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華美耀臺灣美感教育課程示例(初排)

Page 1




臺灣美感教育的前期發展 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 博士班 / 戴 岳 弦 /


中華民國臺灣在推動美育並進而定位為 「美感教育」的政策方向,轉眼已經百 年。回顧過去,「美感教育」一詞常與 「美育」、「藝術教育」等詞混用,甚 至 混 肴 其 內 涵。 因 此 選 擇 2013 年 作 為 發 展 時 間 之 分 隔 點, 主 要 考 量 該 年 底 教 育 部 推 出「 美 感 教 育 中 長 程 計 畫 」 (2014~2017),長篇內容、百億預算, 可謂臺灣美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開啟下一個美感教育的百年。 美感教育相關語詞之混用情形 在臺灣美育政策擬定過程中,常因為引 用國外理論,面臨中英譯名不同可能產 生 誤 解 的 情 形。 英 文 原 文「Aesthetic Education」,(被譯作「美學教育」 或 「美感教育」)原本來自於「Aesthetics」 (美學,為學界主要譯名),並有「審 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審 美 對 象 」(aesthetic objects) …… 等 相 關用詞;因此,「美感教育」及「美學 教育」一組或「審美經驗」與「美感經 驗」一組,其中文譯名雖不同,其實所 指同一英文語詞。 整體而言,臺灣政策擬定者及學界研究 仍將「美學」一字「Aesthetic」所衍生 的形成詞「Aesthetic」譯作「審美的」、 「美感的」或「美學的」之不同中譯名, 它們雖然均指同一英文字,但是中文的 「美學的」給人關於哲學探討的誤解, 「審美的」則強調感知美的過程,而「美 感的」則是感知素養累積的結果。 「美育」就是「美感教育」 「美育」一詞在臺灣美教政策內容的使 用上,主要見於民國初年至 70 年代的 教育歷史論述中,在美育的作用及重要 性多有著墨。1903 年,王國維在清廷實 施新政,在全國熱烈興辦新式學堂的背 景下,他在《教育世界》發表〈論教育 之宗旨〉,將美育列為〞完全之教育〞 之一部分;九年後,在 1912 年(民國元 年),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 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的演說, 更將「美育」與公民道德、世界觀等同

列為教育之宗旨,作為〞今日之教育所 不可偏廢者〞之一。( 譚好哲,2006) 回顧歷史,「美育」一詞已沿用超過百 年,隨時代的改變,「美育」被賦予各 種教育政策的想像,直到 2013 年教育部 〈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中,「美育」 更被等同於「美感教育」。計畫指出: 「《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計畫》 (1980) 中更表明美育功能在於促進德、 智、體、群之均衡發展。美感教育內容 除了藝術,亦包括生活事物;」從上述 論述的脈絡可知,在提及「美育」的功 能之後,接續以「美感教育」作為句首 的主詞,事實上近年的諸多美育政策中, 「美育」一詞往往等同「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之別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大篇幅 地說明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之別,歸納 之後,美感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美感素養是有關美感的知識、技能和 情意 ( 態度和習慣 )。 2. 美感教育可以透過藝術或其他學科、 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形式進行。 3. 無 論 透 過 藝 術 或 其 他 學 科 的 實 踐 所 立基的共同基礎係「美感經驗」,透過 美感經驗之形式與內涵的學習,強化美 感認知與實踐應用的能力及其相關的習 慣。 4. 美感教育的範疇大於「藝術教育」, 其與藝術教育之間,存在著一種大與小 的同心圓動態關係。 在藝術教育部分,整理後主要有以下幾 點: 1. 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但並不 是唯一的取徑,家庭、生活、各學科領 域的教 學都是美感教育可以發生之處。 2. 藝術教育是學校必修的課程,藝術教 育成為美感教育的重要取徑,因此一般 人以為藝術教育等同於美感教育,導致 美感教與藝術教育的概念與知能彼此交 錯糾葛,並經常產生互換使用的情形


3. 藝術教育的範疇,是人類美感經驗的 凝聚,傳遞著我們所擁有的夢想、真實、 情感、價值或信念,透過教育行為的詮 釋、理解與實踐應用,使人的存在更為 自由、自主與具意義。 4. 藝術教育提供較為完整而連續性美感 經驗的體驗與學習,其所強調者在於藝 術、文化與生活的本質、知識與價值的 探索、思辨與表達,從單純而至複雜的 人、事、物的形式與內容的感受、理解、 詮釋、評判、表現與反思,但並不全然 或特別關注形式或內容上的美點,舉凡 形式與內容所錯綜產生的衝突、悲哀或 醜惡等等的特質,也都是在討論之列。 從上述引文可知,〈美感教育計畫書〉 雖然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但不論是 其教育發生之處、教學進行的方式,終 究上美感教育是大於藝術教育,因此該 計畫說:「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 但並不是唯一的取徑,家庭、生活、各 學科領域的教學都是美感教育可以發生 之處。因此,有必要透過此計畫來釐清 相關的認知,並據以研擬願景、目標、 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 基本上,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對的美感教育定義及突顯與藝術教育之 差異,目的在打破台灣美育傳統上的因 分科教育的形式,而導致長期性的學科 本位藝術教育的情形及對美感教育擴大 至各學科融入教學的限制。 臺灣美育教育政策發展之歷史分期 本文根據台灣歷年來的主要美育教育政 策的整理,將它分為「確立期」、「分 科教學期」及「多元發展期」,說明如下: 一、政策確立時期:1912 年(民國初年) 到 1979 年(民國 68 年) 自清末王國維提出美育作為全人教育之 一 環,1912 年( 民 國 元 年 ) 教 育 總 長 蔡元培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中將 「美感教育」與公民道德、世界觀等同 列為教育之宗旨,作為〞今日之教育所 不可偏廢者〞;之後,台灣美育教育施

