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醫系學會電子報第一期 0925

Page 1

第一期 第一期 兩個月出刊一次 圖表、照片與文章

輔醫 系報

輔大醫學系系學會╱學術部

發行

出刊日期:2017年9月25日

涵蓋輔大醫學系、 國內外醫學生大小事

輔醫人輔醫事

專欄文章

A1 輔醫活動預告 A2 輔醫活動花絮

C 開放性對話 治療─思覺失調

走出輔醫 B1 醫學生活動 B2 醫學生議題

創作分享

D1 創作歌曲影片 D2 T恤設計


輔醫系報 輔醫活動預告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舉辦單位

2017/8/21

南區茶會

系學會

2017/8/22

北區茶會

系學會

2017/8/23

中區茶會

系學會

2017/9/4~7

輔醫新生宿營

醫學二

2017/9/26

性別電影院1 (多元性別)

國事部 SCORA

2017/9/27

交換徵選說明會

國事部 SCORE/SCOPE

2017/10/11

交換徵選面試

國事部 SCORE/SCOPE

2017/10/18

電影欣賞會

國事部 SCORP

2017/10/31

醫護舞會

系學會

2017/11

海報巡迴展覽

國事部 SCOME

2017/11/22

性別電影院2 (性別暴力)

國事部 SCORA

2017/11/27

聖誕點燈

輔仁大學

備註

輔醫活動預告A1 輔醫活動預告A1


輔醫系報 迎新茶會北中南

北部

輔醫活動花絮A2 輔醫活動花絮A2

文╱豐川、保羅 這次的北區迎新茶會,考慮到經費與交通 便利性,於場勘後決定選在捷運公館站的一家 提供團體租借並且提供飲料的店舉辦,店名為 人性空間。它是一個很寬敞的空間,可以容納 80人以上,擺設簡單而有質感,還提供投影機 給我們使用,整體感覺像是在辦一場說明會, 流程大致上是開場後帶一下團康,之後緊接著 系隊介紹,介紹完就中場休息,休息時間給學 長姐下去搭訕學弟妹也可以繳納宿營費用,中 場完之後就是介紹選課並拍一張大合照。

中 部

辦完中區茶會,學弟妹應該也更認識彼此了 吧,還了解到如何選課了,雖然外頭風雨交加, 但是大家感情沒被風雨澆熄,最後還一起被會開 車的同學,載去搭車也是一種特別的回憶吧,相 信好的相見歡就會有好的後續發展,希望你們以 後感情越來越好喔!

圖╱輔醫系學會

由於北茶較其他茶會有更多人參加, 所以比較難像中茶跟南茶一樣,照顧到每 個來參加的人,所以更需要學長姐們主動 下去關心,這點我們學長姐做得比較少顯 得有點可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系籃在北 茶後有邀約喜歡打籃球的學弟留下來打球, 還蠻多人願意留下來參與的,可以讓各個 系隊參考,這樣可以讓北茶不只是坐下來 聽一場說明會而已,而是可以更認識同屆 與學長姐的一個契機。

南 部 這次的南區迎新茶會,顧及外地學弟 席間,學弟們熱烈詢問著關於大 妹的交通方式,於場勘後決定選在後站成 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然也不免俗的 大商圈,是一間巷弄裡的小餐館。餐廳的 聊到了各自的家鄉及高中等等。餐畢, 佈置屬於簡約風,茶水與餐具均採自助式, 便照著簡報檔說明了選課的注意要點, 預定時,即已確認是使用長桌的區域。如 接著也有各個系隊的宣傳與招生。系 此不僅能容納較多人,與學弟妹對坐也較 籃、系羽和系排皆有出席。整體茶會 適合聊天,或者講解選課方式等事項。 的氣氛頗為愉快自在。


