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68

Page 1

季风书讯 NO.368

晚年胡适的﹃率性﹄与﹃做圣﹄ ︻三辉链接︼

在政治背叛时代进行危险的思考

徐贲哈维尔的良知 ︻评论︼

梁文道埋伏在大学里的国民党﹃五毛﹄学生

二个香港不对称的无知 ︻声音︼

︽我们的普世文明︾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

︽今日如何读旧约︾

︽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 ︽战争的原因︾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1

来源:堆糖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在当代作家中,奈保尔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但这无关文学。我喜欢他的理由, 大约只是因为他的观察和情感比较合乎我的知识和经验。他更像是一位知识分子,比多 数作家更具有公共性,就像是文学中的萨义德。

这本《我们的普世文明》是上周才到的,奈保尔 自己将此书视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而且认为正 是这些经验,才构成了今天为世人所认识的奈保尔。 此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Writer and The World”, 但出版方将它改为《我们的普世文明》,这是此书后 记的标题,现在被挪为全书的书名了,然而,极好! 因为奈保尔正是通过对印度、非洲和南美的许多非西 方国家的观察,这些观察充满了不同信仰的独断、分 裂以致哲学上的歇斯底里,然而奈保尔却由此更坚定 地相信,由现代性而来的“普世文明”是存在的,那些不同信仰或文化对此的反对只是 证明了这一“普世文明”具有的核心吸引力。奈保尔说:“普世文明长久以来一直在形 成之中,它并非从来就是普世的,也并非从来就如同今天这样富有吸引力。欧洲的扩张 让它至少在三个世纪都染有种族主义色彩,并且到今天还在制造痛苦。”然而,“我在 特立尼加的成长时期,是那种种族主义的最后时光,这样的经验让我对一些事情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大战结束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西方的、现代性的)文明为容纳 世界其他地方以及种种思潮所做出的非凡努力。”

2


编后小记 这正是奈保尔的伟大之处,他以他的个人经验来辨别,而并非给出一个哲学定义, 他所肯定的来自于西方的仍在不断进步的普世文明,正是在许多普通人的常识之中的。 哪怕你仍在独断信仰的遮蔽下,你仍然会期望现代生活的种种方便,包括那些起码的自 由。

据说现在很多出版社见到“普世”二字便害怕,仅此而言,“普世文明”便更显可 贵,奈保尔此书,或许是今年的出版物中唯一在书名上冠有“普世”二字的吧。

前不久有朋友对我说,你写的编后介绍的基本上 都是学术或思想类的图书,如果能介绍一些小说,也 许看的人会多一些。我们这次就介绍一本:《永恒之 民无所畏惧》。这本书的作者是位年轻的以色列女性, 这是一部无畏的写作,作者怀有的信念是,无畏地跨 越一切隔阂和障碍,而“永恒之民”无处不在!此书 已经有 23 个国家的版本,显然,这是今天的人们所需 要的。

2014.9.3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3


目录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道光十九年——从 禁烟到战争》 《战争的原因》 《民国国会与近代中国法制建设: 1912-1924》 《政治科学与政府 政府论》 《政治科学与政府 绪论 国家论》 《近代华东民间 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 的生存与信仰研究》 《全球冷战》 《1842-1949 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 第二部分 《电车难题》 《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式西方医学 史》 《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 《卢浮宫私人词典》 《艺术中的理性》 《感悟考古》 《今日如何读旧约》 第三部分 《孤岛集》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自由的灵魂》 《我们的普世文明》 《习惯就好》 《走向绝对: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

娃》 《蓝诗歌.2014 年卷》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许宏:《The Economist》为什么值得尊 敬 二个香港:不对称的无知 梁文道:埋伏在大学里的国民党“五毛” 学生 钱永祥:只有现代性能解决当代问题

评论 徐贲:哈维尔的良知 黄有光:《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的逻辑错 误 夏斌:忽悠老百姓是金融机构最大的恶 在政治背叛时代进行危险的思考 中国制造在海外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晚年胡适的“率性”与“做圣”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4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战争的原因》 《民国国会与近代中国法制建设:1912-1924》 《政治科学与政府 政府论》 《政治科学与政府 绪论 国家论》 《近代华东民间 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 《全球冷战》 《1842-1949 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

5


季风本周推荐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沈渭滨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8 / 48.00 / 禁烟运动研究

导 论 从中国社会的封闭性说起 第一章 世变前的众生相 1-1 官吏和贵胄 1-2 皇帝和枢臣 1-3 都门士大夫 第二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2-1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2-2 从海禁到闭关 2-3 公行制度与防范章程 第三章 西方的敲门行径 3-1 英国:敲门的急先锋 3-2 正当贸易的困境 3-3 律劳卑事件 第四章 鸦片:黑色的毒流 …… 节选 本书多角度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社会以及中英之间在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反 走私间的互动。历史地考察鸦片在中国泛滥和 流动方式,系统叙述了清王朝的禁烟政策在各 个阶段上的演变,说明鸦片战争是在禁烟政策 逐渐演变为禁烟过程中,最终造成武装冲突 的。同时,通过对清皇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 及对外关系具体状况的描述,指出清皇朝盲目 自大的文化心态,驳斥了西方学者在阐述这场 战争中某些非历史主义的观点。 沈渭滨,男,1937 年生,中国民主促进会 成员。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专著有《孙 中山与辛亥革命》、 《晚清女主——细说慈禧》 、 《困厄中的近代化》、《曾经沧海》等十余种, 论文近二百篇。蒋廷黻(1895-1965),男,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主 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回忆录》 (未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蒋廷黻选集》,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 丛》。 目录

道光十九年(1839)是大清帝国第六代皇 帝、年号道光的爱新觉罗•旻宁登基接位的第 19 个年头。这一年道光皇帝 59 岁。朝廷内外, 自年初起就忙着为万岁爷的 60 大寿积极准备, 届时好热烈隆重地庆贺一番。 可是,万岁爷的心思全不在万寿庆典上。 即位以来,他苦撑着祖宗留下的基业,虽 不能象列祖列宗那样雄才大略,把王朝调治得 繁荣昌盛、中外咸服,但也算是兢兢业业,没 有丝毫的怠惰偷闲。无如登基以来不但未能有 所建树,反而内则贵胄骄恣、官吏贪贿、民变 频生,国运一天天地衰微,连表面上维持太平 景象都感到困难;外而夷人狡诈思逞、滋事不 断,尤其是勾串行商偷贩鸦片,致使神州白银 流向外洋,吸毒百姓形疲神伤。虽说历代禁令 不断,但收效甚微,以至上年不得不特简湖广 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严厉禁烟。一 年来广东捷报频传,收缴并销毁了洋烟 270 余 万斤,可是夷人不但未肯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 带鸦片,而且不断寻衅闹事,殴毙村民,拒不 交凶,甚至公然炮轰广东师船,挑起边衅。结 果如何,尚不可逆料。里里外外发生的不愉快 事情实在太多,使皇帝对庆典一事颇感索然寡 味。

6


季风本周推荐

《战争的原因》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 著 何曜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7 / 45.00 / 战争理论研究

目录

本书对战争的原因提出了五点假设,并分 别进行分析和论证。一、对危机和战争的结果 持有错误的乐观主义情绪,或者低估战争所需 要的成本,容易导致战争。二、如果首先有所 行动或发起攻击的一方占有一定的优势,那么 战争就容易爆发。三、相对权利的变化容易导 致战争。四、当对资源的控制使一个国家要去 保护其他一些资源时,战争更容易爆发。五、 征服越容易,战争就容易爆发。在我们这个仍 然存在战争和冲突的世界里,研究战争的原因 不是为了宣扬战争,而是为了避免许多原本可 以避免的战争。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战争 提出论点与答案 现实主义的含义 方法 本书的计划 第二章 错误的乐观主义:对战争来临的幻觉 错误的希望与战争 胜利的幻觉 廉价战争的错觉 增加透明度 以防止战争 第三章 抢跑:抢先行动的利益和危机的不稳 定性 抢先进攻、抢先动员以及掩先行动的利益 关于抢先行动的利益的后果的假设 对稳定理论的测试 抢先行动的利益的原区及补救 第四章 权力转移:机会与脆弱性窗口 ……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超越范式》,《早期现代世界 的革命与反抗》,《民主与全球秩序》,《变化 中的对外政策政治》,《无重的世界》等。

斯蒂芬·范·埃弗拉,先后在哈佛大学政府 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学系取得 学士与博士学位,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 教授国际关系。他的研究重点是:战争的原因 与预防、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以 及社会科学方法论。他的著作有:《政治学学 生的方法指南》、《战争的原因》。此外,他 还就民族主义与战争的问题、美国在第三世界 的干预、美国防务政策以及欧洲未来的国际关 系等主题发表多篇论文。他曾经在 20 世纪 80 年代担任《国际安全》杂志的执行编辑。 7


季风本周推荐

《民国国会与近代中国法制建设:1912-1924》 严泉 / 商务印书馆 / 2014-6 / 45.00 / 法制史

工作。代表作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 会制宪,1913-1923》、《现代中国的首次民 主转型:民国初年的宪政试验》、《民国初年 的国会政治》、《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台 湾的中产阶级》等。 目录

在 20 世纪中国法制史上,民国北京政府 时期(1912-1928)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被认为是中国法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 时期,清末修律的重要成果被保留下来,北洋 政府援用了清末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 规,同时对清末一些法律草案进行了简单修改 后,依立法程序予以颁布生效。这一时期,北 洋政府也引用了西方法律原则,继续在清末法 制改革未及之领域进行新的立法活动。北洋政 府的各种立法活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南京 国民政府六法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也提供 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国会对中国法制 建设的促进作用,全书分八个部分,全面论述 了民国国会与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过 程,对中国法制建设的促进意义。本书突破了 意识形态框架的束缚,利用珍贵的原始档案史 料,借鉴法学研究方法,深化民国北京政府时 期的法制史研究。 严泉,1973 年生,现执教于上海大学,法 学博士,曾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研究机构

绪论 一、民初法制研究综述 二、研究问题与不足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设计 第一章 民国国会的立法历程 一、临时参议院时期 二、第一届国会时期 三、第二届国会时期 第二章 国会的立法制度与技术 一、国会的立法制度 二、国会的立法技术 三、中日立法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国会选举法规的制定 一、国会选举法规的制定与修改 二、国会选举制度的基本法律 三、国会选举施行的法令规则 四、国会选举法律的制定过程 五、国会选举法规的比较审视 第四章 国会组织法规的制定 一、临时参议院的组织法规 二、国会组织的基本法律 三、国会参议院的组织法规 四、国会众议院的组织法规 五、国会宪法会议的组织法规 六、国会组织法规的制定过程 七、《众议院规则》的中日比较 第五章 国会与行政法规的制定 一、行政组织法规的制定 二、文官制度法规的制定 三、行政行为法规的制定 第六章 国会与财经法规的制定 一、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的财经法规 二、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的财经法规 三、第一届国会时期的财经法规 第七章 国会与地方自治法规的制定 ……

8


季风本周推荐

《政治科学与政府 政府论》 迦纳 /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2014-7 / 59.00 / 政治学

本书从国家和政府的区别入手,依次讨论 各国政制的不同及各种政制的优势与劣势 、 宪法的性质与作用、选民应有何选举权利、各 政府机关的职责等,采诸实例,参互辩证,揭 示国家应采何种政治制度及此制度是否合于 国情。 迦 纳 James Wilford Garner ( 1871 — 1938),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与政治学家。曾 于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取 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伊利诺 伊大学政治学教授。学术渊博,于学术上有重 大贡献,著作有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tate, and Local、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World War 等。 目录 译者自序 第三编 政府论 第十三章 政体及政府的类别 一 分 类

国家和政府的区别——分类的标准 二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及民主政 体 按行使主权权力人数多寡为标准的分类—— 君主政体的种类——专制君主政体——立宪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 治政体——民治政体的种类;纯粹民治政体— —代表制民治政体——代表制民治政体的要 素——共和政体——其他的各种分类法 第十四章 政体及政府的类别(续) 三 内阁制政府 柏哲士教授的分类——内阁制政府的界说— —英国的内阁制政府——英国自治领地的内 阁制政府——比利时的内阁制——法国的内 阁制——意大利的内阁制政府——德国的内 阁制政府——欧洲其他国家的内阁制 四 总统制政府 总统制政府的特点——美国的总统制——拉 丁美洲各国的总统制 五 瑞士制度 瑞士制度的特征 六 俄国的苏维埃制度 苏俄制度的主要特点 七 单一制政府与联邦制政府 单一制政府——联邦制政府的解说——联邦 制政府权力的分配——联邦制政府权力分配 的方法——联邦对各邦的支配与强制——地 方对于联邦法律的执行——联邦政府对于地 方政府事宜的干涉 八 其他各种政体 邦联制政府——官僚政府——平民政府—— 个人主义政府和保育主义政府 九 各种政体的承续 古代学者的学说 第十五章 各种政府制度之优点与劣点 一 君主政府 君主政府所在地——共和政体的发展——君 主政府的优点——专制君主政府的劣 点——立宪君主政府的优点 二 贵族政府 ……

9


季风本周推荐

《政治科学与政府 绪论 国家论》 迦纳 /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2014-7 / 56.00 / 政治学

本书引论精宏,采诸名家学说,兼著者的 学识和见解,融会贯通,实精辟独到。从何为 政治科学入手,依次讨论国家的性质、国家的 基本要素人民和领土、国家与民族的区别与联 系、主权的性质类别意义、国家的分类联合等, 向读者展示最基本的政治学内容,解说详尽, 论述到位,实为习政治学者的最良读本。 迦 纳 James Wilford Garner ( 1871 — 1938),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与政治学家。曾 于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取 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伊利诺 伊大学政治学教授。学术渊博,于学术上有重 大贡献,著作有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tate, and Local、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World War 等。 目录 译者序 原 序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政治科学之性质与范围 一 政治科学之术语 缺乏正确的术语——“政治”和“政治科学” ——“纯理的”政治和“应用的” 政治——诸政治科学 二 定义与范围 各名家的意见——相同点——政治哲学 三 政治科学是不是一种科学? 否定的意见——肯定的意见 第二章 政治科学的方法 限制和困难——方法论的学者——实验的方 法——社会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心理学 方法——法理学的方法——比较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观察的方法 第三章 政治科学与别种科学的关系 政治科学之连辅的科学——政治科学和社会 学的关系——政治科学和历史的关系——政 治科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科学和统计 学的关系——政治科学和心理学的 关系——政治科学和生物学的关系——政治 科学和地理学的关系——政治科学和人种学、 人种志学、人类学的关系 第二编 国家论 第四章 国家的性质 一 术语与定义 “国家”这个名辞——国家这个名辞的各种不 同用法——什么是国家?——近代学者对于 国家所下的定义——结论——决定定义的因 子:观点——国家的理念和国家的概 念——国际公法上的国家概念——国际联盟 是不是一个国家?——国际联盟不是一个国 家——教皇辖地是不是一个国家? 二 国家和其他社团的区别 社团的性质和种类——国家和其他社团的区 别——自愿社团要受国家的管辖——所谓多 元主义的学说——对于多元学说的批评—— 结论 三 国家之目的 ……

10


季风本周推荐

《近代华东民间 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 朱季康 / 人民出版社 / 2014-7 / 55.00 / 太谷学派研究

年受江苏省政府公派于美国孟菲斯大学进行 访问学者工作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淮 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市 人民政府世界名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入选扬 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中外 教育比较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多篇 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 1 部, 参编 5 部。主持国家社会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 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等课题 7 项,参与国家 情史工程等项目 5 项。 目录 太谷学派具有相对独特的组织结构与活 动特征,其学说信仰及思想具有一定的内涵与 吸引力。太谷学派在生存过程中不断调整其民 生互助的发展模式,经历了近代政治社会历史 环境的考验,并与当代社会良性共存,成为我 们研究近现代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发展历史与 趋势的“活化石”。通过对太谷学派生存历史 及信仰的考察,说明其信仰思想及生存阶段、 内容等基本问题,从而为深层次的学派研究提 供一个更加明晰的思路与平台。对学派的信仰 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弄清中国近现代转型期中 的儒、释、道三教在民间的蓬勃活力及其变异, 并极大的丰富我们对于近现代宗教史、学术 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深 刻地理解中国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中的多 向性、多元性与交融性。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朱季康,1979 年生,江苏扬州人,民盟盟 员。2007 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毕业,获历史学 博士学位,2009-2012 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 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3

导论 第一章太谷学派扬州兴起之源 第一节“起始百年”的太谷学派起源地生态 第二节太谷学派主要人物及著述 第三节太谷学派的形成原因 第四节与理学同源分支的太谷学派思想 第二章基于生存“合法”而演绎的宇宙观及辩 证法 第一节太谷学派生存“合法性”的危机 第二节为保障“合法”而建构的宇宙观 第三节由宇宙观而衍生的辩证法 第三章基于生存基础而沿袭的三教观 第一节太谷学派生存基础的竞争 第二节为扩大基础而沿袭的三教观 第四章基于生存目标而习用的性命身心观 第一节太谷学派生存目标的旨趣 第二节为达到目标而习用的性命身心观 第五章基于生存理想而设计的政治社会观 第一节太谷学派生存要求的和谐 第二节为达到要求而强化的人伦(孝)、社交 及义利观 第六章太谷学派信仰实践:黄崖山寨 ……

11


季风本周推荐

《全球冷战》 [挪]文安立(Odd Arne Westad) / 牛可 等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2014-7 / 60.00 / 国际关系史研究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原籍挪威, 现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ES)国际关系史教 授,冷战研究中心主任、《冷战史》(Cold war History)主编以及多卷本《剑桥国际冷战史》 (Cambridge Cold War History)主编之一。 他于 1989 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博士学 位,曾任挪威诺贝尔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他是 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中涌现出的 最负盛名的中青年学者之一。 在国际冷战史 学界,文安立原以研究中国与冷战的学术成就 而著称。移席伦敦经济学院后,他开始将研究 的视角扩展到了整个第三世界与冷战的研究 方面,开设了大量的相关课程,积累了丰富的 研究资源。

发生于 21 世纪的冷战如何为当前世界的 种种冲突——包括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 如何塑造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 个方面?美国、前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如何激 起了后者的牴触、最终将苏联拖垮并对美国造 成了持续至今的压力?在研究干涉主义意识 形态以及反抗干涉的革命运动的演进过程当 中,本书在衔接历史和当下这个方面比任何其 他冷战相关著作都做得更好。 《全球冷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 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作者不但使用 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而 且触及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这 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技艺。作者为 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 家的全景史画,并着重展现了二者彼此相异的 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 直延伸至 21 世纪初的当代世界,将冷战干涉 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 结,显现出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目录 简 目 中文版序 致谢 前言 第 1 章 自由的帝国:美国意识形态与对外干 涉 第 2 章 正义的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对外 干预 第 3 章 革命者:反殖民主义的政治和变革 第 4 章 创建第三世界:美国对抗革命 第 5 章 古巴与越南的挑战 第 6 章 非殖民化的危机:南部非洲 第 7 章 社会主义的前景:埃塞俄比亚与非洲 之角 第 8 章 伊斯兰主义的反抗:伊朗和阿富汗 第 9 章 20 世纪 80 年代:里根的攻势 第 10 章 戈尔巴乔夫的撤退与冷战的终结 结语:革命、干涉和大国的崩溃 译后记 出版后记

12


季风本周推荐

《1842-1949 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 王方中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8 / 98.00 / 经济史

《1842-1949 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 依照时间顺序详实的 记录了 1842 年至 1949 年中国重大的经济历史事件,按照年月 日的顺序编排。记录的重大经济历史有:1842(道光二十二年) 1 月 16 日内务府大臣敬徵奏准于京师内外城酌设官银号二三 座;2 月 16 日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H.Pottinger)宣布香 港、定海为自由港,等等。全书共计 70 多万字。《1842-1949 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是修订版。 王方中,1929 年生于湖南涟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2 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55 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 后留校从事中国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中国 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北京出版社,1982)《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版)《中国 经济通史(九)〔民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清 代前期的盐法,盐商和盐业生产”(载于《中国盐业史论丛, 1987》)等。 节选 10 月 2 日 清朝专使崇厚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虽然将 1871 年俄国趁阿古柏叛乱侵占的伊犁地区九城归还中国,但这 个地区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地区仍属 俄国。这就是说,伊犁地区的十分之七归俄国所有。这不仅使 伊犁各城难以自守,且使伊犁与南疆阿克苏等城失去联系。俄

国侵占伊犁 10 年,反而要中 国支付 500 万卢布以补偿俄 国“代收、代守”伊犁的兵费 等。还把同治三年议定书中规 定的塔城附近和喀什噶尔附 近的中俄分界线作有利于俄 国的修改。俄国还取得了在蒙 古和新疆全境贸易免税的特 权,规定俄商可通过张家口、 嘉峪关到天津和长江贸易。在 所附《瑷珲专条》中规定: “准 许俄民在松花江行船,至伯都 纳(今吉林扶余),并与沿江 一带地方居民贸易”。俄方取 得了内河航行权。清政府拒绝 批准此条约。 (101,360—363 页;337,391 页;411,179 页) 目录 1842(道光二十二年) 1 1843(道光二十三年) 3 1844(道光二十四年) 6 1845(道光二十五年) 9 1846(道光二十六年) 11 1847(道光二十七年) 12 1848(道光二十八年) 14 1849(道光二十九年) 16 1850(道光三十年) 17 1851(咸丰元年) 19 1852(咸丰二年) 21 1853(咸丰三年) 23 1854(咸丰四年) 29 1855(咸丰五年) 33 1856(咸丰六年) 35 1857(咸丰七年) 37 1858(咸丰八年) 39 1859(咸丰九年) 42 ……

13


季风本周推荐

第二部分

《电车难题》 《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式西方医学史》 《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 《卢浮宫私人词典》 《艺术中的理性》 《感悟考古》 《今日如何读旧约》

14


季风本周推荐

《电车难题》 [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 / 朱沉之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7 / 28.00 / 伦理思想

新闻报道 警方声明 陪审团的一堂公民课 检察官的指控 辩方答辩 教授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意见 主教的陈述 无私者的困境 老师之间的谈话 法官的指示 陪审团的决定 后记:然后怎样? 目录 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 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 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 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 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 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 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 的主要思 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 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 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 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托马斯•卡思卡特 Thomas Cathcart 毕业 于哈佛大学哲学专业,此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研 究神学。履历丰富,职业多变,从大学授课到 临终关怀,均有涉足。67 岁时开始写作生涯, 首部作品(合著)《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上酒 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一炮而红,畅销全球。目前与妻子居 住在纽约。 目录

一个思想实验,近五十年前出现在英国的 一份哲学刊物上,却于不经意间成为了全世界 大学校园、教师休息室、餐桌闲谈、大众杂志 和学术期刊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脑经急转弯。从 这个“电车难题”之中,几乎派生出一个迷你 学术门类来,被人戏称作“电车学”。今天的 电车学家之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 进化理论家,也有普通人。 最早的电车难题,是英国哲学家菲莉帕• 富特于 1967 年提出的。难题的内容十分简洁: 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 道上有五个人。他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 样他们五人一定都会被撞而死(这五个人不知 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他也可以将电车转向, 开到一根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 那么,他是否应当把电车开到人少的轨道上, 撞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呢?富特还进一步 推想,如果杀死一个人,用他的尸体制成救人 的灵药,这和电车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富特认 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赞成第一种情形,也就 是将电车改道,杀一救五;但却会反对第二种 情况,也即杀人制药。她觉得,面对这两种情 形的不同反应,实在很值得深究。

序言:有问题的电车 15


季风本周推荐

《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 [美]霍华德•津恩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4-8 / 35.00 / 美国历史

休。1980 年,《美国人民的历史》出版,并获 得 1981 年国家图书奖提名。津恩以被压迫人 民的抗争为视角,叙述了一部以人民反抗运动 为主题的美国史,取代标准历史教科书,在美 国大学和高中广泛教授,纽约时报称其二十多 年来“年均销售超过十万册”,成为美国最受 欢迎的历史教材。2008 年,津恩成立了“津恩 教育计划”,在全美各地的初、高中推广教授 《美国人民的历史》。从 20 世纪 60 年代投身 黑人民权运动,到后来反对越战、伊战的和平 运动,津恩活跃在社会舞台上超过半个世纪, 2010 年获得马丁•路德•金人道主义奖表彰。 同年,津恩在加州圣莫尼卡去世。 目录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 的畅销美国史教材《美国人民的历史》一书的 普及本,自 1980 年出版以来,再版 25 次,销 量达 300 万册,影响了无数人的历史观。著名 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曾这样评价津恩:“在 我看来,没有人会有他这么大的影响力,他的 历史著作改变了数百万人对历史的看法。” 《我 反抗》一改主流史学描写政治、经济等宏大议 题和帝王、名人等显赫人物的写法,而以被压 迫人民的抗争为视角,叙述了一部以人民反抗 运动为主题的美国史。《我反抗》讲述的是印 第安人原住民、黑奴、劳工、妇女、移民、社 会主义者、反战人士、少数族裔、同性恋者等 自己的故事,是一部真正属于人民的独特美国 史。 霍华德•津恩(HowardZinn)历史学家、 剧作家、社会活动家。1922 年生于纽约一个犹 太裔工人家庭,23 岁时作为美国空军的一名投 弹手参加了二战,这一经历促成了他日后强烈 的反战观点。战后,津恩先后就读于纽约大学 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黑人女子 学院斯佩尔曼学院教授了七年历史后,津恩在 波士顿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直到 24 年后退

前言 上篇从哥伦布到美利坚帝国 第一章哥伦布与印第安人 第二章黑人与白人 第三章谁是定居者 第四章苛政暴政 第五章革命 第六章早期美国的妇女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美墨战争 第九章奴隶制和奴隶解放 第十章另一场内战 第十一章强盗大亨与造反者 第十二章美利坚帝国 下篇觉醒与反抗的 20 世纪 第十三章阶级斗争 第十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五章艰难时代 第十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十七章黑人反抗与民权运动 第十八章越南 第十九章异军突起 ……

16


季风本周推荐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式西方医学史》 [瑞士] 西格里斯特 / 柏成鹏 / 商务印书馆 / 2014-7 / 58.00 / 医学家

第 2 版序言 第 1 章伊姆霍特普与埃斯科拉庇俄斯 第 2 章希波克拉底(公元前 5—前 4 世纪) 第 3 章加里斯图的戴克利斯(公元前 4 世纪) 第 4 章希洛菲鲁斯(约公元前 300 年)与埃拉 西斯特拉图斯(约公元前 260 年) 第 5 章塔伦图姆的赫拉克赖德斯(约公元前 75 年) 第 6 章普鲁萨的阿斯克勒比亚德斯(公元前 1 世纪) 第 7 章埃菲索斯的索兰纳斯(公元 2 世纪) 第 8 章帕加蒙的盖仑(公元 129—约 199) 第 9 章累塞斯(865—925)与阿维森纳(约 980 —1037) …… 本书追溯 2000 多年西方医学发展的历程, 采用以人带史的手法,介绍了从古希腊至 20 世纪初 50 多位西方医学巨擘的生平,讲述了 他们在各个医学领域的探索及成就,分析了他 们所提出的诸多理论和方法。通过这些名医的 饶有趣味的故事,让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所有关 心医学发展的人轻松了解西方医学发展轨迹。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式西方医学史》 荟集了丰富翔实的医学史料,配置了大量清晰 的图片,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既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西方医学史研究参考书,又是一本 引人入胜的大众医学欣赏读物。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 1935—?),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曾获多项雨 果奖(the Hugo Award,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 奖)提名,为星云奖(the Nebula Awards, 世 界最有影响的科幻奖项之一)获得者。 目录 苍生大医惠泽千秋——译者前言 第 1 版序言

目录 希洛菲鲁斯宣称,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 富。在一篇论述营养的专著中,他写道:“如 无健康,则智慧和艺术,权力和财富,皆属虚 无。”因此,医生必须设法维持或恢复患者健 康。在这一方面,经验是最有价值的,而医术 是有限的。他写道,“最高明的医生只能区分 可以治愈的疾病和不治之症。” 治疗学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呢?首先是饮 食,然后是药物。如果医生开出药物,这种药 物的作用就像是神明要干预疾病的进程。事实 上,希洛菲鲁斯把药物称为“神明之手”,他 治病时都开出药物。 当时的医学尚未发展到足以使外科学和 产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那时只有个别人掌握 这种专门知识。希洛菲鲁斯不仅对纯粹的内科 医学感兴趣,而且也喜欢研究外科和产科。事 实上,他写过一部广为流传、备受器重的产科 学专著。当时,接生的事主要交给妇女做。遇 到严重情况时才请男医生帮忙。这个时候,给 接生妇女提供值得信赖的可以操作的指示是 至关重要、性命攸关的。

17


季风本周推荐

《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 行龙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2014-7 / 88.00 / 史料

寒暑不辍,坚持“走向田野与社会”,深入基 层与农村。一茬又一茬的研究生毕业离校,一 批又一批的档案整理入柜,每一位在中心工作 和学习过的同志,都经过了搜集整理资料的学 术训练,都有一份田野工作的辛劳与收获,真 可谓甘苦备尝,冷暖自知。迄今为止,我们已 经搜集整理以山西为中心的近 200 个村庄集体 化时代的档案资料,数量当在数千万件以上。 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创办了一个“集体化时代 的农村社会”综合展览馆。“我们并不是对这 段历史有什么特殊的情感,更不是将其视为 ‘红色文物’期望它增值,实在是想为中国历 史及其研究留下点东西,尽一份当代学人的社 会责任”。

本书主要取材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 究中心多年搜集的农村基层档案,结合相关文 件、报纸,时间为序,事件为类,从海量文献 中选取精华,以典型材料反映山西农村在集体 化时代基层社会变迁的历史。 行龙,男,1958 年 11 月出生,山西新绛 人,中共党员,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 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学 校史研究室主任。社会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 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 口学会人口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山西省首 批青年学科带头人,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 节选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素有重视 地方文献资料搜集的学统,也有一支年富力强 严谨治学的队伍。近十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抢 救式地搜集散落在基层农村的集体化时代档 案资料,师生常年累月,不辞劳苦,栉风沐雨,