行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兩岸分治、民國 教育實施初期……等階段。一直到近七十 年, 直 到 1979 年( 民 國 67 年 ) 公 佈 「國民教育法」,美育才正式入法;該 教育法的第一條「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 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德、智、 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 宗旨。」明白地揭示美育的重要性,教 育部自此逐漸落實美育政策的修訂及頒 布。 二、分科教學時期:1980 年(民國 69 年) 代至 2000 年(民國 89 年) 1980 年起,教育部依據「國民教育法」 頒佈「加強國民中小學美育教學實施要 點」,強調美育的功能在促進德、智、 體、群四育均衡發展,在課程實施上, 國小以「美勞」及「音樂」進行,國中 則有「工藝」、「美術」及「音樂」等 相關科目,基本上是以分科教學為主的 規劃模式。之後民間有關藝術教育研究 不斷,主要針對美育的理論、課程規劃 及教學範疇為主;雖然如此,直到二十 世紀末,才有新的美育政策發表,1997 年教育部完成「藝術教育法」,進一步 將藝術教育分立五類,包括:表演藝術 教育、視覺藝術教育、音像藝術教育、 藝術行政教育、其他有關之藝術教育, 並且說明學校專業及一般藝術教育的相 關法則。 雖然自國民教育法的實施要點,到藝術 教育法,二十年間進一步將美育的核心 課程定為藝術教育,並以藝術的形式及 類型作為分類,強化美育教學是以〞分 科教學〞的模式為主,但這樣的美育結 構造成日後教育部的嚴厲批評,認為分 科之課程設計及過於重視學科本位之藝 術教育傳統,造成「美感教育」長期以 來侷限於藝術教育而未能擴大至生活層 面的內涵。 三、 美 感 競 爭 力 時 期:2000 年( 民 國 89 年)之後 進入廿一世紀,教育部開始重視美育作 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教育的事實,並在


十二年國教的理想下,於各國民教育之 學 習 習 階 段 提 出 對 應 政 策。2002 年 教 育 部 公 布《 創 造 力 教 育 白 皮 書 》 以 打 造 創 造 力 國 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為願景,其中提及藝術作為創 造力的基礎教育之一,美育教育的內涵 逐漸豐富;2005 年底,教育部公布《藝 術教育政策白皮書》,以建構富於創意 與藝術的國家及具美感競爭力的卓越國 民,更勾勒出「創意臺灣 ‧ 美力國民」的 願景,「美感競爭力」逐漸成為美育教 育議題。 幼兒及國中小的美育發展上,教育部依 據 2006 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微調原 則」作為啟動之依據,在 2008 年修正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 簡稱 97 課綱 ),並自 2011 年(100 學年度)開始, 自三年級及七年級逐年向上實施「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綜合視覺藝術、音 樂、表演藝術之藝術教學,內容並細分 作「表現試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 文化、藝術與生活」四個面向,作為統 整方向與檢驗課程目標的落實效標,並 期許「長期培育可銜接高中藝術領域的 學習」;2012 年所頒布的《幼兒園教保 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成為新 學習的重點。高中的美育教育,除了原 有的美術科與音樂科,並於 1995 年新設

立選修科目「藝術生活科」(84 課綱), 並在 2006-2010 年間,在 95 暫綱及 99 新課綱之修訂完成後,將「藝術生活」 課程訂為至少修習兩學分的必修科目。 2013 年,教育部公布「美感教育中長程 計畫」,保留《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 中的「美力國民」,希望持續提昇國民 美感素養,創造「美善社會」,營造社 會樂善好美的願景。(丘永福,2013) 上述各項美育政策均可看見,教育部積 極為美育之存在價值尋求一種符合世界 潮流的解釋及定位。 小結 美育的獨特價值即在於培養學生純粹的 美感經驗,並期許能將之巧妙應用於生 活之中。當臺灣美育政策每每將國家競 爭力強加於學校教育,美感素養的培育 與功利主之間產生的衝突如何轉化?臺 灣的「美感教育年」的推動,乃是因為 教育部認為過去的藝術教育並未使國人 更能感知美、應用美,因此提出「美感 教育」,一個符合時代潮流、令人耳目 一新的教育名詞,試圖在國際強調「軟 實力」及「美力」的時代之中,定位臺 灣未來的藝術教育的方向。

103 學年度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實驗課程總成果展 北師美術館入口裝置


美感課程的設計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博士班 / 高 嘉 宏 /


因應民國 103 年啟動之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政策,落實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與五 育均衡發展之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國 民美感素養,使臺灣成為一個具有美感 競爭力的國家,教育部自 103 年起至 107 年推動「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畫」, 發展執行「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 等數個美感子計畫。 在初任教職時期的老師邀請下,加入美 感教育這個共學的大家庭,從始接觸計 畫的陌生與不了解,慢慢地被漢寶德教 授力求改變的信念所打動,跟著其他種 子教師們一同討論蒐集資料、絞盡腦汁 編寫教案並交換教學心得,也許這就是 美術人容易感動、願意參與改變的熱血 性格。 編寫計畫之初,遭遇許多的疑問與迷惘, 特別是在美術與藝術生活課程外,為什 麼還要執行所謂的「美感實驗課程」? 透過自我以往的課程設計做一番檢視, 收集國外的藝術教育課程執行狀況,最 後比較臺灣美感教育切入的六大面向, 提醒我在受純藝術的教育背景之下,應 該試著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的美(或 不美),運用美的感知檢視與生活息息 相關的周遭環境。 美感教育不是藝術教育的全部,也絕非 需要佔據所有的美術課程時間,但卻可 以從另一種視野開啟了對生活感受的開

關。秉持著「動手做、試試看」的信念, 打破了課堂上學生單一接受老師講課的 形式,讓學生積極的動腦、嘗試美感實 驗並討論歸納,慢慢地從實驗課程的學 生身上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性,並透過備 課與共學,跨校與眾多美術老師共同成 長。 在課程編寫與執行上,以一學年為單位, 從上學期的「美感基礎知能—美感教育 實驗計畫」課程,到下學期的「美感進 階選修—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特色課 程,期待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 生關注身邊的美感意象。 一、課程設計動機與規劃理念 ( 一 ) 以美感教育六大子題為課程基礎 從傳統美術課程中著重純藝術的創作與 賞析出發,融合當代社會的設計思維, 並配合教育部自 103 年起推動的「視覺 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在上學期的 基礎課程中先融入比例、色彩、質感、 構成、結構、構造等六項子題,讓學生 可以從「看見」與「感覺」日常生活中 美感意象,並透過實驗操作,慢慢歸納 自己的美感脈絡,具備美感的基礎認知。 進而透過下學期進階選修課程,融合在 地文化與資源。從最簡單的材質—布料 為發想,以臺灣在地的視覺圖像進行創 作,從 LOGO 設計、印花的構成、花布

藝術、設計與美感的關聯性示意圖


的印刷、手工書的縫製、服裝的設計製 作到餅乾製作等一系列視覺識別系統設 計,從材質著手,以文化創意為設計發 想的源頭,讓學生由淺入深,有感到能 起而行實踐,體現文化美感的價值。 ( 二 ) 以中臺灣在地文化創意為課程主軸 近年來臺灣的藝術設計創作在國際間發 光發熱,文化創意產業的議題逐漸被討 論與重視,如何引導學生以多元的角度 關注「文化」與「創意 / 設計」之間的 關聯,是教育現場極需被重視的,因此 除了傳統教師口述的方式外,積極地帶 學生直接接觸中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現 場,並由此引導學生思考臺灣在地文化 的美感與價值,透過小組觀察與討論, 結合美感與基礎設計課程,發展出以在 地角度出發的美感創作。 ( 三 ) 以學生為學習核心的翻轉教學 在教學過程當中,融入多元的教學方法, 取代只能有標準答案的教學現場,並開 放學生更多討論與發表的空間,由學生 主動「觀察」開始,透過小單元的「實 驗操作」,輔以老師提供的「案例」, 最後再次「歸納」與「創作」。學習過 程中,學生可以透過平板電腦等資源主 動搜尋比較資料,並可以依需求選擇創 作材質,替代過往以材料包便宜行事的 樣版材料準備方式,經由教師的小組討 論與引導,使學生主動學習並在錯誤中 思索解決方式,激發學生在「文創設計

