的总体架构看,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哲学是什么、语言是什么以及富有意义的言说和 生活何以可能等问题的深切思索。而且,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性介绍的同时,作者时不时跳出 此限,将具体分析接在更为一般的层次上,力求对所论诸问题有通贯的理解。 陈嘉映关于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依托于两个大的思想史背景:一是近代科学的兴起,二是二 十世纪哲学领域内的语言转向。而且在他看来,这两个大的思想史事件,有其内在的联系。具体 说来,即近代科学的兴起和成熟,使得“今天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科学 家-哲学家。”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哲学与科学不再连为一体,而是彼此独立,相对分离了。 如此,“当概念考察明确成为哲学的主要工作后,语言转向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哲学研究中的语言转向,其所带来的一项误解,是认为从此之后,哲学的大部分工作将由语 76


评论 言学家来承担。更肤浅的理解,认为概念考察就是查字典。针对此一趋向,陈嘉映明确指出两者 之间的差别:“语言学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部机制,直到掌握这一机制,哲学家关注的则 是凝结在语言中的人类理解,他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理解世界。”更一般地看,陈嘉映对此差别 的强调,标示出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根本不同。但哲学与科学彼此独立,却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 有沟通的可能。陈嘉映说:“哲学家可以从语言学汲取营养,就像从各种经验和各门学科汲取营 养,不过,一,语言最系统地凝结着人类理解,哲学关注语言现象更甚于关注另一些现象,因此, 无论有没有语言转向,哲学都始终会关注语言,而对(例如)地质的关注却是特殊的兴趣。二, 哲学无法从高度形式化的科学汲取多少营养,语言学的一些分支如语义学,原则上不可能高度形 式化,它们将始终与哲学反思密切联系。” 谈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张志林坚持认为,“对今日的哲学来说,为科 学奠基乃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哲学家应怎样看 科学?——兼评陈嘉映在<哲学 科学 常识>中的有关论述》,载《哲学分析》,二○一二年六月, 第 36 页)而陈嘉映对此的理解,则要低调得多。他明确指出,“我一般地认为,一门独立的科 学不需要从外部为自己寻找‘元层次’的基础,不需要哲学或逻辑学来为自己奠基。元数学、元 物理学,要么是哲学家的非分之想,要么是这门科学内部从未中断进行着的一项工作。”从这里 我们亦可看出,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不同观点,其实意味着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早在二○○七年出版的《哲学 科学 常识》一书中,陈嘉映就明确提出,哲学的主要工作, 当为概念考察。在二○一一年出版的《说理》一书中,陈嘉映进一步认为,哲学之为穷理,而概 念考察则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此专门性的工作之外,哲学当有经验反省的功能,这就意味着, 它在许多情况下不同于常识,甚至是对常识的反对。在《简明语言哲学》一书中,作者写道:“在 我看来,哲学是对自然理解的反思,以使自然理解融会贯通,因此哲学固然倚重凝结在自然语言 中的自然理解,却不等同于自然理解,哲学结论不是民意调查,相反,哲学总是反某些常识而动 的。”

哲学 科学 常识 陈嘉映 东方出版社 2007-02-01 32.00 77


评论 接着关于哲学的谈论,再来考察语言问题。陈嘉映关于语言的理解,连在其对语言与世界、 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思想、日常语言与逻辑语言的关系、语言分析、语言翻译等具体问题的考察 之中,立体而丰富。 将语言视为工具,是一个常见的理解。但如何理解工具,则是一个问题。在革命文化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中,工具多被理解为具有改天换地的功能,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自然也不能例外。 但工具有多种,亦各有其功能。陈嘉映说:“维特根斯坦曾特别提到尺子这类工具不同于钳子这 类工具,后者改变事物的状态而前者不然。就此而言,语言更接近于尺子这类工具,语言主要不 是因果地改变现实的工具,而是述说现实、理解现实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则可以说,我们 通过语言理解世界,或者不如说,世界在语言的层面上成像。 我们使用工具。但使用工具本身,却是一项活动,它连着实际的生活。陈嘉映说:“在特定 的情况下,我们会问:朋友有什么用,下棋有什么用,艺术品有什么用,哲学有什么用。但这些 问题通常没什么意义,我们享用这些,而不是使用。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语词,但我们通 常并不使用句子。我们用语词造句,而说出句子就是说话。说话这种活动编织在实际生活之中。”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说生活有什么用,因为生活以其自身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 “说话这种活动编织在实际生活之中。”照此理解,我们学习语词、理解语言,亦是生活中 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关于理解,陈嘉映指出:“好在我们不是从怀疑一切开始的,并不需要哪 种逻辑分析能够从一上来就杜绝了每一种误解的可能性。理解的过程也不是无穷无尽地消除误解 并在最后达到确定性,理解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自然而然学会和理解一些语词。”语言与生 活的内在联系,于此得以显示。 我们感受生活和世界,思索其间的种种道理,并试图有所言说。这种言说就是思想。思想在 语言中成形。陈嘉映指出:“思想确实不能与语言分离,但并非由于我们必须‘用语言思想’, 因此语言决定了思想;而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归宿,唯能达乎语言者,才是思想。瞪羚和猎豹没 有语言,它们不思想。” 陈嘉映在考察语言的过程中,对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的关系问题,着墨尤多。这是因为自莱 布尼茨,尤其是弗雷格、罗素及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以来,创制人工语言以置换日常语言的 呼声强劲。而且这一思路,在某些专门的领域比如计算机中取得了成功。但总体而言,陈嘉映承 认逻辑语言有其优势,但全盘替换自然语言的思路,则过于激进,亦不可能成功。陈嘉映指出: “我们不妨把自然语言比作物品,把逻辑语言比作货币。物品都有或都可以有一个标价,在这个 意义上,货币能够和任何物品对应,能够把物品‘翻译’成货币。经过翻译之后,统计、结算等 等变得方便多了,同时,在折合成货币时,不仅物品的其他性质消失了,物品之间的其他‘价值 关系’也消失了。因此,我们固然可以用逻辑语言来表征自然语言中的某些基本关系,但逻辑语 言根本不可能取代自然语言。” 问题在于,如果不能替代,如何看待日常语言的诸多缺陷?陈嘉映提到,“日常语言哲学家 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经常出现歧义、含混和混乱,但他们认为,日常语言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对日 常语言的分析来解决,在日常语言本身的层面上解决,而不能通过设计一种更完善的语言来解决。 他们更愿意把自然语言中的语词的多义看作一种丰富性而不仅仅看作是含混。”日常语言哲学家 的思路,大致属于改良派。改良派反对激进革命,其实是反对完美主义。极权主义就是一种政治 上的完美主义。而这一反对的思路,在语言层面上因转换视角而形成,陈嘉映指出,“碰上这些 78


