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1967 年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正式成立,初期為防止區域 內共產勢力擴張,因此側重於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後各國衝 突局勢漸緩,目前則以促進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替加 強東南亞各國繁榮與和平奠立基礎。 台灣與東南亞鄰國地理位置相當接近,但我們卻對這些鄰居認識不 深,甚至一片空白。對於民眾而言,就只是來自越南、印尼或菲律 賓等東南亞國家的外籍勞工在家庭內擔任家庭監護工照顧老人,或 是在工廠內工作的一群勞動者。對於台灣企業而言,台商將生產外 移到東南亞投資,需要的是低廉且順服的勞動力。 無論哪一個角度,東南亞的勞動力都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吸引台灣 人引進,甚至直接到當地利用,看上的都是低廉價格與充裕的人 力。這種高度商品化的思考,只截取人所提供的勞動力,這種「去 脈絡化」 、 「唯勞動力商品化」的非「全人」的觀點,將是一般社會 大眾與目前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最大盲點。 確實,台灣對於東南亞各國,長期以來皆以經貿為主要考量。但近 幾年,隨著移工與新移民的移入與國際趨勢的轉變,台灣與東南亞 的關係不再侷限於經濟貿易的合作,有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投入文 化交流、移工勞動權益與新住民等議題,甚至更多國際上的交流, 都可見台灣與東南亞社群的關係轉變。
1
因此本計畫「勞動@東南亞.tw」 ,希能回歸到東南亞該國的政治、 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脈絡當中,去理解當地勞動力市場、勞動政策與 社會保障制度,並進而觀察當地勞工運動的發展,以人民對人民的 平行視野。 當然東南亞各國因為其歷史、文化等背景而發展迥異,我們確實很 難找出某一個代表性的存在,但本計畫仍希望透過四場公開講座以 及四場的讀書會,初步培養理解對東南亞勞動體制的視野與能量, 讓一般民眾、上班族或學生,能深入淺出了解目前東南亞政治現 況,更能從個別勞工在工作職場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擺脫一般台 商或台幹的管理思維。 本專案感謝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提供活動經費上的協助,以及 張烽益、王宏仁、林劭寰、張馨云、魏千峯、劉黃麗娟與李問等人, 在百忙之中,抽空擔任講座主講人及主持讀書會,使本次活動參與 者能夠更貼近現實發展,如此才能更客觀初步了解東南亞社會現 況,也感謝何宣儒與楊芷瑩的協助,才能讓這本手冊順利出版。
台灣勞工陣線 2018.09
2
壹
勞動@東南亞 講座紀實
3
在東南亞諸國當中,越南通常會被很多人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小中國」 。由於越南 與中國地理與歷史的因素,許多制度與中國相仿。而近 30 年來越南共產黨威權統 治下所進行的經濟制度改革,有人說,這也是向中國共產黨取經。但,越南就是 小中國嗎?錯了!越南就是越南,跟中國完全不一樣。 近年來,台商大舉在越南投資設廠,金額是台商投資東南亞的首位。1990 年前後, 台資大舉在中國投資,而 1997 年之後,則有許多公司也在越南投資。這些先在 中國投資或工作的台商/台幹,到了越南之後發現,為何管理中國工人的那一套 辦法完全在越南行不通?為何在中國不遵守法律的台商,一到越南就乖乖守法? 又何這些台商一回到台灣,立刻頤指氣使工人與政府,抱怨法規太嚴格? 這就必須從越南的勞資關係談起。本次講座將先從微觀上,台灣與越南兩國工人 罷工的差異開始談起,接著觀察被台灣右派政府寵壞的資本家,在越南台商工廠 內的勞資關係,並分析越南政府目前保障勞工的政策與法令,最後將探討越南工 人如何團結以及當前越南工會的發展與角色。
4