輔醫系報 輔醫新生宿營

輔醫活動花絮A2 輔醫活動花絮A2 攝影╱醫學二宿營攝影組員


輔醫系報

106新生迎新宿營之總召有話要說 這次的宿營,謝謝所有醫學二參與的同學,無怨為宿營的付出。宿營 不止帶給大一新生快樂的回憶,也是很棒的學習經驗。我們宿營辦在9/59/7地點在宜蘭望樹園,從場地選擇到活動安排、問題和衝突的解決甚至是 事後的檢討,每項都是在學習。 總召醫學二李濟表示:「首先我要先感謝全班同學給我當宿營總召的 機會,以一個負責人的態度嚴肅看待一項重要的活動,在這之中我想我有 很多地方做不好。但我想我很幸運,有一群非常可靠的夥伴。在這裡,我 還是想再說一次,謝謝大家,不管是大一新生大二夥伴甚至是來參與的學 長姐們,少了你們任何一個,宿營都不會像現在這樣好。真的,謝謝。讓 我可以很驕傲的說:『醫學二106屆 宿營總召,下台一鞠躬』」

輔醫活動花絮A2 輔醫活動花絮A2


輔醫系報

醫學生活動B1 醫學生活動B1

醫聯會SCO年度活動

亞醫年度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舉辦單位

備註

2017/9/3

PCP工作坊-台中場

台灣亞醫

2017/9/9

PCP工作坊-台北場

台灣亞醫

2018/1/6~11

EAMSC亞醫年會

國際亞醫聯辦

2018/2/5

小亞醫行前訓

台灣亞醫

於中國醫

2018/2/6~9

小亞醫

台灣亞醫

於中國醫

於北醫

醫聯會紀念性活動

月份

活 動

3、8月

參與「世界醫學生會議」

9月

舉辦「台灣醫學生幹部培訓營」

9-10月

醫院見習交換/實驗室交換徵選

10月

參與「同志大遊行」

10-4月

舉辦「全國醫學生聯合文學獎」 舉辦「全國醫學生攝影大賽」

11-12月

舉辦「台灣黑熊醫院TBBH」

12月

舉辦12/10世界人權日義賣活動

年度

活 動

12月

參與「東亞醫學生會議」

2002

舉辦「世界醫學生八月聯盟大會」

1月

舉辦WELL (WeekEnds for LEOs & LOREs)

2008

舉辦「亞太區域會議」

3月

舉辦「全國醫學生自評」

2012

舉辦「亞太災難醫學生會議」(ACTION)

4月

舉辦「性健康同儕教育Peer education」

2012

第一次全國系代表大會(中國醫)

4月

4/22-SCOPH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動

2014

舉辦「世界醫學生八月聯盟大會」

4月

舉辦五一勞動節活動暨義賣活動

2015

舉辦第一屆「模擬世界衛生組織會議」

5月

舉辦急難救助研習營

2015

舉辦「post2015」公民咖啡館系列活動

6月

參與「世界醫學生聯盟亞太區域會議」

2015

舉辦「亞太災難醫學生會議」(ACTION)


輔醫系報

醫學生議題B2 醫學生議題B2

醫學生入門第一課: 關於醫聯會的二三事 文╱肯尼

圖╱FMS-Taiwan、SCORA性健康推廣部、2017SRT粉專

「醫聯會是啥?」進入輔醫後我們被各種組織及活動的英文縮寫轟炸,而多數這些詞彙都與「醫聯會」脫不了關係。由於台灣醫聯會編制複雜且關注領域 廣泛,相信就算是輔醫老鳥可能也不很認識這與醫學生切身相關的組織。對於剛聽完新生訓練國事部介紹的同學們,就當作是資料彙整與細節補充吧。今 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台灣醫聯會!

組織架構 台灣醫學生聯合會(FMS-Taiwan,以下簡稱醫聯會)是由全台13校 18系的中、西醫學生所組成的組織,為世界醫學生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簡稱IFMSA)的一員。醫聯 會內部的組織架構則可由右圖簡單說明。其中,各校系學會是醫聯會 重要的成員,系代表(通常由系學會長出任,可視情況調整)會代表系學 會參與醫聯會定期召開的系代大會,共同決定會內要事。 至於大家聽到醫聯會首先想到的各系SCO委員會代表(Local Officer, 簡稱LO),在編制上對醫聯會中央的National Officer (簡稱NO)負責,在系學 會內則由國事部長管理。由於國事部在舉辦活動、議題宣傳等諸多方面 須與系學會做協調配合,目前各系組織在編制上均將國事部安置於系學 會之下,然而兩者在活動籌辦、工作管理及營運上是獨立運作的存在。