评论 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人一下子走得太远,希望全盘克服一切不便,发明出一种理想语言,把思考 和说话变成一种全自动过程。其实,唯有不完美的世界才是有意思的世界,我们才有机会因改善 因创新而感惊喜,因绕过陷阱、克服障碍而感庆幸。”于此可见,在改进日常语言的问题上,陈 嘉映是个温和派。 创制人工语言以取代日常语言的思路,完美但幼稚,并可能因其对人类经验的极端蔑视 而带来严重后果。在“奥斯汀论日常语言”一节中,有如是反省:“要用我们一下午躺在摇 篮里想出来的东西取代万千年千万人经验的结晶,不亦妄诞乎?”而这样一种关于语言的看法, 大致亦符合晚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冯克利指出,维特根斯坦“常把语言比做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且认为理解这个有机体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自由地游荡,观察它的习性。因而他也强烈反对 ‘私人语言’的说法,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创造’出一种语言。虽 然我们不好把这些反映着后期维特根斯坦观点的话硬往别的领域上扯,但是假如把这里的‘语言’ 一词换成哈耶克那个著名的概念‘自发秩序’(也可以换成门格尔的‘价格’),它们在认知形 式上的同构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维也纳人》,载《读书》,二○○○年第四期,第 69 页) 由此可见,有关语言的种种思考,在一个意义上,有其深刻的政治意涵。 分析哲学的基本主张,认为哲学就是语言分析,而且主要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在陈嘉映看来, 逻辑分析有其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需要分析。换句话说,一些现有的东西,即使不经分 析,也可能是清楚的。陈嘉映指出:“我们是在没说清楚的时候,才需要再说些什么,再提供某 种解释、分析,以期事情更加清楚,并不是说得越细、分析得越多,事情就更清楚。仿佛从来没 有一句话本身就是足够清楚的,仿佛‘经过分析的句子’天然具有更清楚、更合乎逻辑的意思, 仿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在说什么,要等哲学来帮我们分析出句子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就 是说,分析有其条件和限度,而一种不由分说的彻底分析,其实并无意义。分析为理解服务,而 我们的自然理解,总是在某一特定情景中,连在特定的层次上。脱离周边环境的彻底分析,反有 可能使本已清楚的理解,变得怪异或不可解。 有关语言分析,陈嘉映进而指出:“把蕴含的东西展开、摆到明面上说出来,就是所谓分析。 被分析出来的东西,在一个基本意义上当然是在那里的,像康德所说的,它已经‘隐藏在里面’ (versteckt)。但它不是以分析好的形态停在那里的,分析有所取舍和重新安排。所以,分析 的结果既可以说是发现,也可以说是发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当前的局势以便制定出我们这个组织的行动方案。在理论工作中,分析是为支持或否定 某种理论服务的,我们可以从历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或心理学角度对一篇古文进行分析。”如 果说上一段的内容,是对彻底分析有所不满的话,那么本段的要点,则在于指明本无纯粹的分析。 也就是说,分析依赖于理论,为特定的目的而服务。 二十世纪后期的西方哲学,对语言翻译的问题多有探讨。陈嘉映的观点,大致在一个弱的意 义上,认为翻译是可能的。但这里的翻译,却不是平素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意味着某种新的 理解,甚至就是创造。但无论如何创造,都有一个背景,一种先在的理解。陈嘉映在此书第十一 章介绍“蒯因”时说:“我们从来不是悬在空中来选择并排排在地面上的各种体系,我们一开始 就生在一个体系之中,我们从一个特定的体系出发来理解和‘翻译’其他体系。我们的确可以在 某种意义上‘跳出’自己身在其中的体系,理解甚至选择异质的体系,这里,需要探讨的是我们 如何‘跳出’,而不是从无牵无挂的境界进入哪个体系。”从这个角度看,陈嘉映认为彻底翻译 不可能。 79


