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2016春夏社刊

Page 1




徒步蘇花道-走讀史跡 文/圖 王春智

前言. 每一條古道、舊路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從荒野 中開闢、在叢林裡踏出,不同時代的使用對象,留下 各種無法抹滅的歷史刻痕。縱橫山林原野、穿越古今 時空,是道路交通、也是土地脈絡,它是族群的牽 繫、也是歷史的軌跡、更是時代更替的標記,連結蘇 澳、花蓮間的蘇花道,即是如此。

蘇花道. 蘇花道間的土地,曾是早期原住民族出入活躍的地 方,包括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 猴猴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等;及至後續因採 礦、貿易、逃難、移民而來的有西班牙人、荷蘭人、 英國人、德國人、日本人與漢人。也因時空轉換、時 代交替緣故,它有著不同的稱呼對待;從最早期原住 民自行走出的舊路、古道,到外來統治者進入官設之 後山北路、大南澳路、沿岸理蕃道路、東海徒步道、 蘇花臨海道、到今日大家熟知的蘇花公路。

徒步紀行. 2011 年與 2014 年,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夥伴,兩度利用新年及春節長假徒步行走蘇花道,藉此兩腳走讀 方式、我們更精確地踏到蘇花道每一里路,認識腳下承載的土地,理解海底隆起、地殼上昇岩層的肌理,欣賞精 采豐富的自然生態,體驗先民以此等同方式在這路段上的移動,並感受相同吹拂、來自廣大深層太平洋的風…。

蘇澳地名. 我們徒步的起點,起自蘇澳;蘇澳古稱港口、東港或施八坑。1626 年西班牙船艦航向北台灣佔領雞籠和淡水 前,船行東海岸北上探查可停泊港灣,途經蘇澳、命名為聖羅倫斯灣「San Lorenzo」;蘇澳地名起源何自?眾說 紛紜,根據鎮誌記載為 1820 年 (嘉慶 25 年)泉州人蘇士尾率眾到此墾殖,後人為紀念其開拓此地的功績,故名蘇 澳;又因曾有鄉紳僱用 44 名羅漢腳到此墾荒,他們閒暇以骰子聚賭,另名施八坑。 2


蘇澳果真是 1820 年蘇士尾率眾開闢後據以命名否?清代姚瑩所撰《東槎紀略》記載 1810 年 (嘉慶 15 年),臺 灣總督方維甸奏報朝廷文書,就已提及蘇澳地名:「淡水玉山之後,地名噶瑪蘭 …其地三面距山,東臨大海,平 原寬廣,形若半規。南有蘇澳,可進大船…」; 1837 年(道光 17 年)之《噶瑪蘭志略》與 1840 年(道光 20 年) 《噶瑪蘭廳志》均提及 1807 年(嘉慶 12 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蘭征討海盜朱濆,所寫的詩文及奏摺都已提及 「蘇澳」的地名; 「…番云過山即蘇澳, 其山巉巖險絕,亂石縱橫,並無人 逕 …」 ;1874 年(同治 13 年)《臺灣海防 並開山日記》羅大春記載沿途歸順的番社 共有三十三社,並詳列番社名字,其中就 有「蘇澳社」,可見蘇澳名稱始自蘇士尾 闢墾之先,並應為原住民之一社名。

圖/2014 年大年初一、徒步蘇花道由蘇澳車站啟程出發.

古早的蘇澳. 1840 年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記載: 「蘇澳為蘭界東勢之盡頭,有街市居民,五方雜處,然人煙未能稠密,諸 船亦不甚來...。」 ;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曾選定「蘇澳蜃市」為清代蘭陽八景之ㄧ。 澳水回旋地角東, 山光日色照曈曨。 蜃樓海市何人見? 遙在澹煙疎雨中。」(烏竹芳)

無端海市湧樓臺, 車馬衣冠景物該。 ㄧ水暗連諸嚕嘓, 半空擎出小蓬萊。 仙家總在迷茫外, 世境都從變幻來。 莫使風吹南北澳, 留將圖畫太陽開。」(陳淑均)

3


晉安宮. 晉安宮位於蘇澳新站附近,為蘇 澳最古老的寺廟、又稱『張公 廟』 ,建於 1827 年(道光 7 年),奉 祀張公聖君,亦稱「法主公」是泉 州人信仰。生態社兩度徒步蘇花道 的起點,都先來到晉安官參拜,一 則祈求全程平安順利,另則為參訪 與羅大春相關的兩塊石碑而來。

圖/眾人先到晉安宮參拜祈福祝禱一路平安順利.

後山北路. 1874 年(同治 13 年)日本入侵台灣引發「牡丹社事件」,欽察大臣沈葆楨奉命來台善後,奏請朝廷「開山撫番」 開闢後山道路。當時,羅大春是福建陸路提督,奉令來台開闢蘇花古道『自蘇澳至花蓮港北岸計程二百里』 。羅大 春闢建後山北路過程,曾設置三石碑「道路里程碑」、「大南澳抵達碑」 、「師次新城碑」 其中「道路里程碑」尚存晉安宮;「大南澳抵達碑」置於南澳震安宮旁的碑亭內;「師次新城碑」原設置於花蓮 新城,1896 年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造訪,曾發現於草叢中,後因保存不善、消失於大雨沖刷後的河道中。 晉安宮另有一「羅提督興學碑」,乃羅大春率軍開闢後山道路駐紮蘇澳期間,為提倡文風、鼓勵義學,捐銀五百 圓興建屋舍作為授課學堂,鄉民感念羅提督助學義舉而立碑紀念。

蘇澳冷泉. 蘇澳冷泉是全國知名景點,水質透明、可飲可浴,是台灣僅有低溫碳酸氫鈣冷泉;日治前、日本軍人竹中信景 途經七星嶺下,飲用後覺得清甜甘美、精神爽快,退伍後舉家搬到蘇澳、研究冷泉並設置工廠,以冷泉製成彈珠 汽水(那姆內)銷售,而成為台灣彈珠汽水的起源。蘇澳冷泉園內豎立有一座「冷泉先驅者紀念碑」 ,以表彰竹中信 景開發蘇澳冷泉的貢獻。 早在竹中信景之前的二十年,1873 年(同治 12 年)日人樺山資紀和水野遵就來到蘇澳泡過冷泉了。日本國在 1871 年「八瑤灣事件」爆發後,就積極準備對台用兵,樺山資紀奉令潛入台灣偵察,他們在蘇澳登陸、並深入南

4


澳「番地」 ,調查及蒐集風土民情 資料;當年的樺山資紀 36 歲,官 拜海軍少佐;22 年後他再度來到 台灣,已是海軍大將,就任日本 治台的第一任台灣總督,水野遵 為首任民政長官。

圖/彈珠汽水的發源地-蘇澳冷泉.

蘇花公路起點. 砲台山-1884 年(光緒 10 年)清法戰爭時期,陳輝煌奉命組織團練守備蘇澳,利用砲台山山勢防禦,戰後於 1889 年構築砲台兩座其上,始稱砲台山。 1923 年(大正 12 年)總督府花了 600 多萬圓闢建南方澳漁港,完成初期、有日本漁民 49 戶遷入,後來陸續增加 到數百戶;1927 年(大正 16 年)於砲台山興建「金刀比羅 神社」祀奉海上守護神金毘 羅,供為海上交通之守護神。 現今位址改為供奉「豁落靈 官」的天君廟。

圖/台 9 線蘇花公路的起點.

內埤海灘(情人灣)- 西鄉隆盛一則海角七號的戀情 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協助日本明治天皇維新的第一大功臣西鄉隆盛,年輕時曾受命薩摩 藩主島津齊彬的祕密任務、前往台灣探勘,意圖擴張領地。1851 年春天,他抵達基隆社寮島,發現有清軍駐守、 無法上岸,於是轉往東行,越過烏石港,在南方澳沒人看守的白砂海灘上岸,大概就是現在的內埤海灘。上岸

5


後,西鄉利用一個平埔族家庭的小屋做掩護,積極地探查周遭的民情風俗與沿海地理環境。那個小屋住著一個老 翁和一名 17、18 歲少女,名叫蘿茉,當年 24 歲的西鄉和蘿茉很快地就相戀、墜入情網。半年後,於 1851 年秋季 西鄉不告而別,偷渡回到日本的家鄉。幾月後蘿茉生下一名男孩,卻因過度思念西鄉,不久後生病而死。 西鄉隆盛返回日本,後來另娶妻子,在 1861 年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西鄉菊次郎」。1895 年台灣正式成為日 本的國土,西鄉菊次郎也踏上了 44 年前他的父親曾經來過的土地。他歷任總督府參事官、與地方支廳長等職務, 然後成為首任的宜蘭廳廳長 1897 年~1902 年(明治 30 年至 35 年) 。任內主要的政績為整治宜蘭河,造堤搭橋、 使鄉民免於水患之苦,宜蘭人感念其建設,稱頌為「西鄉堤」、 「西鄉橋」 。 西鄉菊次郎離任後,地方仕紳於 1905 年(明治 38 年)豎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以資紀念。石碑距今百年歷 史,已被宜蘭文化局登錄為歷 史建築。 許多日本人都知道西鄉菊次郎 是西鄉隆盛的長子,卻一直不 明白,為何長子會取名叫「次 郎」 ;原是為了這一台灣「海角 七號」的另則動人的異國戀 情。

圖/南方澳漁港&右上側的內埤海灘(情人灣).

蘇花公路 112K~116K. 2010 年 10 月 21 日,受到梅姬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影響,蘇澳鎮及南澳鄉降下超大豪雨,造成蘇花公 路 112 公里到 116 公里路段遭到大量土石崩塌沖毀,多處坍方中斷,行經該路段而受困的大小車約有 30 輛、逾 500 人一度受困;其中包括創意旅行社遊覽車 19 名旅客、連同司機 1 名與導遊 1 名以及疑似搭上創意旅行社遊覽 車的 1 對夫婦,和弘泰旅行社遊覽車 1 名司機及 1 名領隊加上白色自小客車的 1 名駕駛共計 26 人,不幸罹難。

6


圖/116K 梅姬颱風造成崩塌的修復後情景.

中央山脈主脊的起點-東澳嶺下烏岩角. 113.5K 東澳嶺下有一巨大岩塊-烏岩角(烏石角、蝙蝠岩)是一陸連島,海拔約 60 公尺,是中央山脈主脊的起 點。中央山脈主脊由此開始延伸至 東澳嶺,由於 2004 年成為軍事管 制區後,東澳嶺就再無法登頂了。

圖/113.5K 中央山脈主脊的起點-東澳嶺下烏岩角.

7


蘇花公路安魂碑記. 114.2K 處的觀景台新建「蘇花公路安魂碑記」 由宜蘭佛光大學教授卓克華所撰「…縱浪大化 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圖/114.2K 蘇花公路安魂碑記.

「遭難碑」「開路先鋒爺碑」 116.7K 慶安堂、是遊客停車休息也是欣賞烏石鼻岬角與東澳灣最佳的展望點;慶安堂奉祀的是開闢道路的英 靈;1917 年(大正 5 年)日人開闢東海徒步道時, 因炸藥炸死三位工作人員,因而設立「遭難碑」; 國民政府改為「開路先鋒爺碑」 ,繼續紀念因公殉 職者,後來建廟為慶安堂。 「開路先鋒爺」就是指 這塊石碑上刻的十三位日本和台灣人,最後寫入 的是民國 39 年開路工程,因被落石擊中身故的吳 錦文段長,當地人稱此碑為「石牌公」 。

圖/116.7K 慶安堂「開路先鋒爺碑」.

圖/慶安堂前南望烏石鼻.

8


站前地標 東澳車站前有一意象地標;『杵臼代表泰雅族的文化,浪花則是漢人的漁村文化,以及飛魚是族的橋樑,山海產 交換象徵和諧的景象』 。若面向北邊、站立於車站前橫跨台 9 線的路橋上,穿越其下的公路右側、靠海、是蘇澳 鎮、屬漢人範 圍;公路左側、 靠山、是南澳 鄉、屬泰雅族的 領域,這裡果真 是一個族群融 合,文化互相交 流、學習的山海 產交換之地啊!

圖/東澳車站前的站前地標.

圖/回首來時路、蘇花公路崩塌段&東澳灣.

9


大南澳越嶺段. 官修的「後山北路」完工後,沿途原住民部落反抗不斷,道路無法暢行交通,約一年多就荒廢難行,官府即使 屢有重修也都難以維繫。直到日治時期,捨棄舊有古道上至山腰、下到海邊的路線,以沿蘇花間海岸邊闢建,先 開鑿了北段的「大南澳路」與推進「大南澳隘勇線」同時並行,再從南段的花蓮新城修築「沿岸理蕃道路」連通 蘇澳,及至 1925 年(大正 14 年) 4 月完工的「東海徒步道」 ,再因交通需求擴建為可供車輛行駛的「東海臨海 道」 ,才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古道距今一百四十年,當年就已荒廢,又經歷百年滄桑,舊跡早已難尋。近年來,政府委託學者調查,勉強找 出其中的三段舊路,規劃整建為國家步道,既可見證蘇花道的開拓史,又可提供民眾做為登山休閒的用途。 「大南 澳越嶺段」即是其中的一段。 大南澳越嶺段全長約 4 公里,北端入口位於烏石鼻戰備道路約 3.2K 處,南口位於大南澳朝陽社區的天后宮。古 道呈南北縱向,地勢北高南低,因此由北往南走,多為下坡路,路程較輕鬆, 若由南往北走,則海拔落差幾達七 百公尺,路程頗具挑戰性。

圖/大南澳越嶺段的越嶺點.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1.全台灣最古老的地質地形-烏石鼻地質非常特殊,它一開始是海底岩漿噴發後凝固、而形成高度變質的變質岩岩 脈,在大南澳造山運動時、漸漸被抬升出海面所形成的陸地,地層為大南澳片岩層,是全台灣最早浮出海面形 成的陸地,也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岩層。 2.外形像往太平洋深呼吸的長鼻子-烏石鼻海岬組成的岩體結構,是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比周圍的片岩堅硬, 因此在海浪的劇烈沖擊琢磨下,片麻岩脈成為凸出的海岬,片岩則凹入形成海灣。 3.海底牧場-烏石鼻是台灣東部重要的漁場,由於有強盛且速度很快的赤道洋流-黑潮,所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和 魚群,加上原始林延伸入近海,豐富的有機鹽吸引小魚在岸邊覓食棲息,因而吸引大魚前來。所以,此地近海 於日治時期起就多設定置漁網,以守株待兔方式捕捉洄游性魚類。 10


4.植群壓縮現象-烏石鼻屬靠海山脈,由於海風吹拂及雲霧影響,氣溫變化較為激烈,因此植群的帶狀分化、就會 發生在較小的海拔範圍內。在這裡可能在 500m 的山地、就涵蓋了屬於中央山脈 1000m 內的植群,也就是把中央 山脈 1000m 內植群壓縮在此地海拔 500m 內這是特殊的「植群壓縮現象」 。 5.氣候分水嶺---烏石鼻以北是東北地理氣候區(宜蘭型氣候),以南是東部地理氣候區(花蓮型氣候),秋冬東北季 風帶來強風雨霧,烏石鼻形成一面天然隔牆,北側迎風面、受到地形影響,氣流在此形成雲霧而降雨綿綿的天 氣;南側背風面、氣流在吹至西南方時水氣已下降,所以背風面氣候也就較為乾燥。

圖/左~東澳嶺-中央山脈主脊起點;右~南澳嶺-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威里事件與娜娘仔 Naniwa(朝陽社區). 大南澳越嶺段南口的朝陽社區、有一大家慣稱的舊名「娜娘仔」 ,街道路牌也寫著「娜娘路」,經查證應是日語 naniwa(浪速)的訛稱,起因 1906 年(明治 39 年)「威里社事件」 。當時已屬歸順的外太魯閣群、認為製腦業者賀田 組發給警備津貼有不公平情事,憤而殺害並馘首包括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及製腦員工計 25 人。事件發生後、日方 增設封鎖該群交通之威里隘勇線(又稱北埔隘勇線),並於 1907 年 7 月調派海軍南清艦隊「浪速丸」 、「秋津洲」兩艦,停泊現今之朝陽 漁港、從海上砲擊太魯閣近海之部落,進而陸上也配合台東廳警察 官吏所組成之搜索討伐隊,膺懲主謀滋事的西拉罕社與威里社等 社。浪速丸(Naniwa)艦屬聯合艦隊、是日本海軍第一遊撃隊,曾參 與日清甲午戰爭之黃海海戰;當時艦長即是鼎鼎大名、與陸軍乃木 希典並稱日本「軍神」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也因而在此留下 Naniwa(浪速)地名,二戰後改稱朝陽社區。 圖/朝陽社區的娜娘路.