架構中特別的存在-亞醫 亞洲醫學生聯合會(Asian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或作AMSA,以下簡稱亞醫)是另一個在 台灣醫學生界十分活躍的組織,為AMSA International 的成員。由於一些歷史淵源,亞醫在編制上被劃歸 在醫聯會的組織架構中,然而兩者不論是活動籌辦、 財務管理及組織運作上都是獨立的存在。

亞醫在各校系中同樣有駐校代表(Local Coordinator, 簡稱LC),向亞醫中央負責。然而大部分校系在組織編制 上將亞醫安置於國事部下,是輔醫國事部中的第七個部 門。亞醫提供許多國際交流機會,耳熟能詳者包含亞洲 醫學生會議(Asian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AMSC)、 東亞醫學生會議(EAMSC)及各校LC籌辦的國際交換計畫 (Asian Medical Students’ Exchange Program,AMSEP)。


輔醫系報

醫學生議題B2 醫學生議題B2

醫聯會在做什麼? 醫聯會關注議題五花八門,活動內容包山包海,若要依部門及計畫一一簡述乃傷神耗時,提綱挈領則大致如下:

▼代表台灣醫學生 在國際上,台灣醫聯會代表台灣的醫學生參與IFMSA籌 辦的國際大會及區域會議,有時也能在重要國際場合代表台 灣,醫聯會便在今年5月籌組代表團參與在日內瓦舉辦的世界 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WHA);在國內,醫聯會也 代表台灣的醫學生參與政府制定醫療相關政策的程序,敦促 決策者制定友善醫師工作的法律與政策。

▲促進交流 醫聯會除了辦理許多講座、工作坊及會議,也籌備與醫學生們切身 相關的活動,如大醫杯、醫文獎、攝影大賽及年會等,讓台灣不同學校 的醫學生能相互交流。 另外,醫聯會也辦理研究及臨床見習的交換計劃, 同時籌組代表團參與三月大會(March Meeting,MM)、八月大會(August Meeting,AM)、亞太區域會議(Asia-Pacific Regional Meeting,APRM)等 國際會議讓各國醫學生能齊聚一堂,增廣見識。MM及AM皆屬於General Assembly (GA),一般為期一週。


輔醫系報

醫學生議題B2 醫學生議題B2

醫聯會在做什麼? 醫聯會關注議題五花八門,活動內容包山包海,若要依部門及計畫一一簡述乃傷神耗時,提綱挈領則大致如下:

▼訓練技能

IFMSA另一宗旨在於訓練未來的健康衛生領袖,醫學生在各自國 內或甚至國際場合推行計畫、宣傳議題時,將會需要許多「軟實力」, 諸如溝通能力、演講能力、領導力、帶討論技巧等。台灣醫聯會設有 訓練部,籌辦培育相關技能的工作坊與講座,完成訓練的醫學生將能 成為Trainer,培育Trainee成為下一個Trainer。各區域(Region)的醫學生 偶爾也會舉辦區域的訓練計畫,即Sub-Regional Training (SRT),今年8 月台灣便在中山醫學大學辦了一次SRT。

▲民眾教育 醫聯會也有不少關注議題的活動,如同志大遊行、真人圖書 館、體驗街友一日生活的計畫等等,不只讓醫學生看見社會問題 並進行反思,也利用官方網站、臉書粉絲專頁等媒介提升大眾對 相關議題的意識。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來醫聯會隨時都在你我身邊 看完以上醫聯會的介紹,你會發現不論一位醫學生如 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除非幾乎不參與任何課外活動, 不然基本上都會至少參與一兩項醫聯會辦的活動。大一入 學時向大家收取的系學會會費中,有不到50元會被作為醫 聯會會費,醫聯會將利用這些微薄的會費作為舉辦活動的 部分資金來源(當然不可能負擔全部活動成本)。而從那一 刻起,你就直接獲得醫聯會成員及IFMSA成員的身分。