评论 有了如上对哲学和语言的若干理解,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而只不过是暂时的停顿。最要 紧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恰当地理解“说”?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并非一目了然。可说的是 否意味着全然说出,也是一个问题。或者还可问,“说”有其限度吗?我们如何富有意义地言说 和生活? 陈嘉映说:“人生的意义可说吗?我们当然不可能像说清楚力学公式那样单用语句就能说清 楚人生的意义。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在书本里给出人生意义的清楚答案,这也许让学生失望,但稍 作思忖,却实在是件幸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已经弄清楚了人生的意义,那么我们走出课堂后还 做些什么呢?生活的意义是活出来的。只不过,人生不是无言的,言说不仅是人生的一部分,人 是在语言层次上生存。”哦,“生活的意义是活出来的”,这是否是在说, 问“人生的意义可说吗?”本来就是个错误?是不是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这是不是把人 生的意义这个严肃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领导干部的贪污受贿了? 如此一来,好像有时候不说什么,反而更有意义。但这又将真理置于何地?不说就是遮遮掩 掩,但真理是赤裸裸的啊。是不是有时为了富有意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真理?求真还是 一桩有价值的事业吗?针对此类困惑,陈嘉映分析道:“求真,当然是要去除掩蔽,但五色令人 目盲,把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因此,求真者必须把奥秘作为奥 秘加以荫蔽。聪明人把世情人心的隐秘莫测都晾到打谷场上,世情人心的真相却被晒干了。在这 个意义上,‘对不可说之事应当保持沉默’应能得到理解。在这里,不可说与不应说合二而一。 哪些明说,哪些以最丰富的形态蕴含在明言之中,这是说的艺术、说的力量。”

这样看来,认为真理是赤裸裸的反倒是个错误,因为赤裸裸的真理没有意义。故而,事实只 有当以富有意义的方式说出,才呈现出真相。有关意义与真理,陈嘉映进而分析:“真理不止于 事实,真理是通过事实展现意义。把注意力自限于‘陈述的真值’时,我们就已经错失了言说的 本来面貌。真理不是一个现成句子或一个现成的可能事态和事实相符,真理总是具有揭示性的。 有所言说的话语揭示出某种一向尚未得到揭示的东西,使这种东西得到呈现或曰‘反映’。托尔 斯泰在这个意义上是‘俄罗斯的一面镜子’。” 富有意义的生活,大致与游戏相似。陈嘉映说:“游戏不是一些遵行规则进行的机械活动, 80


评论 游戏首先是乐趣、情趣、旨趣。它们与规则相辅相成——一方面,游戏自由自在不受功利计较的 约束,另一方面,游戏一般都有规则,而恰恰由于有了这些规则约束,才有好玩的游戏。”将此 对游戏的理解,与生活做一类比,我们大致可以说:过分懒散而不成形的生活,不成其为生活, 或至少不能算优质生活。生活有其内在的规矩。但如果谁的生活严格遵循某一铁律,严整是严整, 但却不免过分刻板,而失掉了生活本来的意义。 一种充盈而丰满的心智生活,大概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心智生活的魅力,在于其深度; 没有深度的心智生活,可能色彩斑斓但绝不能算丰厚。心智有秘密才有趣。平铺开来的心智,只 见其松弛,而失掉了张力。陈嘉映说:“心智若不能隐藏秘密就无所谓心智了。如果老大哥到 2084 年变得更加能干,不仅能监视你的一举一动,而且发明了测梦仪等一系列先进仪器,可以 测知你的一思一念,那么,心智生活很快就会消失。”但如此说来,并不是说心就是“机器中的 幽灵”,充满神秘色彩。陈嘉映指出:“我们固然不能把心智理解为与行为举止相隔离的幽灵, 但心智的确具有在行为举止中隐藏自己的能力,甚至,我们也许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发展作为理解 心智的主线。”可以看出,陈嘉映这一对赖尔行为主义的批评,其着眼点仍在于,如何使心智生 活富有意义。 富有意义的生活,是充满可能性的生活。如果哪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可能性了,说明这个人 的生活已经死亡。个体性的生活是如此,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亦应当如此。没有“如果”的 历史及现实,根本不值得留恋。陈嘉映指出:“人们说:历史没有如果。这话自有它的意思,这 意思却不是说历史学家不谈‘如果’——那既不合事实又不合道理。已经不可改变的事情之所以 还值得研究,历史研究之所以还有意义,全在于历史事件像别的事件一样从来都被理解为由各种 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各种可能结局之中的一个结局。我们人类从可能性来理解现实性。现实世界 只有作为诸种可能世界之一才能得到理解,才有意义。事情必须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人才不仅 对事情作出反应,而且能够对它有所了解,有所言说;换言之,事物才能呈现其意义。”从这个 角度看,所谓纯粹的历史事实,我们就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尽管这样说,并不是想对实证研究有 什么非议。 总起来看,陈嘉映关于哲学、语言及意义问题的思考,贯穿其中的是不走极端的中道精神。 而这样一种精神,来源于其对理论及生活之复杂性的深刻体认,而这一体认正所谓生活的智慧。 ■

