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浪人: 日本科技人才遷移到台灣的過程 田畠真弓(Tabata Mayumi)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人才流失」是什麼? • 人才流失是負面的問題?還是正面的? • 負面:國內的知識流失到國外 • 正面:知識的國際流通→促成創新
被逼迫的「人才遷移」 • 低薪資的勞動市場、金融風暴、不景氣、失業→被 逼迫遷移到國外找工作。 • 如上的狀況叫做「人才流失」。 • 台灣人才流失 全球最嚴重。
台灣專業人才外移佔外移人口61.1%,高居 全球第一(蘋果日報2015/01/12)
「產業浪人」是什麼? • 浪人: 在古代日本離開自己的領主而其往他 處流浪的人。 • 本研究描述現代離開日本或日本的公司,以 契約或正式僱用的方式在國外企業工作的日 本技術人員。
日本人才的優勢 •終身雇用制、公司內部升遷制度培養優秀 的日本人才。 •鴻海等東亞科技公司忽略國內培養人才, 則直接挖角日本人才。 •中國電子大廠華為也在日本國內大量招募 日本科技人才。
不景氣→失業→日本人才流失到台灣 • 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 跨國生產網絡的發 展、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如何促成台灣廠 商引進日本電子大廠的關鍵技術? • 「消費驅動商品鏈」如何改變技術核心國 (日本)與邊陲國(台灣)之間的結構性權 力關係?
「全球對接(Global Match)」 • Robert C. Feenstra and Gary G. Hamilton (2006)
「 全 球 對 接 」 (Global Match) • 1960 年之後,美國零售革命與消費市場的發 展→ 日本、台灣及韓國等東亞邊陲國家的廠 商透過全球生產鏈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 開始發展。
東亞資本主義與「消費驅動商品鏈」 • 1990 年代中期後,經過金融風暴等經濟危機,東亞資本 主義走向高度依賴高品質卻又廉價消費市場的「消費驅 動商品鏈」方向。 • 巴西、印度、中國、 俄羅斯和南非組成的「金磚五國」 (BRICS) 等新興開發中國家的市場發展→CP 值(性能價格 比)高的廉價、高品質商品,受到全球科技零售商品市 場消費者青睞。 • 經濟發展走下坡的歐美日核心零售市場的需求改變對於 手機、筆電、液晶電視、液晶面板等後端生產網絡帶來 相當大的變化。
「消費驅動商品鏈」:從「高品質高價 格」路線轉變為「高品質低價格」路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tbCI1n7iU
• Sony 4K電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s0x8ZAbJY
•Sony 4K電視 售價: 在日本市場3萬到15萬台 幣 •LG電子4K電視 售價: 在日本市場從2萬台幣 到10萬台幣
「全球對接」 (Global Match) • 全球需求的轉變→ 「全球對接」 (Global Match): 外國買者與邊陲區域廠商之間的連結。 • → 在廉價勞力的區域生產→降低生產成本與售價 • 例如,日本的廠商在台灣生產 • 台灣的廠商在中國生產
「戰略性耦合」 (Strategic Coupling) • 「戰略性耦合」 (Strategic Coupling):全球生產鏈的核心 企業與邊陲區域制度系統之間的合作 (Yang et al. 2009; MacKinnon 2012; Yeung 2014) 。
• 台灣的廠商從歐美以及日本公司接單,在中 國生產→降低生產成本與售價 • → 東亞資本主義權力版圖從以日本為核心的「生產
驅動商品鏈」轉變到以 台灣、韓國為核心的「消 費驅動商品鏈」的發展模式。
「消費驅動商品鏈」與科技人才的流動 • 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方向從生產技術導向(日本企業 堅持的高價、高品質路線)的「生產驅動商品鏈」 轉移到消費市場需求導向的「消費驅動商品鏈」→ 產生注重商品的行銷能力,快速趕上消費者需求變 化的彈性生產機制。
日本「產業浪人」在台灣 •日本的電子大廠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台 灣的液晶面板產業透過日本「產業浪人 (跨國流動的日本科技人才)」 取得大 尺寸液晶面板的關鍵製造技術,快速建立 台灣國內液晶面板生產基地。
台灣從日本引進科技人才學習日本技術→ 但台灣廠商仍依賴日本的技術…. •雖然台灣廠商透過日本產業浪人(雇用日 本的科技人才)從日本電子大廠奪取液晶 面板的市場佔有率,但是…… •台灣廠商仍依賴於技術高,成本也很高的 日本化學材料與生產設備。
台灣廠商從日本引進科技人才學習日本技術→ 但在台灣無法培養人才→台灣人才流失到中國 • 「消費驅動商品鏈」注重高品質卻又廉價的 商品→是否加強台灣低薪資結構? • 低薪資與血汗勞動市場無法培養人才→鴻海 等跨國電子代工廠推動挖角與購買技術人才 的策略,「挖角」是否成為東亞資本主義發 展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