與美感涵養」課程進行中的成就感。 ( 四 ) 有效運用雲端與媒體資源 透 過 課 程 專 屬 網 頁 的 架 設 與 Facebook 粉絲專頁的設立,教師與學生在課後有 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及時的成果展現、 Q&A 的 線 上 互 動、 最 新 的 美 感 / 設 計 資訊公告等,讓學生的美感課程可以跨 出校園,與社區或外校同學共享。選修 課 程 的 學 生 也 可 以 課 後 收 看「 文 創 設 計與美感涵養」線上磨課﹙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 或 是下載教師上傳雲端的課程簡報及學習 單,作為自學或教師課後補救教學的資 源。 - 美感教育實驗計畫課程 https://e86351.wix.com/aesthetics-wenhua - 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特色選修課程 https://e86351.wix.com/aesthetics-wenhua2 -Facebook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enhua.visual.art

( 五 ) 整合校內校外資源 依循教育部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的 遠景,學生學習將會是跨領域的探索與 建構,教師腳色的轉變,資源的運用與 掌握便是首要之務。透過跨科的資源整 合,以美術科為發展核心,結合藝術生 活科、家政科、生活科技科、歷史科跨 領域資源整合與協同教學,並透過行政 整合,結合校園領航計畫「藝文華美耀 臺灣」與教育部「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 驗計畫」,充足課程所需之軟硬體。

美感特色課程資源架構圖


另外課程更跨出校園,與中部地區發展 文化創意的典範企業—勤美成品集團合 作,將課室移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 場,並透過設計師與藝術家的直接互動 交流,理解文創之美及其重要性。在「衣 冠楚楚—服裝的結構美學」單元邀請實 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同學合作,將大專院 校的專業美感能力跟高中生面對面分享 與互動,因此學生除了美感基礎素養的 養成外,也讓學生可以具備更近一步的 美感創造力。 二、教學目標 ( 一 ) 美的有感—發現 / 欣賞文化與創意 / 設計美感 1. 能看見並感覺生活周遭美與不完美的 事物,體會美的事物所能帶來心理的愉 悅感受。 2. 能對文化創意有初步的認知,理解文 創軟實力的重要性。 3. 可以透過討論與簡單的實驗與操作, 創造美感作品。 4. 透過團體分工合作,配合校慶落實美 感六大子題於期末綜合習作「創意店鋪 園遊會」。 ( 二 ) 美的實踐—思考 / 判斷 / 選擇與實 踐文化與創意 / 設計美感 1. 對於美的事物有感知能力,並逐漸培 養美的判斷力與選擇能力。 2. 透過參訪活動,能對臺灣在地的文化 創意有更進一步的認知並研究紀錄。 3. 透過小組討論,可以運用在地化元素, 創作一系列視覺識別系統作品。 4. 將美感與美的原理原則落實運用於日 常生活,並實踐美感創作於成果展展出。 ( 三 ) 簡報力與國際移動力培養 1. 培養學生勇於展現自我的口語表達能 力,可以針對美感議題獨立思考,並清 晰表達想法與創作理念。 2. 透過英語力的培養,與第二外語選修, 讓臺灣在地與世界接軌,從中臺灣出發, 經由國際教育旅行與交換學生課程,可 以比較體現多元文化下的美感意涵。

三、教學設計與執行 ( 一 )「美感基礎知能—美感教育實驗計 畫」課程 由「觀察與描述」、「美感試驗」、「案 例欣賞」到「分析與試驗」四個步驟進 行,自生活當中食、衣、住、行、育、 樂的面向切入,找尋一個以生活為出發 的事件與同學分享討論,由美感與生活 間的連結切入單元的課程引導,開啟學 生對於美的感受力,例如比例單元讓學 生走上街頭(宮原眼科、勤美綠園道、 國立臺灣美術館)實際觀察穿衣風格, 對應校園內各種的制服穿搭(捲褲管、 制服上衣是否紮入褲子等現象),探討 並發表身形與比例的美感;由東方飲食 的色彩搭配,討論色彩與文化背後的意 涵,動手選取各色食材創作色彩學壽司 捲,達到視覺與味覺雙重的美感饗宴; 看到滿街的選舉旗幟與海報,應對視覺 構成概念與美的原理原則,練習圖文兼 具的連續性圖像剪紙創作;從聯合國的 「寶特瓶光源計畫」,討論永續資源並 發展成環保構造燈具創作等等,各個單 元環環相扣,每個項目又可以自成一套 獨立的完整教案,最後結合校慶的創意 店鋪園遊會,透過分工合作與創意發想, 運用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概念,讓學生 貫通實踐美感於生活之中。 透過到外縣市臺南的一日參訪,看到五 條港文化園區(淺草新天地、西門市場、 佳佳西市場旅店、海安路藝術街、神農 老街)、林百貨與伊日美學館經由文化 美感再生的成功實例,一方面可以比較 中臺灣在地的文化美感,另一方面也是 呼應美感課程綜合習作成果,讓學生可 以重新檢視與思考,原來美感與我們如 此貼近、如此重要。 ( 二 )「美感進階選修—文創設計與美感 涵養」特色課程 因應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 規劃,配合領航計畫「藝文華美耀臺灣」 遠景,以「美感」與「在地化」為課程 規劃主軸,延續美感的基礎知能,並以