目录 编者前言 方法•视角 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 集体化:中国社会变迁中一个不可忘却的时代 文本•叙事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 村基层档案”述略 文本的历史:集体化时代山西社队文书档案的 形成、特征及意义 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与当代中国史研究—— 侧重于资料运用的探讨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社会调查刍论 乡村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 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 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问题:叙事话语与历史 真实 模范•典型 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 人生活史 大寨:从太行山走向全中国 治水保土:大泉山“典型”的塑造 生产•改造 ……

18


季风本周推荐

《卢浮宫私人词典》 [法]皮埃尔•罗森伯格 / 杨洁 等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8 / 98.00 / 博物馆

院院士)之位,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罗森 伯格毕生致力于 17、18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素 描及油画研究,著有关于普桑、拉图尔、拉海 尔、华托、弗拉戈纳尔、达维特等人的多部专 著。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序言 A-Z 词条正文 附录 1、卢浮宫大事年表 2、答谢辞 3、缩略语 译后记 本书是卢浮宫原馆长、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罗森伯格先生编撰的一部关于卢浮宫的私人 词典。该词典编撰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是从 自身角度出发,依据个人喜好和主观意愿来决 定词条的取舍和分类,故而,收录其中的词条 并不局限于卢浮宫藏品本身,而是包含了与卢 浮宫相关的、牵动作者情感的一切。由此,在 这部私人词典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编撰者对 卢浮宫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展馆陈列、建筑 结构的详细介绍,从而掌握大量的实用信息和 历史资料;同时也可以从编撰者笔下获悉那些 曾经轰动一时的趣闻轶事、那些被岁月时光掩 埋的秘密往事以及那些隐藏在一座古老博物 馆背后的动人故事。可以说,这部《卢浮宫私 人词典》兼具了娱乐、趣味与教益的多重功能, 饱含了编撰者本人对于卢浮宫的挚爱与深情, 体现了私人词典的独特风格与无穷魅力。 皮埃尔•罗森伯格(Pierre Rosenberg): 其职业生涯是在卢浮宫度过的。在成为卢浮宫 总馆长之前,他曾多年领导卢浮宫油画部的工 作。1995 年 12 月 7 日,罗森伯格继亨利•古 耶(Henri Gouhier, 1898–1994, 法国哲学 家、哲学史学家、戏剧批 评家,法兰西学术

节选 这本书无需像读小说那样从第一页读到最后 一页,其结构是以首字母顺序排列的词条及其 释语。打开这本书,可以查询某一具体信息, 也可以获得一次偶遇体验。书中丰富的内容均 与卢浮宫有着或远或近的瓜葛。这些内容兼具 娱乐、趣味和教益几重特点。有些内容具有私 人性,有些内容则具有信息的价值,甚至具有 学术价值。但无论怎样,这些内容无不是活生 生的。说它们充满活力,是因为,与人们惯常 的错误理解相反,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充满活 力的,是发展、变化的。这部词典既是一个证 据,它出版于 2007 年,迄今已经 6 年。看看 “伊斯兰”这个词条吧。6 年前,卢浮宫新设 的伊斯兰展部,亦即卢浮宫的第八个展部(见 词条“卢浮宫的 8 个展部”)的建设工地才刚 刚动工,而 2012 年这个展部已经竣工并隆重 开幕;在我编写这部词典的时候,承担着“卢 浮宫管理委员会主席兼馆长”这个光荣使命的 还是亨利•卢瓦莱特,他在卢浮宫工作了 12 年且无意更换工作,2013 年他还是被“希腊、 伊特鲁利亚及罗马古文物部”(见 AGER)的负 责人让-吕克•马尔迪内所接替(他们二人或 许都会成为我新版词典中的词条)。

19


季风本周推荐

《艺术中的理性》 乔治·桑塔亚纳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5.00 / 艺术理论

本书是桑塔亚纳代表作《理性的生活》之一。在本书中, 桑塔耶纳将艺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既探讨了美的定义及本 质等形而上问题,又具体详尽有时则是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 术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既将艺术的创造活动与人的深层生物 学需求及社会经验的累积联系到一起,又将艺术的审美价值与 道德价值联系到一起;认为艺术是理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改变生活的环境,促进人的理想的实现,增加人的知识、 愉悦和安慰。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1863—1952),西 班牙裔美国哲学家和诗人,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20 世纪 上半叶西方理想主义-自然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五卷 本《理性的生活》。 节选 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快乐的能力。不管是与朋友相聚还是 在独处的孤寂中,都有令人快乐的时刻。但使人快乐的缘由却 可能平淡无奇,有时回头一想,人们自己可能都会觉得费解: 这些琐碎小事何以会激发出后来那些高昂的情绪?纯粹的快乐

也不可能持续很久:倦怠或焦 虑的逆动情绪、使人心烦意乱 的种种不定事件、漫无目标的 联翩浮想——所有这些因素 都会侵入快乐的过程中,不 久,快乐就会变成麻木或忧 伤。语言难以传达丰富而纯粹 的快乐之感,如果想要保持纯 粹性,那么,对于不包含忧伤 情绪的事物,我们就不一定必 须为之命名——在人类语言 指涉的那个世界中,这种条件 将会使得任何一种情形都成 为不可能。“哦!快乐呀,快 乐!”这种小曲是表达快乐的 唯一方式:所以有些逻辑学家 (其经验主要来源于语言)便 倾向于认为,凡是纯粹的东西 一定是苍白浅薄的。 目录 译序 第一章 艺术的基础在于本能 和经验 第二章 工业艺术中的理性 第三章 艺术的出现 第四章 音乐 第五章 语言与指义 第六章 诗歌与散文 第七章 造型建筑 第八章 造型表现 第九章 艺术存在的理由 第十章 趣味的标准 第十一章 艺术与愉悦

20


季风本周推荐

《感悟考古》 李伯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4-7 / 78.00 / 考古学

考古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 博物馆馆长 李伯谦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 时代考古、古代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等的教学与 研究。1996 年起出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 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 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 主要著作:《李伯谦谈中国青铜文化》、 《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商文化论集》 等。 目录

《感悟考古》分为十个部分,即导言、" 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考古 学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考 古学文化的互动"、"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精 神领域考古"等。 从具体内容上看,基本涉及目前考古学研 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站在宏观角度对考古 学某个方面的即兴发言,如"在纪念顾颉刚先 生诞辰 110 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等;也有通过爬梳考 古材料就具体某个案例的解析,如"从崧泽导 良渚--中国古代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再分 析"、"关于早期夏文化"等。但这些都是作者 对于中国考古学整体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 其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以及考古学科建设方面 的探讨,让人印象深刻。青年考古学者甚至考 古学的普通爱好者阅读本书稿,可以了解考古 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 发展方向,更能够掌握中国考古学史以及考古 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导言 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 发扬“疑古”精神,推进学术繁荣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实践队我们的启迪 科学的挑战精神万岁 ……

李伯谦,男,1937 年 2 月 10 日出生,汉 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2000 年任北京大学 21


季风本周推荐

《今日如何读旧约》 [美] 班德斯塔 / 林艳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7 / 118 / 圣经

言文学博士学位,亦在加尔文神学院和伊利诺 伊大学获得学位,现任美国希望学院宗教学系 主任,是宗教和圣经学研究领域备受尊崇的学 者。 目录

《今日如何读旧约:希伯来圣经导论》按 照犹太传统将希伯来圣经分成三部分。每一部 分都有导言,提请读者注意那些影响希伯来圣 经整体的各种因素,包括希伯来圣经主要人物 和基本情节、与圣经历史相关的地图等,并附 关键概念、讨论题目以及经过精挑细选的、主 题有关的阅读建议。 《今日如何读旧约》从经文出发,通过文 本细读,指导读者如何从文本得出意义,展示 了圣经经文形成、作者书写、经文所涉及的世 界以及读者理解经文所需要运用的方法等方 面的最好见解。本书并不孤立地解释经文,也 从历史、考古和文学角度综合考察,展示历史、 考古、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研究对释经的辅 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全面了解、掌握释经步骤 和方法。 《今日如何读旧约》主要目的是训练读者 如何阅读经文,长期目标是要让读者具备处理 经文的能力:能够对他人的释经做出评价;并 且在自己阅读经文时,能够恰当地运用释经方 法。 巴瑞·班德斯塔,在耶鲁大学获得近东语

前言 导言:阅读圣经 1 阅读圣经 2 圣经的学术研究 3 哪一部圣 经? 4 圣经故事 第一部 律法书 律法书序言 1 简介 2 构成分析 3 叙事安排 4 文本和历 史 一、《创世记》1—11 章:太古故事 1 简介 2 创造到洪水(1—7) 3 再造到族长 (8—11) 4 《创世记》1—11 章的编修 二、《创世记》12—50 章:族长故事 1 简介 2 亚伯拉罕故事链(11:27—25:11) 3 雅各故事链(25:19—35:29) 4 约瑟故 事链(37:1—50:26) 5 《创世记》作为一 卷书 三、《出埃及记》:拯救和立约 1 简介 2《出埃及记》:拯救传统(1—18) 3 西奈:立约传统(19—40) 4《出埃及记》作 为一卷书 四、《利未记》和《民数记》:在旷野 1 简介 2《利未记》 3《民数记》 五、《申命记》:摩西律法 1 简介 2 摩西律法 3 律法和约 4 《申命记》 作为一卷书 第二部 先知书 …… 名家推荐 巴瑞•班德斯塔以希伯来圣经故事为纲, 在整合历史和文献研究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贡献。 ——Micheal W. Palmer

22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三部分

《孤岛集》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自由的灵魂》 《我们的普世文明》 《习惯就好》 《走向绝对: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 《蓝诗歌.2014 年卷》

23


季风本周推荐

《孤岛集》 毛丹青 / 中信出版社 / 2014-8 / 39.00 / 随笔

节选

本书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 27 年的经 历,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 路程上的谈笑,带来作为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 化的独特感受。虽立足于孤岛,但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早已冲破国界。用评论文学作品的 笔,传达出深刻又有趣的道理。 毛丹青,《知日》主笔。外号“阿毛”, 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 院哲学所,1987 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 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 年弃商从 文,有中日文著述多部。现任日本神户国际大 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目录 序言 SIDE-A 蓝色 紫色 灰色 水色 ……

跟清水正之教授的重逢是在东京的四谷 车站附近,当时是个阴天,有时有雨,但马上 就能停下来的感觉。犹如跟行人开玩笑一样的 天气,看上去并不像东京,因为每回到东京, 雨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得很大,电闪雷鸣,从 来不给行人留情面,唯有跟清水教授一起的时 候,天气似乎变得随和起来。这时的天是蓝色 的,而且是能看得很远的蓝色。 清水教授是我 25 年前留学日本时的指导 教官,专攻德国哲学。好几回在食堂吃饭,见 他跟几个德国留学生交谈,觉得诡异,因为他 有一张超级标准的东方面孔,西服是蓝色的, 眼睛是黑的,头发稍微有些发白,而周围的留 学生全是金发碧眼,独显他引人注目的存在。 我起先留学的地点是三重大学,一个以水 产研究而著称的学府,校园靠海边,一天下来 的色彩比重绝对以蓝色为多,而且是天蓝色的 那种。 清水教授说:“今天选在四谷车站附近见 你不是我的主意,而是跟我们 20 多年前到中 国一起旅行的小岛康敬教授,他说他的学生一 家人是开馆子的,人气很旺。” 我问:“什么料理?” “好像是秋田家乡饭,回头等小岛教授来 了,他会解释的。” 名家推荐 在我的关于日本的梦境里,一定会有毛丹 青这条鱼在游动。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如草根般的视角积少成多,必定会成为 一股势力。 ——内田树(《日本边境论》作者,知名 学者)

24


季风本周推荐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 [以色列]莎妮·布瓦安茹 / 张琼、张冲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4-9 / 32.00 / 长篇小说

节选

耶尔、埃维莎格、丽,三个姑娘在以色列 的一个与黎巴嫩接壤的沙漠小镇上生活,是中 学同班同学,一起分享成长的秘密,消磨青少 年时光,随后又一同被征兵,分别经历了战时 纷乱。她们和世界上所有的年轻姑娘一样,有 生理期的困惑,情感的懵懂,生命的狂想,以 及因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反叛……可是她们的 人生舞台却在如此陌生、遥远、甚至因此变得 神秘的地方。 莎妮﹒布瓦安茹(1987—),以色列作家, 生于耶路撒冷,在靠近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的 城市马阿洛特塔希哈长大。18 岁读完大学预科 后,她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两年。2011 年, 莎妮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居以色列,专职从事 写作。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是莎妮的处女作, 出版于 2012 年,一年内已有美、英、德、意、 西、韩等 23 个国家的版本,均引起热烈反响。 凭借此书,24 岁的莎妮成为美国国家图书基金 会“35 岁以下 5 部杰作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 获奖者,也是进入英国“女性小说奖”长名单 的第一位以色列作家。

这间活动车厢教室里粉尘飞扬,老师米拉 的头发染成了橘红色,发梢枯焦。我们是高年 级学生,17 岁,几乎学完了以色列历史。10 年级时,我们就学完了世界历史。教科书早就 告诉我们 1982 年发生了什么,那时离我们出 生还有几年,而一年后人们建立了这座小镇, 最初这片黎巴嫩边境地区只有松树和垃圾山。 米拉老师,她也是埃维莎格的妈妈,她的话几 乎道出了所有的家长在那些酗酒之夜的秘密。 历史课差不多结束了。 “下周五关于加利利战争和约的测验中 会有 8 道释义题,课上全教过的,诸如 PLO、 SAM、IAF、RPG 儿童等,”米拉说。我很肯定 自己对这些词全都了解, 也许除了 RPG 儿童外。 对那些混有实词的词条释义我不是很擅长,觉 得它们有点慎得慌。 可是我才不在乎这次测验呢,我几乎可以 发誓,我一点都不在乎。 我的背包里还有三明治好吃呢,里面放了 西红柿、蛋黄酱、芥末,还搁了盐。最棒的是, 我妈把它放在一个塑料袋里,还用蓝色餐巾包 起来,得花两分钟时间才能解开。 名家推荐 永恒之民无所畏惧》为人们了解以色列年 轻一代的精神状态打开了一扇迷人的黑暗之 窗,它标志了一位杰出作家的到来。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撕裂了战争的 麻木和单调,再现了战争给记忆、思想、情感 和亲密关系带来的创伤。在美国众多优秀作家 放弃现实题材,转投类型小说怀抱的当下,布 瓦安茹的勇气和诚实是激动人心的。 ——《华盛顿邮报》

25


季风本周推荐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邵燕祥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4-7 / 38.00 / 回忆录

京城》、《邵燕祥抒情长诗集》,散文集《教 科书外看历史》、《大题小做集》、《热话冷 说集》、《邵燕祥文抄》,纪实文学《沉船》、 《人生败笔》。 目录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 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 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 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 处在“文革”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 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 流汹涌,“树欲静而风不止”。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 掉了“右派分子”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黑 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 “夹着尾巴做人”。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 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 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 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 而不至于心理失衡呢? 头上扣着的帽子变成了灰色。此种特殊生 存状态、精神状态,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 活”。当然,这不过是现在的看法,当时则并 非作如是观。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一九六○年 在特赦战犯时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侥 幸回城 从“人还在,心不死”到一个苟活者的随波逐 流 老艺人信任的朋友,宣传机器上的“螺丝钉” 老相声“四大本”,构成了“大搞封资修”的 罪状 主食、副食都不够吃了,小官僚们却在一旁大 吃大喝 那么多人,主要是农民,替我们死于饥饿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这套丛书还有 《蓝衣社》,《蹉跎坡旧事》 , 《武夫当国》,《湘军崛起》,《半生为人》 等。

邵燕祥,诗人。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改正。主要著作有:诗集《到远方 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歌唱北

26


季风本周推荐

《自由的灵魂》 苏凤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2.00 / 自传

行画展,以“灵之美”著称于国际艺坛。其作 品为世界各国人士和机构收藏,包括联合国, 中国、加拿大和瑞士等使馆。 苏凤曾于 2007 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 画展。她也曾数度参加加拿大戏剧院和中国救 灾的作品义卖。她还是 2011 年被收入《中国 当代艺术文献》的少数海外华裔艺术家之一。

在自传里,苏凤讲述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 至今跨度六十年的历史。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 历,它所涉及的世界广阔丰富。它以两条线索 展开,一条是苏凤的个人生活变迁,她的求学, 游历,发展。另一条线索,是她的内心世界和 她艺术生命和灵性生命的成长和成熟。这两条 线索,都以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为支撑点,苏凤 不仅写出了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还写出 了她所经历的国家的命运。 苏凤的自传,也是一个女性自我解放的故 事。是心灵的释放,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过去 自我的重新认识和描述。苏凤真实地描述了她 的内心世界。她的灵魂深处的呼唤,忧伤,渴 望,她的爱,向往和自由。 苏凤(Fung Sou),画家,歌手和诗人, 瑞士华裔,祖籍福建。目前定居加拿大蒙特利 尔,为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员。苏凤 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曾师从台北故宫博物 院庄严先生和禅画大师叶世强学习书法和水 墨画。20 世纪 70 年代初赴法国巴黎的国家高 等艺专学习油画。70 年代末开始在联合国语文 部门服务,长达 29 年。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苏凤于欧洲各地举

节选 我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湄公河畔 南越的鱼米之乡——西贡(现为胡志明市), 我母亲的出生地。我的父亲是道地中国血统的 福建同安县人。父亲很少和我们说从前,也很 少和孩子们沟通说话,孩子也没有什么发言的 机会,但父亲有时会自个高兴地唱歌,孩子们 也可以自由地唱歌。我依稀记得他提过一两次 他小时候住在海边,天天捡贝蚌,喜欢在海里 游泳,喜欢吃鱼……并没有说起他的父亲和母 亲,似是讨海人。他的祖母是茹素的人,我猜 想大概是在鼓浪屿一带的海边。父亲高大壮 硕,名苏允泰。他在十九岁的时候,也该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国内拉壮丁战祸连年的那段 期间,乘船渡过中国海到南越西贡去投靠长 兄,在长兄的咖啡店里帮忙。后来似和嫂子不 是那么的和谐,自己出来替别人工作。父亲只 上到初中,可是写一手秀丽的钢笔字,他一辈 子从商,没有像我们第二代人享受到笔墨之逸 趣。 目录 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

越南—边缘生命 台湾—离家升学(文艺的启蒙) 法国—留学巴黎 纽约—联合国 瑞士—调任日内瓦 瑞士—新生活 瑞士—浴火重生

27


季风本周推荐

《我们的普世文明》 [英]V. S. 奈保尔 / 马维达、翟鹏霄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4-8 / 59.50 / 随笔

剧》等。2001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序 印度 中途 从贾姆希德到吉米 第二次访问 阿杰梅尔的选举 非洲与大流散 爸爸与权力之集 六千海上难民 最后的殖民地 拥挤不堪的奴隶营 …… 《我们的普世文明》收录的是奈保尔创作 40 年间在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地带的观察 与思考。从出生地特立尼达到祖辈的家乡印 度,再到美国和其他更远的地方,他关注眼前 正在发生的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鲜明的奈 保尔式报道。通过描画一个个被历史、经济和 文化敌对破坏了的混乱世界,他探究了从印度 到美国的各地社会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的不 同反应。 奈保尔描画了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同样 揭示了将你我相连的人性。机敏中带有刻薄, 通透又直言不讳。一旦读过这本文集,就再也 无法用从前的视角去看世界了。《我们的普世 文明》提醒我们,奈保尔是一位自成一派的作 家。

丛书 新经典文库:V.S.奈保尔作品 这套丛书还有 《信徒的国度》,《守夜人 记事簿》,《半生》,《幽暗国度》,《非洲的 假面剧》 等。

V.S.奈保尔(V.S.Naipaul):英国著名 作家。1932 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 家庭,1950 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 业后迁居伦敦。 50 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 通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游击队员》 、 《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

28


季风本周推荐

《习惯就好》 田朴珺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4-8 / 35.00 / 散文集

中国演艺圈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田朴珺,身兼演员、王石女 友、电影制片人、杂志专栏作者等多重身份,首次以作者的身 份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习惯就好》。主要收录了田朴珺 从被中戏退学到跨入演艺圈,转战地产界、到去纽约游学生活 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奋斗经历、感情经历以及思考 感悟等。本书将会首次揭秘田朴珺本人多年闯荡演艺圈以来的 各种被大众误解的争议事件,并且第一次回应与地产大亨王石 的“红烧肉”事件,力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朴珺到大众面前。 书名“习惯就好”意为:田朴珺面对众人非议、辱骂,保持平 常心,习惯就好;娱乐大众面对田朴珺层出不穷的绯闻,同样 习惯就好。 田朴珺,制片人,专栏作家,演员。1981 年 2 月 23 日生于 上海。先后出演多部影视剧《韩城攻略》《三更 2 之饺子》《相 思树》《海滩》《花开也有声》《后宫•甄嬛传》等。拍戏之 外,她曾在房地产公司担任顾问,也做过制片人,是 2013 年热 播的《中国合伙人》的制片人之一。田朴珺本人擅长文字、摄 影、绘画等,经常为时尚杂志撰写专栏。 目录 自序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 “你被劝退了!” 纽约,纽约 “贵圈” 5A 级外交官地陪 男人和女人能成闺密吗? 曼哈顿主流圈长什么样儿 我在曼哈顿的那个笑话 长岛周末 钻石,五克拉起步 一道疤带我进入整容圈 人生无 NG,电影不散场 遭“种族歧视”,怒了 死磕莎士比亚 我们都是异乡人 我的“奇葩”老师们 大城小事 小浪漫 这个城市属于我 天堂早餐 “富二代”,“造一代”? 不是乔布斯,就别退学 我在纽约当房奴 铁腿钢牙 摸着螃蟹过河 撒谎的人和守信的人 要独立,先置地 我的纽约,你的哈佛 “龟仙人”和二手书 红烧肉的故事 去哈佛看裸奔 我就是我 我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 作为女人 作为生意人 作为创业者 作为演员 作为女友 后记

29


季风本周推荐

《走向绝对: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 [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 朱静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8 / 45.00 / 人物研究

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 与“绝对”一起生活 丛书 轻与重 这套丛书还有 《个体的颂歌》 ,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爱 的多重奏》,《古希腊人是否 相信他们的神话》,《脆弱的 幸福》 等。

几千年以来,西方称它为上帝;法国大革命之后,“绝对” 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阶级”或“种族”的形式被带到 尘世。今天,在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弃“绝对” 的人还有很多。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 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 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 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 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 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 酸与不幸。托多罗夫在力求理解诗人命运、为我们全面展现他 们形象的同时,也对生活的艺术作了一番思索。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39—),出生于保 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 年移居法国。自 1968 年起成为法国国 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 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 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目录 译序 引言

30


季风本周推荐

《蓝诗歌.2014 年卷》 谷禾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4-7 / 36.00 / 诗集

夕阳 砧板上的鱼 ……

《蓝诗歌(2014 年卷)》,本书精选了活 跃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胡弦、施茂盛、苏 历铭、谷禾、李南、池凌云、蓝野、铁夫、王 夫刚、默白、韩文戈等近两年的优秀诗歌作品 和青年诗歌翻译家舒丹丹、远洋、李晖、杨靖 等的最新译作。这批作者多年来在《人民文学》 《诗刊》《十月》等知名刊物发表作品并获奖, 其诗风朴实,视野开阔。作品语言凝练,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由他们集合起来的作品当是一 部有分量、有特色的诗歌合集。 谷禾,原名周连国,河南周口人,当过教 师。90 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爱到 尽头》(中篇小说集)、《飘雪》(诗集)、 《飘雪的阳光》(诗集)等作品集五部。曾 参加第 19 届青春诗会,诗集《飘雪的阳光》 入选“21 世纪文学丛书”2004 年卷。现居北 京。诗观:写诗就是自我向灵魂提问。 目录 卷一同人 胡弦作品 初夏 31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2

知日·料理之魂

中信

苏静

35

3

“偷”师学艺

上海人美

[美]奥斯丁.克莱恩

28

4

得未曾有

十月文艺

庆山

49

5

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中信

苏静 主编

42

6

(精)空巢

华东师大

薛忆为

36

7

我们.逆行

中信

陈坤 谈笑静

36

8

平行的城

上海文化

李天翼

48

9

图说中国绘画史

北京三联

[美]高居翰

88

10

惜别

世纪文睿

止庵

45

32


季风本周排行 11

大唐李白 2:凤凰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大春

39

12

我是猫

中国华侨

日/夏目漱石

38

13

伊豆的舞女(2014 版)

南海

14

吴哥之美

湖南美术

蒋勋

48

15

习惯就好

长江文艺

田朴珺

35

35

33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海南

吴思

38

2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中信

李冬君

42

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修订版)

中央编译

[法]古斯塔夫·勒庞 35

4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社科文献

[英]罗杰·克劳利

北京大学

[美]托马斯·卡思卡特

中信

杰伦.拉尼尔

65

-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中华书局

余英时

58

8

传习录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王阳明

39

9

明心宝鉴

东方

明/范立本

32

10

罗素的极简智慧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英]伯特兰·罗素

32

11

标注传习录

光明日报

王明阳

42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5

电车难题

-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6

28

互联网冲击:

互联网思维与我们的未来 7

49

(精)论天人之际

34


季风本周排行 12

宽忍的灰色黎明/人文科学译丛

河南大学

[法]米歇尔.福柯等

42

13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商务

孙立群

36

14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社科文献

[美]弗拉委斯拉夫·祖博克

北京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

88 15

赢在自贸区:

寻找改革红利时代的财富与机遇 院

39

35


声音

声音 许宏:《The Economist》为什么值得尊敬 二个香港:不对称的无知 梁文道:埋伏在大学里的国民党“五毛”学生 钱永祥:只有现代性能解决当代问题

许宏:《The Economist》为什么值得尊敬 许宏

共识网(2014-08-29)

在中国,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说并阅读 The Economist。 在中文世界,它的名字通常译 为《经济学人》或《经济学家》。问题是,The Economist 的意思是《经济学人》或《经济学家》 吗? 1993 年,一本讲述 The Economist 历史的书出版:The Pursuit of Reason: The Economist 1843-1993。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路得·达德利·爱德华兹(Ruth Dudley Edwards)。在这本书的第 17 页,作者对 The Economist 这个名字进行了解释: “如今,‘经济学家’(an ‘economist’)是一个特定学术分支的专家:在雅各·威尔逊(James Wilson)的世界,这个词指代任何一个以如此方式处理问题的人:将每一个观点和信条诉诸事实的 36


声音 检验。” 按照这样的理解,The Economist 就不是《经济学人》或《经济学家》,也许可译为《求是 者》、《求真者》。 这里提到的雅各·威尔逊(1805-1860)是 The Economist 的创立者。他也是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的创建人。他父亲是苏格兰羊毛制品商人。信仰上,他父亲是基督教会贵格派(Quaker)成员。

雅各·威尔逊画像。1859 年,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将此赠予威尔逊夫人。 他在贵格会学校读书。他论述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文章获得过学校最佳论 文奖。16 岁时,他在一家帽子制造商那里作学徒。 他喜欢自学,业余读了很多书。在创办 TheEconomist 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包括两位 37


声音 苏格兰人:古典自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以及多马·查尔默思 (ThomasChalmers,1780-1847),后者是苏格兰自由教会的组建者。1843 年 5 月,为了维护教会 独立,查尔默思跟四百多位传道人从苏格兰国家教会分离出来,成立苏格兰自由教会(Free Church of Scotland)。 2014 年 9 月,是 The Economist 正式创刊 171 周年。自从大学以来,无论是因为专业还是爱 好,读 The Economist 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以下是几年前尝试写的文章,关于这份刊物的历 史和价值观。从这里,The Economist 原本的意思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了方便,下面仍沿用 《经济学人》、《经济学家》的译名。) 《经济学家》简史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 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Economist,也常译为《经济学人》)周刊——它自 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 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 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 2008 年 1 月到 10 月,它的零售 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0%以上,到 2008 年 8 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 7.2%,访问其 网站的人数在 7 月份达到 350 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 45%。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 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 2008 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 终爆发还有 10 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 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 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 年 12 月,时任《经济 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 Helen Alexander(右图)对《卫报》说:“还是回 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 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 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 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 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 大的区别,很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 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 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 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 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38


声音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 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 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 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 而心虚的愚昧。”(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不仅如此,自从 1843 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雅各·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 《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 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思想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 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 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但以理·富兰克林(Daniel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 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 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 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 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 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 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 30 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 3000 多本。这本杂志自己 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 年,发行量达到 3690 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 1881 年。” 早在 1711 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 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 1828 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司提反·润特尔 (Robert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 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 180 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 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 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 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 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 39


声音 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 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 1843 年 8 月 5 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 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 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 年,在创刊差不多 100 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 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 32 年,到了 1970 年,突破了 10 万。1992 年,达到 50 万。同年收购专 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 2002 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这显然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 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去国会山以及白宫参观,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 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 年,仅仅在 1992 年的 13 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 100 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 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 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 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 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 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 年超过 130 万——的一半以上(2013 年,全球发行量超过 150 万;2014 年 3 月,网站访问者超过 950 万人)。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 10 万。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 1990 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 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是利用 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 Alexa 网络浏览系统在 2008 年 12 月上旬的统计, 《经 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 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7.7%)、印度(6.8%)、 法国(6.1%)、和中国(5.9%)。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 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 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2014 年 8 月 28 号的 Alexa 统计显示,超过 30%的访问者来自美 国,其次是印度(9.7%)、英国(8%)、加拿大(3.5%)、德国(2.9%)。]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 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 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 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 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 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40