講者簡介: 王宏仁│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研 究領域包含跨國投資研究、越南研究、移 民研究、經濟社會學等。與澳洲學者 Anita Chan 合寫的《越南─中國臺商管理比較》 , 榮獲 Pacific Affairs 2005 年的最佳論文。
在東南亞諸國當中,越南通常會被很多人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小 中國」。由於越南與中國雲南接壤,自古以來,就尊中國為宗主國 朝貢,封建統治帝制上也模仿中國儒家傳統之下所建構的科舉官僚 統治系統,而近年來,在越南共產黨的威權統治下所進行的經濟制 度的改革,也被認為是向中國共產黨取經。但,越南就是中國嗎? 事實上是如此嗎? 然而,越南就是越南,跟中國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台商大舉在越 南投資設廠,其金額是台商投資東南亞的首位,但過去越南對抗中 國、法國與美國等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形塑的特有反殖民的歷史之 下,碰撞到近年來越南大量吸引外資投資設廠,形塑出了特有的勞 資關係。
5
越南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 越南雖然與中國都是由共產黨一黨專政,但彼此的政治體制仍有很 大的差異,越南共產黨雖然與其他共產黨掌權國家一樣,實施一黨 專政,但在中國共產黨朝向個人集權邁進時,越南可能更符合所謂 「集體領導」。在「越南共產黨」這個大旗之下,內部就是由數個 利益團體所組成,部分團體希望能吸引外資,同時卻有其他派系不 希望得罪國內勞工階級。但在各方角力之下,發生勞資爭議時,越 南政府普遍仍較偏於在勞方立場。 另一個差異為土地產權制度,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基本由政府擁有, 但越南的土地產權為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勞資衝 突時,政府在面對衝突當事人(雇主與勞工)的態度。 以罷工為例,在中國發起罷工對於勞工而言,風險是非常高的,因 為國家是和資方站在同一陣線上,除了可能遭公安暴力對待之外, 甚至會遭國家判刑入獄。但越南頻繁的罷工過程,大部份都相當平 和,警察只是扮演維持秩序的角色,不會干涉罷工,資方也習慣於 面對罷工,通常會與勞工協商,協商完後勞工就會回到工廠上班。 越南政府雖然要求企業內必須成立工會,但一般工會成立後多受資 方把持,無法扮演應該有的角色,因此罷工常常就是由勞工跨過工
6
會自主發起。反而一些較民主與健全體制的工會所處的工廠,因為 勞工能夠透過工會與資方協商,而較少有罷工的情形發生。
全球生產鏈下產生的壓力鏈 許多台商認為越南勞工「懶惰」 ,或者「為了小事就不工作」 。但越 南罷工的主因,卻有可能是基層勞工面對全球化壓力之下做出的反 擊。在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國際分工生產體制之下,西方品牌商向亞 洲代工廠下單後,這些代工廠就以「低價格、高品質與交貨準時」 作為競爭策略,而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就會讓當地勞工處在「長工 時、低工資與威權管理」的工作環境之中。台商的傳統管理方式, 時常都是用權威的管理模式,這套模式雖然在台灣和中國很常見,
7
但在越南的文化中卻無法推行,部分越南勞工甚至認為管理階層過 於粗魯的的方式,是因為這些幹部沒有接受過教育的關係。 雖然越南的國民所得快速成長,但始終跟不上物價,加上旺季時雇 主強制要求加班,都是越南勞工選擇透過罷工爭取勞動條件的重要 原因,因此在 2008 年與 2011 年這兩年,物價波動過高加上最低 工資沒有調升之下,而使罷工次數不斷增加,而罷工就會直接影響 到交貨的時程,逼迫雇主去思考改變與勞工的相處模式。
8