美感基礎知能課程架構圖

美感進階選修課程架構圖


此架構發展為校本位特色選修課程。在 課程實施前的寒假期間,辦理兩場教師 與學生的增能營隊—「織路染旅」布料 材質研習,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 中心參訪,與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舉辦 布料工作坊,為「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 進階選修課程預作準備。 「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在規劃之初, 除了校內資源外,積極尋求與外部資源 合作,一方面增加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同時也可以把業界及學界專業經驗直接 帶入高中校園。 透過勤美誠品企業和實踐大學服裝設計 系同學合作,開設以在地出發的文化創 意美感課程,期待透過選修課程的規劃 與設計,延續美感教育與落實校本位特 色選修。以「布料」材質為本計畫軸心, 透過「質地有聲」手工書製作單元,讓 學生選擇縫線、紙材、封面封底布料與 設定書本比例尺寸,開啓對材質與設計 的感官,並成為本學期課程紀錄的媒介。 緊接著「青出於藍」單元植物藍染課程, 讓學生體驗客家在地的文化色彩美感, 以綁染技法體驗幾何構成的圖像之美。 「中臺灣文創參訪」活動造訪了金典藝 術 LAB、勤美術館、范特喜微創文化, 檢視與討論現今臺灣的文化創意現象, 並直接和館內設計師與駐館藝術家對 談,了解中臺灣的文化創意現況與規劃, 並深入賞析文化與美感創作與延伸運用 的經典案例。參訪結束後,透過教師引

導 討 論 與 檢 視 當 代 的 文 化 美 感 意 象, 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資料,並展開在地文 化 意 象 的 LOGO 設 計 與 視 覺 識 別 系 統 ﹙ VIS ﹚構思。 邀請由三個女孩創立的臺灣在地文創品 牌—印花樂,引領學生進入「花花世界」 單元,介紹芬蘭花布品牌 Marimekko 與 日本印花品牌 SOU.SOU,比較由臺灣玻 璃花窗與原生花鳥組構的印花布料,指 導學生將 LOGO 排列組合轉化為花布雛 形,並透過假日的絹印花布工作坊,將 花布製作成品。 「衣冠楚楚—服裝的結構美學」單元中, 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同學合作,透過 深入淺出的介紹服裝的發展歷史與布料 結構美學,進入服裝結構發想和服裝畫 設計,期間帶領學生至臺中火車站前傳 統布莊—吳響峻,實際透過觸摸材質與 感受色彩挑選布料,結合先前的印花布 料與藍染方巾,成為服裝設計的材料, 產出服裝設計作品。最後加入以色彩學 為課程引導的餅乾設計與包裝,產生成 套的視覺識別文創作品。 本課程透過「美感教育實驗課程」培養 由日常生活中案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 進入主課程—「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 特色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做進階的材質 體驗與創作,並理解文化創意兼具在地 元素與設計思考的內涵,透過感知到動 手改變,理解美感的重要並能加以賞析 與實踐。

美感進階選修課程教學目標



「 美 感 基 礎 知 能 — 美 感 教 育 實 驗 計 畫 」 課 程 以美感課程六大面向:比例、色彩、質感、 構成、構造、結構作為課程設計,每一子 題皆為獨立課程設計,包含探索實驗、討 論、實作與發表分享。課程與課程間亦可 相互連結,由基礎概念與生活的連結為設 計目標,並運用生活化的案例作為課程引 導,並在發展階段融入學生的討論與操 作,最後在綜合活動階段完成學習單與美 感創作,創作活動與發表成果可實際運用 於生活中,結合衣、食、住、行等概念。 在綜合習作部分,融合各單元知能,以班 級團隊創作方式,結合校慶活動,從開設 創意店鋪的分工與設計,融合六大概念。 活動結束後帶領學生透過街頭實察與參訪 活動,印證課堂中的美感意象。 課程各單元以四堂課為單位,單週兩節連 排,共計三十二堂,課程實施期間依照校 園重大活動等做彈性調整。以下以各課 程單元中,以操作及實驗創作階段作為示 例,教師可依學生對象程度加深加廣教 材,或予以簡化符合教學對象需求。


PROPORTION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理解比例的概念。 2. 了解比例關係帶來的視覺美感。 3. 認識黃金比例及其美感。 4. 欣賞設計、藝術史與生活中比例美感 的案例。 5. 能分析說明比例帶來的美感。

1. 比例(proportion)指的是一個形體或 形象的各部分在整體中所佔的量(體積、 面積或長度),或者各部分彼此量的關 係。 2. 具有普遍美感的比例是指上述「量的 關係」令人有合宜愉悅之感;通常關乎 是否合乎目的以及是否勻稱、和諧:即 比例元素的尺寸彼此有韻律、對稱或遞 進等關係。 3. 關於比例美感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 引領學生認識「比例」的概念,開啟一 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 試不同比例的感受並思考目的性上的差 異;最後讓學生學習欣賞具有比例美感 的作品。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超級比一比-認識比例 芭比娃娃身體的秘密。 動漫人物到偶像明星的身形比例。 希臘羅馬雕塑的比例美感。 2. 美感試驗 尋找黃金(比例)單身漢(活動)-我 與空間的關係 自我身體的比例-臉、四肢。 空間物件的比例-課桌椅、沙發椅。 我與空間的比例關係。 3. 案例欣賞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生活中的尺寸比例 黃金比例-從藝術作品到生活中的經典 比例。 大小絕對有關係-設計案例中的比例與 美感。 4. 分析與試驗 比比皆是(活動) 捲褲款與紮衣服-從文華制服票選看衣 著的比例與修身。 小組分享周末美感實察結果。

1. 課堂討論。 2. 學習單。 3. 美感實察報告。


尋 找 黃 金 ( 比 例 ) 單 身漢

人體與五官比例的秘密&街頭衣著比例實察報告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從芭比娃娃看人體比例。 2. 從林志玲到柴克艾弗隆的比例。 3. 頭身比例實測。 4. 從女生化妝談面部比例的改變。 5. 尋找班上最符合黃金比例的臉部並討 論美感價值的產生。 6. 藝術中的黃金比例與生活中的比例。 7. 物體的比例與功能性。 8. 完成身體比例尺學習單。 9 文華制服穿搭與 model 示範穿搭比例 修身討論。 10. 街頭穿搭(宮原眼科、勤美誠品綠園 道、國美館)實察活動分享。

1. 學習單。 2. 相機。 3. 捲尺。 4. 鉛筆。

生活中物件的比例關係與功能性 人體中的比例關係 身形比利實測活動 面部比例實測活動 從制服日活動討論服裝裝搭與比例修飾 分組實驗與討論服裝比例關係



色彩意象

COLOR IMAGE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從生活中的觀察體會色彩視覺上與心 理上的美感。 2. 能認識色彩的特性,理解人、物、環 境對於色彩意義與美感之影響。 3. 欣賞日常生活中與藝術史上具有色彩 美感的對象物。 4. 以色彩的概念進行創作,體現視覺與 味覺的美感。