声音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 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 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像 Google Earth),这 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 这个强大的品牌在 2008 年 11 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 15 个工作岗位被取 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借鉴的榜样。毕竟, 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可能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也许会比现 在更有准备,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 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古典自由的灵魂 如果单论名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可能会让人以为它是本跟公众没有什么直接联 系的学术刊物。 但看过这本时事周刊的人也许都知道,杂志的名字跟杂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很有些名 不副实的嫌疑。奇怪的是,这样的名字竟没有阻挡世界各国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对它的接受甚至是 喜爱。 深一层的情况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名不副实。是“经济学家”词义的变迁给今日的读者带来 了认识上的落差。 “如今,‘经济学家’(an ‘economist’)是一个特定学术分支的专家:在雅各·威尔逊(James Wilson)的世界,这个词指代任何一个以如此方式处理问题的人:将每一个观点和信条诉诸事实的 检验。” 正如本系列前面文章中介绍的,雅各·威尔逊是《经济学家》杂志的创办人。而这一段解释 “经济学家”词义的文字来自讲述这本杂志历史的传记《追求理性:<经济学家>1843-1993》(The Pursuit of Reason: The Economist 1843-1993),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路得·达德利·爱德华兹(Ruth Dudley Edwards)。 The Economist 是《经济学人(家)》吗? 雅各·威尔逊的世界不仅仅是 1843 年工业革命之下的伦敦,更是他继承的那个千百年来形 成的自由文明的传统所塑造的英国社会。正是那个传统使得工业革命和《经济学家》的诞生成为 可能。 表面上看,在威尔逊的世界中“经济学家”这个词所指的原则也能在其他的传统中找到。比 如,无论是中国人熟悉的实事求是还是格物致知,都以事实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41


声音 然而,这样的原则在不同的传统中实现出来的情形却差别很大。好的原则没有在社会生命中 扎根的支撑力量做维护,很容易变成大而无当的空话。 问题是,在《经济学家》那里,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样容易流于形式的原则像血液一样流淌 在一百多年来的文章中? 简单说来,就是威尔逊以及他的跟随者所继承的自由文明的传统给这样的原则提供了富于生 命活力的营养。具体而言,这个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关于人如何实现真正自由生活的知识传 统。这不是某些所谓优秀的头脑构想出来的,而是经历千百年的历练得到各个时代检验的知识传 统。在《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就是威尔逊给杂志订立的使命所体现的: “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 界的扩展。” 这个直接的来源是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熟知并学习的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 (classical liberalism)的知识传统。不同于其他的自由主义,它致力于恢复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固 有的自由,而不是实现人自己试图建构的自由。 在威尔逊的时代,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AdamSmith),后来多为公众提及 的还如法国人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英国人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奥地利人米瑟斯 (Ludwig von Mises)和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

亚当·斯密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直劝说人们不要太相信人类的头脑建构新世界的能力。因为世界不是由 人类的头脑设计出来的,人类的头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世界,哪怕再聪明的头脑都 不可能清楚这个世界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只有每个人自己才比较有可能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好 的。由这样有自知之明、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流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互动产生的创造力比依靠任何优 秀头脑来建构社会带来的影响要健康有益得多。 42


声音 尽管提倡以事实作为判断是非依据的知识传统决不仅限于古典自由主义,但是在论及何为事 实的问题上以指出人类头脑的有限为核心的知识传统却并不多见。这样的立场仿佛很软弱无力, 看起来不仅缺乏鼓动性,而且似乎很容易打击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难说以如此立场为核心的 知识传统能够在社会上吃得开。 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间,以这个前提出发,却陆续产生出各个具体的知识领域,比如古典自 由主义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以及科学哲学。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很难让人视而不见, 特别是每逢热闹一时的以建构新社会为目标的运动冷却下来之后。 《经济学家》虽然不是学术刊物,但一百多年来,那里的编辑记者在不同程度上领受过古典 自由主义知识传统的训练。反过来,他们通过《经济学家》在各自的领域帮助公众认清社会变迁 的事实真相。 除了创办人威尔逊之外,《经济学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编辑是威尔逊的女婿沃特尔·白哲 特(Walter Bagehot)。自 1861 年 35 岁就任主编之后的 17 年间,白哲特将报道的地区从英国本土 扩大到当时经历内战的美国。政治成为跟经济同样重要的关注领域。这两方面恰恰为一百多年后 《经济学家》在美国的广受欢迎打下了基础。 从白哲特撰写的著作更加看出《经济学家》对古典自由主义知识传统的继承。他的《英国宪 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和《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LombardStreet: 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代表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自由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基本构 成。

英国宪法 [英]沃尔特·白芝浩 夏彦才 商务印书馆 2005-3 20.00

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 沃尔特.白之浩 沈国华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 25.00

43


声音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Micklethwait)的代表作包括《右 派国家:美国的保守力量》》(The Right Nation: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公司:一个划 时代观念之简史》(TheCompany: A Short History of a Revolutionary Idea)以及《上帝归来:全球信 仰的复兴在怎样改变世界》(God is Back: How the Global Revival of Faith Is Changing the World)。 这三本都是跟他在华盛顿的同事艾德里安·伍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合著。两人的合作,无 不体现《经济学家》的优势所在:他们不被一时一地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头脑所遮蔽,而是能够看 得更加深远,帮助读者既不被琐碎的日常见闻也不被貌似要根本改变世界的突发事件所左右,透 视出自由文明的动力和轨迹。 对于进一步学习这个知识传统的人,古典自由主义决不是自由文明传统的全部。威尔逊通过 《经济学家》所宣扬的价值立场和分析方法以及他看重的亚当·斯密的思想都不过是这个传统中 的一部分。指出“承认自己无知乃智慧开端”的古希腊人苏格拉底也只是一部分。因为正如古典 自由主义者一再提醒的,世界并非人类所造,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哈耶克所说:“人对 于文明运行所赖以为基础的诸多因素往往处于不可避免的无知状态,”也如曾经在初期《经济学 家》做过编辑的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承认的:“在科学中,我们所知越多,感触到的 无知也就越广泛”。 一个让人也许感到意外的现象是,承认人无知并没有让人永远在无知面前茫然不知所措,虽 然有时也会如此。像斯密、哈耶克这样的人恰恰相信,只有承认人类头脑在世界面前的有限和无 知,才使得自由文明的创造力会最少地不受人类自以为是、自不量力的野心的干预而发挥它本来 的作用。这个力量被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 换言之,接受人是有限的这个事实却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的无助和悲观。尽管人是有限的和不 可避免的无知,只要尽力确保人固有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者会说,这包括那些与生俱来的不 可随人意剥夺的良知、生存权、发表言论和种种追求幸福的权利,人类依然可以在有章可循的世 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得到满足的幸福。 这种对“看不见的手”的信心可能会让处于信奉自由文明传统之外的人难以理解。就像在世 界的很多地方,自由本身很难成为一个受到社会普遍肯定的正当价值。因为在这些社会中,自由 给人的印象是不受限制的为所欲为,而这样的状态如果在社会上得到任何程度的实现就意味着混 乱和失序,任何统治者都很难去主动鼓励社会成员追求这样的价值。 而在像斯密所处的社会中,自由不是到了近代才兴起的价值观。无论在斯密和后来《经济学 家》创办的时代,还是之前基本确立现代立宪君主制的 1688 年,或是如《大宪章》那样的自由 宪章在西欧和中欧盛行的 12 到 14 世纪,那时人对自由价值的追求普遍不是要实现新的自由,而 是恢复“古时的自由”(ancientfreedom),是政府权力的扩大带来的对贵族和民间社会权利的侵蚀 使得人们不得不跟当局斗争以恢复原有的自由。 然而,那个“古时的自由”又是怎样确立的呢?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者在追根溯源的时 候常常只回溯到 1215 年由英格兰贵族迫使约翰王签订的《大宪章》,就像哈耶克在他的著作《自 由宪章》(或有译为《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中所做的那样。这其中的缘由可 能有多种,比如他们认为虽然中世纪已经有自由宪章,自由社会基本形态的确立却是近代以来的 事情,或者,他们不但自己身处西方,写作的对象大多也是西方的读者,对于许多背景,他们已 经浑然不觉或不以为然了。 44


声音

自由宪章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杨玉生、冯兴元、陈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5 58.00 即使如此,从逻辑的纵深看,古典自由主义者们通常仍然会不可避免地推及自由的依据,比 如,到底如何确定什么是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固有的自由,什么是人自己试图建构的自由。这同 样是以事实作为检验是非的尺度,因为如果自由只是某些人的喜好或者“看不见的手”根本就是 人自己子虚乌有的杜撰,这一切仍是徒劳。 在他们看来,那些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原本的自由,乃是由“更高一级的法”(higher law)所 决定,如同古典自由主义者承认世界不是人创造的一样,规范世界包括人自由的法也非人所创立, 就像哈耶克所说的:“在 18 世纪,此一更高级的法律通常被认为是上帝之法、或自然法、或理 性法。” 问题是,这“更高一级的法”的依据又是什么?至于“上帝之法”、“自然法”、“理性法” 之类的,由于人们对于上帝、自然、理性的理解很可能各不相同,什么是真正由上帝、自然、理 性制定的法呢?如果单凭人们对此的争论,这个依据恐怕永远也不能确定下来。正像“看不见的 手”,既然看不见,怎么证明是存在的呢? 然而,近两千年来欧洲以及之后北美的历史却显现出跟以上的想象不尽相同的景象来。无休 止的争论尽管是事实,却不是全部。 一部被称为《圣经》的书在相当程度上渗透到欧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渐有许多人相信这本 经历几千年而成的书所传达的乃是创造人和万物的上帝给人启示的话语,人之所以有自由和尊严 乃是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而上帝的话语是人生活的最高准则和生命的真正源泉。 45


声音 如此信奉《圣经》的人对掌管世界的创造主抱有恒久的信心,无论有多少苦难波折,因为他 们相信爱世人的上帝给人永恒生命的应许不会落空。对于他们,那“看不见的手”好像看不见, 人的心中却明明可知。 原本在地理上跟欧美人没什么关系的信仰到如今早已被很多人习惯地归为西方文化的重要 部分。就连最近一次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是《圣经》而非美国宪法继续成为新总统宣誓时手按 的唯一一本书,象征着誓言有效的终极依据。加州马鞍峰教会的华里克牧师(Rick Warren)——他 的《标竿人生》(The Purpose-drivenLife)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硬皮书——在奥巴马总统就职前 带领与会者们的祷告同样显示了美国政治仍然充满了浓厚的“更高一级的法”的背景。

标竿人生(中英文对照版):中英文对照版 华理克 上海三联书店 2009-12 38.00 如果说古典自由主义者对人类的有限和无知所予以的承认以及对“看不见的手”在产生物质 财富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解释到如今已经比较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那些崇尚自由的西方人对 《圣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就不那么容易让外人明白了。 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已经透过很多方面进入到公共和私人领域中,市场 经济在中国的不断推广和由此产生的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是最直接的明证。 然而,市场经济只是自由传统的一个方面。物质上的满足显然不足以构成实现真正自由生活 的全部。那么,余下需要学习的关于自由的知识跟《圣经》到底能有什么不可避免的关系?这是 接下来的文章中要说的事情。

46


声音 《经济学人》的价值观 在这个普遍追逐名利的世界,《经济学人》(TheEconomist)的成功算得上是个奇迹。它自 1843 年创办以来延续的文章匿名制不仅没有让这份报纸湮没无闻,相反,在 164 年后的今天,它似乎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如此的赞誉竟来自包括《新闻周刊》、《华尔街 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这样的同行。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虽然此前早已有专门的著述试图解释《经济学人》成功的原因,比如 路得·达德利·爱德华兹(Ruth Dudley Edwards)在 1993 年出版的《经济学人》传记——《追求理 性》(In Pursuit of Reason),我们在见到这份报纸的执行主编但以理•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时 还是禁不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富兰克林的回答一点都不出人意外。他不过在重申一个在世界上早已被重申许多遍的原则— —要有好的人。富兰克林所谓“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 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 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正是文章匿名制所捍卫的原则和传统。《经济学人》从来不去打造“明 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这反映了辩论的过 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人》的力量在背后支撑着。”就在我们采访富 兰克林前不久,《经济学人》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在接受《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专访时也特别指出品牌大于个人的重要性:“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显然,任何组织能够在 160 多年后还在蓬勃生长决不是某些所谓伟大人物的才能可以造就。 富兰克林认为,没有英国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经济学人》的出现和持续的存在都无从谈起。 从报纸的创建人雅各•威尔逊(James Wilson)到他的继承人也是女婿沃特尔•白哲特 (WalterBagehot),以及之后任何一位主编,捍卫法治下的自由——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思想观念 的自由交流——从来都是《经济学人》的基本立场。而这也吸引着每一代对自由价值富于追求的 新闻从业者。 富兰克林告诉我们,他对自由传统的爱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他母亲一家是到英 国寻求自由的匈牙利移民;他就读的中学是哲学家耶利米•边沁(Jeremy Bentham)创立的 University College School。富兰克林在牛津大学学习俄语和法语,后来在伯明翰的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从事关于东欧经济贸易的博士研究。自由主义的立场加上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使得富兰 克林顺理成章地选择了《经济学人》。 自从 1983 年加入《经济学人》到如今,富兰克林感到这份报纸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经 济学人》仍然洋溢着以往追求真理而辩论的风气。尽管目前每周的发行量已经超过 100 万份,差 不多是 24 年前的 5 倍,整个编辑部的规模却没有太大的扩张。编辑部成员彼此的联系依然密切。 富兰克林尤其提到每周一上午在伦敦编辑部的会议。他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如果你参加 我们的编辑部会议,我想你会看到这个精神是健在的。他们甚至去试图辨明那些最可能纠缠不清 的问题,去辨明什么是逻辑上的结论,辩论是非常开放而富于建设性的,他们感到自己对别人的 观点进行质询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是一个特别富于等级制度的组织,即使上周刚来的人要是有 好的观点,那他同样就很优秀。我们的确是对于追求理性怀着真挚的热情和喜乐。” 47


声音 去年底,专门报道媒体产业动向的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 了《经济学人》,谷歌(Google)位列第二,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 人》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是指《经济学人》在最近十几年来对海外市场的拓展。目前, 《经济学人》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经济学 人》全球总发行量的一半以上。富兰克林强调,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 1990 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人》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 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人》所要做的不过是利 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如今,亚洲是《经济学人》正在拓展的新市场。1997 年,它在北京设立记者站,加强关于亚 洲的分析报道。近几年又与中国政府合作出版预测世界走向的年鉴,以吸引更多汉语读者的目光。 对于亚洲,富兰克林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他承认从经济方面来说,“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 地方。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以前我们看到日本的崛起,现在印度和中国也在这 样做”。 但他同时提醒,“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中国在其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究竟会 代表什么?”[在近年《经济学人》关于中国的报道中,这个问题一直很醒目。2014 年 8 月 23 号 封面文章《中国想要什么》(What China wants)是新近的例证。] 在富兰克林看来,问题的关键仍然是《经济学人》一向关心的。就是,这是否有利于对文明 的维护?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对于法治的信仰是任何文明社会的基础。如果这方面受到了侵 蚀,文明本身就危险了。” TheEconomist 是《经济学人(家)》吗? 访谈: 世界上有无数的报纸杂志,究竟是什么让《经济学人》取得这样与众不同的成功? 富兰克林:我想首先是有好的人,如果你有好的人,仗就打赢了一大半。我们有一个重视各 种观念的强大的文化传统,这些人对周围的世界感兴趣,有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心智是开放的, 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努力去做到彻底的分析,《经济学人》也总是有全球的视野,总是寻求 理解其中的趋势和种种变化。另外,我们是周刊,我们有时间做更多的研究,我们倾向于获得与 决策者以及我们想说话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我们想办法跟这些人直接交谈;还有非常重要的一 点,《经济学人》的独立是深入到文化的骨髓里的,生根于实际运作的法律结构中,非常独立, 非常客观,不受各种势力的影响,哪怕老板多么强大多么有自己的观点,我想这使得我们的读者 和顾客能够信任我们,信任我们能够以深思的、客观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 《经济学人》从 1843 年创办至今已经有 160 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恐怕都 是相当长的历程。《经济学人》如何做到保持这样的独立而同时又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 富兰克林:除了我刚才说的,我想还有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的时代,而我们本来就是全球目 48


声音 光的,所以我们能够成为帮助人们理解全球化的途径之一;其次,也许还因为我们是英语出版物 这个事实,假如我们是比如葡萄牙语的,即使我们很优秀,也不会这样为人所知。所以,可能是 这三个方面吧:独立,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同时全球化的力量又很强大,还有,我们是英语出版物, 这意味着全球更多的人能读懂。这三方面都非常重要。 英语为什么成为全球范围的通用语言?这是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英国社会的成功以及包括 美国在内的一些英语文化殖民地的成功,比如法治、自由和基督信仰? 富兰克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说的这一点,过去两百年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是说英语的, 先是“日不落”的英帝国,现在是美国。当然还有好莱坞和英语音乐产业的强大力量,经济的全 球化为一个全球通用语言的出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人》做出了什么贡献? 富兰克林:我认为这与它在创立时的使命是相关的,我们把这个使命印在每一期的第一页: 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具体来说,你们是如何控制文章的分析质量而确保符合事实本身? 富兰克林:这里有一个严格的编辑和事实核对的过程,我刚才提到过,《经济学人》有许多 素质好的人,有真正第一流的记者保证分析报道的质量;同时,我认为另外一个因素是,《经济 学人》杂志仍然是一家相对紧凑的组织。在伦敦,每个礼拜一上午,全体编辑部成员仍然都聚集 在主编的那个不是非常大的办公室内开会。 有多少人? 富兰克林:大约 70 人。每次会议都至少有 50 人。这意味着公司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紧密的气 氛中运转的,人们相互熟识,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共同为质量负责。 1993 年,路得·达德利·爱德华兹(RuthDudley Edwards)撰写出版了《经济学人》的传记《追 求理性》,这个名字是否准确反映了你所说的文化精神? 富兰克林:我认为是准确的。如果你参加我们的编辑部会议,我想你会看到这个精神是健在 的。他们甚至去试图辨明那些最可能纠缠不清的问题,去辨明什么是逻辑上的结论,辩论是非常 开放而富于建设性的,他们感到自己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质询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是一个特别富 于等级制度的组织,即使上周刚来的人要是有好的观点,那他同样就很优秀。我们的确是对于追 求理性怀着真挚的热情和喜乐。 但是你们又如何在最后解决这些争论? 富兰克林:当然,编辑在操作上最终不是纯粹的民主制度。主编作最后的判断,他也需要有 能力去做决定,在听取了各种观点后,有时,我们归纳出一种集体的观点,在一些困难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彼此认同,主编有必要作最终的决定。即使如此,尽力去辨明观点本身仍然是最重要的。

49


声音 这跟你们的文章不署名有关吗?为什么采取匿名? 富兰克林: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一直都是匿名制。最开始,这更多的是规则,现在,更多 的是对这规则的继承。这样做有两方面重要的原因。首先,对外面的世界来说,这意味着文章承 担的是《经济学人》的力量,不是哪一个人的,这的确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 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人》的力量在背后支撑着。第二,这个制度也的确对于内部文化的塑造 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都是在《经济学人》之下工作的,这意味着我们没有那种在其它报纸存在 的所谓“明星记者”体制,我认为这样的制度造就的是健康的思想环境,是非常注重彼此合作的 事业。 比较很多人印象中的所谓鼓吹个人主义的西方自由世界,这的确有些让人不易理解? 富兰克林:是这样,但《经济学人》却的确保持了这个传统,这不仅是由于品牌的力量,这 里的大多数记者对此也是从心里认同的。 如果雅各•威尔逊和沃特尔•白哲特还活着,他们可能会怎样看待今日的《经济学人》?推广 (Campaign)杂志将《经济学人》评为 2006 年度世界最佳媒体,谷歌(Google)位列第二,你预计 这样的成功还会持续多久? 富兰克林:我认为《经济学人》可以保持这样的成功而且会继续成长,不仅在美国这样的国 家,还会在我们尚未充分开展业务的国家,比如印度和中国。我们必须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同时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信守我们的理念。在我加入《经济学人》以来,我们一直在根据世界的变化调 整我们的结构,比如,在我 23 年前加入时,《经济学人》还没有“亚洲”板块,我们把黑白版 面改为彩色,我们的生产和销售也更加有效率得多。目前,互联网在总体上对媒体产生巨大的影 响,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务必对此做出理智的反应,保证我们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创造的 机会。 《经济学人》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是美国,目前的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Micklethwait) 过去是美国板块的编辑,而你本人也曾做过《经济学人》驻华盛顿的首席记者,你认为你们为什 么尤其在美国取得成功? 富兰克林:《经济学人》长期努力运用内部知情人的知识认识这个国家,同时也保持着局外 观察者的姿态,这让我们成为理解美国各种情况的富于重要价值的阐释者,对美国人和世界其它 地方的人而言都是如此。 你在职责上跟前任主编比尔·爱默特(Bill Emmott) 以及现任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有什么不同? 富兰克林:执行主编这个职位是米克尔斯维特在去年就任主编时新设立的,是他邀请我做这 个工作。我在许多方面协助主编,而我特别负责我们的网站,Economist.com。 早就有人说美国衰落了,如今这么认为的人好像在增多,你对此有什么见解? 富兰克林:仅仅四五年前,人们还在说,毫无疑问,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时人 50


声音 们担心的是它会为所欲为。现如今,人们担心的是它变得太身不由己。所以,首先我想说的是, 大国的命运总是如此。另外,问题还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尺度来判断。如果人们认为美国是完 全没有对手的大国,我想它并不是这样。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依照历史的标准,它所 拥有的实力仍然是超乎寻常的。也许,你应该对此进行谨慎的判断,去看实力的不同方面,包括 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有影响力。从军事实力看,美国无疑还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超过在它 之后 20 个国家的总和,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最强的,即使英帝国在鼎盛时期也不能与之相 比,顶多是它后面两个国家的总和而不会是 20 个;经济方面,整个欧洲的总量比美国大。当然, 中国增长得很快。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单独经济体;而从影响力而言,我想它丧失了一 些,遭受到不少挫折,部分的在于目前的伊拉克局势。从帝国的层面说,这是因为它没有了意识 形态上的对手,在某种程度上,前苏联是它在这方面的对手。所以,我认为美国仍旧是一个超级 大国,但它的优势在各个层面不尽相同。 说到实力和影响力,你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情况如何? 富兰克林:我对非政府组织所知不多。它们会突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像在西雅图的抗议者。 它们显然很重要,但我认为,不光是非政府组织,还有个人的影响力都在增加。个体可以通过互 联网向世界发布声音了。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不只是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还 有那些有能力通过互联网传布观念的人们形成的网络,不只是通过非政府组织,还通过比如 YouTube。所以,从有能力吸引世界注目的方面看,权力在分散,不再是传统的大众传播了。权 力分散在利用技术力量进行传播的个体。 跨国公司的情况怎样? 富兰克林:它们很强大,很有影响力,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了。我想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对 跨国公司不太信任,认为它们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考虑对当地市场和就业造成的影响。当然, 跨国公司本身也有它脆弱的方面。你看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有一些在 20 年前还没有出现 呢,谷歌(Google)是例子之一。微软担心来自谷歌以及互联网本身的竞争威胁。所以,我承认它 们很强大,但它们不是那种可以对邪恶进行控制的力量。 从地域来看,亚洲在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你也半开玩笑地预言未来不会再是微软 (Microsoft)的天下了,也许会是 Tatasoft,但也有人对亚洲的未来不太看好,对此,你有什们 要补充的吗? 富兰克林:亚洲很大,内部是各不相同的,你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 很明显,从经济方面而言,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方。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不可避免 的,以前我们看到日本的崛起,现在印度和中国也在这样做,印度的公司已经有一些是跨国公司, 像 Tata、Infosys、Wipro,这方面比中国明显,但我相信中国也会做得很好,现在已经有联想了。 不过,我认为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中国在其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究竟会代表什么? 我们很可能看到,在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地方会有更多关于“价值”的争论。 在你看来,究竟什么是问题的关键? 富兰克林:在这个领域,你会在西方看到各种现象:你会看到价值相对论和物质享受主义, 你也会看到对于“绝对”真理的信仰,美国是典型的例子,它既是世界最崇尚物质主义的国家之 51


声音 一,却也是最具有宗教信仰的地方之一。但无论如何,对于法治的信仰是任何文明社会的基础。 如果这方面受到了侵蚀,文明本身就危险了。 对于亚洲的伊斯兰社会,你如何分析它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多马•弗里德曼 (ThomasFriedman)近来写文章呼吁穆斯林认真对待虚无主义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伊斯兰社会实现 政治文明和经济活力的一大障碍。 富兰克林:我刚刚访问了阿联酋的迪拜。那里的发展跟我所见到的任何其它地方一样迅速, 工地到处都是。土耳其也是主要的穆斯林国家,那里发展快也是因为经济相对开放。这证明经济 开放在穆斯林国家同样也是奏效的。这里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52


声音

二个香港:不对称的无知 myg_cn 共识网(2014-08-29)

再过几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香港特区选举及 2016 年立法会修改的决定草案,将在周日 正式公布。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占中、反占中轮番上阵,内地与香港的冲突升级。在政治上,中 央与香港各派政治理念博弈,在社会层面上,内地与香港市民文化思想上碰撞,使人看到的是两 个香港展现。由于叙事的不同,产生了两个香港的认知,香港的中国观和中国的香港观,是中国 的香港还是归属中国的香港。 中国的香港,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调的历史叙事方式:即以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 用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让香港的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到 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恢复行使主 权为标志,一雪前耻。应当注意的是,这中间,中国并不承认关于香港的三个条约,中国称为不 平等条约,九七回归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但中方的说法,卻从来没有承认香港是一个“殖民 地”。1972 年中国政府要求联合国在殖民地名冊上除去香港及澳門两个名字,就是否定香港为 殖民地的观点。然而,把香港描述为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就可以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另一 方面,1997 之前的香港是被国际上视为最后的殖民地,香港回归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终结。 于是,香港的殖民性质的问题,就在模糊叙事中。也就是说,这一百多年来,香港只存在于历史 的叙事中。因为,在叙事者看来,香港人首先是中国人,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要求主权回归, 解除殖民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个必然的抉择。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 责任,“大统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故香港从没脱离过中国。

53


声音 香港归属中国,香港人认为,三个条约有效,且应尊重历史事实。否则,香港的独特性和数 百万港人的外籍身份从何而来,香港一百多年独立于中国的地位和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也因予以尊 重。归属于中国的叙事方式,源于中英双方签订的联合声明,英国交还香港。而此前的一百多年 里,香港社会利用其独立于中国的地位,曾无数次接纳了因中国战乱与动乱而流亡的上百万中国 人,也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对外的桥梁,从而证明了香港独特地位的价值。回归后,一国两制的实 施,目的就应该是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文化和特性,在中国没有完成转轨之前,香港仍是对外的转 圜之地。 内地人认为,中环价值曾是香港人的标志,也造就了香港繁荣,大陆学习并继承了中环价值, 内地大部分的城市大都形成了中环的格调。如今,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相比已远不如从前,当发 现占中者瘫痪中环,丢弃了中环价值时,大感意外,无法理解。中国的 GDP 成为世界第二,香 港的中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在目前香港社会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就想当然的认为,香 港应重拾中环价值与大陆并肩同行,毕竟发展就是硬道理。 世事难料,香港人经过这些年,赫然发现“中环价值”已有严重的弊端,如今的占中与反占 中,体现了香港人对中环价值的分歧,单靠发展经济,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尤其是发展民主的问 题。这个由地理位置而衍生出来的名词,如今代表了香港极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中环代表的是资 本主义的压迫,是仇恨的对象而不是他们心中赚钱的写字楼,也窒息了香港年青一代的发展,当 内地的精英与土豪,带着大量的金钱闯进中环,横扫香江,更加剧了香港经济的不平衡,“中环 价值”终结了。李嘉诚从香港青年崇拜的偶像变成了香江吸血鬼的标志,香港的新一代价值观自 发展中转变。香港前特首曾荫权曾在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写道:香港人在不知不觉间建立了一个 独特的城市,也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性格,我们崇尚自由,尊重法制,要公平,有公益,爱廉洁, 多元包容成为香港的核心价值所在。独特的城市,香港想保住独特性,同时,需要抵御畸形经济 引发的严重贫富差距,就要对治港的资本财团发出挑战,用新的价值体系来拯救沉沦的香港。抛 弃“中环价值”是香港人自己的选择,当内地人仍然用“中环价值”打量香港,会想当然的认为 港中对立是由于经济落差引发心态失衡的表现。十年前的七一游行不但是反董、反二十三条立法, 更隐藏对立法会组成的不满,隐藏对全面普选立法会及行政首长的诉求。而现在的占中运动则是, 用行动明确表示对立法会组成的不满,对全面普选立法会及行政首长的诉求。 不对称的无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个香港,中国的香港与归属中国的香港。这两个香港 从一开始就没有过交集,叙事方式的不同,逻辑出发点的不同,不是被模糊了,就是被巨大的经 济利益所掩盖。共同的叙事什么时候才能说得是同一回事,出发点在哪? 现在都在拿基本法做依据,可了解后又有多少人愿意承受。 一、中英香港联合声明是国际条约 《中英联合声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于 1984 年 12 月 19 日由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正式签订。两国政府在 1985 年 5 月 27 日互相交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声 明指出:香港地区(即香港岛、九龙及新界)是中国领土,英国政府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将香港地 区交还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联合声明于 1985 年 5 月 27 日中英双方互换约文之时起生效,并向联合国秘书长登记 54


声音 (Registration Number 23391;Volume Number 1399) 二、有关香港三个条约的不同认知 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自此香港正式成为 英国殖民地。 1860 年,清朝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份纳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 国管治。 1897 年,英国政府以香港的防卫需要加强为由,再逼使清朝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从 1898 年 7 月 1 日起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为期 99 年。 但对这三个条约,中与港、英或有分歧: 1.中国方面认为,这三个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予认可。故在香港回归之前,不在香港设立 领事馆,而用新华社香港分社来实现领事功能,当年的香港分社社长所拥有的权力,可知不凡。