「半制度化」的野貓罷工 越南的罷工非常普遍,每一家台資公司都曾經遇過罷工,特別是從 中國遷廠過去的台資工廠,罷工的情形更是普遍。雖然越南罷工也 有法定程序,須由工會發起,但更常見的卻是所謂的「野貓罷工」 (Wildcat Strike Action,指的是非工會發起的罷工,在許多國家 被視為非法行為),但這些罷工卻是非常有組織性的,而且往往由 基層幹部所發起。而這樣的罷工模式,從法國殖民時期演變至今, 也發展出一套「半制度」流程,資方會在勞工宣布罷工後,派出代 表與現場選出的勞方代表協商,而政府代表到場後僅扮演調停的角 色,在勞資雙方協商彼此可接受的方案後,罷工就會正式結束,而 影響談判結果的因素,包括勞工團結的程度、產品是否為外銷(影 響西方品牌形象與交貨時間)以及勞工是否有足夠資源來作長期抗 爭等面向,而越南的勞資關係,就建立在一次次談判之上。
9
貳
勞動@東南亞 讀書會紀實
10
講者簡介: 李問│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碩士,曾任 Taipei Times 記者。2015 年時民進黨內開始討論新南向政策, 與同事負責新南向政策的內容規劃。曾任職於政治 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從事外交與國防戰略的研 究。抱持跨文化深度理解的精神,已走訪東南亞八 個國家,
從經濟貿易到文化交流 在李登輝執政時期的台灣,我們與東南亞之間的關係偏重在經濟貿 易的交流。當時的台商多半是被「派」到當地投資,頗有計劃經濟 的色彩。至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的南向政策仍維持類似的方向。 而隨著移工與新移民的移入,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不再侷限於經濟 貿易的合作,有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投入文化交流、移工勞動權益 與新住民等議題,可見台灣與東南亞社群的關係轉變。 雖然台灣與東南亞其他鄰國地理位置相當接近,但我們卻對這些東 南亞鄰居認識不深。亞洲許多國家都曾經有遭殖民過的歷史,對於 殖民國的了解甚過於鄰國。就像我們對日本的了解,遠多於對鄰近 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狀況,像是馬來西亞對英國的 認識,也多於同為東南亞地區的泰國。過去我們偏重對殖民母國與 世界強權的認識,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過往的權力落差趨緩,
11
各國之間的互動變得頻密,了解東南亞不再是個難題。
各國的東南亞研究 東南亞研究雖為現在的顯學,但我國目前只有暨南大學成立東南亞 學系。從世界二次大戰前,日本就已經開始對東南亞國家進行研 究,身為亞洲大國,過去曾有殖民多個國家的經驗,儘管當時的研 究為戰爭與治理等實務用途,卻也為日本留下東南亞研究的傳統。 進行東南亞研究的國家除了東亞國家外,位於太平洋的澳洲也相當 具代表性,因地處南太平洋,澳洲長期關注東南亞的發展。由於澳 洲臨近東南亞諸國,研究東南亞的目的不外乎對國家本身戰略情報 等利益考量,因此特別關注印尼的政治局勢與其國內動態,像是印 尼的伊斯蘭恐怖組織、難民或遭印尼當局槍斃的澳洲毒販等事件。 身處南太平洋的澳洲將此區域視為自身的「地盤」,自然對南太平 洋的國家內部與外部的問題頗有興趣。至於身為學術強國的美國, 為了解國際局勢,於世界各國都能派駐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東南亞 國家自然也不例外。 一般來說,台灣人若有意從事東南亞研究,通常會以澳洲、新加坡 或日本的研究資料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新加坡因位於東南亞,本 身也是東南亞國協的成員,又以英文撰寫研究報告,其東南亞研究 就相當具參考價值與可近性。 12
書 名 :《 南 向 , 面 對 東 南 亞 》〈 Southeast Asia: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2017,好優文化出版。 作者:Milton Osborne 譯者:王怡婷 讀書會時間:2018.4.17 19:00