11


圖/朝陽社區入口意象.

大南澳國. 1868 年(同治 7 年)英國人荷恩(Horn)、在淡水貿易商德國人美利士(Milisch)的資助下,帶領數名外國人及三 十幾名噶瑪蘭人登陸大南澳海岸,在此建立堡壘、展開屯墾。然後逐步擴大基地,伐山煮腦、添僱兵勇,成立 「大南澳國」,以殖民統治者自居。 荷恩一番經營、幾個月內在大南澳建築土堡一處、草瓦房二十多間。在小南澳建一土牆、再於其中建瓦屋三 間、草棚十餘間、備有槍砲彈藥、工匠百餘人,防衛壯勇二十餘人。荷恩砍伐木材運銷雞籠,並對風藤、薯榔等 農產品課稅 15%~20%。隔年,1869 年更擴大範圍至蘇澳港口山麓,起造房屋三間、不斷地自雞籠以食物、火藥運 販蘇澳地區。 清國得知此事、噶瑪蘭通判丁承禧勸阻無效,總理衙門向英、德交涉無功,英國領事雖然同意將荷恩撤出南 澳,卻遲不行動;同時聲稱大南澳為生番居住地,不屬於清國領土。1869 年(同治 8 年)5 月、英國更派出軍艦至 蘇澳,在大南澳停留三日,實際支持荷恩的屯墾行動。就在清國與英、德持續交涉之際,同年十月卻傳來荷恩遭 遇船難溺斃的消息,荷恩的屯墾行動後繼無人,「大南澳侵墾事件」才告落幕。

12


荷恩拓墾南澳期間,獲得泰雅族人的信任,還娶了一名泰雅族頭目的女兒為妻;短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在南澳 建立起殖民勢力,最後以悲劇收場, 是一段充滿傳奇的歷史。今日的南澳 地區,應還有荷恩的後裔在此生活。

圖/巧遇回金岳部落的泰雅族人、其中兩位有著西洋人的白皙肌膚與外貌.

沙韻之鐘. 1938 年(昭和 13 年)9 月,泰雅族流興社少女沙韻(sayon)協助日本老師田北正記搬運行李下山,不料途中遇到 暴風雨,她在經過南澳南溪的便橋時不幸失足落水,經當地警所營救,除了發現所背負行李外,並無沙韻行蹤。 幾天後,《台灣日日新報》刊出簡單報導,標題為「蕃婦落溪,行蹤不明」。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意外墜溪事件, 卻因當時的時代氛圍及政治操作,最後竟演變成為一個傳奇故事與時代樣板。 同年,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聽聞此事後,特地前往沙韻墓地祭祀致意並公開讚賞沙韻之「進誠奉公」精神, 特地還做了一首詩,並且要求所屬為之宣傳,也向台灣總督府報告。翌年的 1939 年, 《台灣愛國婦人新報》公開 讚賞沙韻「為國捐軀」 ;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也以此做為皇民化教育的宣導教材,發動藝文界宣傳沙韻的英勇事蹟。 並於總督府親自接見沙韻家屬,頒贈一座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沙韻之鐘)字樣的銅鐘,還在沙 韻遭難的地點立碑紀念。 繪畫、郵票、戲劇及小說紛紛問世,沙韻與田北正記間、由生師幫忙揹行李,傳誦成男女情愛相送、生離死別 的場景;《沙韻之鐘》的流行歌曲,台、港、日、滬風靡一時,後來也改編成《月光小樂曲》 ,詞曲優美讓人琅琅 上口、傳唱至今;1942 年(昭和 17 年),沙韻的故事更被改編成為電影,請來當年紅極一時的李香蘭擔綱演出女 主角沙韻,也被編入小學教科書,而成為當時台灣家喻戶曉的愛國故事。 二戰後、統治者更迭,仇日、排日的政治教育與 228 事件全台搜捕、屠殺的驚恐效應,「愛國事蹟」很可能就是 災禍根源;沙韻之鐘被遺棄及至下落不明、遭難紀念碑被人為破壞、沙韻的故事被全盤否定,有說是日本殖民政 府編出來的虛構故事、根本無此人物,部落長老說流興社位處深山,物資須從南澳街上採買運補上山,日警徵調 原住民輪流提供勞務,沙韻只是接到命令去協助揹扛行李而已,當時同行的還有五、六位族人;沙韻的家屬後代 更說、沙韻當時已是成年人,年紀比那位日本老師還年長,根本不可能發生如《沙韻之鐘》電影所描述的師生戀 情劇情…云云。 沙韻的傳奇故事,僅僅流行短短幾年而已,隨著日本軍國戰敗撤出台灣而劃下了句點,沙韻之鐘的鐘聲也不再

13


迴響於流興社山谷。戰後,沙韻的家屬甚至族人面對新來的官員,均驚恐地否認沙韻的事蹟,強調這是日本人虛 構出來的,以免被貼上「皇民」的恥辱標籤而遭到政治清算。《沙韻之鐘》只剩殘存的基台,被人們遺忘在僻遠的 舊流興社的山林裡。 沉寂近 60 年後,沙韻故事的歷史記憶又被喚醒; 1992 年(民國 81 年),一位日本高中少女來台參加羽球比賽,期間、無意中在卡拉 OK 店聽到《夜光小夜曲》的演 唱,她很喜歡,回國後將這過程撰寫投稿。經過媒體查證原曲就是《沙韻之鐘》 。之後 NHK 電視台前來台灣拍攝記 錄片,追尋《沙韻之鐘》這段歷史往事。1997 年(民國 86 年)南澳鄉公所重鑄「沙韻之鐘」 、設立「沙韻紀念公 園」於武塔村,放置重鑄的沙韻之鐘。2007 年(民國 96 年),電影《練習曲》描述一位年輕學生騎著單車環島旅 行的故事, 《沙韻之鐘》的景點及歌曲,成為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2011 年 8 月 10 日,長期關心南澳地區泰雅原住民,熱衷踏查古道舊路的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因為尋找 「沙韻之路」而失足身故於南澳束 穗山中,讓社會各界再度熱切探討 起沙韻的事蹟… 「我為了沙韻傳奇走入這山區,卻 被山、水、人與物重塑與改造了-林 克孝」

圖/南澳鄉公所重鑄的「沙韻之鐘」 ,設置於沙韻紀念公園.

漢本車站. 漢本是近代名,原住民古稱“百里分”、別列坌、八里坌、或日治時期的「白來分駐在所」 、石龜碉(台灣堡圖) 等,是泰雅族煮鹽、交換鐵器用品的出入門戶 mlihun 或 berehun;1968 年日籍技師來台協助規劃興建北迴鐵路, 以蘇澳→花蓮的中間ㄧ半,日語 han-bun 命名為漢本 。

圖/漢本車站. 14


烏帽子岩. 1919 年(大正 8 年)橋本白水旅行東海徒步道(蘇花臨海道前身、未開通車道前只能徒步行走),所稱之『烏帽子 岩』即卡通片棋靈王、指導近藤光下圍棋的掑靈藤原佐為,頭上戴的那頂烏帽子、也是日本古代男子成年後戴的 帽子;據說要走到 149.5K 再往南邊看,才真像烏帽子~

漢本遺址. 2012 年蘇花改工程,位於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進行的工程中發現「漢本遺址」,以及武塔隧道附近的「武 塔遺址」 ,隨後交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至今總共挖掘到三個文化層,第一文化層大約 距今 900 到 1600 年,屬於金屬器時代,第二文化層距今 1600 到 2000 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去年(2015 年) 考古團隊又發掘到 2000 年前更古老的第三個文化層。 已挖出有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瑪瑙、骨角器與玻璃珠等物品,其中出土的鐵渣,證實當時台灣已經擁有冶 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另外,還開挖到 100 多具石棺中的先人遺骸,以及發現 3 件青銅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老師認為,從漢本遺址陸續出土的遺物中有許多的舶來品,推測當時的原住 民的貿易,應由花蓮一路往南,並延伸到呂宋島及中南半島,想見當時海上交易之熱絡。甚至以「最早臺商」來 形容漢本人。 考古學者還在這裡發現深達三、四公尺的土石流堆積層。早在一千多年前,地震與土石流,就不斷威脅著人 們,漢本人為了抵禦天災,做了駁坎等土木工程,想辦法與災害共存。漢本遺址非常立體,家戶櫛比鱗次,他們 把過世家人埋在家裡,這種喪葬與住家形式,與早期原住民非常相似。 劉益昌也認為,漢本遺址的重要性不下於卑南遺址與十三行遺址,它解答了台灣史前史中許多謎題。橫跨新石 器與金屬器時代,煉鐵爐的發現,可以清楚看到 1600 年前,煉鐵技術的引進與萌芽,推測北部十三行的煉鐵技 術,可能也受到這群人的影響。 劉益昌推測,漢本人應該是阿美族、噶瑪蘭族也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隨著遷徙融入台灣眾多族群中,可說是 台灣人共同的祖先之一。考古團隊用極為謹慎的作業方式,希望能替漢本這群老祖先搬家。

四大斷崖. 大家習慣通稱蘇花公路最美路段的清水斷崖,其實精確稱呼應是四大斷崖,由北而南分別是姑姑子斷崖、卡拉 岡斷崖、清水斷崖與得其黎斷崖。 姑姑子(gukutsu)或稱吾谷子、山的尾稜或鍋蓋之意,現今和中。 卡拉岡(kanagan)或稱卡那岡、道路崎嶇或柵欄之意,現今和仁。 清水、大清水、小清水、是日本人清水先生或是指流水清澈?地名混淆已難考證。 得其黎 (tatsugiri)或稱塔次基里、擢其力、達梓里、立霧,現今崇德。

15


圖/四大斷崖-由遠而近(右→左)姑姑子斷崖 卡拉岡斷崖 清水斷崖 得其黎斷崖

圖/1930 年陳澄波繪 東台灣臨海道路

6 號隧道. 6 號隧道位於卡拉岡斷崖、北方是姑姑子斷崖;日治時期、蘇花臨海道工程挖通 11 個隧道,編號 1#~11#由南向 北編(花蓮→蘇澳);11#~7#都位於姑姑子斷崖(國民政府時期則反方向由北往南編)。其中最為出名,曾經是紙幣 一元上面圖案的象鼻隧道為 8 號隧道,但由於崩塌嚴重、前後連接路都已無法通行,因此也難以靠近,近年曾有 人以攀岩方式由海灘攀爬抵臨。 位於姑姑子與卡拉岡間凹入的海灣,即為知名的和仁礫石灘以及和仁採礦專區,在這裡、日日夜夜都有川流不 息的砂石車出入,連車站也都為載運水泥而設計,只有搬運與裝載設施、沒有車站本體。 6 號隧道(和仁短隧道)是日治時期、蘇花臨海道挖通的 11 個隧道中第 6 個,也是如今尚在使用的唯一舊隧道。

16


圖/民國 50 年發行的一元紙幣以象鼻隧道為主圖.

圖/象鼻隧道前後引道崩塌嚴重已無法通行、有人從海灘攀岩抵臨.

圖/和仁車站是為水泥而設、只有搬運與裝載設施沒有車站本體.

17


圖/6 號隧道(北口)又稱和仁短隧道、是日治開通 11 個隧道中唯一仍在使用的.

圖/6 號隧道(北口)古今對照、右方海灣是和仁礫石灘、遠方是姑姑子斷崖

『偉大的男子漢』. 169.5K 仁清隧道北口,隧道口前左轉、可到達照片左邊的屏風岩-1926 年(昭和 2 年)7 月大橋隨鷗旅行東海道 時,稱讚其為『偉大的男子漢』。

18


圖/被稱『偉大的男子漢』的屏風岩

《廖鴻基-海天浮沉》. 崩塌 斷崖懷抱裡恆久的戲碼 悶在地心的一陣顫慄後 裂了痕的山壁如攀不住礁石的浪花 鬆懈 傾圮 分不清楚是誰先鬆了手 一輩子的擁抱 千萬年纏綿 濃聚成瞬間剝離的痛楚 洪流沖開了鏽蝕的閘門 罷手或被放棄的岩塊碎洩成濤浪

圖/拔地聳立的海崖,崩落的是『一輩子的擁抱千萬年纏綿』.

19


圖/4#與 3#隧道古今對照.

立霧溪 太魯閣族崇德部落亦稱得其黎(Takkiri)社; 「塔次基里」溪又稱「達梓里」溪,日治時稱「立霧」 (Tatsukiri)溪。立霧溪河口是砂金產地,17 世紀時葡萄牙人、荷蘭人都曾到此掏金,花蓮舊稱哆囉滿,即為金 銀之地之意。

圖/立霧溪出海口.

亞洲水泥 2007 年壹周刊 314 期【500 億水泥暴利、徐旭東摧毀國家公園】內容主要是亞泥於 1979 年取得新城山礦場 25 公頃的採礦權,可採礦面積 19 公頃,預估可開採量約 4500 萬公噸。其中,2500 萬公噸水泥、依 2000 元/噸、可 獲利 500 億元;2000 萬噸砂石依每 1600 元/噸可獲利 320 億元、兩者獲利總共 820 億元。亞泥礦區每一年繳稅 79686 元。 1986 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新城礦區劃入國家公園之特別景觀區,即所謂「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 緻,而嚴格限制開發行為之地區。」 20


1997.11.22.採礦權租約到期,亞泥提出延展礦權期限申請,行政院竟以專案會議 同意其展限續租 20 年到 2017 年,其他業者到期駁回,太魯閣國家公園只剩亞泥繼續採礦。2006&2007 連續兩年,經濟部礦務局竟各編 9000 萬元及 3000 萬元補償業者不能採礦的損失。 根據《環境基本法》第三條規定,基於國家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 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以環境保護優先。 當年的中央環評委員詹順貴曾說:「政府根本是人格分裂,將亞泥新城山礦場劃進國家公園範圍內,又把這塊地 租出去被剝皮採礦,政府根本就是瀆職,並視法律為無物,圖利財團。」 『亞泥的採礦,不僅讓台灣將永遠失去一片最美的特殊景觀,二十八年來,怪手、卡車、大型機械及工人進出 頻繁,也已經造成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態浩劫』

回應 『興建蘇花高,誰才可以決定…』 跟大家一樣,一直很關心這個主題;長久以來,心中也常盤繞同樣的困惑? "誰有資格講話"、"誰才可以決定"... 1987 年解嚴前夕,社會不滿情緒充滿爆裂的張力;一場救援雛妓的社會運動,在各方人士關心與婦權運動主導 下,於台北街頭展開遊行請願活動;在那白色恐怖猶存,警備總部威脅尚在的專制統治年代,隔天各大報紙(聯合 中國)及各大媒體(台、中、華視)立場相同,一致醜化這一次人民自主發動的救援行動;甚至,嗤之以鼻地嘲笑遊 行隊伍中"沒有一個是雛妓"... 2006 年,台東杉原醜陋灣飯店違反環評,不顧環保署下令停工,在地方政府縱容之下,強行興建;台東環保團 體與台東大學師生,將違法事證公諸傳播媒體,竟被地方勢力稱他們為"假台東人"... 同樣的思維,蘇花高的爭議竟也要求沒去過花蓮的閉嘴、只旅遊路過的不能說話、外出求學的 Shut up、外地 來的"只為自己的事業考量"、若有當地人反對的話那就是"假花蓮人"... 如果,蘇花高建不建真只能當地人決定,我倒很想知道的是;

當地何指? 人又為何? 殘缺的國土,破碎的山河是當地的事嗎? 數以千億的工程預算,加上日後可能每年幾十億的維修費用,是當地的稅金嗎? "人"就萬能到可以恣意破壞動物的家嗎?埋葬牠們的生存權嗎? 如果真由當地"人"決定,是不是也該問問牠們... 那一群幾百幾千幾萬年前,就已在當地活動的原生族群,『牠們安全回家了嗎?』 台 26 線墾丁段,開闢寬廣的四線道,每年數以萬計抱卵的螃蟹過馬路時,慘死在車輪下; 『牠們安全回家了嗎?』 高架的國 3、二高,阻隔了多少紫斑蝶的遷徙,高速行駛的車輛,橫斷了多少紫斑蝶的性命, 『牠們安全回家了嗎?』 研究兩生和爬行動物的學者普遍的共識是,越是珍貴稀有、瀕臨絕種的,越要在馬路上才能尋獲乾扁的屍體。 21


縱橫闌干的道路,形成一區區、一塊塊無法穿越的藩籬。到最後,區域的阻隔造成近親交配、物種純化,同樣 步上絕種滅族地步。 這是我們要的嗎? 這是台灣土地上的生靈共同的追求嗎?