81


本周最新到货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书名 1

邹氏女

作家作品集

章诒和

2 3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王鼎钧 张承志

作家作品集

张承志

东方

59

5 6 7 8

文学种子(王鼎钧作品系列) (卷二)黑骏马(张承志作品系列) (卷一)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 承志作品系列) 君子之道 (卷三)金牧场(张承志作品系列) 闷与狂 惜别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北京三联 东方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中国散文

余秋雨 张承志 王蒙 止庵

38 54 38 45

9

我的瓦尔登湖

中国散文

徐亚斌

10

(缩印增订本)古文字类编 "高邮王氏四种"汉语语义学研究 (文史哲研究丛刊) 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蒙古史 与多语文献研究丛书)

帐台 01

高明/涂白奎

京华出版社 东方 京华出版社 世纪文睿 上海社会科 学院 上海古籍

198

语言文字

彭慧

上海古籍

46

语言文字

乌云毕力格

上海古籍

78

4

11 12

分类名称

作者

13

在黑暗中等待-理想国

悬疑、科幻

日/乙一

14

濒死之绿-理想国

悬疑、科幻

日/乙一

15

偷窥一百二十天

悬疑、科幻

16

未完成的肖像

17

幸福假面

18 19 20

21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 氛围 海派戏剧研究的时代印记-沈鸿 鑫戏剧论集(中国记忆文库) 皮黃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 传 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 年以来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历 史档案书系)

蔡骏 英/阿加莎·克里斯 悬疑、科幻 蒂 英/阿加莎·克里斯 悬疑、科幻 蒂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作家

价格 30 26 56

25

35 28 29

上海文艺

35

上海文艺

28

戏剧、戏曲

周云龙

上海三联

48

戏剧、戏曲

沈鸿鑫

上海三联

78

戏剧、戏曲

张永和

上海古籍

45

文学评论

王万森/刘新锁

人民

46

82


本周最新到货 22

23 24

25

26 27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 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 研究 被忽略的繁复-当下[底层文学] 讨论的文化研究 鲁讯的科学思维-张梦阳论鲁讯 (鲁讯研究新前沿丛书) 俄罗斯文学之存在主义传统 Existentialist Tradition in Russian Literature 犁与剑-鲁讯文体的思想再认识 (鲁讯研究新前沿丛书)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杨洪承

人民

55

文学评论

滕翠钦

上海三联

28

文学评论

张梦阳

漓江

36

文学评论

戴卓萌/郝斌/刘 锟

中央编译

79

文学评论

李林荣

漓江

36

文学评论

黃晓娟/晁正蓉/ 张淑云

上海文艺

39

上海三联

38.8

上海三联

24.8

上海三联

68.8

北京三联

37

上海文艺 上海文艺 上海文艺

32 38 58

上海文艺

29

世纪文睿 上海译文 上海文艺 上海三联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25 59 36 29.8

漓江

50

36 37 38 39

(茨威格集 02) 一颗心的沦亡 奥地利/斯特凡·茨 (茨威格短篇小说选)(世界名著 文学大台 4 威格 名译文库) (屠格涅夫集 05) 阿霞 (屠格涅 夫中篇小说选)(世界名著名译文 文学大台 4 俄罗斯/屠格涅夫 库) (德莱塞集 03)(上下) 美国的悲 文学大台 4 美/西奥多·德莱塞 剧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我这一辈子-老舍中短篇小说精 文学 老舍 选(中学图书馆文库) 幻想集(巴别塔诗典) 外国文学 奈瓦尔 浪游者(巴别塔诗典) 外国文学 荷尔德林 春花的葬礼(巴别塔诗典) 外国文学 耶麦 法/托尼诺·贝纳吉 直立人伤心俱乐部 外国文学 斯塔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外国文学 德/赫尔曼·黑塞 金钱-绝命书 外国文学 英/马丁·艾米斯 孤独者的秋天(巴别塔诗典) 外国文学 特拉克尔 怒河春醒 随笔 韩松落

40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理想国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1 42 43 44 45 46

随笔

(全二册)(2014 第 2 卷 理论卷) 诗歌 诗探索 (全五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青少年读物

严明 吴思敬/林莽

清/刘树屏 新星出版社 苏/斯坦尼斯拉夫 演员自我修养(中学图书馆文库) 青少年读物 北京三联 斯基 (修订版)乐迷闲话(中学图书馆 青少年读物 辛丰年 北京三联 文库) 建国方略(中学图书馆文库) 青少年读物 孙中山 北京三联 我的自学小史(中学图书文库) 青少年读物 梁漱溟 北京三联

35

110 46 34 46 22 83


本周最新到货 47 48 49 50

61 62 63 64 65 66 67

迦陵谈词(中学生图书馆文库) 文言常识(中学图书馆文库) 斑马找工作 自然好神奇 (全四册)西游记(漫画中国经典 系列) 文艺图-名家散失作品集 绘画入门-儿童创意简笔画 吃货的孤单心事 生命真有趣 四.经典故事画-名家散失作品集 想生金蛋的母鸡(汉娜·约翰森作 品系列) 动物和人-儿童创意简笔画 索菲和小生菜 慢半拍的小鹅(汉娜·约翰森系 列) 搞怪的表演 动物医院 神奇的能量汗衫 热带雨林-儿童创意简笔画 精灵鼠小弟 物质时代的爱情 橡树,十万火急