展讀至此,你或許會發現其實醫聯會根本是一個知識、 人脈、資源的寶庫,也或許才體認原來醫聯會默默做了這 許多事,又或許因為長期未曾碰觸醫聯會圈子而對它依然 抱有疏離與不信任感;然而不可否認地,醫聯會為醫學生 的生活注入許多可能性與機會,你也許早已在無意間參與 其中了。


輔醫系報

專欄文章C 專欄文章C

開放性對話治療: 關於思覺失調的其他可能 文、圖╱潘政宇 細數著每個忙碌的日子,有許多的事件正在進行,更多的等待著被遺忘。時間的長河在這片土地上輕輕地擺尾,將一切幽美悄然隱藏在河灣之後,晨曦下 的光影讓河畔幻化成繽紛迷離的世界。我很開心能在此佇足,聆聽著一位照顧思覺失調病人的社工和一位身心科的醫師,訴說著一則則動人的傳奇與故事, 是一份熟悉,彷彿喚醒自身靈魂中最古老的部分。隱微、美好而不該被遺忘。願分享給大家。

楔子 自準備2016年真人圖書館活動與思覺失調病友結緣,就很 希望可以把能將其中的感動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真人圖書館的形式是實際與病友面對面地談話,直接設身 處地以病友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是而在這次專題中,我希 望能進一步為大家分享,這個社會是如何去支持這些先天受到 症狀干擾的病友?病友是如何與症狀共處而繼續發展自己完整 的人格?透過了解一般病友所受到的社會支持,我們或許能用 更宏觀的角度,去體會,去同理病友心中的美麗與哀愁。 我想,臺灣社會給予病友最大力量的來源,除了家人,莫 過於照顧他們的社工與身心科醫師了。本次專題很榮幸訪問到 經營臺北市清新坊會所(一個讓病友定期聚會的地方)的負責 社工梁又升先生和服務於臺北榮民總醫院身心科的蘇東平醫師。 透過兩位前輩面對一個又一個病友受傷心靈的態度,或許能隱 約感受到,生命裡另有一種無法言傳的尊嚴與價值,似乎是超 越疾病、甚至穿透時空的。

開放式對話治療 又升社工師告訴我,他很想在臺灣實踐開放式對話治療。 逐步閱讀相關文獻,慢慢地了解其中的內涵,驚喜地發現其 中的核心價值與我想獻給所有讀者的理念不謀而合,這包含了從 社會支持的角度了解思覺失調,及超越疾病的心靈關懷。 我想聚焦此主題,貫穿訪問的核心。在進入訪問內容之前, 需要簡單介紹「開放式對話治療」。相信沒有比一個真實的故事 與純粹的情感紀錄,更能讓大家了解開放式對話的核心價值,以 下希望分享這一篇文章給大家!


輔醫系報 《進入正式訪談之前──延伸閱讀》 大約30年前,芬蘭的一群臨床醫生決定用不同的方式治療 精神病。他們以「開放式對話」為人所知,擁有令人印象深刻 的復原率─而現在澳洲人對此表現出興趣。這篇文章由Lynne Malcolm和Olivia Willis所撰寫。 Anna Arabskyj的故事是從2012年10月說起,她的兒子的疾病 變得意料之外的嚴重。 「他被推進了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要面對的東西,我看 不到也聽不到,」她說。「他確實在很多時間看起來很混亂。」

專欄文章C 專欄文章C 譯者:活泉團隊

後來,家族治療師Val Jackson介紹Arabskyj到開放式對話, 一個在芬蘭實施30年的危機照護模式。Jackson啟發Arabskyj對她 兒子的經驗有不同的想法。「她讓我思考,發生在我兒子身上 的,其實是對非常艱困生命處境的一個回應,當你開始面對這 個處境,你可能開始聽見聲音或有不尋常的信念。這可以發生 在任何人身上,如果你被丟進了壓力夠大的情境裡。」 Jackson對Arabskyj解釋,她兒子所經歷到的「另外一個世 界」是對於創傷生命事件的一個隱喻,而她的兒子還沒有找到 語言去談論這些。Arabskyj和她的兒子開始進入開放式對話取向 的會談去治療他的精神病。