圖/蘇花臨海道時期的舊隧道.

『雖然緊偎著海岸而行,但卻交錯穿梭於更長更深的隧道中… -李瑞宗』

圖/層層重重便利快速的隧道、催快了生命的進度、也阻絕了美的視窗. 22


圖/徒步蘇花道終點-花蓮車站.

參考書目與網站: 

《蘇花道今昔》 李瑞宗著 太魯閣國家公園

《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 吳永華著 宜蘭文獻叢刊 5

《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研究報告》 楊南郡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39.com/index.html

漂浪。島嶼—munch

眼前有景道不得 http://forum.gfes.tpc.edu.tw/blog/index.php?blogId=39

Facebook 粉絲團:

http://blog.yam.com/user/munch.html

看見台灣

鳥的觀點

反對出賣國土;母親的傷口在流血

23


找尋鳳山新城古早記憶 文/圖 賴杏眉

清朝時鳳山縣的舊城是建在左營,後來因為舊城殘破不堪,還有兵災不斷,所以從乾隆 53 年 (1788 年),清廷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這就是鳳山新城。鳳山建城到現今已經 227 年了,風華依舊迷人。趁星期假日的上午,跟著廟宇古蹟導覽吳勇練老師,和社大的生態社伙 伴,一起走訪鳳山城。

一、鳳儀書院 在台灣清代的書院中,只剩下高雄鳳山鳳儀書院和彰化和美道東書院,及南投登瀛書院。現 存鳳儀書院的建築物,有照牆、頭門、講堂、廳事、左右學舍、軒亭與曹公祠、義倉與敬字亭殘 蹟。古時為便利地方學生參加考試,在縣城府城設考棚,在省城設貢院。鳳儀書院,是由地方賢 達捐獻。

圖 6.1:右側登雲路門樓,西側是城隍廟。

24


圖 6.2:鳳儀書院建築結構。

圖 6.3:鳳儀書院的照牆,牆基卵石砌牆身作斗砌,磚牆照牆兩側做直櫺窗。

25


頭門正面,是鳳儀書院門面,正面步口廊,有抱鼓石,蓮花吊筒、柱珠。踏階是使用花崗 岩。

兩側抱鼓石刻,上有螭虎與蓮花。門枕石舊的已毀壞,被移放在草地,形狀質地比較古樸, 充滿懷舊味道。

頭門磚砌仿石櫃台腳,正立面以六角形組成龜背紋,取長壽延年之意。

頭門大門,兩側裙板做卍字不斷紋。

頭門上方,有龍形托木、鳳形托木,吊筒作垂蓮狀,造型優美。

大門上印鯉魚躍龍門,充滿吉祥祝福之意。

講堂的四點金柱,有鼓形柱珠,下方有方形磉石,柱珠刻蓮花螭龍。既有建築物的棟樑作 用,也兼具藝術之美。

山牆上瓜柱,其斷面呈方形,稱方筒,兩側出草花瓜串。頭門通樑置瓜筒,瓜筒上疊三斗, 並出正栱、副栱及升栱。栱身作關刀狀、上有螭首及草花。非常精緻。

圖 6.4:鳳儀書院建築特色介紹。 26


二、鳳山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為清領時期,在台灣所建五座龍山寺之一,其餘四座由北而南分別,是淡水龍 山寺、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及台南龍山寺。一般認為五座龍山寺的祖廟,為泉州府安海鄉 龍山寺,主要信徒為泉州三邑人,為晉江、惠安及南安三縣,移民渡海來台,帶著家鄉龍山寺的 神像或香火,在台灣各地生活,而也菩薩也常顯靈,昭示鄉民集資建廟。所以龍山寺在台灣香火 很盛。鳳山龍山寺也不例外。 三川殿是前殿,也是出入口寺廟的門面,處處可顯出匠師的功力和用心。 三川殿步口木架,牌樓面斗拱木構斗座草,置於大楣上,上疊圓形斗,俗稱碗公斗。 三川殿步口,身堵部份可見到,旗球(祈求)戟磬(吉慶)的泥塑,取祈求吉慶之意。麒麟堵的 龍邊刻有:琴、棋、書、畫;虎邊則刻有麒麟足踩芭蕉扇、還有寶劍、玉板、葫蘆等。另有螭虎 圍爐,左右石刻各三對螭虎。小小的步口,若要仔細觀看,就可以欣賞半日了。

圖 6.5:我們跟著吳勇練老師爬到龍山寺 旁的香客大樓,居高臨下眺望龍山寺全 貌。照片中便是龍山寺的廟埕、步口、三 川殿、拜殿、正殿。

圖 6.6:左右邊透雕圓窗雕刻中,暗藏三 對螭虎,兩側有四隻蝙蝠賜福。不知你看 出幾隻呢?

27


圖 6.7:三川殿步口的麒麟堵;龍邊刻有:琴、棋、書、畫;虎邊則刻有麒麟足踩芭蕉扇、還有寶劍、玉板、葫蘆 等。

圖 6.8:三川殿步口。

28


三、鳳山的古炮台 現存有平成砲台、澄瀾砲台、訓風砲台。另外東南砲台、西北方砲台、迎恩砲台,已消失荒 廢。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後方,形式比較簡單,呈長方形,保存情況良好。 澄瀾砲台位於復興路與立志街口,呈不規則狀八角形。咾咕石石砌造型優美,只是階梯傾 斜,爬上砲台有點危險。 訓風砲台位於中山東路五巷內,呈長弧形。是現存砲台中最美的一座,在題額兩側還有書卷 彩繪。加上四周環境清靜,更烘托了思古之情。

圖 6.9:平成砲台現況

圖 6.10:澄瀾砲台現況。

四、鳳山老街: 下午我們順道去走了趟老街,雖然許多行業沒落了,不過讓人充滿回憶。 我們先去了打鐵街。以前農業社會,農作需要工具,和家庭用品,都是靠老師傅一鎚一鎚敲 出來的,所以以前人很惜物啊。 再走訪三民路家具街。以前鳳山附近的人家,新居落成,採購家具,都是往這兒採買,現在 這裡的家具店看來跟現代化的大賣場一比,顯得有點寒傖了。 走進糶米街,發現僅存一家。以前農業家庭人口多,米糧需求多,每次採買量多,但是現代 小家庭,外食多,選擇食材又多樣化,超市小包裝適合小家庭需求,已經很少像我家三餐以米食 為主,還是固定請米商,送一大袋米到家裏。所以看到糶米店格外親切。 賣蕃薯的蕃薯街,現在也只剩幾家營業。拐進銀樓街,以前嫁娶時,也都會到這裡來選購金 飾,因為店面多,可選擇的式樣也多,只是現在年輕人注重設計,不走傳統路線,這裏生意自然 不如以前。

29


圖 6.11:訓風砲台現況。

圖 6.12:鳳山老街現況。

圖 6.13:鳳山老街現況。

圖 6.14:鳳山老街現況。

五、尾聲 一整天浸染在鳳山的古蹟裡,生活步調也變慢了,鳳山城值得慢慢地,好好地生活,台灣很 美,鳳山很美,只要你用對了眼 。

賴杏眉,2015-12-16

30


一張老照片:大寮踏查記 圖/文 陳淑梅 這次生態社的大寮踏查,我們一行四人共乘郭清祥大哥的車,途中聊天,清祥大哥說年輕 時,大寮曾發生一件非常特別的事~大寮水火同源奇觀。他說為了要看這個奇觀,他花了幾十塊 錢,請一個開貨車司機,晚上從旗山開車到大寮,專程來觀看大寮水火同源奇觀,當時的幾十塊 錢是很大數目,可見這特別的奇景多吸引人。聽完這小故事後,當時就留下深刻印象。 隔幾天我回老家探望媽媽,順便整理了家中老照片,發現家裡黑白老照片有這張大寮水火同 源照,真是奇妙的巧合。時空背景發生在半世紀之前,我的父親也許曾在這個現場,和清祥大哥 一起欣賞了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景。 據說這張照片是鳳山市傢俱街照相館的人,拍下當時 盛況,以手工沖洗數百張賣給遊客留念,應該是父親也買 了一張。 大寮的水火奇觀發生時間是在民國 53 年(1964 年)5 月 22 日下午噴出泉水,5/24 起火,5/30 晚熄滅,發生時間 有六天。地點在大寮路 290 號之 6,協昇汽車公司門前水 泥地上。但現在這地點已物是人非,改變許多。 大寮水火同源只出現那麼一次,不再出現,但高屏溪 對岸萬丹泥火漿卻噴發了好幾次,根據地質解析,兩處同 樣都屬於高屏溪的沖積平原,地質條件也相同,所以會有 這種地熱噴發情形。 事件相隔半世紀之後,因為活動探勘,偶爾的被提 起,又偶爾的發現家裡珍貴黑白老照片,也許人生的巧合 也和水火同源一樣奇妙吧。

圖 7.1:大寮水火同源奇觀老照片。

31


後勁部落文史踏查心得分享 圖/文 吳靜鴻 資料彙整 劉嘉蓮

壹、認識鄉土的方法 過去我們生態社曾宊排許多次的高雄在地采風活動,有大樹、林園、旗山等,最重要的是希 望我們能認識自己的鄉土。我自己對於文化踏查一直非常有興趣,在此分享給大家認識鄉土的幾 個方法。認識鄉土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探討: 一、 老地名的由來:這個所在為何值得大家探討,是因為此處歷史悠久,透過老地名可認識 這個地方的人事時地物,以前的風貌如何,可回溯地方過去的故事。 二、 傳統建築(古厝):這部份是我們生態社每次采風必看的,藉由探索古老建築,認識先民 的生活空間與族群發展。 三、 宋廟:可以透過宋廟了解當地的宗教信仰與先民的關係。 四、 產業:可以了解先民的經濟生活概況。 五、 生態、河流、其他……

貳、後勁部落的文史踏查活動 生態社這次的後勁部落文史踏查活動,是由林勝童老師帶領,因為也只有半天的時間,走訪 又較深入,所以踏查的範圍應該只有一小部份,對於後勁尚有許多區域,有待我們下次再去 拜訪。我尌按照我提供的文史踏查方法,跟大家分享後勁踏查心得。

一、老地名的由來 1.後勁部落的範圍 現在的後勁隸屬楠梓區,包括錦屏、玉屏、捻田、金田、宏毅五里。其實原來的後勁涵蓋 範圍比較大,還包含高雄煉油廠廠區所在的宏南里、煉油廠宿舍所在的宏榮里、以及楠梓 加工出口區的瑞屏里和翠屏里。

32


圖 9.1:後勁部落的範圍。

圖 9.2:老先生的 T 恤。

我們在社區裡巧遇的一位正在劈柴的老先生,從他 T 恤背後所印圖案尌清楚看出現在後勁 包含哪幾個里。更讓人多看幾眼的是,旁邊的兩行字,【清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這兩 句話也是後勁居民數十年來,面對煉油廠汙染最沉痛的呼籲,最強烈的要求。直到去年 2015 年煉油廠停工,後勁終於露出希望的曙光。 2.後勁舊部落的發展歷史 以下的文史資料有點枯燥,但卻是了解後勁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後勁地區是明鄭時代尌 開拓的老部落,明末清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尌把台灣、金門當作是「反清復明」 的根據地。鄭氏父子在經營台灣時,為了實施「屯兵政策」,把勇衛、侍衛二旅,留守宊帄 承天府(現在台南),其他各旅則分赴南北兩地開墾,其中的前鋒、後勁,左衝三旅,則跨 越二層行溪(現在的二仁溪),各自擇地屯兵,插竹為社,斬茅為屋,這樣供養軍隊也不必 擔心;農忙之餘,尌操練武事,使兵力不廢弛,也可以達到「養兵儲糧圖長治」的目標。 後勁鎮的成軍,始於西元 1649 年的海洋將領陳斌的歸降明鄭,這也開創了後勁鎮的戰功, 1652 年曾換陳魁領軍,1653 年之後,尌由楊正管理後勁鎮,後勁鎮也是鄭成功的抗清「七 十二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漸漸地尌形成以農業為主的聚落。 清末因交通方便、水利開發,後勁已成為鳳山縣八大市街之一。並發展出以家族、古厝、 廟宇、產業、匠師為主的文化產業結構。 後勁地區因為同音的緣故,還有「后勁、后硬、後硬」別稱,但「後勁」的由來,是基於 明鄭後勁鎮來此軍墾而得名的。早期的後勁鎮駐軍和右衝鎮(現右昌)、左營鎮(現左營) 等三鎮鼎足而立,守護著興隆庄縣城(左營舊城)。 根據資料顯示後勁舊部落的發展史可分為十一個時期,各個時期皆有其發展的代表特色, 我將它一一條列於後:

33


表 9.1:後勁舊部落的發展歷史階段圖

二、 後勁傳統聚落與建築 後勁老聚落擁有豐富歷史人文資源,古厝和獨特的建築形式更是後勁最重要的文化資產。後 勁古厝建築風格不但豐富,且經歷過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建築材料豐富多變化。同時也使 用新式的混凝土、洗石子等材料,可說是台灣近代農村建築演變的縮影。 此外後勁本地一直都有興建古厝與廟宇的匠師團隊,他們實力雄厚,更使得後勁傳統建築成 為晚清、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傳統建築的代表,當時曾流行一句話:「那欲看好厝,尌看後勁 厝;那欲看水廟,尌看後勁廟。」