68

红楼梦叙事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东京梦华录译注(中国古典文化 大系) 孙子兵法演义 (上下)子曰论语 (全二册)(初续合集)老子他说 历代论词绝句笺注 (全三册)传书堂藏书志 (全二册)爱日精庐藏书志 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国 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77

剧史新说(中华戏剧史论丛书)

78

楚辞与原始宗教(当代中国人文 大系)

79

巴蜀诗人与唐宋诗词流变研究

80 81

(新一版)元曲鉴赏辞典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

青少年读物 青少年读物 青少年读物 青少年读物

叶嘉莹 张中行 主编 日/托比鲁兹 安馨儿 编

北京三联 北京三联 山东文艺 译林出版社

34 49 18 29.8

青少年读物

蔡志忠 绘

山东人民

118

海豚出版社 山东文艺 中信 译林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16.8 32 35 29.8 25.8

漓江

25

山东文艺 山东文艺

32 25

漓江

22.8

山东文艺 山东文艺 山东文艺 山东文艺 上海译文 海天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5 18 25 32 25 32 29.8

人民

36

青少年读物 陈醉云 编 青少年读物 西班牙/罗莎·柯托 青少年读物 培根君 青少年读物 安馨儿 青少年读物 吴启瑞 等 汉娜·约翰森/凯 青少年读物 蒂·班德 青少年读物 西班牙/罗莎·柯托 青少年读物 法/伊利亚·格林 瑞士/汉娜·约翰森 青少年读物 /凯蒂·班德 青少年读物 法/伊利来·格林 青少年读物 日/托比鲁兹 青少年读物 法/伊利亚·格林 青少年读物 西班牙/罗莎·柯托 青少年读物 美/E.B.怀特 流行、畅销 三十 流行、畅销 伊沙 红学、历史小 王彬 说 国学

王莹

上海三联

35.8

国学 国学 国学 古籍 古籍 古籍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古代文学研 究 工具 读书生活

刘君祖 许仁图 南怀瑾 程郁缀/李静 王国维 清/张金吾

上海三联 上海三联 东方 北京大学 上海古籍 上海古籍

49.8 79.8 88 80 168 98

赵睿才

人民

68

陈多

上海古籍

58

过常宝

人民大学

35

申东城

上海人民

45

蒋星煜

上海辞书 上海译文

96 30 84


本周最新到货

83 84 85

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 密 我爱·我家 白日美人(经典电影细读) (第 2 卷 3-4 月)鱼羊野史

86

501 位电影导演

82

电影 电影 电影 电影 电影

魏知超

电子工业

郑猛 新星出版社 迈克尔·伍德 北京大学 高晓松 湖南文艺 英/史蒂文·杰伊· 中央编译 施奈德

39.8 39 28 39.8 148

社科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 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 社会科学 孙正聿 吉林人民 2 哲学引论 社会科学 戴茂堂/李家莲 人民 论现代社会中的信任(青年学术 3 社会科学 倪霞 人民 丛书·哲学) 左翼立场与悲剧文化(文学与思 4 社会科学 陈奇佳/张永清 人民 想丛书) 当代中国价值问题与价值重构 5 (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 社会科学 吴育林 人民 教育丛书) (1883-1949)基督新教在河南的 6 社会科学 董延寿 人民 传播与发展研究 7 亨特张说防范 社会科学 张惠领/池海波 新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 8 哲学 鹤阑珊 新华 阳明 9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社会科学 赵园 北京大学 村治之变-中国基层治理南海启 舒泰峰/尹冀鲲/ 10 当代中国题 北京大学 示 黎诚 11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新知文库 49) 社会科学 美/奇普·沃尔特 北京三联 12 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解读 社会科学 袁峰 学林出版社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 13 社会科学 张维为 上海人民 光荣与梦想 心理学家的读脸术-解读微表情 美/保罗·艾克曼/ 当代中国出版 14 社会科学 之下的人际交往情绪密码 华莱士·V.弗里森 社 新旧之变:从传统中国到当代国 15 际政治(伦理与国际事务评论 第 政治学 熊文驰/马骏 上海人民 三辑) 美国贸易政治(复旦国际政治经 16 社会科学 张建新 上海人民 济学丛书) 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 17 社会科学 徐以骅 上海人民 外交(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 (修订版)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 美/贾雷德·戴蒙 18 社会科学 上海译文 社会的命运 德 19 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译文经 社会科学 法/雅克·德里达 上海译文

价格 26 40 25 52

70

46 46 29.8 69 49.9 36 32 36 36

38

40 38 68 32 85


本周最新到货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典) 运河名物与区域文化考论(淮上 民族、区域 文丛) 实践哲学 修辞学 想象力-当代 哲学诠释学研究(中国当代学术 社会科学 思想文库) 李大钊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社会科学 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科学 一个抑郁男孩的 30 小时 社会科学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 China~s Soft Power in 社会科学 Asia:Projection and Profile 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 年的美 国际问题 国、中国和苏联 共产主义运 4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动 (第 4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经济学笔记研究 II 动 (第 8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资本论》版本及传播研究 动 (第 17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I 动 (第 1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动 (第 9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资本论》结构形成研究 动 (第 18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II 动 (第 2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共产党宣言》研究 动 (第 6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共产主义运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研 动 究 (第 3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经济学笔记研究 I 动 (第 5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共产主义运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研 动 究 (第 7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及 共产主义运 1867 年后经济学手稿研究恩格斯 动 编辑《资本论》工作研究 (第 10 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共产主义运 《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动