她的兒子經歷了精神病,他在被給予抗精神病藥之前住院 了一段時間。然而過了一陣子,藥物不再有用了。 「我們馬上喜歡這些會面,我兒子說這些實在太棒了!」 開放式對話,臨床心理學家們自1980年代開始發展,將病人 與他的家人、朋友和心理衛生的專業們聚在一起。這是一場心靈 的聚會,去探索眼前危機的角度。這個計畫的資助者,Jaakko Seikkula,說聚會的目的不是找到快速的解決方案或是立即改變家 庭的動力或方向。 「這個對話是在了解這些問題到底是甚麼,以及這個個案他 生命當中發生了甚麼。」Seikkula說危機介入的關鍵是早期處遇, 而且確保每個聲音都能夠被聽見,尤其是病人的。 「這並不簡單,因為家庭當中可能會對危機中的狀況有非常 衝突的經驗,這是治療師首要的挑戰。」


輔醫系報 《進入正式訪談之前──延伸閱讀》

專欄文章C 專欄文章C 譯者:活泉團隊

心理衛生研究者Flick Grey對於開放式對話的模型非常有興 趣,他曾得過獎澳洲SANE的獎學金,去做精神醫療服務的研究。 「人們經驗心理危機時被對待的好像他們是孤立的個體, 好像只是腦袋裡化學物質發生了甚麼變化。」根據Grey所說的, 這樣的治療終究會走向住院和藥物。 「取而代之的,開放式對話則是認為這些挑戰是在人與人之 間的…所以工作者邀請當事人和他們的人際網絡聚在一起以及談 話,而確實的,在那樣的對話裡事情解決了。這並不是反對藥 物或住院治療或必要的診斷,但那些看起來並不像你對待在危 機中的某人其中的主要方法。」Seikkula說一旦病人覺得他們在 開放式對話的對談裡被「認真看待」,他們的焦慮和緊張開始 戲劇化的下降。 「你可以發現,(認真看待)在會談的一開始就被實踐,並且經 由如此做,減低了長期對藥物的需求。」Anna Arabskyj記得她兒 子如何參與和接受與Seikkula及另一位治療師Mary的第一堂開放式 對話。Arabskyj注意到沒有治療師在他們面前拿了任何檔案夾,這 讓她的兒子馬上放鬆了。 「他指出,你如何能照顧某人,如果你甚至不想親自去了解 他呢?他認為Jaakko 和Mary不像過去那樣。」Arabskyj說經歷了開 放式對話的歷程,她明白她過去對於她兒子的精神病太狹隘了。 「我以為唯一能讓他往前的方法是討論他的經驗,但對他來 說,我隨時在提這件事只讓他感到壓力。我看到Jaakko如何全然 接納,不管我兒子說甚麼。而且這份接納馬上帶走了他的壓力, 這讓我明白如果我要支持我的兒子,我必須同樣接納他,而我逐 漸學會如此。」


輔醫系報 《進入正式訪談之前──延伸閱讀》 Arabskyj說每次的會面給予她對兒子的經驗有了新的理解, 而且僅僅是聆聽彼此,便能夠讓關係更加穩固,以及增強他的 心理健康。 「開放式對話並不尋求解答,解答自己發生了。」她說。 「我兒子決定我們前進的路徑,是他好好過他的生活,然後他 也需要知道我會好好過我的生活。」 Flick Grey相信讓開放式對話特別的是所有的對談─個人的 與專業的─都發生在病人和他的社群之前。

專欄文章C 專欄文章C 譯者:活泉團隊

「每個人的聲音,人們帶來的多重觀點,都被深深的聽到 了。人們可以感受到在那空間中的矛盾,他們可以表達他們的 脆弱、挫折,所有的事情,而這裡沒有要試圖改變人們的企圖, 儘管改變在深度聆聽當中發生了。」 Grey說這個計劃成功是源於其核心哲學觀:「參與,但不 計劃去試圖改變人。」我認為這的確也改變了臨床的工作情境, 所以他們能夠更人性化和呈現脆弱。我認為現在的系統並沒有 允許如此的自發和人性的深度。」