34


上圖 9.3:後勁古厝的分布圖。手繪/嘉蓮。 下圖 9.4:後勁傳統建築的座向圖。手繪/嘉蓮。

後勁古厝的分布,是可依照姓氏做區隔的。這在 許多舊聚落中都有這種現象。從後勁東路到高峰 街一帶多為林姓家族分布。鳳屏宮一帶則以蔡氏 居多,後勁西路一帶為陳氏家族聚集範圍,而較 靠近後昌路及加昌路一帶,多半是廍後居民所興 建的聚落。還有許多其他的宗族姓氏,但範圍不 大。 傳統建築的座向,多半會受到地形、環境影響有 所不同,或與主家興建時的流年有關係。台灣的 傳統建築,多數會選擇坐北朝南,以防止強勁的 東北季風入侵。而後勁聚落前臨後勁溪,流水環 繞,背倚半屏山,綠山為屏,前水後山,是極佳 的風水寶地。也因地形為南高北低,又緊臨後勁 溪,建築多採東西座向,以利住家排水。 1.林家三房祖屋 這次林老師帶我們參觀的古厝,先挑選了最精美 的大安,林家古厝。林家為林惠宊進士家族的第 三房,因為經商致富,所以財力雄厚。傳聞是賣 掉 13 甲地而興建的豪安。這座大安建於日治初 期,面寬為五開間,左右有二伸手,也尌是二護 龍。為當時後勁最著名的匠師余寡承包興建,並與其兒子余憨對場興建。所以是自家人在互 相較勁,火力也許不大,但建築一樣精彩。 建築規模不僅較一般民居宏大,八卦型規頭非常精緻,規頭即是馬背別稱。八卦型馬背,其 35


實是火形馬背,因其完銳造型似八卦,故俗稱八卦型馬背。山牆上尚有精美的泥塑,墀頭上 匠師的剪黏,更為後勁人所津津樂道。 可惜我們當天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在門外徘徊,後來輾轉找到一把老屋鑰匙,但基於主人不 在,即使事先已跟林家打過招呼,我們還是尊重主人,並未進入,只能在大厝外圍拍照。雖 然無法從大門近身觀賞林家古厝,但我由側面也取得了一些建築精緻的畫面。希望下次有機 會一睹林家大安內部建築之美。

圖 05 側面拍到的林家大厝

圖 06 林家大厝的門樓

圖 07 八卦型(火形)馬背及懸魚

這尌是八卦型馬背,還有精美的泥塑懸魚砌在山牆上,林勝童老師特別說明山牆,在匠師的 口中被稱為「三角大壁」,因為這位置夾於兩側屋簷中,略成三角形。

36


圖 08 墀頭匠師的剪黏

圖 08-1

圖 08-02

墀頭匠師的剪黏,雖殘破不堪,但透過想像,可以想見剛建好時的精緻華美了。 特別想提的是林家三房祖屋門額堂號為「九牧傳芳」。典故是林家傳到第 16 代的林披,他生 下 9 子,每位均做到州牧。此後這房的子孫尌自立堂號為「九牧傳芳」,也算是美談。一般林 姓的堂號應為「西河堂」,也尌是郡望堂號,你的祖先來自何地,尌以此地名為堂號。「九牧 傳芳」則是屬於自立堂號。根據林勝童老師說在北部還有一大戶林姓家族堂號亦為「九牧傳 芳」,那尌是北部林泰宊家族。後來林泰宊古厝被遷移至台北花博會場。從這些堂號線索,可 以尋根溯源,林宊泰家族和後勁林家必出於同一支脈。 2.林惠宊進士安邸 林惠宊據説是晚清的進士,曾任有官職。但是根據史料晚清進士名單並無此人。會有林惠宊 是晚清進士的說法,是來自他的墓碑上的文字,但人死為大,也許是後輩自行替先祖由貢生 加冠進爵成進士了。 這是後勁唯一的官式民安,建於咸豐年間,規模屬七包三(七開間左右帶伸手,內包三開間) 之三合院建築。 林喜是後勁林家的開基祖,福建同宊人,乾隆年間來台,原落腳台南歸仁紅瓦厝,後遷居後 勁。本來也以務農為業,卻積極栽培後代子孫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其中最著名的為林惠 宊,及他兩個兒子,傳聞林啟心為明經進士(應該也只是貢生),林啟泰為生員(秀才)。林家 遂成為主導後勁從清中葉到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仕紳家族。

圖 09

圖 10 37


正身前廍口為四架進深,由四組廍口棟架組成,屋簷出三挑。廍口內大通與外部出挑是以整 隻木材製成,大通下有通隨,上有肥胖的瓜座騎在上面。這是採用疊斗的方式抬高屋身的高 度,顯得更莊嚴更有氣派。 一般傳統民居的門多採板門,而這棟安邸卻採少見的木格扇門,門楣還有八仙彩繪,可惜多 已褪色。我們俗語說的“倒楣”,的“楣”其實尌是指家門前大門的門楣而言。若連家屋的 大門門楣都塌陷了,這家族怎能有好運氣呢? 主人一直交代,我們只能參觀,千萬別取走其他安內物品。因為連大廳供桌下的石板都缺了 一塊,原來是地基主的石碑不見了。

圖 11 六扇木格扇門

圖 12 正身前部口

圖 13 四架進深,疊斗抬高屋身

圖 14 磚雕花紋雅緻

38


圖 16 過水廂房精製的壁堵及牆面上圓形月洞窗

圖 15 缺損的石板,即為被竊走的地基主石碑

圖 17 精緻泥塑懸魚加上綠釉窗

3.傳統建築結構的認識 藉由參觀兩間林家古厝,也談一下傳統建築的部份結構。 (1).馬背〈規頭〉與五行 馬背,尌是老房子屋頂上的曲脊,圓圓的,緩緩下垂,泥水匠叫它「規頭」。馬背的作用有 穩固山牆、吻合瓦片、帄穩整體房屋,是建造房屋時很重要的設施。台灣有金、木、水、 火、土等各形馬背,這是由風水專書「秘傳水龍經」中的「五行」學說而來的。其中以金 形馬背最多。有個口訣是這麼說的「金型圓,木型直,水型曲,火型銳,土型方」。

39


圖 18 金型圓

圖 19 木型直.台南新化.徐家圖

圖 20 水型曲.台南宊帄

圖 21 火型銳.後勁林家

圖 22 土型方.金門

(2).鳥踏 在傳統建築中的鳥踏結構,其實跟鳥沒有太多關係。 它是山牆外面以磚砌成凸出的水帄線條,因為屋內有置樑木,磚牆被擠出牆面,形成帶狀出 磚,也有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壁面的功用。後來漸轉變為裝飾精美的水車堵,出磚尌不明顯。 有的鳥踏還作成鋸齒狀裝飾,別有風味。

40


圖 23 鳥踏.大寮陳家古厝.

(3).懸魚 談談懸魚,或稱山花或脊墜。 位在山牆脊頭下方,形式如魚,故名「懸魚」,也有取其水性克火之意思。後慢慢演變純為美 化藝術的表現,而呈現多種圖樣如:祥雲、花、蝶、書卷、人物....等多樣的造型。林家古厝 的懸魚泥塑尌很精緻。

圖 24

圖 25 墀頭.台南孔廟

(4).墀頭 又稱「栱頭」,山牆靠近屋簷口,屋腳成斜面的部份,常以泥灰作框,裡面以泥塑或交趾陶作 裝飾,廟宇或大安有些會放置交趾陶片或擺上小石獅來避邪。

三、後勁宗教與社區 1.四大公廟之一聖雲宮 我們活動當天還參觀了聖雲宮。後勁的傳統宗教有非常特別之處。林老師提到後勁的廟宇 私壇約三十多間,較有歷史並形成後勁人公廟的,有聖雲宮 (老祖廟)、鳳屏宮(仙公祖廟)、 福德祠(土地公廟)與萬應公廟四所,號稱「四大公廟」。而這四所廟宇同屬後勁廟產管理委 員會管轄,而廟產又屬於祭祀公業,所有後勁的居民,都是基本會員,都享有信徒認可的 權利與義務。也是後勁社區議決公事的主要社會組織。而且通常這種組織的力量,可能大 過政府的影響力也說不定。 41


圖 26 四大公廟位置圖

四大公廟之聖雲宮供奉保生大帝是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 還奉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四聖尊者、虎爺公等神祇。 本來宊奉在半屏山東北側小茅屋中,道光 10 年時遷建現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治中期, 因實行皇民化,在民國 32 年,宋廟被改成派出所及眷舍,廟內神像尌棄置大崗山超峰宋。 後來信仰虔誠的後勁鄉人偷偷運回家中祀奉。傳說二戰時期屢顯神跡,保祐居民化險為夷。 直到民國 79 年因年久失修後,改建成鋼筋水泥的宏偉廟宇,於 84 年興建完成。

圖 27 聖雲宮

宋廟裡要看的是彩繪、泥塑、剪黏等。聖雲宮裡保生大帝的故事,尌是透過匠師泥塑來表 現。像牆上的「醫虎喉,點龍眼」。「點龍眼」說的是保生大帝救了一隻害了眼疾的龍,保 生大帝用符水點於龍眼,治好了他的眼疾。「醫虎喉」是說有一隻猛虎常常在山間為害吞食 路人,有一天吞食了一位盛裝的婦人,被婦人的髮簪哽刺了喉嚨,老虎至保生大帝處求治, 保生大帝告知,若要為祂醫治,則必須永不害人。醫好後,老虎遂跟著保生大帝成為其坐 騎,後來保生大帝的神像常被塑成有虎為伴或以騎虎姿態出現。 42


圖 28 醫虎喉

圖 29 點龍眼

聖雲宮的石雕也頗精美,兼有教化人心的功能。例如下面一組石雕講的是「四不足」。 四不足尌是人的貪念所導致的四大不滿足,為了強調這種不滿足的慾望,匠師們最常用的 尌是漢武帝、嫦娥、彭祖與石崇。  第一幅:漢武(帝)為君欲作仙  第二幅:嫦娥照鏡嫌貌醜  第三幅:彭祖焚香祝壽長  第四幅:石崇巨富苦無錢

圖 30 第一幅

圖 31 第二幅

圖 32 第三幅

2.五營神兵

43

圖 33 第四幅


圖 34

鎮五營也是傳統聚落常有的民間信仰。五營兵馬的作用是鎮守村界,保護當地居民,免受其 他邪靈侵擾。活動當天我們去看了北營,有一節青竹符,以竹符作為營寨的代表,竹節上貼 有一張符,竹節的頂端綁著紅布,有辟邪作用。北營神將為連忠宮。中營是宊置在廟宇內, 中營神將為中壇元帥李哪吒。而且五營的旗號顏色跟其方位是有相關的。東營是青旗;南營 是紅旗;西營是白旗;北營是黑旗;中營是黃旗。

圖 35 鎮五營。(手繪/嘉蓮)

圖 36 北營 (青竹符)

四、後勁老街-聖雲街 1. 百年糕餅店 我們來到一排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洗石子街屋。林老師特別介紹了百年的糕餅店,老板娘 還說明了我們少見的一種傳統米食-兵乓丸,兵乓丸是當地傳統美食,據說做法是將米先 炸過,再加麥芽,蒜頭,捏成圓球狀,大小比壘球大一些,外面沾上香脆的花生,口味 44


鹹甜鹹甜的。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過完暑假後,返回婆家必帶的伴手禮。店裡賣的是改 良版的小兵乓丸,方便入口。現在除了少數的傳統糕餅店之外,已經很少見到了。

圖 37 洗石子街屋

圖 38 林老師與糕餅店老板娘。

圖 39 糕餅店的傳統美食(葉連祥提供)。

2. 百年雜貨店 百年雜貨店的創店人是陳漏珊,現在店鋪負責人是第三代,聽說祖父在日據時代曾經是 保正,以前雜貨店批貨是要到台南去挑回來,其實也是辛苦貣家,後來經營有成,致富 後才蓋了這棟洗石子漂亮的街屋。 雜貨店內古意十足,木製置物架是百年古物,還保留得非常好,木櫥櫃外面是瓷磚加彩 繪,其實整座都是原木。有兩塊老煙酒公賣局的專賣鐵招牌,主人還念舊保留著。

45


圖 40

圖 41

圖 42

圖 43

五、後勁的奇人與產業 1.貣厝火師嬸 先前我們提到後勁流傳的諺語:「看水厝尌看後勁厝,看水廟尌看後勁廟」,能蓋出漂亮大 厝的尌是陳金火,人稱「火叔ㄚ」。所以後勁文物館特別請建築老匠師-陳金火,和木匠師 -陳天命老先生,塑造了四座古老傳統古厝模型:竹編厝、土角厝、田岸脊厝、瓦厝的縮 小樣品珍藏,讓後代子孫能瞭解先人的建築特色,並傳承民間傳統藝術,保留老匠師智慧 的結晶。陳老先生於數年前去世,而我們這次也沒機會去後勁文物館,但卻幸運的見到 「火叔ㄚ」的夫人火師嬸(圖 43)。她很熱情的邀請我們進屋去坐坐。但她體力不佳,我們 不好多打擾。

46


2.砍柴大 PK (老當益壯的曾水龍阿公) 砍柴的曾水龍老伯,已經 80 歲了,他尌是把後勁穿在身上的可愛長輩。我們生態社的頑童 哲貴大哥也下場和老伯一拼高下。看看誰的劈柴功力高,薑還是老的辣啊!老伯勝出。而 且他老人家還幫我們上了一課,煮東西要如何選擇木材。若要大火燒煮,尌要選相思木或 木麻黃;若要文火慢煮,那尌選龍眼木較耐燒。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47


參、後記 如果你覺得參觀了傳統建築、宗教廟宇、地方特產、拜訪耆老等等,還意猶未盡嗎?後勁這 個文化底蘊深厚的部落,還有哪些人事地物值得觀察與學習?提供給大家參考。 1、地方特有的文化—甘尾會 (農曆 1/13-1/17) 2、後勁文物館 (述說著許多後勁部落的文化故事) 3、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如何運作及其他三間公廟的踏查 4、探訪更多後勁古厝,欣賞傳統建築之美 5、反五輕運動的始末 6、高雄煉油廠的前生今世與未來 7、………等待大家來補充吧!

