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 Vom Verstummen der Welt: Wie uns der Verlust der Artenvielfalt kulturell verarmen lässt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生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在這本《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書中,作者馬歇爾. 羅比森(Marcel Robischon)以故事性和知識性並重的文字,向讀者揭示,物種多樣性的衰減是如何能導 致文化貧乏,自然和人類生活又存在著什麼樣的依存關係。 隨著工業與科技的來臨,人類改變了整個星球的地景面貌;迎來了發達便捷的文明。空前的富足也導 致了空前的毀滅,自然棲地被大肆破壞;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地衰減,我們似乎都忘記了那遙遠的事實 ─「現代智人和任何一種生物一樣,都只是地球上的物種之一。」 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當我們說出「大自然」的時候,人類應該也包含其中;當我們誇耀人類的「文 明」的時候,所有的物質、能量、甚至包括我們自身,也都是完全建立、依賴於大自然的資源上。從 此來思考,當我們破壞生態及物種棲地的同時,這些生物和棲地的消失,也反過來造成了我們文化的 貧乏。想一想,飛魚的消失將造成達悟族的傳統文化的消逝;動植物的多樣性的削減,將大幅地影響 當代科學和醫學發展,如果荒蕪的大地是世代的人們要面對的世界,那人們對於語言、藝術、文學或 科學又還能有什麼樣的想像呢? 不論是藝術或文學,甚至是社會的發展,許多人類文化的靈感最初都受惠於自然所帶來的啟發,而往 後的文化又再一次受惠於自然以及這些「受自然啟發的文化」的影響。如此的千年積累、交織與激盪 之後,最終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現代文明面貌。雖然高科技和現代化的生活已讓我們不能再輕易觀察 出自然與文明的緊密關係,進而帶來了一種「文明能夠征服自然」的錯覺,然而只要一想到自始至終 我們都和我們古老的祖先一樣,全然地依賴著自然萬物而生活著,也許我們都將謙卑起來。 生態學在發展初期一直被視為一種「自然的經濟學」,因為與人類的經濟體系相同,生態也是能量的 循環系統,甚至是一個比人類的經濟體系更複雜的循環。英國經濟學家霍森(Geoffrey M. Hodgson)就 認為「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演變,比起機械般的程序,應與生物體和生物演化更有關連,因為經濟畢竟 還是與人類事物相關,而非與粒子、力量和能量有關。」自然,本身就是一套完美的經濟體系,以一 種儉約謹慎的精神運行著,也許資本主義世界所面臨的困境,答案就是向自然之學習,正如同李奧帕 德(Aldo Leopold)所說:「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延伸閱讀: 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ald),《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湖濱散記》(Walden)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鯨背月色》(The Moon by Whale Light)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