1. 色彩意象(color image)是指物體或 形象的色彩構成傳遞給人的印象。色彩 構成中顏色的種類、彼此的性質關係及 量和分布等因子,使此印象傳達出特定 的目的性。 2. 普遍美感的色彩意象通常是前述的目 地性,以對比或調和的搭配令人有合宜 且愉悅之感。 3. 色彩意象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引領 學生認識「色彩意象」的概念,開啟客 觀體察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進 行色彩組合的美感試驗;之後示範由分 析角度欣賞美感作品,最後要求學生以 小型作業演練或試驗。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色」膽包天-基礎色彩學 心理測驗:色彩與心理的關係。 色彩的秘密與色彩學分析。 2. 美感試驗。 我是「色」計師!(活動)-色彩與視 覺的實驗 迪士尼公主服裝色彩 Dress Code。 3. 案例欣賞。 「色」藝雙全-視覺文化中的色彩意象 大自然的色彩教室。 文化與飲食中的色彩意象。 4. 分析與試驗。 食「色」性也(活動)-色彩與味覺 色彩壽司捲。

1. 學習單。 2. 色彩壽司捲創作與發表。 3. 大自然的調色練習。


食色性也

盤 中 色 彩 學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色光與色料三原色介紹。 2. 色彩三要素。 3. 色彩與心裡。 4. 食物中的色彩意象。 5. 小組工作分配與草圖設計。 6. 壽司色彩構成檢討。 7. 環境與各色食材準備。 8. 食材烹調。 9. 海苔包裹與排列構成。 10. 擺盤與分享。 11. 環境整理。

1. 各色食材、海苔。 2. 壽司米、壽司醋。 3. 竹簾、飯匙、砧板、菜刀。 4. 電鍋。 5. 各色盤具。 (以組為單位)

從飲食文化討論壽司食材色彩配色 食材及器材準備 分組備料製作 製作實況 依據草圖設計之色彩計畫擺放食材 分組擺盤發表與討論



色藝雙全

大 自 然 的 調 色 盤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大自然的色彩教室 - 色相、明度、彩度、 伊登十二色相環。 2. 分組的配色練習 - 類似色、互補色、 調和色。 3. 校園的色彩拾得物蒐集。 4. 拾得物的配色與調色練習。

1. 學習單。 2. 水彩、水彩筆、調色盤、水盆。 (以組為單位)

基礎色彩學複習 校園蒐集各類拾得物 依續排列出和諧的色彩感受 運用顏料進行調色練習 學習單與落葉 運用校園拾得物排列出的色相還



COMPOSITION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認識美感體驗的要素:構成。 2. 理解美的原理原則。 3. 欣賞日常活中與藝術史上符合美的構 成的對象物。 4. 從平面與立體的構成試驗體察構成帶 來的視覺美感。

1. 構成(composition)指的是形體或形 象中各部位的幾何性質(形狀 /shape 與 大小 /size)和彼此的空間關係(方位 / orientation 或位置 /position)。 2. 具有普遍美感的構成是形體(或形象) 部位的組合結果令人感到和諧、富於秩 序變化;通常當元素彼此的幾何或空間 關係具有數組相似性,整體組成便有對 稱、平衡、均衡等和諧性,或節奏感、 韻律感等秩序的變化。 3. 關於構成美感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 引領學生認識「構成」的概念,開啟一 扇體驗其美感。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漫畫漫話-視覺構成的語言 漫畫作品看美的原理原則。 動漫公仔的立體構成。 2. 美感試驗 排列組合(活動)-點線面的構成 空間中的構成-地景藝術。 教室桌椅的排列組合-從清潔、整齊到 機能性的空間構成,談統一、均衡與韻 律的美感。 3. 案例欣賞 畫面下的秘密 1. -設計師的畫面構成 名牌字型的秘密。 捷運站的字體。 Logo 設計。 4. 分析與試驗 畫面下的秘密 2. -姓名花創作 個人創意剪紙名片設計。

1. 學習單。 2. 姓名花創作與發表。


姓名花

剪 紙 姓 名 花 創 作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美的原理原則複習。 2. 從選舉旗幟看圖文的構成。 3. 構成的定義與說明。 4. 設計師的 LOGO 設計 - 圖像與文字的 構成。 5. 東方傳統剪紙介紹 - 圖像與文字的二 方、四方、八方連續構成。 6. 春字四方連續形試剪 - 構成概念、陰 陽紋、連續性圖像。 7. 陳彥廷的剪紙海報設計。 8. 蕭青陽的剪紙專輯設計。 9. 姓名花剪紙創作。

1. 學習單。 2. 鉛筆。 3. 色紙數張。 4. 剪刀、刀片、膠水。

東方連續性圖像構成 - 剪紙介紹 四方連續春字試剪 同學互相觀摩討論作品 依據個人姓名運用字音字義轉化成圖像 將圖像依序剪下 蘊含個人姓名意象的姓名花剪紙完成



TEXTURE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認識美感體驗的要素:質感。 2. 以觸覺與視覺體會質感與生活目的所 存在的特定關係。 3. 欣賞生活中與藝術史上富於質感創造 的例子。 4. 練習從收集質感,感受質感並利用組 合質感的經驗。 5. 能運用質感作為創作元素。

1. 質感(texture)指的是對象物(包含 形象或物品)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 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 2. 引發普遍美感的質感意象一般說來是 上述經驗聯繫了對象物在心理記憶或使 用目的上的意義。 3. 關於質感意象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 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 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 試不同質感的感受;最後讓學生學習欣 賞具有質感意象的作品。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漫畫漫話-視覺構成的語言 漫畫作品看美的原理原則。 動漫公仔的立體構成。 2. 美感試驗 排列組合(活動)-點線面的構成 空間中的構成-地景藝術。 教室桌椅的排列組合-從清潔、整齊到 機能性的空間構成,談統一、均衡與韻 律的美感。 3. 案例欣賞 畫面下的秘密 1. -設計師的畫面構成 名牌字型的秘密。 捷運站的字體。 Logo 設計。 4. 分析與試驗 畫面下的秘密 2. -姓名花創作 個人創意剪紙名片設計。

學習單。


質地有聲

觸 覺 恐 怖 箱 & 環 境 質 感 採 集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物件中的質感意象。 2. 質感的定義。 3." 觸 " 類旁通 - 質感恐怖箱 ( 材料的性 質 / 客觀理性 > 材料的感官知覺 / 感性 主觀 > 引發的聯想 )。 4." 質 " 地有聲 - 生活中質感的回顧與描 述。 5. 質感採集活動 - 視覺鉛筆拓印、觸覺 白膠拓印。 6. 材質總整理 - 粗與細、軟與硬、暖與 冷。

1. 學習單。 2. 恐怖箱。 3. 鉛筆。 4. 白膠。

分組蒙眼體驗觸覺箱 聯想並記錄生活中的觸覺經驗 比較觸覺與視覺的質感 運用拓印進行校園質感採集 運用白膠進行校園質感採集 白膠乾燥後取下的物件質感



綜合習作

INTEGRATED EXERCISE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欣賞生活周遭與設計或藝術史上具有 設計美感的實例。 2. 能綜合運用美感形式原理進行創意店 鋪園遊會設計。 3. 能綜合運用美感教育提升擺設美感陳 列各氛圍能力。 4. 透過參訪提升對美感的設計與視覺環 境的認識。