48


家鄉的美麗與哀愁---我的溪口小鎮 文

劉佩芳

一、緣起 2014 年,我第一次參加吳三連基金會所舉辦的夏季學校,那年上課的主題是【傾聽歷史、看見 台灣】。因為上課內容的緣故,當時候的我受到感動,便埋下一個念頭,想要記錄我的故鄉溪口的 故事。 每當我回去嘉義溪口探望阿嬤時,都當作訪談,想從她老人家身上了解更多在地過去的故事。 就在 2015 年初新台灣史研習營認識第一社大生態社的伙伴們,因而走入生態社,才知道有這麼厲 害的社團,介紹許多台灣的生態和歷史人文,而這正是我學生時代最喜歡的項目,能夠加入生態 社真的覺得很開心。 這趟嘉義之行的緣起,是因為 2015 年我又參加了吳三連基金會夏季學校,同時候生態社的春智 老師也有參加,2015 年夏季學校的課程主題其實和土地、故鄉有很深刻的連結,在課程第四天綜 合座談時,夏季學校的王雅萍老師鼓勵大家發言,當時我聽了幾天的課程後,心裡有好多好多的 感動。 「這幾天下來,真的對台灣在地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邊聽老師們說台灣的故事一邊心裡 相當澎湃,很感動,原來愛家的方式有這麼多種,這樣的感動也顯示出我們對這塊土地真的認識 很有限,很悲哀的是這竟是當權者對我們洗腦了二十多年造成的,我們竟無自覺;而且,就算要 寫,我也不知道我的故鄉有甚麼可以寫,我能想到的是寫我阿嬤的故事,然而問我故鄉事,我其 實一無所知。所有的了解也僅能看到人口一天天凋零,心裡無限感慨。」 沒想到,這一番話卻引起很大的回應,不僅是當場有幾位來自嘉義的學員,馬上跟我分享我家 鄉溪口的特色,課後春智老師也告訴我,這學期我們生態社可以安排嘉義參訪。透過我來安排嘉 義溪口的文化小旅行,是更深入了解故鄉的開始。 就這樣,我開始牽起與家鄉嘉義溪口的線。

二、走讀溪口 為我們導覽溪口的是周志達先生,會認識周先 生也是因為我第一次打電話到鄉公所時,希望可 以找到一個可以幫我們做深度導覽的文史工作 者,歷經半個月,才輾轉找到周先生本人。巧的 是,他不但是溪口本地人,而且他今年七月才調 回溪口任職,過去他在大學時期曾經做過溪口的 田野調查,現今文化館裡的資料,都是周志達先 生和姐姐周佩蓉女士的成果,能夠請到周志達先 生為我們導覽,我們真的很幸運。 周志達先生與溪口鄉全圖

52


●溪口之名的由來 這是我們的第一站---雙溪會流處,也是「溪 口」的由來,依地形取名,是台灣早期居民很普遍 的取名方式。溪流匯流處由於水源取得容易,溪流 旁因泥沙堆積的有機土地,也成為耕種作物的良 田。這也是溪口成為聚落的原因。

●百年醫館 位於溪口舊街上的百年醫館,據說當年醫館主人 可是騎馬出外診的喔!但從我有記憶以來,它一直 是腳踏車店;當時阿公租下騎樓,在門前賣魚,童 年的清晨到下午,我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溪口舊街 走訪溪口老街,看到許多日據時期留下的舊建築,有些還維持得不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木 頭,這可都是上等的檜木喔。 日本時代建造的房子,總會在小地方呈現建築師的巧思和精湛的工藝技術。 舊街上還有一整排的二層住屋,樓上通常不住人,是拿來囤積貨物用的,為此整個房子的骨架 也是精心設計過的,全來自匠師們的巧手與技術。 ●百年中藥行 在老街上有家百年中藥行,目前還維持營運,加上傳統「土腳 Thoo-kha」,尚未鋪上水泥或瓷 磚地板,人在屋子裡能微微聞到來自土地的濕潤氣息,鼻息裡還有各種中藥的甘香味道。這是真 正台灣好聞的古早味!

53


百年中藥行裡 陳列著年代久 遠的古藥盒, 藥行裡每個盒 子與物件都充 滿了歷史的痕 跡。大的藥櫃 木櫥精緻而堅 固,透露著還 可再用百年的氣象。盒子外整齊的寫著種種我認得的不認得藥名,帶有神秘的幾千年中醫的魔 力。這中藥行迷人啊! ●廢棄的防空洞 站在廢棄的防空洞入口,看到傾頹的紅磚和水泥,日治時期的防 空洞,在舊張家祠堂的一角內顯得落寞,當年它可是保護了許多 生命,但在 1959 年的八七水災後,被淹沒的泥水自然囤填了, 只留下這殘破的痕跡。

●張氏洋樓 張氏家族是鎮上最大的家族,也是今監察院長張博雅女士的家 族,目前張家老厝僅有一張老先生退休後長居,現存張氏洋樓由 於年久失修,有多待整理的地方,張家拒絕周志達先生帶義工來 整理,但不拒絕參訪。覺得可惜的是,張家家大業大,光是祠堂 在溪口就有三處,子孫卻無人回來看顧。 在新的鄉公所大樓蓋好後,舊的鄉公所建築,周先生也想過要 利用此閒置空間增列文化展示場所,奈何就連鄉公所居然也是張 家產業!但不知是張家擔任鄉長後成為張家產業的?還是張家人 願意把自己的產業暫時當鄉公所使用?若是後者的話,就有地方 仕紳風範了。但目前是不可考了。張家後人曾有一擔任立法委 員,所設之溪口文教基金會目前白天只有少許人進出,看來溪口 文教基金會的運作可能影響不大,似乎未見有促進當地文化之作 為。

54


●曾氏洋樓 曾氏洋樓在街仔路上還有一街屋,但此棟規模更大,屋頂老鷹 也更氣勢磅礡。

●安全伯的童玩總動員 人稱「安全伯」仔,本名張安全,靠著兒時記憶,重新摸索 物資缺乏年代的童玩製作方式,還自創多種安全好玩的有趣玩 具。 年輕時以製作人體模特兒為業,後來轉行雕刻製作布袋戲偶, 風光的年代,其生產的戲偶佔野台戲市場七成的比例,但電視 布袋戲風行之後,張安全的戲偶生意也隨之走入黃昏,張安全 知道中年之後要再轉行必然非常辛苦,幾經思索,他決定憑藉著兒時殘存的記憶,找回已經消失 的台灣農業社會特有的童玩樂趣。安全伯仔的一雙巧手,果然在再為他開創出一條事業活路,其 作品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巧思與智慧,不但安全、好玩,而且集美學、力學於一身,小玩具還 入選嘉義縣伴手禮,他不但在台灣童玩市場打下一片天,還不時受邀到國外參展,拓展國民外 交。 安全伯不只會製作布袋戲偶、童玩,而且還會 鹽雕,是個非常多才多藝的國寶喔! 退休後,安全伯回到溪口故鄉,將退休金拿購 買親戚的房子居住,但老實的他卻沒拿房契辦過 戶,那位親戚的晚輩居然將他趕出來,讓他非常 傷心;安全伯的許多作品也只能暫時存放在社區 活動中心裡,沒辦法好好保存,目前溪口文化生 活館正在鄉內尋找可以當作安全伯工作室與作品 陳列室的處所,希望老天幫忙讓安全伯可以專心 創作、發揚童玩文化。 目前安全伯的姪子繼承了布袋戲偶的衣缽,繼 續傳承布袋戲偶雕刻的事業。張先生夫妻合作事 業,一位負責戲偶雕刻與道具製作,一位負責製 作衣服與頭飾。

55


●待上色的戲偶

●已上色完成的戲偶

●待出貨的戲偶

●溪口才子郭玄奇導演 透過周志達先生,我們也認識了郭玄奇導演,郭 先生目前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從小生長在溪口的 他,想要將自己的家鄉放入影片中,讓更多人了解 溪口有多美麗。在工作忙碌之餘,不辭辛勞地來回 往返台北、溪口間,認真地選角與拍攝過程,讓鄉 親們見識到,這位年輕人可是來真的,認真地行銷 溪口喔!

●王家舊宅 在地的王崑成先生,幫我們說明他們王家老宅重建的過程與來由。這棟原屋齡 85 年的舊宅是王 崑成父親的老家,前些年他發現柴林村年輕人口外移,村中老人疏於照顧,往往 1 塊豆腐乳便撐 了好幾餐,返鄉數年的他,決定成立服務平 台, 每天 供應 健康 午 餐, 「1 餐 50 元, 集合有需要的長輩們一起用餐,也能減低他們的孤寂感。」目前王家舊宅成為村民聚會空間,也 提供老人膳食。

56


●我們的晚餐—王家老宅的農村盛宴 王家重建老宅後,也在屋前的大牆上以浮雕重現過去農村生活的面貌,每個細節都經過仔細的 考究喔。 ●在王家屋宅前,親朋好友一起來 chia-png 囉!

●阿嬤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我安排了春智老師和生態社伙伴,一起拜訪我的溪口阿嬤,還有另外二位阿嬤的 「老朋友」,阿花阿嬤、收驚阿婆,還有我的姑姑。三位阿嬤小時候都是住在番仔庄的玩伴,後來 竟也不約而同在溪北村成家立業,這三位結識即將一世紀的友伴,一起聚會時,一開講,從小時 候、青春成長階段、進入婚姻、到走入晚年,就像是走在時光隧道般,將過去的人生再重頭播放 一次。 我們聽著老人家講訴過去的點滴,也體會幾十年前嘉義溪口生活的樣貌,把我們昨天的溪口巡禮 又複習了一次。左圖:由左至右分別是阿花阿 嬤、收驚阿婆、我阿嬤、阿姑 三、走讀後感想 ●教育與文化認同的危機 這兩天的行程,讓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溪 口,堅固古樸、講究工法的古屋、溪口命名的 由來、布袋戲偶的製作、可愛的安全伯等。 在踏查的過程中,心裡的感觸很多。由於過 去的幾十年教育內容受制於政治因素左右,任 何有關台灣這塊土地歷史或過去,常常被忽略。錯失了我們跟自己土地連結的機會。一直到進入 大學,我才有感覺自己像個重新學習台灣歷史的人,面對過去自己青少年時期錯過認識台灣的機 會,現在更覺得求知若渴地想要了解更多台灣的一切。 在學校裡,學生問我說:「我們又不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念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我聽了心頭 57


一陣酸,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只好找個完整的時間把台灣歷史脈絡大概說了一遍,他馬上能夠 理解。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認識這塊土地,沒有情感沒有根,不愛過去,如何計 劃未來?我們期待的台灣未來是美好的,過去的教育卻未曾讓孩子們真正認識這塊土地,期待他 們開創他們未來是妄想。有機會讓我們帶孩子們認識台灣的美好,認識自己的根,台灣才有未 來! ●青年返鄉問題 現在回去溪口探望親戚,留在當地的多半是老人家,年輕人在農村沒有足以養家活口的工作, 因此都外出謀生,等老人凋零後,空蕩的住屋就是現在農村的寫照,很難過的是政府一面拍電視 訪問青年農民,一面又不願意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包括農藥、化肥的不當使用、農產品價格過 低、糧食自給率過低、農地非農用、政策放任財團汙染農地水資源等問題,而最後的結果便是滅 農,滅農就等於滅村啊。 這個情況和我們之前去的原住民部落的情況很類似,同時間我也在心裡問我自己這些問題: 在部落裡的年輕人為何不返鄉?部落工作有多少選擇?足以養家嗎?頭目的孩子可以在山上擔任 公職,在山上工作比在山下薪水更多,為何不返家?頭目的孩子算是取得資源最多,卻也沒有返 鄉? 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原住民青年的返鄉之路如此遙遠? 同樣的問題,我在美麗的溪口,又問了自己一次。 ●小結 在這個平凡的農村裡,父母長輩也多半鼓勵年輕人出外打拚,因此也就順勢留在外地落地生 根,父母長輩留在當地的多半務農,隨著年歲增長,也逐漸凋零,年輕一輩的對農業不熟悉,面 對逐漸陌生的農村生活,加上政府對農業的打壓政策,一手賣化肥、農藥,一手又壓低農產品價 格,長期下來,農業成了大家眼中「沒有出路」的工作,更別論養家活口了,我的朋友中返鄉務 農還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沒有人想跟農夫結婚」的窘境。 我想,「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個人最重要的心理發展歷程來說,從青少年要成為成 人的階段,會需要透徹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誰,被賦予的姓名、瞭解自己能力的極限、能夠 勇於面對自己脆弱、解決問題的能力,乃至認識自己的家鄉等。 教育長期缺乏自我認識、缺乏在地文化的認識,當然也不可能有在地認同,沒有認同也不會有 珍惜當地文化資產的意識。 我們期待政府對農村的環境友善之外,也要深刻想想「自我認同」的問題。也許有一天當所有 在地人都愛他們的土地和文化時,來自民間的力量大過政府;來自內在的力量,大過外在的阻 力。所有的哀愁會變美麗。

58


一部關於土地的影片

【我們都回不去了】 圖文 陳金和

我參與演出的團隊是由香港某大學學生

【拍片緣起】

所組成,隊名叫「熱情的沙漠」,是去年第九 屆甘蔗影展的冠軍隊,頗有衛冕的架勢,但

是怎樣的因緣,我才成為電影中的男主

參賽組員多有異動,連導演也換成去年導演

角?話說「金甘蔗影展」開拍前二天,橋仔

的女友梁小姐擔綱,隊員就有十二位之多

頭文史協會前執行長何政億先生,匆忙地到

〈圖 5.2〉。

懷恩有機園找我說:「有香港某大學的拍片團 隊徵求一位演男主角的演員,是會種田的, 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看你有無時間?有沒有 興趣?」 突如其來的訊息,使我有點震驚,一位 六十好幾的鄉下老農夫,沒有上鏡經驗,沒 天生像周杰倫的條件背景,這樣也能上大銀 幕嗎?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抱著姑且一試的 的心態,再經過雙方的溝通協調,就勉為其 難地答應了。

圖 5.2: 「熱情的沙漠」團隊。

「金甘蔗影展」是全球性的,任何國籍 都可報名參加,每年只錄取二十隊參加競 賽,而影展今年是第十屆舉辦〈圖 5.1〉,香

【拍片花絮】

港隊就有四隊被錄取。

一部影片的拍攝,事先都會有開鏡儀 式,本影展也不例外。戲劇類所敬拜的主神 是田都元帥,開拍的前一天下午,所有參賽 隊伍的攝影機,齊集於糖廠土地公廟前廣 場,請國內知名的錦飛鳳傀儡戲團現場演出 田都元帥的戲碼,讓各團隊拍攝,完成開鏡 儀式。為時一週的拍片活動比賽就此開始。 拍片期間,各團隊均須住宿於橋頭的興 糖國小教室,伙食的問題,之前是請總舖師

圖 5.1:第十屆金甘蔗影展及團隊名稱。

掌廚,但由於拍片的時間、地點及生活習慣 56


不同,定點定時用餐不便,之後改發餐券讓 大家於老街各自享用橋頭美食,不但方便更 可帶動地方商機,一舉兩得。也可見得拍片 果真辛苦又充滿機動性。 對我這老農夫而言,拍片是一種陌生又 有趣的工作,首先必須克服對鏡頭的恐懼 感,臺詞必須配合動作,否則可能要一再從 來,其他演員也是如此。例如有一段拜訪村 長的鏡頭,當時飾演村長的演員正在煎蛋,

圖 5.3:出外景時專為男主角準備的椅子。

卻因一再重來,一盒雞蛋都被煎完了,鍋子 也焦黑了,這樣才勉強完成,這餐中午可有

【影片劇情】

很多焦蛋可以吃了。所以看來很簡單的鏡 「我們都回不去了」是描述:當一位農

頭,可是在鏡頭外的辛苦,真是如人飲水,

民所賴以為生的土地,因政府的需要或不當

冷暖自知。

的開發而被徵收,當農地變成高樓或工廠

外景的拍攝比室內更辛苦但也更有趣。 像場景的選擇,如果在市區取景,一群人跟

後,再也無法變回耕作地,農民為了謀生只

隨導演及攝影師、錄音師,走過大街小巷尋

好流落異鄉,改行開車送貨,當年老體衰無

找合適的場景,那景象如王爺在出巡一樣,

法勝任繁重工作,退休後還是想念農村的生

不知情的鄉親,還以為是神明遶境呢。

活,但是怎麼也回不去了,只好在小小的建 築空地上邊不忘情的種些蔬菜,聊慰自己寂

當場地確定後,場務人員總會無中生有

寥的心情。〈圖 5.4〉。

的變出一張椅子〈圖 5.3〉,這不是道具,而 是專為男主角-也就是我-所準備的,而椅 子居然是從隔壁店家借來的。拍片過程對男 主角的禮遇,讓我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例 如,當攝影機就定位後,導演會親自來告訴 你,現在要開始拍攝,並從你身上幫你取下 外套,讓你方便上鏡,結束後再為你披上, 並請你入坐。這是表示對拍片中主角的尊 重,即使是像我這個素人男主角也一樣被尊 重喔。心動了嗎?之後有人請您演男女主角 時,請勿說「不」。

圖 5.4:晚年的生活回味。

【頒獎典禮】 本年影展的拍片時間,從二月二日星期 57


一開始,取景範圍都在橋頭區。錄影配音剪

座的評審委員,也是今年四月才上新片「行

接後製完成,各隊必須於星期六中午前,繳

者」的陳芯宜導演伸手向我致意〈圖 5.5 左

交一支十分鐘左右的影片光碟。經過五天的

三〉,因當晚有點冷也剛洗過手,一雙冰冷的

忙碌拍攝,第六天中午之前所有的隊伍都交

手要握向美麗大方的陳小姐,實在有點有點

出影片光碟,由十位導演所組成的評審委員

不好意思,但為了不失禮儀還是很尷尬地出

開始作審查,並產生所有獎項的得主〈圖

手寒暄。

5.5〉。 星期六晚上首映會先播放二十支影片供 大家欣賞。雖然每部片只有十分鐘,但加上 儀式進行、穿插娛樂節目等,整個典禮也熱 鬧的進行到深夜才結束。 第七天星期日晚上是影展的最高潮:頒 獎典禮。在頒獎過程中,我也以「水流庄人 文協會」創會理事長的名義,受邀頒發「最 佳在地文化獎」,當拿到得獎團隊名單打開看 時,有點不敢置信,得獎拍攝團隊就是由來

圖 5.5:由導演組成的評審團。

自香港「熱情的沙漠」所獲得,那正是我參

感人的是,當她握住我冰冷大手時,不

加演出的團隊啊!自己頒獎給自己人,是否

但沒鬆手反而伸出溫暖雙手將我緊緊抱握

有球員兼裁判之嫌?還好我是頒講人不是評

住,直到擴音器傳來,「接下來頒發最佳男主

審。

角得獎的。是….」,「演出香港『熱情的沙 頒獎進行中,「無米樂」莊益增導演也是

漠』陳金和先生!」。當如雷掌聲響起時,陳

影展的評審委員〈圖 5.5 左一〉,他走下觀眾

導才鬆手讓我上臺領獎,這使我想起「妳那

席與我聊天,當時我不以為意地閒話家常,

好冷的小手」歌詞是:「妳那好冷的手啊!我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星探。如果以後有莊益增

要使它溫暖。」,但溫暖我的大手的是陳導演

導演的片子,萬一發現我的鏡頭,別以為看

的小手啊!