本書第一版於 1979 年出版,立即為世界不同地區對東南亞感興趣的旅客和學 者,提供了最佳說明。隨後陸續增訂新的版本,繼續記錄了該地區的巨大變化 和戲劇化的經濟成長。並已翻譯為日文、柬埔寨文、韓文及泰文等各國版本 五十多年來,米爾頓‧奧斯伯恩博士長居東南亞,長期的研究與觀察,讓他以高 度的可讀性和活潑的紀事來寫作。奧斯伯恩在研究東南亞早期的歷史的同時, 更專注於十八世紀以來殖民統治的影響,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經濟轉型,獨 立運動的出現和勝利,社會變遷的影響,以及宗教、少數民族和移民群體的關 鍵影響。並且介紹了東南亞的藝術,還有關於東南亞文學的綜合指南。精準的 敘述和廣博的說明,現今的第 12 版,仍然是該領域的經典。
13
《作者簡介》
作者米爾頓‧奧斯伯恩(Milton Osborne)為澳洲人,1959 年考 進澳洲外交部,後以外交官的身分被派駐柬埔寨。1980 年柬埔寨 面臨赤柬與越共等危機,當時作者擔任聯合國柬埔寨難民議題的顧 問,進駐柬埔寨與泰國的邊境處理難民問題。由於有這樣的工作經 驗,作者精通柬埔寨的高棉語,對柬埔寨的政治局勢也相當了解。 1982 年作者回到澳洲擔任國家評估室的主任,這份工作隸屬於澳 洲首相的情報研究單位,功能類似於隸屬於總統府底下的國安會。 其主要工作為蒐羅澳洲其他部會所提供的情資報告,加以統整後再 撰寫主題報告與提供研析意見,作為首相外交或戰略安全的判斷依 據。1993 年之後,作者則轉為自由撰稿人的身分,於澳洲的外交 智庫擔任訪問學人並經常至各地演講,發表對澳洲的外交政策的意 見。米爾頓過去的著作多以柬埔寨觀點出發來關注東南亞議題,從 作者多部作品中皆能見到作者對柬埔寨的深入了解與情感。
《導讀概要》
本書書名翻譯為《南向:面對東南亞》,但從英文書名(Southeast Asia:An Introductory History)來看,其實本書是一本東南亞入 門史廣泛討論、介紹東南亞歷史的教科書。作者從東南亞歷史出 發,從古代王朝介紹到現代東南亞各國的情勢,本書的討論著重在 東南亞國家在殖民前的文化傳統,到殖民期間殖民政權與當地人民 14
間的衝突與挑戰,乃至於殖民後歐洲政權所留下來的問題對當地政 治造成的動盪。 本書從東南亞的歷史切入,作者的核心關懷之一,包涵究竟哪些國 家會成為共產國家。作者不斷地在書中問及,為什麼有些共產政權 會成功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有些則一敗塗地。過去受訪時作者曾表 示,西方國家於 70 年代時相當關心越南共產黨是否會擴散至其他 西方國家,從他長期的觀察來看,防止共產黨的擴散是有方法的。 顯見作者關心的問題,作為當時整體國家戰略有重要的應用用途。 從 1979 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十餘次。書中分為四大主題,第 一部分談論古典的政治體制,以吳哥(Angkor)與三佛齊(Sri Vijaya)作為陸地國家與海洋國家的典範,分析古代與現代政治權 力分配的模式差異。 第二部分討論各國受到殖民政權統治的過程,描述殖民政權如何去 改變當地習慣的經濟模式,要求殖民地人民配合種植經濟作物,並 引入外籍華人及印度人來採礦的歷史。像是現在馬來西亞在許多雨 林可以看到如月球表面般的土地,便是當時採錫礦所留下的痕跡。 在殖民者的統治之下,有些國家萌生了民族主義的思想,起身對抗 殖民政權。然而,也有些國家的殖民者與當地原有的統治集團互相 合作。
15
第三部分則分析各個國家的獨立路徑,有些國家是透過武裝革命進 行獨立;有些則是殖民政權認為大勢已去,而響應民族國家的潮 流,讓殖民地自行獨立;更有些國家雖實質上獨立,卻必須面對國 家內部的戰爭與矛盾。 最後一個部分則談論到,當殖民政權離開殖民地之後,各國所面臨 的挑戰與困境。殖民政權與當地政府、新政權達成協議,也就是所 謂的後殖民協議(Post-colonial settlements) ,承認當地新國家或 新政權政治制度,以利國家未來的發展運作。 殖民政權離開後留下諸多傳統上不曾有的問題,這些矛盾與對立使 得獨立後的國家必須面對國內社會對立與長久的經濟問題。僅管許 多過去遭受殖民的國家紛紛獨立建國,然而,殖民母國已不能再提 供各類的協助,而是留下更多新的挑戰。
《討論&提問》 歐洲殖民者與當地原有統治階級的互動模式 過去我們可能會認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必定是衝突的,但 從本書來看,顛覆了過去的殖民者不受歡迎的印象。日本於 1941 年偷襲珍珠港後,半年內便佔領了東南亞各地。日本人將歐美殖民
16