55


声音 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也有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 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用“收回”,一个用“交还” 2.英国方面认为条约就是条约,三个条约有效。但不知为何,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 97 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却没有见到废除《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文件和声明,实属奇怪。 是英国也认为不需要声明,还是为将来干涉香港留下伏笔。 3.香港普遍也认为条约有效,这既牵涉到香港的地位,也牵涉到数百万香港人的国籍问题, 如果条约无效,香港人的英国国籍从何而来。而英国政府《1985 年香港法令》制定了一款名为 英国国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简称 BN(O))的新英国国籍,专门让香港的英国属土 公民申请,任何有意申请的香港英国属土公民,都可以取得这种(不可转换)的英国国民(海外)身 份。 此 1985 年的法令后来经英国枢密院制定的《1986 年香港(英国国籍)令》而生效。当中的第 4(1)款确认,在 1987 年 7 月 1 日及以后,英国将推出一类新的英国国籍,国籍持有人将叫作英国 国民(海外)。而根据第 4(2)款,与香港有关联的成年人及未成年人将有权透过“登记”的程序申 请取得英国国民(海外)身份。 鉴于任何强制及自动的程序将违反《中英联合声明》中英国备忘录第一段“有资格保留某种 适当地位”的字眼,取得英国国民(海外)身份是一个非自动和非强制的程序,任何人都不可以因 为在香港出生、透过血统或强制的途径自动取得。任何合资格的申请者须填妥英国当局提供的表 格申请,并且经内政大臣正式登记及批准,才能正式取得英国国民(海外)身份。之所以有如此安 排,是因为。如任何人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前未能成功登记取得英国国民(海外)身份,同时又在 1997 年 7 月 1 日起成为无国籍人士的话,他们将根据《1986 年香港(英国国籍)令》第 6(1)款,自 动成为英国海外公民。英国国民(海外)身份的申请已经在 1997 年截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自 199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适用于香港。而早在 1996 年 5 月 15 日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9 次会议中,有关当局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法》在香港的实施作出解释。其中,会议通过,凡具有中国血统的香港居民,不论是否同时拥有 其他国家的公民或国籍身份,都是中国公民。 对于香港居民拥有美国国籍或其他国的国籍,中国政府不承认,但是跟内地居民不同,中国 政府不认为你加入美国国籍就自动放弃中国国籍(内地居民是,只要你加入外国国籍,意味着你 自动放弃中国国籍),所以中国政府把你当作香港居民,但不承认你受美国的领事保护。实际上 美国也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这样,事实上,你在美国就是美国人,在中国就是中国人(香港人)。 这是一种尴尬的处理方法(心照不宣),香港成为了有双重国籍的地方。

56


声音 三、关于基本法的性质 1.具有国际法的性质 在《中英联合声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针政策和本联合声明 ,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之,并在五十年内 不变。 并在附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实行的法律为《基本法》,以及上述香港原有法律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2.具有宪法的性质 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 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为《基本法》,香港又是普通法的地方,再拥 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已然是具有宪法的性质。 四、“爱国爱港”与基本法 23 条 基本法 23 条内容:第二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 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 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 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中明确说明: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 式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保障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迁徙、通信、罢工、 选择职业和学术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项权利和自由。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宪法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 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就要是香港不能宣传资本主义,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 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否则,就没有东西方冷战,香港人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理念是 普世价值观,23 条随时可以大帽子扣下,香港人如何肯。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 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 建立联系。更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保障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相抵,因为任何组织 都带有政治色彩,否则,就没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之说。爱国爱港:爱的是制度 还是人民、土地,如果爱的是人民、土地,恐怕没几个会是不爱国爱港之人。但要爱的是制度, 就有问题了,中央政府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股道上跑的车, 同时都爱,只能是说假话,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

57


声音

梁文道:埋伏在大学里的国民党“五毛”学生 梁文道 澎湃新闻(2014-08-26)

曾经的蒋经国秘书、立法委员冯沪祥,已是“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并在大陆多地前 任顾问会长等职务。 最近在台湾找到一册《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报告》,虽然早在 1995 年已公布,却直到去年 此事四十周年的时候才成书上市。这种书,不晓得有多少人会有兴趣;这件事,也不晓得今天还 有多少人知道。简单地讲,那就是“殷海光事件”之后,台湾学术界最有杀伤力的政治迫害之一, 焦点同样是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蒋经国口中那唯一一个他控制不了的学校的自由思想阵地。那 时候,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一连六天连载了一篇叫做《一个小市民的心声》的文章,表面上 说是代表小市民,实际上却是代表党官训斥知识分子。于是台大哲学系副教授、知名的道家哲学 专家陈鼓应,便在校内论坛反驳这篇宣传文字。后来也成了学界一员的哲学系学生冯沪祥,当场 就站起来反指陈鼓应专说政府的坏话,认为他对政府不够公正。结果,当老师的陈鼓应和当时还 是大四学生的政治哲学家钱永祥,一起发言批评冯沪祥,直指他是“职业学生”。看来似是一件 小事,后来却酿成风暴,造成一大批学者去职,甚至出亡。 “职业学生”这个说法,今日久已不闻,那年头却是种实实在在的身份,大抵可理解为埋伏 在学生当中的“五毛”,专门监督同学和师长的思想状况,同时也承担一些政治宣传的工作。就 和许多曾经最激烈反共的台湾人一样,冯沪祥今天在大陆也很吃得开了,被人称作“大师”,四 处请去演讲。 在这份“报告”里头,我读到的,却是当年那个还在效劳国民党特工政战系统的冯沪祥,一 58


声音 个坚决反共的“爱国好青年”。这个学生非常特别,逻辑课考了个零分,不服上诉,多次争持之 后,竟然如此留书给任课老师杨树同:“杨先生您好,专程来访,未能拜候,甚觉怅然,后生本 为诚恳解释误会而来,语云:‘冤家宜解不宜结。’而今赵先生向学校称他倒并不坚持对后生处 置(梁按:“赵先生”即当时的代系主任赵天仪),而推说系杨先生之意坚持处置,结果反倒成为 由杨先生出面作了‘恶人’,后生深恐有损杨先生厚重之令誉,是以不揣冒昧而来拜候,就后生 即令有误会处提出诚恳之说明,况且而今看来系务整饬在即,若能承先生见纳,想对大局及杨先 生皆不无益处也。” 是什么样的学生,才会给老师写这样的信?且不论“冤家宜解不宜结”和“恶人”这类言语 的无礼。一个普通学生又怎能预先知道“系务整饬在即”?同时还要语带威胁地劝告老师要以大 局为重,要好好考虑他自己的“利益”呢?而这一切,全都只不过是因为老师给了你一个零分。 冯沪祥后来承认,他和“心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心庐”这个既有传统私塾教育色彩, 又具政治心战任务的古怪机构,正是一时权倾朝野的特工头子王升手下的亲兵培训班。王升这个 名字曾经几乎可以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可官办宣传刊物却把他说成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不只 “著作无论就内容和境界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在文学上,他的造诣也非泛 泛可比”,就连演说,据闻也常叫预备军官感动到“痛哭流涕”的地步。 自诩是“反共奇才”的王升,他最了不起的发明,就是一套把杜威、罗素,心理分析、存在 主义,以至于整个行为科学都归类为共产主义的逻辑。再看当时台湾社会的背景,政战系统流行 把国民党败走大陆的原因归罪在美国国务院的“共党分子”头上,又将费正清等美国学术界中的 要角说成是“苏联特务”。其推理之奇,就好比那篇《一个小市民的心声》论证“敬爱领袖”是 “人类感情生活的一部分”,将西班牙大独裁者佛朗哥形容为“老成谋国”的智者一样(非常好 玩,不论何处,也不论何时,大部分这类自称是要代表“小市民”、“普罗大众”和“沉默大多 数”的发言,都有相当近似的格调,那就是都不是真正站在小市民那一边)。 不是开玩笑,台湾那时还真有特务怀疑“马克·吐温”的小说也是“共党邪说”,因为他和 马克思一样,都叫“马克”。就像香港某些专挑“匪语”的新一代语文“警察”,常把自己没听 过的言词文字误为共产中国的产物。这是见识的问题,更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反共反昏了头,所 以无论遇到任何事物都先得辨明它到底“共”还是“不共”。类似推理,大陆亦然,而且更甚, 过去要问你姓“资”还是姓“社”,现在则得分清一个人爱国不爱,一套学说民族不民族,皆是 一套意识形态措辞。 说回《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报告》,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里头那些显眼的惊叹号。主持 调查的,全是学有专精、名重一时的台大教授,他们在这份本该干枯平实的报告当中,却时时忍 不住惊叹。许是昔年旧事太过不可思议,如今重温难免讶异。我却以为,史上所有被人认为不可 能再发生的荒诞事件,其实都是很现实的。当它们降临的时候,当它们逐步在地表上凸起成形的 时候,当时的人们大都会觉得理所当然,觉得那是势所必至,自然而然。直到多年之后,来者回 顾,才能质问我们这一代人怎能如此古怪,不只坐视悲剧,并且还参与演出。要在形势之中跳脱 出来,以历史的眼光省视自己身处的局面,着实不易,非常人所能为。故此,族群屠杀总是会回 来的,政治迫害也总是会回来的,它们在历史课中从不缺席。 政治迫害的现实,有时真的是出自现实的需要。“台大哲学系事件”中的要角,当时的系主 任孙智燊,在整件事里的表现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指控同事时胡言乱 59


声音 语,摘引文句时断章取义,他那种把人推成是“海外共党分子”的理路,过火到了你会怀疑他或 许真的不是政府特务的地步;因为即便是特务,也用不着这么大规模地栽赃迫害一群分明无辜的 学者。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在排除异己,就像任何机构里头都会有的人事斗争一样,他想弄 走他心目中的敌人。只不过他利用了手边最有效的工具,那一整套当时威力最强大的意识形态修 辞和文法。类似冯沪祥将自己考试不及格的问题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层面,孙智燊也借了这把足以 燃烧掉整个学系的东风。一切政治运动“打击面的扩大”,多少都和这种人性的现实有关。 如果这么解释,当然可以将“台大哲学系事件”说成是一场包裹了政治外衣的人事权斗(至 少部分上如此),但它又不幸地造成了台湾文化学术界言论受制、思想黯然的政治后果。然而, 要是放宽政治的定义,拉大对政治压迫的理解;我则还是要说,它真是一场政治事件。因为政治 从不单纯,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区划政治斗争和人事的纠葛,但现实中它们却往往黏合得密不可分。 更因为这件事发生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时代,有一套非常僵固,但范围又十分有弹性的意识形 态,使得任何人都能利用其中的措辞和标签去打击对手。这种意识形态的通行和霸道自是政治的 错误,但利用它的人也一样要为它的通行和霸道负责;他们就是政治错误的具体代理人。来自澎 湃新闻 thepaper.cn■

60


声音

钱永祥:只有现代性能解决当代问题 钱永祥、唐承祚

共识网(2014-08-29)

随着中国国力持续崛起,各种现代社会和政治思想风起云涌,尤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现 代性等话题为社会脉络与学理思考之纲。自由主义何去何从?民族主义有何分晓?现代性又寻踪何 处?这些问题的探索构成了当代社会重要的价值图谱。凤凰网大学问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就“自 由主义与现代性”,独家对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永祥。这是下篇。 对话嘉宾: 钱永祥: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家,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专长政治 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对自由主义与现代性等概念专题有深入研究。中文世界《学术与政治》 的译者,《思想》杂志主编,《台湾社会研究》顾问。 对话主持:唐承祚(凤凰网大学问实习生) 以下为对话内容: 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只有现代性对自由有积极的回答。前现代是“让别人给你这 些东西”,后现代是“我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那都不是值得人去活的世界。只有现代性是: 61


声音 “我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我要这些东西,我要去争取和努力。” 大学问访谈:大概没有一个概念像现代性,在当代受到社会思潮和学术研究的关注和争论, 因为这个概念它似乎蕴含着某种宏大叙事的总结,对人类的历史阶段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判断,从 而超越了一般概念。在您看来,当代对现代性的概论、历史的讨论,有什么值得关注的观点思想, 或有什么背景和成因? 钱永祥:这个问题非常宏阔辽远。对于现代性这个概念,我们都会用,可是坦白说,定义不 一,因此也才众说纷纭。我的理解路径是,当我们要谈现代性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下:现代性是 相对于什么来说的,或者,在什么意义之下它会变成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回溯,韦伯在怎么谈现代性?对他而言,是相对于一个传统的世界,一个充满意义 感情和价值源头的一个世界。但那个世界现在变成一个纯粹组织化和理性化的一个世界,逐渐走 向了完全资本主义的世界。韦伯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谈现代性,看到了它的工具面和理性成分。20 世纪之后,例如阿多诺,霍克海默这些人,他们强调现代性带来了奥斯维辛这样恐怖的结局,即 工具理性对于现代人的控制操纵已经到了一个无孔不入的地步,现代性的解放力量转化为支配力 量,他们从这个意义上反对、批评现代性。 思想史的演化有其特定时代结构。到了后现代,基本上对于现代性根本不相信了。后现代认 为现代性那一套结构和叙事,价值和理想是一种幻觉。这个世界是零散的,我们只能找到个别、 局部的观点,碎片的价值,来做局部零散的感知和努力。后现代跟现代性的冲突是比较全面深刻 的。它把从韦伯开始这一系列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推到逻辑的极端。所以现代性究竟如何思考,成 为什么问题,要看它跟“前”现代的什么东西对比。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接受自由主义对现代性的看法。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强 调个人优先于集体,主体优先于关系。如果前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用资本关系、社会位置来来界定 个人的社会,现代性在自由主义之思下,就是反过来用个人来界定这一切。在这个意义上,现代 性何以不解放?许多人担心人们的原子化。就组织和工作脉络而言,似乎并不是如此,我们从一 出生拿出生证明开始,我就和社会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了。成年之后,家庭,关系,工作,单位, 现在社会里的所谓原子人就这个脉络意义是几乎不存在的。 然而,人们担心,我们的内心是寂寞孤独的,我们还是原子人。但是,后现代对这个问题就 有答案吗?照样也没有。后现代认为每个人也都是原子人,只是觉得这个原子人的状态很好很正 常。其实我们应该问出真正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何者对这些问题有更为积极的想法?是现代性。 一个人的追求和价值,感情和理想,前现代要让别人给你这些东西,后现代告诉你根本就不要这 些东西,这两种都诉诸了他者和虚无,但惟有现代性说:我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我要这些东西, 我要去争取和努力。 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倾向于现代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追求安身立命的一套信念和价值, 当宗教式微,很难向外求索时,我们需要自己去把它找到,慢慢让它成形。这些信念和价值,永 远不是绝对性的稳妥正确的,我称之为都有一种临时、将就的性格。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去 追求。如果说统统不追求了可不可以?可以,人就真的变成一个零碎、空心的人,不知道怎么看 自己,不知道怎么对待别人。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世界,不是一个值得人去活的世界。 现代性的工业生产、公共管理、社会分配体系和民主制度都有异化,但不可能完全改造或替 62


声音 换,我们只能改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想抛弃它,结果没走通。 大学问访谈:或许,在现代性这个论题当中,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给了我们不断的去 解放,不断的去思考的一种启发。这种主体授意是它相对来说优于前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的地方所 在。谈及法兰克福学人,我们可以再做追究。韦伯当年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 末尾说过,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它已经盘根在工业机械的基础之上,也许就不再需要这样的资本 主义精神了。那时虽说他的思考还是在现代性世界和前现代世界对比的框架里面,但他自己已经 开始有这种忧虑和反思,他觉得继续这么下去的话,人类将步入一个完全的官僚制和理性化的一 个时代,这种曾经鼓励了大家去追求一种现代性的世俗自由、财富伦理的精神和气质,就慢慢会 消失。到了后来情况更为严重,法兰克福学派一方面要响应传统原初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失败, 另一方面也要响应现代性本身出现的异化,正如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里对启蒙精神的怀疑, 阿多诺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这一系列思想仍然在现代性的框架之中,但是已经有了省悟和忧虑, 您对此有何思考?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渠敬东、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 22.00 钱永祥:这些忧虑我认为很准确。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很真实。如果用马克思的异化语言来讲, 这是一种严重的异化,理性化、官僚化、组织化本来是人类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所构想出来的一 套方法,但如今到了人不管要做什么,都要求助于这套原则,甚至于支配、威胁到人的生存质量, 这套工具取代了我们原先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异化。

63


声音 然而,这种异化不仅会持续,还会扩大,将来依旧会跟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今天人类总 数到了 70 亿,这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生活在高度的贫困状态之中,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医疗 教育都完全匮乏。人类的生产力不仅不能减少,还需要增加,以追求更公平的分配到这些人身上。 这个情况下,这些理性化、官僚化、组织化的力量和作用会继续存在。 但承认其必要不等于完全接受。我们无法全盘洗牌,但我们还是可以做某些调整。例如这套 民主制度,几个世纪已经过去,在美洲、欧洲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在台湾也实施了。但现在发 现,我们过去所追求的民主,今天却看到了它高度的不足,民主制度本身也有异化,但我们不能 抛弃它,而是还在探索有效的改进。 现代性也是同理的。人类并没有有可靠把握的设想,可以把到目前为止这几百年发展出来的 庞大的工业生产、公共管理、社会分配的体系,在短短的时间内彻底改造或者替换,我不相信这 种大破大立。或许,20 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过这个希望,可他们后来没有走通。 因此,现代性这个东西的外在必要性跟内在韧性都是很强的。再说一点相关的,例如反资本 主义、反全球化的立场,我都是存疑的。这些事物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了问题,但逃避不是办法。 这一系列典型的对现代性的反省跟担忧会随着实践的对话继续下去,但我不相信有一个全盘的替 换可能。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当代问题”,这是现代性要具体面对的,它不是关注国旗国土,而是 关注每个人生活的怎么样。比如教育的基础公平,这就是大陆的当代问题,现代性问题。 大学问访谈:的确如此。另一方面,对于台湾或者是中国大陆来说,尤其大陆,现代性在社 会问题探讨里已经不能单独作为思想和价值的资源基础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交织了横跨到前现代 到后现代因素。例如,大陆近年来频发的社会抗争事件,可能杂揉着网络信息的转播扩散这样一 些现代到后现代的因素,但也牵扯到部分例如认为人多力量大,或是闹事要闹大的一些现代到前 现代的因素。这些心理和技术基础都是事件发生的重要条件。现代性的概念,例如自由或是一些 概念的框架明显不足以单独来把握这些现实问题。就您来看,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在思考和社 会的实践中,应该怎样去认识和处理现代性的角色? 钱永祥:这里我们把问题重新界定了一次,就是现代性已经不能够单独的、充分的作为未来 的思想机制和价值源泉,的确如此,今天的社会高度复杂,不只是现代性的因素发生作用,还有 其他包括前现代和后现代的东西,这是一种分析、观察方式。但如果我们从更加中心的层面去把 握,用问题作为本体,而非时间先后来看待呢? 其实,没有一个社会是面对纯粹的“现代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其实是现代性这个问题在 某一个时空条件之下具体的展现,对于每一代人和他们的世界,所面对的问题是“当代”。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最迫切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说现代性问题就有点离题,它面对的是 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跟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相当大的一个差距。获得温饱和生存的机会,是那 时“当代的问题”。台湾呢?同样如此,六七十年代集中于振兴经济,但同今日大陆,走到一个 阶段点,其他问题就要提上议事日程了。以“当代”这个概念来看社会问题,有助于理解现代性 问题的内在变迁。

64


声音 对于当代的中国,问题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那么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 中国是那一面国旗或者那一个政府,或者 960 万平方公里,或者 14 亿人口吗?是的,但不仅仅是。 这个社会里的人该怎样生活,我们希望这个社会里的人是用什么方式生活,这是宏大的关怀,但 我很鼓励并且相信一个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要有这种关怀。因为这种理念是对人 的信仰,不应该被国旗、国土,也就是某一个特征和总体的符号象征所抢走。 你要知道你关心的是多少具体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关心中国现代性问题,关心 的就是这个时代里我们对自己和国家未来的期许和思考。就像回到起初,我认为教育、医疗太重 要了,性别议题太重要了,民族关系太重要了,什么意义之下重要?因为这些问题扎扎实实地影 响到无数个人,牵涉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属于弱势的一方一辈子过得好不好。 自由主义最关心的是每个个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例如教育,十年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一生的 差别,一个小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被剥夺了多少的时候,一切就逐渐决定了他一辈子的命运。想起 来不是很残酷么?同情不是用来泛滥的,但人们会产生一个责任感,希望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能 够尽量的做到基础意义的公平,把资源拨下去,让每个小孩子在这义务教育的九年里面,都尽可 能获得尽量足够的教育。怎么考察这个问题有待探讨,不过这就是当代的现代性在这个国家里未 竟的事业啊。 我不期望什么思想或运动能全盘改变“当代问题”,但看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就是进步 的要义。 大学问访谈:最后一个问题将对我们的对话做一个总结性的阐发。我们所关心的,无论是自 由、民族、现代性,还是现实问题,它们都是在当代的现代社会发生的。东西之间,都在今天在 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方面工业化时代以来的耀眼的进步希望,另一方面则是超乎预计的严峻忧 虑。尤其对于一些后进国家、南方国家而言,或是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推进,教育的普及,或 是政治社会问题频发,民主产生动荡,使人不禁想起一句诗,“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 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可能会像以前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一样,还会出现寻求一劳永逸式的解决 人类社会问题的思想,它们可能会以不同的面貌重返现在世界,产生一些新的冲突。在您看来, 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后进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的社会的政治和道德的各种领域,是否在 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走?我们如何期待暴虐或者恐怖这样一些消极、恶性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中 得到更好的抑制和平衡? 钱永祥:我们的社会的走向,是否更好,我认为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去思考。第一个层面,是 我们要把「进步」、「更好」这类要求当作前提与设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进步与更好当成有 意义的目标,当成衡量一切追求与价值的标准。这是一种应然的思考。毕竟,我们每天活着,在 做各种形式的努力,都或隐或显有这样一个设准,否则大家在穷忙什么呢?我们也许对于自己的 追求目标并没有全然清晰的认知与把握,但我们多少要能确认那是更好的状态,因而努力便有意 义。在这个意义上,进步或者向着更好的方向,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设准。它的反面, 是虚无与犬儒,我认为那是破坏人类生存意义的负面力量。 第二个层面,回到了我们生存的实相。我们努力了,但社会有没有真的在进步?但要回答这 个问题,我们不能再把进步当成设准,而是要问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换言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 尺度,否则「进步」没有意义。这么多年来,一个真正值得担心的问题是人类似乎找不到这样一 个尺度。科技的进步、寿命的延长,几乎每一个我们所能想到的尺度,也许都可以带有进步的含 65


声音 意,可是它们又都有正与负的两面性。 前面提过的平克的书,最近对我产生不小的影响。我也自问,例如,几十年来的台湾社会似 乎是在进步,那个进步在哪里呢?我的想法是,台湾的进步也许就在于这个社群和集体里人们之 间相处的方式变得不那么暴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缓和。回到二三十年前,台湾社会充 满了暴戾之气,人与人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时候都板着脸,竞争的时候也没有 明确的规则,人会想要不择手段达成目的,即使违反公益、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再比如,那时 候男性敢对女性说的话今天已经可不敢乱说,那个时候女性受到性骚扰的可能性,并且受到骚扰 之后哭诉无门的情况,比今天要严重的太多了。这些,都是「进步」所在。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进步是不是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是那么粗暴,减少那种直接 的以暴力来压制与对抗的情况,让人性中的不安和丑陋的言行逐渐减少,让人直接受到的痛苦、 羞辱逐渐减少?在某一个程度上,这的确是一个尺度。暴力和残酷不会杜绝,但是从量的逐渐减 少来说,从社会公论对暴力与压迫的评价愈趋否定来说,确实是衡量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准。 在这个思路上,进步必须是我们的设准,我们要告诉自己必须追求进步,也要有信心可以达 成进步。但同时,就历史趋势看,减少暴力与压迫也是一个相对真实的趋势,这个趋势可以告诉 我们下一步要往哪一个方向努力。平克指出,20 世纪以降,种族的、性别的平等,世代之间的 平等,乃至动物保护,都代表人性的某一种程度的进步。 在台湾,很多外来的新移民不断进入社会,不管是劳工或者是配偶,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些新 的异族人,也是进步与否的考验。大陆的类似问题更加多元复杂,主流的汉族怎么面对其他民族, 女性受到的就业歧视和家庭暴力,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太多努力的空间。我并不期望有什么思想 和运动能全盘改变所有的伤害、不幸和暴力,贫穷和匮乏,但看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这就是 进步的要义。■

66


评论

评论 徐贲:哈维尔的良知 黄有光:《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的逻辑错误 夏斌:忽悠老百姓是金融机构最大的恶 在政治背叛时代进行危险的思考 中国制造在海外

徐贲:哈维尔的良知 徐贲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4-08-28)

良知是人对生命意义的特有意识。良知使得人能够就人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价值和目的形 成具有普世意义的看法。只有人才有良知,良知本身的对错或真理性则是另一个问题。比起良知 的人本体意义,它的认识价值反倒成为其次。只有先确定良知的人本体性,然后才能确定它的真 实价值。如果良知是人独一无二的、区别于动物野兽的品性,那么,良知从何而来?即使当人受 制于最邪恶的环境时,良知何以仍然可能?哈维尔对极权专制的思考和道德反抗体现的就是这样 的良知。在哈维尔那里,良知不是来自宗教的启示,而是来自人自身的思想和判断能力,自由的 思想和判断因此而成为人之为人的心灵特征。

67


评论 1986 年,当哈维尔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及他是否皈依宗教(天主教)的问题时,他很明确地给予 了否定的回答,“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过宗教生活的天主教徒。我不常上教堂,从儿童时代起,我 就从不忏悔(我说的是形式的那种),即使我身在教堂,我也不划十字。我在监狱中参加秘密的弥 撒,但我不领圣餐。”哈维尔又说,“我从小就感觉到有一种高于我的存在,那是意义和最高道 德权威的所在。而且,在‘世界’的事件后面,有一种更深刻的秩序和意义。”对哈维尔来说, 重要的是“去把握一种远在我自己和我所知道的世界之外的(永恒),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一种 奇怪的方式连系着这个永恒。”这种直觉感知的永恒只是后来当哈维尔为 77 宪章运动而坐牢时 才成为有意识的哲学思考,“在我被关进监狱之前,我从来没有对这些感觉作连贯的思索,只是 在坐牢时我才试图去描述和分析我对这世界和我自己的基本感觉。” 哈维尔不愿皈依宗教,是因为他不想以“对上帝完全无疑的确信”来代替自己心里那个“并 不完全确定的”信念。这个并不完全可以确定的信念就是哈维尔必须时时靠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来 把握的良知。1990 年,已经成为总统的哈维尔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合欢迎会的致辞中谈到了良知 的召唤,“如果我的政治行为服从我的良知所传达给我的那个道德命令,那我就不会犯太大的过 错。相反,如果我不听从这个声音,那么就是求学于十所总统大学,受教于两千位世界上最好的 政治科学教授,也是无济于事。” 哈维尔所说的良知是一种对人存在本真的直接把握。个人良知排除任何中介而直接去把握人 间实事,直接去用心体验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良知”因此也成为“良心”。直觉良知并不一定 总是可靠。直觉良知甚至并非一定有利于民主公共制度或秩序的建立。良知只是在极权专制的环 境下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当公共的价值思考被极权统治窒息的时候,个人的直觉良知才成为 保存人类普遍价值意识的最后手段,个人的良知才成为抵抗极权统治的最后一道防线。 哈维尔的许多政治理念和道德思考都是以这种性质的个人良知为出发点的。它先是一种直觉 的把握,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哲学现象学相一致的思考。他自己曾这样说,“我从年轻时所读 过的所有哲学中,存在主义,当然也包括现象学,对我总是最富有刺激性和最能吸引我。我喜欢 这些作家的作品,但我这方面的知识一直十分肤浅。我受他们思想氛围的影响远远超出对他们具 体的论点、概念和结论的兴趣。”哈维尔的直觉良知,与现象学极为投缘,因为现象学所强调的 正是排除任何中介而直接把握实事和人的本真存在。 一真实和责任 哈维尔的思想有它自己民族文化性的“哲学家园”,那就是“捷克现象学”。捷克现象学是 和哲学家帕托契克(J.Patocka)的名字联结在一起的。帕托契克在捷克之外并不为人广泛知晓, 他和哈维尔一样,也是 77 宪章的最早签署者。哈维尔和帕托契克的思想相当类似,他们的思想 和行为体现一种特殊的“自由和责任的结合”,使得捷克现象学成为一种极权统治下特有的精神 反抗和生活实践。这些与现象学有关的,或者可以从现象学来理解的思想和行为,包含着来自特 定政治生存环境的特殊问题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这甚至可以说是捷克思想者在极权统治下的“意 外收获”,“铁幕隔离了(捷克现象学)和西方哲学思潮的联系,”使它不得不循着自己的逻辑出 发展,也使得它在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沉重的政治气息中形成了特有的政治和哲学联系。 哈维尔的著作(包括访谈、演说和通信)虽然不构成完整的政治哲学,但却充满了对政治的哲 学思考。这些思考形成了他对当代民主实践的理念基础,帮助他在当代民主中“重新注入”超越 性价值关注。只有关注和尊重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理念和关怀,政治才能超越不同文化和利 68