錯人喔!我有可能成為另一個「無米樂」中

本次影展的冠軍「金甘蔗獎」,得獎團隊

的崑濱伯喔!更高潮的是,當我上台領獎

是來自香港的「草草草」隊,片名叫:「誰給

後,莊導演衝上台給我一個熱情的熊抱,一

我的黑啤」〈圖 5.6〉。劇情是描述追查毒黑啤

時響起如雷的掌聲和有如白晝的鎂光燈,感

的過程,生動有趣。獎品是獎金二十五萬元

動的場面應該有三分鐘。

及金甘蔗獎杯乙座。

更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當節目進行到頒

另一項有獎金的是「最佳票選獎」,獎金是土

發最佳女主角,我由洗手間回來經過前排評

地公廟當時油香箱內的香油錢,非常有趣。

審席時,執行委員何政億先生和我握手並請

雖然「熱情的沙漠」沒有得到最大獎,但是

我入座,告訴我說,你就在這裡坐下,等一

團員們也都替我感到開心。

下領獎方便上台,我以為是一句玩笑話。在 58


圖 5.6:第十屆金甘蔗影展冠軍隊。

圖 5.7:頒獎合照,作者取材自網路資料。

【結語】

圖 5.8:梁導演拍照留念。

古語說:「行行出狀元,隔行如隔山」, 每一種行業都有它的生存之道,也有不為外 人道的酸甜苦辣。只要有興趣,各種工作都 可以去嘗試。本次應邀拍片是抱著好奇好玩 的心態,在拍片的過程中,讓我學習到許多 從未擁有的經驗與常識,得獎反倒純屬意 外。只要有機會,以我的經驗鼓勵大家一起 來體驗不同人生。 END

59


燒窯大集合 文圖/林哲貴 手繪/劉嘉蓮

今年秋季有幸參加了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金 秋環境教育,由生態社負責安排此次活動,我 參與大樹及林園兩組的多次場勘,恰好這兩處 活動地點都曾有燒窯的傳統工業,我對這些即 將沒落或正在消失中的夕陽工業很有興趣,就 將自己的觀察和了解,跟大家分享。以下會分 別介紹:木炭窯、紅瓦窯、大樹蛇窯、林園石 灰窯以及歷代磚窯。

圖 3.1:木炭窯的窯底。

送進窯裡的木柴要一支一支緊靠直豎著,然

【木炭窯介紹】

後將窯門封好,再從灶孔燒柴火,待火勢攻到 窯頂,木柴會從頂端開始往下悶燒。窯頂木柴

木炭窯的底層是用大塊土埆磚砌起來(圖

著火就叫『發窯』,木柴著火尚未穩定這段期

1.1),窯頂則用沒燒過的小塊土埆磚鋪上,據

間,灶孔必須加柴,柴火不能滅。從灶孔燒柴

說窯內可達攝氏八百度以上,窯頂若不用生的

火到發窯穩定要一天的時間,乾的木柴發窯會

土埆磚,木炭窯會燒壞的。木炭窯上方用鐵皮

快些。

或瓦片蓋遮雨棚,否則窯頂不堪雨水侵蝕會塌

觀看煙囪冒出來的煙就可以知道窯內木柴燃

陷。每座木炭窯留有一個窯門,入窯出窯都從

燒的程度,或者摸窯門的溫度也可以知道。當

這扇窯門,旁邊有一個較小的灶孔通到窯內頂

窯內木柴燒到根底就可以準備「封窯」了,將

端,是燒柴火用的,另外有一支通窯底的煙

煙囪拆掉,缺口用土補緊,灶孔也要封閉,稍

囪,燒柴火產生的煙都從這裡抽出。

有不慎,窯內的木柴就會燒成支離破碎的木 炭。 木柴在窯內悶燒是屬於「陰火」,木柴燒成 木炭還可以再度燃燒,而木柴暴露在空間燃燒 是屬於「陽火」,會把木柴燒成灰燼,沒有使 用價值。

60


將木炭送進窯裡燒成木炭要七至十天左右,

龍眼樹、九芎、蒲羌……及其它雜木也照燒。

等待窯內溫度降下來,又要花一個星期,冬天

目前所燒的木柴大部分是龍眼跟荔枝樹,自從

降溫快,夏天降溫慢。等窯內溫度降下來就可

開放木炭進口,使得炭窯業受到重挫,現在大

以「出窯」,白天進出炭窯非常悶熱,所以出

樹區僅存兩家木炭窯。

窯都會選在清晨四、五點涼爽的時候。 木炭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燃料,廣泛應用於人 民生活和工業生產。中國商朝的青銅器和春秋

原料

硬闊木炭

主要是用硬闊葉材(殼斗科櫟 屬、栲屬等),也用樺木屬木材 燒製的炭,俗稱櫟炭、岡炭、柞 炭等。其中材種較堅實的為用青 岡櫟和烏岡櫟等燒製的炭,又稱 為青(岡)炭、烏岡炭等。

闊葉木炭

用硬、軟闊葉材混合燒製的炭。 俗稱雜木炭。

松木炭

用松木或其他針葉材燒製的炭。

果核炭

用竹類燒製的竹炭和用果殼、果 核(椰子殼、桃核)等木質原料 燒製的炭。

桴炭

從家用爐灶中收取的柴炭

壓積炭

將木炭粉碎後拌以適當的粘合 劑,再進行壓積成型和焙燒,可 製成,具有容重大,火力強,破 碎率小和使用方便等優點。

戰國時代鐵器的冶煉都用木炭;也曾利用其吸 濕性能來觀測氣候變化和用作棺槨的防腐劑。 現在除大量用作生活燃料外,還用作金屬冶 煉、食品和輕工業等的燃料。 此外還是電爐冶煉的還原劑。在金屬精製時 則用作覆蓋劑來保護金屬不被氧化。在化學工 業上,由於木炭雜質少,有良好的化學反應性 以及活化後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常作二硫化 碳、硫化鈉、氰化鈉和活性炭的原料。此外, 木炭在研磨、繪畫、化妝、醫藥以及火藥、滲 碳、粉末合金等方面也有用處。 木炭的種類,按燒炭用的原料,主要可分為 下列幾種(表 1.1);若是按燒炭工藝則可分為 白炭和黑炭。 相思樹是台灣木炭窯業的最愛,烘烤時用相 思木炭最理想,燃燒時煙少,不會爆裂,火力

表 3.1:木炭的種類與原料,作者整理。

持久,灰燼也少,但相思樹有限,像荔枝樹、

61


圖 3.3:木炭窯實體外觀,作者自攝。

圖 3.4:木炭窯實體外觀,作者自攝。

圖 3.5:木材進窯的擺置方式示意圖。(手繪/嘉蓮)

62


出瓦片,故一年只能燒四窯,相當的辛苦又耗

【紅瓦窯介紹】

時。

大樹三和瓦窯外牆有一系列的先民製造與燒 製紅瓦片的流程繪圖,從選土、運送、練土、 框製、修邊、定型、陰乾、進窯堆疊、燒製、 封窯、開窯運出…等都一一呈現。製造紅瓦從 原料生產到成品出場,其技術和手續遠比紅磚 要來得複雜,時間約要三個月左右,且大都屬 於人工作業,算是慢工出細活的古老行業。 燒瓦的過程十分艱辛,硬生坏進窯之後,必 須由內行老師傅從窯底往窯頂堆放,有時還要 動用到梯子,而堆放不得歪斜,否則一旦倒 窯,就前功盡棄了。通常窯的內部很寬大,一 次可以容納十萬塊瓦片,而燒紅瓦龜窯不同於 一般紅磚或磁磚窯,用煤炭當燃料可烈火猛 燒,龜窯目前沿用傳統的燃料,即木材或稻穀 等。 陰乾後的瓦坏窯,須分兩段進行,前段以文 火慢慢加溫,才能呈現自然而均勻的磚紅色, 久了更不必擔心會褪色,更能避免瓦片龜裂化 破損。後半段則以燃燒稻穀的方法來加大火 勢,不但火力綿長,火熱均勻,而且在人力上 也比較節省,只要一名窯工負責添加稻穀進漏 口,以及扒除燒過的餘灰即可。 而燃燒後的稻穀灰燼可集中堆積,做二度利 用,昔日它是製造爐灶的主要材料,今日則為 秧苗的護寒鋪床,或培育白色韭菜等。燒窯的 時間長達一個半月,然後停火,再讓燒好瓦片 自然冷卻,由於一個窯內放有十萬塊以上的瓦 片,冷卻時間又需二十來天,才能打開窯門取

圖 3.6:三和瓦窯外的壁繪,說明燒瓦的流程。

63


【大樹蛇窯介紹】 蛇窯乃源自中國福州,是最具傳統鄉土文化 的柴燒窯,窯身長達百餘台尺,以木柴為燃 料,柴灰落在胚體上,以致產生豐富的色澤, 被燒陶人採用超過 300 年以上,主要生產庶民 生活器具,如大型的缸甕,至中小型的盆碗碟 等等,是近代製陶業普遍採用的窯種,成品色 彩變化和樸拙的質感,為現代窯所無法取代。

圖 3.9:九曲堂林昭侯先生蛇窯的蛇窯的燒火口及觀火 眼。

由於窯身瘦長,昔日此類官窯稱為【龍 窯】,民窯則稱【蛇窯】。近百年來,由於台灣 地區的開發,對陶瓷的需求日多,而造成陶瓷 業的蓬勃發展,由於蛇窯是一種適合大量生產 的窯爐,故而台灣地區百年來可以說「蛇窯」 到處林立。 70 年代後因木材取得漸漸不易,成本節節高 升1,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人工成本過高,老藝 師人口逐漸凋零等因素,逐漸改以燃重油的四 圖 3.10:九曲堂林昭侯先生蛇窯的蛇窯的燒火口及觀火

方窯,再改為燃瓦斯四方窯取代。

眼。

圖 3.8:生態社成員參訪九曲堂林昭侯先生所擁有的蛇 窯。

1

.一窯要耗費 30000 台斤木材。

64


【石灰窯介紹】 林園早期石灰窯系就地取材以咕咾石2來燒製 石灰3,是早時至日治時期「起大茨」不可或缺 的建築材。從割草、砍木材到採咕咾石,都提 供鄉民甚多的就業機會。隨著建築材料不斷更 新,境內的石灰窯行業,也跟著沒落走進歷 史。 圖 3.12:駱駝山的廢棄石灰窯遺址。

圖 3.11:鳳山水庫附近的廢棄石灰窯遺址。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石灰成分主要 是氧化鈣。燒製石灰的基本原理就是藉助高 溫,把石灰石中碳酸鈣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 碳的生石灰。燒製過程為:石灰石堆疊上層煅 燒室,下層燃料室燃燒木材,使燃燒熱氣經煙 道至煅燒室道至排煙道,成為一個煙囪效應4, 最後使煅燒室加熱後到 850℃,此石灰石開始 分解,到 1200 度完成煅燒,再經冷卻後,卸 出窯外,即完成生石灰產品的生產。

圖 3.14:清水岩的廢棄石灰窯遺址。

4

.石灰原料有三種:石灰礦(咕咾石) 、珊瑚、蚵殼。

.即:爐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上升或下降,造 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利用熱空氣膨脹,急速上竄, 造成下方進氣孔將空氣抽入內爐,持續循環

2

.本節資料參考自:百度百科__石灰窯原理,林園文史 工作戴健城老師部落格,自由時報 2013.5.13 洪臣宏先 生報導。 3

65


台灣專門造磚瓦的處所叫做「磚仔窯」。而依 年代的遠近磚窯的形式一不同,從最早的竹筒 窯,目仔窯,圓窯,八卦窯到近年來的全自動 隧道窯,編織成台灣窯業的興衰史。

一、 竹筒窯 竹筒窯為一長管式,一半埋在地裡,約呈 25 度的傾斜,形狀像一段竹筒埋了一半在土中, 故稱竹筒窯。窯室內部約 6 英尺高,長在 100 英尺,或以上。此類不分窯室的長窯,分段從 頂部孔洞投入薪柴,孔洞每隔 4 或 5 英尺有一 個,分列於兩側。 竹筒窯年代久遠,無確實資料可尋,但據口 述及少部分資料得知,出現的年代大約是民國 35 年以前,也就是在日治時期。在當時居民完 全是用手工搬運、製磚、操作,以木材做為燃 料,所燒出的磚塊供當地居民建屋居住。根據 口述得知,此窯是由台灣人所發明的,但 1900

圖 3.13:陸戰隊子儀營區附近的廢棄石灰窯遺址。

【歷代磚窯介紹】

年至 1910 年左右,韓國已有類似之窯出現。

文章最後想跟大家分享歷代磚窯。磚窯業是 個古老的傳統行業,紅磚製造在中國亦有幾千 年歷史,但紅磚生產方式的變革歷史卻只有很 短的時間。台灣紅磚用途十分廣泛,舉凡傳統 建築中的牆、壁、柱、階,甚至屋頂,到屋內 外、庭園的裝置,都可以看到紅磚的蹤跡。在

此窯的燒磚方式為,在窯前端最低處的主火 口點火,一直燒到所希望的溫度,然後才在每 一對孔洞投入薪柴,供每一段都能燒到高的溫 度,待磚燒成冷卻後,再由出入磚口搬出熱 磚,而完成燒磚流程,若欲再燒磚,須重新燃 火,有點類似蛇窯的運作方式。

66


圖 3.15:竹筒窯示意圖。(手繪/嘉蓮)

一個投煤口,做為每一個窯室的獨立後續燃 燒,每個窯室也都在窯壁上方留一個小小的排 氣口,使磚胚的含水氣由此排出。

二、目仔窯 目仔窯為一半連續窯,此種窯都建造於斜坡 上,長條形的窯身分隔成數個窯室,每個窯室 的窯壁下方都有 27 個通火口。當使用者利用 此坡度及煙囪拉力,使火由通火口往上燒時, 即漸漸的完成了一目目的燒磚了。