在開放式對話會談的某一刻,工作者可能會轉向彼此,做 所謂的「反映」,以及討論他們腦袋中所想的。

下一期系報,將實際帶大家一窺與梁 又升社工師的訪談過程,了解台灣目 前開放式治療的發展情形。(未完待續) 原文連結 Open Dialogue: Finland's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ental illness (http://www.abc.net.au/radionational/programs/allinthemind/opendialogue:-finlands-alternative-approach-to-mental-illness/7199856)


輔醫系報

創作分享D 創作分享D

輔醫人創作

大三星期二(MV)

流浪的浪(MV)

輔醫的大三生活到底有多崩潰?聽過這首歌就能 讓你略知一二了!讓沒讀過輔醫的人大徹大悟,走過 大三的人會心一笑,還沒走進大三的人欲哭無淚。沒 體驗過PBL、資源學習和神解的三重夾擊,別說你來 過輔醫! 這是一首醫學四學生們在大三結束前,為紀念過 去一年瘋狂歲月所做的歌曲,各種生活畫面的真實呈 現,配合同學們的搞笑客串與專業演出,絕對是零誤 差重製出那段令人回味再三的時光。

宿營對於剛進入大學的新鮮人來說是認識同屆與學長 姐的好機會,對於升上大二的宿營工人而言則是第一個要 和同系同學協力完成的大活動。除了熬夜趕出的企畫書、 暑假東奔西跑的場勘與活動試玩,如果說還有甚麼能將這 些回憶留在所有人心中,那或許就是由醫學二在百忙之餘 一起拍出的營歌影片了吧! 溫暖的歌詞配上專屬醫學二的大學生活的日常,辛苦 疲憊的宿營工人私底下其實也有愛吃愛玩的一面,相信也 將帶給剛進入輔醫的小大一們各種對大學生活的憧憬。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KO7ianXTg&fe ature=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111109786222072/vide os/115574112442306/


輔醫系報

創作分享D 創作分享D

輔醫人創作 PBL Syndrome(T恤設計) 沒錯,又是由醫學四發起的活動。看似極具設計感的衣服, 背後的設計理念其實相當有趣,將不同單元所學到的典型病症,配 上P到clinical symptoms(臨床症狀)時,一定會看到的症狀整理圖, 集各系統疾病於一身的當事人此刻還要硬是擠出一句“I’m OK.”,背 後想必也集聚不少無奈與苦笑。學習如何振振有詞介紹各種 syndrome(症候群)的同時,我們是否在生理抑或心理層面都不自覺 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症候群」意即在某一疾病迸發後,會出現的所有典型症狀 之集合名詞,藉此幫助我們在鑑別診斷的過程中縮小可能的疾病範 圍,鎖定病人最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對症下藥。這樣的T恤設計某方 面來說,也算是運用到了過去一年在PBL課程中的所學,可謂真正 將學習融入生活的一種苦中尋樂。

《輔醫系報徵稿》 你也有與眾不同的攝影/影片/文章/繪畫/字體等創作想讓更 多人看見嗎?輔醫系報幫你實現願望! 只要將你的作品寄到t22571285@gmail.com(學術部長信箱), 你的作品就有機會出現在下一期的輔醫系報中。我們相信每個 人都有他們獨特的才華與創作只是不被看見,因此希望這樣的 平台,能讓更多輔醫人有機會展現出自己醫學生以外的才藝創 作。 若有更多疑問請洽學術部意見箱: https://goo.gl/forms/LWsY8o8aDaNnOJvr1


發行╱輔大醫學系系學會

投稿審核、意見回覆╱學術部全體部員 責任編輯╱醫學四 柯皓禎、黃科諺 活動文案撰寫╱醫學二 李豐川、王保羅 專欄文案撰寫╱醫學三 潘政宇、楊媃而

議題文案撰寫╱醫學四 柯皓禎、黃科諺

訂閱《輔醫系報》 文章/攝影作品投稿:寄至t22571285@gmail.com 輔大醫學四 柯皓禎(學術部長) 意見回饋:https://goo.gl/forms/LWsY8o8aDaNnOJvr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