评论 益的冲突,成为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事业。哈维尔对政治超越性价值和道德政治的阐述主要归结 为真实和责任这两个方面,它们的哲学意义都不能简单地放到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去理解。这两 个方面都必须在具有捷克特色的现象学背景下方能充分显示出其特殊内涵。 哈维尔对政治的哲学思考,第一个方面是“真实”,它坚持的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这 一批判是哈维尔对现代文明过度理性化世界观批判的一部分,哈维尔因此常常被理解为是后现代 论者。但从现象学去理解哈维尔,会更恰当一些。哈维尔一再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和现代科学理 性是两种主要的人造“绝对意识”,它们企图囊括人类生存经验的全部意义,在人和他的直接经 验之间筑起起一道窒息感觉和思想的隔离屏障。对绝对意识的批判,它的哲学资源来自现象学。 现象学直接面对现象世界和生活世界,它的意义“完全可以和宗教史上马丁.路德创立新教所带 来的转变相比拟。他们都要求摆脱权威的中介,直接面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无论这中介来自 传统,还是来自教会,无论这个目的是意味着真理,还是意味着上帝。”要求摆脱现代科学理性 的权威中介,这是现象学批判科学和现代理性的着眼点。 哈维尔对“绝对意识”的批判,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有所不同。哈维尔把这一批判直接而有 力地运用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揭露。哈维尔强调,和现代理性一样,以意识形态来实行的 统治把人的生活和历史变成僵化的理论和规律,从本质上扼杀和否定了生活的真实性。意识形态 是一种封闭的、排斥性的信仰戒律,它窒息了人生内在的多元经验和真实性。哈维尔对政治意识 形态作尖锐批判,许多思想源自帕托契克《异端随笔》对历史、政治和自由的哲学论述。哈维尔 的《无权者的权力》就是献给帕托契克的,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哈维尔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既包 括专制国家的极权意识形态,也包括民主国家的消费社会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都把具体的、 不同的、活生生的个人变成某些“预先设定的角色”。 在对政治和良心关系的思考中,哈维尔更是直接运用了帕托契克的观点。哈维尔写道:“关 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我认为这些根本是意识形态,混淆不清的概念早就不重要了。 现在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更深刻,与所有的人有关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该用什么法子才能恢 复人类的个体经验,以此来衡量(真实)事物,把道德看得比政治重要,把责任看得比欲望重要。” 这和帕托契克在《异端随笔》中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帕托契克说,“真正的问题是个人,不是 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和极权之间作取舍。这些意识形态概念间的区别再深刻,也都是在 把个人当客观角色。”和帕托契克一样,哈维尔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人类个体经验,因为“生活在 真实中”是从个人开始的。这个“个人”是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个人,不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中的个人。前一种才是直接把握真实的个人。这个个人拒绝进入任何意识形态为他预设的“角色” , 他是独立的,不能取代的个别主体。 哈维尔对政治的哲学思考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责任。这是一种和人特有的自由和道德感联系 在一起的责任。哈维尔强调“在真实中生活”,体现的是人的最根本的责任。这个意义上的“真 实”不只是“诚实”和“不说谎”,还有更高一层的意义,那就是拒绝人在谎言中的自身异化。 哈维尔强调的是帕托契克所阐述的“公共真实”。真实和责任构成了哈维尔所坚持的道德政治, 即他所说的“反政治”(theantipolitical)政治的基础。哈维尔写道,“生活在真实中是人类对 外力强加(角色)位置的反抗,……是人类争取重新获得责任的意识,是一种明明白白的道德行 为。”人的责任是和人的存在自由(不只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伴生而来的道德意识。因 此,一个人虽然可能不享有政治自由,但却仍然可以保留自身存在的自由意识,并由此感知到对 他人自由的责任。哈维尔看到,捷克 77 宪章参与者为遭政治迫害的“塑料人乐团”成员辩护, 捍卫的其实也是他们自己的自由,“你不为别人的自由而挺身而出,这就意味着放弃你自己的自 69


评论 由。” 哈维尔强调的不只是社会中某一种具体的自由形式(言论、集会、权利等等),而更是一种由 社会共同保存的人类自由意识。这个思想在帕托契克那里有完整而清晰的现象哲学表述。自由不 只与个人有关,而且与社会有关,“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算真正具有自由 意识,这种对自由的感受就是责任。”捷克现象学的研究者福克(B.J.Falk)指出,帕托契克的“责 任观回响在哈维尔和其他 77 宪章者的著作中。没有责任感,就不可能实现充分的人性和人的自 我完足。”这是代表捷克现象学的帕托契克与胡塞尔的一大区别,“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也许 肯定了个人自我的肉体性,肯定了个人直接进入真实环境的某种主观满足和意识。但是,帕托契 克所说的人的责任指的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选择和行动,(社会的)道德秩序因此必须以此才能得 到解释。” 帕托契克和哈维尔坚持一种联系着人类存在意识的责任,这成为捷克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式现 象学之间的一个明显区别标志。捷克现象学的责任与海德格尔式的历史主义道德虚无论是格格不 入的。在《论人道主义的信》中,海德格尔强调伦理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他要寻找的是一种 新的精神(ethos),一种随着历史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法则。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把伦理或道 德价值看成是强者用来实行权力意志的工具。帕托契克和哈维尔不同意以绝对相对论来看待道 德,他们坚持的是一种基于“存在的责任”的普遍道德。 帕托契克在《77 宪章宣言》中分析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包括道德虚无主义和绝对的相对论。 他指出,是道德造就人,而不是人发明道德。正因为人能有普遍而超越性的道德感,人才成为“人”, 而不只是另一种动物或野兽。现代社会需要有适用于所有人类的、超越文化传统的道德。这种道 德不能随社会或政治环境说变就变。这种道德就是人权,它是神圣的,超越性的,普遍的,并在 这些意义上来说是绝对的。哈维尔和帕托契克在超越性道德的问题上十分一致。哈维尔坚持道德 原则的超越性,因为“真实”不是来自个人的“我”,而是来自人的普遍存在。如果道德只是人 的意志的产物,那么道德又怎么能不只是贯彻和体现权力意志呢?哈维尔把普遍的、超越的道德 看成是生命目的的非常具体的表现,唯有如此,人才能理直气壮地反抗权力意志。生命的目的包 括人要求有尊严,有自由的存在意识,能满足个人或集体的精神需要。生命的目的也包括自由的 言论,不受侵犯的隐私,法律保障的安全,免受恐惧和不遭羞辱,不受专制政治控制。生命的目 的还包括回到“信任、公开、责任、团结和爱”这样的基本价值,不允许荣誉、正义、友谊、忠 诚、勇气等等被政治意识形态随心扭曲。公共生活中的真实性必须以生命目的和它的普世价值为 基础。 二“捷克思想中最崇高的那一部分” 哈维尔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政治异见人士,是在 1968 年短暂的“布拉格之春”遭到残酷镇压, 极权秩序恢复“正常化”之后。帕托契克成为积极政治异见人士也是这个时候。极端压制的生存 环境使得哈维尔和帕托契克在人的存在意义上直接面对了自由、责任和牺牲的哲学问题。哈维尔 为此坐牢,而帕托契克则为之付出了生命。哲学和政治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正如福克(Falk)所指出的,帕托契克以前拒绝政治,68 年布拉格之春后极权统治“正常化”后 转向介入政治,其内在逻辑在于他总是象苏格拉底那样积极地去“实践哲学”(dophilosophy), 而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哲学”之间作抽象的选择,“帕托契克其实就是‘生活如同哲学’的 一个例子,他和苏格拉底一样,最终走上了与权威冲突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不参与政治 生活……和专注于哲学研究并没有妨碍帕托契克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一个被专制政治秩序视为 70


评论 极具破坏性的政治立场。” 帕托契克的这种“实践哲学”也贯穿在哈维尔的狱中所著的《致奥尔嘉》中。这本书收集了 哈维尔从 1979 年 6 月到 1982 年 9 月给妻子的 144 封信。它并不是一部普通形式或普遍意义上的 “哲学”著作,而是政治哲学家斯特劳斯所说的那种在被迫害环境中仍不放弃行动哲学的,需要 从字里行间阅读的思想著作。斯特劳斯在《迫害与写作的艺术》中提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这 样一类大胆而创新的作家,让他们思想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 形成了一种躲避思想审查的“字里行间”写作方法。他们的著作往往十分隐晦,只有那些极可信 任或悟性很高的读者才能悉察其中的含义。哈维尔直接提到牢中的监视使得他不得不“采用一种 比往常远为曲折和复杂的写作方法。他还说,这些信的读者除了朋友和家人,就是那些“极敏感 和极有洞察力的”读者。

狱中书简:致亲爱的奥尔嘉 【捷克】哈维尔 李永辉等 (香港)田园书屋 1998

《致奥尔嘉》既不同于哈维尔描写人类荒诞处境的戏剧,也不同于他“意在引起对特定文化 和政治环境讨论”的论述著作。正如英译本的序者保罗.威尔逊所说,“哈维尔在信中深入思考 的许多问题--信仰的性质、现代世界的非人化倾向、‘生命秩序’和‘死亡秩序’的战争、宗教 71


评论 狂热的起源,以及(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责任与人的个性的性质与意义--都与那些大题目有 关,那些大题目不光是他自己作品的基础,也是许多中欧知识分子的作品的基础。在致胡萨克的 公开信和‘无权者的权力’这篇阐述 1978 年以来的异见的文章中,他以具体实在的语言极为精 细地探讨了这些问题及其它一些问题。狱中的书信检查使他在论及某些此类相同的问题时,小心 翼翼地抽象起来,但这也迫使他更加深入其本质。” 哈维尔所使用的哲学语言会使熟悉现代哲学的读者发现,海德格尔及他的著作所激励的现象 学和存在主义学派对他有很大影响。象“存在”(being)或“被掷入的状态”之类的词语俯拾皆 是。但是,正如哈维尔在信中告诫我们的,他根本不是在通常哲学著作的那种严格意义上使用这 类词语。我们与其试图在文本之外去讨个明白,不如让它们的意义通过这些信件本身来显现。现 象学的影响不只是某种哈维尔的思想中独有的东西。威尔逊指出,现象学现在是今日中欧独立知 识分子风景线的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是典型性的--景观。现象学提供了一种描述这个世界的方 式,它使思想(并通过其影响使行动)从仍隐藏在我们许多科学和政治思想中机械的决定论假想中 解放出来。它是通过探求事物、人、各种关系和事件如何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通过探求它们 如何由一种意识形态或科学理论而转达给我们,来探寻其意义的。现象学对个人责任的强调是对 一种世界现状的责任,不是归咎于“阶级敌人”或“邪恶的帝国”,而是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对此 承担一份责任。根据这个观点,“人权不是一种奖赏奉送,或作为惩罚及可以剥夺的政治工具, 而是意在使个人责任感在全社会深入人心的整套原则,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深入人心,世界才能 不断地获得新生。” 哈维尔对政治哲学是运用而不是建立体系。他对政治的哲学理解和思考,“有很多是来自传 统而不是他的创新:他代表了与捷克思想中最崇高的那一部分--其民主传统的一种直接联系,代 表了它的一种连续性,由于其民主的历史如此短暂,这一民主传统倒不如说是即使在民主和人道 的准则似乎已无望地丧失了的时候,也不背叛这些准则的那种忠贞。它们也来自他的写作方式。 ‘哈维尔给捷克文学带来的‘新事物’是,他总是那么写,好象书报检查制度并不存在似的。如 果他不想写某种东西,他就不写;如果想写,他就只按照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写。’” 威尔逊所说的“捷克思想中最崇高的那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哈维尔十分崇敬的捷克共和国第 一位总统托马斯.马萨利克(ThomasMasaryk)。马萨利克是捷克极受崇敬的“共和国之父”。马萨 利克出身贫寒,有机会在维也纳和莱比锡受教育,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并于 1918 年捷克从奥匈 帝国独立后,成为捷克第一任总统。美国前国务卿麦德琳.奥布莱特本是捷克人,她这样记叙马 萨利克对捷克的影响,“(我父母)心中的黄金国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它是 中欧唯一的民主国家,有幸受到睿智领导人、理性竞争政党、稳健经济的庇佑。”奥布莱特所说 的“睿智领导人”就是马萨利克。 奥布莱特写道,“捷克斯洛伐克建国,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随之而来,例如工业发达的捷克 与农业为主的斯洛伐克彼此暗藏心结;住在德捷婉蜒漫长的边界地带,苏台德(Sudetenland)地 区的少数德裔,让国内紧张局势持续恶化。不过马萨利克非泛泛之辈,拥有强烈人道主义精神而 且信仰虔诚的他,带领捷克斯洛伐克成为道地的黄金国,拥有新闻自由、一流的公立教育、多采 多姿的知识生活。马萨利克过世时我才四个月大,不过从其它角度来说,是他陪着我长大的。父 亲经常提到马萨利克,他的民主信仰、小国得享和大国平等之权利主张、对美国的好感与景仰, 均影响父亲至深。”马萨利克提倡“做小事”,鼓励捷克人民在生活的各领域中,踏踏实实地工 作,他的“做小事”后来成为哈维尔的座右铭。

72


评论 将哈维尔和马萨利克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基于哲学思考的民主信念,一种将政治建立在道德 基础上的信念。斯克林(G.Skilling)就此写道,“马萨利克和哈维尔都从一种宽广的哲学观来获 取道德信念。马萨利克是哲学教授,精通整个(西方)思想史,并形成自己的现实主义折衷哲学。 哈维尔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但他的思想越来越向哲理发展。在他的政治论述和狱中书信中, 他不断探索自己是谁,不断坚定对生命意义的信念。和马萨利克一样(尽管比马萨利克稍逊一筹), 哈维尔以远大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不避讳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和马萨利克一样,哈维尔拒绝马 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教条主义和暴力主张。”当选为总统的哈维尔在第一次新年致辞中就向世人 宣告,“我们这两个民族(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经靠自己挺直了腰杆,”因为捷克斯洛伐克有马萨 利克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那就是把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这样对待政治,可以成为捷克对 国际政治的特殊贡献。” 哈维尔的传记作者西蒙斯(M.Simmons)在总结了哈维尔担任总统一年多的政迹后说,“哈维 尔所感受的骄傲不是一个精明政治家在改善物质供给后的骄傲,而是一种因为自己属于一个事 业,人们的事业,并在困难时坚守不舍的骄傲。他也因此在国外受到尊敬,被人们当作一个真正 有份量的道德哲人。对许多人来说,他很象马萨利克,这就足够了。”在马萨利克于 1937 年去 世后,捷克斯洛伐克经受了二次大战蹂躏和二次大战后几十年的极权统治,新的政治、社会现实 为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提出了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斯大林式的极权统治捷克半个世纪,彻底地摧 毁了马萨利克那一代人所建立的共和国。1989 年后捷克重建民主社会,面临的正是极权统治遗 留下来的一片政治废墟,国家没有宪政体制,社会没有民主习惯,人民没有公民能力。有论者就 此写道,捷克“需要定义和重新定义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决定代议民 主制度的结构和规律,明确国家的行政和区域的结构,以及许多其它与现代社会的宪政框架有关 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政体,而且还涉及“社会和文化”,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公民社会” 。 哈维尔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他一次又一次在对捷克人民的政治演说中谈到这些问 题。他知道,即使在极权统治结束以后,捷克社会和人的心灵的伤害还会长期延续下去,捷克人 必须继续生活在“不安、困惑、急燥和多次的绝望”的心态之中。哈维尔称这是“旧制度已破, 新制度未立”时期的特殊现象,这给滋生虚无主义和各种狂热思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个时候 重新思考和确立“政治”概念和理念成为当务之急,“对这种气氛,我们不能满足于社会学的解 释,不能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短暂现象。甚至连较好的立法和较有效的国家权力也不能解 决(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哈维尔提出,“我们需要将新的精神注入政 治。”这个政治必须从社会自我建设开始。哈维尔写道,“在经过了几十年虚假的整一之后,我 们的社会需要以政治性来重新思考它自己,在政治上重新建构它自己。” 无论哈维尔的身份是政治异见者,还是总统,他都坚持把政治扩展为一个包含基本问题讨论 的广阔领域,人们通过政治来讨论“我们持有的立场,我们拥有的机遇和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政治成为暴力和恐惧式政治的“反政治”。这样的政治意味着“在每一个政治步骤和决定 时都有活跃而负责任的讨论,自始至终强调道德考量和道德判断,不断自我检讨和自我分析,不 断重新思考我们的优先任务。” 捷克现象学的“良知”和“责任”主导着哈维尔的政治概念。在哈维尔那里,政治“最深的 根扎在道德之中,因为政治是一种通过行动来表达的责任,对所有人和为所有人的责任。”责任 的前提是人类存在的完整性,“责任起于一种意识或下意识的确信,那就是,我们的死亡并不是 结束。”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深远的意义,“都在某个‘高与这个世界’的地方被记录和评估,” 那个地方就是人类“存在的记忆”。这个“存在的记忆”是一个完整的,因而具有普世意义的人 73


评论 类意识,一切展示良知的个人行为都是对这一意识的直接把握。 三捷克现象学的民主政治意义 现象学为什么对捷克的政治异见者有特殊的吸引力呢?现象学又回应了他们现实生存中的 哪些根本问题呢?塔克对此解释道,从表面上看,现象学本是中欧文化的一部分,胡塞尔出生在 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早年投身于哲学研究,部分就是因为受捷克思想家和政治家马萨利克的影 响。在 1935 年的一封信中,胡塞尔称马萨利克为他的“第一位老师”,是马萨利克唤醒了他对 “世界和生命的伦理观念。”胡塞尔的哲学最后关注的是欧洲“危机”,“这一思想与马萨利克 社会哲学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胡塞尔的这一思考十分抽象,而马萨利克则更贴近现 实。”马萨利克和胡塞尔共同关心的问题都是“由于(现代科学)知识不能解答生命的意义,人所 体验的失落、孤独和焦虑,”但是,对马萨利克来说,现象学太过于思辨,太过于“主观”。马 萨利克认为,“人对生命的意义不只是通过个人的体验来了解,而更是通过(社会)行为来获取和 验证。……参与(社会)道德生活是克服人的焦虑的唯一方法。” 1960 年代,现象学在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哲学显学。但对于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政治异见者来 说,现象学还有更深一层的吸引力。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对意识的严格研究方法。现 象学方法要求排斥任何人为的认识中介而直接把握实事本身,如阿伦特(她对捷克政治异见者有 广泛的影响)所说,“胡塞尔和他的‘面对实事本身’的号召……首先是为舍勒,稍后又为海德 格尔提供了某种依据。这里的共同之处在于--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他们能够‘在一个被传授的 对象和一个被思考的对象之间’做出区分,并且,对他们来说,被传授的对象是无关紧要的。” 在现象学那里,意识总是对某事物的意识,不存在先验的、纯主观的意识。所以,意识是一 种行为。只有通过这行为,人的主体才会对对象有所意向,有所领悟,有所知觉,有所想象,有 所认知。一方面,被意向、知觉、领悟或想象的对象只是因主体才成为“客在”。另一方面,主 体是因对客在对象的直觉把握才成为主体。现象学所关心的是人的意识行为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意 识结构问题。这些结构问题所揭示的人的基本意识能力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意向、知觉、想象, 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美感、真实感、善恶感,所有这些基本的意识能力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 识内容。因此,在中欧的哲学传统中,现象学和弗罗伊德(SigmundFreud)的心理分析、雅哥布森 (RomanJacobson)的语言结构学、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等有着深刻 的思想联系,其实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现象学强调个人直接面对实事世界,从意识结构去揭示人的生存世界(life-world),这对极 权统治社会中有极深刻、及时和具体的政治批判意义。塔克就此写道,“现象学一下子抽掉了(专 制极权)伪科学世界观的一系列教条基础。这种教条主义把人客体化,还原为生产力,还原为 homofaber(作为“工匠”的人)。它制造历史发展的神话,鼓吹技术性利用人力资源,等等。现 象学成为一种根本的、(人在世意义)探求方法,成为个人意识反抗意识形态和制度异化的途径。 现象学方法不带成见和预设的真实自我意识,体现的是个人的独立思想要求和反抗意识形态强制 的意愿。” 现象学在哲学层次上解释了为什么人虽被迫生活在虚伪的意识形态之下,但仍能在个人意识 中坚持“真实”。现象学让人们明白,为什么人被灌输了阶级斗争仇恨,还能对活生生的苦难个 人(包括“敌人”)怀有恻隐之心,为什么人经过了“革命文艺”的教育,还能被美的艺术(包括 “毒草”)深深打动,为什么人在“革命事业”中磨炼一辈子之后,还会对人生的意义感到一片 74


评论 茫然和幻灭。现象学关切人的意识结构,它给生活在极度孤独状态下的个人开启了一条思考普遍 人性的通道。它也给生活在人性蹂躏下的人们带来了重拾人性的希望。现象学因此成为一条回归 “人性人生”之路。 人在极权压迫下失落了“人性人生”。但是,个人直觉意识仍然可以让人再度找回那个失落 了的“人性人生”家园。人们不需要通过政治革命就可以重新进入这个人生世界。重返这个人生 世界则本身就是在颠覆那个压迫人生的极权异化世界。无论极权压迫多么严厉,它终将无法消除 人类可以凭个体直觉,也必须凭个体直觉才能进入的人生世界。这是一个必须由每个人独自去把 握的意义世界,它是美、爱、善、自由、真实和责任的家园。胡塞尔曾允诺所有接受现象学方法 的人们,现象学方式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类似宗教皈依的转化。塔克就此写道,“可以设想,对于 那些生活在极权国家中,对自己的‘外部生活’完全失去控制的人们,这种自己可以把握的人格 转化和解放希望,那一定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现象学给捷克或其它东欧思想者们所带来的人格转化和哲学希望必须放到极权统治的残酷 环境中去理解。现象学本身并没有本质不变的解放意义。那些受现象学影响极深的德国和法国哲 学家们,如舍勒、海德格尔、海格庞蒂和萨特都走上过同情或赞同纳粹或其它极权暴力的道路,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历程往往使人们对现象学的政治和道德作用抱有深切的怀疑。人们确实可以从 现象学中去辨认一些使这些哲学家走上政治歧途的成份,如轻视与他人共同经验的唯我论、纯粹 真实的理想主义、非民主的道德完美主义、强调直觉认知方法、忽视公共认识体制和绝对的反现 代性趋势,等等。七十、八十年代捷克政治异见者(如帕托契克和哈维尔)对现象学的这些倾向是 有所警觉的。这是他们与三十到五十年代初德、法现象学家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在捷克政治异 见者那里,现象学是用来抵抗,而不是同情极权统治的。正如波兰哲学家克拉诺德斯基 (Z.Krasnodebski)所指出的,“那些关注现象学的人们把现象学当成了苏俄式马克思主义的解毒 剂。当时人们天真地追求一种真正的哲学,一种不受政治操纵的哲学,现象学因此很流行。…… 他们的那种非政治兴趣,包括研究、评点和讨论现象学作品,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政治行为。” 现象学帮助哈维尔和他的当代人形成了一种关于自由的“非政治”或“反政治”的政治,它 的核心便是人的存在自由。自由的人是历史的存在,人之所以自由乃是因为人能够拒绝把人当作 是“客观历史”的产物,拒绝把人与某种终结性“制度”捆绑在一起。在现象哲学那里,自由拒 绝把人活生生的经验还原为某种实在的、易于把握的“科学知识”,变成一种意识形态,或形而 上学。现象哲学的“自由”坚持的是,人的生存和社会经验不能被纳入任何形而上学或意识形态 的系统,如灵魂或肉体、主观或客观、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进步事业和 反动势力、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等等,等等。不仅是极权意识形态,而且也包括西方自由主 义在内的其它意识形态,都不能解决极权下人生所面对的特殊自由问题,那就是,人的现象必须, 也只能放到人生世界中去理解。这是一个既包括超然价值又包括实际需要,既有关普遍人性也有 关无数具体人生可能的世界。 哈维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民主的。民主的目的就是不让人生世界受到扼杀和窒息。这 个意义的民主是属于全人类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民主和自由“已经超越了西方(自由民主) 的设想,……它开启了开阔的民主实践,它一方面吸纳西方(民主)文明最精华的部分,一方面则 又能面对未来来自多元(民族文明)的挑战。哈维尔认为,指导这种民主观的不再是从客观技术程 序去看待政治,而是从人的存在去看待政治。” 哈维尔留给后人的既不是纯政治,也不是纯哲学的遗产。人们将以一个由知识分子变成总统 75


评论 的政治异见者和一个实行哲学精神的‘反政治’政治者来记住哈维尔。在 77 宪章之前,在严酷 的思想审查和学术控制下,哲学家帕托契克从事的是一种他自己所说的“原创政治”,那就是把 哲学当作“生活本身的一种实践。”为坚持 77 宪章的理念,帕托契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哈维尔也坚守这个理念,作为一个政治异见者,他把思想当作生活本身的一种实践。命运使 得他后来成为捷克总统,他的政治生涯和行为也一直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他的“原则政治”特征。 这使得哈维尔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成功政治家”。在他成为总统后写作的《夏季沉思》 中,他讨论了自己想为之奋斗的“那种政治、价值和理念”。在哈维尔的原创政治思考中,保持 思想的活力是第一性的。他并不想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去设计一个人间的乌托邦,设计“一片上帝 满意的、人人相互友爱、个个勤奋工作、有礼貌有道德、富足、甜美、光明的国土。”这种“乌 托邦理性”展现的是人的“傲慢”,它反倒会给人间带来祸害和灾难。因为它太自以为是,它会 执意去“消灭一切与它不相符合、一切超越或扰乱它既定方案的东西”。 原创政治和可操作政治之间存在一种“思想的人生”和“行动的人生”间的距离。哈维尔没 有能消除这二者间的距离。这使得他在许多人眼中成为一个理想有余、能力有限的政治人物。然 而,哈维尔的政治理想却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道德向往。从根本上说, 人是唯一能有所理想,有所向往的动物,只有人能够向往他也许永远也达不到的理想。然而,正 是这种向往本身使得人之为人成为一种骄傲和一种文明的成就。高境界的哲学和高境界的政治在 这一点上是联通的,哈维尔的哲学和政治思考便是这种联通的证明。■

瓦茨拉夫·哈韦尔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贵族家庭,捷克的剧作家,曾于 1993 年到 2002 年间担任 捷克共和国总统。2011 年 12 月,瓦茨拉夫·哈维尔去世,享年 76 岁。

76


评论

黄有光:《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的逻辑错误 黄有光 :东方早报(2014-08-27)

法国经济学家 Thomas Piketty (托马斯·皮克迪)的近著《二十一世纪的资本》(法文版 Le capital au 21e siècle, 2013; 英文版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4 年 4 月)轰动一时,除了大众媒体的大量报道,今年 6 月就在美国顶级期刊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被 Branko Milanovic 的长文专门评介。 皮克迪是研究收入分配的,尤其是关于最高收入群体的。以前的书(2001)与文章主要针对法 国,这次包括许多主要国家。他重新采用前代著名经济学家 Vilfredo Pareto 与 Simon Kuznets 的方法,数据根据税收资料而不是根据对家庭的调查。 后者多数会遗漏收入非常高的群体。其 实,前者会受人们逃税的影响,两者都有些问题。一个改进是把两者统一起来,但还没有做到。 收入分配引起人们重视有其时代背景。工业化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虽然收入总体大量 提升,但初期(18 世纪到 19 世纪初)有钱人暴富,手工业者失业等使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减少。 之后随着工资的大量提升,收入分配平等增加,超越原来工业化前的水平。1945-1975 为市场经 济的黄金时代。此后至今的四十年,收入分配又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平均,虽然并没有超过工业化 前的水平,但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皮克迪认为收入分配变得比较平均的时期是反常的,资本主义的正常规律是使分配越来越不 平等。笔者不同意这个结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分配可以变得比较平等,也可以变得比较不平 等,就像工业化后的历史一样,要看各种不同要素的影响大小如何而定。

77


评论 皮克迪的“新资本论”的要点很简单。他聚焦于资本(K)或财富(皮克迪的 K 的定义包括土地、 工厂、机器、知识产权资本等)的收入(YK)占总收入(Y)的比例α (全等于 YK/Y),并认为这比例 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加,并增加到接近于一,即几乎所有收入都给资本家拿去。这惊人的 结论的推论很简单。 为了叙述方便,把资本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即α)简称为“资本份额”。这比例全等于资 本的回报率 r(YK/K)乘以资本(总值)与产出之比例β(K/Y)。这个简单的恒等式,就是皮克迪新 资本论的基础。当然,一个恒等式不能是什么理论,但皮克迪认为只需要加上一些简单的东西, 就能够得出惊人的结论。 例如,既然资本份额等于资本回报率乘以资本产出比,则当资本产出比增加而资本回报率不 变时,资本份额增加。皮克迪认为资本份额随着资本累积而增加,但资本回报率从历史上看,没 有显著下降,因此认为在资本主义下,资本份额增加是正常的。由于有钱人从资本的收入比穷人 高,资本份额的增加也使收入越来越不平均。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的收入平均化,是反常的, 不能长久。他认为只要资本回报率 r 大于经济成长率(即总收入增加率)g, 则资本份额必然增加, 收入分配也就会越来越不平均。 对这个皮克迪的主要结论,书评者 Milanovic 也没有异议,只是认为 r 未必永远大于 g。 Milanovic 说,“如果资本回报率长期大于经济成长率—这是皮克迪的主要不等式 r > g—则从 定义上 α(即资本份额)必然增加。加上β(即资本产出比)的增加,这把资本份额提高到接近于 一”(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4, 第 522 页)。相对于劳动收入,资本获得越来 越多的收入,最后几乎全部。如果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将来,资本主义不会有很长的将来。根据 马克思与皮克迪,资本主义都是自己的掘墓人。 关于马克思,笔者已经有文章论述(见拙作《经济与改革》),现在论述,即使给定资本回报 率长期大于经济成长率,资本份额α也未必增加。皮克迪与 Milanovic 的推论有逻辑错误。 资本回报率长期大于经济成长率,有助于资本份额的增加,但却非充分条件。给定资本总量, 资本回报率高,提高资本的收入。但这资本的收入,可以被资本所有者消费掉,未必能够用来增 加资本将来的收入与份额。Piketty 明文说,只要资本所有者没有把收入完全消费掉,只要用一 部分来投资,就会造成资本份额越来越大,这是不正确的。 资本份额等于资本的收入除以总收入,而资本的收入等于资本总量乘以资本(平均)回报率。 因此,资本份额是否增加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资本总额增加率加上资本回报率的增加率(这可 以是负数)是否大于经济成长率 [即(dK/K) + (dr/r) > g]。 (详见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笔者的 工作论文 Is an Increasing Capital Share under Capitalism Inevitable?) 既然 r > g 不能保证上述条件成立,r > g 就不是资本份额增加的充分条件。即使给定 r > g , 要确保上述条件,必须有(dK/K) + (dr/r) r,即使 dr/r 等于零而不是负数,也就是说即使资本 回报率不下降,要使这条件成立,必须有 dK/K > r, 或 dK > rK, 即资本的增加必须大于资本 的总收入。如果从非资本收入的储蓄等于零(这没有被排除),则资本所有者即使完全不消费,也 不能满足这条件。或者说,非资本收入的储蓄,必须大于资本收入的消费。这条件远远比资本所 有者只储蓄一部分收入要难以满足。 即使非资本收入的储蓄,大于资本收入的消费,而使资本总量的增加率大于 r,而在 r > g 78