顾建国

上海三联

38

洪汉鼎

人民大学

78

杨琥 翟学伟/薛天山 顾歌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漓江

77 48 36

丁学良

东方

38

美/张少华

中央编译

68

中央编译

280

中央编译

150

中央编译

298

中央编译

190

中央编译

200

中央编译

190

中央编译

150

中央编译

23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

20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

18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

20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

27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

290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中央编译局文库 编辑委员会

86


本周最新到货

40

41

42

43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 乔夫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社会科学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 社会学、人类 社会学到什么? 学 (第二版)童年社会学 The 社会学、人类 Sociology of Childhood(青少年 学 研究经典译丛) 童年的未来-对儿童的跨学科研 社会学、人类 究 The Future of Childhood(青 学 少年研究经典译丛)

44

童年论 Theorizing Childhood

45

2014 日本社会观察

46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47 48 49

50

51

美/弗拉委斯拉 夫·祖博克

社科文献

88

美/贾雷德·戴蒙 德

中信

69

美/威廉·A.科萨 上海社会科学 罗 院

59.8

上海社会科学 院

34.8

英/艾伦·普劳特

英/艾莉森·詹姆 社会学、人类 上海社会科学 斯/克里斯·简克 学 院 斯/艾伦·普劳特 上海社会科学 政治文明 金永明 院 奥/西格蒙德·弗 上海社会科学 心理学 洛伊德 院

(第六版)青春期理论 Theories 社会学、人类 美/罗尔夫·E.缪 上海社会科学 of Adolescence(青少年研究经 学 斯 院 典译丛) (全二册)齐民要术今释.精装 社会科学 北魏.贾思勰 中华书局 义和团的社会表演-1887-1920 年 中国近代史 路云亭 上海古籍 间华北地区的戏巫活动 美/道格拉斯·肯 野性动物 心理学 里克/弗拉达斯· 中信 格里斯克维西斯 思想文化研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 浙江文艺 究

39.8

58 79.8

79.8 138 98

39

32

经管类 序号 书名 1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 CEO 2

3 4 5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分类名称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

作者 曹仰锋 美/马克·格兰诺 维特 瑞典/理查 德·斯威德伯格

优势领导力-卓有成效管理者提 求职培训、市 美/苏珊·斯科特 升情商、品格和沟通力的秘诀 场营销 交托之重:范博宏论家族企业传 经济管理 范博宏 承 01 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 一般经济学 李超民 的中国渊源

出版社 中信

价格 49

上海人民

98

上海世图

45

东方

78

中央编译

48

87


本周最新到货 6 7 8 9

10

11

12

(上)(纪念版)跌荡一百年:中国 中国经济 吴晓波 中信 企业 1870-1977 (下)(纪念版)跌荡一百年:中国 中国经济 吴晓波 中信 企业 1870-1977 聚变-谈跨国企业发展与混合型 安崎晓跨国企业 上海社会科学 企业史 经营模式 发展研究会编译 院 华为员工准则:解读华为精神,为 求职培训、市 谭慧/宿春君 新世界出版社 您讲述独特的华为员工准则 场营销 美/肯·布产兰佳/ 一分钟经理人:遇见猴子(一分钟 企业史 小威廉·翁肯/哈 中信 经理人系列) 尔·伯罗斯 美/肯·布兰佳/谢 击掌为盟:打造团结一心的成功 求职培训、市 尔登·鲍尔斯/丹· 中信 团队 场营销 卡鲁/尤尼斯·帕 里西-卡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伦 企业史 周鸿祎 中信

45 45 39.8 29.8

25

32

45

人文类 序号 书名 1 启功的人生智慧:服膺启夫子 2

孙子兵法与世界近现代战争

军事战争

3

战略家邓小平 因梦而生-献给那些依然坚持梦 想的人! (第五版)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 与交流 1750 年至今 (第五版)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 与交流公元 1000 年之前 加拿大文学起源-汤普森开辟的 贸易之路(绵阳师范学院学术著 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 战岁月 一位指挥家的诞生-阎惠昌传 中国人的一天(中国国家地理) 活着见证(中国国家地理) 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 什么是问题? 东周与秦代文明 玻利维亚日记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