整合運用比例、色彩、構成、質感等美 的形式原理於生活中的設計與視覺環境 中。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創意店鋪園遊會(活動)- VIS 視覺識 別系統習作 校慶店鋪整體形象設計 1。 2. 美感試驗 創意店鋪園遊會(活動)- VIS 視覺識 別系統習作 校慶店鋪整體形象設計 2。 3. 案例欣賞 創意店鋪園遊會(活動)- VIS 視覺識 別系統習作 校慶店鋪整體形象設計 3。 4. 分析與試驗 五感藝術空間-校外教學 臺南五條港文化園區、林百貨與伊日 美學生活空間參訪。

1. 學習單。 2. 分工合作完成創意店鋪設計及運作。


綜合習作

創 意 店 鋪 園 遊 會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小組提案進行主題票選。 2. 推派總召及小組長。 3. 分組 - 文案規劃、美術設計、材料設 備、營收管理。 4. 視覺識別系統 VIS 概念介紹。 5. 分組討論與設計實作 - LOGO、吉祥 物、招牌、價目表、門面、包裝、道具、 服裝、場地布置。 6. 創意店鋪營運。

1. 學習單。 2. 各式美術材料。 3. 各式食材。

視覺識別系統概念介紹 以班級為單位做創意店鋪工作分配 整合美感元素進行店鋪相關創作 製作店鋪相關布置 烹煮園遊會食材 三度空間的立體創作



校外參訪

臺 南 文 創 之 旅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五條港文化園區 - 藝術與文創店鋪街 區。 淺草新天地(蜷尾家、正興咖啡)、西 門市場、佳佳西市場旅店。 海安路藝術街。 神農老街。 2. 林百貨 - 舊建築修復再利用與文創美 學。 3. 伊日美學生活臺南空間 - 老建築活化 與複合展演空間。

1. 學習單。 2. 相機。

海安路藝術街區 神農老街 伊日美學生活空間 解說建築的歷史與藝文空間之運用 林百貨 體驗林百貨內明信片創作



CONSTRUCTION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能夠觀察並描述所見對象的構造。 2. 瞭解構造的必要性與美感。 3. 能從生活中舉例分析構造美感的實例。

1. 構造(construction)指的形體中部位 與部位連接的方式。 2. 具 有 美 感 的 構 造, 普 遍 說 來 是 部 位 的連接方式具有清晰的邏輯或豐富的層 次。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異中求同-物體中的成分與元件 拆解的藝術。 連接的藝術。 2. 美感試驗 當我們同在一起(活動) 黏接與嵌合。 活動與嵌合。 3. 案例欣賞 本是同根生-元素的組成與拆解 啊!設計。 Barry Rosenthal。 環保燈具。 4. 分析與試驗 「燈」峰造極(活動)-元件的轉化與 造型 燈具拆解與創作。

1. 學習單。 2. 燈具分組創作與發表。


燈峰造極

元 素 的 拆 解 與 組 構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菲律賓 <Liter of Light 計畫 > -環保 燈具計畫介紹。 2.David Parker 執 導 的 影 片 <Light> 賞 析-從具象化的光看光帶來的心理感 受。 3. 資源回收材料的燈具介紹-元素拆解 與組構的美感。 4. 光源的種類-直接光與間教學目標 5. 燈具創作-分組討論材質的選擇、接 電實作、元素的立體構造創作。

1. 紙碗、紙杯、塑膠碗、塑膠杯等。 2. 束線帶、釘書機、鐵絲、保麗龍膠、 熱熔膠等。 3. 電線、燈泡、燈泡座、插頭。 4. 剪刀、刀片、螺絲起子、老虎鉗。 (以組為單位)

將電線接上燈座與插頭 分組討論並尋找適合的材質 空間中單位型的排列組合 燈具構造試驗組裝 成品接電 分組報告發表與討論



STRUCTURE

/ 教學目標 /

/ 基本概念 /

1. 瞭解何謂結構。 2. 理解結構中的安全穩定必要性,其次 為透過結構的改變,表現出結構的美感。 3. 以結構的概念可以觀察日常生活中的 自然物與人造物,並進行美感的基礎解 析。 4. 能透過黏、嵌合、卡、所等方式創作 椅子。

1. 結構(structure)指的是形體中用以 傳遞力量和維持穩定的構成。 2. 具有普遍美感的結構普遍說來是上述 構成予人既必要又優美之感。 3. 關於結構美感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 引領學生認識「結構」的概念,開啟一 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 試不同形抗(意指以形式達到對作用力 的抵抗)帶來的視覺感受;最後讓學生 學習欣賞具有結構美感的作品。


/ 教學活動 /

/ 教學評量 /

1. 觀察與描述 不摔跤的藝術品-從杯子看設計 鍋碗瓢盆設計的秘密。 2. 美感試驗 輕如鴻毛穩如山 1. -力學的構成 紙張 101。 3. 案例欣賞 輕如鴻毛穩如山 2. -力學的構成 紙張的力量。 臺灣設計新勢力-紙湯匙、紙椅。 3. 分析與試驗 壓力與張力(活動)-結構與載重 紙椅承重設計與製作。

1. 學習單。 2. 紙結構承重力練習與分享。 3. 紙椅創作。


不偏不椅

結構力學試驗與美感造形椅子設計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1. 設計師桌椅賞析及結構力學說明。 2. 流言追追追 - 紙張力大無窮的秘密。 3. 紙結構家具製作類型分析 - 黏貼、彎 折、嵌合、栓結。 4. 結構模型人體載重試作與試驗。 5 家庭中椅子的記錄與小組分享。 6. 小組椅子草圖設計。 7. 紙結構家具概念複習 - 黏貼、彎折、 嵌合、栓結。 8. 小組椅子設計與創作。

1. 八開厚紙板 2 張。 2. 刀片、剪刀。 3. 紙膠帶、白膠。 4. 重磅瓦楞板數張。 (以組為單位)

運用厚紙板進行單人載具承重構造練習 利用嵌合概念的構造實驗 各組推派代表測試載具耐重程度 觀察描繪各式椅子造型並進行創作 分組運用瓦楞板進行椅子設計 可承受單人重量的椅子成品