评论 的条件下也大于 g, 如果考虑了资本回报率可能随着资本累积而下降(dr 小于零),r > g 依然 不能确保资本份额的增加。Piketty 新资本论的中心要点是不正确的,而其书评者 Milanovic 没 有认识这要点。 其实,资本累积,使非资本的生产要素或劳动的生产力提高,这应该是 19 至 20 世纪中期收 入分配大量平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重要性没有被皮克迪足够重视。市场经济的前途,没有 他所论述的这么悲观。 话说回来,虽然皮克迪的主要论点是基于一个逻辑错误,但这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收入分 配大量不平均化,却是事实。但全球的收入分配,由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高速增长,反而变得比 较平均。因此,他提出增加对有钱人的税收的建议,笔者并不反对。■

79


评论

夏斌:忽悠老百姓是金融机构最大的恶 夏斌

价值中国(2014-08-29)

中国目前财富管理或者资产管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非常迅猛。我帮助大家 回忆一下。因为我以前是非银行司司长,管信托、理财,14 年前也在浦东,当时我们就说资产 管理应该全国法律统一,也是有用资产管理的语言来说。当然,在那个时候说,可能未免太早了 点。2001 年我们信托资产是多少呢?我主要计算的是信托公司,因为证券、基金、保险、银行基 本没有干。印象很深,239 家信托,6640 亿资产。那是整顿前,占我们 GDP 比例仅仅约 5%左右。 到 2013 年,40 万亿,占 GDP 比例 70%。可见这十来年发展迅速。 2003 年 5 月,中国证监会叫停了银证理财计划,但是到了 2012 年或者去年,我们三大监管 部门纷纷放松监管,特别是在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的监管。城商行可以是基金公司,基金公 司可以是子公司搞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也可以发行资管产品和公募产品,受托管理资产 业务,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认为的受托理财,资产管理这 个业务,金融业各个领域都可以干。这是 2005 年曾经叫停过的,现在都可以开展了。也就是大 家说的混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 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其实道理很简单。宏观经济来说,就是老百姓收入水平或者说企业法人 的利润、盈利积累发展很快,居民储蓄达到 45 万亿。统计局统计,可投资资产 600 万以上的高 收入家庭,08 年 51 万户,2012 年 174 万户,现在按照年均增长 30 万户的速度在增加。我个人 认为,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这个统计偏低了。实质可能更快。 就投资理财需求来说,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快?也就是因为金融市场深化了,产品增多了,更 多的钱需要专业人士理财。我们搞金融,平时关注宏观的,如果家里有点钱,还在找这个行当的 80


评论 人问,现在哪些产品,谁高谁低,风险如何,谁也不是一目了然马上能清楚。因为这个市场太大, 太深。 理财产品供给来说,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我认为主要还是围绕 03 年我写的中国金融创新总 体评估里讲的,我们搞来搞去,金融创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突破两大管制,第一,利率 管制,第二,分业经营。我们这么多创新,除了内控风险制度的创新,法人主体机构的创新之外, 我们想一想,就产品创新来说,创来创去,就是突破利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的原则。这同时也 是我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我总的判断是,总的发展势头,是从 2012 年开始,大资管、泛资管的发展方向,总 体来说是正确的。包括人们愿意用海外引进的归纳中国理财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这样的影子银 行,实际就是委托理财,我认为方向绝对正确,这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长期追求的方向。但每一 项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往往都有时代性,或者说有时代的暂时性、相对性、局限性。因此,在这 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今天讨论财富管理市场,资产管理市场,怎么样使得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 场走得更加稳健,我谈几点看法。 就金融机构而言,讲三点: 第一,我认为要密切关注和认清宏观经济形势,现在结构在调整、风险慢慢在曝露,是三期 叠加时期,有些风险在逐步曝露,因为速度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信托产品的风险体制,抵 押物等等在我们业务中的指标和设计,我劝有关业务人员,不要简单按照前几年经济增长两位数 时期的经验数据向投资者设计产品、推介。同时向投资者推介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风险信息披 露。更不要迁就投资人做假账、赚不道德的钱。其实在座的可能听到的案例比我多。我是偶然人 家告诉我,其实很多在做假账。不要盈利吗?地方政府平台没有,只有一年,怎么办?造呗。昧着 良心的钱不要赚。 第二,要理解经济转轨的长周期和当前结构调整期中,我们金融创新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过程之中。我们的房地产调整也在过程之中。长效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我 们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也在改革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深刻改革,但是这些改 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这决定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改革,自然只能是相适应,而不能过度超前、 过度创新。当前金融改革中间,有些现象并不是改革滞后,而是有些现象是改革过度。 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仍然带有行政调控色彩的大背景下,哪个银行贷款多少都有指标 的,不能突破,还有 IPO、一些票据发行都在审核中间。人民银行从宏观调控角度,盯住贷款、 社会融资总量,必须盯住整个社会信用是多少。所以很多方面仍然带有行政色彩。因此金融机构 一方面要有利润,和市场机制为导向,不停追求金融创新,这是对的。既然是企业就要赚钱。这 是对的。要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理解我们有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无奈性和 相对的暂时性。有些制度今天看来是不要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相信随着改革深入,有些制度 会进一步改善甚至取消。 第三,我们金融机构要温故知新。到 2000 年左右,我们已经做了 5 次信托整顿,回顾历史 看原因,为什么整顿,最后宏观是空的板子总是打在我们信托公司身上,当然,有管理人员管理 不善的问题,但是更大的环境看,2000 年我就说过,第一,我们整顿了 5 次,我们没有信托管 理的规定,严格的信托制度怎么办,没有。2000 年我在财经杂志上接受采访,这是信托最后一 81


评论 次整顿,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信托到底干什么的,就是受托理财,取消负债业务,当时压力重重。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比如 92 年的宏观失控、88 年的宏观失控,失控是什么失控?就是投资膨胀。 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最后调控。 为什么会这样?感觉我们创新开放过程中,当时信托是金融百货公司,什么都能干,负债业 务有,各种各样的业务都有,房地产、炒股票,什么都能做。这样的金融百货公司的局面下,我 们宏观调控的主干线,是信贷管理,就是贷款规模管理。但是贷款规模甚至更早的时候现金发行 管理,一年发多少现金,都要调控、有目标。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鼓励了金融创新。但是鼓励金 融创新,实际上多出了一块信用,但是信贷计划没有考虑这一点。因此,最后两者一加起来,宏 观失控,宏观失控打板子,不可能打在银行身上,当然也打,最后就打信托,整顿信托,撤并信 托,最高达到 2000 多家,经过历史整顿,关闭、破产,到 239 家,现在我手上又换到了 180 多 家,现在 60 家左右。 所以我们发展信托产品、理财业务时,回顾历史,了解这个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个发展宏观 形势是什么,这个发展监管部门准备好了没有,可能对我们发展都会有影响。 包括今天的资产证券化,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为什么老是发展不够?我们现在整个宏观 调控是总量调控,最近是定向调控。我不展开说了。在座的都懂。在这个背景之下,总量资金是 松的,松了以后也达不到应该去的地方,加上定量调控,在这样一种调控思维之下,要资产证券 化,肯定要符合这个大原则。资产证券化无非就是把银行资产或者其他机构资产打包向市场推销, 几年前我说过,向市场推销,你金融机构有的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的理财产品都搞不清楚它是 多少坏账,是什么资产负债,你有的就是包庇他在做,再打包卖给老百姓,不是给社会稳定形成 冲击吗?你都搞不清楚,老百姓能搞清楚,大妈大娘能搞清楚?这个背景之下,绝对不能推。要推 是祸国殃民。 当然,要推可以,在我们在座的,在金融圈,在银行同业,你们自己玩,买一买,大家都是 专业人士,你买吧。要想老百姓买,很危险。因此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做资产证券化,是有局 限的,慢慢来,绝对不要影响整个金融大局稳定。我从历史角度帮大家回顾、认识我们金融机构 在理财产品大发展之下,就我们而言要注意什么。 对监管部门而言,要注意什么。面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神速,金融产品创新动力非常足。 而监管套利空间比较大的背景之下,监管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要善于发现市场新动态,及时研究新产品。耗子在研究,猫也要抓紧研究。不知道人 家在想什么,要抓紧研究人家在想什么。创新部门创新部,产品部,在研发什么,最好你通过各 种关系要了解他们在研发什么。及时研究新产品,尽快推出新的监管制度,绝对不要做市场尾巴。 积极调研,来回观察。最后只能是亡羊补牢。来回观察,观察什么?P2P,观察什么?早就很明白 的事,现在还没有出来监管制度。已经 1000 家、2000 家了,已经逃走了 100 多家了,160 家已 经逃走,引起了多少案件? 第二,监管部门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大发展时代,突出在资产管理或者财富管理中一行三会 的政策协调。现在是建立监管部门协调机制的主要任务,目的明确,要协调什么东西。这些问题 红头文件都有了。现在主要的协调,我认为在金融法人机构准入、风控、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法规 制度,各个部门,就是监管相关部门相对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一切金融法人机构的金融创新,证 82


评论 券基金、银行保险等等,这些机构的创新,创什么?在产品上都是仍然在体现两个突破,突破利 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所以要求金融监管协调部门大量精力要集中花在日新月异的新的产品创 新监管上。 因此我呼吁,我们监管协调,要适应,要建立应付频发的金融创新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和常 设工作小组,要有个机构,红头文件转来转去,太耽误时间了。要有个机构,哪怕是聚集机构, 三者协调,四者协调,有一个协调机制。跟踪研究,及时有效调整监管制度。比如现在很多问题 没有解决,十几年了,同样是信托理财,信托公司和基金,在资本金的要求不一样。信托出了事, 但是监管部门不要用监管银行的思想来监管信托,两类机构。但是同样注册基金公司注册两千万 资本金的一个资产管理机构,两千万为什么可以做几十个亿?他没有这个要求。这个问题不是今 天的问题,十几年了。 我想提醒监管部门,十几年了,没有人协调,或者协调解决不了。要国务院去解决,太不现 实了,太忙了。部长赶紧协调。又比如说法律法规制度不一样,大家比较一下。证券、信托、基 金搞理财,甚至保险搞理财,同样卖给老百姓,可能内容都差不多,但为什么背后的法律法规不 一样?市场不统一、竞争不公平,怎么解决? 所以我说,可以说,中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大发展中的我们经常批评的某些滞后现象,很大程 度上主要体现为监管部门协调不力。两个债券市场到现在没有统一。当时 1996 年银行资金入股 市解决不了,朱镕基总理要坚决抓,我出点子,非常简单,就是把进入交易所的银行会员全部出 来,下一个文,不准当会员,不就堵塞了银行资金入股市吗,干着干着很努力把这个市场干大了, 超过了交易所市场。怎么办?有些领导叫我开会讨论,我说没有什么更多的理由,很简单,当时 管不住,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今天怎么办?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合并。合并底下都在要文件、 打报告,我们中央工作会议还专门布置了 15 项任务,我说不要再花纳税人钱研究了,很简单, 告诉管理部门,拿统一方案,从今天开始,你们根据工作表现来,很简单。统一市场方案拿出来 了,银行、发改委、证券管理部门全部放到证监会,不就解决了? 第三,要打破刚性兑付,有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对有些产品到期还不了,为了维稳、信 誉,自己掏腰包解决,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必须向市场讲明白,我相信我们依法办事,法 律上没有说输了,政府部门要赔偿的,我也相信,中央政府在面对到期不偿还的问题上,绝对不 会再拿钱埋单。十几年前信托整顿已经有过很深刻的教训。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向市场、 投资者大量宣传。 重点宣传两个。第一,了解你们买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预期收益率,不是固定的收益率, 不是存款利率。预期收益率就说明可能达不到预期,绝对不要忽悠老百姓。第二要向老百姓讲清 楚,什么是非法集资。一个标准向非特定公众筹集资金,就是非法集资。你是金融机构,是我法 律批准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他的负债方可以向非特定公众甲乙丙丁不知道谁存款,那叫非特 定公众。如果你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你想自己筹集资金,现在理论规定是 200 个还是多少个,部 门规章用高院司法解释一定很清楚,现在多少不知道,但一般的中间结构,向非特定的公众筹集 资金,就是非法集资。当然,有些没有曝露,有的曝露了。北京又发生一项,做私募。这都是非 法集资。这一点一定要告诉老百姓。 第四,对整个社会而言,我们要坚决想尽办法消除全社会的道德风险。现在货币是多的,利 率高的,面对这个情况,我们理财产品的发展那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什么叫全社会道德 83


评论 风险?有些地方政府现在资金紧张了,催债,还不了钱,因此现在是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钱, 或者想尽办法筹集资金还一些,不然银行就要开始追了。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做融资的时候,根本 不考虑能不能偿还。急了。借国有企业的名义找钱。什么地方都有发生。跟金融机构勾搭在一起, 做假账。不担心,这一届政府还不了,下一届政府还。 而我们金融机构,大局都看得很清楚,地方政府还不了,可能破产吗?不可能破产。最后中 央政府肯定会想办法。国有资产还有这么多呢。因此你敢造假,我帮你推销,拿点。这是公开的 秘密。一点都不担心。为什么现在货币多、利率高?钱大量还是到了地方政府或者房地产。所以 地方政府也有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也有道德风险,我也不担心。地方政府不担心,金融机构不担 心,我老百姓更不担心。我不怕,不还,你要维稳,闹事,我们肯定解决。这是整个全社会道德 风险,搞得我们金融调控非常难。所以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市场必然。打破刚性兑付,是建立我 们有约束的市场制度的前提。这个过程中搞一些案例,在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搞一点教训, 我认为非常必要。■

夏斌毕业于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曾在央行金融研究所从部室副主任干到副所长,并到日本野村证 券研究所研修过证券。2002 年 9 月,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从事宏观金融政策 研究。2009 年任中国国务院参事。2012 年 3 月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2012 年,担 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1] 。2013 年夏斌被聘为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

84


评论

在政治背叛时代进行危险的思考 亨利·吉鲁

共识网(2014-08-30)

思考不是现有东西的思想再生产。只要思考不中断,它就能牢牢抓住可能性。开放性的 思考可以超越自身。 ---西奥多·阿多诺 不能仅仅因为思考本身是危险的事业而认为存在危险的思想。其实,不思考往往更加危 险。 ---汉娜·阿伦特

在美国,思考已经变成了危险之事。保罗·斯托勒(Paul Stoller)注意到,这种症状无处不 在,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的共和党政纲,上面说“我们反对讲授更高级的思维技巧,因为它们旨 在挑战学生牢固的信念,破坏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也包括田纳西州的一个“允许在该州课堂上 讲授上帝创世论”的法案。 在反智主义依靠大众文化和政治版图而猖獗的时代,似乎有必要再次提醒我们认识到批判性 思考作为分析思考的熔炉是多么重要,因为它既是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批判性思考有 时候被贬低为理论而拥有坏名声,那不是因为它天生具有教条性、充斥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或过 分的专业化倾向,而是因为它常常被滥用,或者因为它成为一种偏离主题的工具,即一种将理论 视为目的本身的理论主义。这种对批判性思考的滥用在人文学科中似乎特别根深蒂固,尤其是在 英语系的许多研究生中,他们常常屈服于阶级工程,论文中充斥着当时最时髦的理论家的晦涩难 懂的专业术语。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著作得到奖励不是因为其独创性而是因为它对任何人都不 造成威胁。 如果批判性思考有时候被贬低为理论而拥有坏名声,那不是因为它天生具有教条性、充斥令 人费解的专业术语或过分的专业化倾向,而是因为它常常被滥用,或者因为它成为一种偏离主题 的工具,即一种将理论视为目的本身的理论主义。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发现与危险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联系起来的神秘语言过于困难,根 本无法掌握和应用。后者指向一个事实:有些理论或许没有用,因为它们让人看不透,无法理解 其含义;还有些理论则支持糟糕的实践如利害攸关的考试、上帝创世论、基于信仰的证据、痛打 孩子、把孩子像成人一样关禁闭以及其他危害极大的假设和政策。理论本身无所谓好坏,其意义 和效率扎根于讲究实用性和通俗性的政治,以及它是否能够被灵活地用来表达思想框架,并被用 来加深自我反思、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可能性的工具。比如,一个理论若不能充分抓住世 界上起作用的力量而只是再造现状,它就是糟糕的理论。如果理论被用来为企业、军方和其他国 家或者民间机构用以生产危险的产品、政策和社会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模式辩护,它就也是有害的。 理论就像任何其他思想模式一样不能保证什么,它必须被问题化,有人参与进来,并用利益、 影响和价值等术语进行批判性地评价,作为更广泛改善人类潜力和民主化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最 好的情况下,理论、危险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拥有转移问题的威力,提供用以进行历史和关系的 85


评论 背景分析的工具,“开拓人类想象力的边界。”(1)而且,理论在能够干预“常识的持续性,动 摇支配战略”,推动转型战略时还是重要的资源。(2)正如西奥多·阿多诺注意到的,“理论阐 述的不是思想狭隘的观点,但常识很可能如此。”(3)因此,理论在追求理解和真理的时候不仅 是分析性的,而且是批判性的和颠覆性的,总是使用必要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模式来考察其基 础和萦绕在身体政治周围的大社会的危害性极端主义。正如迈克尔·佩恩(Michael Payne)注意 到的,理论应该被投入到讲究暗示、对话和对其他立场的开放性的语言中而不是投入到“讲究秩 序的语言中。”(4)重要的是为批判性思考、危险性思考和理论辩护不同于仅仅为大学教授作为 公共知识分子辩护或者为大学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场所辩护,虽然这两者都很重要。如果这样辩护, 理论很容易被当作学界的学术练习或者实践而不屑一顾,因为里面充斥着晦涩难解和不知所云的 词汇。理论及其支持的框架只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登记簿,它保持了观念的活力,批判性反思和思 考之所以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被用来对付既有象征性又有物质性的多样的权力现实,而且参与到 愿意处理重大社会议题的知情的行动中。在这方面,正如劳伦斯·格罗斯堡(Lawrence Grossberg) 精彩指出的,理论是个关键的工具,让人能够在问题出现在众多历史的和独特的背景下时做出回 应并对其提出更好的理解。(5)因此,理论变成了指导在公共领域工作的许多艺术家、记者和其 他文化工作者的工具箱,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如果被转变成日常生活的话将会产生后果,因而 必须成为自我反思的对象。(6)如果解释格罗斯堡的话,理论不仅生产意义而且制造影响。与此 同时,批判性思考充当了“提升人到超越感官证据,区分外表和真相的高度。”(7)萨尔曼·拉 什迪(Salmon Rushdie)表达了批判性思考、知情的行动及其影响在政治上的必要性,他坚持认为 “这是令我们这些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普通的遭到公开侮辱的公民感到苦恼的时刻,我们相信自 己有权利推进边界,有时候可能需要冒风险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8) 理论不是成为提供公式和窍门的死板机械的事业,而是应该提供框架和工具,因为它意味着 一个善于思考的、明智而审慎的、多层次的、复杂的和批判性的思想家愿意参与他人交流和集体 行动。 当理论支持对指导人类行动的框架性机制采取常识性理解的时候,它是最虚弱的或者最具压 迫性的。其后果之一是否认对话和批评,赋予知识和观点固定的和绝对的意义。它也关闭分析的 大门,用限制批评潜力的正统思想毒害文化,使人们听命于他人。因此,这种理论被转变成为民 主机体上的教学法寄生虫。这非常不同于理论模式和批判性思考的呼吁,这种理论模式践行严谨 的分析的以便让学生、知识分子、艺术家和记者能够关注如何作为个人和社会行动者而发挥作用。 糟糕的理论还应该为无法对付和参与多层次的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而承担责任, 这些不仅影响我们的欲望、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模式,而且指导、矫正和引领意识形态和社会机构。 ” 作为一种思想探索形式,理论在公共领域繁荣发展,它既为观念世界辩护又拒绝将自己与处 理重大时代问题的使命脱节。与此同时,它也是危机时刻的重要登记簿,如果不是提醒的话。朱 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注意到,因为理论决定了“不仅某些观念和立场能否被允许出现 在公共空间,而且决定了公共空间本身如何被某种排斥性、某种审查模式或审查行为来定义。” (9)理论不是成为提供公式和窍门的死板机械的事业,而是应该提供框架和工具,因为它意味着 一个善于思考的、明智而审慎的、多层次的、复杂的和批判性的思想家愿意参与他人交流和集体 行动。理论不像盲目行动的话语、赤裸裸的工具理性或会计的视野。这里,理论也不是目标本身, 将自己定义为远离世界的消失在无关紧要和模糊性的黑洞中已经僵化的话语。 作为批判事业的理论是探索真理和对自由实践的承诺。不是一个而是同时包含两个。理论应 该被用来理解和参与人们面对的重大动荡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与更大的政治结构和经济议题联系 86


评论 起来。而且,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可以对具体问题作出回应,让知识分子、艺术家、大 学教授和学生等将学术研究和批判性探索与日常现实和动荡世界的斗争联系起来,这个世界已经 快速地沦落进新独裁主义的魔爪。 对民主的承诺来说,不幸的是,那些支持理论和批判性思考以服务于公民勇气、积极参与的 公民和社会责任的人现在被视为笨蛋、精英分子或者叛徒。 美国已经远离诸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雅各·德里达、西奥多·阿多诺、爱德华·萨义德、 赫伯特·马尔库塞、利奥·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艾伦·威利斯(Ellen Willis)、西蒙· 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等思想家的批评理论。在当今历史时刻,批判性思考被彻底贬 低,要么被视为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后期典型特征的重大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怀旧残余,要 么被当作享受特权的放纵的大学教授们自娱自乐的玩意儿而不屑一顾。尤其是支持平等、正义、 自由、民主的批判性观点和概念已经失掉了物质和政治基础,变成了被主流政客嘲笑的花哨词汇 或者被篡改后用来指代正好相反含义的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对民主的承诺来说,不幸的是,那些支持理论和批判性思考以服务于公民勇气、积极参与的 公民和社会责任的人现在被视为笨蛋、精英分子或者叛徒。在这个例子中,理论受到轻蔑,被用 作一种自我破坏,被贬低为用批判性思考话语表达的政治文盲叙述。否则如何解释主流媒体虚伪 地称乔治·威尔(George Will)、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和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等兜售虚假理论的人是公共知识分子。在后者,理论变成了一种武器,被用来腾空语言 中的任何含义,主要向真正交流的可能性宣战,与此同时强化蛊惑人心的煽动性意识形态。 理论曾经激发起大学内外的批判实践,如今知情的批判性思考的高潮似乎已经结束。随着高 87


评论 等教育越来越公司化,教学越来越通过商业和利润的标准来定义,学生基本上被视为消费者。批 判性思考和危险性思考现在被视为超越市场考虑的范围,因而没有多大价值。这特别真实,因为 极端右派不仅严肃对待教学法和改变人的意识是政治本质的观念,而且已经开发出大学之外的文 化机构推行强大的公共教学法,用以推销种种极端主义的价值观和宗教的、教育的、和市场驱动 下的意识形态。在右派看来,文化是现代世界的关键权力场,他们使用这个公共教学法机制创造 了痴迷于市场的人,他们似乎无可救药地被福克斯新闻、右翼电台或者《华尔街杂志》的编辑部 社论等渲染的白痴意识形态和口号所俘虏。这里,观念很重要,但并非服务于自由或者正义。 尤其是在企业主义、疯狂的经验主义和市场驱动的意识形态成为支配性力量的时刻,包括高 等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出现了对批判性思考的攻击。 如今,简短无聊的花哨话语被看作有学问的评论,它与明星文化的平庸乏味混为一体,产生 了自我牟利的文盲和对私有化和消费主义的崇拜。而且,因为交流和语言威力的衰弱,堕落为渗 透出仇恨情绪的话语,迫不及待的赌场资本主义啦啦队连同无处不在的反公共知识分子主导了电 台和屏幕文化。他们全面攻击所有公共机构、青年、妇女、移民、工会、贫穷少数民族、无家可 归者、同性恋者、工人、失业者、穷人的孩子等等。这里,思想堕落为种种意识形态宣传,作为 能动性资源的关键思想潜力从美国文化和学术界消失了。 当思考本身变得危险,社会就丧失了质疑自身的能力,也为独裁政权开辟了道路。保守派对 任何批判性反思模式的殖民化(如果不是破坏的话)的成功常常是通过把思想贬低为常识问题而 实现的,同时支持泛滥猖獗的种种反智主义,这最明显地体现在共和党最近对证据支持的论证、 科学和理性的攻击。与此同时,右翼意识形态宣传家、保守派基金会和反公共知识分子成功地影 响了国内外政策,赢得多数美国人的支持,这说明了他们总体上成功的教学法和政治战略以便操 纵公共舆论,同时为独裁性的社会秩序的崛起赋予了合法性。 至少,这场针对理性和政治的战争提出了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界在反驳这种观点上的失败。 而且特别提出了在学界被当作批判性思考、理论和知情的评价的东西已经发生异化的本质问题。 而且,这里的问题不是批判性知识分子是否能使用理论解决美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而是批 判性思考在种种关键场所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些场所对产生批判性潜力模式和让民主成为可 能的构成性文化必不可少。 思考、理论、观点变得有意义并能抓住民众的生活时就会具有批判性和促成转变的力量。 尤其是在企业主义、疯狂的经验主义和市场驱动的意识形态成为支配性力量的时刻,包括高 等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出现了对批判性思考的攻击,它们定义了什么是劳动、研究、教学法、新 闻报道和学习。危险性思考产生种种与知识和潜力、公共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相关的素质的观点很 快从高等教育和其他场所消失了。比如,德克萨斯、缅因州、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州长已经取消 了对高等教育中不能用经济术语衡量的研究领域的资金支持,同时重新定义了大学的使命,大学 不过成为企业、军事工业联合体和政府情报机构的附属物而已。不幸的是,高等教育容纳了越来 越多的知识分子,他们堕落到种种不讲任何原则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的地步,其中批判性思考问 题与政治和权力和社会正义没有多大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神秘的聪明---一种使他们对任何人都 不造成威胁的徒劳表演。这样说或许过于严厉,但笔者本人已经看到自 1980 年代以来的这种趋 势,而且相信它与许多教授带进学界的文化资本和飞黄腾达主义和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有很 大关系,这部分是他们对大学商业化做出的反应。这些中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知识分子总在移动, 88


评论 总在寻找新的机会,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安全和随时准备和渴望下一次的提拔。而且,太多教授 屈服于企业权力的诱惑和奖励,成为摧毁理论和批判性思想工具的帮凶,正是这些工具能够让师 生将自己与其他人、公共价值和充满活力的民主的要求联系起来。当然,这里常常发生的事并非 通过拥有任何可靠的视野或政治意识,这种教授背叛了他们作为潜在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也是 对批判性思想本身令人难以置信的亵渎。正如拉瑞·格罗斯堡(Larry Grossberg)所说,他们在 迎接将政治理论化和将理论政治化的挑战方面一无所知。 这种状况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在于将 21 世纪的政治理论化或许是学界和其他任何承诺于批 判性思考、思想探索、对话和激进想象力的公共领域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如果我们失去了对这些 培养深度分析和质疑文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领域的控制,学生和其他人就会越来越难以质疑 权威,挑战常识性假设和对当权者进行问责。思考、理论、观点变得有意义并能抓住民众的生活 时就会具有批判性和促成转变的力量。它们在塑造保持社会民主活力的构成性文化中也发挥了强 大作业。理论或者笼统的思想框架总是在我们的言行中起作用,问题是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存在, 它们是否构成了隐蔽的思想维度或批评性地参与框架。但是学界所谓的理论和批判性思想的滥用 不仅仅是迷途的专业主义和飞黄腾达主义的毛病。将理论和批判性思想定义为批判教育学和解放 工程的组成部分对兼职老师和那些还没有拿到终身教授职位的老师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受 到公司化的大学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伴随着一直在进行的市场驱动下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 恐惧文化的生产,这使得令人绝望的黑洞越发严重和危险。 在学界内外一直存在着公共知识分子的复兴。他们重新想象危险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作为教 学法核心因素在塑造新政治语言的作用,在这种语言中,首要的问题是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它应该服务于谁的利益。 当教授们为生存奔波,担任太多的课程任务,教 书工资低得可怜,肩上还背负沉重的债务,而且被排 除在管理其时间的权力关系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扼 杀想象力和对真理的追求并不十分困难。时间变成了 负担而不是奢侈品,用来让人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和 能够批判性地考察影响我们生活的假设和机构。当然, 与此同时,仍然有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如康奈尔·韦斯 特(Cornel West)、克里斯·海吉斯(Chris Hedges)、 斯坦利·阿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佳亚特里· 斯 皮 瓦 克 (Gayatri Spivak) 和 德 罗 西 · 罗 伯 茨 (Dorothy Roberts),他们使用理论阐述大学内外的众 多社会问题,包括右翼极端主义议题,对福利国家的 攻击、美国的种族主义以及其他众多问题。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而且,在学界内外一直存在着公共知识分子的复兴。他们重新想象危险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作为教学法核心因素在塑造新政治语言的作用,在这种语言中,首要的问题是民主应该是什么样 子的,它应该服务于谁的利益。这样的知识分子拒绝下面这种观点,即任何求助于理论的人都自 动令人产生怀疑。所有这些知识分子都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思考变得具有批判性,当它“把理 论置于分析的焦点位置,拒绝承认不经证实的权威,暴露权威赖以确立的基础,并最终通过质疑 这些基础而剥夺其合法性。理论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堆知识,其威力在于产生实践,”并拒绝满 89