者快速地驅離,因此當地的人民相當歡迎日軍的到來,更因為見到 這樣的景況,增加了當地人的信心,發現亞洲人也能打敗歐美強 權,更助長了當地人民的民族主義,反抗勢力進而開始與日本政府 合作,雖然的各地的反抗勢力與日本政府有不同盤算,但二戰時日 本迅速戰敗,同時也給了反抗勢力極大的衝擊。而盟軍就必須去面 對當時親日勢力。這樣情勢的轉折與互動關係,本書都有相當細緻 的介紹。另外,本書作者也關注共產勢力在東南亞各國的發展,這 些複雜的關係,預留了現代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局勢發展的伏筆。
地方菁英的崛起 書中提到被尊為緬甸國父的翁山(Aung San)將軍,二戰時期起 先是與日本人合作推翻英國殖民政權,然而到後期,因質疑日本政 權不會實踐緬甸獨立的諾言且戰爭局勢改變,因此又與盟軍合作對 抗日本殖民政權。至二次大戰時,英國想要返回緬甸繼續統治,並 試圖壓制內部的獨立勢力,此時翁山將軍又起身對抗英國。緬甸政 權更迭的情形,其實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類似。而要提到東南亞政治 菁英崛起的過程,就必須提到日本殖民所帶來的改變。日本人初來 乍到到時,並無足夠的日本人能夠填補過去歐洲殖民政權所留下的 職位,而這樣的權力真空,使得本地的菁英得以升官,進而形成一 批新的地方菁英。像是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年輕的時候便是利用這樣 的機會,成為當時日本所組成義勇軍的基層幹部,而當地的人民見
17
到這樣的情勢,也認為日本政府給了他們一些機會。儘管到了日本 政權殖民後期,當地人也發現了日本政府僅將殖民地視為資源補 給、掠奪之地,但日本確實提供了一個架構,讓當地人得以習得統 治國家的技術與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
東南各國獨立、近代的政治局勢 這些東南亞的威權國家,其實過去與台灣的聯繫也相當密切。當時 蔣家與南越、韓國、與菲律賓等國在 1954 年成立了亞洲人民反共 聯盟。而這些國家內政的變遷,也相當程度的影響到台灣的國際發 展空間。 就當代的情況來說,每當東南亞國家體制朝向專制政權時,通常會 受到西方國家的壓力。這樣的威權轉向,使得西方國家緊張,此時, 中國就會藉機表態支持,並且以所謂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 保證不會譴責這些國家企圖轉變的方向,甚至表明可以給予這些國 家建設或經濟上的援助,像是上述的政治選擇與傾向,也會間接影 響其他東南亞國家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態度,因此東南亞之於台灣的 影響不容小覷。
18
台灣勞工陣線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成立於 1984 年,我們認為勞工運動的終極目標是社會的合理化,也就是 建立一個沒有剝削、資源共享且人與人互相尊重與包容的新社會。勞陣除了透過組織訓練宣 揚社會民主的理念外,更透過出版與社會對話,以尋求台灣社會發展的共識。
認識勞動@東南亞 手冊 出版: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封面:楊芷螢
撰述小組:孫友聯/洪敬舒/楊書瑋 /張烽益 /何宣儒
編輯委員:蔡培元 /柯妧青/黃水泉/白正憲/董建宏/吳玉祥/吳昭呈/林慶男/黃曉玲 /鄭雅文/管紹君/鄭力軒/林宗弘/黃玫玲/張謝庭/林進勇/朱傳炳/許守活/孫一 信/黃昱凱 Taiwan Labour Front 100 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 4-2 號 4 樓 TEL:02-23217648
FAX:02-23914232
WEB:http://labor.ngo.tw/
E-Mail:labornet51@gmail.com
捐款資訊 銀行帳戶│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第一銀行營業部 (007) 09310116958 劃撥帳戶│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郵政劃撥:50118157
19