「 美 感 進 階 選 修 — 文 創 設 計 與 美 感 涵 養 」 特 色 選 修 課 程 學生在具備美感基礎六大面向的概念, 配合教育部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方向, 嘗試以選修的型態作為課程實施的形 式,在學期中挑選九週共計十八節課執 行,並彈性運用週末時間開設工作坊, 結合外聘講師及相關業界資源,使學生 能有進階的學習機會。 在進階的美感涵養課程中,相對基礎課 程每單元只著重於單一元素的介紹與練 習,開始以整合形式作為課程規劃,將 六大子題貫串連結於各單元,由點連結 成線至面,循序漸進。相較於基礎課程 各單元皆設計學習單,在進階課程中則 由學生自行做筆記、描繪、剪報與重點 摘錄,自行組織對於美感的認知,並透 過外部資源的整合,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多元廣泛的觀看與整理。 課程以「布料」作為美感創作與設計的 基礎材料,透過觸摸,設計 LOGO,發 展成為印花布料,並透過立體結構的概 念製成衣服,最後以餅乾設計呼應整體 的形象,初步建構視覺識別的概念。


質地有聲-從手工書的裝潢藝術體驗材質的溫度 比例 色彩 質感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布料的觸感與溫度:手工書的紙張、 縫線與布料觸覺體驗 ( 質感 )。 二 . 布料的視覺語彙:手工書紙張、縫線 與布料選擇 ( 色彩 ) 與尺寸設計 ( 比例 )。 三 . 精裝書籍設計與裝潢賞析:由一張紙 的製作,看東方到西方的書本裝禎美感。 四 . 質感手工書製作: 1. 丈量設計書本比例尺寸。 2. 內頁縫製。 3. 寒冷紗膠裝書背。 4. 封面版型製作與布料材質選擇。 5. 手工書組裝黏貼。 五 . 手工書成品分享與發表。

1. 各式布料。 2. 各色縫線。 3. 各式紙張。 4. 白玉版卡紙數張。 5. 白膠、牙刷。 6. 直尺、刀片、布剪。

透過觸摸挑選適合的布料質感 線材與手工書內頁的色彩搭配設計 手工書縫製 寒冷紗固定書脊 製作書本封面 完成個人化尺寸、色彩、質感的手工書



青出於藍-由色彩學體驗天然植物染 色彩 構成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心理測驗:色彩與心理的關係。 二 . 色彩的秘密與色彩學分析。 三 . 色彩的文化意涵。 四 . 大自然的調色盤:植物染的歷史文化 與發展。 五 . 藍染原料介紹與藍染技法說明。 六 . 傳統客家藍染技法與染布體驗:綁染 與幾何型圖紋 ( 構成 ) 創作。 七 . 藍染布創作分享,並作為衣冠楚楚單 元創作元素。

1. 藍泥、鹼水。 2. 棉布。 3. 橡皮筋、竹筷子。 4. 塑膠手套。

天然植物染與其色彩變化介紹 運用竹筷子進行綁染實作 運用橡皮筋進行綁染實作 浸泡至染劑中三分鐘 取出布料使之氧化並重複浸泡動作三次 完成植物染布作為衣冠楚楚單元素材



勤美誠品與金典綠園道參訪 - 中臺灣的文化創意與城市行銷 校外參訪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集合騎乘 iUbike/ 搭公車轉 BRT 前往 金典綠園道。 二 . 勤美集團藝文活動案例與規劃介紹。 三 . 金典文創聚落 LAB 參訪: 1. 中臺灣文創講座。 2. 藝術 LAB 介紹。 3. 駐站藝術家交流。 四 . 勤美術館導覽: 1.〈人人出品 2 互動展〉。 2.〈從我們到我們-米蘭世博外帶臺灣 館〉。 五 . 勤美商場規畫的與 VIS 設計介紹。 六 . 范特喜微創聚落參訪與 LOGO 紀錄。

1. 手工書。 2. 相機。 3. 鉛筆。

搭乘 BRT 前往金典文創聚落 LAB 參與文創講座並與駐站藝術家交流 前往勤美術館並透過解說了解藝術創作 分組騎乘 iUbike 參訪范特喜微創聚落 運用手工書觀察紀錄商家 LOGO 設計 將參訪過程中藝術家訪談產出成獨立誌



視 覺 識 別 系 統 VIS 設 計 藍 - LOGO 設 計 比例 色彩 構成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由參訪活動討論臺灣文化創意現況。 二 . 文化創意產業的濫觴與各國文創現 況。 三 . 臺灣在地的文化創意案例。 四 . 由臺北捷運圖說明設計的功能。 五 .LOGO 賞析與圖文構成 ( 比例、色彩、 構成 )。 六 .VIS 視覺識別系統介紹。 七 . 在地文創商標討論發想與設計。

1. 手工書。 2. 鉛筆。 3. 色鉛筆。

討論臺灣的文化與創意現象 商標設計介紹與分析 個人草圖設計 分組討論與分享 小組 LOGO 設計競圖 完成小組 LOGO 設計定稿



花花世界-印花布設計 比例 色彩 構成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臺灣在地的花布文創講座: 1.〈印花樂〉創業與品牌故事分享。 2. 各國印花布料介紹〈Marimekko〉、 〈SOU.SOU〉。 3. 印花布料的設計與示範。 二 . 花紋的構成設計與花布美學案例: 1. 新藝術運動。 2. 傳統客家花布。 三 . 小組品牌 LOGO 延伸圖文的構成排 列試驗。( 比例、色彩、構成 ) 四 . 絹印花布工作坊。 五 . 小組分享印花布成品,並作為衣冠楚 楚單元創作元素。

1. 賽璐璐片。 2. 感光乳劑。 3. 絹框、刮刀。 4. 絹印顏料。 5. 棉布。 6.W 型夾。 ( 以組為單位 )

印花樂講座與各國印花布料介紹 由各組 LOGO 延伸之花布設計稿 絹框張網 分色黑稿製作 運用曬版機製版 以絹印技法製作印花布料



衣冠楚楚-布料的結構美學 比例 色彩 質感 構成 結構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郭向凌老師服裝 的比例與結構介紹講座: 1. 介紹服裝設計的發展與演進。 2. 服裝設計的過程。 3. 服裝設計專有名詞與打版技法介紹。 4. 分組服裝畫討論與設計。 二 . 設計師古又文、吳季綱作品賞析。 三 . 雲門與無用設計。 四 . 吳響峻布莊觸覺體驗: 1. 說明布料尺寸單位。 2. 分組討論服裝畫。( 色彩、質感 ) 五 . 服裝設計工作坊:打版、收布邊(拷 克)、車縫、配件製作。( 結構 )

1. 藍染布、絹印花布等各式布料。 2. 手縫針、絲針。 3. 消失筆。 4. 方格尺。 5. 布剪。 6. 熨斗。 7. 縫紉機。 ( 以組為單位 )