评论 足于世界现状。(10) 另一方面,报刊媒体等对理论和危险的思考进行的抨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愤怒,是双方拔河 较劲的产物,是他们为新自由极端主义的辩护,或者是无知和反智主义的表现,是服务于当权者 的做法。当然,我认为所有这些而且还有更多都凸显了鲍勃·麦克切斯尼(Bob McChesney)等人 提出的重要议题,即媒体的商业化和它一直拒绝用体现思想威力和理论深度的方式探讨重大问 题,更别提诚实的态度了(福克斯新闻是最明显和可怕的例子)。(11)占支配地位的媒体已经成了 企业权力的哈巴狗,基本上作为娱乐、仇恨言论和军国主义的源头,它们提供内容的方式类似于 吠叫指令。公共空间被吞噬,变成了福克斯新闻的分支机构,散播仇恨言论的右翼电台已经变成 传播右翼和极端主义话语的有毒广告。当然,也存在替代性的公共空间,人们不应该低估即使在 我们当今时代的抵抗力量,但是人们拥有的替代性观点、想法和知识的殖民化不仅构成了理论和 批判性思考的危机而且成为教学法和民主本身的危机。这并不是新鲜玩意儿,只不过变得更加严 重和危险而已。但是在当今重要历史关头,必须提出严肃的问题,即艺术家、知识分子、记者、 作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在挑战独裁国家同时加深和扩展民主化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其中一个 答案或许可以在下面这些人的著作中找到:爱德华·萨义德、皮埃尔·布迪厄、阿兰达蒂·洛伊 (Arundhati Roy)、诺姆·乔姆斯基、康奈尔·韦斯特(Cornel West)、纳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 斯坦利·阿诺维茨、比尔·麦克吉本(Bill McKibben)等。

皮埃尔·布迪厄 将政治经济和文化风景理论化是任何形式的政治积极行动主义的核心,这说明理论就像氧气 一样不可或缺。 危险性思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凸显了艺术家、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和其他危险性思考使用 者的责任。它刻画了权力如何被使用的整个范围以及它如何被问责则代表了理论的教学法用途和 政治用途等建设性作用。将政治经济和文化风景理论化是任何形式的政治积极行动主义的核心, 这说明理论就像氧气一样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是宝贵的资源,人们必须意识到以便认识到拥有它 多么重要。我们需要暂停一下的地方是当学界文化使用批判性思考服务于意识形态纯洁性,这样 做把教学法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的种种有毒害的思想灌输。这里,批判性思考从一种实践僵化为政 治教条。赌场资本主义的啦啦队讨厌批判性理论和批判性思想,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将日常生活政 治化并暴露出隐藏在求助于常识背后的那些野蛮的市场驱动下的意识形态、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可 90


评论 能性。思考的崇拜和抛弃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总体上拒绝把概念和实践、能动性和干预联 系起来,所有这些都因为新自由主义对所有社会性的和公共性的东西的仇恨而加剧。 虽然有足够多的证据让人怀疑对民主的呼吁,尤其是考虑到这个词在主流媒体政治和笼统文 化中被上上下普遍贬低,但我认为民主是一个拥有悠久斗争遗产的词汇,需要努力恢复其本来面 目为之奋斗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了之。德里达特别具有指导意义,他坚持区分民主的现实和民主的 前景,这种区分指向民主作为路标,预示着某些更好的东西,这样做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政治和 道德参照物。我也认为左派和自由主义者已经看不见民主这个词的威力,它能集中众多不同的斗 争,因而提供一个超越具体斗争目标同时并不放弃它们的参照物。 作为求助于激进民主的一部分,我认为教育者和其他文化工作者找到谈论社会契约的方式非 常重要。它作为求助于社会和正义问题或者约翰·罗尔斯曾经说的“正义基础设施”,同时确认 自由作为社会的而不是反社会的组成部分。年轻人已经提出了民主是什么样子和它为谁的利益服 务的严肃问题。批判性地审视其意义、现实、扭曲和民主承诺,同时聚拢让民主变为现实的必要 行动者是重要的政治任务。 呈现多种伪装的右翼也贬低任何民主观念和社会和批判性思想,以至于人们很难使用适者生 存伦理学和残酷文化之外的术语思考问题。因为如今主导现实电视、制订华盛顿政策的霸道者和 为奥巴马、银行家和企业美国摇旗呐喊的媒体啦啦队趋炎附势者的都在宣扬这些东西。幸运的是, 我们学界内外仍然有一些大胆的人,他们拒绝放弃使用民主语言,如哈维·凯伊(Harvey Kay)、 克瑞斯·海吉斯以及勇猛无比的比尔·莫耶斯(Bill Moyers)。 批判性思想和危险性思考不仅仅是密切阅读或者使用抽象的语言模式解释历史、政治和人类 行为的种种奥秘。它们还是我们用以处理权力关系、相互交往并培养一种对他人和星球的爱的思 想框架。 不用说,观念如果没有机构的支持往往可能落入社会的边缘地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加有 理由为公立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所有公共空间辩护了,正是在这里民主的观念、价值观和实践被 严肃地对待,思想活力成为常态而不是穿插表演。想想人们可以在《挖掘真相》、《沙龙》、《真 相揭露》、《每周评论杂志》(Monthly Review Zine)以及众多网站上看到的拥有真知灼见的批 评文章和采访记,就明白了。它们拒绝规定性法则和吠叫指令。它们是 21 世纪的自由新文化机 构,需要被以种种危险性思考的名义来捍卫,这些思考具有自我反思性,包含着民主价值观和扩 大公共利益的愿望。 批判性思想和危险性思考不仅仅是密切阅读或者使用抽象的语言模式解释历史、政治和人类 行为的种种奥秘。它们还是我们用以处理权力关系、相互交往并培养一种对他人和星球的爱的思 想框架。几年前我感到吃惊的是一种类似的情绪,反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讲述的在赫伯特·马尔库塞身边的故事,马尔库塞在临终前说的几句话令他十分感动:“我知道 我们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的根源在什么地方,那就是爱,就在我们对他人的痛苦的意识。”(12) 虽然陷入到僵化的思想活力陷阱中没有多少道理,但我们没有借口来相信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除 了是无思想的表现还能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保守派和金融精英把公共议题变成私有利益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把民众定义为消 费者,认定人人都是潜在的恐怖分子。而且,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信徒将整个社会军事化和商 91


评论 业化,把年轻人看作利润之源,把教育定义为职业培训,破坏福利国家,支持战争国家,把民主 定义为资本的同义词。我们生活在已故黑人说唱之父吉尔·史考特·赫南(Gil Scott-Heron ) 所说的“美国的冬天”的时代。因为独裁主义势力席卷美国所有重要机构,广泛反抗和激进民主 变革的时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除非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呼吁伴随着主观性、意识和对更美 好世界的欲望的改变,否则这样的变化将不可能到来。而这部分是理论挑战和支持个人和集体重 塑公共空间的努力。理论就是从这里诞生的,经过提升改进而变成批判模式、理解和集体行动。 危险性思考作为抵抗模式是构成性文化和质疑教学法文化的基础,是一种政治活动,它严肃对待 知识如何变成自由、正义和民主变革等实践的核心。在期待被降低的时刻,危险性思考提高了门 槛,指向把那些曾经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目标。■ 注释: Footnotes: 1. Arundhati Roy, Power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South End Press, 2001), p. 1. 2. 这个术语来自对霍米巴巴(Homi Bhaba)的采访,请参阅 Gary Olson and Lynn Worsham, "Staging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Homi Bhabha's Critical Literacy" JAC (1999), p. 9. 3. Zygmunt Bauman, Liquid Life (London: Polity Press, 2005), p.139. 4. Michael Payne, "What Difference Has Theory Mad? From Freud to Adam Phillips," College Literature 32:2 (Spring 2005), p. 7. 5. Lawrence Grossberg,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Tens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 理论是教学法和政治资源的观念在下面的书中有详细的讨论,请参阅:Jeffrey Nealon and Susan Searls Giroux, The Theory Toolbox, second edition (Boulder: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12). 7. Ibid., Bauman, Liquid Life, 151. 8. Salman Rushdie, "Whither Moral Courag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8, 2013) http://www.nytimes.com/2013/04/28/opinion/sunday/whither-moral-courage.html?pagewan ted=all 9. Judith Butler,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London: Verso Press, 2004), P. 126. 10. Zygmunt Bauman (2001). "Critical Theory," In Peter Beilharz (ed.) The Bauman Reader (Malden, MA: Blackwell, 2001), p. 139. 11. Robert W. McChesney, Blowing the Roof Of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dia, 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Post-Capitalist Democracy Hardcov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5). 12. Herbert Marcuse cited in Jürgen Habermas, "Psychic Thermidor and Rebirth of Rebellious Subjectivity," in Robert Pippin, Andreew Feenberg and Charles P. Webel, eds. Marcuse: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Promise of Utopia (South Hadley, MA: Bergin and Garvey, 1988), p. 11.

92


评论

中国制造在海外 侯思铭 朱天元

经济观察报(2014-08-05)

杨洋抬起头,对刚进门的客人说了一句“Na nga def”算作招呼,开始新一天的生意。这样 一句相当于“你好”的沃洛夫语她早已发音纯熟,在位于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官方 语言法语在普通民众中并不常用,而沃洛夫语由于方言差异明显,一旦出了国境也再无用武之地。 杨洋和丈夫所经营的这家 20 多平米的小纺织品商店的营业时间是早上 8 点到晚上 6 点,除了当 地几乎没有商店会开门营业的周日,一周工作六天。放在柜台下面的手机屏幕上有新消息弹出, 她瞟了一眼然后随手按掉,三年来,她一直比手机那一头的北京时间晚 8 个小时, 达喀尔三面环海,位于佛得角半岛的大西洋东岸,开车行驶大约 80 公里就可以到达最富盛 名的砂丽海滩;距离市区 20 公里处就是著名的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终点玫瑰湖;达喀尔往东南 方向 3 公里处,蜚声世界的,有着博物馆和古城堡遗迹的戈雷岛就坐落于此。杨洋夫妇的小店靠 海很近,走几步就可以看到沿海公路上跑步的人群。因为海洋的影响,天气并不热,不远处的海 鲜市场,可以买到极便宜的石斑鱼、海胆和生蚝。这样的地方听起来很适合定居,实际上,塞内 加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 25 个国家之一。城市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一直 是扼住国家发展喉咙的骨刺。与他们曾经居住的城市沈阳相比,达喀尔就像个大乡村,国际机场 建得像一个中国二线城市的火车站,街面上极少能见到 7 层以上的高楼,路面的状态常常是有待 翻修,入夜之后的街道上只留有零星的灯光,娱乐生活更是被环境挤压的十分逼仄。即便如此, 杨洋坚定地认为:来非洲创业,是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非洲: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土地 93


评论 没有几个中国人,会无缘无故、不远万里地去到非洲创业。在当地有亲属或朋友是最大的影 响因素之一。建立在亲缘或者地缘关系上的相互联系最终会形成一个庞杂而有凝聚力的关系网, 每一条枝干上都可能开出新的花。各个商人圈子的地域化特征都非常明显,而在许多第三世界国 家,能够与中国商品竞争的,恰恰仍然是中国商品本身。杨洋的阿姨在非洲已经待了十多年,每 个季节当地缺什么,她就卖什么,多年积累下来,生意做得很大。阿姨的建议让她动心。非洲, 就如同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它正处在一个亟待巨变的时期。到了塞内加尔之后, 杨洋甚至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个在父母口中“做生意就像捡钱一样”的年代。在塞 内加尔开店很容易,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启动资金,只需要租一个货柜,摆上商品就可以开始贩售, 初期甚至可以与人合作拼柜。“在这里,只要稍微用点心,认认真真地经营一家店铺,就几乎不 会赔钱。”非洲国家几乎没有自己的工厂,一切生活日用品都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过度依赖进 口导致这个国家的物价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严重失衡,而一旦出了国,中国人就会发现,几乎全世 界的商家都在销售中国制造的商品。而在塞内加尔,绝大对数生活用品都产自中国的义乌。 长期关注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影响的两位西班牙记者胡安·巴勃罗·贾勒德纳(Juan Pablo Carde-nal)和艾利维托·阿拉伍侯(Heriberto Araujo)在《中国的沉默大军》(China's Silent Army)的书中,对中国商品的世界影响做了如下解读:“2001 年,中国获准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促使中国产品出口到非洲,并且为非洲人民带来某些好处,例如可用低价买到他们本来 负担不起的商品。虽然加入世贸组织减轻了中国的关税负担,也对中国商品打入全球市场产生加 持作用,但是关税降低并非导致这项结果的唯一因素,因为当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 手段时,中国有效运用了世贸组织提供的法律保障。由于中国刚入世的时候,国内尚未出现重要 产业,竞争力似乎也很有限,而美国期待将本国产品大量销往中国,因此曾推动多项贸易谈判。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美国人当初期待的恰恰相反:中国的商品已吃下全球市场。”事实不仅如此, “中国人的优点:牺牲自我、适应环境、发掘生意、削减成本的能力,至少在过去三百年来,这 些特质把中国移民变成了全世界最有事业心的一群人。” 崛起中的东方“金主” 2004 年 1 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组组长的鲁波到达中非共和国的时候,他即将赴任 的“中非共和国两万人座体育场”项目现场刚刚被洗劫一空。鲁波早已没有了初到异国时的新奇, 对于两万人座的体育场何时才能建成,他只觉得任重道远,前路遥遥,又茫茫无期。 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要从头开始,但损失尚未超出承受范围,假如事情发生在体育馆建设已 经进行大半时,各方面的损失将难以估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局是影响援助最终实施结果和投资 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个完全不可控的因素只能预警,却难以避免。2011 年 2 月,利比亚 发生战乱。利比亚汽油产业陷入停顿,中方撤出在利的全部施工人员,石油产业相关的所有投资 项目被迫停止。 中石油公布其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年收入直接损失 12 亿元, 数额之大超过 2009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之相比,一个体育馆项目前期投入上的损失简直是九牛一毛。 社会环境的因素无形中给项目增加了安保成本。鲁波所在的项目组联系了当地的军队和警察 以及保安公司联合进行保护。项目组按照当地的消费水平给军人提供午餐和交通补助。在这,一 餐饭的吸引力往往大于加薪,超高的物价和人们低下的储蓄率成对比。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工地上,中国工人吃苦耐劳的特质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有额外 的加班费,大多数工人都不会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在中非,给当地工人的工资必须改为两 94


评论 个星期一结,鲁波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前一天给工人发了工资,第二天工人就不来上班了, 直到几天后这笔钱被花完,他们才再次回到工作岗位。 虽然中国工人更受工程承办方的欢迎,但许多援外项目在商定之初,就规定了招工时当地工 人所占的比例,“中非共和国两万人座体育场”在高峰时期,曾经雇用当地工人 400 多人,中国 工人 100 多人。中国工人大多数是领班,每人管理少则 5-6 个,多则十几个当地工人。当地工人 的薪资水平与中国工人相差较多,这在对外援助的项目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中国的沉默大军》 的两位作者甚至遇到过这样的抱怨,“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就假装给他们干活。”中国 企业在参与非洲许多项目的竞标中,都惯以低价著称,招标方常常会根据一定的利润率设计标底, 由企业竞标,最接近标底的低价者中标。因此在中国企业工作的当地工人在薪酬上并不占优势, 可即使在待遇稍好的法国公司,当地工人对于增加工作时间赚取加班费仍旧毫不热衷。

《中国的沉默大军》(China’s Silent Army) 大量雇佣当地工人很容易带来管理上的问题,而中国工人的海外就业形势也发生着明显的变 化。海外就业机会的急剧增多给中国工人带来了更大的主动权,当年需要托关系、通门路才能获 得的就业机会,现在已经可供挑选。中劳网亦庄就业服务站劳务经理韩晓川最直接地感受着这种 变化:“工人现在普遍对工资和劳保、社保、养老比较挑剔。而且比起去新加坡、欧美等国家, 去非洲也没什么优势了,主要是挣钱挣得少。”“现在每一个企业用工量都比较大,工人又比较 少。尤其是在国外的厂子,都比较缺人。” 不仅仅是招工上容易出现困难,对于投标援外项目的企业而言,由于是国家出资,因此不存 在甲方赖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管理能力和对风险的预警更是重中之重。设备陈旧落后, 偷盗严重,或者汇率损失,都会一口一口无情地蚕食掉企业剩余的利润空间。而对于被援助国而 言,由于管理上的不善,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只在当时起到一些作用,一旦贫穷进一步 95


评论 扩大,再次发生动乱,甚至比较多的偷盗事件,这些缺乏维护的基础设施就会迅速地毁于一旦。 鲁波所负责的“中非共和国两万人座体育场”项目虽然已在当时顺利完工,但 2013 年,这座体 育场依然没能逃脱被战乱中的民众洗劫成为废墟的厄运。前不久,鲁波从当地中国诊所朋友的电 话里得知,当初他们辛苦修建的体育馆,“除了混凝土不能拆,砖不能拆,其他能拆走的都被拆 走了。” 然而即使中国目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和投资面临重重困难,中国向外迈出的步伐却不可 逆转,甚至连速度都很难放缓。2008 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世界的金融危机以及人民 币的升值,中国的对外投资有了飞跃性进展,中国-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 员梁明提供了一组数据:2013 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 1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90 家境外企 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901.7 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 资 727.7 亿美元,占 80.7%,利润再投资 174 亿美元,占 19.3%。截至 2013 年底,中国累计非金 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5257 亿美元,数字远超福布斯富豪榜前十名的净资产之和。 世界工厂 2.0 中国在海外的投资额如此庞大,以至于全世界都放佛听到了中国崛起的板块运动所造成的轰 隆隆摩擦声。截至 2013 年,中国在非洲建造了 2000 公里铁路、3000 公里道路、数十座足球场、 160 所学校和医院;在苏丹、哈萨克和缅甸铺设了数千公里长的输油管和天然气管道……《中国 的沉默大军》的作者胡安·贾勒德纳和艾利维托·阿拉伍侯说:“2012 年,全球金融危机情势 恶化,金融危机不但增加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让这个亚洲巨人得以敲开西方大 门……中国的海外投资步伐已迈入第二阶段,这些助力导致他国越来越难和中国竞争”。这些助 力包括:“现金供给、外交手段、大批孜孜以求的企业家,以及中国商品”。“毋庸置疑的,一 项长程攻势正在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登场”。 无论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是否有失公允,这种担忧和恐惧都是真实存在的。常年关注中国对外 投资的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这种恐惧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带着历史感看待问题,会发 现中国与西方的一项根本不同是:“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个发展阶段的利益诉 求是必然有差异的。中国处于的世界工厂地位,就决定了中国长期而大量的能源需求和迫切的大 宗商品需求。”而这种迫切感在西方看来,就如同高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尖永远 威胁着他们的王座。 时至今日,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投资的分布 领域却有很大不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潘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行业结构 看,海外投资通常被看作对外贸易的替代手段,所以,在先行的发达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中,富 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既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也是投资的主导产业。中国则不同,中国对外投资最 集中的前三大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业和采矿业,它们占了海外直接投资的 60%。这 反映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为出口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化、工业化提供能源与矿产品的供给保 障;而中国最强势的产业——制造业仅在海外投资中占比 6%,这表明尽管中国劳动力等综合成 本优势加速下滑,传统制造业尚未进入大量外迁的阶段。” 中国并不会轻易放弃世界工厂的角色,正是“中国制造”的商品构成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 一。巴西的一位本地商人说:“再高的关税也抵挡不住中国货的吸引力。”2014 年的巴西世界 杯上,有 11 家上市公司代表中国“出赛”。中国北车制造了里约热内卢 80%的轨道交通;中国 96


评论 南车击败了巴西当地品牌如马可波罗、NEOBUS 和进口车型包括奔驰、沃尔沃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进入巴西世界杯市场;华为承接了 12 座世界杯主办城市通信工程;环足球草坪的广告显示屏由 奥拓电子生产;湖南新亚胜的 LED 显示屏亮相马拉卡纳赛场;哈尔斯取得巴西世界杯大中华区水 具品项授权制造商与授权销售商的资格;杭州协程首次直接从国际足联获得世界杯吉祥物制造授 权;世界杯挥舞着的旗帜里有 100 万面由浙江临海协成工艺品公司制造;世界杯的 12 座球场里, 三一重工参与建造 8 座;浙江义乌的一家工厂,不到 40 名工人在半年时间里赶制出的 200 多万 个卡塞罗拉(助威产品);同方股份为 12 个球场中的 9 个提供安检设备和服务。 当然,长期处在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并不代表不会有任何改变。任何一个国家的开放型经济 发展都服务于本土的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中国的海外投资也如是。“我们过去是做世界工厂, 但世界工厂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后我们要做世界工厂 2.0,还要做世界工厂 3.0。”许多中国企 业的品牌与质量意识淡薄,至少在今天仍旧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制约 因素。贺军强调世界工厂角色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它着重表现在四个方面: 技术提升、改善运营管理、品牌塑造和产业链条与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也许,改变已经在悄然 发生、并缓缓发酵,中国企业对世界杯的参与就是一例。 除了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问题,中国的海外形象和对外投资仍然面临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 1992 年,中国首钢集团曾经买下秘鲁马科纳地区的铁矿开采权,当地人起初以为他们的生活将 随之改善,之后却发现这是个一厢情愿的奢望。因此虽然首钢打算在当地建一座中国式的拱门, 盖了三次,但都先后被当地居民拆掉。 不仅仅是劳工问题,政治风险和环境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潘悦认为政治风险又可 以分为:政府干预、蚕食式征用、政策法律变动、民族主义行为、恐怖袭击、内乱和战争。而政 治风险正是诸多因素中最难以把控和预警的。如 2007 年 10 月,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对外国石油公 司征收特别收益金:2010 年 5 月,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税改费方案,对全部能源非可再生资源征 收高达 40%的资源超额利润税,使得在当地拥有重要经营活动的中石油与中石化遭受较大损失。 而就在 2014 年 7 月,原计划投资 200 亿美元中缅皎漂-昆明铁路项目被搁浅,据称由于“缅甸部 分国民、社会组织与一些政党持不同意见,因此决定将不实施该项目。” 对中国企业来说,第三世界国家并不是一个没有对手的竞技场。这个对手既来自其他国家商 业对手的竞争,也来自身存在的许多亟待完善之处。无论是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还是对政治风险 的预警,无论是改善当地的劳工问题,还是改进自身的管理方式和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问题都 将在中国快速向外迈进的过程中越发紧迫。■

97


本周最新到货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牛津英汉双解联想词典(缩印本) 工具 垮掉的一代 外国文学 杰克.凯鲁亚克 米琪和月亮花 青少年读物 英/史蒂芬·麦基 米琪和许愿星 青少年读物 英/史蒂芬·麦基 瑞士/林纳德·巴迪 世上最强大东西 青少年读物 尔 德/亨丽埃特· 索旺 法/拉菲尔·弗赖尔 无花果之吻 青少年读物 /克洛蒂尔德·佩兰 贪婪国王的生日礼物 青少年读物 德/妮勒 小丑普什卡 青少年读物 英/史蒂芬·麦基 那天,所有人都早早回家 青少年读物 德/伊莎贝尔·宾 米琪 青少年读物 英/史蒂芬·麦基 猫在晚上干什么 青少年读物 德/卡特琳·威尔 俄/丹尼尔·查姆斯 我,派特卡和驴的故事 青少年读物 捷克/威利·格拉索 尔 德/安东妮·施耐德 小小国王,你是谁? 青少年读物 /伊莎贝拉·宾 木头人 青少年读物 德/梅勒尼·卡米尔 德/埃尔文·格罗舍 吹气国王 青少年读物 /诺曼·荣格 德/安东妮·施耐德 飞翔的马克思 青少年读物 /亚历山大·荣格 奥地利/伊丽莎白· 艾米要离家出走 青少年读物 维拉·亚森波克 最最心爱的毛衣 青少年读物 德/厄娜·特维克 德/马丁·卡劳/卡 艾丽的小怪物 青少年读物 佳·魏纳 德/玛蒂娜·鲍姆巴 小龙吼吼和啸啸:一个关于争吵 青少年读物 赫/克里斯蒂安·汉 和忍耐的故事 森 德/安雅·图克曼/ 海之鸥,海之色 青少年读物 丹妮拉·库金斯基 弗兰茨王子恋爱记 青少年读物 德/安格莉卡·克里

出版社 商务 上海译文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价格 35 15 29.8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

29.8 35 29.8 35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98


本周最新到货

23

爷爷的箱子

青少年读物

24

最准点的邮递员佩德罗

青少年读物

25

喂?喂!爸爸!

青少年读物

26

喂?喂!妈妈!

青少年读物

27

装满沙子的背包

青少年读物

28

公猫穆尔的疑惑

青少年读物

29

黑夜守护神

青少年读物

30

脑筋急转弯-奇思妙想

青少年读物

31

脑筋急转弯-聪明绝顶

青少年读物

32

脑筋急转弯-异想天开

青少年读物

33

脑筋急转弯-鱼目混珠

青少年读物

34

脑筋急转弯-足智多谋

青少年读物

35

脑筋急转弯-抛砖引玉

青少年读物

36

脑筋急转弯-随机应变

青少年读物

37

脑筋急转弯-妙趣横生

青少年读物

38

她的国

39

梦红楼

40 41

孤岛集 汉语辞书理论史热点研究

42

1990-1990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

43 44

阅读史 两岸差异词词典

外国文学

茨/安内特·施沃博 达 德/玛丽-勒吉·申 斯/比蒂·米勒 法/拉菲尔·弗赖尔 /克洛蒂尔德·佩兰 德/爱丽丝·霍恩/ 乔尔·图勒尼斯 德/爱丽丝·霍恩/ 乔尔·图勒尼斯 奥地利/伊丽莎白· 斯坦科内/迈克尔· 诺和 德/克里斯蒂娜·顿 克/莱娜·普夫鲁格 德/帕特里斯·塔罗 尔/安德里亚斯·盖 特纳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黑龙江教育

29.8

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张新国 文书局 美/夏洛特·珀金 北京时代华 斯·吉尔曼 文书局 张新国

红学、历史小 蒋勋 说 外文读物 毛丹青 语言文字 王东海/王丽英 英/米里亚姆·伊利 青少年读物 亚/以斯拉·伊利亚 读书生活 曼古埃尔 工具 李行建

11.8 11.8 11.8 11.8 11.8 11.8 11.8 11.8 36

中信

42

中信 商务

39 63

商务

28

商务 商务

55 48 99


本周最新到货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弦边婴宛: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 研究(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雅韵留痕:评弹与都市(评弹与江 南社会研究丛书) 史记选 (修订本)文字学概要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新译本) 拾遗小笺 第二十个春天-何文诗词选 退潮 受戒(汪曾祺经典小说集) 自由天下骑黃鹤-柳忠秧新诗选 时间之伤 京华烟云(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2014 年卷)蓝诗歌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 精品丛书) 大卫·科波菲尔(林汉达精品丛 书) (2014 年第二卷)诗歌风赏-风荷 疏香 飞行记 黄金时代(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边城(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城南旧事(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骆驼祥子·文博士(现当代长篇小 说经典) 白鹿原(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陈 忠实小说自选集) 最后一个匈奴(现当代长篇小说 经典) 给我一个岛 (上下)金粉世家(现当代长篇小 说经典) 呼兰河传(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子夜(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檀香刑(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 个人危机 (精装)纸上的背叛(祝勇作品系 列) 大诗论-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年编· 2013 16 萌: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 大赛获奖作品选

戏剧、戏曲

周巍

商务

45

戏剧、戏曲

申浩

商务

52

国学 汉/司马迁 商务 语言文字 裘锡圭 商务 文学 德.米切尔.恩德 21 世纪 文学 陈子善 海豚出版社 诗歌 何文 长江文艺 诗歌 高鹏 长江文艺 作家作品集 汪曾祺 长江文艺 诗歌 柳忠秧 长江文艺 诗歌 荣荣 长江文艺 作家作品集 林语堂 长江文艺 诗歌 谷禾 长江文艺

48 45 45 46 39 30 28 28 29.8 45 36

青少年读物

林汉达

长江文艺

48

外国文学

英/查尔斯·狄更斯

长江文艺

26

诗歌

娜仁琪琪格

长江文艺

35

诗歌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大阿 王小波 沈从文 林海音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48 25 19 18

作家作品集

老舍

长江文艺

28

作家作品集

陈忠实

长江文艺

38

作家作品集

高建群

长江文艺

33

中国散文

席慕蓉

长江文艺

29

作家作品集

张恨水

长江文艺

68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作家作品集 诗歌

萧红 矛盾 莫言 袁志坚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21 32 28 30

中国散文

祝勇

东方

56

诗歌

张清华

东方

58

青少年读物

孙甘露 主编

华东师大

35

100


本周最新到货 77

我们的普世文明

外国文学

英/V.S.奈保尔 南海 英/维多利亚·希斯 78 线 外国文学 南海 洛普 79 时文琐谈(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随笔 郜元宝 北京大学 80 雨中百合般的爱情 流行、畅销 苏七七 北京大学 81 维吾尔语谚语与文化研究 语言文字 华锦木/刘宏宇 北京大学 82 华语电影大片 电影 陈旭光 等 北京大学 柏桦/杨黎/何小 中华工商联 83 浮水印:第三代人影像集 外文读物 竹 等文 肖全 合出版社 等摄影 中华工商联 84 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 外文读物 杨黎 合出版社 明月降临:第三代人及第三代人 中华工商联 85 外文读物 马松 后诗选 合出版社 与神语:第三代人批评与自我批 中华工商联 86 外文读物 柏桦 评 合出版社 镜子女巫(西方经典灵异故事精 意/乔万尼·维尔加 87 悬疑、科幻 文汇出版社 选·第四辑) 等 88 神探 Detective 文学 李动 文汇出版社 89 父亲 青少年读物 张胜友 文汇出版社 90 当我足够好,就会遇见你 流行、畅销 折纸蚂蚁 文汇出版社 91 红账本之谜 悬疑、科幻 陈伊君 文汇出版社 92 中外经典作家论中国人 作家作品集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93 替身 S 悬疑、科幻 日/绫辻行人 上海文艺 以色列/莎妮·布瓦 94 永恒之民无所谓 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 安茹 美/罗伯特·奥伦· 95 奇山飘香 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 巴特勒 96 解密 丹·布朗《地狱》 外国文学 美/迈克尔·哈格 人民文学 97 II P 儿子的故事 青少年读物 高毓林 山东文艺 98 自杀俱乐部 电影 英/尼克·霍恩比 黄山书社 99 玻璃屋 The Class Room 外国文学 英/西蒙·莫尔 山东文艺 100 斯科塔的太阳 外国文学 法/洛朗·戈代 上海文艺 101 艺(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2 园(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3 茶(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4 烟(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 册)小盒子里的爸爸-爸爸给 荷兰/雅各布·万· 105 青少年读物 浙江少儿 女儿的悄悄话 德尔·赫登 106 住(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7 行(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8 食(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09 衣(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 中国散文 陈子善/蔡翔 山东文艺 110 谁来告诉我? 青少年读物 法/巴德勒迪纳 明天