人物传记

作者 李可讲 美/贝文·亚历山 大 李洪峰

心理励志

周文强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类名称 人物传记

外国史 外国史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价格 38

新华

38

新华

38

新华

39

北京大学

78

北京大学

88

外国史

加拿大/艾伦·特 威格

北京大学

45

人物传记

庄崚

北京三联

32

人物传记 社会纪实 社会纪实

周光蓁 李昕樾/李玉 王崴 美/利昂·莱德曼/ 迪克·泰雷西 李学勤 切·格瓦拉 英/大卫·凯恩斯

北京三联 中信 中信

48 49.8 49.8

上海辞书

68

上海人民 上海译文 上海三联

48 58 69

科学史 历史文化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88


本周最新到货 16

让梦想照进现实

心理励志

美/布丽奇特·科 布

人民大学

39

两性、婚姻

卢悦

漓江

30

心理励志 人物传记 记忆珍藏 人物传记

乐嘉 肖楚 陈平原 叶曙明

九州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东方 浙江人民

35 34 49.8 39.8

家庭教育

傅娟/欧阳娜娜

京华出版社

42.8

保健、养生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曲黎敏 韩/李秀贤 王宏哲

36 39.8 32

23 24 25

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心理师 告诉你的为婚这道 色界:活得舒坦并不难 优雅绽放:时尚玫瑰凯特王妃传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1823-1869 李鸿章潜龙在渊 成为最好的自己-欧阳娜娜的音 乐冒险 2 生命沉思录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英语老师 教孩子比 IQ 更重要的事

26

画说介护:老人照护手册

人文图书

王天明

27 28

人物传记 社会纪实

蓝博洲 司徒朔

心理励志

韩/朴用喆

中信

32

30

台共党人的悲歌 农民何谓 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 量 佛学经典 100 句-净土三经

长江文艺 京华出版社 光明日报 第二军医大学 出版社 中信 中信

宗教文化

东方

38

31

佛学经典 100 句-维摩诘经

宗教文化

陈剑锽 孙慧兰/林常均/ 王灵馨

东方

36

32

(上下)世界文化史(民国大学丛 书)

美/桑戴克

东方

88

33

锌皮娃娃兵 Zinky Boys

34

茅盾晚年谈话录 崔溥漂海录分析研究(江南社会 历史研究丛书)

17 18 19 20 21 22

29

35 36

(第八辑)国家航海

外国史

白俄/S.A.阿列克 九州出版社 谢耶维奇 人文大台 3 金韵琴 上海书店 人文大台 3

历史文化 考古研究

38

创造者:从富兰克林、比尔·盖茨 人物传记 到爱因斯坦和伍迪·艾伦 姚明:坚持初心 人文大台 3

39

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

40

日本小时光

37

朴元熇 上海中国航海博 物馆 美/鋈尔特·艾萨 克森 姚明

79 39.8 36

36.8 28

上海书店

45

上海古籍

58

中信

42 48

人物传记

江晓英

游记、印象

靡涯

中信 中国言实出版 社 京华出版社

作者 苏静 主编

出版社 中信

价格 42

刘小晴

上海古籍

20

32 32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1 日和手贴;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艺术史 楷书《大学》(走近翰墨·名家书 艺术(体育. 2 经丛书) 电影.戏剧)

89


本周最新到货

17 18

隶书《大学》(走近翰墨·名家书 经丛书) 行书《黃庭经》(走近翰墨·名家 书经丛书) 草书《大学》(走近翰墨·名家书 经丛书) 隶书《黃庭经》(走近翰墨·名家 书经丛书) 草书《黃庭经》(走近翰墨·名家 书经丛书) 楷书《黃庭经》(走近翰墨·名家 书经丛书) 篆书《黃庭经》(走近翰墨·名家 书经丛书) 行书《大学》(走近翰墨·名家书 经丛书) 篆书《大学》(走近翰墨·名家书 经丛书) 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 II:德川 光圀文献释解 艺术品投资指南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 业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概览(中华文化研 究小丛书) 别说你记不住-全球最有效的漫 画记忆锻炼法 哈佛思维课-应变力自测 哈佛思维课-创造力自测

19

501 位艺术大师

20

(增订本)篆刻五十讲 (全三卷)缘缘本本:岁时书 小儿 女 世心照(丰子恺笔记本)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1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 精品图书 收藏鉴赏 设计

方傅鑫

上海古籍

34

张偉生

上海古籍

30

孫敏

上海古籍

28

孫敏

上海古籍

30

方傅鑫

上海古籍

32

刘小晴

上海古籍

20

韓天衡

上海古籍

48

张伟生

上海古籍

30

韓天衡

上海古籍

48

上海古籍

298

上海三联

80

人民大学

35

日/ 德川真木 监 修 徐興慶 主编 祝君波 迪帕·普拉哈拉德 /拉维·索奈

书法篆刻

陈玉龙

漓江

28

实用技法

日/儿玉光雄

江苏科学技术

29.8

江苏文艺 江苏文艺

36 36

中央编译

148

上海书店

45

上海译文

138

音乐、体育 尼尔斯 音乐、体育 尼尔斯 艺术人物、理 英/史蒂芬·法辛 论 书法篆刻 吴熙人 精品图书

90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丹尼洛•契斯作品推荐

《栗树街的回忆:给孩子和敏感的人们》 EARLY SORROWS 丹尼洛 契斯作品 I [南斯拉夫]丹尼洛 契斯(Danilo Ki )著 张明玲 译 中信出版社,2014 年 8 月出版,9787508643502,30.00 元 二十世纪下半叶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维护了文学的荣誉。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内容简介 我们家族史的许多细节将永远晦暗不清了:1944 年,我的父亲和我们所有的亲人都被带到奥 斯维辛,几乎无人返回。 ——丹尼洛 契斯