在燃燒室下方左右各設有好幾個通火道,使 每一間窯室的火氣都能相通,由最低處的燃燒 室開始燃燒,讓火焰順著通火道一間一間的上 昇延漫到每一間窯室,再由司火的工人,由每 一間的觀火窗來察看窯室內的火力狀況,再適 時由各室的投煤口補充煤料。而每一室的窯床

目仔窯因每一窯室皆有隔間壁體,使每一次 窯燒的熱能被壁體大量吸收,相當不經濟。窯

底下設有共通的排煙道,應用熱上升的原理, 再窯尾的最高坡上,築一支高及二、三十公尺 的煙囪,把貫穿在每一間窯室底下的排煙道裡 的煙,藉著火焰的能量,推排到煙囪外,也藉 由排氣的對流現象,由每一窯室的小氣孔中吸 入氧氣來幫助燃燒。

室每次重新點火皆需相當大的煤炭燃料量,相 對的,當溫度已達要求時,維持溫度所需的燃 料則少多了,因此以火維持原地燃燒磚,隨窯 車運轉前進的隧道窯較能維持溫度,故燃料亦 較省。而目仔窯在製作方面較其他磚窯簡單、 容易。窯本身體積亦不龐大,故遷徙較方便, 機動性高。通常以地區對磚瓦的需求量或原料 的產地位置決定其所在地。

在燒磚的過程中,每一窯室都設有閘門來控 制火路及煙路,當燒製過程由低層的窯室一目 一目的往上燒過程中,就一目一目的封窯,當 竄燒到最上面的一個窯室時,最先燃燒的窯 室,也一間一間逐一順序的漸漸經過燒成後的

目仔窯的燃燒過程,是在一系列拾級而上的 窯室最下方(最低的地方),闢有一間燃燒 室,並且在每間窯室的左右拱形窯門旁都各留 67


燃料也相對的增加。磚窯業者漸漸發覺,如果

冷卻了,也就可以逐一的開窯出磚。

能夠不要有那麼多的隔絕窯壁;又能連續循環 燒窯作業;而且設窯的開發經費又不要像「霍 夫曼窯」那麼龐大,那才符合設窯燒磚的經濟 效益,所以就有業者積極想開發更新的窯形, 來改善目仔窯高耗燃料的缺點。

這種半循環式的燒製過程,比起竹筒窯的整 窯式燒製作業過程,已大大的提升了產量,所 以目仔窯維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廣為窯業界 普遍的使用。但因目仔窯這種一目目、一室 室,隔絕而成的窯壁吸熱面積太大,所以耗費

圖 3.16:目仔窯示意圖。(手繪/嘉蓮)

以此窯燒磚方式與八卦雷同,主要差別在於窯 焰燃燒的方式不同,此窯窯焰是由下方朝上燃 燒,熱氣直接往上竄昇;而八卦窯剛好相反。

三、圓窯 圓窯為八卦窯的前身,約為民國 48 年~51 年出現,是由目仔窯所改變窯壁吸熱的缺點而 成的。此窯因別於目仔窯,燒磚方式的改變, 已由斜坡移往平地,在當時大都市裡已有由日 本傳人的八卦窯,但因製窯成本較高,鄉村居 民就仿照八卦窯的燒磚方式建造圓窯,所以可 以說圓窯時期已有八卦窯了。

圓窯和八卦窯的主要外部建築結構差別,是 有無屋頂之分。圓窯無屋頂,而八卦窯則有屋 頂,而其磚的製造過程已由手工時代進化至半 機械時代,製造方法比手工時代進步,是用機 械直接由原料的輾碎到做出長方形磚坯,再以 人工的方式疊成一列列磚隴,加以日曬,待曰 曬乾燥後,再搬進窯內燒焙,這種窯,需要有 巨大的煙囪,用以排煙及熱氣。

圓窯體積較小,佔地小,拆建較容易,使用 木材與煤炭來燒磚.又因仿八卦窯的原因,所 68


圓窯不像目仔窯築在斜坡上,而是建在平地

頂開設投煤口的方式,迥然不同。而且圓窯的

上,其窯室做 360 度圓形的環繞,已經非常接 近霍夫曼窯(八卦窯)的造型和功能。而圓窯 與八卦窯最大的不同,就是燃燒的方式不同, 因為圓窯燒煤口是開在窯體的下方,繞著圓牆 體的四週,在窯門與窯門之間,與八卦窯由窯

體積和佔地都比較小,所以建窯費用較低,適 合一般租地取土燒磚的條件,因此業者都會以 窯來遷就採土場地,就地在採土場設圓窯,以 節省來回搬運土源的運輸開銷。這是圓窯比較 優勢的地方。

圖 3.17:圓窯示意圖。(手繪/嘉蓮)

是一條環繞成一圈的中空穹窿型長隧道,通常 會被分割成 12 個或更多的窯室,而這些窯室 之間並沒有隔間。而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窯室 旁會設置有樹枝狀的煙道與調節閥,以便將煙 引導到主煙道再從煙囪排出。至於煙囪的位置 有些會安排在窯體的中央,有的會安排在窯體 外的某一側,有時還會數座窯共用同一根煙 囪。

四、霍夫曼窯(八卦窯) 霍夫曼窯,又稱作八卦窯或蒸籠窯,最常用 於燒製磚頭及其他陶質製品。它是由德國人 佛德烈曲·霍夫曼於 1856 年改良設計,這種 窯在霍夫曼取得專利後被用於燒石灰,並以 「霍夫曼連續窯」之稱聞名。 霍夫曼窯的平面通常是像運動場跑道的環型 或圓形,有時也會是矩形或 U 字型。而窯體

窯體周圍的拱型出入口即是窯門,是運入磚 坯運出磚塊的出入口,此外在四個轉角等處的 底部還開有拱型的煙道口,可以將煙引入地下 煙道中。而在窯頂上方則有數個方形或圓形的

可分為兩層,其中地面層的外觀多為磚造, 少數為石造,旁邊會有階梯或空橋通往第二 層設有木製或鋼製屋架的窯頂。至於窯室則 69


投煤口,沿窯室設置而成環狀排列,共有五

坯排成數排,且會避開上方的投煤口,讓投煤

圈,每一個孔都有一個金屬蓋。而在窯頂中央 則設有稱為「風鼎」的金屬製調節閥,可調整 煙道的開閉程度以調節排煙量。而有些窯的窯 頂還會設有清煙人孔,以讓人進去打掃煙道。

口對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俗稱火路)。磚坯 排好後,便會在第一個窯室起火,然後一間間 地燒下去,除非碰到水災或過長雨季等重大問 題,不然幾乎不會停火,每間窯室依序重複著 裝窯、乾燥、預熱、燒窯、保溫、冷卻、出窯 等過程。

霍夫曼窯內部分成數個窯室,使用時會將磚

圖 3.18:八卦窯內部示意圖。(手繪/嘉蓮)

在還沒有起火前,可先裝滿五個窯室的磚 坯,一間窯室約可裝 2000 塊左右的磚之間會 先用報紙或牛皮紙箱隔著,除了起火的第一 間窯室外,其他窯室的窯門會先用磚完全堵 住。而等起火之後,便可陸續將磚坯裝入接 下來的窯中。

一般來說出窯是在冷卻完成之後的事,但有 時在磚塊供不應求時,工人會在磚塊還沒完全 冷卻時就進去「搶窯」。 當霍夫曼窯停止燒製時,便得清掃煙道以保 持暢通,而由於煙道窄小的關係,所以清潔工 作多半是由小孩去做,而清掃出來的煙灰則可 以當油墨用。

通常霍夫曼窯一個窯室燒成要花一天左 右,同時間也只會有一到兩間窯室在燒,而 接下來火要燒過去的窯室會先讓燃燒後的熱 廢氣流過以先預熱、乾燥,而已經燒過的窯 室則會進入保溫狀態再逐漸冷卻,從入窯到 出窯約要 15 天左右的時間。

五、自動窯

70


自動窯又稱隧道窯,其燒磚方法和窯型,一

繁複而漫長的產製過程,都是由電子自動掌

改以往的傳統方式,窯形改為方正的長條狀, 其長度可依窯場的場地及配套而定,可長達五 十公尺以上,在窯室內分為預熱區、燒成區、 冷卻區等三個階段,而隧道窯不僅設置了燒製 的隧道主窯,並且也會在主窯的旁邊,設置一 道平行於主窯的「副窯」,做為烘乾窯,而烘 乾窯內的熱源,則來自於主窯內的燒成區裡的 剩餘熱氣,充分的利用剩餘價值,減少成本, 並且預熱烘乾,使生磚坯內豐富的含水率,經 過烘乾窯之後,降到約百分六的適當入窯含水 率,以促進提高生產效率,並且維持燒磚過程 的品質穩定,所以隧道窯的製磚產能、已足足 的比傳統的八卦窯提升了上百倍。

控。所以到了民國八十年後的製磚工程,己經 不是當年日治時代的草創時期,所生產的數量 可以比擬,亦可說是磚窯業製造技術的最高成 長時期。 然而隨著國際經濟景氣的變化,社會結構的 改變,各行各業的激烈競爭,使得近年來的建 築材料產生很大的變化,許多建築牆體,多改 採鋼筋混泥土的灌漿方式,使得紅磚產業,在 如此空前的不景氣衝擊下,原先非常蓬勃的窯 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落千丈,使得許多業者 被迫停止生產,甚至於歇業改行。 紅磚產業,近百年來,由當時蓽路藍縷的草 創過程開始,從當年的竹筒窯、目仔窯、圓 窯、八卦窯到現在的全自動化隧道窯,一路上 顛簸的走來,倍極辛苦。

尤其到了民國八十年後的全自動隧道窯,更 是一改以往半自動的操控,而完全改用靈敏度 相當高的微動開關和紅外線感應器,配合自動 操控的配電盤,做全系統的自動操作控制,使 整座磚廠的生產動線,完全自動化。

以上是就我個人了解的各種不同窯燒知識跟 大家分享。

從生土的供料到混合攪拌、擠壓製磚、自動 機械手臂夾磚機的疊坯,進入烘乾窯、燒製 窯,一直到燒製完成後的成品貯放區,這一段

林哲貴

71

2015.10.22。










里龍山和檜谷體訓分享 作者:洪譽榕

十多年前腳部因車禍受傷,所以不太能登山及走遠路,直到最近才開始慢慢嘗試走出去,很高興生態社的大哥 大姐們能有耐心地陪伴我。跟著生態社的前輩進行了兩次登玉山前的體訓,一次是里龍山,另一次是檜谷,收穫 很多。

【里龍山】 里龍山號稱是「中級山裡的百岳」,標高約 1062 公尺,聽說登頂後還可以欣賞整個恆春半島的景色呢。 登里龍山有兩條路線,北面主線及南面竹坑線,我們走南面路線,依苦苓溪(大石盤溪)兩岸交叉而上,景色優 美,很多小瀑布及沖刷形成的小水池,途中有座 V 形吊橋很特別,限重 6 人。沿途有許多可以喘息的地方,尤其南 北兩線交會休憩區,堪稱里龍山步道中最優閒舒適的休息處。

圖 4.1:V 形吊橋。

80


圖 4.2:主線與竹坑線交會休憩區(有很多桌椅供山友休息) 。

里龍山步道落差頗大,但整體而言我覺得還算好爬。希望下次能帶我太太一起來爬里龍山,享受森林中聊天泡茶的 悠閒情境,應該是快樂輕鬆的一天。

【檜谷】 為趕上山行程,所以大清早 5 點半在技擊館集合,我們分乘 6 輛車出發,中途在泰武鄉公所前再次集合,然後直接 到北大武山新登山口,大伙於 7:20 抵達,到現場才知道很多山友老早就到了,甚至有人已上山多時,當時許多人在 停車處整裝待發,有如嘉年華會,熱鬧滾滾。

新登山口到舊登山口有兩條路線,約由 7:50 社團的明霖帶隊,選擇走崩塌那條路線,一開始就進入崩坍嚴重的路 段,走起來有些心驚膽跳,往下看景象實在壯觀,環繞四周更顯得人類的渺小。我從沒走過這種山路,加上膝蓋曾受 傷,好不容易花了 1 小時 30 分才抵達舊登山口,抵達後稍作休息,9 點半正式從舊登山口出發,沿路風景很漂亮, 但步道狹窄,幾乎沒寬敞地方可以休息。

聽一位登山老前輩說,登山折返點最好在 12 點左右,否則下午山中的煙嵐一起,視線差能見度低。另方面也擔心 自己腳步太慢跟不上大家,耽誤下山時間就更不好,因此決定在 2.5 公里處休息,不再往前走。在此休息處,建煙大 哥將他準備的咖啡、點心、各式水果,無私地拿出來給大家吃,最特別的是甘蔗居然切成容易入口的一小段,讓大家 感動不已,都想留下來享受他貼心準備的美食。

81


圖 4.3:建煙大哥手舉著細心準備的甜美甘蔗。

在舊登山口出發前,明霖特別提醒大家,絕對不要落單,因此很感謝幸純姐犧牲前進檜谷山莊的機會,陪伴肉腳的 我於下午 1 點左右一起折返,沿途幸純姐教導我許多登山注意事項,她觀察入微,連細小的樹枝稍為搖晃都能察覺, 因此很幸運地發現到顏色特別的鍬形蟲。

圖 4.4:左/鍬形蟲;右/蓬萊天南星,感謝明瑞大哥特別指給我看。

走到舊登山口時已經下午 3 點,山嵐一陣陣穿過茂密高聳的樹林,景象非常美麗,宛如仙境般,那種場景將會永遠 烙印我的腦海裡。在舊登山口看到許多登山客陸續下山,內心非常擔心,回程下坡陡峭,加上摸黑下山,不知能不能 於 1 小 30 分鐘內抵達停車處?