59.5 39.5 35 32 55 48 68

68 68 68 32 34 28 29.8 29 48 42 32 32 29.9 24 32 49 24 20 20 17 17 50 17 20 20 17 29.8 101


本周最新到货 111 《杂阿含经》校释(平装) 112 蒲华诗集 113 中华探名典 114 哥德巴赫猜想 115 香港新诗发展史 116 拯救乳房 海子的诗(中学生文学阅读必备 117 书系 初中部分) 118 在少女花影下 119 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艾柯现 代文学演讲集 春雪(精) 北大问学记 我们不懂电影 书生言(精) 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忠诚者

127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128 会说话的石头 129 图皮的雪人 130 图皮和巫婆 131 第一次买东西 132 洗澡澡 133 全民学国学 134 彩图学生知识百科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 痛并乐着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小宇宙 如何说再见 假使苏西堕落

方 吉耶雷 图 帐台 01 王建伟 金晖 华东师大 嘉兴市图书馆 蒲 诗、词、赋 学林出版社 华美术馆 上海锦绣文 工具 赫铭鉴/孙欢 章 文学评论 徐迟 人民文学 诗歌 犂青 人民文学 作家作品集 毕淑敏 人民文学 青少年读物

海子

人民文学

法/马塞尔·普鲁斯 京华出版社 特 广西师范大 作家作品集 张充和 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

读书生活

意.安贝托.艾柯

外国文学 日.三岛由纪夫 读书生活 肖东发 电影 毛尖 随笔 汪涌豪 电影 毛尖 悬疑、科幻 美/维罗尼卡·罗斯 俄/韦涅季克特·叶 外国文学 罗费耶夫 西班牙/米尔斯·阿 青少年读物 兰尼加 西班牙/米尔斯·阿 青少年读物 兰尼加 西班牙/米尔斯·阿 青少年读物 兰尼加 西班牙/米尔斯·阿 青少年读物 兰尼加 西班牙/米尔斯·阿 青少年读物 兰尼加 国学 黎靖 美国国家地理学 青少年读物 会 作家作品集 王欣 随笔 乐朋 随笔 余世存 流行、畅销 亦舒 流行、畅销 亦舒 流行、畅销 亦舒

680 100 150 28 180 33 20 29.8 49

广西师大

42

重庆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四川文艺

49 45 52 48 48 32

漓江

25

漓江

12

漓江

12

漓江

12

漓江

12

漓江

12

金城出版社

35

金城出版社

198

十月文艺 漓江 九州出版社 东方 东方 东方

35 29.8 39.8 25 25 25 102


本周最新到货 141 灯火阑珊处 142 4 刺心:倚天屠龙 143 3 刺心:飘渺孤鸿 千姿百态的植物谜趣(送给青少 年的科学谜趣系列) 生机勃勃的动物谜趣(送给青少 145 年的科学谜趣系列) 神秘动人的地理谜趣(送给青少 146 年的科学谜趣系列) 叹为观止的科技谜趣(送给青少 147 年的科学谜趣系列) 144

流行、畅销 红学、历史小 说 红学、历史小 说

亦舒

东方

25

墨武

京华出版社

25

墨武

京华出版社

25

青少年读物

荆晓莹/孙翠

北京工大

25

青少年读物

荆晓莹/孙翠

北京工大

25

青少年读物

荆晓莹/孙翠

北京工大

25

青少年读物

荆晓莹/孙翠

北京工大

25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贺萧

江苏人民

49

社科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危险的愉悦-20 世纪上海的娼妓 海外中国研 1 问题与现代性-海外中国研究丛 究 书.精选系列 2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3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政治文明

英/斯蒂文·朗西 北京时代华文 曼 书局

社会学、人类 胡鞍钢 等 学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明清卷 葛荃 主编 究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 刘泽华 究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 林存光 主编 究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 思想文化研 张荣明/董志广 卷 究 主编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 刘刚/李冬君 究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宋元卷 孙晓春 究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 刘泽华 主编 究 思想文化研 张分田/张鸿/商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隋唐卷 究 爱玲 主编 思想文化研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现代卷 邓丽兰 主编 究 中国景教(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 社科丛书 朱谦之 书)

58

人民大学

45

人民大学

118

人民大学

108

人民大学

125

人民大学

115

人民大学

48

人民大学

78

人民大学

128

人民大学

110

人民大学

118

商务

28

103


本周最新到货 14

社科丛书

雷海宗

商务

25

商务

法/勒内.格鲁塞

商务

69

社科丛书

赵紫宸

商务

12

社科丛书

胡适

商务

59

法学

严泉

商务

45

社科丛书

姚名达

商务

38

哲学

张一兵

商务

68

社科丛书

梁启超

商务

42

哲学

汪子嵩

商务

28

教育学

谭轶斌

商务

36

24 25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上下)草原帝国-汉译世界学术 名著丛书 神学四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 书) 中国旧小说考证(中华现代学术 名著丛书) (1912-1924)民国国会与近代中 国法制建设 中国目录学史(中华现代学术名 著丛书) (第一卷 走向存在之途)回到海 德格尔-本有与构境 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现代学术 名著丛书) 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的现实与图景(语文教 学研究丛书) 张君劢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蔡元培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学者文丛 学者文丛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84 89

26

(修订第 10 版)美国、俄国和冷战

国际问题

翁贺凯 欧阳哲生 美/沃尔特·拉费 伯尔

上海世图

49.8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全球冷战-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干 国际问题 挪/文安立 上海世图 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新闻的逻辑 传播学 高明勇 浙江人民 从美国看到中国:一位官员的旅 当代中国题 吴胜丰 浙江人民 美侧记 教育心理学三十讲(林汉达精品 教育学 林汉达 长江文艺 丛书) 政治科学与政府 绪论 国家论 政治学 美/迦纳 东方 政治科学与政府 政府论 政治学 美/迦纳 东方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 当代中国题 玛雅 京华出版社 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祭田法制 的近代转型 Imported Rule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the 历史研究 李启成 北京大学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aw on Sacrificial Fields 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 美/罗纳德·德沃 政治学 北京大学 的诸原则 金 美/路易斯 ·D.布 隐私权 The Right to Privacy 法学 北京大学 兰代斯 等 治愈中的精神性:原因、方法、时 美/哈罗德·G.科 哲学 北京大学 机与内涵(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 尼格

60 38 42 28 56 59 39.8

50

39.8 25 29

104


本周最新到货 38 39

丛书) 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 艺术中的理性(桑塔亚纳)

哲学 哲学丛书

法/朱利安 乔治·桑塔亚纳

40

胡适文选

社会科学

胡适

41 42 43 44

《杂阿含经》校释(精装) 社会科学 王建伟 金晖 (第四辑)中国历史评论 中国近代史 王育济 (第三辑)中国历史评论 中国近代史 王育济 平说司法拍卖改革 法学 范干平 中国的选举民主(中国式民主丛 中国政治 郭中军 学林出版社 书) 经济权力的均衡与规范-中国式 经济民主的理论、道路与现实(中 中国政治 李锦峰 学林出版社 国式民主丛书) 标注传习录 社会科学 王明阳 光明日报 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 郭于华 沈源 陈 广西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 权和社区建设 鹏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社会科学 美/大卫.格雷伯 出版社 法/米歇尔.福柯 宽忍的灰色黎明/人文科学译丛 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 等 管理哲学读本 哲学丛书 孙健/郭海龙 金城出版社 李春秋/王引兰/ 人生哲学读本 哲学丛书 金城出版社 代训锋 艺术哲学读本 哲学丛书 俞武松 金城出版社 科学哲学读本 哲学丛书 李建会/李亚明 金城出版社 生态哲学读本 哲学丛书 肖显静 金城出版社 骗中骗-克格勃与中情局的无声 美/爱德华·爱泼 国际问题 金城出版社 战争 斯坦 我们应有的文化 宗教研究 美/雅克·巴尔赞 中信 美/亨利·A.克伦 国家威胁-中情局谍战亲历 国际问题 中信 普顿 图书编校宝典 传播学 邓卫 新华 (上卷 一九四九-一九七四))邓 中共中央文献研 中共党史 人民 小平文集 究室 (中卷 一九四九-一九七四)邓小 中共中央文献研 中共党史 人民 平文集 究室 (下卷 一九四九-一九七四)邓小 中共中央文献研 中共党史 人民 平文集 究室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长安出版 社 华东师大 上海古籍 上海古籍 学林出版社

28 35 39.8 980 58 58 30 29

40 42 68 32 42 45 38 34 43 35 55 38 49 39 68 66 65

经管类 序号 书名 1 抱歉,我搞砸了你的公司

分类名称 企业史

作者 出版社 美/凯伦·菲兰 北京时代华

价格 35 105


本周最新到货

2

带着激情去工作:一个起死回 生的企业故事

3

全球化下的货币政策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企业史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美/马克·艾什 文书局

金融投资理 论

张敬国

商务

1842-1949 中国经济史编年记 中国经济 王方中 人民大学 事 (英文版·第 11 版)企业管理研 唐纳德·库珀/ 究方法(工商管理经典教材·核 经济理论 人民大学 帕梅拉·欣德勒 心课系列) 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再现繁 美/理查德·彿罗 企业史 浙江人民 荣 里达 美/希瓦·维迪亚 谷歌化的反思 企业史 浙江人民 那桑 赢的真相:乐购成长为世界零 企业史 英/特里·莱希 浙江人民 售巨头的 10 大关键 美/帕特里克·任 销售脑(如何按下消费者大脑 求职培训、 瓦茨/克里斯托 浙江人民 中的"购买按钮") 市场营销 弗·莫林 (珍藏版) 5 活法 成功与失败 企业史 日/稻盛和夫 东方 的法则 (珍藏版) 4 活法 人生与经营 企业史 日/稻盛和夫 东方 的法则 金融投资理 中国财富管理宝典 邵宇/冯玉明 文汇出版社 论 求职培训、 超级 CEO 成功哲学课-宗庆后 刘伟 四川人民 市场营销 求职培训、 超级 CEO 成功哲学课-史玉柱 赵宝海 四川人民 市场营销 求职培训、 超级 CEO 成功哲学课-李彦宏 周云炜 四川人民 市场营销 (下)城乡中国 中国经济 周其仁 中信 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 一般经济学 美/安格斯·迪顿 中信 等的起源 鲁商的雄图 企业史 杨宏建 北京工大 豫商的崛起 企业史 王力 北京工大 美/戴夫·洛根/ 部落的力量 企业史 约翰·金/海丽· 中国华侨 费·莱特

35 42 98 59 52.9 45.9 59.9 45.9 28 34 45 32 32 32 39 58 29 32 49

人文类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06


本周最新到货 1

来开店吧!令人憧憬的个性咖 流行、时尚 啡馆

2

潇洒的智慧-诗禅画意金刚经

3

伊丽莎白女王

4

噪声的历史

5

早安,晨型人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伟大的医生:一部传记西方医 学史 种子的故事(自然文库)An Orchard Invisible A Natural History of Seeds 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 的中世 时蔬小话(自然感悟) 居里夫人传-世界名人传记 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 究 好习惯,坏习惯 做妈妈你准备好了吗 众神的星空 抗战纪实(含地图册) 排行的秘密-出生顺序如何影 响人的一生 管理自己的内心 好奇心 超级恋爱催眠术 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 帝国的末路 父亲梁漱溟 旗袍与名媛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埃隆·马斯 克传 半生贪欢,半生痴恋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靠自己成功 上海市民考古手册 珠峰史诗 The Epic of Everest(世界旅行与探险经典 译丛) 没有地图的旅行 Journey Without Maps(世界旅行与探

日/柏木珠希

山东人民

万峰山人-李雄 社科文献 风 人物传记 英/艾莉森·威尔 社科文献 英/迈克·戈德史 北京时代华 科学探索 密斯 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 心理励志 娄丹丹 文书局 瑞士/亨利·E. 人物传记 商务 西格里斯特 宗教文化

29.8 96 79 42 32.8 58

科学探索

英/乔纳森·西尔 弗顿

商务

30

外国史

童岭

商务

30

饮食文化 人物传记

阿蒙 法/艾芙.居里

商务 商务

32 36

社会纪实

行龙

商务

88

心理励志 美/乔伊斯·梅尔 家庭教育 韩/林庆璿 人文图书 稻草人语 军事战争 赵曾俦

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世图

39.9 30 79 128

家庭教育

浙江人民

46.9

心理励志 庄恩岳/庄研 浙江人民 心理励志 美/托德·卡什丹 浙江人民 人文图书 日.林贞年 上海世图

37 49.9 29

美/凯文·莱曼

人文图书

苗棣

新世纪

32

人物传记 记忆珍藏

梁培宽/梁培怒 陈云飞

长江文艺 东方

32 58

人物传记

邱恒明

江苏文艺

35

人物传记 吴晨阳 重庆出版社 家庭教育 尹建莉 作家 人文图书 美.奥里森.马登 京华出版社 记忆珍藏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

32 38 25 88

游记、印象

英/弗朗西斯·荣 上海文艺 赫鹏

29

游记、印象

英/格雷厄姆·格 上海文艺 林

36

107


本周最新到货 险经典译丛) 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 A Thousand-Walk to the 30 游记、印象 美/约翰·缪尔 Gulf(世界旅行与探险经典译 丛) 31 雍正传 人文图书 冯尔康 山旅书札 A Lady~s Life in 英/伊莎贝拉·博 32 the Rocky Mountains(世界旅 游记、印象 德 行与探险经典译丛) 美/詹姆斯.格雷 33 信息简史 人文图书 克 34 行走亚洲二十国 游记、印象 曹正文 35 黃帝的人生观 保健、养生 谢国仲 36 请教鲁智深 游记、印象 沈嘉禄 37 着色十年盛典 流行、时尚 徐家华 2014 敦煌国际联络委员会通 38 考古研究 郝春文 讯 四川省文物考古 39 城坝遗址出土文物 考古研究 研究院 西班牙/费尔南 40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 家庭教育 多·阿尔贝卡 日/北大路鲁山 41 日本味道 饮食文化 人

上海文艺

16

人民

69

上海文艺

26

人民邮电

69

上海书店 上海书店 上海书店 上海书店

35 18 25 388

上海古籍

88

上海古籍

118

上海译文

35

上海人民

35

上海锦绣文 章 惜福-佛学大师开示幸福的智 弘一法师/星去 北京时代华 43 宗教文化 慧 法师/学诚法师 文书局 44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物传记 沈昌文 海豚出版社 45 (最新典藏版)毛泽东与蒋介石 人物传记 叶永烈 四川人民 46 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 家庭教育 曲韵 漓江 47 斯特拉不只是一只狗 科学探索 美/霍曼斯 漓江 48 爱上欧洲和理由 旅游、地理 费国宾 漓江 育儿那些事儿:3-6 岁孩子就 49 家庭教育 日/汐见稔幸 漓江 要这么养 育儿那些事儿:0-3 岁孩子就 50 家庭教育 日/汐见稔幸 漓江 要这么养 (经典图文版)月印千江:弘一 51 宗教文化 金梅 金城出版社 法师李叔同大传 52 中国共和那一天 历史文化 李新宇 金城出版社 53 智谋观止 历史文化 透网鳞 金城出版社 你能用得上:挑男人是个技术 北京时代华 54 两性、婚姻 宋果 活 文书局 雷军:你要相信你比想象中强 55 人物传记 龙隐 文汇出版社 大 42 舒悦家事

人物传记

舒悦

58 42 52 68 35 35 38 28 28 39.8 36.8 32 32 32.8

108


本周最新到货 56 家居赏鉴(奢侈品私享家) 57 咖啡赏鉴(奢侈品私享家)

流行、时尚 流行、时尚

李鹏 李巧长

58 圆满:星云大师最新人生开示

宗教文化

星云大师

59 好情绪,不抑郁

心理励志

半世繁体:民国第一外交家顾 维钧 61 民国十大藏家 60

62 户外运动装备

北京工大 北京工大 甘肃人民美 术

美/莱斯利·卡梅 中国华侨 隆-班德勒

人物传记

杨红林

人物传记

清渠 世界品牌研究课 流行、时尚 题组 外国史 白波 外国史 叶初夏

63 英雄史 64 美女史 让人惊叹的人体谜趣(送给青 65 保健、养生 少年的科学谜趣系列)

荆晓莹/孙翠

138 118 49.8 36.8

东方

38

北京工大

32.8

北京工大

169

北京工大 北京工大

45 45

北京工大

25

艺术类 序号 书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艺术(体育. 上海科学技 元青花鉴识指南 周正琳 电影.戏剧) 术 珠宝表情 收藏鉴赏 日/手塚桃子 人民大学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新世纪 艺术人物、 美/理查德·舒斯 商务 美学译丛) 理论 特曼 美/巴德·科茨/ 跑步时该如何呼吸 收藏鉴赏 克莱尔·科瓦奇 浙江人民 克 蒙古遊牧图-日本天理图书馆 精品图书 烏雲畢力格 等 北京大学 所藏手绘蒙古遊牧图及研究 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 艺术史 李溪 北京大学 型(艺术史丛书) 打量鸡缸杯 收藏鉴赏 沈嘉禄 上海书店 戴敦邦缘画红楼录(『戴家样』艺术人物、 戴敦邦 上海书店 艺术书系) 理论 戴敦邦神缘造像谱(『戴家样』艺术人物、 戴敦邦 上海书店 艺术书系) 理论 书法问道(王振坤书艺文伦 书法篆刻 王振坤 上海书店 集) 图说宋人服饰(南宋及南宋都 艺术人物、 傅伯星 上海古籍 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 理论 艺术人物、 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 蒋频 学林出版社 理论 外语教学与 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精) 设计 梁思成 研究出版社

价格 98 128 28 49.9 1680 49 25 68 58 35 68 88 168 109


本周最新到货 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 书法篆刻 碑系 15 (全三册)马未都说收藏 精品图书 16 玫瑰之恋:"歌仙"陈歌辛之歌 音乐、体育 红木家具 玩家必备手册(热 17 收藏鉴赏 门收藏系列 1) 艺术人物、 18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 理论 14

马未都 陈钢

上海书画出 版社 中华书局 东方

588 49

邹枫

中国书店

98

陈钢

东方

47

马成名 编著

98

110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晚年胡适的“率性”与“做圣” 蔡炯昊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 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14-7 48.00 1958 年 4 月,胡适自美国回到台湾,接替朱家骅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卜居台北郊外的 南港,与中研院毗邻,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中国公学时代的学生胡颂平担任胡适的秘 书和助手,到胡适 1962 年逝世,朝夕相处近四年之久,将胡适日常所言所行中精彩可观的部分 按日期记下,编成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读之令人如亲睹胡适之音容笑貌,亲切有味, 可以窥见政论文字及高头讲章之外的胡适。其中不乏值得反复玩味的句子,对答之间有如《论语》 之中孔子与门人的谈话,而胡颂平也在书中称读《论语》从胡适身上获得印证;而另一面,幽默 隽永之语,有如禅宗语录,令人会心莞尔。罗志田教授曾以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为教育子女所编的 111


三辉链接 启蒙诗中“率性”(出自《中庸》)与“做圣”二语概括胡适性格中的两个面向,从此书看来, 大致不差,可以各举出若干例子来印证。 晚年仍坚持早年的见解 胡适一生为学论政的主张前后变化极小,在近代学人中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一位,就影响论, 在近代中国可与之相牟的梁任公便是流质易变,“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前后主张相 差很远。而与 1949 年之后在大陆影响极大,在台湾则被封杀,近年来又常常被思想界拿来与胡 适相比较(尽管我认为比拟不伦)的鲁迅也前后变化甚巨。胡适此种前后一致大约与其刻意要“做 圣”的念头以及多年的修身功夫是分不开的,到晚年,也可以说是内化到了一言一行当中,即如 孔子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胡适以少年暴得大名于国中,与其提倡白话文,竭力鼓吹新文学分不开,到晚年还常常坚持 这一主张,评论诗文时常常可见,作文时也力求浅近,要让读者能不费力就懂。如他 1960 年 4 月 25 日对胡颂平说:“我的文章改了又改,我是要为读者着想的。我自己懂了,读者是不是给 我一样的明白?我要读者跟我的思虑走,所以我写文章是很吃力的。这是一种训练,这种训练是 很难的。别人写文章,只管自己的意思去写,不是为读者着想,我是处处为读者着想的。”评价 古文时,胡适便不以众人评价甚高的明代归有光的几篇名文如《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为佳, 认为语句都有不通之处,是因为当时口语已经不是古文,勉强为之,所以不能文从字顺,更无从 传神了。唐宋之际提倡古文者如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之所以能通,是因为读通了《论语》, 《孟子》,《孝经》等先秦典籍,先秦古文正是当时的口语,所以是活的语言,活的文学,“中 古时代,从三国末到唐朝的文章,有许多文章是不通的;因为活的文字已经死了,用死的文字来 写活的语言,所以很少能做通的。” 又如胡适早年《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不用典,1960 年 12 月 26 日《公论报》的女记者宣中 文拜访胡适,胡适和她谈起报章上的一篇文字《梅贻琦重获健康》中有如下句子:“这逃避无踪 的病中岁月,对梅部长真是‘燕莺过后雁飞去,细数浮生千万绪’。”胡适认为不好,说:“你 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写?为什么要用这些套语?”并且指出她引晏殊词句的错误指出,接着又不 失幽默地说:“该打,该打手心。” 至于诗词,胡适主张也是一如早年选编《词选》时的态度,力求口语化,生活化。一次胡颂 平背起苏东坡的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 不应,倚杖听江声。”胡适说这首词是首好词,其中只有一句不好,就是“家童鼻息已雷鸣”, 说:“你也曾听到过儿童熟睡时的鼻息如雷鸣吗?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 雷鸣二字形容。这就是说得太过了,这是东坡的偷懒,不肯造句……作诗填词,都不能用凑句, 虽然七绝只有四句,只要能做到没有凑句,就很不容易了。” 胡适论诗,认为看一个人的诗写得好不好,要看他的绝句,大约也看能否不凑句而来,因而 对于许多过去评价很高的诗很不以为然。1961 年 12 月 5 日,胡适病中与胡颂平谈起:“你看完 陈三立《散原诗集》吗?这里面没有一首诗使我感动的。像杜甫《秋兴》八首,我总背了几千遍, 总觉得有些句子是不通的。律诗像缠小脚一样,过去大家以为小脚好看,但说穿了,小脚并不好 看;律诗也没有道理。”杜诗之中,《秋兴》八首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而胡适却以为不通, 更以缠足比喻律诗,可见胡适心中律诗的地位了。数十年来,态度并无大的变化,相当一致。胡 适晚年还念念不忘有机会要完成《白话文学史》的下卷,然而终于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也是一桩 112


三辉链接 憾事。 新思想与旧道德融于一身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文学上的主张与其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不能分开来看的。论者每每认为胡 适对文言文立论过苛,而事实上,胡适作文作字心中都存有一读者(如前引之文),做事更是常 常从细节处便替人着想,并且认为世上最为可耻的事就是摆出一副生气的脸给人看,这大概与早 年丧父跟随母亲在人数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中的生活经验有莫大的关联。小到折信纸一类事 情,胡适都能考虑到收信者的方便,某次和胡颂平谈起:“外国和中国信的折法不同,他们是把 有字的一面向里折,不要折得太整齐,就是说不要对折,上面的长些,下面的短些,那么人家拆 信之后很快可以打开信纸来看了。这样小小的事情,也要为别人着想。”可见胡适细心之处,读 之令人感动。又如写字,胡适也是一笔不苟,力求个个字清楚,认为“字写得规矩与否,就可以 看出这个人的是否负责任。你写的草字叫人家认不得,你就对你的朋友不负责任了。”而直到逝 世的当天下午要参加中研院新任院士的酒会时,胡适还催促胡颂平要早些前往会址,不要让人家 久等。 于细微处,可见胡适修身功夫一斑,这与其出身于“僧道免入”的理学家庭,或不无关系。 胡适逝世后蒋介石所赠挽联词曰:“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可谓知 人之论。在胡适身上新思想与旧道德实是一体两面,相得益彰。傅斯年中年之后曾说:“我们这 批人思想上可以说已经西化了,但是安身立命处还是地道的中国人”,也是这一层意思。 胡适晚年受人攻击,大陆上自不必说,台湾及海外一群“新儒家”认为他贬低中国文化,鼓 吹全盘西化,以致异端邪说兴起,是大陆沦陷的主因。持此种论调者其实不知胡适,所以书中屡 有提到胡适连看都不要看这些文字,并说看了也不会生气。相形之下,胡颂平记下攻击胡适的徐 复观之流的言行就让人不能恭维了,徐复观在《民主评论》中的一篇文字中对胡适进行漫骂,语 调近乎人身攻击:“今天在报上看到胡博士在东亚科教会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词句,来污蔑 中国文化,污蔑东方文化,我应当向中国人,向东方人宣布出来……”而徐复观在 1958 年给胡 适的一封信中则甚为谦恭称:“先生个人之学养,与日俱深……先生在学术上所以领导群伦者, 不仅为个人在学术上之成就,而尤为知识分子精神上之象征。”云云。以此观之,标举儒学而前 后言行不一致,主张且不论,而行事若此,似不足以当儒者之名,遑论所谓“新儒家”。 儒家首重修身,以今天的话来说可是说是主张道德上的个人主义,胡适虽从不自称儒家,实 际上却得了先秦儒家的神髓(无独有偶,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处于同一战线的周作人中年以后 自称儒家),颇值玩味。可见新文化诸人的思想底色中,传统因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大概幼年 受过几年私塾教育,与后几辈从新学堂出来的学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做圣”的胡适也有“率性”的一面 谈毕“做圣”的一面,“率性”的一面自也不能忽略。胡适讲话风趣,常常引人一笑,而又 决不浅薄庸俗,前引打手心的事例屡屡见到,胡颂平某次不按时回家,胡适也称须打三下手心。 一次蒋廷黻在胡适病中来探望,说小孩子不听医生的话,该打屁股,胡适便连声说听话听话,作 儿童状。 又如谈到怕老婆的故事,胡适说:“世界各种文字的怕老婆的故事,我都收藏了。在这个收 113


三辉链接 集里,我有一个发现,在全世界国家里,只有三个国家是没有怕老婆的故事,一是德国,一是日 本,一是俄国……现在我们从这个收藏里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自由 民主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极权的国家。”而某次陈雪艇请 胡适吃饭,胡适不同意,戏称未经太太允许而擅自带客人回家吃饭,是美国妇女离婚的 48 个理 由之一。直到对方说是女儿做饭胡适才欣然前往。而胡颂平不几天不回家,胡适故也作严肃状说: “我的 PTT 证(怕太太证)不能颁发给你了,因为你还不够资格。”以此来调侃下属。此类事例 还颇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可自行搜寻。总而言之,胡适晚年的“率性”性格并未减退, 还是随时显露的。 郭沫若、冯友兰及其他 此外,该书予读者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几处:一是关于与胡适有过来往的人物的轶事,如关 于郭沫若的,胡适某次提到:“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大概在十八九年之 间,我从北平回到上海,徐志摩请我吃饭,还请郭沫若作陪。吃饭的中间,徐志摩说:‘沫若, 你的那篇文章(是谈古代思想问题,题目忘了),胡先生很赏识。’郭沫若听到我赏识他的一篇 文章,他跑到上座来,抱住我,在我脸上吻了一下,我恭维了他一句,他就跳起来了。”。这一 抱一吻将郭的行状描摹得淋漓尽致,有了这层知识,得知其后来的种种肉麻谄媚之举也就不足为 奇了。一则关于冯友兰,“在天主教办的一个刊物上,知道冯友兰在那边认过一百三十次的错, 自己承认是无可救药的资产阶级。他本来是个会打算的人,在北平买了不少的房地产,一九五零 年在檀香山买了三个很大的冰箱带回去,冰箱里都装满东西,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 的。他平日留起长胡子,也是不肯花剃胡子的钱……”这段话也是很传神的,冯友兰随风倒的毛 病别处也曾见过,而贪小利则是首次知道,倒是与何兆武笔下爱当二房东的吴晗有几封相似了, 可谓难兄难弟。 一是彼时台湾社会一般民众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好学的风气。胡适某次夜里乘车回家,一军 官立于路旁说要向他请教,还说一直读他的书,很有收获。而一位驻守马祖的兵士也来信求教不 同版本的《出师表》中一个字的异同,胡适读信之后甚为嘉许,认为在军中图书不足的情况下还 能做这样的小考证。以我的有限经验,今日军人当中,如此好学之人,可能已经不多见。胡适心 脏病发住院后,还有台湾中部的一位小学教师要前来拜访,说一直读他的书,得知他病了,要告 诉他家传的治心脏病的偏方,虽然这位老师不知道心脏病还分好几种,但总归令人感动。身处流 行文化压倒一切、传统阅读日渐式微的时代,看到这几则事例,便只能心向往之了。■

114


制作者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jfbooksclub@vip.163.com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 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 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11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