91


三辉链接 本书中二十篇动人的短小故事有着全然不同的风格,作者丹尼洛•契斯用看似梦幻般的田园 诗写作的方式,以男孩安德烈亚斯•山姆的视角,呈现出特殊岁月里南斯拉夫乡间的生活与世态。 童年的天真、稚朴,微小的惶惑与悲哀,都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下,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荒谬和苦难。 评价 丹尼洛·契斯是一位命途多舛的人物,出身犹太家庭的他一生经历了纳粹占领、斯大林式统 治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前的民族冲突……如果说小说是作家赋予生活一种形态,那么契斯的世界就 是一个超现实的噩梦。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或许在从这样一场噩梦中创造出一种风格独具的文体上,没有小说家走得比契斯更远……契 斯对他的时代的想象是完全内化的,就像保罗·策兰既优美又骇人的诗歌…… ——约翰·贝利,《纽约书评》 在丹尼洛·契斯的童年,军队和观念像汹涌的海浪一般来回洗刷着这片土地。在那样的环境 下,作为一个犹太男孩,他身边自然环绕着死亡和谎言。 ——威廉·盖斯,《纽约书评》 译者简介 张明玲 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及编辑工作多年。译有《梦想的殿堂》《若 不是荒野,我不会活下去》等。

《达维多维奇之墓》 92


三辉链接 A TOMB FOR BORIS DAVIDOVICH 丹尼洛 契斯作品 II [南斯拉夫]丹尼洛 契斯(Danilo Ki )著 王幼慈 译 中信出版社,2014 年 8 月出版,9787508646176,35.00 元 本书曾被诬蔑抄袭了索尔仁尼琴、乔伊斯、曼德尔施塔姆、博尔赫斯、梅德韦杰夫兄弟等人 的作品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将它列为“混乱时代的预言经典” 几乎重新定义了悲剧。 ——约瑟夫·布罗茨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关于东欧的共产主义历程,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作品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部真正一流的 小说。 ——欧文·豪,美国作家、批评家 内容简介 我相信文学必须纠正历史犯下的错误……文学以独特的个体弥补历史对独特性的匮乏,从而 矫治了史料的冷漠。 ——丹尼洛·契斯 本书中七篇黑暗的故事,既可谓精炼传记的典范,讲述了深陷在意识形态统治的世界中的人 们的生与死,又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遍布东欧的政治的、社会的自我毁灭这一主题的多重变奏。 评价 (他们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暗杀、暴动、参战、逃亡、流放、被捕、审讯。他们掀起的 革命、内战、集体化在半个世纪里像风暴一般扫过欧洲大地。最终,他们无一例外都遭到自己阵 营的清洗,在受尽折磨后步向死亡。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达维多维奇之墓》以小说的形式简述了名为共产国际的这匹疯狂的特洛伊木马的自我毁 灭。书中的某些段落和《中午的黑暗》有相似之处,但在骇人的细节和叙事技巧上都超越了它。 通过这样一本书,丹尼洛·契斯证明了,对于那些使人们感觉麻木或者难以理解的现象,文学是 唯一可能的认知方式。 ——约瑟夫·布罗茨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绝妙、丰富的修辞就是他的标记……在他的文字中,那些修辞已不再仅仅用作外在修饰, 而成为他文字灵魂的主体。 ——《纽约书评》 93


三辉链接 借用了博尔赫斯式的手法,却比博尔赫斯更为隐晦、神秘。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译者简介 王幼慈 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毕业,现为专业译者。译有《卡拉马佐夫兄弟》《汤 姆历险记》等。

《死亡百科全书》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DEAD 丹尼洛 契斯作品 III [南斯拉夫]丹尼洛 契斯(Danilo Ki )著 周淑丽译 中信出版社,2014 年 8 月出版,9787508646749,39.00 元 博尔赫斯的《虚构集》之后最出色的小说集之一。 ——《国家》杂志 毫不夸张地说,契斯的笔锋近乎永恒,他对人物所做的描写几乎是所有已知的信条渴望对人 类灵魂所做的事:扩展他们的存在,也动摇我们对死亡难以洞察的感觉。” ——约瑟夫·布罗茨基 一层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本书,但这阴影是美妙的,这黑暗发着冷光。 ——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捷克作家、出版人 94


三辉链接 内容简介 我需要一些证明,在我绝望的时候,证明父亲的生命并非徒劳与虚空,证明终究还有人在记 录每一个生命、每一场痛苦、每一种生活,并赋予它们价值。 ——《死亡百科全书》 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本书中表现得尤 为突出: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 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 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 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本书的同名小说《死亡百科全书》 , 讲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记录 1789 年以来所有普通人的传记的百科全书,它与众不同地“描 述人物关系、遭际和风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繁复细节”,这时“我”才获知了去世的父亲的 全部真相…… 如果说《达维多维奇之墓》是为“大清洗”隐秘的受害者们而建的纪念碑,本书就是对该主 题的延续和扩展——将历史的受害者、无名者与消逝的过去记录在案。 译者简介 周淑丽 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系毕业,翻译经验丰富。■

95


制作者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jfbooksclub@vip.163.com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 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 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9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