82


圖 4.5:返抵舊登山口一景。

下午 5 點我們的急行軍隊友返抵舊登山口,當時天色已灰暗,明霖隨即指揮隊員報數後啟程下山,在這種偏遠深山 視線不佳又摸黑走山路的情況下,對我而言是一大挑戰,下山過程中大家前呼後應,互相幫忙,最後終於平安到達新 登山口(停車處) ,這次的檜谷體訓對我來說也增加了新的經驗和體驗。

在幸純姐陪伴我的這段時間,我因為擔心天黑、視線不佳及迴車空間不足,並且還有一大段的山路要開,所以心情 一直忐忑不安,但同樣也要開車的幸純姐卻安穩的在角落樹蔭下睡起午覺,看樣子我要學的事還真不少。

最後,我想要跟所有陪伴我走這兩次體訓路線的好朋友們說聲謝謝您們。

洪譽榕 2015.10.05

83


那瑪夏族群的文化學習之旅 莊雅惠

2015.05.23

一、小林紀念園區參訪 2009 年 8 月 8 日至 9 日,一場連綿不斷的豪雨,沖毀了高雄 甲仙鄉的小林村,造成 491 位居民遭土石掩埋。這場八八水災 給南部帶來重創,尤其是對小林村民而言,更是難以承受之 痛,為了悼念小林村的親人,建了這一紀念公園,供親友憑 弔。進入那瑪夏前,生態社也安排了到「公祠」獻花悼念。 在公祠裡滿滿都是罹難者的名字,願他們在公祠內安息;在 戶外的「苦路」上,兩側也刻有 462 位逝者的姓名,代表他們 永留於此; 「苦路」的另一旁則種滿山櫻花,每個樹穴代表一個 罹難者家庭。走過沈思橋,迎面而來的是以莫拉克風災洪流帶 來的土石,堆砌而成的紀念碑,高達 9M,象徵給予村民新生及 重建的力量。 在紀念碑的前方則是被沖刷過的獻肚山與小林村的原址,地 貌已變,人煙亦渺,真的只徒留人們遙望憑弔了。離開園區 前,正好見到了村民的親友帶著法師來招魂,對罹難者家屬來 說,他們能做的也只有將亡者的魂魄招回,讓其安息,如此而 已。 圖 8.1:生態社智那瑪夏族群的文化學習之旅。

二、那瑪夏區部落巡禮 那瑪夏區分成三里:南沙魯(Nangisaru)、瑪雅(Mangacun)、達卡努瓦(Tangaanua)。居民大多為布農族,但也包括 了排灣、泰雅、卡那卡那富、拉阿魯哇等原住民族,亦有少數漢人與外省族群及新移民女性。 生態社安排的行程第一天早上到南沙魯部落巡禮,下午則到水蜜桃園拔雜草,晚上探訪「火金姑」(螢火蟲),稍晚 則聆聽高雄市山地文化研究會洪會長介紹原住民部落的遷徒及歌謠。第二天上午探訪瑪雅部落及鑽石級的民權國小, 下午前往達卡努瓦,由高文華先生導覽介紹部落歷史及探訪日治時期神社遺址,為方便行文,就以地點作為介紹。

(一)南沙魯 Nangisaru 進入那瑪夏區,第一個造訪的是南沙魯里,我們的住宿地點亦在此。感謝北高雄家扶中心的安排與借宿,並請到李 惠民代表為我們介紹及導覽南沙魯。南沙魯是地名是由日語「nagi-salu」(打-猴子)的地方轉變而來,因為以前在此 地猴子眾多,而人們在此打猴,因此從日語轉變成「nansalu」(南沙魯)。

84


圖 8.2:李代表帶領生態社夥伴在村落裡巡禮。

南沙魯的聖鳥是海碧斯(紅嘴黑鵯),這是來自布農族的傳說:在洪水時期,Bunun 苦無火種可用,於是派健壯動物 去尋找火。第一次派健壯的鳥鴉,但以「身體被燒黑」 、「口腔被燙壞」失敗收場。第二次派會泅水且忠厚老實的癩蛤 蟆,以「身體被燙得遍體起泡」而未能達成任務。第三次再派出矯健的海碧斯,找到火源後,小心翼翼地啣住,因長 時間的飛行,鳥喙被燒熱得受不了,改以鳥爪來抓住火把。就因此海碧斯身體被燒黑,鳥喙及鳥爪被燒紅了,而完成 了任務,將火種成功帶回,也帶給 Bunun 光亮與溫暖。現今八八風災的創傷,海碧斯仍帶給布農希望與光亮,一定可 以重新再站起來,解決難題。 李代表帶我們在村落裡巡禮,到被 88 水災沖毀的民意代表房屋,屋牆上留有泥土沖刷過的痕跡,土石流的高度已 超過一個 180CM 的成年男子高度。李代表還一邊說著當天的場景,就在這民意代表家外,原本群聚聊天的人們,就在 這土石流來前撒離,否則被沖毀的不會只是房子而已。 順著土石流沖毀的屋子前進到當地國小,國小已廢棄,因為教室也全被無情的土石流沖毀,甚至其中一間大教室被 大土塊沖撞入內,塞滿整間教室。

圖 8.3:李代表帶領生態社夥在村落裡看到八八風災留下來的痕跡。

聽著李代表談到八八風災沖毀家園的無奈,又再聽到真正讓他們無奈的是政府的政策。在八八風災後,大愛村永久 85


屋的成立,雖然讓他們有房屋棲息,但是若要他們捨棄原本的土地遷居而下,他們賴以為生的農作該怎麼辦?若選擇 遷居永久屋則必須簽下永不回原居地的切結書,讓他們陷入兩難:有住屋,但無以為生呀!部分居民選擇回到原本的 家園,在受創的村落重新再開始,雖然被詬病為危險區域,但李代表也質疑前來探勘的學者是不是有特定立場,為政 府發聲,阻撓他們遷回原居地。想回原鄉土地再造,但此區卻是政府擔心的危險區,該如何是好? 平地居民的我可以同理他們想回家鄉再造的心情,但政府也是為他們的安危擔心呀!或許「尊重」才是他們所想要 的,尊重他們的選擇與感受,後續如何發展是他們願意去承擔的,因為那是他們的「選擇」 。

(二)瑪雅 Mangacun 瑪雅里的範圍並不大,我們在主要街道上行走,看到原住民住屋建築的裝飾各有不同,雕刻裝飾的房子不如南沙魯 的多。住屋都算簡單的一層或二層樓,但有些房子看起來就像日式建築的構造再加上原住民圖案的裝飾,混合得相當 有味道。經過瑪雅吊橋,在吊橋下是清澈的河流穿過,水色純淨而透明,加上週圍山脈圍繞,風景煞是美麗。走過吊 橋的那一端,有戶人家門前有株「稜果蒲桃」 ,大家採了成熟的紅色果實品嚐了一番,甜美多汁,相當可口。

圖 8.4:圖左:瑪雅吊橋;圖右:成熟的稜果蒲桃。

簡單的瑪雅部落巡禮,看到了週日的居民在家門口和朋友閒聊,祖父帶著孫兒前去教堂禮拜,也有熱心的商店老闆 為我們指路並順道推銷他那甘甜的梅乾,是非常悠哉的部落,但我們的巡禮僅有匆匆的一小時。 離開瑪雅部落要前往擁有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民權國小。環保建築的分級要達到鑽石級,必須要讓綠地保留面積達 到最大化,不去破壞原始地形地貌。而為達此標準,民權國小的建築大多是架高離開地面,一方面可維持通風、防水 患,又可保留大片綠地。至於水資源利用方面,另有專門接收雨水的管線,以利水資源利用達到最佳化。更特別有名 的是其「有坡度」的操場,為配合地形不做更動,保留了原有的坡度,也讓其有坡度的操場成為其著名的特色。但聽 主任提及,就是因為操場有「坡度」而難以舉辦更多的球類比賽,使學童普遍運動量不足,肥胖率高居不下,被教育 局列為待改進學校。

86


圖 8.5: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民權國小校內景觀。

除了戶外,在室內教學區,設計師使用當地所產的竹子為室內圍欄,教學區內使用木質地板,四面牆上則使用「紙 屑」作為裝飾,不僅可降溫還可吸附濕氣,多種功能,處處可見設計者的用心。在禮堂外的牆面裝飾,選擇了布農的 各項傳說故事及布農生活樣貌為雕像,有臺灣黑熊、癩蛤蟆、百步蛇、螃蟹、紅嘴黑鵯…等題材。最後參訪的圖書館 更是民權國小的重點綠建築特色,四周以玻璃為牆面,採光相當良好,內部全採木造結構,屋頂又設計有通風及採光 窗,整體的營造就是相當的舒適,讓人可以很舒服地在內閱讀。

圖 8.6: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民權國小圖書館。

圖 8.7: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民權國小校內景觀。

(三)達卡努瓦 Tangaanua 在溪邊用完午餐後,我們前往達卡努瓦里,由朱文華先生為我們介紹導覽。導覽的開始即是朱先生的家,因為朱先生 的父親是部落的雕刻家,在其房屋上他父親雕刻了許多與布農傳說故事有關景物,朱先生即從雕刻內容一一為我們解 說。包括:世界的起源、射日、日月成形等傳說故事;種植、打獵、樁米、養雞豬等日常生活;黑熊、水鹿、梅花 鹿、狗、蝙蝠…等與他們相關的動物。另外他們還有布農不同時期的服裝塑像,從原始以弓箭為工具到日治時期使用 獵槍的裝扮,展現時代的演進。

87


圖 8.8:達卡努瓦社區一景。

介紹完布農故事,朱先生帶著我們前往部落內日治時期的神社遺址。要前往神社並不簡單,必須經過一段山路的爬 坡,進入竹林還要繼續向上,可見以往前去神社參拜的路途並不簡單,也因此神社才更令人崇敬,若非真心參拜的人 是無法受到神社庇佑的。目前神社只剩地上基石存留,還可看出神社大小及方位,神社主體完全消失,我們只好坐於 基臺上合影一張留為紀念。參訪完神社,與朱先生告別前,朱先生教了大伙一段簡單原住民舞蹈,大伙認真地跳著, 景象真是可愛有趣。

圖 8.9:左圖:神社遺址右圖:生態社夥伴於神社遺址上合影。

與朱先生分別後,我們還到卡那卡那富族舉辦米貢祭的廣場,廣場並不大,有由稻草搭建的主祭臺,四周環繞著簡 單茅屋。因當時並非祭典時期,茅屋內外皆相當雜亂。而當我想前去祭臺時,後方有人提醒著「女生不可以進入主祭 臺」 ,而我也只能止住,不再向前,為尊重原住民的禁忌傳統,只好抑制自己。希望下次能在祭典舉行期間來參訪, 瞭解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民俗。 兩天一夜的那瑪夏族群探訪之旅,就在參訪完卡那卡那富族的廣場後結束,但是回高雄前,我們又到了小林五里埔 潘先生家去品嚐現熬的黑糖,甜蜜地結束兩天的旅程。

88


圖 8.10:卡那卡那富族舉辦米貢祭的廣場。

圖 8.11:生態社夥伴至小林五里埔潘先生,參觀黑糖熬煮現況。

89


魯凱及排灣部落文化學習分享 王琳惠

2015.12.02

山地文化研究會會長洪國勝會長帶領我們一群社大生態社同學,趁著三 天假日到魯凱及排灣部落深入探訪。活潑的洪會長,他的個性裝扮是每天 都戴上紅色的貝雷帽,雖滿頭白髮,但總是神清氣爽的陪著我們走訪部 落。

一. 小鬼湖故事分享 想跟大家先分享跟魯凱族有關的傳說故事,這是魯凱族部落流傳下來, 一段有關人蛇相戀的淒美愛情故事。

魯凱族的深山裡有座小鬼湖,由於它的神祕與不可侵犯,成為族人的禁 忌之地。有一天,部落裡美麗的女子巴嫩與同伴們闖入湖中玩耍,在那裡

洪國勝會長

巴嫩認識了一位英俊少年,正當兩人相談甚歡逐漸產生愛意之時,男子才 坦承自己是百步蛇的化身,長年在小鬼湖的湖底生活。最初巴嫩感到吃

驚,但兩人的愛情並沒有因此退縮,巴嫩甚至決定嫁給蛇郎,並與他一輩子生活在湖底。族人知道巴嫩的決定後感到 萬分悲傷,因為巴嫩將會永遠離開部落與親人。日後,在族人們為巴嫩舉辦的告別婚禮上,巴嫩以淒美的歌聲唱出這 首「小鬼湖之戀」,請求眾人不要為她悲傷,母親則以同一首歌,回唱出對女兒巴嫩的不捨與掛念之情。

二. 大社部落 大社部落目前已遷村,主要因部落上方有一塊大石頭可能會無預警地掉落,基於安全考量住民已全數遷村,部落裡 留有一戶社區廚房,這位原住民爸爸對於教育有一套理念,他為孩子申請在家自學方案,透過與大自然共處,希望能 讓孩子學習原住民與生俱有的生存本能,在自己的部落裡成長,跳脫一般的平地人教育模式。這個廚房另外還提供無 法適應平地生活的年長者餐點,讓部落長者有一個共食環境,解決他們吃食的問題。

三. 新舊佳暮部落 新、舊佳暮部落因 88 風災皆已遷村,在舊佳暮部落巡禮 時,遇見了一位口嚼檳榔的原住民婆婆,她一個人坐在門外 獨享著寧靜,我詢問她有無家人同住?老婆婆說了我聽不懂 的原住民語言,但從表情中可隱約理解家人可能皆外出工 作,獨留她一人在家,我觀察到她旁邊放了一個助行器,週 遭蒼蠅亂飛,同時聞到酒味及尿騷味,頓時心裡不捨了起 90


來,我想因為家人都不在,她缺乏人照顧。而且社區裡也沒有其他人,婆婆應該非常孤單。

另外在舊佳暮部落的校園裡,牆壁有一大片原住民手工特色石雕,顏色剝落,頗具歷史感。

四. 霧台部落 在霧台部落的國小校園裡,牆面也有原住民特色石雕,色彩 鮮艷,有代表魯凱族精神的百步蛇、陶壺及山豬,晚間我們夜 宿女頭目家,魯凱族是世襲頭目制,石板屋裡擺有禮刀及狩獵 刀,還有日本頒發的頭目徽章,另有家族老照片等,是很特別 的住宿經驗。女頭目也是獨居一人,但因有隔壁鄰居的細心關 照,所以女頭目還可以安心的在部落老化,這與我在舊佳暮看 到的婆婆際遇不同,可見在原鄉部落裡,發展社區照顧關懷據 點及居家服務資源介入的必要。

我喜歡石板屋的建築設計,它為一層樓面沒有樓梯,開有窗 戶及天窗,當陽光從天窗灑入屋內,透出的柔和光線,讓我回 憶起小時住鄉下古厝的情境,我期許有一天我也要擁有一間如 石板屋功能的平房,可以盡情享受生活。

霧台部落

霧台藝術村是許多觀光客踏足的景點,我在逛街中也是第一 次學會分辨公、母愛玉子。部落裡住著專門製作刀具的商家,

從屋外特色雕塑即可窺知。而且家家戶戶都有不同的雕刻作品,充滿了創意及設計。

91


五. 去露部落 去露部落因 88 風災土石滑動已不適居住,所有村落的人都遷村了,站在地面不平的道路,及雖完好但傾斜的屋子 裡,莫名地傷感起來,想像遷村當下對村民來說,是極為沉重的決定。在去露派出所內牆壁上,留有手工繪製的家戶 位置圖,這是一幅多麼具有深厚感情的圖啊!從部落往山璧看,有明顯土石滑落的痕跡,房屋都在搖搖欲墜中,基於 安全考量此次應該是最後的巡禮了。

六.

阿禮部落

在往阿禮部落的路上,我們經過了墓園,墓園牆面充滿了魯凱 族部落生活樣態的雕刻,極為真實有趣。之後我們也參觀了「阿 爸禮握手」頭目的家,結識了張大川先生,他是平地人,是身故 老頭目的好友,彼此累積了深厚的信任情感,以致頭目孩子視張 先生為家人,也欣賞他對族人生活面貌的專業知識,就把頭目家 的管理權交託到他手上。當有民眾參觀時,張先生則義不容辭地 代為解說過往頭目生活的點滴,在聆聽的當下,可穿越時空,感 受到當時頭目的生活現況。

屋內有頭目狩獵的獸骨、獵槍、木雕、石雕、陶壺等,每一樣 作品都充滿著情感,房屋內的每件物品,都是用心去刻畫出來 的,充滿故事。例如有些陶壺壺口邊有明顯的敲擊剝落痕跡,是 代表著孩子外出就學,或女兒出嫁時就會敲下一塊陶壺帶走。而 傳統的陶珠是厚重無透明感的,充滿著古樸,且要價不斐。

屋內擺有幾幅張先生的空拍照片,吸引著大夥目光,是張先生 所拍攝的大、小鬼湖,照片顯示那是好神秘好幽靜的湖面啊!得知由阿禮部落可通往小鬼湖,由大武村東川部落可通 往大鬼湖,現大小鬼湖的路徑已毀,期待有一天也有榮幸到鬼湖感受幽靈之美,親臨其神聖。而藉著這次機緣,我們 也特別邀請張先生來生態社分享他的空拍照。三天的部落巡禮,真是充實又快樂!

9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