服裝設計史及技法實作工作坊 相關材料準備 服裝畫設計與討論 至布莊採購製作材料 對照各組印製印花布料的質感與色彩 運用藍染布料、印花布料設計製作



食色性也-視覺文化中的色彩意象 色彩 構成

/ 實施流程 /

/ 材料準備 /

一 . 文化與飲食中的色彩意象。 二 . 色彩學複習。 三 . 餅乾烘焙、色彩調製配色流程(抹茶 粉、可可粉食材粉末與食用色素)說明。 四 . 小組印花布擺盤與討論分享。

1. 麵粉、奶油、細砂糖、蛋。 2. 堅果、葡萄乾、抹茶粉。 3. 色膏、色粉。 4. 鋁盆、打蛋器、攪拌棒。 5. 烤箱、烤盤、烤盤紙。 ( 以組為單位 )

將奶油、細砂糖、蛋、麵粉攪拌均勻 製作過程保持清潔與衛生為優先 根據草圖進行色彩配置並進行烘焙 調製糖霜進行餅乾細部描繪 成品試吃與分享 各組將成擺盤並拍攝記錄



美感從幼起 美力終身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博士班 / 高 嘉 宏 /


臺 灣 的 藝 術 教 育 課 程 規 畫, 多 遵 循 美 國 八 零 年 代 以 降「 學 科 取 向 藝 術 教 育 」(DE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簡稱 DBAE)的架構,明 確將美術教育精緻地區分為四個藝術領 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美 學,並以此作為課程規畫的準則。在執 行美感教育課程之初,檢視以往在中等 學校實施過的視覺藝術 / 美術課程經驗, 思索讓學生體驗純藝術的創造力、美術 鑑賞、美的哲學思潮外,是否還可以使 課程與生活中的美感產生更多連結。 在教學歷程中,多次在課堂上與普通班 學生交流人生方向的規劃,並試著調查 未來大學階段有意願往藝術創作、設計 領域或建築等學門發展的學生數量,結 果一個班級普遍來說,約莫只有二至三 位同學會往相關領域持續前進,換個角 度而言,從國小到高中藝術與人文領域 近乎十二年的課程,並非全然以培養藝 術家與設計師為主要目的,特別是在教 師高度自主編寫課程的藝術領域裡,美 術 老 師 成 為 學 生 觀 看 的 雙 眼, 如 何 引 導訓練學生體驗創作之外的美感賞析能 力,透過思考與選擇,逐步改善並成就 我們的美感環境,是個人需要思考及調 整的教學方向。

「我們因為跟學生在一起而變得更年 輕,並且思考新建築與新傢俱、現代音 樂及圖畫。我們討論電影與時尚、化妝 與文具、廣告、商店標示與報紙、現代 歌曲與爵士。比起老師及求學的背景, 學生以及他們在這個世界的未來更為重 要。」 Josef Albers 美感教育絕非藝術教育的全部,但透過 適切比例的課程調整與融入,的確可以

打 開 學 生 與 周 遭 環 境 的 感 官。 曾 任 教 於現代最重要的兩間藝術 / 設計學校包 浩 斯(Bauhaus) 與 黑 山 學 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的 亞 伯 斯(Josef Albers)提到一個人若沒有生活,如何 談何藝術?亞伯斯在教學過程中,非常 注重學生對世界的身體感知,主張打開 五感感受世界,當學生問他日後藝術課 程的規劃時,他的回答是:「打開雙眼 吧!」 法國是世界公認的美感之國,從小就有 所謂的品味涵養,讓小朋友透過味覺品 嘗糖的味道開始,進而動手操作烹飪, 甚至邀請米其林的主廚大師,親自進入 校園烹調美食讓學生體驗美好的味覺感 受,所以為什麼法國人願意慢下腳步, 緩慢地調整呼吸、品嘗咖啡,感受生活 中的美好事物,其實早已透過教育與生 活環境,將美感因子自然而然的內化在 身體中。 美感實驗課程的示例並非是課程執行的 句點,過程中嘗試以更多元的實驗與體 驗方式,透過大量的討論互動,讓學生 可以將視角轉換於觀察日常生活中,改 變以往由上至下的授課模式,並將之落 實於日常生活中實際可運用的作品創 作,透過網頁的建置與美感成果展出, 與其他同學做更進一步的交流討論。展 覽過程中,配合相關博物館講座研習, 培養美感種子擔任美感志工導覽員,為 參訪的民眾解說,練習開口闡述表達自 我的能力,並與生活科技等科目合作, 在新學期共同開設基礎設計選修課程。 期待美感能由一個小點開始,不斷的學 習嘗試與修正,讓美感可以透過課程, 逐漸在同學的心中茁壯,看見美、發現 美,並落實美感在臺灣的土地上綻放。

美感志工於成果展導覽解說實況


藝文華美耀臺灣

美感教育課程示例 作 者 高嘉宏 企畫編輯 文字編輯 設計裝禎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地 址 電 話 傳 真 網 站 書 號 版 次 美感教育實驗計畫課程網站

https://e86351.wix.com/aesthetics-wenhua

文創設計與美感涵養特色選修課程網站 https://e86351.wix.com/aesthetics-wenhua2

參與對象 丁善柔 紀妤融 陳宣宇 劉歡嫻 李旻哲 彭亮元 劉駿清 吳晶晶 陳貝瑜 廖辰軒 王宇宏 陳昱軒 鄭宇廷 林怡廷 鄭婉琳 蕭伃均 鄭伃彤 李泓誼

江采憓 張淑敏 陳洛藜 鄭 婷 張有呈 黃皓偉 王妤如 李心芸 陳媞縈 劉心恩 江東穎 湛詠傑 戴暐宸 陳昀萱 周庭安 陳以家 李昱安 林晏如

吳心如 張凱涵 陳清揚 鄭曉嵐 張至昀 黃鈺倫 白巧璇 林姿蓉 陳潔茹 蔡蕙宇 吳昕原 黃祥銘 謝品彥 陳玟靜 王臆祺 謝昆廷 江亮儒

周欣儀 張惠玟 曾俞儒 謝昀蓁 張東峪 董昭毅 石詠熙 林貞君 黃盈琦 鄭宇絜 林崇恩 楊淮墐 許勝紫 賴虹均 陳杰榆 江昀柔 張芯慈

施宇倫 許家語 游筑鈞 吳晏樞 張庭瑋 裘元復 朱嘉綺 林家嫻 楊景文 謝惠雯 紀冠亨 廖庭逸 賴思羽 洪逸瑄 陳德容 洪嘉彌 劉逸婷

柯昕妤 郭上榕 楊采憶 李三微 陳品融 廖得廣 何彥萱 林聖萱 葉舒珊 嚴汝玫 張晉禎 劉力鳴 藍可恬 黃玉茹 黃暐娟 蒲羿妃 張妤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